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科別.感染科
搜尋
簡浩正
共找到
614
筆 文章
-
-
2020-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新冠後淋病感染暴增? 疾管署:與去年同期增近四成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祭出多項禁令,民眾也減少出門;而今年4月因國內出現首例酒店女公關確診新冠肺炎,指揮中心宣布4月9日起,全國酒店、舞廳停止營業,直到5月中才陸續解除禁令。不過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一到五月新冠肺炎期間,淋病感染卻意外激增至2300多人,突破往年新高,外界好奇原因。對此,疾病管制署表示,淋病近期可能增加的原因,研判除了不安全性行為外,主因是淋病相較於其他性傳染病潛伏期短,僅2到7天,故確診數上增幅相對快速。衛福部疾管署今舉行例行疫報記者會,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往年一到五月淋病確診病例數皆未超過2000人,疾管署統計2016至2019年一到五月淋病人數分別為1726、1943、1719、1703人,但今年一到五月卻為2338人,比去年同期相比,的確大幅增加近四成(37.3%),仍以男性為主。其中男性占2136人、女性202人,年齡層上則以20至39歲的年輕人為主。此外,淋病在今年一到五月的統計數字上,女性增幅為77.2%,高於男性增幅的34.4%。對於可能增加的原因,以及是否跟酒店歇業,性行為轉為地下化有關?林詠青說,還是得從每一位感染者的風險行為等調查得知,目前未有確定答案。不過他也說到,淋病除了不安全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未使用保險套外,主因是淋病相較於其他性傳染病潛伏期短,僅2到7天,像梅毒為10到90天,HIV為5到10年,故不安全性行為下,性傳染病的快速增加,一定是從淋病上增幅相對快速。林詠青呼籲,要阻斷性傳染病的方式,最好還是全程使用保險套、安全的性行為,而曾有過不安全性行為者,可能會有淋病外,在梅毒或HIV組都有敢染可能,故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要做定期篩檢,現在也有許多性病友善門診可做篩檢,還是呼籲民眾要注意自己安全。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除罪化 律師:不應未遂犯而罰之
對於有民團在網路平台提案連署,希望修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U=U不具傳染力已是國際共識,愛滋入罪化將影響防治工作與病患確診之意願。律師表示,愛滋不應性行為未遂犯而罰之,讓感染者更有保障。長期推動司法改革、消除HIV歧視的陳君瑋律師事務所負責人、匿稱「熊大」律師的陳君瑋說,從愛滋條例21條,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與人者這三個要件,來看處5到12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個,明知自己為感染者,實務上判斷的方法就是以你有沒有確診來看,但若是愛滋黑數,如曾去匿篩但未接受後續確認、或曾有非安全性行為但不知道自己有狀況,而僥倖不去治療,如何處理與判定上就有難度。而在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與人者上。致傳染與人者這要件,在法律上來說就是造成他人感染,但目前實務上從來無法測得,原告是否經由被告感染,醫學上目前只能測得原告與對方(被告)的病毒株類似,但「類似」並無法代表原告就是從被告者而感染,也可能從B從C從D而感染(如有不只一個伴侶情況下),所以實務上根本沒有辦法真正認定。以法院認定來看,假設小瑋提告小正傳染HIV給他,法院會先抓小正、小瑋何時確診,但即便小瑋確診的晚,在法律上也不代表是小正傳染給小瑋,也許可能是他人傳染,而這部分則代表「既遂犯」與「未遂犯」的分別。陳君瑋說,既遂為至傳染於人者,如我殺你,且你的死亡結果是來自我,即有因果關係,「我」就是既遂犯;但是我殺你,但你沒死,或無法證明因果,那「我」就是未遂,未遂依照法律規定其刑就是減半或三分之二,基本上刑度就是從原有的5到12年往下抓,故之前相關個案都是判決兩年多徒刑。陳君瑋說,而過往的HIV提告案件,法官幾完全不去論述是否為被告者所傳染,因為科學上病毒株無法確認,舉證上出現問題,也就養成法官判決上的懶惰。「他告你,你跟他都陽性,他比你晚得到,然後你們有無套性交,如有聊天記錄等,那就判決下去。」法官不去證明因果關係,而以「未遂」犯來判決,那第21條就像一張網般,將所有可能性承載起來,非常恐怖。而目前此條例可能改正方式,陳君瑋認為有四點,包含立委提案修法三讀通過、大法官釋憲、司法個案判決、行政單位如衛福部疾管署發行政命令,將21條的危險性行為不包含U=U等方式。上述第三點如前幾天有「愛滋男被控危險性行為,二審逆轉獲高等法院判決無罪」案,即可成為未來律師在辯護時的依據;第二點部分,去年也有個案法官向大法官申請釋憲。另外,愛滋條例21條的刑期也有過重問題。陳君瑋說,目前21條至少判5至12年,跟重傷害罪一樣重,而普通傷害僅5年以下,但感染者目前已有雞尾酒療法等先進治療方式,少有死亡者、根本不到重傷害程度,故在目前實務上實屬過重,未來修法時也應一併考量。但倘若上述21條文修改或刪除,外界擔心若感染者有惡意傳染情況下就無罪可罰?陳君瑋說,仍可回到傳染病防治法,如梅毒、花柳病般處理,且也仍有民事賠償,仍有權利保障。因此,對有民團近期提網路平台連署,將21條的危險性行為不包含U=U,助感染者權益更有保障,他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事。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醫界:國際研究證明 U=U者性行為不會傳染
對於愛滋條例21條的爭議,前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北榮感染科醫師林錫勳表示,這些年來,國內外的實驗結果皆已證明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意即HIV帶原者若穩定治療、服藥,將體內的愛滋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範圍內,那麼就算與人發生上萬次的無套性行為,也「不會傳染」給他人。林錫勳說,愛滋條例的成立有其時空背景,當年是被視為「絕症」看待、死亡率高,但隨著科學、藥物進展,感染者的病毒已能控制、甚至預防。有國外研究顯示,感染者穩定服藥、控制病毒量下,其平均壽命可活到77歲,與一般民眾的平均餘命相近。感染者如何「去歧視化」,林錫勳說,是政府、公衛應該做的部分。而這並非做不到,不然目前仍沒有疫苗與藥物的新冠肺炎,為何能達到返台民眾都願意主動告知並篩檢?同樣是需要透過宣導正確知識,來讓民眾減少恐懼、汙名化,否則因此不敢篩檢,隱形的確診者只會更多。而據統計,國內潛在愛滋感染者延緩診斷、治療的比率約25%,遠比各國高,感染者「冰山一角」下的面積持續擴大,林錫勳認為這不該成為常態。民眾對於U=U的疑慮,林錫勳舉出四個國外最新跨國研究來證明。他說,以在病毒量測不到之定義下(200 copies/ml),其中一個研究為對澳洲、巴西、泰國等國家的358對血清相異的男同志伴侶,觀察在病毒量抑制的情形下,與陰性伴侶進行無套肛交傳染風險,在追蹤一年期間共發生1萬2447次無套肛交,結果此期間伴侶間的愛滋傳染發生率為零。足以證明HIV帶原者的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範圍內,就算與人發生無套性行為,也「不會傳染」給他人。不過林錫勳也說,當然,並非所有帶原者都穩定治療,愛滋病仍然有預防方式,若發生有風險的性行為,現在有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與暴露後預防性投藥(PEP)可作為預防。他認為「病人也是人」,也可能是你的家人,而「共識」與「科學」是兩回事,目前21條對於感染者來說以重傷害來裁罰,且未遂也有罪,在HIV目前可治療的情況下,已不符比例原則,且仍有傳染病防治法、民法可處理,透過上述提案倡議促使修法,或至少在該法上加上U=U,相信會較符合現況。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感染愛滋逾20年者首告白 此法讓我歧視自己
愛滋在台灣已有逾30年的歴史,自1995年「雞尾酒療法」出世後,愛滋病的風貌翻開新頁,已從曾經的「無藥可救」變成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也有愛滋條例的立法,但並不代表感染者就能活得自在有保障。感染逾20年的小文哥(化名),走過與病毒對抗的漫漫長路,今年近50歲的他,首度接受記者訪問。他說,在千禧年前退伍開始工作,身為一名男同志,他當年因身體不對勁而至醫院感染科檢查而確診,而當時的五年存活率為零,即便有雞尾酒療法剛入台,仍在工作、進修、背負家中經濟的他雖惶恐,但只能一試。只是,當時一天得吃33顆藥,讓他有著嘔吐、噁心、腹瀉等症狀,轉院治療期間也曾停藥、減藥、觀察病毒量而調整劑量,一路到現在進展至一天僅需吃一顆藥;但即便如此,他至今仍忘不了那曾經濃濃的塑膠味,治療過程中他一度想放棄。但偶然接觸露德協會,團員、病友彼此給予的關心,讓他找到歸屬感,也一路走到今天,同時也成為協會的志工。只是迄今台灣資訊雖發達、相關藥物科學進展快速,小文哥心中仍有走不出的「結」,即有形與無形中的「歧視」。對網路資訊擅長的他,曾有不錯的工作機會,但大型企業當時體檢都有驗HIV這項,讓他只好黯然放棄;此外,民眾對於HIV仍有成見、標籤化,轟趴=同志的汙名化,也讓他感嘆,NGO團體對性平等相關教育這麼努力,卻總有被磨滅感。而最讓他痛苦的,則是對自我的歧視。抗病毒20多年來,他的病毒量已是U=U,即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的狀態,他也曾有交往多年的男友,但因愛滋條例第21條,讓他深感恐懼,即便床笫之事做好安全性行為的準備,仍深怕成為另一半的負擔而分開,親密關係因此卻步。他聲淚俱下地說,這20多年來他武裝著自己、實則高自尊低自信,但「我們到底做錯什麼?」因此他此次勇敢站出來呼籲,希望21條能有修法可能,讓感染者不受歧視、除罪,其親密關係能有進展。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感染者權益/U=U不具傳染力 民團網路平台提連署修法
愛滋感染者權益條例,是保障?還是歧視?愛滋工作網絡社群經營者、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研究員葉柏岑,從事HIV服藥順從性研究,接觸逾千名感染者,並協助申訴與醫療諮詢。他表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簡稱愛滋條例),至今爭議越來越多,恐淪為恐嚇病患之籌碼,如U=U「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已是國際共識,愛滋入罪化將影響防治與病患權益。因此,他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應修正符合法源與醫學實證之提案」,期望對於感染者的法條條例與保障,應與社會現況共時俱進。葉柏岑說,「愛滋病」曾經無藥可救,但自1995年「雞尾酒療法」出世後,愛滋病的風貌翻開新頁,已變成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而台灣從2016年疾病管制署開始推動感染者立即服藥,單顆藥物納入第一線處方,感染者服藥從以前的一天多次多顆,到現在的一天一顆,提高服藥與回診的順從性,感染者的生活品質也越來越有保障。而根據2019年8月30日美國疾病管制署公布文件指出,抗病毒藥物、預防性投藥、保險套,已是預防愛滋病毒傳染的三大重要策略。且經過國際大型的研究發現,愛滋感染者接受治療,血液中測不到病毒量且穩定長達6個月以上時,能100%預防,不會透過性行為的途徑傳染給他人。也就是「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U=U(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此為國際共識,讓台灣愛滋治療與防治有新的發展與詮釋。但至今愛滋條例第21條卻是未遂之刑法。葉柏岑說,近年來司法與社會工作實務上,已陸續出現許多爭議法律案例與服務案件,相對人不是真正以21條提訴,而是作為恐嚇感染者、控制感染者的籌碼,逼迫對方金錢之妥協,或以達到其他目的,讓感染者恐備受許多身心煎熬,侵害個人權益。現今刑法已於2019年5月10日刪除285條回歸277條(修法理由:本罪之行為人主觀上明知自己罹患花柳病,仍刻意隱瞞與他人為猥褻或姦淫等行為,而造成傳染花柳病予他人之結果,已構成修正條文第277條傷害罪,為避免法律適用之爭議,爰刪除本條規定。)故保留愛滋條例21條明顯是過時的,修母法而漏子法,顯得我國法治缺漏,用21條為特別法來加重處罰,是把落實污名為刑罰手段化的可怕結果。因此,他希望透過提案,結合自己服務、經營的社群,希望可以讓愛滋人權議題被重視,推行連署開端除了帶出核心的價值,在連署的過程中,更希望也把愛滋相關知識與除罪理念傳達給每個人。該提案從5月8日至今,已突破2000人附議,希望在未來的一個月期間,能達到5000人次,促使政府正視此事並作出回應。附議連署短網站: https://bit.ly/364NNlp
-
2020-06-14 醫療.指甲.足部
香港腳與灰指甲有關?完整了解灰指甲症狀、治療和預防
有一天突然發現,原本應該透亮的指甲,逐漸失去光澤,變白、變黃,甚至灰黑,且開始增厚,很可能是黴菌感染導致灰指甲。灰指甲 多伴隨香港腳出現灰指甲雖常見於腳趾,但也可能發生在手指。皮膚科醫師表示,共用公共場合拖鞋、本身就有香港腳者,都有可能感染灰指甲,應趕緊就醫治療,避免後續衍生出蜂窩性組織炎。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灰指甲的正式的疾病名稱是「甲癬」,是黴菌進入到手指甲、腳趾甲造成感染的現象。而有灰指甲的人,多數腳或手的皮膚也會有黴菌感染,同步出現香港腳或香港手。腳部常潮濕 黴菌最易上身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灰指甲?黃毓惠說,足部的灰指甲主要與雙腳常處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容易遭到黴菌的感染有關,如運動員、工時長的作業員,或糖尿病患者、高齡者、免疫力低下者,或是本身就有香港腳等,都是高風險群。手部的灰指甲,則可能因為工作導致指甲受傷,進一步被黴菌感染而引發。居家環境也是灰指甲傳染的主要地點之一,只要家人有灰指甲,黴菌就可能留在指甲刀、共用拖鞋或浴室地板,尤其是浴室環境潮濕,更利於黴菌孳生。外觀變黃變白 趾甲變厚灰指甲有哪些症狀?最明顯的是指甲外觀會變色,黃毓惠說,灰指甲不一定會變成灰色,而是指甲變得偏黃、偏乳白色,所以不要被字面上的「灰色」給誤導了;另外像是趾甲變厚、甲床分離、外觀變得不美觀、或是結構變脆弱,都可能是灰指甲。灰指甲若症狀輕微,是否可以不用治療?黃毓惠說,有些民眾覺得只是極輕微的外觀變化,並不影響生活或美觀,選擇不治療灰指甲。「灰指甲是可以治癒的。」黃毓惠提醒,患者可能不是單一個指甲感染黴菌,可能是多根手指、腳趾,往往需長時間配合治療。若不治療,可能導致香港腳,造成脫皮,嚴重者會產生蜂窩性組織炎。如果是糖尿病病友、免疫力低落者,也會因灰指甲而提高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黃毓惠建議有灰指甲的人,應積極治療。治療三階段1.抗黴菌藥膏 先修指甲再塗藥黃毓惠說,目前治療灰指甲的方式,分為口服抗黴菌藥物和外用藥膏。若是小面積,使用外用藥膏前,應先修銼指甲,再塗抹局部用抗黴菌藥膏,才能讓藥物作用於黴菌的效果更好,但約需治療一年以上,患者需有耐心。2.口服抗黴菌藥效果佳 但肝炎不宜口服抗黴菌藥的治療效果,比藥膏好。黃毓惠說,手指甲的感染需連續服用六周,腳趾甲感染需連續服用12周,約八成患者能治療成功。不過藥物可能產生噁心、腹痛、輕微頭痛等副作用,也有病人服藥後肝功能指數會增加,所以服藥前需與醫師諮詢確認,或需抽血檢測肝功能。如果本身已是肝炎患者,建議不要再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3.嚴重者須合併手術治療除了口服藥物外,若病情嚴重者,還需合併使用手術治療,將嚴重感染的指甲以手術移除。另外,灰指甲患者在用藥後,仍有再次感染、引發香港腳的可能。誰容易得灰指甲?● 運動員● 工時長的作業員● 糖尿病患者● 高齡者● 免疫力低下者● 香港腳患者預防灰指甲 請你這樣做1. 保持足部、手部乾爽。2. 如家中成員有香港腳或灰指甲,需一起治療。3. 避免共用指甲刀。4. 修剪指甲避免指甲受傷。5. 進浴室穿拖鞋,避免潮濕引發黴菌感染。6. 外出襪應以純棉為主,鞋子以透氣、不悶熱為主。7. 出入泳池、健身房,勿赤腳,穿著自己的拖鞋。8. 沐浴後把腳趾、趾縫擦乾。9. 身體其他部位有黴菌感染時,應及早治療,以免互相傳染。資料來源╱黃毓惠
-
2020-06-12 癌症.卵巢.子宮
女星發現子宮頸病變 醫:非罹癌籲女性可做抹片等檢測
成年女性須留意子宮頸癌外,癌前病變也得留意。女星林真亦在臉書發文表示,日前去做人生第一次的抹片檢查,就確診「cin3子宮原位癌」,說當下非常錯愕,彷彿人生跑馬燈就在眼前揮手。但她也說算很幸運、在第零期時就發現,並做了手術,謝謝大家關心與幫助。婦產科醫師表示,子宮頸癌第0期,跟cin3仍有差異,建議30歲以上女性可透過定期子宮頸抹片、HPV病毒檢驗、甲基化基因檢測等方式檢驗。林真亦在臉書並勉勵自己「還有夢要實現,重度癌前病變還不算最糟,往好處想幸好趁早發現,趕快治療好就好。」粉絲也紛紛獻上祝福,希望能早日康復。雙和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賴鴻政表示,子宮頸癌為女性重要癌症疾病之一,其分期可分為第0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及第四期;而近年因子宮頸抹片篩檢觀念普及,現大部分子宮頸癌都是早期發現,手術即可治癒。賴鴻政說,子宮頸癌第0期,又稱為原位癌,跟cin3雖相關但仍有差異;上述個案的第CIN3,稱為子宮頸表皮內癌病變,分為1到3級,第3級屬子宮頸癌前高惡度病變。他將子宮頸以一顆木瓜來比喻,0期癌是木瓜的外皮細胞整個壞掉,但沒壞進肉裡面;而cin3則是木瓜整層皮約三分之二細胞壞掉,但仍有一部分細胞是好的。賴鴻政說,據臨床上經驗,cin3約有七成會進展成0期癌,而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也有機率進展0期癌,再惡化成子宮頸癌,應請教婦癌科醫師即早處理。若為cin1,七成以上會自己好,應不需處理;cin2則不到5%會進展成cin3,建議回診追蹤觀察即可。若為cin3,現行會以椎狀切除術,在子宮頸以電燒或刀切方式切除病灶,但切的深淺會因病灶大小、位置不同,或考慮女性考量未來是否生育而定。術後1、2周須注意延遲性出血外,患者每三個月應回診追蹤,以便後續診斷與治療。
-
2020-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血清抗體檢測多種 醫檢師:助精準辨別疾病階段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除現行的核酸檢測外,各國也在研發速度更快、更方便的篩檢方式。醫檢師表示,由於台灣疫情趨緩,現有確診者多為境外移入,未來防疫作戰上應與國際接軌,如參考透過IgG、IgM等血清抗體檢測,來進一步掌握疾病盛行率、釐清無症狀患者,並精準辨別疾病階段。台北市醫檢師公會理事長劉兆偉表示,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後防疫時期,台灣目前對於新冠肺炎的檢測上,仍以核酸檢測為主,但因核酸檢測有其限制,感染後期不一定能測得到,可藉由血清抗體檢測來瞭解實際的感染情況。劉兆偉說,現行血清抗體檢測包含個別檢測IgM、IgG,及同時測量IgM與IgG三種。IgM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初期遭遇病毒抗原時,出現反應的抗體,約感染後5到7天出現,屬急性、正在感染中時期;IgG則是「第二階段」,已受感染中後期約10到14天、IgM抗體逐漸消退後產生,用以辨別出曾感染、已具抗體。而IgM與IgG抗體檢測,則是可篩出具抗體者,但無法辨別是正在感染還是曾經感染,無法更詳細作區別。不過檢驗試劑這麼多種,檢驗師在選擇時會評估哪些特點,劉兆偉說,「精準」還是最重要的。檢驗要精準,除了試劑品質、敏感度跟特異性外,也與品管液等配備是否完整、可執行標準化作業、操作校正等有關。劉兆偉說,敏感度是指呈現真陽性檢測結果的數目,而特異性是指未患病的人中呈現陰性結果的數目。他以流感為例,試劑檢測應夠敏感,只要有流感病毒者都可測到陽性,才具高敏感度;而特異性則是沒有此疾病者,該試劑都應呈現陰性。目前已有藥廠上月經台灣食藥署核准,以緊急使用授權(EUA)規定進口IgG抗體檢驗試劑,供台大等醫院進行小規模臨床研究,其敏感度與特異性都相當高,且檢驗結果約半小時就可出爐。而展望未來,劉兆偉說,台灣未來在邊境上會有一定程度的開放,如在邊境檢驗、外籍商務人士等證明上,提供自費方式檢查,或許是可參考方向之一。
-
2020-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後疫情時代醫籲醫護、感染源不明接觸者 應做抗體檢測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發,在還沒有疫苗研發出來前,各國除PCR核酸檢測外,也極力研發速度更快、更方便的篩檢方式;而台灣雖疫情趨緩,個案數僅443例,但其中有11例為不明感染源的本土個案,雖未擴大感染並已結案,但民眾仍有疑慮。台大醫師表示,疫情進入後防疫時期,台灣未來在邊境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開放,就公衛角度來看,台灣或許下一步可比照國外,透過血清抗體檢測如IgG,向曾接觸確診個案的醫護人員、感染源不明個案接觸者,以及曾進行核酸檢測者進行血清抗體檢測,來釐清無症狀患者、推估國內感染規模狀況。並掌握新冠肺炎的感染率,來協助流行病學的進行、加速疫苗研發。台大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血清抗體檢測,是以合成的病毒抗原檢測血液中是否具有抗體,患者在染病後,體內才會出現抗體,此為感染中、後期才能進行的檢測方式,可判斷患者是否曾感染,及依產生抗體的種類判斷已感染多久,如日前磐石艦案曾用此法。李建璋說,血清抗體檢測主要包括IgM、IgG。前者屬急性期,約在患者染疫後5到7天產生,後者則是染疫後10到14天內產生,一般為痊癒後出現;因現行的核酸檢測有其限制,感染後期不一定能測得到,必須藉由抗體檢測來瞭解實際的感染情況。在血清抗體檢測的意義上,李建璋以美國亞利桑那州為例,他表示,美國疫情仍嚴峻,該州就有醫院針對全院進行抗體檢測的廣篩,因個案接觸者對象不只有醫師、護理師,也包括傳送人員、檢驗人員等,整個過程都有可能暴露到病毒,採取抗體檢測後,就可安排產生抗體、相對安全的人,繼續投入醫護的第一線工作。除此之外,李建璋說,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針對感染源不明個案的接觸者進行抗體檢測;而隨著醫療進步,現已有靈敏度、特異度更高的檢驗試劑可使用。台灣食藥署5月時也以緊急使用授權(EUA)規定,核准藥廠IgG抗體檢驗試劑的進口,首批進口20組,每組100劑,分配給台大、高醫、新光等5家醫院,進行小規模臨床研究。李建璋說,目前台灣有11例感染源不明的個案,若政府能回溯檢測接觸者,就可能找出可能的感染源及遺漏的個案。此外,台大公衛學院目前也與彰化衛生局合作,推動血清抗體研究,雖不能代表全台面貌,但也可當參考依據,若研究結果與實際的確診數有相當大的落差,政府就應檢討現有的防疫政策;若與目前的確診狀況吻合,則多了一項可向國際證明台灣防疫水準的科學證據。
-
2020-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醫治療本月納入新冠肺炎指引 平均8至10天可改善病情
中藥也有助治療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減,中國、韓國紛紛投入中藥療法研發。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多數患者展開中醫介入治療後,有助緩解發燒,穩定心跳、血壓。而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擬《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也已通過衛福部審核,並於6月1日公告。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上午舉行「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治療及中醫防疫新生活」記者會,並高呼「中醫Can Help」。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指出,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SARS治療經驗,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平均8天至10天可改善新冠肺炎病情。蘇奕彰說,我國中醫藥國家隊研發,今年4月起在三總等國內幾家有中醫部的大型醫院,運用臨床用藥基礎研究,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發現中藥能改善病情、阻斷新冠肺炎朝重症發展,同時減少重症後肺纖維化等併發症,並緩解失眠、憂鬱、焦慮、腸胃及發燒等症狀。蘇奕彰進一步說,團隊也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可阻斷開鎖程序,不讓病毒複製,並抑制重症者「細胞激素風暴」,防止免疫系統失控、避免病毒感染。而針對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國家中醫研究所也曾多次討論,今年5月6日時,研商中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進行專家會議,而通過後於6月1日公告《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內容也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蘇奕彰說,在上述多款中藥材能抗病毒複方中,其中「黃芩」在抗病毒占了重要角色,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是重要藥材之一,另外也發現2種中藥材有免疫調節功能。而在臨床也發現,患者同意中醫介入治療後,輕症患者平均8~10天就可以三採陰性出院。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也分享收治案例,表示分別收治年約七旬重症患者,本身有高血壓、胃潰瘍等共病,住院時出現發燒、咳嗽、血氧下降等問題,同樣有服用奎寧藥物,但出現心律不整、胸悶等問題,之後採用中西合併治療,症狀改善並於9天後解除隔離。
-
2020-06-10 科別.新陳代謝
台灣疫情大解封 醫籲糖友持續回診勿停藥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趨緩,雖指揮中心六月七日宣布台灣大解封,但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者出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表示,相較於一般人,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較弱,更易受感染外,至今仍有糖友擔心風險而減少回診,若因停藥或棄打胰島素而導致長時間高血糖,身體保護機制將受到嚴重破壞,恐出現併發症、治癒力也會相對變低。呼籲糖友應定期回診、勿擅自停藥。彰基體系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台灣糖尿病患人數逐年增加,學會估計目前全台約230萬名糖友;而據國健署2018年統計,糖尿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第5名,不得不慎。杜思德說,65歲以上的年長者若有糖尿病,易出現高血壓、血脂異常、腎病變等共病,也是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 據日前中國疫情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一般患者高;而在2003年的SARS疫情中,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死亡率。而患者的血糖高低,普遍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杜思德說,新冠肺炎發生至今,即便台灣五六月份疫情已趨緩,糖友回診數仍偏低,有糖友仍不敢出門、情緒波動大、怕有感染風險而減少就醫,之前更出現患者採血針、酒精棉片用完了也都不回診、不去藥局的情形。但其實血糖控制不佳、自行停藥,反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因此,他建議糖友在後疫情時代,除保持個人衛生,外出還是配戴口罩、勤洗手外,應定期驗血糖、留意血糖水平、規律用藥,並適度運動、保持免疫力,勿受疫情影響就自行停藥。若擔心感染肺炎疑慮,也可與醫師討論,考慮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來增進保護力。另外他也呼籲,糖友不應聽信地下電台的廣告偏方藥來做為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
2020-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67大解封之後 指揮中心仍需迎戰「內憂」 與「外患」
六七大解封,民眾過正常生活的同時,防疫警覺心勢必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例行記者會從每天一次改為每周一次,但指揮中心依舊面臨挑戰,除了邊境陸續解封將迎接「外患」,民眾是否能堅持防疫新生活的「內憂」,也不容忽視。六七解封後,防守關鍵在於社區疫情監測及掌握民眾健康行為。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鬆綁需連結「積極監測」。解禁不代表不再有感染,可預期一定還是會有小規模疫情出現,也應針對個人防疫行為建立調查和評估的機制,才知道不同區域的「個人防線」落實程度。另外,為避免症狀前或無症狀感染造成傳播,施文儀建議「回國未滿一個月」者即便解除隔離,都要加強自主健康管理、避免參加人群聚集的活動;如果有必要參加,也要主動告知主辦單位並且安排與人群區隔的空間,實名(聯)制也有必要再實施一段時間。施文儀表示,「勤洗手」非常重要,但如果是每天固定相處的家人和同事,如果都沒有出國這些特定風險、都是能掌握的特定人,其實沒有維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的必要。施文儀提醒,如果是一年內發生大小感冒五次以上的人,體質上算是易感冒,建議繼續戴口罩、加強衛生習慣。對於未來邊境管制開放,目前指揮中心依據他國疫情近況為標準。施文儀建議,重點在於國與國建立互相認可機制,透過第三方公正單位,確認各國檢疫措施具備有效可信的標準作業流程,減少兩國人民往來的阻礙、加速復甦。前衛生署疾管局長蘇益仁則表示,疫苗是否研發成功,在邊境管制開放的思維上將截然不同。若有疫苗,就可以像我國民眾去非洲國家施打黃熱病疫苗,可以要求入境我國的外籍人士,提出施打疫苗的證明即可放行。若是疫苗一直研發困難,雖然可以要求他國人民提出檢驗證明,可以是PCR檢驗陰性或是抗體陽性報告,視各國做法不同。但蘇益仁認為,最好還是在機場有快篩檢驗,一旦檢驗陰性,即可放行,但須做好自主健康管理,讓短期商務客不受檢疫十四天的限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未來持續現行社區監測模式,個人防疫行為監測機制近日已委託公衛團隊,以研究模式監測、掌握民眾健康行為。
-
2020-06-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佩琪為「小明」逆時中 陳時中:掛滿箭靶歡迎射
陳佩琪今天在臉書逆時中評論「小明的故事」,提及防疫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可處理的量,但一場疫情來襲,指揮官陳時中說,「(小明)自己選擇的國籍, 現在小孩的父母就要承擔」但兒童福利法規定,政府應以兒童最佳利益優先,兒童權受不法侵害,政府應適當協助與保護。陳時中在今天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中被媒體問及,陳佩琪這樣的行為是否屬於「逆時中」,陳時中說,這樣的說法只是彼此見解方式不同,多多少少傷害不同的人,「我身上也掛滿箭靶,歡迎來射」,可受公論。陳時中說,在兒權公約之中,父母、所在地國家、其他單位,無我國國籍陸配子女的「小明」,在我國法律上被歸納於其他。「小明」在當地國或是父母和當地兒童權益團體如果沒辦法,才會求助於第三者,「我們不是不要,而是我們不站在第一線。」
-
2020-06-04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生活步調打亂 醫籲家屬關注思覺失調症者身心狀態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雖較趨緩,但仍處在防疫期間,進出醫院仍有限制;而對思覺失調症病友來說,因放無薪假,無法規律上下班,焦慮而作息打亂等,導致晚上失眠,甚至遺忘吃藥。醫師提醒,家屬應特別注意病友身心狀態,避免復發使病情惡化,加重腦損傷的風險,增加治療困難。20多歲的小明(化名),因新冠疫情的關係暫時不用上班,而家人無意間的碎念,讓他煩躁、焦慮外,更出現漏藥、睡眠品質不佳等狀況,幻聽症狀家中,導致惡性循環。三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兼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表示,疫情對思覺失調症病友來說,影響最大的是生活步調被打亂。尤其若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而病友協會也觀察到,有病友因為疫情關係放無薪假而缺乏生活重心,思緒、作息被打亂,反提高妄想、幻聽等症狀復發機率。建議家屬可從旁協助建立居家規律生活,討論生活的重心與目標,增加穩定治療的動機,並鼓勵病友以線上互動維持社交能力。葉啟斌說,思覺失調症病友,穩定用藥很重要。現行治療方式除每日服用的口服藥之外,也有長效針劑可施打,來幫助維持體內藥物濃度。但由於藥物濃度需要每日補充,如果漏藥,就會增加復發等疾病惡化的風險,故病友別因擔憂疫情而停藥或減少回診。進入後疫情時代,葉啟斌說,家屬應特別注意病友的身心狀態,觀察是否有焦慮、不安等症狀,也需注意其用藥情形,避免疾病復發,並視情況就醫,或尋求心理師或其他專業資源。
-
2020-06-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時鐘不斷快轉 營養師提醒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
癌症威脅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11萬1684人,較2016年增加5852人,雙雙創下紀錄。面對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想要防癌、抗癌,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民眾應從平常養成飲食好習慣,建議可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提早做好防癌準備。 據國健署公布2017年國內前十大癌症罹患人數排名,第一名仍是大腸癌,已蟬聯12年榜首,後九名依序為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及食道癌。 葉嘉豐說,十大癌症發生率經年齡標準化後,整體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305.4人罹癌,和前一年相比增加8.7人;其中,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兩大癌症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但據國健署分析資料顯示,新增罹癌人數多為早期(0期或1期),可見民眾近年健康意識抬頭,願接受癌症篩檢意願提高。 葉嘉豐說,對於適齡民眾,國健署有補助大腸癌等四癌篩檢外,他也提醒,想預防癌症或是正在對抗癌症的人,良好的飲食習慣絕不可少。建議攝取豐富蔬果、增加全穀類攝取,提高纖維量、並少吃加工肉品與避免精緻糖食物。蔬果部分,他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攝取5至7種顏色蔬果,補充各式各樣的植化素,如葡萄皮有花青素,有助於增強抵抗力、抗發炎能力,降低罹癌風險。而在米飯選擇上,可以高纖維的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如糙米、紫米等,不僅纖維夠,還能補充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維持身體所需營養。而在少吃加工食品上,葉嘉豐說培根、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肉品,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亞硝酸鹽,會增加罹癌風險,且加工肉品的飽和脂肪含量也較高。另外,糖果、麵包、手搖飲都添加不少精緻糖,長期攝取會導致肥胖、身體發炎反應,增加三高、癌症等疾病風險。故應減少攝取外,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或以自打蔬果汁等方式來取代飲料,兼顧營養攝取。
-
2020-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長期抗疫 新光醫院篩檢站改用快拆組合屋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未歇,為了防疫需求,台灣各大醫院都在院外用帳篷作為發燒篩檢站,但近來氣候炎熱多變,高溫或大雨讓民眾跟醫護人員都吃不消。為此,新光醫院將篩檢站改用快拆式的組合屋,藉此抵擋酷熱溫度與降雨氣候,希望提升舒適度,來因應台灣的後疫情時代。因應新冠肺炎,不少醫院在急診室外搭設帳篷做發燒篩檢站,來落實醫院感控作為。但依二月時偏冷,帳棚內雖擺了照暖燈或烤燈,發燒的病患和第一線醫護人員仍冷到發抖;而面對目前夏天,帳棚雖可遮陰,但仍讓人感到悶熱,加上醫護人員還要穿著隔離衣,更是汗流浹背。有鑑於此,在營造業者的捐助下,新光醫院改以約25坪的快拆式組合屋來取代帳篷。貨櫃屋改裝的篩檢站佔地比帳篷小,不過空間使用率比帳篷高,裡面區分為檢傷站、看診區、候診區、X光區和負壓採樣室,裝設抽風機形成簡易的負壓環境。新光醫院護理長劉玉香表示,之前篩檢站在帳棚區時,天氣忽冷忽熱,讓同仁常汗流浹背,而現在組合屋做好了,環境變好設備也更齊全,同仁的安全性與舒適度也顧到了。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感謝企業支持,他表示臨時性的帳篷無法遮風遮雨,現在改為組合屋,不僅可以改善環境也能配置負壓空間,還可讓民眾分艙分流,更符合未來防疫需求,也讓醫護同仁與病患都更舒適。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居首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衛福部國健署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二○一七年癌症時鐘快轉十六秒,每四分四十二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十一萬一千六百多人,較二○一六年增加近六千人,雙雙創下紀錄。專家預估,在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影響下,我國新增罹癌人數將持續上升。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之首,二○一七年新增一萬六千四百零八名大腸癌患者,其次為肺癌(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二人)、乳癌(一萬三千九百六十五人)、肝癌(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五人),這四種癌症年增患者均超過萬人。二○一七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順位大致與二○一六年排名相同,唯一差別是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癌症時鐘愈走愈快,二○一四年每五分六秒新增一人罹癌。二○一五年快了六秒,為每五分鐘一人罹癌,二○一六年僅快了兩秒,癌症時鐘來到四分五十八秒,到了二○一七年,竟快轉十六秒,與前一年相較,新增確診人數達五八五二人,為前一年的八倍,女性乳癌、大腸癌是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的二種癌症。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二○一七年每十萬人中,三○五.四人罹癌,較二○一六年增加八.七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呈增加趨勢。二○一七年確診罹癌者比前一年增加近六千人,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說,「確實增加比較多」,不過,發生人數變多,不一定是壞事,進一步分析確診者期別,早期確診比率上升,原因為成人四癌篩檢數提升;因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因此,發生率增加,但癌症死亡率卻連七年下降。二○一七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二○一六年同為六十三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其中以甲狀腺癌患者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五十歲,其次為乳癌五十五歲、口腔癌五十七歲、食道癌五十八歲。此外,在罹癌類別上,男女有別,其中以食道癌比率最為懸殊,男性為女性的十四點二倍半,其次為口腔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十點零七倍,原因在於男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的比率遠高於女性。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這在預料之中」,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抽菸、熬夜、肥胖、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勢必增加罹癌風險。
-
2020-06-0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乳癌發生率居冠 晚婚晚生有影響
國健署昨公布「二○一七年癌症發生資料」,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在發生人數及發生率上均位居第一,比前一年新增一千二百多人。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分析原因,應與國內女性大都晚婚晚孕,甚至不孕、不想生育等因素有關。國健署資料分析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發現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新增人數為一千二百多人、大腸癌增加一千多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女性乳癌發生率卻逐漸升高,王英偉說,透過乳癌篩檢,得以找出早期乳癌患者,這是原因之一,此外,人口老化、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率增加,也會提高乳癌風險。王英偉說,女性哺育寶寶,被證實為有效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眾多,但哺育媽媽年齡偏大,許多人晚婚,在卅歲後才生第一胎,以致保護力不佳。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明顯增加,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說,「這一點都不意外」,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改變,致癌人口將持續上升。他建議成年女性應定期接受篩檢,國健署提供四十五至六十九歲女性、或有一親等二親等乳癌家族史等四十歲以上女性,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篩檢率目前僅四成九。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受疫情影響,今年一至五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一二五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減少二成,國健署為此擬從下半年起,把篩檢站搬進千人規模大企業,強化篩檢率。另規畫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推廣糞便潛血檢查。
-
2020-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大公衛與彰化合作驗萬人血清抗體 陳時中:祝他成功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昨宣布將和彰化縣衛生局合作,進行萬人血清抗體檢測;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會先針對縣內接受居家檢疫和隔離等民眾抽血,確認社區感染程度,也作為擬定防疫策略參考。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我國盛行率低,結果恐對防疫策略沒有太大影響。指揮官陳時中則說,「祝他成功」。張上淳表示,血清流行病學的研究在學理上是重要的部分,調查社區或群體多少人感染過,在流行病學調查或傳染病調查中是重要步驟。但前提是要有好的工具、好的檢測試劑;且這樣的研究在社區中需有相當比例的人得到感染,較有應用價值。若是很低的盛行率,大家還是要等待接種疫苗。張上淳表示,防疫整個過程中有幾個面向,致使指揮中心並未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一來是還沒有非常穩固、敏感性好、偽陽性和偽陰性都低的工具,因此成果難以作很好的參考。另外,外界都希望有群體免疫,但儘管是盛行率高的國家要達到群體免疫還差很多。因為要達到群體免疫力需達到六成的人感染,但在包括紐約、倫敦等幾個國家和城市雖然感染個案多,且在沒有穩固的檢測試劑下進行檢測,也僅約兩成的人曾遭受感染,離達到群體免疫還差得非常遠。而且從敦睦艦隊結果可見,市售抗體檢測試劑偽陰、偽陽的狀況仍有一定比例,因此推估調查結果台灣的盛行率應低於1%,如果誤差1%到5%,造成的誤判就會滿嚴重。張上淳表示,學界有興趣探究我國的盛行率是否真的這麼低,「當然可以」,但他個人認為結果對後續我國防疫措施不會有太大不同,「還是要等有效疫苗才能解決問題」。陳時中則表示,研究應會花些時間,「祝他成功」。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影/癌症發生人數攀升 女性乳癌奪發生率之冠
國健署今公布「2017年癌症發生資料」,癌症發生人數11萬1684人,較前一年10萬5832人,新增5852人、上升6%。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奪冠,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為1293人,大腸癌增加1034人,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6年每十萬人口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今年女性乳癌發生率卻奪冠,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除與乳癌篩檢使早期發現者增加,不可否認人口老化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有關。另外,女性餵食寶寶母乳是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多,但多為30歲後才生第一胎,可能保護力不佳。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增加並不意外,他表示一方面此兩癌發生數長年冠軍,另一方面則是接受四癌篩檢的人數逐年上升,故今年找出不少早期癌症患者。不過賴基銘也表示,上述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據他了解,目前台灣乳癌篩檢包含45至69歲女性、或有一等二等親乳癌家族史等40至44歲女性,都可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即便如此,篩檢率目前僅約49%,仍未破五成。賴基銘說,根據流行病學文獻,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而大腸直腸癌方面,雖民眾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目前有破五成,但也是同樣情形。他建議,癌症發生高峰無論男女多為35至55歲青壯年時期,但此年齡層的篩檢率偏低,可能與工作忙碌有關,呼籲除了定期健檢外,符合四癌篩檢的男女性,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員工定期受檢。
-
2020-06-02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近半年,不僅影響經濟、生活層面,連帶使民眾擔憂感染新冠疑慮,近期就醫意願降低。國民健康署發現,今年一到五月的四癌篩檢率,比去年同期減少2成外,篩檢陽性個案的回診追蹤率,以大腸癌掉近1成5最多。國健署表示,下半年擬將篩檢站搬進千人以上大企業,來強化篩檢率。國健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2017年共有11萬1684人罹癌,較2016年增加5852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較2016年提前16秒;而在增加人數最多的癌症方面,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分別比2016年增加1293、1034人。而今年面臨新冠肺炎影響,也使癌症篩檢受到衝擊。林莉茹說,據統計,今年1至5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125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2成;另外,在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上,回診率也明顯降低,尤以大腸癌掉最多,林莉茹說,以往確診陽性個案都有約8成回診追蹤率,但疫情期間降了近1成5,其餘三癌篩檢也都有略降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也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上半年民眾就醫人數大減。他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周急診來了兩名患者,分別出現無法解便、肚痛、呼吸喘等情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晚期大腸癌與肺癌,尤其該大腸癌患者更是忍痛已久才就醫,腸子受腫瘤壓迫而破裂。因此他呼籲民眾,別因擔憂新冠肺炎而不就醫、不按醫囑,反使自己身陷危險。林莉茹表示,癌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愈晚確診、接受治療,效果當然愈差。以大腸癌為例,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當中,平均有一半會因大腸息肉而呈現陽性的結果,每22名陽性個案中,就有1人是大腸癌,若能在早期(0到1期)發現並切除,5年存活率高達9成。林莉茹說,為追回上半年癌症篩檢率偏低情形,目前下半年已規劃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糞便潛血檢查,但因檢體有保存等問題,仍在規劃當中;另外,也將強化和大企業合作,直接到職場替民眾篩檢或強化社區篩檢站、提高癌症篩檢率,初步規劃為千人以上大企業為溝通對象,避免民眾因新冠肺炎不敢到醫院,錯失篩檢時機。國健署長王英偉也表示,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而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且國健署都有補助,呼籲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
-
2020-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讚小兵立大功 口罩實名制117天 狂買七億片口罩
十四天可以買九片成人口罩的今天,人人都能有足夠的口罩保護自己,人們幾乎忘了今年一月前的台灣,許多人跑遍住家附近的藥妝店和便利商店買不到口罩,甚至有醫護人員為了省著用,一個口罩一戴再戴。口罩實名制117天,全民共買七億片口罩,讓台灣防疫「罩」得著。台灣從大年初四後每天釋出口罩600萬片、超商每人限購三片口罩,但害怕新冠肺炎的民眾把恐懼化為搶購,即使工廠不斷趕工,但民眾買不到口罩,罵聲四起。如今台灣口罩從日產271萬片提升至日產近2000萬片。陳時中大讚「口罩雖小小一片,但小兵立大功,都是即產即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物資組組長王美花說,口罩國家隊的靈魂人物是紡織研究所,其協助各廠調料調零件,並負責點收每天生產的物資。因目前仍部分徵用,國軍雖然退場,紡織廠仍未退場。王美花回憶,隨著民眾開始了解正確戴口罩時機,口罩工廠及支援的國軍弟兄們日夜加班,及後續口罩實名購買制度上路,郵差和藥師們的全力配合分送、銷售,口罩之亂才得以緩解其中,王美花特別提到,全球首創的口罩實名制2月6日在台灣實施,民眾可在6千多家藥局或衛生所以健保卡購買口罩,並於3月21日及4月22日分別再開啟實名制2.0及3.0,民眾網路預購後於超商、超市領取,甚可直接在超商預購領取,提高口罩取得可近性。口罩購買數量,隨著日產能增加,從7天2片提高至14天9片,至今總計提供超過7億片口罩作為民眾民生使用。另為照顧海外國人,在出口禁令之下,4月9日開放國人每2個月寄送30片口罩給海外國籍配偶或二親等內親屬。王美花說,鑒於國內疫情穩定趨緩,且庫存數量足以因應疫情周轉,自6月1日起採定額徵用每日800萬片,其餘數量開放內銷或外銷,但口罩實名制仍繼續並行,讓口罩國家隊打國際盃之餘,國人仍買得到一片5元的台灣製(MIT)口罩,「白宮也能戴MIT口罩,是最好的行銷。」另攜帶、郵寄或快遞至海外不再設限且不需申請輸出許可。一旦口罩庫存量低於1億片,將提高徵用量至1200萬片。王美花表示,目前國人整體口罩需求大致可被滿足,感謝國軍後備人員全力支援、紡織所統籌口罩徵收實務,以及中華郵政擔負物流重任。
-
2020-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超越世界先進 一張圖說明我們贏在那裡
國內解封進入倒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天記者會盤點我國醫療照護體系,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表示將持續強化照護體系,確保若疫情再度爆發,有醫療量能應變。也因為國內醫療院所努力感染管制及醫療照護,使台灣重症及死亡人數比率最低,不但贏過美國、英國和義大利,也比韓國、日本優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指揮中心持續強化醫療照護體系,並已達成三大目標:一是減緩散播速度,避免短時間內感染個案暴增,衝擊醫療體系及社會日常生活,一旦發現個案,隔離密切接觸者,降低傳播風險。二是保全核心人力維持醫療照護體系運作,避免機構內工作人員感染,一旦發生群聚事件,立刻採取介入措施,控制其影響範圍及人數。三是降低重症及死亡人數:輕重症分流,調整醫療順位,將資源挹注於重症個案照護。
-
2020-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解封 醫療體系持續強化
國內解封進入倒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於記者會盤點我國醫療照護體系已完成三大目標,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表示將持續強化照護體系,確保若疫情再度爆發,有充足的醫療量能應變。薛瑞元表示,疫情爆發時採取的措施,包含分流分倉、雙向轉診,應變醫院,建構全國檢驗機構等,而疫情至今,社區防疫與邊境管制做得很好,因此醫療體系未受到很強大壓力測試,現在疫情趨緩,仍做好準備。薛瑞元說,目前已設有45家指定檢驗機構,其中19家可緊急檢驗,每日最大檢驗量達5900件以上,檢驗件數占整體量能4%,並可於24小時內取得檢驗報告。此外,現有負壓隔離病房963床、普通隔離病房1031床與專責病房2175床,總床數共計4169床,整體空床率68%;於醫療資源充足階段,個案優先收治於醫院,若疫情擴大,醫院病房不足因應,則將輕症及已無積極治療的確診患者,收治於目前開設的27處集中檢疫場所;若病人數仍超過醫院病房與集中檢疫場所負荷,則使用組合式負壓隔離艙,快速組裝,立即擴充收治量能。另為確保長照體系運作,避免群聚感染,盤點住宿型長照機構收治量能,現有空床數約12000床,另各地方政府亦規劃住宿型長照機構集中收治場所共計1200餘床,以利於機構發生確診個案時,可優先將被匡列為接觸者之機構住民移至集中收治場所,提供1人1室隔離,並適時調度人力提供照護,防範疫情在機構內擴散。與其他國家相比,薛瑞元說,我國確診人數和死亡率低。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可以看到長期以來,醫院端在感控的努力,縱使有幾例在院內引發感染,也都能及時控制,「醫院端在基本的感控和實力都是非常好的」。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是女性乳癌及大腸癌,但增加比率以早期發現者居多,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2017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6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6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7年每10萬人中有305.4人罹癌,較105年增加8.7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肝癌、口腔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6年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7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9297人,2017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5.7人,較2016年增加5.7人,10大癌症發生率順位與2016年相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白血病。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2387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1人,較2016年增加11.9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6年相比較,皮膚癌和子宮頸癌順序互換,2017年皮膚癌居第8名及子宮頸癌居第9名,其餘序位與2016年相同。2017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5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8歲及甲狀腺癌為50歲,與2016年相比較除其中口腔癌老1歲,其餘與2016年相同。癌症死亡率連七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06-02 養生.聰明飲食
老少都需補鈣 最好早晚一杯奶
昨天是世界牛奶日。衛福部國健署表示,乳品的鈣質吸收率佳,適時補充牛奶提供醣類和蛋白質相當重要;研究顯示,約八成國人乳品攝取不足,而蛋白質、鈣質是肌肉和骨骼生長的重要原料。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建議,無論是處於生長期的孩子或愛運動的青壯年、年長族群,每日早晚可喝一杯奶,或攝取乳製品,來增加鈣質攝取。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鈣質為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國小至75歲以上老年人等五族群中,高達八成的國人每日乳品類攝取不足一份,7歲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30至50%。羅素英說,牛奶富含鈣質,還有優質的蛋白質、醣類、脂肪及維生素A、維生素B2等,營養豐富。如處於生長期的孩子,蛋白質、鈣質是肌肉和骨骼生長的重要原料;青壯年在運動後喝一杯乳品,可提供肌肉修復所需的蛋白質和醣類;年長者或長青族,適度的身體活動和補充乳品,則有助預防肌少症。職棒球星林智勝表示,小時候球隊會補充牛奶,現在一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以維持好狀態。他也讓自己的龍鳳胎小孩每天喝牛奶,來促進成長發育。營養師楊哲雄表示,即便每天早晚一杯、共500毫升的牛奶,也才滿足一天鈣質需求量1000毫克的一半,所以飲食也要補充其他像是起司等乳製品。有乳糖不耐的民眾,建議可逐量增加奶量或選用優酪乳、起司等代替;吃素的民眾可以選擇豆製品、深色蔬菜來補充鈣質。農委會畜牧處王忠恕副處長表示,鈣質的好處多,老人要補鈣,才不會骨質疏鬆,年輕人也須補鈣,才能成長發育。台灣的酪農業已發展40多年,台灣鮮奶是百分百自產,每年總產量40萬噸,包含品管也都有做檢驗,安全、沒藥物殘留。
-
2020-06-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個資 疫情結束後一個月內徹查是否確實刪除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自疫情初期便使用智慧科技進行防疫措施,包括「入境檢疫系統」和「電子圍籬系統」等,蒐集民眾許多個資。隨著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推出「實聯制措施指引」,要求蒐集資料最多僅能存放28天,希望能兼顧疫調需求及個人資料保護。資訊組組長簡宏偉表示,將會在指揮中心宣布疫情結束一個月內,徹查各單位、場館是否確實刪除、銷毀。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疫情一開始因為需要隔離檢疫的關係,這次防疫仰賴科技非常多。但疫情緊張時,蒐集比較多資料,疫情趨緩後,現在開始盤整資料串連的適法性。簡宏偉於會後受訪表示,之前便有提到資料是否刪除的稽核方向,將在指揮中心宣布疫情結束一個月,開始稽核,所有的資料都要刪除,包括私人單位,政府將以分層方式,由行政院資安處和國發會以及縣市政府協助稽核刪除。現在則是基於「超前部署」的概念,訂定指引要求資料僅能蒐集28天,並責成地方政府就轄區的公家單位或私人場館曾蒐集的個資進行盤點。但近來民眾個資被賣到國外的事件層出不窮,簡宏偉也表示,政府都是依法搜集和保管,但提醒民眾自己也要留意,填寫資料的時候是否必要留這麼多資料,像是身分證字號等是否有必要填寫。他強調實聯制是以最少個資來蒐集資料,例如電話,主要目的是能找到人。
-
2020-06-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何時能夠恢復機場中轉? 指揮中心要求先規畫動線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擔任航空運輸公會理事長的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呼籲,可以考慮優先恢復「過境不入境」的中轉業務。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轉機有轉機的動線,上周有跟民航局討論,希望這一周提出相關計畫,但目前尚未接到相關申請。陳宗彥於會後表示,研判疫情可能是長期性的此上周已請機場公司調整動線,讓轉機和入境旅客分流。但何時可定案,仍待機場公司和民航局提出計畫,目前尚未有任何計畫提出,愈快提出,就愈快可以訂出開會時間,希望轉機有獨立的動線。
-
2020-06-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邊境解封擬分四類風險 無居留證陸配團聚由陸委會定奪
民進黨立委何志偉今舉行座談會,建議跨部會組成專案小組,未來與其他國家組成「國際聯盟」。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也研議依疫情風險分四類,但還要依照疫情規模、檢驗量能、疫情透明、雙邊互惠等四大原則去進行洽談,他也強調「一切都尚未定案」。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也有一個類似「解封指數」的判斷標準,包括四大原則。首先,要看該國國內疫情規模,每天增加多少人數或每百萬的確診病例數,當作該國的發生率。第二點是考慮該國的監測和檢驗量能,就像我國雖然只有400多病例,但已執行7萬多的檢驗,因此以我國的檢驗能量是排名前幾名。第三點是該國的疫情透明度,主要會透過該國主管機關是否有每天更新疫情數字來看。第四點是雙邊互惠的原則,即如果我方開放,對方對於我們的國民,也應該有類似開放,另外雙方對於疫情的檢測和採檢,也必須要是有互相認證的機制,這樣才可以雙方互惠的方式來開放。莊人祥說,在所有的架構下,針對全世界的國家做一些研判,大致可分四類風險。例如第一類是紐西蘭、帛琉,病例發生數較少,可以考慮是不是入境後自主健康管理就好。第二類是例如越南、汶萊,雖然有發生病例但較少,但檢疫14天對商務往來較不利,因此有考量是否可以等五天、篩檢後陰性就可以放寬。第三類像泰國,就是更嚴格一點,最後第四類就是其他風險更高者。莊人祥強調,上述都未定案,開放時機還牽涉到和他國之間的洽談。目前仍以國內旅遊鬆綁為優先方向。希望國內旅遊可先做到一些認證機制,未來開放邊境時,也能比照相關認證機制,有更多一些保證,在發生疫情時也利於追蹤。莊人祥於例行記者會會後表示,目前都還需要與各國建立一些原則,才能定案,另外也有看是否其他國家或聯盟已經有建制了方案,我們也可以加入。至於有哪些國家已經來找台灣談?莊人祥表示,這要由外交部來說比較適合。另外有媒體關切領有團聚證但非居留證配偶,是否開放來台團聚?指揮官陳時中說,「中港澳的部分都尊重陸委會決定。」陳時中表示,邊境上的開放,不管是發生率、是檢驗能不能把病人找出來、還有能否互惠,還有人道、經貿、產業,這些都是我們要不要開放的考量,也會考量長期或是短期來台,最後就可能有通案或個案的處理,關鍵都是要在防護下進行往來都列入我們重要考慮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