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腸胃不適
共找到
368
筆 文章
-
-
2022-06-02 養生.抗老養生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黃帝內經:節制七情、調養五臟為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是上古先哲智慧的百科全書,涉及養生、預防、調攝、推拿等,提供人們日常保健參考的自然醫學寶典。前面談到的「情志」,作為7 種情緒的精神活動,我們就從五臟(心、肝、脾、肺、腎)來談談其中的交互影響。情緒過激,禍及五臟?《黃帝內經.素問》在〈陰陽應象大論〉和〈五運行大論〉篇中都特別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是說明人的五臟特別容易受到太過激烈的情志所傷。何謂太過?就是超過我們所能負荷的範圍。前面談到的「百病生於氣也」,其致病因素為怒、喜、悲、恐、驚、思等導致情志過度。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一旦情志表現過度,則容易影響五臟運作,對人體產生不好的物理反應。五臟具有「藏」的特點,《素問.三部九候論》說:「故神藏五,形藏四。」所謂神藏五,主要是說在人體的五臟中,各有其獨特之處與所藏,與天地人相應。心藏著神,作為生命活動的主宰,因此才有「心為君主之官」的說法,當心受到情志因素的影響,心跳、脈動的運行都會失常,也無法好好地統治國家、令百姓安居樂業。肝藏著魂,是人的精神意識感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肝為將軍之官」的說法,當肝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鬱鬱寡歡、魂不附體,精神意識都會失常,也無法作戰抵禦敵人。脾藏著意,是人的思想與思考活動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脾為倉禀之官」的說法,當脾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過度沉思、食之無味,導致五味失常、吸收消化不良。肺藏著魄,是人的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肺為相傅之官」的說法,輔佐著心之君主,氣血運行順暢,當肺受到情志因素影響,肺氣耗散、真氣不足,容易導致氣機紊亂、血行不暢,導致心跳與呼吸間難以協調,也無法輔佐君主,而引發病機。腎藏著志,是人的精氣盛衰之重心,因為精能化髓、並通於腦,以為志之所居,人的記憶能力、生命活動強盛與否,與腎精之氣是否充足息息相關,因此才有「腎為作強之官」的說法,協助國家強盛。唯有精氣足,則人體健康、剛強,即使到了40 歲,也不會有腎氣衰弱的問題,並讓體質強盛。反之,腎氣耗盡則體虛乏力、未老先衰。因此《難經》中也有「五臟藏七神」的內容記載,「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一旦不幸來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地步,都是因為牽動五臟太過。因此,如何維持情緒的平衡,是治未病及讓形神合一的重點。以下,進一步來瞭解不同情志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大怒傷肝――突發的巨大暴怒,為何傷肝?我們都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甚至會影響健康。因為人在盛怒之下,肝的陽氣升發太過、氣血會上升、造成肝火亢盛,臉部的表現會呈現面紅目赤。中醫認為,肝是將軍之官,古代將軍得上場作戰,行前需要籌謀戰略、沙盤推演以便精確指揮部隊,克敵制勝,因此更要能夠掌控全局。假使將軍無法指揮部隊,將會造成國家動盪。肝臟也是如此,要是肝氣無法疏泄,長期積壓阻滯之下,造成肝氣鬱結,恐將全面引爆生理性紊亂。以我父親為例,早年他一個人開計程車養我們一家子,經濟重擔全部壓在他的身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每天大約中午吃完飯就趕著出門跑車,他設定一天扣掉油錢,一定要賺到2,000 元才能回家。因此,經常到了凌晨2 點後,他才拖著一身疲憊走進家門。有時候,因為沒有達到目標,回家的時間就會拖得更晚。當時全家一共6 口,每天睜開眼,都要吃飯,還有其他生活所需,像是讀書、補習,樣樣都要錢。因此,精神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的他,脾氣當然不會好,經常跟母親吵架。後來,因為腸胃問題需要住院治療,當時的我就讀國小,所以晚上就在醫院陪伴並照顧父親,白天才去學校上課。有一日下課,當我來到醫院,醫生竟然說:「你爸爸不見了!」原來我去上學時,爸爸也偷偷地開車去賺錢。他說:「全家就只靠我一個人,我要是一直住院,家裡就沒有收入來源!」後來,才知道父親不只有腸胃問題,還有高血壓的毛病,而且精神長期緊繃,才讓他變得暴躁、易怒。現在的我,已經可以理解為人父的辛苦,當一個人處在高壓情況下,時時刻刻為了三餐煩惱,脾氣怎麼會好?又怎麼能不生病呢?易怒的人經常感到煩躁不安、頭昏目眩的原因,在於肝臟的疏泄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氣機鬱結所致,一旦荷爾蒙失調,就容易引發腸胃病、高血壓、心臟病等。但是如果隱忍這些日常小毛病,長期擱在心頭,將導致肝氣鬱結、致使情緒抑鬱、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轉移情緒,讓自己維持平和狀態。歷史上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處在腹背受敵、四面楚歌的境況,最後憤而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此舉左右天下大事,因而改寫了朝代,正是過度憤怒的代表型人物。前面說過,女性先天容易緊張或是發脾氣,一旦引發內分泌失調,身體器官都會受到牽連,其中,又以生殖系統的影響最為劇烈。目前醫學界認知,當體內雌激素含量過高,發生子宮肌瘤的機率也會大幅增加。廣泛認可的說法是,子宮肌瘤的發生就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所致。女性因先天體質問題,比較容易憂思、事情放在內心不說,有些男性也有情緒化問題,若是經常動怒、發脾氣,染患心臟病的機率將是一般男性的2 倍以上。所以,如何保持身心平衡,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課題。因此,假如一個人情緒過怒,整個人會面紅、目赤、心跳加速,甚至感到暈眩、昏厥。時常在新聞報導上看見這樣的案例,有人因一時盛怒,發生胃痙攣、中風或心肌梗塞,只好送醫急救,狀況嚴重時,一條生命就有可能從此消失不見。許多醫學報導也指出,人在憤怒時,體內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神經緊繃,身體各器官都會受到干擾,加劇疾病纏身。過喜傷心――突如其來的驚喜,為何傷心?一般來說,喜悅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易於恢復身體疲勞。《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防病應致中和,因此,過與不及都會出現問題。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就是在說一個太過歡喜,反倒傷了心氣的故事。范進考了大半輩子科舉,終於在54 歲考上了秀才,想要再邁向舉人之路,他的岳父胡屠戶竟為此冷嘲熱諷,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最後,籌到了旅費前往應試,果真中了舉人,如今「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范進卻因為高興過度而發狂。直到眾人叫胡屠戶出手打他,才把他打醒過來。儘管這是個諷刺意味濃厚的小說,但不難知道要是過度歡喜,一時之間換氣不及,氣升上逆,就很有可能造成癲狂、失心瘋的情形。對於某些人而言,心志可能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時常受到驚嚇。因此,情緒波動就非常明顯,一旦發生開心的事情,就非常地喜悅,進而影響到心的脈動。嚴重情況,可能還會造成心臟停止,中醫才說大喜傷心。又如,許多患有慢性病的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要是過度刺激,就容易產生腦充血、腦溢血,攸關性命安危。中醫說的「心」,並不單單只是我們跳動的心臟。我們身體內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其中只有「心」並非「肉」字邊。《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明。」因為這裡指的「心」,不只是實體的心臟而已,而是「心神」,包括無實際形體的思想、精神與意識層面。「心主神明」,如何對「心」與「神」的理解和認識。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大腦和心臟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過去習慣將兩者統稱為「心神」,說明了心臟具有精神活動與思考活動的大腦功能。《素問.調經論》也說:「心藏神。」還有《靈樞.邪客篇》的「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當心臟跳動時候,促使血液於全身血管流動與循環,帶動養分到各個器官,達到滋潤、供氧的功能,於是人的精氣神得以充足、飽滿。因此,當一個人處在壓力之下,心臟感受到這股訊息,便會影響心律的跳動頻率,長期壓力對心臟是種負荷,使得心臟更加敏感及脆弱,容易引發情緒反應,長期惡性循環之下,於是造成心律不整、心臟血管疾病。明末醫學大家張景岳曾在《類經》同樣認為:「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針對「心」與「神」的觀點,持續被歷代醫家所推崇。近年,關於過度興奮恐將導致心臟病發的案例,時有所聞,特別是觀看刺激性的運動賽事,曾經發生過度緊張、激動、驚喜而猝死的不幸事故,正是所謂的「喜傷心」。《醫碥.氣》亦說:「喜則氣緩、志氣通暢和緩本無病。然過於喜則心神散蕩不藏,為笑不休,為氣不收,甚則為狂。」氣緩並不會感到疼痛,因為心藏神,怕的是心氣渙散,笑起來無法停止,導致癲狂,傷及心和神,《靈樞.本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就是這個道理。憂思傷脾――長時間的憂愁、思慮,為何傷脾?人有情志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順應自然有情志而不過度;孔子的中庸之道也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的情緒應該剛好就好,太過則傷形又傷神。兩位聖人之道也都為中醫家所推崇,於此可知,情志太過會傷害五臟,其中又以思慮過甚,危害脾為最大。脾是後天的根本,氣血運化的樞紐,人體脾虛容易造成泄瀉、嘔吐、血腫、出血、消瘦、浮腫等疾病。《黃帝內經》認為:「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在這裡,「思」是思慮、思考、思索,更有胡思亂想的意思。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個人容易操心,耗費太多精氣神在一件事情上頭,就是所謂的思慮過度,精神一旦受到影響,則夜不能寐、整夜多夢,甚至因此罹患精神衰弱等疾病。由於脾主宰運化的功能,假使運化功能耗弱,後天根本被消耗殆盡,將牽動身體各個機能的健康。中醫理論:「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得飲食。」就是強調用餐時宜心平氣和,才有利於脾胃運作、小腸的消化與吸收,維持正常運化功能。例如,很多業務員都容易患有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腹痛,以及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歸咎原因在於作息不正常。他們往往沒吃早餐就開始忙碌的行程,到了午餐時間,卻還在邊吃飯邊回訊息,忙碌一整天回到家之後,還在想著如何約客戶、談案子,害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擔憂業績沒有達標。此時,大腦持續飛快地運轉,缺少充分休息,當然也就沒空理會脾胃是否有好好消化食物了,最後換來滿身的毛病,都是因為過度憂思傷脾所造成。《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老是唉聲歎氣、經常思慮過度,甚至是往負面方向思考,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也會引發食慾不振、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的症狀,就是中醫主論氣的流通,最怕遇到氣結,形成臟腑氣滯而窒礙難行,正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養生原理。另一個案例,就是我的忘年好友阿達,他經常煩惱孩子過得好不好、孫子乖不乖,每天不停煩惱,導致脾胃消化系統不良,還伴有高血壓,收縮壓時常飆破160 mmHg。我對他說:「你都退休了,每天煩惱這麼多,對他們並沒有幫助。可以放寬心,跟好朋友多出去走走,說不定身體會更健康,還不會讓孩子們擔心。等他們回來的時候,看你精神奕奕、開開心心,就會常常回來看你啊!」後來,我幫阿達規劃一些簡單的旅遊行程,與好朋友一起遊玩,果然不再庸人自擾,不只找回了健康,也改善了親子關係。愛情也是令人傷神的東西,我們一定都聽過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因為無法祝英台相愛而犯了相思病,終日抑鬱,過度憂思,以致耗弱心神與精氣,最後成為一抔黃土。每年有許多莘莘學子準備會考、學測、指考、大考,或是在期末考期間吃不好、睡不好,也是思慮太過所致。所以要想提高記憶力,除了學會正常作息,也不能過度疲勞,還得健脾益智。常悲傷肺――經常悲傷、長時間唉聲嘆氣,為何傷肺?肺,不僅僅是氧氣、二氧化碳出入呼吸道與肺臟的重要環節,還具有宣發和肅降的功用。中醫說「肺主衛外」,指的就是抵禦外邪的免疫系統,作為抵禦外邪侵襲的重要屏障。醫學已經證實,當人們過度悲傷,不斷哭泣,或是意志陷入消沉的時候,易使肺氣耗散,進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出現氣短、乾咳、咳血、音啞等症狀。假使一個人經常處於悲傷的狀態,無形中將會消耗體內肺氣,致使肺氣不足。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終日鬱鬱寡歡,又因父母雙亡,導致個性敏感、多疑,就是一個負面教材。根據臨床研究,癌症病人有諸多類似案例,一般被診斷出癌症之後,有些人往往會變得過度悲傷,加上身體機能低下,雙重衝擊導致身心全面失衡,可能就此一病不起。推究背後成因,往往是因為疾病帶來揮之不去的憂鬱、悲傷,面臨死亡的迫切威脅,對未來缺乏希望感,促使免疫力下降,身體活力逐漸衰退、萎靡,細胞也會隨之惡化。正所謂「邪傷肺衛」,一旦「衛氣禦外」功能不強,受到病邪侵入而難以抵抗,就會引起感冒、咳嗽、過敏等症狀,加劇肺部、支氣管系統的惡化程度。每個人都會有悲傷的時刻,這本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但若是放任自己無止盡地悲傷下去,影響到日常生活,就不能視為正常狀態。很多事情過猶不及,情緒也是,一切剛剛好就好。恐驚傷腎――容易緊張害怕,為何傷腎?恐和驚都是腎的情志,作為人們對於外界突然狀況,產生刺激的一種應急反應。腎是人對於表達驚恐情緒的主要臟器。腎主藏精、精又藏髓,為生氣之原。所以,《黃帝內經》寫到:「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因為腎屬水,當人在受到劇烈驚恐時,就會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因而發生呆愣、驚慌失措,大小便失禁,嚴重時還會引發暈厥、猝死。換言之,驚恐讓氣紛亂而低下,還會使身體器官失去正常作用。這與因為腎藏精,精生髓,通於腦有一定的關係。《靈樞.本神篇》這樣說:「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若是腎臟本身有疾病,可能都會影響其情緒、情志表達。例如很多腎虛的人都不喜歡說話,由於體質較為虛弱,尤其是小時候怕生、容易哭鬧,見到陌生人也會驚嚇閃躲,又如很多小孩在受驚嚇之後,發生大小便失禁的事情、不容易安穩好眠、容易半夜驚醒,這都是驚恐傷腎,腎氣不固的一種表現。記得國小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的個性相當內向、害羞、膽小,並且沉默寡言。有次上課期間,教室內突然聞到類似排泄物的異味,才知那位同學因為不敢跟老師說想上廁所,而大便在褲子……,之後又有一次尿在褲子上面。這樣的情事發生數次,同學就不太敢跟他一起玩了。升上國中後,這樣情況越趨嚴重,當時也沒有好的輔導系統,導致那位同學因驚恐過度,不敢與人來往,終日躲在家中,也不肯上學,又因害怕、恐懼、寂寞、悲觀、社交關係喪失,最終接受憂鬱症治療,迄今仍未恢復健康。還有一個案例,有位好友的孩子到了國小一年級還會尿床,我到朋友家跟孩子聊天後才知道,因為一直害怕做錯事被父母罵,導致自信心不足,又怕晚上睡覺會尿床,惡性循環之下,於是經常發生尿床事件。後來跟朋友聊到,孩子自信心不足、容易擔心害怕,才會發生尿床的情況,建議去看中醫,開立對症調製養腎安神的方劑,也請朋友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讓孩子有安全感,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急於責難,愛心、耐心、擁抱與陪伴,都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的互動方式。經過半年後,小孩果然已經不再尿床了,親子間的關係也有明顯改善。以上,列舉情志對於我們日常與健康的影響,根據《黃帝內經》的日常養生法則,提醒我們臨事不亂、遇事不危、逢事不驚,避免情緒起伏過大,學習舒緩調整之法,就能常養身體及臟腑的安適。《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當我們心情愉悅、心神安定、能量俱足時,自然不會胡思亂想,情志平衡了,也就能遠離疾病的威脅。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健保大數據/鼻咽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治療後追蹤很重要 防復發、減少副作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大醫院鼻咽癌門診人數,去年累計達2,193人,是醫學中心第一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病人需要跨科團隊照護,包括耳鼻喉頭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牙科等等,病人才能在癌症治療及追蹤上得到最好的效果。耳鼻喉頭頸外科主要負責鼻咽癌的初始診斷。治療方式以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流,不需手術,目前在台大醫院的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的合作下,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成績。陳俊男說,耳鼻喉頭頸外科也負責治療後的追蹤,必要時則針對復發或殘餘的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台大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十分重要,會定期提醒病人回診追蹤的時間,也會協助病人整合各科別的門診時間,讓病人方便就醫;若發現病人未能按時回診也會致電關懷,因此病人回診的穩定性高,也是鼻咽癌門診人數高的原因。鼻咽癌算是治療成效很好的癌症,追蹤的目的有二,首先是及早偵測復發;再者是處理病人治療後的副作用,因為疾病可以治癒,但副作用往往是一輩子,這時候最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來改善症狀。區域醫院No.1和信治癌醫院/注重治療中照護 避免患者療程中斷和信醫院為去年治療鼻咽癌患者最多的區域醫院,總計1,111人。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吳佳興說,2000年開始,鼻咽癌治療已採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方式,領先國內其他醫院;而在鼻咽癌治療後的副作用處理也很有經驗,經醫療團隊細心照顧,病人很少發生療程中斷的情形,院內不同期別的鼻咽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病人療程結束後,絕大多數皆可恢復正常生活。吳佳興表示,為治療鼻咽癌等頭頸癌病人,創院時即成立頭頸癌醫療團隊,患者治療前,都會由各科別醫師進行病例討論,依一定計畫及準則進行治療,照顧品質很有口碑。鼻咽癌放療療程為七周,每周五天,總共35次,每次10分鐘。依相關醫療文獻,治療時程只要延後一天,整體存活率將減少1%。病人在治療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不適副作用,該院格外注意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的照顧,並提供相關衛教,護理師、放射師都會適時給予關心及協助,需要時聯絡醫師即時診察。同時會特別注意病人營養攝取,藉由營養師協助,以確保白血球、血小板等血球數正常,促進黏膜正常細胞恢復,不要影響治療計畫。地區醫院No.1台大癌症醫院/相關科別同時開診 省去患者多次奔波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去年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鼻咽癌門診人數達242人,是地區醫院的第一名。台大癌醫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欣琳表示,如果腫瘤較大、病程在較晚期,可能壓迫腦神經而出現複視、吞嚥困難等症狀,但現在晚期才就醫的人很少。陳欣琳表示,頸部有腫塊的病人,有可能直接到醫院,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因耳鼻相關症狀,去過耳鼻喉科就診,診所醫師發現鼻咽部位有異狀而轉診。醫院門診可做基本鼻咽內視鏡檢查,從鼻孔進去看鼻咽部位有無異常組織,可直接做切片,再由病理科醫師研判是不是惡性腫瘤。台大癌醫有特定時段,放射治療科、化學治療科、頭頸腫瘤外科同時開診,而且就在附近,鼻咽癌病人可以集中時間完成各科別的定期追蹤,不用辛苦跑很多次。陳欣琳說,鼻咽癌是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團隊會定期開會,討論個案治療計畫。台大癌醫和總院有很好的聯繫互動,根據國外癌症中心的指引、最新國內外實證研究,調整不同癌別的治療指引,如果有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研究正在收案,台大總院和癌醫都會同步公布消息,如果醫師評估病人適合參加試驗,都可以試試看。中醫診所No.1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中西醫合併治療 緩和副作用抗癌更有力鼻咽癌放、化療易有皮膚口腔發炎、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無法忍受而中斷治療。中醫師郭世芳指出,中醫藥能好好調理腸胃問題及放射性發炎反應,讓患者有較多的本錢抗癌。據110年健保數據,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鼻咽癌門診數居全台診所第二、中醫診所第一。郭世芳現任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他也是西醫專科醫師,在奇美醫學中心服務多年,因深厚中醫背景,協助建立中西醫整合、主持頭頸部中西醫療計畫、身兼癌症委員,解決許多疑難雜症。常有醫院轉介來的案例,初診他會花至少半個小時詢問患者狀況與病史,找治療方法、對症下藥。郭世芳認為,西醫對頭頸部癌的治療有效果,但患者常因副作用而逃避,最後藥石罔效;中西醫搭配往往有最好結果,病友應勇敢面對,增強抗癌力。鼻咽癌放療一周後常出現口乾、口水黏稠,口腔發炎,持續到第四、第五周進入高峰,可能有多發潰瘍、融合成片或出血,可用養陰清熱解毒等中藥處方緩解,傷口也有特別研發的外用中藥。郭世芳表示,他以西醫檢查資料協助診斷,詳細解釋讓病人了解狀況,再用中醫處方,很多態度負面的患者轉為正向看待治療。
-
2022-05-28 養生.抗老養生
連日大雨下到快發霉!濕氣致病三階段…除濕NG行為、不同體質怎麼吃,大補帖完整收錄
空氣太過潮濕,魚都能從門口游進來,游過房間的半空中,再從窗戶游出去。」這是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的句子。最近梅雨不停,可能很多人也覺得空氣中充滿濕氣,可以養魚。環境潮濕,而端午將至,時序入夏,又到了體內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元氣網為您整理對抗內外潮濕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舒爽一夏。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會生痰濕;而「濕」也就是循環代謝不順暢,積聚在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何時容易產生濕氣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濕氣致病三階段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關節痠痛。●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除濕怎麼做?1.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2.體內也要「除濕」。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3.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4.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覺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冷氣,讓自己入睡,但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除濕NG行為1.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容易導致發炎,使得循環代謝不佳,因而容易引發濕邪生痰。2.常吃冰冷食物,循環變差,積聚在體內不容易排出。尤其許多人夏天口渴會一直灌冰開水,但這只是嘴巴感到冰涼,卻讓身體的濕氣無法排除,代謝變差,喝進體內的水反而無法好好被吸收、利用,無法真正「解身體的渴」。如何排濕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於「寒濕」還是「濕熱」。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寒濕體質避免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屬於寒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喝啤酒,避免濕氣凍在體內。天氣熱,有些人想吃些瓜果類清熱消暑無可厚非,且水果富含許多維生素,是人體不可或缺,難道寒濕之人就得完全禁止嗎?楊宗翰表示,一天當中也有陰陽之分,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白天食用,避免晚上(陰)的時候又吃偏冷的水果,使濕氣無法散發。寒濕者可用生薑泡壺薑茶,由於生薑屬性辛溫,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以發汗又能溫脾胃。若是氣比較虛的人,下午容易感到疲累,則可以加入一些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少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寒性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喝啤酒。●如果要吃水果,建議白天食用。●以生薑泡薑茶,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發汗、溫脾胃。下午易感疲累的氣虛者,可加入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濕熱體質●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熱性食物。●以綠豆湯、冬瓜茶或冬瓜蛤蜊湯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中和。(勿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濕熱者」則不適合再吃溫熱的食物,反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嚴重,使得代謝循環更差,因此要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建議可以煮碗綠豆湯、冬瓜茶或是冬瓜蛤蜊湯來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作為中和,但盡量不要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且若有冒痘痘或是出油的狀況,則減少生薑使用量。若不確定自己體質偏寒還是偏熱●可飲薏仁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是排濕利器,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煮菜時適當加些辛香料,能幫助利尿、利濕。可以煮些薏仁湯或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裡頭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脾主運化,脾健則不生濕,而茯苓藥性平和,能利水又能健脾,不但能治標也能標本。芡實、蓮子和山藥則是都能「甘味入脾」,因此可以幫助運化,去除濕邪,因此四神湯可以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外,也能改善夏日濕重導致的沉重無力。另外,有些辛香料,如豆蔻、黑胡椒、白胡椒、薑黃等,也可以幫助發汗,有助於除濕。因此煮菜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辛香料,一方面幫助調味,一方面也能幫助利尿、利濕。飲食調整袪濕★茶飲袪濕決明子:利濕清熱果,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可用水壺泡決明子茶隨身帶著走;另外,菊花、玫瑰花不但聞起來芳香,也有利濕的效果。但清熱的食物吃多了,可能讓身體變寒,可以在茶飲中加兩、三片薑,或是加些紅棗中和,且最好溫熱喝、不要加糖,排濕效果比做成冰涼的冷飲更佳。★排濕食譜●玉米鬚茶作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冬瓜生薑湯作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 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綠豆薏仁湯作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資料提供/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排濕方法大補貼:中醫師吳正一指出,排濕除了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例如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進而使體內濕氣難以排出。以下是他建議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穴位按摩:手部、腹部、腳及頭部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運動排濕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泡腳: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資料整理自元氣周報2020-07-05封面Story)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清冠一號非必備 7面向從日常生活增加抵抗力
這幾星期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全台,「清冠一號」成了大家閒話家常的關鍵字,許多人誤以為吃了能夠預防染疫、提高免疫力,因此到處詢問哪邊可以購買、哪邊看診後醫師可以開立‧‧‧這邊來告訴大家真相是: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藥,需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開立,做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所使用;再者,清冠一號藥性偏寒涼,健康的人吃了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上呼吸道不適等症狀,還有可能降低自身免疫力,因此也不是用來預防使用。接下來教大家七大方式來提升抵抗力,這些適合每一個人,不管是健康的你、輕微感冒的你、或是確診的你,一開始可以每天挑選至少三個類別去嘗試,慢慢地變成習慣後,可以再增加去實踐!那當然在疫情期間,仍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以達到免疫平衡的健康目標。一、保健食品:1.Vitamin C2.接骨木莓3.牛樟芝二、中藥茶飲:這邊提供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配方: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可將藥材置於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注意事項: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三、飲食:1.盡可能每天均衡飲食,攝取此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2.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3.減少使用含糖分的調味料,如海鮮醬、蠔油、茄汁等4.減少食用油炸類、炭烤類餐食四、穴道按摩:按摩此三穴道可調理脾胃、補氣注陽、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1.足三里:膝蓋外側下方3吋位置2.關元穴:肚臍下方3吋位置3.湧泉穴:腳底板前1/3處五、生活習慣:1.每天至少補充2000c.c.水分2.保持充足睡眠(7-9小時)六、運動: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達到一星期至少三次,可選擇有氧與肌力間隔,舉例來說星期一(有氧)、三(肌力)、五(有氧)運動。1.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條繩2.肌力訓練:深蹲、棒式七、放鬆身心:1.泡澡、泡腳2.冥想
-
2022-05-05 養生.人生智慧
58歲還是會迷惘!孤獨的美食家松重豐:人像容器,勇敢清空才有新收穫
編按:日本知名演員松重豐是許多電影、戲劇中的熟面孔,58歲(2021年)的他在表演工作之餘,更出版短篇小說集、也開設youtube頻道,開啟許多人生新嘗試。「演了這麼久的戲,也想嘗試看看自己還能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他認為年齡愈大,想法也容易僵化,只能接受自己理解、認同的事情。「演戲也好、寫小說也好,都是可以讓心靈更開闊的方法之一。」喜歡看日劇的人,對於松重豐大概都不陌生。他在戲劇中經常飾演充滿獨特風格的配角,舉手投足之間自然不造作,卻又戲感十足,堪稱實力派演員。近年來他因為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走紅,除了戲劇演出之外,如今他還多了一個「小說家」的身分。因美食深夜劇走紅 為求完美演出得挨餓上場不少人是因為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而認識松重豐,從2012年首播至今已經拍到第9季,仍然人氣不減。劇中除了有許多令人食指大動美食,更有許多觀眾是被松重豐津津有味的吃相吸引,但在鏡頭後,松重豐為了演好劇中角色,其實是下足一番功夫。為了演出餓肚子後終於享受到美食的真實情緒,松重豊會在前一晚什麼也不吃,當天早上則吃優格整頓好腸胃,務求以最佳狀態演出,並且堅持「吃第一口的鏡頭絕對不能NG」,百分百呈現品嘗第一口的感動。「因為餓了很久,所以吃到食物的愉悅感完全是真情流露。」吃遍各地美食雖看似一大享受,但為避免影響店家平常的營業時間,劇組經常從早上6點就開始拍攝,有時一早就必須吃下大份量或是重口味的食物,其實並不好受,有時他更因此而腸胃不適,在拍攝完兩天都無法好好進食,只能吃健胃整腸藥。「很多人會問我會不會因為拍這部戲發胖,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有時反而還會變瘦。」不過為了保持身形,松重豐平常除了多走路,也會用健腹滾輪一天鍛鍊30次。人生可以有不同的樣子 自由地做喜歡的事就是幸福他的第一本著作《空洞のなかみ》(暫譯:空洞的內在),集結了過去他在周刊雜誌的連載以及12篇短篇小說,筆觸幽默慧黠,也帶著許多演員才有的獨特視角。「演了這麼久的戲,某些時候還是會對許多事覺得迷惘。像我喜歡音樂所以開了深夜的音樂廣播節目、逐漸也覺得好像可以嘗試更多別的事情。」而在開始寫作後,他也逐漸發現其中的樂趣:「就好像進入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新天地。」松重豐說,過去從事演員工作時,經常需要「等待別人來做什麼」:例如等待工作邀約安排、等待劇本完成、等待攝影開拍之類。「但當自己開始寫作、出書之後,我就開始想如何引起更多人的興趣,因此做了很多嘗試,結果非常有趣。」為了宣傳新書,他特別開設了youtube頻道,邀請音樂人朋友擔任配樂伴奏,他則朗讀書中的部分內容。「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由揮灑、完全依照我的想法去做的領域,這種感覺非常珍貴。」不熬夜、每天帶著愛犬散步 保持健康58歲的松重豐,曾在受訪時被問到「有感覺因為年紀增長而有什麼好處嗎?」他的回答是「應該是頭髮變白吧!即使角色需要把頭髮染黑,也只要噴上噴霧就好,反而要把黑髮染白比較困難。此外,進入中年之後,所能接到的角色類型也比以前更多樣了。」在個人生活層面,松重豐則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結束育兒階段,和太太回歸到兩人生活,肩膀上的重擔也輕鬆不少,是令人開心的事。「到了這個年紀,有時候反而會從孩子身上得到一些建議或不同的看法,就像是朋友般的相處,可以說是孩子成人之後才能享受的特權。」而為了保持健康,他也在2年前戒掉菸酒的習慣、不再熬夜、每天帶著愛犬散步。「我認為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健全的心靈。把身體狀態保持好,才能盡情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人要勇於清空自己 才能容納新事物對於同世代者的建議,松重豐則表示:「到了這個年紀,人愈來愈只能接受自己認同、了解的事物。因此如何擴大自己的視野就很重要,勇於接觸新的事物,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與驚喜。」在《空洞的內在》一書中,他將人比喻成各式各樣的容器,「別總是看著裡面存了什麼東西,有時候需要勇敢地清空它,才會有容納新事物的空間,而那些曾經擁有的,其實都會以某種形式保留下來、不斷累積。」「人生後半場,值得享受與發現的事情還多得不得了,但只有自己可以讓自己踏出那全新的一步!」資料來源/reライフ.net、mynavi NEWS、anan NEWS原文:58歲還是會迷惘!孤獨的美食家松重豐:人像容器,勇敢清空才有新收穫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影/免快篩陽擠爆急診!台中6醫院快篩陽得來速上路
台中市昨天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千人,達1196例,為避免快篩陽擠爆急診,台中市推出「快篩陽得來速」機制,有6家醫院開設「綠色通道」。台中榮總急診部主任林子傑說明,快篩陽可經由台中榮總急診門口「防疫門診」分流,安排醫師看診、PCR採檢,若有開藥,直接領取,不用進入醫院,也可避免等候看診、領藥等停留時間。台中市衛生局說明,目前配合的6家醫院有台中榮總、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童綜合醫院、光田醫院沙鹿、大甲院區與長安醫院,還會再增加醫院加入「快篩陽得來速」擴充採檢量能。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經由綠色通道,如做完PCR採檢後不想就醫、拿藥,就回家等結果,這部分是免費的;如有就醫需求,馬上有醫師看診,且能領藥、衛教,與院內其他一般病人分流。曾梓展強調,經綠色通道得來速所拿到的都是症狀治療藥物,例如退燒藥、止痛藥和緩解腸胃不適等藥物,至於抗病毒藥物就要住院才能開立使用。
-
2022-04-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很少卻沒瘦?「8個害你莫名變胖習慣」曝:別放縱吃空熱量食物
摸摸肚子的肉「唉!該少吃一點了…」可是好像沒吃什麼了,怎麼還是胖?有個想減肥的女大學生,常常一陣子就會克制自己不要吃太多,結果撐不到幾天,就突然很想大吃一頓,或無法控制的去吃高熱量小點心裹腹,長期下來,並沒有比較瘦,體脂肪竟還增加很多!不吃不等於變瘦 變胖的8個原因營養師高敏敏強調,控制飲食是控制體態很重要的環節,但是不吃不等於變瘦,反而還可能更胖!奉上「為什麼吃很少還沒瘦」的原因:1、易失控怒吃→心情不好更易失控:心情不好同時又要控制飲食,反而更想吃。(推薦閱讀:一片黑巧克力熱量比蛋糕高! 營養師揪「致胖陷阱」:小心愈吃愈沮喪)2、沒飽足感→吃更多垃圾食物:建議多吃蔬菜,除了營養外,也能更延長飽足感。 3、沒力氣運動→加速肌肉流失:身體沒有足夠的肌肉,導致沒力氣運動,或是運動也沒用。(推薦閱讀:如何減脂不減肌肉? 台大營養師列「飲食10守則」:每餐要吃30分鐘) 4、壓力肥→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現代人壓力大,且是長期持續狀況,身體會出現自我保護機制,開始容易囤積脂肪。(推薦閱讀: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5、基礎代謝率降低→進入節能模式:吃太少會讓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嚴重時還會影響心情。 6、荷爾蒙失調→食慾來克制不住:即便有運動和飲食管理,卻依舊變胖或許是荷爾蒙出問題,此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 7、容易復胖→體脂肪增加、惡性循環:只吃零食、吃太少、或是只攝取單一食物都會造成肥胖,體重、體脂不減反增。(推薦閱讀: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8、下一餐吃更多→補償性飲食:不吃正餐卻吃一堆零食,到下一餐又不太餓,導致惡性循環。(推薦閱讀:減肥吃蛋白質燃脂、防肚子餓! 營養師公開「低卡清單」:鹹豆漿竟超越嫩豆腐) 定時定量吃飯 避免空熱量食物下肚高敏敏建議,想吃東西時 不要壓抑自己,吃點健康的食物沒有關係的,像是來盤水果、喝杯豆漿或牛奶優酪乳、吃塊雞胸肉等都可以,但也不要放縱自己吃空熱量食物,像是炸物、加工食品、甜點等,多吃蔬菜、低卡原型食物,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千萬不要等餓了才去吃飯,按時定量攝取、維持餐餐均衡不過飽才是較好的飲食習慣,若沒有定時吃飯除了導致愈吃愈多,還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推薦閱讀:減重者必學!營養師認證「愈吃愈瘦4大類食物」 睡好睡滿也能提升代謝率)延伸閱讀: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愛吃鹹酥雞、鍋貼...恐胖手臂、虎背熊腰! 一張圖揭「吃什麼胖哪裡」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一家連假宜蘭玩3天 確診足跡含清水地熱、斑比山丘等熱門景點
宜蘭今天公布1名外縣市到宜蘭玩的確診者,全家大小10個人4月2日到宜蘭度假,包括熱門景點清水地熱公園等好吃好玩的地方都去了,回台北後發現確診。縣衛生局今天公布足跡,請有足跡重疊的民眾留意身體狀況。衛生局今天公布1名外縣市確診個案(女性,尚未列案號),該案4月2日下午入住礁溪某飯店,4月5日返家後因為腸胃不適症狀,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就醫,採檢後確診,同行家人(共6大、1小、2幼)尚未有人確診。這名外縣市確診個案足跡如下:4月2日上午9時30分至10時30分,在清水地熱公園(大同鄉三星路八段501巷150號);上午11時30分至中午12時30分,在溪和水產觀光工廠(五結鄉利興二路11號);下午1時至下午2時30分,在甲富哥活海產(冬山鄉廣興路87號);下午2時55分,入住礁溪長榮鳳凰酒店(入住日為4月2日至4月4日,礁溪鄉健康路77號)。4月3日下午1時至下午2時,在羅東文昌炸醬麵(中華路126號);下午3時至下午4時,在斑比山丘(冬山鄉下湖路285號);下午4時30分至下午5時,安農溪落羽松秘境(三星鄉照林路二段103-12號)。4月4日下午1時至下午3時,到南方澳觀光漁市場/南寧魚市場(蘇澳鎮內埤路185號);下午3時30分至下午3時40分,到南方澳品鱻鮮魚湯(外帶)(蘇澳鎮江夏路46號);下午4時30分至下午5時,至南澳朝陽漁港(蘇澳鎮朝陽路1號);晚上6時40分至晚上7時30分,到蘇澳阿暖魚雜(蘇澳鎮中山路一段99號);晚上7時40分至晚上8時,至蘇澳服務區(洗手間)(蘇澳鎮蘇新路81號)。縣內確診者足跡是案25207女性,4月1日下午5時30分至6時在喜互惠生鮮超市文化店(宜蘭市民族路426號);晚上11時41分至11時55分在全家便利商店宜蘭學府店(宜蘭市女中路三段239號),請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特別留意身體狀況。
-
2022-04-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低能量體外震波 改善慢性攝護腺炎
35歲陳先生最近常出現會陰部痠痛,射精時尿道也會痛,甚至有頻尿、解尿不順問題,就醫確診為「慢性攝護腺炎」,給予處方藥服用,起初症狀有改善,但不久症狀又復發,搞得他心情鬱悶,女友也諸多抱怨,令他困擾不已。經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症狀緩解,不需再每天吃藥。非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是泌尿科常見疾病,但難找出明確病因,被認為是「診斷的垃圾桶」,症狀定義會有三個月以上的下泌尿道及骨盆會陰部疼痛不適,可能伴隨頻尿、排尿不順、射精痛等排尿和性功能障礙,尿液常驗不出明確致病菌。病人會反覆就醫服藥,症狀卻一再復發,倍感困擾。數據顯示,約8-10%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攝護腺炎,可能影響生活品質,不易根治,病人常在各大醫院「逛門診」,診斷上除了要符合前述的症狀定義,也得排除一些器質性的問題,例如結石、腫瘤、尿路感染等。建議病人別太勞累、避免辛辣飲食及菸酒、減少會陰部壓迫的運動例如長途單車運動等。第一線治療是口服藥物治療,但約四到五成的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長期服藥症狀起起伏伏,有的毫無改善,甚至門診有病人抱怨吃止痛藥吃到腸胃不適。衛福部2015年核可使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男性泌尿生殖器疾病後,讓這類病人的治療方向有了新選擇。低能量體外震波可阻斷攝護腺內疼痛訊息的傳遞及促進局部血管新生,改善血液循環,每次治療時間約20分鐘,不需麻醉,一次療程要打四次。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後,病患通常能減緩骨盆腔疼痛的症狀一段時間,同時改善排尿狀況及生活品質,甚至無需再用藥。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攝護腺炎引起的疼痛不是「隱疾」,民眾千萬不要忌諱就醫,經由專業的泌尿科醫師評估及選擇適合的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感冒、腸胃藥居多 356項指示用藥擬取消健保給付
健保署逐年取消指示用藥給付品項,近日提出年用量少於五千人的感冒藥、腸胃藥等,總計三百五十六項,邀請醫藥界等代表研擬取消給付,初估每年可減少支出七百五十一萬元。但醫界認為恐增加民眾負擔,藥界認為應盡量回歸健保法;健保署則表示,各界意見分歧,將於月底前蒐集各界看法,再作討論。健保法規定不給付指示藥品,為兼顧民眾用藥權益,部分指示藥品一直由健保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說,健保逐年取消指示藥品給付,二○○五年給付一千二百多項、年藥費約廿三億元,降至去年八百五十一項、藥費約十四點七億元;若再減少給付,總給付品項約為四百九十五項。健保署統計,去年指示藥品申報量前三名,第一名是用於改善便秘的軟便劑,一年藥費二點四億元,第二名是胃藥,一年藥費一點四四億元;第三名是止痛藥,一年藥費九千一百萬元。前十名共有四款軟便劑,藥費總計三點六一億元,連恆榮說,可能因為高齡化、生活壓力大等,民眾常有便秘問題。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一旦取消這三百五十六項指示用藥給付,可能受影響藥品,腸胃藥包括永勝藥品的「宜胃錠」、惠勝「固胃錠」,綜合感冒藥則有人人化學製藥的「利風錠」等。此外,還可能包括糖尿病患者舒緩手腳神經麻痺、疼痛的維他命B12營養素「彌可保」,或含銀杏成分的藥品。「取消指示藥品健保給付,主要是這類藥品安全性高,且應培養民眾自我健康照顧意識。」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說,民眾自行購藥會比較珍惜。藥師易麗珍說,指示藥品使用占比不高,即使取消給付,也有其他藥品可取代。但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民眾可能因感冒、腸胃不適到診所就醫,需要使用指示用藥,若往後必須依醫師指示到藥局自費買藥,可能增加民眾就醫負擔,健保署應要從長計議。連恆榮說,是否取消這三五六項指示用藥給付,醫藥界意見分歧,需審慎評估,將進一步開會討論。
-
2022-03-12 新聞.元氣新聞
指示用藥研擬取消健保給付?健保署統計這款藥吃最多
民眾感冒、腸胃不適到醫院就醫,醫師常開立指示用藥,健保署去年12月邀集醫藥界等代表討論,研擬是否取消每年用量較低的指示用藥,包括感冒藥、腸胃藥等,總計356項,每年可省下751萬元,將於3月底前搜集各界意見。健保署表示,目前各界意見分歧尚屬討論階段,沒有一定要取消300多項指示用藥。醫界認為,此事關重大應從長計議,藥界則表示,民眾應多為自己健康把關,非由健保持續給付。依「健保法」規定,健保不需給付指示藥品,但從公、勞保年代為顧及民眾用藥需求與權益,部分藥品於健保開辦後繼續給付,但健保署每年均審視醫院開立指示用藥情形,或由醫藥界提出藥品品項進行研議,近年來如維骨力、循利寧等知名藥品陸續退出指示藥品。20多年來,健保逐年取消指示藥品給付,從2005年給付1200多項、每年藥費約23億元,減少至去年851項、藥費約14.7億元,期間減少約300多項藥品,每年省下8億多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說,去年12月邀集醫藥界等代表,討論是否取消每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包括感冒藥、腸胃藥等。連恆榮說,是否取消300多項指示用藥,目前醫藥各界意見分歧,仍在討論階段,並非就是往取消的方向,一切需審慎評估,也不排除進一步開會討論,最後仍以醫藥界看法為主。此次討論藥品包括腸胃藥、感冒藥、退燒藥、止痛藥,以及眼科、小兒科、皮膚科等藥品。依健保署統計,2021年指示用藥申報量前10名品項,第一名是用於改善便秘的緩瀉劑,一年藥費高達2.4億元,且前10名共有3款緩瀉劑和1款軟便劑,藥費總計3.61億元,連恆榮說,現代人可能因年齡老化、生活習慣、壓力大等,常有便秘問題。第二名則是胃藥,一年藥費1.44億元;第三名是止痛藥,一年藥費0.91億元;第四名和第九名均為消除脹氣用藥,總計藥費1.37億元;第六名是化痰藥,一年藥費0.52億元;第十名則是緩解過敏和鼻炎的藥品,藥費0.52億元。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此波可能受影響藥品,腸胃藥有永勝藥品公司的「宜胃錠」(IWELL)、惠勝「固胃錠」(GOWELL),此用於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綜合感冒藥為人人化學製藥的「利風錠」,為治療發燒、頭痛、流鼻水等。此外,用於糖尿病患者舒緩手腳神經麻痺、疼痛的維他命B12營養素「彌可保」,或含有銀杏成分等藥品,也可能一併討論。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說,取消指示用藥健保給付已討論很久,主要是指示用藥安全性高,外界多呼籲應培養民眾自我健康照顧意識,由民眾到藥局自費購買,非由健保持續給付,因自行購買藥品也會比較珍惜,目前醫院較多開立緩瀉劑,診所則多開立止痛藥等指示用藥。「取消指示用藥健保給付,這方面影響很大。」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民眾因感冒、腸胃不適到診所就醫,經診斷後一併拿藥,往後民眾可能就醫後,須依醫師指示到藥局自費買藥,如此將增加民眾就醫負擔,健保署應要從長計議。
-
2022-03-11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好健康吃多無妨?專家:4種人不宜過量
燕麥屬於高纖的五穀雜糧食材,適量食用有助改善血糖、血脂偏高問題,且其富含膳食纖維,對於改善便秘也有助益。然而,藥安康藥局陳澤鈞藥師提醒,燕麥雖被視為是健康食材之一,但卻不適合餐餐當飯吃,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燕麥喔!燕麥是許多年長者用以控制血脂、血糖的良方之一;然而,陳澤鈞藥師提醒,燕麥雖好,卻不能餐餐當飯吃!根據研究指出,食用燕麥雖有助降低膽固醇,但過量食用卻可能使三酸甘油酯升高;因此,陳藥師建議,每日燕麥攝取以75公克為限,過量食用反而恐影響健康! 燕麥除了應適量食用之外,若有消化問題、缺鐵、缺鈣或是慢性疾病者,食用燕麥前最好也先諮詢醫師、營養師或藥師的建議:1. 消化不良者:燕麥富含膳食纖維,但纖維較粗糙,比較不容易消化,尤其若有胃脹氣問題者,大量食用燕麥恐造成腸胃不適。2. 缺鐵、缺鈣者:燕麥含有植酸、草酸成分會抑制鐵質與鈣質的吸收,因此燕麥最好不要與牛奶一起食用,以免影響鈣質吸收。3. 腎臟病患者:燕麥含有蛋白質、鉀、磷等成分,若有腎臟疾病者不宜大量食用;食用前最好先應諮詢醫師、營養師或藥師以瞭解每日建議攝取量。4. 糖尿病患者:燕麥雖有助控制血糖,但燕麥仍屬於五穀雜糧類,過量食用恐攝取過多澱粉,反不利維持血糖穩定。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藥安康藥局 陳澤鈞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吃素容易骨質流失?醫破迷思:改善生活習慣,3招教你存骨本
人體的骨量在35歲開始走下坡路,40歲到59歲是人一生中骨骼疾病風險升高最快的時期,尤其50歲以後,平均有1/3的女性、1/5的男性就會發生一次骨折,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骨質疏鬆。 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醫師指出,一般人會覺得骨折往往是車禍或劇烈外力等意外造成,但是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可能上下樓梯,就會無預期發生骨折。 他在診間就就常跟骨鬆病友開玩笑,平常拿拐杖預防只要花幾百元,但萬一跌倒骨折就要花上好幾萬元以上來治療,所以日常保養及預防非常重要。 葉光庭醫師表示,根據骨質密度的檢測結果,T值如果大於-1,屬於骨質正常;若是位於-1至-2.5之間,就屬於骨質缺乏,這時候不一定要吃藥,但是建議要定期追蹤,並且透過飲食跟生活型態去改變。 如果T值小於-2.5,就需要看醫生尋求協助,除了生活型態改變之外,還可以搭配藥物使用。不過,治療藥物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對牙齒造成影響,所以最簡單而且重要的方式,還是要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喝咖啡、吃素,非骨質疏鬆成因 許多人認為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其實研究發現,「每天一杯咖啡,對骨質流失幾乎沒有影響。」不過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度有限,成人一天最多喝3杯美式咖啡,再多就會攝取咖啡因過量,而造成心悸、噁心等症狀。 另外,很多人也有迷思,以為吃素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其實無論是素食或葷食,重點都是要營養均衡,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黑芝麻或深綠色蔬菜,可以有效增加鈣質的攝取。 改善生活習慣,3招預防骨鬆 葉光庭醫師說,要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生活習慣,是要「規律運動,不吸菸,節制飲酒,避免熬夜。」一般人只要做到三招,「頂天、立地、補充鈣」,就有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1.頂天 適度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是人體90%維生素D的來源,建議至少每周三次,每次15至30分鐘。 2.立地 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建議多從事健走、慢跑、舞蹈、跳繩、登山、爬樓梯或者舉啞鈴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但如果有關節疼痛或退化問題的人,建議避免進行爬樓梯或彈跳等方式。 3.補充鈣 增加鈣質食物攝取,平常飲食中增加鈣質的攝取,例如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金針、海帶、小魚干、堅果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3-03 養生.聰明飲食
超商咖啡買一送一狂促銷,怎麼喝咖啡因不過量?教你看懂「紅黃綠」標示,咖啡因、熱量一次解析
不少人每天早上都會買杯咖啡醒腦,下午也得再來一杯咖啡提神。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週要喝將近四杯咖啡,而超商咖啡除了快速方便,相對連鎖咖啡店的價格更便宜,就成為上班族與學生的首選。但這麼常喝咖啡的你會不會擔心「咖啡成癮」了?雖然想著不是手搖飲,但一不小心還是可能越喝越胖?以下帶你看懂每天喝咖啡到底都喝進多少咖啡因和熱量,還有咖啡對身體的其他影響和正確喝法。超商咖啡主要品項的咖啡因、糖量、熱量比一比延伸閱讀:7-11咖啡不是鮮奶,是用「冰磚乳」...喝了會傷身?營養師超完整分析「業務用乳」的秘密燕麥奶拿鐵沒有比較瘦!小心咖啡的熱量陷阱超商其他現調咖啡飲品還會額外加入糖漿或可可粉等等,導致熱量和含糖量大增,例如:7-11 的大杯冰脆酷摩卡咖啡,熱量高達311.5大卡;帶有清爽口感的西西里風檸檬咖啡特大杯的熱量其實高達325.7大卡,且總糖量66.3克,咖啡因也有294.2mg,已經和一杯大冰美的咖啡因含量差不多;而7-11也販售近年流行以燕麥奶取代牛奶的燕麥拿鐵,大杯熱量有226.3大卡,幾乎與一般拿鐵相同;中杯熱抹茶拿鐵熱量更高達346.8大卡,糖量有47.8克,而且並不含咖啡因,想減肥的話也得注意。作為對照參考,一碗白飯的熱量約為280大卡,所以營養師 Stella 提醒,有每天喝咖啡習慣的人務必要慎選咖啡品項或平衡飲食,以免不小心攝入過多熱量和糖份。像是如果想喝拿鐵,就可盡量選擇小杯或冰的拿鐵,解口腹之慾之餘也能控制熱量。延伸閱讀:「喝咖啡」竟讓你血管老化、脂肪堆積?荷爾蒙名醫教你:想改善做好「532法則」就夠喝咖啡會骨質疏鬆、手腳冰冷?醫師來解惑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藥師吳尚樺指出,通常攝取30-300毫克的咖啡因在休息狀態下可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腸胃道平滑肌蠕動,可能有助於改善便祕情況,醫師王姿允也分享實證研究中發現咖啡對減脂跟腸道菌有正面影響。不過咖啡因不利於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婦產科醫師王樂明就提到許多女性因骨質疏鬆怕喝咖啡,但其實鈣質補充不足以及沒有運動才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所以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分享,喝咖啡之餘除了運動並適度補充水份,可以補充鈣、鎂、維生素D3等營養素。他進一步說明,咖啡當中的「綠原酸」具有抗氧化力,有助於保護肝臟、減少二型糖尿病,但喝咖啡也容易利尿,如果一天喝好幾杯黑咖啡卻水份補充不夠,血液比較濃稠的情況下,在冬天可能會讓你越喝咖啡手腳越冰冷。延伸閱讀:咖啡和牛奶一起喝,小心出「這問題」!原來關鍵出在「喝的順序」一天兩杯美式就超標!咖啡因攝取量多少才適當?那到底一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呢?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慢性偏頭痛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而且除了咖啡以外,茶類、能量飲、巧克力製品、可樂等也含有咖啡因,需注意總攝取量。你可以透過市售現煮咖啡的「紅黃綠」標示看懂咖啡因含量:1. 紅色:一杯含201毫克以上2. 黃色:一杯含101-200毫克3. 綠色:一杯含100毫克以下對健康成人而言,一天可以攝取的咖啡因大約是300到400毫克,所以一般若選擇紅色標示者,當天喝這一杯就差不多了;如果選擇黃色標示者,可以一天兩杯;綠色標示者一天可喝到三杯。劉博仁提醒,喝咖啡最好的時間是早上九點到11點,下午最好則是兩點到四點,但容易有心悸及失眠體質的人下午就要避免喝咖啡。延伸閱讀:早餐配咖啡只會越喝越累!喝咖啡最好的時間點是....如果沒喝咖啡會造成嚴重的頭痛而且超過半個月以上,就必須考慮是不是咖啡成癮了。林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指出,這種「咖啡因戒斷性頭痛」很常發生在停止喝咖啡的幾個小時後或假日比較晚喝或沒喝咖啡時,也會伴隨情緒低落、易怒、噁心等症狀。他建議可以透過降低頻率或以低咖啡因茶飲取代慢慢戒掉咖啡,並將每天的咖啡因攝取量控制在100mg內。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813期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不喝咖啡就頭痛?神內醫師3方法教你戒斷CITY CAFE咖啡因&熱量&糖量表全家 Let’s Café 咖啡因&熱量&糖量表延伸閱讀: 16年後和初戀再續前緣!51歲莫文蔚:「我從小到大都沒有欲望當媽,從沒覺得缺少東西!」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嗑鍋、吃薑母鴨 胃潰瘍解黑便
近期天氣寒冷,不少民眾愛吃鍋類、薑母鴨等禦寒,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提醒,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導致腸胃粘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40多歲陳先生平時菸酒不忌,去年因胸痛被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已裝設心臟支架,近期因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天竟解出有異味的黑色大便,檢查發現1.5公分胃潰瘍,經過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飲食、壓力也會助長潰瘍。康本初指出,上腹疼痛是典型的胃潰瘍症狀,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是不典型症狀,若引起胃出血,就可能解黑便。胃潰瘍可透過胃鏡檢查診斷,除了可以發現病灶,也能一併觀察周圍黏膜、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表示,可用口服藥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並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食用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康本初提醒,天冷胃口大開,胃潰瘍容易發作,若發現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愛嗑鍋吃薑母鴨 解黑便胃潰瘍
近期天氣寒冷,不少民眾愛吃鍋類、薑母鴨等禦寒,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提醒,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導致腸胃粘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一名40多歲的陳先生,平時菸酒不忌,去年因胸痛被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已裝設心臟支架,近期因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天竟解出有異味的黑色大便,經檢查發現1.5公分胃潰瘍,經過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飲食、壓力也都會助長潰瘍的發生。康本初指出,上腹疼痛是典型的胃潰瘍症狀,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是不典型症狀,若引起胃出血,就可能出現解黑便的症狀。胃潰瘍可透過胃鏡檢查診斷,除了可以發現病灶,也能一併觀察周圍黏膜、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說,可用口服藥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並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食用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康本初提醒,天冷胃口大開,胃潰瘍容易發作,若發現有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天冷狂吃鍋進補 解大便如黑芝麻糊,竟是胃潰瘍!
寒流發威,民眾最喜歡大啖火鍋暖胃,40多歲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偏冷,狂吃鍋進補,不料某天上廁所,解出黑芝麻糊般大便,嚇得他趕緊就醫,經檢查竟是胃潰瘍上身。根據書田診所今天發布新聞稿,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的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此外飲食、壓力也都會助長潰瘍的發生。康本初進一步指出,天氣變冷食慾大開,容易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導致胃腸黏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胃潰瘍的症狀可分為典型及不典型,典型症狀為上腹疼痛,不典型症狀有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如果引起胃出血,就可能出現解黑便的症狀。平時菸酒不忌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日早上起來上廁所,竟解出像黑芝麻糊、聞起來又有異味的黑色大便;經過胃鏡檢查發現,胃有好幾個1.5公分左右的潰瘍,還好出血不嚴重,經過幾天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說,天冷吃鍋進補,胃潰瘍容易發作,胃潰瘍出血未必會伴隨著胃痛,容易使人忽略而延誤病情,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若發現有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胃潰瘍的診斷工具是胃鏡檢查,胃鏡檢查除了可以發現病灶,還能一併觀察周圍的黏膜,同時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說,治療方面使用口服藥物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康本初不忘提醒,除了應避免天冷胃口大開就暴飲暴食,民眾也需要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
-
2022-02-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天寒竹縣再增2人猝逝 身心科患者多出2成
寒流發威,新竹縣繼前2日傳出6人猝逝,消防局今日(22日)再通報2人非創傷性死亡,分別為45歲男子以及75歲老婦,2名死者皆患有慢性疾病,但是否因天冷溫差過大而死亡,還需要進一步判定。除了猝死案例增加,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也發現近期身心疾病患者增加2成。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冷空氣雖有減弱趨勢,但還是有大陸冷氣團等級,一直到24日各地都是寒冷的溫度,降雨則受到華南雲雨區東移的影響,中部以北、東北部持續性的降雨最明顯,預計明後天將有一股弱冷空氣南下,再稍降溫,要到周五後冷空氣減弱,水氣明顯減少,才會逐漸回暖。新竹縣消防局指出,繼前2天有6人非創傷性死亡,最年輕為45歲男性、最長則為94歲女性,昨日上午10時至今日上午10時,再通報2人猝死,分別是45歲男性及75歲女性。累計這波寒流期間,竹縣非創傷性死亡案件已達8件,3女5男死者是否因氣溫落差大導致猝死有待釐清。溼溼冷冷的天氣不僅是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身心疾病也容易發作。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近來因身心疾病來診的病人增加2成,分別是原本憂鬱症狀況穩定,但天氣不好症狀惡化,或是因體質敏感,如罹患自律神經失調,天氣一變感覺全身不舒服,胸悶、心悸、喘不過氣、腸胃不適等。周伯翰醫師建議,有部分民眾罹患憂鬱症是因太少曬太陽,因此還是建議他們天氣一旦放晴就要出去多曬太陽,或是多補充維生素D3,有助身體吸收少許陽光、製作褪黑激素等,其實國外常有民眾會使用日照燈,讓大腦感覺身體有光照。醫師提醒,身心疾病症患者更需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部及四肢是散熱的地方,身體為了要保暖就會活化交感神經,容易使本身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更容易感到恐慌,胸悶、心悸、腸躁症的問題也會更惡化。
-
2022-02-16 該看哪科.兒科
開學孩子上學就腹痛 醫師提醒家長注意情緒焦慮
學校已經開學,部分學生上學前肚子痛,在學校腸胃不適,回家後好像就不痛了。 南投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蔡璽翔說,這可能是情緒焦慮引起,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適應情形,是否有同儕、課業壓力,正面鼓勵耐心陪伴,如果症狀持續無改善,建議至兒科門診就醫評估。南投醫院表示,面對連續假期後重新上課,小孩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精神不振及睡眠失調等症狀,尤其假期越長,越容易出現相關症狀,被稱為「收假症候群」,且不只學生,成人也會出現類似症狀。收假症候群不是精神疾病,但會造成不小的困擾,甚至因為焦慮伴隨腹痛、便秘或腹瀉、胸悶、疲倦及身體緊繃等狀況,大部分會在壓力解除後漸漸緩解。蔡璽翔醫師建議家長,平時訓練小朋友建立自信、獨立自主的能力。放假期間還是要維持孩子正常作息,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在開學前陪伴孩子整理好新學期文具等用品,預告、規劃開學後行程,安排適當運動緩解焦慮。開學後,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適應情形,關心學校生活狀況,是否有同儕還是學校課業師長壓力,持續正面鼓勵、耐心陪伴,讓孩子順利回復到原本學習節奏。蔡璽翔說,上學就喊肚子痛,回家就緩解,很多是因為情緒焦慮引起的功能性腹痛,如果合併嚴重的嘔吐症狀、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發燒、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形,身上有不尋常的皮疹,開學之後腹痛的時間持續太久無改善,建議至兒科門診就醫評估。
-
2022-02-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是必須!糖尿病專家教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血糖控制方法
「這次抽血的糖化血色素是8.4%,還是有點高喔。」醫師翻開檢驗報告說。「醫師,我已經吃很多種血糖藥,」陳先生著急地問,「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會這麼高?」50多歲的陳先生已經使用超過四種口服降血糖藥,每一餐都得服用多顆藥物,然而他的糖化血色素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因為患者同時具有高血壓、蛋白尿等危險因子,所以建議使用腸泌素治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林嘉鴻醫師分享,使用腸泌素之後,血糖狀況漸漸改善,而且可以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的顆數,讓患者很開心,也對控糖更有信心。什麼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因為脂質或其他發炎物質的堆積於血管壁,產生血管斑塊,這些斑塊逐年累積後會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健康血管的管徑暢通,血流可以順利通過,林嘉鴻醫師解釋,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管徑變窄,影響血流通過。倘若血管斑塊破裂,將導致血栓形成,阻斷血流,器官便可能缺氧壞死。心血管疾病的惡化除了跟先天遺傳因子有關之外,很多是跟後天代謝問題有關,林嘉鴻醫師表示,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一般認為這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元兇!「糖尿病患除了血糖超標之外,在絕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都有胰島素阻抗性的問題,」林嘉鴻醫師分析,「許多研究發現,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跟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相關性,再加上糖尿病患又容易併發高血壓、高血脂等共病症,因此糖尿病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心血管疾病危及全身器官因為血管遍布全身,所以心血管疾病不只影響心臟,還會影響血管所到達的各個器官,林嘉鴻醫師強調,當血管狹窄、血流受阻時,在心臟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在腦部將導致腦中風,在腎臟會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四肢會導致肢體冰冷、痠麻疼痛、傷口難以癒合,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糖尿病患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例會超過50%,是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林嘉鴻醫師指出,目前在控制血糖時,也都會將器官保護納入考量,希望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威脅。積極控制血糖,同時保護器官在控制血糖時,我們也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林嘉鴻醫師說,「目前的藥物包括腸泌素GLP-1、口服排糖藥等,已經被臨床研究證實,不僅能夠用來降低糖尿病患的血糖,也能對心血管疾病提供有效的保護,降低因為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腸泌素GLP-1是一種由人體腸道所分泌的荷爾蒙,林嘉鴻醫師解釋,腸泌素GLP-1可以發揮多種功能,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降低食慾等,幫助糖友達到穩定控制血糖的效果。目前美國糖尿病學會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指引〔1〕,若具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是具有高風險指標,例如年紀在55歲以上且冠狀動脈、頸動脈、下肢動脈狹窄大於50%,建議使用腸泌素GLP-1、排糖藥來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糖尿病患之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別高的時候,比如說曾經有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適合使用腸泌素來降低血糖。」林嘉鴻醫師說,「施打腸泌素之後,可以視狀況調整口服降血糖藥,但二甲雙胍類藥物還是建議合併使用。」在使用腸泌素之後,部分糖友可能會感到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過林嘉鴻醫師表示,上述症狀可以透過飲食調整來改善,而且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身體大多會漸漸適應。如果有任何不適,請務必與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糖尿病的治療指引皆再三強調,患者一定要做到生活習慣調整以及體重管理,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林嘉鴻醫師指出,「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配合藥物可以讓糖尿病患得到健康又有效率的血糖控制。」溫馨小提醒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已經進入到注重器官保護的時代,林嘉鴻醫師提醒,包括腸泌素GLP-1和排糖藥等,已證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器官損傷以及糖尿病患的死亡率。請糖友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並且善用這些藥物來穩定血糖,保護身體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參考資料:1.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1原文:
-
2022-02-04 新聞.杏林.診間
繼承恩師羅慧夫精神,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羅綸洲,染上國際義診的癮
持續23年有餘,從不間斷,走過8個國家、至少15家醫院,治療過1800多個病例,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著羅綸洲醫師如此熱中從事國際義診?甚至到了「樂此不疲」的地步?這要從羅綸洲恩師羅慧夫醫師的「用愛填補人間殘缺」說起……。1998年,羅慧夫醫師首次帶隊到越南義診,接著應台商邀請,前往柬埔寨了解當地治療唇腭裂的情形,於是從1999年起,羅綸洲醫師就跟著羅慧夫醫師帶著一個唇腭裂的外科醫療團,總共12個人,到柬埔寨首都金邊做義診。此後每年出團,差不多三到五次,義診的國家不斷增加、治療的病例數持續上升,直到2020、2021年因新冠疫情而改採線上義診……。這23年來,羅綸洲用專業、時間和愛心寫下了一段段「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的故事。「我們覺得國際義診這個方式不錯、很有意義,而且做得很順利,所以從1999年開始,總共到過越南、柬埔寨、緬甸、菲律賓、中國、印尼、泰國、外蒙古等8個國家,以及更多的城市,比如越南就有胡志明市、河內,還有其他的省分……。」羅綸洲醫師認真回想、扳指盤算:「每次出團大多待一個禮拜,短的話,3至5天不等,比如到泰國義診,常常只是去教學、做個別的手術示範。」義診不是幫忙開刀 而是教他們開刀柬埔寨和外蒙古,義診團幾乎每年都去,越南間斷過兩年,原因是胡志明市的醫院吸收了太多外來的唇腭裂醫療團隊。羅綸洲強調,他們應該培養獨立自己做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仰賴外來的團隊。義診團的目的,不是幫忙開刀,而是教他們開刀。如果自己沒有打算獨立發展的話,是無法紮根的,外界的幫助是短暫不長久的,所以就放棄那兩年,後來他們回過頭來扎根做,也變成了相當不錯的團隊。人生的第一次,印象總是最深刻的;羅綸洲醫師的義診生涯,也是如此。1999年,已經退休、回美國的羅慧夫醫師,對醫療義診還是牽腸掛肚,他督促並親自帶領子弟兵到金邊義診。當時的柬埔寨很落後,羅綸洲記得很清楚,當地沒有紅綠燈,醫生月薪約150美金,為了生活,要額外兼差。此外,政治不穩定,有時甚至會聽到游擊隊與政府軍對戰的槍聲,還好有台商幫忙,確保了人身安全。當地衛生條件不好,全團拉肚子,此後學會了怎樣避免去那些食物不乾淨的餐廳,或不吃生冷食物以免腸胃不適。總之,異國水土不服,大腸菌也不一樣,不得不鼓勵團員在出團前兩個月吃路邊攤「練一練」,免得到時拉肚子。有回,一位平常在家吃得太衛生的麻醉科女醫師跟團,結果她一直拉肚子,幾乎整個禮拜都不能工作,義診團還得幫她打點滴;回國後,女醫師的媽媽就不准她再跟團了。更麻煩的是,金邊常常停電,刀開到一半,有時全黑了,初來乍到的義診團不免會緊張驚慌,但當地醫生早已習以為常,打開手電筒,繼續未完的手術。義診的金邊國家兒童醫院,是早年由俄羅斯所建立的。醫院的手術紀錄都是很簡單的清瘡或急性闌尾炎,完全沒有治療唇腭裂的經驗,義診團第一次去,就幾乎把他們手術紀錄書都寫滿了。醫院有兩間簡易開刀房,是日本慈善團體幫忙建的,義診團也和這個慈善團體合作唇腭裂治療,並得到當地病人和醫師的讚賞與支持。要幫助人家 不能只有愛心而沒有技術有位到此義診的美國骨科醫師,慕名前來看羅慧夫醫師做唇裂手術,他看出興趣來,於是問道:「能不能教我做唇裂手術?」羅慧夫醫師問他:「你學唇裂手術做什麼?」那位骨科醫師說:「希望可以幫他們做唇裂手術。」羅慧夫醫師嚴肅地拒絕。你不能夠為了這短暫的學習,就做唇裂手術,如果做不好,傷口裂開了,就害了當地的病人。你這樣做,對他們沒有幫助。「要幫助人家,不能只有愛心而沒有技術,這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事!」羅綸洲有感而發地強調,後來每次出團,都會挑選有經驗的醫生、護理師、麻醉科醫師。這些年到柬埔寨義診,都是透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連繫與安排,因為國際義診不只有醫療,還有跟當地跟政府之間溝通的文書工作跟行政流程,尤其是,柬埔寨老百姓沒錢開刀,除了醫護人員、手術材料、還得幫病患找資源,甚且醫院也沒錢。為了訓練當地醫生能幫唇腭裂的同胞患者開刀,還找了美國「微笑列車」幫忙,當地醫每做一個唇腭裂手術,相對補助250塊美金,當作醫院的行政費用,這涵蓋了開刀房外科、麻醉科、護理師以及手術材料等必要支出。從1999年到今天,一路走來,柬埔寨一步步進步,現在他們可以自己開刀了,除了一樣得到「微笑列車」的補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再相對補助津貼。當初柬埔寨也有英國籍的NGO組織協助尋找跟蒐集紀錄病人,長庚團隊去的時候,他們就把病人帶來,英國籍NGO的一位女士每年配合到鄉間找病人,到了合作的第五、六年,她得到英國皇后的獎賞,回英國領獎,這說明了:一個唇腭裂的治療,真的不能光靠一個醫療團隊或是基金會,還需要當地台商支援、醫院配合、政府許可及協助,甚至和不同的國際NGO組織合作,真可謂「眾志以成城」。很多對唇腭裂義診有興趣或經驗的國際NGO組織,聽到或知道要和國際有名的長庚唇腭裂治療團隊合作,都備感榮幸,不少當地醫院院長更主動接洽或歡迎長庚團隊前往。長庚顱顏義診團隊之所以能做出口碑,主要是20多年來兢兢業業的累積,既有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長期合作,更有團員的愛心付出。其中,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前執行長王金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對國際義診、國際事務很有概念,做好許多聯絡、協調和安排工作,還動員了很多人脈,從外交部、衛生福利部得到一些資源,以及從國際NGO找到合作夥伴等等。(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2-02 該看哪科.中醫
中醫:年菜宜吃清淡 避免太燥熱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60歲以上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病,但春節圍爐大魚大肉,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人卻是健康危機。中醫師表示,春節圍爐食材要清淡一點、分量少一點,降低慢性病人疾病惡化風險,才可健康過好年。吃火鍋注意湯底、食材中醫師吳明珠說,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屬濕熱體質,國人春節喜歡圍爐吃火鍋,因此須注意湯底、食材及調味料的使用。像麻辣鍋、薑母鴨等湯底屬燥熱性質,就不宜放入過量人參等燥熱中藥材,避免影響慢性病人病情。慢性病人專屬火鍋食材,可加入大黃瓜、大白菜、絲瓜等寒性食材,但須加入一些薑絲,去除瓜類及大白菜的寒性,吃得清淡一點,而牛肉、豬肉等肉量不宜過多,應少吃內臟等高油脂食物,因火鍋鈉、普林含量高,病友應少喝湯,以防血壓、血糖飆升。調味料應少放醬油、沙茶醬,避免醬料過鹹,可放入茴香、香菜、少許辣椒增加香氣。年節吃飯時間要早一點 慢性病人年節吃飯時間要早一點,不要吃完馬上睡覺,如此很容易在睡覺時,血糖飆高、發胖。吳明珠指出,慢性病人在家可以用菊花3錢、桑葉3錢熬煮茶飲,一天約喝2000cc,以代謝體內濕熱。至於花生、開心果、瓜子、牛肉乾、豬肉乾等燥熱零食,容易引起濕疹、口乾舌燥等,不宜過量。若慢性病人年菜真的吃太多,造成腸胃不適,吳明珠建議,可以飲用「消脹潤腸茶」,材料為羅漢果1顆、山楂2錢、桑葉3錢、茵陳蒿3錢、決明子5錢,做法是將藥材略洗,加水1000cc煮沸後,轉小火煮15分鐘,代茶飲用,具有消脹、去油膩、潤腸、清腹等功效。中醫師陳潮宗說,健康年菜可用何首烏或當歸燉雞湯,何首烏、當歸是很好的抗氧化、抗老化中藥材,具有降血脂、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
2022-02-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遇急性腸胃炎怎麼辦?醫:出現7症狀必須儘速就醫
每逢農曆過年時節,寒冷的天氣、熱鬧的氣氛、團圓的喜慶,一大桌的滿漢全席是台灣在地人秉持的圍爐傳統,然而許多人因為過年休假期間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打牌、玩樂菸酒不離手,使人體的腸胃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努力工作;再加上零食、三餐不定時等不規律作息,熬夜不僅使得生理時鐘改變,使血壓升高,胃酸的分泌也易過多,因而引發腸胃不適,胃酸24小時都在分泌,造成消化道壓力及刺激,更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急性腸胃炎在兒童比較容易發生,但在大人也不少見,可以發生於一年的任何季節及時間,但如果發生於重要假期例如春節年假,那就大大的掃興了。引起急性腸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受到毒素汙染的食物。腸胃炎又可分成非感染性腸胃炎及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主要是由非傳染性的食物毒素或藥物毒性所引發。而感染性腸胃炎,一般最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病程大約是7天,如果腸胃道症狀大於7天或是更久就有可能是寄生蟲或其他病因。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發生?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致病菌及毒素進入我們的消化道,影響腸胃道的機能,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最常見的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細菌性腸胃炎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其中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也需特別當心。一般而言,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除了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之外,比較容易有血便及膿便產生。◎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腺病毒 (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及星狀病毒 (Astrovirus)引起。在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所有急性腹瀉中,由諾羅病毒所引起的可高達50%。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有大量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胃痛、噁心、類似流感肌肉酸痛等。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靠自身免疫力完全恢復,一般少有後遺症發生。腸胃炎的處置原則及治療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多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採支持性療法,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那就考慮要就醫。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胃炎的高危險群,通常可先禁食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正常進食,嬰兒可以繼續哺餵母乳或配方奶,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米湯、稀飯、蘋果、白吐司等,若腹瀉改善則可正常用餐,並避免油膩食物及含糖飲料。雖然大部分的腸胃炎都可以在這處置下恢復,但當出現腸胃炎相關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且可能需要住院治療。腸胃炎的出現以下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1.持續嘔吐無法進食2.無法控制的腹瀉(一天大於六次) 3.高燒持續二到三天以上4.強烈的腹痛5.出現血便或膿便6.出現意識不清的及嗜睡的情形7.出現嚴重脫水情形(呼吸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口腔黏膜乾燥、尿量減少)腸胃炎的預防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接觸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所以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進食前、出入公眾場合、處理生鮮食物及如廁後都是需要洗手的時機。出門返家後第一步先確實洗手,可避免將外來的病菌帶回家。在外更儘量少用手接觸口鼻黏膜,以減少染病的機會。家中如有生病的人,更須注意個人衛生,需使用公筷,更確實洗手以減少家中群聚感染。飲食方面,特別是幼兒、老人抵抗力較弱,海鮮肉類雞蛋等食物應避免生食,最好要完全煮熟後食用。總之,在歡慶年節之餘,注意食物保鮮,過期不新鮮食物儘量不要食用。在流行的季節,最重要的還是重視個人、環境及飲食的衛生。請切記掌握「少糖、少鹽、少油、高纖、控制份量」的飲食概念,您也可以健康享瘦過個好年。
-
2022-01-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斷食為什麼不會瘦? 八大變胖原因別再踩雷!
你已經吃很少,卻還是不斷變胖嗎?明明採取斷食法,為什麼其他人變瘦我變胖?很可能是你用錯方法了!營養師高敏敏整理8個「為什麼吃很少還不會瘦」的原因,想在新年裡瘦成一道閃電,千萬不要錯過重點內容!許多人想減肥,常常一陣子就會克制自己不要吃太多,結果撐不到幾天,卻突然大吃一頓或無法控制的去吃高熱量小點心,長期下來,沒有比較瘦,體脂肪還增加很多!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想吃東西時,不要壓抑自己,吃點「健康」的食物是沒有關係的!按時定量攝取、維持餐餐均衡不過飽,才是較好的飲食習慣,沒有定時吃飯除了導致越吃越多,還有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搞壞身體,希望大家都能將飲食的好習慣,慢慢貫徹到生活中執行。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營養師高敏敏頻道:點我看營養師高敏敏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抗痘超簡單!中醫師教你4招改善下巴痘、經前痘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2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腸胃不適驚見膽囊塞5千顆結石 醫:很多人把腹痛誤認為胃痛
台中一名男性病患體重破百,近幾個月總是在飯後感到腸胃不適,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膽汁都沒了。慈濟醫院一班外科主任余政展手術驚見他膽囊竟塞滿了近5千顆結石!原因竟是該病患長年偏愛葷食及炸物,飲食無節制加上過度肥胖導致。台中阿傑(化名、43歲)體重破百,平時從事業務工作,近幾個月總在飯後感到腸胃不適,看診吃胃藥2周都不見效果,改至慈濟醫院檢查,發現自己的膽囊竟塞了將近5千顆膽結石,導致膽囊脹到了10公分左右,已是一般膽囊1倍大。阿傑向醫生表示,從小媽媽就擔心自己胃口不好,晚上都買炸物讓他們配飯,長年飲食習慣就是偏愛葷食,三餐無肉不歡;大學時期最愛跟同學大啖炸物,上班後三餐不定食,同仁慶祝業績達成,也是分食幾桶炸物,大夥吃不完的,通常就由他一人惜福包辦。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很多人上腹疼痛都直覺以為是胃痛,其實上腹的疼痛可能來自肝、膽、胃、胰等器官病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膽結石,常被病患誤以為是胃痛而久治不癒。案例病人飲食無節制加上過度肥胖,正是結石好發原因,幾千顆膽結石把膽囊脹到10公分左右,已是一般膽囊一倍大,難怪會不舒服。有些人知道膽結石作怪卻害怕手術,余政展說明,其實膽囊功能是儲存濃縮肝臟製造多餘的膽汁,膽囊切除後,膽管可取代儲存功能而不影響生活,僅少數人吃到油膩食物可能會腹瀉,注意飲食即可。
-
2022-01-20 癌症.胃癌
癌變1年成晚期胃竟破洞 醫師提醒3點保胃健康
57歲許先生2年多前檢出0期胃癌,但怕開刀未治療,1年後因腹痛就醫,竟是晚期胃癌,甚至胃還破洞。醫師提醒,注意飲食、留意腸胃不適症狀,並定期健檢,是保胃健康之道。收治病患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今天在晚期胃癌治療新選擇記者會表示,胃癌長居十大癌症排行榜,每年約有3700至3900人新確診,雖好發於50至70歲族群,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陳明晃說,亞洲人胃癌好發於胃與小腸交界處,即胃的遠端,與幽門桿菌感染、吃醃漬物或燒烤等習慣有關;但近年發生在胃與食道交接處,即胃的近端者比例增加,與肥胖、糖尿病、胃食道逆流、飲酒等因素相關。陳明晃提到,胃癌症狀常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混淆,如許先生先前雖曾檢查出0期胃癌,但怕開刀選擇追蹤,不久後出現腹部悶痛症狀,起初還以為是吃壞肚子,但進一步檢查卻已是胃癌晚期合併肝轉移,甚至胃還破個洞,期間僅隔短短1年。在胃癌治療上,陳明晃說,包含手術切除、化療、放療、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通常會先手術後,再選擇不同療法合併治療,是胃癌治療的新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也提到,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單用化療或手術,晚期胃癌並出現轉移的患者存活率不佳,合併使用不同療法,可提升治療成果。陳立宗也建議,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並留意持續的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等不適症狀,要儘早就醫;陳明晃也建議,一般人50歲以上者最好照胃鏡檢查,有胃癌家族史者則建議更早開始,且每隔1至2年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病灶並治療。
-
2022-01-16 養生.人生智慧
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 名醫張金堅創咖啡健康學養生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39期文/吳佩芬 攝影/鐘君賢73歲的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仍然寶刀未老,一星期仍然保持看門診且開兩到三台刀,刀法還是「嚇嚇叫」。他說,「歲數大了,在器官上會輸給年輕人,人不要不服老,服老的心情要有,但也要有抗老的心態,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從幾十年前開始,張金堅展開他獨創的「抗老撇步」,透過走路運動、喝咖啡、清淡飲食、專業、從事公益活動獲得成就感,還有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從1972年開始,張金堅行醫迄今已有47年了,在他的年輕年代,外科是大科,很多醫學系畢業生都很想進入外科工作,張金堅也選擇了和他外向個性比較相符的外科,外科醫師個性都比較爽直、判斷力強、行動力強,但也比較容易衝撞。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之後,張金堅就到鄭州路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不久,被當時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前總統蔣中正御醫熊丸拔擢為一般外科主任;一年後,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剛成立,張金堅為了強化專業,也考進了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受恩師陳楷模影響,成為乳癌權威張金堅會成為國內專致於乳癌的醫師,和他就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陳楷模有很大的淵源。陳楷模專精於小腸的大量切除及乳癌,張金堅回憶道,「陳楷模教授個性比較兇悍、嚴厲,外號雷公,在他底下,一定要戰戰兢兢,不能打迷糊仗,但是,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博士班畢業之後,張金堅帶著太太、一雙年幼兒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行醫,一年多後返台,直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在當時擔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的麾下,順利的從講師升等為副教授、教授,之後,還躍升為外科部副主任、主任。張金堅表示,當時求診的乳癌病人因為發現時都比較晚,乳房外表已經糜爛、腫瘤很大,甚至已經轉移了。因為沒有所謂的多科團隊,當時的化療又簡陋,放射線治療也不像現今的定位準確,在幫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時,經常會把病人的皮膚電得爛爛的,化療用藥也沒有標準治療流程,開刀就把病人的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全部拿掉。很多女病人因為罹病,老公外遇,跑走了,拖著生病的軀體照顧年幼的小孩及公婆;張金堅深覺女性乳癌病人真的很辛苦,也感受到以醫師為主的權威醫療環境,以及傳統乳癌治療的弊病和無奈。成立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照顧當醫療慢慢進步,乳癌可以選擇整個切除、部分切除的手術方式,乳癌的化療藥物也日新月異,張金堅深感,「乳癌照顧一直都是以醫師為主,缺少所謂的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腫瘤內科、藥師、心理師等,也沒有重建,這是個不完整的醫療團隊,對於相對弱勢的病人比較吃虧。」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成立乳房醫學會,希望乳癌治療能多科整合照顧。另外,在病人照顧方面,雖說陳楷模教授早在張金堅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之前,已成立真善美乳癌病友俱樂部,但畢竟成員只局限在台大醫院治療的乳癌病友。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擴及服務到全國的乳癌病友,於是在1996年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是個跨醫院的全國性乳癌病友團體,也是全國第一個。乳癌防治基金會成立22年,已落實全民乳癌篩檢衛教,關心罹病者的醫療及身心靈健康,並鼓勵國內學者進行乳癌的本土性研究,除了頒獎給國內傑出乳癌研究人員,每年定期舉辦大型病友會,邀請專家演講,同時讓病友們唱歌、跳舞同歡,並分享彼此的罹病經驗,鼓勵新診斷乳癌病友。基金會也因此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及特優基金會的獎項,以及張金堅個人的癌症終身成就獎。醫技雖進步,別忘醫病平等在很早年就投入乳癌診斷、診療的張金堅,對於21世紀的基因體醫學、精準醫療、分子醫學的時代,他認同,乳癌已經慢性病化,但是,他更關注在醫病平等的理念上。他說,我們以一位慢性病人的方式對待乳癌病人,持續關心治療後的10年、20年後續追蹤,稱為「存活者的議題」,比如說用藥的慢性副作用,用藥後的智力是否變差,用了哪些藥物會對於神經末梢有損害,罹病後是否和社會脫離等,即所謂醫病共享的政策,疾病治療不是醫師講了算,還要和病人共同討論。賢內助協助下,遵循一輕、二淡、三少、四慢原則退而不休的張金堅,在關心病人健康之餘,也很在意自己的健康。身為外科醫師的他,邁入70歲之後,還能持刀平穩,開刀手不抖,維持良好的平衡感,和有開刀的體能,都要歸功於賢內助的協助,張金堅沒有肆意揮霍年輕健康的本錢,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的成果。在飲食上,張金堅著重吃得不要太豐盛,一輕、二淡、三少、四慢是基本原則。張金堅坦承,「前面三項,我都有達成,四慢是因為我是外科醫師,個性急,還在努力當中。」◆一輕,不要加工品、鹽漬品,多吃蔬果,要原味的食材,少農藥、有機的食材,要洗乾淨,清楚食材履歷,當季的食材、均衡的飲食。◆二淡,不要重口味,不要高溫烹煮食材,不要添加太多鹽,不要太油,不要太甜,不要太辣,不要太多的佐料,不要過量的燒烤,不要太多的烹調,烹調簡單,盡量少外食,三餐多在家食用。◆三少,不要吃太飽,7分飽。 ◆四慢,要細嚼慢嚥。重視早餐內容,開啟一天的活力三餐飲食的調養,張金堅很重視早餐。早餐部分,張金堅的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吃得少,爾偶太太會煮點稀飯吃,通常會準備小塊麵包,配點洋蔥、胡蘿蔔、堅果如核桃、杏仁,然後配點秋葵、酪梨、地瓜葉等蔬果。他說,秋葵5~6條,肚子就飽了;燙點地瓜葉,沾一點點醬油膏,就很美味了;另外,還來點荷包蛋,補充蛋白質。中餐的話,因為要開刀、看診,就吃醫院的便當,飯只吃1/10的份量,主食的魚肉、雞肉和豬排等,只吃一半而已,青菜的部分就會吃完。晚餐則會豐盛一點,太太會煎煮新鮮魚,清湯中放點排骨、白蘿蔔,還會準備地瓜葉、菠菜、高麗菜等,盡量不要高溫炒,以汆燙、水炒方式居多。假如晚上有應酬吃大餐,隔天就會自動減量,大約減少一半的份量,應酬時,吃少量就好。照顧植物,讓步調變緩慢、心情愉悅運動方面,因為上了年紀,盡量選擇比較溫和的運動。張金堅一星期游泳一次,一次一個小時。平常會和太太結伴到鄰近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繞園散步,可以走到7千步,加上平日看病人、上下樓梯、巡房等,加起來應該有1萬步。還好,有篇研究發現,日行7千步已經足夠了,會爬樓梯、但不下樓梯,因為要保護膝蓋的健康。對於老人很重要的情緒管理,張金堅會選擇快樂的嗜好來做,他的快樂嗜好就是園藝和咖啡。他表示,盡量不動怒、不能急躁,並靠著喝咖啡、關照植物,讓自己的步調變慢,咖啡香氣、在一片綠茵中吸收植物釋出的氧氣,心情就會很舒適。張金堅個是早起的鳥兒,但他也樂在其中,在夏天早上5點、冬天早上6點起床,喝200~300c.c.的白開水後,就會到頂樓整理花園,才下樓吃早餐,除了出國不在家之外,拔草、澆水、搬移植物盆栽,他天天報到,樂此不疲。他的口號是:「園藝活動也是一種運動,也是心性的培養。」他看著植物一天一天地長大,花盛開,心情愉悅,就如同醫療人員細心照顧病人,病人就活得好,沒有好好照顧就會凋謝。化身咖啡達人,自創咖啡養生法張金堅愛上咖啡,是在台中澄清醫院擔任院長期間,在台中、台北往返的高鐵上聞到咖啡香,就起心動念想喝咖啡。他過去喝咖啡都會肚子痛、胸悶,30、40年沒有碰咖啡的張金堅,這次一喝就上癮了,覺得神清氣爽。講起咖啡,張金堅的出發點仍是和健康有關的研究,特別是咖啡豆內含的高抗氧化物綠原酸、咖啡醇、雙萜類、咖啡豆醇等,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牙周病、癌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都有助益,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他也走遍了國內外咖啡莊園,還與蔡崇煌醫師及梁捨烘焙專家分別著作了二本咖啡專書,真是一位咖啡癡迷。由於過度烘焙會破壞咖啡豆內的抗氧化物,所以,張金堅偏好喝淺焙咖啡,他說,生豆內含的綠原酸占9.6%,重烘焙就剩下4.8%,因此,利用輕烘焙,綠原酸等抗氧化物較不容易喪失。但是,即使是重烘焙,咖啡飲品中還是存在著這些抗氧化物成分,所以,也不反對喝重烘焙咖啡。重烘焙有炭燒焦香味、巧克力的微苦澀感;淺焙有果酸、有水果香,國人比較偏愛炭燒口味,對於果酸的接受度較低。現在,張金堅每天喝3杯黑咖啡,他不主張加糖、奶精,糖不宜攝取過量,奶精則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建議可以加適量的鮮奶取代。咖啡不是神丹妙藥,仍有飲用禁忌喜歡喝熱咖啡的張金堅說,喝咖啡不能過熱,咖啡在夏天沖泡時的溫度,最好是92~93℃,冬天時可以升到94℃,等到咖啡沖泡好、倒入容器內的溫度85℃是最香醇的。品嚐咖啡的時候,則差不多60℃左右不燙口,才是最適宜的溫度,喝太熱的咖啡,會傷害食道黏膜組織,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當然,咖啡也不是神丹妙藥,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懷孕初期、小孩、胃酸過多、腹瀉腸胃不適者,都要避免喝咖啡。在喝咖啡的同時,需要補鈣、維生素D、多運動、多曬太陽,而且由於咖啡利尿,最好搭配一杯白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做自己想做的事,擁有滿滿正能量最後,張金堅表示,「我現在還在開刀,我覺得專業還要持續保持,工作是一種快樂,也有成就感的滿足」。張金堅的身體硬朗,講話嗓門大而有力、很清楚,不像老人孱弱無力的聲音。即使70歲高齡,擔任一家生技公司顧問的他,在每2個月的業務會議上,還被要求喊口號;他說:「就叫我來帶頭喊,好像聲音亮,生意就興旺,其他人都喊得不夠響亮,我一喊,聲音宏亮,士氣高昂,氣氛就起來了。」70歲的張金堅仍然擁有滿滿的愉快、樂觀、快樂能量。延伸閱讀: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 卸下白袍實踐公衛理想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
2022-01-03 該看哪科.中醫
醫病天地/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治療改善
秋冬日照短、天氣涼,身心疾病好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陳亮宇指出,最近許多患者主訴頭痛、心悸、身體痠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最後確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但患者常害怕被貼上標籤,其實中醫這方面早有經驗,呼籲勿延誤治療時機。陳亮宇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症狀包含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有些人還會失眠、焦慮或容易緊張,現代女性因角色與壓力多元,較容易罹患。最近有1名約35歲女性上班族,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疫後重返科技業,忙碌的工作讓她突然適應困難、壓力大,深受頭痛、身體痠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困擾,最後確診自律神經失調。經建議服用中藥搭配針灸,並培養運動習慣,多曬太陽,三餐定時吃,清淡飲食,不要吃太多,持續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陳亮宇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可靠中醫治療改善,通常建議持續治療1至2個月,研究發現腸道的菌叢和功能會影響腦部神經和內分泌,服用中藥讓腸胃功能穩定,情緒也會比較穩定。陳亮宇說,許多民眾發現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第一時間想找西醫身心科治療,卻又害怕被貼上標籤,其實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早有經驗,「肝心脾肺腎」對應了5種情緒「怒喜思悲恐」,中醫能依據情緒失調對應出身體哪裡不平衡,對症下藥調整。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