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疫苗
共找到
8915
筆 文章
-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趨緩 陳時中:跌破萬例會比較快 口罩解禁要晚點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疫情單日新增數何時會跌破萬、口罩何時能解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跌破萬例是會比較快」,照現在的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的就醫問題;至於口罩,他會建議稍微晚一點。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指出,台灣7、8月可考慮開放邊境,一旦國內打第三劑疫苗的人口比率達75%,確診個案7月中旬就有望掉到萬例以下。陳時中今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中央興辦文山景美社宅預定地。他在受訪時表示,跌破萬例是會比較快,照現在的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的就醫問題,維持一定個案數,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比較好,但不要有突然爆發情況,引發醫療需求不足就可以了。陳時中表示,至於口罩他會建議稍微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避免死於新冠?最新研究數據出爐
根據數據庫網站Statista,直至前天(2022-7-4)全世界已經施打了121億劑新冠疫苗,其中6億劑是在美國施打的。可是,台灣有位醫師昨天在他的部落格發表「為何要打疫苗?因為無知!」。所以,新冠疫苗真的是白打了嗎?美國醫學會期刊今天(2022-7-6)發表兩篇相關論文:研究論文:Estimated Number of COVID-19 Infections,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Prevented Among Vaccinated Persons in the US, December 2020 to September 2021(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美國接種疫苗的人中防止的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的估計數量)美國是在2020-1-19確認首例新冠肺炎,然後是在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沒有施打疫苗的期間裡,估計有16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1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從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到2021-9-30為止,大約 67% 的 18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和 83% 的 65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已完全接種了兩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或一劑嬌生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的疫苗施打計劃期間裡,疫情曾出現過兩波高峰,而估計有27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9萬人死於新冠肺炎。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0-12-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大約2700萬感染,160萬住院,和23萬5千死亡。又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1-9-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大約防止了52%的預期感染,56%的預期住院,以及58%的預期死亡。專家評論:Estimated Impact of the US COVID-19 Vaccination Campaign—Getting to 94% of Deaths Prevented(美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估計影響——朝向避免 94% 的死亡)在沒有精心策劃的國家數據庫的情況下,Steele 等人依賴來自多個來源的估計——其中許多本身是估計的。(註:Steele 等人是上面那篇研究論文的作者)我們不太可能知道全國疫苗接種拯救的確切人數,但我們確實知道疫苗接種是我們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的最有力工具。Steele 等人估計,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 58% 的預期死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剩下的 42% 的預期死亡沒有被防止。所以,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仍未接種疫苗,而且年齡組和地區之間差異也很大,所以我們需要新的策略。重建信任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循證策略來實現這些關鍵目標。確定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將需要對衛生傳播研究進行大量和持續的投資;了解社交媒體和信息泡沫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以及腳踏實地的、有針對性的和個性化的方法。如果沒有基於證據的策略,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繼續搞不懂為什麼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多達 94% 的新冠疫苗卻只能預防 58% 的死亡。(註:作者認為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在臨床研究裡顯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達 94%)原文: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再次跌破3萬例 降幅慢
本土案例昨再次跌破三萬例,新增二萬八○二八例本土案例、一○七境外移入案例、九十四例死亡。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案例持續在二萬到三萬例間起伏不定,下降速度比預期慢,原預估七月中到七月底本土案例能降至一萬例,但近期機率不高,推估八月才能評估是否鬆綁「口罩令」。昨新增一九六例中重症,其中包含一例兒童特殊重症,為八歲女童,曾施打一劑疫苗,疑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目前治療中。國內兒童重症累計九十三例,其中廿二例死亡,MIS-C卅四例。昨新增九十四例死亡案例,最年輕為一名卅多歲男性,為機構住民。Novavax疫苗前天開始接種,首日接種一九五二人次。國內疫苗涵概率第一劑九成一、第二劑八成五、第三劑七成。
-
2022-07-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0多歲男染疫口吐白沫亡 8歲女童MIS-C住ICU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個案196例,包括中症129例、重症67例,以及死亡案例新增94例。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染疫後不幸過世,死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今年至7月8日,累積本土病例共399萬5969例,中重症累計1萬7852例,其中6700例死亡。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6%。今新增死亡94例中,有91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其中63人未打滿三劑疫苗,51人年齡超過80歲。今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有施打三劑疫苗,為機構住民,6月20日於機構內全體快篩陽性,立刻使用莫納皮拉韋抗病毒藥物,但7月1日開始意識不清、口吐白沫、血氧降低,當日即送急診,後來診斷肺炎併呼吸衰竭,後續到負壓隔離病房治療,7月4日病逝。莊人祥表示,今新增一例兒童特殊重症,為一名8歲女童,本身沒有慢性病史,曾施打1劑疫苗,6月10日曾確診新冠肺炎,6月30日起發燒三天,合併咳嗽、鼻塞、流鼻水,7月3日急診檢查疑似黴漿菌感染,合併脫水,住院治療後,發現血小板減少、發炎指數升高,且心臟酵素升高,懷疑是MIS-C,因此7月5日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藥物,病況持續改善中。國內兒童重症93例,其中死亡22例,MIS-C共34例。針對昨日疫苗接種,莊人祥表示,昨施打8萬8612人次,昨日Novavax疫苗接種第一天共1952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37%、第二劑85.06%、追加劑70.58%。
-
2022-07-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跌破3萬例!本土+2萬8028 境外+107 死亡+9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813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8028例本土個案及10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4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028例本土病例,12,921例男性,15,094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22例),台中市(3,576例),高雄市(3,119例),桃園市(2,822例),台北市(2,612例),台南市(2,266例),彰化縣(1,565例),屏東縣(1,165例),雲林縣(817例),苗栗縣(722例),新竹縣(713例),宜蘭縣(701例),嘉義縣(637例),南投縣(549例),花蓮縣(542例),新竹市(531例),台東縣(409例),基隆市(391例),嘉義市(337例),澎湖縣(210例),金門縣(194例),連江縣(2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3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1例具慢性病史、63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0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66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4例),越南及泰國(各3例),美國(2例),荷蘭、墨西哥、義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亞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8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 13,867,68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09,219例排除),其中4,054,189例確診,分別為15,548例境外移入、4,038,58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5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5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87例、台北市935例、台中市712例、高雄市674例、桃園市588例、台南市519例、彰化縣411例、屏東縣311例、南投縣209例、雲林縣208例、基隆市184例、宜蘭縣161例、苗栗縣151例、嘉義縣139例、新竹縣121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19例、台東縣98例、新竹市71例、澎湖縣11例、金門縣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Novavax今天開打!診所醫:有刺激老人第4劑打氣
台中分配到3.8萬劑Novavax疫苗,今天開打。診所醫師林釗尚觀察,Novavax副作用小,很多長者第四劑捨莫德納,就是在等Novavax,Novavax的開打,刺激到長者第四劑的打氣。負責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的診所醫師施勝桓說,文心森林公園疫苗接種站今明兩天上午9時到中午,各提供莫德納限量100劑、兒童BNT限量50劑、高端限量50劑,以及Novavax限量50劑。今天共53人接種,其中 ,Novavax共16人接種。黃姓男子今天上午到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接種Novavax。黃姓男子說,他前二劑接種莫德納,這次會選擇Novavax,主要是考量到它的副作用小,有保護力又具國際認證。施勝桓說明,Novavax為美國藥廠製造的疫苗,屬於棘蛋白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與台灣高端疫苗同技術,俗稱進口類高端疫苗,副作用小、具防護力,且為國外多國認可,可拚出國的證明補打,需與高端間隔28天。診所醫師林釗尚說,今天上午診所有近20人接種Novavax,其中多數為長者來打第四劑。最主要是Novavax副作用小,且具有保護力,很多長者因此第四劑捨莫德納,就是在等Novavax,有刺激到長者打氣。大台中診所協會理事長、診所醫師陳俊宏說,今天診所有40人接種疫苗,其中一半是接種Novavax。
-
2022-07-09 焦點.健康知識+
猴痘是實驗室洩漏出來?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4個QA、如何預防,醫師一次告訴你
新冠疫情尚未消失,另外一種病毒-「猴痘病毒」,出現多個非洲以外的傳染病例,再度引發大家的擔憂。猴痘(Monkeypox)是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罕見人畜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一些非洲國家,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5月26日表示,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令人關心歐美疫情特別是美國、加拿大、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區,所幸已知傳染速度相對緩慢,目前疫情主要歐美疫情在親密接觸者,同性間性行為者。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而且並未建議使用天花疫苗對抗猴痘。猴痘的疫情起源英國5月7日出現第一例,該病人曾經去過猴痘流行地區奈及利亞(西非),推論他在那裏感染病毒後,返回英國發病,迄5月24日英國感染總數累計達到57例。加拿大在5月中發現首例,至月底目前確診猴痘病例累計26例,美國境內迄今在7個州分共發現9起猴痘病例,其他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亦陸續報告零星病例。早在1958年猴痘病毒是從研究用猴子身上發現的,而人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過往屬於地區性流行,集中在非洲國家包括: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迦納(僅有動物病例)等國。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猴痘病例報告,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感染。2022年5月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人並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之接觸史,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個案以男性為主,且大部分為「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均無流行地區旅遊史。2022年5月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猴痘的臨床症狀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 圖a)、膿疱(pustules圖b c)階段變化,結痂(crust圖e)脫落(圖f),嚴重病人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報告,2022年的疫情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主要)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猴痘的治療照護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癒性,因此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方法1.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2.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3.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4.疫苗接種: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提供一些網路常見的Q&A供民眾了解Q1:猴痘是由實驗室釋放/合成/洩漏出來的?A:猴痘病毒是一種已知的病毒,早在1958年被發現確認,當時實驗室研究用的猴子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皰,是人類首次發現猴痘病毒。Q2:猴痘與新冠疫苗的關係?AZ疫苗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A:引發猴痘的病毒與阿斯利康疫苗中的病毒完全不同。而且猴痘病毒主要是存在於嚙齒目動物,而非猿猴。Q3:猴痘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A:猴痘的症狀獨特且明顯,不像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的傳染,猴痘病毒症狀獨特而明顯,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創傷,此外發燒、嚴重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痛和無力等症狀配合皮膚病灶的PCR也易於此病的診斷。Q4:猴痘目前無疫苗可以施打?A:答:猴痘疫苗很有效,但是目前不需要大規模施打。最初的天花疫苗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基於牛痘病毒的第二和第三代疫苗已經被研發出來,這些疫苗展現出能夠對抗天花和猴痘的效果,能夠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抵抗天花和猴痘。
-
2022-07-09 焦點.元氣新聞
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台灣疫苗不足日本率先伸出援手 安倍即是重要推手
去年台灣出現新冠社區疫情,政府採購疫苗到貨量不足,日本率先伸出援手,多次提供AZ疫苗,今天遭槍擊過世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即是重要推手。去年六月四日,日本贈送台灣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下午一點五十八分由日本航空JL八〇九航班運抵桃園機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頻表感謝。這批疫苗台灣來說是及時雨,陳時中宣布疫苗接種醫護人員等前三順位及長照機構住民、七十五歲以上民眾優先接種,為台灣防疫建及時的保護力。 在疫苗抵台前一天,去年六月三日,產經新聞等多家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拍板提供台灣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這是日本首度直接供疫苗給海外,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自民黨國會議員居間行動而實現。日本政府將援助疫苗定位為過去台灣對日本天災援助的「回報」。據產經新聞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援助疫苗是台方私下向日方提出請求,提供疫苗的數量和時間經雙方協調後敲定;原本曾研議透過COVAX提供,但認為太耗時間,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自民黨國會議員協調動,火速實現。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答詢時提到,台灣七月後可能已做好疫苗生產準備,「我的理解是,目前有緊急需求」,強調應盡速將疫苗送達台灣。日本政府去年採購一億兩千萬劑AZ疫苗,但因國際屢傳接種後出現血栓等副作用,日本政府目前並未將其列為公費疫苗使用。此外,日本政府採購一億九千四百萬劑輝瑞疫苗、五千萬劑莫德納疫苗,足夠供應日本國內需求,決定將超出全體國民施打所需分量的疫苗,原則上將提供給其他國家或地區。【延伸閱讀】.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反覆腹瀉血便影響工作 安倍曾為「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請辭首相.安倍晉三遭近距離槍擊 醫師曝危及2部位恐有生命危險.日本贈台AZ疫苗!讀賣新聞爆「蔡英文親致電安倍晉三」
-
2022-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安倍晉三遭槍擊亡/日本贈台AZ疫苗!讀賣新聞爆「蔡英文親致電安倍晉三」
【2022/07/08編註】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8日近中午時分在奈良縣奈良市發表街頭演說時,遭41歲男子山上徹也近距離從背後槍擊,左胸中彈,到院前一度心肺停止,雖然緊急搶救,仍宣告不治,享壽67歲。>>看詳細新聞日本贈送台灣124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於4日抵台,台灣總統蔡英文致電感謝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協助促成。讀賣新聞11日也報導日本贈台疫苗相關細節,指出蔡英文在上月下旬致電安倍,請託在6月中旬前提供疫苗。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之後也拍板,不經COVAX直送疫苗到台灣,過程歷經約兩周。讀賣也指出,除了蔡總統外,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和駐日代表謝長廷等高官也動員,請託日本政界親台派議員援助。駐日代表謝長廷上月24日曾在官邸宴請美國駐日代理大使楊舟及日本政要,曾任安倍政府首相輔佐官、自民黨眾議員薗浦健太郎也受邀。薗浦在餐敘中說明,有意提供台灣AZ疫苗,楊舟也表示非常認同。讀賣指出,此舉對強化牽制中國大陸的美國拜登政府而言,是美方非常歡迎的「日台合作」。
-
2022-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來了? 指揮中心:準備就緒可望10月到貨
Novavax疫苗尚有100多劑未到貨,外界關心,何時可到貨?以及次世代疫苗採購情形,預計何時到貨及開打時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接種Novavax疫苗踴躍度,還需要觀察,並視各縣市施打狀況,如果打的多,當疫苗剩餘量低於15萬劑前,指揮中心就會開始加訂。次世代疫苗方面,莊人祥說,指揮中心今年已與莫德納簽訂採購2000萬劑疫苗,包括一般及次世代疫苗,現在進口900多萬劑,還有1000多萬劑可以進貨,依莫德納於國外研究,預計9月底、10月初可完成美國EUA,如果進度順利完成,同步也會請莫德納提供送審資料,台灣如果也獲得EUA,並都準備好,就能於10月進口到台灣。國內第4劑新冠疫苗開打,指揮中心表示,針對第2次追加劑,也就是第4劑疫苗,有些醫療院所、民眾還不了解,因此針對對象進行說明與衛教,目前開放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因有些醫院會誤以為接種對象一定要65歲以上,在此特別說明,18歲以上有免疫不全、低下等都可接種。莊人祥說,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括正在進行或1年前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癌症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以及中度嚴重免疫不全,洗腎,HIV陽性等患者,或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過去6個月接受放化療者,或其他經醫師評估免疫力不全等可以打基礎加強劑者。另外,可自行評估風險接種者,如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社福機構與照顧系統等,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或150天以上,就是可以打第四劑至於,6個月到5歲兒童莫德納疫苗是否於7月21日開打?莊人祥說,依食藥署進度,應於20日完成封緘,21日配發,經各縣市配送到醫療院所,是否21日開打,將視各縣市狀況。
-
2022-07-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大公布2名兒童染疫中風 羅一鈞:指揮中心將進行研判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但兒童染疫不可輕忽。台大醫院今公布,Omicron疫情期間,收治2名染疫合併中風案例,分別是8歲、12歲男童,經磁振造影檢查,腦部出現血管病變,確診合併中風。經台大醫院統計,透過磁振造影檢查兒童、青少年染疫患者,高達4至5成均有腦血管病變症狀,建議家長應盡速讓孩子接種疫苗。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台大醫院上午記者會後,經疾管署區管中心了解,兩名中風個案未在中重症提報名單中,因此已請台大給予病童出院病情摘要,指揮中心再進行研判。
-
2022-07-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11!20多歲男院內感染亡 7歲女童未確診成MIS-C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內今新增31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95例、重症116例,死亡個案新增131例。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過去沒有接種疫苗,4月底因癌症住院,起初採檢陰性,但1個月後採檢陽性,為院內感染,7月因癌症惡化過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20多歲男性沒有接種疫苗,曾有癌症等慢性疾病史,4月22日因癌症併發症住院治療,住院時PCR檢驗陰性,住院期間5月29日採檢陽性,有給予瑞德西韋藥物治療,6月13日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但因癌症持續住院,7月1日因爲癌症惡化過世,死因為肺炎及癌症。羅一鈞表示,另新增1例兒童重症MIS-C個案,為7歲女童,過去沒有慢性疾病史,女童同住家人5月23日快篩陽性,當時女童快篩陰性,女童於6月1日接種第一劑BNT疫苗,6月29日出現發燒、全身紅疹、嘔吐、腹瀉、活力及胃口下降等,7月3日到急診檢查,發現有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等,且發炎指數及肝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因此收治住院。羅一鈞表示,女童住院有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該名女童過去沒有確診新冠肺炎,此次檢驗PCR也是陰性,但近一步透過血清抗體篩檢,發現N抗體為陽性,顯示女童近期曾經感染過,也符合MIS-C的診斷標準,目前女童病況穩定,正在一般病房治療中。國內目前兒童重症共92例,其中死亡22例,MIS-C有33例。
-
2022-07-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14、境外+163、死亡131人 降幅未如前幾周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30,47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0,314例本土個案及16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是30314人,個案數比昨天降1050人,比上周五降低5385人,所以如果以一周趨勢看,還是有降低,但降低幅度沒有前幾週那麼大的降幅。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0,314例本土病例,為14,000例男性、16,295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40例)、臺中市(3,851例)、高雄市(3,291例)、桃園市(3,236例)、台北市(2,838例)、台南市(2,419例)、彰化縣(1,688例)、屏東縣(1,191例)、雲林縣(881例)、苗栗縣(838例)、新竹縣(742例)、宜蘭縣(691例)、南投縣(664例)、新竹市(642例)、嘉義縣(590例)、花蓮縣(562例)、基隆市(436例)、台東縣(376例)、嘉義市(343例)、澎湖縣(194例)、金門縣(180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2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7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5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6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1例男性、71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越南及印度(各4例)、泰國及法國(各3例)、南韓及加拿大(各2例)、英國、波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德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13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823,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93,255例排除),其中4,026,067例確診,分別為15,441例境外移入、4,010,57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45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44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77例、台北市924例、台中市701例、高雄市660例、桃園市584例、台南市509例、彰化縣406例、屏東縣305例、南投縣及雲林縣各203例、基隆市182例、宜蘭縣161例、苗栗縣150例、嘉義縣135例、新竹縣121例、花蓮縣118例、嘉義市117例、台東縣97例、新竹市70例、澎湖縣11例、金門縣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 口罩改高風險區佩戴
昨新冠本土案例增三萬一三六四例,疫情逐漸降溫,但仍受BA.4及BA.5變異株威脅,使口罩措施鬆綁還得再等等。國際研究第二劑疫苗覆蓋率破八成,可僅維持在室內戴口罩,國內專家也建議,未來口罩令可改採軟性需求,僅在高風險場所佩戴。昨新增一O五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卅多歲男性,打過三劑疫苗,確診當天住院,隔天心跳停止,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敗血性休克合併胃潰瘍出血。新增二四三例中重症個案,包括兩名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口罩令仍有其必要性,從研究顯示,口罩令已可改為「軟性」需求,並限縮在重點高風險場域,如大眾運輸、公共集會、脆弱族群密集場域如醫院及長照機構,或有未接種疫苗者在場時。
-
2022-07-08 醫療.感染科
猴痘病毒難逃免疫系統攻擊 專家籲民眾免恐慌
猴痘疫情延燒歐美,引發民眾擔憂。專家指出,猴痘因病毒特性,不容易逃脫人體免疫系統攻擊,也不像COVID-19一樣容易導致疫苗失效,且科學家對此病毒有一定認識,無須過度恐慌。猴痘疫情延燒歐美國家,台灣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病例,引發各界矚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下午邀集相關專家召開記者會,解析猴痘病毒與國際疫情。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雯表示,猴痘病毒的大小約350奈米,屬於基因體較大且蛋白質構造複雜的病毒,正因如此,人體的抗體可以結合的目標很多,認為猴痘病毒要逃脫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應有難度。除此之外,張雯說,猴痘感染者病徵明顯,相對容易偵測及阻斷傳播,加上現有的天花疫苗也可以抵抗猴痘,也不像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一樣,只要棘蛋白一突變就會導致疫苗失效。張雯指出,「自然醫學」期刊曾發表一篇葡萄牙研究顯示,猴痘病毒的基因序列雖有變異,但因觀察時間短,至今還無法分析基因序列變異是否會影響感染後的嚴重程度或影響疫苗效果等。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維莉說,自1970年首度發現猴痘感染人之後,感染人數持續呈現倍數增加,且確診者年齡有上升的趨勢,1970年代感染者年齡以4歲為主,2010年代增加至21歲,2022年則增加至40歲至50歲。徐維莉認為,這顯示猴痘疫情可能和1980年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有關,正因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沒有接種疫苗,隨著年齡、社交圈增長,也增加猴痘傳播的機會。天花疫苗是可以用來預防猴痘的疫苗,徐維莉表示,目前第3代的天花疫苗經過多次實驗,讓病毒弱化到無法在細胞中自行複製,比第1代、第2代疫苗更穩定;據研究,曾接種天花疫苗者發病率較低,約落在4%至21%之間,至於抗體能維持多久仍有待研究。徐維莉認為,猴痘病毒雖然傳播途徑廣,而且可以在環境中存活35週,但科學家對於猴痘已有既有認識,也有預防的方法,民眾無須過度恐慌。
-
2022-07-08 癌症.胃癌
5類高危險族群容易得到胃癌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致命腫瘤
胃癌幾乎是無聲殺手!症狀表現很像胃病,很難發現。不如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讓胃部保持健康。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而相比其它惡性腫瘤,卻因為它的表現症狀很容易跟普通胃病混淆,導致發現機率較低,許多胃癌病患發現自己罹癌時,卻已經是末期。英國《NHS》網站指出,很多胃癌病患,即便身體出現胃酸逆流、吞嚥困難、打嗝很多等症狀,卻覺得自己只是得到普通胃病。因此羅列以下胃癌症狀、降低罹患胃癌的方法: 1.50歲以上 2.男人 3.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 4.患有某些胃部疾病,例如長期嚴重的 胃酸逆流、 胃發炎 5.胃癌疾病家族史 1.長期大量抽菸 2.病態肥胖 3.工作必須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 4.酗酒 5.很少吃蔬菜水果 6.攝取很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火腿、培根和臘腸 一、胃癌有許多症狀,但可能很難發現,它們影響了消化,例如: 1.胃灼熱或胃酸逆流 2.吞嚥困難 3.感覺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例如打嗝很多 4.進食的時候,很快就覺得飽了【 推薦閱讀: 能吃就是福?胖嘟嘟富貴相?別再被舊觀念束縛,肥胖有害健康,還會致癌!】 二、其他症狀包括: 1.食慾不振或無故體重減輕 2.肚子上方有腫塊 3.肚子上方疼痛 4.感到疲倦無力 如果罹患其它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可能也會經常出現上述症狀。 但如果你習慣了這些症狀,而症狀正在發生變化、惡化或感覺不正常,請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或檢查。 【有片】營養師話真相!關於抗癌飲食3大迷思解析 哪些人更容易得到胃癌?哪些生活習慣讓你容易罹患胃癌?胃癌的主要症狀 【延伸閱讀】 Delta病毒襲台!怎麼預防突破性感染?會有突破性感染,還需要打疫苗嗎?重症醫師解惑 成功擺脫媽媽手、網球肘!物理治療師示範5招居家復健運動 家長擔心校園防疫…張金堅教授談上學防疫8項指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07 焦點.元氣新聞
這波猴痘侵襲40到50歲 科學家:停打天花疫苗是主因
猴痘疫情在多國爆發,台灣也已有境外移入首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下午舉辦線上記者會,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維莉指出,相較於50年前首度發現時,當代猴痘病毒的感染對象有「年長化」的趨勢,最近疫情集中於40到50歲壯年族群,許多文獻都認為這現象符合全球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的時間。現有較安全、可視為死毒疫苗的第3、4代疫苗可用,可考慮給高風險群或兒童做接種;另也應繼續研究仍有4至21%人接種後突破感染的現象,顯示疫苗保護力可能不是終生。徐維莉表示,猴痘研究其實很少,大部分都是在非洲的調查,觀察過去幾十年感染者人數都呈現倍數成長,年齡也出現變化。1970到1980年代平均感染年齡為4歲小孩,2010年平均感染年齡為21歲,2021年最近的疫情,則主要侵襲40至50歲,顯示當代病毒傾向感染壯年族群。徐維莉表示,時間上的相關性,代表猴痘流行可能與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有關。1978年在索馬利亞發現最後一例天花個案後,全球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所以19801至1990年調查非洲個案,大多都是沒有接種過疫苗的4、5歲小孩,因為其他大部分人都曾經接種過疫苗,只有小孩沒機會接種到。經過數十年,這些孩子年齡增長,社交活躍程度增加,也增加直接接觸增加感染的機會。徐維莉表示,這個現象已經反應平均感染年齡上升的趨勢。停打天花疫苗與近期疫情爆發有關,此推論是許多文獻共通的觀察和見解,其中一個剛果根據本土流行的觀察發現,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發病率,顯著低於未曾接種天花疫苗者,共10幾篇文獻的結論認為,接種過天花疫苗仍得到猴痘的比率只有4至21%。徐維莉表示,第一代病毒是從牛、羊的皮膚病灶區分離病毒,可能帶有其他病原,安全性比較堪憂,病毒毒性也被保留。第二代疫苗是用細胞製備病毒,穩定度較高,也比較不會擔心從動物夾帶其他病原,細胞培養也弱化了病毒的致病力。第三代則是透過雞蛋胚胎複製570代,直到病毒基因出現很大的缺損,無法在細胞再度複製,可視為一種死毒疫苗。文獻中也有提到第四代疫苗,是更進一步把第三代疫苗用人工方式,製造更多基因缺損,使之更安全。建議可將現有較安全的第3、4代疫苗可用,提供高風險群或兒童接種;另也應繼續研究仍有4至21%人接種後突破感染的現象,顯示疫苗保護力可能不是終生。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旬男發病隔日亡、兒童重症再增3例 9個月女童救治中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概況,中重症共243例,其中152例中症、91例重症,死亡回升105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最年輕死亡為1例30多歲男性,發病隔日心跳停止;此外也有3例兒童重症,最小為9個月大女童的MIS-C個案,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有酒精性疾患,接種3劑疫苗。7月2日發病,出現冒冷汗、倦怠症狀,同日確診。有使用瑞德西韋口服抗病毒藥物、插管治療,7月3日心跳、呼吸停止,急救無效,當日死亡,死因為敗血性休克、胃潰瘍出血。兒童重症部分有3例,最小為9個月大女童MIS-C個案,6月18日確診,6月30日發燒腹瀉、進食量降低,7月3日送至急診,醫師懷疑腸胃炎合併脫水,也疑似MIS-C況狀,因此住院觀察。另一例1歲男童,具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個案6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症狀,快篩陽性,當日送到急診,有肺炎合併呼吸窘迫,目前收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最後一例7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5日確診,6月28日起發燒、腹痛、嘔吐,6月30日開始紅疹、眼睛紅;7月1日到急診檢查,懷疑MIS-C,7月2日住院,血壓降低轉加護病房,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已改善。指揮中心公布最新兒童重症統計,MIS-C有32例最多,其餘腦炎22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共病3例,累計91例重症、死亡維持22例。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3萬1364、死亡105例 周志浩:近日都差不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1364例本土個案、98例境外移入;另增105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本土都比之前2天降低,境外98例跟之前差不多,死亡105例,與前2天也都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1,364例本土病例,為14,450例男性、16,90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121例)、台中市(4,081例)、高雄市(3,442例)、桃園市(3,141例)、台北市(2,948例)、台南市(2,507例)、彰化縣(1,823例)、屏東縣(1,224例)、雲林縣(813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8例)、宜蘭縣(700例)、嘉義縣(650例)、南投縣(624例)、花蓮縣(591例)、新竹市(576例)、基隆市(453例)、台東縣(387例)、嘉義市(337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81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6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1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7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7月4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9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2例男性、4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瑞士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越南及德國(各3例)、義大利、巴拉圭、西班牙、馬來西亞及美國(各2例)、英國、丹麥及匈牙利(各1例)移入,另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5日至7月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775,2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74,791例排除),其中3,995,621例確診,分別為15,274例境外移入、3,980,29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3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3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64例、台北市917例、台中市689例、高雄市643例、桃園市576例、台南市496例、彰化縣388例、屏東縣300例、南投縣197例、雲林縣196例、基隆市179例、宜蘭縣158例、苗栗縣147例、嘉義縣133例、新竹縣118例、花蓮縣116例、嘉義市114例、台東縣93例、新竹市69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還要戴多久?美研究:疫苗達標後室內再戴2到10周
天氣愈來愈熱,出門戴口罩才幾分鐘就滿臉大汗,到底還要戴多久呢?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今年4月發表於《Lancet Public Health》,當接種二劑以上覆蓋率達到80%,如果美國人每天願意多花1.25美元,在室內再戴口罩2到10周,可減少14.6億美元社會成本、減少6.29萬病例、13.8萬次住院、1.6萬人死亡。覆蓋率在夏天達標,口罩令延長期可以較短,冬天則要長一些。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報告的最新數據,台灣目前第二劑覆蓋率已經達到84.47%,第三季覆蓋率也高達70.45%,是否距離解放口罩的日子不遠了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他也正以本土數據推估台灣口罩文明的成本效益、推估適合鬆綁時機,很快就會發表結果。陳秀熙表示,台灣疫情高峰不如美國嚴重,進入地方流行時感染率會比較高,引此NPI開放速度可能要比較保守一些。不過他認為,戴口罩令已應可改為「軟性」,限縮在重點高風險場域就好,例如大眾運輸工具、公共集會場合、脆弱族群較密集之場所(例如醫院及長照機構),或有未接種疫苗者在場時。陳秀熙表示,過去常常提醒大家戴口罩,看似老生常談,其實非常關鍵,台灣若不是有值得引以為傲的口罩防疫文明,本土疫情結果恐怕會更慘。因為口罩可以一次預防多種傳染病的總體效果,還能減少頻繁停課停工的帶來的社會損失。美國這篇研究顯示,不論二劑以上疫苗目標覆蓋率是70%、80%、90%,達標後再延長室內口罩令2至10周,都有非常高的成本效益。比方說,若美國實現90%覆蓋率,模擬顯示,延長室內口罩令將避免130億美元的社會成本、24億美元的第三方支付者成本(包括醫療費用與生產力損失),還能減少629萬病例、免去13.6萬次住院和1.6萬人死亡。即使疫苗功效為90%,使用口罩仍能提供額外價值,包括避免170億美元社會成本、10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以及193萬的病例。即使100%有症狀者都被隔離,使用口罩仍可節省359.7萬美元社會成本和575.9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避免了162萬例病例和3950人死亡。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現在疫苗和藥物已經普及,口罩還不能完全放掉,但已經可以將規定從「硬性」改成「軟性」。
-
2022-07-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疫苗將開打 適用對象、不良反應一次看
各縣市近期預約、7月開打的疫苗,Novavax即將加入疫苗施打廠牌選擇。《元氣網》整理Novavax疫苗施打適用對象及相關注意事項。適用對象Novavax (Nuvaxovid)是含佐劑 Matrix-M 之 SARS-CoV-2 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提供18歲以上成人,第一、二劑基礎劑;基礎加強劑;第一次、第二次追加劑接種。可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用法用量施打兩劑,每劑0.5毫升(含5微克的SARS-CoV-2棘蛋白)。間隔時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 (ACIP) 建議接種間隔為至少 4 週(28 天)。.以本疫苗接種基礎加強劑,與第二劑間隔至少4 週(28 天)。.如為追加劑接種,與前一劑次間隔至少 12 週 (84 天 ),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則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至少 5 個月 (150 天 )。接種注意事項1、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2、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3、接種 Novavax COVID-19 疫苗後有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不良事件的通報案件,歐盟與澳洲於Novavax 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不良事件。目前 Novavax 疫苗接種與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間,尚未確定是否有因果關係。不良反應在18歲以上成人的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壓痛、注射部位疼痛、疲勞、肌痛、頭痛、全身無力、關節痛和噁心或嘔吐,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通常為輕度至中度。(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
2022-07-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國內首例BA.5家戶群聚!Omicron BA.4、BA.5會造成下一波疫情?10大QA一次看
繼6月初台灣邊境攔下BA.4及 BA.5案例,昨(7日)指揮中心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BA.5已進入社區。Omicron變異株BA.4與BA.5是否會造成下一波疫情,《元氣網》整理10大QA帶您了解。Q1:BA.4、BA.5是什麼?有什麼特性?A:BA.4及BA.5為Omicron病毒的亞型變異株,分別在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通報現蹤,今年4月至5月已在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目前也成為美國目前主流病毒株。指揮中心日前指出,研究顯示BA.4及BA.5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據目前資料顯示,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並非像Delta變成Omicron以倍數方式增加,BA.4、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近日發布新聞稿指出,「自然」(Nature)期刊6月17日曾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論是BA.4或BA.5,都比國內主流的BA.2傳染力更高,而且能夠逃避感染BA.1所產生的抗體,意味著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增加。Q2:BA.5如何進入台灣?個案有那些症狀?A:台灣昨日新增2例BA.5本土病例,因赴機場接美國返台家人確診,目前該起群聚累計5人染疫,3例為境外移入、2例為本土個案。該起群聚源於6月19日,一名母親帶著未滿10歲的2名子女自美國返台,入境時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唾液篩檢驗出陽性,為指標個案;2名孩童則是6月23日因發燒安排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目前皆已隔離期滿。另外新增2例本土的Omicron變異株BA.5個案,為當日到機場接機的指標個案母親和哥哥,個案哥哥於6月24日出現症狀,快篩陽通報確診;個案母親則是在6月29日擴大採檢驗出陽性、6月30日確診。該起群聚個案母親無症狀,其餘4人皆屬輕症、沒有中重症。Q3:此案BA.5群聚傳染途徑?A:羅一鈞研判可能是6月19日家人到機場接送時「共乘一車」所傳染,但全家5人從桃園到台中路程都有配戴口罩,也許是全程車窗緊閉會使通風比較差一點,不過車程中無人脫口罩飲食或用餐。Q4: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A:指揮中心六日公布的BA.5本土病例,雖然曾和染疫家人共乘一車,儘管全程未脫下口罩,也沒有共餐或進食仍染疫,是否代表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所有的COVID-19病毒都是這樣,只要長期待在同一空間就可能傳染,儘管有通風系統也無法完全預防,佩戴口罩雖然不是完全有效,但仍有部分好處,就像打疫苗不防感染而是防重症的道理一樣。Q5:接機如何自保? 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但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由車上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 1.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2.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3.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4.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5.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Q6:BA.4、BA.5是否會在台灣造成社區流行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受訪指出,BA.4、BA.5與BA.1、BA.2主要差異在於疫苗的抗體保護力,BA.4、BA.5保護力比BA.1差8倍、比BA.2差4到6倍。BA.4、BA.5一旦入侵社區,是否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黃立民說,台灣因疫情剛過,目前確診者和打疫苗者都不少,或多或少能擋一下,研判至少還有1個月蜜月期,7月造成大流行的機會較小;不過,到了8月確實可能因為疫苗效果變差,而出現另一波疫情,單日確診數可能回升至5萬例或更高。Q7:感染BA.4、BA.5後常見的症狀?A: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羅一鈞指出,針對國內攔截到的5例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其中60多歲女性出現喉嚨痛,另外40多歲男性嗅味覺異常,其餘3位沒有相關症狀。Q8:染疫康復後獲「無敵星星」,還會感染BA.4、BA.5嗎?A:的確有可能感染,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是短暫的,新冠肺炎自然感染的免疫力僅約六個月,之前感染過其他變種病毒,仍可能被BA.4和BA.5再度感染。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主要是看社區流行株是否轉換,如果社區流行的亞型變異株明顯轉換,不同突變基因就會讓重複感染機率大增。基本上,重複感染同一序列亞型變異株機會不大,但若有BA.4和BA.5造成社區流行,因為有很強的傳染力跟免疫逃脫,產生二次感染狀況應該會提高。Q9:BA.4、BA.5傳染力如何?A:羅一鈞指出,研究顯示該兩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根據目前現有資料顯示,和BA.1、BA.2相比,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不像之前從Delta變成Omicron變異株,感染人數以倍數增加,還需觀察國外疫情趨勢。羅一鈞強調,不過依照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Q10:如何預防感染BA.4、BA.5?A:接種次世代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都在研發次世代疫苗,對Omicron BA.1的保護力可望增加8倍,對於BA.4或BA.5的保護力可增加3到4倍。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BA.5病毒進入社區 李秉穎曝「可能已有一段時間了」
國內昨出現首例本土BA.5確診個案及家庭群聚事件,許多專家認為,7月底可能有一波疫情,或至8月本土確診病例破可能上升至5萬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目前國際BA.5疫情都是上升一點點,但重症、死亡率沒有竄上來,疫情應不會大爆發,也不會太嚴重,不至於出現單日8萬、9萬例的確診人數,因此不用怕它,平常心看待,年底大家就都會適應病毒。李秉穎今接受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訪問表示,現在入境措施是3+4,已不像早期14+7管制措施,病毒就有從境外移入的風險,而目前國際間正流行BA.4、BA.5,因此變異株確實可能經國際旅遊途徑已零零星星進入國內社區,並可能有一段時間了,但BA.4、BA.5傳播力雖強,不過,感染後仍以輕症為主。邊境管制是否應鬆綁3+4措施?李秉穎說,諮詢小組沒有討論,因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有人擔心3+4會漏掉一些確診者,因此不願放鬆,但他認為可以考慮放寬3+4,因國內現在確診人數比國外多,且疫情趨緩後,醫療量能可以負擔漏掉確診者的風險,尤其是低風險地區,民眾出國到低風險地區的染疫機率,說不定比待在國內還低,從低風險地區返國的入境措施,應可以放寬為0+7。至於民眾要不要接種第4劑疫苗?李秉穎說,第4劑疫苗於長者、慢性病、免疫功能不全等高風險族群,若接種第3劑間隔5個月,一定要接種第4劑,因對高風險族群來說基本劑是3劑,追加劑是第4劑,而一般民眾就是打3劑,第4劑不一定需要,目前開放醫護人員自行選擇要不要施打第4劑,但不迫切。若次世代疫苗研發完成,或許往後第4、5劑會使用次世代疫苗。國內兒童疫苗接種率不錯,李秉穎說,原因是國外疫情下降,並擔心孩童出現心肌炎等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因此疫苗接種減少,而國內是受到兒童腦炎死亡事件的媒體效應,家長多擔心孩子罹患腦炎,提高兒童疫苗接種率。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曝陳時中下周參選 李秉穎:下任指揮官層級要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呼之欲出。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天於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表示,下周將出現政治風潮,因若本周末民進黨選對會再不通過陳時中參選,就來不及了。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即便指揮官換人,對於防疫政策大方向不會有影響,但作法可能會不一樣。對於下周指揮中心的指揮官可能換人,李秉穎說,指揮官換人後的不同作法,如邊境管制可能從3+4變成0+7,但原有指揮系統會持續運作,這段防疫期間,他很感謝疾管署的防疫醫師,每次協助防疫會議準備的資料、相關見解等,對國家整體防疫有很大的貢獻,「好的架構是不會變的」。周玉寇問,陳時中參選後,部長與指揮官還需要是同一人嗎?李秉穎說,指揮官應有相當行政權責,可以命令所有部會首長做事,如SARS期間,主管台大醫院的是台北市衛生局,但當時所有病人湧入台大急診室,當時請住院醫師向衛生局表達,如果病人太多可否轉到其他醫院,但經住院醫師轉述,衛生局人員只關心專責及加護病房數字,對於病人轉院無法幫助。李秉穎說,因此若指揮官行政層級不夠高,連醫院院長都叫不動,他於SARS疫情後曾參與國際會議,當時一名俄羅斯官員指出,疫情指揮官必須是行政院長或總理階層,當2009年國內爆發新流感(H1N1)疫情時,當時由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擔任指揮官,但他認為接任指揮官人選,還是應有衛生專業。周玉寇說,如果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接任指揮官?李秉穎回說,蘇院長太忙。周玉蔻說,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李秉穎說,沈榮津都有參加疫苗採購等指揮中心會議,也可以接任。不過,據了解,沈榮津因較缺乏公衛專業,目前仍在討論中。對於,指揮中心是否要解散或由疾管署長擔任指揮官,以及新冠肺炎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是否要降為第四類?李秉穎直言,目前就是要看疫情走向,指揮中心解散或降級,必須是新冠疫情已走向感冒化或常態化,不需要把所有病人都通報為法定傳染病,而僅需要通報重症個案,但現在新冠肺炎的重症率及死亡率仍高於流感,因此,現在還無法取消法定傳染病的管制。李秉穎說,由此研判,最近幾個月指揮中心位階不會有所變動,以及新冠肺炎不會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降為第四類,若降為第四類,將無法源依據可以對輕症確診者進行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但現在新冠肺炎對民眾健康威脅仍大,因此還不可降級。過去這兩年半對於陳時中的防疫評價如何?李秉穎說,對於全球橫空出世的保持社交距離1.5公尺,有一些不太贊成 ,如便利商店有腳印圖案維持距離,但開會的時候又聚集在一起,最重要防疫是戴口罩,不要摸眼鼻口,另不可在火車上吃東西,可是疫情不緊張後還不取消,此政策較不便民。李秉穎說,其實防疫成績單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顧好民生,減少重症、死亡率,如2020年各國GDP比較,台灣是衰退最少的,而重症、死亡率前兩年也比其他國家低,而解封後疫情上升後的情形,也較其他國家低。李說,陳時中若要離開參選隨時都可以,最好時機是在解封前,但他沒有逃走,值得嘉許。
-
2022-07-07 焦點.健康知識+
疫苗接種都跟陰謀有關?醫師:反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
▌疫苗爭議歷久不衰我兒子七歲時,想做一項學校作業:為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募捐,讓他們可接種小兒麻痺疫苗。兒子認為一劑疫苗只要一美元真是棒極了,而且理想情況下,他應該能輕鬆募集足夠的錢,來保護近五百名兒童。此外,他也覺得免疫接種後,孩童指尖會染成紫色,十分美妙(這是在偏鄉唯一可行的記錄方式)。所有這些都是簡單的算術,複雜的部分在於向他解釋:他好意想幫助地球另一端有需要的群體加強免疫,但在他自己所處的國家,整個群體卻四分五裂!我該如何向他說明,這個看似可救人命的作業其實是個棘手難題,可能會冒犯他學校裡百分之二十的成員,而這項計畫也許會因為可能觸犯他人而遭擱置?我試圖講明,但兒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拒絕接種疫苗並非新鮮事,不是源於Google、好萊塢或推特推文。拒絕注射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疫苗先驅金納醫師當時試圖說服牧場拓荒者接受少量牛痘病毒,以保護他們免受更致命的天花侵害,金納可說是面臨了重重困難。雖是出於保護目的,但牧場拓荒者害怕即便接觸極少量,也會引發這種可怕疾病,他們的恐懼理所當然。185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開始規定學童接種疫苗。英格蘭更加強硬,1853年已頒布了〈接種疫苗法〉:除非醫學上判定健康狀況不適合,否則所有嬰兒都必須強制接種天花疫苗,因此也首度開啟了疫苗接種的醫療豁免,而針對〈接種疫苗法〉的反對聲浪也形成最早的反疫苗運動,比社群媒體、甚或是疫苗與自閉症相關的假說,早了一百五十年之久。1898年,〈接種疫苗法〉新增了一條「良心拒絕者」條款,形成了法律漏洞,讓人可選擇拒絕接種疫苗。等於在一百多年前,「個人信仰豁免權」就已經誕生,遠早於美國國內關於新世代坐享特權和果汁吧的熱議爭論。十九世紀的英國,光是在良心拒絕者條款制定的第一年,就有近二十萬拒絕疫苗的良心豁免案例,核准通過。美國社會學家葛拉斯納(Barry Glassner)在1999年的重要著作《恐懼的文化》中,提及1982年一部名為《DPT:疫苗輪盤》的電視節目,此專題節目播出後,全美出現恐慌。該節目涉及令人心痛的傳聞,主要關於有些兒童接種DPT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後,嚴重殘障或甚至死亡。毋庸置疑,節目播出後,其他媒體隨即大肆報導,引發社會大眾恐慌。醫師和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了大型長期研究結果、超過一百萬名兒童的抽樣調查資料、以及1949年DPT疫苗問世以來的數據,結果顯示:疫苗出現之前,每年有二十六萬五千名兒童因百日咳病倒,七千五百人死亡。儘管如此,對疫苗的恐懼早已蔓延開來,而且早在YouTube出現前,就已傳遍大街小巷。接著,出現了一個縮寫同為DPT(Dissatisfied Parents Together,不滿家長群組)的強大團體,領導人是費雪(Barbara Loe Fisher)。費雪聲稱她的兒子因DPT疫苗而出現急性神經系統破壞。媒體大肆宣傳,兩年之內,多家DPT疫苗製造廠退出市場,疫苗旋即出現短缺。美國並非特例。十多年前,日本的疫苗恐慌導致DPT疫苗禁用,結果百日咳病例增加了十倍,百日咳相關死亡人數也上升三倍。即便在英國可使用疫苗,當時的社會恐慌也導致預防接種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以及後來幾年的百日咳病例激增了十萬例。為了消弭社會大眾的歇斯底里、避免無止盡的訴訟、抑制傳聞軼事成為頭條新聞並引起普遍恐慌,美國國會補助成立了「疫苗受害補償制度」(VICP),為那些認為自己小孩因疫苗接種受到相關傷害的父母提供補償。由於不追究接種過失,此舉還可防止全美國(甚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使法院免於審理一堆沒完沒了、因疫苗相關不良反應而引起的訴訟。但是,就算拿出世上所有資料數據、製藥公司的法律保障、以及關於疫苗安全性和功效的所有證據,也無法動搖熟諳媒體和陷入文化焦慮的反疫苗人士,對疫苗的憂心忡忡。▌從來不缺陰謀論對某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來說,主要關乎「控制」:出於為人父母的本能,我很清楚對我和家人最好的選擇是什麼;若我認為適合或時機正確,我們便會選擇接種(或不接種)疫苗。席爾斯(Bob Sears)博士在我辦公室不遠處的高速公路旁執業,他一直是「另類疫苗接種時間表」的支持者。全國各地都有家長把「席爾斯博士的時間表」奉為圭臬。這些家長的孩子並未按照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時間表,接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A型或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席爾斯博士甚至聲稱:「我提出的時間表並無任何研究根據,從未有人使用過我的時間表進行大規模的兒童研究,確定它是否安全或有任何益處。」事實上,2010年和2013年的研究顯示,依循衛生機關建議時間表接種疫苗的兒童,與採延後接種方法的兒童相比,發育結果毫無差異。對有些人來說,疫苗接種關乎陰謀論:製藥公司、醫療團體和政府試圖控制我們;有些人則是無知:這些病哪有那麼嚴重?或者,若世上已不存在這些疾病,我們何須注射疫苗?而許多人則是源於對化學物質和所謂毒素的錯誤看法:太早接種過多疫苗會傷害嬰兒身體健康。還有,難道製藥公司、科學家、企業和醫師不是為了錢嗎?最後一個問題如今已成為疫苗爭論的重點。我可以直接代表醫師發言:施打疫苗在財務上只剛好達到收支平衡,通常甚至會有輕微的財務損失,試想診所得購買疫苗、針筒和針頭、支付護理人員薪水和診所租金,疫苗費用實際的利潤空間並不大,不管您信或不信,疫苗接種可謂純健康照護的最後遺跡,單純是為了預防疾病。我不認識任何樂見麻疹或腮腺炎病例的醫師,疫苗接種絕對是我們職業中為數不多的非生財工具,現下流行的肉毒桿菌注射當然就另當別論了。疫苗在經過認可確定可安全用於人體前,必須經過各式各樣的醫學測試。典型的疫苗公開問世前,在安全性和功效上得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嚴謹研究,時程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的非處方藥物和處方藥物,而且肯定比任何順勢療法產品更加周延。順勢療法產品在您家附近的天然食品店上架前,通常未經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及任何外部機構的研究或評估。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未對公眾公正公開,而且認為政府隱藏了危險或別有居心的動機。廣為流傳的疫苗陰謀論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大型藥廠、甚或兒科醫師,共謀利用疫苗牟取豐厚利潤,經常為了賺錢而在安全性檢驗上放水或抄近路。這點絕非事實。疫苗生產管理的利潤是藥品中最低的。過去幾年,為了平息社會大眾的擔憂,美國醫學研究所(現稱為美國國家醫學院)負責進一步的審核工作,確保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核的所有研究資料都對外公開,而美國國家學術院(NASEM)健康與醫學部門每年也會發布這些資訊。※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釀BA.5家戶群聚 羅一鈞提醒接機5原則、開窗勿交談
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母子兩人開車前往接機,疑似遭自美返台的家人傳染病毒,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雙方溝通確認機場落地唾液PCR結果,若入境旅客為陽性,接機親友應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就快篩。羅一鈞指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這起事件凸顯接送可能風險,再次提醒,務必遵守防疫規範,落實五項防疫重點。首先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羅一鈞說,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羅一鈞表示,目前針對感染BA.4、BA.5變異株的境外移入個案進行第一圈的採檢,視情況是否需要擴大疫調,並不打算採取額外限制措施。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見2例本土BA.5確診案 家人接機感染
昨首現本土BA.5變異株確診個案,為卅多歲男性及五十多歲女性,媽媽與兒子於六月十九日前往機場接自美入境的女兒(指標個案)及兩名小孩;指揮中心初步研判這是從機場回台中的長途車程群聚事件。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建議民眾趕緊打滿三劑疫苗。全球疫情受Omicron BA.4、BA.5變異株影響攀升了二成一,指揮中心先前公布台灣邊境最新一周攔截統計,BA.4、BA.5就占六成一。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二例BA.5個案為指標個案的哥哥與媽媽,根據台中衛生局疫調,上車前案母曾短暫抱過孫子,一車五人全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飲食,一路返回台中,中途亦未停留休息站或上廁所,直奔防疫旅館。指標個案入境時就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機場採檢陽性確診;兩個小孩則在隔離期間六月廿三日,因發燒症狀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六月廿六日返家繼續隔離,目前期滿解隔,列入指揮中心七月四日公布邊境攔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案兄在六月廿四出現咳嗽、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快篩陽後確診,同日案母移至他處居家隔離,六月廿九日因指標個案檢出為BA.5變異株,擴大採檢,案母陽性,卅日確診。案兄密切接觸者僅有一名友人,匡列檢驗後陰性,列自我健康監測。目前案兄隔離期滿、案母於今日隔離期滿。羅一鈞推斷,可能接機時車窗緊閉,導致換氣量不足,但仍無法定論就是傳播途徑,親友接送本身就有風險,但不會限制親友接送,僅加強宣導。疫調部分則維持現行做法,並視採檢狀況來看是否需要擴大。黃立民指出,BA.4、BA.5亞型變異株與BA.2的差異關鍵在於「免疫逃脫」,現有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接種後對抗BA.4及BA.5的保護力,僅有BA.1的八分之一、BA.2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黃立民說,本土疫情剛過高峰,還有一個月蜜月期,BA.5如在台灣傳播,預計八月中後才可能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全民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才有保護效果,築起防火牆。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童心跳突停 染疫隔天亡
昨新增三萬四四九九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七十八例、死亡九十五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病例數比前天減少,較上周呈下降趨勢,但是幅度稍緩。死亡案例新增一名一歲男童,從確診到死亡,不到廿四小時;重症案例新增三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年紀最小案例僅八個月大。國內目前僅幼兒族群尚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我訂購幼兒劑型莫德納疫苗四十五萬劑昨上午抵台,可供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莊人祥表示,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將直接運送到冷儲物流中心,預計七月廿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七月廿一日配送各縣市政府,提供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共八十八例,其中MIS-C卅例。新增三例MIS-C為八個月大女童、二歲男童與十二歲女童,持續出現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症狀,就醫後懷疑MIS-C,目前住院治療中;除十二歲女童打過一劑疫苗,其餘皆未接種疫苗。死亡一歲男童具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六月卅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症狀;七月一日送急診,但是突然心跳停止,經急救仍不幸離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累計兒童死亡廿二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日前建議,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兩劑基礎劑,間隔四到八周以上。是否評估幼兒接種追加劑(第三劑)?莊人祥表示,目前ACIP專家尚未討論。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現首例BA.5 專家曝這時疫情再起:單日5萬例甚至更高
國內今新增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源自從美國返台的1家3口,傳播給機場接送的2名家人,接機過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進食,可能是在車程中造成病毒傳播。專家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不過感染機率較低、症狀也可能較輕微,建議民眾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及接種疫苗。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相較國內現在流行OmicronBA.2變異株,BA.4、BA.5亞型變異株的差異主要在「免疫逃脫」,目前新冠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保護力也有落差,疫苗預防BA.4及BA.5保護力,比起防範BA.1「落差八倍」,比預防BA.2則差四到六倍,疫苗抗體效果會逐漸變差。黃立民表示,國內疫情剛過高峰,台灣至少還有「一個月蜜月期」,即便BA.5可能會在台灣傳播,但這段時間不容易大規模傳,因為近期確診的人數不少,剛接種疫苗的也不少,民眾抗體「免疫防火牆」或多或少可以「擋一下」,七月大流行BA.5機會較小,可能到八月中後機會較高,屆時免疫防火牆變弱,BA.5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至於感染BA.5後症狀表現會有何不同,黃立民表示,先前病毒研究提及,感染BA.5臨床上觀察病毒感染肺部細胞,往下造成下呼吸道症狀,觀察到出現「肺炎」症狀較多,但只有一篇研究有上述論點,沒有看到其他學者廣泛討論,也有可能不見得是這樣。全程戴口罩依舊感染BA.5,黃立民表示,所有新冠病毒都可以在同一個房間,只要大家長時間在一起「就可以傳染」,即便戴一般口罩、不把口罩拿下來,還是會傳染,就算改善通風也無法防止,世界各國都有觀察到此問題。若戴口罩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措施也防不住BA.5,目前還有其他可行作法?黃立民指出,感染BA.5還是機率及嚴重程度問題,脫口罩的人很快會感染,有戴口罩的人就比較晚得到,且就算得了症狀也較輕微,不能說NPI措施完全有效,但還是有些好處,就像施打疫苗不能防止不感染新冠病毒,但可以預防重症。不過黃立民提醒,就算NPI措施仍有一定效果,「但問題是沒有人要做」,近期風景區、餐廳都是人,大家已經不想再用NPI手段防疫,大家想要恢復正常生活,政府就算加嚴NPI措施也沒好處,因為民眾順從度只會越來越低。他表示,國內防範BA.5目前靠社區免疫防火牆,以及未來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基本上每個人都要接種次世代疫苗,「尤其要出國的人都要打,別到國外生病了,會很不舒服」。近期兒童陸續接種第二劑、幼兒將要接種第一劑,是否憂心國內BA.5感染兒童及嬰幼兒造成危害?黃立民表示,不前仍不清楚BA.5對兒童危害,因為過去專家認為,幼兒感染新冠肺炎狀況還好,結果台灣幼兒問題一堆,相較美國幼兒沒有那麼嚴重,是否存在人種及基因差異,只有病毒傳了才知道,不能直言BA.5感染幼兒是否嚴重,但仍建議小孩接種疫苗,仍有保護效果。黃立民提醒,雖我國出現首例BA.5,但可以看到有些國家流行BA.4、有些國家流行BA.5,未來BA.4、BA.5出現流行都有可能,我們不要忘記防範B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