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第三級
共找到
264
筆 文章
-
-
2023-03-15 醫療.消化系統
台灣50歲以上一半人口有痔瘡! 10種人是好發族群,醫籲這麼做助改善
【本文重點】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江梓維指出,痔瘡其實是人體肛門口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結締組織,因肛門承受壓力,可能增生或脫垂,且久站、久坐、孕婦、肝硬化、少喝水、飲食刺激、便祕、超重、老年等族群容易罹患,台灣50歲以上約一半人口有機會罹患。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不同級別有不同治療方法,建議上班族定期運動、攝取高纖食物並搭配足夠水分,減輕排便用力,避免引發痔瘡。--by ChatGPT40歲的上班族阿堯(化名)發現自己血便、肛門腫痛,立刻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看診,主治醫師江梓維進行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齒狀線上下組織增生,評估為第三級混合痔(內痔合併外痔)患者,並排除不是大腸直腸病灶後,進行痔瘡切除手術,隔天即出院,回診追蹤傷口恢復良好。醫師江梓維呼籲,有痔瘡困擾應尋求醫師檢查、評估,對症下藥早日遠離坐立難安的痛苦。「痔瘡」是人體在肛門口的血管結締組織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梓維表示,讓許多人羞於啟齒的「痔瘡」,其實是人體在肛門口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結締組織,正常情況下組織富有彈性,具有幫助預防肛門失禁的功能,但因肛門承受日積月累的壓力,造成血管結締組織增生,或因年齡老化組織變得鬆弛,就可能在肛門增生或脫垂。痔瘡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相關痔瘡在肛門口齒狀線內就是內痔,在齒狀線外為外痔,也有可能內外痣皆有形成混和痔。痔瘡原因主要與「肛門直腸靜脈回流」有關,因此久站、久坐的上班族、手遊族、孕婦、肝硬化、少喝水、飲食刺激、長期便祕、體重超標者或老年人,都是痔瘡好發族群,台灣50歲以上約一半人口罹患,且男女比例相當,因為痔瘡發生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息息相關。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 不同分級不同治療江梓維表示,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第一級是痔瘡不會跑出肛門口,第二級是解便時感覺內痔跑出肛門口,但會自行縮回;第三級是解便時內痔跑出肛門口,需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是痔瘡無法推回。依據不同分級,臨床會給予不同治療,通常第一、二級輕微痔瘡的民眾,可採溫水坐浴舒緩不適,或以淋浴方式沖洗肛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也可促進排便,同時搭配清淡飲食及藥膏治療避免痔瘡惡化,但仍要持續回診追蹤;三、四級的內痔及較大顆的外痔易使病患感到腫痛或產生併發症,醫師較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為求謹慎,開刀前會為病人安排大腸鏡,仔細檢查排除因大腸直腸病灶造成的出血,再進行痔瘡切除治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避免引發痔瘡江梓維提醒,上班族需久坐久站,容易影響直腸靜脈回流,建議上班時可以起身更換姿勢,並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幫助大腸直腸蠕動,有便意時不要忍耐,安排固定時間上廁所,此外,除了攝取高纖食物外也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減輕排便用力的機會,避免引發痔瘡。民眾若發現自己長期解便不順暢、馬桶內有血,感覺肛門有腫塊、異物感、疼痛感或搔癢感,就有可能是痔瘡,呼籲民眾不要諱疾忌醫,盡速前往醫院看診,尋求醫師檢查及專業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早日遠離坐立難安的痛苦。延伸閱讀:.觀察大便預防大腸癌!專家:出現4種便便型態恐腸癌初期,改善生活習慣有效防癌.肛門莫名癢?恐是「隱性痔瘡」作祟!醫揭瘙癢7原因,別只當小問題.大便有血?醫師傳授3招分辨:你是單純痔瘡、還是腸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過年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前、旅途中、返台後」的14個注意事項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武漢市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隔年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國逐漸蔓延,不久後,新冠疫情便進入全球大流行。因應各國疫情升溫,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陸續將許多高度感染風險國家列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警告,非必要不建議出國。由國外入境的旅客必須完成檢疫後,才能進到社區。隨著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各國陸續進行邊境管制,提出封城、鎖國等政策,試圖延緩疫情擴散,「什麼時候能再出國?」成了許多人心中最深的疑問。提升自我保護力,與病毒共存經歷了二年多的抗疫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入境強制檢疫、疫苗接種等,全球疫情逐漸趨緩,「與病毒共存」是後疫情時代大家的防疫共識。為了與經濟生活間達成平衡,讓生活可以逐步恢復正常,世界各國也陸續重新開啟國門,放寬邊境管制措施,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熱潮。除了商務旅客,許多人也迫不急待再次踏出國門,紛紛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歲末年終再加上農曆新年將至,出國旅遊觀光、探親的人數勢必顯著增加。即使全球疫情漸緩,傳播力較強的BA.5變異株目前仍流行於全球各地,且可能會持續有新的變異株出現,COVID-19疫情仍會繼續。除了COVID-19疫情,其他跨境傳染疾病,如:猴痘、登革熱、屈公病等,其傳染風險也不容小覷。因此,了解全球疫情現況,做好自身的防護,提升自我保護力,是每個人出國前需知道並做好相關的準備。出國前需備妥5事項1.建議檢視個人新冠疫苗接種是否完整,免疫力低下者,建議接種第三劑基礎追加劑,增加保護力。2.查詢該國家是否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證明、疫苗接種證明等相關文件。如有需要申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開立。3.上疾病管制署網站,了解欲前往旅遊之國家目前旅遊建議等級,當地是否有現行的傳染病,是否需要接種特定疫苗,或服用瘧疾預防藥品。4.若本身有長期服用之慢性病藥物,建議準備二份,一份放在隨身行李,一份放行李箱,並附上英文藥名,以備不時之需。5.若有健康相關疑問,可於出國前二至四週至各大醫療院所的「旅遊醫學門診」尋求醫師專業諮詢協助。旅途中6注意事項至各國旅遊期間,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將介紹下列注意事項: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外界物品後,務必使用洗手乳進行手部清潔。2.佩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大眾運輸或密閉空間,減少進出人多擁擠或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所。3.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或人多的空間。4.準備足夠數量的口罩。口罩需每天更換,外出流汗用濕就需要替換。5.吃熟食,喝瓶裝水,來路不明的水及食物切勿食用。6.避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返台後注意自身身體狀況1.個人應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狀況。若抵達台灣前14天有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紅疹、關節痛、肌肉痠痛等疑似傳染病症狀,入境時,請務必主動告知疾管署檢疫人員,必要情況才能安排相關檢測與評估,給予適當的處置。2.遵守台灣各項防疫措施,自主防疫期間也應配合COVID-19相關防疫指引所訂之規範。3.如果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應儘快就醫,且務必於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最近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後疫情時代能再次出國旅遊是大家引頸期盼的。即使全球疫情逐漸趨緩,我們仍應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持續關注疫情的最新情況,做好安全旅遊的準備,如此一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
2022-12-29 醫療.骨科.復健
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嗎?一次搞懂關節炎,教你如何預防跟治療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症,進行性的病變導致關節軟骨變質且引起關節週邊或軟骨下方贅生骨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聯,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關節炎(secondary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統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而是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只在局部關節構造,主要在關節軟骨面、軟骨下及骨骼邊緣,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很淸楚的是年齡的老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也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尤其是末端指節(DIP),甚至腫塊形成(Heberden’snode)。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負重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日也操瞑也操》,造成關節軟骨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的傷害破壞程度有其相當的影響。而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包括:體重、姿勢正確與否及關節穩定度與否均有絕對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原則通常歸類有:(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的治療流程如: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x光檢查意外發現者),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其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良或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經由口服藥物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症狀缓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品,如葡萄醣胺製劑、軟骨素、膠原蛋白等可以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顕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是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以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目前健保有給付注射但有其規定條件,未達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等級之患者,經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說關節炎在第三級以內才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有給付半年五針、三針、一針各種針劑型,也有一年一針型製劑供病人選擇使用。另外有健保給付之自費品項如PRP(plateletrich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有生長因子功能,抽身體週邊血,經過特殊離心機處理,得到濃縮血小板血清,注射入關節內,其作用在活化瀕臨死亡的關節軟骨細胞。這些年來的統計約略優於玻尿酸,目前還有兩者混合製劑(玻尿酸加血小板濃縮血漿)可以使用。其他尚有羊膜粉製劑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均未有確切的效果。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上的製劑均需要作關節內注射,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除了感染的可能性外,易引起因異物進入關節造成不適感,甚至疼痛。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各種手術治療方式,當然限於x光尚未達第四級有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其一為關節鏡手術,淸除發炎滑膜及關節內雜物,甚至可做關節成形術,但是手術效果仍需追蹤,也值得商確。其二為截骨矯正手術,也就是高位脛骨截骨術,它可以配合玻尿酸及PRP使用,延長本身關節使用壽命約十年,滿意度約七成以上;其三為幹細胞軟骨再生治療,包括軟骨細胞培養植入及自體脂肪幹細胞培養軟骨細胞植入,目前仍為衞福部特管辦法規範,效果滿意度約七成。至於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活動行走,而需要做關節重建手術,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但人工關節各廠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近年來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以有更好的關節活動範圍頗受好評。手術方式也因器械進步傷口變小,關節內肌肉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健快速及滿意度高。電腦輔助導引導航手術更是最近的亮點,可以有更準確的手術導引而減少出血量,減少病患輸血的合併症。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常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關節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長期過度使用或是短期間內的過多操勞,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是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正確的保健方式,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子》,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讓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是助行器輔助,減輕關節壓力,也避免因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是散步,也可以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有復健物理治療、配合醫師的指導,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
2022-11-25 醫療.泌尿腎臟
晨勃又想尿尿該怎麼辦?醫教4招化解:這是一個幸福的困擾
不少男性在早上都有晨勃的生理現象,同一時間尿急又想上廁所會讓排尿變得困難,是大多數男性都有過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泌尿科醫師程威銘提出四個方法教你化解窘境。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程威銘在個人YouTube頻道《程威銘醫師Dr. DKK》中指出,晨勃其實是男性健康指標,代表通往陰莖的血管和神經功能是正常的,而晨勃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像是受到褲子或被子的刺激,也有一說是早晨男性賀爾蒙比較高,或者剛起床時大腦處於最放鬆的緣故。另外也有說法是想排尿而有勃起現象,甚至有想排尿時陰莖壓迫到尿道才不會尿在床上的傳言,但程威銘表示這其實是錯誤的,人體並不會因為想排尿而引發晨勃,而是因為清醒的時候,剛好有晨勃同時又想排尿而已。然而碰上晨勃未退卻又尿急的不舒服情況,到底該怎麼面對及避免?程威銘建議,睡前避免喝太多水,嘗試坐著上廁所,去洗澡順道解尿,或自慰後再排尿,都是可以順利小解的方法。程威銘提醒,若是很久沒有晨勃的現象,反而要特別留意一下身體狀況。勃起障礙恐為心血管警訊為何晨勃可當作健康指標?臨床發現40歲後是男性體能的分水嶺,有些人早上睡醒時,發現晨勃不再每天來打招呼;更有男性與另一半在床笫之間做愛做的事時,出現「舉」旗不定、力不從心的情形。有研究指出,近三成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除了伴侶關係受挑戰外,更須正視的是,這可能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兆。林口長庚泌尿科助理教授黃世聰曾受訪表示,「早期心血管疾病不一定有症狀,通常心臟75%阻塞才可能出現病症。」他解釋,陰莖勃起為海綿體充血,它可視為器官功能表現,一旦血流不足,造成小弟弟硬度不夠,若置之不理,未來其他血管也可能發生問題,如冠狀動脈或腦血管等。自我檢測勃起功能該如何自我檢測、評斷是否該就醫?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曾受訪表示,可先參考網路上「國際勃起功能指標量表(IIEF)」及「勃起硬度級數(EHS)」,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已有勃起功能障礙。IIEF量表內容包含勃起信心、次數、性交困難度等,男性據實填寫後,若分數低於或等於21分,就需透過專業泌尿科醫師來診斷與治療。EHS則將勃起硬度分成四級,第一級為重度,陰莖變大但沒有硬度,硬度象徵為蒟蒻;第二級為中度,陰莖有硬度但無法行房,象徵為剝皮香蕉;第三級為輕度,陰莖硬度雖可行房但未完全堅挺,以帶皮香蕉為象徵;第四級則為陰莖完全堅挺,可以小黃瓜作為象徵。
-
2022-11-05 醫療.骨科.復健
踢球或跑步造成大腿後肌拉傷怎麼辦?醫師教你該如何復健治療
最近疫情趨緩,很多人開始運動,包括戶外的路跑或其他球類運動,大腿後肌拉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又稱為膕旁肌,主要由三條肌肉組成,股二頭肌長頭與短頭、半腱肌、半膜肌。大腿後肌拉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根據受傷的程度可以依臨床狀況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只有少數肌纖維損傷,活動度正常但是伸展時造成輕微腫脹與疼痛,些微力量損失‧第二級:部分肌纖維撕裂傷,造成功能性限制,出現步行困難‧第三級:肌纖維完全斷裂,造成肌力功能喪失大腿後肌拉傷怎麼辦?大腿後肌拉傷依據受傷狀況主要分為兩種,高速跑步時肌肉離心收縮,或者跳舞、足球過度伸長肌肉所導致。三條肌肉之中,股二頭肌長頭是最常受傷的肌肉,約佔80%,半膜肌大約10%,半腱肌大約5%,在肌腱與肌肉交界處最容易受到影響。急性症狀通常是突然腿後肌群疼痛、瘀青、感覺到「啪」的一聲等,比較嚴重的症狀包括坐姿疼痛、功能嚴重喪失、行走時困難,幾天後大面積的瘀青可能代表肌腱完全斷裂,有些慢性症狀會以腫脹、緊繃、拉扯感為主。造成受傷的風險因子包括力量不均、柔軟度不足、暖身不足、核心力量不足、力量不平均、長短腳與肌肉疲勞等狀況,其中最重要的是過去受傷的病史,會增加2-6倍的受傷機率。經過完整的檢查與評估後,建議先進行基本處置,包括疼痛減緩的藥物或注射治療、處理腫脹出血、減少肌纖維的沾黏等。PRP濃厚血小板注射治療可考慮在急性損傷後的24-48小時,使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部分研究支持可減少疼痛跟提供早期回場的好處。大約84% 的患者恢復了受傷前的力量,89% 患者恢復了受傷前的耐力,不建議反覆核磁共振MRI檢查追蹤來評估回場時間,透過一些身體檢查與測試,包括壓痛、伸展測試、以及專項運動相關測試,更能有效評估回場狀況。損傷輕微的症狀可能在受傷後10天內就會逐漸減輕到無痛,但通常需要數週到數月才能完全恢復到受傷前的狀況。前兩個月再受傷的風險仍高,回場後的檢查有重要的價值,包括檢查大腿後側觸感、局部壓痛、膝蓋腫脹程度、髖關節與膝蓋活動度。另外最重要的是持續透過適當訓練,包括核心訓練、下肢肌力與穩定度訓練等方式逐漸強化,避免再次受傷。
-
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代購藥妝品注意 一次看懂哪些醫療器材可上網販售
醫療器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從最基本可在藥妝店購得的口罩、快篩,到手術中植入身體的血管支架和人工關節,都是醫療器材的範疇。當醫師告訴你必須使用某醫材,要使用健保給付或自費?你是否了解其中差異?每家醫院的自費價格都相同嗎?想要了解醫療器材,有什麼查詢管道?這期元氣從什麼是醫材,到如何查詢,一一解析。從即時測得血糖的血糖機,到行動不便者使用的輪椅;從可以量血壓的血壓計到最近抗疫不可或缺的口罩、快篩試劑,還有耳溫槍、OK繃等,這些都是大家生活中常會使用到的醫療器材。醫療器材受到「醫療器材管理法」管理,必須進行查驗登記,取得許可證,符合衛福部食藥署訂定的要求與標準。從製造、輸入到販售,都受醫療器材管理法規範。針對醫療器材,目前食藥署有1739種品項鑑別,居家常備的耳溫槍、血壓計、血糖機,屬於家用型醫療器材;促進血液循環用的紅外線燈、低周波治療器、睡眠檢測儀、護膝、護腰、輪椅、助行器,甚至保險套、衛生棉條、隱形眼鏡、假牙清潔錠等拋棄式用品,也屬醫療器材。根據「醫療器材管理法」,只要具有「診斷疾病、治療疾病、減輕疾病、直接預防疾病、調節生育,可調節或改善人體結構及機能」的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就屬於「醫療器材」;凡為醫療器材,不論是製造、輸入、販售,都必須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證。分16大類、3等級,因侵入性、接觸人體時間有不同風險分類。醫療器材按照科別、功能分為16大類、3等級。3等級分別是低風險性、中風險性和高風險性。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組科長傅映先表示,根據「醫療器材分類分級管理辦法」,除了考量侵入性,也根據「接觸人體時間」、「使用難易程度」而有不同分類。部分醫療器材限定專業人員操作才能使用,例如血氧機即分家用版及醫療版,雖然同為第二級醫療器材,但使用上仍有區別。而第三級醫療器材多為「侵入性」的醫材,因此,審查時,會要求廠商檢附安全或效能之系統性研究資料。若廠商要送審台灣市場上無「類似品」的產品,也就是要申請該產品在台的第一張許可證,食藥署會額外要求廠商,必須提供臨床試驗有效的證據佐證。開放19項醫療器材,可透過網站、電視購物販售。一般來說,醫療器材的販售多在醫院和藥局。但食藥署開放19項一、二級的醫療器材可進行通訊交易,可透過網站、電視購物等通訊交易通路販售。可通訊交易第一級醫療器材:體脂計、保險套、衛生棉條、手術口罩、酒精棉片、優碘棉片、凡士林紗布、免縫膠帶、硬式/軟式隱形眼鏡清潔保養液等等。可通訊交易第二級醫療器材:血壓壓脈帶、月亮杯、醫療用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海水洗鼻器、耳溫槍等等。出國代購醫療器材,回國私下販售已觸法。許多國人出國時,會代購藥妝品回國販售,權當作補貼旅費,但若為醫療器材,像隱形眼鏡等,私下販售小心觸法。民眾若非醫療器材商,而為醫療器材商業務,如販售醫材,將由各地方衛生局進行裁處,得以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第13條第1項規定者,得依同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傅映先提醒,民眾在選購醫療器材時,除了要認明字號外,要看清楚產品外盒,包含字號、品名都要符合規範,使用前也需要詳閱說明書。食藥署也呼籲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第一,要先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第三,則是在使用時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
2022-08-16 焦點.元氣新聞
出國代購藥妝回來賣可行嗎?先搞清楚醫療器材等級,賣隱形眼鏡恐被罰
「醫療器材」包羅萬象,從大家不可或缺的口罩,到植入性的人工水晶體,根據「醫療器材管理法」,只要具有「診斷疾病、治療疾病、減輕疾病、直接預防疾病、調節生育,或是可影響身體結構及機能」的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就屬於「醫療器材」。瞭解更多的醫材,請上《元氣網》醫材百科查詢:https://health.udn.com/health/database/device 醫療器材等級分類標準與意義「醫療器材管理法」自110年5月1日起施行。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組科長傅映先表示,食藥署針對醫療器材按照科別分作3個級別、16大類。16大類依照用途功能區分,包括臨床化學、麻醉科學、牙科、耳鼻喉科等;3個等級依風險區 分,第一等級為低風險性,像假牙清潔錠、OK繃及護具等;第二等級屬中等風險性,包括隱形眼鏡、血壓計及血糖計等;第三等級醫療器材風險性最高,例如人工牙根、玻尿酸植入物及角膜塑型片等。傅映先表示,醫療器材分級分類標準,主要參酌醫療器材使用方法、功能及工作原理進行評估,也參考其他國家對該產品的分類,再整體考量。民眾可參考「醫療器材分類分級管理辦法」,除了考量侵入性,也根據「接觸人體時間」、「使用難易程度」不同而有不同分類。部分醫療器材限定專業人員操作才能使用,像是「血氧機」,分家用版及醫療版,雖然同為第二級醫療器材,但使用上仍有區別。民眾選購醫療器材時,除了要認明字號外,要看清楚產品外盒,包含字號、品名都要符合規範,使用前也需要詳閱說明書。若對醫療器材有疑慮,可查詢廠商送審醫材時檢附的中文說明書;若使用需由醫事人員操作的醫材,則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瞭解風險及注意事項。食藥署也呼籲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第一,要先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第三,則是在使用時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此外,從食藥署的官網點擊「業務專區」下方進入「醫療器材」頁面後,右方資訊查詢欄點擊「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便可查詢該醫療器材的審查字號,或以產品名稱、廠商名稱、許可證字號等關鍵字查詢,若有偽造的廠商便可立即揪出。傅映先表示,由於第三級醫療器材多為「侵入性」的醫材,因此「審查時,會要求廠商檢附安全或效能之系統性研究資料。」同時,若廠商要送審台灣是場尚無「類似品」的產品,也就是要申請該產品在台灣的第一張許可證,食藥署就會要求提供臨床上的有效證據佐證。19項醫材 可通訊交易傅映先提醒,但凡為醫療器材不管是製造、輸入,都必須先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証。不過也有例外,傅映先表示,食藥署有開放19項一、二級的醫療器材可進行通訊交易,透過網站、電視購物等通訊交易通路販售。可通訊交易第一級醫療器材:體脂計、保險套、衛生棉條、手術口罩、酒精棉片、優碘棉片、凡士林紗布、免縫膠帶、硬式/軟式隱形眼鏡清潔保養液等等。可通訊交易第二級醫療器材:血壓壓脈帶、月亮杯、醫療用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海水洗鼻器、耳溫槍等等。至於許多國人出國時,會代購藥妝品回國販售,權當作補貼旅費,但若為醫療器材,像是隱形眼鏡等等,如果沒有許可證的話,可依法處3至100萬元的罰鍰。
-
2022-07-01 焦點.元氣新聞
新冠邊境仍管制 疾管署照提醒猴痘44個高風險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自2020年三月便將全球列為第三級警告,避免所有非必要旅遊。而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德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疾管署表示由於已有多個國家出現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因此將44國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若前往該等國家、地區旅遊,應避免前往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回國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症狀也要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接觸史。疾管署表示,截至今年6月29日全球已累計55國報告至少5022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區域疫情最為嚴峻,累計病例前五名分別為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葡萄牙。此波疫情個案多為年輕男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6月25日評估,此波疫情在歐洲區域已廣泛爆發,傳播風險為高;歐洲以外區域考量其傳播模式及各國應對能力,傳播風險則為中。疾管署表示,全球受猴痘疫情影響共55國,其中11國為皆境外移入個案,而其餘44國則具本土或感染來源不明個案,因此將這44國提升為「第二級:警示(Alert)」,加強預警和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包括歐洲區域27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瑞士、愛爾蘭、以色列、奧地利、丹麥、瑞典、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捷克、羅馬尼亞、芬蘭、挪威、冰島、希臘、拉脫維亞、馬爾他、喬治亞、盧森堡。美洲區域7國:美國、加拿大、智利、秘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非洲區域8國: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迦納、喀麥隆、貝南、剛果共和國、南非;以及東地中海區域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西太平洋區域的澳洲。由於猴痘傳播途徑主要包含直接接觸病灶、飛沫及接觸汙染物感染,因此疾管署提醒,前往上述44國應避免前往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或接觸返國人士後,若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接觸史。
-
2022-06-1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入境居檢15日起全面放寬 10大QA一次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自6月15日零時起的航班表定抵台時間,於調控入境一定人數總量為前提下,同步放寬下列邊境檢疫措施,所有入境旅客居檢方式改為3+4;至於國籍航空機組員視有無接種疫苗追加劑,分為以篩代檢0+7和3+4兩種情形。初期入境人數總量管制以每周2萬5000人次為原則。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問答,為讀者解惑。問:入境旅客要什麼身分才能居檢天數為3+4?答:所有依規定入境的旅客。問:檢疫天數及處所?答: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問:自主防疫期間,要遵守什麼防疫規範?答:1. 非必要不可外出。2. 需有兩天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 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問:自主防疫期間,移工可以工作嗎?學生能否上學?答: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問:入境有哪些檢測措施?答: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入境時在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問:入境時沒自備快篩,3+4期間該怎麼辦?答:入境時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會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對象為2歲以上旅客,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問:可以請家人來接送嗎?答: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的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問:是否開放轉機?答:有開放轉機,交通部民航局規畫來台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問:國籍航空機組員的檢疫防疫措施?答:如果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長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採行「以篩代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每2日快篩或PCR檢測)。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3天居家檢疫(一人一室為原則,不得外出)+4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D4-D7每日快篩或PCR檢測)。至於是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短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5天自我健康監測,且每5天快篩或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5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7天自主健康管理,且每7天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7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問:國籍航空機組員機上個人防護裝備有哪些規定?答:服務一般旅客時:外科口罩、手套;機上環境清消:外科口罩、手套、面罩/護目鏡、防潑水隔離衣;遇有呼吸道症狀旅客時:得由機組員評估暴露風險及穿著個人防護裝備。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傳播速度快、易重複感染,航空公司及機組員務必持續落實外站管制措施及機上適當防護,以避免感染新型變異株,維護自身及親友防疫安全。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2022-05-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重症、死亡升 住院今起只收治3大類確診者
昨新增六萬五七九四例本土病例、六十一例中重症(中症廿二人、重症卅九人),另有卅八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調整輕重症分流原則,今天起,醫院僅收治中重症、未滿三個月發燒嬰兒,以及因其他疾病經醫師評估有住院治療必要等三大類確診者。連續六天 單日六萬例確診國內連續六天維持單日六萬多例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現在判定是否已達疫情巔峰恐太樂觀,還要觀察幾天才比較清楚。CNN報導,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十六日在最新的旅遊警示中,將台灣、安地卡及巴布達、賴索托、南非提升至第三級的「高風險國家」名單。CDC本月初將台灣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這次升級為風險最高的第三級。輕重症分流 回歸專業判定指揮中心統計,從今年一月迄昨,累積八十六萬九○六七名本土個案,絕大部分為輕症,中症人數為一二八六人,占百分之○點一六、重症及死亡合計三六八人,昨天首度達到百分之○點○五。為此,陳時中宣布,即日起調整輕重症分流原則,取消原本剛性的年齡限制,讓醫療回到專業判定,住院資源以照顧中重症為主。至於原先列為高風險對象的八十歲以上長者、懷孕大於卅六周孕婦等六大族群,則改為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陳時中表示,針對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及防疫旅館的高風險族群,如懷孕卅六周以上孕婦、出生三至十二個月且高燒超過卅九度的幼兒,設置緊急後送就醫綠色通道,提供緊急生產及兒童等就醫需求。逾六十五歲 重症風險最高此外,自今天起,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如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可以透過藥品綠色通道申請口服抗病毒藥物,藉此降低八成的重症機率。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表示,在重症高風險族群中,以逾六十五歲者的風險最高,恐超過十倍以上,務必趕在發病後的五天內投藥,才能降低重症及死亡機率。理賠亂象 蘇指依法就得賠「○加七」新制昨上路,再掀防疫理賠新亂象,多位綠營立委出面砲轟,要求金管會不能任由業者侵害保護權利。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晚表示,政府會嚴格要求保險業者依法、依約履行理賠責任,只要已核保、符合條件,民眾一定拿得到理賠金。昨新增本土病例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歲以上,分布地區新北市一萬八四○○例最多,其次為桃園市一○一八四例、台北市九七七二例、高雄市四九七九例、台中市四七七○例等。新增卅八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卅至九十多歲,以高齡長者為主,卅七人具慢性病史,總計十八人未接種疫苗。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病毒藥可用於輕症 醫:藥物應盡其用 避免中重症
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輕症確診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3天前配發2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表示,COVID-19病程快,基層醫師快速反應有助治療。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高風險輕症病人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避免進入重症及死亡,現在中重症患者急速增加,對新冠肺炎的防疫「毋係餓死、就係飽死,不要想著嘟嘟好」,應物盡其用在輕症上。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目前高雄醫療防疫量能截至昨天統計,第一級負壓及專責病床有1694床,空床率還有8成;第二級加強型防疫旅館有484床,還有451床空床;第三級居家照護有5472人。高雄民眾到高雄市1111家基層診所看診,就可以領取免費快篩試劑。朱光興表示,一名大腸癌患者併肺轉移,有打了兩劑疫苗,還沒打第三劑時,因家人感染,他也被家人感染。前一天還好好的,當天血氧濃度98,感覺有些喘,診所警覺安排轉診到醫院,下午血氧就掉到94。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病程快速,如果能把握時間差先投藥,可以減少危險性。王宏育說,大家還記得當年的「克流感之亂」?那時規定公費克流感只有醫院可以開立,診所必須病人自費或以健保申報,所以發燒病人都擠到各大醫院急診。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免疫機能不佳的患者在惡化成中重症前,就是剛發病輕症時,若能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或許可以大幅減少惡化,基層診所武裝要足才能夠抗疫。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楊宜璋說,目前 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未取得藥物上市許可,是以專案方式提供病人使用,不適用藥害救濟,醫師一定要向病人或家屬詳細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並取得其同意後才可使用。經醫師診斷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者,需嚴密監視其用藥後狀況,並確認病人確實完成完整療程,並加強不良反應監視及通報,以保障病人權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配發2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高雄市目前有兩家「核心藥局」,南高雄一家、北高雄一家,基層診所反映,因為核心藥局假日也會休息,應開放一些「衛星藥局」配合。楊宜璋建議,也可配到有參加居家照護的診所或是有PCR診所。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病友故事/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病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半層樓梯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一層半樓梯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解密1/什麼是肺高壓?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解密2/肺高壓會有多嚴重?依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 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 第二級:爬樓梯會喘● 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 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解密3/肺高壓有哪些種類?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
-
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肺高壓的原因是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致心肺衰竭猝死;常見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一名身材微胖的40多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肺高壓五字訣「喘、咳、血、腫、暈」,一有症狀警鈴就要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這時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延伸閱讀:喘咳血腫暈?竟是肺動脈高壓上身!】肺高壓解密:原因、分級與分類肺高壓的原因為何?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 (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及體循環與肺循環運作的血流路徑。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nfogram肺高壓會有多嚴重,如何分級?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第二級:爬樓梯會喘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肺高壓的分類有哪些?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有肺高壓症狀該怎麼辦?跟著指引走就沒錯第一站:肺高壓症狀警示Q:我經常乾咳,而且爬2層樓就會喘,會不會是肺高壓?喘、咳、血、腫、暈是肺高壓常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症狀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包括:1.年齡20到50歲民眾2.女性3.若有家族史還可能帶有基因問題,目前已知八個常見基因,其中BMPR2基因帶原終身有1/4機會發病,而EFI2AK4基因帶原者病程進展相對快速,最終可能需要肺臟移植4.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和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宋思賢提醒,民眾若是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向相關科別醫師反應,如 心臟科、風濕免疫科或胸腔科,以便盡早確立診斷。此外,曾經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者,是血栓型肺高壓好發族群,這類肺高壓有機會可手術治癒,務必配合治療。第二站:到正確科別看診治療Q:我擔心自己有肺高壓,到底要看哪科?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說,肺高壓症狀很容易跟其它科別混淆,例如:喘跟咳可能會找內兒科診所或胸腔科、家醫科等,容易與感冒或肺氣腫等疾病混淆;腳水腫則可能被當成腎臟疾病或女性月經周期賀爾蒙造成水腫;至於頭暈或昏厥則可能在急診處理,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要半年到四年時間,有的病人逛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病因。肺高壓症狀也因人而異,有的因身體代償作用,像溫水煮青蛙,症狀慢慢出現,或是因為感冒、腎功能變差等加劇因子,才出現急遽惡化,因為症狀不具特異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只能靠自己警覺,有相關症狀可以看心臟內科、胸腔科或全台有肺高壓治療團隊的醫院,及早診斷、預後較好。第三站:治療整合團隊Q:看對科別有助良好預後,哪裡有專門看肺高壓的門診或團隊呢?肺動脈高壓可能牽涉心臟、肺臟、肝臟、風濕免疫疾病、甚至可能因病況危急需要急診或肺臟移植,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說,全台部分醫學中心設有肺高壓特別門診,集結跨科別醫師、個管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提供整合性疾病諮詢與衛教、跨科治療等。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全台分布,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專門整合團隊治療。Infogram資料來源/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延伸閱讀:心肺要兼顧 肺動脈高壓患者逆轉人生】第四站:配合檢查,確診治療Q:若我懷疑有肺高壓,每項檢查都要做嗎?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兼肺高壓醫療小組召集人吳懿哲解釋,要確立診斷民眾是否為肺高壓,最重要的做心導管檢查,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通常第一步會做心電圖和X光,觀察是否有特徵性表現,例如右心是否變大,肺血管是否有粗脹、擴張現象等。第二步再做心臟超音波,透過三尖瓣血流流速估算肺壓是否過高,不過因超音波的推算只是預測值,因此最終仍需以導管測得實際的肺動脈血壓才能確診。第三步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從脖子或大腿靜脈置入導管,經過右心之後抵達肺動脈,當壓力大於20mm/Hg (毫米汞柱)就是有肺高壓現象。而為了取得健保藥物給付,當懷疑有肺高壓時,都必須做右導管檢查,才能申請藥物。第五站:肺高壓治療方法-藥物、手術Q:我被確診為肺高壓,有哪些治療方式?吳懿哲表示,第一類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血管內的平滑肌細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生,讓血管管徑變小,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促進血管擴張。他解釋,目前藥物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皮素拮抗劑,因為內皮素會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使用拮抗劑可減少內皮素,減緩血管壁增厚速度,副作用包括貧血和肝毒性;第二類是一氧化氮作用途徑藥物,因一氧化氮可以同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讓血管擴張,副作用包括頭痛、胃痛和腹瀉等,第三類則是前列腺環素,可抑制平滑肌增生,刺激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它屬於主動式藥物、效果快,但相對副作用大,因為前列腺素會造成身體發炎疼痛,前列腺環素就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是針劑或吸入劑型,都會造成發炎或疼痛。第二類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及第三類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高壓,須針對根本問題治療,才能降低肺高壓。而第四類血栓型肺高壓,可以使用第一類的藥物治療,降低整體的肺動脈壓力,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近端的肺動脈,可以用內膜剝除術把血管內像纖維的結締組織慢慢剝離後取出;中端的肺動脈則可以利用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內纖維化的內膜;至於最遠端的血管就只能使用藥物。第五類是多重病因造成的肺高壓,在治療上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第六站:肺高壓健保給付條件Q: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健保藥物,該怎麼申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宏表示,一旦確診肺動脈高壓後,醫師會將患者的右心導管檢查等各種檢查數據,整理好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後才能給付藥物,初次只能使用一種藥物,之後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再次審查,醫師會安排患者在回診時檢查以下項目:1.抽血看心衰竭指數(每3到6個月一次)2.六分鐘步行距離測試(健保給付一年兩次)3.做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壓(病情穩定者每半年一次)4.若藥物效果不佳,視情況增加右心導管檢查林彥宏說明,醫師提供數據二次審查後,方能加上第二種藥物;若治療效果還不理想,才會加上第三種藥物。國外的用藥規定則相對寬鬆,三種藥物可同時使用。第七站:病團支持Q: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癌症,罹病後我該怎麼調適?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已經有三大類藥物可治療,存活10、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且藥物進展持續研發中,台灣也在國際新藥臨床試驗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基因和幹細胞治療在發展中,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林彥宏提醒,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盡早規律服藥,有五到六成的人,指數可在安全的綠燈範圍,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也有六到八成的達標率,好好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至八成。另外,也有不少醫院提供個管師24小時諮詢服務,並有病友支持團體透過Line群組及時解答病友疑惑,甚至在病友到外縣市時有狀況,都可以及時幫忙轉介該地的醫療團隊緊急處理,群組內也有營養師、護理師等解答生活大小事。諮詢醫師,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Infogram病友現身說法-肺高壓治療路病友一:挺過肺高壓藥物副作用 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分享,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經驗分享,也能給同病相憐的患者借鏡,曾有一名年輕媽媽,因罹患肺高壓惡化速度快,全台就醫走透透,每一到兩個月就住進加護病房。而她的丈夫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來不懂浪漫,卻在情人節前夕,申請半夜12點進加護病房探視,只為給愛妻送上鮮花和戒指,因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情人節。命懸一線時,她想起才3歲和5歲的兩個孩子,忍不住哭求醫師,助她活著陪孩子長大。女子後來接受針劑藥物,打在皮下又痛又不適,但她有家人的愛支撐,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副作用,她也在母親節時,撐著下廚做菜,用滿滿的愛餵養孩子,現在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她也成為全台病友團體最活躍的代表性人物,以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病友二: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肺動脈高壓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樓梯半層樓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1層半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
-
2022-05-01 新聞.元氣新聞
全球首例「H3N8流感」於大陸現蹤 我國提升旅遊警戒
中國大陸一名4歲男童4月初感染H3N8流感,為全球首例,男童發病前曾接觸家禽。我國疾管署今宣布自4月27日起,提升河南省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Alert);另中國大陸(含港澳)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三級警告(Warning)。根據中國大陸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資料,大陸河南省駐馬店市4歲男童,4月5日發病,4月10日病重住院;個案發病前曾接觸家禽,鄰近地區有野鴨活動,其密切接觸者觀察期間無異常狀況。該名男童是全球首例H3N8流感確定病例。疾管署表示,H3N8流感病毒仍屬禽源性,過去多於馬、狗、禽類等動物間檢出,目前尚無有效人傳人能力,疾管署將密切監測此病毒。中國大陸近期陸續出現有H5N6及H9N2流感等新型A型流感病例,該署已將中國大陸河南省、山西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西省、四川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江蘇省、山東省、湖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安徽省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其他省市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疾管署指出,此次個案應屬偶發性人類感染,發生大規模傳播流行風險為低,但仍存有風險,加上國際禽類禽流感疫情不斷,於大陸仍有H5N6及H9N2流感疫情,顯示人類感染新型A型流感威脅不減。提醒醫師如發現自大陸回台之可疑病例,應加強詢問旅遊史及接觸史,並迅速通報衛生機關。疾管署提醒,國人前往中國大陸各省市時,應落實「5要6不」原則,5要:禽肉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澈底洗手、出現症狀要戴口罩速就醫、與禽鳥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要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禽鳥肉品、不接觸或餵食候鳥及禽鳥、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鳥、不將飼養禽鳥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禽畜養殖場或市場/展銷場。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上述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參閱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4-2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簡榮南/固定療程或長期治療?B肝治療的省思
最近學界因B肝健保給付條件是否應適度放寬,進行專家辯論。我個人更覺得,應該讓社會大眾,尤其是B肝患者了解有關B肝治療的原則及最新資訊,故撰此文。文中專業用詞及數據均取自國內外已發表的重要醫學文章,其證據等級均在證據醫學的第一級至第三級,值得大家信任。1.台灣自1986年起,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青少年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帶原率由10至12%下降至小於1%,現況全台感染B肝的人數約為180萬,其中60%的病人會因病程的轉移而進入不活動性帶原,不需藥物治療。另有40%的病人(約70萬人)則會引起反覆性肝炎,有可能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但這其中的40%(約28萬人)並不知道自己是B肝感染者,後者是B肝防治的鴻溝,必需藉由篩檢來弭平。2.自2003年起,健保開始有條件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不論是e抗原(HBeAg)陽性或陰性、肝功能(ALT)上升至正常值上限的二倍以上(>72 U/L)二次,中間相隔三個月,就可開始給付,但若追蹤中發生黃疸指數(total bilirubin0>2 mg/dL或凝血酶原時間超過正常值三秒以上,即可開始服藥治療。截至目前,治療成績可觀,顯見目前健保給付可稱合理。譬如國人死於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在2003年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但2020年為第十位,死亡人數也從最高的每年5621人降至3964人,另外肝癌的死亡人數也由每年8479人下降至7773人。3.B肝是去氧核醣核酸(DNA)病毒,本身無致病性。其之所以引起肝病,乃肇因於宿主的免疫T細胞反覆性攻擊帶有B肝病毒的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的凋亡及纖維化。所以,B肝患者不同於愛滋病或C肝患者,後兩者屬病毒疾病,治療原則為只要有病毒存在,就必須藥物治療。反之,B肝屬免疫疾病,當患者發生肝功能(ALT或GPT)上升,臨床應觀察三個月,判斷宿主有無機會產生自發性免疫病毒清除,所以雖然肝臟發炎,但卻不急著治療。4.目前B肝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僅只抑制病毒繁殖,無法有效清除存在肝細胞核內的病毒基因(cccDNA),因此藥物治療可以斬草卻無法除根。反觀宿主的免疫功能,是目前清除cccDNA的唯一利器,有趣的是,在健保規範之下的藥物固定療程治療後停藥,若是發生肝炎復發,剛好給宿主一個根除B肝病毒的機會。目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終極目標為HBsAg消失(幾近痊癒),其長期追蹤的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最低且存活最長。反觀長期服藥到HBsAg消失的可行性?姑且不考慮長期服藥的經濟負擔,持續服藥HBsAg消失的機會每年只有0.2% (十年2%)。國外的研究指出,病人服藥的順從性必須大於90%才有療效,如果服藥順從性介於70%至90%或小於70%的病人,其長期發生肝癌、肝硬化的併發症及肝臟相關的死亡率,均分別高出2.3倍及3.9倍;2.0倍及4.1倍以及7.6倍及22.7倍。同時,文獻也指出,約有44%的病患自始不願長期服藥,而長期服藥的藥物順從性也僅有68%,尤有甚者,病人直接選擇不回診(5年有7%)。這些不回診的病患,也有發生嚴重肝炎復發而死亡的案例報告,不可不慎。同時,醫師如果強力建議病人長期服藥,而未告知利與弊,則有剝奪病人提早達到HBsAg消失之疑慮。5.什麼是健保規範下的固定療程?目前對HBeAg陰性的患者,提供三年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中需驗三次B肝病毒(HBV DNA),每次間隔六個月,若均為陰性即可停藥。停藥後一年內有21%的患者可持續維持肝功能正常及有效抑制病毒,每年有6%達到HBsAg消失;另有19%的患者發生病毒復發但肝功能正常,不需治療,每年也有2.2%達到HBsAg消失。反之,有22%的患者會發生肝功能上升及病毒復發,但選擇暫不治療,每年也有3.2%的病人達到HBsAg消失,若患者選擇藥物治療(39%的病患),每年卻僅有0.2%的病人達到HBsAg消失,值得大家重視。6.大家擔心的問題是,停藥後一旦肝臟發炎,會發生肝臟代償不全甚或肝衰竭。其風險如何?根據目前國內外的統合性文獻發表(證據等級第一級),其機率均小於1%,因而死亡的病例更少,後者可經由規律且密集的追蹤和及時的治療來減少其發生。最近台大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非肝硬化患者,固定療程與長期治療相較,其五年肝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3%與2.2%,兩組均無發生肝臟代償不全,而HBsAg消失的機率為8%與0%;同時長庚的研究也顯示,在非肝硬化患者,固定療程六年肝癌的發生率為1%,無人發生肝臟代償不全,而HBsAg消失的機率六年為16%;反觀在肝硬化患者,固定療程與長期治療相較,其五年肝癌的發生率分別為7.5%與12.5%,發生肝臟代償不全分別為3.7%與5.8%,很清楚的,比起長期治療,固定療程有優越的安全性及療效。總之,目前固定療程的藥物治療,確實大幅提升HBsAg消失的機率,這樣的發現已引起歐洲肝臟研究學會及美國肝臟研究學會的重視,他們也開始在相關的B肝治療指引中,加入固定療程為選項之一。而B肝治療的省思,則在醫師的責任是治療要及時,可以減少大部分的B肝代償不全,且治療勿躁進,可以達成B肝幾近痊癒的最大化,而病患的責任是遵守醫囑,定期服藥,定期追蹤檢查,勿擅自主張停藥或停止追蹤,政府的責任是篩檢出另外40%已感染B肝但不自知的病患,來接受追蹤及治療,果如此則三贏,國家也可在2030年達成消滅B肝的神聖使命。
-
2022-03-25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男背痛拖20年駝背領殘障手冊 一查才知是僵直性脊椎炎
53歲王先生在年輕當兵時出現下背痛困擾,起初以為是當兵太操勞不以為意,結果下背痛竟持續超過二十年,曾經服用過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背部彎曲駝背只能低頭走路,只好求診骨科並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但仍無法改善症狀,並領有殘障手冊。未料前幾年兒子當兵也出現下背痛,幸好兒子機警上網找資料,到安南醫院求助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林理信,診斷確診為遺傳性「僵直性脊椎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正常人一樣正常的生活。林理信表示,像王先生兵時下背疼痛的類似情況,常見被誤當過度勞動原因而延誤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族群,男性是女性的3倍,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一旦發病就是終生疾病。臨床上約七成病人會出現下背痛典型症狀,頸椎、胸椎及腰椎都可能會被侵犯,只要持續治療減少脊椎及關節破壞,就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林理信說,發炎性的下背痛跟一般的下背痛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下背痛會越動越痛,而發炎性下背痛則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且容易發作在早上清晨起床,在睡午覺後或久坐椅子上工作,只要身體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會開始疼痛,不過只要活動伸展幾分鐘疼痛就會舒緩,臨床上也經常看到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誤被以為是椎間盤凸出或其他脊椎疾病,以致延誤黃金治療時間。林理信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緩慢且具遺傳特性,因此診斷上會以X光為主要判斷,若下背薦腸骨關節有明顯雙側第二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或是單側第三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再搭配患者發炎性下背痛等典型症狀及參考抽血驗HLA-B27基因,由以上來整合評估來診斷僵直性脊椎炎。在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方面,過去僅能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病情但治療效果不彰。近來透過生物製劑治療,讓僵直性脊椎炎可得到良好治療效果,且對周邊關節炎、骨接點發炎及虹彩炎等併發症也很有效,不啻對患者是一大福音。對於有生育計畫及需要哺乳的女性患者來說,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患者可與醫師充分溝通,以達控制疾病跟成功懷孕雙贏局面。林理信提醒,若發現自身有長期發炎性下背痛症狀、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或眼睛虹彩炎等情況時,就應儘早尋求風濕免疫專科醫師檢查診斷。目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藥物多元,只要積極治療,都可以像日前媒體報導的東京奧運僵直性脊椎炎羽球選手一樣,正常生活運動都沒問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2-03-19 性愛.性福教戰
你有多硬?男人勃起硬度分4級!「軟趴趴」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身為男性大多十分在意,勃起時的硬度及大小,因為那不只攸關男人的面子,還會影響與另一半的感情與性福。但泌尿科醫師提醒,若常有「過軟」的狀況,恐與身體健康有關,應特別警惕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問題。 勃起硬度分4級 第1.2級要注意陽痿等問題!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勃起硬度等級(EHS,Erection Hardness Score)可分成4級。男性朋友可自我檢測,觀察是否有異狀。 由軟至硬排序: 第一級:最軟,如蒟蒻。 第二級:如去皮香蕉,比第三級者更軟些。 第三級:如帶皮香蕉,相較沒有小黃瓜那麼硬,但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硬度。 第四級:如同小黃瓜一般,裡外都是硬的。 泌尿科醫師表示,第四級可謂男人的最佳狀態,第三級則是一般男性應有的硬度,第二級則有陽痿的傾向,第四級則為陽痿,後兩者皆得留意原因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心因性常發生突然!這類人更易「軟」 勃起硬度不夠、陽痿主要可分成「心因性」及「器質性」兩種,心因性也就是多與心理因素有關,例如壓力、環境等影響。發生時機往往來得突然且年輕,時好時壞,也會隨著年紀每下愈況。值得注意的是,「心因性也和人格特質息息相關,患者多較為敏感、容易緊張」,這類人可多思考該如何面對人生的難題。有勃起障礙者 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器質性的陽痿,主要與血管、神經、荷爾蒙等相關,特別最直接影響也最常見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因為心血管與陰莖血管粗細相當,心血管若有阻塞問題,症狀往往並不明顯,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出大事了,「肉眼可見最明顯的症狀就反映在陰莖的硬度」。因此有勃起功能障礙者,出現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比一般人還要來得高,為一種警訊。提醒50~60歲有陽痿情況者要更要留意,特別是有糖尿病、3高等慢性疾病者。當然因意外傷害到神經系統,或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相關病變,也可能影響勃起的硬度。而隨年齡老化、更年期、環境荷爾蒙等影響所導致的男性荷爾蒙不足也是常見原因。 有氧、重訓運動有助「增強硬度」 最後,提醒民眾若有勃起功能障礙情況,應盡早前往作相關檢查,找出背後的原因,別視而不見,或是單針對勃起功能進行改善。平時建議維持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因為性行為一般而言也算是一種「有氧運動」,平時若保持有氧運動習慣,自然有助上場時保持良好狀態,且也有利於心血管、有助硬度提升。重量訓練則能增加男性荷爾蒙,建議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交替進行,更有助增強硬度。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3-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航空機組員檢疫3月7日起鬆綁
隨著第三劑疫苗接種率上升,機組員超過九成完成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3月7日起放寬機組員入境檢疫措施,長程航班機組員已完整接種第三劑者,檢疫改為「5+5」,未完整接種者則維持「5+9」的檢疫措施。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5天居家檢疫(D5-PCR檢驗)+調降為5天自主健康管理(D7快篩、D10-PCR檢驗)。國籍航空機組員返台後檢疫防疫措施調整如下:一、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長程航班):(一) 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5天居家檢疫(D5-PCR檢驗)+調降為5天自主健康管理(D7快篩、D10-PCR檢驗)。(二) 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維持5天居家檢疫( D5-PCR檢驗)+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D9、D14-PCR檢驗)。(三) 家戶符合一人一戶檢疫條件者,得由航空公司於入境日安排PCR檢驗後,於家戶內續行上述檢疫措施。二、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短程航班):(一) 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調降為7天自我健康監測+每7天PCR檢測,兩次PCR間增加一次快篩(間隔3-4天)。(二) 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維持7天自主健康管理+每7天PCR檢測。指揮中心重申,請民航主管機關持續督導航空公司督促機組員落實外站「零接觸」管理、機上「全程防護」、妥善安排派飛執勤頻率。居檢期間符合民航規定派飛者,派飛前須快篩陰性,以確保機組員於國外執勤健康安全及其身心健康。此外,機組員執勤時仍應遵守專案作業規範,持續保持自我警覺,並落實每日個人健康監測、異常通報措施,加強手部衛生清消頻率,以維護自身及親友防疫安全。
-
2022-02-25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部分負擔調整案 醫學中心急診輕症收費高達800元
健保署調整部分負擔方案,今將於衛福部健保會討論,健保署同時公布最新調整方案。急診部分負擔方面,現行醫學中心檢傷分類第一、第二級部分負擔為450元,第三至第五級為550元,區域醫院第一至第五級為300元,調整後,醫學中心檢傷分類第一、第二級部分負擔降為300元,第三級不變,第四至第五級調升為800元,區域醫院第一、第二級降為200元,第四至第五級調升為600元,推估影響金額為1.2億元,影響117萬人。藥品部分負擔則為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藥品費用100元以下,免收,101元以上,比率為20%,上限200元,而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比率為20%,上限300元。慢箋部分負擔,第一次調劑比照藥品,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藥品費用100元以下,免收,101元以上,比率為20%,上限200元,而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比率為20%,上限300元;第二次以後,基層診所、地區醫院、社區藥局免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基本定額為100元。藥品調整推估影響金額,一般藥品5.3億元,慢箋49.5億元,集中第一次調劑37.7億元、第二次11.8億元,影響人數為1285人。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將以檢驗檢查費用的10%~20%收取,其中基層診所、地區醫院200元以下免收,201元以上比率為10%,上限100元,區域醫院經轉診比率為10%,上限200元,未經轉診比率為20%,上限300元,醫學中心經轉診比率為10%,上限300元,未經轉診比率為20%,上限400元,推估影響金額為65.5億元,影響1318萬人。經健保署統計,部分負擔調整後,約有742萬人不受影響,占比為3成2,而影響以10~200元為289萬人,占比為2成6。並預期提高部分負擔影響為改變民眾不必要的就醫行為,健保點值會有成長空間,節省下來的錢將滾入健保基金的安全準備,供以後年度使用,有助健保財務。但最終調整方案仍需由健保會委員共同討論。
-
2022-02-22 該看哪科.皮膚
牛奶、乳製品恐害你長痘痘?名醫揭痤瘡發生原因
▍牛奶、乳製品與痤瘡有次農曆小年夜,我鼻上突然長了腫痘,而且舌頭痛。奇怪,什麼原因?回想前一天,朋友請我喝珍珠鮮奶茶,3 分糖。十分不巧,吃飯時雞骨頭卡在牙齒中間,我想用舌頭撥出來,反倒刮傷了舌頭,3 分糖還讓我發炎厲害,到了晚上,舌頭痛不堪言,難以下嚥。大年初一早上,我發現人中又長了一顆痛痘。前一天並沒有喝牛奶啊?!後來,我才想到親戚在除夕夜帶了珍藏的「奶酒」回來,大家喝得盡興。到了大年初二,人中痘不僅沒消,鼻子上又多了另一顆腫痘。我大年初一也沒喝牛奶,可是我喝了親友請客的大杯拿鐵咖啡,裡面是加牛奶的。大年初三,我臉上鼻旁黑頭粉刺突然大了起來,不得不擠掉它。因為我大年初二時,喝了含牛奶的抹茶奶綠⋯⋯整個過年痛苦不堪,真是「奶」影幢幢!了解到是吃東吃西導致,還希望過年趕快結束。青春期時,爸媽希望我多喝牛奶,能夠長高,加上家族遺傳,整個臉爆痘,至今留下月球表面隕石撞擊般的坑疤。離開了青春期,我已少長痘,再次長痘時,總不出兩個原因:一是睡眠不足,二是喝牛奶。許多患者都和我有類似的經驗:Nicole 是35歲的女性上班族,鼻子大、整個鼻子的毛孔多又大,布滿黑頭粉刺像草莓一樣,抱怨之前痤瘡治療效果差。我追問才發現,她每天都喝一杯鮮奶,常額外喝鮮奶茶,雖然都點「無糖」。Kent是26歲男性上班族,平常很少長痘,最近這兩週人中卻長兩顆痘痘。他否認睡眠、壓力、食物的改變。我特別問他:「有無喝牛奶?」他否認。再問:「有無接觸乳製品?」他恍然大悟地說:「這兩週開始,我早上都喝一罐優酪乳,一罐大概 500c.c.。」儘管優酪乳好處多,但畢竟也是乳製品,還需要小心添加糖、色素、香料的問題。究竟攝食乳製品是否與痤瘡有關?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分析「護士健康研究第二波」中,回溯4萬7000多位女性的資料發現,攝取乳製品較多的比起較少的人,長痤瘡的機會增加了22%。其中,攝取全脂乳者增加12%,低脂乳增加16%,脫脂乳增加44%。且日常生活攝食即溶早餐飲品、雪酪、茅屋起司、奶油起司,都和長痤瘡有關。研究團隊推斷,可能是因為「牛」奶中的荷爾蒙與生物活性物質,讓「人」長了痤瘡。牛奶(包含乳糖)產生類似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的效應,胰島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1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3減少。再者,牛奶中的20%正是由乳清蛋白構成,乳清蛋白主要由支鍊胺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s)組成,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角質細胞過度生長、皮脂腺分泌油脂、雄性素活性增加,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此外,牛奶還含有牛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一樣會結合到人類的受體上,促進粉刺形成、皮脂腺脂肪生成、毛囊發炎、以及刺激雄性素。牛奶還含有高活性的雙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前驅物,包括:胎盤源黃體酮、5α-pregnanedione, 5α-androstanedione;以及六種和痤瘡相關的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T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 , -II)、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纖維生長因子(FGF-1, -2)等,都會刺激痤瘡形成。Dylan是35歲男性工程師,苦惱於耳朵前方的疼痛粉瘤,經藥物與注射治療,仍反覆發作。我追根究底地詢問:「有發現什麼時候容易發作起來嗎?」他想一想說:「都是兩個狀況:夜眠5小時,加上吃了起司,有時候是吃蛋糕、布丁、奶昔,真的一吃就發作!」儘管牛奶、優酪乳、起司,都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但若在意皮膚長痘痘的問題,可能就需要以其他食物來替換了。牛奶、乳製品與痘痘之間似乎有常見的關聯,但在醫學上仍存在爭議。我建議,若長期困擾於痤瘡、且感到一般治療療效不佳者,是可以考慮停用乳製品並且觀察痤瘡是否有改善。▍乳清蛋白粉與痤瘡許多人上健身房鍛鍊肌肉,並配合攝食乳清蛋白粉,以養出健美的肌肉。他們自然也是愛美一族,發現臉上、胸口、背上不斷冒痘,吃、擦抗痘藥卻不斷復發,更出現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好不容易透過雷射治療開始改善,卻又冒出紅腫的新大痘。Hank是26歲的男性科技業工程師,在醫師建議下,乖乖地吃過兩個療程、每次為期一年半的口服A酸,卻抱怨:「我吃A酸時,皮膚乾燥的副作用十分嚴重。都已經配合長期治療了,為何仍一再復發?」口服A酸是現今痤瘡治療的最強效的選項,不過根據《美國醫學會:皮膚醫學》研究,仍有 32.7% 痤瘡患者在完成 A 酸療程後一年內復發,當中低劑量治療組(A 酸累積劑量小於 220 毫克/公斤)復發率為47.4%,高劑量治療組(累積劑量大或等於 220 毫克/公斤)為 26.9%。為何接受如此強效的治療,仍頻繁復發?臨床上,我發現若有性荷爾蒙失調、不當飲食、睡眠障礙、合併精神疾病、服用特定藥物等狀況,就成為復發的高危險群。這也是為何我要在本書中系統性地分析皮膚關鍵病因,希望找出個人原因,減少復發率。果然,Hank 喜好健身,每兩天按時上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為了增肌,他吃多量乳清蛋白粉(每天 40 公克以上),奶油、奶茶、布丁、水蜜桃⋯⋯口味琳瑯滿目,喝起來甜滋滋的,真是不亦樂乎!他還愛喝牛奶,最近大賣場特價,索幸牛奶整箱搬回家,把它當水喝,每天喝1500c.c. 都不膩。平常還喜歡吃美式炸雞、炸薯條。我追問:「你的年度健康檢查有無異常?」他說:「醫生說我有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膽固醇 LDL 過高,但沒告訴我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我說:「小心你攝取的乳製品!已有研究報告指出乳清蛋白與痤瘡有關,全脂牛奶含的飽和脂肪、乳糖,多量攝取也可能和你的高血脂有關。」一項研究針對三十位使用乳清蛋白補充品的成年人,未服用前僅有57%的人有痤瘡,嚴重度在第一級(輕度)至第二級(中度),無人為第三級(重度),服用乳清蛋白兩個月後,所有人都出現了痤瘡,7成為第一級至第二級嚴重度,而3成為第三級嚴重度。為什麼會這樣呢?乳清蛋白(Whey protein)是在牛奶形成起司的凝固過程中,留下的上清液,富含乙型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佔了65%、甲型乳球蛋白(alpha-lactalbumin)佔了25%、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以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這些牛奶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誘發角質細胞過度增生與細胞自戕,也會刺激 5α 還原酶(5α-reductase) 將雄激素睪固酮轉化成二氫睪固酮(DHT),以及增加腎上腺與性腺的雄性素製造、促進雄性素受體訊息傳導,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事實上,健身者服用的乳清蛋白補充品,相當於喝下了6 ∼ 12公升的牛奶。若你在攝食這類產品,同時困擾於長期痤瘡,可以考慮停用一陣子,看看痤瘡是否自然改善。※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18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部分負擔朝兩方案研擬 輕症患者最高將多支出300元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箭在弦上,項目包含急診、藥品、檢驗檢查、慢性處方箋。據了解,急診部分負擔,將依檢傷分類不同等級收費,如緊急的第一、第二級患者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收費有兩個版本,將少收100至200元,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收費方式也有兩個版本,將多收100至300元。健保署表示,目前急診部分負擔收費尚未定案,不同收費方式都是討論的方向。據了解,往後急診部分負擔收費方式,將依檢傷分類不同等級收費,如緊急的第一、第二級患者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收費有兩個版本,A方案為少收100至150元,B方案為100至200元。至於,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收費方式也有兩個版本,A方案為多收100至200元,B方案是250元至300元。確定收費將於下周五經健保會委員進行討論。「為落實分級醫療,降低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情形,必須調整急診部分負擔。」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經健保署精算,急診部分負擔調整,每年挹注健保僅1.2億元,但為減少輕症患者到醫學中心急診就醫的情形,並提升急、重、難、罕病人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的醫療品質而進行調整。可是,若病患感覺自己的病情很危急,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但經醫師檢傷分類歸類為輕症,必須多付部分負擔,如此是否會增加急診醫療糾紛?李伯璋說,「應不至於有這樣的情形」,如果民眾病情真的非重症,但也不完全是輕症,往往歸屬檢傷分類第三級,部分負擔將不受影響。李伯璋說,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曾在研討部分負擔的會議上說,不能因為調整部分負擔,讓民眾「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因此包含急診、藥品、檢驗檢查、慢性處方箋各項部分負擔調整,必須要整體規劃,現在是關鍵時刻。健保署也規劃,明年度將提高急、重、難、罕病人相關醫療、藥品等健保給付。
-
2022-02-02 新聞.元氣新聞
獨/民眾有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健保會25日開會討論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討論多時,目前初步規劃已經完成,衛福部將於2月25日送交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討論,如果順利通過,經由預告收集外界意見後,就可公告實施,預計調整案最快5月上路。據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從原先討論的藥費、慢性處分箋、檢驗檢查等部分負擔,確定納入門急診部分負擔,若門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將是繼上次2017年調整後,再次調整。「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一直都在討論中,將會與外界溝通後再定案。」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說,這次部分負擔調整,為兼顧低收、中低收等經濟弱勢,以及重大傷病者等疾病弱勢等,不讓他們受到太大的影響,調整幅度不會太大,同時也顧及分級醫療及全民健康。他說,部分負擔調整因影響民眾權益,一般患者的就醫負擔還是增加,須先送到至健保會討論。據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於2月25日送交健保會討論,並從門急診、藥費、慢性處分箋、檢驗檢查同步考量。其中門急診部分負擔曾於2017年調整,今年將再次調整,主因是門診費用為健保支出大宗,約占整體醫療資源接近7成,對比國外門診約占4成5、住院5成5,高出許多,反而讓住院相關醫療服務無法獲得合理給付。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原則,依檢傷分類不同等級有不同調整,如病情嚴重度較高的第一、二級患者,到醫學中心就醫,將會調降部分負擔,但若是傷勢不嚴重的第四、五級患者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就醫則要調升部分負擔,第三級則沒有改變,藉此提升急診醫療品質。慢性處方箋部分負擔調整將依醫院等級有所不同,如到藥局、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領藥將不調整,但若到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領藥則要收取部分負擔。此外,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相關藥費及檢驗檢查費用,這次也會進行調整,檢驗檢查為依不同項目,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希望該等級醫院的醫療人力多用於照顧急、重、難、罕患者,落實分級醫療,確保醫療服務品質。長期關注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國內長期推動分級醫療、醫藥分業,「使用者付費對台灣醫療體系是很重要的突破。」部分負擔調整一定會做到照顧弱勢,對弱勢族群影響不會很大,至於費用調整細節部分,須經健保會委員討論後,再對外說明。「健保會委員對健保財務十分關心。」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說,健保會於上月21日會議中,委員們對於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千億元,多關切健保財務要如何開源節流,以及部分負擔調整情形。衛福部核定今年度健保總額突破8千億元,全年經費約8095.62億元,相較去年度總額約7836億元,約增加260億元,成長率為3.32%。周淑婉說,醫院總額部分,核定內容主要為持續引進新醫療科技及放寬藥品與特材給付規定,編列30億元及6.5億元;為持續落實分級醫療,編列壯大社區醫院10億元,及區域級以上醫院提升重症照護費用20億元。
-
2022-01-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條感染源仍不明 「春節過年指引」將出爐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昨天新增十三名本土個案、廿五名境外移入個案;桃園、高雄疫情仍然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共有六條感染源不明傳播鏈,其中桃園三例足跡連不上讓指揮中心比較關心,目前正積極疫調防堵,這兩天會公布「春節過年指引」讓國人安心過好年。陳時中說,昨天本土個案較少是因為桃園自貿港區無新增個案,但「沒驗出不代表能掉以輕心」,因為該檢驗的人沒有全部來;遠雄自貿港區防疫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說,昨採檢二六一九人都是陰性,意味疫情沒從加值園區擴散到其他作業區,但八二八人採檢未到,已要求各公司負起責任。旗津婚宴廟會暫喊卡高雄有一名住在旗津的男學生剛參加完學測就確診,同試場接觸者二一四人被匡列,高雄市府除了加強旗津防疫措施,婚宴、廟會一律暫停,市長陳其邁還說,旗津只有三成五社區民眾前往篩檢,會請里幹事、里長挨戶通知,港區相關人員收到細胞簡訊未依指示前往採檢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處三千至一萬五千元罰鍰。昨天新增本土個案為四男九女,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七十多歲,其中桃機相關群聚增三個案,皆為解隔採檢驗出;南桃園新增三例不明感染的確診個案,包括一對三歲和六歲的幼兒園姊妹,因出現感冒症狀,就醫採檢陽性;另名龍潭五十多歲退休男性,同樣因症狀就醫而確診。境外移入傳染台南嬤 感染源不明的圓山飯店群聚再添一人,從事房仲男子(案一八三七五)的客戶確診;宜蘭礁溪長榮酒店群聚,確診員工(案一八四九五)的一名家人也染疫。台南市出現一例由境外移入個案引發的本土個案,一名阿嬤因照顧國外返台染疫的家人而染疫。另一例是住在善化的五十多歲女性,接觸高雄港群聚個案而感染;高雄港群聚事件新增四確診,包括外包商同事、家人。目前不明感染源個案可分為六條線,分別為圓山飯店員工家人群聚、宜蘭礁溪長榮酒店群聚、桃園大湳市場母女、桃園孕婦及昨天確診的桃園小姊妹、龍潭退休男子;陳時中表示,桃園三例足跡還連不上,讓指揮中心比較關心。社區陸續出現不明感染源個案,加上國際疫情嚴峻,年後防疫警戒是否升級?陳時中說,國際疫情嚴重,台灣個案相對零星,目前仍處研判期,觀察幾個群聚事件是否擴大,這一、兩天會公布「春節防疫指引」,供民眾參考遵循。帛琉旅遊升三級警告境外移入新增廿五名個案為八男十七女,年齡介於十多歲至七十多歲。前日首見帛琉返台確診個案,雖為當地住民,非旅遊團團員,但陳時中宣布,帛琉即日起升為第三級警告,比照其他國家入境管制,入境均應附航班「前兩日核酸陰性報告」及預訂「檢疫居所證明」才可搭機來台,並適用春節檢疫專案。「帛琉旅遊泡泡」形同破滅,陳時中說,已經取消一月廿九日相關航班,此後航班依照合約處理。
-
2022-01-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帛琉泡泡破滅 每日+72確診 指揮中心宣布:即起升三級旅遊警告
Omicron疫情肆虐全球,連帛琉也遭攻陷,我國昨日新增2名境外移入,是首見從帛琉返台的確診陽性個案,為當地居住,非旅遊團的團員。考量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帛琉即日起升為第三級警告,與其他國家一樣。陳時中表示,目前掌握訊息,帛琉每日確診數72例,至今累計已有651例確診。為了建議國人避免去旅遊,因此今日公布,帛琉即日起升級到第三級警告,和其他國家一樣的方式,來進行入境管制。過去台灣與帛琉建立「帛琉旅遊泡泡」,如今包括航班、旅程都無法再執行。陳時中表示,帛琉相關航班,1月29日已經取消,2月2日至5日仍維持航班,依照合約來處理。
-
2022-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亞旭群聚恐擴大? 專家指給病毒9天應該可以傳好幾波
昨天本土確診82例,為今年新高,首度超過境外的48例。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昨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粉專指出,目前高雄港和亞旭電子廠兩邊都還在繼續匡列疫調的階段,現在要判斷對社區的影響可能還很困難。到底社區有沒有機會已經傳出去了?接下來的一周應該是關鍵,「我個人覺得已經傳出去的機會是有點大的」。他說,特別是亞旭電子廠,因為指標案例移工14日有症狀,11日開始有傳染力,移工又有群聚的特性,給病毒9天,應該可以傳好幾波了。林氏璧表示,如果開始廣泛的出現不明感染源的案例,就大概要進到下個階段了。接下來進入過年,多半人會南來北往,別忘記歐美,日本的Omicron也都是長假之後的人流移動後爆發一波的。案例會不會急速上升?「我認為是有機會的」。「若你很焦慮,其實不管國家怎麼規定,你可以自行進入第三級警戒」,林氏璧表示,可以自行回到去年5月的防疫強度,可以自行不去餐廳內用,減少出入人多的場所,「比方說電玩展,昨天開的那家店等等,當然你疫苗都打好打滿了,保持原本活動,我也不反對,請記得簡訊實聯制一定要順手掃一下」。他說,如果Omicron真的進入社區流行,我們要做的就是拉平曲線(flattern the curve),讓它不要傳的太快,延緩它達到高峰的時間,把整體流行時間拖長,讓醫療系統不至於崩潰,也爭取時間讓長者打好第三劑。「這個Omicron上帝給的疫苗可不能打太快,打太快會出事的!」他指出,NPI措施本來就不可能100%,有一定的人自行進入第三級警戒,傳染就不會這麼快。他說,我們不像別的國家有很多自然感染過的人,免疫力幾乎全靠疫苗,老人家也打得不夠多。我們沒有本錢和英國一樣長痛不如短痛速戰速決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在個人臉書寫下「清零不是目標,清零是我們防疫工作的態度」。林氏璧表示,不以清零為目標,就只是盡量做,盡量追。如果能清零,很好。如果不能,那也就是往下一階段前進。「其實我們從5月那波本土疫情以來,不就是這樣的態度嗎?」林氏璧指出,我們不需要陷入清零和共存的二元化論戰。對於Omicron這個病毒本身的特性,對於疫苗施打要有正確的理解比較重要!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不該還和兩年前一樣對這個病毒充滿未知的恐懼了。根據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今年度地理分布,目前桃園市本土病例165人為最多,其次是高雄市21人,以及新北市、台北市各10人,新竹市5人、新竹縣2人、基隆市1人。
-
2022-01-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專家教你怎麼看疫調資料
編按:桃機衍伸社區群聚案擴大,其中聯邦銀行行員曾前往聚餐的西堤餐廳中壢中山店傳染範圍持續擴大,17日再增14名確診者,累計已有30多人確診。如果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我跟確診者搭同一路公車!怎麼辦?」「為什麼網傳的足跡比指揮中心公布的詳細?為什麼指揮中心沒有完整公布?」「好多人轉傳確診者足跡給我,我要不要轉傳出去,提醒家人朋友小心?」停!這些腦內的小劇場都先暫停!台灣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的第三級警戒階段,指揮中心公布的疫調可能讓人心慌,民眾廣傳真假難辨的疫情調查文件。查核記者針對民眾的疑惑,採訪第一線疫調專家、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蘇家彬,由疫調醫師來詳解疫調原則,教導民眾如何合理使用疫調資訊。蘇家彬也提醒,民眾看待確診者的足跡資料,建議別當八卦看,不需探究他人隱私,也不用有責怪的情緒,因為染疫不是確診者的錯,店家被公布也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什麼。疫調和公布足跡只是為了公衛需求,追蹤相關風險,大家不用恐慌。Q1.疫情調查如何進行呢?蘇家彬:當傳染病發生時,為了追查感染源,且為了及早阻斷病毒在社區傳播,會啟動確診者的疫情調查。通常會看傳染病的潛伏期、疾病傳播特性和可傳染期,來決定疫調的天數和需要匡列的接觸者。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理解是,新冠病毒潛伏期可能長達2週,確診者的可傳染期是從發病日前兩天至發病後10天,長時間、密切的接觸為傳染高風險對象,如家庭、職場。疫調會從確診者發病日往前推2週,至確診隔離前的生活軌跡,確診者盡量提供這段期間的活動地點、停留時間、接觸過什麼人、是否曾搭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找出可能的感染來源以及密切接觸者確診者通常都願意配合,但因為回溯天數長達兩週,最常遇到的麻煩是確診者「忘記啦」,此時就會搭配一些其他的方式,如打卡記錄、詢問家人、朋友等,努力完成足跡拼圖。Q2.收到指揮中心針對萬華群聚案發出疫情警示簡訊,怎麼辦?因應萬華區出現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指揮中心針對4月15日至5月12日曾出入疫情風險地區者,發送疫情警示簡訊。警示範圍東至康定路、南至和平西路三段、西至梧州街、北至桂林路,共發出60萬則簡訊。蘇家彬說,並不是針對「有問題」的對象發簡訊,而是針對曾到上述地點者廣泛發送。若民眾出入相關場所都有戴好口罩、保持個人衛生,不用緊張。收到簡訊者須留意,若4月15日之後曾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或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請至社區採檢院所評估,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暴露及接觸史。Q3. 看到個案疫調公開的地點,我要怎麼解讀?近期都不要去嗎?蘇家彬:指揮中心所公布確診者的足跡,並不是說這些地方生人勿近,這些場所均已完成環境消毒。疫調公開的時間和地點,是確診者在「可傳染期間」曾經出入這些場所,因不確定接觸者為誰、接觸多久、彼此是否為近距離、是否戴口罩等,因此才對外公告。Q4. 我發現,自己跟確診者在同一時間去過同一場所,要怎麼辦?蘇家彬:要進行14天的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有相關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Q5. 我跟確診者去過同一個地方,代表我染疫的風險很高嗎?蘇家彬: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Q6. 我得到情報說家附近某個地方正關閉消毒,卻沒看到疫調公告。為什麼確診者的足跡,有的公開,有的卻不公開?蘇家彬: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疫調足跡的原則,只會公布難以匡列、無法掌握接觸者的場所。確診者在可傳染期之前的活動史,因無風險,自然沒有對外公布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活動史,確診者的家人、住家地址、職場同事等,都方便匡列為密切接觸者,列為居家隔離;若確診者曾到醫院或診所就醫,疫調時會以健保掛號系統匡列同一時段就醫者,也不怕遺漏,因此,這些都沒有公布之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公共場所活動史,也不會全都露,而是無法掌握接觸者、接觸時間、接觸狀態的狀況下,才會公布,如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餐廳等。因為大眾運輸工具通常人多、搭乘時間可能很長,彼此可能近距離接觸,這些疫調人員無從判斷與猜測;而餐廳一般是不會戴口罩的場所,也需要被公布。Q7.疫調是不是會有科學的侷限性?蘇家彬:疫調確實有其侷限。目前的科學實證指出,新冠肺炎在發病前2日至發病10日為可傳染期;但有原則就會有例外,有極少數狀況可能會超出目前實證的範圍。這些變數包含:確診者病況嚴重而病毒量多、症狀輕微導致回想發病日時出現誤差,或傳染的模式比較特別,如處在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中,就算兩人相隔超過2 公尺,仍可能被感染。此外,透過基因定序得知,台灣目前群聚疫情多與英國病毒病異株有關,實證也指出,英國變異株的傳染能力比以往病毒株更強。這些變數都可能影響疫調時對個案傳染力的判斷,而造成一些誤差。疫調是當個案發生後,透過個案記憶回溯的方式,盡量重現當時情景、盡最大努力匡列接觸者,但仍可能有漏網之魚。因此,社區的傳播風險一直都不是零,任何個案出現,對社區都會造成壓力。Q8. 只要避開疫調的地區,我就安全了嗎?蘇家彬:近日因社區感染狀況,社區風險再度提高,防疫工作並不是有去過疫調足跡的人才要做,也不是只有被公布的地方才有風險。民眾應該有正確的觀念,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落實防疫,減少不必要的群聚活動,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並接種疫苗。Q9. 疫情調查,為什麼不公布確診者的個人資料?蘇家彬:疫情調查往往鉅細靡遺蒐集確診者的個人資料、病史、足跡和人際網絡,公布相關資料時,必定要很謹慎,依最小傷害、防治疫情所需的原則來揭露,以免讓確診者曝光,引起負面標籤、歧視等不良後果。若過度公開疫調資訊,導致當事人曝光或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為日後的疫調工作帶來隱憂,若民眾因擔心個資曝光而不願配合,可能就有防疫漏洞。Q10.收到別人轉傳給我的足跡訊息,我該怎麼辦?蘇家彬:若收到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網傳足跡資訊,首要之務就是「不要轉傳」。因為這些傳言內容真假難辨,過去也曾發現網傳的疫調內容,是真的內容又被加上假資訊,可能引起無謂恐慌。(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謠言風向球】確診足跡讓你心慌慌? 專家教你合理使用疫調資料,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2-01-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二):談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體重與新冠肺炎COVID-19期間的警戒、封城策略,對防疫有其必要性和效果,但大多數商業行和文化活動停歇,戶外運動設施被限制,例如戶外籃球場的籃球框都被取下、籃球網打結或被蓋上木板,讓民眾無法從事籃球運動,單槓、雙槓、和其他場所也有圍上隔離封條(圖);全國的健身運動中心禁止營運,許多平時利用夜間或週末去運動中心的機會也消失,民眾只能從事步行、騎單車或一些簡單的體操,因此可想而知身體活動量都會減少,加上民眾飲食行為改變,可想而知,體能和體重會直接受到影響。本文簡要討論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和運動的影響,以及因應之道。一、COVID-19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的影響許多探討COVID-19警戒、封城期間的研究報告內容不一,但趨勢相似,多達30-50%民眾的體重會增加。2021年4月,希臘和德國學者採用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方式,探討第一波2020年3月至5月COVID-19封城期間,16歲以上民眾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變化,該研究取自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和EMBASE®等資料庫,加上36個觀察型研究,結果發現11.1-72.4%研究報告民眾體重顯著增高,平均體重增高約1.57%(95% CI 1.01 to 2.14),BMI增加0.31 (95% CI, 0.17 to 0.45),但同時另有7.2-51.4% 民眾報告體重減輕。2021年5月,波蘭學者探討COVID-19第一波大流行期間共183位問卷,平均年紀33 ± 11歲,結果體重增加者約49.18%,平均增加0.63 ± 3.7公斤,挑出體重未減的民眾次族群分析時,體重平均增加2.25 ± 2.5 kg,可能起因於運動量減少和飲食量和飲酒量增加,值得重視。2021年6月,美國、法國、伊朗、羅馬尼亞、英國和中國等多國學者合作,分析167個國家世代資料,探討第一波COVID-19封城期間的身體活動量和BMI變化,共收案10 121位參與者的網路問卷,去除不完整的問卷後,共有457位體重過輕(低於18.5 kg/ m²),492位為體重過重和肥胖(25-29.9 kg/m²; 30-39.9 kg/ m²),6151位為正常體重(18.5-24.9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之前,BMI平均值為24.71 ± 5.04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則顯著增加為24.78 ± 5.03 kg/m²(P < 0.001),這些受試者的體重都在健康範圍內。COVID-19封城期間前和封城期間,女性的平均BMI分別為為24.32 ± 5.27 kg/m²和24.39 ± 5.26 kg/m²(P < 0.001),男性分別為25.54 ± 4.39 kg/m²和25.60 ± 4.38 kg/m² (P =0.04),顯示男性體重為略微過重。此外,體重過輕者(低於18.5 kg/ m²),平均BMI從18.06 ± 0.71 kg/ m²,增至18.16 ± 0.87 kg/m² (P 35 kg/m²病患為< 25 kg/m²的7.36倍;其他相關研究結果類似,值得重視。2021年2月,台灣學者發表一篇討論肥胖COVID-19病患和死亡率的系統性回顧文獻和統合分析;論文資料來自2020年1月1日至8月30日的PubMed, EMBASE,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資料庫,共得17篇文獻,543,399位病患,結果發現肥胖者,死亡率較高(相對風險為1.42,95%CI: 1.24-1.63, p < 0.001)。根據WHO的肥胖分級,BMI 30.0-35.0 kg/m²為第一級;35.0-40.0 kg/m²為第二級,大於40.0 kg/m²為第三級;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肥胖的死亡率相對風險值分別提高1.27 (95%CI: 1.05-1.54, p = 0.01), 1.56 (95%CI: 1.11-2.19, p < 0.01)和1.92 (95%CI: 1.50-2.47, p < 0.001);年紀大於65歲的肥胖病患,死亡率更高(相對風險2.54; 95%CI: 1.62-3.67, p < 0.001),應多加注意。2021年6月,韓國學者發表韓國流行病學統計研究,在2020年4月30之前罹病後被解隔離或死亡病例,共4,141位,其中3.04%病例死亡。根據BMI分為五組,(A)< 18.5 kg/m²,(B)18.5-22.9 kg/m²,(C)23.0-24.9 kg/m²,(D)25.0-29.9 kg/m²和(E)≥ 30 kg/m²。結果發現,年紀、男性、BMI< 18.5 kg/m²(A)、≥ 25 kg/m²(D和E)、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癌症和失智症等,都是引起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以(C)BMI 23.0-24.9 kg/m²做為參考基準來比較,(A)BMI< 18.5 kg/m²死亡率增為3.97倍,(D)25.0-29.9 kg/m²增為2.43倍,而(E)≥ 30 kg/m²增為4.32倍,但(B)18.5-22.9 kg/m²則無統計差異,顯示BMI與COVID-19死亡率的關係呈U字型曲線,< 18.5 kg m²和≥ 25 kg/m²病患死亡率較高。因此在疫情期間,應呼籲民眾從事合適的家居運動和營養攝取,具有良好的肌肉功能、心血管健全、免疫功能和整體健康,保持BMI在正常範圍,不但有利於防範心血管代謝疾病,也有利於改善COVID-19的預後。警戒期間的運動各國依其疫情嚴重程度,對封城的限制程度各有不同,這些安全規範基本上包括居家隔離,禁止文化和社交活動,遠距工作,網路上學,限制移動,保持社交距離,關閉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餐廳等,限制戶外和體育場所的群聚活動等。封城期間,雖然明白從事活動的益處,才可維持正常體能,健康平安。要克服運動量減少的情況,先要考量其潛在原因,才能一一突破。一、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易在短時間從事運動,尤其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商家店員、藍領族等,平時即很少從事運動,即使因警戒期間休息時間突然增加,但也沒有用來運動的規劃,需要有更多更廣層面的提醒,並指導相關策略,才能改善觀念並落實。二、平時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也會因為運動中心和戶外運動設施的禁止使用,因而減少運動量,這在年輕人較為常見,他們平時從事的運動較需用到特殊設備者,例如重訓、游泳等,或需團隊運動的項目,例如籃球、排球等,即使路跑也受到限制,此時因為公共衛生的防疫需求,受到警戒限制而未能從事該類運動,有些民眾對從事其他代用運動沒有興趣,會減少運動的機會。三、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在警戒期間,八大行業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夜市、餐廳等、運動中心等都禁止營運,直接造成失業人員增加,即使餐廳改用外帶方式來度小月,但其營運量也大量減少,許多商店都直接關門,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許多人的生活拮据,心理壓力增大,根本沒有從事運動的想法。四、對應壓力的模式,有些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會選擇增加飲食量和睡覺來應付,結果體重直線上升,一旦食量變大之後,會造成惡性循環;另外有些人則會失眠,結果白天昏昏欲睡,沒有力氣來運動。五、若因防疫關係而居家限制時,在斗室內更難有運動的機會,此時只能做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實在很難引起民眾的興趣。使用SWITCH也需要設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可見,警戒期間的種種限制,雖可減少肺炎的傳播,但也應考慮防範潛在增高損害健康風險,例如減少身體活動量,加上增加攝食不健康食品的機會,因而使民眾的體重增加,不但會合併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且引起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且更進一步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且罹病時較為嚴重,死亡風險較高。其實從事運動是個人平時應重視的習慣,此時可利用一些代用方式,來維持運動量,此外,善用媒體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目前電視及網路媒體無時不刻提醒民眾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注意症狀及配合快篩等,效果相當良好,若可增加運動和飲食的指導策略,且提出並示範一些代用運動的方式,從事體操或相關運動,效果會更好。有些節目也會播放帶動運動體操等的項目,可以從基本上增加運動的想法,目前較多的是販賣廣告、歌唱、綜藝節目等,都是觀眾群很多的節目,可善加利用,必可收效恢宏。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台灣已重新開放公共場所、公園、校園和運動中心,並且取消先前限制器材的禁制,讓民眾得以恢復原先的運動,筆者有從事晨運的習慣,在三級警戒期間,只能戴著口罩,小心翼翼地行走,以步行來維持運動量,十月中旬起逐漸開放運動場所之後,一些晨運的銀髮族團體已消失,如何讓這些老年人重拾運動樂趣,是另一個後疫情時代的重大課題。結語當COVID-19疫情嚴峻時,防疫規定會越來越嚴格,三級警戒、封城的策略,居家隔離、限制外出,讓許多病患無法維持充足活動量,身體活動量顯著減少,一旦長久下來,必然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至巨,有關當局需要審慎考量防範策略,呼籲民眾在此期間,應多注意從事居家身體活動,維持體能和體重,尤其許多衰弱的年老慢性病人,或本來體重已在肥胖邊界值的民眾,更應多加注意。目前已可在公開場所進行運動,但如何振與運動風氣,重要性並不亞於經濟的振興。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0風險國改為「加嚴三級地區」 入境自費採檢住檢疫所
境外移入案例持續增加,今新增26例境外移入,半數以上都是自美國入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原本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的10個國家,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及奈及利亞等,將改列為「加嚴之三級流行地區」。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應高風險國沿用的疑慮,調整為加嚴,整個春節方案都是全面加嚴第三級流行地區入境檢疫措施,提供前兩日陰性報告都一致,一律入住防疫旅宿或自費及檢索完成十四天,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配合六次PCR或公費快篩。陳時中表示,回歸這個第三級流行地區的檢疫措施。包括之前說的非洲國家。差異是過去原本要公費入住集中檢疫所,移除後她可以自費入住及檢索或防疫旅社。原來進來的人以為可公費集中檢疫,我們會盡量予以協助,原先集中檢疫所只提7+7方案,現在對這些國家有自費14天方案。我國去年11月底及12月初為因應Omicron變異株,實施「重點高風險國家」來臺旅客管制措施,迄今已逾一個月,截至1月7日已執行162位旅客專案集中檢疫,累計篩檢出2例Omicron變異株病例。指揮中心將持續監視國際疫情,如經監測發現新興(emerging)變異株可能對我國防疫造成重大威脅時,將再重啟「重點高風險國家」來臺旅客專案管制措施。指揮中心表示,因應國際新冠疫情持續,我國已加嚴邊境檢疫措施,自第三級流行地區所有入境旅客搭機來臺前應取得「表定航班時間(Flight schedule time)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且事前安排檢疫居所(僅限防疫旅宿或自費集中檢疫所),旅客抵臺後皆須配合採深喉唾液,進行PCR檢測,並搭乘防疫車隊前往檢疫居所,接續完成14天檢疫,旅客應於入境後的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配合進行6次PCR檢驗或公費快篩。此外,長程航班抵臺的旅客應於機場落地採檢及進行快速核酸檢驗,陽性者由空側搭乘救護車後送專責醫院。指揮中心表示,如旅客於本措施宣布實施前已完成航班機票預訂,且有改訂防疫旅宿的困難,仍可自費至集中檢疫所檢疫14天,或撥打1922防疫專線,並提供航班訂票證明,由本中心協助安排至集中檢疫所自費檢疫。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升三級?陳時中:審時度勢做判斷
國內爆發桃園機場染疫事件,累計十四人確診、二人快篩陽性待複驗,外界關注桃園是否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會針對整體疫情研判,若有必要不排除針對桃園升為三級警戒,但他也強調,目前疫苗涵蓋率高、醫院也提前整備,「會審時度勢,做出判斷」。面對農曆春節將近,國內若升為三級警戒,將衝擊民生經濟,有民眾提出是否由桃園分區升級,取代全國三級警戒,或是交由地方決策,加強二級警戒措施。陳時中表示,升級與否是中央權責,已宣布大原則讓地方政府彈性因應,若地方政府因為考量情勢有更嚴格的規定,可向中央報備。蔡英文總統昨天視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在視察後發表談話表示,將嚴格執行春節檢疫專案,全力守住疫情防線,並呼籲符合資格民眾盡快接種疫苗。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報告「疫情尚在可控範圍」,機場群聚案在擴大篩檢後,近日將針對可能的潛在接觸者,進一步擴大篩檢。據了解,中央目前沒有要提升為三級警戒。【記者曾健祐、陳俊智、李定宇/連線報導】桃園機場確診個案持續增加,桃園市長鄭文燦昨說,機場有多條傳播鏈,可能有好多不同感染源,呼籲桃園取消大型活動或延期,「每個人都應做好社區可能提升防疫等級的心理準備。」市府昨還針對金嗓歌友會事件,發送三千多封細胞簡訊提醒採檢。鄭文燦昨下午與蔡英文總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桃園機場前進指揮所團隊視訊會議。針對機場防疫,鄭文燦說,桃園機場有多條傳播鏈,機場相關動線、廁所都要改善,以防疫機場做設計,以雨天模式不斷壓力測試,包括入境動線有紅區,出閘門上廁所、到行李轉盤休息,防疫車隊等區域,都可能變紅區。鄭文燦表示,金嗓歌友會前天篩檢一七七九人全部陰性,但不代表全都安全,會要求隔離、自主健康管理都要二採,隔離的甚至要三採。市府昨也針對金嗓歌友會事件寄發三千多封細胞簡訊,提醒採檢。桃機群聚昨新增二例本土個案,其中案一七四一五為防疫計程車隊司機確診。新北市長侯友宜昨表示,這名住在新北的防疫司機採檢陽性,Ct值達卅三。新北衛生局公布該案足跡顯示,四日下午曾赴宜蘭喜互惠生鮮超市羅東店、六日晚間曾赴北市萬華區7-ELEVEN鑫樂昇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