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搜尋
簡浩正
共找到
608
筆 文章
-
-
2021-01-14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者易中暑 留意家中長者是否有3項危險因子
時序進入5月,愈來愈熱,三軍總醫院一周內竟接獲三名失智患者中暑路倒病例,他們都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症狀,其中兩名患者肛溫超過40度。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夏天剛開始,大家都還在熱適應期,家有認知異常長輩更要注意,別讓他們在大熱天獨自外出。朱柏齡說,5月3日周日下午陸續接獲兩名患者,都因高溫導致昏迷而被通報送醫,周三又有一位女性失智症患者穿毛衣、戴毛線帽出門,忘記回家的路而走失,因天氣太熱路倒被發現,經救護員送到急診室治療後,才逐漸恢復意識並由家屬接回。朱柏齡指出,家屬應留意家中長者是否有慢性疾病、體型胖或體能差、使用藥物等三項危險因子,勿讓他們在大熱天獨自外出,以免天氣過熱而體力不支,形成中暑危機。民眾若在路上遇到疑似中暑者,可藉由補充水分、吹電扇、全身噴水等方式,來幫助患者及時散熱、體內降溫。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家屬可在患者身上放置水瓶、配戴愛心手鍊、縫上愛心布標、每天拍照等方式,以防患者真的走失時,也能較快尋獲。湯麗玉說,家屬無法時時刻刻陪同外出,建議也可向鄰近社區商家告知,設置杯水、椅子等簡易物品,若發現有民眾走路緩慢、搖晃、眼神不對等情形,可給予幫助或留下歇息,如同友善商店概念,來減低家中長者走失,甚至中暑的風險。
-
2020-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台灣首例換心、世界首例雙心.三心人手術皆出自他手!朱樹勳: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
「相信自己,即便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去。」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譽為台灣心臟外科先驅、心臟救星,用心傳承培育出多位台大醫院心臟科傑出人才,包含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甚至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黃實宏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今年83歲的朱樹勳,回首從醫56年來時路,當年台灣心臟手術技術尚未純熟、有人告訴他走這個領域沒前途。喜歡挑戰且永不放棄的他,仍相信自己的判斷,進入心臟外科,至今一點兒都沒有後悔。獲得本屆醫療奉獻獎,他謙虛的說,這一路走來雖辛苦,「感謝上天保佑,團隊支持。」才能順利走到現在。愛書畫卻考上醫科 解剖學影響他一生「不知將來要做什麼,所以考個最難考的一科。」對人總是面帶微笑的朱樹勳,回首從醫歷程時這樣說著。畢業於屏東中學的他,最初的興趣是文組,除了喜歡繪畫,更浸淫在唐詩、宋詞文學賞析,但因要好的同學都在理組而選擇轉組,並保送上成大土木系。誰知土木系只能畫工程圖,無法滿足他的興趣,在大一下結束前,邊念書準備重考,竟考上台大醫學系。學醫過程雖忙碌,也開啟朱樹勳對生命的好奇。但他並未偏廢自身興趣,自嘲「大一大二都在玩」的他,忙著參加綠野社(繪畫)、打橋牌、旁聽文學課程,更曾在大專美術比賽獲獎,但大三上的解剖學課程,卻影響了他的一生。朱樹勳說,當年解剖學課程的兼任授課老師,是名開業醫師,上課時用實務的角度教學、傳達救治患者的成就感,讓他決定要往外科走。只是外科有小兒、整形、心臟外科等不同科別,在他成為住院醫師時,看到林天祐教授致力於心臟外科的發展,加上當年的心外才剛起步,決定投入心臟外科。提高手術成功率 寫信拜師赴美深造當年開心手術成功率只有五成,有患者急救後仍不治,而美國開心手術成功率卻達九成,他決定赴美深造。拿起紙筆寫信給當時五個美國頂尖的心臟外科醫院說明來意,只是都石沉大海。不過他並未放棄,再度嘗試寫信給當時也非常優秀的德州心臟學院,信中寫道:「台灣心外手術技術還不是很純熟,許多患者在開刀後仍不治,我能不能去你那邊學習,回來救這些人?」他認為或許是這段文字感動了他的老師-Dr. Cooley(庫利),很快的收到回信,並於1971年赴美學習。朱樹勳說,當年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一年開刀僅30至50例,但德州心臟學院一年開刀達3000多例。在美國學習的日子,每天都是新體驗,從早到晚、一台又一台的開心手術接連進行。他說,「庫利擅長把複雜的開刀程序簡化。」他不只習得心臟繞道手術技術,連許多教科書上沒有的技術也學到了。只是,兩年學習時間很快就結束,妻子和孩子原想繼續留在美國,但朱樹勳未忘初衷,堅持將心外所學帶回國,而決定舉家搬回台灣。將所學引進台大 患者開刀信心大增1973年,36歲的朱樹勳學成返台,他將在德州所學帶進台大醫院,開刀的案例也從一年50例陸續提高到400例。手術技術進步與成功率提高,患者開刀意願提升,讓他很有成就感。不過人生總有突發狀況,他回憶剛升上總醫師時,有天夜裡值夜班,接到一名患者胸部插著一把刀走進來,而後隨即心臟停止並大量出血,在來不及清潔手部與告知家屬下,他直接拿起手術刀往前胸劃去、進行手術,並成功將該患者救回。這是台灣第一例心臟停止後開胸急救成功的案例,也成為他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技術日漸純熟之際,39歲的他,被台大派往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擔任心臟血管計畫顧問並駐診,成功完成十例心臟手術。在台大從醫期間,朱樹勳陸續造就冠狀動脈手術、同種心瓣膜移植等24項第一例。而後在台大許書劍教授的提拔下,擔任台大外科部主任,建立心臟移植團隊合作模式、急診檢傷分類制度、台大外科人才培養制度,並參與亞洲首例腎臟移植。擔任台大醫務副院長時,有鑒於台大醫師不同工卻同酬的情形恐流失人才,實施績效獎金制度,藉此留下優秀人才,同時也推動臨床企業化管理,有效控制醫療成本。雙心、三心人手術 成為世界首例心臟外科生涯中,朱樹勳除成功完成國內首例換心手術,最難忘的是雙心人及三心人手術。1989年時,有名心衰竭患者因體重差距,所配對的心臟大小有別,但患者原本的心臟還能用,朱樹勳決定將配對心臟種在患者心臟右邊,由兩個心臟共同循環,完成首例雙心手術。1999年,朱樹勳62歲時,決定再度接受挑戰,離開台大醫院接下板橋亞東醫院院長一職,並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2000年時,亞東醫院一名接受心臟移植患者,因術後無法脫離人工心肺機,只能以葉克膜等待。而後剛好有名捐贈者的心臟因右心室受創,無法給予原移植者,朱樹勳靈機一動,決定將這顆心再「種」到他的患者右胸,讓兩顆來自不同人的心一同供應該患者,成為世界首例的三心人。病患因此延長壽命15年後,才因心臟衰竭而過世。在七年的準備、鼓勵醫師研究與不斷演練下,2006年亞東醫院通過評鑑,取得醫學中心資格,並多次通過評鑑。同時隨著板南線捷運開通,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與捷運局、新北市政府公文往來溝通,成功將院前原訂的「湳仔站」改名為「亞東醫院站」,並在醫院第二次擴建時,讓捷運站的三號出口旁連接亞東醫院大廳地下一樓,讓患者更便捷進出醫院,成功讓亞東醫院脫胎換骨,成為板橋地區的優質醫學中心品牌。對年輕醫師期許 醫學學無止境已完成逾6000例心臟手術的朱樹勳,卸下亞東醫院院長後,目前擔任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職務,更重拾畫畫興趣,並保持每天運動與快樂心情。他說,現雖已不執刀,但仍維持心臟外科門診,「總是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嘛!」他笑著說。回首從醫56年,他感謝前台大校長孫震及外科主任許書劍教授的提拔及鼓勵,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支持,及台大、亞東外科、內科團隊的支持,才能讓他勇往直前至今。今年能獲得醫奉獎,更要感謝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台大醫院前院長陳石池推薦,以及評選委員的肯定。面對從醫環境的惡化,朱樹勳也勸勉年輕醫師: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應努力學習;當上主治醫師以後應該努力創新,克服醫療上所有的困難,提升醫療品質及創新;對病人應抱著謙卑的精神,做好全人醫療的照顧。最重要的是養成終身學習的精神,醫學技術「學無止境」這句話,也是從醫接近一甲子的他,至今仍實踐的道理。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8 姓名 朱樹勳年齡 83歲出生地 屏東縣現職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經歷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台大醫院醫療副院長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急診部主任 台大醫院外科系教授主要事蹟 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完成台灣第一例主動脈內幫浦救人 完成台灣第一例同位心臟移植、異位心臟移植 第十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獎 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國家心臟血管計畫顧問☞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4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門診最愛問:控制三高,長照風險少一半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被稱為三高,是現代人健康大挑戰,對65歲以上長者,更是如此,統計顯示,65歲以上長者八成至少有三高其中的一種。三高影響認知功能、使失智風險增加,但若能穩定控制,可降低長照風險,減輕親友照護與經濟的負擔。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安君表示,研究顯示,65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約六成;60歲以上有二成的人有糖尿病,65歲以上飆至四成。至於高血脂症,包括高膽固醇血症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前者血液中總膽固醇(T-CHOL)超過240 mg/dl,後者三酸甘油酯逾200 mg/dl,65歲以上患者也約兩成有高血脂症。三高可能使動脈粥狀硬化,使大小血管病變,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腎臟變等風險,也對認知功能有影響。研究顯示,血壓、血糖不穩定是失智危險因子。不過,65歲以上的人雖然要控制三高,但在不同狀況下,有不同的控制標準。例如同樣是80歲,相對健康者與長期臥床者相較,三高控制目標不同,健康者偏向一般人的控制準則,臥床者伴隨身心失能或體力差,三高控制應適度放寬。例如血壓,黃安君表示,65歲後若收縮壓偏高雖然要注意,但若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數值差距過大,即「脈壓」過高, 或出現一起身就會頭暈的姿勢性低血壓等,恐更增認知功能異常的風險。在血糖控制方面,當年紀增長、有輕度認知功能異常或輕微失能時,若血糖控制太嚴格,反而可能加重認知功能異常。黃安君舉例,目前國內外指引考量共病、日常是否需協助、是否有認知功能異常等,分為三等級:第一等級:共病症小於三種,日常生活可自理、認知功能無問題者,糖化血色素目標是小於7.5%,與一般成年人糖化血色素檢測值4到6.5%之間接近。第二等級:有共病、認知功能輕微障礙者,糖化血色素目標為8%。第三等級:臥床需人家幫忙,有慢性肺病、需洗腎、轉移性癌症病人或中重度失智症等,糖化血色素目標控制在8.5%。同樣控制糖尿病,黃安君表示,可依狀況不同照護長者,飲食上也別太嚴格,六大類食物皆能攝取,只是攝取米飯、水果類等含醣食物應注意分量。黃安君之前曾收治一名9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同時有心血管、關節、攝護腺肥大等共病,加上已出現失智症症狀,吃東西無法定時定量,進食量也變少,但打了多年的胰島素劑量卻未調整,導致頻繁低血糖,家人就覺得伯伯越來越虛弱、不想活動,經檢視其血糖常低於90 mg/dl以下。在將胰島素改為每日一次長效劑型,並配合口服藥物後,伯伯回診時精神變好,願意起身活動,也讓家人放心不少。黃安君呼籲,年長者若有三高,治療目標隨身心功能,考量失能、失智等情況調整;而當患者已出現藥物副作用時,家屬應向醫師反應,立即調整藥物,並減少副作用,減低臥床等長照風險。
-
2020-10-2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開刀飲食不定、喝水少 泌尿科醫師輸尿管結石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什麼科醫師得什麼病。」這句話是我還是醫學系學生時,泌尿科老師上課說的,當時我並不當一回事。投身泌尿及腎臟移植領域30年,覺得有專業知識與敏銳度,從沒想過自己會得到泌尿疾病,現在回想起老師的話,真的滿有意涵的。身體悶痛 檢查腎水腫兩年前的某個周日傍晚,我覺得不太舒服,雖然能吃能睡,但身體就是感到有種「悶痛」、說不上來的微痠痛感,當下閃過「可能是結石」的念頭,因為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認為應該不太可能。隔天上班,中午科內聚餐,我向同仁描述這情況,住院醫院回我說「應該是結石」。我決定在科內檢查,兩次超音波檢查都顯示,有腎水腫,但我排尿等一切正常,隨即安排隔天接受腎臟攝影注射顯影劑檢查,發現輸尿管有一顆約0.5公分的結石。內心震撼,怎會是我?確認結石後,我雖沒說什麼,但內心震撼,「怎麼會是我?」自認沒有家族遺傳史,飲食均衡、有運動、營養及保健食品攝取也沒少的我,怎麼會有輸尿管結石?一般來說,泌尿系統結石若小於0.5公分,不用特別處理也不須開刀,只要多喝水,結石有機會隨尿液自行排出。但因悶痛感持續在,會影響工作,當天晚上就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不必住院、回家後多喝水,但隔天醒來如廁時仍出現血尿、悶痛也沒有消失,再度檢視才發現,輸尿管結石竟然還在。泌尿道結石 高危險群「等幾天看看吧。」同事這樣勸我。等了四天還是不舒服,決定開刀治療。在同事安排下,當晚住院先麻醉,再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術後膀胱痛感明顯,但隔天醒來,身體感覺好多了,悶痛感不見了。術後我仍每個月追蹤,檢視腎水腫與鈣化點,半年後完全消除,才放下心中大石,至今每年持續追蹤。現在回想,這或許是外科醫師的「原罪」吧。內科醫師不須動刀,問診時可坐著、喝水、也可走動;身為外科醫師的我,一天可能兩三台刀,一上刀就得4、5個小時且全神貫注,8小時下來,可能喝水不到1000㏄,加上吃飯得快又不定時,我真的是泌尿道結石的高危險群。體態健康 才是患者榜樣因為自己是專業醫師,控制欲高、比較逞強,加上泌尿系統又是專長,覺得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忽視。這次經驗讓我理解,「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我們面對病人,總叮嚀多喝水、少喝咖啡、少攝取高普林食物等,以避免結石,往往自己卻沒有認真面對。在疾病的當下,每個人都是脆弱的。這兩年我會運動,持續每天健走半小時,盡量少喝咖啡、多喝水,「體態健康」,才是患者最好的榜樣。醫學辭典/輸尿管結石泌尿道結石指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結石。輸尿管結石在臨床很常見、發生原因與家族史、體質有關,也跟飲食、水喝太少及長期臥床等有關,在泌尿科疾病患者中占了2至3成。腰痛、血尿是輸尿管結石常見症狀。近年臨床發現,部分年輕男性愛喝碳酸飲料、奶茶等,結石比率變高。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有結石問題的患者是冬天的兩倍。輸尿管結石多為腎臟結石掉下來阻塞造成,輸尿管有三處位置較狹窄,分別是腎盂與輸尿管交界處、輸尿管經過大血管處、輸尿管及膀胱交界處,結石也較容易卡住。可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方式檢查,並依其大小及位置來決定治療方式。若結石小於0.5公分,可採觀察及保守治療,若造成腎水腫或觀察後不見結石掉下,可輔以藥物治療。大於0.5公分的輸尿管結石,需積極處理,透過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內視鏡碎石、腹腔鏡手術等方式處理。臨床上,五年內約有半數患者會復發,術後應積極追蹤。江仰仁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長庚醫院泌尿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專長:一般泌尿,腎臟移植興趣:健走、聽音樂、閱讀經歷:長庚醫院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長庚泌尿科助理教授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年長者常忘吃藥 骨質疏鬆症治療以針劑為佳
確診骨鬆後,該怎麼治療與監測骨密度是否上升?醫師表示,可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抽血做骨生化檢查等方式來檢視骨骼情形。若確認為骨鬆,藥物有口服與針劑可選擇,在考量用藥順從性上,現以針劑為主,且患者需治療至少3至5年,才能看出長期成效。另外,三高與糖友應先控制病情,避免再次骨折或導致共病產生。糖尿病控制不佳,增加骨鬆骨折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骨鬆是造成骨折及相關共病的重要原因,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常會出現全身疼痛無力、駝背、脊椎側彎、關節變形等情形,骨鬆更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共病。如有些慢性病患因長期服用類固醇,恐導致骨鬆副作用;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異常,也增加骨鬆風險。若家中長輩有糖尿病、高血壓等三高疾病,檢查出有骨鬆症時,後續治療上,陳榮福建議患者應先控制病情。因糖尿病控制不好,會造成骨質疏鬆及骨折增加,主要是因為血糖高會造成骨骼中主要的第一型膠原蛋白糖化現象產生,骨質密度不差、但是骨骼的力度質量降低中看不中用。加上糖尿病患同時有神經病變或是視網膜病變時,會影響走路平衡容易跌倒,更增加骨折的風險,且某些糖尿病的藥物本身可能對骨質密度有不利的影響,更是要小心選擇使用。高血壓患者,利尿劑使用不當,加速鈣流失。高血壓的患者,若本身疾病問題加上利尿劑使用不當,可能會使骨骼中的鈣質加速流失,更會提高骨質疏鬆及骨折發生的風險。在治療上,除透過骨質密度檢查以T-Score(T值)確認骨鬆外,可經抽血看骨骼代謝生化指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脊椎中心脊椎側彎矯正科主任羅元舜表示,骨質密度常用雙能X光吸光測定法(DXA),將檢查結果計算出T值。範圍若在+1至-1間,表示骨質密度正常或骨質健康;若在-1至-2.5間,表示骨密度低但尚未骨鬆程度;若在-2.5甚至更低,就是骨鬆症。骨骼代謝生化指標則是抽血看骨質生成速率,若體內負責將老舊骨質移除的蝕骨細胞活性,開始超過製造新骨質的成骨細胞活性時,人體骨鈣流失的速率,會開始大於骨骼形成的速度,恐造成骨鬆。兩大類治療藥物,抑制流失、增生骨質。骨鬆在治療上,陳榮福說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增生兩大類,前者是停止骨質繼續流失,後者則是促進骨質生長。一般來說,骨質疏鬆症健保給付第一線使用的藥物是抑制骨質流失,為立即抑制蝕骨細胞的功能,但缺點是蝕骨細胞停止活動後,也無法再活化生骨細胞,因此骨質也不再增生。而促進骨質增生部分,為一種副甲狀腺素的藥物,可刺激造骨細胞作用,達到骨質增生,開始治療後可明顯增加骨密度,但也須留意噁心、頭痛等副作用。陳榮福與羅元舜皆表示,現抑制骨質流失藥物多樣,口服與針劑皆有,但臨床上考量醫囑順從性、患者多為高齡、吞嚥困難而中斷等因素,仍以針劑為主;而促進骨質增生藥物極少,目前皆為針劑。且無論是口服或針劑,建議患者皆需治療至少3至5年,才能看出長期治療成效。家中意外多,務必做好防跌措施。除此兩大類藥物外,骨鬆患者今年有新選擇。羅元舜表示,去年美國FDA批准一款新藥,既能增加骨形成,又具抑制骨質流失,降低骨折風險,為自費針劑,他建議民眾可再觀察,或骨密度極低、高骨折風險的停經後女性等骨鬆患者,可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治療。羅元舜呼籲,民眾一旦骨鬆發生骨折後,恢復期十分漫長,基本上是一年以上,除遵照醫囑治療、藥物不要中斷,運動與飲食中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可少。另外,很多骨鬆患者跌倒處是家中,手撐地導致手腕骨折,他也呼籲可改善家中設備避免跌倒,如裝扶手於上下樓梯間、浴室、廁所,地板可裝止滑墊或地毯、不放雜物、避免家具凸出等,都是避免跌倒、再次骨折的方式。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量身高、貼牆站 縮水駝背是骨質疏鬆症徵兆
沉默的疾病是健康大敵,「骨質疏鬆症」就是其一。許多人往往是在骨折之後才發現骨質早已疏鬆,而骨鬆帶來的共病更是可怕。骨科醫師表示,骨鬆已不再是只有年長者會發生的疾病,除了停經婦女是大宗,臨床上也有三、四十歲患者因骨鬆求診。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約3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就往下走、每年約減少0.5%至1%。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吳文田表示,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因女性荷爾蒙急速降低,骨質流失更快速,更容易導致骨鬆發生。年長者、更年期婦女、有家族史等都是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應從飲食、運動下手,及早「存骨本」。台灣60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骨鬆,女性居多。他說,就臨床觀察上,台灣60歲以上的年長者中,約每5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且女性骨鬆比例高,女男比約為4比1。一旦跌倒,常見骨折部位為髖部、脊椎及腕部,其中以脊椎骨折為最常見。若曾發生髖部骨折者,一年內死亡率逾兩成,可說是年長者健康的隱形殺手。而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量測骨質密度顯示,年紀愈大,骨質疏鬆症患者隨之增加,且也是女性比例高於男性。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吳文田說,前者是無其他疾病或是藥物引起,主因包含年紀造成的腎功能退化、維他命D缺乏、鈣質的攝取少及活動減少等因素,造成骨頭流失大於生成,也包含停經後的婦女因荷爾蒙減少所引起;後者多因本身有疾病偏差導致,如三高、肝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或服用藥物、類固醇等所造成的副作用。身高縮水、貼牆檢視,50歲後建議自費檢查。由於骨質流失時並不明顯,吳文田說,民眾可透過身高是否縮水、疼痛感來觀察。若50歲後身高縮水超過2公分,可能脊椎的骨質已經開始疏鬆造成嚴重駝背。另外,若常覺得背部疼痛,可在家中將腳跟、屁股以及肩膀貼牆自我檢測,若頭部與牆壁之間能塞進一顆拳頭,恐胸椎也已骨鬆變形。在檢查上,民眾可透過骨質密度(BMD)檢視是否有骨鬆問題,該檢查為自費,建議50歲後每兩年做一次檢查。但如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內分泌失調恐加速骨質流失者、已診斷為骨質疏鬆或骨質缺乏的病患,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亦建議兩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此類患者健保後續皆有追蹤給付。而骨鬆在治療上,除骨折嚴重者需開刀外,分為非藥物與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就是改變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戒菸等方式,飲食上除多攝取鈣與維生素D,也能由保健食品補充;藥物治療上,分口服藥及針劑注射,療效差不多,但都需要長期治療。不過,吳文田說,許多年長患者用藥遵從性不佳,影響治療成效,故長期來說,針劑治療較能明顯改善骨密度,減少脊椎或髖部再次骨折的發生率。而據研究顯示,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全世界的第九名,且一旦發生骨折後,約50%患者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甚至有共病發生。吳文田說,骨鬆所導致的骨折會使生活品質下降,若長期臥床更可能導致肌少症,造成二次骨折甚至失能,脊椎與關節退化也會更明顯。確診骨鬆者,光補鈣不夠 ,須積極治療。吳文田曾收治一名近60歲的家庭主婦,因背部已疼痛到影響生活而就醫,檢查發現脊椎有兩處骨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先以臥床休息、背架保護、骨鬆藥物等保守治療六周,但未緩解,後以脊椎灌骨水泥手術(椎體成形術)治療而改善。吳文田說,要預防骨鬆,飲食攝取很重要。台灣人平時在鈣質、乳製品攝取不足、蔬菜量也吃得不夠,加上現在「宅」文化興起,民眾戶外出遊少、運動量不足等,熟齡者幾乎都有骨鬆危機。他建議無論男女,在30歲以前皆應該透過飲食、運動等,使骨質達到顛峰;30歲後應該積極保養,除以乳品類、豆製品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外,應增加肌力訓練、曬太陽等以增加維生素D;50歲後的熟齡民眾,更應定期檢查骨質密度。當然,市售部分保健食品也提供了維生素、鈣質等營養素,但吳文田說,那對一般民眾來說屬正常補充,對於已有骨鬆者來說,治療上的幫助是不夠的,仍需要積極配合藥物治療。
-
2020-10-12 該看哪科.兒科
聽損兒手語納早療是否成行? 社家署:從社區推廣
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進而影響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家長有感於聽障幼童得進入啟聰學校後才能接觸手語,錯失黃金學習期,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推動台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希望能在各醫療院所、早療單位、機構增設手語為早療項目之一,使語言早療不再只是單一口語治療。對此,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但會從社區可能接觸到聽損兒的人員著手,推廣手語。據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每千人中三至四人為聽損兒,若以2012年至2019年統計,已發現5817個先天性聽損寶寶,至今平均每年約發現近800位聽損寶寶。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一般聽損兒童會在一歲後語言發展期,因學習遲緩而被父母發現,然而因已過出生後六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即便接受治療,復原結果常不如預期。針對聽障兒有「1316確診原則」,國健署自2012年起補助本國籍出生三個月內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建議出生一個月內做篩檢,篩檢出是先天性聽損孩子,建議三個月內進一步做更精確的檢查以便確診,確診後一個月內選配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並於六個月內完成療育,例如接受聽語療育,協助幼童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怡君說,三至五歲是語言學習黃金期,若是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可以幫助孩童學習詞彙,對認知發展很重要,因此鼓勵父母從小盡量和孩童說話就是這個道理。然而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往往就無法說,進而影響詞彙的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介入策略上,常使用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等輔具,讓其能「聽到」以接受大量刺激。但陳怡君說,不是所有的聽損兒童都能藉由聽覺輔具的幫助,順利學習口語,例如有些聽損兒便不適合開刀裝電子耳,且就算裝了電子耳,這些孩子也要先經過復健,學習分辨聲音後,才能進一步學習口語。不過,手語就無此問題,透過視覺線索加手勢清楚,能幫助聽障兒理解字句意義,引導幼兒學習發展。因此聽損兒若能及早開始接觸手語,日後的認知發展、學業表現、人際互動就不會因聽力障礙而有所影響。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林鴻清則表示,雖然聽損兒在臨床的語言治療上有手語介入的必要,但語言治療師除非個人有興趣學習,否則很少接受過手語訓練,難以提供手語的早期療育,也是現行將手語納入早療的難處。 但我國過度重視「口語」,「手語」被視為是最後萬不得已的選擇,因而延後學習手語的時間,錯失手語學習關鍵期,可能造成聽損兒童的語言剝奪。因此,陳怡君認為確實應將手語納入聽損兒的早期療育項目之一,且手語已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可以推行雙語教育,口語和手語並行,讓聽損兒在口語發展走不通的情況下,也能及早有手語的溝通管道。針對此提案,衛福部社家署日前也已舉行專家會議討論。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加上專家學者皆認為手語不應只是放在醫療院所,而是應在生活中推廣,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她強調,手語雖沒有納入健保,但該署本來就有早療補助範疇,會以公益彩券回饋金方式將手語課程或相關訓練等項目,納入補助計畫。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因過去服務口語表達不好的心智障礙者,如智能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等,有自己一套手口語教材並推動多年,因此由該基金會承接此次手語教材編纂的工作。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語言治療師席芸表示,聽損兒和心智障礙者還是有許多不同,因為聽損兒智能能力沒有問題,只是少了語言刺激。而在聽損兒的教學治療中,手語只是其一,還包括讀唇、聽覺口語法、聽能復健、圖卡等,都可作為輔助,因此教材還需重新研擬,預計明年可完成,並開始推廣。但陳怡君對於社家署「將手語落實在生活」的說法僅能「部分同意」,重點還是在於如何執行。因為許多聽損兒是在聽力篩檢時確診,醫療院所可能是父母最早可以求助的對象。因此,陳怡君認為,如何讓父母和聽損兒獲得學習手語的管道,讓聽損兒父母像一般父母可以在聽力正常的嬰兒耳邊不停說話一樣,及早給予聽損兒語言刺激,才是最重要的。
-
2020-10-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陸加入新冠病毒疫苗全球取得機制 不影響我買疫苗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全球都在搶疫苗,中國大陸外交部宣布加入新冠病毒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承諾疫苗上市後,優先供給發展中國家。外界擔心,這是否影響我國購買疫苗權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國已付訂金,且並未遇到阻礙。但付了多少錢?預備買多少?莊人祥表示,無法透露細節。我國於九月十八日與COVAX簽約,莊人祥曾表示,透過COVAX採購疫苗,一種是承諾採購,就是給什麼疫苗,就收什麼;另一種是選擇性採購,價格較高,可以挑選疫苗,我國就是選擇這種採購機制,在疫苗選擇上,擁有較大的主動權。國際媒體日前報導馬來西亞支付COVAX的疫苗預付金,以此推估我國訂金,以人口的二成,即四六○萬人估算,訂金的合理範圍約在台幣廿八點五億元,不過指揮中心不願證實,僅說實際上並不需要這樣多錢。若真的是廿八點五億元,花這樣多的預算買疫苗划算嗎?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指出,若能在明年二月前拿到疫苗,國人及早獲得保護,恢復國際經貿往來,這就相當划算。中國附醫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在COVAX分配下,台灣若能分得兩成、四六○萬人劑量,已非常不容易。不過雖然COVAX目標是二○二一年底前買入廿億支,但許多國家已直接向藥廠買疫苗,包括美、法、德、俄皆沒有加入意願,歐盟提供四億歐元資助,但歐盟廿七國也不會透過COVAX購買疫苗,這被視為對COVAX的供給能力無信心。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宣布,已在八日與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簽署協議,正式加入COVAX,以實際行動促進疫苗的公平分配,確保為開發中國家提供疫苗。她強調,當前新冠疫情仍處於全球大流行,確保開發中國家有平等機會獲取適合、安全和有效的疫苗,是中國大陸一直關注的重點。
-
2020-10-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向COVAX買疫苗28.5億?比起紓困出手千億 專家說合理
馬國新聞網站報導,根據馬國提供給COVAX的預付金額推估,推估台灣若打算為20%人口、460萬人購買新冠肺炎疫苗,預付金至少約台幣28.5億元。專家表示,這價錢屬合理範圍,至於何時能取得新冠疫苗,因疫苗仍研發中,今年底恐有難度,若能在明年第一季取得,就已算極快的進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向COVAX購買新冠疫苗,的確是10月9日付款,但無法透露數目和價錢。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指出,疫苗是否划算,視取得時間而定,希望可在明年二月前取得,讓國人及早獲得保護,恢復國際經貿往來,可說划算。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一般來說,疫苗施打應以覆蓋率達六成為目標,但迄今新冠疫苗尚未上市,在COVAX合理分配下,台灣若能分得兩成、460萬人的劑量,已非常不容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疫苗現在是「賣方市場」,台灣能簽約加入COVAX,已非常幸運,即便當作是「買保險」都好。10月9日付出預付金之前,相信指揮中心與相關單位皆已聯繫並討論,且該平台分配疫苗給全世界的售價應一致,因一人得打兩劑,若平均一劑單價落在台幣1000元以內,都屬合理範圍。黃高彬分析,28.5億元看以龐大,但且政府紓困振興預算一出手都是幾十億或百億元,疫苗預付金不到卅億元,「真的是小錢」。他進一步解釋,台灣新冠疫情控制佳,若COVAX分配到的疫苗數量可涵蓋全民二成,應以政界與商業人士國際往來、醫護人員、年長者等三大高危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有些民眾一輩子根本都沒出國過,或是一直待在自己的故鄉、生活相對單純,黃高彬說,受感染可能性很低,在疫苗施打上就不會是優先順序。
-
2020-10-09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搶手 帶動肺炎鏈球菌也接種熱烈
公費流感疫苗十月五日開打至今,因受新冠肺炎影響,接種踴躍,同步帶動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熱烈。有診所表示,近期進的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已全打完,已向衛生局反映;也有診所醫師表示,除自費流感疫苗預約人數破歷年紀錄外,自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最近民眾詢問度也變高、接種人數變多,甚至有一家人一同自費接種的情形。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他十月五日共進了兩百支公費流感疫苗,當日就打了近七十支,現只剩廿支,預計明天就會全數打完,隨後要再去衛生局領,但未必有貨。他說,因新冠肺炎讓民眾強化了預防觀念,讓公費流感疫苗搶手,不少診所連自費都超搶手。他自己的診所往年九月才開放自費預約,但今年不斷有民眾詢問,只好提早七月即開放預約;他進貨約七百支,往年民眾預約量僅半數,今年則是幾乎已預約光,民眾也已陸續來施打。林應然也提到,流感最怕的是併發肺炎,肺炎鏈球菌是流感併發細菌性肺炎主要病原菌之一。他進的是自費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往年詢問度不高,今年因疫情帶動民眾施打意願;上門詢問民眾變多,有民眾更是「左流右肺」,一次接種兩種疫苗,更有一家三代五口都來施打。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和眾診所則表示,公費流感疫苗幾乎打光,近期進的卅支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民眾詢問度高,已全打完,已向衛生局反映、等待通知領貨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表示,民眾若搶不到流感疫苗,建議可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尤其慢性疾病患者、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群,應優先考慮,可降低雙重感染對肺部的傷害,無論流感或新冠病毒,都可能引發肺炎而威脅生命。
-
2020-10-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染新冠 死亡風險恐高五倍
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心,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恐高五倍。心臟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據衛福部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疾病為十大死因第二位,近2萬人死於心臟疾病。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不少患者因此減少去醫院、取消回診與拿藥,不過心臟科醫師呼籲,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擅自停藥恐有心衰竭、致命風險,建議仍應定期會診並遵照醫囑。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據健保統計,2019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有超過300萬人因高血壓、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而就醫;而心血管疾病與新冠肺炎息息相關,新冠目前全球死亡率約2.3%來說,據中國研究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若罹患新冠肺炎後,死亡風險約為一般人的五倍(10.5%)。黃瑞仁說,台灣新冠疫情今年二月爆發後,醫院門診人數明顯減少兩成、急診更減少三成以上,雖疫情趨緩後在六月逐漸回升,但至今仍比過往減少一成左右,心臟內科門診也受到影響。但若心血管疾病患者沒妥善用藥控制,恐面臨冠狀動脈破裂、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衰竭等情況,尤其心衰竭的五年死亡率高達五成,患者不得不注意。他日前曾收治一名年約55歲的國立大學教授,因心衰竭住院,當時心臟收縮功能差,雖不到呼吸困難,但入院時左心室射出分率只有30%,(正常應大於60%),後經穩定治療並用藥一年多後,左心室射出分率回到60至70%間,並順利回到校園授課中。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趙庭興表示,70歲以上年長者,心衰竭的比例約為10%,據臨床推估,台灣心臟衰竭人數可能有36萬人;而心衰竭常見的症狀為累、喘、腫,雖目前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心衰的急性後期照護很重要,學會已於去年發表最新心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引,除參照各國治療趨勢,也加入台灣專家建議納入的藥品選擇等,讓患者參考。趙庭興也呼籲,民眾若感到身體不適,莫名喘、累,務必及早就醫檢查。而為響應世界心臟日的「用心擊敗CVD」主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國健署今下午在北車一樓大廳舉辦園遊會,歡迎民眾一同護心。
-
2020-10-03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肌少症增加失智風險 飲食運動都要夠
根據研究,成年人肌肉量約30歲到達高峰,之後肌肉量每10年以3到8%速度流失,70歲以後,每10年更以約15%的速度流失,若等到70歲以後再增肌,流失速度恐比增肌的速度快。肌少症已在2016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疾病」,不單純只是老化而已。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曾崧華表示,年長者在70歲後,肌肉退化速度劇增,出現走路慢、下肢無力、手握力變小、精神差等,建議平時可多做阻力運動預防外,可運用肌少症量表簡單測試或量小腿圍。如果小腿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男女握力分別低於28、18公斤,就得懷疑有肌少症,得再做上肢肌力例如握力測試、蹲下站起時間的下肢肌力測試以及問卷填寫等。若為高風險時,必須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肌少症。曾崧華說,肌少症為骨骼肌減少的相關症狀。民眾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狀況逐漸退化,加上年長者多帶有多重慢性病與身體功能缺陷,會使活動量減少、加速肌肉量萎縮。他說,臨床上肌少症患者多落在75歲以上,以北榮來說患者多為逾80歲,其最大的危害是肌肉量不足,因國人普遍不認識此疾病,即使出現症狀也較晚才發現,即便送醫後,因其恢復能力差,長期臥床的機率也增加。肌少症主要從年齡、疾病、營養、運動四方面來觀察,65歲以上、是否有慢性病、營養攝取是否充足與定期運動。例如是否走路速度變慢、爬樓梯困難,甚至不穩跌倒等情況,或是提東西較提不起來、體力很差、易疲勞、整體精神不佳等,都是疑似肌少症的症狀。如果有上述情形時,建議可運用肌少症量表檢視外,自己也可初步測試,如在家做起立坐下的動作超過12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建議積極運動或到健康促進的場所做訓練。曾崧華表示,在臨床研究上也發現,肌少症最後跟失能、臥床有很大關聯,因為肌肉量若流失10%,身體的免疫力就會產生問題;流失20%,身體的復原能力、傷口癒合都會下降很多;流失到30%,加上活動力差、如長期臥床者,產生褥瘡、肺炎機率就很大;如果流失40%以上,死亡率上就會很明顯的上升。肌少症被診斷後,目前無藥物可治療,充足的飲食營養攝取及保持運動習慣仍是不二法門,並以肌力、肌肉量測試,長者進行健康管理後,約三到六個月可回診做追蹤,來看其營養攝取跟運動復健訓練的量與做的方式對不對。曾崧華曾收治一名70多歲的奶奶改善肌少問題,雖無跌倒,但覺下肢較無力、走路慢,透過雙能量X 光吸收儀(DXA)檢測發現肌肉量不足,而安排住家附近的健康促進據點進行3個月的改善計畫,回診發現肌肉量雖沒增加,但走路速度改善、手握力增加,大幅改善體弱問題。而在改善與預防上,以補充營養為主,首重蛋白質,成人每公斤體重每天約需要1.2克蛋白質,要注意是否攝取足夠,如一個60公斤重成人,一天應攝取72克蛋白質;而運動上最重要是以抗阻力運動作為訓練基礎,並搭配適度有氧運動、伸展訓練。最新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腦部退化有很大關聯,特別是在整體執行功能、說話流暢度上,肌少症對腦部影響比較明顯,日後產生失智風險也提高至少兩到三倍,不管是篩檢、預防上都會希望高齡者儘早檢視自己是否有肌少症,做事先預防,肌少症在前期階段很好處理,如果已跌倒、併發感染問題,後續要恢復上會比較困難。最後,曾崧華以「營養運動不能少,肌肉骨頭要顧好,天天動腦不煩惱,出門聊天心情好」七言絕句做提醒,呼籲長者多運動、補充營養、積極治療,才能遠離肌少症。年長者在家可做動作先以雙手握拳、肩膀放鬆不聳肩,手臂跟軀幹間要夾緊,手往後時感覺兩塊間頰骨緊貼,用力時拳頭往外轉約15秒後放鬆,一次大概重複三到五次,此可鍛鍊背部肌肉,同時改善外觀駝背的問題。下肢肌肉為腿部,訓練時將膝蓋往前蹬時,腳板往上提,可訓練大腿與小腿前側肌肉,一次約15秒,一組可做8到12下,左右腳交替,感到腿部些微痠痛即可。而抗阻力運動以「低負荷」、「次數不用多」、「能做確實」為重,如兩、三天做一次的量就足夠。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夜烤肉 營養師3招教你怎麼健康吃
今天是中秋連假,除了闔家出遊外,家人歡聚難免烤肉聚餐增進情感,但過量可能會對身體帶來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提供聰明選食材、食安不馬虎、自製醬料等3招健康烤肉訣竅,讓民眾中秋吃得安心又開心。1、聰明選食材,均衡多元一級棒葉嘉豐說,「肉品」是烤肉的主角,應優先購買原態肉品,若在超市購買,應選擇具有CAS優良肉品標章且包裝完整、適當儲存的產品;若在傳統市場購買,最好在環境整齊、乾淨的店家購買。 而烤肉時絕不能只吃肉,蔬果也要均衡攝取。蔬菜、水果皆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也能增加飽足感,以免不小心攝取過多熱量。 蔬菜部分,葉嘉豐建議可挑選帶殼玉米筍、筊白筍、菇類、青椒、甜椒、櫛瓜等,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也能在肉串或菜餚中加入青蔥、大蒜、洋蔥等高抗氧化食材,增添風味及多樣性;水果部分,則以新鮮水果或自製蔬果汁為主,可選擇柚子、芭樂、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助提升體內抗氧化能力。2、注意食安不馬虎,一步遠離癌團聚烤肉最擔心就是食安問題。葉嘉豐提醒,民眾在備料的時候,應保持「生熟食分開」的原則,刀具、砧板、餐盤不共用,避免交叉汙染。 如海鮮類、肉品類食材,都需要長時間燒烤,一心急就易吃到未熟食物外,食材經高溫燒烤或油脂滴落產生的煙,都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PAHs),對呼吸道、皮膚及消化道都會造成傷害,增加罹患胃癌、大腸癌等癌症風險。他建議民眾可預先將食材燙熟或蒸熟,燒烤前再塗上少許醬料,大量縮短燒烤時間,如此一來吃得較健康也能享受碳烤的香氣。3、自製醬料最對味,清爽零負擔烤肉醬是大多數人烤肉必備食材,但市面上的烤肉醬多為高鈉、高熱量,且為了增添風味、長期保存勢必會加入食品添加物,吃多會增加身體的負擔。葉嘉豐建議可試著用新鮮、簡單的天然食材,如大蒜、洋蔥、番茄、檸檬、辣椒等,搭配醬油、味醂,自行製作清爽的醬料來取代。
-
2020-10-01 養生.運動天地
中秋怕胖 公園運動3式助健康
中秋連假今天啟動,面對中秋應景美食,許多人想吃卻又擔心增加體重,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可多利用居家附近的公園運動,透過簡單又輕鬆的方式來活動身體,遠離肥胖。為提醒民眾連假期間避免過度攝取熱量,國健署昨日邀藝人吳鳳巧扮「吳剛」推廣公園運動,與運動指導員何家驊共同示範「扶手式」、「椅子式」、「步道式」等公園運動3式,鼓勵民眾走出戶外,公園綠地能就近成為全民的健身房。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公園很適合長者運動,其實國際間也有活化公園的實例,如芬蘭就運用現有公園改成老人遊樂園,以鄰近安養中心的物理治療師來帶領長者使用設施,幫助延緩失能。我國運動風潮蓬勃發展,想運動不用上健身房,可以選擇到公園運動,方便又省錢。在公園做運動有3大好處:1.省錢:公園運動完全免費,若以上健身房的花費計算,每年可以省下好幾萬元。2.防疫:公園運動空氣流通,也容易維持1公尺以上社交距離,防疫效果好。3.減壓:公園面積大、視野寬闊,走出戶外到公園運動,減壓又舒暢。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公園運動好處多,雖目前國內疫情趨緩,但民眾仍須留意「防疫新生活運動」,遵守保持社交距離,並做好個人衛生防護。運動後返家,記得先洗手,運動過程中要記得與人維持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盡量選擇人潮較少的地方,提醒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避免外出。入秋後早氣溫變化大,民眾運動時可攜帶運動毛巾,運動後可披上薄外套,避免著涼。
-
2020-10-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廈門檢出台入境「血清總抗體陽性」個案? 張上淳釋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接獲中國官方通報檢出1名自我國入境廈門之新冠肺炎陽性無症狀個案。但其9月21日起經歷多次採檢,而在9月22日出現IgM、IgG皆陰性,但血清總抗體為陽性情形。外界好奇什麼是血清總抗體?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血清總抗體為檢驗不區分IgM、IgG時,即稱為血清總抗體。指揮中心表示,該個案今年8月19日與妻子一同返台,9月21日一同前往廈門,並於9月21日至28日間多次採驗PCR及血清抗體。其中個案9月22日採驗血清抗體之結果為IgM、IgG皆陰性,但血清總抗體為陽性(與個案6月14日於廈門當地採驗血清抗體結果相同);9月21日、22日、24日及26日採驗PCR,僅26日檢出陽性;27日、28日採驗結果尚未取得。張上淳說,該男在中國的相關檢驗中,可能是有不同廠牌的試劑在檢測,有些廠牌試劑可區分IgM、IgG,有的廠牌試劑無法區別IgM、IgG。他猜想上述情況應是某廠牌試劑無法區別IgM、IgG而所驗出來的狀況。而針對是否感染過SARS就可能會使新冠抗體檢驗呈現陽性一事,張上淳說,不同廠牌做出的試劑,有些會有交叉反應,其特異性好不好,會影響偽陽性機率,也包括民眾若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就會有抗體,但對這個試劑也有反應時,就是所謂的交叉反應,就可能形成偽陽性。
-
2020-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鋼印有這3種! 陳時中:口罩全面徵用到10月30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今日再為實名制口罩背書,改為雙鋼印也沒有預期的搶購潮,口罩將全面徵用到10月30日,讓民眾對於國產口罩市場跟實名制口罩重拾信心,也在現場親自示範三種「正港」雙鋼印模式,供民眾參考。目前實名制通路銷售的口罩雙鋼印皆位於口罩下方,但樣式以佩戴後「MD在右臉、Made In Taiwan在左臉」與「Made In Taiwan MD在左臉下方」及「MD在下方正中間、Made In Taiwan在左臉下方」等3種,陳時中表示,這是目前實名制口罩雙鋼印的樣態提供參考。陳時中坦言,國產口罩雙鋼印一定會有人想要仿冒,但相關主觀單位對所有製造廠都會落實查核項目,也鼓勵民眾舉報地下工廠,但強調目前口罩國家隊秩序都已掌握。衛福部公告平面式醫療雙鋼印皆應在口罩本體上,距離邊緣1.5公分內,且字高不得小於0.4公分。因此雙鋼印標示位置只要符合該規定即可,目前實名制通路銷售的3種雙鋼印標示樣式,均符合規定,有關各廠牌醫用口罩雙鋼印標示位置,可至食藥署網站查詢。陳時中表示,中央目前配發地方衛生局、醫院、中央機關的醫療口罩,皆是委由中華郵政直接配送,都是過去徴用的國產無雙鋼印口罩,醫療防護效果與雙鋼印口罩相同,請民眾安心使用。未來如雙剛印口罩徵用數量充足,配發的口罩也會是雙鋼印口罩。指揮中心特別提醒民眾,今年9月23日前,國內合法生產平面式醫用口罩,可持續販售至同年12月24日。醫用平面口罩即使沒有雙鋼印,政府也都會透過查廠及後市場監測,確保口罩的品質,國人都可放心購買。
-
2020-09-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台灣長者愛吃藥 五招減少多重用藥
「醫生,我媽媽到台北後怎麼這麼多毛病,藥袋好多種藥,都吃到不曉得怎麼吃了。」這常常是年長患者家屬的心聲,要看很多科又要吃很多藥。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黃仲禹表示,患者若使用五種以上藥物、且長期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是多重用藥,除會讓藥物和食物間的交互作用風險增加外,也容易出現跌倒、產生副作用,住院率、死亡率也提升。他呼籲五招減少用藥,包括年長患者應控制慢性疾病,可參考非藥物療法,並盡量在固定醫療院所醫師看診,無論新轉換藥物,或症狀解除時,都要跟原醫師討論,以便評估用藥。黃仲禹說,一般來說看病拿到的藥物,依目前醫學上定義,開立五種以上處方藥算是多重用藥,慢性處方箋長期三個月以上都用同一藥物也算。不過在計算上,要排除較沒有影響性藥物,包含外用藥膏、眼睛乾澀時的眼藥水、皮膚癢藥膏等。但像胰島素、皮下注射、肺部病人的氣喘噴劑,則仍會被計算起來。多重用藥在台灣的情形有多嚴重,據研究統計,65歲以上的高齡者看診後平均用藥約在4.6種,其中有四成患者有多重用藥的情形,尤其在失能、慢性病等患者上更是普遍。他說,患者多重用藥的不良影響,除會增加藥費支出外,另外一個問題是潛在藥物交互作用風險會增加。也有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加,潛在藥物交互作用也會隨著增加。另外,健保統計也顯示用藥越多,15%患者會產生藥物副作用,其不良癒後、住院與跌倒風險都增加,死亡率也越高;若使用十種以上藥物者,死亡風險更比五種用藥者多一倍。不過黃仲禹也說,有時多重用藥也跟「心理因素」有關。他曾收治一名年約80歲的阿嬤,家人帶來時說有三高且拿了七、八種藥物,但測量其血壓、血糖都達標,但阿嬤仍常說頭暈、想睡。家人說阿嬤本身對自己很嚴格,控制飲食、生活簡單,仍不斷就醫,回診後發現阿嬤甚至有低血糖情形。經深入詢問後發現,阿嬤原長年住鄉下,被兒女接到都市後適應不良、加上沒朋友可聊天,導致心情低落、用藥斷續;他與家人深談建議阿嬤回鄉、並開給穩定情緒藥物,減掉部分三高藥後,阿嬤三個月後回診神清氣爽、用藥也只剩三種,情緒也更穩定了。要減少長者多重用藥,黃仲禹說有五招,第一是想辦法控制慢性疾病,如生活習慣、飲食改變讓慢性疾病獲得控制;第二是當症狀產生時,試著使用非藥物療法,如身體痠痛時貼藥膏或採電療;第三是去固定醫療院所、固定醫師看診,避免多位醫師開立相同重複或類似藥物,避免多重用藥;第四為患者有副作用時,記得回到原來開藥醫師處,去評估新轉換的藥物,減少改變藥物的副作用。最後,當症狀解除時,患者要跟原先醫師討論是否還要使用此藥物。因對於老人家來說,有時對藥物的依賴不一定是疾病的因素,可能是認知功能與心理上的依賴,也應檢查是否有心理上的疾病,以便評估用藥。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台灣乳癌發生率高 醫師:乳房重建資訊待提升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登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乳癌新增1萬3965人,比20年前成長5倍。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雖現在乳癌治癒率大幅提升,但部分病友除與疾病奮鬥外,還得面對乳房切除後的重建課題。據臨床觀察,治療中全切除乳房患者僅25%左右會進行乳房重建,與美、韓等國超過五成情形相比較低。但在條件許可與情況評估下,重建乳房不僅外觀與常人無異,更完善患者便利性與自信心,認為重建資訊有待提升。歐陽賦說,據數十年醫學實證經驗來看,乳癌與隆乳沒有任何的關連性,因此乳癌患者在切除乳房後,如有乳房重建需求,目前有自體移植、矽膠等選擇,得先裝置組織擴張器,讓預計植入的位置養出足夠的空間與組織包覆度,再進行下一階段的義乳植入。他說,乳房重建對病友來說,更重要的是重啟自信、重拾完整人生,就復建與術後心裡條件的考量下,乳房重建應不分年齡。他日前曾收治一名70歲女患者,因乳癌第三期切除乳房後,除沒自信、也減少外出,後決定振作,重建乳房來找回罹病前的生活型態,術後找回自信,更重拾最喜歡的溫泉泡湯消遣。罹患乳癌的網紅美妝達人崔咪,今也現身說法,表示在完成化療、皮膚狀況穩定後,今年七月底完成乳房重建,感覺重生、也更圓滿。歐陽賦呼籲,患者有需求前應須考量自身身體因素,如皮膚厚薄、術後胸壁的鬆弛程度等,與專業整形醫師進行討論,並確保所選產品的安全性,如通過TFDA許可、研究報告參考,並諮詢乳癌防治、重建等衛教資訊後,來選擇合適方式,助癒後重啟人生。
-
2020-09-24 養生.聰明飲食
秋燥易感冒、過敏 順應節氣養肺5要點
●秋天易傷風感冒,常出現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秋養肺,多吃白色食物,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防秋燥,多喝水、多運動時序入秋,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氣候乾燥,日夜溫差逐漸變大,是容易傷風感冒的「多事之秋」,也易「秋燥」上身,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等問題。中醫師認為,秋天是最適合養肺的季節,應順應節氣變化「滋陰潤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今年立秋是8月7日,所謂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天氣逐漸變涼,蟲鳴鳥叫逐漸變少,表示秋季開始。秋燥 易鼻乾、咳嗽、氣喘秋季的主氣是「燥」,秋天的燥熱之氣容易傷肺,影響人體的肺部等相關器官組織,如氣管、支氣管、鼻咽喉,以及與肺相互表裡的大腸。這些器官組織易與外界接觸,若太過乾燥,就易出現鼻乾、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會有大便過乾、皮膚乾裂等問題。吳建東說,秋季有「初秋」與「深秋」的差異,今年秋分是9月22日,中醫以節氣「秋分」的前後區分為「溫燥」與「涼燥」。溫燥時太陽仍猛烈,體質偏溫熱的民眾會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等;涼燥時已偏秋冬季轉換,中秋過後陰氣漸長,氣溫變涼,是肺部及脾胃疾病的多發時期。多吃山藥、杏仁等白色食物秋天是萬物收成的季節,人體陰陽代謝會出現「陽消陰長」,容易感冒、過敏疾病發生,此時該如何調養身體?吳建東指出,「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但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由於秋燥傷肺,建議多運動,可促進氣血循環、增強心肺功能;皮膚乾燥者,可考慮使用保水乳液,避免皮膚乾裂。日攝水分 成年人體重乘30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建議,秋天仍熱,民眾應攝取足夠水分,一日攝取水分約為成年人體重乘以30,例如70公斤成年人,一日至少應攝取2100㏄水分。又因季節轉換易感冒,飲食宜清淡,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柚子、柑橘類水果,也能幫助維持免疫力,提升抗氧化力。
-
2020-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恐秋冬同時大流行 張上淳籲做好防疫措施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歇,秋冬流感季又將到來,有醫師認為,流感與新冠肺炎恐同時流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從南半球國家的經驗來看,其實流感接種率沒特別提高,但發生機率都非常低,主因就是有做好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但即便如此,民眾仍應謹慎、盡量接種流感疫苗,不可掉以輕心。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病毒已經流感化,傳染方式、效率和流行感冒差不多,新冠疫情「今年秋冬不能避免」。而國際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不但減少流感威脅,也降低已罹患新冠肺炎患者重症與死亡率。而台灣今年度疫苗情況,自費加上公費疫苗,總共僅800萬劑,即便如此,過往仍有三成民眾不會去施打,呼籲民眾應踴躍接種來確保健康。指揮中心今下午召開疫情記者會,對於秋冬流感與新冠肺炎可能同時流行,張上淳表示,有一些資料顯示,如果流感疫苗接種越高,接種個案發生新冠肺炎感染時,嚴重度或死亡度會降低,對於發生感染有幫助,因此希望越多民眾接種越好;不過根據南半球國家經驗,其實接種率沒特別提高,可是流感發生機率都非常低。這代表預防新冠的措施,也預防了流感。張上淳說,而從台灣1、2月經驗來看,去年流感接種率也沒有特別高,但到3月時社區流感發生幾乎降到非常低,代表用其他的作為,也能把流感發生率降到最低。換句話說,除了流感疫苗接種外,新冠肺炎包括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範,都是降低發生流感的機率,張上淳說,對於秋冬來時,除了疫苗接種外,個人衛生習慣避免傳播的情況如果保持,其實也有助避免病毒上身。
-
2020-09-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政風查彰衛生局出爐 違反2防疫政策但無罰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政風單位調查彰化縣衛生局結果出爐,研判彰化縣衛生局共違反2項政策,一為採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二是要求居家檢疫者在檢疫期間外出,依法無行政裁處罰則。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彰化縣衛生局雖然違法,但沒有相關罰則,未來修法會再評估立法。自美返台的少年(案485)在居家檢疫期間確診新冠肺炎,當時他無症狀卻被彰化縣衛生局採檢送驗確診,違背目前有症狀才採檢政策,因此指揮中心要求政風單位介入調查。指揮中心指出,依據廉政小組調查,彰化縣衛生局共有兩項作為違反指揮中心政策,一為對無症狀居家檢疫者進行採檢;二為主動要求居家檢疫者於檢疫期間外出。經研析認為已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5條第1項第2款第1目、第2目及第17條第1項規定。指揮中心表示,現行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地方主管機關違反第5條所定權責事項,或違反第17條第1項指揮官統一指揮、督導及協調者,並無相關行政裁處罰則規定。若地方主管機關未落實執行防疫政策或有逾越法規權限之作為,是否適用傳染病防治法規範,未來可於傳染病防治法修正時,參考立法例併同為立法政策評估。陳時中說,彰化縣衛生局違反指揮中心防治政策、處置或措施,另涉有公務員違法或怠於執行職務之失職行為,應由彰化縣政府依其具體情節循公務員服務法、考績法及懲戒法等規定辦理。
-
2020-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鋼印口罩明開賣 陳時中籲:不用搶排
加印「MD」、「Made In Taiwan」雙鋼印的國產醫用口罩將於明天起正式開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配送量與過往相同,但預期明天會比較多人急著排隊,他呼籲民眾不用急於一時,晚一兩天就不用排隊。陳時中表示,雙鋼印只有實名制通路才買得到,其他口罩則按照原來規定,外包裝須標示產地和醫用,且醫用口罩要有藥商執照才能販售。有藥局抱怨,指揮中心要求原本沒賣完的口罩必須庫存、收回,等於把藥局當倉庫。陳時中則表示,並未把藥局當倉庫,若造成困擾向大家表達歉意。另有些藥師抱怨已經包好很多包,但回收後等於做白工且拿不到包裝費。陳時中表示,對大家很抱歉,但因為每天有限量,理論上賣出去的比較多,會再和藥師公會了解、商討。食藥署日前也向藥師公會發出公文表示,9月23日便會配送9月24日要販售的雙鋼印口罩,但藥局須等到於24日才可販售,不可於今日拿到雙鋼印口罩後就先販售,先銷售者不排除採取停配措施處理。
-
2020-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症狀免採檢 菲入境篩檢9/24起有條件取消
菲國入境無症狀者免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24日起取消「無症狀」旅客機場採檢,自該國入境旅客均須於集中檢疫場所完成檢疫,於檢疫期滿前進行採檢。為防堵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進入社區,指揮中心7月26日起針對菲國實施入境篩檢,但隨著菲國疫情趨緩,上周四專家會議已針對取消入境採檢一案進行討論。陳時中今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我國自7月26日以來實施自菲律賓飛抵台之所有旅客機場採檢,截至9月20日已採集1238位旅客之檢體樣本,有症狀旅客採檢確診率(17.6%)明顯高於無症狀旅客(0.7%);考量菲國疫情風險、COVID-19疾病特性、入境無症狀旅客採檢效益並經專家諮詢會議共識,自9月24日起,調整及重申菲律賓登機旅客之入境檢疫措施共計3點:1. 入境有症狀旅客,須於機場完成採檢,無症狀旅客停止機場採檢;自該國入境旅客,均須於集中檢疫場所完成檢疫,並於檢疫期滿前進行採檢。2. 未持有我國居留證或居留簽證的外國籍人士,仍須提供登機前3日內之陰性報告,才能來台轉機及入境台灣。3. 外國籍人士(持居留證或居留簽證者除外)需自費每日1500元配合我國集中檢疫措施。
-
2020-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指揮中心宣布:團聚陸籍配偶 明起可申請入境
新婚陸籍配偶可以回台團聚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繼日前陸續放寬措施後,經考量國內疫情防控能量,兼顧人道人倫需求,也聽取各方意見,今日再進一步宣布 ,國人的團聚陸籍配偶,從明天零時起可以申請入境。政府日前一直未開放持「團聚證」的陸籍配偶入台,這群持「團聚證」的陸籍配偶大多為新婚不久的兩岸婚姻新人。兩岸人民決定走入婚姻後,陸籍配偶來台辦理的第一項證件即為「團聚證」,之後才能依序辦理「依親居留」、「長期居留」,甚至決定入籍台灣。至今,因疫情緣故有約2000名的團聚陸配未能入台。陳時中表示,這些陸籍配偶可以向內政部移民署申請入境,另外外國人隨行團聚的陸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可申請,入境人員需依規定完成14天居家檢疫。陳時中也說,為確保國人健康福祉,防疫的調整均是循序漸進,希望各界能夠體諒,而對於邊境管制的開放,在不衝擊疫情防控下,會再進一步積極評估,推動下階段的調整措施。
-
2020-09-22 癌症.乳癌
乳癌揪團到職場檢查 滿20人即可申請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2017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不過,根據2017年國民健康調查,仍有女性覺得乳癌篩檢過程會不舒服、太忙、不需要而不接受篩檢。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健署現行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即日起企業女性員工只要符合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滿20人即可向當地衛生局或與國健署核可的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提出需求,巡迴車將開至該企業安排乳房攝影檢查,讓女性員工不會因工作而忽略定期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乳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高,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7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2019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而在乳癌發生的年齡中位數上,也從2003年的50歲升至2016年的55歲。林莉茹說,乳癌透過篩檢,的確有機會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據2016年統計,台灣目前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之大規模族群篩檢,可顯著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且透過篩檢能發現約六成早期(0期+1期)個案,以2012至17年統計,患者接受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若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雖發生中位數約55歲,但也不代表年輕人以及男性就不會得,他收治過最年輕的女患者為19歲,也曾收治過一同治療的夫妻檔,但科技發達,乳癌並非不治之症,罹患後只要積極接受治療、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並定期追蹤,仍可延長生命。國健署今邀請曾令民理事長、華歌爾、中華電信等優良健康職場代表與會,呼籲更多職場揪團。國健署表示,全國共有213家醫療機構及84台乳房攝影檢查巡迴車可提供服務,今年1月至9月累積約有63萬人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已找到約2700名罹患乳癌者。
-
2020-09-22 科別.感染科
誤以為感冒 新北三峽區登革熱群聚增2例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分別居住於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之30多歲女性(案3)及礁溪里之30多歲男性(案4),為9月16日公布個案(案1、案2)之家人,因皆為確診個案接觸者,在9月4日出現發燒症狀,原以為只是感冒,後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因IgM、IgG抗體均呈現陽性,研判確診。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日新增的2名個案近期皆無出國史,案3平時活動以住家為主;案4平時活動以住家及公司為主。案3於8月29、30日,案4於8月29、30日及9月5、6日至五寮尖山菜園協助案1、2務農。2人皆曾於9月4日出現發燒症狀並就醫,案4於9月8日曾出現紅疹。林詠青說,由於案3、4皆有五寮尖山菜園活動史,研判該菜園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同一起群聚事件。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加強個案活動地及住家周遭孳清及區塊化學防治,並持續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同時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及加強疑似個案通報,相關社區監測將持續到10月9日。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16例居住桃園市(15例桃園區、1例龜山區),5例居住新北市(4例三峽區、1例中和區);另累計59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呼籲,目前為登革熱流行季節,且近期受鋒面影響,各地仍有降雨,民眾應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民眾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做好防蚊措施,一旦有發燒、頭痛、噁心、出疹、後眼窩痛及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
-
2020-09-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非國家隊口罩是否可自蓋雙鋼印?莊人祥:目前不行
本月初爆發加利科技買中國口罩混充國家隊事件後,包括豪品等國家隊廠商也出現混充口罩或被仿冒等爭議,疾管中心也因而祭出「雙鋼印標示」。外界好奇是否非國家隊也能印雙鋼印?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不行,9月17日後生產的雙鋼印口罩為實名用,會被國家徵收。由於日前出現口罩混充事件,指揮中心祭出「雙鋼印標示」,9月24日開始,再度全數徵用國產醫用口罩,等到雙鋼印口罩穩定供應後,才會重新開放自由市場買賣。有媒體在今天指揮中心臨時記者會上詢問,雙鋼印的國家隊口罩鋼印在哪裡蓋?若不是國家隊口罩也可這樣蓋章?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雙鋼印以一般性來說,八成是印在同一邊,有兩成是廠商可以自己按照公司需要去印,是不是還未徵用就拿去賣或仿照,需調查才能夠回應。莊人祥說,不是國家口罩隊的其他口罩廠商,目前不行自己蓋章印販售,因為如果有9月17日後生產的雙鋼印口罩為實名用,會被國家徵收。不過詳細內容他將再進一步詢問。
-
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國衛院研究:長期暴露奈米環境 恐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
奈米技術現已被廣泛應用在各項生活用品當中,但長時間暴露是否對人體有害,並無長期流行病學追蹤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今發表,近4年來對台灣14家製造和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工作者,進行重複測量血液、尿液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失衡。國衛院表示,此為首次以人體在奈米方面所做的追蹤研究;同時建議奈米工廠作業員,若戴活性碳口罩對奈米微粒防護恐不足,建議應達到N95等級為佳。而該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表示,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觀察到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而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因此,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工作者,其健康情形值得關注。吳威德說,他與所內奈米微粒健康危害研究團隊,在衛福部及勞動部的計畫支持下,檢測台灣14家(13家工廠、1家研究機構)製造或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的工作者(多為奈米製造廠或馬桶製造、半導體塗層等應用廠)各項生理數值,了解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對健康的危害。其中以206位操作、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研究組,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108名行政人員為對照組,於研究基準、半年、一年半、兩年半、三年半後重複5次採樣,測量血液、尿液和呼出氣體凝結液樣本、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與多種生物標記。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是處理奈米材料工作者潛在健康風險的主因;另外,發炎指數反映CC16與抗氧化酵素SOD可用來監測奈米微粒暴露引發的累積健康危害。不過研究也顯示,在近四年追蹤期間內的統計結果,處理奈米材料或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與心血管功能障礙、肺損傷、發炎反應、神經行為和遺傳毒性等,均沒有明顯相關性。吳威德表示,雖尚無證據顯示奈米微粒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傷害,但建議在使用或製作奈米材料的工作場域,仍需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相關保護措施,以減少長期暴露引起氧化壓力提升與後續健康效應影響。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表示,該研究為初步成果,需更長時間研究追蹤,現已與美國UCLA學者談交流合作,未來該研究將繼續,並持續追蹤同一群受試者。另外,汽車美容業者因鍍膜技術也會接觸奈米,長期下來所受影響恐不亞於工廠作業員,未來研究將考量納入。
-
2020-09-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菲國篩檢政策是否改變? 指揮中心:簽核中目前未定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下午記者會宣布增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菲國女看護工。由於近來境外移入個案多為菲律賓籍,但日前曾傳出指揮中心打算改變菲律賓入境篩檢政策;對此,指揮中心表示,上周四專家會議已有討論,但正在簽核當中,目前還沒有定案。指揮中心今天下午舉行臨時記者會,宣布國內新增1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為菲律賓籍30多歲女性(案507),今年9月18日自菲律賓入境,來台目的為工作,欲擔任家庭看護工。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冠肺炎國際疫情仍嚴峻,據WHO統計,全球已有3037萬個案,近期平均一日新增超過31萬例。而菲律賓近期每日新增約3600例,個案數仍居高不下。他說,菲律賓的疫情本來有一波高峰,曾經單日新增6000例,近日則維持在一日3、4000例間,已維持一段時間,疫情看起來有慢慢在趨緩,但速度滿慢的。而據了解,菲律賓「當地」近期檢驗陽性率約11%。而對於菲國入境者的篩檢政策是否更改?莊人祥說,周四專家會議時有討論,現在正在簽核當中,目前還沒有定案。而其他國家雖也有評估,但仍以菲律賓檢出陽性率最高,目前尚未有其他國家會與菲律賓一樣入境普篩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