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3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日本
共找到
3568
筆 文章
-
-
2020-01-23 科別.罕見疾病
長庚治罕見「毛」病 婦人揮別30年的「麻」煩
43歲台南黃小姐國中起就常無預警手腳發麻,有時連呼吸都困難,卻遲遲查不出原因。去年夏天左手臂麻到左側臉頰,她以為顏面中風,就醫發現罹患罕見的「毛毛樣」病症,高雄長庚醫院替她進行頭皮淺顳動脈與腦表中大腦動脈接合等手術,總算揮別「麻痺人生」。醫師表示,這種罕病若未能有效控制,續發性中風機會將升高。高雄長庚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表示,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是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因顱內大血管閉塞,毛細血管因而代償性瘋長,X光片看起來像霧狀毛玻璃,日本醫界稱「Moya Moya」,才叫「毛毛樣」。他分析,毛毛樣與基因變異不無關聯,也可能後天發生,原因仍待釐清,台灣每10萬人約3、5例,是歐美罹患率的10倍,病患易忽略病因,導致漏診。毛毛樣沒有特別有效的內科治療方式,若不動手術,日後續發性中風的機會升高,有些病人多次中風,卻未發現毛毛樣病因,直到確診時,已受到某種程度傷害。病患黃小姐國中起就常身體發麻,有時半邊,有時全身,在台南看遍大小醫院,醫生告訴她神經沒有問題,但發麻情形約3、4個月出現一次,因檢查不出異樣,只能和平共處,直到去年因左側肢體麻到臉頰,醫師查出可能是「毛毛樣」,才轉赴高雄長庚治療,莊銘榮、鄭境効、林理涵等醫師為她先開右腦、後開左腦,已解除肢體麻痺的困擾。
-
2020-01-22 科別.心臟血管
罕見毛毛樣病 顱內小血管瘋長害她麻痺30年
會有持續中風現象家住台南43歲黃小姐,國中起常有手腳發麻情形,遍查不出原因,去年夏天因左手臂劇烈麻痺,延伸至左側臉頰,她以為顏面麻痺,就醫查出罹患罕見的毛毛樣病,經高雄長庚醫院進行頭皮的淺顳動脈,與腦表中大腦動脈接合等手術,尋回健康。醫師表示,這種疾病若未能有效制,會有持續中風現象。收治這起病例的高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表示,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是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因為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無章地瘋長,多出來的側支循環異常毛細血管亂長成一團,在X光片下像是毛玻璃霧狀,日本醫界稱Moya Moya,才叫毛毛樣病。莊銘榮說,毛毛樣病與先天基因變異不無關聯,也可能是後天發生,原因待釐清,引起中風症狀與中老年人的急性中風不同。中老年人的中風,一般是因為腦血管急性阻塞,或突然破裂出血,病人出現明顯的半邊癱瘓等症狀,毛毛樣病是血管慢性阻塞變化。毛毛樣病發生在兒童的主要症狀,是短暫重複發生的突發性偏癱,或左右側交替偏癱。這種單側肢體無力現象,沒有前兆,因為來得快,復原也快,容易被忽略。30歲到40歲間的成年人,若發生毛毛樣病 ,通常會是腦出血性的中風。病患黃小姐說,她從國中起就常有肢體麻痺情形,看過大小醫療院所,都指神經沒有問題,這種發麻情形約三四個月一次,檢查不出異樣,只能與麻痺現象和平共處,直至去年因左側肢體麻到臉頰,醫師查出可能是毛毛樣疾病,才找上高雄長庚治療,先開右側大腦 ,後開左側大腦,復原良好,解除長期肢體麻痺的困擾。
-
2020-01-22 科別.罕見疾病
婦人罹罕病「毛毛樣」查不出 過了30多年麻痺人生
家住台南的43歲黃小姐,國中起就常有手腳發麻情形,但遍查不出原因,直至去年夏天因左手臂劇烈麻痺延伸至左側臉頰,她以為顏面麻痺,就醫才進一步查出原來罹患罕見的「毛毛樣病」,所幸經高雄長 庚醫院進行頭皮的淺顳動脈與腦表中大腦動脈接合等手術,尋回健康。醫師表示,這種疾病若未能有效制,會有持續中風現象。收治這起病例的高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表示,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是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因為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無章地瘋長,多出來的側支循環異常毛細血管亂長成一團,在X光片下像是毛玻璃霧狀,日本醫界稱「Moya Moya」,才叫「毛毛樣病」。莊銘榮表示,毛毛樣病與先天基因變異不無關聯,也可能是後天發生,原因仍待釐清,引起中風症狀也與中老年人的急性中風不同。中老年人的中風,一般是因為腦血管急性阻塞或突然破裂出血,病人出現明顯的半邊癱瘓等症狀,毛毛樣病則是血管慢性阻塞變化。毛毛樣病發生在兒童的主要症狀是短暫重複發生的突發性偏癱,或左、右側交替性偏癱。這種單側肢體無力現象沒有前兆,因為來得快,復原也快,容易被忽略。但30歲到40歲間的成年人,若發生毛毛樣病 ,通常會是腦出血性的中風。病患黃小姐說,她從國中起就常有肢體麻痺情形,在台南看過大小醫療院所,都指神經沒有問題,這種發麻情形約3、4個月來一次,因檢查不出異樣,只能麻痺現象和平共處,直至去年因左側肢體麻到臉頰,醫師查出可能是毛毛樣疾病,才找上高雄長庚治療,先開右側大腦 ,後開左側大腦,如今復原良好,解除長期肢體麻痺的困擾。
-
2020-01-22 新聞.食安拉警報
草莓季到!食藥署揪出千餘公斤進口農藥超標
冬天草莓季登場啦!不僅咖啡廳紛紛推出草莓甜點,鋪上滿滿的草莓,民眾也會買上一盒鮮紅欲滴的草莓。但是食藥署公布邊境查驗結果,其中自波蘭進口的冷凍草莓以及自日本進口的新鮮草莓共一千多公斤,被驗出殘留農藥超標,皆已全數退運或銷毀。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表示,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農藥氟尼胺定量極限為0.01ppm,自日本進口的生鮮草莓,共172.8公斤,被檢出殘留農藥氟尼胺0.32 ppm,超標32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氟尼胺為一種殺蟲劑,為低毒性,致癌性方面美國環保署則是曾經在動物實驗發現有致肺癌的風險,但在人體上並無實證,每日容許攝取量(ADI)則為每公斤可食用0.07毫克,以60公斤成人計算約為4.2毫克,上述驗出殘留量超標的草莓,需吃進10公斤才有可能造成危害。另外,自波蘭進口的冷凍草莓共1075公斤,則因我國並未核准使用農藥Fenhexamid,卻被檢出殘留0.02 ppm。兩項產品皆已全數退運或銷毀。顏宗海表示,由於農產品為隨機抽驗,因此不論進口或本國產的農產品都有可能有農藥殘留的問題,尤其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曾公布2017年蔬果農藥殘留監測報告,顯示農藥殘留最嚴重的水果第一名便是草莓,因此建議買回家最好先清洗再食用。而坊間流傳可用小蘇打水、鹽水或是蔬果清潔劑清洗,但顏宗海說使用流動的清水沖洗10到15分鐘,並搭配軟毛刷還是最好的方式。本次食藥署公布邊境查驗結果共計20件產品不合格,除草莓外另有日本「NISSYOU」的鮮金柑兩批被驗出農藥殘留,由於該公司上周也有兩批鮮金柑發現農藥殘留不合格,陳慶裕表示將針對進口商加強逐批檢驗。
-
2020-01-21 橘世代.健康橘
橘世代態度:一點一點找回喜歡的事 「我選擇,生活中只做想做的事」
雖然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糟透了,卻總是無法提起勇氣做一點改變?不斷犧牲卻無法苦盡甘來的日子,你累了嗎?暢銷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拍成電影後引起許多關注,「金智英」的故事讓許多現代女性感同身受,也燃起內心的共鳴。而日本作家小田桐撰寫的《我選擇,生活中只做想做的事》,是從女性角度分享個人改變生活的親身經歷,她從設計轉跳當業務,她找到了自己擅長的工作,成為了公司最賺錢的員工。感情部分,過去她努力成為別人認為的理想女性而疲憊不堪,但決定自在生活後,更坦然表現自我,也遇到真正欣賞她的伴侶。小田桐不吝把自己蛻變經歷分享出來,受到不少讀者回響,甚至成為人氣部落客,她找回了自己喜愛的事物,以及自己擅長的工作。不管是交朋友、工作、婚姻,當你開始覺得身邊「喜歡的事」越來越多,「討厭的事」就越少,把討厭的事情先淨空讓出一條路,才更能看見自己的優點,重新找回快樂和自我肯定價值。不只是女性或年輕世代,步入熟齡的橘世代男女,要確認自己是正在逐步接近「自在生活」。例如不知道擅長什麼、不喜歡現在身邊圍繞的事物、不想再跟討厭的人當朋友了.....,無論幾歲都還有機會做改變。並不是要你把生活變得天翻地覆重新適應,而是從小地方開始做起,可以先從3點方向思考能否實踐:第1點:今天起不做自己討厭的事第2點:把喜歡的事、想做的事,一件一件慢慢找回來第3點:陪伴值得愛的人,圍繞真心喜歡的事物成熟的大人們,完全不需因為年齡漸長感到不安,重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用興趣開發出更多嘗試「斜槓」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健康,無限可能的新事物,正在等你嘗試發掘!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1 科別.感染科
做好新型冠狀流感防疫 防疫專家:別重覆抗煞初期錯誤
大陸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泰國、日本、南韓均出現了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國內感染科權威,曾經參與抗煞戰役的花蓮慈濟副院長王立信表示,兩岸交流頻繁,台灣恐將無法避免出現確定病例,民眾與醫療院所均需做好防疫準備。王立信指出,目前國內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掌握,均來自中國大陸,但這可能只是當地疫情冰山的一角,背後恐將隱藏著更嚴峻的疫情,對於突變冠狀病毒捲土重來,政府及國人應該嚴肅面對,謹慎防疫。王立信表示,與SARS相較,新型冠狀病毒在致死率、嚴重度上,可說差了一大截,但冠狀病毒的傳染力不容小覷,民眾在進出公共場所時,應該勤洗手、做好手部衛生,並戴上口罩。至於醫療院所防疫作為,王立信建議,醫護人員應該提高警覺,甚至從即日起均需帶上口罩,且不能只將去過武漢地區、有接觸史的患者當成疑似患者,應該從嚴看待。王立信說,2003年抗煞初期,在防疫上,犯了嚴重錯誤,醫師醫護人員一開始只將來自香港、廣東的疑似肺炎患者當成防疫對象,但沒想到台灣島內已經多處淪陷,不少沒有出過國的人也中煞。王立信強烈呼籲,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等患者就醫時,一定要自行帶上口罩,並主動告知醫師,周遭親友同事是否也有人出現流感症狀,讓醫師早做準備。
-
2020-01-18 橘世代.時尚橘
年前大掃除怕太累? 4撇步搞定「大工程」
下周就是農曆年,很多人想著年前一定要好好來個大掃除,讓生活空間更清爽,但怎麼樣都提不起勁來,因為光用想的就覺得好累人啊,到底如何大掃除才能讓自己事半功倍,不會成為遙不可及的「大工程」?分區整理法:每日區塊完成許多人習慣大掃除1天內完成,也因為這樣造成壓力,想到就痛苦,過度密集施力的結果,往往是腰痠背痛甚至手受傷。以整層環境來說,分成客廳、廚房、臥室、浴室、陽台與玄關等5大區域,「分區整理法」大概要花上3到5天,每天做一點處理,將今日目標打掃區物品先搬出,清掃完畢後再歸位,房間則把衣櫃、床底等死角細心清理,消除過敏原。就算沒有其他幫手,過年前每天花點時間,單人一樣可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斷捨離:大掃除前必做居家要有良好的收納,才有乾淨的環境,把舊物品「斷捨離」是日本知名家事達人終極祕訣,大掃除前可先把物品分類整理,善用收納箱或紙箱把小擺飾、書籍、衣物等做個歸納,把紙箱區分為「常用且需要」、「不常用但有紀念性」、「不需要」等,「不需要」的物品可做愛心捐贈或回收,甚至可以上網拍賣,一切乾淨後,「常用且需要」的物品就能重新上架歸位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用小家電市面上有許多品牌推出各式省力掃除小工具或清潔家電,因應不同需求設計,以更高效率解決年節大掃除問題。無論是大面積地板清潔、層架、窗檯隙縫、家具櫃子後面等,讓整理環境更輕鬆,可以趁年節優惠,考慮購入需要的器材或家電。保持成果:重新考量物品最順手位子掃除完沒過幾天就亂掉?每天要用的遙控器永遠找不到?辛苦大掃除完畢,如何在生活中維持掃除成果很重要,把東西歸位以前,模擬情境重新考量物品擺放的位子,可以讓東西很順手放回原處,就算不是過年,日常都能輕鬆維護辛苦大掃除的成果了。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突發性耳聾打類固醇 竟打嗝、亢奮徹夜未眠
我才40幾歲,平常雖然沒有特別養生,偶爾去慢跑,除了曾有一次梅尼爾氏症引起的暈眩,身體沒出過大問題,怎樣也沒想到去年六月會經歷一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平最難熬的病痛。事情從一個悠閒的周六午後開始,當時大女兒練薩克斯風,忽然覺得聲音有點怪,好像耳朵進水的感覺,但我不以為意,直到周一上班時接起電話才發現,慘了,兩耳聽到的聲音完全不同!打類固醇帶來副作用當時非常不安,擔心如果是腦瘤、腦中風,事情就大條了。立刻拜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在兩台手術中間的空檔幫忙看看,確診是「突發性耳聾」,標準治療就是住院打類固醇。當下我鬆了一口氣,但不願意住院。因為外科醫師最怕行程被打亂,每天都有排定的刀和門診,這些排好的病人不會憑空消失,只要有一個沒有按時處理,後面事情就擠在一起。所以外科醫師都很討厭突發的休假,不論是病假、颱風假,都希望極力避免。所以後來我就打點滴上班,病人看到點滴關心詢問,我只笑笑說沒什麼,因為當時還真覺得沒什麼。沒想到類固醇打到第二天,高劑量帶來的副作用,已經讓我苦不堪言。我血糖血壓都異常、無法停止的打嗝,精神亢奮到徹夜未眠,聽力還持續惡化。打嗝打到無法呼吸當時我一隻耳朵已經快要聽不見了,用手輕拍,只有觸覺,沒有聲音,偶爾從內耳傳來沙沙、嗶嗶的雜音,愈來愈擔心,會不會就這樣聾了?第三天終於認命取消手術,打包住院。住院期間類固醇副作用一樣折磨我,有時打嗝打到橫膈膜無法放鬆、無法呼吸,都快斷氣了。好險撐到第六天療程結束,聽力終於改善,可以停藥出院。出院後照常上班看門診、做手術,只過了兩天平安日子,又出現新狀況。那天半夜,忽然上腹部絞痛到睡不著,整夜不能睡。隔天就醫發現,我猜的沒錯,就是過去一直不想處理的「膽結石」,還併發胰臟炎,所以非得處理不可了。從事肝膽外科近20年,開過幾千台膽結石手術,幾乎天天在做,正是因為做太多,總覺得給別人開不安心,所以一直拖著沒處理,沒想到終究還是得面對,換成自己躺上手術檯。開刀前,臨時找太太來簽同意書,但當時太太去理髮,沒接到電話。於是我自己簽自己的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聽說這是孤獨的最高等級。手術半小時就結束了,很順利,同事還幫我全程錄影留念。請了看護反不自在當我在恢復室醒來,那感覺和電影很像,就是忽然非常明亮,有人跟我說話,肚子有一種被重擊的感覺,非常尖銳的疼痛感,以為術後是悶痛,沒想到親身體驗才發現是尖銳的劇痛。為了止痛我用了嗎啡,朦朧間還對來探望我的副院長說:「我明天要去看門診」,嚇得大家連聲制止。術後住院,太太為我請了看護。我實在不習慣給人服侍,一切自己來,晚上有個陌生人睡在陪病床,還因此有點睡不著,半夜起來上廁所戰戰兢兢,怕吵醒看護。我這才明白,原來病人住院、請看護有多不自在,還好只住一晚就出院了,隔天就回門診看病人。走過突發性耳聾、膽結石合併胰臟炎,讓我親身經歷病患走過的路,當我重新面對病人,我就知道該怎麼說,可以照顧到他們的心情。對於病人的疑慮,更能感同身受,可以用自己的例子來鼓勵病人,勇敢接受治療。半夜睡不著抄心經在那段突發性耳聾治療時間,我想到菩薩是從耳根開始修行,所謂「耳根圓通」。所以當時第一個想到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心裡也對心經特別有感應,半夜被高劑量類固醇副作用折磨到睡不著,我就起來一遍又一遍抄心經,希望從中學習,找到力量去面對這件事。我是醫療人員,遇到任何事情,都理智思考、訂定明確目標,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總有些事情,是人無法控制的,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信仰。我很慶幸自己能度過這番苦厄,更珍惜、照顧自己的健康,未來也希望繼續效法菩薩,幫助病人度過苦厄。■醫學辭典/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是一種耳鼻喉科急症,發生率為十萬人5到20個新病例,可能病因很多,目前85-90%的病患找不到病因,僅10到15%與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突發性耳聾病患自然復原後,聽力恢復比率大約是三到六成,大部分於二周內明顯改善,但若拖過二周未治療,聽力復原比率會大幅降低,因此早期察覺到聽力受損、盡速接受住院檢查和治療,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目前標準治療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類固醇、中耳內注射類固醇。余政展小檔案現職:●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一般外科主任年齡:45歲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消化道及肝膽胰手術●腹腔鏡手術●腹腔鏡肝膽胰與胃癌根除術●腹腔鏡減重手術●甲狀腺手術●疝氣手術●乳房手術興趣:鑽研疑難雜症與微創手術經歷:●日本藤田保健衛生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醫師●台中榮總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0-01-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自行服用止痛藥過敏 住院一個月
很多遊客喜歡到日本藥粧店掃貨藥品、保健食品,台中市28歲王姓粉領族長年經痛,曾就診、自行服用止痛藥起紅疹,連吃三天從日本藥妝店買的大廠牌止痛藥,全身50%皮膚出現紅腫、起水泡、過敏、發燒,險些引發敗血症,趕到醫院急診,才發現她對止痛藥成分過敏,住院一個後才出院。台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提醒,民眾喜歡到日本藥粧店買藥品、保健食品,但含蒺藜、淫羊藿、纈草根等成分的膠囊錠狀產品,在國內被認定為中藥,攜帶入境有限量,民眾若不具藥商資格,上網販售違反藥事法,可裁罰3萬元到200萬元,情節嚴重者移送法辦,最重10年徒刑、併科1億元罰金。台中榮總藥師洪娟瑜說,這名28歲女患者曾就診,到藥局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後來又吃日本藥妝店買的止痛藥,起紅疹更明顯,連吃3天後,皮膚出現大水泡、紅腫、脫屑而且發燒,到台中榮總掛急診,經過皮膚切片、會診,確定是對止痛藥成分過敏。洪娟瑜說,消炎止痛藥不能亂吃,保健食品也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出現不良反應,例如大蒜精與抗凝血藥物同時服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患者如果有服用保健食品,可帶到藥物諮詢室諮詢相關注意事項。洪娟瑜指出,民眾服用成藥後出現「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破」口腔潰瘍,「痛」喉嚨痛,「紅」眼睛紅腫、灼熱;「腫」眼睛、嘴唇腫;「燒」發燒等六大徵兆一種以上,應盡速就醫。
-
2020-01-16 新聞.科普好健康
懶惰和肥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最近,筆者在瀏覽貼吧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話題的發起者是一個100多公斤的胖子,她說自己太胖了想減肥,但又邁不開腿。她說自己彷彿是越胖越懶,以前體重50多公斤的時候還偶爾會想要打打網球,運動運動。可是,當自己的體重飆到了100多公斤的時候,連球拍子都懶得拿。她在網上求問網友,是越胖人越懶嗎?這個話題引發了不少的網友討論。有的人說,她肥胖的原因是她後來不能堅持運動了,所以才越來越胖,建議她堅持運動。也有不少網友表示自己也有同感,覺得人越胖就越懶。那麼,到底是肥胖導致的懶惰,還是懶惰導致的肥胖呢? 常規認知——懶惰導致肥胖說起為何肥胖,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懶,不愛運動。其實,這個說法還是有很多理論依據的。肥胖是脂肪在體內過多堆積的現象。由於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用於維持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的熱能越來越高,又沒有人為地增加運動去幫助平衡熱量的攝入和支出,因而造成肥胖。運動本身增加能耗,可引起兒茶酚胺類的激素分泌增加,使脂肪組織的脂解作用增強。也有研究表明,步行、跑步、游泳等運動的能量消耗是靜坐的幾倍到幾十倍。由此可見,運動可以消耗體內脂肪,減輕體重,而不運動則會造成體內過多的脂肪堆積,導致肥胖。 新研究—— 肥胖是運動的結果而非原因正如這位網友所說,很多微胖的人還是能夠比較積極的進行運動,但是一旦肥胖達到一定程度反而會運動興趣大減。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人越胖越不愛運動呢?胖人不愛運動,與肥胖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有關。最近,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動物體重增加,變得肥胖時,大腦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大腦深處,有一個叫作“紋狀體”的結構,這個結構和人體的運動控制有關。在運動控制的過程裡,紋狀體中的多巴胺 2 型受體(一種蛋白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結合多巴胺分子並激活下游的信號傳導。如果紋狀體中特定的神經元上沒有了這些受體,動物的運動能力就會下降。而肥胖會干擾紋狀體內多巴胺信號的通路,從而導致運動興趣降低。也有研究顯示,胖子不愛運動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肥胖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遺傳和基因也有關,其中,遺傳的作用約佔 2/3 。研究人員發現, SLC35D3 基因是人類肥胖症和代謝綜合徵的致病基因,該基因缺陷會導致“紋狀體”中的多巴胺 1 型受體的膜運輸受阻,使其信號通路受阻,導致運動量減少和能量消耗減少,從而引起肥胖症的發生。其實,人類運動少而不肥胖的例子也有。有調查顯示,日本人的運動量普遍偏少,但日本人有肥胖症的人卻不多。當然,運動偏少卻不胖,日本人的飲食相對合理可能也是其原因之一。“因為懶,所以胖”是常規認知,而“因為胖,所以懶”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支持,但目前相關研究較少,且為動物實驗。未來或許有更多的研究支持後者,但對於糖友來說,應該立足當下,管住嘴,邁開腿,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運動來控制體重。本文摘自搜狐網《糖尿病天地》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新型冠狀病毒日本也中鏢? 疾管署將做新的風險評估
日本也中鏢?日本厚生勞動省證實有一名男性從武漢回到日本以後,確診為新型肺炎,住院五天後,患者昨天已康復出院。我國疾管署表示,目前正向日方查詢更進一步疫調資料,以進行風險評估。疾管署說,初步了解該男性為日籍,是否為外傳的陸籍人士,得再進一步確認。中國武漢肺炎疫情肇因於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命名為2019-nCoV(2019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於14日也示警,引發武漢肺炎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有限的人傳人。厚勞省上午開記者會表示,1月14日接獲通報,15日確診。這名感染者並沒有前往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研判很可能是與其他感染者接觸所致。
-
2020-01-16 新聞.健康知識+
長期日走萬步仍成效不彰?體能訓練專家教你改這樣做
相信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也都知道想要減肥預防生活習慣病,或是鍛鍊下半身以防臥床不起,最好日常要養成運動的習慣。但是,就算大家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好,卻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如何做運動才能發揮成效。甚至於,應該會有人因為「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或是「不知道第一步該怎麼做才好」等種種理由,於是在運動之前,老早就宣告放棄。還有些人就算已經下定決心,踏出第一步要開始做運動了,卻總是感受不到成果,因此倍感沮喪。明明已經在做運動了,卻還是無法如願地瘦下來,健康檢查的結果也依舊不理想,甚至於爬個樓梯還是上氣不接下氣……為什麼就算開始運動了,還是會演變成這樣的局面呢?就是因為很多人都陷入「自認做過運動」的迷思裡。這世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健康資訊。譬如大家應該常聽說「提前一站下車走路回家」,或是「做家事時想辦法邊動邊做肌肉訓練」等。但是多走一站的距離,或是做家事順便做肌肉訓練,在運動強度不足的狀態下,根本無法達到「做運動的目的」。當然多走一站的距離,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幫助。我們做運動的目的有多種,如果想要紓解壓力,或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進而促進新陳代謝的話,運動強度低的「輕鬆」健走或肌肉訓練或許可行。但如果運動的目的是在於消除肥胖、解決生活習慣病或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改善健檢紅字的話,一昧地長時間做強度低的健走或肌肉訓練,老實說效果很差。愈是忙到抽不出時間的人,愈是需要增加運動強度。不然隨意做些強度低的運動,就「自認做過運動」了,自然很難看出成果。做再多「練不出肌肉」的運動根本毫無意義?究竟何謂具適當強度,能展現成果的運動呢?這點可用能不能練出肌肉作為一個參考依據。「輕鬆」的運動,或許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卻很難練出肌肉。事實上,「肌肉對於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的觀念,最近受到愈來愈多研究或媒體們熱烈地討論。人類的肌肉量,會在二十幾歲至三十幾歲時達到顛峰,日後主要會從下半身的部分開始衰退。更有研究發現,過了三十幾歲之後,肌肉量會逐年下降一%。也就是說,什麼都不做的話,肌肉量只會一路消減下去。肌肉量變少的話,會發生什麼情形呢?比方說,目前已知需要協助或需要看護(臥床不起)的人,約有三成起因於「運動器官機能不佳」。所謂的運動器官,就是肌肉、骨骼及關節等,與身體活動相關的部位之總稱。總而言之,事先藉由肌肉訓練維持肌肉量,鍛鍊下半身,使身體活動自如,即可預防臥床不起。此外,另有研究指出,肌肉訓練對於預防失智症也能看出一定的成效。「缺乏運動」是罹患阿滋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報告顯示,透過肌肉訓練或有氧運動等方式刺激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活化大腦,可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話雖然這麼說,就算研究提出想要預防臥床不起或失智症,應讓身體長出肌肉,但是大家可能會覺得,「擔心這種問題似乎言之過早」。然而,為什麼會希望大家從二十幾歲或三十幾歲就應該開始做運動練肌肉,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理由。現在就以做運動減肥這個例子,為大家說明緣由。可能有很多人,都認為做輕度運動流點汗就能瘦下來,但是事實未必如此。在這世上,有些人為了瘦下來,於是會穿著厚重衣物去跑步,或是藉由上三溫暖或做熱瑜珈等方式,想讓汗水痛快地排出體外。甚至可能有些人還會覺得,汗流得愈多,代表脂肪也能大量燃燒,但事實上這些排出體外的汗水,絕對不會和脂肪的燃燒量呈正比!或許有些人在暢快流汗後,一量體重會開心地發現「體重變輕了!」,但那只是身體的水分流失而已。過度流汗後會呈現輕度脫水症狀,若不及時補充水分,有時還可能因此造成心臟等處的負擔。許多女性在計畫「開始做運動」時,都會從熱瑜珈著手。當然熱瑜珈有助於使身心煥然一新,但在高溫的室內環境,不但無法長時間運動,而且消耗的熱量也沒有想像中來得多。再加上運動強度也偏低,因此應該不太能練出肌肉來。若說到能夠燃燒脂肪的運動, 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想必是健走或跑步這類的「有氧運動」。但在肌肉量少的狀態下做有氧運動,倒不如先做肌肉訓練,這樣更能夠「抄捷徑」練出肌肉來。只要肌肉增加,基礎代謝率就會提升,相對也就能燃燒較多的脂肪。再者,想要預防或改善糖尿病的人,切記一定要增加肌肉量,才能讓身體容易大量消耗掉糖。如要解決生活習慣病的問題,關鍵就是做有氧運動再搭配肌肉訓練。為什麼長時間「一天走一萬步」也看不出成效除此之外,大家都耳聞過的健康知識之一,想必少不了「一天走一萬步」。一天能夠實際走上一萬步,而且能持之以恆的人,真的很令人敬佩。然而,「長時間一天走一萬步,卻不覺得成效顯著」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總是花費相同時間,走同樣路程的話,運動負荷完全一樣,所以就算走上一萬步,肌肉也不會增加。如果沒有加快走路速度,或是變化路程提升負荷的話,根本無法達到運動目的,詳細的解說請容我後續說明。而且用健走的方式走上一萬步,通常得花費二小時以上的時間。生活忙碌的人,要他們為了運動擠出「二小時」,實在很為難。所以,與其走一萬步,倒不如視需求,搭配二十分鐘的跑步,或是十分鐘的肌肉訓練,我敢說這樣肯定效率更佳。(本文選自方舟文化《醫生說「請妳運動!」時,最強女性對症運動指南》)
-
2020-01-15 橘世代.時尚橘
女性如何捍衛自己的睡眠主權?
為工作、家庭、養育子女而終日忙錄的女性之中,應該有不少人對擁有充足睡眠抱持著負面的觀感吧?也有許多人表示:「感覺好像在偷懶,沒有自我砥礪認真做該做的事」、「社群網路的訊息交流越來越頻繁,逐漸發現我和周遭的人都一樣,大家都睡眠不足」。日本女性同胞平均的睡眠時間在全世界中是最短的一群,與被認為睡眠時間較長的瑞典相比,足足短少了一個半小時。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相形之下一個半小時感覺似乎差異不大,但以一週來計算就足足差了十個半小時。順便一提,在接受調查的國家裡,只有日本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女性的睡眠時間比男性要短。對日本女性而言,擁有充足的睡眠實在是難得又罕見的狀況。此外,女性的睡眠不僅「量」不足,連「質」也不佳。像是「每當生理期來臨之前就難以入睡」「生理期來時無法午睡」等等,睡眠會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影響。生理期來臨前,女性體內的黃體素(progesterone)分泌會增加,名為雌激(Estrogen)的卵巢荷爾蒙分泌會減少。這種荷爾蒙的變化會造成睡眠品質的下降。黃體素具有促使體溫上升的作用。如同後面會詳細說明到的,我們的身體在內部體溫下降時進入夢鄉,所以如果體溫一直維持在高點會很難入睡。另外,也被稱為抗壓力荷爾蒙的雌激素一旦減少分泌,對壓力的扺抗力會下降,人會變得情緒化,情緒起伏不定。這也是一個影響睡眠的重要原因。辛苦的生理期間是必須要「好好善待自己的時候」,請儘量將工作的排程放寬鬆,撥出時間來好好慰勞自己吧!生理期期間午睡一下「可以提高夜間的睡眠品質」,這是最理想的狀況。如果生理期前有無法入睡的情形,建議試試本書裡介紹的泡澡、泡手、泡腳以及運動等方法,花些心思做好體溫的調節。本文摘自《越睡越瘦的睡眠聖經:改變人生的神奇魔法》,幸福文化 2020/01/02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香蕉變黑更營養!日研究:長斑香蕉具「抗癌力」
吃香蕉好處多,許多人買香蕉時,都喜歡挑外表漂亮的香蕉,尤其還帶點青綠色,看到長了斑的或是變黑的香蕉,全都不選。最新日本研究指出熟透起斑點的香蕉,其抗癌功效會比未熟透的香蕉高出更多。熟香蕉抑制癌細胞、強化白血球日本帝京大學研究團隊,將各種水果包括香蕉的提取物,注射到實驗老鼠體內,發現老鼠身體出現變化,尤其又以香蕉最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研究顯示,帶有斑點的成熟香蕉,可以讓身體誘導癌細胞死亡的腫瘤壞死因子(TNF)濃度達到最高,因為TNF 是一種能夠抑制癌細胞活動的蛋白質,擁有TNF 如同有能力對付體內的癌細胞。而成熟的香蕉誘導能力更大,讓身體產生更多的 TNF。 不同香蕉熟度 營養大不同此外,熟透的香蕉能強化白血球,其中的果肉中還有豐富血清素,有助於安眠、抵抗憂鬱和焦慮、促進腸胃蠕動,是最具有營養價值的階段。只是熟透香蕉糖分會增加,升糖指數會提高,建議不要在餐後吃香蕉。香蕉內含有易被身體吸收的糖分,足量維生素與礦物質,適合在運動前後食用,為人體補充能量。每天吃根帶斑點的香蕉,讓身體更健康。延伸閱讀:胸口灼熱、嘔酸水怎麼辦?吃香蕉有助緩解胃酸逆流不適
-
2020-01-13 新聞.健康知識+
沒時間泡澡也能輕鬆入眠 專家教你先溫暖「三個脖子」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越睡越瘦的睡眠聖經:改變人生的神奇魔法》,作者友野尚】若沒時間泡澡,先讓「三個脖子」溫暖起來「每天都很忙碌,根本沒空泡澡。」,我相信這樣的人應該也不少。其實,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讓身體、心靈好好地休息,但有時候現實情況就是不允許我們這樣做。因此,在這裡我們要介紹幾個就算沒時間泡澡,也能輕鬆入眠的好習慣。當然,有泡澡的時候也能做,請務必嘗試看看。執行的重點在於隨時保持「三個脖子」的溫暖。所謂的三個脖子,指的是「脖子(頸部)」、「手脖子(手腕)」、「腳脖子(腳踝)」。寒冷的冬天,只要用圍巾、披肩或高領毛衣把脖子圍起來,就會覺得體感溫度一下子上升了許多。那感覺就像是泡在溫暖的溫泉裡,讓人忍不住舒服地輕嘆口氣。同理,當我們讓手脖子、腳脖子也溫暖起來時,體感溫度也會立刻上升。這三個脖子跟我們的自律神經有很深層的關聯,一旦它們著涼,自律神經便會錯亂失調,嚴重的甚至會變成壓力的原因。如果有時間好好泡個澡的話,就在浴缸裡慢慢地讓三個脖子溫暖起來吧。但如果抽不出時間泡澡的話,那就遵循以下的要領,在就寢前讓三個脖子溫暖起來,以確保舒適、深沉的睡眠。● 脖子(頸部)夜晚可以好好利用脖圍或圍巾這些能讓脖子溫暖起來的小物。熱帶國家的夜晚就另當別論,不過,做好脖子的保暖對能否熟睡實在非常重要。脖子有連接頭部和身體的頸動脈通過,一旦受寒的話,全身的血液循環也會跟著變差。● 手脖子(手腕)手腕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手脖子也是不管任何季節都不能受寒的重要部位。像我的話,為了不讓手脖子、腳脖子著涼,即使是夏天,睡衣也一定要是「長袖加長褲」。這樣才能保護身體免於受冷氣的危害。● 腳脖子(腳踝)保持腳踝的溫暖非常重要。腳踝的肌肉很少,一旦冷掉就很難再熱起來,不容易保暖是其特徵。建議你一泡完澡就馬上穿上襪套。像我出門都會隨身攜帶襪套,以便隨時把腳踝保護好。除此之外,也有像電熱毯或熱水袋等能讓身體溫暖起來的工具,不過,要保持腳的溫暖,我個人比較推薦穿睡覺專用的襪子。所謂睡覺專用的襪子通常觸感、質地都很好,是我必備的熟睡小物之一。睡到一半身體熱起來的時候,可能會無意識地把它脫掉,所以最好選寬鬆、好穿脫的。關於「體寒」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但其實腳還蠻容易著涼的,即使在夏天也是如此。除了吹冷氣外,夏天習慣穿涼鞋、拖鞋或打赤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有「體寒」困擾的女性,比起冬天,夏天更要做好腳的保暖,這對改善體寒會更有效果。日本四季分明,特別是季節交替的時候氣候非常不穩定,一天之中忽冷忽熱,晝夜溫差劇烈。因此,不光是腳,全身都要做好保暖的準備才是,最好能隨身攜帶一件薄外套出門,這樣就萬無一失了。不管夏天還是冬天,這些讓三個脖子保持溫暖的簡單好習慣請一定要試看看。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蚵仔麵線是靠染色嗎?為何能糊而不爛?國民小吃製法大公開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蚵仔麵線使用的紅麵線,是將白麵線額外以蒸氣炊煮約4~5小時,除了使麵線褐變,產生焦糖色澤外,也使得麵線中的蛋白質變性,形成更為穩定的結構、將澱粉粒包裹,不易因久煮而糊爛!說到台灣道地的特色小吃,除了臭豆腐、滷肉飯之外,「蚵仔麵線」也是一項極具台灣各地特色的小吃料理!但不管是加入蚵仔、大腸,或是以蒜末、香菜調味,這道以麵線羹為主軸的小吃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紅麵線」!白麵線變紅麵線!只差在這一步!每次走進街邊的蚵仔麵線店,印象中總是一鍋濃稠勾芡的麵線羹與無數豐富的配料選擇!但說來奇怪,為何老闆煮的麵線總是帶著焦糖色澤呢?它又跟我們常見的白麵線差在哪呢?其實我們所吃的紅麵線,同樣需要經歷白麵線製作時所需的麵團攪拌、延壓或切割的加工前過程。差別最大的只在於「白麵線」在經過日曬乾燥或機械烘乾後即可包裝販售,而「紅麵線」則需要再將此白麵線成品額外以蒸氣炊煮約4~5小時。麵線「紅」就是因為蒸煮產生梅納反應!在蒸箱的高溫環境下,除了麵線中的胺基酸與醣類可能產生梅納反應促使麵線褐變外,當麵線中的水份隨著蒸煮時間拉長漸漸流失,其中的小分子醣類也會脫水、聚合形成帶有焦糖色澤的物質,促使白麵線顏色轉變成現在我們所吃到的紅麵線!紅麵線為何能糊而不爛?其實也跟蒸煮有關!不過紅、白麵線難道就只是顏色上不同嗎?若實際上烹煮過這兩種麵線,或許會發現白麵線煮久了不僅容易變得糊爛,麵湯也容易白濁。但紅麵線卻久煮不爛,咬起來還會帶著點Q彈的口感。其中的關鍵也跟蒸煮步驟有關!一般白麵線在烹煮時,麵線中的澱粉粒容易因為吸水受熱而膨脹破裂、溶出斷裂的澱粉分子,促使糊爛;但紅麵線在經蒸氣炊煮,卻可以促使麵線中的蛋白質變性,形成更為穩定的結構將澱粉粒包裹,使得麵線的澱粉分子不容易因久煮而逸散、導致糊爛!然而,不管是白麵線、紅麵線,各地麵線糊也多有其偏好的使用材料,例如雲林北港的白麵線糊就是在地聞名的小吃,而其他各地則多以紅麵線為主!或許下次帶著國外的朋友吃蚵仔麵線時,除了糾結加不加香菜、蚵仔,也能跟他分享一下這道在地小吃背後的工藝啊!延伸閱讀▶不讓「曾國城效應」專美於前!詹姆士挾帶職人氣勢、融合日本博多拉麵精神搶入乾拌麵戰場!▶麵線為什麼比較鹹?鹽分正是麵筋延展的關鍵▶製麵、煮麵都有大學問!聽專家拆解「彈牙」義大利麵的生化學!參考資料▶埔鹽部子社區官網(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1-12 癌症.乳癌
乳房篩檢破四成 青壯仍偏低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乳房X光攝影篩檢成果,篩檢率首度突破四成,但明顯低於日、韓、新加坡等國。細看各年齡層篩檢率,我國乳癌發生高峰40、50歲青壯族群,篩檢率略低,45至54歲篩檢率只占該年齡層人數38%。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但篩檢率仍待提升。乳癌發生高峰青壯年篩檢率偏低,可能與青壯年工作忙碌有關,更多是自認「應該不會找上我」。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女性、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017至2018年篩檢結果顯示,符合資格者的受檢率創新高,達40.7%,逾170.2萬人接受篩檢。如以每五歲為一單位細看,年齡與篩檢率略呈正比。45-49歲、50-54歲的篩檢率略低,分別占該年齡層人口數的38.2%與38.1%;55-59歲與60-64歲分別為40.8%與41.3%;65-69歲最高,達47.5%。不過,國內女性乳癌發生年齡集中於較年輕族群。以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為例,在1萬3832名新發生的女性乳癌患者中,45-49歲患者占全部患者的16.43%最高,50-54歲占15.59%居次,其他依序是55-59歲占14.76%,60-64歲占13.95%,65-69歲則降至9.43%。賴基銘說,根據文獻,篩檢率逾五成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鄰近韓國、日本與新加坡篩檢率均逾五成。青壯年篩檢率略低可能與工作忙碌有關,平日請假篩檢不易,下班又有家務或照顧責任,不過45-49歲是我國乳癌發生高峰,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符合資格員工定期受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可偵測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病灶。本土實證研究顯示,大規模兩年一次篩檢能降低四成一的乳癌死亡風險,減少三成晚期乳癌發生率,符合資格民眾可多利用。
-
2020-01-12 科別.皮膚
治療乾癬重在穩定控制 勿求偏方傷身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許多患者會有迷思,認為西藥久用對身體不好,反而尋偏方「求斷根」。但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而會反覆發作。目前並無特效藥,醫師表示最好的方式是對症下藥,穩定控制疾病,千萬不可誤信偏方,花錢又傷身。免疫失調致發炎 易生併發症日前舉辦的「癬中求勝」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與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現場200位病友及家屬參加,不少是與乾癬抗戰超過十年的病友帶著問題前來,醫師現場分享乾癬常見的治療迷思以及如何從發炎上游對症下藥。鐘文宏表示,乾癬又稱作銀屑病,典型皮膚表現為紅斑、脫屑,盡早治療才能避免惡化。但因為這個疾病有個「癬」字,常被民眾誤以為會傳染,因而遭到汙名化,以致病情拖延。事實上,亁癬一詞來自日本,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由於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脫屑。乾癬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除皮膚紅疹,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合併關節炎造成關節腫脹、疼痛、變形。另外,乾癬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也較高。誘發因子不同 輕重程度有別劉懿珊表示,乾癬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也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另外,不同地區亁癬患者的誘發因子也可能不同,臨床上看到北部患者多因天氣乾冷誘發,南部則多與肥胖相關。乾癬依據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嚴重程度則依病灶面積而定。通常以一個手掌為單位,病灶面積大約三個手掌以下,為輕度乾癬,十個手掌以上則是重度乾癬。通常輕中度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來治療;中重度乾癬則必須搭配口服藥物。亂食偏方 反覆發作當排毒黃毓惠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誤信偏方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反而過度激化免疫系統去攻擊自己的皮膚,使得症狀更為惡化。甚至還有病人認為乾癬反覆發作是「排毒」現象,而不願意到皮膚科就醫。鐘文宏說,上網搜尋「乾癬」二字,常常跳出許多中醫批評西藥「傷肝傷腎」的廣告,甚至公路上也常見大型看板,號稱「接受中醫調理三個月後,乾癬消退近九成」。但他強調,乾癬沒有特效藥、無法「斷根」,接受治療穩定控制病情是最好的方式,並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當中醫無效 還是得找皮膚科黃毓惠則表示,約20%至30%的病患同時接受中西醫乾癬治療,無論中、西醫,都要先確診並對症下藥,而非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或保健營養品。若是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病情更嚴重,還是要回頭找皮膚科醫師,不可任由發炎反應不斷地進行。劉懿珊表示,醫療技術發展,若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和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直接作用於乾癬的發炎因子,像是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目前新一代藥物甚至可達到病灶接近消失的程度。但健保對生物製劑採取有條件給付,須為乾癬重度患者。也就是診斷超過半年、接受兩種口服藥各三個月及照光治療仍未改善,才可申請,同時有B型、C型肝炎及腫瘤的乾癬患者,也需適當評估後再使用,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劉懿珊和黃毓惠皆表示,乾癬不只是皮膚的疾病,對全身器官都有影響,包括併發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若出現相關症狀,最好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偏方,延誤治療,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預防復發小叮嚀勿碰刺激食物 少吃甜食加強皮膚保濕 避免搔癢劉懿珊說,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飲食上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或不新鮮食物、油炸食物。另外,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要減少食用。黃毓惠則表示,加強保濕可避免皮膚搔癢,洗澡後塗抹乳液,軟化角質後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可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
-
2020-01-12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不花錢的美好生活
近年寫了些關於退休的文章,有讀者在臉書私訊留言,一方面當然說是感謝我的建議,但是也會暗示,他們的條件沒有我那麼好,所以只能羨慕我。陸續收到這樣的訊息,好奇地花了點時間上網搜尋,果然發現坊間談退休的,大多是興高采烈說自己逍遙的樂活人生,不然就是建議搭郵輪看世界,參加旅行團認識新朋友,或者爬百岳高空彈跳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這些現身說法的建議當然很好,但社會上很多人沒那麼好運,也許是財務不允許,也可能被無可奈何的原因綁住,那麼這些人是否就得黯淡度過這一段人生?其實享受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很多,不一定要拼出一個亮麗的清單才能快樂,事實上也許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我們以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人生」,所以必須不斷地嘗試新事物才是珍惜。但其實所謂這個值得珍惜的人生,是建立在無數的日常生活上,所以日常才是真正的重點。比如一天光影的移動,四季更迭變化,只要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世界奇妙與豐富,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且免費地接近大自然,而常與自然生命相處,可以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悅與安心。我們往往忘了人類也是自然萬物的一份子,對於變老、肉體的衰敗惶恐不安。但若常有機會與自然共處,會了解個別的生命雖有生老病死,但生命永遠不會消失,大自然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外,還有一種韻律,春夏秋冬,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的循環,這種體會,讓我們對生命的終老有種安心。除此之外,在台灣退休後不管搭捷運或到博物館美術館都有打折,這些來自人類精神文明的藝術創作,也具有療癒功能,帶給我們好心情,從日常生活進入到另一個永恆的精神世界。如果沒有餘力出門,在家裡閱讀也是很棒的精神享受。紙本閱讀跟網路閱讀很不一樣,一打開書本開始閱讀,很快地就會忘了我們在「閱讀」,說起來很神奇。書本是回到內心世界最方便的管道,幸好已屆退休這個世代,是在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世界中學習成長與工作,所以能理解那種快樂,同時享受到線上與線下,這兩種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的不同世界。書本的價格相對於其他的娛樂消遣而言,費用比較低廉,而且現在又有那麼多圖書館與友善的借閱方式。不過,如果可能的話,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圖書館是最棒的方式,可以到二手書店找回自己年輕時喜歡的書,或者曾經影響過我們的書,買來擺在書架上。這些看過的書,也讓我們重新回味經驗過的每一個世界,而紙本書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夠形塑出一個空間,我們身處那個空間就像日本漫畫書常提到的「結界」,一個別人無法干擾影響的心靈神聖空間。此外,還有一件我們生活中常忽略掉的寶物—蠟燭。北歐各小國在歷年評比總是位居排行榜前幾名的幸福國度,但是一般民眾的生活並不是我們想像的豪奢,他們很擅長在日常生活中營造出美好的氛圍,其中最大功臣就是蠟燭的使用。把明亮的頂燈關掉,鋪上美美的桌巾,然後點上蠟燭,配上輕柔的音樂,喜歡喝茶的泡茶,習慣喝咖啡的泡咖啡,被溫馨燭光包圍下的浪漫空間,就是個不用花錢就可以享受的美好生活。
-
2020-01-12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2019是台劇豐收的一年,下半年就數嚴藝文編、導,改編自江鵝同名作品的《俗女養成記》最是亮眼,8月首播以來多次重播,引起廣泛的迴響。顯而易見,這部設定為「六年級女生成長史」的喜劇作品,絕不只觸動像女主角陳嘉玲那樣的北漂大齡未婚女子,其他年齡層及性別的觀眾,想必也從劇組悉心鋪陳的時代氛圍與集體記憶中,照見了自己,才能掀起這波熱潮。例如,比編劇設定的陳嘉玲年長11歲的我,從首播後半段開始追劇,一看便欲罷不能。唯一詫異的是,或許是城鄉差距,在台北念書的我不曾親身經歷的中小學校園禁說台語運動,竟持續到80年代中期解嚴前夕。陳嘉玲的故事讓我想起2003年日本作家酒井順子,在《敗犬的遠吠》一書中率先定義「年過30歲,尚未結婚,而且沒有子女的女性」為敗犬,以及該書出版後引發長達數年的「敗犬論戰」。1966年出生的作者從切身經驗出發,犀利指出日本社會公然以結婚生子與否評價女性的言論雖相對減少,無形的評斷仍根深柢固牢不可破。只要是單身女性,不論如何樂在工作,甚至表現傑出,總有人會以憐憫的口吻評論,「以女人的標準來說是不幸福的……」由此觀之,39歲的陳嘉玲,前腳好不容易跨進結婚禮堂,卻在最後一刻抽腿,連外表光鮮的董事長特助工作也不要了,正是隻夾著尾巴逃回台南老家的敗犬,怎能不掀波瀾?奇妙的是,要不是以「成為優秀又好命的女人」為目標的人生一塌糊塗,陳嘉玲大概很難從「要聰明伶俐卻聽爸媽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並且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卻堅毅果敢;從事一份穩當的工作並且經營一個齊備的婚姻」的框架中釋放,去挺「既優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理直氣壯邁向40歲以後的人生。相較之下,比陳嘉玲更年輕、《82年生的金智英》明明是有老公有小孩的「勝犬」,34歲那年卻因時不時變成另一個人且不自覺,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必須密集接受心理治療。成長於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社會,相較於陳嘉玲,背負著「媽蟲」(吸乾丈夫血的全職媽媽)標籤的南韓妹妹金智英,可真是「勝犬」?真心覺得,金智英如果可以像陳嘉玲,對嘴碎「沒捧好哪塊飯碗」的親戚不假辭色,「普通得理直氣壯」,病情保證好一半。不過,無論是年紀較長的酒井順子,或是江鵝/陳嘉玲,還是得頂住日、台社會因少子化為不婚女性扣上的帽子。曾應日本厚生省(相當於台灣衛福部)邀請參加少子化座談會的酒井順子,發現自己是與會唯一的「單身」代表,明快反擊為何雄性敗犬(如御宅族)沒有入列?至於江鵝,雖然找不到相關回應,但從她告訴老愛哼唱「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的阿嬤,「錢終究是自己有比較好」,我相信俗女沒在怕。【延伸閱讀】1.《俗女養成記》江鵝╱大塊文化(2016)2.《敗犬的遠吠》酒井順子╱麥田出版(2006)3.《82年生的金智英》趙南柱著、尹嘉玄譯╱漫遊者文化(2018)
-
2020-01-11 養生.聰明飲食
還在挑食不吃蔬菜?4種難纏慢性疾病找上門
「我們家小孩好挑食喔!」王媽媽跟同事聚餐,邊用餐邊抱怨道,小孩嫌青椒有難聞的味道、秋葵口感黏黏的很噁心,吃個飯東挑西撿,挑出來不吃的菜,都比吃進肚子裡的還要多;但同時,她自己也把紅蘿蔔、洋蔥及茄子列入黑名單,整場晚宴下來,所有蔬菜動都沒動過。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已經有調查指出,挑食不只是小孩的特性,不少大人也有此壞習慣。為了提倡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減少挑食或偏食引起的健康問題,衛生福利部努力推廣「天天5蔬果」,但是,一些調查也發現「天天5蔬果」對大部分人來說,仍只是口號而已。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與高雄醫科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在515名台灣兒童和青少年當中,經常食用蔬菜或是黃豆產品的兒童,罹癌的風險較少吃蔬菜者減少一半;瑞典的一項大型研究也發現,一天吃不到5份蔬菜、水果的人,往往比較短命,尤其與每天吃5份蔬菜、水果的人相比,每天都不吃蔬菜、水果的人,壽命平均減少3年,研究期間,死亡率也增加約53%。 那麼,不受民眾青睞、被「挑」掉的青菜到底是哪些呢?根據調查指出,最討厭的蔬菜分別是苦瓜、茄子、青椒、紅蘿蔔、A菜、洋蔥、香菇、高麗菜、番茄、空心菜。其他入口網站的調查也發現,秋葵、茄子、韭菜、青椒、南瓜、紅蘿蔔、大蒜、山藥、芹菜、豌豆、芋頭、洋蔥、萵苣、番茄,都是「顧人怨」的蔬菜。 偏偏這些「顧人怨」蔬菜的營養價值都相當高,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萬巧羽舉例,像是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有益於調節體內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青椒是蔬菜中含維生素A、K最多,且富含鐵質,有助於造血;紅蘿蔔則有含量很高的纖維素及硒元素,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同時也含鈣、磷、鐵、鉀、鈉、菸鹼酸及草酸等礦物質,因此,在日本有「小人參」之稱。 為什麼這些富含維生素的蔬菜不受青睞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蔬菜的味道「怪怪」的。例如青椒獨特的苦澀味、苦瓜的苦味、茄子軟趴趴的口感、胡蘿蔔的怪味,山藥、秋葵黏黏稠稠的、番茄的酸味、大蒜、洋蔥的嗆辣等,這些味道都相當不討喜。 萬巧羽認為,長期攝取這種沒有蔬果的飲食,對健康無益,因為她在臨床上看到許多人因為挑食、不愛吃蔬菜,而罹患慢性疾病,長期與藥為伍。以下是不良飲食習慣下,較常見的慢性疾病:1、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因為少吃蔬菜,多攝取肉類或高熱量餐點,造成肥胖問題,進而引發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又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是個牽涉多方面代謝異常的症候群,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未來容易罹患包括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2、糖尿病是個愈來愈兇猛的文明病,此病是因不當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而引發。近來飲食西化,蔬果攝取不足,因此,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率,有愈來愈高的趨勢,且罹病年輕化也愈來愈明顯。 3、高血脂高血脂症有隱形殺手之稱,當飲食不當,引起體內的膽固醇過多時,會積聚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漸漸硬化、狹窄,且長時間無聲無息,沒有任何症狀,但血管壁上粥狀硬化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最後將造成血管梗塞。因此,「顧人怨」蔬菜中的茄子、秋葵,可降低膽固醇,應該多吃。 4、高血壓高血壓是種很常見的慢性疾病,65歲以上國人罹患高血壓的比例高達1∕2,相當驚人。高血壓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像是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等。令人討厭的苦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A、B1、B2、鐵、鈣、磷,也含有膳食纖維和高量的維生素C,可以和體內的自由基結合,具有抗氧化作用,尤其所含的鉀,可有效降低血壓。 延伸閱讀: 蔬菜要先洗還先切?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處理營養不打折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1-11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具「亞洲特色」!亞洲患者有5個獨特表現
高血壓是健康的重大威脅。其中,50%的冠心病和卒中死亡發生在高血壓患者中,25%的心血管事件可歸因於高血壓。因此,找出正確應對高血壓的方法,一直是醫學界的重要課題。前不久,由日本自治醫科大學苅尾七臣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宇清教授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研究人員組成的專家組發布的首個“亞洲動態血壓監測專家共識”(下文簡稱“共識”)指出,亞洲高血壓患者有其獨特表現。《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給你一套針對亞洲人的科學控壓法。高血壓具有「亞洲特色」 共識指出,亞洲高血壓患者與歐美患者相比,主要有以下5大特徵。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梅顏表示,表現不同,治療手段就必然有所差異。這一共識能為醫生和患者調整用藥帶來一定啟發。 No.1 中風更常見西方人群冠心病更多,而亞洲人群腦卒中更多。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刊文指出,中國是全球中風風險因素佔比最高的國家之一,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中風風險十分突出。數據顯示,中國腦卒中年發病率為250/10萬,冠心病事件年發病率為50/10萬,前者是後者的5倍;而在西方國家,兩者的發病比例大致為1∶1 。No.2 引發疾病的風險更高亞洲人群血壓升高與腦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關聯性比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人群更強。血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亞洲人群的腦卒中與致死性心肌梗死發生風險分別增加53%和31%,而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人群分別增加24%和21%。不過,與西方人群相比,血壓降低的有益影響在亞洲人中也更明顯。 No.3 對鹽較敏感亞洲人可能具有遺傳傾向的鹽敏感性,即攝入高鹽飲食後,血壓增高幅度高於歐美人。調查顯示,中國六成高血壓患者都屬於“鹽敏感性高血壓”。這種敏感可能與中國人本身吃鹽多的習慣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小於5克。 No.4 肥胖因素影響不同肥胖對血壓的影響在亞洲人和歐美人中也有所不同。與歐洲人相比,亞洲人可能會在體重指數(BMI)較低且BMI增幅較小的情況下,出現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 No.5 隱匿性高血壓更常見隱匿性高血壓是指在診室測量血壓是正常的,而在診室外血壓升高,包括清晨、日間和(或)夜間血壓升高。亞洲人隱匿性高血壓患病率高,究其原因,與血壓晨峰現象、睡眠呼吸暫停及睡眠障礙等導致的夜間血壓高有關。研究證實,血壓晨峰現象及夜間高血壓更易導致腦卒中、心梗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亞洲人的白大衣高血壓(即在診室測量時血壓升高,而在診室外則血壓正常)也高於歐美人。此外,亞洲人冬季血壓值較高。比如,日本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會在冬季增加,中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更易在冬季出現。針對亞洲人的「降壓法」 針對亞洲人高血壓的特點,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病區主任趙秋平給出以下治療建議和措施。 1.生活方式調整減鹽對控制血壓尤為重要,鹽攝入量過高會增加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風險。減鹽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佳干預措施之一,也是性價比最高的改善人口健康的方法之一。對於口味較重者,可嘗試階段性減鹽,即每月或每年減少5%的鹽攝入量。以下食物要少吃:加工肉製品、醃製食品、果脯類、腐乳等高鹽食物。醬油、番茄醬、甜麵醬、味精、雞精等含鈉量較高的調味品。白麵包片、泡麵、披薩等高鹽主食。 2.控制體重超重、肥胖是升高血壓和引起心腦血管病最危險的因素之一。數據顯示,在40~50歲肥胖者中,高血壓發生機率要比體重正常者高50%;體重越重,患高血壓的危險性也就越大。研究發現,體重每減輕10公斤,血壓就會降低5~10毫米汞柱,高血壓患者控制好體重就能更好地控制血壓,同時降低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危險。控制體重的最佳方式是堅持鍛煉身體和適度調整飲食,不要亂用減肥藥,也不提倡過度節食減肥。 3.遵醫囑調整藥物共識指出,應根據亞洲人的發病特點選擇降壓藥。長效鈣離子拮抗劑(地平類降壓藥)血藥濃度持久,能平穩降壓,改善血壓波動,可能更適合亞洲高血壓患者。對於單藥效果不佳的,可將鈣拮抗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普利類)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沙坦類)聯合使用。不過,藥物調整要由專業醫生經過評估來進行,患者切勿擅自調整用藥。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10 癌症.抗癌新知
別以為家裡沒人罹癌「自己很安全」!其實體內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
做好「可能」罹癌的萬全準備!我們都是癌症候選人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但是,愈是這種自認為健康的人,就愈少接受健康檢查,因此,當發現腫瘤時,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預後也不會太樂觀(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推估未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結果)。仔細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不管父母兄弟和親戚是否罹癌,如果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罹患癌症。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天之內,體內會形成許多癌細胞,然後被免疫細胞消滅。某些前列腺癌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慢慢變大,有時只是檢查時剛好沒被發現,或是尚未長大到能被檢查出來的大小,所以大家就認為那不是癌症。在我們即將步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由於壽命延長,自然會罹患各式各樣的疾病。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吧。一如上述,癌症是一種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每天我們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若沒有被免疫細胞消滅,則會成為癌症,因此癌症是一種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癌症這種病癌症是正常細胞的基因出現異常,不斷重複分裂而逐漸變大的疾病。癌細胞本身不會釋放致命毒素,傷害附近的細胞或器官,癌細胞也不會附著在旁邊的細胞上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從這樣的機制來看,癌細胞並不像白血球之一的嗜中性球一樣會造成發炎,或是像淋巴球一樣傷害細胞,造成身體的損傷。然而,有別於分裂次數有限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會無止盡地不斷分裂、增加,並進入淋巴液或血液中到處移動,而且還會像火苗一樣,到處擴散,且變得更多、更大,壓迫到正常器官的細胞,最後置換成癌細胞。當癌細胞變成大型塊狀時,周邊的血管、淋巴管、膽管和胰管等,當然會受到壓迫、造成阻塞。此外,癌細胞附近也會長出許多新的血管,在吸收營養之後不斷變大。以肝癌來說,因為在肝臟上的癌細胞不斷增加,而讓肝內膽管受到壓迫,使得膽汁無法正常分泌。由於膽汁會製造出膽紅素,當膽管被阻塞,膽汁便流往血管中,全身就會出現黃疸症狀。此外,當癌細胞變大、變多,正常的肝細胞變少時,肝臟就無法合成對人類生存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蛋白質,甚至還會造成出血,危及生命。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治療方針除了殺死癌細胞之外,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法。癌細胞會自己製造出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且變大、轉移,但並不會釋放毒素。如果是藥物或毒素的話,則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讓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比方說,若喝了氰酸鉀等有毒物質,或是吃了有毒的河豚肝,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麻痺,使得相關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然而,癌症這種疾病的機制和這些毒物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不讓癌細胞變大就沒問題」,換句話說,人類是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的。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除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治療方法。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 吉川敏一
-
2020-01-10 癌症.乳癌
國人乳房篩檢率 首度突破4成
好發年齡45-54歲 篩檢率低僅3成8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乳房X光攝影篩檢成果,篩檢率首度突破四成,但明顯低於日、韓、新加坡等國家。細看各年齡層篩檢率,我國乳癌發生高峰的四、五十歲青壯族群,篩檢率略低,45至54歲篩檢率,只占該年齡層人口數38%左右。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但篩檢率仍待提升。乳癌發生高峰青年壯篩檢率偏低,可能與青壯年工作忙碌有關,更多時候是自認「應該不會找上我」。他提醒,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員工定期受檢。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女性、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篩檢。近日公布2017年至2018年篩檢結果,符合資格者的受檢率創歷年新高,達40.7%,逾170.2萬人接受篩檢。以每五歲為一單位細看,年齡與篩檢率略呈正比。45-49歲、50-54歲的篩檢率略低,分別占該年齡層人口數的38.2%與38.1%;55-59歲與60-64歲分別為40.8%與41.3%;65-69歲最高,達47.5%。不過,國內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年齡相對集中較年輕族群。以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為例,1萬3832名新發生的女性乳癌患者中, 45-49歲患者占全部患者的16.43%最高,50-54歲占15.59%居次,其他依序是55-59歲占14.76%,60-64歲占13.95%,65-69歲則降至9.43%。賴基銘說,根據流行病學文獻,篩檢率逾五成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鄰近的韓國、日本與新加坡篩檢率均逾五成。青壯年篩檢率略低可能與工作忙碌有關,平日請假篩檢不易,下班又有家務或照顧責任,更多時候是自認「應該不會找上我吧」。不過45-49歲是我國乳癌發生高峰,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符合資格員工定期受檢。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可偵測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病灶。本土實證研究顯示,大規模兩年一次篩檢能降低四成一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三成的晚期乳癌發生率,符合資格民眾可多利用。
-
2020-01-10 癌症.乳癌
「不會找上我吧」 45-49歲乳癌發生率最高、篩檢率最低
衛福部國健署近日公布國人乳房X光攝影篩檢成果,篩檢率首度突破四成。不過細看各年齡層篩檢率,四、五十歲青壯族群的篩檢率略低,這年齡層卻又是我國乳癌發生高峰。醫師表示,這個現象可能與青壯年工作忙碌有關,更多時候是自認「應該不會找上我吧」。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女性、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篩檢。2017年至2018年符合資格者的受檢率創歷年新高、達40.7%,逾170.2萬人接受篩檢。如以每五歲為一單位細看,年齡與篩檢率略呈正比。45-49歲與50-54歲的篩檢率略低,分別占該年齡層人口數的38.2%與38.1%;55-59歲與60-64歲分別為40.8%與41.3%;65-69歲最高,達47.5%。不過,乳癌發生個案年齡相對集中在上述較年輕族群。以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為例,1萬3832名新發生的女性乳癌患者當中, 45-49歲患者占率最高、占全部患者的16.43%,50-54歲占15.59%,55-59歲占14.76%,60-64歲占13.95%,65-69歲則降至9.43%。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我國乳癌篩檢率有進步,但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反映篩檢率仍待提升。根據流行病學文獻,篩檢率逾五成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鄰近的韓國、日本與新加坡篩檢率均逾五成。他說,青壯年篩檢率略低可能與工作忙碌有關,平日請假篩檢不易,下班之餘又有家務或照顧責任,更多時候是自認「應該不會找上我吧」。不過45-49歲左右卻是我國乳癌的發生高峰,因此提醒民眾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符合資格員工定期受檢。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可偵測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病灶。本土實證研究顯示,大規模兩年一次篩檢能降低四成一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三成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因此符合資格民眾宜多加利用。
-
2020-01-10 養生.運動天地
不需要日行萬步!醫師:比平常步數多2000步即可
日行1萬步是維持身材的良好基礎,但並非適用各種情況的法則。智慧型手表品牌Fitbit等健身追蹤器將此數字設定為健身目標,但健身專家建議根據個人健康而設定不同的步數目標。研究人員表示,1萬步的目標是1960年代的行銷花招,但並非每人走這麼多步都能獲益。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李宜敏(I-Min Lee)領導的研究指出,日行1萬步的建議當年由日本計步器廠商帶起,被稱作1965年代的「1萬步計量」,但沒有科學數據支持這個數字,只是因為好記。與Fitbit合作的知名個人健身教練巴斯特納克(Harley Pasternak)說,他給客戶設定1萬步的目標,包括30分鐘的中度運動,符合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運動建議,每周150分鐘的中度運動。他說:「我建議,如果要減重,可以努力達成每天1萬4000步的目標。」但步行目標因為生活方式而異,對某些人來說,走少些更理想。哈佛研究調查1萬7000名66歲到78歲的女性發現,每天走7500步以上者,死亡率最低;就算每天只走4400步的女性,死亡率也低於每天走不到2000步的人。但走超過7500步,不會更有益健康。究竟要走多少步才能保健,李宜敏建議比每天正常行走的步數再加2000步。美國人平均日行4000到5000步。若是年輕人或有健身經驗者,把日行1萬步作為健康指標並非壞建議。但是老年人及較不常運動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數字令人氣餒,目標訂太高反而會讓他們放棄運動。李宜敏說:「如果不常運動,制定更常運動的合理目標即可」。儘管聯邦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列出每周150分鐘的清單,但也明確寫道,無論做什麼運動,有動總比沒動好。
-
2020-01-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累了就吃B群?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走進藥妝店一看,架上更是琳琅滿目的維生素B群保健食品,不只台灣,連到了美國、日本旅遊,也常是親友託買代購的熱門名單;一般認為B群是水溶性維生素,就算多吃了,也可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大部分人的使用觀念都是「沒病補身、吃安心的」;也就是上述的多種原因,造成B群一直是國人心目中必買必吃的暢銷保養品,但到底維生素B群是不是厲害的神藥,要怎麼吃、怎麼補呢? 1、搭配規律作息和適當飲食維生素B群是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是催化的角色,本身沒辦法供應能量,因此,假如身體缺乏均衡的營養素,不好好吃飯,單靠補充B群想要抗疲勞還是無法作用的。 2、適量補充為原則所謂的適量,就是包括從日常食物攝取的和額外補充攝取的量合計起來,符合每日營養素的建議攝取量就行了,補充太多,身體會自動排出體外,並沒有好處。市售的B群健康保健品,舉凡藥丸錠狀、液體或機能飲料,樣式繁多,有的還含有賦形劑或添加物,在選購上必須研究清楚外包裝的成分說明標籤,看看純度和劑量到底是多少。善用最新的膠囊錠狀食品的營養標示規定,可以清楚檢查每一份量是幾顆以及每一份量所含營養素的種類及其含量,和其占每日建議攝取量基準值的百分比,這樣就可以輕鬆掌握「適量」補充的關鍵。 3、攝取整體B群,比單一吃效果好B群有協同作用,建議同時攝取適當比例,一起補充效果佳。若很清楚飲食需求狀況,比如素食者和老年人缺乏維生素B12或孕婦的葉酸特別補充,可以在醫師指導之下選擇單劑維生素做補充;一般若是飲食不均、攝取不足,或因壓力大或常喝酒需要補充B群者,建議可以整個B群一起均衡補充,要比單一個別攝取效果更好。 4、吃過量會有副作用一般來說,維生素B群攝取過量的副作用雖然不大,但並不表示完全沒有副作用,過量攝取維生素B2,有人會有暫時性的皮膚癢、灼熱感及抽痛;菸鹼素過量,有人會有頭痛、腸道痙攣、噁心、腹瀉、皮膚癢、臉部潮紅等副作用;過量的維生素B6,可能出現神經系統障礙和失眠的情形。 延伸閱讀: 常嗜睡、提不起勁是身體正在老化? 你可能得了慢性疲勞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
2020-01-08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
台灣在2026年就會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平均每5個人就有1個老人;鄰國的日本,老化趨勢更顯著,平均約3.5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高齡的社會更衍生出「下流老人」一詞,貧窮的老年人口對社會對來沉重的負擔。《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點出三大特徵,你是否有呢?低收入低存款沒人靠 下流老人的難題日本是有名的長壽之國,目前全國的老年人口達28.4%;台灣呈現相同的老化趨勢,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6年後的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20.7%,而2065年老年人口將高達41.2%,等於每10個人中,就有4位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而且每4位就有1位是8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日本出現「下流老人」一詞,源自於日本作家藤田孝典點2016年的著作,意指貧窮的老人。如今下流老人在台灣也頻頻被提起,到底下流老人具備哪些特徵?第一:收入極低、第二:沒有足夠的存款、第三:沒有可以依賴的人(社會性孤立)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作者在書中提到,許多日本的下流老人透露,在退休前普遍認為「自己應該沒有問題吧」,依靠政府年金安然退休,卻因為大大小小疾病的侵襲,本來就存不多的退休金迅速花光,每個月拿到的政府年金也不敷使用,貧困的經濟必須申請急難救助,讓他們緩緩從嘴裡吐出「沒想到會這樣」的無奈。但是到底該如何避免自己成為未來的下流老人呢?根據保德信投信2019年的退休理財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台灣民眾,退休準備金不到300萬台幣,若退休後每個月生活費是3到5萬元,300萬的退休金撐不到10年就會花光。想要有理想的退休生活,避免當貧窮老人,保德信投信建議,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必須達到6到7成;退休金準備愈早愈好,拉長投資年限,用複利效果累積衝退休金。最重要的是,退休金不能只靠政府年金,自己也應充足準備,才能因應退休後的第二人生。 好野橘 社團來囉!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1-08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只要7500步 降低死亡率
肌肉隨年齡增加而減少,銀髮族容易出現下半身肌力不足,適度肌力訓練可增加肌肉及增強肌力,減少骨質流失並預防跌倒。專家建議,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而言,步行是較容易接受的中等強度生理活動,研究也發現,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即使分次進行也有效。老年臥床與慢性疾病、身體衰弱、肌力流失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可能有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但衰弱、肌少並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症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對銀髮族來說,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尤其是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類等,除分配在三餐,若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日本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於2016年研究顯示,飲食多樣化的銀髮族,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較佳,可預防失智。因此,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一天吃的食物種類要15種以上。另外,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六個銀髮族就有一位在一年內曾經跌倒,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肌力不足是跌倒常見原因之一,許惠玉建議,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可從步行開始,提升下肢及背部肌群之肌力,增加主要關節柔軟度,甚至可以增強平衡能力,對預防跌倒也有幫助。根據「JAMA Internal Medicine」去年發表研究,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之後趨於穩定,這7500步即使不是一口氣走完,分次進行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