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社會參與
共找到
92
筆 文章
-
-
2023-09-28 活動.精彩回顧
「如何面對100歲的人生?」 超高齡社會跨世代需求痛點調查發布 南山人壽提出三大因應對策
台灣即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長期照顧需求人數也將突破100萬人。長壽衍生出新的社會問題,衝擊每一個世代,南山人壽作為長照險領導品牌,洞察國人對老年的健康/生活/財務需求和擔憂,於27日發布「超高齡社會跨世代需求痛點調查報告」,並攜手工研院借鏡國際跨世代共好經驗,提出超高齡社會解方,幫助國人迎戰2026,活出健康精彩的100歲人生。 南山人壽長年關注高齡議題,積極推廣國人長照保障及健康老觀念,致力開發多元的長照保險商品滿足國人所需,並透過「健康守護圈」打造一站式的健康樂活地圖。為了深入了解各年齡層想法,今年發起「超高齡社會跨世代需求痛點調查」,透過大規模保戶問卷活動,洞察年輕世代、三明治族群、樂齡族群,面對老年的健康、生活、財務三大面向痛點。健康調查發現民眾面對超高齡社會之平均信心分數僅6.3分(滿分10分),其中又以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最沒信心;近90%民眾擔心健康問題會影響老年生活品質;進一步觀察國人擔心的健康風險,高達54%民眾擔憂老年失智症發生。生活調查發現46%民眾具有照護經驗,其中,高達34%的年輕世代已有照護經驗,樂齡族群則超過60%;照護時間超過6年的樂齡族有29%、三明治族16%、年輕族群也有10%;此外,所有老年生活品質服務需求當中,民眾最重視的服務依序為樂活運動、生活照護、飲食營養,其中樂齡族群重視樂活運動服務比率更是高達73%。 財務調查發現逾20%民眾認為需具備超過1,000萬元的準備金才足以因應老年長照需求,甚至有7%民眾表示2,000萬元也不足夠;至於老年生活準備金,則有高達37%的民眾認為要具備1,000萬元以上,才能度過理想的退休生活。即使如此,調查卻發現仍有33%民眾尚未展開財務規劃,年輕世代有逾50%尚未做財務準備。呼應這份調查發現,南山人壽也提出三大對策,從保險本業出發,推出完整商品、擴大健康守護圈的服務、並借鏡國際經驗,協助國人活出健康精彩的100歲人生。對策一:針對「長壽」、「疾病」、「長照」三大風險,選擇因應對策針對「長壽風險」,建議可投保年金險、退休還本型商品,規劃更全面的財務保障;隨著老年生理機能退化及免疫功能衰退,且多數新式療法需自費,「疾病風險」升高,建議針對老年好發的疾病,選擇精選傷病保險及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補足疾病保障;因應「長照風險」則建議民眾透過長照保障轉嫁風險,享受更優雅的照顧品質。對策二:擴大健康守護圈服務範疇,滿足跨世代服務需求南山人壽作為最健康的保險公司,自2020年成立「健康守護圈」,迄今已攜手超過50家大健康產業的合作夥伴,提供保戶在四大健康歷程所需之服務。今年,南山人壽進一步推出全新「健康樂活地圖」主題服務,從疾病照顧、生活支持、健康樂活三面向,建立12個服務專區,幫助民眾從容面對老年生活,提升健康意識、保持社會參與,也協助分擔照顧者壓力。對策三:借鏡國際經驗,服務設計導入國外先進技術為提供客戶更多元的服務體驗,南山人壽親赴日本,借鏡長壽大國的經驗,了解包括失智症從健康期就要開始預防、照護科技提升長照效率、銀髮族社會參與、外溢保單結合健康服務等專業知識,打造更完整的健康守護圈。💡南山健康守護圈「超高齡社會跨世代需求痛點調查報告」
-
2023-09-21 失智.長期照護
南山「以人為本」價值 啟動社會公益「善循環」
「那時候,我是一個人推兩個輪椅在醫院…」2021年底,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耗時一年多所製作的《有你相伴的旅程》紀錄片中,60歲的主角岳朝霖在一夕間陷入母親、繼父雙雙失智的困境,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照護壓力時,一度手足無措。可想而知,當時的他,不只需要穩定的工作、穩定的經濟來源,也亟需照顧資源以及幫手,才不會影響獨自照顧兩老的生活。認真、負責的他,當時就在南山人壽擔任保險業務員,因為有職場夥伴的支持,有時就直接帶著失智母親到辦公室,請同事們幫忙照看著,辛苦地撐了好一段日子,直到接觸到該基金會,上了相關失智照護相關課程,才逐漸找到方向,開始懂得運用一些資源,也終於讓那時幾乎身心俱疲的岳朝霖,漸漸安定下來。失智友善行動 為社會投注正向力量「保險本質上,其實是公益服務業。」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指出,全球都面臨著高齡化、少子化的衝擊,保險業不僅提供國人風險保障,更肩負「公益服務」的使命。因此,也早在2014年,便開始推廣長照關懷理念,呼籲社會大眾關注高齡化社會之下,伴隨而來的失智照護困境,透過一系列的失智友善行動方案,期待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並投入失智、長照關懷行列,為社會盡一份力。「失智,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受高昂的醫療費用和照護成本衝擊的,是整個社會!」南山人壽總經理范文偉也分享,自己過去曾陪伴失智親人走到人生終點,因此,對於失智症患者在逐漸失能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驚恐情緒,以及照護者的煎熬、無助,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同理。在南山人壽六十周年的時刻,南山人壽落實「以人為本」核心價值,響應政府「2025打造失智友善台灣」政策,透過舉辦多項社會參與、永續活動,持續深耕失智症相關識能的提升行動。長照、失智服務需求 迫切性大增事實上,台灣民眾對長照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根據衛生福利部推估,台灣使用長照服務的人數,每年成長2至5萬人,從2021到2024年,有長照需求的人口數,也將從32萬人增加到41萬人。而在金管會日前公布長期照顧保險投保概況統計資料則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台2300萬人口中,長期照顧保險有效契約僅96.3萬件,占全國人口之投保率為4.08%,相當於每25人僅1人有長照險。這樣的長照險滲透率,不只政府感到憂心,保險業普遍也開始認知到,推廣相關保障風險觀念、讓大眾認識相關疾病的使命,迫在眉睫。南山人壽團隊在協助民眾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檢視,並執行保險規畫時也早有發現,雖然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許多民眾對長照、失智症相關知識所知不多。因此開始積極行動,從企業本身做起,逐步引領內外勤員工認識失智症,並鼓勵員工受訓完成失智友善天使認證、投入社區服務,隨著專業識能的提升,加上溫暖的陪伴、傾聽,對於保戶、失智家庭的守護,也會更到位。從2023年初開始,有超過兩萬三千名內勤員工、外勤業務員陸續完成「失智友善天使課程」認證培訓,全台109間的通訊處獲得「失智友善組織」認證,有效串連失智友善力量與各項資源,更引起廣大迴響,並啟動更多正向循環。期待追求永續發展,真正落實社會公益尹崇堯分享道,南山人壽長期致力於推動企業永續經營,以「用心付出,行動守護」(H.E.A.R.T.)為永續策略主軸,從「健康促進(Health)、地球守護(Earth)、關懷行動(Action for Good)、信賴承諾(Reliability)、人才賦能(Talent)」出發,擴大社會影響力,在追求企業穩健經營成長之際,也重視環境、社會永續發展,未來,南山人壽將不只持續關懷失智相關議題,也將持續了解社會各角落的需要,真正落實社會公益。延伸閱讀●南山人壽黃金60幸福指南 培訓逾2.3萬失智友善天使建構失智友善防護網●Action for Good!南山失智友善天使親手包裝關懷禮 傳遞真實溫度
-
2023-09-19 失智.大腦健康
久坐不只傷身!最新研究:每天坐這麼多小時可能增失智症風險
很多人都知道久坐對身體危害大,不過一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新研究表明,若是6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花10小時以上的時間從事久坐行為,例如坐著看電視或開車,患失智症的風險可能會增加。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約五萬名60歲以上成年人的數據,這些成年人佩戴用於測量運動的腕戴設備,並且為期一周、每天24小時測量他們的運動情況。研究人員指出,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未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分析設備收集的數據集,並根據不同的身體活動強度對行為進行分類。由於使用人工智能係統,研究人員可以區分不同類型的活動和睡眠,從而客觀地衡量每個人從事不同類型的久坐行為時間。接著,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者進行平均6年的隨訪,以確認他們在後續是否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在分析數據時,研究人員發現每天久坐約10小時的人患失智症的風險更高。然而,研究人員也提醒根據該項研究,無法確定久坐是否真的會導致失智症,他們建議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這種聯繫的確切性質。什麼是失智症?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的資料,失智症是一個總稱,指的是由大腦異常變化引起的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包括一個人思考和記憶事物的能力下降,嚴重程度足以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也會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佔所有病例的60%至80%,血管性失智症則是第二常見的類型。需要注意的是,失智症常被錯誤稱為「衰老」或「老年性失智症」,這反映了以往普遍但不正確的觀念,認為嚴重的智力衰退是老化的正常部分。運動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嗎?科學家Shara Cohen博士告訴表示《healthline》,久坐行為可能會通過多種相互關聯的機制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Cohen指出,久坐會減少體力活動,從而導致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所有這些都是已知的失智症風險因素。此外,缺乏身體活動可能會損害血管健康,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液並增加患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Cohen補充解釋,久坐行為與較低的認知刺激和社交參與有關,而這兩者都是維持大腦健康所必需的因素。整體來說,久坐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促進各種心血管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途徑,同時限制認知和社會參與,從而導致失智症的發生。【資料來源】.Large amounts of sedentary time linked with higher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adults.Sitting More Than 10 Hours a Day May Raise Your Risk of Dementia, Study Shows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學會5個小撇步 友善對待失智者
2022年底,台灣失智者人數已達32萬人,佔總人口的1.37%。預估未來20年內,每天將有近48人罹患失智症,相當於每30分鐘增加1名新的失智者。台灣作為全球第13個、亞洲第2個制定國家級失智症政策的國家,面對失智症海嘯,首要任務應為提升社會大眾的失智症識能,及落實整體社會皆友善的目標。失智友善不僅僅是一個善意的微笑或互動,更深層的涵義體現於不同公務體系的緊密合作,如政府、醫療機構、社區組織、教育機構,還有企業的串聯,以期待全民都能參與其中,為失智者和其家庭提供所需的支持。確保失智者、照顧者享有尊嚴、生活品質。除友善互動、公務體系和企業的合作,失智友善還包括幾個重要層面,如確保失智者、照顧者皆能享有尊嚴、安全、有品質的生活等,值得我們關注和投入。●尊重與包容理解與同理失智症,減少對失智者的歧視、污名化標籤。●提高生活品質提供適當的支持、服務,以滿足失智者身體、情感和社交需求,並在環境中感到自在與舒適。●減少照顧負擔失智友善的政策、社會環境有助於照顧者減輕心理和情感壓力,且能更有效地應對面臨的挑戰。●促進社會參與失智友善能夠促進失智者的社會參與,以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同時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症。●提升確診率提升失智症識能並進一步落實失智友善後,潛在的患者將會減少對就醫的恐懼、羞愧,並更有可能警覺身邊的家人和鄰居是否出現異常行為,進而協助他們尋求醫療幫助或轉介相關資源。面對失智者時,善用STE2P友善溝通。全國22縣市推動失智友善,並以「失智友善社區」為主軸,發展四大元素,分別為友善參與、友善居民、友善環境、友善組織,其目的為共創一個支持性、包容性、並且照顧失智者和照顧者需求的社區環境。在這樣的社區中,人們能夠彼此理解、尊重,同時提供適當的資源和服務。許多民眾面對失智者時常會感到不知所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表示,民眾並非不願意伸出援手,而是對失智症的了解不夠,因此產生排斥行為,應先對失智症有初步認識,並解開心中對於未知的恐慌,才能進一步關心失智者。當民眾遇見失智者時,可以善用STE2P小撇步友善溝通,以減緩失智者不安的情緒,同時達成幫助失智者的目的。失智友善需整合資源、邀各界共同參與。「願所有失智者都能找到一個既安全又能保有自尊心的歸處。」、「期待我們的周圍環境變得更加友善,以支持照顧者更好地照顧長輩。」、「希望透過不同場域向各個年齡層傳遞正確的失智症知識,同時結合社區鄰里的力量,建立社區網絡,讓社區成為失智者共同照顧的力量,減輕家庭承擔的照護壓力。」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失智症粉絲專頁,上述皆為專頁中失智症家庭的真實聲音,展現了他們對失智友善的期盼與渴望。失智友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及有效的資源整合。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醫療機構、志工和個人的協力合作,是促進更多友善和包容氛圍的關鍵,也是引領台灣走向失智友善共融的影響者。
-
2023-08-17 活動.精彩回顧
今牌人生特色影展 為失智長輩留回憶
嘉義縣老化比率位居全國第一,高齡易伴隨失智,為延緩嘉義縣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長輩認知衰弱並增進社會參與,由嘉義縣衛生局指導,大林慈濟失智共照中心承辦的嘉義縣112年失智共照中心暨失智據點聯合成果特色影展競賽活動,8月4日上午在嘉義縣衛生局舉辦,共有29個失智據點及3個共照中心,共32部影片參賽,透過拍攝影片寫實紀錄為失智長輩留下美好回憶。大林慈濟失智共照中心指出,失智症是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初期常發生記憶力衰退和健忘,也可能會個性改變或語言障礙等,造成人際互動困難。慈濟失智共照中心辦理「失智照護服務計畫」,整合失智共照中心及失智據點,輔導開發共照及據點不同的創意及創新,透過「共照中心暨失智據點聯合成果影展」競賽活動,希望藉此讓每個共照中心及據點皆能互相學習認識、欣賞不同共照及據點的特色及創意,藉此激發出更多的想法,利於共照及據點的運作技巧。嘉義縣衛生局表示,為提升嘉義縣各失智據點更多元的緩和失智認知專業課程,特別運用故宮文物,融合藝術文化與醫療專業跨域研發的認知牌卡,藉由失智據點個管師推廣於據點長輩,期望據點長者認知維持及改善,以達延緩失能失智的成效。又因各鄉鎮文化特色不一樣,每種文化特色皆有獨特性及豐富性,因此推動在地文化與創新發展及與長輩共同參與在地文化,發展獨創教材。嘉義縣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很感恩大林慈濟共照中心曹爸領導的團隊,不管有沒有得獎,相信大家在過程中都已學習到了今牌人生運用的方式與媒介,透過觀摩各據點不用的做法,以後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玩法,幫助老人家延緩失能、失智。大林慈濟失智共照中心主任曹汶龍以照顧失智長者多年的豐富經驗,鼓勵大家可以多運用智慧手機功能。他分享自己手機中有八萬多張照片、八千多部影片,隨手拍下活動照片、影片,透過剪輯幫長者、家屬留下美好生活記憶,也可以鼓勵長者們使用手機,彼此互動,還能隨時回顧,不怕記憶喪失。此次特色影展競賽活動邀請嘉義縣29個失智據點及慈濟、長庚、灣橋等3個失智共照中心的個案管理師或志工等報名參加,共有32部影片參賽,透過3至5分鐘短片,分享獨創在地教材融入據點課程的運用,或共照特色,現場邀請嘉義縣衛生局副局長林裕珍、竹山秀傳醫院共照暨遠距中心副主任紀盈如、嘉義縣鄉下人工作室導演呂炎坤等3位評審評選出優勝單位,參賽單位也彼此票選最佳人氣獎。活動中各參賽單位以動態影片、照片集錦等方式,呈現各自據點的特色及活動內容,各據點發揮創意,以今牌人生認知卡牌為創意起點,結合在地特色,帶領長輩製作國寶點心、玩尋寶遊戲、賓果連線、拼貼畫等,而透過欣賞不同參賽影片內容,參賽人員也用心學習觀摩其他據點的創意教材與課程的運用,現場氣氛熱絡,收穫滿滿。獎據點名單●優等獎︰水上義興(陽明)、朴子市(華皓健康促進協會)、竹崎灣橋(灣橋)、民雄福興(嘉基)、水上國姓(陽明)●佳作︰義竹鄉衛生所(長庚)、大埔衛生所、竹崎獅埜(灣橋)●人氣獎︰大林明和(慈濟)、太保北新(陽明)、六腳蘇厝(長庚)、梅山梅北(慈濟)●金馬獎︰梅山梅北(慈濟)
-
2023-06-14 醫療.泌尿腎臟
營養師示警,這些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不利腎健康!愛吃麵、愛吃湯竟也中
慢性腎臟病友常因疾病困擾而鬱鬱寡歡,全身提不起勁,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舉辦腎臟病友會,營養師曹長安提供「天然的尚好加工的不好」、「愛喝水不喝湯」及「多吃米食少吃麵食」等三大護腎口訣,幫助病友「健康飲食逆轉腎」;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盧鴻毅教授則分享「逆齡人生,老不休」的社區推動經驗,鼓勵腎臟病友要走入人群,透過社會參與,找尋自我價值。 腎臟病需早期治療 腎臟病友走入人群 腎臟內科主任蔡任弼醫師表示,腎臟病沒有那麼恐怖,全臺有約10分之1的民眾、約2百多萬人患有腎臟病,而透過門診可以幫助病人控制腎臟病,不要演變到需要洗腎的情況。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盧鴻毅教授則分享「逆齡人生,老不休」的社區推動經驗,鼓勵腎臟病友要走入人群,透過社會參與,找尋自我價值;而家屬也要適時捉住「喘息」機會,照顧家中的腎臟病人,也要善待自己。有快樂的照顧者,才有快樂的被照顧者。 健康飲食顧腎 護腎飲食三訣竅 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曹長安分享「健康飲食逆轉腎」,針對腎友們關切的飲食問題給予建議。曹長安營養師指出,日常生活作息與飲食的健康,是保護腎臟、逆轉慢性腎病的不二法門,並提供病友三大護腎飲食口訣︰1.「天然的尚好加工的不好」:加工食品相比天然食材,不僅營養價值較低,且會吃進過多的鹽分、食品添加物,長期下來對腎臟的負擔很大。2.「愛喝水不喝湯」:腎臟是身體水溶性廢物的代謝器官,有足量的水分補充,就像輪子加了潤滑油,才能更有效率的運作、代謝;而湯品融進了食物中過多的調味料、尿酸、鈉、磷、鉀離子,喝湯加重腎臟的負擔,越喝腎臟越壞。3. 「多吃米食少吃麵食」:天然米飯、低加工米食,是最簡單的低蛋白飲食,也可以減少麵食加工品對腎臟的負擔,一舉兩得。【延伸閱讀】冬季吃鍋別沾生蛋 沙門氏菌比膽固醇更危險!香腸、火腿致癌?罪魁禍首不是亞硝酸鹽,而是「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921】(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林志玲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失智症三期別,中期日常生活已需協助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近日上蔡康永主持的節目《眾聲》,訪談間當問及「人生中最想回到的一天」,林志玲哽咽說到:「我會用很多的日子去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她還健康的,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外傳母親吳慈美罹患失智症,到底失智症有哪些類別、症狀多嚴重?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退化性、血管性,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當有民眾出現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應盡早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林志玲在節目中提到,自己面對很多事情都會學習接受、沉澱、吸收再面對,唯獨面對母親生病這件事情還是做不到,偶爾坐在母親身邊時會默默落淚:「我覺得這麼近,可是怎麼距離這麼遙遠,若問我如果有能力想改變什麼,可能就是回到那段時間,看我有沒有一點能力去延緩和改變。」 林志玲回憶,2019年和丈夫黑澤良平(AKIRA)舉行完婚禮後,母親吳慈美的病情迅速惡化:「直接到不認得我們了,不認得我,婚禮後很快速的惡化,所以我覺得她撐到我嫁掉,很神奇。」當時她選在台南舉辦婚禮,也是因為母親在陌生的地方容易焦躁,可能忍個15分鐘就不行了,但母親當時從頭參與到尾,令她非常感動。她也以自己的經歷向觀眾呼籲:「大家要珍惜你應該要在乎的人。」 失智症有哪些類別?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型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二、血管型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80歲以上長者 每5人就有1位失智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11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就有1位失智[i]。 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且失智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逐年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失智症 1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2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老化 1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2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三期別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初期 認知功能輕度障礙,日常生活尚可自理,外觀無異狀。  ●中期 認知功能中度障礙,出現明顯精神行為症狀,日常生活需要協助。  ●晚期 認知功能嚴重障礙,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外觀顯呆滯。 如何預防失智症(趨吉避凶): 趨吉: 1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2多動腦 3多運動 4多社會參與 5均衡飲食 6維持適當體重 7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避凶: 1遠離憂鬱 2不抽菸 3避免頭部外傷 4預防三高 高血壓 高血糖 高血脂 5遠離失智危險因子 當有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請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延伸閱讀】高年級延長就業 具延緩失智、解決產業問題等3優點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出現妄想、幻聽幻覺怎麼辦?失智權威醫師傳授4大應對技巧【資料來源】.[i] https://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07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台塩】有福同享禮盒(內含關鍵錠PLUS *1+膠原葉黃素金盞花萃取物軟膠囊*1)/市價1,280元(共計10名)許○榕0983-09X-XXX陳○睿0919-82X-XXX饒○年0924-02X-XXX鍾○家0911-62X-XXX呂○昌0921-08X-XXX江○敏04-2627-XXXX陳○佑0922-10X-XXX陳○雄0983-50X-XXX林○玉0938-93X-XXX謝○臻0934-30X-XXX🎁【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市價1,280元(共計4名)倪○慧0976-67X-XXX徐○松0988-30X-XXX鄭○仁0911-18X-XXX潘○豪0921-94X-XXX🎁【鮮選我】鹽麴調味禮盒(內含塩麴風味料*1+塩麴*1+頂級黑豆鹽麴厚醬油*1)/市價765元(共計10名)蔡○祐0919-80X-XXX陳○錚0918-03X-XXX陳○璇0989-19X-XXX陳○婷0930-29X-XXX孫○琪0978-22X-XXX張○維04-837X-XXX蔡○崇0921-11X-XXX李○南0921-96X-XXX譚○琪0976-32X-XXX林○真0936-49X-XXX失智友善並非僅表現於態度,而是一連串系統化的策略、行動。如同程式撰寫,呈現在大眾眼前的成果,仰賴各式各樣的元素,符號、數字、字母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從城市(程式)中,我們能找出錯誤修正並持續優化。台灣是全球第13個、全亞洲第2個制定國家級失智症政策的國家,但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生活在居住的城市,對於失智友善的感受為何?「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從失智友善社區看友善城市,並從四大元素中的「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友善參與」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幫助自己也幫助其他失智症家庭獲得更多的支持、關懷與更具體的協助。失智友善社區4元素1.友善居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識能、尊重人權、消除歧視、願給協助與關懷。2.友善組織:(商店/銀行/小吃店/派出所/廟宇/教會等組織)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提供友善購物環境、茶水及休憩、協助通報、主動關懷。3.友善環境:改善無障礙設施/斜坡/照明/防滑/交通等安全及社會參與。4.友善參與:多元行銷宣導、建立社區網絡、守護失智者、維持失智者及照顧者日常生活及社會參與。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問卷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即日起-06月09日00:00止活動贈品1.台塩生技-有福同享禮盒(內含關鍵錠PLUS *1+膠原葉黃素金盞花萃取物軟膠囊*1)/市價1,280元(共計10名)2.【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市價1,280元(共計4名)3.鮮選我-鹽麴調味禮盒(內含塩麴風味料*1+塩麴*1+頂級黑豆鹽麴厚醬油*1)/市價765元(共計10名)隱私權聲明1.此問卷將根據統計結果,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並作為新聞報導之用(統計結果不會出現個資,敬請放心填答)。2.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資料來源與審閱專家1.問卷資料參考來源: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失智守護天使數位課程、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準則》2.問卷審閱專家: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陳亮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郭慈安
-
2023-05-22 失智.大腦健康
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
【本文重點】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擔心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會造成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宣布暫時息影。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但有少數患者是早發性失智症,與基因變異有關。家族病史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有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以考慮做基因檢測的評估。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並且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by ChatGPT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宣布暫時息影,因為健康檢查赫然發現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擔心未來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先暫緩演藝工作。也有不少人擔憂: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呢?檢測出異常 做好預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少數患者為基因變異而在65歲以下發病,又稱「早發性失智症」。失智症確實具有部分遺傳性,但9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為散發性,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外,年齡、腦部創傷、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不良生活習慣等亦是發病、惡化的主因,諸多因素導致大腦堆積沉澱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損傷腦細胞。家人失智,該不該做基因檢測?陳亮宇表示,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做檢測的評估效益。目前會遺傳的阿茲海默症,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而發病,大部分還是多重因子所引起,因此,一旦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從飲食、運動、健康管理做起。然而,檢測正常也不保證一定沒事,長期處於壓力、睡眠品質不良、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容易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尤其熬夜傷身又傷腦,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大腦把有毒物質排出。財務與生活 及早安排如果帶有失智基因的人,能否先進行治療呢?陳亮宇解釋說,基因治療有限尚待突破,也許改變天生上的障礙,但也可能產生其他強烈副作用。檢驗結果僅供罹病機率參考,無法作為診斷的生物標記。不論有沒有失智基因,預防失智趨吉避凶都要做!陳亮宇指出,有相關基因或家族病史,更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包括積極參加活動及社會參與,要多強化各類人際社交,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病情。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更不是老人的專利!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愈低,跟家族遺傳有較高關聯。陳亮宇提醒,早發性失智症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且病程進展較快,當發現親友人格明顯改變或行為異常,一定要進一步就醫。若40、50歲發病,後續還有30年餘命,應該跟家人討論日常照顧、臨終選擇等,並且盡可能維持原來的工作,或跟公司協調工作複雜度,避免因為人生職涯中斷而陷入負面情緒,導致認知衰退更嚴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基因檢測前 先做測驗經常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小測驗教你分辨健忘與失智。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奉獻糖尿病防治半世紀,台大前院長戴東原辭世!7、80歲都還在行醫,熱情從未退
【2023/05/16編註】國內糖尿病醫學領域大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戴東原,今天(16日)上午8時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4歲。戴東原也是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元氣網》帶大家回顧這位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半世紀的醫者,專訪當年78歲都沒打算「退休」,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相關新聞】台大前院長戴東原今晨辭世 一生致力糖尿病、家庭及老人醫學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記者鄧桂芬╱專訪 圖╱杜建重攝影、戴東原提供,原文刊載於2017-09-06聯合報】記者在約訪時間提前抵達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還埋頭在辦公桌前工作,三點一到,準時開門親切迎接。提及醫療工作,行醫已逾半世紀的他雙眼發亮、講話中氣十足,看不出高齡78歲,更沒打算何時「退休」,只笑著拋出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道盡他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冷門新陳代謝科 愈研究愈有興趣戴東原非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是法界人士,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執教,後轉任司法院服務,但已故的外公張山鐘是屏東縣萬丹鄉名醫。戴東原說,外公在古厝開診所,因醫術高超,病人把外公當神崇拜,診所門庭若市,每天至少有200位病人就診,還有民眾相信舀取古厝院內的井水配藥吃,病很快就能痊癒。這讓每次放暑假到外公家玩的他,留下深刻印象,高中畢業前夕,獲保送台大醫學院的機會後決定從醫,不追隨父親,一路走到現在。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不過選擇走新陳代謝專科,並非他最初的興趣。戴東原說,他在台大醫院當總醫師時,對心臟科及胸腔科很有興趣,當時恰巧有一位新陳代謝科教授請他協助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他心想「既然老師看得起,就當跑腿吧!」並且因緣際會到日本參加泛亞洲國際糖尿病研討會,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型會議,才激起他對新陳代謝科的興趣。但當時新陳代謝科算冷門科系,醫學研究不多,對糖尿病的處治也有限,有同儕笑他選新陳代謝科是為了讓日子比較好過,「但不是這樣啦,有心學習的話,愈深入研究就愈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42歲開始投入醫院行政工作後,還堅持在第一線看病、做教學研究的原因之一,「不動手會癢啦!」他大笑。啟動共同照護網 照顧弱勢獨居者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三名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再加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戴東原說,糖尿病防治經多年推廣,民眾認知仍有限,不清楚血管或神經受損等併發症與糖尿病相關。以仁濟醫院為例,位處萬華區,是台北市老年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少的地方,國小後就失學的民眾占了五成,因對慢性病沒概念,藥袋上的囑咐看不懂,服藥還會自行中止或減量,飲食與運動也難配合。尤其萬華的獨居長者特別多,施打胰島素有時劑量拿捏不準,「長輩不怕,但我們卻緊張死了,擔心他發生意外。」不過只要控制得宜,了解飲食的醣類代換,只要認識七到八成,糖尿病就能獲得不錯控制。開辦「身心活化站」 無所不教「為教居民識字,我撩落去(台語)了!」戴東原10年來在仁濟院開辦「身心活化站」,創立「生活文字班」,請講師免費教民眾識字,有時學看交通號誌,有時學看歌曲歌詞,邊唱歌邊學,讓民眾能順利搭公車或捷運到醫院看病及辦手續,到銀行寫金額時,也不會再把國字「大寫」誤認是將阿拉伯數字寫大。他擔心民眾不知道「身心活化站」是什麼、什麼時候招生,特別請院內的社會服務室同仁走進社區「拉客」,不分年齡及經濟能力,有興趣的街友也很歡迎,希望民眾多識字,增加自我生活功能。身心活化站也提供高齡者體適能訓練、傳承藝術、音樂活化大腦、樂活學3C等課程,希望預防長者失能失智或延緩病情,並增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此外,仁濟醫院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上午,也會舉辦「克糖對話」,10年來每場均由戴東原親自主持,聘院內外專家及同仁進行專題演講,預留時間和病友進行雙向溝通。有時演講內容還會超過糖尿病衛教範圍,例如教導民眾如何促進呼吸、骨骼與關節的健康、預防跌倒等。「一步一步慢慢教,對病人一定有幫助。」戴東原說,他看病、做教學研究、做行政工作、做慈善救濟,每天工時10小時起跳,下班後腦筋還要繼續動。但每天這麼忙,必須忙得有意義,這不是要受到多少表揚或得到多少獎狀,而是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否則就只是「無頭蒼蠅」。看診耐心解說 讓病人感受誠意戴東原說,醫師要具備誠心、耐心與細心,病人會知道你的誠意。他看一名病人平均8分鐘,醫囑會手寫標示「1、2、3」講清楚,一旦發現病人不懂,一定會請衛教師再花15分鐘以上詳談。有許多病人多年來和戴東原合作得很好,例如有一名60歲老病人,從2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後就看他的診,每天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幾乎每天爬山當運動,雖曾置換人工膝關節,改換健走當運動,糖尿病史32年來保持零併發症,令他十分欽佩。戴東原因曾到國衛院服務二年,減少門診次數,有病人一時找不到他。當他到仁濟醫院服務時,回鍋的病人向他說:「醫師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讓他很感動。戴東原行醫51年來都和糖尿病友在一起,聽過許多的飲食與運動課程,讓他「萃取」一套養生方式。戴東原說,他因椎間盤突出曾接受復健治療,且上了年紀也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只要下班有空,一定會去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走路,走完回家再加上一點體適能運動。前一陣子因天氣太熱,他選擇在家開冷氣繞著客廳走路,「雖然說來有點糗,但一定要動啊!」此外,戴東原也曾是一名癮君子,25年前的某天,他看診的倒數第二名病人,一邊抽菸一邊走進診間,他念病人「看病還抽菸?菸抽完再進來!」結果他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後,放鬆得拿菸出來抽,卻被上一名病人看到,大喊「醫師你也在抽菸啊!」讓他覺得很糗,卻也痛下決心戒菸,好好保養身體。因應長照政策 規畫未來藍圖戴東原說,他接受最多考驗的就是從事行政職務,尤其是成大醫院營運前,為了籌備教學人力,借用台大醫院景福館二樓一半空間做教室,請台北的醫學中心教授就近教學,一方面安頓醫學生,一方面策畫醫院開張,還要晉用人力及採買設備,壓力很大,回家次數少之又少。「還好當時四、五十歲,比較有幹勁啦!」因應國家推動長照政策,戴東原已規畫仁濟院未來藍圖,除了擴展現有的食物銀行、獨居老人送餐、老人關懷與急難救助服務,還要再辦食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健。至於已提供有十年的居家護理及居家醫訪服務,去年一年服務了2200人次,希望未來兩年內服務人次增加到3000,再逐步提升到7500人次。戴東原說,很多人笑他,七、八十歲了還要策畫醫療及社服事業,太太也會抱怨他把工作當娛樂,孩子也曾埋怨成長階段沒有他的陪伴,「但這已經是習慣了,且到了我這把年紀,也不會再去計較工時和待遇。」「老實說,有一點功夫的人,很少沒在做事的。」戴東原說,他還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推展長照來努力,到了該休息的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告一段落。【27屆醫奉獎】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記者羅真/即時報導,原文刊載於2017-09-23聯合報】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6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線上課程】高壓族必學!融入生活的五感療癒料理、運動 助你真正放鬆
壓力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任何年齡層都可能面臨。但你知道嗎?高壓一族除了眾所皆知的上班族、照顧者外,其實老年人也會因為身體狀況改變、失去親友、照顧家人、退休後的生活改變等,而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憂鬱情緒喔!如果你是上班族、高齡長者、照顧者,快加入元氣網【融入生活的五感療癒料理、運動】線上課程,透過料理、運動體驗那些意想不到、或是平常總是忽略的感受,達到真正的放鬆、心靈紓壓。 在課程開始前,請你先...● 每天送自己至少10分鐘的時間。● 邀請你認為需要紓壓的長輩、朋友一起進行。營養師的3堂料理課:感受融入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紓壓● 觸覺紓壓:從觸摸食材開始,感受不同食材的質地、柔軟度,如揉捏、敲打、揉敲、指壓。● 嗅覺紓壓:將食材味道分門別類,並記住自己喜歡的香氣、放鬆的時刻,往後聞到相同或類似的氣味,就會喚起愉悅的記憶。● 味覺紓壓:專心吃、慢慢享受,細細品味食材帶給味蕾的層次變化。● 視覺紓壓:料理成品,不但能帶來成就感,還能透過色彩、擺盤、形狀,創造視覺享受。料理過程除能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邀請家人一起動手做、分享成品,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和互動。別忘了,與家人攜手做料理的同時,也要保持愉悅、笑聲,因為笑聲能降低壓力賀爾蒙,產生愉悅感。知道如何感受做料理的過程後,就馬上開始跟著元氣網一起進行好做、好看、好吃的「三色肉丸」、「番茄海鮮燉飯」、「紓壓小盆栽」吧!三色肉丸——摔打是料理的美味催化劑製作肉丸時,從觸覺上感受不同食材的質地,再通過甩打、揉捏,讓沉積已久的情緒得到釋放、讓壓力變成美食的助力,不僅製作出來的肉丸口感更加筋道Q彈,還能強化額外的風味,讓我們做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番茄海鮮燉飯——合理利用工具把複雜的料理變簡單製作番茄海鮮燉飯時,利用工具讓複雜的料理過程變得輕鬆簡單,當我們覺得倦怠、心情不好的時候,聞到出鍋時的食物香氣、品嘗料理時的味蕾變化,增添愉悅感的同時,還可以幫助舒緩緊張和情緒,讓我們吃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紓壓小盆栽——通過裝飾甜點激發創造力製作紓壓小盆栽時,通過裝點的過程來幫助我們轉換心情、激發創造力!吃甜點還能刺激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合成,讓大腦愉悅;決定甜點的色彩、形狀與擺盤,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讓我們看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運動專家的5堂體育課:旋律結合互動式紓壓運動,啟動學習新感官你一定知道運動是最好的減壓方法,而多項研究也證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消耗掉身體內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幫助身體放鬆。但你知道,運動也能配合旋律達到身體與聽覺紓壓的效果嗎?快看元氣網健康聚樂部了解如何進行「互動式」紓壓運動。你適合做哪一種運動?看元氣網健康聚樂部貼心課表做完料理,休息一下,運動專家接著會告訴你如何進行融合聽覺紓壓、身體律動、情感增進的互動式運動,配合步伐搭配節奏,讓你的生理及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為幫助高壓一族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元氣網貼心提供專屬長輩、照顧者及一般民眾的一日課表建議,邀請大家自主分配個人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長者專屬】為高齡者量身打造緩和運動,並加入行動力、強化肌肉量、互動元素,零基礎也可以!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且根據統計,60歲以後,肌肉質量會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肌肉強度以1.5~3%下降,因此持續運動、強化肌肉,非常重要。但對於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來說也不能操之過及,因此元氣網健康聚樂部特別推出適合長者的運動菜單,還加入「互動」元素,讓長輩在運動的同時還能紓解壓力、提升社會參與。上完這門課,可以得到● 正確的運動知識● 一套適合長輩的「1日運動計劃」● 幫助長輩增強肌力、遠離臥床👉立即練起來▶【適合照顧者、上班族及一般民眾】運動節奏輕快,讓高壓一族在運動專家的指導下,能安全運動、爆汗、釋放壓力長期處於疲憊狀態,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容易提不起勁。紓壓的方式百百種,但你試過透過運動來紓壓嗎?運動不僅可以活絡筋骨、放鬆緊繃的肌肉,還可以降低緊張、焦慮的情緒。你是高壓一族嗎?現在就跟著元氣網健康聚樂部運動專家一起在家進行拳擊有氧,隨著音樂節奏盡情享受揮拳、踢腿、爆汗的痛快感覺吧!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增加身體的協調性與敏捷度● 宣洩壓力、增強自信心● 從運動中找到快樂,消除疲勞、淨化心靈👉立即練起來▶|5月紓壓主題推薦文章|● 照顧者你累了嗎?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你中了幾項?● 邁入老年因不斷失去加劇失落感 專家教4招預防老年憂鬱● 減少參與休閒活動恐憂鬱 專家授2招加速恢復● 養生要兼顧身心靈 回家看毛孩呼呼大睡也能很療癒、很滿足還有更多紓壓相關文章等着你,快來一起看看我們的失智主題圈!👉點此前往▶
-
2023-04-23 養生.營養食譜
傳味、傳承、傳家爺爺的私房菜 串起世代交流
俗話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廚房是阿嬤、媽媽為家人付出愛心的基地,也是家族味道傳承的場域。不過,舌尖上的記憶也有許多出自家中男性之手,以扎實手藝加上愛料理的心,烹煮出私房好味道,遊子即使離鄉逐夢,雋永家鄉菜令人魂牽夢縈。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也乘載著屬於每個家的故事與記憶,透過三餐飲食、節慶文化進行情感的交流,食物除了填飽肚子的功能,也讓人得到修復與滿足。你心中是否有念念不忘的家常菜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為了再現長者的價值,推出「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特別以家族男性長輩為主角,鼓勵代間互動一起記錄難忘的佳餚。食物搭築跨代橋梁,跨越性別、凝聚家庭關係。老盟副理事長陳宏材表示,大家常把廚房跟女性畫上等號,爸爸跟阿公好像總是坐在客廳等吃飯,男性會做的菜餚也只有泡麵。「爺爺的傳家味」活動想顛覆這些刻板印象,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家中男性長輩的私房佳餚與動人故事,同時推動代間教育,將祖孫參與過程轉化為世代價值。記錄成冊的食譜書不僅蒐羅了各家美味傳承的料理筆記,也描述每道料理背後的趣事和難忘的生命經驗,這本書蘊含了對「食育」的思考,在做菜與吃飯的過程中傳達健康飲食觀念。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分享,看到《爺爺的傳家味》食譜書,想起家人一起備料做菜的情景,逢年過節全家族圍坐在三合院前,阿公帶著大家做紅龜粿、搓湯圓,叔伯阿姨忙碌穿梭廚房和廣場,菜刀鍋鏟聲此起彼落,宅院內外瀰漫著香氣。李麗芬認同活動主軸:翻轉性別歧視與偏見。為迎接高齡化時代,政府擬訂「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自2023至2026年期間投入逾1200億元,揭示自主、自立、共融、永續四大發展願景,鼓勵年長者走出家門,並提升不同的世代共融。下廚是凝聚家庭成員的時刻!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爺爺的傳家味》徵件的精神為發揚高齡人才再運用,即使退休也能繼續維持社會參與;其次是跨越性別主流,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達成性別平等的目標。「青銀共創」是因應高齡社會的解方之一,這次透過記錄傳家味,橋接青年與長輩,合力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更顯珍貴。《爺爺的傳家味》是貼近一般家庭需求的食譜書,活動增進爺孫、叔姪輩的互動機會,促成了世代傳承與分享。全國72道好滋味,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奪冠。來自全國共72件的投稿作品中,有乘載著親情的溫馨故事,也有帶著遺憾復刻菜餚的苦澀心情,幾位高齡長輩患有失智,家人用味道幫忙找回記憶。《爺爺的傳家味》共收錄10道勝出經典菜餚,包括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如意醉雞捲、東坡肉拌長壽麵線、阿公的梅干扣肉、祖傳香Q滷豬腳、石榴炒蝦鬆、記憶中的味道客家小炒、年年有魚、好彩頭好滋味、紅燒魚。每一道傳家味背後都意涵著對家的嚮往,或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傳達滿滿的感恩、懷念與傳承。獲得徵件首獎的蔥明煎包&高分煎餃,飽滿內餡是陳天水對家人的愛!孫女陳以沛形容:「冷颼颼的天氣裡,煎包、煎餃都變成我的暖暖包。」多年來,陳天水定期從高雄寄來台北的美食,心靈與胃都滿足了,每次聽到媽媽熱鍋子的滋滋聲,就會想起遠方的阿公。陳以沛笑說要把這個味道學起來,當成傳家味食譜,以食傳愛,未來也要親手做給親朋好友品嘗。高分煎餃(以下材料約可做150顆)食材:1.5斤高麗菜、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水餃皮調味料: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作法:1.先將1.5斤的高麗菜切細,加少許鹽巴,用力擠壓以瀝出水分。2.把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高麗菜,全部攪拌均勻。3.用水餃皮包入餡料,捏出一顆顆飽滿的餃子。4.在鍋裡放油、放入煎餃,另事先準備少許的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倒入麵粉水並蓋上鍋蓋,大約等5分鐘,麵粉水收乾即可起鍋。● 阿公小撇步:1.攪拌好的餡料要先放在冰箱1.5小時,會比較好包。2.蓋上鍋蓋,注意聽水滾的聲音;水滾後,可掀蓋淋入少許油再蓋起來,把火轉小一些,避免煎過頭。
-
2023-03-17 醫聲.Podcast
🎧|ChatGPT來襲年輕世代憂失業 高醫教授:應學習思辨、培養斜槓專長
近期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掀起討論熱潮,部分論者認為,將帶來新一波的科技革命。高醫藥學院名譽教授李志恒日前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自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就逐漸影響人類生活與工作型態,科技演化速度也不斷加快,尤其是從1990年代資訊化開啟時代新頁以來,更形明顯,製藥產業也出現資通訊科技取代人工的情況。李志恒說,面對「資訊與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教育改革也是重點,學生因資訊取得容易,知識廣度容易達成,但卻常成為「淺碟式」的認知,思考專精度不足,所以重點應轉為讓學生習得思辨能力,分辨資訊真假。李志恒也鼓勵年輕世代培養斜槓專長;同時支持年長的「資深公民」退而不休,繼續學習新知,貢獻社會。🎧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資訊取得方式轉變 高教應重視博雅教育「在我們的世代,以及我們之前的千百年,知識的取得都必須透過紙本。」李志恒說,過去人類的智慧結晶,集結在圖書館中,透過老師的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得以認識世界、養成價值觀。1990年代,全球從工業化社會正式進入資訊化時代,李志恒說,資訊取得變得快速而容易,只要有電腦、有手機,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與知識連結」,傳統教育「傳承知識」的本質已經被改變。李志恒表示,西方教育中很重要的思維,是希臘羅馬時代的邏輯思考、辯證法,雖在國內大學以通識教育的樣貌呈現,長久以來卻未受到重視,「我們常把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當作營養學分。」他指出,隨著時代改變,尤其步入數位時代,年輕世代應該從老師身上學習的是「分辨知識真與假」的能力,「學生在離校前學好邏輯辯證的能力,未來的人生中才能自己終身學習。」科技加速演進 導致例行性工作流失李志恒年初出版新書「一身兩世: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他透露出書動機,除了希望為自己所屬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留下紀錄,也期待不同世代間,能夠以包容、理解取代對立。李志恒說,若以世代觀點來看,年輕世代生活在資訊、機械大量取代人力的時代,面對「努力未必有成果」的窘境。「綜觀人類發展歷史,可以發現科技的演化是加速進行的。」李志恒說,18世紀蒸汽的使用帶來第一次工業革命,輕工業興起,造成一部分的人失業,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帶來重工業發展,人類生活雖然改善,卻有更多人失業。他指出,時至今日,歷史再次重演,電腦、人工智慧取代人們的工作。李志恒以製藥產業為例,1970年代的藥廠製造錠劑,生產線從原料混和、製粒、打錠、裝瓶、包裝和品質化驗,都需要人力;到了工業4.0時代,有了機器、電腦進行製程管控,原先每條生產線需要20人的藥廠,只需要2、3人就可以維運,主要的人力資源剩下藥品研發的高端人才,「這告訴我們,新世代的專長如果不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我們的工作可能終有一天會消失。」「例行性工作機會流失是科技演化的必然結果。」李志恒建議年輕世代,要具備不同專長,發展「斜槓」能力,並且不同專業都要有一定的專精程度,才能在這個世代存活。他舉例,以藥廠來說,如果員工在藥學知識以外,同時具有資訊專長,萬一面臨裁員時,比較不會首當其衝。人類壽命延長 資深公民退而不休不只年輕世代在資訊時代面臨挑戰,隨著醫藥科技進展,人類壽命延長,高齡長者屆齡離開原本工作崗位後,也要適應與社會共存。李志恒指出,19世紀德國宰相俾斯麥為工人設計了70歲請領退休金的制度,但是當時德國平均壽命只有45歲;20世紀中葉,美國建立社會安全制度,規定65歲可以請領養老金,但以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來看,不少人60多歲就已過世,真正能享受退休生活的人非常少。他說,65歲退休制度後來延用流傳全球,但如今民眾就算活到80歲,體力雖有下降,「但可能都還蠻健康。」李志恒說,這群「資深公民」還有智慧可以貢獻社會,若退休在家,對年輕人不僅沒有幫助,還會增加年輕世代心中的掛慮。李志恒建議,應將高齡人力適當運用,讓資深公民退而不休,不論是兼職投入基層能力,在百貨公司、大賣場工作,與年輕世代互相幫補,或繼續學習新知、運用過去的專業貢獻社會,均為可行方向。他分享,2006年他在公務人員任內,曾奉派以色列商議禽流感防治事宜,當時該國的衛生部長,正是一位高齡長者。李志恒解釋,當時以色列高齡長者自認在其國內權益不受重視,於是組成「老年年金黨」,並推派候選人投入國會議員選舉,成功選上數個席次。他指出,由於國會組成聯合政府,故該黨獲得2席部長席次,其中一位正好就是衛生部長,「我建議資深長者如果覺得自己還能貢獻社會,可以透過不同方式,持續增加社會參與度。」李志恒小檔案現職: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亞洲毒理學會理事長學歷:紐約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院藥學系學士經歷:台灣藥學會理事長衛生署管制藥物管理局局長高雄醫學大學毒理學碩士學位學程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周佩怡
-
2023-02-27 焦點.長期照護
「我殺死了我的家人!」面對求救訊號被凍結的照顧者,如何避免長照弒親的悲劇
當照顧風暴過去時,我們如何能全身而退?打造免於長照恐懼的國度兩年前,本會與願景工程基金會開始合作「照顧殺人事件」專題報導,「不能讓這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白白犧牲,我們是否能從中學習到教訓?」是最初的想法,但當事人或已不在人世、或不願喚起痛苦記憶,採訪過程困難重重,我們深刻瞭解出版本書有多不容易,因此,先向作者與出版社致上最大敬意。本書作者在有限資料下努力重建現場,在細膩筆觸下,家庭照顧深淵寫實又立體:長期睡眠不足、照護疲勞、經濟困頓、貧病交加、處處碰壁的家庭照顧者,面對失能家人衰敗的無助無力、不忍卒睹所愛之人繼續受苦的艱難……長期照顧就像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唯有死亡才能從痛苦中解脫。這些故事,令人同情,也讓人害怕─誰知道明天會不會輪到你或我?家庭照顧者也是長照服務的主體臺灣與日本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日本在二○○○年就實施長照保險,照顧資源更豐富充足,但照顧者援助法案尚在萌芽階段。而臺灣在一九九六年就有家庭照顧者倡權組織,並於二○○五年提出「家庭照顧者權利宣言」。臺灣也是亞洲第一個將家庭照顧者權益保障入法的國家,二○一五年「長期照顧服務法」明定喘息服務、心理支持等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至今全國已設置一百一十九處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並配置兩百多位社工為主的專業服務人員,協助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推動「照顧不離職」、「不必然自己照顧」、「家庭不失和」的「新三不長照」觀念與服務。但近兩年,臺灣家庭照顧者服務有倒退之嫌,無視於許多高負荷照顧者如同書中所描述,多是陷入照顧困局、對改變卻步的「非自願性案主」,政府擅改一些有助照顧者走出家門、增加社會參與的支持性服務,堅持「使用者付費」,民間組織必須持續抗爭與倡議。書中建議日本政府應仿效英國,實現法律上對照顧者權利的保護,才能讓照顧悲劇止息,這也是臺灣下一步的努力目標。延伸閱讀:年輕照顧者的悲歌!夢想因照顧重擔被打斷 年輕人做出犧牲是必要之責嗎?社會善意是預防悲劇的一線曙光照顧悲劇可以預防嗎?「勇於發聲」是第一步。本書提到日本在二○一五年開始連載的「殺人案件的『自白』」獲得巨大反響,激發更多照顧者與周邊親友站出來說出真相,也有更多關於照顧者援助的討論,包括確保夜間或緊急時有充足的應對服務、心理支持、經濟援助等,這些都是社會集體向照顧者展現的善意與支持。社會善意,其實個人也能傳達。書中有位吉田先生,面對鄰里出現照顧殺人事件,深深自責,他每週一次訪視、關懷倖存的照顧者,並促成接受採訪,他說:「我深知,木村先生內心的傷痛永遠也無法癒合。但是,我們地方組織必須守護他。不能讓他再一次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讓我想起有位兒子照顧者說,在面對吵鬧不休的失智母親,他的求生之道,是當情況嚴重時,他會坐上最後一班公車,帶母親去醫院急診室,貼心的醫護人員很了解這對母子的處境,總會努力安撫母親,讓兒子可以好好睡上兩三個小時。這是政府做不到的夜間喘息服務,卻是照顧者最後的心理支撐。臺灣平均家戶人口數至二○二一年只剩下二點六人,人口愈來愈老、家人愈來愈少,面對照顧風險事件,我們如何面對?推薦一般民眾閱讀這本書,從他人故事中借鏡,培養更多彈性與韌力,以因應千變萬化的照顧情境。推薦專業人員閱讀這本書,提高辨識高風險家庭照顧者的敏感度與處遇能力。推薦政府官員閱讀這本書,基於家庭照顧者需求,加速長照公共建設,例如目前長照2.0僅限提供居家服務與日間照顧,對重度失能者卻不提供合乎需要的住宿式機構,豈非陷不堪負荷的照顧者於險境?本書警示了日本「大照護時代」的來臨,其中男性照顧者、老老照顧者、一對多照顧者存在更高風險,也分析了照顧不離職政策的執行困難。此外,日本警方也分析照顧殺人案件在所有故意殺人案件中約占36%,這些政策分析與基礎統計建置,值得臺灣借鏡。期望我們能藉由本書,更了解照顧殺人事件的本質與始末,採取有效對策,打造臺灣成為一個「免於長照恐懼的國度」。本文節錄:《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一書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2/各行缺工 長出人力可思考「換工互助模式」
長照需求不斷增長,缺工問題不可忽視。去年我國投入超過600億長照預算,提供國內82.9萬名長照需求人口服務,但截至去年5月,照顧服務員人數為9.2萬人,雖有增長但仍不足。專家指出,各行業皆面臨缺工問題,我國已經支出600多億在長照,不應再堅持以給付制度思考長照給付政策,應以創新思維朝一對多模式提供長照服務,例如鄰里互助、喘息互助等,共用同儕人力互助換工。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執行長、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李佳泰表示,以長照政策中的居家喘息服務,確實有些「供不應求」,尤其申請「周日」的喘息服務非常搶手,因民眾平常大多申請周一、三、五或周二、四、六的上午或下午,也習慣同一位照服員來家中服務長輩,加上照服員也講求生活品質,及希望按照勞基法規定,綜合上述,能提供周日長照服務的人力不多,但也可能隨著需求上升後,供給面也有機會增加。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為,數年前日本學者來台談台灣長照保險概念時,也曾提醒「不應再以給付制度思考」,否則長期一對一服務下,恐讓鄰里互助精神消逝,政府主事者應持前瞻眼光,擬定政策並助互助網絡更加茁壯。她表示,各行業如今皆缺工,照服員人力難大幅增加,現有長照服務滿載、甚至不足,政府應鼓勵創新模式,朝鼓勵互助、換工的「互助喘息模式」發展。在國外,有團體運用同儕人力協助「安全看視」,不一定是專業人力,但可提供照顧者獲得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2年前曾實驗「類日照」的互助喘息家庭模式,或許是個機會,且觀察到很多長照服務並不一定要有治療效果,僅是需要陪伴。她也認為,照顧服務員應該分層級,包括嚴重程度身體照顧、安全看視照顧等,經過分級後,一般家庭照顧者或許也能加入協助換工。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在長照司立場,仍希望照顧失能者時是以正式資源把關照顧人員品質,像是居家照護、或日照中心、長照機構等,在專業人員與安全環境下,朝一對多人力模式進行,或是運用巷弄站、失智據點服務,也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同時可促進失能、失智者社會參與,減輕照顧者負擔,同時政府也有管理角色在其中。
-
2023-01-06 失智.照顧喘息
「39歲怎麼可能得失智症?」從發病到再就業,一位年輕型失智症者的分享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女主角罹患早發型的阿茲海默症,在人生最巔峰時,逐漸遺忘身邊的人事物,除了絕望無助,還能做些什麼?失智症平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除了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反應力、語言能力、空間概念也跟著下降,各項認知功能退化,漸漸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若65歲以前發病,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又名「早發型失智症」,許多患者剛開始並非典型記憶功能缺損,診斷較為困難,平均約1.5年,甚至4、5年才被確診。現年48歲的丹野智文,跟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的女主角一樣,事業正值高峰之際卻健康失衡!他在39歲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時任豐田汽車銷售員,業績經常名列前茅,在職場可說是意氣風發。丹野智文說,得知罹病噩耗十分惶恐,害怕遺忘所有的事情、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包括無法勝任引以為傲的工作。而在確診前5年,隱約感覺記憶力大不如前,當下沒有多想,勤著做筆記提醒自己日常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突然叫不出同事的名字,甚至被主管斥責簡單的事情也出錯,決定求診就醫,多次評估、看了好幾次醫生才確定病因。【什麼是年輕型失智】65歲以前發病,病因較多樣化,初期有明顯的精神症狀及個性改變,常被誤認為壓力大、情緒問題,因而不易被診斷。【年輕型失智與一般失智有什麼不同】1.發病時間:以65歲為區隔2.病程症狀:年輕型失智症通常症狀較嚴重、惡化程度快,且對藥物反應較差3.失智類型:年輕型失智症主要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保有工作為失智者帶來安全感、延緩病情「明明還很年輕,怎麼可能得了失智症?」丹野智文難以相信,更害怕人生就此完了,但看到家人擔心的模樣,決定與疾病共存,公開病情希望得到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公司主管了解狀況後,協助從汽車業務轉為內勤文書工作,維持穩定的工作和薪水。他也積極投入失智症倡議並參加日本失智症陪伴「RUN TOMO」活動,樂觀態度受邀擔任日本RUN TOMO大使,到世界各國失智症相關研討會分享個人經歷。丹野智文認為,失智並不是失能,大眾也不要用「失智了還能做什麼」來侷限生病後的職涯發展,而是應該塑造友善的環境,讓失智症患者繼續發揮人生價值。公司的認同對於正值中壯年卻突然罹病的年輕型失智者非常重要,友善的職場環境有助於穩定身心安全,目前日本有一半的公司接受、認同失智者,大約50%的患者可以保有工作,即使確診仍可活出尊嚴。隨著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失智是日本老年人需要照護的第一名,日本厚生勞動省全面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加強宣導得了失智症也可以跟一般人過相同生活。「預防失智,不如做好失智的準備。」丹野智文說,失智症已不是老年人專利,失智者發病有年輕化趨勢,期待企業透過「職務再設計」讓患者續留職場,照顧者也可以維持原有的工作,避免長照悲歌。【認知症與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屬於持續性且不可逆的認知功能下降腦部疾病,為了保有高齡者的尊嚴,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4年將「癡呆症」統一更名為「認知症」。提供年輕型失智者工作機會與照顧服務綜觀國內,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年輕型失智者大約1.2萬人,且有增加的跡象,政府應加強營造多元包容的社會,協助失智症患者續留職場工作,減低對家庭經濟的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成立的「Young記憶會館」,於2018年開幕迄今,藉由工作讓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找回重返職場的感覺,努力學習新技能、不放棄工作機會。2020年,台中市首創全台年輕型失智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以「互助家庭、共同生活」的型態呵護年輕患者、協助重返社會。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及照護需求與老年人、一般失智症患者不同,若溝通不良容易惱羞成怒,而不同病程的患者也應該被區隔對待,據點特別量身打造的專屬認知課程和多元服務,另引入志工協助,分享緩解衝突的經驗,彼此學習照顧技巧及紓解壓力。失智症是每個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一旦失智症上身,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不可逆,其病程平均約8至10年,甚至超過15年。當中壯年族群罹患失智症,因年齡不符合「老人福利」的規範,如果無法工作也沒有社會福利的支援,全靠家庭支持,最後造成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於2020年3月推出「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協助年輕型失智者就業,把工作當成一種「復健」,維持良好社會參與。【得了失智症該怎麼辦】1.多運動、多動腦、吃健康食物,延緩病症惡化速度。2.參加相關機構的服務,年輕型患者不一定適合跟長輩一起懷舊治療,應量身打造多元課程。3.增加人際互動,延緩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退化,同時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跟著一起做,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點此立即觀看免費線上課程人生不到半百,得了失智症離開職場,退化速度將會加快,也會成為家人沉重的負擔。年輕型失智者應正視自己的病症,經過治療及職務再設計勝任工作,依然能在職場貢獻一己之力。
-
2022-10-17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是什麼?從症狀、治療到照護,10大QA告訴你
「為什麼是我?」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初確診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哭著問姊姊,現實生活中,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如應思聰,因為病識感不佳,拖延就醫,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到底思覺失調是什麼樣的疾病?症狀有哪些?照顧者可以到哪裡尋求幫助?思覺失調10大常見QA【疾病篇】👉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 👉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 【醫療篇】👉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 👉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 👉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 【照護篇】👉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 👉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 👉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 👉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兒子平常都很定時吃藥,但最近怪怪的,藥愛吃不吃,提醒他還會發脾氣,我該怎麼做才好?」「確診到現在兩年,怕同事看見我吃藥問東問西,又擔心老闆發現,但不按時吃藥又會有症狀,讓我生活壓力好大...」「老公的病情時好時壞,照顧起來好疲憊,但也不敢不理他,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忙我?」Q1: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著明顯的脫節,以幻聽最為常見。台灣目前約有14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認識更多思覺失調症)Q2: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思覺失調的常見症狀如下:•幻覺•幻聽•妄想•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疏離人群當親友或自己出現疑似思覺失調症狀時,有什麼方式可進一步評估呢?民眾可利用「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自我檢測。回答以下15個問題,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我的大腦生病了嗎?【1分鐘檢測是否為「思覺失調症」】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一下事情,唸一些東西,就覺得疲倦。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7.我儘量不吐露自己的心聲。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10.我覺得對什麼事情,總是處理得不好。11.我不會表情生動地講話。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13.當你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會懷疑他們正在談論你嗎?14.你是不是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作為上,發覺背後藏有威脅或怪罪的味道?15.會不會聽到某些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呢?Q3: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思覺失調症發病的主因通認與腦中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源自於遺傳或體質,臨床發現,當多巴胺在大腦分泌增加時,極可能出現精神分裂相關的症狀。在面對壓力時,人體腦內的多巴胺自動會生產較多,正常人的多巴胺系統對此會進一步調節,使得多巴胺不再分泌下去,而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卻無法適度調節,使得多巴胺不斷釋出,進而引發不正常的幻覺、幻聽等官能性的異變現象。(>>看更多思覺失調資訊)Q4: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用藥穩定是治療的另一關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患者的病識感不如一般疾病,服藥順從性低,健保署的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病友服藥不規律,醫界研究也顯示,一旦中斷藥物,患者復發和再度住院的機率大增,相較之下,如果使用長效針劑,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提升整體療效。因此,如果患者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表示,「長效針劑是治療思覺失調很好的武器。」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說,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由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搭配長效針劑,可有效避免復發,讓年輕患者及早走回人生的正常軌道。而且早期介入也能提早做好對家長的衛教,包括認識疾病、連結外界資源等,有助降低家庭的負擔和焦慮。Q5: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再加上社會的汙名化,家屬不願接受等因素,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而且確診後患者常不願定量定時服用口服藥物,也造成病情的復發、惡化與反覆住院。除了病識感欠佳,思覺失調症口服藥物的「肢體僵硬」、「手抖」、「動作緩慢」等副作用,或是部分藥物造成的「肥胖問題」,也常讓病友們偷偷藏藥,中斷用藥。(【病友故事】: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蔡長哲說,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精神病發病到初次接受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治療效果愈差,且治療到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治療後更會留下較多殘餘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國外的經驗也顯示,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可阻止三至四成的個案發展成精神病。Q6: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衛福部已把推動長效針劑列為精神醫療照護政策的重點,健保署今年1月編列精神科長效針劑專款預算 27.64 億元,包括醫院總額 26.64 億元、西醫基層1億元,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及施打長效針劑。(【獨家】: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規劃長效針劑專款)長效針劑是什麼?長效針劑(Long-acting injectable, LAI)是可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抗精神病藥物,採肌肉注射,間隔時間可分為2週、4週或12週注射一次,患者不需每天服用藥物。長效針劑為用於治療思覺失調之抗精神病藥物,可協助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Infogram111年上半年長效針劑各區申報藥費及申報量Infogram截至6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8億800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長周煌智認為,主要受到疫情影響,目前每個月使用量成長20%到30%,推估明年會持續增加。他說,長效針劑在臨床上確實改善了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他分享曾看見一位患者苦於病情反覆發作,換成長效針劑後,患者在家中自言自語的頻率變少,到機構學習的配合度也提高,家人們對於這樣的改變相當有感。台北馬偕醫院是今年申報使用長效針劑第二名的醫療院所。方俊凱說,院方於2008年已有第一代針劑治療,加上病情穩定的患者擔心在公眾場所服藥遭人側目,也會選擇只需一到兩個月回診治療的長效針劑,所以針劑的用量一直都相當高,不過,前提是會先做到醫病共享決策,清楚告訴患者用藥的模式、副作用,雙方再一起討論用藥方針。他強調,「尊重病人的主權」要讓患者理解疾病,治療是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出發,同時,醫院在2019年推行醫病共享決策並電子化,上頭提供病患勾選在意哪些治療、擔心的副作用等量表,患者或家屬只要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就能帶回家慢慢閱讀及評估,回診後再由醫師解說細節,充分討論後才會展開治療。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Q7: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社區資源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2021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6000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71所心衛中心,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法律資源我國現有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長照2.0⋯⋯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國家法制。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政府長照資源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Q8: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Q9: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查查我家附近有服務據點嗎?】Q10: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大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台社心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了解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供哪些資源)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延伸閱讀▶【病友照護故事】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
2022-09-22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旅人守護者/許淑華助醫療端整合 及早揪出失智確診黑數
台灣人口持續老化,2022年1月底,台北市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65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20%。伴隨而來的,是醫療與長照體系的衝擊效應,尤其是高齡共伴產生的失智症。台北市議員許淑華長期關注高齡議題,2015起,開始呼籲推動醫院設置指紋系統,從前端就能統計失智人口數,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行為問題、失能等,都可能成為家人的照顧負擔,家屬最擔心受怕的,莫過於失智家人走失,每一個失蹤協尋個案的背後,都是無盡的焦慮擔心。許淑華經常走訪社區據點、公園,注意失能、失智長輩及其家屬的需求,她觀察到長輩身旁的照顧者大多是外籍移工,受限於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等,無法真正貼近失智症患者。回到照顧面,「居家照顧品質」更顯重要,政府應該增加長照預算,以及建置好的照護機構,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改善照服員待遇提升投入能量許淑華說,高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嚴重,全台照護壓力也隨之遽增,政府應協助民眾減輕居家照護費用,但是這筆預算怎麼來?「年金制度改革」就是解方之一,其中300多億退休俸經過妥善資院分配,用來增加老人和小孩福利措施。為了提升照顧能量,許淑華認為應改善照服員的待遇,照顧人力愈來愈難找,要吸引或留住更多人投入居家服務,首重提升照服員的薪資水準。另外,應優化照顧服務員制度,除了薪資保障,也要增加獎勵措施、發展升遷機制,持續注入長照活水。助失智老人應從醫療端整合失智問題令人擔憂,許多人對這種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不了解,仍停留在「老人痴呆」的錯誤觀念,甚至發現初期徵兆時,也不願意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許淑華表示,失智症患者的後續完善照顧,關係著病程惡化速度,當醫院端發現個案時,應立即資料建檔、持續追蹤管理。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萬名以上的失蹤人口,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將近四分之一,而每2名失蹤長者就有一人可能患有失智症。家屬最常使用走失手鍊(愛心手鍊),但怕被貼上標籤惹來異樣眼光,或長輩會自行脫掉;衛星定位器(GPS)是另一種選擇,但也會有手機遺失、沒帶或沒電的狀況。一判定失智就應建檔預防黑數許淑華說,為防止失智長輩走失,2015年即開始呼籲醫院設置指紋系統,讓失智者在醫院確診時,馬上建檔統計失智人口,不用再多跑一趟警局捺印指紋。2019年,警察局才動支預備金採購指紋捺印設備;2020年移撥至衛生局配發至醫院,但光是為了完善指紋捺印系統,家屬還得跑到警察局建檔。指紋捺印設備放置於北市的7處醫院(市聯醫5院區、三總、馬偕),目前累計990人次捺印,而警察局的行動辦公室執行77場次、累計1065人次捺印,迄今總共僅累計2055人次。許淑華認為成果不彰,主要是捺印指紋容易聯想到「犯罪者」,是嫌犯才會做的事,除了透過全民衛教,從第一線的醫療端著手可加快建檔速度。 增加更多據點促進人際互動1945到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已經陸續步入退休生活,許淑華觀察,退休族群若沒有及早做好生活規劃,很容易突然斷鏈,包括人際社交互動、社會參與等,相對的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失智照顧是社會福利的一環,目前台北市的安養機構缺乏,應全面檢視國土計畫、增加社福用地,避免老老照護的悲劇。衛福部訂定2020年應達到「失智友善555」(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知識),許淑華說,台北市有做到但沒有做好,要找出黑數,一定要串聯醫院、12區的衛生所、當地里長,點線面整合創造友善失智環境,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接受治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不可怕!掌握治療與照護重點翻轉生活
邁入中年的林女士年輕時盡心照顧家人,曾是家中備受尊敬的大姊,多年前卻因罹患思覺失調症,不斷出現狀況而成了弟妹最頭痛的大姊,所幸後來她的病情獲得控制,還進入醫院擔任檔案管理的工作,表現很不錯,讓她重回社會也重建信心,還有收入請家人吃飯聚餐,弟妹們更開心重新找回了昔日的大姊。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也是精神科醫師,林女士正是他的病人。他說,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患者的生活重建也很重要,若患者能重新就業,與家人的關係、在家庭的地位都會翻轉,就像林女士和弟妹重回溫暖的手足關係。同時,家人的正向回饋,也會給患者力量支持他們重新適應社會與新生活,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諶立中特別呼籲,期盼社會要能接納病情已獲穩定控制的患者,都要他們機會重回職場與社區。【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民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健保會委員、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滕西華表示,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於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她的故事也印證心健司長諶立中提及翻轉患者地位的意義。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精障者因為長期的污名化,外界不信任他們的工作能力,再加上病友的長期自我孤立或與社會隔離,也對就業卻步,但其實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包括職前的工作技能、社交能力與適應性重建等,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8-08 醫聲.罕見疾病
陳莉茵:罕病挺部分負擔,盼健保也挺罕病人
一位醫師朋友的父親,在病程折磨6年後不幸病逝,得年僅64歲。悵然之餘,雖然的確擔心、卻不敢詢問:這種晚發型的顯性遺傳罕見疾病是否遺傳給醫師朋友?那麼他的孩子呢?健保永續價值長存罕見疾病是生命傳承中,大家必須面對、而且不可逆的隨機風險。台灣公告的240種罕見疾病,98%以上是罕見遺傳疾病,所以老老少少的罕見疾病患者,其實被拒於商業保險門外。許多重病的小病兒,出生就因罹病而命在旦夕,全民健保自2005年開始設置的罕藥專款,就是給付救命藥的最珍貴、而且唯一仰仗的法定醫療資源。目前健保給付61種罕藥照護36種罕見疾病患者,12550位病患領有重大傷病資格,強制性全民健保的社會保險精神與價值,因此彰顯。就將近百萬飽受重大傷病之苦的病患而言,包括:癌症、糖尿病、腎臟病、免疫疾病、意外傷病等等,健保永續經營以照顧每個被保險人及家人,應該是對尊重生命這普世價值的忠誠實踐。病人承擔是責任也是義務健保自開創迄今,因爲人口老化、服務模式變革、醫療品質提升、新藥新科技引進等,總額已超過8000億,近年財務危機頻傳,因此除依法調整健保費率外,有部分負擔調漲之政策建議出現。同時各界也有各種說法,有定額論、定率論,也有除了藥品費,要計算檢驗、檢查費等各類部分負擔。就權利與義務而論,罕病患者等同所有被保險人被納保、繳納健保費、及一般疾病看診就醫的部分負擔,為健保永續經營的全民任務,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病人承擔。我們是健保照顧的一小群極重症病患,但是也絕對不會迴避作為病人應該負起的責任。認同定額調整部分負擔並設上限目前受健保照顧的罕病患者,所使用健保給付有效治療的罕藥,多半因病人少、市場小而價格昂貴,病患也經常需定期在各醫學中心檢查、檢驗追蹤,任何定率之部分負擔,都使病弱的經濟弱勢罕病患者或家庭有無力負擔的可能,因此定額調整的部分負擔並設合理上限,相對利於罕病患者及家庭。另一方面,就罕病患者大都具重大傷病資格來說,罕病的重大傷病資格僅限用於罕病相關治療,得以免除部分負擔;但一般感冒疾病、外傷、手術等則並不適用,所以即便定額成長的部分負擔,對於經常需要至醫學中心門診、甚或急診就醫之罕病病友來說,漲價後一般就醫、例行檢查、領藥之部分負擔累積起來,每年仍然有筆可觀的負擔。現行部分負擔,除住院有每人每年7.2萬元之上限外,門診與急診並沒有設定部分負擔上限,因此建議部分負擔定額調整且應設上限;即應訂定門診、急診、及住院部分負擔的合理年度上限。以避免重病、慢性疾病、或經濟弱勢之被保險民眾,被付不起的部分負擔所壓垮,而部分負擔政策為健保永續的美意,反而與全民健保的社會保險立法精神背道而馳。照顧罕病就是照顧大家的下一代人生在世,健康生活是大家共同的心願,應該沒有任何人願意一輩子身罹重病而終生服藥,然而遺傳罕病的患者就可能是生來承受著如此不可承載之重的族群。1995年健保開辦後,帶給這些因為基因缺陷致病的患者一種難能可貴的重生機遇,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得以重建,同時再能有適當的社會參與,甚至回饋社會。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及體認:健保價值重塑生命價值的可能與實踐盡在其中;健保分攤疾病風險的機制及功能,再造社會公平與正義;健保給付遺傳罕病用藥最具防治的積極意義,進而終結亙古流傳於各家族之間的永夜噩夢。謹此衷心建請全民健保在合理預算中,充分更及時加惠罕病患者用藥,切莫使病人及家屬對罕藥的期待及渴望,變成分秒時刻而歲歲年年中煎熬異常的集體焦慮及不可彌補的悲凄遺憾。台灣全民健康保險是全民的健保,擔負著全體國民醫療照護的重責,有了健保的健全運作,全民是照護者,也同時可能是被照護者,而健保正傳遞著這兩者之間的終極關懷,讓生、老、病、殘、死的人生過程裡各有所依、不留遺憾;讓我們同心協力各盡本分維護大家的健保,更殷切期待健保財務得以喘息持續照顧全民。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國衛院、台灣大學籌組高齡中心 以實證研究協助政策推動
公共衛生及醫療科技進展,降低了標準化死亡率,加上少子化情形上升,台灣即將邁入老年人口佔比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為此,行政院與衛生福利部指示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共同於雲林籌組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簡稱高齡中心),推動高齡政策及研究。國衛院高齡中心執行長許志成指出,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關注長者生理健康外,亦須關注其心理健康、靈性健康及社會連結需求,才能讓長者步入高齡也能過得幸福。多種慢性病纏身,高齡長者多重用藥普遍。許志成表示,國人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女性長者平均餘命超過85歲,然而近十年來,國人不健康餘命達八年上下,罹患衰弱症的長者比率達17.5%;更有超過四成的65歲以上長者,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且因罹患多種慢性病長者比率高,使高齡長者「多重用藥」的現象普遍,盛行率高達30%,其中偏鄉如雲林地區等,因交通便利性低、醫療資源有限、健康觀念較弱等原因,盛行率更高,可達50%。許志成說,多重用藥導致藥物交互影響,危及長者健康,甚至造成非預期住院增加。高齡自殺率居高不下,心理健康應受重視。除了生理病痛,樂齡長者的心理健康亦受關注。許志成說,影響長者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及靈性健康,其中又以心理健康影響程度最大。他指出,台灣有憂鬱症的高齡者佔一到兩成;衛生福利部最新資料則顯示,高齡長者自殺率每十萬人中有26.2人,為各年齡層中最高。高齡中心的調查也發現,台灣高齡憂鬱症長者,約三成接受治療,只有11%接受適當治療且康復,高齡者的心理健康,仍有改善空間。此外,許志成強調,社會健康首重社會參與、社會連結。長者志工參與率是國際公認的重要評量指標,台灣約有12%的長者投身志工;此外,台灣高齡者就業率約8%,在亞洲排名相對低,鄰國日本有近兩成五。許志成指出,若長者二次就業,強化社會連結,也將有助幸福感產生。許志成也說,長者平均面臨五到十年不等的衰弱過程,若沒有好的靈性修養,協助調整心態,培養善終觀念,到臨終前幾年,往往會出現恐懼情緒,故靈性健康是高齡健康重要的一環,不只長者要練習,照顧者也要從旁協助。長者生活型態不同,政策擬定須相應調整。步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健康幾乎成為國安議題。許志成表示,未來國衛院高齡中心除了從事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的行為與社會研究外,更有臨床醫學、老化生物學、高齡政策、健康大數據研究等任務,作為國家級高齡智庫,期望透過實證整合、教育傳承、國際交流,為社會創造幸福的高齡時代。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期許高齡中心團隊可以廣邀學者一起努力,提供更多實證研究證據,提供政府政策作參考,讓政策更符合長者真實需求。梁賡義也點出過去各界面對長者的迷思,若把所有長者都當成同一族群看待,並不公平,並非所有長者都是年老體衰、經濟弱勢,每位長者的境遇、生活型態不盡相同;有些長者喜歡擔任志工,或者二度就業,對台灣的生產力還是有所貢獻,所以面對不同境遇的長者,在政策、策略的擬定上,自然也要有所因應、調整。高齡中心座落雲林,盼成為高齡照護典範。行政院選定台大雲林分院,由國衛院與台灣大學合作成立國家級的高齡醫學及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打造高齡照顧計畫。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中心將會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協助研議及監測國內高齡、長照相關數據分析及議題研究,提出政策建言,供政府納入政策參考,更完善的規劃。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指出,高齡社會不可避免,若提高國人平均健康餘命,長者老後不是躺在床上,更有意義。期望高齡中心成為全國性試範案例,包括輔具使用、智能應用及結合臨床醫學,提出具體可行的全方位照護模式,推動到全國,「讓台灣對高齡者的照顧能像防治COVID-19一樣出色。」
-
2022-06-12 養生.人生智慧
面對人口快速老化:梁賡義與許志成分享銀色幸福心法,傳授高齡幸福感3撇步
三、四、五、七時代即將來臨!台灣人口正在以破世界金氏紀錄的速度老化,從國發會的人口推估來預視未來畫面,將會是每三個小孩要撫養一個老人,四成老人家們沒有兒女,五成沒有孫兒輩,七成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事實上,橘世代的能力、經驗與智慧,都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資產,如何迎向樂齡生活成為當代必修課。推動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的梁賡義與許志成,分享他們的銀色幸福心法。梁賡義是國家衛生研究院長,今年70歲了,年輕時,在美國取得統計學碩博士學位,更在1986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時與同事Scott Zeger設計了廣義估計公式,可以用於精神分裂和糖尿病研究。後來,在前國衛院長吳成文的力邀下,放棄在美優渥的待遇,梁賡義懷著對台灣土地的感情,回台奉獻所能。在疫情中,梁賡義除了國衛院繁忙的公務,同時也承擔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默默地在幕後奔忙,除了擅長的疫情走向推估、疫苗採購國際談判,還積極籌備國內的疫苗二廠籌建。珍惜與家人互動 維持三代感情溫度但是,談起種種顯赫的學經歷,都不若梁賡義談起在美的孫兒們時的眉飛色舞。梁賡義說,這幾年,沒辦法像過去那樣,每年飛到美國探望孫子們,心裡總有點失落。「小孩的成長是不等人的,我們盡可能每周跟孩子們用視訊打招呼、聊天。」他說,他盡量使用中文視訊,不僅維持三代的感情溫度,也讓孫兒們保持對中文的興趣。除了盼望著疫情能慢慢舒緩之外,鶼鰈情深的梁賡義夫妻也在上月飛往紐約參加二兒子的婚禮,給予新人祝福後返台,「我們想不管怎麼樣,一定要去參加,是一個見證、也表達我們的祝福。」疫情中出門探訪親友的機會少了,許多老人家難免感到孤寂,梁賡義說,「讓人感覺到你關心他們,你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關心,不是一定要整天在旁邊,互相關心、互相支持才是最重要的。」社會參與自我實現 提升幸福感「維持社會連結」聽起來是很學術的字眼,卻正巧也是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的樂齡心法。平日得台北、桃園、新竹、雲林四點移動,分別進行家庭生活、當醫生、做研究、成立高齡中心,許志成雖然還不是「法定老人」,但他已在規畫未來的銀髮生活,每個月都與大學畢業的同班同學們,相約爬山、騎單車。同學中有人酷愛攝影,就擔負起攝影師工作;還有同學退休後迷戀上木工,常常在社群軟體分享木工作品,享受同學們的讚嘆聲。許志成說,增加社會連結,幸福感確實會提升,老年生活也會更有趣、精彩。許志成說,「幸福感」一詞,其實很抽象,和我們平時說的「快樂」不盡相同,它包含了正向樂觀的情緒、全心投入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命等等成分,也就是「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度」、「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影響正向情緒的因素有個人、家庭、人際、社會等四個層面。時時問候 助年長者走出情緒低谷許志成指出,由健保資料庫來看,約百分之四的長輩因憂鬱症就診,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從過去所做的訪談及研究顯示,100位憂鬱長輩中,真正尋求醫療協助者不到三成,其中只有一成接受完整的憂鬱症治療。許志成表示,高齡憂鬱的原因盤根錯節,台灣長輩的憂鬱情況很嚴重,有些獨居老人生活單調、無趣,導致長者的自殺率常占各年齡層榜首,尤其疫情對長輩的社交生活造成重大衝擊,更是雪上加霜。在疫情中,人人都被隔離成了孤島,要如何溫熱彼此情感呢?許志成建議,現在就拿起電話,撥電話給自己的孩子,撥電話給父母親,簡單頻繁的問候一聲,吃飽了沒?下雨天走路要小心?家裡的貓餵了嗎?天氣變了,有沒有穿暖?不為了特定目的的招呼,時時的問候,彼此心情自然就會開朗。不要斷崖式退休 放鬆或忙碌找平衡因為年底即將卸去國衛院長一職,梁賡義一位亦師亦友的好友特別跟他分享自身的故事。這位朋友現已80多歲,他的父親一直忙於工作,在退休後,整個人因急速放鬆,變成生活沒有重心,結果沒多久就過世了。所以當這位朋友要退休時,便反其道而行,把自己弄得忙碌不已,四處教學,未料卻突然中風,令人覺得非常可惜。梁賡義建議,不要斷崖式的退休,要從中間去尋求平衡。不要讓自己突然一下子放鬆,也不要過於忙碌。「我已經是隨心所欲的年齡,但依舊相信自己可以持續貢獻社會。」高齡幸福感三撇步1.維持生活滿意度與家庭和樂不要過分追求財富與名利,常懷感恩,謹守本分,知足常樂。心靈上的富足遠比物質上的富足重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就算生活忙碌仍要維持良好的互動與溝通,互相陪伴、樂於分享。2.保持學習熱忱與自我肯定人生就是不斷地學習,邁入高齡也不例外。常懷求知的渴望,並對未知的事物維持高度的興趣,不停地獲取知識、充實自我,進而滿足自身的成就感,達到自我肯定。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現代社會是由複雜而綿密的人際關係所組成,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友善相處,不光是要重視親友、鄰居這類關係,也應多參與社群團體或志工性質的活動,充實心靈的富足。另外,多與年輕朋友接觸共事,傾聽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也能讓我們的心境永保年輕與活力。
-
2022-02-13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
經過去年夏天的三級警戒,今年初新冠病毒疫情又蠢蠢欲動。除了特殊案例,多數門診病人已不像過去兩年,心情隨著疫情劇烈跌宕。「公司又開始分組,我也跟著吃不下。」小卉一進診間,開門見山說道。身為家中長女,小卉入社會就被父母灌輸:照顧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弟弟,是她一輩子責無旁貸的任務。問題是,大學因發病肄業的弟弟近10年都沒治療,不時半夜發脾氣,狂敲小卉房門,甚至打傷媽媽好幾次。小卉是乖乖女,雖然有穩定收入,卻沒離開過家,「爸媽要被打死了怎麼辦」,她苦笑回應。「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小卉初次求診,就是和交往超過10年的男友分手半年走不出來。並不是男友不願接納小卉有個麻煩的「拖油瓶」,是她自己卻步,「我怎能那麼自私把家庭的不幸帶給別人。」分分合合,男友終於離去。為了逃避弟弟的干擾,小卉是公司最配合加班的員工。就連我發覺無法改變她的家庭狀態,也只能鼓勵增加休閒活動,擴大社會參與。一切努力因疫情打回原形,甚至更加惡化。她又好面子,不想用弟弟有病的理由,請求主管特許天天進公司。在家上班,成天聽弟弟和幻聽的超現實對話,小卉不寒而慄,「只能全身緊繃鎖在房間…」好不容易疫情緩和,瑜伽課和讀書會漸漸恢復,我也順勢調降藥物劑量。不料變種病毒入侵,小卉有如驚弓之鳥。「疫情還沒燒進雙北,一切活動照舊,我也得準備讀書會。對了,醫師有推薦書單嗎?」「妳有沒有看過去年底才出版的《隱谷路》?」見小卉搖頭,我繼續說道,這本書是報導文學傑作。描述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有12個小孩的蓋爾文家族,包含老大共6個兒子,青春期後精神病反覆發作的真實故事。父母疲於應付他們層出不窮的麻煩,以至於無法關照其他孩子被欺負、遭雙親忽略產生的各種情緒,還有眼看手足一個個倒下的恐懼。「比我家還慘!不過,一家6個有病,基因鐵定出問題。」小卉喃喃自語。蓋爾文家的遭遇,同時反映社會如何看待精神病人。1960年代的美國社會,咸認為病因在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養問題,不難想見夫婦默默背負多少壓力與愧疚。當80年代學者們開始透過家族研究,了解基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當然不會漏掉蓋爾文家族。也因為他們及許多受苦家庭的貢獻,科學家逐漸掌握關鍵基因。一生背負孩子生病原罪的母親,生前接受專訪,作者感覺當時已90高齡的她如釋重負,因為悲劇始於基因。小卉其實有個么妹,青春期適逢弟弟發病,便以嚴重叛逆抗議父母的忽略,不到20奉子成婚,幾乎不與原生家庭連絡。換言之,小卉有個念國三的外甥。「我想再問一個問題,蓋爾文家沒生病的孩子有結婚嗎?他們敢不敢生下一代?」「其他六個都結婚了,下一代也很健康。」我笑自己「劇透」太多,強調思覺失調症是基因與環境不良互動的結果,「妳這個大姊,就別為妹妹與外甥太操心。」【延伸閱讀 】《隱谷路》羅伯特‧科爾克著,黃佳瑜譯╱麥田出版,2021《走過愛的蠻荒》文國士著╱寶瓶出版,2019《他想要月亮》咪咪‧貝爾德、意芙‧克萊斯頓著,洪慧芳譯╱究竟出版,2017
-
2022-01-2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測出我是貓熊 需多社會參與
原本抱著好玩的心態試測「2021退休力大調查」, 結果是「做自己貓熊」,而貓熊是我喜歡的動物,文字所言也頗為符合。感謝建議要我多些社會參與,才能擁有豐富的退休生活,這確實是我應該積極嘗試的項目。到今年七月,教書的生涯就滿31年,自覺聲音快被抽乾,有時嗓子沙啞,出現破音,該退休了。面對退休,有人說退休之後日子無聊,沒有生活重心,朋友力勸我不要退比較好。但半年前,我便下定了決心,不再驚懼徬徨,現在亦覺得平靜,終究是要面對退休這一日的到來。同事或親友知道我要退休,或出於關切,或閒聊問起退休後要做什麼?我學著同窗好友的回應,不假思索的答說:「沒有要做什麼,就做自己!」中學時期的我好動、愛熱鬧,喜歡呼朋引伴;年過半百愈來愈喜靜,可以如深根的巨木靜靜的閱報讀書,或窩在沙發觀賞影片,我很喜歡這種心靜的好心境。不過,透過退休力的測試卻也提醒我,要加強與社會的參與性,遂在心中萌生「做志工」的念頭,雖還未確定是哪方面的志工,正好可以趁這段日子好好想想,希望經由志願服務工作,補強自己與社會的連結,增加與人群的互動,進而擴大生活圈,如此在悠哉度日之餘,既能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又能對社會有絲毫的貢獻,豈不兩全?●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7 新聞.元氣新聞
《病主法》實施3周年 楊玉欣盼資訊再普遍、費用合理化
《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完整保障醫療自主權及善終權,今日邁入施行三週年,截至去年底,預立醫療決定累積簽署達3萬人,較前一年度增加1萬人。然而國內20歲以上約1900萬人,簽署比例仍未達0.1%,《病主法》立法者楊玉欣呼籲,期盼民間與政府持續努力,朝資訊普遍化、費用合理化,及醫療自主平權化邁進。楊玉欣曾擔任第八屆立法委員,現為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針對現在簽署《病主法》,仍要負擔3500元不等的諮商費,她表示,若以一家3人口來看,台灣90%的家庭總收入在100萬以下,若每人的月薪約3至4萬,等於要他拿出月薪的10%,是相對高的負擔,但簽署完能獲得的保障,對個人及社會的總體效益相當大。她認為,減輕諮商費負擔是很實際且迫切的需要。楊玉欣表示,《病主法》諮商費的合理化,可以以社會的價值投資來看待,將醫療主體回歸病人身上,也是保護人的尊嚴價值。另外,以價值投資觀點上,保護弱勢者並促進醫療自主平權,也是總體社會前進的重要指標。病主中心去年首度推進罕病病友的弱勢服務方案,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多個聾人/聽障團體,開發聾人/聽障族群的友善諮商模式。楊玉欣說,弱勢者在醫療現場面臨的不友善,是難以想像的,每個人都會老、會病、會死,應該共同將制度友善話,也是為了「所有病人」及未來的自己而努力。期待不同的弱勢群體,都能獲得合理調整措施機會,獲得尊嚴且平等的社會參與。台灣人平均臥床8年,在醫療技術進步之下,極有可能持續延長不健康餘命,恐造成照顧者辛苦,無意義醫療所衍生的醫療、照顧、人權、資源等問題,成為超高齡社會極大挑戰。楊玉欣呼籲,《病主法》是長照的最後一哩路,應積極保護病人和他的家庭都能善終與善生,不樂見加工延長生命的人生,更不希望看家屬帶著病人輕生的悲劇發生。楊玉欣指出,當初立《病主法》是從制度面賦權,但要順利推動,需要大眾更普遍認知並落實「病人自主」、具有更完整的生死識能、建立可近性更高的簽署方式等,中央、地方需要攜手協力加速腳步,尤其是降低簽署門檻、更大規模的進行社會溝通,以及提出針對弱勢者的合理調整措施等。病主法的核心是要讓醫病關係更好,且創造病人不只善終也能善生的制度,期待下一個三年,制度更落地,更多民眾獲得保障。
-
2021-12-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AI演算 解析6退休樣貌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你的退休力」邀請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與宏碁智醫團隊,利用人工智慧演算,將填答者的退休準備樣態分為六群,不只協助算出總分,更考量退休五核心能力,即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的個別準備程度不同,提供個人評量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六個分群中 有兩個特別突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透過人工演算,發現讓預測值達到最佳分群的組數為六,即有六個退休準備樣態。宏碁公司前瞻技術總處經理蔡宗憲進一步判讀後發現,六個分群中有兩個特別突出,一個各方面準備分數都很高,另一個各方面分數皆較低,六群經不斷的比較分析,可找出六個分群各自的特色。以擬人化 選六種動物來命名經過多次動腦會議,聯合報退休力工作團隊以退休五力各面向分數解析六個分群,為幫助填答者了解自己的退休準備樣態,根據六群不同的特色,以擬人化動物命名,分別是「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慢慢樹獺」。各方面準備分數都很高的族群,年齡偏長,收入也較高,退休五力分數為各群之冠,表示退休準備最周全,尤其健康準備分數最高,幾乎領先其他五群十分以上。因為分數最高,是退休準備的王者,所以稱為「王者獅子」,建議繼續保持,不可懈怠。慢慢樹獺 年齡較輕還要努力各方面分數皆較低的族群,命名為「慢慢樹獺」,雖然五面向分數普遍不及格,但平均年齡較輕,如今退休準備雖然不足,但相信只要努力,假以時日還是會達到目標。接下來是「翩翩蝴蝶」,在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得到高分,但社會連結不足,提醒重視自我成長值得鼓勵,但建議仍要在社會連結多加一把勁;「暖男水豚」高度社會化,重視社會連結,想要被需要,但健康與活躍好學的分數偏低,有待補強。「好奇海豚」最大的優點是活躍好學,尤其對新科技有興趣,期待透過對科技新工具的好奇心,可在退休準備大躍進。「做自己貓熊」自由自在、相當獨立,但平常少做腦力鍛鍊,建議要多多加強社會參與,並注意自主學習。
-
2021-11-14 養生.人生智慧
學習65後的生活!在超高齡社會,別輸在終點的重要性絕對不下於別輸在起跑線
最遲2025年,也就是4年後,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從那刻起,每5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台灣人口愈來愈老,這是不可逆的趨勢。因此,我們看到了一些超前部署作為,包括金管會的普惠金融措施,以及集保結算所的基富通繼「好享退」專案後,繼續針對工作人口推出「好好退休準備平台」。為了退休而投資理財,絕對是超前部署。這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5年、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長期規畫。以國人平均餘命80歲來計算,退休後的支出長達15年之久。隨著生命晚期的支出愈來愈多(國人失能臥床的不健康餘命長達8.7年),若不想落得晚景淒涼,財務自主與提前規畫,絕對是不容迴避的財務安全課題。但也不必杞人憂天。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8成7是健康老人,僅有13趴會落入需要長照的失能狀態。活得更久 更要活得有品質我對這兩類老人的劃分很簡單。面對13趴的失能老人,靠長照,它的訴求是「減輕痛苦」;至於高達8成7的健康老人,重點在於如何「提升幸福感」。每當談及老化,總離不開醫療。實情是,台灣的醫療技術與健保體系已經使命必達,繳出讓我們「活得更久」的成績單。但大家心知肚明,活得更久不等於「活得更快樂」、「活得更有品質」。這也是為什麼,即將邁入老年或慶幸自己還是健康高齡的人們,都應該好好思考如何經營「65後」的生活。社會參與是帖良藥,但社會參與的核心內容究竟是什麼?面對這個大哉問,我的答案是:學習。學習,聽起來老生常談,但用在高齡長者身上,絕對顛覆制式窠臼。例如,我們常常把學習與小孩這個對象連結在一起,從幼兒園開始就希望他們「別輸在起跑線」。但能不能換位思考,如果學習是希望讓人生更充實,更美好,那麼我們能不能也倡議學習的另一意義是「別輸在終點」?在超高齡社會,別輸在終點的重要性絕對不下於別輸在起跑線。高齡學習 為追求自我實現此外,我們讓小孩學習,免不了功利心,希望父母臉上有光;老人學習則不然,純粹為了興趣與自我實現,沒有為子女爭光的包袱。仔細想想,這難道不是在實踐(快樂)學習的真諦?還有,整個體制幾乎把義務教育延伸到12年了(如果大學沒有淘汰機制,則是16年)。那麼,當我們進入超高齡社會,是不是也應該有退休後12年的高齡學習想像?我們為小孩提供了學校,甚至下課後還有才藝班的自費課程,即便是上班族,公司也提供各式各樣的在職訓練,但高齡者呢?我們是否也該提供更系統化的資訊與資源,讓他們便利取得,進而與學習誘因接軌?這攸關了政府資源的盤點,也是高齡產業可以切入的痛點。只要把我們現在的學習資源倒過來想,把主體從小孩變成老人,就會發現新天地。多方串聯 善用樂齡學習資源不必凡事都得從零開始,實際上,台灣社會就有很多資源可以體驗與學習,只需多方串聯,拆掉舊壁壘而已。在2021基隆城市高齡論壇,開講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廣組組長辛治寧就提到,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已經丕變,從目的地轉型為平台,從物的展示轉向人的參與,在創齡(creative aging)的倡議下,向來被視為高上大的博物館就是成為人人可以參與的高齡學習場域。很多做不到,只因不知道當退休生活解除了各種束縛,學習的滋味才是原味。超高齡社會不是一兩年的短暫驚奇,而是台灣的未來,我們必須重新及早審視高齡者與學習環境的交會,然後設法連結,推一把。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
-
2021-10-02 新聞.長期照護
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照顧者... 金林笑成立心生活協會,為病友老後鋪路!
回首一路上跌跌撞撞,金林笑說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照顧者,成立心生活協會後,與其他家屬團體交流才知道病友們的難處。心生活開辦了精神障礙者庇護性就業的社區商店「心朋友的店」,學習工作技能重新融入社會,開店15年來收到許多正向回饋,但在2019年因收支短絀而收店。同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屬,金林照顧弟弟已逾20年,面對未來的生活,她希望能推動精障社區服務、建構社會支持網,一起改變對等無礙的關係。【延伸閱讀: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金林深信,身心障礙者的生命可以不斷發展,縱使永遠帶著障礙的影響,仍可以也應有權利過著喜樂的生活。雖然「心朋友的店」走入歷史,協會仍持續幫助精障「家連家」課程,另開辦「心朋友工作坊」、「星辰會所」發展潛能及就業支持,這一切也是為弟弟以及病友們的老後鋪路。金林的期盼與建議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屬最迫切需要的,是生活化、多元的社區服務資源,同時希望大眾對病友和家屬能多了解、包容,支持大家身心安頓、融入社會。建議家屬漸進的安排、支持病友使用服務來促進社會參與、增進人際關係。想要為病友保全一些資產的,宜提前安排財產信託與照顧委託事宜。
-
2021-08-2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分享爺奶健康生活點滴拿好禮 總獎金高達6萬元!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110)年7月,臺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達19.50%,老化速度為六都最快,109年北市長者兩性平壽命為84.12歲,女性為86.79歲,男性則是81.43歲,也是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指出,因應高齡人口快速成長,北市100年起整合跨局處資源於12行政區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積極打造符合長者需求且友善安全之宜居環境,衛生局特別結合8月第4個星期日的祖父母節辦理「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自即日起至10月22日(五)開放徵件,鼓勵年輕世代多與祖父母互動,透過繪畫(國小組)、拍照(國高中(職)組),邀請大小朋友與祖父母互動秀創意、展現代間溫馨時刻!高齡友善環境 您我攜手從小扎根臺北市為打造高齡友善城市,自100年起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高齡友善城市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八大面向: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大眾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整合跨局處及跨領域(產、官、學、民)共同提出有感的高齡友善服務,包含無障礙人行道更新比率高達90.4%、推出「臺北敬老卡」每月480點(元)乘車及場館優惠補助、舉辦多元社區健康促進活動、設籍北市65歲以上長者每年免費提供1次健康檢查等。為讓學生族群了解高齡議題,掌握社會脈動,北市衛生局今年製作「跟著爺爺奶奶過一天」電子書,介紹臺北市各項高齡友善服務,讓學生族群從小紮根,對於高齡友善社區有更多的想像,邀請家長、祖父母帶領孩子一起「繪」出心中的高齡友善社區。居家防疫 拍照紀錄祖孫健康生活點滴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自109年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在家學習、辦公的比例升高,因居家防疫與家人相處時間增加,鼓勵祖孫防疫新生活透過共同參與、共學,拍照紀錄溫馨互動點滴,凝聚家庭情感也進一步關心長輩健康。北市衛生局提供促進世代共融「增健康」3招:居家運動顧健康:WHO指出身體活動不足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防疫期間,孫子女可運用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如:椅子、寶特瓶),與長輩一起進行居家運動增加活動量。共創料理足營養:防疫長時間在家,自煮機會變多了,衛生福利部調查發現,65歲以上長輩缺牙盛行率為98.6%,缺牙顆數為13.39顆,可以選擇質地較軟的食物,祖孫一起共創料理,製作過程也能刺激祖父母的多元感官、延緩退化。視訊關心零距離:防疫新生活,孫子女若沒有和祖父母住在一起,可透過視訊、通訊軟體關心其健康狀況,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也顯示,「多互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開跑!北市衛生局因應祖父母節自即日起至10月22日(五)舉辦「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邀請國小、國高中(職)等大小朋友與祖父母互動秀創意、展現代間溫馨時刻!參加對象分為2組,國小組學童透過閱讀「跟著爺爺奶奶過一天」電子書,了解高齡友善議題後,「繪」出心中的友善社區;國高中(職)學生組,邀請爺爺奶奶入鏡,透過鏡頭「拍」出溫馨互動的照片,分享健康生活點滴。徵選活動總獎金達6萬元(等值禮券),除每組前20位報名者可獲得早鳥禮1份,也將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各1名,合計佳作4名及人氣獎2名,歡迎大朋友小朋友相揪祖父母一起共襄盛舉、踴躍投件!詳細徵選辦法與報名請至「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活動網站查詢或電洽活動小組(02)8692-5588分機5528、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99諮詢。活動網頁: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photo/衛生局官網/活動訊息:https://reurl.cc/rgm5krHUMANS OF TAIPEI我是台北人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sof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