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7 醫聲.Podcast
搜尋
權利
共找到
661
筆 文章
-
-
2023-06-04 焦點.元氣新聞
八年級生好敢?他驚年輕人整治職場 「躺平族」親揭現況:你們都奴慣了
在職場上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你會怎麼應對?一位網友發文表示,和忍氣吞聲的五、六、七年級生相比,自己發現八年級生進入職場後「一個比一個敢」,儘管年紀較輕,但勇於發聲,還會拿出勞基法跟老闆互槓,讓他不禁疑惑:「是什麼造就八年級生這麼敢」?貼文一出引起熱烈迴響,更有許多八年級生在留言親揭「躺平族」擺爛的現況。是什麼造就八年級生這麼敢?一位網友在PTT上發文,表示台灣職場總有許多不平等的待遇,但各個年代的應對方式卻大不相同,原PO以自身觀察舉例,表示五、六、七年級生在職場上彷彿「縮頭烏龜」,「好一點的年資到了就探出頭來戳別人龜頭,慘一點的都要退休了還是俗辣」;而八年級生開始進入職場後竟「一個比一個派(兇)」,不但「演都不演」各個準時下班、不想工作就爽快離職、更有一堆員工會搬出勞基法跟老闆互槓,八年級生和上個世代的差異讓原PO不禁疑惑:「是什麼造就八年級生這麼敢?」貼文一出,許多人直指八年級生沒吃過苦,更有人笑虧年輕人都靠爸媽,「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因為大多從小過太爽沒吃過苦」、「八年級多半都準備繼承家產,出來工作都是為了零用金」、「現在很多家裡條件還不錯的呀,有的爸媽的薪水或退休金是他n個月薪水」、「八年級後的出社會都是在體驗生活罷了」、「七年級的我以為一代接一代,敬老尊賢,結果後面的不講武德」。八年級生表示:權利福利是自己爭取不少八年級生在留言回應,表示捍衛權利「沒什麼好稀奇」,並直批「做出合情合理的事情為什麼要大驚小怪」、「事情有做好為什麼不能準時下班」、「下班不做事不是很正常的嗎?你有給加班費嗎」、「有進步真的很好,社會氛圍本來就是要勇於向權威挑戰才有機會更進步」、「這樣的社會才是進步,要奴你就自己去奴」、「權利福利是自己爭取,不是靠別人施捨」、「腰彎久了都會忘記怎麼抬頭挺胸」、「一堆奴的替公司著想,殊不知自己只是螺絲釘而已」。更有人反駁,雖然大部分八年級生沒有家庭和房貸的壓力,但相形之薪水少的可憐,沒有動力工作,才造就「躺平族」擺爛的現況,「要嘛家裡有房,要嘛反正買不起房成不了家跟你拼了」、「努力工作又不能翻身那幹嘛演,反正都那點錢,換個工作就是」、「加班會讓我買的起房子嗎,加個屁班」、「七年級要繳貸款啊,八年級又買不起房,沒貸款壓力,不爽做就閃」、「因為沒家庭,不結婚不買房,啊頂多就辭職啊」。延伸閱讀:.想擁有房子滾出財富雪球?吳淡如破解買房迷思關鍵.精品包可保值當資產?吳淡如:名牌包和手機都是耗材,別當成儲蓄資產!.你真的能退休嗎?造成退休資金緊張的「8項NG行為」不要做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3 醫聲.Podcast
🎧|侯友宜二哥侯明鋒守護南迴 不組醫療後援會
台灣不大,但縱身長、偏鄉多,以大武鄉為例,走在一條隨時可能出狀況的南迴路上,往前往後都要開車一小時,才能抵達市區。當汽車還在山路上奔馳,急需救命的病人已經往生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前院長侯明鋒認為,「在醫療的世界裡,不能讓病人沒有醫師看,也不是把醫師一個人丟在偏鄉,讓他孤立無援地苦撐著....。」🎧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總統候選人醫師多 侯明鋒表明默默支持弟弟國內乳癌權威教授、也是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有一位知名的弟弟,正是國民黨總統侯選人新北市長侯友宜。侯明鋒日前接受元氣醫聲Podcast專訪,他指出,對於弟弟侯友宜的參選,給予關心及支持,但從以前至今,兩人的公務就彼此尊重而不干涉,未來也將是如此。這一次的總統大選,可能會創下最多醫師參選的紀錄。訪談中,侯明鋒也對於另外兩位具醫師背景的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及柯文哲美言甚多,認為都是很優秀的醫師。護弟心切的侯明鋒,不願讓外界有太多的聯想,澄清自己不會是弟弟侯友宜醫療政策白皮書的起草人。並低調地指出,最近紛紛有醫療人員及民眾,欲透過他給予侯友宜政策意見。他都如實轉達給侯友宜的團隊處理,而自己不會組醫療後援會或動員醫界,就跟平常一樣,雙手合十誠懇的跟大家說一聲:「拜託支持」。低廉健保保費犧牲第一線醫護人員對於醫療改革,侯明鋒認為,大家普遍認為健保做得好,但有個很大的迷思是沒有看到,健保虧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專業執行獲得健保的給付偏低,犧牲了醫護人員。侯明鋒話峰一轉,「我遇到很多優秀的年輕醫師願意走外科系,但醫療技術想要有開創性,健保給付就應給予合理的報酬,需要給年輕醫師一個未來。」曾擔任醫學中心院長,現今又是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希望從政策面著手,讓第一線的醫事人員可以獲得更多尊嚴,帶動醫療進步。健保議題勢必會成為每一位總統候選人的重要政見,侯明鋒指出,不管誰當選,「當家的」要處理都有難度,健保沒錢是事實,是否要增加保費,這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至於日前病友團體提出「癌症新藥基金」,作為乳癌醫師,他覺得是有必要的,而且應該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應該也需要新藥新科技的基金。但基金的成立,政府的預算如何編列、企業界是否捐贈挹注、藥界如何支持,這些都需要取得平衡。高醫是最多醫療奉獻獎得主的誕生地侯明鋒語帶期許說,醫療不分顏色、老幼及地區,或像是他一直推動的偏鄉醫療,就是考慮醫方便性的權利。偏鄉病人以前到衛生所看病,都要先問「醫師在嗎?」,更不可能還能挑選醫師。現在,高醫在大武鄉成立類地區醫院的概念,讓原住民朋友有選擇看不同醫師的權利。高雄醫學大學早年曾成立原住民專班,服務偏鄉一直是他們的重要任務,高醫因之成為最多醫療奉獻獎得主的誕生地。近五、六年侯明鋒親自領軍前進台東大武鄉,成立了「大武鄉衛生所暨南迴緊急醫療照護中心」。這個感人故事要從另一個感人故事說起。「當時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獲頒醫療奉獻獎,他得獎後提及需要高醫支援一位急診醫師。當時我覺得應該走一趟大武鄉看看當地的需求,再來評估醫療人力,結果我們訪查後發現,大武鄉衛生所不是只缺一個醫師,是缺一群好醫師。」侯明鋒熱切地說。因此,他號召醫院的主任、教授一起前去服務,努力成立了全台偏鄉醫療可能最佳的模式聚點,至今高醫已有15位專科醫師前往支援過,其中還有5位是教授級。當初盧克凡醫師只是呼求希望有一名急診醫師去大武鄉衛生所,在高醫的支持下,如今不只有一般的內外科可以看,連病人數較少的五官科,如眼科、耳鼻喉科等,都能透過5G直接與高醫的診間連線。長年投入偏鄉醫療 南台灣乳癌第一刀領軍前往大武更難能可貴的是,「大武衛生鄉衛生所暨南迴緊急醫療照護中心」有了24小時的急診,由高醫培訓出來的急診醫師及護理人員駐點,這就像在無人深處的森林裡點亮一盞燈,照亮南迴公路,讓急需醫療的民眾有尋醫求治之處。問侯明鋒,身為乳癌名醫,還曾深耕高齡長照,為何心繫偏鄉醫療猶如心中的軟肋,且如此執著?他笑笑地說,「服務偏鄉本就是高醫的傳統,加上高醫董事長陳建志、校長楊俊毓都非常支持。生命本無價,何況偏鄉民眾也同樣繳稅,患上一樣的病本應享一樣的醫療,從事醫療行業,就應該努力縮短就診的距離!」侯明鋒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現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教授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林琮恩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蔡怡真、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2023-06-03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老後安居大調查 許願開箱養生宅!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老後安居養生宅大調查」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台塩】雙效益菌粉(30包/盒) 共1名L. Chu 0928-XXX-754🎁【台塩】有福同享禮盒 共2名林○菁 0986-XXX-530林○宏 0958-XXX-697🎁【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 共2名李○人 0926-XXX-606葉○雯 0928-XXX-881🎁【台塩】活力DHA魚油軟膠囊 共2名吳○瑋 0920-XXX-753蔣○庭 0930-XXX-095🎁【台塩】保健三寶禮盒 共4名劉○枝 0971-XXX-283絲○霞 0922-XXX-033汪○鵬 0912-XXX-365林○翰 0928-XXX-395注意事項:將依據每一位得獎人於填寫問券時所留下的個人資料,於6/12後陸續寄出贈品。隨著年紀增長,不管還在期待退休或已退休,您都準備好該住哪裡?會不會拖累孩子了嗎?您想過老後需要什麼樣的居所嗎?有人整修房子打造無障礙空間,有人想要住進養生村或退休宅。不管退休是否將至,歡迎參加「老後安居大調查」,告訴我們您的想法,還可以許願開箱一探各式養生宅。元氣網邀請您透過問卷分享想法,匯集大家的經驗,或許可以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答案!動動手指頭,只要三分鐘,還可以參加抽獎~老後安居大調查 許願開箱養生宅問卷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即日起-05月31日00:00止活動贈品1.【台塩】雙效益菌粉(30包/盒) 1名2.【台塩】有福同享禮盒 2名3.【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 2名4.【台塩】活力DHA魚油軟膠囊 2名5.【台塩】保健三寶禮盒 4名注意事項1.本活動寄送地區僅限台、澎、金、馬地區,海外地區恕無法配送。2.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
-
2023-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白班的一天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50多歲女士燒炭自殺,一氧化碳中毒後昏迷併吸入性肺炎插管,於急診接受高壓氧治療三天後意識恢復,在急診練習脫離呼吸器時屢屢覺得疲累而想放棄,在旁的先生握著她的手,想說些什麼又開不了口。我在床邊看著她說:「你嘴裡插著管,手腳被綁著,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不能滑手機,不會很難受嗎?人生還這麼多美好的事,難道你要像隔壁急救床這些老的不能再老,飽受生命病痛折磨的老人家們,氣切後接著呼吸機,喪失了選擇,永遠只能看著天花板憶著往日榮光,同時感嘆著人生遺憾?」病人看了天花板,轉頭又看了眉頭深鎖的老公,順利地在練習後,在急診拔管,脫離了呼吸機。30多歲男工程師在家面朝地猝死,送到院後肢體已僵硬,皮膚已出現重力作用下的死亡圖騰瘀斑,急診醫護們專業地施行急救心肺復甦術,一如既往地向死神宣告他們的不妥協。家屬們傷心斷腸,白髮蒼蒼的父親趕來後聽到噩耗幾近昏厥,腿軟了癱倒在地。我把其他候診椅上等待的病人喊起,扶著他躺平,看著父親慢慢恢復了意識,醒來後隨即躺在椅子上放聲嚎哭。病人的母親哽咽地說病人兩小時前才打電話說要她去車站接他,後來就失聯了,回到家就看到他一動也不動的趴在地上,急忙叫了救護車。她失魂般地喃喃自語:「一定是回家太晚疏忽了,還是有什麼警訊沒察覺。」母親非常驚慌的蹲在地上,雙手一直抓著頭髮,眼睛看著地板直搖晃著頭,把悲痛的結果歸咎在自己身上。在確定病人父親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把家屬們全找了進去,輕聲但堅定地說著:「根據我的職責跟被賦予的權利,我必須宣布一些事情,你們的孩子已經過世了,什麼原因我無法得知,通常是心臟或是腦部方面的問題,不過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不是你們任何一個人的錯,你們會承擔苦痛,但不要自責,這是老天的錯,很不公平地老天不用被究責。你們過去他耳邊跟他說些道別的話吧,說謝謝他當了你們30多年的兒子,他表現的很好,你們為了他也傾盡了所有,你們會會好好珍惜彼此,要他不要有什麼牽掛。我相信他失去意識的當下是沒有苦痛的,因為時間太快,來不及痛苦。我再重複一次,你們沒有任何一個人該對這事負責,你們付出了足夠的愛,我相信他永遠會記得。」50多歲先生心肌梗塞後肺炎及急性肝炎併黃疸,病人一位高大但絲乎有些心智障礙、說話非常羞澀溫柔的兒子,拿著手機作勢要靠到我耳朵,一邊非常禮貌及客氣地請我再解釋一次病情,並說明他想要錄音並說明給母親聽,因為他實在記不住也沒法理解那些,即使我自認已經簡白以及把語速放慢到極致的病情說明。正常情況下病人拿手機錄音是件非常冒犯且挑釁醫護的舉動,但我看著他的眼睛,實在感受不到任何惡意,甚至覺得要他說出這樣的請求,已是他單純的語言世界裡非常艱難的事情,於是我把手機拿近,用像在與小孩說故事的方式,盡可能慢慢的解釋父親一些可能會遭遇的危險給他錄音。結束後確認他已經沒有疑問,然後看著他背影放心離去。90多歲臥床慢性氣切的退役將軍爺爺肺炎,接上呼吸機後在急診等待加護病房三天。在旁的老夫人行走不穩,手臂一直在顫抖,手上拿著的灌食配方幾乎快要灑出,我遠遠看到跑了過去攙扶著她坐下,並詢問她是否有巴金森式症的疾病?她先表達感謝,訝異我意外觀察的仔細,並訴說著她的怪病,平常走路移動沒問題,但停下久了腿就會僵硬,僵硬後要再開始行走得花很多力氣,大多時候會顫抖,曾看過了一些神經科醫師,甚至半嘗試性地去接受脊椎手術後仍舊無解,查不出原因,已經放棄不知道該去看什麼科了。我思考了半响,直白地表示我只能看出異常,但不確定病因,只能推薦我覺得不錯的神經內科醫生給老夫人,讓專業的醫生去傷腦筋。40多歲女性暈厥送醫,臉上滿是瘀傷,檢查後判斷為暈眩症發作後低血壓昏厥。病人母親希望我能趁這個機會告誡她女兒不要喝冰水,要喝溫開水就好。事實上雖然喝不喝冰水對疾病一點好壞處也沒有,但我還是很若有其事配合媽媽的威脅了一下病人。「下次感覺頭暈或快要昏倒地前兆出現時,一定要盡快坐下或躺下喔。還有記住,一定要配溫開水!」我拉高音調有點心虛地說著,不忘回頭對病人母親邀功做了個象徵任務成功的半眨眼。「醫師,謝謝你,用很奇怪的激勵給了她一些勇氣。」一氧化碳中毒女士的先生走過來拍著我肩膀說著。「醫師,謝謝你,你說的對,不是我們的錯,但是剩下活著的人比較辛苦,這好不公平,不是嗎?」年輕猝死病人的母親扶著他先生,哽咽著對我說。「醫…師…謝……謝…你…的…說…明……」心肌梗塞病人高大內向的兒子很靦腆的對我擠出幾句話,我看見了他抿著嘴唇,但掩蓋不了嘴角上揚了12度的微笑。「醫師,謝謝你,額外花了這麼多時間聽我說我的病,我老伴躺在床上13年了,我幾乎用盡了所有的精力,他就是我的全部,但我是不是也該自私地多關心自己一點呢?」退伍將軍的夫人很有氣質地慢慢低聲說著,那聲音像極了悠長的一聲嘆息。「醫師,謝謝你,溫開水真的很重要,你也要記得多喝溫開水。」暈眩症女子母親很有禮貌的對我點頭,手裡拿著保溫杯。「謝謝你們的謝謝」,我在內心默默的對自己說著。下班之前,護理師問我:「不覺得今天的病人都有些故事嗎?」「是啊,不過不只今天,而是每天、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各自精采。有些時候我們用聽的,更多時候我們用看的、用猜的。我只希望,我們當他們故事裡的過客,甚至是背景就好了。」人生是一班慢速直奔死亡的單程列車,旅途上有人上車、下車,我們掌握不了起點,也預測不了終點。我們所能決定的,只有趁待在車上時,盡量去認識人、去愛人,去記錄窗邊經過的風景,去感受經歷的人情。去哭、去笑、去體驗一切發生在車上的美好與苦悲,去自我實現。然後盡可能地,在任何一個可能下車的瞬間,回眸車上的人一眼,眼裡盡是關愛與感激,最後自豪地閉上眼,不留遺憾。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台塩】有福同享禮盒(內含關鍵錠PLUS *1+膠原葉黃素金盞花萃取物軟膠囊*1)/市價1,280元(共計10名)許○榕0983-09X-XXX陳○睿0919-82X-XXX饒○年0924-02X-XXX鍾○家0911-62X-XXX呂○昌0921-08X-XXX江○敏04-2627-XXXX陳○佑0922-10X-XXX陳○雄0983-50X-XXX林○玉0938-93X-XXX謝○臻0934-30X-XXX🎁【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市價1,280元(共計4名)倪○慧0976-67X-XXX徐○松0988-30X-XXX鄭○仁0911-18X-XXX潘○豪0921-94X-XXX🎁【鮮選我】鹽麴調味禮盒(內含塩麴風味料*1+塩麴*1+頂級黑豆鹽麴厚醬油*1)/市價765元(共計10名)蔡○祐0919-80X-XXX陳○錚0918-03X-XXX陳○璇0989-19X-XXX陳○婷0930-29X-XXX孫○琪0978-22X-XXX張○維04-837X-XXX蔡○崇0921-11X-XXX李○南0921-96X-XXX譚○琪0976-32X-XXX林○真0936-49X-XXX失智友善並非僅表現於態度,而是一連串系統化的策略、行動。如同程式撰寫,呈現在大眾眼前的成果,仰賴各式各樣的元素,符號、數字、字母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從城市(程式)中,我們能找出錯誤修正並持續優化。台灣是全球第13個、全亞洲第2個制定國家級失智症政策的國家,但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生活在居住的城市,對於失智友善的感受為何?「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從失智友善社區看友善城市,並從四大元素中的「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友善參與」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幫助自己也幫助其他失智症家庭獲得更多的支持、關懷與更具體的協助。失智友善社區4元素1.友善居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識能、尊重人權、消除歧視、願給協助與關懷。2.友善組織:(商店/銀行/小吃店/派出所/廟宇/教會等組織)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提供友善購物環境、茶水及休憩、協助通報、主動關懷。3.友善環境:改善無障礙設施/斜坡/照明/防滑/交通等安全及社會參與。4.友善參與:多元行銷宣導、建立社區網絡、守護失智者、維持失智者及照顧者日常生活及社會參與。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問卷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即日起-06月09日00:00止活動贈品1.台塩生技-有福同享禮盒(內含關鍵錠PLUS *1+膠原葉黃素金盞花萃取物軟膠囊*1)/市價1,280元(共計10名)2.【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市價1,280元(共計4名)3.鮮選我-鹽麴調味禮盒(內含塩麴風味料*1+塩麴*1+頂級黑豆鹽麴厚醬油*1)/市價765元(共計10名)隱私權聲明1.此問卷將根據統計結果,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並作為新聞報導之用(統計結果不會出現個資,敬請放心填答)。2.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資料來源與審閱專家1.問卷資料參考來源: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失智守護天使數位課程、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準則》2.問卷審閱專家: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陳亮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郭慈安
-
2023-05-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孫子心,故鄉情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一支阿公真傳的象牙聽診器 一本外祖父所著的「鷄肋集」 一堆珍藏令人回憶的舊照片歲月無情,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些都是小時候寫「作文」常用的詞彙,來描述時間的飛逝如白駒過隙,的確一轉眼我們自己都已是銀髮族輩,從職場退休也將屆十年了。我愈來愈感覺到老年,其實是人生最美的時候,成熟、滄桑、見識、超脫與自由。可以更客觀地審視一切,特別是自己,已經有權利談論人生,談論青年人,中年人和自己這一代了,可以插上回憶和遐想的翅膀,讓思想自由地發翔了。回朔約半世紀前,當我決定離鄉背井,出發去美洲新大陸,再度接受新的挑戰,接受進一步先進醫學的研究和住院醫師訓練,行前拜會從小最關愛最疼惜我的外祖父陳茂堤醫師(日本東京慶應義墊大學醫學博士),他老人家提攜叮嚀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家鄉故里人人稱道的名人良醫,舉凡大台中地區妊娠婦女都曾受到他的恩澤。祖父親切地吩咐:「阿民啊!到我的診療室來,隨便拿一兩樣你所喜歡的醫療儀器作紀念,好好的珍惜它,阿公年歲已大,只是默默地祝福你,願你一日千里,學得一技之長,造福鄉里,永遠記得愛病患如己。」我所選擇的臨別禮物——「一支不顯眼的橡膠製象牙聽診器」以及阿公循循善導的叮嚀,成為我一生醫療生涯最好的座右銘和即時提醒我、伴隨我醫務的至寶。2022年初秋,隨著COVID-19的疫情稍微緩解,回到了久違的故鄉台中,有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造訪位於東海大學旁的外祖父母安息之地,除了掃墓追思外,讓我的腦海中浮現了許多童年的回憶,就像一陣陣的漣漪激盪在湖裡,宛如聽到了歌聲「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戱,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童年的情景一幕幕的再現,太美好啦!由於經年累月的失修,經過全部子孫商榷,大家同意遷移外祖父母陳茂堤夫婦的墓園到另一嶄新的復活園,逢年過節,園區皆有慎終追遠的追思活動,為此我們向慈愛的天父獻上了衷心的感謝。我們兄弟都是在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長大的,父親游高岩醫師是彰化人,從少年就失怙,自立更生,從商業學校奮鬥苦學考上日據時代的台北醫專,成為鄉梓週知的婦產科醫師,母親則出身於一個嚴謹重禮教的家庭。由於我們所尊敬的外祖父陳茂堤與當年醫學界出名的杜聰明博士都是當年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校前後期的同學,受到互相的影響和鼓勵,畢業後,都赴汲日本留學,東京都慶應義墊大學醫學部大學院研修藥理學博士,同時完成了產婦人科的專科訓練。我們從小就常常到外祖父母家渡夜玩耍,可以說外祖父的生活禮教和文學藝術詩詞的薰陶,影響之巨,不可言喻。數十年來,兄弟們都各奔前程,離鄉背井,出外求學,如履薄冰,再接再厲,終究熬了出來,前後隔了一甲子,終於有機會能夠回到故鄉,重見江東父老。最近回台,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無意中在書房的角落,發覺外祖父陳茂堤的著作《息廬鷄肋集手鈔》,一瞬間,喜出望外,尖叫一聲!這不就是我們子孫夢寐以求的外祖父回憶錄嗎?事隔多年,還保留得完整無瑕,感謝上天!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尾瀏覽一遍。這本回憶錄總共124頁,外祖父謙稱的《鷄肋集》,由杜聰明博士於民國六十二年仲夏寫了序文,台中市樹仔腳市紳林湯盤先生發刋題辭,再由台中市名醫蔡惠郎先生梅園山人撰寫主序,加上所有陳家子女:陳荊和、陳郁芬、陳畹蘭、陳佩芬、陳左芬、陳瀛生相議,於民國六十二年為家嚴八秩壽慶,將這本《鷄肋集》附印,以分贈親戚友朋,感謝平素來的關愛與照顧。八十年確實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何況其間歷經三朝變局,滄海桑田,滔滔塵世,變化萬千,外祖父將其多彩多姿的人生閱歷、思想變化,用其生動精華文筆,敘述其事蹟,昭彰於世,其志節辛勞至堪敬佩,若公諸於世定使洛陽紙貴。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4 養生.保健食品瘋
柏格醫生是真的醫師嗎?柏格醫生的評價如何,又有哪些爭議?
我在前天(2023-5-4)發表燕麥會越食越多病?,指出網路上流傳的「燕麥有害論」是幾位網紅杜撰出來的,而其中一位就是所謂的「柏格醫生」。這位「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系列影片的主角其實並不是醫生,而是chiropractor(脊椎按摩師,整骨師)。讀者Elliot寄來一個影片Dr. Eric Berg gets fact-checked(Eric Berg 整骨師被事實核查),指出Eric Berg引用的文獻內容與言論之謬誤,令人瞠目結舌的誤植引用與誤導宣稱,以及分不清LDL-C和LDL-P, 也分不清血清膽固醇和膳食膽固醇。以下是Elliot的後續留言:事實查核系列 (by Gil Carvalho, MD, PhD)(註:該頻道之利益衝突聲明「拒絕一切品牌、商品、贊助、薦證」等盈利目的之合作)*Michael Greger, MD #純素飲食*Eric Berg, chiro #生酮飲食*Paul Saladino, MD #純肉飲食*Sten Ekberg, chiro #生酮飲食 #CleanseDiet/排毒飲食這幾位僅是誇大不實程度太高以及影響力巨大的名字,這類極端飲食/流行飲食的網紅/醫濕們泛濫成災,舉例:Eric Berg, DC,單是英語頻道既有上千萬粉絲訂閱,其他語種(包括上百萬粉絲的華語)加總起來更是難以想像,Berg 算是源頭級的影響力(謠言產地),各語言、各地區、各背景、各平台,尚有更多擴散推廣他言論的網紅,友人笑說「無可奈何下,棄療也是一個選擇。」 #SciComm個人小小的觀察,最高訂閱數與點擊率的商學網紅醫濕 BaD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裡,DC 整脊師(民間認證)、ND 自然療師(民間認證) 為最大宗,隨之是走鐘的 (board-certified) MD 醫師、(board-certified) DO 醫師、PhD 博士/研究者,GP 全科醫師、MPH 公衛研究者相對之下,比較謹言慎行,也最「網不紅」。網紅營養濕裡,也是相當混亂,營養療師/教練(民間認證)、營養師(民間認證)、運動營養師(民間認證)、合格註冊運動營養師(部分國家)、合格註冊膳食營養師、合格註冊臨床營養師、營養科學研究者,整體概觀,可信度大致上從低~高。另,中醫濕、合格註冊中醫師、藥劑生、合格註冊藥劑師、PharmD 藥學研究者,卡在醫師~營養師之間,有良與無良的皆廣泛存在,民眾要在利用權威偏見 (authority bias) 的「眾師們」裡分清黑白、識讀資訊,確實不易。註解:民間認證,俗稱「花錢買文憑/證書」,裡頭不少訓練僅僅是遠端的「函授」、「線上」,頒發「入學許可」、「結業證書」,連「文憑」都不是,更別說是「學位」。網紅收入來源,主要分成高:自營賣商品(保健食品/保養品/盈養品等)/線上服務(諮詢/檢測/課程/訂閱/會員費/遠距醫療等)/經營媒體帝國中/高:業配/贊助/薦證/代言/廣告/電商導購/聯盟行銷等中:媒體/活動/節目出場費(形象製造商機)/主持費/影像出版品的權利金等中:科學研討會出場費/封口費/喉舌費/撰稿費等(遊說製造輿論)低:社群平台的流量廣告費分成、出版品版稅、Patreon群眾小額捐款支持*部分科學家兼網紅,也有製造研究結果出版的"顧問"業務,販售懷疑,製造科學與輿論間的混淆/模糊地帶*自營線下服務從高到低都有,高的有直銷/非必要手術/高階健檢療/醫美/自費醫療陷阱/開精品超市賣魚/無毒等,低的有增加點自家小診所健保門診費/賣菜/各種小生意*也有很多網不太紅是做開心、使命、慈善、公益、回饋、教育、良心/信任感、交朋友的非盈利內文提及的 Eric Berg 的路線主要是來自於保健食品販售(&各國經銷商)、還有諮詢服務/課程會員費與訂閱費柏格醫生的保健食品在華語世界裡,無論是臺港澳中星馬都有上架通路、跨境代購、一頁式購物(陷阱),甚至是區域經銷商(台灣總代理:柏格健康有限公司,統編:29075726)。隨便亂搜就一堆!台灣及台灣離島:選超商店到店(無宅配)。香港:選宅配(無超商店到店)。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請到蝦皮賣場購買。PS. 拿膳食膽固醇攝取的資料文獻來解釋血清膽固醇含量,忍住不笑有點難捏,一千多萬名粉絲都沒有點進去“稍稍”瞄一眼嗎?!相關文章:桂格麥片含除草劑,但是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燕麥難吃?因為你不會煮燕麥越食越多病?美國心臟協會強力推薦原文:柏格“醫生”被事實核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再思墮胎倫理爭議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2022年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推翻了1973年之「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該案賦予女性合法墮胎的絕對權利;並以6比3的投票結果禁止懷孕15週後墮胎,使密西西比州成為首個收回女性墮胎權的州[1]。這項判決將影響美國許多州女性自由選擇墮胎的權利,引起美國內部極大反彈聲浪;民主黨與共和黨領袖亦分別發表了相對立之評論,使得古老的醫學倫理爭議再起。一般而言,墮胎所引起的倫理法律爭議,肇因「保障胎兒生命權(Pro-life)」與「維護女性生育自主權(Pro-Choice)」兩種權利主張之衝突。Pro-life者認為:即使是尚無法生存或未完整發展的人類生命也是神聖的,必須受到政府保護。Pro-choice者認為: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應有全然的自主權,只要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政府不應阻止個人在胎兒可存活之前進行終止妊娠[2]。雖然,兩者都支持應減少墮胎的行為與數量,但主張「胎兒生命權」的一方,基於某些宗教信仰或倫理道德之前提,認為生命開始於精卵結合,墮胎因此是一種謀殺行為。而擁護「女性生育自主權」一方,主張基於各種社會經濟因素或性別平等考量,懷孕婦女擁有決定是否繼續懷孕的權利[3]。兩派皆有其明確之論點及主張,但基本上雙方無法說服彼此,在某些國家此爭論不曾停歇、從宗教、倫理觀爭戰到國家立法。涉及女性墮胎權與胎兒生命權之倫理爭議中,「胎兒之道德地位(the moral personhood of the fetus)」是為核心之倫理問題,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四種不同主張:1.Li:胎兒具部分人格的分界點無法定義,因此沒有道德上允許墮胎的分界點。此外,分界點不能由內在價值決定,否則兩個胎兒、胎兒和嬰兒或胎兒和母親之間何者較為重要之問題將無法解決。除非有更豐富的道德標準納入為變數來提供支持,否則墮胎問題將一直有爭議性。2.Penner & Hull:胎兒具有人格的指標始於神經系統開始整合,並以第23週為分界點。此外,流產過程有使用麻醉藥以避免胎兒疼痛可能性的義務。儘管無法清楚胎兒是否有疼痛的意識,應該使用現代技術確保胎兒在妊娠晚期流產時無痛。3.Himma:自我(self)是具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他以Warren對道德人格(moral personhood)的定義為基礎,主張道德人格涉及某種方式與他人互動並成為道德共同體(moral community)成員的潛力。若胎兒不具自我,墮胎在道德上的不當行為就沒有上升到謀殺程度。母親的生育權凌駕於胎兒可能擁有的道德地位,因此墮胎在法律上應該是允許的。Himma相較於Penner和Hull以受孕23週為標準,Himma的判斷標準是在第20週,並推薦更安全保守的方法是考量有皮質活動時期的第10週。4.Crosby:人格和意識是動態且不可分割。解決墮胎問題的任何實用主義都掩蓋了胎兒人格的內在價值,主觀偏見將人格降低為意識,任何將人格局限於大腦活動的嘗試都會使人與廣泛的身體活動疏遠。換言之,墮胎在受孕的所有階段在法律上和道德上都是錯誤的[4]。若比較上述四位學者的主張,Crosby明確地反對人工流產,Penner & Hull與Himma是有條件地支持人工流產,Li則認為是否該執行人工流產不能僅以胎兒的道德地位為條件,需要考量到其他實際可能發生的變數。反觀我國「優生保健法」之規定,人工流產可在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5],並保障受到性侵、誘姦、疾病、生命危險、胎兒畸形等情形,孕婦可自行決定是否墮胎的權利。第9條第1項第6款規定:「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在配偶同意下可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然而,一直有修法之呼聲要求刪除配偶同意權之規定[6][7]。相較於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駁回「羅訴韋德案」之判決,我國有關墮胎之法律規範,幾乎是完全站在保障女性生育自主權之一方;也因此、偶有來自胎兒生存權方之主張者,建議修法時應加入執行人工流產前應提供「心理諮商」與「數日思考期」之規定,以幫助不自願墮胎之婦女能獲得支持其生育之協助,降低墮胎之機會。參考文獻1.陳昭容,美國墮胎權到底爭什麼?美國最高法院為何推翻「羅訴韋德案」?各方爭點一次看懂。20222.Tom Head. The Pro-Life vs Pro-Choice Debate: What does each side believe? 2019. 3.張淑美、陳慧姿。尊重生命-由優生保健法第三章第九條論胎兒生命權的抉擇與維護。生死學研究2007:5:1-42.4.Jha, J. Abor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thical and Ontological Status of the Fetus. Ramanu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thics, 2022:8:49-61.5.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6.陳昱捷,已婚的我可以自己決定墮胎嗎?20227.墮胎權?!鄭深元。2022 延伸閱讀:4-24 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6 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4-28 醫病平台/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談生育保健法的倫理議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1 醫聲.醫聲要聞
親子共讀繪本推薦! 從孩子生活經驗談器捐
器捐病主中心近期以器官捐贈、病主法、安寧緩和醫療為主題,設計出三本童書繪本,桃園市八德親子館邀請家長帶著孩子們,透過導讀老師及互動遊戲走入故事。親子館長黃聖堯表示,從玩具零件分享出發,同樣能讓孩子理解器捐所闡述的初衷「遺愛分享」道理。溫叨家庭教育協會執行長鍾欣穎也說,生命教育不是只有嚴肅地談生與死,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從孩子生活熟悉的事物切入,引導換位思考。八德親子館這次由三本繪本中挑選出講述器捐的《小紅機器人》,館方利用小道具及互動體驗,在一邊說故事一邊玩遊戲的氣氛當中,帶著孩子們走到故事核心。聽故事的小朋友年紀在三歲以下,別以為他們年紀懵懂,結尾的分享問答中,一位小孩舉起手,說出自己最喜歡捐出壞掉機器人的貓妹妹,讓主角心愛的機器人重新動了起來。這正是器捐中心希望傳達的理念。從事親職教育工作者的鍾欣穎說,生命教育是一件非常生活的事情,不外乎希望孩子能對周遭人事物有感,這本《小紅機器人》便以玩具壞掉作為故事設定,而玩具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內容並沒有脫離主軸,背後扣緊的都是分享。鍾欣穎認為,親子在共讀之間,會交織出不同想法進而認識這項議題,家長講故事的同時,不妨邀請小小孩找看看插畫中的蛛絲馬跡,引導他們觀看更多細節。對於年紀稍大的小朋友,在闔上繪本後,能以角色換位方式聆聽他們心得,「有時候小孩的想法也會驚艷家長。」透過故事埋下種子,教孩子尊重生命,延伸兒童權利公約。器捐病主中心也推出了另外兩本《樹懶爺爺的心願》、《豬二哥的歡樂派對》繪本,分別象徵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鍾欣穎說,台灣在生命教育的落實和想法,不輸給歐美,甚至走在亞洲各國的前頭,也因此觀念向下紮根於幼童,談的不僅止於尊重生命,更延伸到兒童的權利公約,「相不相信小孩能對自己身體做決定。」聯合國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當中所談的身體自主權,有不少團體針對孩童的醫療行為,主張孩童要有學習機會,不能因為年齡而喪失同等待遇。「孩子年紀小,或許還沒準備好做這樣的決定,但透過故事埋下小小種子,要尊重、照顧好自己身體。當社會有需要時,能不能做出貢獻,可以當志工或者器捐,帶給別人新的生命。」鍾欣穎相信,這顆在心中的種子,等他們長大後一定會萌芽。打造特殊兒童互動親子館,分享讓世界更美好。身為兩個孩子爸爸的黃聖堯,聽了《小紅機器人》相當有感觸。他說,故事中最深刻感動的,是願意將壞掉機器人的機芯捐出來的貓妹妹,有孩子的家長都知道,教會小孩分享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導讀故事時,會特別將這一幕拉出來聊,「世界上很多人充滿愛心,而願意分享,世界也才會美好。」對於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的繪本,黃聖堯認為,三本分別描述的主題,對大人來說都有些艱澀困難,所以家長也不要想太多,將心智放置在和小朋友相同的年紀,輕鬆接觸這塊領域,說不定會在共讀過程裡激發出不同想法,延伸看事物的角度,都會是生命教育重要一環。黃聖堯在兒童活動企畫有十年經驗,他擔任館長後,與夥伴們將以往平面的故事繪本,打造成可觸摸、互動式體驗,他希望能服務弱視、身心障礙等特殊孩子,雙手實際的碰觸可加深認知,「希望將愛傳達給孩子,因為有愛,在未來的日子,遇到問題也不會有任何阻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19 醫療.精神.身心
你有「路怒症」嗎?5種原因導致握方向盤後秒變個人
近期美劇《怒嗆人生》(Beef)的第1集便精確向我們展示,部分人發生「路怒症」(Road Rage)時的狀況。在台灣也不時傳出兩位(或兩位以上)的駕駛互不相讓,引發的行車糾紛;更有人平時看來溫文儒雅,握上方向盤卻頻頻口出惡言,多難聽的話都飆出來。這些都是「路怒症」造成的可能狀況。為什麼會有人特別容易有路怒行為,平時如何避免呢?為什麼他們不能好好開車? 新型文明病「路怒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路怒症是指在駕駛時因交通狀況、其他駕駛者的行為等因素而產生的憤怒、焦慮和不耐煩等情緒,進而影響駕駛行為和安全。駕駛出現路怒症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壓力:駕駛在路上面臨許多壓力,例如交通擁堵、時間限制、不尊重的其他駕駛等,這些壓力可能會導致情緒失控。▸2.個性:某些人的個性可能比較急躁或易怒,他們可能更容易受到路上其他駕駛的行為所影響,進而情緒失控。▸3.過度自信:有些駕駛可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很好,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其他駕駛的行為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危險。當他們看到其他駕駛犯錯時,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比對方更優秀而感到憤怒。▸4.焦慮:有些人可能因為駕駛而感到焦慮,例如懼怕高速公路、害怕失控等,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可能會產生路怒症的反應。▸5.酒醉或藥物影響:酒醉或藥物影響可能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和反應能力,使得駕駛更容易產生路怒症的反應。當「好好開車」成奢侈 如何幫助自己?如駕駛覺察自己經常有類似情形,楊聰財醫師也提出建議措施。▸1.改變心態:首先要調整心態,明白道路上交通情況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將自己的情緒與其他駕駛者聯繫在一起。▸2.做好心理準備:在上路前,可以放鬆身心,做好心理準備,接受道路上的挑戰和不確定性。▸3.遵守交通規則:遵守交通規則,尊重其他駕駛者的權利,不要違反交通規則或者冒險駕駛。▸4.學會忍耐:當遇到其他駕駛者不守交通規則、駕駛不文明等情況時,學會忍耐,不要與其發生衝突或挑釁。▸5.尋找支持:如果自己無法應對路怒症,可以尋求專業支持,如心理諮詢、治療等。▸6.減少壓力:減少工作和生活壓力,保持身心健康,有助於減少路怒症發生的可能性。楊聰財醫師總結,路怒症是一個情緒失控的現象,可能會對駕駛和其他人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建議駕駛在開車時保持冷靜,不要因為其他人的行為而情緒失控,保持良好的駕駛習慣,確保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全。對於個人,則應當遵守交通規則、調整心態、忍耐、尋求支持和減少壓力是預防路怒症的重要方法。★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8 養生.家庭婚姻
小六單親弟存錢「想請媽吃麥當勞」卡片逼哭3萬人!呂秋遠給離婚爸媽10點探視權建議
上週日(5/14)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本是一家團圓的溫馨日子,律師呂秋遠卻透露一個讓人不捨的事件,一名小六童因父母離異,跟爸爸生活,他寫卡片想請久未謀面的媽媽吃麥當勞,希望媽媽能回來看看自己,讓眾多網友看完鼻酸眼眶泛淚!呂秋遠在臉書發文透露,一名已經要上國一的小男孩,於父母離婚後跟爸爸過生活,已經許久沒見到媽媽了。孩子思念媽媽,寫了一張卡片,希望媽媽看到後可以來看看自己,短短兩行字盡訴思念之情。卡片內容為「走過千山萬水,看塵(盡)紛擾,歷經風風雨雨,嘗盡酸甜苦辣,唯有媽媽的關懷不曾動搖,今天是母親節,期待您回來看看我。我愛您,媽媽。」呂秋遠心疼地對孩子的媽媽喊話「如果妳是這位媽媽,請妳有空回去看看妳的孩子!妳的孩子為了母親節,特別存了一點錢,只希望能請妳一起吃麥當勞,『他真的很想妳』」。並表示,如果你遇到什麼困難,請告訴我;若是爸爸不讓你探望,我會協助你。但如果是你不願意去看,請你看看這張卡片,他只是希望你,可以抱抱他、看看他,他很想你。網友們看完後紛紛表示不捨,鼻酸說道,「在成人的戰爭,小孩又何辜呢」、「小六孩子的文字,居然這麼的令人催淚」、「希望未來的母親節不是他最討厭的節日,他需要的是媽媽的擁抱」、「每個孩子都是母親拼了自己的命,讓我們平安出生,來到這奇幻冒險的新世界。相信你的媽咪她一定也這樣思念著你。」、「他媽不會看到,只有一些心碎的媽媽看到。」、「希望每顆期待的心都能得到滿足」。也有其他網友分享自身經歷,「我的媽媽在離婚後,都會偷偷回來看我們,被阿公發現,她就搬家,每發現一次就搬一次,一直到我小學六年級,她生病走了,再也不能來偷看我了,我難過的是,她走時才35歲,應該絢爛的人生才要開始,她卻到遙遠的地方去,所以每個媽媽都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我們不是出生就會當媽媽,我們也是邊走邊學習,也祝福每位媽媽都要越走越甘甜,越走越喜樂,母親節快樂啊,希望這個媽媽可以看見孩子的呼喚。」、「我也有同樣經歷,結果前夫的答案是,孩子自己不見我,他沒有阻擋(前夫跟姑姑們已經洗腦孩子,不要見我了🥺)所以就算有探視權,也不一定能見到孩子」、「我也是單親媽媽,分開十年了,我完全無法想像沒有孩子的日子,現在還是會2週回去看他、帶他過來跟我一起住,孩子於我而言是心頭上的肉,是命!」離婚夫妻探視權的法律建議而對於許多網友媽媽詢問,寫該卡片小孩的名字,想幫忙尋人,好促成他們母子吃麥當勞。呂秋遠表示,雖然很想替孩子萬里尋親,但這不是拍電影,母親節結束了,孩子還是找不到媽媽。對於離婚爸媽的孩子探視權,呂秋遠表示,通常離婚後孩子見不到媽媽,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媽有自己的生活,不想見孩子;第二種情況是真的見不到孩子。‧第一種情況 媽媽有自己的生活:媽媽(爸爸)有自己的生活,不想見孩子,這種情況不分男女都有。這個社會裡,我們經常會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綁架小孩,但事實上,天下多得是沒有父性、母性的人。基本上父母對子女的愛,就不一定是天生的。所以如果不想見孩子,其實也就是這樣,有可能是有自己的家庭不方便,也有可能根本就不愛孩子,為什麼要看?總之,各種原因都有可能,對於這樣的父母,呂秋遠只拜託一件事:「不要在孩子成年後跟他要錢扶養自己」。‧第二種情況 媽媽真的見不到孩子:媽媽(爸爸)真的見不到孩子,這又可以分為細微的兩種不同情境。第一種情境,是爸爸或媽媽不給看,無論是離婚協議上根本沒規定,或是故意只准對方來家裡看,讓對方不想來,甚至不准對方來學校看,學校同情媽媽,稍微給看,爸爸就大發雷霆,威脅轉校。第二種情境,協議或裁定上根本就有規定,是爸爸或媽媽跟對方說,孩子不想看你。或者孩子看到爸爸或媽媽就躲起來、生氣、冷漠,導致爸爸或媽媽很受傷,最後不想來看。這種情況,我的建議就是提告,以下是法律方面的10點建議:1.探視權,是天賦人權,不論對方有沒有負擔扶養費,都必須讓對方有合理的時間與孩子相處。2.一般合理的探視時間,是每個月隔週的時間,讓對方在星期六接孩子,星期日晚上送回來。過年、連續假日、暑假、寒假、父親節、母親節等等,對方都有權利與孩子相處。3.在離婚協議書上載明,對方不能看小孩,跟小孩斷絕聯絡,那是完全沒用的。只要對方想看,就得讓對方看。4.不讓對方看到孩子,輕則被認定是不友善父母,會被強制執行與罰鍰,重則會被改定監護權。5.不要把探視權無法行使的原因歸咎給孩子,除非孩子的年紀已經大於14歲。當兩邊父母不合作,孩子就會有忠誠議題。孩子很快就會學會在兩邊父母當中取巧,甚至學會說謊,被迫講對方喜歡聽的話。6.多數法院的法官,並不吃主要照顧者這一套說詞:「孩子不願意看媽媽(爸爸)」。法官會反問主要照顧者一句話:「孩子不想上課、不願意吃飯,你也是尊重孩子意願嗎?」呂秋遠表示,相信我,通常法官反問這句話,就是面露殺機的時候。7.即便對方曾經對孩子家暴,也只是會在保護令期間不能帶回家,讓孩子跟對方在家暴中心會面交往而已,不會完全斷絕親情的聯繫。一旦保護令結束,只要沒有新事證,就會回歸正常會面交往模式。但性侵害例外,這對於探視權來說,是唯一死刑。8.如果孩子真心不願意去見對方,請找專業機構協助,一起找出原因。對方對孩子長期家暴,或是孩子長期目睹家暴,乃至於對方長期不來探視、不負擔家用、扶養費,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孩子想要為媽媽或爸爸出這口氣,這需要時間修補。9.不要太擔心自己沒能力養小孩,所以把孩子的監護權給對方。經濟因素只是法院考量的部分原因,重點還是孩子與父母的親密度。給了監護權以後,要改回來,難如登天。10.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以親情勒索孩子,讓孩子介入父母紛爭,往後孩子就會變成你意想不到的樣子。延伸閱讀:.產後兩天收老公「分手信」,歐陽靖:人生沒有劇本,被迫孤身,那就更堅強!.離婚、喪偶=人生悲劇?周品均:「無論幾歲,人生不要想著要靠誰」.癌逝妻留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焦點.長期照護
巴氏量表怎麼拿!? 分數「夠低」才符合申請外籍看護
近日三軍總醫院發生醫療暴力,因神經科醫師評估後拒絕開立「巴氏量表」,遭到病患家屬出拳毆打,引發各界議論。元氣網透過臉書發文調查,許多民眾表示,自評家人需要申請外籍看護,但是就醫評估卻未符合開立標準,長期照顧真的好累!快喘不過氣來了;沒有「巴氏量表」就沒辦法申請外籍看護,沒有看護幫忙照護,自己恐怕要先倒了。也有人提出「巴氏量表」評比太過嚴格,中壯族群要上班、失能長輩又需要有人照顧,希望廢除這項規定。何謂巴氏量表?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又稱ADLs,原名為「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量表,主要用來測量病患的治療效果及退化的情形。巴氏量表有其疾病項目,各標準、年齡限制也有所差異。申請健保的【居家護理】時,除了醫師開立居家照護醫囑單外,醫療人員會以巴氏量表的分數來進行評估,以確認是否符合收案標準,此外,申請外籍看護、【十年長期照護計畫】服務時,都需要有巴氏量表。量表評估的分數愈低,則代表患者自主能力愈不足,分數要夠低才符合申請資格。根據規定,申請巴氏量表要患者本人親自到醫院進行評估,對於失能、失智的長輩,甚至臥床、行動不便的病患而言,舟車勞頓真是一大難題。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民眾家裡有需要被照護的患者或長輩時,多數希望能請外籍看護分攤照顧工作,常會以自身考量請求醫師開立巴氏量表,但按規定,醫師一定要依照個案實際狀況進行評估,才能決定是否開立,曾有醫師因通融、體諒家屬而開立巴氏量表,卻面臨「偽造文書」官司爭議。延伸閱讀/為何我的家人無法申請巴氏量表?一文搞懂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和詳細申請流程拿到量表文件 申請外籍看護等待時間冗長此外,另一個衍生的問題是,政府基於保障台灣籍看護工作的權利,對於申請外籍看護設下多項監管措施,這或許是一項美意,但也造成有照護需求,但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屬冗長等待。民眾抱怨申請流程太過複雜,光是文件來往就要數個月,就算拿到量表文件,也要花3至6個月以上才能找到外籍看護,對於正值中壯年、需要上班的家屬,等待期間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謝嘉娟表示,有些患者在就診評估時,因還在急性期住院期間,病情尚未穩定,需要追蹤時間,並非刁難拒絕開立巴氏量表。2010年也已開辦「聘雇外勞到宅評估評鑑定」服務,重癱、身體失能無法至醫院進行巴氏量表評估的民眾,都可請醫師與醫事人員進行在宅鑑定。謝嘉娟強調,若個案身體狀況嚴重,不一定要等6個月才開立巴氏量表,民眾與醫護人員應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讓家屬理解當下無法開立量表的原因。若巴氏量表分數無法申請外籍看護,可利用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定,接受長照2.0服務資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9 養生.家庭婚姻
產後因「這件事」被婆婆賞巴掌!老公沒挺還勸別反駁長輩 給新手媽媽5點建議
婆媳關係是許多家庭難解的問題,假如多了孩子出生,恐怕之間的爭吵會更嚴重。一名女網友就發文透露剛生產完三個星期,因為母乳量比較少,竟然被婆婆責罵害孩子吃不飽,甚至還因為去打退奶針、給寶寶喝配方奶遭打巴掌,貼文一出引起眾人憤怒,紛紛勸原PO趕緊離婚。因母乳量少拒絕親餵 被婆婆甩巴掌原PO在Dcard以「剛生完就被婆婆甩巴掌」為題發文,她說因為產後母乳量很少,也常常塞奶,孩子每次要喝90 cc,但她只能擠出40到50 cc,而且每四個小時就要忍著疼痛擠一次,半夜也要起床擠,讓她常常邊擠邊哭。沒想到婆婆沒有心疼原PO,反而還責怪她因為吃太少,導致母乳量太少,也因此害孩子餓到才會大哭。不僅如此,婆婆還一直灌輸餵母乳的好處,還說自己當年剛生完餵嬰兒還要去工作,哪有像原PO現在這麼好命,種種壓力讓她每天睡眠不足也很憂鬱,也因此吃不下飯,常躲在房間裡哭。她問過醫生後,醫生建議可以打退奶針,而且嬰兒直接喝配方奶也不影響發展,但婆婆卻非常反對。有次原PO回診要去打退奶針,婆婆知道後暴怒甩了她一巴掌,罵她忤逆長輩不聽話,老公聽到跑出來看,竟只是安撫婆婆的情緒,卻沒有安慰她,甚至還要她聽婆婆的話繼續親餵,不要反駁長輩的想法,讓原PO聽了心裡更痛。網友建議去驗傷 就帶著孩子提離婚多數網友一面倒都力挺原PO,「要是我一定挺太太,打人就是不對」、「如果妳一個人養得起小孩就可以離了~配方奶跟母奶長大了其實根本差不多」、「先不管餵奶的事,不管怎樣都沒有人有資格打妳」、「沒辦法想像之後婆婆會拿什麼偏方顧妳小孩,他們母子問題很大欸」、「要是我就帶著孩子回娘家提離婚」、「好可怕,以後孩子的教育惡婆婆一定也會插手」、「去驗傷,該提告就提告,沒人可以打妳巴掌!家暴零容忍,寧願帶著孩子離婚也不要讓自己受委屈」。事後原PO再發文,表示自己經過這件事後絕食抗議,家人已經妥協讓寶寶喝配方奶,老公也有安撫她,婆婆也向她道歉,但原PO不想理會他們。她說父母很早就過世了,所以自己沒有娘家,本身沒有工作,存款也很少,但絕對會努力把孩子養大。新手媽媽親奶/配方奶的5點建議面對婆婆和家人的壓力,讓新手媽媽自由選擇餵奶或配方奶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五個建議:1.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協助:如果新媽媽因為母乳不足或其他健康問題而無法餵奶,可以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這些專業人員可以提供有關營養和餵養方面的知識,並協助新媽媽做出最佳決定。2.與伴侶溝通:伴侶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並協助新媽媽和婆婆進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新媽媽應該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且不要因為他人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權利。3.考慮各種餵養方法的優缺點:餵奶和配方奶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新媽媽可以嘗試了解這些優缺點,並選擇適合自己和寶寶的餵養方法。4.求助專業機構:如果新媽媽感到無助或需要進一步的支持,可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協助,例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兒童保護機構或心理諮詢機構。5.保持冷靜和理智:面對婆婆和家人的壓力,新媽媽應該盡可能地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的決策。同時,也要記得自己有權做出自己的決定,並為自己和寶寶的健康和福祉負責。延伸閱讀:.職場女性餵母乳好糾結! 醫助破除「4大迷思」家人支持不可少.孩子是婚姻殺手還是感情加溫器?日研究孩子2歲時,對先生的愛只剩三成!.「生過孩子、餵母奶就不易得乳癌?」她哺乳發現硬塊...以為漲奶卻是乳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8 焦點.元氣新聞
投書/再生醫療立法 應以實證醫學與病人保護為基礎
數百位醫藥生科與法律學者、專業學會及病權團體罕見地共同連署反對再生醫療法第九條第一項第二、三款規定(參考「再生醫療要立法、病人權益要保障」連署書),明顯表現出專家的憂心與疑慮。其實再生醫療立法為產業與病患所共同期待的發展,只要在法律規範完整且兼顧病人權利之前提下,各界也多樂觀其成。但政院版再生醫療法草案第九條第一項第二、三款規範內容卻可能無法符合法律明確性要求,因其過度且空泛地放寬療效與安全性的管制,將可能造成病人權利嚴重受損。衛福部長除於四月二十一日提出衛福部版本,刪除第九條第二、三款內容,日前受訪亦說明「如果原來條文寫的不夠精確,各界產生誤解部分,文字上面並非不能夠再做修正」;而連署專家也多支持衛福部修正第二、三款的立場,並針對如何補救政院版過度開放的漏洞提出建議。首先,第二款規定大幅放寬再生醫療只要具「初步(而非確定)療效」便可「廣泛」使用在「一般」病人身上,對於花費高額費用(動輒百千萬)卻只能使用具「初步(不確定)療效」的病人,保障顯然不足,甚至是對病人健康權的侵害,亦違反聯合國規定健康權保障應符合「衛生服務必須在科學和醫學上是適當和高品質、且經科學證實」的基本要求。至於第三款允許提供「不含基因改造或轉殖之人類細胞及其衍生物之細胞治療」,甚至連基本「證實安全性及初步療效」之條件都省略未提,更為空泛的條文不僅違背科學邏輯,亦直接忽視攸關病人健康之品質安全與療效確保。而在具體操作上,初步療效之認定應否具有統計意義的臨床實證、是否已具備足夠人體安全性數據,以及細胞用法、細胞數量及適應症等問題,目前草案均無明確規範,條文與立法理由均未提供基本判斷準則,將可能導致業者僅以小概率的特殊醫療報告來擴大解讀初步療效,使民眾陷於被誤導相信療效的風險。其次,有論者主張初期癌症或罕病患者可能不符合第一款「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疾病」定義,而無法提早接受再生醫療;但此論點卻忽略,例外允許「初步(不確定)療效」再生醫療提供初期癌症或罕病患者使用之前提要件,仍應如第一款讓其優先接受國內已有、且具確定療效之醫療技術、藥品或醫療器材,依照國際醫學治療準則做治療,而非執意開放療效不確定之再生醫療,否則不啻變相鼓勵病人放棄已具實證之治療方式、以自費當「療效不確定與風險不明」的再生醫療的白老鼠,甚至干擾正規治療方案而延誤病人治療。而且,即使真的要回應此問題,也應該徵詢專家學者評估是否修正第一款並將初期癌症或罕病患者有條件納入,而不應該以癌症或罕病族群為藉口,混淆夾帶第二款「全面性」地開放療效不確定之再生醫療,用於一般根本並非癌症或罕病的病人。第三,「初步療效」再生醫療之風險管制架構充滿矛盾。若將再生醫療法草案第九條第一項第二款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第九條放在一起對照比較,可發現「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製劑」要能夠許可使用,需要滿足以下要件:①診治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之疾病②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經審查風險效益③核予有效期間不超過五年之許可,期滿不得展延。但同樣「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技術」,就算有勉強類似條件②之要求(但也只是在立法理由中說明須經人體試驗累積相當數據,法條中卻沒有明文,更遑論是否應達到類似二期臨床試驗之嚴謹程度),卻對條件①、③完全沒有規範。對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製劑」之嚴格要求,衛福部主張是「適當風險管制」之必要限制,但同樣的風險管制要求卻又不適用在同樣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技術」,如此不僅管制政策上充滿矛盾,一緊一鬆的管制模式實難稱對於病人權利保障已達完善。進一步而言,病人要如何區分用在自己身上是技術用細胞還是製劑用細胞?如何瞭解兩者同樣都是主管機關許可卻可能有療效與風險不確定性上的極大差異?第四,若在管制上係參照美國規範將再生醫療分為技術與製劑雙軌管理,則低風險再生技術應滿足四項基本要件:①最小操作②同源使用③不合併其他物質使用④沒有系統性影響但我國再生醫療法對此卻完全沒有規範,只是在第二款空泛地規定只要有「初步療效」即可開放,管制上實有過度放寬的立法缺漏。最後,雖有論者認為病人試用權(right to try)應有保障,但這其實與第二款內容完全無關。以美國為例,雖然允許符合條件病人使用尚未取得許可證之研究藥物,但仍有嚴格限制,以避免病人因病急亂求秘方反而造成傷害:符合試用權條件的病人必須被診斷患有威脅生命疾病或狀況,且既有已核准治療方案對之無效,且其無法參與合格研究藥物的臨床試驗。然而以上這類情境,在我國已可被第一款所涵括而能適當保障病人試用權。第二款對一般病人(非重症病人)毫無設限地開放不具確定療效的再生醫療,不僅與病人試用權立法精神相違背,更有意圖假借第一款重症病人之需要夾帶第二款過關之嫌。綜上,政院版再生醫療法草案第九條第一項第二、三款之空泛規範,顯然無法滿足對民眾生命健康保障之基本要求,但目前對第二、三款之重要政策辯護,卻是以產業利益(刪除第二、三款將導致部分生技公司倒閉)凌駕病人健康安全之上,或是將提出建議者直接污名化為反對再生醫療立法;其實多數專家都支持再生醫療立法,只是因這部法案攸關病人權益與產業發展,因此希望能廣泛凝聚各界建議與批評,讓法案更臻成熟完美。而在我們面前已經有美國、歐盟、日本的規範作為參考,實在沒有理由接受過度放寬的政院版本。更多的討論與必要修正,應該只是連署的數百位學者專家及專業團體,大家希望政府能兌現其保障民眾健康承諾的一個卑微請求。●「再生醫療要立法、病人權益要保障」連署書
-
2023-05-07 醫聲.醫聲要聞
擺脫死亡的印象 譚艾珍及歐陽靖母女認為這件事最重要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推出全台首套談論「善終三法」的生命教育繪本,6日上午於舉辦感恩茶會。繪本推薦人的國民奶奶譚艾珍、基隆長樂國小老師沈雅琪出席茶會,譚艾珍認為,大人們在導讀之前會先做些功課、查資料,「繪本首先教育的反而是家長」;沈雅琪也說,生命教育不談不代表沒事,繪本是本橋樑書, 孩子循序漸進地認識生命議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劉越萍化身說故事老師,有獎徵答抓住孩子注意力「善終三法」繪本為《小紅機器人》、《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樹懶爺爺的心願》分別討論《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這次活動由衛福部醫事司長、器捐登錄中心執行長劉越萍導讀《小紅機器人》,她特別找來7歲的外甥擔任小幫手,向10幾位年齡介於3歲到12歲的孩子說故事,利用有獎徵答方式,讓孩子們在遊戲和講故事過程中,將器官捐贈、生命教育觀念悄悄地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劉越萍說,過去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繪本都是公益贈送,但這次系列套書是要拿來販售,希望透過商業模式,讓有興趣的民眾前來購買,進而達到推廣宣傳器捐、病主法、安寧緩和醫療目的,「有買就會有人繼續畫、繼續寫,比送的還來得有意義。」譚艾珍祖孫三代站台,不同年紀、語言談死亡遠從台南北上的譚艾珍和女兒歐陽靖、2歲的孫子「新醬」出席活動。對於生命教育繪本的誕生,譚艾珍說,其實繪本首先替家長上了一堂課,因為書中有許多細節是小朋友看了會好奇詢問為什麼,若家長還沒有認識相關議題,可能會回答不出來,所以事前查找資料,間接促成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譚艾珍也回憶起小時候外婆過世,她一直以為只是睡著,直到大人們將棺材覆土下葬,才掉著淚不捨地大哭,而19歲父親過世時,她獨自一人在太平間,當下心情並不覺得恐懼而是疑惑,不理解人的身體在死後幾小時會變得塌陷僵硬,原本能夠抱起來得父親,死後卻得由兩位壯漢搬動。親身的經驗使譚艾珍認知到死亡的議題是需要依照不同年紀、不同語言來講述。身兼作家及演員的歐陽靖看這滿場跑的兒子笑說,「新醬」對這三本繪本充滿好奇,對這繪本中的主角們指指點點,她自己也翻閱了《小紅機器人》,認為非常適合大人們閱讀,尤其家長們對小朋友少有契機討論生老病死,議題對年紀太小的孩子也沒有感覺,不妨以繪本作開端,以可愛角色帶入核心,更保留了孩子對於生命的幻想。歐陽靖說,就像每個人都有生日,那死亡為什麼要負面呢?大人們不要讓孩子認為生命的離去是不好的事,這是正常、正面,小朋友們也不會對於死亡感到恐懼或害怕。不談不代表沒事!生命教育紮根,反思人生意義沈雅琪有感而發,幾天前去了醫院看診,在等候時思考了對於死亡、生病的想法,「會捨不得親人離開,但該如何讓他好好離開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也回頭思考若自己生命即將消逝或生病末期時,該做些什麼?這使得她萌生簽署器捐、預立醫囑的想法。作為國小五六年級導師的沈雅琪,她觀察到現在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閱讀習慣偏重圖畫勝於文字,童趣可愛插畫的「善終三法」生命教育繪本正好能吸引孩子注意,他們翻到後面也有淺顯易懂的字詞去更深入解說「善終三法」,適合當作生命教育的橋樑書,「生命教育和性別教育一樣,不談不代表沒事。」
-
2023-05-06 醫聲.醫聲要聞
「善終三法」全台首套生命教育繪本出爐 觀念向下紮根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器官捐贈意願2017年有4萬3626件、2018年4萬0808件、2019年4萬3510件,但2020年變為3萬2496件、2021年2萬2793件、2022年1萬7145件。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器官捐贈人數於新冠疫情前後有落差,因疫情期間政策規定醫院分艙分流,禁止醫護人員進入其他家醫院,除非只有緊急狀況才會例外,因此案件數才會下滑,然而隨著疫情解封,今年度器捐登錄人數已有回流。每年約有1萬多人等待器捐,最多為腎臟、眼角膜、肝臟、心臟、胰臟、肺臟、小腸等。劉越萍指出,等待腎臟移植患者,可以用洗腎處理,因此等待洗腎患者人數最多;而心臟捐贈需要有來源包括意外等,而新冠疫情期間減少移動,意外事故相對少,不過疫情也提醒我們,如果不提前面臨善終,當生命快到盡頭時可能留下遺憾,希望持續推廣器官捐贈移植、病人自主法,有機會多救一個是一個,讓生命活得更有價值。歷經3年新冠疫情,深刻體會到生命無常、家人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而疫後新生活展開,更應將生命教育應融入生活,如同空氣般無感卻重要的存在,也是開啟談「愛」、談「生死」的重要契機。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推出全台首套談論「善終三法」的生命教育繪本,鼓勵親子共讀,深耕生命教育觀念。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表示,生離死別是日常,從小形塑正確觀念就顯得重要,此次推出《小紅機器人》、《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樹懶爺爺的心願》等3本親子繪本,用可愛的動物角色作為討論媒介,透過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將《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概念慢慢地放到了大小朋友心中,希望將生命教育的觀念往下扎根。《小紅機器人》以器官捐贈為主題,主角兔寶寶心愛的小紅機器人機芯不能動了,而貓妹妹願意捐出手上壞掉無法修理的機器人零件,延續了玩具的功能,進而帶出器捐核心的價值「分享」。《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是討論安寧緩和醫療,在導讀時,小朋友或許好奇豬二哥生了嚴重的病是什麼病?這時就能和他們淺談癌症及醫療的治療層面,而最重要是開放式結局,停在了豬二哥與好友們愉快及溫馨地舉辦完派對後的告白,讓死亡不再是恐懼的陰影。而《樹懶爺爺的心願》則是提到病人自主權利,藉由在森林中備受大家敬重的樹懶爺爺,他在醫院見到自己的好友牛伯伯在治療過程中,家人間對治療選擇時的拉鋸,而決定開啟一趟自己做主的醫療決定過程。同時也提醒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事。繪本作者王元容分享自身經歷,父親癌症末期時醫師曾建議家屬讓父親如同睡覺般離開,但身為子女的她不願放手,仍想試試最後的機會,「但是個錯誤決定」,決定執行化療後2天,父親就陷入昏迷再也沒醒來,「這件事讓我走不出去,我沒有好好跟父親道別,他似乎還有些心願想跟我說,但我不知道」。在完成這本繪本後,自己也獲得療癒,希望每個人能尊重他人生命及意願,最後做好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繪本繪者黃淑華表示,議題需要靠社區所有人一起來推廣,繪本中故事透過主角個人,一路延伸到社區,讓小朋友閱讀時,自己慢慢了解故事內容,並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分享,在同儕間推廣器捐移植、安寧緩和及病主法議題。教養KOL「神老師」沈雅琪表示,預立遺囑、安寧病房等名詞,對小孩來說太陌生,如果寫成教科書沒有人想看,做成橋樑書透過圖文故事,讓孩子好閱讀,也體會生老病死,如果孩子對於善終三法有興趣,繪本最後也有整理法令、相關QA,都能從中找到答案。這三本親子教育繪本不只適合學齡期孩子閱讀,更適合全家人一起共讀分享,有國民奶奶之稱的譚艾珍女士在讀了繪本後,深有所感地說:「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長度,但能自己決定生命的厚度。」期待藉由系列專書,讓大人及小孩能瞭解生命自主的意義,進而尊重自己與其他人的決定;除此之外,也希望社會大眾及企業能共襄盛舉,讓生命教育系列繪本能接觸到更多民眾,為國內善終生命教育的啟發共同努力。
-
2023-05-06 養生.聰明飲食
泡麵、冰淇淋相繼驗出「環氧乙烷」!專家告訴你品管制度一次看
最近的環氧乙烷事件佔據了新聞各大版面,讓大家聽到「環氧乙烷」都人心惶惶。它是一種化工原料,也可以用作醫療用具的消毒,在某些國家會拿來幫農作物滅菌消毒。但我國對環氧乙烷的規範是「不得作為農藥使用,也不得在食品中檢出」,所以當進口食品檢測到環氧乙烷殘留時,就必須退回或銷毀,作為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的情況下就會破壞腎臟功能與增加致癌風險。透過這次事件,可以知道食安對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建立一套完善的品管制度也就顯得無比重要。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來和大家一起認識我國的「食安三級品管制度」!食品三級品管的由來有鑑於以往食安事件頻傳,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簡稱食安法)在2014年進行修法,確立食品安全三級品管制度,並依據食安法第七條、第八條及第四十一條,強制食品業者實施三級品管,分別是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機構驗證、政府稽查評鑑三個等級來加強食安的把關。下面一段的內容會帶大家來了解三級品管的內容及細節,看看食品業者與政府是如何為大家每日的飲食安全做把關!食品三級品管的內容如上一段所述,食品三級品管由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機構驗證、政府稽查評鑑三個環節組成的金字塔,具體細節如下:‧ 一級品管:業者自主管理大家如果常去餐廳或是手搖杯店購物的話,可以多注意牆上或是櫃台是否有張貼如冰塊生菌數、炸油品質檢驗等檢測報告。常聽到的其他檢驗項目如食品重金屬、農藥、微生物檢驗等,都是屬於一級品管的範疇。一級品管中的內容包含執行產品強制檢驗,如原料、半成品與成品的定期檢驗;並規定業者自行制定食安監測計畫,依照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來做產品品質的自主管理;同時也會要求食品業者設立實驗室來時刻檢查自家產品的品質。‧ 二級品管:第三方機構驗證「本食品工廠通過HACCP、GHP驗證合格!」,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描述。依據政府公告規定,當特定類別食品業者經營達到一定規模後,政府會強制要求業者取得二級品管驗證,也就是受到由衛福部認證的第三方驗證機構到廠實地查核,查驗工廠對於人員、廠區、食品製程、品保制度的管理是否符合規定,以維護國人飲食衛生安全。‧ 三級品管:政府稽查抽驗最近備受關注的環氧乙烷殘留事件,以及莓果中驗出A型肝炎病毒事件,就是由衛生機關抽驗產品時所發現的。根據食安法第41條規定,政府有權對食品業者的原料、產品、廠區、用具、添加物等進行查核與抽驗,且業者不得規避或拒絕。所以像這樣由政府單位對業者來稽查抽驗的制度,便屬於第三級品管。【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共同監督,「食」在「安」心想要全方位提升食品安全的環境與品質,可不能只靠政府與業者!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同樣有責任一起維護我們的飲食安全,具體的方式可以透過以下三點來完成:1.仔細檢查食品標示與標章守護食安的第一步就從了解食品標示開始做起!包裝食品標示上都應依食安法載明品名、內容物、有效日期、原產地、廠商名稱及通過驗證的標章等重要資訊,養成購買前先檢查的好習慣除了可以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外,也可以透過標示的資料來追溯自己所買的食品是從何而來。2.主動查看商家出示的檢驗報告與品管表單在餐廳、飲料店用餐或購買商品時,可以查看業者是否有出示檢驗報告或品質管理表單,由此檢查業者是否有執行一級品管,落實自主管理的原則,也可以由報告中知道業主對產品做了哪些檢驗與管理,保障自己在飲食衛生安全上知的權利。3.善加利用食安專線近年來政府因應食安議題討論度水漲船高,開辦了「1919食安專線」,象徵政府機關與民眾攜手同心守護食安的決心,只要民眾有食品相關的問題,如黑心食品檢舉、食品諮詢、消費問題、生鮮農產諮詢等,都可以透過撥打1919食安專線來由政府專員為你服務。拜現代科技進步所賜,食品工業的發展也越趨發達,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食品供我們選擇,透過食品營養知識文章提升消費者的食安意識,正確選擇安全有保障的商品,也是【PrimePlus健康設計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在看完今天的文章之後,相信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食安小達人,一起來為我們的「食」事貢獻一份心力吧!本文為《健康知識Plus專欄》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3 醫聲.醫聲要聞
🎧|器捐病主中心20週年紀念專書:走在回家的路 學會好好告別
「我們有很長的時間面對家屬突然遭遇親人死亡的撕心裂肺,時常深感疾病的無情及生命的無常,也了解讓家人與親人『好好道別』的重要性。」衛福部醫事司司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劉越萍,是一名小兒專科及急重症醫師,在臨床上常面對生離死別,仍感覺至今大家還未學會如何和親友說再見。🎧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讓逝者安息、在世者無牽絆,人生必須學習的課題。劉越萍擔任醫師時,醫治過一名患退化性罕見疾病病童,他罹患的疾病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0歲。在醫護團隊及家人的照顧下,孩子一直到17、18歲仍在門診追蹤治療。但隨著病程加長,病人在醫院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醫護人員多次與父母討論「考慮孩子未來的醫療選擇」,是否讓孩子臨終時不要面對反覆插管的痛苦,但家長捨不得放下,「醫師,請原諒我們的自私」。這個病患讓劉越萍印象非常深刻,她指出,「在華人社會的觀念及家人感情羈絆下,如何讓逝者安息、在世者無牽絆,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去年器捐病主中心成立20週年,出版《穿越生命之河 遇見未來的自己》紀念專書,記載了台灣善終三部曲—器官捐贈、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從立法的初起緣由到隨著社會時代的演變,外界對「生命」的重新定義,「如何善終」成為人生最後階段最重視的事情,紀念書是從不同面向來探究「生」與「死」的議題。台灣善終三部曲:器捐、安寧療護到病人自主,是亞洲先驅。劉越萍指出,民國76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從助人出發,讓民眾可以決定死亡後留下可用的器官給需要的人;89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從單純的助人,到幫助自己選擇生命末期安適的醫療處置;而108年《病人自主權利法》,讓自己和家人充分溝通後,作出在生命末期以外,若遇到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度重度失智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重症疾病,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的權利,並在意識昏迷、無法清楚表達時,自身意願都能依法獲得保障。這三部法律簡稱善終三法,當初立法都是率亞洲先驅;是以「生命自主」的核心價值為主,讓每個人拿回生命的主控權,並在與家人取得高度共識的時候,完整規畫自己臨終醫療方式,且建構一個可以自由、正面討論生死與臨終安排的社會氛圍。用真實故事,開啟民眾正面討論「善終」、了解自身權益。劉越萍強調,《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都是在臨床上遇到的真實故事,也採訪了改變生命意義的十個重要推手或團隊的故事。透過他們的分享,讓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包括擔任過中心執行長、董事長的衛福部長薛瑞元;完成亞洲第一例長期存活的肝移植個案、並影響台灣腦死判定及器官捐贈移植相關立法的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帶動安寧療護風氣的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及推動病主法的前立委楊玉欣等。而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照護及病人自主,還有31道題目讓民眾更加了解自身權益,並設計QR-CODE,隨掃隨知。「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劉越萍指出,透過這些精彩的人事物及實用資訊,開啟民眾正面討論「善終」,建構能夠自然地談論臨終規畫、生命自主的環境。
-
2023-04-19 養生.家庭婚姻
38歲單身女被媽催生,當心老了沒人養!女兒一句話讓眾人住嘴 6點打臉非結婚生子才幸福
【本文重點】相較於傳統的保守觀念,現代人觀念已不同於以往,晚婚或是不婚的比例增加。多數單身女性認為,就算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不必藉由婚姻來換取生涯保障,透過自身努力便能維持財務穩定,也因沒有婚姻跟孩子的束縛,更能享受自由自在的單身生活。一位38歲單身女兒被媽媽催婚催生的情況,引發了許多網友對於婚姻與單身的看法。--by ChatGPT女人一定要結婚生子,老了才不會沒人養嗎?不管時代怎麼演變,仍有不少觀念傳統的人認為,女人要結婚生子人生才完整!你是否在生活中時常聽長輩「關心」晚輩,「年紀不小了,趕快找個合適的人嫁了吧!」、「XXX的兒子不錯,要不要幫你介紹?」、「都幾歲了,眼光不要太高,這麼挑小心沒人要」、「女人還是要結婚生子比較好」、「再不結婚生子,老了沒人幫你善終」。這些看似關心的情緒勒索話語,在無意間提醒著你『要結婚生子人生才性福美滿』;甚至有人會用「剩女」來稱呼年過30歲仍未婚的單身女性。相較於傳統的保守觀念,現代人對婚姻的觀念不同於以往,晚婚或是不婚的比例增加。多數單身女性認為,就算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不必藉由婚姻來換取生涯保障,透過自身努力便能維持財務穩定,也因沒有婚姻跟孩子的束縛,更能享受自由自在的單身生活。38歲單身女兒被媽媽催婚催生一位38歲單身女兒頻頻被媽媽催婚,要她早點結婚生子,不然老了沒人養。女兒卻回說:「自己單身可以活得很好,老了靠自己很好啊,為什麼一定要靠別人養?大不了存錢去高級養老院。」對此,她也在網路上不解的詢問,「女人一定要結婚生子嗎?」貼文一出,引起大批網友的回應,闡述對結婚生子的看法。支持?反對?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有網友表示過的快樂就好,不一定要結婚生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活的快樂精彩,有沒有結婚生子,也沒那麼重要了」、「我娘也是說要結婚,但也不一定婚姻這條路適合每個人,人活著就是要幸福!結婚是幸福,離婚也是幸福,一個人也是幸福!通往幸福的道路每人皆不同,所以只有自己能決定如何讓自己幸福。」、「有兒有女,老了未必會奉養?不如自己活得開心快樂就好,何必牽絆那麼多的問題呢?」、「來到人世間太辛苦了,不管結不結婚都辛苦,我如果晚出生,現代人,我也不結婚」、「為何要结婚折磨自己?」、「能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單身也可以過得很精彩」、「人生是自己在過的,看個人意願!」、「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婚姻生活真的不是想像中美好,如果可以重來一定不會選擇婚姻」、「想清楚了就行,知道自己往後的生活安排要如何應對,對自己負責」、「世事難料,活的自在最重要」。有觀念傳統的網友認為,女人一定要傳宗接代,老了才有人能照顧。「自己的人生如果有辦法自己負責有沒有結婚生子那無所謂,只不過有沒有傳宗接代的責任那就另當別論了,要不然人類會絕種」、「年輕想法很多到老時就不一樣,不婚,不生,到老才知嚴重」、「不孝有三。無後有大。一定要有後代才對。」、「不管男女不結婚不生不育日後將一無所有,百年之後被狗啃嗎?」、「不結婚或沒伴侶,看似輕鬆自在又愉快,最好你(妳)一生都平安無事!當有一天遭遇意外或生重病,身邊沒有半個親人,你有再多的錢,有屁用……?」、「不生小孩...萬一您老了失智了怎麼辦?病危了沒人簽名怎麼辦?」、「優生學論,如果是才貌很優的人找一個很帥的人生個孩子,自己生活品質好就生一個吧,不管男女都好」。也有網友表示,時代不同了,靠別人不如靠自己,要有錢就能養老。「女兒的觀念很好,只要經濟能力好,就不怕老」、「萬一生了小孩是敗家仔 恐怕連去養老院的錢都有問題」、「也沒有說一定要結婚但你現在開始要存足養老金了」、「一個人也很好啊,但要有錢,不然結婚後還要跟一些衍生出來不相干的產物往來,超級煩又累」、「不一定要結婚,但是一定要有錢跟保險健全。」、「過好每一天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結婚真的好嗎?生子真的會養老?人算永遠不如天算,時代已不同了!」、「年代不一樣了,小孩絕對不會養你」。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女人不一定要結婚生子才幸福女人一定要結婚生子嗎?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已經擁有更多的權利和選擇權,包括是否結婚和生育。我們應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而非將一種生活方式強加於他人。1.幸福並非只有一條路: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同,婚姻和生育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必須追求的幸福之路。有些人可能會找到他們的幸福通過其他方式。2.女性應該擁有自己的選擇權: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路線,包括是否結婚生子。女性應該被允許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受到社會上的壓力。3.婚姻和生育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實現的事情:有些女性可能因為健康、財務或其他因素而無法結婚生子。這種壓力只會讓這些女性感到更加不安。4.單身不意味著孤獨:單身不一定意味著一個人總是孤獨的。人們可以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和生活圈子,以及從事各種興趣和活動。5.生育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每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況都不同,生育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導致不良影響。這種壓力只會讓這些女性感到更加不安。6.關於「剩女」的詞語:使用「剩女」這樣的詞語,會讓女性感到被貶低和不尊重。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不論他們是否選擇結婚和生育。總之,女性應有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利,不該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刻板印象影響。讓女性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路徑,無論是追求事業、家庭,還是兩者兼顧。我們需要擁抱多元性和包容性,讓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幸福和滿足。延伸閱讀:.柯佳嬿遭爆「堅持不孕」,首露面高EQ提回應!5方法教你拒絕別人的關心.女人結婚才有依靠?媽反駁爸「嫁你倒楣下半輩子」曝血淚史!婚前思考6問題.35歲婦女不孕、流產風險高! 醫指黃金生育期「25至35歲最佳」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9 醫聲.醫聲要聞
健保署長石崇良改任事務官 薛瑞元:他還年輕
總統府17日公告,健保署長石崇良因「另有任用」應予免職,引起社會譁然。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說明原委,主要考量石崇良還年輕,離退休年齡還很長,且大家知道政務官就是隨時「來來去去」,對石崇良的生涯規劃不太妥當,還有很多年可以為國家做事,而石崇良接任署長後,也表達意願希望以事務官任用,因此,尊重石的個人意願,就改為事務官任用。薛瑞元指出,健保署長為雙軌職位,也就是可用政務官或事務官任用,前署長李伯璋因年齡逾65歲,超過公務人員退休年齡,無法以事務官任用,改以政務官,石崇良接任時,為讓銜接速度更快,並省去改任事務官的程序,而先以政務官任命並報行政院、總統府核准。薛瑞元說,當石崇良改為事務官任用時,總統府必須先將石的政務官身份免職,同時由行政院改任事務官,而這件事於昨天同時生效,以保障石崇良的權利。
-
2023-04-14 醫療.牙科
植牙還是裝假牙好?植牙價格多少,能維持多久?一次看懂「植牙、假牙、牙橋」優缺點
缺牙不補問題多,除了外表不美觀,失去了咀嚼功能,還會影響口腔甚至全身的健康。因此缺牙建議及早處理,一般有傳統牙橋、活動式假牙和植牙3種方法可以選擇。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4.1顆牙,其中65歲以上平均缺了13.4顆牙,而80歲以上有80.4%口內剩不到20顆牙齒。缺牙不補問題多,除了外表不美觀,失去了咀嚼功能,還會影響口腔甚至全身的健康。因此缺牙建議及早處理,有傳統牙橋、活動式假牙和植牙3種方法,到底該做哪種?植牙、假牙、牙橋差在哪?植牙優點:原理是透過人工植體置入顎骨,取代原有牙根,待與人體骨細胞整合後再鎖入牙冠,不必損害健康牙齒。使用壽命可達10年以上。缺點:因流程繁複,整體療程相較以牙橋膺復來的長,且花費高(平均單顆7~10萬元)。患者若有以下身體狀況,如牙周病、孕婦、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者就不建議施作。活動式假牙優點:無須手術且費用低(依據材質不同,千元到萬元都有)。缺點:使用壽命短,容易卡食物殘渣,需取下清潔,且長期使用牙床容易發炎萎縮。牙橋優點:作法是透過磨小缺牙處兩側牙齒,作為承重及支撐橋柱,再蓋上橫跨缺牙空洞的相連式假牙,這就是大家說的「缺一顆,補三顆」。但無須手術治療,療程短且費用較低(一組約是3~6萬)。缺點:容易造成牙齦萎縮、牙縫變大,導致堆積食物殘渣、牙菌斑,如果患者沒有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做牙橋的3顆牙齒就容易蛀掉。植牙植體、牙冠的種類終於決定要植牙了!為避免後續品質問題,在植體選擇上,民眾也需要認明施作品牌是否有衛福部合格字號,術前也要檢查包裝是否完整,以保障自身的權利。植體的部分,目前硬度佳的「純鈦植體」為主流,「鈦合金植體」為後起之秀,它硬度優且也堅固,但與人體骨頭的相容性較純鈦差。牙醫師沈瑞文在著作《「植」得一口好牙》中提到,植牙的牙冠(假牙)大致有以下類型,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一、金屬覆瓷假牙鈷鎳合金:會鏽蝕鈷鉻合金:不易鏽蝕鈀合金:不會鏽蝕貴金屬合金:不會鏽蝕、密合度高、生物相容性好黃金合金:不會鏽蝕、密合度高、生物相容性好二、超硬陶瓷假牙氧化鋯:不會鏽蝕、密合度更高、生物相容性更好、表面材質夠硬其實一般民眾較常聽見的可能是「全瓷冠」,因此沈瑞文也說「另一種選擇是全瓷,整體價格偏高。早期全瓷冠的耐用度和硬度並不理想,但使用氧化鋯全瓷冠(超硬陶瓷)後,硬度比燒瓷或壓鑄瓷大上三至六倍,表現極佳,更不容易被咬碎,是一種承受咬力較好的表面材。」什麼情況要植牙沈瑞文醫師指出,「若缺1顆牙,可以利用3顆假牙做成牙橋解決,但缺牙數較多的時候,如果要做固定假牙,一定要有牙根,但由於沒有足夠支撐的點,所以沒辦法用固定假牙。」他認為,若連牙根都缺少,就建議植牙。「實際上,缺牙不一定只能植牙,但是缺牙越多,必要性越高。」植牙的流程植牙需要將植體植入的手術,並非小問題,因此植牙前醫師會先透過3D口腔掃描、X光檢查等檢查,評估患者確認體質是否適合,若須補骨、補肉等前置處理,再加上復原所需時間,療程可能會需要至少半年左右。*植牙流程:拔牙(或開刀撐開缺牙位置的牙槽並補骨粉)、植入牙根等待傷口癒合、將牙體栓緊在牙根上。 想要植牙長久 術後照顧很重要植牙所費不貲,因此民眾或許會特別在意植牙是否能長長久久?隨著醫療進步,植牙的成功率與穩定度漸增。因此不只醫師技術,植牙術後的照顧其實也非常重要。1.術後傷口正值癒合期間,少說話、盡量細嚼慢嚥、減少臉部表情。2.不用舌頭舔傷口、吐口水,以免傷口出血。3.避免食用過於刺激或太堅硬的食物;吃東西的時候,盡量使用傷口另一側進食,避免牽動傷口。4.植牙後仍須刷牙,靠近傷口部位小心輕刷,以保持口腔清潔。5.有抽菸、嚼食檳榔者,應於術後停止兩週。【延伸閱讀】 肌力才是你的真實年齡!這個動作做不到2分鐘,你的肌肉可能比阿公還老
-
2023-04-0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屏東度假成行醫轉捩點!蘇宜輝曝養生祕訣:維持會流汗有氧運動,征服20座百岳
「人的健康與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偏鄉居民也該享有與都會相同的就醫權利。」屏東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說,他從台北到屏東偏鄉小漁村枋寮行醫,對城鄉醫療差距感受尤深,38年來深耕地方導入資源,讓醫院從3名醫師的診所蛻變為擁有40名醫師的地區醫院,更是救心、救腦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蘇宜輝養生祕訣/每天有氧運動 征服20座百岳現年69歲的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經常笑臉迎人,步履輕盈、思緒靈活清晰,健檢報告零紅字,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好手的他,至今仍保持爬山、慢跑、游泳、打桌球、高爾夫球的運動習慣。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就是飲食清淡、有氧運動、多社交人際互動。蘇宜輝38年前從台北到屏東枋寮外科診所時,同時兼顧內科門診和急診,隔年設醫院接任院長後,因草創時期人力吃緊,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大考驗,還好他有運動習慣,默默助他挺過那段艱困歲月。「年輕時熬夜加班體力尚能應付,進入中壯年 精神和體力都下滑,保養格外重要。」蘇宜輝力行少油少鹽的飲食原則,吃時令新鮮蔬果,家族聚會也會破例吃蛋糕、油炸和加工食品,三五好友相聚時偶爾會喝點小酒,以不過量為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愉悅好心情。「健康就是財富,飲食清淡外,有氧運動不可少。」蘇宜輝在北醫曾是足球校隊隊長,也是羽球、桌球和游泳健將,維持運動習慣至今,踢足球留下左膝傷,不適合激烈運動,改成游泳、慢跑、爬山和高爾夫運動,更征服20座百岳。蘇宜輝說,運動流汗後不僅通體舒暢,還會讓思慮更清晰,一般人到了中壯年,可以緩和的步行當運動,他則維持會流汗的有氧運動,習慣成自然,一天不運動、流點汗,感覺渾身不對勁。蘇宜輝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每周帶家人參加教會團契活動,他說,信仰讓人心靈有了寄託且篤定,團契可活絡人際關係,建立社交互動網路,安定身心靈。屏東度假 成人生轉捩點蘇宜輝16歲時自緬甸來台就讀建中,有感於緬甸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決定行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永和中興醫院服務。未料,38年前偕妻到屏東的度假行,竟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順道拜訪在枋寮鄉開外科診所的學長,一句「這裡急缺醫師人手」,正是他濟助弱勢的行醫初衷,便決定放棄台北的優渥生活,投入偏鄉診所的急門診工作。「現實是殘酷的,過程是艱辛的。」蘇宜輝表示,枋寮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當時診所3名醫師要全天候輪值急診,常要處置半夜急診的病患,身心疲累,但面對一雙雙無助的眼神及深夜登門求醫的患者,他們仍堅持到底,也一步步導入資源,克服資金短絀困境,歷經2次擴建,病床數增至228床,引進64切CT、1.5T MRI、血管攝影等醫療儀器,逐步提升在地醫療服務能量和品質。偏鄉行醫 號召同好加入「懷抱偏鄉行醫濟世的夢想,是由枋寮外科診所開始。」蘇宜輝在「任重道遠」行醫使命下,感動並號召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照護團隊加入,從初期內外科,到增設骨科、婦產科等,同時和醫學中心合作,與高雄長庚簽定醫療合作盟約成立外傷科,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計畫,也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供腦中風、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心梗腦出血 4年救回數百人枋醫是地區醫院,地理位置重要,屏南恆春半島的急重症病患後送高屏地區大醫院距離百公里,因此屏東縣衛生局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成為負責醫院,可縮短黃金搶救時間,2019年1月起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4年多來將屏南數百名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社區醫院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蘇宜輝說,枋醫補足屏南地區急重症的緊急醫療缺口,扮演恆春半島緊急救護中繼站角色,也推動山地醫療整合服務,提供門診及夜間急診服務,下階段除了投入遲緩兒早療,更將結合長照2.0,為長者安養、失智和健康照護打造更優質的環境。蘇宜輝小檔案年齡:69歲專長:小兒科現職:社團法人枋寮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台北永和中興醫院醫師、枋寮外科診所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病痛是人生必經過程,用正面樂觀的心情面對它,拋開負面情緒,是最佳良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ChatGPT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對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影響」。一位資深內科教授由多年的臨床經驗發表他對ChatGPT應用於醫療的隱憂,如果醫病雙方沒有互信的基礎,這種科技產物是否反而會更增加猜忌而破壞醫病關係。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學者(醫師、醫學院基礎醫學教授、電腦工程師)與具有護理背景的腦科學研究生共同從科技面、人性面、產業面探討ChatGPT對醫病關係的影響。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臨床醫學教授由淺入深地發表ChatGPT對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可能造成的困擾。讓我們不得不警惕,這樣發展下去,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評估(作業、報告)以及學者的研究(論文內容及其原創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ChatGPT會改變醫病關係嗎?醫療是人類最古老的服務業之一,到目前也是最難自動化的一個行業。由於醫療知識非常複雜難懂,當ChatGPT等人工智慧(AI)技術誕生後,人們自然會將它應用在醫療上,這的確也是醫療再進步的一個機會。筆者擬由三個面向來討論 ChatGPT會改變醫病關係嗎?科技面ChatGPT是目前工藝的極致,繼承了幾十年來資訊科技的精華。以前只能在電影上想像的情節,現在幾乎都實現了。它功能強大,給人有問必答無所不能的印象。但許多專業人士實際使用之後,發現它還不是一個真正有問必答的智者,更無法看穿你的心思,它目前的能力更像是「文字接龍大師」。ChatGPT已經跟人類學得很像,試著從字面中去「理解」問題,再從自己擁有的「知識」中找出相對應的答案,找出一段「機率」上最平順的回應。實際上,它並沒有自知之明(insight),意思就是無法感知自己的問題。另外,就算是人和人之間也常常出現問A答B雞同鴨講的情況,甚至會造成心結。一旦發現是誤會,往往又一笑置之。對於醫療健康的問題,何其複雜也,即使是一位有知識加同理心的醫師,回答起病人各式各樣問題,也有發生困難的時候。更何況是一位欠缺醫學知識的病人,跟一個欠缺自知之明的機器間的對話?即使機器所說的每個字都有所根據,還是會有誤解的「機率」。科技本來就不斷的追求進步,但一般大眾缺乏專業知識來了解,原來醫療AI還在進步中,錯誤難免。更甚者誤以為AI已經是什麼都會、甚至什麼都對,醫病誤解的種子就種下去了。人性面人類對一件事的理解,往往會受到心情所影響,在生病無助的時候,尤其顯得脆弱。在這個當下,任何一個人所說的,甚至是機器所說的都可以變成金科玉律。我在醫學院剛畢業沒多久,遇到一位長輩。他說他心情很不好,人家說他有憂鬱症,就快死了。初生之犢的我,看了一眼就說:你不要聽人家亂講,實際上沒這麼嚴重啦,不要自己嚇自己。結果在那當下他的病情就好了一半,一直感謝我到現在,說我救了他!一個菜鳥醫師都有這種魔力了,ChatGPT這種科技巨著,影響一位無助病人的心情更是易如反掌,即使它不是故意的。病人就是這麼脆弱,這麼容易受影響。醫師受過專業訓練,有醫師執照把關,還發過誓,有醫師宣言隨時提醒著良心,不會利用這種人性脆弱的時機佔病人的便宜。其他的人或機器可不一定有這樣的專業跟良心,放棄操控人性的大好機會。以前筆者還在當醫學生的時候,就聽說在最先進的美國,有一個行業專門守在醫院門口等著,當病人出院之時,立刻積極的關心病人:你有沒有覺得醫療疏失?有沒有受到欺負?本公司專門來幫病人控告醫師主持正義,順便賺取合理服務費。有些病人想想:反正病都生了,有機會多賺一些貼補家用也不錯,就配合辦理。以前還是手翻病歷的時代,已經可以將醫院搞得人仰馬翻,現在 ChatGPT的出現,想必讓這類公司的營運效率升級不少。AI救人還是很難,即使到目前還只能出一張嘴,也無法實體下鄉服務。但是要找碴的話,透過巨量資料庫還有演算法,簡直是小菜一碟。產業面有沒有注意到,ChatGPT這類產品,在你第一次加入會員開始使用的那一刻,就要求你打勾一個同意書。這個同意書通常很長很長,長到你沒有那個眼力與時間去仔細看完,就先勾再說馬上使用。裡面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意思是該產品對它所說的任何話,完全不負任何損害賠償責任。這些公司其實也沒那麼不負責任,這只是這個產業的特色。這些產品的開發都需要龐大的投資,動輒十億百億美金。主要的回收,來自使用者的會費或廣告收入。論單價實在不高,但憑藉者上億會員與使用量,積少成多成為一筆可觀的收入。說實在的,投資風險也不小,一個成本效益沒控制好就會「倒店」。經營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哪裡設法再降低一點點支出,哪裡再設法增加一點點收入。對於法律責任這種無法估算的恐怖支出黑洞,稱職的執行長一定會設法消除之。相對之下,我們去看病的時候,不少佛心的醫師甚至會讓病人錄音,只希望病人不要因為聽錯話而耽誤病情,絲毫不顧慮將自己暴露在法律風險中。這是「生財工具」跟「醫師」本質上的差異。醫療不可能沒風險,強大的ChatGPT越是發揮它的功能,跟病人的對話越多,風險自然跟著使用量與日遽增。根據能量不滅定律,如果運作的公司不願承擔這些風險,風險不會憑空消失,只會流向另外兩者:醫師與病人。所有AI包括 ChatGPT的思考方式跟知識來源,主要都是從醫學複製來的。它的確用了超多的資源跟預算在收集資料與訓練AI,嚴格來說本身並沒有創造醫學新知。營運的廠商在降低成本與增加營收的壓力下,一方面不願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一方面追尋任何可以增加營收的機會,更樂於接收所有人類科技發展的榮耀,所有衍生的責任與風險只好順其自然的留給醫生與病人去承擔。醫生除了原本的服務外,還要額外替廠商解釋可能的問題,承擔廠商該負的責任,運氣不好時甚至莫名增加醫療糾紛的風險。這樣子權利義務的不對等,長久下去會出問題的,應趁早處理。在完全沒管制之下,一般非醫療專業的大眾,真的有辦法駕馭這類結合AI跟醫療的高科技產品嗎?並在廠商的營運壓力下,維持單純的醫病關係嗎?在廠商願意承擔一點點責任之前,是否我們的政府,也應該對整個醫療服務的品質把關一下?目前連血壓機都禁止放在網路上販賣,為什麼一個實質的「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可以這麼無極限的在網路上使用,而不受任何規範?難道AI診斷的影響力不如血壓計嗎?是否也可以藉此教育社會大眾負責任的習慣,尤其在面對生命的時候。以下純聊天台灣一向不缺一張「嘴」(Chat),好康的行業也不缺人手。台灣缺的是對弱勢族群的照護,缺的是偏鄉的醫生,缺的是辛苦科別的同志。在這種情況下,來一個「非醫療級聊天機器人」的超級「543」,發表完全不用負責任的醫療高見,到底是來亂的還是來幫忙的?知識當然是醫學的基礎,但在複雜的醫病關中,還有更多的人間互信,對疾病的戒慎恐懼,對生命的尊敬。一位醫師的墓碑上刻著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然而 ChatGPT這類AI除了提供知識外,能治癒疾病(cure)?紓解病痛(relieve)? 還是安慰心靈(comfort)? 想了半天好像都不行!有興趣的人還可以看一下傳說中的「醫師宣言」,醫師大都不會跟你聊這個,但是會以一輩子的生命來實踐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不敢說100%,很多醫師的確是佛心的。相對之下,ChatGPT 等AI產品100% 是商業產物,絕不是吃素的。醫生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拔苦與樂,服務利他,試著以有限的資源,全方面照顧人們的身心靈。而ChatGPT是時代的科技產物,背負著許多股東鉅額的投資跟夢想,有著非獲利不可的壓力。或許有些醫生真的有懸壺濟世的心懷,然而要求ChatGPT拯救世界就於過沉重。ChatGPT的確是一個很優秀的語言模型,在重寫、抓重點都有不錯表現,未來一定會陸續出現以這技術為基底的AI助手,減少醫師的文書工作,提高醫師的看病效率。ChatGPT等AI就像孫悟空有通天的本事,它如果能夠接受唐三藏(指醫生)的指揮,期待有機會為醫病關係做出貢獻。反過來,誰能想像那一天孫悟空變成唐三藏的老闆?再好的東西,擺錯位置也會變成災難。總結不論是科技的創新,人性的弱點,還是產業投資獲利的壓力,光是這三大外力的參與,根據力學上最基本的牛頓第二定律:力會改變運動!筆者預測醫病關係將會改變。
-
2023-03-29 醫聲.醫聲要聞
自費當白老鼠? 民團指再生醫療法草案違反學理與倫理
明天立院即將審查「再生醫療法雙法草案」,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台灣女人連線、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吳榮達律師等民間團體今天以「花自己的錢做白老鼠?!行政院版再生醫療法雙法草案不符學理更違反倫理」為題發出聲明,並提出建言,內容如下: 花自己的錢做白老鼠?!行政院版再生醫療法雙法草案不符學理更違反倫理--民間團體對再生醫療雙法立法之建言今年2月16日,行政院院會通過《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本週三(3/29)立法院將進行逐條審查,極可能在本會期通關。遺憾的是,相較於原本的《特管辦法》,再生雙法草案開放程度大增、控管卻更加鬆散,恐將造成病患花大錢使用療效、安全性不明再生醫療導致醫療權益受損,長期而言對再生醫學研究與產業發展有害。對此,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等四個民間團體以及吳榮達律師提出以下建言,呼籲朝野立委審慎把關:第一、再生雙法草案開放風險大增的異體細胞使用,卻缺乏安全控管機制。異體細胞經多重操作才能使用,排斥性增高,卻因來源開放方便擴大使用,風險大增。但再生雙法草案安全控管機制反倒比限定自體細胞使用的《特管辦法》寬鬆,病患極可能使用不安全的異體細胞療法。第二、再生雙法草案漠視臨床試驗審查。臨床試驗審查是確認醫療行為安全性的重要程序,《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第9條仍規範應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審查,《再生醫療法》草案第9條確架空了長久以來人體試驗的規範,以第三款「提供不含基因改造或轉殖之人類細胞及其衍生物之細胞治療」來說,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的細胞治療,此門一開,未來根本不會有廠商或研究者會花時間與金錢一期一期完成臨床試驗,長期而言,台灣將無法發展出可長可久的再生醫療產業,而只有炒短線再生醫療技術,對病患的健康福祉短期、長期皆有害。而第一款「治療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之疾病,且國內尚無適當之藥品或醫療器材。 」相較於現行人體試驗管理辦法第3-1條寬鬆許多,同樣是施行細胞治療等再生醫療技術,為保護病患權益,仍必須符合有經過衛福部核准,且累積相當安全數據之人類細胞治療人體試驗,由醫療機構擬定附屬計畫,層層把關之後才可進行。即便如此,由於這樣的人體試驗多僅是第二期,安全性與療效不明,對病患保障仍有不週全的疑慮。但沒想到行政院版再生醫療條例草案比這樣的規定還要更加寬鬆。其次,與一般人體試驗不同的事,人體試驗有嚴格的管理,對於誰可納入試驗有規範,對試驗進行有暫停或終止以及受試者退出的條件也需於計畫書重載明,並取得IRB與衛福部的核準。但再生醫療法草案第9條過於寬鬆的規定將大大減少再生醫療技術需進行嚴謹人體試驗之必要,美其名讓重症病患有可治療的方式可選,但實則是政府怠於管理責任,讓民眾在療效、安全性不明的再生醫療技術中自生自滅。更嚴重的是,即使未經嚴謹人體試驗,仍然可向病患收費,而且所費不貲,形同病患花大錢當自費醫療的白老鼠。第三、再生醫療法草案對受試者保護不足。行政院版再生醫療法草案雖有「再生醫療人體試驗及研究」專章,然無論就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再生醫療對於受試者均與一般藥品、醫療技術、醫療器材有所不同,但行政院版草案針對再生醫療的特殊性,包含受試者的條件、長期追蹤機制以及其他施行再生醫療人體試驗應遵行的事項等皆無規定,如此將使得基於利他參與試驗的受試者恐因此面對長期健康風險,且無適當後續醫療照顧。第四、再生雙法草案鼓勵醫院與醫生不當獲利。《再生醫療法》草案第11條同意醫院可以成立營利性的再生醫療生技醫藥公司。公司營運有營利考量,將驅使醫生鼓勵病患選擇昂貴、療效不明、卻必須自費的再生醫療。第五、再生雙法草案恐鼓勵捐贈細胞營利化。再生雙法草案中,細胞提供者可獲得補助,且捐贈細胞並不限於可自主決定的成年人,還包含兒童、身心障礙等易受傷害群體。捐贈細胞為再生醫療製劑、再生技術等治療或產業運用。我國制度中,無論捐血、器官捐贈以及人工生殖生殖細胞捐贈都未同意兒童、身心障礙等弱勢群體得捐贈,為的是保障弱勢者免於被剝削,但為何產業利用的細胞捐贈可以納入兒童、身心障礙者?如此的規定是否造成為獲取捐贈細胞的補助,兒童、身心障礙者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本人決定,造成對弱勢者的剝削。此外,由於再生醫療屬於商業利用,醫院或藥商將可鼓勵父母代替胎兒同意、提供胎兒細胞投入再生醫療產業,販售營利。第六、再生雙法草案授權國家可同意人類複製。《再生醫療法》草案第19條規定,若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可製造胚胎雜交、繁衍研究用胚胎。全世界各國法規都未開放研究用胚胎得繼續繁衍,今日再生雙法草案卻為衛福部開了核准的權利之門。綜上所述,即使再生雙法的推動,補強了原本《特管辦法》缺少的罰則,但再生雙法卻比《特管辦法》規範更為寬鬆。當原先將認定為違法的行為不再違法,罰則形同虛設。因再生雙法草案開放程度大增、控管卻更加鬆散,造成病患的生命、與經濟風險皆不對等提升,需要國人更嚴肅面對,本會呼籲朝野立法委員,以民眾健康為念,對雙法更審慎把關!共同聲明團體: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台灣女人連線、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吳榮達律師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照料自己不是自私!心理師籲癌症照顧者重視身心健康
過去癌症照護主要關注治療層面,近年因癌症患者存活期延長,癌友心理健康漸受重視,然而癌症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卻鮮少被提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史莊敬指出,癌症照顧者長時間「以被照顧者為中心」生活,生理上的作息、睡眠,以及心理上的焦慮、疲倦和失落都十分常見。他呼籲社會不要忽略照顧者的健康狀態,「顧己是顧人的基礎,照料自己不是自私,是癌症照顧者的責任與權利。」「想出去走走的念頭是不是很糟糕?」、「我垮了家人怎麼辦?」史莊敬表示,癌症照顧者往往基於社會及旁人的期待,對自己生理、心理需求視而不見,壓抑心中感受。他指出,照顧者在時間安排上都以病友為主,加上必須面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身體異狀、失能帶來的威脅感,以及心裡擔心被照顧者終將死去的「預期性失落」,長久以往導致焦慮、疲倦、失落的情緒累加,睡眠、體力、專注力與食慾等也會受到影響。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傾向壓抑情緒,並認為被照顧的家人不會察覺,實則從說話的口氣、耐心降低以及動作粗魯等生活細節,仍會反映出照顧者身心承受度有限。他也指出,照顧者在家人罹癌後,被迫暫緩原有的人生規劃,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憧憬,甚至性生活減少、經濟負擔加重等,都會造成照顧者的悲傷情緒,「悲傷起於失落,而失落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承認並允許自己難過,是照顧者走出失落、壓抑情境的第一步。」史莊敬表示,放下過高道德標準帶來的束縛,聆聽自己內在的需求,為自己找到喘息空間,照顧者才能累積能量,在癌症照護的「馬拉松」中繼續前進。他指出,透過政府的長照資源,或家庭成員輪流照顧,可讓照顧者有時間補足睡眠,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史莊敬也建議,比起預想罹癌家人康復後可以一起做的事,照顧者不如思考有什麼是「當下可以的好」,也許是一起散步或上網看一場電影,練習回到當下,把握和罹癌家人共處的時光。●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撫慰你辛勞的身心靈,需要來自你的允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2 醫聲.醫聲要聞
影/人生最後一哩路怎麼決定?這本書讓你一「掃」就通
「期待走出加護病房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後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去年底出版、月初正式上架的20週年紀念專書「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紀錄肺臟受贈者、國內不孕症權威林禹宏從罹癌、移植到復健的生命故事。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說,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是病人自主的核心概念,希望民眾在走入生命末期之前,能夠進行臨終規劃,不論是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或選擇安寧緩和醫療,讓自己不受非必需的醫療行為所苦,或者捐贈器官讓生命意義延續,都能讓自己走得安穩,留在世上的親友也能安心,「更圓滿地去完成這條人生必經的道路。」跳脫官方框架 紀錄真實故事「『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絕對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劉越萍強調,書中以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緩和、病人自主權利三大主軸,第一章節就以有血有淚的個案故事為開頭,真實紀錄他們面對生命抉擇的思慮過程,以及臨床現場的獨家目擊,讓讀者能夠更有臨場感。紀念專書第二章節是全書重點,紀錄「十個改變生命意義」的故事,以及默默推動重大里程碑進展的各界人士。劉越萍表示,透過他們的分享,期待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電影『可可夜總會』裡面說,死亡不是終點,真正的終點是被遺忘,我們希望這些努力被歷史記得。」書中寫道,腦死判定和器官移植立法的濫觴,是40年前肝臟移植權威陳肇隆進行的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某日,長庚醫院加護病房中,一名僅19歲的肝昏迷病人,亟須換肝救病;同時,急診室送來一名車禍「腦死」的病人。陳肇隆當時只是一名資歷尚淺的主治醫師,他冒著被起訴坐牢的風險,取出腦死病人的肝臟,移植到肝臟衰竭病人身上,完成移植創舉,掀起各界討論腦死判定的輿論巨浪,也催生了器官移植立法。談到現今都廣為民眾接受的安寧照護,淡水馬偕醫院開先例之風,民國79年成立全台第一個安寧病房的故事,也在本書第二章詳載。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回憶,社會談論生死的風氣仍相對保守,在馬偕設立安寧病房後,安寧療護的理念才在全台開枝散葉,進而促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另外,善終三法的最後一哩路,則是前立法委員楊玉欣奔走促成《病人自主權利法》。身為罕見疾病病友的楊玉欣在書中談及,深知重病患者受盡病痛磨難的煎熬,思考著建立一條「安全防線」,不要再讓更多家庭和病人落入痛苦深淵。最終,她在立法委員任內立法完成,讓民眾可以依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預先說明若遇到重病情形,願意、不願意接受何種醫療行為。該書第三章節則以「他山之石」為題,內容比較世界各國的器官捐贈制度。劉越萍說,各國制度主要分為與國內相同的自願捐贈制,以及預設默許制兩種。她指出,制度並無孰優孰劣,除了需視當地民情及文化背景而異,也須設置完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提升捐贈比例。QA設計 解決常見疑惑另外,民眾常見的問題,本書也有專章幫大家解答,例如「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為了解決大家的疑惑,紀念專書設計QR Code讓民眾透過手機掃描即可連結相關網站,獲知更詳細的資訊。及早臨終規劃 人生圓滿謝幕「在醫學走到盡頭,沒有治癒可能的時候,如何把握僅剩的時間,做更有意義、價值的決定,需要及早準備及規劃。」劉越萍說,人終究有離開世上的一天,不論是藉由器官捐贈延續生命意義,或是透過安寧緩和醫療、預立醫療決定書讓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更加安適好走,能夠與家人、朋友好好告別,讓逝者人生圓滿謝幕,生者心裡平安,需要民眾儘早開始規劃。她強調,讓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活得更精彩,就是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的意義。
-
2023-03-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讓人生的樂章有完美的結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護、家屬、習醫者對生命末期的體驗」。一位專科護理師敘述自己的母親在生命末期的遭遇以及自己與醫療團隊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經驗。一位熱心醫學教育的安寧療護專科醫師敘述如何處理這種困難的臨床情境,同時也分享他如何幫忙習醫者在臨床實習階段參加病人的照護,成為有經驗的醫師。一位資深安寧療護專科醫師在詳讀這兩篇文章後,分享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照護心得,並說出「病人、家屬與各科醫療團隊,就像合作無間的交響樂團,讓病人的人生樂章,可以畫下完美的休止符。」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當醫療人員成為家屬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病人照護與醫學教育同步進行的經驗分享看到黃醫師與杏莉的文章,有著很複雜的感觸,一方面是我們在臨床做安寧緩和照護時,最不願意看見的場景發生了;二方面又敬佩本身是醫護人員的家屬的善解與體諒,與接手照護的安寧團隊共同協助病人移除呼吸器而能尊嚴善終;其三是黃醫師領導的安寧團隊,能夠讓醫學生與PGY醫師共同參與照護,這是重要但很不容易做到的。真的很遺憾,杏莉的母親雖然先前已經接受安寧居家照護,但是在生命徵象出現變化的時候,於急診接受了心肺復甦術與接上呼吸器等維生醫療。這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但是如果了解醫療的複雜性,以及現行醫療體系的標準作業流程,實在不忍苛責當天送病危的病人到急診的家屬,與現場施行急救的急診團隊同仁們。因為對家人來說,雖然知道病人的病情已經到了末期,但是畢竟並沒有醫療專業,所以當病人的心跳血壓呼吸變差的時候,實在無法判斷這是跟本來的末期疾病有關,或是臨時發生的急症,因此叫救護車送往急診,是合理的做法。而在急診現場的急診同仁們,看到焦急崩潰的家屬希望急診團隊進行搶救,面對心跳已經停止的病人,應該沒時間查閱健保IC卡有無註記DNR,或是翻看病歷是否為接受安寧照顧的病人,標準的流程就是開始心肺復甦術與接上維生醫療儀器。而心跳停止的原因是否與末期疾病有關,也只能等到緊急的抽血檢驗,或X光、心電圖等檢查結果出來的時候,才有辦法判定。所以記得有一位院內員工(自己也是醫療人員),來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時候,半開玩笑地談到,之前簽署DNR的時候就有想過要在胸前刺青,刺上大大的DNR,因為他充分了解即使簽署過不急救與接受安寧緩和照護的意願書,當他心跳呼吸停止、失去意識,被送到急診時,急診的團隊並不會有時間去讀健保IC卡上有無DNR註記,而萬一了解病情的家屬又不在身邊,急診的SOP一定是第一時間馬上開始急救。而現在預立醫療決定的內容又繁雜許多,他開玩笑地說,整個胸膛應該不夠刺青那麼多字。這不僅是一個黑色笑話,而是真實會發生的事。為了預防這樣的事情出現,安寧團隊的醫師、共照師、居家護理師,都會在開完家庭會議,確定安寧緩和照顧的決定後,提供主要照護的家屬,一份清楚載明病人想要接受的安寧緩和照顧內容的病歷摘要或診斷書,以便於當緊急狀況發生時,可以提供給急診的醫療同仁,作為如何施行適當醫療照護的依據。同時也會提供聯繫安寧照護團隊的緊急電話,當危急狀況出現時,可以打電話給安寧團隊的成員,提供家人最符合病人需要的醫療照護建議,如此才可盡量避免遺憾的事情發生。但這也只能預防一部分不必要的急救措施,因為有時接受安寧照護的病人,是輪流由不同的家人照顧的,有些家人是因為不夠了解,也有些家人是因為慌了手腳,或者是心中有十萬分的不捨,無法在緊急的時候給急診團隊正確的訊息。而本院的電子病歷系統,會將已經簽屬DNR的病人的病歷畫面,以顯著的方式標註此病人已選擇DNR,讓急診或是值班的同仁第一時間就可以了解。很感佩杏莉與他的家人們,事情發生後並沒有責怪急診的同仁,也沒有責怪未提供正確訊息的家人,對於一切發生的事情都能夠善解與體諒。而接手照護的安寧團隊,雖然不是由原本的安寧主治醫師負責,能夠迅速的瞭解掌握整體的狀況,安撫家屬與急診同仁合作。克服困難,以最快的速度讓病人可以脫離痛苦,也讓家人能陪伴病人善終,真是令人佩服。要知道在生死面前,家人的情緒都是緊繃到了極點,醫療團隊必須有極大的同理以及溫暖的心,才能涵容正在經驗極大悲傷的家人們。而黃醫師領導的安寧團隊能夠讓醫學生與PGY醫師共同參與照護,這是很重要而不容易做到的。醫學生與PGY醫師在一般的病人與家屬眼中,不外乎就是正在實習、技術不純熟的菜鳥。因此安寧緩和照護,這種必須在身體照護、心理支持、撫慰悲傷的家人等層面,都必須做到非常好的領域中,醫療人員的專業知識、臨床經驗、心理素質必須更成熟,醫學生與PGY醫師要能夠參與照護更屬困難。但是醫學生與PGY醫師學習專業的安寧緩和照護,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醫學院課堂教學與臨床實習的過程中,大多著重於如何治好疾病,卻缺乏對於如何協助病人善終的教學。然而醫學如果只能做到治療疾病,但是卻不知道生命末期的病人如何照顧,就像事情只做了一半,是不及格的。因此像我服務的醫院,第2年的PGY醫師,一定有一個月要到安寧病房訓練,就是要補足目前醫學教育中,只知教導醫「生」,卻沒有教生命末期照護的不足。黃醫師也分享了他如何有技巧的讓醫學生與PGY醫師,能夠融入安寧緩和團隊的照護,我想這個經驗,對於這些年輕醫師未來行醫的生涯是非常寶貴的。所以很感謝黃醫師與杏莉,分享這一個一開始令人遺憾,但最後卻能夠圓滿的真實經驗。期待透過這樣刻骨銘心的案例,讓醫療體系對於如何能夠落實安寧緩和照護,在流程上能夠更完滿,避免遺憾的事情發生。同時希望病人、家屬與社會大眾,對於生命末期照護,能有及早的省思,保障每個人善終的權利。病人、家屬與各科醫療團隊,就像合作無間的交響樂團,讓病人的人生樂章,可以畫下完美的休止符。
-
2023-03-06 醫聲.醫聲要聞
病人自主也有城鄉差距!7成預立醫療決定書在六都 專家籲諮商應免費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已實施4年,但截至今年2月,僅4萬5621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前理事長、民進黨立委邱泰源指出,這僅佔台灣1900萬成年人口的千分之2,顯示實務面臨許多阻礙。邱泰源今邀集各界召開公聽會,專家指出多項障礙,其中最大問題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費用太高,建議不要收費,或是補助每人一生一次免費,衛福部允諾會研議。費用太高外 過程繁雜、人力門檻也是阻力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程邵儀表示,根據她的國科會研究發現,預立醫療決定(AD)的至少有4個障礙。第一個障礙是一定要去醫院,民眾不容易熟悉簽署過程。第二是要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需自費2000到3500元,大多是知識經濟階級較高者才會來諮商。第三是專業人力門檻高,規定ACP一定要有醫師、護理師、心理師或社工師,只有大醫院才有辦法這樣大陣仗。第四是ACP要求二等親到場,很多人要上班,覺得太麻煩。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常務理事謝景祥也說,台灣現有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每年死亡約20萬人,大部分都沒有完成過ACP,最大障礙就是諮商費太高了。如果能編列5年50億的預算,力拼5年內讓半數65歲以上長者都完成ACP,可望省下更多健保費,有助支應急重症所需的新藥新科技。專家:預立醫療諮商應比照美國不要收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楊君宜表示,如果是一家人要來諮商,很可觀的費用會令人裹足不前,建議比照美國以健保給付長照機構住民的諮商費。程邵儀建議學習美國,可在發給每個病人的住院須知中介紹ACP或AD,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收費」,就像四癌篩檢,很多民眾都會願意。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和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則都建議,政府可補助每個人一生一次免費ACP機會,這可以提醒每個人都有必要思考生死問題,令外,從小學、國中、高中校園推廣善終教育,也有利於建立社會風氣。洪心平指出,很多在居家照顧、還有自主表達能力的病人,都迫切需要到宅的服務,但成本很高,視訊的成案量很有限,導致最迫切需要的ACP和AD的病人很難使用到這個服務,這是現在很可惜的。病人自主的城鄉差距 簽署比例7成都在六都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指出,AD的簽署者有超過70%都在六都,以台北市占36%居冠,比新北市高3倍、比高雄高6倍。非六都簽署的AD不到30%,因為對於大眾運輸不發達區域的居民來說,最方便的是地區醫院和診所,但目前可提供ACP醫療機構,絕大多數都是醫院。疫情已促使更多民眾使用視訊診療,視訊諮商的配套要盡快建置起來,才能縮小病人自主的城鄉差距。醫療從業人員的再教育也刻不容緩。洪心平說,她的爸爸罹患大腸癌末期,兩年前去世,家人對安寧有概念、對善終有共識,但急診醫師還是一直來問說「確定嗎?這樣會死喔!」顯示醫學院可能沒有做好善終教育,「為什麼要一直挑戰我們對於安寧的決心?」希望醫學教育進步,不要讓做了決定的病人家屬背負沈重罪過。在台大癌醫腫瘤病房工作的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表示,希望未來各專科都要有「種子醫師」來接受相關訓練,才有助於執行,目前有些醫療團隊不具備成熟的末期照護專業,無法很好的接住這些簽署過的病人,或是無法立刻依照病人意願啟動照護。羅運生也建議,應該要同意二等親以外的人參與ACP的諮商過程,因為現在看到很多病人的意願明顯與其原生家庭不同,唯一與他比較相同或比較能信任的,是小三、伴侶、司機等非二等親,但目前因為法律建議二等親加入,常導致這些人無法參與諮商,醫療人員也很難讓家屬同意讓他們加入。
-
2023-02-27 焦點.長期照護
「我殺死了我的家人!」面對求救訊號被凍結的照顧者,如何避免長照弒親的悲劇
當照顧風暴過去時,我們如何能全身而退?打造免於長照恐懼的國度兩年前,本會與願景工程基金會開始合作「照顧殺人事件」專題報導,「不能讓這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白白犧牲,我們是否能從中學習到教訓?」是最初的想法,但當事人或已不在人世、或不願喚起痛苦記憶,採訪過程困難重重,我們深刻瞭解出版本書有多不容易,因此,先向作者與出版社致上最大敬意。本書作者在有限資料下努力重建現場,在細膩筆觸下,家庭照顧深淵寫實又立體:長期睡眠不足、照護疲勞、經濟困頓、貧病交加、處處碰壁的家庭照顧者,面對失能家人衰敗的無助無力、不忍卒睹所愛之人繼續受苦的艱難……長期照顧就像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唯有死亡才能從痛苦中解脫。這些故事,令人同情,也讓人害怕─誰知道明天會不會輪到你或我?家庭照顧者也是長照服務的主體臺灣與日本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日本在二○○○年就實施長照保險,照顧資源更豐富充足,但照顧者援助法案尚在萌芽階段。而臺灣在一九九六年就有家庭照顧者倡權組織,並於二○○五年提出「家庭照顧者權利宣言」。臺灣也是亞洲第一個將家庭照顧者權益保障入法的國家,二○一五年「長期照顧服務法」明定喘息服務、心理支持等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至今全國已設置一百一十九處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並配置兩百多位社工為主的專業服務人員,協助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推動「照顧不離職」、「不必然自己照顧」、「家庭不失和」的「新三不長照」觀念與服務。但近兩年,臺灣家庭照顧者服務有倒退之嫌,無視於許多高負荷照顧者如同書中所描述,多是陷入照顧困局、對改變卻步的「非自願性案主」,政府擅改一些有助照顧者走出家門、增加社會參與的支持性服務,堅持「使用者付費」,民間組織必須持續抗爭與倡議。書中建議日本政府應仿效英國,實現法律上對照顧者權利的保護,才能讓照顧悲劇止息,這也是臺灣下一步的努力目標。延伸閱讀:年輕照顧者的悲歌!夢想因照顧重擔被打斷 年輕人做出犧牲是必要之責嗎?社會善意是預防悲劇的一線曙光照顧悲劇可以預防嗎?「勇於發聲」是第一步。本書提到日本在二○一五年開始連載的「殺人案件的『自白』」獲得巨大反響,激發更多照顧者與周邊親友站出來說出真相,也有更多關於照顧者援助的討論,包括確保夜間或緊急時有充足的應對服務、心理支持、經濟援助等,這些都是社會集體向照顧者展現的善意與支持。社會善意,其實個人也能傳達。書中有位吉田先生,面對鄰里出現照顧殺人事件,深深自責,他每週一次訪視、關懷倖存的照顧者,並促成接受採訪,他說:「我深知,木村先生內心的傷痛永遠也無法癒合。但是,我們地方組織必須守護他。不能讓他再一次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讓我想起有位兒子照顧者說,在面對吵鬧不休的失智母親,他的求生之道,是當情況嚴重時,他會坐上最後一班公車,帶母親去醫院急診室,貼心的醫護人員很了解這對母子的處境,總會努力安撫母親,讓兒子可以好好睡上兩三個小時。這是政府做不到的夜間喘息服務,卻是照顧者最後的心理支撐。臺灣平均家戶人口數至二○二一年只剩下二點六人,人口愈來愈老、家人愈來愈少,面對照顧風險事件,我們如何面對?推薦一般民眾閱讀這本書,從他人故事中借鏡,培養更多彈性與韌力,以因應千變萬化的照顧情境。推薦專業人員閱讀這本書,提高辨識高風險家庭照顧者的敏感度與處遇能力。推薦政府官員閱讀這本書,基於家庭照顧者需求,加速長照公共建設,例如目前長照2.0僅限提供居家服務與日間照顧,對重度失能者卻不提供合乎需要的住宿式機構,豈非陷不堪負荷的照顧者於險境?本書警示了日本「大照護時代」的來臨,其中男性照顧者、老老照顧者、一對多照顧者存在更高風險,也分析了照顧不離職政策的執行困難。此外,日本警方也分析照顧殺人案件在所有故意殺人案件中約占36%,這些政策分析與基礎統計建置,值得臺灣借鏡。期望我們能藉由本書,更了解照顧殺人事件的本質與始末,採取有效對策,打造臺灣成為一個「免於長照恐懼的國度」。本文節錄:《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