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抗疫
共找到
791
筆 文章
-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金舜: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金舜年齡:65歲執業地點:九福藥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在新冠肺炎這場百年大疫期間,從一開始面對未知的挑戰,到後期與病毒共處的日常,全台8000多家藥局、1萬多名藥師成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在初期連口罩數量都還不夠時,藥師得自行分裝、發送,甚至做夢都夢到在包口罩。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直言,工作中難免碰到民眾不耐煩的情緒,但台灣的民眾是可愛的,在互相體諒下,成功讓藥師在疫後深刻地走進民眾的每一天。疫情剛開始時,大家都不知道什麼狀況,對整個疫情都惶恐不安,有些人認為,可能會像SARS那樣傳染,所以都盡可能避免與其他人接觸,擔憂飛沫傳播的風險,除請口罩國家隊趕工外,也請藥師公會全聯會協助,黃金舜說,「我的立場很清楚,當時少量的口罩要分配給所有民眾,需要透過一個機制讓每個民眾都可以拿到。」藥師擁有專業知識,也給予正確衛教資訊。面對未知且高風險的新病毒,人們選擇關上門來保護自己,藥師也是人,當然也會恐懼,一開始藥師公會全聯會採取強制手段,「沒有重大疾病等問題的會員,沒有理由不參加口罩實名制」,引發反彈也是意料之內,但黃金舜形容,防疫階段視同作戰,他帶領藥師投入戰爭,「不問意願,只問準備好了沒?」黃金舜解釋,藥師擁有專業的公衛知識,參與口罩實名制,發放防疫物資的同時,也給予民眾正確的衛教資訊,「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更應該在在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要是退縮了,是會被看不起的,雖然當時根本沒想到,會是長達3年的抗疫馬拉松。「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這句話是抗疫3年多的關鍵句子之一,因為不知道疫情持續多久,社區藥局每天一開門就大排長龍,民眾常因心情焦慮、天氣炎熱,而情緒不安,心浮氣躁,有時將內心焦慮發洩到藥師身上,有人竟因拿不到口罩就逼藥師下跪,黃金舜坦言,總有一些情緒管理不好的民眾,那時還得請託警政署增派巡邏人力,降低衝突。黃金舜說,自己本身也經營社區藥局,可以理解民眾壓力,但也感受到社區大眾的良善,很多人口頭感謝,還會送上便當、咖啡、卡片等,感謝藥師們的辛勞,「台灣民眾是很可愛的。」「當時很多藥師連作夢都在包口罩,顯見壓力很大。」黃金舜說,社區藥局本來就有固定營運任務,口罩實名制是額外增加的工作,往往都得在打烊後,加班將一大包的口罩用鑷子分裝,才來得及發給民眾,以自家藥局為例,就是在晚上10點打烊後加班到凌晨1點才做得完;再者,初期產品良莠不齊,民眾排隊1個多小時,卻拿到掛繩斷掉的口罩,難免抱怨,這也只能由藥師概括承受。黃金舜說,疫情最初期,確診者需隔離14天,人力直接少一半,不少藥師硬撐作戰,他自己運氣好一些,等到不需要隔離時才確診,但仍需自主健康管理,當時身體不舒服,還是必須處理及聯繫各項事宜;回想起最忙碌的日子,連續3個月天天開會,每天至少吃1個便當,前後吃了100多個。黃金舜: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率領的防疫團隊曾獲頒政府勳章,黃金舜認為,社會也應該看到藥師們的付出,參與防疫作戰,協助發放實名制口罩、快篩等重要防疫物資,協助送藥到府,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除原有預算,行政院簽准約新台幣8300萬元,追補藥師協助送藥到府,認真完成居家照護這項不可能的任務。疫情下半場,以送藥到府最為辛苦,黃金舜表示,當時快篩陽性,經醫師視訊看診,即可判定為確診,接著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送藥,包括,緩解症狀藥物、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等,但後者用藥禁忌及交互作用眾多,有時光跟病人解釋,就花上快半小時,但調劑1張處方,才給付50元。經過藥師公會全聯會積極爭取、協商,藥師協助送藥到府等相關款項,於近期追補完畢,黃金舜表示,希望社會大眾更重視藥師的付出,更相信藥師的專業,而他也很榮幸有機會參與這場百年大疫的防疫戰,雖然過程辛苦,卻也無比光彩。「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黃金舜表示,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從用藥諮詢,生病就醫及掛號,均可提供專業意見。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醫療需求照顧需求提升,藥師應走出藥局,參與長照工作,例如,協助處理中老年人重複用藥問題,整理藥物;即使平常沒事,也可走進社區藥局,和藥師寒暄聊天。
-
2024-04-10 焦點.健康知識+
地震怎麼辦?逃跑該準備什麼?「防災包食物準備指南」關鍵時刻保命
台灣自從花蓮縣外海4/3發生規模7.2強震後,每天都有好幾次餘震,造成房屋倒塌釀13人死亡、6人失聯、1146人受傷。而不僅花蓮房子倒塌,雙北捷運也出現停駛狀況。對於近期頻繁的地震,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平日應做好預防,防災包是家裡必須事先準備好的保命關鍵,一起來看看「地震防災包」要準備哪些保命的食物!防災包食物準備指南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震次數頻繁,為了保命高敏敏建議,家裡應備好「地震防災包」以備不時之需;食物須遵守6大準則去準備,簡單來說就是選擇「打開即食」的食物,不用加熱、不用其他工具,是最適合的防災食物。.耐存放食物 .常溫保存 .清淡食品 .不需烹煮 .方便攜帶 .不易引起過敏這些食物你準備了嗎?除了遵守6大準則去準備地震防災食物,高敏敏也提醒,食物應該準備「三天以上的量」,並且定期確認食材是否有過期,才能隨時做好預防。主食食物碳水是我們補充能量的重要來源,緊急時刻也務必補充。.優先選擇:吐司、麵包類、蘇打餅乾.次要選擇:泡麵、玉米罐頭、麥片蛋白質食物再來是維持人體機能很重要的蛋白質,優質蛋白質可以鞏固免疫力、修復人體肌肉及細胞,因此防災時更要補充。.優先選擇:豆乾、保久乳.次要選擇:冷凍毛豆、調理包、鮪魚罐頭蔬果食物接著是含有膳食纖維的蔬果,也記得要準備!天然的維他命C、植化素,可以對抗疫情時緊張的壓力、幫助抗發炎。.優先選擇:小黃瓜、香蕉、蘋果、蔬果汁.次要選擇:蘑菇罐頭、番茄罐頭、鳳梨罐頭充足水分除了上述食材以外,也記得要適時充足水分,才不會讓身體缺水導致脫水。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公告,每人每日至少3公升(飲用水及料理食物所需用水),每日最低水分攝取:體重(kg) x 15ml。其他食物也可以在包包裡放上巧克力、堅果棒、小包的鹽巴/糖果,必要時刻補充所需的營養、能量。看完以上高敏敏整理的「地震防災包食物準備指南」,知道防災包要準備哪些食物了嗎。請記得定期確認防災包內的食物是否有過期,且應該準備「三天以上的量」食物才足夠。最後要提醒大家,如果家中有長輩或小孩,也要考慮到咀嚼能力、飲食禁忌,才能準備正確防災食物!天災總是來得突然,你無法預測未來的你會經歷什麼,請務必提前做好防災準備,才能在危急時刻替你保命!延伸閱讀:.正在睡覺、在電梯裡?避難手冊教你 地震來時各種情境如何應變?.地震來時先開門跑出去?消防署一圖破迷思:9種情境下該知道的保命3要點.大地震來了怎避難 專家曝3大原則:最重要是保護頭頸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林三齊爬玉山躲過死劫!帶著感恩的在醫院心服務助人
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林三齊,1年多前回到故鄉基隆接掌部基,視為公職最後職務。62年前,林三齊在基隆醫院出生,因此他對醫院、對鄉親有許多期許。去年成功帶領同仁提升績效,獲得病人和家屬認同,未來將持續守護鄉親的健康。兒時高燒傷聽力 改攻腎臟科林三齊年幼時體弱多病。1、2歲時常生病,曾長達2個月發燒超過40℃,醫師還說:「長大後,不是智能障礙就是耳聾。」家人後來花了不少心力,西醫治療搭配中醫中藥材輔助,才退燒保住性命。但因為使用太多抗生素,小學時他的眼睛和嘴巴周圍都黑一圈,青春期才消退。成年後發現左上肺有部分纖維化,猜想是小時候感染所致。讀醫學院時在馬偕醫院實習,林三齊原本想走心臟科,但發現聽不到教授所說的心臟雜音,才知聽力受年幼發燒用藥影響,因而改走腎臟科,並攻讀職業醫學取得碩士學位。林三齊在台北醫院行醫30年,腎臟病人來自士農工商各領域,分析洗腎病人70%是慢性病引起,40%起因於糖尿病、30%高血壓,單純腎臟問題才30%。他認為,台灣早年地下電台「賣藥」猖獗,是引發腎臟疾病的原因,因此提醒民眾不要擅自買藥,也不要亂吃補藥,大原則是沒有食藥署證字號都不要吃。不斷協調各單位 抗疫打勝仗林三齊醫療經驗豐富,曾任部北副院長,之後擔任醫福會副執行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成立集中檢疫所,在國門把關成為重中之重。林三齊的角色承上啟下,不斷溝通協調各單位,設法排除問題,調度資源,成功執行一次又一次的特殊任務。回到故鄉接任部基院長,林三齊奉行佛光山的「三好、四給」精神。他說,雖然自己不是佛教徒,但「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肯定是對的。有次去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看到牆面「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事後不斷琢磨含意,慢慢體會出四個「給」的意境,並運用在醫院管理。「給人信心」就是傾聽跟支持,給同仁動力。「給人歡喜」是讚美與鼓勵,大家用歡喜心做事情。「給人希望」是跟同仁有共同夢想,建立目標後擬定策略,追求共好。「給人方便」是體諒和關懷,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在下一道指示前,他通常會先想同仁會遇到什麼困難,並幫忙解決。爬玉山躲過死劫 要繼續服務多年來林三齊的早餐,都是蒸煮燕麥,加一點堅果;閒睱時會去爬山,帶著可愛呆萌的柴犬出門,是一大樂事。但2016年間,他與朋友攀登玉山,一行人為穿越坐在小徑休息的山友,紛紛跨越人群,林三齊選擇向右避開,卻不慎走入看似草地的邊坡山崖,失足墜落險喪命。林三齊回憶,他掉下去時,雙手拚命拉能拉的箭竹,一度有止住,但3、4秒後又往下掉,所幸落到山路下方約3層樓高位置停下來。跌落山崖的林三齊,造成左膝內側韌帶斷裂,獲救後仍忍痛勉強走了2公里,到排雲山莊待援。因為天氣不好,雖然聽到黑鷹直升機飛抵的聲音,但被烏雲阻擋看不見,當時被告知若10分鐘烏雲沒散開,就得放棄救援任務。結果烏雲突然散開藍天重現,他得以成功吊掛上直升機。同行夥伴都知道林三齊是孝子,說是剛過世的媽媽抱住他躲過死劫。林三齊領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帶著感恩的心,繼續在醫療體系貢獻及助人。林三齊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環境職業醫學現職: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台北醫院副院長、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評鑑委員、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76屆「台灣醫療典範獎」、衛福部所屬醫院第2屆優良暨資深醫師「資深典範醫師獎」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篩檢、治療都要及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6 活動.活動
【免費展覽】無國界醫生互動體驗展
展覽資訊•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4B 1F•展覽日期:2023.11.3(五)- 11.12(日)共10天,免費入場•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 11:00 - 19:00 / 週五至週日 11:00 - 20:00(首日開展時間為13:00)•展覽更多資訊請點:https://bit.ly/3PYjpR3你想過,生病了,到最近的診所要徒步走兩個星期?你想過,全村都束手無策的傳染病,原來靠一劑疫苗就可以預防嗎?你想過,你會因為身分、因為怕被歧視,而不敢去看醫生嗎?這些人道醫療需求的所在,就是「行動之所在」。在戰爭衝突、天災、流行病與傳染病等危機中,處於弱勢的人群首當其衝。無國界醫生在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展開行動,提供必要的醫療。這次,我們需要你加入行動,化身醫療和非醫療人員,見證前線醫療的缺口,突破關卡完成任務。你將前進行動之所在,成為支持人道醫療的關鍵力量。五大展區介紹第一區:「衝突中,傷痛不分派系種族」第二區:「43 秒的天搖地動後,該往哪裡去」第三區:「在這裡絕跡,在他處肆虐」 第四區:「生病受傷,卻求醫無門」第五區:「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每位觀展者會隨機獲得「行動臂章」,並在展區體驗「醫生」、「心理學家」、「後勤與供應鏈人員」及「人資財務人員」四角色在前線所進行的任務,依照「行動護照」上指示完成指定任務。透過這種互動方式,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道醫療救援不僅需要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而且是一個充滿合作的工作。【第一區】戰火下的傷口包紮 你知道在武裝衝突區,想要接受無國界醫生治療的唯一條件是什麼?本區將請你拿起急救包中的繃帶,感受衝突中前線工作所面對的迫切緊張,為痛苦害怕的民眾包紮戰火下的傷口。【第二區】天搖地動後的行動 43秒天搖地動的地震後,你能逃去哪?此區你將走進無國界醫生的醫療帳篷,看看地震災後重建的第一線醫療模樣。除了治療傷患,還有更多非醫護工作要在執行醫務前完成!【第三區】流行傳染病大對抗 除了新冠肺炎,全球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傳染病疫情此時此刻正在快速傳播著。本區你將看見無國界醫生應對各式各樣傳染病的醫療行動,透過疫苗預防和治療,幫助感染風險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對抗疫情。【第四區】被遺忘的呼救聲我們很難想像生病了卻只能束手無策的情況。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有些身處弱勢的人們,陷入危難,卻得不到關注;呼求幫助,卻不被聽見。此區邀請你一起聆聽這些被世界忽略的求救聲。【第五區】提供醫臂之力過去的你來不及參與,但現在的你可以馬上行動!最後,邀請你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無國界醫生只有醫護人員嗎?10件加入前線救援,你不可不知的事! 《前線人員分享會》現場自11/ 6開始將連續四天舉辦各兩場「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與「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可選擇現場或線上參加)▶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你曾經想過加入救援行列嗎?兩位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人員將在當天分享前線的工作實況,讓你了解更多前線的工作與申請資格。歡迎醫護與非醫護人士參加。▶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你知道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遭受某種心理健康問題,但60%患者不會尋求幫助?兩位前線心理健康救援人員將分享如何幫助經歷過天災與戰爭的人們治療心理創傷。歡迎心理健康領域工作者、學者與組織,以及人道救援工作者參加。分享會場次報名第一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羅興亞難民(中文)時間|2023年11月6日(一)19:45 - 21:15主講|曹月麗心理學家▶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曹月麗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羅興亞難民場次 講者曹月麗(Sarah)現任職於無國界醫生檳城專案的心理健康活動經理和性與性別暴力的負責人。自少年時期,她已接觸到在馬來西亞移民和難民的困境。在擔任難民培訓師8年多後,她看到了弱勢群體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巨大需求。從那時起,她決定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並致力於馬來西亞難民和移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支持等領域。第二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烏克蘭(英文)時間|2023年11月7日(二)19:45 - 21:15主講|Jessa Pontevedra▶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Jessa Pontevedra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烏克蘭場次 講者現任無國界醫生菲律賓的醫療專案統籌,Jessa已加入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工作超過10年, 任務地點包含查德、葉門以及伊拉克。Jessa擔任緊急醫療統籌主要負責衝突地區的專案計畫與管理,並於2022年在烏克蘭的任務中負責規劃與實施為難民提供醫療以及心理健康照護的專案。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8日(三)20:00 - 21:35主講|王伊蕾婦產科醫師 ▶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王伊蕾 婦產科醫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王伊蕾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婦產科無國界醫生,在執業20年後,201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王醫生於2018年至2019年期間前往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專案提供婦產科服務,目前在台北市執業。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9日(四)20:00 - 21:35主講|張薇儀電機工程師 ▶ 線上參加:按此報名 張薇儀 前線電機工程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張薇儀於2016年加入無國界醫生擔任醫療專案後勤人員。工作內容包含機械工程、能源電力、建造施工、水利衛生及採購與庫存管理等。參與救援任務:獅子山共和國、馬拉威、阿富汗、奈及利亞、南蘇丹與烏克蘭。現任無國界醫生(台灣)資深前線人資專員。現場參加名額有限,請於2023年11月2日(四)前報名,報名確認信會於2023年11月6日(一)前寄送至您留下的電子信箱。
-
2023-08-28 焦點.元氣新聞
喝符水抗疫 一家三口「抓狂」險成滅門慘案!大花曼陀羅有劇毒,半小時內就會出現這些中毒症狀
高雄一對夫妻疫情期間向旗津區某間廟求取「抗疫符水」,返家與兒子飲用後,三人出現語無倫次、精神錯亂等症狀,送醫被發現都中毒,檢驗符水竟是用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高雄市衛生局已展開追查,若確定廟公調劑給藥,可依醫師法送辦。吃了大花曼陀羅「抗疫符水」 一家三口中毒「抓狂」高醫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林金生說,大花曼陀羅花全株有毒,文獻記載吃六朵花會產生幻覺,吃超過九朵花除了幻覺,還可能四肢癱瘓,甚至昏迷、呼吸麻痺死亡;其他中毒症狀還有皮膚潮紅、心跳快、步態不穩、尿液滯留等。林金生說,這一家三口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喝了某間廟「抗疫符水」,五十五歲媽媽先發病,胡言亂語,又笑又哭,被送醫時在急診室裡抓狂,被醫護人員制伏綁住、施打鎮靜劑;當時她瞳孔放大、皮膚發熱,出現中毒症狀。不久,婦人丈夫、兒子也因神智不清、頭暈,被家人連同符水一起送抵高醫,三人經採檢,尿液與符水都含有東莨菪鹼、阿托品等毒性成分,經檢驗符水是採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經支持性療法,體內毒素漸進代謝,陸續康復出院。大花曼陀羅吃過量 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林金生表示,早期坊間曾使用大花曼陀羅治療咳嗽及氣喘,但因無法控制劑量,很容易服用過量中毒,一般服用後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要盡速就醫。林金生公布此病例後,引起高雄市衛生局重視,衛生局說,依醫師法取得醫師資格才可執行醫療業務,廟公若涉及問診或調劑給藥,依違反醫師法可處六個月至五年有期徒刑,得併科卅萬元至一五○萬元罰金。也提醒民眾勿濫服偏方。【延伸資訊】.有毒植物 像百合花的大花曼陀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再現台灣基層公共衛生的榮光:不為也,非不能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把健康服務帶到民眾居住及工作的地方基層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無論在傳染病流行時期或在慢性病盛行時期,都毋庸置疑。世界衛生組織成立至今,一再強調基層公共衛生在各國整體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最著名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一百三十多個會員國於1978 年,在當時仍為蘇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阿拉木圖(Alma-Ata)召開了一個有關基層公共衛生的大會,並發表重要的阿拉木圖宣言(Declaration of Alma-Ata)。這個宣言與本文主旨密切關聯,其中一段相當關鍵:「基層公共衛生工作是全民健康維護及促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既是一個國家公共衛生體系最重要的一環、執行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社區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環,它是國家公衛體系與個人、家庭及社區有直接接觸的管道;它與民眾是最親近的:它把健康服務帶到民眾居住及工作的地方;它是公衛體系提供給民眾持續的健康服務及照護的工作的第一線。」台灣基層公衛曾在1960、1970年代戰勝了許多險惡的傳染病那麼,台灣基層公共衛生情況又如何呢?台灣公衛先輩們曾經打拚出一個可供後輩學習的基層公共衛生典範:在1950到1970年代,許多比新冠病毒疾病更險惡的急性、慢性傳染病橫行台灣,但是當時公衛體系打造的基層公共衛生組織與工作,卻成功的使霍亂、痢疾、瘧疾、日本腦炎、肺結核、小兒麻痺等傳染病銷聲匿跡。當時,公衛政策以「基層公共衛生預防建設優於醫療建設」為最高指導方針,政府賦予公衛體系最基層組織─衛生所─大量資源及人力。種種傳染病防治均透過衛生所的公衛護士、公衛醫師及保健員,挨家挨戶地接觸、拜訪,展開衛生教育、篩檢、監測、通報、調查、疫苗接種、居家隔離等等大量的預防性工作。衛生所的工作人員自然而然地與社區民眾為了共同的、維護民眾健康的目標,打成一片,形成一個基層公共衛生的行動主體。這些有系統的公衛工作,再加上公衛體系其他部門的全力配合,使得台灣在1960、1970年代戰勝了許多險惡的傳染病。陷入困境:衛生所從以預防為主,轉化為以醫療為主很不幸的,進入1980年代,政府政策有了大逆轉,開始推動公衛體系醫療化、醫療部門商品化、市場化及擴大化,並且開始推動衛生所建立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衛生所從以預防為主,轉化為以醫療為主,並且被迫進入醫療市場的競爭行列,藉由提供醫療服務賺取利潤。1990年代,政府訂下衛生所自負盈虧的政策方針,逐漸縮減衛生所的經費及人力支援。此外,眾多上級機構交待或規定給衛生所的大量工作,竟然高達100多項。在經費有限、人力嚴重不足、公衛體系領導者又不重視、不珍惜他們的努力的情況下,衛生所工作人員流動率很高;很多工作人員有倦怠感,希望能早日退休或轉換跑道,造成工作人員嚴重缺額。這樣的困境下,衛生所怎麼可能像1960、1970年代的公衛先輩們一樣,有足夠時間與精力與社區民眾打成一片、形成基層公共衛生的行動主體呢?衛生所的工作人員也從1950-70年代的意氣風發,落到1980年代以後衛生所經費人力不足、工作人員有志難伸的田地。根據《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的訪問調查,許多衛生所公衛護士對衛生所現況及前景很悲觀,她們訴說:「我們被目標數壓得死死的,非常累。」 「我們的工作又多又雜又累。」 「我們是做到流汗,卻被人嫌到流涎。」這就是「血汗衛生所」形象生成的緣由。結果,令人扼腕的,公衛先輩們辛苦打造出來的基層衛生典範不僅沒有被傳承,反而逐漸被消磨殆盡!過去三年來,新冠病毒疾病的流行,本來應該是鍛煉基層衛生人員、讓衛生所可以「練功」、進而「發功」的機會。但是,政府的防疫政策及執行,焦點都集中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經由頻繁的記者會,指揮中心從上到下、近乎威權式的發出種種防疫指令,基層衛生所、衛生局及基層民眾只能被動配合。整個防疫過程,基層衛生所及其所屬的衛生局基本上都是配角,基層公共衛生組織難以發揮。還有,整個防疫過程,指揮中心違反「預防為主,醫療為輔」的公衛基本原則,主要關注的是確診及死亡病例數及其醫療,鮮少過問公衛體系更前端的預防及基層衛生防疫工作。上述「血汗衛生所」的相關問題、及其對台灣基層公共衛生工作的推展十分不利的困境,持續、累積了二、三十年,一直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或解決。這個嚴重的基層公共衛生問題,終於驚動了監察院,於2020年針對「血汗衛生所」的問題做了系統的研究調查,並且就衛生所的功能、特性、人力、工作負荷、目標數、工時、工作條件、與醫療院所的責任區隔、工作安全等等問題,提案糾正衛生福利部。枋山鄉抗疫:見證台灣基層公共衛生的能量及威力那麼,究竟台灣能否恢復過去1950-70年代基層公共衛生成果輝煌、讓人刮目相看的榮光呢?思考這個問題,讓筆者想起兩千三百多年前戰國時期齊宣王向孟子問政的典故。孟子遊說齊宣王放棄霸道、施行王道,並且說,齊宣王沒有施行王道,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這個歷史典故,對我們思考台灣的基層公共衛生是有啟發性的:台灣的基層公共衛生從1950-70年代的輝煌,到1980年代以後轉為黯淡,表示台灣再創基層公共衛生的榮光也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問題。為什麼是「非不能也」呢?首先,如上所述,台灣公衛先輩們已經打造出基層公共衛生的典範,因此,台灣的公衛體系「體內」至少隱含著基層公共衛生的「歷史基因」,它正等著台灣公衛醫療界將它再度挖掘、發揮、再展現、再創新!其次,過去二、三十年來,基層公共衛生組織長年廢功的困境下,我們還有散佈全台灣各鄉鎮區(市)、在基層長年堅守職責的數千位衛生所工作人員!可以說,這些衛生所工作人員在長年極為不利的工作條件下,竟然還能勉為其難的堅守崗位,展現他們為基層公共衛生事業奉獻每一滴血汗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反映了台灣基層公共衛生組織榮光再現的「非不能也」的潛力。還有,在新冠病毒疾病流行期間,雖然因為指揮中心由上而下的政策,衛生所的工作人員只能被動配合指揮中心的防疫指令,卻也任勞任怨的投入基層的防疫工作。君不見,2021年的8月,當時最具傳染力的Delta變種新冠病毒侵襲位在台灣南端、沒有醫院、十分偏僻的屏東縣枋山鄉,以衛生所為協調中心,衛生所工作人員與村里長、一線公務人員及居民,火速展開衛生教育、篩檢、監測、通報、疫情調查、疫苗接種、居家隔離等等大量的預防性工作。最終,枋山鄉的衛生所與民眾通力合作,再加上衛生局及政府其他部門的配合,成功防堵Delta病毒的蔓延,將人人聞之色變的新冠傳染病流行的災害減到最低,也讓台灣民眾因此見證枋山鄉基層公共衛生的能量及威力。再創「基層公共衛生預防建設優於醫療建設」的政策與熱忱因此,讓基層公共衛生的榮光再現,在台灣「非不能也」,而是「不為也」。如何能面對、處理台灣公衛體系的「不為也」?如何讓台灣基層公共衛生的能量充值起來呢?首先,我們應該向創造出基層公共衛生典範的歷史及先輩學習。如上述,「基層公共衛生預防建設優於醫療建設」的政策對典範基層衛生的形成最為關鍵。此外,當時公共衛生體系的領導者的強烈使命感及熱誠也十分重要,1956-65年時任衛生處副處長的陳愈之對衛生所建立過程的陳述,就鮮活的呈現當時公衛體系領導者及其他公衛專業人員在建立台灣基層公共衛生工作網的大量工作中所付出的心血及所擁有熱誠及使命感:「地方衛生所之建立,應是我任內最得意且印象深刻之工作,當時我們的足跡深入許多偏僻之角落,連山地也去,積極與各鄉鎮長接觸,找地、找人,憑一股熱忱,一心只想在各鄉鎮普設衛生所,以解決各種衛生問題,提高鄉村人民之健康與福利。」要改變「不為也」的狀態,就應該督促現今公衛體系的領導者、激起他們對改造基層公共衛生、再創基層公共衛生新面貌的熱情與使命感。以草根公衛教育促進社區民眾與衛生所的互動與結合最後,基層公共衛生的建造與加強,應該由社區民眾與衛生所工作人員攜手共同努力。前述政府長年推動公衛體系醫療化、醫療部門商品化、市場化及擴大化的政策,使得目前社區民眾與衛生所是疏離的、對衛生所是不瞭解的,衛生所工作人員與社區民眾的良好默契也尚未重新建立起來,因此,衛生所與社區民眾都還沒有準備好共同規劃基層公共衛生、共同建構更理想的基層公共衛生組織。那麼,草根公衛教育就是現下最急迫也最基本的工作,而這個工作的首要目標是促進社區民眾對衛生所的感性與理性認識──包括它的過去與現在、榮光與困境,以及,促進社區民眾與衛生所的互動與結合,在這樣的基礎上,衛生所、民眾與政府就可以同心協力再度打造台灣的基層公共衛生典範。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5 醫聲.醫聲要聞
衛福部社保司長由「她」接任 薛瑞元指主要考量這一點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主管各種社會保險,包括國民年金制度、全民健保等。原社保司司長商東福日前申請退休,由原任健保署台北業務組長劉玉娟接任,今日正式上任。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新任社保司長由劉玉娟接任,主要是考量她熟悉健保業務,有助於往後健保業務的推動。社保司司長劉玉娟說,接任後,將會全力以赴。至於,醫界所關心的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高低推估情形,衛福部上周五舉行「113年健保總額範圍(草案)說明會議」,由薛瑞元親自主持,聽取醫師公會全聯會等單位意見。薛瑞元表示,對於明年總額成長率高低推估會持續研議,目前尚未定案。對此,醫師公會全聯會發出聲明,強烈反對113年度改變計算方式,因醫療服務成本指數(MCPI)是反映各類成本的重要數據,明年MCPI原數值為2.952%,若改為四年平均值為1.103%計算,將減少1.849%,整體總額預算至少減少150億元。低推估數值預估由2.634%降為1.053%,連帶高推估成長率僅有4%,為近十年來最低。醫界過去兩年無懼無悔挺身抗疫,提供民眾最安心及完善的醫療服務,衛福部卻在明年將反映高成本數值之際,宣布改變計算方式,變相由全體醫界吸收買單,罔顧所有醫療院所及醫事人員之權益。因此,再次表達強烈反對在各界尚未有共識前,明年總額應維持MCPI原計算方式,並重新研議擬定未來適用的合理公式。不過,但薛瑞元於會中僅表示,將爭取高推估值超過4%。
-
2023-05-1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讓你下背痛?其實靠「棒式運動」就能舒緩!棒式正確2步驟,但「這2種人」千萬別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家居家辦公及在家活動的機會增加,健身房及戶外活動減少,腰痠背痛及下肢麻木無力的人數大增。「腰痠背痛」就是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看起來只是單純的不舒服,但常是骨質退化或流失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說,要緩解下背痛,如果能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就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下背痛的原因以疾病來說,大多數的下背痛是由於腰薦椎的病變所引起,包括肌肉韌帶拉傷、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脊椎滑脫症、脊椎狹窄症、骨質疏鬆症及僵直性脊椎炎。也有少數是因為腫瘤、骨折、 腎臟疾病(如腎結石)、肝膽疾病所引起。引起下背痛的情況包括: 彎腰搬運推拉重物 長時間彎腰工作 跌倒 外傷 打噴嚏 久坐或久站 不良坐姿 穿高跟鞋 懷孕 肥胖 體力差軀幹肌力不足。以上原因都容易引起下背痛。此外,某些運動需使用腰部較大活動度,例如舞蹈、跳高、桌球、網球等, 也容易引起腰椎受損,進而引發下背痛。下背痛看哪科?如果感覺到自己下背痛、不舒服,可以初步至骨科、復健科接受檢查。下背痛如何舒緩:棒式運動羅逸帆建議,可以做「棒式運動」來鍛鍊背部核心肌群,減少下背痛及骨質退化的機會,如果有正確的姿勢與訓練,效果甚至不輸藥物控制長期下背痛。無論是健身運動或瑜珈,棒式運動都是基礎的入門動作。棒式運動的做法: 藉由前臂和腳尖接觸地面,將身體撐起像一塊平板。 在撐起身體的過程中,腹部、臀部和腿部肌肉都必須出力。要注意的是,這兩種人不適合做棒式運動,以免惡化背部疼痛,以及對關節造成太大負擔: 有急性背部疼痛、外傷 手肘或肩膀關節受傷年長者若肌肉力量較弱,可嘗試將背部打直、雙手上舉往後貼近雙耳停留數秒,抑或平躺在床上將臀部抬離床板做提臀的動作,效果也不錯。下背痛的伸展運動有下背痛的患者,可以透過一些運動治療強化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增加髖關節活動度,改善體態姿勢。以下列出常見的治療性運動,進行前宜向醫師諮詢合適的項目。一、伸背運動:俯臥,以手肘或手掌支撐起上半身,保持腹部緊貼地面,每次維持20秒。二、小腿後筋伸展:雙腳一前一後站立,雙手固定於前方,前膝彎曲,後膝伸直,每次維持20秒。三、大腿後筋伸展:仰臥,將一側大腿盡量拉高並保持膝蓋打直,以毛巾套住腳底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四、大腿內收肌伸展:盤膝而坐,雙腳貼緊,將兩側大腿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五、大腿外展肌伸展:一手貼牆,同側腿置於身後往外延伸,軀幹往對側彎曲,每次維持20秒。六、收腹平背運動:仰臥屈膝,腹部用力將下背緊壓床面,每次維持6秒。七、貓背運動:雙手及雙膝著地,將背部拱起,維持20秒,再將背部下凹,亦維持20秒。下背痛患者,睡覺要注意什麼?下背痛不適合坐較深的沙發或睡太軟的床墊,起床時也應避免突然從床上爬起。另外,罹患下背痛病患應注意姿勢,避免腰部壓力負荷過大。搬移重物時不宜直接彎腰取物。羅逸帆提醒,新冠病毒迫使人類的生活習慣有了改變,但是身體健康卻不應該因為疫情而打折扣。平時做好自我保養,預防退化及骨質疏鬆,適當運動及均衡飲食及保持良好心情,是減少背部疼痛、進出醫院及長期抗疫最好的良藥。參考資料:台中榮總復健科 - 下背痛的復健治療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痰濕堆積物!50年經驗資深中醫師:遠離脂肪肝,你該多吃的6種食物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兒科住院醫師招聘 比往年更冷
近十年來, 醫界飽受「五大皆空」困境, 受健保給付偏低及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兒科、急診科住院醫師招募更加不易,令醫界憂心。兒科醫學會統計,今年全國兒科住院醫師招聘率僅達七成,招募熱度明顯比往年差,「真的很難招」,連一向搶手的馬偕兒童醫院迄今也尚有名額。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指出,去年兒科住院醫師招聘率為百分之八十三,低於內科招聘率百分之八十九,僅高於急診。今年兒科住院醫師訓練容額約一三○人,現僅招募九十多人,距離七月底截止日,僅剩三個月,「冷到不行」,可能無法招滿。彭純芝說,以她服務的馬偕兒童醫院為例,往年一定提前招滿,從未有過補不足困擾,但今年住院醫師訓練容額十四人,距離滿額還差二、三人。相較於急診、兒科、內科等招不滿住院醫師的冷清局面,皮膚科可是炙手可熱,今年部定訓練員額才二十五名,早已擠破頭,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長庚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林口台北長庚兩院皮膚科也才四名容額,但申請者超過三十人,可見搶手程度。為何兒科住院醫師招募不易? 彭純芝指出,這三年對抗疫情,大家都戴口罩防疫,兒科病人減少,再加上少子女化效應,影響年輕醫師投入兒科意願。再者,少子化趨勢已定,兒科診所開設困難,彭純芝指出,許多年輕世代醫師考量日後開業,而選擇成人科別,例如耳鼻喉科等,大人小孩皆為客源;為了讓兒科醫師有立足機會,政府應該擬定保護兒童醫療的政策,否則兒科醫師恐愈來愈少。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表示,台灣出生人口逐年降低,早在廿多年前就有人將兒科視為「夕陽產業」,但情況並非如此,兒科小病童還是很多,不過,兒童醫療給付偏低,這也是讓年輕醫師卻步的原因之一。健保署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前三年,一○六至一○八年兒科申報健保點值占率,分別為百分之六點五、六點四、六點二,逐年降低,雖然兒科醫師人數每年微幅增加,但兒科給付占率偏低。對此,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兒科住院醫師招募情況時好時壞,兒科醫師常自嘲是「瀕臨絕種的動物」,未來堪慮,而薪資又非前段班,其他科別積極搶人,造成願意選擇兒科的醫師人數減少。如果現在氛圍是向「錢」看齊,如何把醫師拉回來,十分重要,衛福部將設法提供更多誘因。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五大皆空困境/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僅達7成 冷到不行
「五大皆空」是近年醫界困境, 受健保給付偏低及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兒科、急診科住院醫師招募更令人憂心。兒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全國兒科住院醫師招聘率僅70%,今年招募熱度明顯比往年差,「真的很難招」。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指出,兒科住院醫師去年招聘率83%,低於內科招聘率89%,僅高於急診。今年兒科住院醫師訓練容額約130人,現僅招募90多人,「冷到不行」,可能無法招滿,如她服務的馬偕兒童醫院往年一定招滿,今年住院醫師訓練容額14人,距離滿額還差2、3人。健保署統計,新冠疫情前三年,106至108年兒科申報健保點值占率,分別為6.5%、6.4%、6.2%逐年降低,雖然兒科醫師人數每年微幅增加,但兒科給付占率仍低。彭純芝指出,這3年對抗疫情,大家都戴口罩防疫,兒科病人減少,再加上少子女化效應,更影響年輕醫師投入兒科意願。另外,約6、7成兒科醫師為基層診所醫師,但為了生存,單純看兒科的醫師已不多。彭純芝指出,許多年輕醫師認為,考量開業所需,應選擇投入成人科別,例如耳鼻喉科等,同樣也可以看兒童病人。她表示,年輕醫師看不到政府具體保護兒童醫療的政策,所以不願投入,政府應重視兒科醫師的重要性及價值,讓兒科醫師有立足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表示,受少子女化議題影響,許多年輕醫師認為兒科沒有前景,其實廿多年前就有老師提到兒科是「夕陽產業」,但廿年過去後,發現並非如此,需要看診的兒童還是很多,但兒童醫療給付偏低是事實,也是年輕醫師卻步的理由,兒童醫療給付偏低不能被忽視。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兒科住院醫師招募一直時好時壞,主要受少子化影響,兒科醫師自認是「瀕臨絕種的動物」,而薪資又非前段班,年輕醫師認為兒科未來堪慮,加上其他科別積極搶人,造成願意選擇兒科的醫師人數減少。如果現在氛圍是向「錢」看齊,如何把醫師拉回來,十分重要,衛福部將設法提供更多誘因。
-
2023-02-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強化腫瘤與罕病治療資源 急診出身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目標邁向醫學中心
專精急診醫學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去年8月接掌院長,將帶領彰濱秀傳的團隊朝向醫學中心品質前進。顏鴻章認為,醫療需要有人灌溉,外來的刺激對地方有正面幫助。顏鴻章是急診人出身,參與過921大地震、SARS、八八風災、八仙塵爆、新冠肺炎抗疫等國內重大災難救護。他說,選擇站在醫療的第一線,是希望多學一點,救多一點人。「秀傳醫療體系有很好的基礎能邁向醫學中心,預計3到5年內達到醫學中心品質。」顏鴻章指出,彰化秀傳或彰濱秀傳都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區域醫療和基層醫療的連結密切,尤其微創中心長期與國外體系頂尖教授合作,國際醫療備受肯定。彰化秀傳與彰濱秀傳分別是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顏鴻章說,未來將強化腫瘤與罕見疾病治療資源,頂尖醫療部分須廣納菁英並進行培訓,當務之急要努力達到醫學中心品質,才有助於突破法規面,達到醫學中心目標。顏鴻章以自身的經驗,點出民眾對醫院品質的要求,包括心臟停止要恢復心跳、呼吸衰竭要自然呼吸、意識昏迷要完全清醒、氣喘須穩定呼吸、疼痛能不再疼痛、吵鬧者能安靜休息,癌症能治癒或延長生命且生活品質優良,罕病提供特殊治療等。扮演北榮連結橋梁 建立交流平台曾任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的顏鴻章,更扮演兩院連結橋梁,建立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顏鴻章說,先從會議開始,外科到內科一步步建立,頂尖醫療部分可嘗試讓病人不動、醫師動,患者就近治療,但因牽涉到資源報備、法規面、對病人的責任等,需要雙方磨合與信任。顏鴻章認為,北榮個案較多元性,彰濱秀傳的病人較高同質性,讓主治醫師交流,能進一步影響學生到不同層級醫院看看,住院醫師互相學習,彰濱秀傳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的機器手臂、內視鏡、達文西手術等能讓北榮醫師也來學習精進。學生時就很自律 強調「審時度勢」顏鴻章從學生時期就很自律,強調「審時度勢」的重要,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講適當的話。他說,現在的急診環境與過去相比改變很多,急診壅塞常被討論,但應該重視的是在患者人數多時的醫療處置是否適當,這又回歸到醫療品質問題。國內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顏鴻章指出,面對看不到的敵人,執行醫療業務、轉送病人等,所有流程須花2倍的人力和時間,這些標準流程其實就在教科書裡,但走過這一遭,可讓醫療人員更加謹慎。養生祕訣/急診權威常保笑容 愛打球爬山顏鴻章是急診醫療權威,常保笑容,讓人倍感親切,這也是他紓壓的方式,笑一笑就放鬆,睡飽就有工作動力。念書時期愛運動的他,最愛打網球,當時的興趣持續到現在,讓他受用無窮,因此有健康的身體,使他願意接受許多挑戰。興趣廣泛的顏鴻章,能動能靜,最快樂還是打球,小時候踢足球、打羽毛球,高中打桌球、大學打網球。因為有網子和對方有點距離,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因此對網球最投入,一路打進大學校隊、獲全院冠軍,還代表參加醫學盃打到前三名。多元化興趣讓顏鴻章見識較廣,因此選擇當急診醫師,他建議每個醫學生都要了解自己個性和強項,選擇要做一輩子的科別投入,興趣也要適性而為,且要經營才會長久。現在顏鴻章即便忙碌,也會刻意花時間走路,他還常與同事登山,北醫急診醫師高偉峰是他的師兄,當時在北榮兩人自稱瘋子與傻子,常一起爬山,一路爬了玉山、雪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好幾座山。顏鴻章回憶,爬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時,一大早出發,中午從武陵農場上山,隔天到雪山,當天下山回台北已凌晨兩點,隔天早上8點還是繼續上班,體力實在很重要。顏鴻章當主治醫師後,也常當隊醫隨歷任北榮院長出國;2019年9月台灣關渡宮董事長陳玉坤帶著極光打擊樂團到去美國舉辦3場打擊樂表演,他擔任隨隊醫師10多天,一起幫孩童圓夢,他說,有意義的事都很值得去做。顏鴻章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重症醫學、毒物學現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學歷:中山醫大醫學系、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衛福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急性醫學保生命、預防醫學保健康
-
2023-01-16 名人.精華區
吳明賢/那些新冠病毒教我們的事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已逾三年,這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隨著疫情的爆發、延燒、趨緩,又因病毒的變異再度擴散、蔓延,幾個回合下來,大家的心情彷彿三溫暖般,起起伏伏,也使人類各方面遭受巨大衝擊。尤其醫療型態面臨了極大的改變,從比較正面的影響來看,過去可能只在某些特殊時空背景才會使用到的遠距醫療、智慧化醫療,都在疫情催化下被提早運用。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此外,抗疫過程中很多面向值得我們深思。疫情考驗了人性,也讓人類更加明白,「快樂和痛苦之間,富有和貧窮之間,只有一場病的距離」。我想大家更能夠深切體認到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假如一個人不能健康地生活,其他都是空談。而醫院固然守護群眾健康,但能夠讓人們變得更健康,只有自己本身。疫情是一面照妖鏡,無論是人性或制度,都在這段時間裡被清清楚楚地映照出來。面對疾病,大家常說台灣有健保所以不用擔心,但也正是因為健保制度,使醫療體系無法保持彈性與韌性。在還未爆發疫情時,醫療院所的醫療量能已相當緊繃;待疫情來襲,足以處理突發狀況的能量就會更有限。癌症、罕病或其他疾病,不會因為COVID-19的出現而不存在,醫院既要增加專責病房的占比,但另一方面還有非COVID-19的病人要照顧,這中間要是醫護人員染疫了,人力就更加吃緊。因此,包括醫療制度、健保制度、醫學教育或是醫師的養成等等,都必須再重新思考、改變。當然,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但衷心企盼擬定政策的政治人物或醫界領導者,務必傾聽並考慮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人所提出的意見。挺過疫情改善不足若說新冠疫情對醫療系統而言是個考試,就結果看,我們可以說已經通過了測試。但是考試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要求通過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檢視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並做出改善。台大的抗疫經驗,我用十六字總結:超前部署、誠實面對、團隊合作、勇敢互信。台大109年過年期間即啓動疫情會議、專責病房,是超前部署;醫療量能降載、院區保淨、物資人力資源盤整、啓動應變計畫、兼具彈性及韌性必須誠實面對;第一線醫護及行政同時動員,目標一致是團隊合作;以科學角度破解恐慌、僥倖、假訊息等三害,用合理的行政管理達到最好結果,要靠勇敢互信。台大抗疫三年出書我們將過去三年台大醫院從成功獲得的經驗,及從挫折領悟的教訓,集結成「台大醫院COVID-19防疫全記錄-那些病毒教我們的事」,希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藉由這本書的出版,提醒民眾正確防疫,繼續適應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模式,也將台大醫院的抗疫經驗分享政府或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士,避免歷史重演。
-
2023-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過年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前、旅途中、返台後」的14個注意事項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武漢市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隔年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國逐漸蔓延,不久後,新冠疫情便進入全球大流行。因應各國疫情升溫,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陸續將許多高度感染風險國家列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警告,非必要不建議出國。由國外入境的旅客必須完成檢疫後,才能進到社區。隨著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各國陸續進行邊境管制,提出封城、鎖國等政策,試圖延緩疫情擴散,「什麼時候能再出國?」成了許多人心中最深的疑問。提升自我保護力,與病毒共存經歷了二年多的抗疫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入境強制檢疫、疫苗接種等,全球疫情逐漸趨緩,「與病毒共存」是後疫情時代大家的防疫共識。為了與經濟生活間達成平衡,讓生活可以逐步恢復正常,世界各國也陸續重新開啟國門,放寬邊境管制措施,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熱潮。除了商務旅客,許多人也迫不急待再次踏出國門,紛紛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歲末年終再加上農曆新年將至,出國旅遊觀光、探親的人數勢必顯著增加。即使全球疫情漸緩,傳播力較強的BA.5變異株目前仍流行於全球各地,且可能會持續有新的變異株出現,COVID-19疫情仍會繼續。除了COVID-19疫情,其他跨境傳染疾病,如:猴痘、登革熱、屈公病等,其傳染風險也不容小覷。因此,了解全球疫情現況,做好自身的防護,提升自我保護力,是每個人出國前需知道並做好相關的準備。出國前需備妥5事項1.建議檢視個人新冠疫苗接種是否完整,免疫力低下者,建議接種第三劑基礎追加劑,增加保護力。2.查詢該國家是否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證明、疫苗接種證明等相關文件。如有需要申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開立。3.上疾病管制署網站,了解欲前往旅遊之國家目前旅遊建議等級,當地是否有現行的傳染病,是否需要接種特定疫苗,或服用瘧疾預防藥品。4.若本身有長期服用之慢性病藥物,建議準備二份,一份放在隨身行李,一份放行李箱,並附上英文藥名,以備不時之需。5.若有健康相關疑問,可於出國前二至四週至各大醫療院所的「旅遊醫學門診」尋求醫師專業諮詢協助。旅途中6注意事項至各國旅遊期間,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將介紹下列注意事項: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外界物品後,務必使用洗手乳進行手部清潔。2.佩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大眾運輸或密閉空間,減少進出人多擁擠或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所。3.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或人多的空間。4.準備足夠數量的口罩。口罩需每天更換,外出流汗用濕就需要替換。5.吃熟食,喝瓶裝水,來路不明的水及食物切勿食用。6.避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返台後注意自身身體狀況1.個人應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狀況。若抵達台灣前14天有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紅疹、關節痛、肌肉痠痛等疑似傳染病症狀,入境時,請務必主動告知疾管署檢疫人員,必要情況才能安排相關檢測與評估,給予適當的處置。2.遵守台灣各項防疫措施,自主防疫期間也應配合COVID-19相關防疫指引所訂之規範。3.如果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應儘快就醫,且務必於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最近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後疫情時代能再次出國旅遊是大家引頸期盼的。即使全球疫情逐漸趨緩,我們仍應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持續關注疫情的最新情況,做好安全旅遊的準備,如此一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
2022-12-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最快春節後降級 未來疫苗擬每年打2劑
三年前的今天,中國大陸武漢傳出不明肺炎,揭開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序幕;我國針對武漢入境班機實施登機檢疫至今,抗疫屆滿三周年,全民期待真正的正常生活到來。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指揮中心降級或解散由行政院決定,但可先調降新冠傳染病類別,預計春節後執行,防疫工作即將轉為常態化。 總染疫人數逼近九百萬二○一九年十二月卅一日凌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半夜睡不著,發現網路盛傳武漢有病例確診SARS,因此將消息於疾管署群組公告,並提供給中國大陸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三年來,一路從指揮中心升級、封鎖邊境,到今年染疫人數近九百萬,但終於邊境解封、室外脫口罩,全民與病毒共存,疫情可望即將走入尾聲。疫情帶來新日常,包括新冠疫苗成為常規疫苗?王必勝表示,若疫情流感化,可能需定期接種疫苗,必須擬定新年度接種計畫,包括打哪一種疫苗、哪個廠牌、間隔多久等;這些問題需考慮病毒變異情況,但依現有病毒、疫苗資料,推估一年需打兩劑,以mRNA疫苗為主,屆時傾向長者、高風險族群公費支應,其餘民眾自費接種。但疫苗要自費,牽涉是否有藥證,未來不再以EUA方式進口。新冠肺炎是第五類傳染病,民眾關心何時降為第四類?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更重視實質作為,包括調降後的通報定義,現在所有確診病例都要通報,未來規畫只通報住院的中重症患者;國內正開始第三波疫情,上升得很快,但預期下降也快,希望過完春節處理這件事,也會參考WHO或美國是否解除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PHEIC)。是否解除警戒 各走各路中國大陸日前才將新冠肺炎更名,並從明年一月八日起不再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王必勝表示,其他國家是否解除公衛緊急事件只能作為參考,「大家各走各的路」;歐美疫情走了許多波,雖然沒有公開說明,但類似更改通報、降級的措施已經進行,台灣有自己的處理節奏,以「穩健開放」為目標。疫情流感化 最怕變異株 指揮中心何時解散?王必勝之前說,需達到「疫情流感化」和「防疫工作常態化」。他解釋,疫情流感化主要看致死率或重症比率,現在新冠肺炎仍是流感的十到廿倍,但在病毒未變異的情況下,隨自然感染或疫苗覆蓋率增加、免疫力上升,兩者會愈來愈接近,只是最困難的就是「無法控制病毒變異」。防疫工作常態化則與疫情流感化息息相關,除了疫苗外,抗病毒藥物準備、給藥方式等,也都需要常態化。未來只通報重症,輕症、無症狀者應透過血清抗體監測疫情狀況;包括藥物緊急採購、房舍徵收等,都必須回歸傳染病防治法,這些工作都在進行中。王必勝表示,疫情日漸趨近流感化,防疫工作常態化準備中,指揮中心的存在就是協助特殊工作成常態,「不能說解散後哪些事不能做,那就麻煩了」。王必勝笑說,「兩千三百萬人最想解散指揮中心的是我」,但指揮中心解散是行政院職權,所以各項工作銜接、準備後,調降新冠肺炎傳染病類別是關鍵步驟。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高雄市】南北交通往返、國際海空港並存,高雄市科技追蹤有效防堵疫情
貨運頻繁的高雄國際商港,襯著藍天在遊客眼中是獨特絕景,但對於醫療衛生人員卻是上緊發條,密切監控進出的人員身體狀況,尤其當國外爆出傳染病時,更得繃緊神經。面對與新冠肺炎疫情共存,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指出,海港比機場更難監控,得運用科技追蹤防堵及制定法規,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要拿出防疫作為,齊心抗疫。高雄市府召開的新冠疫情記者會上,潘炤穎已是熟面孔,鏡頭上他對民眾詳盡解說疫調及面對各方提問,日以繼夜與醫護及衛生團隊站在第一線。回想當時疫情高峰期的疫苗施打政策,他說,市府利用大型展覽會館開設施打點,在地38處衛生所、社區站及相關醫療院所同步進行接種,特別是對長照高齡的長者,會派員到宅施打,這套系統也能沿用於常規疫苗的施打,「因時因地因人進行調配。」國際機場、商港恐成境外移入破口,大數據、AI助防疫反而是疫情防堵上,便捷的交通恐成破口,在北部疫情爆發後,市府也不敢大意,他說,高雄市因有國際機場、商港,是兩扇境外移入的大門,尤其商港的範圍廣闊、從業人員超過萬人,而且旗津又參雜著一般民眾,傳播力及疫調更顯困難。他說,年初時的高雄港新光輪群聚感染事件,能在一個月左右控制下來,是絕無僅有的案例,這就是透過科技防疫、數據分析的政策落實。他進一步說明,傳染病首重匡列風險,此時手機訊號是很好的工具,只要監測有幾支門號重疊,就是所謂的接觸時間,如果人多且已散播出去,能以大數據分析出可能前往的場域進行匡列、疫調。中央制訂防疫指引大方向,地方因地制宜經過這幾次經驗累積,潘炤穎認為,防疫政策及管制要由中央訂定達到一致性,地方政府則是再因地制宜,並且整合跨局處人力、物力,因此重點在於指揮中心調配及資訊共享,他以高雄市為例,首要弭平差異,在口罩實名制,市區能夠以藥局販售,而偏鄉地區就需要由衛生所來協助。如今國門再開,迎接的除了旅客也有各地的傳染病,高雄市又以屈公病、登革熱等病媒蚊傳播的為大宗,不過,與病媒蚊交手多年的潘炤穎認為,不需要視為洪水猛獸,畢竟2016年時就成功控制住登革熱疫情,要訣就是趕快疫調、阻斷傳播來源,該噴藥、消滅蚊蟲及染疫者的隔離「趕快去做就對了。」談起城市公共衛生防護的韌性,他說,防疫政策就要對應人口特性調整,高雄市有六成為市區,但也是有偏鄉,所以像原住民鄉鎮部落多以結核病為主,因此要派出肺部X光車到站健康檢查,同時強調,防疫的法規制定出來後,也要展現防疫的成效,「魚幫水、水幫魚」這次台灣能守住疫情,就是中央、地方及民眾齊心的成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1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睡不好 小心其他疾病擾亂生理時鐘
●長新冠後遺症常見出現失眠困擾●染疫之後呼吸道系統更脆弱,導致睡不好●後疫情與病毒共存,保持平靜、減低焦慮「醫師,我已經好幾天睡不好了,一下夜咳、一下鼻塞,反反覆覆無法一覺到天亮,是不是得了長新冠?」林口長庚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黃彥霖說,疫情造成恐懼情緒,不少確診者康復一段時間後,會有呼吸道症狀,很擔心體內是否殘留病毒。面對一波波疫情,不論是害怕染疫或是擔心確診的後遺症,想抗疫應該先顧好心理健康。黃彥霖表示,不少人因為胸悶、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而急著求醫,擔心長新冠找上門,其實心悸、肌肉痠痛、呼吸困難、睡眠障礙都是典型的焦慮症狀。尤其在睡眠困擾方面,民眾常反應輾轉難眠、睡眠中斷、睡眠品質下降、晚上睡不好導致白天嗜睡等。壓力大作息亂 更會睡不著心理學「墨菲定律」表述:愈害怕發生的事情,就愈會發生。適度焦慮有助於防疫,提醒自己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過度恐慌反而會出現身體不適,若有鼻塞過敏、緊張型頭痛等症狀,容易因為緊張加重生理症狀。黃彥霖強調,壓力大、作息亂,都是導致失眠原因,若有自律神經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睡眠受干擾的狀況會更嚴重。黃彥霖分享失眠障礙的治療原則,急性失眠可使用短期藥物,超過3個月的慢性失眠可進行非藥物的「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透過了解新冠肺炎、癒後復原養生的「認知」,嘗試睡前閱讀、音樂紓壓、呼吸冥想等方式,可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放鬆,慢慢改善睡眠習慣,練習一步一步解除壓力源。白天多多運動 睡前放輕鬆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協助民眾重新建立睡眠規律,除了睡前放鬆,非睡覺時間也要避免躺床、增加白天的運動量、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鼓勵自己自律並徹底執行。黃彥霖建議,寫下「睡眠日記」追蹤睡不著的原因,重建「應該」、「必要」做的事情,學習控制煩惱的技巧。過度擔心、焦慮的「過度激發狀態」容易適得其反,試著放掉對「睡著」的期待,不讓干擾睡眠的思緒湧上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後疫情時代如何身心安適1 將注意力放在能讓自己內心安定的事情上。2 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提升身心免疫力。3 練習冥想、靜坐、呼吸,幫壓力找出口。4 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的習慣,做好防疫。課程資訊:https://pse.is/4l6rxj
-
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抗體?何美鄉分析提升疫苗反應的6個祕訣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光有意願是不夠的,還要有所行動。—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的抗體?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嗎?答案是,有的。疫苗再好,還是會有少數接種者對疫苗反應不良,而導致所謂的「初級疫苗失敗」(primary vaccine failure)。意思就是接種了疫苗,卻沒產生足夠具保護性的抗體。在現代疫苗學的發展歷史上,B 型肝炎疫苗問世之際,此類「原發性疫苗失敗」的案例,特別引人注意。約5%的B 肝疫苗接種者,體內沒有產生抗體。這種無反應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因特定環境條件、生活習慣影響,促發某種遺傳性健康問題)。不過更傳統的疫苗,如流感疫苗,向來都有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對疫苗反應不佳的現象。年齡與疫苗反應的關係一直都是存在的,如在嬰兒期,也會因為免疫系統還未成熟,導致小於六個月的嬰兒對麻疹疫苗反應普遍不足的困境。在成年人族群,導致疫苗反應不佳的原因,是疫苗研究者長期以來非常感興趣的議題。至於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缺乏運動的影響,因為缺乏運動的特徵與自然衰老的結果似乎是重疊的,如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肌少症和認知障礙等傾向。不僅如此,免疫功能也與年齡息息相關。免疫功能的喪失或免疫老化,是指人體中最基本的免疫資源逐漸退化或耗盡,而免疫老化與上述常見的老人疾病相關。免疫老化主要是受低度慢性發炎所驅動,而適度的身體活動,已證明有可能透過調節全身低度發炎來增強免疫系統,且可以降低與年紀相關的併發疾病的風險。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總是要試著找到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介入並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態。要怎麼做,才能讓疫苗反應更好?效力更強?或許,我們已經找到了某些可介入的因子了。身體動一動,疫苗反應好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時候若加上本章開頭歌德的那句名言,就再恰當不過了。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加以運用、採取行動;知識對腦袋有好處,運動則會為身體帶來多面向的裨益。眾人耳熟能詳的俗諺,或許要添上一筆:「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有個非常有趣的臨床實驗【1】這麼告訴我們。針對若干不同性別的受試者,科學家要他們在接種疫苗前六小時,針對接種的那隻非慣用手臂,進行三角肌、肱二頭肌的重量訓練。結果發現,經過重量訓練後,女性對疫苗的抗體反應有所增加,而男性的細胞免疫增強的干擾素-γ反應(細胞在病毒感染後所分泌的觸發免疫系統作用的特異性醣蛋白)也更加提升。無獨有偶,另一項研究【2】,對象為年齡約70 歲且長期不運動的長者,他們對於每年季節性流感疫苗反應都有不佳的紀錄。科學家將老人們隨機分組,A 組給予10 個月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B 組則只有接受柔軟度與平衡訓練。10 個月後,A、B 兩組分別接種了季節性流感疫苗, 兩相比較之下,接受心肺運動訓練的A 組受試者,有較高的流感病毒抗體反應。此外,新加坡的一個研究【3】,針對華人社區中接種流感疫苗的56 名年長婦女,給予運動手環,用以監測每日身體的活動程度。結果發現,行走更多的人,她們平常那些抗衡發炎的指標(如IP-10 和Eotaxin)會較低,且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作用* 相關的基因表現是上調的。在接種疫苗後,施打部位周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漿母細胞的擴增更大。研究發現,單核細胞反應和接種H1N1後的抗體效價之間存有正相關;在行走較多的年長婦女身上,發現18 個月後的第二次疫苗接種,顯示出更高的B 型流感抗體誘導。要知道,B 型流感疫苗普遍抗體反應都比較差。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與活動較少的年長女性相比,身體活躍程度較高的年長婦女,在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較佳。而且我們相信對男性也會有類似的正面效果。以下是另一個有趣的實例。【備註】* 單核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細胞,也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單核細胞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細胞,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能吞噬、清除受傷和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一項針對65 歲以上的長者所進行的疫苗反應研究【4】,顯示有長期運動習慣的長者,對流感疫苗有明顯較佳的抗體反應。而且,只要有運動,不論劇烈或和緩,都可以讓接種流感疫苗後的抗體效價達到保護性的標準(≥ 40)(如下圖)。 上圖分別代表不運動的老年人、有緩和運動的老年人、有劇烈運動的老年人,對於B 型流感病毒、A 型流感H3N2、A 型流感H1N1 等疫苗的抗體效價反應。可以看到,沒有運動的老年人抗體效價始終不如有運動的老年人(不分劇烈緩和);劇烈運動與緩和運動的差異不是很大,顯示只要有運動就能幫助身體產生抗體雖然年長者對流感疫苗反應不良,一直是疫苗產業界亟欲改善的問題。但從科學實據來看,其實只要稍微改變個人行動,也可以替自己增加疫苗反應強度。不僅老人可以受惠於運動後疫苗抗體增加,運動對中壯年人同樣有用。另一篇文獻薈萃的分析,發現定期運動對多種疫苗的接種者,都有增加抗體的效果,同時減低了31%社區感染疾病的發生率,以及37%感染後死亡的機率【5】。從研究報告亦可以知道,即便是在接種疫苗前只進行單次相對劇烈運動,也被認為是增加對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反應的有效策略【6】。年紀是疫苗反應的剋星,但有解套方法人類對流感疫苗的臨床經驗,已有約80 年的歷史。年長者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免疫反應普遍不如年輕人。而流感疫苗的抗體效價,是可直接推算保護力的。也就是說,疫苗對於年長者的保護力較低。但年長體弱,真的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嗎?除上述運動外,還有其他辦法嗎?於1999 年5 月至11 月進行的一項隨機、雙盲、實驗/安慰劑對照的研究【7】,將19 名年齡65 歲或以上,且BMI 指數≤ 25 的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A 組10 人給予營養補充劑†,九名給予安慰劑。九個月後,兩組人接種了流感疫苗,研究發現,有給營養補充劑的A 組,對流感疫苗的反應很明顯比安慰劑組好。研究證明,年長者維持充足的人體必需營養素,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抗體效價。這項證據告訴我們,確保老人家營養不失調的重要性,尤其長輩可能食量不大,那就更需要注意食物中的營養素是足夠的,必要時還是可以外加補給。這也是提高抗體效價的一大重要策略。【備註】† 補充劑含有30% 至160% 的美國建議每日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抗氧化劑水平提高,每天兩次250 kcal 能量,持續七個月。每100 毫升補充劑包括100 大卡、3.5 克蛋白質、4.5克脂肪、11.4 克碳水化合物、1.8 克纖維、32 毫克鈉、220 毫克鉀、16 毫克氯、160 毫克鈣、160 毫克磷、40 毫克鎂、3.6 毫克鐵、7.2 毫克鋅、1.2 毫克銅、1.6 毫克錳、0.3 毫克氟、16 微克鉬、34 微克硒、14 微克鉻、60 微克碘、96 微克維生素A、1.2 毫克類胡蘿蔔素、100 毫克維生素C、5.2 微克維生素D、28 毫克-α-TE 維生素E、32 微克維生素K、0.75 毫克維生素B1、0.75 毫克維生素B2、5.6 毫克NE 菸酸、1.8 毫克泛酸、1 毫克維生素B6、192 微克葉酸、2.1 微克維生素B12、28 微克生物素、1.2 毫克輔酶Q10 和7.6 毫克黃酮類化合物。睡得好,疫苗反應好一個鼓勵大眾接種疫苗的電視公益廣告,我們的國民阿嬤陳淑芳說:「打疫苗前要吃飽、睡飽⋯⋯」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背後確實有科學根據。不過只有打疫苗前要睡飽嗎?看看以下的資料,打疫苗後的睡眠可能更重要。科學家針對一群沒有感染過A型肝炎的受試者,研究施打疫苗初始免疫反應是否因睡眠受到剝奪而影響【8】。在接種A型肝炎疫苗後,某些人被要求36 小時內不能睡覺,一個月後他們的抗體反應,比起可正常睡眠的人低了約一半。與睡眠剝奪相比,接種疫苗後的睡眠,使得對於抗原具特異性的Th 細胞數目增加了一倍,並增加了該群人中產生Th1 刺激激素細胞的比例。同時,睡眠也顯著增加了具抗原特異性的IgG1。抗體反應與正常睡眠呈正相關,也與接種疫苗後夜晚和白天的免疫刺激激素釋放相關,且正常睡眠的人有較低的壓力荷爾蒙。同樣的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影響疫苗的細胞免疫反應。一年後測試,這兩組人當中,受到睡眠剝奪的人細胞免疫力仍然較低,顯示充裕的睡眠有助於促進免疫記憶【9】。睡得多與睡得少,對於免疫反應有著不小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睡眠品質的重要性。科學家透過記錄並客觀測量成人施打疫苗前三晚和後三晚的平均睡眠品質與時數,結果發現較短的睡眠時間會降低對B 型肝炎疫苗的反應,還對各種細胞免疫造成了長久的缺陷。回到新冠疫苗,針對希臘醫護人員所做的一篇研究指出,受試者在接種輝瑞新冠疫苗後的睡眠品質,與疫苗反應抗體高低確實是有關係的【10】:抗體效價與年齡、不好的睡眠質量和失眠成反比。自古以來,睡眠一直被視為身體健康的象徵。現在透過研究更證實,睡眠攸關人體抗疫武器(疫苗反應)的強度與有效性。同時佐證了「睡得好,人不老」的先人智慧。壓力小,疫苗反應好心理壓力是當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顯示,短期壓力會增強免疫系統,但慢性長期壓力最終會透過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進而導致疾病的出現。比如透過提高抑制性T 細胞的活性,從而抑制免疫系統,接著就會增加病毒感染的風險等【11】。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讓醫學生接種B 型肝炎疫苗標準系列(三劑疫苗在六個月施打完畢),每次都是安排在為期三天考試的第三天接種【12】。施打第一劑後,25%的學生體內已經產生B 型肝炎的抗體,他們算是較早反應的人。有趣的是,這25%的較早反應者,他們自述壓力和焦慮感都比疫苗反應較遲緩的人低。換句話說,75%需要接種第二劑或第三劑之後才會有反應的學生,他們的壓力與焦慮是較高的。一項文獻回顧與薈萃分析的文章,也下了結論:心理壓力可能會降低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反應【11】。這表示已有多項研究佐證壓力與疫苗反應的關係。另一個疫苗反應與心理壓力相關的研究【13】,是以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為對象。參與者在第一次注射B 型肝炎疫苗後兩個月和六個月,完成了兩次關於日常生活的困境、精神或神經相關的主訴、應對方式和孤獨感等的問卷調查。第一次接種疫苗後七個月的抗體反應高低,與接種第一劑疫苗後第二個月的壓力指數評分成負相關,短期如學術考試的壓力,和長期壓力如經年累月照顧體弱家人,都會削弱疫苗效力與免疫反應。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適當放鬆心情,或是避免在高壓的時候施打疫苗,皆有助於增加疫苗的效力。體重和性別影響疫苗反應?如果你的體重過重,打了疫苗後發現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許不是代表你非天選之人,而是你的「體重」背叛了你。科學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後,肥胖的人儘管血清學反應良好,然而接種疫苗後12 個月,肥胖者的流感抗體濃度下降的速度較快。而肥胖者的CD8+T 細胞活化降低,功能蛋白表達降低,顯示細胞免疫不足12。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肥胖者罹患流感或類流感的可能性,是正常體重者的兩倍。接下來,是性別這個因素。討論性別差異,可能比討論年齡差異更傷感情【14】。研究指出,女性對流感疫苗的反應確實在某個階段較男性具優勢,通常是在育齡(18 到49 歲)的成年女性最為明顯。或許該研究反映了女性獨特的妊娠狀態,但這同時也是嚴重疾病的危險因素。流感病毒感染在小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發炎免疫反應在性別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可能影響感染的結果。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產生更高的促發炎細胞因子的反應,同時也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所以,所有育齡婦女,如果沒有特殊醫療相關原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比較好的選擇。從不同條件的人對於不同病毒的疫苗反應,科學家們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研究,雖然不是新冠疫苗的研究,但免疫反應絕對有其參考價值。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可以說是監測免疫力的一個好的工具指標。而事實上,擁有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攝取均衡營養、有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睡眠,及適當的紓壓管道,不也都是健康人生應該具備的元素?以上知識都要付諸行動才有用。你被說服了沒?要行動了嗎?【參考資料】1. Edwards. Et al., Eccentric exercise as an adjuvant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07, 21, 209-217.2. Woods, et al.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training extends influenza vaccine seroprotection in sedentary older adults: the immune function intervention trial. J Am Geriatr Soc. 2009;57:2183-91.3. Wong, et al. Hallmarks of improve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in the vaccination of more physically active elderly females. Exerc. Immunol. Rev. 2019, 25, 20-33.4. de Araújo et al., Elderly men with moderate and intense training lifestyle present sustained higher antibody responses to influenza vaccine. AGE (2015) 37: 105.5. Chastin, et al., Effec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Immune System,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21, 51, 1673-1686.6. Pascoe,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vaccination responses: A review of chronic and acute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14, 39, 33–41.7. Wouters-Wesseling et al., Effect of a complete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e in elderly people.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2 Sep;57(9):M563-6.8. Lange. et al., Sleep enhances the human antibody response to hepatitis A vaccination. Psychosom Med. 2003 Sep-Oct;65(5):831-5.9. Lange. et. al. Sleep after vaccination boosts immunological memory. J Immunol. 2011 Jul 1;187(1):283-90.10. Athanasiou.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with immunological response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infection. J Sleep Res. 2022 Jun 7:e13656.11. Salleh MR. Life event, stress and illness. Malays J Med Sci. 2008 Oct;15(4):9-18.12. Pedersen,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A meta-analysis. Brain. Behav. Immun. 2009, 23, 427-433.13. Sheridan. et al.,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mmune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humans. Int J Obes (Lond). 2012 Aug;36(8):1072-7.14. Klein et al., Mechanisms of sex disparities in influenza pathogenesis. J Leukoc Biol. 2012 Jul;92(1):67-73.(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
-
2022-10-19 養生.聰明飲食
對抗老化、預防三高 專家詳解抹茶有哪些功效:3類人可能不適合
抹茶是非常健康的一種飲品,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植化素,而且外觀鮮綠、味道甘美,現在廣受全世界的喜愛。而且現在不只拿來單純的飲用,還加在各式各樣的甜點或花式飲料裡,如抹茶拿鐵、抹茶冰沙、抹茶蛋糕、抹茶湯圓等等,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抹茶以及茶道現在是以日本為主流,但是喝綠茶這件事是起源於中國,而且實物證據至少可以倒推到將近兩千年前的漢景帝,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而且抹茶的點茶法,其實源流於宋朝團茶的點茶或鬥茶法,點茶表面會形成一層如同奶霜般的細末,宋朝茶人還會拿來拉花使用,如尋找世界第一個拉花的人-千年歷史的點茶是拉花鼻祖,甚至400次咖啡的奧秘,居然與宋朝點茶有關?!所以喝茶知道真是博大精深又饒富趣味。之前有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韋恩告訴大家這當然是謠言。抹茶有其嚴格定義抹茶的原產國日本對抹茶有嚴格定義(緑茶の表示基準,公益社団法人日本茶業中央会,2019),抹茶指的是以覆蓋栽培生產、不經揉捻、再以碾茶爐乾燥得到的碾茶,再以茶臼等器具製成的微粉狀茶「碾茶(覆下栽培した茶葉を碾茶炉等で揉まずに乾燥したもの)を茶臼等で微粉末状に製造したもの」。所以抹茶從種植到製茶生產有以下一連串的關鍵,就是這樣精細的功夫,才讓抹茶美味、精緻而高價,高級抹茶的價格可以高達一公斤數十萬日幣。覆下茶園種植碾茶抹茶用的茶葉叫做碾茶,碾茶與玉露綠茶一樣,要採取覆下茶園的方式栽種。所謂覆下茶園,就是茶樹栽種時要很費心的以遮光網或是稻草架在茶園的上方,好遮去大量陽光,這樣一來可以讓茶葉的葉綠素提高,因此茶葉會呈現柔潤的鮮綠色,而且茶葉的甘味與旨味會提高,澀味會降低,同時也形成一種抹茶特有的青海苔香。碾茶荒茶ー蒸菁不揉捻抹茶完全不經過發酵,所以採收後就要與時間賽跑。茶葉採收進廠後要以最快的速度,以大約只有20秒的短時間通入高溫熱蒸氣,也就是「蒸菁」的方式將茶葉蒸熟,以求立即停止所有細胞裡的酵素活動。蒸熟的茶葉不經過揉捻,以散茶的樣態即刻進行吹風冷卻,同時吹散附著在茶葉上的多餘水氣。乾燥蒸熟的潮濕茶葉會送入多段熱風乾燥機,以大約180-200度的乾燥熱風進行乾燥,乾燥機內部分為3到5層,最下層也是最熱的地方,投入的是剛送入最濕的茶葉,可以進行急速加熱,再較乾燥後就會吹送到上層持續進行乾燥。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荒茶。碾茶仕上茶ー仔細分級碾茶荒茶算是半成品的話,碾茶仕上茶就是很接近抹茶成品了。碾茶荒茶需要切碎,然後靠著風力、電棒等方式挑出不需要的茶枝、茶莖、葉脈等部分,有必要的話會進行很多次的循環挑選,以求得到的是茶葉味道最好的葉肉部分。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仕上茶。石臼磨茶磨取抹茶算是抹茶最精細的功夫,一般為了保存抹茶的品質,貯藏時會以碾茶仕上茶的形式進行,直到要出貨前才會磨成抹茶,這一點與咖啡的道理很像,因為磨成細粉後表面積大增,尤其是抹茶研磨之後,粒徑小到5-10微米而以,所以吸水、吸氧、吐出香味的速度都會快上幾十倍,因此品質的劣變會非常快。也因此,抹茶的研磨非常怕熱,所以高級的抹茶一定使用石磨或是石球進行慢速研磨,這樣比較不容易發熱,而且研磨的場所也要保持20度左右的低溫與相對溼度40%的乾燥環境,好讓葉綠素保持鮮綠色,茶粉的顆粒也保持維繫且均一。抹茶要怎麼泡?抹茶有一種特殊定義的香氣叫做「覆香(Ooika)」,是一種綠色蔬菜、草香、而且有高湯般的旨味,所以要把這樣的纖細的香氣重現,又能保留最多的青綠色,抹茶的泡茶法要特別下一些功夫。抹茶的泡法特別叫做點茶法,其實與宋朝的鬥茶法是一脈相承。量茶一杯(碗)抹茶所需要的茶粉量約為2茶杓、或是1茶匙,重量大概等於1.5-2克。備水一杯(碗)抹茶需要大約70毫升的水,水溫不要過高,70-80度最佳。過篩抹茶因為粉末很細,很容易因為靜電作用而形成假性結塊,所以使用之前可以先過篩一次,好將茶粉打散,這樣泡起來才會均勻。沖少量的水茶粉倒入杯(碗)中,先加入少量約10-20毫升的水,以茶筅慢慢的將底部的抹茶與熱水攪拌均勻。加入剩餘的水把剩下的水倒入,使用手腕將茶筅前後擺動,最後將慢慢的講茶面調整,緩慢的將茶筅離開茶面,如果有大顆泡沫,用茶筅將其打散。抹茶表面如浮有像奶霜般的細小泡沫的話,即已完成。抹茶要怎麼保存?抹茶因為粉末細小,以食品化學的角度看是很容易與周遭產生化學變化的狀態,而且其味道非常精緻,所以稍有變化就會造成價值大為降低,所以抹茶的保存非常重要。前面已經提過,最好的保存方法是以碾茶仕上茶方式保存,接近使用時再加以磨粉。不過現在技術進步,粉狀抹茶也可以好好保存,保存期限試各家包裝而定,大致上都可以超過6個月以上。抹茶保存基本原則為:避光光照會造成葉綠素氧化,抹茶顏色會變紅,味道也會走味。防潮濕氣會造成抹茶變質或腐敗。冷凍或冷藏低溫會大大降低化學反應的速度,所以對保存有利。只是冰的抹茶在室內反倒會很快吸潮,所以一定要回溫後再打開,並且開封後盡快用完。避開氣味重的其他東西抹茶粉的相對表面積大,所以很容易吸味道,如果存放空間裡有其他較重味道的東西存在的話,抹茶那纖細的香氣就會被汙染了。脫氧許多抹茶包裝內會附脫氧劑,對降低氧化作用很有幫助。抹茶有哪些成分抹茶與一般茶葉的不同之處在於,一般的茶葉喝的是茶湯,所以我們只能攝取到茶葉裡的水溶性成分。但是抹茶則不同,抹茶是整個茶葉的成分都一起喝了下去,所以可以說是充分攝取了茶葉的完整營養。抹茶的營養成分包括:兒茶素(茶多酚)兒茶素是綠茶裡最具代表性的優良抗氧化成分,也是茶的澀味來源,因為抹茶完全未經過發酵,所以兒茶素完整的保留下來,不像全發酵的紅茶,其兒茶素都轉化成了茶黃素或茶紅素,當然茶黃素還有其他的健康效果,參考台灣茶的茶黃素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小心分辨新聞的渲染成分。兒茶素因為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所以對於預防癌症、調整血脂、調整血糖、降低體脂肪、預防肥胖都有很多的相關研究。一杯抹茶含有150毫克以上的兒茶素。維生素C抹茶因為未經發酵,所以保留了大量維生素C下來,維生素C含量是所有茶類最高的。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212毫克的維生素C(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維生素C有助於抗氧化作用,也有抗發炎以及調整免疫的功能。維生素A抹茶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裡面包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黃素這些家族成員,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18166 IU的維生素A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類胡蘿蔔素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葉黃素、維生素A對眼睛的保護力更是重要。膳食纖維抹茶是膳食纖維的寶庫,每100克的抹茶含有34.7毫克的膳食纖維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便,也可以做為益生質幫助益生菌生長、調整腸道,更有利於排毒如排除膽固醇、重金屬等效果。茶胺酸綠茶最特別的是含有茶胺酸這個特殊的胺基酸,抹茶也含有很高的胺基酸,茶胺酸特別的地方是可以幫助紓壓、幫助失眠的人入睡。因此日本有一些飲料如百事可樂對抗疫情的睡眠問題,推出含茶胺酸的助眠機能水 Driftwell,刻意添加茶胺酸來幫助心情舒緩、提升睡眠品質。葉綠素葉綠素對於口氣清新,去除口臭一向很有幫助,更有研究顯示,葉綠素也有助於降低體臭,連便便的臭味都可以降低。維生素K根據分析,抹茶的維生素K1含量很高,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歲以上的成人每日維生素K建議攝取量,男生為120微克、女性為90微克,所以一杯抹茶就可以提供20%-30%的每日所需。維生素K可以促進骨質的鈣化,對維持年長者行動力有很好的幫助,與維生素D有協同作用。維生素K也有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所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的人要注意,避免維生素K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抹茶有哪些功效?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功效成分,所以對人體有很多健康效果,主要的有:對抗老化因為抹茶有兒茶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所以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因而有助於預防癌症、以及老人失智、記憶力衰退等氧化性傷害。預防三高日本大規模研究顯示,綠茶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一天一杯綠茶的族群中,曾經有中風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5%死亡率,曾經有心肌梗塞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4%死亡率。預防肥胖許多研究顯示,飲用綠茶可以調節血糖與血脂,預防體脂肪堆積,降低內臟脂肪量。預防便祕因為綠茶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所以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幫助腸道益菌生長。因此許多日本青汁產品,現在也會添加抹茶成為配方之一。而抹茶裡的咖啡因也有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美白作用兒茶素與維生素C都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對於抑制黑色素生成有一定的效果。去除口臭與體味抹茶含豐富葉綠素,葉綠素在許多研究裡證實可以幫助口氣清新、去除體味、甚至便便的臭味也可以降低。飲用抹茶有那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人?抹茶的飲用歷史已經上千年了,從漢朝皇陵找到的大批茶葉就可以推斷人類飲用茶的歷史有多悠久(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所以適量的飲用抹茶是安全的,除非飲用過量才要考慮是否有副作用的問題。只是某些特殊體質的人還是要注意抹茶的一些特性:咖啡因抹茶100克約含有3克咖啡因,所以孕婦、小孩等對咖啡因敏感的人需要注意,而且避免睡前喝。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而維生素K具有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所以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的人要注意。肝、腎功能較弱的人抹茶含有鉀,所以腎臟較弱的人要注意,這也同時會影響到肝功能。抹茶的謠言:抹茶的綠色不是來自蠶大便的銅葉綠素日前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這當然是個以訛傳訛的網路偽消息,只是被掛著專家頭銜的人背書後,讓大家信以為真。至少在台灣,抹茶也不可能添加蠶沙,更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銅葉綠素現今的作法也不太可能是來自蠶沙。所以這一系列全都是錯誤的資訊,卻可能造成台灣消費者不喝抹茶或綠茶的心理影響,甚至這消息如果傳去日本,也可能大大影響台灣出口綠茶粉到日本的產業,因為台灣因為生產優質的綠茶,每年都會出口優質的綠茶粉到日本去,是日本綠茶粉的大供應來源,這又是台灣另一項隱形冠軍。如今這些產業,可能就被未經查證的專家以及這些渲染過的文章所毀,所以身為茶葉界與食品界一份子的韋恩,不得不出來澄清,也希望媒體與該營養師看到此一正確訊息之後能夠出來更正。什麼是銅葉綠素首先,銅葉綠素是什麼?依照食安法的定義,它是食品添加物中的著色劑,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色素。它帶有鮮明的綠色,是合法可以使用的。葉綠素本來是食物裡最天然的綠色,也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只是葉綠素怕熱、怕酸,一下子就會失去綠色變成褐色,所以不耐存放加工,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從植物中提取葉綠素,經化學方法部分修飾(或穩定),以銅取代該分子的核心,而得到穩定的著色劑,這就是銅葉綠素。同樣類似的作法,也可做成他的兄弟,銅葉綠素鈉。銅葉綠素可依據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作為著色劑添加於所規範適用的食品中。依規定銅葉綠素得添加於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銅葉綠素鈉則可用於乾海帶、蔬菜及水果之貯藏品、烘焙食品、果醬及果凍、調味乳、湯類及不含酒精之調味飲料、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合法使用銅葉綠素或銅葉綠素鈉之食品,其成分標示應詳實揭露該添加物之名稱,不可以標示、宣稱為「天然色素」、「天然葉綠素」。另外,說銅葉綠素來自收集的蠶大便,因為蠶大便裡有很多葉綠素。我翻遍目前食品業銅葉綠素製造商,沒找到有人使用蠶大便作為葉綠素來源的。葉綠素在世界上並不稀奇,蔬菜植物裡面就很多了,何必自找麻煩去收集衛生很有問題、收集成本也很高的蠶大便呢?我看到葉綠素來源不是綠藻、菠菜、就是羊茅、苜蓿,這些來源都是天然食品,根本合理多了。而如果有哪家銅葉綠素是來自於蠶大便,也請提論者舉證。抹茶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所以法規寫得很清楚,銅葉綠素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食品都不准用,用了就是違法,因此抹茶是不可能使用銅葉綠素的。如果大家還記得2013年時造成大眾驚慌的黑心橄欖油事件的話,惹禍的主角正是銅葉綠素。當時,位於彰化的大統長基食品廠,就是被查獲在大統特級橄欖油產品標示宣稱「100%特級橄欖油」卻在裡面混加了低成本葵花油,而為了遮掩顏色不對的情形,所以它又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因此大統長基的負責人高振利被起訴後認罪,並與部分盤商和解,二審判高振利12年徒刑,大統長基罰金3800萬元確定,高振利並於2020年獲得假釋。如果高振利早知此一說法,在法庭上堅稱添加的是蠶寶寶大便,難道就可以脫罪嗎?經過了這十年,他會不會覺得扼腕呢?(笑)。我相信台灣抹茶業者一定也是不齒高振利的行徑,不會做同樣添加銅葉綠素的違法手段的。茶的顏色是判定品質的重要依據所以很明顯,不在准許之列的食品,是不得添加銅葉綠素的,這樣的立法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以添加色素來魚目混珠,讓低品質的產品混充為高品質的產品,因為很多產品的顏色是品質判斷的重要依據。因此,以綠色為品質分級重要關鍵的抹茶當然也是同樣道理。其實不單是抹茶,應該是在台灣所有的茶葉都沒允許添加色素,我想理由都很類似,欣賞顏色是喝茶食很重要的一項享受,顏色也是判斷茶葉品質一項重要的依據,所以不該以人工著色來干擾。就像韋恩前文食安謠言的手法-人造的美麗誤會,從泰式奶茶的橘色談起說明過,為何在泰國喝到的泰式奶茶是特別的橘紅色,而為何在台灣買到的泰國茶包泡不出這個顏色,因為泰國紅茶添加了色素,而不是廠商宣傳的泰國土質呈酸性,所以茶葉含氧化鐵(鐵鏽)泡出就是這個顏色。這種宣傳的渾話,與這次的抹茶事件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銅葉綠素同樣不能添加於烘焙、甜點等食品然後我猜有人會想狡辯(因為我看到某些新聞有點警覺不太對勁,把標題由抹茶偷偷改為抹茶粉),說這裡的抹茶指的是抹茶風味粉,是添加在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的裡面的調和粉,就像泰式奶茶粉包就可以添加色素了不是嗎? 這邊我還是會說「你還是在亂說」。因為銅葉綠素就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烘焙食品、甜點都是不能加的,請不要再亂牽拖了。我想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請說出抹茶有添加銅葉綠素的人提出證明,請提出市面上有這種產品、或成分裡有銅葉綠素的標示,沒有證據就亂攻擊,只會讓整個茶葉界落入如大統長基一般黑心製造商的臭名。假消息不宜一傳再傳其實我追溯這條消息來源,遠從2000年左右的日本網路論壇就看得見,而且近年來很多日本網路上的討論也是對這條嗤之以鼻,也有人認為是受到了紅色色素胭脂紅來自仙人掌上的胭脂蟲的影響而改編的胡說故事。所以台灣消息很可能就是從日本網路上不求甚解的抄了過來,翻譯的語句還不太通順,而因為沒有專業知識,所以就信以為真,文中也一直將銅葉綠素與天然葉綠素混淆。媒體見到這麼獵奇的題目,也就大肆轉載,落的消費者、產業都被這種假消息風評被害,這是社會的不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代購藥妝品注意 一次看懂哪些醫療器材可上網販售
醫療器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從最基本可在藥妝店購得的口罩、快篩,到手術中植入身體的血管支架和人工關節,都是醫療器材的範疇。當醫師告訴你必須使用某醫材,要使用健保給付或自費?你是否了解其中差異?每家醫院的自費價格都相同嗎?想要了解醫療器材,有什麼查詢管道?這期元氣從什麼是醫材,到如何查詢,一一解析。從即時測得血糖的血糖機,到行動不便者使用的輪椅;從可以量血壓的血壓計到最近抗疫不可或缺的口罩、快篩試劑,還有耳溫槍、OK繃等,這些都是大家生活中常會使用到的醫療器材。醫療器材受到「醫療器材管理法」管理,必須進行查驗登記,取得許可證,符合衛福部食藥署訂定的要求與標準。從製造、輸入到販售,都受醫療器材管理法規範。針對醫療器材,目前食藥署有1739種品項鑑別,居家常備的耳溫槍、血壓計、血糖機,屬於家用型醫療器材;促進血液循環用的紅外線燈、低周波治療器、睡眠檢測儀、護膝、護腰、輪椅、助行器,甚至保險套、衛生棉條、隱形眼鏡、假牙清潔錠等拋棄式用品,也屬醫療器材。根據「醫療器材管理法」,只要具有「診斷疾病、治療疾病、減輕疾病、直接預防疾病、調節生育,可調節或改善人體結構及機能」的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就屬於「醫療器材」;凡為醫療器材,不論是製造、輸入、販售,都必須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證。分16大類、3等級,因侵入性、接觸人體時間有不同風險分類。醫療器材按照科別、功能分為16大類、3等級。3等級分別是低風險性、中風險性和高風險性。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組科長傅映先表示,根據「醫療器材分類分級管理辦法」,除了考量侵入性,也根據「接觸人體時間」、「使用難易程度」而有不同分類。部分醫療器材限定專業人員操作才能使用,例如血氧機即分家用版及醫療版,雖然同為第二級醫療器材,但使用上仍有區別。而第三級醫療器材多為「侵入性」的醫材,因此,審查時,會要求廠商檢附安全或效能之系統性研究資料。若廠商要送審台灣市場上無「類似品」的產品,也就是要申請該產品在台的第一張許可證,食藥署會額外要求廠商,必須提供臨床試驗有效的證據佐證。開放19項醫療器材,可透過網站、電視購物販售。一般來說,醫療器材的販售多在醫院和藥局。但食藥署開放19項一、二級的醫療器材可進行通訊交易,可透過網站、電視購物等通訊交易通路販售。可通訊交易第一級醫療器材:體脂計、保險套、衛生棉條、手術口罩、酒精棉片、優碘棉片、凡士林紗布、免縫膠帶、硬式/軟式隱形眼鏡清潔保養液等等。可通訊交易第二級醫療器材:血壓壓脈帶、月亮杯、醫療用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海水洗鼻器、耳溫槍等等。出國代購醫療器材,回國私下販售已觸法。許多國人出國時,會代購藥妝品回國販售,權當作補貼旅費,但若為醫療器材,像隱形眼鏡等,私下販售小心觸法。民眾若非醫療器材商,而為醫療器材商業務,如販售醫材,將由各地方衛生局進行裁處,得以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第13條第1項規定者,得依同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傅映先提醒,民眾在選購醫療器材時,除了要認明字號外,要看清楚產品外盒,包含字號、品名都要符合規範,使用前也需要詳閱說明書。食藥署也呼籲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第一,要先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第三,則是在使用時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
2022-09-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通勤族如何自保?醫授5族群防疫攻略,3步驟不把病毒帶回家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9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38萬例本土病例。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隨著疫情逐漸流感化,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該去公司的上班族必須出門通勤去上班,而該去學校上課的學生族群也要通勤去上課。在通勤的過程中該如何安全有效的防疫,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的自身防疫建議給通勤族,讓民眾能安新外出,過著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生活。5大通勤防疫術 一次看懂指揮中心在7/19宣布適度放寬戴口罩,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適度放寬戴口罩,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據義大醫院醫師洪暐傑在《今健康》撰文指出,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開車、騎車、租用單車、走路等5種,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1.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到達公司或學校後,也別忘了再次消毒手部及手機!2.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3.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4.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5.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通勤族防疫步驟6+3 對於通勤防疫,兒科醫師歐淑娟也分享自身通勤搭車的防疫方法,分為出門前跟到公司的防疫6步驟,以及回家後的防疫3步驟:———出門前———1.出門前先量體溫,萬一發燒(成人37.5 兒童38.0),請假在家休息。2.可以的話,在家用完早餐,提早半小時出門(避開人潮)。3.除了備用口罩、手機、錢包、鑰匙,我會帶一小瓶酒精乾洗手。4.出家門前先把口罩戴好,電梯內、路途中全程戴口罩、不飲食。(正確戴好口罩:臉比較小的朋友可以把耳掛打結,或是交叉之後再戴;鼻墊處務必服貼鼻子與臉,口罩下拉至包覆下巴;口罩的密合度愈高,保護愈完整。)5.在公車、捷運、雙鐵上,手碰過把手、拉環、下車鈴、開門鍵、門把、安全帶扣環後,用隨身攜帶的乾洗手清潔手部。6.到達公司/學校時,再次清潔手部,手機表面也用酒精清潔一次。———回到家———1.在玄關脫鞋、消毒鑰匙,沒有當天洗的外套噴酒精消毒。2.脱口罩(妥善丟棄)、消毒手機(酒精)、立刻洗手(洗手乳、內外夾弓大立腕),換掉外出衣物,或是直接洗澡+洗頭。3.每日換口罩。歐淑娟提醒民眾,即使是打過疫苗的朋友也都建議這麼做,因為疫苗的防護力再高,都不是100%,假日盡可能待在家,減少非必要的出門,大家一同齊心抗疫。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建議的通勤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共同營造安心的通勤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外出通勤不憂心。
-
2022-09-2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別再遇漲則反!張鴻仁:「這些人」將屆退,2030健保必漲
我大膽的預測說二○三○年是健保大限,前提是整個社會還在用傳統思考在想健保。什麼叫做傳統思考?首先,就是「遇漲則反」,我們的民眾很有趣,只要漲價先反對再說,更有趣的是政府也一樣,不喜歡漲價,台灣公立醫院的破舊,很多人沒感覺,我不點名了,因為我看過日本、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醫院,我們的醫院真的「差粉多」,長期營養不良、不投資,再撐十年,就是英國上世紀末的破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英國後來不知花了多少兆元,十年後才恢復生氣,亦由低支出國變成高支出國。全世界沒有低支出國,可以長期有效、質優的辦理全民健保的,我沒有把握未來會有第二個李明亮及第二個楊志良,不過我們漲個價,真的需要這樣嗎?我們在反抗什麼?其次,很多人說,因為醫院把我們的錢都A走了,這樣想的人還不少,我們來看統計,二○一八年,最賺錢的二十家醫院(只計醫務收入,股利、停車場、美食街都不計),二○一七、二○一八合計不過賺了八十億左右,連「茅山道士」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三〜四%還不如,獲利這麼低,為什麼我們覺得錢都被這些醫院「A走了」?二○一五年自由時報以「支出破兆,肥了醫院」為題,大作文章,不過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了。退休潮我生於一九五六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六十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六十五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一九六五年出生者,二○三○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二○三○年 全民健保大漲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二○三○年滿六十五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二○三○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二○二○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二○二○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二○三○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漲多少才叫做大漲?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圖13)是美國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一九九九年大約六千美元,二○一八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二○一八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百分之七十,受雇者負擔百分之三十,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二○二○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二○三○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公立醫院崩解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兩級化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兩級化。兩級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基本保險就是經濟艙的意思。未來許多藥品/醫材都要自費,如果全民健保還不大幅調高醫師診察費,也應該讓醫師自由訂價,由民眾自付差額。病房費也不該再管制,政府只負責足夠的保險病房,不管制非保險病房,由醫院自由訂價。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健保就像吃大鍋飯,營養夠、卡路里充足就好了。想吃好料自己加菜或到高檔餐廳。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雖然支持分享,但也要注重個人責任,因為有了責任,浪費的問題自然大幅減少。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麼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未來若健保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一九八○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兩級化。侯署長愛說笑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基本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戰爭尚未結束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抗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指揮中心請媒體記者吃龜苓膏,慶祝「三零」—連續三天零確診,同時連續十六天零本土病例,以及零社區傳播。當天,我在植物園,一群大砲級的攝影愛好者,在捕捉春鳥的鏡頭,剛整修完的南海學園到處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許多餐廳人氣回籠,我在一間大飯店的餐廳,看到一家似乎沒有訂位而被服務人員請走的父親,一臉訝異的表情,似乎是說「怎麼會客滿」。二○○三年參與過抗煞的同仁,都記得當年我們太早宣布三零,之後和平醫院封院的黑暗歷史。我剛好讀到比爾蓋茲對這次的疫情投書《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最後他引用了邱吉爾在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打敗德軍時的名言:「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了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在棒球賽中,現在很像我們以三:○領先對手,但是抗疫的戰爭,不論先發、中繼或終結者,隨時會被打爆,一個失投、一個失誤、一個運氣不好,立刻翻盤。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而接下來會怎麼樣?我沒有答案,如同這次的武漢肺炎,今年夏天會平靜下來?秋天再捲土重來?只有天知道!※ 本文摘自張鴻仁《二○三○健保大限》,印刻文學出版。 《二○三○健保大限》作者:張鴻仁出版社:印刻文學出版日期:2020/06
-
2022-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台灣抗疫典範 首劑疫苗覆蓋率名列前茅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台灣人民團結抗疫,比較台灣、新加坡與38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數據,台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排名第4,死亡也是全球最低國家之一。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持續,BA.5疫情也將達最高峰,國內民眾仍持續遵守防疫規定。陳建仁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召開記者會,公開透明地說明疫情,徵用大眾媒體公益時段宣導防疫措施,進行疫情風險評估與溝通,公布各項防疫措施,以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健全民眾防疫的知識態度與行為。陳建仁說,這不但轉變國人面對疫情的心境,從恐慌、學習進入成熟,也很快建立民眾對指揮中心的信任感與公信力,讓台灣人民無論在戴口罩、實聯制進出公共場所、避免群聚活動、踴躍接種疫苗、誠實接受疫調匡列、嚴格遵守隔離檢疫規定上,都表現得可圈可點。陳建仁也引數據指出,比較台灣、新加坡和38個OECD國家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累積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4名(443.38),僅次於新加坡(294.85)、日本(351.83)和紐西蘭(384.43),遠低於大多數國家。此外,再比較40個國家的每十萬人口估計累積(全死因)超額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3名(48.98),僅次於紐西蘭(-8.25)和盧森堡(44.88),遠低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表示,一個國家要解封國境,必須做好萬全準備,包括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普及快篩使用率和及時給予高風險確診者抗病毒藥物。陳建仁說,以最重要的疫苗接種覆蓋率來說,在40個國家當中,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覆蓋率,台灣排名第4(90.79%),僅次於葡萄牙(94.77%)、智利(92.68%)和新加坡(92.13%),遠高於大多數國家。至於每百人口疫苗追加劑接種數,台灣更是排名第3(81.62),僅次於智利(138.95)和日本(91.55),也遠高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說,在自由、民主、多元和開放的台灣,良善治理與公民素養的良性循環是防疫成功的保證,台灣2300萬人都是防疫英雄,讓各國驚艷於台灣的防疫典範。
-
2022-09-1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疫情+通膨讓退休準備難度加高 專家籲及早準備:就是「現在」
今年是全球迎來疫情第三年,大家還未完全從封鎖中甦醒,俄烏戰爭開打,影響所及,物價升高,萬物齊漲,連上班族都覺得薪水變薄了,準備退休的族群更是心驚,辛苦存的退休金如何不被通膨吞噬?抗疫、抗通膨之下,專家提醒,及早準備及心靈強韌力是目前重要的退休力。聯合報於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退休準備五大核心能力。去年推出 「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邀請大家填寫,看看自己的退休代表動物,評估對老後生活的準備有哪些優勢與不足,年底將公布最新一年調查與填答結果。面對疫情和通膨,退休準備增添不少難度,「退休準備指標」設計專家、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提醒,準備退休金最重要的兩個原則,就是「對抗長壽和通膨」;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表示,健康準備是退休準備的基礎,但心靈方面的能力儲備,是決定老後生活品質的關鍵。雖然通膨嚴重,但王儷玲認為正是調整布局好時機,「退休理財是長期投資,需定期動態健診」。她表示,遇上通膨應調整投資標的,絕對不是放棄退休準備。王儷玲表示,民眾在退休理財上常犯兩個錯誤,一是低估退休金的金額,再來就是準備時間不足,政大「國人退休與空巢調查」顯示,國人平均六十點五五歲退休,但平均五十八點一七歲才準備退休,也就是真正準備退休的時間僅有兩年多。王儷玲建議,退休準備應至少要有十五年,事實上,不論年紀,準備退休金最好的年齡就是「現在」。陳亮恭表示,許多退休長者的生活充滿抱怨,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們對退休的想像直接復刻他人模式,從未思考當自己開始有大把時間時,會因什麼而開心與滿足。心靈方面的準備應從現在此刻就開始思考並行動,人的一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永遠都要為自己一個人的時刻做準備。近年致力推動老後安居的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退休前想要儲備的退休力,就是退休後的幸福力!」國人平均餘命延長,退休後至少還有十五至廿年可以享受第三人生,想要無憂退休,不單單只要有錢,還包含了生活重心改變、心情調適、人際關係重整等,必須全方位考量如何讓身心靈富足。「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歡迎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
-
2022-08-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談Omicron! 陳建仁:讓人頭痛卻也是「祝福的病毒」
文化大學承辦第六屆亞洲未來會議,於今(8/27)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進行專題演講,陳建仁以「國際感染症與台灣-與新冠病毒共存還是清零?」為題,細數台灣逾兩年來的抗疫路程,他也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感染力超強,台灣轉而與病毒共存,但致死率低,雖然讓人頭痛但也是「祝福的病毒」。陳建仁今於亞洲未來會議發表演說。陳表示,台灣歷經SARS、H5N1等流行傳染病,從中淬鍊出全民公共素養和公衛能力,以至於有能力面對2019年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陳建仁說,於2020年12月疫苗取得緊急授權前,沒有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當時台灣依靠非醫藥介入方法,透過邊境管制、院內感染控管、追蹤密切接觸者等方式採取病毒清零措施,並運用AI科技謹慎疫情監控,讓台灣沒有封城,期間多有賴於良好的治理和優秀的公民素養。陳建仁表示,待疫苗上市後,主要工作轉為提升疫苗接種率,但很不幸隨即出現超強感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Omicron確實令人頭痛,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台灣去年曾歷經疫苗覆蓋率低的困境,陳建仁說,主因為國際採購碰到困難,且假消息流傳稱疫苗會產生副作用,初期多讓民眾卻步。但仍感謝波蘭、捷克等國雪中送炭捐贈,國際間彼此幫忙解決問題,直至今年七月,台灣疫苗覆蓋率已於國際上名列前茅。陳建仁談到,台灣未來應該試圖走出去,幫助疫苗尚未普及的國家;再者,目前面臨全球暖化議題,人與動物在氣候變遷下頻繁接觸,人畜共通傳染病以及環境控管、衛生控管愈顯重要,也值得世界一起努力。
-
2022-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里長帶隊打疫苗 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攝取蛋白質 也助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兩年多,COVID-19病毒將與人類長久共存,面對後疫情時代,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民眾今後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攻擊,提升免疫力,重視衛生習慣。政府、醫療院所、企業與民間團體更要合作建立社會安全網,例如由里長主動協助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甚至集體帶往接種站,都是抗疫路上最美好的風景。多攝取蛋白質 增加免疫力「新冠疫情也是再一次的人類浩劫。」林恒毅說,新冠疫情讓人回想起1918年歐洲發生的流感疫情,那是人類第一次面對流感大爆發,造成三千多萬人死亡。相較於20世紀初期,幸運的是人們已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與防疫措施,以台灣來說,從口罩到疫苗等防疫政策,各級醫療院所的治療與照護準則,都逐步引導全民建構起對抗新世代病毒的能力。林恒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在生活中民眾仍應保持警戒,保護自己不被攻擊。病毒侵襲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口、鼻則是「入口」,因此最簡單也最有效阻絕病毒的方式就是把口罩戴好,更要勤洗手,以免雙手成為傳播病毒的媒介,在公共場所和群聚地點也要隨時注意防護。要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首先應提升自身免疫力。林恒毅說,民眾日常飲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等抗體的形成,同時配合適當運動,能有效增加免疫力。在家就醫 視訊門診成常態後疫時代的醫療環境也隨之改變。林恒毅表示,Omicron病毒襲台之初,一度造成醫療量能吃緊,但隨著衛福部推出視訊看診,就診秩序快速恢復,如今視訊門診已成常態,民眾可以從容的在家就醫,大大降低醫病雙方的負擔,也紓解疫情管控的壓力。林恒毅認為,智慧醫療絕對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各種社群媒體與線上工具的普及,遠距醫療將更輕鬆方便。國家防疫與醫療政策上,也會進行法規鬆綁以及規畫更多元的遠距門診模式,方便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族群就醫,民眾也要學著適應新形態的數位就醫模式,年輕世代更應協助不善使用3C的年長者。兩年多的疫情戰役中,林恒毅說,最可貴的是部分非都會地區出現了強大的社區力量,例如新北市由里長發動,協助不會使用網路的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線上門診或集體帶到指定地點注射等,讓年長或經濟條件落後的民眾也能跟上科技醫療的腳步。結合公益力量 醫療無死角林恒毅呼籲,台灣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互助模式,除了鄰里、社區之外,更要結合醫院、企業和公益組織的力量。例如新店耕莘醫院設有健康促進中心,醫護人員定期前往烏來山區為居民提供衛教與醫療服務,且因為有獅子會捐助的巡迴醫療車,更方便醫院前進偏鄉,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台灣偏鄉很多,只要各家中型以上醫院認養一處偏鄉,再加上企業與公益團體的投入,建構起完善的互助模式,偏鄉醫療就不會有死角。」林恒毅強調,這是每個醫院的責任,要去思考哪些是政府做不到的,且只要醫院肯去協助補足,一定也會有民間的資源進來一起奉獻,建構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讓全民防疫的路能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專家小叮嚀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症之首。判斷肺癌最大的困難在於初期症狀沒有專一性,發現時常已是肺癌晚期。常見的咳嗽、咳痰、咳血和胸悶都有可能是肺癌,當這些呼吸道問題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生時,就要高度警覺。新冠疫情期間,肺部疾病受到國人更多關注,繼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乳癌免費篩檢後,國健署今年7月起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大高危險族群:有家族病史、重度吸菸者,提供二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篩檢,期盼能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建議符合資格者應盡快篩檢,即使不完全符合者,平時也應提高警覺,必要時自費進行篩檢。
-
2022-08-16 醫聲.領袖開講
專訪衛福部長薛瑞元:醫法雙修 將調部分負擔 還要推這兩項政策
前言:防疫、健保2難題 考驗衛福部長薛瑞元挾著防疫指揮官盛名,連續兩年半來占據新聞版面,陳時中可說是歷年來知名度最高的衛福部長,「阿中部長」、「鐵人指揮官」滿意度一度超過九成,但到下半場,已是毀譽參半,參選台北市長,丟給後繼者薛瑞元「防疫」、「健保」兩大爛攤子。BA.5變異株已入侵社區,未來幾周恐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將成為薛瑞元上任首要挑戰。薛瑞元雖不是防疫指揮官,但身為部長,仍須承擔實際責任,談到疫情時,他戒慎惶恐,「不敢樂觀、積極面對」,但沒有實際指揮調度之權,英雄無用武之地。至於健保,是薛瑞元須承接的另一個爛攤。儘管醫界、醫院早做好準備,部分負擔新制可準時上路,但疑似為了選舉,不想被扣分,陳時中最後決定延後實施時程,將燙手山芋留給下一任。熟悉健保財務困境的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允諾一定會在年底實施新制,不過,當了這次黑臉,不久後還需面對調漲費率的難題,到了明年,健保法定安全準備金一定低於一個月,勢必再面對調整健保費率的議題,屆時薛瑞元可能會成為首位「任內雙漲」的衛福部長。陳時中擅長「口號式」防疫,面對媒體時,總能想出絕讚吸睛的標題,如「射出三支箭」、「即將看到曙光」,博得關注及網路聲量。相較於陳時中掩不住的政治企圖心,七月十八日扶正就職的薛瑞元,顯得穩重儒雅,說起話來,邏輯精準有序,對於前任者留下的兩大考驗,相信專精醫學、法律等兩大專業領域的他,應能想出良方,逐一解決。本文重點一、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 二、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 三、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四、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年一定上路。」健保財務是歷任衛福部長重中之重,年底安全準備金不足法定標準,原本公告5月15日上路的部分負擔新制又因疫情延後,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年底前一定會實施,但若同時調整費率,「民眾可能會受不了。」計畫先展開健保法修法,納入慢性病防治及全責護理,並重新精算費率。薛瑞元自7月18日上任,在即將屆滿1個月之際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上任後重大政策方向及挑戰,除了健保,全民抗疫兩年多,希望傳染病防治法有更多彈性因應防疫,所以也將展開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作業;國內面臨少子女化,新生兒死亡率又偏高,搶救下一代,計畫建置兒童醫療網及兒童守護天使制度,期盼年底前可順利實施。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後,衛福部一直強調沒有實施時間表,薛瑞元首度證實年底前一定上路。對於是否還會調漲健保費率,薛瑞元表示,新冠疫情侵襲全球兩年多,改變經濟情勢,近日美國通貨膨漲等議題都可能影響台灣,必須一併考慮,「如果調整部分負擔後,再同時調整費率,民眾會受不了」。另外,薛瑞元也指出,目前健保費率已達5.17%,距離健保法規定的行政調整上限6%,只差0.83%,「早晚會面對調不動費率的問題」,往後勢必要修法,但修法不可能只修費率,必須整體考量。目前福部已組成健保修法小組,計畫將打開費率天花版,但同時將全責護理納入看護給付,並加上慢性病預防兩大方向。住院陪病是許多家庭的難題,請看護更是沈重的經濟負擔,薛瑞元表示,目前研擬醫療體系內的護佐納入全責護理,成為護理師的助手,由健保給付。雖然有人認為,護佐不屬於醫療行為,不該由健保給付,但薛瑞元認為,若是護理照顧的一部分,健保無可迴避,當不同意見爭議不下時,可透過修法解決。疾病預防依法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薛瑞元說,從疾病管理概念,避免病情嚴重可降低醫療支出,例如國健署及健保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期盼推廣至所有慢性疾病。薛瑞元回想,他擔任屏東縣衛生局長時,就希望健保整合預防與治療,他還特定北上向當時的衛福部次長林奏延陳情,現在期盼透過修法確定權責,幫助更多患者。若今年調整部分負擔,明年是否就不會調整費率?薛瑞元沒有把話說死,僅說「各種可能都有。」但如果明年不調費率,待總統大選後再調,屆時調整幅度恐不小。他表示,這要看健保署如何精算,並和社會充分溝通,找到節奏感,此為下階段須處理的事情。健保接下來的三個步驟,先是部分負擔上路,再來是研議健保費率調整及「健保法」修法。薛瑞元說,健保法修法為是為了進行收入面、支出面改革,是延續的過程,在既有的道路、架構進行調整,而不是更新、重來的改革。他強調,這並非三代健保,或可稱為「二代健保精進版」,笑說「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再創出新一代健保。」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全國新冠疫情延燒兩年多,衛福部長薛瑞元長期在指揮中心協助防疫,看到目前「傳染病防治法」有所不足,為銜接明年6月30日到期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已成立修法工作小組並展開修法作業,兩大重要修法方向是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和隔離檢疫更有彈性。薛瑞元說,依現行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全國共22家應變醫院,可將傳染性疾病患者集中收治於專責病房,但面對Omicron疫情,發現病患遍布各地,且疫情初期重症患者多,不可能集中收治於少數醫院,加上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沒有發燒的明顯定義症狀,也完全在有傳染力之前集中收治。薛瑞元表示,即便要集中收治確診病人,還必須清空應變醫院病房,但部分應變醫院同時也是急救責任醫院,清空病房會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這樣是行不通的」。所幸新冠疫情初期於Alpha變異株流行時,由各醫院分散收治確診病人,度過疫情衝擊,修法方向為集中與分散收治並存,因應疫情變化,可彈性處理。其次是修法調整傳染病確診病人的隔離檢疫方法及流程,薛瑞元說,如傳染病的通報時間、確診病人的隔離措施、隔離通知書發放等,將一併檢視,如Omicron疫情時,一天增加數萬例確診病人,衛生單位於行政上來不及處理,將檢討法規,「不要訂的太死」,目前疾管署已著手清點相關問題清單。民眾到底何時可以拿掉口罩?薛瑞元對此笑而不答,但他強調,「對疫情的態度是樂觀的。」目前Omicron仍不斷出現變異株,雖然可能還會有1波疫情,但國內疫情趨勢應接近香港、南韓、新加坡,目前防疫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擔任指揮中心指揮官,相信「一切都在控制中。」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少子女化又加上新生兒死亡率高,台灣面臨「生得少又死得多」困境,行政院去年底核定「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時,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對於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達千分之4.5的數據,表示「實在慚愧,不該如此」。婦產科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不斷強調「我希望把兒童醫療網絡快點做好,且愈快上路愈好」、因為每個孩子都不能少。台灣新生兒千分之4.5的死亡率,高於鄰近國家日本的千分之2.5、韓國的千分之3.2。薛瑞元表示,台灣已經砸重金防治新生兒死亡,卻未見效果,死亡率仍舊偏高。分析一歲以下新生兒死亡原因,第二名與第三名都與早產有關,早產死亡的孩子,通常位處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猜測是偏鄉地區的醫師,大多是照顧到沒辦法照顧才轉至大醫院,最後造成憾事。薛瑞元說,這項發現也凸顯台灣的兒童醫療照顧網,於醫療體系中出現嚴重的問題。少子化讓兒科市場變小,醫師不願投入兒科領域,願意投入的醫師,因為照顧的孩子人數變少,鮮少有處理重症經驗,環環相扣,讓台灣出現偏鄉沒兒科醫師,部分地區醫院雖然有兒科醫師,但也只剩1、2位,大多只會處理急症,不會處理重症,更遑論照顧早產兒。薛瑞元說,如果上一代的兒科、婦產科「老師傅」全部屆齡退休,台灣兒科重症將面臨空前危機。「如果再不投注資源培訓兒科重症醫師,未來想治療重症孩童可能只能往國外送」。他強調,這件事非常有可能發生。現階段除了加碼兒科醫師於健保的點數外,重點將擺在發展照顧兒童重難罕症的「核心醫院」,讓重症孩童能集中收治,增加有意投入兒科重症醫師的訓練。薛瑞元說,任內希望「加速」推動的還有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也就是「守護天使計畫」,孩子1出生就有一位專責兒科醫師負責追蹤疫苗施打、健康狀況等,追蹤的孩子一周內家長沒有回音需強制通報,一旦失聯則由社政或警政系統追蹤,這項制度希望今年年底前就能將資訊系統建置完成,並從原本部分地區的試辦計畫落實到全國。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台灣2021年新生兒跌破16萬,再創新低,除了少子化帶來國安危機,新生兒死亡率高問題也迫在眉睫。國內兒科醫師認為,在現行健保制度下,應給予新生兒足夠醫療保障,確保每個行政區都要有兒童責任急救醫院;此外孕婦及家屬在孕期也要提高警覺,若出現胎動減少或陣痛疑似胎盤早剝,應儘速送急診,否則恐造成新生兒嚴重腦部傷害,甚至喪命。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全世界早產率約8%至10%,但民國85年左右,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約千分之3.5,為提高國內醫護人員新生兒醫療照護能力,早產兒基金會特地送我國醫護赴日本著名早產兒照護的母子醫院進修,返國後擔任種子教師,新生兒死亡率也降低至千分之2.4,近年國內研究顯示,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5。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新生兒三大致死原因,包括周產期致死、早產及感染問題。以高危險妊娠孕婦生產來說,雖不是全部的新生兒都必須急救,但可能有4成的新生兒會出現非預期急救,若生產當下沒有熟悉新生兒急救的醫護在場,可能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疾病,甚至死亡。近期一名第一胎剖腹產、第二胎選擇陰道產的孕婦,在診所生產時發生子宮破裂,因診所醫師無法處理,也未事先告知家屬,導致孩子卡在陰道,緊急送醫學中心急診時,因新生兒窒息腦傷嚴重,家屬忍痛放棄,更衍生醫療糾紛。許瓊心說,這樣的狀況在國外根本不可能發生,我國這類的狀況是「可以避免」,應讓產婦安全地懷孕、安全地生產,有緊急狀況時,也要有新生兒科醫師及時處理,才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許瓊心表示,近年衛福部有意做政策性調整,推動周產期轉診計畫,鼓勵診所將高危險妊娠孕婦轉往醫學中心生產,但此做法仍須更接地氣,且持續多年建立制度。此外孕婦及家屬本身也要提高警覺,近期一名孕婦前一晚突然肚子悶痛,因為已經32加5周,有早產可能,但為了等原本看診醫師上班,仍多等了1晚,隔天一早到醫院發現胎兒心跳僅剩60,緊急剖腹30分鐘後取出胎兒,仍然救不回。李宏昌指出,照顧新生兒不簡單,且早產兒可能有心臟、眼睛、肺部、腎臟等問題,都需要小兒次專科醫師處理,但因病人不多,醫院為了符合評鑑資格,有保障特殊專科醫師名額,但對醫院仍屬於「燒錢」單位,以現行來說,國家對兒科醫護是「虧待」,希望薛部長上任後,能建立每個行政區至少一家兒童責任急救醫院,讓每個孩子獲得最快速及最好的照顧。
-
2022-08-14 焦點.元氣新聞
薛瑞元專訪1/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年一定上路。」健保財務是歷任衛福部長重中之重,年底安全準備金不足法定標準,原本公告5月15日上路的部分負擔新制又因疫情延後,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年底前一定會實施,但若同時調整費率,「民眾可能會受不了。」計畫先展開健保法修法,納入慢性病防治及全責護理,並重新精算費率。薛瑞元自7月18日上任,在即將屆滿1個月之際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上任後重大政策方向及挑戰,除了健保,全民抗疫兩年多,希望傳染病防治法有更多彈性因應防疫,所以也將展開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作業;國內面臨少子女化,新生兒死亡率又偏高,搶救下一代,計畫建置兒童醫療網及兒童守護天使制度,期盼年底前可順利實施。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後,衛福部一直強調沒有實施時間表,薛瑞元首度證實年底前一定上路。對於是否還會調漲健保費率,薛瑞元表示,新冠疫情侵襲全球兩年多,改變經濟情勢,近日美國通貨膨漲等議題都可能影響台灣,必須一併考慮,「如果調整部分負擔後,再同時調整費率,民眾會受不了」。另外,薛瑞元也指出,目前健保費率已達5.17%,距離健保法規定的行政調整上限6%,只差0.83%,「早晚會面對調不動費率的問題」,往後勢必要修法,但修法不可能只修費率,必須整體考量。目前福部已組成健保修法小組,計畫將打開費率天花版,但同時將全責護理納入看護給付,並加上慢性病預防兩大方向。住院陪病是許多家庭的難題,請看護更是沈重的經濟負擔,薛瑞元表示,目前研擬醫療體系內的護佐納入全責護理,成為護理師的助手,由健保給付。雖然有人認為,護佐不屬於醫療行為,不該由健保給付,但薛瑞元認為,若是護理照顧的一部分,健保無可迴避,當不同意見爭議不下時,可透過修法解決。疾病預防依法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薛瑞元說,從疾病管理概念,避免病情嚴重可降低醫療支出,例如國健署及健保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期盼推廣至所有慢性疾病。薛瑞元回想,他擔任屏東縣衛生局長時,就希望健保整合預防與治療,他還特定北上向當時的衛福部次長林奏延陳情,現在期盼透過修法確定權責,幫助更多患者。若今年調整部分負擔,明年是否就不會調整費率?薛瑞元沒有把話說死,僅說「各種可能都有。」但如果明年不調費率,待總統大選後再調,屆時調整幅度恐不小。他表示,這要看健保署如何精算,並和社會充分溝通,找到節奏感,此為下階段須處理的事情。健保接下來的三個步驟,先是部分負擔上路,再來是研議健保費率調整及「健保法」修法。薛瑞元說,健保法修法為是為了進行收入面、支出面改革,是延續的過程,在既有的道路、架構進行調整,而不是更新、重來的改革。他強調,這並非三代健保,或可稱為「二代健保精進版」,笑說「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再創出新一代健保。」
-
2022-08-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關鍵44天 部桃抗疫經驗出書
隨Omicron病毒株的出現,台灣COVID-19第三劑疫苗涵蓋率已達七成以上,兒童疫苗數量日漸增多,COVID-19確診者中,輕症病患占大多數,當前台灣的防疫走向,已步入與病毒共存階段。回首過去台灣COVID-19抗疫戰役,在2021年1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感染事件,由於防疫團隊的努力與堅持,快速在44天內控制不讓病毒擴大,該院也重新恢復營運,這段過程記載於「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一書,鑑古推今,成為我國防疫史珍貴的一頁。迅速畫定區域 分流作業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醫院)於2021年1月11日傳出第一例醫師確診感染後,陸續造成21名醫護人員與民眾感染,同時隔離了四百多名該院員工,並於同年2月19日恢復營運。當時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在台灣發生COVID-19疫情之初,桃園醫院因鄰近國門,收治了全國兩成確診案例,可說病毒正兵臨城下,發生院內群聚感染在所難免;部桃群聚感染之所以能快速落幕,與醫院迅速畫出特定區域分流作業、內部領導體系健全,以及區域聯防各醫院配合收治轉出的病患等措施有關,這些都是COVID-19防疫史上值得記下一筆的精采篇章。此書也訪問到現任衛生福利部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王必勝,在那段時間,身為桃園醫院前進指揮所指揮官、衛福部醫療及社福機構管理會執行長的他肩負極大壓力,書中首次揭露他當時的心情起伏。王必勝透露,當獲知部桃事件一觸即發,心急如焚,那時他正與陳時中在視察檢疫所的路上,幾度想立刻回台北處理。後來陳時中也委任他進駐部桃醫院指揮作戰,防疫團隊所有成員以細膩的感染管控監測,搭配該院員工的配合,快速拆解感染擴大炸彈。安撫員工情緒 廣播建功部桃醫院是部立醫院旗艦醫院,雖是COVID-19疫情下首家發生超過20人群聚感染醫院,但當時擔任該院院長的徐永年卻在事件中持續扮演穩定軍心的艦長角色。在疫情之初,徐永年透過廣播安撫員工情緒,告知不用擔心因門診、住院暫停,全院收入減少影響薪水生計問題;同時也擘畫部桃醫院的願景,積極向中央請命,提出期盼該院升級為醫學中心,以及為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全球化影響,台灣需要在國門附近興建國家防疫大樓等建言,面對未來重重挑戰,部桃醫院必須做好萬全準備,責無旁貸。《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電子書線上看http://user153168.psee.io/4bgwa7
-
2022-08-07 焦點.長期照護
老虐暴增1/疫情助長老虐近3年增44% 三大危機藏風險
持續對抗疫情兩年多,隔離使家人相處機會增加,家暴案件創下新高,其中以「虐老」案件成長驚人。統計發現,「直系血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案件近3年通報數大增4成4。老人被虐通常並非單一因素,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分析,世代造成管教衝突、啃老及長照壓力可能引發老人被虐。家暴通報事件分為親密關係暴力、兒童虐待、老人虐待及其他家族成員暴力,其中「直系血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最令人痛心,此類型為子女對父母或孫子女對阿公、阿嬤虐待。根據統計,2019年至2021年,通報案件數自1萬4584件增至2萬768件,65歲以上長者受虐占比為4成7到4成8。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增多,家庭倫理、家庭結構與社會環境都產生急劇變化,壓力一來,很容易造成衝突。 在管教衝突方面,張秀鴛指出,部分青少年沉溺手遊、網路,父母或阿公、阿嬤加以管教,便引發衝突,觀察發現,其中1至2成青少年施虐者,從小是兒虐被害者,長大後就對長輩暴力相向,這類虐待於疫情期間,因青少年多在家線上上課,網路使用時間拉長,變得更為嚴重。長期關注老虐的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舉行,多年前中部一名青少年對父母施暴,導致父母遭受重傷害,少年判刑後進入矯正學校,但心情仍憤憤不平,揚言出來後殺死父母。父母擔心遇害,在孩子結束矯正前只好連夜搬家、斷絕聯絡。「啃老」也是常見老虐事件的導火線,當晚輩向長輩討錢或爭家產,無法如願就使用暴力。如新竹日前發生輪胎行縱火案,造成8人死亡,根據媒體報導,背後原因也可能是家產分配問題。長照帶來的照顧壓力更正得正視,張秀鴛說,2019年通報老人保護案件約1萬2千件,經分析有3400多件曾有長照評估紀錄,占2成7,有2200多件曾接受長照服務,占1成8,可見老人保護案件與長照需求服務案件重疊性高,但業務分屬不同單位,應彼此分享資訊,提供保護機制,避免長照悲歌。「實際老人虐待案件數,應存在更多黑數。」鄭瑞隆說,親屬間的糾紛、衝突,常牽涉到金錢、財產等,有時僅是不當對待而未通報,建議衛福部應積極呼籲及宣導,同時制定完善通報機制,加把勁進行專案式及更深度處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法醫病理科主任尹莘玲說,臨床觀察兩年多來,疫情期間家人相處時間增加,若家庭成員中有人失業、收入不穩定等,因為壓力過大,皆可能增加老人受虐機會。避免老虐事件增加,社會應如同關注兒虐,也必須關注老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