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心臟功能
共找到
203
筆 文章
-
-
2022-10-10 焦點.健康知識+
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哪種睡眠姿勢最健康?專科醫師這麼說
讀者william480113在2022-9-29在側睡能預防老人痴呆?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文中所謂的側睡是有分左或右嗎?前天同學傳來,睡左側好處:(1)淋巴系統排毒-由於人體主要的淋巴系統位於左邊,靠左側睡可以藉由重力減輕血液和淋巴引流的壓力,促進淋巴過濾廢棄物。(2)有益心臟功能-靠左側睡可以改善心臟血液循環,減輕心臟壓力,促進主動脈血液流出。(3)幫助消化-靠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 也使大腸廢棄物更容易進入下結腸,有助醒後排便 。(4)結構觀點-靠右側睡,人體的胃部容易對胰臟造成壓迫,阻礙其功能。(5)促進脾臟功能-睡左側有助血液回流脾臟,脾臟有淨化血液的功能,能提升免疫力。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嗎?謝謝!」在這五點裡面,只有第三點算是部分正確,其他4點則都是沒有科學根據。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只會討論「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註:「避免」是錯誤用詞;正確的說法是「減少」)這位讀者附上的一篇文章是2018-9-20發表在元氣網的你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 這種睡姿容易引發癌症。這篇文章總共有六段,但後三段卻是跟睡覺姿勢毫不相干,所以文章的標題雖然吸睛,但卻是以偏概全。不管如何,文章的前三段是:(1)睡覺的姿勢影響你得癌症的機率?睡眠醫生江秉穎,日前出版新書「自己的睡眠自己救」。他在書中指出,根據美國研究,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2)江秉穎指出,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會打呼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一般以側臥為宜。(3)但有些研究報告提供不同身體狀況者參考,根據「美國腸胃科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長期身體右側臥,容易引發食道癌,因為胃部比食道位置高,食道與胃相接的肌肉變得鬆弛,胃酸回流容易造成胃病,甚至流進食道,使食道酸性時間變長,而左側臥的食道酸性時間最短。《美國腸胃科醫學期刊》總共發表了三篇跟「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相關的論文。1999年:Influence of spontaneous sleep positions on nighttime recumbent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自發睡眠姿勢對胃食道逆流病患者夜間臥位逆流的影響)。2000年:Effect of different recumbent positions on postprandi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normal subjects(不同臥位對正常人餐後胃食道逆流的影響)2022年: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Position and Nocturn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 Study Using Concurrent Monitoring of Sleep Position and Esophageal pH and Impedance(睡眠姿勢與夜間胃食道逆流之間的關聯:一項同時監測睡眠姿勢和食道 pH 值和阻抗的研究)。這三篇論文的確都表明「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但卻都沒有提起「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我花了幾乎一整天的時間搜索,也搜不到有任何研究聲稱「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所以,很顯然,此一說法應該是名醫的想像力太過豐富。其實,名醫所講的另一句話才是最重要的,但可惜它既不危言聳聽,也不天花亂墜,所以不會有人有興趣分享轉傳。這句話是「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是的,「根據狀態調整」,而且這種調整是自然發生的,而不是可以用意志力控制的(睡著了還會有意志力嗎?)。不信的話,請看上面那篇2022年的論文。在這項研究裡,接受調查的57 名志願者都有佩戴一個記錄睡覺姿勢的儀器,而結果發現他們的睡覺姿勢是仰臥,右側臥,左側臥,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的時間。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睡眠醫學專科醫生Atul Malhotra在接受Snopes訪問時說:「大多數人輾轉反側,因此僅以一種姿勢睡覺通常是做不到的。」那,您還需要煩惱哪一種睡覺姿勢最健康嗎?您還要相信名醫說的「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嗎?原文:右側睡容易得癌,名醫說的
-
2022-10-05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恐誘發「心臟毒性」 治療前建議完成心臟評估
癌症治療於過去30年間大幅進步,也大幅提升癌症存活率,但許多癌症治療,會造成「心臟毒性」也就是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癌症患者常常在癌症被穩定控制後,得面對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出現心臟損傷的問題,導致降低生活品質,且會因為心臟相關的疾病,增加死亡風險,建議癌症治療期間也得監測心臟狀況,適時介入給予心臟保護藥物。郭志東表示,化療藥物是最常見可能對導致心臟毒性的藥物,不過不是每一種藥物都可能導致心臟毒性,常見的治療藥物如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部分標靶治療、單株抗體、預防癌症復發藥物等;這類藥物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導致血流變化甚至增加血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郭志東表示,心臟併發症當中最常見的是鬱血性心臟衰竭,最嚴重的心臟毒性則是「心肌炎」和「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治療可能引起的其他心臟問題,如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疾病等。郭志東表示,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而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若醫師監測發現,醫師可適時給予心臟保護藥物,甚至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等。如果癌友在癌症治療前,已有心臟病史或具有心臟病風險因子,也會讓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的機率增加。而具有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高脂肪飲食習慣、缺少運動、家族史等。部分化療藥物也會影響心臟肌肉和血管,所以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會有更高的心臟毒性風險,特別患者具潛在心臟疾病危險因子時。接受胸部放射治療時,患者也可能有心臟受損風險,因為心臟與輻射的距離很近。郭志東表示,具有心臟疾病風險的癌友,在接受治療前,應接受完整身體和心臟評估。像是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體檢、心臟功能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和心臟形變分析。心臟形變分析是一種新的心肌功能測量方法,由心臟超音波和專門的電腦軟體計算技術綜合分析。它能更準確地評估由於潛在的心臟毒性治療對心臟功能的變化。
-
2022-10-04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危險度高 不適在家自行訓練 醫院離心訓練有效
一名50歲男性因罹患心臟衰竭,體力大不如前,活動時也越來越容易喘,嚴重影響日常作息,讓他對生活產生倦怠感,所幸經復健科醫師積極規劃心肺復健運動,並安排「離心型腳踏車訓練」後,大幅強化心肺適能,體能漸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周立偉說,醫學上並無「治癒」心臟衰竭的特效藥,患者除了需定期回心臟科追蹤之外,透過心臟復健更是治療中很關鍵的一環,雖然門診復健有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但這類患者因為心臟功能受損,危險度高,不適合在家中自行訓練。因此在醫院訓練,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可為病人量身訂做安全且有效的復健計畫,及時監測運動狀況,避免因強度太強而導致心律不整、心肌缺氧等危險情況,抑或是強度太弱也沒有訓練效果。加上新的離心訓練模式,能有效降低訓練過程中的不適,患者也更樂於接受復健治療,增加自信心。他說,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氣喘等,出院後的前三個月是心肺復健最重要的黃金期,建議患者及家屬能在這個時期能透過積極運動復健,將心肺耐力拉到最好的狀態,才能循序漸進,回到原來生活步調,避免後續病情惡化。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黃郁潔說,當肌肉收縮時,靠近身體稱為「向心」,會讓肌肉縮短,相對的,遠離身體時則稱為「離心」,會讓肌肉拉長,前者像是舉起東西,肌肉會往內縮短,後者像是緩緩放下東西,肌肉會往外拉長。與一般向心運動相比,離心運動對於心臟的負擔較低,能有效減少心肺功能的負擔,不易如向心運動那樣容易使人感到疲倦。以離心腳踏車為例,不僅能幫助肌肉強健,還能提高有氧適能,增進身體機能,對於容易喘或是沒有多餘體力進行傳統向心運動的老年人或心肺疾病患者來說,離心型運動是一個有效且較舒服的運動訓練模式。
-
2022-10-04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控制血糖很重要?專科醫詳解糖尿病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從「心」出發之血糖問題依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國健署合作之「台灣地區歸因於可介入危險因子之主要疾病死亡負擔」研究,首次公布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第一到第五名排序為高血糖、抽菸、高血壓、PM2.5、飲食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它帶來的慢性合併症包括小血管病變,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病變,又稱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面對糖尿病病變不可不防,但病人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控制得當,不少高齡的糖尿病人仍是精神飽滿、聲音宏亮,甚至超過 90 歲高齡仍能自行回診,身體精神都維持得很好,生活品質良好。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仍在逐年增加,罹患率更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率,同時合併糖尿病的病人死亡率高於非糖尿病人,可見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具較高死亡風險,建議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糖尿病主要併發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心血管疾病包含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如各種形式的心臟病及中風等。最常見的疾病為冠狀動脈疾病,也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冠狀動脈為心臟表面上的動脈血管,負責提供心臟肌肉氧氣及養分,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冠狀動脈壁的斑塊積聚引起的,斑塊由膽固醇沉積物組成,斑塊積聚使動脈內部變窄並減少血流量,這個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流向心臟的血流量減少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則會導致中風。動脈硬化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常見在腿和腳,它被稱為外周(周邊)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有哪些?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心臟衰竭,周邊血管病變。進一步探討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則可區分為大血管病變及微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病變及遠端肢體壞死(常見於腳),微小血管病變則多衍生視網膜病變或腎臟病變等。另外,心臟衰竭病患常有共病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衰竭常是並存的,糖尿病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罹患率10%~30%,慢性心臟衰竭的研究則顯示糖尿病罹患率約30%。臨床上觀察也是如此,在心臟衰竭的病人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同時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若原本就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則症狀更加重,導致心室舒張功能損傷,進而導致糖尿病心肌病變及心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的型式冠狀動脈疾病可分為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兩種類型。一、心肌缺氧:此階段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但血流仍能流動,在程度上有穩定心絞痛及不穩定心絞痛兩種,穩定心絞痛即偶爾發生胸痛,或是快走與跑步時發生胸痛,多數時候稍微休息後,就恢復正常。不穩定心絞痛則發生頻率高,走幾步路就感覺胸痛、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狀態下發生胸痛,強度與頻率都上升。二、心肌梗塞: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氧氣和養分無法輸送到它所供應的心肌細胞,造成心臟組織永久受損壞死,嚴重甚至休克或死亡。病人會有嚴重胸痛、呼吸困難、暈眩,嚴重者甚至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分為以下三種一、冠狀動脈狹窄:因血管狹窄造成輸送至心肌的血流不足,導致胸痛。二、冠狀動脈痙攣:雖然血管並無狹窄,但因血管痙攣同樣會造成供應到心肌的血流不足,或血流完全無法流通導致胸痛。三、冠狀動脈急性堵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血流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心肌壞死,心臟不同於肝臟還有再生能力,心肌壞死無法再生,故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相形重要。若在冠狀動脈急性堵塞發生後立刻送醫搶救,12 小時內盡快將血管疏通,則有較多機會恢復。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凶險,家屬往往驚慌失措,恐錯失救治良機。到底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狀呢?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胸痛,即胸口嚴重壓迫感或緊縮,疼痛位置在胸前或上腹部,對照穩定型心絞痛多數是1~2分鐘就恢復正常,急性心肌梗塞則會持續胸痛超過 30 分鐘,合併冒冷汗、噁心嘔吐,多數在清晨發作。糖尿病如何影響您的心臟?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控制心臟的神經系統,糖尿病人也更有可能患有其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疾病,例如:一、高血壓:會增加血液通過動脈的壓力,並可能損壞動脈壁。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過多,會在受損的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狹窄堵塞。 三、高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和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被認為會導致動脈硬化。上述情況都是無症狀的,醫師會檢查您的血壓並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查,看看您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異常。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表示心臟已經停止跳動而是意味著心臟無法順利將血液幫浦至全身器官組織,導致腿部腫脹和肺部積液,引發呼吸困難。心衰竭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阻止或延緩病情惡化。 心臟檢查包含哪些項目?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抽菸史及體重可幫助醫師了解病人罹患心臟病的總體風險高低,通常醫師會安排一些檢查來評估您的心臟健康狀況,其中可能包括: 靜態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檢查、運動心電圖、24 小時活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核子醫學檢查、心臟血管電腦斷層、心臟核磁共振等。心電圖是心臟科的常規檢查,心電圖就像是收集心臟發出的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傳導障礙等問題。胸部X光檢查則能顯示心臟型態、心臟大小、血管變化(尤其是主動脈的鈣化現象),及肺部相關異常。心臟超音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利用聲波的反射檢視心臟各個腔室的大小、肌肉的厚薄、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好壞、心臟瓣膜是否狹窄或是閉鎖不全等,可以知道病人的心臟構造與心臟功能是否正常。心臟核子醫學檢查是利用一種放射性化合物注射到周邊靜脈,追蹤劑便會即時從血液流至心肌細胞,然後再利用伽瑪照相機拍攝出心臟的影像。掃描運動時和休息時心肌的血流情況,如果心臟某些部分未能顯像,即表示該部分供血不足,亦即冠狀動脈有明顯狹窄。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或心臟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包括心臟構造型態、心臟收縮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缺氧評估、心肌壞死範圍、心臟瓣膜逆流和心臟組織特性等的完整重要資訊。如何照顧好您的心臟?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幫助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或是防止病情惡化,並幫助您控制糖尿病,以下提供幾項健康生活準則。一、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物,少吃加工食品(例如:薯片、糖果和快餐),避免反式脂肪。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少喝酒。 二、維持健康的體重:如果您的體重超重,只要減輕少量體重也會降低您的三酸甘油酯和血糖。適度的體重減輕意指減少體重的5%至7%,對於80公斤的人來說只要減少4至6公斤,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讓身體動起來:進行體能鍛練會使您的身體對胰島素(使您體內的細胞利用血糖獲取能量的激素)更加敏感,這有助於控制您的糖尿病。體能鍛練還有助於控制血糖並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以嘗試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例如:快走。 四、管理壓力: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導致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情緒不穩、失眠、飲酒過量或暴飲暴食。五、充足的睡眠:每日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六、管理您的ABCs,即控制危險因子:A:A1C,即糖化血色素,定期進行糖化血色素測試以評估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盡可能保持在目標範圍內。 B:Blood Pressure,即血壓,盡量保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C:Cholesterol,即膽固醇,控制膽固醇在適當的程度。 S:Smoking即抽菸,抽菸對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負面影響,請務必戒菸。七、定期身體檢查 心臟病病徵常被忽略或耽誤若您出現胸悶、緊迫或痛甚至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悸、腳腫或小便減少等症狀請特別注意,日前曾收治一位66歲糖尿病人因胸悶及呼吸困難,剛開始以為只是身體比較虛弱,在家自行調養數日,因症狀加劇無法平躺睡覺,到醫院檢查發現血管堵塞,心臟功能僅25%(正常情況至少50%),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頸動脈疾病症狀也不可忽視 頸動脈和椎動脈是影響人體腦部血流的重要供應源,頸動脈自主動脈分出後又可分為內外頸動脈,內頸動脈又供應了大腦將近三分之二的血循,當頸動脈因為狹窄而阻塞時,就有可能會影響腦部而產生相關症狀。頸動脈阻塞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癡呆、視力喪失、僵硬、頸部痠痛和肢體障礙(無法走路或四肢無力)等,頸動脈阻塞又可分成有症狀與無症狀型,有症狀型的頸動脈阻塞通常較危險,需妥善治療。日前一位72歲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抽菸習慣,曾經發生左眼視力突然短暫看不見,病人不以為意,後來又出現右側肢體短暫無力,到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頸動脈狹窄,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 提醒您,若您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請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307期)
-
2022-10-01 養生.運動健身
為什麼得做「有氧運動」? 不只維持心臟健康,還有這些好處
近年來運動風潮盛行,只是運動項目百百種,什麼樣的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呢?事實上,唯有規律的有氧運動能促進心肺適能,頻率要1週3次以上、時間至少30分鐘,藉由此方式慢慢就能提升運動耐受度。運動喘就是生病嗎? 可從2大方向檢查一般來說,運動可分成3種:有氧運動、重量訓練、伸展型運動,有氧運動與其他2種運動最大差異在於,心跳會加快鍛鍊到心肺功能,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加上有氧運動時會喘代表氧氣輸送量多,可增強心、肺、血管功能。對於本來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剛開始運動時總覺得上氣不接下氣,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心肺功能有問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建議,若有疑慮可以先去釐清自己的心肺狀況,心臟、肺臟功能都有1套標準化檢查,包含以下項目:▸心臟超音波:從心臟收縮、舒張的狀況,評估心臟功能是否正常。此外,該數據還能換算「心臟搏出率」,代表每分鐘循環心臟的範圍,若搏出率很高代表心血管功能是有效率的。▸肺功能檢查:了解肺臟通氣換氣功能、以及肺泡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功能。運動需要漸進式! 如何評估運動強度?藉由上述心肺檢查後就可以評估個人「最大攝氧量」,若檢查數值沒問題的話,就別再有藉口說自己無法運動!施奕仲建議,可採取漸進式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提升自己的最大攝氧量,之後上山、下海、爬樓梯都可以輕鬆完成。而該如何評估運動效能,光靠疲累感的主觀判斷較不準確,可以觀察1個關鍵指標-「心跳速度」,根據國健署的運動指引,想改善心肺耐力,運動時心跳率應達最大心跳率 60 %以上,達到稍微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的狀態。施奕仲提供民眾可以簡易預估最大心跳率的方法,即是使用公式:「220-年齡」來計算。例如 70 歲就是(220−70) =150次/每分鐘;20 歲者就是(220−20) = 200次/每分鐘。得出的數值就是最大運動心率速,再來選擇以下強度進行換算。▸低強度:代表達到50% 最大心跳率,例如慢走。▸中強度:代表達到60-70%最大心跳率, 例如慢跑。▸高強度:代表達到80% 最大心跳率,例如快跑。如果是 20 歲的年輕人最大心跳率為 200 次/每分鐘,嘗試中強度運動時心跳至少每分鐘 120 下才算是有運動到,千萬別以為在公園散步3小時就是運動,因為散步並不會加快心跳,建議選擇像是慢跑、騎腳踏車、游泳、有氧舞蹈等運動。有氧運動3大原則 適量持續才有益健康有氧運動對心肺功能、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幫助。民眾進行有氧運動時,施奕仲建議把握3大原則:強度要夠、時間要足、頻率要符合。像1週運動3次以上、時間至少30分鐘,即使剛開始沒辦法做足30分鐘也沒關係,採取漸進式慢慢增加時間,從慢跑5分鐘加長到15分鐘,最後再到30分鐘,若能跑超過30分鐘,再將跑的速度加快,增加運動強度。有氧運動對血管僵硬的問題也有改善,提醒有三高、曾裝過支架的民眾,更要訓練心肺能力,除非已經是高齡75歲以上、本身有心臟衰竭病史,在劇烈有氧運動下確實有風險。另外,運動過猶不及,時間適當就好不要太長,像是耐力型訓練跑馬拉松反而對健康有害。若進行運動過程中有任何不舒服,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9-30 醫療.泌尿腎臟
心衰易腎衰,腎臟病也易致心衰!醫籲出現3症狀勿輕忽
心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尤其心臟、腎臟相互影響,心臟衰竭者有五成病友會罹患慢性腎臟病,洗腎患者中也有三成演變心臟衰竭,比一般人高出10倍風險。醫師提醒,若出現「累、喘、腫」三大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應有良好生活作息,包括定期量血壓、天天量腰圍及體重、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陳文鍾表示,心臟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最後將演變為心臟衰竭,五年存活率僅40%,「心臟衰竭致死率比癌症還高」。提醒任何年齡層的民眾,若有「累、喘、腫」症狀,應盡快到心臟內科看診,透過心臟超音波、血液檢查診斷是否罹患心臟衰竭。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指出,心臟衰竭主要是因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而導致,全球盛行率約3%,推估台灣約70萬人「心過累」,一旦發生心臟衰竭,約五成病友會罹患慢性腎臟病,若心臟衰竭合併末期腎衰竭者,則有六成以上病友「一年內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說,「心腎」關係密切,若心臟疾病導致供應腎臟血液不足,會導致腎臟病變,而腎臟病也會因體液、電解質不平衡,使心臟負荷增加,透析病友常見併發缺血性心臟病、消化性潰瘍、心臟衰竭等,且每年透析病友三成有心臟衰竭,高出一般人10倍,而透析死亡者中近五成伴隨心臟衰竭,不可不慎。台灣每年約10萬洗腎人口,更有「洗腎王國」之稱,黎思源表示,雖然透析病友有一半死因與心血管疾病相關,且高血壓合併腎臟疾病也會引發心臟衰竭,但只要配合治療,以及量血壓、定期檢查心臟功能,也能維持正常生活。趙庭興說,心臟衰竭有多種治療方式,除了藥物以外,病友應進行低鈉飲食、監控每日尿量及體重的變化。昨日為世界心臟日,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提醒,民眾應注意心臟疾病五項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過低,當中若有三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後續引發心臟疾病、腦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兩倍。民眾可以透過免費成人健檢,定期量血壓、腰圍、體重,維持健康飲食及運動,遠離疾病威脅。
-
2022-08-22 養生.運動健身
研究證實運動後多做1件事 降血壓、膽固醇效果加倍
想要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別忘了在運動之後洗個三溫暖!《美國生理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刊出一篇芬蘭研究發現,與單獨運動相比,運動之後進行15分鐘的三溫暖,可獲得額外的心臟健康益處。新研究證實 三溫暖效果媲美中強度運動先前已有其他研究已闡明了三溫暖如何促進心臟健康的好處,因此該篇研究並沒有特別說明。不過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的研究員Earric Lee,也就是研究作者指出,新研究證實三溫暖對心血管的一些反應,可以與中等強度的運動效果媲美。在為期8個星期的研究當中,47名年齡在30至64歲之間久坐不動的成年人被分為3組:每週3次,每次50分鐘的阻力和有氧運動;每週3次阻力和有氧運動,每次50分鐘,然後進行15分鐘的三溫暖;最後1組則是沒有運動或進行三溫暖。一般來說,跑步或快走等有氧運動可以加強心臟功能,而阻力運動則可鍛練肌肉增加肌力。每位研究對象至少有1個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膽固醇、高血壓、肥胖、吸煙或心臟病家族史。受試者被告知若在炎熱中感到不舒服,可以在15分鐘內就離開桑拿房,但研究過程中並沒有人這樣做。收縮壓下降近9毫米汞柱 最大攝氧量增 研究之後發現,運動後進行三溫暖的人血壓和總膽固醇都低於不運動的人。具體來說,收縮壓下降了近9毫米汞柱,而總膽固醇則分布在從高到可接受的範圍之間。與對照組相比,運動後進行三溫暖組和僅運動的組別來說,他們的最大攝氧量都增加了;最大攝氧量是指身體在運動時可以使用多少氧氣,這個數字越高,表示身體素質越好。研究發現,除了降低血壓和膽固醇之外,運動後洗三溫暖的人的最大攝氧量增加得更多。協同效應更有益 但心血管疾病者須多注意Pennsylvania州立大學運動機能學博士後學者S. Tony Wolf指出,三溫暖會帶來一些心臟健康益處是有道理的。像是熱量會使得血管變得比較寬,身體因此可以保持恆定的溫度,進而增加血流量和心率。熱療法還可以提高一氧化氮(NO)的可用性,一氧化氮對人體有許多益處,如對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S. Tony Wolf說,運動也能產生類似的好處,但如果能將熱量與運動訓練相加起來,就會產生協同效應,保護心臟健康的能力就更強大。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行三溫暖,像是患有嚴重、不穩定的心血管疾病的人,可能會因為低血壓而變得更加危險,因此應該避免進行三溫暖;但對於心血管疾病狀況穩定的人來說,風險就很小,但要切記多喝水,別讓自己脫水了。(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7大降膽固醇好食物,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第一名是燕麥,苦瓜、芝麻都上榜 ·營養師認證!早上起床空腹「吃4種食物」最好 愈吃愈瘦、降血壓還能控膽固醇
-
2022-08-12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走路喘 高齡主動脈瓣膜狹窄 北榮救命
國內年長者愈來愈多,罹患號稱是「高齡絕症」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有增加趨勢。根據統計,75歲以上長者約一成二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其中約4%為嚴重狹窄,一旦延誤就醫,恐有猝死危險。醫師表示,年長者若出現胸痛、暈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應盡速就醫治療。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若僅用藥物治療,一年死亡率仍高達五成,5年存活率趨近於零,死亡威脅不輸癌症。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但擔心手術風險及怕痛而不願治療,沒想到今年6月覺得喘不過氣,搭車就醫途中突然「啊」一聲,隨即兩眼翻白,停止呼吸及心跳,到院後急診醫師進行4分鐘心肺復甦術,她才恢復心跳。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說,檢查盧女士為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瓣膜開口僅剩0.5平方公分,正常值為3至4平方公分,且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僅剩27%,較正常值50%至55%約減少一半,心臟功能嚴重不良。經採用「經導管瓣膜植入手術」(TAVI)手術治療,術後第3天心臟功能已恢復正常。盧女士說,非常感謝台北榮總醫師及醫療團隊。陳嬰華說,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手術多採用TAVI,患者局部麻醉即可,不須切開胸骨及氣管插管,不須讓心臟停跳,手術時間約45至90分鐘,恢復期為7天。台北榮總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中約一成三為延誤就醫,但經TAVI手術後,四成六病人術後一周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健保署目前有條件付TAVI手術,如年長者、心臟曾進行手術等高風險族群,不符健保給付則需自費110萬元。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說,主動脈瓣膜狹窄雖有藥物及手術治療,但死亡率仍很高,過去一年北榮採TAVI治療已搶救70多人,提醒年長者出現胸痛、暈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時,應速就醫。
-
2022-08-11 醫療.心臟血管
突然「啊」一聲 七旬婦遇高齡絕症 北榮經導管置換救命
國內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也有增加趨勢。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但擔心手術風險及怕痛,遲遲不願治療,沒想到今年6月覺得喘不過氣,搭車就醫途中突然「啊」一聲,就停止呼吸及心跳,隨即兩眼翻白、陷入昏迷。到院後進行4分鐘心肺復甦術,才恢復心跳,隨後再進行手術救回一命。醫師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說是「高齡絕症」,當病情嚴重時,千萬不可輕忽,須盡速接受手術治療。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表示,盧女士長期在北榮就醫,經評估決定自他院轉至北榮治療,檢查主動脈瓣膜開口僅剩0.5平方公分為嚴重狹窄,且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僅剩27%,較正常值50至55%減少約一半,心臟功能嚴重不良。陳嬰華說,經評估盧女士如採用傳統手術治療,死亡率高達20%以上,進而採用「經導管瓣膜植入手術」(TIVA)手術。術後第3天,盧女士心臟功能已恢復正常,術後5天檢查主動脈瓣膜開口為1.4平方公分,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為50%。盧女士說,非常感謝北榮醫師及醫療團隊。陳嬰華說,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手術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開心置換瓣膜手術,此須切開胸骨約20公分,進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且術中須讓心臟停跳,手術時間4至5小時,恢復期約2至3個月,但目前多採用「經導管瓣膜植入手術」(TIVA),患者局部麻醉即可,不須切開胸骨、不須氣管插管,術中也不須讓心臟停跳,手術時間約45至90分鐘,恢復期僅需7天。陳嬰華說,台北榮總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中,約13%為延誤就醫,造成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小於35%,但經TIVA手術後,其中46%病人於術後1周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而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治療,台北榮總由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及神經內科跨部門組成,近5年來,術後30天存活率為99%,高於世界平均值97.5%。陳嬰華表示,北榮於2010年通過TIVA人體試驗核可,至今已完成例手術,TIVA是利用導管進入狹窄的主動脈瓣膜,隨後讓瓣膜支架自動撐開,以人工瓣膜取代原本狹窄瓣膜的功能,若是年齡超過80歲、心臟曾進行手術等高風險族群,此手術可由健保給付,不符健保給付條件者則需自費110萬元。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說,過去一年台北榮總採TIVA治療已救了70多人,而依健保署統計,去年採用健保給付TIVA治療,全國也搶救360多人,主動脈瓣膜狹窄目前雖有藥物及手術治療,但死亡率仍十分高,提醒年長者出現胸痛、暈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應速就醫治療。
-
2022-08-11 醫療.心臟血管
孕婦胸悶心悸揪「心」病 健保增給付助省百萬手術費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一生面臨多次手術,以常見的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幼年開刀治療後,約2至3成患者成年後需要再次開刀。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團隊近年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支架置換術,台大醫院說,效果好、傷口小、復原時間快,過去礙於手術費用昂貴,患者需自費逾百萬元。健保署已於去年12月起核准給付2款心導管置換肺動脈辦膜,期望嘉惠更多心臟疾病患者。31歲的張小姐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也是2歲兒子的媽媽,她5歲時經過手術矯正,術後沒有特別異常,直到2019年懷孕3個月時,偶爾覺得心悸、疲累,轉至心臟科經超音波、心臟核磁共振掃描檢查,才發現右心室明顯擴大,且肺動脈瓣逆流嚴重,與醫師討論,評估傳統手術風險較大,因此決定以微創心導管手術。不過決定做心導管手術時健保尚未給付,張小姐得負擔80萬元高額手術費,雖有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綺綺專戶協助30萬元補助費用,但剩下50萬元得想辦法自行籌錢。張小姐說,快要進行手術前,健保正好通過給付,因此放下內心很大負擔,且手術後隔天便可下床、4天就出院,至今完成手術半年,胸悶、心悸、頭暈症狀皆消失,心臟收縮功能也恢復、心衰竭指數也下降。除了張小姐,包括18歲的韓先生、24歲的劉小姐也都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皆在健保通過給付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王主科表示,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在年幼時,透過手術矯正辦膜狹窄的問題,但約2至3成法洛氏四重症患者成年後,會出現術後併發辦膜逆流的問題,造成右心室擴大,若未及時處理會導致心臟衰竭等不可逆傷害,因此必須掌握黃金時機,及時更換辦膜,植入辦膜使用年限約10年,若有必要可再次置放新辦膜。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副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邱舜南表示,法洛氏四重症為常見嚴重性先天心臟疾病,發生率約千分之一,台大兒童醫院心臟團隊從2015年起至今執行61例手術,在健保給付前,多透過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補助,會依個案經濟財力評估,最多可補助至8成費用。王主科說,健保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加上外科醫師手術越來越純熟,期望未來產檢發現孩子是法洛氏四重症的家長,較有意願生下來。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陳俊安表示,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仍存有肺動脈狹窄或逆流的病友,手術矯正後仍要定期追蹤,因部分病人右心室功能經過數十年承受肺動脈辦膜功能異常後,會逐漸浮現心臟功能減退的情形。
-
2022-07-29 醫療.心臟血管
持續感覺累、喘、腫 當心心衰竭
持續感覺累、喘、腫,當心心衰竭上身。據統計,全球有6千萬名心衰竭患者,也就是說,每五人就有一人一生中會罹患心衰竭。心臟基金會表示,依心衰竭盛行率推估,國內患者約70萬人,但衛福部統計,實際就醫僅24萬人,約46萬人未被診斷及接受治療,呼籲民眾若持續感覺累、喘、腫三大症狀,應速就醫檢查。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說,心衰竭有三大問題,一是住院率、死亡率高,據統計,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常見住院原因第一名,約三分之一心衰竭患者住院一年後死亡,且死亡率會隨年齡增加,甚至每二名確診患者中,約有一人在五年內死亡;其次,會影響生理及心理健康,包括穿衣、行走、淋浴都受影響;第三是合併其他共病的威脅。心臟基金會董事吳彥雯指出,心衰竭是慢性病,主因是心臟無法推送足夠的血液,維持身體所需的氧氣與養分,症狀為累、喘、腫,呼籲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到心臟科進行心臟超音波、血液等檢查。心衰竭依不同病因分三大類,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約占五成;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約占四成;心臟收縮力略為受損的心衰竭約占一成。吳彥雯提醒,心衰竭患者每天起床後,應量心跳、血壓及體重,隨時監控心臟功能,保持運動習慣,更要控制水分、鹽分攝取,若一天體重增加超過0.5公斤,必須提高警覺,若連續兩天增加2公斤應速就醫。治療心衰竭多為症狀治療,目前已有心衰竭專用藥物可搭配治療。
-
2022-07-24 醫療.心臟血管
炎夏散步無益心血管健康!台大醫曝原因:想降低血壓該這麼做
樹木芬多精、遮蔭不足,反致體溫上升且心跳加速。台大醫院、中研院與台大實驗林最近發表一篇有趣的論文,發現夏季到溪頭森林做森林浴對於心血管的好處,比在台北市都會公園裡面散步來得更明顯。在溪頭森林遊樂區散步後,血壓明顯降低,心跳以及心血管的負擔,包括心臟的輸出量或左心室負荷的壓力,皆有明顯的下降;但是在台北都會公園,包括二二八公園、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保安宮和龍山寺對面的公園,並沒有明顯下降。關於森林浴對於心血管的好處,目前研究仍然相當有限。過去的研究大多提到血壓或是心跳的改變,並沒有人特別研究心臟功能的改變。而這個2016年6月到8月進行的研究,在夏季炎熱的下午進行,研究指出,都會公園如果沒有很好的綠色遮蔽比例,不僅體溫會上升,心跳加速,血壓也不見得下降。加上樹木的芬多精不足,也無法達到清涼解熱的效果,在這個季節這個時刻去做所謂的「樹林漫步」,並不會明顯得到心血管的好處。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自然殺手細胞增加,提升免疫。台大醫院與台大實驗林的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十年前日本學者發現,三天兩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早被證明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所以後疫情時代,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是有益心血管健康及兼顧防疫的健康行為。珍貴森林資源,需要政府、全民一同珍惜愛護。溪頭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夏季避暑聖地,也是全國重要的森林公園資產。然而,森林公園非常容易受到空氣汙染傷害,過多的汽車巴士及人潮,對脆弱的森林公園是一大負擔。珍貴的森林資源,尤其需要用心保護,除了國家政府要協助,民眾也要珍惜愛護。國外的森林公園往往在距離公園數公里之外,就已經限制汽車進入,不讓汽車廢氣汙染森林環境,入園人數必須限制,也必須付相當的入園費,以維護園區。每年有封園時間,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這些舉措都是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永續生存。反觀國內負責教育的一級森林公園,受到地方的政治因素影響,罔顧管理公園應有的「使用者付費」基本原則,要求不能收清潔管理費,造成公園管理者沉重的負荷,也因而無法提升更好的品質。這件事必須深刻反思檢討,也必須教育民眾,在享受森林浴的美好及促進健康之餘,如何保護森林、讓森林不受汙染,台灣自然環境才能永續生存。樹療可降低心跳、增加血氧,樹木更能淨化空氣。在農委會林試所支持下,2021年,我們到台中某公園做了「樹下康養」的先驅研究,發現榕樹及樟樹可以降低空氣汙染,包括固態的懸浮微粒,以及氣態汙染物。榕樹下,確實可以測量到許多芬多精,包括α-松油醇、α-封烯、α-及β-松烯等芬多精。進行樹療後,心跳下降,代表心臟負擔減輕,血氧增加,代表心肺功能進步。2021年3月,我們也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進行了樹療的先驅研究,發現樹木有顯著清淨空氣品質之效,而在樹下靜坐,也可明顯降低心跳、體溫以及提升血氧。在不同公園的樹療效應,都在在指出都市森林的重要性。研究證實,公園的樹木對都市空氣汙染的淨化作用,也證實對人體心臟及肺部健康的好處,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總之,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增加都市森林樹蔭的覆蓋率,才能促進都市居民心血管健康,增加人民福祉。相關資料:在森林環境工作增加自然殺手細胞森林浴優於都會公園散步交通汙染對溪頭森林環境影響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46歲婦人走路會喘 檢查竟是先天性心臟病
46歲林小姐近幾個月胸口不適、走路時較喘,到輔大醫院檢查發現,林小姐有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膈缺損」(ASD),建議林小姐進行心房中膈缺損心導管關閉術,將心臟的破口用封堵器關起。手術過程不到兩小時,且術後林小姐恢復狀況良好,隔天順利出院。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簡佑軒說,因為這個疾病案例是「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心臟科治療的範圍。成人心臟科主要是治療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衰竭。輔大醫院以往成人心臟科發現這類疾病,會轉院去其他有做心導管的兒童心臟科,今天也可做先天性心臟病心導管,所以病人沒有轉院,而是選擇在輔大治療,成為輔大醫院第一例。心房中膈缺損屬於第二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左右兩心房之間的牆壁先天有破損。如果病人的心房中膈缺損較大,年幼時便會出現症狀,如心雜音、心肺耐力差,嚴重會進展成肺高壓,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簡佑軒表示,多數人的缺損不大,幼時沒有明顯症狀,檢查時醫師也未必能聽得見心雜音。往往到長大成人後,因心肺功能變差或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這個問題,可說是「隱形的先天性心臟病」。目前最常見的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大部分案例可以透過心導管關閉術將缺損封閉。簡佑軒說,這項手術是健保給付,手術時間和術後恢復期短、傷口小,早期診斷便能及早治療,才不會對日後的心臟功能及生活品質帶來影響。
-
2022-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救濟出爐 打莫德納疑似心肌炎救濟90萬元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會議紀錄及最新受害救濟名單。本次共審議63案,其中10案核予救濟,包括AZ四案、莫德納六案。其中獲得最高救濟金額是一名嘉義70多歲男性,接種莫德納後診斷疑似心肌炎,雖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關連性,給予救濟金新台幣90萬元。而從新冠疫苗開打以來,最高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金額為新台幣600萬,共有三案獲救濟。VICP本次公布其6月9日召開第181次會議的會議紀錄,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90萬元不等。其中,嘉義縣70幾歲的吳姓男子,給予救濟金90萬元與喪葬補助30萬元,總計120萬元。個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接種疫苗後11日因全身虛弱無力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嚴重貧血及心肌酵素上升,經醫師診斷為疑似心肌炎,依發生時間判斷無法排除與疫苗的關聯性。而貧血部分經骨髓檢查發現淋巴漿細胞增生合併嗜血症候群,應為感染等與疫苗無關因素所致。但個案出院後51日死亡,病理解剖報告載明個案罹有心肌炎併心肌纖維化,重度巨球性貧血為加重死亡因子。因此研判個案死因應與其潛在的嗜血症候群及嚴重貧血導致心臟功能惡化有關,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 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核予救濟金新台幣90萬元。而個案經病理解剖,因此也依規定給予喪葬補助。至於另五案因接種莫德納有關或無法判定關聯性死亡的個案分別給予30萬、30萬、8萬、7萬、1萬元的救濟金;AZ四案則分別核予救濟金15萬、1萬、1萬、5000元。※接種AZ:台南市劉○(編號:2745)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與接種AZ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5萬元。花蓮縣王○○(編號:2561)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接種疫苗後隔日出現手臂紅疹且有擴散情形, 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及發疹性膿 皰病。皮膚膿液培養結果顯示為細菌感染,而AZ疫苗係屬非複製型腺病毒載 體疫苗,並不具致病力。又個案本身有皮膚炎 及過敏性蕁麻疹等過敏病史,且於接種疫苗前 即曾因發癢皮疹超過 2 週情形就醫。惟依發生 時間研判,仍無法確定過敏性蕁麻疹與接種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 予救濟金新台幣 1 萬元。台北市蔣○○(編號:258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3 日因 皮膚癢及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紫斑。依據病歷記載,個案本身過敏原檢查即 對多項食物具過敏反應,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 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 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AZ疫苗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 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 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5000 元。彰化縣林○○(編號:378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接種疫苗後3日出現口腔多處破損,就醫診斷 為口瘡性潰瘍,症狀斷續出現約 2 個月後,經 接受秋水仙素治療後改善。查個案之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自體抗核抗體為陽性,亦可能為本身之自體免疫疾病所致。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萬元。※接種莫德納另五案:新北市李○○(編號:337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經診斷為疑似米勒費希爾症候群(Miller-Fisher Syndrome),惟個案之臨床症狀與典型之米勒費希爾症候群症狀仍有 差異。此症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亞型,其症狀無 法確定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 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8 萬元。新竹縣吳○○○(編號:3846)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小時出現胸悶不適、意識不清等情形送醫,經住院 治療後死亡。個案血液檢驗結果及臨床檢查不符合急性心肌炎之臨床表現,而症狀發生時間亦與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急性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合理時間不符。肺部 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有急性肺水腫及肋膜積水,依據個案到院時臨床表現研判,無法排除為心律不整引發肺部病症。又個案本身有高血壓、 高血壓性心臟病及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史,為 突發心律不整之高風險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接種疫苗後發生之情形應與其潛在心血管疾病有關,但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0萬元。桃園市陳○○(編號:293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出現之 症狀,經心臟磁振造影檢查報告顯示為心肌炎,且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故研判其症狀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7 萬元。台中市劉○○(編號:2624)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3 日因手腳皮疹搔癢情形就醫,經給予類固醇治療後 改善。皮膚病理切片結果顯示符合過敏變化,惟依據皮膚症狀描述研判,亦可能為藥物過敏所致。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關聯性,依據 「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1 萬元。金門縣董○○(編號:30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接種疫苗後陸續出現腹部悶痛、胸悶及嘔吐等情形,於接種後5 日死亡。依據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惟未有充分之檢驗及檢查資料,且未進行病理解剖。查病歷並未記載其他疾病史足以解釋死因,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可能性。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0 萬元。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50多歲李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年前急性心肌梗塞,被送急診後心臟冠狀動脈放了支架,他之後平時服藥,但日前工作突然感覺胸口一陣悶痛,趕緊去衛福部嘉義醫院就醫,醫生確認又心肌梗塞,再次接受心導管的治療,放血管支架,搶回一命。部立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說,李先生這次發現阻塞的病灶是左前降支血管的中段,便以置放血管支架治療,而他7年前左迴旋枝血管放的支架,經檢查無再阻塞;經過兩天的休養順利出院。黃英和解釋,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血管的急性阻塞,就好像水溝裡經年累月的累積許多髒東西,在完全阻塞之前,血流都還是勉強通過的,此時的不見得會有症狀,頂多是運動時會容易喘和胸悶,一旦發生急性的血栓,血管完全阻塞時才會有明顯的症狀,會胸痛、胸悶像大石頭壓在胸口一樣,嚴重的話會造成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心臟停止。黃英和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多用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以及置放支架立即打通阻塞的血管,讓心臟血流馬上通暢,受損的心臟功能逐漸恢復,但不是放完支架就一勞永逸,1年內再次狹窄或阻塞的機率可能高達20%;現支架材質與技術的進步,支架再阻塞的機率已下降一半以上,更重要是持續追蹤與服藥,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的藥物,能預防支架再阻塞及日後心肌梗塞再次發作。黃英和指出,年齡、遺傳體質、吸菸、三高等,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最好早期診斷早期介入治療、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心導管術後應注意規則服藥及定期回診,才能把血管再阻塞的風險降到最低。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二尖瓣脫垂患者大多屬於無症狀或輕症,部分民眾會出現胸悶、喘、心悸、心律不整等,通常無需治療,透過調整作息即可改善。若二尖瓣脫垂導致心臟血液嚴重逆流,併發其他心臟疾病等,必要時經醫師檢查評估,嚴重者可手術治療。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表示,二尖瓣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宛如兩片「門板」,控制血液流向,當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正常情況會關緊密,血液就不會逆流到左心房,但當二尖瓣脫垂,變得鬆弛、肥厚,整個結構會往心房方向凸,閉合功能就受到影響。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併發嚴重疾病。柯宏彥指出,二尖瓣脫垂初期不太會有症狀,雖然「門板」鬆了些,但血液不太會逆流。通常是患者出現胸悶、心悸、胸痛,運動時感覺體力變差,呼吸不順時,甚至健康檢查聽到心雜音等,才意外檢查出二尖瓣脫垂等結構異常。二尖瓣脫垂可能受先天異常、瓣膜退化、感染或其他心臟疾病影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若為先天性,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是老化、高血壓等,瓣膜壓力過大破損嚴重,恐致二尖瓣閉鎖不全,導致心臟衰竭。另外,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魏承駿說,瓣膜上有個像「鏈鎖」的結構,連結於心臟肌肉,若發生缺血性心臟病,造成鏈鎖壞死、無法連結心臟,引發嚴重二尖瓣脫垂,還可能併發心臟衰竭、中風、心內膜炎等。心臟超音波可看出瓣膜型態,及血液是否逆流。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可先透過聽診等理學檢查,若聽到瓣膜閉合時發出「咔嗒」聲,再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確認是否為二尖瓣脫垂。柯宏彥表示,心臟超音波能看出瓣膜型態,以及心臟血液是否逆流,若無嚴重心律不整或心內膜炎,通常無需介入處理。不過柯宏彥提醒,先天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其功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退化,若一般人瓣膜使用到70歲才退化、出現血液逆流,但患有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可能在50歲中年過後,就開始顯現瓣膜逆流情況。建議民眾應每年或每2年做一次檢查,確認結構是否異常,以及有無出現嚴重逆流。二尖瓣手術以修補為主,若評估效果不佳,會置換人工瓣膜。二尖瓣脫垂手術分為二尖瓣修補及二尖瓣重建兩種方式,柯宏彥表示,通常會以二尖瓣修補為主,若患者瓣膜退化嚴重,修補效果不佳難以維持二至三年,經評估會改以人工瓣膜置換方式。二尖瓣膜修補手術可透過傳統開胸及微創手術進行,柯宏彥表示,若只有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在內視鏡輔助下,從側胸開刀,將傷口縮到最小;但若患者除了二尖瓣脫垂,還有其他冠狀動脈問題,可能得以傳統開胸手術一併處理。柯宏彥表示,若患者年紀過大、重度心臟衰竭,或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疾病等多重合併症,不適合開胸手術,可採經導管二尖瓣逆流修補術,經由導管方式,用二尖瓣膜夾將瓣葉夾緊,大幅減少二尖瓣逆流,恢復正常心臟血流機制。術前醫病會共同決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接受手術多為長者,預後較差,建議妥善控制慢性病。魏承駿指出,二尖瓣脫垂嚴重需做瓣膜修補的對象,多屬年紀較大,術後預後不會太好,因原有功能已經遭破壞,建議患者應妥善控制慢性疾病。柯宏彥說,二尖瓣脫垂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若瓣膜逆流嚴重、其心臟功能也大受影響,最好的手術時機點也須謹慎評估。即便完成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也有可能面臨二次手術。柯宏彥指出,若在70歲進行修補手術,到80歲時瓣膜可能再度退化、失去彈性;而置換人工瓣膜後,平均使用10至15年也會退化,屆時都需評估是否要再次手術。由於二尖瓣脫垂病人症狀表現不典型,容易跑錯科。柯宏彥舉例,一名抽菸癌症患者,因喘、肺炎反覆發作,長期於胸腔科追蹤,後來經過心臟科檢查,發現是二尖瓣脫垂,經過瓣膜手術後,再也沒有反覆發作肺炎、肺水腫。
-
2022-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0歲女長新冠咳不停 搭車被側目、被要求沒毒再上班
新冠病毒感染後引發「長新冠」症狀造成生活困擾。一名30多歲女性上班族,染疫康復後返回職場,但因頻頻咳嗽,導致搭公車不斷被側目,甚至上班時主管有意無意暗示,要她再去醫院檢驗PCR「確認沒病毒」再來上班,讓她深感被歧視。收治該名個案的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表示,染疫康復者常見咳嗽有痰、胸悶,還有全身無力、倦怠,少數人會出現頭暈,甚至誘發氣喘,相較感染其他病毒,感染新冠病毒引發的氣喘,可能得花更久時間、約1至2個月時間以藥物治療。曾敬閔表示,新冠病毒屬於新興感染症,對於造成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症狀機轉仍不清楚,但對民眾來說「長新冠」症狀造成嚴重生活困擾,且目前沒有專門治療藥物,僅能給予症狀藥物緩解,目前該名上班族用藥1個月後咳嗽改善不少。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根據全球超過50個研究、涵蓋超過170萬人數據顯示,全球「長新冠」症狀盛行率約0.43%。另外根據英國統計,25至34歲有18.2%,2至11歲約7.4%確診者出現長新冠症狀;澳洲統計,0至19歲約8%。各國平均來看,有4至66%染疫康復者出現長新冠症狀。彭純芝說,莫斯科一項研究發現,四分之一住過院的染疫孩童,幾乎都有長新冠問題,也發現具有過敏疾病史、體重過重的孩童風險更高,呼籲父母提高警覺。綜合各國研究分析,成人常見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記憶力、呼吸困難、睡眠、關節疼痛、腦霧等6大症狀。兒童長新冠症狀,則以嗅覺異常、頭痛、疲倦最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長新冠」是指感染三個月內,持續兩個月以上出現症狀,包括疲倦、容易喘、認知障礙、睡眠影響等,可能是新發生、持續的或時好時壞;彭純芝說明,若感染病毒後出現血栓、腎功能或心血管問題等器官受損,較屬於醫界常認定為「後遺症」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兒童染疫後常出現咳嗽、呼吸道症狀或發燒,會先排除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但因為兒童還在發育階段,且各年齡層需發展語言、認知、表達等能力到不同標準,都必須納入考慮並長時間觀察。張佳寧表示,若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時為輕症或無症狀,理論上後遺症不會太多,但若感染時為中重度,且傷害腦部、心臟等,就要長期追蹤如腦波是否正常放電,心臟功能是否正常等。近期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將擬定「兒童長新冠評估量表」,兒科醫師臨床評估。張佳寧指出,染疫康復者出現咳嗽症狀,常持續1至2周時間,張佳寧表示,成人咳嗽可以透過肺功能測試,但6歲以下兒童無法配合測試,因此6歲以下小小孩,目前採取胸部X光檢測,呼籲家長仍要注意,建議到後新冠整合門診追蹤評估是否為長新冠。
-
2022-06-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國內疫情未平,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15)日針對40多歲男性的死亡個案,懷疑台灣可能已經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引發民眾擔憂。6月初,台灣也曾傳出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兩者名稱相似的病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有何不同?聯合新聞網統整出5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MIS-A和MIS-C,以及如何判斷自身症狀。Q1:MIS-A/MIS-C是什麼?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MIS依發病對象又可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兒童(Children)的MIS-C,兩者都是因染疫導致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者可能死亡,根本原因目前未有定論。Q2:MIS-A/MIS-C的好發年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34歲,且男性佔比7成。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指出,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相對於MIS-A,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會發生在0-19歲、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孩子身上,其中又以6-12歲居多。Q3:MIS-A/MIS-C的常見症狀?・MIS-A:羅一鈞說明,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3週以後,有5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邱淑援引美國CDC報告提醒,若持續發燒,且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如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起疹子、嘔吐等,就要懷疑得到MIS-A,一但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及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MIS-C:吳昌騰指出,患有MIS-C的兒科病人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6週,幾乎全部患者都會出現39-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不過MIS-C跟另一種兒童心臟疾病「川崎氏症」的症狀雷同,經常造成家長混淆,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謝凱生提醒,家長可依據兩點不同判斷是否為MIS-C,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Q4: MIS-A/MIS-C的死亡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明,不同於一般染疫後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地方,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吳昌騰澤則針對MIS-C表示,這種症候群在每 10萬名名確診兒童中,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死亡率僅為1-2%。黃瑽寧也補充說,根據研究,亞洲人、東方人發生 MIS-C 的比例大幅低於黑人、拉丁裔族群,且 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也比Delta 少了75%。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疫苗接種,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兒童只要打一劑疫苗,就可以降低97%的MIS-C發生率,預防效果非常顯著。Q5:台灣出現MIS-A/MIS-C的確診個案了嗎?羅一鈞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還沒有確診為MIS-A的臨床診斷通報,不過日前有2名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卻在染疫解除隔離後死亡,令外界擔憂可能是MIS-A個案。羅一鈞對此回應,雖然個案年齡在40歲以上,但發病到死亡間隔不到2週,不符合MIS-A通常為3週以後發病的症狀,因此為MIS-A機率不高。而在兒少重症的MIS-C方面則陸續新增個案,截至11日為止累計8例,昨(15)又傳出一名13歲男童確診MIS-C,為全台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該名少年沒有慢性病史,且曾接種過兩劑BNT疫苗,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當中。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堵Omicron變異株再攔26例 2類人擬打第4劑
昨新增六萬八九三九例本土病例,一四三例死亡個案,今年一月至今,累計三○四萬四二四八例本土病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與上周新增病例數相較,本周呈現全國下降趨勢,但近期北部人流明顯回升,是否影響疫情下降,存在些微變數。我國邊境昨再檢出廿六例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及西班牙,國內累計卅一例亞型變異株,包括七例BA.4、廿四例BA.5,確診者大都為輕症、無症狀,羅一鈞表示,新亞型變異株具有較高傳染力及免疫逃脫特性,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除讓邊境人員、機場港口人員定期篩檢,並考慮邊境人員、防疫旅館等防疫人員接種第四劑疫苗。昨新增三九二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十三歲小男生,無慢性病史,接種兩劑疫苗,五月三日確診,發燒兩天後康復,六月六日高燒且連燒四天,六月十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六月十一日急診就醫,抽血檢驗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昨另新增四例兒童中重症個案,其中兩例確診MIS-C,分別為五歲男童及十歲女童,皆無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分別於五月初、五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至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症狀,經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呼吸順暢。目前全台累計十一例MIS-C個案,一人為青少年,另十人為十二歲以下幼童。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共五十四例,造成十七人死亡。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於臉書表示,日前二例四十多歲男性於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死亡,台灣可能已出現成人版MIS-A。羅一鈞昨於記者會回應,這兩名個案為MIS-A的機率不高,但也無法完全排除,目前尚未接獲MIS-A通報個案,需要時間來進行研判。羅一鈞表示,參考國外臨床資料,MIS-A個案好發年齡為二十多歲,男性占七成,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廿八天,確診後三周以上才會出現MIS-A症狀,常見五大症狀為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下、呼吸困難或喘、腹瀉。指揮官陳時中昨透露染疫狀況,連燒三天,昨已退燒,但仍咳嗽,咳起來骨頭痠痛,因有慢性病,已經服用默沙東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至於發言人莊人祥、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症狀好轉,仍在居家照護。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淑媞警告MIS-A已入台 羅一鈞:機率不高
指揮中心昨日公布最新疫情,在新增的123死亡案例中,有2例40多歲男子在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死亡。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在臉書上稱,「你知道,有成人版的MIS-A,而且可能已經在台灣出現嗎?」對此,今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MIS-A機率不高,國內目前也沒有通報MIS-A個案,目前還需要時間來進行研判。邱淑媞昨日在臉書上警告,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美國疾管署也提醒大家只要病患出現持續發燒,並且在胃痛、紅眼、腹瀉、頭暈、皮膚出疹、嘔吐中有併發2項症狀,就可能是MIS-A;若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出現意識不清、醒不來或無法保持清醒、皮膚、嘴唇或指甲蒼白、泛藍,以及其他任何嚴重不適,任一項症狀都要立即緊急就醫。羅一鈞說,全球MIS-A從前年疫情流行後,大概半年左右,很多大流行過的國家有注意到比MIS-C更罕見的成人川崎氏症或MIS-A;去年9月美國有針對國際或美國的200多位成人研究,212人符合MIS-A,從19-34歲個案中平均年齡21歲,當時以19歲當切點,19歲以下算MIS-C,以上算MIS-A。MIS-A個案中平均年齡都在20出頭,並不是40、50歲。男性佔7成,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間隔28天,範圍從20-36天都有,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機會出現MIS-A症狀,症狀有5大項,發燒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喘52%、腹瀉52%,這些都是MIS-A統計常見症狀。台灣MIS-A個案統計.平均年齡:20出頭,男性佔7成。.出現時間: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間隔28天,範圍從20-36天都有,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機會出現MIS-A症狀。.常見症狀:發燒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喘52%、腹瀉52%。針對昨天公布的2例死亡男性是否屬於邱淑媞所說的MIS-A,羅一鈞評估,因屬年齡40歲以上,發病到後續死亡起算時間約2周以內,一例8天、一例14天,都還沒到3周以上時間,認為MIS-A機率不高,但可能還無法完全排除。羅一鈞表示,會再研究症狀或發病相關因素,較可做後續研判,但目前沒接到MIS-A臨床診斷,國內目前也沒有通報MIS-A個案。至於未通報數,是因為目前死亡到公布中間會有一段搜集病歷資料跟審查時間,未通報人數就是待審人數,不是黑數,個案可能都還在研判流程中。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目前醫療量能狀況,南部空床率29.6%較昨天上升一些,整體空床率變化不大;領藥量較昨日下降,倍拉維領用7653份、莫納皮拉韋1908份,總領用9561份。羅一鈞表示,藥物每周趨勢都差不多,因為周末效應周二數字都會比周一高,到周三就會回穩,今天狀況也是如此。
-
2022-06-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更新/不孕症名醫林禹宏肺臟移植成功 臉書發文感謝捐贈者的大愛
編按更新:林禹宏醫師已在日前接受肺臟移植成功,並且能下床。林禹宏昨日(6/4)在臉書寫下:「你的一小步,我的一大步。肺臟移植手術後,每天從早到晚的運動復健,花了一個月能夠下床,到今天終於能夠踏出第一步。雖然走十步就要休息,但這已經是我移植兩個月以來最大的突破。使用呼吸器兩年與裝上葉克膜兩個月,肌肉不斷萎縮,再加上12月3日住進加護病房後都躺在床上,肌肉萎縮的更快,需要長期復健才能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感謝台大徐紹勳主任及醫療團隊、我的家人、過程中每個人的一點點,還有在身後捐出肺臟的大愛。期待走出加護病房的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一度接受兒子骨髓移植而康復,但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今年2月5日裝上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續命。林禹宏今在臉書發文說,這段時間收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的祝福、分享、集氣,在此一併致謝,並說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並寫下「我愛你們」。林禹宏今天於臉書發文說,女兒2月5日在FB發的一篇鼓勵器官捐贈的貼文,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所謂成功不必在我,不管結果如何,一旦器官捐贈形成風氣,可以讓更多病人得到重生的機會,也算是功德一件。「這段時間禹宏也收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的祝福、分享、集氣,在此一併致謝。許多人看到文章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就如同女兒所寫的,每個人的一點點都可能是拯救一個生命的關鍵。」林禹宏說,他在裝置葉克膜後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之前由於肺臟功能衰退,體內的二氧化碳無法順利排出,累積的二氧化碳造成器官,尤其是腦和心臟功能惡化。在葉克膜取代肺臟功能後,二氧化碳恢復正常,器官功能逐漸改善。但是裝置葉克膜的「好轉」只是假象,葉克膜也可能有許多併發症,例如:溶血、出血、血栓、感染、肢體末端缺血,甚至導致截肢。葉克膜無法長期使用,必須儘快完成移植手術。台灣法律對器官分配順序有嚴謹的規範,等了快一年的時間,現在只待有緣人;台大醫院的手術成功率有百分之九十幾,距離終點線真的只差一點點。希望能早日接受肺臟移植,開啟我的第二次重生之路,也開啟社會對器官捐贈更多的對話與認同。「女兒昨晚傳給我一首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鼓勵我。發文不一定會縮短等待器官的時間,分享貼文也不一定馬上就會看到改變,但就像面對棘手的病人不會輕易放棄,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林禹宏女兒林俐吟也在隨後1小時發文指出,兩週前用爸爸帳號發文,隔天一起床看到竟然有上萬人響應,和很多媒體的推廣,很感動器官捐贈議題能受到這麼大的關注。每一個分享與願意,不只對我們家,也對台灣10335個正等待重生機會的家庭意義非凡。「就像面對棘手的病人不會輕易放棄,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一表幫你評估「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
隨著台灣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越來越多,大規模社區感染已成為無可避免的現象,如何在感染之後能夠安全的回到運動場域,成為極為重要的議題。感染新冠肺炎後,回到運動有什麼風險?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只有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數週後就可以回到運動場上。然而據統計,10 ~ 15%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痊癒後持續受新冠症狀影響數週到數個月,影響生活功能也影響運動表現。許多新冠肺炎患者因病毒性心肌炎而造成心臟功能受損,而心臟功能對運動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在心肌炎的狀況下運動,有較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因此運動前必須評估心臟功能。此外,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常有肺功能受損的狀況,可能肇因於肺栓塞等因素,需確定肺功能可承受預期的運動強度後,再回到運動場域較為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會影響心理狀態,造成焦慮、憂鬱及創傷後症候群等疾患,也會影響運動狀態。什麼狀況下可以安全回到運動狀態?醫學界的共識是,新冠肺炎痊癒後至少要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回到運動狀態較為安全。未住院治療的新冠肺炎康復者,若有疑似心肌損傷的症狀,例如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喘,在運動前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新冠肺炎康復後,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狀況在數週後應該要解除,然而若上述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可能表示有肺部傷害的後遺症,也是建議完整評估後再回場。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後重返訓練的評估運動醫學界的權威《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建議,第一階段是從疾病發生至少需要十天休息時間,接著需要至少七天無症狀,並且接受完整治療。運動員必須能夠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且在平地上行走500米,不會過度疲勞或呼吸困難,才能進入下列評估流程,循序漸進過渡到正常訓練。要特別一提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腎病等疾病的運動員應在開始下表的流程之前給醫師評估評估,檢查的項目可能包括心肺功能、抽血檢測生化數值等。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I-PRRS)請以 0 到 100 的等級為您重返運動的信心評分:0 = 完全沒有信心50 = 中等信心100 = 完全有信心我對比賽的整體信心是______分我有信心在無痛下比賽是______分我有信心用盡全力比賽是______分我不把注意力放在受傷處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受傷處能應付這樣運動狀態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對自己的技術/能力的信心是______分全部 ______加總除以 10 = _____ ,分數在 50 到 60 之間表明運動員在心理上已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低於 50 分表示運動員可能在心理上尚未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新冠肺炎離你我都不遠,儘管罹患新冠肺炎,只要經過評估、循序漸進訓練,運動愛好者及運動員都可以安全的回到喜愛的運動場域揮灑汗水。參考資料Salman D, Vishnubala D, Le Feuvre P, Beaney T, Korgaonkar J, Majeed A, McGregor AH. Returning to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covid-19. BMJ. 2021 Jan 8;372:m4721Elliott N, Martin R, Heron N, Elliott J, Grimstead D, Biswas A. Infographic. Graduated return to play guidance following COVID-19 infection. Br J Sports Med. 2020 Oct;54(19):1174-1175Giusto E, Asplund CA. Persistent COVID and a Return to Sport. Curr Sports Med Rep. 2022 Mar 1;21(3):100-104※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感染新冠肺炎(COVID 19)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
-
2022-05-10 新聞.元氣新聞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脫線昨離世,享耆壽90歲,他出生於新竹,在台語片時期取了藝名脫線,23歲時和老婆林玉貞結婚,兩人共生了5名子女,但長子後來不幸夭折,他生前受訪透露兒子當時常生病,醫生抽脊髓液檢查,抽完狀況不好,兒子竟在一次餵藥中噎死,令他悲痛欲絕。後來中視開播,脫線在中視主持「今日農村」,也演出脫口秀喜劇「妙人妙事」,他常以吊帶西裝褲及黑框圓眼鏡的造型現身,也因此外界常拿他和西方喜劇泰斗卓別林相提並論,後來國民黨禁說方言,他轉戰歌廳秀,深受中南部民眾的歡迎。1987年,脫線在台東鹿野買下土地,開始經營「脫線牧場」,先後種了椰子和養羊都均告失敗,還欠下債務,後來他改成養雞,本來也沒有太大起色,但921大地震時,他帶50隻「讚鬥雞」慰勞救災人員,也因此打響知名度,他的雞場從2萬隻繁殖到有20萬隻,接著還開了餐廳,他的牧場自此也成為台東的觀光景點之一。2018年脫線因誤信友人偏方,喝下不明草藥,沒想到引發腎衰竭、心臟功能也跟著衰退,陷入昏迷,讓他在鬼門關走了一遭,他自此開始洗腎,體力大不如前,他去年10月因肺部感染入院,上個月也住院7天,他事後還開直播向粉絲報平安,但沒想到昨天還是撒手人寰。
-
2022-04-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該不該讓孩子打新冠疫苗? 兒科醫師建議:至少先打1劑
12歲以下兒童即將接種新冠疫苗,家長關心到底要不要讓兒童打新冠疫苗?如果要施打,要不要選擇疫苗廠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說,「至少先打一劑」,形成保護力,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相對低,不僅可預防重症,也能避免確診併發重症後,留下嚴重後遺症。陳思融指出,兒童施打疫苗可預防重症,根據國外數據統計,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相對低,未施打疫苗孩童一旦確診併發重症,無論是呼吸衰竭或更嚴重的多重器官衰竭,恐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家長對於兒童疫苗廠牌的選擇,究竟要打莫德納還是等BNT?陳思融說,雖然莫德納在美國沒有被核可用於5至11歲的孩子,但在其他國家,如澳洲、英國、歐盟、加拿大已經核准使用也開始施打,歐洲國家統計,莫德納打在6至11歲孩子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其實比青少年打莫德納還要低。家長也質疑就算打了疫苗還是會確診,還是要打嗎?陳思融表示,打疫苗的重點在預防重症,打疫苗還是有非常好的保護力,以預防重症的角度,建議兒童施打。不過許多家長擔心兒童打疫苗會得心肌炎,陳思融指出,就國外統計看來,打疫苗得心肌炎多數都是輕微的,追蹤1、2天後,心肌酵素危險值就已降低恢復正常,需要到強心劑或葉克膜那麼嚴重的心肌炎比例上是低的,比得到病毒本身造成的心肌炎比例還要低很多。陳思融說,大部分疫苗誘發的副作用,據國外統計,預後的狀況都還不錯,即使誘發心肌炎也很快痊癒,幾乎不會留下後遺症,反之,如果兒童因為未打疫苗,不幸得到新冠肺炎誘發重症,則有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打第一劑副作用的比例不高,對重症也可開始產生保護力。陳思融指出,孩子沒打疫苗確診,急性期可能出現呼吸窘迫,肺炎、細支氣管炎或哮喉等症狀,除了需要氧氣支持,嚴重者可能需要進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甚至有病毒誘發全身嚴重發炎反應,導致多重器官衰竭進而死亡的案例,依美國的資料看來雖然住院率不高,但疫苗對於需要住加護病房的重症保護力是有的,所以還是建議施打。陳思融說,新冠病毒在兒童身上還有一個比較長期可能的併發症,就是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有點像川崎氏症,川崎氏症大部分是在5歲以下的孩子,多天發燒後合併黏膜發炎、結膜炎、皮疹、淋巴腫大,最嚴重的後遺症可能併發冠狀動脈的發炎疾病,可能造成孩子長期心臟功能的影響,新冠疫苗在兒童不只可以降低急性期的重症比率,對於中長期的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也是有顯著保護力。陳思融說,5歲以下幼兒目前還沒有開放施打新冠疫苗,但每5個確診必須住院的幼兒,就有一個會需要進加護病房,因此建議幼兒身邊的父母親和親朋友好一定要完整接種完3劑疫苗,滿6歲的手足也須盡速接種,提升保護力,預防家內感染,同時5歲以下兒童一定要勤洗手,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
2022-04-08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高溫其實比低溫更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小心冷熱溫差的極端變化
春天氣溫變化大,一下子豔陽高照如夏天,沒幾天又降到低溫10幾度,提醒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血管疾病地雷,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建議務必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除了注意身體保暖,再教你 6 招,提升心肺耐力|保護血管降三高食物!立即登入學會護心訣竅。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護心訣竅跟著做 讓心血管變年輕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納、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建議平常可以多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及早發現、及早預防,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心血管健康,還能提升心肺耐力)。✅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教你這樣吃,遠離三高危機)。✅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環境徹底清潔,降低細菌孳生風險)。✅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喝水、保溫,遠離心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 心肺有氧訓練:運動專家 許貴婷👉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浴室髒又臭易長霉!譚敦慈:這2個不衛生的行為先改掉: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建議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若有症狀要盡快就醫。👉《點此看全文》高溫下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小心可能是心臟功能出狀況⏰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預防中風與有氧訓練: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林鈺祥👉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飲食保健,三高飲食注意事項:營養師 張雁雲👉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長照常見問題 如何讓長輩能舒適洗澡?洗個舒服的澡是所有人共同的嚮往,也是安撫疲憊整體的身心最好的方式。但是洗澡對於許多長輩而言,其實是個非常複雜又繁瑣的過程,特別是大腦記憶力退化,或是體力不佳的長輩,每次洗澡可能都是大工程。如何讓長輩能夠舒適的享受洗澡過程,又不會因為時間拖延太久,或是水溫不適合而著涼或燙傷,也需要家屬和專業人士協助。👉《點此看全文》家中長輩無法順利洗澡?中醫師教4招,幫助長輩舒服享受洗澡⏰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因此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醫師提醒,平時應做好保暖,除了適度添加衣物外,頸部禦寒也很重要。洗澡前建議先用熱水暖暖浴室再進入然後脫衣;洗澡時先用溫熱水暖暖手腳再沖身體;洗澡後則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時,也建議放件外套於伸手可及之處,以利夜間上廁所時做好保暖。👉《點此看全文》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醫傳授3技巧,保護好自己⏰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04 新聞.杏林.診間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病歷的彼端並非全然關乎科學,我們更能從這些故事學到無價的人生課程。林思偕醫師在一頁頁病歷上的振筆疾書,不輕忽「病」,更關注「人」,以詼諧、感性的文字交疊,終構築成一幅幅情感細膩的診間映畫:是荒謬劇,是溫馨情,更是行醫三十多年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老人幾年以前的一個星期天,全院僅存的假日兒童門診。一位老伯遠道而來要求加號。除了急診,沒有別的診可以掛了。有點勉為其難。「這是兒科,他不知道嗎?叫他改天再來吧。」診間外頭傳來一陣爭吵聲。護理師說老人執拗,堅持不肯走。「那就看吧,請他先進來。」他拄著拐杖,步入診間,緩緩坐定。他約八十,鬍鬚盡白,看起來有點虛弱,有點喘。顫抖的手從口袋拿出證件,我得用健保卡先幫他掛號。他四十歲前的病歷大致很稀薄,西線無戰事。慢慢問題多了起來,肥胖、高血壓、關節炎……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聽到幽微的鼓聲,然後,疾病就一個堆疊在一個之上,尿毒症堆在糖尿病上;腫瘤堆在退化性疾病上……總之,我有不祥的預感。來者不善,他不會有什麼快樂結局,每翻一頁心就往下沉一點……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老伯的主訴只是最近視力有點減退,使他再也無法閱讀。那是他唯一活著的樂趣,他說。雖然有點濁重的鄉音,但他還滿元氣的。眼科醫師先前看了說是白內障,要確定心臟沒問題再幫他開刀。胸部X光和心電圖已經做了,他來找我看報告,並問我有沒有什麼可以增強心臟功能的良方。我殘存的內科知識還算管用,暫時沒什麼大礙。他那些慢性病,目前沒有立即而明顯的危險。「我希望當我活到您這個年紀時,心臟和您一樣好。」我對老伯說。原本嚴陣以待的,結果只是舉手之勞。聊開之後才知道,他的家鄉回不去了。他是國共內戰後退守台灣的老兵,孑然一身,風燭殘年。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衰老與傷痕,總有難以承載的時刻。他沒有家人。他做過保全、守衛、臨時工、開過計程車。沒人在乎他的生死。他的老境,注定堪憐。說到激動處,眼眶中有淚水在打轉。幸好我沒讓他白跑一趟。老伯暫展歡顏,起身和我握手道謝。我目送他以蹣跚的步履走出診間……這老伯掛我的號,他心目中的「醫師」,是沒有科別的。而是一種更寬廣的定義。他更讓我知道,醫師幫助病人的方式不只是「診斷」和「開藥」。有時候病人要的,可能只是一個疑惑的釐清,一個訊息的確定,和對他眼前困境的一種體認和同情。單純的善念,可以越過年紀的框架,在冷漠的世代,給病人一些額外的溫暖。看診是種不設限的等待,等待被震驚,等待奇遇撞進我的生命,等我老了以後,化成美好回憶,輕叩我的腦門……折翼的鴿子我在台大精神科實習的時候,遇到的老師都溫文儒雅。他們輕聲詢問病人、傾聽病人,了解病人的身世和心情,知道他們的困惑與煩憂,幫他們抵擋哀傷,遠離恐懼。精神科病人不只什麼焦慮、失眠、憂鬱、思覺失調症……還和許多慢性病、家庭衝突、失業、貧窮糾纏不清。我喜歡老師們低頭沉思,和病人一起努力的專注和溫柔,他們是「全人醫療」的奉行者。誠然,我在精神科值班的經驗「不太優」。我到急診協助安撫狂亂的病人,常常不得要領,反而更激怒病人,只好「來硬的」。我得設法約束病人,為他打上一針鎮靜劑,於是變得跟警衛很熟。後悔沒去上一些「醫護人員格鬥訓練班」的課。或者三更半夜起來陪失眠的病人聊天打牌。他們會隨時變換遊戲規則,動不動就「冰的」(翻桌)……這還不打緊。有一次跟門診,一位身材魁梧的病人悶不吭聲走進來,主治醫師溫柔解釋病情,言語間並沒有任何衝突,只是教病人回去要按時吃藥。沒想到病人前一秒還和顏悅色,竟冷不防出重重一拳揍在醫師的臉上。老師的眼鏡掉在地上。鏡片,連同我想當精神科醫師的夢,一起碎了……然而,我在精神科的回憶不全是灰色的。我在日間病房遇到一個女大學生,未滿二十,美麗而清秀。她反覆住院很多次。媽媽說她會拿剪刀往身上刺,身上傷痕累累,和她臉上富親和力的微笑絕不相稱。與她面談,每天約莫半小時。長她幾歲的我,會講些生活經驗,讀書、打球什麼的,俗爛的反敗為勝故事,試圖把她拉回正常。她聽得入神,聽完繼續找尖的東西刺自己。她是如此脆弱絕望,像折翼的鴿子掉落在車道上,沒有未來。後來我因實習期滿而離開,她的消息也隨之離散。幾年後,她在醫院走道竟認出我。她看起來神清氣爽,已走出憂鬱的幽谷。「嗨!林醫師。你還打桌球嗎?我還記得你告訴我如何打贏一個難纏的對手呢!」她結婚了,有一個和樂的家,先生很疼她。那隻受傷的鴿子又展翅飛翔了。
-
2022-03-18 癌症.大腸直腸癌
63歲女停經仍頭暈貧血 醫機警揪出大腸癌
一名63歲女性早已停經,最近發現體力變差,爬樓梯或運動也常頭暈、臉色蒼白,就醫檢查發現是缺鐵性貧血,進一步檢查發現腸道出血,經內視鏡確診為大腸癌早期,已手術切除。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今天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一般而言,年輕女性因月經期間失血,比較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問題,因此女性直到停經前都可能有輕微貧血。不過,何一成說,女性若停經後仍出現缺鐵性貧血,就有必要檢查其他慢性出血的原因,其中較常見的原因是腸胃道慢性出血、肝腎慢性病或是飲食不均衡等,若因慢性失血導致貧血,會間接造成頭暈、體力差、臉色蒼白、心悸等貧血相關症狀。何一成指出,腸道慢性出血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大腸息肉,也可能是大腸癌,而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至少需要5到10年,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每2年做一次免費大腸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可提前至40歲檢查。他也強調,大腸癌除了可能導致貧血,也會造成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腹瀉便秘輪流出現,務必警覺。何一成提醒,長期貧血會使得血紅素持續下降,可能對免疫力、心臟功能等造成影響,呼籲貧血民眾積極找出導致貧血的原因加以治療,不同類型的貧血治療方式也不同,貧血患者切勿自行服用鐵劑,以免體內鐵過多反而有害健康。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了1劑莫德納疫苗「害我差點死了」他曝鬼門關走一遭
43歲許姓男子在台北某公務機關服務,因屬於第二類公職人員,去年6月28日在台北市士林區榮民總醫院接受冠狀肺炎疫苗第一劑施打,未料打完莫德納第一劑,竟是噩夢的開始!許姓男子說,打完莫德納疫苗的一周內,睡眠品質變很差,胸悶無法入眠,精神非常不濟。第9天上樓梯有暈眩無力感,全身倦怠。第10天早上身體發燒,體溫38.6 度,起床馬上暈倒在地上,臉色發白全身冷汗,有要休克的傾向,只好呼叫年邁的父母陪侍在旁,跟服務單位請假在家休息。許姓男子說,翌日仍打起精神上班,但隔天上完夜班,早上7點下班在單位下樓梯時,覺得暈眩差點暈倒,經由同事攙扶下在單位一樓休息後,由同事扶持下搭同事的車返桃園住家休息補眠,但很難入眠,胸悶難耐,7月12日當天下午感覺全身不對勁,在家人陪同下叫計程車緊急到桃園某醫院掛急診,經抽血,電腦斷層後,主治醫師懷疑是心肌梗塞,建議立即住院做心導管手術,家人感覺怪怪的,要他趕快轉院到大醫院,還好有轉院,否則「差點莫名遭挨一刀」。許男說,當晚由醫院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後經由急診室醫生問診初判為心肌炎,經抽血檢驗,並且做所有能致心肌炎症狀的病毒檢測,奇怪的是,都未查出致心肌炎的病源,7月13日當晚轉入該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醫師建議自費安排做了更精細高階自費的心臟血管斷層顯影、核磁共振MRI等檢查,因當時全台注射莫德納疫苗的人不多,因此也不敢說就是莫德納引起的心肌炎,只能用「排他法」希望找到真正病因。你當時會害怕嗎?許男說,「會呀!」醫護人員說「心肌炎可大可小」,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隔天插管,人甚至就離世走了,家人立即接到醫院的病危通知,他住進加護病房,當時身體的確很虛弱,因心臟受損,呼吸困難而喘醒,前兩天根本無法入睡,因肺部跟肋膜積水感覺整個肺部肚子很不舒服,血壓低到70-50,身體感覺非常疲累與痛苦,真的非常痛苦。許男說,正常人血氧60%,他只有40%,心臟功能下降,必須戴呼吸器及氧氣罩,晚上睡覺也很困難,不舒服,常睡一半吸不到空氣被驚醒,「我的小孩一個才4歲,一個2歲」,躺在加護病房時,看著白色的天花板,「人生跑碼燈好像回帶一次,鬼門關走一遭,萬一我死了,老婆小孩就很可憐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害怕。許男說,經林口長庚醫院證實發生心肌炎,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並通報衛生單位,他去年有向衛生單位申請救濟,但迄今無下文。他目前心臟仍感無力,無法提重物,造成心臟受損嚴重副作用,還要依醫院規定定期回診追蹤心臟復原的程度,下月醫院排定核磁共振等相關檢查。「如果讓你再選擇一次你會打疫苗嗎?」許男說「我不會打了」,風險太大,「害我差點掛掉死了,政府都沒有關心我們」,感到很沮喪,他呼籲政府應多關心注射疫苗造成副作用身體有不良反應的人。
-
2022-03-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醫附醫統計:喘、疲勞 3成新冠確診者留後遺症
目前國內新冠病例已逾兩萬例,全民關注長新冠後遺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確診者出現後遺症中,以「喘」最多,其次為健忘、疲勞,且隨著Omicron變異株出現,染疫者後遺症以「疲勞」占多數。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呼籲及早復健,避免確診後喪失活動力。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一例本土個案,為雙北家庭聚群個案接觸者,全案累計四人染疫。新增患者為案二一三五九,是台北市卅多歲女性,曾在二月廿七日與案二一二九五接觸,於三月十一日擴大匡列採檢後確診、Ct值廿八,個案無症狀,全案累計四人確診,感染源仍待調查。國際疫情趨緩,但仍有近三成民眾飽受長新冠後遺症痛苦,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程遠揚表示,新冠染疫者因肺部發炎引發肺纖維化,或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統使心臟功能受損,住院臥床時可能使四肢肌力喪失、心肺耐力下降,影響後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衛福部去年十二月十三日推動「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北醫附醫統計,新冠後遺症包含呼吸費力或喘,達五成,健忘四成六、疲勞四成三,還有掉髮、失眠、焦慮、咳嗽咳痰、喉嚨不適等。無論輕症或重症,疫後都可能出現疲勞、倦怠或無力感,讓染疫者降低活動意願,提高失能機率。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認為,應積極讓確診者復健,並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三方向,一是避免染疫飽受倦怠引發的退化,解隔離後加強心肺耐力訓練;二是針對年長者咳痰、呼吸道不適,應協助學習不費力的咳嗽的技巧;三是因染疫住進加護病房者,恐因急性呼吸窘迫造成肺纖維化,急性期就應開始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