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紅肉
共找到
663
筆 文章
-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海鮮容易吃進過多膽固醇?營養師曝膽固醇最主要來源
魚、蝦、貝類等海鮮被視為優質蛋白質來源,烹調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餚。但也有民眾擔憂海鮮的膽固醇過高會影響健康而卻步,尤其是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者,如何吃出美味與健康?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何怡儒說, 白肉包含雞肉、鴨肉等家禽或是魚與蝦貝類,目前大多數研究都認為宜多攝取白肉,並減少紅肉的攝取,此飲食類型又以地中海飲食最讓人推崇。營養價值差異擔心海鮮吃進過多膽固醇,肥肉等飽和脂肪才是殺手。何怡儒指出,白肉的鐵、鋅、硒、維生素B12、B6營養素略低於紅肉,但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被認為優於紅肉,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海鮮類常與高膽固醇畫上等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劉彥均說,很多民眾擔憂吃進海鮮等食物,會轉化為血中膽固醇、增加血管負擔,其實真正的隱形殺手是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例如肥肉、培根、豬油、牛油、奶精、酥油等,攝取此類食物更容易促進體內合成膽固醇。另外,人體大部分的膽固醇是由體內自行合成,約70%從肝臟及腸道細胞合成內生性膽固醇,其餘才是來自於飲食。不過劉彥均也提醒,白肉來源的雞、魚、蝦貝類中,雞心、魚卵、烏魚子、蟹黃、蛋黃等部位屬高膽固醇食物,魚肚、魚皮或雞皮等油脂較高,應注意其份量的攝取。魚類選擇建議鮭魚、鯖魚、秋刀魚Omega-3含量高,建議小型魚類優先吃。劉彥均說,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人體內無法製造、需要靠飲食補充的營養素,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秋刀魚等,有助於抗發炎、活化免疫系統、促進血管健康。另外,蝦蟹貝軟足類海鮮也富含鋅、硒、銅等微量元素,也是低脂高蛋白的好食材。何怡儒建議,多數魚類皆是良好蛋白質來源,地中海飲食建議至少一周兩次攝取魚類或海鮮。因環境汙染問題,建議可選小型魚類,以避免攝入大型魚體內的重金屬殘留物質。料理方式建議清蒸汆燙最佳,避免煎炸等高油烹調。劉彥均指出,海鮮料理方式五花八門,建議多採用清蒸汆燙的方式,烹調時放入蔥薑蒜去腥提味,保留營養素又能呈現最佳鮮甜海味。應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高熱量的烹調方式,需控制熱量或血糖者,建議減少用糖醋、勾芡、蜜汁、五味醬調味。何怡儒建議,民眾料理海鮮掌握簡單幾個原則,首先避免高油的烹調方式,如炸、煎、燒烤,第二是減少調味醬料的使用,宜以天然食材,如蔥、薑、蒜、檸檬等辛香料入菜。哪些族群要少碰魚與蝦貝類?1. 三高與腎臟病患劉彥均說,三高疾病族群和慢性腎臟病患者需控制海鮮攝取量,雖然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適量吃海鮮能獲得優質的蛋白質,有助維持體力,但切記不能肆無忌憚的吃,否則身體會產生過多含氮廢物,增加腎臟的負擔。2. 痛風患者高尿酸痛風患者需特別留意,海鮮屬於高普林的食物,吃過量高普林食物又加上水分攝取不足時,就容易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內,使關節發炎疼痛。3. 海鮮過敏者海鮮貝類甲殼類是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因之一,可能出現腹痛、腹瀉、嘔吐、搔癢等過敏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休克喪命,過敏者應謹慎避免攝食。
-
2023-0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完大餐馬上胖!當心是鈉水腫 營養師列「20種高鉀水果」終結虛胖體質
你是否偶爾晚餐吃得太放肆,或是吃完大餐後,回家站上體重計發現直接胖2公斤,隔天照鏡子看到自己的臉怎麼腫的像豬一樣圓?這有可能是吃得太鹹、口味過重,攝取過量「鈉」的警訊,才會導致的「水腫」虛胖體質。對此,高敏敏營養師在臉書撰文,推薦20種有效消水腫的「高鉀水果」,可讓體內排除多餘的鈉,幫助漸緩水腫情況。但她也提醒,腎臟病患者或需要限鉀者不建議用這些方式,以免造成腎臟負擔。為什麼吃太鹹會水腫呢?高敏敏表示,吃太鹹會導致身體水腫,可能是因為重口味、重鹹、加工食品等食物吃太多,使得鈉攝取過量、導致細胞的滲透壓平衡失常,進而使水分滯留體內形成水腫。想消除吃太鹹造成的水腫,該怎麼做?首先,我們要將多餘的鈉排出,可以攝取高鉀水果,做到「留鉀排鈉」。如果在吃大餐時,就搭配以下這些食物或飲品,應該有機會預防水腫(也要看體質)。其次,也可以搭配運動30分鐘,讓多餘的水份更容易排出。如此一來,就可達到預防水腫的效果,讓身體遠離高鈉水腫!20種「高鉀水果」 鉀含量排行榜怕水腫的人,吃飯時可以搭配以下20種水果,達到「留鉀排鈉」的效果。(以下為每100g之熱量數值)1.釋迦鉀:390mg/熱量:100kcal2.香蕉鉀:368mg/熱量:82kcal3.奇異果鉀:291mg/熱量:52kcal4.龍眼鉀:282mg/熱量:69kcal5.小番茄鉀:269mg/熱量:30kcal6.哈密瓜鉀:259mg/熱量:38kcal7.黃金奇異果鉀:252mg/熱量:57kcal8.櫻桃鉀:236mg/熱量:73kcal9.火龍果(白肉)鉀:226mg/熱量:49kcal10.香瓜鉀:225mg/熱量:29kcal11.火龍果(紅肉)鉀:219mg/熱量:48kcal12.水蜜桃鉀:205mg/熱量:37kcal13.百香果鉀:200mg/熱量:55kcal14.草莓鉀:199mg/熱量:36kcal15.木瓜鉀:186mg/熱量:36kcal16.荔枝鉀:185mg/熱量:64kcal17.紅寶石葡萄柚鉀:184mg/熱量:35kcal18.珍珠芭樂鉀:176mg/熱量:36kcal19.紅心芭樂鉀:166mg/熱量:36kcal20.李子鉀:148mg/熱量:37kcal4種水果營養成分超豐富高敏敏表示,有些水果除了鉀含量豐富,其中營養成分更是一級棒!‧奇異果:除了鉀之外,也富含維生素C及奇異果酵素,能幫助腸胃消化。‧香蕉:高鉀之外,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果膠 能幫助腸胃蠕動順暢‧哈密瓜:可以代謝身體多餘水分‧聖女番茄:排出多餘的鈉 減少水份滯留 另外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 一次建議15小顆即可腎臟病患者、需限鉀者 不建議吃高鉀水果不過在消水腫同時,高敏敏也提醒,雖然鉀可以幫助排出過多的鈉,漸緩水腫情形,但腎臟病患者或需要限鉀者要特別注意,不建議用這些方式來消水腫,以免造成腎臟負擔。希望剛過完年的大家,人人都能遠離高鈉水腫。參考資料:「高敏敏營養師 」臉書粉絲團
-
2023-02-09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又來月經代表回春?小心子宮內膜癌悄悄找上門
門診上偶然發現57歲婦人點滴出血已經3個月,婦人還以為是自己回春,醫師建議先去婦產科檢查,醫院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追問發現原來是婦人為保持青春活力,長期服用胎盤素,建議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停經後又出血 非月經來潮實為疾病中醫師賴睿昕解釋,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又發生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在清代《傅青主女科》就有提到:「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風,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實非經也」,「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這種現象在中醫來看並非月經來潮,而是疾病的反應。更年期後正常來說是一滴血也沒有,只要是出血就算不正常,更不可能有返老還童之說。但是有些婦女會在更年期過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如果突然停用荷爾蒙亦會造成出血,所以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可大可小,賴睿昕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為萎縮性子宮內膜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瘜肉,但是也可以很嚴重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通常出血時間越長或是出血量越多其患惡性腫瘤的的可能性較高。依照出血量、色、質、味 辯證用藥中醫師通常針對陰道異常出血的量、色、質及氣味,並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及全身情況綜合分析,給予辨證用藥。●出血色淡、質不濃稠,並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且自覺小腹有空空等症狀,屬於氣虛證,常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完帶湯治療。●出血量不多,顏色鮮紅、質稠,同時表現 腰痠腿軟,咽乾口燥,陰道乾澀灼痛或陰癢等症狀,屬於陰虛證,常使用滋陰降火湯湯配合一貫煎治療●出血見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表兼有溼熱(或溼毒),屬於虛中夾實證,這時中醫常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味帶下湯治療。●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紫黯有塊,同時見有小腹疼痛拒按,按壓有刺痛感,或者小腹有腫塊的,便屬於血瘀證,這時會使用少婦逐瘀湯和大黃蟅蟲丸治療。賴睿昕醫師指出,臨床上停經後出血不一定都與婦科有關,因為胃腸道病變引發肛門出血,或是泌尿系統的毛病而從尿道口出血,此二處的出口與陰道恰為鄰居,常被誤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後,也會引起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所以發現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確診,才能及早治療。雌激素過度刺激恐致子宮內膜癌 這些異常要注意更年期婦女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因素,賴睿昕醫師提醒,體型肥胖,初經來得早,晚停經的婦女(大於52歲),從未生育過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再藉由中醫調整陰陽氣血,可以穩定女性荷爾蒙,減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而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愛吃紅肉或脂肪的食物的女性,則要提高警覺陰道是否有出血。當發現有任何惡性腫瘤的可能,要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中醫做後續的調理避免再度復發。賴睿昕醫師分享,當停經後又異常出血也容易引起貧血,此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肝、雞蛋、牛奶和瘦肉等。還有含有豐富的鐵和葉酸的綠葉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櫻桃、莧菜、薺菜、蕃茄、柑橘、桃李、鳳梨和紅棗等,對避免產生或減緩停經後出血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發炎體質退散! 婦科名中醫四招提升受孕機率停經後出血非逆齡,要小心! 「這些人」恐子宮內膜病變上身【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8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7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清淡、不吃肉…4大飲食迷思 銀髮族易肌少症上身
銀髮族不只身體衰弱,飲食習慣錯誤也會引發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風險。營養師表示,常見年長者的飲食過於清淡、只吃固定食物、攝取蛋白質時間錯誤、咀嚼吞嚥困難不吃肉等四大飲食迷思,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力流失,發生肌少症。要遠離肌少症,飲食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增加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營養師劉怡里強調,銀髮族一天至少應攝取6份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為一顆雞蛋、半盒嫩豆腐、4格傳統豆腐、半條肉魚,或兩片火鍋肉片。不過,許多年長者採行錯誤的飲食方式,進而引發肌少症,甚至症狀持續惡化。年長者常犯4飲食迷思迷思1:飲食清淡,少吃紅肉許多年長者為了養生,飲食很清淡,不吃或少吃牛肉、豬肉等紅肉,只吃豆腐、豆乾、魚等。臨床上曾遇過一對老夫妻,兩個人一餐可能只吃一條肉魚,如此一人只吃到一份蛋白質,距離每人一餐食用兩份蛋白質,明顯攝取不足。改善建議:三餐應有一餐或兩天一餐吃些紅肉,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迷思2:吃固定食物,沒多樣性變化銀髮族常吃固定食物,例如早餐固定吃燕麥配豆漿或牛奶,而豆漿或牛奶一杯240cc為一份蛋白質,如此蛋白質來源未具多樣性變化;若吃豆包等加工食品,並非優質蛋白質,人體吸收率低,蛋白質一樣攝取不足。改善建議:優質蛋白質來源,應從新鮮的水煮蛋、炒蛋、肉等攝取。迷思3:白天吃得少,晚餐吃過量蛋白質不少年長者白天吃得少,直到晚餐才攝取大量蛋白質。長者一天應攝取6份蛋白質,應於三餐平均分配,一餐兩份蛋白質,特別是晚上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吃蛋白質過量,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改善建議:白天人體的蛋白質吸收率佳,在早餐及午餐應攝取足夠蛋白質。早餐可食用燕麥配一杯豆漿或牛奶,加一顆雞蛋,就有兩份蛋白質。迷思4:咀嚼吞嚥功能不佳,不吃瘦肉、雞肉國泰醫院營養組副組長賴秀怡表示,銀髮族大多牙口不好,牙齒咀嚼變差、吞嚥功能不佳,吃得少,往往只吃肥肉、不吃瘦肉,或只喝雞湯、不吃雞肉,不僅營養失衡,也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加速肌力衰退,改善建議:年長者多吃豆製品、魚類,一天至少喝兩杯牛奶攝取蛋白質。若吞嚥困難,可採絞肉搭配豆腐,或以勾芡、打成肉泥方便吞嚥。遠離肌少症,如何正確攝取蛋白質食物?●蒸、滷、烤烹調食物,少吃炸排骨蛋白質食物烹調方式,應以清蒸、滷、烤為主,劉怡里說,不可過度烹調,避免蛋白質被破壞,影響體內吸收效果,像炸排骨、醃漬鯖魚等就要少吃。●促進蛋白質合成,攝取維生素B6劉怡里指出,攝取足夠蛋白質時,需搭配攝取維生素B6,例如每天吃一顆雞蛋,或每餐吃大半碗以上的菠菜、綠花椰菜等,也可在飯後吃一根香蕉,可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及運作。●維持肌肉作用,補充維生素D要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作用,還要補充維生素D。劉怡里建議,每天露出四肢曬太陽10至15分鐘,切記不要塗防曬乳;臥床病人則可吃鮭魚、秋刀魚、雞蛋、牛奶或乾香菇等補充。●運動後半小時,吃牛肉、豆腐、起司片、雞胸肉蛋白質食物經消化分解為胺基酸,其中白胺酸可幫助肌肉生成。劉怡里建議,運動後30分鐘內,可吃牛肉、鮪魚、雞蛋、傳統豆腐、起司片、雞胸肉等蛋白質食物。遠離肌少症,還必須搭配運動。賴秀怡說,最好進行抗阻力運動,可利用彈力繩、拉毛巾等做運動,但長者往往肌力不夠,容易出現運動傷害,提醒運動前應經復健科醫師評估。2方法檢測肌少症風險!1.量小腿圍:在家用皮尺測量,男性應大於34公分、女性大於33公分,若低於標準,肌肉量可能不足,有罹患肌少症風險。2.起立、坐下:坐在椅子上,於12秒內完成5次起立、坐下,若未達標者,應經由醫師診斷有無肌少症。(資料來源/劉怡里)
-
2023-02-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驚傳已於昨(2023-2-5)日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朱雲漢的哥哥朱雲鵬今天凌在臉書悲痛證實,朱雲漢於昨晚9時在家中安詳往生。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看更多大腸直腸癌相關資訊做了大腸鏡為何還是罹患腸癌?不過,有些人明明按間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陽性也速速回診做大腸鏡,結果沒問題,卻還是在兩年內發現罹患大腸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關鍵就在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這三項大腸鏡的品質指標,對於檢查結果否能救人一命,有很大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曾建議,病人做大腸鏡檢查時,最基本能做的就是檢查後詢問醫師「有沒有檢查到最裡面?有沒有看到息肉?清腸程度如何?」,以了解檢查程度。邱瀚模提醒,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如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看不到近端大腸的息肉,但50歲以上大腸息肉有四成都長在這裡。另外建議民眾遵照醫囑,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且記得要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編按:近端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遠端大腸則為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該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不吸菸,飲酒勿過量。
-
2023-02-05 醫療.心臟血管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西醫及營養師不同保養方式一次看
去年此時,我們邀請18位醫療人員,推薦一個他們認為簡單易行,卻能達到十足健康效益的習慣,其中包括:每口食物至少嚼12下、每天按壓眼周六穴位、每天進行頭皮按摩……你做到了幾項呢?今年,我們針對心血管、呼吸道、泌尿道和牙齒健康,再次邀請專業醫療人員分享CP值非常高的好習慣。日常護心 3種中藥當茶飲 可保養心血管陳潮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國人心血管疾病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心肌梗塞發生原因為體內血脂過高,血管內壁容易形成斑塊,進而阻塞心血管,預防心肌梗塞必須從降低體內膽固醇做起,中醫觀點就是要減少攝取「膏粱厚味」食物,其中「膏粱」是指油脂高,「厚味」則是指味道重,如麻辣鍋、大魚大肉等。陳潮宗說,飲食應多吃蔬菜、少吃肉,避免動物油脂,素食者也不應吃得太油。此外還需適時紓壓,同時控制糖尿病、高血壓。他也提醒民眾應定期做運動心電圖檢查,隨時掌握心臟健康。陳潮宗建議,以中藥保養心血管,可至中藥行購買何首烏3錢入菜,也可將丹參2錢,或川七1錢,或紅花0.5錢,磨成粉加入水中,直接當作茶飲,以降低血糖、膽固醇。為避免天冷血管收縮,血壓快速飆高,早上起床後,一定要穿件衣服保暖,出門時最好穿上毛衣、背心,並戴帽子、圍圍巾。運動應避免太過激烈的球類運動,而以快走等取代,一旦出現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樓梯爬不上去等情形,務必盡速就醫,若已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必須提高警覺。護心原則量血壓掌握722 三高數值務必達標王宗道/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說,若要遠離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控制三高,包括血壓、血脂及血糖。許多民眾可能透過藥物、飲食、運動等控制三高,卻常忽略三高的標準值,特別是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知道檢驗數字為何,才能了解控制三高的目標,評估目前控制成效如何,或距離標準值還差多遠,並在醫師建議下改進。一般來說,若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壓應控制在舒張壓130毫米汞柱以下、收縮壓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則要注意壞膽固醇控制在70mg/dl以下;血糖的糖化血色素為6.5%以下。可是許多患者沒有重視檢測數字的目標,「這樣是不對的」,因控制三高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或避免再發最有效果,控制得當不只可以阻止血管阻塞,甚至可讓阻塞血管斑塊慢慢減少,恢復健康。最近天冷,門診發現高達70%回診患者的血壓都有偏高情形,有時還需要增加藥量控制血壓,他建議高血壓病人務必按時服藥,同時做好「722」量血壓原則,「7」是連續七天量測、「2」為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是每次測量應量兩遍,兩者間隔一分鐘,再取平均值,隨時監控血壓。王宗道說,控制三高時,一定要血壓、血糖、血脂監測數字達標,當數字達標後,血管內斑塊才會開始減少或停止增加。除控制三高外,也一定要控制體重、戒菸,遠離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護心飲食每天3到5份鮮蔬 至少一餐全穀飯高郁雯/新光醫院營養師從營養觀點來說,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避免血脂過高。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說,避免血脂過高,飲食應多攝取新鮮蔬菜,每天應吃3到5小盤的新鮮蔬菜,其生重是100公克,燙熟後一份約飯碗小半碗左右。此外,膳食纖維也十分重要,建議三餐中有一餐的澱粉來源,用糙米飯、五穀米等全穀雜糧類取代白飯,有助降低及穩定血脂。高郁雯表示,烹調用油建議使用植物油,每種植物油的脂肪酸都不相同,建議可以更換使用,攝取不同營養素。肉類方面,因牛肉、豬肉等紅肉的飽和脂肪酸,相較雞肉、魚肉等白肉來得高,建議以白肉為主,即便要吃紅肉,也應選擇油花比較少的瘦肉為主,不可吃肥肉,藉由持之以恆的飲食習慣降低血脂。血糖、血壓高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郁雯說,控制血糖應少吃蛋糕等精製糖類。糖類攝取量為每天總熱量約10%,如成年男性一天所需熱量為2000大卡,精製糖類熱量為200大卡,採用4大卡熱量為一克糖換算,一天糖類攝取上限為50公克;成年女性一天熱量約1500大卡,精製糖類攝取上限為37.5公克,若三餐中有糖醋醬或韓式鹹甜醬等佐醬,蛋糕等精緻糖類需降低比例。而控制血壓應避免吃蜜餞、罐頭等醃漬類食品,外食湯類也應少喝。
-
2023-02-02 養生.健康瘦身
餐前一杯高纖豆漿提升飽足感…營養師提供3食譜助健康減重
過年期間吃太多高油、高糖、高熱量年菜,澱粉類更是餐餐不可或缺的存在,許多人因此胖了二、三公斤,必須進行年後減重。營養師表示,年後飲食食用澱粉類應減半,或以「高纖澱粉」取代,推薦「高纖豆漿餐盤飲食法」便是不錯的飲食替代方式,可以一步一步重拾健康體態。糙米取代白飯 有助於腸胃蠕動不少人在年節期間吃飽睡、睡飽吃,體型變得圓潤發福,體內血糖隨之上升,形成體脂肪堆積。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高油鹽、高澱粉類的飲食,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建議年後要減少澱粉類的攝取,每餐的米飯減半攝取,或以全麥麵包、糙米、地瓜、蕎麥麵等高纖澱粉取代。因高纖澱粉類富含植化素,不僅有助腸胃蠕動、排油,且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是年後減肥的上上之選。營養師趙函穎說,年後減重要逐步進行飲食控制,千萬不要想一步登天,可透過階段式的調整,讓身體習慣不同的飲食攝取模式,才能減肥也兼顧健康。餐前一杯高纖豆漿 維持飽足感年後如何健康減肥?趙函穎建議,可以在飲食中加入高纖及含植物性蛋白質營養成分的食物,因為高膳食纖維在體內消化系統中會吸收水分,增加吃下肚的食物黏度,延緩胃排空;植物性蛋白質熱量較低且含多種植化素,在提升飽足感的同時,也減輕身體負擔。蔬菜肉類2比1 建議燙、滷、蒸趙函穎推薦採行「高纖豆漿餐盤飲食法」減肥,可以分兩方面執行。首先,可在餐前喝一杯高纖豆漿,維持飽足感,慢慢喝,可減少後續進食量;飲食要掌握蔬菜和肉類2比1的比例,其餘可按照自己習慣的日常飲食,不須操之過急。另一方面,民眾需注重蛋白質的來源,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搭配白肉」的方式取代紅肉,例如高纖豆漿搭配雞肉或魚肉等白肉,取代牛、羊、豬等紅肉。趙函穎說,高纖豆漿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熱量低,還含有多元的植化素,提供與動物性蛋白質互補的多元營養選擇,還可以更進階將豆漿改為無加糖口味。餐點烹調方式,建議以燙、滷、蒸為主,可嘗試多色蔬菜,補充不同營養。高纖豆漿餐盤3料理(食譜提供/趙函穎)一、味噌豆腐鮭魚石狩鍋食材:鮭魚100g、嫩豆腐半盒、柳松菇100g、娃娃菜160g、香菇2朵、胡蘿蔔2片、蔥段3支、味噌15g、水200cc、高纖豆漿240cc做法:1. 鮭魚切片,豆腐切塊,柳松菇剁小朵,娃娃菜去蒂,香菇泡開。2. 水與味噌調勻放入湯鍋。3. 除豆漿外,全部食材放入煮滾。4. 最後到入豆漿煮滾即可。二、地瓜腰果豆漿食材:高纖豆漿240cc、地瓜100g、腰果8g做法:1. 將地瓜去皮切塊,蒸熟待涼。2. 將地瓜、腰果及熱豆漿放入果汁機。3. 均勻攪打即可。三、豆漿雞蛋布丁食材:高纖豆漿240cc、赤藻糖醇20g、雞蛋2顆做法:1. 將豆漿加熱同時加入赤藻糖醇,不需要煮滾,約熱到40度C,放涼。2. 把兩顆蛋打散,慢慢將1加入蛋液中,然後過篩。3. 把2裝入容器中,隔水加熱蒸8分鐘,取出後放涼即可。
-
2023-01-31 養生.健康瘦身
多吃肉、少吃飯就能瘦?營養師揭高蛋白飲食減重5大隱憂
一般成年人每公斤體重吃0.8至1克蛋白質就足夠,約每餐一掌心的量,若經常重訓或運動選手才需要吃高蛋白。很多人以為多吃肉、少吃飯能減重,有人一天吃6、7個蛋,還喝高蛋白粉,這樣沒問題嗎?經常高蛋白飲食,對身體有哪些影響?1.損害肝臟、腎臟蛋白質的最終產物是含氮廢棄物,須透過肝臟轉變為尿素後,才經由腎臟的排除到體外。若蛋白質長期吃過量,身體產生過多的氮,會增加肝臟和腎臟負擔,特別是已有問題的肝腎,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代謝,長期腎臟及肝臟會受損。2.骨質疏鬆尿液排除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酸、尿素等含氮廢棄物,會一併帶走尿鈣,因此過量的蛋白質會增加鈣質流失,長期下來,易骨密度不足,發生骨質疏鬆。3.體重增加網路流傳,吃高量蛋白質、少吃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有助減重。但過量蛋白質在體內會轉化成脂肪和糖,最後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隨時間不斷重複這個循環,體重就可能增加。4.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多數蛋白質飲食,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無形中會吃到過量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如此便會增加體內血脂肪、血膽固醇的濃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5.易有便祕一般植物性的穀類、蔬果,在胃部消化時間約2小時,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得花4至5小時才能消化,若要完全消化排除,通常需要2至5天時間。因此,經常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蔬果又吃得少,腸胃蠕動慢,就容易便祕。吃太多紅肉、加工肉類,體內會生成過多自由基,研究發現與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發生呈正相關。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
●高糖高脂讓身體發炎,影響大腦認知功能●高齡族飲食重點,掌握「三好一巧」原則年節不忌口、不定時用餐,加上熬夜打牌作息大亂,超級傷身。若吃進了過多熱量,會增加體內發炎物質,不僅身材腫了一圈,肥胖也會加速大腦老化,傷害大腦神經元、認知功能變差,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吃」是最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民眾常見的NG飲食行為,包括加工食品及重口味食物吃太多、愛吃炸物、紅肉吃過量、攝取過多含糖飲料等,都會讓腦部受到自由基損害。吃原型食物 多食蔬菜、莓果類害怕失智症上身,徐佳靖建議,可採行有「心智飲食」之稱的「麥得飲食」,此飲食法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提倡多吃原型食物、大量食用綠色蔬菜及莓果類,只要認真執行,對於預防失智、穩定三高都有效。徐佳靖強調,藍莓、草莓、桑椹、黑醋栗等水果富含類黃酮和花青素,是絕佳抗氧化劑,多食用有助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保護心血管,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徐佳靖說,可藉由飲食延緩惡化速度。以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均衡攝取全榖雜糧、蛋魚豆肉類、乳品、蔬菜、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獲得完整營養素;掌握「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做為高齡族群的飲食原則,依長輩牙口狀況準備餐點、提升進食意願。失智症用餐 食物裝在1個碗內徐佳靖提醒,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變差,可能無法辨識菜餚,最好將食物盛裝在一個盤子或碗內,筷子或叉子、湯匙擇一使用,並在患者的視線內放置食物。若有吞嚥障礙問題,務必諮詢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討論如何準備餐點,可轉介營養師了解失智專業照護技能;若合併缺牙、假牙、牙口不好等咀嚼問題,也要尋求牙科治療,維護口腔衛生。均衡飲食一日餐飲建議早餐:一片全麥吐司或一碗地瓜飯、一顆水煮蛋、一杯240毫升牛奶、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午餐:一碗糙米飯、一份深綠色蔬菜、一碗小魚乾味噌湯、一份煎鮭魚、一杯無糖優格晚餐:一碗五穀飯、一份豆腐、一份雞肉、一份深綠色蔬菜、一匙堅果種子、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麥得飲食注意事項1.每周至少食用一次海鮮2.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4次3.避免加工肉品
-
2023-01-29 養生.聰明飲食
把握過年後「減肥黃金期」 營養師提3重點這樣吃甩油迎兔年
把握過年後「黃金兩周」減重史上最長10天的春節連假進入尾聲,民眾休息多日後,調整好最佳狀態面對開工日,但過年期間大魚大肉、作息紊亂,調適上也需要一些時間。營養師就建議,民眾收假前一天的晚餐可「提早吃」,讓身體有充足消化時間;要減去過年期間養成的贅肉,也可把握年後的「黃金期間」,迅速甩開脂肪,迎接兔年新氣象。從除夕圍爐開始,民眾過年期間吃得飽,精神也養得好,大魚大肉吃得多,油脂類更是難免過量攝取。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過年後可把握「黃金兩周」的時間進行減重,避免囤積超過一個月,成為難以代謝的脂肪,飲食上更有三項重點可注意。營養師教留意飲食三項重點劉怡里說,首先「避開高油飲食」,減少西式的油炸類餐點,中式餐點則減少肥肉類、勾芡類的料理,如豚骨拉麵的湯頭也可盡量避開;第二,「戒含糖飲料」避免醣類造成體內三酸甘油脂過高,尤其金桔檸檬等水果茶,糖量更是超越珍珠奶茶,要非常小心;第三,「減少澱粉類」攝取平日每餐半碗份量的米飯,或以全麥麵包、糙米、地瓜、蕎麥麵等高纖澱粉取代。「過年期間飲食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劉怡里表示,高纖澱粉類不但能夠幫助腸胃蠕動、排油外,當中富含的植化素也能夠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是過年後減肥的上上之選。除了澱粉類,劉怡里說,蛋白質的攝取可以「蛋、魚、豆類」為主,避開脂肪含量過高的紅肉類,可選擇家禽類,如雞、鴨、鵝肉,魚肉當中也含有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少外,更有Omega-3能夠提高代謝,但須避開油炸的烹調方式。多攝取深色蔬菜以及辛香料現代人工作忙碌,蔬菜類的攝取上本就偏少,劉怡里說,年後減重民眾可多多攝取兩類蔬菜,「深色蔬菜」以及「辛香料」,深色蔬菜B群含量高,可以幫助代謝、提振精神,A菜、地瓜葉、花椰菜、菠菜都是很好的選擇;辛香料類則可多食蔥、薑、蒜,當中的植化素可以協助抗氧化,也能夠幫助人體發汗,提高代謝率,都是年後可以多吃的食物。水分的攝取自然也是不可或缺。劉怡里表示,水可以幫助人體吸收三大營養素,同時也增進排便、代謝,民眾務必記得多喝水,或是無糖茶也很好。此外,開工日前一天的晚餐也有注意事項,劉怡里說,過年期間大家都很晚吃飯,可能與家人邊聊天邊吃飯,讓進食時間拉長,或熬夜與家人同樂,睡前可能都在吃消夜,建議開工前一天晚餐應提早,儘量在睡前4至5小時前吃完,若11點要入睡,最晚7點就要用餐完畢,愈晚吃,熱量愈容易囤積在體內,隔天上班身體負擔恐過大,影響工作的精神狀態。
-
2023-01-25 養生.聰明飲食
鈣對心臟也有影響?醫師曝食物中「這些」離子都要注意!
鈣質攝取對於骨頭、牙齒相當重要,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也能強化牙齒健康,但你知道鈣離子的攝取事實上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鈣離子嚴重缺乏時對於心臟肌肉、心率會產生影響,此外,鹽過度攝取、鉀離子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飲食對心臟健康相當重要 Na、Cl影響心血管功能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其中在飲食方面,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並注意注意卡路里,避免含糖飲料、酒精、紅肉、加工肉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等。陳冠群醫師也提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合併有三高問題,飲食更要多加注意,目前鼓吹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有綠色蔬菜含量多、適度的堅果攝取等特性,各個種類的食物都應盡可能攝取,肉品的部分也建議多吃原生食物,避免醃製處理過的加工肉品。醃製食品有許多的鹽分,這些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鈉離子、氯離子的不平衡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陳冠群醫師強調,鹽分的攝取對於身體是必須的,應適度的攝取,但不可過量,像醃製物這種高鹽份的食物應避免。鈣、鉀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食物攝取要注意!除了,鈉離子、氯離子外,幫助我們強健骨頭、牙齒的鈣離子,事實上對於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心臟運作時也需要鈣離子的參與,鈣離子會影響心臟肌肉的運動,它的不平衡也與心律不整的產生有關係。醫師指出,牛奶、堅果、蔬菜(如:九層塔)等鈣質含量都相當高,可以多加攝取,而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從事足夠的負重運動(如:重量訓練)、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將攝取的鈣質留存在身體裡。而陳冠群醫師也提到,鉀離子的不平衡事實上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腎臟功能也沒有很好,對鉀的代謝能力較差,攝取過多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需要特別小心高鉀的食物,像有很多益生菌事實上鉀含量也蠻高的,這部分要特別小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482】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20 養生.健康瘦身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營養師教前、中、後這樣做控體重
過年吃吃喝喝、享受人生,過完年後就得面對體重上升,這是不少人的困擾。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民眾普遍過年較少運動,進食量也比平常更大些,年後體重、體脂肪、腰圍都會增加,意味著胖的是體脂肪而非肌肉。通常體脂肪增加1%、體重約2-3公斤、腰圍約1吋左右。想要控制體重,年前、年中、年後都可以注意些小細節,做得越多,越有助控制體重。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1)年前重點:零食別買太多。 零食買太多是常見問題: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年前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買太多零食,減重班最常聽到年後難以瘦下的原因,就是「年前零食買太多了,年後不能浪費,就只能趕快把它們消光。」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年後難瘦。 可先輕斷食、運動:另外,若知道自己過年期間會大吃大喝,在年前就可以先進行輕斷食,如常聽到的「168飲食法」,16個小時禁食,把飲食的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除了有利控制體重,也有助細胞修復。若是知道自己過年較少運動,也可以先進行幾個簡單的運動,如散步、競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以及舉啞鈴等簡單的重訓。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2)年中6重點:可吃不胖零食! 跳著吃並避開3個地雷食物: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年菜可以跳著吃,挑自己喜歡的吃就好,不用每道菜都吃。若每道菜都吃,即便是少量多餐,整體而言其實也是吃了很多東西。吃的時候建議避開3種地雷,羹類口味較鹹、有勾芡,血糖容易上升,也容易形成體脂肪。鹹湯、濃湯較容易開胃,建議只吃料不喝湯或直接避開。糯米類如小湯圓、米糕、八寶糕等,也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增加體脂肪,也建議避開。 避免炸物地雷,先去皮:炸物建議去皮,像是炸雞、天婦羅等,不用完全避開,但吃的時候去皮、將麵衣去掉為佳,麵衣熱量非常高,是吃炸物容易變胖的主要地雷,同樣是炸雞,直接吃和去麵衣吃兩者就差1/2-1/3的熱量。 酸甜飲料糖很多,無糖飲料佳:過年過節飲食往往口味較重,許多人喜歡喝烏梅汁、蜂蜜檸檬汁等酸甜飲料,這類酸甜飲料為了均衡口感,通常會加入較大量的糖。其他含糖飲料自然也是不建議,最好還是多以無糖綠茶、無糖花茶、無糖麥芽茶等無糖飲料為主較佳。 一口肉、一口菜,有助平緩血糖:像是韓劇中常看到用蔬菜包肉就是一種很健康的吃法。肉類吃太多,油脂高容易使得胃排空速度變慢,血糖下降速度變慢,餐後血糖易偏高,肉過量也容易增胖,蔬菜則有膳食纖維可讓餐後血糖穩定。 慢慢吃,有助避免吃太多:過年過節吃飯聊天好心情,心情一好也容易不自覺吃較快,然後越吃越多。建議放慢速度慢慢吃,瘦體素通常在進食後20分鐘才會開始分泌,身體會開始知道吃得差不多了,若吃太快,在瘦體素分泌之前就會吃得太多,等瘦體素分泌時才發現吃得太飽。這也是常見為何許多人常不自覺吃得太撐的主要原因。 健康、不易胖的零食:過年大家也常吃零食,種類選擇相當重要,若以下都以一碗白飯形容熱量,鳳梨酥一顆熱量就如同一碗白飯,蛋捲則兩根就達標,豬肉乾、牛肉乾則約4片達標。建議可吃仙貝類,約25片才約如同一碗白飯。日式海苔除了熱量低,也是蔬菜類,約112包。堅果類南瓜子約100顆,帶殼的葵花子則約300顆,甘草瓜子約187顆,也都是較能放心吃的零食。薄片的肉紙可解嘴饞、熱量也較低,約21片。其他像是豆干約26塊,魷魚絲約3把。而85%以上的黑巧克力則因天然可可成分較高、糖分低,45克才如同一碗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3)年後重點:222飲食調整比例! 222飲食:年後想要瘦回來其實也很簡單,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可進行「222飲食」,和一般的飲食差不多,只是稍調整比例,一餐兩份澱粉、兩份蔬菜、兩份蛋白質,以碗計算,約為澱粉半碗,蔬菜一碗,肉類、蛋白質約一個掌心大,並且不喝湯。 低脂、高纖、高蛋白:食材方面可低脂、高纖、高蛋白,避免偏高脂的紅肉,以豆類、白肉為主較佳。高纖食材可挑菇類,菇類是膳食纖維相當高的食材,深綠色蔬菜也是很好的選擇。 年後瘦身關鍵期:上述兩種飲食方式控制得宜,把握年後瘦身的關鍵期,約一至兩周便可慢慢瘦下,過了恐怕因養成飲食習慣會較難。 瘦身幅度: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約一周瘦0.5公斤,一個月約2公斤,體脂肪約降1%。若有進行有氧運動,約一周可瘦1公斤,一個月可瘦4公斤。 瘦太快易復胖:也提醒,瘦身不可太快,否則除了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引起掉髮、月經失調、體力不佳、皮膚乾燥等,也容易因為激烈瘦身並非一種習慣,進而出現「溜溜球效應」、報復性飲食,使體重提升比原本來得更多。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年後瘦身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過年逛夜市、老街4吃法 爽吃美食也能兼顧健康! .10大年菜這樣吃更健康!營養師:調整飲食順序助控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1-15 名人.好食課
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發作 營養師一張圖教你護心飲食該怎麼吃
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今天好食課 Lexie張宜臻 營養師整理了多篇文獻,教你怎麼吃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建議●多吃蔬果:蔬果富含葉酸、鉀、纖維及類黃酮,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取量增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負相關,建議每日吃足五蔬果●多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全穀食材比起未精製澱粉,多了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且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比較有飽脹感,血糖波動也較平穩,具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未精製雜糧取代精製澱粉●海鮮:吃魚肉等海鮮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原因與魚肉富含ω-3脂肪酸,或是飲食以魚肉代替紅肉減少了飽和脂肪攝取有關,建議每天攝取15克的魚或是每週吃兩次以上魚對心血管有益●堅果及豆類:堅果及豆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及纖維,研究發現增加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茶:茶含有兒茶素等類黃酮成分,對於心血管具保護作用建議少吃●加工肉:加工肉包含煙燻、醃製等肉品海鮮,如香腸、培根等,通常含有較多鹽分、飽和脂肪酸及雜環胺等燒烤後的有害物質,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含糖飲料與甜食:手搖飲、運動飲料等含糖飲料與許多甜食中皆添加有蔗糖、玉米糖漿等添加糖,容易造成身體肥胖,增加心血管及糖尿病風險●高鈉食物:食物適當調味可使美味加分,但過多的鹽分卻容易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蒜頭、洋蔥及辣椒等天然辛香料代替醬油等調味料為佳●反式脂肪及高脂飲食:反式脂肪常存在於具酥皮的糕點、洋芋片、油炸食品中,建議少吃這類食品,也減少過多的脂肪攝取,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其他建議1.適度飲酒有益心血管?關於飲酒與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一直存有爭議,有研究發現,每日喝1-2杯酒具有最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因存在著地方飲食習慣差異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美國心臟協會(AHA)於2021年提出的建議是如果平時沒飲酒習慣者,建議不要開始,如果有喝,則建議每日女性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2.泡澡預防心血管疾病?日本2020年研究發現,與每週泡澡少於2次者相比,每天泡澡可減少28%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這邊也要注意,長者如果要泡澡,建議泡澡時間勿過長,避免離開浴缸時,冷熱溫差過大使血管急速收縮參考資料:1.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by Diet Modification: JACC Health Promotion Series. J Am Coll Cardiol. 2018 Aug 21;72(8):914-926. doi: 10.1016/j.jacc.2018.02.085. PMID: 30115231; PMCID: PMC6100800.2.2021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144(23):e472-e48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313.Habitual tub bathing and risks of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Heart. 2020;106(10):732-737. doi:10.1136/heartjnl-2019-315752【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護心飲食報你知!】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15 養生.聰明飲食
哪種飲食法最健康?哈佛大學營養專家揭密以及他自身是怎麼吃
我在大前天(2022-1-9)發表低蛋白,擬斷食,健康長壽,指出有很多所謂的飲食專家出書立論,自吹自擂什麼高蛋白、低蛋白、高醣、低醣、高脂、低脂等等叫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的所謂的健康飲食,但事實上不管是哪一種自吹自擂的健康飲食都是有以偏概全的問題。真的很巧,文章發表後不久就收到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寄來的電郵,而裡面有一篇當天發表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Frank Hu,而他就說過「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單一飲食」。這篇剛發表的研究論文是Healthy Eat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健康的飲食模式和總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風險)。該研究的對象是(1)「護士健康研究資料庫」裡的75230名女性(平均年齡50歲),以及(2)「健康從事人員研究資料庫」裡的44085名男性(平均年齡53歲)。在36年的追踪期間裡共有31263名女性死亡,而在34年的追踪期間裡共有22900名男性死亡。在追踪期間裡,每2到4年研究人員就會用一份涵蓋130個飲食項目的問卷調查來蒐集志願者的飲食資料,而為了要評估飲食健康的程度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人員設計了4個飲食健康指標:(1)Healthy Eating Index(HEI,健康飲食指數),(2)Alternate Mediterranean Diet Score(AMED,替代地中海飲食評分),(3)Healthful Plant-based Diet Index(HPDI,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數),(4)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AHEI,替代健康飲食指數)。這4個飲食健康指標都是給予植物性食物較高的分數,但比較突出的不同點的是 (1)HEI給予奶製品高分,(2)AMED給予魚類高分,(3)HPDI給予所有動物性食物低分,(4)AHEI給予紅肉和加工肉零分。根據志願者在這4個飲食健康指標裡所獲得分數的高低,研究人員將他們分成5個組別,然後再將最高的那一組和最低的那一組做死亡率風險的比較。結果是:HEI: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19%AMED: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18%HPDI: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14%AHEI: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20%所有飲食評分也都與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有顯著的負相關性。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各種健康飲食模式的高遵循度始終與較低的總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風險相關。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Frank Hu。我找到一篇2017-3-3他接受採訪的報導Much of life is beyond our control, but dining smartly can help us live healthier, longer(生命大多是超出我們的控制,但聰明的飲食可以幫助我們活得更健康、更長壽)。我把其中3段翻譯如下:胡教授是一個習慣性的健康飲食者。他的冰箱裡存放著新鮮水果和蔬菜、魚和雞肉。他的儲藏室裡放著糙米、全麥和豆類,他的零食櫃裡放著堅果和種子。他只偶爾吃紅肉,很少買白麵包、汽水、培根或其他加工肉類。他會買薯條和啤酒,但只是偶爾,主要是在招待朋友的時候。胡教授說:「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單一飲食。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食物和文化偏好以及健康狀況採用健康的飲食模式。我沒有嚴格的飲食習慣,但我總是強調所有膳食中的健康成分。長期保持健康飲食比悠悠球飲食更重要。證據非常令人鼓舞,因為即使在老年人中,當他們改善飲食質量時,患慢性病和死亡率的風險也會降低,壽命也會延長。」(註:「悠悠球飲食」指的是忽上忽下的飲食習慣,例如一下高熱量,一下低熱量)然而,他也提醒說,即使是健康的飲食者,偶爾吃點零食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一個長的壽命應該是一個值得好好活的生命,而食物就是其中的樂趣之一。原文: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單一飲食,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說
-
2023-01-12 焦點.健康知識+
吃紅肉不好?吃魚最健康?8大健康原則真相探究,有些你不必照單全收
經常我們會在眾多媒體訊息看到來自各方專家給出對於健康有益的建議及準則,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原則是完全正確的嗎?《元氣網》節錄外媒《The Guardian》及《WebMD》列舉的一些健康迷思,所有事情都應了解背後真相後,再思考哪些部份是你該聽信及遵從的。建議一:想減肥就一定要吃早餐真相:正確!跳過早餐,午晚餐易暴飲暴食一些研究發現,早餐吃得豐盛的人,可減少飢餓感並調節血糖,讓體重減輕和腰圍減少的幅度更大。不吃早餐可能會對不同人的食慾、體重和能量產生不同的影響。根據nutrition and supplement research的研究數據資料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不吃早餐會導致飢餓感增加,進而在午晚餐暴飲暴食,如此就更容易胖。建議二:每天應走1萬步真相:不一定要走這麼多!且快走才有益!許多研究指出,走路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過早死亡的風險,並建議日走1萬步最好。不過根據2022年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不用走到這麼多,甚至超過1萬步後,你的健康回報甚至會遞減。而另一項針對失智症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證明每天只需走3,800 步就有效。此外,還有一個重點,你得加快走路的速度才能真的對健康有益。建議三:每天需要睡眠8小時真相:睡更多或更少都不好根據2017年發起的一項大規模的睡眠研究指出,睡眠時間7-8小時的人,其認知表現比睡更多或睡更少的人來得好,只睡4小時或更少的人,顯得老了將近9歲。睡眠不足會增加全因死亡率的風險,還會影響年輕男性睾丸激素生成。經常睡不著或習慣晚睡的人,可在白天出門曬曬太陽,這將有助於你調節晝夜生理時鐘;並盡量減少晚上使用3C的時間。建議四:天天5蔬果真相:正確!種類要愈多種愈好國健署建議天天5蔬果,也就是每天至少要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許多研究證實了這樣的建議。根據Examine.com研究員Holmer指出,5種已是最低限度,甚至有證據顯示,每天食用多達10份才是最有益,並且種類要愈多越好。蔬菜部份,以深色綠葉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營養最豐富,莓果類的水果比香蕉更富含抗氧化劑。建議五:每天要喝2公升的水真相:正確!咖啡、茶、牛奶等也算在內一般建議,普通成年人一天大約喝2公升的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指出,這2公升的水量可以是從咖啡、茶、牛奶、飲料、啤酒等形式來的,包括水果和蔬菜也算在內。建議六:吃紅肉對健康不好?真相:「加工」紅肉才要避免!之前研究建議不要吃太多紅肉,以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不過許多研究並未區分加工(培根、香腸、漢堡和熟肉)和未加工紅肉攝入量之間的差異。然而Holmer舉近期的幾項研究,食用未經加工的紅肉實際上可能不會增加罹病風險,因此建議人們可以適度吃未經加工的紅肉。建議七:少吃肉、多吃魚最健康?真相:看你吃哪種魚!魚類含多項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有益脂肪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但魚類最大的問題是含汞,尤其大型魚類的重金屬含量經常超標,因此在食用挑選上要避免高汞魚,盡量挑低汞魚吃,孕婦與幼兒更要注意。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建議魚類食用原則如下:.鮪魚、旗魚、鯊魚、油魚、鯨魚等深海魚:每周食用量別超過80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懷孕婦女與嬰幼兒不建議食用,否則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鱈魚、鯛魚、鰻魚、烏魚、烏鯧、鱘魚、比目魚等魚類:每周食用量不超過160公克,相當於一個手掌大。.其他魚類、貝類、頭足類與甲殼類:標準較寬,每日不超過150公克即可。建議八:堅果是最佳零食真相:巴西堅果一天一顆已達所需營養素硒是人體需要的一種營養素,但每天僅需約55 微克 (mcg) ,而一顆巴西堅果(Brazil nut)就含有 95.8 微克,也就是說一天吃一顆就能達到成人一日需要量。攝取足夠的硒有助於促進免疫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硒過量也會引起腹瀉、噁心、皮疹、脫髮等問題,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心腎衰竭和心臟病發作等嚴重後果。成人每天不應超過 400 微克。【資料來源】.《The Guardian》.《WebMD》.茶和咖啡不列入每日水分攝取量?教授:當然算!.食藥署監測食品中重金屬 兩件深海大魚甲基汞超標.吃堅果前先懂堅果 解析10種堅果營養成分組成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一頓火鍋涮8片豬五花熱量爆了!醫揪「9樣陷阱食材」害膝蓋受損 愛盤腿坐也遭殃
天氣轉涼,不少人已經開始準備要大啖熱呼呼的火鍋,而吃火鍋少不了選擇豐富及花樣多變的火鍋料。不過,火鍋的隱藏熱量陷阱很多,湯底+肉片+火鍋料,隨隨便便就超過1000大卡,想不發胖都難!火鍋發胖陷阱 恐影響膝蓋健康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醫師在《鋼鐵爸爸 陳鈺泓醫師|新北板橋骨科脊椎專業 骨質疏鬆 骨折骨刺 微創手術》分享,身體每變胖1KG,對膝關節的負擔就會增加4-6KG,為了膝蓋健康,吃火鍋時還是稍稍忌口吧!肉類:‧豬五花(8片,約160g):614大卡‧牛五花(8片,約160g):518大卡建議多吃瘦肉、白肉,取代肥肉、紅肉加工火鍋料:‧貢丸(8顆):392大卡‧花枝丸(8顆):360大卡‧甜不辣(100g):200大卡‧燕丸(8顆):248大卡‧蛋餃(8顆):208大卡甜品:‧巧克力冰淇淋(2球):220大卡‧可樂(100cc) :51大卡 預防關節退化 牢記6招此外,陳鈺泓也分享過6招預防關節退化:1.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加速關節磨損。這就是為什麼國外過重的人很多都要坐輪椅,因為關節已支撐不了身體重量。2.少彎腰取物:盡量避免彎腰,如果要拿低處物品,可以蹲下拿取。3.吃抗發炎食物:建議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E、Omega3等營養素,減少關節發炎症狀。4.膝蓋保暖:膝蓋本身脂肪少,膝蓋著涼會讓膝蓋的血液循環減弱,讓關節更僵硬痠痛。5.不盤腿:盤腿坐最傷膝蓋,膝關節過度彎曲,將承受體重8倍的壓力。6.不坐矮椅子:椅子太矮時,在起身和坐下時都會加重膝蓋和髖關節的壓力。延伸閱讀: ·天冷狂吃薑母鴨、羊肉爐!醫示警「愛加這些食材」會痛風 木耳、金針菇都中了 ·減肥吃鍋「加7樣食材」助腸胃蠕動、消水腫! 平價又有高營養價值 
-
2023-01-04 養生.抗老養生
健康生活很難嗎?美國醫學協會提2023十大健康目標,其實你每天都可做
許多人總是會在新年許下很宏大的志願,例如賺大錢、瘦身200公斤…等,看似難以做到的目標。邁入2023年,美國醫學協會 (AMA) 提出了十項健康方面的建議目標,例如從多運動、喝水代替含糖飲料…等,這些看似微小而積極的行動,如果每天照著做,都將是影響你長久健康的大事。2023年十大健康目標現代人每天都在忙碌的時光中度過,飲食不正常、久坐工作不運動,都是生活的常態,久而久之身體都出問題了。新的一年,如果你想讓自己更健康,美國醫學協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簡稱AMA) 建議從「多運動」開始!AMA提出的十項健康建議,細看其實都是老生常談的事,例如多運動、少喝含糖飲、戒菸等,但如果你做得到,卻能對你的健康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這十件事包括:1.健康減壓:透過飲食、睡眠(至少7.5小時)、日常運動和瑜伽和冥想等健康活動來紓壓。2.少吃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尤其是添加了鈉和糖的食品。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3.喝水代替含糖飲料4.飲酒應適度:女性每天最多喝一杯,男性每天最多喝兩杯。5.戒菸6.接種疫苗:接種最新的所有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和 COVID-19 疫苗。7.定期健檢8.控制血壓值:控制高血壓以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9.注意2型糖尿病罹患風險:改變生活方式可幫助預防或延緩2型糖尿病。10.安全用藥: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尤其是抗生素。此外,不止台灣,去年全球的人們都感受到食物飆漲的壓力,因此,在飲食方面如何兼顧營養與價格,是多數人所關心的事,例如買不起昂貴的肉品,只能改用魚罐頭來補充蛋白質;以及減少外食,多在家自己煮以節省支出。《EVERYDAY HEALTH》列舉的2023年十大健康飲食趨勢,第一項就是追求「經濟性」的飲食模式,而其他則多與植物性、環保性飲食相關。2023年十大健康飲食趨勢1.經濟性飲食2.更多植物性飲食的選擇3.更多植物性飲食的提供地點4.人造肉(培植肉)5.環保意識飲食(再生飲食)6.促進心智健康食物7.無酒精雞尾酒8.促進腸道健康食物9.海鮮10.天然甜味劑【資料來源】.《Web MD》America's Doctors Offer Up Healthy Resolutions for 2023.《EVERYDAY HEALTH》The Top 10 Healthy Food Trends to Expect in 2023
-
2022-12-29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大腸癌連15年居首 每4分19秒就1人罹癌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9年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快轉1秒,十大癌症排行,再度由大腸癌居首;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症發生發生人數集中50歲以上,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70至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59歲較明顯。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針對大腸癌再度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發生原因多,不過食用紅肉、酗酒、纖維與礦物質攝取不足、肥胖不運動等都有關係,仍鼓勵國人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大腸癌也是5癌篩檢工具中非常有成本效益的一項,目前大腸癌發生率有所趨緩。國健署統計,歷年來全癌症篩檢量平均約500萬,109年為450萬、110年受到疫情影響為389萬,今年111年為435萬,稍稍回溫。吳昭軍表示,過去2年的確滿擔心,全世界都是如此,因為疫情導致醫院降載、民眾不敢到醫院篩檢等,所以癌症與部分慢性病篩檢都有下降。吳昭軍表示,隨這疫情下降,篩檢人數有慢慢回流中,畢竟癌症不會因為不篩檢就不存在或不發生,雖然整體下降人數減少,不過找出的陽性率和2019年相比是沒有下降的,也比較不擔心「後癌風暴」,但還是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進行篩檢。雖然今年癌症時鐘快轉1秒,但吳昭軍表示,整體而言是有趨緩的,代表全癌的發生率有在慢慢下降中。以性別區分,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相較108年,女性皮膚癌、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也是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代表篩檢速度遠不及篩檢速度,呼籲民眾還是儘量篩檢。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相較女性更高。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0.6倍、14.6倍。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建議若有異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恐有甲狀腺癌狀況,包括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則是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包括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則可能有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
2022-12-26 養生.聰明飲食
芭樂維生素C超豐富,但清洗時多這動作可能讓它流失!
到底吃芭樂籽是會促進排便,還是容易便祕呢?為什麼長輩總說「芭辣籽無某呷?」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其實從營養學角度來看,芭樂籽本身不會引起便祕,通常民眾容易便祕可能是因為攝取了膳食纖維,但卻缺乏足夠的水分或油脂,多喝水、補充適量油脂類食物可能就順暢了。不過,即使芭樂籽不會造成便祕發生,但還是建議3種人吃芭樂籽時要多注意攝取量!1.不習慣高纖飲食者(有些人腸胃會不舒服,要以循序漸進方式攝取)。2.腸胃消化不佳者(例如小小孩或正值腸胃炎不適)。3.剛動腸胃手術者,要特別注意吃芭樂時應先把籽挖掉,甚至先不吃。不只維生素C、纖維含量豐富!芭樂還有6大營養好處芭樂營養真的超豐富,小小一顆就含有滿滿營養,又有水果界的維生素C之王的美名。維他命C又稱抗壞血酸是人體每日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之一,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中攝取,這時芭樂就是很好的選擇!另外,維生素C可以幫助縮短感冒病程、加快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低GI芭樂屬於低GI的水果,是現代人的營養小夥伴。食用後血糖上升較平穩,建議糖尿病友適量享用。高纖維能提高飽足感、豐富的纖維還能抑制胃口,也能幫助腸胃順暢。大部分的紅心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Pexels by Any Lane圖/大部分的紅心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Pexels by Any Lane維生素B1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維生素B2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維生素B3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細胞正常運作的能量,是啟動全身50多處不同代謝路徑所需「輔酶」的合成原料。骨骼健康: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鈣的吸收,避免硝酸銨、致癌物的形成,也能促進骨骼發育。礦物質鉀:預防心血管疾病、降血壓、消水腫。紅肉芭樂也是很不錯的芭樂選項。大部分的紅肉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總結來說,芭樂不但可以幫助美白、製造膠原蛋白,還有滿滿抗壓營養。推薦現代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的各位,可以每天吃點芭樂,補充容易流失的維生素C。想獲得芭樂完整營養好處?營養師提醒食用前注意3件事除此之外,也建議大家在吃芭樂時:1.不加鹽或梅粉,避免鈉和糖攝取過多,而且單吃就很美味又健康了!2.營養搭配要均衡。芭樂固然好吃,營養也超豐富,但還是一天一顆即可。另外也不要將芭樂取代蔬菜,畢竟芭樂和蔬菜所提供的營養是不一樣的。3.另外也提醒大家,在洗芭樂的時候要輕一點、不要削皮,因為維生素C在芭樂表皮也很豐富,過度搓洗甚至削皮,營養會流失喔。【延伸閱讀】》抗發炎、解腹瀉,調降血壓與血脂!一次認識芭樂多種營養好處(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取自「高敏敏營養師授權提供文章)
-
2022-12-20 醫療.中醫
血液循環不佳易手腳冰冷、疲倦 長期未改善當心引發心梗
現代族群大部分為靜態工作者,長時間久坐辦公室,待在冷氣房裡,每年到這個時候手腳冰冷的狀況就會浮現!就讓我們來看看循環不好有哪些類型吧!循環不好兩類型:「陽虛」、「氣機鬱滯」1.身體能量不足的「陽虛」如果易手腳冰冷,全身疲倦提不起勁,白天上班又時常呵欠連連,你可能是屬於「陽虛」的體質。這時人體就像蒸汽火車的鍋爐系統,能量不夠,無法製造足夠的動力去推動整輛列車,因此容易出現四肢冰冷、疲倦乏力、口唇色淡、腹瀉夜尿、腰背部及膝蓋怕冷痠痛等症狀。這種體質的人可以做一些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跳繩等。運動不用過於激烈,但要活動到全身微微流汗的程度,才是有效開啟身體循環喔!而生活跟飲食習慣力求均衡,可以適量攝取一些溫性食材,例如薑、蒜、紅棗、肉桂,都可以對促進循環有幫助。2.氣血堵住的「氣機鬱滯」另外也有「氣機鬱滯」型的手腳冰冷,此類型可能因為血氣不通,或是生活壓力、情緒緊繃、睡眠障礙等問題導致。比較起來雖然手足不溫,但卻沒有很怕冷的感覺。我們可以把身體的循環想成一條高速公路,有地方堵塞了導致車流不順暢,所以公路上有些地方很壅擠,有些地方卻沒有車。換句話說,就是氣血卡在頭面、軀幹,下肢及末梢卻容易冰涼。這時建議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早睡早起、少吃辛辣燥熱的食物、培養紓壓的興趣或運動習慣。循環不好問題多 頭暈、失眠、中風統統來長期循環不好會引起的問題很多,像是末梢神經失於滋養,精細動作的控制就會比較差;到腦部的血流不足也會影響腦部含氧量和思緒的敏捷度,日久則易成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中醫養生強調一個”通”字。氣血不通百病生。血為氣之母,因此,疏通血脈是中醫預防衰老的重要關鍵,應該定期清理血管中的廢物。否則,輕者會出現手腳麻木、頭暈、耳鳴、失眠、記憶力下降以及瘀斑等等症狀。另外大家常常忽略的一點,血循不佳也和男性的陰莖不舉﹐女性的陰道乾澀有關。更有比較高的風險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就是循環不好加上飲食作息不節制引起。如果四肢末梢有出現酸麻感、頭暈腦脹、意識不清、胸口悶堵、呼吸困難、噁心想吐、冒冷汗,請儘速就醫。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穴道按摩穴道按摩可以選用頭部的百會穴,上肢的合谷穴、曲池穴,下肢的足三里穴,以及腹部的氣海穴、關元穴,背部的命門穴、腎俞穴等,每天按摩5~10分鐘,能幫助身體溫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配合中醫施以穴位針灸,也有助于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食療以食療的角度來說,要盡量攝取對心血管有益的omega-3脂肪酸,例如堅果、魚油。還要多攝取維生素C,含有抗氧化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也可以多吃胚芽、香菇、番茄、核桃、紅肉、雞蛋等含有菸鹼酸的食物,提供人體足夠的維生素B3,改善循環。藥材方面,陽虛體質可以在冬令適度進補,選用當歸、川芎等溫經通絡的藥材,服用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或是十全排骨湯。氣機鬱滯的人可以食用平補的四神湯,酌加行氣的中藥,如香附、陳皮。但每個人體質不一,且有些藥物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還是建議找專業中醫師看診諮詢後,再選擇進補的中藥,免得沒補進去身體,反而燥熱上火喔!
-
2022-12-19 醫療.新陳代謝
天冷易餓,狂吃澱粉和高油脂恐誘發心血管疾病!營養師提醒冬日飲食6原則控血糖
最近這幾天特別的寒冷,糖尿病或是血糖有問題的族群除了要記得保暖之外,生活和飲食上也要注意幾個原則,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或是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我記得之前在看糖尿病門診的時候,印象深刻,有一位五十出頭歲的女病人,因為工作和家庭繁忙,加上長期血糖的問題一直困擾她,她在忙碌下也沒有特別注意自己的血糖變化。生活中常常飲食不正常,忙到忘記吃飯,或是餓到大吃一頓!!在一次運動後腳部大拇指受傷而不自覺,結果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在自家浴缸泡澡溫度過高,腳上的傷口更為嚴重,最後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截掉腳部大拇指……。其實糖尿病人在冬天因為天氣寒冷容易飢餓,更容易吃到「過量的澱粉」和「高油脂」的食物,我們知道醣類對血糖的影響性最為顯著,加上過多的油脂會降低腸胃排空的速度,使得餐後血糖值下降的速度變慢,不利血糖的控制。所以建議糖尿病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注意幾個生活飲食原則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糖尿病人冬天飲食生活注意原則1.增加蔬菜量:可以煮一鍋溫熱蔬菜湯,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可以增加飽足感和下降身體的發炎反應2.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冬天火鍋或是各類型的藥膳鍋容易造成紅肉比例增加,豬肉、牛肉、羊肉不要過量之外,建議選擇瘦肉的部分並且搭配綠色蔬菜一起食用,降低油脂的攝取。也可選擇較健康的植物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芝麻油等,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對醣類食物的渴望。3.調整吃飯順序:先吃一大碗溫熱蔬菜,喝湯、再吃優質蛋白質例如:魚肉、雞肉、豆類、蛋等,最後澱粉類食物再和其他配菜一起吃,可以有幫助的降低餐中對大量澱粉的渴望。4.點心零食要節制:天氣冷時,三不五時就想要吃個點心零食來解解饞,糖尿病人建議可以選擇篇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來做點心的來源,例如:堅果優格、低脂牛奶、茶葉蛋、豆花、滷豆干等,也可以適度的食用營養均衡配方飲品等。5.水分要足夠:冬天水分容易不足,糖尿病人易產生泌尿道感染,所以要提醒每天至少2000ml以上的水分。6.高、低血糖其實都可能造成飢餓感增加,最好確認的方法是在飢餓時,建議立刻檢查血糖值。 其實糖尿病人因為血管病變產生大小血管病變的問題,所以飲食習慣要建立,在冬天更要在生活上要提醒他們,注意早上起床要注重保暖,出門記得圍條圍巾,泡澡注意溫度預防燙傷、運動要穿雙好鞋保護雙腳降低受傷機會等等的生活習慣。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
最近天氣冷颼颼,周末又有寒流要來,不免讓人想吃熱呼呼的火鍋取暖撫慰身心,然而嗑完一鍋美味食材和湯底後,又總讓人擔心攝取的熱量會不會爆表,到該該怎麼吃火鍋才健康?火鍋選湯底:濁度愈高 熱量也愈高營養師劉怡里曾表示,吃火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對湯底,選擇熱量在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比較好,像是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也可以。常見的咖哩鍋、豆腐牛奶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屬於熱量較高的湯底。劉怡里指出,這些高熱量的湯底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透過湯底的清澈度判斷,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的。●低熱量湯底:和風昆布鍋、柴魚鍋、酸菜白肉鍋●中熱量湯底:味噌鍋、泡菜鍋、南瓜鍋●高熱量湯底:麻辣鍋、牛奶鍋、咖哩鍋、臭臭鍋【延伸閱讀:火鍋聰明吃 湯頭食材學問大】火鍋選主食:冬粉熱量低 但會吸收湯底振興醫院營養師涂蒂雅曾指出,若以一碗計算,白飯熱量比烏龍麵或冬粉高,若選麵條為主食,烏龍麵或冬粉的熱量,則會比科學麵或王子麵來得低。但要注意的是,冬粉容易吸收湯汁,若選擇高熱量湯底煮冬粉,就會讓冬粉熱量增加許多。●白飯:280大卡╱碗●王子麵:250大卡╱包●烏龍麵:140大卡╱碗●冬粉:140大卡╱碗火鍋選肉類:兩隻腳較好、沒有腳更好涂蒂雅表示,若以部位區分,松坂肉瘦肉較多,油脂量最低;五花、培根、里肌肉油脂量較高。不想吃下太多熱量,建議肉類選擇海鮮或雞肉。營養師潘璿凱曾指出,最簡單肉類選擇的記法是:「2隻腳的比4隻腳的好,沒有腳的最好!」●低油脂:海鮮魚貝類、雞肉●中油脂:豬肉、牛肉、羊肉●高油脂:內臟類、培根、五花肉【延伸閱讀:南瓜鍋、牛奶鍋健康?暗藏奶油讓你胖】火鍋選醬料:天然食材為主 避開高納、高熱量劉怡里建議,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可搭配紅肉的洋蔥是較好的選擇。不過吃生洋蔥可能會脹氣,她分享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就能解決。此外,醬料還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可以抗氧化。而常見的醬料,包括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都是劉怡里比較不建議的高熱量醬料。如果要增加醬料的風味來源,她說烏醋和豆瓣醬是所有調味料中鈉含量很高的,而且會害你水腫,所以盡量以白醋為佳。●天然食材醬料:蘿蔔泥、大蒜、蔥、薑●低熱量醬料:醋、醬油●高熱量醬料:沙茶醬、蒜蓉醬、豆瓣醬【延伸閱讀:火鍋煮蛋沒熟會害你掉頭髮?一周吃3次火鍋的營養師劉怡里教你怎麼健康吃】火鍋料熱量、脂肪量、納含量排行劉怡里表示,所有火鍋料不建議的品項有兩大原則,一項就是加工食品,另一項是看似無害但油脂很高的油炸物。國健署指出,常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為豆皮、百頁豆腐與米血糕,脂肪量高者除豆皮、百頁豆腐外,芝麻麻糬燒也不遑多讓;鈉含量前3名則為魚板、米血糕與起司球。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曾表示,火鍋用的豆皮通常經過油炸,較有香氣且不易煮爛,百頁豆腐則是在製程中加入油脂,故熱量偏高;米血糕則是以澱粉為主,相當結實。此外,火鍋餃類的肉餡多半用肥肉製成,油脂占總熱量逾6成。●熱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米血糕●脂肪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芝麻麻糬燒●納含量排名:魚板、米血糕、起司球【延伸閱讀:火鍋吃到飽 2500大卡你行嗎?】不怕胖的火鍋下料及進食順序潘璿凱建議,建議先煮蔬菜、菇類及海帶,此時的湯底可以喝;接著再下豆、魚、肉、蛋類,煮熟後湯表面會有一層浮油,不建議再喝湯,加工類火鍋料最後再放,此時湯底的鈉離子及鉀離子已過高。至於進食順序,也就是搭配下料順序,第一輪先吃蔬菜,第二輪再吃豆、魚、肉、蛋類,最後再吃加工類火鍋料。●菜→豆魚肉→加工類涂蒂雅提醒,若主食選擇麵條,則建議早一點下鍋煮,不要等到湯都煮得油油膩膩了才放,才不會讓麵條吸滿油脂。有餐廳標榜以吃完的火鍋湯底煮粥,就要小心這鍋粥有三高,高鈉、高普林、高熱量,三高及痛風患者應盡量少喝。【延伸閱讀:天冷吃鍋又怕胖 營養師提醒:最後一步這樣煮就毀了】慢性病患怎麼健康吃火鍋?大多數的火鍋常暗藏高鹽、高油、高熱量的地雷,慢性病患該怎麼吃能夠滿足口欲又兼顧健康?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曾如此建議:●糖尿病:注意主食分量,芋頭、玉米、地瓜、豬血糕、南瓜等主食類,要與麵、冬粉、飯等一起計算分量。建議多吃蔬菜,延緩血糖上升。●高血脂:高油的五花肉、培根,以及加工品如餃類、丸子等,應該少吃;肉類盡量選擇瘦肉為主。●高尿酸:避免喝火鍋湯,高普林的內臟類、海鮮類及香菇應該控制攝取量;不要喝酒,以免痛風。●高血壓:避免高鹽分的加工品,改用天然辛香料取代高鹽分沾醬。●腎臟病患:尚未洗腎病人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且挑優質蛋白質;避免吃加工品,以免磷攝取過量。少喝湯,避免鉀、普林攝取過量。【延伸閱讀:避免湯底汙染、致癌,這種食材一定要最後煮!營養師教健康嗑鍋4原則】吃不完的鍋底打包回家注意事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曾表示,到火鍋店吃不完的鍋底想打包回家,下一餐繼續吃,為避免微生物孳生,最好將鍋底煮沸後放涼,再放到冰箱,若是下一餐就會食用完畢可放冷藏,否則最好冷凍保存。●打包鍋底→煮沸放涼→放冰箱黃淑惠也建議,最好先把鍋裡的葉菜類先吃完,隔餐要吃再加新鮮蔬菜。至於豆腐、肉類則可繼續保留,但超過一周就不要吃。【延伸閱讀:吃不完的鍋底帶回家吃可以嗎?營養師:記得這二件事很重要】
-
2022-12-08 醫療.心臟血管
瘦瘦的李炳輝卻中風2次,自曝最愛吃這食物惹禍!5飲食原則可預防
以《流浪到淡水》一曲走紅的73歲歌手李炳輝近年身體欠佳,已顯少露出螢光幕前,日前出席活動時談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曾2度中風的李炳輝,自曝自己平常很愛吃豬腳,而且怎麼吃都吃不胖,「人家說身材瘦不會中風,結果我卻中風了」。其實中風跟高血脂都一樣,無關胖瘦。現代人飲食脂肪攝取率過高,易導致心肌梗塞、腦出血、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現代人吃得多又吃得好,脂肪占每日總熱量的比率愈來愈高。以李炳輝愛吃的豬腳,屬於紅肉,一般紅肉,如牛、羊、豬等的脂肪含量,又會比白肉(雞肉)來得高,五花肉、豬腳及肉類外皮,都含高量脂肪,吃太多恐熱量爆表。此外,現代人大多活動量少、也不愛運動,使得罹患俗稱「血太油」的高血脂症患者愈來愈多。而高血脂若不及早用飲食或藥物治療等方法控制,長期易有動脈硬化、血管內腔狹窄與血栓等問題,恐因此導致心肌梗塞、腦出血、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預防中風5飲食原則雖然中風的致病因子很多,但很大一部份都是因不健康的飲食致病,因此在吃的方面一定要節制,以維持血管健康,苗栗市大千醫院營養師李易真曾受訪建議民眾以下飲食原則:1.飲食多樣化:每餐盡量包含全榖雜糧、豆魚蛋肉、奶、蔬菜、水果類。2.多食用低熱量食品,如蔬菜或糖份少的水果。3.少油、少糖、少鹽;選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方式烹飪食物;偶爾吃煎、炸等食物,要多運動消耗過多的熱量。4.多攝取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等食物,有利控制血脂。5.戒菸戒酒。預防中風必做6件事其實大部分的中風,仍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控制三高來預防,國健署提醒,注意以下6件事可以事先預防:1.控制三高數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發生中風的風險分別是非三高個案的2.84倍、2.86倍及2.37倍。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
-
2022-12-08 養生.聰明飲食
洗刷致糖尿病壞名聲 研究揭為何馬鈴薯仍是健康食物
隨著近年來低碳水化合物或無碳水化合物飲食風氣流行,澱粉類食物容易被放大檢視,其中尤其以馬鈴薯最為被汙名化,早先有研究指出馬鈴薯對健康有不利影響,不過最新一項研究可能幫助馬鈴薯洗刷壞名聲。根據外媒Science Daily報導,近期一項刊登在《糖尿病護理》期刊的研究顯示,馬鈴薯可能不像蔬菜那樣具有相同的好處,例如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但與馬鈴薯相關的健康問題,實際上可能是跟人們如何料理它們以及它們和什麼一起吃有關。該研究分析超過54000名丹麥人的飲食狀況,資料來自飲食、癌症和健康(Diet, Cancer and Health)長期追蹤研究的參與者回報發現,食用最多蔬菜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比食用最少蔬菜的人低21%。該研究作者之一、伊迪斯科文大學的博士候選人Pratik Pokharel表示,雖然馬鈴薯對第2型糖尿病沒有相同好處,但它也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他指出,在過往研究中馬鈴薯與糖尿病發病率呈正相關,但該研究發現這不是真的。他說,「在丹麥,人們食用以多種不同料理方式的馬鈴薯」。Pokharel指出,潛在的飲食模式才是關鍵。該研究顯示,吃馬鈴薯最多的人也吃進更多的奶油、紅肉和非酒精飲料,這些已知會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的食物。他補充,「當你考慮到這一點時,馬鈴薯不再與糖尿病有關。」Pokharel表示,不能說馬鈴薯對第2型糖尿病有好處,但如果以健康的方式料理也不錯。他建議,「就疾病預防而言,我們應該將馬鈴薯和其他蔬菜分開,但用馬鈴薯代替精製澱粉,像是白飯和義大利麵可以改善你的飲食質量,因為馬鈴薯中含有纖維和其他營養素。」Pokharel指出,比起談論碳水化合物好或不好,但更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的類型。與白米飯等食物相比,馬鈴薯是優質碳水化合物,但要留意的料理方式,例如不要一直吃油炸薯條,或者在馬鈴薯泥中加入奶油。
-
2022-12-06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咖啡、巧克力……這些食物對健康真有好處或其實不然?
一般人對雞蛋、咖啡、巧克力等食物的印象,皆是對身體有益的健康食物,不過這些食物真的有那麼好嗎?根據外媒WebMD報導,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雞蛋雞蛋含有大量蛋白質和其他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但是那些膽固醇呢?一個雞蛋有超過400毫克。即便如此,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吃雞蛋會增加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每天一個雞蛋可能沒問題,只需注意攝入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量即可,而這是膽固醇升高的主因。 咖啡許多人喜歡用一杯新鮮的咖啡開啟新的一天。咖啡不會增加罹患癌症或心臟病的風險,但有研究表明,未經過濾的咖啡或法式濾壓壺沖煮的咖啡可能會增加膽固醇。咖啡甚至可能有好處,比如抑制食慾和降低某些疾病的風險,包括巴金森氏症和膽結石。如果咖啡因不會讓你困擾,而你沒有懷孕,並且沒有添加奶油、糖或糖漿的情況下,那麼每天最多喝五杯咖啡是可以的。 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對你有好處嗎?不,但黑巧克力好一點。它有抗氧化劑,有證據表明巧克力可以幫助改善心臟健康、糖尿病、大腦功能等,但一定要閱讀營養成份標示。除非巧克力至少含有70%的可可,否則無法獲取上述這些好處。紅肉一小塊牛排含有超過40克蛋白質以及鈣、鐵、鎂和維生素B12等營養物質,但它也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有證據表明,紅肉會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像是香腸、培根和義大利香腸等加工肉類尤其不健康。建議將紅肉攝取量限制在每週約12至18盎司,選擇瘦肉部位並避免加工過的肉品。馬鈴薯馬鈴薯看起來不像健康食品,但實際上是含有一些蛋白質的低脂肪碳水化合物良好來源。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和鉀,而馬鈴薯皮是纖維的重要來源。另外,紅薯(或稱地瓜)的維生素A含量是每日所需攝取維生素A量的四倍。不過要注意烹飪方式,烤馬鈴薯會比油炸薯條更好。
-
2022-11-1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染新冠年輕族易腦霧、高危險群長者恐失智 醫籲3方式助腦新生
今年超過800萬名國人確診新冠肺炎,不少年輕人確診後容易「腦霧」,包括記憶力、工作能力變差,醫師指出,年輕人與中年人腦部可塑性高,確診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逐步改善腦霧狀況;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尤其是已有輕微失智症狀的高危險群,確診後恐加速神經退化,提醒民眾若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沒有明顯改善,應儘早就醫做相關檢查。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不少年輕族確診新冠肺3個月內感覺「腦子不好使」,出現工作能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記憶力不佳等,但尚未到完全不記得,並不會造成生活、工作過大的影響。她表示,年輕人、中年人的腦部可塑性非常高,確診後若加強運動,根據研究發現,運動可增加腦部血流、帶氧量,增加腦細胞新生,搭配良好生活習慣,可大幅減少腦霧問題。王培寧說,根據臨床觀察,若持續進行復健、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約3成的確診者症狀會在確診3個月內明顯改善,而少部分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半年至1年時間。她建議,良好飲食習慣包括地中海飲食,可多吃蔬菜、水果、穀類、魚類、豆類及五穀雜糧等;另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最忌諱確診後持續熬夜,每日應有充足睡眠修復身體。王培寧提醒,相較年輕或中壯年人,中老年人確診較令人憂心,尤其原先已有輕微失智的高危險群者,確診新冠後恐加速神經退化,加上體力變弱、活動量減少,體力及腦力同步衰退,且因年紀大老化問題,腦部細胞再生能力並沒有年輕人好,更容易朝失智症發展,家屬觀察家中長者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若沒有明顯改善,建議應至醫院做檢查。台灣推估已有31萬名失智症患者,王培寧表示,預防失智症的不二法門為3動「身動、腦動、互動」,尤其「社交活動」結合上述3面向,像是安排計畫、空出時段、選擇出門交通工具、與人互動談論話題、學習新事物結合原有經驗等,一般民眾透過參與社交活動得到自我滿足,而失智症患者參加社交活動,更能加深自己是社會一份子的概念,更有助於延緩失智症進展。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營養師羅于姍表示,地中海飲食著重於蔬果、全穀雜糧、海鮮、堅果和橄欖油,飲食原則包括每天要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類及健康的油脂(特別是橄欖油),每週吃2次魚、海鮮及至少2份豆類、豆製品;每週適量吃乳製品、蛋、白肉;少吃紅肉、加工製品與甜食;每天多喝水及健康的運動。羅于姍表示,這類食物富含天然抗氧化物,例如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群、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選用天然的辛香料,像是九層塔、蔥、蒜、薑、香菜、茴香等,可以減少鹽份攝取。多攝取這些天然的抗氧化物,對於失智症預防及延緩是相當有程度的影響。安聯人壽今年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攜手啟動第15屆失智老人募款活動,並再度與霹靂布袋戲合作,舉行「憶見美好 霹靂樂齡生活」,邀請霹靂一哥素還真像大眾推動失智症防治概念。活動詳情請洽「樂齡 A Go Go」或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2-11-10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紅肉普遍被認為較不健康?教授曝和這個營養素有關
讀者Lee在2022-10-31在紅肉,為何紅,怎麼壞的回應欄留言:「教授您好,想請問您對經由保健食品額外補充(非從日常飲食)左旋肉鹼是持正面或負面看法呢?您的文章中寫到,它是紅肉被認為較不健康的理由之一(您說這也只是說法,代表您不完全認同嗎?),但它如今卻成了人們為了減肥等健康理由,常另外買來食用的補充劑,且網路上能查到許多它對健康的好處,如以下連結想請問您對於這些好處是認同的嗎?若您願撥冗回覆,小女子感激不盡!」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左旋肉鹼是紅肉被認為較不健康的理由(請參考上圖)。紅肉含有大量的左旋肉鹼,而過多的左旋肉鹼會被大腸裡的細菌分解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而三甲胺會被肝臟轉化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TMAO會促進動脈壁斑塊的形成,從而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註:我會在文章的最後提供有關此一說法的科學根據)這位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啟新診所發表的文章《揭秘“左旋肉鹼”的神秘面紗》,裡面有這兩句話:(1)左旋肉鹼是代謝過程中的一種必需的輔酶,(2)左旋肉鹼是現代人不可缺的營養素。有關這兩點,我先請大家看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提供的資訊:一、左旋肉鹼在能源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它將長鏈脂肪酸運輸到線粒體中,使它們可以被氧化(“燃燒”)以產生能量。 它還可以運輸從這種細胞器產生的有毒化合物,以防止它們的積累。二、健康的兒童和成人不需要從食物或補充劑中攝取左旋肉鹼,因為肝臟和腎臟會從氨基酸賴氨酸和蛋氨酸中產生足夠的量來滿足日常需求。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食品和營養委員會於 1989 年審查了關於左旋肉鹼功能的研究,並得出結論認為它不是必需營養素。從這兩段話就可看出,(1)左旋肉鹼不是輔酶,而是脂肪酸與其代謝物的載運體(Transporter),(2)左旋肉鹼不是必需營養素,而是我們身體可以自行合成。有興趣看論文的人可以看這兩篇綜述論文:2016:Carnitine transport and fatty acid oxidation(左旋肉鹼載運和脂肪酸氧化)2020:The Importance of the Fatty Acid Transporter L-Carnitin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脂肪酸載運體左旋肉鹼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NAFLD) 中的重要性】有關服用左旋肉鹼補充劑的利弊,請看下面這兩篇綜述論文:2020:The bright and the dark sides of L-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補充左旋肉鹼的明亮和黑暗面:系統評價)。結論:「在特定條件下長期補充左旋肉鹼可能會影響體能。另一方面,左旋肉鹼補充劑會提高空腹血漿 TMAO,這種化合物應該是促動脈粥樣硬化的。因此,需要更多關注長期補充劑及其對心血管系統的縱向影響的研究。」2021:Pathobiological Relationship of Excessive Dietary Intake of Choline/L-Carnitine: A TMAO Precursor-Associated Aggravation in Heart Failure in Sarcopenic Patients(過量膳食攝入膽鹼/左旋肉鹼的病理生物學關係:肌少症患者心衰竭與 TMAO 前體相關的加重)。結論:「過量攝入膽鹼或左旋肉鹼等含有 TMAO 中間前體 TMA 的飲食,應謹慎用於患有肌肉失調的老年人。」有關左旋肉鹼是紅肉被認為較不健康的因素,請看下面這兩篇研究論文:2013: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L-carnitine, a nutrient in red meat, promotes atherosclerosis(紅肉中的一種營養素,左旋肉鹼,的腸道微生物群代謝促進動脈粥樣硬化)2022:The microbial gbu gene cluster link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ssociated with red meat consumption to microbiota L-carnitine catabolism(微生物 gbu 基因簇將與紅肉攝取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微生物群左旋肉鹼分解代謝聯繫起來)原文:左旋肉鹼是輔酶?是不可缺的營養素?啟新診所的謬論
-
2022-11-07 養生.聰明飲食
培根炒菜、醃冬瓜超傷腸胃!4樣大家最愛食物害胃痛 大腸癌、胃癌風險升
你又胃痛了嗎?當心是你吃下肚的「這些東西」惹禍!營養師程涵宇分享,研究發現常吃這類型的食物,罹患大腸癌及胃癌的風險都會大增! 1、培根火腿加工肉品,例如煙燻香腸、培根、火腿,是由鹽漬、醃漬、發酵、煙燻,或者其他方式增進風味與增加保存期限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研究發現,平常吃較多加工肉品和紅肉,和大腸癌的風險增加是有關的。 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IARC)把紅肉列為2A級,也就是可能致癌的癌症風險因子,而加工肉品香腸、培根等,則列為1級,也就是確定會致癌的癌症風險因子。 建議平常多以天然的瘦肉類、豆類、魚肉來取代加工肉品。培根、火腿最容易出現在早午餐的配料中,而香腸在台灣家庭可能會以「煎香腸」料理方式上桌,培根則常用來炒高麗菜等,都是不建議的。 在國際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 刊登的發表(Lancet Oncology Volume 16, No. 16, p1599–1600, December 2015)中,國際專家小組審查總結了800多個研究,探討肉類和癌症之間的關係,結論是:每天吃超過50公克的加工肉類,約等於兩片培根或一根中小型的香腸,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危險;而每天吃超過100克的紅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2、醃漬食物,例如泡菜、醃黃瓜、醃冬瓜 罹患胃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鹽、醃製食物食物,研究發現醃製食物會增加2倍的罹患胃癌風險。長期吃鹽分高且醃製食物,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後,會產生亞硝酸鹽,增加致癌風險,一般而言,亞硝酸鹽含量會隨著時間改變,約在7天內達到高峰,但同時因為有乳酸菌的存在,醃漬液體中酸度會緩慢增加、乳酸菌活性增強、不耐酸的亞硝酸鹽會被漸漸抑制,因此,約在20~30天時亞硝酸鹽會大幅減少,這時食用相對是較安全的。 3、燒烤肉在高溫下的燒烤、燒焦的肉類,雞肉、鴨肉、魚和海鮮等會導致形成雜環胺(HCA)。這些HCA會破壞人的基因,增加患胃癌和結腸直腸癌的風險。熟肉中累積的致癌物的數量和類型取決於肉的類型,烹飪方法以及溫度和烹飪時間。 4、酒2017年分子醫學期刊指出,大型研究和實驗研究發現,長期飲酒會增加患胃癌和結腸癌的風險。 酒精的促氧化作用對腸道屏障免疫功能有害,因此飲酒是引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潛在誘因。而與酒精有關的最主要的腸道變化是腹瀉和吸收不良。酒精會促進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和結腸癌的發生,初步研究表明,所有酒當中,葡萄酒的致癌性相對較低;並且,酒精還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延伸閱讀: ·不只要避開麵包!1圖看「最易讓你胃脹氣兇手」 高麗菜、地瓜、蘋果都上榜 ·腸胃不適吃益生菌緩解恐害更嚴重! 專家曝「頭號地雷」:難怪沒用
-
2022-11-05 養生.聰明飲食
紅肉白肉怎麼分?鮭魚是紅肉嗎?一文看營養差異與建議吃法
肉類是生活中很受歡迎的食物,因為好吃可口,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不過你知道肉類也分顏色嗎?一般可分爲紅肉和白肉,到底要怎麼分,紅肉和白肉又有什麼區別呢?最簡單的分辨方式是以幾隻腳判別,「四隻腳動物」歸類為紅肉,有豬肉、羊肉、牛肉等;「兩隻腳動物」或「海鮮」歸類為白肉,包括雞肉、鴨肉、魚肉等。雖然大多人覺得紅肉和白肉最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但如果從營養學來看,是以肉類中的肌紅蛋白含量比例多寡來區分,目前沒有特別定義含量比例,是以相對性含量區分。豬肉、羊肉、牛肉等因為肌紅蛋白較高,所以稱為紅肉。肌紅蛋白是什麼?肌紅蛋白是什麼呢?它是一種存在肌肉內的蛋白質,負責體內氧氣的運送。肌紅蛋白較多的肉類,烹煮後的肉色較紅,反之肉色較白,所以有些人會用顏色區分紅肉或白肉,但這樣區分不夠準確,舉例來說:鮭魚看起來雖然是紅色的,但它被歸類為「白肉」,因為其肉質的色澤不是來自肌紅蛋白,而是類胡蘿蔔素。紅肉的飽和脂肪酸較高,含鐵量也較高,適合缺鐵的人吃紅肉的飽和脂肪酸較高,含鐵量也較高,適合缺鐵的人吃,例如經血過多的女生或貧血的人,因為鐵質是紅血球製造的要素之一。不過紅肉油脂含量較高,且含有較豐富的飽和脂肪酸,吃多了,容易囤積膽固醇、脂肪、熱量,還會增加肥胖和高血脂症的風險。白肉膽固醇、脂肪較紅肉少,對心血管負擔較低白肉則是不飽和脂肪酸較高,鐵質相對較少,相較於紅肉,若吃了相同份量,所攝取的膽固醇、脂肪確實較少,而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吃肉可以補充蛋白質,但如果吃太多的肉,對我們的身體可是會變成一大負擔喔!因為無論是紅肉或白肉都含有動物性脂肪,因此建議大家適量食用比較好。另外,良好的飲食習慣應該是均衡且多元,每種食材都要適量吃、不偏食,才能滿足我們身體所需。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健康體質,這樣長大才能輕鬆擁有不生病的強健體格!(本圖文由農業兒童網提供)專欄介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其子網站提供您豐富的農業知識,可以為您解答農業問題,也提供多樣的生活資訊,可以增加您的生活樂趣呢!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好吃、好玩、好健康的台灣農業,同時也一起來關心我們的農業、守護我們的鄉土。更多內容請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兒童網】/【台灣農業故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