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細胞癌
共找到
193
筆 文章
-
-
2022-04-05 癌症.皮膚癌
最常見的皮膚癌是它!醫師詳解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癌不同成因與治療方式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台灣一年約3萬個病例,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鱗狀細胞癌主要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針對高風險的基底細胞癌,如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是長於俗稱H zone位置:眼、耳、鼻、唇及其周圍,或因病人本身免疫不佳,從燙傷、慢性傷口長出來的基底細胞癌等,建議以莫氏顯微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處理,其特色為運用水平切片方式,可完整看到周圍及底部的腫瘤邊界,可達到最高腫瘤清除率,且保留最多正常組織,這對顏面部位及生殖器部位尤其重要。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腫瘤厚度超過1mm的病患建議加上前哨淋巴結檢查。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腫瘤厚度淺的惡性指/趾甲腫瘤可用功能性手術不需截肢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王研人醫師】不可輕忽的皮膚癌】
-
2022-03-15 癌症.其他癌症
62歲B肝帶原者追蹤發現肝細胞癌 手術切除恢復佳
62歲謝姓男子是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於衛福部苗栗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追蹤肝功能、血中胎兒蛋白檢測、腹部超音波檢查及影像學等檢查,上個月回診追蹤檢查時,發現肝臟影像學異常,會診外科並確診為肝細胞癌,病患經醫師詳細解說後,施行肝部分切除手術,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已出院返家休養。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高浩偉表示,肝細胞癌又稱肝癌,是最常見的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肝癌在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中排名第4,主要成因最常見是病毒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因此肝炎防治對肝癌預防相當重要 。高浩偉指出,早期肝癌因腫瘤小,基本上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等到有顯著徵兆,像皮膚變黃、腹痛、食慾不振、產生腹水或肝功能異常時,往往已是較後期的肝癌。肝炎帶原者無論是否有肝硬化,罹患肝癌風險比一般人高許多,國民健康署為強化肝癌防治,45至79歲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終身1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以守護肝臟健康。治療肝癌最有效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肝腫瘤,不要有任何癌細胞殘留,達到腫瘤廓清為主要目的,但有些情況如肝外轉移、嚴重肝硬化或侵犯大血管都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需採其他醫療處置。高浩偉強調,肝癌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極重要,目的是預防肝癌再復發,每3至6個月定期回診抽血追蹤肝功能指數、胎兒球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懷疑復發可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提醒民眾,自己或是親友是B、C肝帶原者,應鼓勵對抗病毒治療,一旦確診肝癌應充份與醫師配合,積極接受正規醫療,不要誤信偏方,尋求民俗療法,錯失治療黃金時期。
-
2022-03-0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55歲男下肢無力、排深褐色尿液 醫:長年嚼檳榔導致
新北55歲陳先生因排尿呈深褐色、下肢無力、厭食、全身倦怠等症狀,自覺可能是壓力大導致腎功能出現問題,前往醫院就醫,沒想到經腎臟內科診斷為腎衰竭,醫師評估,因陳先生長期嚼食過量檳榔,才導致高血鈣及急性腎衰竭。衛福部台北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劉文治表示,透過電腦斷層、尿液與血液檢查,發現陳先生有腎結石、血尿、高血鈣,最重要的是腎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五分之一,面臨洗腎風險。劉文治說明,造成高血鈣的原因很多,常見例如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長期臥床、過度食用含鈣制酸劑及藥物,或是罹患如肺癌、多發性骨髓瘤、腎細胞癌等腫瘤病人。為找尋陳先生高血鈣及腎衰竭的原因,劉文治安排一連串的驗尿及抽血檢查後,排除各種可能發生的原因,發現陳先生長期嚼食過量的檳榔,是高血鈣及急性腎衰竭最有可能的主因,詳細問診得知,外送工作雖然自由、彈性,但近期每日工時增加、奧客投訴增加、還要趕車流與時間,從事10年外送工作,現在壓力最大,因此檳榔越吃越多,每日檳榔的量高達30顆。劉文治立即勸導陳先生要戒除檳榔、喝足量水分,並引薦至醫院的戒檳門診,一周後高血鈣的情形已迅速改善,腎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不但恢復食慾與正常排尿,也脫離了洗腎的風險。劉文治表示,檳榔含有生物鹼,添加物中的石灰有大量的氫氧化鈣與碳酸鈣,除會造成高血鈣外,尿液裡鈣的排出量相對地增加很多,因而容易造成腎結石。從事外送、建築、運動的民眾需注意要攝取足夠的水量,若大量流汗時,水份流失快而補充的水量又少,就容易造成血鈣過高,因而誘發腎衰竭。若再加上隨口一顆顆的檳榔,將加重高血鈣的風險。劉文治呼籲,檳榔除會造成口腔癌外,也會導致高血鈣、腎結石,甚至腎臟衰竭,要長期洗腎的風險,嚼食檳榔者應定期健康檢查與定期接受國民健康署補助的口腔黏膜檢查,斷絕檳榔的嚼食,喝足量的水,才能有美麗健康的人生。
-
2022-03-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診間裡,主治醫師留下我先獨自為這位六十歲的女士做初步診察,此時她冷不防地拿出了一張由另外一位醫師所開、下週預排的自費檢驗單,上頭幾乎囊括了已知的各項癌指數,還湊上我耳邊說:「我知道那些大醫師之間彼此都是好朋友,不會願意跟我講真話,年輕人你幫我看看,這張檢查單有沒有漏開的項目呢?」當下的我十分吃驚,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是近年來醫界的主流,其實這本就應當是醫療的職責所在,經由醫界與公眾們在多年的檢討與反思後,進一步被訂定追求目標與推廣。這項理念強調我們作為醫療方,應當深入了解與尊重病人的背景環境、價值喜好以及特殊需求後,達成醫病共享決策。不過,在病人的要求與醫者的專業判斷有著巨大扞格時,究竟怎麼樣的做法,才能夠符合病人最佳的利益而達到雙贏的溝通呢?經過兩個月在外院受訓,十一月時我正式在此醫院履新,是我步入職場後以新身分首次跟診,不同於學生時代的教學門診著重在病史、理學檢查等基本功,真實的門診,形形色色的病人,情緒的安撫同理、要求的應對得宜、資源的有效把關與法規的權衡進退……必須面對的是全人的課題。當時負責訓練我的整形外科陳醫師,在門診時經常給予我第一線為病人診察的機會,而在第二週時,就遇上這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歷。這位看診的女士在八個月前、約莫年初的時候,在另一家醫院被診斷右手掌背鱗狀細胞癌動過病灶切除手術,三個月後因為懷疑復發,轉而來我們醫院接受陳醫師施行手術化驗,結果為良性,全身性的影像與病理檢查也排除了轉移與復發的證據,之後她就拒絕繼續回診接受追蹤;這段期間,她陸續因為擔心其他惡性疾病,例如口腔癌、甲狀腺癌、乳癌等等,而到不同科別的門診看病,但在經過檢查後都排除了惡性的可能。預先回顧病歷過後的我十分好奇她過了大半年後回診的目的。她的主訴是右側頸部與腋下的腫脹感,並自訴擔心皮膚癌復發與淋巴轉移;但在經過初步診視後,病人兩側頸部與腋下對稱、沒有水腫或可觸摸腫塊,肩頸手臂的活動也無任何受限。在醫學統計上,皮膚鱗狀細胞癌發生淋巴轉移的機率微乎其微,我詳實的向病人說明診視結果以及相關醫學根據,卻平復不了她的不安,認為自己生活習慣良好卻得到這種少見的癌症,是因為自己體質易於罹癌的緣故;她跟我回顧起年初時發現皮膚癌的歷程,對於自己及早發現異常,在發於至微之時早謀於醫,感到相當自豪;在敘述的過程中她也反覆地指出身上其他部位的懷疑病灶,初步診視判斷都是良性老人斑與櫻桃血管瘤。我對病人的機警表示同意與讚賞,同時思索如何說明才能讓她可以接受現在的狀態不必過於擔心,她突然拿出他處開立的預排自費檢驗單,單上臚列CA-153、CEA、CA199……各種癌症指數可說是應有盡有,她要求我逐一解釋各項指數所偵測的癌症,並且質疑一定還有疏漏甚或錯誤的項目希望我幫她找出來。腫瘤指數在醫學實務上主要用於確診病人治療後的追蹤指標,不是診斷工具,更不會是近似於健康檢查的項目;當下的我可以想像前一位醫師是如何被這位病人百般拗不過,才無奈的在病人強烈要求且願意自費之下開出這張檢驗單。我秉持著耐心持續向她說明腫瘤指數的正確應用時,陳醫師這時回到診間接手拯救我這隻菜鳥。陳醫師再次就腫瘤指數的應用作解釋,並且說明基於不了解她在別的門診看診的實際情形,我們不能隨意幫另一位醫師說明其處置的目的,遑論指出錯漏,她對此不置可否。而對於她提出的其他疑似病灶,陳醫師則建議持續觀察即可,但位於後背的兩處斑塊因視線難以觸及,可以安排局部麻醉的小手術切除化驗,病人最後接受了這項建議。下診後,我查閱了慮病症有關的資料,根據DSM-5的診斷準則,這位病人有諸多相符之處,對於這類型的病人,文獻中強調應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被我們所認同與體會、建立足夠的信任、確實安排追蹤處置,以及於必要時轉介相關專科醫師,因此我認為,在病人要求且願意自費做檢驗的狀況下,先順從病人要求,在取得正常的結果之後,順勢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是個可行的做法。但若要回歸到健保給付,我們還是要謹慎審酌檢查之必要性,為公共醫療資源把關。我將此次的案例提報到由賴教授主持、且有醫學生參與的醫學人文討論,針對我的淺見,第一輪的討論中大家也覺得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但幾經激盪與沉澱,學弟妹們陸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首先有位成大學弟提出,以把關醫療資源為出發點,有健保或者自費的分別嗎?在病人要求自費做專業判斷上非必要的檢查時,明知該檢查對我們診斷或後續治療是沒有幫助的無謂消耗,難道還是得順從病人予取予求、有錢最大?就算病人願意自費不用顧慮健保核刪,若是換位思考,當自己是病人或家屬,難道不會盡力溝通說明檢查的成本效益,避免多餘的開銷?秉持專業應當一視同仁!在當時與我一同跟診的陽明學妹則回憶,那位病人對於自我及早發現疾病相當驕傲,表現出來的態度像是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定見,她來求醫的目的,很大的可能是尋求醫師的認同、檢查結果合乎她的判斷,讓她更加篤定自己堅持的想法。一位成大學妹在聽完分享後則認為,既然病人是為了尋求認同,我們順應了病人的要求做了過度的檢查,就算取得正常的結果,病人是否會覺得自己的「信念」受到挑戰,反而為了捍衛信念而更強硬的要求其他進一步的檢查,直到檢查結果有異常證實她的信念為止,而這個過程中是否因為我們已經答應她做檢查起了個頭,若要中斷這可能無止盡的醫療消耗,反而進退失據?另一位陽明的學弟進而也發現我這個看法的兩難,今天順應病人做自費檢查,乃是因為我們在醫療判斷上有信心她無異常,但是腫瘤指數本來就不是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造成它的升高可能有很多的干擾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它不能作為診斷工具而是用於後續追蹤的原因,如若因為不相干的因素,在檢驗結果發現異常,我們豈不更難向病人做圓滿的解釋?致使病人更加認定自己有其猜測的嚴重疾病而「乘勝追擊」地要求更多進階的無謂處置?在與這群優秀且思考活潑的學弟妹們集思廣益之下,我們發現若順應病人的要求,非但幫助病人平復慮病問題的可行性值得商榷,更可能使問題益形擴大、適得其反;從更高的層次來看,檢查處置的安排也不應因為選擇健保與自費而有不同的考量,應當根據我們的專業從一而論。與會的王教授是身心科的專家,他的看法是慮病問題的解決根本還是在於建立醫病間的信任關係!適當的談話技巧、同理病人的焦慮,讓病人感受到我們認同她的看法,雖不濫用非必須的醫療資源,但定期的回診安排與合理的檢查處置,可以使病人相信我們有將心比心地重視她的不安,進而願意接納我們專業的意見,甚至在必要時,委婉的轉介身心科醫師釐清慮病症並給予合適的治療。對於慮病者適當的溝通方式,亦是一門需要藉由經驗累積用心琢磨的課題!門診遇到的這位女士,就很難找到彼此的交集,病人本身相當堅持自己的意見,我們本著醫療專業又礙難完全配合,她若得不到真正令她滿意的答案,儘管表面上同意接受我們的意見,步出診間之後,也許她將帶著相同的問題到另一位醫師的門診插卡。在門診當下,陳醫師針對她擔心的皮膚病灶安排手術,對病人傷害極小外,病灶也確實需切除化驗才能獲得最肯定的診斷,或許可以期待在後續處置與追蹤中的一來一往之間,建立長期醫病信任,不啻為改善慮病的切入點。「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雖然尊重病患的自主性,但並非對病人的主張照單全收,做為醫者,設身處地的提供資訊,引導病人做出最適當的決定,我們在此間仍有一定的能力與責任,縱使可能最終在病人堅持下,我們不得不為了避免衝突,以不造成生命健康侵害為原則做出讓步,但求自身盡力為病人著想重視,而非僅是當作偶發的難題打發過去。只要用心假以時日,面對有慮病情形的病人總會更有智慧與方法。
-
2022-03-01 癌症.頭頸癌
中年男長期鼻塞、鼻涕帶血絲 檢查確診罕見癌症
新竹1名中年男子長期有鼻塞、鼻涕倒流等問題,偶爾鼻涕中帶著血絲,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男子有鼻息肉懷疑是惡性腫瘤,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和病理化驗後,確診罹患罕見的「嗅神經母細胞癌」,經過3D微創內視鏡導航手術併顱底重建後,男子恢復良好,持續回門診追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嗅神經母細胞癌是嗅覺上皮區域所長出的腫瘤。據統計資料顯示,頭頸癌在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連續9年名列第四,近年來大約年增萬名患者,其中鼻腔和鼻竇的癌症約佔頭頸部癌症的3.3%,而此種罕見的癌症又僅佔鼻腔及鼻竇癌症的3%,也就是說,全台灣每年大約只有不到10人可能會罹患嗅神經母細胞癌,屬於非常罕見的惡性腫瘤。典型的嗅神經母細胞癌是長在鼻腔頂部與顱底的位置,會往篩竇、前顱窩及眼眶侵犯。症狀會包括鼻塞、流鼻血、嗅覺異常、頭痛、複視、嚴重者可能造成失明。然而,最常見的症狀僅為鼻塞及流鼻血,由於此疾病初期症狀與其他鼻部疾病並沒有特異性,所以大約有70%的病患發現時已經屬於晚期。王堂權指出,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病患常有鼻塞、鼻涕倒流等症狀,而嗅神經母細胞癌除了這些症狀之外,可能還有不正常的流鼻血或嗅覺異常等情況。上述該名中年男病患的嗅神經母細胞癌是從右側鼻腔的嗅覺上皮長出來,左側鼻腔仍然維持一定的功能,所以自始自終,病患都覺得聞得到氣味,此第一時間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王堂權根據臨床經驗,透過高階數位內視鏡檢查,往鼻腔深處探查病灶,再經過影像強化及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後,認為並非一般常見的鼻息肉,可能是嗅覺上皮所長出來的腫瘤,經過病理化驗後,診斷為嗅神經母細胞癌。病患後續接受3D微創內視鏡導航手術併顱底重建,順利切除惡性腫瘤,讓他可以迅速回復正常的生活。
-
2022-02-20 癌症.食道癌
愛喝熱咖啡、熱湯要小心!喉嚨久痛當心食道癌 醫揭2關鍵跡象
日常各種因素都可能形成喉嚨痛、喉嚨卡的問題,當中也包括了食道癌。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食道癌症狀相當不明顯,且預後往往不佳,若有發現異常喉嚨痛、喉嚨卡、吞嚥疼痛、吞嚥困難等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後續治療。 食道癌常見風險因素,愛喝熱咖啡、熱湯要小心! 徐博奎醫師指出,食道癌可分成腺癌及鱗狀上皮細胞癌兩種,腺癌主要因肥胖、胃食道逆流而起,常見於食道下端,罹患人口西方人較多,不過近年來台灣也有上升趨勢。而鱗狀上皮細胞癌位於食道上端,東方人居多,台灣食道癌患者多為鱗狀上皮細胞癌,主要為外在因素對細胞黏膜的傷害、反覆刺激下引起,如除了菸酒檳榔,也包括了喜歡直接喝過熱的熱湯或熱咖啡,或常吃不潔的食物等。 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多已中晚期。 徐博奎醫師指出,食道癌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且不如大腸癌、肺癌等更常見的癌症,民眾會特別關注,在健康檢查時可發現,食道癌健檢時民眾較少會特別檢查,一般食道癌患者往往發現較晚,常是在有症狀、已進入中後期才被發現,例如吞嚥卡痛、吞嚥困難、喉嚨卡卡、聲音沙啞等。 醫師解釋,食道癌患者在一開始遇到吞嚥困難,常會誤以為人老毛病多,單純僅以多配開水改善,漸漸能吞的東西不多但也還沒有警覺僅減少飲食,日久嚴重影響到飲食、只能靠稀飯的流質食物進食時才就醫檢查。而更晚的,也不乏腫瘤已經壓迫到神經,出現聲音沙啞的情況,或是腫瘤過大,淋巴附近已可以觸摸到硬塊才就醫,此時已較後期。 食道癌近年預後提升,揪出症狀、積極就醫是關鍵! 徐博奎醫師表示,在如前述症狀不明顯、發現較晚、飲食受阻、免疫下降等原因下,食道癌一般而言預後較不樂觀,以五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約為60~80%,第二期約40~50%,第三期約20~25%,第四期約不到10%,且不論期數都非常容易轉移、復發,即便是第一期,也約有50%的復發在治療後一年發生,因此通常不論期別,術後都需持續追蹤兩年。 不過隨醫療進步,食道癌若能及早受到良好的治療,存活率也會顯著提升。以案例較多的第二、三期來看,此期為「局部侵犯期」,治療除了手術外也會加上電療、化療等協助,並以小腸照護管持續補充營養,克服飲食受阻的問題,讓免疫維持正常運作,提升抗癌本錢。以臺北榮總經驗來說,約有40%的患者在電療、化療後再行手術切除時,發現腫瘤將近100%萎縮,預後可獲得明顯改善,三年存活率可高達75~80%左右,關鍵就在積極就醫。 揪出食道癌早期症狀!醫:吞嚥卡痛兩周速就醫。 徐博奎醫師表示,喉嚨疼痛及吞嚥異常為食道癌初期不明顯症狀當中,稍較有跡可循的症狀,民眾應多留意,特別是前述常接觸風險因子的族群。醫師指出,其疼痛感和一般感冒等因素所引起的喉嚨痛稍有不同,食道癌的喉嚨痛多在吞嚥時更可明顯感受得到,且因腫瘤的存在,會持續或日趨明顯,不像感冒等其他因素會漸漸消失。因此提醒,若有發現不明喉嚨痛、在吞嚥時特別明顯、且超過兩周,就盡早檢查釐清原因,別再自行多作觀察,以避免因誤判而延誤就醫,才能把握治療先機。 《延伸閱讀》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喉嚨痛是感染、胃酸逆流還是癌症?醫師:同位置潰瘍2周沒好是警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09 癌症.其他癌症
半年長5倍大!47歲女台商不菸不酒也不痛竟罹腎癌
47歲顏姓女台商不菸不酒、生活作息正常,去年七月赴中國工作健檢發現右腎有一顆約3.6公分的腫瘤,因工作及疫情影響,延至今年春節前返台就診,發現腫瘤半年內增長為5倍,經接受機器手臂輔助腎臟全切除手術,術後第三天就順利出院,她今天受訪說,會更珍惜生命,好好過日子。女台商說,她不菸不酒,沒有家族病史,作息正常,每天晚上11時就寢、早上6時起床,身上沒有腰痛、血尿等症狀,術後病理報告證實右側第一期腎細胞癌。由於沒有症狀,包括她和親友都很訝異,感謝醫療團隊術前充分溝通,並專業細心照護,術後第三天就順利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說明,大部分腎細胞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當出現血尿、疼痛以及明顯腹部硬塊時已進展至中晚期,故有「沉默殺手」之稱。預防之道避免抽菸並減重,三餐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步入中年後,則建議規律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志平說明,腎臟腫瘤小於4公分,大部分可採腎臟部分切除手術,盡可能保留腎臟功能,尤其在機器手臂輔助下,可降低手術風險並增加手術精細程度。腎臟腫瘤大於7公分,仍有可能在幾個月內迅速生長甚至轉移擴散,建議採全切除手術。黃志平說,中國附醫每年執行逾350例機器手臂輔助手術,並逐年增加,其中包括國際病人。醫療團隊通過機器手臂國際原廠認證,成為國內泌尿腫瘤(腎臟/膀胱/攝護腺癌)及婦癌手術的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並於去年引進第四代手術系統。
-
2022-01-19 癌症.其他癌症
疲倦、血尿小毛病?30多歲教師竟是罹患晚期腎臟腫瘤
30多歲陳姓男老師因疲倦、血尿等症狀而就醫,檢查後意外發現腎臟腫瘤,且為腎細胞癌第三期。雖然接受手術移除腫瘤組織,但追蹤一年後發現癌細胞復發轉移至肝臟,接受傳統標靶藥物治療,無奈治療三個月後腫瘤體積不減反增,且出現腹瀉、手腳破皮等副作用。奇美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腎臟位於人體深處,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病患多透過健檢或因肝膽問題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才被診斷出腎癌。部分患者則因血尿、腰背疼痛、疲憊、食慾下降等症狀就醫,這時便多已比較晚期,不僅嚴重影響生活,治療過程也相當辛苦。劉建良說,第一期腎癌為腫瘤小於7公分,切除腫瘤時,多會盡可能保留腎臟;第二期腫瘤較大,可能考慮全腎切除;第三期侵犯範圍更廣,若已發生遠端轉移則屬於為第四期,較晚期病患需先評估是否適合開刀,然後再給予患者全身性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至於藥物部分,則傳統藥物、標靶治療,或合併免疫治療,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後兩者的療效較佳,但礙於國內健保規定,部份藥物仍須自費。劉建良指出,根據國外研究,新一代標靶與傳統標靶做比較,無論在無惡化存活時間以及整體反應率都有明顯提升,在第三期臨床試驗發現,高達80%病患腫瘤明顯縮小,甚至消失,整體效果更好,近年許多醫師專家建議將新一代標靶從第二線提升至第一線使用,以幫助更多的患者。2021年12月起,治療晚期腎癌的新一代標靶藥物已正式納入健保給付,且能在第一線接受治療。劉建良說,以往病患需等一線傳統標靶失效後才能於二線使用健保給付的新一代標靶藥,但此時病患狀況通常較差,現在健保核准可用於一線治療,只要符合適應症,以專案申請通過即可使用,減少患者經濟負擔的顧慮。以陳姓老師為例,在醫師建議下,透過專案申請新一代的標靶藥物,用藥後病情獲得控制,腫瘤明顯縮小,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劉建良表示,早期腎臟癌患者開刀後存活期五年、十年都不是問題,即使晚期轉移,只要轉移部位能開刀切除,在積極接受治療的情況下,也有不錯的治療成效,患者切勿輕言放棄,積極就醫,與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治療方式。至於癌友接受標靶治療時,常出現腹瀉、疲勞等副作用,劉建良表示,除了需要家屬協助,醫師也會針對不同的症狀,調整用藥劑量、服藥時間、頻率,以降低副作用。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鼎新冠肺炎新藥解盲成功?教授:非新藥,是源自牛樟芝
讀者Vicky今天(2022-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看到新聞說台灣生技公司國鼎「新冠肺炎藥」解盲成功!用藥第28天康復率100% 將在美申請EUA,請問教授這篇新聞可信度,因為常參考您的文章,發現新聞容易斷章取義,麻煩能否幫忙確認一下可信度,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今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國鼎「新冠肺炎藥」解盲成功!用藥第28天康復率100% 將在美申請EUA。類似的報導也出現在台灣各大媒體,但是美國則還沒看到有任何相關報導。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國鼎生技(4132)於今(5)日由董事長劉勝勇在櫃買中心召開記者會宣布,公司旗下口服新冠肺炎新藥Antroquinonol ,在美國、秘魯及阿根廷進行治療新冠肺炎二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第14天用藥組患者的康復率是97.9%,且第28天都沒有死亡,也沒有呼吸衰竭,康復率100%。後續公司將依計畫將二期臨床試驗分析數據以及研發相關文件送交美國FDA,申請緊急授權(EUA)審查。」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查Antroquinonol,共搜到62篇論文,而最早的一篇是2007年發表的A new cytotoxic agent from solid-state fermented mycelium of Antrodia camphorata(一種來自牛樟芝固態發酵菌絲體的新型細胞毒劑)。這篇論文是出自台北醫學大學,而第一作者是Tzong-Huei Lee(李宗徽)。這篇論文發表的時候李博士是台北醫學大學的教授,但是在2014年他轉任台灣大學教授。這篇論文的摘要是:「Antroquinonol是一種泛醌衍生物,是從樟樹(Polyporaceae,Aphyllophorales)的固態發酵菌絲體中分離出來的,這是一種台灣本土的寄生真菌。 通過光譜數據分析闡明了化合物1的結構。 評估了其對 MCF-7、MDA-MB-231(人乳腺癌)、Hep3B、HepG2(人肝癌)和 DU-145、LNCaP(人攝護腺癌)細胞系的細胞毒活性,以及 IC (50) 值 範圍從 0.13 +/- 0.02 到 6.09 +/- 0.07 microM。」從這段摘要就可看出,Antroquinonol被研究的治療的對象是乳癌、肝癌、和攝護腺癌,而事實上直到現在2022年,Antroquinonol被研究的主要治療對象還是癌症。請看2021年發表的論文An efficient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preparative isolation of highly potent anti-cancer compound antroquinonol from Antrodia camphorata after experimental design optimized extraction(一種高效的高速逆流色譜方法通過實驗設計優化提取從牛樟芝中製備高效抗癌化合物蒽醌醇)。(註1:這篇論文是出自浙江科技大學)(註2:Antroquinonol的意譯是蒽醌醇,音譯是安卓奎諾爾)台灣大學藥學系教授顧記華也有在2010年發表Antroquinonol displays anticancer potential against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a crucial role of AMPK and mTOR pathways(Antroquinonol 對人肝細胞癌細胞顯示出抗癌潛力:AMPK 和 mTOR 通路的關鍵作用)。(註3:這篇論文是源自博士研究生江柏政的博士論文,請看牛樟芝成分Antroquinonol的抗癌作用研究)根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屬下的Clinical Trials(臨床試驗)網站,國鼎的確是有註冊一個評估Antroquinonol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2期臨床試驗,請看Double-blin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troquinonol in Mild-Moderate COVID-19 Hospitalized Patients(評估 Antroquinonol 在輕中度 COVID-19 住院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盲研究)。但是,這個網頁所顯示的是「尚無結果」,而這可能是因為網頁還未更新。不管如何,國鼎今天所宣布的「新藥」其實是已經有14年的歷史。至於這個老藥對新冠肺炎的療效,我們就予以樂觀的期待它3期試驗的結果。原文:國鼎新冠肺炎新藥,不是新藥,是源自牛樟芝
-
2021-12-15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一張圖讀懂指甲健康密碼 醫:5種指甲異常盡速就醫
指甲外觀不僅和指甲的健康狀況有關,身體是一整組的,出現疾病也會在各處留下蹤跡,包括指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平時可多觀察指甲狀況,以利發現異常盡早檢查,有些情況甚至與癌症、腎病變、心臟病有關。 指甲看得出健康?醫: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指甲。 王威傑醫師表示,身體的健康狀況會影響指甲生長,自然也可以從指甲觀察,各別都可能暗示著身體當前的狀況,而有些情況甚至還可以再細分。 直條紋:直條紋的指甲,若是有出現突起、且在大拇指上,大多為正常老化的良性現象,不必緊張。但直條紋且散發性地出現於幾指,就可能與指甲失養症、修指甲錯誤、長期咬指甲、摩擦、接觸化學用品等有關。而若出現線狀出血,除了受傷以外,也包括可能為細菌性心內膜炎、硬皮症。若出現較寬的直黑條紋,且只出現於一隻手指,就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東方人,此很有可能為黑色素細胞瘤,為皮膚癌的一種。 橫條紋:橫條紋大多為為白色,若在多個手指發現,且有多條凹陷的痕跡,其可能為梅爾克氏線,因身體血中蛋白不夠或流失,造成甲床水腫而起,需考量蛋白質流失的原因為何,如腎病變症候群、化療後等。而多指、且每指呈現單條橫條紋、凹陷,則可能為博氏線,常見於以往曾出現重大生命危機者,如休克、心肌梗塞、嚴重感染、燒燙傷等。此情況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整個指甲脫落。 至於橫白粗條紋,通常一隻手指只有一條,也可能出現於各手指,用力壓可能會暫時消失,此可能為米氏線,常見與砷中毒等重金屬中毒,或是後期腎臟衰竭、洗腎有關。而也因為起因通常都已有一段時日,因此白線也較粗。 白斑、白點:白斑、白點常見為散發性,各指甲皆可能出現,是一種屬於指甲基質角化異常的良性現象,原因與外力、生活壓力有關。因此可多檢視最近生活是否常有外力影響指甲,或有重大的生活壓力。 凹陷變薄:凹陷變薄的指甲,主要和乾癬及甲床分離有關。若為乾癬,常見為多指、未必每指都會有。若是甲床分離,原因則可能與外傷、太常碰水等有關,而乾癬、甲狀腺亢進、異位性皮膚炎、接觸化學物質等也可能使得甲床分離。 容易脆裂:指甲容易脆裂的情況,可分成厚和薄的來看。若為厚的,可能和灰指甲有關,但也有皮膚癌中的鱗狀細胞癌的疑慮。薄的常見出現凹陷湯匙狀,此情況大多與缺鐵性貧血有關。 近端較白、遠端較暗沉:此情況可視指甲遠端的暗沉範圍及顏色來看,若遠端暗沉較深、僅有約三分之一,其可能為泰瑞氏指甲,與年齡老化有關,但也有肝硬化、心臟衰竭等疑慮。而遠端若顏色較淺、範圍較大、約占一半,則可能為黑色素沉澱,常見出現於洗腎患者身上。 杵狀指:一般來說,兩手指甲背對背靠在一起,會有個菱形的空間,杵狀指則會合在一起沒有此空間。此情況常見為癌症的警訊,如肺癌,或肺部積膿,也可能是心包膜炎、心肺血管降流等問題,需多加注意。 發現指甲異常怎麼辦?醫:檢查出原因中的關鍵 許多民眾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多會打聽可以吃什麼來補,包括指甲問題,王威傑醫師提醒,指甲外觀異常雖然也可能與營養有關,但如前述,也可能藏有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等風險,且即便是營養缺乏所致,也不能單靠補充營養來改善,應從「原因中的關鍵」著手。 例如民眾觀察到指甲變薄、易裂,推測自己可能有缺鐵性貧血,應找出為何會缺鐵性貧血,如月經異常,那麼就得找出月經異常的原因並改善,而非胡亂補鐵。又或者白色橫條紋的指甲,可能是因為蛋白缺乏,背後可能為腎病變使得蛋白不斷流失,因此再怎麼補也補不起來,此問題自然得尋求醫師協助,關鍵就在及早就醫,經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治療及改善。 5種指甲異常盡速就醫,留意癌症等重大疾病! 王威傑醫師也從中特別提醒,5種情況應盡速就醫,別再觀察,因為這往往和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關。包括了單一指脆裂的情況,可能為鱗狀細胞癌。單一指出現黑色、棕色紋路,可能黴菌感染或黑色素細胞瘤,也是癌症的一種。而杵狀指則與肺部相關癌症有關。多指、單條的粗白線,則有金屬中毒的疑慮。多條痕條紋,則可能為腎病症候群,患者未必知道。上述情況就別再遲疑,盡早釐清原因,以免延誤。 《延伸閱讀》 .指甲內捲、嵌甲怎麼辦?醫指常見NG穿鞋、修剪指甲方式別再犯 .指甲倒刺拔掉、咬掉易成甲溝炎!醫教2步驟輕鬆清除,也要留意缺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4 癌症.皮膚癌
她想除鼻頭大痣 意外發現皮膚癌
年關將屆,一名30多歲輕熟女想藉助醫美整修「門面」,醫師直覺她鼻頭一顆大痣怪異,建議化驗結果竟是皮膚癌。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兼尖端醫美部總監劉懿珊表示,皮膚癌若能早期發現,多數能治癒,一旦深入真皮層,恐需做大規模的整型重建。劉懿珊指出,這名輕熟女鼻頭上的痣從10幾歲就有,因感覺臉部不清爽,想要除痣、除斑,但診斷後懷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檢驗結果確診。「不要以為只是一顆母痣而已。」這些母痣可能因為後天壓力過大或暴露於紫外線下、或無意間接觸到一些致癌因子而導致病變,最近不少做醫美的民眾,都意外發現罹患皮膚癌,有年輕化趨勢。劉懿珊說,基底細胞癌是常見的皮膚癌,成因與暴露於紫外線、老化或接觸重金屬物質有關。辨識皮膚癌有ABCDE五步驟,包括觀察身上的斑點或痣,邊緣是否呈不規則變化,顏色黑黑紅紅不均勻,長在臉上超過0.5公分,或變大變凸,都要有所警覺。皮膚癌約9成是早期可根治,因此早期發現,即有機會治癒,一旦侵犯到骨骼,恐有致命危機。劉懿珊說,這名輕熟女以微創手術切除約0.3公分深的病灶,搭配汽化雷射特殊敷料就平掉,術後口服功能醫學營養素,降低傷口發炎,幾乎零疤痕。但基底細胞癌患者術後,再產生新的皮膚癌機會仍較常人高一些,必須每年定期追蹤。
-
2021-12-13 癌症.皮膚癌
輕熟女鼻頭長大痣 醫師一查是皮膚癌
高雄一名30多歲輕熟女因年關將屆,想藉助醫美整修「門面」,醫師直覺她鼻頭一顆大痣怪異,建議進一步化驗,結果竟是皮膚癌!醫師也表示,最近皮膚癌案例有增多趨勢,若能早期發現,多數能治癒,一旦深入真皮層,恐需做更大規模的整型重建。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兼尖端醫美部總監劉懿珊表示,這名輕熟女鼻頭上的痣從10幾歲就有,因感覺臉部斑斑點點不清爽,想要除痣、除斑,但皮膚科醫師診斷後懷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建議手術切除並化驗,患者很驚訝,這顆與生俱來的母痣,竟然癌變!「不要以為只是從小的一顆痣而已」劉懿珊說,這些痣也可能因為後天氧化壓力過大;或暴露於紫外線下;或無意間接觸到一些致癌因子而導致病變,這段時間不少來做醫美雷射的民眾都意外發現罹患皮膚癌,且病患有年輕化趨勢。她說,皮膚癌成因與暴露於紫外線、老化或接觸某些重金屬物質,例如童年喝的地下水含砷或接觸到來路不明,含有重金屬成分的藥物等。辨識皮膚癌有ABCDE五步驟,包括觀察身上的斑點或痣,邊緣是否呈不規則變化;顏色黑黑紅紅不均勻;長在臉上超過0.5公分;或變大、變突、出血、脫屑,都要有所警覺。她也提醒,洗腎患者或動過肝腎移植手術,需長期服用免疫制劑的免疫低下患者,或慢性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及肥胖人士,罹癌機率都相對偏高。不過皮膚癌只要沒往下侵犯,約9成早期是可以根治的,因此早期發現,即有機會治癒,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一旦侵犯到骨骼,恐有擴散危機。劉懿珊說,像這名鼻上長痣的輕熟女,後來以微創手術切除約0.3公分深的病灶,再搭配術後急慢性專用的敷料與電漿修護,術後幾乎零疤痕。但基底細胞癌患者術後,其他部位再產生新的皮膚癌機會仍較常人高一些,必須每年定期追蹤。而要遠離癌害,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還是重要的「保養之道」。
-
2021-12-12 癌症.食道癌
金馬獎影帝涂們61歲病逝 當心4症狀是食道癌警訊
編按:曾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中國大陸男星涂們,傳出在12日凌晨3點50分病逝,享壽61歲。「老獸」的導演周子陽透露,涂們上個月檢查出食道癌晚期,親友們表示「他走的時候很安詳」。同樣都是消化道疾病,但經過30年演變,食道癌發生率和胃癌幾乎不相上下,醫界認為,主要關鍵在於,近年來國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大幅增加,但多數民眾卻絲毫沒有警覺。根據調查,以往胃食道逆流成盛行率僅2%到5%,到了近幾年,則已增加到12%到16%;這種以胸痛、灼熱、沙啞及咳嗽等症狀為主的疾病,其實是導致巴瑞特食道症的元凶,而巴瑞特食道症日後演變食道癌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30倍到60倍。一名30多歲女性在KTV唱歌時,覺得喉嚨沙啞,當時她只覺得感冒喉嚨發炎,不知道自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另外一名50歲男性因胃食道逆流而感覺胸口灼熱,但長期以為是心臟有問題,甚至多次到心臟內科求診。敏盛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韓明倫表示,胃食道逆流多發生在中廣身材男性,因為啤酒肚造成腹部壓力大,胃酸往壓力小的食道向上竄流,侵蝕食道黏膜;女性則多因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胃酸分泌增加。韓明倫說,食道長期因胃酸逆流而發炎,會讓食道的鱗狀上皮細胞變成比較像胃部的柱狀上皮細胞,也就是所謂的巴瑞特食道,是食道腺癌的致癌因子。韓明倫表示,胃食道逆流發生巴瑞特食道症的發生率,僅1%到3%,但隨著患者愈多,罹患食道癌也增加。巴瑞特食道症在台灣普及率不高,台大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說,台灣的食道癌,約9成到9成5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巴瑞特食道症造成下食道癌症的情況仍屬罕見,但胃食道逆流患者臨床上有變多趨勢。韓明倫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調整生活型態,包含減重、避免吃飽飯立刻躺在床上、避免暴飲暴食及刺激性食物;如果本身有抽菸、喝酒習慣,更容易提高罹患食道癌機率,應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
-
2021-12-10 性愛.性病防治
不只菸酒檳榔!「口愛」性行為染HPV恐致頭頸癌
抽菸、喝酒、吃檳榔容易引發頭頸癌,然而近年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可能導致頭頸癌,且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醫師呼籲,民眾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來預防,女性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且須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頭頸癌中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約九成以上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而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也可能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可能有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醫界發現,與HPV相關的頭頸癌有上升趨勢,在美國有7成的口咽癌是由HPV感染,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在台灣也有成長趨勢,約3成的頭頸癌與HPV有關。朱本元表示,過去男性常暴露於菸、酒、檳榔等高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臨床上發現,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患者口腔採檢到HPV。「很多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難接受自己罹患頭頸癌!」朱本元指出,民眾被診斷出頭頸癌往往多是晚期,民眾一但確診,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人外觀與社交能力。且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像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民眾容易輕忽,建議民眾若有症狀超過兩周未改善,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台灣現無常規口腔HPV篩檢,朱本元表示,不論男女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亦可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全台有超過270間HPV衛教友善場所,民眾可直接前往諮詢。也呼籲民眾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兩性共同預防HPV。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指出,為強化民眾對於HPV相關頭頸癌的認知,並提高預防意識,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以「癌從口入」為核心概念,推出「口愛不口癌 69號愛的私廚」主題活動,和外送平台首度合作打造pandamart熊貓超市「愛的有機無毒」專區,呼籲民眾享受口愛同時也要注意HPV感染風險,另特別邀請廚佛瑞德 Fred親身示範如何運用有機無毒食材製作愛的參度料理,和另一半一起做料理、吃美食也要愛的健康,共同預防HPV。
-
2021-12-07 該看哪科.皮膚
頭皮腫瘤99%是良性 但若生長快且潰爛、滲血要注意
1名46歲男子一年多前發現後腦勺頭皮長了一塊凸起物,原本以為只是青春痘不以為意,但腫塊始終沒消除,日前他嘗試用力擠壓,反倒感覺紅腫疼痛,經就醫檢查後,醫師研判是皮脂腺囊腫,切除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讓他鬆了一口氣。醫師提醒,若出現潰爛、紅腫、發炎、滲血,則應盡早就醫檢查為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指出,該患者自述與腫瘤和平共處1年多,平時除了洗髮偶爾會摳到,其餘多數時間都不會妨礙正常生活,只是因本身剪短髮,旁人看到後都會好意詢問「你後腦杓長了一顆怪怪的東西?」讓他頗感困擾,日前決定「擠一下」,沒想到竟開始出現紅腫狀況,因而前來就醫。鄭旭棠說,從外觀來看,診斷是俗稱「粉瘤」的皮脂腺囊腫,門診手術切除即可;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不需全身麻醉,手術耗時約20分鐘,術後兩周完成拆線,患者回診時還笑說,「總算不用再擔心腦子出包了」。他說,一般臨床常見的頭皮腫塊可分為囊腫、痣、上皮腫瘤及黑色素瘤等,病因多半與皮膚受損、日曬、環境汙染或化學物質接觸有關,且頭皮腫瘤幾乎99%是良性腫瘤,僅極少數是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惡性腫瘤,癌症轉移到頭皮的腫瘤也相對少見,民眾無須過度慌張。不過鄭旭棠也提醒,如果皮下腫瘤生長速度很快,且表面有潰爛、滲血等情形,就得懷疑是其他惡性皮膚疾病,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評估,而平時則建議多保持頭皮清潔乾爽,減少染燙髮次數,避免接觸化學物質,同時不要過度用力抓搓摳擠頭皮,都能降低頭皮腫瘤的風險。
-
2021-1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成肝癌由B、C型肝炎造成 醫籲快做免費肝炎篩檢
一名69歲婦人,體檢抽血報告顯示C肝病毒量和肝癌指數都偏高,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右葉有約7公分大的腫瘤,後來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確診為肝細胞癌。所幸癌細胞並未擴散,並在接受12周口服抗C肝藥物以及手術切除腫瘤和部分肝葉後,恢復狀況良好,目前追蹤6個月並無復發情況。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衛福部統計,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C型肝炎病毒可在人體的肝臟複製並造成一系列後續疾病,除了會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惡化外,亦會造成冷凝球蛋白血症、淋巴癌、慢性腎臟疾病及皮膚疾病等肝外表現。他說,這名婦人不知道自己患有C肝,且身體狀況並無任何不適,得知時非常錯愕;幸好癌細胞並未擴散至血管或其他器官,因此先開立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許鈺銓說,台灣為重點C肝感染區域,但目前治療C肝已有有效的口服新藥,可健保全額給付,副作用少且治療僅需12周,成功率更是高達97至99%。他呼籲,45至79歲成年人,應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一生一次的免費肝炎篩檢,年滿40歲以上每年最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旦有異狀就能立即處置。
-
2021-11-26 癌症.其他癌症
陰道異常出血?白帶異常增加?出現這些症狀恐怕已罹患子宮頸癌
國內女性癌症死因在第7、第8名徘徊的癌症-子宮頸癌,是現在少數可以以疫苗預防的癌症之一,研究發現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有關,其中以HPV 16和HPV 18這二種病毒株為主要元凶。什麼是子宮頸癌?子宮頸是子宮底部與陰道相接的狹窄開口處,形狀大多是圓柱或圓錐形,子宮頸癌發生在子宮頸細胞。根據顯微鏡下的外觀分類,子宮頸癌主要可分為:①鱗狀細胞癌、②腺癌,鱗狀細胞癌佔子宮頸癌的80%~90%,腺癌是從子宮頸內負責產生粘液的腺體發展成的癌症,近年發現,腺癌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研究發現,並非一感染HPV就會發展成癌症,細胞的癌性變化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子宮頸癌有那些症狀?早期子宮頸癌很少有明顯症狀,當子宮頸細胞出現癌變,就有可能出現下列症狀。1. 陰道異常出血2. 白帶增多3. 性愛過程異常疼痛4. 停經多年後突然出血《提醒!女性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盡速就醫檢查》子宮頸癌篩檢方式除了定期抹片,還有其他篩檢方法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檢測子宮頸及其周圍是否出現異常細胞,可以檢測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癌前狀態(而這些細胞變化很有可能發展為癌症)的唯一方法,子宮頸抹片檢查簡單又快速,但在採集檢體時可能會產生些許不適。採檢過程,醫師會利用鴨嘴器具,撐開陰道,使醫師能清楚看見子宮頸位置,利用特殊採檢刷子或刮棒,取下部分子宮頸細胞,置於玻片或保存液中,送至實驗室檢查是否有異常。HPV DNA檢查可以直接檢查是否有受到HPV的感染,若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過度驚慌,因為HPV分成許多亞型,HPV 16和HPV 18才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高風險病毒株,建議30~65歲之間的女性,至少每5年進行一次HPV DNA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檢測到可見的細胞異常,而HPV DNA檢查則可以檢測高危險性HPV DNA的存在,HPV DNA檢查與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採檢方式相同,但是此檢查法可以分析是否存在高危險性HPV感染的細胞進行了不同的測試,與任何醫學檢測一樣,HPV檢測也不是100%準確的,應定期追蹤並安排檢查,以確保安全無虞。
-
2021-11-12 癌症.皮膚癌
天冷沒太陽也可能罹皮膚癌! 醫證實5大危險因子,你我恐正暴露其中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有許多不同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保護功能,因皮膚在人體的最外層,無時無刻反覆接受溫度、日光、摩擦、細菌等物理化學生物的刺激,也會對這些刺激做出適當反應,故綜合個人先天條件及後天刺激,皮膚可能衍生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癌症,常見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皮膚癌 與5 大因素有關依據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前十大癌症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由民國95年至民國105年,全國皮膚癌每年申報人數由2,457人增至3,627人,其中被證實的危險因子,包括紫外線的照射、慢性的砷暴露、離子輻射、慢性發炎、免疫抑制等。(推薦閱讀:頭皮癢、出現紅斑是曬傷? 醫警告「4跡象」小心是癌)ABCDE自我檢測 判斷皮膚腫塊惡性與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指出,一般可透過ABCDE自我檢測方式,判斷皮膚腫塊是否為惡性:A(Asymmetry)形狀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 (Color)顏色不均勻、D (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E (Elevation)明顯凸起或腫塊。不論是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或是黑色素細胞癌,在確定診斷後,都必須接受完整手術切除,以避免癌症復發。(推薦閱讀:身上黑痣小心會奪命! 皮膚科醫教你用3跡象揪出「索命痣」)大面積皮膚癌 人工真皮重建顱顏部位若有大面積皮膚癌,切除的面積必須大且深。鄭旭棠說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引,依癌別不同,會建議高風險區域需達4-6釐米切除範圍,以避免癌症的復發,同時傷口須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重建手術,過去常見重建方式為植皮手術或是皮瓣重建手術,只是患者一旦年紀大、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不僅重建手術會相當困難,且常需從其他部位取得組織,再補到切除後的傷口。為了解決後續照護問題,鄭旭棠及其醫療團隊在確診為皮膚癌後,會使用局部麻醉方式進行完整的皮膚癌切除,經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組織邊緣沒有發現乳癌細胞,緊接著立即使用人工真皮重建大面積的皮膚癌口,經過一段時間傷口照護,順利癒合,門診追蹤也沒有復發情形。皮膚出現異狀 應提高警覺就醫鄭旭棠提醒,因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國內皮膚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且以高齡患者居多,但皮膚癌多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死亡率遠低於其他癌症,呼籲若察覺皮膚癌早期症狀,如有形狀不對稱、不規則或顏色特異等腫塊,都要提高警覺不可輕忽。延伸閱讀: ·注意身上不尋常的黑痣! 專家揭「多數人都忽略的部位」小心是癌 ·為何傷口久不癒合? 小心皮膚癌惹禍!醫曝「常見症狀」 
-
2021-11-05 癌症.其他癌症
愛吃甜食、炸物小心「癌王」上身! 醫示警:大部分無法活超過5年
胰臟癌,之所以又被稱為「癌王」,臺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表示,主要是因其「發生率」接近「死亡率」,確診後一定時間內會往生,胰臟癌的5年存活率小於5%,大部分病患無法活超過5年,而一般存活期的中位數,大約為半年到1年。葉秉威也強調,胰臟診斷時,通常都已經是中晚期,第二期、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已經沒辦法開刀完整切除癌細胞,預後相當差,因此,平時應避免高糖高油脂食物,有慢性胰臟炎及胰臟水泡的患者也務必要定期就醫追蹤。Q: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是什麼?葉秉威表示,胰臟癌細分為很多種,其中在台灣最常見的是「胰管腺癌」,比例高達90%,其他比較少見的是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或是因為胰臟囊腫惡化所產生的癌症。胰臟癌的成因、機轉很複雜,但葉秉威說明,會誘發胰臟產生癌變的主因是「糖」,糖分比例高的話,其實產生癌變風險相對高,另外則是有關基因遺傳,若有胰臟癌家族史,或是遺傳性胰臟發炎,因為基因變異導致胰臟細胞癌化的比例高。另外注意的是「環境」,什麼樣的環境容易誘導胰臟細胞癌變?葉秉威表示,如果一個人長期喝酒,導致胰臟不斷發炎,形成慢性胰臟炎,其實引發胰臟癌的風險相當高。而平時就有抽菸、喝酒,且有肥胖,或平常愛吃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也是危險族群,另外,也跟年齡有關,葉秉威強調,一般來說60歲左右,是胰臟癌發生的風險族群,其中男性多於女性三倍。有些人胰臟會產生胰臟水泡(或稱胰臟囊種),其導致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葉秉威表示,不過目前糖分的攝取是造成癌化的重點,因此平時血糖值的監測很重要,葉秉威強調,如果中年人,也就是50歲以後,2年內診斷有「糖尿病」的患者,是屬於胰臟癌高風險族群。Q:有哪些症狀可及早察覺?葉秉威表示,其實早期胰臟癌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遵循。不過根據胰臟腫瘤的位置,可評估出相對應可能會出現的身體症狀來判斷:一、胰臟的頭部:由於膽汁分泌會藉由膽管穿過胰臟後進入十二指腸,一旦受到腫瘤壓迫,膽汁的容易瘀積在膽管中形成黃疸,因此皮膚會泛黃,小便顏色會變成紅褐色,眼白也會泛黃。另外膽管被阻塞以後,膽汁無法進入腸道,糞便就會改變顏色,因糞便的黃棕色是藉由膽汁染色,若膽管被阻塞,大便顏色就會變成白色或灰白色。二、胰臟的底部、尾巴:不像頭部腫瘤,並沒有明顯的徵兆,通常是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痛感」,像是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痛點類似胃部,但是會痛到後背部,比較容易發生在吃飽飯、或躺平後,醫師表示,門診中發現不少胰臟癌患者,都表示有時候晚上會痛到醒來。三、非典型症狀: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倦怠,非特異性症狀,其他癌症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 Q:如何預防胰臟癌?應避免高油脂、高糖攝取,葉秉威建議,蔬果攝取要多,肉和脂肪攝取比例可以降低,以減少致癌基因突變,另外提到生活習慣,胰臟癌最好要戒菸戒酒,胰臟癌跟肥胖也很有關係,維持體重不要過重。如果有家族病史,也就是家族中一等親以內有胰臟癌病史,或是飲酒量大導致慢性胰臟炎者,以及有胰臟囊腫(水泡)的人,必須定期前往胃腸肝膽科看診檢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胰臟癌初診即晚期,還有救嗎? 醫揭「致命條件」...高風險群平時要注意 ·胰臟癌元凶是「糖」!少吃甜就沒事? 1情況風險是別人的6倍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陳建仁:推動HPV疫苗擴大接種,再現C肝公衛奇蹟
「六分鐘護一生」,每個人對於子宮頸抹片宣導郎朗上口,但研究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的頭頸癌(口腔癌、口咽癌)於近年來異軍突起,新增罹癌人數已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呼籲,國人不可輕忽HPV致癌風險,男女皆應接種HPV疫苗。陳建仁在「2021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上,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發表演說,他分述國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強調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的90、70、90等三大標準,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接觸為主,大部分人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些人則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以致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許多癌症被證實與HPV有關。」陳建仁說,其中以子宮頸癌的歸因性最高,比率高達百分之百,其次為肛門癌百分之八十八、陰道癌百分之七十八、陰莖癌百分之五十五、口咽癌百分之三十一、外陰癌百分之二十五。調查證實 台灣HPV相關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多名口腔癌頸癌病友,傳統認為這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因素有關,但最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兩成八口腔癌患者係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陳建仁指出,子宮頸癌盛行率趨勢向下,但不管男性、女性的口腔癌盛行率卻愈來愈高,進一步分析,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平均6.9%速度上升中。在型別方面,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口咽癌(鱗狀細胞癌)病友中,約兩成八與HPV有關,主要與16、58型別有關,而這也與引發台灣子宮頸癌的主要HPV型別一致。值得一提的是,16型HPV病毒,可以作為晚期口腔癌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感染此型別,日後轉移機率較高,且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至於在口腔非癌症病變,例如,白斑症、口腔黏膜纖維化等疾病中,與HPV也有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感染HPV的口腔病變患者中,六成一感染16型,四成二感染18型。擴大HPV疫苗接種對象 有望降低醫療花費陳建仁表示,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每十萬人四人」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在國健署致力於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校園公費HPV疫苗接種計畫,相信可以達標。國健署於一九九五年推動子宮頸癌篩檢計畫,透過大規模篩檢,當年子宮頸癌人數超過三千人,之後逐年下降,到了二零一八年下降至一千四百多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每年新增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癌友人數差不多,陳建仁表示,女性頭頸癌盛行率持續增加,而男生頭頸癌增加速度更是明顯,均與HPV感染有關,與HPV有關的男性口咽癌占比已至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且逐年增加中。陳建仁表示,在政府及醫界齊心協力下,台灣在B肝、C肝的防治成效卓越,已成世界典範,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榜樣。相信只要踏著相同的腳步,台灣在子宮頸癌、口腔癌、口咽癌等HPV所引發的癌症預防上,仍將締造傲人的成績。陳建仁強調,在C肝防治一役中,衛福部發揮關鍵力量,透過給付,讓眾多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使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價逐年下降,大幅降低相關醫療經費。陳建仁表示,只要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形成國家政策,由政府推動九價HPV疫苗公費接種,逐步將接種對象擴至青少年,如此一來,還可再降低疫苗費用。男性同受HPV威脅 應共同接種疫苗一項以男性為主、2013至2016執行追蹤年的研究,分析279名男性,113人為愛滋感染者,166人並未感染愛滋病毒,兩組均接受HPV病毒篩檢,結果發現,感染者HPV感染盛行率較高,六成七可在肛門附近篩檢出HPV,近三成外生殖器被驗出HPV,一成二則在口腔檢驗出HPV。另一項以男同志為抽驗對象、於2015年至2016年執行的HPV研究顯示,在253名男同志中,其中三成感染HPV,其中以肛門帶菌盛行率最高,達兩成九,生殖器則為一成一。「九價HPV疫苗可有效預防男性罹癌風險。」陳建仁強調,歐盟最新防治子宮頸癌的四大步驟中,以男女均需接種HPV疫苗最為重要,現今男女接種HPV疫苗的國家總數已經高於只接種女性的國家,台灣也應如此,HPV疫苗接種應該不再僅限於女性,也應該擴及男生。除了校園公費接種之外,建議衛福部多多宣導HPV致癌風險,讓高風險族群瞭解其可怕之處,進而自費接種。至於同志族群,則應與特定友好團體合作,透過接種來降低致癌機率。陳建仁說,透過疫苗接種,就能有效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並大幅降低日後的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
2021-10-19 癌症.食道癌
50歲男子胸痛到醫院就醫 竟確診罹食道癌
苗栗縣50歲羅姓男子有喝酒和抽菸習慣,因出現胸痛到醫院就醫,經醫師以內視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食道炎,組織切片送驗顯示為下食道鱗狀細胞癌,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為食道癌第2期,經胸腔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目前持續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李斯凱表示,喝酒、抽菸、吃檳榔、常吃刺激性、醃漬類或太燙的食物,都是罹患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另外,胃食道逆流也是導致食道癌的原因之一,由於胃液反覆由胃部逆流到食道,長時間刺激下,容易導致細胞病變引發食道癌。食道癌初期症狀為進食時覺得胸骨後或心窩處會悶脹、灼痛,吞嚥過程中會有異物感或阻塞滯留的感覺。另外,罹癌的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差異,上段的食道癌大多有咽喉不適或異物感、中段則是進食時有胸骨後方或背部疼痛感、下段在進食後容易出現腹脹或悶痛,隨著病程發展,吞嚥障礙狀況會越來越嚴重,從一開始吃乾硬食物有困難,到只能吃半流質食物,最後甚至連流質食物或水都無法食用。李斯凱表示,早期食道癌手術治療,5年治癒率高達80-85%,提醒民眾,除了要戒除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之外,也要注意症狀的發生,才能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睪丸癌好發年輕男性 凍精能保生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放療、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細胞。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最怕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給癌友的一句話: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
2021-10-15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復發別絕望 最新研究:免疫+化療帶來曙光
過去,三陰性乳癌被醫師視為棘手的癌症,具有高復發、高轉移、高死亡率的特性,病患一確診宛如被判刑。醫師表示,隨著免疫療法的進展,針對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若能及早檢測出PD-L1的生物表現量,配合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期,國內也已通過免疫療法合併化學療法運用於復發轉移三陰性乳癌的治療。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指出,乳癌亞型眾多,若是病患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皆為陰性,即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以國內2018年癌症登記的1萬300名乳癌患者估算,其中一成二到一成五為三陰性乳癌,也就是國內一年將近有1500到2000名新診斷的三陰性乳癌患者。三陰性乳癌 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在門診中,乳癌病患一得知是三陰性乳癌,往往聞之色變。這是因為部分三陰性乳癌具有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此外,在過去的治療策略中,給予各類荷爾蒙治療是無效的,抗HER2的藥物也不會有效,由於治療的選擇少,目前多以傳統的化學治療為主,可是經過標準療程的化學治療,仍有三成的患者在三年內復發。近年來發現,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病患中,有四成的PD-L1表現量高、一成與BRCA基因變異有關、二到三成與PI3K基因變異有關。其中占比最高的是PD-L1表現量高的三陰性乳癌病患,曾令民進一步解釋,癌細胞會藉由偽裝,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達到免疫逃脫,而這樣狡猾的免疫逃脫的機制,就是藉著癌細胞的PD-L1與人體的免疫細胞PD-1結合,將人體本來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煞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重啟免疫細胞功能為了重新啟動免疫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藉由PD-1或PD-L1結合的特性,鬆開免疫細胞的煞車功能,讓免疫細胞發揮功能,目前也運用在治療黑色素細胞癌、肺腺癌、腎細胞癌,國內日前也通過將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運用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治療。曾令民說,免疫治療用以轉移復發三陰性乳癌病患,合併化學治療,可以將腫瘤全部消除的比例提高,顯著延長存活率。而根據最新國際大型研究指出,PD-L1表現量佳的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約可提升到23個月,相較單用化療的存活期僅16個月,足足多了約7個月,甚至有少部分病患可以長期存活。復發患者應檢測PD-L1 免疫+化療效果顯著一名48歲女性三年前確診三陰性乳癌,勇敢接受手術、化學治療後,腫瘤已消除。不料,去年復發,不僅乳房出現超過兩公分的腫瘤,在肝臟與肺臟也有遠端轉移,對病患不啻為一大打擊。但曾令民為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反應顯著,目前已看不到腫瘤。曾令民說,對於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應積極尋求檢測PD-L1生物表現量,生物表現量較高的患者,使用免疫製劑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不過,免疫療法治療三陰性乳癌,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對病患確實是沈重負擔。曾令民呼籲,過去病患對三陰性乳癌存有刻板印象,一但確診就宛如判刑,「但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情形了,大家對於三陰性乳癌應該要有新的、正確的認知。」初期診斷的三陰性乳癌與其他乳癌的存活率差不多,早期發現非常重要,而即使發生轉移,治療的方法也越來越多,透過精準區分出不同分型的三陰性乳癌,採用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延長生命。
-
2021-10-0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病發那年演講上百場、出國5次!名醫忽略疲倦 肝癌三期才發現
「我的專長是感染管制,因個性關係,希望把事情都做到最好,把自己逼得很緊。」年輕醫師都想爭出頭,且醫院培養他當講師,接觸面廣,有單位邀演講也不太會拒絕,但演講半小時可能需要花上十小時查資料、做簡報,常整晚熬夜沒睡,「記得肝癌發病那年最忙,演講高達上百場、出國5次。」體力變差了 容易覺得累2010年的9月,第一次發現身體不適,當時利用開會前一天抽空到美國波士頓自由步道爬坡,以往我都能完整爬完,這次卻上氣不接下氣;同年11月底到新加坡參加新藥研習,與同行醫師到烏節路逛街,因不太舒服,到一家飲料店休息近2小時,集合時間到卻被友人發現我滿頭大汗,其實就是體力變差了,容易覺得累、冒虛汗。突然發高燒 上腹隱隱痛幾天後在加護病房值夜班,突然發高燒整晚不退又累、上腹隱隱作痛,撐到凌晨12點跟護理師說,身體非常不舒服,沒事不要叫我,幸好那天沒有新病人進來,隔天醒來出現一個念頭,覺得「我生病了,要去看病」。因母親有B型肝炎帶原,我從小就是B肝帶原,但當年沒有B肝疫苗全面注射,後續也沒有固定追蹤,「醫師最大的缺點,就是看病方便,但也最鐵齒,覺得自己會好,就沒有特別注意。」這次發病症狀懷疑跟肝炎有關,發病隔天就到胃腸科門診報到,醫師也覺得可能是肝炎,建議做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 瀰漫性肝癌做超音波的年輕醫師不敢說結果,請我找資深的醫師看報告,「原來我得了肝癌,且癌細胞在左葉,與一般肝癌一顆一顆不同,我得的是瀰漫性肝癌,大小超過10公分,已是第三期。」在兩周內迅速安排住院、開刀。「當時醫院如果沒有幫忙,我可能就死掉了。」我的執刀醫師是現任義大醫院外科副院長陳耀森,成功切除腫瘤過了8個月後跟我說,開刀時發現腫瘤已經侵犯到肝門靜脈,癌細胞可能由此擴散全身,他能做的只能切除乾淨,當時曾有名病人症狀、年齡與我相似,卻在開刀沒多久離世,「很幸運,我活了下來。」10年前病發 目前已穩定開完刀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自費吃了2年標靶藥物,目前病情已穩定,自此按時服藥控制B肝病毒、不熬夜,也特別注重飲食,牛、羊等紅肉及花生不吃、酒不碰,休息2年不接演講,「過去把自己逼太緊,現在學會量力而為,從一年上百場演講縮減為幾十場,個性也從急躁轉為慢活。」但因每天會議、授課還是很多,只有休息的2年有時間做甩手功,現在每三個月固定回診,仍被提醒沒做運動。偶爾也會有病人到門診詢問怎麼保養,我都建議,「規律運動、飲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醫學辭典/原發性肝細胞癌原發性肝細胞癌好發於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或慢性肝炎患者,近年發現長期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病變患者,罹患肝癌病例增加。其治療方法近幾年有很大進展,包含根除性手術、射頻燒灼術(RFA)、肝動脈化學栓塞、化療及標靶藥物等方式,依據肝癌期別不同給予適當方式治療,仍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好。 黃俊凱小檔案年齡:54歲現職:●義大醫院感染管制部部長●台灣愛滋病學會監事●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常務理事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義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義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高雄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署立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專長:●感染科●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急重症醫療●一般內科
-
2021-09-16 癌症.卵巢.子宮
腹脹腰圍粗以為變胖 台大醫提醒:小心卵巢癌
台灣自5月爆發新冠肺炎大規模社區感染,疫情嚴峻,許多醫院醫療降載,成立專責病房,以收治確診者,因此,大幅降低門診及手術,部分晚期卵巢癌病友因擔心感染而不敢回診。不過,隨著疫情趨緩,目前醫院均已恢復原有手術及門診,提醒卵巢癌癌友應積極治療,只要醫師評估後可手術切除病灶,就應接受手術,奮力一搏。卵巢癌為女性常見的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多為腹脹、食欲不佳,類似腸胃疾病,有人因腹水而腰圍愈來愈粗,還以為變胖,很難與癌症聯想在一起,因此,約6至7成卵巢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到3、4期,平均5年存活率不到5成。 存活率之所以偏低,除了較晚確診,另一個原因為容易復發。臨床顯示,卵巢癌患者經過手術切除病灶、持續化療後,約8成達到「治癒」效果,此時,幾乎找不到癌細胞,看似圓滿,但其中6至7成卻會在兩年內復發,原因在於化療的抗藥性。對此,科學家嘗試從卵巢癌的多樣化型態著手,評估病友是否屬於BRCA基因突變,細胞類型可能屬於漿液性腺癌、子宮內膜癌、明亮細胞癌或其他,再採取相對應治療對策。然而,研究發現,抗血管新生標靶不分基因型、不分細胞型,每位卵巢癌病友都有機會使用。美國癌症治療最新2021年指引強烈建議,晚期卵巢癌病友於手術之後,第一線藥物為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兩者合併使用6個月,可降低3成復發機率及死亡風險。 後續停掉化療,繼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約1年,藉以鞏固治療或維持治療,研究顯示,可提升治療反應率達8成,維持疾病無惡化時間近一年,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姓,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
2021-09-09 癌症.卵巢.子宮
疫情時期卵巢癌病友仍需把握手術契機 積極抗癌
台灣自5月爆發COVID-19的大規模社區感染,疫情嚴峻,許多醫院醫療降載,成立專責病房,以收治確診者,因此,大幅降低門診及手術,而部分晚期卵巢癌病友也因擔心感染則不敢回診。不過,隨著疫情趨緩,目前醫院均已恢復原有手術及門診,提醒卵巢癌癌友積極治療,只要醫師評估後可手術切除病灶,就應接受手術,奮力一搏。乳癌和卵巢癌為女性常見的兩大癌症,但相較於乳癌的乳房硬塊,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為腹脹、食欲不佳,類似腸胃疾病,有人因腹水而腰圍愈來愈粗,還以為變胖,很難與癌症聯想在一起,因此,約6至7成卵巢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到3、4期,平均5年存活率不到5成。存活率之所以偏低,除了較晚確診,另一個原因為容易復發。臨床顯示,卵巢癌患者經過手術切除病灶、持續化療後,約八成達到「治癒」效果,此時,幾乎找不到癌細胞,看似圓滿,但其中六至七成卻會在兩年內復發,原因在於化療的抗藥性。對此,科學家嘗試從卵巢癌的多樣化型態著手,評估病友是否屬於BRCA基因突變,細胞類型可能屬於漿液性腺癌、子宮內模樣癌、明亮細胞癌或其他,再採取相對應治療對策。然而,研究發現,抗血管新生標靶不分基因型、不分細胞型,每位卵巢癌病友都有機會使用。美國癌症治療最新2021指引也強烈建議,晚期卵巢癌病友於手術之後,第一線藥物為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兩者合併使用6個月,可降低3成復發機率及死亡風險。後續停掉化療,繼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約1年,藉以鞏固治療或維持治療,研究顯示,可提升治療反應率達八成,維持疾病無惡化時間近一年,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不過,預防勝於治療,醫界建議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姓,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文/鄭文芳主任(台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
-
2021-09-01 癌症.其他癌症
91歲嬤無痛血尿得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達文西手術切腫瘤
91歲姚姓婦人因血尿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腫瘤,診斷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第三期,家屬很擔心阿嬤年事已高,無法承受治療。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採以對患者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低的第四代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病灶,阿嬤術後一周即康復返家,至今將近一年未再復發,成功抗癌。光田綜合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盧智強表示,泌尿上皮癌涵蓋膀胱、腎盂、輸尿管等,是世界前十大常見的癌症之一,輸尿管腫瘤是上皮細胞癌的一種,隨著年紀越高發生機率越大,洗腎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群。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初期症狀以無痛性血尿為主,其他可能包括因腫瘤阻塞而造成腎積水引起的腰痛,晚期症狀包含疲倦、貧血、體重減輕等;患者的兒子說,去年6月他開始發現媽媽食慾差,經常性頻尿且尿深,卻不以為意,因媽媽有糖尿病,同年9月到光田醫院回診時發現有血尿,立刻安排檢查。盧智強說明,患者先經腎臟科超音波發現腎臟腫脹,高度懷疑有癌細胞,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後,確認左側輸尿管有腫瘤,再經內視鏡切片病理報告確定姚女士罹患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盧智強強調,以往傳統手術切除腫瘤,傷口長達至少20到30公分,對高齡患者來說負擔風險很大,常因家屬拒絕接受手術而錯失治療良機,泌尿外科團隊輔以最新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僅需4個1公分以下孔洞,即能精準切除腫瘤,10倍放大3D立體影像避免損害週遭血管神經,術後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大幅降低且復原快,對高齡者而言是相當安全的手術方式。依據衛福部公布的死因統計,台灣每年有3700人診斷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其中超過1400人死於這個疾病,威脅不可忽視,醫師提醒,當發現有無痛性血尿、腰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經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得到最妥善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8-21 癌症.淋巴癌
查馬克罹淋巴癌病逝 醫:出現5症狀應就醫
演員查馬克因淋巴癌病逝,台大醫師柯博升今天表示,淋巴癌多達30至40種,但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務必就醫。在公視史詩戲劇「斯卡羅」中飾演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罹患淋巴癌,昨天晚上11時5分過世,享年42歲。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大癌醫分院血腫科部主任柯博升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淋巴癌顧名思義就是從淋巴系統長出的癌症,而淋巴系統裡有多達數十種細胞,每一種細胞癌化,都算是一種淋巴癌,因此光是淋巴癌至少就有30至40種以上,每一種治療的方式、預後都不太一樣,相當複雜,「嚴格來說,淋巴癌算是一大群疾病的總稱」。他解釋,淋巴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多數淋巴細胞都聚集在淋巴結,因此淋巴腫大出現的機率最高;不過,除了淋巴結,全身不同器官也遍布淋巴細胞,一旦位於肺部的淋巴細胞癌化,就可能出現類似肺癌的症狀,必須靠切片才能分辨。淋巴癌種類繁多,分型、治療方式也百百種,但大致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兩種,柯博升說,何杰金氏淋巴癌較常見於西方人,約占西方人淋巴癌20%,在台灣僅占5%到7%,一旦確診必須積極治療,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0%至95%,第二期可高達70%。至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則分為「和緩型」與「侵襲性」,這兩種的治療積極度、痊癒機會也是兩個極端。柯博升指出,侵襲型淋巴癌病程進展快,若有症狀卻不治療,短短幾個月到一年就可能過世;不過,只要化學治療有效,即便到了三、四期或末期,仍有很大的機會治癒,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反觀和緩型淋巴癌則是另一個極端,柯博升說,這類淋巴癌的病程多以「年」計算,有些患者即便確診時就已是第四期或侵犯骨髓,也不一定需要治療,有些患者甚至能和癌症共存長達10至20年;反之,正因癌細胞擴散範圍大,化療效果也沒有侵襲型淋巴癌來得好,因此雖然難以根治,但只要沒有特殊症狀,也不會有立即性的性命危機。「如果非選不可,淋巴癌至少是有機會痊癒的癌症。」柯博升常這麼安慰確診病人,他說,很多患者確診淋巴癌後,因為害怕化療而一再拖延、不願治療,但實際上,隨醫療進步,有了止吐藥等輔助治療,化療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抱著臉盆吐」的畫面幾乎不會發生,很多病人打完第一次化療後也會鬆口氣,坦言沒有想像中恐怖。柯博升說,隨台灣人口老化、飲食和生活習慣西化,淋巴癌患者數大幅攀升,但因危險因子、成因都不明確,也難以預防,呼籲民眾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5症狀時務必就醫,按照醫囑治療,就有機會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