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997
筆 文章
-
-
2022-03-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宜蘭新增確診者 過年前從美國回來現在要回去竟然確診
宜蘭縣今天新增2例確診個案,案20016號為北部防疫旅館群聚相關案,今天改判為本土個案,在宜蘭縣沒有足跡;另外案20801是農曆年前從美國入境,昨天要返回美國前,自費採檢陽性Ct值33.3,暫列為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縣府已完成相關接觸者的追蹤管理及足跡調查與清消,林姿妙縣長呼籲民眾面對變種病毒須提高警覺,落實防疫作為,但不需過度恐慌。有關2月18日國內新增的境外移入個案(案20016號),為北部防疫旅館檢疫期滿前採檢陽性確診,後被判定係旅館群聚感染造成染病,因此於今天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改判為本土個案。考量個案戶籍地及居住地均在宜蘭縣,故列入宜蘭縣個案,不過該個案尚未進入宜蘭,所以在縣內並無足跡。案20801號於農曆年前自美國入境,在美國要上飛機前、入境與居隔期間的篩檢皆為陰性,但是在3月3日準備返回美國的自費出境前篩檢驗出陽性(Ct值33.3)。今天再次PCR檢測為陰性,血清抗體檢驗報告結果則為陽性,由於個案自述於今年1月在美國曾經確診,因此不排除為舊案,目前暫列為宜蘭縣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後續仍待中央判定,縣府已匡列2位同住密切接觸者,經PCR採檢均為陰性。
-
2022-03-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抗焦慮藥物 緩解慢性眩暈
李女士因為慢性眩暈問題,多年來跑遍各大診所及醫院,做了各種檢查,神經科、耳鼻喉科等藥物治療也乖乖配合,但病情就是起起伏伏。經轉介至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藥後,她的慢性眩暈才獲得顯著改善。她很疑惑自己沒有感覺到焦慮恐慌,為何眩暈卻是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改善了?究竟是得到什麼病症?這個現象連醫師也很感興趣,其實大腦各種功能區的連結,是醫學上最複雜且尚未被完全理解的領域,但隨著醫學研究發展,已有一些證據可以做為這個問題的解釋。大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降低與情緒憂鬱相關,最新的研究發現,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也有相當多的血清素接收器。憂鬱症常用的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能有效增加大腦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臨床經驗及研究也證實,有的病患在停用SSRI藥物後,會產生相關性的慢性眩暈;反之,少部分慢性眩暈病患,在接受類似藥物治療後,則感到極佳的療效。過去的大型研究顯示,偏頭痛病患得到重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比率,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四倍。有眩暈、耳鳴或視幻覺等前兆的偏頭痛,得到這類情緒性疾患的風險,也比無前兆的偏頭痛的患者略高。最新神經生理學發現,位於腦幹的前庭神經核,與腦幹的其他重要神經核,有複雜的相關連結,例如:與疼痛、清醒、臟器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有關的臂旁核;與血清素及SSRI作用處、憤怒、冒險情緒有關的中縫核;與正腎上腺素週期、壓力反應有關的藍斑核等,形成複雜的前庭神經連結體系。前庭神經系統除了掌管身體的平衡功能感知、眼球、頸部及軀幹肌肉協調之外,還與我們的清醒、情緒、壓力狀態及內臟反射等功能糾纏不清,常見的頭痛、情緒、壓力、食欲、睡眠等,都不是不相干的問題,可以說牽一髮動全身。在慢性眩暈的理解與治療上,不同醫師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主要是因為對大腦的了解仍未能透徹,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及嚴謹的研究,終究會揭開這些謎團,讓醫師們一步步把握這些關鍵,治療的成效也會愈來愈好。
-
2022-02-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逐步開放商務旅客 一般出國旅遊需多方評估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接受民進黨Podcast頻道「耳朵出遊不出油」專訪,並在今天播出。陳時中表示,防疫超過800天以來所建立的「台灣模式」有兩大重點,首先防疫不只有強度也兼具韌性,再者是防疫透明化。防疫下一步將準備逐步開放商務旅客,至於開放一般出國旅遊則需要多方評估考量。陳時中表示,台灣模式引發許多國家關注,防疫的韌性指的是防疫不是只有強度,也要過正常生活;疫情透明化則是要降低社會恐慌,例如每天舉行記者會直接回應民眾疑慮,並同時做公共衛教宣導。陳時中也感謝全民的配合,才能使台灣的防疫成效呈現最佳效益,並得到國際肯定。近來「與病毒共存」相關說法受討論,陳時中表示,在其他國家疫情嚴重狀況下,勢必要往共存的方向思考;台灣疫情目前仍獲有效控制,政府措施則在於維持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去做謹慎的管理與掌握。至於何時可以出國,陳時中說,政府有責任確保民眾健康,將會逐步開放商務旅客,持續掌握國際情勢與國內疫調,而出國旅遊則仍需要多方的評估考量,目前會先做前期準備工作,包含旅遊相關的人力建置、教育訓練等。
-
2022-02-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天寒竹縣再增2人猝逝 身心科患者多出2成
寒流發威,新竹縣繼前2日傳出6人猝逝,消防局今日(22日)再通報2人非創傷性死亡,分別為45歲男子以及75歲老婦,2名死者皆患有慢性疾病,但是否因天冷溫差過大而死亡,還需要進一步判定。除了猝死案例增加,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也發現近期身心疾病患者增加2成。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冷空氣雖有減弱趨勢,但還是有大陸冷氣團等級,一直到24日各地都是寒冷的溫度,降雨則受到華南雲雨區東移的影響,中部以北、東北部持續性的降雨最明顯,預計明後天將有一股弱冷空氣南下,再稍降溫,要到周五後冷空氣減弱,水氣明顯減少,才會逐漸回暖。新竹縣消防局指出,繼前2天有6人非創傷性死亡,最年輕為45歲男性、最長則為94歲女性,昨日上午10時至今日上午10時,再通報2人猝死,分別是45歲男性及75歲女性。累計這波寒流期間,竹縣非創傷性死亡案件已達8件,3女5男死者是否因氣溫落差大導致猝死有待釐清。溼溼冷冷的天氣不僅是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身心疾病也容易發作。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近來因身心疾病來診的病人增加2成,分別是原本憂鬱症狀況穩定,但天氣不好症狀惡化,或是因體質敏感,如罹患自律神經失調,天氣一變感覺全身不舒服,胸悶、心悸、喘不過氣、腸胃不適等。周伯翰醫師建議,有部分民眾罹患憂鬱症是因太少曬太陽,因此還是建議他們天氣一旦放晴就要出去多曬太陽,或是多補充維生素D3,有助身體吸收少許陽光、製作褪黑激素等,其實國外常有民眾會使用日照燈,讓大腦感覺身體有光照。醫師提醒,身心疾病症患者更需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部及四肢是散熱的地方,身體為了要保暖就會活化交感神經,容易使本身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更容易感到恐慌,胸悶、心悸、腸躁症的問題也會更惡化。
-
2022-02-22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2癌症高峰論壇/陪父親抗癌 張鳳書:照顧者要為自己打造小確幸
張鳳書的父親2020年夏天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當時她陪著父親一起抗癌;如今張爸爸已恢復健康,展開癌後新生活,而張鳳書經歷這場挑戰之後,也對生命有了全新的感受,她呼籲每位照顧者,在承擔照顧重擔時,不要忘記愛自己,多蒐集生活中的小確幸,才能滋養出強大的能量,繼續往前走。 全家同心 展開抗癌療程張鳳書說,2020年6月父親證實罹患大腸癌,剛知道的那一剎那,她非常驚慌害怕,後來想起自己是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志工,於是向基金會求助,慢慢冷靜下來,基金會幫她釐清接下來的步驟,包括:詢問醫生,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有無轉移等問題,詳細掌握後才能掌握病情。有了基金會的專業建議做後盾,張鳳書決心陪伴父親勇敢抗癌,但當時又發現父親肺部出現小顆腫瘤,醫生擔心是腸癌移轉造成,一家人再度陷入恐慌。所幸,信仰帶給張鳳書安定的力量。她說,人在最虛弱的時候,最容易被外界雜音干擾 ,那時她很混亂,決定請牧師帶領父母受洗,受洗後一家人特別合拍了全家福照片,象徵著全家同心協力,一起迎戰父親的癌症。接下來馬上展開父親的治療計畫,先開刀切除腸道的腫瘤,接著再進行12次的化療。張鳳書說,很幸運的是,化療開始不久,肺部的不明小腫瘤跟著消失了。張鳳書也很感謝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很多協助。她表示,基金會和國健署合作,在全台設有92處癌症資源中心,提供多項協助,可幫助癌友和家屬克服許多恐慌和焦慮。 化療結束,癌後運動重建人生張鳳書父親的化療從2020年7月進行到2021年3月,但做完12次化療,不代表結束,之後還有漫長的重建之路。她說,父親去年3月化療結束,卻在2月發生小感冒,檢查發現肺功能下降,肺部出現纖維化,「我心裡很挫敗,怎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張鳳書和家人再度堅強起來,協助父親對抗肺纖維化。她說,父親因為抽菸多年,肺功能欠佳,必須透過運動來增強。她為父親安排健身教練,持續安排他接受重訓,增加肌力,以便強化肺功能。但一開始父親不太能接受,認為「有動就好」,何必花一千多元上教練課?但她耐心說服父親,運動的精準度更重要,日常的散步絕對比不上專業教練提供的效果。醫生同時安排父親每周到醫院做一次運動治療與呼吸訓練,無形中也培養了父親的運動習慣。讓癌友恢復正常生活 不退化這一年來,張鳳書父親的癌後新生活,除了定期追蹤,更加入胸腔和呼吸功能的改善,如今肺功能已逐步回升,癌細胞也未復發。她說,經由父親的經驗,她發現運動是全身性的保養,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在推廣癌後運動的重要性,可降低癌症復發機率,而且重訓有很多好處,不但增強心肺功能,癌後化療的承受力也會比較好。張鳳書的父親現在認真投入癌後運動,連母親也跟著一起上重訓課,兩位老人家都感受到身體的不一樣。父親化療後期時,體能逐漸恢復, 她也放手讓父親自理生活,例如讓他自行出門買菜做料理,以免退化。她笑說,現在她和弟妹會定時回父母家吃飯,讓愛下廚的父親每周有「任務」,生活有目標。這些再平凡不過的事,卻是父親生活的重心,讓他維持正常的生活規律,產生「被需要」的美好感覺。看著父親的改變,張鳳書很欣慰:「照顧者要去引導患者的心理,重建正確的癌後生活,這很像在破關,但只要用對方法,一定能一關一關衝過去。」照顧者 把自己的生命線拉出來身為照顧者,張鳳書也不忘呵護自己的心,隨時儲備能量。她說,照顧者要為自己安排一些「小確幸」,例如她在陪父親住院時,會在病榻旁準備一杯咖啡、一本想讀的書,這都是生命的營養和亮點,在遭遇困境時可派上用場,創造喜樂和愉快的感覺,甚至具體地帶動賀爾蒙分泌和調整交感神經,給予生理上的正向支持。她更強調,在照顧病人的路上,「照顧者要把自己的生命線拉出來,不能和患者完全重疊,要同步規畫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今天的計畫是要讀完金庸小說一個章節」。張鳳書很清楚: 照顧者的生活中若只有病人,那會讓自己不見了。陪伴父親抗癌時,她總是提醒自己:「不能讓我的2020年不見了」。她也建議照顧者,每天一定要擠出一小段獨處的時光,讓自己沈澱和放鬆,補給新的能量,否則一直不斷付出,到最後恐將消耗至枯竭。驚覺生命會消逝 積極面對老後 走過抗癌之路後的另一個意外是,張鳳書開始驚覺原來生命原來是會消逝的。她說,當初抗癌時都不曾有過這種感傷,這些悲傷似乎被她「往後放」,直到抗癌結束一年後才出現。也因她的年紀走到了半百,張鳳書形容:「這就像跑馬拉松走到了折返點,對生命的流逝特別有感觸,而我的人生也進入下半場,和上半場的思考完全不同了。」她體認自己的生命也在走下坡,生活和體力都和年輕時不一樣,以前對生命總是往前看到一片明亮,但如今到了折返點,人生已經要準備煞車了。她甚至會想到「照顧者」的長遠未來,「今天我50歲照顧70多歲的父親就已經如此沈重,那換了 60歲的人照顧八、九十歲者,會怎樣想?那些更高齡的照顧者又如何面對這人生的重擔?」也因此,張鳳書開始觀察、探索許多比她年長的人們,想知道他們如何走過?如何面對人生下半場。她說,從許多前輩身上,她看到人生經驗,例如老後生活與財務規畫,開啟她全新的視野和想像,這是陪伴父親抗癌的意外收穫。」 【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2-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增3確診足跡至各寺廟 發簡訊提醒接觸者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今天新增3名本土個案,且活動區域大、足跡多,去過的地點都在匡列處理中,因為過年期間大家都會去廟裡走走,將依據實聯制紀錄發簡訊通知民眾。黃珊珊今天上午出席陽明山花季開幕式前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台北市今天將新增3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個案,其中2人與案19816有關,他們的足跡、活動滿多的,包含許多餐廳跟寺廟,已經都在清消、處理。黃珊珊指出,昨天已經跟廟方說,若工作人員有疑慮,都可以去7家醫院採檢,有需要的話,甚至可以派篩檢車去,且因為過年期間大家都會去廟裡走走,但待的時間不長,寺廟也不是密閉空間,所以不會像餐廳一樣匡列得那麼嚴謹,將依據實聯制紀錄發簡訊通知民眾自主健康管理,有狀況就快篩。針對台東縣也傳出確診者足跡,黃珊珊說,這個是新北市三重區的個案,是案19816的接觸者,通報新北後才採檢發現確診,新北再疫調才發現去過台東。案19816為昨天確診的50多歲女性,居住在北投區,與案19813、19859曾為同事,因參加某團體活動到各大廟宇參拜,足跡包含法鼓山農禪寺、台北霞海城隍廟、台灣省城隍廟、大龍峒保安宮等,衛生局已針對社團成員進行匡列及疫調。媒體詢問,疫調不實遭罰的桃園機場航警(案19763),其女兒也確診,目前匡列狀況如何。黃珊珊指出,這名航警的女兒在北投區某飯店工作,的確會接觸到一些消費者,已有一一匡列,相關細節下午會完整報告,大家不用太恐慌。
-
2022-02-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今本土+3 黃珊珊證實:北投婦傳同事 聚餐等足跡多
台北市打破加零,今天傳出新增3例本土確診,除昨天傳出疫調不實的航警女兒,居家隔離期間也發現確診,還有昨天新增春節拜遍台北四大廟的北投區50多歲女性、案19816,匡列採檢後發現再傳2人。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證實,案19816北投婦人傳染給兩名同事,應該有一起聚餐,加上共同工作、也有接觸關係,不過去過的餐廳、廟宇都已經清消。至於航警隱匿足跡,現在其女兒也確診,黃珊珊今天也表示,「這個部分我們也覺得有點生氣,因隱匿足跡,現在中央應該會開罰,但因航警沒有講他們的接觸,導致匡列時間耽誤」,尤其新增確診者在飯店工作,的確會接觸到一些消費者,昨天北投地區同仁也一一匡列,相關細節衛生局會完整報告,北市府都會完整匡列,大家不要太恐慌。另外,對於案19816北投這名50多歲女性,傳給兩名同事,先前她也到過許多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等大廟拜拜,北市府市府擴大匡列?是否疫調會有困難?黃珊珊表示,一些寺廟都有實聯制,也跟廟方說,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幫忙採檢,包括去各大院區採檢,甚至廟方工作人員有疑慮,北市府也可以派出篩檢車。黃珊珊說,由於過年的關係,大家都會去廟裡走走,不過待在廟裡的時間不會很多,會根據廟方的實聯制發出細胞簡訊,也會通知,沒有直接接觸下,會請民眾先自主健康管理,因廟宇與餐廳不一樣,不是密閉空間,廟宇匡列的部分,提醒有到過足跡民眾,如果有症狀再去快篩。黃珊珊今天表示,北市今天新增確診,其中案19816再傳兩例確診,應該是同事,應該有一起聚餐,應該是從那邊傳過來,又發現兩例確診,有共同工作、也有接觸關係,她們的活動還滿多的,北市府昨天下午知道,台北市所有足跡全部匡列,包括餐廳、去過的廟宇,都有清消等相關處理,北市衛生局今天下午會完整報告。由於此案可傳染期跑過很多地方,傳出也傳給一名旅行社業務經理,並跑到台東,黃珊珊則說,台東的部分,她是今天早上才看到相關資訊,那個是三重個案,發現之後北市府去匡列,三重疫調發現有去台東,這是通報之後才發現確診,所以每個足跡過來後就會匡列,發個各個地方衛生局追蹤,台北市會一個一個追出來,台北市足跡會比較嚴謹處理,此案活動區域大,活動的行蹤也蠻多,衛生局同仁昨天又忙到深夜。
-
2022-02-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又傳疫情?台南國小急通知帶回子女引發恐慌 市府澄清
台南市一所國民小學今天傳出「有確診者」,校方上午緊急通知家長將子女接回;許多家長還在工作上班、接到通知不得不放下工作或拜託親友協助到學校接孩子,抱怨連連,有人直呼「太離譜了」。不過市政府表示,台南市今天沒有確診者,是清查到疑似足跡,為求慎重才會立即清理校園,家長民眾不必擔心。學生家長投訴聯合報表示,剛剛工作中接到學校通知,只說校園因為需要清理環境,麻煩提早接回孩子,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有確診者」。不過市府表示,台南市今天根本沒有確診,初步了解是疑似有確診者足跡,為求慎重才會全面消毒,今天提早下課,明天學生就可以正常上課。
-
2022-02-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潮榮診所3確診 潘孟安:有北部旅遊史家庭群聚
屏東縣潮州鎮潮榮聯合診所出現3起確診個案,屏東縣政府(10日)在潮州中山公園緊急開設社區篩檢站,提供免費篩檢,請2月5日至8日曾到潮榮診所就醫或陪診民眾盡快前往篩檢。潘孟安說,新增3例和昨天公布外縣市足跡無關,是有北部旅遊史家庭群聚,目前感染源持續跨縣市追蹤,衛生局、警察局同仁徹夜進行疫調,與時間賽跑圍堵疫情。潘孟安說,因應Omicron傳播迅速,必須料敵從寬,由於確診者工作場域是潮榮聯合診所,該診所2月5日到8日就醫人數眾多,縣府即時疫調、匡列、採檢、隔離,並啟動擴大篩檢確保社區安全。潘孟安說,除了匡列診所所有員工、確診者親友以及部分密切接觸的看診民眾採檢隔離外,今天在潮州中山公園成立潮州篩檢站,「針對2月5日到2月8日曾到潮榮聯合診所看診、陪診以及足跡重疊的鄉親」,務必在這兩天到篩檢站採檢。潮州社區篩檢站從今起連續2天,從上午9點到12點、下午1點半到4點半提供免費篩檢服務,請帶健保卡、身分證並戴好口罩前往,不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相關細節及足跡將在下午記者會公布,請大家落實防疫,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告知親友相關資訊,不用恐慌。若有相關問題,請洽08-7380208防疫專線詢問。
-
2022-02-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揭疫情曙光三部曲 專家分析這時間應可出國旅遊
Omicron疫情逐漸趨緩,確診者多為輕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透露,疫情露出曙光的三部曲,第一、鬆綁邊境管制,第二、邊境鬆綁後仍可掌控疫情,第三、人民可以忍耐實施的防疫措施,回歸正常生活。專家說,三部曲原則沒有問題,未來就是把Omicron疫情,當作是流感處理,預估下半年有望取消入境者居家檢疫措施,屆時民眾出國旅遊的意願會大大提升,出國旅遊也沒有太大問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只要Omicron確診重症患者少,民眾可以接受社區小規模疫情流行,台灣就會和國外一樣,減少生活上的限制,恢復正常生活,但指揮中心目前仍擔心民眾無法接受小規模疫情流行,採取逐步開放模式,一步、一步來降低民眾恐慌。「目前處處限制的防疫生活,民眾快要受不了了。」黃立民說,如此導致民眾對疫情的忍受程度愈來愈高,如果Omicron確診者都是輕症,往後民眾不需擔心,也不在乎了,只要指揮中心放寬匡列對象範圍,民眾不再擔心被隔離,且重症又可獲得良好治療,民眾一定是舉雙手贊成放鬆生活上的防疫限制。黃立民表示,疫情在可控範圍下,邊境鬆綁應很快就會採取「5+5」措施,包括5天居家檢疫及5天自主健康管理,若鬆綁後疫情繼續在可控範圍,居家檢疫有望再縮短至3天以內,當下半年疫情更為平穩,甚至有機會取消居家檢疫。因此,若邊境鬆綁為「5+5」或取消居家檢疫,應可大大提升民眾出國旅遊意願,因國外對入境者的態度是,只要有打疫苗,基本上就不管了,黃立民說,「下半年要出國旅遊,應沒有太大問題」。黃立民說,民眾現在最關心的,除從國外返國入境後要居家檢疫幾天外,也在意接觸到確診者後被匡列、被隔離天數太長,如果Omicron確診者都為輕症,相信往後除非是親密接觸者,或是接觸者中身體較為虛弱的人,才會加以匡列,健康的人或許只需匡列1至2天,經PCR檢驗為陰性,就可解除匡列,如此就可恢復正常生活。黃立民說,今年秋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再來,但即使新冠病毒變異,只要確診者重症患者少,就不需過度擔心。陳時中也說,以病毒特性來說,惡毒的病毒會把宿主殺死,傳染範圍受限,往往存活不久,一旦病毒愈來愈友善,就會活得比較久,往後新冠病毒也可能愈來愈友善,因此每個人都要成為防疫的尖兵,回歸個人防疫。
-
2022-02-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板橋一家4口確診!小妹任職北市會計事務所急發內部信
新北市今爆出一家四口確診消息,20多歲大女兒篩檢陽性確診,Ct值20,連帶父母、妹妹等3人也確診,其中小女兒任職於台北市信義區某會計師事務所,據了解,該會計師事務所今上午緊急向內部發聲明,公布確診者足跡及啟動全辦公室居家辦公。新北衛生局僅強調,下午3時將統一說明。該信義區某會計師事務所今向內部員工發聲明,因接獲台北所員工確診,該員工在春節期間2月5日至7日曾有往返公司,並與組內人員短暫接觸,但無客戶接觸史,今下午後包含外勤人員,全面啟動居家辦公。該會計師事務所聲明指出,已掌握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名單,並個別進行通知,沒收到通知代表非密切接觸者,無須過度恐慌。台北所辦公室將全面消毒,同時聯絡大樓管理處通報各樓層租戶,並於大廳、電梯等公共區域全面消毒。另該內部聲明還公布確診者足跡,分別在2月5日上午10時40分至晚上9時出現在16樓、2月6日上午10時40分到晚上8時30分在16樓、2月7日上午9時至晚上6時40分在16樓、同天下午1時30分至1時35分到過19樓。北市衛生局專委歐佳齡證實,大約中午左右才接到新北的通知,目前仍在疫調和匡列中,確定後也會派員到場清消。
-
2022-02-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雄托嬰中心延至2月14日收托 專家籲:第3劑有用趕快打
高雄港疫情持續延燒中,高雄今天新增4例,其中3例確診是在解隔前採檢陽性,並沒有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新增個案是名引水人,目前衛生局已擴大匡列,根據疫調與可傳染期間,引水人在1月23日至2月1日共接觸40艘貨輪,衛生局持續追查試圖找出感染源。高雄市長陳其邁也宣布,高雄市托嬰中心社區家園延至2月14日收托。昨天陳其邁宣布高雄市公私立幼兒園延至2月14日開學,今天緊接宣布,高市托嬰中心社區家園也同步延至2月14日收托。陳其邁表示,因為小朋友很小,也有家長因上班沒辦法照顧,有收托需求,「我們整體原則是延到2月14日收托,假如家長無法照顧,我們也會協調一些公私立托嬰中心基本的托嬰服務。」陳其邁不斷強調疫苗重要性,今天記者會也請來專家說明疫苗效用實驗等狀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長鍾飲文指出,目前國內確診個案是以Omicron為主流,Omicron傳染力強、潛伏期短。一般新冠肺炎潛伏期(被感染到有傳染力或有症狀)大約是5至7天,Delta是4天,根據國內最新報告,Omicron潛伏期中位數是3天左右,也就是被感染後很短時間就具有傳染力。但鍾飲文也提醒,Omicron多為輕症,也有流感化、類似感冒等症狀,民眾無須過度恐慌,只要有按照時間施打疫苗,就有保護力。鍾飲文說,不少民眾都有疑惑,目前施打的疫苗都不是針對Omicron而研發的疫苗,真的會有效用嗎?根據國外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在猴子身上機種兩劑莫德納,實驗分兩組,一組施打莫德納第三劑,另一組施打針對Omicron研究出來的新疫苗。實驗發現兩組的結果,不管什麼疫苗效果都旗鼓相當,且顯著增加中和抗體。
-
2022-02-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改善心理的不安 醫:把握今天好好過 過度假設只會引來恐慌
工作忙碌、照顧家庭、煩惱經濟問題……這兩年又加上疫情的恐懼,現代人常時間處於壓力之下,心靈難以安頓。身心科醫師、營養師教你如何從轉念、飲食攝取,改善心理的不安、找回生活品質。用想像創造 自我的幸福瞬間葉啟斌/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推薦理由:現代人壓力大,容易產生恐懼或不安,是因為對現實產生「抗拒」,像曾被霸凌、被虐待,或是膝蓋疼痛等身體不適,「抗拒」導致分心、有雜念,進而產生壓力。每個人的「心理自我」,除了自己以外,包括父母、老師、同儕或同事、主管都會影響,雖可能留下傷口,但這些事成就了現在的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接受自己」。當開始接受自己,可以用想像進入「幸福瞬間」,找回自己的幸福感。像是輕輕閉上眼,想像自己何時、何地能最放鬆心境,有些人喜歡到海邊或山上瀑布旁,在這場景中有誰能共享,以及該地點的空氣、溫度、味道如何,用想像連接感官,包括身體、皮膚、眼睛、鼻子、嘴巴的感受,最後回到內心「心理感受如何」,享受自己創造的幸福瞬間。若不善於進入「幸福瞬間」的想像空間,可以試著放慢腳步,創造輕鬆自在的氛圍;此外「相信自己」就有力量,若不相信自己,內在會有很多衝突、矛盾,容易迷失方向,相信自己時,更能掌握自身優勢及能力,能更有效率應對事情。面對疫情,許多民眾產生恐慌、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更難好好「與人相處」,他建議,除了做事,與他人維持友善關係更能增加和諧關係,再困難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用餐環境要放鬆 細嚼慢嚥多清淡許為捷/新光醫院營養師推薦理由:吃得好心情也會好,許為捷表示,自己最注重「用餐環境」,應盡量避免慌亂、吵雜,也要細嚼慢嚥,從開始進食到大腦產生飽的感覺,大約需要20分鐘,若吃得太快恐會吃過量,也會導致胃酸過度分泌,對腸胃道造成負擔;許多民眾以外食為主,需注意避免過油、過鹹,像是吃泡麵隔天恐水腫,建議多清淡飲食,少油、少鹽,減少身體負擔,心情自然好起來。許多人在壓力出現時,會想用「暴吃」來紓壓。情緒性進食往往只有當下能舒緩情緒,但吃完並不會心情變好,反而產生罪惡感、甚至變胖,建議民眾仍然要以「定時定量」攝取,不要不吃早餐、午晚餐報復性飲食,讓身體處在高高低低狀態。另外,應該多攝取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還有全穀根莖類、當季蔬菜水果等,可促進腸道健康。現代女性追求纖瘦外型,許為捷說,有些人會用少吃、補充乳清蛋白想增加肌肉量,但卻不運動,導致肌肉流失速度快,呼籲民眾仍要維持運動。除了飲食,睡眠更重要,若睡得少精神差,且身體瘦體素分泌不足,也容易變胖,建議民眾要吃得好、睡得好,維持運動,讓身心靈都能更健康。減少比較、把握今天 不過度假設洪暐傑/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推薦理由:根據健保署統計,疫情期間各科就診量下降,唯精神科就診數成長最多。反映民眾壓力增加、產生焦慮,原因是對未來不確定、會有很多的「假設」出現,甚至會有「如果疫情再來怎麼辦?工作會不會受影響?」的想法,自然產生壓力。未雨綢繆儘管好,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因此要學習「把握今天」。疫情延續兩年多尚未平復,身為前線醫護的他,時常與「壓力」共處。只要看到疫情起伏,都會想著「是不是別回家,怕感染家人與孩子」,若突然因為病人增加,醫院需要提升醫療量能,每位醫護都得配合醫院排班,犧牲與家人相處時間,他直言「這些事真的想也想不完」,因此多半不浪費時間焦慮,而是勇敢應對,把握當下、過好今天。此外,減少「比較」更能減輕壓力,讓心靈處於舒服狀態。有些人喜歡比較薪水;有人會比較自己的體力不如從前,像是病人中風後,埋怨手腳不如過往靈活,不斷比較讓他萬分痛苦。過去已無法改變,但可以珍惜現在所擁有,對往後人生有正面幫助。
-
2022-02-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微解封話題正夯 專家:客製化防疫才是國際趨勢
Omicron社區疫情延燒,高雄、桃園多點爆發,所幸確診個案多為輕症,且國人也多接種疫苗,指揮中心研判,疫情仍在可控範圍。有藉於此,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近日積極推動二月底微解封,認為防疫措施應適度鬆綁。專家表示,與其微解封,應針對不同場域、職場擬定「客製化」防疫措施,更為重要。Omicron引發的群聚感染,在國人多有疫苗保護力,以及防疫意識提升的的情形下,尚未像國外在社區引爆大規模的流行。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說,目前國際防疫策略已非著重在「封鎖」或「解封」,而是朝向依不同場域採取「客製化」防疫措施,台灣也應考量經濟、國際趨勢等,採取「客製化」措施更為重要。陳秀熙說,每個場域、職場的群聚、社交、工作模式,各有不同,如餐廳、家戶、物流中心、防疫旅館等場域爆發群聚感染,顯示Omicron已經會依不同情境,而出現不同(異質性)的傳播模式。他舉例說,像日翊公司員工的工作特性是在社區移動,因此容易接觸到感染者,可能必須從提高員工接種疫苗比率、落實防疫措施,以及長期監測血清抗體、快篩檢驗等方面保護員工避免感染,一旦出現疫情也能立即阻斷。「如此客製化防疫措施,可以擴及八大行業、娛樂場所、休閒運動中心等。」陳秀熙說,客製化防疫措施是更符合現實,讓各行各業的疫情維持在可控制範圍,而這必須藉由中央及地方分工、分權,因包括疫調、疫苗、防疫政策等措施,現在已不是中央可以一條鞭的處理模式。「台灣現階段不可以解封,微解封也應僅針對已接種第三劑疫苗族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基於三點,台灣不能解封,第一、國人第三劑疫苗接種率偏低;第二、國內確診患者少,社區保護力不足;第三、疫情一有風吹草動,國人容易恐慌,因此台灣疫情對比全球是「較為脆弱的」,即便要解封須十分小心。未來解封確實是「勢在必行」,黃立民說,解封應該是慢慢的放,不能放太快,同時加速國人接種第三劑疫苗的速度,若要微解封也應只是有限度的解封,如針對已接種第三劑疫苗族群的防疫措施可以放鬆,或是匡列密切接觸者的範圍可以縮小、居家隔離、檢疫時間可以縮短等,但最重要的是,疫情仍必須在可控範圍。
-
2022-02-04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會轉惡性嗎?醫指常見3種可能
許多民眾日常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身上突然出現腫塊、硬塊,出現這情況總讓人有些緊張,深怕自己身體是否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或是罹癌,對此國泰醫院整形外科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的可能性相當多,也未必就是惡性,若有出現相關症狀盡早檢查即可,不必過度緊張。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常見3大可能! 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原因繁多,從三大方向來看,與皮膚軟組織有關的例如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纖維瘤、皮膚癌等。位置較深的也可能和肌肉、骨關節有關,例如肌肉瘤、骨瘤、軟骨瘤、腱鞘囊腫、腱鞘巨細胞瘤等。神經和血管也有可能出現腫塊,如神經瘤、血管瘤、血栓引起腫塊等。 身體出現的腫塊,絕大多數都是良性,惡性機率較低,不過一樣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以脂肪瘤來說也有可能形成惡性的脂肪肉瘤,不過機率非常低,而上述這些還僅是個大方向舉例。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先不必緊張,先前往醫療院所作個檢查,治療也都是及早治療越有利康復。 出現硬塊、腫塊是癌症嗎?醫:4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柏穎醫師指出,雖然腫塊、硬塊大多數都是良性的,不過若是發現到不尋常的變化還是得更加小心,更是不宜再拖,包括了快速變化、快速變大、樣貌怪異、出血潰瘍等,雖然未必就是惡性,但確實存再較高的風險,需經過化驗後才有辦法確診,因此若有這些情況,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民眾在身體出現腫塊、硬塊時,總是還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又或者不確定到底什麼時候就醫檢查為佳,對此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發現不明腫塊的當下就可以檢查,特別是前述出現的症狀、外觀明顯改變等,而若是影響到生活,甚至是出現了會麻、會痛等症狀,自然就別再猶豫了。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可以看哪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需前往醫療院所檢查,大多數民眾可能多會想到皮膚科、骨科、一般外科等。不過正如前述所提到的,發生的原因可能性非常多,而一般的醫療院所也可能沒有手術治療的項目,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可直接至整形外科尋求協助,更有助於找出原因,必要時直接安排手術治療,將其切除取出。 《延伸閱讀》 .硬塊出現在手部、膝蓋、腳踝?醫:常見為腱鞘巨細胞瘤,盡早就醫!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公布6確診14天足跡場所 到過聯邦銀超商藥局8處
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更新公布案18780、18781,18884、18885、18886及18906共6例確診個䅁,自1月17日至30日止到過各公共場所足跡, 包括聯邦銀行、蛋行、藥局及便利超商等足跡,請民眾提高警覺,市政府呼籲有足跡重疊者,請隔天起14天內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撥打1922或0800-033-355防疫專線通報和指定院所採檢。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下午前往桃園區家樂福經國店視察年節期間賣場運作情形,慰勉賣工作人員,鄭表示,春節期間,民眾前往量販店採買,店家應落實實聯制、戴口罩與消毒預防措施,目前無相關賣場染疫,呼籲民眾無須恐慌,遵守相關防疫規範、快速採買,安心過年。市府新聞處長詹賀舜表示,市府針對案18780、18781,18884、18885、18886及18906共6例公布1月17日至30日公共場所足跡,包括聯邦銀行北桃園分行、長頸美語瑞豐分校、祿豐蛋行、啟英蛋餅、7-11國安門市、大樹藥局桃中山二店、全球藥局八德佳美店及全家大溪松樹店8處足跡。
-
2022-01-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5歲女童確診 足跡遍布星巴克、溫泉旅館、全聯
今天是小年夜,疫情升溫,屏東縣萬丹鄉一名在高市諾貝爾幼兒園就讀的5歲女童被匡列居家隔離,29日因出現症狀就醫,採檢陽性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發布案號18854,縣府今公布女童涉及公共場所足跡,包括星巴克潮州門市、四重溪北緯22度溫泉旅館、全聯萬丹大順店等,已展開相關足跡場所消毒作業。潘孟安說,距離去年7月6日屏東上一起病例後,時隔208天再次出現確診個案,高屏生活圈緊密,縣府團隊嚴密觀察疫情發展,此個案感染源明確,請大家不要恐慌,也請民眾誠實配合疫調,共同防堵疫情擴散。衛生局長施丞貴說,該名女童因其就讀幼兒園的兩名同學(案18749、18771)均確診,被匡列居家隔離,29日出現體溫偏高37.5度、有痰等症狀前往就醫,因有病例接觸史進行採檢,結果確診。施丞貴說,經進一步疫調追溯女童前一周足跡發現,女童曾隨父母外出,地點包括1月22日星巴克潮州門市、國道3號下方單車步道竹田鄉光明路段,1月23日至四重溪北緯22度溫泉旅館獨立湯屋、恆春鎮墾丁森食堂,1月25日再次至星巴克潮州門市,1月27日全聯萬丹大順店。施丞貴說,場所已展開清消,已匡列27人,其中女童親友10人採檢後,安排至防疫旅館隔離,而且14天隔離期滿後需再自主管理7天;另有17人列入自主健康管理。請曾至相關場所的民眾自接觸日起14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如有上呼吸道、腹瀉、嗅覺異常等症狀請盡速就醫。衛生局指出,即日起啟動擴大篩檢專案,在全縣北中南開設三處篩檢站,北區屏東市國仁醫院、中區潮州鎮茂隆骨科、南區恆春鎮南門醫院,呼籲有曾至相關場所或足跡重疊者請在2月2日前就近免費篩檢;若出現疑似症狀者,請至全縣14家責任醫院就醫,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國仁醫院、寶建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附設屏東民眾診療服務處、大新醫院、高榮屏東分院、安泰醫院、輔英醫院、枋寮醫院、潮州安泰醫院、衛生福利部恆春旅遊醫院、南門醫院及恆春基督教醫院。
-
2022-01-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相隔208天屏東再現1確診5歲女童 潘孟安:感染源明確
今天是小年夜,高雄疫情延燒,屏東縣長潘孟安今宣布屏東縣出現1確診者,確診者是案18854是5歲女童,是高雄大寮幼兒園指標個案18749同學、高雄幼兒園群聚案(宜蘭飯店)匡列對象,1月28日隔離,1月29日確診,屏東縣府立即詳細疫調、擴大匡列與採檢、即時隔離。潘孟安說,事隔208天,屏東縣出現確診個案,感染源明確,請大家做好防疫措施。針對個案18854還在擴大疫調匡列,疫調隨時進行,呼籲大家,要誠實配合疫調,若不誠實配合疫調會受到相關罰則,拜託大家不要恐慌,配合疫調。衛生局長施丞貴說,案18854確診個案,匡列10人接觸者,到防疫旅館隔離,另匡列17人採檢並自主健康管理,疫調持續匡列中。
-
2022-01-29 新聞.元氣新聞
過年期間打掃易帶走財運?禁除夕夜熄燈為父母延年益壽?10大過年禁忌你知道幾個
農曆春節將至,家家戶戶陸續開始大掃除、辦年貨,而過年期間除了各式祈福好運的習俗外,許多民眾也格外在意春節期間的禁忌,深怕一不小心就招來厄運,而新年期間哪些事不能做呢?儘管各方網友眾說紛紜,建議民眾還是參考即可,無須過於迷信。《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1年內「過年禁忌」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過年禁忌網路聲量排行。過年期間禁忌多 怎麼做都讓人感到兩難觀察網友熱議的過年禁忌話題,可發現許多人擔心在過年期間「打掃、洗漱」容易帶走財運及好運,像是有民眾就請益「過年有人在洗衣服嗎?我真的好想洗…但長輩說不行」,並表示家中長輩認為「洗衣服」會洗掉財運及惹怒水神,也引發兩派網友熱論,一派人認為「寧可信其有吧,過年也才幾天,討個吉利沒啥不好」,而另派網友則表示「那你洗手、洗碗水神會不會生氣啊?要洗就洗啊」,認為民眾無須過於迷信;也有網友表示「人家說初一不能洗澡洗頭洗衣服,會把財運洗走~」,讓部分民眾打趣回應「我不洗只是因為好冷…」、「讚喔,男友每天都在唸我不洗頭,今天有理由了」等。再者,每逢除夕夜前夕也常見女性網友發文請益「年夜飯想回娘家吃,會很不妥嗎?」,部分民眾表示「不要比較好吧…我婆婆超傳統,就說我這樣會帶衰娘家」、「親戚碎嘴比什麼禁忌更可怕喔,勸你不要」,但也有網友認為「我每年都回去欸,我先生家大家庭根本沒差,但我娘家爸媽都自己吃而已,很孤單」,並補充只要雙方家族溝通好就好,無需過於擔心禁忌。除此之外,在除夕當晚,許多人也會熬夜守歲,除了有為新年迎來新希望的含義外,也有人認為可為父母延年益壽,而有「禁除夕夜熄燈」一說;另外,也有網友特別提醒「過年禁打罵吵架」,表示「不亂生氣」未來1年才能和氣生財,讓不少民眾大嘆「真的難…遇到問東問西的親戚,超想發脾氣」、「小孩這幾天特別皮,但還是忍下來了」等。新的一年民眾都盼望有新氣象,不論是逢人說些吉祥話,或是透過紅包討個吉利,都是希望大家能在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儘管網友間流傳著許多過年禁忌習俗,但許多來源都已不可考,民眾無需過度恐慌,過年期間最重要的還是與家人溫馨團圓,享受春節的喜慶氣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前疫情再起 小鎮醫師提9項社區防疫對策
新冠變異株Omicron侵台,傳染力強,春節前本土疫情再起,讓人憂心。小鎮醫師、嘉義縣新港鄉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醫師,發起社區防疫,新港社區防疫委員會昨天開會,鄉長林茂盛主持,因應春節人流及奉天宮進香,加強防疫,陳錦煌提9項防疫因應措施。陳錦煌說,以鄉鎮區公所為範圍,成立以「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社區防疫行動聯盟」,由下而上推動。冬天流感病毒不少,呼籲作好個人防護,正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儘量減少和他人密切接觸,少到人多場所。整備社區防疫資源,關注獨老、雙老、隔代、貧困、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新住民、遊民、移工、外籍看護工等弱勢者;對社區聚集場所、機構或生活習慣可能感染風險,規畫如何及早介入。根據各社區醫療資源現況,集思廣益,建立合乎防疫指揮中心規範,有效分流、通報及後送標準作業程序,配合社區,事先定期演練。以社區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關懷社區被「檢疫」「隔離」個案。用Line或電話建立即時有效人人參與通報及溝通體系,通知防疫行動委員會處理,澄清錯誤、可疑訊息或恐慌事件。發現社區有防疫漏洞或被隔離者趴趴走、夜市或廟口人群聚集不遵守安全距離、集合眾人力量及時解決。知識產生行動,行動發揮力量,安定人心,減少恐慌,提高社區接種疫苗比例。結合社區防疫義工加強訓練,提供安全配備,彌補公部門人力不足。發起「人有距離愛在一起」社區關懷運動,每天多用電話、社群媒體表達關心,組織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委員會不能缺少基層醫師,將醫師納入中央防疫指揮體系,即時和中央指揮中心互動,由上而下落實執行中央防疫,由下而上反映防疫行動社區無法解決難題。
-
2022-01-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雜誌編輯確診釀演藝圈恐慌 陳時中:長時間接觸建議PCR
北市昨一名雜誌編輯確診,這名編輯日前出席多場時尚活動,包括LV男裝派對、PRADA活動等,同場出席多名藝人、公關及媒體。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看到新聞得知,有很多知名藝人出入相關場合,建議接觸時間較長,要出來採檢,主動快篩很好,但長時間接觸建議做PCR。LV在21日於台北101舉行的活動,出席名人有陳柏霖、劉冠廷、林柏宏、林哲熹、范少勳、張軒睿、章廣辰、李智凱、李齊等人,而確診的雜誌編輯當天也在現場,他是圓山飯店確診女甜點師哥哥的客戶。另外,確診雜誌編輯也曾出席PRADA活動,同場出席的藝人包括周興哲、林宥嘉等人。針對雜誌編輯確診,導致演藝圈陷入群聚恐慌。陳時中表示,有時尚達人出入相關場合,接觸者應該盡速出來採檢,新聞有看到很多知名藝人,接觸時間較長的話,就要出來採檢。主動快篩很好,但如果長時間接觸,還是要做PCR。
-
2022-01-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症候群上身 醫師傳授謝絕聚會最佳擋箭牌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部分民眾出現「春節症候群」,精神科醫師建議,本來百害無一利的Covid-19疫情這時候派上用場,民眾若無法面對春節社交,不妨用Omircron當擋箭牌以避開聚會,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說,去年5月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社區感染,很多民眾因擔心染疫,心理壓力上升,又在家防疫時日久,家人相處時間變長容易引發摩擦,一段時間自我隔離改變社交模式,使得生活失序,還有人擔心染疫,動不動就自我頻繁快篩,都讓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人數增加。去年9月過後疫情緩和,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症狀改善許多,但部分病人因春節將屆產生「春節症候群」,再度出現心裡不舒服、吃不下、睡不著、恐慌、鬱悶或焦慮等身心不適症狀。陳羿行說,春節症候群常見於過年親友聚會聯誼,被親友逼問不想回答的問題,包括單身者被追問何時結婚,已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買房子,被比較工作薪資和職務,對一般人而言,春節症候群的不舒服的情緒持續幾天後,隨著年假結束而消失,精神官能症患者或心理層面比較脆弱的人恐會持續很久。近日Covid-19變異株Omicron在台傳播開來,精神官能症患者和內心較脆弱或有憂鬱、焦慮症的人,開始有緊張、煩躁、失眠、悲傷、作息混亂、體重下降、肩頸緊繃、頭痛、心悸等自律神經異常等病症,如果加上春節症候群,病情雪上加霜,壓力非一般人能理解。陳羿行說,家人和親友若出現「春節症候群」,應給予精神支持,如果紓解不了,建議求助專業醫師,今年比較特別的是病人仍無法平常心面對春節親友聚會,可以拿疫情當藉口婉拒參加,避開造成心理壓力的場合也是另類處理情緒的方法。
-
2022-01-24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流感化是必然趨勢?面對Omicron變異株的8個觀察
國內昨天新增本土病例八二例,其中桃園自貿港區亞旭電腦廠迄今共有七十例確診,今天自貿區萬人篩檢,高雄亦有十例確診,兩萬人採檢,疫情升溫,民眾恐慌,三級警戒呼聲再起,到底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大家都非常關心,本人剛好收集相關近日之醫學文獻,稍作整理,以客觀方式將心得與讀者分享:1.去年(2021年)12月14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期刊,Lin M等人綜合全世界九十五項研究,收集共近三千萬人的資料,發現無症狀確診者約40.5%,而根據南非及英國官方數據發現Omicron之無症狀感染率更高,可能高達80~90%,所以除了疫苗以外,非藥物介入措施亦要嚴格執行。2.根據今年元月19日在Lancet由IHME(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是這二年來幫忙白宮建構疫情觀測模式,非常準確)主任Christopher JL Murray在其評述裡面特別提到,很多國家的感染數量是去年同期十倍,但住院人數並沒有增加,所以包括Murray在內全世界各國相關專家均認為接種疫苗,確實可減少Omicron感染引起的重症與死亡。3.從Murray的評述裡,他預測全球COVID-19大流行會在不久後結束,大約在今年三月,他還預測到時候全世界50%人口將感染Omicron變異株,他認為Omicron集合多種變異株的突變,受到感染可以對其他變異株產生保護力,因此可以幫忙民眾建立免疫屏障,預防以後產生的變異株。4.在Lancet(刺胳針)這篇評述中,他又提到,確實Omicron傳播力極強,雖然在這流行期間,有80%戴口罩,感染率減低10%,所以建議要施打疫苗。5.台大公衛所陳秀熙教授預測,如果台灣每天施打第三劑疫苗二十萬劑的話,亦可在今年二月初結束疫情,每天施打疫苗十五萬劑的話,可在三月初控制疫情,每天施打十萬劑的話,流行將持續,若每天施打五萬劑,則流行將無法控制。6.綜觀全世界,雖然還有像大陸、紐西蘭仍然執行清零,但其他國家已採行與病毒共存策略,也有國家採行較密集的篩檢,而且認為確診後五天的病毒量已大減,美國亦考慮縮短為五天的隔離時間,這些都是基於與病毒共存的因應措施。7.台灣前副總統陳建仁指出,目前狀況已經具備了快篩、疫苗及口服抗病毒藥物,追求清零,不切實際,而且造成人心恐慌及經濟重創之慘況,我們要有與「病毒共存」的策略與調整。8.Murray指出,今年冬天在北半球,因COVID-19疫情死亡率與2017-2018冬季嚴重的流感相似(當年美國52,000人死於流感,平均1,500/天),所以新冠肺炎流感化是必然趨勢。綜上所述,當今之計,我個人認為Omicron的大流行,終將結束,變成地區性流感化(endemic)是將來走向,應該是審慎樂觀,但國人這些年來非常配合之非藥物之公衛措施(NPI),仍然非常重要,尤其第三劑疫苗的施行,應達80%以上。還有要備齊Pfizer及默沙東的抗口服病毒藥物,在防疫不鬆懈的原則,厲行疫後新生活相信Omicron疫情不會肆虐台灣,願天佑台灣!
-
2022-01-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礁溪長榮鳳凰酒店打工女學生確診 校方:足跡未進校園
新冠病毒疫情升溫,宜蘭礁溪長榮鳳凰酒店今天除了一名男員工確診,該名員工的女友也確診,是佛光大學在酒店打工的工讀生。校方晚間表示,一切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消息為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下午的記者會中,公布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的男員工確診CT值是26,案18443號;由於男員工的女友是今天過了中午後才得知確診,並未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名單。宜蘭縣衛生局下午面對媒體追問時表示,酒店男員工案18443號的女友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確診CT值是14,是一名打工的大學生。佛光大學晚間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礁溪知名飯店染疫事件,學校隨即掌握於該飯店打工學生被匡列篩檢名單,並悉已經接受PCR檢測,尚待檢測結果,由於學校本月10日放寒假,經查該名學生的足跡沒有進入校園。佛大表示,學校防疫措施均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教育部及縣政府相關規定辦理,請師生同仁毋過度恐慌,不要傳遞未經證實訊息,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及學校官網公布消息為主,提醒教職員工生注意自身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公共場所,若發現疑似感染時,可撥打1922防疫專線協助轉診。
-
2022-01-22 名人.許金川
「又來了!癌症又復發了!」疫情期間的防疫及防癌之道
「又來了!」「疫情又來了!」這是最近國人常關心的議題。驅之不去,避之唯恐不及是目前全人類心中的共同大事。颱風來了,可以事先預防;地震來了,不太能預知,但影響層面及殺傷力都不會有COVID-19那麼深、那麼廣。事實上,對許多癌症病人而言,「又來了!」「癌症又復發了!」心中的緊張與恐慌,不僅是他們的夢魘,也是許多看癌症病友醫師的無奈與壓力。冤有頭,債有主,COVID-19從何而來、從何而生已不是重點,能夠避免傳染以及傳染後自己有抗體可以將之消滅,或服藥之後可以消滅是退而求其次的作法。有些癌症知道原因可以加以防範,有些癌症不知原因,無法加以防範,只能加強做好警戒金鐘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8世紀法國許多家境不好的小孩當童工,進入工廠的煙囪清洗煙囪,他們長大後有不少人得到陰囊皮膚癌,有位醫師觀察到這種現象,將之發表在醫學雜誌,這是人類證實化學物質長期暴露會致癌的活生生的證據。抽菸會得肺癌,眾人皆知,但目前不少女性不抽菸也莫名其妙得肺癌,原因不明,也許跟空氣汙染有關。因此,除了避免抽菸,空氣要清新之外,只能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以求自保。肺癌如果發現得早,及早切除,存活率很好,其他肺部位又發生肺癌的機率很小。但肝癌就不一樣了,它好像這次疫情,不招自來,揮之不去,來的時候又不知不覺,等到有感覺才去求醫就太晚了。在人類,長期感染B、C肝炎是長肝癌的最大原因,因此,不要感染B、C肝,肝癌幾乎就不會來。問題是在B肝疫苗發明之前,台灣大多數成年人百分之七、八十都已感染過B肝;其中,百分之十五成為帶原者,病毒在肝臟內長期引起慢性肝炎到肝硬化,接著肝癌就會來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21 養生.聰明飲食
牛奶、豆奶、燕麥奶有何差別?一張圖找到適合族群
為了健康或減肥、健身,許多人會選擇喝牛奶、豆奶、燕麥奶等飲品補充營養,不過同樣都是「奶」,三者從營養學上來看可不一樣,簡鈺樺營養師指出不同之處,建議民眾在挑選時可多注意細節,更有助身體健康。 一張圖看懂,牛奶、豆奶、燕麥奶有何差別!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牛奶、豆奶、燕麥奶因為產品名稱的關係,許多人會誤以為或多或少都有牛奶的成分,其實並非如此,雖然都有個「奶」字,但一般而言從營養學來看,牛奶是乳製品,豆奶屬蛋白質,而燕麥奶則為全榖雜糧類。之所以名稱上都有奶,與乳白液態狀看起來與牛奶相似有關。不過確實市售也有燕麥加牛奶或豆漿加牛奶的產品,民眾在挑選上就需留意營養標示。三者營養價值都很高,也各有獨特之處。 牛奶最知名的營養在於鈣質,是養骨最知名的來源,特別適合欲保養骨骼及成長族群,且含有乳醣更有助鈣吸收,一杯250CC的牛奶,就可約補足約250毫克的鈣,早晚各一杯就約為成人一天所需的1000毫克一半。不過也提醒,鈣雖然對養骨重要,但也需飲食均衡,以利其他營養協助鈣質吸收。 豆奶一般而言就是所謂的豆漿,主要以黃豆製成,是個優質的蛋白質攝取來源,適合健身者、素食者等族群,從非肉類補足蛋白質,受矚目的營養包括大豆纖維、大豆異黃酮等,對於高膽固醇、血脂高的族群有很大的益處。當然,豆奶確實也有可能是豆漿加牛奶,需看清楚標示。 燕麥奶主要是用非精緻澱粉的燕麥顆粒製成,減重族、外食族等,若不想接觸白飯等精緻澱粉,可以此方式攝取全榖雜糧類的澱粉,挑選有顆粒的較為理想。燕麥奶在經過浸泡、烹煮、瀝乾、攪打,以及各家廠商的獨門製法等,製作成飲品型態的燕麥,因此除了富有燕麥維生素B群的營養,最出色的特點也包括水溶性纖維高,有助增加飽足感、代謝腸道廢物、促進排便等,也有助控制血脂、血壓。 牛奶、豆奶、燕麥奶雖健康,但部分族群還是要留意!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牛奶、豆奶、燕麥奶雖然三者都含有豐富營養,不過部分族群也還是得多留意攝取量及方式。而相關不適合的族群,雖可選擇其他飲品,但其被取代的營養就得留意從其他來源攝取,以利健康。 例如牛奶容易造成乳糖不適症族群腹瀉,建議可從優酪乳等攝取乳製品的營養。也建議乳糖不耐症可以透過自我訓練改善,可以50CC少量適度增加牛奶量,讓身體適應且增加乳糖酶含量,並且避免豪飲、喝太快。另一方面,許多人會認為自己有乳糖不耐症,但其實是對冰冷的飲品較為敏感,可試試喝保久乳或熱牛奶看有無改善。保久乳通常透過殺菌處理、利樂包的保存等,可長久保存而沒有防腐劑,也方便隨身攜帶。 至於對於飲食常被提及的腎臟病、糖尿病、痛風患者,腎臟相關疾病通常在晚期的時候需特別留意,因為鉀含量較高,不過腎臟病各期有所不同,最正確方式為與營養師討論個別化建議。而高血糖、糖尿病者喝無糖、無調味的牛奶、豆奶等,是沒有問題的,但切記還是要有份量上的控管,舉例來說,牛奶的天然乳糖還是會影響血糖,而燕麥奶因為澱粉類,需特別注意酌量,也建議可與營養師討論。痛風者許多人會認為豆奶、豆漿不宜,但其實雖然其含有蛋白質,飽和性脂肪量卻很低,研究發現蛋白質來源以豆製品取代肉類的個案,尿酸情況是有下降的,因此痛風者在適量範圍下不必太過恐慌。 牛奶、豆奶、燕麥奶別單喝,這樣搭配更健康! 最後簡鈺樺營養師也提醒,三種飲品在飲用上需留意之處。許多人為了減肥、健身會只單喝其中一種飲品,不吃其他食物,從營養學來看,此舉會營養不均,對健康及減重恐怕帶來負面影響。而健身後常見喝豆漿、豆奶含有蛋白質,也需要適度的糖分促進肌肉合成。 因此建議若是喝豆奶、牛奶,可酌量搭配其他簡單的食材,如香蕉、地瓜、全麥土司等,再搭配上沙拉,以能攝取澱粉、蛋白質、蔬菜進行。而燕麥奶加豆漿,含有澱粉和蛋白質,對於健身後也相當有利。 不過若是喝燕麥奶,就得需留意避免再搭配地瓜、吐司等澱粉類食物,因為燕麥奶本身就是澱粉,這般搭配恐變成澱粉攝取過多,即便都是健康的食材,攝取過多也對健康不利,建議可吃個茶葉蛋配沙拉等。在營養均衡下,不論是減重或健康都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喝牛奶能防骨折?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缺鈣易骨鬆、三高、傷全身!營養師推10種食材助補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19 該看哪科.兒科
長期戴口罩影響幼兒語言發展 小兒神經科醫師給7項建議
防疫期間民眾需保持社交距離並佩戴口罩,就連幼兒也不例外,小兒神經科醫師分享,有些爸媽會擔心戴口罩的防疫措施,是否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醫師依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研究,對幼兒父母親提出7項建議。東元綜合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郭憶霆表示,幼兒學習溝通技巧的關鍵之一是觀察親近的人的臉孔、嘴型和表情,以幼兒正常發展來說,大約2至3個月會關注聲音的來源,對於熟悉的聲音、人、臉會有反應,3至5個月開始牙牙學語,模仿聽到的聲音,1歲時要會說有意義的單字,譬如爸爸、媽媽,2歲時期待孩子有10個單字,或是能夠用兩個單字組成一個句子。郭憶霆解釋,目前尚無研究證實配戴口罩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唯有「情緒的判讀」確實有比較大的影響,但也不必過度恐慌。根據研究發現,視障的孩子發展語言的速度和一般同齡孩子是相同的,而且因宗教文化因素需要蒙面的國家,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沒有落後。醫師表示,孩子其實會透過觀察肢體動作、聆聽語調的音韻變化、觀察眼睛眉毛所傳達出來的訊息來學習,雖然戴口罩看不到臉部的表情或嘴型,但是嬰兒仍會探查其他的線索來理解和學習語言,並不至於嚴重的影響語言發展。醫師提醒,孩子學習溝通能力主要效仿於身旁的照顧者,而家長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建議在家無須戴口罩時能多與寶寶面對面互動,無論是在餵奶時、幫孩子洗澡換尿布時、唱歌聊天、玩躲貓貓、親子共讀等各種情境,可以利用聲音、肢體、表情的刺激與寶寶互動,可以嘗試以下7點輔助訣竅和孩子說話。第一,說話前先引起孩子的注意,多與孩子說話,日常生活可以帶入生活單字,譬如脫襪子、吃飯、穿衣服等;第二,直接面對孩子,並確認沒有任何東西擋住孩子的視線或分心;第三、放慢說話速度,並稍微將音量放大說話(勿大聲喊叫)、音韻起伏多一點、抑揚頓挫明顯一點。第四,使用眼睛、手、肢體語言和語調的變化來加強訊息的傳達;第五,詢問及確認孩子是否理解;必要時重複單字和句子;第六,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環境噪音及干擾;第七,與孩子的幼兒園老師和其他經常戴著口罩與孩子互動的人分享這些溝通方法。醫師表示,嬰幼兒絕大多數的學習來自於家人,和孩子們在家裡心無旁鶩地面對面交談,依舊可以達到預期的語言發展和社交溝通。語言發展遲緩在嬰幼兒雖不少見,但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這些障礙是可以被妥善治療的。若父母發覺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的跡象,應及早進一步評估,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
2022-01-18 癌症.淋巴癌
不是新冠!異常疲累、發燒咳嗽 6超常見症狀小心是這病
藝人比莉、拳擊國手陳念琴等皆曾罹患淋巴癌,雖前期症狀包括咳嗽、發燒等屬於不典型症狀,但專家呼籲,若民眾出現「腫、燒、汗、咳、瘦、累」6大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確診也無需恐慌,臨床上已有6大治療方式,積極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發生惡性病變,失控增生且喪失凋亡機制的淋巴細胞,可能引發淋巴癌。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淋巴癌全年度新發個案近3千人,109年癌症死亡排名第9位。周文堅說,淋巴癌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何杰金氏淋巴瘤,根據我國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佔比9成,且男女發病率約略相同,淋巴癌好發中高年齡,但年輕族、小朋友也可能有淋巴疾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林耘曲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又以惡性程度頗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最為常見,佔率約為5成,且病程發展快速,容易從淋巴循環脫逃,轉移到其他器官、組織,造成身體機能受損。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醫師說明,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症狀與老化、疲勞症狀相似,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確診時多半已晚期。一名70多歲男性,發病初期出現淋巴結腫脹、疲勞等症狀,原以為工作疲累,但後續出現下肢無力感,至神經外科就診才發現是罹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侵犯骨骼而壓迫神經。雖治療後存活下來,但錯失治療良機,神經受到永久性傷害,導致下身癱瘓。周文堅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不明確,但可能與老化、病毒或病菌感染、遺傳、自體免疫病變等有關。根據國外文獻推測,高齡、具C肝病史、淋巴癌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患者、BMI過重者、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等,可能有較高發病機率。周文堅提醒,民眾若莫名出現淋巴結腫脹、發燒超過38℃且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越來越嚴重等6大症狀,應及時就醫,依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林耘曲表示,目前臨床上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異體移植、自體移植、還有細胞治療6種治療方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整體治癒率高達7成,十年存活率可達4成5。透過細胞治療,3成以上的難治與復發患者可望獲得治療曙光。拳擊國手陳念琴透過VCR分享,在2019年確診淋巴癌,正處於拳擊生涯巔峰,正準備迎戰2020東京奧運,然而突如其來淋巴癌,打亂賽前訓練,讓她心情掉谷底,但她決定用拳擊精神迎戰淋巴癌,也順利成功控制病情,打進奧運八強賽。資深癌友、諮商心理師葉北辰分享,2003年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最先經過治療後達到緩解,發生復發後,藉由自體幹細胞移植,成功達到成其無疾病存活,從2004年疾病穩定控制至今。
-
2022-01-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專家教你怎麼看疫調資料
編按:桃機衍伸社區群聚案擴大,其中聯邦銀行行員曾前往聚餐的西堤餐廳中壢中山店傳染範圍持續擴大,17日再增14名確診者,累計已有30多人確診。如果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我跟確診者搭同一路公車!怎麼辦?」「為什麼網傳的足跡比指揮中心公布的詳細?為什麼指揮中心沒有完整公布?」「好多人轉傳確診者足跡給我,我要不要轉傳出去,提醒家人朋友小心?」停!這些腦內的小劇場都先暫停!台灣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的第三級警戒階段,指揮中心公布的疫調可能讓人心慌,民眾廣傳真假難辨的疫情調查文件。查核記者針對民眾的疑惑,採訪第一線疫調專家、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蘇家彬,由疫調醫師來詳解疫調原則,教導民眾如何合理使用疫調資訊。蘇家彬也提醒,民眾看待確診者的足跡資料,建議別當八卦看,不需探究他人隱私,也不用有責怪的情緒,因為染疫不是確診者的錯,店家被公布也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什麼。疫調和公布足跡只是為了公衛需求,追蹤相關風險,大家不用恐慌。Q1.疫情調查如何進行呢?蘇家彬:當傳染病發生時,為了追查感染源,且為了及早阻斷病毒在社區傳播,會啟動確診者的疫情調查。通常會看傳染病的潛伏期、疾病傳播特性和可傳染期,來決定疫調的天數和需要匡列的接觸者。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理解是,新冠病毒潛伏期可能長達2週,確診者的可傳染期是從發病日前兩天至發病後10天,長時間、密切的接觸為傳染高風險對象,如家庭、職場。疫調會從確診者發病日往前推2週,至確診隔離前的生活軌跡,確診者盡量提供這段期間的活動地點、停留時間、接觸過什麼人、是否曾搭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找出可能的感染來源以及密切接觸者確診者通常都願意配合,但因為回溯天數長達兩週,最常遇到的麻煩是確診者「忘記啦」,此時就會搭配一些其他的方式,如打卡記錄、詢問家人、朋友等,努力完成足跡拼圖。Q2.收到指揮中心針對萬華群聚案發出疫情警示簡訊,怎麼辦?因應萬華區出現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指揮中心針對4月15日至5月12日曾出入疫情風險地區者,發送疫情警示簡訊。警示範圍東至康定路、南至和平西路三段、西至梧州街、北至桂林路,共發出60萬則簡訊。蘇家彬說,並不是針對「有問題」的對象發簡訊,而是針對曾到上述地點者廣泛發送。若民眾出入相關場所都有戴好口罩、保持個人衛生,不用緊張。收到簡訊者須留意,若4月15日之後曾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或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請至社區採檢院所評估,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暴露及接觸史。Q3. 看到個案疫調公開的地點,我要怎麼解讀?近期都不要去嗎?蘇家彬:指揮中心所公布確診者的足跡,並不是說這些地方生人勿近,這些場所均已完成環境消毒。疫調公開的時間和地點,是確診者在「可傳染期間」曾經出入這些場所,因不確定接觸者為誰、接觸多久、彼此是否為近距離、是否戴口罩等,因此才對外公告。Q4. 我發現,自己跟確診者在同一時間去過同一場所,要怎麼辦?蘇家彬:要進行14天的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有相關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Q5. 我跟確診者去過同一個地方,代表我染疫的風險很高嗎?蘇家彬: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Q6. 我得到情報說家附近某個地方正關閉消毒,卻沒看到疫調公告。為什麼確診者的足跡,有的公開,有的卻不公開?蘇家彬: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疫調足跡的原則,只會公布難以匡列、無法掌握接觸者的場所。確診者在可傳染期之前的活動史,因無風險,自然沒有對外公布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活動史,確診者的家人、住家地址、職場同事等,都方便匡列為密切接觸者,列為居家隔離;若確診者曾到醫院或診所就醫,疫調時會以健保掛號系統匡列同一時段就醫者,也不怕遺漏,因此,這些都沒有公布之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公共場所活動史,也不會全都露,而是無法掌握接觸者、接觸時間、接觸狀態的狀況下,才會公布,如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餐廳等。因為大眾運輸工具通常人多、搭乘時間可能很長,彼此可能近距離接觸,這些疫調人員無從判斷與猜測;而餐廳一般是不會戴口罩的場所,也需要被公布。Q7.疫調是不是會有科學的侷限性?蘇家彬:疫調確實有其侷限。目前的科學實證指出,新冠肺炎在發病前2日至發病10日為可傳染期;但有原則就會有例外,有極少數狀況可能會超出目前實證的範圍。這些變數包含:確診者病況嚴重而病毒量多、症狀輕微導致回想發病日時出現誤差,或傳染的模式比較特別,如處在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中,就算兩人相隔超過2 公尺,仍可能被感染。此外,透過基因定序得知,台灣目前群聚疫情多與英國病毒病異株有關,實證也指出,英國變異株的傳染能力比以往病毒株更強。這些變數都可能影響疫調時對個案傳染力的判斷,而造成一些誤差。疫調是當個案發生後,透過個案記憶回溯的方式,盡量重現當時情景、盡最大努力匡列接觸者,但仍可能有漏網之魚。因此,社區的傳播風險一直都不是零,任何個案出現,對社區都會造成壓力。Q8. 只要避開疫調的地區,我就安全了嗎?蘇家彬:近日因社區感染狀況,社區風險再度提高,防疫工作並不是有去過疫調足跡的人才要做,也不是只有被公布的地方才有風險。民眾應該有正確的觀念,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落實防疫,減少不必要的群聚活動,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並接種疫苗。Q9. 疫情調查,為什麼不公布確診者的個人資料?蘇家彬:疫情調查往往鉅細靡遺蒐集確診者的個人資料、病史、足跡和人際網絡,公布相關資料時,必定要很謹慎,依最小傷害、防治疫情所需的原則來揭露,以免讓確診者曝光,引起負面標籤、歧視等不良後果。若過度公開疫調資訊,導致當事人曝光或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為日後的疫調工作帶來隱憂,若民眾因擔心個資曝光而不願配合,可能就有防疫漏洞。Q10.收到別人轉傳給我的足跡訊息,我該怎麼辦?蘇家彬:若收到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網傳足跡資訊,首要之務就是「不要轉傳」。因為這些傳言內容真假難辨,過去也曾發現網傳的疫調內容,是真的內容又被加上假資訊,可能引起無謂恐慌。(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謠言風向球】確診足跡讓你心慌慌? 專家教你合理使用疫調資料,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