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肌肉拉傷
共找到
95
筆 文章
-
-
2024-05-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生理痛、偏頭痛...長期吃止痛藥會傷身嗎? 醫師提醒:小心洗腎
你有疼痛的困擾嗎?頭痛、牙痛、生理痛、肌肉拉傷、關節疼痛......民眾常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或是聽到親友要去日本,必託買藥妝店的止痛藥清單。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分享,一名女性因長期偏頭痛,服用止痛藥10多年,不幸腎衰竭必須洗腎治療。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說,過量或長期使用止痛藥確實會對腎臟造成損害,不同類型的止痛藥對腎臟影響程度不同,例如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使腎臟的血管收縮,增加腎臟負擔。 有些止痛藥雖然比較不傷胃,卻會對腎臟造成傷害,李孟鴻表示,止痛藥可分成四類: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鴉片類藥物(Opioids)、COX-2抑制劑,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風險: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風險:長期或高劑量使用NSAIDs會減少腎血流量,導致腎灌流減少,並可能引起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和急性腎功能衰竭;一般健康人短期使用大多沒問題,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腎乳頭壞死和慢性腎衰竭。機制:NSAIDs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減少炎症和疼痛,但前列腺素在維持腎臟血流中扮演重要腳色,血流減少會導致腎臟灌注不足。使用建議:避免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這類藥物對腎臟的影響最為顯著,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宜長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風險:相對於NSAIDs, 對乙酰氨基酚對腎臟的影響較小,但過量使用仍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乙醯氨基酚經由肝臟代謝,過量使用主要會引起肝毒性,造成急性肝臟衰竭。機制:主要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前列腺素合成來減少疼痛和發熱,過量使用時會增加代謝負擔,導致器官損傷。使用建議:對乙酰氨基酚相對安全,但需注意不超過服用劑量。鴉片類藥物(Opioids)風險:是臨床上最常用於強效止痛的止痛藥,例如嗎啡;鴉片類藥物不會直接損害腎臟,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其他副作用,如耐藥性及成癮,間接影響腎臟健康。某些鴉片類藥物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會造成代謝減慢,增加毒性風險。機制: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特定受體產生作用,改變對疼痛的感覺。使用建議:鴉片類藥物需醫生監控,這類藥物需嚴格按照醫生指示使用,避免成癮和其他副作用。COX-2抑制劑風險:這類藥物對胃腸道副作用較少,但仍可能對腎臟造成影響,特別是在長期或高劑量使用時。機制:選擇性抑制COX-2酶,減少炎症和疼痛,但對腎臟血流量的影響仍需謹慎考慮。使用建議:需定期監測,使用任何止痛藥時,尤其是對已有腎臟疾病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腎功能和其他相關指標。李孟鴻提醒,選擇止痛藥時需與醫生討論,包括個人病史、用藥情況,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避免加劇損傷。另外,對於國人喜愛購買日本藥妝店的止痛藥,李孟鴻以EVE止痛藥為例,主成分是布洛芬(ibuprofen),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臨床上非常廣泛使用來解熱鎮痛。雖然是非處方藥銷售,有些成分可能會有副作用或造成腸胃不適,不要自己亂買藥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下背痛都跟它有關 強化核心肌群是最好的護腰保養
日前立法院進行「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藍綠爆發數波激烈衝突,立法院長韓國瑜受到波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證實韓國瑜腰部貼了膏藥,而前立委郭正亮也驚爆「韓國瑜負傷嚴重」。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表示,想避免腰傷,姿勢要保持正確,強化核心是最好的護腰保養。林瀛洲說,如果身體核心肌群力量不夠,久站或久坐者,會讓脊椎承受過多的壓力,不僅容易腰痛,也可能因為外力碰撞,造成軟組織受傷,建議可藉由運動來強化全身核心肌群。韓國瑜需要長時間站著主持會議、坐著研讀法案,超級傷腰。林瀛洲表示,85%的腰背痛患者是屬於機械性下背痛,原因是身體結構不夠強壯,失去穩定性。以運動員為例,上場比賽經常有肢體接觸、推擠和碰撞,日常訓練會加強核心肌群,提高整體平衡力、更有力地支撐全身。避免久坐 預防腰部傷害現代人經常久坐,加上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不自覺前傾,讓人肌肉緊繃、慣性駝背;長期姿勢不良或太少活動四肢,容易感到腰部與背部不適。對於立委指出韓國瑜腰部受傷,貼了膏藥消炎止痛,林瀛洲說,這只能暫時減緩疼痛,應就醫診斷找出是肌肉、韌帶還是肌腱受損,或是坐骨神經痛,應解決根本原因。有關腰痛,輕則感到不舒服,重則影響走路、站立,若是軟組織反覆損傷,可能變成慢性腰痛,當天氣陰雨濕冷變化,疼痛症狀更明顯。日常該如何保養腰部?林瀛洲建議,養成規律運動,強化核心肌群、維持肌肉質量,重新找回結構平衡,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棒式動作 有助強化核心核心肌群強壯能夠穩定軀幹,幫助矯正體態,就能減少姿勢不良狀況,不易產生腰痛、背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鍛鍊核心可選擇棒式基礎動作,或搭配呼吸的深蹲,林瀛洲強調,如果腰部受過傷,更應該適量運動使肌肉放鬆,改善緊繃和痠痛情況。急性腰痛該怎麼緩解1. 肌肉拉傷:可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適用長時間姿勢不良的疲勞性損傷。2.關節扭到:冰敷止痛,緩解患部發炎反應,減少腫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4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脖子卡卡是「落枕」嗎?物理治療師教你「3動作」緩解脖頸不舒服!
很多人都有「落枕」經驗,一覺醒來脖子痠痛,卡卡無法轉動,甚至影響一天生活。中正脊椎骨科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林冠寧提醒,長期姿勢不正確、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不合適、缺乏運動、緊張、壓力都可能落枕。她也分享3個簡單的伸展與拉筋的方法,有效緩解落枕疼痛。什麼是「落枕」?醫學稱呼是什麼?多久才會改善?林冠寧表示,落枕在醫學上稱為「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的是頸部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或小面關節等軟組織受損後,產生發炎、痙攣、疼痛,好發於早上起床或長時間固定姿勢後。落枕的原因如果是肌肉拉傷,會使頸部在運動因肌肉拉扯,產生疼痛且活動受限,適度休息一周就能改善;如果是頸椎小面關節受傷,任何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而疼痛,需一、兩周時間才能改善,如果疼痛遲未緩解,要盡早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發生落枕可使用熱敷來放鬆緊繃的組織,也藉由伸展操和拉筋運動來緩解疼痛:林冠寧也分享3個伸展與拉筋的方法:動作一「縮下巴」:眼睛直視前方,肩膀勿聳肩,做縮下巴的運動,重複10至20次,要注意不是做低頭動作。動作二「側彎」:做耳朵碰對側肩膀的動作,以伸展頸部側邊上斜方肌,重複10次。動作三「旋轉」:一手放在後腦杓,一手放在下巴,頸部做旋轉,重複10至20下。落枕該如何預防?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詹益承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如果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參考資料:聯合知識網:「落枕」脖子卡卡好惱人 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落枕疼痛元氣網: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0 養生.運動健身
這種騎車NG行為恐引髖骨退化!物理治療師教2招甩筋骨痠痛
台灣的機車密度世界第一,或許你曾觀察過每個人騎車姿勢不盡相同,但是有一種常見姿勢卻可能對鼠蹊部造成影響,那就是兩腿張很開騎車。擁悅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潘宣任觀察到,有些人騎車時兩腿會開得很開,好奇之下查閱文獻,雖然之前沒有人做過相關研究,但是,當大腿打開時表示髖骨也往外,這時呈現的是外旋腳姿勢,偶一為之沒有大礙,但如果習慣性兩腿開開騎車,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潘宣任解釋,日常生活中,身體不會刻意擺出某些姿勢,通常都是自然而然呈現最輕鬆自在的樣子,例如起床時的姿勢通常都跟入睡前不同,例如睡前平躺,起床時發現自己是側臥,這是因為身體在睡眠中會自己找出最舒適的姿勢。因此,騎機車時兩腿張很開的人,是因為這樣的動作讓身體感到比較舒服,但這有很高機率是本身有骨盆前傾的狀況,「髖骨太開和骨盆前傾是互相影響的,不一定是哪一個先產生,有可能是髖骨太開導致骨盆前傾,也可能是骨盆前傾才使得髖骨太開。」騎車腿太開 髖骨退化機率高無論先後順序,經常兩腿太開容易導致股骨頭(大腿骨)磨損,之後會產生髖夾擠症候群(註1),屆時會很容易產生鼠蹊部疼痛,久坐或久站要起身時,腿部外側會有明顯的不適,會覺得肌肉拉開的刺痛感,經年累月下來,就會發現髖骨活動度有問題,髖骨退化機率也會提高。其實不只是騎車腿很開,有些男性平時坐姿也是如此,例如搭捷運時兩腿張得很開,在人潮較多時,腿很開就比較占位置,可能造成其他乘客或自己的困擾。此外,許多人覺得舒服的翹腳動作,外觀看起來動作不大,其實髖骨也是向外打開,也屬於外旋腳,也會造成同樣的不良影響。騎車NG動作:屁股斜一邊潘宣任表示,騎車的NG動作不少,除了兩腿開很開以外,還有不少人會不自覺的屁股斜一邊,通常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脊椎側彎,可能就是騎士「本體覺」缺失,「簡單來說,如果把大腦比喻為GPS,本體覺有問題就是GPS位置不對,騎士會以為自己坐姿沒問題,完全沒有察覺屁股歪斜。」在壓力不均的情況下久坐,身體會有一側被撐開,另一側被壓迫,撐開的一側容易肌肉拉傷,壓迫的一側容易椎間盤突出,容易會有腰痛困擾。因此若發生身邊親友騎車時習慣性屁股會斜一邊,記得提醒對方。常換姿勢 就是好姿勢原來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動作,長久下來會導致身體疼痛。潘宣任舉例食指和拇指拎起一支筆,短短幾秒覺得很輕鬆,但同樣姿勢半小時以上就會感到吃力,潘宣任表示,以前常聽到要抬頭挺胸的說法,現在已經改變,無論站姿或坐姿,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姿勢,目前比較新的觀念是「只要是常換的姿勢,都是好的姿勢。」日常生活中的身體保健,他提供以下三項建議:1.提醒休息:盡可能一小時變換一次姿勢,站起來喝水或上廁所都可以。2.脊椎上挺拉長:長期間投入工作,至少一小時可以挺胸三十秒。3.增加動態活動:例如久坐族可以做脊椎上挺、胸椎旋轉兩種活動筋骨操(如下圖),可達到緩解效果。潘宣任提醒,筋骨疼痛問題應循正規治療,物理治療師會依照個案情況提供專業建議。註1:髖夾擠症候群:骨盆與大腿骨間組織被壓到,大腿平時張太開太久或是有骨盆前傾的人都容易發生。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騎過「淺坑」 5旬骨鬆婦不耐輕震 釀壓迫性骨折
「痛呀!」50多歲的阿香(化名)日前騎車外出買菜,前方馬路有個淺淺的坑洞,她一如往常直接加速騎過,沒想到經過時的震動,下背突然一陣疼痛,返家時疼痛感已蔓延全身,痛到難以忍受,即前往急診室就醫,當下照X光卻無異狀,她只好返家休息,二周後,阿香的第一節腰椎已扁掉在X光上僅剩一半的高度,確診為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壓迫性骨折八成與骨鬆有關 骨折後才得知自己骨鬆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辛明泰,壓迫性骨折發生原因八成與骨質疏鬆有關,其餘二成源自外傷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屬於一種隱性疾病,發生時毫無症狀常被疏忽,多數患者往往在出現壓迫性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辛明泰指出,骨質從30-35歲起隨著年齡開始流失,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未來骨鬆盛行率將大幅提高,其餘引發骨鬆的原因包含,更年期女性、具骨鬆家族史、鈣質或維生素缺乏者、患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缺乏運動者。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雖會引起疼痛不適,不過不少長輩「很能忍」,辛明泰表示,曾有長輩早就因為骨鬆出現壓迫性骨折,卻一直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忍痛忍了一到二個月,最後受不了才來就醫,脊椎從原本骨裂,已經「扁到」僅剩0.2釐米,正常一節脊椎高度為2公分。辛明泰指出,任何外在的力量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患者出現壓迫性骨折,例如打噴嚏、突然轉身或運動等。由於導致壓迫性骨折的方式千奇百怪,也讓患者難以第一時間反應已經骨折了,多數會誤以為坐太久或是拉傷,呼籲若突然感受到下背痛或胸口不明原因疼痛,應立即就醫,由醫師協助判別。壓迫性骨折重新撐開脊椎 灌骨水泥維持功能過去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方式,只能收治患者住院,採取「臥床」的方式,讓裂掉的骨頭「自己長出來」,而臥床三週到三個月的期間會給予止痛藥物舒緩不適,但是對於年紀大的患者而言,長時間臥床帶來的副作用太大,如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壓瘡、中風或肺栓塞等,也可能因為沒有運動,加速骨質流失。目前不太可能再採取傳統的治療方式。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現在多以「微創脊椎手術」協助治療,從脊椎開兩個洞,找出被壓扁的脊椎,透過放置氣球或是醫療級千斤頂,將被壓扁的脊椎柱撐開,再放置骨水泥固定。不過,有些壓迫性骨折的患者屬於嚴重骨鬆患者,若使用千斤頂及骨水泥撐住原本壓迫的脊椎柱,卻反而因為「太硬」,後續造成鄰近上下兩節脊椎柱壓扁。壓迫性骨折手術治療後,仍須先檢測患者的骨密度,若骨質密度低於-2.5合併一節脊椎骨骨折,或是骨質密度介於-1.0到-2.5間,合併兩節脊椎骨骨折,可使用健保給付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也需補充鈣片,這樣可以避免術後反而造成其他脊椎椎體更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如果壓迫到神經或脊髓,需要立即手術,延誤時間恐導致癱瘓,為避免嚴重骨鬆影響手術,呼籲國人平時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如更年期女性等,建議停經後可檢測骨密度,或有家族史者,可自費做骨密度檢測,並依照醫師醫囑,調整生活作息,或是服用藥物改善骨質疏鬆。辛明泰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學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資深主治醫師美國UCLA神經外科腦瘤脊椎手術臨床研究醫師員林基督教醫院前神經外科主任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前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專科醫師台灣加護重症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台灣骨質疏鬆醫學會會員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員台灣腦下垂體學會教育委員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下垂體腫瘤臨床研究醫師專長:微創脊椎經皮骨釘內固定融合手術、經皮椎體成型術(灌骨水泥)、脊椎腫瘤手術、腦內視鏡手術、下背痛、腦下垂體內視鏡手術、腦內動脈瘤手術、腦內動靜脈畸形手術、顱內腫瘤手術、頭部外傷腦出血手術、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水腦症、腕隧道症候群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找中醫還是西醫?多數痠痛都是因為這行為所致的傷害
熟齡長者因為關節退化、肌力流失,常喊這痠那痛;中壯年人則多半因姿勢不良、長時間久坐,引發痠痛的困擾。痠痛問題可大可小,除了骨骼退化,也要注意肌力問題。遇到痠痛時,你都怎麼處理?建立正確的保養與處置觀念,才不會放任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腰痠背痛的處置,西醫對症下藥前要先找原因,中醫則呼籲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97%的痠痛,屬同一動作反覆進行造成的損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分享腰痠背痛常見原因,上班族使用電腦時間長,加上看螢幕時容易愈看愈近,導致腰愈彎愈曲,對頸椎、腰椎都有不良影響;拿平板追劇、滑手機、打手遊打到肌腱受傷、造成扳機指,都是因反覆使用同一動作所致。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廖皓涵則說,一般門診97%腰痠背痛的病人屬於機械性損傷,其中大部分是肌肉軟組織受損,長時間或瞬間大幅度動作致急性扭拉傷,不良姿勢則導致慢性損傷。另一種疼痛則為脊椎相關的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椎滑脫,嚴重時可能壓迫神經,出現從腰部傳到腿部的麻痛感或下肢無力。調整姿勢、伸展運動,搭配各種物理治療。如何舒緩疼痛?武俊傑說,人是直立的動物,上半身體重量都作用在腰部,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致使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壓迫到神經,復健解方為「頸牽引」或「腰牽引」,俗稱拉脖子、拉腰,就是將骨刺或軟骨拉開,避免壓迫神經。至於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痠痛,武俊傑則要患者適當調整姿勢,從事伸展運動,搭配物理治療如熱敷、向量干擾的電療等方式,放鬆肌肉、改善緊繃程度、加速癒合,這些就是大眾所知的「做復健」(物理治療)。深層肌肉拉傷,則建議使用微波、短波、超音波或雷射等熱療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受傷組織的癒合。除了物理治療,也會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軟膏、噴劑等外用藥品,舒緩較輕微的痠痛。嚴重者得利用口服藥物才能改善,有的人痛到站不起來、落枕痛到無法轉頭,只能坐輪椅就醫,這些急性疼痛則需使用針劑處置,才能較快舒緩疼痛。中西醫整合門診,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廖皓涵直言,中西醫整合門診的優點是「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兩者相輔相成,效果更好。中醫雖能靠望聞問切搭配理學檢查,有時仍需影像學檢查、驗血報告和西醫專家意見來幫助診斷;藥物有互補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止痛力佳,但擔心副作用或排斥西藥者,可改服中藥;西醫復健訓練肌力,中醫針灸或補養中藥,共同補強病人肌力。廖皓涵指出,四種腰痠背痛樣態有:腰部感覺冰冷的寒濕型、痛處伴有熱感的濕熱型、痛處劇烈或像針刺的血瘀型、腰痛以痠軟為主的腎虛型。針灸搭配電針可產生中樞性鎮痛效果,搭配艾灸則可促進循環使水腫充血改善,中醫治療重要一環的外敷藥布也能搭配使用,例如消腫解毒止痛效果明顯的如意金黃散、行瘀活血較強的萬應膏。高齡、生活型態不佳,特別適合中醫調理。如果是肌肉軟組織受損,推拿整脊和針灸都可行,取決於患者的喜好、成本考量和方便性。從中醫觀點而言,高齡、生活型態不佳、身體臟腑失去平衡如氣虛、血瘀、脾胃濕熱等,造成背部經絡系統自癒能力降低者,特別適合中醫調理,改善修復能力及預防復發。廖皓涵提醒,內臟疾病如腎結石、胰臟炎,或腫瘤、感染、發炎性關節炎等,都可能造成腰痠背痛,所以有時不只找復健科或中醫,不同狀況可能需至內科、骨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或風濕免疫科就診。遵行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平時保健最為重要,武俊傑說,久坐者建議適當改變姿勢,並做些伸展運動,例如頸椎舒緩,頭部左轉9點鐘方向5至10秒鐘再換邊,來回2、3回合即可達到保健效果。保健運動多達數十種,不用每種都做,大部分民眾也沒那麼多時間做,「挑幾個做完感覺舒服的動作,常做就能達到效果。」「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廖皓涵提醒生活中應注意:1. 搬重物避免只用腰力,要蹲下並把重心靠近軀幹,以臀腿的力量去搬。2. 調整睡姿側躺最好有個長型抱枕讓手腳環抱;正躺睡覺時膝蓋下墊一個枕頭,可以放鬆緊繃的腰部。3. 避免穿高跟鞋。4. 端正坐姿不要長時間坐矮凳、坐床上看書、不要翹腳。5. 伸展運動太極拳、瑜伽或皮拉提斯能鍛鍊筋骨柔軟度,使氣血循環更流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6 醫療.骨科.復健
動不動就閃到腰?恐是「這塊肌肉」沒復原!醫授「超簡單4步驟」護腰
「醫師,我以前從來沒有閃到腰過,結果光今年就閃了3次,好像有了第1次之後就會一直來!」有病患在診間詢問醫生,疑惑為何閃到腰會一直反覆發作?骨科醫師提醒,若經常閃到腰,要小心這可能不是巧合,而是核心肌群中的「這塊肌肉」沒有完全復原,並建議可透過「腹橫肌收縮」運動來訓練腰部核心肌群,保護腰背、脊椎。事實上,「閃到腰」是背部肌肉拉傷的一種,通常是在突然變換姿勢時,因背部肌肉施力不當所導致,例如從床猛然起身、快速轉身,或是彎搬重物要直起身來的瞬間等,好發於各個年齡層的成年人,症狀較多是腰部單側疼痛。反覆閃到腰 因核心小肌肉沒復原閃到腰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根據肌肉拉傷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疼痛程度,輕微的拉傷,可能只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就不痛了,但嚴重時可能必須躺下休息才能緩解疼痛,而且疼痛會持續好幾天,等待肌肉拉傷、發炎慢慢復原。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很多人閃到腰,在疼痛症狀減退之後就以為「好了」,但脊椎附近有許多深層的核心小肌肉,負責穩定脊椎,閃到腰之後,這些小肌肉可能沒有正常運作,所以就會容易再次閃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患者做一些簡單的核心訓練,讓這些小肌肉「重開機」一下。「腹橫肌收縮運動」4步驟護腰背嚴可倫建議,在家可做超簡單的「腹橫肌收縮運動」來訓練腰部核心肌群,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他補充,想了解這種運動的簡單程度,其實也能用「仰臥不起坐」來形容,以下教民眾動作步驟:●平躺,脖子下可以墊個枕頭或毛巾,雙腳屈膝、腳踩在床上。●肚臍內縮(就是傳說中的縮小腹),感覺腹肌微微用力。維持5~10秒,重複10次。●進階版:在肚臍內縮的情況下,雙腳交替踏步,重複10下。(注意踏步時要維持肚臍內縮,然後不要憋氣。)●在躺姿執行腹橫肌收縮沒有問題後,可以嘗試再各種姿勢(站著、坐著都可以),以及活動中(像是走路的時候)搭配腹橫肌收縮運動。有不少民眾會問:第4步驟的「各種姿勢」,有沒有包括半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嚴可倫強調,這種姿勢雖然一時很舒服,但是會讓脊椎呈現大角度的彎曲,很容易造成腰跟背的傷害,還是應該要盡量避免。【資料來源】.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閃到腰的處置及預防【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728.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銀髮族勤練「這運動」,依賴按摩來放鬆的身體,好轉到可以跑步追公車!
不分晴雨,我天天奔向公園報到,只為練拉筋健身操。這套健身操有8個動作、每個動作重複3遍,30分鐘完成。去年6月在公園散步時,模仿拉弓動作伸展了緊繃的肩胛骨,開始加入銀髮族大哥大姐的健身操行列,愈練愈明白,每隔一段時間,再詳細觀察前方老師的示範動作,總會察覺必須修正的地方,愈到位就愈符合在醫院上衛教課學到的概念,享受拉筋前身體緊縮,逐步放鬆的愉快過程。由於生活時間和空間都受到限制,去年上半年常需要提著大包小包日用品,導致肌肉拉傷,到復健診所電療、吃肌肉鬆弛劑,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開始做伸展操和上衛教課後,逐漸體會自我狀況,加上每晚睡前按摩枕的幫忙,很難想像在疫情前,我曾靠每周兩次密集按摩來放鬆身體。在地狹人稠的台北,能夠每晚在廣場和一群人保持一段距離做體操,不但讓困窘心靈暫時卸下慌亂,更逐漸了解醫師告知的身體狀態,其實都只是片段。近年為顳顎關節磨損、腳緊到高足弓變化求診都無解,從拉筋健身操中,體會到真我現狀。新的一年,願日日做體操,如日日認識本我。原本追公車很吃力、幾乎跑不動,最近已經可以用較快的速度起跑,一切都是拉筋健身操的功效,我還要努力練得更精準更勤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6 醫療.骨科.復健
大掃除後全身痛?復健科醫師教你掌握「掃除5原則」,痠痛不上身
過年前除舊布新,許多人因不注意打掃姿勢或長時間勞動,換來全身或部分部位疼痛。嘉義市祥太醫院復健科主任羅嘉元醫師說,越接近過年,門診患者因大掃除導致痠痛或受傷求診比例增加。建議大家掌握以下5大原則,減少大掃除產生疼痛的機會。大掃除掌握5原則 痠痛不上身原則一:掃前充分暖身過年大多是天氣較寒冷冬天,低溫下勞動,有比較高機率導致肌肉、肌腱或韌帶拉傷。建議打掃工作前,先做5至10分鐘暖身操,將全身肌肉群適當伸展,避免拉傷或扭傷。原則二:搬重物以蹲代彎大掃除時常需要搬重物,若物品過重不可勉強一人獨力搬運,應找他人協助。搬運重物時不可站立直接彎腰將物品抬起,需先蹲下靠近重物,藉大腿用力將重物抬起,避免腰部負擔過大造成腰背部肌肉拉傷。原則三:善用工具若腰部或關節有舊傷者,大掃除可穿戴護腰、護膝、護肘或護腕等護具保護關節,減輕關節壓力。清理高處天花板、燈具或櫃子,要善用梯子和長柄刷等工具,不僅可增加工作效率,更可避免持續抬頭、舉手或彎腰,所造成肩頸、下背疼痛傷害。原則四:分區分時段打掃過年數周前預先立定大掃除計畫。每日依個人體力和能力排定打掃區域,當打掃完一個區塊後需要有適度休息,切莫趕著在短短數天把所有清潔工作完成,否則每日累積性傷害會造成日後更大疼痛。每日打掃項目可以適度地輪替,例如擦櫃子、掃地、拖地、清洗紗窗及窗戶交互執行,如此可避免總是使用特定肌肉群造成損傷。原則五:全家共同合作完成大掃除永遠都不是特定一個人事,全家人都可以共同參與。家族成員自己房間自行打掃,公共區域一起完成打掃。全家共同合作完成,不僅可減少受傷,更可凝聚家中向心力,提升家人感情。最後,羅嘉元提醒,如果因大掃除產生肌肉骨骼方面疼痛或受傷時,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仍然無法緩解,需盡快到醫療院所求診。依醫師指示服用藥品或接受適當復健治療,千萬別服用親友止痛藥,才能遠離疼痛,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延伸閱讀:.衣服洗後有異味、愈洗愈髒?專家授清洗洗衣機6步驟.打掃很心累?專家教你提升掃除力妙招,搭配輔助工具更省時省力.譚敦慈家裡沒蟑螂的秘訣!家事達人分析3種天然清潔神器優缺點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公園健身器材怎麼用?7種常見器材圖解教學及錯誤姿勢:讓公園成為免費健身房
「運動」的好處人人都知道,問題在「沒時間」!好在,現在的公園就有運動設備,一起來建立正確有效的運動觀念,讓身體更健康!一、運動的基本概念:角色、飲食搭配與安全運動基本概念運動是醫學中一門涵蓋範圍很廣的學門,在運動進行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運動角色、飲食,以及運動前準備,讓運動的目標成效與期待相符:(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運動時可簡單依照:「運動角色」與「目標等級」分為下列三者。 只想「在公園隨意動動」的民眾,通常較偏向初級、無規律運動者,初期在目標設定上以「略為提高目前身體機能」較容易達標,並朝向成為「有規律運動者」的目標前進。(表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的等級(二)運動的飲食搭配另外,許多民眾運動是為了身材好看,但忽略了「飲食」的重要性而成效不彰,事實上,運動目標需搭配飲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表二)運動的飲食搭配*腎臟疾患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合宜的蛋白質攝取量。(三)安全運動基本概念所有的運動都應該要有適當的穿著,並且在運動前熱身、運動後緩衝。1.穿著好活動輕便運動穿著以輕便、好活動、吸汗為主,必需著運動鞋,若有地板動作,則需於瑜珈墊上進行,減少衝擊。2.運動前熱身所有運動都需要熱身,需在正式過關前,至少進行15分鐘的熱身,可以快走、慢跑等方式進行,至身體微出汗後再開始運動。3.運動後緩衝在運動後需進行完整至少10分鐘的拉筋與伸展,每個動作需停留10至30秒做簡易拉筋伸展。二、常見的運動器材介紹(一)大轉輪「大轉輪」可以訓練肩部、上肢並增加肩關節活動度,當五十肩或肩部急性疼痛時請勿使用,亦應避免過度伸展拉扯造成肩部受傷。(二)腰背按摩器「腰背按摩器」是利用身體移動,將腰背部緊繃處在滾輪上施壓,以達到放鬆肌肉、伸展筋膜的效果,並非越痛越有效喔!(三)漫步機「漫步機」可以伸展臀部、腿部肌群,平衡感不佳者請勿使用,而近期內若是有動過髖關節手術者請在與醫師討論後再使用。(四)坐蹬訓練器「坐蹬訓練器」是利用自身體重訓練下肢肌肉,在使用上請避免閉氣用而產生「努責現象」造成暈眩。(五)飛輪「飛輪」可以讓長者輕鬆的活動下肢,使用上請避免突然加速,因為會造成膝關節過度負擔。(六)轉腰器「轉腰器」伸展腰部及背部的肌群,是許多長輩喜歡的器材,扭扭腰、轉轉身體,可以讓身體活動靈活不少。(七)單槓/引體向上利用身體重量以增強手部、背部肌肉強度,肩部、上肢及肘、手部疾患者不宜使用。尤其是五十肩拉單槓會非常疼痛,反而會有肌肉拉傷的問題。三、不當運動容易造成傷害除了「有效運動」,民眾更該注意的是「不要受傷」,以下為常見的健身器材造成的傷害做說明。(一)肩部關節、韌帶損傷肩關節的設計為「活動」關節,非「負重」關節,無論是「單槓」或是「肩輪」,都是屬於上臂訓練的器材,使用錯誤容易造成肩關節產生過度負重、撕裂傷、甚至脫臼的情況。以「單槓」來說,未經訓練下,即使是成年男子吊著身體的體重,可能都已經過荷,若是加上用力擺動,易造成肩部軟組織(韌帶、肌肉、滑囊)受傷,若是發炎後關節因痛少動,有可能引起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二)腰部肌肉急性拉傷「扭腰器」、「漫步機」及「坐蹬訓練器」,則以下肢活動訓練為主,民眾在使用上若瞬間過快、頻率過量及時間過久,則容易造成腰部的急性拉傷,若是加上姿勢不良產生的身體歪斜,則拉傷的機會更高。此時若是感到痠痛使用「腰背按摩器」對已腫脹的肌肉加壓,則造成更嚴重的發炎狀況,請民眾肌肉有明顯發炎症狀(紅、腫、熱、痛)時,切勿使用!四、有動比不動好,正確運動是王道(一)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有些民眾會覺得自己「退化性關節炎」,不應該去運動,其實不運動肌力不足反而更會傷關節;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減少,50歲開始每年會降低1.5-5%,遞減直至年輕時的30~50%,當「肌肉萎縮」,「每一步」都會產生剪力造成關節損傷,這才是傷害膝關節最常見,但最容易被忽略的主因。(二)運動起始目標不用高運動最困難的是「持續進行」,像這「走到公園運動」可近性高、便利性高又省錢的方式,民眾只要正確使用,就能不受傷又可以達到每週運動150分鐘中等運動量(大約是換算成一週5天、每天步行30分鐘,一次約走3千至4千步)的健康目標!大家都以為籃球、網球這些運動容易受傷,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害的健身器材才是無形殺手,甚至還看過民眾買吊帶倒掛在單槓上,若是墜落輕則頭部外傷、重則頸椎骨裂!提醒大家,錯誤使用公園健身器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而受傷而到復健科就診的也不在少數; 在努力運動健身的同時,要避免不當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身體卡卡想運動?走!我們去公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3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應該穿什麼鞋?挑鞋注意3原則,穿錯鞋恐產生更多足部問題!
你平常都穿哪種鞋子?一般我們會視當天要做什麼活動而挑選不同功能的鞋子,若穿錯鞋可能會讓腳痛或受傷。而對腳部有問題的人更是如此,尤其扁平足患者挑鞋更要注意3重點:避震性佳、護跟夠硬、支撐度夠,才不至於讓扁平足引發更多足部症狀。什麼是扁平足?正常的足底弓是由內縱足弓、外縱足弓及橫弓來提供足部極高之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扁平足患者則不同於一般人,站立時足弓消失,腳板緊貼地面。扁平足大致分為構造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可能原因為先天、後天。後天可能因長期久站、足部承重過度、骨骼病變、錯誤姿勢等,也可能因足部老化造成。功能性扁平足:踩地站立時,凹陷區可壓扁,屬功能性扁平足,會隨成長發展出正常的足弓。結構性扁平足:不論踩地與否,腳底板都是扁平的。◎簡單測試:坐著或躺著則可觀察。坐在雙腳可懸空的椅子上,看腳底板內側是否有凹陷。扁平足可能產生的足部問題扁平足屬於一種足部變形,長久站立或行走後,患者因組織相互拉扯,而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前膝關節疼痛、關節炎、長骨刺等諸多問題。足底筋膜炎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關節炎長骨刺腰痠背痛足踝關節及膝蓋疼痛關節骨骼變形脊椎側彎扁平足如何治療.挑選支撐良好的鞋子.穿矯正鞋:可幫助腳擺放在較正確的位置,協助腳適應外在環境、減少受傷可能性。.足弓墊:鞋墊可使其腳的承重比例較接近正常,較合乎人體工學。.運動治療.手術扁平足該挑什麼樣的鞋子?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挑避震性佳、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要測試鞋子的支撐性,可用虎口夾住鞋子後三分之一,用握手的力量夾一下。如果一夾就凹下去,那就是支撐力不足。若拇趾外翻合併有扁平足的病人,除了寬楦,還要加強足弓的支撐,如「足弓墊」可同時保護拇趾及足弓,是建議選購的重點。1. 特殊腳型或關節炎的鞋子.扁平足、高弓足、足底關節炎:可訂製適用鞋墊。有內側足弓的鞋墊,可減輕或改善足底壓力分布。.關節炎:稍微調整或改裝鞋子,改為稍具弧度的船型鞋底,讓行走變順暢。2.鞋後不宜過高:尤其有足底筋膜炎與阿基里斯腱炎的患者不妨選擇1到2公分低跟的鞋,走起路來較舒服。3.鞋後跟材質要比一般鞋為硬。4.鞋子楦頭要大,腳趾頭才不會被壓迫:東方人腳板較寬,腳板寬就要選楦頭較寬的鞋,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資料來源】.衛福部桃園醫院 .疾病百科/扁平足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09 醫療.骨科.復健
落枕怎麼辦,幾天會恢復?如何快速舒緩脖子痛?醫師傳授4招自救法、3落枕穴道
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睡醒來時若感覺頸部不適,可能是「落枕」所致。注意囉~這可能是「過勞」的警訊!落枕舒緩穴道有哪些?要看什麼科?多久會好?以下為您介紹幾個簡單的落枕舒緩方法,幫助擺脫頸部不適。落枕是什麼?熱河診所說明,落枕的醫學名詞稱作「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頸部周圍軟組織肌肉拉傷,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落枕原因綜合整理衛福部南投醫院與西園醫院衛教資訊,落枕原因有很多,如下:.主要與「精神壓力過大」有關係.包括太忙太累、緊張、壓力大等。.其他原因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缺乏運動、睡眠姿勢不良等,這些原因都會使得頸部肌肉長時間收縮,而造成肌肉攣縮。.只要季節轉換,例如秋冬肌肉保暖較差時,也較容易造成落枕。.頸椎小面關節錯位造成韌帶夾擠而發炎或是感冒引起的頸部周圍肌肉發炎,這些都通稱作落枕。落枕怎麼處理?如何快速舒緩?4招自救骨科陳鈺泓醫師曾於個人粉專說明落枕的快速復原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先冰敷再熱敷:最初48小時的急性期,由於肌肉還處於發炎狀態,可以先用冰敷舒緩疼痛,避免發炎反應擴散。之後轉用熱敷,加速局部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修復。2.痠痛貼布/藥膏:這些跌打損傷藥膏多含有消炎成分,可以外敷使用減緩發炎。3.適度按摩:在擦消炎藥膏的同時,可以輕輕按摩疼痛處,舒緩周遭肌肉,能漸漸幫助痛感減輕,恢復脖子運動幅度。4.換枕頭:如果常常落枕,就該換一顆硬度、高低適合自己的枕頭。躺下時要能感受脖子自然放鬆,而且沒有懸空,脖子要能緊靠在枕頭上,達到完全支撐。不過須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一落枕就請人按摩或自己甩動頸部看看會不會好,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表示,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很有可能會造成發炎更加嚴重或者傷及頸椎。若症狀輕微,不妨可以稍微活動,嘗試做一些頸部伸展動作。衛福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提出兩種伸展運動,來舒緩落枕患者的疼痛:將頭慢慢轉向不敢動的那邊,直到感到疼痛就停三到五秒,再嘗試轉更大的角度後,再停三到五秒,再慢慢地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將頭轉向疼痛另一側大約四十五度處,用手將頭輕輕地往斜下壓,拉到有點疼痛就停大約十秒,再慢慢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落枕舒緩穴道落枕可搭配中醫穴道按摩來舒緩,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賴靜茹醫師以下介紹幾個落枕舒緩穴道:風池穴.位置:位於後頸部,顧名思義,凹陷如池,是風邪易侵擾的位置,同時又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附著處,深層為頭夾肌。.功效:急性期落枕,按壓此穴可以有效且迅速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疼痛不適。.圖解:外勞宮.位置:又稱為落枕穴、項強穴,位於食指與中指骨間,指關節後約1指寬處,是一個相當方便的穴位。.功效:平常可以自我按壓此穴,也是頸部肌肉強直的常用穴。.圖解:外關.位置:位於手背腕橫紋中央、往手臂方向3指幅寬的地方。.功效:對於頸部發炎急性期可以起到疏風清熱的效果,搭配上述兩個穴位按壓治療,使療性更佳。.圖解: 落枕看什麼科?西園醫院指出,若落枕症狀持續超過3天,急救方法無效或已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治療,則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 落枕的時候很痛,病患因為會擔心長骨刺或腫瘤,常會要求照X光來確定病因。事實上,復健科醫師可以輕鬆區分肌肉或是骨頭的問題,落枕通常透過藥物治療方式(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加上物理治療的各項儀器以及運動指導,就可以有效舒緩問題。落枕多久會好?落枕要多久才會好?西園醫院說明,一般來說,落枕的情況持續約1~2週,疼痛會漸漸獲得改善;若只是症狀較輕微的抽筋,3~5天也會自己好,平常不需要太過擔心。 要注意的是,若是落枕超過3天仍沒好轉、疼痛加劇或越來越嚴重,小心就有可能是「慢性落枕」的徵兆,甚至可能是頸椎退化或其他疾病的警訊。此外,落枕亂按摩、推拿恐會使症狀更惡化,此時建議就醫檢查。參考資料:熱河診所、衛福部南投醫院、西園醫院、骨科陳鈺泓醫師、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衛福部南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5 焦點.健康知識+
「這族群」最常半夜突然腳抽筋!6大抽筋原因先釐清再預防才有效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抽筋的經驗吧!抽筋在醫學上又稱為「肌肉痙攣」,是一種異常的肌肉收縮現象,如電解質不均就是常見的原因之一,這可能導致肌肉突然變得緊繃甚至疼痛難耐。我們本次針對「抽筋原因」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還有哪些可能造成抽筋的因素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網友熱議的「抽筋原因」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抽筋原因排行。肌力不足使年長者成易抽筋族群 觀察近一年網友針對「抽筋原因」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年齡」最受到網友熱議。隨著年紀的增加,肌肉組織、身體機能等都會逐漸退化、變得脆弱,因此容易發生抽筋。就有網友發文提及,「家母年事已高已屆80歲⋯⋯近年因坐骨神經及尾椎問題,常會久坐難起腳麻、半夜腳抽筋、尾椎痠痛」,詢問網友有何治療的建議。針對抽筋問題,不少網友建議「每天做適當的伸展拉筋運動」、「散步一小時」、「居家坐或躺熱敷墊」、「可試試看筋膜運動按摩」等,透過一些簡單的運動加強肌耐力,搭配適當的拉筋、熱敷或按摩,幫助放鬆肌肉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緩解抽筋問題很有用。孕媽咪做好保暖而「懷孕」是另一個備受網友討論的抽筋因素。懷孕抽筋的成因眾多,如「賀爾蒙改變」、「保暖沒做好」、「肌肉緊繃或疲勞」等都有可能。就有網友問道,「懷孕時遇到最不舒服的症狀是什麼?」,引來孕媽咪們紛紛留言回覆,不少人直喊「腳抽筋到哭」、「後期躺怎樣都睡不好,睡眠品質差,被抽筋痛哭醒來」等,表示「孕抽筋真的是誇張的痛,跟平常抽筋差很多」。針對這令人崩潰的疼痛,有網友分享經驗,提出「多散步、多按摩拉筋、睡前也有自己泡熱水、穿襪子睡覺」、「孕期鈣吃好吃滿」等都有一定的幫助。另外,「天氣過熱或過冷」也是常見的原因。若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活動,可能導致體液、水分、電解質等過度流失;而若是天氣寒冷,卻沒有做好適當的禦寒措施,則恐造成血液循環變差、肌肉過度收縮等狀況,進而抽筋。建議在酷熱的天氣下,要特別留意水分與鹽分的補充;天冷時則應做好保暖,對於改善抽筋問題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放鬆肌肉助緩解抽筋突如其來的抽筋,總會讓身體不適好一陣子,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肌肉拉傷,影響到活動,並且需要長時間才能復原。因此為了預防抽筋一再發生,不妨參考以上提及的抽筋原因,釐清可能的致因後予以改善。也提醒若抽筋情況嚴重、疼痛持續發生,還是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喔!(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6 養生.營養食譜
日本人超愛的「小松菜」鈣含量竟比牛奶還高!4大營養功效預防骨鬆、抑制血糖上升
「小松菜」原產於南歐地中海沿岸和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地區,自從傳入日本後,多種植於東京江戶川區的小松川一帶,相傳日本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德川吉宗行至此處時,因非常喜愛這區域吃到的青菜,故賜名為「小松菜」。小松菜營養價值為何?小松菜怎麼煮?小松菜推薦料理方式一次看懂。小松菜功效為何?4大營養價值小松菜(學名:Brassica rapa var. perviridis,日文:コマツナ)又稱「冬菜」、「雪菜」及「日本油菜」,屬於十字花科的青菜。小松菜富含維生素C、鐵質、β-胡蘿蔔素、鈣質等營養價值,其鈣質含量甚至比牛奶還要高,因此成為生機飲食界的明星蔬菜。其營養價值功效如下: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之功效,可抗老化、預防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並保護維生素A、E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避免其受到氧化;製造膠原蛋白,保持皮膚、血管、關節、骨骼健康;可抑制環境中或細胞中多種致癌性亞硝基化合物之形成;減緩發炎反應;打擊體脂肪,幫助代謝脂肪酸;以及,幫助免疫功能運作。鐵質:鐵是組成紅血球的主要元素,可幫助血液將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而鐵質為肌紅素的成分之一,肌紅蛋白則可幫助肌肉儲存氧氣。此外,鐵質有助於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運作,以抵禦外來病菌。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主要作用為轉化成維生素A,轉換成維生素A之後,具有促進眼睛健康之作用,可適度緩解眼睛疲勞;β-胡蘿蔔素對於夜間視力及淚液分泌也有相關,可避免夜盲症、乾眼症等眼部疾病;也有研究發現,每日攝取高劑量的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E、鋅和銅,有助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發病風險;β-胡蘿蔔素也具有抗氧化、保持皮膚健康之作用鈣質:鈣是人體必需礦物質營養素,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預防抽筋與肌肉拉傷、調控細胞生理,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減少入睡困難並提升睡眠品質,以及調節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之作用。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指出,每100公克的小松菜營養價值如下表所示: 此外,「嘉義大學新民校區溫室-安全農業實驗農場」也曾指出,小松菜的鈣質是綠色蔬菜類中最高,有助於鈣讓骨骼定型,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富含的營養價值也可促進腸胃蠕動、抑制血糖上升,具有預防大腸癌和糖尿病之功效。小松菜怎麼煮?料理方式、保存方法小松菜常見料理方式包括清燙、清炒等,也可搭配蘋果、奇異果等水果攪打為蔬果汁飲用以增加鐵質吸收,而日本也會將其製成漬物以增添風味;至於,小松菜的保存方式除了冷藏保鮮,日本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也推薦,可經清洗、瀝乾、切段後,放入保鮮袋急凍保存,取出後無須解凍,可直接料理或調味生食。小松菜料理DIY:小松菜蔬果汁、小松菜炒豆腐根據大享食育協會建議,小松菜蔬果汁的調理方式如下: 食材:黃金奇異果一顆、約200克的小松菜,以及約80克的優格。 作法:將奇異果洗淨切除蒂頭後切塊,將奇異果、小松菜及優格放入果汁機,不需另外加糖,可加入少許冰塊,使降低攪打過程產生的熱能。▲小松菜蔬果汁小松菜料理「小松菜炒豆腐」除了蔬果汁之外,小編以下推薦一道簡單的小松菜料理「小松菜炒豆腐」: 食材:200克小松菜、150克嫩豆腐、2瓣大蒜(切碎)、1個紅辣椒(可選,切片)、1茶匙食用油、1茶匙醬油、1/2茶匙糖、鹽和胡椒粉(可根據口味調整比例)。 步驟:先將小松菜剪去粗硬的部分,將其洗净並切段。將嫩豆腐切成小塊,並均勻地瀝乾。於在平底鍋加熱一茶匙食用油,加入切碎的大蒜和紅辣椒片(如果使用)熱鍋,並快速翻炒蒜末和辣椒片,直至散發出香氣。將切好的小松菜加入鍋中,繼續翻炒,直到小松菜變軟後,加入嫩豆腐塊輕輕翻炒,接著加入醬油、糖、鹽和胡椒粉(根據自己的口味調味),繼續翻炒直到嫩豆腐變得稍微金黃且熟透、小松菜變得較軟嫩。將小松菜炒豆腐盛盤,可作為一道素食菜餚,也可以搭配白飯一起享用。Q1、小松菜是油菜嗎?小松菜外型類似油菜,因此不少民眾將兩者混淆。根據農糧署表示,兩者皆是不結球白菜,雖然外觀長得很像,但油菜口感脆甜,而小松菜略帶苦味且回甘。Q2、小松菜禁忌?每個人都能吃嗎?雖然小松菜營養價值高,但每100公克的含鉀量為290mg,而腎病患者每日鉀離子限制應為40 mEq (1600mg) 以下,建議洗腎患者、慢性病患者應注意攝取量。【參考資料】.農糧署.大享食育協會【延伸閱讀】 「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吵架吵不完,鄧惠文:總說為對方好,其實你是想滿足自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0 醫療.心臟血管
26歲男胸悶掛急診竟心肌梗塞!年輕心梗多因高血脂,吃燕麥能降LDL嗎?醫師給建議
急診醫師分享,一名男子因胸悶急診,竟是心肌梗塞,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緊急處置。Icu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發表看法,認為媒體誇大的標題和描述不能偏離事實太多,否則容易造成民眾的誤會。不過心肌梗塞年輕化的問題仍值得注意,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相當顯著,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LDL)非常重要。26歲壯男胸悶掛急診 竟是心肌梗塞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男子掛急診自述胸悶,柯世祐看了病患資料才26歲,身體壯壯的、精神也還不錯,心想應該只是緊張焦慮或肌肉拉傷,症狀應該不嚴重,抽完血、做完衛教就能讓他返家休養。胸悶在急診檢傷分類屬2級,患者掛完號就直接被帶去做心電圖。而就在患者做心電圖做到一半,柯世祐就被叫過去看,他一看患者心電圖竟是下壁心肌梗塞,血管完全塞住,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緊急處置。柯世祐當下馬上打給心臟內科醫師告知,心臟科醫師還誤以為患者56歲,吃驚的確認該病患竟才26歲。高血脂、高血壓、抽菸、常吃炸物…心肌梗塞危險因子集結柯世祐指出,該患者主前降支幾乎完全塞死,另外2條血管也有塞住,最後在3條血管放了4個支架。後來追查病因,柯世祐原懷疑男子可能有風溼免疫疾病或凝血問題,但查了之後並沒有問題。再仔細追問家族史及生活習慣,患者父親也在40多歲時就發生心肌梗塞。另因男子家中開鹽酥雞攤,他國小開始就要幫忙顧店,有時因為爸媽太忙沒煮飯,就自己弄來吃「有事沒事吃一下」。再加上本身有抽菸,也有高血脂及高血壓病史。柯世祐說,除了沒有糖尿病及年紀未滿45歲,該男子算是集結了所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Icu醫生陳志金 籲媒體內容勿誇大誤導民眾不過針對這起病例,Icu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發表看法,他認為媒體誇大的標題和描述不能偏離事實太多,否則容易造成民眾的誤會。以下是陳志金覺得不合理的疑問:1.首先,心肌梗塞是看「心電圖」診斷,不是「電腦斷層一掃」就可以診斷的。 2.「心電圖」是貼上去記錄電氣訊號,不是用「掃」的,沒有「掃心電圖」這種事。3.阻塞的是哪一條血管?是做心導管檢查來確認的,不是做電腦斷層!4.病人並沒有「血管全塞死」!他是「一條幾乎完全塞死,另外兩條也有塞住(部分)的狀況」。報導內容:「左前降支幾乎完全塞死,另外2條血管也都有塞住的狀況,最後3條血管放了4個支架。」5.「心電圖做到一半」就診斷,不是說不行,是有點誇大。如果是下壁梗塞,當然有機會在做到一半就診斷。 不過,一般都是等「做完」以後,再整張判斷,沒差那幾秒的時間。另外,除非是醫師「親自」做心電圖,否則,很難在「心電圖做到一半」就診斷。 報導內容:「沒想到心電圖做到一半時,發現該名患者居然是心肌梗塞,而且是血管完全塞住,屬於下壁梗塞,心電圖ST段上升,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病況非常緊急。」6.「下壁梗塞」似乎跟「左前降枝完全阻塞」,不太符合?還是這個人的解剖構造有異於常人?(資料來源:《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心肌梗塞典型症狀 持續胸悶合併氣喘、冒冷汗心肌梗塞主要是冠狀動脈血管內的硬化斑塊破裂,引發急性血栓,阻塞了血管所致。典型症狀為持續胸痛、胸悶超過20分鐘,合併氣喘、冒冷汗、頭暈、心悸,或突然喘不過氣來。凡吸菸、肥胖、三高族群、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甚至有遺傳性家族病史,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哪些人容易得到心肌梗塞?1.隨年齡增長而提高。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又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2.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者。尤其糖尿病患常合併有三高,加上多重代謝異常,壞膽固醇容易囤積在血管內,造成大規模阻塞病變。3.情緒容易緊張、易怒、憂慮和恐慌者。4.過度勞累、生活壓力大者。5.缺乏規律運動習慣者。6.膽固醇、血脂肪及三酸甘油脂數值過高者。7.菸癮者,因抽煙會加速粥狀動脈硬化。8.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或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家族史者。患者因動脈硬化血管腔狹窄,很容易造成阻塞。》疾病百科/心肌梗塞高血脂盛行 心肌梗塞年輕化主因統計顯示,近年來急性心肌梗塞確實有年輕化趨勢,像上述患者差不多情況的年輕患者愈來愈多。臨床顯示,生活壓力沈重,加上愛吃高油、高鹽、高熱量等食物,血脂偏高,加上抽菸,這些都是導致年輕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而之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曾提醒,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相當顯著,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LDL)非常重要。高血脂評估服藥治療 建議一天一餐燕麥降總膽固醇醫師提醒,高血脂初期無明顯症狀,如同健康的隱形殺手,若有壞膽固醇偏高問題,可視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來決定藥物介入的時機。而除了服藥,並可藉由修正生活型態控制LDL,達到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建議可先從控制飲食著手,最好減少脂肪攝取,尤其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及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曾受訪指出,目前醫療指引中沒有特別指出哪種食物可有效降低LDL,如大眾偏愛的燕麥無法顯著降低LDL,但因可減少總膽固醇,所以是很好的主食替代品,他常建議門診患者一天中可至少一餐主食為燕麥,另外,肥胖、缺乏運動也可能間接增加LDL膽固醇,應保持每周規則運動習慣。【資料來源】.《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醫師好辣》節目.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7 醫療.呼吸胸腔
為何慢性阻塞性肺病更該運動?增強肺功能的運動有哪些?COPD患者應避免哪些運動?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指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在內的一組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性阻塞性肺病會使呼吸變得困難。你無法逆轉肺部損傷,但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藥物治療的改變可以幫助你控制症狀。如果你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強肺功能的運動可以改善你的生活品質。為什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需要運動?經常運動有很多好處。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更好地利用氧氣。.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狀。.增強活力,以便你可以進行更多活動而不會感到疲倦或呼吸急促。.增強心臟和心血管系統。.增加耐力。.降低血壓。.改善肌肉張力和力量,改善平衡和關節靈活性。.強化骨骼。.幫助減少體內脂肪並幫助你達到健康體重。.幫助減輕壓力、緊張、焦慮和憂鬱。.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心,讓你看起來健康且感覺良好。.改善睡眠。.讓你感覺更加放鬆和休息。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最好的4種運動類型如果你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這四種類型的運動會對你有所幫助。伸展運動:緩慢拉長肌肉。運動前後伸展手臂和腿部有助於肌肉為活動做好準備,並有助於防止受傷和肌肉拉傷。定期伸展運動還可以增加你的活動範圍和靈活性。心血管或有氧運動:使用大肌肉群進行穩定的身體活動。這種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利用氧氣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低你的心率和血壓,並改善你的呼吸。有氧運動包括步行、慢跑、跳繩、騎自行車等低衝擊有氧運動或水中有氧運動。強化運動:反覆肌肉收縮(收緊)直到肌肉變得疲勞。上半身的強化運動對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特別有幫助,因為它們有助於增強呼吸肌肉的力量。呼吸練習:可以幫助你增強呼吸肌肉、獲得更多氧氣並減輕呼吸負擔。以下是兩個呼吸練習範例,每天練習三到四次,每次5到10分鐘。.縮唇呼吸(Pursed-lip breathing):1.放鬆頸部和肩部肌肉。2.用鼻子吸氣2秒鐘,閉上嘴。3.撅起嘴唇呼氣4秒鐘。如果這對你來說太困難,只需將呼氣時間設為吸氣時間的兩倍即可。4.運動時採用縮唇呼吸。如果你呼吸急促,請嘗試放慢呼吸速度,並專注於透過撅起嘴唇呼氣。.腹式呼吸:1.仰臥,膝蓋彎曲。你可以在膝蓋下方放枕頭以提供支撐。2.將一隻手放在胸腔下方的腹部。將另一隻手放在胸部。3.用鼻子深深吸氣,數到三。你的腹部和下肋骨應該會上升,但你的胸部應該保持靜止。4.收緊腹部肌肉,並透過微微皺起的嘴唇數到六來呼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應該多久運動一次?一般來說,為了獲得最大的效益,你應該逐漸增加運動時間,至少每週運動3到4次,每次持續20到30分鐘。每隔一天運動可以幫助你保持規律的運動計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運動該注意哪些事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運動時要小心,但請記住,呼吸短促(覺得喘)並不總是意味著你應該完全停止運動。請詢問你的醫師何時應該停止運動並休息。以下為其他運動注意事項:.平衡運動與休息相結合。如果感到疲倦,就從較低強度開始。如果感到非常疲倦,休息一下,明天再試一次。.飯後至少等待一個半小時再開始運動。.當你在運動時喝水,請留意你的液體限制。.運動後避免洗熱水或冷水澡。.如果你已經停止運動幾天,重新開始時要緩慢進行,並逐漸恢復到你的正常運動習慣。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時應避免的運動:.重物搬運或推動。.鏟土、割草或耙地等此類的家務。.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等長運動,包括對抗不可移動物體的推力運動。.在天氣非常寒冷、炎熱或潮濕時進行戶外運動。.攀爬陡峭的山坡。另外,詢問你的醫師是否可以進行像舉重、慢跑和游泳這樣的鍛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何時該停止運動?如果你有任何以下這些跡象或症狀,請立即停止你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運動計畫。坐下來,休息時保持雙腳抬起。如果你沒有感覺好轉,請立即就醫。即便你感覺好轉,也請務必立即告訴醫師你的症狀,包括:.噁心。.頭暈。.身體虛弱。.心跳加快或不規則。.嚴重呼吸急促。.疼痛。.胸部、手臂、頸部、下巴或肩膀有壓力或疼痛。【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Cleveland Clinic: COPD: Exercise & Activity Guidelines.WebMD: COPD and Exercise: Breathing and Exercise Programs for COPD
-
2023-08-30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胸悶怎麼辦?一張圖看懂胸痛主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胸痛起來總讓人擔心是不是心臟問題,不過胸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可能性非常多。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主要可能原因,以及各類疼痛感受的不同之處,也提醒出現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尤其是高風險群。 一張圖看懂胸痛4大原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郭志東醫師指出,胸痛原因主要可分成4大類,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肌肉。民眾發生胸痛時,可以「感受、時間、位置」進行初步判別。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心血管系統如血管阻塞、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包膜炎等。與心臟、心血管系統相關的疼痛感受,常見有如鈍痛、悶痛、有石頭或重物壓迫、領口被揪住的感覺,且時間較長。 悶痛、持續、延伸疼痛: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就可能陸陸續續達約30分鐘,且位置模糊、會出現延伸性疼痛,疼痛範圍延伸至左肩、左背、頸部、下顎、牙痛等,甚至痛到冒冷汗,是須緊急就醫的急症,有致命危險。 刺痛、持續、擴散胸背:主動脈剝離同樣是心血管相關、急症、也有致命風險,但若是主動脈剝離,呈現的疼痛感則常見為刺痛、撕裂痛、刀割痛,時間也較長,範圍較廣、逐漸擴散,並也可能痛到冒冷汗。有別於心肌梗塞,疼痛位置常見於前胸中央或左側,以及擴散至後背,須特別注意。 悶痛、持續、位置清楚:呼吸系統如肺炎、肺部腫瘤、肺結核、肋膜發炎、氣胸等。呼吸系統引起的胸痛,通常感覺悶痛、時間較長,可能咳嗽、喘不過氣,疼痛位置較為清楚,可指出約略位置。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消化系統如胃食道逆流、食道腫瘤、胃痛等。消化系統的胸痛也常為悶痛、時間較長、位置較模糊,且常見與姿勢或飲食有關,例如胃食道逆流就可能因咖啡、甜食、躺姿引起。 刺痛、較短、位置清楚:神經、肌肉如帶狀皰疹、軟骨炎、肌肉拉傷、外傷引起的慢性疼痛等。神經肌肉引起的疼痛,多以刺痛呈現,時間較短,可能幾秒至幾分鐘就消失,且位置清楚。而肌肉相關也可能與姿勢有關,像是長時間低頭、駝背、姿勢不良,就有可能引起胸口肌肉疼痛。 胸痛原因百百種,要就醫嗎?醫呼籲3警訊即刻就醫! 郭志東醫師表示,胸痛的原因非常多,上述也僅是其中幾項,且呈現的症狀感受也可能有所不同,臨床上就常見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經診斷發現是心血管問題。 有鑑於胸痛原因及症狀如此複雜,有的不要緊、有的卻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郭志東醫師建議,若是出現危險徵兆就即刻前往急診,即便診斷後不要緊,也不可錯失黃金救援時間,以免誤判釀成憾事。 3警訊即刻就醫:首先是主觀感受,當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各種疼痛或不適已經難以忍受,甚至出現「是否需要掛急診?」的想法時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冒冷汗,冒冷汗是身體處於急症、有生命危險、無法負荷時會出現的症狀。而若再更進一步出現危急症狀,例如昏倒暈厥、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等,更不可再繼續觀察。 最多觀察3-5分鐘:郭志東醫師也表示,民眾觀察胸痛也不可過久,雖然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疼痛時間較長,但也得考量黃金救援時間,拖的越長,情況往往越不樂觀,因此建議觀察胸痛最多3-5分鐘,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胸痛慎防急性心臟病、氣胸,醫指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 郭志東醫師提醒,胸痛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氣胸等可能致命的急症,主要和心血管健康有關,因此有心臟相關疾病、曾經動過心臟相關手術,或是有三高、糖尿病,以及肥胖、年長、抽菸、酗酒等血管健康堪憂民眾,還有體型高瘦較容易氣胸的族群,這些高風險者出現胸痛時觀察3-5分鐘,情況不對勁就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防心肌梗塞,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不要用別人的!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鐵腿怎麼辦?專家教你鐵腿發生時比按摩更快恢復的自救方法
難得出國旅遊,第一天興致高昂到處逛,過兩天開始「鐵腿」,特別是下樓梯或從坐姿站起,雙腿痠痛到令人咬牙切齒,到了第四天只想坐著不動,希望能趕快回家。旅遊期間走路量大增,最怕鐵腿,運動醫學專家拆解這些問題的背後成因及預防方法,就算遇上了,也知道該如何自行處理、迅速緩解。鐵腿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台灣運動物理治療學會秘書長簡若恩表示,鐵腿不是乳酸堆積,乳酸很快就會代謝掉,但鐵腿通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又稱為遲發性肌肉痠痛,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或肌肉筋膜之間的沾黏被破壞,所引起的輕微發炎反應,會有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至於疼痛,是因為發炎物質產生的速度大於身體代謝的速度,逐漸累積,刺激到肌肉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神經,引起疼痛不適感外。也會因為疼痛閾值降低,造成疼痛敏感的情形。當鐵腿發生時,反而要繼續輕度活動,才會好得快。簡若恩表示,有時運動選手訓練強度拉高,也會鐵腿,這時不會建議他休息不動,反而會請他去做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作為動態的恢復。因為輕度活動可以帶動身體溫暖、循環變好,發炎物質可以更快被代謝掉,提早舒緩痠痛;假使休息不動,反而要花更久時間才能緩解鐵腿的不適。活動量力而為,或穿彈性褲提升肌肉收縮效率。「要預防鐵腿,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能耐。」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骨科名醫葉文凌說,如果知道活動量很可能會超過自己的負荷,就要量力而為或是採取輔助手段,例如穿著彈性襪或彈性褲,可以幫助提升肌肉收縮效率,減少肌肉的勞累和傷害,不過這類機能服飾的缺點就是比較悶熱,穿一整天會有點不舒服。除了不要超過自己的能耐,提升肌肉量也是預防鐵腿的好方法,特別是肌肉快速流失的中老年人。葉文凌分析,肌肉骨骼系統大約從25歲開始逐漸老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運動員大約35歲就要從第一線退下來,就是因為速度節奏逐漸跟不上了。增加肌肉量可防鐵腿,出國前3月前就要開始訓練。葉文凌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女性荷爾蒙、雄性素都會減少,結果就是肌肉流失速度加劇,肌肉量減少也會提升骨鬆的機率,變成肌肉、骨質雙雙流失的局面。如果中年以後沒有繼續積極訓練、維持肌力,以前年輕時一口氣走5公里沒問題,漸漸可能會力不從心,甚至造成急性運動傷害,例如抽筋、鐵腿,甚至是壓力性骨折。「想為了出國旅遊增肌,至少3月前就要開始做。」葉文凌建議,除了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期間也要注重營養及蛋白質攝取。建議每1公斤體重可以吃1.5公克的蛋白質,選擇魚肉或雞胸肉,比較沒有油脂過高的問題。出國期間也不要因為怕胖就不吃澱粉,反而應該要吃,因為旅遊期間走很多路,澱粉類是很重要的能量來源,不應在身體正需要的時候減少攝取。走路護腿4重點走路前,先做下肢伸展運動。簡若恩建議,出國旅遊每天出門走路前可先做下肢伸展運動,例如站姿將單腳往後拉,可伸展大腿前側和髖關節;站姿體前彎可伸展腿部後側;再者是可以靠牆翹角尖,伸展小腿後側。每個動作停留2、3秒即可,如果是去天氣比較冷的國家,伸展更要確實,能避免肌肉拉傷,建議每個動作多做幾回合。帶小球,放鬆足底筋膜炎。簡若恩建議,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隨身攜帶一顆小按摩球,坐在椅子上,用腳掌輕輕踩著按摩球畫圈,就能放鬆緊繃的足底筋膜。行前也可以找物理治療師評估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並學習用肌內效貼布輔助足弓支撐的貼法,出國時自己貼,分擔足部的壓力,可減少足底筋膜發炎疼痛的機會。鐵腿了,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簡若恩提醒,已經鐵腿的時候,最好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用力滾腿,有些人以為這樣就能消除鐵腿,而且要愈痛愈好,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鐵腿就是肌肉已經有一些微小傷害,如果還用按摩器大力去滾,可能會更痛。出水泡,擦凡士林貼OK繃。如果腳上磨出水泡,建議只要用凡士林擦,然後以OK繃覆蓋就好。建議不要把水泡弄破或把皮掀開,這樣反而容易引起傷口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走到腳痛?走長路前3大行前訓練及行程中4招伸展運動一次看
近年許多人為了圓夢,出國走西班牙朝聖之路,也有人在國內挑戰百岳,到底要走長路之前,怎麼提前保養膝蓋?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珮榕說,若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突然長時間行走,易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導致腰、膝、踝、足的傷害,如足底筋膜炎、延遲性肌肉痠痛、肌肉拉傷,或是使得原有的膝髖關節退化問題症狀加劇。黃珮榕說,我們的雙腳平日承受的壓力不小,因此在進行長途行程規畫時,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不要過度挑戰自己,在行程中安排適當休息時間,確保腰腿部的負擔適中,也讓身體有時間恢復。她建議,長時間行走時,應避免攜帶過重的行李,可將行李分散在不同的背囊中,以減輕腰部、肩部、下肢關節的壓力。另外,要隨時留意身體的信號,如感到疲勞、疼痛或不適感,應即時休息並調整行程。旅行中休息時間,簡單伸展運動有助減輕肌肉痠痛。行程中的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肌肉的痠痛,如:1.大腿前側肌群群伸展:一手扶著牆壁維持平衡,將一隻腳向後抬,用手抓住腳板向臀部方向輕壓,上半身挺直不彎腰,感受大腿前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2.小腿後側肌群伸展(弓箭步):雙手撐牆,腰背挺直,前腳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要伸展的腳放在後方,腳跟踩住地面,後腳腳尖對身體正前方,膝蓋不內夾,感受小腿後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3.坐姿臀部伸展:將痠痛側的腿屈膝轉向放置在對側的腿上,核心收,腰背挺直,前屈身體直到臀部伸展的緊繃感覺產生,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4.背部伸展:面向牆壁,手推牆壁,後退一步後,雙腳打開約2倍肩寬,腳踝向外約15度,將臀部向後、向上推的同時,背部向下壓,直到手肘伸直為止。停留3個呼吸後慢慢復原,持續30秒。有氧、阻力、柔軟三大行前訓練,須以漸進方式進行。行前運動訓練做什麼好?黃珮榕建議,有氧訓練、阻力訓練(核心和下肢肌群)與柔軟度等,都相當不錯。有氧訓練可做像是游泳、騎自行車、健走、慢跑等。平常無運動習慣者,可逐漸增加每天的步行時間和距離,調整點到點之移動方式,如改為爬樓梯、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以增加每日活動量。年紀大的長輩若有關節疼痛問題,可優先考慮以水中運動或踩固定式腳踏車,作為有氧訓練的選擇,兩者皆屬低衝擊的運動,可減少關節負擔,同時能鍛鍊大肌群並提高心肺耐力。體力較差的衰弱族群,訓練的時間可以每次10分鐘多次累積。阻力訓練,可著重在大腿前後側肌群、臀部肌群及核心肌群訓練,常見的運動如:直膝抬腿、坐姿抬膝、起立坐下(簡易版深蹲)、深蹲、弓箭步蹲、開蚌式臀肌訓練、橋式、死蟲式、麥吉爾三大核心運動(McGill big 3 exercise)等。而柔軟度訓練有助於增加關節活動性,減輕肌肉的緊繃感,可加入每天的運動項目中一起執行。運動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再逐漸增加,減少受傷的風險,特殊族群或有骨關節疾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登山杖可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提升關節穩定度。黃珮榕說,帶健走杖和使用護膝,在長途旅行期間會有幫助。健走杖能提供額外支撐,尤其在不平坦的地形或長時間行走時,可以分散身體重量,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有助於穩定膝蓋,藉由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減輕關節疼痛,簡易的護膝類型是全包覆式無開孔的設計,可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體積不大,然而此類型的穩定度較低,適用於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有些護膝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以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鞋身和後跟要有足夠支撐,鞋墊能吸震,鞋底要防滑。黃珮榕提醒,選擇鞋子可考慮幾個面向,包括挑選正確尺寸的鞋子,有足夠的空間給腳趾活動。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買鞋,因為此時腳部會稍微腫脹,試穿時嘗試走幾步,感受鞋子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確保沒有壓迫感、摩擦或不適。另外,可選擇透氣性好且柔軟的鞋面材質,有助於保持腳部的乾爽和舒適;鞋身和鞋後跟要有足夠支撐,增加足部落地時的穩定性;鞋墊要有足弓支撐,有良好的吸震功能;鞋底能防滑,以確保在各種地面上行走時的穩定性。每個人的腳部特徵和需求都不同,選擇鞋子時可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做出判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0 醫療.泌尿腎臟
他肌肉疼痛竟差點要洗腎 醫師曝3大警訊當心是橫紋肌溶解症
肌肉疼痛平時常見,但有時未必僅是單純的運動傷害,若出現其他合併症狀也得小心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症,嚴重可能傷及腎臟、甚至危及性命。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警訊症狀以及常見原因,提醒民眾留意。肌肉痠痛貼藥膏沒有用?小心是橫紋肌溶解症!什麼橫紋肌?顏宗海醫師首先說明,橫紋肌是包覆在骨骼上的肌肉,主要功能是收縮並產生力量,包括四肢等處活動的肌肉。當受到各項因素影響,就有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症,肌肉組織逐漸溶解、崩壞。為什麼會發生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可包含先天的基因遺傳疾病和後天的因素,後天的致病原因包含了重訓、馬拉松等過度運動,高溫所造成的熱傷害,肌肉受到車禍、撞擊等嚴重創傷,低血鉀及低血磷所引起的電解質不平衡,以及不當使用藥物、毒品、酒精等。另外,病毒感染、電擊、缺血、惡性高燒等也都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溶解症3大警訊:顏宗海醫師指出,橫紋肌溶解症發生時,因肌肉開始受損,患部常見癱軟無力,視情況也容易出現疼痛,甚至劇烈疼痛,程度較輕時可能如運動傷害般的痠痛,嚴重時則可如持續性的抽筋一般,因此也常讓患者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抽筋。也因為非一般單純的肌肉拉傷,橫紋肌溶解症持續進行,使用酸痛貼布等並不會有所改善。此外,也因為肌肉當中紅色的肌紅蛋白開始釋出、進入至血液,身體為了代謝,肌紅蛋白會經由腎臟排出,因此患者的尿液會開始變成深紅色、深褐色、有如可樂般的顏色。未改善恐腎衰竭、甚至致死:須注意的是,即便這些肌紅蛋白可從尿液代謝,卻也對腎臟具有腎毒性,若橫紋肌溶解症持續未改善,肌紅蛋白居高不下,接下來就有可能進入到腎衰竭,腎臟受損,尿液也將會開始減少。若再持續未改善,就可能發生高血鉀症、高血磷症,出現心律不整,進而危及生命安全。疾病進展時間視個人情況有所不同,通常是橫紋肌溶解症發生後半日至3日左右。他鐵腿幾日後痛到冒冷汗,經急診確診橫紋肌溶解症!日前一名案例,進行兩個小時的球賽,期間也有進行補水,返家後當日大腿開始出現肌肉痠痛,隔日開始雙腿前後左右不斷出現抽筋情況,並且癱軟無力難以行走,起初以為僅是一般運動傷害的「鐵腿」不以為意,僅買痠痛貼布、吃止痛藥。不過遲未見到有所改善。到了第三日,已經開始嚴重到連蹲坐馬桶時雙腳都劇烈疼痛,且痛倒在牆上冒冷汗。前往復健科診所檢查,經問診想起確實也出現了深紅色尿液,緊急轉診至急診,抽血檢查肌紅蛋白已超標,判定為橫紋肌溶解症。經兩日住院觀察及治療才恢復穩定。據醫師了解及推測,可能就是因為一次進行兩小時比賽,對平常僅競走運動的案例太過劇烈,當日又沒有補充到所需水量,因此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好在案例情況還算輕微,雖腎臟已有些受損,但還不至於洗腎,也未危及到性命,可待日後康復。橫紋肌溶解症針對原因治療,補充大量水分也是改善關鍵!顏宗海醫師表示,橫紋肌溶解症檢查過程一般會透過抽血、驗尿等了解肌紅蛋白數值。若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後續也可能視情況安排心電圖檢查是否有心律不整、X光檢查看有無出現心肺影響、以及超音波檢查看是否有腎臟受損。治療方面,醫師會針對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來治療,先將致病原因釐清並排除,一般會以大量的點滴補充生理食鹽水,並在治療期間臥床休養、鼓勵病患多喝水,並矯正電解質的異常,使電解質恢復平衡、增加排尿量來排出體內的肌紅蛋白。期間醫師也會要求患者紀錄尿量,觀察病人是否進入到腎衰竭狀態而少尿,若出現嚴重腎衰竭合併尿毒症的症狀,病人可能就會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顏宗海醫師提醒,當發現肌肉異常疼痛、無力,尿液又呈現深紅色時,就建議盡速前往腎臟科或急診進行檢查,以防橫紋肌溶解症,確保健康及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尿量變少留意4情況!腎臟科顏宗海:小心高血鈉、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8 焦點.元氣新聞
6分鐘診斷50多萬!婦科名醫美國骨折掛急診,拿到帳單嚇歪:台灣有健保很幸福
「原本以為只要5萬多台幣,誰知道拿到帳單居然要50多萬」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日前與太太及友人於美國阿拉斯加滑雪,不慎跌倒,滾了好幾圈,跌到後5天,連呼吸都難以呼吸,才察覺自己應該肋骨骨折,自行前往急診就醫,光等醫師就等了一個多小時,醫師到診僅跟他聊了6分鐘,給予緊急的藥物處置,前後待在急診6小時,最後收到高達50多萬台幣的帳單,嚇得他直說,台灣有健保真的很幸福。美國醫療費昂貴 醫師問話6分鐘50多萬台幣鄭丞傑說,美國醫療費用昂貴眾所皆知,只是他沒想到會這麼貴。6月中,他與太太還有2位友人到阿拉斯加南方的冰河地區滑雪,滑雪過程不慎跌倒,當時也沒有覺得不對勁,只是起身後,咳嗽覺得身體很痛,還以為是肌肉拉傷導致,後來身體愈來愈不舒服,同樣也是咳嗽後感到身體不適,當時懷疑會不會是椎間盤突出,身體雖然不舒服,但不希望耽誤行程,跌到後的4天期間,都還是照行程走,只是他的腳程愈來愈慢,直到跌倒後第5天「連呼吸都痛」,才決定跌倒後第6天到當地掛急診。到了阿拉斯加安克拉治最大醫院的急診室,光等待醫師看診就等了一個多小時,等到醫師後,醫師僅問了他6分鐘的話,讓他抽血、驗尿,並做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是兩根肋骨斷裂,現場打了一劑止痛針,就請他回家休息。鄭丞傑說,急診醫師告訴他,你也是醫師,你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就先回家休息。就醫後,行程也差不多結束,他這兩天收到美國醫院寄來的帳單,鄭丞傑說「打開來真的嚇死人」,原價竟然要50幾萬台幣,中間可能是對國外患者有折扣,打折少了10萬多台幣,最終的帳單仍需要41萬多元。仔細看每項處置的價格,其中電腦斷層要價28萬台幣。鄭丞傑說,在台灣電腦斷層健保給付才5035元,美國要28萬,相差55倍,簡直是天價中的天價,他當時在急診室打完止痛針後,醫院也幫他打了一瓶生理食鹽水,這一瓶生理食鹽水就要8500元台幣,這是台灣不敢想像的價格。台灣有健保很幸福 但不要濫用鄭丞傑說,美國醫院寄來的這一筆帳單,他因為有保險可以協助支付部分的費用,其餘的費用他仍舊需要自行支付,他現在還在與美國醫院協商,有沒有機會調整價格,也希望可以採取分期的方式支付。「這次經驗荷包有痛到」,台灣人真的要珍惜全民健保,不要濫用,健保署也應該適度調整保費,才能讓健保制度穩健發展。延伸閱讀:.7月1日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慢箋領藥怎麼領比較省?健保署提醒5重點.掛急診要等多久?急診不是馬上能看!「5級檢傷分類」最久等超過2小時.掌握自己的醫療自主權!「病人自主權利法」跟放棄急救有什麼不一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1 醫療.百病漫談
腋下痛別輕忽!醫曝6大可能原因:出現4種情況盡早檢查
腋下疼痛日常並不少見,不過除了肌肉拉傷或皮膚疾病以外,其實也有不少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提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並提醒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檢查。腋下疼痛主要6大類原因!癌症、心肌梗塞也在其中。王威傑醫師表示,腋下疼痛原因繁多,主要可以分為六大類,包括肌肉拉傷、淋巴腫大、皮膚疾病、良性腫瘤、神經疼痛、轉移疼痛。肌肉拉傷:肌肉纖維、韌帶過度伸展拉扯造成,如舉重拉扯到胸大肌、推丟時拉扯到喙肱肌,其他也包括韌帶。淋巴腫大:主要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惡性腫瘤等有關。感染可如愛滋病等性傳染病、新冠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結核菌、貓抓熱等。自體免疫疾病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惡性腫瘤則如淋巴瘤,會越來越大,觸摸起來較有彈性;惡性腫瘤轉移的轉移癌則如乳癌轉移等,會較硬、越來越大、觸摸不易移動。兩種都容易出現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等,且通常是體積變大時才出現疼痛。皮膚疾病:如毛囊炎、接觸到清潔劑或過敏原的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常見肥胖族群出現對磨疹而使得疼痛等。良性腫瘤:如脂肪瘤、皮下囊腫,通常比較不會痛,一般是腫瘤大到壓迫到神經,才有可能引起較明顯的疼痛。神經疼痛:如出現在腋下附近的帶狀皰疹,或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等。雖說糖尿病的神經疼痛大多從周邊神經開始,不過腋下確實也有可能出現。轉移疼痛:轉移痛通常意味著該處附近的器官正出現問題引發疼痛,而疼痛又更進一步延伸、轉移到腋下,包括了較少但確實也會引起轉移痛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較嚴重的心肌梗塞。腋下疼痛4種情況盡早檢查,胸悶痛、冒冷汗應即刻就醫!王威傑醫師表示,由前述可見,腋下疼痛也是有可能潛藏著危險或較嚴重的疾病,因此提醒若出現不尋常的症狀應提高警覺。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淋巴腫大、超過兩周。以及不明體重減輕、盜汗、胃口不佳等虛弱症狀。或是腫塊越來越大、超過兩公分。另外若是出現紅、腫、熱、痛,即便只是皮膚疾病所引起,也可能形成更進一步、更嚴重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也不宜久拖。上述這些情況都建議盡早檢查。至於轉移疼痛,若另也同時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此時就有較高的機率為心肌梗塞,為防誤判而發生悲劇,不論如何應即刻就醫。腋下疼痛檢查無異如何改善?醫:可用痠痛貼布或熱敷。在初步觀察症狀沒有異常,或是檢查確認排除疾病可能,王威傑醫師建議,若要排除腋下疼痛,也可透過痠痛貼布或熱敷進行改善,因為此情況往往較常見的是肌肉疼痛所引起,而這疼痛也可能因行動而疼痛持續、不只兩周,例如工人出現腋下疼痛就有可能超過兩周。不過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若自覺可能是因肌肉、韌帶等影響引起疼痛,也還是得留意是否有出現其他併發症等不尋常症狀,以免誤以為僅是肌肉痛,實則有較危險的疾病存在。《延伸閱讀》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屁股痛…痛感延伸到大腿要注意!坐骨神經痛多與2原因有關
很多人都有下背痛、屁股痛的經驗,直覺就會想到「坐骨神經痛」一詞。其實「坐骨神經痛」是症狀而非疾病,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少,最常見的就是椎間盤突出、長骨刺而壓迫神經造成疼痛。這個惱人的疼痛不只是年長者專利,許多姿勢不良或時常負重的年輕人,也容易發生。許多人出現下背、屁股痛,就會認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下背和屁股有非常多關節和肌肉,並非下背痛或屁股痛就是坐骨神經痛,必須透過鑑別診斷才能確認疼痛原因,進而給予適切的治療。不良姿勢造成的疼痛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多與受傷、退化有關。塗雅雯表示,下背包括脊椎和非常多核心肌群,屁股則有薦髂關節、梨狀肌等肌肉,以及屁股下面有坐骨突(ischial tuberosity,坐骨粗隆),連著很多大腿肌肉,因此任何一個結構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附近的疼痛症狀。例如摔倒跌坐到地上,導致坐骨突腫脹,或是練瑜伽或跑步後大腿後側肌肉拉傷,也都會以屁股痛表現。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表示,不良姿勢造成的下背痛、屁股痛比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受年紀大退化或受傷造成的機會較高,例如受傷造成壓迫性骨折或椎間盤突出;年紀漸長,腰椎滑脫、腰部脊椎變形或出現骨刺壓迫神經,且背痛延伸到屁股、大腿上,比較像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梨狀肌腫大,都可能誘發。塗雅雯說,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診斷三大重點包括症狀表現、理學檢查和釐清誘發原因。症狀表現包括持續時間,確認是急性、慢性,或是斷斷續續時好時壞;誘發原因包括病人是因為跑步、瑜伽或是搬東西後突然發生等;理學檢查則是透過各種動作,例如腰部旋轉、直抬腿試驗(SLRT)判斷病人在哪個位置造成疼痛加劇或是排除髖關節問題等,以協助診斷。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塗雅雯表示,常見的有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等壓迫到坐骨神經。另外,由於坐骨神經會從梨狀肌下方通過,因此如果梨狀肌腫大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而坐骨神經離薦髂關節和小面關節(facet joint)很近,若這些關節發炎,也會以坐骨神經痛表現。當結構壓力達臨界點,一個噴嚏、起床瞬間就可能引發。塗雅雯說,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為脊椎承受過多壓力造成變形而突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較常出現在年輕人,發生原因常是忽然搬很重的東西,或是椎間盤本身鬆掉,加上久坐久站、連續幾天熬夜而突出。「每個人表現不同,關鍵還是外環結構是否已在臨界點。」塗雅雯說,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椎間盤早就退化,外環組織退化鬆掉,前幾天還只是腰有點痠,但某一天就突然痛起來,或是起床瞬間、打個噴嚏就不能動了。脊椎狹窄、長骨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則較常出現在年紀較大的患者身上,通常是因為脊椎退化而滑脫,不在原本的位置,可讓神經通過的地方過於狹窄,就容易造成壓迫。坐骨神經痛看哪科?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雖然坐骨神經痛造成癱瘓的機會不大,但賴達昌表示,因容易影響站立、行動,患者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既無法出力又影響行動。且疼痛持續,肌肉會跟著緊縮,進而再度讓脊椎位置改變,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只要疼痛難以忍受,就要盡速就醫。賴達昌表示,由於坐骨神經痛牽扯到肌肉、骨頭和神經問題,因此就醫以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為主。第一線可先以止痛藥、鬆弛劑和熱敷方式,先讓肌肉放鬆,搭配復健科處理。若兩個月後仍無法改善,再看是否有滑脫或是骨折造成壓迫,以打骨釘、骨泥方式治療。要提醒的是,治療後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每天做伸展運動,避免提重物也是重要的保養、預防之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8 醫療.骨科.復健
撞傷、跌倒「內傷看不見」!專業醫師教運動傷害傷口處理與判斷何時該就醫
●運動風氣盛行,血腫瘀青、犁田破皮不可輕忽●瘀青第一時間應冰敷,外傷傷口沖洗乾淨避免感染●肌肉拉傷、骨裂看不出,運動傷害建議先就醫確認運動傷害有哪些?何時要看醫師?台灣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瘋路跑、馬拉松、騎自行車等運動,難免碰撞發生血腫瘀青、梨田破皮等運動傷害,醫師提醒,運動傷害除皮肉傷外,更怕的傷勢是肉眼所未見,沒有就醫檢查,持續運動或用錯復健方式,導致二度傷害,建議民眾若發生運動傷害,仍應就醫做相關檢查,確認傷勢無礙再持續運動。小陳(化名)日前與好友相約打籃球,一個不小心「翻船」,腳踝扭傷紅腫如麵龜,不過小陳起初未放在心上,扭傷後反而找老師傅推拿,沒想到幾天後患處愈來愈痛,一度無法走路,趕緊到醫院就醫檢查,才發現起初原是骨裂,因推拿力道過大,造成骨折且脫位,最後必須動手術才能恢復;也有不少個案,本來只是韌帶撕裂傷,因為沒有事先檢查,推拿後反變成韌帶斷裂。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當民眾運動時發生扭到腳、被球打到、跌倒擦傷,有紅、腫、熱、痛或明顯發炎,且能明確說出受傷時間、如何發生、當下感覺等,就屬於急性運動傷害;而慢性運動傷害則與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有關,像是跑完步覺得膝蓋「怪怪的」、「會痠」,屬於長期累積,難以明確說出受傷的時間點。發生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為何?大約多久會好?林頌凱指出,若發生急性運動傷害,且患部出現血腫,代表肌肉、皮下部位已有出血,可能是韌帶、肌肉受傷,甚至有骨折現象,可把握「PRICE」處理原則,第一時間應暫停運動,接著冰敷和適當防護,例如膝蓋撞傷先戴護具,並盡快就醫檢查,確認肌肉、骨頭、關節、韌帶是否受傷,以及處理血腫,如果傷勢嚴重者,須由醫師評估是否需手術。林頌凱表示,如果一般挫傷,復原期約1至3周,不治療也會痊癒;若是韌帶撕裂傷、肌肉斷裂、骨頭錯位、脫臼骨折,約1至6個月才能恢復。相較「傷筋斷骨」約100天復原,從事打籃球等激烈運動造成十字韌帶斷裂的患者,至少要休養1年時間,才能重返球場。他提醒,當發生運動傷害時,應先就醫請醫師做保守檢查,像是照X光、超音波確認傷勢,若無礙再做推拿復健,減少再受傷風險。運動傷害後出現瘀青、傷口如何處理?傷口外觀變形,又該怎麼處置?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一心表示,如果運動後撞傷產生瘀青,第一時間冰敷可減少瘀血腫脹;運動過程發生跌倒、撞傷,小傷口建議用生理食鹽水、或暫時用清水沖洗,應注意沙子、石頭等異物移除,避免後續出現感染問題;若傷口大於5公分以上,尤其「裂傷」無論傷口大小,即使表面傷口不大,受傷部位卻可能深及肌肉、關節、骨骼,第一時間不一定看得出來,建議應盡快送醫處理。陳一心表示,若傷口不斷出血,應盡快找乾淨手帕、衛生紙壓迫傷口止血。若受傷部位外觀已變形,像是骨折、脫臼,應避免再度移動,若受傷部位為上肢,可利用綁三角巾固定,如果患部在下肢,建議就近找固定長板,像是登山杖或硬支撐物,用手邊衣物或布將腳固定在支撐物上,將患肢抬高高於心臟,盡可能把握時間送醫。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在於注意「這件事」林頌凱指出,常見運動如跑步、打球、登山等屬於耐力型運動,而重量訓練、短跑等則屬於爆發型運動,運動強度雖可依照定義區分等級,但對每個人來說,仍是不同程度影響,像是跑步雖然強度不高,跑10公里與超馬仍有相當大差異,一般民眾與專業運動員對於運動熟悉度也不同,建議民眾仍量力而為,適度運動才能強健體魄不受傷。運動傷害急性期「PRICE」處理原則Protection(保護):保護患處,避免二次受傷Rest(休息):適度休息,防止傷勢惡化Ice(冰敷):冰敷患處,減少出血及止痛Compression(壓迫):壓迫患處消腫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處高於心臟,可壓迫、冰敷同時進行(資料來源/林頌凱)
-
2023-02-07 養生.運動健身
深蹲5好處,對大腦也有益!一般人與年長者蹲法不同,4族群不適合
深蹲是近幾年很熱門的健身運動項目之一,不但可雕塑臀部線條、鍛鍊背部和臀部肌肉,有研究指出,深蹲還可能對您的大腦有益。不過過度深蹲也可能造成關節發炎、肛肌筋膜炎等。掌握適當的頻率及正確的蹲法,才能避免傷害,得到鍛鍊的好處。深蹲5好處為什麼健身教練都很推薦深蹲?其實深蹲不僅僅是一種運動,更可以加強到許多部位的肌肉,主要訓練下盤肌肉群,如股四頭、股二頭、臀大肌以及小腿肌群,對日常生活許多活動都有功能性的影響。也因過程中幾乎動用到了全身肌群,可幫助到全身肌肉生長,有效燃燒脂肪。外媒《EVERYDAY HEALTH》也整理了深蹲的5個主要好處:1.深蹲會給你更強壯的臀部:深蹲最基本的即是強化下半身臀部的肌肉,根據《瑜伽與物理療法》( Yoga & Physical Therapy)的一項研究,這樣的鍛鍊可讓你在日常需要跑步和跳躍的的運動或行為更為輕鬆;年長時,強壯的臀肌還有助步行和遠足。2.深蹲有助提高腿部功能性:根據《EVERYDAY HEALTH》訪問美國國家科學院產品經理兼碩士講師Tony Ambler-Wright,CSCS指出,深蹲有助增強腿部力量和靈活性,讓你更容易從地板上站起來。為什麼這很重要?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等研究發現,坐下和從地板上站起來的能力可能預警一個人早逝的機率。3.深蹲可以強健骨骼:負重活動最適合鍛煉骨骼,深蹲絕對重要。深蹲有助於提高骨密度,從而使臀部和腿部的骨骼和關節更有彈性,可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4.深蹲有助燃燒卡路里:鍛煉使用的肌肉越多,燃燒的卡路里就越多。深蹲當然符合這一要求,因為它們會消耗大量熱量。5.深蹲可能對大腦有益:身體活動對大腦有益,下半身可能是一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好地方。根據老年學雜誌上的一項長達 12 年的研究結論,腿部力量的強弱相與大腦老化跡象和健康的大腦有關。【延伸閱讀】簡單一動作預測死亡風險,花10秒鐘看你能否做到!正確的深蹲怎麼做一般人正確的深蹲方式,不論站立或下蹲,都要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上,當深蹲時,膝蓋要隨著雙足的方向下蹲,抬頭挺胸,讓頭的位置與脊椎呈直線。由站立姿勢開始,接著下蹲維持扎馬步數十秒,隨後再回復到身體直立的姿勢,深蹲可以有不同深度,但是正確的深蹲至少是要蹲至平行。深蹲小提醒:● 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 膝蓋隨著雙足方向下蹲● 抬頭挺胸,頭與脊椎呈直線● 重心勿前傾,膝蓋不超過腳尖● 不可蹲太低,大腿呈水平狀● 保持蹲姿不超過1分鐘(資料來源╱吳家麟、王思恒醫師)年長者有些會建議老人不宜深蹲,其實年長者做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可減少跌倒失能的機率。長輩可準備一把穩固的椅子,站在椅子後方,雙手輕扶椅子,雙腿分開與肩同寬,挺胸夾背,雙眼直視前方。下蹲時屈膝吸氣,膝蓋彎曲不超過90度,當膝蓋挺直用力時吐氣,重複動作即可。過度及錯誤深蹲易造成傷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家麟曾受訪提醒,最常見的深蹲錯誤姿勢是重心過於前傾,使膝蓋超過腳尖,就可能造成膝蓋傷害、韌帶發炎、肌腱炎等,另外,蹲太低也可能導致膝關節後側半月板破裂。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世昇曾受訪指出,因深蹲所造成的運動傷害不少,有人肌肉拉傷,有人則是肌肉發炎、關節發炎,嚴重者甚至引發退化性關節炎、提肛肌筋膜炎。肛肌會影響排尿功能,因此可能會出現頻尿、殘尿感、下墜感、尿道痠痛感、脹尿時下腹痠痛等狀況,有些女性還出現尿失禁的情況。深蹲可以多久做一次?《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 建議成年人,每週不連續兩天對所有主要肌肉群進行力量訓練,可以一天進行上半身力量訓練,第二天進行下半身訓練。而每個人做深蹲的頻率和次數取則決於很多變數,包括深蹲的強度、深蹲的變化、個人的健康水平以及休息和恢復時間等,都有不同影響。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建議,身體健康者,一次進行一組 8 到 12 次的重複動作。如果想要增強肌肉耐力,則可能需要做更多。一般建議每次深蹲練習,一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循序漸進地加重強度。不適合深蹲4族群1.嚴重退化性關節炎、髕骨問題等關節疾病患者2.孕婦3.經期女性4.曾開過刀的民眾要深蹲前,應先跟醫師討論。【資料來源】.《EVERYDAY HEALTH》How to Do a Squat (and Why They’re So Good for You).為求翹臀練深蹲 醫師:過度練習可能適得其反.深蹲姿勢不正確 重心過前傷膝蓋.老人防跌 專家:從深蹲強化肌力做起
-
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一爬山膝蓋就痛是該放棄運動?醫:不是不動,要學會增強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主因:過度使用和老化●膝關節退化嚴重度,與軟骨磨損相關●訓練大腿肌力、核心肌群,能穩定膝關節上下樓梯總覺得關節卡卡嗎?發出「喀喀」聲響,甚至感覺疼痛嗎?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許多民眾聽到「退化」以為是老人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說,膝蓋的軟骨磨損程度與膝關節退化成正比,軟骨磨損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韌帶鬆弛、肌肉量流失,導致走路、跑步的靈活度受限。低衝擊運動 改善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高齡族群,但隨著慢跑、登山、健身風氣盛行,不少40、50歲的人就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索性停掉原本運動的習慣,結果退化更為嚴重。林頌凱表示,關節軟骨磨損的原因,來自於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例如:身體過度使用、身體舊傷成疾、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等,最後導致膝關節鬆弛。如果膝關節退化,是不是都無法再從事喜愛的運動呢?林頌凱強調,有些運動傷膝蓋、有些運動保護膝蓋。從事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等部位的肌力訓練、伸展運動,可運用大腿推蹬機、側抬腿運動來加強,就能夠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此外,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等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也是不傷膝蓋的運動。林頌凱說,健走、保齡球、土風舞對膝蓋影響不大;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則會增加膝蓋承受的壓力,日常可強化肌肉拉伸,保持膝關節正常。籃球、網球、羽球、快跑等高強度運動有許多跑、跳、撲、跨、急煞等動作,初學者若姿勢不正確,容易肌腱發炎、肌肉拉傷,因此應該強化周邊肌群,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積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長骨刺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症狀,當膝蓋疼痛、痠痛時,就應該積極介入治療。林頌凱指出,首先著手治療鬆弛的韌帶,才能保護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持續惡化。體重控制及穿戴護膝可以保護韌帶,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如核心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訓練)可以增強肌肉,讓膝蓋變得更有支撐力。補充維生素 抗老化抗發炎另外,多喝水可加速新陳代謝,多補充維生素可抗老化及抗發炎,亦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林頌凱呼籲,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就醫檢查診斷,可以跟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類型及治療方式,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想知道還有哪些骨科復健相關照護?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更多免費線上課程】:http://bit.ly/3HDjJAw
-
2023-01-18 醫療.骨科.復健
脖子痛會自己好轉嗎?專科醫師告訴你頸部疼痛怎麼辦
以往頸部疼痛比下背痛少見,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環境的原因,每年頸部疼痛的病人數量正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大部的頸部疼痛會自動好轉,但是全球十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至少持續三個月的物理性頸部疼痛,所以當您頸部疼痛有合併下列情形者,需要進一步求醫和治療。 一、有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時(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 二、持續疼痛且合併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現象時。頸部疼痛的症狀頸部疼痛大部份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份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以下先依症狀來討論頸部疼痛。急性頸部疼痛 大部份的急性頸部疼痛是因為肌肉扭傷或肌腱受傷引起,來自急性外力衝擊(例如:車禍或摔倒等意外)或扭到脖子(例如:睡姿不正確造成落枕或提重物造成肌肉拉傷)。大部份輕微肌肉、肌腱拉傷會在數天或一週內自動好轉,只需保守治療,包括:冷熱敷、藥物、物理復健等。如果庝痛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三個月以上,而且還合併上肢疼痛和發麻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頸部疼痛 一、頸部疼痛合併肩膀手臂疼痛:往往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神經孔狹窄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突然發生或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惡化,會合併上肩疼痛或手麻。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是依據疼痛的程度、神經根或頸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情形來決定治療方針,大部份症狀是暫時的而且保守療法(例如:藥物、物理復健)即具療效,如果經過6至12週的治療後仍然無效,再行考慮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是肩頸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會因咳嗽或打噴嚏造成椎間盤往正後方或後側邊突出會壓迫到神經根引起不適症狀;在臨床上,依據發麻的部位作為定位的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手部大拇指發麻。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除了麻的症狀外還伴隨感覺的喪失,有三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會肌無力。檢查包括臨床神經身體評估、頸椎X光以及頸椎磁振攝影等。二、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的頸部疼痛:由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特色是歷時數年逐漸惡化而且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頸部姿勢有關,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頸椎關節退化。一般以保守療法為主,除非持續不能忍受的疼痛或功能受影響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頸椎神經孔狹窄可能來自頸椎間盤退化變窄所造成,主要的症狀來自於單側的單一神經根被壓迫到,它的主要症狀是間斷慢性進展的頸部疼痛。三、頸部及上肢疼痛合併肢體行動不穏:疼痛從頸部延伸至上臂,有時候是一陣一陣地刺痛,還伴隨著手腳的行動不便,若是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時,就要考慮頸椎狹窄是否已壓迫到脊髓神經,而造成脊髓神經的病變。而脊髓神經病變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經由檢查會發現節段性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疼痛可能是間斷性的,而肢體行動的不便會很慢地進展。保守療法可以解決慢性疼痛,但只有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脊髓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及肢體行動的不便。四、與時間有關的頸部疼痛:往往在清晨起床和晚間比較疼痛,而且溫暖的氣候可減緩症狀,病患往往伴隨膝或髖關節的退化,所以這種頸部疼痛有可能來自於頸椎關節退化。頸椎關節軟骨退化合併頸部疼痛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也適用一般的保守療法來治療。 五、除了以上情形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情形,例如緊縮型頭痛所引發的頸部疼痛,就要同時治療頭痛才能改善頸部疼痛的症狀。 六、非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頸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發生在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而造成脖子的僵硬和疼痛。風濕性泛肌肉痛、纖維肌痛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病患會全身無力合併大腿和肩膀痛,血中發炎指數會增加,或常常合併清晨僵硬、睡眠問題和焦慮等其他問題。頸動脈剝離,常常是因為外傷所引起的,它的疼痛包括頸部和同側的頭以及眼眶痛,一般需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頸部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頸部疼痛,往往會合併腦神經的痲痺與病變。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肩頸疼痛,而沒有明確的神經學變化,那麼保守治療,例如:熱敷、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復健等,再加上日常生活好好的保養(不要過度使用脖子、不要持續過久同一姿勢、多做舒緩的運動等),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引發嚴重的神經學變化,那麼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手術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從前方開刀及後方開刀。從前方開刀( An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如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就可以考慮從前方來達到減壓的目的。手術的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 優點:傷口較小,組織破壞較少,也就是說手術後比較不痛,能夠早點下床活動等。 缺點:如同上述,傷口小代表的是手術時可看到的範圍就比較小,也就是說可減壓的範圍就相對較小;由於較精細所以需要的經驗也比較高。同時可處理的節數也相對較少。從後方開刀(Pos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一般來說,如果病灶從後面來的時候,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有: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 優點:相對來說可以達到較大的減壓效果,對於整條脊髓本體可以達到連續性的減壓,同時可以一次處理較多節數的問題。 缺點:傷口較大,對肌肉及其他的軟組織破壞較多。術後一般來說多需臥床三至四天左右,術後的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長期會有脖子酸痛的問題。植入物的選擇主要是用於前融合術,主要可以分為固定用的自體骨、椎籠(Cage)、金屬釘及板、以及可以保留活動度的人工椎間盤。以下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症。 一、自體骨:一般是由本身骨盆腸骨取出一小塊骨頭來做為融合的材料。優點是融合的能力最好,缺點是增加手術的疼痛及感染機會,現在較少採用。 二、椎籠( Cage):主要的材質包括鈦金屬、PEEK、鉭金屬等,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要融合。優點:取得較容易、不會增加病人額外的傷口及疼痛,融合的能力也很好。缺點:融合之後,比較容易引起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 三、人工椎間盤:目前最新的植入物。優點:是目前最為仿真(人體椎間盤)的植入物,因為可以有限度地活動,也就是說可以保留手術關節的活動度,也比較不會造成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缺點是價格太高,健保不給付;一個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約需新台幣二十五萬左右。 而且對於年紀太大或過度退化的病變並不適合使用。依據衛福部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有限制性的開放給付,限制頸椎C4/5或C5/6節段使用,且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禁忌症則包含(一)椎體後髓神經壓迫病灶,如後縱韌帶鈣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黃韌帶骨化等。(二)脊椎關節病變,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三)明顯不穩定,如前屈、伸展(flexion-extension)側面X光椎體間位移3.5毫米(mm)以上,或脊椎側彎測量COBB角度11度以上的改變。(四)頸椎後突變形(kyphosis)或曾接受椎板成形術(laminoplasty)、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手術者。(五)骨質疏鬆、代謝性骨疾病或腎因性骨病變(bone mineral density(BMD)T—score分數小於負1.5)。 (六) 脊椎感染。(七)脊椎腫瘤。(八)對裝置材料過敏。(九)嚴重脊椎退化或同一椎節小關節病變。如何保養頸部?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者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3 醫療.骨科.復健
過年大掃除不想痠痛纏身? 復健科醫師:錯誤姿勢要避免
年關將近,大家都準備要除舊佈新,將家中仔仔細細地清理一番,也讓許多民眾出現各種身體的疼痛、受傷,不管是腰椎、肩頸、手肘、膝蓋、手小關節等等,希望民眾在過年大掃除之前,能夠注意以下要點,避免疼痛纏身。注意用力姿勢,「以蹲代彎」臨床上常見到民眾使用錯誤姿勢,站直身體彎腰抬起重物,這樣會使得腰椎的負荷過大,可能會出現腰部肌肉傷害、韌帶拉傷、甚至是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抬起地上重物,建議「以蹲代彎」,打直腰椎、屈膝蹲下,讓重物靠近身體,使用臀部及大腿的力量抬起重物,降低身體的負荷。也要衡量自己的極限,太重的物品不要勉強,應該找其他人一起幫忙。肩頸疼痛大掃除後的肩頸疼痛,常見來自於反覆勞動造成肩頸肌筋膜受傷,或是過多的雙手過肩,造成肩夾擠症狀。擦拭高處時,建議可以準備一個小凳子,避免長時間頸部抬頭或是踮腳尖。尤其高度不夠時,不要突然用力墊腳或是高舉手臂,可能會造成小腿或肩頸肌肉拉傷。如果需要長時間清潔高處,可以先做暖身活動,勞動30分鐘後可休息5分鐘,減少發生肩頸疼痛的問題。清潔打掃避免蹲跪許多民眾在習慣以跪姿擦地、或是長時間蹲著整理東西洗衣服,這樣姿勢對於膝蓋而言負荷很大,可能高達體重的七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國人退化膝關節炎盛行率約15%,58歲以上的成人,更高達2成。如果是罹患膝關節炎的民眾,或是具有風險因子(女性、年長、過重),更應該注意姿勢。除了避免蹲跪之外,也應避免坐過低的矮凳。使用合適的工具打掃時,可以使用長柄的清潔工具。整理較高的窗戶,應使用長柄的抹布,以免造成肩頸過度伸展。刷洗地面時也可使用長柄刷,刷柄的長度必須夠長,讓腰部不會過度彎曲,減少腰椎負荷以及背部伸展肌群的疲勞。抹布、刷子應該選擇合手的大小,最好是能夠使用整個手掌使力為佳。不合手的工具可能使手指小關節負荷過大,容易出現手指關節炎、媽媽手、板機指。適時使用護具過年期間因為清潔、烹飪,使得手臂、手腕長時間反覆用力,可能會使手肘外側發生疼痛,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肘」。曾經出現網球肘的民眾,在工作時可以使用網球肘護肘,降低肌腱的負荷。常有腰痛或是年長的民眾也可以使用護腰,幫助脊椎穩定、減少腰部拉傷的問題。適當休息許多勞動後的肌肉骨骼受傷、身體痠痛,都來自於「累積性創傷疾患」,也就是長時間反覆地做同樣的勞動工作。因此,建議民眾在大掃除的時候可將工作妥善安排,工作30至50分鐘,可休息5-10分鐘。休息期間可做一些伸展運動放鬆緊繃的肌肉。另外也可交替做不同的工作,例如:拖地二小時後改為整理櫥櫃。讓身體可以使用不同的肌群,避免疲勞過度累積。
-
2022-12-24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讓人受不了!主要是因為身體出現這三種問題
「腰痠背痛」幾乎是全民問題,卻經常被忽略,多數人會透過按摩、貼止痛藥來緩解。其實腰痠背痛不完全是腰背肌肉的問題,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平時應該要多加注意。腰背痛大部分是肌肉拉傷,但也有可能是心臟或腎臟問題大部分的腰痠背痛應該統稱為背部疼痛,只是依照部位分出背部與腰部。而大部分腰背痛是因為肌肉拉傷問題,而有部分原因是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或是僵直性脊椎炎,而有極少數的原因是心臟、腎臟問題,癌症或相關感染。如果是肌肉拉傷,可以透過服用止痛藥物、肌肉按摩、物理治療等方式能有效緩解。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就需要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但如果是強烈、如刀割的背痛,也會造成胸痛,這時候可能跟主動脈剝離有關,需要儘速就醫治療。如果是單側疼痛,而且圍繞著一點,無法透過姿勢而改善,這有可能是尿路結石,需要就醫進行治療。另外,腎臟感染或相關癌症也會引起腰痛。腰背痠痛要如何預防?因為大部分的腰痠背痛是因為肌肉拉傷引起,所以在預防上,還是以防止肌肉拉傷為主,所以主要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預防。‧運動:定期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low-impact aerobic),像是:走路、騎腳踏車、游泳等,這些都可以維持肌肉強度。‧維持肌肉力量與彈性:定期進行肌肉訓練,鍛鍊背部與腹部肌肉,強化核心肌群可以減少腰痠背痛。‧維持標準體重:過重會讓背部肌肉容易拉傷,所以維持正常體重可以避免相關問題。‧戒菸:吸菸也有可能造成背部疼痛,所以盡量減少吸菸。特別是每天都要吸菸的人,更容易有腰背疼痛問題。‧維持身體正確姿勢:避免讓自己過度彎腰駝背,並且站立的時候,不要把重心放到單腳上。在坐姿上,盡量選擇符合人體工學座椅,不要讓身體過度前傾,也要避免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如果可以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就要起來活動。‧搬重物時要注意:盡量避免搬舉重物,如果真的需要搬重物時,不要單用背部肌群力量,而是要適度使用腿部力量進行搬運。要如何緩解腰痠背痛?如果真的發生腰痠背痛的情形時,需要觀察一下是否屬於肌肉拉傷,如果不是的話,一定要儘快就醫,如果是肌肉拉傷的話,建議可以採取這些方式緩解。‧服用止痛藥物:如果是肌肉拉傷引起肌肉發炎,可以透過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進行緩解,像是阿司匹靈與其衍伸藥物(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 sodium)等,都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物理治療:可以透過一些物理治療或是復健方式進行相關治療,也可以詢問物理治療師如何透過伸展,緩解腰、背部疼痛。‧按摩:按摩是常見的緩解方式,但還是要注意避免直接按摩拉傷的部位,以免造成更大問題。‧針灸:針灸或穴位按摩可以緩解腰痠背痛,可選用陽陵泉、足三里、合谷、大腸俞、腎俞進行針灸或按摩。什麼時候需要看醫師?一般來說,如果是輕微的拉傷,可以自行服用止痛藥物或到附近骨科或復健診所進行治療。但是有以下情形,最好可以進行檢查:‧疼痛持續好幾個禮拜,卻沒有緩解的跡象。‧休息也無法改善疼痛狀況。‧疼痛越來越劇烈,甚至擴散到腿部。‧疼痛感覺影響生活狀況。但如果疼痛伴隨以下狀況,請儘快就診:‧發燒。‧體重快速下降。‧雙腿無力、刺痛。‧打噴嚏、咳嗽會更痛。‧晚上睡覺也無法止痛,反而疼痛更加劇烈。‧小便困難,或是排泄出現問題,導致大小便失禁。哪些人是高風險群?腰痠背痛最常發生在久坐、久站的族群,還有一些風險因素,大致如下:‧年齡:超過30歲更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的情形,可能的原因包括運動量減少,導致肌群無力,也有可能是椎間盤磨損造成的問題。‧職業:久站久坐的工作環境,或是經常需要搬運重物的工作,都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體重:體重過重的人,會對關節產生壓迫,讓肌肉更容易拉傷。‧身體健康:核心肌群跟背肌無力的人,沒有足夠力量支撐脊椎,所以比一般人更容易拉傷。因此,久坐、久臥的人更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等情況。此外,吸菸、酗酒的人也容易腰痠背痛。‧身體結構:脊椎側彎、脊椎壓迫的人都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的情況。‧罹患疾病:癌症、感染、尿道結石,都有可能引發腰痠背痛。‧身心狀態:憂鬱症、焦慮症患者也很容易引起腰痠背痛。【舒緩運動推薦】影音/肩頸痠痛好緊繃!3招簡易「肩頸肌肉放鬆」,改善痠痛超有感【參考資料】‧英國NHS:Back pain ‧梅約診所:Back pain ‧克里夫藍診所:Lower Back Pain ‧WebMD:Slideshow: A Visual Guide to Low Back Pain ‧元氣網:腰痠背痛怎麼辦? 中醫師:5穴位助舒緩‧元氣網:腰痛時好時壞卻置之不理 醫師:最怕變成慢性下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