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名人.許金川
搜尋
心肌梗塞
共找到
1177
筆 文章
-
-
2023-06-27 醫療.心臟血管
他規律運動卻險心因性猝死 竟是因輕忽健檢的LDL膽固醇紅字
北部一名壯年男子日前在健身時,突然心因性猝死而無呼吸心跳,所幸經急救撿回一命,但發現他的血管嚴重堵塞,令人不解的是依他的年紀怎麼會發生?結果醫師在患者健檢報告中找出原因。什麼是心因性猝死?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看更多心因性猝死成因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任21日在臉書粉專「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分享一則鬼門關前走一回的病例,一名41歲男子在公司健身房運動時突發心因性猝死,雖經急救幸運撿回一命並恢復意識,不過發現他心臟血管嚴重堵塞,最好的一條堵塞了80%,次好的塞了90%,最重要的一條幹道則100%阻塞。患者清醒後訝異詢問,他不菸不酒,沒有不良嗜好.沒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定期有運動的他,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嚴重的血管栓塞?陳冠任指出,原因可能出在被患者無視的健檢報告紅字上,因為他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過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又異常高,兩者差距甚遠,導致血管經年累月慢慢退化狹窄,終至三條血路都坑坑疤疤藕斷絲連,最後才發生這樣的憾事。膽固醇過高會發生什麼事?心臟科醫師林立人曾受訪指出,人體血液中原本就有脂肪,包括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又稱中性脂肪),膽固醇是人體製造荷爾蒙、細胞膜的原料;三酸甘油脂則是儲存能量供心臟跳動所需的物質,原本都是好東西,但現代人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等,讓血脂含量過高,才造成問題。膽固醇高會堆積在血管壁上、並形成發炎反應,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堵塞。如果塞在心臟就會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塞在腦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腎、四肢與腸道等都可能發生血管堵塞,形成病變。總膽固醇中包含高密度脂蛋白( HDL )與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又稱好的膽固醇):膽固醇不會溶解在血液中,但會附著在脂蛋白上到處跑,高密度脂蛋白可以載著膽固醇到肝臟,經由肝代謝掉。低密度脂蛋白(又稱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不會到肝,反而附著在血管壁上。發生心因性猝死前有哪些警訊?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炳憲曾在《亞東醫訊》撰文提醒,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心臟的「四大核心症狀」,須隨時加以留意這些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儘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也曾受訪提醒,有些人可能有慢性心血管阻塞狀況,平常可能稍微會喘、胸悶,但因為血管長出側枝循環,活動個三、五分鐘,便感到舒服,而不以為意。另外,有些人可能真的從來沒有症狀,但從未驗過血糖、血壓和血脂,不知自己有三高問題,但可能在突然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阻塞猝死。王宗道說,長期運動雖然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運動當下,若感覺到胸悶就應該馬上停止。一般來說,運動時的心跳極限為[(220-年齡)乘以85%],現在智慧裝置普遍,民眾也可利用智慧手環等監測自己的心跳。不可超過極限。
-
2023-06-26 養生.聰明飲食
她三餐超清淡卻脂肪肝!營養師曝4情況需留意:真的別這樣吃
許多民眾日常上班、上課繁忙,習慣吃得清淡、簡單吃吃就好,不過長期太過清淡、簡單、匆促的飲食恐怕也會引病上身。李婉萍營養師分享,日前就曾遇過一名女性工程師,三餐都吃得「超清淡、超簡單」,卻罹患了脂肪肝。經過了解,原來她早餐就只吃個可頌配黑咖啡,中午就買個吐司吃,晚上則簡單吃個陽春麵,清一色都是精緻澱粉。 她三餐超清淡卻罹脂肪肝?!營養師指關鍵:都精緻澱粉。李婉萍營養師指出,民眾日常隨意吃,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精緻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種麵包、飯糰、麵食等,這些醣類食物在經過消化吸收後便會儲存在肝臟當中,而肝臟代謝醣類會須經過蛋白質轉換,並透過維生素B群代謝。若民眾日常都是隨意吃,只吃個麵包、吃個麵、吃個飯糰等等的,體內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等營養自然會不足,也就難以代謝醣,醣和熱量就會不斷的累積在肝臟、難以代謝,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和糖尿病兩者有高度相關,兩者互為影響因子,糖尿病會影響全身血管健康,包括最受人注目的中風、心肌梗塞。另外,脂肪肝也是「肝癌三部曲」的第一階段:慢性肝炎中的其中一種,若飲食習慣再不改變,也會形成肝硬化,接下來就是肝癌。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雖然因為多吃澱粉類食物形成肝癌的案例並不多,但糖尿病就非常常見,不可大意。只吃精緻澱粉小心脂肪肝!營養師指4情況都要留意。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上述只吃麵包、吃麵、吃飯糰等顯而易見的精緻澱粉類飲食之外,許多年長者牙口不佳也長期會有吃粥配醬瓜的飲食習慣,肉和蔬菜一樣較少攝取,這同樣也是澱粉飲食,也容易形成脂肪肝。另外,台灣人也常見米飯愛好者,白飯的份量明顯超過將近一倍或更多,這即便是有吃肉和蔬菜、有攝取到蛋白質和B群,但和澱粉、尤其是精緻澱粉相比之下一樣相對不足,需更多蛋白質和B群幫助轉換和代謝,因此澱粉過量者一樣有形成脂肪肝的風險,僅是進度較慢。提醒民眾上述這些情況都需多加留意。日常繁忙飲食健康也要顧!營養師:肉、菜、澱粉是基本。李婉萍營養師建議,工作、課業繁忙飲食也要顧,早餐若胃口還沒開、不想吃太多、想簡單吃就好,吃個麵包配黑咖啡是無妨,不過中午和晚餐就得好好的吃,澱粉類建議可以非精緻澱粉的食物攝取,例如地瓜、南瓜、紫米飯等,並配上蔬菜類及肉類,以攝取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幫助肝臟代謝,份量各以一拳頭1:1:1進行,特別是喜好吃麵的族群更要注意,因為不論是義大利麵或牛肉麵等,各類麵食通常較少有足夠的肉類和蔬菜。當然,全榖雜糧類的澱粉、蔬菜、以及豆魚蛋肉類的蛋白質僅是6大類營養的其中一部份,水果類、乳製品、油脂和堅果種子類、水分日常也都應充分攝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助避免各種疾病纏身,更有利確保健康。《延伸閱讀》 .早餐店也能吃得健康!滿足3條件營養不復餓,咖啡配三明治也能很營養!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6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手術費用要價百萬!葉克膜、心輔器延長壽命 等待心臟移植者年增
【本文重點】心臟像「電動幫浦」,收縮送血維持正常運作,但若出現心臟衰竭,可能危及生命。台灣97至110年共有1,092例心臟移植手術,存活率為10年53%。心臟衰竭可透過非藥物、藥物治療,若已是重度心臟衰竭,需考慮心臟移植。近年科技進步,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協助心臟衰竭患者延長壽命,早年換心多為先天性心臟病,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者增,且心室輔助器使用也增加感染、死亡風險。換心手術費用大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但換多次手術危險性提高。--by ChatGPT人體心臟宛如「電動幫浦」,收縮時將血液送出,以維持全身器官正常運作。但當出現心臟功能衰退、心臟衰竭,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導致無法輸送血液供給全身細胞養分,恐危及生命。心臟衰竭可透過非藥物、藥物治療,若已是重度心臟衰竭,使用藥物反應不佳時,則需考慮心臟移植。97年至110年心臟移植手術1,092例,10年存活率53%。根據健保署統計,97年至110年國內共完成心臟移植手術1,092例,包括男性904例、女性188例,病患年齡中位數52歲,完成心臟移植病人的存活率為3個月90%、1年82%、3年74%、5年68%、10年53%。執行心臟移植手術的醫院,最多的是台大醫院331例,其次為振興醫院255例、三軍總醫院147例。軍醫局局長、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專任教授蔡建松表示,早期心臟移植相關的治療藥物、機械輔助器尚未如此進步,心臟病人只能使用藥物或主動脈幫浦「撐」,能救則救,若病況持續惡化,未能等到心臟捐贈出現,便不幸離世。近年科技進步,出現葉克膜(ECMO)、心室輔助器(VAD)等,協助心臟衰竭患者支撐、延長壽命,爭取等待合適的心臟捐贈者出現,此做法已普遍在台灣臨床上使用。早年換心多為先天性心臟病,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者增。心臟病患並非想換心就能換心。根據器捐中心資料,須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經六個月以上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無法以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者、已使用葉克膜、心室輔助器且無法斷離者等,經醫師評估後,才能排隊等待心臟移植。蔡建松表示,因先天性差異,罹患心血管疾病以男性為多,因此接受心臟移植手術者男性也占多數。目前台大、振興及三總等醫院,可於院內審查心臟移植案件,其他醫院則需送件至健保署審查。因醫療科技進步,蔡建松觀察,早年每年約有180至200位患者等待心臟移植,如今等待心臟移植患者,每年增長到220至250位。他表示,早年接受心臟移植的病患,較多是擴張性心肌病變,屬於先天性心臟疾病,但隨著台灣經濟水平上升,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患者增加,像是血管堵塞、心肌梗塞等,近年已與擴張性心肌病變患者數不相上下。心室輔助器拉長等待時間,但也增加感染、死亡風險。蔡建松指出,早年心臟衰竭患者大多只開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承受感染風險次數較低。近年因為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的出現,無論是術前、術後加裝,都可能讓患者要承受多次開刀的風險。甚至有病人開刀後沒有成功「換心」,後續要做到四、五次手術,大幅增加手術複雜度、感染併發症及後續照護風險。台北榮總心臟移植小組主治醫師許喬博表示,近年有心室輔助器拉長病人等待換心時間,但也同時增加病人的感染、死亡風險。他認為,末期心臟病患者等待心臟移植,如能先使用藥物或輔助治療穩定病情,不建議太早裝設心室輔助器,避免增加感染機率。心臟手術挑戰大,醫療設備進步,存活率未顯著提升。蔡建松表示,每一次的心臟手術,對全身器官都是一項挑戰,可能產生中風、心律不整、腦炎等併發症,加上開刀越多次,傷口預後不佳或感染,肝臟、腎臟功能也會變差,「開越多次,對器官的危險性都提高,預後照顧困難度也增加。」也因此,即使機械設備進步,但患者開刀風險增加,綜合起來,心臟移植手術後的存活率並沒有顯著提升,不過台灣心臟移植存活率相較全世界已算很好。換心手術費用 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屬於重大傷病,手術雖要價上百萬元,但大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因此讓患者無後顧之憂。許喬博表示,現行各類手術中,病人亦可自行選擇較好的醫材或術式,減少手術風險,像是等待心臟移植過程中,所裝設的心室輔助器使用期限若到期,但還沒等到捐贈心臟出現,則須換新的心室輔助器續命,至少會多出數十萬元費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血管壁就像是LDL的垃圾掩埋場
初診病人滿懷希望地看著我,期待我告訴她可以不用做心導管。她不住在台北,手上拿著厚厚的一大疊紙本資料還有光碟片,是其他醫師轉診過來的。對於做過很多檢查的初診病患,我避免讓先入為主的診斷影響判斷,會重新問診,有了自己的想法後才比對病人帶來的資料,畢竟詳細病史才是診斷最佳利器。她三高很多年了,症狀很典型,是穩定型心絞痛。我拿出紙筆,開始了長串衛教,再度畫起那個數不清畫過多少次的圖形。「心肌梗塞像土石流,血管內徑就是公路;通血管裝支架是修公路,不能預防土石流,只有做好控制三高、戒菸、運動等水土保持,才能治本,預防土石流。」還沒看資料前,我先講結論,「心臟裝支架有三大時機。第一是急性心臟病,也就是突然症狀變嚴重,從急診(當然也有從門診緊急住院)進來的病人;第二種,是用藥一段時間,症狀仍然無法緩解的病人;第三類,就是大面積缺氧的病人。」病人看著我,沒說話。「妳不是急性發作,不屬於第一類的急性心臟病;是不是第二類,用藥後才曉得;所以現在需不需要做心導管裝支架,就取決於是不是大面積缺氧了。」鋪陳好背景知識後,我才打開病人帶來的資料,很快找到了核醫的檢查報告,驚訝地發現她缺氧區域已經到達45%,遠遠超過>15%大面積缺氧的定義,也就是說,也許應該裝支架,甚至開刀了。我嘆了口氣,告訴病人壞消息,一面繼續瀏覽她帶來的資料,突然我的目光停了下來。她LDL(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的數值是156,我再搜尋雲端藥歷,發現醫師每天都開一顆降血脂藥物給她。這就有點奇怪了,這顆他汀的藥物可以降46%的LDL,如果降46%後是156的話,那原來的LDL不就將近300了嗎?「其實這顆藥,我一直都沒吃。」病人解答了我的疑惑。「醫師一直持續開這藥,這十幾年來我LDL數值都一樣,醫師沒問為什麼,我也沒說。」我嘆了口氣,近年心臟學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LDL負擔(LDL burden LDL-年)。血管壁就像垃圾掩埋場,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LDL就像垃圾,會堆積在血管壁這個垃圾掩埋場。掩埋場剛啟用時容量很大,垃圾量再大都不要緊,但當垃圾累積太多,掩埋場容納不下,就開始出問題。一輩子血管壁容納的LDL垃圾總量,就叫LDL負擔,當LDL負擔超過7gm,心臟病就會發作。LDL負擔是從出生到今天,LDL的加總數值;舉例來說,一個人一輩子LDL都是200mg,那麼到35歲時,他的LDL負擔(LDL-年)=200mg╳35=7000mg=7gm,也就是說35歲就有機會發病了。當然實際上沒這麼簡單,新生兒時的LDL數值可能只有20-30mg/dL,隨著年齡增長,LDL的數值會逐漸升高,成年後的LDL也不是一成不變,會上下起伏,很難精確計算真實的LDL-年;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耐受度也不一樣,有心臟病的遺傳基因時,可能5gm-年就會發作,當基因很好時,也許9gm-年也還沒事。這位病人血管壁的LDL垃圾場滿載超過負荷,所以就發病了,但要是十多年前開始,她就持續規則的吃藥把156的LDL降46%,照公式計算,也許,她的血管壁還可以多用很多年而不發病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我生日我不知道,但忌日我大概知道。」真相如何?
好友愛開玩笑。有朋友問他:「你生日何時?」他總是說:「我生日,我不知,因為我出生時,我還小,沒記憶。但我自己應知道忌日何時,而且我會先向你收白包!」雖說是開玩笑的話,但也有幾分道理。話說幾十年前醫藥衛生不發達,很多鄉下人家生產是由產婆到家裡接生,可能器械消毒不完全,或接生技術不好,有些新生兒出生不到幾天就破傷風或各種感染而往生。台語有句俚語:「死囝仔,膨肚短命!」可能是指新生兒死時肚子大大的,夭折之意。因此,在那個年代,父母親總會在小孩出生之後看個兩、三個月還健在,才會去報戶口,所以戶口名簿或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日常不準之因。至於人會何時死,通常大部分是無法預知的,除了罹患癌症或少數例外,例如死意甚決,想一死了之,自殺預謀者。人不能預測忌日者,通常是飛來橫禍,例如交通意外事件或他殺者。此外,人得了慢性病大概也會拖個一段時間,往生時間雖可估計,以月計或以年計,但如果突然心臟病發作或突發性腦中風就不可預測了。例如中年以上,膽固醇高不控制者,可能突然心臟病發作倒地不起,通常是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或突然心律不整而往生,這種情形通常自己無法預測,當然無法預收白包了。倒是得了癌症,如果無法根治或缺乏特效藥,這時候,醫師通常可以告訴家屬大約還有多少日子。有些癌症最後病人痛苦,家人也心酸,因為又無法安樂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是人間悲劇。至於得了以前台灣第一大國病─肝病,倒是大都可以預測還有多少日子。例如國父臨終前交代同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因為國父得的膽囊癌或膽管癌末期無藥可治,皮膚發黃,精神日益疲憊,人逐漸消瘦,由發病至往生短短三個月。此外,如果得了猛爆性肝炎,如果沒有肝臟移植,病人皮膚日漸黃,精神日漸委靡,通常也都在發病後6周至8周因肝昏迷而往生。古人說:「未知生,焉知死。」從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可是有另一番真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6-23 養生.聰明飲食
兒茶素有益燃脂減重!揭兒茶素對人體的4大功效,含量最多的是它
台灣市售的茶飲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綠茶與紅茶,烏龍茶、包種茶、鐵觀音等也是許多人的最愛,裡面富含的兒茶素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血糖上升等多項功效,適量飲用好處多多。究竟兒茶素是什麼?對人體有哪些功效呢?將於本文帶大家一起了解!兒茶素是什麼? 哪種茶內含的兒茶素最多?兒茶素(Catechin)又稱作茶單寧或兒茶酚,是1種多酚類化合物,可溶於水,主要存在於茶葉當中,包含EC(Epicatechin)、ECG(Epicatechin Gallate)、EGC(Epigallo Catechin)、EGCG(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等主要成分,其中又以EGCG含量最高。另外,兒茶素大多存在於各種茶飲之中,在市售的綠茶、紅茶、鐵觀音、烏龍茶與普洱茶裡,由於綠茶未經發酵,所以兒茶素含量位居首位,經發酵過的烏龍茶、紅茶與鐵觀音,兒茶素含量僅有綠茶1/2至1/4,而普洱茶的兒茶素含量則趨近於0。因此,若想從茶葉中獲得較多的兒茶素,建議可於飯後適當飲用綠茶為佳,依據EFSA的研究,如果綠茶以一般方式沖泡飲用,每人每日兒茶素的攝取量約為90至300毫克。不僅如此,《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研究也指出,在運動前1小時飲用綠茶,更能有助於體內增加約17 %熱量燃燒。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盤點兒茶素4大功效兒茶素不僅有助於減重,對於降低膽固醇與肝指數也有相當不錯的功效,以下分別為大家介紹兒茶素的4種功效:1.燃脂、有助於減肥:由於兒茶素能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調控人體內熱量的消耗、控制食慾,並增加熱量消耗,因此對於想要減重或維持良好體態的人,含有高含量兒茶素的綠茶可說是最佳的選擇之1。2.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適量攝取富含兒茶素的茶飲,也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C),而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壞膽固醇,一旦低密度膽固醇下降後,就能降低血脂、放鬆血管,預防及緩解動脈粥狀硬化,進而減少罹患中風、腦梗塞、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降低肝指數:綠茶、烏龍茶等茶飲內含的兒茶素,不僅可減少肝細胞的氧化壓力,提升脂肪代謝,對於因肥胖、藥物、糖尿病等原因所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而言,可說是降低肝指數的好幫手。4.避免罹患第2型糖尿病:由於兒茶素也具有抑制轉換酶的活性能力,防止肝臟合成葡萄糖,日本有1項為期5年的研究發現,常喝富含兒茶素的綠茶也有助於降低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儘管攝取兒茶素好處很多,但仍需注意市售不少茶品,都會於內部額外添加果糖,喝多反而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造成肥胖,因此提醒各位民眾在喝茶時,盡量選擇無糖的茶品為佳。若想要透過喝茶的方式,達到減重的目的,建議仍需搭配飲食控制、減少熱量攝取,並規律運動,效果會更加顯著。延伸閱讀:.上午喝紅茶好還是綠茶好?喝對茶,提神又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熱泡茶和冷泡茶哪個咖啡因多?營養師揭喝茶養生6好處.兒茶素利減肥、防失智、助防癌!營養師:不只綠茶,這些都吃得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1 醫療.呼吸胸腔
退休交警不菸酒 肺功能卻如老菸槍
●空汙不只傷害肺 還增中風、心肌梗塞機率●胸悶喘咳才就醫 肺功能常嚴重受損難恢復「醫師,我不菸不酒,為什麼肺功能會那麼差?」一名退休員警因胸悶、咳嗽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立即為他安排肺功能檢測,一測發現他的肺功能只有同齡者的6成,和菸齡30、40年的老菸槍相較竟不相上下。這位退休員警生活規律、無菸酒習慣,肺功能檢測結果卻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蘇一峰追問才知道,原來這位退休員警原本擔任交通駐警,長期在停車場旁、馬路邊執行勤務,在汽機車廢氣的「薰陶」下,肺功能逐漸受到傷害。由於他從沒做過肺功能檢測,所以肺功能悄悄衰退,卻毫無所知,等到發現不對勁時,肺功能已嚴重受損,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X光照不出來 肺功能檢測才知「肺功能下降,是隱形殺手!」蘇一峰在新北市議員呂家愷、廖先翔、林國春於日前警察節舉辦的「挺警察,不要只打嘴砲」記者會中談到上述退休員警病例,不禁感慨萬千。議員呂家愷表示,在警消人員主要死亡原因當中,肺炎排名第三,前往醫院門診、急診主因中,呼吸系統疾病則排名第二,代表警消的肺部健康正持續受到嚴重傷害。蘇一峰說,警消人員長時間在外執勤,很容易接觸懸浮粒子PM2.5等各種空氣汙染,這些空氣汙染物質不僅增加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更直接傷害肺部健康,而肺功能會直接影響到體能與運動、行動能力等,這些問題透過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並無法得知,只能仰賴肺功能檢測才揪得出來。肺功能檢測是藉由肺活量與呼吸道空氣流暢程度,客觀了解肺部健康狀況。若沒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等出現胸悶、呼吸喘、咳嗽、有痰等症狀才就醫,肺功能往往已經回不去,往後就會比較辛苦,生活自理能力可能受到限制。傷肺高危險群 還有郵差外送員蘇一峰說,不只警消人員,像郵差、外送員與工地施工人員,也常接觸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等,皆屬傷肺高風險族群,透過肺功能檢測了解自身肺部健康狀況非常重要。不過,多數高風險族群在健檢時都沒有納入肺功能檢測,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而不自知,若肺健康無法及時挽回,實在非常可惜。醫籲每年檢測 監控肺功能變化蘇一峰提醒,當肺功能開始下降,多數民眾的生活不會受影響,頂多激烈運動較有感。但當肺功能一直變差卻被忽視,病患可能面臨失能、臥床,或須插管、戴呼吸器維生。他呼籲,無論是警消人員、常接觸空汙的高風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如果沒做過肺功能檢測,建議可先做一次,當作追蹤基礎,之後每半年到一年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測,了解自身肺功能變化,讓肺部健康多一層保障。
-
2023-06-20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熱容易沒胃口?跟3大因素有關!營養師教6技巧改善助養生
天氣熱時往往讓人沒食慾,即便是回到冷氣房也還是沒什麼胃口,這雖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天熱時飲食還是得留意,否則一個不小心熱天過了之後,除了營養不良,各種疾病也一個個找上門。 天氣熱為什麼容易沒胃口?營養師指3大關鍵。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天氣熱容易降低活動量,無法促使大腦激素發出訊號來刺激食慾,大腦覺得需要消耗的熱量也會降低,造成食慾降低,胃口也就相對減少。 另外跟食物產熱的效應有關,也就是「攝食產熱效應」。試想一下冬天天冷,身體為了保暖,會自動攝取較多的熱量,因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三種營養素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會產生熱能達到保暖。相對的,夏天天氣熱,身體自動就會減少熱量攝取。 除此之外,天氣熱不論是在戶外,或是在冷氣房內,水份都會漸漸流失,腸道黏膜輕微缺水的時候,也會影響到食慾。不過水份補充的太多也是會降低食慾,正如普遍常會建議減重者在餐前可以先喝湯、喝水幫助減少進食、以利減重一般,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食慾。 天氣熱常常沒食慾?別亂吃!小心疾病找上門! 水份相對不足,小心尿路結石:劉怡里營養師提醒,天熱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水份攝取,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尿路結石,此情況在運動員、健身教練、業務等流汗較多者也較容易出現,即便每日喝水已經超過2500c.c,但對身體而言也是相對較少,需特別留意補水。 他一天喝2500c.c.也尿路結石:劉怡里營養師就分享,日前在醫院服務時就曾遇過結石患者,經詢問了解每天都有喝水喝到2500c.c,但案例身為健身教練,又常在戶外奔走,夏天容易流失大量水份,因此2500c.c.對該案例而言顯然不足。所以提醒他夏天流汗多,水分攝取要比平常還要多喔。 天熱這樣吃,小心代謝疾病找上門:另外,也有不少人在夏天會多以含糖飲料為主要水分補給來源,在白開水相對減少、糖分攝取增加的情況下,也容易出現肥胖、便秘、代謝症候群等問題。也有人天熱飲食以水果為主,水果雖然健康,但僅以水果為主食也容易形成代謝問題,劉怡里營養師就曾遇過案例夏天中午僅吃西瓜,夏天過後三酸甘油脂飆高超標。也有人會額外多吃綠豆冰、紅豆冰等冰品,這些其實都是澱粉類,容易增加「澱粉肥胖」問題。 天熱沒胃口別亂吃,礙健康!營養師教6技巧更有助養生。 可以加這些促進食慾: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夏天、天熱除了更要多喝水以外,也要維持飲食正常,可多攝取蔥、薑、蒜、辣椒等辛香料,加重味道可以讓胃口較好,辛香料中的硫化素也有助於血管健康。而運用檸檬、鳳梨、百香果、芒果等帶有酸味的水果放進菜餚中,酸味增加唾液分泌,提升食慾。另外也可以用鈉含量比黑醋還低的白醋。 可以多吃些當季瓜果類蔬果:在飲食維持正常的情況下,也多鼓勵可適量多吃些香瓜、西瓜、苦瓜、小黃瓜等當季瓜果類的蔬果,除了水份較多也有利補充水份之外,大多也都是高鉀類食材,有助鈉鉀平衡、平穩血壓,對血管健康也很有幫助。 多攝取「元氣食材」!另外也建議可多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因為天熱時水份攝取多,也容易流失掉這兩種維生素,除了食慾不佳以外也容易疲勞、昏昏慾睡、無精打采,而維生素B1可將醣類分解成葡萄糖作為腦部的所需營養,又被稱為「元氣營養素」,民眾可多從糙米、黃豆製品、豬肉等食材適度補充維生素B1,也可以從牛奶等乳製品,或是地瓜葉、菠菜等深綠色蔬菜攝取維生素B2。 天熱食慾不佳,可別就因此隨意亂吃,聰明運用飲食技巧幫助促進飲食,避免代謝疾病、慢性疾病等找上門,對養生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指3警訊,這些情境都要小心。 .夏季易頭暈、濕疹、腸不適,中醫教按摩、飲食、茶飲3招實用又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20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不管三高而心肌梗塞 陳炯年曝心臟移植後的最大改變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我國器官移植技術不亞於歐美國家,心臟移植後約半數患者存活超過10年,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也是其中一員,2013年接受移植,10年來這顆救命天使的心臟仍規律跳動著,讓他能陪伴女兒成長,繼續看診開刀,他滿心感謝台大醫院照顧,以及院內摯友同事們禱告祈願。「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到祢。」陳炯年說,聖經《約伯記》這句話格外觸動心弦,回首過去,彷彿經歷一段神蹟,展望未來,盼望上帝能繼續保守。來不及檢查 人即倒下2012年11月的一天夜裡,陳炯年與妻子搭乘計程車時,因身體極度不適,被送至急診後,旋即失去記憶。就在發病幾天前,他參加峇里島的一場學術研討會,當時走路特喘,覺得不對勁,回國後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卻在檢查前一天晚上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倒下,那年52歲。台大心臟內外科團隊檢查發現,陳炯年三條主要冠狀動脈全部阻塞,緊急施以繞道手術,並用主動脈氣球幫浦打通血管,但效果不好,即使接上葉克膜,也無法讓心臟恢復功能,只得使用心室輔助器。昏迷了一個多月,陳炯年醒來時,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告知,「只剩下心臟移植一途」。等待移植期間,是陳炯年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歷程,他做了最壞打算,向妻子交代後事,因放心不下還在讀書的兩個女兒,數度在深夜落淚。這一等就是三個月,幾度因配對不合、身體狀況不佳等因素,與救命機會失之交臂。三個月等待 盼到換心陳炯年表示,當時外科部主任賴鴻緒、乳房外科主任黃俊升常到加護病房探望他,並誠心禱告。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院長陳明豐,以及眾多同事至病房加油打氣,讓他萬分感動,雖然只要一動,就覺得喘,容易疲累,但仍勉強自己推著心室輔助器,在房間裡走動,藉此維持最佳狀態,終於盼來一顆心。時間快轉到10年後的現在,陳炯年日常生活與其他60幾歲醫師差不多,早上開車出門,八點到院,忙著門診及行政事物。每周維持一天手術日,專精於胃癌切除,以及縮胃、膽囊、疝氣等手術,並常示範教學。晚間七、八點下班,返家後常與人在國外的女兒視訊聊聊。三高沒管它 感到後悔心臟移植後的陳炯年,生活上最大的改變就是注重自身健康,戒掉甜食,跟著太太一起健康飲食,周末則至郊區登山步道走走,觀賞風景。他說,「生病前應該就有三高了,但不當一回事,後來想起來有些後悔。」雙親均有三高疾病,幾名家族中長輩因疏於控制血壓而中風離世,如果及早控制三高,或許不會心肌梗塞。三年多來新冠疫情期間,陳炯年雖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仍堅守醫療崗位,去年9月確診,在家裡休養,服用抗病毒藥(莫納皮拉維),隔離10天後,快篩陰性,又回到醫院工作。「不敢說對台大有什麼貢獻,只是盡我的本分,我欠台大比較多。」陳炯年說,年輕時個性執著,直拚、猛衝,以為可以拚出好結果,沒想到身體卻垮掉。現在「凡事不要強求」,做好該做的工作,不需要將自己逼到極限。如有不舒服 立即就醫走過生死未卜的幽谷,陳炯年更能體會急重症病患的焦慮、內心掙扎,願意花更多時間,耐心細說病情,抱持同理心,誠實地講著這是什麼病、該怎麼治療、治療後會遇到什麼情況。陳炯年強調,每個人都應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從40歲起定期接受基礎健檢,年逾50歲,如經濟許可,可做進階健檢,如有不舒服,立即就醫檢查清楚,切莫拖延。陳炯年小檔案●現職: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年齡:62歲●罹患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發病時間:2012年11月●症狀:走路容易喘●治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目前持續定期回診追蹤,服用抗排斥藥。●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如果沒有健康,就什麼都沒有了,40歲起一定要定期健檢,別讓小毛病累積成大問題,也盼望社會大眾多多支持器官捐贈活動。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逾齡捐血人籲放寬捐血限制 血基會研議出爐/血荒危機1
台灣年輕人捐血率逐年下降,反觀65歲以上捐血人充滿熱情,但依逾齡捐血規定,65歲以上捐血人每年、每次捐血量均有限制,且每年捐血前至少一次須由醫師親自面談,年長捐血人呼籲放寬規定。血液基金會日前開會討論決議,為保護逾齡捐血者健康、降低捐血後發生不適風險,將仍依現行規定處理。醫師表示,長者多有慢性病等共病或有貧血情形,捐血前仍應經醫師評估。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表示,一般捐血人年齡為17至65歲,現放寬65至70歲民眾也可捐血,但逾齡捐血人規定每3個月捐血一次,每次僅能捐血250CC,年捐血量為男性1000CC,女性750CC,且每年捐血前至少一次須由醫師親自面談。黎蕾表示,逾齡捐血人捐血規定,相較一般捐血人依捐血量不同,可以每2至3個月捐血一次,每次最多捐血500CC,年捐血量男性1500CC,女性1000CC,不需醫師面談均較為嚴格。但據血液基金會去年年報統計,65歲以上長者捐血2323人,為所有捐血年齡層人數最少,而年平均捐血次數達2.85次,為所有年齡層最高,顯示年長捐血人對捐血充滿熱情。至於,逾齡捐血人捐血量、次數限制及每年捐血前至少一次由醫師親自面談,並呼籲應該放寬。黎蕾表示,相關規定主要是保護逾齡捐血者健康、降低捐血後發生不適風險,並參考國外各國作法,依現行規定處理。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說,年逾65歲長者為罹患癌症高風險族群,捐血前評估可事先了解有無罹癌,一旦罹癌不可捐血,另年近70歲長者常有貧血、血壓偏高,捐血後若血壓突然偏低或飆高,恐引起昏倒或中風,得不償失。年逾50歲民眾社會責任感較強,希望捐血助人,但一個人健康與否,須經醫師評估,避免捐血後,健康反而出現問題,也確保血液品質。「65歲以上已是老人家,捐血前須經醫師評估,還是要的。」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田知學說,65歲以上長者多有慢性疾病等共病,如癌症可能影響造血功能而有貧血等情形,可能就無法捐血,「我想捐,和我能不能捐這是兩件事情」,因此捐血前還是需要經過醫師評估。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說,年長捐血人捐血前評估,這是為重視安全,若未經評估,當長者捐血時,若心情緊張、血糖低造成昏倒,甚至是心肌梗塞,考量捐血車、捐血室等單位人員配置為護理師、醫檢師等,可能沒有醫師在場,一旦發生緊急狀況,雖然現場可以進行急救,並送往鄰近醫院,但對年長捐血人來說,仍有風險,捐血中心也無法承擔。闕宗熙說,對年長捐血人來說,捐血前先經醫師評估,可能不是大問題,而是想要捐血時,捐血車或捐血站沒有常駐的醫師可以立即進行評估,感覺很不方便,捐血中心應提升長者捐血的方便性。 黎蕾指出,目前雖無法放寬逾齡者的捐血限制,但會提供更友善,更方便的捐血環境,包括主動告知並充分說明逾齡捐血的相關規範,並研議有更友善的捐血流程,讓逾齡者可就近至捐血車捐血,而不需再到捐血室或捐血站捐血,這部分都在進行研議。
-
2023-06-18 醫療.心臟血管
只要患過心房顫動,中風風險就大幅上升!危險因子及預防方式一次看
「醫師,我的手錶有偵測到心房顫動耶!請問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呢?」王伯伯掏出手機打開心電圖紀錄。「你有感到不舒服嗎?」醫師問。「有時候會覺得心悸,有點頭暈。」王伯伯想了想,憂心地問,「聽說心房顫動會中風,接下來該怎麼辦?」穿戴裝置愈來愈普及,經常都有民眾因為被偵測到心房顫動而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廖英傑醫師解釋,我們的心臟有心房跟心室,心房顫動是心房出現很多不正常的放電,使心房無法正常收縮,並影響到心室收縮的速率。正常時,心房只有一個點在放電,刺激心臟肌肉收縮。廖英傑醫師指出,如果心房同時有多個點在放電,便沒辦法正常收縮,造成心房裡的血液流動較差,而有可能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可能塞住血管,造成腦中風〔1〕、心肌梗塞〔2〕、腸中風〔3〕、肢體中風 〔4〕等嚴重併發症。「心房顫動的症狀差異很大,每個病人都不太一樣。」廖英傑醫師說,「可能完全沒有感覺,也可能感到胸口悶、心跳快、疲倦、頭暈目眩、喘不過氣〔5〕。甚至有些患者只要心房顫動發作,就很不舒服,而需要到急診室。」心房顫動的可能原因很多,年齡是很重要的因素。廖英傑醫師說,高血壓、抽菸、肥胖、心衰竭、心血管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都跟心房顫動有關係〔6〕。只要有心房顫動,無論是持續發作,或是偶爾發作,都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廖英傑醫師說,即使是以前有發作,現在控制很好,心房都沒有再亂跳的病人,中風機會還是偏高。所以一旦發作過心房顫動,就必須用預防中風的角度來思考,接受適當的治療。預防中風是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心房顫動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就是預防中風,無論現在是否有心房顫動,或是心房顫動發作頻率的高低,都必須要預防中風。當中風的風險偏高,就建議使用抗凝血劑來做治療〔7〕。廖英傑醫師說,「因為年紀大的患者較多,所以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患,都建議要吃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的發生。」廖英傑醫師指出:「曾經有患者在接受心房顫動的治療後,就很少發作,患者便自己把抗凝血劑停掉,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病患一直說他很後悔,不應該自己停藥,但是已經無法挽回。」另一個治療目標是讓心房顫動盡量不要發作,降低發作頻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共病、心臟功能等狀況,選擇合適的抗心律不整藥物,以協助患者恢復正常心律,或考慮電燒治療、冷凍消融術。現階段也有副作用相對低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心房顫動患者要依照指示按時服用,不要擅自增加、減少劑量。廖英傑醫師說:「有任何想法都要主動跟醫師溝通,千萬別領了藥不吃,卻又不敢講,而陷入惡性循環。」「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服藥過程中若有不舒服的狀況,要回診跟醫師討論。」廖英傑醫師說,「很多狀況不見得和藥物有關,擅自停藥既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增加許多危險。醫師會先釐清狀況,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貼心小提醒心房顫動的發生與心房組織退化有關,可能造成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喘不過氣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廖英傑醫師提醒,即使心房顫動不常發作,中風的風險仍然持續存在。當患者一旦發生過心房顫動,就必須考慮中風的預防。在使用抗凝血劑或抗心律不整藥物時,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會非常危險喔!參考資料:1. Alshehri AM.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eview of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eventive therapy. J Family Community Med. 2019;26(2):92-97.2. Violi F, Soliman EZ, Pignatelli P, Pastori 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J Am Heart Assoc. 2016;5(5):e003347. Published 2016 May 20.3. Bala M, Kashuk J, Moore EE, et al.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guidelines of the World Society of Emergency Surgery. World J Emerg Surg. 2017;12:38. Published 2017 Aug 7.4. Spanos K, Athanasoulas A, Argyriou C, Vassilopoulos I, Giannoukas AD. Acute limb ischemia and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t Angiol. 2016;35(5):510-515.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7. Komen JJ, Pottegård A, Mantel-Teeuwisse AK, et al.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stroke risk: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Eur Heart J. 2022;43(37):3528-3538.原文:
-
2023-06-18 醫療.心臟血管
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詳解為何高溫也會發作:3警訊當心
心肌梗塞常被認為是「冬季疾病」,事實上夏天更要謹慎小心、避免疏忽。醫師指出3種場合都需小心,提醒高風險族群特別留意,尤其觀察到一種人成了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夏天也會出現心肌梗塞?醫指3種情境都要小心!情境1:溫度驟降。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通常是冬季氣溫度驟降,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出急性的症狀,這也是為什麼社會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大多發生在天氣冷的時候。情境2:氣溫升高。但是,當夏季氣溫特別高的時候,急性冠心症而至急診的人數一樣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變多。在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接近三成;每上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倘若病人同時伴隨高齡或是糖尿病,過高的溫度更會增加因為冠心病而死亡的風險。為什麼高溫也會心肌梗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另外,脫水現象也會加速心跳,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情境3:忽冷忽熱。值得一提的是,蘇彥伯醫師也表示,不只是高溫,相當多的研究也發現處在大於8.5℃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燜熱的室內環境下,都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目前台灣的天氣常常趨於極端化的型態,氣象播報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是日夜溫差變化劇烈的情形,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不可不慎。這款人也是危險族群!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戒菸,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出現3大警訊要小心。蘇彥伯醫師提醒,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主要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是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是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是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倘若真的有疑似急性冠心症的症狀發生,還是建議儘速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日常防範夏日心肌梗塞,醫教簡單6招平安健康!蘇彥伯醫師建議,在天氣炎熱時務必多留意氣象預報,於高溫警訊時避免外出做劇烈的戶外活動,有需要出門時,必須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注意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避免脫水,若本身有心臟衰竭或是腎臟病的患者,水分調控要更加謹慎,請詢問專業醫師的建議。室內環境儘量保持涼爽通風,若室內溫度過高時,最好還是要有適度的空調,空調的溫度最好設定在26-27℃上下,不但省電,而且可以避免室內室外的溫差過大造成不適甚至是增加急性冠心症的機會。《延伸閱讀》 .驚!他三年心肌梗塞2次!醫:現代人如何降「壞膽固醇」很重要。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16 焦點.元氣新聞
大學生拒讓座,老翁心臟病發亡,家屬索賠!心臟病突發,救護車來前能做什麼?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一名老翁在公車上要求一大學生讓座,大學生認為車上還有其他位子而拒絕。老翁氣憤的打大學生4巴掌,大學生未繼續爭論隨即下車。但大學生下車過了幾站之後,還在車上的老翁卻突然倒地不起,經送院不治,死因為心臟病發。事後老翁家屬指老翁患有心臟疾病,須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因而向大學生索賠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4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老翁家屬敗訴,因無直接證據證明大學生曾用肢體暴力或刺激性言語刺激老翁,其行為並未造成老翁任何侵害,因此毋須對老人的死負責。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曾受訪指出,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突然心臟病發怎麼辦?而突然心臟病發,或遇到身邊的人心臟病發,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有人說用力咳嗽,也有人說用領帶綁手腳?用力捶心臟?還有說法是趕快吃舌下含片救急?到底正確做法是什麼?針對舌下含片的說法,食藥署曾在「食藥闢謠專區」中解答,耐絞寧錠(英文為Nitroglycerin,簡稱NTG)是商品名,學名為硝化甘油,此藥有「擴張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作用。使用耐絞寧的時機,往往都是需要藥物『快速』發揮藥效的緊急情況,例如: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因此才將耐絞寧做成舌下含錠的劑型讓藥品可以快速作用。但如果非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耐絞寧,自行使用耐絞寧可能產生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或過慢等副作用,嚴重更會休克。食藥署更提醒,當醫師開立硝化甘油舌下錠,請務必隨身攜帶並遵照指示使用,心絞痛發作時放置一粒耐絞寧舌下錠於舌下(並非含於舌上)或口腔頰中,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就醫途中,每隔5分鐘重複用一粒,連同第1顆,最多含3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也曾受訪表示,舌下含片只能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塞無效,還是要盡快就醫。且舌下含片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些什麼?而其他的做法也沒有根據。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不過,有許多患者在救護車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根據《愛長照》之前訪問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心臟病專科醫師李聰明指出,由於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讓人感覺人要昏厥前,通常是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所以他都常跟心臟病老患者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喘等不適,除了要叫救護車,更要趕快用力地「原地踏步」,可以讓血液從下往上迴流,讓血壓上升,能多撐一段時間。【延伸閱讀】心臟突然不適 ,救護車還沒到怎麼辦?名醫教您撐到救護車抵達的自救法如何預防心臟病(發).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的監控。.控制飲食: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戒煙、戒酒。.維持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盡量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緒激動。.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心血管的詳細檢查。.懷孕婦女避免濫用藥物、使用放射線照射等。.運動時若有身體不適的狀況,10~15分鐘內若無改善,盡速就醫治療。.秋冬溫差大,須注意保暖,視情況增添衣物。.牙周病患者罹心臟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須特別注意口腔清潔。看完整疾病百科/心臟病【參考資料】.學生拒讓座被呼「4巴掌」老翁動粗後猝死 家屬還索賠200萬.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發作的6大危險時刻要注意.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2023-06-14 醫療.腦部.神經
糖尿病、膽固醇高、不運動都很危險!腦中風前大多無症狀,3跡象助判斷
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 中3項即為高危險群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的第5位,平均約42分鐘就有1人死亡,國健署提醒民眾,共同檢視是否有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運動量不足、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及腦中風家族史等,一旦符合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的其中3項,即屬於高危險族群,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導致腦中風的主因為腦部某區域血管有阻塞或破裂,無法順利供應腦部氧氣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影響該區支配的肢體功能、語言功能或意識障礙等導致失能,並有致命的危險。且更危險的是,腦中風發生前通常無症狀,令人難以察覺。【疾病百科】缺血性腦中風【疾病百科】出血性腦中風鍾遠芳指出,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型態、環境和壓力等因素,民眾容易攝取高油、高糖、高鹽(鈉)的食物、水分攝取不足;工作型態比較偏向久坐少動,這些原因可能增加血壓或血液中的膽固醇,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長期下來造成血管提早老化,增加血管病變風險。鍾遠芳表示,心房顫動也容易提高中風機率,因心房顫動會使心跳不穩定,且心跳速率過快又亂,導致心臟血液輸出量減少,增加中風風險。此外,若是家中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間有中風病史,或曾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者,自己出現中風情形的機率也會比其他人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應積極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與慢性病自我管理,減少因中風而導致死亡與失能的風險。判斷腦中風3跡象鍾遠芳表示,民眾可以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斷自己或旁人是否有腦中風跡象。.「微笑」的時候,臉部兩邊不對稱.「舉手」雙手伸直時,有一隻手會垂下來.「說你好」沒辦法講得很清楚上述三個辨別方式,若有發現任一情形,請儘快撥打「119」並記錄發生的時間,把握搶救黃金時間。3招預防腦中風除了確認是否有中風家族史,可依據自身情形採取適宜的預防策略,降低罹患腦中風的風險:1.不吸菸:善用戒菸門診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等服務資源,戒除菸癮,找回健康。2.維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透過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多攝取蔬菜及高纖食物,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之身體活動(無法一邊活動、一邊跟人輕鬆說話的程度)。另外,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5到24 kg/m2,腰圍部分: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3.監測健康數據,定期健康檢查:(1)血壓:少吃含鹽(鈉)量高的食物、調味品或加工食品,並搭配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維持血壓值≤120/80mmHg)。(2)血糖: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發合併症,定期檢查才能有效預防(維持空腹血糖標準值70到99mg/dL)。(3)血脂:高血脂症狀不易觀察,建議前往醫療院所抽血檢查(維持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15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4)心房顫動:如發生心跳不規律或不明原因胸悶、心悸,容易疲倦,應及早就醫檢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2/疫情使長者慢病失控 疫苗不打秋冬恐釀災
口罩令解除後,國內掀起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中國附醫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絕大部分急診患者不是因為新冠肺炎而來。」目前急診收治的病患多是患者因共病失控而來,長者疫苗施打率應盡速在夏季時提高接種率,以因應秋冬來臨。黃高彬表示,全球都已經在流行XBB變異株,台灣現在才開始流行,從解封至今,疫苗施打的保護力已經降低,過去疫情三年,國人對於過去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幾乎沒有免疫力,「免疫負債」加上「多種病毒同時出現」,不只讓此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年長者,更容易重症,也預測流感的流行期會延長。染疫人數增加,也讓醫院急診人數變多,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急診科別以內科系等待時間較長,特別感染科、腎臟科及腸胃內科等科別,屬於長者慢性病、住院時間較長,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目前等床時間需要三到五天。洪子仁指出,常見被送到急診的慢性病長者包括出現泌尿道感染、腎臟疾病等狀況,屬緊急情況,多在急診處理後收治住院,「這些狀況確實比較緊急,無法透過基層診所等分攤。」北榮急診主任侯侯重光表示,急診滿床的情況已經持續快三周,感染症跟非感染症都有增加,不是只有因為新冠疫情增加的,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都有。他表示,五、六月急診滿床的狀況並不常見,可能跟部分醫院因為人力考量關床,導致病人轉往醫學中心造成滿床狀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情後的長者染疫後容易引發重症,衛福部醫事司以及疾管署必須要出手規畫進一步防疫措施,包含增加高齡者新冠疫苗的施打率、非急症先延後就醫、增加護理人力等。邱政洵表示,疾管署推動「疫苗+1」活動效果不彰,且高齡長者的施打率,從疫情爆發至今數據都非常難看,疫後,年輕人施打疫苗意願大幅降低,加上台灣主流株已從BA.2.75轉為免疫逃脫力極強的XBB,對年長者衝擊將更為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建議莫德納或BNT著手開發XBB單價疫苗,次世代疫苗對抵禦XBB效果有限,但仍具有防堵重症效果,依研發速度最快年底才可能會有XBB單價疫苗上市。邱政洵表示,政府現階段應大力推動疫苗施打,如果未有任何作為,當XBB感染覆蓋率突破7成以上,且時節又邁入秋冬,台灣醫療院所一定撐不住。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1/待床「滿」到溢出來 三大原因燒出急診壅塞
疫情升溫,腸病毒、腺病毒等各類傳染病齊發,全台醫療院所急診拉警報,推床睡滿等待住院病患,依照衛福部即時監測,台大醫院於9日傍晚,於急診等待住院人數達近90人,該現象不只出現在台大,長庚、北榮、馬偕等院的急診等床人數也持續增加。第一線急診醫師指出,急診爆滿因疫情誘發重症、醫護荒、高溫等三大因素所致。疾管署7日公布,過去7天平均每天新增244例中重症病例,與上周相比增加17%,死亡案例平均增加28例,二項數據都是新冠從第五類傳染病改為第四類傳染病後,創下最高紀錄。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志華表示,解封至今,染疫人數增加,包含醫護人員皆陸續中鏢,同時其餘感染性疾病,紛紛出籠,急診爆滿已經是全國性的現象。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說,五、六月急診壅塞滿床確實比較反常,急診患者以內科疾病為大宗,也使內科相關病房最是一床難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被塞爆關口的不是急診,而是各科的病床,使急診患者無法上到住院樓層,全卡在急診。傳染性疾病在夏季的傳播能力有限,無論是新冠、流感等,多是輕症,但對高齡者衝擊仍大,染疫後使原本的慢性病或共病失控,才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患者增加。黃建華說,近期氣溫劇烈變化,也讓不少長者受不了,增加中暑、熱衰竭患者。可能是長者家中沒有空調設備,或是環境密閉,長時間處在悶熱環境,身體的代謝機轉、免疫功能、心肺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可能引起中暑、熱衰竭、血壓不穩、心臟病發等危險。隨著時序接近端午,天氣只會愈來愈熱,年長者熱傷害值得關注。各家醫院近期又面臨「醫院評鑑」、「疫後離職潮」,讓照顧人力嚴重不足。三總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藍國徵說,此波疫情讓不少醫護人員染疫,依規定皆建議在家休息,醫院評鑑則讓各院的「護病比」抓得很緊,依過去經驗,評鑑季一到,各科病房都會關至少1到2個病床。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室主任許建清表示,疫後,全球都面臨大規模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的升溫,雖然多是輕症,但人力不足,反而更可能壓垮醫療院所,若此波疫情發生在秋冬,醫院更吃不下病患,人力問題若不解套,後續問題將更為嚴峻。各家醫院近期已採「非急迫手術」延後施行因應,但皆呼籲衛福部應出手調度及規畫疫後防疫措施。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二周住院人數微幅上升,急診未見明顯增加趨勢,她強調,全台病床數與醫護人力並沒有不足,應是就醫分配不均所致,僅能呼籲民眾別往大醫院擠,後續將持續監測。
-
2023-06-09 養生.抗老養生
三花棉業創辦人施純鎰病逝/持續運動、學習不輟 施純鎰靠 「5位女友」讓他年輕
【2023/6/9編註】三花棉業證實,創辦人施純鎰因病於112年6月8日安詳辭世,兒孫都陪伴在身旁,享壽88歲。三花棉業為台灣在地經營老牌子,本業主要經營毛巾、襪子及平口褲、內衣等,施純鎰任董事長時曾親自上陣拍廣告,「我把關,你品管。」「你們需要的,三花都知道。」都是觀眾很熟悉的廣告台詞。根據維基百科介紹,三花棉業目前已轉為集團式經營,以三花集團為整合統稱,關係企業包含有:三花生活館、三花樂齡館、三花加油站、三花日式料理,另有主掌公益活動的:三花基金會、闡述襪業歷史的三花博覽館。施純鎰先生多年來的經營理念及人生觀相當豐富,過去也曾為《元氣網》撰寫專欄,讓大家一窺其企業經營堂奧。》回顧專欄三花老董施純鎰 「5位女友」讓他年輕【聯合報/記者江慧珺報導】(以下報導刊登於2016/08/07聯合報)「我這樣試穿襪子已經45年了,襪子的好壞我最知道!」三花棉業董事長施純鎰「襪子大王」的廣告台詞深植人心,親自上陣推廣自家產品,充滿活力的模樣絲毫看不出他已高齡80歲,飲食控制、持續運動與學習不輟,正是他養生的獨到祕訣。曾因打拚暴瘦 又把健康贏回來年輕時努力打拚事業的施純鎰,過去成天在外奔波忽略飲食,一度瘦到只剩43公斤,罹患嚴重便祕,每周只解一次便,還有胃潰瘍。事業站穩腳步後,逐漸意識到健康的重要,靠著吃木瓜等水果及大量喝水,改善便祕。如今他維持清淡飲食,多海鮮少肉類,維持健康體態。幼時家貧,施純鎰自8歲就分擔家計,犧牲上學時間,如今的他格外珍惜進修機會,從閱讀、看電影中吸收新知,例如看了電影「鐵娘子」後就學著喝咖啡,講究的他還直接購買咖啡豆,親手研磨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味道。笑擁五位女友 向年輕人學習施純鎰也常笑說自己擁有「五位女友」,其實是與他一同打球、看電影、學英文、演講及理財的老師們,保持開闊心胸向年輕人學習,常常動腦吸收新知也能防失智,日前更與朋友揪團欣賞瑪丹娜演唱會。規律運動更是施純鎰的健康祕訣。熱愛高爾夫球的他,球齡長達45年,每天早上3點起床,戴著頭燈摸黑到球場享受揮桿樂,打到7點才換裝前往公司上班,多年來風雨無阻、始終如一。依場合穿襪 一整天舒適有禮身為襪子大王的施純鎰認為,依據場合選擇適當的襪子很重要。他以自己為例,每天早上前往球場時會穿著輕薄透氣的休閒襪;打球則換成略有厚度且吸汗的運動襪;打完球上班則換上較長的紳士襪。他深信,唯有親自試穿才能確認品質,才能推出最引以為傲的產品。施純鎰小檔案曾任:台灣三花棉業董事長出生:民國25年興趣:經營事業、打高爾夫球、釣魚、看書座右銘:「100%的投入,不斷創新」養生哲學:清淡飲食、持續運動、交朋友學習新知醫師叮嚀與年輕人為友 腦袋會更靈活維持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清晨溫度偏低,中老年人若要出外晨運,保暖工作可要做足。建議可戴口罩保暖口鼻,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造成血管收縮,而高血壓患者出門前也要量血壓。此外,激烈運動可能造成心臟負擔,即便是看似較緩和的高爾夫球,仍有人揮桿到一半就倒下,就是因為沒有留意到身體發出的警訊。若有胸悶、易喘的症狀,就要特別留意,或者隨身攜帶舌下含片,以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而多動腦是預防失智的不二法門,除了看書、看電影、玩遊戲、打麻將之外,增加社交互動也是好方式。年長者的同齡好友多半背景相似,聊天的話題較為固定,但若與年輕人做朋友,新潮的想法、談話用語與肢體語言,對大腦都是新的刺激。除了聊天增加新知外,年長者若願意敞開心胸,與年輕人學習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不僅可以促進世代交流,還能夠學習新知。飲食清淡雖好 也要顧及營養此外,高齡長者的飲食需要特別注意蛋白質補充,不少老人家口味清淡且胃口小,有時吃稀飯配醬菜就是一餐,長期飲食不均衡,很可能罹患肌少症;此外,年長者消化不好,不妨選擇魚肉、雞肉、豆類等較好消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別怕跑廁所 水分一定要夠若有便祕困擾,多吃各類蔬果以及水分補充很重要。有些長者嫌一直跑廁所麻煩,水就喝得少,可能導致體內毒素無法排出,建議每日飲水量應以體重的30倍計算,例如50公斤的成人,每天必須喝1500cc的水才足夠。(諮詢/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整理/記者江慧珺)【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台灣三花棉製業
-
2023-06-08 醫療.心臟血管
這部位肌肉很重要 研究曝可能與心臟病發作後更好的結果有關
【本文重點】根據一項在202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上發布的新研究,增強腿部肌肉力量可以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發作的風險,強度高的患者風險降低41%。研究作者指出,股四頭肌力量可以幫助標識心肌梗塞後風險更高的患者,並接受更嚴格的監測。預防心臟病再次發作,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服藥、回診、健康飲食、運動和管理像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風險因素。--by ChatGPT有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增強肌肉力量對心臟有益,甚至可以在心臟病發作後改善預後(預期疾病後續發展)。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2023年大會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腿部肌肉力量腿部強壯的人在心臟病發作後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性降低 41%。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007年至2020年間因心臟病發作住院的932名年齡在57至74歲之間的人的股四頭肌(大腿前部)的力量。他們發現,股四頭肌強度高的患者其心臟衰竭發生率為每1000人10.2例,而股四頭肌強度低的患者其心臟衰竭發生率為每1000人22.9例。該研究作者之一、日本北里大學醫學科學研究科的物理治療師Kensuke Ueno表示,股四頭肌力量在臨床實踐中很容易準確測量。該研究表明,股四頭肌力量有助於識別心肌梗塞後發生心臟衰竭風險較高的患者,然後可以接受更嚴格的監測。不過Ueno表示,這些發現需要在其他研究中重複,但它們確實表明,應向心臟病發作的患者推薦股四頭肌力量訓練,以預防心臟衰竭。該研究結果尚未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該研究作者之一、日本北里大學醫學科學研究科的教授Kentaro Kamiya告訴《CNN》,心臟病發作後,心臟會經歷一個稱為心肌重塑(Myocardial remodeling)或心臟重塑(Cardiac remodeling)的過程,纖維組織在該過程中積聚,導致心臟擴大。但新出現的證據表明,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治療可以改變這種重塑的過程,從而改善心臟功能。Kamiya指出,心臟重塑是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發作的主要原因,而鍛煉可以幫助減弱心臟重塑。》看更多心肌梗塞危險族群如何預防心臟病再次發作?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資料,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後,大多數人可繼續過正常的生活。然而,大約20%的45歲以上患者會在首次心臟病發作後的五年內再次發作。因此,預防另一次心臟病發作為這些人的首要任務。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心臟病的預後應按處方規律服藥,保持後續的回診,獲得親人的支持,並通過堅持服藥、不吸菸、健康飲食和鍛煉等方式管理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風險因素,以避免心臟病再次發作。如果你從未患過心臟病和中風,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應了解你的風險,選擇健康飲食,多運動,注意體重,保持無菸生活等關鍵因素,可以幫助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資料來源】.Heart attack patients with strong legs have better prognosis.Strong leg muscles may be linked with better outcomes after heart attack, study suggests.Strong Legs Linked to Better Outcomes After Heart Attack
-
2023-06-06 醫療.心臟血管
天熱防急性心肌梗塞,保持水分很重要!研究建議吃「一水果」有助心臟健康
天氣愈來愈熱,除了容易中暑,更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時節。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多吃夏天常見的水果西瓜,對心臟健康大有助益。天熱流汗脫水血液黏稠 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易發作你可能會覺疑惑,心臟病、心肌梗塞不是好發秋冬?怎麼天氣熱會心臟病發?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因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提醒戶外活動或工作者,及有「三高」的人,一定要隨時多補充水分。夏天防急性心臟疾病注意3件事1.勿在悶熱環境中久待2.須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以防脫水、血液變濃稠,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3.慢性病患者要按時服藥,運動與規律生活,身體有任何不適不要輕忽。夏天吃西瓜 對心臟健康有益而根據2022年底發表在《營養素》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吃西瓜可讓人攝取更多的必需營養素,包括膳食纖維、鎂、鉀、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A,以及番茄紅素和其他類胡蘿蔔素。此外,另一研究指出,吃西瓜還對心臟健康有益。幾乎不含脂肪的西瓜水分含量極高,達93%左右;熱量很低,每100公克去皮西瓜只有35大卡。根據《healthline》訪問營養學家Kristin Kirkpatrick說明,就因西瓜含水量大且富含維生素C,鎂,鈣和鉀,吃西瓜是保持水分的好方法。另一項研究指出,茄紅素與降低罹患心臟病或過早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有關。而西瓜除了水分多,茄紅素含量也高,尤其紅肉西瓜。美國農業部指西瓜的茄紅素甚至比番茄多。註冊營養師和糖尿病教育專家Julie Cunningham也指出,西瓜是L-瓜氨酸的很好的來源,L-瓜氨酸有助降低血壓並防止動脈阻塞。吃西瓜7項健康助益:1.降低血壓2.降低胰島素抵抗3.降膽固醇4.抗氧化、抗發炎5.減少肌肉酸痛6.幫助消化7.改善皮膚健康以下族群吃西瓜要節制1.西瓜較寒,一般人食用無妨,但體質虛寒、胃腸不好、胃腸潰瘍患者,以及剛生產完的婦女、手術後患者不宜多吃。2.容易頻尿的人,除了適量食用,還要避免太晚吃西瓜,以免半夜猛跑廁所。3.西瓜不算高鉀水果,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為100毫克,但腎臟病仍不宜多吃西瓜,喝西瓜汁時更要留意。4.因西瓜糖分稍高,糖尿病患也要控制食用量。一次以三片(300公克)為限,每日最多可吃兩回。如果你是上述不太適合吃西瓜的族群,不要擔心,這些紅色食物也富含茄紅素,像是番茄、木瓜、番石榴、粉紅葡萄柚、紅椒等,同樣有助心臟健康。而除了吃西瓜,專家另還建議考慮加入更多的健康脂肪,如堅果、特級初榨橄欖油以及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豆類等,並要盡量減少添加糖、精製穀物和油炸食品的攝取。【參考資料】.《healthline》Want to Lower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Try Eating Watermelon.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吃當季/西瓜水多熱量低常吃過量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這些時候要克制
-
2023-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用代糖控制體重會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這麼說
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在2023-5-15發布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它說:「WHO建議不要將非糖甜味劑用作實現體重控制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的手段(有條件的建議)。」(註:為了簡單明了,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用「代糖」來表示「非糖甜味劑」)當天以及隨後幾日,多家英文媒體對此新聞做了廣泛報導,少數幾家中文媒體也有報導,而也就因為如此,我認為我沒有必要再自行發表文章。但是,昨天我複習了這些媒體的報導,才發現它們都沒有提起WHO的建議其實是屬於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有條件的建議),而且有些新聞標題可能會有誤導之嫌,例如世界新聞網在2023-5-18發表的為瘦身改吃代糖? 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在我解釋「有條件的建議」以及「誤導之嫌」之前,我希望讓讀者知道,我發表過十篇有關代糖的文章,而在其中三篇裡我早已做出類似WHO的建議:「代糖」有益?有害?:「總之,對選擇攝取代糖的朋友們,我只能說抱歉,帶給你的資訊是如此負面。不過,我真的希望,負面的資訊可以轉為正面的認知。那就是,運動和均衡飲食,才是永恆可靠的健康準則。」甜葉菊天然代糖,糖尿病福音?:「勸大家應當減少糖的攝取,不管是真糖或代糖,不管是天然或合成。」(在說這個的時候都會想到台灣之光波霸奶茶)赤蘚糖醇:代糖真的等於心肌梗塞和中風嗎:「改變嗜甜的味蕾才是長久之計。」(註:這是讀者Elliot的建議)WHO有進一步說明施行該建議的可行性:「無論使用何種干預措施和政策行動來實施建議,都可能需要在個人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行為改變; 實現這一目標的程度將取決於已經習慣於食品和飲料中一定甜度水平的個人是否願意減少其飲食中的整體甜度。」好,我現在來解釋什麼是「有條件的建議」。請看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裡面的這幾句話:『WHO的建議可以是強烈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支持性科學證據的總體確定性、理想和不良後果的平衡,以及指南「建議的證據」部分所述的其他因素。強烈建議是指 WHO 指南制定小組確信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的那些建議。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採納強烈建議作為政策。有條件的建議是 WHO 指南制定小組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的建議。 因此,在有條件的建議被採納為政策之前,可能需要決策者之間進行實質性討論。』那,為什麼WHO 指南制定小組會「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WHO有做出解釋(請看下面),但如果您時間有限,那我就先告訴大家:WHO 指南制定小組認為目前的相關科學證據都屬於「低質量」或「極低質量」,所以才會「不太確定」。那,既然是「不太確定」,WHO也就不可能會做出「警告」。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新聞標題裡的「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有誤導之嫌。以下是翻譯自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在短期隨機對照試驗(都是低確定性證據)中,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都會減少糖分和能量攝入,降低體重和 BMI,其中大部分持續 3 個月或更短時間。 使用代糖不會顯著影響其他體脂指標或心臟代謝健康的中間標誌物,包括葡萄糖、胰島素或血脂(極低至中等確定性證據)。 來自少數持續 6-18 個月的長期試驗的證據並未表明對體重有影響,但由於這些試驗的實施方式和結果報告存在許多差異,因此難以判斷。當代糖的攝入量與游離糖的攝入量直接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接受游離糖),接受代糖的人體重和 BMI 較低,與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時的結果相似。 然而,大多數這些試驗在提供含有代糖或游離糖的食品和飲料之外還有其他飲食,因此沒有直接衡量用代糖替代游離糖的效果。 當代糖與無/安慰劑或水進行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無接受/安慰劑或水),未觀察到對體重或 BMI 的影響。當代糖在少數隨機對照試驗中被專門評估為游離糖的替代品時(即,要求習慣食用含游離糖的食品或飲料的消費者改用含有代糖的版本來代替游離糖),對體重的影響顯著減弱 (相對於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所觀察到的結果),並且不再觀察到對 BMI 的影響。來自長達 10 年隨訪的前瞻性觀察研究的證據如下。更高的代糖攝入量與更高的 BMI 和更高的肥胖風險相關,但與其他體脂指標無關(極低至低確定性證據)。在平均隨訪 13 年的長期前瞻性觀察研究中,較高的代糖攝入量與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風險增加相關(非常低到低質量證據),但是 與總體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無關(極低質量證據)。根據病例對照研究(非常低質量的證據),使用代糖(主要是糖精)與膀胱癌風險增加相關。原文:不要用代糖來控制體重,世衛有條件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4 醫療.百病漫談
大腿不是越瘦越好!醫師揭殘酷真相:肌肉量太少,大多是脂肪
大腿粗細影響外觀,特別是女性普遍更是在意,不過大腿可不是越細越好。具減重代謝專長的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 陳榮堅醫師指出影響,並建議在意大腿外觀的民眾可用更健康的方式「養腿」,以免大腿瘦出病來。大腿太細如同「脂肪腿」,醫:肌肉太少,大多是脂肪。理想大腿圍:陳榮堅醫師表示,人的體態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性,而體態需關注的不單只有身體,也和腿部的粗細息息相關,特別是大腿,且並非越細越好或越粗越好。綜合東西方各國的研究,大腿圍小於46公分或大於60公分都可能對身體健康不利,又或者說意味著有血管健康風險存在。大腿的肌肉和脂肪關係:醫師解釋,體脂率和肌肉量有關,大腿圍的組成包括了肌肉和體脂肪。大於60公分往往意味著體脂肪過多,這相信民眾較能理解。但若大腿圍小於46公分,這除了體脂肪低以外,往往也代表著肌肉量過少,主要都是體脂肪,體脂率高,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大腿太細,小心各疾病纏身:當人體肌肉量少,代謝也會較差、免疫功能也會較弱,再加上體脂高,有不少研究就發現大腿過細的族群,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甚至死亡機率都來得比一般體態者更高。特別注意,這些疾病並非肥胖者的專利,也有不少人其實體型是瘦的,這就是所謂的「病態瘦」,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四肢較瘦,大多都胖在肚子?醫:這種最需擔心內臟脂肪!陳榮堅醫師提醒,四肢較瘦,但是體脂防大多集中在腹部、腰圍一帶,有如竹籤叉貢丸的鮪魚肚或啤酒肚,這種體態也是較不健康的。除了四肢大多可能如前述是由體脂肪所組成,另外也意味著內臟脂肪較高,因此才會呈現這般體態。這種型態也就容易出現各種器官疾病或癌症,例如脂肪肝、肝癌等,也包括三高等慢性病。這也是為什麼鼓勵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大腿不是越瘦越好!簡單2招瘦得更健康。陳榮堅醫師表示,民眾若想要體態瘦得健康,養成飲食和運動的良好習慣都很重要。而所謂的習慣,不單單只是做而已,而是要讓其融入到生活當中,正如每天洗澡的習慣一般,真正去習慣。飲食調整:醫師指出,現代人普遍有營養過剩的情況,該減少相對不必要的食物,其中最需要減少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白米、白麵、麵包等,並非完全不吃,而是建議酌量,例如減半。其他也包括了肥肉、加工食物、甜點等精緻糖等。而需增加的則為蔬菜、水果,蛋白質則建議以豆類及瘦肉為主,並選擇原型食物。運動習慣:運動方面則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做起,尚且不必一定要去健身房或是出去慢跑,可從簡單的一天5下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是一天10秒的棒式做起。而下肢則可深蹲個5下,若膝蓋或行動較不方便,也可躺在床上改以抬腿進行。這樣看似非常簡單,但其實日久累積也可培養出肌肉量,且不會因為下雨、懶散等各種原因而取消。待身體習慣後也可再逐漸上調次數。最重要的是讓自己能夠進行、持之以恆,而非要求自己一次到位,沒到位便荒廢。而若有需要,也可以尋求減重專長醫師協助,更有助瘦得好看又健康。《延伸閱讀》 .胖肚子更易得心血管疾病!醫:位置比體重更重要。3關鍵健康減重。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1 醫療.百病漫談
腋下痛別輕忽!醫曝6大可能原因:出現4種情況盡早檢查
腋下疼痛日常並不少見,不過除了肌肉拉傷或皮膚疾病以外,其實也有不少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提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並提醒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檢查。腋下疼痛主要6大類原因!癌症、心肌梗塞也在其中。王威傑醫師表示,腋下疼痛原因繁多,主要可以分為六大類,包括肌肉拉傷、淋巴腫大、皮膚疾病、良性腫瘤、神經疼痛、轉移疼痛。肌肉拉傷:肌肉纖維、韌帶過度伸展拉扯造成,如舉重拉扯到胸大肌、推丟時拉扯到喙肱肌,其他也包括韌帶。淋巴腫大:主要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惡性腫瘤等有關。感染可如愛滋病等性傳染病、新冠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結核菌、貓抓熱等。自體免疫疾病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惡性腫瘤則如淋巴瘤,會越來越大,觸摸起來較有彈性;惡性腫瘤轉移的轉移癌則如乳癌轉移等,會較硬、越來越大、觸摸不易移動。兩種都容易出現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等,且通常是體積變大時才出現疼痛。皮膚疾病:如毛囊炎、接觸到清潔劑或過敏原的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常見肥胖族群出現對磨疹而使得疼痛等。良性腫瘤:如脂肪瘤、皮下囊腫,通常比較不會痛,一般是腫瘤大到壓迫到神經,才有可能引起較明顯的疼痛。神經疼痛:如出現在腋下附近的帶狀皰疹,或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等。雖說糖尿病的神經疼痛大多從周邊神經開始,不過腋下確實也有可能出現。轉移疼痛:轉移痛通常意味著該處附近的器官正出現問題引發疼痛,而疼痛又更進一步延伸、轉移到腋下,包括了較少但確實也會引起轉移痛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較嚴重的心肌梗塞。腋下疼痛4種情況盡早檢查,胸悶痛、冒冷汗應即刻就醫!王威傑醫師表示,由前述可見,腋下疼痛也是有可能潛藏著危險或較嚴重的疾病,因此提醒若出現不尋常的症狀應提高警覺。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淋巴腫大、超過兩周。以及不明體重減輕、盜汗、胃口不佳等虛弱症狀。或是腫塊越來越大、超過兩公分。另外若是出現紅、腫、熱、痛,即便只是皮膚疾病所引起,也可能形成更進一步、更嚴重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也不宜久拖。上述這些情況都建議盡早檢查。至於轉移疼痛,若另也同時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此時就有較高的機率為心肌梗塞,為防誤判而發生悲劇,不論如何應即刻就醫。腋下疼痛檢查無異如何改善?醫:可用痠痛貼布或熱敷。在初步觀察症狀沒有異常,或是檢查確認排除疾病可能,王威傑醫師建議,若要排除腋下疼痛,也可透過痠痛貼布或熱敷進行改善,因為此情況往往較常見的是肌肉疼痛所引起,而這疼痛也可能因行動而疼痛持續、不只兩周,例如工人出現腋下疼痛就有可能超過兩周。不過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若自覺可能是因肌肉、韌帶等影響引起疼痛,也還是得留意是否有出現其他併發症等不尋常症狀,以免誤以為僅是肌肉痛,實則有較危險的疾病存在。《延伸閱讀》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
-
2023-05-30 養生.聰明飲食
宵夜竟吃出心血管疾病!醫教「防中風、心肌梗塞」6原則這樣吃
國人常見有吃宵夜的習慣,不過宵夜對身體的影響其實恐怕超乎大家想像,不只是容易影響腸胃而已,長期下來也容易增加各種慢性疾病風險、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上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地雷,提醒民眾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為佳。宵夜易增心、肺、胃、腸負擔,長期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陳玠宇醫師指出,雖說普遍建議睡避免飲食,但其實身體的新陳代謝隨時間越晚也會逐漸下降,因此過了一般晚餐時間建議避免再進行不必要的飲食,而若工作忙碌較晚用餐,也盡可能提早進食並且別吃太多,以免增加身體負擔。 若長期較晚進食、習慣吃宵夜,日久除了容易肥胖、增加腸胃負擔、提升腸胃疾病風險以外,也會使得三高、代謝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機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易影響睡眠、醒來後容易依舊疲倦,在睡覺時呼吸阻力會上升,心肺壓力也會上升,易增加心肺疾病。綜合之下,患者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逐漸上升。這也是為什麼腦中風、心肌梗塞容易發生在半夜的其中一項原因。 宵夜常見影響健康6大地雷,醫:高油鹽糖真的盡量避免! 陳玠宇醫師也提醒,現代外送發達,民眾吃宵夜不外乎鹹酥雞、炸雞、漢堡、薯條等等,也常見是蛋糕、甜甜圈等甜點,通常是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這些都容易使得血壓、血糖、血脂不穩定,若偶爾為之倒是還好,但長期下來就容易使得血管健康出現問題。但會這麼吃的民眾,除了容易份量過多以外,也常見是已經養成吃宵夜的習慣,而即便是沒有感覺到吃飽,往往對身體而言也是到了增加負擔的分量。 因此提醒,若民眾真的要吃宵夜,建議還是注意食物類型、進食時間、以及進食分量,以避免長久下來增加各種疾病風險。 他吃宵夜竟吃出心肌梗塞,醫:飲食習慣得要盡快改善! 陳玠宇醫師分享,一名心肌梗塞案例,經急救後索性無礙,不過據了解平時就有飲食不良、愛吃宵夜的習慣,且宵夜多高鹽高油,BMI也以達30,已屬於病態型肥胖,並也有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雖急救治療後救回一命,但若後續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依舊未改善,心肌梗塞再次復發也不無可能。 醫師也提醒,肥胖是百病的根源之一,像這樣BMI30的病態型肥胖,相信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體態是飲食習慣長期所建立下來的結果。而即便沒有到此極端的肥胖程度,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受到影響,民眾應當多佳留意。 防宵夜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醫教6觀念注意分量健康吃! 陳玠宇醫師表示,宵夜盡量能不吃還是盡量避免為佳,能晚餐就果腹最好,但如果真的晚上肚子有點餓、想咬點東西吃,除了建議盡量早一點,也可選擇低油、低鹽、低糖的食物,並多以原型食物、健康的食物為佳,例如水果、堅果、優格、牛奶等,避免鹹酥雞、甜點、洋芋片等高油、高鹽、高糖食物。並且注意份量,再健康的食物吃太多也是容易肥胖、增加慢性疾病風險。日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助身體健康,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等各項疾病找上門。 《延伸閱讀》 .「超加工」比加工食品更傷?!光2週影響就差很大。 .勃起硬度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最致命的併發症都跟血脂有關!醫教你如何控制避免患病
根據統計,美國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當中,最致命的正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包含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等。一年帶來多達373億美元的醫療支出。一次看到這麼多英文單字也許會有些慌張,那是很正常的。舉這些例子是要告訴大家,這些疾病全部跟「血液流過的地方」有關,比如腦血管、冠狀動脈、心臟等。既然都是血液流過的地方,我們能合理推測「血液裡的物質」會對糖尿病病患的病情有極大影響。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LDL-C,俗稱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HDL-C,俗稱好膽固醇)就是其中兩項,如果一個人的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越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反之,血液中好膽固醇含量越高,風險就越低。但糖尿病跟血液內的物質、好壞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又有什麼關聯呢?糖尿病,字面上指糖分出現在尿液中,通常是因為血液中的糖分過多,只能從尿液中排出。血液中的糖分增加,負責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功能受損,除了會促進肝臟製造更多類似壞膽固醇的小分子進入血液,更重要的,還會降低好膽固醇清除斑塊(動脈粥狀硬化的元兇)的能力。一環扣一環的結果,最終會形成開頭提到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綜合前面兩段,在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中間,似乎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子,血脂。血脂,也就是血液當中的脂肪,包含LDL-C(壞膽固醇)、HDL-C(好膽固醇)、TG(三酸甘油酯)三大類,如果能好好控制,就能減少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血脂的標準並沒有一個固定值,會隨著性別、年齡、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所調整。首先是LDL-C(壞膽固醇),對於一般罹患糖尿病的病友來說,控制在小於100mg/dL即可;但已經罹患一些較輕微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症、缺血性腦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則建議要小於70mg/dL。甚者,若有心肌梗塞、做過心導管等病史,則希望要低於55mg/dL。接著是HDL-C(好膽固醇),多半認為男生維持在40mg/dL,女生維持在50mg/dL之上即可。最後是TG(三酸甘油酯),對糖尿病患的建議是維持在150mg/dL以下。那我們要如何控制血脂呢?本文試從藥物治療、飲食控制、減重三個面向著手。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藥物包括「降低壞膽固醇」的Statin類藥物,以及「降三酸甘油酯」的Fibrate類藥物。值得注意的是,使用Statin類藥物時,常常會產生肌肉相關的副作用,程度可能從輕微的無力,到更嚴重的如疼痛、橫紋肌溶解等,若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時,也要尋求專業醫療者協助。此外,Statin類藥物也常常引起消化道相關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在某些罕見的狀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肝臟的損傷,因此,回診的時候也可以向醫生詢問,自己的肝功能是否正常唷!至於Fibrate類藥物,屬於比較高強度的用藥,常用於三酸甘油酯(TG)濃度超過500mg/dL的患者,常見的副作用則包括腹痛、食慾降低、噁心嘔吐等,若有服用時也可以多加注意。在飲食方面的建議,則建議以地中海飲食或DASH飲食為主,藉由更多的水果、蔬菜、全穀類和堅果種子,來增加植物固醇和纖維的攝取。此外,在糖友飲食的文章也曾經提過,脂質的來源以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好脂肪)較佳,像是魚類、堅果種子、橄欖油和亞麻籽油,都是好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壞脂肪)的含量則是越低越好。比如炸雞、薯條、蛋糕、油炸零食等加工食品,以及牛肉、豬肉等紅肉,就很不適合作為脂肪的來源。此外,維持正常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24 kg/m²),對於血脂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除了上一段強調的飲食原則之外,增加活動量、適度運動、減少體脂肪的累積,也可以降低血脂,減少相關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好的,道理我都懂,那到底要減多少呢?這裡提供一組數字做為參考:・對於超重的人(BMI > 25 kg/m²),在可及性和安全性下,建議至少減掉5%的體重・對於肥胖的人(BMI > 30 kg/m²),在可及性和安全性下,建議至少減掉15%的體重・平均而言,減去7至10%的體重,並讓BMI維持在18~24 kg/m²,是最理想的。其實「控制血脂肪」的概念跟「不要堵住水管」很像,飲食不控制,讓膽固醇、血脂這些垃圾逐漸堆積於血管,水流/血流便會漸漸堵塞、不易通行,最終導致可怕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若整棟大樓的水管都卡住,我們或許還能搬家;冠狀動脈一旦卡住,就是一條血淋淋的人命了,不可不慎!參考資料:1.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32. American Dlabetes Association. Economic costs of diabetes in the U.S. in 2017. Diabetes Care 2018;41917-92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與心臟病的距離:取決於你的飲食習慣與體重—談糖尿病患的血脂控制重要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白班的一天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50多歲女士燒炭自殺,一氧化碳中毒後昏迷併吸入性肺炎插管,於急診接受高壓氧治療三天後意識恢復,在急診練習脫離呼吸器時屢屢覺得疲累而想放棄,在旁的先生握著她的手,想說些什麼又開不了口。我在床邊看著她說:「你嘴裡插著管,手腳被綁著,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不能滑手機,不會很難受嗎?人生還這麼多美好的事,難道你要像隔壁急救床這些老的不能再老,飽受生命病痛折磨的老人家們,氣切後接著呼吸機,喪失了選擇,永遠只能看著天花板憶著往日榮光,同時感嘆著人生遺憾?」病人看了天花板,轉頭又看了眉頭深鎖的老公,順利地在練習後,在急診拔管,脫離了呼吸機。30多歲男工程師在家面朝地猝死,送到院後肢體已僵硬,皮膚已出現重力作用下的死亡圖騰瘀斑,急診醫護們專業地施行急救心肺復甦術,一如既往地向死神宣告他們的不妥協。家屬們傷心斷腸,白髮蒼蒼的父親趕來後聽到噩耗幾近昏厥,腿軟了癱倒在地。我把其他候診椅上等待的病人喊起,扶著他躺平,看著父親慢慢恢復了意識,醒來後隨即躺在椅子上放聲嚎哭。病人的母親哽咽地說病人兩小時前才打電話說要她去車站接他,後來就失聯了,回到家就看到他一動也不動的趴在地上,急忙叫了救護車。她失魂般地喃喃自語:「一定是回家太晚疏忽了,還是有什麼警訊沒察覺。」母親非常驚慌的蹲在地上,雙手一直抓著頭髮,眼睛看著地板直搖晃著頭,把悲痛的結果歸咎在自己身上。在確定病人父親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把家屬們全找了進去,輕聲但堅定地說著:「根據我的職責跟被賦予的權利,我必須宣布一些事情,你們的孩子已經過世了,什麼原因我無法得知,通常是心臟或是腦部方面的問題,不過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不是你們任何一個人的錯,你們會承擔苦痛,但不要自責,這是老天的錯,很不公平地老天不用被究責。你們過去他耳邊跟他說些道別的話吧,說謝謝他當了你們30多年的兒子,他表現的很好,你們為了他也傾盡了所有,你們會會好好珍惜彼此,要他不要有什麼牽掛。我相信他失去意識的當下是沒有苦痛的,因為時間太快,來不及痛苦。我再重複一次,你們沒有任何一個人該對這事負責,你們付出了足夠的愛,我相信他永遠會記得。」50多歲先生心肌梗塞後肺炎及急性肝炎併黃疸,病人一位高大但絲乎有些心智障礙、說話非常羞澀溫柔的兒子,拿著手機作勢要靠到我耳朵,一邊非常禮貌及客氣地請我再解釋一次病情,並說明他想要錄音並說明給母親聽,因為他實在記不住也沒法理解那些,即使我自認已經簡白以及把語速放慢到極致的病情說明。正常情況下病人拿手機錄音是件非常冒犯且挑釁醫護的舉動,但我看著他的眼睛,實在感受不到任何惡意,甚至覺得要他說出這樣的請求,已是他單純的語言世界裡非常艱難的事情,於是我把手機拿近,用像在與小孩說故事的方式,盡可能慢慢的解釋父親一些可能會遭遇的危險給他錄音。結束後確認他已經沒有疑問,然後看著他背影放心離去。90多歲臥床慢性氣切的退役將軍爺爺肺炎,接上呼吸機後在急診等待加護病房三天。在旁的老夫人行走不穩,手臂一直在顫抖,手上拿著的灌食配方幾乎快要灑出,我遠遠看到跑了過去攙扶著她坐下,並詢問她是否有巴金森式症的疾病?她先表達感謝,訝異我意外觀察的仔細,並訴說著她的怪病,平常走路移動沒問題,但停下久了腿就會僵硬,僵硬後要再開始行走得花很多力氣,大多時候會顫抖,曾看過了一些神經科醫師,甚至半嘗試性地去接受脊椎手術後仍舊無解,查不出原因,已經放棄不知道該去看什麼科了。我思考了半响,直白地表示我只能看出異常,但不確定病因,只能推薦我覺得不錯的神經內科醫生給老夫人,讓專業的醫生去傷腦筋。40多歲女性暈厥送醫,臉上滿是瘀傷,檢查後判斷為暈眩症發作後低血壓昏厥。病人母親希望我能趁這個機會告誡她女兒不要喝冰水,要喝溫開水就好。事實上雖然喝不喝冰水對疾病一點好壞處也沒有,但我還是很若有其事配合媽媽的威脅了一下病人。「下次感覺頭暈或快要昏倒地前兆出現時,一定要盡快坐下或躺下喔。還有記住,一定要配溫開水!」我拉高音調有點心虛地說著,不忘回頭對病人母親邀功做了個象徵任務成功的半眨眼。「醫師,謝謝你,用很奇怪的激勵給了她一些勇氣。」一氧化碳中毒女士的先生走過來拍著我肩膀說著。「醫師,謝謝你,你說的對,不是我們的錯,但是剩下活著的人比較辛苦,這好不公平,不是嗎?」年輕猝死病人的母親扶著他先生,哽咽著對我說。「醫…師…謝……謝…你…的…說…明……」心肌梗塞病人高大內向的兒子很靦腆的對我擠出幾句話,我看見了他抿著嘴唇,但掩蓋不了嘴角上揚了12度的微笑。「醫師,謝謝你,額外花了這麼多時間聽我說我的病,我老伴躺在床上13年了,我幾乎用盡了所有的精力,他就是我的全部,但我是不是也該自私地多關心自己一點呢?」退伍將軍的夫人很有氣質地慢慢低聲說著,那聲音像極了悠長的一聲嘆息。「醫師,謝謝你,溫開水真的很重要,你也要記得多喝溫開水。」暈眩症女子母親很有禮貌的對我點頭,手裡拿著保溫杯。「謝謝你們的謝謝」,我在內心默默的對自己說著。下班之前,護理師問我:「不覺得今天的病人都有些故事嗎?」「是啊,不過不只今天,而是每天、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各自精采。有些時候我們用聽的,更多時候我們用看的、用猜的。我只希望,我們當他們故事裡的過客,甚至是背景就好了。」人生是一班慢速直奔死亡的單程列車,旅途上有人上車、下車,我們掌握不了起點,也預測不了終點。我們所能決定的,只有趁待在車上時,盡量去認識人、去愛人,去記錄窗邊經過的風景,去感受經歷的人情。去哭、去笑、去體驗一切發生在車上的美好與苦悲,去自我實現。然後盡可能地,在任何一個可能下車的瞬間,回眸車上的人一眼,眼裡盡是關愛與感激,最後自豪地閉上眼,不留遺憾。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排除體內毒素和廢物!揭「喝水6大益處」:消脹氣、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
 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對維持生理機能有很大的作用,當體內水分充足時,就可以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能夠潤滑關節、修護肌膚、平衡體內電解質等,讓身體各處器官組織流暢運作。除此之外,喝水還有很多其他的益處,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吧!  減肥靠喝水加速新陳代謝 身體變輕了 觀察近3個月內針對「喝水好處」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多喝水能夠「加快新陳代謝」,促進體內循環的同時,也幫助排汗與利尿,讓體內多餘的毒素和廢物被排出,進而預防泌尿疾病。就有網友實驗「每天喝水2500毫升1個月」,發現身體變得輕盈,精神也比以前更好,笑稱「沒有喝水習慣的話,身體真的太多毒素和廢物」。 ▲網友熱議6大喝水好處。(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對於減肥族群來說,好的代謝可以讓瘦身計畫事半功倍,營養師黃乙心就指出「想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並提出「53535」的喝水口訣,表示餐前喝500毫升的水可以增加飽足感,而每餐中間再喝300毫升的水,這樣一天的喝水量就會超過2000毫升,再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減重效果也可以更加顯著。 脹氣時喝水有幫助 可保持腸道濕度 多喝水對「腸胃」也有不小的幫助,像是「脹氣」時補充水分,保持腸道的濕度,就能使得腸道裡的食物快速通過,不再堵塞消化系統造成脹氣。有網友在討論區上請益「有沒有緩解脹氣的方法」,吸引熱心網友回答「固定時間進食,細嚼慢嚥吃8分飽,最重要的就是喝足夠的水」、「蔬果要均衡攝取,水也要多喝」等。此外,有「便秘」困擾的民眾,不妨試試看增加飲水量來改善,因為水分可以幫助腸胃蠕動,讓糞便軟化順利排出,就有營養師提出「早起喝一杯溫水,喚醒消化與代謝系統」的概念,說明喝水可以促進消化、緩解便秘問題,引起網友認同回覆「每天喝2000毫升的水後,便秘改善很多」、「上班族三餐外食,只能靠多多喝水來幫助消化」。有不少網友認為「多喝水可以讓皮膚變好」,表示肌膚彈性需要靠水分支撐,所以充足飲水有助於修護皮膚,讓人顯得更加年輕;也有網友驚奇發現「自從督促自己喝水後,痘痘都消失了」,並曬出對比照片,讓其他網友紛紛表示「直接買了2公升大水壺,準備效法多喝水」、「多喝水就是痘痘肌的救星,會讓肌膚出油變少」。另外,多喝水也可以保持「血管健康」,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就有網友發文表示「明明才22歲血壓就很高」,詢問應該如何應對,留言區便徵集到不少網友的回答,如「不要熬夜,平常吃清淡、多喝水」、「可以做有氧運動搭配足量的飲水,不要太常發脾氣」等,建議從日常作息開始改善。看完以上網友熱議的喝水好處,是不是想趕快去補充水分呢?提醒大家在充足飲水的同時,也應該注意「適量」還有「分次」補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造成腎臟的負擔。延伸閱讀:.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超商5隱藏地雷「不鹹卻高鈉」飲料!醫:睡前狂喝早上必水腫.「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願他從今以後快樂飛翔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好山好水好風景,熱忱窩心阿強哥」,這是我們幾位和招募工作相關的同事在主管阿強的帶領下,從高雄跑一趟台東招募行程過後,我心裡真誠的感受。由於同事小霖對於台東地區招募工作非常熟稔,行前,我們覺得此行行程交給建霖規劃即可,別無他想。讓人意料之外的是,此行程確定之後,原生家庭居住台東的主管阿強,就展現在地人的熱情,為我們規劃了公務行程之外的台東文化深度參訪,讓我們既訝異又深覺窩心。出發當天,阿強除了招募拜會的勤前教育外,其他事項都請我們不必費心,不管是吃住、行車路線,還是當地文化參訪,他都妥善規劃,鉅細靡遺,如果說他是位稱職的爸爸,我們就是那群圍在他身畔,聽從他指揮,什麼事都不必多想,快樂過日子的兒女,雖然我比他年長,但我真的有這樣的感覺。行程中,我們去了某高中拜會對我們招募工作相助甚多的教官,也和教官針對國軍人才招募工作,做了深入的研究與剖析,阿強除了代表校長感謝某高中校長及教官們對我們單位的支持外,也希望未來能在彼此綿密合作之間,將人才招募工作做得更臻完善。之後,阿強帶我們到他的居住地,探視他身在佛門的母親,看到眼前他們依山而居的偌大田園,讓端坐此地看山的我們,也享受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感。阿強因為身處軍旅三十年,感受到國軍帶給他智慧成長及經濟安全感,所以他也以自身經驗鼓勵低收入戶鄰居小孩,報名國軍志兵考試,讓國軍獲人才,民眾心安定。兩天的招募行程暨文化深度參訪,由那位名叫熱忱窩心的阿強好朋友引領,在知性、感性、熱力、體能訓練兼具中,寫下完成任務、幸福快樂的樂章。我跟阿強其實是二度同事,第一次他調來我們單位擔任教學組組長時,臉部線條嚴厲,讓人感受到「僚氣」,所以即使有公事要和他協調,也是匆匆來去,不會想和他有進一步的認識。後來因為一起出了幾次任務,互動變多,彼此熟稔之後,我才發現他嚴肅的外表,內含一顆溫柔體貼的心,他只是嫉惡如仇,會對那些不守規定跟不做事的人嚴厲而已,其實他人很好,也不會耍官架子,了解他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之後,和他相處起來就如沐春風,溝通無距離。某一天早上,我到他辦公室持呈公文,我大聲在門外喊「報告」,屋內回應的「請進」聲音宏亮,充滿生命力,聽到這樣有「強而有力」的回應,我的精神也跟著抖擻起來,開門入內。一進門,看到阿強辦公桌前的小桌上有一大箱排列整齊的蔬菜水果,我對著平易近人的阿強發出心中的疑問:「準備這麼多的蔬果做為何用呢?」阿強回以:「這些蔬果是我這週回台東帶回來的,因為我母親是出家人,許多信徒總是以蔬果來和師父結緣,但師父吃不了這麼多,就請我帶回高雄來,和有緣人分享,由於我們學校有位士官長常常濟助弱勢貧苦人家,所以我把蔬果裝箱,請士官長幫忙帶去送給有需要的人,對社會略盡一份棉薄之力。」我聽了好感動,頻頻稱讚其義行,但阿強卻展現出不值得一提的謙遜態度,他為善不欲人知的行動讓我由衷感佩。在談畢公事後,還有一件更讓我感動的事。由於近期我在閱讀老莊思想、資治通鑑及孫子兵法等書,剛好藉此機會和他分享我的讀書心得,而他也跟我分享佛家修行之道,不在人為,而在心,所以他在看透人生的最終不過是黃土一抔,凡事應該斷捨離後,就到某個修道精舍,簽下捐贈器官及捐贈大體的志願書,完成這件有意義的事之後,他心中汨汨而出的甘甜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他覺得這身臭皮囊,如果在生命消失時還能做出貢獻,就是此生對自己最好的福報。阿強在描述這些善意的經歷時,面容溫和、眼中有光、聲音柔順,正如修道中人一般,在跟他對談的同時,我似乎身處在溫馨滿滿的氣場裡一樣,接收到陽光正向的暖意,一切正往好的方向發展。他調職到我們上級單位擔任高級長官時,我只要去上級單位洽公,就會去辦公室看看他,互話家常後再離開。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又調回來接任學校的高一階主管乙職,我們的互動更多,他總是支持我做的每一件事,從來不會把我當部屬,對我很尊敬;再一年,他又接了更高階的職務,對我的業務既信任又支持,情義相挺的片段,讓我感恩在心頭,所有相處的點點滴滴,我都存放腦海,在他退伍時製作專屬的相簿跟影片給他,讓他帶著幸福與祝福的感覺離開海軍。而阿強要退伍時,他的心情是快樂,是充滿期待的,他說:「退伍後,我有很多事要做,譬如新工作的面談,媽媽照顧的事,還有整理台東住家的環境等,更開心的是我下週就要和同學們一起去騎腳踏車。」聽到他訴說的退伍規劃,我心裡和他同喜。那天,我和他的幾位好友相聚一起,言談之間,他很感恩軍人這份職業,讓他退伍後無煩憂,他也訴說軍旅之中,對他照顧與支持的長官同事事蹟,他正在規劃美好的前景,對於老弟們的未來,他也多有期許,大家說說笑笑,在歡樂中結束聚會。隔天一大早還傳來他早安問候語,但當天下午,朋友卻傳來他因心肌梗塞、不幸往生的訊息,讓我難以置信,難過不已,無法接受阿強離去的這個事實。還好我們都有珍惜當下,常常向他表示感恩,他離去時應該沒有帶著遺憾才對。延伸閱讀:5/22-醫病平台/再思墮胎倫理爭議5/24-醫病平台/孫子心,故鄉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孫子心,故鄉情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一支阿公真傳的象牙聽診器 一本外祖父所著的「鷄肋集」 一堆珍藏令人回憶的舊照片歲月無情,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些都是小時候寫「作文」常用的詞彙,來描述時間的飛逝如白駒過隙,的確一轉眼我們自己都已是銀髮族輩,從職場退休也將屆十年了。我愈來愈感覺到老年,其實是人生最美的時候,成熟、滄桑、見識、超脫與自由。可以更客觀地審視一切,特別是自己,已經有權利談論人生,談論青年人,中年人和自己這一代了,可以插上回憶和遐想的翅膀,讓思想自由地發翔了。回朔約半世紀前,當我決定離鄉背井,出發去美洲新大陸,再度接受新的挑戰,接受進一步先進醫學的研究和住院醫師訓練,行前拜會從小最關愛最疼惜我的外祖父陳茂堤醫師(日本東京慶應義墊大學醫學博士),他老人家提攜叮嚀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家鄉故里人人稱道的名人良醫,舉凡大台中地區妊娠婦女都曾受到他的恩澤。祖父親切地吩咐:「阿民啊!到我的診療室來,隨便拿一兩樣你所喜歡的醫療儀器作紀念,好好的珍惜它,阿公年歲已大,只是默默地祝福你,願你一日千里,學得一技之長,造福鄉里,永遠記得愛病患如己。」我所選擇的臨別禮物——「一支不顯眼的橡膠製象牙聽診器」以及阿公循循善導的叮嚀,成為我一生醫療生涯最好的座右銘和即時提醒我、伴隨我醫務的至寶。2022年初秋,隨著COVID-19的疫情稍微緩解,回到了久違的故鄉台中,有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造訪位於東海大學旁的外祖父母安息之地,除了掃墓追思外,讓我的腦海中浮現了許多童年的回憶,就像一陣陣的漣漪激盪在湖裡,宛如聽到了歌聲「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戱,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童年的情景一幕幕的再現,太美好啦!由於經年累月的失修,經過全部子孫商榷,大家同意遷移外祖父母陳茂堤夫婦的墓園到另一嶄新的復活園,逢年過節,園區皆有慎終追遠的追思活動,為此我們向慈愛的天父獻上了衷心的感謝。我們兄弟都是在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長大的,父親游高岩醫師是彰化人,從少年就失怙,自立更生,從商業學校奮鬥苦學考上日據時代的台北醫專,成為鄉梓週知的婦產科醫師,母親則出身於一個嚴謹重禮教的家庭。由於我們所尊敬的外祖父陳茂堤與當年醫學界出名的杜聰明博士都是當年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校前後期的同學,受到互相的影響和鼓勵,畢業後,都赴汲日本留學,東京都慶應義墊大學醫學部大學院研修藥理學博士,同時完成了產婦人科的專科訓練。我們從小就常常到外祖父母家渡夜玩耍,可以說外祖父的生活禮教和文學藝術詩詞的薰陶,影響之巨,不可言喻。數十年來,兄弟們都各奔前程,離鄉背井,出外求學,如履薄冰,再接再厲,終究熬了出來,前後隔了一甲子,終於有機會能夠回到故鄉,重見江東父老。最近回台,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無意中在書房的角落,發覺外祖父陳茂堤的著作《息廬鷄肋集手鈔》,一瞬間,喜出望外,尖叫一聲!這不就是我們子孫夢寐以求的外祖父回憶錄嗎?事隔多年,還保留得完整無瑕,感謝上天!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尾瀏覽一遍。這本回憶錄總共124頁,外祖父謙稱的《鷄肋集》,由杜聰明博士於民國六十二年仲夏寫了序文,台中市樹仔腳市紳林湯盤先生發刋題辭,再由台中市名醫蔡惠郎先生梅園山人撰寫主序,加上所有陳家子女:陳荊和、陳郁芬、陳畹蘭、陳佩芬、陳左芬、陳瀛生相議,於民國六十二年為家嚴八秩壽慶,將這本《鷄肋集》附印,以分贈親戚友朋,感謝平素來的關愛與照顧。八十年確實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何況其間歷經三朝變局,滄海桑田,滔滔塵世,變化萬千,外祖父將其多彩多姿的人生閱歷、思想變化,用其生動精華文筆,敘述其事蹟,昭彰於世,其志節辛勞至堪敬佩,若公諸於世定使洛陽紙貴。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再思墮胎倫理爭議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2022年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推翻了1973年之「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該案賦予女性合法墮胎的絕對權利;並以6比3的投票結果禁止懷孕15週後墮胎,使密西西比州成為首個收回女性墮胎權的州[1]。這項判決將影響美國許多州女性自由選擇墮胎的權利,引起美國內部極大反彈聲浪;民主黨與共和黨領袖亦分別發表了相對立之評論,使得古老的醫學倫理爭議再起。一般而言,墮胎所引起的倫理法律爭議,肇因「保障胎兒生命權(Pro-life)」與「維護女性生育自主權(Pro-Choice)」兩種權利主張之衝突。Pro-life者認為:即使是尚無法生存或未完整發展的人類生命也是神聖的,必須受到政府保護。Pro-choice者認為: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應有全然的自主權,只要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政府不應阻止個人在胎兒可存活之前進行終止妊娠[2]。雖然,兩者都支持應減少墮胎的行為與數量,但主張「胎兒生命權」的一方,基於某些宗教信仰或倫理道德之前提,認為生命開始於精卵結合,墮胎因此是一種謀殺行為。而擁護「女性生育自主權」一方,主張基於各種社會經濟因素或性別平等考量,懷孕婦女擁有決定是否繼續懷孕的權利[3]。兩派皆有其明確之論點及主張,但基本上雙方無法說服彼此,在某些國家此爭論不曾停歇、從宗教、倫理觀爭戰到國家立法。涉及女性墮胎權與胎兒生命權之倫理爭議中,「胎兒之道德地位(the moral personhood of the fetus)」是為核心之倫理問題,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四種不同主張:1.Li:胎兒具部分人格的分界點無法定義,因此沒有道德上允許墮胎的分界點。此外,分界點不能由內在價值決定,否則兩個胎兒、胎兒和嬰兒或胎兒和母親之間何者較為重要之問題將無法解決。除非有更豐富的道德標準納入為變數來提供支持,否則墮胎問題將一直有爭議性。2.Penner & Hull:胎兒具有人格的指標始於神經系統開始整合,並以第23週為分界點。此外,流產過程有使用麻醉藥以避免胎兒疼痛可能性的義務。儘管無法清楚胎兒是否有疼痛的意識,應該使用現代技術確保胎兒在妊娠晚期流產時無痛。3.Himma:自我(self)是具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他以Warren對道德人格(moral personhood)的定義為基礎,主張道德人格涉及某種方式與他人互動並成為道德共同體(moral community)成員的潛力。若胎兒不具自我,墮胎在道德上的不當行為就沒有上升到謀殺程度。母親的生育權凌駕於胎兒可能擁有的道德地位,因此墮胎在法律上應該是允許的。Himma相較於Penner和Hull以受孕23週為標準,Himma的判斷標準是在第20週,並推薦更安全保守的方法是考量有皮質活動時期的第10週。4.Crosby:人格和意識是動態且不可分割。解決墮胎問題的任何實用主義都掩蓋了胎兒人格的內在價值,主觀偏見將人格降低為意識,任何將人格局限於大腦活動的嘗試都會使人與廣泛的身體活動疏遠。換言之,墮胎在受孕的所有階段在法律上和道德上都是錯誤的[4]。若比較上述四位學者的主張,Crosby明確地反對人工流產,Penner & Hull與Himma是有條件地支持人工流產,Li則認為是否該執行人工流產不能僅以胎兒的道德地位為條件,需要考量到其他實際可能發生的變數。反觀我國「優生保健法」之規定,人工流產可在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5],並保障受到性侵、誘姦、疾病、生命危險、胎兒畸形等情形,孕婦可自行決定是否墮胎的權利。第9條第1項第6款規定:「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在配偶同意下可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然而,一直有修法之呼聲要求刪除配偶同意權之規定[6][7]。相較於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駁回「羅訴韋德案」之判決,我國有關墮胎之法律規範,幾乎是完全站在保障女性生育自主權之一方;也因此、偶有來自胎兒生存權方之主張者,建議修法時應加入執行人工流產前應提供「心理諮商」與「數日思考期」之規定,以幫助不自願墮胎之婦女能獲得支持其生育之協助,降低墮胎之機會。參考文獻1.陳昭容,美國墮胎權到底爭什麼?美國最高法院為何推翻「羅訴韋德案」?各方爭點一次看懂。20222.Tom Head. The Pro-Life vs Pro-Choice Debate: What does each side believe? 2019. 3.張淑美、陳慧姿。尊重生命-由優生保健法第三章第九條論胎兒生命權的抉擇與維護。生死學研究2007:5:1-42.4.Jha, J. Abor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thical and Ontological Status of the Fetus. Ramanu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thics, 2022:8:49-61.5.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6.陳昱捷,已婚的我可以自己決定墮胎嗎?20227.墮胎權?!鄭深元。2022 延伸閱讀:4-24 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6 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4-28 醫病平台/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談生育保健法的倫理議題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