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急救
共找到
1053
筆 文章
-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0歲男童確診引發自體免疫風暴 急性猛爆腦炎5天不治
成大醫院本月14日收治一名新冠肺炎確診10歲男童,在家中出現抽筋、胡言亂語「廁所有妖怪、妖怪附到我的身上」,緊急送醫住進加護病房,經醫院多項治療,仍然在18日不治,成大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是非常罕見的「急性猛爆型腦炎」,應該是病毒引發的自體免疫風暴造成,這在過去的腸病毒個案中也曾經看到。王玠能表示,這個是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因為嚴重腦炎死亡年紀最大的病例,提醒家長一般在5歲以下幼童,發燒容易出現熱痙攣,但是在發作之後就恢復正常,如果6歲以上出現熱痙攣,就要特別注意,同時還出現嗜睡、幻覺、意識不清等狀況,可能就是腦炎的徵兆,必須馬上就醫。這名10歲男童13日出現發燒38.5度、嘔吐等症狀,家長帶到診所就醫,隔天早上連續出現三次的熱痙攣,每次大約5分鐘,而且胡言亂語,對家人表示廁所裡有妖怪,妖怪附到他的身上,還說電燈在晃動等,非常嗜睡,家人叫都叫不醒。家人警覺狀況不對,9點多就送到成大醫院,到院時,發燒已經到40.1度,但相關的生命指數大致正常,由於有腦炎現象,醫師在下午1點安排住進加護病房,到5點多就出現心律不整引發心室頻脈,經搶救後恢復,但是狀況仍然不好,過程中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不斷地腫大,即使給予消腫藥物,仍然沒有改善。王玠能表示,患者在住進加護病房後,狀況急轉直下,過程中雖然給予瑞得西韋抗病毒藥物、免疫球蛋白、類固醇、介白素抗體等,並給予低溫治療希望能控制腦壓,最後甚至還洗腎,但是仍然在18日再度發生嚴重心律不整,經過急救無效死亡。患者家中5人都陸續確診,包括爸爸、媽媽及哥哥,只有弟弟沒有確診,學校同班同學也有確診,目前還沒有打疫苗,急救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加護病房內陪伴,目睹兒子在短時間之內病程變化快速,醫院雖然全力搶救仍不治,難以接受。王玠能表示,患者腦炎的進程比起一般快速很多,目前新冠肺炎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並不多,歐美相當少見,但是在東方人種卻有這種情況,包括日本、香港都有類似的病例報告。而腦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者是自體免疫攻擊而產生,王玠能表示,在這個個案中,患者雖然確診,但CT值將近30,而且腦脊髓液中並沒有病毒,很難確定是病毒攻擊造成的,最有可能的是因為感染病毒後,引發自體免疫風暴,抗體攻擊自己產生嚴重後果。而且一般如果是腦部發炎,情況不會這麼嚴重,但是如果是腦幹發炎,那裡是生命中樞,包括呼吸、心跳都會受影響。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歲童染疫高燒四肢狂抖急救60小時不治 醫:疑急性腦炎
疫情爆發至今已有12名兒童重症個案,其中5例腦炎。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林建志透露,曾收治一名3歲2個月大的確診兒童,急診時出現四肢抖動、頭後仰等症狀,當時醫師警覺可能有腦炎,於是立即將孩子送進新冠專責ICU救治,無奈仍在搶救60個小時之後宣告不治。林建志上周六出席疾管署主辦的「兒童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腦炎之臨床處置與案例討論」,他在會議中提到一起猛爆性個案,該孩童3歲2個月大,原本非常健康,某一天出現意識混亂症狀、發燒,家長趕忙將孩子帶來醫院急診,後來經PCR檢驗確診,Ct值18。林建志表示,孩子第2天下午又發燒,體溫為41.3度,第2次被送進急診,當下四肢冰冷、心跳很快,進急診20分鐘血壓就開始下降,「病人眼睛會張開,但不太會講話」,經過住院治療1個小時,血壓恢復正常,但心跳還是很快,出現四肢抖動、頭往後仰等症狀,急診醫師警覺可能有腦炎,馬上將孩子送進新冠專責ICU救治。林建志說,孩子的病程變化很快,急診1個小時送專責ICU,住院6個小時就出現狀況需要進行CPR,用藥反應也不好,有點像急性壞死性腦炎個案,最後經過60個小時搶救,仍不幸病逝。由於確診兒童併發腦炎的個案數提升,指揮中心日前特別點出了8大前驅症狀,如果發現孩童確診後出現了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以及步態不穩,家長務必盡速帶孩童就醫。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速死亡多 醫:主因檢測不便
疫情嚴峻,確診當天或隔天死亡、死後才確診比率達死亡個案四成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比率偏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太晚確診、壓縮可治療時間。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也指出,一般重症死亡個案應治療七至十四天內死亡,二至七天內死亡就可能是太晚診斷及投藥,須檢討。「如果一開始就重症,那也無法投藥。」指揮官陳時中認為與投藥無關;他說,口服抗病毒藥物適應症為輕症、沒有用氧氣,個案一天內死亡,可能已經使用各種急救措施,但仍無法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很多中重症個案住院時仍可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如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已達到中重症以上,需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對象。「台灣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比率確實有點太高」,黃立民說,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可能還來不及施以醫療,人就走了。延遲診斷主因為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因急缺快篩,導致感染人數暴增;其次為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採檢程序太麻煩,不想到院檢驗。只要讓確診及治療變得容易,才能讓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等比率降下來。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部分重症兒童病程極快,若出現腦炎,往往五天內去世。此外,非腦炎的重症兒童,例如,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而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提醒家長應提高警覺,染疫幼兒如有腦炎前導症狀、哮吼,一定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投藥太慢導致病人快速死亡?陳時中:不認為與投藥有關
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4月至昨天中央公布490人死亡,據公布之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當中約有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包括確診當天死亡19%、確診隔天死亡14%、死後確診9%,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分析「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面對外界關切這波本土死亡速度快,是因為病程還是因為投藥太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疫情死亡時間都相對短,但他不認為與投藥有關係,因為「如果一開始就重症,那也無法投藥了。」陳時中表示,投藥的適應症包括輕症、沒有用氧氣,如果是一天內死亡的個案,可能各種急救措施都已經放上去,也無法投藥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指揮官所說的投藥是指(抗病毒)口服藥,很多個案如果到醫院時沒有立刻需要進行急救,還可住到病房,醫院還是有給瑞德西韋,用於治療中重症。如果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已達到中重症以上、需要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的對象,會給瑞德西韋或其他藥物治療。陳時中感謝羅一鈞補充說明並強調,口服藥是輕中症使用的,還有很多藥物是給重症使用的。
-
2022-05-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Q:75歲的阿珠家住台東縣長濱鄉,兒女白天在外務農,家裡只有她跟外籍看護,某日突然覺得半邊身體特別累、想走路腳也沒力,喊看護過來卻連話也說不清楚,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廖昱翔/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廖昱翔分享,台東近三年通報急性中風一年大約160件到170件,高於心肌梗塞和重大創傷,屬於三大急症頻率發生最高的疾病。要在急性中風治療的黃金三小時內將中風病人送醫,對全台最狹長的台東縣是一大挑戰。以最遠的長濱鄉為例,送至市區台東馬偕醫院至少一個半小時,然而腦中風通報常見情況是,病友或照顧者把急性中風症狀當成身體太累,不料休息後病情惡化,進而影響後續送醫與急救的時間。廖昱翔曾遇過,患者臥倒家中,臉部偏癱、肢體異常,子女回家發現後以為只是長輩虛弱的正常表徵,隔幾小時才警覺需要送醫,這種情況在台東時有所見。他說,腦中風救治的關鍵來自民眾提早警覺、了解自己或家屬的病史及用藥情形。腦中風病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居多,長輩若獨居或只有外籍看護陪伴,更容易忘記服藥,增加中風或再次中風的可能,尤其心房顫動患者要特別注意,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更要規律服藥。家中長輩一定要特別注意定期服用慢性病藥物,一旦發生異常可用「舉手、微笑、說你好」三口訣辨識症狀,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症狀,就應立刻打119送醫,避免憾事發生。「去年一名綠島老翁因急性腦中風,動員黑鷹直升機跨海馳援,及時挽救了一條生命;一名住在長濱的老婦疑似急性中風,救護車駕駛油門踩到底直奔台東馬偕,就是為了搶在治療時限內到院。」台東縣政府消防局於四月中旬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洪國華分享急性腦中風治療實務經驗。洪國華表示,台東縣地域有兩特色,一是海岸線狹長達176公里,二是離島醫療需即刻救援。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救護一刻也不能拖延,但全台東縣只有一間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若發生要命的急症,更需仰賴第一線緊急救護員的專業經驗辨識,才有機會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家庭。(文/蔡乙寧)腦中風引發失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洪國華說,腦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其造成失能的風險:即使度過急性期危急狀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對家庭也造成沉重負擔。腦中風有多可怕?患者在中風一個月後,每五人有三人失能,過了半年則是每兩人有一人失能,包含肢體癱瘓、影響語言功能、精神和認知出現改變等。洪國華說,腦中風分為出血型和缺血型,針對頭頸部血管急性阻塞造成的中風,若可以在黃金治療時限內接受血管再通治療(中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8小時內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至少增加三分之一的病人在三個月後恢復良好的機會,甚至能獨立步行離院。台東地域狹長,因地制宜調整治療時限。但也因為台東縣境狹長,急性中風患者若要在健保給付的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非簡單的事。扣除偏遠地區的交通和一般人對腦中風症狀認識判別,送醫急救通常要半小時以上,東海岸的長濱鄉、縱谷線的海端鄉、南迴線的達仁鄉甚至需要耗時1小時以上。若病人被送到無法施行血管再通治療的醫院,屆時轉院又會再次耽擱。洪國華強調,民眾發生急性腦中風被送到急診後,還得接受腦部影像、抽血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須耗時約1小時,若沒有119送醫,真的很難搶在時限內接受治療。因此台東馬偕因地區性調整,盡力為中風3.5小時內抵院的病人啟動急性中風治療團隊,以增加病人存活復原的機會。中風打119,勿自行就醫,盡量讓可決策者同行。洪國華表示,台東在急性腦中風到院有一個普遍現象,患者做完腦部影像檢查後,準備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時,卻要再聯絡可以簽署同意書的家屬,常延誤了治療時間。他呼籲,通報119送醫時,一定要盡量讓可以簽屬醫療同意書的親屬隨行,讓醫院有機會及早施行治療。根據台東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統計,台東於108至110年間,腦中風的通報案平均一年160至170件,但是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的數據為一年約400件,顯示還是有六成民眾是自行到院治療。洪國華分析,腦中風的緊急救護通報案和醫院收治的個案數有一半以上落差,主要是民眾容易忽略疾病徵兆,以為頭痛、頭暈、半側偏癱等症狀只是一般不舒服或其他疾病,缺乏到院前的處置,因此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林煜雄亦分享,在地民情也可能影響送醫時限,例如:偏鄉部落鄰里號碼無規則、難找尋位置,以及語言隔閡等,民眾應加強治療的正確觀念。洪國華強調,腦中風病人的存活復原關鍵就是及時辨識症狀和通報送醫,透過119加速就醫流程,讓醫院提早做好準備,到院後立刻開始搶救,逆轉中風。
-
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那是2006年的一月底,我接到皮膚科的照會。病患是一位54歲的男性,因為血尿前去一家醫院看診,而發現膀胱腫瘤,但因為用藥過敏,全身紅疹脫皮,而住到皮膚科。翻一下他的病歷,得知他是位旅居美國的華僑,回台探親及過農曆新年。兩週之前因為血尿到一家地區醫院求診,經過膀胱內視鏡檢查,診斷出有膀胱癌病灶。由於他對膀胱鏡檢查後所服用的磺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產生全身皮膚紅腫,起水泡及脫皮,而被轉送到我們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了兩週,皮膚病灶漸漸緩解,皮膚科醫師於是照會我安排後續的膀胱腫瘤治療。由於此時已接近農曆春節年假,所以我告知病患,等待農曆年假之後,就安排他住院開刀。大年初六,他住進醫院泌尿科病房,隔天我就幫他手術。手術是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這種手術是屬於內視鏡微創手術,在尿道內視鏡近導引下,將表淺性的膀胱腫瘤刮除。一般病人在手術後一到兩天就可以出院。手術很順利,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病患接著經恢復室回到病房休息。不料,當天晚上十點左右,病患訴說突然胸悶痛,吸不到氣。值班醫師發現他呼吸急促、淺快,胸口發悶,血壓下降。緊急做心電圖,沒有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的現象。隨即緊急照會心臟科的總醫師,心臟科總醫師立即推著心臟超音波過來,發現病患左心室壁收縮力異常,且有少量心包膜積液,不能排除心肌梗塞。因此,心臟科建議立即轉床到心臟加護病房,準備安排心導管檢查。心肌收縮異常及包膜積液,導致心搏量減少,血壓下降。病患插上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隨後的心導管檢查,並未發現任何血管阻塞的現象。同時安排心包膜積液的引流,心包膜積液引流後,血壓略有回穩。可是心肌的收縮力卻一直不見起色。當天凌晨即在主動脈內裝置了動脈幫浦以維持血壓。但情勢持續惡化,隔兩日就裝上了葉克膜裝置。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可以說從他晚上開始喘起來之後,就急轉直下。我整晚都守在心臟加護病房不敢離開。一直在思索:手術中有發生了什麼特別的狀況嗎?反覆查閱手術紀錄、護理紀錄以及麻醉紀錄。但絲毫看不出有什麼端倪。緊急趕到的家屬,包括一直陪著病患的配偶,病患的兄長以及從美國趕過來醫院的子女焦急地在加護病房外面守候。我在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連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要如何向家屬解釋呢?身為主治醫師,也只好硬著頭皮向家屬報告病程,以及現在發生的情形。但也只能照著目前的現象說明,其他的,我也坦然地告知自己並不清楚病患為何會進展到這樣的狀況。心臟加護病房的團隊相當積極,將他血壓等生命徵象都維持著,不過也覺得奇怪為何心臟機能不斷在惡化。甚至心臟跳動的頻率也開始出現陣發性的不整脈。由於病患接受大量的輸液,肺部和四肢周邊都有明顯的腫脹積水,所以也一直一定要用利尿劑治療。奇怪的是,打入利尿劑後,尿是有出來,但心臟收縮功能就更退步一些。這時我一個想法閃過腦海,該不會是跟之前的全身過敏有關吧?難道他是過敏性心肌炎?病患因為磺胺類的藥物過敏,是不是現在所用的藥物也有磺胺的成分呢?一查之下,不得了!幾乎所有的利尿劑,降血糖藥,改善排尿的高選擇性的甲型阻斷劑等等都是磺胺類的藥物,難怪一用就會出現心臟機能的下降!有了這個發現之後,立刻按照免疫科專家的建議,將所有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全部停掉。並且使用類固醇。由於心臟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看著葉克膜使用的期限也要到了,要再搶救,就只能依靠人工心臟或者做心臟移植了。幾經掙扎,再次由心臟外科置入心室輔助幫浦做為過度處置,等待看整體情形是否改善,或是有機會可以換心。然而,心臟移植沒有等到,病患接連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的跡象,就在我幫他手術的二十天後,宣告不治。為了要證實他的病因,我懇求家屬允許我們在拆除葉克膜的時候,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作為病理化驗之用。數日後,病理化驗報告出來:「心機有過敏細胞瀰漫性浸潤,確認為過敏性心肌炎。」家屬哀傷不已,而我數日來,日夜在加護病房守候,向家屬匯報訊息,雖然身為主治醫師,但另一種角色也與家屬成為作戰夥伴,不幸我們戰敗了。送走了病人,我彷彿被掏空了一半,深層的挫敗感壓得我灰濛濛的。由於這段時間我都綁在醫院,內人也不時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強打起精神,繼續查著文獻,對於過敏性心肌炎的病例反覆比對。結果發現,案例幾乎都是以類似的病程變化在發展。外科部死亡及併發症討論會中,按例都需要將死亡病例做一個完整報告。報告後,一位資深的師長問我,這個案例有無申請藥害救濟? 「對呀,我可以幫他爭取藥害救濟!」我將這個訊息向他的兄長分享,之後就詳細從頭整理他的病歷資料,包括在這次住院之前於他院就診的病歷,附上最後關鍵的病理報告,徵得家屬同意,幫助他們提出藥害救濟。終於在病患過世四個月後,獲得藥害救濟的補償。我在想,病患是因為過敏性心肌炎而發生心臟衰竭。他發生心肌衰竭時正好在醫院中。假使他二月六日沒有住院,很可能他發生胸悶氣喘時是在家中或是其他地方,被送到醫院時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急救。如果來不及救,很可能會被歸咎到心肌梗塞。那麼,過敏性或是病毒性的心肌炎而導致的突發性心臟衰竭的發生率應該遠超過目前所報告的案例。磺胺類抗生素,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已有90年歷史。目前仍廣泛用於治療人體各種感染症,包括上下呼吸道、腸胃道、腎臟及尿路感染症、生殖器感皮膚感染等。但這類抗生素卻常造成藥物過敏反應,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可從輕微到嚴重反應都有,輕微的表現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有時發生生殖器附近(像是龜頭、包皮)的潰瘍或腫脹性藥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斯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而再發生心肌炎者,就更少見了。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永久後遺症。根據台灣藥害救濟的統計,磺胺類抗生素是目前國人引起嚴重皮膚藥物過敏排名第六的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最近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確認了磺胺類藥物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之後可以幫助病人找出是否有這種特殊體質,以避免接觸到此類製劑。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回歸本質,癌症遠離 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
為什麼會罹癌?確診後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壓力、飲食、家族病史、基因…,你可能知道原因,也或許會百思不得其解…。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于紫晴在23歲那年確診乳癌,那時候我才剛剛完成碩士學業,剛開始真的完全無法接受,覺得怎麼可能會罹癌,畢竟我還這麼年輕,也沒有癌症家族病史,歷經了許多次的崩潰還有悲傷,幸好有家人以及醫療團隊的支持,現在已經治療滿一年多了,對這一趟旅程充滿感恩。也想對這一年多來的自己說聲:妳辛苦了。李百麟罹癌前我是一間電機公司的負責人,靠著年輕,為了賺錢養家糊口,經營25年了事業,白手起家,生了3個小朋友,都讓他們讀到碩士畢業。經歷過金融風暴,沒倒閉,每天就是工作。1年365天約350天都工作,全年無休,有看到身邊存下一些錢。生活上為了工作、訂單,需要交際應酬,會喝一些酒,生活作息比較不規率,白天又忙工作到晚。這樣的日子十幾年有,也因這樣小朋友及老婆都疏於陪伴,當我發現婚姻出問題,小朋友變的先保護自己,進而變自私、我沒問題就好!老爸你就是沒陪伴我們,只顧工作,老婆也玩自己,快要婚變。直到有一天我身體出現不舒服,東西吃不下、連水都無法吞下,才去檢查,一化驗出問題,都不標準,後來醫生再進一步化驗肝癌,3公分再後背,脾臟腫、食道4顆肌瘤,差點破裂出血,就沒辦法救了!還好馬上開刀急救,開了8小時。原本6小時,但因無法自主呼吸,插氣管、急救,再加上2小時才得以獲救。肝癌切3分之1脾臟,腫到2公斤膽臟,也一並切除掉,共3個器官。醫生說我命大,救回來了,後續保養就要靠自己努力了。回來後又繼續工作,因工廠員工離職,沒有人幫忙,開完刀回家傻傻的工作,回診醫生就抽血化驗,報告一看,就講我是不要命,只要錢,好不容易救你回來,你放棄自己,那就不用救了。自己好好想了想,如果日子過的去,就把工廠收掉,好好生活。回家後我也心裡也想,結束掉吧,雖然不捨,但為了保命,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工廠收了,日子也慢慢放慢腳步,調養身體的狀況也越來越穩定,只要放寬心,相信醫生、配合治療,目前一切安好。凡事看開,日子過的快樂,心裡不要再操煩,過自己的生活,及使像我目前婚姻雖然也有問題,小孩也大了,每個家都有難唸的經,隨緣就好。畢竟經過了生死劫,只要活著一定就有希望。好好過生活,上天自有安排,罹癌的朋友們好好將自己安排好,不要因為身邊的事徒增煩惱,過好自己的生活,加油,共勉之。林秀淑我是104年秋季在台北榮總做自費全身健康檢查,當收到健康檢查報告時,因整本有很多都是英文報告,我看不懂,只好走到老人健康檢查門診,見到有一醫師正好有空,我便進入拜託看報告,那醫師指著乳房檢查那頁寫著有問題,叫我去乳房醫學中心找主任曾令民醫師。星期二我去見到了曾令民醫師,做了超音波,乳房切片,抽血。他很快的告訴我右邊乳房是乳癌,星期五就可安排切除。問我是要全切除還是半切?我心想既然是乳癌,那我又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我回說,那就全切除。突然得知是乳癌,馬上在星期五安排切除,我當下立即感覺頭暈,趕快去量血壓,嚇一跳,血壓竟高到200!我趕緊掛新陳代謝科,那醫師問我怎了,我把得知乳癌的訊息及經過告訴他,那醫師回我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我內心著實嚇得不得了!星期五我在乳癌醫學中心安排下,開刀切除了右邊的乳房。之後,回診,是個管師幫我把掉血引流管,在數次回診中經歷了淋巴水腫,右手掌腫很大,經復健科醫師在整支右手及手臂套上復健手套很多次才好。之後,我改看趙大中醫師,也是一直吃復乳鈉和滋骨。吃到最近這個月,趙大中醫師告知我,因我是一期的,復乳鈉只要吃五年就可以了。並且我自104年開刀後每三個月就要回診做乳房超音波、抽血,還有做腹部超音波,還有自費做肺部等檢查,報告均很好。所以在這次回診時趙醫師告訴我不必吃復乳鈉了,明年二月再回診抽血。所以,我想奉勸我們女性朋友及早做乳房檢查,及早的發現乳癌,及早做癌症的處理對我們身體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盧正文確定罹患乳癌那天剛好是我的結婚紀念日,好大一份禮物,無法退回,當下腦袋一片空白,為何是我?經過一年多的化療及標靶治療,病情穩定,心情較平復,因為罹癌,讓我從新檢視我都的飲食、生活作息,感謝老天爺,用這個方式來提醒我,雖然治療過程很辛苦,但在家人的陪伴及病友姊妹的經驗分享,讓我走出生病的藩籬,一場病讓我更能放下,更能正向思考,也會注意生活作息及飲食。謝董罹癌前,從大學開始就對急救有興趣,一頭栽入急救教育行列,那股熱忱,撼動著我未來的日子。喜歡往戶外跑,相對飲食也不那麼規律,甚至是常有不健康的飲食,高鹽、高糖、高油脂等,加上家族有癌症病史,親人也有大腸癌過世,但總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幸運,就這樣讓我碰上。確診癌症前,第一次出國就去緬甸,回國後莫名腹瀉十多天,一直以為是水土不服造成,就診後發現,怎麼嚴重的貧血,開始進行輸血、打鐵劑的日子,就這樣熬過五年。陸續發現有血便,一直誤會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直到最後經兩周沒排便,肚子脹到快炸裂才就診,發現已經塞滿整個腸道,等通腸後進行檢查,就被告知罹癌,而且是大腸癌跟直腸癌兩種。從開始治療到現在,已經快一年,手術、關造口、吃化療藥甚至不間斷的復健,這一年內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幾乎餐餐都在家裡吃,減少外食的風險,如今已經順利回到學校,也是都自己帶便當去蒸,同學們都好羨慕我有美味的便當,對於糖份的攝取也大大減少許多,由於行動尚未便利,都利用復健當作運動,增加自己的體力,代謝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最重要的是”心情”,有一顆開朗的心,才能有勇氣面對一切挑戰,生病並不可恥,勇敢面對才是勇者,抗癌的路很不好走,唯有走過才知道其中的苦,不要讓苦白白受,一起努力,迎接比今天更健康的自己。Ann Jan民國103年初確定罹患淋巴癌四期,當下所有人都不可置信,因我向來都是健康形象(每天精力充沛、冬天只穿一件短袖帶學生在操場跑步...),何況也無家族史,無奈之下只好提早退休(年紀、年資都已達可退休的資格)。化療半年,加上標靶兩年(共8次),又有幸參加陳月卿老師針對癌友開的營養課程班,學到了吃真食物、以及如何算計自己每天所需的營養素等知識,我像個好學生一樣,從此以後遵照奉行至今,也多吸取較早罹癌的前輩經驗(生活作息、心態、運動...),調整自己的日常。台大蔡璧名教授的一句話“人要鬼門關走一回,才會真正明白你在追求什麼”,我覺得最是受用!現在每天打太極、吃好食材、保持心情愉快...,雖然還是三個月要回診追蹤,但我仍慶幸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家族所有人從我罹癌起,都非常關注他們自身的飲食、情緒與健康狀況,這又何嘗不是因禍得福呢?李文怡罹癌後,我才知道過去是怎樣生活。工作的因素,日夜混亂,方便的關係,隨意飲食,約喝酒?好啊,加一。以為年輕的自己,其實早已不是想像的樣子。揮霍的樣子,自以為健康富翁,擁有大把的良好細胞。化療時,身體的細胞像被核彈般毀滅式的攻擊,幸運的是,我是戰場裡的生還者,在一片寂靜的荒涼戰場裡,倒地的我終於清醒,拍拍蓋在身上的土塵後,拄著枴杖,跛著回到基地等待救援。罹癌後,我才知道要怎麼生活。回到規律的作息,學習聆聽身體警訊,新鮮的蔬果,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各式維生素的補充,再加上運動,一段時間後,身體也用美好的復原回應我。“ 善待自己,你復原後會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是病友在我最痛苦的時候和我的分享,我也與大家分享。💡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91、59病歿 4歲童併發腦炎重症急救中
國內今天新增9萬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另新增191例中重症個案,中症136人、重症55人;死亡個案59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病例數越多,重症越來越多可以想像得到。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541人,占0.16%、重症及死亡共483人,占0.05%。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歲至90多歲,僅一人無慢性病史,31人未接種疫苗。年齡分佈超過六成為80歲以上長者。其中一位年紀較輕微30多歲具慢性病史,併發急性心肌梗塞敗血性休克不幸過世。另外,重症個案有一位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目前兒童重症達七例,這是第三例兒童確診後併發腦炎個案。羅一鈞也再次呼籲,兒童居家照護時若出現警訊表徵,即為就醫警訊,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大於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另外,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症狀應儘速打119送醫。羅一鈞表示,尤其前兩個警訊和腦炎相關。
-
2022-05-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叮!」完成往生病人的器官摘取手術,在夏日的艷陽下把沉甸甸的器官保存箱扛上救護車後,我坐上車把冷氣開到最強,正要閉目養神打道回醫院時,就聽到了手機通訊軟體的訊息聲:「嘿,鍾醫師,今天可忙?」竟然是那個把機車騎成廢鐵的傢伙:「要跟你說,車禍受傷到今天剛好滿一年了,謝謝你讓我現在還活著!」看完還真是啼笑皆非:「今天很忙,跟去年的今天一樣忙著幫車禍病人手術,只是撞壞的部位不太一樣,今天的是撞壞腦袋,去年的你則是撞壞除了腦袋之外的全身!」把手機調成靜音,我闔上眼沉浸在去年的那場戲。 炎炎夏日的週末早晨散步到醫院值班的路上,看著晴朗的藍天大概就能猜到這天一定會有各式交通意外來急診掛號了;煮上一杯咖啡,一邊啜飲一邊瀏覽前一夜還在急診留置觀察的病人資料,正當喝完咖啡準備起身披上白袍去查房,電話卻響起了!「EMT通報有重大外傷,機車騎士意識不清血壓量不到!預計五分鐘內抵達」是熟悉的專科護理師通知我速速到急救室準備!我快步走入已淨空備戰的外科急救室,急救區的生理監視器及超音波已開機,氣管插管工具已備妥,點滴架已掛上溫的生理食鹽水,住院醫師及護理同仁們都已就定位,要是再配個麻醉科醫師跟英文對話,就是標準的美國一級外傷中心配置了。「病人到!」急診門口的檢傷護理師領著EMT衝入、移床、接上各種監測儀器、準備插管、聽EMT彙報現場狀況,一切都是電光火石間,發生在床上躺著的壯碩年輕人身上! 對,是年輕人,但既沒有年輕人該有的蓬勃朝氣、也毫無知覺反應、一眼可見左大腿明顯變形、而且血壓只有60mmHg!我湊上前去摸了一下胸腹:「拿胸管過來,開胸包備著!」瞄一眼學弟掃的超音波畫面,我心中盤算著等一下可能會上演的各種劇本,還有劇情中會出現的各種橋段……這種外傷搶救的劇本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結局,第一類是長篇小說:劇情內容包含開刀房裡一堆醫生鬼吼鬼叫,參雜著刀械碰撞跟監測儀器的刺耳警告音,然後我在手術完成後走出來,帥氣地扯下口罩跟家屬解釋,目前仍有生命危險,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像極了日韓電視集;第二類是短篇小品:在急診室經過一番拚搏後病人死亡,跟家屬解釋病人在最後那段時光中因為已經昏迷了,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痛苦,請節哀!然後有人昏倒、有人哭倒、還有人跪倒求我再拚一下,像極了台灣鄉土劇。曾經,我在一個寒冷的大清早,面對懷裡抱著剛出生寶寶的年輕媽媽,將她先生的人生劇本劃上了冰冷的句號!應該沒有一個醫者會喜歡這樣的短篇小品結局,讓小孩與爸爸從此天人永隔。為了學到所有當代最先進的創傷救治技術,讓台灣重傷的年輕人能再有機會書寫更精彩的長篇人生,我毅然偕同妻子帶著未滿半歲的大兒子,飛行了24個小時、在冰天雪地裡轉機,縮衣節食到美國東部的醫院待了一年,是那對站在寒風中與爸爸訣別的母子給了我動力!「鍾孟軒,看你平常也不愛開刀,怎麼每次假日打來喊要緊急開刀時,都是這種把大家搞得雞飛狗跳人仰馬翻,還要在手術台上CPR的刀啊?」中午時分準備跟麻醉科醫師及葉克膜技師,一起把胸腹都被劃了長長一刀的年輕人送往加護病房洗腎前,手術室的值班總管語帶嘲諷的虧了我一下:「歹勢啦,病人還年輕,我們拚看看!」其實總管說的也沒錯,是我選擇把劇本寫成這樣的,而且從早上八點的第一幕一路鋪陳,寫到炎炎夏日的日正當中,真所謂日頭赤焱焱,病人爸媽大老遠從南部趕上來見兒子,我心底卻暗忖這一面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面;又是CPR又是葉克膜、出血只是暫時控制、意識也還未曾恢復,我已經可以預見,這齣戲還有一長串的感染、併發症、再手術跟復健的故事,硬著頭皮繼續寫下去究竟是對還是錯?也許讓劇本在這裡椏然而止對病人反而是好的?但是那個寒冷清晨站在急救室門口,聽我說故事的年輕媽媽與她襁褓中的小嬰兒,此時又在我腦海中閃過!眼前這顆混沌不明的大炸彈,究竟要怎麼拆解才能畫上最完美的句號,還真的是既燒腦又折壽啊!「醫生,我們回到醫院了哦!」救護車司機大哥這趟車飆得可真快,我拿起手機估算了一下行車時間,瞥見一串未讀的簡訊:「我開始穿戴著義肢做運動,也可以投籃了!」現代的義肢的進步想必能為這齣戲繼續增添不少故事:「那差不多可以準備把對你始終不離不棄的女朋友娶回家了吧?」 「沒問題,喜帖到時候一定會寄到!」等一下……你炎炎夏日的週末大清早把自己撞成一顆未爆彈丟到我面前,搞得我燃燒自己好幾週才把你救回來,故事不是就劃上句點了?為什麼我還要被你加丟一顆紅色炸彈的驚嘆號!這劇本可完全超出我的想像了,還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未來會如何展開完全不在醫生的掌控呢!我也只能在戲中醫生角色粉墨登場時,幫每個段落加油添醋一下,心存善念、盡力而為,讓這戲能繼續演下去,如此也算是個功德圓滿的句點。
-
2022-05-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喊「最後一戰」然後呢?令急診醫護心碎的三件事
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5月9日曾於立院表示,疫情高峰會落在五月下旬,低推估可能高達單日確診10萬人,高推估可能高達20萬人,必須視同「最後一戰」全面備戰。包括要求各層級醫院部都要能原地收治確診,也要根據目前疫情及病毒特性重新調整醫院感控SOP,讓各層級醫院全面參與收治成為可行。至今10天過去了,上述備戰行動仍空空如也。多名北部醫學中心急診醫護人員向本報投訴,歸納出三大問題。首先,急診面臨嚴重人力缺口,已有觀察區病人失去心跳才被發現的情況,令醫護身心受創。再者,愈來愈多高齡或臥床病人因其他重症入院才發現確診,開刀等後續處置,也會因感控流程繁複而得花上四、五倍時間,難以分秒必爭搶救,術後也會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最後也最心酸的是,當全民追求正常生活,醫護卻已快想不起正常生活的滋味。護病比1:18,病人失去心跳才發現急診專科護理師L觀察,最近兩個禮拜以來,長期臥床的確診長者明顯增多趨勢,不少是在家臥床,也有許多來自長照機構,榮民之家、呼吸照護中心,這代表重症醫療需求量只會更大,但急診醫師、護理師、護佐、清潔人員、救護車全部都因為有確診而人力不足,工作卻比平常更多。L說,急診空間不像專責病房有良好隔間,護理師必須和確診者近距離相處8小時,而且整個急診是共用空調,醫護都會擔心氣膠傳染。最近確診觀察區等病人,已經多到滿出來,為了不把病人放到車道上,現在連普通觀察區,都已經改成確診觀察區。「把急診科護理師調去採檢,叫骨科護理師來內科急救區支援,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北部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表示,急診每區都需要一定人力,但現在班表一排,有些區沒人就是沒人,如果連支援都沒,還是要硬吃下來。S表示,有天大夜班,一個護理師要照顧18個觀察區的病人,因為大夜班護佐也確診,護理師還要每兩個小時去幫其中5個病人翻身、換尿布,等於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到早上8點多,測量生命徵象時才發現有個伯伯已經心跳停止了,當班護理師大受打擊,心情非常低落。重症病人確診,感控耽誤搶救時效、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急診總醫師C表示,現在約500床要作為專責病床,目前收了200多人,看似佔床率不高,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護理人力,所以空床是「看得到、用不到」,確診者轉院一床難求,急性床變少也會增加急診滯留率。急診觀察區各種感染、腸胃道問題、疑似中風,都很難在第一天就收住院,滯留過夜比率高,待床時就要直接治療,更麻煩的是,這些等病人也有愈來愈多會「順便確診」。「病人因為其他有生命危險的問題來到急診,可能急須開刀或做心導管等,萬一剛好發現他確診,對於醫院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C說,負壓開刀房只有一間,要事先聯絡感控,醫護人員要全副武裝,整個手術流程可能多花兩、三倍時間。晚幾分鐘開刀、通血管,對病人來說,結果可能就是死亡率上升、預後變差,現在只能不斷演練、不斷檢討流程。「看似標準的治療流程,都會因為新冠確診而改變。」C舉例說,當確診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無法接受常規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發生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卻無法執行經動脈取栓手術、孕婦若需要生產也無法施行無痛麻醉。此外,這些患者的術後照護,也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部長倡全民正常生活,醫護正常吃飯都不行工作已經夠辛苦了,醫院護理部還要發明一些口號「張口危險、吃飯不講話、講話要戴罩、下班不群聚、確診不會來。」C表示,「偉大的陳時中部長」提倡正常生活,一般民眾都可以正常聚餐、吃飯、正常生活,反觀醫護人員,不僅從疫情之初就被禁止出國,現在連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確幸、抒發壓力的管道都被限制。「想到這,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願意讓小孩子成為醫護人員呢?」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童染疫亡 基市:衛福部機制耗時更久
基隆兩歲男童近日轉診急救不治逝世,衛福部政次薛瑞元昨於立法院表示,基隆衛生局若有善用衛福部的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系統,就不需一家一家醫院聯繫,基隆衛生局喊冤,兒科急診醫學會也說,就算用衛福部系統仍是一家家打電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為薛瑞元緩頰說,「次長沒有要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說有此程序可更加善用,當天只有一名病童,用原系統也沒問題。」陳時中表示,醫事司開放系統後,因為公文剛送出,可能有些訊息還沒到,但仍必須承認,那天情況只有一個病童,沿用原來的系統也沒有問題,並無延誤情形。基隆市衛生局長吳澤誠說,當晚一小時就找到病床,「並沒有慢」,前晚類似案例使用新機制花了近二小時。吳澤誠表示,打電話是「雙軌」協助,一通電話問「有沒有」,有時候幾分鐘就可解決。衛生局十三日晚上約十點半得知男童轉院需求,當晚十一點廿六分就告知部基可轉往北榮,時間上沒延遲。部基原本十一點五十六分要轉院,但男童又抽搐須緊急處置,才會在十四日凌晨一點半左右出發。吳澤誠說,衛福部五月六日開會說明急重症跨區轉診調度新運作機制,但十一日才發公文,衛生局十二日收到,相關資訊雖已上傳基隆醫政平台,基隆醫院十三日晚間診治男童時根本還沒收到公文。台灣礦工醫院前晚有名確診個案也須轉診,九點四十分回報轉院需求,衛生局介入協助,晚間十一點通知可以轉往台北馬偕醫院。吳澤誠說,「透過機制反而花了一個半到二小時才找到醫院收治病患」。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機構致死率估1% 陳時中:不像香港、還算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預估五月底達到最高峰,而長照機構染疫情況也受到外界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大家印象深刻的香港疫情,第一波長照機構致死率高,但台灣沒有這樣的情形,還算是穩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迄今統計,包含長照、護理、精復、社福等住宿型機構共有638家出現住民或工作人員確診情況,累計1,697名工作人員確診、3305名住民確診。不過初步統計,目前有40多位死亡個案,幾乎都是高齡及慢性病長者,有簽署不急救同意書,而染疫新冠肺炎的死因,多為呼吸衰竭或敗血性休克。目前估計長照機構住民染疫人數近4000位,死亡個案42位,初步估計染疫致死率是1%。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模式預估五月中、五月末會達到最高峰,六月底疫情下降的機會是有可能,但無論如何現在不能放鬆,疫苗還是要打,年長者還是要注意接種,不論疫情如何只要社區有流行還是要打疫苗。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未善用系統致基隆染疫童不治? 陳時中:沒有指責
基隆2歲男童近日轉診急救不治逝世,福部政次薛瑞元今天上午於立法院表示,基隆衛生局沒有善用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系統,若經系統調度就不需要一家一家醫院聯繫。但基隆衛生局則喊冤,系統一小時才更新一次,難以使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被問及此事則表示,次長沒有要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說有此程序可更加善用。基隆2歲林姓男童12日確診,隔天高燒到42.4度,送部立基隆醫院急診,但因該院無兒科加護病房,經轉基隆長庚、台北三總、台大、馬偕醫院收治未果,最後雖聯絡上台北榮總可收治,但仍不治,因此外界關注醫療量能及轉院卡關問題。陳時中表示,有兩個醫院系統在進行,一個是因應緊急大量傷患的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和REMOC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 (Regional EMOC,簡稱REMOC),像以前八仙塵爆大量緊急傷患可用。至於傳染病本來是以公務體系進行通報和安排。不過因為醫事司考量目前病人多,且兒童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有大量傷患,若沿用原本傳染病系統太慢,因此試圖把REMOC開放出來給傳染病相關病患需要時也可使用。陳時中表示,因為公文剛送出有些訊息可能還沒到,不過必須承認,「那天情況是一個病人,一個病人沿用原來的系統沒有問題,但忽然來十幾個,沒有善用系統可能會延遲」。那天只有一個病患,部立基隆醫院通知基隆長庚,又求助衛生局,衛生局啟動公務系統一家一家問很快找到北榮轉出,執行的當事人並沒有延誤情形。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48例 29死中16人未接種疫苗
國內今天新增6萬1697例本土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48例,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20多歲至90多歲,28人有慢性疾病史,其中未接種疫苗者共16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269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324人,占0.04%。羅一鈞表示,新增29例死亡個案,其中一位100多歲女性,本身有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染疫後出現呼吸衰竭等而過世。年紀最輕為20多歲男性,有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未接種過疫苗,使用呼吸器,合併呼吸衰竭情形,有簽署DNR而放棄急救,病程約一周左右。另有一名40多歲男性,染疫後合併敗血休克合併糖尿病和酮酸中毒,病程快,發病就診當天過世後檢驗出陽性;該個案未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148例的中重症個案仍以年長者居多,其中重症有11例未接種疫苗、中症有57例未接種疫苗。
-
2022-05-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臨床實習進入尾聲,迎面而來的是PGY醫師的申請、OSCE考試與二階國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與考試的壓力,臨床事務上的繁瑣重複與學長姐的疲態,我無法控制地對於即將要成為一名正式醫師的未來產生遲疑。有能力、有權力去了解人們最脆弱之處從而療癒應當是快樂而有成就感的事,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行醫的熱情,彷彿即將踏入一個無限內捲的漩渦,令人惶恐失措。「早安,熱血醫師!」我翻著以前病人的筆記,突然想起她每天早上跟我說的這句話。將近四十的她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單身女性,因為胸部腫塊住院診治,而我是負責照顧她的見習醫師。當時才剛踏入臨床的我對於每件事都充滿熱情,一見到她就想要很仔細的問病史做理學檢查,儘快幫她做出鑑別診斷跟安排後續檢查,但她只是冷冷的回應著,對於自己的疾病與身邊的人漠不關心。住院的前幾天無人探望也還沒找看護的她,總是把簾子拉起來,默默地躺在床上滑手機。我還是每天早上查房前都會去看她,與她道早安,心底雖然急切的想要跟她解釋疾病的嚴重與治療的迫切,卻不知從何切入,只好漫無邊際的問一些我自認無關緊要的問題。「醫師你有時間嗎?」幾天後某個早上,她突然這樣問道,即使不久之後主治醫師就要查房,我還是笑笑的說有。她深嘆了一口氣,然後徐徐地說起自己的故事,說著當發現生病時的恐慌,不敢看西醫而去找替代療法卻發現疾病只有不斷進展的絕望,說著身邊的人和同事的疏遠,和一個人在醫院面對這一切的孤單。我拉了張椅子坐在床邊,靜靜的聽,也不知道能回應什麼,直到同學打來提醒我查房,我站起身,跟她說辛苦了,我明天再來聽妳說,然後走出病室。「早安,熱血醫師!」隔天早上我一進去病室就聽到她滿懷笑容的招呼,著實嚇了一跳,也不解著這個稱號從何而來,她說到她很感謝我花這麼多時間聽她說話,她覺得舒坦多了,也願意鼓起勇氣面對治療。站在醫學的角度我幾乎沒有對她做出貢獻,真正在拯救她生命的是開檢查和處方治療的醫師們,我充其量只是坐在旁邊聽她說話而已,但她的轉變讓我剎那間明白,在這樣充滿恐懼與不安的日子中,真正能緩解病人痛苦的不只是生物醫學的介入,更是得知有人會陪著他們走過這段路的安心。嘈雜的護理站中,我從一幕幕轉瞬而過的回憶中醒來,似乎重新想起了遺忘已久的初衷。現代的生物醫學終究有著極限,但作為照顧者的我們最少最少能做的,就是多花一點時間聽病人說話,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而被賦予這樣權力去陪伴病人的我們是何其幸運。幾年過去了,回想起這位病人還是滿懷感激,她教導了我如何成為一名醫生,更重要的,如何成為一個人。
-
2022-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基隆2歲確診童不治 醫籲家長掌握兒童ICU醫院名單自救
國內出現第2名染疫兒童重症不治,家長心慌慌,兒童科醫師提供自救方法,建議提前掌握設有兒童加護病房(ICU)的醫院名單,此類醫院即使當下無空床,但平時多有完善轉院管道,減少等待時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延燒,基隆出現一名2歲男童染疫,地方聯繫5家醫院均無兒童加護病房空床,最後轉至台北榮總急救仍宣告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說明轉院聯繫6小時過程,醫院急診都有妥善處理,沒有延誤治療。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未滿10歲兒童重症病例共有5人;中症個案部分,2人為10歲以上兒童,未滿10歲兒童中症病例則有10人。至於2歲以下死亡個案共有2人,分別為4月19日新北2歲男童,以及今天指揮中心證實的基隆2歲男童。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今天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由於台灣近年少子化、公衛進步,兒童感染重症減少,所以兒童重症醫療人力、設備真的不夠。面對這一波COVID-19疫情海嘯,各醫院兒童負壓重症醫療資源偏少,夏紹軒表示,資源調度本來就需要耗費時間,病情其實可能被延誤,呼籲中央因應這一波疫情有必要建立相關調節平台;至於兒科人力不足之處,建議仿照去年招募退役護理至社區採檢站,以利在臨床訓練過的兒科護理師回防。面對兒童重症人數可能增加,家長也希望「超前部署」。夏紹軒說,多數家屬可能不知道哪些醫院可收治重症兒童,建議家長可預先掌握相關名單,有兒科醫師看急診、兒童加護病房的醫院,平時對於處理重症較有經驗,即使當下沒有空床,平時可能都有醫院之間的轉院管道,可以適當處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科主任李嶸指出,以林口長庚醫院為例,兒科急診科與桃園、新竹及苗栗醫療機構結盟,建立溝通網絡,簡化程序,各醫院可自行整合資訊;衛生局調配是分區調度,就近轉送為主,如果沒有空床,才會跨區、跨縣市。除加強衛生局調配,李嶸也呼籲家長加強留意兒童病徵。外界關注是否可能重症兒童「北病南送」,將北部確診個案較多的熱區確診重症兒童,送往醫療資源較充沛的中南部。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對於重症兒童而言,送太遠也不容易,中央應儘速籌劃後備能量,建立整合平台。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2歲童疑病毒性腦炎死亡 部基醫院說明處置轉院流程
基隆市2歲林姓男童確診,13日晚上高燒送醫,轉送台北榮總仍告不治。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今天表示,林童經醫師診斷懷疑是病毒性腦炎,給予氧氣、輸液、退燒藥、抗生素、抗抽搐藥治療,並建議送醫學中心評估治療。14日淩晨1點35分救護車載送男童前往北榮,入院後插管治療仍告不治。林姓男童的保母確診,12日快篩陽性,前往部基接受PCR採檢,13日因為發高燒送往部基急診。醫院當晚7點43分檢傷,林童出現抽搐症狀,體溫42℃,查詢得知男童PCR結果陽性,Ct值18。部基表示,小兒感染醫師診斷林童為病毒性腦炎,給予氧氣、輸液、退燒藥、抗生素、抗抽搐藥治療。因部基無兒科加護病房,建議轉院。衛生局得知個案情況,立即協調轉院事宜。基隆長庚醫院並非台灣10家兒科重症照護收治醫院,建議轉送台北的醫學中心。衛生局洽詢內湖三總、台大醫院和馬偕醫院均為滿床,最後向台北榮總求助才得以收治,但送往北榮插管急救,仍未能挽回男童性命。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2歲確診男童42.4℃ 問5家醫院難收治 轉送榮總死亡
基隆市2歲林姓確診男童13日晚上高燒42.4℃,家人送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醫師診斷為病毒性腦炎,因無兒科加護病房建議轉院。衛生局協助調度病床,基隆長庚醫院、台北內湖三總、台大、馬偕都沒有病房,最後聯絡到台北榮總可收治,但送北榮後仍告不治。林姓男童上個月剛滿2歲,5月12日PCR採檢陽性,13日晚間高燒不退。家人帶他前往基隆醫院求診,希望安排住院,因部基沒有兒科加護病房,無法收治,詢問基隆長庚醫院,因男童屬重症個案,建議送往台北醫學中心救治,但未能及時挽救性命。基市府了解林姓男嬰求治過程後表示,男嬰13日晚間被送往部基急診時高燒不退,體溫高達42.4℃,兒科醫師判斷應該是病毒性腦炎,但部基並沒有兒科加護病房,建議轉院。衛生局協調轉院,基隆長庚醫院指若要由兒科加護病房收治,建議轉送台北的醫學中心。衛生局馬上詢問有小兒專科跟加護病房,可以收治男嬰的內湖三總、台大醫院和馬偕醫院,結果得到的答覆都是滿床。最後詢問榮總,一直拜託榮總收治,因為這個小朋友的狀況真得危急,一定要送,後來榮總答應收治,通知部基聯絡榮總轉院,北榮收治後插管急救,仍未能救回男童性命。
-
2022-05-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30例 最年輕僅20多歲、呼吸衰竭亡
國內今天新增6萬3964例本土個案,40例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30例,其中重症38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年齡分布在20至90多歲,有許多有慢性病,最年輕為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這名20多歲男性有施打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系統,染疫後因呼吸衰竭、加重本身神經肌肉疾病而死亡;另外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跟慢性系統疾病,染疫後合併敗血性休克死亡,他沒有接種疫苗。羅一鈞說,一名40多歲也有神經系統疾病,一開始到急診求診,發現有代謝性酸中毒疾病,後來因為呼吸窘迫跟酸中毒過世,有接種二劑疫苗。羅一鈞表示,整體來講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大多數是60歲以上,中症有20人沒接種疫苗、重症有14人沒接種疫苗。依照我國人口比,未接種疫苗比例少,但是中重症死亡個案中多數沒接種疫苗,呼籲大家接種疫苗,打疫苗會有較好保護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死亡40人有38人有重大疾病,18人有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大家都盡力治療,但最後不幸往生;有2人沒有重大疾病,以接種紀錄來看有15人沒打疫苗,且年齡偏大,超過80歲以上有超過22人,年齡都偏高。
-
2022-05-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增41例死亡個案創新高 20多歲重症個案產後大出血
國內今日新增41例死亡個案,為史上單日新增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有40人有癌症、慢性病史,有21人沒打過任一劑疫苗,因此「打疫苗還是有需要的」。年齡分析中有20人超過80歲,年齡普遍偏高。醫療應變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天死亡個案年齡介於50歲至90多歲都有,有一半以上是沒接種疫苗共有21人,一半是80歲以上個案,除了一位個案以外,其於都有慢性病。而有一名90多歲女性在家中昏倒送醫急救不治,還有一位特殊重症個案,為20多歲產婦,沒打過疫苗,自然產生出寶寶後,因產後大出血休克,出現呼吸窘迫,從婦產科診所轉院救治,到院後採檢陽性確診。羅一鈞說,產後出血休克是否跟新冠感染有關,還有待進一步釐清,目前因出血後住院治療,有呼吸困難,正在加護病房用呼吸器,狀況穩定治療中。另外年齡層分析,中重症個案多為年紀60歲以上民眾居多,沒接種疫苗的人,中症者有73人、重症23人。
-
2022-05-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癲癇是一個慢性的疾病,大部分的病人都需要長時間的服藥,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回診,跟醫生回報他的治療效果、用藥問題或安排追蹤檢查,在平常穩定承平生活之下,醫療系統正常運作時,癲癇病患的照顧大部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比較大型的災難、流行病出現的時候,癲癇病人的持續性照顧就會受到挑戰。2003年 SARS 肆虐台灣時,癲癇病人不敢到醫院,造成斷藥,因而癲癇發作增加;10年前日本311大地震的時候,東北地區包含岩手宮城幾個縣的癲癇病人,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居民,馬上就面臨到沒有藥物、就醫困難的問題;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也讓癲癇的照護出現了很大的一個危機;最近的俄烏戰爭在戰區的烏克蘭難民中,也有癲癇病人,他們在逃難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再像過去一樣可以固定的拿藥看診。這種狀況我們要怎麼樣的因應呢?遠距醫療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在311大地震之後,我的日本指導教授中里教授馬上建立起東北地區癲癇遠隔診療網路,包含遠距會診,解決了不少癲癇病患的困境。新冠肺炎流行後,許多國家對於遠距醫療的法令及給付鬆綁,特別是在癲癇病人的照護上面,讓癲癇穩定的病人在疫情嚴峻的時候,不用到醫院增加被感染的危險,仍然能夠得到適當的照護。在科技的進步之下,遠距醫療的執行變得順暢,有效率,這兩年體驗過遠距醫療的醫療人員與病患,對於這個系統在新冠疫情緩解後繼續存在並變成常規醫療的一種方式多能接受,它平時可以輔助偏鄉醫療不均的困境,在大型危機時可以接手原本的實體醫療照護。廣泛的遠距醫療包含醫生病人同時出現在遠距醫療醫療的平台上,如電話、視訊等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之外,另外有一種所謂的非同步的遠距醫療,也在大型的危機出現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非同步的醫療諮詢有郵件、電郵、社群媒體等平台,醫生與病人的互動非即時,有時間差。筆者在這裡分享這兩年來我們團隊利用社群的官方帳號在癲癇病人的照護上經驗。我們使用line@官方帳號,邀請我們的病人加入,讓他們有緊急癲癇相關的問題時在上面尋求幫助,官方帳號跟群組運作不同,加入官方帳號的人,自己與團隊間的對話並不會被其他的不相關的人看到,比群組或社團更能保持隱私。其實目前有很多醫療院所都利用它來跟病人連繫,主要是業務介紹與約診使用。我們讓團隊成員分工合作,病人的問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可以得到回覆。同時我們也在這個官方帳號上放上許多跟癲癇相關的衛教知識還有團隊成員的門診時間更動,以及其他有用的資訊。舉幾個有用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住在中南部的病人在我們開了一個新的藥給他之後,產生了皮疹,我們會請他把疹子照片拍下,傳給我們看,然後負責的主治醫生會給予初步建議,需要的話會安排回診,這樣病人就不用等到兩週、三週之後的預約回診,或者馬上從很遠的地方跑回醫院,才能夠問到醫生這個問題。有些狀況如病人的發作型態有點改變,恰巧被家屬錄影錄到,家屬可以把這一份影帶上傳給負責的主治醫師看,我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甚至可以給予建議。一些癲癇病人特別關心的問題,如新冠肺炎疫苗問題,我們就先做好衛教指引,統一發訊息,就不用一個個病人來問,一一回答。這個方式目前可以幫助醫生與病人,但是有幾個地方仍待改進。第一,它並不是正式的一個醫療行為,完全是團隊自發自動的服務,需要團隊成員有共識與熱情,願意投入這樣無償的服務;其次,資料資訊的保全也很重要,目前政府在這方面的規定也還不完全,官方帳號的管理者要注意這部分的資料保護。我們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這樣在大型的危機出現時,我們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不僅病人安心,醫師本身也多一個社會危機出現時幫助病人的管道,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我們在照護癲癇病人的方法也與時俱進,目標是不變的,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
-
2022-05-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長者病程快 共病易輕忽
本土疫情新增八例死亡個案,有三人在家昏迷,意識不清且呼吸困難,經急救送醫後死亡且PCR陽性確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長者染疫後症狀變化快,呼籲民眾若家中有確診者,需特別注意老人及臥病者的健康狀況。專家建議,長者近期只要有任何呼吸道症狀,無論是否是舊疾的症狀,都該視為可能染疫並應盡速快篩。國內昨確診死亡個案為兩男六女,年齡介於六十歲至九十歲,八例個案中有五位沒打過疫苗,在家中昏迷送醫不治的三人中,二人打過三劑且無慢性病史,卻相繼出現敗血症及心肺衰竭,另一位未打疫苗,患有慢性肺病與癌症,並出現呼吸衰竭死亡。未來染疫後在家昏迷狀況恐變多,台大醫院急診主任方震中研判可能原因有二,為「長輩確診病徵不明顯」及「老人共病較多難察覺」。他遇過患者被送來急診室時,無明顯肺炎跟咳嗽但出現呼吸困難,照了X光才驚覺有大片肺炎,或者本身罹患慢性病,直到症狀惡化後過世,才驚覺早已確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長者沒打疫苗加上免疫力差,而且本身共病又多,最怕原本的慢性疾病就具有「呼吸道症狀」,導致在近期染疫高風險期而輕忽,他強調,近期只要有呼吸道症狀,不管有沒有舊疾都應快篩,若家中有任一人感染,更應該二天就篩一次,避免舊疾症狀與新冠混淆,延誤就醫時間。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人在家昏迷當天亡 專家籲「精準快篩、精準照護」
本土案例昨新增五點七萬例,較前天增加一成二,死亡案例增八死,其中三人在家發病並因昏迷、意識不清、呼吸困難送醫,急救無效,死後才確診陽性。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四月一日至五月九日卅九天內,就有卅八人因未適當分流,導致錯失五天的黃金用藥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呼籲「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精準住院及ICU照護」避免重症死亡升高。三類快篩陽視同確診今上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以有效再生數(Rt值為二)推估,昨天本土確診約七點五萬人,上限為十點二萬人,但昨天的新增數維持在五字頭。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北市採檢狀況分析,「現在確診數已經黑掉了」,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曲線時尖時平,無法完全掌握,目前「台灣正面臨重大轉型期」。指揮中心宣布「快篩陽視同確診」政策今起上路,適用對象僅限「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期間」快篩陽性的三大類民眾,快篩陽後應於試劑卡匣寫上姓名及檢測日期,使用遠距APP或其他視訊系統時,與健保卡一同拍照上傳,供醫師視訊評估。昨增八例死亡個案,有三位發病當天即送醫,但急救無效,台大醫院急診室主任方震中表示,台灣篩檢量能每日五萬例已達緊繃,擔心高風險長者因病徵不明顯、共病多導致確診不易察覺,不容易及早快篩檢查、及早服用口服藥物,加上急診人潮爆滿,也讓長輩就醫意願降低,需要更妥善分配醫療資源,若無症狀不要占用急診資源。BNT兒童疫苗十六日抵台而對於洗腎及長照機構患者,因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只能選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國內僅採購五千人份,陳時中鬆口表示「會再加購」,數量正在跟廠商洽談。對於輝瑞BNT的兒童劑型疫苗,原預計今抵台,但受供應方系統故障,改至十六日抵台,預計兒童開打日將延到廿日以後。開放民眾自海外購買快篩劑為因應民眾的快篩需求,除了快篩實名制、超商八大通路開放快篩試劑外,食藥署昨宣布,即起至六月卅日止,民眾可自海外購買快篩試劑,無須透過FDA專案核准,每人限申請一次,上限一百劑。
-
2022-05-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單日確診破千 12日起390家基層診所可領藥快篩
屏東縣今天新增1222例COVID-19本土個案,創下單日新高,為有效運用醫療量能,縣府宣布12日起390家基層診所與衛生所協助看診,也可領藥及快篩;14家責任醫院全面開設防疫門診。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屏東縣政府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民眾如出現呼吸道症狀,12日起,可至住家附近的診所看診,醫師看診後給藥,視民眾症狀給予快篩試劑並衛教。民眾返家快篩後如為陽性,可至國仁醫院、潮州茂隆骨科及東港安泰醫院、南門醫院等社區篩檢站採檢PCR,不需再前往醫院或防疫門診排隊,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及急診壅塞。衛生局指出,目前屏東市華正診所、東港鎮侯友益耳鼻喉科,這2家基層診所可以進行PCR採檢,都採預約制,採檢時需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此外,屏東14家急救責任醫院全面開設防疫門診,包括衛福部屏東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國仁醫院、寶建醫院、大新醫院、潮州安泰醫院、國軍屏東分院、高雄榮總屏東分院、輔英醫院、東港安泰醫院、枋寮醫院、南門醫院、恆春旅遊醫院、恆春基督教醫院。縣府指出,今天新增1222例COVID-19本土確診個案,以屏東市452例最多,其次為萬丹鄉100例。另外,全校暫停實體課程共2校66班;部分班級暫停實體課程則有66校110班。
-
2022-05-12 養生.人生智慧
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進入人生下半場你需要改變的是「心態」,對自己負責!
「人生太短,不要讓自己無聊。」—尼采,哲學家上下半場時間如何分割?傳統上,我們把人生分成三個階段:成長求學、工作成家、退休養老。第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開發」,為成年生活打基礎,時間大概二十多年。第二階段「生產」,成家立業、為社群貢獻心力,時間長達四十年左右。最後,退休人生所剩無幾,過以「休閒」為主的生活。 隨著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和終身僱傭制度的逐漸瓦解,社會學家於是把開發和生產兩階段合併成為人生上半場,內容和傳統差異不大。差異發生在下半場,因為內容變成集開發、生產和休閒的混合體。 換句話說,新概念打破活在什麼年齡就只能做什麼事的界限。這個概念目前還算不上主流,現代人談論退休仍然以傳統觀念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思維雖然把原來被稱作退休的事變得混淆不清、無以名之,但影響力卻明顯的正在擴大。 至於上下半場時間如何分割?沒有硬性規定,但考量心智成長和壽命等因素,理想的分界點似乎應該在四十多歲。如果你問:「下半場既然又學習又生產,那跟上半場有何不同?」不同點在動機和心態,通常上半場比較被動,雖然有一定選擇空間但有限,下半場自由度大得多,學什麼、做什麼和自己天生志趣密切相關,不再被外界需求牽著鼻子走。透過學習新事物和發揮天賦才能實現自我,同時還有富餘享受休閒、幫助他人。 說得容易想得美,對吧?難嗎?當然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做到,但也絕對不如想像中那麼不著邊際。一般人覺得難是難在四十多歲正是一身責任的時候,哪能說變就變?但下半場的概念並不是要人拋棄一切,自私自利的跑去吃喝玩樂,它強調的是人到這個年齡通常已經打下生活基礎,在不影響責任義務的前提下,拋開能被拋開的束縛,跟著心走,盡力發現和實現自我,讓生命發光發熱。同時,透過致力於職志,實現對家庭的照顧和對社會的回饋。 按照我的觀察,有條件這麼做的人遠遠多於實際這麼做的人。原因是,太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符合條件,生活的慣性和無處不在的功利思想,消滅了人們追求夢想的念頭。也許你會說:「身為家庭和社會的一分子,我只是在盡責任啊!」或許吧,但太多人在為他人負責的同時,卻只有少數人在為自己負責。 如果你不能征服自己,就會被自己所征服飛機上的急救廣播中必然有這麼一段:碰上事故先救自己再救他人。連自己都救不了,怎麼救他人? 在對事業有成的中年人演講時,有人說他對眼前生活很滿意,不想改變;這話的潛台詞其實是:事業成功升官發財既不是錯誤更不是罪惡,為什麼非要改變現狀不可?問得好,但不該由我來回答,唯一能夠回答這問題的人是自己,而且前提是對自己誠實坦白。所謂被功利社會體制化,講的正是失去正視內心需求的能力。其實,自認不需要改變的人經常最需要改變。有一句話說:如果你不能征服自己,就會被自己所征服。 從上半場進入下半場,不見得非要離開原來的工作,需要改變的是心態,上半場做的事情不管多麼成功,大都受到外界眼光影響,下半場做的事可以和上半場部分重疊,但出發點是為了更有利於開發和實現自我。生活內容完全不改變也不太可能,因為下半場必須在學習、工作和休閒中得到真正的平衡,這跟傳統職場中明明由工作主導一切,卻裝模作樣宣導、鼓勵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大不相同。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人滿為患!醫籲非緊急需求別到急診 被民眾罵讓人心累
疫情持續嚴峻,各地醫院急診室仍忙得不可開交,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表示,快篩陽病人太多,一得知就往急診跑,如果限號或停掛,希望民眾見諒,加上確診須住院的民眾已高過專責病房床位數,急診室還是會想辦法切一塊給這些病人暫留,但希望醫療資源能留給真正有需求的人。桃園龍潭區今降雨,楊大緯卻用慶幸來形容,他說,希望天氣因素能打消快篩陽、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不來掛急診,因為實在有太多人真的處理不完,急診也無法無上限掛號,因次遇到限號或停掛,若有非緊急PCR需求,只能說不好意思明天請早。「民眾罵醫院醫護或警衛,這些事情讓人覺得心累」,他說,知道在疫情當下大家心裡都不好過,各種醫療需求沒辦法被滿足,真的是沒辦法,必須把量能留給需要的人,加上確診有住院需求的病人,數量超過專責病房床位數。你可以想像安養院有80歲以上病人,快篩陽姓症狀發燒會喘,懷疑是確診病人,安養院將人送往醫院急診,當安養司機送到醫院,醫護人員告知司機醫院專責病房滿了,請轉往其他地方,楊大緯指出,以急診角度很難拒絕病人,因為全台灣急診都很辛苦,更可憐的可能是司機,他都要崩潰了,人應該送到哪。楊大偉表示,昨天有在規劃要把急診一半的留觀區讓確診有住院需求的民眾可以暫留,至少找一個床位給他躺,有氧氣並給藥緩解症狀,還有醫護照看,若專責病房有床位就去住,沒床位就在急診繼續觀察,甚至都要跟家屬先解釋好,若在急診病況惡化,是不是不急救不插管等。專責病房少於確診者,「這是全台灣急診醫院都會面臨的問題,確診病人終究會將醫院占滿,也愈來愈沒有分流」楊大緯呼籲,沒真正緊急醫療需求,盡量不要往急診跑,讓醫院留給給有需求的人。
-
2022-05-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誒!我中了!我中了……啊,醫師你剛剛說什麼?」「這樣啊,但是我都沒出門誒……」「蛤,我家裡還有小孩,而且我昨天還跟他玩一整天,沒有戴口罩,這樣怎麼辦……」「醫師,我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這樣確診是不是很危險?」隨著台灣第二波的疫情到來,單日確診數在十天之內突破一萬大關,人心浮動,社會也無所適從,本文將以急診醫師的角度來分享所聞所感。在疫情最初之時,醫療端面對COVID-19是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面對,畢竟是與SARS不相上下的新興傳染病,無論是一般民眾或是醫療人員,都害怕染疫或成為傳播疫情的幫凶。在這樣的氛圍下,防疫政策以保持社交距離,關閉非必要民生設施為主,醫療端也併用多種對策,包含急診檢傷外推,設立戶外隔離區,以及調整對於確診者的醫療服務,譬如口腔檢查及治療,呼吸道處置等容易產生飛沫的醫療行為。為了保留醫療量能,也會在收治急重症病患的同時採檢COVID-19快速核酸檢測,確認為陰性後再進行後線治療。上述的政策可以減少非必要的傳播鏈,盡可能的減少醫療人員染疫的機會。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病毒逐步演化突變,造成新一波大規模感染的Omicron病毒株之致病力已經大幅降低,遠低於當年聞之色變的SARS,絕大多數的確診者只會經歷如同感冒一般的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全身痠痛、喉嚨不適等等,病程可能在一到兩週內結束,且重症比例遠低於原始的武漢病毒株。然而,Omicron的傳染力卻是原始病毒株的2至3倍,平均一位染疫病患可以傳染給近十位密切接觸者,讓世界各地的疫情幾乎都爆出新一波的高峰,台灣也終於要步上後塵,而以這樣的傳播速度及確診數量,極可能導致本土醫療量能及公衛系統的崩潰。台灣的醫院密度高,醫療可近性夠,但是也因為台灣的健保物美價廉,民眾的醫療習慣傾向以醫療服務來彌補健康行為的不足,各級醫療機構的量能常常是接近滿載,一旦有新的大規模傳染病爆發,就容易排擠到原有的醫療服務使用族群。舉例來說,手術室或心導管室如果要接收新冠肺炎確診者,其術後的清潔消毒,就會影響整體的使用效率,壓縮能夠收治的總人數。院內的各種動線也必須因應陽性患者作調整,醫療同仁常需要費時縝密的穿脫防護裝備,以避免在醫療照護過程中染疫。除此之外,最近的Omicron大流行造成大量的民眾前往急診採檢核酸檢測,實則有接近三分之二以上的就診者幾乎沒有症狀,是因為接觸確診者才來急診篩檢,這也導致了許多沒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民眾聚集在急診室,一定程度影響了各大醫院急診對於急重症病患的處理能量。而這些無症狀的確診者在核酸檢測報告出來之後,如果留待安排隔離病房或加強檢疫所,就會持續壅塞在急診外的隔離區,不僅耗力費時,戶外暫留區實際上也不是舒適的所在。由上所述,對於確診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而言,最適合的方案其實是居家照護為主,輔以緩解不適的藥物,例如鎮痛解熱、舒緩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的藥物,待自然病程過去,病毒被人體免疫機制消除後,再解除居家隔離恢復正常生活,這樣的流程其實跟過往得到感冒、流感的治療過程差不多,但是過去小感冒不會跑急診,且還有基層醫療分流,如果Omicron造成的大流行全部都到地區醫院或醫學中心的急診室就診,不難想像急診室的擁擠與混亂。在疫情當中,我們也見到很多現象,包括各種使用防疫保單的行為、緊急救護能量被用來運送輕症確診者、1922專線不堪負荷、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民眾因為急診癱瘓所以要等待更久,以及公寓或宿舍拒絕確診者居住等等,其中有些甚至導致了不良後果產生,都不是眾所樂見。卡繆在瘟疫一書中如此寫過:「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台灣的疫情尚未達到高峰,尚有許多挑戰待我們突破,籲請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盡可能諒解在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期待我們能盡快走到拿下口罩,恢復正常生活的那天。
-
2022-05-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宿疾復發幸心導管手術及時搶救 醫籲落實定期追蹤
多年前曾因心肌梗塞合併心臟衰竭經醫院裝置血管支架的莊先生,術後未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日前再次因心、腎衰竭合併急性肺水腫入院,醫院急救發現其支架明顯狹窄,左冠狀動脈阻塞甚至逾9成,經醫師以心導管手術,暫時控制病情,醫師呼籲落實定期回診重要性。麻豆新樓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茂琦說,當事人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等病史,且吸菸習慣、糖尿病控制不良等,導致腎功能低下。考量病人腎功能不佳,先行處理較嚴重左冠狀動脈,術後並密切觀察顯影劑使用對腎功能影響,必要時施以輔助性洗腎,待腎功能較為穩定後,再來處理右冠狀動脈,以分次、逐步治療降低風險。李茂琦進一步說,經詳細檢查後,患者其支架都有明顯狹窄、阻塞,左冠狀動脈主幹鄰近左前降支,左迴旋枝開口處已達90%狹窄;經患者同意,採取介入性心導管手術,具不須開刀、相對風險較低,住院時間也較短等優點。李茂琦表示,為處理左冠狀動脈主幹合併左前降支、左迴旋枝分叉病灶,採用Culotte術式(褲腳型支架)並合併Kissing balloon(雙氣球擴張術)及POT技術(近端支架優化技術),手術工序較為繁複細膩,患者術後效果極佳,度過腎功能衰退期,並於隔月完成右冠狀動脈介入手術,調養後病情穩定進步,順利出院。李茂琦指出,冠狀動脈疾病會導致胸悶、胸痛及暈厥,如合併發生心肌梗塞死亡率極高,即使完成心導管介入手術,也僅暫時控制病情,後續務必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且確實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糖尿病、膽固醇、高血壓等,保持理想體重、均衡的飲食習慣及適當熱量控制等都不可免。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個人進口快篩劑研議開放:成效自負 不能販售牟利
台北醫院將急診室外空間作為PCR篩檢站,避免影響院內量能及降低醫護染疫風險,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視察時不斷誇讚。他稍後受訪說,篩檢站若地方有需要,經費、辦法都在那裡,希望地方能多開設,中央也不排除自己來開,但還是應分層負責,除非地方量能不足,中央才會評估支援。快篩試劑數量不足且價格昂貴,藥局快篩實名制採每日配額,每日湧現排隊人潮,引發民怨。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應民眾需求,研議開放個人進口快篩兩個月,免逐項審核申報,且省下兩千元行政規費,但有兩項但書,一為使用成效要自行負責,二為不能用來販售牟利。陳時中視察時,有民眾大喊「急診沒有病床了、篩檢站太少了,有聽到嗎?」陳時中沒回應,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則揮手示意「聽到了」;不過,新北市長侯友宜說,陳時中下次來看可以通知他,「我帶他去看很多中央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侯友宜表示,疫情一剛開始就跟陳時中說「第一線都是民怨」,尤其新北在浪頭上,碰到問頭都會反映,但從三月講到五月,「總算來了」,建議不只部長要來,行政院、甚至最高層關心的人常常來第一線以解決民怨。他說,新北十七家急救責任醫院分流已一段時間,現在最重要的是將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不要再做PCR。北市府今在南區木柵機廠停車場防疫急門診,昨試營運,副市長黃珊珊說,木柵機廠車來速篩檢站可能成為「野戰醫院」、「戶外門診」,獨立治療無症狀及輕症患者以保護醫院醫療量能。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呼籲,中央應開放快篩自主進口合規快篩、快篩資訊便民查詢、回歸合法合理採購機制。指揮中心昨大動作反駁,透過製圖、新聞稿駁斥這項說法,指稱自二○二○年初疫情發展以來,政府從未禁止廠商自主進口任何合乎食品藥物管理署緊急授權的快篩試劑。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在桃園表示,政府將快篩劑免費提供給各地確診或隔離者,也以實名制讓需要的民眾能快速、公平地取得,最後這一戰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新冠肺炎疫情急遽升溫,快篩試劑卻供不應求,時代力量昨天呼籲執政黨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要坐在辦公室裡看報表數字」,應全面公費補助快篩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