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9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體溫
共找到
1409
筆 文章
-
-
2022-12-0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可不吃油,挑好油才是重點!油脂具9大功能,缺乏者易便秘、荷爾蒙失調
脂肪、油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肥胖、三高、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但是,其實許多日常健康問題,恐怕就是因為脂肪缺乏所引起,例如「皮膚怎麼越來越乾燥?」、「明明吃了很多菜,怎麼還是便秘?」。簡鈺樺營養師表示,脂肪的影響其實不只有「變胖」,了解脂肪的功能、挑選對的脂肪才是健康的關鍵。 不可不吃油!油脂具9大功能。缺乏者易便秘、荷爾蒙失調。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脂肪的功能主要可列9大項。可維持體溫,這特別是在冬季保暖更為重要。可保護內臟,避免身體受到劇烈震盪,脂肪可作為緩衝。可協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包括維生素A、D、E、K,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時需要油脂協助,少了油脂吸收率會大大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脂肪也可製造維生素D、膽酸、以及荷爾蒙,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不攝取油脂的不當減重者,經常出現荷爾蒙失調。脂肪也可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需從食物中獲得,若缺乏容易影響體內代謝造成影響。而維持神經系統運作、皮膚系統運作,也需要仰賴脂肪。由此可見脂肪的重要性。 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好油!營養師指常見的好油來源。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可攝取到醣類、蛋白質、脂質三大營養素,這些若超過身體需求,都有可能轉換成脂肪囤積。而不吃脂肪,不如選好的脂肪,好的脂肪有助於前述所提到維護身體功能的好處。因此除了適量,挑選油脂顯得重要,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是呈現固態的,主要來源為動物性脂肪,例如肉類、牛油、豬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則呈現液態,種類為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主要來源就包括了民眾常聽到的各種好油、植物油,例如橄欖油、芥花籽油、花生油、苦茶油,以及核桃、腰果等堅果種子,這些好油就是建議民眾可適度多攝取的。 測量體脂肪.注意體脂分布,肚胖小心內臟脂肪高礙健康! 胖在肚子小心內臟脂肪高:油脂攝取過量,反應在身體上最明顯的徵兆就是肥胖,胖在哪個部位和健康有非常大的關連,腹部肥胖就很有可能有健康疑慮,也就是所謂的鮪魚肚、啤酒肚,通常代表著內臟有較多脂肪囤積。 內臟脂肪高易增健康風險:簡鈺樺營養師指出,脂肪囤積在內臟需要特別注意,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助保護器官,但身體組成檢測發現超標,器官被滿滿的脂肪包覆,就會影響生理功能,例如脂肪肝,若未改善長期下來就可能形成肝硬化、肝癌。 測量體脂肪、注意體脂分布:因此,民眾除了日常測量體重、計算BMI外,也別忽略了體脂肪,以及內臟脂肪和肥胖位置。體脂肪可經由各衛生單位、醫院、部分健身房的「體脂肪測量機」進行測量。男性建議標準,小於30歲者為14-20%,大於30歲者為17-23%,若達25%即為肥胖。女性建議小於30歲者為17-24%,大於30歲者為20-27%,30%即表示肥胖。養成良好的攝取油脂、注意體脂肪更有助健康! 《延伸閱讀》 .肥胖者小心「脂肪胰」!醫:97%有脂肪肝,風險者應定期檢查。 .瘦不了!少吃多動還是一樣?醫:留意「性荷爾蒙失調」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27 醫療.精神.身心
選前之夜淋雨、情緒激昂! 醫提醒長者3問題勿輕忽
昨晚不少候選人舉行選前之夜,熱情選民堅持到場支持,但昨日整夜下雨、氣溫驟降,醫師提醒,高齡長者若經歷一夜淋雨後,可能出現失溫、感冒,甚至憋尿一整夜後引起泌尿道感染等身體不適表現,若出現昏厥、意識改變、噁心、嘔吐甚至抽搐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高齡醫學科暨一般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英仁表示,失溫是指人體溫下降到35度以下,而長者體溫控制、散熱系統較年輕人來得差,淋雨一夜可能造成失溫,後續恐引發昏厥、意識改變、噁心嘔吐等症狀。且在造勢場合長者要走路、情緒激動、嘶吼等,疲勞度過高,還有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陳英仁說,雨勢大可能讓口罩被淋濕,長者若本身有氣喘、心肺疾病,所需氧氣量大,口罩被浸濕後恐導致吸氧量不足。且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緩解,長者在造勢場合群聚,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也可能感染其他病毒,或感冒而流鼻水、發燒。若長者參與一整夜活動都沒喝水,高齡女性膀胱功能退化、高齡男性攝護腺問題等,憋尿後會使尿解不乾淨,增加泌尿道發炎狀況。陳英仁建議,長者在氣候不穩定情況下,盡量不要去戶外,若出現失溫情況,不僅尿量會減少,也可能出現噁心、嘔吐、抽搐等,建議盡快送急診診治。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民眾參加選舉活動情緒激動,加上環境溫度影響,可能產生頭暈、頭痛,甚至讓原本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絞痛或冠狀動脈問題惡化等。此外長者也可能引發呼吸道疾病,例如嗆咳、新冠或者流感等,病毒傳播不一定戴外科口罩就能防得住。建議患有慢性疾病長者,若參加完活動後,後續出現頭暈、頭痛、胸悶、喘等症狀未能改善,應盡快就醫。部分民眾在選舉後出現「選舉症候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表示,會出現此類困擾的民眾,大多對於「挫折忍耐力」不高,像是平時做事容易衝動、沒耐心、以自我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等,以及成長環境優渥沒遇過挫折,這類人對於選舉抱持高度期待,結果出爐一但不如預期,恐感到強烈失落感、產生焦慮等情緒問題。葉啟斌指出,近期門診出現約1至2成情緒較激動患者,且伴隨嚴重失眠問題,因近期高度關注選情新聞,患者時常處於生氣、憂心等狀態,顯示對於選情有高度期望,若結果不如預期會難以接受。他表示,台灣是民主社會,民眾應學習與他人相處、避免自我中心思考,對於選舉結果應該坦然接受,才是民主進步社會該有的態度。葉啟斌建議,民眾可以透過3種方式調適心情,第一是「思考回歸到自己身上」,避免不斷關注選舉事情,將自己份內的事做好,包括如常上班、上課,以及正常時間吃飯及睡覺,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第二是「適度談論」,有些人內心想法不吐不快,可以向身邊親近、安全的人分享,說出口可讓心情舒緩。第三是「運動」,不愉快、忿忿不平的心情透過運動可得到紓解。
-
2022-11-26 養生.健康瘦身
被陌生人當面嫌胖 韓女星靠吃辣減肥「一個月瘦7公斤」
想要甩去肥肉,練就一身窈窕身材,是許多人的夢想目標。曾經演出過「超時空要愛」、「101次求婚」等劇碼的韓國女星趙銀淑,就以一種相當特殊的方式,在一個月內成功減重好幾公斤。根據日本媒體「beauty news tokyo」報導,身高163公分的趙銀淑,某次在SPA的時候,被一位不認識的旁人說「希望你能夠瘦一點」。就在這句毒舌批評後,趙銀淑便開始認真減重。趙銀淑後來使用的減肥方法,是藉由著大量食用「辣椒素」相關的食物,來刺激身體新陳代謝,增加體溫來達到減重效果。像是用辣醬、綠辣椒搭配豆腐食用等等。若是無法吃辣椒,其他如生薑、黑胡椒等也有類似功效。趙銀淑就靠著這樣的方式,一個用從54公斤,減為47公斤。這些刺激性的味道,會透過舌頭連到腦部,促進交感神經活性化,變成像是緊張或運動一般的狀態。而因為血液循環的關係,也有讓體溫上生、抗寒的功效在。另外也會因為味覺充分被辣味刺激,自然減少對鹽分、糖份的攝取,可說是一舉兩得。
-
2022-11-26 寵物.寵物長照
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飼主:養寵物是一生承諾! 10種狗不能吃的食物需注意
現今世上活著最長壽的狗是在洛杉磯22歲的吉諾。飼主也大方分享牠的長壽秘訣,說自己從大學時代開始養牠至今都時刻陪伴,養寵物是一生的承諾。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的吉諾根據國家廣播公司(NBC)今日秀節目報導,22歲的吉諾獲得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認證,是當今世上活著最年長的狗。20年前,飼主沃爾夫還是一名大學生,就讀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二年級,跟室友一起去收容中心領養2歲的小狗吉諾(Gino);當時的他可能沒想到,小狗狗竟會陪伴自己度過至今超過一半的人生。放暑假時,沃爾夫會帶著吉諾回到南加州的家,四處拜訪家人朋友,讓吉諾很快就融入加州生活。沃爾夫說:「吉諾年輕的時候,喜歡在我爸媽曼哈頓海灘的家後院,跟別的狗一起玩;在威尼斯海灘上不綁繩子散步;我會在海岸公路上開著車、放著音樂,牠會把頭伸出窗外;或是在高爾夫球場奔跑。」沃爾夫分享22歲吉諾的長壽秘訣:健康飲食、來自親朋好友的照顧。但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吉諾自己的功勞」,牠得到很多的愛,我認為牠是一隻堅強的狗狗。現在40歲的沃爾夫,說從領養吉諾至今,幾乎時時刻刻都和牠相處在一起,「無論時間有多長,你必須長期投入,那是你身上的責任,但這百分之一千值得」。沃爾夫希望吉諾獲得「當今活著最長壽的狗」這個頭銜有助於慈善募款,用來宣傳領養及動物權保護的觀念。他希望吉諾20年來帶給他的快樂,能讓更多人知道,「從你把寵物帶回家的那天開始,就要全心全意照顧牠一生」。為了慶祝,他讓吉諾坐推車在家附近兜了一圈,這是吉諾這把年紀最愛的活動。不能餵毛小孩吃的10種禁忌食物而要讓狗狗長壽,除了健康飲食,根據聯合新聞網整理,以下10種禁忌食物不能餵毛小孩吃,對人類而言很正常的食物,對貓狗而言可能會是致命的毒藥。1.巧克力巧克力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會傷害寵物的中樞神經,誤食會出現上吐下瀉、抽搐、心跳加快、昏迷的症狀,嚴重者死亡,可說是相當致命的食物。除此之外,同樣含咖啡因的東西像茶、咖啡、可樂、熱可可都不能給貓狗吃。2.葡萄葡萄會使寵物腎功能異常,嚴重時引發急性腎衰竭,尤其葡萄皮和葡萄籽的毒性對狗狗來講更高,食用後會引發嘔吐、腹瀉等反應,嚴重者死亡。3.生雞蛋生蛋白裡的抗生物素蛋白會消耗寵物體內的維生素H,讓其缺乏該營養素導致脫毛、生長遲緩、骨骼畸形等;另外生蛋裡也含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於是將病菌餵給貓狗導致中毒。4.蔥蒜類食物蔥蒜類食物包括洋蔥、青蔥、韭菜、大蒜,含有二氧化硫,會造成寵物紅血球氧化,引發上吐下瀉、血尿、發燒等症狀,嚴重者會致死。5.骨頭古早時候養狗都給牠們吃剩菜剩飯或骨頭,但骨頭碎裂後尖銳的碎片會刺穿狗的喉嚨、割傷嘴巴、食道、腸胃等,造成消化道器官損傷。6.酪梨酪梨中含有一種殺真菌的毒素persin,從果實、種子、葉子到整株植物都含有該物質,容易導致寵物腸胃不適,嚴重會導致嘔吐腹瀉、精神不振,甚至死亡。7.堅果堅果含大量油脂,會造成寵物腹瀉和嘔吐,甚至發展為胰臟炎,尤其是夏威夷豆更為致命,只要吃五、六顆就足以造成寵物無力、憂鬱、嘔吐和體溫過高。8.番茄(青果實、莖葉)蕃茄的莖葉含有番茄鹼和茄鹼,會讓寵物腸胃不適、肢體失調、肌肉無力、癲癇等,但這些物質在番茄的成熟果實成分會大大降低,因此可以給貓狗吃成熟的番茄,但青色未成熟的果實和植株就比較危險。9.果核人類經常給寵物餵食水果,但要記得把種子去除,因為部份水果的種子含有毒性的氰化物,會引發嘔吐、暈眩、呼吸困難等症狀,像是蘋果、李子、杏桃、西洋梨的種子都有這種物質。另外果核太硬難以消化,也可能阻塞貓狗的腸胃。10.酒酒精對寵物的大腦和腎臟有害,跟人類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要一點就足以造成極大傷害,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神經失調、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4個你以為對牠好卻NG的行為1.給狗狗多吃蔬菜如果餵食含綜合營養素的飼料或鮮食,就不用擔心會營養不均衡;而且狗狗會自行在體內生成維他命C,如果給太多蔬菜會破壞營養平衡,反而對健康有害。如果真的想給狗狗吃蔬菜,建議佔一天總卡路里的十分之一以內,而且選擇狗食用無害的蔬菜種類。2.小心翼翼不打擾寵物午睡怕狗狗午睡被吵醒,全家人會刻意躡手躡腳、講話壓低音量,這樣有點太過頭了。緊繃的氛圍會傳達給狗狗,讓牠養成敏感、神經質的性格。所以若非刻意製造大的噪音,狗狗午睡期間不需要刻意不製造聲響,讓牠在自然的環境音中安心午睡是最好的。3.排泄完用力擦屁股有些飼主很認真地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但狗狗的皮膚比人類還薄且纖細,肛門周遭也有很細緻的部分,狗狗大完便若用力地幫牠擦屁股,很容易傷害肌膚,也會讓狗狗疼痛,之後討厭主人為牠清潔。如果大便完有排泄物殘留,可拿寵物專用的溼紙巾輕輕地用沾的方式清潔;另外把肛門和陰道附近的毛剃短一點,也能降低被弄髒的程度。4.這餐沒吃完,留著繼續吃有飼主認為寵物隨時都可以進食,即使這餐沒把飼料吃完,也會把食物留在原處,讓牠們想吃隨時可以再吃,其實大可不必這麼做。如果一直把飼料放著,狗狗會認為隨時都可以吃,對食物的態度變得隨便,造成進食的量和時間不規律的問題。建議如果狗狗沒有把這餐飯吃完,直接撤掉不用留著,下一餐也不需要增量,依然提供往常的量,觀察看看牠的食慾。
-
2022-11-22 養生.抗老養生
小雪後氣溫明顯下降 宜早睡晚起、挑選黑色食物保養腎臟
小雪(22日)後氣溫明顯下降,表示真正進入冬天。這時候身體為了因應較低的氣溫,會把大部分的能量用於保持身體溫度,而導致防禦力變弱,所以人體較容易被寒氣入侵,一定要多注意「保暖防寒」。除了適時添加衣物外,也要做好足部保溫,在室內記得穿上襪子或拖鞋,避免雙腳直接接觸冰涼的地板。另外,適時補充陽氣是非常重要的,補充陽氣最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跟足浴。曬太陽可以挑選早上6-10點來進行,此時的紅外線可以讓人體溫熱起來,有助於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 足浴保健,促進血液循環中國古代名醫〈華陀〉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他把人的足部比喻為樹木的根系,樹木的根系可以用來吸收養分,當根系受損,枝葉也會隨之枯萎,當我們保養足部時雖然無法吸收更多營養,卻可以減緩身體機能的衰退。清朝乾隆皇帝的養生要訣裡也非常重視足部,他的足部保養法是「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這一盆湯指的就是足浴。足浴並非用熱水泡腳就好,必須注意以下幾個重點:1.溫度:冬天以42度左右為宜2.高度:最佳的位置是要泡到腳踝3吋以上,也就是腳踝上約10~15公分處,如果腳桶盆夠深,則可以增加水量到小腿肚。3.內容物:可以使用溫熱去濕的中藥,如:艾草、乾薑、獨活、牛膝…等,搭配活血的紅花、丹參來使用。4.時間:泡腳的時間以15分鐘左右為佳,可以微微發汗,但如果有流汗過多或感覺虛弱的狀況則要立刻停止,以避免發生眩暈。5.禁忌:腳上有傷口,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是經常頭暈的民眾最好在諮詢您的中醫師後再進行泡腳。避免過度消耗體力、挑選黑色食物保養腎臟在中醫的觀念裡,冬天屬腎,腎主封蟄,因此要減少過度消耗精神與體力,避免此時才開始進行高強度運動,例如: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和TABATA間歇訓練,假使冬天耗損過度,春天來臨時就比較容易引發病徵。腎臟的代表色是黑色,吃的方面就可以挑選黑色的食材來保養腎臟,黑米、黑棗、黑豆、黑木耳、香菇、烏骨雞..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貼心小叮嚀:上述適合小雪的食物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建議您詢問專業中醫師後再行食用,才不會補錯了又傷身喔! 早睡晚起,調整冬日作息《黃帝內經》中說到:「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萬物華實,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使氣得泄…。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人的身體是個小天地,在不同的季節,配合不同的作息與保養,可以讓身體處於一個適合當下季節的狀態,減少疾病的產生。春夏不適合太早睡,冬天不適合太早起床,早睡是指不要在晚上9點之前,但是也不能太晚,避免在11點之後;太早起床是不要早於5點,但不超過7點為原則。所以小雪之後要記得早上不要過早起床,因為冬天早晨溫度較低,出門接觸戶外的冷空氣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穴道保養,養腎又能提升血液循環湧泉穴•位置:位於腳板,在第二、三趾趾縫與腳跟連線的前1/3凹陷處。•功效:提升腎機能,讓血液可以往足部流動,增加整體循環。•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或食指關節在湧泉穴位置順時針畫圈按壓9次,然後逆時針畫圈按壓9次,休息10秒後再重複上述動作,總共3次。命門穴•位置:在脊椎上,肚臍的正後方。•功效:調節督脈經氣,達到溫腎陽及促進腰部血液循環的效果。•保養方式:可交替用按壓、揉壓或敲擊的方式來刺激腎俞穴,每日約5分鐘。
-
2022-11-20 醫療.皮膚
體香劑治標不治本 醫建議體臭應做好清潔、少吃重口味食物
流汗是人體重要的散熱方式,當外界氣溫升高,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會督促汗腺排汗,排除多餘的熱能。但有些人汗味酸臭,不僅自己聞了難受,旁人也避之唯恐不及。汗水成分被細菌分解,就會產生汗臭味。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表示,人體水分主要透過尿液、唾液、汗液和淚水排出,而出汗受溫度改變和運動散熱等影響,是身體自主性新陳代謝的表現,沒有辦法用意志控制。他表示,人體有外分泌腺,也就是汗腺,會分泌汗水,其成分包含水分、尿素、尿酸、蛋白質、離子等。另外還有頂漿腺,主要分泌油脂。這些成分被細菌分解後,就會散發出汗臭味或酸臭味。體香劑造成五味雜陳,反而更不好聞。有些人會使用體香劑來抑制身上的味道,曾德朋表示,體香劑治標不治本,而且太多味道混雜,反而更不好聞,另外也可能因為添加香料,皮膚反出現接觸性皮膚炎。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做好清潔」,減少汗水和油脂停留、代謝的機會。除此之外,少食用重口味的食物也能降低汗臭味、體臭味、狐臭味的產生。體臭反映身體,飲食喜煎炸、辛辣、冰冷多有肝熱問題。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體臭也反映出不同的身體問題,因此當發現自己出現汗臭味時就需要留意。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容易汗臭是因肝熱及濕熱。而肝熱、濕熱者除了有汗臭外,也較易呈濃稠、黃色的汗液。他說,因肝負責處理和分解身體內的有毒物質,如果日常飲食嗜吃煎炸、辛辣、溫燥、熱氣的食物,又喜歡凍飲、冰水、生冷食物等,容易讓身體內部積聚濕熱,加重肝的負擔引起肝熱。常吹冷氣、嗜食生冷,不易流汗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汗液是新陳代謝重要的一環,但有些人就算大熱天或運動後仍不出汗。陳潮宗表示,「不易流汗,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他說,發不出汗和外在及體內受寒邪侵襲有關。人體正常受到陽氣蒸騰後,汗會經由體表的毛細孔排出。但天氣熱時,許多人會攝取較多生冷飲食,造成身體的寒濕無法代謝、陽氣沒辦法升發,容易倦怠、排不出汗。例如常吹冷氣屬於外在的寒邪閉塞毛細孔,如果再吃大量冰冷的食物,胃也受寒邪所困,而不容易出汗。止汗劑用久易失效,也恐造成毛囊炎。陳潮宗說,通常流不出汗的人還會合併感冒症狀,主要是因為毛細孔受寒邪而收縮、失常,對溫度的調控能力會下降;有些人則會伴隨胃腸不舒服或中暑等症狀,例如肩頸僵硬、口乾等。大部份的患者不會因為流不出汗而來看診,但如果流不出汗還同時伴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就要盡速求診找出原因。汗液過多,有些人會選擇使用止汗劑。曾德朋則表示,止汗劑主要成分為鋁鹽,與汗腋作用後,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填塞汗孔達到止汗效果。但時間一久止汗劑可能因為代謝而失去作用,或是使用頻率太高,反而造成毛囊堵塞,出現毛囊炎。要解決多汗問題,也可進行神經阻斷手術或使用手術刀、雷射將頂漿腺刮除或燒掉。出汗部位與疾病關係出汗雖然是一件正常的代謝機制,但陳潮宗也提醒,不同部位汗流過多,也有需要注意的潛藏問題。額頭可能代表腸胃、心氣不足,常見發生在飲食過量、常吃刺激性食物的人身上。鼻子可能代表肺氣不足,常見於肺功能不佳、運動量不足者身上。脖子可能代表內分泌失調,常見於熬夜、月經不調、壓力過大的人身上。胸口可能代表自律神經失調、腸胃虛弱導致肺氣生成不足,常見於更年期女性、心肺功能偏弱、腸功能虛弱。手心、腳底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容易情緒緊張,交感神經出現問題。腋下多是因為飲食重口味、心臟虛弱導致。
-
2022-11-18 養生.抗老養生
46年都沒變!費玉清凍齡秘密:多喝水、用清水洗臉、保持好奇心
2019年費玉清封麥之後,就鮮少出現在螢光幕前,2022年10月8日,劉若英在台北小巨蛋舉辦「2022飛行日巡迴演唱會台北場」,在現場赫然看到費玉清的送上花籃致意,卡片上寫道:「飛行日演唱會圓滿成功,我用關心,悄悄地參與。」並送上狗糧。費玉清17歲出道,直到2019年共46年,容貌並沒有太大變化,一如30多歲時,究竟是如何做到60多歲還像是30歲一樣?費玉清曾在節目《小哥喂喂喂》的發布會中,被問到如何凍齡這件事時,一向幽默的他分享秘訣:笑口常開,多攝取水分,再來就是自慰。隨後解釋:「不要誤會,自慰是自我安慰的意思。」強調自己會在這時候看書、和狗互動或弄弄花草等。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在保養皮膚上,費玉清平常也只用清水洗臉,除非工作,要不然會敷面膜保養。此外,費玉清談到談到他的人生座右銘就是「不管古今世事,永為天地閒人!」在接受中國大陸央視採訪時,主持人就點出小哥的保養之道還有一個,那就是:好奇心,永遠對這世界保有好奇心!費玉清的凍齡秘訣有沒有根據呢?喝水可以讓自己看來更年輕?英國記者Sarah Smith做了實驗,她遵照醫囑每天喝3000c.c.的水,一個月後相貌年輕了10歲,眼袋、黑眼圈、眼下皺紋、面部紅斑都消失了,頭痛和消化不良的問題也有所改善。事實上,喝水的好處很多,像是:能滋潤皮膚細胞,讓皮膚水嫩有彈性,也可以透過補充水費調節體溫、促進身體的代謝與腸胃蠕動,所以多喝水是養生重要的一個步驟。至於要怎麼喝水?什麼時候喝?可以點擊同場加映的連結!同場加映: ‧多喝水沒事?五個必知的喝水誤解 ‧喝水好處看的見!堅持喝白開水30天 外貌產生巨大變化保持心靈平靜,能夠延緩身體的老化在《療癒密碼:探萬病之源,見證遍布五大洲的自癒療法》一書中提到:倘若沒有充分的時間從每次的壓力事件中恢復,則在下個壓力事件來臨前,細胞將維持在關閉狀態,身體就會老化,可能讓人早夭。所以在本書中,提到一個簡單的紓壓方法,就是透過腹式呼吸。方法與要點如下:一、做快速而有力的「腹式呼吸」。使勁地用嘴吸氣、吐氣。運用橫膈膜,讓吸氣時腹部往外鼓,吐氣時腹部向內縮。若覺得頭有點暈,就降低強度,但呼吸方式維持不變。二、做強力呼吸時,請觀想某件正面的事。你可以想像壓力離開身體,想像某個寧靜的場景,或者想像任何你想要、和壓力相反的事物。比方說,如果你覺得憤怒,可以在腦中想像「耐心」或「平靜」(也可以在腦子裡面說)。這是立即見效抒壓法的「靜心」部分。同場加映:‧「幾分鐘就能恢復你內心的平靜」冥想真能治病嗎?‧專家認可!這10個方法讓你1分鐘紓壓‧楊定一/靜坐也靜心好奇心也能讓自己保持年輕?根據《年輕20歲的腦力回復法》一書提到:如果你經常感到好奇,大腦就會持續增長、修正並重組神經網路。簡單來說,終身學習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可以保持大腦年輕有彈性。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之前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表示,現代人壽命愈活愈長,對「老」的想像應該也要修正,不能認為年紀大了就該被兒孫照顧,而是要調整心態、保持活力,對事物保有好奇心。臨床觀察發現,活動半徑小的長者,更容易顯露老態,負面情緒會給身心帶來負能量,年齡只是數字,如能正向思考,才能免於老態龍鍾。同場加映:‧魔法阿嬤!? 70歲走秀 80當超模 90歲玩體操 94歲跳傘‧老後本就要獨立!萬人追蹤網紅奶奶十個豪邁人生金句‧「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洪蘭: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
-
2022-11-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無痛大腸鏡和傳統大腸鏡有什麼差別?醫揭無痛麻醉風險在哪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大腸癌佔42.9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男女發生率與排名具有差異,女性新發生大腸癌的比例為34.6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三,男性的比例則為52.3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按照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佔了28.4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第三名。男女之死亡率與排名相仿,女性因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而死亡的比例為24.0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32.8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第三名[1]。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大腸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50-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至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消化腸胃系等內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在過去的研究資料顯示,大腸鏡的檢查是必要的,除了診斷之外,也是早期腸癌治療的利器,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卻沒有接受大腸鏡確診的病人,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成4[2,3],而且糞便篩檢陽性之後沒有接受大腸鏡檢,產生晚期、轉移大腸癌的機率也會越高!如何克服對大腸鏡檢查的恐懼這篇文章即是針對害怕得到大腸癌,卻也相同憂心疼痛的您。以下會介紹「無痛舒眠大腸鏡」的技術,並分為四個段落且一一講解:1. 傳統大腸鏡與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差別2. 檢查過程中的工作團隊3. 無痛舒眠大腸鏡的風險4. 結語傳統的大腸鏡,是把一隻軟性、纖維製造、大概一隻食指粗(11-13mm)的內視鏡放入肛門,順著腸道一路向上,觀察直腸及整段大腸,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迴盲瓣的變化,整個過程雖然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但對許多人,尤其之前有接受過腹部手術(包括剖腹產)的人來說並不好忍受。另外,術前要進行清腸,不只飲食須盡量遵守「低渣飲食」、「低FODMAP飲食」的原則外,在術前一天開始使用瀉劑,才能避免不良清腸狀態影響判讀結果。那醫師會用什麼工具來衡量清腸狀態的好壞呢?常用的幾種評分標準[4],都包含了腸腔中的餘糞、食物殘渣與水分,而且清腸狀態越差,瘜瘤偵測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會越低[5]。它的定義是在所有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病人當中,偵測到至少一顆息肉的病人比率。換個角度來說,清腸不佳的病人,在施作大腸鏡時,視線會有更多阻擋,讓醫師在檢查時必須更頻繁調整腸鏡的角度來執行檢查,對病人勢必會產生更多的不適感。這些狀況會導致內視鏡比較不容易深入、到達腸胃道近端的盲腸。由於檢查時如果遇到息肉或是病變,會根據狀況直接切除或取一小塊組織做切片檢測,因此少看到一部分的腸子,當然也會降低偵測到病變且處理的機率。無痛麻醉鏡檢進行方式工作團隊的分配,則是會在大腸鏡開始之前,由麻醉專科醫師或麻醉師給予適當的鎮靜止痛藥物,使得病人處於適當的全身麻醉深度,以進行內視鏡檢查。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好處是,由於病人睡著了,就不會有前述描述的不適感,因此內視鏡醫師得以順暢深入鏡頭至近端腸胃道,例如上段提及的大腸末段、盲腸,能有效的避免在檢查的時候漏掉息肉,真正達到早期預防並處理的目標。然而,大腸鏡本身有健保給付,但麻醉藥物需要自費[6]。而麻醉藥物藥效過之後,可能會有一些噁心、想吐、頭暈的副作用,雖然大約一個小時內會消退,但是在這期間就要避免如駕駛交通工具、操作器械等需要精密控制的事情。因此想使用無痛麻醉來接受內視鏡檢查的人,務必請親友陪同、結束檢查時一同返家,儘量不要單獨離院,並且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返家。而這些檢查究竟是什麼人負責為病人進行呢?以無痛舒眠大腸鏡而言,主要由麻醉科醫師與內視鏡醫師共同負責。麻醉科醫師在術前會為病人進行麻醉評估,根據生理狀況與病情將病人分成六級,身體越正常級數越低,而無痛舒眠麻醉則要第二級,也就是有輕度單一系統疾病但控制良好之病患,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如高血壓控制良好,無任何併發症的人,或第二級以下才能使用[7]。另外,麻醉科醫師也會在麻醉過程當中,根據個人的生命徵象,如體溫、血壓、血氧、呼吸、心跳等指標,調整麻醉劑量,講求實時監測每位病人的安全。至於內視鏡醫師,則負責操作內視鏡,確認照到的影像當中是否有可疑病灶,需要進行進一步處置。近年來內視鏡操控技術的提升,大腸鏡已經慢慢從以前的雙人操作,也就是內視鏡醫師負責推進鏡頭與充氣,輔助另外一位負責調整內視鏡角度的技術員,改為單人操作,不僅檢查過程可以更加流暢,也可以減少許多不當檢查的副作用發生。無痛麻醉鏡檢風險風險的討論,我們要先了解大腸鏡術後常見的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 SAE),包含出血、腸穿孔等。事實上,比起是否「進行無痛舒眠之麻醉」,更顯著決定是否發生不良事件的因素,其實是「是否有進行息肉切除」[8,9],也就是說,如果某位病人大腸鏡看進去時,真的發現有息肉並進行切除,那事後若是發生出血或穿孔事件,那可能跟「切除息肉」這個動作更有關,而非此位病人是否有進行麻醉。另外,若病人本身就不適合麻醉,例如過去具有重大的心肺功能問題;或是懷疑急性的消化道出血問題與控制不良的慢性病等等,打從一開始,醫師就不會建議這樣的病人進行無痛舒眠大腸鏡,避免後續風險的產生。總而言之,若是曾經有接受過腹腔手術比較容易感受到檢查的不適感,經過麻醉與內視鏡醫師評估無相關風險後,可以考慮無痛舒眠,除了降低不適感與減緩恐懼之外,也能幫助醫師看到整套腸道,從而減少遺漏診斷的機率。比起選擇不同的操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到合格、值得信賴的內視鏡專科醫師來操作麻醉及大腸鏡的過程,最後再次提醒,透過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發現的早期癌症,存活率高達九成[10],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或逃避,而延遲了就醫獲得治療的機會!參考資料:1. 國健署癌症發生統計新聞稿2. 衛福部 - 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 死亡風險增加6成43. Zhang J, Chen G, Li Z, Zhang P, Li X, Gan D, Cao X, Du H, Zhang J, Zhang L, Ye Y. Colonoscopic screen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ancer 2020; 11(20):5953-5970. doi:10.7150/jca.46661.( https://www.jcancer.org/v11p5953.html )4. Aronchick Scale、Ottawa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Harefield Cleansing Scale、Chicago Bowel Preparation Scale5. Hassan C, Manning J, Álvarez González MA, Sharma P, Epstein M, Bisschops R. Improved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by high-quality colon cleansing. Endosc Int Open. 2020 Jul;8(7):E928-E937. doi: 10.1055/a-1167-1359. Epub 2020 Jun 16. PMID: 32676536; PMCID: PMC7359847.6.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藥品給付標準7. Enestvedt BK, Eisen GM, Holub J, Lieberman DA. I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lassification useful in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endoscopic procedures? Gastrointest Endosc. 2013 Mar;77(3):464-71. doi: 10.1016/j.gie.2012.11.039. PMID: 23410699; PMCID: PMC3816502.8. Bielawska B, Hookey LC, Sutradhar R, Whitehead M, Xu J, Paszat LF, Rabeneck L, Tinmouth J. Anesthesia Assistance in Outpatient Colonoscopy and Risk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Bowel Perforation, and Splenic Injury. Gastroenterology. 2018 Jan;154(1):77-85.e3. doi: 10.1053/j.gastro.2017.08.043. Epub 2017 Sep 1. PMID: 28865733.9. Rutter CM, Johnson E, Miglioretti DL, Mandelson MT, Inadomi J, Buist DS. Adverse events after screening and follow-up colonoscopy.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2 Feb;23(2):289-96. doi: 10.1007/s10552-011-9878-5. Epub 2011 Nov 22. PMID: 22105578; PMCID: PMC3406732.10. Cardoso R, Guo F, Heisser T, De Schutter H, Van Damme N, Nilbert MC, Christensen J, Bouvier AM, Bouvier V, Launoy G, Woronoff AS, Cariou M, Robaszkiewicz M, Delafosse P, Poncet F, Walsh PM, Senore C, Rosso S, Lemmens VEPP, Elferink MAG, Tomšič S, Žagar T, Marques ALM, Marcos-Gragera R, Puigdemont M, Galceran J, Carulla M, Sánchez-Gil A, Chirlaque MD, Hoffmeister M, Brenner H. Overall and stage-specific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creen-detec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European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9 countries. 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2 Jul 6;21:100458. doi: 10.1016/j.lanepe.2022.100458. PMID: 35832063; PMCID: PMC927236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安睡下檢查、讓病患重獲新生的無痛舒眠麻醉大腸鏡】
-
2022-11-16 醫療.懷孕育兒
試管嬰兒取卵數越多不一定好!醫籲應破除3大迷思
35歲的A小姐急欲求子,聽聞小姑透過試管嬰兒順利產下雙胞胎,便積極討教秘訣,卻不顧醫師建議自行拉高「KPI」標準,像是取卵數量、要求醫師增加藥物劑量等,醫師提醒,取卵數多不代表成功率高,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療程,勿過度參考他人經驗。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表示,國健署去年7月擴大不孕症補助,上路1年統計發現,未滿45歲參與療程的婦女明顯增加,較前1年同期成長6成,但卻常見婦女出現3大迷思,包括「AMH值焦慮」、「取卵數迷思」、「隱忍身體不適」。「AMH值」為抗穆勒氏管賀爾蒙,由卵巢中未成熟的小卵泡所分泌,可顯示女性卵巢卵子「庫存量」。陳美州表示,AMH值不可逆,隨年齡增加,數值只會愈來愈低,的確是生殖醫學重要評估指標,但數值低不代表生育功能不佳,「重點是,取好卵優於取多卵」。不少婦女為提升「命中率」,希望透過誘導刺激增加排卵,但國內外研究發現,取卵數大於15顆時,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機率也上升,超過20顆後新鮮胚胎活產率反而下降,最新研究指出,最佳取卵數落在8至14顆左右,能產出試管嬰兒需2顆以上「好」胚胎。國內一份不孕症家庭調查顯示,有5成接受治療的人,在治療期間曾出現身體不適、情緒起伏。陳美州表示,用藥刺激排卵可能出現體溫過高、腹脹腹痛、頭暈嘔吐等症狀,若劑量過高恐過度刺激,造成卵巢、子宮嚴重不舒服,這些症狀都可能讓女性害怕而不敢再進行療程。台灣生殖醫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杰提醒,用藥後若雌激素過高,會造成子宮內膜細胞凋亡、影響胚胎著床率,嚴重副作用OHSS恐引起血管栓塞、休克、甚至卵巢破裂,不過國內發生率不到3%,但療程所產生的不適不應忽略,應反應給主治醫師,療程安全及舒適都十分重要。蔡永杰表示,生殖醫學治療著重「個人化治療」,醫師開立排卵藥物前,會依照年齡、體重、AMH值、AFC(濾泡數)、FSH(濾泡促進激素)、濾泡成熟度等做評估,建議民眾掌握「樂孕ABC三原則」,包括適當取卵數、適當身體反應、個人化治療,才是成功懷孕的關鍵。
-
2022-11-14 醫療.新陳代謝
低血糖上身可能增意外風險 藥師教糖尿病患如何正確用藥原則
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名,糖尿病預防與治療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許多糖尿病人使用降血糖藥物,但臨床上偶有發生病人用藥後,產生抖、顫動、冒汗、心悸、脈搏加速、體溫變化、四肢刺感、呼吸困難的情形。此時應考慮可能是低血糖所致。尤其經常發生在用藥者因食欲不振進食量減少,或是醫療檢查要求必須空腹而不進食的狀況下,這時候若仍照常使用容易發生低血糖風險的降血糖藥物,例如胰島素、Sulfonylurea與Meglitinide類降血糖藥物,就可能導致低血糖。為了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服藥前應詳閱藥袋指示及諮詢醫師、藥師正確的藥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並遵從糖尿病飲食原則,三餐應定時定量,若是需於飯前使用降血糖藥物,建議應於用藥後15至30分鐘之內進食,若有額外運動之前可酌量補充點心,避免因延誤用餐或飲食過少,而導致血糖過低引起不適。此外,若安排健康檢查、手術要求空腹禁食時,建議可事先諮詢醫師、藥師是否需暫停使用降血糖藥物。萬一發生低血糖時,可立即補充15公克的含糖食物,包括120至150㏄含糖飲料、一匙糖漿或蜂蜜、3至5顆方糖等;若10至15分鐘後血糖未上升,症狀仍未解除,可再補充一次。若未見改善,則應立即送醫。由於有些病人的身體對低血糖反應較不敏感,無法及時查覺低血糖狀況,容易造成危險,增加意外傷亡的風險,因此提醒糖尿病人的家人與朋友應特別注意,也要留意病人的服藥及進食情形,並了解低血糖的預防與處理,以共同維護病人的用藥安全。
-
2022-11-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無暇哀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先夫摯友在四月初,不知我正在ICU;來訊息向我邀稿。他說:「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不管多幸福多如意的人生,夫妻之間一定有一個人會先走。而在現今的環境,雖然平均餘命因為醫學的發達而逐漸延長,但是年紀越大,對這種愛人的離開,更是越來越難適應,所以我很想邀請幾位好友的遺孀,與我們分享她如何成功地『走出哀傷的深谷』。」我驚訝於他用肯定的語氣認為這幾位遺孀已成功走出哀傷。其實要如此判斷是要確實知道幾個步驟:先有哀傷、沉溺哀傷不拔、力圖脫困振作、尋求到化哀傷為力量的釋懷。鴻傑離開我再約半個月滿一年半。他去世後,與其說我現在是「成功的走出哀傷」,不如說「我成功的浸淫於美憶及感恩中」。或許是因我們的經歷較特殊,他一直硬朗的身體,在最後的十年,卻受累於健康因素的限制。不但失去原有比常人強的工作能力,思考統合能力,靈活運用電腦的能力,還因走過鬼門關,住院355天,四進四出加護病房,身心經歷的折磨非比常人。期間只有我倆相依為命,幾乎沒請看護,我全程陪他走過。從他生命力因化療不適很快的趨近於零(嚴重敗血),到緩慢的重拾回近於常人的生活。他本來是工作忙到無暇陪我,到最後十年是兩人成連體老人相扶持。我把這機緣看成上蒼的補償及給了更能透徹體會愛的真諦的機會。我倆都學習了這輩子未曾想過,未曾遭遇的事,因此更懂對方,更珍惜彼此。若要說打擊,2014年2月他因肺腺癌開刀後,後續的化療,才第一劑的白金打過,不到一週就突然昏倒,繼之敗血,不到十小時就被宣告需要有最後的心理準備。還好進了加護病房,三隻升壓劑齊用,全賴呼吸器與藥劑在支援,白血球掉到240個,無免疫力,無抵抗力,偏偏急救時插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經過關鍵五天,血壓稍回來,肺炎,呼吸窘迫非常嚴峻。打了嗎啡減輕他的痛苦。開放的探病時間進去看他是交織的各種管、各種針露在蓋被外,看不出他的表情。房內各種儀器及監控儀器都在發出各自的聲音,他則是昏迷的。我覺得那時才是最哀痛的煎熬,前景是什麼,完全無法掌握,我只能一直在扮演簽署同意書的角色。感謝醫護的盡心努力,感恩醫學的精進,到他有意識,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時已超過一個月;而真正較穩定,沒有一再進出加護病房是半年後的事了。355天後出院時是比植物人好,但有很多障礙。領了重大傷病卡,領了殘障手冊。短期記憶受損,氣切管仍在,外加迴腸造口,還有血管阻塞治療中。回診是我開車送陪,居家照護是我囊括所有護理與家務,連身體復健也是我設計陪著作。從無法自行走路,手無舉杯之力,心跳因仍在100左右,吃東西容易喘;到我有勇氣帶他去外食,甚至在buffet 自己端盤取食,是出院後八個月後的事。到他有能力走上坡路,踏青一小時是2017以後的事了。只能說這段共同努力的日子,隨時都明白無常還是有可能會再遇到,但與其罣礙倒不如更珍惜日日的進展與兩人更融合的感情。試想,他怕我孤獨,努力戰勝病苦,熬過艱鉅的躺床近年,無法翻身無法言語,求活就是只為能多陪我。我照護他不遺餘力,做到忘我,無我;就是一個信念,要把他帶回家,讓他能夠與我共度晚年。兩人共同患難後更懂水乳交融的可貴。平日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是會擔心兩人中任一人臨走時的險境是否應付得來。走過顛簸,闖過鬼門關,重拾的生命猶如上蒼的贈品,只能祈禱,希望被收回時一切平順。果然,2020/12/3臨睡前,他在與我對話中,突然祥和的嚥下最後一口氣。五秒決定了陰陽兩隔。急救無效後。只有我和兩位學生守靈。我一再親吻他的額頭,感受到他體溫的下降,低語告訴他:「辛苦了,放心走吧!未了之事就交給我來。」最愛走了,哪有哀痛沉淪沮喪的時間。擺在眼前的是好多後事要處理,完全都得自己來。女兒獨自趕回台灣,因為疫情隔離,幫忙有限。出殯後,她急著離開臺灣回僑居地,外孫子女等著她。這一年半,光是報稅繼承處理就花了半年。我很想外子,很感謝他當年有勇氣追求我,並給了我一生精彩。他的內斂與寡言,讓好多人只知道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很少人知道他其他才華,及豐富的內涵。我像是獨享了他各種真善美。元稹的一首詩,最能詮釋他走後給我的觸思。詩人元稹的《離思》,全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鴻傑是這一生中最令我折服的人,也是最與我匹配的人。我可以因為他,放棄自己原想追求的理想,就專心在協助他,讓他無後顧之憂,以他的理想當成自己的理想來追求,所以我也融入他的工作領域,甚至與他的學生打成一片,當溝通的媒介。他走後,學生甚多追思。於是我立下為他出紀念文集的願望,分享他各方面的才華遺作,我用了元稹後半段的詞當成書的副名。書厚達540頁,全彩色版精裝,結緣贈送。這書我趕在他第一個冥誕前出版。八月底,離他往生約九個月,幾乎是不眠不休,浸淫在他從文藝青少年到爐火純青的教授,隨手拈來都是令人墜入詩篇般優美意境的描述,道出台灣山林之美,有系統的介紹了護國神山與它孕育的森林如何造就這寶島臺灣,有感性,有知性。我哪有哀痛,只是更佩服與更感恩過去半世紀的相知相惜。只因我們都共同努力過,很充實的走過,擁有過的是永存在識田的。抱著書如懷抱他,我不哀痛!出了書,我又進一步成立以他名義立名,獎助與他有相同理念,有心研究臺灣森林有關的學術研究者,希望能繼續他的志業,使之能更臻完善。忙了一陣子終於有專業學者願意接受委以重任,我扮演贊助的出資人。一切就緒了,下半年就可以上路,十年的計畫,預計每年百萬,讓我在有生之年好好運用長年來與鴻傑勤儉生活的積蓄。我不哀痛,因為他仍在指引我!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恢復往昔肌力?醫:一周沒運動流失的肌力要一個月才補得回來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兩年,10月13日起國門重啟,近期旅外人潮湧現,國人開始到處趴趴走,戶外運動也跟著活躍。過去因疫關在家中,減少運動頻率,開始運動後,不少人發現「膝蓋卡卡」或「雙腳無力」。醫師提醒,過去若有運動習慣,又開始重新回歸運動時,第一步應將停訓期間流失的肌肉補足;第二步是攝取足夠的營養,像是蛋白質等;第三步為初期運動不過度,避免傷害膝蓋,導致後續又得休息無法運動。一周沒運動肌力流失,要花一個月才補得回來。重新開始運動,最常見過度運動引發的運動傷害,包含肌肉拉傷、膝蓋不適等。根據研究顯示,一周完全不運動,肌肉量減少約3%,肌力表現下降約10%,想重新透過訓練恢復往昔的肌力,大約需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重新運動時,必須格外注意身體反應與狀況,調整運動強度。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任邱致皓表示,膝蓋常見的不適症狀為僵硬、紅腫、疼痛等,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膝蓋不穩定和膝蓋疼痛。邱致皓表示,造成膝蓋不穩定的原因,與膝蓋結構有關,膝蓋的組成包含硬骨與軟骨,不穩定多屬「軟骨異常」導致,十字軟骨、外內側韌帶受傷等。快速下樓梯,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就是警訊。過度地踢、跑、起立蹲下等動作,或是不正確的姿勢,都容易導致膝蓋軟組織受傷,若韌帶曾受傷斷裂,再次做「抬」的動作時,很容易感覺到「鬆脫」或「分離」。膝蓋不穩定在走路時,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要快速下樓梯或是快速使用關節的動作時,患者容易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這就是警訊。膝蓋疼痛則是膝蓋發炎引起,除了痛的症狀以外,同時會有紅腫、發熱等情形,主要是膝蓋周邊肌力不足,即使運動過程不劇烈,但也可能讓膝蓋過度負荷,進而導致發炎,反覆發炎也會讓軟組織變得脆弱。急性期紅腫熱痛,可冰敷緩解,並迅速就醫。運動傷害發生後,邱致皓表示,膝蓋不穩定與膝蓋疼痛可能會合併發生,通常不建議自己找原因,應盡快就醫,確定是軟組織受傷,還是已經磨損到膝蓋。運動傷害發生的當下,緊急的處理措施可以透過熱敷或是冰敷,以及服用消炎止痛藥改善。邱致皓表示,急性期通常會產生嚴重的發炎,其表現方式就是「紅腫熱痛」。如果看見運動傷害的部位已經腫大,第一步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塊,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採取溫度治療時,不要接觸太久,每10到15分鐘休息一下,冰敷的作用在於「止痛」,其次在於降低發炎。如果冰敷後仍感受不適,可以先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續則盡速就醫,查明問題。運動傷害如果出現局部的出血,或是感到痠痛,則建議採取「熱敷」,熱敷的溫度約在攝氏40度到45度之間,高於體溫一些,溫度不用拉得過高,免得皮膚灼傷。熱敷與冰敷相同,不宜敷過久,每10到15分鐘後休息一下,獲得局部舒緩後,就無須再熱敷。當疼痛逐漸緩解,可漸進恢復「非負重訓練」。高雄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周文毅表示,運動傷害仍在急性期,或是仍處於嚴重疼痛時期時,不建議維持任何運動,但是當疼痛感已經屬於中度或是輕度時,建議開始做「非負重訓練」,如游泳、水中走路、坐著使用彈力繩等,一天可以做一到二組,一組10下,依照自己的感受度,彈性調整組數。周文毅表示,如果以骨科手術來說,腳踝手術後,患者於休養期間,小腿肌肉會開始萎縮;膝蓋手術後,患者則是大腿會開始萎縮。平均一到二周沒有運動,肌肉就會萎縮10%到20%甚至更多,如果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下,進行一定的肌力訓練,也許無法增加肌肉量,但能減緩肌肉萎縮的比率,也有助於後續維持動作。預防變天關節痛● 衣物保暖: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 熱敷關節: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者如中風或糖尿病友等,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 調整室內溫濕度: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
-
2022-11-10 醫聲.醫聲要聞
【活動推薦】台灣癌症基金會25周年特展 :「刻在生命裡的逗點 設計你的無癌生活」
生命裡的各種旅程,都只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逗點,本展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生活中的一些小改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喘息,就可以反轉細胞讓自己更健康。特展內容包括五大展區,包含「癌唷!怎回事?」、「穿越時光練5功」、「探索生命旅程」、「請坐!聽我說故事」、「名人祝福帶著走」等主題。著重空間情境的營造,每個抉擇都是進入不同人生的入口,讓大小朋友體驗挑戰,您想畫下什麼逗點?一起探索不一樣的生命故事。展覽資訊🗓️展期:2022.11.12-2022.11.27 10:00-18:00 //周一休展📍地點:台北當代實驗場:通信分隊(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交通方式1.捷運捷運忠孝新生站3號出口,沿忠孝東路步行至建國南路及濟南路口,約10分鐘。2.公車離仁愛路入口最近站牌•仁愛建國路口二:37、261、270、311、621、630、651、1728、仁愛幹線濟南路入口最近站牌•正義郵局:204、212、232、262、299、600、605、1800、1815、S33、忠孝幹線•空軍總部:204、298、953、紅573.自行開車 周邊停車場•建國高架橋停車場(忠孝東路口)•嘟嘟房仁愛帝寶站(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222號)•北科大億光大樓停車場(由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05-135號入場) 近仁愛路入口•臺北農會停車場及附中公園地下停車場(臺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40巷)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anceraway25th001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anceraway25th002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anceraway25th003※貼心提醒1.入場請配合測量體溫、手部消毒、全程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2.現場防疫措施將視疫情情況採滾動式調整本展全程無須預約即可免費入場參觀,另提供免費導覽服務,每場限額6名,歡迎預約導覽!📌線上申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11010908161414262998 平日可預約時段為10:30﹑13:00 ﹑14:00三時段。(週一休園)假日可預約時段為10:30 ﹑14:20二時段如有企業或團體欲預約團體導覽,請致電 台灣癌症基金會 (02)8787-9907#222 王小姐、#219林小姐
-
2022-1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南28歲女不到3個月確診2次 最讓她崩潰的是這一點
隨著染疫人數不斷攀升,愈來愈多的民眾在3個月之內重覆感染,台南市28歲的小mo,8月底剛染疫、本月初再次確診,由於月底月初都是辦公室最忙的時候,她連續請假多日,工作都由同事分擔,讓她相當崩潰,直言自己疫苗乖乖打,平時不亂跑,「無敵星星跑哪去?我是天棄之人嗎?」,內心小劇場讓親友都笑翻。小mo對本報記者表示,自己雖然不是職場裡最菜的那一個,而且同事很多人輪流染疫,大家都相互幫忙度難關,但自己得一次不夠,3個月不到就第2次確診,辦公室因為疫情本來就人手不夠,再次請假在家居隔,薪水又照領,實在覺得對不起大家,「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她表示,自己有乖乖打疫苗,已完成3劑,但8月底時同事一起外出工作辦活動,隔天就覺得喉嚨痛,警覺心很高,馬上快篩果然確診,家中同住的還有爸媽等4人,因為她趕緊躲進房內,過程中不斷消毒,家人都安全無事。她表示,可能因為有打疫苗,第一次染疫症狀並沒有很嚴重,有些同事確染康復後仍咳個不停,但她在居隔期間就已沒什麼症狀,唯一的是喪失味覺,一直到隔離結束,幫家人煮飯菜,自己吃了覺得沒味道、家人卻覺得太鹹,才讓她發現味覺怪怪,還好幾天後就恢復。最近媽媽在職場染疫,她幫媽媽量體溫、快篩,結果陽性,隔天她也跟著確診,向媽媽撒嬌「都是你害我的啦」,她視訊看診詢問醫師「為何不到3個月就再次染疫,我的無敵星星呢?」,醫師則表示,病毒不斷變異,小mo兩次確診可能是不同型別的病毒。小mo說,第二次症狀更輕,但確診也不敢亂跑,只能乖乖待在房間裡,辦公室同事忙得昏天暗地,她也不敢閒著,能透過線上幫忙就盡量,「第二次確診最讓人崩潰的就是對同事太抱歉了」,目前她與媽媽都還在居隔中,「下次真的要更小心,再有第3次可能同事都要翻臉了」開玩笑說。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統計,全台確診者中,約有3萬多人是在3個月內再次確診,其中又有約2%是在不到1個月內再確診,專家表示,不是染疫後3個月內一定有無敵星星保護,可能仍要視感染的病毒量、個人免疫反應及是否接種過疫苗等3項因素,評斷3個月內再次確診的機率。
-
2022-11-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鬆綁一次看 今起取消3劑令、確診者7+n 上路
五大項防疫規定今天起鬆綁,包含取消健身房、遶境等活動的3劑令、公共場所不強制量體溫、港澳團客、陸籍研修生開放來台;確診者改為「7+n」,11月14日起,確診者居家照護再縮短為5天。●確診者隔離7+n今天起,確診者7+7的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調整為7+n,n天數介於0至7天,隔離滿7天後,快篩陰性可提前解除自主健康管理。第2階段5+n方案於14日起上路,確診者隔離天數縮短至5天,期滿無論快篩結果,皆可自由外出,須全程配戴口罩。●同住接觸者0+7自主防疫同住接觸者3+4居家隔離改為實施0+7自主防疫。未來無論是否完成疫苗追加劑,同住接觸者均採「0+7自主防疫」。最後接觸日為第0天,隔天為自主防疫第一天,匡列為接觸者當天快篩一次。●取消場所3劑令民眾參加宗教活動、團體旅遊及或是進出健身房、八大行業等「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活動或場域,不受疫苗接種劑次及快篩結果限制。●不強制公共場所體溫量測移除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體溫量測之強制性規範,各場所(域)仍可視其營業/服務性質及需要,自行決定健康監測之方式。另考量長照機構住民屬於脆弱族群,醫院、長照機構等,不會隨之鬆綁,入內維持量體溫。●港澳團客、陸籍研修生開放來台開放可依規定申請入境的港澳人士,包括來台就業(以白領應聘為限)、宗教活動(含傳教弘法及研修教義)。另外,港澳人士可以團體方式來台觀光,由交通部觀光局核准之旅行業代為申請,每團人數為5人以上40人以下,在台可停留15天。至於陸籍人士方面,此次僅開放陸籍研修生申請入境。有關在台就讀學位陸生之入境申請程序,主管機關已於10月13日解除邊境管制恢復常態,便利在台陸生往返兩岸。
-
2022-11-01 焦點.元氣新聞
孩子發燒等一小時讓家長飆罵「算什麼急診」 醫動怒自曝修養還不夠
很多人有類似經驗,急診掛號時,明明比旁邊的人先到,可是醫生卻先幫他看診,為此和醫護人員大吵一架,這種情況在兒科急診也不例外。近日一名家長帶著發高燒的孩子到醫院就診,卻因為在急診等了一小時而抱怨「這裡算什麼急診?」,對此醫師無奈表示,通常這類家長的共同特色是孩子的病況都屬於輕症,甚至根本不需要到急診的程度。他感嘆要讓所以民眾了解急診不是門診的替代單位,而是處理急重症的單位,在廉價健保制度下根本不可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分享一則在急診現場的故事,讓人重新意識到不是所有人認識檢傷分類標準的重要性,以下為臉書全文:兒童急診病人多到看不完,盡全力消化新病人、同時抓緊時間隙縫處理留觀病人,結果新病人家長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卻是:「我的孩子發高燒才帶他來急診,結果等一個多小時才看診,你們這裡算什麼急診?」我壓抑火山爆發的情緒,冷冷的說:「現在全台灣兒童急診都爆滿,不管你去哪一間急診室都要等待,況且在你之前的很多病人也在發高燒,檢傷級數一樣時只能按照順序等待,現況就是這樣……」新病人家長:「醫師,你的態度怎麼這麼差?現在孩子高燒可以不可以馬上幫他打退燒針退燒?」我深吸一口氣,不帶情緒回答:「很多年前衛生署就已經明文禁止因為發燒給予兒童退燒針,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現在兒童退燒只能使用口服藥或肛門塞劑。」家長憤怒地說:「那我帶孩子來急診室做什麼?在家裏自己給他喝退燒藥水或塞肛門就好?」我儘量理性地說:「孩子發燒重要的是找到發燒的原因,到醫院來不是為了退燒……」對話到這個階段,我已經不想再跟家長多說什麼,對於剛發燒數小時的病人,公式化問診、身體理學檢查、診斷、衛教、開藥、預約回診時間,然後讓病人離院、結案。其實,類似上述的對話,在十多年的兒童急診生涯中遇過無數次,只是近幾年幾乎沒有,沒想到再次遇到,還是在內心引起近似火山爆發的憤怒,看來我的心性、休養還是磨練不夠。會這樣抱怨的家長,共同特色是孩子的病況都屬於輕症,甚至根本不需要到急診的程度。急診不是門診的替代單位,而是處理急重症的單位,要讓所有民眾都了解這樣的觀念,在廉價健保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因此,現況是在各種兒童感染症齊發的時期,輕症到急診只能等醫師、護理師處理完重症患者後,才能得到「門診」的服務,至於等待時間要多久,無法估算,不要認為到急診看診就能得到快速的醫療,沒有立即生命危險的病人,只能花時間等待,沒有例外。其實急診檢傷分類標準中,將病患依呼吸窘迫度、血行動力變化、意識程度、體溫、疼痛程度、受傷機轉分成五類,急診看診順序也因此而定,非先到先看。根據衛生福利部規定之五級檢傷分類如下:一級:復甦急救。病患有立即生命危險,須立刻看診處理,像是沒有呼吸,心跳等。二級:危急。病患雖沒有立即生命危險,但是不盡快處理,可能不久的將來會有生命危險,建議十分鐘內看診,像劇烈的胸痛,呼吸很喘,血壓降低等。三級:緊急。建議三十分鐘內看診,如急性腹痛,嚴重發燒等。四級:次緊急。可以一小時內看診,像沒有症狀的高血壓,感冒不舒服等。五級:非緊急。可以兩小時看診,如腳扭到,肌肉拉傷等。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急診科主任陳振德曾受訪指出,一般門診看病是號碼叫號,先掛號者先看,但是急診不是門診,看診必須依據上術的「檢傷系統」分級。例如感冒頭痛的人,會比胸悶病人較慢看診。他表示,四、五級病人基本上不必掛急診,可選擇到門診求治。醫師一定會先以有生命危險的病患優先處理,不過現場若沒有那麼多人時,醫護仍會盡快幫四、五級病人。
-
2022-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泡溫泉別喝酒,也別喝冰牛奶!醫:恐增心臟負擔,留意7件事更健康
天氣轉涼、變冷之際民眾總會想泡個溫泉,泡溫前來杯酒或泡完溫泉後來杯冰牛奶,整趟下來讓人身心舒暢。不過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提醒,這些其實都存在著健康隱憂,建議泡溫泉留意細節,更有利身體健康。 泡溫泉別喝酒易增心臟負擔!醫:若真要喝氣氛注意4重點 黃晨祐醫師表示,泡溫前後其實都不建議喝酒,一來是因為兩者都會使得血管擴張、血壓降低,若在短時間內同時進行是有過度、造成心腦血管負擔的疑慮,特別是冰的啤酒,更有可能使得身體溫差過大,進而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考量活動安全,上述這般也容易使得頭暈較為明顯或是太過放鬆,溫泉設施大多地面濕滑,也有跌倒、骨折、撞傷腦部等風險。 不過,泡溫泉喝酒對不少人而言喝的是一種氣氛,若真的非得來一杯不可,醫師建議可掌握幾個原則。包括盡量選擇低濃度的酒類,如低酒精濃度的清酒、啤酒等,避免高酒精濃度的威士忌、高粱等。量也不宜過多,小酌就好,別因為低酒精濃度就卯起來喝。選擇時也盡量挑選常溫避免冰的。 醫師提醒,泡溫泉喝酒雖說一般而言對健康的族群、年輕人來說風險較小,但不良的習慣還是應盡量避免。而對年長、三高、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自然較高,需特別留意,能避免則避免,一般建議泡溫泉兩個小時後再喝為佳。 泡溫泉不喝酒改喝冰牛奶?喝什麼比較好?醫教3原則 泡完溫泉也有很多民眾會來杯冰牛奶,認為對身體有不少好處,不過對此黃晨祐醫師則認為,先撇開牛奶的營養,泡完溫泉喝冰牛奶對身體健康帶來的益處其實並不多,大多還是喝個氣氛,或身體瞬間降溫感到舒暢。而從血管健康來看,這般冷熱明顯變化的行為,反而如前述一樣有可能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醫師建議,若是基於牛奶的營養,未必需要泡完溫泉喝。若是基於氣氛建議可選擇熱牛奶,如果熱牛奶感覺不對味,那也至少別直接往下吞,慢慢喝或稍含在嘴裡為佳。 除了冷飲不宜外,咖啡、茶、汽水、提神飲料等有咖啡因成分的飲品也都建議泡完溫泉後2小時再飲用。最建議補充的還是常溫的水或是運動飲料,這才是真的對健康有所幫助的,可補充泡溫泉流汗時所流失的水分。 泡溫泉時注意身邊各種溫差,留意7件事溫泉泡得更健康! 為讓泡溫泉時身心健康、安全無虞,防摔倒、中風、心肌梗塞等,黃晨祐醫師也提醒,若情況允許最好還是有人陪伴同行為佳,以防發生意外沒人知道。過程中務必注意避免溫差過大,下水前建議先沖個溫熱水,進出溫泉時也裹好浴巾。也建議避免泡完熱泉後直接再泡冷泉,若有需求先沖個澡讓身體適應溫度。泡溫泉時間建議一次為20分鐘,若還想再泡可起身休息個10分鐘再繼續,並時時補充水分。高血壓以及低血壓患者,上述得更加留意,兩族群泡溫泉時也建議別超過胸口,以免高血壓用藥後或低血壓,再加上過度浸泡溫泉,使得血壓過低、增加安全疑慮。其他像是三溫暖、乾式溫泉、蒸氣室等也都是同樣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只身心舒暢,也更有益健康及安全。 《延伸閱讀》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一個症狀以上」等3情況早檢查。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27 養生.聰明飲食
愛揪團訂飲料! 營養師提醒:含糖飲料喝多5疾病找上身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每年可賣出10.2億杯手搖飲,相當於每人每年喝掉43.3杯,然而大部分飲料含有過多精製糖,長期過量攝取,不僅容易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齲齒等,也增加罹癌風險,不過上班族、學生族時常揪團訂購飲料,營養師建議,改用「多喝水」、「少甜飲」及「挑健康」3招方式,重拾每個人的健康自主權。衛福部建議「每日飲食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若以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則一日不可攝取超過50公克精製糖,然而市售一杯700c.c.全糖珍奶含糖量將近62公克,已遠超過每日限量。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楊川瑩表示,要大家完全不喝飲料是困難的,但可以把握以下原則,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一、多喝水:建議多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可減少熱量攝取,多喝水亦可維持體溫恆定預防中暑。透過排除尿液、汗以及糞便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道蠕動預防便秘及避免尿道發炎,每日飲水建議量為體重乘以30,成人一日飲水量約落在2000c.c.左右,喝水時應分多次喝、慢慢喝,避免造成身體不適。二、少甜飲:若馬上戒掉含糖飲料有難度,可以從減糖開始,例如從全糖改成半糖、微糖,再逐步改成無糖;同時也試著逐步減少頻率,原本每天一杯者,改成一週一杯或一個月一杯,透過減糖及減頻率,循序漸進降低對含糖飲料的依賴。三、挑健康:若真的很想喝的時候,不妨選擇健康飲品取代,如:無糖茶、無/低糖豆漿、優酪乳、牛奶、自製蔬果汁(不濾渣)等,可以獲得多種營養;需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運動後要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一般人運動量不會像運動員那麼多,但運動飲料含糖量多,喝了卻會回補許多運動消耗掉的熱量。台北市啟明學校日前邀請癌症關懷基金會設計營養衛教課程,由楊川瑩帶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實習生,針對學生的特殊性,設計著重於味覺、知覺感官感受及運動安全性的課程,教導學生減少喝含糖飲料。台北市啟明學校體衛組長林辰芳表示,學校常看到學生揪團訂飲料,但受視覺限制,學生運動意願很低,因此透過課程宣導、帶學生運動,讓學生能具體感受,起了很大的警惕作用。
-
2022-10-24 焦點.元氣新聞
12歲女童戴Apple Watch狂發嗶嗶聲 檢查發現癌症侵襲全身及時救命
Apple Watch除了有血氧、心率偵測外,現在也新增車禍偵測和體溫感測功能,讓智慧型手錶不僅只是一個配件,還能救命!一名12歲女童因Apple Watch發出心率異常通知,意外發現身體其他疾病,及時挽回一命。外媒報導,12歲的女童Imani Miles平時有佩戴蘋果Apple Watch的習慣,某天她的母親Jessica Kitchen突然發現女兒的手錶不斷發出嗶嗶聲,警告心率異常過高,讓她警覺相當奇怪,「因為它以前從未發生過(通知)」,帶了女兒去醫院後發現是闌尾炎,醫生也火速進行手術,將女童的闌尾切除。不過事情並未結束,醫生在切除完女童Imani Miles的闌尾後,此時發現該處有罕見的「闌尾腫瘤」,也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對於兒童來說相當少見,且當時癌細胞已擴散女童身體其他部位,需再次接受手術去除,所幸女童至今一切安好,待在家裡休養中,讓母親也鬆一口氣。Jessica Kitchen表示,所幸有Apple Watch的即時通知,讓她得知女兒的身體狀況,「如果她沒有那支手錶,情況可能會更糟。」如今女童仍持續戴著Apple Watch,她的母親也不斷在網路上以自身經驗,宣傳穿戴技術的好處。據台中慈濟醫院的資料顯示,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僅有1至5%的發生機率,加上「闌尾腫瘤」初期幾乎沒症狀,就算出現右下腹部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該腫瘤需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急性闌尾炎(如似腹脹、腹痛等)症狀,一旦腫瘤變得更大,可能因阻塞闌尾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而有致死可能。
-
2022-10-19 醫療.耳鼻喉
別再用棉花棒掏耳朵,恐影響聽力!專家教你4步驟正確清除耳垢
耳垢就是俗稱的耳屎,耳道內有耳垢是正常現象,耳垢係為蠟狀物質,具有保護、潤滑和抗菌特性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耳朵中沒有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乾燥、發癢!耳垢和死皮細胞會慢慢移動到耳道開口處,大部分情況下,耳垢變乾後會自然脫落。很多人出現耳膜有耳垢堵塞,絕大多數是因為使用錯誤方式,像是用棉花棒、耳扒子來取出耳垢,由於使用方式不恰當,只會將耳垢推到耳道更深處。耳垢堵塞會出現的症狀,包括:耳朵痛、感覺耳朵悶悶的、聽力受影響、耳鳴、搔癢、異味或有分泌物、咳嗽、感染如何清除耳垢?1.可以用材質較為柔軟的毛巾來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就好。2.使用清潔滴劑:可試著在耳朵中滴幾滴礦物油、嬰兒油、甘油或商業滴劑、洗滌劑滴劑(像是過氧化氫或過氧化脲),有助於去耳垢。3.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可以由醫生或在家中使用市售的沖洗套件進行。使用水、生理食鹽水沖洗,記得沖洗液加熱到體溫的溫度可以防止頭暈。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耳膜穿孔、耳膜、皮膚問題(如耳道濕疹或免疫力較低),這時候不建議沖洗耳朵。4.手動清除:手動清除耳垢也很有效,耳鼻喉科醫師常用吸引器做為耳道清潔器具,透過機器負壓的吸力,連結使用細長的吸管深入耳道內將耳垢鬆脫吸出。如果耳道狹窄、鼓膜穿孔、耳道的皮膚問題、糖尿病或免疫系統低下,建議首選手動清除方式。使用棉花棒去除耳垢很危險?耳垢堵塞是聽力損失的最常見原因之一。通常是由因為試著用棉花棒去清潔耳朵所造成。使用棉花棒只是將耳垢推入更深處,導致耳道狹窄部分堵塞。另外,如果棉花棒推太深觸,也可能會對耳鼓或耳骨造成傷害。耳朵是一個精密而複雜的部位,包括耳道的皮膚和鼓膜。所以改掉使用棉花棒或其他物品插入耳道的習慣。如何正確用藥一次報你知!https://bit.ly/3SC0laL
-
2022-10-15 醫療.感染科
今年首例流感重症亡,9旬嬤發病當天不治! 若出現「這些危險徵兆」快就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疾管署監測到國內今年流感季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案例,為90多歲以上女性,有慢性病史之長照機構住民,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於10月10日出現呼吸不順、體溫低症狀,隨即送醫並通報後,當日仍不幸病逝。個案新冠肺炎快篩陰性,於10月12日檢驗確認感染A型H3N2流感病毒,研判為流感併發重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2020年到2021年之間曾有一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這是今年流感季第一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流感高風險群一旦感染流感病程演變相當快速,常見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如有出現前述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以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此外,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本年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以及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風險群,截至10月13日接種數約184萬劑,較去年同期121萬劑為高,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26.7%,籲請符合第一階段公費條件者儘速完成接種,另請長照機構落實感控措施,及早安排住民接種流感疫苗,以提升保護力,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疾管署指出,依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流感病毒活動度上升,檢出以A型H3N2為主,未達流行閾值,另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亦呈上升,且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反映類流感及新冠疫情共同效應,目前流感併發重症通報尚處低點,上個流感季(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則無確定病例。另國際間北半球近二周流感活動漸增,於北美洲已趨近流行閾值,亞洲新加坡及南韓亦有明顯上升,主要流行型別為A型H3N2。鑒於長照機構人口較為密集且多為抵抗力較弱之長者,疾管署提醒,該等機構應落實健康監測及症狀通報,加強宣導工作人員、住民及訪客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禁止探訪,並儘早安排流感疫苗接種。同時呼籲民眾亦應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儘速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及發展為重症的機會。
-
2022-10-10 焦點.健康知識+
比瘧疾、肺結核、愛滋病加總的死亡人數還多 你可能沒聽說過的最大宗疾病
皇家倫敦醫院的創傷暨血管外科醫生卡齡.布羅希(Karim Brohi)表示,出血「是最大的疾病,大家卻沒聽說過」。每年受傷身亡的人數將近六百萬人。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死因中有一成是創傷,「比瘧疾、肺結核、愛滋病(毒)加起來的死亡人數多出三二%」。在非洲,死於創傷的人數比死於愛滋病的還要多。遭受外傷的平民中,近四成因出血而身亡。根據布羅希醫生的說法,常見傳染病的致死人數跟出血致死人數一比,根本「連邊都碰不到」,而在原本可能倖存的戰場傷患中,最後死於出血的共計八成。世界衛生組織將外傷列為疾病,因為外傷有起因(人體遭受嚴重傷害)也有治療方法,而在死因的分類中,出血雖然沒有自成一類,但各類死因中都可見出血,布羅希醫生細數了一下:產後出血—每年超過一千例,「消化道出血—每年二十萬例,世衛組織將這些案例歸為外傷死亡或孕產婦死亡,但受傷的死因有很多,懷孕或生產的死因也很多,然而真正要命的其實是出血」。布羅希醫生身材高大,滿頭銀髮,從容沉著,輕聲細語,說起話來帶有倫敦特有的喉塞音(他在推特的自我介紹中寫著「倫敦人」)。布羅希醫生是創傷科學中心主任,教過上千名醫學院學生、辦過無數場研討會,學生和與會者都叫他「創傷先生」,他在許多領域都赫赫有名,是培訓認證的血管外科醫生,他念醫學院的年代還不存在創傷外科這門專科,連聽都沒聽過。當時他在急診科擔任住院醫師(算是個小咖了),即使知識有限,他也看得出有幾位創傷病患「在臨床上並未受到妥善治療,我很確定一定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那幾位臨床醫生並不是敷衍馬虎,而是真的不曉得該怎麼辦,從那時候起,布羅希醫生便投入修正創傷治療程序,一直修正到今天,並架設網站「trauma.org」協助海內外醫事人員。在這個網站上,我可以耗去好幾個鐘頭,假裝自己是外傷醫生,在各式模擬情境中醫治傷患,但沒有一次醫成功。比方說:一位摩托車騎士以時速七十英里撞上停在高速公路旁的車輛尾部,整個人飛出去,落地處距離摩托車五十至六十五英尺,這時,我有三個選擇:評估腹腔出血、確認呼吸道、找消防員聊天,我選擇聽起來最醫學的選項—確認出血。錯得太離譜了!就算去找一百隻黑猩猩來,每隻發一台電腦,選個一百年也不會選出「確認出血」這種答案。回去再試一次。我選了第二個:確認呼吸道。你在消防員的驚呼聲中衝向傷患—一抹橘色身影,一路都是水坑,消防員又是揮手又是蹦跳,真有你的,看起來真帥啊!但以前怎麼就沒有引起這麼大的反應呢?這時,有個念頭閃過你的腦海:水坑?已經一個星期沒下雨了呀?你低頭一看:原來剛剛跑過的是一攤汽油。接著,摩托車的後輪閃過你的腦海,車子起火爆炸,就算你想覺得自己愚蠢,也已經什麼都感覺不到了。我跟布羅希醫生說「trauma.org」很風趣,他一笑置之,說那都是「以前」寫的,但他寫這些是寫給發展中國家看的,以數位工具設計出類比訊號的傳輸方式,所以網站的版面才會那麼老土,不需要Wi-Fi等高科技也能閱讀,「東西會爛一定有爛的理由」,會風趣也一定有風趣的理由,夠幽默才有記憶點,就像氣味,聞過就忘不掉。在摩托車騎士的模擬情境中,我好不容易關關難過關關過,一路選到了確認骨盆不穩,這表示傷患正在出血,因此,我有兩個選擇:施用晶體溶液或膠體溶液,這兩種溶液都能擴張血容量,醫療劇統稱為「輸液」。我選擇晶體溶液。儘管你找到好多下針點、施用了好多晶體溶液,傷患的脈搏和血壓還是一直往下掉,最後你終於控制住局面—脈搏和血壓都歸零—這算是控制住吧?傷患(又)死在我手裡了,但這次真的不能怪我,一直到十年前,現代醫學都還在用晶體溶液搶救傷患,將點滴袋裡的清澈輸液(這是某位創傷外科醫生的形容)注射進血管,盼能改善出血所導致的血液循環量不足。輸液(雖然並非血液)在理論上能擴充血容量,讓受損的血液細胞將氧氣帶到組織和器官。然而,這個觀念錯了,所以模擬傷患的脈搏和血壓才會一直往下掉。布羅希醫生說:「現在我們曉得了,施用大量輸液給活動性出血病患會稀釋血液中的有益物質,這些被稀釋的物質就算拚了命也難以還原或補充。」而血液需要這些有益物質才能將氧氣運送到器官和組織,並帶走毒素和廢物。出血的病患就像破洞的水桶。「你從上面倒越多水進去,水桶裡的壓力就越大,出血量也越多。」接著就會出現醫學上所稱的「灌流不足」(hypoperfusion),意指人體無法將氧氣送達組織和器官,也就是一般人所認知的休克。一八七○年,德國醫生赫曼.費舍(Hermann Fischer)描述自己碰過一樁醫案:某位年輕男子被失速馬車撞上,車軸衝擊男子骨盆,但並未刺穿男子的肌膚,外觀看起來沒有流血,但才過了一下子:男子便靜躺不動,對周遭事物毫不關心,而且瞳孔放大,對光照的反應很慢,目光渙散、面無表情盯著前方,皮膚以及外露的黏膜慘白如大理石,雙手和雙唇發青,額頭和眉骨掛著豆大的汗珠,全身摸起來一片冰涼……知覺完全鈍掉⋯⋯將男子的四肢拎起,一放開,四肢立刻軟下去,像死人一樣⋯⋯脈搏虛細而急促……男子的意識雖然清楚,但是應答很慢,同樣的問題必須沒完沒了問上許多遍,才能得到回答。量了體溫,發現男子體溫偏低,動脈收縮,「張力極低」。皮膚冰冷、脈搏虛弱、呼吸急促,這些都是今日所知的休克徵兆。休克不僅有自己的協會—「休克協會」(Shock Society)、有數十種期刊,還有一百三十年的科學專業知識投入相關研究。然而,儘管眾人竭盡全力,我們對於休克依然一知半解。儘管醫學進步,聰明的止血繃帶、新式加壓止血法、藥效更佳的藥物接連問世,然而,究竟外傷為什麼會導致病患血流成災?有時止都止不住?這些依舊是等待探索的課題。公路上,公車下,九五九五不再說話。推測內出血雖然未必容易,但好的醫生會先從傷患身上和周遭環境判讀線索,接著再執行醫療程序。比方說,在摩托車騎士的模擬情境中,我的第一步應該是找消防員聊天,消防員會告訴我漏油一事以及醫治傷患的安全時機,可靠的急診醫生會藉由詢問圍觀者和通報者來了解受傷機制,如果根據目擊者描述,傷患的頭撞到了擋風玻璃,這就是一條線索:頭部受傷,或許沒有出血,這時就要判讀身體狀況。傷患先是痛得大叫、接著卻呆滯無神嗎?可能是內出血。傷患的心跳很快嗎?可能是內出血。骨盆摸起來骨折了嗎?可能是內出血。全身冰涼、問話不答?內出血。關於出血的原因,醫生稱之為人體生理機能「錯亂」。出血發生得很快。布羅希醫生表示:在所有出血致死的案例中,四分之一在受傷後三小時內身亡,嚴重出血病患則活不過六分鐘,軀幹重傷的病患(例如胸腔或腹腔穿刺傷),近半數撐不過三十分鐘。現在有所謂「黃金一小時」的搶救概念,布羅希醫生認為那只是行銷噱頭,臨床上幫助不大,有些人出血很快,有些人出血一下就停了。創傷大、傷口多,出血自然就多。不過,事發後幾分鐘至幾個鐘頭之內絕對是關鍵時期。人體經歷重大創傷後會發生什麼事?布羅希醫生將醫學解釋濃縮翻譯成一句話給我聽:「非常非常非常複雜的事。」我的腿被蟲子咬了,我伸手去抓,明明知道這是壞習慣,但我就是喜歡看血流出來—紅豔豔的,接著開始數秒,通常還沒數到五(但也要看傷口的類型和位置),血就不流了,血液已經凝結,這看起來是尋常小事,但其實是複雜的奇事。血液凝結需要至少一百種蛋白質,過程十分複雜,而且人體懂得取捨;如果是刮鬍子流血,只有刮傷處會啟動凝血機制;如果是骨折,則只有骨折處會啟動凝血機制,其他部位都不會。布羅希醫生表示:「凝血機制只在對的位置啟動,其他部位則關閉。想像你是非洲草原上的牛羚,被劍齒虎咬下一大塊肉,你流失了一些血,但至少活了下來,只是體內的血量減少、血液循環變慢。」因此,血液比較不容易凝結,血流不會在不該止住的地方止住。少了一大塊肉通常還好處理,可以任由人體自行復元,也可以交由醫生治療,算不得什麼致命的傷口。皇家倫敦醫院及各大創傷中心的傷患可就嚴重多了,其傷勢之複雜,導致全身「失控無法抗凝」,抗凝血機制啟動不了,血液就沒辦法凝結。在醫事人員抵達之前,這類重傷患者的凝血機制就已經錯亂,協助凝血的血小板也無法正常運作,原因至今仍舊不明,這種複雜的生理錯亂稱之為「急性外傷性凝血異常」(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九五九五的血管給輾得稀爛,血液從循環系統中滲出來流到身體各處,血量和血壓迅速下降,原本每分鐘輸送十品脫血液的心臟慢了下來,需要輸送的血液越來越少,血液循環系統不再供氧,九五九五的器官和組織因而缺氧,身體逐漸停止運作。內出血聽起來不吵不鬧,血往體內流,斯斯文文,但卻破壞力十足。缺氧的血液細胞會製造乳酸,導致人體酸化(醫學上稱之為酸血症),同時會釋放鉀離子,鉀離子過多會導致心跳停止,所以注射死刑常用的成分之一就是氯化鉀。血流減少加上環境因素(許多事故傷患都躺在冰冷的地上),導致九五九五的體溫下降。正常來說,血液會運送熱能,出血時則否,而體溫越低,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就越差,凝血功能越差,失血就越嚴重,而失血越嚴重又會導致體溫下降、酸血症惡化,這一切同時運作,結果就是每下愈況。因此,低溫症、酸血症、凝血異常,在外傷醫學界稱為「致命三要素」。九五九五不再說話,心臟也不再跳動—既然沒有足夠的血可以打進動脈,心臟自然停工。急救團隊的首要之務是讓九五九五維持呼吸,因此先進行插管,接下來的胸部按壓則不用,骨盆創傷的傷患血差不多都「流乾了」,心臟無血可運,因而停擺,換作是五年前,九五九五大概會被宣告不治,但是,「HEMS」除了插管和胸部按壓之外,還有兩招可以使用。第一招,急救團隊將九五九五從公車底下救出來,立刻開胸直接按摩心臟,讓心臟繼續跳動,這稱為緊急胸廓切開術,自一九九三年起列為皇家倫敦醫院標準急救流程,如今每年大約實施二十次,儘管如此,緊急胸廓切開術看起來還是相當驚險刺激;至於第二招則是二○一二年才列入急救流程,路人大概會覺得第二招沒什麼,但卻是劃時代的醫界革命—當場為傷患輸血。※ 本文摘自《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作者:蘿絲.喬治 譯者:張綺容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03
-
2022-10-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旅行團中有人確診,行程會中斷嗎?國旅哪些場合可免戴口罩?
我國邊境將分階段逐步開放,9月29日採「3+4」一人一室、改發4劑快篩,以及10月13日改為「0+7」,同步取消禁團令、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來台、取消電子圍籬、改採自主防疫。面對政府漸趨寬鬆的防疫政策,想在國內旅行該做好哪些準備?《元氣網》為您整理國旅相關規定。Q:沒打滿三劑疫苗可報名旅行團嗎?A:交通部觀光局放寬國旅團防疫規範,未完成第三劑疫苗的旅客,只要持出發前四十八小時內快篩陰性證明即可參團。Q:旅途中有團員快篩陽性會停止行程嗎?A:指揮中心表示,依現行防疫指引,不會因為一名旅客快篩陽就全團隔離,居隔者將由各地方政府彈性制訂規範辦理。Q:同團旅客確診誰會被隔離?A:依指揮中心目前的規範,若旅客快篩陽會直接匡列為0+7或3+4的對象只限同住家人,如果是同團也是同住家人,現行做法就會匡列為3+4或0+7。Q:出團時還需要遵守什麼防疫規定?A:落實量測體溫、用乾洗手或酒精消毒,並且除了在必要時刻例如用餐外,須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相關防疫措施。【相關新聞】>>國旅團客免三劑!交通部:48小時內快篩陰證明即可出遊Q: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仍限制飲食嗎?A:指揮中心已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舉凡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皆開放飲食。各類交通運輸之防疫規範:⚫台鐵防疫規範⚫高鐵防疫規範⚫客運防疫規範Q:行程中有哪些場合可免戴口罩?A:指揮中心表示,外出應全程配戴口罩,除以下情況可免戴,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室內外從事運動。⚫室內外拍個人/團體照。⚫自行開車,車內沒有人或車內乘客為同住者。⚫在山林或海濱活動的時候。⚫在容易讓口罩潮濕的活動場合,如視水域活動或三溫暖等。⚫外出有飲食需求的時候。對於口罩的解禁時機,指揮中心9月27日表示,由於正值BA.5高峰,醫院收治情形正在高點,考量醫療負擔和避免過多確診個案,口罩禁令未來幾周不會有大規模調整,要等「0+7」措施實施後再做檢討。【相關新聞】>>口罩禁令11月解除? 羅一鈞:未來幾周不會大改
-
2022-09-30 養生.抗老養生
早晨4杯水,是最簡單的排毒法!切記喝完水「這些時間」後才可以吃東西喝飲料
很多人以為瑜珈就只是做動作練習體位法而已,其實瑜珈涵蓋飲食、飲水甚至生活態度,有鑑於最近看到很多學生都只喝飲料不喝水,手搖杯、罐裝飲料、軟性汽水滿街都有,奶茶、咖啡一天好幾杯,但是卻都不喝水,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健康問題!你知道嗎?只要掌握正確喝水原則,你的皮膚、精神甚至整體身心健康都會有驚人變化! 前陣子,國外就有網友進行喝水挑戰30天,用手機鏡頭紀錄下每日變化,明顯氣色跟膚況都變得超好,比琳瑯滿目的保養品、化妝品還神奇!誰想得到再平常不過的喝水這件事,竟然有這種神奇功效?原理很簡單,身體保持在水分充足的狀態就是影響整體健康的關鍵,但奇怪的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單純地好好喝水,喝足夠的水,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到… 水份可溶解礦物質及營養物質,讓身體得以吸收,同時也扮演攜帶廢棄物排出身體的重要角色,身體得以正確運作,所有的細胞、器官都需要水的幫忙,舉凡調解體溫、潤滑關節、幫助食物順利通過腸道、保護脊髓及敏感精細的組織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喝水可以排毒的主要原因。簡單說,人真的不能沒有水。 早晨時光被稱為「黃金時段」,在一天正式展開前,你可以做很多事,喝水、刷牙、冥想、祈禱、瑜珈、吃營養滿點的早餐,這些全都是你開啟健康一天的好方法。喝水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療法,不論是嚴重的疾病或者是小病痛,像是頭痛、身體疼痛、心臟問題、關節炎、心跳過快、癲癇、肥胖、氣喘、支氣管炎、腦膜炎、膀胱問題、嘔吐、胃炎、腹瀉、痔瘡、糖尿病、便秘、眼疾、經期失調、耳鼻喉疾病等,都已被證實能夠透過在對的時間飲水達到治療效果。 沒有水會怎樣?第一,人體最強大的過濾器-腎臟就無法好好工作!如果腎臟沒有善盡職責,廢棄物、毒素就無法排出體外,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慢性腎臟疾病置之不理,長期不治療的話,就會導致腎臟衰敗,如此一來,就只能透過腎臟滲析(洗腎)或移植來解決問題。 第二常見的問題是喝太少水而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細菌感染循著尿道一路往上影響到腎臟,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突發性的腎臟感染也非常危險,如引發敗血症,會危及生命安全。 第三則是腎結石,通常都是因為每日飲水量未達標準,長期身體缺水而有腎結石,易併發尿道感染,研究顯示腎結石也會提高腎臟得到其他疾病的風險。 第四為脫水現象,由於諸多原因,身體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時補充,也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當腎臟無法維持電解質平衡,許多生理機能都會受損,像是神經肌肉反射減弱,身體會不由自主出現難以控制的動作甚至失去意識。 考量每人每日活動量以及排汗程度不同,其實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每日標準水分攝取量,但有普遍認同較為健康的建議飲水量範圍: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男性一天應該攝入3000毫升,女性為2200毫升(含所有非酒精的液體)。 喝水五大健康好處如果你本身有腎臟問題或是其他健康問題,在實施任何飲水計畫之前,請先諮詢你的專業醫師。針對一般人的健康狀態,這邊有幾個步驟提供給你參考,只要遵從在正確的時間點喝水,完成這樣一件小事就能為你帶來大大的健康好處: (1) 起床後,什麼事都先別做,連刷牙也都先等等,請先喝4杯160毫升的常溫水,對剛開始實行的人來說,一下子要喝4杯水其實有點困難,但不用擔心,你就盡可能喝,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4杯的量。 (2) 喝完4杯水之後,至少45分鐘內不要吃東西或再喝任何液體。 (3) 45分鐘之後,你就可以吃東西或喝東西囉! (4) 記得在進食後,不管是正餐或點心,45-60分鐘內都不要喝水,但可以刷牙或漱口,如果真的覺得很渴,可以喝一小口水。 (5) 如果你生病了、年紀較長或是不太習慣這樣喝水,你也可以慢慢執行,試著慢慢增加每日的飲水量至平均2200毫升。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我感染「BA.5」了嗎?咳嗽、喉嚨痛...重複感染是特徵!BA.5「潛伏期、10大症狀、預防方法」這篇一次看
-
2022-09-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通勤族如何自保?醫授5族群防疫攻略,3步驟不把病毒帶回家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9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38萬例本土病例。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隨著疫情逐漸流感化,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該去公司的上班族必須出門通勤去上班,而該去學校上課的學生族群也要通勤去上課。在通勤的過程中該如何安全有效的防疫,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的自身防疫建議給通勤族,讓民眾能安新外出,過著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生活。5大通勤防疫術 一次看懂指揮中心在7/19宣布適度放寬戴口罩,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適度放寬戴口罩,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據義大醫院醫師洪暐傑在《今健康》撰文指出,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開車、騎車、租用單車、走路等5種,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1.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到達公司或學校後,也別忘了再次消毒手部及手機!2.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3.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4.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5.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通勤族防疫步驟6+3 對於通勤防疫,兒科醫師歐淑娟也分享自身通勤搭車的防疫方法,分為出門前跟到公司的防疫6步驟,以及回家後的防疫3步驟:———出門前———1.出門前先量體溫,萬一發燒(成人37.5 兒童38.0),請假在家休息。2.可以的話,在家用完早餐,提早半小時出門(避開人潮)。3.除了備用口罩、手機、錢包、鑰匙,我會帶一小瓶酒精乾洗手。4.出家門前先把口罩戴好,電梯內、路途中全程戴口罩、不飲食。(正確戴好口罩:臉比較小的朋友可以把耳掛打結,或是交叉之後再戴;鼻墊處務必服貼鼻子與臉,口罩下拉至包覆下巴;口罩的密合度愈高,保護愈完整。)5.在公車、捷運、雙鐵上,手碰過把手、拉環、下車鈴、開門鍵、門把、安全帶扣環後,用隨身攜帶的乾洗手清潔手部。6.到達公司/學校時,再次清潔手部,手機表面也用酒精清潔一次。———回到家———1.在玄關脫鞋、消毒鑰匙,沒有當天洗的外套噴酒精消毒。2.脱口罩(妥善丟棄)、消毒手機(酒精)、立刻洗手(洗手乳、內外夾弓大立腕),換掉外出衣物,或是直接洗澡+洗頭。3.每日換口罩。歐淑娟提醒民眾,即使是打過疫苗的朋友也都建議這麼做,因為疫苗的防護力再高,都不是100%,假日盡可能待在家,減少非必要的出門,大家一同齊心抗疫。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建議的通勤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共同營造安心的通勤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外出通勤不憂心。
-
2022-09-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0本土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00萬例。面對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對此,害怕確診的民眾會選擇減少外出聚餐和內用,有人認為「走到餐廳還是沒有踏進去內用的勇氣」、「還是選擇外帶餐點、把食物帶回家享用」。而也有對內用抱持另一類看法的民眾,認為「會中出門就會中,就算待在家也會中,隔壁鄰居在居隔,病毒有可能也飛進你屋內」、「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確診是難免的,只是早晚,過幾天可能政府就將這病毒降級改為流感。」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及專家的防疫建議,讓大家在疫情期間能一同做好防疫,安心內用,與病毒共存。內用風險高?室內用餐感染風險比戶外用餐高根據經理人報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刊登一篇名為〈疫情時期,如何讓餐館更安全?〉,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冠狀病毒是透過說話、打噴嚏、咳嗽等行為造成飛沫傳播。當人們聚集在餐廳吃飯,不免俗的聊天交談、大口咀嚼,製造更多的飛沫;雖然科學家尚未釐清一個人吸入多少病毒量、或是待在有病毒的環境多久就會染疫,但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計,近距離接觸病毒15分鐘就可能遭到感染。而在美國於餐廳染疫的個案,多是與確診者在同個餐廳共處、超過30分鐘到幾個小時,尤其是在嘈雜、通風不良的環境。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比約恩.比爾尼爾(Bjorn Birnir)將流體動力學的知識,應用到新冠病毒的傳播研究之中,他發現餐廳的「空氣循環」的確很重要,「人們應該盡可能在戶外用餐,室內的感染風險比室外高出20倍。」如何減少餐廳內用風險?可參考MIT建議調整針對沒有戶外用餐空間、只能內用的餐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提供以下建議:1.餐廳的大小很重要空間較大的餐廳,較能保持社交距離。2.新鮮空氣如果餐廳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室外座位。MIT引述UC Santa Barbara的科學家所言,室內空間染疫的風險是室外的20倍。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靠近開放的窗戶或門口的座位。在不進食時,應戴上口罩。3.避開人群與熱鬧如果餐廳窄小、擁擠、吵雜,比較不理想。餐廳可調低音樂音量,使客人不必大聲說話。4.安排座位也很重要如果你和不是同一家戶的人共餐,請與他們坐斜對角。日本超級電腦Fugaku計算出,坐斜對角的情況下,用餐者受暴露的病毒飛沫會減少75%。內用該怎麼防疫?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國內疫情升溫,讓民眾擔心外出用餐增加染疫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建議,出外用餐時須把握6原則,才能避免群聚感染:一、進餐廳前,要量體溫二、離席前後,戴上口罩三、用餐前後,勤消毒手四、脫下口罩,安靜用餐五、不宜挪移,隔離用板六、踏出餐廳,再次洗手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及專家建議的內用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一來消費者與店家便能一同創造出安全用餐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內用不憂心。
-
2022-09-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疫情後第一次出國該注意什麼?出入境須知及個人防護一次看
新冠肺炎疫情2年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9月22日證實將放寬邊境措施,採取兩階段放寬,第一階段9月29日起,放寬入境檢疫7天皆可一人一室;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實施,入境可望免隔離,採「0+7」自主防疫。疫情就要結束,想出國該做好哪些準備?《元氣網》為您整理出入境相關規定及個人防疫原則。3+4→0+7 邊境採階段性開放針對邊境管理措施鬆綁,指揮中心指出將採階段性開放:第一階段:9月29日零時起,維持「3+4」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實施「0+7自主防疫」調整重點:1.自9月29日零時起,入境檢疫措施維持3+4,前3天居家檢疫之處所調整為「1人1室」,及配合邊境取消唾液採檢,調增入境旅客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措施。2.自9月29日零時起,調增入境總人數為每週6萬人次、取消入境唾液PCR檢測、檢疫處所得全程採1人1室,相關部會積極準備「0+7」開放目標。3.因應邊境逐步開放,指揮中心預為規劃入境者免除居家檢疫措施,將採7天自主防疫,並視疫情發展,預計10/13實施。【相關新聞】>>邊境解封採階段性開放 入境唾篩PCR改發快篩旅行團須知:需完成疫苗追加劑 目前禁團令依舊交通部觀光局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在八月底通過「旅行業辦理出(入)境團體旅客操作指引」,儘管目前禁團令依舊,但只要指揮中心宣布開放,指引就可以當作旅行社的參考。根據觀光局規畫,出入境團客操作指引大致分為四大部分,包括旅客要求、旅行社要求、旅遊產品規畫以及其他防疫措施等。其中旅客要求部分,無論出入境的旅客,都需完成疫苗追加劑的施打,且要遵守相關防疫措施;旅行社的部分,無論是導遊,還是領隊,同樣要完成疫苗追加劑施打,且須經過相關訓練,熟悉指引規範,隨時注意旅客健康。旅行產品的部分,觀光局表示,由於是團體旅遊,因此行程安排需要團進團出,不可以脫團或有個人行程,出境國家也都有相關防疫規定,旅行社出發前須詳加說明,行程安排上也要遵守當地防疫規定。至於保險的部分,觀光局表示,目前仍是建議旅客投保相關的旅行險、醫療險。【相關新聞】>>觀光局出入境團客指引曝光! 打滿追加劑才能參團出國自由行須知:如何出國不染疫?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授五重點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曾於七月初飛往日本旅遊40天,無論是在日本期間或是歸國之後皆未有確診跡象,他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分享五大防疫關鍵,告訴民眾如何在有疫情的國家旅遊卻能全身而退的方法。林氏璧表示這些防疫措施「其實真的很簡單」,重點是「做到位」。林氏璧五大防疫原則如下:1.全程戴外科口罩,特別是室內空間,口罩每天換一個,流汗太溼也需替換。2.盡量避免密閉、擁擠不通風的室內空間,非不得已也要減少逗留時間。3.絕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到外面的物品後,絕對要酒精乾洗手。4.抓安全距離不要人擠人,和人保持1.5公尺以上。5.搭飛機時,必戴N95口罩,飛機上盡量不飲食和上廁所。除此之外,林氏璧表示,自己也帶了足夠的快篩,不舒服時會自己快篩,且為了主動監測自我健康狀況,也可帶體溫計和血氧計。另外他也準備了新冠症狀治療藥物,包括退燒,止痛,止咳等,尤其Omicron喉嚨痛的症狀較明顯,可喉嚨痛症狀準備藥物;以及自費準備清冠一號和防疫茶備用,以及投保可支付醫療費用、針對外國人設計的旅遊保險。林氏璧說,如果真的有轉重症傾向,也要先查好當地可收治外國人的醫院,以確保語言溝通無礙、儘速就醫。【相關新聞】>>旅日40天回國「怎麼篩都陰性」 林氏璧教五大防疫撇步各國管制須知:及時查找各國入出境規定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蔡芳均歸納亞太國家入境檢疫隔離規範,現僅「中國、香港、台灣」要求旅客入境後「篩檢、隔離」都要做,台港為三加四,中國大陸為七加三;其他國家多為兩者都不用,或檢測陰性即可免隔離。●亞太區國家入境檢疫與隔離規定旅客入境時不用接受檢測與隔離: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紐西蘭、澳洲入境24小時內接受PCR採檢,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南韓未完整接種疫苗者進行入境檢測,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印度旅客仍須接受入境時篩檢與後續隔離: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編按:台灣自9/29起改為零加七,香港自9/26起改為零加三。)因應新冠疫情,世界各國邊境管制及入境後檢疫措施各有不同,可上外交部網站查詢「世界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相關措施一覽表」。須注意的是,該表內容乃依據世界各國規定更新,由於各國入出境規定依據疫情狀況時有變動,相關資訊仍應以各國主管機關公布為準。【相關新聞】>>中港台入境要求最嚴 學者:現在監測中重症才是重點海外旅平險須知:赴海外染疫確診不理賠因應各國邊境解封,海外旅平險附加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也重新開賣。據金管會統計,到今年底前,有共20家產壽險業規劃推出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但全都不理賠法定傳染病,換言之,國人赴海外染疫確診依舊沒得賠。保險業者坦言,目前海外突發疾病險,依舊無法承保法定傳染病,有三大主因,一、欠缺國外損失經驗,且病毒變種速度太快,二、難以釐算合理費率,三、目前國際再保可能基於承保量能、或是各國疫情等風險考量多不再承接。業者擔心保戶在國外染疫的理賠風險升高,避免防疫險「從國內賠到國外」,重新上架的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只能將染疫風險剔除。【相關新聞】>>20家保險業重開賣海外突發疾病 染疫確診不理賠
-
2022-09-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康復後又失眠,該怎麼辦?中醫師教3招克服長新冠失眠後遺症
隨著確診者相繼解隔離,中醫門診出現因為「新冠後遺症」求診的患者,睡不著的確佔了很大一部分。根據經驗,新冠後遺症的失眠可分為三型。 新冠失眠3類型 第一型是累到睡不著,通常合併疲勞及食慾下降。以中醫來看屬於「氣虛」範疇,代表生病之後身體的能量不足,累到連睡覺的力氣都沒有。此時中醫會用「補」的方式來處理,臨床上常用補中益氣湯、酸棗仁湯來處理,效果很好,治療後我們身體會充滿能量,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好。 第二型是緊張到睡不著,通常合併胸悶心悸及肩頸僵硬;這個在中醫來講屬於「心陽不足」,簡單來說就是被這個病嚇到了,擔心會傳染給家人、擔心後遺症、擔心朋友同事鄰居的異樣眼光,焦慮到睡不著或是壓力大到睡不著。這一型跟自律神經失調最相近,中醫會用四逆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來處理,讓我們可以對抗壓力,不再焦慮,正向思考,自然就會好睡。 第三型是身體有一般人常說的「虛火」,通常會發生在確診時有發燒高熱的患者身上,虛火引發的失眠會容易睡睡醒醒,睡不安穩,身體在下午晚上還會覺得發熱,手心腳心也會發熱,但明明體溫怎麼量都是正常的。這一型的我會用引火湯、防己地黃湯來處理,一方面補虛,一方面降火,吃藥後我們就可以一覺到天亮。 改善後遺症3方向1.生活作息 多出門活動,輕量的有氧運動像散步、快走、腳踏車可以幫助睡眠。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也要減少睡眠時受到外界噪音及光源的影響,營造舒服的睡覺環境。 2.飲食 減少攝取,油炸、燒烤、咖啡因、酒精這些刺激性的食品;多攝取香蕉、藍莓、燕麥、雞肉,這些食物能夠幫助產生更多的快樂因子「血清素」,血清素會讓我們的身體有愉悅的感覺,有放鬆的效果,可以助眠、抗焦慮。 3.中醫茶飲 • 材料:浮小麥30克,甘草8克,大棗5枚 • 煮法:用600cc的水煮成300cc,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平衡自律神經。
-
2022-09-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男隔日死 新病毒更兇猛 藥師公會建議備「3機6藥」
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昨公布的死亡病例中,一名20多歲男性確診病患當天昏迷隔天病逝,一日喪命,顯示這波病毒更加兇猛,新增本土病例已逼近5萬大關,除了原有的病毒仍在攪局,新冠變種病毒BA.4、BA.5更是來勢洶洶,除了傳染力更強,造成中重症甚至死亡的數字也一直在攀升,台南市藥師公會提醒民眾除了口罩和酒精仍不能放棄外,家中最好備有「3機6藥」,以利及時因應突如其來的症狀。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表示,新冠肺炎主要侵犯肺部,肺部受損後,血中帶氧能力就會下降,發生缺氧昏迷、呼吸衰竭、休克致死的危險就會增加,因此,家中最好備有血氧機以利即時偵測是否有血氧濃度下降的警示,另外,確診時,身體處於發炎狀態,血壓、體溫都有可能升高,量血壓、量體溫也是必要的檢查,建議民眾家中最好備有「血氧機、血壓計、耳(額)溫槍或體溫計」等3種檢測儀器。台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陳皇宇說,健康正常人的血氧濃度介於95-100%,當量測的血氧濃度處於91-94%之間,代表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導致血氧濃度偏低,當血氧濃度低於90%時,應該是有嚴重的疾病導致血中帶氧量不足,這時量測血氧的次數頻率就要增加,尤其是發現血氧濃度一直在往下掉時,更要特別小心注意,必要時要趕快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免發生缺氧休克、呼吸衰竭或是猝死的危險。陳皇宇表示,新冠肺炎感染初期最常見到的症狀和感冒時的症狀類似,有喉嚨痛、發燒、咳嗽、痰多、流鼻水、拉肚子等現象,因此,醫師通常會開這些症狀的處方藥,民眾居家也可到藥局購買這些症狀的醫師、藥師指示藥品先備著,當有症狀發生時就可先服用這些症狀用藥來進行自我藥療以減輕身體的不適,然後再找醫師詳細看診。這波病毒更加兇猛,台南市藥師公會提醒民眾家中可先備好「3機6藥」,勤洗手、戴口罩、酒精消毒,這些防疫的動作還是避免染疫的必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