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智慧醫療
共找到
125
筆 文章
-
-
2023-11-02 焦點.元氣新聞
救護車要開40分鐘 中榮團隊用「這科技」為腦中風病患搶命
從南投埔里到台中榮民總醫院,根據GPS導航資訊,開車距離近65公里,行車時間最快也要花40分鐘以上,救護車肩負重大救命任務,那麼長的車程讓救命任務充滿變數。救護車車程,醫療人員只能消極等待?「救護車車程40分鐘,難道在這段時間,醫療人員只能消極等待,完全無法多做一點事來挽救人命?」臺中榮民總醫院智慧醫療委員會團隊、遠距照護中心團隊因為這樣的起心動念,讓救護車上的急救流程有了創新變革,同時也挽救更多人命。舉例來說,曾有偏鄉腦中風病患因而受益。當在偏鄉的醫師疑似有腦中風栓塞患者時,隨即通知台中榮總神經內科「腦動脈取栓團隊」待命,並根據病患在穿戴式裝置所呈現的數據而給予救護員正確指示,並做好「靜脈血栓溶解術」的準備,也同步調度好加護病房床,在急診團隊的協助下,通力合作,使病患得以在黃金治療期給藥,並大幅減少腦中風傷害。克服重重挑戰 就為搶救更多人命!「對的事情,就要趕快去做!」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認為,偏鄉醫療如果有智慧、遠距醫療的輔助,當地急重症病患就可以多一點活命機會,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該院智慧醫療委員會負責人李政鴻副院長、陳昆輝執行長與該中心團隊結合穿戴式裝置、救護車生理監測系統與遠距、雲端數位科技等,設計出一套遠距救護車急救輔助流程,為病患多爭取救命時間。陳昆輝解釋,當救護車上的病患穿上穿戴式裝置,從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到臺中榮民總醫院約40分鐘車程中,各項重要生理指數就會透過雲端數位科技傳到臺中榮總醫院急診室,醫院急診團隊便可隨時監控病患生理指數變化、給予救護員適當指示,同時做好準備,當病患一進入急診室,急救流程就可迅速啟動,且救治流程也可以更精準、更符合病患需求。李政鴻指出,在救護車行駛的時候,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在於,要確保路程上的網路訊號十分穩定、順暢,尤其是經過隧道的時候,訊號可能比較微弱,經過與協力夥伴來回溝通、討論、測試,才終於找到解決方法,病患雖然受益,但甦醒、被救回一命後,往往不知道背後醫療人員、技術人員花了多少心力、努力,才有這樣的成績,讓偏遠地區長輩、病患也能及時得到幫助。遠距照護觸角延伸至偏遠地區事實上,台中榮民總醫院智慧醫療委員會團隊也將遠距照護的觸角延伸至住在偏遠地區的長輩、臥床病患,陳適安說,曾有一名92歲年長者住在嘉義,由於行動不方便,無法頻繁進出醫院,透過遠距生命跡象及心電圖監控照顧系統,醫療人員就能了解病患的心臟狀況,且即時提供關心、支援,病患回診時,主治醫師也能掌握最新狀況。不過隨著疫情解封,有關遠距醫療的給付部分,目前正呈現限縮趨勢,這樣的趨勢實在令人憂心。陳適安認為,醫院進行智慧醫療科技的建置,是一項勢在必行的趨勢,但如果要持續進行創新研發、永續運作,政府的投入、支持,以及相關醫療費用的給付或補助,都是維持創新研發及運作的重要基礎,期盼透過數位醫療科技的研發與運用,可以造福更多病患、民眾,同時也能與世界接軌,創造台灣更多耀眼成績。
-
2023-11-02 焦點.元氣新聞
中榮活用AI科技 醫療、管理更升級
訓練PGY住院醫師時,AI人工智慧也能派上用場,結合元宇宙、延展實境(XR),年輕醫師在診治「心肺安妮」時,可清楚心肺功能復甦狀況,以及精準預測心臟或心律重症的死亡風險。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表示,數位醫療為國家基本功,除了培訓醫師及確保醫療安全性、有效性外,還可落實居家及遠距醫療,政府應儘速排除相關障礙,積極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在醫療數位轉型上,臺中榮總動作之快,已成醫界領頭羊。陳適安於2021年1月16日就任院長後,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收集業管院內AI計畫,每月開會並主持智慧醫療委員會「組長會議」,邀集相關同仁,在晨會討論工作進度,以及面臨哪些困境。兩年前,中榮為全國首將5G應用於遠距手術指導及現場無時差手術展示將5G技術導入偏鄉醫療,透過動態影像傳輸,讓住在山上、離島等患者與醫師視訊溝通。並採購多台移動式超音波儀器,醫療團隊帶著現代化醫療儀器下鄉,到府診治,讓在宅住院不再是夢想。AI人數位轉型落實臨床領域 縮短撰寫病歷及報告時間三年多來,中榮致力推動數位轉型,成果斐然,研發不少技術,累積經驗,且不吝與其他醫學中心分享成果,與不少醫院齊心投入居家醫療。該院數位轉型擴及「醫師、病患、手術、教研、行政」等五大區域,整合兩百多個系統,資訊工程相當浩大。陳適安指出,AI人工智慧、數位轉型,落實在臨床領域,首先能縮短撰寫病歷及報告時間,提高行政效率、醫療安全性。此外,中榮與鴻海集團鴻準科技合作研發「生理監測救護車」,希望在就醫途中,醫院照護應變中心就能收到血氧、血壓、心電圖等生理資料,做出精準診治,擬定治療策略。「在推動過程所遇到障礙,比想像中還困難。」陳適安表示,首先大部分醫療院所不太願意投資於數位轉型,因為這塊領域仍看不到商機,被認為是不賺錢的。再者,在不少醫療院所服務的部分資深醫師在門診時,仍習慣由總醫師撰寫病歷,因對電腦科技陌生,相對抗拒數位轉型。法規限制、軟體設施不足 偏鄉數位醫療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陳適安說,數位醫療為國家基本功,但受限於繁雜及更新緩慢的醫療法規,加上軟體設施仍有待精進,距離完美,還是有一大段路要走,以救護車為例,明明在偏鄉醫療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目前仍無法克服5G傳輸先天障礙,以致救護人員較難與醫院急診做緊密聯繫。陳適安指出,如果在送醫途中,雙方密切溝通,救護員提供完整資訊,讓醫療端掌握患者狀況,如此一來,患者到院前,醫療團隊即已做好術前評估,救護車一抵達醫院,就可直接送至開刀房或導管室,大幅縮短搶救時間。行政院國科會公告「公務機關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禁止應用生成式AI撰寫機密文書,公務員不得向AI提供公務機密,各機關若使用生成式AI執行業務,應揭露此一資訊。對此,陳適安表示,該草案是否適用於醫界,目前各界看法不一,建議謹慎討論,以免拖延醫療數位轉型的腳步。陳適安強調,AI人工智慧、醫療技術均為台灣強項,如果電腦、大數據等科技數位產業能與醫療產業緊密結合,將能打造出我國另一座護國神山。
-
2023-09-23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南投縣】改變醫療不均問題 陳南松:整合資源深入社區
南投縣是全台地理面積第二大的縣市,卻是全台唯一沒有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縣市,醫療資源不均且不足,南投縣政府近年透過遠距醫療、尋求民間資源等方式,深入社區,推動慢性病防治等公衛政策,更因應不同族群使用不同語言宣導衛教。城市健康1:遠距衛教半年服務3萬人 南投全縣有13個鄉鎮市,幅員遼闊,且境內六七成面積是山地高原,陳南松兩年前上任局長後,衛生局即與台灣遠距智慧之愛公益聯盟平台合作,在各鄉鎮進行遠距醫療、遠距照護與遠距衛教,遠距衛教自2023年3月1日開辦至今,已服務3萬8千多人次衛生局並透過民間團體,募集20台五合一量測儀器,在社區據點為老人檢測血壓、血糖、血氧、體重、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數據資料上傳到雲端(醫師馬上看APP),一發現不正常數值,立刻通知公衛護理師及受測長者的家人,盡快展開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這項遠距照護已服務3萬人次。陳南松強調,衛生局沒花一毛錢,靠著民間資源的協助,做到遠端照護和遠端衛教,也讓衛生局在偏鄉順利發展智慧醫療,可充分運用系統取得的數據資料,打造南投的「智慧健康雲」。城市健康2:腦中風 綠色通道計畫陳南松坦言,相較於其他縣市,南投縣「很貧窮」,衛生局必須設法尋求民間資源,2022年初與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合作,啟動「30秒即時心電圖量測心房顫動快速就醫(綠色通道)醫療服務」,就是由扶輪社等民間團體捐助14台、每台單價逾10萬元的「30秒即時心電圖測量儀」,配置到局本部及13個鄉鎮市衛生所,開辦免費的心房顫動篩檢,讓50歲以上成年人免費量測,透過心房顫動檢查,提早防治腦中風。30秒即時心電圖測量儀測出的數據,上傳雲端由臺中榮總心臟內科支援判讀,一旦發現發現數字異常,衛生所的公衛護理師如同醫院的個管師,馬上對心律不整的民眾進行衛教與追蹤,並轉介至南投六家醫院(綠色通道)提供快速就醫治療。陳南松說,綠色通道「心房顫動快速就醫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有如一條龍式的快速服務,可及早發現心血管問題的高危群,減少因腦中風產生的後遺症及家庭負擔。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打造健康城市3:慢性病防治 健康吃快樂動在慢性病防治上,陳南松指出,NCD(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是導致全球死亡及失能的最主要原因,一年造成四千多萬人死亡,占人類死因七成以上,而且四大NCD(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呼吸道疾病)死亡人口中,四成都是過早(70歲之前)死亡,2011年全球世界衛生大會(WHA)提出NCDs是人類公共衛生的緊急事件,人類必須重視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而不論是何種慢性病,罹病源頭來自不適當的飲食、吸菸、 酗酒和缺乏運動,因此南投縣全力推動健康飲食與運動。陳南松表示,簡單來說,就是教育大眾「健康吃 快樂動」,尤其縣內高齡人口多,衛生局前進社區開設銀髮健身俱樂部與銀髮動動班,讓長者持續運動,針對飲食則推出「健康餐盤」,設計四五十種餐盤內容,教育長者吃得營養健康。陳南松指出,由於南投縣2023年已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全縣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52%,建立友善高齡社會,更是南投縣的目標。他強調,讓老人培養數位能力,透過二度就業或擔任志工來融入社會,是所有公部門的責任,縣府希望讓老人享有快樂老年,讓不健康餘命(不健康之存活年數,包括失能、臥床、慢性病纏身等年數)降至最低。打造健康城市4:針對不同族群 客製化衛教南投境內有多元遼闊的原鄉部落,南投縣衛生局特別與弘光科技大學營養系合作,在信義鄉的原民部落執行「營造健康新風貌」系列課程,提升當地照服員的健康知識,並編撰布農族語的健康書,讓照服員用族語為長者講解慢性病、營養、運動、口腔保健等知識,配上圖文解說,讓原民感受這是他們專屬的書。陳南松同時介紹,部分量販賣場平時會捐贈食物到原鄉部落,衛生局也與其合作,一方面請廠商提供較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製作營養飲食的車身宣導廣告,再由原民局協助翻譯成原民族語,沿路向部落民眾宣導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針對新住民人口快速增加,衛生局近年也在衛生所培訓志工,訓練通譯員,透過新住民社群協助宣導公衛政策,例如疫苗接種,腸病毒預防等,讓每一個族群都被照顧到。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08 活動.精彩回顧
阿瘦實業攜手盤古銀髮 打造「高齡長照精準整合服務平台」
「CaresEXPOTAIPEI2023 第四屆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9月7日至9日於台北世貿展覽一館登場,今年以「打造照顧產業生態系,共創共生社區照顧圈」為主題。阿瘦實業以「ASO+阿瘦健康照顧關懷站」為主題參與,宣示透過「全人行動力照顧」進入照顧服務領域。阿瘦實業並於8日與盤古銀髮舉行「健康照顧服務平台」合作簽約儀式,由阿瘦實業總經理郭欣怡與盤古銀髮執行長林偉正共同簽署,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涂心寧理事長見證。台灣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服務需求增加,除了政府持續投入基礎資源建置,民間各類服務型企業如何接棒,增加服務多樣性,不僅是企業新的發展機會,同時解決社會問題。阿瘦實業在地深耕70年,從一間鞋店發展成全台超100間門市、165萬會 員,2021年與工研院合作研發「動態足壓量測系統」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類」肯定,並成立 A.S.O足醫健康中心,以足部醫學為中心,推動全人健康照顧。阿瘦實業今年攜手高齡長照創新服務公司盤古銀髮,共同籌組「健康照顧服務平台」,由盤古銀髮進行健康照顧資源服務整合,邀請全台各地健康照顧服務單位,包括居服、日照、住宿機構、社區藥局加入,同時採用「生活賦能六大指標」為甄選分類概念,邀請優質商品供應商加入,連結阿瘦電商平台設立「生活賦能商品專區」。該專區採用盤古銀髮研發,獲得 SNQ 國家品質標章的「生活賦能®服務體系」,會員可透過「評估-報告-推薦」模式獲得合適的照護服務及產品,藉由「健康照顧服務平台」做為後盾,將全台 105 間門市暨健康照護關懷站,提升為精準整合服務媒合中心。
-
2023-08-31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嘉義縣】老年人口占比第一 趙紋華:五計畫提升疾病衛教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治失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等身心疾病。計畫一:設計桌遊 推廣腦中風防治 嘉義縣衛生局統計,全縣人口老化比率21.69%,冠居全國,腦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在嘉義縣歷年十大死因排名第四。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加強腦中風防治,嘉義縣運用圖卡或社群平台、發布新聞稿、地方電台廣播等方式宣導「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前兆辨識口訣,提醒民眾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衛生局並委託北醫大副教授林立峯設計「腦中風識能提升創意桌遊」。趙紋華說,桌遊中融入了腦中風知識、危險因子辨別、症狀辨識和急性處置方法等知識,衛生局已培訓社區據點的139位種子教師學會桌遊卡牌的製作和玩法,他們回到社區後便透過桌遊來帶領民眾認識腦中風,學會照護自身健康,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到各社區據點驗收。趙紋華強調,透過這些模式推廣下去,老人家雖然不能100%清楚疾病,但至少懂得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時要馬上撥打119求救,不久前她認識的一位住在很鄉下的老人家中風,就是因為記住了口訣,在第一時間打119,幸運地搶救成功。嘉義縣衛生局會在特殊節日時加強宣導,同時運用LOCAL(在地化)的方式和語言,拉近與縣民的距離。例如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曾與腦中風醫學會合作,由縣長翁章梁用台語拍攝「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宣導影片。此外,衛生局也常透過各村里辦公室,用在地民眾最熟悉的台語舉辦健康講座。計畫二:推動複合式健走翁章梁同時把運動與營養列為施政重點。疫情期間,衛生局特別與中正大學合作,推出「在厝顧健康」的30分鐘教學節目,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地方電視台播出一次,由運動教練和翁章梁示範如何在家運動,同時還有日常的身體保健、 健康飲食等衛教內容。針對高齡長輩,近年衛生局推動複合式健走,是在健走時雙手握著特製手杖前後擺動,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可同時大量使用手部和背部肌肉,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衛生局鼓勵長者每天健走30分鐘, 每周150分鐘,並利用嘉義縣梅山鄉生產的竹子製作竹製健走杖。趙紋華說, 複合式健走不但可防止長者摔跌,還能訓練四肢肌力、平衡力,減少對關節的負擔,延長行走時間,促進心肺功能,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營養的衛教方面,衛生局推動「營養灶咖」。趙紋華表示,這是出動營養師到社區據點教導老人如何採買、烹調和食用才健康,例如中秋烤肉盡量選用原形食物,少烤加工食品,衛生局還製作「食物紅綠燈」、「阿嬤的冰箱」圖卡,從生活中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計畫三:強化ICOPE 主動出擊趙紋華也說,嘉義縣的衛生所功能很強,因為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所以要往前延伸,強化ICOPE(長者健康整合性照護評估),延緩失能,希望早一點找出長者的問題,今年全縣ICOP 評估5349人,有1011人異常,其中597人是行動不便,406人是用藥問題,篩檢出來之後再做轉介,盡早展開治療與照護。另一方面,社區據點對民眾的健康照護格外重要。趙紋華表示,衛生局常前進各據點舉辦活動,或由種子教師下去推動衛教,讓前往參與的民眾成為「種子的種子」,讓他們協助找出真正的高危險群來篩檢。例如有憂鬱症的老人不會出門參加據點的活動,但種子教師可以教導參加活動的老人如何辨識憂鬱症,讓他了解「隔壁的老人有類似症狀」,畢竟偏鄉仍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主動通報和關心他人的問題。衛生局還主動訓練村里幹事和農藥商學會辨識與通報憂鬱症,扮演自殺守門員的角色,不久前就有農藥商很機警的通報一位平常從不買農藥的阿嬤來買農藥,原來她正是因為被詐騙而憂鬱想輕生。失智與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高齡化社會的常見疾病,嘉義縣推估2023年全縣失智人口約8493人,目前設有29處社區失智據點、3個失智共照中心,今年5月也與故宮南院、台北榮總合作研發「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的桌遊牌卡,以故宮文物內容做為促進認知功能的藝術輔療工具,帶著老人用圖卡去回憶生活和生命故事,強化認知功能,延緩失智。趙紋華也說,嘉義縣衛生局去年起推出「失智整合照護計畫社區篩檢」,以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7.99%的六腳鄉為示範點,第一年篩檢出58位確診的失智人口,失智率很高,今年是第二年,要繼續前進其他村落篩檢。她強調,嘉義縣的高齡人口多,但很多老人不願主動篩檢,衛生局要透過多種管道,例如出動車輛載著老人到社區衛生室室篩檢,同時整合共照中心、長庚科大、長庚醫院與鄉鎮公所的力量,提供失智整合照護,「衛生局絕不能放著他們不管」。趙紋華表示,目前比較困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篩檢, 因為沒有篩檢工具,國家政策也沒有推動,某些患者初期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之前衛生局曾在社區據點篩檢出一位疑似失智的老人,後來因為使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用藥有效,才發現原來他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衛生局都希望能盡早發現 ,盡早治療,讓老人在地照護。計畫四:全台唯一 智慧綠能醫療車嘉義全縣18鄉鎮市遍布山區與海濱,為照護行動不便、出門不易的慢性病長者,嘉義縣衛生局積極推動行動醫療,每一個鄉鎮每月都會有醫療車巡迴至當地辦理 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長照的照護專員也會跟著到當地宣導,深入社區拜訪村里長長,了解有哪些長照需求 。趙紋華特別介紹,嘉義縣採用全台獨有的智慧綠能醫療車,以鋰鐵電池取代車輛柴油發電,結合AI科技推動心房顫動篩檢、智慧眼底鏡檢查,還有高科技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儀器(DEXA),病人的檢測影像結合AI,直接上傳雲端, 由醫師在後端判讀,讓社區健康守護更上一層樓。計畫五:潛伏結核篩檢計畫隨著嘉義縣的新住民人口增加,衛生局推出「潛伏結核篩檢計畫」。趙紋華說,東南亞國家因為沒有結核病的預防接種政策,結核病發生率較高,而嘉義縣目前有五千多位新住民,大多數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為免他們可能有潛伏性結核且在免疫力低落時發病,必須提早篩檢、提早治療。這項計畫去年先進行試辦,今年3月24日的世界結核病日正式展開,預計以三年半的時間完成。趙紋華說,今年目前篩檢一千例,已完成765例,陽性率高達18.7%,這些潛伏性患者正進行用藥治療中。預算分配 健康優先趙紋華同時談到,嘉義縣的預算有限,衛生局在爭取預算時,第一是考量是否與民眾健康相關、而且目的與對象都清楚的計畫,第二是考量死亡率,凡是和其他縣市相比偏高的疾病,衛生局也會加強防治預算,而縣長翁章梁都會非常支持。例如胃癌在嘉義縣的發生率占癌症的第八位,衛生局今年即展開胃癌篩檢,之前嘉義縣的C肝因陽性率偏高, 近年也加強篩檢,做的非常不錯,C肝篩檢率全台排名第四,肝癌發生率已逐步下降。而當預算有限時,衛生局會積極尋求民間資源,例如智慧醫療車的心房心室顫動、智慧眼底鏡等設備,都來自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雲端有醫療 給付標準有望翻轉
醫療新科技是否納入健保,需考慮安全、有效、相對療效、品質、倫理及法律等因素。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指出,以透析為例,年輕慢性腎臟病人若自我照顧能力好,為避免生活、工作受洗腎影響,多鼓勵腹膜透析,若納入APD進行居家透析,再串聯至RPM遠端服務,重點是考量疾病照護品質是否提升。李丞華指出,健保若要納入串聯居家透析(APD)的RPM遠端服務,台灣腎臟醫學會可向健保署提案說明,系統如何促進洗腎病人資料收集、回饋、警示,及對病人的幫助,甚至增加選擇居家透析的誘因,並於透析協商會議討論。李丞華指出,腎臟病盛行率增加,目前腎臟捐贈數不多,患者常需進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療,健保給付透析治療一年約五百億元,照顧約十萬名洗腎病友,對於洗腎方面的新醫療科技發展,可以擬定相關試辦計畫,採取多元、彈性方式,貼近病人與醫護人員需求。延伸閱讀:遠距智慧醫療新科技 這項科技台灣全球第一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基於病人安全基礎,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應持續精進,投入新科技介入的未來趨勢,健保考量以醫事服務費增加誘因,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延伸閱讀:及早揪異常 智慧醫療助醫護心血不間斷「隨著新醫療科技發展,除輔助醫護團隊進行治療外,可將時間、人力、物力、醫療資源等做最有效利用,這些都是有價值的。」宋俊明指出,高齡社會,年長者愈來愈多,病情也會愈來愈複雜,如果醫護人員可藉由新醫療科技減輕照顧壓力,或有更多時間專注其他醫療重點項目。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認為,RPM可收集數據並分析,對個管確實有助益,但並非他定義的新醫療科技。他指出新醫療科技應具備創新醫療環境的特質,並有營運模式,健保投資也應思考如何翻轉現況,提升整體醫療價值,把腎病照顧導到國家希望的方向,彰顯新科技價值。醫策會「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透過醫院認證提升醫療品質,為了讓病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健保財務應提供誘因,提升洗腎照顧品質。王拔群強調,現在的健保給付思維以疾病治療為主軸,醫療保健的給付邏輯應以「投入研發、創造價值」為重點,將資源放在可創造更大效益之處,並盡量增加財務誘因,才能讓新科技的運用朝更正向、永續的目標前進。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及早揪異常 助醫護心血不間斷
「居家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病患管理系統(RPM)」監測病友透析狀況,可及早發現生理數值異常,同時提升病友生活品質、降低家人照護、接送等隱形社會成本,但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在醫療價值、醫療品質提升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所付出的努力、智慧與心血,常受到忽視。「以APD進行居家透析,再串聯至RPM遠端服務,是醫療新科技臨床使用的成功案例。」宋俊明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如此可讓病友與醫療人員關係更緊密,也有助病友生活品質、人際關係,更減輕對腹膜透析的擔憂,小問題及早發現及早處理,降低必須到急診就醫的機會,進而減少住院的風險,減少醫療費用的同時,也增加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的安心感。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長蒲若芳表示,新醫療科技的確對提升病人安全、優化醫護人員工作流程帶來多面向價值,不能只聚焦於成本考量。蒲若芳表示,新科技發展迅速,若評估健保給付時採用過去藥物評估流程,需等待兩、三年,等待時間較久,英國針對新科技運用、給付評估,採用「早期價值評估系統」,先評估哪些證據重要,就優先證據進行給付評估,同時蒐集證據,後續擬定正式新醫療科技給付、評估標準,這套思維值得台灣積極學習。延伸閱讀:用Apple Watch 在家監控健康傳給醫院 健保能負擔嗎? 健保署這樣回覆台中榮總腎臟病科護理師蕭菁菁說,以往APD進行居家透析時,醫護人員僅能被動的獲取過去一個月洗腎資訊,但串聯至RPM遠端服務後,醫護人員可知道病人每天透析數據,如體重、脫水量等,即可早一步評估病人透析有無異常。延伸閱讀:雲端智慧科技走入生活 病人不出門在家洗腎 醫護遠距即時照護吳麥斯指出,APD結合RPM是末期腎病人治療的一部分,末期腎病人占全國人口數約千分之三至四,但包括健康民眾、早期慢性腎臟病病人,都應該要獲得好的照顧及治療,此為「全光譜照顧」,應把有限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醫療永續。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腎友真心話:更能自我健康管理
「我之前做腹膜透析,就深深了解,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曾接受十三年腹膜透析的腎臟病友游建勳有感而發。游建勳在「遠距智慧醫療圓桌對談會議」中表示,透過遠距科技輔助與醫護團隊殷切叮嚀,他才了解到「飲食、生活控制」、「監控重要指數」與「切實記錄、回報透析資訊」的重要性,如今他不會因為今天或數天後要透析,便放縱自己吃美食或讓生活失控。游建勳回想剛進行居家腹膜透析時,腹膜透析結合遠距輔助療程尚未引進台灣,對於身體各項數據變化,只仰賴腎友自己記錄。事實上,醫療團隊很難客觀、即時追蹤腎友腹膜透析時實際使用藥水狀況、重要指數等資訊,因此醫護人員若無法及時掌握,隨著疾病惡化,後續衍伸之醫護資源將大為增加。延伸閱讀:在家裡自己洗腎方便嗎? 會不會很容易感染?遠距輔助科技引進台灣後,腎友居家腹膜透析時,只要簽署相關使用同意書,按下儀器按鍵,各項重要指數便傳至雲端資料庫,遠端醫護團隊便能判讀、追蹤,一發現不對勁,便立刻聯絡腎友回診或盡快關心、詢問,找出原因。他感受到改善病友在家單打獨鬥情境,對增強醫病關係信賴度及緊密性,有很大幫助。經數據及時回傳與醫護人員監測,游建勳更了解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各項數值控制對身體影響深遠,他也常思考著:「當時如果多留意腎臟健康變化,不曉得能不能將透析時間延後?」他認為,健保制度開辦已近卅年,期間新醫療技術已有大幅提升,希望政府能適度支持,也可幫助民眾導入新的觀念。延伸閱讀: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健保全力支持對病人友好的治療與醫護的付出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認為,實證證據顯示,新科技運用,確實有助提升腎友健康識能、促進腎友遵從醫師指示,並喚醒腎友「對自己健康負責」,但同時,除了新科技,醫護團隊、個管師的付出更功不可沒。延伸閱讀:洗腎一年狂燒健保500億 權威:「全光譜照顧」把資源放需要的地方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APD+RPM 數位醫療科技 創新健保給付思維
智慧、遠距醫療運用日漸普及,國內發展居家透析管理系統,患者在家裡腹膜透析,相關數據資訊上傳雲端,由醫護人員遠端判讀,及時監測。病患因此受惠,醫護人員的專業付出是否可獲得健保給付肯定?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強調,健保全力支持對病人友好的治療與選項,待腎臟醫學會提出報告即舉行協商會議,支持醫護付出。延伸閱讀:用Apple Watch 在家監控健康傳給醫院 健保能負擔嗎? 健保署這樣回覆遠距透析治療 我使用率冠全球 腎友游建勳指出,腎臟健康很重要,他從小腎功能不好,尿蛋白數值異常,四十三歲病情惡化,開始洗腎,當時為了繼續工作,選擇居家腹膜透析,透過全自動腹膜透析(APD),搭配「遠距病患管理系統」(RPM),由個管師遠端監控各項數據,適時提供協助。個管師、醫護團隊投注許多心力、智慧,但這些付出,外人往往很難以理解、看見。台灣腎臟醫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六月廿九日舉辦「遠距智慧醫療圓桌會議」,多位專家與會,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上述居家腹膜透析遠距、治療模式,台灣進展極快,二○一八年引進後,二○二○年兩者搭配使用率達六成,至今覆蓋率已達百分之百,占率全球第一,共三千多名腹膜透析病友受益遠距照護。腹膜炎風險降 遠端照護盼給付吳麥斯表示,對比歐美國家腹膜透析病友平均廿個月就可能面臨一次腹膜炎風險,台灣患者延長至每六十個月,足足降低三倍。但目前相關設備包括資訊上傳至雲端資料庫、醫護人員所付出的心力卻不在給付範圍,希望有具體解方,同時提升治療品質;若能納入健保,將是台灣數位科技給付的開端。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長蒲若芳表示,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將數位醫療運用在醫療實務,成效顯著,讓病友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西班牙則以數位系統監控「自動腹膜透析」水質,並將醫護人員工作流程標準化,有效降低腹膜炎發生率。延伸閱讀:智慧科技輔助 醫護更輕鬆? 護理師: 跟傳統相比每天至少多花一小時病友生活品質提升 智慧醫療價值高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指出,在維持透析品質,提升病友生活品質上,個管師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後端平台的嚴格管控,提前預警,讓腹膜透析病友繼續工作,貢獻所長,凸顯醫療價值。成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許多醫療新科技落實到病人使用,有其難處,但臨床證實,全自動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病患管理系統」模式卻是成功的,拉近病友與護理師的距離,提高病患自我照顧能力,也能提升病患安全感。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從抄寫到雲端 助個管師即時回報台中榮總腎臟科護理師蕭菁菁指出,傳統腹膜透析療程,護理人員只能透過病患所抄寫紀錄,來了解透析的脫水量、體重等資訊。引進遠距智慧醫療後,腎友居家腹膜透析資料立即上傳,如有異常數據,後端個管師即時回報,降低腹膜炎及其他併發症風險。會議主持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如何透過智慧醫療提高治療成效及病友生活品質,並減少健保財務負擔,是當前重要課題。李丞華強調,「對於病友是好的治療、好的選項,健保都會全力支持。」小檔案/RPM與APDRPM(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Management)/遠距病患管理系統RPM是透過數位設備實踐遠距監測與追蹤介入的目的,已經有多項醫療設備具備此功能,例如:腹膜透析雲端資訊監測系統、血壓袖帶和通過被動方式收集生理數據後,回傳至醫療服務提供者。APD((Automatic Peritoneal Dialysis)/全自動腹膜透析PD腹膜透析是腎臟病患透過腹膜清除排除體內水分及毒素的方式,而APD使用全自動透析機進行的腹膜透析,能協助透析液的自動輸入和引流,病人只需進行機器設定及接駁。(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延伸看更多】>>>雲端結合醫護即時監測 在家洗腎也能安心【延伸看更多】>>>什麼時候需要洗腎?洗腎多久會死?一次了解腎功能的大小事【延伸看更多】>>>洗腎其實沒那麼恐怖!一次了解洗腎照護最常問的四個疑問【延伸看更多】>>>器官移植成功率高不高?健保大數據揭密:腎臟移植技術純熟、肺臟移植存活率最低【延伸看更多】>>>健保署長石崇良:腎臟移植取代透析可減少醫療費用、提升生活品質
-
2023-06-28 醫聲.Podcast
🎧|交通來回6小時也要看他診!長庚心臟權威程文俊:慢性共病照護複雜需注意【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1】
從醫40多年,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立場,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內心臟內科權威程文俊與不少患者建立了深厚的關係,曾有年輕慢性病患堅持在他的診間追蹤病情數年,跟著程文俊從基隆長庚醫院「轉調」林口長庚醫院。程文俊表示,國內人口老化,慢性病問題越來越嚴重。他提出建議,除了發展整合醫療、結合科技發展慢性病風險預測系統,也要透過醫病關係的建立,與患者手把手共同落實慢性疾病控制。🎧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慢病患者長期追蹤 建立深厚情誼慢性疾病病程長,患者長期在醫院回診,與醫師累積了深厚情誼。程文俊說,曾經有位年輕患者,同時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初次就診時是在基隆長庚醫院,後來程文俊由基隆長庚轉調林口長庚接任院長,因為多重共病情況相對複雜,即使路程遙遠,患者仍在程文俊的門診持續追蹤數年,目前病情穩定。另一位讓程文俊印象深刻的患者,是來自桃園復興鄉山區的單親原住民媽媽,每次回診來回交通時間就要6小時,但患者基於信賴,仍堅持要在程文俊的門診就醫。他表示,類似案例還有很多,只要站在病人的立場為其著想,醫病關係的連結就能長久,也能幫助提升醫囑遵從率,讓慢病狀況獲得更好控制。超高齡社會來襲 慢性病共病眾多 應發展整合醫療程文俊表示,少子化及高齡化的雙重夾擊,讓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也有所延長,「顯然慢性病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他指出,台灣糖尿病人口逾200萬,高膽固醇的患者也有400餘萬,高血壓患者則有500多萬,成年人口體重過重及肥胖者,比例更是高達50.3%。程文俊直言,加速攀升的慢性病罹病人數,需要各界共同解決。程文俊說,隨著社會人口老化,醫院應該發展整合醫療。長庚體系醫療院所就把慢性病相關科別整合在醫院的同區、同樓層,減少病患流動。程文俊指出,醫師考量病患辛苦奔波,也會協助民眾加掛所需科別,或調整檢驗時間安排,讓患者到醫院時先做檢查,進診間時就可以看報告。程文俊強調,自己要求醫師要有同理心,在醫院中打造溫暖氛圍,盡量協助病人。智慧醫療將取代醫師?程文俊:人性還在就有價值不過,程文俊表示,在朝向智慧化的同時,更要重視醫療的人性化,「醫療一定要有接觸,病人跟醫師之間的接觸,永遠沒辦法透過機器來做,智慧化是未來一定要走的路,但是人性化也非常重要,這兩件事應該互補。」程文俊說,醫病關係的重點是信賴、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外界議論,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工作,甚至有天醫師工作也可能面臨威脅。他則認為,人工智慧無法取代任何職業,「它可能可以取代一部分,但你可以發展另一部分出來,只要人性還在,都有它的價值。」慢性病管理就像爬山 程文俊:持之以恆、建立習慣基隆長庚三十週年時,程文俊率領全院同仁一起爬玉山。他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爬山,原先同事建議他應該先在台北市周圍山域練習,後因公務繁忙,毫無準備就直接上了玉山,連在山中遇到的原住民都稱他實在太厲害。程文俊回憶,第一天先去爬玉山前峰,「很陡,而且都是巨石。」下山後到排雲山莊休息,第二天凌晨,再次出發前往玉山主峰。他笑稱,前峰爬下來腳就痠了,還要再爬主峰,相當的吃力,但自己是院長,又負責帶隊,必須硬著頭皮堅持到底,下山後近一週的時間都「鐵腿」。爬玉山的經驗,讓長庚體系同仁得到激勵,相約一年爬一個國家的最高山,可惜隔年爬完日本富士山後,程文俊因調任林口長庚,業務繁忙,第三年的馬來西亞「神峰」之旅,遲遲無法成行。他笑稱,「現在做夢都在爬山。」「爬山的最大感觸,是只要設定目標,即使是難以達成的目標,也會致力去達成。」程文俊說,為了要爬山,有些同事開始健走當作練習,「連帶效應被帶起來,變成有運動習慣的人。」他表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也是如此,需要毅力,要持之以恆、建立習慣。程文俊小檔案現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院長基隆長庚醫院院長長庚紀念醫院 林口心臟內科研究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馮樹妍特別感謝: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5-30 醫聲.醫聲要聞
陽交大醫工程師及科學家組學生選課太滿 楊智傑建議玩社團交朋友
浩大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牌樓,對考生來說,今年醫學系是17%的窄門,而醫師工程師與科學家組更只有5%的門縫。新奇的課程,總讓大一新生們卯起來選填,塞滿一整天,以為樂見學子勤奮向學,想不到陽明交大同時也是醫學系副主任楊智傑各個勸退,「你難道不想參加社團?不交男女朋友嗎?」他說,「當醫師不能不跟人講話。」陽明交大的醫師工程師組及科學家組首度出現錄取率比醫學系更為競爭的情況。楊智傑說,兩個組別無法跨考,可見學生們抱有熱忱且思考清楚,「我們不期待所有人都往工程醫學方向,但至少看到有興趣的人願意選填,這是好事。」這股衝勁反映在密密麻麻的課表,他知道學生們盡可能想在大二之前修完電機工程、化學等課程,但他會直接勸退學生,「千萬別這麼做!」「社團、人際社交同樣是大學生活重要一部分!」滿是書卷氣息的楊智傑說完,不禁令人好奇醫學生時期自己又參加了什麼社團?他笑說,「我明明不會跳舞,卻強迫自己去國標舞社,也加入服務性質的學生會,還當上學生會副會長,都是很好嘗試。」Trial and Error或許不僅止於用在研究,生活體驗也一併適用。楊智傑從學生時期就知道,要當一位好醫師必需跟人好好溝通,強迫自己學習與人的互動。如今他也正引領著這群擁有不同思維的醫師工程師們,希望他們當個不一樣的醫師。當年也曾在電機與醫學有過掙扎的他,如今再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滿足。楊智傑本人就是醫師工程師的最佳代表,他還是陽明交大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腦科學研究所長及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專長於精神醫學、腦科學及數位智慧醫療,是斜槓中的斜槓。窺探腦袋運作,撕下思覺失調的標籤楊智傑一直對於醫學尚待開發領域充滿好奇,「大學接觸過急重症、心臟相關研究,發現心臟醫學已日趨成熟,相較之下大腦科學及精神醫學領域落後許多,自弗洛伊德之後,精神科一直以心理分析為主流,直到近50年才有藥物發明,發現大腦運作機制又是近20年的事。」他解析了當年埋首的原因。「我們對於精神疾病只能夠透過症狀觀察來做歸納,其實是不太正確的。」楊智傑舉例,疾病與器官之間的連動性,像是左心室肥大可能對應到心臟衰竭,因此,思覺失調經推敲應該是大腦某一區塊病變。十年磨刀,楊智傑與台北榮總團隊開發出智慧腦影像評估平台,以客觀影像及生理指標等診斷,使思覺失調確診率達到9成,更因此榮獲「國家新創獎」。他說,疾病發作的腦區定位相當精準,對於日後藥物研發、病因治療會是一大助力,「重點在於科學證據能除標籤化。」特別是社會案件所需的精神鑑定,經常遭人詬病為患者故意演戲,批評醫療人員或恐龍法官的聲浪不絕於耳,因此用數據撕下標籤。接觸精神病患者發想新研究,告訴醫學生們要「務實」長期研究精神醫學,如何與患者相處,楊智傑說,蠻喜歡和他們講講話、聊天「有些人可能害怕他們圍著你,但我想應該是需要幫忙才會過來看診。」也因為近身觀察得以發現即便改善了憂鬱症,失眠卻無法好轉,「失眠和憂鬱不是一起發生、一起消失。」因此楊智傑又想透過一套監測自律神經、腦波、呼吸等生理量測檢查睡眠狀況,新的研究計畫儼然而生。但起草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錢,他說得實在,「手邊沒有檢測儀器當然沒有辦法做任何計畫,也需要人力協助操作機器、數據管理和分析…」各項精打細算,不說還以為是公司執行長,但他仍一五一十的告訴醫學生們,「學習工程師的務實精神很重要。」產學合作是一條找資源的路,楊智傑與中華電信簽署合作備忘錄,發展「智慧居家睡眠照護方案」,讓民眾在家就能以心電訊號或血氧濃度蒐集等生理資訊進行分析。這項技術已用於台北榮總的臨床實驗,也讓團隊再度摘下「國家新創獎」。智慧醫療也是楊智傑團隊的強項,在疫情期間聞風喪膽的「快樂缺氧」,以居家監測為概念,病患於家中透過網路隨時監測血氧的變化。種種主題扣緊的是居家照護主題,這也是團隊最有興趣開發的產品。居家監測還能利用簡單生命跡象量測及數據分析,進行風險警告,「例如敗血症往往到了醫院都已來不及,但在家裡早已經出現狀況,我們以生理數據的工程手段,來解決醫學問題。」這就真正落實科技的發展,始終來自於人性。技轉?新創公司?楊智傑用理工腦認真思考楊智傑的團隊在智慧醫療發展有三到四年時間,且有了開發產品的規劃,十字路口又走到了技轉或新創公司的機會與命運。他坦言,確實在認真思考新創公司這件事情,畢竟資訊積累下來才是礦山,技轉金對學校或醫院來說都只是一時,「技轉之後,等於只能把東西給別人。」不過,產業界要的是技術能帶來利潤,但技術對學校而言是要解決某個問題,解方能否轉化成商業模式,一直是最大挑戰。做事始終脫離不了務實,楊智傑用的是理科腦袋思考,他從小就喜歡「思考」及「找不同答案」。小學時期自己學習程式設計,國高中階段則和一群好友不斷解題,從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他認真地說,「你想的方法不見得是標準答案,但整個程會非常快樂,記得高中時自己推導了化學課有關衡量化學物質吸收特定波長光線的莫爾吸光度公式,這份成就感很踏實重要。」進了陽明大學醫學系,原以為得暫別熱衷的工程數理科目,遇見了當時的教授、前校長郭旭崧及教授郭博昭,在兩人的帶領之下,接觸生理訊號分析,正好是楊智傑喜愛的資訊工程相關領域,啟蒙了他日後的專長與研究,2019年獲得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殊榮,便是以創新研究的訊號分析,量化神經生理訊號特性。「不要怕就對了!」醫師工程師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在訪問的過程中,楊智傑化身為一名老師,不斷鼓勵學生們不要怕失敗,做就對了。他也直言,現在學生做研究有點被動,不能光靠書本文獻或老師解答,應該動腦想一下,「如果只是參考文獻,那只是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目前醫師工程師組已設立三年,首屆學生已大三學生,再過幾年也要面臨國考,楊智傑期許這群未來的斜槓怪材們,「國考要好好考,不只是考上,還要考好,同時也要取得專科醫師執照,沒有執照,很難從臨床角度說服其他醫師。」和醫學系畢業生ㄧ出校門就是當醫師,醫師工程師組的學生們對未來有不一樣的想法嗎?楊智傑說,「很多人勵志要研究大腦或新創公司,確實和傳統的醫學生們想法不同。」他收起了嚴師的態度,談起學生盡是驕傲。
-
2023-05-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關於ChatGPT與醫病關係的幾點想法
編者按:幾週前才以ChatGPT為主題,由三位年長的醫師發表這新科技可能引起對醫病關係以及醫學教育的影響。本週我們再度以同一主題,由醫學院畢業沒幾年的年輕醫師寫出他們對人工智慧對醫療的影響。一位醫師討論「大型語言模型」對病歷書寫可能發生的影響。在目前煩忙的醫療工作中,如果能只輸入簡短正確的病史要點,而由電腦轉寫為文法通順且內容正確的住院、出院、轉院的病歷紀錄,可以改善醫療工作的效率。其他兩位醫師由另一角度探討這問題,認為這種科技的介入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普羅大眾,病人可以更容易獲得他們可以了解的醫療專業知識,讓病人在醫病關係中獲得較為平等的地位,並且因為診斷和檢驗效率的提高,而大幅降低等待時間,提高治療品質。同時,醫師也才能有時間改善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達到更理想的醫病關係。這三位年輕世代的醫師呼籲醫護人員、民眾和醫學生一起好好利用新技術,創造更美好的醫療環境,並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共同成長。引言本系列文章旨在深入探討人工智慧模型,特別是像ChatGPT一般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如何改變或影響既有的醫學教育模式以及醫病關係。先前的文章透過科技面、人性面和產業面深入解析潛在問題,也透過實際與ChatGPT的問題,展現其寫作、草擬大綱與結構性問答的能力。大型語言模型是指具有10億數量級以上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它們可以處理自然語言問答、數學推理、程式語言寫作、情感分析等多種任務。科學家發現,深度學習模型的能力並非與模型參數數量成正比,當深度學習模型的參數數量到達一定數量級,例如GPT-3的1750億或LLaMA的650億時,深度學習模型的能力會呈指數型上升,並在各種任務上表現出卓越的成長。對於大型語言模型所帶來的革命性改變,醫界持有不同的觀點。簡言之,可以用光譜來表達:在光譜的一端是ChatGPT將帶來醫療就業市場的革新,因為病人將可以從ChatGPT獲得更即時與近乎正確的答覆,提供可近的專業醫學知識;另一端則是無法改變醫病關係,反而讓診間與醫師的實際互動彌足珍貴。本文將會從科技與社會的角度切入,展示新的科技即便改變人類的行為,但仍然不會改變人類的需求;接著,本文將融匯光譜的兩端,並與您一起勾勒出未來醫病關係的新模式。你還買書嗎?淺談專業知識的解放台灣出版業產值曾達到600億元的高峰,卻在這幾年跌至180億元。人們通常歸咎於台灣人不愛看書、網路書店的興起,抑或是國家政策的失當。不過,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現象。不妨簡單地問「還翻過任何一本紙本百科全書嗎?」、「還買過一本紙本的中英文字典嗎?」或「還需要紙本的健身、園藝、食譜書籍嗎?」,答案多近否定。是的,我們有許多的閱讀動機在於解決問題,而隨著科技與網路的興起,在人手一機的時代,諸多的疑難雜症的解方在網路上俯拾皆是——是的,差不多就是一個俯拾的時間,就能從手機和電腦在網路上檢索答案。人類文明社會的成長,一部份由專業知識的解放過程所驅動:從最初部落文明中,耆老透過口耳相傳知識,到傳統社會的文書記事,到現代社會的網路檢索。隨著ChatGPT的發展,我們也許不難想像下個文明對專業知識的態度—由大型語言模型直接搜集數十篇相關新聞報導、學術論文、散文札記,並按脈絡與結構彙整其中的知識,並在遠短於俯拾的時間內答覆終端使用者。當佶屈聱牙、艱澀拗口的專業知識以平易近人、淺入深出的方式傳遞給病人,相等於醫學的專業知識的大門向大眾人民開啟,改變最多的將會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等。這形同於賦權(empowerment):幫助病人突破醫學專業的限制,去除原來的無力感,進而能透過增加相關知識而主動並積極地改變生活型態。大型語言模型可能取代醫生嗎?Google搜尋引擎的興起是醫學知識普及的一個顯著例子。過去,醫學專業知識常常存在於接受過醫學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的大腦中,或者被隱藏在厚重、陳舊的醫學教科書中,因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難以獲取。然而,在Google搜尋引擎問世之後,醫學知識的門戶被一聲巨響地打開了。據Google在2015年發表的報告顯示,每20個Google搜尋項目中就有一個與醫療健康相關,而如今每天有超過85億的Google搜尋次數,這意味著一天即有四億次的健康相關搜尋。近年的研究還顯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會在Google上尋找醫療健康資訊。就連在診間,患者提及自己的疾病及治療方案時,也不再只提及認識的醫護人員的專業建議,而是經常提及自己透過網路查詢相關資訊。這些都表明,科技的發展降低了門檻,讓專業知識得以普及,這對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Google尚且不能取代醫生,那大型語言模型有可能嗎?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醫學需要問診、身體診察、血液檢查和侵入性檢查,以及各種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方式。這些都不能單靠「豐富和全面的醫學知識」來取代,而需要使用昂貴的專業儀器和技術人員來完成。因此,單一的大型語言模型無法取代醫生,更準確地說,無法取代整個醫療過程。其次,我們需要認識到大型語言模型可能會在「病史詢問」和「根據檢查結果診斷疾病」方面達到專科醫師的水準。相比於Google作為檢索系統,大型語言模型具有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夠記憶和統合大量的醫學專業知識,並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整合病人提供的信息,給出相應的建議或判斷。在「病史詢問」和「疾病診斷」上,AI極有可能超過99%的專科醫生,成為第一線民眾資訊的對象,或「第二位醫師」。事實上,再搭配手持式檢測設備(心電圖、超音波)、進階的電腦視覺技術等等,AI模型可能進一步配合部分的非侵入性檢查,成為居家的醫學顧問。有人可能質疑AI模型沒有實際接觸病人的經驗,因而無法做出有效的判斷,更不用說處理複雜病史、多種重大疾病集於一身的急症病人。但別忘記,大型語言模型「可以」閱讀上百本醫學專業書籍、上萬個權威醫學期刊的個案報告和數千萬個醫學影像。此外,它還能整合醫學電子數據庫,從上億筆急重症的病人的資料中學習不同治療處置對病人的影響。這種學習能力跨越了數十個專業科別、族群、國家和醫學中心,其所擁有的「經驗」是所有醫生所難以企及的。儘管如此,訓練這樣一個全能整合性的大型AI模型在近期尚屬困難,原因在於資料前處理的繁複、病人隱私的維護、商業利益的劃分、模型的可責性與跨系統軟硬體整合。但是,這樣的未來是可以預期的。屆時,醫療機構需要重新思考AI與醫師的權責設計、醫療服務的規劃、商業模式的洗牌與重新建立。讓AI成為更好的醫病溝通工具未來勢必會出現卓越的大型語言模型,在醫學知識、醫療教育上有超群的表現,甚至能在台灣醫院本地的資料上進行微調。這將大規模地挑戰既有的醫療結構。而醫療機構是否有最優秀的大型語言模型,或者將左右民眾對於醫療機構的信任程度。在民眾端,未來的大型語言模型設計上,將會引導民眾將自身的不適、副作用與疾病有系統性且全面性的表達,就像是讓實習醫生使用LQQOPERA進行問診般。(LQQOPERA是一種問診架構,透過詳細詢問部位、性質、量化、發作情形、誘發因子、惡化因子、緩解因子及伴隨症狀來了解病狀特性,進而協助鑑別診斷)。接著,引導民眾傾訴家族史、疾病史、藥物史等等相關病史,以協助醫師更深入地瞭解病人。最後,大型語言模型可以獲得非正式的個人化相關常識、鑑別診斷、健康指南以及就診建議。在醫師端,大型語言模型可以快速整理病人的主訴以及相關病史,將診間的醫療模式更專注在人本關懷、身體診察,而非搜集重要但瑣碎的病史資訊。大型語言模型可以快速地為醫師推薦可能的鑑別診斷、檢查檢驗、藥物套裝以及衛教資訊。加速整個看診流程。在醫病關係上,大型語言模型可以幫助醫師更好地瞭解病人的需求。透過用Line追蹤與提醒吃藥,衛教正確的用藥指導,避免不按時服藥、吃吃停停、未完成整個療程,增加臨床治療的困難度。在醫學教育上,導入AI,讓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專注在「真實的智慧」而非「表面的知識」,讓醫學生專注在獨立思考以及臨床思維。簡言之,我們可以讓AI成為醫護人員與民眾之間的催化劑。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不是反應物也不是生成物,但是卻參與反應的過程,並且可以提升化學反應速率。在未來,我們可以想見大型語言模型將成為醫病溝通之間的催化劑,協助病人更有效地傳遞自身的需求、不適與病情;協助醫生有效地理解與追蹤病人狀況。AI參與了醫病關係,提升了醫病互動間資訊的傳遞速度,卻未取代病人或醫生的任一方。機會命運請選擇對於醫療體系而言,如何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醫療服務、醫病關係和醫學教育中,將是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如何有效防止人工智慧的偏差和攻擊,避免隱私資訊的外洩,提高效率和正確性,以及快速微調以滿足病人需求,是在AI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的細節與魔鬼。在整個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中,或許,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普羅大眾:降低專業知識門檻,讓病人成為醫病關係中平等的一方,真正達到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增進診斷和檢驗效率,大幅減低等待時間,並提高治療品質。醫療的本質始終是「人與身體的互動」。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基於共同探索的醫病關係仍是醫療成功的重要關鍵。讓醫護人員、民眾和醫學生一起擁抱這個挑戰,利用新技術為彼此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並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共同成長。延伸閱讀:3/27-醫病平台/ ChatGPT會改變醫病關係嗎?3/29-醫病平台/ ChatGPT對醫病關係的影響3/31-醫病平台/ 醫學院教授的難題——沈默的槍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5/8-醫病平台/大型語言模型對病歷書寫的典範轉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3-28 醫聲.醫聲要聞
醫學工程師/強強聯手!醫師斜槓工程師 林奇宏的「黑白盒子」交會
穿著白袍奔走醫院內的醫師,斜槓了在電腦螢幕前敲打程式的工程師,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職業集於一身,正是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所設立的醫師工程師組,校長林奇宏口中「白盒子」與「黑盒子」的大腦思路,在現代走到了交會點。勇於挑戰、擁抱創新,同樣是林奇宏給學生們的期許,就像ChatGPT問世,他沒有禁止,鼓勵多加利用,「阻擋新科技只是螳臂擋車。」ChatGPT、Covid-19疫苗問世,理工生醫兩大腦靠攏「傳統生物醫學像是在黑盒子裡作業,作業上採用歸納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理工程則是白盒子,希望能知道每項推導過程,像牛頓、愛因斯坦利用方程式解決當代問題。」林奇宏形容這兩大領域在解決問題上是迥異的,不過,現在卻看見了兩者慢慢靠攏的趨勢。他說,電腦工程的AI本身是黑盒子,像ChatGPT使用類神經網絡推導問題,因此出來的答案都會不同;這次生醫界能快速產生Covid-19疫苗,就是揮別以往傳統生物醫學採用的神農嚐百草,知道了病毒細胞的受體運作模式,並利用分子模擬進行測試,「使兩者重疊的是醫學工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在2020年設立醫師組、醫師工程師組、醫師科學家組,120位學生中,跨域兩項組別人數就占了三分之一。林奇宏說,這樣跨域結合,要談到全球第一所運行這項制度的「美國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Carle Illinois College of Medicine)」,該學院成立七年下來,學生們已步入業界,若以成果論,確實獲得不錯排名。林奇宏說明,對於醫學院的排名,標準是看學生申請住院醫師訓練能否上第一志願,而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的學生都順利考上,因此該學院預計今年著手將系所全面改為醫師工程師,也能從眾多醫學院做出特色及區隔。融合驅動改變,日本頂大併校來取經談到陽明交大合併面臨的挑戰,林奇宏說,「跨領域教學該給醫學院、工學院?只給單獨一方執行,可能5到10年還是維持慣性,無法融合。」因此,要從傳統院系所的組織架構抽離出來,成立專案辦公室,才能集中各系所的專業和資源,有利於跨領域整合。生物、工程這兩大學科漸有共同語言,但還是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林奇宏笑說,光是從校務規範就能看出不同,生命自然會找尋出路,所以生物醫學在法條上保留彈性空間;理工科看重邏輯思維,訂定標準化流程,逐條寫下規定。他舉例,以教師升等辦法來說,陽明校區和新竹光復校區就相當迥異,折衷方式是先訂出類似母法的法條,其餘細則由兩校區各自條列。能找出平衡,其實是從陽明交通大學併校前期的風風雨雨而來,走了近兩年,林奇宏認為漸漸朝向「穩定中求融合,融合驅動改變。」陽交大也成了日本同樣朝併校邁進的東京工業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參訪之地,日前特地前來拜訪取經。「在規模化、少子化影響下,學校一定會合併,這也是傳統學校調整步伐、轉身的契機。」林奇宏分享,合校要有目標,不管是否會繞路,勇往直前都要對準目標,今年關鍵字是蛻變,就連明年也挑出了「超越」二字,「但『超越』什麼,我們一起來思考。」竹銘醫院採數位原生,提高病人可預測性斜槓跨域當道的年代,醫療院所也得轉型,未來醫學成了關鍵字。林奇宏在卸下新北市衛生局長一職後,赴任當時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當時他就不斷思考智慧醫療的宗旨,最後結論便是提高疾病可預測性,利用AI、數位導入現在如火如荼施工的陽明交通大學博愛校區竹銘醫院。他問,看病流程一定要是掛號、診間檢查,開藥後拿藥再結帳嗎?這並非以病人為核心,「這座醫院要翻轉,直接採數位原生。」有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去中心化,醫院便可能能跳脫追求龐大量體規模的傳統思維。同時,醫院要直接與社區連結,瞄準高齡社會而陸續推出高齡健康宅,從預防醫學出發,並擴展海外高階醫療服務。醫院的擘畫已在林奇宏腦內發想,但他也知道現實面可能受健保制度侷限,但保留數位化的骨幹、彈性空間是一定會有的堅持。顯微鏡下的導演夢,熱愛嘗試新事物從醫師到衛生局長,現今是大學校長,學醫是林奇宏最初的夢想嗎?聽到這個問題,林奇宏開懷大笑,「哈哈哈,我曾經想要當導演,可惜沒有才氣,卻也因為對影像感興趣,後來改為觀察顯微鏡底下的生命演化。」這位細胞免疫學者,透露年輕時非常喜愛攝影,導演當不成,他就將興趣與職業結合。「我對事情都保持好奇,想透過鏡頭找答案的想法一直沒變,這也讓自己走向微生物免疫學之路,我可以在顯微鏡底下找到答案。」一個小時的採訪,林奇宏神情嚴肅,唯有談到自己興趣,嘴角才微彎,角度上揚。學醫是條辛苦的路,林奇宏看電影紓壓,他透露年輕時很愛經典老片,最喜歡70年代的「發條橘子」,但又打趣說,「年紀大了,經典片太悶,現在只愛聲光效果十足的電影,而且眼力不好,看書習慣從實體書變成放大字體的電子書,最近又變成聽的。」接納新事物、保持赤子的好奇心是林奇宏給年輕學子的建議,如同當前教育界對ChatGPT憂心抄襲課業等問題,他卻鼓勵師生多加嘗試,舉辦座談由不同角度暢談意見。「想做就去做,勇敢跳出舒適圈。」他以這樣的特質期勉學生,而站在教育者的立場,給學生一個願景。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桃園力抗少子化 王明鉅:寶貝非婚生子女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與聯合報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六都副市長或衛生局局長齊聚,交流母嬰健康相關政策。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表示,在六都中,桃園市人口最年輕、育齡婦女生育率最高,但仍需積極對抗生育率下滑趨勢。桃園市預計今年成立婦幼局,目標讓人願意結婚、願意生,將辦理萬元凍卵營養金補助、中醫助孕及養胎、遠距智慧醫療、加強產後心理健康照護,不讓家長孤軍奮戰。王明鉅指出,去年台灣出生數只有13萬,總生育率掉到0.87,低於先進國家平均,不過桃園生育率高於全國,去年就有1萬8000多個寶寶誕生。雖然生得少,但生下來的孩子每個都是寶,他認為少子化危機的問題在於國人「不生」,成因至少有四個面向,值得分別研議對策。首先是不婚不生、為了升遷不敢生。王明鉅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他以女性住院醫師為例,幾乎沒有人敢在當完總醫師以前去生小孩,因為只要少一個人,剩下幾個住院醫師就值班到會累死。還有其他工作是只要去生育,升遷就沒救了。不過友善生育的職場,衛生單位幫不了忙,有待勞動部和企業主多努力。再者,是想結婚卻沒對象。王明鉅說,職場上的性別隔離也是個問題,很多工作根本沒有機會結交朋友,想結婚也結不成。比如醫院的醫療從業人員大多是女性,還有「宅男大本營」的新竹縣市,這些人也常常工時過長,忙到沒時間認識異性朋友。第三是結了婚卻不想生或生不出來。王明鉅表示,明確想生孩子的人,政府一定要協助,重點不是補助,而是協助家長不孤軍奮戰。針對孕前,桃園市提供30幾歲女性一萬元凍卵營養金、孕前健康檢查、中醫助孕;孕期有偏鄉數位子癲前症照護系統、智慧產房、中醫助孕、高風險個案管理、婦幼交通等協助。產後則要銜接心理諮商、婦幼小管家、企業托嬰/教保服務、生育/育兒津貼、家庭教育中心親職教育講座。第四則是對於非婚生子女的污名。王明鉅說,在歐洲國家非婚生子女的佔比遠高於東方國家,東方國家通常是結了婚才會生小孩,要是結婚被疫情或其他因素耽誤了,就會乾脆不生,或是想要晚一點再生,這也是很可能是去年台灣出生數掉到13萬的部分原因。王明鉅呼籲,如果少子化是國安危機,應該要推廣「非婚生子女也是寶」,不要讓人擔心汙名而不敢生。
-
2023-03-09 醫聲.領袖開講
揭國衛院5大方向 司徒院長:國內要有「快速生產疫苗」能力
中研院士、前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去年底接任國衛院長。專長免疫學研究、基因操控與醫學教育的他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國衛院將延續任務導向醫學智庫的重要角色,整合國內上中下游生醫研發能量,系統性的落實疾病預防與治療,成為國人健康的堅實後盾。司徒惠康也說,疫苗二廠建立後,國衛院在新興傳染病疫苗及藥物研發將有更多突破,國衛院在癌症精準治療、高齡醫學與兒童醫療網等5大領域,也都有佈局。以人為基礎、結合科技 予病人實質助益「進入國衛院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開始,有更多機會和工具,可以去做以人體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擁有優質、多元的研究人才,且能夠匯整國內的臨床試驗資源,也具有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糞便微菌叢等各式體學分析的能量,透過以人體為對象的研究,獲得更貼近真實世界的研究結果,運用在醫學、公共衛生領域,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帶來正面助益。「國衛院的研究結果,除了以人為基礎,也搭配現代科技,對病人有實質且直接的幫助。」司徒惠康舉例,國衛院曾與長庚醫療體系及宏碁智醫團隊,合作「肥胖症智慧預測系統」大型計畫,建置「國人疾病多重體學資料庫」及「整合性智慧預測系統」,開發針對肥胖症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智慧醫療預測、防治模式。他表示,結合基隆長庚長期搜集資料的社區研究目標族群,加上宏碁智醫的人工智慧(AI)分析團隊,國衛院在不同疾病的研究上獲得重要結論,並成功開發一款程式,可揪出高達8成心電圖正常,冠狀動脈卻已發生阻塞的患者。將設疫苗二廠 加速傳染病疫苗研發過去3年新冠疫情肆虐,本土疫苗、藥物研發能量受到重視,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的目標是未來面對新興傳染疾病的時候,國內能有「從頭到尾、快速生產疫苗」的能力。他表示,國衛院致力於傳染病疫苗和藥物研發,「未來新的疫苗二廠設立以後,我們有更大的能量來做這件事。」他表示,信息RNA(mRNA)平台係新興傳染病疫苗的重要趨勢,國衛院已投入可觀資源進行研發,未來將在基礎建設、專利取得等面向持續努力。建本土癌症基因資料庫 將整合資料分析技術 癌症精準醫療是國衛院研究項目的一大重點。國衛院參與執行跨部會「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2019年底開始執行「精準醫療公私合作聯盟」計畫,以建置本土癌症基因資料庫為目標,透過國衛院下轄的「臺灣癌症臨床合作組織(TCOG)」找尋合適患者,無償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取得臨床試驗藥物,同時幫助國內生技醫藥產業加速臨床試驗收案,合法、合理取得真實世界數據。司徒惠康表示,針對國內癌症防治,國衛院還有「更大的藍圖」。他表示,透過整合第一線醫療院所病人的臨床資料、基因訊息,結合健保資料庫,以及國內各大生物資料庫的資料,藉由AI等醫療資訊處理技術,進行更有效的分析,「這些結果可以直接回饋到病人身上,針對治療指引做出更好的調整。高齡社福研究 讓長者活得有尊嚴「2025年,台灣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醫學是必須重視的議題。」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2021年起即與台灣大學合作,在雲林成立「高齡醫學與健康福祉研究中心」,以維持高齡長者健康狀況為目標,除了醫療、輔具以外,也將就社會、文化面向進行研究,提出政策建言。他表示,讓長者「有尊嚴、很光彩」的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是高齡中心的重點和核心理念。台兒童死亡率高 司徒惠康:將挺身而出此外,司徒惠康指出,台灣醫療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兒童死亡率卻高居不下,建構更完善的兒少醫療照護網勢在必行。他表示,與基因、遺傳等疾病相關的兒童死亡率,可以透過早期診斷降低,但兒童醫療涉及的面向不僅止於此,與意外死亡、邊緣家庭的社會、經濟支持度,以及新住民家庭的文化認同程度均有關聯。司徒惠康表示,要提供一個優質的兒童照護體系,必須整合醫療、社會照福祉、教育等不同面向,涉及跨部會協作,「衛福部主責健康、社會福祉相關任務,國衛院必須挺身而出。」
-
2023-02-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沒有一種食物能永保青春!新竹國泰院長曾英智 靠2件事擊敗老化
「保持善意,透過醫療傳遞照護溫度。」是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的座右銘,例如員工餐廳一碗20元的牛肉麵,就是他對醫護人員的善意。曾英智認為,一個善意能推動另外一個善意,若社會上充滿著溫暖,每個人的心裡絕對會有陽光,希望新竹國泰醫院每個角落都充滿著善,讓善無限大。曾英智是新竹國泰醫院第四任院長,專精婦產科,平均一年接生270名新生兒,他的戰場在產房,固然接生處處有危機及糾紛,但看見孩子從無到有,與每一位媽媽一起開心擁抱新生兒,濃濃的成就感就成為他持續行醫的動力。很特別的是,曾英智目前還保存著他所領的第一個月員工薪津明細,紙張雖已泛黃,他仍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保存不是因為念舊,而是為了提醒自己在醫療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都不要忘記當初心裡的那份熱忱。」走入社區 貼近基層需求「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是新竹國泰醫院的核心宗旨,曾英智指出,新竹國泰是地區醫院,腹地不大,醫護人員工作緊密,擊退距離帶來的冷冰感,遭遇突發狀況支援快速,因此,醫院不以船堅砲利的醫療競備取勝,而是貼近需求,走入社區服務基層民眾,以品質搶下灘頭堡。曾英智說,新竹國泰尤其注重新竹地區的高齡及特殊族群友善服務,定期派員訪視社區對象,掌握其健康狀況與基本醫療需求,以「接地氣」的方式,改變以往醫護人員給人的忙碌冰冷印象,也替個案節省就醫通勤等待時間,這與他的座右銘相互輝映。20元午餐 助醫護善循環曾英智對醫護同仁的善,是從最基本的「午餐」開始改變。醫院僅收員工每人20元餐費,以院內的中央廚房烹調出美味料理,光是一碗20元牛肉麵,就受到員工的肯定。中午吃飽了,下午就有力氣繼續細心呵護病患,這是從日常生活推動善,讓一人牽動一人,醫院逐漸產生善循環,院內的氛圍更好更溫暖,員工自然有共同向上的動力。智慧醫療 打造醫院永續曾英智認為,醫院必須重視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綠能推動,去年10月舉辦全院主管共識營新增「數位轉型智能醫院」目標,希望邁向智慧醫療的世代,逐步展開全院節能減碳措施,除了照顧民眾健康,更重視地球的健康,面對醫療環境的變化與競爭,以資訊化統整打造醫院永續,轉型數位智慧醫院。養生祕訣/自己買食材下廚 新鮮又營養「簡單生活,找方式紓壓就是養生祕訣。」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認為,養生重點在「人」這個個體,每個人的身心靈狀態皆有差異,必須先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像他酷愛健身運動,就是他的心靈調節劑,心情放鬆了,壓力減輕,自然能達到養生功效。喜歡健身運動的曾英智說,他下班會前往健身房,在專業運動教練指導下做有氧、重訓等活動,每次都有不同的課表,針對全身各部位訓練,揮灑汗水的同時,也能夠釋放壓力,還可強身健體。曾英智表示,在壓力來臨時,難免令人喘不過氣,雖然心情會沮喪低落,但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在低谷後找到反彈的紓壓方法,將壓力化為養分,就會有所成長。靠健身與均衡飲食擊敗老化健身時,曾英智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每一項單循環訓練中,此時彷彿與外界隔絕,只有自己的呼吸聲與發力點,隨著身材的變化與運動表現的提升,每次都能獲得無比成就感,一練就上癮。也藉由訓練肌耐力與體力,避免肌肉流失太快,才不會輕易被「老」擊敗。談到飲食養生,曾英智說,「定時定量、均衡、不偏食」永遠是養生的基本,所以他酷愛下廚,且在施作食譜前自行購買食材,就可兼顧到食材的品質與營養的攝取,沒有一種食物吃下肚能永保青春,關鍵還是在於運動與飲食間的互相搭配。曾英智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婦產科專科、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子宮頸抹片採檢品質專家醫師證書現職: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新竹市政府醫事審議委員會委員、新竹市醫師公會健保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合聘副教授、台灣健康管理學會理事學歷: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加拿大溫哥華UBC hospital研修、美國三藩市CPMC婦癌研習經歷:新竹國泰醫院醫療副院長、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性病防治小組委員、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以不安心情來就醫,卻能在過程中感受到「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顱顏重建專家」陳建宗助林志穎臉部重建 想挑戰變臉手術
「顱顏重建專家」陳建宗去年七月出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一職,立刻碰上藝人林志穎駕特斯拉自撞,造成臉、手多處骨折,他所領軍的手術團隊用低侵襲方式讓林志穎的傷口更小。陳建宗說,長庚醫院過去成功完成單臂、雙臂移植等高難度重建手術,未來準備挑戰「全臉移植手術」(俗稱變臉),技術已經就緒,就等待有需求患者。2014年高雄長庚醫院完成全亞洲第一例「異體單臂移植手術」,2016年再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接上雙臂,完成全台首例「異體雙臂移植手術」。陳建宗表示,無論是從顱顏、整形外科訓練等,長庚每年訓練大量的學生、醫師手術技能,移植後成功率極高,今年長庚預計啟用「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成為亞洲第一個專門訓練手術技能的訓練中心,引進國外分割大體提供醫師練習。長庚移植手術在國際上具領先地位,陳建宗說,自從完成異體雙臂移植手術後,一直希望能嘗試「變臉手術」,國外目前已經有成功案例,長庚希望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完成變臉手術的醫院。細胞療法+智慧醫療 林口長庚發展重頭戲衛福部設置特管辦法後,台灣細胞療法發展快速,陳建宗表示,長庚擁有最高等級的P3實驗室,可以發展細胞療法治療,長庚有一整套的服務。近期長庚正準備「再次」取得最高等級的電子病歷HIMSS EMRAM系統,陳建宗說,該系統是從前端的掛號系統結合後端的治療處置,如果患者戴上穿戴裝置結合24小時心電圖,可隨時傳遞數據,住院患者可以透過電子監測,監控點滴、換藥時間,手術室中的各種血流及生命偵測等,讓林口長庚真正成為一家智慧醫院。疫後的長庚醫院 感控、病床調配更升級去年台灣解封,走向與新冠病毒共存之路,疫情期間避免院內感染,疫情指揮中心要求設置專責病房,提升院內感控,減少探病、陪病,人員出入都有規定限制。陳建宗指出,疫情讓長庚醫院短時間內學習如何快速調控病房,從原本匡列小區域到設置專責病房專區,現在隨時都能把院內的病床調控到最高三成的比例作為專責病床。陳建宗說,疫情期間大幅減少探病與陪病的制度,帶來高度的「感控紅利」,但對東方人而言卻沒了情感。雖然很希望限制探病陪病的制度可以繼續留下,但如果沒有以「法」來做強制規定,恢復探病陪病制度是必然的。因疫情衍伸出的視訊診療,也期待可以更精進,陳建宗說,醫學還是需要透過觸診以及理學檢查協助診斷。養生祕訣/戒糖和甜點 下班前走8000步「醫師應該是最不注重身體健康的人。」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笑說,他沒有特殊的養生之道,而是盡可能讓生活簡單,平時沒有太多的運動習慣,但林口長庚院區幅員廣大,每天光在院內走來走去,下班前就能走8000到9000步,加上有時回家會撥空找老婆外出散步,聊天走路隨便就30分鐘,每天的運動量就夠了。陳建宗從擔任外科醫師開始,就培養「秒睡」技能,隨時都要準備好體力、隨時動刀,有時早餐才剛吃完,就得進手術室動10幾個小時手術,高度專注的過程,腦袋沒時間反應餓,等到下刀都已經是晚餐時間,導致一天只吃早餐與晚餐。接下行政職後,他比較有時間吃飯,盡可能吃三餐,但一天吃兩餐的習慣已奠定,午餐如果沒有非常餓,通常會喝一點咖啡,吃餅乾充飢。過去喝咖啡喜歡加糖和奶精,但受到喝純黑咖啡的太太影響,跟著她喝一陣子,也愈來愈習慣,漸漸就戒了糖跟甜點。接下行政職後,陳建宗把生活作息調整到盡可能規律,每天都固定在清晨5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就開車到林口長庚上班,7點前抵達醫院,如果早上沒有會議,會運用早上最清醒的頭腦,處理需要動腦的事情,像看論文、編審文章等。「我的情緒起伏不大。」陳建宗說,行政事務繁雜,讓他學習怎麼有效運用時間,避免所有事情都混著一起來,壓力也跟著來。「規律」是他避免壓力的最高原則,只要事情能按部就班執行與完成,壓力就減少許多,當有突發狀況時,才有力氣能臨機應變、專心反應。陳建宗小檔案● 年齡:62歲● 專長:內視鏡顏面拉皮及削骨手術、正顎手術、鼻整形手術、眼袋手術、雙眼皮手術、體脂肪移植手術、顏面微整形●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院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臨床教授、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監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執行副院長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ISAPS)台灣代表台灣顱顏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德州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整形外科研究員給病人的一句話● 提高自我健康意識,無論年齡層都應定期健康檢查
-
2023-01-17 癌症.胃癌
做胃鏡、切片…胃癌可能拖1個月才能確診!台大人工智慧 9秒看胃相、準確率9成
胃癌長居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一旦感染就會改變「胃相」,從做胃鏡到回診做切片,可能得花上一個月才能確定胃部粘膜有無異狀。根據台大醫院體系10間分院過去十幾年的胃鏡影像所發展出的人工智慧模型,可在短短9秒內精準研判胃相,準確率超過9成,目前已率先在馬祖落地應用。台大醫院針對難治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發第2、3線救援治療處方,榮登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成為國內外治療的重要依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長期投入胃癌防治,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和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結果顯示,過去30年來,台灣成年人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已從60%降到30%,孩童更降到10%,胃癌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傳統的胃相判讀費力又費時,需要做胃鏡、組織切片,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少說也要經過一個月,對醫療資源缺乏、交通不便地區的居民來說,是相當大的阻礙。台大醫院整合跨院區影像資料庫,與智慧醫療中心通力合作,已成功開發出人工智慧模型,能從胃鏡影像判斷胃相,精準揪出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等異常跡象,已在馬祖落地使用。「過去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完的事情,現在只要9秒可以判定完成。」李宜家說,希望此模式可以有多角化的發展,幫助偏鄉醫師增加判斷能力、降低偏鄉與都會區的醫療不平等。因為胃癌很容易轉移到肝臟,導致治療效果不好,兩大預防關鍵,在於幽門螺旋桿菌的的除菌治療,以及癌前病變每兩、三年就要定期追蹤。吳明賢說,馬祖曾是全國胃癌發生率最高地方,台大醫院歷經20年努力,將當地盛行率從近七成降低至不到一成,胃癌發生率則下降53%,是廣受世界讚譽的標竿。如今發展出AI技術,成功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解決醫療不平等,希望未來可推廣全台。
-
2023-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 抗體快篩陽性 不代表保護力高
一名30多歲女性去年10月底接種第四劑BA.1次世代疫苗,今年1月後做抗體快篩,結果顯示體內抗體呈陽性,開心自己能好好被抗體保護著。專家提醒,國內未販售家用抗體快篩,不少民眾會在國外購買檢測,不過,就算快篩驗出體內有抗體,仍無法確認保護力高低,須自費到醫院抽血,分析抗體效價才能判定。網紅四叉貓先前自費於醫療院所檢測體內抗體,國內雖未販售家用抗體快篩,但有只能由醫護人員操作使用的醫療級抗體快篩,近期隨著邊境解封,國人旅外機率增加,不少國家已核准販售家用抗體快篩,國人可於國外購買。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據了解,日本的藥妝店有販售家用抗體快篩,抗體快篩卡匣有C、IgG、IgM三條線,若只有C這條線,代表沒有抗體;若有IgG這條線代表有舊感染或疫苗接種留下的抗體,IgM這條線代表有近期產生的抗體,但參考價值低,不能取代抗原快篩或PCR。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士李建璋表示,民眾自行使用抗體快篩,結果如為陽性,僅能確定體內有抗體,但無法分辨保護力高低。還是要去醫院抽血做「定量」分析,測出抗體的效價,才能確認要是否仍有足夠保護力。李建璋表示,要確保自己擁有足夠保護力,最單純有效的方法還是按時接種疫苗,即「與前一劑間隔滿三個月,就去打追加劑。」如果抗體快篩檢測結果是陰性,代表沒有抗體,更是應該趕快去接種疫苗。如果民眾希望了解自己體內有多少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疾管署已於官網附上137家醫療院所名單,可詢問所在地衛生局,自費檢驗。測到S抗體是來自疫苗,測到N抗體是曾經感染過,要注意的是,若曾接種科興、國藥等滅毒疫苗也可能測得到N抗體。代表疫苗保護力的「中和抗體效價」,並非每家醫院都可測,需要另外詢問。
-
2022-12-13 醫聲.數位健康
國人健康指標落後日、韓、星 洪子仁: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
全民健保是台灣的驕傲,但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指標皆落後日、韓、星等鄰近國家。專家認為,政府對健康(醫療)投資不足,若要增進國人健康,必須捨棄從成本、浪費等角度思考,加強「健康投資」,如此才能真正改善國人健康,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競爭。改變觀念 提高醫療保健支出「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於12月9日、10日舉行,今年由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醫策會、台灣醫院協會共同主辦,主題為「邁向智慧醫院欣願景,創新健康福祉心價值」,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後疫情時代醫務管理也更重視就醫流程無接觸等,醫院未來將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洪子仁話鋒一轉提到,學術研討會今年邁向第16年,疫情期間,70萬名醫護人員及醫療機構擔當重責大任,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成為國人健康的守護者,但台灣經常性醫療支出過低已嚴重影響民眾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執業環境,面對健保革新,應捨棄只從提高費率或收取部分負擔等措施去考量,而是倡議「健康投資」的新觀念,政府應該改變觀念將醫療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提高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及其成長率,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會中聚焦如何讓健保永續發展,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直言,台灣自詡醫療服務、健康照護體系世界第一,但許多健康指標都落後,台灣醫療保健占比國民生產毛額(GDP)6.7%,也落後其他先進國家。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提出,政府應視醫療支出為一種對民眾健康的投資,考慮新增一般稅收財源挹注健保。永續健保 藉由「二加二」改革周穎政指出,政府指經濟成長,但是醫療健康統計數字卻並未同步,包括新生兒死亡率、過去20年國人平均餘命、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30天及一年死亡率,或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存活率等指標,均落後日、韓、星,慢性病照顧更有待加強。政府應推動醫療支出的合理成長,才可能改善落後的健康指標,推動國家發展。謝啟瑞說,健保核心價值是依民眾健康需求分配醫療資源,健保永續發展的觀察重點,就是政府應對健保財源多加投入。健保開辦前,政府對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達75%,一度降至60%,現回升至65%,但仍落後健保開辦前,也低於先進國家,顯見政府在「健康投資」是不夠的。政府應透過許多方式投資健康,對於改善健保財務,謝啟瑞提出「二加二健保改革方案」,藉由兩種公部門財源加上兩種支付制度。兩種公部門財源為現行健保外,新增一般稅收;兩種支付制度,除現行制度外,設立以獎勵產出的支付制度,達到經濟體系動態及靜態兩種效率平衡。
-
2022-12-13 醫聲.數位健康
疫後新思維 醫療加速數位化智慧化
新冠疫情即將滿3年,疫情改變醫療現場與民眾就醫行為,醫療機構面對後疫情時代挑戰,「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聚焦智慧醫院、醫療韌性,病人安全等討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數位化醫務創新管理是未來趨勢。本次大會副總統賴清德特別致賀電強調,後疫情時代的醫療管理,應該是科技跨域整合、創新策略應用,提升數位醫療,進而優化臨床服務。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期間不只醫護辛苦,後勤準備盔甲、糧草及工具的醫務管理人員是幕後功臣,疫情帶來挑戰也帶來新的學習,成為醫療進步的契機。石崇良表示,疫情經過清零、與病毒共存,現在邁入最後復元階段。疫情嚴峻時,避免病毒威脅,醫療院所必須在無法直接接觸的情況下照顧病人,進而發展視訊看診等智慧醫療。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二成以上人口逾65歲,伴隨少子女化,人力短缺是未來最大挑戰,智慧化、數位化的醫療服務將是醫療機構發展的重要關鍵。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指出,醫院評鑑雖於疫情期間暫停,但對醫院評鑑的種種要求與標準,國內醫院並未因疫情忙碌而鬆懈。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翁文能指出,為緩解台灣面臨高齡社會及醫療資源不足與不均,智慧醫療跨領域整合應用已成趨勢,期待醫療與科技產業合作,並透過醫務管理創造台灣醫療產業新價值。
-
2022-12-07 醫聲.Podcast
🎧|發現罹癌,戰勝存活期平均5個月魔咒!國衛院專家甩掉過去常吃三種食物
一場晚期癌症的衝擊,讓國衛院專家林峯輝驚覺過去飲食、生活習慣是多麼殘害自己的身體,同時他也深刻體會癌症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重要性。「我以前喜歡吃鹹酥雞、泡麵,還喜歡喝酒,以為自己身體健康,是『天公囝仔』,沒想到一健檢,就得『大獎』!」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暨台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林峯輝去年8月接受健檢發現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若不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剩5個月,即使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也只有9個月,他咬著牙接受一次次化療,也拋棄過去不健康生活習慣,目前逐漸走出癌症幽谷的他,深深體會癌症檢測、癌症預防的重要性。🎧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智慧醫材導入,檢測結果更精準林峯輝投身教育、學術研究逾三十年,曾專研運用「免疫聚合脢連鎖反應方法、套組」檢測早期鼻咽癌,對於癌症檢測、診斷科技、智慧醫材發展趨勢有深刻的觀察。他分析,癌細胞檢測科技包羅萬象,目前已可透過奈米科技放大癌細胞DNA訊號,代表少許癌細胞也能偵測。另外,林峯輝指出,隨著智慧醫材的創新發明,癌症診斷更趨於精準,像國衛院團隊在MRI(電腦核磁共振攝影)判讀導入智慧醫療軟體、癌症影像學診斷與智慧醫療的結合等,都有創新表現,同時也讓診斷更精確,也更有效率。台灣的智慧醫材研發若能以產業鏈模式進一步串聯、整合,或可發揮更大效益。公私合作,智慧醫材研發更添動力近年來,國衛院參與、執行跨部會「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並於110年1月15日成立「精準醫療合作聯盟」,也就是運用公私合作聯盟模式,邀請產業界共同參與精準醫療合作計畫,期待更聚焦癌症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科技的優化與精進。林峯輝認為,台灣民眾帶有多樣化基因,是基因寶庫,藉由精準醫療合作聯盟的連結與更多優質智慧醫材的導入,可推進癌症檢測、風險評估進展,而智慧醫材的設計,因參考的基因庫資料夠多,且更全方位,精準程度也可更提升。「大家要Stay away from cancer inducer(遠離癌症誘發因子)!」談到癌症預防議題,林峯輝語重心長強調,除了基因因素,想預防癌症,飲食、生活與環境因素環環相扣,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抽菸、喝酒、熬夜、不運動等,都會導致罹癌風險上升,因此根本之道在調整生活習慣,由於治療、精準診斷科技的進步,即使罹癌,也不要輕易放棄希望,同時他也期盼更多優質企業加入精準醫療合作聯盟,攜手為提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打拼、努力。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林峯輝小檔案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工所終身特聘教授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合聘教授學歷: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博士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碩士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學士經歷: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工組主任國科會醫工學門召集人台灣大學醫工所所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大學
-
2022-12-03 醫聲.領袖開講
理事長講堂/健保入不敷出,為何要從醫管及公衛著手改善?洪子仁解答
「健保改革已迫在眉梢。」新任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健保上路已27年,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健保總額經常入不敷出,醫務管理更顯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接任理事長兩大工作重點,一與民眾溝通「投資健康」觀念,並推動「醫務管理師」立法。新冠疫情期間,洪子仁經常針對疫情趨勢提供分析與建議,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感染而恐慌。今年7月15日,洪子仁接任醫務管理學會第九屆理事長,為創立以來最年輕的理事長。同時具有醫管及公衛專業,洪子仁思考結合兩者,期待兩者相輔相成,讓醫療環境更健全,民眾更健康,達到雙贏。 投資健康,政府、個人及醫療機構都有責任「首先期盼與民眾溝通『投資健康』」洪子仁說,醫療是成本和品質的拉鋸戰,過去廿多年來,健康醫療支出等面向多限縮在成本思考,不斷藉由調降藥價、犧牲醫護人員薪資及血汗,換取醫療品質,但醫護待遇差,醫療環境將持續惡化,缺乏願景,未來健康醫療產業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因此必須轉換觀念,請大家思考「投資健康」。洪子仁說,醫療及健保已步入新時代,必須從成本出發扭轉為投資概念,政府為民眾投資健康,讓國家保有生產力,提高就業機會及經濟發展;個人投資健康,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定期健檢、適當運動、接種疫苗則可延長平均餘命;醫療機構投資健康,醫療品質才能持續提升。洪子仁發現,近十年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醫藥衛生費用增長率,平均每年約2%,但我只有1.2%,如此韓國平均餘命超過我國約兩歲,便是韓國醫藥衛生費用增長率超越我的成果。根據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等學者及相關研究也發現,國內慢性病等醫療照顧有品質惡化趨勢。「這是警訊。」洪子仁說,OECD醫藥衛生占比國民生產毛額(GDP)平均約12%,台灣僅6.7%,低於日本、韓國的8到9%,全國約400家醫院、2萬2000家診所及70多萬醫事人員,已無法用這麼少的資源,維持健保及醫療品質的高滿意度。推動「醫務管理師」 讓醫院經營更專業 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度,每年掌控八千多億元預算,健保署善盡責任,經過雲端藥歷、影像及稽查積欠健保費等,發揮守門員角色,但即使努力守門,健保收入已不足以支應新藥、新科技,癌症新藥等待健保納入給付約需七百多天,他認為,如今健保運作已走到極致。「健保法已到了必須徹底翻修的時候。」洪子仁說,如健保費率6%的上限已不符需求,政府應思考進行修法,打開上限天花板,或採用稅收預算彌補健保不足。近3年來新冠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堅守防疫第一線,後方則有醫務支援人員的努力,如規畫設置專責病房、疫苗施打流程、建構視訊診療、備妥防疫物資等。目前政府已完成「公衛師」立法,洪子仁期盼任內推動及完成「醫務管理師」立法,經由國家考試認證,讓醫院經營更加專業 。洪子仁認為,科技及數位轉型已是醫務管理不可或缺,例如由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提升醫療精準度,在醫院管理方面,新光醫院明年起將全面推動手機結帳,病人出院時可在病床邊先由手機結帳,再到護理站領取診斷書及收據,即可出院,未來期盼推廣至每家醫院,優化民眾就醫經驗。洪子仁說,醫管及公衛可說是一對兄弟,公衛透過預防保健、施打疫苗,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重視運動及營養,並遠離菸品、檳榔及酒精,促進群體健康;醫管則在公衛概念下,以協助醫療人員、醫院場域進行良好管理,兩者相輔相成,民眾愈來愈健康,愈少用到醫療資源,醫療費用可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國內除了醫學相關學系,公共衛生學會及醫務管理學會分別為兩大學會,目前公衛學會理事長、高醫大校長楊俊毓是洪子仁就讀高雄醫學大學第一屆公衛學系的導師。卅年後老師及學生分居兩大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因緣際會,將一同為國內公衛及醫管努力,成就佳話。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 12月9日、10日登場「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即將於12月9日、10日登場,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期盼藉由研討會,以更宏觀的願景關注數位科技,這將是醫務管理發展的重要基礎。後疫情時代,醫務管理也更重視就醫流程無接觸等,醫院未來將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由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與台灣醫院協會共同舉辦,今年主軸為「邁向智慧醫院欣願景,創新健康福祉心價值」,洪子仁強調數位管理的重要,他在新光醫院的辦公室,就透過視覺化儀表板隨時掌握病房、急診待床數等資訊,因應現代醫療快速、應變即時的特性。研討會內容包括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主講「從價值創造思維探討台灣醫療服務之投入與產出」,以及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主講「健保財務永續發展之道」,其他還有「視覺化儀表板於護理臨床管理之運用」、「雲端醫療系統之應用與發展」、「後疫新時代醫院經營管理」等主題。洪子仁說,預期吸引1000人次共襄盛舉,本屆廣邀醫療業及科技業的重要領袖、高階主管、醫院同仁,以及各醫藥衛生大專院校,包括醫管、公衛、醫療資訊等,更邀約相關各級政府單位,期望藉由與會者間的經驗交流及腦力激盪。內容包括專題演講、論壇對談、醫院應用實務分享及分場學術徵文口頭發表暨線上海報發表等。洪子仁也預告,明年研討會主題為「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疫情期間,醫護人員身心被強力擠壓,如何迅速恢復彈性,這是未來必須關注的議題。●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https://youconf.at/tche2022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 智慧醫療邁大步
「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許多醫療院所發展智慧醫療並展示成果,花蓮慈濟醫院基於照顧鄰里精神,整合數位資源打造無圍牆醫院,照顧花東居民;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發表AI智慧眼鏡與床墊等臨床應用,說明智慧醫院不只是願景,已經上線提供更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起至12月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展示醫療串聯資通訊、生醫等力量,跨界推動健康產業,希望打造全球數位醫療轉型生態圈。總統蔡英文昨天出席致詞表示,為擴展台灣醫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前台美簽署科技協議,其中一項便是生醫領域加強合作,並且結合資通訊技術推動精準醫療。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專案」,院長林欣榮表示,花東地區幅員廣大,希望藉由資訊科技力量,改善偏鄉就醫可近性。花蓮慈濟副院長陳星助舉例,花蓮縣秀林鄉是全台面積最大鄉鎮,透過AI與醫療資料串接,整合當地居民C肝、糖尿病與中風等數據,可精準掌握呈現在地狀況,進一步提供當地居民所需要的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過去醫療巡迴車到偏鄉服務時,往往因為不清楚各區居民健康概況,醫療資源可能準備不足。現在安排巡迴醫療時,先透過AI整合資料,能更清楚各區居民需要,尤其是篩檢時,避免護理師在村落中來來回回好多趟,卻只是為了找同一戶的不同居民,省下非常多時間。北市關渡實踐智慧願景關渡醫院長期致力銀髮照護醫療領域,並積極推動數位轉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AI與醫療科技結合,透過雲端資料連結生活資料紀錄,甚至能精準預測民眾在五年內心肌梗塞的機會,或透過活動狀態變化評估失智、失能的風險程度,據此提供更精準的全方位健康服務。關渡醫院也展示智慧床墊的臨床運用,床墊內設計有30個壓力感測點,只要病患一起身,提示燈就會亮起,向護理人員或陪伴家屬、照護員提醒,即時前去協助長者,避免長者容易在下床時跌倒的風險。AI也能蒐集使用者睡眠狀況數據,例如翻身次數等,經演算法預測未來健康狀況。台大VR滑板訓練平衡台大醫院則於現場展示「虛擬實境滑板運動訓練系統」,可選擇各種生活情境,透過虛擬實境護目鏡和跑步機或滑板來給予使用者感覺回饋,可加強平衡訓練,不只能幫助病人,也能幫助健康的人預防疾病和失能。長庚發展眼振篩檢眩暈長庚醫院今年規畫特色醫療、智慧醫院、創新研發及公益榮耀四大主題區,展出質子治療、細胞治療等成果,並利用AI技術開發出感測眼振的專利模型,未來有望作為急性眩暈的一線篩檢。馬偕推腦出血預測工具馬偕醫院展示自發性腦出血的預測工具,利用AI分析病人急診腦部電腦斷層影像,預測預後,找出最有利的治療及照護模式;馬偕副院長陳治平則透過微米孔矽晶片技術與人造抗體結合,以數位訊號辨識細菌,提升診斷。
-
2022-09-22 醫聲.數位健康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 增服務對象
衛福部健保署昨舉辦「APEC數位健康照護與創新研討會」,將台灣數位健康照護經驗與其他經濟體分享,開拓未來進一步合作契機。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數位健康照顧與創新為APEC及全球最熱門的議題,目前衛福部已完成「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新增服務對象及可開立處方,最快今年年底公告,明年元旦正式實施。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新制上路後,健保支付系統會與其接軌,適用對象如複診、慢性病患者、癌症病人等,讓居家、遠距醫療與通訊診療配合更好。石崇良說,衛福部2018年5月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當時各界對遠距醫療運用層面、處方開立等並不熟悉,但疫情期間病人多,98%以上確診患者均採居家照護,並透過遠距確診、領藥,而遠距醫療在技術、接受度等方面均有提升,因此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原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地區,五種診療情形: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三個月追蹤、領有慢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的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收案對象於治療後三個月內的追蹤、非本國籍但接受本國醫療的國際醫療患者。石崇良說,新制以病人需求為中心,只要有需求就會導入通訊診察,將擴大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及開立處方等,但這需要資訊業者、醫療機構、基層診所、健保納入等合作,同時確保病患就醫資訊於收集、傳輸、儲存、交換等的安全性,以符合加密規定及資安要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修正通訊診療辦法也適用於後疫情時期,針對穩定慢性病患、安寧照護病人、身障及社福機構住民、矯正機關收容人;另於疫情時期等緊急狀況的就醫不便,或隔離入獄因素不便外出就醫的民眾,藉由通訊診察維護治療權益和就醫方便。石崇良指出,導入數位健康照顧後,有助提升醫療效能、效率,而遠距及智慧醫療將是下一波醫療體系變革的重點。
-
2022-08-22 醫療.心臟血管
AI助攻心電圖!冠狀動脈阻塞偵測率74%可媲美核醫檢查
王先生胸悶去急診,做了12導程心電圖顯示結果正常,於是王先生回家休息,沒想到卻一睡不醒,死因是心肌梗塞。這類憾事時有所聞,難道心電圖這麼不準嗎?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庚醫療體系、宏碁集團今舉行記者會,公布三方合作開發之「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可將心電圖對冠狀動脈阻塞的偵測率從49%提升到74%,預計明年進行臨床試驗,可望幫助醫師及早安排病人做支架或繞道手術,避免猝不及防的遺憾再發生。林口長庚外科部副主任葉集孝表示,心電圖可偵測心肌梗塞,但對於心肌梗塞發生前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12導程心電圖偵測率只有49%,大約10%冠狀動脈阻塞患者的心電圖檢查結果是正常的。因此,病人可能前一年心電圖都正常,後一年忽然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血液都快流不過去了,需要開刀。如果能在血管完全塞住之前就發現並且妥善介入,就有機會預防心肌梗塞這類緊急情況發生。宏碁集團經理蔡宗憲表示,以12導程心電圖訊號和心導管結果作為黃金標準,經過前處理、標記重要心電圖特徵標記,宏碁智醫建立的機器學習平台經過深度學習,可以幫助醫師預測患者是否有阻塞風險。葉集孝表示,經過測試發現,AI能協助醫師看出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及早發現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甚至精準預測阻塞的部位,偵測率從49%提升到74%,可媲美核子醫學檢查。葉集孝表示,林口長庚醫院每年有23到30萬人做12導程心電圖,將利用5年資料進行回溯性研究和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系統準確性、驗證系統有效性。期待未來可發展出軟體,直接安裝在心電圖的機器,瞬間協助判讀原始數據;AI除了判讀原始數據,也能辨識圖檔,未來若能將資源釋出,也可幫助各層級醫療院所都能夠更加精準判讀心電圖。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學研)、長庚體系(臨床)、宏碁與旗下宏碁智醫(產業)三強聯手,2020年1月1日正式啟動「智慧預測系統之建置」,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ECG心電圖及體學領域申請6項發明專利(共計19件),其中3件台灣專利已獲證,為陸續開發完成的商品提供充分的保護。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其中「醫療器材軟體(SaMD)」商品的開發,已實際應用3項ECG專利,包括上述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計畫執行至今,也已發表3篇論文至國際期刊,主題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周邊動脈阻塞、糖尿病腎病變, 其中糖尿病腎病變論文,因找到預測糖尿病腎病變的生物標記,並解密多器官溝通之分子致病機制,格外引起高度關注。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健康醫療是文明的重中之重,但智慧醫療仍需要靠人,AI不可能取代人,只是用來服務人類智慧的工具。宏碁希望以資通訊角度共襄盛舉,透過新的工具,幫助人類智慧發揮地更好,讓台灣的醫療國際化、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
2022-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里長帶隊打疫苗 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攝取蛋白質 也助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兩年多,COVID-19病毒將與人類長久共存,面對後疫情時代,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民眾今後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攻擊,提升免疫力,重視衛生習慣。政府、醫療院所、企業與民間團體更要合作建立社會安全網,例如由里長主動協助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甚至集體帶往接種站,都是抗疫路上最美好的風景。多攝取蛋白質 增加免疫力「新冠疫情也是再一次的人類浩劫。」林恒毅說,新冠疫情讓人回想起1918年歐洲發生的流感疫情,那是人類第一次面對流感大爆發,造成三千多萬人死亡。相較於20世紀初期,幸運的是人們已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與防疫措施,以台灣來說,從口罩到疫苗等防疫政策,各級醫療院所的治療與照護準則,都逐步引導全民建構起對抗新世代病毒的能力。林恒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在生活中民眾仍應保持警戒,保護自己不被攻擊。病毒侵襲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口、鼻則是「入口」,因此最簡單也最有效阻絕病毒的方式就是把口罩戴好,更要勤洗手,以免雙手成為傳播病毒的媒介,在公共場所和群聚地點也要隨時注意防護。要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首先應提升自身免疫力。林恒毅說,民眾日常飲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等抗體的形成,同時配合適當運動,能有效增加免疫力。在家就醫 視訊門診成常態後疫時代的醫療環境也隨之改變。林恒毅表示,Omicron病毒襲台之初,一度造成醫療量能吃緊,但隨著衛福部推出視訊看診,就診秩序快速恢復,如今視訊門診已成常態,民眾可以從容的在家就醫,大大降低醫病雙方的負擔,也紓解疫情管控的壓力。林恒毅認為,智慧醫療絕對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各種社群媒體與線上工具的普及,遠距醫療將更輕鬆方便。國家防疫與醫療政策上,也會進行法規鬆綁以及規畫更多元的遠距門診模式,方便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族群就醫,民眾也要學著適應新形態的數位就醫模式,年輕世代更應協助不善使用3C的年長者。兩年多的疫情戰役中,林恒毅說,最可貴的是部分非都會地區出現了強大的社區力量,例如新北市由里長發動,協助不會使用網路的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線上門診或集體帶到指定地點注射等,讓年長或經濟條件落後的民眾也能跟上科技醫療的腳步。結合公益力量 醫療無死角林恒毅呼籲,台灣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互助模式,除了鄰里、社區之外,更要結合醫院、企業和公益組織的力量。例如新店耕莘醫院設有健康促進中心,醫護人員定期前往烏來山區為居民提供衛教與醫療服務,且因為有獅子會捐助的巡迴醫療車,更方便醫院前進偏鄉,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台灣偏鄉很多,只要各家中型以上醫院認養一處偏鄉,再加上企業與公益團體的投入,建構起完善的互助模式,偏鄉醫療就不會有死角。」林恒毅強調,這是每個醫院的責任,要去思考哪些是政府做不到的,且只要醫院肯去協助補足,一定也會有民間的資源進來一起奉獻,建構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讓全民防疫的路能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專家小叮嚀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症之首。判斷肺癌最大的困難在於初期症狀沒有專一性,發現時常已是肺癌晚期。常見的咳嗽、咳痰、咳血和胸悶都有可能是肺癌,當這些呼吸道問題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生時,就要高度警覺。新冠疫情期間,肺部疾病受到國人更多關注,繼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乳癌免費篩檢後,國健署今年7月起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大高危險族群:有家族病史、重度吸菸者,提供二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篩檢,期盼能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建議符合資格者應盡快篩檢,即使不完全符合者,平時也應提高警覺,必要時自費進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