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抗疫
共找到
791
筆 文章
-
-
2022-02-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抗疫超過一個月 遠雄自貿港前進指揮所解編
桃機人員衍生亞旭電腦等公司職場群聚,指揮中心於1月22日成立前進指揮所到遠雄自貿港遠雄至今已32天,今天宣布解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這起群聚總確診人數為175人,仍以單一公司移工為主,擴散不嚴重。前進指揮所解編後,後續由遠雄園區應變小組接手管理,加強分艙分流、用餐休息、出入動線等防疫作為。王必勝表示,確診人數中外籍移工為135人,本國籍40人。總匡列居家隔離1766人、PCR篩檢1萬2188人次、快篩9501人次。因考量生活經濟問題,讓工廠盡量不要停工,本次採有效匡列,針對中低風險接觸者採居隔三天後驗PCR,後續家用快篩追蹤處理並落實各層分流。王必勝表示,由於仲介管理尚稱確實,未讓移工和其他公司人交流,且對於指揮所指令快速執行,名冊掌握確實,也給工廠參考,因此從此案例可知管理確實最重要。因此未來前進指揮所解編後,將持續加強廠區工作環境防疫作為,包括分艙分流、用餐休息、出入動線、健康監測、企業篩檢等。另外也將加強派遣人員管理,包括降低使用比例、減少流動率、建立完整人事資料,並於各公司及機構應設置「防疫負責人」作爲聯繋窗口,並負責名冊管理、人員動向、政策宣導、教育訓練。
-
2022-02-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非一律補助至上限 指揮中心:醫護染疫補償取決兩標準
眾多醫護因抗疫卻染疫,衛福部去年三月提高醫護染疫補償金上限,從卅五萬元提高至一百萬元,但一名確診醫師肺纖維化,易喘,只拿到廿萬元,另有確診醫師只獲六萬五千元補貼,遭批人命不值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補償金審定由審議小組依症狀輕重和治療過程而定,並非染疫就補助至上限。一名染疫胸腔科醫師說,自己被患者嘔吐物噴濺,確診後住院十天,停工一個月,卻僅獲六萬五千元;另一位醫師病情更嚴重,停工兩個月,肺部組織三成纖維化,永遠無法恢復,最後獲賠廿萬元。莊人祥說,衛福部有成立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只要康復後六個月內有任何醫療相關問題,都可參與此計畫。「這根本是在踢皮球,把球又踢回醫院。」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說,癥結不在於到哪裡看病,政府不應以「可去整合門診看診」帶過,必須正視醫護染疫的補償問題。此外,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公布今年一月廿七日最新會議紀錄,與新冠疫苗相關共四十件,最後六例核予救濟。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叫外送常導致飲食不均 掌握5原則也能吃出防疫力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因此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中西式餐點這樣點 外食也能健康吃覺嘉欣營養師表示,中餐愛好者要注意,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1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等這類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西餐愛好者則建議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周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1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愛好者,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飲食均衡提升免疫 把握5原則對抗疫情覺嘉欣營養師表示,若能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原則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原則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原則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原則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原則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1日所需水量的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04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香港本土病例連3天破百 官方呼籲員工在家工作
香港政府衛生防護中心今天公布,新增COVID-19本土確診病例121例。官方表示,病毒株Omicron傳播快速,有多起源頭不明案例,推估未來勢必有更多病例;呼籲雇主盡量使員工在家工作。香港正在經歷第5波疫情,香港政府衛生防護中心今天下午公布,截至今天0時,新增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142例;121例為本土病例,其中有31例源頭不明,擴及香港、九龍和新界。這也是香港連續第3天,本土病例破百例。綜合港媒星島日報、香港電台報導,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源頭不明個案涉及香港、九龍和新界,不少患者的病徵輕微或是無症狀,相信社區有不少傳播鏈。Omicron傳播呈幾何式上升,按照目前趨勢,不斷地有不明個案出現,擔心未來將增為數百例甚至是更多個案,使得醫療系統加重負荷。張竹君建議,市民在假期期間不要外出聚會,盡量留在家中。目前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活躍度較低,倘若出現病徵,很大機率是COVID-19;而非流行性感冒,市民若有出現病徵,應該盡快地接受檢測。香港政府今天下午4時許發布新聞稿指出,為了大幅減少社區人流和社交接觸,政府政策局和部門明天會擴大特別上班安排,除了提供緊急和必要公共服務、防疫抗疫等有關人員外,其他政府僱員盡量留在家中工作,這項安排暫定實行至2月11日。另也呼籲(民間企業)雇主,盡量讓員工在家工作。新聞稿內容強調,疫情非常嚴峻且有惡化趨勢,政府必須做特別上班安排,在實行特別上班安排期間,政府部門會維持緊急和必要公共服務以及各項抗疫工作,政府將密切觀察疫情發展,因應疫情實際需要,靈活調配人手全力支援抗疫。
-
2022-01-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憂心遭匡列衍生逃避心態 實聯制「假動作」多
高雄有男子獨自到餐廳吃生日餐,因與確診者相隔半小時入店,經實聯制線索,被市府衛生局要求居家隔離14天;雖然實聯制在追蹤時起作用,隨著匡列者增加,恐懼氣氛蔓延,也衍伸出部分民眾逃避「實聯制」心態,甚至有人到餐廳內用時,刻意做「假動作」,不願落實實聯制而呼攏店家。高雄疫情升溫,高雄市政府針對餐飲場所防要求落實實聯制、量體溫、離開位置需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面對加嚴措施,餐飲業者也繃緊神經,連鎖簡餐店吳姓女店員說,以前顧客逃避實聯制的花樣很多,會故意出示之前的實聯制紀錄,或到簡訊介面卻未按傳送訊息。為防客人假動作,連鎖簡餐店吳姓女店員說,檢查顧客實聯制訊息時,除了確保簡訊送出之外,最快的方式就是看實聯制場所代碼的末三碼,就能確保顧客有落實實聯制。吳姓女店員還說,實聯制主要仍針對成年人入內用餐,若家庭用餐,家庭只要有人代表,不會要求幼童或年紀較小顧客要配合實聯制,若民眾未帶手機,可用手寫登記,手寫較難查證顧客留下訊息的真偽,倘若顧客不願配合,店家有權不替該客人服務或入店用餐。除客人假動作,有時店家忙碌,檢查實聯制也可能疏漏。韓式料理店方姓女店員說,若染疫顧客入內用餐,導致店家成為確診者足跡,餐廳不僅會暫停營業,員工自身也會面臨染疫風險,還可能會挨罰,貪圖一時便利,疏忽造成的代價太大,這對店家而言,不太願在防疫上抱持僥倖心態。方姓女店員還說,台灣對抗疫情已長達2年,多數顧客都養成實聯制習慣,不願配合的情況較少,且不只店家會要求,甚至有些顧客也會一同監督,若顧客入店沒實聯制,也會挺身而出,出面提醒。
-
2022-01-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抗疫不停歇 北市25醫院急診續供公費PCR
國內疫情升溫,台北市衛生局今天呼籲,春節期間請持續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並留意健康情形,如有疑似症狀可以先自主快篩或到聯合醫院等25家持續開設急診的醫院進行公費PCR。春節連假將至,台北市衛生局專門委員歐佳齡今天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全台各地接連爆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春節期間民眾回鄉又會增加疾病傳播與感染風險,呼籲大家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歐佳齡說,假期間應盡量避免外出,可用其他方式替代行程,若出現呼吸道症狀請提高警覺,先用家用快篩自主篩檢,或是到持續提供急診服務的醫院進行PCR核酸檢測,就醫時請告知TOCC或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等資訊。歐佳齡提醒,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期間的民眾,須持續落實遵守相關防治規定,不可外出;自主健康管理者不可以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佩戴口罩的公共場所。衛生局醫事管理科視察吳秀娥說,春節期間各醫院門、急診將有所調整,台大、新光、三總、萬芳及聯合醫院7個院區等25家醫院將持續開設急診,詳細資訊可以上台北市衛生局網站、撥打1922或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查詢。
-
2022-01-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林口長庚傳承抗疫經驗 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上線
新冠疫情爆發後,在防疫第一線的林口長庚醫院負擔全國17%的重症,呼吸器數量占全國21%,葉克膜43%,檢驗量能更占全國24%,為保存並傳承抗疫經歷與經驗,林口長庚完成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今天上線,歡迎大家上網閱覽。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暨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表示,2020年初傳出疫情後,林口長庚立即成立防疫中心,以做好外部防疫、落實內部管理、調配人力能量、充足物資供應,站穩防疫腳步。根據上述四方針,,開展相關措施,包括全面自主健康管理、完整監測服務系統、數據解釋與治理、物資管理、病毒核心實驗室團隊、發展視訊會議及遠距醫療等,這些是成為抗疫相當重要的關鍵。程文俊說,回顧過去SARS經驗,發現醫院當時沒有留下什麼記錄,相當可惜。這次林口長庚面對新冠,全員抗疫、無人退出讓人感動,因此特別動員醫師、護理、醫技、行政等團隊,紀錄這次齊心防疫的成果和貢獻,完成這本逾兩百頁的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集結了2020年至2021年的防疫作為,收錄多位院長及副院長的心內話,具體詳實、圖文並茂,完整記錄了林口長庚這兩年來珍貴的抗疫歷程。希望藉由這本電子書,得以傳承與經驗分享,思考未來醫療走向、遠距醫療、視訊診療及智慧醫療等,帶動醫學發展與進步。程文俊強調,疫情從2020年迄今2年,第一線醫護都非常辛苦,但仍嚴守崗位為民眾健康把關及努力。疫情仍未結束,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面對一波接續一波的挑戰,林口長庚任務更加艱巨,將持續對COVID-19病毒學、免疫學及疫苗進行深入研究,以創新研發對抗多變病毒,相信能再次挺過疫情風暴,守護國人健康。●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電子書連線網址:https://www1.cgmh.org.tw/branch/lnk/flipbook/mobile/index.html
-
2022-01-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傳播鏈可能來自短程航班 落地採檢將擴及短程客
桃機又有防疫人員、防疫計程車司機確診,桃機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昨天表示,兩案可能來自短程航班確診者,應該考慮除了長程航班外,再擴大落地檢驗範圍。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十六日後的入境人數減少,可能從南亞、東南亞航班先行,但也要協調整體航班時間,讓動線順暢,預計兩天後實施。機場工作人員分析,目前長程航班安排桃機北側候機室採檢,只有一處實驗室分析採檢結果,如果短程航班要加入落地採檢作業,必須討論採檢人力、檢驗器材、班機停靠位置、候機室、旅客動線、是否新增實驗室;桃機公司表示,已著手討論相關事宜,盡力做好各種運作規畫,接獲通知會立即配合指揮中心指示辦理。王必勝昨在臉書貼文指出,在機場深喉唾液檢體收集區及發燒篩檢站工作的檢疫人員,Omicron基因定序結果為「菲律賓株」,與原先清潔工的傳播鏈不同,推測在收集入境旅客唾液檢體時遭汙染而感染的機會大,應是另一條獨立的鏈。防疫計程車隊司機,前面四次PCR檢驗陰性,本月十六日定期檢驗為陽性,判斷為剛感染發病;經查,該司機於十四日載過澳大利亞入境的廿多歲女性,兩人序列是否相關?要等定序結果。王必勝說,兩案都是透過單位例行篩檢發現,顯示例行篩檢有其重要性。尤其兩案很可能都是另外單獨的傳播鏈,不能只鎖定原傳播鏈的高風險單位,且案源很可能都來自短程航班的確診者,所以即便長程航班落地檢驗已在一周內攔下二二九個確診,仍有漏網者,因此應該考慮再擴大落地檢驗範圍。桃機排班計程車自律委員會表示,昨天確診的司機屬於防疫車隊,沒載運一般旅客,因每三天須做一次PCR篩檢,在昨天定期採檢陽性確診,已安排住院;目前司機載客全程穿戴防護衣、手套、N95口罩及護目鏡,車上裝設隔離簾,載客結束後一定確實消毒。資深排班司機透露,疫情兩年了,大家都戰戰兢兢,載到確診旅客時心裡也有點忐忑,大家都怕被通知確診。Omicron變異株潛伏期短,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建議將入境檢疫天數下修為五天;陳時中說,縮短檢疫時間是未來方向,但要考量醫療量能承受能力、潛伏期資料、民眾感受及抗疫決心等科學證據,才能擬定相關計畫。
-
2022-01-18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與病毒共存? 科學家警告:別太早放棄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長達兩年,政府與民眾面對病毒的態度正逐漸改變,有些國家繼續執著清零,但也有國家開始放寬防疫限制,美國更陸續傳出「與病毒共存」的聲音,甚至獲得一些官員與科學家們的支持;不過有些疾病學家擔心,一旦防疫鬆懈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不該太早放棄抗疫。世界衛生組織(WHO)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表示:「對我來說,學著與病毒共存的想法意味著棄械投降。」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疫苗與傳染病研究員安潔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則說:「我能體會那種『我受夠了』的感覺,兩年確實很長,我也很討厭這樣,但這並不表示遊戲結束了。」儘管目前沒有任何國家真正放棄抗疫,但擊敗病毒的聲音正在式微;即使具有超強傳染力的變種病毒Omicron快速蔓延,許多國家還是堅持口罩令、強制接種疫苗和旅行管制,但要在民主社會中進行大規模的強制性政策仍非常罕見。以嚴格防疫為榜樣的澳洲為例,近日世界球王約克維奇(Novak Djokovic)的疫苗豁免爭議鬧得沸沸揚揚,澳洲政府最後堅持拒發簽證,但最近幾周該國對抗疫政策也出現不同的聲音;根據澳洲當局先前決議,只要合乎疫苗接種資格的人口中,疫苗覆蓋率達八成時就可放寬相關管制。不過澳洲國內仍不乏反對聲浪,形容此舉是「放任傷口潰爛」,澳洲非營利組織OzSAGE的醫療團體不滿表示:「放寬限制任Omicron隨意發展已讓我們付出沉痛的代價。」另外,最初發現Omicron的南非在染疫住院率快速消退後,加上公衛官員評估疫苗覆蓋率接近八成,已在12月宣布放寬防疫限制。部分專家認為,短期看來Omicron已勢不可擋,但仍有機會降低疫情對社會和個人的風險,華盛頓大學(UW)流行病學教授莫卡德(Ali Mokdad)說:「我們無法阻止病毒傳播,除非我們像中國一樣嚴格管制,但你我都知道,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
-
2022-01-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抗病毒藥物獲緊急授權 台灣輝瑞積極爭取盡快抵台
輝瑞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上周已通過衛福部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可作為發病五天內的成人與12歲以上、體重至少40公斤的兒童且具有重症風險因子之輕度至中度的新冠確診者使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已採購的兩萬人份療程藥品,期待及早到貨。台灣輝瑞表示,已持續向總公司積極爭取最佳的抵台時間。輝瑞大藥廠總裁葉素秋表示,「輝瑞很榮幸能夠與台灣政府一起努力,為解決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盡一份心力。」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影響深遠,如今Omicron變異株讓感染人數暴增,讓大家一刻都無法鬆懈,輝瑞表示,將以專業研發能力及執行力,持續為對抗疫情尋找解方。Omicron若使新冠疫情走向流感化,大規模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普及是關鍵,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相關法規、行政流程,讓輝瑞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取得緊急授權使用資 格,同意專案輸入,爭取三月之前抵台。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降低COVID-19感染的嚴重程度,並減少達近九成的住院率,將有助於維持醫療量能。
-
2022-01-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別害怕與病毒共存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昨天說,台灣兩劑疫苗接種率破七成,「與病毒共存」是高疫苗覆蓋率國家作為,如英國呼籲國人學習與病毒共存,以色列、新加坡不再追求「零確診」,台灣人已有足夠防疫能力和知識,群眾心理和社會氛圍都願意配合防疫工作,不必害怕「與病毒共存」。陳建仁說,要撲滅新冠病毒很難,不但耗時耗錢、更耗損很高社會經濟成本。新冠病毒會「流感化」,傳染力高但毒力低,如挪威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僅為萬分之五,與普通感冒、流感差不多。台灣的「防疫三寶」—快篩、疫苗、口服藥物都準備好了,大家不要害怕。中研院新書「研之有物:中研院的廿一堂生命科學課」昨舉辦分享會。作者之一陳建仁以「台灣的科學抗疫之路」為講題分享台灣防疫政策。陳建仁觀察這兩年台灣防疫,認為全世界只有台灣能夠如此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許多國家採取封城或普篩,是因為無法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台灣則透過疫調做到精準防疫,因此可不做封城或普篩。
-
2022-01-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下一步? 陳建仁:高疫苗覆蓋率國 不追求零確診
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疫情,台灣該怎麼辦?「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台灣人已有足夠的防疫能力和知識,群眾心理和社會氛圍都願意配合防疫工作,不必害怕「與病毒共存」。他指出,台灣兩劑疫苗接種率破七成,而「與病毒共存」是高疫苗覆蓋率國家的作為,如英國呼籲國人學習與病毒共存,以色列、新加坡不再追求「零確診」,而是持續提升疫苗覆蓋率、大幅減少重症與致死人數。中研院新書「研之有物: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今天下午舉辦分享會。作者之一陳建仁以「台灣的科學抗疫之路」為講題分享台灣的防疫政策。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則從免疫學者的角度,探討是否能透過醫療技術降低確診患者的免疫反應,避免引發重症。2003年SARS最嚴竣時期,陳建仁接下衛生署署長一職,帶領台灣遏止疫情擴散,並積極推動組織再造、建置全國感染症醫療體系。他觀察這兩年台灣的防疫,認為全世界只有台灣能夠如此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許多國家採取封城或普篩,是因為無法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台灣則透過疫調做到精準防疫,因此可以不做封城或普篩。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可以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現新冠病毒至前年11月疫苗問世,此時最好的防疫方法為阻斷病毒傳播。台灣能在「上半場」成功阻斷病毒傳播,歸功於 SARS 期間施行的各項防疫措施──手部消毒、量體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但疫苗問世後,下半場最重要的任務是藉接種疫苗提升群體免疫。陳建仁指出,在傳染病的歷史上,除了天花,幾乎沒有病毒可以被完全消滅。要撲滅新冠病毒很難,不但耗時耗錢、更耗損很高的社會經濟成本。但新冠病毒會「流感化」,傳染力高但毒力低,如挪威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僅為萬分之五,與普通感冒、流感差不多。台灣的「防疫三寶」—快篩、疫苗、口服藥物都準備好了,大家不要害怕「與病毒共存」。被問到甚麼時候可以正常出國?陳建仁認為,「是全世界疫情都得到控制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安全的,除非每一個國家都是安全的。」如果不幫助疫苗接種率很低的國家,也許有一天新的病毒又會冒出來。未來需要天天戴口罩?他認為,有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戴上口罩,是公共衛生素質的展現。而疫後的新常態生活,將會是「線上線下一起發展」,民眾必須適應疫後的數位化環境。有觀眾問陳建仁會不會再度參選?陳建仁表示,學術研究是他的終身職志與最愛,而他現在決定回到「最愛」,更何況「學術研究的貢獻不會少於政治人物。」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強化宗教活動防疫 繞境須提報防疫計畫報准辦理
隨著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維持二級警戒至1月24日,並調整部分防疫措施。內政部今天表示,為防堵疫情擴散,即日起,加強宗教場所及宗教集會活動相關防疫措施,除須配合指揮中心防疫指引,全程配戴口罩、落實實聯制、量體溫外,欲辦理繞境、遊行及其他大型宗教活動者,均須提報防疫計畫並經地方政府同意後辦理。內政部表示,自1月10日起,宗教團體神職人員主持宗教儀式或講道,必須全程配戴口罩。倘有舉辦餐會、宴席等飲食活動,不得逐桌敬酒、敬茶,並建議參與者維持適當社交距離。此外,如有提供住宿的場所,除同住家人外,以1人1室為限。內政部表示,為維護宗教團體內部人員自身及信眾安全,宗教團體應提供洗手設備或消毒用品,並定時清潔宗教場所、設備及用具。另外,宗教團體務必備有充足的人力落實防疫措施,並隨時注意疫情變化,維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共同支持辛苦的第一線醫護警消人員,一起團結對抗疫情。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蘇益仁/Omicron來襲防疫升三級?盡速打第三劑才是重點
全球對抗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我們和過去兩年最大的不同,是許多人已接種兩劑疫苗,防疫思維應該因此有所調整。新冠病毒無法消失,清零已不可能,此時不宜再升級防疫措施,應觀察新冠病毒「流感化」的速度與趨勢,透過疫苗與抗病毒藥物,與病毒和平共處。與病毒共存 將是新常態近日桃園機場群聚事件讓許多人繃緊神經,擔心再度經歷三級警戒。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所言,非常值得參考,他說如今與去年五月的情況不同,北市打完兩劑疫苗的民眾將近七成,已有一定的群體免疫效果,不贊成因一點風吹草動就拉高防疫等級,呼籲大家不要緊張,新常態就是與病毒共存。英國首相強森曾在2020年3月提出佛系防疫,受到嘲笑與反對,但佛系防疫有其理論基礎。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多數是輕症,英國認為可視同流感看待,且一旦感染也就有了抗體,想用自然免疫對抗疫情。但不到一個月,英國就發現行不通,因為重症和死亡人數太高,遠超過流感,立即喊停。防疫 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現今的狀況和當時已完全不同,主要是疫苗出現,現今大多數國家的作法是拉高疫苗接種率,歐美已接種第三劑,甚至第四劑,讓疫苗保護九成的人不被感染,雖仍有突破性感染,但大多是輕症;65歲以上及高危險族群可能重症或死亡,則及早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等。在全民接種疫苗後,防疫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在國內,雖然許多人打了兩劑疫苗,卻無法看出防疫策略因此有所差別。疫情防控從清零到視同新冠流感化,這之間有很大的鴻溝需要跨越,但應該設想如何踏出第一步。觀察病毒演化 是否變更強未來觀察重點應是Omicron是否再演化為毒性更強的變異株,如果不會,表示流感化的可能性就愈高。一旦新冠病毒流感化,抗病毒藥物的角色更形重要。西元2000年之前,每年流感季節的「超出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達三、四千人;針對65歲以上長者提供公費流感疫苗後,降至800人;2004年提供公費克流感使用下,再降到600人。抗病毒藥物從用於治療,再到大量儲備用於防疫,思維改變使流感死亡人數降低,WHO流感專家小組因此邀請我參加會議並分享經驗。Omicron毒性已大幅降低,如疫苗兩劑接種達八成,加上老年人及高危險族群加打第三劑,配合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即可開放邊境,大家群聚時則戴上口罩。至於感染者,大部分應是輕症,居家復原即可,除非老年人口及高危險族群,可就醫使用抗病毒藥物。有疫苗 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新冠病毒的流行已邁向第三年,與疫情和平共存是全球一定要走的路,台灣自不例外。在有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之後,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指揮中心雖已縮短高危險群接種第三劑的間隔時間,但應加快腳步,全部盡快打第三劑,並準備抗病毒藥的儲備與配置,甚至思考未來病人如何治療與分流,真正超前部署。
-
2022-01-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前言2019年底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病患後,在中國大陸爆發許多案例,接著在2020年初,在國際間陸陸續續散播開來,包括歐洲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後來很快即造成世界各國的大流行,COVID-19肺炎的罹病和死亡人數遽增,包括醫護人員和名人也都被傳染,駭人聽聞,舉世恐慌;臺灣在去年也有境外移入的案例,但檢疫得宜,並未引起本土的流行,但2021年5月,也出現本土病例的流行,當時提高全國三級警戒,公共場所、醫院和大型集會都受到許多規範,經過大家的努力之後,目前已有改善,但每日仍有少數境外移入的確診和零星死亡案例,逐漸達到全國清零的目標。回想起2020年初,COVID-19肺炎起初尚未引起全世界的恐慌,許多國家並未採取全面戒慎的態度來防範疫情,歐美民眾連要不要戴口罩,都引起許多爭議。各位應該還記得去年日本醫學生開舞會群聚造成傳播,歐美許多聚餐罹病的案例,,但隨著疫情的快速散播,天文數字式的嚴重病例數和高死亡率,護理之家陸陸續續出現嚴重院內感染的報告,甚至於醫療專業人員都未能倖免,不少醫師因染疫而死亡,世界各國都先後被波及,始知事態嚴重,各行各業受到重大影響,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幾乎停頓。在2020年3月11日,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多個月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定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世界各國共同聯合對抗這個「21世紀的黑死病」。2020年臺灣的COVID-19疫情得到適當控制,民眾受惠良多;但隨著世界各國病患人數增加,各項防疫措施鬆綁,在2021年5月初,從華航諾富特群聚案、萬華群聚等開始,逐漸成為本土案例的大流行,疫情逐漸吃緊,後來經過全國全面性的疫苗接種、推廣防疫措施、以及機場入境的檢疫隔離策略,目前在多方用心努力合作之下,已有相當的進步,但仍在嚴密監控中,期待短期內能有更良好成效。2020年初COVID-19來襲時,並未引起大家的警覺,民眾生活習慣已久,未落實基本保健觀念,許多其他國家的民眾反對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回想起當時歐美民眾反抗戴口罩、限制群聚規定的抗爭,造成新冠肺炎的快速散播,種下今日普世受疫情困擾的情境;隨著疫情快速惡化,後來大家都改變了,大家爭相搶購口罩,甚至於造成全世界的口罩荒,即使先進國家也無法獲得足夠口罩,臺灣當時送出許多口罩來援助他們,造福無數民眾,幾個月來,許多國家也贈送本國疫苗,做為回報當時的口罩情誼,令人倍感溫馨。本文謹簡要討論在這段疫情限制之下,生活型式發生改變的一些報導,尤其討論體重與疫情的關係,以及因應之道。對抗COVID-19疫情爆發的策略在策略上可分為醫療策略和公衛策略。醫療策略包括查驗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病毒的特性,結合現有醫療量能和發展新式藥物治療罹病者的症狀,發展新式檢驗試劑以及提早正確篩驗出病患,發展疫苗來阻止疫情的擴散。第二項策略為公衛策略,減少民眾的接觸,隔絕飛沫傳播鏈,例如人員分流、居家隔離,減少地表移動,戴上口罩和眼罩,匡列和隔離,穿上防護衣等,以有效隔絕病毒的傳播。嚴格落實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與面罩、限制旅行、隔絕各國旅遊等等,旅客需接受採檢和居家隔離等限制,許多防疫旅館應聲而起,防疫計程車和防疫設備短缺,包括口罩和民生必需品都需搶購等;尤其國外四級警戒時期,居家上學、上班、商業活動等,都發生重大改變,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使人類的經濟活動與文化受到重大衝擊;長時期的防疫規範限制,除網路業活絡之外,卻使許多民眾失業、商家關店、旅遊業蕭條等,嚴重打擊社會和國家的命脈,尤其在這段突然而來的限制居家中,從電視媒體上,只要你用心去觀察,就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和體認到,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越來越多。但不可否認的是,警戒、封城期間,家人之間的相處時間明顯增多,尤其是親子之間的互動增加,也是當代文明發展中,一種意外的收獲吧。目前已降為二級警戒,許多防疫規範較為鬆綁,公共場所也較開放,餐廳可以再度開放,人潮逐漸回流,景氣復甦,往日的榮景再現。新冠肺炎對運動和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新冠肺炎來勢來勢洶洶,當真如晴天霹靂,許多民眾不知不覺間罹病、嚴重者住進加護病房、甚至死亡;尤其國外病患人數遽增,各國建置許多臨時的醫療帳篷或方艙醫院,許多大型場所被改用為臨床醫療之用,美國科技大廠也轉進生產呼吸器應急,即使如此,醫療量能不足和呼吸器短缺之下,甚至於呼籲輕症病患自行在家療養等;臺灣疫情幸而及早得以控制,因而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因應第二年的本土疫情衝擊,但快速的疫情的確改變眾的生活和工作型式,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都發生重大的影響,當防疫警戒層級越高時,這些限制就越多越嚴格,茲簡述如下:食:市場分流、餐飲不可內用、外賣和外送增加、不得聚餐。衣:百貨公司和市場人流實名制管制;即使有網購路線,但在沒有聚會、教育、體育和文化活動之下,減少許多衣服的購買量。住:限制居家、旅遊管制、回國需接受隔離、防疫旅館等限制等。行:倡議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陸海空運輸型態改戀,航運取代物資的運送,許多人採取步行和自用車,回國和出國須防疫計程車等。育:學校停止實體教學、採網路上課、取消國內外學會的實體研討會,代之以視訊會議,教育訓練課程、居家上網、考試型式改變等。樂:八大行業、遊樂中心、旅遊等,都需考量群聚的規定。其他:宗教活動、文化活動、婚喪喜慶、家聚活動、醫療、急救、防疫措施等,舉例而言,戶外需全程配戴口罩,有些民眾因取下口罩進食,而被處以罰款,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指出,運動有益健康,可增進體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風險。隨著警戒層級增高,勒令商店停業、封鎖學校、宗教場所、文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和公園、健身運動中心、餐廳等公共場所,帶來許多生活活動的限制,也改變許多從事身體活動的規範,失去從事戶外或健身房的運動機會,在家並無相關設備,更難維持身體活動,因而民眾的靜態生活型式指數飆升,每天都整天坐著和看電視、電腦,未能從事適當運動後,先前研究指出,美國的橫斷式研究發現COVID-19肺炎封城期間,原先積極運動的成年人,活動量減少者達約32%。2021年6月的一項多國世代研究顯示,COVID-19封城期間,18-35歲年輕人和成年人的活動量減少達31.25%,36-65歲者減少26.05%,65歲以上者減少30.27%。在封城期間,年輕人的活動量受到最大的影響,這在世界各國都相似;雖然短期限制居家期間,未必造成嚴重體能減退、心肺功能、肌力和其他系統功能惡化,但改變生活習慣後,應審慎注意日後是否會增高罹病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第二型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甚至死亡率都會增高,若再加上飲食不當,必然雪上加霜。經過幾個月以來的觀察,臺灣的情形也相當類似,當初三級警戒期間,門診的病患減少,現在已逐漸增多,詢問之下,他們也都安住家中,很少從事戶外運動,即使發生骨折,也都採用保守的治療方式為主,即使有些病人的疾病嚴重,也對前來就醫多所顧慮。其次,心理問題是現代社會的常態疾病,疫情期間病患面對許多壓力,包括自身罹病的憂慮、親人罹病的風險、失業風險,且無法探視親人或相聚等,都可能會加重原先的心理壓力,估計全球約有近10億人口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常見者包括憂鬱和焦慮症;病患就醫也增加難度,使病情較難改善,在對抗疫情的同時,更應注意這些潛在而又嚴重的情形,及早防範。 其中銀髮族較常合併衰弱、多種共病、肌少症等,這些起因於生理功能退化、心理層面和社交活動減少,老年人營養飲食和腸胃吸收功能變差,活動量減少後,更常出現衰弱現象,COVID-19的警戒、封城隔離策略,拉開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家庭互動會減少,增加老年人的孤獨感,並加重損害老年人健康,唯有及早注意維持足夠運動量,改善免疫功能,才能更有本錢對抗病毒。結語總之,COVID-19病情嚴峻,罹病後的傳染率和死亡率都高,令民眾聞之色變。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上,須落實基本的衛生保健和養生的基本要項,這是可以立即落實的項目,雖然引起諸多不便,但在等待疫苗的研發、接種覆蓋率和功效、新式特效藥的研發之前,還是最基本的功夫,有關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的常識,乃是對抗疫情的重要防身武器,千萬要記得落實。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除帛琉外 擬全列高風險國
Omicron疫情全球延燒,全球已不限南非等國是高風險國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指出,全球一天確診人數高達二九○萬人,「這是一個驚人數目」,預計十一日討論,除了帛琉,其他所有國家均列為高風險國家,但不再強制旅客入住集中檢疫所。對於指揮中心的作法,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贊同,他指出,全世界國家疫情風險差不多,將所有國家疫情一視同仁,這就是「與病毒共存」,再列重點高風險國家已沒有太大意義,且把集中檢疫所房間、人力空出來,總是會有用處。陳時中說,主要國家如美國,前天確診人數高達八十八萬人,法國卅二萬人,但法國人口才六千多萬人口,確診比率極高;澳洲確診個案從四點二萬增到六點五萬,再升到七點七萬人;日本疫情也蠢蠢欲動,現在已單日六千多人,韓國維持四千多人。全世界疫情嚴重,陳時中認為,抗疫要大家一起來,「周二將開會討論除了帛琉,將其他所有國家都列為高風險國家,因此所有國家入境者邊境管制,將比照現行規定。」陳時中說,可依個人情況不同,選擇七加七、十加四或十四加零等方案的檢疫程序。以往於邊境檢疫,發現確診者,其同班機前後兩排旅客將從居家檢疫改為居家隔離,且隔離時間須從確診者公布後重算十四天,但往後此類接觸者於入境後均屬居家檢疫,檢疫天數從入境當天計算,不須重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之所以改變高風險國家規定,主要是剛開始時,大家對Omicron不夠清楚與了解,當時英國率先針對南非等國家禁航,指揮中心即同步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及辛巴威等六國提升為「重點高風險國家」,要求入境者須入住集中檢疫所。如今我們對Omicron較為了解,莊人祥說,若經開會討論,往後全球都是高風險國家,從高風險國家返台即不需要強制入住集中檢疫所。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指揮中心研議全球納高風險國家 專家:與病毒共存
因應全球疫情嚴峻,邊境檢疫措施將有改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全世界一天確診人數高達290萬人,這是一個驚人數目,下周二將討論,除了帛琉,其它所有國家均列為高風險國家。專家表示,目前全世界國家疫情風險差不多,將所有國家疫情一視同仁,這就是「與病毒共存」。陳時中說,主要國家如美國昨天確診高達88萬人;法國32萬人,但法國才6千多萬人口,確診人數32萬是非常多的;澳洲確診個案從4.2萬升到6.5萬,再升到7.7萬人,日本也蠢蠢欲動,現在已6千多人,韓國維持4千多人,全世界疫情嚴重,這是我們擔心的,而抗疫要大家一起來。「下周二會開會討論除了帛琉,將其它所有國家都列為高風險國家,因此所有國家入境者邊境管制,將比照現行規定。」陳時中說依各人情況不同,選擇7+7、10+4或14+0等方案的檢疫程序。以往於邊境檢疫發現確診者,在防疫旅館的搭機前後兩排旅客,將從居家檢疫改為居家隔離,且隔離時間須從確診者公布後重算14天,但往後此類接觸者於入境後均屬居家檢疫,檢疫天數就從入境當天計算不須重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會有這樣的改變,是剛開始時,對Omicron不夠清楚與了解,當時英國率先針對南非等國家禁航,指揮中心即同步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及辛巴威等6國提升為「重點高風險國家」,要求入境者須入住集中檢疫所。莊人祥說,對Omicron較為了解後,若經開會討論,往後全球都是高風險國家,從重點高風險國家即不需要入住集中檢疫所,可以改住防疫旅館等處所。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全世界國家疫情風險差不多,將所有國家疫情一視同仁,這就是「與病毒共存」,再列重點高風險國家已沒有太大意義,且把集中檢疫所房間、人力空出來,總是會有用處的。
-
2022-01-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際疫情嚴重!單日30例境外移入 26人屬突破感染
昨新增卅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廿六人屬於突破性感染,廿二例來自美國;指揮中心另證實,再添兩名執飛美國線的華航機師確診,案號分別為一七二○一、一七二二八,接種過二劑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交通部民航局說,兩名機師在飛美前的採檢皆陰性,研判在美國外站感染的機率大。據悉,兩名華航機師分別執飛洛杉磯及安克拉治,遭匡列的機組員都陰性。有機師說,最近適逢美國跨年潮,美國國內線搭機人數暴增,病毒無所不在。「國際疫情非常嚴重,國人務必提高警覺。」指揮官陳時中說,卅例境外移入病例為十六男、十四女,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七十多歲,入境日為去年十一月廿日至今年一月三日。陳時中表示,兩名機師確診前未進入社區。指揮中心統計,這卅例中只有三人未打過疫苗,為兩名本國籍未滿五歲男童、一名本國籍廿多歲女性,其中廿六例為突破性感染,一例是否為突破性感染還在調查中。中研院爆發女研究助理於實驗室染疫,指揮中心暫停集中檢疫所訂房,不少即將入境旅客希望政府重新開放集中檢疫所,但陳時中說,「開放的機會愈來愈小」,現在面臨疫情威脅,需要保留場所做抗疫之用。中研院日前爆發P3實驗室研究助理染疫,北市勞檢處稽查,針對染疫個案僅穿一般防護裝備、P3實驗室未採取健康管理及個人防護具配戴等防疫措施,處中研院六萬元罰鍰,至於職場霸凌及不法侵害相關預防措施,由於是第一次違規,暫不開罰,但要求不得再犯,並檢討P3實驗室必要的安全設備及措施。
-
2022-01-03 新聞.元氣新聞
厝邊健康最愛問/遠距醫療智慧服務 揪出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
新冠肺炎疫情於2021年5月17日起提升為三級警戒,許多民眾及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但有就醫或定期回診需求該怎麼辦?疫情期間,正確醫療資訊更為重要,《橘世代》「厝邊健康最愛問」與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合作,邀請醫學專家來回應「厝邊健康最愛問」單元,解決社區左鄰右舍長輩常見疑問,教你安全又聰明就醫。回顧疫情升溫期間,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在社區設立社區篩檢站、社區接種站、集中檢疫所,當中收治許多新冠病毒確診病人,齊心加入抗疫戰線,更提供貼心的「遠距醫療」服務,結合戶外批價及領慢箋等措施,疏散人潮避免群聚,強化居民防疫保障。診間移至戶外 減少染疫風險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洪大川分享,大家不敢進醫院,我們就改變服務動線,將醫療服務跨出醫院,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好厝邊。疫情期間主動實施分流作業,特別於醫院戶外設置站點,除可快速領取慢性處方箋,還將診間移至戶外,醫師在戶外組合屋進行問診,針對不方便出門民眾,還另設遠距門診,解決病人擔憂。面對嚴峻疫情衝擊,洪大川說:「民眾不敢來,我們就主動跨出去。」戶外門診兼顧防疫及大眾就醫需求,減少到院染疫風險。淡水馬偕醫院站在第一線,盡力保護醫院的安全和服務量能,守護在地居民健康。除了防疫措施,馬偕紀念醫院推廣「共好醫療照護」行之有年,針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催生出一套智慧服務。醫護團隊主動出擊,直接派醫師、護理師、營養師深入社區健康服務站,帶動在地居民的健康適能,另外,在社區量測的數據定期回傳雲端,早期偵測出民眾疾病需求,縮短偏鄉醫療距離。因應人口老化及社會照護型態的變革,「在地化照顧」已成趨勢,健康服務站有助於民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避免落入長照需求危機。駐點守護偏鄉 資料上傳雲端有感於偏鄉就醫不方便,馬偕醫院亦深耕新竹尖石後山部落,派駐家庭醫學科醫師、護理師,並輪派心臟科、腸胃科、牙科、中醫科等,為當地居民健康把關。根據統計,心臟血管疾病是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近年醫護團隊有推動大型活動,於駐點時用遠距傳輸心電圖,現場量測後,數據直接傳輸回馬偕醫院,專科醫師線上數據判讀,若有心律不整、心衰竭等疾病,可即時判斷是否有立即就醫的需求,揪出高危險群,達到早期發現、有效控制追蹤。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洪大川說,延續馬偕博士的醫療傳道精神,於偏遠地區投入遠距醫療,照護弱勢族群。疫情促使遠距數位醫療模式更落地,洪大川認為,目標是要逐步打造「大健康生態系」,結合數位科技增進照護品質、落實自主健康管理。未來將持續以民眾需求為中心,實現醫療照護零距離,促進社區民眾的全人健康。
-
2021-12-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美國無症狀確診只隔離五天?學者:重點是檢測量要夠
美國確診及死亡人數持續上升,造成醫療量能極大負擔,為減輕醫療體系壓力,美國CDC宣布無症狀確診者僅需隔離五天。《蘋果日報》今報導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將於明天召開專家會議時討論是否跟進。美國做法並非僅縮短天數,還有許多項配套,台大公衛者指出,美國實施這項策略的挑戰在於,篩檢量要夠才能杜絕隱性傳播鏈,所以美國明年起要投入數千醫護投入增設的篩檢站,並將發下五億份快篩試劑。台大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美國確診病例目前集中在東北方的州別,面臨Delta與Omicron雙重打擊。因為該區域覆蓋率提升得早,也比較快面臨保護力不足的問題,目前個案已流鼻水、頭痛等輕症為主。整體來說,美國無論確診人數、住院人數、死亡人數都在上升,還需要分析資料才知道感染Omicron和Delta之後衍生死亡的比例如何。古玫生指出,美國總統拜登近日宣布「5+5新抗疫政策」,是將無症狀確診者隔離天數縮短為五天,但後續要強制戴口罩5天。此外,已接種第三劑者如果曾接觸確者者,則不需隔離,但是要強制戴口罩10天。此外,美國政府正在整備數千名軍醫及醫護人員,2022年都要投入增設的篩檢站及疫苗接種站,另將發放五億份的家用快篩試劑,目前各大篩檢站已人滿為患。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美國住院死亡的增加是因為Omicron或Delta,還需要更多資料來證實,不能太輕忽就認定Omicron一定都是輕症。美國政府知道,即便打到第三劑,還是要靠篩檢,才能杜絕社區感染,因此這項5+5政策最大的挑戰,是檢測量一定要夠。現在歐洲許多國家也在透過提升採減量、實施通行證、加嚴公衛防疫措施等方法,試圖控制疫情。「歐洲疫情就像一部沒有結局的電影,」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幾乎全歐疫情都在上升。法國已將第三劑接種間隔縮短到三個月,恢復室內外口罩令,每人每周三天遠距辦公,開始考慮實施不承認陰性檢測證明的「超級綠色通行證」。瑞典則將篩檢量能提升到每周30萬次,百人以上聚會都要實施健康通行證,並且恢復室內口罩令。
-
2021-1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不良反應破萬件 專家:應給予寬鬆救濟與補償
為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罹患重症或死亡風險,國人踴躍接種新冠疫苗,但部分民眾接種後卻引起不良反應。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3月22日至12月14日,全台累計1萬4786件的新冠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其中1193人死亡。中華人權協會表示,理解疫苗風險與獲取民眾信任是政府防疫、抗疫的核心項目,對疫苗接種不良反應補償,民眾要的不多,就是及時補助、寬容給付。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舉辦「現行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如何因應新冠肺炎」公聽會。中華人權協會策略長陳建宏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任何防疫破口都可能造成大規模死亡重病、產業倒閉、醫療崩潰等,因此接種新冠疫苗等防疫措施必須付出的各種成本,遠低於防疫破口所衍生的危害。不過,衛福部日前修正「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要求必須有醫學實證支持不良反應與疫苗接種的關聯性。陳建宏指出,這顯然忽略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存在醫學實證不充足的問題,將惡化民眾在新冠疫苗受害救濟上的困難。因民眾接種疫苗行政決策,並非國家違法行為,受害民眾與家屬得向政府主張「國家補償」。陳建宏說,接種疫苗最嚴重不良反應是「死亡」,各界應秉持同理心予以關懷,雖不能據此斷定與接種疫苗有關,但也不宜以「其他疫苗也有死亡」為由,率斷無因果關係,更不可將解剖作為認定因果關係的唯一方式,或是以家屬不同意解剖作為無法認定因果關係的理由,仍應依疫苗學理、醫學實證等資料進行審議。陳建宏說,民眾配合防疫政策接種疫苗,若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無關政府或民眾責任,而是一種類似國家補償制度下,為了公益而「特別犧牲」的概念,政府應給予寬鬆救濟與補償,建議對接種疫苗而受害的民眾,可擴大無須舉證的補助項目、金額、範圍,盡可能的讓民眾獲得合理的救濟。「民眾要的不多,就是補助要及時,給付要寬容。」陳建宏說,政府應了解民眾接種疫苗後,心裡的焦慮、恐慌,民眾關心的是,一旦接種疫苗出了狀況,可以有安心的補償,政府應要盡量寬容,放寬審查標準,在因果關係的認定基準,不宜採用過度保守的概念,才不會漏掉應該要補助的人,避免受害民眾及家屬無法獲得適度補償。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Omicron突破免疫屏障?陸稱觀察兩周
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引起全球衛生部門關注,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昨天指出,南非疫苗接種率只有百分之廿四,不足以構建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因此談不上Omicron突破免疫屏障,「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以色列,全球抗疫要面臨從頭再來的風險」。張文宏指出,一旦確認Omicron可突破原有免疫屏障,意味病毒變異速度快,各國需每年根據病毒變異情況迅速研發新疫苗;他認為,Omicron目前對中國大陸影響不大,仍需觀察未來兩周數據。另據觀察者網,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一場會議時表示,這個變異株很新,它有多大危害性?傳播會有多快?會不會使疾病更加嚴重?現在下結論為時太早。但這種病毒攜帶大量突變,對防疫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戰。大陸「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獲防疫專家力挺,除張文宏等人,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也稱「圍堵清零/入境隔離」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新冠防控策略的核心內容,必須堅持。
-
2021-11-25 新聞.元氣新聞
台鹽五度蟬聯企業永續金獎! 推動生技防疫和能源升級獲肯定
臺鹽公司迎接70週年啟動能源轉型與創新生技,五度蟬聯台灣企業永續學院主辦的「2021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永續報告類-傳統製造業」金獎殊榮,樹立永續經營及幸福品牌標竿。臺鹽董事長吳容輝表示,2021對臺鹽來說是生技防疫和能源升級的關鍵年。新冠肺炎疫情凸顯永續經營的重要性,臺鹽不斷發揮生技研發優勢與全民齊心抗疫,並透過核心產品-加碘、減鈉加鉀、加氟等功能性鹽品提倡公衛教育,守護國民健康、提升防禦力!吳董事長更強調,臺鹽從長期經營策略上落實汽電共生升級工程,透過乾淨能源轉型,要從根本改善環境,創造互惠互利的永續生活!臺鹽著眼公司治理、環境永續、客戶與員工關懷三大面向,在「2020年企業永續報告書」中加強揭露永續治理、再生能源推動、水資源循環管理、鹽品公衛教育、新冠防疫陣線、地方創生等績效成果,並與國際接軌先行納入永續會計準則SASB與GRI準則,呈現完整、透明具公信力的經營管理資訊,實現對利害關係人的承諾,獲得TCSA評審團肯定,五度蟬聯金獎榮耀。台灣企業永續學院指出,「2021年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參賽單位高達329家,較去年成長31%,創歷年新高。歷屆累計參賽單位名單達463家,其年度營業額總和與我國2020年GDP比值約143%,顯見永續發展已成為各界關注重點。該學院今年邀請556位志工評審與246位知名專家學者,合計802位的龐大評審團共同評選,獲獎之企業勢必成為投資機構選擇標的以及人才求職的首選。展望未來,臺鹽將持續深耕永續治理、強化健康的企業體質,運用轉型實力和創新思維,為台灣邁向全新發展盡一份力量!
-
2021-11-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在鼻腔就消滅病毒!台大研發噴鼻疫苗可望終結突破感染
上市新冠疫苗皆以原始病毒株設計的肌肉注射針劑,雖能減少重症及死亡,卻無法阻止病毒在鼻腔大量繁殖,結果Delta株突破感染頻傳,也有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台大醫院擁有專利疫苗佐劑及Delta病毒RBD三聚體合成技術,今正式公佈新型「噴鼻疫苗」動物試驗成果,專門對付Delta病毒,抗體總量不輸上市疫苗,還能在鼻腔建立IgA抗體常駐大軍。台大盼能透過產學合作完成臨床實驗,為世界貢獻更強效、安全、便利的抗疫武器。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台大防疫中心在科技部支持下成立,由醫學院院長倪衍玄主持,設有多個分組。其中疫苗研發組主要人員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暨小兒部教授黃立民、檢驗醫學部教授張淑媛、獸醫系副教授陳慧文。黃立民表示,自然感染時,上下呼吸道都有抗體保護,但肌肉注射的疫苗只能誘導下呼吸道和肺部產生抗體,病毒仍可在上呼吸道大量繁殖。一般病毒是病毒量越高越重症,但新冠病毒的打破了這個定律,即便完整接種且無症狀者,上呼吸道病毒量與未曾接種者一樣高、會傳播。Delta病毒與細胞結合,突變關鍵在RBD蛋白質部位,黃立民表示,將RBD合成為「三聚體」形式才能做出夠力的疫苗。疫苗團隊成功合成Delta病毒RBD三聚體,與台大醫院專利的疫苗佐劑結合,做成噴鼻疫苗,並與某上市新冠疫苗廠商合作,透過實驗鼠比較噴鼻疫苗與此上市疫苗的效果。結果發現,接受噴鼻疫苗的實驗鼠,IgG抗體總量與上市疫苗相當,中和抗體效價也都有達到640倍以上。噴鼻疫苗能額外產生IgA抗體,保護上呼吸道不受病毒侵犯,這是市面上傳統肌肉注射疫苗都做不到的。黃立民表示,現有疫苗和試劑都是以原始病毒株設計,但主流病毒已是Delta變異株,過去測量結果已經失真,勢必要配合新病毒株做新的疫苗、試劑、藥物。IgA抗體已被證明是最好的方法,可在病毒繁殖進攻之前就在鼻腔消滅它、減少突破感染,這是噴鼻疫苗的優勢,因此現在全球有七個噴鼻疫苗在研發中,但都還沒有上市,競爭激烈。黃立民表示,鼻噴疫苗作用於局部,理論上較不易引起全身性副作用。從過去流感鼻噴疫苗的經驗可知,鼻噴劑主要副作用是因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或血管,而引起顏面神經麻痺,但局部腫脹消除後就能緩解。鼻噴疫苗使用方便、適用對象廣,鼻過敏、氣喘等上呼吸道過敏性疾病者都可以使用,除非有對疫苗所使用的蛋白質。 Delta病毒RBD三聚體除了有助研發疫苗,還能發展試劑。張淑媛表示,檢醫部分離出新冠病毒以來,持續與台大醫學院教授葉秀慧合作,已分離出125株變異株,對於測試疫苗中和能力、試劑精準度,大有幫助。台大醫院已針對Delta病毒發展出「中和抗體快篩套組」的原型,以後不必到高規格第三級實驗室也能大量、快速篩檢中和抗體。
-
2021-11-12 新聞.杏林.診間
曾明清,領航台灣牙醫數位轉型!開業財富滿足卻斷送婚姻,遇見心靈導師改變人生觀
回首過往,得之於不少貴人的鼓勵與教導,讓來自鄉下的孩子有了自信心、增加了歷練、擴大了視野,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明清牙醫診所曾明清院長始終抱持著一份感恩的心,並發願在牙醫的專業領域上盡己所能、回饋社會,能夠成為眾多他人的貴人。四○年代中期,出生在新竹竹東客家庒的家中長子,曾明清不僅標誌著當時台灣社會一股奮發向上的氛圍、客家人勤儉的特質,以及長子光耀門楣的抱負,而他都加以融合並實踐之外,更在執業之後,透過正確的口腔衛生教育來服務大眾、辦理網路線上教學來服務同業,籌組「AI數位牙醫」國家隊和「牙醫師鐸獎」來共同防疫、抗疫,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貴人。曾明清上有兩個姊姊、下有兩個弟弟。日式教育的父母親,學歷都不高,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小時候家境不好,父親為求更好的生計,毅然決然帶著包括曾明清在內的三個孩子到台北打拚,「當時我十歲。北上讀書應該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折點!」曾明清緩緩說道,家裡窮,父母認為只有努力唸書,才能改變人生,「我不負父母的期望,從國中、高中,成績都不錯,最後考上牙醫系。」作文《養鵝記》贏得老師的激賞曾明清國中的功課表現優異,和老師發自內心的激賞與鼓勵有很大關係。他回憶指出,國中一年級第一次作文課,題目好像是自我介紹,他寫了小時候和奶奶相處情境的《養鵝記》,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生動寫實地描述如何看著奶奶養鵝的實況,同時幽默地敘述他如何用雙手在鵝脖子上輕柔地上下按摩,協助牠吞下食物的動作,結果那篇作文獲得國文老師胡憲綱的青睞,不僅讚譽有加,還公開給全班同學,甚至推薦他去參加演講比賽,「這讓我受寵若驚,也因而產生了無比的自信心,自此之後功課突飛猛進,最後國中三年的總成績是全校第二名,並如願考上建國中學。」曾明清記得,這位讓他終身感念的胡憲綱老師,當年約六十來歲,是一年級的班導師,「老師是所謂來台灣的外省第一代,有著濃厚的鄉音,他上課時講的國語,我常常聽不太懂,但老師的公開讚許卻大大激勵了我,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貴人。」國中二、三年級的導師李鈞俊老師,則是曾明清相處最久、至今難忘的老師。記憶中的李鈞俊老師,除了認真教學之外,還會挑選一些學生,跟他學國畫、學書法、打拳練劍,爬大山小山……,「老師真是多才多藝,甚至大膽到帶同學們去爬玉山,那時不知有多少父母親都嚇壞了呢!」曾明清跟李老師一路學國畫到大學畢業。大學時代,擔任國畫社長期間,還邀請老師當社團指導老師。「學國畫,對我日後當牙醫師所要具備的美學素養有很大的幫助;老師教學熱誠,對我日後事業的經營也有深遠的正面影響。」曾明清娓娓道來:「李鈞俊老師更打開了我的視野,也是我的貴人之一。」因視力不佳選擇醫務管理曾明清功課好,固然讓父母親放心,但可能是遺傳自媽媽的,從國小開始就深度近視,卻讓倆老既擔心又費心。到台北之後,父親常常辛苦帶著他四處看眼科。一直到大學,還常跑大醫院手術開刀(視網膜剝離),因為視力問題不用當兵,那時羨煞不少人,可是他一點兒也不開心,因為牙醫師看診時需要長時間、近距離在強光下聚精會神,為了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不因過度使用眼力而失明,開業後十分在意保護眼睛,盡可能多請人手幫忙,因而採取聯合執業,希望透過分工,降低看診壓力及風險。「恐懼失明的思維,讓我從此踏上醫務管理之路,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曾明清說出這段話的語氣裡透著堅信和篤定。1984年,曾明清開業沒多久,就聘請了幾位學弟妹一起工作,當時病患不多,也沒有勞健保,如何讓大家有病人可看,有基本收入,可說是大問題。當老闆很辛苦,員工人來人往,診所好像是職業訓練所,虧錢的居多。當時經營牙科不易的客觀事實,加上先天性的眼睛不好,讓曾明清深知,他的牙醫事業不能單打獨鬥,需要組織一個強而有力的團隊,才能發揮經營效益,因此,他要加強組織領導與人際溝通的專業知能,同時要營造一個優質聯合診所,好讓聘任的合作醫師可以發揮所長,安心看診。於是,從1986年起,他開始四處聽演講、學管理,甚至花大錢請診所經營管理顧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企管顧問師施滿室先生,年約四、五十歲,弟弟也開牙醫診所。「從1987至1993年期間他協助我,可以說是我診所經營管理的啟蒙老師,也是我的貴人之一。」施滿室當時所指導的許多管理制度還沿用至今。之後,曾明清開過三家小型連鎖診所、發展108家策略聯盟合作診所。1999至2003年,接受台大及北醫大醫務管理學的正規訓練,並以45歲高齡取得MBA碩士學位。「學醫務管理,雖未讓自己帶來很多實質的財富,卻幫助自己的視野、胸襟開闊了許多,牙醫生涯也豐富了許多。尤其,在人生的智慧,心靈的財富方面,收穫遠超過預期!這些或多或少都有受到施滿室的啟迪。」在開業前十年的這段時間裡,曾明清頻頻到企管顧問公司上課學管理,但自己不看診,到處趴趴走取經學習的經營方式,不僅無法獲得家人的認同,還因而斷送一個美好的婚姻,「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敗,但我並未因此放棄理想。」遇見心靈導師改變了人生觀正當徬徨無助的時刻,他遇見了「心靈導師」──卡內基資深講師郭志鵬。在郭志鵬老師引導之下,他開始學習一些人際關係與溝通,還有家庭生活如何和諧、工作生命如何平衡,以及心靈成長修行之類的課程,因而改變了人生價值觀。「凡事的發生必有其善意,對自己有正面的幫助」;「老天有時喜歡跟人開玩笑,在給你好的之前,會先給你壞的,讓你歷經磨難之後,再給你好的禮物,你就會加倍珍惜它!有時事業經營也是如此。」郭志鵬的金句給了他很大的啟發。果不其然,1995年曾明清建立了一個新的家庭,也開始重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和諧。感恩得之於無數貴人的協助,加上為醫者乃懸壺濟世的信念,還有如何發揮口腔健教的最大效益等考量,曾明清開業至今,不斷發揮創新、創意精神,全力投入口腔保健教育(OHI),希望幫助病患了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進而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10 新聞.元氣新聞
王必勝認不倫戀 陳時中:社會大眾應給他機會
「抗疫英雄」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日前被媒體揭露不倫戀,12天後王必勝打破沉默,偕妻子尤香玉接受媒體專訪。王必勝回想事件曝光時,衛福部長陳時中跟他說第一句話是「你跟你太太講了沒?」陳時中今赴立院備詢,會前接受媒體訪問,針對此事,他表示,「呼籲社會大眾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家庭回歸常軌」。對於王必勝承認不倫戀,陳時中表示,「他有跟我報告過相關事情,對於他對相關媒體澄清、說明,呼籲社會大眾應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的家庭回歸常軌」。疫情雖趨緩但不能掉以輕心,是否因此鼓勵王必勝出面對外說清楚?陳時中說「沒有」,「家裡的事,要跟太太、家人共同面對處理這件事」。王必勝遭爆料他與小15歲的林姓護理師交往,甚至疑似生下一女。王必勝接受鏡週刊專訪時說,與林女是「不適當、不應該的關係」,也強調與林女關係已經「結束了」。王必勝妻子、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事後首度打破沉默,坦言此事對她傷害很深,「我現在沒有原諒王醫師。」
-
2021-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視訊陳建仁談防疫 波蘭疫情團隊主席:可多向台灣學習
前副總統陳建仁應邀與波蘭疫情顧問團隊成員視訊會議,波蘭疫情顧問團隊主席杜辛斯基指出,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據外交部新聞稿,陳建仁在會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若世衛組織(WHO)能及時且透明分享疫情資訊,疫情不致擴散全球,嚴重失控。外交部今發布新聞稿指出,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等我國專家與學者應波蘭科學院院長杜辛斯基(Jerzy Duszyński)邀請,於2日透過視訊會議,就疫情發展及未來因應做法等議題,與波蘭疫情顧問團隊成員及公衛、傳染病學專家進行深入討論。杜辛斯基開場致詞時指出,波蘭努力對抗疫情襲擊,而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包括持續加強公民教育等因應措施。杜辛斯基目前擔任波蘭疫情顧問團隊主席,積極推動台波防疫合作,曾於108年11月訪台進行交流。陳建仁說明,台灣擷取對抗SARS經驗,抗疫有成,惟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結束,各國需彼此學習,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並加速研發抗病毒藥物,才能使疫情受到控制。陳建仁並感謝波蘭本年9月初慷慨捐贈台灣40萬劑疫苗。廖俊智表示,目前疫情仍在各國持續蔓延,未來各國也必須因應其他疫病可能性,因此加強對傳染病學的研究十分重要。張上淳指出,配戴口罩、勤於檢測、追蹤接觸史、嚴格執行隔離檢疫等,都是最重要的防疫措施。
-
2021-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讚台抗疫典範 波蘭疫情團隊:可學習強化公民教育
外交部今天表示,波蘭疫情顧問團隊主席杜辛斯基日前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視訊時說,波蘭努力對抗疫情襲擊,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包括持續加強公民教育等措施。外交部中午發布新聞稿指出,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等專家與學者應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杜辛斯基(Jerzy Duszyński)邀請,2日透過視訊會議,就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發展及未來因應做法等議題,與波蘭疫情顧問團隊成員及公衛、傳染病學專家進行深入討論。外交部表示,杜辛斯基開場致詞時說,波蘭努力對抗疫情襲擊,而台灣為抗疫典範,波蘭可多向台灣學習,包括持續加強公民教育等因應措施。杜辛斯基擔任波蘭疫情顧問團隊(COVID-19 Advisory Team)主席,積極推動台波防疫合作,曾於108年11月訪台交流。陳建仁指出,台灣擷取對抗SARS經驗,抗疫有成,但全球疫情仍未結束,各國需彼此學習,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並加速研發抗病毒藥物,才能使疫情受到控制。陳建仁表示,疫情爆發之初,如果世衛組織(WHO)能及時且透明分享疫情資訊,疫情不致擴散全球,嚴重失控。他並特別感謝波蘭今年9月初慷慨捐贈台灣40萬劑疫苗,展現台波共同團結抗疫精神,是良善力量的正向循環。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獲衛福部核准 長庚醫院展開新冠疫苗第三劑混打試驗
為了解國人新冠疫苗混打保護力,長庚醫院疫苗第三劑混打計劃,日前已通過衛福部核准,將於近期正式展開混打臨床試驗,對象為有高接觸風險的第一線醫護人員及航空機組人員等,人數共計400人。長庚醫院希望透過第三劑施打臨床試驗結果,協助政府作為擬訂第三劑疫苗施打政策的參考。長庚醫院新冠疫苗接種推動團隊總指揮、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各種疫苗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或死亡,具有很好的保護力,但針對預防感染,疫苗免疫力仍會隨時間下降,造成優先施打疫苗的各國皆面臨突破性感染問題。尤其是現今主宰全球流行的強勢Delta變異株,更是讓整體防疫面臨更高一層挑戰。邱政洵說,Delta變異株除傳染力強,免疫逃脫特性也讓世界各國重新審視自身疫苗政策,包括以色列和美國已相繼開始追加第3劑,因此第3劑混打試驗勢在必行。邱政洵說,該院日前提出針對高風險,且已接種兩劑AZ疫苗的族群接種第三劑不同廠牌疫苗的免疫生成性與安全性臨床試驗,日前通過衛福部核准,將準備正式展開臨床試驗。邱政洵指出,此計畫將以單盲性臨床試驗,讓符合資格的族群接種第三劑加強劑,並分成第三劑接種高端、輝瑞(BNT)、莫德納以及半量莫德納,各收案100人,共計400人。除評估第三劑接種不同疫苗的安全性外,亦會做中和抗體的測量來評估免疫生成性。此項臨床試驗瞄準在一線醫療場所工作的醫護人員以及接觸變異株高風險的航空機組人員等高風險的族群,希望可以透過此第三劑提升這些重點族群的疫苗保護力。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暨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長庚醫院致力於各項防疫任務,維持抗疫醫療量能,亦積極執行各項疫苗相關研究,以期讓台灣的疫苗政策運用能達到最大的彈性。目前在本院進行第二劑疫苗混打的臨床試驗已收案完成,將開始展開第三劑混打試驗。此第三劑疫苗施打試驗為領先世界趨勢的試驗設計,也預期可對台灣目前因疫苗到貨不均的現象提供適當的政策建議,使疫苗分配及使用可以達到公衛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