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港星徐少強食道癌逝!醫曝「1危險因子」易癌前病變,沒在減重卻變輕也要留意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是什麼?從症狀、治療到照護,10大QA告訴你

聽健康

00:00/00:00
「為什麼是我?」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初確診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哭著問姊姊,現實生活中,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如應思聰,因為病識感不佳,拖延就醫,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到底思覺失調是什麼樣的疾病?症狀有哪些?照顧者可以到哪裡尋求幫助?

「兒子平常都很定時吃藥,但最近怪怪的,藥愛吃不吃,提醒他還會發脾氣,我該怎麼做才好?」

「確診到現在兩年,怕同事看見我吃藥問東問西,又擔心老闆發現,但不按時吃藥又會有症狀,讓我生活壓力好大...」

「老公的病情時好時壞,照顧起來好疲憊,但也不敢不理他,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忙我?」

Q1: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著明顯的脫節,以幻聽最為常見。台灣目前約有14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認識更多思覺失調症

Q2: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

思覺失調的常見症狀如下:

幻覺

• 幻聽

• 妄想

• 胡言亂語

• 言語片段

• 疏離人群

當親友或自己出現疑似思覺失調症狀時,有什麼方式可進一步評估呢?民眾可利用「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自我檢測。

回答以下15個問題,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我的大腦生病了嗎?【1分鐘檢測是否為「思覺失調症」】

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

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

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

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一下事情,唸一些東西,就覺得疲倦。

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

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

7.我儘量不吐露自己的心聲。

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

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

10.我覺得對什麼事情,總是處理得不好。

11.我不會表情生動地講話。

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

13.當你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會懷疑他們正在談論你嗎?

14.你是不是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作為上,發覺背後藏有威脅或怪罪的味道?

15.會不會聽到某些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呢?

Q3: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

思覺失調症發病的主因通認與腦中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源自於遺傳或體質,臨床發現,當多巴胺在大腦分泌增加時,極可能出現精神分裂相關的症狀。

在面對壓力時,人體腦內的多巴胺自動會生產較多,正常人的多巴胺系統對此會進一步調節,使得多巴胺不再分泌下去,而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卻無法適度調節,使得多巴胺不斷釋出,進而引發不正常的幻覺、幻聽等官能性的異變現象。(>>看更多思覺失調資訊

Q4: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

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

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圖片來源/freepik
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圖片來源/freepik

用藥穩定是治療的另一關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患者的病識感不如一般疾病,服藥順從性低,健保署的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病友服藥不規律,醫界研究也顯示,一旦中斷藥物,患者復發和再度住院的機率大增,相較之下,如果使用長效針劑,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提升整體療效。因此,如果患者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表示,「長效針劑是治療思覺失調很好的武器。」

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說,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由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搭配長效針劑,可有效避免復發,讓年輕患者及早走回人生的正常軌道。而且早期介入也能提早做好對家長的衛教,包括認識疾病、連結外界資源等,有助降低家庭的負擔和焦慮。

Q5: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

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再加上社會的汙名化,家屬不願接受等因素,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而且確診後患者常不願定量定時服用口服藥物,也造成病情的復發、惡化與反覆住院。

除了病識感欠佳,思覺失調症口服藥物的「肢體僵硬」、「手抖」、「動作緩慢」等副作用,或是部分藥物造成的「肥胖問題」,也常讓病友們偷偷藏藥,中斷用藥。(【病友故事】: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

蔡長哲說,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精神病發病到初次接受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治療效果愈差,且治療到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治療後更會留下較多殘餘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國外的經驗也顯示,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可阻止三至四成的個案發展成精神病。

Q6: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

衛福部已把推動長效針劑列為精神醫療照護政策的重點,健保署今年1月編列精神科長效針劑專款預算 27.64 億元,包括醫院總額 26.64 億元、西醫基層1億元,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及施打長效針劑。(【獨家】: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規劃長效針劑專款

長效針劑是什麼?長效針劑(Long-acting injectable, LAI)是可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抗精神病藥物,採肌肉注射,間隔時間可分為2週、4週或12週注射一次,患者不需每天服用藥物

截至6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8億800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長周煌智認為,主要受到疫情影響,目前每個月使用量成長20%到30%,推估明年會持續增加。他說,長效針劑在臨床上確實改善了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他分享曾看見一位患者苦於病情反覆發作,換成長效針劑後,患者在家中自言自語的頻率變少,到機構學習的配合度也提高,家人們對於這樣的改變相當有感。

台北馬偕醫院是今年申報使用長效針劑第二名的醫療院所。方俊凱說,院方於2008年已有第一代針劑治療,加上病情穩定的患者擔心在公眾場所服藥遭人側目,也會選擇只需一到兩個月回診治療的長效針劑,所以針劑的用量一直都相當高,不過,前提是會先做到醫病共享決策,清楚告訴患者用藥的模式、副作用,雙方再一起討論用藥方針。

他強調,「尊重病人的主權」要讓患者理解疾病,治療是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出發,同時,醫院在2019年推行醫病共享決策並電子化,上頭提供病患勾選在意哪些治療、擔心的副作用等量表,患者或家屬只要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就能帶回家慢慢閱讀及評估,回診後再由醫師解說細節,充分討論後才會展開治療。

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

Q7: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

●社區資源

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2021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6000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

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71所心衛中心,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

●法律資源

我國現有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長照2.0⋯⋯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國家法制。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政府長照資源

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

Q8: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

「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

Q9: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

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

>>【查查我家附近有服務據點嗎?】

Q10: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大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

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台社心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了解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供哪些資源

社區照護資源協助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圖為第六屆自立生活營隊,志工關主帶領青年玩大地遊戲。圖片來源/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供
社區照護資源協助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圖為第六屆自立生活營隊,志工關主帶領青年玩大地遊戲。圖片來源/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供

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

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

延伸閱讀

【病友照護故事】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

【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

【思覺失調怎麼伴2】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

【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

【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心理治療 思覺失調症 長效針劑 服用藥物 衛福部 照顧者支持系統 照顧者 長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