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4 醫療.中醫
搜尋
氣喘
共找到
922
筆 文章
-
-
2023-06-03 焦點.健康知識+
夏天就該喝冰水!中、西醫破解喝冰水的迷思,但有4種人要少喝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歡進便利商店買一瓶冰水大口暢飲,覺得這樣沁涼又消暑。但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心裡同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喝冰水對身體不好,讓我們暢飲時又帶了一點罪惡感。很多長輩都說,從中醫的角度認為喝冰水不好,但喝冰水真的對身體不好嗎?中醫師陳潮宗指出,《黃帝內經》有建議,人體要去適應環境上的變化才會健康,天氣熱的時候,適度喝冰水可以幫助調節體溫,所以健康的人在夏季適度喝冰水反而是有好處的。喝冰水對身體還有哪些好處跟壞處?《良醫健康網》採訪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以及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分別從中、西醫的角度來談喝冰水對身體到底好不好。喝冰水對身體有哪些好處跟壞處?基本上,都認為冰水對身體沒有太大的壞處,也沒有特別的好處。不過,夏天時適度喝冰水可以幫助身體調節體溫。曾柏榮說,相對於常溫的水,冰水確實比較有刺激性,會短暫使血壓、心跳升高,但這些都是很些微的刺激,不至於我們短暫喝了冰的,血壓飆高非常多、心跳增加非常快。【延伸閱讀】婦產醫:喝冰水不會傷子宮、讓月經排不出來,更不會讓小腹變大迷思一:喝冰水可以減肥嗎?曾柏榮、陳潮宗兩位醫師都不建議用喝冰水來減肥。雖然有研究指出喝冰水可以增加代謝,這是身體遇到冷的時候,本來就會產生比較多熱能。因為天氣寒冷、體溫降低的時候,人體要維持體溫的恆定,本來就會增加代謝。短期來說冰水確實會提升代謝率,但不會光靠這樣短暫的刺激變化,就能變瘦或變胖。冰的食物確實會短暫地消除熱量、幫助降溫,但喝冰水降溫所消耗的熱量,與飲食上吃進去的熱量不成比例。所以要靠喝冰水來減重,是不切實際的作法。特別是很多冰品、飲料都含有糖份,吃太多反而會攝取過多熱量。很多冰品、飲料都含有糖份,吃太多反而會攝取過多熱量。迷思二:運動完可以喝冰水嗎?運動完喝冰水不至於對身體產生危害,在炎熱的環境,運動完適度補充喝冰水可以幫助降溫,建議喝冰水時可以慢慢啜飲,不要喝太多,一次喝300到500c.c.即可。曾柏榮提醒,剛運動完時,人體還在調適心臟、血管的變化。這時喝冰水對身體來說是另一刺激。雖然不至於對身體有害,但如果不希望給身體額外的刺激,可以喝常溫的水。【延伸閱讀】大家說喝溫水較好,運動喝冰水真有那麼糟糕?專業醫師這樣說迷思三:發燒時可以喝冰水嗎?曾柏榮說,「喝冰水」對「發燒」本身沒有特別好處,而且發燒的時候人會怕冷,這時喝冰水可能會更不舒服。陳潮宗補充,如果發燒有伴隨喉嚨痛的症狀,喝冰水可以幫助喉嚨消腫,但如果是受了風寒而引起的發燒,喝冰水會降低抵抗力,因此不建議喝冰水。哪些人不建議喝冰水?曾柏榮、陳潮宗皆認為,健康的人喝冰水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因為冰水有刺激性,不建議有些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喝冰水。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腸胃功能不適、呼吸道疾病和有容易頭痛的人,比較不建議喝冰水。一、心血管疾病患者:這類患者心臟功能不好,應該避免血壓、心跳有太多的變化,而喝冰水會給心臟、血管額外的刺激,因此建議喝比較接近體溫的水。二、腸胃功能不佳、腸躁症患者:對於容易胃痛、胃酸過多的人來說,一次喝大量冰水可能會刺激胃壁,造成痙攣收縮,導致胃痛。而對腸躁症患者來說,可能因為冰水對腸道的刺激,比較容易腹瀉。腸胃功能不好的人要避免喝冰水。三、有過敏性疾病、呼吸道過敏、氣喘患者:這類患者呼吸道比較敏感,有可能因為冰的刺激誘發呼吸道的變化。另外,對過敏的人來說,冰水對人體就是一種刺激,可能會誘發過敏症狀。四、有偏頭痛、慢性頭痛的人:這類患者喝冰水會刺激交感神經,誘發背部、頭部頭痛。延伸閱讀:.夏天愛洗冷水澡降溫? 專家曝:想要涼爽用「這溫度」洗才對.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超多!台大醫告訴你:15個喝冰水好處.夏天不建議洗冷水澡!醫:洗完做這事爽一時卻更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0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不暗沉、不脫屑、恢復光滑細緻 他們做對「三件事」
「我的孩子一起床,不誇張,皮膚脫屑到,皮屑圍成一個人形!」「我女兒在學校,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被取笑是家暴腳….」「那個一直癢,就會一直抓,然後抓到破皮流血,晚上床上都是血。」在2023年5月20日,也就是代表「我愛你」這一天,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的號召下舉辦第二屆「異杯咖啡的時間」,邀請中、重度異友、異友家人齊聚一堂,分享自身罹患異膚或照顧者所面臨的種種挑戰與辛酸血淚,而每一個分享,都透漏著濃濃的在乎與關愛。其中,有些病友、病童媽媽除了述說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的慘狀,也提供改善方法,舉例來說,像「選擇適合藥物、療程」、「放輕心情、釋放壓力」與「改變生活環境」等,都可以幫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有些病友的皮膚,在良好的控制下,恢復了光滑、細緻,在活動現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也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照護、治療趨勢進行說明與分享。異友心聲:期待大家平常心看待鄒嘉倫指出,在過去,約有6成的異位性皮膚炎成年病患,即使接受治療,症狀依然無法受到控制,主要原因在於,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持續性潛在發炎性疾病」,由於慢性發炎的驅動,導致控制不易,在一年中,病友有三個月到半年可能都在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之苦,就算做了很多努力,也是效果不好,加上傳統口服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多半是間歇式療程,可能一停藥,症狀就大反彈,導致病患、病患家人與醫師常感挫敗。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的孩子是中重度異膚病友,她觀察到,不少病童家人花了很多時間、心血求醫,甚至花大錢找尋改善方法,但疾病還是很難控制,皮膚搔癢、脫屑、膚色黯沉等症狀還是不斷干擾,沮喪、自責情緒也久久不散,當遭遇外界嘲笑、異樣眼光,情緒更容易低落,因此很需要社會大眾的的理解,並希望大家以「平常心」看待。治療效果、安全性 都是考量重點「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在於,精準抑制發炎,長期穩定控制!」鄒嘉倫表示,為了長期控制疾病,必須針對潛在發炎進行持續性治療,且治療也須精準、安全。若要達到治療目標,以中、重度病友來說,全身性治療是重要選項,而全身性治療的用藥考量點包括「是否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其他共病?」、「年齡」、「是否懷孕、處於育齡階段?」、「本身疾病情況」、「藥物療效與安全性評估」,以及「是否需進行用藥前監測、風險管理?」等指標。近年來,由於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等藥物問世,中、重度異膚病友擁有更多「抗異」利器,以生物製劑為例,這類藥物的作用原理在於有效、精準抑制異膚核心細胞激素,幫助緩解搔癢及皮膚發炎反應,主要適用於6個月以上、患有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且對其他全身性治療控制不佳,或不適合使用其他療法的病患。育齡、懷孕、慢性病患 更要選適合生物製劑臨床數據顯示,年齡6個月以上的中、重度異膚病友若使用生物製劑,除了搔癢大幅改善,多數皮膚病灶也能有效縮減,皮膚外觀很有機會達到正常或幾乎正常程度,且可長期維持療效。此外,有些生物製劑的安全性較高,因此育齡、懷孕女性或患有肝、腎疾病等慢性病病患也可使用,用藥前、後較不需要抽血監測肝腎功能、血球變化。在2022年8月1日,健保已放寬將生物製劑給付於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給付條件限於經照光治療及其他全身性治療無效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讓這類病患的治療擁有更多彈性。在病友經驗分享時間,一位邱媽媽也分享她15歲女兒的「抗異」經驗,她說,每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她女兒的腳就會搔癢、有傷口,一塊塊的色素沉澱,曾被同學嘲笑是「家暴腳」,所幸學校老師努力進行生命教育,同學才終於理解、產生同理心,也不再說出傷人話語。後來邱小妹經過多種療程、症狀反彈後,接受生物製劑注射劑輔以健保藥、藥膏,病情才終於穩定控制。病友、醫師攜手 抗「異」勝算大增鄒嘉倫、丁淑敏不約而同提醒,目前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供選擇,希望每位病友、病友家人與醫師多討論、溝通,選擇適合治療策略,並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同時也可和其他異膚病友多交流,尋求心靈上的支持與鼓勵,如此,就有機會戰勝異膚,讓皮膚恢復光滑、細緻,生活也可步上常軌。
-
2023-05-14 醫療.骨科.復健
預防肌少症就要把肌肉練多 骨科醫詳解做什麼運動才能增肌
【本文重點】要預防肌肉少需適當增加阻力訓練,以刺激肌肉成長。專業教練可教導基本動作,如正確的肩推、胸推、深蹲、硬舉等,並逐漸增加負荷訓練,避免惡性循環而加速肌力流失。增肌是長期工程,要將動作練正確後才增加重量或強度,才不會傷到自己,增肌目的的刺激因人而異。透過阻力訓練能改善肌肉力量、「力氣變大」,適度的運動則有助於改善人體姿勢、穩定關節、改善走路步態。--by ChatGPT「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量太少,要預防肌「少」就要把肌肉練「多」,做什麼運動才能增肌?萬人追蹤臉書粉專「大夫訓練」創辦人、骨科醫師吳肇基表示,除非是原本就很虛弱的人,才有可能光做有氧運動就提升肌肉力量,一般人若想增肌,還是得靠漸進增加負荷的阻力訓練。他建議先找專業教練,學會幾種基本動作的正確做法,之後無論在家或上健身房,就能活用各種器材,為自己存好「肌」本。有氧運動主要練心肺,阻力訓練刺激肌肉骨骼系統。吳肇基說,試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拿一疊有點重的東西,通常都會分次拿,或用工具輔助,都不會給自己加更重吧?人的身體可以看作是一個節省能量的系統,具有「用進廢退」的特性,如果肌肉很少出力、沒有受到刺激,就會逐漸萎縮。這個現象隨著老化會更加明顯,年紀愈大愈沒有力氣,愈沒有力氣就愈不動,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肌力流失。吳肇基表示,有氧運動主要是訓練心肺功能,呼吸心跳會明顯加快;阻力訓練主要是刺激肌肉骨骼系統,因為肌肉不得不用力,受到刺激的肌肉,就有機會成長。阻力訓練的原理,就是透過比較大的重量或外來阻力去刺激身體用力,讓身體感受到有維持大量肌肉的需要,進而促進肌肉的生長。增肌是長期工程,需漸進增加重量,不能停留在原地。要注意的是,增肌所需的刺激是相對的,與每個人身體原本的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本來身體就非常虛弱,做一點快走之類的有氧運動,對他來說就蠻費力了,那這項運動對他來說就有增肌的效果。如果一個人長期過著久坐、少走、少動的靜態生活,當他開始多走路、騎車,也會發覺雙腿變壯了,等於打破「愈不動愈動不了」的惡性循環,開啟「愈動愈有力」的正向循環。不過,如果這時候停留在繼續走路、騎車,身體適應之後,又會開始發揮節能的本事,導致增肌之路暫停。吳肇基表示,肌力慢慢進步後,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力氣變大」,原本覺得有點吃力的重量,感覺沒有那麼重、訓練變輕鬆,這時候就可以增加重量,或是加入一些變化,來增加原本動作的強度,例如單側訓練、暫停動作、放慢動作等。基本動作就那幾款,先練正確姿勢再加重量。該怎麼增加重量或強度,這其實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吳肇基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是先學會正確的動作模式,其實練來練去,基本動作就是那些。上肢部分,可以分為推和拉,比如肩推、胸推或伏地挺身、划船,如果動作正確,可以訓練到肩、胸、背的肌群。下肢部分,常見動作像是深蹲、硬舉、弓步蹲,動作正確可訓練臀部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核心肌群。「從不加重量開始,把動作學正確,就不會傷膝蓋。」吳肇基說,很多人有「阻力訓練傷膝蓋的迷思」,其實膝蓋軟骨需要適度受壓力,才能促進良性代謝和關節健康。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適度的運動可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緩解疼痛,肌肉力量改善後,微觀來看,有助關節穩定、改善關節滑動軌跡、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巨觀來看,整個人儀態變好、走路步態更正常,爬山雙腿有力不易累,更重要是「心情愉快。」爬山、陪孫玩,找到自己的運動目標,開啟增肌正向循環。吳肇基門診病人有一位60多歲的阿姨,很喜歡跟朋友去爬山,但因走路跟不上人家、上廁所蹲不下去,漸漸就不好意思跟朋友出門,待在家裡又很鬱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肌力訓練,每次跟朋友去爬山,她都能健步如飛走完全程,很有面子,如廁也不用特別找坐式馬桶,整個人都變開朗了。吳肇基觀察,很多老人家都喜歡跟兒孫玩,卻發現自己抱不動、追不上,氣喘吁吁,很挫折。這個想陪兒孫玩的動機,正是一個開始運動的好目標。建議先找教練學會正確動作模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之後不論想去健身房用固定式器材或自由重量,或是在家裡用不同阻力的彈力帶、壺鈴、啞鈴,都可以繼續存「肌」本。如此一來,就算哪天因病暫時臥床,平時就為自己儲備肌肉本錢的人,也會恢復得比別人更快。生病臥床損肌力 別灰心!能動的地方 盡早動起來增肌是長期工程,即使一時因為開刀、生病等原因而行動受限,也不要灰心。吳肇基提醒,只要把握「能動的地方就盡早動起來」這個原則,就能減少活動量下降帶來的衝擊。例如,可以坐起身時,就別整天躺著;可以站起來時,就別整天坐著;可以走路時,就盡量多走走路;這隻手骨折固定,另一隻手和雙腿都可以運動。把握這些原則,就不會因為一個地方暫時受傷,就把全身的體能都賠上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做完超音波,心裡感覺不舒服」怎麼回事?
診間。「醫師,那天你安排我去做超音波,感覺好像被強暴!」病人一臉氣憤的說。「到底怎麼回事?」我不解的問他。「一躺上,醫師叫我自己把衣服卸下,看也不看我一眼。做完,丟了兩張衛生紙給我,叫我自己擦,問他也不回答,感覺非常不舒服!」病人的投訴有其道理,醫師年輕時常只學醫療技術,忘了病人是人,除了肉身之外有感受,也要與病人互動,忘了基本的禮貌與親切的態度,這是目前醫療制度下醫療速食文化下的一個副作用。如果病人是醫師自己的家人或好朋友,也許檢查醫師的態度就會不一樣了,這是人性的缺點,任何一種行業都容易有這個缺失,以前是公家機關的辦事人員特別有這種毛病,近年來已大幅改善,在醫界,醫療人員對求診的病人特別容易有這種態度浮現出來。超音波是現代醫學必備工具,尤其腹部超音波的角色可以說是腹部的聽診器,比聽診器之於心及肺疾病診斷上的功能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心臟不好會小鹿亂撞、會胸口悶、會胸痛、會氣喘如牛、會臉色蒼白、會冒冷汗,甚至突然倒地不起。肺不好會咳嗽、會胸悶、會咳血。得了肺癌早期不知不覺,到了末期會喘、會咳血、會瘦,等到這些症狀都出來,通常是肺癌末期。至於肝臟,號稱是沉默的器官,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只有表面有痛覺神經。此外,肝臟可以切掉四分之三,人都還可以正常活動,照常運動。肝臟會發炎、會肝硬化,甚至會發生肝癌。猛爆性肝炎厲害會致人於死地。肝硬化末期,人會昏迷、會吐血。肝癌末期,人會消瘦、臉會變黃、肚子會大因有腹水,最後會肝昏迷而往生。而超音波是診斷肝有沒有纖維化、有沒有硬化或長肝癌最好最方便的工具,尤其是B、C肝的病人更是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像車子一定要每半年到監理處體檢一次一樣。超音波的探頭就像理髮師手上的剃頭刀一樣,人人可拿,人人可做,髮型漂不漂亮需要經驗,而超音波做得準不準確,有無經驗、有無訓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病友有感,知道服務的對象是有人性的人,而不是機器,換句話說,除了醫術之外,更要有同理心,可惜健保不給付同理心,而同理心也不好量化,也因為醫師也是「人」,其人性的缺點就容易浮現出來,而讓病人有被強暴的感覺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5-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賴寧生養生「動中求靜」 讀佛經靜思生活智慧
「過去這塊土地上人人都往外地尋求醫療,現在從台北到高屏乃至離島、國外,許多病人都來這裡看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是雲嘉地區第一個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原本醫療資源缺乏的嘉義,由他打造了雲嘉地區首座風濕病整合醫療中心,並且建構具規模與功能完善的在地檢驗中心。賴寧生在1996年完成醫學博士學業後,就毅然回歸故鄉嘉義貢獻所學,首設雲嘉地區第一個過敏免疫風濕專科門診。2006年,賴寧生以同心圓為理念,成立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的完整照護團隊。2015年獲得立法院厚生會第25屆醫療奉獻獎,獲總統頒獎肯定。「什麼功德最大?就是看病、解除病痛,功德第一。」賴寧生引用佛教經典,感謝病人願意相信他,克服困難遠從各地,甚至跨海求醫。「醫者端坐在院內就會不斷累積醫病功德,這是何等的福報。」感謝病人信任 行醫是福報「把握每一次跟病人接觸的機會。」賴寧生深知病人面對重大疾病的不知所措,最重要是讓病人安心,他有機會去撫慰病者,建立彼此間的信任感,所以「我感恩你對我的信任,讓我能夠學習」,逐漸累積實力再運用到下一位病人時,正是福氣一代傳一代的最好寫照。管理醫院 謹記證嚴六字訣台灣的醫院管理,大多看到的是美式講求「效率」的影子。賴寧生說,要把醫院的「效率」跟「追求卓越」放在哪一階層很重要。證嚴上人在11年前指示「心寬、念純、意堅」,已成為管理醫院的重要指引。心寬、念純才能合眾人心,完成經營醫院的使命。心寬是指院長要放寬心,當然要有紀律,但不需用醫學精密度來檢視人事的情形;念純在醫院最重要的就是救治病人,而非把賺錢、績效放在前面;意堅是大林慈濟醫院非常確定要「往醫學中心走」,即使過程中有許多波折,但意志依然要堅定。「醫療志業只要求病人有沒有得到他要的治療。」賴寧生強調,醫院管理原則,以志業的歸屬及宗旨為依歸,「心寬、念純、意堅」是他領導醫院的重要指標。養生祕訣/觀察機械運作 讀佛經靜思生活智慧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高中時期是嘉中田徑校隊400米接力賽跑者,在就讀陽明醫學院時也參加過大專盃田徑比賽,他卻說,運動雖可讓神經較敏捷,但並不是他的興趣,他從小就喜歡機械且至今仍樂此不疲,現在則更喜歡從佛經中探索生活的智慧。「機械與人是兩個極端,一個是物理世界、一個是人的世界,這兩部分在他身上能夠結合,是一件很奇妙的事。」這從賴寧生開車到修車廠保養時即可發現,他都不是去休息室,而是穿起工作服跟著技師一起修車,了解汽車引擎及各處機械怎麼運作,這是他的堅持。賴寧生回想,有一次考試考滿分後跟父親要一輛火車模型當禮物。結果父子倆是在嘉義火車站整整觀察一個多月,看火車怎麼運行後,由父親親手做出一個能運作的火車頭送他,連車輪、馬達都自行繞銅線做,並用窗框的鋁製條做出軌道,因而讓他從小就很喜歡機械構造。「我很講究靜思,一件事要靜下來以後,才能得到一個想法。」賴寧生表示,醫師的時間太少,沒時間靜坐,但沒有經過靜的功夫,人生就會浮華不實,累積不出行事的標準,所以他自我要求,在動的過程中求靜,由動的過程去體察每一件事情的細微之處。賴寧生說,醫護生活過得太緊湊了,他在家裡有一隻養了八年、九歲大的愛犬巴豆陪伴,可以紓解生活壓力,並且「動中求靜」,不斷重複練就善知識,而讓他心靜的部分是讀佛經,從中感受到佛經裡面的字句非常美好,如果又跟中國的詞句相應,那時心裡的悸動是格外深刻。賴寧生小檔案年齡:67歲專長:風濕病、自體免疫疾病、各類過敏症、氣喘、過敏性鼻炎、減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痛風、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關節炎、肌腱炎、五十肩、疼痛治療、白斑症、貝塞特氏症、骨質疏鬆症現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兼任教授學歷:陽明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大林慈濟醫院內科部主任、大林慈濟醫院研究部主任、嘉義榮民醫院內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感謝病人能夠信任醫師。感恩你對我的信任,讓我能夠學習。
-
2023-05-04 醫療.呼吸胸腔
30~40歲女性注意!易疲倦、呼吸喘,當心潛藏「心臟癌症」肺動脈高壓危機
30歲小姐呼吸喘、易疲倦 確診肺動脈高壓容易疲倦、呼吸喘,小心潛藏肺動脈高壓危機。30歲的小瑩4年前赴日本蜜月之旅,出發前有些食慾不振,沒想到日本知名火車站景點拍照時,眼見火車朝她駛來,她卻卡在路上氣喘吁吁,叫老公「趕快走別等我」,返台後更從腳底一路腫到大腿,整隻腳看不見血管宛如「麵龜」,原擔心腎臟出問題,就醫檢查時竟當場昏倒被送往急診,後續診斷心臟衰竭,轉診專科醫師才確診肺動脈高壓。「肺動脈壓力」須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確認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暨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民眾居家測量的血壓數值,是血液從左心臟流出,衝擊血管壁的壓力;不過「肺動脈壓力」是血液回流至右心臟,須就醫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才能確認。正常人休息時,平均肺動脈壓為14mmHg,一旦超過20mmHg即為肺動脈高壓,此時供應血流至肺動脈的右心室會更用力收縮,長期導致右心室負荷過重、逐漸擴大,增加心臟衰竭、猝死風險。出現5大症狀 應積極就醫治療肺動脈高壓患者因肺部血液回流不足,難以順利進行氣體交換,導致病友處於缺氧狀態,容易出現疲倦、呼吸容易喘、運動時呼吸困難或運動耐受度變差等症狀。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肺高壓介入醫學科主任吳懿哲表示,如果民眾出現5大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咳(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或運動耐受度明顯下降,或是過馬路時走輸小綠人,應積極至心臟專科就醫治療。30至40歲女性 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好發肺動脈高壓族群,包括不明原因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以及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硬化等其他疾病續發導致,而不當使用特定藥物或毒物,像是減肥藥芬芬、甲基安非他命等,也可能引發肺動脈高壓。另根據國內外臨床統計,30至40歲女性也是好發族群。黃偉春指出,原發性肺高壓有15%屬於遺傳因子,可透過每年固定篩檢、及早治療,但80%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找不出原因。黃偉春指出,按照盛行率估計,全台約有200名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若包括紅斑性狼瘡等次發性患者約有2000人,但依舊有許多患者尚未被正確診斷,根據研究指出,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要花3.9年,若肺動脈高壓未接受治療,病友確診後3年存活率不到4成,致死率高於某些癌症,因此該病又被稱為「心臟的癌症」。透過藥物治療 存活率增至7成以上肺動脈高壓因無法治癒,早期沒有好的藥物治療時,病人只能等待肺移植,黃偉春說,除了等捐肺很困難,也會面臨移植排斥問題,換肺預後並不佳。隨著醫療發展,現在透過藥物治療,可協助8至9成病人控制疾病,以10年存活率來看,過去不到3成,現在增至7成以上,但也有部分病人治療後,因為原有疾病問題或是未正確診斷、未遵從醫囑服藥,使得病情惡化,因此長期穩定服藥控制非常重要。部分病人誤以為,因為病情嚴重才需要一次使用多種藥物,吳懿哲表示,近年肺動脈高壓合併治療,已是國際趨勢,以新版治療為例,醫師會依據患者確診時的風險狀態,一開始就決定合併2或3種藥物治療,一旦治療反應不佳,或治療期間狀態變差,再進一步增加或改變用藥。延伸閱讀:.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喘、咳、血、腫、暈5症狀,恐是肺動脈高壓,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7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將檢討800項指示用藥 石崇良:兒童用藥優先保留
衛福部日前午召開全民健康保險會,邀請健保署就藥費管控策略進行檢討,而111年度國內藥價占健保總額約800多億,當中20億為指示用藥,並不會將指示用藥納入健保給付,我國有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就有800多項,健保署今年將會做總盤點。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考量必要性、可及性與治療完整,會優先考慮保留兒童用藥、公共衛生重要用藥,詳細品項須待仔細盤點後做確認。針對800多項指示用藥,健保署今年將做總盤點,討論是否符合臨床需求,並與食藥署討論有關指示用藥、處方藥等雙重藥證認定,減少不必要給付,此外也將討論修法,將經過認定必要的指示用藥藥品,納入健保給付。石崇良指出,指示用藥需考量國人習慣,以及臨床使用必要性,避免國人就醫時取藥困難,考量可及性與治療完整性,將優先考慮保留兒童用藥、公共衛生重要藥品。至於民年健保費率是否調整?石崇良表示,過去在決定健保費率前,會先考量總額成長以支計收,確定總額成長的上下限範圍,再回過頭推估保費收入,是否可維持一個月的安全準備金,才會考慮是否調整費率。昨日健保會中有些討論,以推估4%成長來說,在目前安全準備金上,維持5.17%費率「還是可以的」。石崇良日前出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記者會氣喘衛教記者會,談及氣喘是國人常見疾病之一,以統計數據,民國93年診斷氣喘人數約50萬左右,108年新冠疫情前則有64萬人因氣喘就醫,後續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凸顯氣喘照護重要性,健保署推動氣喘整合照護專案,成效不錯,收案病人住院率、急診率皆有明顯降低,不過也有進步空間,接下來要努力擴大收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染疫後留下呼吸道症狀,認為是長新冠,卻可能是氣喘。石崇良表示。長新冠是熱門名詞,但許多非特異性表現,例如倦怠、咳嗽、失眠等,當中的呼吸道表現,也不排除可能與氣喘混淆,後續仍要觀察一段時間,經過統計後才能明確了解。目前健保署長新冠整合門診,目前收案約8000多人。
-
2023-04-27 癌症.抗癌新知
慢性發炎致百病!4關鍵影響免疫細胞、脂肪病變
癌症就是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疾病,癌症的產生就是各種生活變化、藥、環境汙染這些,最主要的還是影響到你基因的表現,那為什麼會影響,其中就是發炎的機轉。 發炎有2種身體上的發炎有兩種:急性發炎與慢性發炎急性發炎打到、撞到或是被刀子劃傷皮膚,皮膚劃傷後會痛,再來會腫起來,之後會發紅,以上情況就是紅、熱、腫、痛四個變化,但是像這種發炎,過幾天之後就會慢慢消失。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細胞的浸潤,像是嗜中性球會進入發炎的地方,它會去把一些雜質吞掉,排除掉,清理乾淨後就會消失。慢性發炎體內發炎相關的細胞激素太高,持續的發炎使自由基不斷製造,以皮膚來說,皮下組織受到破壞,就會造成蟹足腫,對於內臟來說就是慢性的發炎,可能會常常肚子痛之類的問題。但是有些病人,可能身體的因素,本身有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或是生活壓力大,平常這些慢性問題,會讓機轉沒辦法恢復,就會變成慢性的影響,造成巨噬細胞開始作用,進而破壞體內細胞。急性發炎容易變成慢性發炎各種化學刺激,毒素等都是屬於急性的發炎,撞傷、割傷、流感病毒大部分屬於短暫的發炎,過了就好了,可能完全沒有感覺、沒有後遺症。如果有後遺症就是走向慢性發炎,所以當民眾有急性感染後,要注意症狀是不是都完全消失了。 最近遇到得過新冠肺炎的病人,過了一兩個月居然有氣喘問題,他說本來沒有氣喘也沒有咳嗽的,怎麼肺炎確診後卻一直好不了,他來找我的時候,發現他氣管的發炎已經變成慢性的,勢必走向氣喘的治療,如果好好地調理還是有機會恢復的,總比沒有處理好,如果沒有處理,將來可能連走路都有困難。 所以在生活當中如果遇到急性發炎問題,留意事後會不會有慢性發炎的變化。通常生病超過一個禮拜,就要去找合適的醫師,做抽血檢查,做進一步的諮詢討論。所以在此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有持續的症狀要馬上去處理。慢性發炎會有哪些影響1.免疫細胞的浸潤身體處於長期慢性發炎時,會引起免疫系統的異常,並且釋放出過多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可能因此去攻擊正常的細胞,而使免疫失衡。2.細胞激素就像是新冠最主要的原因是細胞激素風暴,因為這個細胞激素風暴才會造成肺部ARDS,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這類型死亡率很高。3.自由基自由基就是不成對電子的原子,因為不成對他會到處去攻擊氧分子,形成超氧,就會開始攻擊細胞膜。自由基是對身體全面的影響,SOD產生過氧化氫,過氧化氫需要三個機轉才能代謝,過氧化氫碰到鐵、銅這些會產生更敏感的OH-氫氧自由基,對於身體的傷害更大。此外,過氧化氫跟一氧化氮結合形成過氧化氮,則會影響氣管的收縮。4.脂肪的病變身上會有DHA,如果我們這個量夠的話,在急性發炎發炎的時候,DHA、EPA都會轉成有利因子,對抗處理慢性發炎,它會把原本急性浸潤的細胞擋掉以後,讓細胞慢慢恢復過來,整個發炎會停下來,所以油的攝取就很重要,如果平常的油攝取的不對或是不夠,那在急性期就沒辦法恢復。長期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關節痛、自體免疫疾病這些,這些都屬於慢性的發炎、慢性發炎都有一定的處理步驟,針對你的原因去處理,你才會好。 脂肪攝取3關鍵 都會造成慢性發炎跟肝有關的疾病,像是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時間一長可能會造成肝癌。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造成子宮頸癌。EB病毒會造成鼻咽癌。常常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慢性發炎,導致食道癌發生,這些都是屬於慢性發炎的病變致癌的狀況。因此要特別留意。還要跟大家提幾個新概念:第一是脂肪攝取量過高。以前都認為不好的脂肪才會影響,現在認為不是這樣,當你攝取的脂肪過高的時候,會影響腸道菌種的改變,就產生有毒物質,對肝與血液都不好。第二是攝取的脂肪類型不好,會產生慢性發炎、影響血糖的代謝。第三是避免脂肪累積太多,肥胖者要注意,因為脂肪本身就會引起發炎機轉。在此強調高脂肪的比例或是不好的脂肪,將造成發炎的連鎖效應,所以將來在抗癌的預防上,要避免大魚大肉、注意吃下去的脂肪,尤其是炸雞,看到很多新聞報導說有國中生每天吃炸雞,才12、13歲就得到大腸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驗證。
-
2023-04-1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12大危險因子,空汙榜上有名!居家做這幾件事改善空品
受到大陸沙塵暴影響,中國十餘個省市的天空呈現橘紅色,也波及鄰近國家,空氣汙染物順著季風移入,台灣中部沿海縣市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沙塵暴由微小的懸浮顆粒組成,其中夾雜著細懸浮微粒(PM2.5),這些極微小粒子可深入人體、滲入血液,導致血管內側細胞的功能衰竭,慢慢讓血液循環變差。根據研究,空氣汙染不只會誘發呼吸道疾病,長期處在不良空氣品質中,還會加劇過敏、引發身體發炎反應,甚至損害腦神經,增加罹患失智症、巴金森病的風險。失智症大腦功能漸失 大部分後天環境造成人人聞之色變的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老化,而是大腦功能漸漸喪失的腦部疾病,部分是天生因素,但大部分是後天環境造成。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失智12大危險因子」,空汙就列入其中,值得關注與預防。許多研究團隊的資料顯示,受PM2.5影響的汙染大城,民眾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增加,「β類澱粉蛋白」是失智症發病、惡化的主因,遠離空汙傷害是自我防護要點。失智12大危險因子1.早年教育水準不足2.聽力退化3.腦外傷4.高血壓5.缺乏運動6.糖尿病7.心血管風險8.過度飲酒9.肥胖10.抽菸11.憂鬱症12.空氣汙染改善空品也能改善認知功能 居家保持通風研究證實,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改善認知功能!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台大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教授蘇大成表示,「有毒空氣」易導致呼吸道、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神經病變、眼睛疾病等問題,應改善居家通風問題。首先是裝設對外的抽風扇,讓空氣保持流通;外出時可以關窗,回到家中開窗再搭配電風扇或空氣清淨機。種植盆栽也是不錯的方式,綠化居家環境,同時過濾室內不良的空氣分子。在外出方面,雖然口罩禁令規定已經鬆綁,室內、戶外、大眾交通都免戴口罩,但是戶外戴口罩可以防空汙,減少吸入空氣中的有害物質。自我防護要點還包括強個人衛生觀念,進入室內多個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的步驟,清除附著在身上的PM2.5。長輩外出運動或到據點參加健康促進活動時,叮囑後疫情時代仍要做好防疫保護自己,在人潮稀少或空曠處才脫下口罩通風。空汙傷害身心健康1.呼吸道:容易誘發咳嗽、氣喘、呼吸道感染等,影響肺部功能,甚至造成肺癌。2.心血管:PM2.5使血液循環變差,氧氣無法順利輸送全身,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3.糖尿病:髒空氣會傷害細胞、器官,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性增加。4.腦部病變:空氣汙染物會引發神經發炎、神經損害,增加罹患巴金森病、失智症風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關注肺老化 只做胸部X光不夠 你有做過肺功能檢查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廿五歲後肺功能開始下降,建議提高民眾肺部健康識能,早期檢測並建立「健康履歷」,避免變成慢性肺疾,增加醫療負擔。王鶴健說,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的分布,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加上「過兩天就沒事」的心態,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三周以上「咳、喘、痰」 快看這邊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Q1:什麼是肺功能檢測?】A:肺功能檢測是一種使用肺量計評估肺功能的方法,原理是請患者吸飽氣,再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和速度。透過肺量計可協助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以及速度。臨床上可以協助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或是患者開刀前後的肺功能狀況評估。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建議二十到三十歲的民眾,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建立肺部健康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Q2:肺功能檢測怎麼做?】A:民眾用力吸飽氣後,用力吐氣,就可以測量總肺量、肺活量、吸氣量等八項結果。最常運用的肺功能檢測數據:📍用力呼氣肺活量( FVC)📍用力呼氣一秒量( FEV1)透過這兩種數據評估呼氣氣流受阻的程度,可以提供醫師客觀判斷包含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特發性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病、肺積水的肺部疾病。Q3:哪些人需要做肺功能檢測?A:20歲到25歲健康民眾可檢查一次肺功能,建立健康履歷。若結果健康,40歲到50歲可以再做一次,一般民眾自費健康檢查時,可增加肺功能檢查項目。【Q4:在家能夠檢視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嗎?】A: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測試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三十階,即屬高風險,要盡快就醫,若只能登階三十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延伸閱讀: 醫:一分鐘爬不到30階樓梯 快到胸腔內科檢查聽聽專家怎麼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03 醫療.皮膚
春天好發異位性皮膚炎、濕疹!5招告別「春季癢」
春天生生不息,萬物欣欣向榮,許多疾病也不再蟄伏,紛紛探出頭來,尤其冬春季節變換,溫度與濕度相偕上升,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春的主氣為風,當「春風風人」風到了過敏體質的人,這些人身上可能會開始出現斑塊狀、濕疹樣的皮膚癢疹,那很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這類好發於春天的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稱作「四彎風」,因其好發於膝部膕窩或手肘凹窩處,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此臨床上可見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合併出現。大多數自嬰幼兒時期開始發生,遺傳或免疫功能異常是目前認為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素,此外,環境或食物等過敏原刺激,例如:塵螨、壓力、海鮮…等,也容易引發過敏現象。濕疹濕疹是皮膚發炎的表現,異位性皮膚炎亦屬於濕疹其中一種。通常由內外因子共同誘發,內在因素如飲食、體質導致腑臟功能失調、或是情緒和壓力;外在因素則為風、濕、熱交雜阻於肌膚。當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即可能會形成濕疹。急性發作時會產生紅色斑塊狀丘疹、有膿液,且劇烈搔癢,若無注意,可能會搔破皮膚;而慢性濕疹則因反覆發作之後,呈現皮膚乾燥增生變厚,且有色素沉澱。預防保健飲食:四神湯四神湯中有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藥材,可以益氣除濕,平補脾胃,是常見的補脾利濕湯,適合一般人或過敏體質者在平時或慢性發作時食用。3穴位按摩以指腹按壓穴道慢慢施力,每一個穴位按摩3-5秒,重覆10下。1. 風池穴:位於後頸椎最上方,往左右兩邊找到明顯凹陷處。2. 曲池穴:位於肘部,手肘彎曲外側的橫紋尾端。3.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向上2吋(約三指寬)處。日常生活5招保健1.注重居家清潔,衣物、床套等須定時更換清洗。2.不宜過度清洗身體或使用太熱的水盥洗。3.避免「發物」等刺激性飲食,如:帶殼海鮮(蝦、蟹、貝類)、芒果、鴨肉、甜食、生冷、油炸、辛辣。4.注意肌膚保濕,避免搔抓。5.提升免疫力,飲食均衡、適時紓壓、睡眠時間需充足。最後提醒大家,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皮膚疾患,一旦開始出現皮膚搔癢就要盡早就醫,避免發作至全身,畢竟癢起來可不是開玩笑的啊!
-
2023-03-29 醫療.心臟血管
83歲老婦氣喘發作竟是心臟血管阻塞!透過就醫轉診保命
【本文重點】一位83歲的李姓婦人,在農曆年期間出現呼吸急促和喘息的症狀,被診斷出心臟血管阻塞,並在先後就醫於李綜合醫院和台中榮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後成功出院。家屬對兩院醫師和轉診制度感到感激,也提醒大家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及早就醫以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by ChatGPT83歲老婦氣喘 竟是心臟血管阻塞83歲李姓婦人農曆年間出現呼吸急促,喘到無法睡覺,到李綜合醫院就醫,發現她心臟血管阻塞,先做心導管後轉診台中榮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休養後已經出院。李姓婦人女兒指出,農曆年間,媽媽突然氣喘非常嚴重,使用氣喘噴藥卻沒改善,當時老人家存有過年期間不願意到醫院就診的觀念,一直拖到年後才就診,還好沒有錯過治療黃金期。以前有迷思,認為大病要找大醫院,但是經過媽媽生病,覺得區域醫院就很棒,可省去不少等待時間,還能夠順利協助病患轉診。透過分級照顧計畫 就醫轉診救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馮致中指出,李婦到門診時,呼吸急促而且很喘,家人轉述,婦人喘到幾乎無法睡覺,當下判斷情況嚴重,幾乎是呼吸衰竭,馬上協助轉診給予氧氣。經過檢查,發現患者肺積水、鉀離子過高、心臟血管也阻塞兩條,評估後洗腎,隔天安排心導管,會同駐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蔡忠霖會診,最後轉到台中榮總治療,進行心臟繞道手術,目前順利出院,每週2次到院洗腎持續治療。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根據研究顯示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關,抽菸、年紀大、家族遺傳也是因素之一,如身體突然出現冒冷汗、噁心頭暈、呼吸困難、突然性劇烈頭痛、視力模糊,或是胸口有疼痛和壓迫感、走路時手腳不協調,都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要馬上就診。大甲李綜合醫院院長隋善中表示,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醫院和台中榮總已簽署分級照顧計劃,民眾可先到李綜合醫院或者掛中榮支援醫師的門診,病情嚴重的病人會轉診到中榮進一步治療,透過雙方合作計劃,提供海線地區民眾更好的醫療照顧,盼民眾多多利用分級照顧計畫,讓醫療資源有效運用。延伸閱讀:.腿部麻木、胃痛頻繁…心臟病年輕化5徵兆:非中老年人及肥胖者獨有.健檢發現膽固醇超標別擔心 用藥前固定做1件事有機會逆轉.痛一下、激烈的痛?胸痛8種原因,這2種最致命!魏崢:你該認識的心臟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7 養生.聰明飲食
睡不好代謝差又升血糖 營養師教補充4種營養從吃對抗失眠問題
【本文重點】失眠是現代人文明病,睡前使用手機、壓力、環境、疾病等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台灣慢性失眠患者至少超過200萬人,年齡愈高失眠比例更高。慢性失眠會影響生理健康,而缺乏睡眠會提高血糖數值,容易增胖升血糖,也會增加失智風險。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鈣和鎂能改善失眠,例如吃肉類、魚類搭配碳水化合物、牛奶、豆干、海帶、腰果、花生、小魚乾、綠色蔬菜等。建議每天睡足7至9小時、固定起床時間、不賴床、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避免烹調重口味和喝酒助眠。--by ChatGPT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主要原因是生活失衡,包含壓力、飲食、環境、藥物、疾病等,睡前滑手機更是造成睡眠品質下降的一大主因,螢幕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導致生理時鐘混亂。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至少超過200萬人有慢性失眠困擾,隨著年齡愈高,失眠比率也愈高。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慢性失眠的定義為每周三天以上睡不好,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等症狀,影響學習或工作,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睡眠不足有害身體健康,大腦交感神經沒有獲得充分休息,不僅免疫系統失衡,還會使代謝降低,有三高問題的民眾更無法好好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睡不好代謝差 易增胖又升血糖許多研究顯示,缺乏睡眠會使血糖數值上升,因為修復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易增胖又升血糖。睡不飽也會增加失智風險!臨床研究證實,睡眠能幫助大腦清除β類澱粉蛋白,當身體代謝作用變差,就容易累積成高濃度的β類澱粉蛋白,造成掌管學習和記憶的海馬迴皺縮,經年累月逐漸瀰漫全腦。想要預防或延緩失智症,應調整生活型態,每天睡足7至9小時,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不在假日賴床補眠、寢室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戒掉睡前滑手機的壞習慣,並且可藉由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改善睡眠品質。色胺酸安穩睡眠 鈣鎂放鬆肌肉「吃對食物」也可以改善失眠,徐佳靖表示,藉由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進入大腦合成血清素,能安穩睡眠。首要掌握均衡飲食原則,可參考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吃足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其中肉類、魚類所含的色胺酸較多,搭配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能更順利吸收。鈣和鎂可穩定神經、放鬆肌肉,徐佳靖建議,可多吃牛奶、豆干、海帶、腰果、花生、小魚乾、綠色蔬菜等食物;維生素B有助於安定情緒,可食用糙米、燕麥、動物肝臟、小麥胚芽等食物。徐佳靖提醒,睡前4小時要避免吃太飽,烹調要清淡,重口味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導致夜咳或氣喘。民眾還有「喝酒助眠」的迷思,酒精的確讓人想睡,但會造成深睡期易醒不連續,破壞睡眠結構。元氣網推出「你放心,我們照顧你」單元,推出一系列飲食保健、居家運動、肌力訓練、失智照護等課程,免費線上觀看https://pse.is/4uva2a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不強制隔離後.....要不要請假休息?快篩陰卻咳不停怎麼辦?快篩、清冠一號怎麼處理?
【本文重點】隨著新冠肺炎規範逐漸解除,民眾如何因應?雖然不再需要隔離,但低免疫力人群仍有潛在威脅,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而疫苗施打也讓許多人感到頭痛。專家建議,建立類似感冒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並留意重症和後遺症的警示症狀,如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需及時就醫。確診者可請病假,並在快篩陰性後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少接觸人群。至於後遺症患者,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by ChatGPT新冠規範解除如何因應?民眾慢慢脫掉口罩,人與人恢復正常的交流。經歷整整三年的新冠疫情洗禮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對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仍有潛在威脅;曾經炙手可熱的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沒完沒了的疫苗施打,也令許多人頭痛。在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此刻,民眾如何開啟新生活?我們請專家提供最實用的建議。從上周一開始,新冠肺炎輕症的患者就不再需要隔離、通報,但現在才確診的民眾,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在家休息還是去上班?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雖然新制為「0+n」,但新冠肺炎仍是高傳染性的疾病,站在公衛保護的角度,還是建議先在家休息,待快篩陰性再到公共場合、人多密集的地方。確診了,假怎麼請?→可請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內,學生不列出缺席紀錄,勞工雇主不可扣全勤獎金。針對新制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的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快篩陽性的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的普通傷病假。另外,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要請假休息嗎?→盡量改成線上工作,出門戴好口罩,避免與人接觸。柳朋馳表示,雖然還是看確診者自身的狀況決定是否出勤,但建議盡量改成線上工作,降低傳染機會;如果有外出工作的需求,還是要將口罩戴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英國一年前就已實施輕症不用隔離,當作流感看待,身體不舒服就在家休息、還可上班就去上班。但以台灣民情來看,不太能接受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外面亂竄」,因此建議還是快篩陰性再出門。不過林應然也表示,環境中到處是病毒、細菌,不可能不接觸。台灣民眾多數接種過疫苗以及感染過新冠肺炎,多少都有抗體,即使被感染,多為輕症。民眾對一般感冒不會恐懼,主要也是因為多是輕症,因此應該建立類似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留意哪些重症警訊?→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迅速就醫。即使輕症不用隔離,許多確診者還是有轉為重症的風險,或是持續有後遺症。指揮中心日前提醒民眾,如出現喘、呼吸困難或是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趕快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有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更要注意。快篩陰,咳不停怎麼辦?→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過敏或黴漿菌感染,需就醫對症下藥。至於後遺症,林應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許多已快篩陰性的確診者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幾個月,如果影響生活,一定要就醫。林應然說,持續咳嗽有些是因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或是導致黴漿菌感染;有些人是因為感染後的過敏反應引起久咳,因此必須就醫、對症下藥,例如開立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或是紅黴素抗生素治療黴漿菌等。另外,民眾也可多喝熱開水並「小口小口喝」,以保持喉嚨濕潤,紓緩症狀。長新冠掛什麼科?→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後遺症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才算,否則只能算是「新冠後遺症」。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症狀大部分會在7至14天內緩解,如果和前14天相比,症狀有較為減輕,或許可以等待症狀自行好轉;但如果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就建議回診讓醫師判斷。他表示,後遺症如出現呼吸道症狀,可選擇看耳鼻喉科;容易胸悶、喘,則可考慮至胸腔科看診;若有各種症狀,則可選擇家醫科先做評估,或至整合門診看診。針對出現「長新冠」的確診者,健保署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除連江縣目前暫無醫院參與外,其餘各縣市都有醫院參與,合計130家。健保署表示,這項計畫會持續到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截至3月13日,計畫共收案8388人,以31至40歲和41至50歲最多,分別佔21.03%及20.3%。柳朋馳提醒,出現新冠後遺症,不管中醫或西醫,都有治療基礎和方向,特別提醒孕婦、有慢性病史等特殊族群,就醫時一定要把藥備齊,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並且向兩方的醫師說明正在看哪些門診,留意藥物服用間隔。新冠防疫物資何去何從?新冠疫情趨緩,只剩大眾運輸和醫療院所還強制戴口罩,確診輕症也不用隔離。家裡還有大量醫用口罩、快篩、酒精、退燒藥、維他命,甚至是處方藥、清冠一號,有些都快過期了,該如何是好?專家提醒,凡是分裝過的藥,沒吃完就要丟掉,抗生素、抗病毒藥得交到藥局,不可任意丟棄。另外,清冠一號不能當保健食品吃,過期快篩可能失準,避免口罩浪費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常戴口罩,也是幫助自己減少感染。口罩→繼續自主戴口罩,期限內用完沒問題。保持乾淨勿蒙塵,存放在乾燥陰涼處。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過濾空氣,因此要保持乾淨,不能讓口罩蒙塵弄髒,也要避免高溫或潮濕讓材質變質。如果口罩沒拆封,存放在乾燥陰涼處,保存期限內使用都沒問題。一般醫用口罩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3年,疫情3年來,民眾已了解到口罩在防感冒、減少過敏的卓越成效,如果能繼續保持自主防疫戴口罩的好習慣,一般家庭庫存的口罩應該都能在2、3年內用完。防疫酒精→未開封不會變質,稀釋過或分裝要盡快用掉。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使用。大罐裝的防疫酒精也很令人傷腦筋。張文靜說,濃度高的防疫酒精如果沒開封,基本上不會變質,所以沒有過期問題,所以罐子上也不會寫保存期限。稀釋或分裝到小容器使用,就要注意時效,因為蓋子開開關關,酒精一定會揮發流失,影響消毒效果。建議要在容器註明分裝日期,盡量分裝小罐並在一周內用完。真的用不完、沒開封過的防疫酒精,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例如商家、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快篩→變質會讓檢驗失真,過期就丟棄別再用。過期的快篩還能用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每一組快篩裡面都有卡匣、採檢棒、緩衝液,緩衝液必須有效地把採檢棒上的細胞溶掉、將抗原分離出來,讓卡匣中的試紙吸附抗原的緩衝液,就會顯示檢驗結果。如果緩衝液或卡匣變質,都有可能讓檢驗結果失真,建議過期就丟掉,不能再用。退燒止痛藥與處方藥→排裝藥保存期限內仍可用,分裝、磨粉藥,沒吃完就要丟掉。疫情期間在藥局搶購的退燒止痛藥,平時大小病就醫沒吃完的處方藥,該怎麼處理?張文靜說,如果是排裝的藥,只要還在保存期限內,都還可以用,但已經被分裝成小袋、磨成粉的藥,只要該吃完的期間沒吃完,就要丟掉。張文靜表示,分裝或磨粉會讓藥品大面積接觸空氣,很容易受潮變質,沒人能確保它的品質,要是暗藏有害物質,肝臟首當其衝,肝臟又是沉默的器官,就算被錯誤用藥習慣傷害也沒有感覺,等到發現肝臟受損時,通常都已經事態嚴重。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藥水冰進冰箱,就能放久一點,其實恰恰相反。張文靜提醒,除非藥師有交代要冰,否則都應該放常溫。如果把不該冰的藥水放冰箱,導致水分揮發或異常結晶,藥水的劑量就不對了。要丟棄過期藥物和藥水,也不能直接倒進水槽或馬桶,可以用把藥水加入不要的茶葉、咖啡渣、廚房紙巾,再與一般垃圾一起丟棄;如果是抗生素、抗病毒藥、抗腫瘤藥,因為會汙染環境,應拿到藥局檢收,民眾可上各地方藥師公會網站查詢「居家廢棄藥物檢收藥局名單」。清冠一號→有感冒症狀可服用,但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花大錢買「清冠一號」卻沒吃完,可以當成保健食品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陳博淵表示,清冠一號是治療性的用藥,不應該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看待,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但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燒等類似感冒的身體發炎徵兆、不確定是否再次感染,這時候要服用手邊的清冠一號,就比較沒有問題。目前也有研究在探討清冠一號對於其他病毒感染,是否也有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保健食品→注意與其他服用藥品的交互作用,可請藥師協助。疫情期間買了許多維他命或保健食品,但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記得先請藥師幫忙看一看。張文靜說,有些藥品會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用藥愈多,情況愈複雜,建議可將家裡維生素或保健食品的「成分標籤」拍照,然後帶著健保卡到社區藥局,簽署同意書授權藥師查詢健保雲端藥歷,比較不會掛一漏萬。民眾也要給藥師一點時間釐清,如果是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的年長者,可能至少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才有辦法精準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8 養生.運動健身
「日行萬步」沒比較健康?減脂、維持肌力怎麼走才對?物理治療師:這樣走讓CP值更高
你今天走了幾步呢?說到計算步數,大多健康追蹤 app 或裝置的預設目標都是 10000 步,你有好奇過原因嗎?「每日一萬步」的起源要說回 1964 年的東京奧運。當時,有鐘錶商希望憑藉大眾對健身的興趣,加上九州健康福祉大學研究發現,若每日步數從 4000 增加到一萬,可以多燃燒熱量約 500 卡,一天一萬步因而成為「萬步計」這款計步器的宣傳文案,也隨之深入大眾意識,逐漸變成琅琅上口的健康宣言。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國健署)也在 2002 年開始推廣「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呼籲民眾每天利用生活空檔,有空就走,積少成多,並依體能適時適量調整速度。除了日常生活步數之外,每次持續健走 10 分鐘,每天累計達 30 分鐘,不難達到每日一萬步的目標。而被國健局邀請擔任活動代言人的「飛躍羚羊」紀政,也正是親自從日行萬步找回健康的見證者。因為紀政從選手退役後加上生產,50 多歲時曾胖到 78 公斤,後來每天在跑步機上慢跑 10 分鐘,再用時速 7 公里快走 50 分鐘,半年就瘦下 20 公斤,更意外治好產後困擾她 20 多年的尿失禁。所以紀政除了提倡「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2004 年她更發起「百萬聚樂步」運動,希望達成「百萬國人日行萬步」的目標,背後還有一層意義是,當百萬人目標達成時,每天可為國家節省百萬元醫療健保支出。原來走路學問這麼多!保護脊椎的走路四步驟長庚兒科急診重症醫師吳昌騰分享,《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發表最新研究指出,與每天走 4000 步相比,每天走 8000 步的死亡率降低 51%,包括心臟病和癌症導致的死亡,且每天步行 12000 步死亡率甚至降低 65%。他也提醒,凡事過猶不及,每天走 8000~12000 步就足夠了。每天走路確實是最適合現代人的運動,也是延緩體力和肌力萎縮的關鍵之一。不過,物理治療師詹珞瑤提到,走路是極為複雜的一連串生物力學組成,由於現代人長期久坐不動,髖關節跟脊椎變得很僵硬,原本驅動我們往前的助力反而變成阻力,走路就得更費力,所以平常要多活動髖關節保持驅動力。她進一步說明正確走路的四個步驟,幫助你矯正姿勢:1.從腳跟踩到足弓,力量從大拇指跟二拇指的中間順出去。不能外八或像鴨子一樣拖著腳掌走路。2.用大腿後側和屁股的肌肉往前帶動,產生推進力。因此,久坐族一定要伸展大腿前側,避免肌肉過度緊繃導致後側無法發力,長久下來走路就會失能。3.微收小腹,穩定核心,讓脊椎呈現最自然的弧度。重心不要往後,才能減輕脊椎壓力,也降低下肢疲勞。4.手臂要記得隨著走路而擺動。「健走」更能減脂!專家告訴你:怎麼走路運動效率更高?根據調查,走路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運動強度太低,對於已經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健康效益可能有限,而慢跑對關節不好或體重較重的人來說又有些門檻,這時候不妨嘗試「健走」,除了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升骨密度、提振精神,且進行至少 30 分鐘也能發揮減肥燃脂的效果。以下是正確健走姿勢的五大檢核清單:1.眼睛直視前方2.將背挺直、肩膀放鬆、腹部收緊3.手臂前後大幅度揮動4.步伐比平常略大5.維持每分鐘 120~140 步的速度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健走速度依每個人不同,在健走時還能夠「講話」是最好的健走速度,假使在健走時稍微講點話就氣喘吁吁,代表健走的強度太高;相反的,假使健走時還能夠唱歌,則代表強度太低。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也補充,沒有運動基礎和膝蓋退化的長者就適合以健走為入門,走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就代表達到中等運動強度。起初可以嘗試有氧 15 分鐘、休息 5 分鐘、再運動 15 分鐘的作法,體力較能負荷。
-
2023-03-18 焦點.健康知識+
路易莎循環杯、全家餐盤驗出致癌物已下架銷毀! 專家教導避免甲醛這樣做
大家都希望做好環保,愛護地球,訴求環保無汙染的植物纖維餐具正夯,但行政院消保處昨天公布,採樣市售20件含「植物纖維成分」餐具,其品質檢測及標示查核,不合格率近6成,有4件含有甲醛,包括包括路易莎咖啡循環杯,還有MOMO、全家販售的一次性餐具。消保處指出,相關違規商品均已依法完成下架銷毀。市售20件植物纖維成分餐具 有11件不合格行政院消保處至實體店面及網路平台隨機購買不同廠牌市售20件產品,委託檢驗公司進行螢光增白劑、甲醛、塑化劑等項目檢測,並經由食藥署與經濟部中部辦公室進行標示查核,昨天上午公布品質檢測及標示查核結果。目前除了1件還在查處中,19件中有11件不合格、有4件含有甲醛不符品質檢測規定,包括路易莎咖啡循環杯杯身、還有MOMO、全家販售的一次性餐具。消保處指出,上述4件商品均已依法完成下架銷毀,部份標示查核不符規定,分別裁處3到7萬元。選購含植物纖維成分餐具 注意有無完整標示消保處簡任消保官王德明受訪時提醒民眾,選購含植物纖維成分餐具時,除外觀及價格外,更要注意有無完整標示:產品的材質、產地、製造商等繁體中文資訊,並按相關說明及注意事項正確使用商品。食藥署副主任林旭陽說明,甲醛屬於有毒物質,過量對肝腎功能有影響,免疫反應變化,懷孕婦女會影響到胎兒,甚至有流產的機率,國內已明文禁止運用在食品、接觸食品,民眾若購買到品質有問題的產品,可以向業者訴求退款。甲醛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 是健康殺手根據勞動部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資料,甲醛是具代表性的室內空氣汙染化學物質,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如建材、傢俱、食物、衣服及美髮用品,除日常用品外,甲醛也是工業上常用化學藥品,化學合成、相片沖洗、組織及屍體的保存等,目前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是健康殺手。甲醛短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嗅覺異常、刺激、過敏、肺功能、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異常等。甲醛濃度在空氣中達到0.06–0.07mg/m3時,兒童就會輕微氣喘。室內空氣中甲醛含量為0.1mg/m3時,就有異味和不適感;達到0.5mg/m3時,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淚。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結腸癌、腦瘤、月經紊亂、細胞核的基因突變。目前國內尚未訂定室內空氣中游離甲醛含量之標準,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對勞工作業環境訂定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空氣中甲醛之最高濃度不得高於 1ppm。為避免甲醛對我們的危害:新裝潢及新購傢俱之房間,需特別注意室內空氣對流及通風;新衣服先洗過再穿,可以避免甲醛危害;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食物;職場上建議甲醛相關作業人員使用合適呼吸防護具,並注意定期維護更新之;工作場所仍需加強通風換氣,以降低員工甲醛暴露濃度,並定期實施健康檢查,以維員工安全衛生。路易莎咖啡渣循環杯已全數下架,並退回製造廠商銷毀針對路易莎向廠商採購的咖啡渣循環杯,其中有一批次檢驗未符合標準,路易莎表示,已全數下架,並退回製造廠商銷毀,對於購買路易莎咖啡渣循環杯的消費者,無論是否屬於該生產批次,只要有任何疑慮,路易莎全數退款。路易莎指出,該咖啡渣循環杯是由佳旺環保科技公司生產,佳旺環保科技主要訴求環保無汙染的製造技術,使用咖啡渣與天然竹纖維為原料,由植物萃取物取代塑料粘合、專利熱壓技術塑形、生物可分解等特性。路易莎基於循環經濟的成本採購,但有一批產品卻被驗出未符合標準,路易莎目前正深入了解中,並會對該生產廠商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參考資料:.4件市售餐具驗出甲醛! 路易莎循環杯、全家餐盤上榜.勞動部:了解您我生活中的甲醛.循環杯驗出甲醛 路易莎:全數下架銷毁、有疑慮可退款延伸閱讀:.含致癌物 3種家用品該扔:空氣清新劑、清潔用品、烘衣紙.空氣清淨機擺哪最適合? 醫師教你不受環境毒害的排毒法.新房屋建材才有?這類衣物可能含甲醛,醫提醒穿前多這步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8 焦點.健康知識+
微波爐、氣炸鍋...3種家電恐致癌!醫:標榜「臭氧」最危險,使用多1步驟可防範
【本文重點】常用家電恐致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提醒,家電與電器也可能是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微波爐、氣炸鍋、電鍋、印表機等都有產生燃燒,釋放出PM2.5微粒的風險。另外,主打「臭氧消毒」的家電,如洗碗機、烘碗機、洗衣機,也會成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使用這些家電時,要注意通風環境、空氣流通,避免選擇主打臭氧消毒的產品,並儘量避免在室內密閉空間使用。--by ChatGPT長期吸菸、廚房油煙,會導致罹患肺癌的機會大幅增加,但就算不吸菸、不進廚房煮飯,「空氣污染」也可能導致肺癌。蘇一峰提醒,多數人認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可能,是家裡有人抽菸跟二手菸或是煮菜的油煙,但其實很多的家電、電器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反而容易被忽略,是家裡的隱藏空污地雷,來看看有哪些家電會導致空氣污致癌。3類家裡常見電器 是空污致癌地雷1.加熱食品的家電許多家裡的電器是空氣污染的元兇,除了家裡煮菜開火會造成油煙,不開火的電器也可能會有空污的危害。蘇一峰提醒,有加熱過程電器其實就會產生燃燒,如微波爐及氣炸鍋,或是其他食品加熱的工具,都有風險。而家家戶戶必備的電鍋,也有空污風險!電鍋在加熱的過程中,外面水蒸氣蒸乾後就是加熱燃燒,此時就會有空氣污染微粒跑出來。2.「臭氧消毒」的家電除了加熱食品的電器,蘇一峰也提醒,看到有標榜「臭氧消毒」家電,更要特別注意,像是洗碗機、烘碗機、洗衣機,這些在消毒過程若產生臭氧,也是室內空氣污染來源,會引起呼吸道發炎反應、經攣,甚至氣喘發作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3. 印表機不少公司、家裡常用印表機,蘇一峰表示,印表機的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碳粉噴墨,除了會造較多的空氣污染,使用時候旁邊碳粉濃度會非常高,等於無形中吸入許多PM2.5,甚至運作時在旁邊都可以聞到異味。針對家中易造成空汙的電器,根據tvbs報導,蘇一峰表示,這些家電對身體的危害程度,過去研究沒有那麼清楚,只能說危害嚴重度大概類似於吸二手菸。他提醒使用這些電器時,儘量在通風環境、注意空氣流通,可以同時開抽油煙機或開門窗。也建議避免選擇主打臭氧消毒的非生活必需電器,至於其他的家電由民眾自主選擇。如果會很在意家電所產生的空汙,民眾可於烹調時戴上口罩,但口罩大概只能防範一半的PM2.5,主要的防範還是「防止製造家中空氣污染」。延伸閱讀:.把室內盆栽當作天然的空氣清淨機?結果可能令你失望.做家事常吸到灰塵,這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免隔離新制/成人7症狀、兒童6症狀應警覺 這些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
下周一(3/20)起新冠肺炎輕症確診者就可正式免隔離,但民眾可能仍有輕症轉重症的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不論大人小孩,如出現重症的警示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應儘速就醫。羅一鈞表示,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但部分有較高重症風險的病人,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輕症確診常見十大症狀: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統計資料來源:「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兒童6警示症狀若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包括抽搐、嗜睡或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家長或親友應儘速送醫。成人7警示症狀若成人出現以下7種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紫、在沒有發燒情況下心跳大於每分鐘100次、無法進食或喝水以及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都可能是轉為重症的前兆,也務必儘速就醫。4類高風險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領用也從自3月20日起同步調整。如為檢驗陽性併發症高風險民眾,就醫後經醫師診察評估為發病5日內且符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的重症風險因子藥物適用條件者,可由診療醫師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處方,至全國約2700餘家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機構領用藥物治療。醫事機構於開立或調劑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自主上傳IC卡藥物作業,以掌握藥品使用流向。尤其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是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4類高風險族群.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等慢性病.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下周起台灣社會將向常態生活邁進一大步,但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提醒應持續觀察兩指標,包括超額死亡是否趨近於零,以及新冠重症率和住院率都降低到與疫情前的流感相同;但兩個指標都還沒達到。對此,羅一鈞也表示,將持續「疫苗加一」的活動,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疫苗覆蓋率,另外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後,也會持續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給重症高風險的民眾,以減少重症和住院率。【解封必知】.3/20起確診隔離改「0+N」,7個QA掌握解封新制重點.整理包/「疫苗加一」 上路,十大QA 一次看!這幾個縣市施打可拿500元禮券【確診必知】.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9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每天10分鐘有感提升肌耐力!醫師教你躺床就能做的核心訓練
一彎腰打掃就痠個不行?排隊時經常站不住?如果連平衡感都差,只能證明你有個虛弱的核心。核心肌群是我們身體所有動作的啟動源頭,不僅關乎體態,也對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就要教大家平時在家如何鍛鍊核心,趕快點開影片跟著一起做吧!這組核心訓練在家躺床做就可以,也不用任何輔具,過程只要10分鐘就很有感。包括捲腹、抬臀動作的練習,動作不困難總共11個,每個練習操作約45秒,屬於輕量核心的訓練。這組訓練非常適合在早晨起床時、晚上就寢前在床上操作,做完既不會滿身大汗也不用氣喘吁吁,是不愛上健身房或沒時間的人可以選擇的運動鍛鍊。平時多訓練核心提升肌耐力,將對我們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活動上有很大的幫助。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練好核心迎接健康人生!原始影片照護線上YT照護線上網站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輕鬆仰躺、舒緩前彎,超有效緩解經痛疲勞的5招瑜伽體式練習!跑步容易傷膝蓋?馬拉松選手教練傳授心法教你這樣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3-06 養生.運動健身
怎麼選擇合適運動?詳解有氧運動、核心及肌力訓練項目及原則
【本文重點】政府和機構通常使用數據告訴人們運動的重要性,但這使老年人感到困惑。美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辦公室每年會發布「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詳細指出各年齡層運動的建議。然而,每個人的體適能程度都不同,因此應適度調整運動強度。任何有節奏的動作都可以達到有氧運動效果,如在公園追逐小孩或在後院跟孩子扔球。每週建議進行150-300分鐘的運動,初學者應從輕度運動開始,例如走路。此外,肌力訓練也很重要。--by ChatGPT現今政府和其他機構總是喜歡用數據來告訴我們,需要多少運動量才能保持健康和減重。樂齡朋友當然也不例外,但當你想遵循這些「規則」並試著把它們融入生活時,可能會令你感到十分困惑。美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辦公室(ODPHP)會定期更新「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會根據年齡和體適能程度進行分組。你可以在ODPHP 的官方網站上找到最新版的指南。我將對這份指南進行拆解,以便你了解其內容,才知道如何根據你的情況來調整。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的起點也不同。這份指南只是把我們運動目標的粗略輪廓描繪出來,你不用牢牢死守。請記住,這是你的身體,你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所以訓練過程中感覺不對時,永遠不要害怕去調整它。此外,我們要知道這份指南中並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體適能程度。例如,下面建議每週應訓練 2.5 ~ 5 小時。如果你已經訓練一段時間了,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努力目標;但如果你是新手,可能需要從每天10 分鐘開始,然後再逐步增加。樂齡朋友的運動指南一般的運動建議✔ 每週訓練 2.5 ~ 5 小時。但如果你的身體有一些狀況可能會妨礙你的運動能力,就應量力而為,在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你能做的是「盡量避免久坐」。有氧運動(像是走路、游泳、騎單車)✔ 專家建議一週至少要從事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3 次,如果你已經規律地運動了,可以在這3 次中混合「5 級的中等強度」和「7 到8 級的高強度」訓練課表(最低是 1 級,最高強度是 10 級)。肌力訓練✔ 每週2 次針對人體的主要肌群進行訓練。柔軟度訓練✔ 每週至少2 到3 次進行規律的柔軟度訓練,可以提高關節活動的自由度,藉此降低你受傷的風險。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份指南進行拆解,讓你能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使我們變強與保持行動力的關鍵要素。你可能會以為有氧運動勢必要有一定的強度,你想到的可能是跑步、跳躍或高強度的間歇訓練,但任何運動只要在有節奏的動作中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有氧訓練的效果。你可以從下面列出的活動中進行選擇:● 走路。● 慢跑。● 跑步。● 網球。● 匹克球(Pickleball)。● 籃球。● 游泳。● 騎自行車。● 繁重的庭院工作或家務(例如除草、耙樹葉或拖地)。● 健行。● 瑜伽(包括流瑜伽 Vinyasa Yoga 或力量瑜伽 Power Yoga)。● 跳舞。● 有氧運動課程。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從事有氧運動,像是在公園追著小孩(或孫子)跑,或是在後院跟孩子扔球一段時間,都可以視為有氧運動。有氧運動的強度並不高,它只是略微超出你體適能水平的「舒適圈」。下面我們把強度分為一到十級:強度等級自我感覺第1 級:像是看電視般很悠哉地閒晃,感覺很好。第2 級:只是隨意動一動,感覺不錯。第3 級:感覺是在悠閒地散步或閒逛,很輕鬆,這個強度可能動一整天都沒問題。第4 級:移動速度變快,很快就會開始流汗。開始接近運動狀態了。第5 級:當下覺得自己在運動,但只稍微超出「舒適圈」一點點,可以正常說話,感覺還好。第6 級:此時離舒適圈更遠了,感覺更費力,但還是可以說話,只是變困難許多。現在我感覺自己完全投入運動狀態中。第7 級:還撐得住!此時雖然在大口喘氣,但還可以說話,不過只能說一些簡短的句子。第8 級:這個強度已經氣喘吁吁,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如果在這個情況下一定要說話,頂多只能說一兩個字。第9 級:完全無法說話!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第10 級:快要死掉的感覺!很明顯,上面這個自覺量表不是很正式,並非官方版本,但它可以讓你了解「運動強度的感覺」,以及你當前所在的強度。如果想提升有氧能力,建議你鎖定第5 或第6 級的中等強度來訓練。比方說,你要去走路。要達到第5 級強度,可以想像自己為了趕上遠處的公車,所以要走很快,但你的膝蓋不舒服所以不想用跑的。這個強度會稍微超出你的「舒適圈」一些,但還不至於讓你感到討厭的地步。進階的訓練者可以選擇更高的強度,例如快走、跑步或高強度的間歇訓練,強度將拉高到第7 或第8 級左右,甚至有時可以提高到第9 級,但這要看你正在進行什麼運動。有氧訓練的重點是可以使你的心臟變強壯、增加你的精力和耐力,如果你想減掉幾磅體重,有氧訓練還能多燃燒一些卡路里。如果你是初學者,或者你才剛剛開始運動,你可以先從輕強度的走路開始,每週進行2 到3 次,每次只走5 到10 分鐘,隨著你的體能變好、身體變強,慢慢增加步行時間。「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上建議每週要運動 150 ~ 300 分鐘,若每天運動,換算下來每天大約要運動 20 ~ 40 分鐘。雖然它這樣寫,但一開始最好不要太嚴格,先從你舒服的感覺開始。就算5 分鐘也算數。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的主要概念,就是讓你的肌肉比以往用更多力。其實,你可能已經多次經歷過這種情況,例如季節轉變時,你會做一些好幾個月沒做過的事情,像是園藝或鏟雪。肌肉在短期的超負荷狀態下會導致一些痠痛,但從長遠來看,會使你的肌肉變得更精實。下面是肌力訓練時的通用準則:● 強化肌肉的活動,包括舉重、使用彈力帶、徒手運動、繁重的園藝工作或是頻繁搬運重物。● 為了獲得最大的訓練效益,你應該專注在主要肌群的訓練上,包括胸部、背部與肩膀肌群、二頭肌、三頭肌、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你的目標是每週至少舉重兩天,不要連續練,中間至少要隔幾天讓身體有時間恢復。● 每個練習動作需要練1 ~ 3 組,每組反覆 8 ~ 16 次。「組數」是指同一個動作總共要連續幾個循環;「反覆次數」則是指每個動作在同一個循環中要重複做幾次。舉例來說,如果把一個重量舉起來再放下,總共反覆 10 次後休息,那代表你已經完成了 1 組 10 次。你在整份訓練計畫中會很常看到,組數在先,反覆次數在後,中間會以乘號來表示。例如「1 x 10」表示的是「總計1 組,每組反覆 10 次」。● 當你變得更強壯時,應該增加重量,或者肌力訓練日再多增加一天。柔軟度訓練維持活動力的另一塊拼圖是「柔軟度」。它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通常是因為肌肉縮水造成的,這可能會減少關節活動度。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密切相關。髖關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以想像一下,把右膝向上抬到臀部的高度後還能將膝蓋順利向右轉,如果你能做到,代表你髖關節的活動度很好。但還是有很多因素會導致缺乏活動度,例如:● 基因—有些人特別柔軟,僅僅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父母柔軟的基因。● 關節結構—關節的結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如果天生有結構上的限制,就會限制我們的活動度。● 結締組織—韌帶、肌腱和肌肉的柔軟度,會影響關節的移動方式和可彎曲範圍。● 力量—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拮抗肌的力量。拮抗肌是指與主動肌相對的肌群,主動肌收縮時,拮抗肌則被拉長。例如肱二頭肌彎舉這個動作,二頭肌是主動肌,背面的三頭肌則是拮抗肌。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很緊繃,可能會阻礙大腿後側膕繩肌的柔軟度。所以我們需要同時訓練身體前後兩側的柔軟度,效果會比較顯著。柔軟度是很多能力的基礎,所以很重要(已安排在本書訓練計畫中)。努力提高柔軟度將有助於減少導致平衡問題的某些因素。訓練柔軟度很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動作可以增加關節的滑液。這不只可以使你身體的活動空間變大,還可以減緩關節的退化。平衡訓練預防跌倒對所有人都很重要,尤其是樂齡朋友。下面的統計數據也許會讓你有所啟發。美國老齡化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簡稱NCOA)發現:● 跌倒是年長者致命和非致命傷害的主要原因。● 跌倒每年造成超過 280 萬人受傷。● 跌倒在二〇一五年造成的傷害成本超過 500 億美元。跌倒會使樂齡朋友付出許多情感與心理上的代價,很多人心理有陰影,害怕跌倒的心理對樂齡朋友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愈來愈多的年長者因害怕跌倒而限制了日常活動,這只會加劇身體能力進一步下降。限制身體活動的影響遠不止生理上的影響。當你害怕跌倒,甚至擔心上下車會發生意外,你可能會不敢出門,更多時間待在家裡。這會進一步導致社交孤立、憂鬱和無助感。重點是你要先知道:跌倒並不是我們變老後一定會發生的事。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訓練和照顧身體的方式來控制。平衡問題是許多成年人尋求醫生幫助的原因之一,因為平衡感不好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希望:● 走路不蹣跚或跌倒。● 坐下和從椅子上起身不跌倒。● 爬樓梯不絆倒。● 彎腰不跌倒。良好的平衡對於保持健康和日常生活的獨立性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將平衡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導致平衡感出問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好跟醫生討論以確定其原因,高血壓、耳朵感染、中風或多發性硬化症等都會導致平衡感出問題。如果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平衡訓練仍是你日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練平衡感時,我們也會訓練到平時較少關注的身體部位,像是將關節連接在一起的肌腱與韌帶,還有一些小肌肉有助於我們保持穩定。腳掌、腳踝和膝蓋附近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在維持我們的活動力和健康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中的平衡練習將協助你在安全的環境中訓練這些部位,促進你保持身體強健和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核心訓練想要以健康的方式變老,另一個重點是為你的身體提供穩固的基礎。那個基礎是你的「核心」。你的核心不僅是在腹部,繞著軀幹一圈的部分都算核心,你可以把「核心」想像成繞著太陽旋轉的各個身體部位,只要它愈強,你身體的其他部分也會跟著愈強。那麼,核心是什麼?很多人以為核心只包括腹肌,但實際上它不僅包括腹部外層的肌肉,還包括腹部內裡和背部的肌肉:● 腹直肌—如果你聽說過「六塊腹肌」,你一定就知道腹直肌的部位。這些肌肉負責軀幹向前彎曲的動作,你做仰臥起坐時主要就是動用這些肌肉。● 腹橫肌—這有點像腹直肌底下的一塊祕密肌肉,它包裹著你的脊椎。你可以想像如果有人要打你的肚子,這塊肌肉就會收縮以保護你和你的脊椎。當你練「棒式」(你將在本書的課表中練到這個動作)時就是在強化腹橫肌。● 腹斜肌—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它們位於腰部的兩側,是你的軀幹在轉動和向兩側彎曲時會用到的肌肉。● 豎脊肌—這指的是背部沿著脊柱兩側向下延伸的小肌肉。這些肌肉負責協助你的脊椎伸直以及向前或向後彎曲。如果你做過家務或園藝,肯定會感覺到這些肌肉的存在。上述這些肌群是很多動作的動力來源。核心穩定是我們訓練的重點之一,核心穩定了,我們移動身體其他部位的同時,才能將脊柱保持在正確的位置上。專注姿勢在訓練的拼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訓練時維持良好的姿勢。事實上,你在訓練時的「姿勢」,遠比所有其他部分還要重要,但這是什麼意思?每個練習動作都不一樣,後面我們會針對每個動作詳細說明,但不論是哪一個動作,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良好的姿勢:無論是坐著還是站立,都應以良好的姿勢展開每個練習動作。其中包括:» 不論坐姿或站姿,身體都要打直,好像你的頭被一根繩子拴著,把你拉向天花板。» 如果是站姿,雙腳分開與臀部同寬,並保持膝蓋微彎,這可為你的移動奠定堅實基礎。● 穩定的核心:如前所述,核心穩定是每項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動作都源自軀幹,包括你的腹肌、背部和骨盆區域。維持穩定核心是指:在做任何動作之前都要使核心形成穩定的支撐部位。當你滿足穩定支撐的需求之後,就能保護你在練習中免於運動傷害,並使你的練習動作發揮最大的效果。不僅如此,穩定的核心還能幫助你保持平衡,所以這對平衡練習也有很大幫助。● 專注動作:每項練習動作參與的肌肉很多,但都會有某些主要的作用肌群。一般來說,會希望你將注意力集中於正在訓練的主要肌群上,盡量避免運用動量(momentum)或擺盪的方式來舉起重量。● 保護關節:維持良好姿勢的另一大關鍵是保護你的關節。這句話中有許多不同的細節,每一個動作要注意的重點也不同,但有一些通用的目標,包括:» 關節保持微彎—在許多練習動作中,你的四肢需要向上、過頭、向兩側或其他方向抬起。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希望你的關節是打直鎖死的,這會對它們施加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後續許多練習的指導說明中會不斷提醒你保持關節微彎。» 避免對膝蓋施加過大壓力—有些練習運動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膝蓋疼痛,尤其是像深蹲、弓步和其他膝蓋會有大幅度彎曲的動作。大部分的動作,我們希望你把重量放在腳後跟上,並避免膝蓋彎曲時超過腳尖太遠。因為膝蓋向前突出太多時,會使它們承受更多的壓力,從而導致疼痛和不適。» 使關節保持好的排列—另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確定關節沒有朝錯誤的方向移動。想想彎腰撿東西這個動作,如果你的膝蓋向外側突出而不是直接向前……你很可能會受傷。在訓練時中特別注意這一點可以避免運動傷害。※ 本文摘自《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作者:佩姬.威納譯者:徐國峰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2/02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6 養生.抗老養生
驚蟄日適合「打小人」!這2生肖整體運勢、財運皆佳,把握吉時買威力彩發財
今(6日)天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日前後會有第一聲春雷響,萬物被春雷驚醒,象徵萬物萌發。命理師透露驚蟄日適合「打小人」紓壓,整體運勢以屬豬、羊、狗的人最好,財運財是屬狗、猴、羊的人最旺。害蟲益蟲都復甦 適合「打小人」根據行政院農委會二十四節氣說明,驚蟄日不論害蟲益蟲全部復甦,以前的人為了防害蟲,聽到春雷響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不讓蝨子跳蚤侵襲;另一習俗則是取石灰灑在門限外,讓蟲蟻整年不敢上門。不過現代衛生環境已改善許多,沒有那麼多蟲害問題,倒是衍生了「打小人」的習俗。根據聯合報報導訪問命理師楊登嵙指出,「害蟲」也被引申為小人、是非、口舌、血光的意涵,所以衍生這項特別的民間習俗,「一年365天都可以打小人,但『驚蟄』日則是最適合且盛行的」。最知名的莫過於香港銅鑼灣的鵝頸橋的打小人習俗,有8個儀式步驟,楊登嵙提醒,打完後要將小人衣紙化掉,切勿帶回家中,用來打小人的舊鞋,也不宜再穿。其實「打小人」也是一個洩憤的好方法,在繁忙壓力的社會,提供人們多一個安撫心靈,穩定情緒的宣洩管道。2個生肖整體運勢、財運皆佳而在運勢方面,根據《搜狐網》命理專欄「東方易象世界」命理師分析,驚蟄之後有三個生肖要開始走好運了,屬豬、屬羊、屬狗的人特別能夠獲得貴人幫助,在學業、事業等方面順利開展;屬雞、鼠、龍的人則要比較小心。財運方面,根據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指出,屬狗、猴、羊的人不管在正則、偏財運方面都很好,今天威力彩頭獎連摃13期,頭獎累積獎金預估上看11.5億,可把握在最旺吉時「下午13:00-15:00」、「晚上7:00-8:00」前去購買小試手氣。氣溫漸暖細菌與病毒蠢動 多吃綠色食物驚蟄過後氣溫也漸轉暖,細菌與病毒蠢動,最近各大醫院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變多,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有過敏性鼻炎、氣喘者容易出現感冒、打噴嚏、流鼻水情形,過敏患者應加強口鼻保暖,防範溫差刺激使病情惡化。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卓雨青曾受訪指出,驚蟄濕氣較重、雨水多,民眾應少吃寒冷食物,中醫師陳潮宗則建議吃一些青綠色蔬菜像是芥藍、韭菜、綠花椰菜等,並注意近期較不適合吃太多蒜、辣椒等辛香料,容易上火。建議吃:.冬瓜生薑湯、紅豆薏仁湯。.湯粥類則可喝鯽魚湯加蔥花、黑綠紅豆等豆類煮粥方式來燉補。.青色蔬菜像是芥藍、韭菜、綠花椰菜等。.茶飲,多喝綠茶、青茶。少吃:.寒冷食物,如蓮霧、小番茄等水果。.避免油膩食物或飲酒。.不適合吃太多蒜、辣椒等辛香料。【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二十四節氣-驚蟄.今天驚蟄...適合「打小人」 命理師手把手步驟全攻略.《搜狐網》命理專欄「東方易象世界」.威力彩飆11.5億!驚蟄「3生肖財運旺爆」2購買吉時曝光.驚蟄到!中醫提醒:勿吃過寒與上火食物
-
2023-03-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輕鬆仰躺、舒緩前彎,超有效緩解經痛疲勞的5招瑜伽體式練習!
月經期腹部脹痛、下背部好痠,整天感到疲倦不舒服?女性生理週期大約有7天,如何減輕經期的不適感、舒緩身心?就讓「寶拉瑜伽風」的寶拉老師來教大家5招簡單有效的瑜伽體式練習,趕快點開影片來學學!寶拉老師在此教大家的5招體式有蝴蝶仰躺式、仰躺簡易交叉腿、支撐頭部束角式、支撐頭部坐角式、支撐舒緩嬰兒式。動作大抵都能輕鬆執行,體式也以仰躺和前彎為主,都是致力使腹部、骨盤、子宮、髖關節和背部得到放鬆。輔具可準備一條毛毯和瑜伽枕,也可用枕頭來代替。練習時可在瑜伽墊上或家中床上也可。體式的練習大約停留5個呼吸,當然,如果喜歡某個體式,也可以拉長停留時間,只要注意腹部到髖關節部位要覆蓋一條小被子保暖,不要著涼。寶拉老師強調每個體式要有意識的放慢呼吸,放鬆身體,也保持著臉部放鬆與柔軟,做的時候可閉著眼睛,身心放鬆想睡了那就好好休息吧!想了解更多關於瑜伽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女性經期也要好好照顧自己!原始影片寶拉瑜伽風 YT寶拉瑜伽風 IG延伸閱讀肌肉痠痛還是運動傷害?馬拉松教練教你這樣跑步不傷身先天性氣喘、心臟病?67歲的她靠重量訓練享受健康的退休生活!「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3-03 養生.聰明飲食
少量味精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營養師揭「飯後口渴真相」超錯愕 3飲品解口乾舌燥
「老闆,我的麵裡不要放味精!」偶爾到小吃店裡用餐,幾次都聽到會有客人這樣交代店家。不少人在吃完外食後,會產生口渴、頭痛、噁心等不舒服症狀,心裡也會想「一定是因為加了味精吧?」味精有害健康的惡名如此深植人心,究竟真有其事還是誤解?味精有這些用途 成分裡也含有鈉營養師李婉萍說明,味精一種麩胺酸的鈉鹽,而麩胺酸則是普遍存在於蛋白質的一種胺基酸,也可在許多天然食物中發現,例如番茄、乳酪及乳製品、葡萄、菇類、肉類、魚類等。1908 年,一位日本教授發現海帶湯裡有著不同於苦、鹹、酸、甜的「鮮」味,並確認這種鮮味正是來自麩胺酸鈉,於是便申請了專利,並於隔年開始大量生產味精。有別於過去味精是從海藻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提煉而成,如今則是由甜菜糖蜜、甘蔗糖蜜或甘蔗、樹薯等澱粉為原料,經發酵製成。它除了以白色、無味結晶粉末的型態出現之外,也是食品添加劑,經常被用在醬油、番茄醬、沙拉醬及罐頭、加工肉品中,以增添風味。味精裡主要的成分是麩胺酸「鈉」,這個鈉其實就是鹽裡面所含的鈉。不同的是,味精的含鈉量比較低,比鹽少了2/3左右。 研究:少量味精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食用味精被認為會造成一系列不適症狀,還有「中國餐館症候群」之稱的這種說法,起源自1968年出現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封信。寫信者描述自己在中式餐館吃飯之後感到頭暈、虛弱,儘管他列出了幾種可能導致症狀發生的成分,包括酒、鈉和味精,但或許是當時美國反亞裔情緒使然,引起人們對味精的恐慌,味精有害健康的負面形象就此定型。關於味精的安全性,從數十年來這麼多研究來看,目前還未能證實人們在食用含有味精的食物後出現頭痛、噁心、心悸等症狀,是因味精所致,也和慢性疾病沒有關聯。其中,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委託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進行的安全評估報告說到,味精確實會讓人發生一些短暫、輕微的不適,但只限於以下兩類族群,且不至於對健康造成太嚴重的影響。 1、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一小時內攝取味精超過3克。2、患有嚴重氣喘者,在飲食並不包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情況下直接食用味精。 因此,專家們普遍認同味精是一種安全的調味品,也未將它列入過敏原清單中。 飯後口乾舌燥、噁心,該如何緩解?針對許多人反映吃完飯後覺得口乾舌燥、噁心的現象,則可能是因為攝取的鈉含量過高。畢竟我們很少單獨使用味精,通常都會和鹽並用,加上味精也含有鈉。若飲食又經常選擇高度加工的食品或重口味食物,不免就會產生口渴想喝水、頭痛或腦袋昏昏沉沈等症狀。李婉萍建議,這時可多補充白開水幫助排掉鈉離子,或是喝點薑湯、薄荷茶來降低噁心感。  烹調時加點味精 對健康可能會帶來1好處 適當食用味精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安全的,有些專家學者指出,或許還會有正面影響:用它取代鹽調味,有助減少鈉的總攝取量。 前面提過,味精提供的是「鮮味」,所以一些研究認為,如果調理時能以少許味精替代一部分的鹽使用,有望在不犧牲風味的同時減少鈉的攝取。例如刊載於《食品科學與營養》雜誌的一篇文獻指出,無論是加工食品和家裡自製的料理,味精能降低鈉含量且不影響我們對鹹味的感知;另一個日本研究也說,添加適量的鮮味成分可幫助減少飲食中的鹽分,也能保持風味;還有一份以辛辣料理為研究的結果顯示,當咖哩雞添加0.7%的味精之後,鈉含量降低32.5%,但食物整體嚐起來的味道還是很不錯的,不啻為實踐減鈉飲食的一種方式。 在實際生活應用上,例如平常炒菜使用1小匙鹽,現在若改成1/3小匙鹽+2/3小匙味精,便能減半鈉攝取量,同時提升鮮味。不過,雖然味精含鈉量只有鹽的三分之一,一般用於烹調用量也比鹽來得少,但提醒飲食需限鈉的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疾病患者,還是要遵循醫師指示,盡可能減少鹽和味精的攝取,避免鈉過量造成身體負擔。【延伸閱讀】·三餐都要使用的「1調味料」,選錯了、用錯了,恐是導致大腸癌的高度危險因子 ·醫示警「吃飯愛加這1味」會讓你又餓又胖! 老饕一聽嚇歪:是必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8 焦點.健康知識+
空氣汙染竟是過敏推手!教你從客廳、浴室、臥室著手,有效清除家中過敏原
空氣汙染除了影響戶外空氣,其實室內空氣也會受到汙染!這是因為當我們開門或窗戶時,會將室外空氣帶入室內,此外,還可能帶入花粉和煙霧。室內空氣質污染可能是室外的兩到五倍,當室內空氣含有灰塵、寵物皮屑和黴菌、塵蟎等物質,就容易引發過敏!減少家中過敏原和刺激物的來源,可掌握4個大原則1.定期清潔及打掃家中環境。2.觀察室內濕度,並維持在50%以下。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需要一台除濕機來維持室內溼度。3.花粉高峰期、室外污染嚴重時,窗戶保持關閉。4.香薰蠟燭更換成安裝電池的蠟燭燈。客廳家人聚集的場所,維持室內空氣可以這樣做:1.盡量減少客廳所擺設的紡織品,因為塵蟎和其他過敏原可以附著並孳生。2.在織物件上選擇皮革或乙烯基地板。3.扔掉抱枕,清潔上有難度,很容易積聚塵蟎和皮屑。4.用百葉窗代替窗簾,若是使用織物窗簾,可以定期用130℉(54.4℃)的熱水清洗的窗簾。5.吊扇、電子產品定期進行除塵動作。臥室控制過敏從臥室開始,因為約有 1/3 的時間是待在臥室;臥室中的過敏原會造成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惡化,甚至會影響睡眠。避免過敏原就從保護、清潔床開始1.每兩年更換一次枕頭,選擇防蟎、透氣材質、可清洗材質的枕頭。2.每 10 年更換一次床墊。3.每周用熱肥皂水(130℉=54.4℃)清洗寢具。4.保持涼爽通風,因為身體的體溫和濕氣會促使塵蟎的生長。5.不要讓寵物進入臥室,也不要讓寵物上床。浴室黴菌可在浴室等潮濕的環境滋生,避免黴菌滋生可以這樣做1.淋浴後在浴室裡開風扇。2.維持毛巾和浴巾乾燥。3.確保水槽、馬桶、浴缸沒有漏水情形。4.定期清潔並去除霉菌。5.檢查浴簾是否有發霉跡象,必要時更換。6.定期除塵或沖洗排氣扇蓋。我們每天進行約 20,000 次呼吸,90%的時間都在室內度過,所以減少接觸周圍環境中會引發過敏和哮喘症狀的物質非常重要。想要避免過敏,就從消除室內過敏原開始!
-
2023-02-27 癌症.肺癌
辜寬敏病逝傳因肺腺癌 醫曝和抽菸相關性小、和家族史關係大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上午病逝,享耆壽97歲,傳出生前罹患肺腺癌。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肺腺癌為非小細胞癌的一種,和抽菸的相關性不大,主要家族史有關。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或有痊癒的機會。肺腺癌主要跟家族史有關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柯皓文表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癌,和一般民眾所知的肺癌風險因子-抽菸,關係不大。他表示,肺腺癌和家族史有密切相關,尤其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肺腺癌,研究發現最終有2%的人也會罹患此病。而台灣或其他亞洲地區常看到和EGFR基因突變有關,且容易復發;常常開刀時以為已切乾淨,但三、五年內復發情形較高。以長庚醫院為例,因肺腺癌前來就診的病患中,有高達五六成的病患有此基因突變,但在西方國家這樣的情況連一成都不到。除了EFGR基因突變外,肺腺癌也和其他基因突變有關,例如ALK基因等,少說有數十種,因此難以預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出現症狀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柯皓文表示,由於肺腺癌難預防,加上早期的沒有特別症狀,但出現症狀時,如咳嗽持續兩周以上、氣喘、胸痛、咳血等,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透過篩檢發現,尤其現在國健署已針對重度吸菸者和有家族史的人補助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早期發現。根據統計,原本第四期患者約有六至七成,但篩檢增加後,第一期患者大幅上升至五成,第四期換成則降至約五成以下。他說,如果發現時還在肺癌第一期,尤其是1A時,開刀後九成以上的病患超過五年不會再復發,有治癒的可能;1B期雖然復發率升高,但超過五年,也只有二成的機會可能復發。柯皓文表示,肺腺癌除了與家族基因有顯著相關外,流行病學統計也看到暴露於油煙、空汙、放射線或是美髮業者,也可能有發生率較高的現象。因此除了國健署補助的對象外,這些高危險群,只要男性在50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也都建議定期接受LDCT篩檢,最好每兩年一次。》看更多肺腺癌檢查方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10分鐘保養髖部強化骨盤!溫和的瑜伽開髖青蛙式四個練習
久坐久站造成髖部不舒服?人體最大的關節就是髖關節,承載著人體的重量,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站立、行走或日常生活。因此,平時就該給予適度的鍛鍊保養。「寶拉瑜伽風」寶拉老師示範瑜伽開髖青蛙式的四個練習,動作不難,溫和且循序漸進,趕快點開影片跟著一起做!寶拉老師開宗明義點出,髖關節位於骨盆區域,骨盆就像是一個容器裝著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同時也是一個情感的垃圾桶,舉凡我們的壓力、害怕、悲傷和痛苦等負面情緒都會被儲藏在這裏。因此,若不適時疏通,將會產生骨盤腔相關疾病。瑜伽的開髖青蛙式首重在靈活髖關節,幫助血液循環暢通,自然排解負面情緒與壓力,,藉著體式練習,放鬆鼠蹊和大腿內收肌群,並在每個均勻自然的呼吸間去連結與傾聽身體。寶拉老師提醒,體式的練習需要由淺入深,一步步打開髖部、活化骨盤,每天練習一點點都會有進步的。想了解更多關於瑜伽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10分鐘增強骨盤生理機能!原始影片寶拉瑜伽風 YT寶拉瑜伽風 IG延伸閱讀肌肉痠痛還是運動傷害?馬拉松教練教你這樣跑步不傷身先天性氣喘、心臟病?67歲的她靠重量訓練享受健康的退休生活!「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2-23 醫療.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膜狹窄恐猝死 醫建議選擇適合的手術治療續命
主動脈瓣膜負責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閘門如果壞了怎麼辦,不只會出現胸悶、心臟衰竭等嚴重問題,平均餘命恐只剩5年,此時就得需要手術置換新的瓣膜續命。由於高齡化時代來臨,加上置換的瓣膜也有可能再度狹窄,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已發展出更新的瓣膜,不用移除舊瓣膜而是採取瓣中瓣的技術,減少患者再次手術的風險。嚴重主動脈瓣膜3原因 胸悶氣喘心衰竭恐猝死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是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閘門。當心臟收縮,要把血液打到全身的時候,閘門必須完全打開;當心臟舒張的時候,閘門必須完全關閉,讓血液不會從主動脈逆流回心臟。一旦閘門開口變窄,心臟必須更用力才能把血液送到全身,增加心肌不必要的耗氧,使得左心室變得更肥厚和擴大,最後導致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成因,除了先天瓣膜結構異常,病人有可能在年輕時就有嚴重狹窄,另一個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老化及鈣沉積造成的瓣膜鈣化,這會在7、80歲時出現症狀。另外就是小時候感染過風濕熱造成的瓣膜損傷。患者初期可能多年都沒有症狀,只需密切追蹤即可。然而瓣膜重度狹窄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胸悶、心絞痛、呼吸困難、心悸、昏厥等等,疾病拖太久沒有處理,最後會產生嚴重的心臟衰竭症狀,甚至猝死。研究顯示,一旦出現症狀,病人的平均餘命會降至 5 年,此時就需要手術治療置換新的瓣膜。手術方式開胸或微創 依病人需求選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加護病房謝炯昭主任指出,要處理這個堅硬像石頭一樣的主動脈瓣膜,手術是唯一的方法。傳統的開心手術,會接上人工心肺機,再切開主動脈,清除鈣化的瓣膜,再縫上新的人工瓣膜。小傷口微創手術則是透過比較小的切口,例如只鋸開部分胸骨,或經由肋間的切口來完成瓣膜的置換,但也必須使用心肺機;年紀大或共病多的病人往往需承擔較高的手術風險。近十幾年來,主動脈瓣膜手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真正的微創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 (TAVI 或 TAVR)顛覆了傳統,不用開胸,不用心肺機,不用停止心臟,腹股溝處的傷口只有 0.5 公分,手術時間也從 4 到 6 小時減少為2、30分鐘,讓開刀風險較高的病人,尤其是年紀大的病人受苦少且恢復快。雖然 TAVI 手術的風險較低,創傷較小,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適合這種治療。瓣膜的耐久度是另外一個重要考量。傳統開心手術使用的外科瓣膜大致分為兩種,機械瓣膜雖然耐用不易壞,但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藥物劑量不當會增加出血或栓塞的風險;生物瓣膜雖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耐久性卻不如機械瓣,豬瓣大 約 10 年,牛瓣大約 15 年。置換瓣膜退化需再手術 瓣中瓣技術降低手術風險 當生物瓣膜退化,就要再做一次手術,且因瓣膜沾黏,手術的風險比第一次更高,但是透過 TAVI 手術執行瓣中瓣策略,可以避免再次開胸的風險。近年來新瓣膜的設計也有考慮到這點,例如可擴乾式牛瓣膜,採用乾式瓣膜設計,除了手術中,不再需要額外清洗流程,可以減少體外循環時間,且因應瓣中瓣的需求做了可擴式瓣架的設計,有機會選擇較大的TAVI支架瓣膜。選擇適合的瓣膜 需充分考慮個人的所有狀況對於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選擇的術式、人工瓣膜種類,根據目前歐美心臟學會的建議,原則上50 歲以下使用機械瓣膜,65 歲以上選擇生物瓣膜,50到65歲目前尚無明確共識,可以同時考慮機械或組織瓣膜,75 歲以上考慮 TAVI 手術。不過最重要的是應由整個心臟團隊充分討論優缺點,並共同決策來做個別化的選擇。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是惡性的疾病,只要跟醫師配合,仔細評估,等到適當的手術時機、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法和瓣膜種類,不論年紀多大,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癒選擇,改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
-
2023-02-2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肌肉痠痛還是運動傷害?馬拉松教練教你這樣跑步不傷身
跑步訓練時如何判斷是肌肉痠痛還是已經運動傷害?感到疲勞時應該調整休息還是繼續訓練?這是最多跑者很想了解的問題,「佛系跑步Kobe麒」跑步教練Kobe黃俊麒,本身就是一位長跑運動員,他將以親身經驗跟大家講解如何判斷及處理痠痛和傷害。趕快點開影片來瞧瞧!Kobe黃俊麒指出許多運動傷害是源於熱身和收操做的不足而導致的,尤其在天氣冷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因為核心溫度上升速度較慢,身體硬要啟動訓練,就會造成肌肉或關節的不適。特別是訓練運動後身體的伸展很重要,例如肌肉的按摩和放鬆,這也是最多人容易忽視的環節,從而成為潛在的運動傷害風險。另外就是「代償」問題,他舉例右腳受傷,左腳便會自動代償,造成跑姿不正確,自然很高機率會產生運動傷害。若從訓練記錄發現自己有疲勞現象,一定要調整休養,千萬不可急躁,Kobe黃俊麒提醒,跑步是一項長遠的訓練,畢竟跑馬拉松是需要耐力耐心的。想了解更多運動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不急不躁跑步更安全!原始影片佛系跑步Kobe麒YTFB黃俊麒Kobe IG延伸閱讀月經來前身體不舒服?2個瑜伽體式有效舒緩經前症候群!先天性氣喘、心臟病?67歲的她靠重量訓練享受健康的退休生活!「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影響心血管嗎?一天能喝幾杯?心臟科名醫建議喝完做這件事便知
也許咖啡的效果因人而異,問自己的血壓計最準,喝完咖啡後替自己量一下血壓,就能知道咖啡對自己血壓的影響有多大。 咖啡知多少 至於咖啡,複雜的程度也沒差多少,讓我們先來個測驗:「濃縮咖啡和美式咖啡,哪種比較濃?」 這是陷阱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什麼是濃? 如果「濃」的定義是哪種咖啡的咖啡因更多,能讓人更清醒? 答案會是美式咖啡! 美式咖啡雖然每盎司的咖啡因含量比較低,但因總量大,平均每杯會有約一百毫克咖啡因,相對的,標準濃縮咖啡一杯容量只有四十四毫升(一點五盎司),所以每杯只含七十七毫克咖啡因。 再來一題:「以全世界咖啡總消費來看,百分之三十六屬於重烘焙、百分之六十是中烘焙、百分之九輕烘焙(有的消費者會混搭,所以超過百分之百),哪種烘焙方法最能抑制胃酸?」 答案會是重烘焙,因為阻斷胃酸的分子NMP(N-methylpyridinium)要烘焙後才會出現。 如果不算糖,酒精、尼古丁、咖啡因,是全世界成癮性商品的三大宗,咖啡因更位居榜首。咖啡因存在於咖啡、茶、巧克力、可樂等食物中(見下頁圖表13),但含咖啡因的食物對人體的影響迄今尚未有明確結論。 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天消耗七十毫克咖啡因,在有些國家(例如英國、瑞典),每人每天的消耗量可以達到四百毫克。咖啡因的結構式與氣喘藥物茶鹼(eophylline)神似,部分也與腺苷(Adenosine)相似,是腺苷受體A1與A2A的拮抗劑,它的作用會刺激中樞神經、急性升高血壓、增加新陳代謝率,以及利尿等;咖啡因由肝臟代謝,作用在肝臟的代謝酶P450 CYP 1A2,會和許多藥物相互作用。 咖啡因含量含量比較咖啡因幾分鐘就到達血液中,一小時到達顛峰,會持續六小時以上,年紀大的人清除時間需要更久,甚至會超過二十四小時。當一日咖啡因攝取超過每公斤體重一百至兩百毫克時,就可能致命;超過每公斤十五至三十毫克的攝取量時,就會產生毒性,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 咖啡因含量依食物種類不同而相異,但同一種食物也未必每天咖啡因含量皆相同,有篇研究在同一家咖啡廳每天取樣測量咖啡因含量,結果發現同品項(例如雙份卡布奇諾)的咖啡因含量竟然每天不同,變化居然會超過兩倍,落在一百三十至二百八十二毫克之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像貝多芬每天喝六十顆咖啡豆煮成的咖啡,咖啡因含量也會每天不同。 百分之七十的美國人抗氧化物來自咖啡,咖啡除了咖啡因,還有其他會影響健康的成分,例如咖啡油醇(Cafestol)和咖啡白醇(Kahweol)會升高LDL,但又會被濾紙濾掉,所以喝的咖啡是否有濾過,對健康有不同影響。 洪醫師小提醒 咖啡因幾分鐘就到達血液中,一小時到達顛峰,會持續六小時以上,年紀大的人清除時間需要更久,甚至會超過二十四小時。長期超量攝取會產生毒性,甚至致命。 北歐煮沸咖啡(Scandinavian Boiled Coee)、法式咖啡(French Press Coee)、土耳其咖啡,每杯含有六至十二毫克的咖啡油醇與咖啡白醇,比較會升高LDL;過濾咖啡、滲濾咖啡和即溶咖啡的咖啡油醇與白醇含量每杯只有零點二至零點六毫克,對LDL的影響就小很多;濃縮咖啡雖然沒用濾紙過濾,但因為每杯分量很少,所以每杯咖啡油醇與咖啡白醇含量只有四毫克。 我們研讀咖啡文獻時,必須了解當地流行的咖啡煮法與喝法,才能對該篇研究有更正確的判讀。 咖啡對健康的影響 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伏爾泰(Voltaire)年過八十時,有人跟他說咖啡是慢性毒藥,喝咖啡等於慢性自殺。 伏爾泰是這麼回答的:「你說的沒錯,我想咖啡的毒一定是慢性的,不然我怎麼會喝了幾十年還沒死呢?」 咖啡在十八世紀的瑞典先被課重稅,後來又被禁止,但仍無法阻絕人們對咖啡的喜愛,據說那時的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想用更科學的方法說服人民戒除咖啡,他把一對遭判死刑的同卵雙胞胎改判為無期徒刑,讓其中一人每天喝三壺咖啡,另一人每天喝同樣分量的茶,觀察咖啡是否會如預期般對健康不好。 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兩名負責監控的醫師都病死了,直到一七九二年國王被暗殺了、負責實驗的人都死了,這場實驗卻還沒結束。喝茶的死囚後來活到了八十三歲,喝咖啡的死囚活了更久;這個研究後來被戲稱為「瑞典最早的醫學實驗」。 回到現代,二○二二年五月底《內科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刊出了一篇讓咖啡擁護者振奮的研究,其中提到,在英國每天喝適量(一杯半到三杯半)咖啡,就算加了一茶匙的糖,還是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的死亡率。 這是分析英國生物樣本庫十七萬一千一百一十六人生活習慣數據的研究,這些三十七至七十三歲的人,在實驗開始時,沒有癌症,也沒有心血管疾病,追蹤七年後,得到可以降低死亡率的結論,還說每天喝三杯的人,效果最好。 死亡率降低百分之三十? 太驚人了,平常要是哪個新藥能降低死亡率百分之十至二十,我們就覺得它是神藥,現在咖啡竟然可以比大多數藥物都厲害的降低百分之三十,那健保是不是該給付每天三杯咖啡呢? 畢竟它比藥物更神奇啊! 但是等一下、等一下,印象中英國人不是都喝茶的嗎? 這些選擇喝咖啡的人,是不同的人類嗎?還是他們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呢? 這篇是觀察性研究,可以提供想法、推論,但是不能提供我們答案,最理想的研究,應該是要瑞典國王找來三千名死囚,把他們改判為無期徒刑,讓這些人分成三組,一組喝咖啡、一組喝茶、一組喝白開水……但是這實驗應該不可能通過今天的醫學倫理審查吧! 咖啡的研究非常莫衷一是,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似乎是J型曲線,也就是過高或過低對人體都不好,適量最好。有研究提到每天喝超過四至五杯咖啡對心臟血管不好,而且相較於在美國,咖啡在歐洲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更大,但也有研究不支持這種說法,也許就像前面說的,喝法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對心臟衰竭的影響也是J 型曲線,完全不喝或過量都不好,每天喝二至四杯會降低心臟衰竭的發生率,五杯以上則會增加危險。 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二至四杯咖啡血壓會稍微升高,但每天喝更多杯反而又不會對血壓有影響。我的建議是不必管研究結果,也不必管對其他人的效果,也許咖啡的效果因人而異,問血壓計最準,喝完咖啡後量一下血壓,就能知道咖啡對自己血壓的影響有多大。 至於咖啡對於體重、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症、腎臟病…的影響,可以寫一本專書,並非我們在此探討的目標。 咖啡與茶對身體的影響很複雜,許多作用都還有待證實與釐清,但不管如何,目前的證據看起來至少沒什麼壞處,就讓我們用愉悅的心情,丟下文獻,端著熱騰騰的咖啡或茶享受當下時光,好好品味人生吧! (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