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233
筆 文章
-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
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
「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
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放鬆心靈珍惜當下
戴著一顆碩大的眼球出場,身為跨界藝術家的眼球先生介紹,這是創作理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並非消極的態度,反而是要看開,貼切地反映在照顧罹患腦癌父親的歷程,他從接獲到訊息時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過程中更加深深地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的珍貴與重要。父親在70多歲時罹癌,他形容是趟「生命教育旅程」,記得父親開完刀、摘除腫瘤後,感覺氣色都好轉,他心中希望在父親人生最後階段能留下珍貴的回憶,因此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照顧爸爸這幾年的經驗,讓眼球先生認識到要有隨手可得能放鬆心靈的招數,鼓勵照顧者們,可以聽音樂、靜心冥想,他也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精油薰香,自我放鬆更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眼球先生現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開設「藝術心療癒」,同時透過癌症希望基金會的牽線,在五間醫院的癌症病房妝點彩繪,期盼自己創作能溫暖更多病患及家屬。👉🏻【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免疫治療是治癌趨勢
未來,癌症仍然是國人頭號殺手,國衛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與中研院、成大合作的「免疫治療」計畫,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將收治膽管癌、口腔癌等癌症患者,進行「樹突細胞免疫療法」研究,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美國癌症防治協會去年公布,全球的罹癌人數在2040年將達到2,800萬人,比現在增加了1,000萬人,死亡率也會攀升。司徒惠康認為,未來「肺癌」仍是癌症死亡主因,女性則是「乳癌」,大腸癌過去30年增長了一倍,癌症年輕化也成為趨勢。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上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第二種則是化、放療及標靶治療等方式;但未來的治療走向,「誘發體內既有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司徒惠康說明,「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的「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目前相關研究已啟動,將替未來癌症治療帶來新方向。👉🏻【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最暖癌症論壇 陪您面對癌症慢病化
全癌別5年存活率突破六成,癌症已不是讓人聞之色變的絕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下降,慢性病化時代來臨。聯合報調查近400位癌友心聲,發現當罹癌不再是人生終點,患者開始重視罹癌後的身心健康和財務規畫。國衛院、聯合報、健保署、國健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4月8日、9日共同舉辦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溫暖氛圍中,與會名人分享照顧過程甘苦談,專家呼籲增加心理照護資源,台下民眾感同身受,與專家交流熱絡。病友最關心癌症治療及預後。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說,國衛院在癌友和照顧者的辛苦中看到責任,20年來積極進行新藥探索。醫界領袖指出,基因檢測驅動的精準醫療是治癌趨勢。吳昭軍則說,國健署持續推動五癌篩檢,並深入職場,找出患者、及早治療。癌症藥費上升,藥物納保等待期不斷延長。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已著手加速給付收載、建立退場機制,也將推動藥品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與會金融專家建議民眾盡早規畫保單、投資健康,避免罹癌後因病而貧。從身心、治療到財務,本次論壇24位專業講者,陪伴您抗癌路上不再是一個人。👉🏻【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6 焦點.健康知識+
獨自就醫者愈來愈多!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自己顧自己更須超前部署
隨著社會變遷,「一個人」的比率愈來愈高,獨自一人就醫、甚至住院開刀,開完刀回家自己照顧自己,將逐漸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經歷。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照顧生病的自己有些悲涼,其實不然,及早準備、調整心態,自己也能照顧自己。你知道自己的孤單等級嗎?網路上流傳著孤獨等級量表,從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把孤獨分為十個等級,第十級便是一個人住院開刀。照顧許多老少病患,乳癌權威專家侯明鋒表示,一個人就醫情況日益普遍,原因在於單身獨居,或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人口逐年增加,「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獨居者愈來愈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博樺表示,獨自就醫、住院的患者變多,從弘道對高齡者提供的服務觀察,整體來說,六成老人都有家人陪同就醫、一成左右有對應的服務社工陪同,自己一個人就醫者約占兩成,且愈來愈多。七旬癌友 回診途中分次休息侯明鋒發現,除了高齡者,許多四、五十歲乳癌患者,最近幾年來,獨自門診就醫、癌症化療、住院動刀的「超孤獨」情形變多。在詢問病人「有沒有家人或親友陪同」時,須小心翼翼,就遇過癌症病友當場嚎啕大哭,場面尷尬,讓人不忍。七十多歲乳癌晚期患者陳太太幾乎都是一個人回診、做化療,日前病情惡化,肺臟肋膜積水,稍微走路就喘,身體相當不舒服,但還是一個人開著老爺車回院接受治療,途中因為太喘、頭暈,好幾次將車停在路旁,趴在方向盤上休息;警察向前關心時,看到她胸前的引流管,嚇了一大跳,直問,「需要幫忙嗎?」侯明鋒說,這位病人是典型的「獨自就醫」個案,一開始確診罹癌時,兒子還曾陪同就醫,但幾年後北上工作,成家立業,就醫之路就剩她一人踽踽獨行,獨自回診、手術、化療,當醫護人員問起「怎麼沒有家人陪著一起來時?」總是眼眶泛紅,回說「兒子忙、沒空。」目前家庭型態多為小家庭,老後未和子女一起住的比率愈來愈多,林博樺表示,「這就是社會趨勢」。但他也發現,過去獨居可能因為經濟考量,尤其是老人不得不留在老屋慢慢變老,成為弱勢的象徵;但觀察現況,新世代老人不乏希望老後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選擇不和子女同住,僅維持日常聯繫,當然也就自己就醫。中年獨居 自我挑戰住院六天更年輕一些的人,本來就獨立且行動力強, 做好萬全準備,能夠挑戰自己一個人住院,完成另一種人生成就解鎖。四十六歲的徐先生單身獨居,半年來因骨刺壓迫神經導致嚴重背痛,保守治療無效,今年三月他住院六天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徐先生說,不想麻煩家人、朋友或請看護,就靠自己做好萬全準備。除了因獨居而須獨自就醫、住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安欣瑜觀察,親子關係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有人年輕時忙於工作或曾和孩子發生衝突,導致子女不願照顧。她曾遇過一位七十多歲奶奶,住在山區,因肝功能不佳而出現腹水,經救護車緊急送醫,兒子雖陪同,但一到醫院將老奶奶「丟下就跑了」。好在透過醫院提供資金,加上社工協助,奶奶在安寧病房的最後一周,家屬終於出現 ,彼此和解並做最後的道別。安欣瑜也表示,一個人住院,若經濟許可通常會請看護、照服員,但對經濟困難的人來說,在醫院請看護行情一天約兩、三千元左右,若住院時日較久,是筆不小的負擔。心態準備篇/自己顧自己 先沙盤推演一般刻板印象可能認為一個人生病、自己照顧自己,相當悲慘和無助,其實,如果平常就獨立生活、能積極解決問題,遇上病痛時也能發揮思考力和行動力,自己照顧自己。卅八歲的田小姐,兩年前因闌尾炎開刀,在沒有家人陪同下,她事先準備好束腹帶、透過無障礙扶手幫忙,開刀隔天就能自行下床。四十六歲的徐先生三月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在術前就把生活流程都想了一遍,住院六天和術後照顧,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田小姐兩年前有天夜裡上吐下瀉,到急診觀察,原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沒想到檢查是闌尾炎,緊急被送進病房,辦住院、等開刀。辦手續時,院方發現她沒家人陪同,就照流程問她是否要請看護,但她知道看護有時不見得排得上,既然只是小手術,靠自己應該沒問題。辦理住院時,沒有單人病房,她知道病房沒有可上鎖的置物櫃,就打電話將錢包等重要物品託付同事,同時也列出清單,拜託同事幫忙準備住院時物品。徐先生頸椎動手術,他先找好友當緊急聯絡人,也跟醫師問清楚手術方式,確定可以自己換藥,還事先知道術後可能會有幾天吞嚥困難,先買好流質飲品;術後無法立即恢復活動度,也先和公司商量,將原本外勤工作暫改為內勤。徐先生術後必須戴護頸圈、不能低頭,為期兩個月,他術前把生活流程想了一遍,包括準備即食品、將生活用品擺在好拿的地方。還先上網看看其他人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再根據自己的狀況演練、微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怎麼辦?是大腸直腸癌嗎? 醫師告訴你真相,一圖看4種治療方式
陳先生55歲是一名兢兢業業的上班族,最近老闆交代一項專案需要加班趕工,這幾天連續加班到晚上8點,飲食也不正常。一天早上上廁所時,突然解了大量鮮血便,想到爸爸20多年前診斷大腸癌去世,驚惶失措下,趕緊掛了大腸直腸外科門診就醫。進入門診第一句話:「醫師,我是不是有大腸癌啊?」血便原因大多不是大腸癌根據統計,血便大部分的原因是肛門疾病造成的,包括:痔瘡、廔管、肛裂等,其餘原因有大腸憩室、大腸發炎、大腸瘜肉、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出血等,真正是大腸癌造成血便不到10%。陳先生繼續問到:「聽說現在台灣大腸癌很嚴重啊!我爸爸就是大腸癌過世的。」台灣大腸直腸癌現況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已經連續13年為我國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人數約13,000-16,000名,診斷時約有1/4為第四期。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於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糖尿病、肥胖、抽菸、喝酒、高脂低纖飲食、好食紅肉(豬、牛)、發炎性腸炎等。陳先生再問:「如果血便大部分不是大腸癌造成的,那大腸癌有什麼症狀?」常見大腸癌症狀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血便、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大不乾淨(裡急後重)、腹脹、腹痛、體重減輕、倦怠、貧血,但近年來發現,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陳先生問到「沒有症狀!那我哪知道我有沒有得到大腸癌?」大腸癌診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有推出大腸癌篩檢,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陽性則建議後續做大腸鏡檢查。可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代表一定有癌症,可能只是有息肉,且大部分是痔瘡造成;相反的,檢查陰性也不代表沒有問題,因為這種檢查便宜但敏感度不高,若是有臨床症狀,就算是陰性,還是會建議做大腸鏡檢查。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在美國已經建議將篩檢年齡調降至45歲,而且是每年接受大便潛血檢查。在一旁的陳太太問到:「我上次做大腸鏡切了一顆息肉,那要多久追蹤1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用內視鏡從肛門一路檢查到盲腸,也就是大腸最深處。經內視鏡放大後可以看清楚微小的瘜肉並將之切除。若第一次大腸鏡檢查為正常,則可以回歸每2年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若是發現低風險息肉,則建議3-5年要再追蹤檢查大腸鏡,而若診斷是高危險性瘜肉,則建議2年要再追蹤1次大腸鏡,不過考量到每個人清腸乾淨程度不一,一切要以醫師建議為主。陳先生立馬要求要做大腸鏡,但也問到「我爸爸診斷時就說只能做化療,但隔壁老王卻說可以開刀,到底要怎麼治療大腸癌啊?」大腸癌治療大腸癌第一期至第三期主力治療是手術,而第四期大腸癌主力治療是化學治療加標靶治療,第二期、第三期的直腸癌可能會先接受電化療再開刀。現在的手術治療非常先進,除了傳統開腹手術,還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選擇,現今超過7成的大腸癌可以採取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切除。微創手術有分成標準腹腔鏡、3D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比較表如下。不過每個病患的病情不同,適合的手術方式也不同,需要病患與醫師充分討論。化學治療也隨著醫學進步效果變好且副作用減少,這10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的使用下讓第四期大腸癌有更好的療效。此外,近年來「精準醫療」的概念逐漸普及,精準評估腫瘤基因型態及精準用藥也成為時下主流。門診尾聲,陳先生問「那我要怎麼預防大腸癌呢?」大腸癌如何預防預防大腸癌最基本就是維持正常健康生活,不菸不酒,天天五蔬果,避免吃過多的紅肉,建議50歲要做第一次大腸鏡,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則要提早到40歲,幾乎所有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慢慢長大的,若是能在還是瘜肉階段就將其切除,並定期追蹤,就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辦法。延伸閱讀:.「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健檢正常卻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生活惡習快改.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新利器預防診斷癌症 選對檢測時機點 打造個人化療程
黃秀芬:整合生物資料庫 助病人免費試新藥精準醫療蓬勃發展,研究人員找出不同的癌症生物標記,標靶藥物相繼問世。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說,建構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患者的癌症組織、基因資料等資訊用於研究,是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石。她指出,NBCT整合全台32家人體資料庫,逾82萬筆患者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讓資料運用更便利,加速醫療科技發展。「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由產業界提供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資源,收案癌別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胰臟癌。黃秀芬表示,若患者屬癌症末期,且尚未接受治療,即可參與計畫,無償接受基因檢測,並取得標靶藥物用藥機會;此計畫已收案逾700例,獲贈藥者比例達10%。黃秀芬指出,不同癌別也會有相同基因變異,是否給藥沒有指引、也無前例,故在收案醫院設有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綜合評估患者病況、藥物作用及副作用,決議患者是否適合用藥。除了保障患者,也讓臨床醫師累積用藥經驗,優化台灣精準醫療環境。李健逢:NGS正確診斷少見癌軟組織肉瘤或骨骼腫瘤是非常少見的癌症,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以軟組織肉瘤為例,會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脂肪、肌肉、血管或筋膜等,有些個案會轉移,有些能和平共處十幾年,由於惡性或良性的鑑別診斷不太容易,因此做正確診斷很重要。由於案例非常少見,故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極有幫助。曾有位兒童肉瘤的患者,經由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有NTRK3基因重組,就找出健保有給付的相對藥物;也有青少年的個案找到ALK基因重組,都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治療機會。對於乳突狀甲狀腺癌的復發者,放射碘治療無效後,在分子檢測的協助下,近九成患者能找到可治療的標靶藥物,曾有患者連吞嚥都有困難,經過治療後已能跟醫師對談自如,這對患者是很大的幫忙。婁培人:HPV疫苗 男性更該接種過去只會聯想到子宮 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引起陰莖癌、肛門癌、頭頸癌,尤其是口咽癌。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指出,英國、美國的HPV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台灣的現象也是如此,需要警覺,建議男女都可以施打HPV疫苗,預防相關癌症。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罹患口咽癌,之後又身患大腸直腸癌,抗癌多年後於今年3月多離世,好萊塢影星麥克·道格拉斯也因HPV感染導致咽喉癌。婁培人指出,男性發生HPV相關頭頸癌比例遠高於女性,除了男性容易感染病毒,加上血清轉換率低,不容易產生抗體,也因為性生活較活躍且是發動者,才會造成此現象。他說,雖然HPV病毒常見於性行為接觸,但器械 汙染等也會感染,曾遇過患者因牙科的吸唾管清潔 不全導致口中長菜花的案例。近期婁培人主持台灣健康成年男女的口咽帶有 HPV陽性率報告,調查顯示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 分別有2.1%及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 50萬人口咽帶有HPV病毒。他提醒,口咽癌並無篩檢方式,但是能透過疫苗 施打提早預防,特別是男性接種疫苗後,可有效降低HPV相關感染致病的發生機會。洪逸平:跨癌別治療救命新法癌症是動態的疾病,治療已進入精準個人化醫療,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1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伴隨性的檢測及用藥應用最廣是在肺癌,洪逸平指出,肺腺癌患者約有七成至七成五可以找到標靶用藥。至於治療上一直無法突破的腸胃道腫瘤,在精準治療上也露出曙光,以膽道癌為例,也發現多個跨癌別的基因突變,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跨癌別治療在精準醫療的發展下將成未來新趨勢,洪逸平表示,曾有位58歲胃腺癌四期患者,被發現時已侵犯到胰臟無法開刀,經化療後腫瘤沒縮小,最後進行400個基因的篩檢,發現微衛星不穩定狀態(MSI-H),經由免疫藥物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2年來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洪逸平認為,目前基因檢測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在癌症治療上,找出最適合的用藥;另外,在癌症監控上,可以追蹤抗藥性及早偵測復發。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
-
2023-04-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
近日作詞人李坤城與小40歲林靖恩「爺孫戀」,因66歲的李坤城大腸癌病逝而結束,讓這個「癌中之王」再度引起注意。近年來也不時聽聞名人因大腸癌症離世的消息,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名人也都因大腸癌逝世。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分享,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關鍵是「飲食習慣」,告訴你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在哪些城市、哪些食物是容易罹癌的食物、8種防癌食物要多吃,讓你能從飲食開始把關,預防大腸癌。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地圖你知道嗎?其實大腸癌一直位於10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還在吃著重鹹口味、香嫩多滋的大魚大肉?小心你已默默列入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高敏敏分享「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地圖」,來看看台灣哪個地方罹大腸癌的患者最多。‧第1名 雲嘉南區 497人‧第2名:台北區 467人‧第3名:高屏區 420人‧第4名:中區 369人‧第5名:北區 365人‧第6名:花東區 354人有沒有發現「雲嘉南區」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罹患大腸癌,換算下來每200人就1人罹癌!再加上近年來患大腸癌平均年齡也在逐漸下降,比以往年輕了5-10歲,可見太多人的飲食習慣都重油膩、重鹹口味,這些飲食習慣都容易導致大腸癌。6招生活好習慣 預防大腸癌想預防大腸癌,重點還是在於「飲食習慣」。高敏敏傳授6招「這樣吃+做就對了」,從好的生活習慣跟飲食做起,不讓大腸癌找上門。當然除了大腸癌之外,所有癌症都必須注意。1.避免加工肉類:加工肉類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2.吃食物原型態:少攝取加工食品3.避免易致癌食物:像是油炸、燒烤、酒精、紅肉、高糖份飲料等都是屬於易致癌食物,建議少吃為妙。4.多吃蔬菜水果:每天2碗蔬菜+2碗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養好腸道好菌。5.維持排便習慣:好習慣能幫助腸道整潔乾淨6.保持運動習慣:並定期檢查8種罹癌食物要少吃預防大腸癌從「飲食習慣」做起,高敏敏列出8種「罹癌食物」,來看看你常吃幾種?當心吃多了會提高罹大腸癌風險。8種罹癌食物1.燒烤物:肉類經高溫燒烤就會產生癌物質,如異環胺,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2.油炸物:易有環狀芳香烴化合物,可能導致大腸直腸癌。3.高脂肪食物:易滋養癌細胞,除了癌症之外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風險。4.發霉、受污染食材:黃麴毒素是強烈致癌物,容易傷腎、傷肝。5.醃漬、煙燻食物:鹽漬食物易產生「二甲基亞硝酸鹽」,煙燻易產生「苯並芘」都是屬於致癌物。6.加工肉類:加工肉屬於一級致癌物,大多會添加「亞硝酸鹽」,可能導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7.檳榔:檳榔子是第一類致癌物,常食用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造成口腔癌。8.酒精:飲酒所產生的乙醛屬於一級致癌物,易引起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等。8種防癌食物 多吃有益腸道健康除了燒烤物、油炸物、高脂肪食物、酒精...等罹癌食物不要常吃,高敏敏也推薦「8種防癌食物」,多吃有益腸道健康。8種防癌食物1.十字花科蔬菜:富含吲哚indole2.蘋果:槲皮素、纖維等,幫助降低腫瘤風險3.櫻桃:花青素、維生素C,降低癌症機率4.蔓越莓:含有莓果多酚等抗氧化物5.葡萄:白藜蘆醇減緩癌細胞生長、抑制腫瘤6.紅蘿蔔:類胡蘿蔔素能幫助抗癌7.番茄:茄紅素能預防腫瘤、阻止癌細胞增殖8.堅果核桃:不飽和脂肪酸 可以減緩癌症延展速度最後高敏敏提醒,簡單來說,大腸癌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大家可以透過每日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搭配少油、少鹽、少精緻糖作為烹調手法,就能有效防癌、抑制癌細胞生長。她也建議漸少糖、避免高鈉:‧每日精緻糖不超過一天總熱量攝取量的10%、最好能降至5%‧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mg(=6g的鹽)大腸是身體非常重要的器官,畢竟吃下肚的營養會在小腸先被吸收再到大腸,換句話說大腸是負責水分及維生素的回收、處理排泄,當大腸有狀況時就會影響消化器官和排便。所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長輩們,真的要時時注意每日飲食習慣有所警覺,畢竟健康是一輩子的!癌症總是讓人聞之色變,所以更要一起藉由正確的飲食習慣來預防,除了飲食之外,也要改變平時生活作息,像是多喝水、多運動、少熬夜、保持愉悅心情等,都很重要。除此之外,高敏敏也建議50-75歲民眾可以去做免費大腸癌的篩檢,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帶著健保卡到當地醫療機構定期篩檢。如果你的飲食生活習慣不理想,或是有家族病史的朋友,也可以提早自費檢查,保持追蹤大腸的健康狀況,多一份預防、多一點安心!延伸閱讀:.大腸癌篩檢男比女少原因曝!糞便潛血檢查8步驟在家自己做.健檢正常卻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生活惡習快改.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神隊友當後盾 財務不再成癌友負擔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9日下午以「抗癌財務減負擔」主題進行演講。在癌症有了新科技療法朝向慢性病化趨勢,但相應的是得花上龐大財務,顯見在健康時規劃良好商業保險的重要性。這次與會專家們談到依照年齡、預算選擇評估保單,對於弱勢族群也有可供選擇的保險,而萬一罹癌,壽險公會也有提供「理賠醫起通」服務,患者能專注治療,免於奔波醫院間只為索取理賠文件。「金融力與健康力是一體兩面!」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在金融普惠的理念下,各種金融商品更為多元,對生活較辛苦的弱勢族群,有「微型保險上架」服務,保費較低之外也與有沒有罹癌沒關係,可為家庭帶來更多保障,另外,預算有限民眾也可考慮選擇「小額終老保險」。她提醒,財務規劃是整體的概念,即使罹癌,除了防癌險等醫療保單,還是能安排儲蓄型保單、投資、信託、小額終老保險,不僅盤點好手上資源,更要切記「理財要先讓當下過的富足、愉快。」而非本末倒置,將今日的收入全數投入保險。她說,相關訊息在「保障型保險商品平台」可查詢,並且叮嚀民眾及長者須注意詐騙,要把老本顧好,切勿輕信他人,「要有錢,才能理財。」若不了解哪些金融商品是合法商品,可以至金管會網站查詢合法金融業者名單,也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諮詢。從商業保險角度來看,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千位保戶申請理賠;再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但是隨著新療法問世,過去購買的保單不見得會理賠。因此,她建議,對中壯年族群需要定期審視以前的癌症保單,對於新式療法,像是機器人手臂、免疫療法、基因檢測等,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而年輕小資族而言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健康促進的外溢保單。她也將保單分為三大類型,首先是住院醫療、手術險;二為實支實付,憑醫療單據申請一定額度的理賠;三是近年詢問度較高的一次給付型保險,一旦確診,就可先領取理賠金,方便後續彈性使用。然而,罹癌後在申請商業醫療給付時,經常要往返醫院申請詳細病歷及診斷報告予保險公司。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表示,壽險公會提供「理賠醫起通」服務,民眾只要向一家保險公司提出申請並授權使用資料,只要是在合作的醫療院所就診期間,診斷證明及收據電子檔寄送予保險公司,並協助轉送患者其他家保險公司,加速理賠流程。該計畫目前有19家保險公司,全台17家醫療院所參與。同時,壽險公會也提供「保險存摺」服務。陳乙棋指出,有了這項服務,民眾只要透過手機,就能隨時隨地一覽自身所有保險資訊,網頁中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不同保單重要資訊,包括保險公司、商品名、險種、保額、日期等。他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並且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也將擴增項目,納入身故保額、住院日額等保單詳細給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揪團癌篩免費服務 精準篩檢及診治正夯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9日上午將重點放在癌症的預防與診斷,無論預防或診斷都進入精準化,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進行診治是未來趨勢,由於受疫情影響,國健署推出的癌症篩檢,民國110及111年減少約50萬人次,國健署推出「揪團篩檢」免費到職場服務,希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整體波動不定,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且有慢性病化的趨勢,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進行「五癌篩檢」補助,為了更有效的進行癌篩,也推出篩檢服務到職場,尤其是企業的女員工,只要符合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揪團20人就能到職場免費服務。至於口腔粘膜檢查,國健署補助營建工地揪團30人,可到工地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吳昭軍指出,111年共有130場工地口篩活動,陽性率約13.8%,為一般受檢者的1.4倍。論壇中,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也帶來最新研究,針對國內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進行口咽帶有HPV(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率的調查,發現健康男女有2.1%到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50萬人的口咽帶有HPV病毒,而口咽癌發生率已超車子宮頸癌,值得注意。婁培人說,50至60歲是HPV感染高峰,可能是因為年輕時感染HPV,但免疫系統並未將其完全清除,到了中老年,免疫系統較差,病毒再度活;或是30歲左右感染HPV病毒,歷經較長的潛伏期,50、60歲又冒出來。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因HPV感染導致罹患扁桃腺癌,抗癌成功後又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HPV導致的相關癌症,除了子宮頸癌外,也包括頭頸癌、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建議,無論男女都可接種HPV疫苗,來預防相關癌症。至於什麼人適合接種疫苗?婁培人指出,HPV疫苗的適應症為9至45歲,是依照臨床試驗收案條件訂定,超過45歲者須適應症外使用,如病人有意願施打,經醫師告知後,仍可自費接種。在癌症的診治上,多位講者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一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則指出,取得患者癌症組織等生物資料,是推展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礎,NBCT串接全台32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已取得82萬筆患者的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黃秀芬表示,收案條件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和胰臟癌共6癌別,無償提供符合資格者基因檢測,患者還可獲得免費贈藥的機會。除了常見的癌別適用基因檢測,方便醫師對症下藥,罕見癌症也是受益對象。以軟骨肉瘤或骨骼腫瘤為例,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由於軟骨肉瘤惡性或良性的診斷不太容易,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涉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非常有幫助。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除了進行少見癌的診斷及找出相對應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對於乳突性甲狀腺癌的復發者,也能利用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讓患者擁有再治療的機會。一般人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嗎?黃秀芬表示,基因檢測是針對患者進行腫瘤組織的基因檢測時,協助診斷及治療,若癌症與家族史相關,家族成員再去檢測就相對合理,若癌症與家族遺傳未必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不要盲目進行基因檢測,否則會讓患者及家人陷入緊張。今年癌症論壇邀請到知名主持人楊月娥及17歲就罹患血癌的女兒小蓁,分享當初診斷、治療中的點點滴滴。對於年輕愛女罹癌,楊月娥直呼「驚嚇度破表」,但事後回想,覺得患病看似是爛禮物,實為帶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陪伴要趁早,快樂要及時。」「雙方都是受害者,都很痛苦,所以不要情緒勒索。」小蓁說,媽媽時常打著「為她好」的旗幟要求她,但經由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才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她也鼓勵癌友抱持信念堅持下去,如同拉肚子一樣,過了就會好了;楊月娥則提醒年輕人,不要將健康視作理所當然,要好好珍惜身體。2023癌症高峰論壇是由國家衛生院與聯合報、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及多個病友團體共同舉辦,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1名癌症相關專家開講。
-
2023-04-0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聚焦癌友身心、新藥發展引熱議
2023癌症高峰論壇今年第五屆,為新冠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行,此屆主題「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癌症高峰論壇為與「聯合報」共同舉辦,自第一屆討論癌症治療方法、精準防癌以來,逐漸了解癌症不只是醫療問題,還包括患者心理、家庭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癌症論壇藉由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為國人主要死因,這次論壇進行全方位討論,協助病友及家屬處理癌症帶來的問題,今年論壇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面對癌症觀念,不只是面對癌症治療,更需要關照癌症病患、家人及照顧者,因癌症不僅對病人帶來衝擊,更讓家人、照顧者面對許多挑戰,相信論壇提供的資訊,可以讓病友、照顧者知道如何面對、處理及找到解方。游美月說,為期兩天論壇將從如何預防癌症、治療後如何避免癌症再復發,以及癌症術後照顧時,如何解決經濟與財務負擔等方面進行研討,在議題主軸方面為癌友身心、癌症新藥新發展、癌症預防、經濟負擔共四個面向進行討論。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今天上午論壇講者有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健保署長石崇良、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癌症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多個年頭,癌症時鐘連年加快,109年已來到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直接切除,第二種是化學藥物、放射線、賀爾蒙及標靶治療等外部介入的方式,達到「毒殺癌細胞」、「減緩癌細胞生長」。司徒惠康從「癌症治療面面觀」分析,目前研究走向「誘發體內既有的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等;國衛院、中研院、成大醫院已啟動合作計畫,並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研究「樹突細胞免疫療法」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健保署長石崇良主講「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時指出,去年癌症就診病患83萬人,健保癌症醫療花費達1300多億元,約占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其中癌藥費用支出達400多億元,每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約為10%,但健保總額成長率僅約4%,因此,癌症藥費成長率已高於總額成長率,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多達248億元。因此,癌藥如何透過醫療科技評估給予給付,或經病人使用後研判可能療效不佳,而必須退出健保格外重要。石崇良說,面對癌症治療的挑戰及展望,於短期策略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長期策略是健保協同商保、醫療保險更到位,面對高價新藥健保署擬推動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另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以及投保上限及額度有上限限制,這些必須一一與外界溝通研議解決方案。至於,在降低癌友高自殺風險方面,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台大公衛學院曾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一般而言,癌症自殺死亡率約一般人兩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近年政府雖開始推動癌友的心理照護,但仍嚴重力不足。方俊凱說,國健署雖在103年有醫院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但每家醫師僅一名心理師來負責癌友心理照護,面對龐大癌症病人,非常不夠,學會曾算過,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每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需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上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當罹患癌症後,病友、照顧者所面臨的心理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說,其實「照顧者面對患者有很大的責任,但誰來照顧他們?」因照顧者時間安排以癌友為主,但外界又寄予厚望,導致照顧者生、心理面臨挑戰,如睡眠、食慾、工作等常受到影響,也深陷焦慮、疲倦、委屈等情緒,進而反映在與癌友的互動,惡化雙方關係。「悲傷是起於失落,失落則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史莊敬說,當照顧者需求沒有獲得回應,心聲不受重視,就會感到失落,因此除了外界增加資源,分擔照顧壓力,照顧者也須傾聽內在的感受,並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才有動力繼續照顧癌友,溫暖雙方的心靈與情感。癌友營養攝取方面,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防癌,且預防再罹癌,地中海飲食原則為「餐餐攝食豐富蔬果全榖乾豆」、「天天不忘有牛奶及堅果」、「每周有適量優質蛋白」與「每月偶爾才吃甜食、紅肉」,適量優質蛋白指海鮮與豆類至少2份、雞蛋2到4個與白肉2份。針對保健食品,癌友若蔬果攝取不足,選一般人營養建議攝取量即可,避免多重補充或高量補充,以免干擾治療。「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乳癌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來就緊張的心情,又因為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說,「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該替之「賦能」,讓罹患乳癌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乳癌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夠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今年癌症論壇邀請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請他談談照顧罹患腦癌父親時的過程,他形容這是趟「生命教育旅程」,從接獲訊息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他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最珍貴、重要,也因此在父親最後的人生,他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這也成了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身為癌症家屬的他也鼓勵著照顧者們,要有隨手可得放鬆心靈的招數,可以是聽音樂或靜心冥想,他當時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薰香,除了自我放鬆也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4-08 癌症.其他癌症
主持人沈鴻元發病僅1小時走了!享年49歲 醫籲「隱藏癌王」出現3症狀快就醫
【本文重點】知名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因膽管癌病逝,享年49歲。去年5月被診斷出病情,住院治療3至4個月後出院,病情好轉。上周日還錄節目,昨晚與家人聚餐突然感冒發燒,隔天病發後不到1小時就離世。醫師表示,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若出現3症狀要注意,及早就醫。--by ChatGPT沈鴻元病發僅1小時亡 享年49歲「爵士一哥」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今(7)驚傳因病離世,享年49歲。沈鴻元去年5月診斷出膽管癌,住院治療了3、4個月,病情好轉後出院,他也十分樂觀,被關心病情他都表示狀況不錯,一直都有在進步。他上周日還和好友蘇重錄節目,本來都還好好的,昨晚沈鴻元還與家人聚餐,結果突然有點感冒發燒症狀,隔早病發僅1小時就撒手人寰。沈鴻元有「爵士一哥」之稱,在廣播界有相當的地位,他的離開令許多聽眾不捨。好友資深樂評蘇重在臉書發文哀悼:「實在太震驚,到現在都不能相信。沈鴻元,好走。」間接證實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好友何穎怡也在臉書發文哀悼表示:「老天太殘忍。他才49歲。我絕不信神,永遠心中無神。因為神若存在,不會懲罰好人。創世意義只為看戲?最最不能忘記剛踏進愛樂時,他不認識我,巴著雷光夏要她介紹我們認識。從此這位高大壯碩的爵士男就成為我生命裡的一幅美麗光景。他會去一個有酒有菸有肉有音樂有胡說八道損友的地方。別跟我說那就是天堂。天堂不配!」愛樂電台在臉書粉絲專頁貼出照片及遺言,紀念這位畢生奉獻給爵士樂的「爵士一哥」:親愛的聽眾朋友,「爵士一哥」沈鴻元,在今天離開了我們...雖然不捨,但每當搖擺的旋律響起,你總會想起他。當然,還有那「沈氏幽默」會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請用一首爵士樂,為他送行。哦,你知道的,不夠「屌」的,不行!「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沈鴻元!你可能已經聽說,我去了那個充滿爵士樂的天堂!不用為我擔心,我會在那兒和爵士大師們乾杯!」出現3症狀要當心 小心罹患膽管癌許多名人都因膽管癌病逝,包括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資深歌手美黛、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之子辜啟允等。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余承儒表示,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男性略多於女性。大部分膽管癌並無明顯成因,但一些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道寄生蟲感染的病患,或是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都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膽管癌。另外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他提醒,一般只有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才會因為膽管阻塞而造成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但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並不明顯。民眾一旦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時,要盡早就醫檢查,有可能是膽管癌的初期徵兆,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膽管癌致命率高!8成患者罹癌時多屬晚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內科肝膽科主任賴學洲表示,膽管癌不易被發現診斷出來,尤其當腫瘤不到2公分或者3公分以上,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常不易發現病灶,導致高達7至8成患者被確診罹癌時多屬晚期,癌細胞已淋巴轉移甚至遠端轉移至肺部或骨頭、腦部,讓治療變得棘手。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由於肝內膽管癌的惡性度高存活率低,賴學洲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菸酒及食用油炸油膩食物等,目前建議有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透過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肝功能指數、肝內膽管癌的CA199癌症血清標記等,仔細確認肝臟及膽管情況,才能「肝膽相照」保健康。延伸閱讀:.尿液變深、糞便變淺…「隱藏版癌王」膽道癌7危險因子:膽結石也需留意.噁心想吐、上腹痛是膽囊癌?醫:6個高危險因子要注意,做這檢查才心安.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7 癌症.皮膚癌
「金剛狼」休傑克曼疑癌復發動刀!醫:基底細胞癌像黑痣易輕忽,一方法預防
主演電影「金剛狼」男星休傑克曼,近日在社群放上自拍影片,鼻頭貼著醫療膠布,疑似是多年皮膚基底細胞癌復發,目前正等待檢驗結果。休傑克曼在影片中提醒,出門請做好防曬,不要輕忽太陽的威力,「自己就是從25年前埋下的病因至今。」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為皮膚最常發生的癌症,同時也是最好治療的癌症,建議民眾平時務必做好防曬,以防癌症上身。基底細胞癌像黑痣,易被輕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皮膚表皮分為三層,從上而下為角質層、鱗狀細胞層與基底細胞層,一旦基底細胞發生突變即會引起癌症,基底細胞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約數百人,高於同樣為皮膚癌的鱗狀細胞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約數十人至一百多人,惡性黑色素瘤則為十萬人約個位數,因此,基底細胞癌為皮膚最常發生的癌症。潘企岳表示,基底細胞癌其實很像一顆黑痣,往往會被輕忽,但若此黑痣出現範圍漸漸擴大,邊緣開始隆起,且黑痣中間常常破皮、潰瘍、不容易癒合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並進行切片檢查,一旦確診後,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只要手術切除乾淨幾乎不會復發,僅需治療後定期追蹤即可。長期日曬好發 預防務必做好防曬潘企岳指出,基底細胞癌好發原因多與日曬有關,因此,西方人較東方人容易罹患此病,可是基底細胞癌為皮膚最常發生的癌症,因此,國人患病情形也不少見。基底細胞癌好發部位在臉頰、鼻頭或耳朵,但也可能是接觸化學物質等非日曬因素,造成基地細胞變異,此類發生部位可能在生殖器或腋下等處。潘企岳提醒,基底細胞癌發生原因是長期日曬,為預防癌症,防曬十分重要,在陽光強烈下,應撐傘、戴口罩、戴寬邊帽及擦防曬乳,以降低罹癌風險。疾病百科/皮膚癌皮膚癌是指皮膚表面發生的惡性腫瘤,好發生臉、頸、手臂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金剛狼」罹患的基底細胞癌,通常看起來表皮周圍光亮凸出;呈現膚色伴隨有微血管擴張的小腫塊,中間偶爾有潰瘍傷口,70%到90%發生在臉部等陽光照射到的地方。》看詳細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3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不只治療能理賠 更照顧癌友後續生活
「罹癌是一個長期抗戰,出院後的營養補充及後續復健也非常重要,但一般的保險不會理賠,累積下來是一筆可觀的經費。」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指出,保險公司可以為客戶做的除了保險理賠外,更可以協助顧及癌症保戶的生活所需,在保戶最徬徨無助時有「健康守護圈」的陪伴,讓病友免於恐懼,也是保險公司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陳碧玉表示,服務客人理賠的過程中,發現客戶領到理賠金後,若不知道如何運用規劃,不一定有力氣及資源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專業的健康照護訊息。南山人壽意識到,要把客人照顧好,就必須把關懷服務從罹癌前延伸到治療後,才能實際解決病友、以及病友家屬的困難。例如,在獲知自身罹癌當下,很多民眾會感到恐慌、不知所措,希望尋求第二位醫師的專業意見,為此「健康守護圈」就提供保戶可取得專業醫師一對一的第二意見諮詢參考。陳碧玉回憶,之前有位住在台中的保戶,為了諮詢第二意見特地北上,因感受服務專業安心,其後定期坐高鐵往返台北看診治療,知道這位保戶的經歷,讓她非常不捨,「後來我們就決定與北中南知名醫療院所簽約合作,讓中南部保戶不用辛苦奔波。」陳碧玉指出,目前健康守護圈已與40多家企業合作,盡可能囊括了罹癌前、中、後期會需要的服務。她說,「乳癌患者手術後,外觀的改變會影響個人自信心,依此痛點設計的術後內衣服務,對於有需要的民眾就很貼心。如果家人工作忙、無法陪病回診,健康守護圈也有看護媒合、或是提供家事服務的夥伴。」健康照護企劃部是南山人壽近年新成立的部門,成軍兩年多來,團隊成員持續透過市場調查及訪談癌友親身經驗,去補足病友在不同階段需要的服務,希望讓健康照護能更全面。為了民眾的健康,也推出「健康促進概念」的各類外溢保單,透過各種健康促進行為獎勵機制鼓勵民眾更健康,只要使用BAM活力洋溢App、打特定疫苗或定期健檢,關心自己的健康,就有機會得到健康獎勵、保單現金回饋、保費折扣或保額增加等誘因,這些做法,也是保險公司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健康促進的具體作為。」保險的概念是希望保戶在面對風險時,仍可支持家庭及日常生活正常運作,因此,該如何依照自己需求買「用得到」的保單?陳碧玉建議,手邊沒有充裕現金的小資族,可以買一次給付型定期癌症險,當確診罹癌時,就會給予一筆理賠金,以備治療、照護等費用支出。她建議,現今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像是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療法、機器手臂微創切除手術等新式療法,讓治療有更多新選擇,建議民眾可增購「癌症補充包」補足保障;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請專業壽險顧問協助定期檢查保障缺口,特別是幾個重要人生階段,如剛出社會、結婚生子、退休等,必須做好保單健檢,才能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當下的保障。👉🏻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聞癌心驚驚,小資族癌症險要怎麼買?
癌症時鐘不斷快轉,無法預測下一個罹癌的會不會是自己,能做的準備就是增添足夠的商業保險,免於日後一邊治療、一邊還得為財務憂心。不過對於剛出社會的小資族,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該怎麼選擇癌症保單?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建議,可以優先考慮一次給付型定期癌症險搭配醫療附約,並在人生的重點時期,彈性以補充包方式購足保障。打破傳統觀念,年輕人可以這樣買陳碧玉說明,早期民眾投保的癌症險設計,多著重在療程型的保障,像是因罹癌給付住院日額、手術、門診、放化療的給付等,但缺點是,需要等到治療後、花了錢,再向保險公司申請才會獲得理賠。所以對於手邊沒有太多資源的小資族,一次給付型癌症險反而能在確診癌症後,先拿到一筆理賠金可彈性運用。「定期醫療險也會是預算有限的年輕人考慮首選。」她打破傳統觀念,以前認為保險要買終身,但過去高利率時代,保費便宜,花幾千元就能買到100萬元的保障,但是現在同等的保障可能要花到好幾萬元。「如果堅持買終身保障,花一樣的保費,保障額度只有20、30萬元,反而定期險可能可有100萬元保障,萬一不幸罹癌,哪一個能即時支應救命錢?」為了提升保戶健康促進的意識,她也向年輕的小資族大力推薦「外溢保單」,只要民眾願意進行健康促進行為,如施打疫苗、使用健康促進APP、參加政府鼓勵的癌症篩檢,或者進行年度健康檢查,體況達標者就會有機會依商品設計得到現金回饋、增加保額或保費折扣的優惠。年輕人保費低,如果又有運動習慣、保持良好作息,還能獲得健康獎勵的回饋。依人生各個階段,定期檢視保單因應醫療科技進展,像是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療法、機器手臂微創切除手術等新式療法,有些治療健保沒有給付且所費不貲。陳碧玉建議,可依人生各階段需求,彈性增購「附加條款補充包」,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檢查各項保單,特別是幾個重要人生階段,如剛出社會、結婚生子、退休等,請專業壽險業務協助做好保單健檢,才能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當下的保障。同時,「醫療通膨」問題也不容忽視。她說,隨著人口結構老化、醫療費用只會越來越高,可以預期「醫療的通膨率,有可能會比存款利率高到三倍以上。」癌友的守護圈,擴大照護生活大小事陳碧玉說,南山人壽的健康照護企劃部創立兩年多,透過市場調查、訪談癌友親身經驗,持續去補足過去看不見的需求缺口,希望讓癌友得到的照護更全面。「健康守護圈」攜手超過40家合作夥伴,提供保戶從罹癌前、中、後期的各種服務,甚至是恢復後的生活照護等疑難雜症的協助。她說,傳統療程型癌症險的保單,理賠金不一定能完全滿足癌友的生活照護所需,舉例來說,「保戶若確診罹癌無法正常飲食,專業營養品的補充非常重要,但一般的保險不會理賠,累積下來是一筆可觀的經費。」現在透過服務賦能的癌症保單、加上健康守護服務,提供一次性給付搭配每年生活照顧金,可以協助保戶得到更好的照顧。特別是獲知罹癌當下,病友的腦子一定相當混亂,可能想尋求第二位醫生的專業意見諮詢,為此,保險公司為保戶提供專業醫生的一對一諮詢服務,讓保戶有充裕時間討論之後的療程方向。以前健康守護圈的這項服務僅與北區醫院合作,曾有保戶坐高鐵南北往返,到台北尋求第二意見的醫療單位諮詢,這讓南山的團隊深受啟發,為了減少病友交通奔波之苦,決定擴大與北中南醫療院所簽約合作。陳碧玉指出,癌友後續的復健與生活維持也很重要,透過保險公司的品質把關,為保戶挑選值得信賴的合作廠商,健康守護圈的合作夥伴提供包括為乳癌患者客製化內衣、居家清潔服務、線上心理諮詢、照服員媒合等服務資源,在理賠後持續提供保戶所需服務,協助保戶解決難題,希望讓癌友在最徬徨無助時,隨時有「健康守護圈」陪伴在側。●陳碧玉學歷: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交通大學管理科學所碩士現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 「給病患神隊友的一句話」「人生在面對這樣情況會覺得害怕、無助,關鍵時刻讓健康守護圈一路陪伴你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
「當大家越放鬆的時候,身為免疫力低下族群的我們,反而必須更加小心。」今年將滿25歲的陳紹軒,曾獲選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4年前被確診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癌,嚮往日本文化,計畫赴日留學的他,先後因癌症治療,加上遇到新冠疫情高峰,不僅一再順延出國計畫,在疫情期間,更是過得提心吊膽。病友團體呼籲,在疾病治療之外,應重視免疫力低下病友的人生規劃,幫助此族群獲得應有的保護力。曾夢想赴日 因抗癌、疫情延後至今陳紹軒說,他在大二暑假確診淋巴癌,滿心期待升上大三可以申請到日本留學交換,因為治療被迫擱置,心裡滿是遺憾。歷經六個月的化療,醫師告訴陳紹軒,體內癌細胞受到控制,可以回校復學。陳紹軒原以為可以重新踏上逐夢之路,卻在留學申請的體檢報告書中,發現癌細胞復發,出國再次夢碎。發現復發後,陳紹軒開始第二次的治療,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都住在形同「無塵室」的移植病房中。所幸治療後,至今病情獲得控制。陳紹軒表示,第二次癌症治療期間,他申請上赴日交換的資格,並保留資格一年。然而,2021年療程結束,陳紹軒原以為終於可以赴日留學,卻遇到新冠疫情高峰,被迫選擇線上授課。他感嘆,「想出國主要是想體驗當地文化,跟在地有所連結,只能線上上課心裡充滿遺憾。」【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免疫力不穩定 卻面臨疫情高峰陳紹軒表示,醫師告訴他,自體幹細胞移植三年內,免疫力皆會處於不穩定狀態,需要格外注意防疫,我們面對新冠疫情壓力比一般人還大,每次出門都戰戰兢兢,除了口罩、護目鏡不離身,也必須儘量避開人群,減少在外逗留時間。即便如此謹慎,他仍在今年初不幸染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像陳紹軒一樣的年輕病友,正處在求學、實現理想的階段,除了癌症治療,還要面對新冠疫情雙重夾擊,在自體免疫低落的情況下,身處危險之中。病團:應幫助年輕病友自由逐夢劉桓睿說,這群病友正值人生起步階段,卻因為面對新冠疫情的保護力不足,在多數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的同時,他們的人生規劃、日常生活仍處處受限。指揮中心去年專案引進能夠增加免疫力低下病友保護力的新冠病毒長效型單株抗體,現規劃6大類免疫低下患者可透過公費使用。劉桓睿表示,在疾病治療之外,政府應更多關注患者面臨的人生轉折,和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挫折。陳紹軒則表示,若有更多不同藥物、疫苗能夠強化免疫力低下族群的保護力,「是非常有幫助的事。」他建議病友主動和醫師討論,遵從醫囑進行選擇。此外,部分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亦可能出現免疫力低下問題,卻未被納入公費使用的資格。劉桓睿直言,這群不適合接種疫苗、卻因免疫力低下面對新冠病毒威脅的患者,也應受到保護。他呼籲執政者回歸「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增列預算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讓真正有需求的患者獲得應有保護力,而非以財務負擔為由,限縮使用對象。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大腫瘤專家抽絲剝繭 終於揭開母女罹癌真相
「黃醫師,我那麼年輕就得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骨骼,我好不甘心,我好想活下去….」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的門診當中,一名年約30歲的輕熟女因為癌細胞轉移而沮喪不已。她是三陰性乳癌病患,一年多前診斷早期乳癌,已接受手術及完整的化學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年後,癌細胞竟然大爆發,且已經擴散、轉移到內臟、骨骼,但求生意志很堅強的她,依然不斷尋求活命的契機。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 讓乳癌威脅如影隨形黃柏翔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名輕熟女的媽媽也是三陰性乳癌病患。由於年紀尚輕便罹患乳癌,加上又有乳癌家族病史,他強烈懷疑這名輕熟女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出爐後一如所料,這名輕熟女的確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黃柏翔研判,她的母親應該也是類似狀況。目前,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經基因檢測,若證實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可健保給付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在黃柏翔的建議下,這名輕熟女開始服用PARP抑制劑,病情穩定控制長達一年半,在這段時間,這名輕熟女不僅不需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更可以正常工作,平常也有體力和朋友吃飯、聊天、上健身房、做SPA,日子充實而精采。精準醫療 就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黃柏翔在與病患互動時也發現,許多病患、民眾不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也不清楚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的關聯性。他解釋,傳統治療癌症是採一體適用的方式,診斷出某個癌症,便使用對應的化學治療,有些病患有效,有些病患治療效果較差。這就像直接購買西裝成衣,頂多只能從既有尺寸挑選,無法進行細膩的個人化調整,當然無法每個人都合身。而精準醫療比較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希望讓每位病患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在執行精準醫療之前,病患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再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標靶藥物。以上述輕熟女病例來說,這樣的治療策略確實發揮了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的效果。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多數都在可控範圍。破壞癌細胞修復功能 就有機會掌握先機事實上,不只乳癌,BRCA基因突變也與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種基因突變跨越多種癌症。黃柏翔進一步解釋,細胞中DNA若受到損害,有專門的機制負責修復,而BRCA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因此,若BRCA或其他負責修復DNA的基因出現突變,細胞修復受損DNA的機制就出問題,進而產生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現象。現在,病患的腫瘤細胞若帶有HRD,或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都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如此才有機會有效壓制癌症,爭取一線生機。基因檢測結果 用藥重要參考指標以三陰性乳癌患者為例,約5%-10%有遺傳性BRCA突變,卵巢癌的病患中,約半數腫瘤有HRD表現,腫瘤細胞或遺傳性BRCA基因變異比率則有25%,而攝護腺癌病患當中,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率約10%,其中大多是BRCA基因突變,胰臟癌病患則有5% 找到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以上病患在選擇療程的時候,基因檢測便成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請相信醫師 勇敢拒絕偏方誘惑黃柏翔提醒,家中若有親人患乳癌、卵巢癌,而自己也有類似癌症病變,或年紀輕輕便確診乳癌、卵巢癌,建議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接受基因檢測,釐清資訊。當民眾確診患有癌症,也請一定要相信醫師。無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治療,現在已有多種藥物、療程組合可供選擇,效果都經過實證研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治療副作用已遠比過去減輕許多,實在沒有坊間流傳那樣恐怖。每當看到病患因誤信偏方或害怕正統治療而延誤病情,黃柏翔醫師就會感到非常惋惜,他期待所有癌症病友在與腫瘤科醫師溝通、討論後,都可得到適合的治療,生命也可以持續精彩、發光發熱。● 黃柏翔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現在的醫療很進步,要對醫師有信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從預防、治療到生活品質 國衛院以研究支持癌友
醫療科技進展迅速,全癌別五年存活率已突破六成。患者存活時間延長,癌友生活品質、身心健康與社會連結等層面漸受重視。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不僅投入資源研究治癌藥物、開發癌前病變分析工具,亦跨國合作進行癌友身心及生活品質研究,並受國健署委託執行「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多年,這全都是優化癌症治療環境。「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 四十年,國衛院作為全國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關於癌症的預防與治療的研究不遺餘力。」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除了治療藥物、癌症疫苗與細胞治療等新醫療科技開發,輔導產業技術移轉推展到臨床研究,讓癌友能使用到療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藥品及療程,也是國衛院努力目標。「癌症是否能預防?」是近年熱門話題。司徒惠康表示,「所有的疾病都有病發前的徵兆與症狀,找出造成症狀的各項因素,從預防端著手是根本之道,癌症也不例外。」他舉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近期開發一項針對初期口腔癌前病變危險因子評估分析的工具,同時持續修正、驗證口腔癌前病變的風險預測模型,未來希望將此篩檢工具加入篩檢項目,找出高為族群,並結合人工智慧,發展口腔癌病灶的自動化辨識機制。「癌症不僅對患者個人及其家庭造成經濟負擔與身心靈壓力,也對社會整體造成難以估計的生產力與經濟損失。」司徒惠康表示,癌症治療的複雜度高,需要不同科別互相配合,為提供國人高水準之癌症照護,國健署委託國衛院「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規劃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制度,實施至今逾十年,已有六十二家醫院通過認證,占全國年度新診斷癌症個案數約百分之八十五。認證標準也隨時代演進進行修正,分別加入了「心理照護諮詢」、「緩和醫療照護」兩大基準,在治療之外,也重視癌友身心照護的需求,「期待肩負起協助癌友面對癌症的身心靈衝擊,並藉由高品質的醫療提升存活率減少病人的焦慮。」「患者罹癌後,除了身體症狀的困擾,還需面對『死亡的預想』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罹病後所衍生的經濟負擔,研究指出癌症病人的自殺死亡率是一般大眾的2.5倍。」司徒惠康指出,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後,癌症診斷後前兩年整體病人自殺風險下降了兩成,足見經濟問題對於患者心理帶來的負擔之重。不過他也說,除了積極解決患者因病而貧的經濟負擔,藉由身體症狀解除、情緒調適與心靈照護,增加病人的信心,也是讓患者對未來懷抱希望以燃起抗癌的鬥志,降低患者出現自殺企圖的機率的重要途徑,需要受到更多重視。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曾協助「歐洲癌症治療研究組織 (EORTC)」進行肝癌生活品質問卷國際合作計畫之臨床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探討影響肝細胞癌病患其生活品質之臨床與種族特徵差異。「這項研究發現,已婚之歐洲病患在生活品質與疲勞2個項目,較未婚之亞洲病患為差。」司徒惠康說,這可能由於亞洲國家普遍實施肝細胞癌之預防檢查,有助肝癌早期診斷,而婚姻觀念與婚姻中兩性責任的不同,也造成了癌友在生活品質上的差異。他表示,依據不同癌症、不同癌症期別、不同病程、治療方式等因素,對癌症存活者之生活品質進行研究,將是國衛院未來研究方向。 司徒惠康表示,過去二十年癌症醫學在預防篩檢、診斷治療到安寧緩和照護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進展。他指出,隨著治療方式的優化,許多晚期癌症現在即使不能完全治癒,也能有效控制,並且保持良好生活品質,「病友們一旦確診罹癌後,一定要和醫療團隊配合,好好接受治療;過程中遇到困難、壓力的時候,也要尋求支持,一起攜手前行。」●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在癌症病友、照顧者的痛苦與需要中,看見身為研究人員的責任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吃錯增加癌症復發風險!營養師:保健食品挑選把握2原則
不少癌友會在常規治療之外,服用營養品、健康食品等。癌症病團調查,國內超過8成患者曾在罹癌後使用保健食品。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呼籲,癌友服用保健食品需注意劑量與均衡2原則;根據國際研究發現,罹癌病人單一營養品服用劑量過高,甚至有可能增加癌症復發風險。黃孟娟表示,癌友治療過程中,若副作用還不至於影響正常攝食,建議仍以六大類飲食均衡攝取為主,不必特別服用保健食品。她指出,癌友食物選擇應把握「質重於量」的原則;化療過程中體力勢必受到影響,建議攝取魚肉蛋豆類 (如: 鮭魚、鱸魚、豬里肌、雞胸、豆腐等常見食材)等優質蛋白質,補足「必要胺基酸」,可幫助組織修復,也能讓免疫細胞合成更有效率。癌症治療期間,「除了一般劑量,即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的綜合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以外,比較不建議常態、重複或較高劑量補充保健食品。」黃孟娟表示,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等機構的治療指引,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僅建議使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且劑量與健康成人相同即可,民眾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適合本身年齡的合適的用量。她表示,國外曾有研究顯示,患者食用過量的維生素A,或維生素A、E的複合劑,反而可能增加肺癌再發的風險。黃孟娟也說,麩醯胺酸雖可幫助患者粘膜修復,但也有國際研究指出,服用過量導致血癌復發風險增加。她說明,此類保健食品建議只在黏膜潰瘍症狀嚴重期間使用,若症狀緩解即應停止補充,不可作為常態性使用。坊間流傳靈芝、冬蟲夏草及牛樟芝等多醣體成分可防癌、抗癌。黃孟娟表示,多醣體的作用是提升患者免疫能力,並無法直接殺死癌細胞,所以接受癌症治療(如: 手術或化放療) 是相當重要。她指出,若病人希望提升免疫力,可以多吃杏鮑菇、猴頭菇、金針菇、黑白木耳等常見菇類,這些天然食物中就含有十分豐富的多醣體。此外,黃孟娟指出,市面上常見的癌症配方、腫瘤配方等多為「均衡營養品」通常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也有均衡的維生素礦物質,某些腫瘤配方會添加能夠刺激免疫力的營養素,如: 抗氧化營養素或魚油等,如果是政府認證過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可在食藥署網站查詢,使用時不必擔心劑量問題,「是安全的營養補充方式」。她表示,此類營養品通常兩罐可以抵一餐,具有飽足感,患者食慾不佳時可進行補充。一般也可以加入咖啡、巧克力粉與水果攪打成汁汁以變換風味,也可以打成冰沙,都能更好入口。●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營養給力,治療順利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照料自己不是自私!心理師籲癌症照顧者重視身心健康
過去癌症照護主要關注治療層面,近年因癌症患者存活期延長,癌友心理健康漸受重視,然而癌症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卻鮮少被提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史莊敬指出,癌症照顧者長時間「以被照顧者為中心」生活,生理上的作息、睡眠,以及心理上的焦慮、疲倦和失落都十分常見。他呼籲社會不要忽略照顧者的健康狀態,「顧己是顧人的基礎,照料自己不是自私,是癌症照顧者的責任與權利。」「想出去走走的念頭是不是很糟糕?」、「我垮了家人怎麼辦?」史莊敬表示,癌症照顧者往往基於社會及旁人的期待,對自己生理、心理需求視而不見,壓抑心中感受。他指出,照顧者在時間安排上都以病友為主,加上必須面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身體異狀、失能帶來的威脅感,以及心裡擔心被照顧者終將死去的「預期性失落」,長久以往導致焦慮、疲倦、失落的情緒累加,睡眠、體力、專注力與食慾等也會受到影響。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傾向壓抑情緒,並認為被照顧的家人不會察覺,實則從說話的口氣、耐心降低以及動作粗魯等生活細節,仍會反映出照顧者身心承受度有限。他也指出,照顧者在家人罹癌後,被迫暫緩原有的人生規劃,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憧憬,甚至性生活減少、經濟負擔加重等,都會造成照顧者的悲傷情緒,「悲傷起於失落,而失落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承認並允許自己難過,是照顧者走出失落、壓抑情境的第一步。」史莊敬表示,放下過高道德標準帶來的束縛,聆聽自己內在的需求,為自己找到喘息空間,照顧者才能累積能量,在癌症照護的「馬拉松」中繼續前進。他指出,透過政府的長照資源,或家庭成員輪流照顧,可讓照顧者有時間補足睡眠,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史莊敬也建議,比起預想罹癌家人康復後可以一起做的事,照顧者不如思考有什麼是「當下可以的好」,也許是一起散步或上網看一場電影,練習回到當下,把握和罹癌家人共處的時光。●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撫慰你辛勞的身心靈,需要來自你的允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4 癌症.頭頸癌
53歲男舌部潰瘍誤以為火氣大!竟罹「口腔癌第三期」,菸、酒、檳榔是元兇
【本文重點】一名53歲的建築工人,因為數十年來一直保持菸酒和檳榔的習慣,半年前出現了口腔潰瘍,最終確診為口腔癌。他接受了手術、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並成功戒掉了不健康的習慣,目前狀況良好。醫師提醒,口腔癌是好發於中年男性,最常見的導因元兇是菸、酒和檳榔,若口腔內有異常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以手術為主。--by ChatGPT53歲男舌部潰瘍誤以為火氣大 竟罹「口腔癌」53歲王姓男子維持菸酒及檳榔習慣數十年,半年前出現舌部潰瘍,以為是火氣大,自行購買口腔藥膏塗抹,未見療效後就醫,確診是口腔癌,立刻接受手術等治療,恢復良好。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53歲王男是建築工人,每天藉由嚼檳榔、抽菸與飲用藥酒提振精神,此習慣維持數十年不變,但半年前出現舌部潰瘍,一開始以為只是火氣大,自行購買口腔藥膏塗抹,未見療效後就醫,切片確診是口腔癌第三期。醫院隨即安排手術,王男再陸續接受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加強效果;王男在治療期間也戒除菸酒及檳榔,目前恢復良好,重回職場,扛起家中經濟重擔。口腔癌好發中年男性,菸、酒、檳榔是元兇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成存芝表示,台灣每年約有7000人至8000人確診口腔癌,逾3000人因口腔癌過世;口腔癌好發於50歲至60歲的中年男性,菸、酒、檳榔是最常見的導因元兇。成存芝說,口腔癌常見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紅白斑與黏膜下纖維化,不同症狀有定期追蹤、雷射燒除等處理方式,必要時須安排切片檢查;若口腔內有超過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或硬塊,應儘早就醫。目前,口腔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切除口腔病灶,大部分患者也須接受頸部淋巴結廓清,將癌細胞可能竄逃的路徑一併清除;切除後若口腔缺損較大,需加做皮瓣重建,再依臨床狀況與病理報告,評估後續是否做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延伸閱讀:.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項癌症都能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3 癌症.頭頸癌
陳凱倫罹扁桃腺癌,頸開12公分切腫瘤重生!出現頸部腫塊、聲音改變...6種症狀要當心
【本文重點】資深藝人陳凱倫,去年11月發現右頸部有異狀,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進行35次電療,但他擔心會失聲,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他期盼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by ChatGPT曾3度獲獎廣播金鐘獎的資深藝人陳凱倫,在去年11月65歲時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住院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再進行35次電療,但他為了還能使用嗓子,因此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摸到右頸鼓一塊 竟檢查出扁桃腺癌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凱倫表示,94歲媽媽去年住院6次,他天天去醫院探望,去年11月中他如常去醫院照顧媽媽,轉頭講話時摸到自己右頸部鼓出一塊東西,當下就掛號醫院的耳鼻喉科,初步檢查說沒事,但安排進一步切片檢查後發現不正常,醫師要他馬上去做正子掃描攝影,當下他就知道是惡性腫瘤,當天仍忍著疲憊與驚嚇完成活動主持,也請老婆不要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病情。開刀日逢65歲生日 也是「重生日」陳凱倫3周後在老婆安排下,於台大醫院手術切除腫瘤,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疤。他表示,開刀那天12月14日剛好是自己的65歲生日,也是「重生日」!昨日(21日)他再度發文感謝老婆黃莉屏,謝謝老婆這些年為自己的犧牲與成全,如今罹癌老婆幫忙處理一切對內與對外的事務,一切都仰賴著她,期盼自己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最後更表示「老婆繼續是我這輩子的『專屬經紀人』。她說了算!」,今22日已是自己重生的第98天!不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 擔心會失聲改吃化療藥陳凱倫在台大醫院開刀切除腫瘤後,原本醫師判定不用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為了活命只能答應。但後來接到某歌王友人傳訊透露自己10年前也得癌症,做5次電療之後就不做了,因為沒有聲音讓他覺得「那我活著要幹嘛」。這讓靠嗓子吃飯的陳凱倫也擔心電療會失去聲音,最終和醫師討論決定改吃化療藥。當時醫師還警告化療藥可能會有「嘴巴爛光」的副作用,但很幸運地到現在,僅到晚上容易嗓子啞及感到疲倦,其餘沒有太多副作用。感恩老婆照顧 讓癌症4期→1期這段時間陳凱倫在老婆悉心照顧下,原本曾被醫師研判為「4期」,開刀後主治醫生稱是「1期」,抗癌的艱辛路程全都曝光。除了服用化療藥治療,老婆每日為陳凱倫準備健康養生餐,買最新鮮的食材,讓他只吃原型食物,不吃任何加工食品。他也喝大量綠茶,每天清晨固定到公園吸收芬多精,勤練太極拳。「這次回診,醫生很驚訝我恢復特別好!」,被醫師誇讚恢復狀況不錯,經評估5月之後應可逐步回到工作崗位!頸部發現腫塊並持續變大 檢查發現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耳鼻喉科林奐宇醫師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至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林奐宇提醒,另外腫塊發生的部位也是一項有利的鑑別線索,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但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也會也其他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這些也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6種症狀恐是惡性腫瘤 應做頭頸部詳細檢查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實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林奐宇提醒,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延伸閱讀:.耳朵痛不停恐是癌前兆!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中年男子右耳長期疼痛 一檢查竟是扁桃腺癌.男吞嚥困難!拖半年檢查發現罹扁桃腺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2 醫聲.醫聲要聞
影/人生最後一哩路怎麼決定?這本書讓你一「掃」就通
「期待走出加護病房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後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去年底出版、月初正式上架的20週年紀念專書「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紀錄肺臟受贈者、國內不孕症權威林禹宏從罹癌、移植到復健的生命故事。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說,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是病人自主的核心概念,希望民眾在走入生命末期之前,能夠進行臨終規劃,不論是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或選擇安寧緩和醫療,讓自己不受非必需的醫療行為所苦,或者捐贈器官讓生命意義延續,都能讓自己走得安穩,留在世上的親友也能安心,「更圓滿地去完成這條人生必經的道路。」跳脫官方框架 紀錄真實故事「『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絕對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劉越萍強調,書中以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緩和、病人自主權利三大主軸,第一章節就以有血有淚的個案故事為開頭,真實紀錄他們面對生命抉擇的思慮過程,以及臨床現場的獨家目擊,讓讀者能夠更有臨場感。紀念專書第二章節是全書重點,紀錄「十個改變生命意義」的故事,以及默默推動重大里程碑進展的各界人士。劉越萍表示,透過他們的分享,期待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電影『可可夜總會』裡面說,死亡不是終點,真正的終點是被遺忘,我們希望這些努力被歷史記得。」書中寫道,腦死判定和器官移植立法的濫觴,是40年前肝臟移植權威陳肇隆進行的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某日,長庚醫院加護病房中,一名僅19歲的肝昏迷病人,亟須換肝救病;同時,急診室送來一名車禍「腦死」的病人。陳肇隆當時只是一名資歷尚淺的主治醫師,他冒著被起訴坐牢的風險,取出腦死病人的肝臟,移植到肝臟衰竭病人身上,完成移植創舉,掀起各界討論腦死判定的輿論巨浪,也催生了器官移植立法。談到現今都廣為民眾接受的安寧照護,淡水馬偕醫院開先例之風,民國79年成立全台第一個安寧病房的故事,也在本書第二章詳載。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回憶,社會談論生死的風氣仍相對保守,在馬偕設立安寧病房後,安寧療護的理念才在全台開枝散葉,進而促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另外,善終三法的最後一哩路,則是前立法委員楊玉欣奔走促成《病人自主權利法》。身為罕見疾病病友的楊玉欣在書中談及,深知重病患者受盡病痛磨難的煎熬,思考著建立一條「安全防線」,不要再讓更多家庭和病人落入痛苦深淵。最終,她在立法委員任內立法完成,讓民眾可以依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預先說明若遇到重病情形,願意、不願意接受何種醫療行為。該書第三章節則以「他山之石」為題,內容比較世界各國的器官捐贈制度。劉越萍說,各國制度主要分為與國內相同的自願捐贈制,以及預設默許制兩種。她指出,制度並無孰優孰劣,除了需視當地民情及文化背景而異,也須設置完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提升捐贈比例。QA設計 解決常見疑惑另外,民眾常見的問題,本書也有專章幫大家解答,例如「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為了解決大家的疑惑,紀念專書設計QR Code讓民眾透過手機掃描即可連結相關網站,獲知更詳細的資訊。及早臨終規劃 人生圓滿謝幕「在醫學走到盡頭,沒有治癒可能的時候,如何把握僅剩的時間,做更有意義、價值的決定,需要及早準備及規劃。」劉越萍說,人終究有離開世上的一天,不論是藉由器官捐贈延續生命意義,或是透過安寧緩和醫療、預立醫療決定書讓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更加安適好走,能夠與家人、朋友好好告別,讓逝者人生圓滿謝幕,生者心裡平安,需要民眾儘早開始規劃。她強調,讓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活得更精彩,就是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的意義。
-
2023-03-22 癌症.其他癌症
尿液變深、糞便變淺…「隱藏版癌王」膽道癌7危險因子:膽結石也需留意
【本文重點】台灣近年膽道癌患者以4%比例增加,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最高,但多無典型症狀,常被界定為肝癌。雖手術切除病灶是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後容易復發,存活率低。近年免疫治療加入治療方案,有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平均存活期超過1年。但費用是一大負擔,療程至少要上百萬。建議50歲以上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by ChatGPT57歲劉先生是中藥行老闆,5年前出現消化不良,進食就脹氣,起初以為是胃問題,自行抓中藥治療,不過後續出現黃疸,皮膚變黃,「連床單都睡成黃色」,半年後才就醫,確診肝內膽管癌第3期,當時腫瘤已有10.5公分,研判無法開刀摘除,在醫師評估下,參加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縮小,症狀也好轉,劉先生從「人生無望」到控制病情,鼓勵病友勇於面對治療,不要放棄。國人常聽「癌王」是胰臟癌,但膽道癌(或稱膽管癌)更堪稱「隱藏版癌王」,包括港星沈殿霞、和信二代辜啟允、曾連任5屆的前台北縣(新北市)議員柯玟伶等皆因膽道癌驟逝。國健署109癌症登記,膽道癌新診斷人數每年增加到2629人,五成以上為男性,又以60多歲以上年長者居多。消化不良、脹氣竟罹患膽道癌膽道癌包括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及膽囊癌、壺腹癌,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最高。膽道癌較難早期發現,因大多無症狀或不明顯,像是黃疸、發燒、體重下降、腹部疼痛等,民眾多半到出現消化不良、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時才就醫檢查,因此臨床上6至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渺小存在的膽,藏著巨大危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膽囊功能是貯存肝臟製造的膽汁,人進食後,膽囊會運送膽汁至十二指腸用來分解脂肪。過去鮮少會認為膽道會罹癌,因此膽道癌過去常被界定為肝癌,亞洲發生率相較歐美高,台灣近年膽道癌患者以4%比例增加。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表示,腫瘤形成原因不明,但已知的風險因子,包括:1.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2.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3.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4.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5.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6.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病。7.肥胖。8.糖尿病。9.抽菸、酗酒。膽道癌手術+化療存活率未達3成陳仁熙表示,雖手術切除病灶是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術後也容易復發,平均5年存活率僅10至30%。無法手術只能化療的病友,僅2至3成病友腫瘤有縮小,後續病友還可能出現肝功能惡化、重複膽道感染、惡病質和營養不良等問題,存活期僅8到10個月,晚期膽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小於5%,死亡率相當高。今年獲衛福部核准免疫治療用於膽道癌治療。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表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有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以劉先生例子,當時因腫瘤太大,若手術切除,剩下的肝功能無法支撐日常生活,後續加入免疫療法試驗,當時不到1年腫瘤明顯縮小,至今3年多,10.5公分腫瘤僅剩2至3公分,成效良好。陳仁熙表示,台灣過去做過許多膽道癌研究,此次新藥試驗收案量是全世界第4,免疫治療加入是很大的突破,不過費用是一大負擔,療程至少要上百萬。饒坤銘表示,如果膽道癌病灶靠近膽囊、或是出現黃疸症狀,較有機會及早發現,而台灣許多患者同時有肝癌及膽道癌,更是治療上的挑戰。他也提醒,膽結石摩擦久了,膽囊內膜因慢性發炎會惡性病變,不過從膽結石變成膽囊癌的比例不高,建議民眾若有膽結石需追蹤,或是超音波發現膽囊較厚、或有息肉都要小心,建議50歲後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除腹部超音波外,建議斷層檢查較能檢查胰臟、壺腹等。陳仁熙提醒,年輕先天性膽道囊腫患者,建議及早切除囊腫,避免一定年紀後發展為膽道癌。而單純膽結石後續不會有問題,但膽結石若掉至膽道產生發炎,則有可能引發膽道癌危機,除了移除膽結石以外,民眾更應該從前端預防,包括控制體重、體脂及膽固醇、糖尿病等,人類隨時都面對許多疾病挑戰,平常維持好身體狀態,遇到疾病才有體力去面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灣癌友自殺率高居不下 醫籲罹癌前3年投放心理資源
癌患易因治療帶來的身體疼痛、經濟壓力而產生輕生念頭,導致確診前3年自殺風險高於一般人、憂鬱症患者,且相較世界各國,台灣情況特別嚴重。對此,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減少癌症患者痛苦、重建信心是關鍵,政府應重視癌症帶來的心理困擾,並給予醫療團隊足夠的支持。根據多個研究,美國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僅約一般人的2倍(標準化死亡比),台灣約為2.47倍以上,但是在1985到2007年間,台灣癌症病人,每年每十萬人平均約110名死於自殺,這個數據是相當高的。方俊凱分析,高自殺風險起因於華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癌症即絕症,害怕痛苦也怕連累他人。細探癌症患者自殺樣貌,可發現確診前3年、尤其是半年至1年間是患者自殺高峰期,患者會因治療不順、沒資源支持,而選擇趁尚有體力之際自我了結,打破「久病厭世」的既定印象。尤其與生理需求有關的癌症,如胰臟癌、肺癌、胃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是自殺高風險者。為扭轉罹癌必死無疑的成見,方俊凱建議,提供患者類似地圖的治療指引,告訴患者可以做哪些治療、治療的內容及預後,藉此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增加患者的求生意志及治療意願。另外,台灣心理支持系統多著重後端的安寧療護,忽略罹癌前期的身心壓力,無法及時接住陷入情緒風暴的患者;即使患者轉而想尋求專業幫助,又會因單次動輒數千元的自費諮商退縮,導致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真正接受相關醫療資源。方俊凱建議,政府應將心理腫瘤獨立成一個診斷碼,可促進心理師進修心理腫瘤相關教育訓練,也鼓勵健保、保險業者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若是擔心出現濫用情形,可像復健那樣限制次數,或先由精神科確定是否進一步諮商。」心理腫瘤也應納入健保給付,醫院才有誘因增聘專業心理師,方俊凱指出,年度新診斷癌症人數大於5百人以上需聘一位專職心理師,逾2千人以上,每2千人增加1名心理師,其中一半須為專職,每年健保僅需多付1億多元,便能滿足有需求的癌症患者。●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醫療團隊合作,就像金鋼合體,一起全心打倒病魔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