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防疫
共找到
6830
筆 文章
-
-
2022-07-31 醫療.皮膚
天氣悶熱外送員皮膚病增3成 醫建議衣著得兼備2條件
近來全台天氣炎熱,民眾難耐酷暑,在家也要點上一杯外送手搖杯,解解暑氣。辛苦的外送員在外奔走,長時間曝曬在大太陽底下,皮膚都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皮膚科開業醫師趙昭明就表示,最近光是外送員因為皮膚過敏、濕疹前來看診的人數,就足足增加了3成,建議除了補充足夠的水分外,更要選擇散熱、排汗性好的衣服,避免狀況持續惡化。外送員在酷暑下辛勤奔走跑單,常常一上線就是好幾個小時過去,天氣最炎熱的中午,更是民眾最常叫外送,點上一杯手搖杯解暑的時刻。但全台持續高溫,外送員不僅容易中暑,皮膚也容易出現疾病,切莫輕忽。趙昭明表示,近期光是前來就診的外送員就已大增三成;雖然他們在工作時,為了避免皮膚直接曝曬在太陽下,都身著長袖,但因為衣料選擇上多沒辦法兼顧排汗、散熱,因此許多皮膚過敏、濕疹、痱子等等皮膚疾病就開始出現。趙昭明說,因為氣候溫度高,外送員可隨身攜帶毛巾協助降溫,同時也定時將衣物掀起,不讓皮膚悶在汗水中;在外跑單一段時間,也盡量進入到室內降溫、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此外,暑假期間民眾出外踏青,家長也愛帶著小朋友出遊,趙昭明指出,熱傷害、敏感性皮膚炎、蚊蟲叮咬也是最近民眾時常前來就診的原因,烈日當頭,在外遊玩時間一長,皮膚便會開始感到紅癢,接下來便是曬傷、脫皮,嚴重一些就成為燒燙傷,曬傷就診民眾近來增加了一成。趙昭明也說,近來因為防疫,戴口罩加上天氣炎熱,許多接觸性皮膚炎、青春痘、臉部濕疹的民眾也增加了一、二成;因此建議民眾衣物選擇上,可著重於吸汗、透氣性,並且除了補充水分外,也要塗抹防曬乳,定時兩、三小時就要補充一次,若拖到五、六個小時才補,恐怕都已來不及。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患者 近兩年大減與落實口罩防疫有關
鼻竇炎是耳鼻喉科常見問題,國內盛行率明顯高於國外。雖不是大毛病,但各種症狀也讓許多人很困擾。急性鼻竇炎若未及時控制,可能變成慢性鼻竇炎,嚴重者需要動手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鼻竇炎患者就醫情形。鼻竇炎在台灣很常見,疫情前一年(108年)有430萬人就醫,近兩年疫情來襲,就診人數已減少到223萬。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人數減少是受惠於落實口罩防疫,大幅減少呼吸道疾病,這是好現象。另外,去年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就醫件數95%集中在診所,醫院層級愈高,件數愈少,這彰顯了分級醫療的精神,當民眾自我照顧能力提升、積極預防疾病,基層醫療就能照顧好多數人。就醫件數95%集中在診所,落實醫療分級最佳範例。鼻竇炎的就醫率,以兒童最高,青壯年次之,醫師認為可能與過敏或氣喘盛行有關。李伯璋回憶小時候住在雲林縣虎尾鎮,也常需要沿著大馬路走一段,卻不曾被空氣汙染弄得鼻子不舒服,家裡的孩子也沒有什麼過敏的問題。隨著社會變遷,生活型態改變,家族中的下一代才開始出現氣喘兒。李伯璋觀察,不同年齡層的醫療利用邏輯不同,年輕一代懂得善用資訊和工具,比如選購空氣清淨機、注意戶外空氣品質,也會比較積極學習自我照顧的知識和技能。年輕人工作忙碌、請假不容易,為了善用時間,也會偏好就近先去診所就醫。因此,當健保署以使用者付費的精神推動部分負擔改革方案,很多年輕人都覺得合理,展現出正向支持的態度。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為什麼有助於落實分級醫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李伯璋說,因為「自己管自己」最有效。浪費少了,點值就會提升,醫療服務提供者可獲得更合理的給付;因為有自付額,醫療提供者要積極說明醫療處置、檢查或藥物的必要性和目的,病人也會比較積極、好好了解,可促進醫病共享決策。患者就醫人數減少,電腦斷層檢查卻有兩百多萬件。去年鼻竇炎就醫人數雖減少,卻仍做了大量的檢查,其中電腦斷層攝影就有239.4萬件,排名第三,連臨床醫師都說,似乎有點過度使用了。李伯璋表示,疫情期間呼吸道相關科別就醫人數銳減,醫療院所確實有可能會開比較多檢查,來弭平病人減少帶來的缺口,但健保署的立場始終如一,仍致力於減少重複或不必要的檢查。健保署建置醫療影像雲端分享平台,鼓勵醫療院所於檢查後24小時內上傳影像,也鼓勵醫療院所調閱影像,以取代重複檢查。如此一來,如果病人在醫院做了影像檢查,24到48小時後,到其他醫院或診所諮詢第二意見時,不需要再花錢到原醫院申請影像光碟,其他醫院或診所的醫師也能在電腦上看到病人的影像和報告;病人不需要再次檢查,也不會暴露到不必要的輻射劑量。李伯璋表示,分析近年健保資料可看到,用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的點數佔比高達四成,藥費居次占了三成五,反倒是醫師親力親為的診察費,卻逐年下滑,從三成三下降到只剩下兩成多,讓許多醫療人員感嘆自己的付出被視為廉價服務。健保署推動部分負擔改革、雲端影像、雲端藥歷,都是希望能夠將資源重新做合理的分配,將不必要的浪費省下來,轉化爲給醫療人員更合理的給付。約半數患者使用抗生素,用藥選擇與病人衛教都要加強。去年223萬名鼻竇炎病人,有102萬人使用抗生素,申報金額高達8,209萬元。李伯璋提醒,使用抗生素要特別注意用藥選擇,要先從第一線開始用,如果效果不好,才開始用第二線。另外也要特別加強病人衛教,提高用藥遵從度,萬一遵從度不佳,沒有按時把藥吃完,就有可能提高細菌的抗藥性,增加日後治療的難度。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為了減少重複用藥、藥物交互作用,可能造成健康風險與醫療浪費,2013年就開發出健保雲端藥歷系統,讓醫師和藥師都可以查詢病患過去的用藥和檢查檢驗紀錄,估計2014至2020年就替健保節省了93.5億元支出。如果藥品自付額太低,也會增加重複領藥的道德風險,以及重複用藥的健康風險。李伯璋表示,未來部分負擔新制上路,藥費將增加一點點費用,也可望減少重複用藥,促進醫病雙方更精準掌握必要的用藥,落實分級醫療和轉診。
-
2022-07-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罩令難鬆 張上淳:BA.5已進社區
BA.5本土已累計十一例,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昨首度針對BA.5疫情示警,指BA.5已進入社區,口罩措施若放鬆,疫情將迅速再起。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國內整體疫情雖有下降,但幅度不高,預估八月中BA.5疫情將襲來,未來解封腳步會以幼兒疫苗接種率、國內外疫情趨勢等兩方向評估。張上淳說,BA.5已進入社區,現在放鬆口罩措施,BA.5疫情將快速上升,未受疫苗保護的長者,恐怕染疫不幸死亡。據指揮中心統計至七月廿五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疫苗涵蓋率第一劑八十七點四%、第二劑八十三點八%、第三劑七十四點三%、第四劑廿七點五%。以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三九八萬人推算,大約有五十點一萬名長者連一劑疫苗都沒接種。指揮中心日前提供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五十五歲以上原住民打疫苗可獲得五百元額度衛教品及兩劑快篩劑,獎勵措施發放今為最後一天。莊人祥表示,預期國內八月中會有一波BA.5疫情,不過考量BA.5整體致死率及嚴重度,與先前Omicron疫情差不多,未來仍會逐步鬆綁。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避紛爭 DNR二修處置標準
去年雙北疫情大爆發,七、八百人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七月初,分析致死原因中就曾提及有一成七死者簽署DNR,簽署狀況偏高。今年五月迄今累計破八千人死亡,達三成六死者簽署DNR,簽署率約去年的一倍。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二度於疫情期間修正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減少紛爭。DNR是讓確診者安寧好走,還是成為恐怖的死亡號角?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去年七月六日的防疫記者會上表示,五月十一日到七月四日六二二人死亡,其中約一成七簽署DNR,「但裡面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此話一出引發第一線醫師反彈,張上淳二度道歉。聯合報元氣中心自去年六、七月起即陸續接到多名醫護人員、專家陳述意見,除了對新冠患者的高致死率感到不解,有人直指確診者簽署DNR的時機和情境,有檢討的必要。北市聯醫和平院區一位不具名的資深護理師抱怨,高層積極推廣安寧緩和理念,疫情嚴峻、醫療量能吃緊之際,還要求主動詢問患者「若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簽署攸關生死,竟讓病人得在短短卅分鐘內決定。「爭吵無濟於事,過猶不及的醫療都是錯的,問題是如何拿捏才是正確的?」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蔡兆勳說,關鍵在醫師正確診斷、治療、評估預後,除非判斷末期,否則該插管還是得插管。國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推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趙可式表示,如有二位專科醫師綜合評估病人年齡、多重共病、病情嚴重程度等,認為現代醫學難以救治且無法避免近期死亡,當然可建議簽署DNR。若無上述先決條件,只是單純染疫,就應積極救治,不應在此時讓確診者簽名。為此,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從去年七月迄今二度修正「疫情期間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以期安寧好走,減少紛爭。蔡兆勳說,站在醫學會立場須強調「正確的事應怎麼做」,去年八月公布「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手冊第一版」。今年染疫死亡個案較多,許多確診者不在安寧病房過世,為讓沒有接受過緩和醫療訓練的醫護人員有所依循,預計八月中旬完成第二版(簡易版),重點在隔離病人照顧、過世病人家屬照顧、兒童照顧、居家醫療等層面。兒童照顧部分,蔡兆勳表示,今年兒童染疫重症已有上百人,且有廿多名幼兒死亡,如何降低不必要的醫療處置,減輕病童痛苦,並減少家屬悲傷過度,為重要的課題。隔離病人方面,今年確診數逼近五百萬,中症、重症患者均破萬,多需住院隔離,因此有必要擬定指引,作為第一線醫護照顧時的依據。▍延伸閱讀:搭上疫情順風車?DNR簽署率翻倍 護理師曝院內殘酷真相
-
2022-07-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 BA.5疫情8月中恐再起 50萬長者「一劑都沒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今年8月中將有一波BA.5疫情,因此近期加強幼兒疫苗接種。不過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長者疫苗施打率相較其他國家仍不理想,也不足夠,憂心疫情再起長者可能染疫死亡。據計算,我國約50.1萬名65歲以上長者一劑皆未接種。根據疾管署統計至7月25日,65歲以上長者疫苗涵蓋率第一劑87.4%、第二劑83.8%、第三劑74.3%、第四劑27.5%。以我國65歲以上長者約398萬人推算,65歲以上約有50.1萬名長者連一劑疫苗都沒接種。國內BA.5本土案例已有11例,包括接機7例及社區感染4例,不過近日天氣炎熱,許多民眾仍期待口罩措施再鬆綁。張上淳受訪表示,BA.5已進入社區,現在放鬆口罩措施,BA.5疫情將快速上升,未受到疫苗保護的長者,恐怕染疫死亡,口罩令應觀察疫情走向滾動式調整。指揮中心日前提供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打疫苗可獲得500元額度衛教品及兩劑快篩劑,獎勵措施發放今為最後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打疫苗獎勵已發放一段時間,後續不會再以中央獎勵催長輩施打疫苗,由地方政府加強長者接種疫苗。莊人祥表示,目前國內整體疫情雖有下降,但幅度不高,預估8月中BA.5疫情將襲來,未來解封腳步,會以觀察幼兒疫苗接種率及國內外疫情趨勢等,二方向評估。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4/聽護理師的勸 撤銷簽署DNR 她活著離開醫院
一名60多歲婦人被送至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時,狀況不好,肺炎嚴重,且糖尿病、腎功能極差,在護理師說明講解下,簽了DNR,但其他護理師私下勸阻,撤銷簽署,願意病危時插管急救,一念之間,讓她最後平安出院。萬華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確診者年齡偏長,該名資深護理師說,不少年邁患者住院時心情低落,孤獨無依,有人自責將病毒傳給家人,有人則認為這次住院後,大概沒有機會走出醫院。此時,身體不舒服,難以靜下心來,又聽不懂安寧緩和等醫療專業名詞,只要醫護人員講解DNR時,提及「這是為自己好,也是為子孫、晚輩著想」,幾乎都同意、簽名,勾選急救時放棄插管選項。該名婦人正是典型個案,從防疫旅館轉至和平醫院時,血糖高達500,銅酸中毒,腎臟功能極差,如果持續惡化,就必須洗腎,自覺人生無望,住院之初就簽署DNR。該名護理師表示,嚴重呼吸衰竭患者如果插管急救,仍有機會一搏,約有三至四成可以救回,呼吸功能平均7至10天就會慢慢變好,「如果不處理,消極以對,當然不會好。」經過其他護理師私下勸阻,婦人這才點頭,更改DNR,而這個決定也救了她一命,幾天後因呼吸衰竭,醫師緊急施以插管,並積極用藥,使用類固醇,病情逐漸好轉,最後平安出院。
-
2022-07-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措施暫不變 莊人祥曝解封腳步要看2件事
入夏連日高溫,民眾期待能全面解除口罩令,不過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今受訪表示,現在Omicron BA.5恐怕已步入國內社區,若放鬆口罩憂心BA.5疫情恨快就上來。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口罩措施再微調空間有限,未來解封腳步主要考量2方向,包括國內外疫情,以及幼兒疫苗接種率。張上淳今天表示,口罩政策應是逐步放寬,但現在Omicron亞變種BA.5已初步進入國內社區,若大家都放鬆了,BA.5疫情很快就會上來;此外,雖國內疫苗施打率不低,但長者施打率與其他國家相比仍不理想,也不足夠,當疫情再起時,不少長者會因染疫死亡。因此口罩令放寬還是要看疫情控制程度,做密集性滾動性調整。先前為鼓勵長者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提供65歲以上長者,以及55歲以上原住民,施打疫苗可獲得500元額度的衛教品及兩劑快篩劑,先前已數度延長發放,最新規定將發到7月31日止。莊人祥表示,因打疫苗獎勵已發放一段時間,且疫苗數量很充足,後續不會再以中央獎勵催長輩施打疫苗,由地方政府加強長者接種疫苗。對於長輩未接種疫苗恐影響解封腳步?莊人祥說,目前主要考量幼兒疫苗接種為主,且評估BA.5整體致死率及嚴重度與先前Omicron疫情差不多,雖仍會考慮長者接種率,但不會因此作為解封考量,解封腳步會以幼兒疫苗接種及國內外疫情趨勢2層面考慮。猴痘疫情於全球快速擴散,猴痘藥物、疫苗需求增加,張上淳表示,並非所有人都要用藥,僅病情嚴重者需要用藥治療,但藥物及疫苗還是要提前準備,經過討論,若有準備數千劑,足以應付短期內疫情狀況。我國日前已到貨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504人份,莊人祥表示,猴痘疫苗合約仍在簽訂中,實際數量會等到貨後再公布,目前國內維持先前2例猴痘個案。
-
2022-07-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1273 境外+228 增加60例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150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273例本土個案及22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0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約1700例,降幅約7.4%,相較上周六減少約1074例,降幅4.8%。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273例本土病例,為9,875例男性、11,385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750例),台中市(2,770例),桃園市(2,164例),高雄市(2,163例),台北市(2,067例),台南市(1,717例),彰化縣(1,066例),苗栗縣(612例),屏東縣(603例),新竹縣(585例),新竹市(549例),雲林縣(523例),宜蘭縣(434例),花蓮縣(430例),嘉義縣(347例),南投縣(328例),基隆市(311例),台東縣(284例),嘉義市(238例),澎湖縣(167例),金門縣(147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6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7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4日至7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2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3例男性、10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美國、泰國及德國(各4例),新加坡及印尼(各3例),比利時、馬來西亞、西班牙及法國(各2例),菲律賓、芬蘭、愛爾蘭、英國、香港、羅馬尼亞及韓國(各1例),另1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6日至7月2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794,18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220,482例排除),其中4,567,122例確診,分別為19,808例境外移入、4,547,26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89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8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62例、台北市1,030例、台中市866例、高雄市807例、台南市692例、桃園市665例、彰化縣524例、屏東縣369例、雲林縣262例、南投縣256例、基隆市207例、苗栗縣199例、嘉義縣190例、宜蘭縣178例、花蓮縣147例、嘉義市144例、新竹縣137例、台東縣126例、新竹市84例、澎湖縣20例、金門縣1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30 焦點.元氣新聞
影/新冠往生者法會 馬英九批陳時中只想選舉
前總統馬英九今天上午參加新北市新莊區,先嗇宮舉行的「宗教界護國和瘟暨新冠疫情往生者超渡法會」,除表達對往生者的悼念以及疫情下醫護人員辛勞的感謝,也批評民進黨學不會教訓,更批評前指揮官陳時中參選一事。馬英九認為,台灣目前防疫成績是由民間撐起,但民進黨就只靠民間,不知反省、超前部署,而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在疫情未結束時就只想著選舉,不負責任。
-
2022-07-30 焦點.元氣新聞
讓孩子進入高齡長者世界 搭建世代共好橋樑
台灣目前已進入高齡社會,未來更是會進入超高齡社會,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對於高齡者來說,疫情在生理上對高齡族群的染疫,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另一方面政府為了保護高齡者,採取了避免與他人接觸的防疫措施,使高齡者在心理上猶如被孤立於人群之外,也同樣的造成了心理的傷害。看到這種情況,有一群來自桃園西門國小與花蓮明義國小的學生來到花蓮市,帶隊的李主任與陳老師說,透過探視使用長照服務的高齡者與家屬,並進入長照中心訪問機構負責人,除了希望能讓學生瞭解長照2.0的運作,更藉此能從不同的面向,讓這些孩子能夠探討台灣社會對待高齡者的真實樣貌。學生們先訪問患有慢性病的黃奶奶,知道黃奶奶是使用提供接送到醫院就醫的長照服務,黃奶奶家中也同時有申請居服員,透過與黃奶奶與其家屬以及居服員的訪談,瞭解長照2.0提供的服務,體驗居服員如何替高齡者進行復健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過程中,患有慢性病的黃奶奶還帶著這些孩子,示範她每日的拉筋運動,讓長者與孩子真正的實踐「童銀共學」。黃奶奶表示很歡迎孩子們的到訪,而陳同學則覺得能跟黃奶奶一起互動很有趣,並能實際體驗居服員的復健操作,是很特別的經驗。之後這群孩子們來到了花蓮的長照機構,這間長照中心養了許多動物,以及栽種了許多水果植物,負責人說,這些都是讓住在這裡的長者們可以有好的心情,身體就會比較健康。孩子們進入大廳後,與正在大廳的長者們打招呼問好,長者們則是很開心的回應著。負責人介紹了長照中心的環境與服務。游同學說:「聽到負責人的介紹,並且看到了長照中心的實際狀況,覺得跟聽到別人說的養老院很不一樣,爺爺奶奶們在這可以獲得很好的照顧。」。李同學則表示:「長照中心的收費比較高,希望政府能幫助更多家庭,讓更多有需求的長者們都可以獲得這樣的服務。」。對此,長照中心的負責人說,目前長照機構邁向法人化的設置,還有一些挑戰需要克服,而民眾對長照中心的看法,則還需要時間宣導,才能讓民眾更加瞭解長照的精神與服務方式。
-
2022-07-30 焦點.元氣新聞
獨/醫界盼部分負擔調整8月1日上路 衛福部最新6字回應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原預定5月15日上路,但受Omicron疫情影響,衛福部為避免新制上路後,影響醫療院所防疫工作,決定暫緩實施。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7月11日發函至衛福部,要求部分負擔調整應於8月1日正式上路實施。衛福部常次石崇良表示,部分負擔上路時程須考慮新冠疫情、醫療院所準備情形、民眾經濟負擔三大面向,尤其新冠疫情還在進行中,8月1日上路「真的太匆促了」。石崇良說,部分負擔調整有如「一刀兩刃」,一方面是為節制醫療浪費,另一方面則為收取部分負擔時,不可因收費過高,造成民眾就醫障礙,或讓民眾小病不看,拖到大病才看,而出現延誤治療情形,這不是大家樂見的。因此,面對部分負擔調整總是十分謹慎,但隨著環境變遷、健保財務需求因素,衛福部去年開始研議調整部分負擔,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而暫緩實施。石崇良指出,部分負擔上路時程尚未定案,因必須考慮三大面向,第一、新冠疫情發展情形,不希望醫療院所在防疫的關鍵時期,還須同時兼顧部分負擔調整事項;第二、須觀察醫療院所準備情形,畢竟新制上路,總會出現混亂及磨合期,醫療院所應做好與民眾溝通的準備,避免於醫療行為發生許多紛擾;第三、須顧及民眾經濟負擔問題,避免造成就醫障礙。「特別是疫情尚未平息,8月1日上路真的太匆促了。」石崇良指出,觀察近期BA.4、BA.5疫情蠢蠢欲動,外界原先預估7月底、8月初,每日本土確診病例數會降至1萬例以下,但目前看來並非如此,因此,疫情發展趨勢仍是部分負擔上路時程的最大變數。石崇良說,各界對部分負擔調整已有共識,現在只是上路時機問題,須綜合評估判斷後,再來考慮上路的時間。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衛福部對於部分負擔上路時程應有一定的考量,協會予以體諒及尊重,但仍希望於未來在適當的時間,讓部分負擔可以盡速上路。至於,外界認為,部分負擔尚未實施原因,恐與今年底即將進行縣市長選舉有關?石崇良說,「兩者關係不大,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據了解,健保部分負擔遲遲無法上路最大的因素,仍是受到年底選舉的影響,此時不希望增加民眾經濟負擔,但於選後有上路的機會,以挹注健保永續經營的動力。
-
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月維持現行防疫措施 王必勝:BA.5單日可能5萬例
國內是否會再8月放寬防疫措施及邊境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鄰近國家疫情升高快速,要觀察後續產生效應,包括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8月暫時維持現行措施,國內會持續監測,預期產生BA.5、BA.4個案,觀察後會再考慮邊境放寬措施。王必勝表示,本土BA.5案例目前累計11例,與機場接機相關有7例,包括北部1例、南部3例。陸續有本土病例發生的話,會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世界疫情這周整體是稍微下降一點,東亞國家陸續屢創下高,甚至還沒看到高峰,像是日本、南韓病例都相當多,但台灣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屆時單日5萬例是有可能會發生。疫情趨緩,各地進行中元普渡到廟宇拜拜,是否會再鬆綁宗教活動?王必勝說,目前會依照現行措施辦理,因現在措施已經很少,不會影響活動進行,若不能保持不特定社交距離,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暫時不會做相關改變。近期有基層藥局反映,協助中央保管、發放抗病毒藥物,因保管不當收到中央來函要賠償,基層抱怨協助防疫獎金還沒拿到,就先談罰則,甚至罰則比抗病毒藥物還貴,紛紛寒心退場。對此,王必勝說,指揮中心有職責與義務對防疫物資做管理辦法,包括藥物跟疫苗,這件事不是只針對藥局,也針對醫療院所,若病人遺失藥物如何處理等,都有相關規定,若是不可抗力因素、也非故意,都不會處罰;至於醫事人員獎金會盡快發放。有醫護反應戶頭收到獎勵金「僅67元」,王必勝說,獎勵津貼都是依照指引發放給醫療院所,內部依照規則發放,希望醫院可以妥適分配,至於此個案收到金額是否錯誤、切帳問題、或者為補發,我們會去了解,「大家都是公平的」。
-
2022-07-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關卡再放寬 7月30日起取消轉機行李、貨艙消毒
我國邊境政策設下4大關卡導致旅客入境時間長,中央流行指揮中心今宣布,自7月30日零時起,實施取消航空器貨艙消毒作業,將「取消」目前貨艙消毒,以及「轉機」行李免消毒。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因應COVID-19變種病毒強化航空器消毒清潔指引」,考量現今國内外疫情狀況及防疫效,且為免影響機場作業效率,爰於工作人員有適當防護及定期監測之配套措施下:「貨艙消毒」:一、「取消」目前貨艙消毒(約需40-50分鐘),僅保留行李上輸帶時,進噴灑消毒。二、「轉機」行李免消毒。(持續落實行李運設備定期清消作業)「客艙消毒」:目前入境旅客於機場探檢陽性率仍高,且多為Omicron BA.5等新型異株,故現階段仍維持,後續滾動調整。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機場檢疫過程,等待時間有一關是「行李清消」,主要在航空器貨艙時間要40到50分鐘,昨天經過專家會議的檢討,考量目前國內外疫情狀況,免影響機場作業效益,7月30日零時起,取消貨艙消毒,可以減少40到50分鐘,只保留行李上輸送帶消毒,客艙消毒部分,入境旅客陽性高,多為BA.5,所以持續維持,後續會滾動式檢討。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今天公布取消貨艙消毒,是指客機裝行李的貨艙,先前指引本來規定要做些消毒、靜置動作,專家也考慮到現在疫情狀況與當時的不同,在加強所以人員防護加上定期檢驗等配套下,認為可以放寬,放寬對機場旅客通關作業會有很大影響,會讓等候時間更加縮短減少。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下降趨勢趨緩!本土+2萬2983例、境外+306 死亡+5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32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983例本土個案及30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7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增本土病例22983人,裡面數字跟前幾天差不多,還是有小幅下降,下降趨勢趨緩,境外變多新增306例,國際疫情也在增加中,死亡個案57例,跟之前差不多,死亡整體有陸續下降趨勢。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983例本土病例,為10,431例男性、12,54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065例)、台中市(2,685例)、桃園市(2,392例)、高雄市(2,313例)、台北市(2,299例)、台南市(1,906例)、彰化縣(1,135例)、屏東縣(719例)、新竹縣(657例)、苗栗縣(643例)、雲林縣(636例)、新竹市(551例)、宜蘭縣(512例)、花蓮縣(446例)、嘉義縣(436例)、南投縣(363例)、基隆市(326例)、嘉義市(301例)、台東縣(278例)、金門縣(169例)、澎湖縣(139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1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2日至7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26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0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6例男性、15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別自美國(12例)、澳大利亞、菲律賓及越南(各7例)、德國(6例)、荷蘭及馬來西亞(各5例)、法國及加拿大(各4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柬埔寨、泰國及日本(各3例)、義大利、新加坡、巴基斯坦及英國(各2例)、土耳其、哥倫比亞、南非、中國、印度、比利時及印尼(各1例),另22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9日至7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754,88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202,581例排除),其中4,545,636例確診,分別為19,571例境外移入、4,526,0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83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8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55例、台北市1,026例、台中市860例、高雄市798例、台南市685例、桃園市661例、彰化縣520例、屏東縣366例、雲林縣261例、南投縣253例、基隆市206例、苗栗縣194例、嘉義縣188例、宜蘭縣177例、花蓮縣147例、嘉義市143例、新竹縣136例、台東縣125例、新竹市84例、澎湖縣20例、金門縣1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入境塞爆!檢疫四大關卡 至少2.5小時才能出機場
四、排隊搭車我國邊境逐步放寬,但入境仍得先面對刷健康申報憑證、行李清消、唾液採檢、防疫計程車等四大關卡,放寬入境人數至每周四萬人次後,屢屢出現入境塞車情形,旅客不滿情緒直接拋向第一線,險些引發衝突。疫情指揮中心回應,四道入境措施「都是必要的」,但會持續優化流程。一名疾管署檢疫人員投訴,台灣目前仍有「三加四」檢疫規定,旅客須先上網填寫電子申報,包括個資及檢疫地址等,落地後會收到簡訊,內含的條碼才能通過後續關卡。沒台灣手機的外國人、外籍配偶,得按規定「掏錢買預付卡」,取得門號,完成上述程序取得條碼,而機場能刷條碼的電腦僅十台,同一小時內若有五、六百名旅客及外籍移工入境,必須花二到三小時處理。後續「行李清消」、「等唾液檢測」、「排防疫計程車」都要排隊,由於旅客剛下飛機,多半疲憊不堪,等到不耐煩時常與一線工作人員起衝突,甚至作勢打人,讓一線苦不堪言。此外,入境旅客行李需消毒靜置四十五分鐘,飛機占著空橋,連帶影響後續航班。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尖峰時段調查,旅客從下機到離開大廳,約二個半小時,應是旅客可接受範圍,會持續優化。行李清消時間,近期將會在專家會議中討論。
-
2022-07-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後遺症很多?黃英和當一般感冒保養:「不用再把確診者當妖魔鬼怪」
衛福部嘉義醫院內科主任黃英和算是院內較早確診的醫護人員,在五月間妻子先染疫,他居家隔離期間也感到喉嚨卡卡的,一篩檢即是陽性,幸好症狀輕微,還提前被召回照顧專責病房。他打趣稱,「即便都是醫護,多少會保持距離」,經歷過這一次染疫,他更認同新冠肺炎最終要朝一般傳染疾病處理,「不用再把確診者當成妖魔鬼怪」。症狀輕微 用一般感冒保養黃英和的妻子5月11日出現症狀確診,他因此「3+4」居家隔離,起初快篩陰性,但第三天(5月14日)準備隔一天要回去上班,卻突然覺得喉嚨不適,做PCR篩檢果然陽性,症狀很輕微,有點咳嗽、流鼻水,就像一般感冒,由於沒有小孩,夫妻兩人跟一隻貓在家居隔,狀況相對單純。黃英和染疫後的活動力、體力沒有太大影響,服用清冠一號外,就用一般感冒的保養方式,多喝水、睡眠時間稍微拉長等緩解症狀。他笑說,飲食其實沒刻意控制,「還是會叫外送」,不過不吃太重口味食物,症狀維持四、五天,比較像時間較長的流感。醫護多數家人感染 他提前返院顧專責病房由於黃英和的症狀沒有很不舒服,確診後他依然居家辦公、處理行政事務,確診第六天快篩陰性,當時因醫院醫療量能緊繃,他因此被召回上班,照顧確診者專責病房,但不接觸一般的病人,他也沒忘記確診隔離身分,在院內隨時口罩戴緊緊。黃英和是這波本土疫情大爆發,院內比較早染疫者,接獲不少同事的關心,但要回醫院上班時,感覺到同事多少會保持距離。不過,醫院防疫措施嚴謹,醫護人員基本口罩、清消不會少,若染疫大多不在院內,反而多數是因家人先染疫,無法不接觸而被感染。死亡率低 應調降高規格防護台灣五、六月確診人數激增,不時傳出醫療量能不足,黃英和有感,目前病人到急診等相關就醫,只要驗到陽性,就必須到專責病房,像有一位18歲年輕人出車禍,需要開刀,結果採檢陽性,便要用高規格隔離病房進行處置,此情況導致中、小型醫院原本能處理的疾病患者,只好送往更大型的醫院看病,相對地壓縮更嚴重病患的治療量能。黃英和說,今年初全世界有一波Omicron感染,傳染性非常強,很難有效防護,後來死亡率降至0.2%,國內一開始每天確診破萬例,民眾不免都有恐慌心態,但現在政府準備的清冠一號、Paxlovid等處方藥充足,建議該思考新冠肺炎朝向一般疾病處理。黃英和指出,廣泛的社區、機構感染進到專責病房,如果一直用高規格去照顧病患,壓縮其他疾病量能外,醫護必須長時間穿著全身防護裝,壓力實在不小,指揮中心現持續慢慢放寬管制,此方向是正確的,應視疫情的變化來拿捏時間。對於確診者的後遺症傳言甚多,黃英和認為,其實比例很低,他痊癒後並沒有特殊後遺症,周遭確診的友人康復情況也不錯,大家別太在意,反而建議疫苗要趕快施打,增強整體防護力。醫師小檔案/黃英和現職:衛福部嘉義醫院內科主任確診時間:5月14日如何感染:妻子先染疫,居隔期間轉陽性症狀:咳嗽、流鼻水等治療:服用清冠一號給確診者一句話:不要太擔心後遺症,還沒確診的人快去打疫苗,全民整體的防護力很重要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入境大塞車 洪孟楷建議5快篩取代落地PCR
我國邊境政策仍朝放寬方向,但傳出機場流程並未簡化,造成機場大塞車,甚至有火氣上來的旅客揮拳威脅對工作人員不利。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說,防疫不應該一成不變,更不該讓第一線人員置於危險,呼籲疫情指揮中心盡速制定符合現況的流程。洪孟楷說,在請教醫師及公衛專家後,其中落地PCR能用快篩實名制的五劑快篩取代,就是一個可以思考的點。現在快篩的準確度高,與其讓旅客在機場等候吐口水PCR,不如要求每位入境旅客以500元買一盒實名制快篩。(不須刷健保卡)在入台3+4期間,前3天天做快篩、後4維持兩天做一次,少掉在機場等待時間,快速離開。洪孟楷說,機場第一線醫護人力能減少,只要確保每位旅客都有購買一盒快篩,後續旅行團也能思考開放,團進團出每天快篩,導遊每日行程前於車上檢查;這也為下一階段開放國外觀光客做超前部署。現行唾液PCR可能會有短時間吃東西、喝水的誤差,做5次快篩,能夠把誤差率降到最低,更能揪出病毒,保護國人。洪孟楷說,防疫絕對不是一成不變,更不是墨守成規,既然民進黨政府決定要與病毒共存,BA.4、BA.5的變種珠又是如此狡猾,當然要更積極簡便的作為,路徑流程該檢討,別等到有旅客跟工作人員發生衝突、甚至危及生命,再來遺憾跟道歉。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八月恐再掀疫情 專家:不是大魔王但口罩不能放
國內陸續出現BA.5變異株個案,高雄甚至出現首起家庭群聚,不過指揮中心表示「不會加嚴防疫措施」。對此,專家表示,BA.5成為下一波疫情的主要流行株是可以預期的事,但BA.5「不是大魔王」重症也沒有比較多,民眾不需過於擔心,不過「口罩」等基本防疫措施千萬不能放。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接下來疫情曲線會慢慢下降,半個月後應會出現BA.2和BA.5同時流行,最後八月底被BA.5取代。但對於疫情規模,這還取決於BA.2疫情和疫苗的真實保護力,以及感染症狀多嚴重,因此難以預測。但BA.5在沒有自然感染和疫苗的防護下,傳播速度較原先的變異株增加三成。而國內已有一定自然感染率以及第三劑覆蓋率已達七成以上,屆時BA.5的傳染比例不高,預估單日最多頂多三至五萬人確診。中區副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指出,可以參考日本的染疫狀況,27日通報新增20.9萬起確診個案,刷新單日最高紀錄;若以人口比例推算,再加上我國口罩等非藥物介入措施(NPI)做得較好,預估單日確診人數最多二萬人。不過,曾在五、六月這波疫情感染過BA.2的民眾,遇到BA.5仍可能再度感染。黃高彬說,依據英國的報告,二次感染率約12%至13%,但英國早已放棄口罩等防疫措施,且前一波疫情發生較早,推估台灣的二次感染率不會太高。但他也強調,「所以台灣的口罩防疫措施絕對不能放掉!」
-
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MIS-C降不下 羅一鈞:反映疫情 7月中下旬達高峰
國內今天新增四例兒童MIS-C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整體兒童重症人數雖下降,但持續出現MIS-C個案,主要是因6月初為疫情高峰,間隔一個月後陸續出現個案,且最近是以中南部較多,都是反映疫情後續的發展,預期7月中下旬MIS-C高峰將會結束,個案會逐漸減少。羅一鈞表示,本土疫情高峰出現在5月底、6月初,南部疫情較晚;而MIS-C一般來說於確診六周內發生,少數到八、九周才出現,因此預期7月中、下旬MIS-C高峰將結束。目前通報累計62例MIS-C個案,雖然有可能因為醫院沒有通報而低估,但粗估病例落在80至100例間,與先前專家預估100至150例有落差。後續會再勾稽健保資料庫或相關使用的藥物回溯醫院申報資料。羅一鈞說,國外研究接種過至少一劑疫苗,可降低MIS-C九成風險,但目前62例個案中,僅九人接種過疫苗、占一成四,比例少。建議家長趁現在疫情平穩帶孩子接種疫苗,避免之後疫情再起造成威脅。另針對專責病房開設,羅一鈞也表示,每周三醫療應變組會議都會重新檢視跟評估病床數,目前專責病房開設最低比例,台北區、東區5%,其他地區則為5%至10%,總計全國專責病房開設最低數約3800多床。而目前統計數字尚有6500多床,表示許多醫院尚未將開設數下修到至律定範圍,可能醫院病房裡還有收治病人或是需要盤點人力,會持續督導將專責病房達到下修開設數,讓更多其他疾病病人入院。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9018床、空床5699床、空床率63.2%,其中台北區48.3%、北區60.9%、中區71.5%、南區58.3%、高屏區66.0%、東區90.9%;55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4373床、空床率57.5%;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降至32家,共2191床、空床數922床、空床率42.1%。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終結肝苦人的漫長等待 淡水馬偕成功為確診者移植肝臟
64歲的潘先生,4年前就已經達到肝硬化最嚴重等級,想要積極保命,唯一選擇就是接受肝臟移植。不過,潘先生「等肝」的命運相當坎坷,過去2年已經3次錯失機會,今年3月一度病危,5月好不容易等到肝臟,卻在手術當天確診新冠肺炎。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不忍心讓他再次苦等,團隊17人決定著全套防護裝備完成8小時手術,潘先生終於結束漫長等待,帶著「新肝寶貝」出院回家。收治潘先生的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主任林俊昌表示,國人肝臟移植平均要等687天,再錯過真的不知要等到何時。考量病人已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時Ct值超過30,症狀僅輕微咳嗽,而且對於治療態度積極,醫療團隊與病家討論後,決定在淡水馬偕樓獨立手術區域執行肝臟移植手術。這次手術共動員團隊17人,全員「戒慎不恐懼」,穿著全套防護衣、遵守所有防疫規範,歷時8小時順利完成手術。術後病人轉至負壓隔離加護病房,除了要服用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物,也要會同感染科醫師搭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治療。病人在術後第7天就恢復良好,順利轉至一般單人病房,觀察肝功能及其他抽血數值均正常,腹水及黃疸都消失,在一般病房住院一周就出院返家。林俊昌說,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需遵從醫囑,按時服用抗排斥藥物。此外,為降低感染風險,應避免出入人多場合,不可以生食,不能養寵物,同時也要注意睡眠、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定期返院門診追蹤,才能與「新肝寶貝」長久相伴。
-
2022-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雄出現BA.5家庭群聚 羅一鈞:不會加嚴防疫措施
高雄船廠BA.5家庭群聚,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職場接觸者定序結果為本土疫情正流行的BA.2而非BA.5,研判社區有其他BA.5感染源。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以高雄的事件來看,並沒有造成職場大規模傳播且多為輕症,風險評估低,因此不會加嚴防疫措施。羅一鈞表示,高雄家庭群聚與先前北部高度疑似BA.5家庭群聚,看來都是從社區的一般性接觸而感染。畢竟隨國際疫情升溫且邊境檢疫措施調整後,確實會有BA.5進入社區引起傳染鏈的可能。不過目前絕大多本土個案仍以BA.2變異株為主,監測和適度疫調只是了解傳播鏈,幫助掌握病毒在各區驗出的狀況,以及了解有無特殊或大規模傳播。羅一鈞說,以高雄這起事件來看,並未引起多數職場人員感染,反而還驗出不同變異株,和之前以家庭為主的群聚沒有不同,且多是無症狀和輕症,因此將維持既有防疫措施。若發生新一波疫情,專家也預估人數規模不會向前一波疫情那麼多,指揮中心將密切監測BA.5占比是否逐漸增加趨勢,對於預估下波疫情及高峰是重要關鍵。不過針對8月中下旬BA.5疫情可能再起,有媒體詢問是否將全面開放民眾接種第四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第四劑是否開放,將根據證據進行。專家會議中有討論到,研究指出,年輕族群接種第四劑雖抗體效價會提昇至剛接種第三劑時的程度,但對後續預防重症上沒有顯著效果。各國也都沒有全部開放施打政策,以國內開放至50歲以上接種,政策上已非常寬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疫苗接種第一劑覆蓋率為91.8%、第二劑為85.8%、第三劑為71.3%,第四劑則為6.7%。至於上周開打的五歲以下幼兒疫苗,目前接種人數已累計6萬4426人次,涵蓋率8.0%。
-
2022-07-28 醫療.皮膚
天氣熱戴口罩容易造成「口罩痘」!醫師授6招緩解
時序入夏加上疫情,就診看痘痘的病人明顯增加。染疫人數多,大家防疫概念提升,口罩就戴得更緊,門診病人甚至有人一次帶兩個口罩。長時間悶住口鼻周圍及下巴的皮膚,因為天氣炎熱再加上吐氣後溫熱的水氣,以及我們講話時口罩會不斷磨擦皮膚,又會使口罩內的區域溫度再上升,這樣的環境容易使皮脂堵塞毛孔以及形成一個容易使細菌快速繁殖的溫床,讓原本的粉刺變成痘痘。1、增加更換口罩的頻率如果您有上妝或是流汗比多的話,建議要提高更換口罩的頻率。2、適時拿下口罩口罩內又悶又濕,長時間戴著不只痘痘變嚴重,臉部皮膚也會覺得不舒服,建議可以利用休息或喝水的時間,離開椅子,走到沒有空調又通風的地方把口罩拿下來透透氣,也能順便讓局部皮膚的溫度跟濕度下降。3、別化妝或淡妝如果當天沒有特別的需要可以考慮別上妝或是儘量選擇質地較不厚重的化妝品,避開過度油膩或滋潤的產品,能夠減少皮膚的負擔,不然口罩戴著又悶又熱、又在皮膚上覆蓋一層又厚又膩的彩妝,當然容易造成油脂堵塞毛孔而增加痘痘的產生。4、適當清潔口罩戴了一天,皮膚的分泌物以及臉上彩妝、防曬乳會混在一起,所以依定要適度地清潔,倘若已經形成有膿的痤瘡更要小心的清潔,儘量別把它弄破。5、多喝水現在因為大家長時間戴著口罩,因為工作忙碌、覺得拿下口罩喝水是件很麻煩的事以及害怕口罩戴久會脫妝而不想拿下口罩,所以很容易忘記補充水分,甚至嘴唇乾裂。6、看醫生中醫說:上醫治未病,以上的方法就是防範未然,在痘痘還沒有很嚴重的時候就要防範。但倘若已經有點沒辦法控制了就請一定要去看醫生,現在的觀念是別讓痘痘發炎的太嚴重,才不會留下疤痕。皮膚科的外用藥膏非常有效,若再加上中藥的內服一定會更加分,在我的門診比較嚴重的病人我都會建議他們中西合併治療、各取所長、互相合作,對病人來說一定更有幫助。
-
2022-07-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維生素D、魚油、益生菌…哪些是必要吃的?醫生公開自己吃的保健食品清單
多年臨床工作心得,讓自己深刻有感,如果不好好保養身體,將來就是生病、吃藥等,與其未來可能花大筆醫藥費,不如把這些錢拿來投資自己的健康,因此家中不只備有十多種油輪流食用,以飲食補充維生素 C,也會慎選保健食品來補充,除了必備綜合維他命及 B 群外,維生素D、葉黃素、薑黃素、酵素、益生菌等也是較常吃的保健食品。》薑黃素選擇理由│如何選擇為超強抗氧化劑,可預防失智,顧腸胃道1 來源產地要清楚,不買散裝或在路邊市場購買。2 需有產品農藥重金屬檢測報告,確保產品安全。3 若買粉劑以偏橘紅的秋鬱金為主,薑黃素含量比較高。4 膠囊的成份劑量會高於粉劑,可視自己需求選擇購買。早在 2009 年,我就開始服用薑黃素,當時外界對薑黃素的認知還不甚了解,但學界已開始進行很多研究,當年我正在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唸博士班,有幾位學弟妹在進行薑黃素對癌細胞的小鼠試驗,因而得知薑黃素是很強的抗氧化劑後,就開始注意到薑黃素的保健功效。2010 年後相關研究就陸續發表,最為轟動就是「吃咖哩防失智」,由於印度是全球阿茲海默症發生率最低的國家,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現是因咖哩中的薑黃素可以抑制 β- 類澱粉蛋白沈澱,因此能防失智症。美國杜克大學的相關研究,更建議每週吃二到三次咖哩可防失智症;德國尤利希的神經學與醫學研究所實驗室更進一步發現,咖哩中的香料薑黃可以讓小鼠的神經幹細胞提升增生速度約八成、修補腦部損傷,未來可做為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藥物。近年來,全球對薑黃素的研究方興未艾,多達數千篇論文研究,從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糖尿病、消化性潰炎及克隆氏症、大腸激躁症、關節炎等疾病皆有相關研究。薑黃因含有百餘種成分,除了薑黃素(Curcumin)外,還含有鈣、鉀、鎂、硒、維他命C、E。印度傳統醫學或中國、古希臘,都將它當成生藥的一種。但民眾在食用時也必須了解,薑黃素不易溶於水,會造成人體吸收率差,且它代謝也極快,因此不太能留在體內。薑黃素較易溶於有機溶劑或油脂,因此,在烹煮咖哩時加入薑黃粉是最好的方式。另外,薑黃粉也可以放到豆漿內也比較好吸收。》益生菌選擇理由│如何選擇提供好菌讓腸胃道更健康,鞏固第二大腦1 益生菌產品很多,目的為改善腸胃道或過敏現象,確認需求再購買。2 益生菌一段時間就沒有效果,需2 至3 個月換一次。3 可先買一小罐試試,沒有效果就換不同品牌。在必吃的保健食品中,特別在意腸道的健康,總認為「有進有出」是最健康的方式,包括酵素、纖維素及益生菌等。人體神經細胞最多、最複雜的是大腦,腸神經系統擁有一億個神經細胞,是身體中擁有第二多神經細胞的器官,因此腸胃道又被認為「第二大腦」。腸道內有腸內菌叢,而且每個人的腸道菌叢種類、數量都不同,要維持身體健康就得讓菌叢保持平衡。目前台灣健康食品與益生菌相關的功效,大致分三類,一為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免疫調整,二是腸功能改善,三是能通過胃酸及膽酸考驗,有助於增加腸內益生菌,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數量。包括膠囊、粉劑、優酪乳等。由於益生菌種類非常多,我的選擇是越單純越好,常服用的大概只有三到四種益生菌。但在補充益生菌的同時,也要提供食物給益生菌,這就稱之為「益生質」也就是膳食纖維,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固定吃 3 個月以上,讓菌叢能有生長的時間,若吃 3 個月後沒有特別改善,就可以換不同種的益生菌來吃,找出自己最適合、最有效的益生菌菌種。》酵素及纖維素選擇理由│如何選擇有助於消化吸收及順腸排便1 可多嘗試不同產品,再選擇適合自己的三或四種輪流吃。2 仍以有品牌的產品為主,或能提供相關檢驗證明的產品。酵素就是「酶」,簡單的說就是分解、消化食物,我們每天吃進去很多食物,包括蛋白質、澱粉及油脂,在消化的過程中,就需要不同的酵素來幫忙將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會讓吃下去的食物可以快速分解。至於纖維素是從減肥開始後才認真吃,由於外食機會多,若擔心蔬菜量不夠,就吃些纖維素,多少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纖維素。這些產品都有助於消化吸收及順腸排便的作用,可以讓肚子消的比較快,但每個產品都有它的優缺點,吃久了都會降低耐受性,因此,我會多方嘗試各種品牌,最後圈選出自己認為有效果的三、四種品牌輪流吃。除了保持保健食品的新鮮度外,還可以避免食安問題踩到地雷。》維生素D選擇理由│如何選擇調節免疫力,提升保護力及防疫能力1 選擇覺得好入口的純維生素 D。2 瓶身標示的單位為 IU 的非活性維生素D。3 標有「USP」、「GMP」等合格認證字樣的產品,品質比較有保障。根據多項研究,大家都知道,維生素 D 可以促進骨骼、牙齒健康,預防骨質流失,同時也對於免疫系統、大腦與神經系統有益,另外也有協助維持肺功能與心血管健康。近來由於 COVID-19 疫情影響,適當補充維生素D,也可以提高防疫力,對抗病毒。維生素 D 除了多曬太陽,多從鮭魚等魚類、黑木耳、蛋、香菇等食物攝取之外,也可以多補充維生素D 補充品。》葉黃素選擇理由│如何選擇改善或預防眼部疾病,還能抗氧化1 選擇葉黃素:玉米黃素 =10:2 的黃金比例。2 建議優先選擇吸收率較佳的游離型葉黃素。3 對 3C 族來說,建議選擇配方富含花青素如山桑子、藍莓等的葉黃素。隨著 3C 產品普及,現代人常用眼過度,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容易伴隨眼睛痠澀、視力模糊,甚至黃斑部病變等不適症狀。想要維持眼睛晶亮有神,除了適當地讓眼睛休息、均衡飲食外,現代人也會選擇透過補充葉黃素,讓眼睛明亮舒適。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由飲食中攝取。當無法從食物獲取足夠葉黃素時,則可選擇葉黃素保健食品來補充。一般普遍認為游離型葉黃素吸收率較佳。此外,衛生福利部建議補充葉黃素每日不應超過 30 mg(毫克),也有研究指出,健康成人每日攝取 6 mg(毫克)葉黃素,有助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因此,葉黃素多吃無益,適量攝取即可。(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院所醫務收入衰退 醫界呼籲政府給予彈性經營空間
健保署公布2020年227家醫療院所財報及醫療服務申報情形。林口長庚醫院連續5年登上全國最賺錢醫院,整體結餘金額為43.47億元,最賠錢醫院為嘉義長庚醫院虧損10.33億元,成為全國最賺錢及最賠錢的醫院均是長庚醫療體系。健保署表示,2020年為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第一年,各醫療院於醫療和非醫療收入均受影響。專家表示,綜觀近年來醫療院所於醫務收入均呈衰退趨勢,呼籲政府應適度給予醫院彈性的經營空間,吸引優秀人才朝醫療領域發展。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醫務收入是醫院本業,但綜觀醫院財報,近年來醫務收入均呈現衰退趨勢,多數是仍靠非醫務收入支撐,尤其近年推動住院醫師納「勞基法」、防疫期間防護裝備費用,以及調漲電價等都使得醫院營運成本增加,健保點值又未提升,可說是「雙頭夾擊」,迫使醫院可能壓縮醫護調薪空間、延後設備更新年限、阻礙智慧醫療的轉型及發展等。洪子仁表示,醫院如同所有機構與企業,必須取得一定利潤,以進行中長期投資,提升經營體質、研發尖端醫療、培育未來人才、獎賞績效優良的員工,這些都是在醫院經營層次的結構,必須仰賴每年的經營獲利來支應,也是政府應該留給醫院的空間。洪子仁指出,醫院作為全體國民健康的守護者,當然不應該存在暴利,也必須能夠讓底層財務困難的民眾能夠獲得基本的醫療照顧,但是,如果醫院連續多年都無法獲利,而且不是個別醫療院所的單一現象,那麼,下一個27年健保體系所能夠提供的醫療品質,肯定是要江河日下,而全體國人都將是醫院虧損的受害者,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強烈警訊。洪子仁說,要扭轉醫療院所本業長期盈餘向下趨勢,設法提升醫院收入已成為當務之急,唯有擴大醫院自主經營空間的才能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建議政府應適度給予醫院彈性經營空間,如鬆綁自付差額特材規定、健保病床比例等,擬定政策加緊投資健康等,吸引優秀人才朝醫療領域發展,而對於調升費率、保費也必須嚴肅思考。
-
2022-07-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東亞國家警訊升 王必勝:不看確診看醫療量能
高雄船廠人員染BA.5案,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個案的兩位小孩也定序出BA.5,為一起家庭群聚。針對BA.5可能造成的下一波疫情,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認為,若疫情受控未成大流行,九月有機會跌到單日五千例以下。對此,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疫情預估有樂觀有悲觀,根據模型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持續監測、搜集資訊做進一步評估。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監測高雄這案,可能社區有其他BA.5傳播。目前國際疫情看來,東亞國家的確受影響大,但指揮中心不看這些國家確診數多少,而是醫療量能有無受到壓迫,還有重症、死亡率比例有無特別升高,是觀察重點。王必勝說,若有BA.5疫情應該八月中下旬開始,至於規模或持續時間會多久目前難估計。國際疫情仍在發展中,除搜集國際疫情外,也會監測國內社區感染流行狀況。陳秀熙今早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根據模型推估,若BA.4、BA.5未在台灣造成大流行,8月底單日確診有望跌至7996例,9月底則有望降至4912例。但他強調,這是在國內未受BA.4、BA.5影響得到的結果,且BA.4、BA.5雖然在國內不會造成像六月一樣的大流行,但可能轉為地方流行。
-
2022-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網友票選「最辛苦防疫官」羅一鈞反認「這個人」最辛苦
《蘋果新聞網》昨舉辦網路民調,針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團隊的成員,防疫兩年多來「誰最辛苦?」最終由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43.5%拔得頭籌,其次則是前指揮官陳時中。羅一鈞今日被問及感受時,先感謝網友支持,自己也有看到這份民調,羅一鈞表示自己將票投給了發言人莊人祥,認為他的工作非常辛苦,因為代理他的職務時,睡覺都會夢到在接記者電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代表民進黨出戰台北市長選戰後,出版個人傳記書《溫暖的魄力》,在書中提及了現任指揮官王必勝30多次,其餘「防疫五月天」多未有提及,僅羅一鈞被提及1次。根據《蘋果新聞網》網路民調結果,投票民眾有43.5%認為羅一鈞最辛苦、38.6%投給陳時中、8.4%投給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5.4%投給莊人祥、3.8%投給疫情監測組副組長周志浩,總投票人數864人。對此,羅一鈞今日在防疫記者會上也被問及,是否認為自己苦勞高過陳時中?他表示,應該要先謝謝網友們的支持,但指揮中心每個工作夥伴,疫情期間有各自分工角色,必要時都完成自己任務,功勞、苦勞給大家評斷。羅一鈞也表示自己也有參加該投票,並把票投給莊人祥,表示莊人祥擔任2年發言人非常辛苦,除社區防疫工作,還要兼顧媒體輿情、即時回應;自己也曾代理幾天發言人工作,連晚上做夢都有記者打給我,認為這份工作相當勞累,因此把票投給了莊人祥。
-
2022-07-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雄BA.5群聚 專家:如疫情可控八月底確診降八千以下
國內出現第二例新冠病毒變異株BA.5本土病例,且接觸者已出現16人陽性,疑似出現社區傳播。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若BA.4、BA.5在台灣造成流行,最快八月中旬,單日確診就會回到3萬例;但如本土疫情不受BA.4、BA.5變異株影響,地方流行可望於8月31日下降至單日八千例以下,9月30日降至五千例以下。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疫情是否能控制視指標基礎再生數受到有效接觸、傳播機率以及傳染期影響。Omicron變種株因有免疫逃脫特性,導致有效接觸、傳播機率上升,加上快速散布的特性也造成有效接觸、傳播期及速度上升。不過根據模型推估,若BA.4、BA.5未在台灣造成大流行,8月底單日確診有望跌至7996例,9月底則有望降至4912例。但陳秀熙強調,這是在國內未受BA.4、BA.5影響得到的結果。他說,BA.4、BA.5雖然在國內不會造成像六月一樣的大流行,但可能轉為地方流行。而對台灣的疫情樂觀主要是因為台灣先前BA.2疫情流行快,七月初走入地方流行後下降也快,加上醫療量能有極大改善且追加劑已達七成以上。不過陳秀熙提醒,依據模型推估,當變異株占率提升至五成後,感染率將顯著增加六成、住院率將增加15%,加護病房則增加17%;所幸在死亡部分,並未有顯著差異。
-
2022-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投縣累計確診逾7萬例 提醒正確酒精消毒降低家庭感染
南投縣累計確診人數逾7萬例,死亡人數有246人,今天公布確診人數仍有465例,雖保持在平原期,但未見減少,衛生局長陳南松說,酒精已成為常備消毒用品之一,提醒民眾審視家庭正確使用酒精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消毒殺菌效果。南投衛生局同時統計,上周末7月22至25日的假日接種站,共已接種6個月至5歲嬰幼兒計1617人,以及50歲以上成人接種第四劑計有3074人,4天共計4691人;次提醒50歲以上成人於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接種5個月(150天)後,可接種第四劑,並贈送1劑快篩試劑。另為鼓勵長者接種,衛生局仍提供65歲以上長者尚未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民眾,於7月31日前接種可獲得500元等值宣導品及2劑快篩試劑,提醒長者,離7月31日,發放500元衛教宣導品只剩5天。陳南松強調,民眾使用酒精時要避免直接接觸眼、口、鼻等處,另擦拭時建議布巾以「朝同一方向擦拭」的方式進行,避免附著在布巾上的病菌再次附著在已擦拭的地方;同時因酒精須要時間滲透病菌內部以殺死病菌,故建議噴完酒精後靜置至少 15 秒,再藉由擦拭的動作破壞飛沫結構。陳南松並指出,酒精對腸病毒、諾羅病毒的消毒效果不好,如有洗手設備時,常以肥皂正確洗手,就可以得到最好保護措施。
-
2022-07-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另一波BA.5疫情海嘯將至?學者估:大約在8月中下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南部一名船廠工作人員衍生家庭與職場群聚,共有12人陽性,很可能為台灣本土首次出現BA.5變異株的群聚。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今表示,台灣疫情面臨另外一波海嘯,最新消息顯示,南部社區可能有BA.5群聚感染大約12人,這是一個星星之火,如何讓他不要燎原,希望能夠集思廣益。台大醫院今召開記者會,邀請學者探討新型亞變種BA.4、BA.5威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根據國際疫情推估,變異株佔比從20到40%,大約需要26天,40到60%需要11天,加起來大約就是37天,按此推估,台灣可能在8月中到8月底,BA.4、BA.5變異株才會達到影響比較顯著的流行規模。陳秀熙指出,要是變異株沒有流行,8月中或許可降低到單日1萬例以下,但如果流行起來,單日可能仍有1到2萬例,至多約3萬左右,但要強調的是,仍以無症狀和輕症佔絕大多數。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經築起,自然感染加上追加劑的保護力已經達到7成,只要繼續於致力於「疫情減害+幸福生活」雙軌防疫即可。陳秀熙強調,BA.4、BA.5很容易可以檢測出來,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和輕症,雖然Omicron家族的變異株傳播方式多元,擁有1傳12的高傳播力,BA.4、BA.5傳播力也強,但是嚴重度沒有改變。至於境外解封,陳秀熙表示,台灣身為少數還沒有BA.5本土疫情的國家,一向採取高規格邊境防疫,本土疫情的發生,勢必會影響到邊境解封的腳步。不過,根據各國經驗,變異株佔比至少要到50%才會有顯著的影響。各國BA.4、BA.5都已高達7成以上的情況下,民眾大量感染後,大部分國家都有自然保護力,台灣也可以跟上腳步,與國際接軌。陳秀熙說,台灣邊境從3+4改成0+7的時程,應搭配著新常態生活的腳步,其中醫療量能的釋出是一大重要因素。另外,也需要搭配疫苗護照、幼兒接種疫苗和高風險群持續施打追加劑,善用抗病毒藥物除了預防重症,也能減少傳播。「醫療量能要恢復正常,不容易」陳秀熙分析,如果能把法定傳染病類別從第五類改為第四類,可帶動民眾端和醫療供給端,朝常態化方向前進。改列第四類之後,改以定點的哨兵式監測,取代現有的全面監測,這將幫助現在仍因疫情而有諱疾忌醫心理的民眾,漸漸回到醫療院所照顧好自己的慢性病和癌症。至於醫療供給端,陳秀熙說,按照目前法定的隔離措施,醫療院所很容易面臨人力短缺的衝擊,「知道執政者一直有在調節,但可能要更有效率一些。」高嘉宏表示,醫院立場就是全力配合傳染病相關規定,雖然目前中央要求的專責病房開設比例已經降低到5%,但台大醫院收治確診者的數量還是遠超過這比例。還好醫護人員疫苗接種比例高、自我防護做得好,目前沒有醫護人員因為照顧確診者而染疫。醫護人員都期待幾個月後可能問世的次世代疫苗,幫助正常醫療服務推動,減少超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