2019-08-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穿戴科技與科技郎中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第一次討論有關醫療與科技產品的文章。週一我們登載一位醫師介紹利用穿戴裝置監測如心跳、血壓等生理數據的可能,週三我們邀請一位研究這種穿戴式器材裝置且擁有生理學博士學位的醫師教授,提出對這種科技監測的隱憂,週五則由一位病人分享他在實際使用這種科技產品所遭遇到的問題。希望這幾篇文章能及時的提供一些觀點給大家參考,也幫忙了解為何近日新聞報導台灣政府禁用apple watch監測心電圖的功能。於文章開頭揭露作者本人具醫師學經歷,近二十年來在大學當老師,以微型(或稱穿戴式)醫療器材之研發為職志,積極宣揚該項科技之好,同時不忘反省哪些科技真的有用,哪些科技只是美麗的過程。台灣於去年(2018)達到高齡社會的標準,高齡相關的慢性病還會越來越普遍,但是醫護人力相對沒有增加。如何因應衍生的問題?財源怎麼來?都讓許多政府官員傷透腦筋。在這個時間點人工智慧(AI)跟物聯網(IoT)連結到醫學(Medical AIoT)頓時成為一個希望。不只是資訊產業想要藉此擺脫「毛三到四」的夢靨、醫學界想要藉此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民眾們也想要一嘗高科技的果實。從此人民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其實還沒有,即使許多錢跟時間已經撒下去了。醫療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範圍非常的大,在這裡僅能先探討它們的源頭:感測器或是穿戴式器材。因為只有好的源頭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反之就是統計學常見的警語「garbage in, garbage out」。提到穿戴式器材的始作俑者,2011年誕生的「健康手環」當仁不讓。還記得那個充滿驚奇的年代,iphone才重新定義電話沒多久,健康手環也想要重新定義醫療保健。宣稱只要帶一個手環,白天會自動計算運動量,晚上還會自動計算睡眠的質與量。如此一來,民眾何需排隊三個月又花大錢到醫院進行辛苦的睡眠檢查?於是產品瞬間秒殺,廠商擴增產能,每季出貨超過百萬件,人手一環成為最新時尚。同時在醫院,醫師的工作多了一個新的項目,就是要分析並回應病人帶來的高科技報表。譬如以下對話:「醫生,我的手環偵測出我的睡眠不正常,是否可以幫我處理?」我所認識的幾位睡眠醫師專家的標準回應方式,就是請這些由「健康手環」篩檢出來的「病患」做一次正規的睡眠檢查。這些手環或許提升了民眾對健康的重視,但是並沒有減少該做的檢查或醫療成本,也沒降低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至於民眾是否真的受益?除了廣告上美好的宣傳外,缺少實質上的證據。以創新科技的角度而言,「健康手環」無疑是一個成功案例,不但得到大量定單,公司股價上揚,第一輪的投資者獲利了結,也帶動了產業,值得讚賞。但回歸醫學的專業時,一個重要的癥結點就是絕大部分的手環都沒有經過嚴格的驗證或認證,不要說沒有通過醫療器材認證,連最基本的臨床實驗都沒有,宣稱的功效主要是建築在各種公式(或稱演算法)的邏輯推論上。如果邏輯推論就能夠解答疾病、健康的問題,醫學教育也不用這麼辛苦了,「實證醫學」這個學問也不需要存在!醫學教育跟實證醫學為什麼重要,就是因為「想當然爾」不見得是「當然」。這方面的素養正是江湖郎中跟正規醫師的差別,也是科技玩具跟醫療器材的差別。(附帶一提「郎中」這個字在字典上恰好有兩種解釋:醫師;騙子。看了我嚇出冷汗,一直問自己是哪一個。)一個手環如果沒有醫學上實際的證據(譬如臨床試驗),是沒有資格宣稱能夠偵測任何的生理功能,包括睡眠與運動。在沒有足夠的條件下就宣稱具備的功能,就是誇大不實,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這種案例在醫學發展史上履見不鮮,只是爭議的項目也隨著時代的巨輪,從傳統議題進入到科技議題。譬如許多宣稱能量測「血壓」的手錶,或是採用PTT (指pulse transit time 脈波傳導時間)技術,更炫的還加上AI技術,乍聽之下好像不點頭附和就跟不上時代了。其實以PTT推估血壓的手錶20年前就出現過,當時推出產品的卡西歐公司為了說明PTT推估血壓的原理跟正確的使用方式,隨機附送一卷體積比主產品還大的VHS錄影帶。在這捲十分鐘左右的錄影帶中,還教導使用者如何使用傳統的血壓計來校正手錶量測的血壓。卡西歐公司為什麼要這麼大費周章,其實也是反應了PTT量測血壓的不確定性與風險。這些風險,現今大部分的新款血壓手錶都不再強調,直接就宣稱它具備量測血壓的功能,嚴格講起來離事實相當遙遠。有些手錶甚至宣稱它可以量測「HRV」 (指Heart Rate Variability心率變異性)推估「自律神經」功能。我個人進行HRV研究已經超過20年,從動物實驗、臨床實驗、軟體設計、一直做到硬體設計,在多年的設計經驗中,已經有四款機型通過醫療器材認證,很清楚什麼科技能夠量測HRV。我很想恭喜那些宣稱能用手錶就能量測HRV的廠商,實在太進步了!但是醫學院給我的教育讓我說不出口。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任何一款在3C產品店買到的手錶(含Apple Watch),有HRV的醫療器材認證。在醫療器材的市場中,即使經過醫療器材認證過的HRV儀器,使用起來都還有各式各樣的不確定性與風險,讓醫師解讀的時後都要小心萬分,避免誇大解釋而違反實證醫學的原則。那些沒經過認證的HRV手錶,使用起來反而是海闊天空無極限。這些沒醫學實證根據的HRV手錶,不但不能說是進步,在不知情的病人、醫師使用後失望之餘,到頭來反而把HRV汙名化了,對HRV這項新興技術反而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以上舉的幾個例子,是一位穿戴式醫材開發者的自我反思,回憶一下在醫學院所學所教的,醫療科技的研究發展有其嚴謹的程序,沒有捷徑,更無法揠苗助長。在新科技(如AI、IoT)導入醫學過程中,有幸受過醫學教育的專業人員更應該發揮實證醫學的素養,肩負起專業批評的職責。如果流於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專業郎中真的就變成江湖郎中了。科技引入醫學,如果是根據「有目的、正確地運用現有最好的科學依據來指導每位病人的治療」所闡述的實證醫學,當然會受到醫學專業的支持與推廣,不然就只能算是特定利益團體的宣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