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4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寒流
共找到
250
筆 文章
-
-
2022-12-24 養生.聰明飲食
寒流來襲!優酪乳可以加熱再喝嗎?專家曝真相
大陸冷氣團南下,全台各地溫度斷崖式下降,這也影響飲食習慣,許多人將冰飲換成熱飲,不過,營養專家提醒,優格、優酪乳等飲品可不能加熱,因為內含益菌、微生物,一旦處於高溫狀態就會死亡,如此便失去補充益生菌的目的。優酪乳的益生菌 只能存活在低溫環境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指出,含有益生菌的優格、優酪乳等乳製品,都需放置於冰箱冷藏保存,原因在於有益菌等微生物只能存活在低溫環境。冬天低溫,若要食用這類乳製品,不建議加熱,因為溫度只要超過55℃,微生物菌體就可能死亡。劉珍芳表示,民眾可以將優格、優酪乳等發酵乳品放置於室溫,等待10至15分鐘,稍微回溫後再食用。如果喝熱牛奶,也就注意溫度,不宜過高,如果煮到沸騰,蛋白質就會遭受破壞。「純」優格、優酪乳 這樣吃更健康由於「純」優格、優酪乳等發酵乳品偏酸,劉珍芳建議,可以添加新鮮水果或是穀片,增加甜味及口感,因為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益生菌,可以視為健康早餐。再者,大部分優格、優酪乳產品偏酸,業者習慣添加甜味劑,並加入草莓、藍莓等口味,劉珍芳提醒,民眾在食用、飲用發酵乳製品時,一定要注意熱量,免得變胖。食藥署則提醒,從冰箱取出優格後,務必儘速食用,剩餘部分,請冷藏(7°C以下)保存,並在保存期限內食用完畢。★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23 醫療.心臟血管
30多歲男子寒流猝死!醫:他無三高病史,這壞習慣害他致命
最近天氣變化明顯,繼上周的首波冷氣團襲台後,白天氣溫驟降至攝氏8~9度,入夜後氣溫更下探至攝氏5度,幾天後又回暖至18度。緊接著又迎來第二波寒流,氣象預報預估這周末(24、25日)氣溫將驟降至攝氏7度的低溫。這樣大變化的冷熱溫差一周就出現了3次,導致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甚至有許多年輕猝死案例出現,一位的30多歲男子就因此喪命。首波寒流後 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今天台灣的氣候異常,11月了天氣還跟夏天一樣炎熱,南部有攝氏34.4度的高溫,正當這樣的暖天氣被眾人以為今年冬天是「暖冬」時,上周末卻迎來今年的首波寒流,導致氣溫急速驟降10℃。強烈變化的溫差瞬間引爆心血管疾病的炸彈,讓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許多醫院都出現猝死案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年10月到隔年1月,台灣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特別冷或特別熱的強烈溫差,會讓原來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增加心律不整、胸痛、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延伸閱讀: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出現2個身體警訊 趕緊就醫挺過第一波寒流的民眾,並不代表一定能安然度過第二波寒流。蘇彥伯提醒,這幾天氣溫將一天比一天冷,民眾應留意「胸悶、一動就喘」2個身體警訊,若發現疑似症狀,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最好趕緊就醫。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因怕天冷導致中風,會自己多吃一顆降血壓藥來「預防」,這舉動恐怕會造成反效果。30多歲「無三高病史」男子寒流猝死 這原因導致蘇彥伯指出,許多年輕人常常自認健康,反而會過於輕忽身體狀況。他說上周末寒流來襲時,自己正在醫院值班,接到一位30多歲男子猝死的案例,這名男子身形稍微壯碩,且沒有三高等相關病史,卻突發心律不整而猝死。「他還那麼年輕,仔細看他的病歷,只能推測是長年的吸菸習慣害了他,才讓他的血管充滿各種病變,最後導致不幸。」蘇彥伯說,自己曾遇過一位29歲就爆發心肌梗塞的患者,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年輕男子,竟然從國小時就開始吸菸,才會讓他年紀輕輕就引發血管病變。【延伸閱讀:低溫來襲急診患者增4成 心衰竭、腦中風都與「它」有關】4類人要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三高患者、肥胖、心臟疾病患者要提防心血管疾病,癮君子也要當心,蘇彥伯提醒「吸菸會造成全身血管病變,香菸中所含的焦油、化學物質,也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狹窄,但很多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繼續吸菸。」蘇彥伯叮囑,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猝死風險,一定要先把菸戒了!
-
2022-12-2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爆汗抗寒又燃脂瘦身!20分鐘無跳躍、無器材居家有氧運動
寒流來時不想出門運動?最近吃太多火鍋想消耗熱量?沒關係,跟著香港健身達人Zoe李芷慧一起做居家有氧運動,不需要運動器材,也沒有跳躍動作吵到樓下鄰居,只花20分鐘保證讓你在這大冷天裡爆汗又燃脂!趕快點開影片一起做!這一套運動共有20個動作,每個動作做40秒,動作與動作之間休息20秒。健身達人Zoe李芷慧知道很多人在家不喜歡做跳躍運動,因此將第一個熱身動作開合跳改為開合行,因此不需太大空間,在家客廳光腳Y就能做。這套運動主要針對核心、有氧與臀腿的訓練,結合了深蹲、弓箭步、高抬腿等變化動作,前面動作姿勢不難,最後三個動作加強一些難度,讓大家能流更多汗,增加減脂和消耗熱量的效果。Zoe李芷慧覺得世界上沒有比結實的肌肉和新鮮的皮膚更漂亮的衣裳。鍛鍊身體需要堅持,持之以恆最後效果一定會出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減脂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運動完別忘了休息和飲水!原始影片香港健身小老闆Zoe李芷慧 YTZoesportdiary IG延伸閱讀久坐髖部肌力退化?每天十分鐘開髖拉筋、舒暢骨盆蹲多深才剛剛好?4步驟教你蹲得更深更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21 醫療.中醫
冬至吃溫性蔬菜 也能驅寒暖身
這幾天低溫寒流壟罩全台,氣象局持續發出低溫特報,提醒大家注意保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明天冬至,嘉義長庚中醫科主治醫師蔡盈盈指出,食用偏溫性蔬菜,也可以達到驅寒暖身的效果。蔡盈盈表示,習俗上,民眾會在冬至吃補養生,常吃羊肉爐、薑母鴨、燒酒雞等進補。但是現代人飲食並不如古代匱乏,反而常過度攝取,因此,為了養生而食用高油高鹽料理,對健康並沒有幫助。門診時,常有病患詢問蔬菜是否偏寒性,其實不是所有的蔬果都是寒性,適當攝取溫性的蔬菜,更可以讓您在冬日裡身體溫暖又沒有負擔。蔡盈盈說,最常為人熟知的溫性蔬菜,非薑莫屬,湯品中加入薑片,或用嫩薑切片切絲炒菜,就不用擔心蔬菜的寒性,可以放心食用。有一些蔬菜辛香料是偏溫性的,例如九層塔、茴香、南瓜、韭菜、洋蔥、蔥、香菜、蒜頭等,食用這些蔬菜也可以達到驅寒暖身的效果。其中茴香有暖胃理氣、助消化效果,很適合這個時節食用的蔬菜。蔡盈盈推薦一道「麻油茴香炒蛋」,大家可以動手烹調吃吃看。麻油茴香炒蛋食材:茴香適量、薑適量、雞蛋、枸杞少許、苦茶油少許、麻油少許作法:茴香洗淨切段、薑切絲備用,鍋中用苦茶油炒香薑絲,再放入茴香,加入少數水拌炒至熟後,倒入打散的蛋液,煎至金黃後起鍋,撒上枸杞和淋上麻油少許。
-
2022-12-21 醫療.中醫
寒流大啖消夜進補 小心胃食道逆流
45歲張小姐長期工作晚歸,每天吃完消夜才能入睡,近日寒流來襲持續低溫,張小姐邀約朋友一起吃麻辣鍋、羊肉爐進補,並且能讓身體暖和起來,沒想到,卻引來了胃痛、胸口灼熱與胃酸逆流等不適症狀。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鄭宇真指出,胸口灼熱感和胃酸逆流感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因症狀明顯,病人會有很高的自覺趕緊求醫,但另一群胃食道逆流病人,則是以咳嗽、胸悶痛、咽喉異物感、聲音沙啞等非典型症狀表現,就比較不容易察覺。鄭宇真說,中醫認為胃食道逆流主要是因「脾胃虛損」、「肝胃不和」、「肝胃鬱熱」引起的胃氣上逆,造成泛酸噯氣等症狀。脾胃虛損的病人,常伴隨脹氣、解便不暢、食欲不振等症狀;肝胃不和多半發生在工作壓力大,容易緊張焦慮,三餐不規律的人身上;肝胃鬱熱的人,通常會抱怨胃及胸口灼熱疼痛感,容易出現口乾、口苦的症狀。鄭宇真表示,張小姐經診斷屬於「脾虛胃熱」證型,透過清熱降逆的中藥治療後,胃痛、胸口灼熱與胃酸逆流症狀很快獲得緩解,後續持續調補脾胃,症狀也獲得改善。鄭宇真說,對症用藥可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外,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才是根本解決胃食道逆流復發的良藥。飲食上,一定要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甜食、油炸類、糯米類食品與酸度較高的水果更要避免食用;體重過重的人,減重可有效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務必要戒菸、戒酒。明天是冬至,應景湯圓是少不了的桌上佳餚,鄭宇真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人,如果真的想吃,細細品味一兩口即可;如果胃食道逆流發生過於頻繁,導致持續性噁心嘔吐,影響吞嚥或體重減輕,應立即尋求醫師幫助。
-
2022-12-18 醫療.皮膚
氣溫陡降衝泡湯 沒做好「這件事」小心皮膚愈泡愈爛
寒流來襲,今天許多地區都出現10度以下的氣溫,吸引不少民眾前往泡湯。但是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提醒,泡完湯一定要做好保濕,否則變會讓皮膚更粗糙;另外有傷口以及血管疾病的民眾,還是要衡量狀況後才能泡溫泉。許多溫泉標榜不同泉質對皮膚有不同的功效,例如青磺泉對皮膚病、痛風、肌肉酸痛有效果;碳酸氫鈉泉對皮膚有滋潤效果,而有「美人湯」的稱譽。趙昭明表示,主要是因為溫泉促進血液循環,讓毛孔擴張,加上泉質通常呈現弱酸或是弱鹼性,有軟化角質層、加速老廢角質和尿素代謝的功效。但他也提醒,若長時間、高頻率的泡湯,加速角質代謝,皮膚的油脂也會隨之被帶走,皮膚容易變得比較敏感。因此泡完湯後一定要記得擦上保濕乳液,以免原本想要泡湯保養,最後卻適得其反,愈泡愈乾燥、愈泡愈癢。另外,針對坊間「泡完湯後只要以清水沖洗,不須用洗潔劑」的泡湯密技,趙昭明也表示,泡完湯後角質軟化,皮膚本身已經過於乾燥,不建議再使用含皂鹼的肥皂洗身體。但有些溫泉因含有硫磺等礦物質,味道較重,因此仍建議泡完後,可用保濕型的沐浴乳除將身體洗一遍,再用清水沖洗;避免味道或是礦物質殘留在身上,反造成皮膚炎。趙昭明也表示,若是有開放性傷口則不宜泡湯,避免傷口感染;另外心血管、心臟疾病的患者,也要注意泡湯時間不可過長,避免出現循環問題,心臟難以負荷。
-
2022-12-18 醫療.中醫
冬季養生首重養腎!中醫推6種溫養食材及吹風機吹2穴位怯寒
冬季人們開始進補,羊肉爐、薑母鴨、燒酒雞等都是常見食補。不過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許芳綺提醒,冬季若要進補建議經專業中醫師根據體質開立藥材為佳,也有許多生活撇步有助怯寒,像是用吹風機吹吹穴位就是很好的方法! 冬季養生首重養腎別亂補!中醫推6種補腎、溫養食材。許芳綺中醫師表示,現代人往往營養過剩,冬季進補未必需要當歸羊肉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等來大補氣血。而像是平常就因工作、生活、熬夜使身體呈現陰虛陽亢的狀態,或是感冒、皮膚發炎、生理期時,也都更不建議吃這些容易上火的補湯。 許芳綺中醫師建議,中醫認為冬季與腎相對應,冬季養生首重在養腎,飲食可攝取一些補腎、溫養的食材,例如黑芝麻、黑木耳、海帶、堅果、南瓜、桂圓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而因工作、生活等陰虛陽亢者可選性質較平和的四神湯。體質人人有所不同,冬季進補還是應先由專業中醫師檢查,根據體質開立適合的藥材。 冬季易引心血管、呼吸道疾病,中醫教簡單6撇步有助防範!在日常生活方面,許芳綺中醫師也表示,由於冬季寒冷、早晚溫差較大,較容易使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發作,因此平時就要注意保暖,特別是頭面、脖子、四肢末梢等處。建議早睡晚起以待陽光,晚上11點以前入睡佳,早上等太陽出來再起床,也提醒年長者剛睡醒別直接離開溫暖的被窩,先在被子裡動一動暖身後再起身,再穿上睡前放在床頭邊的外套、毛線帽,如使有助於避免溫差太大而引起中風或氣喘等問題。 平時也可以在有溫暖陽光的時候進行緩和的運動,例如散步、瑜珈、太極拳、八段錦等,讓陽光照在後上背以及後頸部的大椎穴,可養護自身的陽氣。寒流來時也可以用吹風機吹湧泉穴和大椎穴保暖,有助怯寒。 冬季癢別只擦藥治標不治本,中醫依體質治療達內外同治!冬季癢也是冬季常見問題,不論是乾冷之時、泡溫泉或洗熱水澡過度搓洗、疫情期間不得以使用較多酒精等,都容易使得皮脂腺分泌油脂降低甚至消失、皮膚水分散失,搔癢難耐若抓破形成傷口,還得留意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可能惡化。 許芳綺中醫師提醒,冬季更應重視保濕,保護皮膚、減少刺激,皮膚乾燥時可擦無香精的潤膚乳液保養,但藥膏或消炎止痛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還是應從身體內在調理進行改善,依個人體質開立適合的中藥、搭配潤膚、止癢的紫雲膏修復皮膚,以達內外同時治療的效果。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先養好,春天才不易生病!許芳綺中醫師呼籲,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若不收藏精氣,等到春天到來便容易因自身正氣不足而容易生病。提醒冬季應注重養生,好等待春天到來有健康的身體迎接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 .中醫9大體質養生食材各不同!郭祐睿院長:補得多不如吃得巧。 .防範天冷、溫差釀猝死!醫教6招保養心血管降低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18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來襲急診患者增4成 心衰竭、腦中風都與「它」有關
低溫風暴來襲,各醫院急診患者增加,多為心肌梗塞、心衰竭及腦中風患者,人數約比平時增加3至4成。急診醫學科醫師表示,民眾在天冷時要注意頭頸部保暖,必須戴毛帽、圍巾、口罩等,以降低脖子、頭部處於低溫的機會,而天冷時從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室外時,恐造成血壓急遽變化,提醒務必先把保暖的衣物穿上再外出,以防溫差過大引發猝死。台北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說,最近低溫來襲、溫差大,急診收治心肌梗塞、腦中風病人約增加3到4成,而若是天氣冷跟比較不冷的月份相比,急診病人量更可以增加4至5成,其中年長者或原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更要這注意低溫的威脅,建議低溫時應戴圍巾、口罩保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說,低溫來襲,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別是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都與高血壓有關,天冷時務必注意血壓,如睡覺前應把保暖衣物放在床邊,清晨起床後應立即穿上,而外出上、下班時,從室內轉移到室外必須先把保暖衣物穿好,以防從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室外時,血壓急遽變化,若是高血壓病史者須按時服藥、控制血壓。此外,2至3成腦中風原因與心房顫動有關,一旦出現心臟跳動忽快、忽慢等身體不適,一定要盡速就醫,尤其是全球失能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腦中風,而腦中風約8成是阻塞型,發病後須盡速就醫,於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可以改善3成症狀,如果病情需要進行血栓取出術,應於發病後8小時內進行,約可改善6成症狀,依國內醫療技術約可改善8成。高偉峰說,判別有無腦中風可經由簡單測試,就是「微笑、舉手、說你好」,看看自己微笑時嘴巴是否對稱,手可不可以舉高、說你好時有無口齒不清,如果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就醫。急診日前收治一名50多歲男子,晚上出現疑似腦中風症狀,但男子不以為意,想說睡一覺就好,沒想到睡覺起床症狀沒有好轉,就醫確診腦中風,但已錯失黃金治療期,留下行動不便的後遺症。心肌梗塞也是天冷常見的好發疾病之一,症狀為胸悶、胸痛,感覺有如大石頭壓在胸口,但年齡45歲以上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痛,應懷疑是心肌梗塞,這是該年齡層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必須第一時間就醫,千萬不要輕忽,一不小心恐會猝死,且不要自行開車就醫,以防開車時病情發作,更加危險。最後,高偉峰說,在美國心衰竭、心肌梗塞患者一年各有100萬人,但心衰竭死亡人數是心肌梗塞的2到5倍,主要症狀有腳踝腫脹、喘不過氣及睡覺時無法躺平,民眾天冷時要注意控制鹽分及水份攝取,特別是火鍋的湯頭最好不要喝太多,避免心衰竭發作。台北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智晃說,低溫侵襲下,急診患者分為兩部分,一是年長者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加,如感冒、肺炎,主要原因是年長者免疫力較為低下,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感染,另一類患者為腦中風,原因為溫差大,血壓不易控制所致,呼籲民眾務必注意保暖,必要時可以使用暖暖包對抗低溫。
-
2022-12-17 醫療.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
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觀察身體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今年冬天,如果你除了手腳冰冷,還容易手麻腳抽筋,可能就要提高警覺,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天冷時容易出現的三大病症與問題:一、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二、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三、末梢循環不佳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陳炯瑜醫師分享,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12-17 焦點.元氣新聞
寒流襲台!醫師籲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落實保暖
入冬首波寒流將報到,氣溫驟降對長輩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一大考驗,花蓮縣消防局近日接獲3件OHCA案件,醫師提醒,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要做好血壓監測,落實保暖。花蓮縣消防局統計14日至15日上午10時,共接獲3件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案件,年齡落在50歲至92歲,3人皆未送醫,確切病因仍有待釐清。三高、肥胖或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落實保暖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提醒,氣溫驟降,增加急性腦血管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有三高、肥胖或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做好血壓監測、飲食控制,務必要按時服藥及落實保暖。陳翰興表示,睡醒後別急著下床,可先在棉被裡活動身體關節、暖和身體後再下床,若有開暖氣、暖爐設備,建議室內及戶外溫度溫差維持5至7度,避免溫差過大血管急遽收縮。溫度低、血管容易收縮,陳翰興指出,若突然覺得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噁心頭暈等症況,很可能是急性心臟病;若發現家人臉部表情不對稱、雙手無法平舉及口齒不清,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中風徵兆,要及早就醫。吃鍋進補 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忌口另外,民眾喜歡趁天冷吃薑母鴨、羊肉爐或火鍋進補。陳翰興提醒,這些鍋物往往都是高鹽、高鈉,過量攝取會造成高尿酸、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也不利心血管,甚至還有引發腦溢血風險;建議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多加留意與忌口。欲追雪者 注意2件事對有計劃上山追雪的民眾,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提醒,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容易因低壓、低氧的環境,出現疲累、喘、頭暈、頭痛、想吐等症狀,建議除了備足保暖衣物,剛到高海拔地區時,應先休息,待身體適應氣溫環境後再開始活動。
-
2022-12-17 醫療.皮膚
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寒流來襲泡溫泉、泡腳暖身子 醫師提醒4大重點
俗話說「腳暖了,人就暖了」,明天寒流來襲,許多民眾可能到戶外溫泉泡腳池泡腳,或前往泡湯,讓身體暖呼呼。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如果腳的血液循環增加,確實可以讓人感覺暖和,這也是為何民眾冬天要泡腳的原因,不過泡腳、泡湯時需注意四大重點。第一、水溫不宜太高,泡腳水溫應介於攝氏40至42度,而泡湯水溫應比泡腳水溫略低,攝氏39、40度即可。第二、時間不宜過長,每次時間約10至15分鐘,避免引起身體不適。第三、泡完擦乾應塗抹乳液,以防皮膚乾燥、搔癢,如果搔癢用力搔抓,恐引發細菌感染、發炎,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第四、糖尿病、香港腳、免疫功能不佳等患者,不建議到戶外泡腳池泡腳,因戶外泡腳池水質可能不是很乾淨,有可能引起病情惡化,而有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則不建議泡溫泉。趙昭明日前收治一名40多歲男子,日前因左腳背出現紅腫、疼痛症狀,且紅腫痕跡朝腳踝方向想上延伸,趙昭明問診發現,男子有香港腳病史,最近到戶外溫泉泡腳池泡腳,沒想到泡腳後,可能因水溫太高、時間又長,引起腳趾、腳趾縫搔癢而用力搔抓。檢查發現,男子的左腳第二趾的指甲縫隙出現細菌感染情形,研判是用力搔抓造成傷口,進而被細菌感染所致,且疑似已有蜂窩性組織炎,立即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趙昭明說,低溫來襲,一定要注意身體保暖,許多民眾泡腳、泡溫泉,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身體變化,如果感覺到任何不舒服就要停止,如泡湯時感到頭昏、心悸等,民眾平時在家也可以把水盆接滿熱水泡腳,或是穿襪子保暖,也是很好的方法。
-
2022-12-16 醫療.泌尿腎臟
天冷腎友要小心 寒流氣溫驟降、喝熱湯防寒 當心「血壓失控」
● 長輩面臨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協助了解● 選擇洗腎方式時,多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房顫動腎友使用腹膜透析,併發症較少周末寒流來襲,激起許多人想吃鹹食、喝熱湯或高熱量食物暖胃的念頭。林口長庚醫院加護腎臟科主任張智翔提醒,腎臟功能不佳的腎友要特別小心,吃鍋雖暖身又防寒,但可能不自覺攝取過多的鈉,造成血管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水分積在身體內形成水腫、血壓飆升,若「血壓失控」可能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危險不容小覷。低溫也是隱形殺手 做好保暖洗腎病患冬日保健的關鍵,在於「血壓控制」。張智翔表示,除了冬令進補外,低溫也可能是腎臟病患的隱形殺手。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沒做好保暖也會引起血壓升高,嚴重者必須送醫治療。控制三高 有助延緩腎病惡化張智翔強調,長期洗腎病患伴隨的慢性病,前三名分別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而長期洗腎病患死因中,約五成和心血管問題相關。慢性腎臟病除了治療疾病之外,也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助延緩腎病惡化速度。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死因。美國腎臟病資料庫(USRDS)顯示,42.7%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台灣健保署資料顯示,約14.8%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張智翔說,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較一般人高,心臟及腎臟會互相影響,這種心腎一體的關係又稱為心腎症候群。以往受限於醫療發展,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病程還沒到第五期(尿毒症),即尚未開始洗腎就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死亡。目前台灣洗腎方式約九成為血液透析、一成為腹膜透析,這兩種洗腎方式大不同。張智翔說,血液透析是把血液從體內引流至體外,再藉由人工腎臟清除水分及毒素,因此病患在洗腎過程會有較明顯的血壓波動;腹膜透析的特色是治療過程溫和,採漸進式的注入透析藥水到腹腔裡,持續移除水分、清除廢物,因此腹膜透析不會造成劇烈的血壓與心率變化。據研究,不同洗腎方式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太一樣,舉例來說,慢性腎臟病患者若以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病患往後新發生心房顫動(心臟不規律跳動,是一種心律不整)風險較低,若是開始洗腎前已確診心房顫動的病患,選擇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後續引起併發症也較少。「台灣人口老化,臨床上看到愈來愈多70歲以上長輩需要洗腎。」張智翔分享,曾有一名76歲女性慢性腎友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經常因心血管問題住院,接受腹膜透析後住院情況減少,身體也比較舒服。在選擇洗腎方式時,記得多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考慮是否採用腹膜透析;家裡若有長輩面臨到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多協助關心,多了解透析模式對長者的影響,而不是一切都交由透析室處理。居家洗腎不難 評估後再選擇有些病患擔心在家洗,會不會洗不乾淨?張智翔表示,目前腹膜透析技術安全性足夠,無論在家或需要上班的腎友,都可自行操作,具時間彈性的優勢;也可選擇用機器進行自動換液,睡眠時同步進行全自動腹膜透析,醫護人員能直接透過雲端平台及時了解、掌握病患居家洗腎狀況。病患在醫療照護方面不需擔心,只要配合照護指導,居家洗腎其實並不難,建議腎友多方評估後再選擇自己適合的洗腎方式。
-
2022-12-16 焦點.健康知識+
冷爆!「在家容易猝死5時機」曝:洗澡前後中了 室內溫度非愈高愈好
你的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也一直在...不相信嗎?近日寒流來,很多猝死,他們不是死在床上、就倒在浴室旁,房間內,「我們人人都知道衣物保暖,我們卻忘了,自己房間也是要保暖的」…為什麼都會猝死在床上,浴室旁、房間內? 人體在室內低體溫的變化重症醫師黃軒分享, 先知道,冷冷的室內,如何緩慢的令人猝死,雖然人未猝死,這些生理變化已經在改變,無聲無息的靠近死亡:1.血壓一直上升,而你不知道如果室溫一直冷,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人研究,當你的房間一直冷:「在清晨,每下降10°C,你的血壓上升高8.2 mmHg」而你不知道,你繼續沉睡下去,一直到你的心臟血管也縮緊,你的心臟一時負荷不來,然後身體就可能死翹翹了;另一研究指出: 「每當你的房間 溫度每下降1°C,你猝死的機會會昇高5.6%」,而你那時也在睡,而不會知道的。很多救護車,冬天都會在5:00-7:00am出動,不是因為病人剛猝死,而是猝死可能已經是一陣子了,只是那是大家起床時間,才被家人發現身邊的人,怎麼死了。2.血液逐漸濃稠,而你也不知道當室溫一直冷,除了剛才説的,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還有你的血管內血液濃稠度增加了。醫學研究抽血証明,身體如果一直處在冷環境:(1).選擇素( P selectins,又譯為選擇蛋白 )是一個細胞粘附分子增加,細胞更易粘附在血管內皮(2).內毒素 ( LPS , Lipopolysaccharides 脂多醣 ) 增加,誘發血栓素形成更多(3).血栓素 ( Thromboxanes , TXA2/TxB2 )增加,容易血栓當血液濃稠度增加了,更增加身體內的血管,容易阻塞機會。房間內,多少溫度才安全?「持續冰冷的低體溫,會使新陳代謝的濃稠增加了60%」,你說你房間內的的溫度,重不重要呢?一聽到房間冷,猝死增加,大家直覺都是就把房內溫度升高,而且愈高更好,但事實上,如果你們家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3°C以上,依據研究描述,你的人可能逐漸反而會身疲力乏、容易頭暈腦漲,主要是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太大」了,你一極冷(10 °C以下)出門在外頭環境,一極熱入房門(23°C以上),不只身體難以適應,這樣易產生極大的溫差。溫差,是要人命劇大溫差,真的會要人命。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而且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美國研究也是告訴我們,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尤其是那些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60 歲的人,4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此外,芬蘭也是有發現他們國內的年輕猝死風險,也多發生在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2倍風險會猝死) 。房間內的安全溫度醫療研究的發現:1.肺疾病患者那些肺疾病患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在21°C,至少9小時之下,他們的呼吸症狀不易發作;尤其是夜晚的房間內,能保持在至少「9小時在21°C」之下,更是較舒服的環境。2.心血管疾病者心血管疾病者,房間內一直冷,身體血壓會昇高,血液濃稠增加,促進猝死增加的機率。房間內,能「保持在18°C,更是較安全」的環境。3.健康年輕者健康年輕者,冬天,在家有保暖衣物下,能「保持在18°C,是較理想」的室內温度。 專家建議1.白天建議 (Daytime recommendations )對於超過65歲以上、慢性病者,房間內,保持在18°C之上,對這些人的健康是有利的;對於其他健康者,也建議房間內,能保持在18°C,更是較安全的環境。2.夜晚建議(Overnight recommendations )對於超過65歲以上、慢性病者,夜晚時間,房間內保持在18°C之上,對這些人,夜晚睡覺,要併有保暖衣物下的健康,才是有利的。健康年輕者,在家只要有保暖衣物、棉被或熱毯之下,房間內是否能保持在18°C,似乎是不太重要的。3.特殊叮嚀:嬰兒房國外研究發現,寒流下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 SIDS),故建議嬰兒房最好在冰冷下,能保持在16-20°C左右。 如何讓自己房間保暖?1.電暖器/暖爐或熱空調機/冷暖氣機,用哪種保暖房間,才好呢?如果室溫超過20℃,建不需要開任何暖氣。.局部範圍:如果房間內,只有部分區域需要提高室溫,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我們知「電暖器的耗電」,比熱空調機,高出3倍以上。.較大範圍:較大房間內範圍時,建議使用「熱空調機」,這時更能省電、會更實惠。 2.選正確位置放熱家中如果沒有熱空調機,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是大家都把電暖器對著自己釋熱,其實這是短暫取暖方式。如果冷空氣,是從窗邊透進來的,就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把房內空氣變暖,才能較長時間保暖。 3.選正確運轉模式當打開熱空調機時,很多人為了想要節省電費,而轉到「微風模式」。其實這種運轉模式,反而會讓電費增加的。要達到設定房內18℃溫度,最佳的空調使用法,就是用「自動模式」,讓室溫上升到理想溫度,這會比較省電費;只開「微風模式」,電費會變貴貴的。 4.風扇的輔助有沒有發現:即時開了暖爐、開了熱空調,為什麽還很冷?這時吹風扇,開始派上用場,當暖爐放在地上,釋放出的熱空氣會上升,但這種特性也會導致熱空氣都往上跑,房間裡還是很冷。因此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和」。同樣的,從空調吹出的熱空氣,也會積聚在屋內的上方,也可使用風扇「朝上」,"呼吁" 熱空氣下來一下,這樣就能增加室內增溫效率,也幫助你降低電費;記得吹風扇,不是對人吹。別忘了,替自己房間保暖如果房間內,溫度沒有維持在18-20°C左右,或兩房間温差> 5°C :1.脫光衣服2.洗澡前後3.半夜尿屎4.刷牙洗臉5.睡眠當中以上5大情况,都是寒流籠罩下,容易猝死的好時機,黃軒提醒,真的,別忘了,替自己房間保暖。延伸閱讀: ·好冷!醫急籲「2禦寒方式」恐反害失溫猝死 每天吃2物助核心體溫升高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
2022-12-15 醫療.皮膚
天冷吃辣喝熱湯容易臉紅紅?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恐是酒糟發作
周末將迎來今年入冬首波寒流,不少民眾吃辛辣食物、喝熱湯暖和身子,不過雙頰出現紅潤時,小心可能是「紅臉症候群」上身。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治醫師陳奕先指出,常見「酒糟體質」患者,碰上氣溫驟降、吃冷熱食物時,臉部會漲紅、灼熱,冒出丘疹、膿疱,可能影響美觀與社交。●酒糟好發於30至60多歲女性●吃辣、溫度驟降使酒糟惡化●酒糟紅退不掉可考慮自費打肉毒陳奕先表示,臉部泛紅發生可能是不同疾病造成,包括酒糟、脂漏性皮膚炎、臉部濕疹,或使用類固醇藥劑突然調整劑量或停用,使患者臉部出現發紅、漲紅、濕疹等狀況,皆俗稱是「紅臉症候群」。酒糟又稱「玫瑰斑」,發生原因與基因、免疫系統異常活化、皮膚屏障受損、血管異常活化等有關。陳奕先指出,人臉上多少會有蠕形蟎蟲存在,差別在於數量多寡,酒糟肌患者的肌膚環境適合蠕形蟎蟲生存,因此數量較多也較活躍,都是使臉部泛紅的原因之一。酒糟常與脂漏性皮膚炎、長痘痘混淆。陳奕先說,三類型病灶型態不太一樣,酒糟會出現丘疹、膿疱,且基底性全臉泛紅,會感覺熱漲紅、刺痛、灼熱感;脂漏性皮膚炎則會出現典型的脫皮、脫屑、發紅及癢感,分佈在T字部位、中臉皮脂腺旺盛處,於特定部位出現濕疹病灶。陳奕先指出,酒糟肌較多好發於30至60多歲女性,尤其是皮膚白皙、白裡透紅的女性更容易臉部漲紅、發作酒糟。另外女性停經後也可能出現熱潮紅,若已排除停經症候群因素,少部分女性可能屬於晚發型酒糟。陳奕先表示,若患者不屬於酒糟的好發年齡,但又出現類似症狀,醫師會評估是否長期暴露藥物,包括長期服用類固醇、擦類固醇藥膏而突然暫停使用,造成皮膚屏障缺損;或是長時間使用類固醇導致微血管擴張,皮膚變薄較敏感,也會出現類似酒糟症狀。一名28歲空姐長期在高空飛行,處在空調環境中難以保濕,也無法定期洗臉,加上疫情期間須戴口罩,導致臉部悶熱、潮濕,使酒糟肌逐漸惡化,出現濕疹及刺痛感,起初她使用類固醇藥膏有效,但用了3至4個月後竟惡化成毛囊炎,經皮膚科醫師治療、調整用藥後才改善。陳奕先表示,部分因素恐讓酒糟病友病情惡化,像紫外線、吃辛辣刺激、過冷或過熱食物如拉麵、熱湯等,或強風吹拂、寒冷環境,溫度驟降也會造成酒糟惡化。此外,作息不正常、常熬夜、輪班工作者,更容易造成膚質不穩定。陳奕先建議,酒糟病友外出應做好防曬,避免早上10點至下午3點期間於戶外長時間曝曬;平時保養不要使用刺激性、含酒精類成分用品,挑選洗面乳、化妝品、保濕乳液、防曬乳等皆要小心,尤其面膜成分多,若不小心使用含有酒精成分,恐讓酒糟惡化。陳奕先指出,若是酒糟急性發炎期,多半搭配口服、外用藥;若丘疹、膿疱已消除但基底紅退不掉,可採取肉毒桿菌注射,抑制血管活化促使退紅,目前健保無給付需自費。口服A酸可用於治療酒糟、痘痘,若是蠕形蟎蟲過度增生也可用殺蟲藥膏,也需自費。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
最近天氣冷颼颼,周末又有寒流要來,不免讓人想吃熱呼呼的火鍋取暖撫慰身心,然而嗑完一鍋美味食材和湯底後,又總讓人擔心攝取的熱量會不會爆表,到該該怎麼吃火鍋才健康?火鍋選湯底:濁度愈高 熱量也愈高營養師劉怡里曾表示,吃火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對湯底,選擇熱量在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比較好,像是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也可以。常見的咖哩鍋、豆腐牛奶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屬於熱量較高的湯底。劉怡里指出,這些高熱量的湯底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透過湯底的清澈度判斷,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的。●低熱量湯底:和風昆布鍋、柴魚鍋、酸菜白肉鍋●中熱量湯底:味噌鍋、泡菜鍋、南瓜鍋●高熱量湯底:麻辣鍋、牛奶鍋、咖哩鍋、臭臭鍋【延伸閱讀:火鍋聰明吃 湯頭食材學問大】火鍋選主食:冬粉熱量低 但會吸收湯底振興醫院營養師涂蒂雅曾指出,若以一碗計算,白飯熱量比烏龍麵或冬粉高,若選麵條為主食,烏龍麵或冬粉的熱量,則會比科學麵或王子麵來得低。但要注意的是,冬粉容易吸收湯汁,若選擇高熱量湯底煮冬粉,就會讓冬粉熱量增加許多。●白飯:280大卡╱碗●王子麵:250大卡╱包●烏龍麵:140大卡╱碗●冬粉:140大卡╱碗火鍋選肉類:兩隻腳較好、沒有腳更好涂蒂雅表示,若以部位區分,松坂肉瘦肉較多,油脂量最低;五花、培根、里肌肉油脂量較高。不想吃下太多熱量,建議肉類選擇海鮮或雞肉。營養師潘璿凱曾指出,最簡單肉類選擇的記法是:「2隻腳的比4隻腳的好,沒有腳的最好!」●低油脂:海鮮魚貝類、雞肉●中油脂:豬肉、牛肉、羊肉●高油脂:內臟類、培根、五花肉【延伸閱讀:南瓜鍋、牛奶鍋健康?暗藏奶油讓你胖】火鍋選醬料:天然食材為主 避開高納、高熱量劉怡里建議,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可搭配紅肉的洋蔥是較好的選擇。不過吃生洋蔥可能會脹氣,她分享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就能解決。此外,醬料還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可以抗氧化。而常見的醬料,包括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都是劉怡里比較不建議的高熱量醬料。如果要增加醬料的風味來源,她說烏醋和豆瓣醬是所有調味料中鈉含量很高的,而且會害你水腫,所以盡量以白醋為佳。●天然食材醬料:蘿蔔泥、大蒜、蔥、薑●低熱量醬料:醋、醬油●高熱量醬料:沙茶醬、蒜蓉醬、豆瓣醬【延伸閱讀:火鍋煮蛋沒熟會害你掉頭髮?一周吃3次火鍋的營養師劉怡里教你怎麼健康吃】火鍋料熱量、脂肪量、納含量排行劉怡里表示,所有火鍋料不建議的品項有兩大原則,一項就是加工食品,另一項是看似無害但油脂很高的油炸物。國健署指出,常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為豆皮、百頁豆腐與米血糕,脂肪量高者除豆皮、百頁豆腐外,芝麻麻糬燒也不遑多讓;鈉含量前3名則為魚板、米血糕與起司球。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曾表示,火鍋用的豆皮通常經過油炸,較有香氣且不易煮爛,百頁豆腐則是在製程中加入油脂,故熱量偏高;米血糕則是以澱粉為主,相當結實。此外,火鍋餃類的肉餡多半用肥肉製成,油脂占總熱量逾6成。●熱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米血糕●脂肪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芝麻麻糬燒●納含量排名:魚板、米血糕、起司球【延伸閱讀:火鍋吃到飽 2500大卡你行嗎?】不怕胖的火鍋下料及進食順序潘璿凱建議,建議先煮蔬菜、菇類及海帶,此時的湯底可以喝;接著再下豆、魚、肉、蛋類,煮熟後湯表面會有一層浮油,不建議再喝湯,加工類火鍋料最後再放,此時湯底的鈉離子及鉀離子已過高。至於進食順序,也就是搭配下料順序,第一輪先吃蔬菜,第二輪再吃豆、魚、肉、蛋類,最後再吃加工類火鍋料。●菜→豆魚肉→加工類涂蒂雅提醒,若主食選擇麵條,則建議早一點下鍋煮,不要等到湯都煮得油油膩膩了才放,才不會讓麵條吸滿油脂。有餐廳標榜以吃完的火鍋湯底煮粥,就要小心這鍋粥有三高,高鈉、高普林、高熱量,三高及痛風患者應盡量少喝。【延伸閱讀:天冷吃鍋又怕胖 營養師提醒:最後一步這樣煮就毀了】慢性病患怎麼健康吃火鍋?大多數的火鍋常暗藏高鹽、高油、高熱量的地雷,慢性病患該怎麼吃能夠滿足口欲又兼顧健康?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曾如此建議:●糖尿病:注意主食分量,芋頭、玉米、地瓜、豬血糕、南瓜等主食類,要與麵、冬粉、飯等一起計算分量。建議多吃蔬菜,延緩血糖上升。●高血脂:高油的五花肉、培根,以及加工品如餃類、丸子等,應該少吃;肉類盡量選擇瘦肉為主。●高尿酸:避免喝火鍋湯,高普林的內臟類、海鮮類及香菇應該控制攝取量;不要喝酒,以免痛風。●高血壓:避免高鹽分的加工品,改用天然辛香料取代高鹽分沾醬。●腎臟病患:尚未洗腎病人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且挑優質蛋白質;避免吃加工品,以免磷攝取過量。少喝湯,避免鉀、普林攝取過量。【延伸閱讀:避免湯底汙染、致癌,這種食材一定要最後煮!營養師教健康嗑鍋4原則】吃不完的鍋底打包回家注意事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曾表示,到火鍋店吃不完的鍋底想打包回家,下一餐繼續吃,為避免微生物孳生,最好將鍋底煮沸後放涼,再放到冰箱,若是下一餐就會食用完畢可放冷藏,否則最好冷凍保存。●打包鍋底→煮沸放涼→放冰箱黃淑惠也建議,最好先把鍋裡的葉菜類先吃完,隔餐要吃再加新鮮蔬菜。至於豆腐、肉類則可繼續保留,但超過一周就不要吃。【延伸閱讀:吃不完的鍋底帶回家吃可以嗎?營養師:記得這二件事很重要】
-
2022-12-14 失智.新手照顧
寒流來襲重保暖,長者禦寒兼防疫
入冬首波冷氣團週末來襲,氣溫將下探10度以下達到寒流等級,這對於銀髮族的長者健康都是一項考驗,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指出,因為天氣溫度的突然變化,容易造成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年長者的身體發生問題,提供四點建議,希望能夠讓長者在疫情期間除了做好防疫外,更要注意寒冷天氣中保暖,維持健康最佳狀態。 起床暖身再下床天氣寒冷睡醒後可以在被窩內先活動身體的關節,從遠端的腳部、膝蓋、大腿、手部、手肘、肩膀,到腹部、脖子、頭部等,每一個關節處活動十次,等身體暖活後再起身下床,可以避免因溫差太大造成的病變。平時也可以利用彈力帶或是治療球,做些伸展運動訓練肢體平衡,也可以避免突然的姿勢改變身體不穩而造成下床時跌倒。 戶外活動配件齊在寒冷天氣到戶外活動時,帽子、圍巾、口罩、防水手套、防滑鞋子等缺一不可,以增加戶外的抗寒。外出時可以洋蔥式穿著,先穿著保暖的衛生衣,再加上背心或毛衣,外套可選擇具有防風雨功能的,以免因為天冷潮濕影響到外套的保暖功能。此外,要注意手腳的保暖,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穿著襪子及戴手套,當手腳保暖足夠後,身體比較不易感到寒冷。 電器使用重安全若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避免因為電暖器的使用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呼吸,或是因為使用過久室內空氣過於乾燥影響舒適度。此外,因為電暖器或是除濕機等一般用電量較高,避免與其他電器共同使用,當使用完畢或外出時,一定要拔掉插座,以維護用電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保暖防疫一起來長者在防疫期間也不用特別緊張,除了要做好保暖工作外,外出時一樣要戴好口罩避免到人多的地方,維持社交距離並且勤洗手。此外,若已經完成新冠疫苗注射者,也可以考慮接種流感疫苗,配合指揮中心相關防疫規定,以增加自我保暖防護力,健康度過疫情期間的寒冬。
-
2022-12-10 醫療.中醫
手腳冰冷2類型別亂補!一張圖看懂,飲食、穴位助改善
手腳冰冷是不少民眾常有的問題,也常怎麼吃、怎麼進補都不見改善。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許芳綺表示,手腳冰冷未必適合進補,要看屬於哪類型,若一昧的進補恐怕越補越大洞、越補越傷身。 為什麼常常會手腳冰冷?中醫指原因,夏天也冷要注意。 許芳綺中醫師表示,手腳冰冷在中醫上稱為手足「厥冷」或「厥逆」,通常是在氣溫降低時,人體的新陳代謝下降、血液循環變慢、末梢血管收縮造成的現象。一般而言,陽氣充足的人只會在寒流來襲等天氣變冷時,才會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不過也有一部份的人是即使在夏天也會手腳冰冷,不舒服的症狀甚至影響生活。 手腳冰冷2類型別亂補!一張圖看懂,飲食、穴位助改善。 許芳綺中醫師說明,手腳冰冷在中醫上最常見的證型包括「陽虛」和「氣鬱」,兩種真正適合進補的方式有所不同,未必是民眾普遍印象中的進補方式。 陽虛:動能不足,適合溫補。陽虛也就是所謂的「寒厥」,這類族群體內動能較不足以將血液送往末梢,也就容易手腳冰冷,且常是全身都怕冷、臉色蒼白、體力較差、精神疲憊、容易腹瀉、身體痠痛等,在喝熱湯、洗熱水澡、熱敷後身體就會舒服些。 這類型的手腳冰冷就適合以「溫補」的方式進補,如肉桂、乾薑、紅棗、巴戟天等,或附子理中湯、當歸四逆湯、八珍湯等。平時也可以多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羊肉、蔥、薑、蒜、八角、桂圓、南瓜等。日常生活上可多進行戶外運動,讓陽光照上背後的膀胱經固護自身陽氣,也可以用吹風機或瘟熱毛巾溫膚勞宮穴、湧泉穴、足三里穴改善。 氣鬱:氣機阻塞,需要疏通。氣鬱的人也常常會手腳冰冷,但不適合進補,此類型的人通常是因為生活壓力或工作壓力大所引起。和陽虛有所不同的是,主要是因為體內氣機不順、氣機鬱阻軀幹,阻擾了陽氣輸部至四肢末梢,並非真的陽虛。因此這類型的人雖然手腳冰冷,但胸腹是怕熱的,也常出現胸腹痛、頭痛等症狀。若胡亂進補恐怕會使得情況更嚴重,造成口破、長痘痘、失眠等,越補越大洞。 此族群可用些疏肝解鬱的中藥調理,例如四逆散、柴胡、香附、鬱金、芍藥等。飲食注意營養均衡,盡量避免油炸或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平時也可以多按摩合谷穴、太衝穴。而日常生活方面也建議多注意紓壓,可多從事些休閒娛樂,並放慢生活節奏及步調,如此更有助於恢復氣機正常運行,改善氣鬱的情況。 吃鍋不代表就是真的進補,進補前應先了解個人體質! 進補未必人人都適合,吃鍋也不代表就是真的進補、補到位,建議民眾若自覺身體較差需要進補,可先尋求中醫師檢查,了解自身體質及身體狀況,用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補。許芳綺中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是出現手腳冰冷,伴隨著手腳指發紫、腫脹,應留意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找上門,須盡快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延伸閱讀》 .中醫9大體質養生食材各不同!郭祐睿院長:補得多不如吃得巧。 .天冷吃鍋、進補注意心肌梗塞!醫:4情境留意溫差變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07 養生.抗老養生
「大雪」保暖首重頭腳!進補看體質,加這些食材可去油解膩
大雪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約在每年12/6-12/8之間。台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平地降雪機率較低,但此時適逢冷氣團及寒流來襲,氣溫會明顯下降,根據健康署102年委託研究結果發現,冬天因心血管疾病就醫比率增加1-2成,所以提醒民眾務必注意保暖。特別是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因氣溫驟降會導致人體周邊血管收縮,加上冬季飲食偏好重鹹重辣,如麻辣鍋、薑母鴨等,加上身體活動度下降,會增加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有三高的患者應每日監控血壓、血糖,並按時服藥,出外運動、泡溫泉時應避免暴露在溫差過大的環境,如有身體不適,應立即就醫。 冬季養身秘訣:早睡晚起、注意保暖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裡提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意思是我們的飲食及生活作息都應順應自然,守常規、有節度,就能常保健康。又在《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提及:「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因北半球冬季日短夜長,所以建議民眾冬天時可以比平常提前半小時入睡,並晚半小時起床,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一方面養足精神,更可以避開夜晚及清晨最寒冷的時段。冬季保暖首重頭腳,以中醫觀點來看:「頭為諸陽會,寒從腳下生。」除了多添加衣物之外,出門多戴頂毛帽、穿雙厚襪子,更能防止風寒入侵體內,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穴位按摩,幫助滋陰補腎過好冬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所謂藏精就是指藏腎精,中醫稱腎精為生命之根、身體之本,意思是冬季養生應先補腎,精氣充盈後,提升身體機能來抵抗外來的邪氣,隔年身體就會好。在這邊教大家按壓幾個穴道,可以滋陰補腎好過冬!1.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屬於足少陰腎經,此穴經氣最旺,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子宮)的功用2.湧泉穴:把腳趾向下捲起,腳底板的前1/3中央會出現一個凹陷處,就是湧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此穴可以養腎精、消除疲勞、改善手腳冰冷。3.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屬於足陽明胃經,具有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的功效,可改善腸胃機能,促進營養吸收及代謝,提升免疫力。冬令進補停看聽,你的體質適合嗎?冬天的街道總是充滿著撲鼻的中藥香,也是傳統進補的好時機,常見的藥膳如薑母鴨、當歸羊肉湯、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等等,民眾常會有以下疑慮:「哪種藥膳適合我? 我的體質適合吃補嗎?」以下幫大家簡單的分成兩類:1.不適宜進補的體質:平時容易口乾舌燥、口瘡、便祕、臉頰冒痘、肥胖體質、過敏體質、感冒、發炎性疾病以及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者。若屬於此類的民眾抗拒不了美食的誘惑,建議可在藥膳裡多加點蔬菜及白蘿蔔等涼性食材來去油解膩降火。2.適宜進補的體質:畏寒、手腳冰冷、疲倦乏力、營養不良、面色蒼白。此類患者進補時也不宜過度食用,適性適量即可,中醫有所謂「虛不受補」之說,意即不是身體虛就可以不忌口的亂吃補,小心導致上火及體內痰熱、濕熱堆積,造成脾胃運化的問題。現代人普遍營養均衡、甚至過剩,建議進補時機可以選在寒流報到時,以一星期不超過3天為度,適當的進補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達到溫暖身體、增加血液循環的效果,飲食上要把握少鹽、少油、少糖、少辣的原則。提醒您,若對於藥膳飲食或體質上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來替您辯證論治,根據體質開立適合的食補藥膳。
-
2022-11-30 養生.聰明飲食
薑母鴨用什麼鴨才對?教你「這樣煮」最好吃!加碼禁忌、功效一次看
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都是冬季必吃的藥膳進補鍋物,先考考你對薑母鴨的瞭解夠多嗎?薑母鴨該怎麼煮?要用什麼鴨煮才對?到底薑跟鴨怎麼挑最好吃?配料要準備哪些?又有哪些人不適合吃呢?為您整理秋冬食補「薑母鴨7大QA」美味一次看。鴨肉的營養價值? 鴨肉不僅熱量較低、脂肪少,蛋白質含量更是完全不輸給豬、雞、牛等肉品,亦富含維生素A、B群;與等重的雞、豬肉相比,鴨肉的維生素A含量幾乎多了1倍。 且鴨肉雖然脂肪含量較低,但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卻高達5%。中醫認為,鴨肉味甘、性涼,除了平常就容易腹瀉的人,要少吃外,非常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食用。薑母鴨怎麼煮? 薑母鴨中的薑母,其實指的就是老薑。老薑性溫熱,剛好可以搭配性偏涼的鴨肉,達到中和溫補的功效。只要跟著以下食譜6步驟,就能自己在家煮出一鍋美味的薑母鴨! 材料:鴨1隻、米酒、麻油、薑母(老薑)、冰糖、黨參、當歸、川芎、黃耆、桂枝、枸杞作法步驟:先將鴨川燙至半熟,再剁成塊狀 用麻油將薑母爆香 放入剁好的鴨,大火炒至鴨肉表面些許焦,放入電鍋 再將中藥材、冰糖、米酒、水放入電鍋中,燉熟 食用時依個人喜好放入新鮮食材,如高麗菜、金針菇、豆皮、米血等 沾醬可用辣豆瓣或是辣豆腐乳薑母鴨的熱量有多少? 其實薑母鴨所搭配的藥膳,幾乎沒有熱量,但薑母鴨每吃一次,要當心的是火鍋料如豆皮、丸類等加工食品,也會一起吃下肚,熱量通常都會超過1,000大卡,建議一個月吃1次為佳。此外也要特別注意鈉含量恐超標,以國民健康署建議1天可攝取的鈉含量為2,400毫克,但薑母鴨有可能吃一次鈉含量就高達10公克,因此吃完薑母鴨後幾天一定要多喝水,幫助代謝排除鈉含量。薑母鴨該使用什麼鴨? 煮薑母鴨時所使用的鴨,其實就是一般最常聽到的紅面番鴨。而薑母鴨的命名,指的是「薑母」跟「鴨」的綜稱,而非是指「薑」跟「母鴨」;也因為公鴨肉質較硬、纖維粗,肉較耐煮不爛,所以薑母鴨其實較常使用公鴨烹煮,母鴨則當成一般肉鴨食用。薑母鴨功效和好處? 薑母鴨最適合寒流來時,食用以滋補身體,不僅可以祛寒,常見所搭配的中藥也可達成相得益彰的功效,對身體的好處如下:薑母爆炒,可以達到驅寒暖身的作用,因為薑母可發表散寒、宣肺氣 黨參性味甘平,主要作用為補氣健脾 黃耆味甘性微溫,能助胃氣、固脾表、補中氣、升清氣 川芎性味辛溫,具有行氣活血、為血中的氣藥 當歸性溫味甘辛、微苦,與川芎合用具有補血行氣的作用 桂枝性味辛溫,有散寒解表的作用【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38.html】
-
2022-08-21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腐朽與神奇的諾麗果
幾年前,朋友專程南下買了幾株諾麗果苗,分給我三株種在院子裡,不用特意照顧,倒也長得青綠茂盛,而且隔年就開始結果。那陣子諾麗果果汁的飲用風潮才剛興起,透過直銷管道的推廣,成為新興的保健飲品。熟識的有機產品進口商送給我試飲時,把諾麗果汁的保健功能講得頭頭是道,說它雖不能治病卻可以強身,聽起來似乎所有人都應該按時服用。歸納起來,就是要我把諾麗果汁當做是喝的綜合維他命的意思。不過,綜合維他命沒有味道,諾麗果汁的味道卻很強烈,這點從它的英文暱稱cheese fruit起司果,甚至是rotten cheese fruit腐爛的起司果就可略知一二。諾麗果是熱帶海島灌木,為了吸引動物和昆蟲前來幫忙授粉,演化出濃烈的熟腐味,不怕被海風吹散。要發出獨特且強烈的味道,植物本身必須有豐厚的組成,換成人類語言,就是飽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多酚、油脂等等日常所需的,以及不常攝取的營養元素。由於對諾麗果的味道有成見,我對諾麗果汁也敬而遠之,院子裡的諾麗果樹也在一次超級寒流過後,懨懨不起。一直到新冠肺炎如大浪來襲,強化身體免疫力成為最有效的救生圈,我才想起這個幾乎被忘記的營養補充品。好像是心電感應似的,嘉義果農朋友丁家彥差不多就在那時跟我聯絡,很有自信的介紹他自種自釀的諾麗果酵素。他知道我平日以蔬食為主,建議我就當作補充營養,試試看他親手做的酵素。認識他這麼久,知道身為虔誠基督徒的他,是用對環境友善的自然農法對待作物,他的諾麗果酵素採用自行研究出的方式製作,原料只有諾麗果和枝葉,發酵時間超過一年半,期間連水都沒有添加,純粹就是果汁。小農自釀的酵素,跟大型工廠的機械化不能相提並論。家彥個性小心謹慎,為了避免可能的汙染疑慮,他將成品送去食品工業研究所,重複進行了二次檢驗,確定酵素的安全性,才開始介紹給朋友。原本在北部擔任軟體程式設計師的他,在轉業從農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慣性的不放過小細節。他說,程式設計師是整天坐在電腦前的工作,就算離開螢幕,腦子也停不下來,程式永遠修改不完,自己的身體卻先垮了。還好當時下定決心轉業救健康,回鄉從農,整天在太陽下流汗勞動,作息正常飲食乾淨,不但挽回自己的健康,全家人也因此受惠。丁家彥的親身經歷很有說服力,加上他釀的諾麗果酵素經過長時間發酵,口感比我的味覺記憶好上許多,每次30cc的量,也符合我對營養補充的接受度,所以一路喝到現在。其實,保健食物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身體反饋,對我來說心安人就安了。●這次,家彥準備了200ml玻璃瓶裝的諾麗果酵素,要送給元氣周報的讀者,想要嘗試的話只需付運費,就可以免費獲得。數量限100瓶,有興趣一試的讀者請電:0988-190-268、05-3420787丁家彥先生或加LINE搜尋@553qybon
-
2022-08-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戰疫堡壘/一句「歡迎回家」讓武漢包機旅客熱淚盈眶
仙境級檢疫所新北烏來檢疫所/一句歡迎回家 武漢包機旅客熱淚盈眶2020年1月29日,全球新冠疫情剛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完成場地會勘,當天即成立國內第一間集檢所﹘﹘「烏來所」,部屬臺北醫院副院長郭憲華臨危受命,擔任烏來所指揮官:「既然擔任開路先鋒,烏來所就必須是最好的,盡最大努力成為示範堡壘。」烏來所成立三天後,迎來國內首批住民--------五名違反檢疫規定的自由行陸客。當時有人攜帶快煮壺煮泡麵,結果因此跳電,後來改由集檢所提供每天兩次熱開水。通過兩次重大考驗,化解清潔人力短缺危機。而成立第七天,更承受第一次重大考驗﹘﹘武漢包機。當凌晨時分,28名旅客抵達烏來所時,郭憲華一句「歡迎回家」,讓如同逃難般返台的同胞熱淚盈眶。工作人員特地準備熟食,逐一放在房門口旁的小桌子,再廣播通知取餐,許多人開門看到餐點,開心到尖叫。而另一次重大考驗,就是清潔人力短缺。當時因媒體跟拍報導,清潔班成員遭受鄰人排擠,十人當中有七、八人提離職,郭憲華趕緊聯繫承接醫院清潔工作的業者協助,所幸最後只有兩名員工離職,順利化解危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和新北市長侯友宜後來親自到訪,提振士氣之餘也粉碎外界感染疑慮。確診者憂心失智母親、幼兒無人照顧,即時協助解決。而在升級為加強版檢疫所,收住輕症和無症狀患者時,烏來所更是全員戒備。「無法即時幫確診者解決問題,這是最大的壓力。」郭憲華說,一名女性確診者入住後,整夜哭泣,因為相依為命的失智老母無人照顧,工作人員立即和衛生局與社會局聯繫,將患者母親接到檢疫所同住,個案才安心養病。最讓郭憲華不捨的案例,是一位單親媽媽撫養三個年幼孩子,媽媽在工作場所染疫,連夜被送到烏來所。親友們怕被波及,無人對孩子伸出援手,確診媽媽心急如焚,入住首日哭一整天。「我也是母親,能感同身受。」郭憲華說,後來將孩子接來檢疫所,由資深護理師指導同住的防疫措施,另外也準備故事書、彩色筆和玩具等,安撫幼童情緒,讓一家人得以團聚。烏來所的用心贏得住民肯定,有歸國學子在離開檢疫所前一天,用便利貼寫下「謝謝照顧,你們辛苦啦,感恩」,讓工作人員感到窩心。郭憲華也由衷感謝所有工作人員:「他們是無名英雄,是檢疫所背後最堅強的後盾。」元老級檢疫所桃園林口檢疫所/強調住民非犯人 檢疫所房門從不上鎖為迎接武漢包機,林口檢疫所在2020年1月31日成立,由衛福部桃園醫院代理院長陳日昌擔任指揮官,首批迎接的住民就是2月3日抵台的第一批武漢包機台胞。從零開始一度混亂,累積經驗成作業指引。陳日昌說,因不確定班機抵達時間,大家從早等到晚,直到深夜好幾輛遊覽車抵達,完成149人入住之後,問題才剛開始。因初始的相關作業指引,准許住民可在同樓層活動,因此有人串門子、參觀對方房間,彷彿住飯店。隔天經討論後,才改為必須嚴格要求留在房間內檢疫。這14天從零開始,雖然一度混亂,但林口所也累積經驗,成為指揮中心日後擬定集檢所作業指引的重要參考。考量住民不是犯人、隔離不是羈押,林口所房門從不上鎖,陳日昌說,給予開門的自由宣示的就是集檢所不是監獄、保警駐守在每層樓的出入口,目的是「保護」住民免於病毒感染。照三餐關心,確認確診者講話「氣順氣足」。後來遇上英國專案,因正值霸王級寒流,林口本就濕冷,體感溫度只有攝氏一度,浴室熱水瞬間變成冷水,林口所也緊急採購大量棉被、睡袋,讓住民不致凍壞。2021年5月中旬,臺灣爆發社區感染,確診患者瞬間暴增,林口所也變身成加強版集檢所,著手在醫院外備戰,除了morning care之外,更加碼三餐主動關心,要確認每一位確診者講話「氣要順、氣要足」,就是為了及早發現隱形缺氧的徵兆。而在完成諾富特飯店專案後,因沒有新住民,林口所原本要暫時關閉,結果又爆發萬華、中和等社區感染,讓工作人員毫無喘息時間,回想每次任務都是急急如律令,都在準備休假前,深夜被叫回。儘管累得半死,但看著住民解除隔離後開心地揮手離開,工作人員就感動莫名。
-
2022-06-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40年死因冠軍 「老化+低溫」導致死亡率增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2021年死亡統計,去年死亡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10大死因由癌症蟬連40年榜首,去年奪走5.1萬條生命。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分析,癌症時鐘又快轉了20秒,平均每10分10秒就又一人死於癌症;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去年1月低溫天數較多,是去年死亡人數增加較多的兩大原因,導致去年出現2016年霸王寒流後「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首次同時增加2021年10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劉訓蓉指出,與前一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劉訓蓉表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1,123人,占總死亡人數76.6%,與109年相較,110年死亡人數除肺炎減1.4%外,餘均呈增加,以高血壓性疾病(+17.6%)、糖尿病(+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3%)增加較多。202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8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已連續40年居首。劉訓蓉表示,去年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前一年加快20秒,平均每天142人死於癌症。十大癌症順位同2020年,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11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占總死亡人數28.0%,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亦相偕增加。就年齡觀察,110年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較109年增1,531人(+4.7%);0-64歲則減36人。有關不同年齡別死亡率,劉訓蓉指出,近5年65歲以上人口每年約增16至17萬人,受該年齡層口快速增加影響, 死亡人數隨之增加,但觀察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死亡率,2016至2020年是呈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雖微幅增加,仍是近年次低。至於較年輕族群,劉訓蓉指出,2020年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不過,整體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已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
2022-04-3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養肝好時節早睡少吃酸!春天常見疾病與如何緩解治療?
前陣子還經歷了不到10度的寒流,最近已經熱到快要穿不住外套了。沒錯,這就是一個天氣多變的狀況,也就是春天來囉!中醫角度認為,春天人體的代謝會慢慢增加,這都是屬於「肝臟」疏泄的功能。肝臟的疏泄如果不夠呢或是太過的話,都會造成一些問題喔!像是外在的皮毛和腠理,防禦力可能會不夠,內在的火氣可能被引動起來,像是風邪、感冒或是過敏性的問題,就會在這個時候找上你。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有哪些春天容易發生的疾病,還有要怎麼吃,才可以提高免疫力,一起來看看吧!在中醫來講,春是一個風邪多發的季節,風邪可以想像是,一個多變的狀況,例如外在刺激變多、病邪開始侵襲身體的狀況變多,這都是屬於風邪!在春天來講,對應到五行是屬於肝跟木,那肝本身就一是個疏泄調節的臟器,那木可以想像,從土裡長出來,一路生長並開枝散葉的形象,那對應到人體這個肝木跟風邪的狀況,就容易侵犯到我們的頭面、五官、四肢等。所以在內經來說,有句話叫春善病鼽衄,鼽跟衄就是對應到鼻子,鼻子的過敏、鼻塞、流鼻血的症狀。春天常見疾病有哪些,大致可分4項疾病:1、過敏性症狀:像是氣喘、鼻炎、頭面的眼睛結膜炎,與溫度調節變化有關係,春天開始與春暖花開的情形以及生物繁衍越來越多,這些刺激的來源,都容易造成過敏。2、感冒、腸胃炎:隨著天氣回暖,人與人接觸變多傳染的機率增加。3、外在刺激:容易影響到自律神經,也可能影響到情緒起伏,對中醫來說這屬於肝病的範圍,要注意中醫的肝跟西醫的肝是不一樣的。4、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從寒冷的冬天到溫暖的春天,要注意早晚溫差,做好心肺的保養。如何緩解春天疾病及治療?1、預防重於治療:遠離過敏原就可以讓過敏比較不容易發生。2、穿衣技巧:氣溫變動大,可以選擇上半身比較輕薄一點的衣服,下半身尤其是足部,還是要記得保暖。足部暖的話,維持住全身上下的陽氣,就可以抵禦外來的病菌。3、粉塵、塵蟎:先將夏季衣物做清洗再穿,可以減少過敏發生。養生保健部分,建議可多做戶外的活動,像是提升心肺功能的活動、或是可以選則中醫的養生功法,像是八段錦、太極拳。在上述的建議下,過敏還是沒有緩解的話,建議可找醫師做專業診斷及治療。春天可以吃哪些食材,提升免疫力!春天屬於肝臟的季節,而青色入肝,可以多吃一些綠色的蔬菜,有助於養肝。肝也可用酸來做調節的臟器,微酸食物,像是櫻桃、草莓、柑橘類的食物。春天食材使用可分為三時段(初春、仲春、晚春):1、初春:這個時間點,天氣還沒有太炎熱,此時人體的陽氣,剛開始要引動起來,可以選用較為溫陽、辛散、升發,可以讓身體流汗的食材,像是薑、洋蔥、蒜、韭、豆芽、春筍、蘆筍。另外,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肉、奶,有助於增加肌力及免疫力提升。2、仲春:氣候已較穩定,此時反而要減少一些酸性食物的攝取,吃些較為甘味的食物,來補脾胃,像是山藥、蓮子、大棗、蜂蜜、綠豆、毛豆。3、晚春:接近夏天,氣溫已與夏天差不多炎熱,而夏天是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的季節,所以要提早顧養脾胃。不要吃太重口味食物、盡量飲食清淡讓腸胃休息,吃冰喝涼水會增加腸胃負擔,所以要避免生冷食物。如果有皮膚過敏、皮膚癢的狀況,不建議食用:烤、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
-
2022-03-0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偏頭痛還是腦出血分不清 醫授4招自我察覺保命
彰化一名50歲婦女與家人聊天,卻突然頭痛欲裂,噁心想吐,隨後四肢癱軟無力、意識逐漸模糊,經救護車送到彰基醫學中心急診,已呈現重度昏迷,經緊急手術並在加護病房救治後才恢復,醫師提醒,民眾可以利用「手、嘴、說」口訣,篩檢有沒有腦中風急性現象,及早治療。今天中部天氣回暖,但依據彰基統計,今年一月起在寒流濕冷天氣的籠罩下,腦出血性中風比去年同期大增4成;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等慢性病疾病,其發生腦出血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彰基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表示,民眾可以利用「手、嘴、說」口訣,篩檢有沒有腦中風急性現象,「手」-雙手平舉,看有沒有單側瞬間無力狀況發生;「嘴」- 照鏡子並觀察嘴巴有沒有歪斜現象;「說」 -跟別人對談,有沒有口齒不清、講話問A答B或表達不清楚的情形;如果發現以上這三種現象,最後就是「快」,趕快打119或趕快送到急診室,請醫師評估。彰基神經外科主任鄭均洹表示,寒冷的季節,彰基的急診室收治很多腦中風的病人,腦中風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之外,也會造成一些功能缺損,讓病人和家屬面對後續治療的問題;一般來講,腦中風大概每年每10萬人有180人,出血性占了50人,動脈瘤破裂占了10人,這位50歲中年女性就是動脈瘤破裂造成的腦中風,相當危急。患者送來彰基時已呈現重度昏迷,經一連串包含腦部斷層掃描、抽血等檢查,發現不是單純腦出血,或腦中風,而然是腦部血管瘤破裂,合併嚴重高血壓,生命垂危,彰基急診與神經外科團隊在20分鐘內完成相關手術準備,經緊急手術後,病人已經恢復清醒,在加護病房的照顧最後出院,甚至可以恢復工作崗位。
-
2022-03-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
● 中風不分大小,找出原因避免再次中風● 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 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小中風不可輕忽,是大中風的警訊!許多發生小中風的人,因為沒什麼感覺就可能不處理,都說「還好啦,只是小中風!」這句話聽在專精於腦中風的醫師耳裡,其實是問題重重、隱憂很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強調,中風不分大小,中風就是中風,都要找出發生原因,才能避免再次中風。1成病人 數月內再次中風「小中風」是指「症狀輕」或「病灶小」,但這種說法有時會導致民眾輕忽未追查原因的重要性。鄭建興表示,中風症狀輕微,不等於再次中風的機率較低。根據國外研究,大約5到10%病人會在二至三個月內再次中風,程度輕、重都有可能,視阻塞程度而定。鄭建興指出,台大醫院住院的中風病人,約四分之一都是中風兩次以上病人;也有不少高血壓或糖尿病沒有控制好的中風病人,原以為自己是初次中風,但核磁共振影像卻發現許多舊病灶,代表曾經中風過,只是這次症狀比較明顯。常見「小中風」發生有三種可能:一是「暫時性腦缺血」,因為某條血管暫時不通,導致暫時性單眼失明、複視、吞嚥困難、口齒不清、失語、偏癱、步態不穩等,大多在一小時內恢復正常;二是輕微中風;三是從腦部影像會看到較小的中風病灶,所以用「小」中風稱之。鄭建興表示,無論是小中風還是大中風,發生的機轉、後續的醫療處置,都是類似的,一旦發生,首要詳細評估病人身上有哪些危險因子,把可能的原因統統找出來,給予全面性的處理,才能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預防再發生,對病人的幫助最大。血壓未控制 年輕也會中風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鄭建興說,血壓對於腦血管的影響很大,八成中風病人都有高血壓問題。每當寒流一來,沒有好好吃藥控制血壓的人最容易出事,低溫會導致血壓衝高,很多人因此中風。也有不少45、50歲以下的中風患者,因抽菸、喝酒、熬夜,或明知有高血壓卻仗著年輕、沒症狀,未積極控制血壓,年紀輕輕就中風。此外,高達四、五成中風病人有糖尿病或高血脂,兩、三成中風病人有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鄭建興表示,隨著年紀增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律不整的盛行率都隨之上升,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必須注意。記憶差動作慢 可能是警訊鄭建興提醒,很多人都用「老了」來解釋記憶逐漸變差、動作變慢的現象,但不見得是自然老化,可能是腦血管病變的警訊,應到神經內科接受詳細檢查,及早接受治療。「一旦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
-
2022-03-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幼兒園女童感染諾羅病毒 全家和同學都受感染
寒流一波波,急性腹瀉就醫人數大增,其中以感染「諾羅病毒」佔大多數,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醫師黃中明表示,日前一名4歲幼兒園女童因嘔吐、水瀉不適掛急診並住院治療,後來照顧者阿嬤與父母也出現同樣症狀,「一人得病、全家都遭殃」,可見諾羅病毒的傳染力極高。醫師黃中明提醒,雖然即將進入春天,但他預估仍會持續流行一陣子,千萬別掉以輕心,把握「濕洗手」關鍵預防,他說天冷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期,不論是輪狀病毒或是諾羅病毒,就算用酒精等乾洗手都無法完全殺掉病毒。黃中明表示,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只要有10到20顆病毒顆粒即可致病,尤其小朋友喜歡用手亂摸,食物一拿就往嘴巴塞容易因此感染,而且飛沫的傳染力非常強,接觸者也難擋被傳染的風險。黃中明指出,近日一名4歲就讀幼兒園的女童,因為腹瀉、嘔吐嚴重,半夜哭鬧不停,家長緊急掛急診就醫,因脫水嚴重,安排住院打點滴休養治療;女童在住院期間,醫護卻發現陪同的阿嬤面色凝重,一問之下阿嬤才說感覺頭痛、全身痠痛不適,醫師提醒可能被孫女傳染「諾羅病毒」,趕緊掛肝膽腸胃科檢查,之後父母、甚至同班同學都被傳染。黃中明強調,「諾羅病毒」每個人都可能感染,症狀多以嘔吐、水瀉為主,部分會有發燒症狀,成人則以全身痠痛、頭痛、倦怠為主;「輪狀病毒」則好發在6個月至3歲幼兒,症狀以嘔吐、發燒、水瀉,嚴重恐危及性命,建議家長在新生兒6個月以前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與許多疾病類似,曾有腦膜炎、菌血症患者因誤診,而延誤治療的例子,潛藏許多危機;1月開始出現零星幼兒感染COVID-19個案,數據顯示其中有4到6%的症狀也是嘔吐跟腹瀉,難以分辨,如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目前正在流行的諾羅病毒,是酒精也殺不掉的病毒,黃中明強調,「濕洗手」徹底清潔是關鍵,勤洗手、勿生吃,當家人感染時,請用漂白水清潔廁所與浴室等環境,徹底殺菌以防被感染。
-
2022-02-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只疫情 病毒性腸胃炎正流行
天氣寒冷,不少民眾因病毒性腸胃炎掛病號,醫師表示,近來門診病患增約3成。高雄一家幼兒園就有10餘小朋友掛病號;40多歲婦女疑因感染諾羅病毒吐到食道裂傷還出血。醫師表示,冬季及天冷是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節,諾羅病毒與Omicron一樣,傳染力極強,228連假期間,應該特別注意減少接觸性傳染,大人小孩都容易感染,注意飲食並勤洗手,避免疾病找上門。高雄市教育局表示,高雄這段時間天氣變化大,病毒性腸胃炎病號多,會多加注意校園學童的健康安全。曾任高雄長庚主任的內科醫師陳進成表示,日前寒流來襲,高雄很多診所醫師都發現病毒性腸胃炎患者增多,不少學童、家長感染,上吐下瀉,脫水到無法上班上學。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預防保健科主任蕭偉成說,秋冬好發病毒性腸胃炎,成人以感染諾羅病毒居多,這類病毒性腸胃炎屬接觸性感染,大人會有腹悶、脹痛、惡心、想吐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且輕微發燒,小孩症狀則以腹瀉為主。最近門診中,病毒性腸胃炎單日有時多達20多人,40多歲有胃食道逆流痼疾的婦女,吐到出血,最後收住院伸入胃鏡止血才緩解,諾羅病毒與時下流行的Omicron一樣,傳染力極強,民眾要注意飲食並勤洗手,避免疾病找上門。育有1歲多幼兒的家長林媽媽說,孩子就讀的托兒所最近有10多人都拉肚子,掛病號,紛紛請病假。蕭偉成說,諾羅病毒一年四季都有,秋冬更易好發,小朋友玩玩具,沒先洗手就抓東西吃,即會中鏢,小朋友接觸感染後進食,往往病從口入。他也提醒,注意食材及餐具清潔,萬一被諾羅病毒感染,先禁食一天,補充輸液與電解質後,再吃些流質食物,「注意勤洗手,能預防二次傳染」。
-
2022-02-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用過的暖暖包怎麼處理?除了回收,還有2個隱藏版用途能除臭防潮!
日前寒流凍全台,入冬以來最冷低溫讓不少人拆封暖暖包使用,但使用過的暖暖包該直接丟棄?其實暖暖包有活性碳、鐵粉等內容物,可用於鞋子除臭、衣櫥防潮。台中市環保局去年公告暖暖包試辦回收,將近一萬包暖暖包用於廚餘區除臭,效果良好。今年過年前後各地雨量較多,寒流發威急凍全台,民眾對用過的暖暖包如何處理都很好奇。環保局長陳宏益表示,台中市去年2月已把暖暖包公告為回收品項,是全台第一個推動制度性回收的地方政府。一年來回收將近一萬包、338公斤,尤其是中西區和東南區清潔隊回收最多,民眾排出的暖暖包主要用在清潔隊廚餘暫置區、轉運站的除臭,與垃圾掩埋場暫置的除臭作用。陳宏益說,暖暖包的鐵粉、活性碳、蛭石有防潮效果,放置衣櫥可幫助降低濕度,活性碳可除臭,擺在鞋櫃、鞋內運用,環保局回收暖暖包將放在垃圾場吸附異味,掩埋場底部有鋪設不透水布,不會滲漏。另外,用過的暖暖包因含有鹽分不適合焚燒,內容物含鐵粉、活性碳等熱值非常低,焚化以後無法轉成電能。環保局提醒,暖暖包回收時不必拆解,放在資源回收類的回收物品交給資源回收隊員即可。社區若使用資源回收子車,就把用過的暖暖包放在「資收桶」集中回收,千萬不要放入垃圾桶。
-
2022-0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醫揭膝蓋退化3元凶:魔鬼藏細節
寒流來襲,許多人的膝蓋關節喀喀地作響,好像氣象台般產生疼痛,相當疼痛難耐,可能罹患了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元氣網」企畫影音中指出,門診中最常見長者因膝關節痛就醫,「蹲、跪、坐矮板凳」等姿勢,是造成長者膝關節退化三大元凶,趁早做好膝關節保養。常見「蹲下去站不起來」天氣一變冷,許多人的膝關節就痛,八、九成的長者都有膝關節退化的困擾。林頌凱說,門診中因膝關節痛就醫患者約占四成,其中六、七成是年長者,他們多是因年紀大、體重、之前受傷關係,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退化,最常見症狀是「一蹲下去就痛得站不起來」,有些人甚至出現肌少症,更是雪上加霜,常見做家事時跪下去擦地板、找東西,就爬不起來,或無法上蹲式廁所等惱人問題。「膝關節退化預防要趁早,從年輕時開始做起。」林頌凱指出,如果發生了膝蓋退化疼痛,可以雙手互相搓熱,放到膝蓋上進行熱敷,膝蓋會熱起來,有溫度的保暖,再加上按摩,可以讓因疼痛導致的筋膜或是肌肉的緊繃獲得有效的舒緩。例如家中長輩在看電視的時候,坐久了起不來,他就可以這樣將膝蓋搓一搓,以手撐住椅子扶手再站起來。魔鬼藏細節 傷膝姿勢別做有哪些動作不要去做?很多人以為是常爬山爬樓梯才會膝蓋退化,林頌凱表示,其實不是,「魔鬼藏在日常的細節裡」,膝關節承受的重量,如跑步、爬樓梯時,膝蓋承受的力量是平常靜止不動的四倍,打球是六倍,蹲跪更高達八倍,很多婆媽挑菜時坐板凳,或坐板凳看電視、吃飯,這些從小到大的習慣,才是造成膝關節退化的真正原因。運動對膝關節影響很大,林頌凱指出,運動分成兩種,一是對膝關節有益的運動,另一種是有害的運動。像健走、保齡球、壘球、棒球、土風舞等,對膝關節並沒有特別的影響,所以是可以做的運動;但如果膝蓋已經退化或要預防膝關節退化,應做運動來強化膝蓋,建議做股四頭肌、腿後肌群的大腿肌力訓練,加上核心肌群訓練及神經肌肉訓練。其他如網球、籃球、羽球、快跑、波比跳運動、高強度間歇訓練等都是傷膝蓋運動,如果膝蓋受傷已經退化了,就要避免從事這些運動。治療可注射玻尿酸或PRP治療膝蓋退化,林頌凱說,直接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或PRP最好,打玻尿酸可潤滑膝蓋,一周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半年一個療程;打PRP則可利用生長因子幫助韌帶和軟骨的修復,每兩周打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兩年甚至三年再打一次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