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講座】心臟復健的好處報你知!
《「心臟血管疾病系列講座」第47講》🔶時間:112年11月29日星期三下午5點整🔶講師:振興醫院心臟復健科 郭俐纓 物理治療師 🔶主講《心臟復健的好處 報你知!》現場有免費量血壓及心臟病健康防治衛教。☎️有興趣者需要事先報名(02)2826-4400轉3479📍活動地點:振興醫院第二醫療大樓五樓 討論室本場活動由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喜大人群組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11-28 活動.活動最前線
《「心臟血管疾病系列講座」第47講》🔶時間:112年11月29日星期三下午5點整🔶講師:振興醫院心臟復健科 郭俐纓 物理治療師 🔶主講《心臟復健的好處 報你知!》現場有免費量血壓及心臟病健康防治衛教。☎️有興趣者需要事先報名(02)2826-4400轉3479📍活動地點:振興醫院第二醫療大樓五樓 討論室本場活動由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喜大人群組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
2023-11-23 醫療.骨科.復健
門診來了一位40多歲的大哥,走路的姿勢就像老公公一樣,我問他說:「大哥你那邊不舒服?」大哥:「我每個禮拜都會去打球,這禮拜應該是墊步切入的時候扭到右邊膝蓋,剛回去只是痠痠的。但今天早上起來就整個腫痛到不行了」我詳細評估發現大哥的內側副韌帶扭傷合併滑液囊積水,趕緊幫他安排超音波導引抽出積水後,注射修復藥物。治療後大哥感覺好多了:「醫生請教你,我們這種大叔打球有沒有要注意什麼?」大哥的問題我想也是許多籃球愛好者的問題。就讓我這個也很愛打籃球的復健科醫師為大家說明囉:籃球是國人十分喜愛的運動,今年我國亞運男籃三對三更是榮獲金牌,但是隨著年齡漸長,往往伴隨肌力、柔軟度的退化,以及體重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受傷的機率。中年大叔打球最易受傷部位:膝蓋與腳踝過往的研究顯示,40歲以上中年球友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是膝蓋與腳踝,常見的診斷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腳踝扭傷與阿基里斯肌腱炎等。以下為各位簡單介紹:1.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腿部在彎曲時,因為肌力不足而導致軟組織的摩擦與發炎,特色就是在膝蓋前面,髕骨周圍有明顯疼痛發炎,嚴重一點還會膝蓋積水與髕骨外翻。一般需要使用消炎藥物,安排物理治療,較嚴重的個案甚至需要抽吸注射治療。而預防方面可以減重、穿戴護膝,運動後伸展(如圖1-圖4)訓練股四頭肌的肌力(如深蹲、向後弓箭步(如圖5)),並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調整腿部的動作平衡與協調,像是增加踝關節與髖關節的活動度、以及核心肌群的肌力,可以避免爾後再度發生。圖1、伸展股四頭肌圖2、伸展後腿肌圖3、伸展髂脛束圖4、伸展小腿肌肉圖5、向後弓箭步:可空手或拿啞鈴/槓鈴(置於肩上),一腳向後踏(如平衡感較差可稍向外踏),另一腳順勢下蹲,再站起,重複12次,共做3組。2.腳踝扭傷這個問題只要有打籃球,不論什麼年紀都很常見,一般來說扭傷是以外翻居多(足踝外側疼痛),可能會合併前距腓韌帶、跟腓韌帶或前下脛腓韌帶的撕裂傷,如果有撕裂傷恢復期甚至長達六到八週之久,一般剛扭到時的前48小時建議冰敷,做幫浦運動(圖6)與坐姿阿基里斯腱伸展(圖7),後續可以安排物理治療、運動貼紮、徒手治療,如果有撕裂傷可以考慮使用震波或局部注射血小板濃縮液(PRP)加速復原。圖6、足踝幫浦運動:腳背與腳趾用力向上翹到極限停住2-5秒,再用力下向下(蹠屈)到極限停住2-5秒,重複20次。圖7、坐姿阿基里斯腱伸展:坐姿下,將毛巾或彈力帶固定在足底,向身體方向拉到小腿有緊繃感停住15-30秒,重複3-5次。預防的部分可以穿著合腳的籃球鞋,目前高筒鞋與低筒鞋哪個更能預防扭傷並無定論。依照過去研究,我會建議籃球鞋要有避震但鞋墊不要太厚,偏高的球鞋重心反而容易造成扭傷。另外,球鞋外側的防側翻結構,與中間的扛扭片也稍有幫忙。如果常發生扭傷,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腳踝穩定度訓練」。3.阿基里斯腱肌腱炎就是在小腿靠近足跟處發生紅腫熱痛的情形,常見的原因包括筋膜緊繃或是拉傷,一般需要使用消炎藥物與安排物理治療,如果反覆發作會建議安排震波或是增生注射治療,另外也要加強小腿筋膜的放鬆(如圖7)與臀肌的鍛鍊,才能避免反覆發作。給中年大叔打球4建議除了上面幾個常見的問題,以下提供一些中年大叔打籃球的建議:1.熱身與收操要做足打球前做好暖身:可以小跑步(繞球場跑2~3圈)、關節活動、動態伸展一下,打完球切記要收操,伸展緊繃的肌群(伸展運動如),也可以搭配按摩球、筋膜槍、滾筒讓運動後的肌群得到舒緩。隨著年齡增長與軟組織的磨耗,建議打球前後要確實熱身與收操各十分鐘,才不會「場上一條龍,隔天一條蟲」!2.選用適當的護具與鞋具籃球征戰多年下來,不少球友身上都會累積大大小小的舊傷,可以依照個人情形選用適當的護膝、護踝等護具,最重要的是,選用可避震、止滑、防扭傷功能的籃球鞋是很重要的,鞋子也要隨著磨耗定期汰換,不然因此受傷就得不償失了!3.注意自己身體的警訊年過40,已經不復當年勇,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或是體重過重,平常要注意慢性病的保健,如果打球後身體不適,也要盡快就醫。另一方面,如果平常就有肌肉骨頭關節痠痛的問題,也可以先就醫評估診斷,接受衛教與治療,處理好才能放心在球場大展身手。4.依據自身狀況調整打法許多球友年輕時,可以毫不費力在禁區飛天拉桿,但隨著年齡增長,可能起跳也只剩一塊豆腐高。即使是NBA頂級球星,在邁入職業生涯後期時,也會依據自身體能下滑而去調整打法。因此隨著年紀改變打法,是非常合理的,也能夠延長球齡與避免受傷。舉例來講:搶籃板可以從靠體能的「摘芭樂」(跳高高從別人頭上搶球)變成靠紮實卡位鞏固籃板,或是使用小拋投、後撤步等減少碰撞與利用時間差的技巧,增加在球場上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隊友的默契和戰術不但可以彌補體能的退化,更可以增加打球的樂趣呢! 綜合以上,希望大家不管幾歲,都能夠好好享受籃球的樂趣,當然,打球偶爾也會遭遇比較嚴重的受傷,像是半月板、前後十字韌帶的受傷,這時就需要盡快就醫,好好配合治療,加上積極的復健與訓練,才能繼續馳騁球場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40+的灌籃高手~籃球場上永遠的男孩)責任編輯:葉姿岑
2023-11-17 醫療.巴金森病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病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巴友的困擾讓巴友以自身經驗,分享實用建議給同樣與巴共處的巴友家庭。 1.整理環境避免跌倒: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雜物 不抗拒輔具羅阿姨有10幾年照服員經驗,同時是確診1年多的巴金森病友,她提醒巴友家裡保持明亮,千萬不要摸黑以免不小心被家具、物品給絆倒。走路如果不穩,在家裡也要拿拐杖,3腳或4腳拐杖都好。一般人用腳尖走都很容易跌倒了,何況巴金森病友容易踮腳走路呈現小碎步,一定要慢慢走,走愈慢愈好,「電話來了也不用急,就讓它響,對方如果有急事就會再打來」。📌小叮嚀: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過黑而被物品、家具等絆倒摔傷。2.固定作息保持運動:持之以恆不要急 配合穩定用藥與良好作息目前擔任太極拳老師的吳大哥,在確診巴金森病後一邊進行治療,一邊參加職能治療、太極課程,明顯感受到打太極讓身體機能漸漸起色,重拾了以往運動習慣。吳大哥細數太極拳種種優點:拳法鬆柔能改善肌肉僵硬,重心放於腿部練就平衡,緩吸慢吐調整呼吸,身體跟上腦中思路去展演每一套路以訓練認知,最後則是運動自然會產生多巴胺,也有益於延緩病程進展。📌小叮嚀:持之以恆規律運動,不需急著看見成效,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量身打造一套適當的運動。3.主動出擊接受新知:有助病情控制的課程、科技 開放心態勇敢嘗試8 年前確診的金山大哥,力行「不封閉自己」原則,積極報名相關課程與計畫,舉凡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大物理治療系的研究計畫、慈濟醫院的主題活動等都有他的身影,金山大哥認為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現在有很多新科技,總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他也特別對同為獨居的病友們喊話,「不要怕別人笑,踏出門就不會悶著。」📌小叮嚀:視體力多參加病友社團活動,善用手機鬧鐘、APP,避免忘記吃藥。 4.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認識藥物角色 詳實記錄藥效及副作用淑敏阿姨每日陪著媽媽服藥,悉心觀察記錄媽媽每次服藥後的微小變化,並將所有問題於回診時抓著醫師討論。巴金森病的各種挑戰,淑敏阿姨都陪著媽媽經歷,此外,雖然複雜,但淑敏阿姨認真詳讀每種藥物的資料與仿單,主動與醫師討論,過程像是作實驗,但在與醫師討論上幫助很大。多虧淑敏阿姨的用心積極,主治醫師也能更全面掌握媽媽的狀況。📌小叮嚀:協助病友遵醫囑服藥,並把藥物問題帶回去請醫師調整及建議。5.病程後期手術評估:藥物效果有限時 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式顏大哥已經與巴金森病共處17年,持續治療及運動控制病情,但在治療將近10年時,藥物吃得愈來愈重,醫師建議顏大哥考慮進行DBS 手術,也就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導線,透過電流來控制與調節腦內活動,達到運動症狀控制;顏大哥回憶當時心情沒有害怕,「交給醫師、交給老天,我心情只有這個念頭。」手術過後最直接的改變是藥物減量,雖然仍要吃藥,但是手術之後,確實醫師開藥就少了很多。📌小叮嚀:若出現藥物效果不佳狀況,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請醫師評估考慮其它治療方式。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2023-09-22 醫聲.Podcast
台灣運動風氣盛行,但民眾也要預防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而對運動員來說,更需要全面的照護,避免發生運動傷害留下後遺症,影響比賽表現;這次杭州亞運台灣共524位運動選手出戰,其中不少人帶傷上陣,包含體操王子李智凱、柔道男神楊勇緯、跆拳道女將羅嘉翎等人,究竟醫療團隊應要如何協助他們,減少上場受傷機率,治療運動傷害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亞運新增項目霹靂舞、電競選手等也需要醫療照護,運動醫療團隊是亞運運動健兒最強力後盾「近幾年台灣運動選手的表現越來越好,與醫療團隊的付出有很大的關係。」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現在醫療團隊組成多元,且非烏合之眾,而是陪伴選手已久,使照護有連續性。以此次杭州亞運為例,有8位醫師、34位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隨隊,事前還有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參與,彼此互相合作,一起走過世大運、亞運、奧運,提供選手最好的訓練建議。林瀛洲分享,男子400公尺跨欄選手彭名揚平時都有物理治療師貼身照護,每每賽前也會找他做乾針治療放鬆筋膜,賽後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協助做疲勞恢復,讓彭名揚屢創佳績,今年成都世大運更飆出破全國紀錄的48秒62。近幾屆亞運新增過去想像不到的運動項目,像是黑嘉嘉出戰的圍棋等,而醫療團隊自然也不缺席。林瀛洲說明,電競選手的運動傷害有如上班族,久坐少動、手指和手重複高強度的運動,造成頸肩腰腿的勞損及肌腱炎等,霹靂舞選手則常做手撐地、「脊椎炸地板」等極限動作,讓手臂、胸肌承受巨大壓力,所以醫療團隊會給予姿勢、肌群訓練或其他相對應的建議。運動員場上比賽孤注一擲,傷勢再重仍尊重選手意願「站在醫生的角度,我們以避免留下後遺症為原則,但有時也須為選手設身處地。」林瀛洲感嘆,運動選手的黃金期短暫,大多只到30餘歲,之後表現易隨著體力衰退而走下坡,因此每場比賽堪稱孤注一擲,受傷仍選擇奮戰到底,此時醫療團隊縱使心疼,也會尊重選手的意願。例如上屆雅加達-巨港亞運中,有位運動項目牽涉抱、摔等激烈動作的選手,其實賽前就出現頸椎嚴重壓迫的情況,練習時會手麻、沒力,大家都時刻擔心癱瘓,不過在選手堅持下,運動防護員、醫師只能全力幫助他,雖然最終止步於銅牌,「但醫療團隊都抱在一起,開心比賽能安全結束。」林瀛洲與選手情同家人暢談退休、揪團運動,只因「看到選手們最脆弱的一面」 當運動員的黃金期一過,就得考慮退休的殘酷事實,「尤其因傷退役的選手更加徬徨無助,需要時間思考將來。」林瀛洲表示,選手詢問他們的意見前,其實早已預想好未來規劃,多數人改任教練,也有國手轉往演藝圈發展;他還透露,預告明年底巴黎奧運後退休的戴資穎,可能專注自有品牌,累積不同人生歷練,不見得會擔任教練,因為打球真的「打太久了」。已跟運動員建立如家人般的感情,林瀛洲平常也會跟選手相約運動,「我跟王子維打羽球時,11球得讓我9球,而且不可以殺球,不然要怎麼打?」林瀛洲哈哈大笑地說,這樣的好感情,歸功於醫療團隊跟隨選手四處征戰,「看到他們最脆弱的一面。」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向下扎根,栽培頂尖選手運動員若有醫療團隊支持如虎添翼,因此體育署推出黃金計畫,挑選具奪牌潛力的菁英選手重點栽培,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但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更向下扎根,透過遍佈全台的長庚醫院團隊,定期訪視不同學校,將整合照護的觸角伸向國、高中,希望儘早灌輸預防運動傷害的觀念。「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譬如棒球好手大谷翔平,他現在受傷後,別說二刀流,連零刀流也沒了。」林瀛洲表示,為了使運動員長遠發展,他們也會與教練溝通,適度讓運動員休息,「這些人可能是下一個戴資穎、李智凱,若是受傷了,所有的訓練成果就沒了。」林瀛洲小檔案現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2020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2007年曼谷世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2006年亞洲杯跆拳錦標賽中華代表團隊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2023-09-09 醫療.骨科.復健
一位護理師兩年前溜冰時不小心摔跤,從此常因背痛而坐立難安,有時疼痛難忍,坐不到5分鐘就得起身走走,長期站立則會讓背痛加劇。前後做過4次核磁共振檢查,仍找不到明顯的椎間盤突出證據,也不像神經根壓迫的典型疼痛症狀,接受多次疼痛治療都無效,不僅影響工作,更使身心俱疲。她形容,最痛時連活動都無法緩解,工作站著痛、坐著更痛,尤其半夜兩到三點最痛,像是痙攣性疼痛。但從她這兩年做過的一系列檢查與神經阻斷等疼痛控制結果來看,發現她可能罹患「椎間盤源性背痛」。椎間盤源性背痛分為2類疾病很多人以為腰痛就是腰椎間盤突出,那可未必,但也不一定就是椎間盤源性背痛,需要仔細檢查。儘管椎間盤源性背痛不像急性坐骨神經痛來勢洶洶,但它造成的疼痛,同樣讓人苦不堪言、難以忍受。椎間盤源性背痛是椎間盤突出前的病變,常指「神經根病變」及「退行性椎間盤病」兩類疾病。1.神經根病變椎間盤退化導致外圍的纖維環破裂,裡面的痛覺激素刺激椎間盤外圍的痛覺神經,因而讓人隱隱作痛,屬於化學變化造成的神經根病變。病人常主訴臀部下肢沉重或抽筋,皮膚感覺障礙等。大多因為有外傷史,如意外的承重、轉腰或跌倒時臀部著地導致,即使休息也不會緩解腰部頑固性疼痛,且會逐漸嚴重;彎腰、抬舉重物等動作,也會使疼痛加劇。2.退行性椎間盤病因為椎間盤彈性不好造成背痛,症狀較輕微。椎間盤的髓核因退變丟失水分使彈性下降,椎間盤高度因而輕度丟失,也伴有椎間盤的終板水腫。症狀表現包括腰痛、超過骶髂關節和髂嵴的牽涉痛、活動後臀部和大腿後側痠痛等,但通常不會累及膝關節下方和小腿。游泳加強腰背肌肉面對病人難以緩解疼痛,主要採行保守治療。首先,避免椎間盤組織進一步受損,包括避免彎腰負重、久坐、對抗性運動等;其次,加強腰背肌肉功能訓練,比較推薦的運動是游泳,又以蛙泳為首選。如果疼痛嚴重,可以短期服用抗炎鎮痛類藥物、做物理治療。大多數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經保守治療和生活中多注意會趨於穩定,至於少數癥狀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則可採取微創手術治療。像護理師這樣潛在的病人不少,因為神經根沒被壓迫而讓診斷變得困難。後來透過全內視鏡微創椎間盤切除手術,先找到造成疼痛的纖維環破口,把已突出的椎間盤移除,再減壓燒灼附近的痛覺神經,這項手術以單孔內視鏡進行,傷口小,病人術後幾乎沒有痛感。責任編輯:陳學梅
2023-09-08 醫療.骨科.復健
剛到辦公室打開桌上電腦寫報告,這一坐大概沒一、兩個小時無法起身,眼睛長時間盯著螢幕,肩頸常會不自覺拱了起來,經年累月下來,叫人全身不痠痛也難。針對上班族的身體痠痛問題,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特別設計並親自示範「轉身」舒緩操,分別為「火字轉身」、「山形轉身」及「腳底開花」等3招,就連正襟危坐的開會時間也能讓你動一動。簡文仁也提醒,上班族最好每30到40分鐘就起身離開座位走一走,上個廁所、裝個水及喝水,避免久坐造成的血液循環不良。第一招「火字轉身」1.抬頭挺胸,雙腳打開站穩不動。2.雙手高舉,全身呈現「火」字。3.轉動頭部、身體、腰部。功效:能動到肩膀、腰椎、臀部,具擴胸作用。第二招「山形轉身」1.坐在位置上,可以將雙手90度上提,上半身呈現「山」字。2.拳頭用力握緊,進行擴胸運動,功效:可以運動到握力、胸肌。第三招「腳底開花」1.如果是長時間的開會,不方便動上半身時,這時藏在桌子底下的雙腳就能動一動,可以腳尖往前、腳跟往後,來回運動。2.或做腳掌左右開合運動。簡老師教你「這樣」看手機,減輕手部負重看手機的姿勢彷彿「關公讀書」嗎?小心會讓肩頸過度負荷。簡文仁建議,滑手機時,另一手可以托住手肘,又或者利用腳架等工具,減輕肩頸、手部的負擔。手機愈看頭不自覺愈往下墜時,簡文仁提醒,要適時變換姿勢,雖然挺直身體滑手機是較好的姿勢,不過難免還是會駝背,此時只要記得做一下肩膀伸展運動,換一下姿勢,就能跟肩頸痠痛說掰掰。(責任編輯:葉姿岑)
2023-07-14 失智.非藥物治療
「失智症」在高齡社會已是耳熟能詳的議題,多數人對於失智症症狀的表現與認識,仍認為是年紀大導致老化、僅是一個自然現象,非一種疾病,導致常常錯過失智症的黃金治療期,等到了可能真的無法動或是以成為照顧負擔時,才來煩惱長輩的認知問題。然而,失智症並非像癌症、器官衰退等疾病可以預期惡化進程,失智症有時候一拖就是7至8年,有時候可能是5至6個月就明顯的變化,而往往這時候求助也可能來不及。清楚、了解、熟悉、改善、「接受」美國精神病學家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提出了「悲傷五階段」,家屬在面對親愛的家人疑似失智症,或是自己被認為有失智症狀時,一開始可能會「否認」有這樣疾病,甚至感到「憤怒」去責怪他人/自己怎麼會得到這疾病。但是,罹患失智症和其他疾病一樣,只是失智症反應出來的精神問題行為不相同,需要配合藥物和行為療法治療。失智症長輩的家庭在這個過程中,經常無法「討價還價」選擇治療的方法,一般來說就是和感冒治療一樣地採取策略「有什麼症狀就解決它」,當我們清楚、了解後,自然而然就會開始熟悉、改善,接著逐步地去「接受」,而漸漸地與失智症和平共處。不同於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師在協助失智症長輩時,著重解決失智長輩的動作及功能性能力問題。● 首先,物理治療師會先了解失智者可執行的動作表現狀況,常見的狀況像是失智症長輩雖仍有站起、行走等轉移位能力,但因認知功能損傷,或是無法應變當下環境變動,導致他人誤以為失智者無法達成功能目標。● 其次,物理治療師會觀察及分析動作任務,並引導失智者完成功能性活動。● 最後,物理治療師將訓練融入每日規律練習,進而減緩失智症退化。物理治療師也可以配合失智症長輩的病程,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減少關節僵硬及攣縮風險,不僅僅可減少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外,也同時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無論是哪一種專業給予失智症之治療,或是非專業人員需給予多少協助,重點是「理解並接納失智症者」,才可以讓大家消除對於失智症的恐懼,並達成一個失智友善的社會喔~
2023-05-21 名人.林頌凱
許多上班族長時間與電腦為伍,下班後又躺在沙發或床上玩手機,經常一滑就是數小時,久而久之,肩頸不適成為家常便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只是壓力導致的小毛病。直到某天突然發現拿東西時使不上力、肩頸痠痛持久不退、手臂開始覺得有刺麻感、睡眠品質變差等症狀,甚至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品質。小心!這很可能是頸椎間盤突出的早期警訊,務必盡快就醫,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而引發重症。頸部椎間盤長期遭受外力過度擠壓時,可能會局部突出或整體向外膨出,繼而壓迫周圍組織,造成兩大病變──神經根病變與脊髓病變,於臨床症狀表現各異:●神經根病變麻、抽痛、刺痛、癢、電擊感、緊繃感、灼熱、撕裂痛等,以上皆是神經受傷會引起的症狀。頸椎間盤突出患者通常會感到脖子僵硬、疼痛,有時疼痛常伴隨麻木感一路延伸至肩膀、上背部或手臂,致使手臂無力或肌肉萎縮,尤其過度疲勞或長時間勞動時,病症常會加劇惡化。此外,夜晚時症狀特別明顯,患者多半會痛醒或難以入眠,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脊髓病變頸椎間盤突出若壓迫脊髓,會導致四肢痙攣、肌力減弱或肌肉萎縮,重症者甚至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下半身或全身癱瘓。頸部椎間盤造成的病變,需 把握治療黃金時期做復健。我常在門診對病患說:「要真正解決椎間盤突出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復健、二是開刀。」復健以牽引治療為主,也就是俗稱的「拉脖子」,循序漸進的從較小的力量開始熱身,將受到壓迫的頸椎拉開,恢復椎間盤該有的緩衝性,讓頭部重量不會直接壓在頸椎。一般在做了牽引治療二、三個星期後,就會有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的病患都可以恢復得很好。如已接受三個月至半年的物理治療,症狀卻不見改善且尚無手術治療意願者,可進一步考慮「增生療法」。增生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的增生劑直接注射至頸椎病灶周圍之韌帶與小面關節,藉由多點注射提升頸椎穩定性,改善疼痛。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最後必須接受開刀治療。當然,頸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對患者的睡眠或上班專注力常有不小的影響,針對急性發作的神經壓迫,往往令患者坐立難安。躺著都覺得不舒服時,在開立處方笺上,還會加上口服類固醇治療,幫助神經消腫,通常吃個二、三天就能見效,不必擔心使用類固醇所產生的後遺症。整體而言,治療關鍵還是掌握在病患能否把握黃金時期積極接受治療。其次,要特別強調的是「椎間盤突出很容易復發」,患者經復健獲得改善,日後都要很小心的維持姿勢正確和運動習慣,以免舊疾重覆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2023-04-05 焦點.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與兩週前同樣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但每個醫學生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一位醫學生寫出兩篇很久以前的病人給他留下的印象。他由一位病人康復後送給他的手作娃娃,想起自己與病人的各種對話,而說出令人感動的「謝謝那些愛與勇氣們,讓我們(醫學生)在成長的路上變成更好的人(醫師)。」同時也回想起另一位在安寧病房照顧過的病人與其夫人的互動,說出自己的感觸,「只但願那些捨不得離開的愛都能保有溫暖,讓分隔人世與天國的人們記得彼此的存在,來生再聚。」另一位醫學生在一位癌末病人在安寧病房過世好幾個月以後,以「用心與病人交流」為題,寫出自己與病人及其家人的互動,而最後道出「一直都陪在臨終病人的至親和照顧者們,你們默默地付出、承受在旁愛莫能助的痛苦和心理壓力,是很勇敢也是願意無私奉獻的一群人。」這些習醫者都因為有這些令人感動的時刻支持著,他們才有辦法一直走下去,成為有同理心的好醫師。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謝謝那些愛與勇氣們 「你有聽說嗎?之前照顧的那位先生,他過世了。」 那天步出電梯之前,邂逅的社工捎來如此消息。 雖然沒有很意外,聽聞時還是不禁感嘆,哇,他真的走了。 病人當初能轉到外院的安寧病房,其實已很不錯的結果。反反覆覆的腸阻塞與營養不良讓他漸失活力,夜間的護理師也觀察到他出現了好幾次譫妄。 某天到醫院時,學長緊急吩咐我去推心電圖,只見病人大腿發紫,理當接近一百的血氧,如今低到只剩九十。 「他可能撐不過這一次。」一向樂觀的醫師說道,後來證實是敗血症,幸好及時治療才逐漸改善。 即使情況不樂觀,我們仍每天兩回到病床邊報到。 「伯伯,我聽一下肚子喔。」我解開病人服的釦子,將聽診器置於皮膚上,咕嚕咕嚕聲逐漸傳來,起初異常的金屬音不見了,我輕輕露出微笑:「今天腸胃蠕動正常喔。」 木訥無語的他,讓這些檢查變得有點像例行公事;但有時候在幫忙穿回衣服時,我又覺得這似乎是他現階段生命裡僅有的溫柔。 伯伯的病榻旁有一半的時間是空的,他的外籍妻子似乎白天都會回家處理事情。「I love you, daddy.」我總記得那黝黑而單純的臉龐上,他的妻子用充滿口音的方式傳達著愛意。一天推開病房時,牆上掛了幾顆大氣球,正當我納悶著發生什麼事時,「Today is his birthday.」妻子的眼神裡帶著光芒,對自己的傑作感到十分自豪,後來還拿出蛋糕,慶祝得來不易的七十歲大壽。護理師常抱怨伯伯一直按護士鈴,明明太太就在身邊,卻要她們做一些諸如拿衛生紙等非常基本的事。「可能他就是覺得很孤單吧。」因為疫情被隔離的我,重新回想起這些事時,突然這麼感受到。在伯伯生命的最後一個月裡,安寧團隊、社工師、物理治療師和我們輪番上陣,但最親近的人只剩下太太一人在身邊,兒子女兒紛紛因為在國外或是各種複雜的法律問題,無緣見面。「我要宣布一件重要的事,」那天從敗血症清醒過來時的他,吃力地坐了起來──如此莊重的場面嚇到了我和安寧團隊,趕緊洗耳恭聽,「我不要違背上帝的指示,我要順著他的指引。你們都聽見了。」當時的我還沒想到,他那麼快就跟著上帝走了。如今伯伯已前往天國,當時團隊的成員,偶爾在醫院還會遇到,每個人都忙著新的工作,但每次碰面時,我都會再想起當時二十多天照顧的點滴。我也沒再聽說他的妻子過得如何。他們最後合照的畫面仍舊烙印在我腦海裡──一直以來,我都搞不清楚他們是怎麼愛上對方的,兩人用不流暢的英文溝通著,個性似乎也相左──一個沉默易怒,一個天馬行空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但在兩人互相握住的手裡,卻又訴說了滿滿的愛與扶持。他的妻子會傷心流淚嗎?還是滿足地珍惜最後一次慶生?醫療人員終究不是上帝,即使盡心盡力,一起經歷那些不安、痛苦和感動,生命依然有自己的去向。看著病歷號旁的小人圖示,從代表男性的藍色轉為灰色,我們也只能默默接受。放下總是很難的吧,我想像著那又哭又笑的面容,只但願那些捨不得離開的愛都能保有溫暖,讓分隔人世與天國的人們記得彼此的存在,來生再聚。
2023-04-01 醫聲.罕見疾病
小小身軀穿梭家中廚房,幫母親一起下廚炒菜。就像任何一位國小學童,11歲的姍郁白天上學讀書,下了課就幫忙家務。她還說,最喜歡打棒球和唱歌。很難想像,姍郁出生時即確診嬰兒型龐貝氏症;在接受第二代新治療前,姍郁一週只能上學四天—每週必須騰出一天的時間,回診施打第一代治療藥物,且隨年紀增長,療效越來越有限。 出生即確診龐貝氏症 原有治療療效隨年紀漸減 姍郁出生時哭聲細小、異於常人,醫師當即判斷與心臟問題有關。經抽血檢查,確診為龐貝氏症。姍郁母親說,聽到醫師宣判從未聽過的病名,實在措手不及,「心裡想說,該怎麼辦?」好在龐貝氏症第一代治療已在2005年通過罕見疾病用藥認定,並納入健保。然而,姍郁上學後,第一代治療的限制也逐漸顯現。 「上學的時候很容易疲倦想睡,念課文、劃重點的時候,都跟不上大家。」姍郁童言童語地說。母親則表示,第一代治療使用多年後,觀察到姍郁體力維持時間明顯縮短,每天昏昏欲睡,出門一、二小時就發睏,上學時間亦無法接受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作為輔助。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改為每週回診治療。 然而,每週回診一次不僅在體力改善方面成效有限,還讓姍郁面臨同學的質疑,「為什麼常常不來上學?她都跑去哪裡了?」母親說,由於每週五天的學習剩下四天,學業方面也落後同儕。 龐貝氏症第二代治療藥物今年四月納入健保,可用於六個月以上的龐貝氏症病友。使用第二代治療後,母親觀察到姍郁體力變好、較有精神,一整天在外活動也沒問題,睡覺更安穩一點,也會幫忙做家事、搬重物,「其實姍郁很有力量,治療過後,可以幫忙提重物,還會協助處理家事。」看著姍郁體力恢復,母親甚感欣慰,也期待未來姍郁學業成績能夠提升,並慢慢學會自理生活。 姍郁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龐貝氏症是酵素缺乏所致,患者因體內肝醣無法分解、堆積於肌肉中,造成肌肉細胞死亡或受損;心臟肥大、四肢無力及退化,係龐貝氏症常見症狀。 醫:第二代龐貝氏症治療強化吸收效率、增肝醣清除能力 簡穎秀指出,酵素補充治療是龐貝氏症的治療武器,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治療,兩代治療機轉相同,惟第二代治療吸收效率較佳,故患者轉用新療法後,使用劑量降低仍可維持相同治療成效;使用第二代治療清除肝醣能力亦有所提升。 此外,簡穎秀說,使用第一代治療時因藥效無法維持,患者需每週回診治療;第二代治療僅需兩週施打一次,大幅減少患者日常生活上的不便。她指出,不少患者表示,使用第二代治療後,走路跌倒次數減少,疲憊感也降低,更有力量面對生活。 龐貝氏症又可分為嬰兒型、晚發型,其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其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龐貝氏症。晚發型病友小捷,十四歲時因背部疼痛就醫,確診龐貝氏症。 因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小捷的病情獲得控制,還在大學時爭取遠赴日本美術名校就讀。旅日初期,重大傷病審核手續仍在進行。為了不讓肌肉因治療延後而再度退化,小捷每二週回台治療。為了降低返台對學習及生活的影響,她一下飛機便奔赴醫院,約八小時的治療時間結束後,在機場附近的膠囊旅館窩上一晚,就匆匆搭機回日本。 晚發型龐貝氏症病友小捷 及時治療還赴日求學 有如針線般來回的生活,維持了數月,直到取得在日本接受治療及藥物給付的許可。對於喜愛藝術的小捷而言,罕病的枷鎖不足為懼,她要透過繪畫替自己的人生上色。如今,24歲的小捷已學成歸國、就業,個人網頁上一幅幅電繪作品,相當專業成熟。她呼籲病友及早接受治療:「當代醫療已可預知罹病後的病程進展,希望龐貝氏症的病童,都能夠趁肌肉尚未衰退的時候趕快接受治療。」 病團:第二代新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病童長大將貢獻社會 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表示,目前台灣龐貝氏症患者全台共約九十人,且均已開始用藥。她表示,受惠於新生兒篩檢制度,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出生後,一經篩檢即可用藥,避免患者面臨肌肉退化。鄧慧娟表示,患者均期待第二代新治療能夠改善生活品質,讓病童順利成長,未來更有機會貢獻社會。健保署則指出,對於龐貝氏症患者而言,新型藥品確實能夠改善生活品質,也深感其生命不能重來,承諾對於癌症、罕病患者,健保署將「盡量給他們最好的機會。」MAT-TW-2300211-1.0-03/2023
2023-03-24 醫療.骨科.復健
【本文重點】一名70歲高雄奶奶因祭祖掃墓跪拜後膝蓋疼痛,就醫發現是髕骨滑囊炎。物理治療師提醒,膝蓋腫痛別忽視,避免影響行走。掃墓祭祖時可使用軟墊或小枕頭減緩撞擊力,避免長時間跪拜。此外,每天可進行伸展運動,預防膝蓋僵硬疼痛。--by ChatGPT老奶奶掃墓跪拜到無法走 就醫發現是髕骨滑囊炎清明節快到了,高雄一名70歲奶奶提早祭祖掃墓,行跪叩禮追思,儀禮結束後膝蓋竟痛到沒法走,就醫發現是髕骨滑囊炎。物理治療師指出,膝蓋腫痛別忽視不理,嚴重可能衍生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高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組長吳培瑜說,髕骨滑囊炎是因為膝蓋的滑液囊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時常採跪姿及碰撞等原因造成,除膝蓋前方會腫脹疼痛外,膝蓋彎曲或下樓梯時痛感更明顯,若忽視不理,嚴重者可能因局部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而無法行走。3招緩解膝蓋疼痛 每天做2至3回吳培瑜說,掃墓祭祖有些人不免行跪拜禮,為避免造成髕骨滑囊炎或膝蓋不適,跪拜時可準備軟墊或是小枕頭增加緩衝力,避免身體重量都集中在髕骨上,也要避免長時間重複性跪拜。萬一膝蓋前方腫脹疼痛或發熱可先冰敷,症狀仍未改善,就盡速就醫。吳培瑜也示範「靠牆深蹲踮腳尖」、「趴姿抬腿」、「大腿前側肌肉伸展」3式運動, 每天做2至3回,藉由訓練、伸展下肢及膝蓋周圍肌力,可預防並減緩膝蓋僵硬疼痛。延伸閱讀:.
2023-02-25 醫療.自體免疫
全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隨病情進展,手指、手腕關節常出現腫脹變形,生活苦不堪言,往往一想到關節變形不舒服,病友不禁潸然淚下。台北榮總採中西合併療法,除西藥治療外,合併傷科洗劑、徒手關節鬆動術及正骨手法,幫助紊亂關節恢復對位,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變形、疼痛具舒緩效果,有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疾病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研究醫師盧禾潾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疾病,為一種慢性漸進式破壞關節的疾病,常侵犯手部小關節,發生率約為總人口的1%,好發於女性,臨床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抑制發炎及減緩關節破壞。西醫主要使用抗類風濕性西藥、生物製劑及消炎藥物治療,由於粘膜、消化道等副作用,且費用較高,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求助於中醫的幫助。盧禾潾具中醫師及物理治療師背景,臨床上常使用徒手治療治療病患,經由關節鬆動術及正骨手法,幫助紊亂關節恢復對位,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變形、疼痛具有舒緩效果。而除針灸、傷科整復外,北榮中醫傷科團隊研發傷科洗劑,由防風、荊芥、川芎、甘草、當歸、桂枝、黃柏、透骨草、蒼朮、丹皮、細辛和絡石藤製成,具有疏散風濕、活血通絡、消炎止痛等功效,阻斷發炎循環。北榮研發傷科洗劑適合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使用,需由醫師診斷開立,一包藥價30元,一天僅需一包,分為早、晚各使用一次,將雙手浸泡於中藥汁中,使用後生活品質明顯改善。65歲女士類風濕性關節炎15年 中醫合併製劑改善65歲徐女士罹患風濕性關節炎長達15年,一想到關節變形、腫脹的不舒服,「不禁落下眼淚,久久不能言語。」她說,左手腕、右手手指腫脹十分不舒服,平時經營早餐店工作非常忙碌,手痛時沒有人可以幫忙,常必須忍著疼痛做事,且長期服用西藥對身體傷害很大,腸胃道常不舒服,所幸,近7、8年來於北榮採用中醫合併生物製劑治療,消炎藥已經很少吃,目前病情已獲控制及改善。北榮傳統醫學部主任龔彥穎與盧禾潾醫師團隊研究發現,針對全球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12篇研究發現,其中874位病人除規律服用抗風濕性西藥、生物製劑及消炎藥物外,如果搭配針灸、徒手治療及外用中藥洗劑等中醫整合治療,對於關節疼痛、發炎、腫脹等程度都有明確緩解,有助改善生活品質,此研究獲2021年《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雜誌刊登。責任編輯:陳學梅
2023-01-08 醫療.骨科.復健
一名40歲家庭主婦因年節快到了,開始家中大掃除,結果卻引起肩膀疼痛,尤其是肩部抬舉時更痛,經就醫檢查才發現為旋轉肌群的肌腱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張偉寶因此示範三式運動,藉由放鬆、訓練與增加肩膀活動度,減緩與避免大掃除引發的肩膀痛。物理治療師張偉寶指出,這位患者是因大掃除時過度使用肩部活動而導致疲勞性損傷,產生慢性發炎。若忽視不理會,或僅自行使用貼布,反覆慢性發炎腫脹,會使得肩部關節活動空間受到壓迫,進而導致夾擠症候群甚至是肌腱撕裂傷,使得肩部抬舉的動作更加困難。由於隨著年假越接近,民眾大掃除的機會也越多,若遇到相同情形,物理治療師張偉寶建議,急性發炎時,可以使用冰敷搭配適當休息,也可以在肌腱連接處做簡單的橫向按摩。他並示範三式運動,以減緩及預防肩膀痛。第一式「手臂交叉伸展」坐著時,對側手抓伸展側手的腕部將手臂水平橫跨身體至對側伸展牽拉,伸展時維持10-15秒一次,可做5-10次一回合,一天做3-5回合。可幫助後側肩部肌群與緊縮的關節囊放鬆。第二式「棍棒運動」站著,可用家裡的曬衣桿或任何長條棍棒。受傷側手抓上端,另一側較有力的手抓下端並出力帶動棍棒往前或往側邊,可做10-15次一回合,一天做3-5回合,可使受傷的肩膀慢慢被動的增加活動度。第三式「俯臥抬臂運動」俯臥,雙手垂出床外,將手往上抬使大拇指朝天花板方向,重複做10-15次一回合,一天做3回合。可以訓練上背及肩胛肌群,避免在肩部活動時因錯誤的方式增加肩部肌群負擔。
2022-12-29 醫療.骨科.復健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症,進行性的病變導致關節軟骨變質且引起關節週邊或軟骨下方贅生骨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聯,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關節炎(secondary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統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而是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只在局部關節構造,主要在關節軟骨面、軟骨下及骨骼邊緣,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很淸楚的是年齡的老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也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尤其是末端指節(DIP),甚至腫塊形成(Heberden’snode)。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負重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日也操瞑也操》,造成關節軟骨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的傷害破壞程度有其相當的影響。而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包括:體重、姿勢正確與否及關節穩定度與否均有絕對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原則通常歸類有:(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的治療流程如: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x光檢查意外發現者),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其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良或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經由口服藥物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症狀缓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品,如葡萄醣胺製劑、軟骨素、膠原蛋白等可以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顕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是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以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目前健保有給付注射但有其規定條件,未達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等級之患者,經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說關節炎在第三級以內才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有給付半年五針、三針、一針各種針劑型,也有一年一針型製劑供病人選擇使用。另外有健保給付之自費品項如PRP(plateletrich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有生長因子功能,抽身體週邊血,經過特殊離心機處理,得到濃縮血小板血清,注射入關節內,其作用在活化瀕臨死亡的關節軟骨細胞。這些年來的統計約略優於玻尿酸,目前還有兩者混合製劑(玻尿酸加血小板濃縮血漿)可以使用。其他尚有羊膜粉製劑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均未有確切的效果。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上的製劑均需要作關節內注射,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除了感染的可能性外,易引起因異物進入關節造成不適感,甚至疼痛。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各種手術治療方式,當然限於x光尚未達第四級有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其一為關節鏡手術,淸除發炎滑膜及關節內雜物,甚至可做關節成形術,但是手術效果仍需追蹤,也值得商確。其二為截骨矯正手術,也就是高位脛骨截骨術,它可以配合玻尿酸及PRP使用,延長本身關節使用壽命約十年,滿意度約七成以上;其三為幹細胞軟骨再生治療,包括軟骨細胞培養植入及自體脂肪幹細胞培養軟骨細胞植入,目前仍為衞福部特管辦法規範,效果滿意度約七成。至於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活動行走,而需要做關節重建手術,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但人工關節各廠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近年來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以有更好的關節活動範圍頗受好評。手術方式也因器械進步傷口變小,關節內肌肉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健快速及滿意度高。電腦輔助導引導航手術更是最近的亮點,可以有更準確的手術導引而減少出血量,減少病患輸血的合併症。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常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關節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長期過度使用或是短期間內的過多操勞,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是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正確的保健方式,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子》,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讓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是助行器輔助,減輕關節壓力,也避免因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是散步,也可以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有復健物理治療、配合醫師的指導,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2022-12-24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幾乎是全民問題,卻經常被忽略,多數人會透過按摩、貼止痛藥來緩解。其實腰痠背痛不完全是腰背肌肉的問題,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平時應該要多加注意。腰背痛大部分是肌肉拉傷,但也有可能是心臟或腎臟問題大部分的腰痠背痛應該統稱為背部疼痛,只是依照部位分出背部與腰部。而大部分腰背痛是因為肌肉拉傷問題,而有部分原因是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或是僵直性脊椎炎,而有極少數的原因是心臟、腎臟問題,癌症或相關感染。如果是肌肉拉傷,可以透過服用止痛藥物、肌肉按摩、物理治療等方式能有效緩解。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就需要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但如果是強烈、如刀割的背痛,也會造成胸痛,這時候可能跟主動脈剝離有關,需要儘速就醫治療。如果是單側疼痛,而且圍繞著一點,無法透過姿勢而改善,這有可能是尿路結石,需要就醫進行治療。另外,腎臟感染或相關癌症也會引起腰痛。腰背痠痛要如何預防?因為大部分的腰痠背痛是因為肌肉拉傷引起,所以在預防上,還是以防止肌肉拉傷為主,所以主要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預防。‧運動:定期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low-impact aerobic),像是:走路、騎腳踏車、游泳等,這些都可以維持肌肉強度。‧維持肌肉力量與彈性:定期進行肌肉訓練,鍛鍊背部與腹部肌肉,強化核心肌群可以減少腰痠背痛。‧維持標準體重:過重會讓背部肌肉容易拉傷,所以維持正常體重可以避免相關問題。‧戒菸:吸菸也有可能造成背部疼痛,所以盡量減少吸菸。特別是每天都要吸菸的人,更容易有腰背疼痛問題。‧維持身體正確姿勢:避免讓自己過度彎腰駝背,並且站立的時候,不要把重心放到單腳上。在坐姿上,盡量選擇符合人體工學座椅,不要讓身體過度前傾,也要避免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如果可以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就要起來活動。‧搬重物時要注意:盡量避免搬舉重物,如果真的需要搬重物時,不要單用背部肌群力量,而是要適度使用腿部力量進行搬運。要如何緩解腰痠背痛?如果真的發生腰痠背痛的情形時,需要觀察一下是否屬於肌肉拉傷,如果不是的話,一定要儘快就醫,如果是肌肉拉傷的話,建議可以採取這些方式緩解。‧服用止痛藥物:如果是肌肉拉傷引起肌肉發炎,可以透過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進行緩解,像是阿司匹靈與其衍伸藥物(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 sodium)等,都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物理治療:可以透過一些物理治療或是復健方式進行相關治療,也可以詢問物理治療師如何透過伸展,緩解腰、背部疼痛。‧按摩:按摩是常見的緩解方式,但還是要注意避免直接按摩拉傷的部位,以免造成更大問題。‧針灸:針灸或穴位按摩可以緩解腰痠背痛,可選用陽陵泉、足三里、合谷、大腸俞、腎俞進行針灸或按摩。什麼時候需要看醫師?一般來說,如果是輕微的拉傷,可以自行服用止痛藥物或到附近骨科或復健診所進行治療。但是有以下情形,最好可以進行檢查:‧疼痛持續好幾個禮拜,卻沒有緩解的跡象。‧休息也無法改善疼痛狀況。‧疼痛越來越劇烈,甚至擴散到腿部。‧疼痛感覺影響生活狀況。但如果疼痛伴隨以下狀況,請儘快就診:‧發燒。‧體重快速下降。‧雙腿無力、刺痛。‧打噴嚏、咳嗽會更痛。‧晚上睡覺也無法止痛,反而疼痛更加劇烈。‧小便困難,或是排泄出現問題,導致大小便失禁。哪些人是高風險群?腰痠背痛最常發生在久坐、久站的族群,還有一些風險因素,大致如下:‧年齡:超過30歲更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的情形,可能的原因包括運動量減少,導致肌群無力,也有可能是椎間盤磨損造成的問題。‧職業:久站久坐的工作環境,或是經常需要搬運重物的工作,都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體重:體重過重的人,會對關節產生壓迫,讓肌肉更容易拉傷。‧身體健康:核心肌群跟背肌無力的人,沒有足夠力量支撐脊椎,所以比一般人更容易拉傷。因此,久坐、久臥的人更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等情況。此外,吸菸、酗酒的人也容易腰痠背痛。‧身體結構:脊椎側彎、脊椎壓迫的人都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的情況。‧罹患疾病:癌症、感染、尿道結石,都有可能引發腰痠背痛。‧身心狀態:憂鬱症、焦慮症患者也很容易引起腰痠背痛。【舒緩運動推薦】影音/肩頸痠痛好緊繃!3招簡易「肩頸肌肉放鬆」,改善痠痛超有感【參考資料】‧英國NHS:Back pain ‧梅約診所:Back pain ‧克里夫藍診所:Lower Back Pain ‧WebMD:Slideshow: A Visual Guide to Low Back Pain ‧元氣網:腰痠背痛怎麼辦? 中醫師:5穴位助舒緩‧元氣網:腰痛時好時壞卻置之不理 醫師:最怕變成慢性下背痛
2022-10-29 養生.運動健身
成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難免有肌肉流失的問題,到了一個歲數每當爬高走低或上下樓梯時,常常會有雙腳肌肉酸痛、無力或膝蓋疼痛的症狀出現。若想要改善下肢肌無力的問題,並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其實在家也能做一些簡單的下肢強化訓練喔!「生生優動」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便建議利用彈力帶這個簡單的道具,就可以在家做這三個臀腿訓練的動作。每個動作做12~15下為一組,進行三到四組即可,每組之間休息一至兩分鐘。詳細動作請趕快點開影片來學學。前兩個動作主要訓練大腿前後側的肌群,第三個動作則為臀部訓練。陳宗威治療師強調臀部是很重要的下半身核心肌群,利用大腿開合、臀部抬高的訓練,可以加強下半身的肌力,這個訓練對有尿失禁的長輩也非常有效。對於工作忙碌無法上健身房的人或者長輩們,只要善用一些簡單的輔助用具在家就能輕鬆實行健身。想了解更多下肢肌力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擺脫軟腳蝦,下肢訓練做起來!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生生優動官網延伸閱讀這5種習慣養成體重就降下來了,還能維持不復胖!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10-21 養生.運動健身
因為久坐習慣或坐姿不良而產生的腰椎、脊椎變形的人,最苦惱的就是晚上常常在床上翻滾一整夜怎麼睡都不舒服。如果你有這種困擾,沒關係,物理治療師詹珞瑤將教你怎麼睡就可以得到舒緩和放鬆,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詹珞瑤治療師指出腰椎的變形有兩種,而有腰椎疼痛的人睡覺的姿勢要注意的地方也不一樣。首先是習慣平躺的人,若是感到腰部無法平貼床面或有懸空感時,可以擺放一個枕頭或抱枕在膝蓋下方,幫助腰椎有支撐力,減少不適感。而習慣側睡的人,由於通常是兩腳交疊或單腳側睡的情形,因此,有腰椎前凸的人一定要加個枕頭在兩腳中間,保持骨盆和腰部不致於太過前突或旋轉。至於習慣趴睡者,則建議在下腹部位置墊一個枕頭,來幫助支撑腰椎。詹珞瑤治療師也指出,大部分脊椎變形都跟白天的姿勢不良有關,倒不一定是因為晚上睡覺姿勢不對而引起的。影片最後她則示範了一個睡前運動,幫助大家降低腰椎壓力。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腰椎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詹珞瑤物理治療師YT/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喝這碗湯健身增肌、加強吸收!中醫師推薦健身族的強筋健骨妙方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10-15 醫療.骨科.復健
生活形態的改變,現代人常盯著電腦及3C產品,導致人體自然形成的直線體態卻漸漸走樣。43歲上班族陳先生因長期在電腦前久坐,漸漸脖子僵硬、肩膀疼痛,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就診後,物理治療師王銘槿透過為期2個月的自我牽拉的復健運動,放鬆肩頸肌肉,不只痠痛問題解決了,舒緩筋骨還改善不良姿勢。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多是長期坐姿不良物理治療師王銘槿表示,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多是由於上班族長期坐姿不良,導致頸部深屈肌本該活躍的肌肉變得鬆弛無力,肩頸也隨之前傾,或因盤腿、翹腳、駝背、聳肩等姿勢不佳造成的身體影響,若漠視恐讓情況加劇,不可大意。王銘槿表示,彎腰駝背也許能享受到一時的舒適,但其實更耗體力,因身體處在不正常的姿勢下維持住一段時間後,這些壓力會日積月累耗損骨頭、關節和韌帶,如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上肢麻、痛等症狀,後果是無論你做什麼,都很容易累,因此端正姿勢能使身體動作更有效率、讓日常活動和體能訓練事半功倍。物理治療師建議:改善姿勢解決病根王銘槿建議民眾,除了維持良好的姿勢之外,將電腦螢幕架設在與視線同高、或視線往下20度角的位置,好讓手肘能夠垂直擺放、臀部向後坐滿椅子、雙腳平放在地、髖骨保持略高於膝蓋的位置,椅背的高度至少要能支撐中背部,若能一併支撐頭部則最好。另外,將鬧鐘設為每60分鐘響鈴1次,每回鬧鐘一響,先檢查當下姿勢是否正確,再起身抬頭挺胸走個5分鐘,多走動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平時工作到一段落,在座位上也可伸展筋骨,如雙手平放於大腿,慢慢將肩膀向下向後收,夾緊肩胛骨停住5到10秒鐘再放開,一天做3到5回,每回10到15次。這個伸展動作能幫助你抬頭挺胸,以橫膈膜帶動呼吸的方式充分進行吐納,進而達到保存精力、放慢心率和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嘉榮復健科主任楊立群表示,端正姿勢並無捷徑,得持續訓練大腦去提醒身體保持直線體態,一旦運動神經熟悉了這種重複模式,姿勢自然就會改善。上述建議的運動,1週至少要做3次,並持續進行4到6週,直到有明顯改善為止;改善肩頸疼痛的動作,一定要循序漸進,避免傷及身體,若症狀仍無法改善,則應盡快尋求醫師的幫助,透過症狀給予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2022-10-13 醫療.骨科.復健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謝瑜芳分享,某日起床後,突然感覺膝蓋活動時有些緊繃,蹲下時能感到明顯壓力和不舒服感,剛開始以為是為剛生產完導致膝蓋老化而產生的關節積水,經復健科呂學智醫師檢查並探究原因後,診斷為雙膝髕骨外翻,經過3個月的復健治療,已擺脫膝蓋卡卡不順與疼痛感,在復健職場上協助更多病人進行物理治療。 髕骨外翻很痛 多好發於女性 呂學智醫師指出,髕骨外移和歪斜稱為髕骨外翻,當膝蓋外側的力量大於內側時,致使髕骨兩邊力學失去平衡,嚴重時便造成髕骨「外翻」。導致髕骨外側力量大於內側力量則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屬於慢性者包括股四頭肌群之外側肌訓練過多、或久坐股四頭肌群之內側肌缺少訓練、習慣穿高跟鞋的族群、扁平足、不適合的鞋具等;急性者則多半與運動有關,臨床上好發於常進行跳躍、易發生碰撞、大量運用膝關節的運動員,如籃球員、棒球員、馬拉松選手等。 一般民眾則好發於女性(因骨盆較寬,Q角較大,使髕骨受到較大的外偏應力與剪力)、肌力不足者、長者、過度肥胖者,因腿部外側肌有力而內側肌無力,使內外肌力不平衡,與肌肉量無法支撐膝關節,使髕骨被往外拉,列位不正脫離與股骨間正常滑動軌跡(髕骨溝),造成軟骨不正常磨損,使髕股關節面軟骨有軟化或造成凹洞的磨損與疼痛現象,又稱為「髕骨軟骨軟化症」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預防髕骨外翻 三招改善疼痛預防髕骨外翻首要減輕膝蓋負擔,避免過度使用,過度肥胖者也要搭配減肥,呂學智醫師建議急性疼痛時就醫檢查與治療,平日可透過3招改善疼痛、加速軟骨修復、保護膝關節,同時也提醒,貼有痠痛貼布的部位不可再覆蓋進行熱敷: 1.熱敷放鬆:每日抽空5-15分鐘,以可溫控的熱敷墊熱敷膝蓋處,可放鬆肌肉、舒緩疼痛、加速軟體修復,若使用熱水袋需包覆包巾避免直接接觸皮膚而燙傷。 2.伸展放鬆治療:以復健電療、按摩滾筒、筋膜槍、橡膠槌、香檳槌、運動伸展等方式,按摩大腿外側肌肉與筋膜等,以減少外側軟組織的張力。 3.靠牆深蹲訓練改善:頭腰背部3點貼牆站立,蹲下時腰腹核心收緊、背部緊貼牆壁,雙腳膝蓋向外打開60度,慢慢蹲下,視關節活動程度從微蹲至最多90度的深蹲,且要刻意使用大腿內側肌肉用力,才會真的鍛練到內側肌,此為低強度的肌力訓練,有空就做,逐步增加練習時數與次數,運動訓練計劃要循序漸進,切記躁進,視各人可承受程度自行停止,藉由訓練大腿內側肌肉群慢慢將髕骨拉回到原始位置,也能訓練臀部肌群以減少大腿骨往內轉,並可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與全身穩定性,但練習時務必要注意時刻確認膝蓋與腳尖應朝同一方向且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避免膝蓋內夾內八。 【延伸閱讀】蹲下發喀喀聲 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身恐失能中年危機?膝蓋卡卡使不上力 微創手術修補軟骨又可爬山【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2022-10-11 活動.精彩回顧
長時間低頭、脖子前伸與久坐不動,是傷害健康但又容易不自覺的姿勢,尤以上班族更是肩頸酸痛、滑鼠手、烏龜手的「常客」,且可能出現肌肉緊繃僵硬以及血液循環、代謝不佳…等問題。擾人毛病別輕忽,小心慢性病痛長時間受苦。運動是擺脫痠痛的良藥,不知道做什麼運動可以改善身體部位的痛症?元氣網特別推出【挑戰系列】元氣動起來運動課程,每週 5 分鐘教你 3動作,針對上班族多數碰到的困擾症狀,透過運動慢慢改善、緩解。跟著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物理治療師 陳胤甫,每週花最短的時間跟著做最有效的運動,並利用零碎時間輕鬆地把運動變成生活習慣,如同原子習慣說的,你的任何一點持續性小改變,都有機會產生驚人的加乘效應,立即來體驗!📢此系列課程分五堂課,將於 10/13、10/20、10/27、11/03、11/10,連續五週,每週四上午 10:00 準時開課!⭐此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課程資訊|📍第一堂:22/10/13(四)10:00▶肩頸痠痛好緊繃!3招簡易「肩頸肌肉放鬆」,改善痠痛超有感👉點此進入課程頁▶📍第二堂:22/10/20(四)10:00▶上班族必學頸椎運動!簡單坐著「3動作」告別烏龜頸超有效👉點此進入課程頁▶📍第三堂:22/10/27(四)10:00▶肩膀卡卡舉不起來,怎麼辦?3招伸展肩背、舒緩肩頸緊繃肌肉👉點此進入課程頁▶📍第四堂:22/11/03(四)10:00▶久坐下背痛好困擾!3動作放鬆緊繃背肌、腿後肌、增加髖關節伸展👉點此進入課程頁▶📍第五堂:22/11/10(四)10:00▶擺脫滑鼠手!3招超實用手臂伸展操,減緩手腕手臂痠痛👉點此進入課程頁▶|適合對象|➡️上班造成的腰痠背痛症狀不知如何緩解。➡️想運動但平常工作繁忙、時間不夠。➡️不愛運動,但想慢慢培養運動習慣。|系列課程重點導讀|🕒22/10/13(四)10:00【肩頸痠痛好緊繃!3招簡易「肩頸肌肉放鬆」運動,改善痠痛超有感】工作時,長時間低著頭,會造成頸伸肌、斜方肌群的負擔,跟著做三個放鬆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舒緩、放鬆緊繃肌群。👉點此進入課程頁▶🕒22/10/20(四)10:00【上班族必學頸椎運動!簡單坐著「3動作」告別烏龜頸超有效】現代人習慣不良姿勢,坐著或站立時像烏龜一樣駝著背並把脖子往前伸,雖然感覺很放鬆,但實際上反而讓頸椎承受更大的拉力,跟著做三個矯正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舒緩緊繃肩頸。👉點此進入課程頁▶🕒22/10/27(四)10:00【肩膀卡卡舉不起來,怎麼辦?3招伸展肩背、舒緩肩頸緊繃肌肉】長期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加上姿勢不良,造成肩頸肌肉不協調,輕微會造成體態的改變,症狀嚴重的話,則會引起關節或身體部位出現疼痛不適的現象,跟著做三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讓肌肉壓力獲得釋放。👉點此進入課程頁▶🕒22/11/03(四)10:00【久坐下背痛好困擾!3動作放鬆緊繃背肌、腿後肌、增加髖關節伸展】上班族常有久坐或久站的習慣,且活動量不足,氣血循環不佳等原因,容易引發下背痛困擾,跟著做三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舒緩、放鬆緊繃肌群。👉點此進入課程頁▶🕒22/11/10(四)10:00【擺脫滑鼠手!3招超實用手臂伸展操,減緩手腕手臂痠痛】工作中長時間且反覆過度使用腕關節,容易造成手腕、手指等部位疼痛、刺痛、麻木,甚至是整隻前手臂劇烈疼痛,以下三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釋放手腕緊繃肌群。👉點此進入課程頁▶|講師資訊|陳胤甫 物理治療師學經歷●愛迪樂物理治療所-負責人●輔英科技大學物理治療系專長●骨科物理治療:姿勢矯正、動作分析、徒手治療●神經物理治療:功能性訓練、任務導向訓練、本體感覺誘發術●銀髮體適能:術後訓練、退化訓練、功能性訓練●專項物理治療:鐵人三項專業認證●高等國家通過物理治療師●CMT徒手脊椎認證●中華肌內效協會C級認證●國民體適能C級指導員●MAT動作評估(Movement Assessment Tool)
2022-09-27 養生.運動健身
企劃做一半,突然被Line訊息硬生生打斷?電話那頭老闆催報告,手邊一封急件要回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都有每天工作做不完、真希望能有三頭六臂可以同時處理的渴求,但是許多研究也告訴我們注意力分散、一心多用反而會傷害了生產力。那麼有沒有能夠訓練注意力的方法藉以提升工作效率呢?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擁有物理治療及催眠專業訓練的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本身是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他指出人們的注意力分為五種類型:集中型、持續型、選擇型、分配型及交替型,許多注意力不集中的人通常較沒有篩選的能力,亦即沒有辦法選擇需要的正確訊息加以處理。你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呢?快點開影片來看看!JJ林炳騰治療師同時也提供了九種增加注意力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其中他建議善用身體節律,以維持90至120分鐘全程貫注後,再適切的休息一下,讓大腦放空,是對上班效率最有幫助的一個方法。除此,一次只做一件事、建立運動習慣、聽古典音樂、冥想等都是簡單又有效能增加注意力的訓練方法。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練習注意力幫助我們面對瞬息萬變!原始影片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YT 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09-24 養生.運動健身
現代人長期低頭玩手機、在電腦桌前久坐又姿勢不良,因而造成肩頸僵硬、上背部肌肉變厚,頭頸部往前傾,側面看起來就像烏龜頸,形成不好看的姿勢。尤其是上班族,長久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跟著各種肩頸手腳痠麻的毛病就會上身。根據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職能治療師林啟平指出,頸部往前偏移一公分,我們的頸椎將會承受1.8公斤的壓力,想要拉回來我們的肌肉必須出更多的力量,長久下來當然會出現肩頸酸痛、肌肉緊繃,更甚而脊椎長骨刺。怎樣才能改善烏龜頸?兩位治療師要教大家簡單的三招調回姿勢,趕緊點開影片來學學!第一招是RAIN擴胸式,這個動作會在胸椎前挺時帶動下巴後縮,讓頸椎復位。第二招WTI夾背,利用游泳的動作,吸氣雙臂向上打開,吐氣向下向後夾背。第三招小鷄啄米式,雙手插腰前後搧動,並記得要擴胸、縮下巴。這招不僅可以伸展手臂,還能調整脊椎,連同骨盆部位也會調整到。這三個動作簡單又輕鬆,平時在辦公室就能做,趕快動起來吧!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保持良好姿勢不再當縮頭烏龜!原始影片米蔚YT米蔚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09-09 醫療.骨科.復健
一名熱愛戶外運動的女性,因膝關節疼痛就醫,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經轉介做物理治療,她詢問「以後都不能動,要常跑醫院做電療了嗎?」台大醫院物理中心經理陳昭瑩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做電療外,應加強膝、髖關節周邊的「肌力」,有助緩解疼痛,還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昨天是世界物理治療日、台灣物理治療師節,無論任何年紀都可能會發生退化性關節炎,45歲以下若曾發生創傷性關節傷害,有半數恐在傷後10到15年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45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大多因過度耗損引起,常見活動時關節痛,或早上起床30分鐘內關節僵硬二大症狀。陳昭瑩表示,關節承受重量時,需要肌肉的幫忙,若能提升肌力,可減緩膝關節疼痛,也能延緩退化。訓練重點在提升膝關節和髖關節周邊肌肉的力量,可做多關節的運動,但需要注意,運動過程中關節不會痛,或是只有3分以內的痛(滿分10分),且不會愈做愈痛。陳昭瑩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勤做運動,可有效地減緩疼痛且增進身體功能,建議運動項目包括局部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與全身性的體能活動。滑牆運動以局部肌肉肌力強化運動為例,推薦滑牆運動、訓練臀部肌力的側抬腿運動。於健身房自我訓練時,可使用大腿推蹬機、大腿外展訓練機。在家中,可側躺床上做髖關節外展運動,也可做滑牆運動。滑牆運動的動作類似大腿推蹬機,是經由調整腳的位置、膝蓋彎曲程度,來調整出不同難度,不過都要遵守「膝蓋不超過腳尖」的原則。一開始可先把雙腳放在距離牆面一個腳掌的位置,背靠牆,膝蓋微彎小角度,然後大腿出力,慢慢地把膝蓋伸直。陳昭瑩表示,在醫院物理治療師會先測試可做一下的最大重量,從最大重量的七成或八成開始訓練,通常一組做10到15下可訓練肌耐力,一組8到12下可訓練肌力,建議先做一組10下,做3組。如果做5下就做不動,代表過重;如果連續做15下都很輕鬆,恐達不到預期效果,較難進步。
2022-09-04 醫療.骨科.復健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提供5種下肢復健運動,適合關節手術後居家復健,幫助強化下肢肌力,促進關節活動度,早日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身體平躺於床上,將雙腿往前伸直;膝蓋下壓、膝窩貼近床面;一腳平放,另一腳後側墊毛巾,足背弓起,使股四頭肌出力至緊繃,維持5秒鐘後放鬆,記得不要憋氣,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蔡世瑩說明,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時,維持肌肉長度不變,有持續出力的狀態且撐住不動,但是角度沒有改變,能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 2.直腿抬高運動身體平躺於床上,將雙腿往前伸直,腳板翹起;一腳屈膝,另一腳膝蓋伸直,並往身體方向抬高,最高不要超過45度,感覺大腿前側肌肉用力收縮,維持5秒鐘後放鬆,記得腰椎必需緊貼於床面,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可使用護膝保護膝關節來進行。蔡世瑩說明,直腿抬高運動可以訓練股四頭肌,維持腿部肌肉力量,同時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的重建。 3.腳後跟滑行運動身體平躺於床上,將雙腿往前伸直,一腳輕鬆擺放,另一腳的腳尖平貼於床上,腳跟沿著床面往臀部方向彎曲,至膝蓋彎曲120度,最多不要超過80至90度,來回重複5至15次,記得緩慢平順操作。蔡世瑩說明,腳後跟滑行運動可以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坐在床面進行可減少摩擦力,適合沒有膝關節彎曲禁忌者,若是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則不適合。 4.坐姿膝伸直運動身體坐於床緣或椅子上,一腳輕鬆擺放,另一腳的膝下放小枕頭,小腿向上伸直,並往身體方向抬高,最高不要超過45度,感覺大腿前側肌肉用力收縮,維持5秒鐘後放鬆,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可使用護膝保護膝關節進行。蔡世瑩說明,這是直腿抬高運動的進階版,強化股四頭肌的效果較佳,維持腿部肌肉力量,同時促進膝關節活動度及重建下肢血液循環。但膝關節內壓力大者較不適合,例如:膝關節韌帶受傷、關節軟骨修補、髕骨肌腱修補。 5.坐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身體坐於床緣或椅子上,一腳自然擺放,另一腳往前伸直離開地面,使膝蓋儘量伸直,感覺大腿前側肌肉用力,維持5秒鐘後放鬆,記得不要憋氣,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蔡世瑩說明,坐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為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的進階版,強化股四頭肌的效果更大。延伸閱讀: 。膝蓋卡卡走不遠,關節痛到吋步難行,做對了讓你能屈能伸 。爬樓梯卡卡,膝蓋隱隱作痛,掌握「4原則」讓關節永保年輕,少吃「1食物」關節炎風險降2倍
2022-07-29 醫療.骨科.復健
運動身體好運動身體好!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幫助保持肌肉和骨骼強壯,還有助於預防或改善慢性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肥胖、抑鬱症及某些癌症。雖然運動好處多,不過在運動的時間、頻率、強度較以往強的時候,身體可能會感到有些不舒服。運動時,對心臟、肺、肌肉和骨骼施加壓力,藉此獲得力量或耐力。好的壓力會導致正常的肌肉酸痛和疲勞,正常酸痛無需要太擔心,因為幾天後症狀就會自行消失。可是持續的疼痛或不適,表示可能受傷。區分肌肉酸痛和疼痛方法肌肉酸痛肌肉酸痛,有時是因為平常很少訓練的肌肉,因為突然增加運動量及強度所造成,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酸痛是因肌肉纖維損傷的結果。隨著身體修復,肌肉會變得更強壯。在24至72小時,肌肉酸痛和疲勞達到會達到高峰,隨後痠痛會自行消失。酸痛程度取決於運動時間和強度,另外還包括這項活動是不是新接觸的項目。身體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活動。出現肌肉酸痛怎麼辦?1.給予時間恢復:持續痠痛就繼續進行相同強度和類型的運動,但運動時要注意,因為有可能會受傷。跑馬拉松,可能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全恢復。2.保持活躍並繼續運動,直到疼痛減輕或消失:延遲性肌肉酸痛通常可以透過拉伸和輕微的運動來改善。完全休息反而會增加酸痛。在疼痛的最初幾天以較低的強度或較少的時間進行活動。3.改變運動部位:隔天訓練腿、手臂和全身。可以繼續運動並且加強其他肌肉,同時讓酸痛的肌肉得到休息。疼痛損傷性疼痛通常發生在身體的特定部位,如肌腱或關節。比肌肉酸痛更強烈、時間更久。疼痛時,可能會讓你痛到睡不著,或可能長時間休息或久坐,關節或肌肉可能會變得非常僵硬。關鍵在於受傷的疼痛不會自行消失。出現疼痛怎麼辦?1.停止任何會帶來疼痛的活動並改變行為:冰敷可以短期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2.不要忽視疼痛:不要覺得休息一陣子疼痛就會緩解了,當心可能導致更嚴重或是再次傷害。3.就醫:如果疼痛沒有消失,即使在7到10天後,記得就醫請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和治療。疼痛感受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受傷的程度並不代表疼痛程度。如何鍛鍊身體?循序漸進每個人可以承受的運動強度不同,稱為活動閾值。保持在安全活動閾值內時,身體應該只會感覺到正常的肌肉酸痛。每個人的活動閾值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年齡、技術、身體狀況、日常的活動量。例如,第一次開始步行,安全活動閾值可能是步行或跑步五分鐘。經過數週緩慢、漸進的持續時間增加後,安全閾值可能會增加到20-30分鐘。若提早超出安全活動閾值可能導致受傷或疼痛。
2022-07-23 醫療.骨科.復健
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葉禹良物理治療師表示,跌倒是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的第2大原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及死亡,也會造成家庭及社會極大的照顧成本。葉禹良指出,長者常見跌倒因素包括失智認知及動作障礙、視覺退化等會影響判斷力,加上腦部退化,影響前庭及本體感覺等功能,進而影響平衡的維持。曾經跌倒的經驗多少會降低長者走路意願,甚至不敢出門心情和生活品質受影響。另外,家人也因為擔心長者跌倒而過度保護,反而使長者肌肉萎縮,升高高跌倒及失能的風險,造成惡性循環。葉禹良融合國健署的防跌概念及物理治療的專業,提出下述長者可執行簡單的運動及無障礙環境設計建議。首先規律運動不能少,遵循醫囑來用藥,運動過程中有不舒服就立即停止。簡單的運動為單腳上抬,坐姿下抬頭挺胸雙手插腰,單膝往上抬起,停留5至10秒後換腳,左右重複交換20次。也可以墊腳尖,站姿開始,雙手扶著固定物維持身體穩定,動作時,腳後跟離地,墊起腳尖,停留數秒,再將腳後跟踏回地板。還有雙膝內收坐姿開始,膝蓋內側併攏夾住小球,停留15秒。半蹲由站姿開始,維持背部平直,雙手扶著固定物維持身體穩定;雙腳與肩同寬。吸氣時膝關節屈曲,穩定的下蹲;吐氣時回歸原本的站姿,膝關節不鎖死。另外,居家環境要注意照明、防滑要小心,環境走道動線乾淨暢通,光線是否足夠明亮充足,浴廁防滑措施,起身行走扶手設置;起身、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 馬路行走不要急。
2022-07-22 養生.運動健身
現今生活步調快速,造成許多人肌肉緊繃,長時間下來會導致肌肉僵硬,若在腰部已經緊繃的狀態下,又提重物則可能會造成椎間盤突出,此時許多人會選擇伸展緩解,但過度的伸展卻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今天「生生優動」的陳宗威物理治療師就要來教大家,只要三招在家就能正確舒緩緊繃!今天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主要教大家的伸展運動包含後大腿、腰椎還有臀部,首先是關於後大腿的伸展,後大腿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使用到,從坐到站、行走和上下樓等都會使用到,想要走起來更輕鬆,其實是和肌肉柔軟度息息相關的喔!而此項伸展運動會使用到一條較長的毛巾,準備好就可以開始一起伸展啦!如果你也長期被肌肉緊繃、僵硬所困擾,那就趕快準備好毛巾,點開影片跟著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一起在家伸展,舒緩緊繃的肌肉,解放你的腰椎和大腿吧!想了解更多關於伸展的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舒緩緊繃,走路有風!!!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延伸閱讀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腰痠背痛都是骨刺害的?治療師:別再汙名化骨刺「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07-08 養生.運動健身
許多上班族一坐就是一天,也很難確保坐姿都是正確的,這樣的情況下造成很多人長期都有腰痠背痛的困擾,今天「生生優動」的林家億物理治療師就要教我們三個動作,在家就能改善腰痠背痛。今天林家億物理治療師所教我們的動作屬於伸展動作,讓我們在家可以放鬆關節,舒緩腰椎的不適,首先要伸展的是髂腰肌,此動作的要領是一腳先往前伸,呈現弓箭步,後面的腳慢慢下滑,膝蓋不適的人可以在下面墊一個毛巾或是於瑜伽墊上做動作,吸氣時放鬆吐氣時髖部往前推,重複三次即可換邊,切記做此動作時腰部不要往前彎,以免受傷。第一個動作是有關放鬆髖部,另外還有兩個動作分別是伸展腰部和臀部後側,想讓腰背不再疼痛,趕快點開影片,看林家億物理治療師教我們舒緩不適,在家就能舒緩腰椎,讓上班不再坐不住!想了解更多關於解決腰痠背痛的知識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跟著影片認真做,改善腰痛不是夢!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延伸閱讀肩膀又痠痛?3招遠離肩夾擠症候群!板機指讓手無法正常活動?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不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06-26 養生.運動健身
你也是重度3c使用者嗎?手指過度使用總是卡卡的?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得了「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也就是平常聽到的「板機指」。今天就讓YouTube「肌治生活 | 物理治療師」來教你如何檢測以及解決板機指問題。板機指分為4個等級,等級一手指不順無法正常活動;等級二滑車韌帶腫脹;活動伴隨疼痛感;等級三無法自主伸直手指;等級四完全無法伸直手指。檢測方式很簡單,只要先將手握拳再展開,如中指與無名指無法完全伸直就很可能是板機指。物理治療師表示有板機指後,最重要的還是休息,並提出3招有效緩解方式,分別是熱敷、牽拉運動以及手部按摩,如果以上都無法改善,還是建議尋求專業的評估與協助喔!詳細的緩解動作都在影片中,快點開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日常行動的正確姿勢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手指不卡卡!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 物理治療師YT延伸閱讀手指痛麻睡不著覺?物理治療師教你緩解「滑鼠手」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06-22 養生.運動健身
大部分的人每天難免都會走到樓梯,而在上樓梯時膝蓋承受的壓力是平常走路三倍,下樓梯時甚至會到五倍,今天「詹珞遙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就要來和我們分享如何上下樓梯,才能避免傷害我們的膝蓋呢。許多人會想,上下樓梯哪有什麼問題,所以不太會注意姿勢應該怎麼樣,那是因為你的膝蓋還是健康狀態,還是充滿水份、軟骨飽滿的狀態,所以久而久之錯誤的上下樓姿勢可能會養成習慣,而這些錯誤的習慣包括了,走樓梯時彎腰駝背看手機、上樓時習慣將膝蓋往後卡死、為了求快下樓梯時小跳和太快的把重量放在前腳等,這些錯誤的姿勢都會對膝蓋帶來傷害。知道了這些錯誤的走路姿勢,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已經長期走錯,在你的膝蓋還沒有受傷老化前,快點開影片,讓詹珞遙物理治療師教我們正確的走樓梯姿勢,不要再讓膝蓋承受過多的壓力!想了解更多關於日常行動的正確姿勢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正確走樓梯,保護膝蓋不受傷!原始影片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YT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FB延伸閱讀常常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解決疼痛問題平常暖身都做錯了?物理治療師教你最強暖身,提升運動表現「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