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慢病好日子/ 深度報導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築夢篇1_學識傳承

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圖/健康事業部提供
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圖/健康事業部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知識的傳承,是醫療最深遠的力量。從等待罕病新藥的醫師,到推動「優勢卡」的治療師,再到以「閱讀處方箋」走進偏鄉的醫師,他們所守護的不只是病人的身體,而是下一代的希望。每一次努力,都是為了讓未來的生命,不再走在孤單的黑暗裡。

一劑藥4900萬 鐘育志40年努力等到罕病SMA治療曙光


故事33
主角: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鐘育志

創健保史紀錄 新藥帶來一線生機

2023年8月1日,台灣健保史上寫下新頁─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用藥正式給付,一劑高達4900萬元,創下史上最高紀錄。首名接受治療的病童,僅兩個月治療,就從無法抬頭進步到能主動翻身。這背後的推手,是主治醫師—有「台灣SMA之父」之稱的鐘育志醫師,投入近40年研究與臨床試驗,陪伴病童與家庭走過無藥可醫的黑暗,如今見證醫療科技帶來的曙光。

翻轉生命的不只是這名男嬰的家庭,同一時間,全台約280名SMA病友也同步獲得「不設限給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鐘育志表示,面對這個早年無藥可醫的遺傳性疾病,長年的等待終於換來科學上的一大進展。

回憶早年病童 15年活在加護病房

他回憶2008年在台東馬偕醫院照顧過一名SMA少女。從出生4個月確診,長年在加護病房,15歲時身高160公分、體重47公斤,但因肌肉細胞持續受損,全身癱瘓,只剩眼睛能眨動,仰賴呼吸器維生。15年來健保補助超過5000萬元,卻仍只能躺在病床。「她的一生都在迷霧的黑森林裡。」鐘育志語帶沉重。對當時的病童家庭而言,醫療既昂貴又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候。

幸好,醫療的進步沒有停下腳步,10餘年後的今天,鐘育志細數著近年來治療上的大突破,目前台灣健保已納入三種不同給藥途徑的SMA新藥,帶給病人一線生機,「3歲的小雨,1個月18天時發病確診,9天後開始用藥,治療滿月後可以抬腿、半年後會翻身。」

不再無藥可醫 病童媽媽鬆一口氣

鐘育志說,小雨的媽媽在接到醫院電話通知孩子是SMA病童後,從擔心受怕、無數淚水陪伴過夜,到獲昂貴用藥可獲健保給付後,稍放寬心,看著孩子慢慢進步,小雨的媽媽終於敢再生第二胎,現在小雨可以獨上下樓梯,也能牽著妹妹的手一起玩耍。

即使較晚才獲得治療的9歲晴晴,也從24小時依賴呼吸器,到現在可以外出郊遊、過夜;8歲的勻勻則在2歲多開始治療,現在可以快樂上學。這些真實的故事,都是鐘育志口中「一線生機」最鮮明的例證。

推動新生兒篩檢 把握治療黃金期

除了治療,高醫團隊自2017年起便推動全國SMA新生兒篩檢。鐘育志強調,SMA的治療黃金期在病徵出現前,愈早發現愈能降低遺憾。雖然目前篩檢屬於自費項目,他仍盼望未來能納入公費,讓更多家庭受惠。

2020年高醫成立神經肌肉疾病防治中心,在門診前,兩位以輪椅代步的患者與一名懷中抱著數月大病童的媽媽,他們笑著臉對著鏡頭,未來的生命的篇章也充滿希望。

一張卡片的革命 讓腦麻孩子的「優勢」被看見


故事034
主角:台大醫院兒童發展評估暨療育中心物理治療師潘懿玲

記者蔡怡真/台北報導

你對腦性麻痺孩子的想像是什麼?坐在輪椅上、步態不穩、行動受限?如果我們的第一眼只能看見「缺陷」,就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潛能。隨著全球推廣「我的優勢第一」(My Strength First)的理念,特殊兒的故事正在被重新書寫。

一張優勢卡 孩子、家長更有信心

台大醫院兒童發展評估暨療育中心物理治療師潘懿玲分享,「曾有個腦性麻痹孩子說,自己的優勢是在操場跑步,但客觀上,這個孩子並不是真正想要跑步,是享受在操場上行動的感覺,這個優勢可以當成孩子學習的目標,藉由他們喜歡或有成就的事物,融合在教育計畫裡,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不僅是運動,有的孩子的優勢是「英文好」、能「自己穿衣服」、或是「會幫忙做家事」。潘懿玲指出,過去早期療育過於聚焦在孩子「落後」的發展領域;但若能先肯定孩子的能力,讓優勢被看到,孩子與家長都會更有信心。

因此,台大兒發中心會替孩子製作「優勢卡」,並將它放在早療評估報告或教育計畫的第一頁。醫護人員、教師、甚至第一次接觸孩子的人,看到的第一眼不再是「限制」,而是「能力」。

讓孩子的聲音 不再被忽略

「我的優勢第一」是一項國際倡議,台灣自2020年開始推廣。台大兒發中心在前主任謝正宜的支持下,與台灣ICF研究學會理事長廖華芳合作,將其應用於早期療育。4年來已完成40位孩子的優勢卡製作,獲得家長與早療團隊的高度肯定。

潘懿玲強調,許多人認為孩子不善言語也表達不清楚,但事實上,聯合國早已倡議兒童表意權。「我的優勢卡」就是一種自我表述的工具,讓孩子的心聲不再被忽略。

為了讓理念持續落實,台大兒發中心與ICF學會合作,辦理專業人員訓練,並與療育機構合作,培育第一線工作者。希望透過這樣的傳承,更多孩子能在教育、醫療兩端同時獲得支持。

一本童書的力量 陳宥達用「閱讀處方箋」改變偏鄉孩子未來


故事035
主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宥達

記者楊孟蓉、蔡怡真/台北報導

「醫生,我看不懂中文,也不會當老師。」一位布農族阿嬤獨自照顧4、5名孫子,不識字也無暇陪伴,她認為閱讀是老師的事,自己幫不上忙。然而,當陳宥達遞上童書時,阿嬤立刻指著封面的貓頭鷹說:「有人懷孕了」。原來,貓頭鷹在布農族文化中象徵孕婦的守護神。

北醫大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陳宥達回憶,自2015年推動「閱讀處方箋」以來,走入無數偏鄉家庭,這位阿嬤的經驗令人印象深刻。

一本童書的力量「閱讀處方箋」改變偏鄉孩子未來。圖/北醫提供
一本童書的力量「閱讀處方箋」改變偏鄉孩子未來。圖/北醫提供

一本童書 喚起阿嬤布農族文化記憶

布農族阿嬤因一本童書喚起文化記憶,主動分享部落傳統故事,陳宥達鼓勵她先講給大孫子聽,再由孫子轉述給弟弟妹妹,意外串連起文化、親子與學習。也讓把童書鎖在櫃子、擔心孩子弄壞的家庭,願意開啟對話,許多孩子的語言發展與家庭互動,從此悄悄轉變。 

陳宥達求學時參與「史懷哲2.0偏鄉長駐計畫」走入社區,2016年創辦「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將「閱讀處方箋」導入第一線醫療,由醫護人員在每次門診中提供語言發展建議與共讀指導。

曾不被看好 共讀不再只是老師責任

「剛開始很多人覺得教育是老師的責任」他坦言,但當成果逐漸顯現,愈來愈多醫師主動投入。如今,國健署已將「親子共讀」納入產後護理之家評鑑指標,兒童健康手冊也新增「共讀欄位」,從診間走向公共衛生,制度化落實。

量化語言發展進程 AI揭開差異

「語言發展是一條看不見的進程。」陳宥達說。為了讓成效可被量化,團隊導入 DLP語音分析系統,在偏鄉幼兒園展開試點,透過穿戴式錄音蒐集 214 次紀錄、累計超過 1200 小時的語音,並以AI分析。發現兒童是否與成人有語言互動,從18個月大起就能看出差異,詞彙量甚至可相差兩倍以上。

展望未來,陳宥達希望將閱讀處方箋拓展到長者照護,推動「遠距共讀」,培育具有社會關懷力的醫師,並與企業攜手打造融合文化與世代的永續社區。一冊童書的力量,從健兒門診出發,正在改變更多人的未來。

一冊童書的力量,從健兒門診出發,正在改變更多人的未來。圖/北醫提供
一冊童書的力量,從健兒門診出發,正在改變更多人的未來。圖/北醫提供

孩子 物理治療 SMA 新生兒篩檢 健保給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