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 ESG.健康與ESG
搜尋
社會安全網
共找到
54
筆 文章
-
-
2024-09-15 焦點.元氣新聞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療量能提升AI輔助精確診斷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三鐵共構,不僅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位置,急診醫療與全人醫療方面更具特色,在醫學中心中樹立了獨特定位。2019年蔡明哲接任院長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逐步打造出「以急診為核心」,兼顧重症醫療和全人醫療的醫療體系。蔡明哲強調,急診醫療並非僅是處理緊急病例,而是一個涵蓋重症、難症以及慢性病的綜合性醫療服務體系。「我們的一、二級急診病例比例,從接任時的12%提高到15%。這看似微小的提升,實際上代表了急診處理的困難度和複雜性有了顯著增長,這也是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的肯定。」大數據分析協助診斷,給藥系統省時且精確。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中山附醫率先在醫療中導入AI技術,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效率。蔡明哲強調,AI並非取代醫師,而是作為輔助工具,幫助醫師在繁忙工作中減少重複性任務,從而有更多時間專注於與病人的互動和複雜病例的診斷。他舉例,「在肺癌診斷中導入AI技術,通過分析大量的3D影像,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此外,AI還被應用於藥品管理系統中。今年,所有病房全面導入自動藥櫃系統(ADC),透過AI分析大數據,預測各病房最常用的藥品,並自動分發到相應的病房,不僅減少了傳送藥品的時間,也大幅降低藥品錯誤分發的風險。「自從導入ADC系統後,給藥時間已縮短50%以上,病人的安全得到了更大保障。」貫徹全人醫療理念,全面關注患者需求。中山附醫堅持全人醫療的理念,不僅關注病患身體健康,更注重病患的心理和心靈健康。醫院提倡醫護人員應將病患視為一個整體,考量他們的家屬、社會背景以及心理、靈性之需求,這樣才能提供真正優質的醫療服務。蔡明哲以一個急診案例說明全人醫療的重要性:一位生病的母親帶著不到一歲的嬰兒來急診,因無人能幫她照顧孩子,只能將孩子帶在身邊。當時正值深夜,急診室的一名護理師主動接過嬰兒,照顧了一整夜,讓母親安心接受治療。「這種關懷不僅是對病患個人的關心,也是對整個家庭的關懷,這正是全人醫療理念的體現。」護理師抱著嬰兒的照片,成為蔡明哲心目中全人醫療的最佳詮釋。走動式管理,讓員工參與醫療改善建議。此外,中山附醫也透過員工提案參與來改善醫療服務品質。蔡明哲強調醫院實行的是「走動式管理」,親自體驗病人的就醫流程,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此外,醫院還成立「病人安全巡查團隊」,由副院長領導,定期走訪各病房,發掘潛在的安全隱患與服務不足之處。院內推行的員工建議計畫,三年來已經有56項建議被採納,這些改善措施不僅提高了病患的滿意度,也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對醫院發展的貢獻。醫療環境變遷,蔡明哲表示,急診醫療的角色發生巨大變化,不僅需要應對疾病,還要處理新興傳染病、性侵、家暴等社會問題,已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他也透露,中山附醫已經與國科會和工研院合作,參與AI應用的計畫,部分技術已經在醫院的日常醫療服務中落實。他相信,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將會得到顯著提升。
-
2024-07-23 失智.新手照顧
萬安演習、颱風即將襲台,不要讓失智者成為訊息遺漏者!
獨居的失智長者以及年輕型失智者特別容易成為社會安全網遺漏對象!近兩日大家一定都有接到「萬安演習」以及「颱風警報」等消息,不只是新聞媒體連續報導,Line群組也有許多相關訊息的轉傳,然而,當我們做好準備因應時,失智者可能渾然不覺,成為被遺忘的一群人。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表示,失智者因病導致記憶力障礙,很可能發生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沒留意或沒收到相關訊息,第二種是有收到萬安演習通知,卻無法理解圖文訊息,或是理解程度跟一般人不同,「即使輕度失智者可能配合度較高,但是每一位失智者的大腦損失程度不同,還是很有可能不明白演習通知要傳達的意思。」第三種情況是失智者接收到訊息也理解,但很快就忘記,當萬安演習時間一到,若失智者忽然想要採買或回診,還是有可能出門。因此,為了確保失智者安全,湯麗玉提醒,周遭人可提前做好以下準備:1.住在遠處的家人、主責社工、鄰里長、鄰居都要重複提醒失智者相關訊息。2.家屬可提前安排失智者到據點,或設法協助失智者待在家𥚃,不只是失智長輩,其實年輕型失智者更難控制,這時可以找出一項活動是失智者喜歡而且能夠專注一段時間的,例如一起觀看某部電影,或是在演習前打電話給失智者聊天,讓他們不會感到在家裡很無聊。3.倘若真的擋不住失智者時,首先是,家屬要隨身攜帶身心障礙証明或診斷證明,影本也可以;而失智者身上要有可供辨識之物品如緊急聯絡卡,例如愛心手鍊或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萬一失智者在演習期間違反規定被警察看見,警察還可以依據這些物品辨識出其為失智者,尤其是外表看不出來的年輕型患者。4.若遇颱風即將來襲,可提前位失智者備水備食物,而因為安全考量,千萬不要使用蠟燭,可提前備妥手電筒。此外,需要特別關懷的對象是獨居長輩,有些或許家人也不確定其是否罹患失智症。湯麗玉提醒,目前全台列冊需關懷的獨居老人約有5.3萬人,依照失智照65歲以上盛行率約7.9%,大約有4千2百多人可能為失智症,就只能依靠主則社工以及鄰里長等提前關照。「社會上很多規則,對某些族群來說不是不遵守,而是真的有困難而無法符合期待,要有機制去幫助他們。」湯麗玉表示,超高齡浪潮下,台灣社會將會有愈來愈多需要幫助的長者,一起做好準備,萬安演習、颱風警報等提前關懷並做好準備,就能安全無虞。
-
2024-07-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女性比男性更難戒毒!中市2024毒品防制論壇首創擴大關懷女性藥癮者
「男性藥癮者出監時,接他們的是媽媽、姐姐或配偶,但女性藥癮者出監時,接她們的卻是車手。」2024毒品防制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分享親身故事,道出女性藥癮者的困境,「年輕的女性藥癮者為了免費毒品而攀附男性藥頭,甚至多次懷孕生子只為了留住男人,回歸社會之路艱難。」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登場,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其中,女性藥癮者的輔導計畫為本次論壇一大重點,曾梓展致詞時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更擴大收案對象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表示,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婦女及兒少是關注重點,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藥癮者子女的非自然死亡率高出三至六倍,其中女性藥癮者對下一代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此將針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以及毒品施用者子女提供協助。台中市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過去毒品防制以男性為主要討論對象,但據2023年聯合國的世界毒品報告,女性藥癮者雖然占比較低,但成癮速度更快、劑量更高。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科長黃敏慧表示,台中市的女性藥癮者從109年占比14%到112年微幅上升至16%,然而介於21到40歲育齡的女性約是六成,目前約有三百多人,單以人數來看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台灣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已經持續四十二個月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因此每一個孩子都非常重要,尤其女性藥癮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不足,其子女在先天上處於弱勢,更需要予以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四大策略「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在作法上,以社會復歸、經濟資源、親職角色、支持系統等四項策略因應。首先是社會復歸,安排出監銜接輔導,幫助女性藥癮者重返家庭,以家庭為單位,協助多元議題個案,像是藥癮合併自殺、家暴、性侵、精神方面及HIV等,達到一項以上合併問題的個案加強關懷輔導。經濟資源方面,許多女性藥癮者無一技之長或是原本工作環境複雜,導致成為經濟弱勢難以獨立生活,因此提供婦女就業服務,協助她們重返職場。親職角色方面,女性藥癮者缺乏孕產期照護知能,將提供心理支持與就醫等協助,提升她們的親職角色;對於正處在懷孕階段或產後六個月內的對象,將轉介保健科提供相關協助,降低孕產期間風險及新生兒死亡率。以0到3歲幼兒為中心建立健康照護制度,並將追蹤至幼兒進入幼兒園就讀或是年滿6歲為止。 除此之外,支持系統也會提供心理健康、改善家庭關係等協助,案家若有特殊需求,例如經評估無法提供新生兒完善照顧,將轉介至社會局;另家中無經濟收入或經濟狀況不佳,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將轉介社會局提供經濟協助,或請勞工局協助就業媒合。截至目前為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協助81戶藥癮家庭及幼兒,未來更將擴大服務,營造支持環境,強化女性自我照護,有效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及其子女。過來人的戒毒復原之路在女性藥癮者相關研究方面,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女性藥癮者(含孕產婦)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之路」,女性物質成癮盛行率雖然較低,可是一旦使用就較容易成癮,健康後果較嚴重也較不容易戒除。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女性藥癮者的困境,本次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的身分,分享戒毒十八年的心路歷程。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藥癮者的心智年齡會停留在開始吸毒的那一年,在成癮及復原歷程上都處於弱勢,尤其年紀愈小受到藥癮圈的壓榨愈嚴重,例如十六七歲剛接觸毒品,但藥頭都是男性,為了獲得免費藥物,在心態上就想要去攀附男性,甚至不斷為不同男性懷孕生子,想用孩子綁住男人。陳鳴敏說,當女性想回歸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獨立問題,不但要幫助她們經濟獨立,更要幫她們學會跟自己相處。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理事長李貞遉表示,女性藥癮者需要培養獨立的經濟、思考能力以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她們比男性需要更多時間陪伴,要幫她們把從小到大遺失的時光找回來,甚至生活起居習慣都要重新建立。協會為幫助女性藥癮者特別規畫各類專題講座與活動,包含音樂療癒等多元照顧。「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
-
2024-07-12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中市衛生局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及地檢署駐點計畫
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在裕元花園酒店國際演講廳舉辦,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台中市政府衛生局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擴大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協助毒品施用者子女至年滿6歲,以及重點特色是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派員至地檢署提供駐點服務。此外,本次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提升毒品防制工作的整體效能及服務品質,實現1+1>2的互助效果,並且促進未來跨網絡之合作達到互利互惠。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致詞時特別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藉由延長服務,營造支持性環境,擴大收案對象,以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亦主動提供服務,並且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對此,曾梓展強調:「一個都不能少。」將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以擴展服務對象及期望為首,展現全國領先推行之策略。此外,台中市第二項創新服務是針對藥癮緩起訴個案,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結合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實施「想見你-藥癮個案專責輔導駐點計畫」,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派員至地檢署提供駐點服務,視個案的報到穩定度及衛生局追蹤輔導配合度進行分類管理,跨機關共同服務藥癮者。未來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更是全面配合「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網領3.0」,共同努力持續協助藥癮者穩定復歸、回歸社會。努力推動心理及社會復健等不同治療模式,發展多樣化服務方案,消除民眾對藥癮者之歧視與社會烙印,期盼各界齋心協力,共同落實反毒工作,共同創造宜居幸福的台中市。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首先提到台中市是反毒有功特優縣市,並表示台灣自102年以來,毒品初犯人數下降60.4%,各級毒品使用人數下降30.2%,過去十年來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從1.0到2.0,放眼國際,台灣反毒成果斐然,日前衛福部舉辦「113年反毒有功人士團體頒獎典禮」,總統賴清德出席時表示反毒是長期工作,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陳亮妤表示,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包含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毒品施用者的子女照顧、青少年以及藥癮者緩起訴等對象提供協助,希望可達到終身盛行率1%的成果,是艱鉅挑戰但也相當有信心。本次論壇主軸包含四大主題:分別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毒品危害防制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束連文、童綜合醫院醫師林杰民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成癮防治政策回顧與未來建議、藥癮專業人才培力、藥癮個案合併C肝防治及女性藥癮者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另外毒防中心特色方案經驗分享也邀請屏東縣針對緩起訴個案,提供一站式駐點輔導方案,及嘉義市結合九華山提供暖心服務藥癮家庭,說明在地特色服務模式,精進藥癮服務方向。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從預防與治療的角度來回顧台灣成癮防治政策,並提供未來發展重點建議,他特別提到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新增兩策略,建置國家級成癮醫療政策轉譯與研究中心,厚實本土成癮醫療實力,發展女性藥癮者多元方案,建立連續性照顧機制。今日論壇由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主任檢察官詹益昌、法務部檢察司調部辦事主任檢察官李秀玲、國家衛生研究院陳為堅副院長及中央毒品防制諮詢委員楊士隆教授蒞臨指導,包含台中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台中諮商心理師公會、藥癮戒治相關醫療院所、各縣市毒防中心夥伴共同出席,跨領域、跨專業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台中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7-07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7/12臺中登場 四大主軸探討毒品防制
根據聯合國世界毒品問題報告指出,毒品問題正在造成全球危機,而在臺灣,毒品防制亦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表示,在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納入社會安全網計畫後,各界皆期待網絡間能互助合作,這次透過毒品防制論壇,邀請跨領域的專家分享經驗和交流,為臺灣毒品防制的未來發展提供建議。同時,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五項,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能力,以及據最新資料顯示,大多數女性藥癮者為育齡婦女,懷孕生產的風險以及對下一代的影響較為複雜,論壇當日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將以「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為題,談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避免毒品濫用問題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此外,藥癮者亦是感染C型肝炎的高風險族群。C型肝炎的感染途徑主要經由輸血、血液透析以及濫用注射藥物等,藥癮者因容易共用針頭而成為高風險族群,尤其大多數藥癮者對C型肝炎認識不足,加上患病初期無顯著身體症狀,因而輕忽其危害。毒品問題影響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由臺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毒品防制論壇,將於7月12日於裕元花園酒店登場,衛生局局長曾梓展指出,論壇從四大主軸共同討論毒品防制相關議題,首先從成癮防治政策回顧與建議;其次因藥癮個案特殊性,以多元視角探討藥癮專業人才培力,最後以女性藥癮問題和藥癮者感染C型肝炎為主題,邀請各領域之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腦盲no、腦明yes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想看本文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眼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同事,各個嘻嘻哈哈,好像人生就這麼的灑脫。不過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每兩年一次的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健壯度調查,卻仍然發現有20~30%左右的人,忍受著種種的精神困擾:不是常常覺得身心不舒服(焦慮、憂鬱、失眠等),就是心理不安全、或者自我的人生失去了意義,也有感到家庭無溫暖的。更有25%的人正處在孤寂的生活中。這正是我常常擔心的,在看似歡樂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台灣社會精神生活的冰山現象。懂得自我關心的朋友,就會鼓起勇氣或者會知道自己要找精神科專業醫師來做諮詢、診斷或治療。在精神科門診,常見的案例,不論男女老少,忍受種種精神(生活困境相關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睡眠、胃口、體力等生命的動力)的困擾,都會在俗事煩心的磨難中失去生命的意義。例如一位退休的先生,長期為兒女的婚姻不順整天困擾,又得協助忙於工作兒女照顧孫子,與太太不時意見不合而易惱怒。退休生活的期待完成落空,不只失眠,也得常跑醫院做種種身體不舒服的檢查,失去人生意義。另有正準備把一生苦心經營的事業交接專業經理人,但是時間多了和太太相處卻出了種種的困擾,不知道怎麼欣賞那美麗的風景,感到挫折,且夫婦感情發生困擾,失去人生意義。也有整天忙於事業的經理人,困擾於被老闆無止盡地年年增加業務量、年年增加推銷的客戶數而身心俱疲,家庭兒女之情、夫妻之樂,離他那麼遠,人生何用。另有,大學生、高中生因為精神不集中、總是睡眠不夠,課業表現不如預期,父母不諒解,再加上男女朋友的困擾,而造成人生意義貧乏,生不如死的精神狀態。在此人生場景,若生活周遭又沒有人能夠予以關心與鼓勵,就會落入孤軍奮戰的人生孤寂狀態,在每天的人生苦戰中,發生精神負性發展的惡性循環。最後,就可能促發精神疾病的發生,也可能在不定時的、不定地點的生活環境中,偶爾就有我們政府用心經營的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出來,發現一些讓我們心痛的、干擾社會安寧的事件,而呈現了我們社會不可預期的冰山效應,這真是值得重視的社會議題。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亦即「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失去應對人生挑戰的充沛腦力」。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精神困擾,都能對人生的不如意,妥善的處理,因而人生照樣可以是日日為好日,擁有平常幸福的人生。然而,上述那退休病人,失眠、忙於應付兒女婚姻難題和孫子照顧、與太太緊張易怒的個案。他生性性急、做事講究效率,他並不自覺有此個性特質,當然就不能認識那是他「頭腦的反應特性」。他持續急急、勞碌地煩惱兒女婚姻爭議,不知這煩惱正是「製造腦的負荷與壓力反應」,產生過高的焦慮情緒、失去那份有效思考、判斷所需的安定與沈著,腦能力已經無法「寧靜致遠」的思考,也無法盤算有效行動。處在不安、焦慮狀態,那是一種病理性(非常態)的「腦功能的精神狀態」,是腦生理上的一個高度警覺, 病人也不自知、不能察覺那個過度高張的「腦警覺」(arousal)狀態 。這種狀態是一種全身總動員的狀況,是腦功能所造成的一種病理性的精神功能狀態:在身體上,會同時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因而為連帶發生種種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失眠、呼吸的緊迫感、心跳快、胸悶、腸胃不適、身體冷熱不舒。處在高度警覺狀況的他,會進一步對身體的不舒服感到焦慮不安,因此生活上的困擾就形成「身體不舒服與心理擔心」的惡性循環,這正是日常生活中,每日精神發展的負性循環的開端。此外,這種高度警覺狀態的腦—精神功能狀況,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裡面,包括身體的不舒服,兒女的婚姻問題,孫子的照顧問題。也就是病人把所有的「精神能量」集中在這些焦點問題上。這種精神能量的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會促使腦結構的變化,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煩惱、擔心、焦慮的神經迴路,這相當於生活上為佛家所說的執念太強,也是基督教義中,無法把生命交給上帝、走上帝的路的情況。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相應地限縮他原來優良、有彈性的腦—精神功能水準,使他失去了原來變通的腦力、失去了靱性、耐性與幽默感。他易怒、對事事看不順眼,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緊張的氣氛,對兒女也顯得不耐煩。在社交上也不想出去了,他沒辦法尋求他人的參考意見,生活型態與生活感受越形孤寂,值得重視的是,在精神上感受孤寂生活的時候,腦功能就越來越惡化,越來越充滿負面情緒,越來越失去有效理性思考的能力。人生就觸發了一切很寥然的感受,終至,產生要結束生命的念頭。總之,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當事者盲目於腦在人生面對種種不如意事情的角色與功能。他不知道什麼是「腦」,不知道腦的功能就是處理人生大小事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生命驅動力」的精神功能。因此,他不能善加利用精神功能在日常不如意事情的處理上,他除了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也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因而腦力一直耗損,精神能量一直減低,頭腦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所需要應用的神經生理訊息,越來越偏差,失去應對人生大小事所需要的充沛腦力。 在腦力不充沛的情況下,他的人際關係,他應對生活環境的種種事情的能力,就每況愈下,形成孤寂狀態,孤軍奮戰,在生活失序與失能的情況下,就會折損人生的意義,而致一病不起。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生平安、幸福和意義衍生於「腦明」,亦即「懂得腦力的功能、日常生活就要保養頭腦、天天腦力充沛,能有效應對、跨越人生的種種挑戰,走出光明亮麗的人生新方向。」下面是一個常見的、追求「腦明」的案例。一位年近70的長者,陪著大病初癒的太太來門診做常規追蹤診療。在太太完成看診,離開診間以後,他近似羞怯的訴說:「我不只不好入眠,每天還得和那內在火山快噴發的情緒搏鬥!」聽了,真令人動容。他確實能以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當下腦力不足的生活狀況。他敞開心,在腦力不足的邊緣狀態,敍說人生的驕傲與無奈,他找醫師傾訴,他不孤寂。身體健壯的他,從企業主管退休後和太太平安過日子,兒女均有優異成就,且均在國外成家立業,言談間頗能展現他人生成就之氣勢。近一年來,太太時常抱怨身體不舒,不只緊湊地到醫院做各種身體健康的檢查,也常抱怨睡覺睡不好,而且變得不好相處,一直訴苦她的人生沒有意義。太太在身體檢查顯示沒有什麼身體相關的疾病,在內科醫師的建議下,他就陪同太太來精神科門診就診,醫治她的憂鬱症。他因此很清楚腦功能的障礙,會引發憂鬱症,而且是需要藥物的治療,他更知道引發憂鬱的腦功能障礙,會有種種不恰當的情緒感受、思考的偏差以及行為上的失能,更有身體上的種種不舒服。他豐富的腦科學與精神功能知識使他照顧有病的太太之後,有豐富的腦科學的生活常識。雖然太太憂鬱症治癒了,但是身為照顧太太的他,卻一直「不好入眠,每天動不動就要發怒」。內心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怨氣,怨嘆子女有成,卻不在身邊。怨三餐要自己下廚準備。看到台灣社會政治的吵鬧更覺生氣,社會應有的禮義廉恥,不見了,令他失望。他訴說這股源源不絕的內在怨氣,明確展露他在腦力不足狀態下,精神功能的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傾向。在敍說他這精神困擾的過程中,他能清楚他已失去腦力的水準(「腦明」的重要成分),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想追尋保養頭腦的方法,不只期待助眠藥物治療,也希望能夠用什麼日常生活中自我療瘉的方法,找回原來情緒穩定的腦功能,能夠不亂發脾氣,期盼能夠有安定、安靜的情緒,重尋他應對三餐、應對那份對社會的擔心與不滿的負面精神能量。他在精神醫療過程中,除了有效應用助眠劑恢復常態而足夠的睡眠,也逐步回復他規律生活型態、使每日醒來感受精神飽滿,熟悉每天行程中操練「求定得靜」的腦—精神功能的身心放鬆方法,保存腦的實力,不再於日常生活中慌慌張張的濫用腦力,他也開始,不時與他人互動、岀外活動,不故步自封。除了關心太太的健康和一起出外活動以外,也能與親戚有所互動、偶爾聚會共餐,並且開始和過去好同事以line互相聊聊、敍說自己人生努力的場景,也多少關心老朋友的生活近況。他也豁達地看待,兒女的人生發展,有他們的人生道路,自己和太太要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章。他逐日地恢復他的生理驅動力,吃得飽、睡得好、有好體力,找到精神上的那一股幽默和樂趣,享有美好的日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他對腦-精神功能的了解,為了避開他所處生活環境的挑戰,所可能產生的精神困擾的陷阱,實踐了保養頭腦、充沛腦力的步驟,建立一個累增精神健壯度的生活方式。他獲得了「腦明」的精神生活狀態。總之,這個案例的醫療過程,清楚地顯示「腦明」的功夫,這種「腦明」的功夫不限於使用人的年齡層,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必要學習的功夫。應對人生不如意事,並不只是出現在哪一個人身上,幾乎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有可能出現,所以也可以說這種「腦明」的功課,每一個人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學習、多加操練。這種「腦明」的功夫,讓瀕臨精神困擾的人,成功避開那精神困擾的陷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要去完成。有不少人就因此陷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腦的精神功能,不懂得保養頭腦,不懂得維持充沛的腦力,一直在濫用腦力,而不懂得善用腦力來處理人生的功課與挑戰。因此,無法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 這個臨床的個案,顯示我們在人生接受挑戰,而有輕度精神困擾的狀況下,如何能夠根據我們對頭腦的了解,了解腦力在現實中,應對人生大小事時的有限性,進而對腦-精神功能能明確的的掌握,能夠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即時充沛腦力,然後發揮我們頭腦銳利的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必要的時候,在精神科醫生的處方下,接受精神藥物治療。然後,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充沛那已是虛弱邊緣的腦力,逐步使腦力維持在充沛狀態。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如何創造、如何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 知道如何培養「腦明」,就能夠有長足的「腦明」的腦—精神功能狀態。就有足夠充沛的腦力,就可以發展「轉一個方向看人生」的精神能量,跨越現實生活的挑戰,而進入一種新的人生方向,創造新的人生格局。所以說,要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必須要有「腦明」,而相反的,「腦盲」就會逐步引導一個人,走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2024/6/26 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06 退休力.理財準備
弱勢族群想老年安居!不只要有房,還要兼顧4安全配套
無屋可住是大問題,但是有了房子,就沒問題了嗎?崔媽媽基金會強調,房子要讓弱勢老人能夠安住,社會發展處長張偉瑜及弱勢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提出,還需要兼顧以下四點。老年安居兼顧4安全配套 第一是確保安全:包括走路動線安全、用電安全、人身安全、跌倒之後有沒有人知道,基本安全需求,可以透過修繕、安裝輔具、扶手、緊急救援系統去打造。第二是生存需求:住進去後,如何維持基本生理需求,例如三餐怎麼來?需要送餐嗎?天冷時需要找棉被或其他禦寒物品,還有物資的提供,提供基本溫飽,讓他能夠穩定的生活。第三是社會安全網:視其身體機能連結長照資源,像是長照2.0會評估其需求,補足安全和生存的需要。崔媽媽有一些盟友,像是「萬華協力聯盟」的協力組織,會有待用餐券、物資,可以領給需要的老人,透過互相協力,把居住安全網做得更綿密。社會連結:社工訪視或照服員送餐時,會聊天、問候,適時補上家人的角色,也會依其身體變化,評估還能不能獨立生活?過程裡又會出現各種狀況,例如案家的體力退化,連爬二樓都吃力,可是他還想要繼續自己生活,就必須討論評估其他可能及資源。老屋翻修兼顧3要素「若晨室內裝修」專案經理徐宛菱曾當過長照單位的個管師,為許多長輩做過居家環境改造,她認為,「房子」之所以能成為「家」,必須兼安全、個別化及溫度三要素,因應個人生活習慣或是疾病做的個別化調整,也要兼顧室內美感,與家人互動連結的巧思設計。一個人會隨著生命不同階段,對房子有不一樣需求,而且房子也會老會舊,若要住在屋齡已久的自宅養老,就會需要空間的重新思考、整理。徐宛菱整理了關於房屋修繕、安全維護的可用資源。一、長照2.0服務中,有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三年四萬元補助上限。適用於有房屋所有權狀者,租屋者則需要取得房東同意書。二、各地方政府會有老人住宅修繕的計畫,通常需要低收或是弱勢等福利身分,可洽戶籍地區公所。三、內政部有住宅修繕貸款,最高可貸八十萬元,可查詢「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四、住宅用火災警報器或更換熱水器也有補助,可洽轄區消防局。五、許多社福團體也都會幫助貧困弱勢老人修房子,例如:竺樂種子基金會、慈濟安美計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5 焦點.元氣新聞
哪種行業沒有退休年齡、平均年齡最高?這職業有人瑞級執業者
哪種職業沒有退休年齡、平均年齡最高?答案是醫師。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我國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一點五歲,其中急診專科醫師平均年齡四十四點六歲最年輕,婦產科醫師平均五十六點七歲相對資深,仍在濟世救人的最老醫師高齡一○五歲,人瑞級醫師約十人,相當驚人。我國執業醫師共分為廿三科別,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登錄資料顯示,平均年齡最高的前三科別為婦產科、家醫科(五十四歲)、眼科(五十三點七歲);最年輕為急診科、放射腫瘤科(四十六點九歲)、麻醉科(四十八點二歲)。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除了急診,其餘平均年齡均超過五十歲。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說,早期醫學教育未分科,而這些人瑞醫師均為一般科,不管什麼疾病患者都可提供醫療服務;服務場域以基層診所為主,大都自己開業,只要有病人掛號就持續看診。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醫師沒有退休年齡限制,但為了確保其醫療專業能力,衛福部持續與醫師公會溝通,目前透過每六年一次繼續教育,確保醫師仍可提供正確醫療服務。周慶明說,醫師屬於自然淘汰的行業,如果無人掛號或醫師狀況不佳,當然就無法繼續執業,因此不必限制年齡。醫師年齡偏高,是否讓醫界出現斷層?周慶明表示,每年固定一三○○名醫學系學生考取醫師執照,但每年醫師死亡人數低於一三○○人,這正是老醫師愈來愈多的主因,目前全國醫師約五點五萬人,然真正讓人擔憂的是各科別醫師嚴重不均。急診醫師 50歲前多離職開業各專科醫師平均年齡揭祕!我國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一點五四歲,最年輕者為急診醫師,平均年齡四十四點六一歲;對此,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解釋,並非年輕世代醫師特別喜歡急診專科,而是該科需輪值夜班,處理緊急傷病,身體吃不消,因此,早早離開急診,選擇在外開業。陳維恭表示,跟其他傳統專科相比,急診專科成立時間較晚,急診醫學會於一九九四年成立、一九九八年被認定為急診專科,因此,醫學會成員年齡相對較輕,但並不代表沒有危機。「急診專科常見七年之癢」陳維恭笑稱,不少急診醫師在急診輪班七年後,自覺體能消退,常萌生離開動機,思考是否繼續輪班。再者,即將邁入五十歲時,考慮層面更為實際,如果在醫院已無往上爬升機會,難以擔任副院長、行政職,大都選擇離開醫院,自行開業。「很少在急診室,看到五十多歲的醫師。」陳維恭說,急診部門必須輪班,需要體力好的醫師,以致發展出現其局限性;再者,急診被喻為較沒有成就感的專科,鮮少聽聞急診名醫,且沒有固定病人,因此,病人沒有忠誠度,也無法創造需求,另幾乎沒有自費市場,累積種種因素,也讓許多新一代年輕醫師盡量不選急診專科。陳維恭表示,急診是社會安全網重要一環,盼政府改善急診執業環境,提供誘因,才能留住經驗豐富的資深醫師,並吸引年輕醫師投入此醫學領域。以兒科醫師為例,二十多年前,每年約有四十萬新生兒,去年僅剩十三萬多人,少子化造成客源銳減,讓年輕醫師鮮少將兒科列為主要目標。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現,小兒科住院醫師招募不易,每年表定一三○人,但預估今年八月一日截止時頂多招募九十人。國人生育率下降,不少兒科醫師哀嘆「看不見未來」,健保署決議提高基層專科醫師照護未滿四歲兒童的醫療加成。周慶明呼籲,衛福部應針對特殊科別,給予支援鼓勵,讓年輕醫師投入。婦產科也遭遇相同困境,該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指出,婦產科醫療糾紛多、工作環境辛苦,常得隨叩隨到,而待遇一般,以致近年各大醫院招生困難,前幾年很難招滿,近期則略有改善,約可達九成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因應人口老化快速以及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之長照需求,行政院自106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稱長照2.0),透過計畫普及照顧服務體系,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之照顧型社區,提升長照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之多元連續服務,以延長民眾健康餘命,維持剩餘功能,減少不健康存活年數。一、建置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及長照給支付制度為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建構以社區為基礎之整合式服務體系,增進長照服務提供單位分布之密度,讓民眾獲得近便、多元的服務,長照2.0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ABC)。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為失能者擬定照顧服務計畫、連結長照服務(到宅式服務);長照服務提供單位(B)提供長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業服務、交通接送、餐飲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特約服務項目;巷弄長照站(C)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延緩失能服務、具有量能C可再增加提供喘息服務(社區定點式服務)。衛生福利部於107年起推動長照給付支付制度,將原有的17項長照服務,整合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4類給付。長照給付支付制度,打破過往按時計價,採定額給付:包括個人額度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服務是以照顧組合為給付支付單位,可鼓勵跨專業間的合作,民眾便能獲得更完整、適切的長照服務。二、強化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人口老化所伴隨的長照需求人口增加,照顧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或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壓力將愈趨沉重,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荷,健全家庭照顧者服務網絡,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於22縣市廣布支持服務據點,提供具近便性之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個案服務、照顧技巧訓練、情緒支持、團體服務及電話關懷等支持性服務;另為提升長照服務網絡對於高負荷家庭之敏感度,衛生福利部訂定「長照服務對象之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及「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及服務流程」,以利保護服務、社會安全網、自殺防治等相關網絡成員辨識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期使長照服務及早介入提供家庭協助。三、鼓勵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家庭使用長照服務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以下稱外看)被照顧者經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到宅沐浴車服務以及喘息服務等,並藉由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接送至社區式服務類長照機構及巷弄長照站(C據點)等,或預防、延緩失能(失智)服務等活動與服務。自109年12月1日起,聘僱外看家庭之被照顧者經評估為長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於外看請(休)假時申請喘息服務,與未聘僱外看之失能個案標準相同,不再受30天空窗期之限制,除可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保障照顧安全並維護外看請(休)假之權益;如遇外看逃逸、轉出、期滿離境,以及外看請假返鄉所致照顧空窗期,家屬出示相關證明文件,即視同名下未聘僱外看,被照顧者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使用包括照顧服務之所有長照服務。四、布建社區式及住宿式資源因應高齡化社會長照需求急遽成長,且少子女化可能面臨人衝擊, 衛生福利部以設置社區式、一對多照顧模式之日間照顧中心為優先布建策略,減少全時及一對一照顧模式,增進長照人力使用效益提升社區式服務近便性;另為推動「 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充實設置日照服務資源,另外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以提升政策執行效能。此外,針對偏鄉無住宿機構資源之鄉鎮區,布建長照住宿機構,提供優質且因地制宜之長照服務,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共同合作布建住宿式長照資源。五、推動醫療與長照服務體系合作(一)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有鑑於出院個案有密集的復能服務需求,推動「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以個案目標為導向,由醫院組織專業服務團隊,向個案或家屬說明長照需要評估之目的,並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醫院可於評估階段併同進行簡易輔具友善銜接機制,此計畫可協助個案自主生活訓練,提高社會參與及獨立性,達健康在地老化。(二)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為達到照護量能與品質提升,促進長照與醫療體系整合,由基層醫療院所的醫師及護理人員就近提供社區中居家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並且由熟悉個案之家庭醫師開立長期照護醫師意見書,提供長照醫事服務建議,以建立醫療與長照結合之服務模式。(三)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透過獎勵計畫落實照護機構專責醫療機構機制,減少住民外出就醫,降低住民及陪同就醫人員往返醫療機構之感染風險,並透過醫療機構之專責管理,掌握住民之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之惡化,維護照護機構住民健康。於今年度加入居家安寧療護指標,強化機構內服務人員安寧療護基礎訓練,以利安寧療護觀念透過服務人員於機構內進行推廣,並使有需要之住民可獲得服務,後續亦將視實際需求滾動式調整計畫內容。(四)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考量提供24小時全時照顧服務之住宿式機構大多為高風險族群住民,一旦住宿式機構出現傳染病確定病例,將造成群聚感染風險,爰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以完善住宿式機構應變整備作戰計畫及進行相關實務演練,訂定加成獎勵指標(機構與醫院訂有感染管制服務合約並提升感染管制品質、訂有新興傳染病疫情或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之應變計畫並辦理演習、機構感染管制專責人員取得感染管制專業人員資格),鼓勵及強化機構落實感染管制作業,並以每年進行評核方式落實督導住宿式機構感染管制作業。(五)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在失智症照護部分,長照2.0計畫已放寬納入50歲以上的失智者為服務對象,經地方政府長照管理中心進行長照需要等級評估符合失智且為失能者,可使用長照2.0相關服務項目,例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專業服務及喘息服務等,並持續普及失智照護資源之布建,包括社區式資源(如:失智日照、團體家屋等),因應失智者住宿式機構照顧需求,設置失智床位,以建構完善失智症照護體系。另為提升整體失智社區照護服務量能及品質,衛生福利部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於全國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元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家屬照顧訓練及家屬支持團體等,普及失智社區照顧服務。同時設置「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未確診失智個案儘速完成確診;協助照顧者於個案不同失智病程之照顧諮詢、追蹤及轉介等支持服務。六、精進長照機構管理及品質提升依法每4年接受評鑑一次;不合格者,令其限期改善;地方政府應每年至少辦理一次不預先通知檢查;在衛生機關考評指標納入居家服務、社區式服務(日照、小規模多機能及家庭托顧)、專業服務等品質管理機制,並將違約記點機制、終止契約、地方政府查核機制等法制化。七、結語面對高齡化、出生率下降及疾病型態轉變的趨勢,長期照顧需求持續遞增,為實現長照2.0在地老化之目標,透過推動長照給支付新制,持續布建各項長照服務資源,推動多元創新服務,以充實全國長照服務體系量能,滿足民眾各階段之長照需求。未來將持續穩健布建居家、社區及住宿式服務資源,並督導地方政府提升長照服務品質及充實長照人力,以滿足社區長輩在地老化之目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7 焦點.長期照護
「銀」向高齡未來:社區互助進行式 安全獨居不孤單
一個人獨居或老老相伴的時代來臨,除了少子化因素,有愈來愈多長輩選擇「自願」獨居。獨居不代表一定過得孤獨、悲慘,只要妥善安排,學習自我照顧、管理,以及參與社會支持網絡,也能活得悠然自在。人口結構的變化持續進行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明顯增加,結婚數和新生兒數也在減少,高齡化帶來的「獨居」正悄悄改變我們的老後生活。許多人聽到一個老人獨自住家裡,直接想到:很孤單、跟社會沒有連結、弱勢需要幫助,其實一個人住不全然是悲苦的狀況。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自1999年起,開始關懷獨居長輩,近年推出安全獨居和社區共好計畫,讓「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生活選擇」。建構在地共好生活圈多年來,老盟協助全國偏鄉社區的老人照顧模組開發,整合專業資源培力社區,協助中高齡與高齡人才投入社區營造或照顧服務,形成在地共好的生活圈。2023年,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推展「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另在偏鄉導入時間銀行機制,類似「換工」的服務交換,彼此互助、互惠,實踐社會互助。屏東縣潮州鎮三星社區發展協會位在潮州鎮行政區域內東邊的三星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迄今已滿30年,含括了北勢埔、內庄仔、橋仔墘三個部落,在社區志工的推動下,成立社區老人關懷據點、弱勢兒童課後輔導、社區環境維護、綠美化工作等。總幹事張淞貿分享,智慧醫療日新月異,加強應用於巷弄長照站,打造長者AI健身房,增進長輩的體能和腦力,一邊動手動腳、一邊在玩樂中學習。張淞貿說,社區引進AI樂齡智造健身房,導入LTPA智慧認知訓練系統,長輩們跟著音樂舞動雙手,可提升肌力、體能及認知能力;現代科技設備及課程規畫陸續到位,也將加強志工訓練。這套AI技術可以將相關資料傳送到雲端系統,透過數據分析了解身體機能變化,有助於完善照護機構的環境。曾有一位長輩的血壓高達185,子女馬上打電話關心問候,改善代間關係。嘉義縣義竹鄉東過社區發展協會義竹鄉屬於嘉義縣最南邊一隅,東過社區又是最靠海的社區,地理位置曾有「過路仔庄」之稱,但隨著年輕人口外流,社區老人化情形日益嚴重,目前社區人口數約817人,老年人口達143位。社區理事長吳素美投入社造及長照,以「三合院聚落的老老相伴」為主軸,用創意翻轉全台最老的縣市。透過老盟的計畫訓練,志工好朋友平均66.25歲、獨居長輩平均年齡79.25歲,銀髮服務銀髮、發現長者的活力與價值。北漂返鄉的吳素美,最初只是想讓社區環境變整潔,單純念頭卻開啟服務連結,申請計畫邀集中壯年人成為志工夥伴,陸續又增加共餐食堂、照顧關懷據點、供餐服務等。在互動過程中,發現活躍老化的重要性,培力社區中高齡志工逐戶進行獨居長輩拜訪,邀請參加社區活動,同年齡層相做伴。跟鄰居博感情、結交住附近的朋友,獨居者積極充實社交生活,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彰化縣福興鄉外中社區發展協會彰化縣有591個村里,不斷擴增社區關懷據點,透過居民的力量讓社區共好、加強建構社會安全網。福興鄉外中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落,種植甘藷、豌豆、花椰菜、玉米、甘藍、番茄、糯米等,更是豌豆交易集散地。2003年開始,外中社區發展協會積極運用社區資源,以自主自發的方式推動社區營造,並建構因地制宜的高齡友善環境,鼓勵居民走出家門,多方參與公共事務活動。2023年3月,外中社區發展協會開始運作「時間銀行」,包括高齡會員的招募、志工培訓、社區弱勢族群盤點、會員互助合作模式等,居民一起做中學、學中做,討論陪就診、陪購物、戶外環境整理、居家服務、才藝教學等內容。在「互助」下建立良好的情誼。社區漸漸開發出共好的目標,提供中高齡志工學習及服務的機會,從「社區照護」到「社區共生」,再創自我價值。
-
2023-11-16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金不夠用!老年生活被打趴 勞團喊「提高6%勞退強制提撥率」,誰能上調就支持
2024年總統大選在即,勞團今集結近百人於行政院門口高喊「老年生活被打趴,勞退提撥要提高」,指勞退新制雇主提繳6%上路至今18年,面對物價通膨、薪資漲幅有限,勞工退休金保障明顯不足,勞團更表明哪一個政黨總統參選人提出勞退金提撥率提高的政見,勞團就用選票支持他。勞團喊提高勞退提撥 誰能上調就支持全產總、全金聯、北市產總、高雄市產總等工會昨到行政院陳情,指出勞退新制雇主提繳6%上路至今18年,面對物價通膨、薪資漲幅有限,勞工退休金保障明顯不足,醫療、照護等經濟支出壓垮勞工老年生活,要求政府提高勞退提撥率,並揚言哪一個2024總統選舉參選人政見主張調高勞退提撥率,勞團就支持他。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江健興指出,以工作年資30年來看,勞退舊制雇主給付45個月薪資,新制只要提撥21.6個薪資,新制退休金連舊制的一半都不到,等於政府幫雇主省了一半給勞工的退休金。他說,勞退新制從民國94年實施,當初政府宣稱先求有、再求好,但18年過去,勞退新制雇主提撥率一直停留在6%,政府沒有補貼,也沒有依物價調整的機制,讓勞工淪為老年貧窮。政府已經替資方省了18年的退休金支出,現在該加回來才公平。高市產總理事長林順基說,18年來,一顆茶葉蛋已經從5塊漲到13塊,勞退新制提撥率還停在6%有道理嗎?不免令人質疑這是政府配合資方分化工會、壓低薪資的陰謀。北市產總理事長邱奕淦則說,勞退加上勞保老年給付的所得替代率不到5成,加上長期低薪造成退休金累積得少,將來年輕人恐怕淪落為下流老人,建議勞退新制提撥率至少要12%到13%才夠,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讓勞工退休有保障,讓年輕人敢生育,對抗少子化,是政府的責任,而不是任勞工自求多福。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理事長鍾馥吉表示,今年七月公教人員退撫新制明訂公務人員退休提撥率為月薪的9.75%,顯然勞工現行的6%提撥率嚴重不足且不合時宜。他批評,現在還看不到任一總統參選人的完整勞動政見,勞工在這些參選人心中的排名在哪裡?他尤其點名勞動部,每次勞團提訴求,勞動部只會兩手一攤,推託交由勞資協商,但勞動部明明清楚台灣勞資協商實力不對等,面對穩贏的雇主,勞工何來協商空間?他表示,勞基法是最低標準,但多數資方卻當作天花板,雇主勞退金提撥率超過6%僅0.87%,連一成都不到,請勞動部不要再推給勞資協商,勞工自己也不該再沈默。他也在此表明,這次總統大選,哪一個政黨參選人提出提高勞退新制提撥率的政見,勞團就支持他。勞動部:尊重、持續蒐集各界意見對於勞團訴求,勞動部說,勞退舊制及新制均是最低標準,一體適用我國內不同規模事業單位,勞動部鼓勵並呼籲企業獲利由勞資共享,勞資雙方可藉由團體協商方式,將優於勞動法令的勞動條件,如提高退休金提繳率納入團體協約約定中,以實質提升勞工退休福祉,勞動部也會持續蒐集各界意見,凝聚共識。.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立即免費預約 一對一RFA理財顧問專業諮詢https://bit.ly/3RsE15O●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9 養生.家庭婚姻
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兒子:又沒拜託你們生我 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為老後做6點規劃
養育下一代實屬不易,許多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會生很多小孩把他們拉拔長大,等自己老了後再要求孩子替自己養老。這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出生在條件比較差的家庭,自幼常常三餐無法溫飽、也沒錢讀書,小小年紀就去打工賺生活費,長大後卻被父母以「辛苦養大你要回報」為由,要求上繳一半薪水當作孝親費,讓他無奈表示「又沒拜託你們生我!」。而現代許多年輕人也不認同養兒防老觀念,認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不要用舊時代觀念道德綁架下一代。你認同養兒防老嗎?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大批網友回覆看法。你認同養兒防老嗎?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些長輩生小孩後雖然有辛苦扶養小孩長大,卻沒有替自己的老後做打算,把自己老後寄託全押在小孩身上,但若不幸遇到不孝子,可能養兒防老不成反被「養兒啃老」。對此許多網友表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除了養兒防老外,長輩也要多對自己的老後做打算。部分網友反對養兒防老。「台灣薪水那麼低,若是結婚再生個小孩,負擔很重怎麼給孝親費!」、「老一輩生孩子只是為了防老」、「優生學,自己苦就算了,不要製造麻煩,也苦了下一代」、「現在社會低薪自己都快死了,無奈」、「實話不好聽,但是卻是大實話,現在選擇不生的人為什麼多了,因為懂的選擇生子是父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拿孝來壓榨下一代的人也多了,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但小孩沒辦法選擇父母」。也有部分網友支持養兒防老。「人要感恩才有福報」、「有沒有錢是一回事,既然來到這個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長大後要學會感恩!並回報父母恩」、「以前父母再苦再累,都是想著兒女,反觀現在年輕人,自己吃大餐,和朋友聚餐,看電影,手機一支比一支好,吃喝玩樂,這都不是錢嗎?一說要奉養父母,就處處沒錢,斤斤計較,想想父母的不易吧」、「父母沒什麼功勞也有苦勞,自己心存感恩,就不會埋怨能力多少就給他們多少支費,那才是為人子女的榜樣!」、「家裡窮不是父母的錯?没有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小孩吃不飽飯!」、「做人要有感恩的心」、「父母生下你是讓你看見世間的美好」。有網友表示沒錢就生小孩是階級複製。「沒錢真的不要生,養小孩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要讓上一代的貧窮階級複製到下一代」、「窮人真的不應該生!小孩不是你的延續,也不是養老機器,他們應該擁有至少不要拖累自己的起跑線」、「自己已經過的很苦了,不要在生小孩讓小孩一起跟著苦,不然生了叫小孩一起苦,小孩還會埋怨你把他帶來這世上一起吃苦」、「經濟能力弱者避免製造包袱,經濟優渥者不妨增產報國一下」、「家窮還一直生孩子,生了才來出賣。說孩子能帶財,窮的鬼要拖去了。孩子國小畢,苦的是孩子的未來,吃頭路永遠是底層。」、「真的沒錢跟重男輕女的都別生,我就是受害的那類,父母只顧自己的自私要有兒子,女兒只給吃睡長大還要還債,別造孽了」、「雖然不是絕對,但窮人家的小孩用一生治癒童年的比例比有錢小孩高太多了」。提早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6點規劃退休規劃是一個重要的生活議題,不論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個人提早對退休老後生活做計劃,減少對子女的負擔:1.個人財務規劃:提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建立退休基金。這可以包括投資個人退休帳戶、股票、債券、不動產等。諮詢專業理財顧問,確保你的財務計劃符合你的人生目標。2.適當的風險管理:購買適當的保險,包括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醫療保險,以減少醫療費用和長期照護的負擔。3.生活成本控制:維持節儉的生活方式,控制生活開銷,適應自己的財務能力,這有助於積累更多的儲蓄。4.規劃退休生活:想像退休後的生活,包括休閒活動、旅遊、社交生活等。預先列出退休後的費用,並做相應的儲蓄。5.了解社會安全網:研究國家的退休金制度、社會福利和其他可用資源,確保你充分利用這些機會。6.溝通和家庭共識:如果你有子女,及早與他們討論你的退休計劃,以確保家庭成員對彼此的期望達成共識。提醒您退休準備千萬別忘了要納入「醫療費用」,才不會老了不幸生病時,臨時需要大筆醫藥費卻無法支付。無論你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都應該明智地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以減少金融風險,並確保自己的經濟穩定,這也有助於減輕子女的負擔,讓他們更能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延伸閱讀:.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富養VS窮養,親眼見證階級複製!網友嘆:小孩不是你的養老機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新聞眼/社安網破口若不補 怎接住精神病患者?
震驚社會的「小燈泡案」發生後,蔡英文總統宣誓要建構「社會安全網」,107年起實施第一期社安網計畫,現已進入第二期。原應接住精神障礙者,幫助精障者回歸社會、減少衝突的社安網,卻不斷出現破口。無論是年初發生的思覺失調患者弒父案,又或是年中四級列管個案弒母天倫悲劇,凸顯社會對精障者長期的不友善,社區給予精障者支持力道也大大不足。精神衛生法修法調高精障者住院的門檻,同時強調「去機構化」,不希望讓精障者只有機構可以去,應回歸到社區中,但社區與精障者的關係如同「異性磁鐵」,嚴重互斥,修法之後,恐讓精障者在社會中的位置更加艱難,最終能回歸的只有家庭。精障者回歸到家庭中,並非每位家人都有辦法照顧,或是家庭可能就是造成精障者病情惡化的原因,不少事件的源起都是精障者與家人發生摩擦,引起的傷人事件,陷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精神衛生法」修正案通過時,政府、執政黨立委高呼人權進步,但國際專家卻在報告中指出,政府把資源放在集中式照護設施,多元社區服務模式投資不夠。精神衛生法修正案明年就要上路,基層工作者、精神科醫師卻對社區服務量能感到悲觀。政府若不把眼目看向民間,注視少子化、高齡化之下孤苦無依的精障者,正視國內精神疾病照護體系不夠完善的事實,補足社區支持系統缺口,精障病人自立生活、社區融合等崇高理想,充其量只是打腫臉充胖子的美好想像。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社區長不出支持服務 精神病患者困在醫院20年/精神照護困境2
自立生活、社會融合是精神障礙者復元之路的關鍵,明年底即將上路的「精神衛生法」修正案,也賦予精神支持服務重任。但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指出,社區支持服務面臨量能不夠,加上少子化、人口老化讓不少精障者面臨老老照顧困境,處境雪上加霜。復健機構常額滿 會所連台北也不夠 上萬精障者無處去依據「精神衛生法」,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分為全日型的康復之家、日間型的復健中心等模式,由衛福部心健司主管,機構可向健保申請點數給付;心健司統計,全國合計有87家精神復健機構。陳冠斌說,目前社區照護機構以帶有醫療性質的康復之家為主,因可獲得給付,機構常不願讓精障者離開,導致名額永遠處在額滿狀態。陳冠斌表示,社區精神支持服務如會所、小作所、就業服務站等,能夠幫助病人回歸社區,這也是近年衛福部社家署積極推動、身障權利公約(CRPD)要求的自立生活、社會融合精神,實務上卻面臨量能不夠的困境,就連資源最豐富的北市,只有16處,即使是六都中的台中也只有兩處,出了六都資源更匱乏。精障者社區支持服務中,「會所」是國際認同的精神病人自立生活、重建社會連結的重要模式。為增加會所模式在台灣的密度,社家署兩年前在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下推動「協作模式服務據點計畫」,但至今全台只有29處會所,服務1,500位精神障礙病人,對照於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13萬精神病人僧多粥少。社區資源不足 他囚禁白色牢籠20年 陳冠斌表示,社區支持服務不足的現況下,不少精障者及家屬,只能要求醫院再讓患者留院,他曾遇過有位精障者入院20多年,仍在醫院中「出不來」。平均每位精神病人住院天數達到200天以上,住院費用占健保總額之冠。他也說,精神衛生法修正案明年底就要上路,但自己並不認為在上路前,台灣的社區能「長出」足夠的精神支持單位,若沒有足夠配套措施,精神病人無處可去的狀況將會持續;目前社家署正進行社區支持服務的子法修改,但條文多直接比照「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法」,內容仍太籠統。「隨少子化、人口老化日漸嚴重,精障者面臨老老照顧的問題,社區資源挹注仍太少。」陳冠斌說,社區支持服務是維繫病人生活重要1環,但資源匱乏的情況10多年前就已出現,近年隨著人口結構變遷、家人支持力漸弱更加明顯。興隆會所主任張美琦說,多數資院期待病人留在醫療體系,若將病人外轉也以社區復健中心為主,多數精障者要到無處可待、結案後才會來到會所;為了讓醫師認識、認同會所,會所的精障者最近發起在回診時主動向醫師介紹會所。民間社工為精障社區支持主力 待遇差恐補不了社安網 資深社工師李宏文則表示,社區支持服務多由民間NGO提供,但社工薪資結構失衡,公職社工待遇很好、民間社工待遇差,自然導致精神支持服務被掏空的現況。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依照CRPD精神,精障者照護的終極目標是社會融合,但社區支持服務需要投入資源,也要考量非營利組織(NPO)量能是否足夠,社家署「精障者協作服務計畫」中,很大一塊就是進行精障協作模式的教育訓練,對願意投入的NPO人員進行訓練,並安排到相對成形、較有經驗的單位學習會所模式的執行細節。張美美說,除了鼓勵NPO投入,也要在民眾意識提升方面努力,「所有人都應該接受精障者、身障者是社會的一員,職場也要開出符合障礙者條件的職缺。」協作模式據點是否會增加,則須視社安網第3期計畫而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癌藥基金卡關 病團盼下會期修法完成/新藥納保4
「健保成立時的醫療科技發展程度與現今有極大差異,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健保財務困境已讓癌症病人與新藥可近性之間距離愈來愈大,台灣癌症基金會2019年開始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作為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的過渡型機制,讓病人儘早用藥,並在患者用藥的2年時間內搜集真實世界數據(RWD),作為健保常規給付參考。立法委員、立院厚生會會長吳玉琴表示,對病友有益的癌症新藥,不該等到病人惡化、癌症末期才能使用,TmCDF能幫助病友提早用藥,設立有其必要,也已獲朝野共識。自己上一會期提出「癌症防治法」修法,希望為TmCDF謀得財源,然而行政部門未有共識,衛福部健保署5月已赴英國參訪癌藥基金制度(CDF),但至今仍未提交報告,將持續與衛福部溝通,下會期也將續排癌防法審查。吳玉琴也說,TmCDF設立受「財政紀律法」中不得設置基金的限制,導致無法以公務預算編列預算,須藉修法才能賦予財源;此外,也可採取社會安全網、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等,透過國家計畫編列預算支應,但若採此方式則會擔心基金能否永續經營。萬芳醫院癌症副院長李明哲則表示,站在癌症醫師的角度,對基金設立樂觀其成,因為有更多治療武器能治療病人,但須考量是否排擠其他病人,也應限制基金補償病人使用新藥的比例。建議在不排擠其他疾病資源前提下,政府透過國發基金、菸捐等來源撥款,補助癌症新藥給病人使用,但補助應限制比例,不該全額補償,以減少病人不珍惜的狀況,如:基金支付八成、民眾自付兩成的部分負擔模式。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台過半小媽媽也未婚 「這縣市」未成年生育率高
行政院日前公布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全國平均為千分之3,但存在城鄉差距,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則高達千分之11。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說,造成城鄉差距的原因有待釐清,但只要小媽媽請求協助,一定會介入輔導、提供服務。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未成年小媽媽生育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15下降至近十年的千分之4,今年又下降至千分之3,但相較日韓約千分之1至千分之2,仍有努力空間。背後原因包括整體少子化、青少年性教育普及,以及墮胎藥等醫療措施的便利性提升。然而,王淑芬說,未成年婦女生育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以今年公布數據來說,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卻高達千分之11,高於全國平均3倍以上,且連年都是全國最高,可能原因包括預防教育的完整度不足、醫療及交通的便利性不佳,但目前還未看到具體調查,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評論。根據勵馨基金會統計,造成懷孕的原因中以僥倖心態、缺乏避孕知識、沒有避孕意識為前三高,與孩子生父的狀態曾在親密關係,或現在仍在親密關係中佔96%,但服務對象中未婚佔68%、已婚27%,有超過一半的服務對象原生家庭為單親家庭,非雙親家庭的原生家庭佔68%。王淑芬表示,過去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以待產服務為主,現在則以生產後的協助居多;由於小媽媽們多是決定留養才選擇生下孩子,所需協助包括經濟輔助,以及新手媽媽常面臨的育兒、親職課題,且由於步入婚姻的小媽媽比例仍不高,不少人需要與伴侶相處上的協助。未成年小媽媽服務因地制宜 台北已有優先收托機制王淑芬也提到,未成年小媽媽常面臨就業、復學的須求,嬰兒照顧是一大難題,勵馨基金會提倡公立托嬰中心應該與未成年少女就學、就業結合一起,公立托嬰中心優先收托未成年媽媽的嬰幼兒,但這屬於地方自治權責,如台北市已有優先收托機制,但其他縣市未必跟進。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中,個人輔導支持服務佔36.82%之外,較多的服務為育兒之能/親職教養佔16.6%、經濟議題協助15.9%、情感/性/性別議題討論與指導7.7%。簡慧娟說,由於未成年懷孕的服務因地制宜,應由地方政府應該依照轄內須求,結合民間團體,並考量其服務對象的數量、個案特性等提供服務。簡慧娟表示,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依照個案背景,未必每人都屬於社會安全網中計畫的「脆弱家庭」服務對象,但社家署與民間團體合作,設有「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及諮詢專線0800-25-7085(愛我,請你幫我)。若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提出須求一定會協助,由地方政府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安排社工進行評估、協助與後續追蹤,「有需求的小媽媽只要出來求助,只要遭遇困境,不限於經濟問題,父母未滿20歲者都會列為關懷輔導對象通報,依照個別情況提供服務。」簡慧娟也說,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一般還在就學階段,沒有穩定工作收入及經濟來源,發生非預期懷孕事件時,易面臨經濟弱勢、育兒知能與照顧功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統不佳等多重問題而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社家署設有「未滿二十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利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每年服務1200餘人,提供從情緒支持、經濟補助、醫療保健等整合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五大皆空困境/壓力大、薪資一般 急診住院醫招募不順
不只小兒科,今年急診住院醫師招募狀況也不理想,急診招募率也只有70%;而神經內科住院醫師雖然每年招滿,但也發現選擇神經內科的住院醫師有變少的跡象,招募時間往往拖的較久。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以往內、外、婦、兒與急診住院醫師招募不佳,但隨老年人口增加,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老人科病;雖然新生兒接生數減少,但高齡社會,仍有許多年長女性需要婦產科醫師;目前與各醫學會密切聯繫,希望提供相關策略一起幫忙,避免五大科醫師愈來愈少。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以往急診住院醫師招募都滿招,近兩年招募較困難,研判受疫情影響,年輕醫師看到大批染疫患者湧入急診,擔心感染,更看到急診醫師的辛苦,美國去年急診醫師也未招滿。去年全國急診住院醫師訓練容額102名,僅招募67名,達66%;今年容額98名,現已招募70人,也只有7成,許建清認為,人數稍有回流現象。急診醫學發展廿多年,目前進入成熟期,許建清指出,許多都會型或大型醫院急診醫師人數逐漸飽和,住院醫師受訓後可能沒有職缺,且急診醫師收入不算高,也沒有手術、自費項目等增加收入,不願選擇急診。許建清指出,目前醫學會透過許多方式,增加醫師成就感、榮譽感等價值,因急診屬社會安全網一環,可深耕在地重症,提供整合醫學、遠距及居家醫療等,擴展急診醫師的服務範圍,同時也與健保署討論提高急診給付,如很久未調或未反映實際醫療等項目來增加誘因。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說,每年住院醫師容額51人,近幾年招募雖然跌跌撞撞,但仍有招滿,也發現年輕醫師愈來愈不願意選擇神經內科,原因是認為神經內科較為困難,且收入也不是很好。胡朝榮指出,現在學會也努力邀請醫學生、PGY參加年會,讓年輕醫師多了解神經內科,且隨著高齡化社會長者人數愈來愈多,神經內科應是不錯的選擇,也希望衛福部給予神經內科多一些的訓練容額。希望不要太市場取向,仍有許多科別需要培訓人才。
-
2023-04-2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身心疾病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三總北投分院長楊斯年:接受醫療也是人權
新冠疫情對精神層面的衝擊大。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許多民眾人生規畫被打亂,如今疫後身心調適更為重要,期許政府盡早規畫分層級、分對象、分階段,執行全民疫後心理調查,才有助人民早日恢復疫後新常態生活。精神病患照顧比率不足台灣民眾近期容易受外在事物波動影響「如驚弓之鳥」,楊斯年表示,這樣反應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前兆,是新冠疫情災難對人民的影響,若未妥善處理,便造成社會解構、動盪不穩定,甚至經濟停滯,政府應正視身心疾病問題並提早規畫,召開國是會議、挹注經費進行調查。有別於一般疾病,楊斯年認為,精神疾病病人被妥善照顧比率不足,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台灣約12.5萬名患者,但納入健保署照顧品質方案只有9.1萬人,但真正獲得照顧僅6萬多人。原因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嚴重型憂鬱症患者,不會主動就醫,隨著疾病惡化,精神錯亂無法正常生活,可能自傷或傷人。震驚社會的鐵路殺警案、小燈泡案,使精神病患犯罪多了汙名化標籤。楊斯年說,思覺失調症的9萬多名患者,僅四分之一接受規律治療,當社會不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的重要性,加上制度未完善時,患者更難以留在醫療體系接受診療,病情難以穩定控制,一旦問題再度發生,家屬也更不敢讓患者就醫。強制治療才能補安全網他表示,「當外界質疑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時,其實接受醫療也是一種人權。」強制治療包括住院治療及社區治療,社區治療的病人毋須住院,醫護定期到居家評估。近年我國建置司法精神病院欲收治犯罪精神病患,但楊斯年認為,精神病患強制治療才是關鍵,去年公告精神衛生法修法,未來強制住院最多2個月,可延長一次,等於一次強制住院最多4個月,「思覺失調症可能在4個月內康復嗎?」且為提升人權,病人可以提出抗告,醫師還得出庭解釋為何病人需要強制住院,都增加治療難度。楊斯年期許社會正確認識、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才能補足社會安全網不足。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楊斯年於106年接任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每年於全台舉辦上百場精神巡迴宣教講座及提供外展服務,維護國軍弟兄身心健康;在台北市、新北市拓展「社區精神醫療」,與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楊斯年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失眠症、憂鬱症、情感性疾病、身心症、思覺失調症●現職: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碩士、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經歷:教育部部定講師、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 精神疾病特性,病患若沒有得到良好治療,或是不自覺需要就醫,會造成嚴重心理後遺症,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呼籲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有困難時要求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7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照顧需要建立安全網
聯合報在二月份的「陽光行動」中,如何預防長照殺人是該系列的一個重要議題,這也是目前及未來高齡化社會中,需要好好面對的社會挑戰。筆者以從事失智症照護和關注國內外長照趨勢多年的經驗,提出相關的分享。2022年12月在台北舉辦的亞太區國際失智症大會中,韓國失智症協會Okjin Rhee博士說:以她的國家為例,社會迅速的高齡化,讓失智症人口盛行率已經達到10.5%。而韓國針對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研究中,有下列幾項發現:1.在2018年的調查中,照顧者中有14%必須要辭職,33%減少工作時間。2.自2011年以來就有18個失智症照顧者因為照顧壓力而殺死了罹病的配偶。3.2019年的報告指出: 失智症的照顧者有49%面臨經濟壓力,16.5%的人有情緒挫折,14.5%的人健康不佳。4.2019年發生1381件失智長者受虐,占全部長者受虐案件的26.3%。其中50%的施暴者是照護機構,43%是家人。以上是很有系統的國家調查彙整,可以清楚了解失智症照顧者在歷程中,不論生理、心理和經濟上所面臨的困境。而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國內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30萬。在失智的家庭悲劇中,最近發生的案例就是2023年2月3日,新北市中和一位高齡母親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獨留84歲失智父親的人倫遺憾;而近幾年發生過的案例則包括女兒和女婿將80多歲大小便失禁的失智長者,關在陽台,逝世時還光著身子;還有92歲的失智爺爺誤認外傭在他的藥中故意下毒,所以刺殺了她;以及兒子照顧失智的父母,由於父親一向對媽媽有暴力行為,兒子在照顧壓力和無法再忍受父親的長期施暴下,失手殺了爸爸。在家庭暴力中,相關的家人普遍存在著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常常會壓抑而不去通報。或者已經是暴力的高風險家庭,即使專業人員勸說通報,還是會被拒絕,因為背後可能有糾結的家庭關係和問題。還有一些是弱勢或老老照顧的家庭,不知道如何向外求援。因此,當事件再次發生時,有時很不幸就會釀成無法挽救的傷亡。所以,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和研究中心的黃婕寧在上述的國際會議中,分享了他們針對失智症的個案管理,會進行失智症的確認、家庭訪問、風險評估、介入模式、處置流程和結果分析。尤其在面對面或是線上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先判讀當下的求助者,是不是正處於高風險的狀態。因此,有些案例更需要和失智症共同照顧中心、醫院的急診處、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或社會福利主管單位,一起討論如何分工合作。包括:家庭的危機處理教育及自我保護、施暴者的管理、受虐者後續的治療、是否需要住院或強制就醫、社區端的資源連結、申請長照服務,或者是安排入住養護機構等,這些都會以失智者和照顧者的需求和現況作為接下來協助的相關事項。不論是韓國和台灣的研究,都包括了照顧的虐待、壓力堆疊後的反撲、失智長者認知錯誤下的暴力等。以及沒有列入但是容易被忽略的,長期照顧所導致的過勞死。這些所需探究的原因其實是廣泛而複雜的,但也都是社會安全網中的破口。我們發現:施暴者可能是失智者,也有可能是一個以上的家庭照顧者或是家人,甚至於機構的照顧者。如果能透過正式通報,得到專業的介入和社會資源的提供,反而可能是家庭危機的轉折點。社區的民眾或家人,一旦發現鄰里中的家庭有安全上的威脅時,可以向警政系統、社會福利主管機關求援,或是上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網站,連絡居住地或鄰近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協助。由於失智症的照顧歷程,從8年到15年以上不等。所以,整體的防治環節更需要仰賴醫療和非藥物的治療、社區鄰里的連結、社會體系的機制,以及媒體的探討等,來正視失智者和照顧者在漫長病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如此才可以進一步督促安全網的環節和合作平台的建立,也可以強化家人關係和社會支持,同時減少暴力和悲劇的發生。
-
2022-11-24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納保險、長照…台北市長PK毛孩政策,你最在乎哪一項?獸醫師議員提建議
台灣飼養寵物的人數已超越新生兒數目,動物保護的意識也逐年上升,正值縣市長選舉,身為首都的台北市,外界最關注的三位候選人蔣萬安、黃珊珊、陳時中紛紛拋出動保政見。執業超過30年的獸醫師、同為台北市議員的楊靜宇肯定動保議題被看見,但逐條分析後發現許多政策都已在推行,政見少了深入的見解,且沒有提及流浪動物問題,總體而言「見樹不見林」。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政見:一.民間合作推動「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減輕飼主在寵物的醫療負擔二.動物友善醫療體制三.內湖動物之家儘速動工、提升動物收容品質研擬「友善動物收容作業指引」、多元認養四.各類型的寵物公園五.動物友善公車從假日到平日、捷運寵物車廂六.校園推廣生命教育寵物保險應進一步訂出醫療費用標準額度楊靜宇表示,寵物的醫療保障、費用一直是飼主關心的重點,「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可以和保險公司溝通合作,能夠訂出醫療費用的標準額度,像是800元以上的費用由保險公司按比例分擔,800元以下則是飼主自行負擔,確實能減輕飼主對於寵物的醫療費用。不過,仍有許多細節要研議,他舉例,如果只有一隻馬爾濟斯有投保,但是家中另外三隻馬爾濟斯也來看診,該怎麼分辨等問題。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政見:一.動物之家改建,周邊環境一併整合作為綜合園區,不再是鄰避設施二.動物社會安全網建置三.友善動物緊急醫療體系、路死的動物有尊嚴處理四.19座狗狗運動區及友善公車楊靜宇表示,台北市內湖動物之家中繼站已經完工,而在附近的原址改建則預計2024年完工,若要串聯整體廊帶,規劃作為住宿、餐飲、遊戲等園區,仍需要變更地目、私人土地整合及中央機關協調等問題。動保警察成立將可提前預防加害動物者 轉嫁民眾另外,動保警察延伸到的社會安全網議題,他也多次在議會上提出,當發現有民眾涉及虐待動物,就必須要有公權力的警察來介入,畢竟從以往多起的命案就能看出,犯嫌先有了虐待動物跡象,後續才轉變攻擊老弱婦孺,這應該能夠事前預防。民進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政見:一.獸醫師合作,提升收容與救援醫療機率,並且建立長照體系二.增設寵物公園、改善園內設施符合需求三.寵物公車增加班次、友善空間四.擴增動物之家的功能,作為生命教育場域及校園教學課程,並從小學習生命價值及負責態度寵物長照政策應全盤思考 並非讓飼主認為寵物年老即可讓國家養楊靜宇認為,對於寵物的長照政策,仍有許多面向該思考,畢竟長照分為健康的高齡犬貓或者患有疾病的犬貓,光是照護、經費就有很大差異,像慢性病的犬貓可能會需要打點滴、清創等醫療介入,必須在獸醫院進行。他強調,最重要是飼主不能有寵物老了就要丟給國家養的心態。對於動保政策逐漸成為縣市首長、民意代表們的政見,楊靜宇認為這是一大進步,不過政策仍要注重深度、廣度,包含近年推動的設置寵物公園、寵物搭乘大眾運輸,都需要考量動物的習性和飼主的教育,同時,流浪動物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不能被忽視,如此才能將政策完美落地,也能走的更長遠。社會關注焦點一:設置及改善寵物公園楊靜宇認為,現行大型的寵物公園都設置在人煙罕至的地方,這樣倒不如和鄰里溝通,在社區內的公園建立一小塊空地,主人下班就能帶著寵物,打開繩索盡情放風,而且通常狗狗在外跑2到3小時已是極限,園內的設施不需要過多,只需要有遮陽的地方即可。社會關注焦點二:寵物搭乘大眾運輸交通日本新幹線推出寵物專車,能夠讓寵物在籠子外自由走動,這也成了台灣候選人們想要效法的政見。不過,楊靜宇說,日本新幹線是採包廂預約制,同時只有開放幾節車廂運行,而座位上還會套有防塵塑膠膜等方便清潔的設施,他也說,寵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要看飼主對於寵物清潔的責任教育,假如沒有洗澡、除蚤,屆時不只是造成車廂困擾,整個車站月台也會被波及。此外,他說,各縣市近年也推出寵物公車,但以台北市為例,其實搭乘的數量不多,飼主仍是以開車為主。社會關注焦點三:流浪犬貓的問題楊靜宇說,台灣看似養寵物的人數增加,其實只佔了三成,七成民眾反倒關注流浪動物的相關問題。他舉例,自己遇到最多陳情案就是民眾投訴愛爸愛媽餵食流浪犬貓,造成的環境髒亂,餵養問題該如何解決?另外,經常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上演的野生動物與流浪犬貓衝突,還有流浪犬追車、是否持續替流浪動物誘捕、絕育、放回原地(TNR),「動保政策不是只討好有主人的寵物。」社會關注焦點四:狂犬病疫苗施打率低,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楊靜宇說,台灣仍為狂犬病疫區,疫苗施打上卻遠遠不足,統計台北市有21多萬隻犬貓,至少要七成、約14萬隻施打狂犬病疫苗才能避免群聚傳播,但是調查每年僅打了6萬劑,從源頭來看,這與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有關。他指出,現在的狂犬病疫苗都是從國外進口,標籤仿單上的保護期限是3年,而動物傳染病防治法條例還是規定每年一次施打,這反而造成飼主不想毛小孩年年接種,所以應該與時俱地進修法,才能提高施打率。
-
2022-11-06 退休力.自在獨立
拒當下流老人!專家建議先做5準備,讓你獨老不孤老
幾年前,日本知名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寫實描述又老、又窮、又孤單的老年生活;如今,台灣不少長者也面臨下流老人的窘境,尤其愈來愈多人孤寂而終。「孤獨老」和「孤獨死」是高齡化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但若活得自在,安全獨居在自己的家又何妨!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獨居狀況愈來愈多,老後安居的關鍵,在於人際互動。出門、回家、下樓倒垃圾,只要遇到鄰居就打招呼閒聊,有助於增進感情、提升認知能力,甚至是延緩失智失能。伴隨著超高齡社會而來的老人獨居問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出「幸福獨居社區解方」,用創新服務為長者帶來樂齡生活。要解決初老以及老老族群的孤獨,建立社區共好互助的模式很重要,解決孤獨的關鍵,就是建立新的友好關係,用「新家人」的角色陪伴。初老顧老老 老盟助幸福獨居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嘗試培力社區中高齡與高齡人才,建立社區自主獨居服務模式。初老族群在陪伴與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會高齡者的生活,並及早規畫第三人生;高齡者在受助的同時,藉由分享自身豐富的人生經驗重現自我價值。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是典型的農村型社區,居民有85%務農,當地有多達112位長輩,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就占了一半。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萬號召下,透過多元的方式關懷社區民眾,長輩漸漸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定期的共餐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剛開始社區幹部與志工的電話關懷或訪視並不順利,例如七旬的洪奶奶,志工第一次進行獨老問卷時,緊張地跑去躲起來,後來派出能被她信任的兒子的同學擔任好朋友志工,成功克服了不易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困難,現在非常樂意分享生活點滴。陪聊敞心房 長輩感受被認同小西社區另一位逾80歲的陳爺爺,平常不愛與人往來互動,尤其是動過膝蓋手術後,因體力不便更不想出門,人際關係逐漸斷了連結。老盟推動的好朋友志工到家中陪伴聊天,一開始遭到拒絕,直到慢慢接受、持續建立良好關係,社區承辦青銀共學活動時,特別邀請陳爺爺出場表演掌稻草,三兩下就一捆,重現昔日農村生活的技能,聽說現在50歲以下的農民都不太會掌稻草了!不只農村或偏鄉有老人獨居的問題,對比老人獨居宅數量,以新北市最多,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串起互助網絡,創造令人可以安心生活的環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在地深耕30多年,看見高齡化社會的衝擊改變,積極進行社區升級,致力於老有所用、老有所長、老有所成。「幸福獨居社區解方」注入新能量,讓長輩感受到被認同的價值,以及扮演跨世代溝通的角色。好朋友志工 化解父女間心結長年獨居的陳先生,離家30年未曾聯絡的女兒從國外回來,可是他心中存著不諒解而將女兒拒於門外,經過好朋友志工居中協調,透過真誠信任搭起溝通橋梁,最後終於化解了父女間30幾年的誤會。陳先生不再孤獨,更樂於參與社區活動,重拾自信與快樂;好朋友志工重塑社區間的連結,宛如創新服務的「孤獨處方箋」,在共餐、共學之外,也活化自身的專長與能力,與社區一起共好。獨居是擋不住的趨勢,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世代觀點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長輩不論是自己選擇或被迫選擇獨居,一定要靠社會安全網絡建構社會互動。老盟提出的幸福獨居社區解方,培育初老族群成為好朋友志工,從預防性關懷的角度出發,跳脫傳統社福觀念的作法,用「交朋友」的方式發展長者服務。非社工背景的志工,反而含括了不同的領域,可能因為彼此傾聽而成為好朋友,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獨居老人宅 10年間翻倍老人獨居數量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 ,2022年第二季全戶都為65歲以上老人的住宅數,已超過62萬;是10年前的一倍。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也從10年前的22.6萬宅成長到47.7萬宅。獨老不孤老 先做5準備1.多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增進人際互動。2.有機會不妨參加志工服務,加強自助和互助。3.持續活到老、學到老,安排生活找到歸屬感。4.保持規律的生活,維持身心健康和良好體力。5.多善用社群媒體,擴大生活圈不與社會脫節。
-
2022-11-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法人——民眾的好朋友,職災勞工的好麻吉,與企業的好夥伴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病平台」過去一直沒有機會討論過的「職業醫學」。非常感謝公共衛生鄭雅文教授率先詳細介紹職業病的社會意義,語重心長地道出「讓隱藏於社會角落的職業病個案能被社會肯認,是社會進步的指標」。同時透過鄭教授的推薦,政府單位「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鄒子廉署長以及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副執行長吳政龍醫師分別介紹他們在職業醫學所做的努力。希望透過這三位職業醫學重要人物的文章,醫界與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職業醫學的重要性,並支持台灣這方面的努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看見職業病的社會意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職業病防治是永續發展的關鍵我國2002年施行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後,除了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相繼成立職災勞工傷病後工作強化服務方案(簡稱工作強化中心)及職業災害勞工個案主動服務計畫(簡稱FAP),分別從職能復健與社會復健的角度,協助職災勞工重返工作。對於罹患職業傷病勞工的保護,從早期勞工保險條例的金錢補償方式,進一步保障職業災害勞工權益、促進就業及經濟發展。近年我國全產業勞工職業傷害千人率逐年下降,但勞保職災實計給付件數則逐年增加,2021年已超過2百萬件,代表社會安全網絡的覆蓋率已逐漸擴大。截至目前為主,我國針對職災勞工提供的重建需求保護包括:醫療、保險給付與補助、職能復健、職業重建、社會復健、勞資爭議調解及勞動條件權益維護等不同面向。在多年推動後,也陸續發現了新的挑戰,例如:重建工作偏重社會復健、側重提供資源、重返職場模式較薄弱、勞工重返職場意願不足、工作強化服務量能不足及品質難掌握、身心障礙職業重建系統未能完全開放提供職災勞工服務等。根據Loisel等學者提出的勞工工作失能模型,勞工失能與否?會受到個人應對技巧、醫療照護、雇主職場與保險法令等四個不同系統的影響。我國第一線的服務觀察發現不同系統間的橫向團隊整合不足,此外,個別系統觀察則發現部分勞工在工作中或上下班途中發生傷害或疾病後,未能在第一時間就醫確認傷害或疾病的診斷,又或者是未能即時申辦勞保職災給付,因為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常造成職災勞工困難復工,甚至惡化失能程度的負面結果。台灣醫療體系習慣開立宜休養的診斷書作為勞工申請公傷假的證明,但並不等同勞工保險審定傷病給付,或法院裁判無法工作的充要條件;而開立一份保證可以復工的證明書,則讓許多醫療人員望之卻步。雇主是職災勞工重返職場的關鍵角色,但不同職場間的單位規模、業務職能、或資源多寡等屬性有相當大的差異,對於雇主如何在合理範圍內善盡責任,以協助職災勞工恢復或安置工作,則尚無專業協助機制。最後,台灣現階段的職災保護法令,容易造成職業傷病的污名化,讓部分勞工擔心造成雇主困擾.雇主擔心後續民事訴訟;而未要求即時申請給付、階段性恢復部分工作能力期間可能無法領取傷病給付、失能給付診斷與結束傷病給付是否同步等制度設計,可能是增加職災勞工復工困難的因素。有別於過去主管機關法令治理的立場,在今年(2022年)施行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以下簡稱災保法)中,明令由勞動部捐助成立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以下簡稱預防及重建法人),統籌辦理災保法中職業災害預防及職業災害勞工重建業務。目前設有:職業衛生健康、職業傷病、及職業災害勞工重建三個服務處,與職業災害預防及機械設備兩個技術處,以專業技術的角度,致力推廣「預防」、「保護」、「重建」全面性的職災勞工服務工作。許多勞工朋友是發生職災後,才開始接觸與認識相關保障。預防及重建法人將建立綿密的服務網絡,在就醫、通報、醫療、認定、申辦、及復工的步驟流程中,由專人協助勞工進行職業傷病診治及重建服務,讓勞工可以健康重返職場,成為陪伴職災勞工的好麻吉!此外,預防及重建法人將協助統籌現有的職業傷病診治中心(2023年起預計改制為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及網絡、工作強化中心(2023年起預計改制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及勞工健康服務中心等相關業務,並支援臨床醫事人員、個案管理師、勞工健康服務醫護及相關人員、職業安全衛生人員、與各類相關機關或人員,提供專業需求的協助,成為與大家合作的好朋友。職場是預防勞工職災的出發點,也是成功復工的終點站;透過合理化的職務再設計,讓職災勞工能夠適任職務。預防及重建法人將跟相關團隊共同合作,以民間團體立場提供企業臨場輔導,協助企業在職業災害的預防跟教育訓練,協助雇主善盡企業責任,成為協助企業的好夥伴!預防及重建法人於2022年4月29日揭牌,首任董事長同時也是勞動部部長許銘春致詞中提出對法人成立之深切期許「成為民眾的好朋友,職災勞工的好麻吉,與企業的好夥伴」,法人將承擔起重任,透過國際交流,並與政府部門、團隊及企業共同合作,引領安全衛生體系,精進臨場輔導與專業技術服務之廣度及深度,對於發生職災的勞工朋友,由勞動部建構之職業傷病診治及重建專業機構服務網絡,提供專業諮詢及客製化職業重建服務,協助其健康重返職場。
-
2022-10-17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是什麼?從症狀、治療到照護,10大QA告訴你
「為什麼是我?」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初確診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哭著問姊姊,現實生活中,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如應思聰,因為病識感不佳,拖延就醫,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到底思覺失調是什麼樣的疾病?症狀有哪些?照顧者可以到哪裡尋求幫助?思覺失調10大常見QA【疾病篇】👉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 👉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 【醫療篇】👉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 👉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 👉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 【照護篇】👉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 👉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 👉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 👉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兒子平常都很定時吃藥,但最近怪怪的,藥愛吃不吃,提醒他還會發脾氣,我該怎麼做才好?」「確診到現在兩年,怕同事看見我吃藥問東問西,又擔心老闆發現,但不按時吃藥又會有症狀,讓我生活壓力好大...」「老公的病情時好時壞,照顧起來好疲憊,但也不敢不理他,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忙我?」Q1: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著明顯的脫節,以幻聽最為常見。台灣目前約有14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認識更多思覺失調症)Q2: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思覺失調的常見症狀如下:•幻覺•幻聽•妄想•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疏離人群當親友或自己出現疑似思覺失調症狀時,有什麼方式可進一步評估呢?民眾可利用「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自我檢測。回答以下15個問題,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我的大腦生病了嗎?【1分鐘檢測是否為「思覺失調症」】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一下事情,唸一些東西,就覺得疲倦。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7.我儘量不吐露自己的心聲。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10.我覺得對什麼事情,總是處理得不好。11.我不會表情生動地講話。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13.當你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會懷疑他們正在談論你嗎?14.你是不是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作為上,發覺背後藏有威脅或怪罪的味道?15.會不會聽到某些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呢?Q3: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思覺失調症發病的主因通認與腦中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源自於遺傳或體質,臨床發現,當多巴胺在大腦分泌增加時,極可能出現精神分裂相關的症狀。在面對壓力時,人體腦內的多巴胺自動會生產較多,正常人的多巴胺系統對此會進一步調節,使得多巴胺不再分泌下去,而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卻無法適度調節,使得多巴胺不斷釋出,進而引發不正常的幻覺、幻聽等官能性的異變現象。(>>看更多思覺失調資訊)Q4: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用藥穩定是治療的另一關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患者的病識感不如一般疾病,服藥順從性低,健保署的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病友服藥不規律,醫界研究也顯示,一旦中斷藥物,患者復發和再度住院的機率大增,相較之下,如果使用長效針劑,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提升整體療效。因此,如果患者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表示,「長效針劑是治療思覺失調很好的武器。」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說,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由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搭配長效針劑,可有效避免復發,讓年輕患者及早走回人生的正常軌道。而且早期介入也能提早做好對家長的衛教,包括認識疾病、連結外界資源等,有助降低家庭的負擔和焦慮。Q5: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再加上社會的汙名化,家屬不願接受等因素,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而且確診後患者常不願定量定時服用口服藥物,也造成病情的復發、惡化與反覆住院。除了病識感欠佳,思覺失調症口服藥物的「肢體僵硬」、「手抖」、「動作緩慢」等副作用,或是部分藥物造成的「肥胖問題」,也常讓病友們偷偷藏藥,中斷用藥。(【病友故事】: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蔡長哲說,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精神病發病到初次接受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治療效果愈差,且治療到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治療後更會留下較多殘餘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國外的經驗也顯示,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可阻止三至四成的個案發展成精神病。Q6: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衛福部已把推動長效針劑列為精神醫療照護政策的重點,健保署今年1月編列精神科長效針劑專款預算 27.64 億元,包括醫院總額 26.64 億元、西醫基層1億元,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及施打長效針劑。(【獨家】: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規劃長效針劑專款)長效針劑是什麼?長效針劑(Long-acting injectable, LAI)是可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抗精神病藥物,採肌肉注射,間隔時間可分為2週、4週或12週注射一次,患者不需每天服用藥物。長效針劑為用於治療思覺失調之抗精神病藥物,可協助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Infogram111年上半年長效針劑各區申報藥費及申報量Infogram截至6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8億800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長周煌智認為,主要受到疫情影響,目前每個月使用量成長20%到30%,推估明年會持續增加。他說,長效針劑在臨床上確實改善了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他分享曾看見一位患者苦於病情反覆發作,換成長效針劑後,患者在家中自言自語的頻率變少,到機構學習的配合度也提高,家人們對於這樣的改變相當有感。台北馬偕醫院是今年申報使用長效針劑第二名的醫療院所。方俊凱說,院方於2008年已有第一代針劑治療,加上病情穩定的患者擔心在公眾場所服藥遭人側目,也會選擇只需一到兩個月回診治療的長效針劑,所以針劑的用量一直都相當高,不過,前提是會先做到醫病共享決策,清楚告訴患者用藥的模式、副作用,雙方再一起討論用藥方針。他強調,「尊重病人的主權」要讓患者理解疾病,治療是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出發,同時,醫院在2019年推行醫病共享決策並電子化,上頭提供病患勾選在意哪些治療、擔心的副作用等量表,患者或家屬只要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就能帶回家慢慢閱讀及評估,回診後再由醫師解說細節,充分討論後才會展開治療。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Q7: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社區資源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2021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6000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71所心衛中心,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法律資源我國現有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長照2.0⋯⋯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國家法制。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政府長照資源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Q8: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Q9: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查查我家附近有服務據點嗎?】Q10: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大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台社心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了解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供哪些資源)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延伸閱讀▶【病友照護故事】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治療利器!長效針劑專款使用少 醫界提3重點
健保署今年一月宣布編列廿七億元長效針劑獨立預算專款,鼓勵臨床醫師對思覺失調患者優先使用長效針劑,截至六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八億八百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表示,長效針劑藥價較高,一針藥費近萬元,在健保對藥費的高度管控下,長效針劑申報易被核刪,精神醫療處置費超過共識標準時也會被加強審查,因此醫師寧願不用長效針劑,以免影響績效和醫院盈餘。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蔡長哲也分析認為,醫療端「過去申請健保時有太多不好的經驗」,即使健保署公布了廿七億元專款,但醫界疑慮仍深,多數醫師心存觀望。醫院管理也是長效針劑使用的阻力。蔡長哲說,多數綜合型醫院對處方箋藥物的管制很多,長效針劑的費用動輒七、八千元,遠高於口服藥物,也造成部分醫院管理層認為使用口服藥就好,並不鼓勵精神科醫師用長效針劑,這都需要衛福部向醫院管理者加強宣導說明。健保統計資料顯示,上半年度精神科長效針劑申報藥費,診所占比僅為百分之一,總使用人數有三萬七四五人,僅有九○九人在診所接受治療。蔡長哲解釋,稅負申報是另一個關鍵,基層院所申報所得稅時,長效針劑只有八成的藥費可以提列為成本,另外二成被財稅單位列為醫師收入,視為個人所得計稅,也造成基層醫師卻步。他強調,過去C肝藥物也曾有相同限制,但前幾年已取消,醫學會呼籲財政部能比照C肝放寬對基層精神醫師的限制,就連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說,衛福部曾發文至財政部,希望能夠比照C肝藥物減輕診所負擔,不過,財政部則認為不宜針對成本較高項目,制訂不同費用率,他感嘆,「政府是一體的,想要彌補社會安全網缺口,各部會必須齊心協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社區支持 照顧者減壓面對醫界的抱怨,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坦言,長效針劑在許多國家的使用率已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但二○一九年的健保資料顯示,台灣使用比率僅百分之十四點六。心健司已與健保署會商,將再進一步與醫界溝通,並與醫學會合作加強宣導,希望增強醫師使用長效針劑的信心。蔡長哲認為,只要相關難題能夠解決,醫界絕對支持使用長效針劑。他分析,健保署每投資一元於長效針劑,即可減少思覺失調患者二點四元的住院支出,對整體醫療體資源有很大助益。醫界臨床使用經驗也證實長效針劑效益,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而長效針劑在體內的波動性較低,可以維持患者長時間的穩定,這是長效針劑最大的意義。他舉例說,以前他在國軍桃園總醫院收治一位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的女性患者,為她看診18年,但2017年他轉調至至三總北投分院後,這位病人找不到他持續看診,病情變得極不穩定,總是懷疑別人要對她性騷擾而吵鬧不休,以致反覆住院,與家人的關係也很緊張。直到三年前這位病患再度住院,出院後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公衛護士的訪視和協助,重新回到楊斯年的門診,隨即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病情明顯改善,迄今已一年多不曾發病住院,日常生活也可以正常的出門買菜、運動,融入社區,家人給藥和照顧的壓力更大大減輕,整個家庭重見陽光。【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照護不孤單!3個管道成為照護者的一大助力
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二○二一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六千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七十一所心衛中心,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認為,心衛中心加上PAC,是對出院病人照護的延伸,而且病患出院後的第三至六個月是再住院、出現自傷和暴力行為風險最高的時期,若能從社區端加強照護,對臨床醫療是很大助力。社區資源投入照護,也能讓家屬獲得喘息。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觀察發現,思覺失調患者家屬普遍會感到無助、沮喪,甚至羞恥,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想把生病的家人藏起來,還有人會自我孤立,斷絕與外界的社交,身心俱疲,非常需要社區支持系統就近幫家屬一把。【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諶立中也說,思覺失調患者的照顧責任多半在家屬身上,非常沈重,政府資源的協助格外重要,必須布建社區的長期支援系統,給家屬強大的支持,更衍伸到未來的長照。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另外,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呂淑貞說,精神病人和家屬都會老去,從長遠來看,應讓70%的患者回歸社區,而非長期隔離在醫護機構,現在有了長照和精神醫療的跨部門合作平台,就能對精障個案提供長照服務,也可提供家屬輔導諮商和照顧課程。【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9-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完善精神醫療,尚缺什麼?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探討精神醫學的難題」。一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情緒激動想要自殺急需住院的個案,與年輕醫師探討精神醫學如何幫忙這種病人的緊急措施,我們也邀請到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討論「失智老人的住院及其家屬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完善精神醫學尚缺什麼?」。希望這些探討可以幫忙社會大眾以及其他臨床科醫師更了解精神醫學的工作性質及其重要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強制住院與否?精神科醫師的兩難】【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照顧者累了嗎?或是不孝?談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住院時家屬的為難】身體疾病的醫療力求醫療技術的進步且貴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機轉的明確掌握進行所謂「精準醫療」以達到完善身體醫療的境界。然而精神醫療因為「精神」涵蓋「腦-精神功能」、「心理功能」與「自我功能」三個面向的病理機轉。精神病理現象都是歷經人生的辛酸歲月,糾纏著腦功能的變化、心理調適機轉的困擾與一個人自我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萎縮退化。因此如果有所謂精準的精神醫療,那麼一定要包括四個重要的元素:其一、是病人是歷經了多少人生的辛酸歲月;其二、是腦功能發生了什麼樣的病理機轉;其三、是心理調適機轉展露怎麼樣的病理糾纏、其四、是病人一個人自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有怎麼樣的病理性變化。這四個面向的複雜元素要化約為一個精準的醫療技術來處置,可能在目前的腦科學時代仍然是無法達到的要求,更不用說建基於傳統上心理學的病理理論,來解釋精神病理,那就更是緣木求魚了。「精神」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人生命的外在表徵」。一個人沒有了生命就沒有了他的精神表徵。「精神」的運作有四種功能,包含了「情緒功能」、「行為功能」、「認知功能」與「維持生命運作的生理驅動功能」。一個人藉由精神的四個面向功能,使他和生活的環境,藉由腦神經生物學的機轉,建立了人與環境的內在(神經細胞連接網路)與外在(人生經驗的記憶)連結。正向調適功能的神經細連結,可以催化腦與腦功能的正向發展,也就是提升精神功能的健壯度。精神生活的困擾或者精神疾病的發生都根植於人生歷程中複雜、糾纏不清的「精神發展」的病理機轉之中。這種種左右精神發展的病理機轉,除了腦-神經細胞與其連結網路的天生體質脆弱因素(nature)外,其生活環境因素包括了人生歷程的培育(nurture)因素,也包括了生活環境裡面的社會文化價值觀(culture)因素,另外也包括了人生歷程中未能成功跨越人生各個發展階段的種種發展事功(如求學、父母關係、親密關係、婚姻、工作安排等的發展事功⋯)的因當有精神疾病發生時,要能有完善的精神醫療,就要考慮精神發展過程中導致精神疾病發生的精神病理發展機轉,是否有完整掌握與又有良好處置。就當前台灣精神醫療的現況來看,尤其健保制度之下,全國已有普及的精神醫療,而且有完整的精神科專科醫師養成過程而培育成熟的精神科醫師,在基層、也在醫院裡面,執行有世界水準的「精神」醫療:包括精神科藥物治療、順應腦—精神功能狀態的心理功能調適的會談治療(不是一般根據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心理治療),以及個人自我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相關治療。有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病人,因於對自己疾病認識障礙(不了解自己有病、缺乏病識感),或基於台灣社會文化背景,在人人心理上對精神疾病的烙印或羞恥感,造成就診精神科門診或精神科住院的障礙,抗拒精神科的診治或住院治療,因而造成個人精神功能嚴重障礙,無法正常的在社會中生活,其精神困擾的症狀,也無法改善。更會因為精神生活的困擾,干擾整個家庭的生活,甚至於發生干擾社會安寧的司法事件。45年前我在美國的社區精神醫療體系接受臨床訓練服務時,不時要治療因為嚴重疾病而發生病識感缺失的病人。在美國社區精神醫療體系中,可以在精神科的急診處,就依醫療法律的規定,在違背病人的意願下(保護家人、社會與病人的安全),可以填具文件,請病人住院接受精神狀態的檢查與緊急性的醫療處置。病人也都知道他有申訴的權利,可以在上班日隨時向醫院的院長室提出申訴他不願意接受住院處置的請求,病人也都知道在住院後一個禮拜內,就可以在他公設律師陪同下,到法院去訴請法官做判決,當庭他知道,法官的判定結果,是必須要接受住院的治療或者他就可以立刻離開醫院回家。不論法官的判決結論是如何,精神科醫師和病人都是站在同一陣線上,共同合作地為他的人權或為他的精神疾病治療而一起努力。反觀,台灣精神醫療在有關精神醫療的司法層面或有關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烙印方面,主責治療的精神科醫師或醫院和病人、社會往往會處在互不相識的對方,甚至是相互敵對的觀點,站在雙方互相不協調的立場,因而長期以來不時地出現,病人明明需要精神醫療,但是因為社會文化的因素或者我們的精神醫療司法服務系統的體制缺失,使病人無法及時接受所需要的足夠恰當精神醫療,而造成精神病人引起的社會干擾事件。因此,台灣要有完善的精神醫療,尚有三項重大缺失需要補足,若未能有效補足這三個缺失,那麼台灣精神醫療的完善性,仍是落空:其一、必須要建立順暢的精神醫療的相關司法服務系統,修改精神衛生法中僵化條文,這些僵化的條文,美其名是為了保護病人的人權,卻使精神醫療的強制住院治療變成是病人及醫師(或醫院)難以面對的難題與困境,進而傷害病人與民眾的人權。此外,台灣社會一般民眾均對日常生活中的司法運作過於陌生,而視司法為畏途,一般民眾需要充分的認識司法,熟悉並接受法院在日常生活中的運作與功能,如此人權保障才完整,而且精神醫療與司法服務,只要病人的病情需要均能隨手可得。其二、必須有效化解精神疾病是因於心理困擾而造成疾病的不恰當病因觀念。這種太簡化,不具腦科學基礎且不恰當的病因觀念會造成社會上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烙印,阻礙精神疾病病人就醫的順暢性,強化了病人缺乏需要精神醫療的病識感,也會強化一般社會上排斥精神醫療的態度。在台灣精神衛生法中所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事實上,應該更正為「社區精神衛生中心」才恰當)」的工作,未來必須要能強化社區民眾與精神醫療行政系統工作人員的腦科學與腦發展知識,也要灌注社會大眾,人從小到大,一個人「精神」源自於頭腦和「精神發展」過程的知識,要能暸解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腦結構與功能」的發展和「養育、培育」環境的緊密互動,使父母與學校老師能掌握孩子們成長過程腦功能的特性並給予適當的教養與教育。另外,精神衛生法中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要能夠廣為敎導社區大衆,如何認識腦-精神功能,應對現實生活困難時候的「腦力不足」狀況,而能即時且早期接受必要的精神醫療。 其三、至於生活在社區中的慢性嚴重精神疾病病人,往往因為不服藥而造成社會干擾事件,這不是所謂台灣「社會安全網」就能過避免干擾事件的發生。有必要強化精神衛生法中「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人員,平常就能夠過和病人及其家人和鄰居們有所認識與互動,有效評估其精神疾病的常識和精神疾病治療的態度,並能以病人及家人的文化、家庭生活特性,調整精神醫療的介入過程,發揮有效的精神醫療,才能使精神醫療達到完善的地步。
-
2022-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里長帶隊打疫苗 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攝取蛋白質 也助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兩年多,COVID-19病毒將與人類長久共存,面對後疫情時代,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民眾今後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攻擊,提升免疫力,重視衛生習慣。政府、醫療院所、企業與民間團體更要合作建立社會安全網,例如由里長主動協助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甚至集體帶往接種站,都是抗疫路上最美好的風景。多攝取蛋白質 增加免疫力「新冠疫情也是再一次的人類浩劫。」林恒毅說,新冠疫情讓人回想起1918年歐洲發生的流感疫情,那是人類第一次面對流感大爆發,造成三千多萬人死亡。相較於20世紀初期,幸運的是人們已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與防疫措施,以台灣來說,從口罩到疫苗等防疫政策,各級醫療院所的治療與照護準則,都逐步引導全民建構起對抗新世代病毒的能力。林恒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在生活中民眾仍應保持警戒,保護自己不被攻擊。病毒侵襲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口、鼻則是「入口」,因此最簡單也最有效阻絕病毒的方式就是把口罩戴好,更要勤洗手,以免雙手成為傳播病毒的媒介,在公共場所和群聚地點也要隨時注意防護。要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首先應提升自身免疫力。林恒毅說,民眾日常飲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等抗體的形成,同時配合適當運動,能有效增加免疫力。在家就醫 視訊門診成常態後疫時代的醫療環境也隨之改變。林恒毅表示,Omicron病毒襲台之初,一度造成醫療量能吃緊,但隨著衛福部推出視訊看診,就診秩序快速恢復,如今視訊門診已成常態,民眾可以從容的在家就醫,大大降低醫病雙方的負擔,也紓解疫情管控的壓力。林恒毅認為,智慧醫療絕對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各種社群媒體與線上工具的普及,遠距醫療將更輕鬆方便。國家防疫與醫療政策上,也會進行法規鬆綁以及規畫更多元的遠距門診模式,方便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族群就醫,民眾也要學著適應新形態的數位就醫模式,年輕世代更應協助不善使用3C的年長者。兩年多的疫情戰役中,林恒毅說,最可貴的是部分非都會地區出現了強大的社區力量,例如新北市由里長發動,協助不會使用網路的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線上門診或集體帶到指定地點注射等,讓年長或經濟條件落後的民眾也能跟上科技醫療的腳步。結合公益力量 醫療無死角林恒毅呼籲,台灣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互助模式,除了鄰里、社區之外,更要結合醫院、企業和公益組織的力量。例如新店耕莘醫院設有健康促進中心,醫護人員定期前往烏來山區為居民提供衛教與醫療服務,且因為有獅子會捐助的巡迴醫療車,更方便醫院前進偏鄉,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台灣偏鄉很多,只要各家中型以上醫院認養一處偏鄉,再加上企業與公益團體的投入,建構起完善的互助模式,偏鄉醫療就不會有死角。」林恒毅強調,這是每個醫院的責任,要去思考哪些是政府做不到的,且只要醫院肯去協助補足,一定也會有民間的資源進來一起奉獻,建構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讓全民防疫的路能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專家小叮嚀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症之首。判斷肺癌最大的困難在於初期症狀沒有專一性,發現時常已是肺癌晚期。常見的咳嗽、咳痰、咳血和胸悶都有可能是肺癌,當這些呼吸道問題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生時,就要高度警覺。新冠疫情期間,肺部疾病受到國人更多關注,繼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乳癌免費篩檢後,國健署今年7月起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大高危險族群:有家族病史、重度吸菸者,提供二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篩檢,期盼能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建議符合資格者應盡快篩檢,即使不完全符合者,平時也應提高警覺,必要時自費進行篩檢。
-
2022-08-07 焦點.長期照護
老虐暴增3/搶救老虐不能等 照顧、財務、醫療多管齊下
衛福部統計,老人受暴類型以精神虐待和肢體暴力為大宗,其他還有經濟剝削、財務侵占或詐取、及少數性侵害等情形。專家表示,且老人虐待涉及管教、財務及長照等不同面向,需結合個人、社區、政府的力量及措施,形成大型社會安全網,讓老虐案件不漏接。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王祖琪指出,長照2.0讓長者到住家附近的社區長照據點接受服務,如今服務量上升,但服務需要付費,但許多長者不希望花錢,可是居服員協助老人家換衣服、盥洗,子女等照顧者可以喘息一下,甚至是外出喝一下咖啡、吃個漢堡紓壓一下再回來,降低照顧壓力。王祖琪說,推動長照多年,許多老人家仍不願意使用長照服務,她自己就無法說服父母使用,高齡90歲的爸爸說,請人到家裡打掃,他就不能自在穿著內褲在家活動,但媽媽也高齡80多歲,一般家務、打掃幾乎做不動了,相信很多家庭遇到同樣問題,現在須把「界限打破」,讓民眾多利用長照服務。避免經濟剝削造成的老人虐待,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建議,可以倡議長者財務交由專業第三方管理,如金管會推動信託服務等,降低長者因財務引發虐待。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降低財產分配引發老虐問題,應提醒長者不要太早「把財產分出去」,並建立財產不必然一定要分給子女的觀念。另一方面,其他家庭或家族成員,如果發現家族中老人家被其他子女、親戚經濟勒索、控制時,不要冷眼旁觀,大家應擬定安全計畫加以保護,甚至勇於通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法醫病理科主任尹莘玲說,政府對於老虐務必廣為宣導及推廣,借重社區資源,結合醫政、民政、社政、社福、安養、長照等建立成人保護中心,最後形成大型社會安全網,讓老虐案件不漏接。張秀鴛說,衛福部也將研擬簡單衛教宣傳,首先要受虐長者告訴自己,「受到虐待,這不是我的錯」,不需要自責;第二要教導孩子尊重長輩;最後是發生虐待事件後不能忽視,家人、鄰居、親友應速透過113保護專線,若案件緊急必須立即終止暴力,也可向警方通報,只要有清楚的人、事、時、地、物,即使是匿名通報,社福人員都會受理。
-
2022-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後一場衛福部務會議 陳時中: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上午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請辭,目前行政院正審理辭呈,但未核准辭呈前,陳時中仍為衛福部長,並於今天下午主持最後一場部務會議。陳時中說,今天是最後一次主持部務會議,上任以來5年5個月又多幾天,時間非常長,任內獲得大家的幫助,完成許多事情,現在是換跑道的時候,當然離開會有不捨,但老話一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希望透過不斷的轉換跑道,讓自己更精進。陳時中細數任內政績,如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長照2.0、社會安全網、疫情等。陳時中說,遞出辭呈後,隨時都會走人,把握最後機會與大家相處,未來可能有機會以地方政府角色來和衛福部合作與尋求幫忙,且「他一定會和各位充分合作」,這時引來與會官員的笑聲,希望大家都高高興興。至於,部長接任人選是否就是坐在一旁的政次薛瑞元?陳時中說,這部分為行政院長的權責,應由院長來宣布,衛福部就是尊重。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時程,仍為外界關切議題,陳時中說,健保署長李伯璋對部分負擔調整帶有十分強烈的使命感,部分負擔確實非常努力討論出的一個方向,但5月15日實施時,疫情確診人數多,防疫十分緊急,為避免加重民眾負擔而延宕, 相信以李署長的使命感,部分負擔一定會做,但他已遞出辭呈是待離之人,不適合在這裡對政策三道四,大家一起努力過,這是衛福部基本態度,相信新任部長及李署長會把它做好。而任內覺得沒做好的地方?陳時中說,他希望社家署朝向改制方向,期待下一部長繼續努力,因社會署體制內對於兒童健康的保護還做得不多,雖然進行少子化、優化兒童醫療等措施,但進步不多、成效仍低,應該讓社家署的專責性更強,保障兒童健康。一旦陳時中辭呈核准後,將立即投入台北市長選戰,立委吳思瑤也於臉書PO出陳時中競選團隊發言人為立委莊瑞雄、林楚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