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死亡人數
共找到
669
筆 文章
-
-
2020-05-11 醫療.腦部.神經
酒後易臉紅 小心加速失智上身
不當飲酒不但損害自己健康,更可能傷害他人,每年五月九日是「台灣無酒日」,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正好響應台灣無酒日,尤其喝酒容易臉紅的人,不僅大幅提高癌症罹患風險,還增加失智的發生率,呼籲國人避免或降低酒類飲品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提出,每年因使用酒精及酒精引起的死亡人數達300萬人,平均每6分鐘就有1人因為酒精的使用而死亡。過度飲酒對社會及家庭都會造成不小的損失。美國史丹佛大學發表研究,喝酒容易臉紅的人,不僅提高癌症風險,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王英偉呼籲,台灣近半人口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酒後容易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為降低罹癌或失智症的風險,應節制飲酒,甚至最好別喝酒。過量飲酒也會降低免疫力,提高病毒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風險。王英偉也提醒,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去年因酒駕肇事死亡人數達149人,每2.5天即有1人因酒駕死亡。飲酒危害多,趁防疫期間聚會或共餐的機會減少,藉此機會響應無酒行動,健康聚餐,提高免疫力,更能對抗病毒入侵。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感謝台灣慷慨捐贈口罩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今天在例行記者會中,明確感謝台灣慷慨捐贈加拿大醫療用口罩。加拿大外交部長沈潘(Francois-PhilippeChampagne)昨天在國會視訊會議上,面對保守黨議員法斯特(Ed Fast)連番詢問「台灣捐加拿大口罩,你是否要表示感謝?」,沈潘只是不斷強調「感謝各國提供加拿大醫療物資」卻絕口不提「台灣」之名,反應令各方譁然。今天在杜魯道例行記者會上,加國媒體對此提問:「台灣捐贈50萬片口罩給加拿大一線醫護人員抗疫,你的外長感謝這個國家,卻不願說出『台灣』的名字。那你呢?」杜魯道毫不遲疑回答:「我很樂於感謝台灣的慷慨捐助。」杜魯道說:「此時此刻,很重要的是,加拿大人與世界各地的人團結在一起,相互支持。因為這是一項全球挑戰,全球都要應對。我們需要一起努力,我們也會這麼做。」杜魯道緊接著被問到,澳洲前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出版回憶錄建議加拿大,面對中國「霸凌」行為,應該挺身而出,而非退縮,「加拿大政府現在是挺身而出,還是退縮呢?」杜魯道沒有直接回答。他的答覆是:「作為總理,我的責任是確保我們供給加拿大人、確保加拿大人安全。這是國人對期望我做的工作,也是我在做的事。我們將確保加拿大人獲得度過疫情大流行所需的設備、物資和支持。」杜魯道表示,「當然我們也會問一些棘手問題,包括如何度過疫情大流行、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如何從中學習。接下來幾個月,我們有足夠時間提問。我的重點是盡一切可能,正確幫助加拿大人做到這一點。」沈潘曾在中國駐加大使館3月28日上推特貼出中國銀行捐出3萬片口罩及醫療物資給加拿大的照片後,立即於個人推特分享同一貼文並表達感謝。法斯特昨天在質詢時,刻意點出「台灣捐口罩給加拿大已近2周,沈潘卻仍保持沈默」之事,要求沈潘表態。沈潘說不出「感謝台灣」的字眼,雖然令許多人傻眼,但他在同一場質詢中,重申加拿大支持台灣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的立場。此外,同一天晚上,加拿大國貿部長伍鳳儀(MaryNg)上推特(Twitter)發文說,她剛剛已與台灣經濟部長沈榮津通電話,重申加拿大感謝台灣捐口罩共同抗疫。台灣外交部4月28日宣布,台灣已於22日捐出50萬片口罩給加拿大共同抗疫,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代表芮喬丹(Jordan Reeves)代表接受。其中40萬片捐給加國聯邦政府、5萬片捐給安大略省(Ontario),亞伯達省(Alberta)及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各獲贈2萬5000片。外交部也特別委請加方將部分口罩提供當地原住民使用。所有口罩均已送抵加拿大並完成交接。加拿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至5月8日為止,確診案例6萬5399例,死亡人數4471人。
-
2020-05-09 癌症.卵巢.子宮
兩鐵挑戰、懷孕罹癌生孩子 她們用生命重新定義 : 癌症是生命特別的禮物
個性開朗的玉桂姐在摘除良性卵巢囊腫的手術中,卻也發現惡性卵巢癌,在確診的當下,她的內心宛如被掏空,上網搜尋到的資訊,也多數將卵巢癌與死亡畫上等號,更讓她每晚輾轉難眠。之後在家人與醫師的鼓勵下,開始與過去總被自己忽視的自己和解,積極治療,完成想嘗試的事物,完成大學學業、挑戰兩鐵,活出新的生命色彩 ! 罹癌對於現在的她來說,幫助她重新審視了自己與癌症的關係,猶如一個生命的禮物。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根據世界卵巢癌聯盟的資訊,卵巢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的第七名,每年全球約有30萬名女性罹患卵巢癌。為了持續提升各界對於卵巢癌的認知,也鼓勵癌友積極面對,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希望藉由癌友的分享,鼓勵所有罹癌女性。卵巢癌確診人數十年增5成 且逐年增加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5年卵巢癌的新診斷人數為1507人,與民國95年的1000人相比,診斷人數成長逾5成。死亡人數也從380人上升至656人,增加超過7成。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 「多數卵巢癌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到59歲2,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大多與玉桂姐一樣,處在三明治階段,以照顧家中成員為生活重心,時常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態,輕忽了症狀,因此延誤了發現疾病的時間」。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主任表示: 「卵巢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些症狀又與腸胃道疾病相似,如腹部脹痛、便秘、腹瀉,或是因為壓迫膀胱而頻尿,這些中年女性常見的問題,容易讓患者延誤了就醫時機」。鄭文芳醫師進一步指出: 「卵巢癌不像乳癌與子宮頸癌已宣導多年,許多民眾對於卵巢癌相對仍較為陌生,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第三、四期,比乳癌高出14%,也比子宮頸癌高出13%2,使得卵巢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相較於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約可達9成,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僅在4成左右1。過去晚期卵巢癌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現在有基因檢測,針對B 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有標靶治療可運用,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堅持治療,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是抗癌關鍵另一位卵巢癌病友何小姐,雖然年紀相對年輕,但沒有想到在懷孕時期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當下想到可能無法陪伴小孩成長,何小姐失控抱著身旁的護理人員放聲大哭,儘管當下的情緒難以平復,但為了孩子,何小姐鼓起勇氣積極抗癌,相信醫師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方式是的第一步,因為她知道唯有相信專業,積極治療方能有效抗癌,也持續的學習與癌症共處。罹癌是個審視自己的禮物 它讓生命有了厚度除了遵從醫囑積極治療外,生活與心理上的改變,對於患者來說也是一道必須面對的課題。蘇連瓔分享: 「卵巢癌患者多半是40-59歲左右的女性,他們生活中常被家庭成員的大小事填滿,較少將心力放在自己身上,在他們心中的第一順位往往不是自己,罹癌後雖然要面對心理、生理上的煎熬,然而,也因為罹癌,必須要放慢生活的頻率,重新檢視生活。漸漸的與自己、疾病有了更多的對話,也找到彼此共處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開始為自己而活,豐富她們的日常生活,換一個角度看罹癌這件事,讓病友有機會來審視自己,反倒也是一個禮物。」「癌症領悟 生命禮物」影片上線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病友站在同一線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為了響應世界卵巢癌日,提昇各界對於卵巢癌的關注,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希望提升民眾對於卵巢癌的疾病意識,也想透過翻轉罹癌定義,讓病友理解癌症帶來的不單是苦難,轉念之後,也可以是生命中的禮物,希望讓癌友在罹癌後,仍了解自己值得被愛、被疼惜,更用心生活,也提醒癌友並不孤單,並幫癌友打氣、給予勇氣,鼓勵癌友積極接受治療。「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參考資料:1.World Ovarian Cancer Coalition http://worldovariancancercoalition.org/about-ovarian-cancer/key-stats/2.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民眾滯武漢身份註記 一個月內可望取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5月8日起,武漢不再使用定點航班包機服務,將來可以自行返台。但會中便有媒體詢問,是否代表將取消滯留武漢的民眾身份註記。指揮官陳時中說,暫時仍會註記身分,但將繼續評估,可望於一個月內取消。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4月8日起便已解除封城,不過原本滯留當地的台灣民眾仍有身分註記,且無法自行返台,須搭乘指定航班,採「類包機」方式回台,今天則宣布不需再搭指定航班,可自由選擇航班地點、時間返台,但回台後必須入住集中檢疫所14天。陳時中表示,沒有取消註記,過去是為了管制登機,但現在沒有管制登機,但有註記方便進駐集中檢疫所。陳時中解釋,4月8日武漢開始解封後,當時說要觀察兩周加上兩周,意即兩個潛伏期;且當時武漢剛解封時,一度發現死亡人數增加,讓人有點擔憂。但現在看到武漢交通恢復正常,,甚至中國大陸國內各項活動也逐步恢復,因此看起來相對安全。但為了安全起見,不把不確定因素放到社會,因此仍要求入住集中檢疫所。陳時中表示,過去已有四班包機和類包機,除了第一班包機有一個確診個案外,其他人狀況都相對穩定,因此取消註記的措施仍視武漢當地情形以及回來民眾的狀況而定。但他坦言,取消註記「應該不會等到一個月」,這次速度會快一點。
-
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史丹佛學者批隱匿疫情:美國人難再信任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把美國攪得天翻地覆,總統川普究責中國被批是「甩鍋」。美國學者戴雅門分析,不論誰贏得11月總統大選,美國人對於對於中國的說詞充滿懷疑,不再信任。「美國人不會忘記這件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戴雅門(Larry Diamond)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提到,美國與全世界的死亡人數在今年或來年仍會升高,他說:「中國無法只因為送出口罩、防護設備、檢測劑等就把這事實抹煞,況且那些東西很多還是瑕疵品。」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統計,全美已有超過117萬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6.8萬人喪命。戴雅門表示,病毒源自中國,武漢的官員沒能遏止病毒傳播到中國其他地方,中國的威權主義讓領導者的治理本能是掩蓋不方便透露的事實、尷尬的新聞,並把維護中國共產黨、政權和領導人的聲譽凌駕於公共衛生之上。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戴雅門說,不管明年一月由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美國人對於中國會有很大的覺醒、對於中國的說詞會有很多的懷疑,會質疑中國宣稱的論述,且憎恨中國政權的不負責任,以至於讓一件意外演變成全球的疫情,「不論誰贏得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都會如此」。68歲的戴雅門同時也是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nited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世界銀行(World Bank)、聯合國(United Nations)和美國許多官方與非官方機構的顧問,他的著作有「中國影響力及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覺」(China'sInfluence &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Constructive Vigilance)等。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地緣政治走勢,戴雅門提醒要「非常謹慎」,這世界期望中共政權負起防疫失敗的責任並承擔未能透明公開處理疫情所造成的危機。中國每年撒銀子進行全球大外宣,他估計,「中國至少一年花100億美元散播消息和洗白形象,形塑自己為世界的救世主印象,而非人類自由、全球健康、全球安全的威脅」。為阻斷中國在全世界的滲透,他呼籲全球的民主國家集結對抗、挑戰中國的錯誤資訊以及中國滲透全球的銳實力。站在智庫學者的角色,戴雅門也坦率檢討:「讓我們對美國有所批評,除非民主國家改善治理能力和政策協調性,提高警惕與提升公民責任,在自己的國家堅定地管理這場危機,就像台灣實現的管能技能一樣,才能解決問題。」他說,雖然疫情起源於中國,但這不代表中國就會為此付出失衡的地緣政治代價。中國正努力把疫情危機扭轉成地緣政治優勢,而中國究竟能不能得逞,端賴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如何因應。
-
2020-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時:20多位專家們提出「決定疫情慘烈有別的4大原因」
紐約時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幾乎遍及全球,但嚴重程度不一:伊朗必須大規模開挖墓地,鄰國伊拉克死亡數不到百人; 多明尼加通報的確診案例近7600例,隔壁的海地僅約85例;據信印尼有上萬人不治,鄰近的馬來西亞因為實施嚴格的封城措施,搶救不及的約百人。紐約、巴黎、倫敦國際化大城市的疫情慘重,曼谷、巴格達、新德里和奈及利亞的拉哥斯等人口擁擠城市,目前為止卻大致安然無事。病毒為何嚴重打擊某些地方,對另一些地方又輕輕放下呢?紐時指出,非單一因素造成此種差異,而且現在逃過未必代表以後不會爆發嚴重疫情。紐時在全球各地訪談20多位傳染病專家、公衛官員、學者,他們提出決定疫情慘烈程度的四大原因有可能是:人口結構、文化、環境和政府應變速度。人口結構年輕人較多、在文化上人與人之間習慣保持距離、天氣較熱陽光充足,以及政府提早防疫都是有利因素,但也非絕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醫生正在研究,遺傳差異是否有助解釋沙國民眾確診案例的病情輕重有別,而巴西科學家致力探索遺傳學與新冠肺炎併發症之間的關係。其他地區的許多研究團隊則分別研究常見的高血壓藥物是否加重病情,以及特定的肺結核疫苗是否起了相反作用。許多有炎熱天氣和年輕人口的開發中國家,疫情不致太慘烈,暗示氣溫和人口結構可能是關鍵因素。但秘魯、印尼和巴西等熱帶國家的狀況卻又給這種想法澆了冷水。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和早早封城顯然是有效的防疫方法,但緬甸和高棉兩者都沒做,通報案例也很少。有種未獲證實的理論是:也許病毒還沒有傳到這些國家。俄羅斯和土耳其曾經看來無事,現在卻變了。時間可能才是最後決斷者:1918年在美國爆發的西班牙流感,似乎在夏天消失,但秋季捲土重來,病毒株更為致命,隔年還爆發第三波疫情。最終連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島嶼等偏遠地區都沒放過,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染疫。研究傳染病的醫生說,現在還沒有足夠數據可得知疫情全貌,許多國家有訊息落差,現在下結論太危險。許多地方檢測不足,導致嚴重低估病毒進展,死亡人數鐵定短報。哈佛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主任賈哈說,疫情才剛開始:「如果這是場棒球賽,現在才第二局,沒有理由認為到第九局時,現在看起來未受影響的地區,不會像其他地方一樣。」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球解囊助研發新冠肺炎疫苗 美未派官員與會
歐盟和世界各國發起募捐活動,為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籌措資金,多國領袖承諾捐款,美國則未派官員與會;與此同時,歐洲各國正逐步鬆綁防疫限制,使緩解疫情露出一線曙光。全球領袖今天在電視馬拉松捐款活動承諾捐出逾80億美元(約新台幣2410億元),以協助研發疫苗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主辦單位包括歐洲聯盟和非歐盟國家英國、挪威和沙烏地阿拉伯。日本、加拿大及南非等數十國領袖都參與這場線上募款活動,據信為疫情發源地的中國則派駐歐盟大使與會。歐洲強權以及日本和加拿大領袖承諾捐出最多款項,慷慨解囊的還有比爾蓋茲(Bill Gates)伉儷和流行樂天后瑪丹娜(Madonna)。美國總統川普對世界衛生組織(WHO)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多所批評,以世衛處理不當及偏袒中國為由暫停金援世衛,如今又未響應募款活動。儘管如此,世衛仍盛讚這場抗疫募款活動「強力」展現全球團結的精神。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這是強力展現全球團結精神,鼓舞人心。」中國去年底爆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確診人數如今突破350萬,約25萬人病歿,世界各國致力研發疫苗,盼能遏止疫情。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近半人口處於封城狀態,經濟備受衝擊,各國亟欲解除封鎖措施,但有些人擔心,太早解封恐導致第2波疫情大流行。義大利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很快淪為歐洲重災區,隨後進入全球為期最長的全境封鎖,當局今天鬆綁防疫限制,另外10多個歐洲國家也採取類似舉措。各國政府認為,國內已度過疫情高峰期,封城抗疫近兩個月,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幾個國家可見單日新增死亡人數下滑。西班牙和葡萄牙進一步放寬防疫限制後,當局強制規定民眾今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須戴口罩。不過各界普遍認為,疫苗才是避免更多人喪命、讓全球重回正軌的唯一希望。
-
2020-05-0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9成為男性! 4個健康生活習慣 防癌兼抗疫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鼓勵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戒菸檳酒、減少過燙食物及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降低風險,如有不適症狀,例如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菸檳酒 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且以男性居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健康動動身 防癌兼抗疫食道癌目前並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王英偉提醒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癌症,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達到防癌又防疫的效果,一舉兩得好處多。4個健康的生活習慣:1. 平日飲食減少過燙食物。2. 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3. 戒菸、酒、檳榔。4. 保持口腔清潔習慣。小提醒:如有不適症狀,例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國24小時新增1450死 川普:今年底就能有疫苗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表示,美國年底前就會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疫苗。同時,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過去24小時病故人數增加1450人,累計死亡人數超過6萬7600人。川普在福斯新聞(Fox News)於華府林肯紀念堂製播的「與民有約」節目中說:「我們深具信心今年底就能有疫苗,今年底之前就會有。」他同時表示,他將敦促各級學校和大學9月復課。川普關於疫苗的預測,讓先前討論的時間點再往前移。除了美國,世界各國都在趕工,盼率先找出預防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疫苗。川普堅稱,他樂見其他國家比美國研究人員更快研發出疫苗,「如果是其他國家,我會脫帽致敬」。他表示,他並不在乎哪一國出線,「只在乎一支可發揮功效的疫苗」。當被問及,在一項過程快到不尋常的研究中,人體試驗所涉風險會多高時,川普表示:「他們都是自願的,很清楚自己參與什麼。」川普似乎也承認,他搶在自己顧問之前預測疫苗何時問世。他說:「醫師群會說『你不該這麼說』。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位在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 University)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日晚間8時30分(台灣時間4日上午8時30分),美國確診病例突破115萬例,死亡總數達6萬7674人。美國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人數為全球最多。今天的24小時增幅與昨天類似,維持4月29日達2502例後的遞減趨勢。
-
2020-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為何大小眼?逃過的國家以後未必不會大爆發
紐約時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幾乎遍及全球,但嚴重程度不一:伊朗必須大規模開挖墓地,鄰國伊拉克死亡數不到百人; 多明尼加通報的確診案例近7600例,隔壁的海地僅約85例;據信印尼有上萬人不治,鄰近的馬來西亞因為實施嚴格的封城措施,搶救不及的約百人。紐約、巴黎、倫敦國際化大城市的疫情慘重,曼谷、巴格達、新德里和奈及利亞的拉哥斯等人口擁擠城市,目前為止卻大致安然無事。病毒為何嚴重打擊某些地方,對另一些地方又輕輕放下呢?紐時指出,非單一因素造成此種差異,而且現在逃過未必代表以後不會爆發嚴重疫情。紐時在全球各地訪談20多位傳染病專家、公衛官員、學者,他們提出決定疫情慘烈程度的四大原因有可能是:人口結構、文化、環境和政府應變速度。人口結構年輕人較多、在文化上人與人之間習慣保持距離、天氣較熱陽光充足,以及政府提早防疫都是有利因素,但也非絕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醫生正在研究,遺傳差異是否有助解釋沙國民眾確診案例的病情輕重有別,而巴西科學家致力探索遺傳學與新冠肺炎併發症之間的關係。其他地區的許多研究團隊則分別研究常見的高血壓藥物是否加重病情,以及特定的肺結核疫苗是否起了相反作用。許多有炎熱天氣和年輕人口的開發中國家,疫情不致太慘烈,暗示氣溫和人口結構可能是關鍵因素。但秘魯、印尼和巴西等熱帶國家的狀況卻又給這種想法澆了冷水。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和早早封城顯然是有效的防疫方法,但緬甸和高棉兩者都沒做,通報案例也很少。有種未獲證實的理論是:也許病毒還沒有傳到這些國家。俄羅斯和土耳其曾經看來無事,現在卻變了。時間可能才是最後決斷者:1918年在美國爆發的西班牙流感,似乎在夏天消失,但秋季捲土重來,病毒株更為致命,隔年還爆發第三波疫情。最終連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島嶼等偏遠地區都沒放過,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染疫。研究傳染病的醫生說,現在還沒有足夠數據可得知疫情全貌,許多國家有訊息落差,現在下結論太危險。許多地方檢測不足,導致嚴重低估病毒進展,死亡人數鐵定短報。哈佛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主任賈哈說,疫情才剛開始:「如果這是場棒球賽,現在才第二局,沒有理由認為到第九局時,現在看起來未受影響的地區,不會像其他地方一樣。」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讓志願者染疫! 加快開發疫苗 「人體挑戰試驗」爆爭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計畫本月發布指南,針對讓志願者曝露於新冠病毒以加快開發疫苗過程的爭議性作法,提供建議。在疫情導致死亡人數節節高升的壓力下,部分科學家和活動人士鼓吹「人體挑戰試驗」(HCT),刻意讓年輕健康的志願者染病,以測試備選疫苗的功效。支持者說,這些實驗能加速疫苗開發速度,但有部分科學家擔心,這種作法在倫理和醫學上的隱含意義。世衛組織發言人哈里斯說,該機構正計畫在未來幾周內發布相關指南。帶動HCT討論的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史密斯(Peter Smith)說,採HCT是希望大幅縮短通常需時數年之久的第三期臨床實驗時間,減至六個月。第三期臨床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測試疫苗有效性,前面的動物和人數較少群體的試驗意在證明備選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性。科學家過去也曾為了在流感、虐疾、登革熱、霍亂和傷寒等疾病用過HCT。根據世衛組織2016年發布的監管建議,僅在沒有其他有效療法可治癒疾病和預防死亡時,才應考慮HCT。國際醫學組織聯合會和世衛組織2016年發布的有關人類研究的現有倫理守則,將HCT排除在伊波拉和炭疽病等有高發病率的疾病之外。史密斯認為,上述限制不該適用於新冠肺炎,尤其招募對象僅限年輕健康的志願者。年輕人成為新冠肺炎重症者並因而死亡的機率非常小。羅格斯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艾爾和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利普西奇提議,只選擇來自高傳染率地區的志願者。上月,發起人大多為美國人的「早一天」活動,為推動新冠疫苗及早問世而招募志願者,獲得來自逾50國近9000人報名,多半是來自英語區的年輕專業人士。數十位美國議員也加入呼籲,要求美國主管當局考慮接受HCT得到的結果,做為核可疫苗的證據。關於HCT的討論引起WHO和全球最大生物醫學研究慈善機構之一的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注意。惠康基金會發言人威勒認為,至今為止,各界對新冠肺炎在不同年齡層會造成何種較長期影響所知甚少,不足以決定是否適合進行HCT。世衛組織的哈里斯也呼應威勒的說法,建議志願者充分瞭解隱藏的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蘇慧貞:用盡力量守住人際距離
成大校長蘇慧貞表示,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台灣全民抗疫百日,不同於多數國家,已盡可能壓低死亡人數,社會也有幸保有基本運作。但防疫進入下一階段,人與人間的社交距離成為常態,如何避免人際距離愈拉愈遠將是全民共同課題。蘇慧貞表示,大學是產生知識的地方,大學也應在危機時刻承擔起社會責任。成大作為一所全方位的研究型大學,面對防疫,重視兩大核心價值:一是學術專業,二是以科學實證來解決問題。蘇慧貞說,落實防疫,須重視資訊溝通。例如成大在一月開始布建防疫措施第一線的保全人員、宿舍管理人員、清潔人員,甚至是校安中心值班人員都配置完整衛教訓練。蘇慧貞說,防疫資訊也要精準傳遞給學生,例如部分學生從國外返國,會主動聯絡系所,不會直接回到學校。這些學生一方面保護自己,也保護自己的社群,降低大學的風險。除了資訊溝通,科技工具也發揮重要功能。蘇慧貞舉例,如線上遠距教學,讓大學在危急時刻,可繼續提供學習資源;醫院篩檢工作電子化,可減緩疑似病例對醫療院所造成衝擊;或是磐石艦事件,確診者的足跡追蹤等,都倚賴環境的軟硬體準備。但蘇慧貞說,台灣抗疫百日有成,下一步「應該要往前看」,例如當人與人間的社交距離成為常態,如何避免人際距離愈拉愈遠?目前遠距數位工具蓬勃發展,但她認為,這些工具就算做到極致,仍有根本上的缺憾——無法面對面互動。蘇慧貞舉例,該校近日舉行校務會議,與會者可自由決定到現場或使用視訊開會,「但想到現場的老師,遠遠高於留在線上的人」,顯示人們仍十分重視實體活動。為兼顧防疫與人際需求,蘇慧貞說,社會需要更努力一些,讓實體互動繼續發生,例如過去的室內課程,要開始引導室外學習的機會,或是訂出更明確的社交規範,「用盡一切可能,不要讓人際距離拉開」。蘇慧貞也說,台灣相較於多數國家,是本次防疫模範生,已盡可能壓低死亡人數,社會也有幸保有基本運作。但人民保住性命後,社會要維持生機,必須恢復經濟活動,甚至在全球疫情嚴峻之際,逐步恢復國際流動。蘇慧貞也表示,台灣有非常優質的公衛體系,且在此次疫情中受到國際矚目及肯定。台灣應趁勝追擊,分階段引介不同地區專家學者來台,藉機留住本地菁英、延攬國際人才。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率超流感! 新冠病毒 百年最強傳染病
華盛頓郵報28日報導,美國已有愈來愈多的抗體檢驗結果出爐,這些結果支持傳染病專家的共識,亦即儘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許多,是百年來破壞力最強的傳染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傳染病學家維布(Cecile Viboud)表示,「我認為,這是1918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美國67.5萬人死亡。新公布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感染人數大幅超過確診人數,可能是確診數10倍以上。許多人只有輕症或沒有症狀,從未做過病毒篩檢。較高的感染率意味比實際數字更低的死亡率。全球和美國確診病例的死亡率約為6%,若把抗體檢驗結果加入分析,死亡率可能不到1%。但傳染病專家指出,即便致死率低,但病毒若傳給大部分的人,仍會造成驚人的大量死亡。紐約州長郭謨27日表示,根據抗體檢測結果,人口880萬的紐約市有四分之一人已感染病毒,確診的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另有5000人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5%至0.8%之間。但維布指出,0.5%死亡率仍比一般流感季的死亡率高,比1957年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死亡率都高。一般認為,季節性流感的個案死亡率為0.1%。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傳染病學家:抗體檢測結果顯示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但仍比流感高得多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抗體檢測結果出爐,這些結果支持傳染病專家的共識,亦即儘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許多,是百年來破壞力最強的傳染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傳染病學家維布(Cecile Viboud)表示,「我認為這是自1918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美國67萬5000人死亡。新公布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感染人數大幅超過確診人數,許多人只有輕症或沒有症狀,從未做過病毒檢測。較高的感染率意味比實際數字更低的死亡率。全球和美國確診病例的死亡率約為6%,若把抗體檢測結果加入分析,死亡率可能不到1%。但傳染病專家指出,即便致死率低,但病毒若傳給大部分的人,仍會造成驚人的大量死亡。紐約州長郭謨27日表示,根據抗體檢測結果,人口880萬的紐約市有四分之一人已感染病毒,確診的死亡人數超過1萬2000,另有5000人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5%至0.8%之間。但維布指出,0.5%死亡率仍比一般流感季的死亡率高,比1957年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死亡率都高。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金堅:遠距醫療 將成常規
如果對抗SARS是百米短跑,對抗新冠肺炎將是馬拉松競賽。台大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為,新冠肺炎抗疫勢必是一場長期抗戰,雖然台灣取得不錯的成績,為維持成果,必須步步為營,一刻不得鬆懈;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則會因新冠病毒而永遠改變,醫師可能對患者直播衛教,遠距醫療更加重要。抗煞時守住國門二○○三年爆發SARS時,張金堅由台大醫院借調到署立桃園醫院(現為部立桃園醫院)擔任院長,鄰近的桃園機場也是他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檢疫,身負守住國門的重責大任,他回想:「我那時真的是以醫院為家,連睡覺都擔心機場邊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在醫院裡,「大家都要穿防護衣,穿得像太空人一樣,再戴N95口罩。」張金堅回想,由於非常悶熱難受,上廁所穿脫麻煩,那時把護理人員從輪三班改為輪四班,縮短工時。期間還發生有患者因為車禍入院,竟然被驗出染煞,讓曾與患者接觸的醫護人員統統被隔離,大家備受驚嚇,身為院長的他只能每天打電話慰問。但也有讓張金堅非常感動的事,多位護理人員志願到急診室發燒篩檢站值班,還有兩位麻醉科醫師主動加入氣管內管插管工作;由於台北松山醫院改為專責醫院,署桃在一個晚上動員大量護理人員,把十八位長期臥床患者安置到署桃護理之家,安置完成,已是凌晨,大家盡忠職守,沒有絲毫怨言。醫療經濟受重創事隔十七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疫情更加詭譎嚴峻。新冠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RNA病毒,鹼基數在兩萬六千到三萬二千之間,含六至十個基因,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可與細胞膜表面受體ACE2結合,而ACE2主要存於人體的呼吸道與腸胃道,所以患者感染後出現症狀以咳嗽、發燒、嗅味覺喪失和腹瀉等為主。張金堅分析,SARS致死率高,約百分之十,造成民眾極大的恐慌,但衝擊時間短;而新冠肺炎致死率雖然只有百分之二、三至五,但傳染力強,使確診及死亡人數超越SARS甚多,從爆發流行的國家來看,不但醫療重創,經濟打擊更為慘烈,短期難以復甦。抗疫須緩步平穩面對這場馬拉松式的戰役,張金堅認為,力道必須緩步平穩,不能一次用盡。一切的努力都在向上天買時間,不讓流行高峰竄起,在疫苗與解藥問世前,與疫情和平共存。最近國內疫情趨緩,軍艦染疫事件造成緊張,但警報就算解除,依然不可放鬆,必須小心翼翼維持防疫成果。張金堅也說,新冠肺炎已對人類社會的生活、社交等方式,造成永久的改變。最近許多人因疫情不敢上醫院,非必要的逛醫院行為並不可取,但必須持續的治療不應中斷,例如癌症治療,張金堅已將過去舉辦的實體病友活動改為線上直播,他也認為,未來遠距醫療勢必發展,成為常規醫療的一部分。
-
2020-04-25 新聞.健康知識+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行(COVID-19),日前《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慢性病會增加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且直指「心血管疾病」為慢性病致命風險第一名!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 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一般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對於高油脂食物的攝取,但還有一項飲食地雷千萬要注意,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表示,「鈉」攝取也要留意,吃太鹹容易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血管中的水份也會相對增加,血管壁的壓力就會連帶增加造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尤其是國人飲食習慣大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約163克的原味洋芋片鈉含量大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114克的鱈魚香絲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潘富子建議,5項飲食減鹽方法,避免攝取鈉過多:1、減少使用調味料(鹽巴、醬油)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檸檬、蔥薑蒜等)取代。2、少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等)。3、少吃含高鹽分的食物(醬瓜及其他醃漬物等)。4、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日式拉麵的湯頭、豬骨湯)。5、若有高血壓問題者要記得維持低鹽飲食,而不是完全不吃鹽。每日應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延伸閱讀: 長期吃海鹽、岩鹽  代謝出問題? 胃癌確診多為晚期! 除了吃重鹹 ,還有8項危險因子要提防
-
2020-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發現:「洗手」搜尋次數 可預測新冠疫情爆發速度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造成全球超過兩百萬人染病,台灣相對較低的確診和死亡人數的防疫表現備受國際關注。這樣的成績除了有賴政府的作為,民眾對洗手的重視也是關鍵。國內一項研究就發現,「洗手」在網路被搜尋的次數,可以預測未來疫情的爆發速度。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分析21個國家在今年1月29日至2月19日這段期間的Google趨勢數據發現,民眾「洗手」搜尋量增加的天數,與接下來三週確診病例數呈現明顯的負相關。也就是說,「洗手」搜尋量較多,之後確診病例數較少。這份研究成果發表在頂尖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研究團隊分析21個國家發現,例如台灣、香港、泰國在「洗手」搜尋量較多,之後確診病例數較少;而伊朗、義大利、南韓「洗手」搜尋量較少,之後確診病例數較多,且「洗手」搜尋量與確診病例數呈現明顯的負相關。而台灣在這21個國家中搜尋「洗手」的程度名列前茅,顯示出台灣民眾重視洗手的程度,對於防疫工作有著極大助益。研究人員認為,民眾主動搜尋「洗手」的行動,代表能取得更多相關資訊,像是搜尋洗手的人也會搜尋洗手液、正確洗手的方法、新型冠狀病毒等相關知識,進而促成良好的防疫成效。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張系國/AI和老年生活
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1 什麼是人工智慧﹖很多科學術語外行人聽不大懂,我們稱之為夾槓(jargon)。這些夾槓大多數和一般人的生活不發生關係。但不時會有少數科學術語滲透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變成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夾槓。最近有兩個夾槓達到這樣的特殊地位,一個是大數據,另一個就是AI。不論學者專家或市井小民,都言必稱大數據或AI,冷不防就要被這兩個夾槓夾得很疼。而且人云亦云,誰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意思,聽者也不好糾正或不敢糾正。改一句林語堂的名言,流行用語就跟女人裙子的長短一樣年年改變﹐所以或許犯不著糾正。但是既然要談AI和老年生活,不能不先說明我講的AI究竟是什麼意思。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所以就是「人工智慧」的縮寫。前一陣台灣首富郭台銘參加國民黨的黨內初選,在扣應節目裡被罵慘了。有位「庶民」打電話進來,大罵郭台銘亂搞什麼AI,害得勞苦大眾越來越窮。如果郭台銘聽到,他也只能啼笑皆非。那麼,AI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提到AI,不能不聯想到機器人下棋、愛瘋的Siri成為您的好伴侶,或者自動駕駛的汽車等等。所以有人主張正名,不說AI而用 Machine Intelligence,也就是「機器智慧」來代替。機器智慧的確比較精確,但是當初怎麼會有AI的說法﹖「人工智慧」的相反詞就是「天然智慧」(Natural Intelligence),所以AI是和天然智慧相對而言。既然人擁有天然智慧,機器的智慧就是人工智慧。這說法對不對﹖難道人天生就有智慧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有的智慧似乎是天生的,例如辨識別人的臉孔,並不需要特別學習。南極的國王企鵝出生下來只要和大企鵝短暫相處,從此就能彼此辨識。可是認字就不然,尤其是中文。機器不懂得認字,人也同樣不懂,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大多數情況,無論人也好機器也好,都必須慢慢摸索學習才能夠獲得智慧。如果說天然智慧是「生而知之」,那麼人工智慧就是「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獲得的智慧,才是我說的廣義人工智慧。所以不僅機器需要有人工智慧,人也一樣需要有人工智慧﹗這樣的廣義人工智慧,我稱之為「慢智慧」或者簡稱「慢智」。這樣的系統,我稱之為「慢智慧系統」或「慢智系統」。慢智系統可以是人所組成,也可以是機器所組成,更有可能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理想的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兩者相得益彰。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今天我想談的主題。不妨舉個有爭議性的人工愚蠢的例子:現在公路的收費都由機器取代了人。不僅失業率增高﹐而且被取代的收費員缺乏謀生技能﹐只好去犯罪,例如去搶銀行。自動系統有時候缺乏彈性、不考慮到自動化的社會成本﹐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更不要說資訊被人掌握。這究竟是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愚蠢?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同樣有智慧的機器人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2 英國人如何死﹖下流老人的問題英國人如何死,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的確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我們並不關心英國人如何死,正如英國人並不關心台灣人如何死。但是你知道嗎﹖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是這樣死的(CNN.COM July 2019)﹕死於醫院 45.4%死於家中 23.7%死於安養院 22.5%其他 8.3%換句話說,大部分的英國人死在醫院裡,其次是家中,再次是安養院。並不是英國人不想死在家裡,而是大環境如此不得不然。2019年12月美聯社報導,最近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在2003到2017間美國人在家中死亡的人數由24%上升到31%,在醫院死亡的人數則由40%下降到20%,可見人們的觀念逐漸在改變。因為全世界的高齡化人口不斷增加,相關的現象就是「孤獨死」也不斷增加。日本的孤獨死,已經達到每小時至少有三個人孤獨死﹐死了超過兩天都沒有人發現。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因此提出「助死士」的概念,幫助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台灣的高齡化人口問題和出生率降低有關。你知道嗎﹖2019年1月到6月台灣有85961人出生,同一時期有88098人死亡。這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人數首度出現交叉,人口出現負成長!(《中國時報》August 2019)聯合報新聞網2016年關於「流沙中年」的報導,台灣有230萬的隱形照顧者,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父母,壓力極大。2012年有一部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奧地利電影Amour(《愛‧慕》)敘述在愛人失智的壓力下,丈夫不得不殺死愛妻然後開煤氣自殺。什麼是真愛必須有不同的詮釋。日本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的概念,即又貧窮又孤獨的老人。(以上有關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的說明引自聯合報部落格Blackjack的文章)誰來照顧老人﹖我們不能不想到機器人。機器人不會發脾氣﹑很有耐心﹑不會虐待老人。為老人設計的機器人必須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可以有助於減少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這些問題。3 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設計複雜資訊系統的新技術,它並且吻合某些哲學和神學的原則。複雜資訊系統有些共通的特色﹕它是連接的系統、它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它擁有知識庫、它可以個性化、它是人機共生的系統、它也是龐大的系統。有位法國科學家也是神學家德日進,在其名著《人的現象》裡預言未來的龐大連接的系統。德日進認為所有的智慧生物都彼此關聯並且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他稱之為能界,由地界、人界和天界所組成。複雜資訊系統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我們看現代化的傳感器所構成的網路,正是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現在的社群網路也是另一種複雜資訊系統。而且我們可以把社群網路裡的人看成傳感器。日本科學家做過研究,如果把人當作傳感器可以提前發出地震警訊。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動物的本能。2019年8月8日台北地震,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有位台北居民養的8隻貓在地震前10秒前就知道,都抬頭目光像探照燈。知識庫可以設計用來管理複雜的預警系統。這樣就不會因為人為的錯誤,導致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現在的物件網路可以連接和管理大量的物件,威力強大。所謂的混合智慧系統,就是人機共生的系統。谷歌就是很好的例子。谷歌有上千萬用戶,同時使用上萬個搜尋引擎,是個龐大的系統。複雜資訊系統這些共通的特色,說明它是變化不居的龐大系統,每個系統又包括許多次級系統(超級包)。每個超級包打開來又是一個系統。就如曇花的葉子落地又長出一株,就是個好例子。這些包包之間,有時又會起了共鳴。這就是操縱學的鼻祖威納大師所說的共振現象。如何設計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或許慢智系統的新技術能夠提供一些解答。4 什麼是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能夠不斷提升其表現的一般性系統。慢智系統第一會嘗試不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第二會逐步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然後據此調整﹐並且與其他系統共享這些知識,第三它在開始時或許表現不佳,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它會逐漸進步。慢智系統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外乎如下的步驟﹕窮舉、傳播、調適、淘汰、集中。除了這五大步驟,最重要的是慢智系統通常有多個計算循環,包括慢循環和快循環。我們可以用人工神經網路來實踐慢智系統。所以我們不妨把慢智系統看成廣義的人工智慧系統的一種。下面介紹慢智系統的實例﹕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空間﹕看護機器人(大空間),個人生活區(中空間),可穿戴裝置(小空間)。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時間﹕長期照顧(長時間),短期照顧(中時間),緊急照顧 (短時間)。我的研發團隊所發展的可調適醫療照顧試驗系統,用的是三星智慧手機,傳感器包括腦波偵測器、語音輸入、影像輸入等。所有的軟件包都用安卓程式語言寫,目的是幫助使用者維持心情的平靜。試驗系統已經可以在三星智慧手機上面運行無礙。5 慢智系統的親身經驗先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從小我就有僵直性關節炎,這是血液遺傳的疾病,因為脊椎炎導致脊椎鈣化。年輕時就常有人讚美我說﹕「張系國這人很正直。」當然我為人正直沒錯,但是他們主要是說我永遠挺直脊椎,卻不知道我有脊椎鈣化的毛病。因為脊椎鈣化,醫生早就警告我千萬不要摔跤,不要做激烈運動,免得帶來致命的傷害。2013年我經歷不大不小的車禍,一位醉鬼駕車從後面撞到我搭乘的車。我的脊椎骨震裂了,好在沒有完全震斷。起先醫生用一個鋼架子把我的頭固定住,希望斷裂的脊椎骨能慢慢養好。我變成科學怪人,非常痛苦,晚上無法入睡。但是隔了一個星期,醫生觀察我的脊椎骨不但沒有養好,反而更彎曲變形。這樣下去,就會永遠直不起腰來。這位醫生姓李,是韓國人,年輕但十分自信,他的太太是中國人。李醫生建議我開刀,植入一個鈦合金的架子把脊椎骨撐起來。他坦白告訴我,有百分之零點七的機會手術可能失敗,我就會癱瘓。但李醫生說,他動手術到現在還沒有失敗過。我考慮一晚,決定還是動手術。結果手術成功,不久我就出院。出院那天,接我出院的友人帶我直奔天天見麵小館,立刻叫了一籠小籠包大快朵頤。想不到在麵館碰到李醫生和他全家,我們相對大笑。但我的脊椎仍然每天疼痛,行走不便。更煩人的是撞我的醉鬼雖然保了險,卻是最陽春的險,保險公司跟我打太極拳,什麼費用都不肯付。我只好自費裝升降椅,這樣才能夠上二樓的書房工作。另外就是找律師打官司告對方。這位律師不錯,和對方保險公司糾纏了半年,對方認賠一大筆錢﹐我和律師對分。如果只靠自己,恐怕一毛錢拿不到﹗雖然我常去醫院做復健,一來醫院的復健科非常擁擠,二來自己開車不方便,復健並沒有太大效果。怎麼辦﹖我記起李醫生叫我多走路,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無論如何要走一萬步。走路是很溫和的運動,好處是人人都可以做。這樣堅持下去,一個月、兩個月,我的病情大有改善。到現在已經六年,基本上脊椎早已不痛,但是我仍舊堅持日行萬步。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神經學家阿門提倡三保(三寶)﹕每天走路、常聽音樂、服藥健腦。要保持心境愉快,走路時不妨多想和愛人親友共處的快樂時光,因為愛使人振奮。其實愛和恨都使人振奮,所以如果沒人可愛,只要有人可恨就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一個心得(也就是智慧)是一切必須靠自己。我知道我的病沒有人能幫助我,我也不願意依賴別人,所以就自己練習做所有的事情,從洗衣掃地到鋪床燒飯都堅持自己做。從前魯迅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改了四個字:橫眉冷對老闆指,俯首甘為本尊牛我們都太驕傲了,不肯低頭服侍自己,總要依賴別人做。在想像中我可以把自己一分為二,同一個人既是主也是僕。我可以先變成廚師準備飯菜,然後變成主人享受廚師準備的飯菜,再搖身一變成為僕人清理廚餘。自己的分身做自己的本尊的牛馬,勝過雇人來做,也勝過依賴家人做。也有許多事情無法完全依靠機器。例如我在樓梯裝了升降椅,但沒想到升降椅的內側是無法使用任何機器裝置清潔的。只有靠自己用抹布慢慢擦。但是一旦接受「俯首甘為本尊牛」的觀念,把這些都看成一種運動,不但不困難,對身體更有好處。我這個例子看似和人工智慧沒有關係,其實大有關係。因為我自己不斷學習如何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我使用的機器,不管是高科技或低科技的機器,同樣都得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這就是真正的人工智慧﹗6 結論如前所述,我總結一句﹕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機器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對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這個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著眼點是人,而不是機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老年人工智慧例如慢智系統和慢智機器人帶來的商機無限!(在2019年8月23日中技社社慶AI研討會的演講)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驚!史丹福大學抗體檢測結果:感染人數比官方高50倍
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在加州聖塔克拉拉郡廣泛進行的一項抗體測試,感染新冠病毒的真實人數遠遠超過官方數據,可能高出超過50倍,致死率則不如現今全球確診案例相對死亡人數所顯示的那麼高。但部分科學家對該測試使用試劑的準確度存疑,因為多數未經嚴格評估可確認其可靠性。住聖塔克拉拉郡的約3300人在4月初經抽血檢驗分析後發現,每66個人裡有1人感染新冠病毒。研究人員據此推估,該郡200萬居民裡,當時有4.8萬到8.2萬人染疫,盛行率大約2.4%到4.1%。這個數字與官方4月初的確診案例數約1000例有很大的差距。該研究還提供聖塔克拉拉郡的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IFR)在0.1到0.2%之間,相當於4.8萬到8.2萬人感染者之中僅100人死亡。截至4月10日,該郡官方數據顯示有50死。研究數據低於一般以為的3%-4%,也低於倫敦帝國學院依中國大陸數據推估英國IFR為0.9%。上述研究是目前正在全球多個城市進行的首批血清盛行率調查之一,還要等同儕審查後才會正式發表。世界衛生組織也在推動一項名為「團結II」(Solidarity II)的全球性血清抗體研究。澳洲國立大學傳染病教授柯里諾提醒,研究使用的商用抗體檢測工具,僅在一小群人身上做過評估,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度。南加大衛生經濟學家蘇德表示,如果疫情沒有先前預估的那樣致命,可能影響抗疫措施和疫情對經濟和社會衝擊的討論。此前,德國4月9日也發布過一份類似研究,在有1.2萬人口的村鎮對約500人進行抗體檢測,再加上基於聚合酶連鎖反應的診斷來尋找現有確診數,推估出該鎮感染率為15%。但這可能不代表德國整狀況,因為該鎮2月舉行過慶典,可能是疫情大爆發的關鍵。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英國要經過8到10波疫情 才會達到群體免疫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前孕產婦、新生兒、兒童和青少年衛生司司長柯斯特洛(Anthony Costello)指出,研究顯示,英國要經過八到十波新冠肺炎疫情,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如此一來,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都將非常龐大。電訊報報導,英國希望在解除封鎖時達到群體免疫,這個期盼已破滅,因為研究顯示,一波疫情過後,只有少數人獲得免疫力。研究顯示,荷蘭4月第一周結束時、也就是疫情高峰時,只有3%的人獲得免疫力。
-
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開始傳染的武漢肺炎,後更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中南美洲,隨著染病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在3 月中旬正式宣布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4 日為止,全球感染人數100多萬人,死亡已經超過6萬人,而生活受到疫情相關限制的人,已經達到現今總人口的1/3,這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量級的挑戰。在這特殊的狀況下,不論失智者照顧者或其他家屬是否有受到感染,社會的對應機制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10人以上的集會、減少社會參與的活動,人與人間保持的距離等,勢必會增加失智者和照顧者的衝擊和問題行為的強度。一旦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更為加重在宅或醫療上實務與情感照顧的困難度。因此各國開始思索如何推展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失智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以下資料來自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翻譯及綜合整理如下:I.台灣失智症協會該協會在2月21日完成失智防疫指引--專業人員篇,3月17日改版為「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針對失智照顧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做了說明和建議。一、失智者1.失智者不易暸解疫情資訊與宣導內容。2.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防疫措施,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3.失智者較難正確陳述旅遊史、接觸史及群聚情形。4.失智者較難主動或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可能透過躁動或異常行為反應表現出來。5.失智者的自我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因周遭環境壓力變大,或對疫情資訊錯誤理解,而有過度焦慮緊張的反應。6.失智者可能忘記自己正在居家隔離而出門走逛,不小心違反防疫規定。7.失智者若被隔離,可能因對環境、人員不熟悉,加上身體的不適,更易焦慮、恐慌;另外,重複言語或行為、遊走、妄想、躁動等行為精神症狀也可能加劇,甚至出現急性精神混亂的狀況。8.防疫期間日常活動及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而加速失智者功能退化。9.獨居失智者除了無法正確配合防疫措施,也可能難以獲得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或配備。二、家庭照顧者與看護1.家庭照顧者與看護除了擔心疫情,還須面對失智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耐性可能降低。照顧者的焦慮情緒也可能使得失智者出現或加重原有的躁動行為。2.對於防疫期間失智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家人間可能意見不一;除了會擔心失智者出去將增加感染風險,但待在家裡、刺激減少,也會擔心失智者功能退化,家屬心中很為難。3.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造成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間衝突增加。4.家庭照顧者可能因失智者無法配合,難以抽身辦理防疫所需事項,如去花長時間排隊買口罩。5.外籍看護因語言隔閡,可能無法充分了解防疫措施。三、專業人員1.機構專業人員一方面擔憂疫情,一方面要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工作量變大,壓力增加。2.由於防疫措施造成專業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加上失智者較難配合,耐性可能因而降低。3.擔心失智者因活動與刺激機會減少,而加速其功能退化。4.依失智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不同,失智者的防疫問題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有差異,造成專業人員的照顧困擾也不同。另外,防疫期間應對策略共有8 項:1.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暨衛生福利部發佈之一般性防疫措施指引。2.採個別化防疫措施,關照失智者、家屬與看護需求。3.確認失智者、家屬與看護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並宣導防疫措施。4.主動關照失智者並重複提醒。5.協助家屬、看護及失智者維持情緒的安適。6.協助居家活動、環境與生活安排。7.自我關照身心安適。8.跨單位合作。以上八項都有實施細則,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中的手冊。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4(中文版)由於失智症需要依不同嚴重程度,調整共通性照顧及行為精神症狀照顧,建議可參考http://www.tada2002.org.tw/Download/BookVideo/1?page=2該協會更精心整理了電視劇、歌唱、幽默秀、美食旅遊的清單,讓大家防疫的同時也有許多豐富的居家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362271661188/posts/10158643966621189/?d=n若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洽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II.國際失智症協會https://www.alz.co.uk/news/adi-offers-advice-and-support-during-covid-19 (英文版)●美國失智症協會、紐西蘭失智症協會和澳洲失智症協會,除了自我防衛、保持安全距離等相關提醒外,都有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的掌握,做了以下的建議:1.在廁所或衛浴貼上圖示,詳細分解用肥皂洗手的步驟,並強調至少要洗20秒以上。2.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在可能範圍內,對失智者示範洗手步驟,或者一起洗。3.可以養成一面唱歌一面洗手的習慣,增加失智者願意配合的誘因。4.無法用水洗時,最好以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液代替。●「中國大陸失智症協會ADC」等組織,共同發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支持所面臨的重要訊息」(英文版)影音宣導:https://www.alz.co.uk/news/covid-19-sharing-experience-and-advice-from-adis-member-association-in-china(中文版)文字宣導:https://www.alz.co.uk/sites/default/files/pdfs/MHPSS-Key%20messages-CN.pdf指出疫情對失智者會增加焦慮、恐慌、躁動、遊走、退縮、易怒、妄想、瞻妄、攻擊性、睡眠障礙等的頻率。因而讓家屬、照顧人員和專業人員,容易陷入焦慮、煩躁、困惑、痛苦、疲累、倦怠、孤獨、無助的衝擊。所以,要如何幫助失智者和照顧者呢?1.首要的心理協助1)內容◆評估該對象的緊急需求和最擔心的問題。◆盡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傾聽而不是說服。2)地點:安全和隱私性◆舒適和協助個案找到安全感。◆幫助個案盡快安置。2.失智者和照顧者自助式的心理輔導1)原則:接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2)方法◆經由具代表性的管道獲得資訊,經由輔助方式幫助記憶。◆了解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以正向的態度採取預防措施。◆經由電話、微信、運用軟體、視訊、或其他媒體平台向家人親友傾訴擔憂、尋求支持。◆放鬆和冥想的練習。◆多安排豐富的居家活動。3.精神行為症狀管理1)策略◆建議運用非藥物的介入。◆建立個人化非藥物的管理模式,遵循敘述症狀、調查原因、制定方法和評估效果的程序。2)方法◆環境安排:設立專收失智者的區域;認可情緒體驗;以簡單清楚的方式溝通;調整光線和播放安撫的音樂。◆家庭生活:設計合適的活動; 陪伴和鼓勵個案參加。◆照顧者:保持正向態度;學習照顧技巧;關懷失智者的感受;認可失智者的情緒體驗。◆不能配合個人防護措施時:理解行為的背後因素;討論原因和提供務實的協助;簡化程序一步一步來;以文字或圖案提醒;鼓勵和營造成就感。◆身體不適時:言語安撫;處理身體狀況;需要時對症處理。4.瞻妄時的臨床處置◆原因治療:電解質不平衡的處理;控制病毒感染。◆支持性治療:確保水分、維他命和營養的補充。◆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理:如夜晚給藥或心電圖監視等。◆非藥物介入:改善環境;提供正確空間訊息;和緩燈光和聲音的刺激。◆遵照臨床評估,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5.疫情期間的認知障礙確認◆以加強預防措施和疫情掌控為主。◆找具公信力的機構尋求評估和確診。而當民眾需要居家隔離時,不論是否失智,則有一些共通的可行性方案。●英國的「獨立電子媒體」(英文版)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coronavirus-mental-health-self-isolate-how-to-manage-quarantine-a9404431.html1.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小確幸的事:例如,做新的運動、學一小段語言、在視頻上和別人聊天、參加線上讀書會等,覺得有成就感的事。2.健康飲食:減少垃圾食物和零食,好好吃正常均衡的食物,向附近和網路的超市訂購,請餐廳外送、找親友或社區的團體協助採購。3.多接觸自然:家裡的花園或陽台上的植物可以增加勞動和心靈療癒。也可以藉此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自癒力。記得打開窗戶引入新鮮空氣,增加對流和室內淨化。4.維持正常作息:一味的放懶反而對健康沒有幫助。即使2 個禮拜或更久的時間在家,正常的吃、喝、工作、休息、睡眠,才能讓身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可以試著和過去疏於聯絡的親友,重新建立情感。5.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做手工藝、學做新菜、編織、動手做生活用品、寫作、園藝等。6.減少訊息干擾:避免重覆接收疫情發展和報導,才能遠離焦慮和挫折。7.別讓負面情緒淹沒:隔離時比較容易有不滿情緒產生,多珍惜這段獨處時間,以正向態度和方法面對。在疫情不斷攀升,恐慌持續蔓延時,對失智者、照顧者和一般人, 是否有簡單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安撫,觀照自己, 靜心下來。●「失智英國」慈善協會製作了「信號呼吸法」(英文版)https://vimeo.com/312089991深吸一口氣,將下巴、肩膀和雙手臂提起,閉氣2 ∼ 3 秒。然後吐氣,順便讓下巴、肩膀和雙手臂跟著放鬆,同時默念「平靜」或「放下」的意念。上列網址還有其他影音照護的建議。我們不知道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會持續多久?但是以疾病初期沒有徵兆,卻已經有高度傳染力,在疫苗沒有出現前,它的肆虐和破壞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失智者在風暴中, 因為本身的大腦退化,很難自主防衛和配合防疫照顧的規定,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希望以上各國策略參考,能夠減少失智者和照顧者成為疫情下的高危險族群。(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健康e世界)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1條床單包住護士女兒 媽媽給最溫暖的擁抱 那一秒即永遠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已使得數百萬人生計受到影響,然而混亂的時代還是存在一絲溫情,也有人選擇把握當下;對俄亥俄州的雪洛‧諾頓(Cheryl Norton)來說,就是無論如何都要給女兒凱西‧柯爾(Kelsey Kerr)一個大擁抱。柯爾是俄州基督醫院(Christ Hospital)加護病房的護士,雖然柯爾目前尚未接觸過任何新冠肺炎的患者,但在疫情不樂觀的情況下,柯爾心中仍忐忑不安。面對孩子身為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諾頓和其他父母一樣雖然替孩子們擔心但卻無所適從,而就在那一刻諾頓突發奇想將床單蓋在女兒身上,然後給了她一個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擁抱。諾頓向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有那麼一秒鐘,我覺得時空凝結了,只剩下我擁抱著我女兒;抱著她的那一刻我彷彿感到她是安全的,而我真心希望那一刻是永遠的。」自從疫情爆發以來該醫院開始限制訪客,因此柯爾定期都會拜訪母親,母親也會提供一些禱告用的披肩讓她送給加護病房裡的病患,藉此給予他們對抗病魔的勇氣;當天就在柯爾準備要離開時,諾頓看見旁邊一籃子乾淨的衣物,她不假思索就從籃子裡抽出一條床單,蓋在女兒頭上。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防疫政策,人與人之間必需保持六呎以上的社交距離,但柯爾從未接觸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即使全身被床單罩著,柯爾也沒有拿下口罩。雖然柯爾和丈夫居住在距離諾頓僅15分鐘遠的路程,但是在疫情隔離的期間這段距離有如隔著太平洋般的遙遠;柯爾說:「我和母親距離變的非常遙遠,我很難適應沒有她在身邊的感覺,甚至不能給她一個擁抱;所有的事情都變的更困難,但我母親還是試圖讓一切變美好,雖然擁抱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我們都很需要那一刻。」
-
2020-04-13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這次的新冠病毒,至今造成全球百萬以上病人痛苦哀號,成千上萬醫事人員呼天搶地,問防疫物資在哪裡?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次全球生命損失、經濟衰退、痛苦提升,重要禍首不外習近平、譚德塞、川普,及白人的種族偏見四大寇。有怎樣領導人 就有怎樣官員有怎樣的領導人,就有怎樣的官員,荒謬的武漢、湖北官員隱瞞疫情,無不是因習近平的造神領導所引起,近來還敢大言不慚的自誇,如何英明的指揮抗疫,成效非凡,讓人傻眼。世衛的秘書長譚德塞,更不用多說,把專業拋腦後,大捧習近平,還鼓勵大家去中國旅遊,若有點日本武士精神,早該切腹了。病毒穿牆入戶 建圍牆也沒用另一位又笨又蠢的川普,從元月初中國向美國通知新冠病毒,到元月23日武漢封城,到美國大爆發,至少有兩個月可預做準備,但他卻完全不以為意。美國的CDC預算連續被砍,人才四散,費用挪去建美墨圍牆,哪知病毒只有20至30奈米,穿牆入戶,輕而易舉,圍牆哪有屁用?美國人口是中國的四分之一,但至今染病人數是中國三倍,死亡人數是中國二倍(就算中國統計有黑數,美國比中國嚴重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哪能算是世界第一強國?川普每日發言,一再推翻自己之前說的話,這樣的總統,民調仍超過50%,可見美國人民粹及愚笨程度,也是名列前茅。新冠病毒入侵 不分皮膚顏色再來是白人的種族優越,認為黃種人,不論中、日、韓、台、星等,都是帶病毒的低下人種,白種人高尚不會得病。可惜新冠病毒不長眼,分不清皮膚顏色,在未防範下大炸鍋,才發現戴口罩可救命;封城後,搶物資、搶口罩,絕不下於台灣人。台灣人是否也有大小眼呢?陳時中同意武漢解封後,國人可搭包機返台。完全沒有誠信又敗選的蘇貞昌,「蘇假蔡威」,硬要這些國人多乘十幾小時的車,增加風險及費用,到上海搭「類包機」;對歐美返台的留學生等,則大開方便之門。結果歐美返台國人,有比大陸返台者更遵守「防疫措施」嗎?結果顯示並非如此。台灣距中國大陸最近,人民貨物往來最頻繁,卻至今受災最輕,防疫人員功不可沒。但鑽石公主號二千多人在台灣北部趴趴走,卻沒一位台人因此中鏢,直到到了日本,病毒成熟發作,才「炸」了船;還有寶瓶星號從基隆出發,未能停靠沖繩,只好返台,當時指揮中心還說如有一人確診,全體船上檢疫,幸好無人感染,這些都是三分天注定的好運。維持醫療體系量能及士氣顯然我們還必須與新冠病毒奮戰一段日子,到底多久很難預測,目前首要之務是維持醫療體系的量能及士氣。醫療院所為充足防疫物資,成本會增加,但病患減少,雖然在總額支付下,未來點值會上升,但彌補不了減少的掛號費及自費項目收入,故應在醫療院所正常開診下,給予去年同期的收入;未來疫情結束後,病人必定暴增,點值會下降,此時應給付去年同期的點值。這不是為維護醫界利益,而是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的去照護全國民眾。行有餘力 應協助他國抗疫2003年的SARS,只比2009至2010年的H1N1多奪走二條人命,流感的病患數更比SARS至少多百倍,但為何SARS會讓國人驚恐,至今記憶猶新?就是因為醫事人員傷亡慘重,醫療體系崩壞,因此世界各國莫不優先防範此事。再者,全球疫情不得控制,台灣也永無寧日,行有餘力,世界本是一家,也應盡力協助他國抗疫。(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台灣病友聯盟理事)●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疫區15%有抗體降8成死亡率 專家:歐洲「群體免疫」加快
歐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但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國最先爆發疫情的城市已達15%居民擁有病毒抗體,推測當地可能接近達到「群體免疫」,估計最終死亡人數將較預測低8成,該市可望逐步放寬封鎖。研究結果也反映歐洲其他地方達到群體免疫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快。德國中部的岡格爾特是當地首個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城市。波恩大學的研究測試400個家庭共約1000人,初步結果顯示約2%測試者證實感染病毒、14%人體內有抗體,部分人沒有出現症狀。若將兩項數據合併計算,則有15%測試者對病毒免疫,比早前外界估計的數字高3倍。參與研究的波恩大學醫學院教授哈特曼指出,15%人免疫與「群體免疫」所需的60%實際距離不遠,當社區有6至7成人取得抗體,病毒便自然消失。即使現時僅15%人免疫,也足以減慢病毒傳播,按此推算德國最終死亡率可望減至0.37%,遠低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推測的1.98%。不過德國總理梅克爾重申,民眾對防疫絕不應鬆懈,雖然新增病例有減慢趨勢,預料最快仍要在復活節後一段時間才能放寬防疫措施。德國確診病例10日超過12萬例,逾2600人死亡,死亡率明顯低於確診人數同樣超過10萬人的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面對未知與病毒 從三位賢達之思想來調適身心
新冠肺炎日益猖獗,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令人怵目驚心。然而大規模傳染病自古恆有,不妨審視三位賢達如何看待疫情,以古鑑今,藉此調適身心、沉澱情緒。第一位是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其代表作不勝枚舉,尤以四大悲劇膾炙人口。他所處的時代黑死病肆虐、瘟疫橫行,甚至表演劇場被迫關閉;但在如此煎熬環境裡,他的作品並無充斥瘟疫情節。生性浪漫的他認為:即使日子這般灰暗,與其哀聲嘆氣,不如泰然以待,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如今眾生面臨疫情,權貴庶民不分高低,罹患機率類似,報導中的確診人數統計,好似冰冷數字。但是在莎翁劇中,每個角色離世原因各異,或遭枕頭悶死(奧賽羅),或因落水而亡(哈姆雷特),卻無人死於無情瘟疫。兩相對照,瘟疫死亡驟然且大量,死者無甚差等,顯得個體存在的微不足道,呈現強烈對比。莎翁為凸顯人性尊嚴,乃選擇以多樣方式,讓劇中人與世界告別,從容交代遺言,過程莊嚴肅穆,顯現莎翁對人的尊重。第二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他閱讀諸多疫情史料典籍,感觸良多。他認為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是那樣單薄和脆弱,縱然不是瘟疫而逝,也必然死於其他意外事故。在他眼中,人不過是自然界的玩物罷了,因此人生在世,應抱持隨時會消逝的態度。卡繆主張生命荒誕的這種說法,印證新冠肺炎的悄無聲息,讓人猝不及防,充滿宿命論色彩。但如仔細推敲,卡繆仍不乏積極處世心態。他於二戰後出版《瘟疫》一書,主角Rieux醫生一周問診數百位患者,但從不自詡為英雄,只是盡一己之力,強調抵禦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抱持「正直感」。由於想的正確,醫生在絕望中奮力尋覓新生,展現出人性溫暖的光輝。書末提及歡樂總是短暫,因潛藏病毒隨時會再度爆發,準確言中今日的悲慘疫情。儘管如此,我們仍可效仿卡繆態度,每人盡自己本分,以正直對抗疫情,足矣。第三位是現代科學家的理性之聲:美國太空人Kelly自二○一五年起,四次從事升空任務,並於第四次在國際太空站停留近一年,探索宇宙奧秘。在這段與世隔絕的漫長時光中,他學會靜心自處,如何與自己對話,不會因為孤獨而恐慌焦躁,反而精神飽滿,自得其樂。並且享受太空攝影,出版infinite wonder攝影集,禮讚地球之美。他有機會從太空反思人類與地球,自有其獨特的視角。目前大家居家隔離,Kelly乃分享經驗與建議。首先是依照行程表,按部就班完成每項工作,在該做事的時刻,好好完成進度;而休息空檔,走出艙門散步放鬆。雖然疫情擴散,如保持安全就近走動,絕對有益身心。嗜好也很重要,他帶了些實體書進入太空船,沉醉紙本中無所干擾,也嘗試樂器或美術。此外他寫日記、透過社交平台和親朋摯友聯繫,終能順利返航。綜觀歷史軌跡,生命自有定數,疾病災禍亦屬平常。我們直面未知與病毒時,毋須驚慌,保持平穩心境,但求盡力而為。疫情之後,我們會對生與活,有更深徹悟。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今年二月全世界關注中國大陸新冠病毒疫情,當時很少國家預想會跟武漢一樣必須封城,短短的一個三月裡,歐美與新興國家相繼採取各種不同層次的「保持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ing)封城手段,希望能遏止疫情失控,減少人命損失。電視與網路上瀰漫感染者與死神掙扎的驚心畫面,歐美與中國大陸一樣,把抗疫比喻為戰爭,美國媒體預測全美死亡人數會超過越戰,甚至二次世界大戰,天天報導感染與死亡人數創新高、醫療資源不足,且經濟會因「保持社會距離」受到重創;對比下,台灣的狀況相對好許多,僅有三百多位感染,死亡數在個位數。以台灣與大陸的緊密地緣關係,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家應當感謝政府與各級醫療人員所做努力,否則我們可能與歐美一樣陷入進退艱難泥沼中,因此更要珍惜並且努力維持這個狀況。當國際媒體不停稱讚台灣抗疫成就,同時我們感覺周遭沒有嚴重感染情況時,社會的警覺性自然會降低,已經表現在清明連假墾丁幾萬人聚集歡樂,及媒體報導有許多景點訂房爆滿情景,也凸顯抗疫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必須「保持社會距離」,另一方面卻需要維持經濟活動。這個矛盾很難相互妥協,大陸在疫情緩和後急切復工,冒了疫情死灰復燃的風險,川普總統不願意宣布全美進入緊急狀態,可能會讓疫情控制太慢。我國政府同樣面對這個矛盾,台灣是一個外向型經濟,新冠病毒產生的世界問題必定會成台灣的問題。當國家面對這種危機時不可能只靠政府,必須依靠某種形式的私部門與政府共同努力的夥伴關係(公私合夥,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一起度過難關,同時為復原做準備。私部門包括企業與個人,企業界應迅速反應工作場所的狀況,幫助政府控制疫情;向政府建議紓困政策的方向與重點,並且配合政府,擬定減少衝擊員工的策略與做法;台灣各行業都有公會,同行之間應討論如何一起與政府努力解決問題。不過我們每一個人才是解決這個矛盾的主體,只有老百姓才有能力「保持社會距離」,同時幫助維持經濟活動的進行。「保持社會距離」是避免傳播病毒的有效方法,必須避免非絕對必要活動,勤洗手與配戴口罩,在公共場所時與別人維持有效距離;盡可能維持原來的生活水準,網際網路已方便到可以做各種消費與虛擬集會,我們可以「保持社會距離」,也可以「將就地」愉快生活,但是不要過度囤積食物與用品,恐慌是比新冠病毒更嚴重的傳染病;儘量避免減少每年規畫的慈善捐助,現在有更多人需要幫助。台灣在抗疫方面的績效受世界矚目,經濟上我們是全球資訊與醫療產業的重要供應鏈成員,只要公私部門一起努力,繼續有效防堵疫情,在世界需要台灣時,我們可以提供關鍵助力,同時在經濟上獲益。(作者為政大財管系教授)
-
2020-04-10 科別.心臟血管
防心血管疾病 避免吃太油太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新冠肺炎致命風險第一名!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大多數人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應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其實還有一項飲食地雷千萬要注意!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民眾,「鈉」攝取也要留意,吃太鹹容易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血管壁的壓力因此會連帶增加,進而造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尤其是國人飲食習慣大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攝取「鈉」超標。國人常見愛吃的零食,例如一罐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高達816毫克,占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114克的鱈魚香絲,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肚,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飲食如何避免攝取鈉過多,潘富子建議以下5項減鹽方法:1. 減少使用鹽巴、醬油等調味料,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2. 少吃罐頭食品、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3. 少吃醬瓜及其他醃漬物等含高鹽分的食物。4.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豬骨湯等。5. 若有高血壓問題的人,要記得維持低鹽飲食,而不是完全不吃鹽。每日應維持2至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以採用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因此,提醒民眾除了做好防疫自主健康管理外,也要做好「飲食健康管理」,並且每年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為自身健康做好把關。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西蘭學者:中國至少3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榮譽副教授坎吉今天指出,根據醫療數據研究推測,中國武漢肺炎死亡人數,至少3萬人,較中國官方數據高出近10倍。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聲稱,中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已造成3335人死亡。不過,奧克蘭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榮譽副教授坎吉(Giresh Kanji)估計,實際可能遠比中國公布的情況嚴重。坎吉今天向紐西蘭三號電視台(Three)的「早晨節目」(The AM Show)表示,根據數據模型保守估計,中國武漢肺炎死亡人數約在3萬至6萬之間。坎吉說:「針對我掌握的數據,也已請多位奧克蘭大學教授檢視;而我的數據模型,是根據其他多個出現疫情國家的資訊建立;他們(教授)已經確認這項研究的數據模型。」坎吉表示:「這種冠狀病毒當初被偵測到的時間,即最早出現的時間,大約是11月17日。所以,我的數據模型設定從12月1日開始計算,結果顯示中國(受感染者)至少有30萬例。」坎吉提醒,如果按照中國官方所說約8萬人確診和不到4000人死亡的說法,那麼死亡率大約是4%至5%;但是,其他國家已結案病例(completed cases)數據,亦即康復人數加上死亡人數,目前是在20%至40%以下。坎吉解釋:「中國的情況,(確診病例)其實至少有30萬人;若按此保守估計,假如當中有10%死亡,那就是3萬人。」聽到坎吉的分析後,「早晨節目」主播賈納(Duncan Garner)隨即回應說:「所以根據你的分析,中國政府其實是在操弄數據,以便讓全世界無法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坎吉相信,有不少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未能及早限制來自中國人士人境,造成防疫重大缺口。坎吉認為,越南等鄰近中國的國家,由於及早限制來自中國人入境,所以疫情比很多西方國家輕微。坎吉相信,很多鄰近中國的國家,長期以來有貼近了解中國的機會;而西方國家卻只是一味依賴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所以誤判情勢。中央社記者透過電郵聯絡坎吉,問及早在2月7日就禁止來自中國人入境的台灣,至今民眾照樣上班和上學,卻仍然能控制疫情;是否印證及早因應可能有助台灣防疫?對此,坎吉表示同意。坎吉回應:「台灣有機會貼近了解中國,因此,雖然(中國)隱匿疫情,但仍能察覺到情況的嚴重性。」坎吉建議,在疫苗推出之前,台灣都應該要繼續管制入境。他認為未來6個月的情況,將會值得觀察。坎吉說:「我認為台灣有幸不必承受大批民眾喪失生命之苦;而有很多國家卻面對這樣的問題。(台灣)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