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59
筆 文章
-
-
2022-06-24 醫療.消化系統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一份亞洲國家肝病認知調查報告出爐,台灣在11個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然而,研究卻發現,有近六成國人認為與慢性肝炎帶原者共餐會被感染。台灣肝癌發生率逐年下降,每年因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約四千人,肝癌死亡個案超過七千人,即使目前有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預防國人感染慢性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所誘發的末期肝臟疾病,但一般民眾在肝病認知上仍有進步的空間。該項跨國研究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美璇表示,分析計畫結果發現,各國的高慢性肝炎病毒盛行率與死亡率,與該地民眾的肝臟疾病認知程度高呈現正相關。而國人在肝病認知上,以病毒傳染途徑分數最低,僅三成民眾知道慢性肝炎病毒傳染與病毒有關,四成民眾認為慢性病毒型肝炎為遺傳所致,甚至六成受訪者以為只要跟慢性肝炎患者一起吃飯,即有被感染的風險。李美璇指出,許多民眾對於慢性病毒型肝炎仍有錯誤認知,甚至汙名化,以致許多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因害怕被旁人知道自身病史,不願回診追蹤;更有不少人不願意接受慢性肝炎病毒篩檢,認為沒有篩檢就沒有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黃志富表示,疾病照護鏈為「正確認知、醫療協助、診斷及治療」,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認知」,對於幾乎沒有症狀的肝炎患者來說,更是如此。黃志富曾收治一名B肝帶原的檢調官員,位居要職,每年享有公費健檢,但卻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接受健康檢查,甚至不曾回診追蹤肝炎,直到一天腹部劇痛,被送至急診,確診末期肝癌,腫瘤破裂,這也是他生平首次使用健保卡,住院不到三個月,遺憾而往生。「治療B肝可預防肝硬化和肝癌。」黃志富表示,國內35歲以上未接種B肝疫苗的感染者應積極治療,現行台灣B肝治療給付三年口服抗病毒藥物,對大部分正在治療的患者而言,常被迫中斷治療,造成很大困擾。近二、三十年,政府全面開打B肝疫苗、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免費成人BC肝篩檢,肝炎感染人口明顯降低。但距離WHO的2030年消滅肝炎目標,台灣仍差最後一哩路,應持續強化疾病認知、擴大篩檢、及早治療。黃志富認為,唯有從小扎根,才能避免肝炎患者遭汙名化,願意出面篩檢及治療。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本土疫情下降,今如指揮中心先前預估跌破單日確診5萬人,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今天新增166例死亡。外界關心,死亡數何時會下降,以及如何加速下降速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是落後指標,這部分指揮中心也增加口服藥的開立和提供比例,目前約達到8%,盼更快診斷及早治療對於死亡率下降有幫助。莊人祥表示,針對死亡部分有幾個可降低的因素,在預防面,接種疫苗仍是重要的預防方法,尤其針對長者、具慢性病的高風險民眾,特別希望能接種三劑。除此之外也應避免感染,如果家人曾有疑似症狀或曾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應避免接觸長者或高風險長輩。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6953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5540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413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7萬9575多人份,包括22萬5451人份倍拉維及5萬4124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口服藥開立數量與之前趨勢差不多,但隨著疫情下降,開立人數比前兩周下降。醫療資源統計方面,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3930床、空床6905床、空床率49.6%,其中台北區52.5%、北區56.3%、中區45.6%、南區33.4%、高屏區54.4%、東區59.9%;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5146床、空床率63.3%;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11床、空床率46.6%。另有媒體關心國內可能會有夏季流感疫情,可能影響新冠肺炎的疫情。不過,莊人祥表示,確實有觀察到周邊國家最近有流感疫情,但台灣因為有邊境檢疫和戴口罩防疫措施等,流感併發重症自去年十月到今年沒有任何病例。目前看到的是類流感,多是因為新冠疑似症狀而就診,所以目前沒有所謂的流感疫情再發生。
-
2022-06-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一天內全家都中 泌尿科醫師曲元正:即便有無敵星星依然不敢大意
全台逾三百萬人確診。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在5月17日成為眾多數字中的一員。確診前一天值班日,他覺得喉嚨開始「怪怪的」,但並沒有不舒服到無法上班,只是下班返家時漸漸感受疲憊,才剛入睡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半夜發燒驚醒,自行在家中快篩,試劑很快就浮現兩條線。他心想「果然還是中鏢了」。曲元正當下馬上自行隔離,與家人徹底隔開,把自己關在房間,希望家人別再有任何人確診。但隔一天太太跟小孩雖然沒有症狀,快篩後卻也是陽性,沒想到自行隔離的計畫在短短不到一天就打亂,全家確診,又開始一起生活。曲元正說,自己應該就是家戶感染的「指標個案」,因為家人在Omicron疫情爆發後,幾乎都沒有出門,自己除了到醫院工作,不敢外食,只要接觸人就馬上噴酒精,這麼小心翼翼還是沒辦法避免感染,只能自嘆自己沒有「天選之人」的體質。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內心紮實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不過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染疫後最令他擔心的是兩歲的孩子,某一天晚上突然燒到40度。曲元正說,當時新聞一直報孩童染疫重症死亡的訊息時,他非常害怕,雖然自己也是醫師,但畢竟不是小兒專科,那個當下令他手足無措,只好馬上打電話給一九二二,詢問該怎麼做。當天先塞了退燒藥,好在退燒後,孩子的精神和活動力就變好了,讓他跟太太真的是大大鬆了一口氣。確診後大約第八天,曲元正快篩陰性並開始回到醫院上班,只是染疫之後,身體比以前虛弱許多,到現在為止,時不時會乾咳,也覺得喉嚨癢。曲元正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醫師小檔案姓名:曲元正頭銜: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17日如何確診:可能職場與患者接觸哪些症狀:喉嚨痛、發燒、虛弱疲憊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補充水分給其他確診者的一句話:希望其他確診者保持冷靜,隨時注意重症症狀。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機構致死率2.2%較全年齡15倍...專家籲公開數據
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情況未減,今年至6月19日共有34942名住民染疫,6月13日至19日新增138名住民死亡,經計算致死率為2.2%。專家認為,應公布確診致死的年齡區間統計,了解其疫苗施打狀況,否則難以精準算出真正致死率,也建議指揮中心應補齊數據,才能看出全台一般確診長者及住宿型機構長者,兩者致死率差異。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表示,全台累計1494家住宿機構通報染疫,包括長照、護理、精神照護及復健、社福等,住民累計34942人染疫,工作人員則有9138名確診,6月13日至19日新增138名住民死亡,以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數計算,致死率為2.2%,與上周2.0%相比有些微增加,但死亡是落後指標,因確診個案可能先住院一陣子、不幸過世,數字會陸續反映出來。6月13日到19日全台確診住民就地安置共有4438人,其中3968人開立抗病毒藥物,投藥率89%。羅一鈞表示,近一周增加精神照護復健機構給藥率統計,目前共500位住民確診並就地安置,其中345人開立抗病毒藥物,投藥率69%,精神照護機構給藥率略比其他機構低,因大多是青壯年,經醫師評估並無高風險不需投藥。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機構住民確診致死率為2.2%,相較全年齡確診人口致死率萬分之13、14,相差15倍,如此高致死率以台灣染疫致死原因分析出三點,第一,台灣4000多位染疫死亡個案中,高年齡層致死率越高;第二,疫苗覆蓋率較低的長者族群,死亡率較高;第三,長者大多有共病在身。指揮中心統計,70歲以上染疫致死率0.63%、80歲以上2.22%、90歲以上5.89%,洪子仁指出,光是60歲跟90歲兩個年齡層相比,就差了快10倍,若將90歲年齡層細分,看哪些人接種三劑疫苗,或沒有打任何一劑等,數據恐天差地別。他以英國為例,80多歲以上長者染疫致死率,打完三劑者致死率為1.8%,但一劑都沒打的長者,致死率高達22%。洪子仁建議,應以「快篩陽即確診政策」時間點切分,公開前後數據趨勢變化,若以目前提供「確診送醫後死亡」難以精準看出真正致死率,呼籲指揮中心補齊數據,才能瞭解全台22萬人左右70歲以上的確診長者,與住宿型佔3.8萬的確診長者之間的致死率差異。若要降低住宿型機構致死率,洪子仁呼籲,第一,要趕緊提升長者第三劑疫苗覆蓋率;第二,增加住宿型機構工作人員、住民快篩密度與強度,最好每天篩一次;第三,住民即使快篩陰性但有症狀,也要第一時間PCR採檢,找出確診者便能提升投藥率,降低致死可能。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網路流傳新冠肺炎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的配方,嘉義縣28歲女子確診沒獲開立抗病毒藥物,請家人到中藥店買「類」清冠一號藥方服用,不料幾天後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大便不成形等,解隔後到就醫,才發現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中榮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說明,清冠一號含黃芩,主成分會抑制肝臟代謝酶等酵素,若慢性病患者有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抗凝血劑,可能會增加藥物作用的時間。而清冠一號跟輝瑞抗病毒西藥(Paxlovid)可能會有互相加成,抑制病毒蛋白酶複製的功能,但功用加倍不一定有好處,可能會有未知負面作用,如同坊間中藥行自行配製的「類清冠」,組成一樣卻未必適應個人體質及病症,水藥藥性強烈,亦有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不可不慎。院方表示,這名28歲女子因上班時和新冠肺炎確診者接觸,居家快篩陽性,再經PCR檢測確定感染,看診後領取症狀治療藥物,但她自覺沒有吃到抗病毒藥,就請家人自行至中藥店購買「類」清冠一號藥方。她日服3包100毫升的水藥,前3天頭痛、喉嚨痛、發燒和鼻腔症狀有改善,但仍腰酸背痛,她繼續高劑量服用,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且大便不成形越發嚴重,食慾不振,儘管上呼吸道問題改善,仍病懨懨。她解隔後到中榮灣橋分院中醫科就診,發現自己的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藥材,加上水藥劑型作用效果更快更強,醫師替她開立回陽建脾固腎的藥方,終於逐漸康復,也沒後遺症。唐佑任也說,清冠一號並非保健或預防性藥品,沒有新冠相關症狀的人不需要吃,且不是所有人體質都適合服用,因該藥方相對苦寒,用台語來說就是「偏涼」,如果本身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或腸胃道比較敏感容易拉肚子,就不適合服用,否則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出現倦怠無力感、腹瀉或是下肢水腫症狀,切勿跟風或盲目服用清冠一號。
-
2022-06-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對於自身染疫,擔任和信醫院防疫指揮官的施長慶有些懊悔與意外,因為疫情爆發兩年半以來,他一直採取高規格防疫,院內感控會議一律採用視訊,減少實際互動,而自己也從未在外面與人聚餐,但還是功虧一簣,千算萬算,還是避免不了。施長慶表示,五月初與好友相聚,為求安全起見,選擇在家裡吃飯,還特別請朋友做了快篩,結果陰性,才放心一起聚會,沒想到百密一疏,聚會隔日,朋友電話告知當天快篩陽性,有如晴天霹靂,他心想自己應該也中獎了。「感染科醫師總是比較敏感一點」施長慶說,第一時間總會想到防疫措施是否完善、會不會傳染他人。記得當天是周日,雖無症狀,但從那天起自我隔離,告知院內長官及同事,每天做快篩,前三天均為陰性,原以為可以安全過關,沒想到周三一早,喉嚨痛、聲音沙啞,而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紅線。他隨即自行開車至鄰近醫院,接受PCR採檢,當晚結果出爐,不出意料,確診染疫,開始為期十天居家照護。為了避免加重其他同事工作量,並持續提供糖尿病、高血壓等老病人的醫療服務,施長慶在隔離期間只停了一兩次門診,因為當天喉嚨實在痛到受不了,有如刀割,其餘門診照常,透過電話問診,協助病人領藥。「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施長慶說,居隔期間,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儘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還是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那時最大的鼓舞,除了親朋好友的關懷與協助,還有來自老病人的叮嚀及打氣,一句句「醫師,加油」、「你一定要趕快好起來」,聽在施長慶耳裡,莫名感動,讓人頓時充滿勇氣。 除了維持看診,施長慶也透過視訊,參與院內感控會議。他說,自己是感染管制專科醫師,且身為醫院防疫指揮官,卻是院內前一兩波染疫醫師,深感抱歉,所幸感染源明確,並非在醫院被感染,希望藉由會議,加強院內感控措施,減少其他醫事人員確診。對於指揮中心開放鬆綁、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施長慶深表贊同,因為這是各國防疫必經之路,也要逐步放寬、非一步到位,當然願意全力配合、確實執行,但許多措施很臨時,從醫療執行面來說,有其一定需要的時間做調整。 「大船轉彎,總需要一點時間。」施長慶說,指揮中心許多鬆綁步驟,可能今天才透過視訊會議,向全國宣告,但院內除了向醫師、護理師、行政單位宣導新規定與教育之外,還要整理與調整許多細節,但才過數天,又有新進度,這類滾動式調整,臨床有時趕不及。舉例來說,指揮中心擴大「快篩陽性視同確診」適用範圍、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步驟,對於防疫而言,當然是正確方向,但臨床醫事人員會對新規定不熟感到緊張,也容易出錯。施長慶建議,指揮中心一次做較大範圍地放寬,而不是一點一點地鬆綁,相信能讓醫療院所更有效率地做事。儘管指揮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且染疫三個月內,像是吃了無敵星星,但施長慶表示,迄今仍會咳嗽、易喘,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算算這次染疫,施長慶在家裡居隔足足兩周,他表示,這是全新的生活體驗,每天測量血壓、血氧、體溫,並拍照上傳,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病人。 另外,學著自己養活自己,父母送來新鮮蔬果及各種食材,就放在門口,隔著大門,低聲慰問打氣,有如探監,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惆悵;他則上網查詢如何烹飪料理,或打電話向友人與家人求教。至於解除隔離後的第一件事,施長慶說,當天凌晨,一過十二點,他離開家裡,漫無目的地開著車,最後到了鄰近公園,搖下車窗,享受著自由,呼吸著新鮮空氣。醫師小檔案姓名:施長慶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4日確診途徑:與確診友人聚餐症狀:喉嚨痛、發燒、聲音沙啞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的一句話:備妥常用藥物,例如,感冒、止咳、鼻炎、止痛及抗發炎等成藥,並瞭解出現哪些症狀時,就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盡快就醫。居家照護期間,最重要的是吃好、睡好,補充足夠水分,多做心肺運動。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官陳時中隔離期滿未現身 羅一鈞揭原因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2日確診,自6月13日開始居家照護,昨天已期滿。但今天的防疫記者會陳時中仍未出現,由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代打主持。羅一鈞表示,因部長仍然快篩陽性,且仍有輕微咳嗽症狀,因此採居家辦公、視訊開會,不便出席記者會。羅一鈞表示,部長因快篩陽性且有輕微症狀,因此為不影響與會媒體和受訪長官,採取較高規格不出席記者會。但解隔後快篩不是指揮中心的要求,也沒有要求繼續隔離,這僅是個人自行調整。於陳時中七天期滿仍有輕微咳嗽,外界關心還需要觀察幾天才會出席記者會。羅一鈞表示,七天仍輕微咳嗽是平均值,復原速度不算特別快或慢。(部長)因為比較謹慎,擔心公開場合可能有無法避免的近距離接觸,例如堵訪等。之後相信他還是會進行快篩,確認結果後再見面。羅一鈞也說,部長這幾天都以視訊開會,元氣、精神都不錯,也沒有常在視訊中聽到咳嗽聲。至於部長過去病史、手術,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部分也依照醫囑服用五天莫納皮拉韋,有效降低產生重症風險。他說,七天後快篩陽性僅是代表少部分民眾隔離期滿,仍可能驗到殘餘病毒量,但國外研究,確診五至七天就培養出活病毒的機率小,因此國內措施為隔離後要加上七天自主管理。部長只是謹慎,企業不需要用特例做通案適用,七天後不用快篩,不論陰或陽都不影響七天自主管理措施,也能外出工作。陳時中日前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已退燒後仍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等狀況。而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在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長石崇良、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發言人莊人祥也陸續確診,因此上周防疫記者會連日由羅一鈞孤「鈞」奮戰。
-
2022-06-2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陳肇隆換肝權威 醫援海外創高峰
現任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的陳肇隆,是國際知名的換肝權威,…投入肝臟移植38年 醫援海外創高峰陳肇隆投入肝臟移植領域長達38年。第一個10年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一舉名揚海外;第二個10年研究發展活體肝移植,存活率全球最高,將台灣推上國際領導地位;第三個10年起著重醫療傳承並醫援海外,個人至今創下的肝臟移植紀錄,醫界難望其項背。延伸閱讀:高雄長庚換肝聲名遠播 菲律賓醫師來台受訓「深耕台灣、立足國際、醫援海外」是陳肇隆人生精彩三部曲,2015年獲得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後,聲望更推至頂峰。獲奬後陳肇隆不改其志,堅守手術檯與死神搶命,也率團隊精研質子治療、Y90(釔90體內放射治療)等肝癌治療新武器,不斷突破肝臟移植禁忌,為命懸一線的患者爭取生機,成果發表在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22 (肝膽外科期刊)。近年陳肇隆卸下院長職務,全心換肝並傳承醫療經驗,每周持續完成兩組活體肝移植及多例肝癌切除手術,同時兼任兩家生技公司董事長研發新藥,是行醫生涯全新挑戰。這兩年多遇上世紀新冠疫情海嘯,他更領軍研發新藥,跨域迎戰未知的病毒,為全民健康找出路,展現醫者仁心。治療肝癌有新武器 追求最優化醫療「肝臟移植是龐大而複雜的外科手術,誤差零容忍。」在手術檯上的陳肇隆追求最優化、精緻化的醫療,不容絲毫差池,不放棄救活任何一人的機會,他個人如此,治軍亦嚴。他說,肝癌會復發,要維持高存活率需有策略,因此和放射診斷科系教授鄭汝汾等開發出「降期治療」,以栓塞或射頻燒灼等療法先讓肝癌降至接受標準內再行移植,這項創新突破,換救許多性命,創下一年存活率98%、五年存活率90%的成績(Transplantation, 2008) ,這些存活病人術後追蹤一、二十年,仍健康、重拾彩色人生。他說,治療肝癌有移植、手術切除、射頻燒灼、酒精注射、栓塞,以及放、化療等方法,以換肝的存活率最高,不過國際上設有各種移植接受標準,非人人適用,「不符標準的人,你總也要給他求生的機會。」「質子治療與釔90,並以標靶和免疫治療輔助,是肝癌移植前降期治療的新武器。」陳肇隆說,誠如世界首位完成肝臟移植手術的史塔哲(Thomas Starzl)教授所言:「醫學的歷史通常是昨日認為不可思議的,今日也難以達成的,明日往往成為常規。」新冠危機也是轉機 致力研發新藥不只在肝臟移植領域引領全球,現今新冠疫情肆虐,胸懷悲憫的他也投入開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盼解除世紀病毒威脅。他說,新冠病毒有極强的突變及高傳播特性,美國防疫指揮官佛奇(Fauci)指將成為類似流感的季節性傳染病,大家須習慣共存,但共存不應是消極地躺平,而是積極地應對。陳肇隆說,這場疫情促進遠距醫療發展、照護方式、用藥時機的改進及新藥研發,台灣在抗疫新藥的研發上也沒缺席,他投入的兩家生技公司最近都在新冠病毒的預防和治療有突破性進展。醣基生醫以領先全球的醣分子專利技術平台研發的廣效型疫苗,可望對無較佳疫苗可選的兒少族群及快速突變的新型病毒株之預防有具體貢獻。中天(上海)與合一生技研發的小分子干擾RNA新藥,效果涵蓋COVID-19的所有主流病株,乃至於近期肆虐的Omicron BA. 2與導致南非、歐美新一波疫情的BA.4和BA.5等新變種; 已向美國FDA申請,預計今年第三季進入新藥人體臨床試驗;相關數據已發表於EMBO Molecular Medicine, 2022(分子醫學期刊),獲國際權威學者撰文盛讚為防治新冠的未來方向。陳肇隆說,新冠疫情雖對國家經濟、企業經營及民眾生活產生嚴重衝擊,但同時看到新的思維、創意、商業模式、科技與產品在全球各角落開花結果,「危機也是轉機。」一場看不見盡頭的新冠疫情,擾亂社會運作常軌,尤其疾病「汙名化」,更裂解人際關係。陳肇隆說,全球頂尖科學期刊Nature發表過社論,呼籲各國停止疫情所導致的種族主義、歧視及汙名化。然而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疫情下的歧視早已跨過種族深入社會、國家各階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害。「社會上的歧視主要源於對未知的不安及恐懼。」Omicron傳染力高,每個人都有機會感染,千萬不要獵巫、標籤化,最終導致反噬自己。獲醫療奉獻獎後走過6年時間,陳肇隆重新回顧當時榮耀,更體悟到醫者在大疫之下肩負的重責大任,他認為,今天台灣醫療已能走入世界、回饋國際社會。過去以外籍人士為主的醫療奉獻獎,如今有越來越多國人受肯定,這是台灣社會非常正向的力量。「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截至昨天為止,全國已有24萬2388人領用新冠肺炎抗病毒口服藥,其中19萬5306人份是輝瑞,4萬7081人份是莫納皮拉韋。用藥人數漸增,第一線醫師和民眾有些問題需要解答。比如,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可以同時吃中藥嗎?五天藥沒吃完,會有抗藥性嗎?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家庭醫學醫學會今上午舉辦新冠肺炎臨床經驗視訊研討會,由醫學會副理事長黃振國、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裕主持,高雄長庚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禎祥、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南瑤分別演講並解答線上提問。●如果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李禎祥表示,輝瑞口服藥每天要吃兩次,假設原本應該吃藥的時間是早上8點和晚上8點,早上不小心漏掉沒吃,可在8小時內補吃,也就是下午4點前可以補吃。但若超過8小時,那就不需要再補吃,晚上8點直接服用下一劑。●可以同時吃中藥嗎?李南瑤表示,清冠一號成分包括黃苓,其主成份baicalein及wogonin在肝臟及腸道會抑制CYP3A4代謝酵素,與抗病毒口服藥代謝路徑相關,會有交互作用,不可以並用。同樣不適合並用的中藥也包括普濟消毒飲、定喘湯。●如果自行停藥或減藥,沒有吃完五天療程,下次感染會不會有抗藥性?李禎祥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文獻,但從過去使用克流感治療流感的經驗可以知道,如果用藥時間不足,確實有可能產生抗藥性。為了減少病毒殘存及抗藥性的問題,病人應吃完完整療程的藥物,如果日後再度確診,用藥的效果才會一樣好。●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李禎祥表示,抗病毒口服藥的使用目的,在於要搶在發病前五天的「病毒增生期」,減少病毒複製,進而減少進入發炎期、重症死亡的機會。當藥吃完、病程進入陰陰陽陽階段,就不需要再用藥。李南瑤也說,依照目前科學證據來看,同一次感染是不建議再給第二次治療藥物,但若是再次感染,仍要給予治療,才能預防高風險群變成重症。●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李禎祥表示,因為臨床試驗資料就是這樣,因此還是建議體重40公斤以上會比較合適。李南瑤表示,他有遇過39公斤的長輩,因為距離40公斤只差一點點,經過充分告知並取得家屬同意之後,還是有開藥給他。王宏育表示,超高齡、肌少症的長輩,常常體重都很輕,很可能不到40公斤。這些長輩也很多沒有打疫苗或是只打一劑,這些對象該如何用藥,值得一線醫師集思廣益、多多討論●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李禎祥表示,如果再次感染其他變異株,再次用藥是合理選擇,現行抗病毒口服藥都仍有效,這就像流感病毒也一直突變,但仍可用克流感治療。因為冠狀病毒突變主要發生在表面抗原,但從體外試驗可看到,抗病毒藥物減少病毒複製的作用機轉,是去抑制病毒的蛋白質,所以不會因為病毒變異而失效。●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李禎祥表示,最近有英國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變異株之後,發生長新冠的比率只有Detla的2成,如果有打疫苗,發生長新冠的機會也會下降。至於服藥是否有關,還需要後續資料的分析,不過要記得,用藥的最重要主要目的是預防重症。●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李禎祥表示,目前最常見的是味覺異常,占比大約5%,病人服藥後會覺得嘴巴苦苦的。他會告訴病人,如果感覺「良藥苦口」,可以吃點帶甜味的食物作為平衡。另外有大約3%病人會輕微腹瀉、拉肚子,發生血壓高或肌肉酸痛更少了。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居隔最後1天 羅一鈞:不需快篩即可主持記者會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周日確診,自6月13日周一開始居家照護,到今日滿七天。不過,明天陳時中是否能復出開記者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將視部長的身體狀況而定,但沒有規定一定要快篩陰性才能開記者會。陳時中已68歲,符合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而他日前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三天後已退燒,但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等狀況。而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4976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4236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74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5萬1252多人份,包括20萬2993人份倍拉維及4萬8259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4137床、空床6908床、空床率48.9%,其中台北區54.8%、北區58.5%、中區42.4%、南區32.0%、高屏區49.6%、東區50.1%;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4774床、空床率58.7%;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46床、空床率47.3%。
-
2022-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染疫康復後隔一段時間再出現症狀,是「復發」,還是「二次感染」?指揮中心專家會議達成共識,兩周內出現症狀大多屬於原病程復發,超過三個月屬於二次感染;至於三個月內再次驗出PCR陽性,在符合一定症狀、病毒量或基因定序為不同病毒株的條件下,將認定為二度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明列二次感染定義,包括超過三個月以上可列入二次感染通報,以及一至三個月內的判定條件等,並修改通報系統,連動後續自主回報、開藥治療等;若有符合條件個案,在通報系統尚未更新前,可請醫師手動通報,並與地方衛生單位聯繫,補發居家隔離單。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是最近一次病毒感染後,在三個月後再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目前各國對新冠肺炎二次感染時程定義不同,英國、美國認定三個月以上,歐洲認為六十天以上。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仍可能成為重症,但也要考慮其重複用藥或高齡等用藥風險。羅一鈞說,三個月內再次感染機會不高,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 BA.1後,二度感染BA.2機率僅萬分之一或三,二次感染機率隨時間增加,但通常不會在短期內出現。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二次感染須由醫師判斷,發生時機大多在確診後三個月以上,但確診一至三個月內也可能二次感染,狀況較複雜,若醫師認為疑似二次感染個案,專家建議先通報,由網區防疫醫師及指揮官了解並討論是否需用藥,若確認為二次感染,會當作新個案。部分確診者治療後又出現症狀,羅一鈞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有百分之一至二的確診者,使用抗病毒藥物且症狀改善五天後,經過二至八天又出現症狀,甚至採檢陽性,但由於後續症狀會自行緩解,不建議給予二次抗病毒藥物或其他藥物,無需額外重新隔離,這種情況將稱為「復發」或「竄升」,尚待討論。
-
2022-06-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後靠吃Paxlovid快速緩解!比照「克流感」…王宏育建議抗病毒藥應更易取得!
新冠本土疫情席捲全台,堅守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無法倖免於難,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正是這波疫情中的確診者之一。對王宏育來說,確診後的挑戰不是症狀不舒服,而是七天的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王宏育在高雄岡山地區經營內科診所。身兼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的他,平時除了看診,每天晚上也需要與高雄市長陳其邁、高雄市衛生局一起開會,商討高雄防疫事宜。他回想,5月14日大兒子先在學校染疫,當時自己就先「3+4」居家隔離。「21日上午還快篩陰性,沒想到晚上開始咳得厲害,再做一次快篩就陽性了」。王宏育說,也許是被兒子傳染,也可能是被病人傳染。所幸當時65歲以上已可快篩陽性通報確診,自己正好66歲,於是「自己幫自己診斷、自己幫自己通報」。協助轉診 感謝鄰近診所幫忙七天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這是王宏育最掛心的事。五月底高雄疫情正升溫,許多人趕著到診所接種疫苗,他的診所接下來一周排了近150位預約接種民眾,周六更高達40人預約。「禮拜一、二、三、五的病人拜託盧榮福,而禮拜六病人太多,吳宗慶診所有比較多醫師排班,四、六的病人就拜託他」,所幸王宏育的好人緣很快地找到轄區內鄰近診所協助,加上確診當晚剛好是周六,他趕緊將病人的聯絡方式拍照,傳給診所內護理師,利用周日幫忙通知。但有些病人手寫聯絡電話,如7和1填寫不清難以辨識,仍有許多病人聯繫不上;加上護理師們用自己的手機聯絡,有些病人不敢接電話,隔天還是來到診所。所以「每天早上都拜託一位護理師在診所招呼病人,協助轉院」。王宏育說,雖然工程浩大,但仍在大家協助下完成艱困的工作。抗病毒藥 診所配發救了自己談到自己染疫症狀,王宏育表示,抗病毒藥物的可近性非常重要。因為用藥的重點,一是輕症、二適用於高風險族群、三是早期使用。他5月15日參與高雄市防疫會議時,就力推Paxlovid應該放在診所,當作流感用藥「克流感」使用,減少九成以上重症、住院和死亡風險。他說,雖然指揮中心5月5日開始將Paxlovid下放到核心藥局、專責醫院,但以高雄為例,核心藥局只有兩家,「哪有人有那個美國時間去拿藥!」王宏育表示,許多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人都在社區的內科診所定期看診、拿藥,還好高雄市欣然接受當時他在防疫會議上的提議,將分配給醫院的四萬盒Paxlovid 撥兩萬盒,下放到500家專門照顧輕症病人的核心診所,每家可領到五盒。「我66歲是適用族群,診所剛好有五盒藥,可以拿一盒來吃」,王宏育說,診所配發藥物剛好救了自己,他服用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確診當天原本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了;上一個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真的像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這也幫助到長期來診所的慢性病人,一位患者平時住燕巢,因染疫無法前來,鄰近藥局的抗病毒藥物已被領完。所幸診所剛好有藥物,加上對方是老病人,了解其慢性病史, 評估後給予Paxlovid,但減量使用,還幫忙送藥和衛教。居隔期間 每天仍開視訊會議隔離期間,王宏育不像其他人可以好好休息,仍然一刻也不得閒。居隔期間每天有開不完的視訊會議,包括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會議、高雄市防疫會議、醫師公會全聯會防疫應變會議等。似乎一切如常,但等到居隔真正結束,他表示,心境還是有所差異。「知道三個月內不會再被感染,尤其高雄疫情正要嚴重,而我可以做更多事」,不論是幫其他診所打疫苗或是看病人 ,王宏育笑說,「我就是不敗之身」。他解隔離後,趕緊和家人到屏東走走、透透氣,雖不能在餐廳用餐,仍買了紅豆餅、臭豆腐在車上吃,「享受自由的空氣」。面對台灣這波疫情,王宏育認為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也能視訊診察開立緩解症狀的藥物,可謂有多道保障。期盼民眾先將疫苗接種這件事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醫師小檔案姓名:王宏育頭銜: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確診時間:5月21日如何感染:可能被大兒子傳染,也可能接觸病人症狀:咳嗽咳得很厲害治療:服用Paxlovid,隔天症狀即緩解給其他確診者一句話:「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也能視訊診察;先將疫苗接種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感染」定義擬介於1至3個月 羅一鈞曝要3條件評估
近日國內超過300萬人確診,不少民眾反映染疫後又再度出現症狀,採檢PCR也是陽性,懷疑是「二度感染」。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昨日專家會議討論,確診治療後若症狀復發,依國外研究不建議給予二次抗病毒藥物,近期會再公布指引,以更精準用詞提供醫師遵循。羅一鈞表示,昨日專家會議針對2議題討論,第一包括,使用抗病毒口服藥後,有病毒回升的情形,以國外經驗來看,也發現有1到2%的民眾使用口服藥後,在症狀改善5天後,經過2到8天又產生症狀,或經過檢測發現陰性轉陽性,甚至比先前病毒量、更低,不過平均來看,症狀出現都會自行緩解。因為病人新症狀出現,會讓醫師擔心是否需另開新藥物,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上研究,後續出現的病症會自己緩解,通常發生在「7+7」管理期間,依照國外研究,不建議再給第二次抗病毒藥或改用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也不建議額外重新計算隔離天數,依照目前措施執行即可。羅一鈞表示,後續會在與專家確認文字說明,包括使用「竄升」或「復發」等名詞,經討論後會公布給一線醫師遵循,如果沒有服藥者,應該不用列入這個框架中。針對「二次感染」如何界定,羅一鈞表示,是指針對最近一次感染病毒後,又在出現症狀,且PCR檢驗發現病毒量回升現象,通常是感染後3個月後,在3個月內發生機率低,先前研究感染Omicron BA.1後,二度感染BA.2的機率約萬分之1或3,隨著時間增加二度感染機率上升,但通常不會在短期內。羅一鈞表示,各國針對感染新冠肺炎後,多久時間後才算新感染的定義不同,像是英國、美國都用90天或3個月作為切點,歐洲則以60天做切點,國內會討論1至3個月做修訂期程,包括針對「症狀定義」及「合併病毒量」或「定序結果」,都有相關討論,需要再彙整專家意見。羅一鈞表示,特別向臨床醫師說明,待中央最終版本出來可再度依循,包括名詞「復發」及「二次感染」,以及超過3個月以上為二次感染,3個月內會自動歸併跟排除,若設定好二次感染條件,即會修改通報系統,以及後續自主通報系統連動隔離及開藥措施等,後續會在公佈二次感染定義。媒體詢問,有民眾反映一個月內病症復發,且Ct值23,疑似二次感染,醫師要他盡快回家隔離。羅一鈞表示,若已符合條件,醫師可通報衛生局當作通報個案處理,若醫師要通報但沒有居隔單,可跟地方衛生單位聯繫、手動通報補發居隔單,另定義完成後,會盡快修訂系統通報。針對二次感染是否需要基因定序,羅一鈞表示,以目前制定條件來說,專家意見希望有病毒學上的證據,至於實際操作上,基因定序需要一些時間做,包括送驗及等結果,結論都會納入考量,但牽涉不同配套,請民眾及醫師靜候二次感染標準,較易操作且民眾也看得懂。針對國內Omicron是否有二次感染,羅一鈞表示,會再跑一下資料庫,看是否能區分出有二次通報的資料,未來修訂條件,會有1到3個月內的資料呈現。羅一鈞表示,專家討論最後版本,為1到3個月,或是30到90天或28天等,會就最後文字敘述再擬定。二次感染仍有重症風險,但要評估是否用藥後2到8天內,或是有年齡等風險,都要考慮是否不重複開藥。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中重症破萬例 9成是長者 專家呼籲盡早用藥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累積已破300萬例,雖99%以上都是輕症,但二個多月來中重症也破萬例。其中,60歲以上長者,僅佔全體確診病例的16%,卻佔中重症的85.7%,死亡病例的9成,這群長者一旦發展到中重症,死亡率近4成,相當於每三人會有一人死亡。因此,專家建議,長輩疑似染疫時要立即快篩或做核酸檢測,一旦確診要儘快使用抗病毒藥,才能減少死亡危機。衛生署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所有的病毒感染都一樣,要在病毒沒有大量複製前,在火勢擴散之前,就把星星之火給消滅掉,老人家感染新冠肺炎,最怕肺炎、心臟發炎、敗血症;只要是輕症患者發病五天內,就要馬上用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盡快使用是最重要的原則。」兩種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能降低68%、45%死亡率最近在香港發表一篇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在真實世界的使用證據,分析2022年2月26日到4月26日期間,確診是新冠肺炎Omicron BA.2感染為主的住院病人,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治療後,前者能減少68%死亡率,後者則是減少45%死亡率。李秉穎指出,「香港的這項研究,確實反映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保護效果,這二種藥物都是緊急授權使用,目前尚未有長期追蹤研究。莫納皮拉韋的顧慮會比較大,孕婦也不能使用,因怕細胞變性,有基因傷害的風險,當其它藥物都沒辦法用時,才考慮使用;倍拉維比較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不良反應,只是藥物交互作用比較多,小心使用就可以了,所以,台灣用得量比較多。」面對新冠病毒驚人的傳染力,恐怕這輩子至少都有機會得到一次。李秉穎提醒,「雖然年長者,打疫苗的保護效果比較差,但要避免長者染疫後進展到中重症,首先是適當、確實的接種疫苗,老人家建議要接種第四劑。」很多人可能認為長輩又不常出門,但一旦社區流行,全部家人都打過疫苗,可以減少感染、減少重症率,還是有可能會不小心帶病毒回去,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家中的老人家。不打新冠肺炎疫苗,就像沒有穿戴護具,就跑去玩高空彈跳一樣玩命。盡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減少重症風險另外,李秉穎也提醒,在這段時間嚴格的防疫手段,像是勤洗手、戴口罩,已經讓許多病毒感染變得很少見,但新冠肺炎病毒還在流行,老人家本人或親密接觸者有任何發燒、咳嗽、流鼻水、拉肚子、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就馬上要快篩。如果懷疑是感染新冠肺炎,即使快篩陰性,也要考慮去做核酸檢測,及早診斷、盡快治療。若發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喘、意識改變,血氧低於95%,應盡速送醫。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堵Omicron變異株再攔26例 2類人擬打第4劑
昨新增六萬八九三九例本土病例,一四三例死亡個案,今年一月至今,累計三○四萬四二四八例本土病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與上周新增病例數相較,本周呈現全國下降趨勢,但近期北部人流明顯回升,是否影響疫情下降,存在些微變數。我國邊境昨再檢出廿六例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及西班牙,國內累計卅一例亞型變異株,包括七例BA.4、廿四例BA.5,確診者大都為輕症、無症狀,羅一鈞表示,新亞型變異株具有較高傳染力及免疫逃脫特性,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除讓邊境人員、機場港口人員定期篩檢,並考慮邊境人員、防疫旅館等防疫人員接種第四劑疫苗。昨新增三九二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十三歲小男生,無慢性病史,接種兩劑疫苗,五月三日確診,發燒兩天後康復,六月六日高燒且連燒四天,六月十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六月十一日急診就醫,抽血檢驗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昨另新增四例兒童中重症個案,其中兩例確診MIS-C,分別為五歲男童及十歲女童,皆無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分別於五月初、五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至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症狀,經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呼吸順暢。目前全台累計十一例MIS-C個案,一人為青少年,另十人為十二歲以下幼童。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共五十四例,造成十七人死亡。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於臉書表示,日前二例四十多歲男性於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死亡,台灣可能已出現成人版MIS-A。羅一鈞昨於記者會回應,這兩名個案為MIS-A的機率不高,但也無法完全排除,目前尚未接獲MIS-A通報個案,需要時間來進行研判。羅一鈞表示,參考國外臨床資料,MIS-A個案好發年齡為二十多歲,男性占七成,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廿八天,確診後三周以上才會出現MIS-A症狀,常見五大症狀為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下、呼吸困難或喘、腹瀉。指揮官陳時中昨透露染疫狀況,連燒三天,昨已退燒,但仍咳嗽,咳起來骨頭痠痛,因有慢性病,已經服用默沙東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至於發言人莊人祥、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症狀好轉,仍在居家照護。
-
2022-06-16 醫療.消化系統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事實上,眾多東南亞民眾均深受病毒性肝炎的威脅,為此,吉立亞醫藥啟動亞太ALL4LIVER基金,主題為「透過教育賦予力量」,供各國民間團體提出申請,希望在藥界、學界及民間NGO組織的齊心努力下,攜手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擔任這次評選委員,他表示,這次遴選對象為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共有來自台灣、泰國、越南、菲律賓、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尼、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國的民間團體、學術單位提案,均相當有特色。克服B肝防治困境 各國NGO團體多元化宣導肝炎防治分析發現,每個國家均面臨不同的B肝防治困境,例如,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民眾普遍對於肝炎仍存有錯誤認知,甚至讓感染者遭受歧視、污名化,被貼標籤。 獲獎的菲律賓NGO組織就以感染者為中心,透過LINE、FB 、IG、YouTube等社群媒體,連結政府、醫療、病患,結合社會心理支持,擺脫污名化,提高患者治療意願。另請社區意見領袖擔任「領航員」,透過眾多社交媒體,宣導正確的肝炎防治訊息,並引導患者進入治療機構。 相較之下,越南NGO團體在運用世代社群上,更顯活潑,貼近年輕世代,除了上述幾項社群,還請網紅、社區意見領袖錄製有趣的抖音短片,直接觸擊年輕族群。至於中老年人,則換成不同傳播工具,例如,計程車、電視、電台,透過廣告傳送肝炎防治與治療的正確認知。台灣部分,則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肯定。楊懷壹表示,在國內,肝基會是社區肝病防治的重要力量,至各縣市巡迴公益肝炎篩檢,並特別針對弱勢族群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測,成效顯著。 至於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肝炎防治上,同樣貢獻良多,且歷史悠久。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赴偏鄉離島推廣防治,肝病篩檢數萬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資深義務諮詢醫師、高醫大講座教授余明隆表示,基金會成立迄今已25年,在中南部、花東等偏遠地區及離島,推廣肝炎防治,提供免費肝炎篩檢。在扶輪社及各地地方社團的協助下,大幅提升民眾對於B肝的正確認知。 以高雄梓官為例,為全台五大「C肝村」之一,高醫肝炎防治中心與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20多年前調查發現,當地三成民眾感染C肝,甚至某些村落每3人就有1人為C肝帶原者。 為了讓梓官鄉親接受篩檢,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每年均舉辦大規模肝病篩檢,篩檢數萬人次。三年前更創立家戶篩檢,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拜訪,三年下來,已採檢5000多人,其中四成為首次篩檢,結果發現,肝炎盛行率明顯高於全國,且有六人已罹患肝癌而不自知。 結合社群媒體消滅肝炎!獲獎提案加強B肝識讀教育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亟需提高整體疾病認知,余明隆表示,這次提案針對臨床醫療及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加強B肝病毒識讀教育,給予民眾正確認知,前者以內科及家醫科醫師,以及一般護理人員為主。多年來,在高醫肝病防治團隊的支持下,定期舉辦研討講習,獲得不錯成效。 在一般民眾方面,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拍攝多支五至十分鐘的衛教短片,內容包含,肝炎感染、篩檢及治療等相關知識,於FB、IG、YouTube等社群網站播送。另製作30秒短視頻,濃縮主要訊息,除了在LINE群組廣為分享,並在肝炎篩檢及衛教等活動現場播放,提高參與者印象。 「透過社群媒體傳散肝炎防治訊息是必要的。」楊懷壹說,台灣大部分銀髮族都會使用LINE,傳遞訊息,如能製作以民眾為中心、淺顯易懂的衛教短片或圖卡,透過LINE群組發送,相信可讓更多中老年人瞭解肝炎的可怕,進而接受篩檢。 至於病友團體、NGO組織,則能改變民眾認知,透過分享肝炎患者親身經驗,以及「學長、學弟」等伙伴關係,由過來人講述自身治療甘苦談,讓新病人瞭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服藥的順從性。 另一名評審為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蘇東弘,他表示,在肝炎防治上,台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例如,最早公費全面接種B肝疫苗、公費給付昂貴C肝藥物,而肝基會、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走入社區,鼓勵民眾篩檢肝炎。 B肝防治仰賴政府、社群、醫界繼續努力台灣為肝炎防治模範生,是否能夠提前達到「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蘇東弘說,確實有可能早一步攻頂,但必須先克服「治療經費充裕,卻找不到C肝患者」窘境,以及「B肝健保治療給付嚴格,導致部分需要治療患者未接受治療,或是尚未達到治療目標即需要停藥」等困境。 目前仍有許多B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B型肝炎,且對疾病認知不足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或是仍認為B型肝炎沒有抗病毒藥物不需要治療。這部分需要由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社群組織一起努力教育民眾。此外,這兩年多來遇到世紀疫情,需要如期回診的B型肝炎患者有減少的情形,一旦沒有繼續追蹤,下次再見面時,可能疾病已進展成肝臟腫瘤,甚至到了末期,令人不捨。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說,該公司於2020年展開「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首屆以B型肝炎為關注重點,鼓勵亞太區NGO團體,由藥界與民間組織攜手推廣肝炎防治,這次肝基會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獎助,相信在眾人努力下,讓更多民眾遠離病毒性肝炎的威脅。
-
2022-06-16 醫療.感染科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五月中下旬,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已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確認逾80例猴痘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及相關通報。以下整理關於猴痘的介紹,讓大家更認識這個疾病,以防患未然。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醫護人員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病人感染?因猴痘可能透過接觸病患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故建議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採檢/醫療照護人員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醫用口罩、護目裝備(護目鏡或全面罩);如果病人情況允許,其他人與病人近距離(小於1公尺)接觸時,建議病人佩戴醫用口罩。(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來了 台大院長吳明賢:現在已不是躺平開放
面對BA.4、BA.5變異株來勢洶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天說,「現在要戒慎,但不要恐懼」,雖然BA.4、BA.5傳染力比BA.1、BA.2更高,免疫逃脫也更高,勢必會引起傳染,但致病率並沒有比較高,且目前指揮中心已開放第4劑疫苗施打,可以減少重症及死亡。全台鬧血荒,目前以台北捐血中心A型血、台中捐血中心O型血最為急缺。吳明賢和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今天一同挽起袖子捐出熱血,希望大家共襄盛舉,一起踴躍捐血。吳明賢說,目前台大醫院血液庫存量僅剩1.5天,為該院有史以來最嚴重的1次血荒,這比缺水、缺電還要嚴重,因他是A型血今特別捐血「帶頭示範」。吳明賢指出,國內現在檢驗量能及抗病毒藥物都足夠,因此是「有準備的開放,不是躺平的開放」而與病毒共存。至於新冠病毒確實比其他病毒感染流行更快,屬於公共衛生危機,但因生物及醫療科技發達,很短時間內已研發有效疫苗、藥物,雖然第一線醫護人員面對疫情仍戰戰兢兢,但現在不同於2019年已有藥物、疫苗等武器。吳明賢說,雖然靠疫苗、藥物無法根除新冠病毒,但可預防重症、死亡,只要新冠病毒流感化,對於醫療體系來說,就不會有毀滅性的衝擊。吳明賢說,疫情期間,台大醫院除照顧確診患者外,很多急重症的病人也必須同時照顧,如血液不只是外科急重症手術需要,內科有關血液的疾病也會需要用血,且治療不會因疫情而停擺,但疫情期間民眾多不願外出捐血,因此不只是台大醫院,現在是全國血荒,包括其他醫院、血庫血液不足,希望大家共襄盛舉,一起踴躍捐血。吳明賢說,今天是他首次捐血,捐了250cc,捐完後感覺很好,往後還會多多捐血,呼籲國人發揮同胞愛的精神「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希望大家發揮善與善的連結。目前規定確診者痊癒後須間隔14天才能捐血,但如果很多人染疫後不自知,那還適合捐血嗎?吳明賢說,確診者感染初期可能會有菌血症或病毒血症的影響,但痊癒後14天於血液中的病毒量很少,應不會傳染給其他人,這是十分安全的保障,而現在有快篩檢驗可以確診,或是觀察有無症狀,待康復後14天再捐血。高淑芬說,該院為期3天捐血活動,是為社會及醫療盡一份責任,藉由台大醫院醫療人員好的凝聚力,一同捐血保護大家,不讓血液匱乏。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咳起來骨頭會痛有用藥 羅一鈞曝其他確診者情況
指揮中心染疫情況擴大,繼指揮官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及發言人莊人祥都在昨天確診。而原本防疫記者會由副指揮官陳宗彥主持,但今天僅代理發言人羅一鈞「SOLO」主持,外界擔心其他官員是否也染疫。對此,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其他長官都檢測陰性,「只是今天由我自己主持」。陳時中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但已經退燒,現在仍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另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對於陳時中的病況,羅一鈞表示,部長近況如他自行透露,沒有其他資訊。至於發言人莊人祥與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症狀都有好轉,還在居家照護當中。而對於今天只有自己一人主持記者會,羅一鈞表示,其他長官都檢測陰性,只是今天是自己來主持。據了解,因為陳宗彥和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另有會議而不克出席。另外,針對有醫師認為6月底疫情會降低,羅一鈞表示,各種預估有不同參數,指揮中心都尊重。疫情推估受到民眾自己防疫措施遵從性、北部人流回升等,都可能會有變數,因此外界的預估會參考,「但不會說準或不準」。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1至5月超額死3187人 約376人確診死未通報
今年爆發Omicron本土疫情,今年指揮中心不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僅公佈審查認定死因有關之通報數,截至昨天已公布3550例。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妥善照顧56至75歲戰後嬰兒潮545萬人口是控制「超額死亡」關鍵,今年1到5月超額死亡為3187人,其中87%(2765人)發生在5月,但換算僅超額比率僅4%,低於日本(5%)、新加坡(15%)、南韓(25%)等同樣受戰後嬰兒潮影響之國家。有關社會大眾所關切之「死亡黑數」,根據指揮中心日前唯一一次於6月8日公佈「經審查排除之確診死亡人數」,陳秀熙推估「死亡未通報率」為12%,目前可能約有376人感染死亡未通報。不過陳秀熙說,在住院數這麼高的情況下,通報正確率88%仍屬高規格。「超額死亡的定義,是觀察全死因死亡數(Observed)減去預期全死因死亡數(Expected),簡稱『O-E』。」陳秀熙表示,每個國家都要有這樣的資料,才能夠正確反映疫情對人民健康的衝擊。陳秀熙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刺胳針期刊、經濟學人雜誌,都相當重視超額死亡的計算和校正,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醒,各國應努力「減少低報」,以免錯估防疫監測、出入境管制、疫苗分配策略。可惜的是,目前全球資料集中於Detla時期,世衛報告也未包括台灣。陳秀熙團隊決定自行實際估算台灣去年Delta疫情與今年Omicron疫情的超額死亡。結果顯示,2020至2021年「O-E」是負941人,代表Alpha及Delta疫情未造成超額死亡。但2022年1至5月年「O-E」是3187人,分屬1至3月405人、4月16人、5月2765人。陳秀熙強調,Omicron疫情下幾乎沒有國家還能達到負超額,幾乎都是正數。與鄰近國家相比,台灣超額比率只有大約4%,低於日本5%、紐西蘭9%、新加坡15%、澳洲20%、南韓25%、香港38%。陳秀熙說,台灣1946至195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人口,在2015年後急速進入新冠重症高危險的高齡層,2020年達到545.4萬人。這些人是否受到妥善照顧,對於新冠死亡率有重大影響,因此建議跨國比較時,應著重與同受戰後嬰兒潮影響的日、韓、星比較。若進一步分類死因,5月死亡的2846名確診者當中,有1438人是感染Omicron直接死亡(占51%),1408人是感染Omicron背景死亡(占49%)。陳秀熙表示,期望可藉由抗病毒藥物介入及醫療量能調整,減少感染Omicron的直接死亡。上述死亡數值分析要正確,前提是死亡通報要正確。台灣死亡通報正確率高嗎?陳秀熙分析後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陳秀熙指出,今年1到5月超額死亡3187例,扣掉2208例有公布的,再扣掉經死因審查去掉而沒公布的603例,可得到約有376人可能確診死亡而未通報的,未通報比為12%。換句話說,死亡通報正確率高達88%,陳秀熙表示,在感染率高、住院數量大的情況下,這仍屬高規格。陳秀熙表示,目前死亡到通報大約有6天間隔,根據模式推估,預計6月底單日重症死亡人數就會降低的50人以下,恢復背景死亡值的範圍。台灣整體染疫率已達到11.5%,北北基桃、新竹縣/市、苗栗、花蓮、宜蘭疫情趨勢都在下降,台南、高雄、台中、台東全年齡感染率也趨於平緩。陳秀熙強調,在抗病毒藥物介入和醫療量能調整後,重症死亡的下降是「指日可待」。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憂不良反應「怕死」不打疫苗 專家曝接種死亡真正人數
國內新冠疫情正從高原期慢慢趨緩,可是對於65歲以上民眾威脅仍在,特別是對沒有打疫苗的長者染疫死亡風險更高。國內專家觀察發現,許多不願意接種疫苗長者為擔心疫苗不良反應,「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但依最新統計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僅有數十例,因此仍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要盡速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以台灣近幾年無疫情,也未打疫苗的背景分析,每天死亡人數平均約500人,若打疫苗後12天死亡都認為與疫苗不良反應有關,台灣普遍施打疫苗時,12天至少接種150萬人,這150萬人就算不打疫苗,平均每天也有30多人往生,12天下來少說也有300多人因病或自然死亡,其中不乏死者家屬懷疑為疫苗致死而通報。施文儀經審閱「台灣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最新報告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國內民眾已接種5500萬劑疫苗,共接獲1.9萬多件通報不良事件,其中死亡通報共1497案,死亡通報率最高年齡群是65歲以上長者,平均為每10萬劑有10.9件,死亡年齡中位數72歲,接種後天數死亡中位數12天。施文儀指出,結果顯示,不分疫苗廠牌的各年齡層性別通報死亡事件數,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換句話說,這一年來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近400萬人接種疫苗,共打916萬劑,以施打後12天内死亡觀察,其中自然病死估計約在1200至1400人,通報1497案中,1240個案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史。因此,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有數十例,但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應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二)各位尊敬的法師:阿彌陀佛末學日前發出「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之後,幾位菩薩大德慈悲告知末學雖用心良苦,但方向可能錯了。他們告知末學,法師們不願意接種疫苗並非源於疫苗無效,而是「怕死」,而「怕死」並非害怕染疫而往生,而是疫苗的不良反應,因媒體也報導多起因接種疫苗而往生的事件,因此大家心生恐懼,加上有人見縫插針,詆毀疫苗是「毒針」,才導致全台寺廟道場有「拒打疫苗」的流行主張。末學很感激菩薩大德的提點,畢竟教內少有人敢直言「怕死」不諱。感動之餘,今再發第二封公開信說明,除盼稍解僧伽疑慮外,對勇於直言之菩薩大德給予功德回應。經由資料統計來看,末學分析結論,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巧合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在數10例之譜,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末學以為,見性行者自不怕死,而怕死者自未見性。見性與否,皆無礙於打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之措施,不是怕死,而是基於公民責任及随緣度眾之所當為;行者於世間,自當依世間法中正規醫學及流行病學之研究分析,了解科學上對疫苗致死風險評估,決定自己是否打疫苗?何時打疫苗?打何種疫苗?即已決定,就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縱然面對鋒刀毒藥,心也是坦坦閒閒,不生煩惱。更何況真正疫苗致死案例容有也稀,亦可以個人定業或别業觀之,將更入宗入理。試觀,摩托車車禍往生者是打疫苗後往生之數倍,但只聞教內有「毒針」之說,卻未聞有「毒車」之評,豈不怪哉。末學學法未精,法理未通,幸從事公共衛生工作及僧伽醫護數10年,公評此事自有幾分把握,以為吾輩學佛之人非為「怕死」而打疫苗,亦非「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事前客觀分析,随緣受諸受,要打就打以平等心,不打就不要打以平常心,沒煩惱,縱使聽得末學分析有理,仍不想打也是正常,但若有怕,有嗔之受想行,即落邪見,更以道聽旁門歪理詆毀疫苗,宣傳或叫人不要打,則恐有妄語之嫌,不可不慎。未來半年台灣可能面臨新型亞變種BA.4或BA.5的流行,此時打疫苗,保護力最好,正是時候。僅此以疫苗不良事件分析稍解眾疑,期盼譇山長老和尚法師大德等明察並廣宣之,以護我僧寶健康。祝大家心平行直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常務董事(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恭敬合十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口服藥給藥率不到一成 羅一鈞:已放寬
台灣確診死亡率居高不下,國民黨立院黨團昨質疑,抗病毒口服藥物給藥率至今不到一成,和確診率不成比例,希望用藥對象標準放寬、給藥時間縮短、年齡酌予下降,以及明確指引,不要讓醫界和民眾無所適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在國際上我國的給藥條件算是寬鬆的,且一直修正,給藥指引已比第一版放寬。國民黨團書記長萬美玲指出,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方案,從今年一月訂定以來修訂五次,光五月就改了四次,一改再改,莫非是藥物不夠,才吝嗇給藥?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指出,今年一月到六月十日,有高達四成一的確診死亡者是發病三天內死亡,醫界認為原因就是給藥率太低,五月一日到六月十二日,平均只有百分之六點四,雖然六日單日曾達到二成六,但十日又降到百分之六點二,未達專家認為的一成五給藥率。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秘書長蔡明忠說,以年齡層分布而言,五十到六十五歲,有將近百分之十一至十二死亡率,其中,七天內死亡的占了三分之二;若給藥時間夠快、夠明確、夠廣,輕症用藥有七到八成保護效果,不會變成中重症,死亡機率當然也會降低,希望政府一定要思考。羅一鈞表示,之前專家會議曾討論致重症或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後續若有新的研究結果,會再提到專家會議討論。民進黨團副幹事長林靜儀則說,我國抗病毒藥物口服藥部分已有廿萬人開藥,約占確診百分之七,日本是百分之二點七、香港和韓國都不到百分之二,不是每個確診個案都要用藥,高風險群、抵抗力不足才建議給藥;若再加上清冠一號使用率,我國給藥比率已比其他主要國家來得多。林靜儀說,國民黨不要把藥物當迷信,該按照醫師指示用藥,藥物交互作用和相關代謝作用,會有競合問題。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恐爆新疫情 專家籲超前部署
Omicron亞型病毒株BA.4、BA.5已在我國邊境檢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表示,遲早會進入社區。國內專家預估,今年秋冬季節恐再爆一波社區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做最壞的打算,除追加劑疫苗外,更要規畫口服抗病毒藥物完整給藥流程,及早因應。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當BA.5或其他Omicron新變異株進入社區後,必須超前部署,全力避免脆弱族群感染。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隨著新變異株BA.4、BA.5出現,將翻轉群體免疫、無敵星星的概念,因會有重複感染的機會,群體免疫效果也會消失,指揮中心應持續於社區抽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分析,了解國內新冠病毒流行情形,以及早因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已逾3萬住民染疫 機構染疫致死率2%為一般人13倍
指揮中心昨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住民染疫死亡通報狀況,共三萬四二○名住民染疫,造成六一六人死亡,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約百分之二,遠高於整體致死率百分之○點一五;專家提醒,長照機構染疫可能不止一波,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截至今年六月十二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七九七二人,確診住民三萬四二○人。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表示,從四月起,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二六六五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二日共六一六人,其中六月一日至昨就新增二六四人死亡。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逾二九八萬例本土個案,其中四三八八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點一五;住宿機構住民三萬四二○人確診,死亡六一六人,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二,約為一般民眾的十三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占總體染疫死亡數三成五,台灣總死亡四三八八例,機構住民死亡六一六人,機構住民死亡占比為一成四。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守得不錯,但仍有檢討空間。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指出,長照機構等住民多患有中風等慢性病,言語表達有困難,現在問題已不是給藥延遲而是診斷延遲。為避免長照機構等住民染疫,最好是每隔二至三天就進行全體PCR採檢,找出無症狀確診者立即投藥,降低長照機構住民的死亡率。余志松直言,四月底到五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一爆發感染,無法快速篩檢、分艙分流,也影響到抗病毒藥物的用藥時間點。簡慧娟指出,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住民年紀偏長,六月六日至十二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五三六四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四六二九人,占所有確診百分之八十六,比起四月十四日機構住民投藥率為百分之五十六,明顯提高許多。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倍拉維(Paxlovid),只能用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希望指揮中心能穩定供藥,降低染疫長輩重症的機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經驗/染疫後一人一室,全家仍相繼確診,Omicron傳染力不容小覷!後遺症仍持續咳嗽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兩年來,台灣從「防疫模範生」排名迅速下墜,只因政府說「我們要與病毒共存」,五月廿七日這天確診數達頂峰有九萬四千多人,既然確診幾不可避免,聯合報工會出版的《聯工月刊》邀請會員以「過來人」身分談談,他們是怎麼從疫病中活過來的……。自2020年1月在台灣發現第一個COVID-19確診案例開始,電視上確診個案,對我來說就只是一個數字變化,心裡想著自己每天戴口罩、用酒精消毒雙手,生活單純,常去的地方也就是那幾個,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吧?但事情就是發生了:我,確診了。5月20日晚上身體有種很難用言語形容的不舒服感,隔天周六起床,還是感覺不對勁,趕快拿了耳溫槍量了溫度37.4度,嘴巴嘀咕著「完了,體溫比平高些,應該不會是染疫了吧」,拿了快篩劑驗一下,還好只看到一條線,但中午再量體溫已達38.4度,下午至診所看診,醫生開了退燒藥提醒:隔天再驗一次。但當天晚上已經發燒到39.1度,週日早上再快篩已是陽性,「啊~原來我也只是一個凡人,不是天選之人」。同事加油打氣 很溫韾我立即預約汐止防疫門診篩檢站,想不到來篩檢的人真的很多,當天早上的診已經排到212號,因為我只單純檢驗PCR,所以整個過程大約半小時就結束,回家後馬上依報系防疫通報規定通報安衛室、人資及主管,做完PCR的隔天也收到簡訊ct值為18,正是傳染力極高的期間。期間安衛室主任也打電話來關心,並分享了其他同仁的抗疫經驗,告知很多人對清冠一號讚譽有加,介紹我透過有視訊診療服務的中醫診所看診,打了好幾家中醫診所都說清冠一號缺貨,好不容易才預約到有清冠一號的診所,視訊看診後步驟不麻煩,同事與主管持續關心,還幫忙拿藥、加油打氣,很是感動。血壓飆高到差點住院雖然現在已經解隔離了,但想想隔離期間的各種症狀,著實不像別人形容的只是小感冒,所以大家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每個人體質及抵抗力不同、打疫苗的劑數也不同,甚至還有人可能還患有慢性疾病。我自身經驗:反覆發燒、持續咳嗽、喉嚨痛、身體痠痛、頭痛、腹瀉、心悸等,甚至在染疫後的第四、五天,血壓一度飆高至148(收縮壓)/ 115(舒張壓),那時都把行李打包好,隨時準備住院了。確診後,雖然一直單獨關在房間內隔離,也有做好消毒,但14歲的大兒子、12歲的小兒子、我太太,也在一周內接連確診,小兒子甚至發燒超過40度,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Omicron的傳染力真的不容小覷,連我所在的社區,雖然僅有55戶,也已有超過10戶染疫。痊癒後仍持續咳嗽臺灣是一個非常仰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不能總把自己封閉起來,所以改採「以篩代隔」,這些都可以理解,但一開始配套措施都還沒準備好,例如快篩試劑、兒童疫苗、新冠病毒藥品都缺貨,就急著「與病毒共存」,可憐百姓相信了政府,卻像個笨蛋,染疫者不停地摸索、求助無門。染疫後,常常焦慮、無助、心累、心煩,情緒上要不斷地自我調適,尤其初期拿不到清冠一號藥品、擔心家人、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度過生死關頭?即使撰寫這篇文章時,才剛過完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但持續咳嗽後遺症仍未改善,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健康才是無價啊!(本文轉載自聯合報《聯工月刊》378期,未經同意請勿自行轉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疫情落在11月 專家曝這點恐成每年例行工作
指揮中心日前縮短邊境檢疫期為「3+4」。國內專家表示,隨著國門開放,國際交流頻繁,當檢疫期進一步放寬為「0+7」時,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勢必進入社區,而目前國內新冠疫情正處在高原期,六至七月會趨緩至平原期,一旦此波染疫者保護力約於3個月後降低,下波疫情再起時間,約會落在今年11至12月間,「這是很合理的事情」。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依新冠病毒特色,每年幾乎都有2至3輪的變異情形,因此往後不見得只有BA.4、BA.5,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變異株,因此,每年施打追加劑疫苗,將可能成為常態及每年例行工作。李建璋說,隨著新變異株BA.4、BA.5出現,將翻轉群體免疫、無敵星星的概念,並可能都要進行修正。主因是目前無敵星星概念是針對BA.1、BA.2,但如果BA.4、BA.5產生足夠的變異,還是會導致已染疫的民眾重複感染,另原先估計若全人口中3成民眾染疫後,可以形成群體免疫,但變異株一直快速變異,且幾乎是全新病毒時,每個人都在不停感染新病毒,群體免疫效果也就會消失。李建璋表示,因應11、12月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備妥足夠口服抗病毒藥物,且逐步放寬適應症,如第一線染疫醫護人員及防疫官員,或從國外回來未打滿3劑疫苗的感染者等,這類一般風險族群,應有條件開放以部分負擔取得抗病毒藥物,及時降低病毒複製、減少病毒量,對於縮短不舒服天數都很有幫助。此外,指揮中心應持續於社區抽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分析,了解國內新冠病毒流行情形及早因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官確診後 知情人士爆:衛福部公務員染疫達10至15%
指揮中心染疫情況擴大,繼兼任指揮官的衛福部長陳時中確診之後,指揮中心今天也公布,次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及發言人莊人祥也都確診。知情人士爆料,今年本土疫情爆發之後,衛福部內部公務員感染人數眾多,淪陷情況外界卻不得而知,整體公務員染疫比率至少達10至15%,但因應防疫工作,仍得不眠不休,必須「遠距上班」,讓第一線基層人員不堪負荷。知情人士指出,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後,不僅民間企業大受影響,對於防疫第一線的衛福部公務員也是一大衝擊。由於染疫情況瞬間擴散,許多人遭家人感染,也有許多人感染後又與家中小孩交叉感染,讓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據了解,許多公務員即便自己確診也無法請假休養,只能勉強在家吃成藥壓制病情,還有人是全家輪流中鏢,「兩個生病的大人照顧兩個生病的小孩,還要繼續工作,真的讓很多公務人員萌生辭意。」知情人士也指出,衛福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兩年多,轄下各署公務員業務繁重,已造成高流動率,很多防疫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缺額只能不斷招聘。尤其今年本土疫情大爆發,快篩、病床、抗病毒藥物不足,再加上各縣市衛生局及醫院互相調度等問題,更讓第一線人員壓力大,工作更吃緊。知情人士透露,近日狀況雪上加霜,許多公務員確診隔離後,仍被要求繼續上班,但衛福部相關業務不一定找得到人力代理,公務員確診後遠距上班已經逐漸成為「日常」。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表示,公務員也是人,既然確診,該休息就要休息,先把身體療養好,若常態性居家辦公,反而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李德維說,現在防疫政策已和過去大不同,陸續走向開放,在政策調整下,哪些該做或不該做,衛福部及其他部會也應適度簡化,「業務一直往上加,會把人累垮。」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度公布!機構住民染疫死亡率 高出一般民眾13倍
長照機構染疫為疫情控制一大關鍵,我國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通報狀況,目前共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機構致死率約2%,相較全台平均染疫死亡率0.15%,更差了13倍。專家認為,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包括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國內至今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確診住民3萬0420人。自4月1日至6月12日,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送醫後死亡共616人,其中6月1日至今新增死亡數為264人。全台住宿機構總數目前共2202家,已有1485家出現染疫,約67%,包括長照共77家,染疫33家;護理共534家,染疫306家;精神照護/復健215家,染疫171家;社福1376家,染疫975家。全台機構住民總數目前共12萬3263人,已有3萬420人染疫,約24.6%,包括長照共3405人,染疫780人;護理3萬9342人,染疫8522人;精神照護/復健1萬1967人,染疫2863人;社福6萬8549人,染疫1萬8255人。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灣逾298萬例本土個案,其中4388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0.15%;住宿機構住民3萬420人確診,死亡616人,染疫死亡率為2%,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與一般民眾差距13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佔總體染疫死亡數為35%,台灣國內至今確診死亡總數4388例,住宿機構616例死亡,機構死亡佔總體死亡約14%。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似乎守的不錯,但的確有很多檢討空間。余志松直言,4月底到5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機構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導致機構感染時,無法快速篩檢快速分艙分流,防護裝備若足夠工作人員也能避免染疫,防疫津貼能快速申請、及時發放,也能減少離職意願。抗病毒藥物使用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6月6日至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起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達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余志松憂心,長照機構染疫「不是只有這一波」,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尤其後續若解封、開放探視等,尚未染疫的住民及工作人員仍有可能染疫,政府應正視且協助機構防疫作為,避免機構染疫無法收新案,家屬得請假、離職自行照顧長輩的長照問題,都是嚴重的社會損失。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疫情一波接一波,還在努力「清零」,不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後,染疫長輩症狀很快就能壓下來,但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輝瑞Paxlovid,只能用默沙東Molnupiravir,希望能穩定供藥。余志松表示,相較Paxlovid目前領用速度快,反而Molnupiravir因數量較少,仍得2至4天才能領到要,在都會區的長照機構因臨近醫學中心,領藥速度較快,不過若在偏鄉或離島的機構可沒這麼幸運,甚至很多人即便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仍不知該從何處領藥。簡慧娟表示,為加快住宿式機構住民給藥時間,5月起已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每間機構要有對應醫療院所,只要住民快篩陽性,即透過視訊診療看診,醫師快速開立處方簽後即給藥,藉此增加投藥率。本周也宣布將穩定提供機構公費快篩試劑至7月底,住民確診更能快速篩出。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首公布長照染疫狀況 4月以來累積616死
指揮中心今首度公布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今年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其中確診住民共有3萬420人,而從4月開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從4月1日至6月12日累計616人,6月1日至6月12日新增死亡人數為264人。另外,在投藥情形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說,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投藥情形在6月6日至6月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為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開始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經達到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經很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