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癌症.癌友故事
搜尋
食慾
共找到
1033
筆 文章
-
-
2023-11-27 養生.運動健身
5個速效燃脂動作 跟著做 讓你冬天不胖反瘦
寒冷的冬天,容易讓人有食慾增加的感覺,冬天更要動起來,追求健康體態的人們愈來愈注重燃脂運動。對於初學者而言,選擇容易上手且高效的運動,也較能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培養出對運動的愛好,今天就來介紹五個初學者,也能快速學會的高效燃脂動作。編輯推薦Netflix《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值得追嗎?5大亮點一次看,揭露超殘酷人性黑暗面!2023Netflix必看6部療癒系動畫!揭弊暗黑演藝圈、動人純愛物語、勵志金句連發韓國小眾品牌「b.write」!韓妞都在用的ins超火文青筆電、帆布包棒式將身體支撐在手肘和腳尖上,保持身體呈現一直線。此運動主要鍛鍊核心肌群,同時還能刺激多個肌肉群的協同作用,提升基礎代謝,達到燃脂的效果。深蹲深蹲是強而有力的下半身運動,對塑造腿部和臀部肌肉非常有效。站立時保持腳與肩同寬,屁股向後坐,使大腿與地面平行,慢慢站起。此動作能促進腿部肌肉的發展,同時提升心肺功能。雙抬腿仰臥在地上,雙腿伸直,再慢慢抬起至垂直位置,緩慢降低。此動作主要針對下腹部肌肉,強化腹肌,同時還有助於改善核心平衡。捲腹仰臥在地上,雙膝彎曲,手放在頭後,將上半身從地面捲起,收縮腹肌,再慢慢下降。此動作專注於腹部的肌肉訓練,是塑造腹部線條的利器。肘膝捲腹進入伏地挺身的姿勢,快速將一腳膝蓋靠近胸部,再交替換腳。此項全身運動同時訓練核心、手臂和腿部肌肉,並加速心率,達到高效燃脂效果。以上五個動作無需專業器材,特別適合初學者,每天花上短短的時間,就能達到速效燃脂的效果。大家都學會了嗎,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夢幻腿型不再遙不可及!小紅書爆紅瘦腿操 3分鐘5個動作輕鬆擁有纖細美腿2024熱門台劇開拍!《我們與惡的距離2》5大看點,周渝民、薛仕凌雙視帝比拚演技!「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24 養生.聰明飲食
不適合下鍋煮?煮到爛超好吃?天冷吃火鍋 爭議及討論度最高的食材是「它」
隨著季節的轉換,天氣也逐漸轉冷,讓人凍得皮皮挫,在這樣的寒天裡,就免不了要吃上一頓火鍋大餐暖和身體。不過,火鍋食材的選擇百百種,甚至讓人產生「選擇困難」,因此我們就針對「火鍋食材」相關話題進行觀測,一起看看受到最多網友熱議的火鍋食材有哪些!《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火鍋食材」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火鍋食材排行。「溫體牛」鮮嫩美味讓人食指大動 觀察近三個月網友針對「火鍋食材」的相關討論,發現除了湯底之外,多數人最在意的就是肉品的選擇,其中以「牛肉、豬肉、雞肉」三種肉類最為普遍,而「牛肉」更是擄獲許多網友的胃。論壇上就有許多吃鍋心得,提到「溫體牛涮個5秒起來,鮮甜軟嫩,真的超幸福」、「超愛吃牛筋那種時而軟Q時而化口的那種口感」,表示牛肉口感鮮嫩迷人,讓人欲罷不能,且近年因網友口耳相傳台南的「溫體牛」相當美味,引起不少人在社群上討論關於當地「牛肉火鍋」、「牛肉爐」相關話題,為「牛肉」堆出極高聲量。除此之外,「蛤蜊」則是民眾在挑選海鮮食材時的首選,有網友便詢問「煮火鍋必加的海鮮食材」,引來眾多網友說道「蛤蜊!什麼湯底都百搭!」、「蛤蜊!!!」,點出「蛤蜊」鮮味十足、能夠為湯底增添風味,讓美味程度更上層樓。「芋頭」評價兩極闢出網友新戰場另外,在挑選火鍋的蔬菜上,論壇上則出現許多分歧意見,當中又以「芋頭」引起最多議論。在「芋頭適不適合下鍋煮」的相關話題裡,網友分成兩派人馬,支持者表示「吃火鍋就是要加芋頭啊,那可是靈魂」、「芋頭好吃耶,煮到爛超好吃」,認為芋頭與火鍋融合後的湯頭簡直是人間美味,而另一派民眾逗趣回覆道「邪教,絕對是邪教,火鍋絕對不能出現芋頭」、「丟芋頭的人都應該抓起來,丟下去整鍋都不用吃了啊!!!!」,表示自身無法接受芋頭熟透後會「解體」、「爛爛的」,讓人看了食慾全失。天冷時來一頓火鍋可說是寒天中最幸福的事了,除了能抵禦寒氣以外,還能夠與親朋好友同聚共食、分享火鍋的美好滋味。寒流到來時,不妨就與三五好友相約,一同品嚐以上熱議的各種食材,享受美味的火鍋大餐!(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3-11-23 醫療.消化系統
右下腹痛怎麼辦?可輕微也恐致命!醫指3情況早檢查不要拖
右下腹痛除了腸道問題以外,也還有很多其他器官問題的可能性,也包括男性及女性的特有器官。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留意,若有腹痛以外不尋常的症狀早點檢查,避免延誤。 右下腹痛常見原因?醫:小心闌尾炎,拖延恐致命! 王威傑醫師表示,右下腹不只有腸道,也有不少器官,除了大腸、小腸,也包括腸道其中一段的盲腸(闌尾)。另外女性的卵巢、泌尿道系統的輸尿管也在此處。 引發疼痛的問題,腸道可包括腸炎、便祕、脹氣、憩室炎、疝氣、腸中風等。輸尿管則可能因結石、感染、發炎形成疼痛。婦科問題可包括子宮外孕、卵巢扭結等。男性的性器官睪丸雖然不在腹部,但若是出現睪丸扭結、精索靜脈曲張等,疼痛也常延伸至右下腹。醫師也說明其中幾項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惡化的疾病, 常見卻有致命風險的「闌尾炎」:闌尾炎是右下腹常見的疾病之一,且位置主要就發生在右下腹,常被誤認吃壞肚子,延誤就醫卻有可能喪命。其他典型症狀也包括食慾不振、噁心想吐等。 形容不出疼痛的「腸中風」:缺血性腸道疾病的腸中風,患者會出現形容不出位置的腹痛,也就是感覺到腹痛,卻指不出確切位置,延誤就醫會使腸道壞死、有致命風險。其他症狀也包括脹氣,更嚴重則如發燒、血便。 肚子會凸起一塊的「疝氣」:疝氣男女都可能發生,是一種器官因腹部壓力,進而穿出肌肉層原本就有的孔洞之疾病,男性也可能發生在睪丸。器官穿出肌肉層可看見突起物,若卡在肌肉層形成「嵌入型疝氣」,延誤就醫也可能使器官壞死、有致命風險。 右下腹痛當下該怎麼辦?醫教改善,無法緩解早就醫! 禁食、按摩:王威傑醫師表示,右下腹疼痛的當下,可先嘗試停止進食約4-5小時,或是按摩腹部,看是否可以減輕腸道負擔,改善因輕微腸道疾病所引起的疼痛。 有凸起物可嘗試推回:若是發現腹部凸起一塊則可能為疝氣,可輕輕的嘗試將其推回。但如果推不回去不要硬推,這可能已是「嵌入型疝氣」。 薄荷油、消炎止痛貼布:其他改善方式也可透過薄荷油或消炎止痛藥進行,兩者皆有助緩解疼痛。不過消炎止痛藥建議使用貼布型,範圍較小、較侷限,相較透過血流藥效傳達全身的口服型,更能避免增加腸道或其他身體部位的負擔。 右下腹痛可輕微也可能致命,醫指3情況早檢查不要拖! 較嚴重症狀,盡早檢查:王威傑醫師也提醒,雖然右下腹疼痛最為常見的原因是腸道疾病,但基於常見且可能致命的闌尾炎也會發生在此處,其他也有幾項可能致命的疾病風險,因此若出現腹痛以外不尋常的症狀,例如發燒、血尿等,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 高危族群、特殊情況,盡速就醫:若是無法辨別腹痛、腹痛超過7天、發燒達到3天,或是曾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年紀大於80歲者、曾有泌尿結石者等高危族群,以及近期有發生過車禍或做過腹腔手術,或是懷孕初期或疑似懷孕、更進一步發現陰囊有摸起來像是「小蚯蚓」、陰囊劇痛等,這些族群都應盡速就醫,不宜再繼續觀察。 危險徵兆,即刻就醫:若有發現腹壁僵直、按壓腹部會更痛的反彈性腹痛、冒冷汗、喘、意識不清、脫水、血壓降低、血便、像草莓果醬般的糞便,這些都可視為危險徵兆,應即刻就醫、不可拖延。而有別於其他部位的腹痛,右下腹痛同時又噁心想吐、食慾不振,須注意闌尾炎的可能,為避免風險,也應立即群求醫療協助。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肚痛別忍!位置、疼痛方式...差點是致命疾病!醫教4救命關鍵自我檢測.可割可棄?割闌尾真的是割掉身體「多餘」的部位嗎?.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3 活動.活動最前線
長期腰痠背痛、體重降不下來怎麼辦?醫療科技展百名醫師現場開講
長期久坐工作缺乏運動,導致身體多處痠痛,體重也直線上升,都是忙碌的現代上班族常面臨的健康問題。本月底即將舉行的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中,來自全台的百位醫師專家,將於四天展期中每日現場開講,帶來精彩衛教講座,深入淺出探討民眾關心的健康議題。王凱平:改善慢性疼痛需持之以恆 APP助力居家訓練如果你有持續三個月以上的肌肉疼痛問題,當心是慢性疼痛在作祟。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王凱平表示,肩頸、腰部及背部,都是現代上班族好發慢性疼痛的部位。 王凱平說明,慢性疼痛的治療方式,包括針對肌筋膜炎患部激痛點,以按摩、針灸、局部注射等方式處置,然而這些並非一勞永逸的作法,若仍維持相同生活習慣,有時慢性疼痛仍會反覆找上門。這時改善自身身體條件,例如強化肌耐力、提升核心肌群穩定性、矯正姿勢等,才是治標治本之道。 王凱平舉美國一項2021年的研究為例,患有慢性疼痛的員工,請假天數平均比無慢性疼痛的員工還要多上三倍。而根據與企業合作的調查結果,估計企業中約20至25%員工有慢性疼痛情形,顯示員工的慢性疼痛是企業應重視的課題。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與企業合作推動健康促進團體課程,目前已有逾十間公司行號參與,包括台達電、仁寶、友達等,於每次一小時、連續五周課程中,在物理治療師及運動傷害防護員指導下,進行肌群強化與動作訓練。學員回到家並能自我訓練,透過手機APP「JoiiSports」紀錄每日訓練成效,其由手機鏡頭動態捕捉技術,可回饋動作正確性。王凱平說,大多數學員自第三周起,便能感受到慢性疼痛有效舒緩。莊海華:肥胖基因檢測有助精準減重事半功倍肥胖也是許多人深受所苦的健康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已攀升至50.3%,可說是「胖的人比不胖的還多」,且中小學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也都有升高情形,是國人健康一大警訊。林口長庚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莊海華醫師分享對肥胖的趨勢變化觀察,在先前疫情三年中,整體而言人們變得更胖了,原因是居家隔離的焦慮及憂鬱,讓人容易透過進食來緩解,加上不能出門也讓許多人疏於運動。然而到了後疫情時代,肥胖問題依然未見明顯好轉,因為人們的社交活動及飯局也變多了。莊海華認為,民眾對於肥胖問題常有四大迷思,包括「肥胖只是外觀問題與健康無關」、「肥胖都是自己造成的」、「一種減重方法可適用於所有人」、「體重達標後減重就結束了」。針對肥胖與健康的關聯,一般人多會聯想到三高,但實際並不止於此。莊海華說,醫學證據顯示肥胖與超過兩百種以上疾病有關,除了常見的糖尿病及高血壓,也包括失智、中風、心臟衰竭、不孕及多種癌症等。其中格外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也深受基因影響。莊海華指出,與肥胖問題相關的基因,包括食慾調節、能量利用及儲存等,讓每個人變胖的原因不同、對肥胖的耐受性也不同,進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同。透過基因資訊的檢測解讀,有助於精準減重治療,得以為病患量身打造更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讓減重更加事半功倍。醫療科技展「醫師聊健康」講座內容,涵蓋骨頭關節、耳鼻咽肺、腸胃健康、癌症治療、預防保健、代謝健康、兒童健康、腦與心血管、醫療新科技等九大主題,不僅可掌握醫療新知趨勢、釐清保健迷思,也能了解到各種新科技應用,如何讓健康變得更簡單。●展會名稱: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展覽期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展覽場地: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攤位數:約2500個●展覽特色:全球首創以醫院為主角的展會,預計有70多家醫療機構參展,參展商並有許多國內外科技大廠,將展出醫療科技應用佈局,不論產業人士或一般民眾皆適合參加點我免費索票,現場聽名醫健康大開講!
-
2023-11-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病人化療食慾不振怎麼辦?一定要喝營養品嗎?營養師教你如何補充足夠營養
癌症之治療除了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藥物配合外,需維持均衡之飲食,保持良好的營養及適度活動量,以增強抵抗力。癌症病人為何需要足夠營養?而「良好的營養」首先需補充足夠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豆製品、魚肉、雞蛋、豬、雞、牛肉…等),同時需攝取足夠的主食類(如:飯、麵、冬粉、地瓜、麵包…等),且需注意攝取足夠之油脂(如:燙青菜改為炒青菜、白飯改為炒飯),以達到足夠的熱量攝取,避免治療或病情造成的體重減輕。再者補充適量的煮熟蔬菜、洗淨之水果、已殺菌之乳品類,適時搭配營養品,以達到均衡營養的目的,良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預防營養缺乏、矯正營養不良、修補身體組織,同時可減輕治療所引起之副作用,並提昇生活品質。化療、放療有哪些副作用?癌症治療有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最常見的治療副作用為食慾不振、味覺或嗅覺改變、黏膜發炎、口腔疼痛、噁心、嘔吐、白血球減少等,接受治療應依症狀需求調整飲食或營養供應方式,同時監測體重變化,避免造成營養不良。化療、放療導致進食不足怎麼辦?一定要喝營養品嗎?當癌症病人發生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導致進食量減少,進食策略通常建議在身體較舒適時刻多攝食、少量多餐、優先進食熱量高之食物(在正餐時間吃固體食物,等點心再補充液體食物,避免過飽),同時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止痛藥或止吐藥物,以緩解身體之不適。若癌症病人若因治療之副作用導致進食量少於平常餐量的一半或體重嚴重減輕時,應積極採用營養品補充。.一般均衡營養配方-適用於進食不足的人:一般均衡營養配方,通常所含之熱量、蛋白質、油脂約為正餐的一半以內,若食慾差僅能吃完半份正餐,至少搭配一罐均衡營養配方,舉例若一日三餐都吃半量,則一日至少需另外補充三罐一般營養品,以補足所需營養;若為體重減輕之病人也可考慮在點心時補充,達到增加體重之目標。.濃縮均衡營養配方-適用於食慾不佳的人:濃縮均衡營養配方顧名思義,將一般均衡營養配方「濃縮」成一罐,所以熱量、蛋白質、油脂約為一般均衡營養品之2倍左右,但容量跟一般均衡營養配方相似,喝一罐相當於接近七成至一份正餐,可供食慾較差、易飽脹、體重減輕的病人,當正餐進食量非常少,可直接飲用取代正餐;並配合「給藥式營養補充」方式,例如每罐營養品分4次,每次喝60c.c.(2個小藥杯),短時間內補充,亦可達到增加熱量攝取的目標。.癌症專用配方-適用於癌症病人:相較於均衡營養配方,腫瘤配方額外添加藻油或魚油(含魚油之配方一天至多2罐),富含Omega-3脂肪酸,故有調節生理機能及促進食慾等功效,所以可考慮在治療前、化療期間、療程結束後或食慾不佳時進行補充,達到儲備體力、維持體重、恢復元氣之目標。治療副作用導致口腔黏膜破損怎麼辦?若癌症病人化、放療後造成黏膜發炎、口腔疼痛者,可優先選擇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絞肉、豆腐、豆花、鮮魚、蒸蛋、軟質之蔬菜:冬瓜、大黃瓜…等瓜類蔬菜),以助於咀嚼與吞嚥,同時需避免刺激性食物,且必要時補充麩醯胺酸。.麩醯胺酸-促進黏膜修復:麩醯胺酸為人體中之非必需胺基酸,可經由人體自行合成或藉由飲食中補充,其存在於蛋白質食物中,如:肉類、海鮮、豆製品等。若化療、放療後口腔、腸道黏膜損傷或傷口潰瘍,可依醫師或營養師指示額外補充麩醯胺酸,其有助於黏膜修復,並減少化療造成腹瀉之持續時間。手術後怎麼吃才能促進傷口癒合?部分癌症病人可能會面臨手術切除病灶,術後建議補充足夠優質蛋白質食物或依醫師或營養師指示補充精胺酸。.精胺酸-促進傷口癒合:精胺酸為人體中之非必須胺基酸,通常可經由人體自行合成,但當人體處於壓力、疾病或存在手術傷口時,體內合成量可能無法滿足人體需求,此時可經由配方補充足夠之精胺酸,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傷口復原。營養品使用時機與策略※癌症病人若有營養品購買需求,可請門診醫師開立,或掛營養諮詢門診以提供個人化之營養建議。若由口進食量少,不足以供應每日熱量需求,此時建議補充營養品:.情境一:便當一個→只能吃一半時→補充營養品1罐(250大卡).情境二:僅吃二三口便當(非常少)→補充濃縮營養品1罐(300-400大卡)責任編輯:陳學梅 延伸閱讀:.化療後噁心想吐怎麼辦?4招助你調整飲食面對化療副作用.抗癌飲食不好吃、吃不下怎麼辦?腫瘤科醫師教1撇步 食慾、營養兼具.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你絕對要少吃
-
2023-11-19 名人.好食課
有這些症狀就要注意 圖解糖尿病10大症狀及8項日常習慣助預防
適逢11/14世界糖尿病日,今天好食課邀請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來跟我們分享糖尿病的10大症狀,也教教我們如何透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來預防糖尿病發生!常見糖尿病症狀1.尿多/經常跑廁所,夜間有頻尿的跡象。2.喝多/容易口渴:水喝很多,但仍舊常有口渴感。3.吃多/食慾大增:異常飢餓,即便吃很多東西仍常感肚子餓。4.體重無預警減輕:沒有計畫性的減肥,體重卻漸漸減少。5.視力模糊:糖尿病與周邊微血管有很大的關係,血液循環受阻容易導致組織缺氧,視網膜病變即造成視力退化問題。6.手腳麻木,足部甚至有刺痛感。7.常感覺疲累,四肢經常無力。8.皮膚容易乾燥,甚至常有癢意。9.傷口不易癒合:即使是小傷也常花上好幾天才癒合。10.容易感染疾病:有傷口者容易再次感染,天氣一冷也容易染上感冒。*如果有上述症狀,建議至醫療院所健檢測血糖以確認自身是否有罹患糖尿病或是處於糖尿病前期。雖然國人大約每10位成人即有一位有糖尿病問題,位居十大死因排行第六名,但其實改變日常生活的8項習慣,即可大大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以下營養師就來分享這幾項小技巧:預防糖尿病飲食方面1.精緻澱粉 全穀食材:研究發現,改吃全穀食材(如糙米、燕麥等)有助於降低29%的糖尿病風險,每天30克的全穀攝取可降低13%風險,飲食上可多以糙米、地瓜、馬鈴薯等富含纖維的食材取代白米飯及麵條。2.含糖飲料 水、茶、咖啡:人每天多喝約360毫升的含糖飲料,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增加25%,而飲水、茶、咖啡等無糖飲皆有發現糖尿病風險的降低,每日以一杯水取代一份含糖飲大約可降低7%風險。3.油炸食物 健康油脂:每週吃四次以上的油炸食物會增加39%糖尿病風險,主要也跟肥胖、胰島素阻抗有關,而使用橄欖油替代掉人造奶油等較不好的油脂攝取,可降低15%風險。4.加工肉/紅肉 豆魚禽肉:紅肉與加工肉的攝取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近27%,而每天以一份禽肉取代紅肉約可降低18%風險、海鮮降低13%、豆類降低11%,建議飲食上可以多透過這些低脂、低飽和脂肪的蛋白質來源來取代紅肉、加工肉攝取。預防糖尿病行為方面1.控制體重肥胖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針對過重者,減少5-7%體重有助於降低一半糖尿病風險。2.規律運動研究發現每天走路半小時可降低50%糖尿應風險,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養成規律運動習慣。3.少看電視研究發現每天多看2小時電視會增加20%糖尿病風險,建議將看電視的時間多拿去散散步、活動筋骨。4.戒菸吸菸者比不吸菸的人多出30-40%的糖尿病風險,建議能即早戒菸就戒。【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改變8項日常習慣,大大降低糖尿病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可樂加熱有緩解感冒用途? 專家:還不如黑糖水加老薑效果更佳
許多人是「可樂控」,每天都得喝上幾口氣泡飲料,就有網友推薦,在感冒發燒、食慾不振、精神委靡之際,將可樂加熱飲用,可改善不適症狀,但這麼做真的有效嗎?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認為,可樂加熱後,只剩糖水,另有一點點咖啡因,頂多補充熱量、短暫安神,還不如沖泡老薑黑糖,或飲用稀釋過的運動飲料。可樂加熱後易被人體吸收 內含這成分能達到醒腦效果 王進崑表示,可樂加熱後,沒了氣泡,就變成熱糖水,容易消化吸收,適度飲用有助於熱量補充。另外,可樂含有咖啡因,確實可以達到醒腦效果,短暫提振精神。不過,想要補充熱量,緩解感冒所引起身體不適症狀,王進崑表示,比起可樂,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法,那就是來1杯熱呼呼的純黑糖水,如果裡面含有老薑,效果更好。舒緩感冒不適喝什麼最好? 專家:喝這飲品效果更佳黑糖保有最原始的甘蔗天然氣味,且甜度較低,無須經過水解或腸道酵素消化,就能快速被身體吸收,轉換成人體所需熱量。此外,黑糖含有豐富維生素,以及錳、鋅、鎂等礦物質成分,可適度補充因感冒而流失的電解質。若想暖身、恢復體力,以及補充電解質,不妨在水中添加老薑、黑糖效果更優,王進崑指出,老薑可以促進排汗,又含有薑黃素,屬於天然的止痛成分,與黑糖並用,熱水沖泡後飲用,確實更能舒緩感冒不適。此外,感冒後,身體會流失大量電解質,也可飲用運動飲料,與開水對半稀釋,除了降低糖份,更有益於身體吸收。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7 養生.健康瘦身
低GI飲食不只添飽足感,還能控血糖!一表看低GI食物清單及16種地雷食物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近年來低GI健康餐相當流行,各種店家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那麼,低GI是什麼?低GI食物有哪些?對於減重、血糖控制有幫助嗎?以下為您詳細介紹。低GI是什麼?先了解GI值定義啟新診所指出,GI值(Glycemic Index) 即「升糖指數」,是指食物進入人體2小時內,血糖升高的相對速度。用來衡量醣類食物對血糖上升的幅度影響,有些食物雖然含糖量少,但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反而慢。食物的GI數值越大,表示越容易讓血糖上升。因此攝取「低GI食物」,能讓血糖不會急遽地提高,對身體健康較有益處。高GI與低GI食物攝取後血糖變化。(圖片/國健署。)根據國健署衛教資訊說明,GI值介於1~100之間,其計算方法是根據食用純葡萄糖(pure glucose) 100公克後2小時內的血糖增加值為基準(GI值=100),其他食物則以食用後2小時內血糖增加值與食用純葡萄糖的血糖增加值作比較得到的升糖指數,是顯示食物經腸胃道消化吸收後,其所含的醣份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快慢,這就是所謂的GI值,即 Glycemic Index「升糖(葡萄糖)指數」。升糖指數(GI值)可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以利民眾飲食選擇參考: .低升糖指數:≦55,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小.中升糖指數:56~69,對血糖波動影響介於中間.高升糖指數:≧70,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大 低GI食物有哪些?低GI水果、澱粉一次看常見低GI食物、水果有哪些?高雄榮民總醫院屏東分院營養室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全榖根莖類、蛋豆魚肉類等,分別列出低、中、高GI常見食物,詳如下表:低GI飲食好處有哪些?國健署指出,低GI飲食不只適合糖尿病族群,對於減重也相當有幫助。低GI飲食好處如下:.較有飽足感且較不容易餓,可避免吃過量。.可降低血中胰島素值,來減少熱量產生及脂肪形成。.對於減少體脂肪有幫助,且可維持瘦體組織 (lean muscle tissue)。.可降好的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可提升好的膽固醇 (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可協助管理好血糖值,降低得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危險性。有哪些因素會影響GI值? 食物本身澱粉的可消化性:多醣類澱粉質消化時間長,GI值因而較低;相反,單糖類很快被身體吸收,GI值自然較高。食物營養素成份:蛋白質或是脂肪類的食物,消化代謝的程序較複雜,使血糖上升的速度就會比較慢,因此GI值就會較低。 食物的型態:和塊狀的食物相比,稀爛及切碎的食物較易吸收,GI值較高;以水果為例,果汁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就比直接吃水果來得快。 纖維的含量: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以纖維量較高的全麥麵包為例,其GI值為69,屬中升糖指數食物;而白麵包則為88,屬高升糖指數食物。 烹調方式:相同重量的飯和稀飯,由於澱粉糊化後的GI值愈高,所以稀飯和米飯相比,稀飯為高GI食物。另外,像炒飯炒過以後澱粉老化,腸道排空慢,和米飯相較是低GI食物,但是加了油去炒的炒飯,熱量可能比米飯高了1倍之多,因此低GI食物不代表是低熱量,此點要特別注意「烹調方式」也會影響熱量多寡。同時吃入的其他食物:高GI值的白飯或白麵包,若和蔬菜一起吃,亦可降低GI值,因此臨床上營養師總是向患者說明白飯要配青菜吃的原因。除此之外,要提醒您,食物的升糖指數會因不同食物來源地、品種、成熟度及烹調加工方式等而有差異。誰適合低GI飲食?低GI飲食法適合的人有: 糖尿病患者國健署指出,「低GI」這個觀念最早用在糖尿病飲食的。糖尿病患者常因進食後血糖偏高,而為了控制血糖,除了藥物之外,選擇「讓血糖上升速度較慢的食物」,對於糖尿病患者也很重要。 想減脂、瘦身減肥的人國外研究指出,吃較多的高GI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會加速血糖上升,容易引起飢餓感而誘發食慾,增加進食量,並促進食物代謝,大量產生脂肪,增加人體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妨礙減重。攝取「低GI食物」血糖濃度才不會上升太快,胰島素也不會大量分泌,進而達到控制血糖、減重的目的。誰不適合低GI飲食?翰方御品Daisy營養師指出,因低GI食物通常含纖維量較高、消化吸收時間較長,因此以下族群較不適合:.低血糖患者.體重過輕者.腸躁症.容易脹氣、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者每天吃低GI食物就不會胖嗎? 低GI不等於低熱量除了GI值之外,飲食的總熱量對於血糖控制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低GI」並不等於「低熱量」。很多人對於低GI飲食一知半解的人會認為,只要是GI值低的食物,就可以放心的吃到飽都不會胖,其實這是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低GI飲食模式其實是要在一定的食物總熱量範圍內,做好食物種類的挑選,才能發揮減肥、控制血糖及血脂肪濃度的效果,換個角度來說,低GI飲食其實是在固定熱量飲食內,重新組合食物的品質而非食物的量。若攝取低GI、總熱量高的食物,還是會造成血糖上升或是體重增加。健康是最大的財富、生命的基石,平常的主食應盡量選擇低GI食物,再搭配有氧與肌力運動,有利於體重控制及遠離慢性疾病發生。【延伸閱讀】 你的頭痛、身體癢,可能是「組織胺」太多了!醫師公開「高組織胺飲食」:原來酪梨、茄子都榜上有名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銀髮族注意!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常見慢性病要當心,3種飲食技巧幫你控制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升,國人的平均壽命也隨之增加,但我們不僅要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所以在今天的文章裡,【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要和你一起解析銀髮族常見的疾病,並如何運用健康飲食來協助控制!銀髮族常見3種慢性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40歲以上的國人患有高血壓的比率高達38%!除了先天性遺傳以外,肥胖、長期食用重口味及加工食物、缺乏蔬果攝取、久坐不動、吸菸、飲酒等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是形成高血壓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的盛行率約27.84%。糖尿病可分為兩種類別,而銀髮族所罹患的糖尿病通常是由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主,例如長期肥胖、缺乏運動、攝取過多精緻糖與精緻澱粉等,使體內的胰島素無法發揮功能,導致血糖過高進而形成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根據國健署發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65歲以上的民眾,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我們的骨質約在20-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急遽流失,再加上牙口功能退化、食慾降低、飲食中缺乏鈣質等因素,導致銀髮族一直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慢性病的飲食技巧一、高血壓飲食原則目前國內外最推崇的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diet)便是專門針對改善高血壓情況而設計的,其中的一項重點便是飲食中要有豐富的礦物質鉀來幫助調節血壓。因此對於血壓偏高的銀髮族們,日常飲食中可以多吃一些香蕉、菠菜等高鉀食物。二、糖尿病飲食原則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遵守定時定量進食與『三少一高』飲食原則:意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因此烹調方式建議多以清蒸、水煮、涼拌的方式來進行;也可選擇燕麥、地瓜來取代精緻澱粉的白米飯作為主食。三、骨質疏鬆症飲食原則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飲食重點在需補充足夠的鈣質,及對骨骼發育有益的營養素如鎂、維他命C、D、K等。所以在日常飲食上建議可加入一把小魚乾、一掌心的堅果及一碗綠葉蔬菜。但對於吃素、牙口功能不佳的銀髮族群,或是想要一次性補充上述全部營養的人,選擇以素食來源製成的複方鈣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很推薦的。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輩們豐富的社會歷練與經驗,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給我們許多指引與建議,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能與長輩學習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你一定更加懂得如何照顧家中銀髮族的健康!Sean在文章的最後祝大家有個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心臟衰竭怎麼吃?水喝太多竟是禁忌!11種飲食原則一次看,7類地雷食物不要碰
心衰竭幾乎是所有不同心臟病之最後共同表徵與死亡前之共病。末期心衰竭患者之預後甚至較癌病患者更差;心衰竭也是心臟疾病患者猝死之危險因素之一。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臟器、部位使用。當這個功能因為某些因素,如心臟疾病等,受到影響或減弱時,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使身體出現不適,就稱為心臟衰竭。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常見症狀:咳嗽及喘、疲倦及軟弱無力、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及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噁心、四肢冰冷、下肢水腫、體重上升、嚴重者會有腹水及黃疸。心臟衰竭的生活+飲食原則心衰竭是一種慢性變化,除了藥物控制之外,也需藉由飲食跟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以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1.維持理想體重攝取適當熱量,平日管理好體重,避免體重過重或肥胖。2.勿喝過多/過少的水分體內過多的水份易增加心臟負荷,導致水腫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因此必須遵循醫囑控制每日水分攝取。建議每天的水份攝取應控制在 1000~1500 cc,水份攝取量的計算要包括食物本身含水量、湯、飲料和開水等。3.鹽分管控,採用低鈉飲食每日均衡飲食,且不加調味料的含鈉量約為451~501毫克(約1公克鹽),因此,應儘量避免額外調味料的使用,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等,並避免醃漬類食物,例如:醬瓜、臘肉等,少喝湯汁。4.飲食均衡、選購新鮮食材飲食要均衡營養,每日飲食中包含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肉豆類、油脂類、奶類等六大類食物。若選擇包裝食品,請詳讀標籤內的成分說明,特別要注意總熱量、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鈉含量。5.少量多餐,吃易消化食物選擇易消化食物,足夠纖維以幫助排便,儘可能少量多餐、減少油炸。6.選擇含鉀、鈣、鎂豐富及高纖的食物,有益降低血壓。7.選擇富含維生素B群食物,尤其是葉酸、維生素B6、B12等有保護心臟的功能。8.多攝取富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海鮮類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可降低血脂。9.適當的休息、保持舒適安寧的環境、限制訪客、減輕焦慮、保持愉快的心情。10.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不能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11.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心臟衰竭的7類地雷食物1.超商超飽便當:除了主菜本身含鈉量就高外,所搭配香腸、酸菜也屬於高鈉食物。 2.熱狗:製造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鹽,若再塗蕃茄醬等調味料,易使含鈉量爆表。 3.泡麵:一碗碗裝泡麵的鈉含量近2400毫克,衛福部建議成人一天的鈉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吃光一碗泡麵,鈉攝取量就超標。4.洋芋片、韓式海苔等零食:留意有些餅乾及韓式海苔,上面會額外灑鹽,會不自覺的攝取過多鈉。 5.湯品、加工食物:丸子、餃子類,食物種含有過量的鈉,不建議食用。6.調味料及醃漬類食物: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醬瓜、臘肉等。7.限制酒精攝取(純酒精10公克以內/天)看完以上介紹的11個生活與飲食原則好習慣,及7個地雷食物要避免,知道要怎麼做避免發作、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了吧。除了上述的日常生活習慣,平時也要維持愉快的心情,遠離興奮緊張的情況,以免增加心臟負擔。也請記錄每早空腹時的體重及血壓與心跳,定期回診追蹤病況,才不會病情突然變嚴重而不自知,發作時恐為時已晚。延伸閱讀:.一次了解心臟衰竭的症狀、原因、危險族群和預防.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重大元凶動脈粥狀硬化!5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參考資料:.高雄榮民總醫院-安心做美食心衰竭飲食手冊.三軍總醫院-什麼是心臟衰竭?.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心臟衰竭病人之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心衰竭疾病飲食原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幫助病人不當心苦人 談心衰竭飲食原則
-
2023-11-02 名人.好食課
預防肌少症不只要運動 一圖看懂怎麼吃補充營養助你事半功倍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長輩隨著年紀的增長,運動量下降、牙口問題導致食慾降低,多多少少會出現肌肉流失的問題,然而過頭可就不好了,不僅會降低整體的生活品質,一不小心跌倒更是件大事!今天好食課Christina楊婷貽營養師 就用一張圖教你如何快速簡單檢測肌少症風險,也教教你飲食上兩重點幫助預防或改善肌少症!先來認識肌少症常見症狀1. 握力下降、重物提不動:日常生活可觀察看看長輩是否可順利打開寶特瓶蓋或罐頭,又或毛巾是否可擰乾來判斷有沒有肌肉無力問題。2. 行動緩慢容易累、從椅子或是床上站起來都很吃力。3. 體重因不明原因減輕:半年體重減輕>5%。4. 容易軟腳甚至反覆跌倒。一分鐘快速檢測肌少症風險!食指碰食指,拇指碰拇指,於小腿最粗的一側用雙手圍一圈,若兩隻手圈起來還有空間,代表肌少症風險高!若剛好圈住,或是稍微有一點吃力,那恭喜您肌少症風險較低,請繼續保持!預防肌少症,除了運動外,營養這樣補充助你事半功倍!原則一:提高蛋白質攝取建議長者可提高蛋白質攝取至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如:60公斤長者一天即要吃72-90克蛋白質),或是可以用手當比例尺,每餐都要吃到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量才算合格喔! 另外,可以補充富含白胺酸 (leucine),例如:肉類、雞蛋、豆製品(板豆腐、豆乾、豆漿)、鮮乳等。白胺酸被發現可以增加肌肉合成,並改善長者的行動力。原則二:維生素D要補滿!維生素D的缺乏也被認為與肌少症有關!身處在亞熱帶-熱帶國家的我們,太陽根本「唾手可得」,根本不用花錢買補充劑,每天日曬20-30分鐘,就可以獲得到滿滿的維生素D!不過偶爾還是會出現連續陰雨綿連綿、曬不到太陽的日子,此時也可以透過日曬過的香菇、雞蛋、鮭魚、維生素D強化的牛乳來補充。【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一圖看懂肌少症!檢測+預防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2 癌症.抗癌新知
得了癌症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中醫師點出疾病背後的意義,做出改變活出長壽人生
癌症發生的原因都說是基因造成的、致癌物導致的,不可忽視的還有心理因素和壓力。雖然科學與醫學愈來愈昌明,然而誰也沒有把握、科學家也說不準人體內的致癌基因由誰來定奪它的開關,因此這也造成另一種壓力,大多數人沒說出口的是承認內心裡有害怕得到癌症的擔心與焦慮。在癌症面前,生病的人憂慮病情,沒病的人憂心未來,這些流動在檯面下的不安,難道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只能如此沮喪嗎?此時古老的中醫智慧給了我們一盞可以依托的明燈,《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點出了心不安、神不定、情緒過與不及是生病的根源,並告訴我們如何保全健康且壽命長久的方法。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有二個層次即是肉體生理的實質層次及氣血經絡的能量層次。中醫一向重視身心合和、身心愉悅及平衡,我們把這個良好的狀態稱「形與神俱」;近代人們開始強調心靈和精神健康,其實在中醫領域裡心靈與身的平衡始終質樸無華地被重視和奉行。心與情緒息息相關,臟腑與情緒的關聯在中醫裡有相當深的連結,甚至內化在我們日常的語文,譬如:講一個人發很大的怒叫大動「肝」火、沒有耐性愛生氣叫「脾」氣差,就是使用到特定臟腑的意涵的例子,只是大家不曾注意和探究。佛家也說怨恨惱怒煩是五毒,是對人體有害的情緒,現今科學也證實了,情緒會刺激肉體產生相應的化學物質。因此不僅飲食居處要衛生,我們的心情也要注重衛生,以免時時在給身體添加毒物。疾病的治療中醫病理學認為人體疾病都可以從「邪正」兩方面的關係變化來分析,依據「陽虛必血滯」、「氣寒則血凝」、「氣鬱結而生痰」、「積(腫瘤)之成也,正氣不足,後邪氣踞之」等理論,中醫對腫瘤成因的觀點是虛、瘀、痰、毒的累積;當癌症患者經過西醫治療,身體之後的養護還是要回歸生命的本質,就是氣血陰陽的平衡。「熱者寒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中醫角色就在調整氣血平衡,就如整治河川,疏濬之後還要作好水土保持,否則難保河川不會再汙染和堵塞。此外研究結果顯示,中藥的功效有增強對放療化療的敏感性、提升體力抗病、緩解化療副作用(諸如:疼痛、手腳末梢麻木、白血球降低、失眠、耳鳴、噁心嘔吐、腹瀉、口乾、口苦、食慾不振、腹脹滿悶)、防止復發和轉移,另外,特定強毒性藥物有消減腫瘤效果。蠻多人因為得了癌症才開始看中醫,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剛開始看診時總是愁眉苦臉。有些人將要進行手術、或即將進行放療或化療,都是希望讓體力好一點以捱過西醫治療,也有的希望改善化療藥物副作用,早日恢復原本的活力與狀態。中醫治療重視不同階段與病人體質,以祛痰濕、化瘀濁、益氣養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方法運用藥物或針灸,在病人耐心治療後見到明顯改善,即便末期者也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當患者感受自己健康狀況逐漸起色,每一次回診象徵向療程完成又邁進一步,可以看到他們逐漸鬆開眉頭展露笑顏,甚至會主動鼓勵其他病友也配合中藥作調理。 講回來生病的本質,是向內反觀自己的機會、讓我們打開心去接受各種可能性,有機會去深思:生命的意義?能在生病受苦之外還對活著的本身保持感激嗎?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呀?如果得了癌症,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黃帝內經》說「正勝則邪退」,癌症朋友在西醫治療以外,可以做的是看到疾病背後的意義並做出改變,任何人也應該時時把中醫代表著平衡的「中」字放在心裡、時時檢視,調整自己讓身與心都常保平衡,享有身心健康又活力幸福的長壽人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9 焦點.健康知識+
完全不吃鹽很健康?營養師:適量攝取即可,教你5招健康吃「鈉」
鈉的攝取與高血壓息息相關,成年人每日鈉攝取不宜超過2400毫克,但也不宜過度嚴格控制攝取。鈉是體內重要的陽離子,對於維持生理機能至關重要。若是有腎臟方面的疾病,應遵循專業醫師和營養師的建議攝取鈉。過多的鈉是導致血壓升高主因之一提到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血壓」。在飲食中攝取過多鈉是導致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減少鈉攝取量對於一般人和高血壓患者都有助於降低血壓。因此,許多年長者在進餐時都不添加鹽,然而,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不必嚴格限制鈉攝取量,只需盡量避免高鈉食物,以免過量攝取鈉對身體造成負擔。根據衛生署的建議,成年人每日總鈉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即相當於6公克鹽),因此成年人只要堅守這個原則即可。鈉在體內的生理作用鈉是人體關鍵的電解質,負責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體液平衡,並支持神經和肌肉正常運作等功能。鈉離子主要存在於血液和細胞內外的體液中,對於維持生理機能至關重要。正常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應維持在135-145 mEq/L之間。如果濃度過低,可能導致食慾不振、嘔吐、肌肉痙攣等症狀,而嚴重低血鈉的患者甚至可能因腦壓過高而陷入昏迷,因此低血鈉問題不能忽視,需盡早處理。鈉吃太多或吃太少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食用過多或過少的鈉都可能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如果飲食習慣偏重,例如吃飯有沾醬習慣、喜歡食用泡麵或加工食品,鈉含量就很容易超標,進而導致身體水腫和高血壓,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反之,如果在運動後大量流汗而未能及時補充電解質,可能會導致脫水、嘔吐、腹瀉等症狀。營養師教你健康吃「鈉」1.建議減少沾醬的習慣,避免過度使用調味料,例如在吃牛排時減少黑胡椒醬的使用。2.減少到速食店用餐的頻率,如果需到速食店用餐,優先選擇鈉含量較低的餐點。3.在選購市售包裝食品時,先仔細閱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4.減少攝取鈉含量高之加工或調理食品,盡量選擇未經加工的原型食物。5.在家烹飪時,盡量以少鹽為原則去烹調食物;在外用餐時,避免飲用高湯,以免攝取過多鈉。若患有腎臟疾病,飲食中的鈉攝取量需經專業醫師和營養師評估後進行調整,絕不可掉以輕心,以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延伸閱讀:.心律不整怎麼吃?6飲食原則一次看,多吃2類營養素食物助改善.外食鹽分過高?醫師教怎算常見小吃鹽鈉有無超標.高鈉飲食驚見一「甜甜的配菜」,愛喝湯也中招!減鹽6習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6 活動.精彩回顧
《失智照護免費線上課程》失智照護不孤單 照護難題我照你
你曾擔心長輩在家中跌倒受傷嗎?或是曾因為長輩吃不下飯而絞盡腦汁的想讓長輩進食?面對這些照護難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解決呢?聯合報與WaCare舉辦失智照護系列課程,邀請各界專家線上開講,從發現問題、認識原因到解決困境,WaCare將一步步帶你透過專家介紹與數位工具的輔助,找出問題的解答,讓照護情境中的難題不再是造成困擾的壓力來源。👉給照顧者家屬更多支持,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https://muk57.app.goo.gl/zTS6● 時間:2023/12/06 (三)● 講師:徐宛菱 健康產業室內設計師● 課題:【簡單改造更安全,居家防跌安心住】你知道嗎?其實看似安全的家裡危機四伏,不論是尖銳的桌腳,或是濕滑的浴室,都有可能增加家中長輩跌倒受傷的機率。身為家屬的我們,該如何調整家中的環境,把家變成一個能讓長輩安心活動的地方呢?本堂課 WaCare邀請到專業的健康產業室內設計師來跟大家分享,居家改造的方法與資源,讓你透過簡單的改造就能改善居家環境。課程知識性滿滿,不容錯過!👉輕鬆學會居家改造,降低長輩跌倒風險你可以學到//💡居家跌倒風險小檢視-何時該幫長輩改造居家環境💡居家環境改造防跌指南-輕鬆學會改造小技巧💡分享居家環境改造生活、社會資源-有問題可以找誰協助、哪裡買● 時間:2023/12/07 (四)● 講師:黃鉌淳 諮商心理師/護理師● 課題:【別把自己累垮了,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身為照顧家屬的我,平時上班要花時間處理工作,下班回到家還要照顧家中長輩,就連睡覺時也要時時注意長輩有沒有任何狀況,幾乎等於24小時都要隨時處在高壓的狀態......。這樣的生活好累人、壓力好大,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以上的狀況,其實正發生在很多照顧家屬的身上,身為家庭支柱的他們,其實也需要有適當的紓壓方式與管道,來釋放自己的情緒與壓力。本堂課WaCare特邀黃鉌淳 諮商心理師/護理師分享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照顧自己的情緒,也會帶來專屬的「五行自我照顧卡」讓大家學習自我照顧的技巧,趕快點擊下方的報名按鈕報名此課程吧!👉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更好的調節照顧壓力你可以學到//💡聽見心理的聲音-察覺自我情緒的重要💡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處境-五行自我照顧卡💡照顧者自我情緒照顧的技巧與建議💡自助助人找資源● 時間:2023/12/13 (三)● 講師:高子媖 營養師● 課題:【長輩吃不下飯?營養師傳授飲食妙方】隨著年紀漸大,有的長輩會慢慢出現食慾不振,不愛吃東西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牙口不好,咀嚼食物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有時候是因為覺得食物不好看、不好吃,所以覺得沒有胃口。讓營養師來告訴你增加長輩食慾的技巧,幫助長輩重新喜歡上吃飯這件事。成功報名此課程還能加碼再抽「明治明倍適」,快來報名課程,挑戰成為中獎的幸運兒吧!👉善用備餐小撇步,促進長輩的食慾你可以學到//💡了解銀髮長輩食慾下降的原因💡介紹利用感官「五感」讓長輩愛吃飯(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備餐小技巧-三好一巧顧健康(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時間:2023/12/14 (四)● 講師:林育安 運動專家● 課題:【壓力大失眠有解方,舒眠瑜珈好入睡】你也有失眠的困擾嗎?有時候明明忙了一整天,帶著疲累的身體躺到床上後卻發現怎麼樣也睡不著;或者是明明睡了一夜,但起床卻又覺得像沒睡一樣疲憊不堪,這些狀況有可能是壓力過大所導致,帶著壓力上床,容易造成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遇到這樣的狀況,或許你可以考慮試試「舒眠瑜珈」,透過瑜珈運動經幫助自己心情放鬆,減少壓力,重新找回一夜好眠。👉學會舒眠瑜珈,改善睡眠品質你可以學到//💡認識 舒眠瑜珈 如何放鬆心情,舒緩壓力💡舒眠瑜珈實際演練教學-全身放鬆好入睡💡說明做瑜珈的注意事項● 時間:2023/12/20 (三)● 講師:江俊宜 神經科醫師● 課題:【失智長輩愛囤物,家屬應該怎麼辦!】當家中長輩出現失智情況後,常常會出現易怒、暴力等跡象,這些狀況是長輩故意搗亂嗎?其實並不是,這些狀況是由於腦部的退化或是病變影響導致的,腦部受損會造成失智長輩的認知與精神狀況改變,變得更情緒化,而這些改變可能連他們自己也都沒有察覺。本週WaCare 邀請 江俊宜 神經內科醫師前來分享,面對情緒化的失智長輩,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或藥物來改善,有類似狀況的你千萬不要錯過!👉學會應對情緒的,降低失智照顧困難 你可以學到//💡認識失智症如何影響大腦情緒💡失智者常見的情緒變化💡治療方法-非藥物及藥物(何時需要就醫服藥)● 時間:2023/12/21 (四)● 講師:潘人豪 WaCare創辦人● 課題:【數位工具來幫忙,改善失智照護困境】當家中有失智長輩,許多相關的問題都會一一浮現......家中有那麼多的兄弟姐妹,該由哪些人分擔照護工作?若是聘請外籍看護後,要如何與看護順暢溝通,又要如何確定長輩在家中與外看的相處狀況呢?在這數位化的時代,其實有許多數位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完成這些事情,本週我們邀請到WaCare創辦人 潘人豪 前來跟我們經驗分享,同為失智照顧家屬的他,是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解決照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與難處,課程內容相當精采,身為照護家屬的你們千萬別錯過了!👉分享及學習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輔助解決不同照顧問題你可以學到//💡分享照顧失智長輩時,不同情境遇到的照顧困難💡分享不同照顧困境的問題,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輔助💡實例照顧經驗分享交流● 時間:2023/12/27 (三)● 講師:黃詠耀 聽力師● 課題:【長輩總是聽不到? 照顧秘笈傳授給你】當家中長輩把電視、手機開得越來越大聲,跟你說話時也需要重複幾次才能讓他聽得清楚時,我們可能會直覺地認為長輩只是單純的隨著老化出現了「聽不到」的狀況,不過其實這些情況也可能是受認知功能而出現「聽不懂」的狀況。那麼我們該怎麼分辨長輩的狀況屬於哪一種呢?本週我們邀請 黃詠耀 聽力師來告訴我們,當家中長輩有類似狀況時我們可以如何檢測,還會教你超實用的溝通方法,讓你不用大小聲也能順利與長輩溝通!👉學會重聽照顧技巧,降低長輩溝通障礙你可以學到//💡認識聽力對大腦健康的影響-增加失智風險💡介紹聽力出現問題的跡象💡介紹照顧重聽長輩的輔助用具(如助聽器)💡介紹重聽治療尋求的管道及資源● 時間:2023/12/28 (四)● 講師:謝宇姍 芳療師● 課題:【精油穴位按摩,紓壓放鬆心情】長期的照護壓力,容易使人身體緊繃、心情沉重,覺得身心都已到達臨界值、不堪負荷了。很多照護者面對這樣的狀況,會覺得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讓壓力繼續存在,其實你可以試著使用精油來紓壓。透過精油穴位按摩的方式,讓自己的肩頸放鬆,同時也讓沉重的心情得到舒緩。本堂課WaCare邀請 謝宇姍 芳療師分享紓壓精油的使用方式,讓快被壓力壓垮的你,能夠透過精油舒壓,好好的讓自己放鬆。👉學會運用精油按摩,舒緩疲憊的身心靈你可以學到//💡認識精油穴位按摩對健康的影響💡介紹按摩紓壓的穴位及按摩方式💡說明紓壓精油作用及使用方法點擊免費報名👉失智照護線上課程
-
2023-10-25 醫療.新陳代謝
65歲以上注意!老年糖尿病人死亡率1.27倍 3類運動助延長壽命、減緩併發症
李伯伯上星期覺得頭暈想睡,這幾個月體重減輕至醫院就診,經過醫師檢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醫師向李伯伯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者胰島素阻抗,胰臟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衰退,但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的配合下,也能將血糖控制好。高齡者(65歲以上)糖尿病,跟非糖尿病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死亡風險高:65 歲以上新發病糖尿病病人,死亡相對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發現高齡者如果有糖尿病,死亡率會增為 1.23-1.27 倍。.血管併發症風險高:發生心血管併發症相對風險也高於非糖尿病患者1.54-1.70 倍。.低血糖風險高:隨著年齡增加,長者對於低血糖自覺(hypoglycemia awareness) 的閾值 (threshold) 會下降,所以長者一旦發生低血糖,會來不及反應,更容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高齡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日漸衰退的肝、腎功能、或腸胃吸收影響到原本代謝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影響飲食行為模式、或高齡家庭照護上的問題等,使其更容易引發低血糖風險。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低血糖常造成更大傷害,平時要多注意避免低血糖發生。.老年症候群風險增高:高齡糖尿病人常伴有多重藥物使用、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尿失禁、失眠、視力障礙、衰弱、肌少症、跌倒與骨關節退化,即所謂老年症候群,研究證實高齡糖尿病患者發生老年症候群的機率會增加,而且與其預後與死亡率有關。.衰弱症及肌少症: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流失,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具有 3 倍以上的骨骼肌肉質量減少的風險,高齡糖尿病人的衰弱症比率約為32-48%,高於非糖尿病老年人的5-10%,一旦身體的肌肉減少,就會影響肌肉儲存能力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更不容易控制血糖。高齡糖尿病人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都很重要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目標,會隨著健康狀況而有不同,下表提供參考:如何安排運動據美國糖尿病與運動醫學學會指引認為高齡患者與年輕族群無異,但要特別考量安全性,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起始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如周邊神經病變或自主神經病變者,須額外注意足部的保護與姿勢性低血壓等風險。如何安排運動:.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例如:快走、腳踏車、慢跑、有氧舞蹈…等,慢慢開始進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造成低血糖或運動傷害。 .阻力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肌肉量,例如:使用寶特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來訓練大腿和手臂肌肉。.伸展和平衡感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改善柔軟度、平衡感,也能預防跌倒例如:瑜珈、太極…等。均衡攝取營養牙口不好、腸胃吸收功能下降、食慾不佳等問題,都會影響高齡者熱量攝取不足和營養不均衡,有肌少症的長者,除了熱量要攝取足夠之外,每餐也要吃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像是蛋、豆製品、魚、雞豬牛肉及牛奶,若是牙口不好可以選擇豆腐、蒸蛋、無糖豆漿、瘦絞肉…等較軟的食物,建議至少每年一次營養師的飲食評估與建議,降低低血糖及肌少症的風險。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與糖尿病治療上的進展,日益增多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在防治與健康照護上更是重要,照顧高齡糖尿病人除考量減緩併發症進展與延長壽命外,更需同時兼顧長者日常功能的維持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我們為高齡長輩良好的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努力,一起健康老化。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有三高怎麼吃?可以水果多吃?「飲食11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5 養生.健康瘦身
晚上要吃大餐、白天不吃控體重?醫提醒反使血糖起伏劇烈!改吃6種食物增飽足感、助代謝
每到年末節慶滿滿時,最擔心的就是暴飲暴食後的爆肥。而年尾是各行各業都很繁忙的時節,三餐常常都處於不正常的狀態。有些人可能覺得晚上要吃大餐,白天繁忙就乾脆不吃也有助體重管理。但事實上這樣會使血糖與胰島素劇烈起伏,反而會容易使脂肪堆積。所以今天就要來介紹6種有助代謝、增加飽足感、控制食慾的食物。.綠茶:綠茶中的抗氧化物質和咖啡因有助於提高新陳代謝,促進脂肪氧化。.辣椒:辣椒中的辣素(capsaicin)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幫助燃燒卡路里。.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雞胸肉、魚、豆腐和蛋白質飲品可以增加飽足感,幫助控制食慾。.優酪乳:低脂酸奶中的鈣和蛋白質有助於促進脂肪分解,同時提供能量。.柑橘類水果:柑橘類水果如橘子、柚子和檸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有助於新陳代謝。.燕麥:燕麥是高纖維的穀物,可以提供能量,並有助於減少食慾。但要切記,不運動或只吃單一食物對身體都是不行的!想要控制身材,更要注重飲食均衡與適度運動唷!(本文轉載自臉書粉絲專頁《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9 養生.運動健身
秋冬換季 腸胃脹氣不適好難受? 4個瑜伽體式幫助消化、緩解不適感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夏天食慾不振,入秋之後胃口就突然變好,不知不覺就吃太多,卻因為消化不良造成的腹部脹氣而苦惱呢? 今天就來帶大家練習4個瑜珈動作,幫助消化、緩解不適感。趕快點開影片,跟著寶拉老師一起來練習,做好腸胃保養吧!編輯推薦運動場上最香是她!挺過選秀、才藝賽不斷失敗,啦啦隊女神小李 「只想著下一次要更好!」【心理測驗】你是伴侶眼中的神隊友?這八個題目告訴你答案!2023年必追8部動漫排行榜 《我推的孩子》竟然只排第二?椅子側角式此動作需要坐在椅子上,然後伸出一條腿,將另一條腿彎曲。需彎腰,並將一隻手伸向地板,另一隻手向天花板,形成一個角度。仰臥-英雄式先坐在地板上,雙腳放在腿前,接著慢慢仰臥,支撐身體的重量在手肘和腿上,直到背部和大腿內側感到伸展。仰臥-排風式平躺於地板上,將腿伸直,接著把一條腿拉向胸部,並壓住。此動作有助於釋放腸胃氣體,同時伸展大腿和髖部。仰臥腹部扭轉平躺於地板上,雙腿伸直。將一條腿彎曲,把膝蓋拉向胸部,再將腿橫向交叉到對側。同時,上半身要轉向相反的方向。此動作有助於伸展脊柱和髂腰肌。大家都學會了嗎? 如身體不適,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以上瑜珈教學參考至影片來源出處,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運動場上最香是她!挺過選秀、才藝賽不斷失敗,啦啦隊女神小李 「只想著下一次要更好!」【心理測驗】你是伴侶眼中的神隊友?這八個題目告訴你答案!身材大誤區,很多人練身材,其實忽略了這一個重點!「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0-18 醫療.精神.身心
長輩有老人憂鬱症嗎?失眠、情緒低落、食欲不振...8種症狀出現2種要當心
台灣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是相當高的,根據台灣老人健康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6.22%。此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有18.7%的人有憂鬱症狀,其中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老人憂鬱症是什麼?憂鬱症狀是指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情感疏離、自我否定、無助感、睡眠障礙、食慾改變等一系列身心症狀的綜合表現。在台灣,老人憂鬱主要表現症狀.孤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朋友圈子越來越小,家人也有可能遷移或去世,導致老年人感到孤獨和沮喪。.失去親友:老年人在生命的後期,往往要經歷許多失去,例如親友的離世,這會引發憂鬱情緒。.身體不適: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下降,容易出現長期疾病或疼痛,這些不適會導致心情煩躁、失眠等憂鬱症狀。.經濟問題:有些老年人退休後沒有足夠的收入或退休金,導致生活壓力和憂鬱情緒。.身心疲憊:老年人在照顧家庭和孫子孫女的同時,也需要照顧自己,這樣的負擔會讓他們感到疲憊和壓力。老人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1.情緒低落或沮喪,感覺沒有興趣或快樂的事情。2.失眠或睡眠困難,可能是入睡困難或早醒。3.食欲不振或過度進食,可能是體重增加或減輕。4.身體不適,例如:頭痛、胃痛、肌肉酸痛等。5.缺乏活力,感到疲倦、無力或動作緩慢。6.記憶力下降或集中力減退。7.自責、憂慮或恐懼,可能是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或無助。8.社交退縮,避免與家人和朋友互動,可能是因為感覺孤單或沒有價值。有上述這八種憂鬱症症狀,如果持續2週以上,可能需要尋求醫療協助,確定是否為憂鬱症。老人憂鬱症的治療老人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無法享受生活、自卑、自責、無助感等症狀。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療,不僅會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自殺等嚴重後果。以下是幾種老人憂鬱症的治療方法說明。.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治療老人憂鬱症的方法之一,可以幫助老人改變消極的想法和情緒反應,提高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人際關係治療、團體治療等多種方法,適合不同程度的老年憂鬱症患者。.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老年憂鬱症的常見治療方式之一,主要使用抗憂鬱藥物,這些藥物能夠影響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提高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用藥的劑量和頻率,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並與治療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協助醫師進行治療。.運動治療運動治療是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態,減少憂鬱症狀的發生。運動可以釋放身體的負能量,減輕壓力和焦慮,同時也能夠提高免疫力和身體的代謝功能,改善睡眠和食慾等問題。整體而言,老年憂鬱症的治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運動治療等,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還需要加強老年人的社會支持,鼓勵其積極參與社交和文化活動,像是參與樂齡學習中心課程,據點活動或是公共托老中心,建立長者的生活圈,提高自我價值感和生活品質。老人憂鬱症與自殺防治憂鬱症是高齡人口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高齡自殺率逐漸上升,台灣老人自殺防治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高齡化問題: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加上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老人自殺問題日益嚴重。.心理健康問題: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狀況、身體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系統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而導致自3.社會孤立問題:許多老年人因為疾病、子女遷徙等原因,往往面臨社會孤立的問題,缺乏社會支持與關懷。.社會孤立問題:許多老年人因為疾病、子女遷徙等原因,往往面臨社會孤立的問題,缺乏社會支持與關懷。在面對高齡族群自殺率上升的挑戰時,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增加社交活動和支持:老年人往往會感到孤獨和無助,增加社交活動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們維持情感連接和自尊心。.促進心理健康:老年人可能有心理疾病或情緒困擾,因此需要促進心理健康,包括治療和支持服務,身邊的親友,需要留意長輩的情緒變化或是生活習慣改變等,若出現自殺想法或行為時,保持警覺並接受醫療介入。.鼓勵長者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保持規律運動,作息正常,並鼓勵長者參與課程活動,保持學習的熱情。為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目前教育部下的樂齡學習中心,衛福部下的公共托老中心或是各縣市單位下的老人活動中心,救國團等,都提供了長者可以學習與拓展人際關係的場域,希望長者能積極參與,擁有年輕的心態是健康的起點。延伸閱讀:.爸爸過世後,媽媽變得很奇怪!是老年憂鬱症?還是失智?.長輩有憂鬱症?「1方法」篩檢長輩是否憂鬱 .提不起勁、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 醫提醒老年憂鬱增失智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8 癌症.卵巢.子宮
飲食清淡不菸酒 34歲女健檢竟卵巢癌晚期!卵巢癌不完全「沉默」,觀察5難辨症狀
一中年女性生活習慣良好也不菸不酒、飲食清淡,只是腸胃功能較差,吃益生菌及酵素也沒改善,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卵巢癌由於不易早期發現經常被稱為「沉默殺手」,不過專家指出其實初期卵巢癌並非完全沒有症狀,只是不是很明顯,元氣網整理卵巢癌5難辨症狀提醒女性朋友們多留意。生活、飲食習慣良好僅腸胃差 健檢竟為卵巢癌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衛教資訊,一名34歲病例生活習慣良好,不抽菸不喝酒,日常飲食清淡,也盡量選擇較好消化的食物吃。但近一年腸胃功能較差,常覺得消化不好,肚子悶痛,也容易有便秘。該病例因此刻意買益生菌及酵素等保健品來吃,希望幫助腸胃道消化。後來安排去健康檢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一檢查竟發現該病例子宮右側有一顆明顯腫塊,大小約16公分,並有大量腹水情形;在肝臟左右葉也發現數處大大小小異常結節,最大的將近3公分。最後再經婦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為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沈彥君提醒,早期卵巢癌大多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如:腹脹、脹氣、噁心、易飽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卵巢癌其實不完全「沉默」,只是難聯想!卵巢癌由於不易早期發現經常被稱為「沉默殺手」。不過和信治療中心院長黃達夫曾在聯合報專欄撰文指出,過去有篇研究,研究者重新翻閲419名被診斷為早期卵巢癌婦女的病歷,發現這些病人當中,有72%有一種或多於一種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脹氣、腹部或骨盆疼痛、腹圍增加,還有人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及其他泌尿系統及腸胃問題,28%的病人沒有症狀。因此初期卵巢癌並非完全沒有症狀,只是它的症狀不是很明顯,很難讓看診醫師一下就想到卵巢,很容易被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常見的婦科癌症,乳癌、子宮頸癌症狀較明顯,容易早期診斷,但卵巢位於骨盆腔,早期病變不易發現。且一般出現下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通常會去看腸胃科、家醫科,但找不出原因時就要懷疑與卵巢有關。尤其肚臍以下腹部痛別忍耐,要趕快就醫,如果腸胃科找不出原因,最好轉婦產科檢查,用超音波初步檢查就能找出病因。若年輕女性出現卵巢腫瘤通常屬於良性,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發生卵巢癌的機率也跟著提高,40至70歲是好發年齡。卵巢癌5難辨症狀.腹痛、腹瀉、嘔吐、食慾不振…,以為是腸胃問題。.因腹水而腰圍愈來愈粗,以為只是變胖。.腫瘤壓迫膀胱致頻尿,以為只是婦女常見毛病。.月經不順,經血過多,或者月經都來很多天,好像來不完,以為是月經異常。.停經後又出血、流分泌物,以為是更年期問題。「沉默殺手」卵巢癌 固定運動習慣降罹患風險婦產科醫師提醒,年過40歲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要如何預防?運動還是最好的解方。根據英國曾做過的研究指出,不運動的女性罹患卵巢癌或是因卵巢癌而死亡的風險,比起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女性還要高約兩到三成。【資料來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師衛教.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2 養生.健康瘦身
一張圖看自己是否「壓力胖」!醫教吃「開心食物」助改善
許多人壓力一大就會暴飲暴食,且都會挑甜食、炸物、冰品之 類高熱量食物來吃,長期下來體重持續增加,也常伴隨許多惱人的不適。澄玥中醫診所莊博雅醫師指出原因,也建議可檢視「壓力胖」的特徵,並可透過飲食改變進行改善。 心情不好、壓力大就想吃東西?醫指關鍵,原來是荷爾蒙作祟? 莊博雅醫師指出,身體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分泌一種壓力荷爾蒙,稱為「腎上腺皮質醇」,此荷爾蒙會讓人想透過大吃來舒緩壓力,且容易將吃進去的熱量轉變成脂肪囤積在腹部及臀部。另外體內也會分泌「神經胜Y」,會導致食慾增加及傾向高熱量食物,儲存脂肪並容易堆積於腹部。 長期下來引起肥胖,可能會引發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與尿酸痛風等慢性疾病,讓健康亮起紅燈,不可忽視。 一張圖看自己是否「壓力胖」醫指9大項,你中了幾個? 莊博雅醫師也指出壓力肥的特徵,包括暴飲暴食,吃很多又容易餓,或是明明不餓但一直嘴饞想吃。喜歡吃烤炸辣刺激性較高、或是肥甘厚味(油膩、甜品、味道濃厚)、熱量高的食物。腰腹臀部肥胖,大肚腩明顯。情緒煩躁易緊繃,胸悶,呼吸不暢,深呼吸可緩解。頭痛頭暈,肩頸處痠痛緊繃。入睡時間延長,睡眠品質不好,醒後疲憊。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胃出血,口乾口苦口臭,泛酸噯氣,胃嘈雜感,常覺胃脘悶痛。排便不暢,大便硬結或黏膩。女性則月經不規則,經前緊張症候群,乳房脹痛、頭痛,情緒起伏大。若有上述情況,建議檢視自己的壓力狀態及飲食習慣,以維持體態和健康。 改善壓力&壓力性肥胖,醫教改吃開心食物! 莊博雅醫師建議,有壓力性肥胖的族群,飲食可以多補充富含鈣、鎂、色胺酸、膳食纖維的食物。 鈣:有助於調節代謝、燃燒脂肪、穩定神經,可以多補充如牛奶、優酪乳、起司、小魚乾 、牡蠣、豆腐、豆乾、豆皮、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物。 鎂:有助於放鬆心情、緩和情緒,可適度攝取菠菜、芥菜、甘藍菜等深綠色蔬菜,以及堅果、酪梨、鮭魚、鯖魚、香蕉、黃豆、豌豆等食物。 色胺酸:是血清素「快樂賀爾蒙」合成的原料,幫助情緒調節,也與睡眠、食慾、學習及記憶息息相關。必須從飲食中獲得,如黃豆、豆腐、牛奶、起司、堅果等豆魚蛋肉類食物。 膳食纖維:長期處在壓力之下,會造成腸胃蠕動功能下降,導致排便不暢。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可多補充膳食纖維並且多喝水,可吃糙米、十穀米、燕麥、芭樂、香蕉、花椰菜、牛蒡、蘿蔔、香菇、黑木耳等。 莊博雅醫師也建議,盡量選擇較清淡的烹煮法的食物,減少食用烤炸辛辣、蔥薑蒜胡椒、龍眼、荔枝、咖啡、羊肉、核桃等溫熱性之物。刺激性與較甜的飲品也需避免,如咖啡、濃茶、酒類。 《延伸閱讀》 .改善壓力防「壓力性肥胖」!醫教穴位按摩、茶飲改善。 .減重醫師教簡單2招瘦肚子!告別啤酒肚、鮪魚肚更有助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10-12 養生.聰明飲食
晚餐比早餐不重要?不吃晚餐對身體有何影響?能幫助減肥嗎?
很多人可能都耳聞過「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的論調,那麼晚餐重要嗎?當午餐讓你感覺很飽時,就很有機會不吃晚餐。另外,還有一些人故意不吃晚餐,或者實行間歇性禁食,但無論錯過的一餐是節食策略還是偶發事件,不吃晚餐會對你的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嗎?當你不吃晚餐時會發生什麼事?晚餐不只是每日的第三餐,也是一天中最後一次進食的機會,讓你的身體在入睡前獲得所需的熱量和營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24小時中沒有吃東西最長的一段時間。每當你吃東西或不吃東西時,它都會引發你身體的一系列反應。根據2021年發表在《生物技術當前觀點》(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期刊上的一篇評論,即便是規律進餐時間出現微小變化也會損害你調節食慾的能力,因為改變日常飲食習慣會擾亂晝夜節律(或稱生理時鐘),即控制許多身體機能的24小時週期。從長遠來看,經常不吃飯會對你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2023年發表在《營養與飲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上的一項研究,不吃午餐或晚餐會增加全因死亡率的風險。若從短期來說,不吃晚餐可能會導致血糖波動,讓你感到顫抖或缺乏能量。不過,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資料,如果你患有糖尿病,不吃晚餐導致的高血糖或低血糖情況可能會很危險。另外,不吃飯也會對你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根據2020年發表在《老化創新》(Innovation in Aging)期刊的一項研究,不吃飯的老年人比有吃飯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和失眠症狀。不吃晚餐可以幫助減肥嗎?根據「吃得比消耗的少」就會減肥的想法,不吃飯似乎是減掉幾公斤體重的捷徑。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不吃一餐平均會減少一個人每日攝取熱量的252至350卡路里。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不吃晚餐並不是減肥的好策略。事實上,2021年《營養》(Nutrients)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不吃晚餐是體重增加的重要預測因子。更重要的是,根據2022年發表在《飲食與體重失調》(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期刊的一項研究,節食和不吃飯還可能讓你更容易飲食失調。比較好的減肥方式,可能是在早餐和午餐時攝取更多熱量,然後在晚餐時攝取較少熱量,使其成為一天中最清淡的一餐。根據2017年《藥理研究》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透過這種方式提前攝取卡路里的人可以減輕更多體重。【資料來源】.What Does Skipping Dinner Do to Your Body?
-
2023-10-10 醫療.消化系統
我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B肝帶原?慢性B肝沒關係嗎?一情況很嚴重,必要時需換肝
台灣自1986年7月起全面為新生兒施打疫苗,至今37歲以前的年輕人逐漸遠離B肝病毒的威脅,但估算仍有約200萬名B肝帶原的民眾活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三部曲的陰影下。 B肝相關的檢驗項目很複雜,不少已帶原多年的B肝患者仍然霧煞煞,更遑論一般民眾。醫師門診中偶爾也會碰到民眾在健檢後才發現自己有B肝,或者搞錯抗原與抗體的意義,以為自己沒有B肝。而這些病毒檢驗標記也並非終身不變,因為B肝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很可能因為免疫力的波動而造成病毒檢驗標記結果的變化,所以有必要了解相關的檢驗項目,全面掌握B肝的密碼。 我有沒有B肝帶原? 當我們到醫療院所或健檢中心抽血檢查後,其中一個項目就是檢驗有沒有B型肝炎,一般的情況下,醫療院所會檢驗「B肝表面抗原(HBsAg)」、「B肝表面抗體(Anti-HBs)」2個項目,會有3種結果,如下表:B肝帶原者:身體曾接觸過B肝病毒但免疫力未能清除病毒,因而成為慢性帶原者,在台灣,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途徑而感染到,另一半是6歲前,因為打針的水平感染而感染到,約25%會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非B肝帶原者:曾施打過B肝疫苗或者曾經感染過B肝病毒,但身體已將之排出體外且產生B肝表面抗體,對B肝有保護力。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若之前已被確認為B肝帶原者(血中表面抗原陽性╱表面抗體陰性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即使經過多年後,轉變成(血中表面抗原陰性╱表面抗體陽性),仍為B肝帶原者,務必持續追蹤。需進一步確認:如果B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都陰性,通常會進一步了解個案是否有打過B肝疫苗,如果有,可能是抗體已消失,建議考慮補打疫苗。如果是沒有打過疫苗的人,醫師通常建議再加驗B肝核心抗體(Anti-HBc)項目,如果陰性的話,代表身體沒有接觸過B肝病毒,也建議接種B肝疫苗。如果B肝核心抗體是陽性,代表身體其實接觸過B肝病毒,只是表面抗原和抗體目前已檢驗不到,可能原來是B肝帶原者,也可能是原曾產生之B肝抗體已消失,亦可考慮接受B肝疫苗注射。 e抗原可了解病毒活躍程度與用藥效果 對於B肝帶原者,為了更全面掌握B肝病毒在體內的狀況,醫師通常會安排第一次就診的B肝帶原者做更完整的分析,會加做B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檢測,來看體內病毒的活躍程度。若為陽性,代表體內病毒處於較活躍階段,體內病毒量會較高,肝發炎指數異常升高的機率會較高。 隨著B肝病毒在人體內的進程,血中e抗原在中年後可能逐漸轉陰,醫師會在一段時間後再檢驗一次e抗原。臨床觀察,多數帶原者以e抗原陰性居多,不論血中e抗原陽性或陰性,皆需持續定期追蹤。B肝檢驗項目總整理.B肝表面抗原(HBsAg):抽血檢查若為陽性,且持續超過6個月,則代表B肝帶原。.B肝表面抗體(Anti-HBs):若為陽性,可能是施打B肝疫苗或者曾經感染過B肝病毒後,身體自然痊癒產生抗體。.e抗原(HBeAg):可反映B肝病毒活躍程度,陽性代表B肝病毒較為活躍、病毒量較高,也有比較高的機率肝發炎指數會上升。.B肝病毒量(HBV DNA):考量要用抗病毒藥物時,需要檢驗用藥前後的病毒量,以評估用藥成效。.B肝核心抗體(Anti-HBc):若為陽性,代表體內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最準確且不會變的數據。什麼是慢性B型肝炎及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 有B肝帶原不一定就等於有慢性B型肝炎,如果3~6個月定期追蹤,血中肝發炎指數都正常、超音波也都正常,沒有明顯纖維化,那就是健康的帶原者。但是B肝病毒在肝臟內何時要作怪無法預測,所以需透過定期追蹤來了解是否有肝炎存在,一旦肝發炎指數ALT(GPT)超出標準值上限,不論是短暫的或持續的異常升高,就表示有慢性B型肝炎,但是否要開始服用抗B肝病毒藥物,仍需由醫師判斷並就健保給付條件跟病人做說明。 慢性B型肝炎的病人,若抽血結果ALT 數值超過正常上限5倍(更嚴格的標準是超過10倍),就可稱為慢性B型肝炎併急性發作,不過即使數值飆高,病人未必有症狀或不適的感覺。 有少數的急性發作患者可能會快速演變成猛爆性肝炎,一個月內ALT值上升到數十倍,也會出現黃疸、凝血功能變差等狀況,病人通常會覺得很累、食慾變差,甚至出現眼睛黃、小便變成濃茶顏色等黃疸症狀,需要盡速就醫治療,必要時甚至需換肝。 不過引起肝發炎指數異常升高的原因除了B肝病毒,還有許多可能因素,所以需透過檢驗與問診釐清真正原因。例如病人體型較為肥胖可能與脂肪肝有關,也有可能是最近服用藥物,包括中草藥、保健食品等引起。若檢驗B肝病毒量發現數值很低,就可以較為明確判斷病人此次的肝指數異常很可能不是B肝病毒所引起。 B肝帶原等於終身帶原 定期抽血+腹超 由於肝臟是否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多半需抽血才知道,等到症狀出現已經太晚了,因此掌握自己是否為B肝帶原者後,最重要的觀念是「B肝帶原、終身帶原」,每半年務必定期抽血檢測肝發炎指數ALT(GPT)、AST(GOT)與甲型胎兒蛋白(AFP)、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即使到老仍要維持定期追蹤的習慣。 最怕的是看到自己肝指數長期都正常或者B肝表面抗原轉為陰性甚至產生B肝表面抗體,就因此鬆懈,疏於追蹤。臨床有些個案就是認為自己已經「痊癒」了而中斷追蹤,等到出現症狀才發現已經罹患中晚期肝癌,失去了早期治療的契機。 罹患肝癌時,肝功能可能完全正常,甲型胎兒蛋白亦可能完全正常,因此定期追蹤除了抽血,務必要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疑惑解除補給站Q:若同住家人有B肝帶原,其他家人是否要擔心會被傳染?A:B型肝炎早年以母子垂直傳染為主,血液與體液接觸也可能傳染,但不會因為同住共餐而傳染,因此同住家人有B肝帶原,會被傳染到B肝的機率相當低,但同住家人若沒有B肝表面抗體,仍建議施打B肝疫苗。台灣年輕世代大多曾施打過B肝疫苗,已有B肝表面抗體,但長大後B肝表面抗體有可能消失,雖然不代表已經沒有保護力,擔心的話建議可補打B肝疫苗。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2期(2023-04-07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9 醫聲.Podcast
🎧|酒後脫序是因酒精中毒?宿醉要怎麼解酒?關於喝酒的8大迷思,專業醫師解惑!
酒後脫序行為、酒駕肇事的故事層出不窮,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從醫學上來說,這些喝醉的行為就是酒精中毒的症狀;而酒精不僅傷肝又傷腦,尤其酒量越好的人越容易罹患酒精使用障礙症、成為酒鬼,情況嚴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影響全球十大疾病之一。🎧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以下我們整理8大喝酒相關的QA,大家喝酒前不妨多注意:Q1:酒後會吐真心話、亂性、斷片嗎?方俊凱澄清,酒精其實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少量喝會活躍血清素、多巴胺迴路,吐真心話、亂性,釋放平時被理性抑制的情感與本能的衝動,但隨著攝取更多酒精,接著運動、記憶功能被鎮定下來,喝酒者無法走直線,引發酒精性失憶症,也就是斷片,喪失酒醉至清醒期間的記憶,「從醫學上來說,這就是酒精中毒。」Q2:應酬喝酒會變胖嗎?酒精有「液體麵包」之稱,每1公克就有7大卡,與脂肪的熱量相相近,且會引發一連串身體反應,使得食慾增加、降低飽足感、脂肪堆積,尤其是讓腹部、肝臟變胖,形成「啤酒肚」和脂肪肝,所以建議民眾應盡量選擇低醣的酒,先吃蛋白質食物減緩酒精吸收,增加飽足感,最重要的是減少喝酒,「熱量不會騙人,有進去就會變胖。」Q3:社交場合中如何避免喝醉?在社交場合中,喝酒成為不可避免的事,那要如何避免喝醉?方俊凱表示,酒主要是經由胃吸收,所以應從阻斷胃吸收的方法著手,像是喝酒前,民眾可先吃油類食物墊墊胃,或吃胃乳,使其附著在胃壁黏膜上,形成保護薄膜;但喝水、牛奶的效果就有限。Q4:隔天的宿醉頭痛,有哪些解酒方法?當飲酒過量,身體無法完全代謝分解酒精,隔天就可能出現頭痛、腸胃不適、想吐等宿醉症狀,方俊凱說,為了降低酒精傷害、加速肝臟分解酒精,民眾可在喝酒前、後攝取蜆精或含有薑黃成分的物質,「日本藥妝店都有販售這些解酒品,但台灣卻不普遍,因為國人都沒有保護習慣,常常讓肝、腦壞掉。」方俊凱指出,酒精代謝會大量消耗、阻斷腸胃道吸收維生素B群,加上酒有利尿作用,讓水溶性維生素易被排出體外,其中又以維生素B1消耗最多,進而缺少合成血紅素的成分,造成貧血,讓人喝酒隔天感到疲倦,因此建議喝酒前、後應適當補充維生素B1,常常飲酒的人更應每天攝取100毫克。Q5:混酒容易醉嗎?調酒又稱雞尾酒,指的是含有酒精的混合飲料,常見的有瑪格麗特(Margarita)、莫西多(Mojito)、馬丁尼(Martini)、長島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a)等等,因為加入果汁、糖漿、氣泡水、果醬等,減少酒本身的味道,所以受許多女生歡迎。也會擔心混酒是否容易讓人醉?方俊凱表示,原因並非是混酒本身,而是混酒讓人無法判斷實際的酒精攝取量,且添加物讓人覺得在喝飲料,忘了調酒的基底其實是高濃度的蒸餾酒,導致無形中攝取過多酒精,「威士忌一直喝、一直喝也會醉。」Q6:喝酒睡一覺醒來就可以騎車、開車上路嗎?方俊凱說,大部分酒駕班裡的人都是喝酒睡一覺醒來就上路,但忽略了喝酒會造成肝臟發炎,難以代謝酒精,理所當然過不了酒測,「即使不容易醉,體內累積的酒精濃度仍高。」而有酗酒傾向的人代謝完酒精,會出現抖、焦慮等戒斷症狀,此時也不適合開車,若無這些戒斷症狀,代表腦內還是有酒精,因此建議,民眾喝酒完後絕對不要駕駛交通工具,2、3天後再自行上路,對自己及他人安全較有保障。Q7:為什麼有些人不容易醉?酒量越練越傷身?每個人的酒量、喝酒後果依基因而異,方俊凱解釋,肝臟分解酒精的酵素可分為乙醇脫氫酶(ADH)、乙醛脫氫酶(ALDH),前者決定酒量好壞,功能差者易感覺飄飄然,但也會出現斷片、語言失控、運動失調;後者決定器官是否受損、宿醉,功能差者易臉紅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因此喝酒臉紅不是循環好,而是缺乏解酒酵素。」有些人會透過增加飲酒頻率、攝取量練酒量,減少酒後不適感,但方俊凱說,這只是增加身體對酒精的耐受力,酒精分解能力仍不好,「酒量好或練酒的人因為不容易醉,反而喝更多酒傷身。」根據2021年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資料,酒精會傷害大腦、心臟、肝臟、胰腺、癌症、免疫系統等,並會提高罹癌風險,現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Q8:飲酒上限多少?有不適合喝酒的族群? 「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最好都不要喝酒。」方俊凱表示,民眾社交應酬、日常放鬆無法避免飲酒,因此衛福部今年7月公布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以10公克純乙醇為一單位酒精,男性一日最多只能攝取2單位,女性則為1單位;因女性消化酒精酵素的能力較差,故為「男:女=2:1」。以酒精濃度5%的啤酒來例,男性一天不可超過4杯、約508毫升,女性別超過2杯、約254毫升,否則容易傷身且成為酒癮者。方俊凱也提醒,罹患特異性酒精中毒症的民眾喝一點點酒,就會精神錯亂或直接醉倒,完全不適合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喝酒斷片要小心酒精成癮!馬偕醫院11月將成立台灣戒酒及酒癮防治中心方俊凱小檔案現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經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滾宬瑋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9-29 養生.聰明飲食
「香料之后」豆蔻可促進食慾!適量食用還有助於減重、抗發炎
豆蔻不僅是1種具有獨特香氣和特殊風味的調味料,研究人員更將其稱作超級食物,可以提供增強食慾、減少發炎等一系列的好處,而1項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期刊》(Molecular Sciences)上的研究,便評估了豆蔻對健康和飲食的益處。豆蔻竟可提高食慾? 最新研究為你解答該研究的主要研究員Luis Cisneros-Zevallos表示,豆蔻在美國是鮮為人知的調味料,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卻很常見。他們發現這種小小的香料不僅有助於燃燒熱量與維持體重,還能促進食慾和食物攝取量。研究人員使用活體動物樣本,評估了在正常飲食中不同劑量的豆蔻種子對身體的影響,結果研究發現,豆蔻可以控制脂肪組織分解的神經途徑,並能促進肝臟和骨骼肌肉氧化磷酸化。研究小組建議,體重約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至少應食用8到10粒豆蔻莢(相當於77毫克的豆蔻生物活性成分),才能從其中獲得益處。此外,豆蔻具有「香料之后」的稱號,適量食用便可有助於提高食慾和減重,不僅如此,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香料可以應用於不斷增長的運動營養食品的市場中,以及幫助在接受醫學治療的人提高食慾。豆蔻應用廣泛 可添加至多項保健食品當中Cisneros-Zevallos解釋,研究團隊發現,豆蔻與其內含的天然化合物可作為許多促進整體健康的保健產品,而豆蔻的種子也可應用於不同行業,包括體育業、功能性食品業和膳食補充劑業等,以促進更健康的食品生產。另外,豆蔻對於瓜地馬拉在經濟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更擴大了豆蔻在美國的使用範圍,以提供該國農民穩定的收入,減緩在移民危機下對該國國民所帶來的衝擊。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此項研究結果對於關心健康的人與從事環境永續的豆蔻種植農民是雙贏的。資料來源:From Increased Appetite To Reduced Inflammation, Study Reveals Health Benefits Of Cardamom延伸閱讀:.國外研究:「肉桂」有助降血糖、改善風濕疾病!但2種人宜避免.吃辣能抗癌、降低膽固醇,讓你更長壽!辣椒對身體的好處壞處一次看.吃對早餐更長壽!營養師授「優格燕麥杯」食譜,補足纖維、鈣質、蛋白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8 焦點.焦點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
疫情解封後又遇到開學日,呼吸道相關的疾病大爆發,擠滿了醫院診間。根據疾管署呼吸道疾病通報資料,多種嬰兒和幼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疫情急速升溫,前三名依序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以及腺病毒感染,其中RSV自8月底開始,通報個案暴增數倍。感染科醫師呼籲,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及國慶連假,南來北往免疫力容易下降,大人小孩都需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症狀就須要就醫,不要小病拖成大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RSV通常在秋季和冬季流行,但今年的疫情似乎比以往更具挑戰性,今年RSV患者容易因為感染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等,合併細菌性肺炎,導致休克送重症加護病房,像是曾有位1歲的小孩就醫時,已出現發燒、喘等症狀,檢查發現竟同時感染RSV、副流感病毒、新冠肺炎三種病毒,且已合併細菌性肺炎,經過抗生素、呼吸治療後,病況才逐漸獲得控制。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新冠疫情前,因為群體免疫的關係,RSV感染個案少,但疫情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反而讓群體免疫不再,且解封後民眾開始將嬰幼兒送到托嬰所、幼兒園,加上坐月子中心和護理之家疏於防範,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發生,部分醫療院所看診、接種疫苗沒落實分流,增加RSV傳染機會,「現在我的診間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RSV的感染個案,以前同期都沒有。」陳伯彥分享,曾有位1歲1個月的小男童被爸爸感染,剛開始僅咳嗽、流鼻水,兩天後咳嗽、喘的很厲害,「睡不著覺,吃東西都會吐出來。」進食少,使得小便量變少、嘴乾,但因為RSV無治療方法,所以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如高壓氧治療、少量多餐補充營養,呼籲家長要密切關注早期症狀,並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尤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肺部感染,對嬰兒和幼兒構成重大風險。文獻指出,九成以上的嬰幼兒曾在2歲以前感染過RSV2,然而目前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治療上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據統計1歲以下的嬰兒因感染RSV的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以上2,是1歲以下嬰兒住院的主要原因3,家長們應該密切關注這些症狀,並在出現任何懷疑時儘早就醫。及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防止RSV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並減少住院風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會有哪些症狀?在這個季節,家長應特別警惕以下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RSV感染的警示信號:●嚴重的咳嗽和呼吸急促:RSV感染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呼吸速度明顯增加,出現嗚噎聲,或是伴隨咳嗽,應立即就醫。●高燒:RSV感染通常伴隨高燒,高燒可能達38度以上。家長應隨時測量孩子的體溫,並盡早採取相應的措施。●飲食困難:如果孩子因呼吸不暢而難以進食或飲水,這可能是RSV感染的表現。確保孩子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非常重要。●疲倦和不適:RSV感染可能使孩子感到極度疲倦,並出現其他一般不適症狀,如失去食慾、腹痛和焦慮。●症狀加劇:如果孩子的症狀在幾天內變得更嚴重,而不是緩解,應該盡早就醫。RSV感染可能在幾天內迅速惡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要如何預防?成人感染RSV病毒的症狀輕微,難以察覺,提前警覺家中孩童早期症狀和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RSV感染的傳播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保持手部衛生:經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嬰兒之前。●避免密切接觸:避免與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的表面,特別是嬰兒經常接觸的地方。●避免公共場所:如果RSV在社區傳播,盡量減少嬰兒和幼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戴好口罩: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讓嬰兒和幼兒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延伸閱讀: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歐美多家知名藥廠投入RSV預防接種研發防治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8月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資料來源:1.疾管署傳病統計資料 2.Collins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2008:2040–20553.Zhou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54(10): 1427–1436.
-
2023-09-28 癌症.飲食與癌症
化療後噁心想吐怎麼辦?4招助你調整飲食面對化療副作用
對癌症病人來說,「吃不吃得好」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除了疾病本身帶來的不適感,也常受到癌症治療副作用的影響。尤其是當我們提到化療,就讓人直覺想到它的副作用「噁心、嘔吐」,這個常令人十分困擾的問題,其中又以患有腸胃道癌症的病人,在化療期間較容易有影響食慾的問題。那麼,該如何改善呢?調整飲食面對化療副作用化療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到健康的細胞,其中包括嘴巴和消化道的細胞。因此,化療可能會導致進食和消化的問題。以下就針對常見的副作用,提供飲食應對的建議。.噁心、嘔吐大多會在打完化療後幾天發生,較不是持續性的。此期間進食量會受到影響,甚至減少很多,因此不適感緩解或消失後,要盡量把營養補起來,才有助於順利進入下個療程。在噁心、嘔吐剛發生的2-3天,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減緩不適感:1.盡量減少空腹:空腹容易讓我們有噁心的感覺,接著就會想吐。尤其是早上剛起床時,空腹時間較長,建議可以先吃1-2片蘇打餅乾墊胃,再去做其他事,接著再吃早餐。2.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吃太飽,可以將整天的進食量分多次進食。3.採「乾濕分離」:先吃乾的固體食物,間隔一段時間 (約30分鐘) 再喝液體食物。此期間也建議先不要吃乾濕混合的食物,例如稀飯。4.避開味道敏感的食物:如果對特定的味道很敏感,就避免食用,以其他食物取代,例如厭惡肉味、油味,就可以改吃豆腐、蛋等食物來補充蛋白質。5.如果無法透過以上的方法改善,醫師可能會開立止吐藥,此時就建議按醫師的囑咐服藥,並配合以上飲食建議來減緩不適感。.腹瀉容易發生在肚子有接受電療的病人,部分化療藥物也可能會造成腹瀉。因此,通常醫師會開立止瀉藥,在飲食方面則建議:1.不要吃纖維多的食物:纖維多會刺激腸胃蠕動,讓腹瀉更嚴重。比方說吃飯的時候,選擇精緻的白米飯,不選五穀米或糙米飯。2.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油炸物、湯汁、肥肉等,此期間都建議避免。.口腔潰瘍除了化療,頭頸癌的病人做電療也會造成嘴巴破,甚至可能隨著治療的進行,越破越嚴重。因此,在營養方面有以下建議:1.維持營養,及時修補:如果原本的營養狀況好,在嘴巴開始出現一點破洞時就及時修補,那後續口腔潰瘍的狀況就比較不會過於嚴重。2.接受醫療介入措施:如果嘴巴破得很嚴重,在吃不下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建議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透過灌食的方式來減輕進食造成的疼痛、不適感,且在灌食量足夠的條件下,恢復也會比較快。化療期間需要額外補充保健品嗎?事實上,營養保健品一般是作為保養用的,患病期間其實不需要特地補充,攝取足夠的營養更為重要。此外,部分保健品可能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不建議在治療期間大量補充。另外,抗氧化劑 (例如維他命C、E) 也是病人常會問到的,基本上也不建議在治療期間額外補充,尤其不建議大量使用。不過,一般的使用量是可以的,像是在蔬菜水果中攝取到的維他命C。化療副作用的狀況,實際上會因人而異。不過,對飲食或進食的影響大多是暫時的,治療結束後就會逐漸好轉。此外,若能在接受治療期間,盡量維持好的營養狀況,有助於降低副作用的嚴重程度,恢復的狀況也會比較好,進而影響治療的成效。因此,建議可以透過上述方法來改善進食,或適時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曹雅姿營養師】化療後噁心想吐怎麼辦?營養師建議飲食「乾濕分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3 養生.聰明飲食
膳食纖維每天要吃多少才足夠?營養師推薦「纖維4種正確吃法」補足每日所需
現在因外食居多,膳食纖維容易攝取不足,引發腸道問題。膳食纖維是指不會被人體小腸消化的物質,在維護腸胃健康方面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不僅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狀況,還能夠增加飽足感、抑制食慾、調節血糖、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降低血脂以及膽固醇等功能。建議每天攝取3蔬2果。什麼是膳食纖維?每天需要攝取多少?現代人因為飲食西方化的關係,我們的飲食變得越來越傾向高度加工和精緻化,再加上經常外食,導致膳食纖維攝取不易,造成腸道菌相失衡,容易引發便秘、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的情況發生。那麼,究竟什麼是膳食纖維?我們每天需要攝取多少呢?膳食纖維的定義是:人體小腸無法消化與吸收之3個以上單醣聚合之可食碳水化合物及木質素。簡單來說,膳食纖維就是無法被人體小腸消化酵素分解的多醣類和木質素。然而,膳食纖維在維護腸胃健康方面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不僅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狀況,還能夠增加飽足感、抑制食慾、調節血糖、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降低血脂以及膽固醇等功能。此外,膳食纖維也能為腸道微生物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9成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2013-2016 年」結果顯示,19歲以上族群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為13.5-18.8公克,遠低於建議量25-35公克,攝取量明顯不足。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二種膳食纖維大部分存在於蔬果、全穀類及豆類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包括果膠、植物膠、β-葡聚醣、海藻膠等,而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則歸類於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具有多項特點:口感柔軟、質地較黏稠、膠質含量高,其吸水膨脹的特性有助提升飽足感,同時調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餐後血糖太高。此外,水溶性膳食纖維還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等多種益處。常見於食物包括燕麥、蒟蒻、各種蔬果、洋車前子、昆布和海帶芽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呈現較為粗硬的質地且不具黏性,因其不溶於水,所以在經過消化道時幾乎能維持原本的結構。它具有多種主要功效,包括減輕腸道壓力、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並縮短食物殘渣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這有助於預防便秘並減少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以榖類、豆類及蔬菜居多,像是花椰菜、地瓜葉、竹筍等,都含有較多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每天這樣吃最好1.以全榖雜糧代替精緻澱粉2.每天3份蔬菜(一份蔬菜為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3.每天吃2個拳頭水果,且最好是不同種類4.以高纖飲品代替含糖飲料(例如高纖豆漿、高纖牛奶等等)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養成「3蔬2果」的健康飲食型態,每天應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並選用在地當季、顏色豐富的蔬菜及水果。現在大部分人因外食居多,建議可以在選擇食物時以纖維含量高的為主,並且以高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才能攝取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延伸閱讀:.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每天觀察自己的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魚油、葉黃素、鈣能一起吃?營養師曝「6組合保健食品」一起吃恐沒用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2 養生.聰明飲食
「咳、喘、痰」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吃什麼?6飲食原則補足營養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因為呼吸道長期發炎,而導致呼吸氣流受阻的病症,典型的症狀為「咳、喘、痰」,是不可逆的疾病。該疾病是全球十大死因第3名,也是台灣十大死因第8名,每年死亡人數將近5000人。根據研究顯示,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都是由吸菸或接觸二手菸而引起;吸菸者更是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容易有肌少症、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發生,是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元氣網整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飲食原則、常見進食問題之飲食對策,進而改善免疫能力及生活品質。慢性阻塞性肺病患6飲食原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常因喘不過氣、痰黏液過度分泌、咳嗽、過量空氣腹脹等問題,讓身體熱量消耗增加,造成進食障礙。長期攝取不足加上呼吸肌肉無力、肌少症、免疫功能下降及系統性發炎問題增加情況下,是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提供足夠的營養、維持理想體重並改善呼吸肌肉的功能,可避免體重減輕及肌肉流失而導致病情惡化,改善免疫能力及生活品質。1.飲食宜少量多餐:飲食不要一次吃很多,盡量少量多餐,以避免餐後腹脹導致呼吸困難。2.每日攝取適當熱量:平常體重公斤 x 30大卡,為每日的建議攝取熱量。.體重較輕病人(BMI27)應考慮限制飲食來控制體重,以減輕呼吸肌的負擔。3.攝取足夠蛋白質:應多攝取優質高蛋白質食物,攝取蛋白質對於病人維持肌肉質量相當重要。每日建議蛋白質總攝取量為1.2-1.5公克/每公斤體重。但若有腎功能不佳的病人,應由醫師或營養師評估蛋白質攝取量。.動物性蛋白質來源:豬、雞、魚、蛋、牛、內臟類、乳製品等。.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黃豆及其製品 (豆干、豆腐、豆腸、素雞等) 。4.攝取足夠的水分:適度補足水分以避免排痰困難、脫水及便秘。避免攝取濃茶、咖啡及酒等刺激性飲料。每天水分建議如下:.18-60歲成人:每公斤體重 x 35毫升.60歲以上成人:每公斤體重 x 30毫升若有心臟疾病、水腫或腹水的病人,則應醫師評估限制水分攝取。5.攝取足夠膳食纖維:每日攝取膳食纖維的建議量為20-35公克,並確保水分攝取足夠可預防便秘。但須注意不要攝取過多膳食纖維,可能導致脹氣而引發呼吸困難。飲食小提醒,牙口不好者,可將蔬菜切細碎、烹調時間拉長等方式增加蔬菜攝取、將水果打成果泥食用(保留果渣,不要過濾),盡量攝取原型水果,避免市售果汁。6.補充口服營養品:若患者有熱量攝取不足、營養不良情況,可依醫師或營養師指示補充口服營養品。特定營養素補充1. 鈣質可防止類固醇使用導致的骨質疏鬆症,如乳品類、小魚乾、豆製品等。2. n-3脂肪酸有抗發炎效果並有助於緩和疾病造成的慢性發炎,如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鱈魚、堅果類、亞麻仁、菜籽油等。3. 維生素 A、C、E可緩和疾病急性發作及相關症狀並提升肺功能,如肉類、蛋、肝臟、深綠色蔬菜、胡蘿蔔、木瓜、柑橘、鮮奶等(A);蔬菜類、水果類等(C);植物油(橄欖油、紅花籽油、亞麻仁油等)、堅果類、蛋黃等(E)。4. 支鏈胺基酸(BCAA)可能有助於改善全身的蛋白質合成和代謝狀況,如黃豆製品、瘦肉、魚類、家禽類、雞蛋、鮮奶、乳製品、白乾酪、堅果類、全穀類等。5. 肌酸(Creatine)可改善部分肺功能表現、身體肌肉組成和呼吸困難,如牛肉、豬肉、魚類或單方肌酸補充品(建議諮詢營養師)。肺阻塞病人常見進食問題之飲食對策食慾不振、厭食飲食對策:.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提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以增加食慾.供應高熱量高蛋白的濃縮型食物.少量多餐,切勿一次大量進食.使用促進食慾的藥物.適當活動,改善消化情形.必要時以口服營養品補充熱量或利用管灌食,給與營養支持進食時呼吸短促飲食對策:.進食時以鼻導管給予低流速氧氣.姿勢引流、扣擊及呼吸治療運動等,應在飯前30分鐘執行完畢.進食時將腳平放地板,肘置放桌上、上身前傾,充份利用輔助肌並能預防嗆食.進食期間若發生呼吸困難,可先休息直到舒服再繼續進食腹脹、便秘飲食對策:.避免食用易產氣食物,如洋蔥、甘藍或豆類.勿張口呼吸,進食時不要講話,以免吸入過多氣體.適度增加活動量,以促進腸胃蠕動.攝取流體、溫和等容易排空的食物.攝取適量的纖維質和水果,以預防便秘.必要時可依醫囑給予軟便劑或消脹氣藥物看完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的6點飲食原則、常見進食問題之飲食對策,以及需補充的特定營養素,知道每天該怎麼吃才不會造成身體不適,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了嗎。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都是由吸菸或接觸二手菸而引起,因此戒菸及遠離二手菸是預防及治療COPD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延伸閱讀:.肺功能檢測到底在測什麼?醫: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就該測.肺阻塞易與感冒混淆,咳痰喘逾三週要注意!醫教一招檢測肺功能.印表機也傷肺!「這群人」超過七成不知道肺健康正在被侵害參考資料:.高雄榮總醫訊-肺阻塞病人常見的進食問題及改善方法.奇美醫療體系衛教資訊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飲食及特定營養素補充.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飲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