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醫聲.Podcast
搜尋
智慧醫療
共找到
125
筆 文章
-
-
2022-07-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院所醫務收入衰退 醫界呼籲政府給予彈性經營空間
健保署公布2020年227家醫療院所財報及醫療服務申報情形。林口長庚醫院連續5年登上全國最賺錢醫院,整體結餘金額為43.47億元,最賠錢醫院為嘉義長庚醫院虧損10.33億元,成為全國最賺錢及最賠錢的醫院均是長庚醫療體系。健保署表示,2020年為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第一年,各醫療院於醫療和非醫療收入均受影響。專家表示,綜觀近年來醫療院所於醫務收入均呈衰退趨勢,呼籲政府應適度給予醫院彈性的經營空間,吸引優秀人才朝醫療領域發展。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醫務收入是醫院本業,但綜觀醫院財報,近年來醫務收入均呈現衰退趨勢,多數是仍靠非醫務收入支撐,尤其近年推動住院醫師納「勞基法」、防疫期間防護裝備費用,以及調漲電價等都使得醫院營運成本增加,健保點值又未提升,可說是「雙頭夾擊」,迫使醫院可能壓縮醫護調薪空間、延後設備更新年限、阻礙智慧醫療的轉型及發展等。洪子仁表示,醫院如同所有機構與企業,必須取得一定利潤,以進行中長期投資,提升經營體質、研發尖端醫療、培育未來人才、獎賞績效優良的員工,這些都是在醫院經營層次的結構,必須仰賴每年的經營獲利來支應,也是政府應該留給醫院的空間。洪子仁指出,醫院作為全體國民健康的守護者,當然不應該存在暴利,也必須能夠讓底層財務困難的民眾能夠獲得基本的醫療照顧,但是,如果醫院連續多年都無法獲利,而且不是個別醫療院所的單一現象,那麼,下一個27年健保體系所能夠提供的醫療品質,肯定是要江河日下,而全體國人都將是醫院虧損的受害者,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強烈警訊。洪子仁說,要扭轉醫療院所本業長期盈餘向下趨勢,設法提升醫院收入已成為當務之急,唯有擴大醫院自主經營空間的才能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建議政府應適度給予醫院彈性經營空間,如鬆綁自付差額特材規定、健保病床比例等,擬定政策加緊投資健康等,吸引優秀人才朝醫療領域發展,而對於調升費率、保費也必須嚴肅思考。
-
2022-07-26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嚴重的腦麻讓手術和術後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令他印象深刻。救活的女孩 獲選2000年未來之星女孩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義大醫療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染疫,李伯皇被匡列,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手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2014年,李伯皇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並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服務病患,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即使受疫情影響須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面對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可能是目前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期望醫奉獎評選 領域更多樣化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李伯皇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24 焦點.元氣新聞
環境‧長照‧食安 高齡社會的幸福關鍵字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健康不再是「顧好自己」就能維護,決定權在「環境」。台灣正面臨超高齡化社與環境汙染等問題,在地深耕超過38年的台灣房屋,長期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社會趨勢,推動植樹造林、友善農場;因應超高齡化社會需求,開發「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台灣房屋秉持兼顧「環境、長照、食安」三大面向,重新打造幸福三部曲,創造幸福的全新定義。打造富齡新生活,從幸福三部曲開始。「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幸福並不只是幫助客戶買到一間屬意的房子,或買到一片有增值機會的土地,幸福應該是以更寬廣的格局,善待環境、推動食安、提供高齡者住在舒適的居住空間中,時間堆疊帶來的是各種富有,讓國人能「富齡」也是台灣房屋努力打造幸福的目標,「利他共贏」四個字更是他始終如一的信念。彭培業表示,台灣房仲產業已臻成熟,法令完備,實價登錄制度也提供消費者公開透明資訊。房仲業已不能僅停留在「訊息產業」,需回饋大眾,且ESG也不該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社會面臨各種變化,包含氣候暖化導致的環境危機、高齡化帶來的老年照顧問題,兩者交會的關鍵字即是「健康」。台灣房屋提出的幸福三部曲,分別為「植樹造林計畫」、「善待員工回饋社會」、「樂齡建築園區」。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 都市綠化面積應達整體10%,才能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彭培業表示,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初期起心動念是因「2010年國道三號崩塌事故」而起,20餘萬噸的土石崩落在高速公路上,造成三車四人不幸罹難。這起走山意外令人震撼,也讓他萌生「植樹造林」的使命。彭培業發現,依照都市計畫法,都市綠化面積應達到整體的10%,才能有效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以台北市為例,即使有計畫地規畫綠地,如大安森林公園等,整體綠化面積也只占5%。但令他驚訝的是,新加坡綠化面積竟達60%,且做到城市綠化的極致,不僅讓植物攀上垂直牆面、佔據大樓屋頂,並充分實踐了垂直綠化及摩天綠化,因而有「花園城市」美譽。● 啟動十年種樹計畫,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彭培業認為,既然新加坡有辦法做到,台灣一定也可以,企業不能只自顧解決眼前問題,也得提出跨世代的解決方案,他深信「植樹」是最可以維護生態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很難達成,就讓企業來做」。因此,台灣房屋於2015年啟動「十年種樹」計畫,於占地25公頃的苗栗大湖林場種植一萬棵樹,多年來細心養護、補種樹苗,每五年還得再疏伐五百棵樹。除了在苗栗大湖,後續更陸續在新北市瑞芳、桃園市中壢、新竹縣關西等開闢林場,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每年可以為台灣減少二千五百公噸的二氧化碳量。同時,台灣房屋在新竹沙湖壢成立一處「漣漪書屋」,創造二手書更大的價值,今年書屋舉辦「綠化森活」植樹活動,一周內發出三千株小樹苗給民眾,盼能在民眾心中投下一顆小石子,形成漣漪,形成良善的循環。二部曲▼善待員工回饋社會● 「解憂隨身聽」服務,分擔員工的煩惱。彭培業表示,房仲業挫折多、壓力大,若員工不健康,企業就無法運轉,台灣房屋不僅在乎他們的身體健康,更在乎他們的心理健康。2021年,台灣房屋推出「解憂隨身聽」服務,當員工出現人際、工作、情感等煩惱,可以透過LINE與心理諮商師諮商,理解自身心理不適,協助找尋改善方法。於台灣房屋的職涯中,提供各式訓練課程,且台灣房屋斥資一億打造「智慧型訓練中心」,結合AI人工智慧實境擴充互動訓練,讓新進員工可以身歷其境,學習檢測屋況或是面對客戶等情境等,強化員工能力。台灣房屋亦是業界中的「幸福企業」,像是疫情期間,全員普篩檢測,給予公衛知識教育訓練、防疫照顧假、疫苗接種假、隔離檢疫給予雙倍薪資,注射一劑新冠疫苗即享有一萬元的注射津貼。同仁即使離職,台灣房屋設有「離職復職服務中心」,免費輔導轉職、法律諮商,若希望復職,也能透過服務中心安排,為業界首創。三部曲▼建立「樂齡建築園區」● 養老之前先養生,整合銀髮族舒適生活所需。彭培業觀察,全球都邁向高齡化時代,長照也成了全球社會的趨勢,但因應戰後嬰兒潮,台灣人老得太快,導致政策福利跟不上老化速度,台灣雖然醫療品質良好,但「不健康餘命」卻長達7.6年。他認為,最好的長照應該是「沒有長照」,養老之前一定要先養生。彭培業表示,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在台灣的選擇有限。台灣雖然有許多護理之家、長照中心,但品質良莠不齊。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在這需求中應運而生,整合土地開發、營造工程、休閒娛樂、醫療護理等產業,打造台灣首座「環境、溫泉、餐飲、醫學、護理」五合一的頂級渡假式莊園。● 離塵不離城,居住環境與大自然共生。從2011年起,彭培業便走訪日本、加拿大、歐美各國,向當地的照護機構取經。他發現,銀髮族真正需要的是「舒適生活」,溫暖日照、新鮮空氣、健康餐飲、智慧醫療,遠比在鬧區裡逛街購物更重要。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座落於新竹關西,而不是繁華的台北。彭培業表示,關西氣候宜人、陽光充足、空氣品質良好,園區周圍坐擁山巒疊翠,園區闢有頂級純淨的碳酸氫鈉溫泉,住在此處「離塵、不離城」,每天沐浴在森林中,盡情與大自然共生,享受屬於自己的退休時光。彭培業表示,園區除了有飯店等級的居住空間,園區全面綠化,一年四季都有繁花盛開,人均綠地可高達六坪以上,且園區內全時段播放音樂,提供溫暖的溫泉設施,舒緩壓力、活絡筋骨、預防疾病,幫助延緩失智失能。● 注重營養、智慧醫療,過有尊嚴的老後生活。「環境健康,人就會健康。」彭培業如此說。園區未來亦整合資源,將中壢的二十座溫室植栽蔬果,每天由專屬營養師調配時令菜單,提供營養健康的餐點;專業門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也有護理團隊負責照顧及復健,讓長者安心養病,享受有尊嚴的老後生活。彭培業表示,「把服務做到極致,就是一種藝術。」他不只是一位房仲業經營者,更是一位充滿善念、幹勁十足的創意家,為客戶服務、為員工著想,更關注社會脈動,期望與環境結下善緣,為下一代創造美好未來。彭培業認為,只要心中懷有追求幸福的信念,你我都能成為一顆顆種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傳遞幸福,讓更多人溫暖相愛、共同成長,在永續的道路上攜手前進。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熟齡政策推一把 銀髮樂於享受無界線人生
高齡不等於疾病,台灣高齡政策思維停留在安養、治療。「年長並不等於生病,而是一種更成熟生命的體現。」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在「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高齡生活的必修課」-「高齡健康防疫所」線上直播講座擔任主持人。他表示,從過去到現在,台灣的高齡政策思維都停留在安養、治療,常把年長者當成弱勢,其實熟齡是進入人生另一階段,也是一種生命的喜悅與享受,因此在政策的擬定上,需要確實落實於日常生活,才能真正符合年長者需求。國外許多政府面臨高齡化挑戰時,在制定高齡政策的過程中,傾向和產業界攜手努力、互相配合,整體制度健全、透明化,像「保險是不是需要納入高齡照護政策領域?」這類議題,多數都有明確方向,以日本為例,當地政府在政策上常鼓勵大型企業、地產公司參與,整體高齡照護政策也更積極、正向;在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需更加完善、積極,而產業界多數還處於觀望態度,國外的許多做法便很值得台灣學習、思考。將樂齡價值落實於生活,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蔡熙文指出,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成立三年多來,積極與台灣高齡照護相關產業、亞洲其他國家進行連結,舉例來說,該中心打造「台灣銀髮產業聚落」,並引入成熟大企業資源、扶植高齡照護新創事業成長,進行點、線、面的整合,進而連結成網絡,讓資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也是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蔡熙文強調,在這次線上直播講座中,所有講座課程內容,從學理、研究到臨床,直到邀請業界參與,討論如何將樂齡價值鏈落實於生活,整體脈絡一氣呵成,而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期待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可以更積極,樂齡族的幸福感才會更具體呈現於日常生活。根據調查,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人生。許多人一想到老年,可能認為人老了就要退休、享清福,調查研究顯示,事實不見得如此。宇鴻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在「退休後健康生活新觀念」線上直播講座中表示,「2020熟齡經濟與長照2.0的多面向論壇東方線上研究」顯示,超過76%的銀髮族希望生活「結合個人喜好與興趣,更多的去學習與探索新事物」,而在2022年的349項調查樣本中,約22.6%的銀髮族希望「完成年輕時未做的夢想/興趣」,另有17.9%的銀髮族希望「從事以前沒有做過的事」,由此可知,不少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樂齡人生。根據2021年內政戶政司資訊,95到99歲人口數達30,909人,而百歲以上人口數則有4,738人。由於精準照護、醫療讓人更長壽,2007年後出生的人有50%超過百歲,台灣目前平均退休年齡為62歲,代表不少人退休後,還有約40年壽命,在這段時間,有些人可能嘗試新工作、學習新技能,生活也更有自主性,這趨勢等於打破年齡界線,而擁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便顯得十分重要。老後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事實上,退休銀髮族的經濟來源規畫常包含勞保、勞工保險、勞工退休金、商業保險、儲蓄與不動產以房養老等選項。鄭凱文指出,隨著超高齡、少子化社會到來,未來,老後的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型態,並需要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攜手努力,讓自由儲蓄與商業保險機制趨於完善。鄭凱文認為,現今許多樂齡族在社會仍有經濟貢獻或積極安排豐富退休人生。因此智慧醫療的發展、長照平台的建置、疾病的預防、預測等,或者延伸至新的照護模式、社區型銀髮照護生態圈等發展皆大有可為,期待未來透過新型態平台服務整合政府資源,樂齡族也可藉由這類服務獲得所需資源,讓樂齡生活幸福感進一步升級。
-
2022-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疫情嚴峻,所有醫院全都全力防疫,收治眾多快篩陽性、急著PCR篩檢的民眾,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也不例外,為保護醫院安全,本院設置獨特鑑識系統,一插入健保卡,幾秒內就可得知民眾疫苗接種、是否處於居家隔離,甚至染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指出,新冠肺炎已經流感化,且傳染力高於流感病毒,高齡長者如染疫,即使打過疫苗,也有一定比率的重症風險,不可等閒視之。 防堵院內感染 科技助精實防疫 賴寧生指出,東南亞在今年初爆發大規模疫情,日本、南韓、香港,感染人數屢創新高,且重症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而台灣足足晚了鄰近國家一兩個月,有機會記取他國教訓,嚴陣以待。他說,台灣為全球科技產業重鎮,身為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當然善用科技,打造智慧醫療,建構精實防疫的藍圖,盡可能減少院內感染風險。例如,資訊工程人員在醫院大廳設立鑑識系統,結合人臉辨識功能,避免住院病患多次進出醫院。賴寧生說,曾有名患者因外出買餐點,持多人健保卡,一天進出醫院20多次,在這套鑑識系統建置後,已無所遁形,無法隨便外出,到處趴趴走。要想守護民眾健康,賴寧生表示,光是做好院內感控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傳遞正確訊息,為此,醫護人員到主動地站到第一線,透過網路直播,再三提醒疫苗接種及個人防疫作為等重要性,成效顯示,共有30多家媒體刊播,累積觸及觀賞人數超過10萬。 重視社區醫療 降低長者重症風險 健保大數據顯示,國內60歲以上民眾平均罹患二至三種慢性疾病,賴寧生指出,眾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如果分次就診、領藥,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且勞途奔波,相當辛苦。賴寧生說,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本土疫情,大林慈濟醫院採「重症及社區醫療」並重原則,啟動社區關懷,協助老年人就醫,「探視、關心,就是累積正能量。」賴寧生說,防疫期間,衛福部積極推動遠距醫療,但老年人不太會使用手機等3C產品,有賴慈濟志工深入社區,提供協助,而大林慈濟成立多年「整合暨高齡緩和醫療中心」透過一個平台就可解決老人家就醫問題,大幅減少來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此外,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團隊研發「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解決民眾就醫困擾,透過手機就能查詢個人健康管理與就醫指引,還可直接掛號,查詢門診及領藥號次,還可列出健診報告,服務項目達20多種。賴寧生說,這套「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系統操作簡易,老年人也能輕鬆使用,解決了許多老年人在醫師面前不太敢提問的窘境,有助於醫病共享及溝通。由於表現傑出,大林慈濟「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還獲得LINE總部的公開表揚。疫情南移 第一線肩負重任 對於這波本土疫情趨勢,賴寧生相當有信心,他表示,國人公民素質相當高,遵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都讓台灣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他常去台東爬山,許多登山客遠遠打照面時,除了點頭致意,還會戴上口罩,等交會過後,再拿下口罩。至於醫療部分,疫情已南移,賴寧生強調,雲嘉南等縣市雖居民生活單純,人口密度較低,但銀髮族眾多,且常合併慢性疾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群,醫療體系需謹慎面對。一旦重症住院,對於家人來說,將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家屬務必妥善照顧老年人,讓其疫苗打好打滿,降低染疫風險。賴寧生也提醒,患有慢性肺阻塞、慢性疾病等病患,正接受化療的癌友,以及七八十歲以上老年人,均需提高警覺。
-
2022-06-24 醫療.精神.身心
治療憂鬱症 北榮設情緒精準醫療中心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憂鬱症是造成全人類失能最嚴重的疾病,其中三成患者罹患「頑固型憂鬱症」,可透過重覆經顱磁刺激進行有效治療。台北榮總昨天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運用AI智慧醫療及先進腦造影技術,利用大數據精準預測頑固型憂鬱症程度,提供個人化精準診斷及治療,提升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成功率。一名25歲年輕女性,罹患憂鬱症一年多,病情發作時常伴隨嚴重遲緩及自殺意念,工作能力顯著下降,因反覆經由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屬於頑固型憂鬱症患者,運用AI預測發現,她可利用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治療三周後,憂鬱症狀明顯改善,順利回歸職場。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醫學科主任李正達表示,頑固型憂鬱症患者採用血清素、多巴胺等抗憂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以透過重覆經顱磁刺激大腦特定區域,達到治療效果,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可使用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研究顯示,此治療僅對四成患者有效。從2018年至今,榮總以重覆經顱磁刺激已治療上千例患者。台北榮總精神部成人精神科主任白雅美說,「情緒精準醫療中心」不僅提供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也提供快速抗憂鬱藥物,以全人、整合性的治療策略及方案,讓患者積極復原、回歸原本健康生活。
-
2022-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喉痛好痛快篩還是陰? 台大醫教你「雙採」提升靈敏度
對於新冠肺炎重症高危險群來說,能否及早確診、在病毒量還不高時及早給藥,是高風險群遠離死亡的關鍵動作。但快篩要病毒量夠高才驗得出來,該怎麼突破困境?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李建璋指出,因為Omicron特色是先攻擊喉嚨,加拿大研究發現如果拆兩支快篩,一支採檢鼻咽、一支採檢扁桃腺,可將靈敏度從7成提升到提升8成8,值得推廣,幫助有疑似症狀的長輩及早適用「快篩陽確診給藥」的新制。李建璋昨天於臉書撰文分享這項研究新知,今早接受採訪時進一步提醒兩點。首先,從喉嚨採檢不是採中央,而是左右兩邊的扁桃腺。可以對著鏡子張開嘴巴,發出「啊」的聲音,就會看到喉嚨兩側有兩個小山丘狀的構造,就是扁桃腺。他表示,採檢這個部位時可能會引發噁心感,但喉嚨分泌物比較多,不需像鼻腔那樣一邊採15秒,建議在感覺痛的位置採檢,因一般來說受到病毒攻擊的部位會最痛,可增加採到高病毒量的機會。第二個提醒是,採檢兩個部位,可以分別用兩組快篩卡匣和兩支棉棒,也可以共同一組快篩卡匣和一支快篩棉棒,但要注意,不可以改用一般藥局購買的棉棒採檢。快篩棉棒頭都是專利材質,一般棉棒頭的材質會吸附蛋白質,抗原無法溶到快篩試管的溶劑中,就驗不出來了。李建璋指出,很多患者都說喉嚨痛如刀割,但主訴流鼻涕的人不多,如果快篩只有從鼻子採檢,很可能沒有採到病毒最多的地方,如果喉嚨和前鼻腔都採檢,或許有望提升採到病毒抗原的機會。他爬梳文獻發現,加拿大一所大學今年1月已發表集合1400多人、品質不錯的研究,用的是現在便利商店就有販售的亞培家用快篩試劑。研究顯示,只有從鼻子採檢,敏感度是68.4%;如果用一支快篩棉棒,扁桃腺、鼻子都採檢再驗,敏感度進步到81.6%;如果用兩組快篩試劑,一組驗鼻子、一組驗扁桃腺,敏感度可達到88.1%。李建璋表示,他在夜班處理15個快篩陽性確診病人的PCR結果,發現15個人裡面有13個人Ct值都小於20,顯示大約有90%病人都要病毒量很高,才能從快篩看到陽性。李建璋的學弟,長庚放射科陳煥武醫師在臉書分享自己PCR的Ct值只有15,卻經歷6次快篩陰性,引發臉友熱烈回響,顯然不是單一經驗。李建璋表示,因此,「快篩陽投藥」新制的確可提升給藥效率,但他仍擔心可能沒有打到痛點,因為快篩受限於敏感度,容易錯過給藥黃金期。當病毒量高達到「飽和攻擊」的程度,這時就算給予抗病毒藥物,也沒有把握可以抵禦病毒的攻勢,指揮中心公布有47%死亡患者是確診後3天內死亡,亦反應出這個事實。既然有研究證實同時採檢鼻子和喉嚨,方法簡單又可顯著提升快篩靈敏度,值得推廣,幫助更多人及早診斷、用藥。
-
2022-05-27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名家觀點/疫情升溫 避免醫療排擠 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
本土疫情爆發至今,再次衝擊國內醫療量能,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暨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呼籲,醫學中心平常負責重症,居家隔離的病患可先透過視訊診療,有急迫性才到院治療,以防醫療量能超載,同時因應照護需求。更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自我照護,減少感染重症風險。自2020年初全球傳出新冠肺炎疫情,林口長庚隨即成立防疫中心,超前部署醫療職場安全,包括做好外部防護與內部管理、調配人力避免醫護人員過度辛勞、儲備充足醫療物資等,提升整體運作。智慧醫療 助前線防疫有成2014年,林口長庚即獲得台灣首家「智慧醫院標章」,將推動智慧醫療視為目標,在這次疫情中發揮成效,確保醫療團隊安全、提升防疫效能。程文俊表示,疫情帶動遠距醫療發展,居家隔離者在遠端就能視訊診療請醫師開處方,或是慢性病患者傳遞健康數據開立連續處方箋,減少出入醫院的群聚風險。鼓勵民眾多加運用,除了減少病毒傳染的機會,並節省交通及時間。「運用數位科技防疫,有助於醫護團隊掌握最新資訊,不僅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也能隨疫情變化調節醫療量能,守護民眾及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程文俊說,有賴於兩年多來珍貴的抗疫經驗,林口長庚投入科技化及效率化的防疫措施,加速轉型智慧醫院。超前部署 為醫護病患減壓疫情變化速度太快,林口長庚除了院內分艙分流照護、開設防疫門診,更加速智慧發展,透過數據資訊整合將所有流程全部透明化,提升民眾就醫的品質,也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連日染疫人數攀升,民眾一定會很焦慮,尤其是確診患者,程文俊呼籲,醫療量能要靠民眾合作來穩固,目前各級醫療場所配合緊密,輕症者應先前往中小型醫院或診所診治,醫學中心資源就能留給重症患者。程文俊指出,早在2020年1月3日,林口長庚就已經成立自己的指揮中心,協調院內各部門合作防疫,超前部署以對抗全新的病毒。因為SARS經驗及對新冠疫情發展未知的警覺性,他帶領團隊啟動備戰狀態,擬定嚴謹的感染管制策略,隨時調整檢疫、藉由數據掌握病情變化,例如「感染管制智能監測儀表板」,偌大院區哪層病房有人發燒、比例是否過高、患者的X光報告與新冠肺炎是否有關等,醫護人員都能在第一時間知道,馬上通報並安排人力調度,聚焦在最高風險的病患。視訊看診 守護心血管患者程文俊是國內心臟科權威,他指出,國際間已有共識,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斷藥才能預防重症,也是避免疫情期間醫療排擠的關鍵。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染疫後易增加重症風險,千萬不能隨便停藥,疫情期間更應注意血壓、心跳等生理數據,慢性病患者也要當心,有異狀隨時跟醫護人員聯絡。若擅自停藥或調整藥量,生理數據就會出現不穩定,將使病情加重,對於治療病程產生不良影響。衛福部示警,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族群確診後,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高出一般人二至三倍。疫情帶動遠距醫療發展,居家隔離者能視訊診療請醫師開處方,慢性病患者可傳遞健康數據開立連續處方箋,減少出入醫院。程文俊提醒,不要因為擔心染疫而未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多加利用遠距醫療,視訊請醫師開處方,建立防疫健康生活。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逾3成死者確診2天內亡 防疫、醫療體系均出問題
今年四月至昨天國內共五四三位新冠確診者死亡,其中一百名個案確診與死亡日期在同一天(百分之十八)、七十七人(百分之十四)確診隔天死亡,四十九人死後才確診(百分之九),合計四成一死亡個案為確診後快速死亡以及來不及確診。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上述統計數據代表防疫體系、醫療體系均出問題,如果未能及時補救,死亡人數恐再飆升。篩陽即確診 本周宣布擴至全民昨天國內新增七萬九千四百四十一例新冠本土個案,較前一天略降,另增五十三例死亡,中重症個案則多二五六例,創這波疫情以來新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疫情處於高原期,會不會有高峰,還要再看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之前做過高、中、低推估,疫情高峰應落在單日十萬人確診,推估七月底才可能明顯下降。從今天起,「快篩陽視同確診」適用對象擴及原住民及離島民眾,陳時中表示,一旦確認行政通報流程,將在本周宣布全民均適用「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原則,只要符合口服抗病毒藥物適應症,由醫師直接開立藥物。昨增二五六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九八例中症、五十八例重症,另五十三例死亡,重症率從百分之○點○五,首度上升至百分之○點○六。重症率上升 醫療量能面臨挑戰重症率上升印證了公衛界之前對我新冠死亡率走升一事的擔憂。分析四月以來我新冠確診死亡案例,四成一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病故時間,高達八成是在五月五日之後,集中在近兩周,而這段時間正是指揮中心開放長照機構密切接觸者及六十五歲以上快篩陽性比照確診等階段。蘇益仁表示,當長照養護機構的重症病人變多,全部送到醫院,醫療量能很快面臨崩潰,如無法送至醫院,則愈來愈多染疫住民死在機構,「這是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蘇益仁說,確診人數激增,除了防疫體系面臨重大挑戰,還出現就醫通道壅塞、醫療量能逐漸不足、照顧品質變差等困境。例如,最前端快篩陽性者排隊做PCR採檢,可能得等三、四天才有結果,但年長者只要拖上三、四天,沒能及時用藥,狀況就會變得很棘手,以致確診和死亡時間靠得很近。壓低致死率 關鍵在於提前診斷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想壓低致死率,關鍵在於提前診斷時間,觀察目前社區盛行率,快篩陽性已可作為確診通則,才能減少偽陰性所造成的延誤,另需提供更方便的PCR檢測管道。李建璋建議參考國外,民眾在家自口腔或鼻孔自行採檢PCR,將檢體包好寄回或送到社區藥局回收站;檢驗單位以簡訊通知結果,民眾可憑陽性通知就醫,由醫師協助評估是否服用抗病毒口服藥。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3成快速死亡、1成死後確診 專家指防疫醫療3大問題
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4月以來中央已公布490人死亡,據公布的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約2成死者在確診5天內死亡,約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包括確診當天死亡19%、確診隔天死亡14%、死後確診9%。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有77%是5月5日後確診、死亡,特別集中於近兩周,陸續開放長照機構密切接觸者、65歲以上快篩陽性可比照確診的階段。為何來不及醫療就死亡的比例這麼高?專家分析,「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顯示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出了問題。現在必須盡力達成及早診斷、及早給藥,才有可能壓低致死率,重點包括讓快篩陽性確診成為通則、積極以PCR排除偽陰性。指揮中心今年不再公布確診個案之全死因死亡數,4月1日至5月21日僅公布490例「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之個案。5月18日有北市議員揭露雙北5月上半月火化的確診遺體數量,就比中央公布的全國死亡人數還多。5月19日媒體詢問「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無關」的個案有多少人,當時指揮官陳時中說可提供但需要時間,迄今未公布。根據中央公布資料,490例死亡個案中,93人確診與死亡日期在同一天、69人確診隔天就死亡、43人確診日期在死亡日期之後,分別占490名個案之18.9%、14%、9%。以上三種情形約占公佈死亡人數的42%,另有110人是確診後五天內就死亡,占22.6%,其餘約35.5%是確診超過五天才死亡。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正常照顧情況下,通常死亡會發生確診後第二周到第三周中間,確診和死亡時間很靠近的比例不低,反映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有問題。發病後無法趕快確診,是防疫體系出問題,確診後很快就死亡,是醫療體系有問題。指揮中心要壓低致死率,必須分析檢討流程環節,想辦法縮短延遲,才有可能達到。蘇益仁觀察,隨確診大量增加,已看到防疫體系挑戰變大、就醫通道出問題、醫療量能逐漸不夠、照顧品質變差等情況。最前端做個PCR都要拖3、4天才有結果,老人只要拖個3、4天,病況就可能就會變得很棘手,確診和死亡時間就會變得非常靠近。5月5日住宿型長照機構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快篩陽性就能比照確診個案開立治療用藥。前述確診當天死亡、確診隔天死亡、死後確診的個案,卻有高達77%都是5月5日後才出現。蘇益仁說,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放寬長照機構快篩確診,來不及醫療的情況應減少才對。蘇益仁說,指揮中心應說明長照機構住民染疫後中重症的人數、就地醫療及送醫治療的人數、死在機構及死在醫院的人數。因為當機構中重度病人變多,還全部送到醫院,醫院量能很快就會崩潰,但如果送不出去,就會有愈來愈多人在機構裡面死亡,「這是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減少死亡的重點在診斷,及早診斷很難,但這時治療很容易,等到診斷很容易的時候,很可能就會來不及治療。很多人經歷過多次快篩陰性,直到症狀厲害才快篩陽性,這是因為現在品質好的快篩也大約有3成偽陰性,病毒量達到一定程度才驗得出。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想壓低致死率,要設法「將診斷時間提前」。以目前社區的盛行率,快篩陽性已可作為確診通則,為減少偽陰性所造成的延誤,則必須提供更方便的PCR檢測管道。不論是唾液PCR或鼻咽PCR都是檢驗「核酸」,都比驗「抗原」的唾液或鼻咽快篩更精準,善用PCR積極排除偽陰性,就能找出那些需要及早投藥的病人。如何提高PCR檢測可近性,同時將對醫療人力負擔降到最低?李建璋說,可參考國外方式,民眾在家自口腔或鼻孔自行採檢,將檢體包好寄回或送到社區藥局回收站;檢驗單位以簡訊通知結果,民眾可憑陽性通知就醫,由醫師協助評估是否可服用抗病毒口服藥。5月8日之前,兩種抗病毒口服藥合計,每天僅領用數百人份,5月9日至14日有幾天領用逾1000人份,5月16日後才開始達到每天領用數千人份的規模。蘇益仁表示,65歲以上年長者等重症高風險群,愈早給藥愈好,理論上是5天內,最好是1到3天內,藥有即時給,就能減少7、8成輕症變重症。有吃藥的人裡面有多少人死亡?蘇益仁表示,這也是應該要公布的重要資訊。
-
2022-05-21 醫聲.院長講堂
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養生祕訣:簡單生活,適度放鬆!著重以人為本照護溫度,醫院從心出發
「現在的醫療環境,有種互不信任感,醫療行為應包括互相關懷與諒解,由醫師與病患共同制定目標抵抗疾病。」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感嘆說,社會變遷快速,人的疾病也在演變,就醫的病患常有多種病症,看診頻繁、定期服藥,病患被恐懼支配,其實雙方應建立共識,一起治療疾病。66歲的李興中專精大腸直腸癌、癌症醫學,他的個性急,喜歡動手,尤其手術後很快能看到病患健康改善,成就感較大,因此選擇當外科醫師。大腸癌治療著重手術細緻度及用藥,如何將患者腸子的癌細胞清乾淨,避免復發非常重要。管理醫院主軸「以人為本」醫療不應只是「單純追求治癒病症」,李興中認為,在智慧醫療時代,更需要「以人為本」的照護溫度,也成為他管理醫院的核心主軸,著重如何陪「伴」你(妳)健康,幫民眾增加健康資本,建立健康生態圈。李興中形容,醫治大腸直腸問題就像修理「下水道」,便祕患者不能只靠多吃蔬果或輔以瀉藥改善.還要找出真正原因,才能讓排便暢通、徹底解決疾病。不同狀況的便祕都有其特殊原因,像腸胃蠕動差、擔心公廁馬桶髒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引發,這需要透過雙向溝通、逐一訂定治療目標才能解決。成立慢病跨領域照護中心 許多民眾患有多種病症,因此李興中成立「慢病跨領域照護中心」,依情況將醫療照顧分類管理,針對高危險病患進行照護評估,包括跌倒、失智、憂鬱、慢性疼痛、多重用藥、咀嚼問題等,由主治醫師會診其他科別的醫師,搭配營養師、個管師進行統整性治療照顧,擬定治療目標並數位化,藉此降低病患的就醫頻率,改善生活品質,讓病患能自主照顧。醫護「三心」提高服務品質從2015年起擔任新竹國泰醫院院長的李興中認為,醫療體系除持續發展醫療新技術、導入醫療科技外,對病患而言,醫護人員的「愛心、關心、同理心」才是最根本的基底,是醫院確立服務品質、提高病患滿意度的重要關鍵,醫院應從「心」出發,樹立與眾不同的醫療典範。李興中養生祕訣/爬山、打壁球 愛看網路小說 「簡單生活,適度放鬆,就是養生祕訣!」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說,他的生活簡單,著重心靈的放鬆,看網路小說即是他的心靈調節劑,看了小說後,心情會放鬆平靜。「一日之初,快樂起床,一日之末,讓思想放空放鬆,就可以平靜的心態入眠。」李興中說,早期最喜歡看武俠小說,之後迷上網路連載小說,各種類型都看,因為小說內容常會反映社會現實觀,透過小說的內容,可以豐富生活、增加動機,讓他在繁忙醫務工作中持續與社會有些許連結、想法。另外,研究指出,固定的閱讀習慣,可降低死亡風險。「定時定量、均衡、不偏食」永遠是飲食養生的基本,李興中說,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食物」,人也不會永遠只吃同一種食物,因此,不用特別專注要吃那些特定食物才能永保青春,若以整體飲食模式來看,「多天然、少加工、均衡飲食」是養生三大要點。比起營養均衡,吃得開心也很重要。李興中指出,人的年紀愈大,活動力愈差,其實不必拘泥於用餐地點和形式,偶爾順著自己當時的心情,吃喜歡的東西,達到心靈快樂與舒坦,也是另外一種層面的養生。運動是健康生活的重點,李興中說,他喜歡爬山,欣賞台灣山林之美,平常也會與友人一起打壁球,因為壁球需要兩個人打,在運動過程中保有競爭意識,不會單調,也可訓練肌耐力與體力,避免肌肉流失太快,才不會輕易被「老」擊敗。李興中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大腸直腸癌、癌症醫學、內視鏡外科醫學、人工造口治療、排便功能、便祕、失禁生理醫學●現職:新竹國泰醫院院長、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兼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美國梅耶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研究員、中央大學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博士●經歷:國泰醫院外科部部主任、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國泰醫院癌症資料庫品質提升管理組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雖以不安的心情來看醫師,希望能增加健康資本,放心的離開醫院。
-
2022-05-06 新聞.元氣新聞
低血鉀精準醫療 三總3創新獲獎
「低血鉀症」最常見電解質異常,若未及時診斷治療,輕則併發肢體癱瘓,嚴重時可能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與呼吸衰竭。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團隊研究近30年,今年以「低血鉀精準化醫療」3大創新,榮獲第24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金獎暨SNQ國家品質標章。由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腎臟內科教授林石化領軍的腎臟內科低血鉀團隊,以「低血鉀精準化醫療:從臨床到基因與人工智慧醫療」主題,切入診斷、治療、監測等面向,整合跨領域技術,快速精確地鑑別低血鉀的成因,即時掌握病況與數值的變化,提升治療與照護品質。3大創新方法,包括新研發的「單次尿液生化鑑別方法」,有別於收集24小時尿液的傳統方式,改採單次尿液分析,在2至4小時內,依據尿液的鈉、鉀、氯及肌酸酐等數值,即能快速做出分析與判定。低血鉀症中,最難辨明的遺傳性腎小管病患,基因檢測需耗費數月時間,才能獲得初步結論,往往導致病患治療遲延。三總團隊發現,台灣「吉特曼氏症」的帶原率非常高,因此針對台灣人「常見22個突變熱點製作篩檢盤」,僅需3步驟、4小時,就能獲取報告及早診治,大幅縮短檢測時間。三總團隊首創「人工智慧輔助心電圖」,簡化低血鉀的監測流程,免除病患多次抽血的不適,大幅縮短等候報告時間,僅需將心電圖上傳,15秒內即可獲得血鉀濃度的預測數值,病例用全球首創的警示系統,傳送到醫師手機和醫院資訊系統,醫師可做及時診療參考。人工智慧輔助心電圖技術,已取得台灣專利,美國專利在申請中,團隊也將該技術推廣至分院及北市緊急救護系統。另持續發展穿戴式心電圖裝置的人工智慧輔助判讀,以提供更多、更即時、更準確的監測服務。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有25%偽陰性 醫:有症狀、快篩陰才做PCR
中央宣布無症狀快篩陽性才能做PCR檢驗,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根據國外快篩研究報告認為,快篩陽性再做PCR有百分之九十八點五是陽性,已可取代確診,但快篩有百分之廿五偽陰性,正確邏輯應該是「有症狀快篩陰性者」才應做PCR,保留PCR量能並揪出快篩漏掉的帶原感染者。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也表示,快篩陰性且症狀嚴重者應至急診,而快篩陽性卻無症狀者,應至門診或社區篩檢站做進一步確診,不要湧向急診。有症狀和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透過PCR確認;醫院或大型集會如要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建議快篩兩次以減少偽陰性比率。前衛生署長邱淑媞也有類似意見。她說,快篩陽性才准PCR是公開蓋牌,無法如實呈現確診數,且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並加速傳播。她說,從快篩、就醫到PCR結果出爐至少五天,若買不到快篩,恐耽誤高風險者用藥治療時機。她認為「高風險患者」及「輕症且有惡化先兆」這兩族群就算沒有快篩陽性,也應該做PCR篩檢確診感染狀態。魏重耀說,快篩會漏掉百分之廿五左右的帶原感染者,也就是快篩陰性不代表無感染性,以快篩陰性做為允許活動自由的條件,是否代表漸進式全民感染?他認為,快篩優點是普遍、快速,第一線使用可以,但快篩陽才做PCR的邏輯不合理,應該是「有症狀快篩陰性者」才應做PCR,把PCR量能保留給有症狀但快篩陰的人。他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讓基層診所守好第一線醫療工作,但中央曾說要發給診所篩劑,至今仍無,各診所仍是自費購買,買了也是給醫護自用。台灣有眾多基層診所,基層醫師可替病人判斷、診療,嚴重者再轉診送醫院,不過前提是政府得作基層醫師後盾,在Omicron流感化下,應把疫調、匡列和居家隔離都取消。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唾液快篩和鼻咽快篩哪個準?專家曝一數據是關鍵
食藥署4月29日核准「福又達生技」專案輸入南韓製家用唾液快篩,被許多人認為可以取代市售家用鼻咽快篩,不需再承受戳鼻之苦。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指出,荷蘭大規模研究發現唾液快篩靈敏度只有6成,只比丟銅板好一點,不能取代目前有真實世界資料證實靈敏度7成的鼻咽快篩。李建璋表示,最近政府說要開放新冠病毒的唾液檢查工具,清一色都是「唾液快篩」。唾液快篩是驗「抗原」,結果很不準,只比丟銅板好一點而已。最近一個荷蘭大規模臨床試驗資料顯示,唾液快篩的敏感度只有6成多,等於每100個病人會漏掉30幾個沒驗出來,鼻咽快篩靈敏度有7成。最近社會大眾熱烈討論以鼻咽快篩陽性取代鼻咽PCR,作為確診標準。李建璋表示,唾液檢查好處很多,病人不會不舒服,不需要醫護人員採檢,採檢過程也較無飛沫傳染的風險中。但如果想有唾液採檢的優點,又兼顧較理想的靈敏度,應更積極推廣「唾液PCR」,唾液PCR跟鼻咽PCR一樣是驗「核酸」。李建璋表示,國外有商業化的「唾液PCR」採檢套組,民眾可以自行採檢、寄回合約實驗室,大約一兩天就有結果。唾液PCR研究已有50篇以上,證實靈敏度和鼻咽PCR一樣高,超過8成。缺點是價格較高,因為需要加入特別的前處理物質,避免口水中的酵素把PCR要驗的RNA分解掉。既然唾液快篩不準,為什麼食藥署官員說廠商檢附資料的陽性一致率和陰性一致率都有95%以上呢?李建璋表示,這麼高的靈敏度是用陽性和陰性的標準品測出來的,陽性標準品的病毒濃度高,陰性標準品非常健康。在真實世界,檢體品質不一,病人有個體差異,靈敏度必定低於標準品測試結果,所以家用試劑都需要後市場追蹤,才能確認在真實世界是否仍有足夠靈敏度。李建璋表示,美國政府發現市面流感快篩試劑良莠不齊,就下令真實世界資料靈敏度沒有達到8成的產品都要退出市場。台灣目前僅兩款進口鼻咽快篩廠商有公布真實世界臨床試驗資料,其他廠商都沒有。建議衛福部與醫院合作,定期將送驗PCR的剩餘檢體拿來測試市售快篩,若發現有產品靈敏度小於7成,應該讓它要退出市場。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醫揭快篩真相:這狀況陰性仍要PCR 無症狀陽性勿急診
本土疫情嚴重,需要PCR採檢確診的民眾塞爆醫院急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重申,為減少急診壓力,無症狀者勢必須先有快篩陽性才可以做PCR採檢。然而,這番宣示卻未考慮到:快篩陽性者要是無症狀,也不該跑急診;快篩陰性若症狀嚴重,也應該到急診來。另外,快篩的主要問題在於偽陰性,有症狀和接觸史的民眾即便快篩陰性,也應以PCR確認。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提醒,急診的使用原則是「症狀嚴重度」,不是「快篩陰陽性」。 因此,快篩陰性且症狀嚴重可以來急診,快篩陽性卻沒有症狀,應該去門診或社區篩檢站,這就是共存時代應該做的:回到常規醫療處置原則。近日快篩議題沸沸揚揚,李建璋撰文指出,羅氏與亞培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檢驗廠,所生產的快篩試劑經過大規模真實世界臨床試驗資料驗證,靈敏度大約70%,偽陰性大約30%。也就是每10個確診病人做快篩,會遺漏大約3個,但若在接觸感染後5天內、有症狀、高病毒量的情況,靈敏度可達到80%以上。「快篩的問題是假陰性,不是假陽性。」李建璋表示,不能再說快篩有90%以上的正確率,真實世界的情況是仍有30%偽陰性。因此建議有症狀和有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用PCR確認。醫院或大型集會如果要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則建議要快篩兩次,以減少假陰性的比例。李建璋也提醒,查詢衛福部食藥署網路資訊,會看到很多台灣市售快篩試劑準確度都寫90%以上,但如果查閱頂尖醫學期刊文獻,卻看不到這麼高的數據。這是因為食藥署數據是使用廠商提供的標準品去測試的,但在真實世界中,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都有很大差異,不可能與測試情境相同。李建璋表示,台灣市售快篩試劑目前只有羅氏和亞培有公布真實世界的臨床試驗資料,其他的廠商則是遍尋不著,在真實世界中的實際準確度是無從評估的。李建璋建議,政府應該要與醫學中心訂定合約,定期累積快篩廠商的真實世界臨床資料,靈敏度小於70%的廠商,應該要退出市場。
-
2022-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陽性率逾7%代表社區為高密度感染 專家:防疫回到個人
疫情發燒,前天全國篩檢陽性率百分之十一點八、昨天百分之八點一,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表示,陽性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領先指標」,數值超過百分之七就代表社區為高密度感染,疫調已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民眾應加強「個人防疫」。他還說,數值波動較大,代表檢驗量不夠,無法呈現真實染疫狀況。但由於疫情嚴峻,且檢驗量不足,最近各大醫院急診、篩檢站擠滿人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民眾「沒事不用篩,篩也只是耗費資源」,到急診有一定風險,沒有必要就不用去篩。指揮中心統計近兩周全國陽性率,四月十三日陽性率僅百分之一點一,之後逐步攀升;廿二日百分五點二、廿三日百分之六點五、廿四日百分之七點七、廿五日百分之十一點八、廿六日百分之八點一,李建璋認為陽性率數值波動大,代表檢驗量不夠。「當更多防疫責任回到個人,政府必須提供豐富資訊。」李建璋說,陽性率百分之七以上算高密度,警戒最高,百分之五到七屬中密度,需維持一定防疫,百分之二到三則是新常態生活可容忍的低密度。李建璋建議,政府籌組「資料科學國家隊」 ,建立以確診居住地歸戶的「陽性率地理資訊系統」為手機App,幫助當地居民及地方政府掌握最新疫情變化,達到賦權於民、以自律換自由的新常態生活。人們依據感染密度「趨吉避凶」,在高密度區就盡量餐飲外帶、減少內用;他說,紐約市府網站設有互動式地理資訊系統,以郵遞區號或街區為單位,以便查詢各區最新陽性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開發並應用陽性率地理資訊系統是可行的,將請同仁研究。不過,台灣健保資料沒有居住地,只有投保地址,很難將醫院或社區採檢站的陽性率歸戶到確診者居住地,但仍可利用醫院地理位點去推估較大範圍的檢驗陽性率。
-
2022-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全國陽性率12%!專家籲組資科國家隊、賦權於民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日增逾五千例,疾管署昨天(4月25日)公布的通報及確診人數,陽性率已高達11.8%,今天陽性率則到8%。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表示,陽性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領先指標」,目前數值波動大,代表檢驗量不夠,但數值超過7%代表社區有高密度感染,必須要去中心化,強化「個人防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說要自主應變,卻未提供任何有效的資訊工具,民眾手足無措。李建璋呼籲,政府儘速籌組「資料科學國家隊」 ,充分運用我國資料,建立以確診居住地歸戶的「陽性率地理資訊系統」,幫助居民及地方政府即時掌握最新疫情變化。另外,別再靠「莒光日」般傳統的例行記者會去傳遞資訊。李建璋建議,資科國家隊也要應善用國際間豐沛的開放資源,設計基於個人篩檢及接種狀態設計的出入管理機制,並將個人化防疫資訊融入於手機App等普及工具,真正賦權於民,建立以自律換自由的新常態生活。「現在防疫責任會越來越多轉到個人,中央的責任就是要提供豐富的資訊。」李建璋指出,陽性率7%以上算是高密度,警戒最高,5到7%則是中等密度,需要維持一定防疫作為,2到3%則是未來新常態生活應可容忍的低密度。李建璋表示,依據感染密度的高低,人們可以依循建議「趨吉避凶」,例如避免在當地用餐以外帶取代內用、從事不同的社交活動等。以紐約市為例,市政府網站有互動式地理資訊系統,每一個郵遞區號、每幾條街都有當地居民檢驗陽性率的資訊。「未來的生活方式,就是以自律換取自由度。」李建璋以哈佛大學防疫,校園提供免費檢驗棉棒,師生每星期自行採檢,透過回收籃回收,學校以手機APP告知檢驗結果、校園各地感染密度。校園空間進出依賴刷師生證,確認篩檢陰性才能通行。李建璋表示,政府採購快篩,就算買貴了也不能省,讓快篩供應源源不絕,才是最划算的投資。因為如果篩檢量不足、缺乏陽性率資訊,就無法有效幫助民眾負起個人的防疫責任,也很難有彈性地隨疫情變化調整各項社會限制。防疫僵化、中心化的結果,付出的社會成本更大。
-
2022-04-11 名人.精華區
吳明彥/健保總額浮動點值 隱藏醫療危機
大家認為台灣健保成績傲人,這是引用經濟學人西元2000年排名,當時台灣全球第二,能有這樣的好成績,是1980至2000年所奠下基礎。近20年後,國際知名期刊Lancet在2018及2020年發表全球健康照護品質評比,台灣不僅輸給日本,也輸給新加坡及韓國,還從85分倒退至79分。公私立醫院三比七 具競爭力自2007年起,常有機會在國際行銷台灣醫療,常被問台灣怎麼有CP值這樣高的醫療?我通常回答,台灣有個神奇數字:公私立醫療比例三比七,是全球最具競爭力醫療體系。政府不需負擔私立醫院預算,而私立醫院為了生存,善用各種管理方式,其高效益服務也刺激公立醫院進步。第二組神奇數字是醫界發展最好的1980年,當時是勞保時代,醫院自費空間較高,醫療管理成績較好的醫院,大約有12%的利潤空間,足以提供醫院更新醫療儀器,引入新藥材及調高醫事人員薪資等,發展醫療並與國外競爭。私立醫院沒有政府預算,必須有10%的利潤空間才能正常發展,全球醫療品質最好的「Mayo Clinic」,2021年仍有12億美元利潤。19家醫學中心 10家醫務虧損2018年健保公布全台19家醫學中心財務狀況,有10家醫務收入(即不包含停車場及美食街等收入)虧損,過去管理效能最好的林口長庚,虧損達3.9億,彰基及台北馬偕虧損近9000萬。長庚醫務收支逐年惡化,是全台私立醫院經營惡化的體現。健保總額實施18年,種下惡化醫療品質的前因。總額實施前,醫療支出每年平均成長率10至12%,總額實施後,平均是3至4%,以每年平均減少至少5%計算,試想若今年收入是1,明年僅0.95,後年0.9025,獨創的每季總額浮動點值,使醫療院所經營空間被強力限縮,經營之神恐也難挽狂瀾,並嚴重斲傷醫療品質。對於上述困境,政府應正視並提出解方,醫療一旦崩壞,受害的是全體國民。建議可考慮採取以下措施:一、學者估計此次COVID-19疫情,因醫界配合政府,防疫成功且創造台灣經濟正成長共2兆產值,建議以2000億元補助總額預算的長年不足,政府去年超收稅收4000億元,絕對有能力承受一次性補助。應編公務預算 補助防疫團隊二、COVID-19恐長期存在,加上其他重大傳染病威脅,政府應考慮將所有公私立醫院的防疫團隊,含其人員薪資及相關配備經費,由疾管署每年編列公務預算補助,減少各醫院財務負擔,疫情發生時也有更良好的溝通與協調。醫療品質不投資 明天會後悔三、智慧醫療及數位化醫院是國際性競爭產業,結合ICT及智慧醫療可驅動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前瞻基礎建設經費內,由政府逐年編列預算補助公私立醫療院所有資訊支出,視同基礎建設。最近新加坡投資20億美元引進美國Epic systems,全面更新醫院資訊系統,政府應切記品質需要投資,今天不投資,明天會後悔。四、商業健康保險一年總收入4000億,理賠率30%,美國法定理賠率是80%,第一來源是商業保險,第二來源是國際病人的自費醫療收入,建議適度開放自費醫療。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已大規模採購藥物 輝瑞口服藥規劃10萬人份以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已準備大規模採購COVID-19口服藥物,輝瑞口服藥規劃採購10萬人份以上;另下週將討論輕症在宅照護指引,會由部分縣市先試辦。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進行「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專案報告,會前他接受媒體聯訪提及,已準備準備大規模採購口服藥物。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質詢時詢問,何時會準備大量採購口服藥物、採買數量與何時引進等。陳時中答詢表示,目前數量尚在洽談,雖較難估計確切數量,但目標規劃以不低於國際水平的數量來購買。陳時中也提及,輝瑞口服藥Paxlovid目前仍需要搶貨,台灣訂購的數量約有1.5萬人份尚未到貨,但後續還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及藥物採購議題,陳時中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目前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將分3季抵台。他提及還會另外採購,「現在增購的量比以前的量與規模還要大很多」。此外,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提及輕症在宅照護指引,以及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答詢說,預計在下週指揮中心會議定案,但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故將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先採縣市試辦形式。陳時中說,可能的問題方向包含住宅條件與社區情況為何,關懷中心如何提供更好的關懷服務以免確診者生活遭遇困難,更重要的是架構遠距醫療平台,若有醫療需求時可供諮詢,病況加重時可立即轉介住院。蔣萬安以韓國為例,輕症在宅照護可透過APP在家看診拿處方箋,陳時中表示,台灣已有智慧醫療平台,但過去使用範圍沒這麼大,未來上路需要壓力測試,是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陳時中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被問及檢疫與隔離天數是否進一步縮短至7天,他表示,目前先將邊境檢疫措施執行完善,並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指揮中心會持續評估縮短檢疫或隔離天數至7天事宜,但沒這麼快決定,因3月7日才將檢疫隔離天數縮短至10天,若從3月17日起算,1個月觀察期至4月17日。陳時中說,現在台灣走向減災的階段,會朝向讓重症醫療更完善,隔離措施也漸漸放寬;居家檢疫或隔離都是以在宅為主,居家隔離部分過去是1人1室,現在放寬同住家人同為隔離者可在適當清消下共用衛浴。媒體提問,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及與病毒共存議題,質疑邊境檢疫天數縮短,是疫情爆發原因。陳時中回應,若真的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就不須檢疫,現在採取有效管理方式,並沒有一下子就進入完全與病毒共存。至於邊境管制是否會再調整,他表示,等目前穩定再說。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捷絡生技鎖定精準醫療 病理檢測技術看清腫瘤
醫療影像不斷進步,當癌變細胞可以全方位被看透時,臨床醫師能快速診斷做出最適宜的治療處置,一鍵掌握病情變化!近年來,數位病理逐漸受到關注,跳脫傳統用顯微鏡觀察切片組織,捷絡生技推動3D病理檢測,透過數位病理影像可以清楚看到癌變細胞的深度、分布位置及分子標記,讓抗癌又多了一項精準醫療利器。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穎表示,這套全球首創的3D影像加上AI輔助診斷平台,能看出癌細胞正在侵襲身體哪個部位、擴散情形、腫瘤是否穿透血管或淋巴,彙整出各項癌症數據,協助醫師精準診斷。早在2017年,跟清華大學生科院楊嘉鈴教授共同執行科技部的價創計畫後,由生科、資工、動機、醫環等不同系所組成新創團隊,跨領域交流發展出病理影像新契機。2018年,正式創立捷絡生技,並於2021年完成Pre-A輪募資超額達標,成立初期就建構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展現十足企圖心。數位病理影像助推個人化醫療2021年,捷絡生技進駐竹北生醫園區,設立「JelloX Olympus 影像展示中心」,其中更包含了全球第一的3D數位病理檢驗實驗室,尖端的顯微設備助力於數位病理與AI病理應用。林彥穎說,「這一套AI分析軟體,未來可以切進智慧醫療,藉此判斷各種疾病風險,以及治療方案、預防保健等。」整合大數據與AI智慧分析,將輔助診斷檢測達到精準醫療,潛在商機可觀。林彥穎表示,癌症治療花費甚鉅且療程時間長,尤其是錯綜複雜的病理機轉,都會引發細胞重要的各種變化。有了AI技術加持,醫療設備的應用領域可集中在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有助於醫師更精準地判斷病灶。目前癌症缺乏全面性、完整性的臨床診斷,捷絡生技的「3D病理組織影像」能彙整完整的癌症數據,落地臨床實驗。過去病理切片化驗觀察,要將檢體組織切到非常薄,再透過光學顯微鏡判讀,傳統的2D影像只能看到局部,容易漏看資訊。有了3D技術的加持,能掌握腫瘤全貌,搭配分析軟體掌握癌變細胞分布,精準診療、用藥、治療,林彥穎希望「讓癌症變成可以被控制、被治癒的疾病!」開拓醫療領域的嶄新視野病理影像3D立體化的突破創新,主要來自清華大學腦科學中心主任、中研院江安世院士發明的生物組織澄清技術,林彥穎在清大光電所擔任助理教授及腦科學中心研究員的期間,一直希望能跨領域結合生物醫學及AI科技,與清大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張大慈共同創立捷絡生技,兩人辭去教職全心投入公司經營,讓3D病理影像能夠真正導入臨床應用。林彥穎認為,科技部的價創計畫是促使公司不斷前進的立基,將相關技術商業化、落地經營實戰。雖然研發過程中,組織影像如何做到3D、染色是最大瓶頸,結合生物科技與資訊科技的團隊克服障礙,一步步從錯誤中找解方,建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3D影像資料庫及AI病理診斷標準平台。這套3D數位病理影像系統囊括了10項發明專利,多項核心技術都來自清華大學正式技轉授權,研發成果亮眼,也已獲得台大、長庚、北榮、奇美、高醫等多家醫院應用於臨床醫學研究。長年投身科學領域的林彥穎,感謝政府鼓勵新興產業,讓捷絡生技順利募資、進駐竹北生醫園區開創全球3D數位病理。「自己投入業界後,更清楚市場需求,我們能將產業界的訊息傳回學校,推動落實產學接軌。」林彥穎希望能協助人才培訓,解決市場面的痛點。現階段除了提升癌症治療的精準度,捷絡生技的下一步,是期以將技術輸出,全面拓展數位病理與AI醫療全新商機,提前布局國際市場。Box 捷絡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清大腦科中心的林彥穎與清大分生所張大慈共同創立的捷絡生技,聚焦打造全球首創3D數位病理影像暨AI分析平台,團隊全力衝刺發展商業化的產品,已獲得多家醫學中心、研究機構及生技公司人員採用,有助於提升癌症診斷與新藥開發成功率,拓展數位病理與AI醫療全新商機。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疫後醫療科技整合 AI、資訊流成趨勢
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數位醫療發展更是促進醫療平權,達成全面健康覆蓋的重要手段,遠距醫療照護將成為醫療新常規「New Normal」,疫後加速醫療科技整合AI智慧與資訊流成重要趨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就醫療科技實務面及政策面交流分享。「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與會者包括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指出,數位醫療未來趨勢包括健康大數據應用、機器人學習、人工智慧及產業鏈結合,台灣有很好的資通科技及生技醫療,能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但許多法規待考量,相信台灣跨產業發展很有韌性,能逆勢突圍開創藍海。立委張育美認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鬆綁法規,透過審查機制,進行處方箋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及數據標準化,結合智慧醫療運用,讓遠距醫療更普及。她認為,生技醫療公司應更接地氣,讓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能以更合理價格使用醫療儀器,並讓資訊流通、減少落差,符合使用者需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慢性病照顧、國際醫療等。此外「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即將於4月公布上路,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行政院科技部前部長、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表示,台灣有健保資料庫可運用資訊,數位革命下將以人的「資訊流」為主軸,如衛福部桃園醫院運用「智慧行動化臨床早期預警系統」,精準即時分析病歷資料,醫師隨時調閱、查房,讓全院非預期CPR下降31%,急救後死亡率下降50%。陳良基說,2025年全球大健康產業市場估計超過15兆美元產值,甲骨文公司更以8千億台幣買下電子病歷公司,若我國醫院無法數位化,國外公司屢創電子病歷系統,台灣未來將成「殖民地」。未來醫療科技不見得都要健保給付,或許可和商業保險合作。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台中榮總榮獲2次智慧醫療全機構獎,包括APP個人化智慧服務,患者就醫前先輸入症狀、自行量測,資料自動上傳至醫院HIS系統,醫師可直接看報告,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檢驗報告,癌症個管系統也提醒患者訊息不漏接。他強調,智慧化下民眾資安及隱私都要盡力保護,建議民眾可了解醫院智慧服務及檢測,善用AI智慧工具改變就醫模式。未來醫院應該長怎麼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作出最前曕的示範,院長陳亮恭與華碩合作打造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將實體醫院、社區及居家服務等資料上傳雲端,進行運算分析而提供分級健康照護,宛如機場「塔台」內外遙控、分流;更以虛擬關渡醫院與社區結合遠距醫療、健康照護,讓行動醫療團隊提供服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高醫重視偏鄉,關懷高雄、屏東、台東等,及設置南迴線24小時緊急醫療照護中心。前年啟動台東縣5G遠距醫療,讓耳鼻喉、皮膚科、眼科進入偏鄉,在衛生所設置耳鏡、鼻咽內視鏡等,由在地人員操作儀器,即時影像分享到醫院診間,免去就醫勞車舟頓。高醫也深入山區,讓高雄市桃源區成為第一個根除C肝的鄉鎮,治癒率高達95%。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指出,疫情前健康數據大多在各自的APP、醫療院所、社區據點,但疫情後,回歸「人」數位虛擬化,包括醫院、社區、個人都進入虛擬世界,打破地點框架。搜集數據最重要是解決民眾需求,WaCare平台有15種健康領域、逾1500位專家提供服務,現已有200個社區據點使用資源共享平台管理長輩健康,更在疫情期間提供近500堂線上課程。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AI可協助放射科醫師判讀影像,但無法取代醫師。醫師診斷仍然重要,在AI輔助下,系統優先通知偵出出問題的影像檢查結果,甚至計算出肉眼無法量化的數據,例如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百分比等,成為醫師最佳助手;AI目前也運用於醫院入口量測體溫、人臉辨識。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醫療平權 張育美:應鬆綁法規數據標準化
全球在新冠肺炎影響下,加速醫療科技、遠距醫療運用。長期關注醫療議題的立委張育美認為,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加速法規開放,包括處方簽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等,結合區塊鏈及智慧醫療運用,加速遠距醫療於社區普及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與會分享。張育美指出,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預估,從2020年的1626億美元,到2023年增至2200億美元,短短3年時間成長超過3成。此外工研院也推估,全球精準健康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198億美元,預估到2025年達到5827億美元,成長潛力無窮。張育美表示,台灣海拔落差大、離島居民分散,導致醫療資源多集中於區內的特定村落,長輩若住在沒電梯的公寓四樓,也幾乎形同偏鄉。遠距醫療在國內深具發展潛力,疫情中更發揮很大作用,像是零接觸的視訊診療門診、降低人員群聚與流動。疫情讓視訊開會、視訊診療成為未來趨勢,張育美認為,因應高齡化時代來臨,遠距除了應用在醫療,也可運用在長照領域中,不僅可作健康照顧,也鼓勵長照機構導入視訊設備等非接觸式探視模式,以視訊方式連線長者,守護住民長者健康。雖能透過視訊診療,但張育美指出,現有通訊診療模式上,在領藥階段的處方簽電子化、驗證與身份核對上,依然遭遇瓶頸。為落實遠距醫療,建議運用區塊鏈技術,可實踐身份與內容驗證,讓民眾完成通訊診療後,可直接到鄰近社區藥局領藥。張育美認為,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做法規鬆綁、透過研究倫理委員會(IRB)審查,促進院際之間資訊整合、交流等,尤其「數據標準化」更重要,避免同一疾病卻有不同寫法、同一種檢驗卻用不同單位呈現等。此外,醫療科技應跳脫健保給付思維,避免造成醫療平權障礙。
-
2022-01-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林口長庚傳承抗疫經驗 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上線
新冠疫情爆發後,在防疫第一線的林口長庚醫院負擔全國17%的重症,呼吸器數量占全國21%,葉克膜43%,檢驗量能更占全國24%,為保存並傳承抗疫經歷與經驗,林口長庚完成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今天上線,歡迎大家上網閱覽。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暨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表示,2020年初傳出疫情後,林口長庚立即成立防疫中心,以做好外部防疫、落實內部管理、調配人力能量、充足物資供應,站穩防疫腳步。根據上述四方針,,開展相關措施,包括全面自主健康管理、完整監測服務系統、數據解釋與治理、物資管理、病毒核心實驗室團隊、發展視訊會議及遠距醫療等,這些是成為抗疫相當重要的關鍵。程文俊說,回顧過去SARS經驗,發現醫院當時沒有留下什麼記錄,相當可惜。這次林口長庚面對新冠,全員抗疫、無人退出讓人感動,因此特別動員醫師、護理、醫技、行政等團隊,紀錄這次齊心防疫的成果和貢獻,完成這本逾兩百頁的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集結了2020年至2021年的防疫作為,收錄多位院長及副院長的心內話,具體詳實、圖文並茂,完整記錄了林口長庚這兩年來珍貴的抗疫歷程。希望藉由這本電子書,得以傳承與經驗分享,思考未來醫療走向、遠距醫療、視訊診療及智慧醫療等,帶動醫學發展與進步。程文俊強調,疫情從2020年迄今2年,第一線醫護都非常辛苦,但仍嚴守崗位為民眾健康把關及努力。疫情仍未結束,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面對一波接續一波的挑戰,林口長庚任務更加艱巨,將持續對COVID-19病毒學、免疫學及疫苗進行深入研究,以創新研發對抗多變病毒,相信能再次挺過疫情風暴,守護國人健康。●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電子書連線網址:https://www1.cgmh.org.tw/branch/lnk/flipbook/mobile/index.html
-
2022-01-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歌友會成員好緊張 台大醫師建議:可發快篩助自主管理
桃園機場群聚案擴大,其中一名確診個案,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連續5天參加桃園中壢區金嗓歌友會,出席名單造冊約800多人,如今成員人人自危。哈佛流病所博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所有人都要落實「口罩、疫苗、有症狀就快篩」這三件事,歌友會成員一定要自主健康管理十四天,期間有任何症狀都要主動通報,接受採檢。李建璋建議,民眾能靠自己做好的三件事:戴口罩、打疫苗、有疑似症狀自行快篩。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例如曾參與跨年歌友會成員,發現疑似症狀時應積極通報相關單位,接受安排,坐專車去採檢。對於出席歌友會的民眾,李建璋表示,14天內必須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建議地方政府可以發給快篩試劑。如果確診者第一圈密切接觸者無人感染,第二圈可以症狀為基礎進行快篩;如果第一圈有人確診,第二圈就要適度隔離,並且密集採檢。至於醫療體系,李建璋表示,中央已啟動醫療量能整備,預先設想最壞情況,提早盤點量能,以及時因應。不過,即將來到的春節仍然令人擔心,因為醫療人員也要排假過節,部分病房關閉,人力吃緊,建議各醫院提前建立On call待命機制,預先演練何時需要回院上班,及早應變。
-
2021-12-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署攜手台大科學算命 用AI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
心血管疾病為台灣十大死因第二名,平均每十分鐘奪走一命,每年有近五萬名高風險族未就醫。健保署與台大醫院合作,將結合全國性影像巨量資料庫與台大開發AI心臟鈣化評估技術,為每位曾做胸部影像檢查的國人進行「科學算命」。最快明年第一季就能透過健康存摺,提供高風險群做出個人化的評估和提醒,估計每年可挽救約750條人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心臟鈣化分數(CAC)是目前唯一被心臟學界認可顯著提高心血管風險分層準確度的檢查項目。100分以下是低風險,十年內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機率不到10%,建議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控制三高危險因子;101到400分是中高風險,發生機率10到20%,400分以上是高風險,機率超過兩成,建議要強化控制危險因子,並且積極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王宗道使用AI模型分析去年12月3.3萬人胸部電腦斷層影像,發現許多民眾沒有因心血管疾病診斷而就醫,粗估一整年下來可能有高達4.8萬名高風險民眾未就醫。如果未來能夠結合影像檢查與風險評估,透過健康存摺主動提醒,這五萬人或許會因此積極注意自身生活型態,以每年3%的發病率、發病後50%的死亡率做推估,每年可望挽回約750條人命,免死於心肌梗塞或中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康存摺已有多項疾病風險評估及追蹤,包括肝癌、末期腎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民眾只要輸入檢查結果,就能得知自身風險。與台大醫院的合作,可影像學的智慧醫療導入心血管疾病評估,為民眾提供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
2021-11-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改變檢驗流程 心肌梗塞1小時可確診
氣溫驟降,心肌梗塞患者增加,台大醫院昨發表最新研究,藉由急診室新檢測流程,可於一或二小時內快速確診心肌梗塞,有別於以往需時三或六小時,可望改變診斷流程,有助減輕急診室壅塞。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說,胸痛是急診患者常見主訴,約十名患者就有一人,傳統診斷心肌梗塞須抽血檢驗「心肌旋轉蛋白」,但患者須等六小時才能確診。患者在等待過程中,易造成急診擁擠,死亡率增加五%、住院率增加零點八%。李建璋表示,十年前出現高敏感心肌旋轉蛋白檢驗,敏感度高出十倍,時間縮短為三小時,歐洲甚至發現僅一或二小時即可確診。但新檢驗方式尚未普及,於是發起研究,收集十二國、三萬多人資料分析。研究發現,採用較高臨界值的檢驗標準後,一或二小時的檢驗流程僅三人被誤判,可見新檢驗流程有助加速診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教授陳石池指出,新檢驗流程可減輕醫師壓力;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說,新檢驗流程可讓不是心肌梗塞的患者及早離開,減少急診室擁塞。
-
2021-1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大醫團隊聯手微軟揭祕:基因解釋6成新冠死亡
台大醫院提案探討「新冠肺炎宿主易感性基因」獲得微軟「AI for Health 」專案贊助,接軌全球運算資源與技術專家,分析全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初步結果顯示基因可解釋六成新冠肺炎死亡率,顯著基因主要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若基因再加上年紀、性別更可解釋八成死亡率。剩下兩成則與治療方式、抽菸、BMI高度相關,可從醫療及公衛觀點去預防死亡。李建璋表示,基因與疾病密切相關,但基因定序需要運算龐大資料的設備和技術,這次提案獲得微軟贊助,得以分析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大約50萬人、每人9600萬個基因型的資料。研究團隊發展出「多基因風險計分」,目的並非為了尋找單一特殊基因,而是希望基因位點去預測新冠肺炎的整體死亡率。初步結果顯示,基因能解釋大約60%新冠肺炎死亡率,再加上年紀及性別則可解釋80%死亡率。細看其中顯著與死亡相關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李建璋表示,第九對染色體與ABO血型有關,基因分析顯示血型A型的病患,呼吸衰竭機率較高,O型則有保護力。不過民眾暫時不需太過煩惱,因為新冠肺炎的嚴重度與年齡大、生理性別男性、體重、慢性病、治療都有相關,美國十萬人研究綜合上述因素分析,結果就顯示血型與嚴重度沒有相關。至於第三對染色體,則有一連串位點與重症有關。李建璋表示,這串位點主要與六個基因有關,包括SLC6A20、LZTFL1、CCR9、FYCO1、CXCR6、XCR1。這六個基因分別和新冠肺炎病毒進入人體的受體蛋白質有關,也與免疫功能相關,但也有些是功能未知的基因。李建璋表示,隨著基因晶片的檢驗技術越來越快速精準,加上這些資訊科學的研究成果,未來可望詳細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條件發展出計算公式,及早預測病人的疾病風險,可回頭貢獻於臨床,發展最適當的預防策略及治療處置。資訊科學成果貢獻於臨床,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英國的「新冠肺炎死亡風險預測系統(4C mortality score)」。李建璋表示,4C mortality score是串連多家醫院電子病例、國家健保資料、生物資料庫所發展而來,是現在世界公認最好的預測系統。臨床醫師只要輸入患者年齡、性別、共病個數、呼吸速率、血氧濃度、昏迷指數、一至兩個易取得生物指標,例如尿素氮或C反應蛋白,就可以快速判別病人的嚴重度並積極安排適當的醫療,例如及早安排住院、給予預防重症的藥物。
-
2021-11-16 新聞.杏林.診間
林俊龍/讓醫療本質回歸以病人為中心!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省思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經二年了,身為醫師,內心有很多感觸,若非心中有使命、有願力,怎麼會有不顧自身生命健康,勇敢披上層層防護裝備,日與繼夜、前仆後繼地,衝上前線與病毒作戰的醫護與醫事人員呢?他們為了救治病人不敢回家(怕傳染心愛的家人),住在醫院宿舍,在專責病房輪值多久,就有多久沒回過家。每次想到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搶救生命的堅毅身影,就讓我敬佩不已。醫師是一個神聖的專業,我們醫師是為了病人而存在的。「專業」(Profession)在韋氏英語字典裡的定義包含:一種公開的宗教信仰;一種實踐宗教信仰的行動;需要專業知識及長時間強力養成的使命;需要長時期密集訓練。意指,專業要跟宗教有一樣的情操,要能利益社會。專業要有一定的尊嚴,一定的高度,要知道什麼該做,哪些不該做,要有分寸。「醫療」本質 以病人為中心醫病關係是真誠關懷。醫者的生命價值是無限的,絕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而這些珍貴的生命價值,在全球每一位面對新冠疫情挑戰的醫事人員身上,都可以獲得真實驗證。「醫療」行業的本質,從幾千年前就是如此,一切都「以病人為中心」,只為幫病人作到二件事,一是減輕痛苦,二是延長壽命。古今中外,醫療先賢都強調ABCDE五大醫學倫理原則:自主(Autonomy),病人可以自己決定而不是附屬於醫生,一切要聽從醫師的指示;第二是利益病人(Beneficence),對病人有利的事才可以去做;第三是隱私(Confidentiality),病人掏心掏肺、把生命都交給醫生,所有的祕密都在醫師的掌控之下,所以醫護必須替他保密;第四、無害(Do No Harm):對病人無傷害,雖然想要幫病人,反過來傷害病人,就不應該;第五、公平(Equality-Justice):一切平等,治病,不管病人年齡、膚色、種族、貧富,都需一視同仁,醫療不該變成有錢人的特權,貧窮的人同樣需要醫療,人人有醫療的權利。由此可知,醫療是神聖的專業。它的價值就在于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關懷。科技再進步也無法取代最基本醫病關係然而現今的醫療卻迷失在日益進步的科技之中,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達文西機械手臂、AI智慧醫療等,雖然能協助精準對焦解決病人的問題,但是科技越來越貴而且無法取代最基本的醫病關係。醫師與病人都是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三種層次,第一是不造成傷害,第二是尊重,第三則是去幫忙。身為醫者,最低層次是做到法律上應該做的最低限度,第二個層次要維持倫理道德,要去尊重、不傷害病人,但最重要的還是第三個層次,要伸出援手幫忙病人。世上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沒有規範醫者要去幫忙別人,但醫療工作的本質,就是助人。最古早的醫療,沒有先進的檢查儀器,從事醫療就是簡單的一對一,美國諺語「One ill, one pill, one bill.」就是描述,醫師對病人看一種病,給一種藥,一張帳單,這是醫療黃金時期(golden days of medicine)最單純的醫病關係。開始設立醫院收治病人之後,因為一開張就產生費用,經營一家醫院要顧慮到效益,才能永續經營。以影像醫學科為例,一台X光機,技術員或行政可以每十五分鐘排一個人檢查,對儀器來說這是最符合效益的安排,最好的利用率,機器很貴,會折舊、要維修,得要讓它符合成本。例如有個從瑞穗來花蓮看病,一趟搭計程車往返費用就要三千元的弱勢病人,醫院卻為了當日已經排滿受檢病人,請他明天再來,這就背離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所以醫院應該在發揮最佳利用率的原則下,還要保有為病人做彈性調整的餘裕。現今醫療分科太細,常讓醫師專注在疾病,而忘了疾病的核心是人。「白色巨塔」一詞,就是因為醫療自我封閉,忘記了醫療的核心價值。所以證嚴上人常常叮嚀醫師們「不要只看病,要看病人」。說真的,看病很簡單,看病人比較難,更何況身心靈都要照顧到,更難!《無量義經》說的:「譬如船夫身有病,若有堅舟猶度人。」甚至要做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完整身心靈的照護。這就是全人醫療。慈濟志工就是我們的榜樣,能夠讓一些手心向上、需要幫助的人,轉變為手心向下、能去幫忙別人的人,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和佛教一樣,都是同樣的教導--「施比受更有福」,這是宗教的精神。我也希望所有慈濟醫療志業的同仁,能體會到我們是在幫忙病人,得到那一分喜悅;而不是產業鏈的一環。如果只是為了謀生賺錢糊口,就失去了從事醫療工作的意義,無法永續(Sustainable)。台灣防疫有成 歸功政府、健保及醫療人員常說「病人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美的」,醫療工作者,應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所有的問題、困難及責任,由我們來承擔,這就是醫者的理念,而在這過程當中,還要獲取心靈的平靜,得到輕安自在,我認為這就是醫療的本質。臺灣的健保制度,從稅收撥出來利益人民是台灣人民莫大的的福利,只要出國看看沒有健康保險的國家,我個人去過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柬埔寨,就會體會到台灣的健保是多大的福政。這次台灣防疫之所以做的這麼好,要歸功於政府的政策,全民健保,以及這一群心中有使命、有願力的醫療專業人員。
-
2021-11-13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長壽論壇/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臨 「長壽且健康」成趨勢
台灣2025年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過去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代表長命百歲,但長壽不一定健康,高齡醫學專家提倡,從40、50歲青壯年就要開始關注健康餘命,想追求晚年的安適,應在人生不同階段,從身心靈、多元有效的方法介入,不應只是單純地追求長壽。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今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並同步於線上直播,邀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立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醫師彭莉甯等專家,帶民眾在日常中做到健康又長壽。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表示,高齡化是全球化重要議題,而台灣高齡化速度居於世界前端,在短短10幾年間,高齡人口比例從7增至14個百分比,至2020年已到達20個百分比,甚至2050年時,有三分之一人口是高齡者,無法避免高齡世代到來。侯明志指出,隨著高齡進展,生理及心理等會逐漸衰退、失智,生活可能需要依賴,因此不能只有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得健康,因此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跨領域配合、建置相當重要,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進而推廣到全國每一個角落。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這2年常聽到「百歲世代」的社會趨勢,也常會與身旁長輩說「祝福長命百歲」,但如果和歐美相比,台灣人的不健康時間是延長的。根據統計,2018年平均餘命是80.96歲,不健康生存年數為8.41歲,2019年不健康生存年數增加到8.5年,創下歷史新高,如何透過有效方法,讓大家能縮短不健康天數,用「日」取代「年」,也就是大家想知道的訊息。游美月指出,論壇除了北榮和陽明交大團隊帶來國際研究以及門診經驗,還從社會腦(社會連結)怎麼促進腦力認知不失智,一天攝取多少蛋白質會增肌等,這些都是每天都用得上的知識。游美月說,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領導研究團隊,近期將發表刊登在國際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的頂尖研究,融合AI科技、社區參與等元素,打造宜居新模式,未來將在關渡醫院落實。她預告,次世代的健康長壽,聯合報也必定參與其中,透過醫學科學及媒體參與,陪伴民眾都能為自己營造美好的健康人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這2年因新興傳染病出現,許多專家預測,新興傳染病提醒人類,健康醫療才是公共政策的主軸。就高齡疾病領域中,透過醫學結合科技,近年實證醫學也逐漸在社區中實踐。相較過去,生病了才會到醫院,但一個健康的人,不可能一瞬間就失智,因此如何預防失能歷程,現在醫院要穿透進社區、家戶,醫療型態轉變為「預防醫學」。林奇宏指出,近年發展智慧醫療,結合電子及醫療領域,推展出可預測性、去集中化、連結體三面向。透過大數據分析,讓疾病可預測性提高,民眾得知健康資訊後,如何將預防體系串接。像科技時代中常應用數據彙整,延伸出「數位分身」、「數位孿生」概念,從人身上測量的數據成為「虛擬的我」,想介入醫療可先透過「虛擬的我」,再進到「真實的我」,將服務遞送到個人身上。林奇宏表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今年2月1日正式揭牌,結合交大科技及陽明的醫療,體現「科技源自人性」,讓健康有照護也有溫度,也期待培育「π」型人才,包括管理科技法律、金融科技、產學共創等,整合「科技、醫療、人文」跨領域人才。被問及陽明交大是否會成為台灣第二個「護國神山」,林奇宏說,學校的目標是培育人才,透過尖端研究,以高教教育視角洞悉未來趨勢,的確有這樣的期許,會以這方向做未來努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