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高脂
共找到
467
筆 文章
-
-
2023-04-05 醫療.消化系統
吃素就不會有脂肪肝?破解脂肪肝3迷思:當心減肥也會肝包油
【本文重點】脂肪肝是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累積成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眾多,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減重過快、飲食失衡或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皆會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控制飲食與減重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推薦攝取高纖蔬果、魚蛋奶等優質蛋白質。--by ChatGPT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加上攝取大魚大肉、運動量不足,恐養出脂肪肝。我國脂肪肝盛行率約33.3%,體重過重者更高達70%有此疾患,若不及早發現,恐引起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甚至肝癌。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提醒,不是只有肥胖才會引起脂肪肝,飲酒過量、快速減重、吃素飲食不均衡,都有可能形成脂肪肝。當5%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眾多,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減重過快、飲食失衡或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皆會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累積成脂肪肝。脂肪肝迷思一:我有在減肥,不會有脂肪肝吧「我又不胖,應該不會有脂肪肝吧?」醫師指出,有些民眾減重過快,反而會形成脂肪肝。例如「生酮飲食」攝取高脂肪卻減少蛋白質,當飲食不均衡,蛋白質不足,身體為了維持運作而燃燒體內正常蛋白質,代償作用就會造成肝細胞運轉障礙,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想要減重,最佳的飲食方式是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可避免進入人體轉變為糖分與脂肪。脂肪肝迷思二:吃素就不會有脂肪肝?根據臨床統計,素食者其實兩成有脂肪肝!當嚴格控制肉類攝取、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造成血液中的脂蛋白不足,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時容易發生障礙,一樣會累積成脂肪肝。吃素陷阱就藏在「高油脂素料」,例如炸豆包、百頁豆腐等,為了增加口感而添加過多油類,油脂量比一般食物還要高,吃進的不是蛋白質而是油脂!脂肪肝迷思三:懶得動、靠保健食品可以養肝?不少民眾懶的運動,依賴一顆又一顆的保健食品來養肝。醫師提醒,坊間不少健康食品標榜可減低血脂,但目前僅在動物實驗上有效,在人體上尚無明確效果。光吃保健食品但又懶得動,熱量無法消耗,肝臟脂肪還是排不出去。想要消除脂肪肝,控制飲食與減重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推薦攝取高纖蔬果、魚蛋奶等優質蛋白質,當轉變為優質脂蛋白,有助於把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幫脂肪肝瘦身。【延伸閱讀】女星在吃的「仙女餐」是什麼? 小心沒瘦還變胖過年吃太多又豪飲 中醫教你「消脂清肝」吃出享瘦生活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22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可降血糖及膽固醇?研究顯示胡蘆巴似乎有功效但存在一隱憂
讀者Kathy在2023-3-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林教授,胡蘆巴,學名:Trigonella foenum-graecum,真的有研究證實它降血糖膽固醇等的效果嗎?謝謝您!」胡蘆巴(英文俗名fenugreek)是一年生的豆科植物,其新鮮的葉子可以作為蔬菜食用,而曬乾後的葉子則可以磨成粉末,用來調色增香。它的種子是香料,也是藥材。絕大多數有關胡蘆巴的醫學研究都是在探討其種子的醫療功效。PubMed公共圖書館裡沒有關於胡蘆巴降膽固醇的臨床研究論文,但有三篇關於胡蘆巴降血糖的臨床研究論文:2001:Effect of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fenugreek) seeds on glycaemic control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胡蘆巴種子對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胰島素抵抗的影響: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結論:胡蘆巴種子的輔助使用可改善輕度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並降低胰島素抵抗。對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有有利影響。2019:Antidiabetic Effect of Fenugreek Seed Powder Solution (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on Hyperlipidemia in Diabetic Patients【葫蘆巴籽粉溶液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對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的降糖作用】。結論:本研究表明,給予胡蘆巴種子粉溶液對改善 II 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質代謝有顯著效果,且無不良反應。因此,胡蘆巴種子可能為II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選擇。2019: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fenugreek) versus glibenclamid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評估胡蘆巴與格列本脲對糖尿病患者療效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論:胡蘆巴可作為抗糖尿病藥物的輔助治療來控制血糖,尚需進一步研究。PubMed公共圖書館裡有7篇關於胡蘆巴降血糖或降膽固醇的薈萃分析論文:2014:Effect of fenugreek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intake on gly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胡蘆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攝入量對血糖的影響: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結論:臨床試驗的結果支持胡蘆巴種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有益作用。然而,需要使用足夠劑量的充分表徵的葫蘆巴製劑進行具有更高方法學質量的試驗,以提供更確鑿的證據。2016:Effect of fenugreek on hyperglycaemia and hyperlipidemia in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A meta-analysis(葫蘆巴對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影響:薈萃分析)。結論:結果提示葫蘆巴具有降血糖、降總膽固醇的作用;但對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的影響則有待進一步證實。2020:Effect of fenugreek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lipids and body 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胡蘆巴補充劑對血脂和體重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胡蘆巴補充劑改善了成人的血脂參數。然而,為了證實這些結果,需要更多的研究,特別是高脂血症患者。2020:The Effects of Fenugreek o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葫蘆巴對成人心臟代謝危險因素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葫蘆巴種子作為輔助療法可能會降低 FBS、LDL-C 和 HbA1c 的血清水平。然而,由於血糖狀態的高度異質性,必須非常謹慎地解釋研究結果。有必要進行更多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以進一步評估胡蘆巴作為控制心臟代謝危險因素的補充療法的有效性。2020:Effect of fenugreek consumption on serum lipid profi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食用胡蘆巴對血脂譜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葫蘆巴補充劑顯著改善了脂質全貌(LDL、TG、TC 和 HDL)。它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降脂藥用植物。需要進一步的高質量研究來確定該植物的臨床療效。2023:Effects of fenugreek supplementation on the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胡蘆巴補充劑對代謝綜合徵成分的影響:隨機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服用胡蘆巴可以顯著降低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腰圍和收縮壓,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總體結果支持胡蘆巴對代謝綜合徵參數可能的保護和治療作用。2023:Effect of Fenugreek on Hyperglycem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葫蘆巴對高血糖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雖然這篇綜述和納入的試驗發現食用胡蘆巴對血糖控制有益,但研究的質量和異質性仍然令人擔憂。鑑於胡蘆巴的可用性更廣且成本更低,應該對胡蘆巴進行嚴格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以了解其作為糖尿病控制草藥的真正潛力。從這10篇論文的結論來看,胡蘆巴似乎有降血糖及將膽固醇的功效,但是大多數這方面的研究是出自醫學研究比較落後的國家,例如,伊朗、印度、伊索匹亞,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最後一篇論文會說「但研究的質量和異質性仍然令人擔憂」。原文:胡蘆巴:有研究證實降血糖膽固醇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4 醫療.兒科
如何長高不長胖?營養師授健康飲食4重點
今天是兒童節,許多父母的煩惱就是怎麼讓小孩吃得健康、長得高人一等。食物中所含醣類、蛋白質、脂質三大營養素,是維持人體生理運作及提供日常活動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可從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中獲取,各類食物提供人體不同的必需營養素,缺一不可。高壯孩童的飲食對策幼兒期是飲食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從小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相當重要。體位肥胖對於生長期的孩童來說,若攝取過多精製糖及高熱量脂肪等,不只會阻礙生長,降低營養素吸收,且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及骨骼肌肉疾病發生,對心理與社交學習也有不好影響。建議日常飲食應優先選擇低熱量高營養密度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食物、低脂乳製品、瘦肉、低脂魚、豆類等;減少食用高脂肪肉類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食物;烹調上要少油炸、勾芡,多搭配蔬菜以增加飽足感;減少過多糖分及油脂攝取,如蛋糕、餅乾、甜點、冰品、手搖飲、汽水等;直接吃水果,避免喝果汁以減少糖分攝取。瘦小孩童的飲食對策蛋白質主要負責建造新的組織、促進成長發育,保護骨骼促進鈣質吸收協助生長,對於孩童成長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素。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包含豆魚蛋肉類、蛋品、魚貝海鮮、各種肉類及乳品類。體型較瘦小的孩童鼓勵正餐多吃點外,應避免食用低營養密度的零食飲料及油炸物。餐間點心可選擇牛奶、優酪乳、優格、豆奶、豆花、蛋類等,取代零食、餅乾、飲料類,市售保久乳或保久形式豆奶也是一個外出攜帶好選擇。健康飲食4重點定時定量:三餐為主,點心為輔,不養成吃點心零食的習慣。均衡攝取:飲食要重視均衡性,優先選擇天然原型食物。多吃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都是生長所需營養。少糖少油少加工:少喝含糖或咖啡因飲料,喝白開水為宜;減少油炸、燒烤食物,改選烤、滷等少油烹調;減少加工製品、過多調味料等種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3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骨鬆及更年期症狀 專家教你從天然食物補充鈣質及雌激素
【本文重點】熟齡女性進入更年期,容易出現身心折磨的症狀,如失眠、盜汗和憂鬱,醫護團隊建議改變飲食,多吃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黃豆、全穀雜糧、牛蒡和山藥,補充鈣質,搭配阻力運動強壯肌肉,以改善骨質疏鬆和減少跌倒風險。此外,家人也應多關心和照顧更年期女性,一起調整生活步調。--by ChatGPT一名七旬婦人自50歲開始,不時發生上臂、手腕骨折而經常就醫治療。看診醫師每次看到她都說:「阿嬤,你怎麼又來了!」原來阿嬤不喜歡乳製品,不愛吃蔬菜,停經後也知道有骨質疏鬆問題,但沒有積極處理,有時一個用手撐住身體的動作就造成骨折。在醫護團隊建議下,她的飲食要補鈣,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搭配運動增肌,改善平衡能力,以降低跌倒風險。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女性大約在45至55歲之間進入更年期,隨著荷爾蒙分泌減少,容易出現緊張、易怒、憂鬱等情緒,生理方面則會有失眠、盜汗、心悸、熱潮紅等症狀,統稱「更年期症候群」症狀。很多熟齡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默默承受沉重壓力,卻忽略了自身感受與健康;面對更年期的各種身心折磨,家人應多點關心,一起調整生活步調。想要緩解更年期的困擾,徐佳靖建議,首先從飲食下手,多補充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保護心血管 黃豆、牛蒡補充雌激素徐佳靖表示,被喻為「大豆三兄弟」的黃豆、黑豆、毛豆富含大豆異黃酮,具平衡、調節雌激素的作用,能舒緩更年期不適、預防骨質疏鬆。大豆營養價值相當高,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多喝豆漿、多吃豆類製品,也可以保護停經後婦女的心血管健康。全穀雜糧、牛蒡、山藥也含有植物雌激素,尤其鈣、鎂、鋅等微量元素能幫助穩定情緒。徐佳靖指出,吃牛蒡對女性非常有益,日本人喜歡在味噌湯裡加牛蒡,味噌是黃豆製品,蛋白質發酵後轉成各種胺基酸,能促進分泌血清素,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味噌湯加上牛蒡的食物加乘效應,可補充雌激素,促進整體代謝功能。進入更年期,女性最害怕骨質疏鬆。徐佳靖說,停經後雌激素急遽減少,加速骨質流失,建議多補充牛奶、優格、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綠色蔬菜還含維生素K能轉化鈣離子,增加骨骼和鈣的結合,作用就像「水泥」,穩固房子的鋼筋結構;維生素D則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不妨多曬太陽、多吃菇類及豆類。拯救骨密度 每周至少3次阻力運動研究指出,運動能強化肌肉、改善平衡能力、減少骨質流失,徐佳靖強調,每周至少做3次阻力運動,例如負重深蹲、啞鈴、槓鈴、彈力帶等,能改善骨質密度,同時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如果有中度以上的骨質疏鬆問題,慢跑、游泳、太極拳、韻律舞等,也都對增加骨質密度或減緩骨質流失有幫助。骨質疏鬆NG飲食1.咖啡因:適量飲用咖啡,1天不超過300毫克,否則易流失鈣質2.高鹽食物:加工培根、貢丸、火鍋料等,不利鈣質吸收3.高脂肪食物:紅肉、甜食,增加心血管負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31 癌症.乳癌
「乳癌」為婦女癌症第一名!小心這5種壞習慣增加乳癌發生率
乳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一!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提醒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日接受治療。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1) 有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2)一側乳房曾罹患乳癌(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1) 中量飲酒(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物(3) 初經在12歲以前(4) 停經在55歲以後.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1) 口服避孕藥(2) 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相關藥物女性乳癌的成因其實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尤其是曾經患了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更要注意,須定定期追蹤接受醫師的篩檢。乳癌高危險群除了家族有乳癌病史以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提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關鍵。這5種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容易增加乳癌發生率1.習慣晚睡者:現代人容易作息不正常且習慣晚睡,但有研究指出熬夜晚睡或是作息顛倒容易增加乳癌機率,熬夜會使生理時鐘混,抑制了「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降低會促進雌激素的分泌;反而會大增乳腺癌的患病風險。2.飲酒過量研究發現每天中等量以上的飲酒,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每日純酒精含量控制在15克以下,沒有一致的研究顯示會增加乳癌的危險性,適量飲酒可以,但是要記得控制量。3.經常心情鬱悶情緒的波動不穩定其實會導致體內的激素分泌繁亂失常,乳腺相關疾病其實與體內激素分泌是有關係的。4.沒有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激素變化,並且減少脂肪囤積,建議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並且每週規律運90~150分鐘,才能遠離罹患乳癌的風險。5.愛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日常食物中肉類和甜食比例較高的女性,尤其是紅肉的攝取過多,會增加停經前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癌的機率,是偏重蔬菜類的飲食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均衡的飲食才能進一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其實要預防乳癌最大的方式就是先從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起,應該從年輕時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的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30 醫療.消化系統
改變「一習慣」讓她1年瘦10公斤!血糖降了,中度脂肪肝也消失了
【本文重點】胃腸肝膽科醫師透過一位病患的例子指出,減少水果攝取量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長期有高血壓和中度脂肪肝的60歲女性,一年瘦了10公斤,並成功將血糖降下來,肝臟也完全正常。脂肪肝的嚴重程度與肥胖有關,而消除脂肪肝應注意最重要三個面向:飲食控制、戒除酒精、勤運動。--by Notion AI脂肪肝幾乎是現代人最普遍的文明病,不管胖瘦的人都有,但肥胖者嚴重程度通常較高。醫師分享一病例指出,有患者靠著「少吃水果」的方式,一年瘦了快10公斤,不但成功將血糖降下來,脂肪肝也消失了。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分享診間一案例,一位年約60歲的阿姨一年前體重是66公斤,長期有高血壓和中度脂肪肝。但一年後的診間超音波檢查,她的肝臟完全正常,脂肪消失了。阿姨說這一年瘦了快10公斤。減少水果攝取量 體重就控制下來了醫師問她怎麼瘦下來的?阿姨回答:「我就少吃水果!」阿姨說她跟先生都很愛吃水果,自己曾一個人一天吃掉一顆鳳梨。而當時因為血糖慢慢在上升,她知道水果的糖分太高之後,也決定減少水果的攝取量,吃的量變為原本的2成,結果體重就漸漸瘦下來,瘦到51公斤,最近才稍微復胖為56公斤。連她的先生也跟著她改變飲食習慣,也跟著一起變瘦,先生從80公斤瘦到60多公斤。而一般減重要成功不外乎就是靠少吃多動,但阿姨說明,運動對她沒什麼用,「我本來就有在運動,以前都有在健走,可是沒什麼用,還是少吃差最多!」脂肪肝不理會 肝臟發炎嚴重恐致肝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曾受訪指出,若肝臟5%至30%出現「脂肪泡泡」,為輕度脂肪肝;30%至60%為中度脂肪肝;60%以上則為重度脂肪肝。而一旦出現中、重度脂肪肝,便容易造成肝臟發炎,肝臟持續發炎則可能進一步纖維化、硬化,之後約有4%至27%的肝硬化病人會發生肝癌。許多人健檢後都發現有脂肪肝問題,多數又因為沒什麼症狀而忽視。一旦發現脂肪肝不能置之不理,至少要控制不要讓其發炎惡化,才不會一步步演變為難以恢復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定義.正常肝臟:約3%至5%為脂肪。.脂肪肝:脂肪超過5%。.輕度脂肪肝:肝臟5%至30%出現「脂肪泡泡」。.中度脂肪肝:30%至60%脂肪。.重度脂肪肝:60%以上脂肪。預防脂肪肝 減重為首要任務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者勢必得戒除酒精,後者則要留意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問題。其他如藥物、C型肝炎、先天性代謝疾病等問題。楊培銘更提醒,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預防3面向1.飲食控制.以高纖榖類、糙米取代精緻澱粉.多吃蔬菜少吃肉.水果不要吃太多,過甜的水果少吃.少喝手搖飲及甜食.少吃油炸食品及高脂食物.少吃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2.戒除酒精3.勤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天,每次運動須達到30分鐘以上、心跳130下的程度。【參考資料】.臉書粉絲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脂肪肝5危險因子,飲酒和肥胖最致命!專家教從這些日常習慣改善.脂肪肝會有症狀嗎?重度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
-
2023-03-21 養生.健康瘦身
靠限時飲食逆轉脂肪肝有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揭改善關鍵
前天(2023-3-18)在一個僑社的聯誼會裡,一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友人有脂肪肝及肝硬化,所以想知道有沒有辦法逆轉。我跟他說,有,用運動增加熱量消耗,用飲食減少熱量攝取。事實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一天正好發表了一篇有關脂肪肝逆轉的臨床研究論文,所以我就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論文標題: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限時飲食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響)。研究動機: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挑戰。 它影響了普通人群中大約 20% 至 30% 的成年人,超過 70% 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患有 NAFLD。在中國,一般人群中約有 29.2% 的成年人患有 NAFLD。它與肥胖、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壓密切相關,並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減輕體重已被證明可以改善肝臟脂肪和代謝紊亂。限制飲食熱量已被證明可有效降低 NAFLD 患者的體重和肝內脂質水平。然而,長期堅持改變生活方式是困難的。限時進食 (Time-Restricted Eating,TRE) 是最流行的間歇性禁食方案之一,涉及 24 小時周期內的特定進食時間。TRE 方案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可以減輕體重並提高依從性。對囓齒動物的研究表明,進食時間,而非卡路里攝入,是 TRE 方案有益效果的基礎。有證據表明,脂肪儲存是在白天增加,並且在晚餐後增加最多。觀察性研究表明,在一天中晚些時候進餐可能與人類減肥療法的成功有關。幾項試點臨床試驗報告說,TRE 可以減少卡路里攝入量,並且與肥胖患者體重和脂肪量的減少有關。然而,大多數報告的 TRE 益處在人體中未經測試或測試不足,並且不能區分 TRE 本身的影響。一項小型臨床試驗報告說,在 54 名2 型糖尿病 12 週的干預期間。與對照方案(吃 6 頓小餐)相比,吃 2 餐(從早上 6:00 到下午 4:00 進食)的方案降低了肝內脂質。迄今為止,TRE 對 NAFLD 的療效尚不確定。此外,據我們所知,沒有研究比較 TRE 和每日卡路里限制 (Daily Calorie Restriction,DCR) 對 NAFLD 患者肝內脂質水平的影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限時餵養 (TREATY-FLD) 隨機臨床試驗旨在比較 TRE 與 DCR 對肥胖和 NAFLD 患者肝內三酸甘油酯 (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IHTG) 含量和代謝危險因素的影響。 我們假設 8 小時 TRE 在改善 NAFLD 和代謝危險因素方面會比 DCR 更有效。研究對象:共有88名年齡在 18 至 75 歲之間(平均32歲,49名男性),體重指數在 28.0 和 45.0 之間(平均32.2),經核磁共振確診患有NAFLD(IHTG含量≥5%)的患者被納入本研究。 其中的45人被隨機分配到 TRE組,其餘的43人被分配到DCR組。研究方法:所有參與者都被指示遵循男性 1500 至 1800 kcal/d 和女性 1200 至 1500 kcal/d 的飲食。 飲食由 40% 至 55% 的碳水化合物、15% 至 20% 的蛋白質和 20% 至 30% 的脂肪組成。 在前 6 個月內,所有參與者每天都獲得 1 份蛋白質手搖飲,並在研究期間接受飲食諮詢。 分配到 TRE 組的參與者被指示每天從上午 8:00 到下午 4:00 消耗規定的卡路里,並且只允許在日常飲食窗口之外飲用無熱量飲料。 DCR 組的參與者在 12 個月的研究期間沒有進食時間限制。所有參與者在 12 個月內每月參加健康教育課程,並被告知在整個試驗期間不要改變他們的身體活動習慣。主要結果是測量 IHTG 含量從基線到 6 個月和 12 個月的變化。在基線、6 個月和 12 個月時使用核磁共振測量 IHTG 含量。次要結果是測量體重、BMI、腰圍、體脂肪量、瘦體重、肝硬度、肝酶水平和其他代謝危險因素(包括血漿葡萄糖水平、血脂水平和血壓)的變化。研究結果:在 6 個月時,TRE 組的 IHTG 含量降低了 8.3%,而DCR 組則降低了 8.1%。在 12 個月時,TRE 組的 IHTG 含量降低了 6.9%,而DCR 組則降低了 7.9%。此外,兩組的肝硬度、體重和代謝危險因素均顯著降低。結論:在患有肥胖症和 NAFLD 的成年人中,與 DCR 相比,TRE 沒有在降低 IHTG 含量、體脂和代謝危險因素方面產生額外的益處。這些發現正好與我們的假設相反,也就是說,減少熱量攝入,而非限制進食時間,才是對改善脂肪肝有益的措施。延伸閱讀:台灣第一肥,減肥新法間歇性禁食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斷食的吹捧與現實間歇性斷食能抑制HPV病毒?諾貝爾得主發現餓肚子比較健康?健康一點靈的胡扯限時飲食減肥法的最新研究,有效嗎?原文:脂肪肝逆轉:限時飲食有用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9 名人.好食課
預防脂肪肝、提升肝解毒能力 春季9大護肝、養肝食材一次看
中醫常說,春養肝、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但肝臟無時無刻都在為你賣命,要護肝可不是一時的事情!好食課 Lexie 張宜臻 營養師 整理9大護肝食材,及4大傷肝地雷飲食,防止你人生變黑白的!多吃這些.鮭魚:鮭魚富含有ω-3脂肪酸可幫助身體抗發炎,並有助降低肝臟脂肪堆積,預防脂肪肝.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花菜、花椰菜、白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富含有維生素C、槲皮素、蘿蔔硫素等營養,可幫助抗氧化,減少肝氧化壓力,也可提升肝解毒能力.堅果:研究發現,堅果的攝取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可能與堅果富含維生素E及一些好的油脂成份有關.莓果:藍莓等莓果類富含有花青素,可幫助肝臟抗氧化,並可預防肝纖維化.葡萄:目前研究主要發現葡萄及葡萄汁具有抗氧化及降低氧化損傷的功能,其中白藜蘆醇被認為是其中最主要的功效性成分.葡萄柚:目前尚無直接研究吃葡萄柚與肝臟疾病是否有預防的作用,但多數研究發現葡萄柚中的柚皮素與柚皮苷可幫助抗發炎,並保護肝細胞,預防肝損傷.番茄:番茄中富含的茄紅素於多項肝毒性研究中,發現其可預防脂肪肝、肝纖維化等肝損傷問題,具有護肝的功效.綠茶:綠茶中富含的兒茶素具抗氧化特性,並可降低肝臟脂肪堆積,降低其他肝疾病風險.薑黃:薑黃素可延緩肝纖維化,預防後續肝硬化風險少吃這些.高鹽食物:研究發現,長期攝取過多的鹽會導致肝細胞損傷,並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酒精飲品:酒精代謝主要經由肝執行,因此代謝後生成的乙醛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傷,且酒精代謝時會去影響其他營養素代謝,造成脂肪堆積於肝臟而有脂肪肝.高脂飲食:過多脂肪攝取會導致脂肪儲存堆積於肝臟,並會促進肝臟發炎情形.果糖飲料:果糖代謝會增加脂肪生成而易有脂肪肝問題,所以盡量減少飲用含果糖的飲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春季護肝食材須知】
-
2023-03-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胃女王菅原初代大腸癌逝!息肉是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生活惡習很致命
曾參加日本綜藝節目《火力全開大胃王》而爆紅的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傳出於3月9日大腸癌逝,享年59歲。根據日媒報導,菅原初代經紀人透過她的官方推特發布了菅原大腸癌逝的消息,據了解她在去年6月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開始治療,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即病逝。大腸癌發生率 台灣連15年居首根據國健署每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發生率在台灣已連續15年居首。國內外許多知名人物都因大腸癌離世,藝人余苑綺、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巴西球王比利都在去年病逝,更久之前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等人也都是。我們該如何避免大腸癌威脅?大腸癌確診者討論最多的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癌有以下9項常見症狀:(疾病百科/大腸癌)1.血便或黏液便2.排便習慣改變3.腹痛4.體重減輕5.貧血6.腹瀉7.便祕8.容易疲倦不過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相同症狀,《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統計網路上相關話題討論,發現大腸癌確診者症狀討論最多的前三名分別為「糞便帶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不規律疼痛」,應特別注意。醫師更提醒,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多是癌症晚期。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大生活習慣易長息肉此外,也有許多人還沒出現什麼不適,但健檢後發現有息肉,也不能輕忽。台灣癌症基金會曾針對上班族做過調查,發現有大腸息肉者常見4大生活習慣:工作超時、睡眠不足、腸道菌相失衡和愛吃油膩消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直腸癌前病變的警訊,統計進行大便潛血反應陽性個案中,就有25%到40%的患者檢查出有大腸息肉,若是增生性息肉,切除就可避免大腸癌;但若是腺瘤,切除後2到3年仍需進行追蹤,若輕忽2到3年內恐發展成大腸直腸癌。最可預防的癌症 4方法預防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但大腸癌其實也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生活上注意「兩多一少」,並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定期篩檢: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2年做糞便潛血檢驗,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大腸鏡檢查。【資料來源】.YAHOO JAPAN「大食い魔女」菅原初代さん死去、59歳 「3月9日深夜、菅原初代は永眠いたしました」.《噓新聞》日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病逝享年59歲 生前罹大腸癌暴瘦身影曝.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 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有這些症狀千萬別輕忽!小心大腸癌已找上門.大腸癌可預防 國健署籲落實「護腸四重點」
-
2023-03-16 醫療.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LDL正常未必心臟健康 哪些人建議做載脂蛋白B測試?
【本文重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載脂蛋白B檢測可能比標準膽固醇檢測更好地預測心臟健康。該研究發現當載脂蛋白B數值高且LDL膽固醇數值正常時,患者仍然面臨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這意味著一些患者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治療,尤其是那些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患者。--by ChatGPT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對身體至關重要,早期篩查有助人們瞭解他們的風險,並有機會預防不良後果,例如檢測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就是針對這部分的健檢項目之一,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標準測試可能不是預測心臟病風險的最準確方法。【延伸閱讀:生酮飲食讓你更健康?研究稱低碳水、高脂肪恐倍增心血管風險】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上的一項分析指出,檢測載脂蛋白B-100(ApoB)可以更好地預測你的心臟是否健康,這種蛋白質附著在促成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或LDL膽固醇上,並且將膽固醇輸送到全身。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心臟病專家Jeffrey L. Anderson表示,載脂蛋白B測試不會告訴你患者有多少膽固醇,反而是測量攜帶它的顆粒數量。換句話說,根據研究結果,該測試可用於辨識更多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膽固醇數值看起來正常的人。為何載脂蛋白B能預測心臟病風險?該研究人員使用Intermountain Healthcare的電子病歷資料,檢視了從2010年至2022年間收集的705名患者載脂蛋白B和LDL膽固醇的數據,發現這段期間有46%的患者載脂蛋白B數值升高了,即使他們的LDL膽固醇低於70毫克/分升(mg/dL),而這數值本應該在健康範圍內。換句話說,當某人的載脂蛋白B數值升高且LDL膽固醇數值正常時,他們仍然可能面臨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應接受相應的治療。Anderson表示,這意味著一些LDL低於70毫克/分升的人.特別是那些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治療。然而,有鑑於載脂蛋白B檢測比較昂貴,Anderson不認為載脂蛋白B測試會取代標準的LDL測試,但它應該被視為改善心血管風險的寶貴工具,尤其對這些特定的患者群體而言。【延伸閱讀:擔心他汀類藥物副作用?這款降膽固醇藥可將心臟病風險降23%】哪些人該做載脂蛋白B測試?心臟病專家Rigved Tadwalkar表示,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或已經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的人,以及高膽固醇患者都應該接受測試。此外,正在接受高脂血症治療的人可以從這項測試中受益,因為它可以讓他們更有效地管理病情。心臟病專家Salim Virani指出,當檢測到有較高的載脂蛋白B數值時,治療的最初第一步與檢測較高的LDL膽固醇數值的步驟相同:改變飲食,例如吃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並通過飲食和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另外,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他汀類藥物治療。什麼是動脈粥狀硬化?根據梅約診所的資料,當將氧氣和營養物質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動脈)變厚變硬時,就會發生動脈硬化,有時這會限制血液流向器官和組織。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特定類型的動脈硬化,是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和動脈壁上的積聚。這類積聚被稱為斑塊,會導致動脈狹窄,阻塞血流,斑塊也可能破裂並引發血栓。動脈粥狀硬化通常被視為心臟問題,但它可能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動脈。【資料來源】.Testing for ApoB protein may be a more accurate marker for heart disease risk than testing for cholesterol alone.Heart Disease: Is This Protein Test a Better Predictor of Risk Than Cholesterol Levels?.A protein test may be more accurate in predicting heart disease than cholesterol levels
-
2023-03-10 焦點.用藥停看聽
擔心他汀類藥物副作用?降膽固醇藥bempedoic acid可將心臟病風險降23%
【本文重點】最近在美國心臟病學會發表並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臨床試驗表明,對於那些需要降低膽固醇但對他汀類藥物不耐受的人來說,以Nexletol品牌出售的bempedoic acid可以替代他汀類藥物。研究發現,bempedoic acid可將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降低13%。與他汀類藥物不同,bempedoic acid在肝臟中才被啟動,減少了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的可能性。然而,該研究表明,服用bempedoic acid的人患尿酸、痛風和膽結石的比率更高。--by ChatGPT降膽固醇藥物有新選擇!近期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會議上發表並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項最新臨床試驗顯示,商品名為Nexletol的bempedoic acid可能是需要降低膽固醇但不耐受他汀類(statins)藥物的人的替代品。bempedoic acid和他汀類藥物一樣有效嗎?由於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升高會導致動脈阻塞,並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其他形式的心臟疾病風險,而他汀類藥物是最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有助於降低血液中這些所謂的「壞」膽固醇。他汀類藥物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但很多人不能或不會服用它們,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它會導致劇烈的肌肉疼痛。根據過往研究表明,需要降低膽固醇的患者中有多達29%的人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如何為這些患者找出新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該研究是一項名為CLEAR Outcomes試驗倡議的一部分,目的是評估bempedoic acid是否為降低LDL膽固醇和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心血管事件風險的有效方法。臨床試驗由克利夫蘭診所進行,由bempedoic acid的製藥商Esperion Therapeutics贊助。該研究在2016年至2019年間招募了近14000名他汀類藥物不耐受患者,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每天服用bempedoic acid或安慰劑,平均隨訪時間超過3年。研究結果顯示,服用bempedoic acid可將心臟病發作、中風、需要治療動脈阻塞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等綜合風險降低了13%,而當單獨分析不同類型的心臟事件時,發現bempedoic acid可減少23%的心臟病發作之外,還將需要冠狀動脈重建(在某種阻塞後恢復心臟血流的治療)風險降低19%。bempedoic acid更不易引起肌肉疼痛研究人員指出,苯培多酸與他汀類藥物的不同之處在於,直到到達肝臟才啟動。這限制了藥物對肌肉、大腦和其他組織或器官的影響,降低類似他汀類藥物報告副作用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服用bempedoic acid的人尿酸和痛風以及膽結石的發生率顯著更高,這表明此種藥物可能不是患有前述疾病的人的最佳選擇。該研究主要作者、克利夫蘭診所心臟血管和胸科研究所首席Steven E. Nissen博士表示,他汀類藥物仍是降膽固醇療法的首選療法,但對於需要他汀類藥物卻無法服用的人來說,這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什麼是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也稱為HMG-CoA還原酶抑製劑)阻斷一種稱為HMG-CoA還原酶的酶,該酶參與甲羥戊酸的合成,甲羥戊酸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物質,然後被身體用來製造甾醇,包括膽固醇。通過抑制這種酶,減少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產生。他汀類藥物還增加了肝細胞上LDL受體的數量,從而增強了LDL膽固醇的攝取和分解。他汀類藥物的大部分作用,發生在肝臟中。降低膽固醇和其他類型的脂肪很重要,因為研究表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載脂蛋白B升高會增加一個人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他汀類藥物常用於:.降低高膽固醇(也稱為高脂血症或血脂異常),他汀類藥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方面最有效。.降低一個人患心臟病或中風或患心絞痛的風險。.降低2型糖尿病或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患心臟病的風險。【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Led Trial Shows That The First Drug Designed for Statin-Intolerant Patients Reduces Serious Cardiovascular Events.Bempedoic Acid Improves Outcomes in Statin-Intolerant Patients.A Statin Alternative Lowers Heart Attack Risk by 23 Percent, Drug Trial Shows.Bempedoic acid improved heart health in patients who can’t tolerate statins, study finds.Drugs.com:Statins
-
2023-03-09 醫療.心臟血管
生酮飲食讓你更健康?研究稱低碳水、高脂肪恐倍增心血管風險
【本文重點】根據在美國心臟病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的初步研究結果,採行「類生酮」飲食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該研究發現,與標準飲食的參與者相比,採行類生酮飲食的人LDL膽固醇和載脂蛋白B明顯更高,而載脂蛋白B是位於LDL和其他致動脈粥狀硬化脂蛋白顆粒上的蛋白質成分。經過平均近12年的隨訪資料,類生酮飲食的人需要支架的動脈阻塞、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周邊動脈阻塞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以上。研究人員建議在進行節食的過程中監測膽固醇變化,並解決其他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因素。--by ChatGPT對於想減肥的人來說,生酮飲食應該不是陌生概念,甚至有越來越多人把生酮飲食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一項新研究顯示,生酮飲食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根據在美國心臟病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明,與遵循標準飲食的人相比,採行「類生酮」飲食(keto-like diet)可能導致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這可能使心血管疾病,像是胸痛(心絞痛)、需要支架的動脈阻塞、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一倍。據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是最早研究這種飲食模式與心血管事件之間關聯的研究之一。不過該項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因此應視其為初步的研究成果。什麼是生酮飲食?事實上,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為日常生活提供能量的「首選」燃料來源,而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LCHF),如生酮飲食,則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包括像是麵包、義大利麵、米飯和其他穀物、烘焙食品、薯條和薯條等馬鈴薯產品以及高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在內的食物。生酮的概念是通過剝奪碳水化合物,迫使身體開始分解脂肪以獲取能量。肝臟中脂肪的分解會產生酮,這是身體在沒有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用作能量的化學物質。根據哈佛大學網頁,這個想法的目的是達到一種「酮症」狀態,即身體燃燒脂肪以獲取能量,而不是從穀物、水果和蔬菜中提取的碳水化合物中的醣。然而,達到酮症可能需要幾天時間,吃太多蛋白質也會打亂整個週期。生酮飲食的支持者通常建議將碳水化合物限制在每日總卡路里的10%,蛋白質限制在20%至30%,並從脂肪中獲得60%至80%的卡路里。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LCHF飲食定義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不超過每日總卡路里的25%,以及脂肪的攝取量超過每日總卡路里的45%的「類生酮」飲食方式,因為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脂肪含量則低於嚴格的生酮飲食操作方式。與之對照的「標準飲食」,則為不符合前述標準且飲食習慣更為均衡的飲食方式。生酮組的低密度脂蛋白更高研究人員使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資料庫數據,將305名吃類生酮飲食的人與大約1200名吃標準飲食的人的數據進行比較。該研究發現,與標準飲食的對照組相比,採行類生酮飲食的人LDL膽固醇和載脂蛋白B(apoB)明顯更高,而載脂蛋白B是位於LDL和其他致動脈粥狀硬化脂蛋白顆粒上的蛋白質成分。研究人員表示,根據過往的研究表明,升高的apoB可能比升高的LDL膽固醇更能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經過平均近12年的隨訪資料,採行類生酮飲食的人發生幾種主要心血管事件,例如需要支架的動脈阻塞、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周邊動脈阻塞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以上。整體而言,類生酮飲食組中有9.8%經歷了新的心臟事件,而標準飲食的對照組為4.3%;換言之,採行類生酮飲食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研究結果只能顯示飲食與重大心臟事件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因果關係,因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另外,並非每個人的身體都以相同的方式對類生酮飲食做出反應。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打算採行類生酮飲食模式之前,研究人員建議應該諮詢醫事人員,並且在進行節食的過程中監測膽固醇變化,並應嘗試解決心臟病或中風的其他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缺乏身體活動和吸菸等問題。【資料來源】.‘Keto-Like’ Diet May Be Linked to Higher Risk of Heart Disease, Cardiac Events.Keto-Like Diet Linked to Heart Attack and Stroke.Keto Diet Doubles the Risk of Heart Attack, Stroke: Study.‘Keto-like’ die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heart disease,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
2023-03-0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
痛風一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非常困擾,關節又腫又痛,有時連行走都相當的困難,不少人都有痛風的問題,營養師張語希也表示,遇到好幾個朋友、門診病人反應有痛風問題,發作時關節痠痛連走路都無法,只好用輪椅或拐杖代步。若想避免痛風發作,飲食就相當的重要,除了要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外,還有許多飲食習慣要注意,營養師張語希便整理出完整的痛風飲食指引,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痛風是什麼?什麼原因會造成痛風?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是痛風的主要症狀,由於發作時非常的疼痛,連風吹過都讓人疼痛難耐,因此被稱為「痛風」。營養師張語希提到,痛風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高普林飲食、壓力、過勞、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過於激烈等,導致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第二,因為高脂肪飲食、酸性食物、過於肥胖、飲酒過量、腎功能不全等,導致尿酸排泄速度降低。 當尿酸過多或尿酸代謝異常,無法排出的尿酸結晶就會推積在關節、腎臟部位,引起發炎、疼痛。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導致關節腫大而無法穿鞋,因此許多病患只好改穿寬鬆的拖鞋。什麼是「高普林」?痛風要避免哪些食物?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痛風發作,就要少吃高普林的食物,但普林是什麼?為什麼要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呢?普林就是「嘌呤(purine)」,是細胞內DNA及RNA的組成成分之一,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人體老廢細胞或食物分解,便會釋出細胞內的普林,而普林代謝後就會產生尿酸。因此,營養師張語希建議,痛風時應避免攝取豬肝、小腸等內臟類食物,以及虱目魚、蛤蜊、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類,因為這些食物普林含量都相當的高,此外,濃縮肉汁、火鍋湯、雞湯、燉煮肉汁、含糖飲料、酒精也要避免。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營養師列5點建議而除了要避免上述的食物外,營養師張語希也整理出5點建議,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第一:保持均衡飲食,五穀雜糧、蔬果類、蛋豆魚肉類應以2:2:1的比例攝取。第二:每日飲水2000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第三:適量攝取豆製品,植物性普林不會提升體內的尿酸濃度。第四:攝取適量蛋白質。第五:減少油脂攝取。民眾若有痛風困擾,不妨將營養師整理的飲食建議記錄下來,在平時注意這些飲食重點,改善痛風發作的問題。 【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你有痛風的問題嗎? 【延伸閱讀】聚餐吃火鍋不掃興 控制飲食避痛風許效舜痛風「吃1隻蝦住院9天」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才不會痛?【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94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3-01 焦點.健康知識+
便秘就吃瀉藥,罹患失智症風險大增!專家曝愛吃這類食物腸道壞菌生,6招護腸道
研究指出,便秘患者使用非處方瀉藥可能會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醫學專家建議,想治療便秘應積極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多喝水、增加膳食纖維、規律運動等方式來改善,而非直接以吃瀉藥的方式解決。使用非處方瀉藥 罹失智症風險增64%一項發表在《神經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便秘患者使用非處方瀉藥可能會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其認知能力下降的可能性提升了50%,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64%,患血管性癡呆症的風險增加了97%。這項大規模研究來自哈佛大學、中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了10年期間,介於40至59歲之間超過50 萬人的數據。研究人員認為,使用Miralax等滲透性瀉藥的人確定面臨更大的風險,該藥物的作用是將身體其他部位的水分吸入糞便中,以軟化糞便。這些藥物可能會以一種在神經系統中產生毒素的方式影響腸道細菌,而這些毒素會傷害大腦。腸道菌叢失衡 便秘、憂鬱、失智症都來事實上在2020年時,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罹患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在內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罹患這些疾病患者的兩倍以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曾在《元氣網》撰文指出,腸道菌叢失衡將導致百病生,腸道各種疾病都可能發生,還影響睡眠及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嚴重者還會導致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而透過「吃好、睡好」二個方法,可讓腸道好菌增加,除了要有正常充足的睡眠,地中海飲食也能顯著增加腸道好菌,相反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高醣及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會減少腸道好菌,並降低腸道菌的多樣性。腸道不健康引發的健康問題.口臭.腸道疾病,如:大腸激躁症、便秘、消化不良、大腸發炎、直腸或乙狀結腸潰瘍等。.癌症:大腸直腸癌。.睡眠及精神方面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認知、記憶及判斷等。.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便秘問題如何解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醫學上對便秘的定義是指每週解便次數少於三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的糞便。至於多久解便一次才叫「正常」,必須視年齡、飲食習慣和日常活動及個人體質而定,正常排便的定義是三天一次或一天三次均屬正常。而確實許多民眾在面對便秘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先用藥,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曾受訪指出,這觀念並不正確,建議先多喝水、多吃蔬果,也可以採取腹式呼吸法幫助排便,平時就容易便秘的民眾,也可以多喝幫助腸胃蠕動的優酪乳、乳酸菌等。如果上述方法無效,透過藥物改善便秘是不得已的選擇,而無論使用軟便劑、瀉藥、浣腸,都需先經醫師處方,以免過度濫用恐怕有依賴性,未來若沒有使用藥物就可能大不出來。6招維護腸道健康1.多喝水:每日水分建議量:體重乘以30。2.日常生活增加活動量、規律運動3.使用坐式免治馬桶,每天固定時間坐於馬桶上以沖水刺激肛門,促使肛門擴約肌收縮進而排便。3.增加膳食纖維,多吃蔬果:如地瓜、燕麥、菇類、牛蒡、柳丁、芭樂等。4.吃好的油脂: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5.補充益生菌:多吃優格、優酪乳,及含寡醣食物(助益生菌生長):洋蔥、蘆筍、豆漿、大蒜、蜂蜜。6.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大多有高糖、高鹽、高脂肪的問題,吃多會破壞腸道的菌叢生態。【資料來源】.《dailymail》People who regularly use laxatives are up to 50% more likely to develop DEMENTIA, study suggests.榮總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失智症風險較高.張金堅 /便秘、憂鬱、中風…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教授曝2個改善重點增加腸道好菌.便秘有兩種 有一種要快點就醫.居家防疫竟便秘、被嫌「口臭」營養師:解決便秘5寶.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資訊
-
2023-02-2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腸快樂 大腦也會快樂
進行飲食調整,有一個祕訣,能幫助每個人成功。這個祕訣也只是--知道是對的,做就對了。我從《真原醫》就開始談,一個人要轉變,不見得要特別丟掉舊習慣,而是建立新的習慣。透過樂趣甚至享受的心情進行,讓生命的能量流往新的調整。不知不覺,舊習慣也就被拋在腦後,改變已經發生。飲食,也是一樣。要改變習慣,並不需要隨時提醒自己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要碰。掌握了飲食調整的理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新鮮有活力的食物帶到眼前,多接觸天然飲食。從健康的高纖高脂低醣原型飲食取得能量,精神得到改善,自然會想吃更多帶來活力的食物,而過去習慣的加工食品也就不再是困擾。要調整飲食,與其在頭腦做很多規畫,不如去做就對了。腸道和大腦在某個層面上,可說是最好的朋友,彼此緊密連結,透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相互傳遞訊息,是專家所稱的「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我們緊張時會消化不良,可能胃痛、也可能瀉肚子。同樣的,腸胃不舒服時,好像腦袋也不太能運作,心情也高興不起來。腸腦之間溝通不是單向的,人體有860億個神經細胞,其中5億個散布在腸道,一方面可以讓腸道接收腦的訊息,同時也讓腸道透過迷走神經將訊息回傳。此外,安定心情的血清素、帶來快樂的多巴胺也大多在腸道合成。這些神經傳導物質也影響大腦運作。要建立好的雙向溝通,一方面可以透過正向心態和各種練習,改變大腦的思考與反應習性;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建立好的腸道環境,讓腸道轉出來的是快樂的訊息、健康的訊息。要建立腸道環境,許多朋友會想到要補充益生菌。這是好事,但同時也別忘了補充育菌素,建立能幫助好菌的腸道生態環境。育菌素是不被小腸消化,可以進入大腸作為好菌培養基的物質,例如菊糖、果寡糖、半乳寡糖、抗性澱粉及多酚類。新鮮蔬菜像十字花科蔬菜、各種綠色葉菜類、蔥、薑、蒜、草莓、蘆筍、韭菜、豆類、發酵類的食物都富含腸道好菌喜歡的食物,可以幫助建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生態。我通常建議身邊朋友掌握「彩虹飲食」原則,每一種顏色的蔬菜都吃一些。吃進足夠多元的育菌素來餵養腸道好菌,讓微生物得到蓬勃的發展。一個月下來如果可以吃到30-40種當地、當令新鮮的蔬菜和香料植物,所帶來的豐富植化素、多酚類等育菌素,會是腸道好菌最歡迎的禮物。多吃活的蔬菜、配合高脂低醣飲食為腸道環境打好底子,此外還可以多吃發酵食物,例如泡菜、酸菜、納豆、味噌、天貝、康普茶或優酪乳。這也是一種活食物,不光增添風味,還為腸道微生物帶來多元而友善的營養。一個人開始大量食用新鮮蔬菜和活食物,自然能體會新鮮食物帶來的生命力。消化順暢,人也會精神起來。心情好了,身體容易健康。反過來,腸道的好菌快樂了,心情也容易快樂,健康也會跟著來。腸道的健康,透過腸-腦軸線,也在點點滴滴影響大腦運作。採用新鮮的活力飲食後,就連對食物的味覺都會改變,變得更容易接受健康好食物。這就是飲食調整成功的祕訣──知道是對的,做就對了。配合健康的原則來進行,就連腸道的小生命都會一起來幫助你,讓你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
2023-02-25 養生.聰明飲食
點外送備註「拜託拿洋蔥砸我」,老闆放大絕送一顆! 專家:洋蔥有降血脂抗氧化功效
許多人不想出門買餐點時就會叫外送,而在點外送時有些人會有「客製化」的需求,像是不要加香菜、不要加蔥、小辣等。而有一名網友在外送平台點鹹酥雞,並備註「拜託拿洋蔥砸我」,沒想到餐點一來,讓她直呼「店家是不是真的想砸我?我快笑死」。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她發現有間鹹酥雞店在外送平台上,備註寫著「餐點有問題或漏東西,情感上的問題都歡迎打電話過來,借錢的話可能比較沒辦法」,讓她覺得十分特別,因此原PO也在備註欄寫下「我好喜歡你們在(鹹酥雞)上面灑洋蔥,拜託拿洋蔥砸我,還有胡椒粉也要,這是情感上的問題嗎?」餐點來之後,原PO看到餐點驚呼「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裡面居然有一整顆洋蔥,原來鹹酥雞店家老闆在看到顧客備註後,直接將洋蔥「整顆」放入袋子給顧客,讓原PO高興直呼「店家是不是真的想砸我?我快笑死」。文章曝光後,引來大群網友熱議,有人笑稱「老闆太狠了」、「下次備註:希望可以切好再砸我」、「超好笑有夠可愛,老闆不惜成本也要達到顧客的需求,這店家有前途」、「超好笑,老闆敢拿洋蔥砸我,我就用新台幣砸回去」、「他還幫你剝好皮,真的好暖」、「老闆人也太好」,「我記得在哪知道洋蔥對心臟好,之後就狂吃洋蔥」。洋蔥營養價值高 有輔助降血脂功效洋蔥,別名球蔥、圓蔥、玉蔥、蔥頭等,是百合科蔥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西南亞。洋蔥供食用的部位為肥大的肉質鱗莖,其外形似球體,色白、帶紫,剝開即散發出強烈刺激的辛辣味,其營養價值較高,在歐美素有「蔬菜皇后」之美譽。洋蔥確實具有輔助降血脂功效,但必須聲明一點「洋蔥不能替代降血脂藥物」。洋蔥中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每100克鮮洋蔥中大約含有1.1克蛋白質而脂肪含量只有0.1克,同時它還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及硒、鋅、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而且洋蔥含有一種特殊的物質—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少量硫氨基酸,這種物質具有降脂的功效。同時,還含有前列腺素A,1個中等的洋蔥大約含0.25毫克前列腺素A,這是一種是較強的血管擴張劑,能增加腎血流量和尿量,減低血液黏稠度,降低和預防血栓的形成。動物實驗證實,洋蔥中的環蒜氨酸可以阻止和抑制高脂飼料誘導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的升高,並可明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從上面結論可以看出,洋蔥是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延伸閱讀/黑豆、芝麻、洋蔥 12種好食物預防腦中風洋蔥怎吃效果佳?一天吃多少最好?洋蔥要怎吃效果佳?眾多的養生文章對於洋蔥的吃法有著各種各樣的推薦,一般有涼拌、洋蔥汁、清炒等方式,建議食用時,以有一定辛辣味為宜,不宜加熱過久,以最大程度保留洋蔥本身的營養元素的食用方式為宜。關於每天吃多少最適宜?並沒有相關的試驗研究資料。一般推薦以半個到一個為宜,而且洋蔥辛辣的味道也讓人無法大量攝入。但患有皮膚瘙癢、急性眼充血、肺胃發炎等屬於熱性疾病或屬於熱性體質的人不宜吃洋蔥,因為有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對於有高血脂的人群,建議低脂飲食、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定期檢查,對於生活方式干預無效的,建議服用他汀類等降脂藥物,以控制病情,減少並發癥發生。延伸閱讀:.「蔬菜皇后」洋蔥可防骨鬆? 科學證實:想延緩或抑制骨質做好8件事!.吃完大蒜和洋蔥嘴巴臭到令人受不了?專家教10大去味絕招
-
2023-02-23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
「人家都是甜點配飲料,我是甜點配白開水,連水果都是吃一天休三天…。」十多年糖友露露姐,飲食處處要忌口,但若是合併多重慢性疾病的糖友,怎麼吃更要留意。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蔬菜類是糖友的好朋友,富含膳食纖維,能穩定血糖,不過,像皇帝豆等帶有鬆鬆沙沙口感的食材,屬於澱粉類,吃多醣分恐破表,糖友要特別小心,不要誤踩地雷。走進市場或超市,糖友可能得左思右想,怎麼挑選生鮮食材。徐佳靖指出,地瓜、馬鈴薯、山藥等根莖類食材,是澱粉最好的來源;糖友不太敢碰的水果類,一天可以吃兩次,但切記一次的份量只能一個女性拳頭;肉品的挑選,不可攝取過多的高脂肪食物,謹記「四隻腳避免、二隻腳不錯、沒有腳最好」口訣,就能吃得營養豐富又能控制血糖。日常飲食控制血糖,也要定期回診,糖尿病病史較久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等共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逸芷表示,控糖不只是數字達標,還要防止其他共病或併發症出現,這時選擇適當的血糖藥就很重要。糖尿病的藥物選擇很多,有的可以平穩降血糖,避免發生低血糖;也有藥物不會造成器官的負擔,對於本身有肝、腎問題的患者,或有相關慢性病者,更能安全控制血糖。洪逸芷提醒,吃藥之後可以觀察身體變化,若有惡心想吐、反胃、泌尿道感染等狀況,建議和醫師討論後,再依狀況來調整用藥。【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 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影音2:「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2-22 醫療.消化系統
觀察大便預防大腸癌!專家:出現4種便便型態恐腸癌初期,改善生活習慣有效防癌
「安靜的致命殺手」大腸癌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1分鐘14秒就有1人罹癌,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專家表示,腸癌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腸癌是可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癌症。他呼籲要多觀察大便症狀,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否為腸癌初期。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前陣子網路熱議「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大腸癌發生機率這麼高?」對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學講座教授、益生菌專家蔡英傑教授在臉書粉團發文表示,多數人認為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高油高鹽、高纖食物吃太少、少運動、內臟脂肪、排便不規律」,觀念非常正確,這些習慣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蔡英傑表示,大腸癌常被稱為「安靜的致命殺手」,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導致其五年存活率降到10%以下。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改善生活習慣 可有效預防腸癌蔡英傑指出,多數的腸癌屬於「高分化性腺癌」,生長慢,不太會轉移。很多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經過長達5-10年的時間,慢慢癌化而形成,只要能早期發現切除息肉,即可降低癌化的機率。另一方面,腸癌是少數可以主動的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的癌症之一。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等,只要恆心執行這些非常基本的養生之道,絕對可以有效預防腸癌。4種大便型態要提高警覺 懷疑是腸癌初期蔡英傑表示,自己二十年前在推廣腸道健康運動時,強調要「多觀察自己的大便」,上完廁所,別急著沖水,回頭看一眼,觀察大便的顏色、型態、味道,還有排便的感覺,這樣可以了解自己腸道健康狀況!觀察大便要注意以下4種症狀:1.便中有血或黏液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型狀改變4.長期腹部不適若大便有以上症狀,都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腸癌初期。腸癌年輕化 定期做腸道健檢蔡英傑強調,和天天觀察大便同樣重要的是定期做腸道健檢。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做一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陽性,當然二話不說,立刻去做大腸鏡檢查。一般人50歲以上就應該去做第一次大腸鏡檢,如果是有家族病史,應該提前到40歲就去做。一般是說每五年做一次鏡檢,但我自己是儘量每三年做一次。蔡英傑提醒,腸癌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上面提到40歲、50歲檢查都只是參考,我女兒剛過30,就去做了第一次鏡檢,竟發現居然已經長好幾個息肉,不要以為還年輕不會罹腸癌。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益生菌能預防腸癌 但非立即見效靈丹妙藥針對有人詢問,補充益生菌對預防腸癌有幫助嗎?蔡英傑表示,別懷疑當然有幫助!益生菌可幫助預防、預後復發,甚至近年有更多論文開始討論益生菌可以提升傳統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不過,蔡英傑再強調,益生菌重視長久交情也並非立即見效的靈丹妙藥,是長期照護腸道的保健品,可不能臨時抱佛腳。延伸閱讀:癌王「大腸癌」如何預防? 招名威:每天一杯優格,改善腸道降26%罹患大腸癌風險!
-
2023-02-19 養生.養生
素食者也要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2高1低」食材陷阱恐惹禍
近期部分素食者社群熱烈討論的,是素食者容易罹患糖尿病。日前圓寂的星雲法師,就因生前罹患糖尿病,長期洗腎,使得各界對於素食者的糖尿病患比例多這件事,引發關注。大家都知道,很多洗腎患者是從糖尿病開始,進展到需要洗腎的階段。實際上素菜料理為了增添風味,經常使用油、糖或沙拉醬等方式調味,反倒製造「高油、高碳水、低蛋白質」2高1低的陷阱,引發血糖異常。那麼素食者應該如何避免糖尿病呢?你認為南瓜、地瓜與皇帝豆是蔬菜? 實際上不然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王昀儀營養師表示,台灣的素食者多會食用全榖雜糧類食物,地瓜、南瓜、皇帝豆、蓮藕、鷹嘴豆等。不少人以為他們是蔬菜,實際上他們應當是澱粉,若食用過多會造成血糖升高。同時,不少素食料理為了讓風味豐富,經常使用油炸、甚至加入沙拉醬等,變成高油高糖的料理,吃下後容易引發飯後血糖異常升高。除此之外,素食者蛋白質類食物攝取較少,三大營養素攝取比例容易失調,演變為高油、高碳水、低蛋白質的飲食習慣,長期下來易造成血糖異常問題。隨意購買坊間台灣素食便當,就能注意到五穀飯比例偏高、配菜常見到有南瓜、地瓜、杏鮑菇,或是炸過的豆包或油豆腐。這樣的飲食,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偏少以及油脂攝取偏高,吃過以後的結果,就是血糖異常上升。至於造成糖尿病的可能原因,王昀儀營養師認為,是因素食者在食物攝取上種類限制較多,為了在有限的食材範圍內,展現不同的風味,在烹調會相對複雜。不論是否吃素,造訪素食自助餐,有時可看到油炸過的素肉,甚至上面有沙拉醬等好吃的素料,而這些料理的糖、油、醬料添加較多,過度調味容易額外攝取過多的熱量,讓原本吃素是為了養生的目的,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吃錯午餐 下午經常很餓吃更多另外王昀儀營養師表示,素食者食物種類攝取通常缺乏蛋白質,都是蔬菜類跟全榖雜糧類居多,容易在餐後2到3小時感到飢餓,會促使想再吃東西的慾望。而辦公室下午茶時間通常在這個時間點,若經常喝飲料或吃餅乾、蛋糕等精緻澱粉攝取,不只體重增加也讓血糖升高,將刺激更多胰島素分泌,長此以往導致胰臟超量工作,反應變得不夠敏感,而引發糖尿病。避2高1低陷阱只要調整飲食習慣 特別是這項不能吃最後,針對素食者的飲食建議,王昀儀營養師建議素食者多吃天然食材,不過度加工及調味。並且適量攝取蛋白質食物,例如豆腐、豆干、生豆包、豆漿、毛豆等豆製品。其中王昀儀營養師要特別強調,避免吃百頁豆腐這個「陷阱」!很多人,不論吃不吃素,以為百頁豆腐是豆腐,其實百頁豆腐主要是由大豆蛋白加上大豆油製成,不同的製造廠商會添加不同的成分,有些會再添加澱粉和鹽調味,有些廠商還會添加糖、味精等等,所以百頁豆腐被認為是加工程度很高的豆類製品。根據台灣衛福部的食物代換表,百頁豆腐被歸類在高脂肪的豆魚蛋肉類,同樣被歸類在高脂肪的豆製品還包括素雞、素魚。最後王昀儀營養師提醒,較健康的豆製品為無糖豆漿、生豆包、臭豆腐(未油炸)、干絲、嫩豆腐、傳統豆腐、五香豆干、小方豆干、黃豆干等,建議大家可多攝取這類優質的豆製品,才能吃出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減醣、168斷食、生酮飲食...營養師詳解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想用哪種來減肥?
減重背後有個很基本的原理,就是打破「熱量平衡」。當「消耗掉的熱量」大於「飲食攝取」的熱量時,就可以達到熱量赤字(熱量消耗 > 熱量吸收),累積一段時間後,體重就會下降了。為了追求理想體態,有人靠少吃來減少熱量攝取;有人則靠增加活動量、提高新陳代謝等方式來增加身體的熱量消耗,也有人兩種方式同時並行。其中,「飲食管理」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在力求「減重也兼顧身體健康」的模式下,我們要如何運用「飲食管理」來達到減重的目標呢?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帶你認識四類常見的飲食方式!減重四類常見飲食方式以下依照不同營養素比例,介紹四類常見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減醣飲食及減脂飲食;另外還有一些限制較多飲食,歸在「特殊飲食」。◎均衡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此熱量攝取百分比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訂定,藉由攝取各類型的食物,來滿足一天的營養需求並提升健康,在沒有特殊條件的情況下,只要營養均衡配合熱量控制,就能瘦得健康了。搭配以下提供的健康飲食小技巧,可以更容易達成減重目標:1.多吃蔬菜水果(建議至少3蔬2果),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還有膳食纖維能提高飽足感、促進排便順暢及增加腸道健康。2.以全穀或根莖類食材(如南瓜:地瓜)取代部分白米、白麵作為主食,可以攝取到豐富營養素,更有飽足感、熱量也更低喔!3.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取並注意高熱量醬料使用,如:油炸物、減少美乃滋、沙茶醬、咖哩塊…等。4.多吃原型食物,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少吃精緻澱粉(如:糕點)或加工食品,以減少鈉及熱量的攝取。5.以水或無糖茶來取代含糖飲料,減少熱量攝取。6.六大類食物(水果、蔬菜、全榖雜糧、豆魚蛋肉、乳品、油脂與堅果種子)均衡攝取,營養素不漏掉。*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中有說明各個熱量需求下,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可以一併參考。◎減脂飲食低油飲食, 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5%)、蛋白質(15~25%)、脂質(20%以下) 藉由減少飲食中的脂肪,來降低熱量攝取。支持此種飲食法的人認為,因1克脂肪9大卡,是醣類及蛋白質的2倍以上(1克4大卡),能量密度較高,所以少吃高脂食物,就能更輕易降低熱量;且脂肪吸收的效率很高,進食後大多會經由腸道進入體內,同時脂肪的食物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較醣類及蛋白質低,代表身體在消化及儲存脂肪時,消耗掉的能量較少。除此之外,當飲食中含有大量脂肪時,會改變腸道菌相、使好菌數量下降,影響腸道健康,並且具有增加體脂肪囤積及促發炎反應的作用,因此採用低脂飲食,可以更容易達到降低熱量攝取及維持腸道健康的效果。一般來說,脂肪佔總熱量攝取10%以下就能算是極低脂飲食。如:特殊飲食中的歐尼森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就算要減少脂肪攝取,也不代表應該要吃到「無油」, 還有以下兩點須注意:1.人體有2種必需脂肪酸,無法自行合成,需透過飲食來提供,包括亞麻油酸omega-6(ω-6)及次亞麻油酸omega-3(ω-3)。且脂肪在人體中具有很多功能,如:構成磷脂質,它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合成抗發炎物質,協助免疫系統;保護內臟及儲存能量等,所以使用減脂飲食,也要注意必需脂肪酸的攝取。2.飲食中的脂肪可以在腸道中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所以脂肪吃太少時,可能會間接使脂溶性維生素攝取不足。 若使用減脂飲食法,還可以搭配以下三個小技巧:1.選擇用油量較低的烹調方式(如:清蒸、水煮);也可以適量食用堅果類。2.蛋白質來源優先選用低脂肉類、海鮮或豆製品,少吃較高脂的食材(如:豬蹄膀、五花肉、百頁豆腐、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3.減少高油食物的攝取(如:蛋糕、洋芋片、鹹酥雞)。 ◎減醣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以下)、蛋白質(20~35%)、脂質(30~60%)藉由減少醣類攝取,來降低高醣飲食可能造成的危害。當人體吃下大量精緻澱粉或簡單醣類時,餐後血糖會上升快速,使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將血糖轉換成脂肪囤積,進而增加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而胰島素作用使血糖降到過低時,又會產生飢餓感,導致飲食量增加,促使熱量攝取過多。因此支持者認為透過減醣飲食使血糖波動和緩,就能避免過多胰島素分泌,降低醣類囤積成脂肪及減少餐間吃零食的慾望,更容易降低熱量攝取,達到減重效果。美國家庭醫師協會將低醣飲食定義為醣類佔總熱量攝取20%,而當每日的醣類熱量攝取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排骨湯,有菜有肉最營養?營養師點出兩種料理易讓長者踩雷
各式滷肉料理加飯、麵是彰化縣的民眾日常,彰化二林基督教醫院發現偏鄉長者往往一鍋紅燒肉和排骨菜湯打發一頓,自認飯、菜、肉都有,吃得營養均衡,長期高鹽、高油飲食容易導致肥胖,醫師提供聰明吃、健康動的方法,調整不健康飲食習慣。人一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都來二基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子健先問,肥胖的壞處是什麼?民眾回答「不好看」、「容易血油多」、「會得糖尿病」。林子健指出,台灣每5個人就有1人肥胖,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許多慢性疾病有關,肥胖超過5年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避免肥胖的方法包括保持均衡和健康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和鍛煉、控制糖分和高脂肪食品的攝取、限制酒精和抽煙等。二基醫院營養衛教室營養師吳怡萱說,很多阿伯阿姨喜歡吃餅和蛋糕,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糖,沒適度運動,糖轉化為脂肪讓身體變胖,阿伯阿姨吃甜食前要想到跑步一小時才能消耗小小一塊蛋糕的熱量。排骨湯煮蔬菜、炒青菜最健康?長者習慣排骨湯煮蔬菜,有湯有菜,排骨湯含鈣質能「補鈣」,以為一次滿足營養攝取;吳怡萱表示,蔬菜纖維吸收油脂,長者吃排骨湯的煮蔬菜最好少喝湯,還有長者到自助餐店買炒青菜,多吃菜少吃肉也瘦不下來,因為炒青菜的油脂多,這類隱形含油量高的蔬菜容易讓人踩雷,要注意食用量。【長者建議這樣吃】.6大類食物 衰弱老人都吃錯了.「我吃很多,怎麼會不夠?」營養師提醒:飲食需量化 不能靠感覺(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低醣vs.低脂」哪個好? 國外研究建議:這種飲食更能減肥控糖
網路上流傳著許多號稱對健康有好處的飲食法,其中2種飲食模式受到大量討論,分別是低醣(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和低油(低脂肪)飲食法。《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就發表了一篇關於此2者究竟誰更有益健康的研究。研究顯示,低碳水高脂肪(LCHF)、卡路里不受限制的飲食方式,在減肥和控制血糖方面,比高碳水低脂肪飲食(HCLF)模式表現更好。糖尿病友分2組進行實驗 低醣飲食效果更勝還能改善脂肪肝該研究一共有100多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參與,並且對他們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期間包含 6個月的介入性措施研究以及3個月的追蹤研究。研究人員表示,與高碳水化低脂肪(HCLF)組比起來,熱量不受限制的低碳水高脂肪(LCHF)組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和體重方面,有更大的臨床具體改善。有鑑於全球有超過4.8億人受到第2型糖尿病的影響,這項研究結果顯得非常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約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最終會導致肝硬化並讓肝臟失去正常功能。而據媒體報導,之前的研究表示,減肥能更好地控製糖尿病並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而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則可以改善血糖。2飲食法皆有助健康 提高好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脂術研究結果還發現,低醣飲食組的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比低油飲食組減少了 0.59%,與另一組相比,低醣飲食組的體重也減輕了大約3.81公斤、也減去了更多身體脂肪和腰圍。另外,在6個月的介入性研究結束時,2個組別的參與者,都有更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以及更低的三酸甘油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鮭魚、鮪魚呈紅色是白肉?速懂紅白肉分類方式及營養價值
動物性肉品是蛋白質來源,主要分為紅肉與白肉兩類,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紅肉含有更多礦物質,白肉則蘊含優質蛋白質。長久以來,紅肉攝取過量一直被認為有致癌風險,但近年陸續有相關研究推翻「紅肉較不健康」的觀念。今天元氣教你如何區分紅白肉,各取其優、適當攝取,避開不利健康的風險因素。國民健康署時常叮囑民眾,應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更有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聽起來紅肉似乎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威脅,但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師說,紅肉雖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當中也含有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重點仍是「均衡不過量」食用。年前年後許多公司聚餐、親友團聚、從尾牙到春酒,餐餐葷腥不忌,東坡肉、滷肉、烤肋排、炸豬排都是餐桌上的常見佳肴,難免吃下過多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將增加17%的大腸癌罹患風險。分類方式紅肉肌紅蛋白較多,生肉呈現紅色。常用紅肉四隻腳、白肉兩隻腳區分。日常飲食上,該怎麼辨別紅肉?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紅肉因含有較高的「肌紅蛋白」,為動物肌肉內的蛋白質,負責運輸體內氧氣等,因此烹調前的肉質為紅色。但為何被歸類為白肉的鮭魚、鮪魚,肉質也呈現紅色?劉怡里說,鮭魚食用甲殼類,而甲殼類中所含的類胡蘿蔔素,造成肉色偏紅;而鮪魚則被研究分類為肌紅蛋白較多的白肉。通常紅肉指的是豬、羊、牛、馬肉等。劉怡里說,營養衛教上常將「四隻腳」的家畜類分類為紅肉,「兩隻腳」的雞、鴨、鵝,以及魚類、海鮮類則稱作白肉。營養價值紅肉:鐵質含量高,女性、孕婦、貧血者的重要營養素。劉怡里表示,相較白肉,紅肉營養價值中有更多的鐵、鋅、維生素B12,主要富含鐵更是女性生理期、缺鐵性貧血族群、兒童青少年發育期需多攝食的,醫師也常提醒孕期第三期的女性多補充,可提供寶寶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白肉:高蛋白、低脂肪,魚類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白肉被視為「優質蛋白質」,劉怡里說,白肉因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例如,家禽類中的雞胸肉、雞里肌肉,相對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海鮮除了脂肪含量較低,也富含鋅、牛磺酸等營養素;魚類除了高蛋白,還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發炎反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增強抗氧化能力,是白肉中相當好的選擇。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等魚類,DHA、EPA等Omega-3脂肪酸最豐富。食用風險加工紅肉易致癌少碰為妙,新鮮紅肉應限量,避免心血管風險。劉怡里指出,紅肉脂肪含量普遍比白肉多,其中飽和脂肪酸比例也較高,嗜吃大量紅肉,長期易造成身體發炎,肥胖機會增加,間接提高致癌風險。紅肉因為脂肪、膽固醇也較高,過度攝取除了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婦癌中的子宮頸癌、乳癌也都和高脂肪有關。因此,紅肉與癌症雖非直接相關,但確實間接增加風險。若要遠離紅肉帶來的癌症風險,劉怡里建議,攝食紅肉每天不要超過70公克;加工肉製品盡量避免食用,如貢丸、火腿、肉鬆、臘肉等,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若與胺類食物一同食用,會結合成致癌物「亞硝胺」,長期累積就成為癌症的危險因子。劉怡里表示,若要減低亞硝酸鹽成為致癌物亞硝胺的機會,維生素C可以阻斷亞硝酸鹽與胺類的結合,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柳丁、柑橘類、小番茄、木瓜等等。但要遠離亞硝胺,根本之道還是少吃加工肉類食品。
-
2023-02-08 醫療.泌尿腎臟
星雲大師晚年頻進出醫院洗腎!糖尿病患「3要」遠離洗腎,6日常行為也很傷腎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97歲高齡圓寂,許多信眾不捨,佛陀紀念館長如常法師透露,大師其實已102歲,但身分證少報五歲,所以也是百歲圓滿。人生觀:每天一飯一菜已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星雲大師雖晚年健康欠佳,但以近百歲高齡圓寂,仍屬長壽。2009年,星雲法師曾對來訪佛光山請求法師開示養生之道的信眾說,他每天早上4時起床,全年無休,過年訪客多,更加忙碌,每天一飯一菜,他都覺得很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應該就是長壽祕訣。而佛教徒吃素,是不捨萬物生命,也為了心意清淨。星雲大師從青少年出家就吃素,體會到生物生長繁殖的奧妙;他說,吃素可以吃出自己的功德、幸福、安全、快樂,還可以拯救健康。2006年素食博覽會上,星雲大師也說,吃素主要是吃「心」,一顆慈悲的心,不論吃素、吃葷,重要的是心裡的清靜,吃素有助定力、耐力,且能延年益壽。生死觀: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星雲大師從童年開始就大小病痛不斷,但他曾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要與病為友。」星雲大師主要病史.17歲染瘧疾.20歲長天花.1967年佛光山開山後即確診糖尿病。.因長期茹素,高溫油炸食物造成腦血管及心臟冠狀動脈硬化、栓塞。.1995年因腦血管栓塞動心導管手術,腿部自此血流不暢,不良於行。.2003年3月一度心臟病發,80歲大壽前一個月不慎跌倒,左側三根肋骨跌斷。.2011年缺血性腦中風.2016年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清除血塊。.晚年頻繁進出醫院洗腎星雲大師醫療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近身與大師相處多年,相當佩服他「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心。大師2016年10月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醫療團隊緊急為他開腦移除血塊,陳肇隆回憶,面點這麼大的病痛,大師態度卻相當淡定,每次查房都要為醫護人員開示,講述深入淺出的人間佛教,像是個生命導師,也討論到生死問題說「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像是季節有春夏秋冬的循環,人生當然有老、病、死、生輪迴。」生命後期醫療團隊以維護尊嚴、保守、減痛、非侵襲性治療,來減輕大師的病痛,星雲大師曾告訴醫療團隊醫師說「出家人不怕死」,展現對生死豁達一面。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多 「三要」遠離洗腎星雲大師與糖尿病共處超過60年,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幾乎都出現,包含眼睛視網膜、心臟、腎臟到血管都有嚴重病變,晚年需頻繁洗腎。台灣每年新增洗腎者有一半是糖尿病病人,但罹患糖尿病不等於就要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提醒,做好「三要:要節制飲食、要運動、要規律服藥」的糖尿病人,才能遠離洗腎的威脅。慢性腎臟病患者、三高患者,也是洗腎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陳鴻鈞解釋,「三高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又會引來三高異常,這是惡性循環。」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才能避免進入洗腎進程。6行為很傷腎而除了慢性疾病導致洗腎,其實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你不然為意的行為會傷腎,千萬不要輕忽。1、水喝太少:建議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白開水。2、憋尿:憋尿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引發腎盂腎炎、腰痛、發燒等症狀。長期憋尿造成的反覆感染則可能出現腎結石,腎功能缺損等。3、吃太多肉類海鮮啤酒:會增加高尿酸或痛風的風險,如沒好好控制,會導致腎臟結石、腎功能惡化。4、高鹽、高糖、高脂飲食:要控制三高,就要戒掉高鹽、高糖、高脂等不健康的飲食。5、亂吃藥:大部分的藥物都要經過肝臟代謝處理,再由膽汁中排除,一部分經由腎臟由尿尿排出。保肝強腎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不要亂吃藥物,以免傷肝敗腎。6、跑馬拉松:根據耶魯醫學院曾做過的研究指出,劇烈慢跑在好幾個方面都可能會損害到人的腎臟,如脫水會讓腎臟承受沉重的壓力,連續數小時的劇烈活動、缺水和血液供給的減少,都會傷害人的腎臟。【資料來源】.星雲晚年多病 醫療召集人陳肇隆憶:大師曾說帶三分病痛才知發心.星雲大師一生大小疾病不斷 在病榻仍心繫弘法.糖尿病洗腎機率高?做到「三要」免洗腎.性行為過度會傷腎?這6種行為才傷腎
-
2023-02-02 養生.聰明飲食
甜鹹元宵都高熱量 3技巧聰明吃
元宵節將至,依照習俗都要吃上一碗元宵,象徵團圓、圓滿,不過元宵、湯圓隱藏高脂、高糖、高熱量,4顆元宵的熱量就相當於一碗白飯,需要爬整棟101大樓才能消耗所攝取的熱量。國健署建議,可掌握「少量吃、替換吃、聰明吃」技巧。市售的元宵、湯圓皆使用糯米製成,湯圓為糯米粉與水混合後揉製而成,起初以無餡的紅白小湯圓為主,日後則衍生出包餡湯圓;元宵則是先將內餡分切後,再搖晃沾裹糯米粉,因此外觀會呈現不規則狀。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4顆甜元宵或5顆鹹湯圓的熱量,就相當於一碗白飯,需慢走(4公里╱小時)15小時,或爬2083階的樓梯、相當於整棟101大樓,才能消耗所攝取的熱量;此外紅白小湯圓熱量也不低,攝取20顆也相當於半碗白飯熱量,亦不可小覷。羅素英表示,不管鹹甜湯圓或元宵,暗藏的熱量都很高,且飽足感較低,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多的熱量,建議一次以20顆小湯圓或是2顆元宵攝取為限。羅素英指出,糯米粉屬於澱粉類,因此吃元宵、湯圓時,要記得減少白飯份量,即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烹煮上也能增加巧思降低攝取熱量,例如無包餡的小湯圓以玫瑰茶、無糖綠茶或無糖豆漿等取代濃糖水,包餡甜湯圓以滾水煮熟後食用,鹹湯圓則建議於湯頭中加入大白菜、菇類、蘿蔔等蔬菜熬煮,增加纖維量也襯托出好味道。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品嚐元宵或湯圓請掌握「少量吃、替換吃、聰明吃」的技巧,並把握元宵節相約親朋好友外出健走、賞花燈,藉由散步或運動,促進腸胃蠕動與消化,享受美食也能與健康平衡。
-
2023-01-31 養生.健康瘦身
多吃肉、少吃飯就能瘦?營養師揭高蛋白飲食減重5大隱憂
一般成年人每公斤體重吃0.8至1克蛋白質就足夠,約每餐一掌心的量,若經常重訓或運動選手才需要吃高蛋白。很多人以為多吃肉、少吃飯能減重,有人一天吃6、7個蛋,還喝高蛋白粉,這樣沒問題嗎?經常高蛋白飲食,對身體有哪些影響?1.損害肝臟、腎臟蛋白質的最終產物是含氮廢棄物,須透過肝臟轉變為尿素後,才經由腎臟的排除到體外。若蛋白質長期吃過量,身體產生過多的氮,會增加肝臟和腎臟負擔,特別是已有問題的肝腎,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代謝,長期腎臟及肝臟會受損。2.骨質疏鬆尿液排除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酸、尿素等含氮廢棄物,會一併帶走尿鈣,因此過量的蛋白質會增加鈣質流失,長期下來,易骨密度不足,發生骨質疏鬆。3.體重增加網路流傳,吃高量蛋白質、少吃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有助減重。但過量蛋白質在體內會轉化成脂肪和糖,最後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隨時間不斷重複這個循環,體重就可能增加。4.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多數蛋白質飲食,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無形中會吃到過量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如此便會增加體內血脂肪、血膽固醇的濃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5.易有便祕一般植物性的穀類、蔬果,在胃部消化時間約2小時,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得花4至5小時才能消化,若要完全消化排除,通常需要2至5天時間。因此,經常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蔬果又吃得少,腸胃蠕動慢,就容易便祕。吃太多紅肉、加工肉類,體內會生成過多自由基,研究發現與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發生呈正相關。
-
2023-01-30 醫療.消化系統
胃酸逆流不治療恐引起食道癌 9招熄滅「火燒心」
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若不治療恐引發食道狹窄、食道發炎、潰瘍甚至食道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葉日貴提醒民眾,日常生活應從飲食、睡眠、穿著等9件事來預防胃食道逆流。 陳先生平日愛抽菸喝酒,年近半百又中年發福,常在吃完大餐後,特別是甜點或油膩的食物,在喉嚨處感覺有股酸水冒出來,有時候會上腹部疼痛、胸口灼熱像火燒的感覺,讓人坐立難安,尤其是躺下的時候特別不舒服。因此他到腸胃內科尋求協助,在專科醫師詳細問診後安排胃鏡檢查,確定陳先生得到胃食道逆流,經過醫師開立藥物與改善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後,症狀才趨於好轉。 葉日貴說明,人的喉部往下是食道,食道和胃相連處,由一個括約肌稱之為「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隔絕著,沒有食物通過時是關閉的狀態,類似單向的防水閘門,以防止胃酸往上逆流到食道。當下食道括約肌出現問題,胃酸會逆流至食道、喉嚨或是嘴巴,甚至到肺部,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如胃痛、胸痛、喉嚨痛、咳嗽、氣喘、聲音沙啞等。 根據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的問題。若持續性的胃酸逆流沒有治療,就有可能會引發食道狹窄,嚴重更會引起食道發炎、潰瘍或是食道癌。 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括約肌問題,產生胃食道逆流? 1.老化。 2.肥胖:腹壓大。 3.食道裂孔疝氣。 4.懷孕。 日常生活應注意那些事情,預防胃食道逆流產生? 1.減少攝取巧克力、咖啡因、薄荷類、甜食、高脂肪食物、辛辣刺激食物、酸性食物(例如柑橘類水果、檸檬或番茄等)。 2.戒菸。 3.戒酒。 4.吃完東西不要立刻平躺,最好要等0.5-1小時。有研究建議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睡覺時,可採取左側臥姿,避免右側臥或平躺,減少食道胃酸暴露時間,進而改善胃酸逆流症狀。 5.不要吃太飽。 6.睡前2-3小時不要吃東西。 7.睡覺時可以把頭部墊高約15-20公分。 8.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和褲子。 9.減重。 若是持續不適,建議尋求醫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治療方面,通常會先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若症狀沒有改善,會再進一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若藥物效果不佳並且症狀沒有改善,可能會需要透過內視鏡手術、腹腔鏡胃折疊手術等進行治療。亦可配合中醫用疏肝理氣、健脾益胃的方式,從自律神經調節胃酸分泌,並且增強胃氣促進消化和蠕動,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情況發生。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55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
●高糖高脂讓身體發炎,影響大腦認知功能●高齡族飲食重點,掌握「三好一巧」原則年節不忌口、不定時用餐,加上熬夜打牌作息大亂,超級傷身。若吃進了過多熱量,會增加體內發炎物質,不僅身材腫了一圈,肥胖也會加速大腦老化,傷害大腦神經元、認知功能變差,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吃」是最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民眾常見的NG飲食行為,包括加工食品及重口味食物吃太多、愛吃炸物、紅肉吃過量、攝取過多含糖飲料等,都會讓腦部受到自由基損害。吃原型食物 多食蔬菜、莓果類害怕失智症上身,徐佳靖建議,可採行有「心智飲食」之稱的「麥得飲食」,此飲食法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提倡多吃原型食物、大量食用綠色蔬菜及莓果類,只要認真執行,對於預防失智、穩定三高都有效。徐佳靖強調,藍莓、草莓、桑椹、黑醋栗等水果富含類黃酮和花青素,是絕佳抗氧化劑,多食用有助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保護心血管,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徐佳靖說,可藉由飲食延緩惡化速度。以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均衡攝取全榖雜糧、蛋魚豆肉類、乳品、蔬菜、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獲得完整營養素;掌握「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做為高齡族群的飲食原則,依長輩牙口狀況準備餐點、提升進食意願。失智症用餐 食物裝在1個碗內徐佳靖提醒,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變差,可能無法辨識菜餚,最好將食物盛裝在一個盤子或碗內,筷子或叉子、湯匙擇一使用,並在患者的視線內放置食物。若有吞嚥障礙問題,務必諮詢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討論如何準備餐點,可轉介營養師了解失智專業照護技能;若合併缺牙、假牙、牙口不好等咀嚼問題,也要尋求牙科治療,維護口腔衛生。均衡飲食一日餐飲建議早餐:一片全麥吐司或一碗地瓜飯、一顆水煮蛋、一杯240毫升牛奶、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午餐:一碗糙米飯、一份深綠色蔬菜、一碗小魚乾味噌湯、一份煎鮭魚、一杯無糖優格晚餐:一碗五穀飯、一份豆腐、一份雞肉、一份深綠色蔬菜、一匙堅果種子、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麥得飲食注意事項1.每周至少食用一次海鮮2.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4次3.避免加工肉品
-
2023-01-27 醫療.精神.身心
睡覺做惡夢比沒睡更可怕!「6大意想不到原因」曝 營養師推3類食物助眠又紓壓
睡覺如果做惡夢,簡直比沒睡覺還可怕、睡醒像沒睡一樣⋯接近年末,你的睡眠品質都還好嗎?若是常做惡夢要怎麼改善? 惡夢原因多 恐是心理警訊為什麼會做惡夢?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其實惡夢有時為心理警訊,而記憶或認知中的人事時地物皆可能形成惡夢,至於形成惡夢,大致上有以下原因:1.環境壓力:光線、房間擺設或是更換睡眠環境2.心理壓力:工作、家庭、生活、感情創傷等,皆可能為形成惡夢原因3.忽略壓力:認為自己撐得住,或因忙碌選擇無視壓力4.生病:發燒、重感冒、疾病等都可能增加做惡夢機率5.藥物:某些抗心理疾病藥物,可能會造成多夢6.食物、酒精:高脂肪食物及酒精會使睡眠品質變差 遠離惡夢 從2點著手想解除惡夢,安穩睡上一覺,高敏敏建議,可以從調整心理狀態、改善睡眠環境下手:.調整心理狀態1.檢視壓力:確認是否有無形的壓力被忽視2.回憶惡夢:有時惡夢會對應現實,可藉此釐清壓力來源3.找人傾聽:可與親友訴說夢境,藉此宣洩壓力4.重視睡眠:勿將睡眠作為例事,做到睡眠=休息.改善睡眠環境1.更改房間擺設:避開鏡子及高櫃,或調整睡眠光線2.規劃行程:前一天安排隔天行程,勿睡醒就處理繁複雜事3.提升睡眠設備:提升睡眠設備:如床、枕頭等 或購入助睡眠品4.信仰事物:如聖經、佛珠等各式收藏好眠飲食 這樣吃其實調整睡眠是有訣竅的!除了改善做法,飲食也很重要,高敏敏分享,好眠營養素:1.陽光維生素D缺乏時會焦慮、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建議可以多補充蕈菇類、雞蛋,也可以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沒有陽光的日子 就用吃的吧。2.礦物質鈣放鬆肌肉、舒緩壓力,建議補充牛奶、豆乾、豆皮、小魚乾、黑芝麻等,這些都是鈣質豐富的食物。3.色胺酸製造快樂賀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而牛奶、乳酪、香蕉中都有豐富的色胺酸,補眠也不是睡愈久愈好,有時可能會越睡越累。有效補眠 牢記3點注意事項想要效率補眠,高敏敏建議:1.分段式補眠即便逢假日,每天多睡1小時即可2.不過度補眠晚睡或晚起,以1-2小時為限,精神較佳3.假日結束前提早睡假日結束前提早20分鐘上床,慢慢調整回原本作息;另外,如果平時有熬夜習慣,補水就很重要!足夠的水分才能使身體健康運作、有精神,還可以幫助細胞修復、修復疲勞,遠離惡夢。 延伸閱讀: ·睡衣「5穿法」恐偷走你的睡眠!穿厚衣不能保暖 1群人別輕易嘗試裸睡 ·清醒但身體動不了,是被鬼壓床? 醫用5個字解釋:「這些人」最易被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