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高脂
共找到
467
筆 文章
-
-
2023-12-12 癌症.攝護腺癌
遠離攝護腺癌該怎麼吃?詳解有助降低攝護腺癌進程的飲食重點
良好的營養可以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生率,並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進展的風險。我們也知道攝取充足的營養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通常還能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此外,健康的飲食也有助提高身體能量,促進恢復並增強免疫系統。因此,當你患有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時,你應該嘗試健康飲食,這對於你的整體健康以及幫助你從癌症中康復非常重要,而且它還可以幫助你保持健康的體重並降低其他疾病的風險。 有助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程的飲食指南健康飲食指南包含以下元素:.主要以植物為基礎。.包括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多攝取膳食纖維。.控制脂肪含量。.限制單醣飲食。此外,喝足夠的液體並進行身體活動,以幫助實現和維持健康的體重。植物性飲食主要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包括:.水果和蔬菜。.全穀類。.豆類和豆莢類。.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水果和蔬菜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它們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以及各種抗癌植物化學物質,如類胡蘿蔔素、番茄紅素、吲哚和黃酮醇。.有一致的證據表明,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與降低許多癌症的風險有關。雖然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的結果尚未得出結論,但它們是有希望的。.有一些證據表明,蔬菜,尤其是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球芽甘藍和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可能與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有關。膳食纖維植物性飲食天然富含纖維,具有許多好處:.高纖維飲食有助於降低可能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展有關的荷爾蒙濃度。.根據《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一項研究,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死亡率與穀物和堅果或種子的攝取量呈負相關。.富含來自水果、蔬菜、豆類和全穀物(例如全麥穀物和麵包)的天然纖維的飲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和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展的風險。低脂飲食低脂飲食有許多好處,以下為一些需要記住的要點:.在已開發國家觀察到癌症風險的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高脂肪飲食刺激了增加的睾固酮濃度,而這已被知道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生長有關。.一項綜合審查報告稱,32項研究中有24項發現飲食脂肪攝取量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之間存在正向關聯,儘管並非全部具有統計意義。.然而,迄今為止的前瞻性研究未能發現攝護腺癌(前列腺癌)與整體脂肪攝取量之間存在一致的關聯。大多數研究人員同意目標是讓總熱量的20%來自脂肪,而飽和脂肪佔總熱量的10%以下。因此,選擇脂肪的種類很重要。關於脂肪的飲食要點包含:.減少脂肪攝取。.橄欖油是首選。.避免反式脂肪。.增加飲食中的omega-3脂肪酸。單糖飲食限制飲食中單醣的含量。高糖食物通常有以下元素:.經過高度加工和精製。.營養價值低。.纖維含量低。此外,這些食物可能會增加血清胰島素和血清IGF-I的濃度,這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生長。可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的食物該怎麼吃?水果和蔬菜目標是每天至少吃五份(400克)水果和蔬菜。它們可以是新鮮的、冷凍的、乾燥的或罐裝的,不添加糖或鹽。盡量選擇天然果汁而不是糖漿的罐裝水果。一份新鮮、罐裝或冷凍水果和蔬菜的重量約為80克。一份果乾為30公克,應留至用餐時食用。每天盡量吃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因為它們含有不同的營養素。澱粉類食物澱粉類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它們為你提供能量並幫助你在更長時間感到飽足感,因此每天在飲食中加入一些澱粉類食物非常重要,目標是每餐吃一份。澱粉類食物包括穀物、馬鈴薯、麵包、米、義大利麵、地瓜和山藥。盡可能選擇全麥食品(例如全燕麥片、玉米、藜麥、穀倉麵包、糙米)和其他高纖維食品(例如帶皮馬鈴薯、豆莢類和豆類)。一般來說,澱粉類食物的份量約為拳頭大小。富含蛋白質食物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建立和修復身體組織,維持肌肉質量。蛋白質也有助於製造新細胞,例如紅血球和荷爾蒙。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豆類、豆類、魚、蛋和肉,目標是每天攝取二至三份蛋白質。若吃紅肉,盡量每週吃不超過3份,即每週約350至500克熟紅肉(烹調前700克至750克),這包括牛肉、豬肉和羊肉,並且盡量避免加工肉類和高溫烹調的肉類,因為這會增加腸癌和胃癌的風險。加工肉是指經過煙燻、醃製、鹽醃或添加防腐劑保存的肉,包括火腿、培根和一些香腸。你可以選擇白肉,例如去皮的雞肉或魚。或者你可以吃豆類、豌豆或扁豆,它們的脂肪含量較低,纖維含量高於肉類。乳製品和乳製品替代品乳製品的鈣含量很高。一些研究表明,攝取大量鈣可能會增加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生長和擴散的風險。其他研究並未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繫,但每天避免攝取超過1500毫克鈣(大約1.6公升牛奶中的鈣含量)可能是一個好主意。高脂肪食物你需要吃一些脂肪才能使身體正常運作。但吃太多脂肪會讓你體重增加,從而增加被診斷出患有侵襲性或晚期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兩類,不飽和脂肪被認為比飽和脂肪更健康。不飽和脂肪存在於橄欖油、植物油、芥花油、酪梨、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品以及鮭魚、鯖魚和沙丁魚等油性魚類中。飽和脂肪存在於肉類、蛋糕、餅乾、糕點、奶油和高脂肪乳製品(如起司)中。建議每天攝取不超過30克飽和脂肪。用植物油代替動物脂肪可能有助於患有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男性延長壽命。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攝取大量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攝護腺癌(前列腺癌)術後復發以及發展為晚期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情況是否如此,因為其他研究尚未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資料來源】.Nutrition and Prostate Cancer.Living with prostate cancer: You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Nutrition Services for Cancer Patients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骨質疏鬆症堪稱年長者殺手?醫教如何兼顧肌肉與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患者平常難以察覺,一旦有警訊往往都是已經骨折,再加上死亡率高,形同老人殺手。馬偕醫院骨科醫師張定國表示,我國骨鬆盛行率高居亞洲第一,男性超過兩成,女性則有近四成;加上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超過一成,不可不正視其威脅。運動量少?較長壽?台灣骨鬆患者高居亞洲第一。張定國指出,我國骨質疏鬆率高居亞洲第一,約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骨質疏鬆,若以性別來看盛行率,男性約24%、女性較高38%;其中若是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致死率男性為近兩成,女性則約一成。至於我國為何會高居亞洲第一?他表示,推測可能是國民運動量較少或是年齡較為長壽,也有可能是健保較為齊全,跟其他國家樣本數有落差,但原因很多,尚未有確切定論。張定國表示,停經後的婦女、超過70歲男性、曾經骨折者、身材偏瘦/BMI低、有家族史,或是有糖尿病、腎功能不佳(洗腎)等慢性病患者,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他也說,如果只是輕微受傷就造成骨折的人更要特別留心,都應該要定期檢查。骨質疏鬆危險因子.高齡者:年紀愈大,骨質疏鬆機率愈高。.停經後女性:缺乏荷爾蒙保護,骨質流失快。.有骨鬆家族史:或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患者。.久坐、缺乏運動:運動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太瘦或過度減肥:骨質承重較少、營養攝取不足。.藥物使用:長期使用類固醇、甲狀腺素等。篩檢性骨質密度檢測並未給付,建議自費進行。張定國說,目前健保在骨質密度檢測的給付條件較為嚴格,篩檢性檢查都不會給付,並且一個人一生只給付三次骨質密度檢測,超過三次都得自費。而高風險民眾或是停經後女性應該至少3至5年做一次檢測,或是在健康檢查中額外勾選檢測。目前骨質密度檢測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最常見的方式,測量腰椎、髖骨兩處。張定國說,幾乎各大醫院都有,自費價格約落在600至1000元間。另一種為測量腳底的定量超音波,但是僅為初步篩檢工具,不能做診斷,健保亦不給付。骨質密度檢測1.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腰椎、髖骨兩處。自費價格約600至1000元。2.定量超音波:測量腳底,僅為初步篩檢工具,不能做診斷,健保亦不給付。維生素D和鈣都需補足,同時照顧肌肉與骨骼。由於維生素D可以增加腸胃對鈣的吸收,並有助於肌肉功能,甚至減少跌倒可能;而鈣質是骨頭主要組成成分,因此維生素D、鈣質的攝取都不可輕忽。張定國強調,多運動、曬太陽、飲食均衡等不只是預防也是治療骨鬆的重點。曬太陽有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建議民眾一天曬太陽約15至20分鐘,若是怕臉曬黑曬傷,可以在臉上擦防曬乳液,讓身體其他部位曝曬在陽光下,或是避開正中午時段,改在清晨、傍晚。在飲食上,張定國表示,高脂肪魚類的維生素D3含量較多,如鮭魚、鮪魚、鯖魚,或是牛肉、雞蛋、牡蠣等亦有豐富含量;而含鈣量高的食物包含芝麻、紫菜、小魚乾、蝦米、木耳、黑豆、黃豆等、九層塔、牛乳製品等。除了日常飲食攝取外,亦可透過營養保健品來加強補充維生素D。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建議,每天補充1000毫克鈣片、8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並多曬太陽、運動、喝牛奶,保持良好作息,降低骨鬆風險。另外,也應避免吸菸、飲酒過量。進行身體負重運動,如慢跑、爬樓梯、跳繩等。張定國說,骨鬆常常合併肌少症一起發生,肌耐力不夠者應該多做運動,降低跌倒骨折風險,如快走並搭配登山杖增加安全。而平衡感不好的人就應該避免慢跑,以免增加跌倒風險。他強調,要做「腳在地上、身體負重」的運動,對於改善骨質疏鬆較有幫助,例如,跳舞、爬山、慢跑、爬樓梯、跳繩;而游泳、打太極拳等運動對骨質幫助較有限。張定國提醒骨質疏鬆的長者,若要避免摔倒,視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很多長者是因為看不清楚而跌倒,白內障、青光眼等應該積極治療,否則骨折恐造成永久傷害。
-
2023-11-21 養生.運動健身
早餐店熱量陷阱 你都吃對了嗎 營養師告訴你地雷在哪
地雷級別的早餐,你天天吃它們嗎?該如何搭配出一天健康的早餐呢?今天營養師高敏敏就要來教你避開地雷,外食族也能輕鬆選擇健康均衡的早餐。編輯推薦2年胖20公斤腫成麵包超人 甩肉成為衝浪、滑板女王 ,愛上有力量的自己誰會超越趙露思?盤點10位人氣火熱95後小花,虞書欣真實身分是上海小富婆!傳奇樂團 The Beatles 的最後一曲!〈Now and Then〉重磅問世!早餐,被譽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在現代繁忙的生活中,許多人會選擇到早餐店享用早餐。而中式早餐中的油條、燒餅等油炸點心,往往含有高油和高熱量,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師高敏敏也提到,一杯半糖大冰奶中含有15克的油和30克的砂糖。因此她建議在飲料選擇上盡量避免使用奶精,而是傾向選擇純鮮奶,這樣更有益於健康。西式早餐中常見的漢堡、薯條等快餐選項,往往含有高鈉和高脂肪,對心血管健康不利。營養師建議,可選擇含有全穀物和蔬果的餐點,如燕麥片搭配水果或全麥吐司配牛奶,營養均衡且有飽足感。在便利商店購買早餐時,常見的三明治、現成包裝的麵包等,通常添加了大量的調味料和鹽分,容易造成攝取過量的鈉。營養師建議,可選擇低鹽、低糖的食品,並搭配水果或優格。趕快點開影片看看,還有哪些是早餐店的熱量陷阱呢,跟著營養師們學習,選擇健康營養與美味兼具的外食早餐吧,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2023新北耶誕城將登場!盤點板橋必吃銅板美食TOP6 大杯珍奶$50收、老字號市場香酥蘿蔔糕必吃《為有暗香來》演惡女卻讓人討厭不起來!細數「周也7大經典角色」《山河令》、《護心》奠定陸劇女神地位愛你就像繁星點點!Netflix《此時此刻》45句愛情金句台詞:「戀愛就像是生病一樣,一種自虐的病」「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08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中風怎麼吃?均衡飲食1多3少原則 外食族多吃這些高鉀食材代謝鈉
中風通常來得突然,不過它真的是「很突然」就發生嗎?為什麼會中風?主因多為動脈粥狀硬化,與高血壓及高血糖有關,而這些問題又跟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尤其不健康的飲食,每天一點一滴讓你的血管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依健保署統計,約10年前,每6個人有1人中風,現在已是每4個人就會有1人中風,而且中風最麻煩的是後續的照護問題,依臨床觀察,中風患者經救治後,約有四成會留下拿拐杖、坐輪椅、長期臥床的失能情形。因此有一句話說「一人中風、全家發瘋」,如果家中有一個中風後長期卧床的病人,將對全家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不想連累家人,預防中風,就要從每天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做起。預防中風飲食原則:1多3少現代人外食比例高,經常大魚大肉,愛吃高油高鹽的速食炸物,吃完再來一杯含糖飲料,每天吃的很開心,不知不覺你的血管每天也一點一滴的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預防中風,飲食原則應遵守「1多3少」,吸菸、喝酒也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應避免。多蔬果國健署指出,約四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未攝取均衡飲食,尤其是缺乏蔬果等纖維質,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代謝膽酸、降低膽固醇、血脂肪。還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少鹽預防中風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每日鹽分少於6克,若是中風高危險群,可以限制在5公克以內,甚至更為嚴格。此外,平時儘量避免攝取人工調味料、加工品,醃漬類的食物也應該少吃。少油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如動物性脂肪肥肉、培根、雞皮、內臟類的攝取量,烹調上也盡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油炸、煎炒。避免反式脂肪製品,如用人造黃油、酥油油炸製成的餅乾、酥皮點心等高脂烘烤食品。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反式脂肪還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增加血管粥狀硬化的危險。少糖吃過多的糖類會使血管發炎、生成斑塊阻塞血管壁,提高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應少吃精製甜食。預防中風可以吃什麼?預防腦中風,最推薦得舒飲食,飲食內容多樣化,少肉多蔬、少油糖鹽糖。平時多攝取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燕麥可以減緩腸胃吸收脂肪的速度,降低膽固醇的合成;魚類降低血壓、血脂;洋蔥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心血管健康;芝麻有利控制血脂肪,每天可沖泡芝麻糊當早餐或點心,但不要過量。預防中風這樣吃1.每餐盡量包含全榖雜糧、豆魚蛋肉、奶、蔬菜、水果類,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2.多食用低熱量食品,如糖份少的水果。3.多吃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等食物,有利控制血脂。4.選用低脂乳類製品。5.肉類優先選瘦肉或雞肉。6.每週至少吃兩次魚。多攝取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秋刀魚等。7.多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方式烹飪食物,煎炒選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葵花油等)。預防中風吃什麼水果?預防中風每天要多吃蔬果,但台灣水果種類多,很多水果又很甜,該選什麼水果吃比較合適?營養師劉怡里曾在臉書撰文提醒大家,維生素C可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可設定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高維生素C的水果吃,例如芭樂、柑橘、草莓、奇異果等。水溶性膳食纖維高的蘋果、水梨,也有助降低血脂與控制血糖。此外,外食族免飲食有時可能較難避免重鹹,可以選擇一些高鉀的食材幫助鈉的代謝,例如:莧菜、菠菜、空心菜、菇類、香蕉、小番茄等。除了上述飲食要注意改善,還要定期量血壓、控制三高、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戒菸酒,才能預防中風的發生。【資料來源】.國健署.台中榮總衛教專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8 養生.聰明飲食
雞排易致癌、中風!加九層塔是地雷?營養師曝對身體5大危害,「炸物熱量圖鑑」一次看
你喜歡吃雞排嗎?嘴饞的時候時總會忍不住想來上一片剛炸好、香噴噴的雞排,再配其他炸物,臉上會充滿幸福的笑容!但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雞排是危險食物的三高食物(高油、高鈉、高熱量),容易導致血管硬化、致癌、中風等危害,一起來看看雞排對身體有哪5大危害,以及各種炸物熱量圖鑑。雞排對身體的5大危害高敏敏表示,市售一片雞排平均大約630kcal,一片下肚後熱量比吃兩碗白飯還多。但雞排可怕的不是熱量,而是更多可怕負擔!把好好的雞肉拿去裹皮油炸,會對身體有以下5種危害:1.易血管硬化:蛋白質經過高溫油炸後,除了營養會被破壞(尤其維生素礦物質都會流失),並易形成「醣化蛋白質」,容易讓人體內的血管硬化。2.恐致癌:雞排屬高脂肪食物,加上食物經過高溫油炸後,會產生「多環芳香化合物」等易致癌危險因子。3.易中風:雞排高血脂、高鈉量,容易堵塞、收縮血管,引發中風。4.增加腎臟負擔:肉品醃過+灑滿調味料後會導致鈉含量過高,會增加身體負擔。5.易發胖:外層裹滿粉再經過油炸,熱量會比原本的肉高出2-5倍!加上澱粉包裹更易吸油,油脂含量也會比原本來得高很多。高敏敏表示,以雞肉為例,其實雞肉本身是屬於優質蛋白質,但透過不同的料理方式,熱量也會有所差異,「油炸」是最不明智的手法。因為外層都會再裹上一層粉、裹滿粉,再整個拿去油炸,所以熱量自然會比原本高出2倍以上。建議平時還是以蒸、煮、滷、烤的烹調方式為主。各種炸物熱量圖鑑除了雞排的熱量超高,其他炸物的熱量也是同樣高到嚇人。(以下熱量為每一份之數值)1.雞排(一片) 熱量630kcal2.炸百葉(一份) 熱量540kcal3.炸薯條(一份) 熱量529kcal4.鹹酥雞(一份) 熱量525kcal5.甜不辣(一份) 熱量350kcal6.炸豬血糕(一份) 熱量345kcal7.糯米腸(一份) 熱量325kcal8.洋蔥圈(一份) 熱量324.5kcal9.雞三節翅(一份) 熱量320kcal10.炸魷魚(一份) 熱量300kcal11.雞腿塊(一塊) 熱量275.8kcal12.雞塊(6塊) 熱量270kcal13.炸雞腿(一隻125g) 熱量270kcal14.可樂餅(一片) 熱量176kcal15.炸薯餅(一片) 熱量152kcal吃炸物5大秘訣看到這些炸物的超高熱量後,你還受得了嗎?若偶爾想放縱一下,營養師來教你怎麼吃可以減少負。1.去除麵衣、雞皮 減少熱量因為食材本身已醃製過,本身就很香很美味了,因此去除麵衣、雞皮,把高熱量的部分去除,依然可以享用到美味的料理。2.炸物不加九層塔不要以為炸物加九層塔可以更健康,九層塔容易吸油,配著吃容易攝取過多不必要油脂。3.不另外加調味料/醬料盡量以原味為主,避免另外添加調味料,攝取過多鈉離子,造成身體負擔4.與親友分食一起共享美食,分散熱量的同時也增近感情。5.選擇無糖飲料、無糖氣泡飲吃炸物總會想配飲料,建議選擇無糖飲料,可解饞順便增加飽足感,盡量避免吃炸物又配含糖量高的飲料。看完以上營養師介紹的雞排對身體的5大危害,以及各種炸物熱量圖鑑,在準備吃炸物之前快拿出來複習,擊退想吃的慾望。高敏敏表示,營養師也是人,如果吃炸物最愛吃的是炸雞翅,但一個月真的吃不到一次,所以吃到時就會盡情啃個精光,然後再默默去跑步運動。偶爾抱一桶炸雞在家裡跟家人一起享用,真的很幸福。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營養師曝「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減肥總失敗又復胖?「6招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鹹酥雞點蔬菜減肥?營養師警示油炸後熱量飆5倍,這類食物恐致癌
-
2023-11-02 養生.聰明飲食
並不是不吃火鍋就好!預防痛風飲食4指南,紅肉、精緻點心都是地雷
痛風一發作的又痛又腫,想必讓許多人很困擾!陳醫師也常遇到來看診的病人反應有痛風的問題,發作起來的劇烈疼痛,可是連走路都會有困難。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主要是因尿酸過多或是尿酸代謝異常,導致尿酸的結晶積在關節,引起發炎而出現劇烈疼痛、紅腫、發熱的症狀。預防痛風飲食指南想要避免痛風發作,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可不是只要不吃火鍋就好!陳醫師為大家整理出預防痛風的飲食指南:●五穀雜糧與蔬果類:最重要的原則就是 保持均衡飲食,而攝取全穀雜糧類及天然蔬果,減少加工食品,能有助於降低尿酸,減少痛風的發生,更能攝取到豐富的營養。●優質蛋白質:建議適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製品),讓體內的尿酸濃度不易快速累積。此外,也要盡量避免高普林的動物性蛋白質,例如:紅肉、內臟、海鮮,這些都容易讓體內產生過多尿酸而引發痛風。●健康油脂:高脂肪飲食易導致尿酸代謝速度降低,因此像是油炸物、精緻點心,雖然真的很好吃,但一定要適量喔!建議攝取健康油脂為佳,如堅果、植物油等,研究指出有助於降低痛風的發生。●補充足量水份:每天保持喝水至少2000c.c.以上,可以防止尿酸累積,同時幫助身體代謝尿酸。此外,也要減少含糖飲料及酒精,以免生成大量尿酸且難以排出喔!(本文轉載自骨科醫師陳鈺泓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痛風是怎麼回事?在臨床上是指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於是就會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為有效治療痛風發作的唯一途徑。》看詳細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2 養生.聰明飲食
肉要最後吃!營養師曝吃蛋白質優先順序,「手掌測量法」教你推算蛋白質份量
當蛋白質攝取不夠,就容易出現肌少症、傷口易感染、疲倦無力甚至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等症狀。而我們常聽營養師說一般人建議一天攝取6~8份,究竟營養師的「一份肉」是什麼意思?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替你解惑,讓你不用去營養門診,就能知道關於蛋白質的健康小知識。1份蛋白質怎麼換算?我們平日飲食中要吃多少蛋白質才足夠呢?高敏敏表示一般人建議一天攝取6~8份,「一份肉=一份蛋白質=提供7克蛋白質」。再更精細的算法是,正常成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大約為每公斤體重X0.8克的蛋白質。她進一步舉例,以一個5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至少要吃到約40g的蛋白質。而「一份肉的蛋白質」究竟是多少才算一份?又要吃哪種蛋白質?.一份肉的蛋白質=1/3掌心大小魚肉、肉類=2格傳統豆腐=半盒嫩豆腐=1杯豆漿(約190c.c)=1又1/3片小方豆乾=5湯匙吻仔魚=3湯匙蚵仔=4尾劍蝦=39g納豆=1/3塊黑豆干=1顆雞蛋=2/3豆包=半塊生豆皮=2塊三角油豆腐=3湯匙毛豆仁植物性蛋白質優於動物性蛋白質有沒有發現,不是只有吃肉才有蛋白質!除了蛋以外,還是有很多植物性食物富含蛋白質。高敏敏提醒,植物性蛋白的脂肪、膽固醇比動物性蛋白質更低,且膳食纖維跟植化素更豐富,每天用部分的植物性蛋白來取代動物性蛋白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還能降低死亡率。也建議吃蛋素食的朋友,可以多交替食用各種植物性蛋白質(如豌豆搭配毛豆、或黃豆搭配藜麥),讓胺基酸種類更完整。吃蛋白質優先順序一次看除了注意蛋白質攝取來源,優先順序也很重要,建議這樣吃更健康。1.先以「豆製品」為優先選擇2.再來吃魚肉、海鮮3.然後才吃蛋4.最後才是肉類「手掌測量法」教你用手推算蛋白質份量看到這邊,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吃幾份蛋白質,高敏敏教你用手推算份量,女生跟男生的手掌大小不一樣,所以一個手掌代表的肉份量也是不一樣的。.一般女生是「3份肉手」.比較修長的女生或比較瘦小的男性是「4份肉手」.高大肉壯的男生大部分就是「5份肉手」高敏敏以自身做舉例,表示自己的手掌大小是標準的「3份肉」,去自助餐店都會在肉上大約比一下,建議每天不要吃超過自己的2個手掌攤開大小的肉。蛋白質分為低脂、中脂、高脂若你想攝取足夠蛋白質,又不想吸收太多熱量,建議可挑低脂區的食物來補充蛋白質,才不會攝取過多熱量喔。.低脂蛋白質:一份55大卡食物:雞胸肉、瘦豬肉、花枝、豆漿、蛤蠣、蚵仔、牛腱、一般魚類.中脂蛋白質:一份75大卡食物:雞蛋、雞翅、雞排、豬排、豆腐、豆干、鮭魚、鱈魚、虱目魚.高脂蛋白質:一份≥120大卡秋刀魚、豬蹄膀、香腸、臘肉等加工製品、花字輩肉類(五花、梅花、雪花)看完以上營養師告訴你「一份肉的蛋白質」要吃多少量,跟「教你用手推算蛋白質份量」,你會算自己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質了嗎,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食物非常重要!建議每天都攝取6~8份蛋白質,才不會容易出現肌少症、免疫力變差等症狀。延伸閱讀:.胺基酸就是蛋白質嗎?人體需要幾種胺基酸?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差別在哪?.雞蛋、雞胸肉外還能吃什麼?一張圖看懂一天要吃多少蛋白質及如何吃.水煮蛋熱量不是最低!秒懂6種雞蛋料理熱量:瘦身該吃哪種?
-
2023-10-31 名人.好食課
火鍋湯什麼時候喝最健康?一圖看懂吃火鍋順序及避免變胖關鍵
又到了進補季節!吃火鍋真的會讓人魂牽夢縈,一不小心就連吃好幾天!但其實不注意熱量,一餐熱量可輕輕鬆鬆超越便當熱量,更別提還要搭配肥宅快樂水跟餐後冰淇淋!別擔心~今天就由好食課的Sandy林俞君營養師教您如何吃才不會胖~吃火鍋順序對了,就可以大幅降低熱量!原因很簡單,低熱量的食物填滿肚子,飽了就不會再吃下更多不健康的熱量,食用順序如下:1.吃青菜、豆腐:蔬菜可以釋放出甜味,讓湯頭更升級!而且青菜表面積很大,如果在肉片後燉煮,一不小心就把滿滿的油脂也一起吞下肚了!豆腐則是優質、低脂蛋白質,亦可以補充到蛋白質。這邊要注意的是應避免蘸取太多的醬料,免得隔天水腫到不成人樣!選擇醬料上也有小撇步,避開高鈉的醬料(例如:辣醬、豆瓣醬、醬油等)就可以大幅減少熱量的攝取。2.喝湯:煮過蔬菜的湯最好喝了!還可以避免掉涮肉後的浮油,可大大降低攝入的熱量喔!這裡選擇湯頭也有訣竅:多選擇清湯、海鮮、番茄、昆布、藥膳湯頭,避免掉沙茶、麻辣、奶油起司這種熱量滿滿的湯頭喔!3.主食:建議可以全穀與未精製雜糧(例如:芋頭、南瓜、玉米、蓮藕、山藥等)取代豬血糕、甜不辣等火鍋料。這些雜糧富含的膳食纖維之外,澱粉本身的甜味也可以為火鍋增添趣味!在主食選擇上,也建議減少泡麵、鍋燒意麵、雞絲麵等油炸麵體,可降低不少熱量的攝取喔!4.肉品最後吃:建議可以優先選擇海鮮魚類,之後才是油花少的肉品,例如:去皮雞腿肉、梅花牛等等; 高脂肉類包括:雪花牛、五花肉、培根豬這些帶有厚厚的脂肪層的肉品就應盡量減少。【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火鍋熱量高?!這樣吃不用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30 名人.好食課
火鍋湯煮超過30分鐘別喝?一圖看懂不同患病族群吃鍋宜忌事項
天冷到手腳整個「凍未條」,而羊肉爐、薑母鴨或是小火鍋店的生意就特別好!但到底不同族群吃鍋是不是有不同禁忌或注意事項?就讓好食課Titan林世航營養師教你怎麼吃才對!也破解關於火鍋湯底的迷思給你聽。*注意:此飲食建議為大原則方向,請依據自身情形,至診所或醫院諮詢醫師、臨床營養師專業建議。各族群建議吃法.想瘦族群:想瘦身的朋友,建議可調整吃鍋的用餐順序,從蔬菜開始吃,再吃肉,以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脂肪攝取。.高血壓族:建議吃鍋時盡量不要沾醬,尤其辣椒醬、豆瓣醬等高鈉醬料應少用,調味以天然辛香料,如辣椒、檸檬、洋蔥、大蒜為主!食材多選原型未加工食材,可減少鹽份攝取。.糖尿病友:重點在於控制醣量及穩定血糖,有研究發現,比起先吃澱粉再吃肉,先吃肉可有較穩定的血糖,且糖友需注意一餐的醣量,建議飯量減半,也要多注意南瓜、芋頭、山藥、馬鈴薯、玉米等隱藏澱粉。.高血脂者:肉品選低脂肉,如魚肉、蛤蜊、雞胸肉、梅花牛等,並避免貢丸、燕餃、百頁豆腐等高脂加工品,並且不要搭配酒精、含糖飲攝取,以減少體內脂肪合成。.孕媽寶媽:麻油雞、薑母鴨等鍋常添加酒精,建議懷孕或是坐月子時,如果要補身體請選擇無添加酒精的湯底。.腎臟病友:腎臟病友需視自身疾病期數,依據醫囑限制水分、鉀、鈉、磷的攝取,建議有限制水分及這些礦物質的病友需注意湯的水分及易吸湯的食材(凍豆腐、豆皮)。迷思破解:煮超過30分鐘的火鍋湯不要喝?容易致癌?雖然研究發現,煮超過30分鐘的亞硝酸鹽量會增加,但至少要喝13公升以上的湯才會達到危害劑量,所以不需過度擔心。如果有高血壓、痛風等問題者,建議還是少喝湯,減少鈉、普林、油脂攝取。【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吃鍋宜忌迷思大破解!正缺吃鍋法你吃對了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5 失智.大腦健康
改變飲食習慣為時不晚 中年這樣吃可在幾十年後有益大腦健康
在中年時期改變飲食習慣以保持大腦健康還為時不晚!根據一項刊登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期刊的研究表明,女性在中年期間採取旨在降低血壓的飲食方式,例如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簡稱DASH),幾十年後出現記憶力減退和其他認知能力下降跡象的可能性會降低。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超過五千名中年女性對遵行控制高血壓的得舒飲食嚴格程度,參與者當時的平均年齡為49歲。該飲食包括大量食用富含鉀、鈣和鎂的植物性食物,並限制飽和脂肪、膽固醇、鈉和糖。過去有研究表明,中年時期若出現高血壓,是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延伸閱讀:得舒飲食怎麼吃?不該吃什麼?對哪些人特別有益?】研究人員發現,最嚴格堅持得舒飲食的女性在老年時出現記憶問題的可能性降低17%。該研究的資深作者Yu Chen博士表示,「經過30多年的追蹤研究,我們發現中年時堅持得舒飲食的程度越高,女性在晚年出現認知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小。」對心臟有益的飲食如何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營養師和營養顧問Kelsey Costa告訴《healthline》,有益心臟健康的得舒飲食富含一些常見於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種子中的營養素和生物活性化合物。這些成分具有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可以減少大腦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同時促進神經元的連接,有助於大腦的整體健康和功能。Costa還指出,通過限制紅肉、加工肉品和含糖食物的攝取,對心臟健康有益的飲食方式可能可以減輕高脂肪和糖對觸發腦部發炎和澱粉樣蛋白生成的損害,而這些蛋白與阿茲海默症有關。Costa補充,心臟健康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積極的變化,這可能通過減少發炎並支持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的神經傳遞物質的產生,有助於抵抗年齡增長所帶來的認知能力下降。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還有哪些?美國德州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心臟科醫師John Higgins告訴《healthline》,除了得舒飲食之外,另外兩種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還包括地中海飲食和植物性飲食。【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Higgins指出,這些飲食具有以下核心要素:.它們含有來自特級初榨橄欖油或鮭魚等來源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或多元不飽和脂肪。.它們降低了膽固醇和鈉的攝取量。.它們提供富含鉀的食物,如菠菜、山藥、酪梨和香蕉。.它們提供豐富的新鮮蔬菜、豆類、堅果、全穀物和瘦肉蛋白質。除此之外,大多數遵循心臟健康飲食的人還遵循其他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體育活動。.每週至少進行一次社交,最好是面對面的。.減重,使體重指數恢復正常,讓BMI數值低於25。.讓血脂、血壓和血糖處於正常範圍內。.戒菸或不吸菸,包括避免二手菸在內。.每晚獲得7至9小時的睡眠。【資料來源】.Women with a Heart-Healthy Diet in Midlife Are Less Likely to Report Cognitive Decline Later.Women Over 40 Who Adopt DASH Diet May Have Lower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
2023-10-19 醫療.消化系統
脹氣如何解決?胃藥有用嗎?吃什麼改善?7大防脹氣法則+一招飲食法幫你遠離脹氣
每次吃完東西都會脹氣,像是一團東西卡在腹部,上不去也下不來,伴隨止不住的打嗝、放屁,讓人非常尷尬,甚至還會有忍受不了的疼痛,也影響睡眠品質。脹氣是病嗎?怎麼樣才算病?什麼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脹氣」不會讓人覺得是嚴重的病,但脹氣帶來的不舒服,則可能造成胃腸吸收困難,阻礙身體攝取能量,也因此當發生脹氣時,人總是會覺得特別疲累、睡不好,即使不是大病,也可以說是百病源頭。而人到底為什麼會脹氣呢?在拿出胃藥來吃之前,不如先找出脹氣的原因,免得錯過身體告訴你的警訊。結構性病變造成的胃脹氣疾病造成的胃脹氣有幾種可能:.胃部器官疾病造成的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炎、胃潰瘍、胃腫瘤等。.感染引起的,例如病毒或細菌造成的腸胃炎、腸胃中的寄生蟲等。.其他消化器官引起的,例如肝、膽、胰等器官病變。.藥物副作用。如果每次吃完東西就習慣性脹氣,並持續好幾個月以上,建議可以先做胃鏡、幽門桿菌檢測等,來排除掉嚴重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造成的胃脹氣基本上大部分的脹氣都是因為「功能性」的問題,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除了脹氣之外,也可能伴隨上腹痛、上腹灼熱感,而且做了檢查都找不出腸胃有什麼異常問題。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種,但多半跟吃飯習慣相關。像是飲食時間不固定、暴飲暴食或常常餓過頭、有幽門桿菌感染、壓力過大、吃飯吃太快、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等。所以通常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就能改善大部分的脹氣問題,除了要細嚼慢嚥之外,還可以注意以下原則:1.早上起床可以喝一杯溫水,幫助刺激腸胃蠕動、排氣。2.常久坐久站的族群,注意避免駝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動一動,促進腸胃蠕動。3.細嚼慢嚥,吃飯時不喝水、不說話。4.只吃八分飽。5.吃飽後可以散步10分鐘。幫助消化。6.避免在睡前3小時進食,或一吃飽就躺下。7.避免在睡前吃容易產氣或難消化的食物。脹氣吃胃藥會有效嗎?小心別吃錯!如果是功能性脹氣,在脹氣發作的時候,吃胃藥有沒有效呢?基本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類的藥物,對同時有上腹痛、或胃食道逆流症狀的人來說比較有效,如果是吃飽脹氣、打嗝為主的症狀,效果比較不大。對付吃飽脹氣、打嗝等症狀,可以考慮幫助消化吸收、腸胃蠕動的藥物,或是多多攝取「鈣質」,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另外也要注意的是,脹氣導致的腹痛千萬別亂吃非類固醇性消炎劑(NSAID),因為NSAID本身就會破壞腸胃道黏膜、促進胃酸分泌,反而會越吃越嚴重!想要享受美食又不脹氣?跟著「低腹敏飲食」一起吃FODMAP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經研究證實攝取過多可能造成腸胃道敏感,經過腸道細菌發酵後產生氣體引起腹脹、腹痛,因此取之諧音「腹敏」。如果能按照「低腹敏飲食」法則來進食,也能幫助遠離飯後腹脹的難受。以下是容易產氣的食物:.豆類、根莖類:含有不易消化的寡醣、多醣。.十字花科蔬菜:含有不易消化的多醣。.精緻澱粉:高醣類食物,尤其麵包糕點用泡打粉或酵母發酵,更容易產氣。.碳酸飲料:容易喝入過多氣體。.高脂肪食物:腸道細菌分解脂肪時也會產氣。.乳製品:乳糖不耐症者容易產氣。但每個人對於不同食物的耐受度不同,除非一吃就不舒服,不然不需要「避免」某種食物,只是要注意每餐攝取的份量不要過多,或是採用「3階段低腹敏飲食」來調整體質,就能簡單遠離脹氣。參考資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吃喝就胃脹氣 多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惹的禍台灣癌症基金會:脹氣知多少臻觀中醫:越晚越脹氣,我該怎麼辦?延伸閱讀:.你有便秘困擾嗎?營養師激推「10大暢快飲品」,哪一種對你最有感?.肚子脹氣怎麼辦?一張圖看懂少吃哪些食物及舒緩脹氣10關鍵.胃悶悶痛、吃東西胃度度!現代人常見4種消化道疾病,你中哪一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8 醫療.消化系統
醫PO照驚不到1公分息肉竟是0期大腸癌!息肉如何成癌?權威醫教你預防
經常在社群網站PO文衛教網友胃腸肝膽常識的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在臉書貼一張大腸鏡檢查的照片,要大家仔細找找早期大腸癌在哪?息肉若超過1公分,大腸鏡通常很容易照到,不過林相宏這次照的病例,息肉只有不到1公分,而且位於皺褶處,肉眼實在很難看到,林相宏曝還好有被AI大腸鏡偵測系統抓到。再貼近一看,表面絨毛已經呈現不規則病變,經切除後化驗居然是0期大腸癌。林相宏也提醒,不要覺得小息肉不會怎樣,還好這個息肉沒有遺漏掉,否則3年後一定是嚴重大腸癌。因此所以每一次的大腸鏡品質都非常重要,一個病變息肉如果漏掉 很可能就釀成大災難。大腸息肉超過1公分 醫建議最好切除息肉顧名思義,就是腸道裡多出來或非正常的組織。通常可分成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發炎性息肉。惠來醫療社團法人宏仁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江明師曾受訪表示,增生性息肉多半是良性腫瘤,但腺瘤性息肉有可能是癌症的前身,如果腫瘤還在大腸的黏膜層,稱為原位癌,只要沒有轉移,病人接受大腸鏡切除就可以根治,如果到了大腸癌第一期,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也高達95%以上;假如腫瘤周邊呈不規則狀,則要進一步化驗是否已轉為惡化腫瘤,開始擴散轉移。大腸癌經常是由息肉經過一連串的基因變化,而演變成癌症。有的為惡性息肉;有的則是良性息肉,但良性也可能轉為惡性。所以不管是良性或惡性,都建議一旦發現最好切除,以杜絕後患。大腸息肉3類.腺瘤性息肉:又可分成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管絨毛狀腺瘤等3種型態。以管狀腺瘤最常見,四到五成的腺瘤性瘜肉多屬此類,其外觀為帶有柄莖。其次為管絨毛狀腺瘤即混合型,約占四成;絨毛狀腺瘤則外觀無柄莖,呈扁平狀,它最少見,約占一到二成。若超過1公分者,約有三分之一可能演變成大腸癌。這是因為能長到1公分的瘜肉,通常是放很久未處理,細胞容易增生失控,由良性變為惡性。.增生性息肉:良性。為腸道腺體受到發炎刺激,而增生長出息肉.發炎性息肉:較少見。為腸壁潰爛後形成息肉,最好也要切除治療。關於息肉你該注意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看更多大腸息肉】息肉癌變 通常要10到15年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通常大腸癌發生年齡約在50歲以上,而大腸息肉變為腺瘤再轉為癌病變,通常要10到15年時間,提醒民眾35歲開始就有可能產生大腸瘜肉,有家族史的人要提早做糞便潛血,如果發現問題應進一步做大腸鏡。哪些人是大腸息肉高危險群?權威醫教如何預防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網站,容易長出大腸息肉的族群可大致分為三大類:大腸息肉高危險群第一大類為一般危險群:包含無任何症狀民眾,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者或久坐不動、嗜菸酒者。第二大類為中等危險群:包含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瘜肉者,一等親有2人以上有癌症者,曾有瘜肉、大腸腺瘤或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第三大類為高度危險群:包含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或發炎性腸疾病有十年以上病史者。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因此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很重要。賴基銘建議,預防大腸瘜肉應多吃高纖維質食物,多吃蔬果、適量補充優酪乳等,並減少高油重鹹烹煮習慣、少吃紅肉、多運動,50歲以下民眾應主動糞便潛血篩檢。日常7件事預防息肉成癌.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可增進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油高溫燒烤的食物。.設法改善便秘,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早上醒來排便最佳。.禁酒、戒煙及不吃檳榔。.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強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定期做大便潛血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若有腸胃悶痛不適或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應儘速就醫。【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7 養生.聰明飲食
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教授告訴你真正的元兇
讀者Yu-Shih-Lin昨天(2023-10-1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您好,我在李思賢醫師的臉書看到他有提到膽囊的部份。我想請問,麩質是膽結石的獨立風險因子嗎?感恩。」首先,我在2023-6-27有發表一篇關於這位醫師的文章全麥麵包會肌少症,醫師說的能信嗎。我也有發表十幾篇關於多位醫師散播毫無科學根據的「麩質有害論」,例如:無麩質飲食可以改善不孕症,解決少子化?麵食會造成骨質疏鬆?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李思賢醫師昨天(2023-10-12)在臉書說:『很多人會被告知,膽囊有問題(通常是結石),應該要吃少油的飲食,但這也是非常大的誤會,因為膽囊之所以會結石,是因為膽鹽(膽酸)和膽固醇的比例失衡,膽固醇過於飽和,膽汁的濃度過於濃縮,才會使膽結石產生。所以如果實行少油飲食,膽囊會更少收縮,缺乏健康收縮的膽囊,膽汁就會在其中過度濃縮。…容易提高膽囊問題的風險因子有「女性」、「麩質」、「懷孕」、「甲狀腺低下」、「胰島素阻抗」、「肥胖」、「快速的減重」、「無胃酸」、「低脂飲食」、……』我先用gluten(麩質)和gallstone(膽結石)或gallbladder(膽囊)在PubMed做搜索,搜不到任何相關論文。我接著用“low fat”(低脂)和gallstone或gallbladder做搜索,也是搜不到任何相關論文。我又接著用gallstone和”risk factors”(風險因子)做搜索,搜到下面這4篇相關文章:1980年:Prevalence of gallstones and risk factors in Caucasian women in a rural Canadian community(加拿大農村社區白人婦女的膽結石盛行率和危險因子)。年齡之外的危險因子是肥胖、每日能量攝取範圍狹窄、每日鈣攝取量低和活動量有限。1990年: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among Chinese in Taiwan. A community sonographic survey(台灣華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 社區超音波檢查調查)。探討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肝炎、肥胖、高血脂和糖尿病(DM)。在我們的研究中,年齡和糖尿病是與膽結石相關的唯一重要因素。(註:作者是高雄醫學院團隊)2014年: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in Uighur and Han Chinese(維吾爾族及漢族膽結石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維吾爾族群膽結石盛行率顯著高於漢族族群。進一步對不同民族地區的膽結石危險因子進行分析發現,年齡是兩組人群膽結石的危險因子;三酸甘油酯、體重指數(BMI)和高密度脂蛋白是漢族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而總膽固醇(TC)、性別和脂肪肝是維吾爾族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2022年: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and Cholecystectomy: A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Japan(膽結石和膽囊切除術的危險因子:日本一項大規模人群前瞻性隊列研究)。年齡增長、高體重指數和糖尿病與男女膽結石的風險有關。在男性中,追蹤期間體重增加或減少> 5公斤以及壓力與膽結石風險相關,而酒精攝取量與風險呈負相關。在女性中,追蹤期間體重增加>5公斤、吸菸、更年期和降血脂藥物與膽結石風險相關,而月經初潮晚與膽結石風險呈負相關。梅約診所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女性、40 歲或以上、美洲原住民、墨西哥裔西班牙裔、超重或肥胖、久坐、懷孕、高脂飲食、高膽固醇飲食、低纖維飲食、有膽結石家族史、患有糖尿病、患有某些血液疾病,例如鐮狀細胞性貧血或白血病、減肥速度非常快、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例如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藥物、患有肝臟疾病。約翰霍普金斯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肥胖,使用雌激素、懷孕、美洲原住民、女性、年齡,60 歲以上的人、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糖尿病、快速減肥、禁食。英國衛生部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女性、肥胖、年齡在 40 歲或以上(年齡越大,患有膽結石的可能性越大、患有影響膽汁流動的疾病(例如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產科膽汁淤積)、患有克隆氏症或腸躁症、親密的家人患有膽結石、最近體重減輕(透過節食或減肥手術)、正在服用一種名為頭孢曲鬆的抗生素(ceftriaxone)。從上面那4篇論文和這三個資訊可以看出,麩質和低脂飲食都沒有被列為是膽結石的風險因子。高脂飲食則有被列出是膽結石的風險因子。原文: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醫師說的能信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6 養生.聰明飲食
喝全脂牛奶不健康?吃優格可取代牛奶嗎?劉怡里解答乳製品挑選各種疑問
診間故事曉萱每天都要去便利超商喝一盒寫著「加鈣牛奶乳飲品」,同事阿睿拿起曉萱的飲品:「你怕老了會骨質疏鬆啊?牛奶補鈣不夠,還要加鈣。」曉萱點點頭,阿睿把盒子翻過來看成分表:「可是後面的成分表好像不太對耶,成分是水、奶粉、糖、各種添加劑⋯⋯,這是鮮奶嗎!你確定是喝牛奶還是喝糖水?」曉萱搶回牛奶飲品細看:「Oh My God !我在喝什麼啊?」這些都是對的.牛奶、豆漿不能替換.乳糖不耐症可以改善.別喝高鐵又高鈣營養師劉怡里帶觀念常常有人在營養門診諮詢時,問我:如果不能喝牛奶,可不可以喝豆漿。其實我很難回答,因為按照6 大類食物來分類,牛奶是乳品類,豆漿是豆魚蛋肉類,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分類。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每日飲食指南六大類扇形圖示,是牛奶要喝、豆漿也要喝。會問不喝牛奶改喝豆漿的人,可能是有乳糖不耐症,喝牛奶會拉肚子,要怎麼辦呢?乳品類主要提供營養來源是:蛋白質、乳糖、脂肪、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2)、礦物質(鈣質最為重要)。國人普遍缺鈣,一天攝取1~2 杯鮮奶是比較容易獲取鈣質的來源。不吃乳品類的,鈣的來源建議可以從傳統硬豆腐、小豆干、綠色葉菜類、黑芝麻、小魚乾來補足。乳糖不耐症可以改善乳糖不耐症是有方法改善的。第一,就是慢慢的、分階段的喝;其實每個人身體裡面都有乳糖酶,可以分解乳糖,也就是分解牛奶裡面的乳糖,變成乳酸後,就不會脹氣、拉肚子。但是有的人身體乳糖酶的活性比較少,口語化一點的說法就是:「身體裡面的乳糖酶還沒有醒來。」要訓練自己的身體把乳糖酶的活性增加,怎麼刺激它?先喝一點點牛奶,少量、少次開始,每天再多喝一點點,慢慢增加。所以有人之前喝牛奶不會拉肚子,可是隔了一陣子沒有喝,再喝牛奶又會拉肚子了,就是這個原因,表示他身體裡乳糖酶的活性下降了。第二種方法,適用於乳糖不耐症比較嚴重的人。有的老人家喝很少量的牛奶就會拉肚子、腹瀉,我便會建議可以選擇低乳糖或沒有乳糖的牛奶,都可以提供乳糖不耐症的人做選擇。如果真的很排斥,可以改吃優格;優格經過發酵,發酵的過程裡會把部分乳糖轉化成乳酸,所以不容易造成拉肚子。因此,有人說,喝牛奶會拉肚子,吃優格就還可以;便是這個原因。這個方法對於嚴重乳糖不耐症的老人家或小孩都適用。優格裡面的營養成分跟牛奶大部分很接近。就乳製品來說,我們會建議優先攝取的是牛奶,不行的話,就吃優格或優酪乳,再來是吃起司片,這三種食品可以相互取代。不過市售的優酪乳,可能會有含糖的問題。而優格的選擇上要挑選原味的,不要加果醬、不要加精緻糖。乳製品怎麼選、怎麼替換吃?牛奶、優格、優酪乳、起司,這些都是在乳品類的範疇,建議攝取量中的一杯是240 毫升牛奶,不管喝全脂還是低脂一杯牛奶也是一樣的量。我以蛋白質、醣類、脂質三大營養素的份量來替換:以下是不同的乳製品替換法:乳品類1 杯(1 杯=240 毫升全脂、脫脂或低脂奶= 1 份)=鮮奶、保久奶、優酪乳1 杯(240 毫升)=全脂奶粉4 湯匙(30 公克)=低脂奶粉3 湯匙(25 公克)=脫脂奶粉2.5 湯匙(20 公克)=乳酪( 起司)2 片(45 公克)=優格210 公克有人喝牛奶會胃脹、不適,可以吃兩片起司片來代替。不過,牛奶跟起司片的有個差異要特別注意,起司片裡通常會添加了鹽,所以你可能會吃到比較多的鹽分,怕吃到太多鹽分的人,市面上有低脂少鹽的起司片可以選擇。全脂、低脂跟脫脂牛奶,要選哪一個因為多數國人的飲食習慣比較油膩,所以我會建議低脂牛奶。有人會問低脂牛奶的營養成分夠不夠呢?就營養成分來說,全脂、低脂跟脫脂牛奶在於脂肪含量的差別,相對可以減少油脂的攝取。如果說個人飲食習慣並沒有攝取太多油脂,其實喝全脂牛奶也沒什麼關係;現在國外有研究,不管是低脂、全脂都可以放心喝。脫脂牛奶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脂溶性的維生素A、D、E、K 的吸收,因為脂肪的含量比較少,會影響到這些營養素吸收。不過剛剛有提到,其實國人平常就吃得較油,有些時候光是早餐就食進大半的油脂量,因此不用太擔心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配合國人的飲食習慣,脂肪的含量不是主要的重點,重點是牛奶中蛋白質和鈣質。牛奶是良好的鈣質來源,一天喝一杯牛奶240 毫升,就提供了240 毫克的鈣,一天鈣質的建議攝取量是1000 毫克,所以一杯就提供近1/4 的來源,所以六大類食物分類中,會建議一天最少要喝1.5 至2 杯牛奶,原因在此。而牛奶裡的鈣質是乳酸鈣,較於其他的鈣質成分,吸收率比較高,牛奶可作為良好的鈣質來源。鮮奶、調味乳、乳飲品傻傻分不清常見乳品名稱――根據國家標準(CNS)的定義:生乳:從健康乳牛、乳羊擠出,經冷卻且未經其他處理之生乳汁。鮮乳:以生乳為原料,經殺菌包裝後,須全程冷藏供飲用之乳汁。保久乳:以生乳或鮮乳滅菌後,可於常溫保存,供飲用之乳汁。調味乳:以50% 以上之生乳、鮮乳或保久乳(滅菌乳)為主要原料,添加調味料等加工製成之調味乳。乳飲品:將乳粉或濃縮乳加水還原成比例與原鮮乳比例相同之還原乳,並佔總內容物含量的50% 以上,又或是還原乳混合生乳、 鮮乳或保久乳後,佔總內容物含量50% 以上,得混和其他非乳原料及食品添加物加工製成未發酵飲用製品。另外,根據國家標準CNS3056 針對鮮奶的規定:高脂鮮乳:乳脂肪3.8% 以上全脂鮮乳:乳脂肪3.0% 以上未滿3.8%中脂鮮乳:乳脂肪1.5% 以上未滿3.0%低脂鮮乳:乳脂肪0.5% 以上未滿1.5%脫脂鮮乳:乳脂肪未滿0.5%目前建議,兒童2 歲以下,喝全脂牛奶;兩歲以上可以選擇全脂或是低脂。而我的建議是如果要減重或控制飲食中脂肪的人,可以選擇低脂或脫脂的鮮奶更為健康。注意不要喝「高鐵又高鈣的牛奶」,我會強調是因為鐵質跟鈣質的吸收其實是相互拮抗,也就是兩個互相競爭、影響,如果乳品添加高鈣又高鐵,兩者的吸收率反而都會下降。鮮奶裡面已經有豐富的維生素B 群,不過還是有添加維生素B2 的強化奶,還有為了保健眼睛添加了葉黃素,這些我都不會反對。有些廠牌的強化奶,真的用鮮奶去進行營養強化,增加營養成分,這當然是比較適當的做法,不過這種價格相對比較貴,消費者可能要先掂掂自己的口袋深度。(本文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全民營養必勝攻略》)
-
2023-10-12 癌症.乳癌
你知道台灣乳癌有多嚴重?篩檢乳癌的最佳工具是什麼?女性朋友需要了解的乳癌篩檢大小事!
什麼是「粉紅10月」?了解台灣乳癌的嚴重性!十月為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也被稱為「粉紅十月」,最早由美國癌症協會所發起,目的在喚醒女性對於乳癌的重視。安南醫院外科部主任暨乳房外科主任戴運生整理相關數據,說明如下:根據衛福部2022年的死因統計:●癌症是十大死因中第1名●乳癌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行第4名●2022年2,834名女性死於乳癌●2022年乳癌的死亡率:24.1(每十萬人口)。整理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可知:●乳癌一年新發生人數為14,856人,排行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在45~64歲,較歐美國家更早台灣地區較常見的乳癌高危險族群:●乳癌家族史●初經太早●停經較晚●從未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育●停經後有使用賀爾蒙補充劑●未曾哺餵過母乳●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停經後肥胖者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是什麼?乳癌篩檢適用的女性族群是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乳癌並非短期快速發展而成的疾病,當乳癌腫瘤大於1公分,能藉由觸診和異常症狀發現時,此時乳癌通常已存在乳房一段時間。如果想找出第0期的原位癌,此時可能無任何臨床症狀,就必須透過乳房X光攝影來捕捉發現異樣微小鈣化點。目前乳房X光攝影仍是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能發現極細微的乳癌病變線索、捕捉微小的乳房鈣化影像,有助於早期偵測出原位癌(第0期的早期癌症階段)。呼籲女性朋友:「定期接受乳癌攝影檢查,越早發現的存活率越高!」早期乳癌的治癒率可達9成以上、5年存活率可達8成。建議以下的女性族群,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乳癌篩檢的注意事項有那些?複檢的方式有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可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建議女性朋友可在經期結束1至2週內檢查,避免乳房因賀爾蒙作用較為漲痛,減少乳房X光攝影產生的不適感。如果乳房X光攝影檢查出異常時,病人不應慌張,應轉往乳房外科就診。醫院通常會再進一步檢測:1.安排進行乳房超音波或針對病灶處進行放大攝影複檢2.難解的情況時,可再安排乳房核磁共振檢查3.可疑病灶,可再進一步切片化驗,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細胞。戴運生部主任貼心提醒:許多女性朋友篩檢結果發現異常時,因為不嚴重並未積極治療,一年多後再回診時,才發現腫瘤已經變大,甚至轉移至淋巴,可謂悔不當初。乳房X光攝影仍有限制,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平常女性朋友如要多注意乳房是否有異常:●發現乳房有硬塊或腫瘤●乳暈或乳頭的皮膚有濕疹紅腫和潰爛●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乳頭異常出血或產生不正常分泌物●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異狀如有異常,仍應儘速到乳房外科就醫診治。10月份台南市鄰近安南醫院的民眾如有乳癌篩檢需求,可以參考活動相關辦法。元氣網想了解更多乳癌知識→元氣百科乳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9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吃烤肉月餅後心臟有灼熱感?當心是胃食道逆流!營養師曝3大危險因子,「3解方」助改善
結束了一周忙碌的工作,和三五好友在周末的時候一起去知名的咖啡店吃蛋糕、喝下午茶,好不愜意!但此時胸口竟突然傳來一陣燃燒感,喉嚨也像吞了一把沙子般難受。若你曾經有過這些情形,很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根據各大醫院就診及健檢紀錄來推估,全台灣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成人都曾有過胃食道逆流的困擾!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將惱人的胃食道逆流拒之門外呢?【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即將在今天的文章中為你解答!胃食道逆流是什麼?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的是胃中的內容物如胃酸、食物,逆流到了食道、甚至是口腔、咽喉或肺部,造成黏膜受到胃酸的侵蝕,引發了如胸口灼熱、反胃、喉嚨砂礫感、吞嚥困難…等症狀。至於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在於食道與胃之間有一塊稱作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肌肉出現異常所致。當下食道括約肌正常運作時,它能透過開合來確保食物都順利的從食道進入胃中,且不會發生逆流的現象。但是當它發生障礙、閉合不全時,胃中的食物和胃酸就便很容易逆流回食道而引起上述的不適症狀。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有很多,包含生活作息、壓力、飲食習慣、心理因素、疾病…等。為了能更好地掌握疾病發生的來龍去脈並制定治療對策,學者們在經過各種研究結果及統整後,歸納出了幾個胃食道逆流的重大危險因子:.肥胖研究發現,肥胖(BMI值>30)者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機率比體重正常者要高出2.5倍,這是因為肥胖者腹中的脂肪較多,擠壓到胃部空間,使得胃中的內容物更容易被「擠」回食道而引起胃食道逆流。.吸菸與飲酒像吸菸與飲酒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除了會損害胃腸道的黏膜組織外,還會使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減弱,無法有效阻隔胃酸逆流,自然就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愛吃高脂高糖及刺激性的食物高脂高糖及刺激性的飲食會使食物停留在胃中的時間變長,還會不停的刺激胃酸分泌,如果此時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又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大量的胃酸就會被逆流回食道而造成傷害。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 克服胃食道逆流3解方想要有效減少胃食道逆流症狀出現的頻率,第一步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具體的方式,Sean已經在這一段幫大家整理好啦~一起來看看吧!一、維持正常體重、戒除不良習慣如上一段所述,肥胖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減重可消除體內脂肪,使胃中壓力降低,進而達到降低胃酸逆流的機會;戒菸戒酒則可以使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回復正常水準。二、餐餐適量、避免刺激性食物餐餐適量的目的,是為了不要讓胃塞入太多東西而引發逆流,如同一個裝滿水的氣球和裝了半滿水的氣球相比,裝滿水的氣球一定會更容易溢出水來的道理是類似的。刺激性的食物,像是茶、咖啡、啤酒、巧克力、辣椒、炸雞排…等,都會造成程度不一的胃酸分泌及食道刺激,為了避免不適感增加,在生活中應減少接觸這類食物。三、衣著寬鬆、飯後勿躺過緊的衣物可能會壓迫胃部引起胃食道逆流,因此保持寬鬆的衣著可以幫助進食後,胃中的食物順利排空進入小腸。另外Sean也建議飯後不要立刻躺下,以免胃酸因為重力的影響而增加逆流的機會。 一般來說,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時,民眾通常都會跑去藥局購買胃乳片或是到腸胃科掛號,而醫師通常也會開立制酸劑給患者服用,目的是中和胃中的胃酸,減少胃酸對食道的侵蝕力。但藥物的使用只是一時的,若長期依賴則很可能影響到消化吸收的能力,反而會造成如腹瀉、便秘等其他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還是得靠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正常的作息時間及適時的調解生活壓力!相信看完文章的你,已經學會如何顧好自己的胃囉!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9 養生.聰明飲食
氣喘不能吃什麼?盤點「6類地雷食物」,當心吃了誘發氣喘發作
你有氣喘的困擾嗎?氣喘是一種受「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的支氣管慢性發炎疾病,過敏原、天氣改變、空氣污染、接觸刺激物及病毒感染都可能誘發,尤其是身長在氣候濕熱的台灣,氣喘相當普遍。除了上述誘發因子,氣喘患者也可能對某一類食物過敏,不慎食用恐誘發氣喘發作的風險。元氣網整理了容易誘發氣喘的地雷食物,提醒氣喘患者日常飲食應注意調整,幫助病情控制。氣喘有哪些症狀?氣喘的主要症狀為呼吸困難且伴有氣管咻咻的聲音,多是急性發作,可能會持續幾分鐘至數小時後才恢復。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呼吸聲音很大、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夜咳、心跳加速、呼吸次數變快,每個人症狀並不一定相同,症狀會反覆發作。氣喘的誘發因子氣喘與遺傳、個人體質和環境因素有關。大致可分外因性及內因性氣喘,以外因性居多。 外因性是接觸外在過敏原,過敏原因人而異,如蟑螂、貓、狗、灰塵、花粉等,以塵蹣最常見。內因性氣喘是刺激物直接侵犯氣管的黏膜及組織,氣管黏膜經常接受刺激後會造成支氣管痙攣,常見原因如感冒、肺部感染、胃食道逆流、運動、吸入刺激物或冷空氣。氣喘與遺傳也有關係,若父母有過敏體質,小孩也易遺傳到相同體質,罹患氣喘的機率會較一般人高。環境因素也會誘發氣喘,如溫度、溼度、空氣污染等,因此住工業區或都市的人得氣喘的機會較高。容易誘發氣喘的6類地雷食物氣喘發作起來超級不舒服,建議平日盡量避免吃容易誘發氣喘的食物,一起來看看哪些食物是地雷:1.寒涼瓜果寒性瓜果容易過度刺激氣管而造成多痰,會誘發氣喘發作,像是西瓜、哈密瓜、奇異果、番茄、橘子、水梨、蓮霧,建議少吃或在室溫下食用。2.易致脹氣食物吃到容易產氣的食物,或進食量過多或過快,導致吞入的空氣相對增加,都會使氣喘病人的腹部脹氣,橫膈膜活動受到限制,因而導致呼吸困難。氣喘患者應減少攝取易產氣的食物,包括牛奶、豆子、芹菜、洋蔥、胡蘿蔔、葡萄乾、香蕉、杏仁、梅子、麥芽、甘藍等,應避免過量攝入。3.加工與刺激性食品加工食品常添加許多化學物質,容易讓體質較敏感的患者誘發氣喘。像是添加亞硝酸鹽(防腐劑)的臘肉、香腸、培,添加二氧化硫(漂白劑)的果乾、水蔬菜、蝦貝類,以及有添加食用色素的食物。4.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過量的糖及脂肪,容易引起嘔吐反胃的反應,進而增加氣喘發生率,氣喘患者應少吃。5.刺激性食品對感官較刺激、重口味的食品,容易刺激氣黏從而誘發氣喘,應少吃。像是胡椒、辣椒、炸物、酒、氣泡飲、冰品。若食用後出現咳嗽、喘等症狀,就不要再食用。6.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食品中若有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盡量避免少吃,以免誘發氣喘發作。衛生福利部規範食品中含有蝦、蟹、芒果、花生、牛奶、蛋及其製品,應於其容器或外包裝上,顯著標示含有致過敏性內容物名稱之醒語資訊。以下11項為衛生福利部列出的食品過敏原:(1)甲殼類及其製品。(2)芒果及其製品。 (3)花生及其製品。(4)芝麻、葵花籽及其製品。(5)牛奶、羊奶及其製品。(6)蛋及其製品。(7)堅果類及其製品:包括杏仁、榛果、核桃、腰果、胡桃、巴西堅果、開心果、夏威夷豆、松子、栗子等。(8)含麵筋蛋白之穀物及其製品:包括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等。(9)大豆及其製品。(10)使用亞硫酸鹽類或二氧化硫等,其終產品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每公斤十毫克以上之製品。(11)鮭魚、鯖魚、鱈魚、小鱗犬牙南極魚(圓鱈)、馬舌鰈(扁鱈)等魚類及其製品。看完以上元氣網整理的容易誘發氣喘的6地雷飲食,寒涼瓜果、易致脹氣食物、加工與刺激性食品、高糖高脂肪食物、刺激性食、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知道平日該怎麼吃了嗎。若你是氣喘患者,或身邊有氣喘疾病的親友,吃東西前務必留意哪些食物盡量避免少吃,不慎食用恐誘發氣喘發作的風險!延伸閱讀:.咳嗽是肺部在求救?「身體求救訊號」為何不可信?.氣喘患者病情始終控制不佳 專家曝用藥常見3大迷思.你會過敏恐是水果引起!國人「5大易過敏水果」曝 參考資料:.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氣喘飲食保健.烏日林新醫院-氣喘患者日常生活須知.衛生福利部-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
-
2023-09-16 養生.聰明飲食
壓力大就想吃更多?靠大吃大喝紓壓?專家解析高糖高熱量食物的6風險
當我們在壓力下,尤其是在面臨持續壓力時,我們可能會轉向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來舒緩壓力。這些食物,如巧克力、薯片和冰淇淋,確實在短時間內能帶來快感,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會在壓力下飲食過多?澳大利亞加爾文醫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高糖高脂肪飲食可能與壓力相關的進食有關。研究指出,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外側脊小髓」,負責整合獎勵反應,可能在壓力時沒有抑制食物的獎勵反應,導致進食。雖然該研究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的,但我們的大腦也有這個區域,而且我們的飲食習慣很可能也受到壓力的影響,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會在壓力下飲食過多?這種傾向可能是因為高糖高脂肪食物在我們的大腦中引起快感。這些食物不僅讓我們的大腦釋放出快樂的化學物質,還可能喚起我們的情感和回憶,尤其是那些令人愉快的時光,這能夠幫助我們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但這種短暫的滿足感往往會被長期的健康影響所掩蓋。高糖高熱量食物對身體的風險高糖高熱量食物的長期攝入可能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嚴重負擔:.體重增加:這些食物往往富含高能量,長期食用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增加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風險。.血糖波動:高糖食物可能使血糖急劇升高,接著迅速下降,這可能導致疲倦、昏昏欲睡和食慾增加。.糖尿病風險:長期食用高糖食物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過量的糖分攝入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心臟健康:高糖飲食與心臟疾病的風險有關,可能導致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腸道健康:長期攝入高糖高熱量食物可能導致腸道菌叢失衡,影響腸道健康。.牙齒問題:高糖食物容易引發蛀牙,因為糖分會促使細菌產生酸,損害牙齒。因此,儘管高糖高熱量食物可能在短時間內帶來暫時的愉悅,但長期而言,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應對壓力時,我們應該尋求更健康的方式,例如運動、放鬆活動,甚至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情緒。參考資料:Ip, Chi Kin, et al. "Critical role of lateral habenula circuits in the control of stress-induced palatable food consumption." Neuron (2023).延伸閱讀:.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有助抗發炎、減少焦慮 一圖看懂9大抗壓飲食及3類食物該少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2 癌症.乳癌
男歌手得乳癌「很震驚」!男性乳癌確診多已晚期 愛吃2類食物特別注意
日本67歲男歌手Bro.KORN(近藤信秋)日前透過社群媒體透露,因覺得左胸有腫塊,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乳癌。Bro.KORN經診斷為第二期乳癌,他直言「男性得乳癌是如此罕見,覺得很震驚,不過我會認真面對現實,好好治療」。因早期發現,醫生告訴他還不至於會有生命危險,但坦言治療副作用比預期大,煎熬的治療日子仍在持續中。男性乳癌發生機率 僅女性百分之一多數民眾都認為女性才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醫師提醒,雖然男性發生的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男性乳癌有什麼症狀?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有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則有家族乳癌遺傳基因、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抽菸、罹患肝功能疾病、飲酒過量,及肥胖等因子。男性乳癌常見症狀.乳房出現腫塊或腫脹。.乳房皮膚發紅或剝落。.乳房皮膚發炎或凹陷。.乳頭溢液。.乳頭內收或乳頭區域疼痛。這些症狀也可能發生在非癌症的其他疾病中。如果任何症狀或變化,應立即就醫。(資料來源/美國CDC)男性乳癌與女性乳癌症狀相同嗎?男性乳癌患者的臨床症狀跟女性不完全相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袁天民曾受訪指出,男性乳癌的成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首先是過多的雌激素暴露狀況,包括內生性與外源性,內生性主要來自於攝食過多的高脂食物及動物生殖器官,例如雞睪丸、蟹黃等,造成男性睪固酮比率改變,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上升。另外,加上胸部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致使雌激素調節失調,再配合致癌基因的加乘作用導致。外源性的雌激素來源,主要來自於環境荷爾蒙所引起,尤其是常用的塑膠製品,加熱過後容易釋出雙酚A,這些化合物都是造成乳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男性乳癌高風險群.50歲以上: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大多數乳癌是在50歲以後發現。.基因突變:某些基因(例如BRCA1 和 BRCA2)的遺傳性變化(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家族史:如果近親患有乳腺癌,男性罹患的風險就會更高。.放射治療:接受過胸部放射治療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較高。.激素療法治療:過去用於治療攝護腺癌的含有雌激素(一種有助於發育和維持女性性別特徵的激素)的藥物,會增加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克林那費爾特症候群(Klinefelter Syndrome):一種罕見的遺傳病,男性有一條額外的 X 染色體,可能導致身體產生更高的雌激素和更低的雄激素(有助於發育和維持男性性特徵的激素)。.影響睾丸的某些情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肝病:肝硬化會降低男性的雄激素水平並提高男性的雌激素水平,從而增加罹癌風險。.肥胖:超重或肥胖的老年男性,比體重正常的男性風險更高。(資料來源/美國CDC)預防乳癌,不管女性、男性,都必須固定做健檢,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而男性一旦確定罹患乳癌,也需比照女性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資料來源】.《噓新聞》67歲男歌手Bro.KORN「左胸有腫塊」 驚曝罹患乳癌吐露現況.美國CDC:男性乳腺癌.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最強「花青素」食物是什麼?花青素有10大好處 但吃多仍有副作用
許多保健品都標榜含有「花青素」,並指花青素具有護眼、抗氧化甚至抗癌作用。究竟花青素是什麼?花青素功效有哪些?哪些食物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會有副作用嗎?本篇一起了解。花青素是什麼?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是一種屬於生物類黃酮的水溶性植物色素,存在於植物細胞的液胞中各種水溶性的紅色、藍色或紫色類黃酮色素,在不同酸鹼值的條件下,花青素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在目前已知的花青素中,以紫紅色的矢車菊色素(cyanidin)、橘紅色的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及藍紫色的飛燕草色素(delphinidin)等3種為最常見,可以使植物的花朵、果實、苞片、葉片呈現出腥紅色、粉紅色、紫色、藍色,而花青素與醣類物質以糖苷鍵結合後即為花色素苷(anthocyanins)。花青素10大功效好處適量攝取花青素有助於減少氧化反應與疾病風險。花青素功效也有越來越多實證,以下為花青素的10大好處:花青素10大好處1.降血壓:花青素可降低三酸甘油脂及壞膽固醇的水平,同時增加好膽固醇水平,有助調節血壓並防止血壓升高。2.抗發炎:花青素有助於減緩發炎反應,緩解紅、腫、熱、痛。3.抗氧化: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幫助清除自由基。當自由基在體內聚集會引起氧化反應,而氧化反應可能導致慢性發炎,增加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風險。4.抗癌:花青素可以對抗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以及阻止癌症基因變化,有助於預防腫瘤形成並阻止癌細胞擴散及繁殖。5.預防神經退化疾病:花青素可保護神經元避免受到氧化刺激、抑制神經炎症和調節細胞傳導途徑,增加流向大腦的血流量並激活控制記憶、語言和注意力的大腦區塊,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等大腦退化疾病。6.穩定血糖:研究指出,花青素可以緩解發炎反應並增加葡萄糖耐糖量,有助於預防第2型糖尿病。另外,有研究發現,花青素補充劑可提高胰島素能力,進而防止血糖飆升。7.預防泌尿道發炎:花青素及前花青素的抗氧化作用,可抵抗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在尿道壁上並抑制細菌生長,降低細菌在泌尿道造成發炎機率,達到預防泌尿道感染。8.改善消化:花青素有助促進腸道微生物菌群,改善腸道健康。研究發現,肥胖人士在食用花青素及少量纖維8周,腸道中的厚壁菌門及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減少達25%,而擬桿菌則大幅增加150%,厚壁菌門是有助於消化並促進吸收脂肪。9.預防脂肪肝:吃下高脂飲食後會大幅增加肝臟組織中的脂肪細胞,而花青素能降低脂肪細胞。10.有益眼睛健康:據廖偉呈藥師指出,花青素的抗氧化作用,可幫助清除自由基,減輕對眼部水晶體及視網膜的傷害、減輕初期近視發展的潛力、促進視覺敏銳度提升夜間視力以及預防因老化引發的白內障及黃斑性病變問題。花青素食物推薦雖然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花青素,但可從食物中攝取。根據Zoe保健食品營養師整理,以下12種常見含花青素食物及每100g的花青素含量: 花青素保健品怎麼挑?市面上有各式各樣標榜含有花青素的保健品,何采璇營養師建議,在挑選護眼保健品應注意以下3件事: 具科學實證之產品:留意產品或搜尋產品頁面是否有相關研究科學實證,建議可挑選成分為北歐野生種藍莓的產品,功效較有保障。 選擇複方配方:選擇含有葉黃素、花青素與維生素A的複方保健品挑,護眼效果更好。 適口性高:建議挑選味道自己喜歡的、顆粒小好吞服的產品,適口性高才有意願持續使用。Q1、花青素有副作用嗎?攝取富含花青素的天然食物是最有效且安全的方式,但花青素補充劑建議應保守選擇。由於透過花青素補充劑可能會比從食物中攝取而獲得更多的多酚,根據動物研究,高劑量的多酚補充劑可能會造成腎臟損傷、甲狀腺激素分泌失調甚至導致腫瘤,且多酚補充劑有可與部分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建議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花青素較為安全。Q2、葉黃素、蝦紅素、花青素護眼功能差異?根據廖偉呈藥師指出,葉黃素有吸收藍光及抗氧化的作用,保健品須服用至少2-4個月以上才效果;蝦紅素除了抗氧化外,可藉由改善眼睛調節力、抑制眼睛發炎、增加視網膜細微血管的血流量,達到改善眼睛酸澀疲勞及抗發炎的作用,須連續服用2-4周才有效;而花青素可改善眼睛微細血管循環,若搭配松樹皮萃取可能具有調節眼壓的效果。【參考資料】恩主公醫院、Healthline、克里夫蘭診所、國家醫學圖書館、Dr.Axe、香港保健食品協會【延伸閱讀】 血液循環不良難怪視力變差!眼科醫師:3分鐘「指甲按摩術」,改善青光眼和飛蚊症
-
2023-09-01 養生.健康瘦身
重訓、跑步都沒用,胡瓜4年都瘦不了竟是「一原因」!專家這樣調整有感減掉7公斤
64歲的綜藝天王胡瓜,近幾年出現在螢光幕前都是中年發福的樣態。但他這個月突然瘦了7公斤。據了解,胡瓜之前努力了4年都瘦不了,詢問專家才知竟然是因為吃太鹹,身體裡的水排不出去,贅肉也消不掉。後來靠著改善飲食、多喝水、也停掉健康食品及高強度運動等方法,這個月總算慢慢看見瘦身的成果。瘦不下來,原來是「吃太鹹」胡瓜平常在外錄影經常外食,再加上上了年紀新陳代謝變慢,最重曾經突破90公斤。根據《噓新聞》報導,胡瓜過去每周上兩次健身房、做高強度重訓、激烈跑步,但這3、4年來始終無法減掉體重。後來找了營養師,才知道是吃太鹹,讓身體裡的水排不出去,贅肉當然也消不掉。他照著專家的建議調整減重方式,把過去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或自認為有用但其實無效的行為也改掉。胡瓜說,雖然外型一下子還變化不大、看不太出來,但整體基礎代謝率提高,光是這個月就瘦了7公斤,目前78公斤。而現在站久了,也不會腰痠背痛了。飲食方面●不再大魚大肉吃重鹹,吃東西的口味跟著慢慢改變。●每天喝4千CC的水,把身體的雜質排出。●停掉以前會吃的健康食品如B群,缺什麼就從食物裡找,如現在每天榨蔬果汁,像芹菜裡有纖維,一天可以排兩次便。運動方面●以前會做強度運動;現在則是每周固定做瑜伽、拉筋,一層層把過去繃緊的各個部位拉開。●目標等瘦到10公斤後,再開始重訓運動。養生成效●基礎代謝率提高,1個月瘦了7公斤。●新陳代謝變快,流汗變多。●體力變好,站久了也不會腰痠背痛。中年發福 代謝症候群威脅大其實中年發福就瘦不下去的人很多。國健署指出,人過中年,新陳代謝變慢,腰部容易囤積「內臟脂肪」,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很大,大肚子是必須注意的健康警訊。45歲後的中年族群,一定要常量腰圍,避免腰圍過粗,才能降低代謝症候群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及心臟病、腦中風等慢性病的機率。●如何正確量腰圍:先吐氣、讓肚子放鬆後,在肋骨下緣跟腸骨上緣(橫膈膜跟髖骨的位置)取中線,就是腰圍的位置。●腰圍過粗指標:男≧90公分,女≧80公分路易莎董座減重經驗:減重、減脂、增肌3階段此外,很多人可能也都跟胡瓜有一樣的困擾,就是為何拼命運動還瘦不下去?要先了解,當吃進去的熱量超過可以消耗的熱量,過剩的熱量就會變成脂肪累積。因此,飲食控制真的很重要。而高鈉飲食導致的健康問題也值得關注,長期吃太鹹,會引起口渴、水腫,血鈉過高症狀,容易造成高血壓,其次就是肥胖、心血管、胃癌、骨質疏鬆及早期腎臟病等問題。路易莎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也有跟胡瓜一樣的經驗,就是大量運動仍難瘦,後來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吃錯了」!黃銘賢曾接受今周刊幸福熟齡專訪指出,歷經減重(減體重)、減脂、增肌3個階段,他給想減重、減脂的人建議,要挑選「對的食物」吃;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若沒有頭緒建議可選擇快走,讓心跳維持在130、走45分鐘至1小時。【延伸閱讀】大量運動仍難瘦,原來是吃錯了!路易莎董座減重3階段 學會這樣減才不復胖減肥真的不容易,中年後的肥胖更是難對付!但從胡瓜及黃銘賢的例子可以了解,吃對食物、做對運動,才能成功減重、不復胖。【資料來源】.《噓新聞》獨/胡瓜1個月突暴瘦7公斤 64歲還能倒立秘密曝光.高血壓、肥胖、胃癌及骨鬆 這些健康問題都跟它有關
-
2023-08-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來自食物的Omega-3對健康有益 但魚油補充劑的Omega-3則有爭議?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2023-8-23)發表Health Claims and Doses of Fish Oil Supplements in the US(魚油補充劑在美國的健康聲稱和劑量)。我把文摘翻譯如下:重要性:儘管多項隨機臨床試驗顯示,沒有關於魚油補充劑對心血管有益的數據,但五分之一的 60 歲以上美國成年人經常服用魚油補充劑來維持心臟健康。補充劑標籤上的聲稱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對健康益處的看法。目的:評估在美國魚油補充劑標籤上的健康聲稱,並檢查常用配方中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的劑量。實驗設計:這項橫斷面研究使用了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膳食補充劑標籤數據庫獲的得的市售魚油(和非魚 ω-3 脂肪酸)補充劑標籤的數據。本研究於 2022 年 2 月至 6 月期間進行並分析數據。結果:在 2819 款魚油補充劑中,有2082 (73.9%) 至少提出了 1 項健康聲稱。其中,只有 399 款(19.2%) 使用了 FDA 批准的合格健康聲稱;其餘的【1683 [80.8%]】僅提出結構/功能聲稱(例如,“促進心臟健康”)。心血管健康是最常見的聲稱【1747 [62.0%]】。在 16 家領先品牌/製造商中,確定了 255 款魚油補充劑。其中,每日劑量存在很大的變異性:EPA 每日劑量從135到647毫克,DHA每日劑量從140到500毫克,EPA+DHA每日劑量從300到1100毫克。在評估的 255 款補充劑中,只有 24 款(9.4%) 含有每日劑量 2 克或更多的 EPA+DHA。(註:這些劑量是標籤上顯示的,真正劑量可能更低)結論:這項橫斷面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多數魚油補充劑都做出了健康聲稱,通常以結構/功能聲稱的形式,暗示對各種器官系統的健康益處,儘管缺乏顯示功效的試驗數據。現有補充劑中 EPA+DHA 的每日劑量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導致補充劑之間的安全性和功效存在潛在差異。可能需要加強對膳食補充劑標籤的監管,以防止消費者錯誤信息。註:來自食物的Omega-3是對健康有益的,但來自藥罐的Omega-3則是一直具有爭議。請看魚油補充劑,棺材添釘及魚油對抗憂鬱症,再度受挫。後記:讀者Elliot留言:「來自食物的Omega-3是對健康有益的」是毫無疑問。題外話,也提倡民眾選用食用海鮮時,參考中研院「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紅燈「避免食用」、黃燈「斟酌食用」、綠燈「建議食用」,以及整體選購大原則,環境健康也是人類健康的一環,食用海鮮時,也能為永續海洋、生態保育、氣候變遷等盡一份心力,才能年年有魚。台灣的指南是中研院制定,世界國家也基於相同準則下發表指南,請參照各地的指南。註:綠燈區已經有不少平價且高脂/魚油的海鮮水產。原文:魚油補充劑護心:吹噓是常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5 醫療.心臟血管
高膽固醇食物第一名,他吃到心肌梗塞!譚敦慈「降血脂護心血管」菜單曝光,每天必吃4食物
國人十大死因有一半都是心、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這其中許多是與平常高膽固醇、高血脂的飲食習慣相關。譚敦慈在節目中談到,高膽固醇食物第一名是「豬腦」等動物內臟,吃多恐讓壞膽固醇飆。而大家很愛的含糖手搖飲也是三高地雷,當中翡翠檸檬、多多綠茶、珍珠奶茶又是含糖量前三名的邪惡手搖飲。愛吃動物內臟 膽固醇暴高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節目《聚焦2.0》中提到,她有位親戚很愛吃動物內臟,尤其是豬腦,後來被檢查出膽固醇很高,尤其是壞膽固醇,後來更引發心肌梗塞,雖命救回來了,但腦部退化到不認得自己太太了。而除了少吃高膽固醇、高油脂的食物,譚敦慈也建議,含糖食物也要少吃。像現在滿街的手搖飲料店,許多人餐後就順便買一杯飲料,實在不是很好的飲食習慣。譚敦慈列出手搖飲含糖量前三名的大魔王分別為翡翠檸檬、多多綠茶、珍珠奶茶。譚敦慈指出,檸檬很酸,而為了壓制檸檬的酸度,勢必要加很多糖,因此喝一杯700C.C.翡翠檸檬大約就有15顆方糖,相當驚人。她奉勸大家含糖飲料能不喝就不喝,即便你喝「無糖珍珠奶茶」還是有糖,因為珍珠煮完要拌糖。手搖飲含糖量前三名翡翠檸檬:一杯700C.C.約為15顆方糖多多綠茶:一杯700C.C.約為14顆方糖珍珠奶茶:一杯700C.C.約為12顆方糖譚敦慈「降血脂護心血管」菜單 每天必吃四種食物 現在許多人健檢都是一堆紅字,高膽固醇、血脂異常更是常見。已過60歲的譚敦慈飲食相當節制,膽固醇沒有紅字,她也傳授自己的養生觀念,每天必吃「四種食物」降血脂護心血管,就是魚、核桃、豆漿及雙梨優格。譚敦慈透露,她早餐習慣吃「雙梨優格」,就是用鳳梨與酪梨拌無糖優格,不過她提醒酪梨熱量很高,不要吃太多,像她都會買比較小的進口酪梨,一天吃半顆;如果是台灣本土酪梨比較大,一天就只能吃四分之一顆。然後每天一杯含渣豆漿、4顆無調味核桃。一周吃2次魚,但盡量不要吃汞含量高的大型魚。她建議可吃鯖魚、秋刀魚及虱目魚,因其Omega-3含量較高。譚敦慈降血脂食譜.早餐:「雙梨優格」,鳳梨與酪梨拌無糖優格。.每天一杯含渣豆漿。.每天4顆無調味核桃。.一周吃2次魚:建議鯖魚、秋刀魚及虱目魚。此外,若不想每天吃差不多的菜色,可多上網參考一些醫院或衛生局公開的營養食譜,如以下為新北市衛生局提供給銀髮族的降膽固醇、降血脂菜單,依四季當令不同食材,也依三餐變化,菜色的變化相當豐富。》降血脂菜單都不吃肉也不行!銀髮族補充蛋白質抗肌少症雖說要大家注意少吃高脂高膽固醇食物,但不代表都不要吃肉類,或是粗茶淡飯隨便吃,尤其上了年紀容易發生肌少症,所以蛋白質一定要補充足夠。譚敦慈曾在《幸福熟齡》的論壇上說,自己在60歲以後格外重視蛋白質的攝取,她說「最怕各位年紀一大就開始養生,所有的菜清蒸、水煮,不加油、不加鹽,很難吃」,反而讓食慾變差。還有許多人一開始養生就不吃肉,這也是錯誤觀念。」譚敦慈說,每人每天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約是每餐1個手掌心大的份量,同時搭配一點堅果,讓自己有好的油脂攝取。【參考資料】.YouTube《聚焦2.0》.不減肥、不養生,這樣吃出健康瘦!譚敦慈3建議照顧好60後的自己: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新北市衛生局
-
2023-08-23 醫療.心臟血管
三酸甘油酯是膽固醇嗎?三酸甘油酯過高原因是什麼及有哪些症狀?
三酸甘油酯是健檢報告中經常容易出現紅字的數值,事實上,身體需要一些三酸甘油酯才能保持健康。然而,血液中三酸甘油酯含量過高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兩者一樣嗎?三酸甘油脂就是脂肪肝嗎?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是一種循環於血液中的脂質,被稱為脂肪。它們是身體中最常見的脂肪類型。三酸甘油酯來自食物,尤其是你吃的奶油、油脂和其他脂肪。三酸甘油酯也來自於你的體內多餘的卡路里。體內額外的熱量、酒精和糖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你的身體將它們儲存在脂肪細胞中。當你的身體需要能量時,會釋放三酸甘油酯。適量的三酸甘油酯對於保持良好的健康是重要的。然而,血液中過高的三酸甘油酯濃度可能會增加心臟疾病和中風的風險。【延伸閱讀:吃什麼可降三酸甘油酯?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飲食原則:避開4禍首】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有何不同?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脂質,但三酸甘油酯是脂肪,膽固醇則不然。膽固醇是肝臟產生的蠟狀物質,人體用它來構建細胞壁並幫助你的神經系統,它還在消化和荷爾蒙的產生中發揮重要作用。健康的三酸甘油酯數值是多少?簡單的血液檢測可以檢查你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毫克/分升)是否屬於健康範圍。.理想值:40-149 mg/dl.臨界值:150-199 mg/dl.危險值:200-499 mg/dl.高危險值:500 mg/dl對於成年人來說,正常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應低於150 mg/dL。對於10至19歲的年輕人,三酸甘油酯的正常值應低於90 mg/dL。如果你的空腹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通常為150 mg/dl或更高,醫師可能會診斷你患有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即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三酸甘油酯過高會有哪些症狀?三酸甘油酯過高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然而,如果你的三酸甘油酯濃度過高並且得不到治療或控制,可能會增加患冠心病和中風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臨界值高和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未經空腹測量的濃度)且長期保持高於175 mg/dL,可能會增加心臟併發症的風險。.血液三酸甘油酯非常高(超過500 mg/dL)會增加胰腺突然腫脹(稱為急性胰腺炎)的風險。非常高的濃度還會導致眼睛血管發生變化,使血管看起來與平常不同。這種情況稱為視網膜脂血症。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很高的人的背部、胸部、手臂和腿部皮膚也可能受損。.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極高(超過1500 mg/dL)可能會導致身體停止分解脂肪,這被稱為乳糜微粒血症。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喪失、肝臟和脾臟腫脹、胃痛以及飲酒後皮膚發紅或潮紅。【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會陽痿嗎?吃降血脂藥可否改善勃起功能?】三酸甘油酯過高的原因和危險因素有哪些?某些健康狀況可能會增加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這些包括:.腎臟病.糖尿病.肝病.超重和肥胖.甲狀腺疾病當你出現以下情況時,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可能會升高:.運動量不夠.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喝太多酒一些藥物還可能提高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包括治療以下疾病的藥物:.乳癌.愛滋病病毒.高血壓(不常見,通常是輕度)有些人三酸甘油酯過高的風險可能較高,例如:.愛滋病毒感染者.患有遺傳性脂質代謝紊亂的人【延伸閱讀:做哪種運動有助降膽固醇?提高HDL和降低LDL是改善的關鍵】如何診斷三酸甘油酯是否過高?三酸甘油酯測試通常為脂質檢查的一環。脂質檢查可測量血液中的脂肪濃度,包括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需要多久進行一次血脂檢測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患心臟病的風險。需要多久進行一次血脂檢測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患心臟病的風險。大致上,健康成年人應每5年進行一次脂質檢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有高膽固醇家族史或其他心臟病危險因素的人可能會進行更頻繁的檢查。過高的三酸甘油酯就是脂肪肝嗎?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疾病,是由於肝臟中脂肪堆積過多引起的。健康的肝臟含有少量脂肪。當脂肪達到肝臟重量的5%到10%時,就會出現問題。脂肪肝有兩種主要形式,包括酒精誘發的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血液中脂肪含量高,尤其是三酸甘油酯有關。因此,降低三酸甘油酯即可有助逆轉非酒精性脂肪肝。怎麼降低過高的三酸甘油酯?心臟病、中風或其他問題的高危人群可能需要藥物來降低三酸甘油酯。這些可能包括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他汀類藥物。除了藥物之外,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有助降低三酸甘油酯,具體作法包括:.定期運動:在一週中的大部分日子裡或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身體活動。有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並增加有益膽固醇。.減少攝取糖類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單醣(碳水化合物),例如糖類和用麵粉或果糖製成的食物,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減輕體重:如果你有輕度到中度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應注意減少熱量攝取。多餘的熱量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並儲存為脂肪,因此減少熱量會降低三酸甘油酯。.選擇更健康的脂肪:將肉類中的飽和脂肪換成更健康的植物脂肪,如橄欖油和芥花油。嘗試將紅肉換成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肉,比如鯖魚或鮭魚,並且避免反式脂肪或含有氫化油或氫化脂肪的食物。.限制飲酒量:酒精的熱量和糖分都很高,對三酸甘油酯的影響特別大。如果你有嚴重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應避免飲酒。【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Triglycerides.NIH: High Blood Triglycerides.MedlinePlus: Triglycerides Test.Triglycerides: Why do they matter?.Cleveland Clinic: Fatty Liver Disease
-
2023-08-22 養生.健康瘦身
吃再少也難瘦!7招打敗更年期肥胖,運動要選這一類才有實效
1、每天消耗500大卡一般健康族群,一周減掉0.5公斤,一個月約2公斤最為理想;但更年期女性則不建議以此標準,更年期適度的增重2至7公斤,其實有助婦女朋友順利度過更年期。因此,減重速度太快並不是好事,建議2個月減掉約2至3公斤的速度最為理想。(註:減掉1公斤脂肪,大約要消耗7700大卡的熱量,半公斤需要消耗3850大卡,若分配在一周,相當於每天消耗550大卡。) 「只要維持身體消耗的熱量大於吃進肚的熱量,減重就不是難事。」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減重必須控制每日攝取的熱量,建議每天以扣除500大卡為宜。值得注意的是,維持限制熱量且營養均衡的飲食,一日總熱量女性應不低於1200大卡,男性則不低於1500大卡為原則。 舉例來說,陳太太目前65公斤,沒有特別的勞力工作,一天的減重的總熱量可以這樣算:體重65公斤,乘上30大卡,再扣除500大卡,換言之,一天總熱量建議不超過1450大卡。不過,最為理想的狀態是將500大卡一分為二,250大卡由飲食中扣除,另外250大卡則由運動取代,如此復胖的機率就不高。 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說,「更年期減重千萬不能求快。」更年期減重應以每兩個月2至3公斤為目標,避免透過節食、不吃等方式快速減重,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甚至發生骨質疏鬆等疾病,應以毅力恆心落實在生活,維持長久的體重才是長久之計。 2、餐餐7分飽「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要我們練習控制進食量,只要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因為毫無節制的飲食,會使人體腸胃消化系統時時處在工作的狀態,這餐還沒消化完,接著又下一餐吃很飽,消化系統得不到休養,對胃黏膜傷害很大。 最重要的是,練習不吃飽,對體重控制相當重要。近年來不斷有各種動物實驗強調吃太飽對健康的傷害,而七分飽恰恰好是能提高身體代謝、延緩身體老化的進食量。 飽的定義很空泛,陳詩婷說,七分飽沒有一種精確的量化標準,不過當你進食時,感覺到稍微飽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下降,不吃也沒關係就是七分飽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吃到七分飽,到下一餐之前也不會提前感覺到餓,如果到下一餐還覺得飽,就是吃太多了。 3、不只要動,更要選擇負重運動陳思綺說,更年期後很多女性都會有骨質疏鬆、肌力變少的問題,若能從事一些負重運動,同時搭配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以有效保留肌肉量(甚至養出肌肉),以及骨質密度,對於體脂、血脂以及體態的改善,效果都很好。也就是說更年期肥胖運動的關鍵,不在量,而是運動的方式。舉例來說,快走或游泳10分鐘對身體的好處,遠好過慢走散步一小時。 對於更年期減重的女性,陳思綺建議,一周建議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同時進行10至15分鐘肌力的訓練,舉例來說,你可以先半小時的快走,接著舉啞鈴練手臂、深蹲練大腿及臀部肌肉,或是僑式訓練腰臀肌肉,每天輪不同部位的肌肉訓練最為適合。 不過要提醒婦女,雖然負重運動有助肌肉的維持,但仍要視自身的狀況,譬如你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就不建議跑步或爬山,應以游泳或其他訓練大腿肌肉的運動取代之。 4、生酮飲食風險高,低糖飲食降脂效果好近年風行的生酮飲食,常常與減重、減脂畫上等號,到底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將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調到極低,僅占整體熱量的5%(也就是一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超過20克),提高脂肪到75至80%,蛋白質維持在15至20%,強迫人體燃燒脂肪成為酮體,經證實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顯著的減脂效果。 不過,陳思綺不建議更年期婦女施行生酮飲食。因為更年期婦女,脂肪代謝速度慢,多數人都有血脂、血壓過高的問題,若以如此高比例的脂肪,當成平時的飲食來源,長久下來會提高心血管風險;況且,如此高比例的脂肪很容易使身體缺乏其他營養素。 低醣飲食降脂的效果也很好。陳詩婷說,臨床發現,只要平時飲食避免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採較低糖類的飲食,同時養成運動習慣,一樣能夠達到降脂肪、降血糖、減重的目標,並不需要吃到嚴格的生酮飲食。 低糖飲食的飲食設計就相當多變,譬如每天可以一碗全榖雜糧、3至6份青菜、2份水果,加起來碳水化合物約為100克,這就屬於較低糖類的飲食(一般人碳水化合物一天超過200克),如此營養素攝取也較均衡。 最後提醒你,生酮飲食法的風險仍然較高,因此少被醫療人員主動建議,如果你堅持執行生酮飲食,請務必與醫師、營養師密切溝通討論,並同時強化自我血糖及血脂的監測,以免適得其反。 5、注重天然雌激素的補充更年期過後,因為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無法製造足夠的雌激素,因此飲食中應可多選擇黃豆或黃豆製品,因為黃豆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有助平衡體內缺乏的荷爾蒙,除了可以加強脂肪代謝外,也可延緩更年期症狀。有些民眾擔心補充雌激素會增加腫瘤的風險,研究證明,只要是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就不必擔心腫瘤的問題。 6、適量補充鈣、鎂及維生素D更年期女性普遍都有骨密度缺乏的問題,建議平時應多攝取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素,超過51歲婦女一天需要的鈣質約1000至1200毫克,常見如優酪乳、牛奶、小魚乾、小蝦米、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包括芥藍、紅莧菜、莧菜、油菜、芥菜)等食物中。鎂則廣泛存在各種深綠色食物中,以及堅果;至於維生素D,可從乾燥香菇、鮭魚、牛奶、雞蛋中吃到,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每天曬曬天然的維生素D的「太陽」,可以選擇早晨或黃昏時,每次約10至15分鐘即可。 7、充足睡眠,提高新陳代謝不僅對停經婦女,針對所有想要減重的所有人,充足的睡眠是必須的,因為睡眠不足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減慢,充足睡眠等於能讓身體細胞獲得充足的休息,才有戰鬥力為我們代謝熱量。【延伸閱讀】5招跟著做,安心度過更年期,先透過1表格檢視更年期了沒 。從幼兒、青春期、更年期,一直到老年期,都可以喝1飲品維持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9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主題館【94愛你慣】拒絕慢性病,9大專家教你,1招甩掉壞習慣!
健保署統計,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從改掉生活中的壞習慣開始。因為,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這篇文章會告訴你:📍想養成好習慣,你可以怎麼做?📍家人生病,可以怎麼幫忙?📍病情失控?有什麼慢病自我管理的訣竅?想養成好習慣,請你這樣做1.不只勞動(工作),還要運動像大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但執行上很難,以自己為例,平常工作就非常燒腦,回家後就很累很懶,加上得做家事,總認為這些事就是運動的一環,但前健保署長楊志良告訴我,「這是勞動,不是運動」。後來,為了讓自己可以多「動」一些,就會準備一雙好走的鞋子,可以在上下班搭捷運穿著「跑捷運」,另外,也會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著去上班,這些多少都可以累積運動量,也提供給上班族參考。另外,要知道自己的壞習慣,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習慣是壞的,跟自己的健康是有關聯的,才會進行導正。這些一連串的關係必須先從獲得正確的健康訊息開始,尤其現在資訊爆炸時代,民眾識能要提高可從官方的網站或各醫療院所提供的訊息,才不會人云亦云,成了傳遞錯誤訊息的媒介。2.全民量血壓,「722」口訣要記住很多人輕忽量血壓的重要性,有些慢性病人甚至也不量血壓,只是到醫院看診時量一下,但門診時量的血壓其實不準,因為量測前無法完全休息,會讓血壓偏高,影響藥物的調整,應該以居家量測的血壓為主。實際上血壓的收縮壓降低10mmHg,可以減少20%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的死亡風險。因此,不只病人該量血壓,全民都要養成習慣,民眾只要記得「722」口訣就不會忘記。7:連續量7天2:一天量2次(早上起床前及睡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2遍(每次隔一分鐘再量)※小提醒:最好左右手都量,之後以血壓較高的那隻手為量血壓的手臂量測的工具以家中的上臂式血壓計為主,紀錄下來給醫師參考,當成調整藥物的依據。一般18歲以上成年民眾,每年一次,找一週來執行,平均值若高於130/80mmHg,觀察3到6個月,若還是異常就需要就醫;至於慢性病者則3個月執行一次。民眾或許可以以每年的7月22日來執行「722」連續量血壓的任務。3.注意!飲料加雞排,不適合當鼓勵手段手搖飲料已跟糖尿病成為平行增加的關係,手搖飲料開的家數愈多糖尿病患者跟著增加,這與手搖飲料的攝取量成正相關,當糖類攝取過多,會造成發炎反應,也是氧化壓力的來源,因此,喝手搖飲時要改喝半糖、低糖。延伸閱讀:你也有生活習慣病嗎?個人、家庭應該要負責●家人生病,你可以這樣幫忙4.別讓家人單打獨鬥!糖飲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無論家長及學校老師,請不要再以飲料加雞排當鼓勵的手段,這兩種食物是增加肥胖的原因,而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子,且糖尿病是萬病之首,改掉這個壞習慣,是維持健康最基本方法。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很容易會罹患相同的疾病,因此家人在對抗疾病時候,不能讓他單打獨鬥有孤單感,例如:全家一起運動,一起吃相同的食物,以糖尿病為例,吃的食物並非是所謂的「糖尿病飲食」,而是健康的飲食,不能以疾病控制觀點來看,而是以維持全家健康著手,讓家庭成員從小就過健康飲食的生活,減少家庭其他成員未來罹患慢性病的可能。另外,家人可以做的事,就是將對慢性病人的關心化為實際協助的行動,利用國家的資源搭配高科技來協助疾病的控制,例如,健保署推出的健保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有很多抽血檢查的資料,甚至有疾病預測的機制,都有助於家人控制慢性病的狀況。延伸閱讀:善用AI「算病」 預防慢病更精準個人化5.看診時停看聽,協助家人詳記用藥、症狀民眾就醫時容易先自我分科看診,像是膝蓋痛就去找骨科,卻不好意思和醫生說也有皮膚或頭痛問題,其實只要有不舒服症狀都能向醫生提出,如果需要專科介入,醫生會轉介安排,建議家人陪長輩就醫時,先去找家醫科或熟悉的醫生看診評估,並在看診前寫下所有症狀,以免忘記或說不清楚的狀況。同時,建議看診時,帶著目前服用的藥物,以便醫生進行調整,也要記得平時要有自我監測習慣,有些患者到醫院才量測血壓,一緊張血壓飆高,開了降血壓藥物後,回去服用卻產生頭暈狀況,屆時又跑去另一科看頭暈症狀,產生惡性循環。看診時就把所有健康資訊告訴醫生,從健康檢查報告、抽血,甚至到就醫便利性各項疑難雜症,都能與醫生一起討論,控制好慢性病。6.多了解家人罹患的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項多數人不了解的疾病,家人必須要先清楚認識其症狀、治療方式、飲食注意等方方面面,作為後盾給予支持,像是患者容易頻繁咳嗽,就要避免暴露於菸害的環境,此外,COPD與氣喘不同,中重症患者要進行肺部復原,例如:運動、呼吸等訓練,否則會產生「喘」就不要動的錯誤概念。飲食方面,患者需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提高脂質的攝取,避免吃下肚後產生過多二氧化碳造成肺部負擔,症狀後期也要使用氧氣治療,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這些都有賴於家人作為後盾。●病情失控?養成生活好習慣的小訣竅7.睡前打坐,天天睡飽6小時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好的睡眠及運動相當重要,如何睡得好,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以我的經驗,平時就會進行這兩項運動,現在也到救國團學太極拳,睡眠明顯變得深沉。至於減重方面,飲食比運動來的重要,舉一個例子,隨便一碗飯的熱量就三、四百大卡,必須走一個半小時才能消耗;以往被教育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在要改為適量,不然吃得越多,也得吃下更多的藥。8.腎不好,蛋白質、鹽、油、肉都要少一直強調戒菸、運動、睡得好,培養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各科別耳提面命民眾。當中,腎臟科會多加一個注意事項,就是蛋白質的攝取,太多蛋白質對身體不好,最直接改善方式是少吃一點,飲食上少鹽、少油、少肉。延伸閱讀: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腎臟病患者也要多運動,而運動量則要依照自己所能負荷進行,健康的生活就要就從改善這些習慣做起。9.把吃藥內化成生活的日常在還能自我照顧時,要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高血壓用藥,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生病而不服藥,但如果接受了生病事實,把吃藥作為例行工作,便能減少中風發生率。而這樣的觀念要從青少年或學生時代打下基礎,尤其年輕人比較容易調整生活習慣,五到十年後便能看見成效。相對的,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識能較為困難,特別是獨居長者,難以調整生活習慣,因而遷就於他們,這時需要公衛體系的協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05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濃茶、培根、鹹鴨蛋竟都是地雷
高血壓是「沉默殺手」,它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而高血壓並非老人的專利,根據台灣衛福部調查,近年來高血壓患者的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而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對血壓的影響很大,若吃錯食物恐會「禍從口入」讓血壓飆高。高血壓與高血脂的關係一般常聽到的「三高」,是國人常見的三種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由於這三種疾病初期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對人體也不會造成明顯的不適,讓人難以察覺,而忽略掉潛藏的危害。事實上「三高」與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有極大的關係,不僅會讓血管阻塞,進而促使血液流動不順暢,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衰竭等不可逆的併發症,長期下來導致器官損壞及衰竭,造成永久的傷害。高血壓不能吃的7類食物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其實對血壓的高低影響很大。若你有高血壓在身,平日飲食請養成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用餐習慣,保持清淡飲食為主,並記得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下列舉的7大類食物,請盡量避免食用。1.甜味食物過多的糖分會導致高血壓,攝入太多糖分會使血糖升高,高血糖則會進一步使「血管張力素」的基因表現多出3倍,進而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糖不但會引起身體發炎,還會造成肥胖跟糖尿病等問題,三高族群要特別少吃。此類食物:甜點、糕點、麵包、蜜餞、果汁等。2.高脂肪食物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膽固醇,會導致血管硬化、危害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容易導致肥胖,肥胖是引發高血壓的因素之一,烹調宜採用植物油,避免動物油。此類食物:鹹酥雞、油炸食品、肥肉、人造奶油、動物油等。3.鹽醃食物醃漬的食物在製做時會加入大量鹽分,人體在攝取過多的鹽後,會造成水腫、高血壓等慢性病,對腎臟跟血壓的負擔很大。此類食物:鹹鴨蛋、醬菜、泡菜等。4.含鈉量較高的加工食品食物加工食品的鹽分含量高,因鈉容易將水分置留在體內,一旦血管中的水分多,血管壓力變大,恐易導致高血壓。此類食物:香腸、火腿、培根、罐頭等。5.吃入過多的調味料鹽分含量高的沾醬,因鈉容易將水分置留在體內;一旦血管中的水分多,血管壓力變大,恐易導致高血壓。此類食物:番茄醬、沙茶醬、醬油等。6.濃茶飲清淡綠茶則有利於高血壓病患飲用,但忌飲濃茶,尤其是濃烈紅茶。原因是因為紅茶中所含的茶鹼最高,可以引起大腦興奮,導致失眠、心悸等不適,進而使血壓上升。此類食物:濃茶、濃紅茶等。7.酒喝酒會使高血壓藥物失去療效,也可能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要避免血壓上升,飲酒量不宜超過30公克酒精。此類食物:酒。看完以上高血壓的飲食禁忌,知道日常飲食該避免那些地雷食物了吧。除了飲食禁忌要遵守,也別忘了平日養成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清淡飲食」用餐習慣,並定期測量血壓,才能確保血壓在健康數值,維持穩定的血壓與血脂。延伸閱讀:.高血壓可喝咖啡?喝咖啡血壓會升高?6關鍵問題了解血壓與咖啡關連.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預防高血壓怎麼吃?「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高血壓相關疾病為我國重大死因 722是管理血壓好幫手.少了反式脂肪就可以放心吃? 專家提醒飽和脂肪才恐怖.嘉義基督教醫院-高血壓飲食原則
-
2023-08-03 醫療.消化系統
大肚腩注意!腹部脂肪堆積當心脂肪肝風險 調整7個生活型態+飲食逆轉脂肪肝
估計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有脂肪肝風險,台灣地區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的檢查推估高達55%的民眾罹患脂肪肝。脂肪肝是肝臟中脂肪過多堆積而形成的疾病。脂肪肝發生時大部分沒有症狀,也很少會有腹痛、疲勞或對脂肪類食物不耐受,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脂肪肝會導致肝臟血液檢查結果出現輕度異常。此外,有脂肪肝的人,同時罹患高血脂與動脈硬化的機率會增加,同時,也會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脂肪肝不僅是因為高脂肪食物引起造成的,通常與體內長期激素變化也有關係。最常見的原因包括:體重增加、腰部肥胖、胰島素阻抗、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和飲酒過量,也可能是因為甲狀腺機能低下、服用某類型藥物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引起。代謝性脂肪性肝炎是肝臟脂肪過多而導致肝臟發炎的慢性疾病。如果還患有其他肝臟疾病,像是B型肝炎、C型肝炎或飲酒過量,更容易造成脂肪肝惡化,嚴重的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肝癌。脂肪肝依照肝臟脂肪堆積程度分級可藉由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掃瞄進行檢查確認,脂肪肝依肝臟脂肪堆積程度分成:*輕度:肝臟脂肪含量5-10%*中度:肝臟脂肪含量10-15%*重度:肝臟脂肪含量30%以上如何調整生活型態和飲食逆轉脂肪肝1.體重超過者,減掉目前體重4-10%可以減緩脂肪肝發展速度,甚至逆轉肝損傷2.每週漸進式減少0.5~1公斤體重3.每週至少執行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40~60分鐘,可以選擇慢跑、騎腳踏車或有氧舞蹈等4.每週2-3次阻力運動,包括重量訓練(如:舉啞鈴),對於維持肌肉很重要,尤其是在減脂階段5.健康均衡飲食,每天以原型食物如:蔬菜、全穀物、堅果、魚、海鮮、初榨橄欖油及水果為食物攝取來源6.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罐頭、香腸、火腿、醃製類食物、火鍋加工品等7.避免油炸及過多的鹽份攝取和食品添加劑8.避免或控制每天的飲酒量9.戒菸延伸閱讀:.有脂肪肝怎麼辦?營養師曝「做好3件事」遠離脂肪肝,多吃燕麥、魚油、蘋果也有用.預防脂肪肝、提升肝解毒能力 春季9大護肝、養肝食材一次看.「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的10點相處攻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8 醫聲.慢病防治
【慢病94愛你慣-2】家人生病,你可以這樣幫忙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9大慢病專家,教你如何1招甩掉壞習慣!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我們訪問了9位慢病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家人有慢性疾病,我可以怎麼幫助?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別讓家人單打獨鬥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很容易會罹患相同的疾病,因此家人在對抗疾病時候,不能讓他單打獨鬥有孤單感,例如:全家一起運動,一起吃相同的食物,以糖尿病為例,吃的食物並非是所謂的「糖尿病飲食」,而是健康的飲食,不能以疾病控制觀點來看,而是以維持全家健康著手,讓家庭成員從小就過健康飲食的生活,減少家庭其他成員未來罹患慢性病的可能。另外,家人可以做的事,就是將對慢性病人的關心化為實際協助的行動,利用國家的資源搭配高科技來協助疾病的控制,例如,健保署推出的健保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有很多抽血檢查的資料,甚至有疾病預測的機制,都有助於家人控制慢性病的狀況。延伸閱讀:善用AI「算病」 預防慢病更精準個人化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常務理事周明岳:協助家人看診停看聽 詳記用藥、症狀民眾就醫時容易先自我分科看診,像是膝蓋痛就去找骨科,卻不好意思和醫生說也有皮膚或頭痛問題,其實只要有不舒服症狀都能向醫生提出,如果需要專科介入,醫生會轉介安排,建議家人陪長輩就醫時,先去找家醫科或熟悉的醫生看診評估,並在看診前寫下所有症狀,以免忘記或說不清楚的狀況。同時,建議看診時,帶著目前服用的藥物,以便醫生進行調整,也要記得平時要有自我監測習慣,有些患者到醫院才量測血壓,一緊張血壓飆高,開了降血壓藥物後,回去服用卻產生頭暈狀況,屆時又跑去另一科看頭暈症狀,產生惡性循環。看診時就把所有健康資訊告訴醫生,從健康檢查報告、抽血,甚至到就醫便利性各項疑難雜症,都能與醫生一起討論,控制好慢性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教授林孟志:家人要對疾病夠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項多數人不了解的疾病,家人必須要先清楚認識其症狀、治療方式、飲食注意等方方面面,作為後盾給予支持,像是患者容易頻繁咳嗽,就要避免暴露於菸害的環境,此外,COPD與氣喘不同,中重症患者要進行肺部復原,例如:運動、呼吸等訓練,否則會產生「喘」就不要動的錯誤概念。飲食方面,患者需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提高脂質的攝取,避免吃下肚後產生過多二氧化碳造成肺部負擔,症狀後期也要使用氧氣治療,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這些都有賴於家人作為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