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急救
共找到
1053
筆 文章
-
-
2022-04-24 養生.人生智慧
龍千玉2年內接連面對摯愛離世!轉念放下跟自己和解,習佛靜心更珍惜身邊人
生離死別是人生一大課題。龍千玉在2年內接連面對摯愛離世,至今仍忘不了爸爸病逝闔眼那一刻,女兒的猝逝則讓她留下椎心刺骨的自責,她說:「我們有很多路可以選擇,可以選擇悲傷、可以選擇轉念,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憶及過去種種,雖止不住淚水,但佛學給了她滿滿力量,深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龍千玉(本名江玉滿)縱橫歌壇43年,人稱「基隆虎爺」的爸爸江金城是幕後推手,因為知道她愛唱歌,某日鳳飛飛正巧到虎爺廟拜拜,江爸請託牽線,就此打開龍千玉的演藝路。在台語歌壇闖出名堂後,她在台北置產接來媽媽、妹妹同住,擔任船員的爸爸留在基隆,後來爸爸因假牙摩擦導致潰爛,就醫檢查確診第1期口腔癌,全家總動員尋找、嘗試各種治療方式,經醫師確認沒事後出院。父親病逝 難忘他不捨眼神江爸回診均沒異狀,正當全家人放下心中大石,約半年卻診斷出癌細胞擴散,江爸緊急住院治療,龍千玉透露:「那年我爸有感應,說會有個很大、不一定過得去的劫。」江爸在2010年5月因感染併發器官衰竭過世,回首急救那刻,龍千玉啜泣說:「我爸的眼神一直看著我,好像在說救不起來了嗎、救不起來了嗎?我看到他捨不得離開我們的眼神,慢慢眼睛閉起來就走了。」龍千玉說,面對爸爸的走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傷痛依然巨大。沒想到的是,2年後她再度面臨生離死別,她在51歲生日前一晚突然接獲女兒曹春齡猝死,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深受打擊,腿軟癱坐在地,她哽咽地說:「那天我非常後悔,很後悔為什麼要去睡覺,或許女兒是因為我去睡覺,覺得無聊就想說回去板橋好了。」痛失愛女 8個月足不出戶時間拉回到2012年7月29日中午,母女倆才相聚並安排好隔天慶生計畫,龍千玉因晚上有演出先回房間休息,女兒則返回板橋租屋處,「登台前我接到她男友的電話說發生意外,但表演無法取消,趕緊請同事去了解狀況,表演完接到電話說女兒送到醫院,已經沒有氣了。」她沉痛地還原心碎情況,泣不成聲。女兒驟逝讓她措手不及,加上不曾提及自己為人母的身分,遭外界質疑故意隱瞞,接二連三的打擊,導致她心生畏懼,躲在家中,長達8個月足不出戶,甚至考慮退出歌壇。見到她失魂落魄的樣子,兒子陪著她在加拿大住了1個多月,盼她早日揮別傷痛。為了母親 努力振作再出發返台後,龍千玉某日瞧見媽媽坐在客廳,「微弱燈光照著我媽的白髮,發現我媽變得好憔悴、好消瘦,我問說『媽怎麼不去睡覺』,我媽回『妳這樣我怎麼睡得著』。」當下有如當頭棒喝,她自我反省身為女兒,卻讓媽媽跟著自己受苦,終於打起精神,鼓起勇氣接下演出工作。歌迷的加油讓舞台上的她感動落淚,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唱歌,媽媽告訴她說:「那妳要繼續唱歌,事情過去已經過去,不能一直責怪自己,如果可以在唱歌裡面找到快樂,那妳就好好地唱。」跟自己和解 將小愛化大愛歌迷的鼓勵、家人的陪伴起了效果,龍千玉同時潛心習佛,她強調摯愛離世固然傷心,但絕不能輕生,「輕生是很不好的行為,輕生不能解決事情,並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沒完沒了。」一步一步轉念成功的她心懷感謝,她說,因每次分享都是在釋放壓力,甚至可以幫助有相同經歷的人,「對我來講也是一種放下,我覺得不要太為難自己,一定要跟自己和解。」走過悲痛之後,龍千玉以新歌「人生月台」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深有淺,因此更該為身邊的人努力活著,鼓勵大家嘗試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自然而然會漸漸地遠離陰霾,「像我女兒走的那一年,我就認養了10個小孩,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小孩,他們會寄照片來給我看,看了好滿足。」習佛靜心 更珍惜身邊人歷經2次和家人的生離死別,龍千玉體悟人生無常,不敢說自己真的完全放下,每每想起爸爸、女兒仍是淚流滿面,她坦言轉念真的很難,不過日子有限,向有同樣經歷的人深情喊話:「學習找到新的目標,慢慢一點一滴地轉,好好活著,好好珍惜身旁的人事物。」爸爸江金城病逝之後,她想起小時候家境不好,自己很早出社會分擔家計,很少陪在爸爸身旁,現在跟媽媽同住相依為命,因此不時陪著媽媽遊山玩水,實踐珍惜身旁人事物。而她習佛之後心靈更趨平靜,悲痛萬分的情緒也透過佛經覓得慰藉,她說:「眼淚愈來愈少,心情愈來愈平靜,表示亡者去了很好的地方。」龍千玉常感嘆跟女兒的緣分很薄,欣慰的是現在還能陪在媽媽身旁,她特別提到很多人雖然孝順父母,不過應對可能會較沒耐心,必須設身處地思考:「有天自己也會變老,媽媽的樣子就是我未來的樣子,所以要多一些包容,珍惜愈來愈短的相處時間。」
-
2022-04-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衛福部公文惹議 醫勞盟:可遶境演唱會不能辦急救課程
衛福部日前行文各縣市衛生局,考量近期疫情升溫,請醫院暫停辦理急救相關訓練課程,有關醫院評鑑基準相關評量項目亦將因應調整。對此,醫勞盟在臉書粉專表示,可以遶境、辦演唱會,不能辦各類急救術課程,「指揮中心考量的標準在哪裡?」醫勞盟並問指揮中心,「醫事人員的健保卡註記什麼時候要拿掉?」現在醫事人員就醫的風險,應該跟一般民眾差不多,繼續做身份註記的意義何在。衛福部公文內文指,因應疫情,醫院應加強人員管制措施,「考量近期疫情升溫,為避免不必要之人員接觸,籲請醫院暫停辦理急救相關訓練課程,如BLS、ACLS、ANLS、ATLS、ETTC、NRP、APLS及PALS等,有關醫院評鑑基準相關評量項目亦將因應調整」。醫勞盟表示,請衛福部明確承諾,「把醫院評鑑條文中強制要求醫療人員具備效期內各項急救證照的規定拿掉」。該公文引發譁然,主要在於這些證照是有期限的,期限快到時有所謂的再認證(renew)課程,可以讓醫療人員以比較精簡的時間,通過考試後就可以維持證照的效期。近兩年因為疫情,課程舉辦受影響,醫勞盟指出,造成許多醫療人員的證書效期失效,雖然衛福部有提出一些展延的方案,但高級外傷救命術(ATLS)和美國心臟學會高級心臟救命術(AHA ACLS),發證單位是國外,國外單位會遵循衛福部的展延嗎?「我們就開天窗說亮話,為什麼這些課程常常一開放報名就秒殺,十分搶手,是課程精彩吸引人嗎?當然不是,就是為了評鑑要求」,醫勞盟表示,醫療人員只好利用自己的休假期間,花錢花時間上這些課程,維持證書的效期。醫勞盟說,既然指揮中心已經強調正常生活中防疫,醫院評鑑明年大概也會正常舉辦,演唱會、遶境、餐廳內用都沒有限制。那麼讓證書屆期的醫療人員趕快完成在認證的課程以應付評鑑的要求,不也是正常生活的一環嗎?醫勞盟表示,現在停辦,可以復辦的時間未定,但明年評鑑的壓力仍在,豈不是讓醫療人員更無所適從,不知道能不能趕得及在明年評鑑前達到要求。醫勞盟說,醫療人員參加這些課程以達到評鑑要求,對自我防疫的意識,總不會輸給參加演唱會或遶境的一般民眾吧,最質疑的標準不一在這裡。既然衛福部認為這些急救課程不屬於所謂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應該停辦,未來的評鑑請不要再拿這個要求醫療人員一定要有效期內證書了,請直接把條文拿掉吧!醫勞盟說,又或者,這幾年評鑑延後,各醫院的運作也沒有因為沒有評鑑而有負面影響,直接取消醫院評鑑這個勞師動眾的活動,所有醫療人員應該會更感謝政府的。網友說,「講師用演唱的方式講解課程內容應該就可以辦了」、「簡單啊,號召醫護一起聽演唱會」、「醫療人員中有一個中、全場中,再回各單位傳染,要保護醫療能量」、「院內感染或大量醫事人員染疫,面子難看」。
-
2022-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化 專家籲減匡列居隔
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署長周志浩推估四月底單日確診將逼近萬人,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當染疫者占總人口的一成五以上時,等於是與病毒實質共存,將把力氣放在藥物整備、輕重症分流等。專家表示,未來勢必走向流感化,其對應策略應放寬接種三劑不需匡列居隔,抗病毒藥應催促盡速到貨,否則疫情高峰卻無藥可用將釀更嚴重傷亡。北市公費篩檢站的陽性率,已從月初的百分之零點三,爬升到百分之二點五,台北市長柯文哲預估台灣三分之一人口會感染,建議以快篩取代隔離,否則再過一周北市就會停擺;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居隔政策再不調整,百萬人居隔在家很快就到,不只對醫療量能造成影響,更衝擊經濟成長。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疫情走向流感化,指揮中心應提出相對應政策,建議可縮短居家隔離天數、縮小匡列對象範圍。已接種第三劑疫苗的確診者,居家隔離天數應從十天縮至五天,密切接觸者已接種三劑,不用再匡列居隔。其他非密切接觸者若有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則不需匡列。陳秀熙強調,中央與地方一定要密切配合,居家隔離的相關程序一定要簡化,以降低密集匡列所損失的社會成本。中央必須下放權責,讓地方負起全責,將輕症患者嚴格分流,以確保醫療量能,降低病毒從社區進入醫院的風險。雲林縣府基層人員吐苦水說,「中央防疫處置政策不改變,與地方開再多的會議也沒用」,只會浪費地方時間。基層表示,雲林縣內的防疫計程車才四至五部,隨著確診數愈來愈多,防疫救護明顯壓縮到一般急救救護,盼中央調整防疫配套流程,才不會做防疫白工。中央前天宣布,一周內啟動輕症在家照護,柯文哲說,哪有辦法等到下周,北市昨天居家照護已全部上線,但當病人要放在家裡,系統還沒準備好,包括遠距醫療、獨居怎麼辦等,問題一大堆,最大問題是醫療以外的問題。全台各縣市很多確診要放家裡,沒有準備好,就是一定亂。柯文哲指出,隔離和停課的標準由中央公布,目前對社會衝擊很大,北市現有一萬兩千多人居家隔離、四萬九千多人停課,數字還會上升。柯文哲建議用快篩代替隔離,否則再過一周台北市就會停擺。新北市居家照護上路十天,居隔人數破兩萬大關,各界擔心將導致公衛體系崩潰。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目前治療中重症用的注射藥物瑞德西韋存貨充足,口服藥物部分,再採購的卅五萬人份,最快會在這個月底、五月初到貨,藥物的整備相當充足。不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藥物若再不來,將無法實質共存,會有很大的傷亡。七十萬劑的總採購量現已明顯不夠,若月底或下個月初單日確診人數破萬,連一半卅五萬劑都未到貨,定會因無藥可用演變重症。陳秀熙說,醫院一定要守住,須確保加護病房使用率低、住院率優質化,讓重症死亡率維持低點,才能在案例暴增下,讓病人獲得良好治療並保存醫療量能。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輕症照護出爐 「關懷中心」送關懷包、幫清垃圾
桃園市政府今天公布居家照護計畫「桃園模式」,市長鄭文燦表示,只要是無症狀、65歲以下、未懷孕、不需進行血液透析、同住家人4人以下即符合輕症居家照護條件,「桃園已經準備好了」,希望輕症、無症狀者可以在家照顧,確保醫院醫療量能,提高防疫韌性。鄭文燦表示,市府和轄內11家急救責任醫院合作,將桃園13個行政區分為「山、海、南、北」4大通訊診療區主動關懷,若個案身體不適,全市24家醫院、292家診所可提供「視訊診療服務」;居家照護個案也可透過「健康益友App」,提供24小時急診線上通訊診療及諮詢服務。鄭文燦表示,醫師看診開立處方箋後,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醫療院所或特約藥局藥師送藥到宅,也可請親友至原看診的特約醫療院所繳費及領藥;桃園也推出「加強版兒童居家照護」,每天都有兒科通訊診療門診,加上林口長庚醫院、衛福部桃園醫院、國軍桃園總醫院提供24小時兒科急診服務。鄭文燦說,民政局下13個區公所已和各局處合作,開設「輕症確診者關懷中心」提供生活關懷服務,包括發送防疫關懷包、垃圾清運、寵物照顧、防疫旅館、外送平台訂餐資訊、繳費資訊等;居家照護期間如有移動需求,可撥打「輕症確診者關懷中心」專線,安排防疫計程車接送。衛生局表示,社會局將提供急難紓困相關服務,民眾可在隔離結束日起3個月內,持隔離通知書,至隔離結束地的區公所辦理急難紓困;隔離期間無違規情形且未支領薪資者,可另線上申辦每人每日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疫情升溫 救護技術人員:清消救護車就要半小時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疫情擴散速度除引起國人高度重視,消防救護人員載送疑似病患,也會擔心受到感染,台南市楊姓救護技術員說,救護車載送患者到檢疫所後回到隊上,至少要清消半小時,他回家前也要全身洗澡,尤其要把頭髮洗乾淨,自我保護,也守護家人。陳姓救護技術員表示,救護車載送疑似病患後,為保護下一名病患,救護車要全面清消,避免有病毒留在救護車上,他脫下防護衣後,常是滿身大汗,防護衣得打包好由環保局委由專人回收處理。連日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國發燒,每天本土確診個案越來越多,台南市消防局說,在2年前疫情發生時,就持續準備因應,目前台南市有4隊專責載運救護車,專司疑似或確診病患的照顧,更超前佈署規劃另外3隊整備,再3隊預備方式,依據疫情的狀況滾動式檢討防疫車輛的需求,在一般市民及COVID-19患者的救護需求間取的平衡,滿足市民的需要。除了持續加強救護技術人 員的防護衣穿脫訓練外,持續加強相關物資準備。消防局說救護科人員說,防護衣保有萬餘件、N95口罩等可以充分使用3個月以上庫存量。消防局局長李明峯說,台南市遇到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時,將啟動就近的救護車前往急救,絕不會耽擱危急病患的就醫權益,請市民安心。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童6天過世 送醫拖2小時卡在就醫評估
新北市中和二歲林姓男童十四日重症,和死神拉鋸四天後,昨天凌晨三時許仍不敵病魔;雙和醫院表示,病童多項指標異常,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經搶救仍併發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過世。對於家屬曾控訴延誤就醫,新北市長侯友宜昨表示,能體會小弟弟爸媽心情哀痛,也深感自責,中央今天召開兒科專家會議,應重新擬定小兒就醫指引,找出解決方案。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被居隔的男童發燒不能出門,應立即有小兒科醫師介入了解症狀,若病情嚴重就能快速協助就醫。新北消防局表示,依現行救護機制,確診病患送醫派出防疫救護車前,須先評估就醫需求,衛生局確認有醫院可以收治就派車。當時男童父母遇到的問題,就卡在評估的關卡,但未來只要符合相關急救程序,都會立即派車。雙和醫院表示,男童到院時意識不清、高燒且生命徵象不穩定,且多數檢驗指標異常,院方當下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進行搶救。但男童仍因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昨在父母穿著全套隔離衣陪伴下過世。依照規定,確診男童須馬上火化,但家人都因確診還在隔離期無法陪同。林父曾控訴官方踢皮球,打給一九二二卻要求轉新北市衛生局,新北衛生局又說需打給中和衛生所,衛生所多次電話無人接聽,接通後要求上網填寫評估表單,情急下打給一一九,一一九又說要與衛生所確認,拖延兩小時才派出救護車。民進黨新北市議會黨團批評,黃金兩小時的救援時間就在不斷求助碰壁下消逝,是行政疏失。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急診醫師恐不夠 黃高彬:逕行送醫不該罰
新北市兩歲男童重症死亡,引起家長恐慌,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昨發出六點聲明,提出孩子確診後的常見症狀,若疫情升溫,兒童病例將占總病例兩成,其中二成三需住院,但醫院近年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恐無法收治眾多的幼兒確診病例。指揮中心統計,國內已有一七五○名十二歲以下孩童確診,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提醒,兒童染疫後,病情惡化快速,若高燒超過三十九度C、意識不清、呼吸淺快及合併嘔吐、腹瀉等症狀,就需及早就醫,預後效果較佳;若有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等狀況,已屬後期器官衰竭。根據大規模兒童重症研究,有肺炎病史、共存慢性病、症狀開始四天後才就醫、年齡小於一歲,為兒童重症的四大危險因子;另有研究顯示,大於五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五至十一歲確診孩童較容易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這時候是救命重要,還是程序重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人命關天之際,當然要趕快把病人送至急救責任醫院,就算是逕行送醫,也不該受罰。打給一一九,只要告知孩子可能確診,提醒急救人員穿好防護衣,根本不該讓家長煩惱如何就醫,應與哪個單位連繫。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疫情進入流行高峰,兒童確診人數快速增加,將占總確診病例百分之十七,其中百分之二十三需住院,但近年來許多醫院避免虧損,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政府務必盡早因應措施,提出補助方案。
-
2022-04-1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
Q一名中年男性與友人在住處聊天,突然發生抽搐、口吐白沫的狀況,現場友人見狀十分驚慌,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友人應該怎麼緊急處置呢?小隊長叮嚀/李逸鎮 宜蘭縣政府消防局第二消防大隊冬山分隊小隊長李逸鎮去年曾遇過一名50多歲男性,在賣二手車處與友人聊天,聊到一半突然發生口吐白沫伴隨小抽搐的症狀。119到場後,原先判斷是癲癇發作,不過在救護車送醫途中,救護員觀察到患者呼吸很淺且頻率紊亂,始終是半昏迷狀態,因此就過去的專業經驗,懷疑可能是急性中風,緊急改成轉送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最後證實是腦幹出血,成功搶救一條人命。李逸鎮說,急性中風的症狀有時與其他疾病類似,多半需要仰賴第一線緊急救護員敏銳度和專業經驗辨識出來,才能盡速送至可以治療的醫院。他呼籲民眾,當緊急狀況發生,現場民眾無法判斷狀況時,應該立刻撥打119求救,避免憾事發生。醫師開講三年前,一名四十多歲麵包女師傅,工作到一半突然無法言語、全身動彈不得,只剩眼球能轉動,緊急撥打119,救護員抵達現場判斷疑似中風,立刻送往羅東聖母醫院,經電腦斷層檢查和血管攝影後,確診為急性腦中風,因病人在症狀發生3小時內就送至醫院,院方緊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後續評估將病人再轉送隔壁的博愛醫院安排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因緊急救護人員靈敏辨識和醫院搶救得宜,病人不但保住一命,術後也行動自如,兩院的跨院暨合力搶救也留下佳話。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拖延、自行就醫恐延誤治療。宜蘭縣政府消防局於三月中旬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強化專業技能知識,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曾弘斌、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高志堅,以及羅東聖母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韓宇軒,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治療經驗。曾弘斌表示,中風患者的預後,取決於多快辨識中風症狀和啟動後續處置流程,因為每拖延一分鐘,大腦神經細胞就死掉近兩百萬個,若無法及時恢復血流供應,腦細胞就會逐漸凋亡,預後就差,上述個案因為民眾的警覺,加上消防弟兄即時辨識和救護處置,快速送到能處理腦中風急重症的醫院,才能成功挽救、恢復良好。國內數據統計,超過八成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中風,有人甚至拖了兩天才就醫,曾弘斌曾遇過患者騎車來急診,理由是「雖然無力但還可騎車」。他分享羅東聖母院內110年所有急性腦中風病人入院方式的數據,只有近兩成的患者選擇打119,透過數據分析發現,透過119送醫的患者,在治療時限內成功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比率41.4%;非透過119就醫的患者,在治療時限內成功施打的比率僅5.7%,相差近八倍。呼籲民眾善用119救護系統,切勿自行就醫。缺血性中風愈早施打血栓溶解劑,愈能降低失能程度。宜蘭縣消防局也期盼透過與醫療體系雙向合作,共同提升患者到院後腦中風治療機率,緊急救護科除響應本次課程外,更超前佈署在每年逾千人次的消防宣導活動中,提供腦中風預防的衛教訊息,未來也將在各分隊救護車上,提供腦中風治療單張,讓緊急時刻上車陪同的家屬了解到院後會有那些治療選擇,以節省到院後決策時間。高志堅說明,急性腦中風患者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近八成屬於缺血性中風,若能於發病三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越有機會降低患者失能程度,若不幸超過時限,在24小時內,還有另一種動脈血栓移除術。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患者愈快到達醫院治療,愈能降低失能殘障的遺憾。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有異狀立刻撥打119。韓宇軒說明,缺血性腦中風因血液凝塊堵塞腦血管,造成腦組織不同程度壞死,而不同血管阻塞會造成不同的中風徵兆,常見症狀包括半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喪失理解能力等。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的症狀,就應該立刻打119送醫。他呼籲民眾日常做自我健康管理,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遠離腦中風致命威脅。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127分鐘急救空窗!中和男童父痛哭:到底出了什麼事
中和兩歲男童父親確診,14日凌晨男童開始出現發燒症狀,直到14日傍晚昏迷,父母約5點開始緊急聯繫各單位,但救護車晚間7點6分才派出,這中間到底怎麼了,救護機制發生什麼問題?林父今還原事發經過,他說,從5點初不斷撥打衛生所電話沒人接,1922說要聯繫衛生局,119說要聯繫衛生所,就這樣一直被踢皮球。他在電話中哭泣「我就是太守法傻呼呼等,若我直接去醫院或許我的孩子就不會重症!」中和一名兩歲男童,父親13日確診後,當天6歲女兒也確診,母親打119被要求在家隔離。14日兩歲男童開始發燒,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步行前往醫院PCR,但篩檢後院方僅給退燒藥即要求回家等待,當天下午4時高燒男童開始陷入昏迷,父母多方聯絡直到晚間7點半才被送入醫院。衛福部長陳時中及新北市消防局都說明報案時間,消防隊指出確認可收治醫院就立即派救護車、衛生局說男童病程進展非常快速是很罕見病例。但問題癥結在於為何14日約傍晚5點父母就狂打電話,7點6分才派出救護車?已經被轉至雙和醫院與男童一同照護的林父今詳細說明事發經過,他說,13日發現自己確診後,開始撥打1922詢問孩子是親密接觸者該怎麼辦?之後得到新北衛生局就醫專線,但專線從晚上10點打到12點都沒人接,14日早上6點多開始打到8點多終於有人接,當時男童已有發燒症狀,詢問孩子發燒但還沒篩檢能否就醫?對方又說要問衛生所。問了中和衛生所電話,至少打了10多通都沒人接,其中接起兩次,對方回覆說很忙要先上網填表單再等處理,他不滿批評「有沒有很荒謬!」之後再打119,119說要請示衛生所直接轉電話,這樣就可以接通,衛生所再說可以走路去醫院,因此母親才會帶著兩個孩子去醫院PCR。但因父親確診尚無案號,小朋友發燒可能是感冒,因此只有開藥帶回家。之後,男童的病況開始急轉直下,直到傍晚4時許開始昏迷、抽蓄、嘔吐等各式症狀出現,但父親因在新竹被隔離與母親視訊,父親打中和衛生所專線仍沒人接聽,由在中和的母親撥打119聯繫新北市消防局。但119又說要聯繫衛生所確認可以派防疫救護車,也需要確認有專責COVID19醫院可以收治確診病患。林父表示,當時看到男童情況危急,心理焦慮萬分,再持續撥打中和衛生所、1922,但每次換個人接又重新再問一次狀況,男童的搶救時間就這樣一分分被耽誤,之後終於119派出救護車,但已過了兩個多小時,男童送到雙和醫院時,急診室仍是一臉迷茫不知有確診病患即將抵院。而男童進到醫院病情嚴重,立即氣切插管送入加護病房。林父在電話中痛哭表示,13號電話來來回回都沒有辦法獲得協助,「我被當皮球踢來踢去,才知道衛生局真爛!」他說,陳時中講的時間都對,但1922要轉新北衛生局、衛生局要轉衛生所,「但衛生所電話一直沒人接,當然沒有電話紀錄阿!」而且已經向119表達孩子高燒、意識不清,這樣還不夠嚴重嗎?就跟哮喘一樣,等30分鐘就會死人了,不知為何119堅持要跟衛生所確認。林父自責的說,要是他沒有回家,就不會將病毒傳給孩子,「我太守法了,不要跟消防隊說PCR陽性,若只說有急事救護車就過來,我小孩是不是就會得救,不會像現在變重症,為什麼要傻呼呼打1922,怎麼會是我自己一直打三方電話?孩子還再救治,希望能有奇蹟發生。」他說,男童向來身體健康、沒有生病、疫苗也打好打滿,認為男童的狀況不會是最後一個。他向政府呼籲,不要認為現在小朋友多輕症,就忽視孩童發燒的問題。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衛福部急諮詢醫學會 將公布新冠確診兒童送醫要件
新北市發生兩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一天內病情急轉直下,行政部門卻未能及時安排就醫的憾事。對此,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昨晚緊急透過通訊軟體諮詢兒科醫學會,醫學會在一個晚上之內,討論出「輕症兒童提前送醫警訊」,就等衛福部正式公告。醫師表示,如果等到指揮中心昨提到的四大警訊(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或抽搐、皮膚和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出現才就醫,那就太晚了。據了解,本身也是兒科急診醫師出身的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昨天就聯絡兒科醫學會,希望醫學會協助歸納並提出「兒童新冠肺炎輕症危險警訊」,也就是在兒童確診者即便還在輕症階段,但若出現哪些跡象,就不可繼續居家照護,應立即送醫,以免再次出現分流不及的憾事。兒科醫學會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纯芝表示,兒童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從輕症變成中重症,如果等到指揮中心昨天提到的四大警訊出現才就醫,真的怕會有點晚。目前輕重症分流,醫療量能還夠,兒科醫學會昨晚已迅速歸納出兒童輕症中應留意的警訊,現在就等衛福部或指揮中心公佈出來,可以提供一般民眾及地方行政人員日後多加留意。目前醫學會歸納的警訊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以上、持續高燒(體溫超過39度)冒冷汗、不發燒時呼吸仍比較快、不發燒時精神仍差、12小時以上沒吃東西也沒有解尿、持續嘔吐。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要非常警覺,很可能會變成中重症,此時就應提早送醫,讓兒童在一個安全環境下持續監測,以免忽然出現重症等緊急狀況,措手不及。如果年紀越小的孩子,連咳嗽流鼻水不止,如果家中沒藥,也需要就醫。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補充,如果孩子嘔吐、食慾不佳、無法進食,身體會脫水,這需要就醫。如果是小於一歲的孩子,持續咳嗽流鼻水,家裡又沒有藥物,也應該要就醫,因為兒童鼻腔和呼吸道的抵抗力比較差,擔心會演變成肺炎、呼吸困難。吳昌騰提醒,即便有相關指引,整套兒童居家照護系統中,必須要有醫師在,不能只靠家長或行政人員。他建議各地政府應提供有專業兒科醫師的諮詢窗口, 或是每天由醫師訪視,才能確認相關症狀是否還在可居家照護的範圍,如果需要就醫,也要有醫師才能比較精確判斷孩子可以做防疫計程車去醫院,還是可能需要派救護車當場急救。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證實,兒科醫學會已經跟衛福部相關機關,著手擬定相關就醫流程當中,或許這幾天主管機關就會發出通函,提醒醫療院所與行政部門,兒科醫學會也會對相關醫療人員積極宣達。根據兒科醫學會提出的這些警訊,新北兩歲男童的家長,是否其實已經具備高度警覺,壞就壞在行政流程安排就醫出問題?彭纯芝表示,站在醫學會立場,不便評論個案。即便家長和行政人員都有正確的衛教觀念,但是如果救護車、防疫計程車就是不夠,該怎麼辦?夏紹軒表示,這已經不是醫事專業人員可以解決的問題,兒科醫師的職責是盡可能把重症病童及早辨識出來,醫療流程的精進,就要靠衛福部和地方政府了。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童重症 家屬控延誤就醫
新北市中和一名兩歲男童確診,為國內首例兒童重症個案。家屬昨天指控衛生局延誤就醫,等孩子昏迷才送醫,導致重症必須插管,甚至忍痛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指揮官陳時中昨說,從聯繫到送醫院約兩小時,公務體系都全力做該做的事,就他了解,沒有特別延誤。新北市中和區一家四口,竹科上班父親十日返家後,十三日確診,六歲姊姊當天快篩陽性,母親打一一九被要求在家隔離。十四日兩歲男童開始發燒,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步行前往PCR,但篩檢後院方僅給退燒藥即要求回家等待;當天下午四時,高燒男童開始陷入昏迷,媽媽向衛生所反映僅回覆「搭計程車就醫」。未料,男童病況急轉直下,母親趕緊兩度打電話給救護車送醫,送醫院時病況已需氣切插管送加護病房。家屬控訴,當時因尚未被匡列給予案號,所以一一九不能出車,無論是打給一一九、衛生所、衛生局或一九二二,都不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協助,機制失靈導致男童延誤就醫。新北市消防局表示,十四日下午五時五十九分接獲母親第一通報案電話,評估男童符合防疫救護車送醫病症,因此聯繫衛生局及可收治醫院,晚間六時廿一分母親催促派車後,隨後七時六分確認雙和醫院可收治,就派出南勢分隊救護車。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十四日傍晚五時男童被匡列為居家隔離,衛生局晚間六時卅分與母親連繫立即通知救護車送醫。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男童病程進展非常快速,的確是很罕見病例。陳時中昨指出,十四日下午五時四十二分家屬聯繫上衛生單位,六時九分也有進線,一九二二受理後送新北衛生局處理,新北衛生局先聯絡醫院,六時卅分和男童母親聯繫,確認情況後即聯絡一一九送醫,救護車於七時六分出車,七時卅分將男童送抵醫院,目前還在救治中。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少案例增又出現重症 學生成較高風險傳播對象
延誤就醫質疑 陳時中澄清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本土病例一一九九例,境外移入一五二例,連續兩天本土病例突破千例;另新增九名中症、一例重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重症案例為未滿兩歲男童,目前插管救治中,也是國內首見未滿五歲併發重症案例。重症案例為新北一名兩歲男童,家屬指控,通報一九二二及衛生局,卻不理會,等孩子昏迷才送醫,導致重症插管治療。家屬忍痛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並質疑延誤就醫。陳時中昨天還原送醫程序,表示男童從聯繫到送醫院約兩小時,公務體系都全力做該做的事,沒有特別延誤。九例中症 一學生打過兩劑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男童十四日採檢確診,當天住進加護病房,由於出現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以類固醇、免疫調節劑治療,病況嚴峻,醫院全力救治中。其餘九例中症個案,有六人打過兩劑或三劑疫苗,包括一名中學生,曾施打過兩劑BNT,X光出現肺炎變化,血氧濃度低。兒少案例增加又出現重症,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桃園市十八歲以下確診者達百分之廿五點一,六十五歲以上僅占百分之五點六,顯見目前傳播來源和形態已和以往不同,學校傳播鏈多與安親班、補習班、體育活動有關,因此衍生群聚感染事件,學生已成為較高風險的傳播對象,校園防疫應加強。兒童是否應接種疫苗?陳時中表示,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預計將會先審查莫德納疫苗,BNT疫苗因資料送來較晚,還在進一步審視中,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會將於本周舉行會議,由專家提供意見。國內口服抗病毒藥物準備量備受關注,專家提醒,藥物儲備量應為總人口的百分之五,目前國內儲備量不足。陳時中說,台灣目前簽訂合約的數目已達全人口百分之三,若還是不足,還可繼續再買。開辦居家照護 多縣市申請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本土個案分布十九縣市,仍以新北四三四例最多,台北市二○六例、桃園一五九例、基隆九十二例、高雄六十例、花蓮五十五例,此六縣市也被列為高風險區域。新北市率先開辦輕症居家照護,羅一鈞表示,高雄、花蓮、台北、台中等正洽詢或同意簽辦中;宜蘭、基隆昨天下午也宣布向中央申請開辦。新北、花蓮等宣布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陳時中表示,當確診個案多時,公布足跡意義不大,若有高風險等特定區域,屆時再公布。指揮中心日前公布參加旅行團等須打滿三劑疫苗,許多旅行業者接到民眾退團電話,於是抱怨指揮中心未事先溝通,陳時中昨天表示抱歉。但他表示,許多人建議旅行團、遶境進香團等停辦,考量停辦後對經濟、生活衝擊太大,所以要求大家把第三劑打好。健身房也在要求之列,是希望大家運動時可以不用戴口罩。
-
2022-04-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居家隔離必備清單!4張圖一次看,隔離前先備妥4大類物品
本土確診案例急速增加,新北市已優先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在可能居家隔離前,請檢查以下居隔所需的物品清單。一、防疫用品◎口罩◎酒精◎漂白水◎體溫計◎快篩試劑◎血氧機二、常備藥品: ◎外傷急救:優碘、生理食鹽水、燒燙傷藥膏、棉棒、敷料(紗布/OK蹦/人工皮等)、繃帶、消毒過剪刀◎常備藥品:感冒藥、消炎藥、止痛藥、退燒藥、退燒貼片、止瀉藥、腸胃藥、止癢藥、蚊蟲叮咬藥膏◎慢性病處方箋或其他個人藥物三、食物類: ◎可久放的主食:像是米、麵、泡麵、麵粉、麥片、奶粉等。◎可久放的食品或真空包裝:冷凍食品、巧克力、乾糧、沖泡飲品湯品、調理包等。◎飲用水、礦泉水。四、日常用品 ◎衛生紙◎肥皂◎沐浴乳◎洗髮精◎洗面乳◎洗衣精◎衛生棉◎尿布
-
2022-04-14 養生.運動健身
登山迷途勿慌 內政部籲牢記「STOP」口訣並求援
近年來山林活動盛行,山區意外事故也隨之增加。內政部提醒,民眾必須留意登山安全與事前準備的重要性,才能避免山難意外發生。若不幸發生迷途狀況時,切勿驚慌,請牢記「STOP」口訣、善用手機離線地圖APP,至通訊位點撥打緊急救難號碼「112」,等待救援。內政部表示,「迷途」一直是山區事故主因的前3名,為避免入山後迷途,請勿輕易偏離主路線,並牢記「STOP」口訣:S(Stop)先停下行動;T(Think)回想迷途路段,如果沒有辦法回到原路,請留在原地;O(Observe)觀察身邊資源,如食物、裝備等,以及周遭環境有無石洞、樹洞等能遮風避雨,避免下切溪谷;以及P(Plan)擬定待援計畫,分配飲食水量,注意保暖。內政部表示,為提升山區通訊品質,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已與多家電信業者合作,進行步道手機訊號品質檢測及共構基地台的建設,目前已完成386面可通話地點標示,民眾出發前可先了解行走路線的通訊點位資訊。當遇危急狀況,身處通訊位點時,手機可直接撥打緊急救難號碼「112」求援。若是從事縱走等多天數與高難度的路線時,建議同時攜帶其他可通訊或定位設備,以確保安全。內政部建議,民眾可善用手機離線地圖APP,除透過共享軌跡路線來避免迷途外,在手機訊號不穩處,仍可定位掌握行蹤,有助救援工作的進行。內政部提醒,行前應擬妥完整的登山計畫,包含行程安排、團員組成、裝備、糧食、離線地圖,救災資訊及撤隊計畫等,出發前,務必依「個人及團體裝備檢查表」再仔細盤點,並選擇有登山經驗者,作為山下緊急聯繫窗口,同時提供完整登山計畫,以利緊急事故發生時,救災人員能充分掌握資訊。此外,民眾在登山過程中,若發生頭痛、頭暈、噁心或嘔吐等狀況,要警覺是否高山症發作,若在同一高度稍作停留休息,症狀仍未緩解或持續惡化,千萬別勉強,即時撤退為上策;也特別提醒民眾上山時,衣著要採洋蔥式穿法,以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失溫喪命。為方便民眾親近山林與大自然,內政部說,「台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整合及簡化各路線入山申請程序,同時提供各高山型國家公園步道分級、建議行程、天數、注意事項及登山安全影片等資訊,民眾入園申請核准後,系統就會以電子郵件通知,相當便利。有關國家公園步道系統分級及登山安全宣導短片等資訊,可至台灣國家公園官網(https://np.cpami.gov.tw/)、台灣國家公園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rkstaiwan/)及台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hike.taiwan.gov.tw)瀏覽查詢,盼民眾在投入山林懷抱前,多方掌握資訊,作好萬全準備,確保登山健行活動過程平安、順利。
-
2022-04-14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到底該急救或放手?人生最後一哩路如何決定
如果已經可以預知自己的命運將不長久,你將如何決定你的人生?在連續劇的場景,病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家屬拜託醫師「無論如何救到底」、或是「不要讓她太痛苦,讓她好走」是常見的橋段。如何選擇是對病人最好的?取決於家屬的想法、也跟家家戶戶的現實狀態有關;甚至不能免俗的,家人之間的恩怨情仇、財產分配等因素,也可能會左右患者的命運。『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台灣前幾年制定,以病人自主為宗旨的法律;也是亞洲第一部相關法律。對於病人而言,最大的好處是在意識清楚時,能夠預先決定自己的未來。誰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突然飛來橫禍,陷入昏迷狀況,需要被插氣管內管或急救?甚至需要漫長的維生醫療系統卻無生活品質可言?對醫療團隊而言,有別於以往聽照顧者的話(通常是家屬)決定對患者急救或是放手,當患者依本法簽署了意願書後,便能以患者的意願為優先;此外也不必像連續劇一樣,刻意隱瞞病人病情,而是要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法告知病人病情。總而言之,此法案保障病人對自己的病況有知情權與決策權。這套法案或許在許多國民與專家眼裡,尚稱不上圓滿,但我覺得它已經相當程度能夠保障個人和醫療團隊的決策不受他人干擾。於是我除了參加安寧緩和條例的訓練課程之外,也在數年前參加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訓練,取得種子教師資格。對我而言,能保障一些人的受醫權,就像是作功德;於是我甘之如飴。會與高先生結緣,全仰賴一位本科教授的牽線。高先生約五十來歲,任職於科技業,因為漸進式步態不穩、全身顫抖而來求醫。乍看臨床表現,會誤以為是帕金森氏症候群。最後高先生被診斷為多發性系統性萎縮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這類疾病的臨床表現,初期有點類似民眾印象裡的帕金森氏症候群,但隨之而來的症狀更多樣化,病程惡化又太快,日後會出現大小便控制不佳、姿態性低血壓等等自律神經失調情況。有些患者只需兩三年就會退化到不良於行、需人照顧;最後通常因為反覆嗆到而感染、或是器官衰竭而走向死亡。高先生在得知這個診斷,據說十分沮喪,畢竟他還有大好人生,且女兒們剛讀大學,仍需他挑起家庭重擔。他的情況比起我曾照顧過的患者更嚴重,發病短短一年餘就出現言語障礙、吞嚥困難、眼震,且已臥床;但他沒家族病史,可能跟個人體質或基因異常有關。國內外對於此類嚴重疾病不乏許多臨床試驗。起初在高先生要求下,教授介紹他到其他醫學中心參加新藥的臨床試驗,可惜效果仍不佳。高先生看遍數家醫院後,最終還是回到本院來就醫。高太太是教育界出身,夫婦兩人都是高學歷。她在高先生病情日益加重後便辦理退休,負責照顧全家人。他們主動打聽有關於病人自主權利法的事宜,據說也瀏覽過相關衛教影片。因為他們詢問如何預立醫囑,所以教授才情商我出馬。我每次到加護病房去開安寧緩和家庭會議,面對的多是家屬,討論意識不清患者之命運。病主法的對象卻不同,會來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的,都是相對健康、清醒且能表達自主意識的人。我們會分析所有主角日後可能面臨的各種假設狀況,並請他們審慎考慮屆時該如何處理,以便提前預立醫療決定(AD)。這趟是我們團隊的新嘗試。以往病主法的諮商都是在特別門診進行,事先預約時段、有完整討論與思考環境。但高先生的情況不同,如果我沒趁著他這次因肺炎住院期間完成他的心願,而是等他出院後再專程安排到病主法諮詢門診,應該是難上加難、甚至可能沒機會了。病主法中提到的五種臨床條件為:1. 末期病人,例如各種已經到處轉移的癌症;2. 不可逆的昏迷;3. 永久植物人狀態;4. 極重度失智;5.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罕見、不可逆疾病或情況:目前已經公告十一種疾病,其中八種是神經科相關疾病。當簽署醫療決定的意願人不幸符合前述幾種條件時,才能依病主法來執行他本人簽署之意願。像高先生這樣,已經罹患特定疾病後才提出諮詢的,我是第一次遇上;特別是他罹患的是多發性系統性萎縮症,已經是病主法第五類條文中,政府公告的罕見與不可逆疾病。換言之,我這回將幫他做的醫療諮商,不是「萬一你以後遭遇這五類情況,你想要怎麼辦?」而是「你已經是第五類疾病了,你勢必會遇到這些情況,打算怎麼辦?」他做的決定,將直接影響他現在與未來的生活品質。我去探視前,社工與安寧共照師早已探訪過患者及家屬,安排前置作業,包括讓家屬看了衛教影片、說明病主法精神。相信家屬已經調適心情,願意尊重意願人的想法。只是當我去到病榻,看到高先生肢體不定時出現陣發性痙孿,且勉強抬起手腳時因為神經系統退化而抖得厲害,還是不免覺得心酸。我先向高先生自我介紹,以及確認今天來探視他的目的是「為了做醫療諮商」。他含著眼淚,發音非常含糊的詢問我:「這個病,沒有藥物可以醫了喔?」我鎮定的點點頭說:「是的,很遺憾,目前沒有藥物能治癒;相信前面求診過的教授也這樣對你說。」抓住浮木,是一種本能。雖然已經知道他是第五類臨床疾病,我還是得照本宣科,從第一類疾病起,依序詢問他對每一種治療的決定。假如罹患這類疾病時,要不要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廣義而言,就是平常急救裡的心臟按摩、插管、電擊、或血液透析等等;以及是否願意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營養?如靠鼻胃管灌食、或注射點滴等。當然每種選項裡,患者願不願意接受也都有四種程度的差別。患者可以選擇「無論甚麼時候都不接受該種治療」、「當已經治療一段時間後(期限可以自訂)卻看不出成效時,就不要再繼續接受該項治療」、或「當自己變成意識不清時,交由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以及「無論如何都要接受上述治療(就是救到底)」。因為每個人的病情、家裡狀況、對「痛苦」的解讀都不同,所以對於疾病的想法與餘生的期待也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在醫師、諮商團隊詳細說明後,患者可以選擇全部由自己決定、或是將其中某些項目交由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而最後諮商完畢後,院方會將患者的預立醫療決定(AD)(記錄患者意願的表格)傳到健保局去。只要患者清醒,日後仍可改變心意,修改其中內容。高先生看來非常敏感而脆弱,我在說明時十分小心,怕他崩潰。他在我敘述每種維持生命治療的選項時,都很堅決表示「無論甚麼時候都不接受該種治療」。看來他早已全盤想過。而在討論人工營養及流體營養選項時,他原本也是很篤定的表示「無論甚麼時候都不接受該種治療(包括不插鼻胃管)」。但站在他身旁,貌似堅強的高太太此時突然問了一句:「如果他到時候昏迷了、或無法進食了,卻沒插鼻胃管,一定會有飢餓感吧?」這問題很難回答周全。我只好說:「如妳所見,他這個病會造成吞嚥困難,如果他口咽部虛弱到無法進食時,的確會有飢餓感。但是大多數患者進展到那時候,身體代謝機能會下降,其實也不需要那麼多營養了。」其實我稍微講得圓融,試圖不讓高太太覺得愧疚。插鼻胃管這件事在華人社會裡,一直是個心理障礙。有少部分家屬會認同「插鼻胃管的人很可憐」,但絕大多數家屬會有「如果不讓患者插鼻胃管,形同放任他活活餓死」的內疚。直至今日,我仍然覺得要安撫每位家屬對這件事泰然觀之,何其不易。高先生原本堅持的意念,似乎也在高太太這聲質疑裡有了動搖。他看看我,又勉力轉頭看看高太太的表情,最後對我表示,將「插鼻胃管」選項勾選為「當我意識不清或無法自行表達意願時,由我的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所以原本他堅持所有項目都自己作主,變成要請高太太當醫療委任代理人;只有當可能須斟酌使用鼻胃管的情況時,才交給高太太作主。我想,他是怕高太太不捨吧!身為專業人員,我不能干涉或誘導意願人的決定。無論他是出於尊重、或怕太太覺得遺憾才轉變態度,我都照實記載他的意願。真正諮詢的時間並沒有太長,其實高先生多有了定論。他只是無法接受現況,又期待能夠讓自己生活品質更好一些。在高太太與兩位女兒的全程陪同下,我們完成了高先生的ACP和AD。在我宣佈所有內容無誤後,高太太突然掩面痛哭;然後全家人相擁著哭成一團。我和社工、安寧共照護理師、宗教師及病房護理師等人就靜靜站在一旁,讓他們宣洩情緒。釋放感情很難,但揹著重病往前走,心裡更苦。如果家庭成員之間藉由這次醫療諮商,都認同讓高先生照他的意願走,那就是一種幸福。我告訴他,雖然目前沒有藥物能根治此病,仍然可以嘗試改善現有症狀。例如他口水很多、四肢會陣發性痙孿、失眠、手抖等,都有相應的藥物可以稍微緩解。也許是因為當天的氛圍所致,家人們稍後也提出要求,希望一併在這天做ACP 與AD。高太太及女兒們的決定,都是「當罹患病主法所列舉之五大類疾病裡的任一類時,拒絕接受所有維生醫療系統、及人工營養或流體營養治療」。我並不意外,這幾乎是我聽過絕大多數民眾在作AD時的考量。但沒有甚麼回答是絕對正確或一成不變的;只要人清醒,隨時都可以修改意願。至於高先生是否應該轉去安寧病房,其實依安寧緩和醫師的判斷,高先生是符合入住條件的。只是他目前神經學相關症狀太多,我也怕安寧醫師應付不來,故向高先生提議繼續調整幾天藥物後再轉過去。人生走到最後,總是會有許多症狀,且帶著不適與不甘。醫者有時候能做的真的有限。在最後一段路,我能努力的無非是把路鋪平,讓他走得舒坦些。這是我的志業與期盼。後記:高先生治好肺炎後,先回家去調理。但聽說沒多久他的呼吸更費力,也更常嗆到;家人看了還是於心不忍,將他送至本院安寧病房。在我幫他做AD後不到兩個月,聽說他就在家人陪伴下,逐漸昏迷,沒插鼻胃管的情況下圓滿的離開人世。
-
2022-04-13 癌症.肝癌
免疫合併標靶 陳培哲籲健保給付晚期肝癌
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就在60多歲謝先生體內活生生地上演。從小B肝帶原,他並未接受治療,步入中年後,逐漸肝硬化,四、五年前確診為肝癌,腫瘤雖不大,但手術切除後,沒多久又復發,接受栓塞治療。前年至日本旅遊,謝先生突然食道靜脈瘤破裂大量吐血,嚇壞了另一半,在當地急救,回國後就醫,確定腫瘤復發,已有10公分大小,且癌細胞轉移至血管,無法栓塞及手術切除。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免疫藥物合併標靶,在接受四次合併療程後,腫瘤消失,胎兒蛋白數值恢復正常,從原本2000下降至5、6。目前仍持續接受合併療法,藉此達到鞏固效果。與大部分國家相較,台灣肝癌盛行率偏高,每年新增近9000名肝癌患者中,近三成確診時已到晚期,常因合併肝功能缺損,無法開刀、栓塞。歐美日等國已將免疫藥物合併標靶作為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用藥,中研院院士、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陳培哲呼籲,衛福部應活用健保預算,讓合併肝硬化的晚期肝癌病友也能擁有一線生機。陳培哲表示,晚期肝癌患者單用標靶藥物,平均存活期僅約一年,主要原因在於腫瘤無法縮小,一段時間後就快速惡化。為此,先進國家已將「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療法,作為晚期肝癌患者的第一線標準治療。研究證實,近六成患者病情穩定,三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甚至5%腫瘤幾乎不見,平均存活期加倍到兩年,療效顯著。「目前健保給付晚期肝癌患者,只做了一半好事。」陳培哲說,免疫藥物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副作用低,且治療效果佳。為此,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齊聲呼籲健保將晚期肝癌納入給付,延續癌友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另建議活用部分慢性肝炎治療經費科目,作為治療肝癌之用,藉此涵括國家肝病防治計畫範圍,從前端的肝炎治療,到後端的肝癌,均能獲得妥善治療。
-
2022-04-13 新聞.生命智慧
對於急救無效病患... 身為醫師我能做的只有給祂一個房間,讓父母陪伴走完最後圓滿平靜的路
醫生這個行業當越久,尤其是在急重症領域,越容易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到底該不該繼續CPR那天,我跟藍寶醫師值班,我不過是想去倒杯水而已,就聽到無線電裡傳來「Trauma OHCA!送高醫、送高醫!」顧不得自己還口乾舌燥,我立刻把水杯放下,轉身開始著裝,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一場大戰。才跟藍寶醫師把現場準備好,就看到兩名EMT一個從床尾推著擔架床,一個站在床側邊跑邊壓胸地把病人送進來。那是一個很年輕的孩子,大概才高中左右吧,沾滿鮮血的臉龐上還留著屬於青少年的稚嫩,但和其他孩子們不同的是,她的雙眼瞳孔已經放大,她的兩側耳朵正汩汩流出鮮血,而我知道那是個不祥的徵兆,因為那通常代表著嚴重的顱內出血和顱骨骨折。我們跟護理師們快速地接手急救,或許是上天聽到了我們齊心的心願,那孩子的心跳居然奇蹟式的回來了,短暫的。趁著這短暫有生命跡象的時刻,我們快速把他推去做電腦斷層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才做一半,跟去檢查室的我就看到她的血壓開始掉。腦部電腦斷層一結束,我跟護理師小美就衝進去幫她打強心針,可是我們打進去的藥就像是石沈大海一樣,完全沒有功能,搭配上我在檢查室初步看到的腦部影像,我知道那是她的腦如我們所預期的,真的傷得太重了,讓她的生命中樞已經失去功能。顧不得還沒做完的檢查,我當下決定先回急診室繼續急救再說。於是就像送她來的EMT一樣,小美和我們的助理員推著床,而我在床側一邊跑一邊壓著胸,那個時候,我覺得這短短十幾公尺的路,竟是如此遙遠,也一直到下班後,我才發現我的腳扭到了。急救一直進行著,都已經超過三十分鐘了,她的爸媽還沒來,我們該繼續到她爸媽來嗎?還是該就此放手?畢竟急救超過三十分鐘的神經學預後本來就不好,加上她腦部受損的情況,要恢復幾乎不可能,這樣我們還要繼續壓胸增加她的痛苦和傷害嗎?可是如果她爸媽來了,發現我們已經結束急救,會不會責怪我們沒有盡全力救她?即使我們已經真的盡力了。和藍寶醫師討論過後,在萬般掙扎下,我們還是決定停止急救了。我以後不會再罵妳了護理師們幫她把染滿血的臉龐、頭髮稍微清理,把兩邊一直出血的耳朵用紗布塞住,身體底下滿是血跡的床單也換掉,身上也換上了一條新的棉被,除了她嘴巴咬著的氣管內管還連接著呼吸器,她就像是睡著了一樣,美麗而安靜。彷彿是掐好時間的一樣,護理師們才剛幫她整理好,警察就帶著她爸媽出現了。進外傷區,大聲喊著她的名字「韶涵、韶涵!」藍寶醫師問:「請問是韶涵的爸媽嗎?」韶涵的媽媽急著回答:「是,我們是,醫師她怎麼了?」藍寶醫師才開口說:「很抱歉,韶涵她送到我們醫院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這是她的電腦斷層⋯⋯。」韶涵媽媽就往後癱倒哭喊:「我不要聽,我不要聽,你不要再說了,你告訴我她在哪裡就好,她在哪裡?嗚嗚嗚嗚~」藍寶醫師還試圖要安撫韶涵媽媽,跟她解釋病情,但她完全聽不進去,只是不停地打斷藍寶醫師說:「我不要聽你說的這些,你告訴我她在哪裡就好,在哪裡啊?」說著,她就掙脫了小美攙扶著她的手,開始在急診室裡東張西望,想要搜尋她心愛的女兒。還從來沒有遇過這種完全不聽解釋的崩潰家屬的我,有些不知所措,倒是藍寶醫師嘆了口氣後,跟韶涵爸媽說:「她在這裡,我帶你們去。」當韶涵爸媽走進韶涵所在的圍簾內時,我聽見了尖銳的女聲撕心裂肺的哭吼喊著:「韶涵,妳醒醒啊!是我啊!是媽麻啊!妳醒醒好不好,不要再嚇我了!妳快醒醒啊!」「妳不要再睡了好不好?趕快醒來,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罵妳了!妳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啊!,媽麻以後真的不會再罵妳了,妳醒來好不好?」而低沈的男聲啜泣則成了這聲聲呼喚的背景音,在急診室縈繞不去。急診室裡的其他病人和家屬,忍不住總往圍簾的方向多看個幾眼。我最後能做的事就是給祂一個房間一波新病人又來了,擔架床的推床聲、住院醫師的問診聲、護理師的衛教聲音,整個急診室鬧哄哄地嗡嗡作響。然後我就看見了,藍寶醫師一個人默默地推著韶涵的推床,將祂送進去目前沒人的縫合室,又拿了兩張椅子,帶了韶涵爸媽進去,接著再把縫合室圍簾拉起來,隔絕了外界的目光,等到縫合室鐵門關起時,我就再也聽不見摧心的哭喊了!過了一會兒,他才出來,我沒有問他,他說了什麼,因為曾經在住院醫師時期,跟著他一起在加護病房照顧過重症病人的我知道,他一定是像以前一樣,用溫柔的聲音輕聲說著:「爸爸媽媽,如果韶涵真的要離開了,那我們在她離開前跟她說說話,好嗎?有研究說,聽覺是人最後消失的感官,我們趁這個時間把想跟她說的話都說一說,她會聽得到的,您們好好陪她ㄧ起走完最後圓滿平靜的這段路⋯⋯」後來,當我們一起把病人處理到了一段落後,我問藍寶醫師為什麼會想到要把韶涵推進去縫合室裡,他只是淡淡地說著:「因為身為醫師,最後我能做的,也就只有給祂一個房間,讓他們好好說再見而已⋯⋯」而我看著吵雜紛亂的急診室,望著被鐵門阻隔一切的縫合室,突然懂得藍寶醫師推床背後的溫柔,那是對死者最後的疼惜,對生者最後的救贖。
-
2022-04-12 新聞.健康知識+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救護車在路上飛馳的身影,但你們知道救護車上裝有什麼設備嗎?如何運用這些設備進行救護任務呢?本文將解開救護車神祕面紗。1.擔架及椅式擔架:擔架通常用於病人臥床休息使用,有些擔架可摺成椅子,在設有電梯的公寓可直接將擔架移至病人家中以利搬運,如果是無裝設電梯的公寓,則會改採椅式擔架來搬運。2.長背板:用於搬運外傷病人,如:疑似頸椎、脊椎受損者。3.頸圈、頭部固定器:用於固定病人,在受到外力影響(如車禍、墜樓等)可能導致頸部受損時,就會使用頸圈,避免因頸椎移動而造成二次傷害,在搬運上會與頭部固定器及長背板合併使用。4.氧氣及相關導管:用於低血氧病人,經測量血氧濃度後若其數值偏低,會搭配適當氧氣導管及相對應氧氣流量使用,常見導管如:鼻導管、一般面罩、非再呼吸型面罩、甦醒球等。5.插管設備:在台灣通常用於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以消防局救護車較常使用,其設備包含各口徑氣管內管、喉頭鏡、通條、宜拉膠、空針等。6.自動呼吸機(Ventilator):用於需接呼吸機的病人,以民間、醫院救護車較常使用,在急重症院際間轉診,有許多病人插有氣管內管或氣切管,這時就需連接呼吸機幫助其呼吸。7.抽吸設備:用於異物阻塞,通常使用於痰液或口腔分泌物多時,藉由抽吸可將異物排除,避免嗆咳或氣管阻塞。8.生理監視器、血糖機:測量病人基本生命徵象,如:血壓、脈搏、血氧濃度、血糖等,用來評估病人身體狀況。9.救護包:裝有各式紗布、棉枝、生理食鹽水、靜脈留置針、點滴、急救藥物等眾多急救用品,能初步處理大多內、外科問題。10.自動心肺復甦機:用於心肺功能停止病人。與傳統使用人工實施CPR相比,使用自動心肺復甦機可避免因行車時晃動而影響CPR品質。
-
2022-04-09 養生.人生智慧
19歲花樣年華遇致命車禍…楊淑姿為愛女選擇器捐,為女兒活出雙倍精采
失去至親摯愛,最難的是什麼?除了揮之不去的想念,還有感傷的心境:從今以後,你不在我身邊。正值花樣年華的大學生陳俐蓉,在19歲那年因車禍去世,家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器捐圓滿大愛,用另一種形式為俐蓉延續生命,也給自己時間慢慢走出來。「俐蓉如果還安在,她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剛過50歲生日的楊淑姿不時會浮現這個念頭,心愛的二女兒驟然離世,難捨之情溢於言表。2018年11月2日半夜,一通電話改變了陳家人的生活:您的女兒正在醫院搶救。起初還以為是詐騙,後來陸續接到其他親友告知,忐忑不安從桃園趕到彰化基督教醫院,聽到院方解說病情後,心情更是沉到谷底。椎心之痛 仍為孩子圓善念楊淑姿說,陳俐蓉與同學雙載發生車禍,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因撞擊力過大,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變成植物人的機率極高。楊淑姿當下十分痛恨肇事者,心裡也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老天爺要把我女兒帶走?為什麼會半夜跑出去吃消夜……」太多疑問讓思緒變得紛亂,大兒子陳彥霖提到,平時兄妹聊天曾談到器官捐贈,俐蓉表達過樂於助人的意願,是不是要幫俐蓉完成最後心願?聽到這番話,楊淑姿猛然感到一陣焦慮,也很驚訝兄妹曾彼此討論若發生意外,要幫對方捐出能用的器官。「原來孩子們對生命的態度如此坦然豁達,希望不留遺憾離開人世。」她說,欣慰孩子們的善念,但若簽下器捐同意書,是不是就真正宣判女兒的死亡。但無效醫療只是徒增痛苦拖磨,「俐蓉一定不希望我們罣礙,更不願意靠插管、氣切活著。」最後放下執念做出取捨,讓女兒安詳離開。楊淑姿感嘆世事無常,意外發生前,日子平淡幸福,意外發生後,她的世界天崩地裂,頓時失去了重心,就像心頭肉被割走一塊,再也無法被填滿。從事發到告別式,和意外後的頭一年,她常莫名掉淚,偶爾把自己隔離起來,不想面對殘酷的事實。捨得放手 從沮喪中站起來2019年,楊淑姿因腎臟發炎動手術,警覺到心理狀況影響生理健康,認真思考未來的日子該怎麼走下去。「我一直處於悲傷狀態,對大兒子和小女兒其實很不公平,他們仍需要完整的母愛和父愛。」楊淑姿心疼先生靠工作來轉移注意力,一對兒女則避而不談俐蓉的離去,她覺得自己應該要振作起來,重新擔起聯繫家人感情的重要角色。楊淑姿不再將內心的挫折、憤怒投射到他人身上,體悟人生無常,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裡。楊淑姿學著放下、重建生活,而且要幫離去的女兒活出雙倍精采。2020年,受邀到俐蓉就讀的彰化師範大學講述生命教育,在通識課程「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分享女兒的真實案例。楊淑姿苦笑,面對、接受、放下是唯一能再往前邁進的方法,一直困在沮喪中,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只會把身旁的人拉進哀傷的漩渦。走進校園,楊淑姿感受到年輕生命的光采,一方面感嘆女兒不再是人群之一,一方面也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精采。「很慶幸能為她做器捐,讓我有機會演講分享經驗,撒下更多大愛的種子。」藉由器官捐贈,楊淑姿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放手與捨得」,女兒的生命只是以不同樣貌存在,而她的小愛化為無私大愛,圓滿了數個家庭。這幾年陸續都會收到受贈者的感謝信函,知道他們過得很好,代表俐蓉仍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
-
2022-04-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症+1、60歲婦打3劑 陳時中:1天1500例啟動居家隔離
國內Omicron新冠疫情延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又新增一例中症病人,為60多歲女性,屬於中度感染,有糖尿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Ct值14.7,血氧濃度下降至90%至92%,但沒有明顯肺炎也無呼吸道症狀,使用瑞德西韋生命跡象穩定,未住加護病房,正住院隔離中。陳時中表示,從1月1日至4月4日本土病例共1846例,共有五例為中重症患者,占0.27%;輕症為1841人,占99.73%。針對醫療量能整備,目前全國專責和負壓病床共3854床 ,空床數2586床,空床率67.1%;中央集檢所共47家、6372床,目前空床數2665床,空床率41.8%;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共兩家、402床,空床數29床,空床率7.2%。陳時中表示,醫療量能最重要是做好輕重症分流,應變醫院的病床可持續增開,大於500床的急救責任醫院病床也尚未開滿,可繼續增開。他說,另外也會繼續徵用集中檢疫所,並以兩人一室方式收治,床位也會增加。待現正居住在集檢所的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者期滿,也不會再收,未來僅收輕症患者。他說,加強版防疫旅館盼地方政府以50家規模進行規劃,地區人數多的要增加間數,地方要準備,超過中央會幫忙。未來若一天有1500例確診,就會啟動在家隔離,現在努力方向還是輕重症分流,相關SOP會訂定,將一步步往下走。藥物整備部分,陳時中表示,瑞德西韋主要用於稍微重症的病人,尚餘1.6萬份,抗病毒藥物主要用於輕症患者,目前尚餘4千多份,這半年還有1.6萬份會進貨,且正準備購買計畫。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分流新制 加強版集檢所採2人1室
入境檢疫期縮至十天後,本土、境外案例不斷增加,確診案例以輕症為大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分流原則、收治原則、擴大醫療量能等三大新制,民眾若於機場確診分流至中南部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社區內確診則就近收治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因應新制,各縣市都必須要設置至少五十間加強版防疫旅館因應。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起至四月一日,總計一三七○人確診,其中九十九‧七%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患者。重症比率為○‧二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一波疫情以「輕症為多」,但目前的政策尚未規畫到要讓輕症患者留在家中隔離,仍舊採異地隔離,因此輕、重症的分流必須要做好。指揮中心公布的三大新制。分流原則,依照確診後的症狀,採檢地點做分流。輕症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是防疫旅館,高齡長者或中重症患者送醫院。機場落地採檢確診者送中南部加強版集檢所;社區採檢到的本土案例則是採取「就近收治」為原則。收治原則是指,無症狀、輕症確診,包含落地採檢陽性者,且年齡六十五歲以下,生活可自理者,均收治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專責病房、加強版集檢所及防疫旅館,均以二人一室收治,以往是限制家人、同住或同行者,現在則不限制。因應疫情變化,針對台北、新北、基隆以及桃園四縣市要求擴大醫療量能。四縣市急性一般病床總數五百床以上的急救責任醫院及相關應變醫院,於三日內恢復開設急性一般病床總數各為五%及廿%作為專責病房,據統計將增加一千四百九十五床。
-
2022-04-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分流新制!4縣市擴設專責病房 各縣市至少50間防疫旅館
近日國內本土確診、國外境外移入個案增加,為擴大醫療量能,指揮中心今宣布,包括台北、新北、基隆、桃園之急性一般病床總數500床以上之急救責任醫院,於3日內恢復開設急性一般病床總數之5%作為專責病房。指揮中心表示,台北、新北、基隆、桃園之應變醫院,於3日內恢復開設急性一般病床總數之20%作為專責病房。集檢所90%改為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各縣市均應籌設加強版防疫旅館,至少50間,並以每萬人口二間為目標。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輕症個案多,但政策還沒規畫到輕症留在家中,仍要異地隔離,因此輕、重症要分流做好,包括輕症要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除非高齡或是中重症才送醫院。機場、社區確診者需分流。陳時中說,從桃園機場落地採檢若個案多,輕症陽性者送中南部的加強版集中檢疫所。至於社區本土確診個案,不希望移動太遠,北部社區、或各縣市本土個案,基本上是就地收治。針對收治原則,陳時中說,基本原則無症狀、輕症確診,65歲以下生活可自理者,均以收治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房間可以2人一室。相較過去限制必須是家人,但現在不限制,現在以二人一室都可以收治,不再限制家人同住或是同行者為限。陳時中說,希望接下來有補助辦法,各縣市籌設加強版防疫旅館,每縣市至少要有50房間,計算每萬人口以兩間為目標,要與地方政府討論。目的是地方收治為原則。陳時中說,集中檢疫所主要收治境外移入個案,萬一量能超過時候,就可以做調配,所以整體的醫療應變作為有這幾項,確診個案現在多,大多是輕症的,怎麼做適當分流容納病人,對於社區安全設置防線做起來針對疫苗施打,陳時中表示,昨天打得稍微多,但也沒超過10萬,只有9萬7315劑,目前疫苗覆蓋率第一劑83.45%、第二劑78.41%、基礎加強劑0.82%、追加劑50.48%。
-
2022-03-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手術成功病患卻昏迷!醫揪出肺栓塞惹禍救回一命
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說,一名86歲婦人在接受大腸癌切除手術後,出院前夕突然意識不清且呼吸急促,家屬放棄急救,加護病房醫師仍做最後的努力,在極短時間內追查出是肺動脈被血栓堵住了,採用經導管直接血栓治療,救回老婦人一命,家屬轉悲為喜。張耿豪指出,肺動脈栓塞是一種因為靜脈系統產生血栓之後,血栓隨著血流堵住肺動脈,臨床表現最常見是喘、胸痛、咳嗽,難以第一時間察覺、診斷,一旦發生,約1/10在一個小時內猝死,若無治療,兩周內死亡率高達26%。張耿豪說明,老婦人在手術後,傷口復原良好,計畫隔天要出院,卻在當天下午突然意識不清且呼吸急促,血液中氧氣濃度只有80%,血壓掉到70,緊急啟動急救小組將病人送到了加護病房。由於病情突然惡化,家屬經醫師解釋後同意放棄進一步急救。張耿豪說,加護病房的醫師仍做最後的努力,緊急會診心臟內科醫師,發現在呼吸器跟升壓劑的支持之下,氧氣濃度跟血壓都僅能勉強維持,明明胸部X光看起來肺部充氣正常,但氧氣就是無法順利進入血液,再者發現其心臟右心室異常擴大,緊急執行電腦斷層檢查,確診是肺栓塞惹的禍。張耿豪指出,考量老婦人年紀大且剛接受大腸切除手術,決定採用經導管直接血栓治療,將特製的溶栓導管置入血栓中,直接在血栓內打入藥物破壞血栓,劑量僅需要傳統的1/4,對年長患者較為安全,且成功率高,療程約需半天,這種微創的手術也不太會感到痛苦。張耿豪說明,老婦人經治療不到半天,血中氧氣濃度回升到95%以上,也不再需要使用升壓劑維持血壓,不到一周就康復出院。到目前為止,這一年以來,患者出門散步活動都沒有再發生任何不適。
-
2022-03-30 養生.人生智慧
為了照顧早產兒,我從外商主管變成24小時貼身護士... 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正面迎擊挑戰!
小孩的出生,改變了我的職涯規劃 是我上廁所時太用力嗎?還是吃壞肚子了?當我意識到懷孕二十多週,子宮開始規律收縮感到肚子痛時,沒多想太久就立刻搭車衝到醫院,接著馬上被推去產房樓層病房,雙手雙腳被安上好幾個點滴頭,打進不同的安胎針,因為情況太緊急我什麼都沒有準備……。 當時我已經在外商公司從第一線的行銷專員開始,轉任過業務單位、開始帶新人、被安排至新事業單位接任主管,九年時間的歷練,已經擔任主管工作,我深信將來的職涯發展潛力無窮,因為這是一個我熱愛的工作環境和產業,我甚至想,應該會在這間公司再做二十年。但經過那次在廁所子宮收縮肚子痛後,完全改變我接下來的人生規劃,我從沒想過,一個大家認為是女強人的我,竟然成為七年的全職媽媽;自己照顧早產兒、親自哺餵母乳、做副食品,陪伴小孩因出生時腦傷後遺症所需進行的所有復健治療,甚至還在育兒空檔斜槓做了各種小生意。 「我到底該辭職親自帶小孩?還是請人帶,我去上班賺錢?」這個疑問在小孩尚在醫院保溫箱時,常常浮現腦海,但後來小孩的病情發展,並沒有給我選擇的權利。某一天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孩子的保溫箱旁,我聽到醫師提到的病程發展開始無助的大哭,因為小孩的腦室出血從一級慢慢到二級,那天已經擴大為三級,傷及運動神經,拍的片子看起來有很大一片出血,出血就像海浪打上沙灘,離開時沙灘上會有一些痕跡或是亮點。醫師是早產兒界十分知名有愛心的許瓊心醫師,她很沈重的問我一句:「媽媽,這樣的孩子會需要長期復健,我想知道你們家的經濟情況如何?未來誰能陪伴他復健、照顧他呢?」她還想知道這樣的負擔,對我的家庭來說是不是可以承受。因為孩子還在急救治療中,她需要讓我明白,未來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得到我即便如此依然會篤定全力繼續搶救的訊號。 產假期間我天天去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重度病房看我的孩子,常常邊哭邊擠母奶送去給他,同時也為未來的照護受訓,我開始感覺到,幾乎是不可能有機會回去上班了。我每天摸索著的是,物理治療師給我的衛教單張、查遍國內外有發布過關於腦傷兒復健治療方法的期刊論文與文章,眼前還要演練口胃管和鼻胃管的抽插方式要怎麼做才到位,以及心肺偵測器跟氧氣供氧量的調配關係;如何從臉部顏色、儀器數值來判斷要採取什麼動作?什麼時間該趕緊就醫……?出生四個月後,我順利的通過所有受訓考試,帶著一個出生只有一千克,長大到兩千多克的早產兒,外加帶一堆儀器—口胃管、心肺偵測器還有氧氣製造機回家。我從一個外商主管,變成了二十四小時的私人貼身護士,每天膽戰心驚的面對儀器和一個身上很多管線的小嬰兒,第一週我就瘦了五公斤。 【延伸閱讀:「你房子是租的?最好不要讓癌末母親留在家…」感謝當年自己的勇氣,承擔買房的壓力與責任】7年後回歸職場,正面迎擊人生挑戰以前常聽到職涯規劃這種觀念,我只是想,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按照自己規劃的路來走?如果遇到了,我們應該焦慮、挫敗還是趕緊正面迎擊這人生的大魔王? 我常常說這七年陪伴小孩育兒、復健治療的過程,給了昔日是傳言中女強人的我,更多能力與心境上的預備,年輕時覺得努力就能成功、沒成功就是不夠努力,其實是欠缺耐性甚至有點驕傲的。對我來說,沒有不可能的事,沒做到一定是不夠努力、方法不對。但七年多來,雖然我和孩子都很努力,卻一再發現他發展遲緩、進步緩慢甚至常常冒出新的問題,我才驚覺這是一連串打碎自己驕傲的人生體驗課,我需要具備更多的耐心和愛,學習以無條件的陪伴,等待時間到來。我發現在人還是有難成的事,我們在不斷受挫中學習保持「信念」,相信有一天小孩會學會站、學會走路、學會看到圖案能用手握筆畫出來,以及學會用剪刀剪一直線。 七年後小孩順利的跟上發展進度,可以上一般小學了,我也收掉自己的斜槓小生意,回歸職場工作。第一次帶五百名員工、第一次跨產業來到完全陌生的零售品牌業、甚至後來到新創旅遊業,我發現那七年為我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我喜歡正面迎擊挑戰、我不怕未知領域、我擁有成長心態、我能夠堅持信念不受現實影響,生涯規劃原來還是有的,只是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苦難的背後都是祝福。 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該怎麼辦?人生很長,我遇到的魔王關卡也不少,常有人這樣問我:「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很慌很亂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會允許自己抒發情緒,不要壓抑,這很重要。 舉例來說,我在產假期間常常哭。我當然知道坐月子時不能哭會傷眼睛,但是我就是想哭,我關在房間裡看著前一天拍照的照片,看到小孩的樣子很心疼與內疚,我就想哭。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沒有憂鬱症發作是因為我允許自己抒發情緒,我沒有壓抑也沒有假裝自己沒事,這很有效,因為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在這以前,別人的安慰不是傷口撒鹽就是無濟於事,我需要一個自己的時間、空間好好抒發一頓。太過熱情或是太愛講閒話的人,允許自己先離他們遠一點,你的悲傷不必成為別人的談資,脆弱時要懂得保護自己。 還有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你不要覺得自己聽到的、自己網路查到的、自己所知道的是一切真理,因為天底下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可能讓你的結果不一樣。 當時在網路上找到關於腦室出血三級或極低體重早產兒的資料都會嚇壞我,再比對自己小孩的狀況,說真的沒有一位媽媽會接受。一開始我也很焦慮,但後來我逐漸找一些新的醫學中心資料,找到醫學博士研究腦傷兒,知道如果寶寶還小可以藉由刺激達成腦細胞發展進而取代受傷部位的功能,我彷彿得到一線曙光,接著尋找所有可能性,找出越多最新的資料越能幫助自己緩解焦慮。如果照顧早產兒、對抗孩子腦傷後遺症是人生大魔王,那麼我手無寸鐵當然會焦慮,因為我在生小孩之前根本沒有任何相關背景和知識啊! 我們在面對人生大魔王時,精神更應該花在對抗上,再來是維持在這段時間持續做一兩件你很喜歡的事情,不要讓時間被焦慮、悲傷或是負能量填滿,例如:瑜珈、精油按摩、跑步、煮飯、買衣服或是喝咖啡……做什麼都好,只要是能夠讓你開心的事就好。不要小看正面情緒的力量,它可以療癒我們受傷、需要撫慰的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正面迎擊人生大魔王:每個磨難,都是祝福的證明》
-
2022-03-27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死亡率難降 林靜儀:健保別讓醫師「做佛心的」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行政院院長貞昌去年底公開表示「覺得很慚愧、不該如此」。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今召開共識會議,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師立委邱泰源、林靜儀都到場關切。要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林靜儀提出六點對策。首先,高危險妊娠產婦生產時,新生兒科醫師到場待命並適時介入,健保都應給付,不該讓新生兒科醫師「做佛心的」。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美國研究顯示,產婦早產時如果有新生兒醫師在場,新生兒死亡風險可減少32%。台灣2019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2.4,顯著高於同樣少子化的日韓(日本千分之0.9、南韓千分之1.5)。今年是虎年,出生數必定下降,還有15萬人就不錯了,如果今年新生兒死亡人數與去年相同,今年的新生兒死亡率只會更難看。若希望今年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3,今年至少得多搶救39個寶寶。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表示,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或介入,健保都沒有給付。遇到有新生兒需要緊急轉診到醫院,搶救分秒必爭,但緊急救護技術員沒有這方面專業,這時新生兒科醫師就要帶著可以上得了救護車的改造保溫箱,出隊跟車去接寶寶,這也沒有任何給付。周弘傑表示,一大可能原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寶寶大增,過去數字可看到以2013年為界,近10年來,小於500公克以下的巴掌天使倍增,這些寶寶在新生兒死亡的佔比也在增加。再者是,台灣產婦死亡率近年也持續攀升,1996年僅千分之7.7,2019年卻高達千分之16,2020年高達千分之13。從2004年到2017年,妊娠糖尿病產婦增加了四倍,產婦子癲前症增加了五成。「診間遇到要墮胎的,醫生都會跟她們講一堆,但是願意生的,反而沒有更深入的評估和思考。」林靜儀也感嘆,連人工生殖治療規定必須做的「諮詢評估」,就她自己臨床實務的了解,多半也都只是在談「要花多少錢、做幾次可以成功」,都沒有談多胞胎新生兒可能早產的問題、早產時應如何面對?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董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鄭博仁表示,產科醫師掌握產婦生產前最關鍵的500天,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該從產前介入做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缺乏生產相關的「品質管理機制」,他呼籲相關政府部門,要針對產前到產後各個環節訂定指標。例如高危險妊娠的「胎內轉診率」是否理想?建立品管機制、做好監測,才能真正有系統地改善新生兒死亡率、提升母嬰健康。林靜儀的第二點建議,是讓「婚、育脫鉤」,想生的早點生,可減少高風險妊娠。第三,林靜儀指出,「家庭教育法」已經通過,要求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內部要也專家,協助不知道怎麼照顧新生兒、高需求嬰兒的家庭。這部分家庭照顧,也應該要早些與婦產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的專業做連結。第四,林靜儀建議,「母嬰親善」的政策任務該拿掉了,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已經有母乳哺育的概念,與其花這麼多時間精神去做母嬰親善評鑑,不如把這塊資源挪過來,改投入於高風險家庭的介入。第五,林靜儀說,如果有達到真正的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剖腹產率高達八成也堪稱合理,不同層級的醫療院不應以同樣的剖腹產率去要求,應該要訂定不同的指標。她也再次強調,醫學中心的新生兒科醫師在高風險分娩過程的待命和介入,應該包括在高風險分娩的給付中,如此一來,兒科醫師也會更願意留在醫院做新生兒科醫師,不會持續流失去診所。第六,林靜儀說,「孕前教育」要提早到國、高中就開始。現在性教育都只會一昧叫人「不要做就沒事了」,到了30幾歲,誰會忽然知道怎麼生小孩?應該要從國高中時就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中是否要有生育計劃、生育前應該如何充實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知識。
-
2022-03-2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重病救不回…9歲男童器捐 造福3家庭
「只有照顧過生病的孩子,才知道有多辛苦」,九歲男童周明杰重病全癱四年多,父母盼不到奇蹟好轉,面對孩子離世,非但沒為此消極,而是決定替他做點事,同意器官捐贈,來不及長大的小生命,造福了三個家庭。周明杰生前雖發展得比一般孩子遲緩,但健康與一般人無異。四歲那年,突然生了一場重病,全癱氣切讓他無法言語,只能透過表情傳達喜怒哀樂。即便如此,媽媽說,明杰相當勇敢,雖然拉筋復健、針灸治療之路辛苦,只要稍加安撫,馬上破涕為笑。因為全癱,明杰進食、拍痰和上廁所都要靠人幫忙,醫師曾建議送專業照護機構,但父母堅持帶在身邊,「我們始終期待奇蹟出現,希望他哪一天突然好轉,再叫一聲爸爸媽媽」。然而,奇蹟並未出現,九歲的明杰在某一天中午灌食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停止呼吸心跳,最後只能忍痛放棄繼續急救,決定器捐。明杰媽媽說,器捐是夫妻兩人共同決定,可以幫助其他病患脫離痛苦,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所以替明杰做了這個決定,捐出的肝臟和二顆腎臟,分別幫助了三個人,讓三個家庭得以圓滿。明杰父母想對有緣的受贈者說「我的孩子雖然離開,但我們很開心能夠幫助到你,祝福你身體健康,記得多陪陪家人,勇敢說出愛與感謝。」長庚大學昨為卅九名器官捐贈者及十五名大體老師舉辦追思大會,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林口長庚醫院長程文俊率師生及醫師向捐贈者家屬深深一鞠躬。湯明哲說,感謝器捐者大愛,讓徘徊生死關頭的患者可以重生。
-
2022-03-2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如果生命將盡,還能為社會做些什麼?9歲男童罕病離世 撐過3劑強心針器捐遺愛人間
生命如果即將走到盡頭,還能為社會做些什麼?九歲的小男孩周明杰因一場重病全攤四年多,爸爸媽媽等不到他奇蹟好轉,還得面對他驟然離世,但他們沒有為此消極,而是決定替他做點事,同意器官捐贈,讓其他病患的家庭能因康復而圓滿。2012年,周明杰來到這個世上,雖然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但健康與常人無異,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笑容,回應外界對他的照顧與友善。4歲那一年,明杰突然生了一場連醫院都檢查不出原因的重病,身體全癱,喉嚨氣切無法說話,只能透過表情傳達喜怒哀樂。即便如此,明杰也相當勇敢,雖然拉筋復健、針灸治療之路辛苦,但只要安撫,馬上就破涕為笑,讓父母放心。因為全癱,明杰進食、拍痰和上廁所要靠人幫忙,醫生曾建議送專業照護機構,但父母堅持帶在身邊,「我們始終期待奇蹟出現,希望他哪一天突然好轉,再叫一聲爸爸媽媽」;只可惜,奇蹟出現之前,明杰在九歲某一天中午灌食之後,身體狀況就急轉直下,停止呼吸心跳。明杰媽媽表示,雖然明杰送醫打了一劑強心針有恢復心跳,但醫生說他對外界不會再有任何反應,所以最後忍痛放棄繼續急救,決定器捐。明杰父母想對有緣的受贈者說:「我的孩子雖然離開,但我們很開心能夠幫助到你,祝福你身體健康,記得多陪陪家人,勇敢說出愛與感謝!」長庚昨天替周明杰與其他53名器捐者和大體老師舉辦追思大會,看著器捐者和大體老師昔日身影,不少家屬紅了眼眶,頻頻拭淚,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率師生及醫師向家屬們深深一鞠躬。湯明哲表示,感謝器捐者的大愛,讓徘徊生死關頭的患者可以重生,而大體老師以身為教,促進醫學及醫術提升;程文俊也說,長庚醫院迄今協助近二千名病患完成器捐,去年也完成近三百件移植個案,協助等待移植的病人延續生命,感謝每一位捐贈者及家屬,讓世間充滿了愛與溫暖。
-
2022-03-2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37歲的俊廷國中時不時出現莫名的腳腫,當時被醫師診斷為痛風,但治療後仍反覆發作。直到30歲因為喉嚨腫到呼吸困難,差點喪命,才確診為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水腫(HAE),連媽媽也是因這個疾病去世。所幸經過定期回診和隨身攜帶救命針劑,已可維持穩定生活,不再發生莫名腳腫、喉嚨腫痛的狀況,更在去年順利結婚生子。治療俊廷的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過去大眾對HAE的認知較少,許多患者常遭誤診,有些人多年後才被診斷出罕病,有些人則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罹病而遺憾離世。俊廷之所以確診,便是因為喉嚨腫脹致呼吸困難就醫,回溯發現媽媽也是因為喉嚨腫脹影響呼吸而過世,才進而懷疑和抽血確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醫師黃春明表示,HAE是一種罕見症病,75%為遺傳性,其致病機轉主要為患者體內的C1脂酶抑制劑(C1-INH)基因異常,導致全身各處都可能發生血管性水腫,最常見是在手背、腳背等四肢位置,也有病患會在嘴巴、眼皮部位腫脹,甚至有些病患會發生在腸胃道,而腹痛多年。黃春明表示,因HAE罕見且臨床鑑別困難,常被誤認是過敏等一般的血管性水腫。依據全球五萬分之一的盛行率來看,台灣估算約有450至500人罹患此病,但目前全台僅診斷出50人。徐世達說,HAE和一般過敏最大的差異在,「過敏來得快、去得也快」,HAE的腫脹症狀出現後,則約需五到七天才會消退。另外,HAE常出現不對稱、單邊腫脹,不會產生皮膚搔癢或尋麻疹,不過有時會伴隨疼痛。其誘發因素多半和情緒壓力、手術、拔牙、過度疲勞或是荷爾蒙有關,但也有很多病患沒有誘發因子而忽然發作。而HAE的診斷會先確認患者疾病史和家族史, 如經問診後懷疑罹病,會進一步透過抽血和基因檢查,確認血清補體C4是否下降以及C1脂酶抑制劑(C1-INH)基因是否異常等來確診。患者除了平時定期回診,以單株抗體或荷爾蒙用藥等長期用藥來預防發作外,徐世達說,最危險的莫過於發生在咽喉的腫脹,可能在幾分鐘內致命,因此患者也應隨身攜帶「緩激肽通路調節劑」,也就是俗稱的救命針來緩解急性症狀。當遇到急性發作時可自行施打,並盡快急救送醫,通常可在兩小時內大幅緩解症狀。
-
2022-03-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一離開冰箱壽命僅8小時 疫苗接種機動隊常趕場拚藥效
「每一劑疫苗一離開冰箱後,壽命就只剩下八小時」疫苗接種機動隊隊員陳芝羽說,疫苗接種機動隊如其名,為了保存疫苗療效必須非常「機動」,每趟任務執行時間必須快速,隨時必須要注意疫苗壽命,離開冰箱的時間愈久,藥效愈不佳,好幾次為了趕時間,焦急到已經下午,連一口飯都沒吃。陳芝羽說,一早到定點集合,分配疫苗接種路線,別以為機動隊只要拿一瓶疫苗出門即可,集合第一件事必須要先把瓶裝的疫苗,分裝為十支針劑,避免抽取時沒計算好劑量少了一劑,或是瓶裝疫苗破掉,沒疫苗可打的窘境。到宅疫苗接種也不是長輩露出手臂就可施打,陳芝羽說,到宅時必須穿全套防護衣,隨身攜帶消毒酒精、血壓針、血氧機、血糖機、溫度計、急救針劑等藥品,事前必須先替長輩評估適不適合接種,光是配備就夠累人,若遇上雨天、迷路都讓疫苗接種機動隊常感到生無可戀,每次執行完任務,僅剩下疲憊。疫苗接種機動隊成立至今快屆滿一年,他們的傻子服務熱忱,讓張姓小黃司機備受感動。張先生說,去年八月時偶然載到接種隊醫師,熟稔北市街道地址的他擔任起專屬司機,捨棄包車而用跳表計費,在樓下等醫護接種完畢,再馬不停蹄往下一戶人家,最遠從北投載到南港,減少路途的延宕曲折。問他為什麼要做賠本工作,他不好意思地說「爸爸是殘障人士住在安養院,這群醫護為老先生、老太太服務讓我很感動,也想盡一分心力。」台北市疫苗接種機動隊召集人洪德仁說,自己從事到宅醫療多年,深知到宅接種難度更高,他說「到宅接種」服務精神背後耗費人力物力,也盼子女能撥空陪伴長輩就近到診所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