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4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搜尋
子宮頸癌
共找到
304
筆 文章
-
-
2023-09-19 醫療.感染科
HPV相關癌症中「口咽癌」已超越子宮頸癌! 兩性應共同預防HPV 遠離HPV感染相關風險
大多數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若長期持續感染HPV且無法自行清除,可能導致HPV相關疾病。HPV感染原因多 單一性伴侶也應注意HPV相關癌症中「口咽癌」已超越子宮頸癌(註1)。過去民眾只會聯想到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可能會引起頭頸癌、肛門癌等疾病(註2)。根據統計男性罹患頭頸癌的風險較高(註3),不可不慎!台中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醫師分享,人的一生有高達8成機率感染HPV(註4) ,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但因其具高度傳染性,皮膚、黏膜等接觸到HPV就有感染風險(註5),研究指出就算只有單一個性伴侶,感染HPV的機率仍有6成,若在一生中累積3至6位的性伴侶,感染HPV的風險更高達9成(註4)。台灣每50人就有將近1人口咽部感染HPV!台灣近年因感染HPV而導致的口咽癌呈上升趨勢(註6),口咽癌在美國則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註1),好萊塢巨星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就曾因罹患第4期咽喉癌差點喪命,他受訪時曾表示他罹患咽喉癌不是因爲吸菸或過量飲酒,而是因為感染HPV所導致。2023年本土研究發現,台灣將近每50人中就有1人口咽部感染HPV,當中男性口咽部HPV感染盛行率更是女性的1.3倍 (註7)。王仲祺醫師補充,除了菸、酒、檳榔外,不分男女皆有可能因HPV持續感染而罹患頭頸癌(註8)。研究指出,和女性相比,男性感染 HPV 後較不容易自然產生抗體,長期感染且無法自行清除時致癌風險較高(註9)。即便在感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註5),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親密朋友。頭頸癌患者多為中年男性,常因工作延誤治療王仲祺醫師分享診間觀察,曾發現有病患因頭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註5)。經治療後,病患的外貌可能受影響,甚至也造成了病患生活上的不便性,像是難以說話、吞嚥等症狀,輕則嘴巴乾燥、重則喉嚨壞死。這些生活上的不便性也可能造成病患容易有憂鬱、社交畏懼及抗拒親密關係的情況發生(註10,11), 。且這些患者大多為40至50歲的中年男性族群(註12),這些中年男性族群往往都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常因工作而延誤治療時機,未來反而會帶來更龐大的醫療負擔。為了避免後續治療對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因此更需要有HPV防範意識。醫籲HPV三訣竅 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頭頸癌沒有常規篩檢工具,因此不易早期發現(註13),為了避免病患們在手術治療後可能導致的生心理上的不適感,高風險人群可優先透過免費的口腔癌篩檢工具來預防頭頸癌,4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成人健檢服務(註14),盡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亦可降低龐大醫療費用。王仲祺醫師最後建議民眾不分性別應及早採取行動預防,除了戒菸、酒、檳榔外,更應注意安全性行為、依醫囑接種HPV疫苗(註13)。和所有疫苗一樣,HPV疫苗並非用於治療且可能無法對所有的疫苗接種者都產生保護作用。常發生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搔癢、腫塊、溫熱感等,或頭痛、發燒等全身性不良反應,通常輕微且短暫。其他詳細資訊,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參考資料註1:Van Dyne EA, Henley SJ, Saraiya M, Thomas CC, Markowitz LE, Benard VB. Trends in Human Papillomavirus-Associated Cancers - United States, 1999-2015.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8;67(33):918-924. Published 2018 Aug 24.註2: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HPV vaccination註3:Tsai SC, Huang JY, Lin C, Liaw YP, Lin FC.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head and neck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19;98(7):e14436.註4:Chesson HW, Dunne EF, Hariri S, Markowitz LE. The estimated lifetime probability of acquiring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x Transm Dis. 2014;41(11):660-664.註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HPV疫苗衛教手冊註6:Wang CP, Chen TC, Hsu WL, et al. Rising incidence of HPV 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in Taiwan between 1999 and 2014 where betel nut chewing is common. BMC Cancer. 2022;22(1):296. Published 2022 Mar 21.註7:Lou PJ, et al. Prevalence of or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mong healthy population in Taiwan. Poster presented at IPVC 2023; Washington DC, USA; April 17-21, 2023.註8: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Head and Neck Cancers註9:Giuliano AR, Viscidi R, Torres BN, et al. Seroconversion Following Anal and Genital HPV Infection in Men: The HIM Study. Papillomavirus Res. 2015;1:109-115.註10:Rhoten BA, Deng J, Dietrich MS, Murphy B, Ridner SH. Body imag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Support Care Cancer. 2014;22(11):3053-3060.註11:Fang CY, Heckman CJ. Informational and Support Needs of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Emerging Issues. Cancers Head Neck. 2016;1:15.註12:Hwang TZ, Hsiao JR, Tsai CR, Chang JS. Incidence trend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related head and neck cancer in Taiwan, 1995-2009. Int J Cancer. 2015;137(2):395-408.註13:Timbang MR, Sim MW, Bewley AF, Farwell DG, Mantravadi A, Moore MG. HPV-related oropharyngeal cancer: a review on burden of the disease and opportunities for preven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9;15(7-8):1920-1928.註14: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口腔癌篩檢簡介 (Accessed:2023/5)
-
2023-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腹痛竟是腸癌!大腸鏡篩檢懶人包
「有沒有可能下一次檢查就變陰性?搞錯了?」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暨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劉建國醫師指出,國健署目前針對50-74歲民眾補助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幫助民眾可透過偵測出糞便中微量的出血反應、腺瘤性息肉。但常常糞便潛血檢測結果若為陽性,許多民眾會希望醫師再做一次,並懷疑是否可能檢驗有錯。劉建國醫師建議,「若為陽性,請直接做大腸鏡檢查,最保險!」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但腫瘤長在腸道不同處,病徵表現不同,「若貧血非痔瘡出血或月經過多造成,各種檢查亦無法解釋,要懷疑是否為口徑較大的右邊盲腸有腫瘤持續出血所造成;若是腫瘤長在口徑較狹窄的左邊大腸,即可能因腸道阻塞會有排便習慣改變,並且腹痛或有解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的狀況;若腫瘤長在最後一段的直腸,除解不乾淨,也會合併糞便出現鮮血,此時用直腸鏡即可診斷是痔瘡或直腸癌。但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早期篩檢的指標。」台灣每天都有47人確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已蟬聯台灣癌症榜首14年,劉建國醫師說明,「就像是抹片做得多、子宮頸癌人數會增加,但可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若能將糞便潛血檢查從原本補助50歲以上,降低至40歲起即補助,整體國人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到一個階段時,就會往下掉。數據顯示,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再輔以大腸鏡檢查,相信可以幫助更多國人。」劉建國醫師指出,「超過八成的大腸直腸癌與大腸息肉相關,若是增生性息肉會像細胞增生自然脫落,但若是腺性息肉,不僅不會脫落,還會越長越大,甚至從良性變成惡性,因此僅能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移除息肉,才可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研究指出,家中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臨床上會建議一等親若有大腸直腸癌,子女30歲以前就要接受首次大腸鏡的篩檢,並且定期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發現較大息肉可以當下移除,更建議次年要再回來進行大腸鏡檢查追蹤。」目前大腸鏡檢查除了健保給付施打一針麻醉劑,民眾若怕痛,目前也有採朦朧麻醉民眾可在半夢半醒之間檢查的「減痛大腸鏡」,或像是完全睡著的「無痛大腸鏡」,就不用擔心民眾因為害怕而邊檢查邊痛苦地叫,或過程中因會扭動而導致難以讓醫師好好檢查。雖然需要自費,但幾千塊不僅可以降低罹癌風險,醒來時也已經移除息肉,換取無價的健康。劉建國醫師指出,目前臨床治療技術持續精進,以基因檢測決定個人化治療的同時,以多專科團隊合作擬定治療策略,即便是確診大腸直腸癌,晚期病人也有機會恢復健康。「曾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國小老師,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大腸癌,有肝臟轉移不能立刻開刀,不然整個肝臟都要切掉…腸道因腫瘤阻塞,先放『大腸支架』撐開腸壁狹窄處以有效疏通堵塞,並進行標靶治療。不僅肝臟腫瘤縮小至可以手術切除,甚至也因腸道腫瘤縮小後,支架無須再撐開任何空間,已自行掉出體外。術後持續進行標靶一陣子、輔以口服化療。持續定期以電腦斷層追蹤已經超過五年,恢復正常生活。」【大腸癌懶人包】衛教傳送門>>立刻點擊M-TW-00004180
-
2023-08-28 焦點.健康知識+
咳嗽是肺部在求救、便秘是腸道在求救?「身體求救訊號」為何不可信?
你可以先知道:(1)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例如咳嗽就是肺部在求救,過於直接、簡化,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手麻的原因有數十種,傳言說的症狀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的依據。 (2)國健署提供 40 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等不同條件,享有包括成人預防保健、五癌篩檢等檢查,自覺有相關症狀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網傳「讀懂身體語言,自檢等於自救」影片,提及大病來臨之前,身體的求救信號千萬别大意,例如便秘是腸道在求救、頭暈是大腦在求救等。專家表示,傳言提到的症狀都不具有特異性、很多疾病都會有同樣的症狀,傳言以此就推論是某個器官有問題,過於簡化、以偏概全,民眾千萬不要誤信。 身體發出求救訊號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 身體會發出訊號,讀懂身體語言 自檢=自救 血管求救***身體發麻 腎臟求救***身體夜尿多,尿頻 腸道求救***長期便秘、腹瀉 心臟求救***長期出汗 大腦求救***突然頭暈 肺部求救***經常咳嗽 肝臟求救***比較脾氣暴躁 主要流傳各種不同版本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專家對於「身體求救訊號」的觀點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傳言所提到的症狀都是所謂的「非特異性症狀」,很多不同疾病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傳言提到的症狀對應具關聯性的器官,但並非唯一或絕對、無法作為臨床的鑑別診斷,以發麻為例,發麻的原因數十種,可能來自血管、也可能來自神經,或甚至有時還要了解一下是否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發麻確實可能和血管有關,但不是發麻就一定是血管有問題。 同樣地,假設門診有一個病人自訴長期出汗,首先考慮的是水腫問題、有無合併很喘的症狀,或是屬於冒冷汗的話,就會擔心是不是與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有關,問診時還需要追問這些症狀出現的時機、必要時還要進行相關的檢查等等,透過排除各種可能性、辯證真正病因的嚴謹過程,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臨床上不會從單一一個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去進行診斷。 非特異性症狀 無法作為鑑別診斷 傳言提到夜尿、尿頻是腎臟在求救,柳朋馳建議,較科學的作法應是實際紀錄每天進出的水量,每天喝多少水、湯、飲料等液體,又尿出多少毫升的尿液,加上解尿次數、其中夜尿的次數等,才能推估是否真的是夜尿、頻尿,並且加做尿路動力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 柳朋馳強調,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並不會第一個懷疑是腎臟問題,而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個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過動性膀胱症,這些都不是腎臟疾病;而且腎臟不好的人其實反而是尿不出來的,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洗腎病人是沒有尿的,所以傳言把夜尿、頻尿講成腎臟有問題是一種誤解。 傳言還提到咳嗽是肺部在求救,柳朋馳指出,咳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以成人的咳嗽病例為例, 大約有 7 成的原因是慢性鼻竇炎或鼻過敏所造成的鼻涕倒流,其他原因還包括氣喘、胃食道逆流等, 這三個病因涵蓋三個不同的器官,其中只有氣喘因為和支氣管有關、算是肺部的疾病。 除了上述生理症狀外,傳言也提到心理層面的症狀、指稱脾氣比較暴躁是肝臟在求救,柳朋馳強調,脾氣暴躁是很主觀的症狀、傳言的說法與中醫的理論有關,也就是中醫說的肝火旺的意思,中醫的五行、五色「喜怒思憂恐」對應「心肝脾肺腎」、再對應「青赤黃白黑」,但在西醫的理論中,情緒屬於精神科的範疇,雖然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肝臟有問題的人,確實可能因為睡眠差、身體不適而情緒暴躁,而酗酒習慣的人也可能合併腦病變而影響情緒。 但各部位的器官發生疾病、身體不舒服,都會讓人情緒不佳、脾氣暴躁,不能這樣就推導、說成脾氣暴躁就是肝臟有問題。柳朋馳表示,如果一個小朋友脾氣不好、容易生氣,不會有人說他肝臟不好,而若是成人病例,也要考量是不是荷爾蒙變化、更年期症候群的問題,可見傳言直接對應器官的說法,過於簡化而易使民眾被誤導。 醫療訊息速食化!盡信謠言不如問醫師 柳朋馳提醒,傳言的說法很像「Google 式語言」,例如民眾輸入體重下降,前三篇跳出來是癌症、糖尿病、胃病的話,民眾就覺得完了,自己應該是得癌症,但體重下降不是特異性症狀,就像流感跟新冠、感冒很像,共同症狀都會有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或甚至都會有一點合併拉肚子。柳朋馳呼籲民眾不要亂信亂做,以免出現三種情況: (1)亂吃藥: 民眾自覺有症狀,聽到傳言的說法而開始懷疑自己哪個器官有問題,開始亂買地下電台保健食品或非法的不明藥物,使得原本根本沒問題或是小問題的病症,反而變成真的有問題、或是吃出大問題。 (2)浪費無效的醫療跟檢查:民眾聽信傳言後開始逛醫院、doctor shopping, 這家說沒問題一定是醫生沒檢查出來,這個醫師講的不一樣就再換一家看,結果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體力、也浪費整體社會的醫療資源。 (3)無謂的擔憂跟過度的恐慌:醫療訊息的速食化使得民眾自己嚇自己,有些該看病 而沒去看病、但有些人不該看病的卻到處看病,傳言過度簡化的說法就會助長這樣的風氣和趨勢。 柳朋馳強調,傳言的內容以其口音判斷應是出自中國大陸,但台灣健保體系及醫療水準都遠高於中國大陸,「醫療可近性」也比中國大陸好很多,真有症狀或不適就讓醫生看診,不要像傳言說的自己亂猜,而且看了醫生之後就相信醫生的診斷,重大的疾病或重大的醫療處置前可尋求第二意見,千萬不要亂信網路謠言或幫忙轉傳。 MyGoPen 實際查詢國健署公開資料,依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40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不同,可享有包括尿液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B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檢查;此外還有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大腸癌等五癌免費篩檢。 結論 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過於直接、簡化,且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 許多病症的症狀都很相似,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依據,傳言為誤導的訊息。 資料來源:國健署 - 成人預防保健 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7/body-sig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5 醫聲.疫苗世代
編千萬預算守護子女健康 雲林縣國二男生公費施打新型HPV疫苗 降低癌症發生率
不只國二女生可以免費接種兩劑的HPV九價疫苗,雲林縣政府也即將在9月中旬提供設籍雲林縣的國二男生公費接種,預計一年花1200萬,這項超級福利,將嘉惠全縣2,700名國二男生。雲林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縣雖然資源不夠多,但仍有義務保護縣內國中男女的健康,尤其預防HPV相關感染的疾病及癌症,每人花一萬多元的疫苗經費,為孩子打造健康的未來是值得的。一坐下來,張麗善就侃侃而談,縣內大大小小的衛生政策,護理師出身的背景讓張麗善對於預防醫學特別在意,「若能從孩子開始保護起,提前防範,減少風險,花多少錢我都願意,尤其疫苗能預防癌症,有時候用錢買健康是需要的。」因此,雲林縣政府在2019開始提供國中女生HPV九價疫苗,領先中央的2022年HPV兩價疫苗提升至九價的政策。2020年美國FDA增加疫苗適應症,預防9歲到45歲,由HPV16、18、31、33、45、52、58型引起的口咽癌及頭頸癌,隔年台灣食藥署也通過HPV疫苗男性的適應症。性行為都是雙向,HPV並不是女性專屬的病毒,性伴侶被感染的機會一樣高。2019年台灣頭頸癌醫學會建議可考慮兩性施打HPV疫苗以預防相關癌症,而雲林縣男性的十大癌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發生率第一,每十萬人口57.71人,高於全國的平均值每十萬人口41.64人。有了科學基礎後,雲林縣政府就開始著手規畫國二男生公費施打HPV九價疫苗的可能性。張麗善指出,當去年政府全面補助國二女性HPV九價疫苗的政策後,我們就把原本自購的經費用於國二男性,目前一年約1200萬的預算,讓全縣國二男生可免費施打兩劑疫苗,減少這些青少年被頭頸癌威脅的可能性,在保護全縣國中女性的同時,對於男生我們也要照顧,預防走在前頭,就能節省罹病後所耗費的高額醫療費用。另外,HPV引起的子宮頸癌,在全球推動抺片檢查及疫苗問世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計畫。張麗善指出,預防子宮頸癌的三部曲,就是安全性行為、子宮頸抺片檢查及HPV疫苗接種,除了疫苗政策外,為了消弭偏鄉的健康識能落差,讓女性出門進預防性的篩檢,也募得一輛子宮頸抹片及乳房攝影二合一的行動車,提供女性服務員及更隱密的環境,提高雲林縣女性對健康的自主性,也要告訴女性要多愛自己,多照顧自己。目前雲林縣提供一站式篩檢服務,每年約有400個場次,截至今年8月已有21,370人參與衛生所社區篩檢。由於雲林縣幅員遼闊又是農業鄉鎮,交通不便,為了提高服務的品質及篩檢效率,更把4癌篩檢服務直接送到各村里服務鄉親。張麗善也提及,雲林縣也是C肝發生率相當高的地區,在政府吸收篩檢及治療的費用後,我們就撥一些預算用來補助確診者交通費,鼓勵他們出來治療。「以人為本,以民為尊,將心比心,公務人員就不會只做份內事,而是能提供更貼近民眾的服務品質。」
-
2023-08-25 癌症.乳癌
少量多餐、攝取高蛋白…乳癌治療飲食5原則 「這些」保健品不建議吃
很多癌症病患不是被癌細胞打敗,而是營養不良的問題,就連乳癌患者也是,一心想要餓死癌細胞,殊不知先餓死具有戰鬥能力的免疫細胞,使體力不支、免疫能力降低最後迎來的是生命的尾聲。所以足夠的熱量營養還要有足夠的蛋白質,才能幫助身體修復、讓開刀傷口癒合快些製造出強力的免疫細胞、縮短癌友住院時間。乳癌治療營養原則乳癌治療飲食重點是高熱量營養均衡並充分補充高蛋白質,意指比一般飲食有更多的熱量及蛋白質,為了避免在手術前後、化療時體重減輕、發生組織耗損或惡病質。一般來說,成人乳癌癌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 1 - 1.5 公克蛋白質,以及 35 大卡熱量。 ✔ 少量多餐——增加熱量攝取乳癌飲食重點1:少量多餐——增加熱量攝取依照癌友自己的食慾與體能狀況,每 2 ∼ 3 小時進食一次。除了一天三餐以外,增加 2 ∼ 3 次的點心時間。點心方面可以準備蒸好的紅豆、綠豆、紫米或是薏仁,再與癌症罐裝營養品混合一起當作甜點,既能補充熱量還有吃到甜品的感覺。如果化療後有口炎、潰瘍的癌友,則考慮將罐裝營養品放入冰箱冷藏,飲用時能舒緩口腔不適感也可以補充到營養。✔ 攝取高蛋白質——提升組織修復乳癌飲食重點2:攝取高蛋白質——提升組織修復如雞蛋、魚肉、去皮的雞肉、鴨肉,除去肥肉的牛、豬,同時也要吃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口渴時候可以喝豆漿或牛奶,無形中補充了水分,也達到補充熱量及蛋白質的目的。✔ 增加蔬果類食物乳癌飲食重點3:增加蔬果類食物蔬果含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會刺激腸胃蠕動,減少糞便在大腸的時間,降低消化過程中腸細胞與致癌分子接觸。另外,水溶性纖維可使糞便吸收水分,稀釋糞便中有毒物質的濃度。因此每天至少攝取 3 碟蔬菜,2 個水果,三餐以全穀雜糧類為主食,在飲食中獲得足夠的膳食纖維。✔ 減少動物性油脂乳癌飲食重點4:減少動物性油脂油脂攝取過多,會產生較多的自由基,刺激細胞的分裂及變質。請不要為了提高熱量的攝取,而進食過多無益的動物性油脂食品和富含反式脂肪的點心。✔ 注意避免生食乳癌飲食重點5:注意避免生食乳癌化療期間容易造成白血球數目降低,而導致患者的免疫力與抵抗力變弱的情形發生,所以要注意避免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泡菜等,水果也要盡量洗淨削皮後再食用。乳癌治療不舒服的緩解方法在癌症治療期間,因為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關係,癌友可能會對於食物提不起勁、吃東西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口乾舌燥甚至是嘴破問題而進食困難,以下提供應對方法供癌友與癌友家人參考,來減緩副作用的不適感。乳癌飲食常見 Q&AQ1:如何減少脂肪的攝取?Ans:肉品可已去掉看得見的脂肪,食物的種類可以彈性替換並且改變烹調方法。 Q2:蔬果要怎麼處理?Ans:➊ 花果菜類:果蒂凹陷:甜椒、苦瓜、佛手瓜。易沉積農藥,宜先切除果蒂後再沖洗。連皮食用:小黃瓜、蕃茄、馬鈴薯、地瓜,以軟毛刷刷洗。需削皮食用:絲瓜、蘿蔔、大黃瓜,先洗後再削皮。➋ 包葉菜類:包心白菜、高麗菜。去除外葉後,再剝成單片沖洗。➌ 小葉菜類:青江菜、小白菜、菠菜。近根處切除後,張開葉片,直立沖洗。➍ 水果類:任何水果削皮或剝皮前都需要清水沖洗乾淨 Q3:生機飲食對乳癌病人好嗎?Ans:生機飲食含豐富的植化素及纖維素,且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有機磷成份,對身體是有好處。但是乳癌患者還是需要搭配均衡飲食為基礎,只吃有機蔬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則無法提供治療所須營養,尤其在化學治療期間,反而造成營養不良,以致於身體虛弱、抵抗力減弱。 Q4:乳癌病人可以吃黃豆嗎?Ans:2009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在中國針對乳癌患者做的研究,以 5000 多名中國女性為實驗對象,長達 5 年的研究,探討「黃豆攝取對於乳癌病人存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黃豆類食品對乳癌病人是安全的。適當攝取黃豆及黃豆製品,對於罹患乳癌的病人是安全的,但是不建議乳癌患者攝取萃取提煉過的大豆或黃豆萃取的大豆異黃酮,一方面是製作過程的安全還有高單位劑量的攝取。Q5:有什麼保健品是需要避免的?Ans:其實所有的天然食材、原型食物都可以吃。以下是大家最有疑問的食物:●大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干等:可以吃。●蜂蜜:可以吃。但化療期間不建議使用,因為蜂蜜屬於生食。●麻油麵線:可以吃●燒烤、炸物:可以吃,一個月不超過兩次,偶爾享受一點壞東西,身體其實有能力排除,吃完記得多喝水。●薑母鴨、人參雞:少量吃,吃肉就好了。不建議吃的食物:蜂王乳、大豆異黃酮萃取物、白高顆(野葛根)以上通常都是保健食品的原料,通常都是高濃度萃取,主要是調節荷爾蒙的成分,因此不建議乳癌、子宮頸癌等荷爾蒙相關的癌症患者時使用。(本文由米蕈多醣體學會授權刊登)
-
2023-08-18 醫療.婦產科
分泌物有腥臭味是怎麼了?婦產科醫解析3種常見陰道炎 分泌物顏色及氣味都不同
「醫師,我分泌物有點黃黃的正常嗎?」「醫師,我最近分泌物變得有點稠,是不是感染了?」「醫師,分泌物有血絲很嚴重嗎?」通常分泌物的顏色、氣味、質地改變,都是陰道感染或是其他婦科疾病的警訊。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下,不同分泌物可能是什麼問題。但文章只是幫助大家在看診前可以更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至於狀況嚴重與否、是否需要治療,還是要以醫師診斷為主。分辨3種常見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顏色:黃綠色氣味:霉味或腥臭味質地:泡沫狀或不黏稠的稀水狀症狀:搔癢、陰道口灼熱感,時常合併尿道炎,造成頻尿與排尿困難。性交與小便時,也可能有灼熱感。常見原因:通常是因為性行為造成傳染,所以會建議伴侶也一起檢查治療,避免反覆傳染。黴菌性陰道炎顏色:黃白色氣味:不一定有味道質地:豆腐渣或乳酪狀,通常較黏稠症狀:通常會感到陰部搔癢難耐,有些人可能會紅腫破皮,伴隨刺痛灼熱感;性交及排尿時也可能會有疼痛感。常見原因:陰道環境的酸鹼值失衡,造成好菌減少、念珠菌孳生。細菌性陰道炎顏色:灰白色氣味:魚腥味質地:稀水狀症狀:通常分泌物會明顯增加,陰部感到搔癢刺痛,性交與排尿時,也可能會感到疼痛。常見原因:也是因為陰道環境的酸鹼值失衡,造成好菌減少、厭氧菌孳生。經前分泌物較多是正常 注意不正常陰道出血此外,經前分泌物會較平常多一些是正常的,但當陰道分泌物不是因為月經而增多、呈現黃白色,且有不正常陰道出血時,就可能是披衣菌、黴漿菌、淋病感染,甚至是子宮頸癌。所以當分泌物出現不正常的血絲時,一定要儘快去婦產科報到檢查。(本文轉載自臉書粉絲專頁《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細胞能存活多久?不死的海拉細胞 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
癌細胞到底能存活多久?根據《BBC News 中文》粉絲頁最近的報導:1951年,一位名叫亨麗埃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非裔美國婦女的宮頸細胞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採集,此後被無限複製。直到幾十年後,她的家人發現亨麗埃塔‧拉克斯當初細胞被採集時,並沒有同意後續的使用,於是她的家人跟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科技公司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進行訴訟,爭取相關賠償,直到2023年7月31日正式達成和解。《BBC News 中文》提到:代表拉克斯家人的律師本‧克蘭普(Ben Crump)表示,醫師的手術讓拉克斯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感到痛苦,他認為:「美國醫學實驗的歷史往往是醫學種族主義的歷史。」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頒發了特別獎項給拉克斯的兒子,表彰她改變世界的遺產。不死的海拉細胞,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從1951 年到2023 年,從採集到現在已經過了72 年。這72 年間,這個子宮頸癌細胞被以海拉(Hela cell)之名,被廣泛地使用在各種癌症相關的研究中,除了癌症外,還有推動了小兒痲痺疫苗的研發,並在愛滋病毒和不孕症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但是,為什麼癌細胞可以存活這麼久?話說重頭,從「細胞分裂」開始說起。真核生物的細胞中,有細胞核的存在,細胞核中最重要的就是DNA,所以當細胞需要進行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內的DNA 也需要進行複製,在DNA 複製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複製機制,而出現短少一小段的狀況。科學家發現,細胞為了對抗這種缺陷,所以在DNA 的末端會出現一連串沒有意義的DNA,他們對基因表現沒有任何影響,可以避免正常的基因被DNA 複製缺陷所破壞,科學家們幫這段沒有意義的DNA 取名為端粒(telomere)。簡單來說,只要端粒夠長,DNA 複製時就不會損傷到正常基因,但總有一天端粒會消耗完畢,這時候就容易出現原本正常基因被破壞,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認知到的一種老化現象。癌細胞活化了端粒酶,開啟了永生之路中研院《研之有物》中的一篇名為《解密兒童癌症:ALT 癌細胞如何延長端粒、逃避免疫系統?》提到:隨著端粒縮短,體細胞持續老化,直到端粒無法使用,細胞生命就走到盡頭。在體細胞裡,端粒縮短是不可逆的過程,細胞衰老無法停止。然而,在生殖細胞跟胚胎幹細胞中,有種酵素叫作端粒酶(telomerase),可以把「TTAGGG」序列添加回到端粒,所以端粒可以補充、維持,甚至變得更長!因此相較於體細胞,生殖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可以有更多的分裂次數。癌細胞之所以不會走向細胞凋亡的結局,關鍵就在於擁有延長端粒的能力。癌細胞跟生殖細胞一樣,擁有充份的端粒酶活性。所以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消耗了的端粒還是能持續補充回來,癌細胞因此擁有無限分裂次數的能力,一直保持在最佳生理狀態。簡而言之,癌細胞透過活化端粒酶,讓癌細胞開啟了永生的可能性。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希望透過抑制端粒酶的活化,讓癌細胞可以被殺死。癌症不治療就能自己消亡?!透過這些對癌細胞的了解,可以清楚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癌細胞是不會自我死亡。所以身體就會透過免疫系統,抓出這些已經背叛身體的細胞,予以消滅。但是,百密也有一疏,當癌細胞逃過免疫系統的捕捉後,就會開始分裂,並且成為威脅自身的存在,這時候癌細胞會自己找資源,把血管拉進癌細胞生長的區域,成為身體中的一方霸主。這就是為什麼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需要透過手術切除、化療與放射性治療,甚至是標靶藥物、細胞免疫治療方式,才能消除癌細胞。透過手術,可以大範圍地清除癌細胞,而透過其他的治療方式,清除腫瘤周圍的零星癌細胞,以及逃逸到淋巴、血液的癌細胞。一旦發現罹患癌症,最好的策略就是跟醫師討論,並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出現了身心狀況時,也要適時地跟身心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合作,才能順利地度過抗癌的時期。參考資料:端粒酶、永生與癌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193292/中研院、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elomere-cgas-sting-pathway-liuh-yow-chen/Targeting telomerase for cancer therapy: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20-014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7 醫聲.癌症防治
癌症登記師流失恐損癌友治療品質 AI導入加速肺癌等7癌診斷
我國癌症登記資料庫完整率98%,成為癌症研究與治療重要參考資料,500多名癌症登記師功不可沒,但因平均月薪僅3萬多元,近來招募不易、流動率偏高,專家提醒,如任其惡化,癌登資料不確實就可能影響政府癌症防治政策,降低癌友治療品質。對此,國健署與國衛院合作,將人工智慧(AI)導入癌症登記系統與影像判讀應用,處理複雜且重複性高的工作,目前率先用於肺癌,預計今年新增其他6項癌症,加速臨床判讀效率與準確度。負責近千名癌友資料 癌豋師薪水卻少護理師一半癌症登記師專業領域已發展40年,絕大部分民眾並不瞭解這個行業。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李明陽表示,癌症登記師需有護理、醫管等醫療相關科系畢業,經一定訓練及學理、登錄等考試取得執照才能擔任,且因醫療不斷推陳出新,每3至6年需接受繼續教育。李明陽說,依「癌症防治法」規定,每收治1千名癌症患者,醫院就必須聘請一名癌症登記師,現有506名癌症登記師,每年要負責登錄超過10萬筆新發生癌症個案接受治療一年後的所有報告,加上3至5年後個案病情追蹤,平均每人負責5百至1千名癌友資料,壓力沉重。楊奕馨表示,醫院血汗不止醫師、藥師,癌症登記師也很血汗,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癌症登記師人數已經不夠,李明陽指出,癌症登記師並非第一線臨床單位人員,屬於後端品管人員,薪水較低,且國家補助費用不多,一般來說,起薪2萬6千元,平均月薪在3萬5千元上下,幾乎只有護理師薪水一半。每名癌友須登記115欄位 傷眼成常見職業傷害癌登之初,每名癌友需登錄30至60個欄位資料,現在因國際趨勢朝向精準醫療發展,增加至115個欄位,工作量增加,但人數占比卻固定於1000:1。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說,根據國外研究,一位癌症登記師填一份資料需花45至90分鐘,換算一天只能處理5至10個病人資料,相當耗時又耗工。新光醫院癌症登記師陳㻰玫表示,將癌友從檢查、確診,到更精細檢查、確認期別、後續治療及存活情況等等文本報告轉為代碼,一筆一筆輸入癌症登記資料庫。以癌症部位來說,必須標注原發部位、型態組織、腫瘤大小、深度及淋巴結、結節顆數及有無轉移,還要登記做了化療、電療或荷爾蒙治療,近年還會加註不同癌症的不同特定因子,缺一不可。陳㻰玫指出,登錄資料後,除了自己檢查,也會與同儕互閱、勘誤,確認正確再提交國健署癌症資料庫。由於長時間盯著電腦,「癌症登記師的職業傷害是視力變差、眼睛疲勞」。「癌症登記師為台灣抗癌的幕後英雄…」李明陽說,這群專業人士忠實記錄癌友接受哪些治療、病程進展,而所有資料正為政府擬定防癌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國健署成人五癌公費篩檢;近一、兩年來,癌登大數據顯示,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罹病人數逐年增加,這也讓政府及醫界有所警覺,正研擬相關防治措施,希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李明陽期盼民眾多多支持癌症登記,而政府在解決護理荒時,也應重視癌症登記師薪資權益及培訓,以免損及癌友治療品質。楊奕馨說,若能運用AI協助,可釋出更多量能來處理需要精細判讀的項目,也可望加速癌症登記資料的公布時程。AI協作省時省力 今年再擴大應用於口腔癌、子宮頸癌等6癌國健署與國衛院合作開發AI導入癌症登記系統,目前優先應用於肺癌。楊奕馨表示,AI導入後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且準確度達85%以上,癌症登記師可以在填報時同步對照AI預測資料,雙邊進行檢核,每筆資料約可減少1至2分鐘的重複確認時間;除了肺癌以外,預計今年將擴大應用於其他6項常見新發生癌症,包括口腔癌、子宮頸癌等。此外,國健署也與台灣大學合作,利用AI開發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影像輔助程式,協助進行複雜的肺結節標註與報告繕打作業。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表示,LDCT是採取64切電腦斷層,判讀時需閱覽近400張影像畫面,相當花費人力與精神,尤其早期肺癌大多以微小結節表現,人工判讀不易。張允中說,該AI系統使用國外開放資料集來建模,但台灣肺癌表現和國外不同,因此使用台大醫院資料訓練,共訓練650例、2337顆肺結節,打造有助於偵測台灣或亞洲肺癌的模組,準確度可達85%以上,對於大於6mm的結節,判讀準確率可達9成。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登記資料庫從民國68年建置,對於我國流病調查、癌症防治有很大幫助,多年來透過醫院癌登人力協助,使得癌登資料庫準確度高達98%,正確性非常高,透過AI導入加速資訊化、智慧化,縮短癌症登記速度,提升效率也減少錯誤率,發展完成的AI輔助程式,將免費提供醫療院所使用,預計今年底前導入,歡迎各醫院主動聯繫。目前已完成北中南三區之3場推廣說明會,合計有110家醫療院所、367癌登人員與資訊人員參加。(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02 醫聲.癌症防治
「這2縣市」口腔癌發生率仍增加 口腔司明年接掌防治業務
台灣每年約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多人死亡,又以30至64歲男性為最大宗。口腔癌形成原因是口腔黏膜受到菸、檳、酒的機械、化學性刺激,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引發癌症。近年口腔癌發生率仍未明顯下降,又因新冠疫情,篩檢一度受阻,去年衛福部正式成立口腔健康司,將承接口腔癌防治業務重任。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近年口腔癌發生率、死亡率都是「上下震盪」,每年新發生個案還是有將近8千位,死亡數則有3千多位,顯現需要花更大力氣跟努力,推動菸酒檳防治。過去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癌)篩檢都在國健署,今年會將口腔業務移到口腔健康司,口腔防治經費預估明年增加一倍以上,讓更多民眾了解檳榔防治重要性。吳昭軍提醒,透過口腔癌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根據全國癌症篩檢資料顯示,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可以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異常,儘快接受正確治療,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機會。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去年正式分家,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口腔司於去年5月4日成立,希望針對國人口腔照護更加完善。自今年7月17日起,口腔業務陸續從國健署移撥口腔司,借助牙醫師專業,從口腔癌治療、復健復能到前端預防、教育、篩檢,做整合照護計畫,明年1月1日起,口腔癌篩檢也正式移到口腔司。立法委員陳椒華認為,檳榔防治上須從各層面加強,像是檳榔種植、土地管理部分,就牽涉內政部及剛成立的農業部、環境部,宣導防治上,則包括教育部、衛福部,至於近年口腔癌防治,部分縣市的發生率仍然增加,包括南投、台東等,希望透過各界努力,持續降低台灣口腔癌罹患率,也希望農業部、環境部拿出魄力,加強山坡地保護,立法取締違法檳榔種植,口腔司也要加油,希望明年有具體成果。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自99年起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除了承辦國際研討會的桃園市未參與外,其餘21縣市皆參與調查。參與縣市依照107年成人嚼檳率,分為高嚼檳與低嚼檳2組進行評選,共6縣市為績優。高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獎為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而低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為新竹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列在高嚼檳組第一名的台東縣,不因困難度高而停止防治腳步。台東縣衛生局菸檳酒防治承辦人許薾勻今表示,台東原住民多,嚼檳榔已是一種部落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若直接告訴要求他們不吃檳榔,可能造成文化衝突、不尊重,因此會採用提供口腔癌衛教,並連結到篩檢資源;近年原民部落也協助檳榔防治,例如當地社區協會,會自制菸酒檳防治海報,今年更結合當地慶典,以簽約防治檳榔的公約方式,邀請族人簽署,要以身作則減少喝酒、吃檳榔,保護下一代族人不受菸酒檳危害。
-
2023-07-20 醫聲.疫苗世代
固定性伴侶也難逃、一生中感染HPV機率達8成 告五人任衛教大使
一個人一生中有高達8成的機率會感染HPV,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HPV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長期反覆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菜花等疾病。為了民眾更加認識HPV病毒,此次邀請「告五人」擔任衛教大使,並推出「又到天黑—晨曦版」作為主題曲推廣。黃信彰指出,HPV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多無症狀,並且約9成民眾可在一年內清除感染;惟長期反覆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口咽癌/頭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和菜花等疾病。黃信彰也說,HPV雖然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但仍可能附著在身體其他部位,若是接觸皮膚、粘膜等接觸也有可能感染。性伴侶多寡不可直接跟HPV感染率劃上等號,即使單一性伴侶,仍有6成的機率感染;若是一生中累計3至6位性伴侶,感染風險高達9成。黃信彰表示,目前全球已經有53個國家實施男女共同接種 HPV 疫苗政策,台灣在提升青少年女性的HPV疫苗接種涵蓋率最明顯的成果,國一女生接種涵蓋率已高達84.7%,而接種HPV疫苗產生抗體可以有效預防感染,更對癌症預防效果達7成。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李龍騰也說,全球有5%的癌症都與HPV相關,多數都是由HPV引起的子宮頸癌近年來也有年輕化趨勢。再者,感染HPV引發的口咽癌個案仍在上升;2020年台灣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發生率更比女性高出近10倍。李龍騰說,感染後能自然產生HPV 16抗體的男性不到5%,而HPV相關的口咽癌(口咽鱗狀細胞癌)有大約85%是由HPV 16感染所導致,因此相較於女性,男性其實有著更高的感染風險,因此男、女都應該及早落實預防。為提升全民對HPV認知,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邀請新生代天團「告五人」擔任衛教大使,並發布「又到天黑—晨曦版」作為衛教主題曲。告五人的雲安呼籲,打HPV疫苗就是為自己人生做出改變;身體是為自己負責。哲謙說,接種HPV疫苗、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抹片是預防的3項關鍵。
-
2023-07-18 焦點.健康知識+
癌症指數怎麼看?正常值是多少?「指數高不等於罹癌」醫師教你如何解讀
「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醫生!我的癌症指數檢查出來偏高,是不是代表我已經得癌症了?」又或是「我的癌症指數明明正常,為什麼還是得癌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這是診間常會聽到的疑問。到底「癌症指數」準不準?正常值是多少?造成它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指數是什麼?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陳偉武醫師表示,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癌症指數的種類繁多,在健檢應用上,目前常見的有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SCC-Ag)、愛氏頓病毒抗體(EB-VCA IgA)、肺癌腫瘤標記(NSE、Cyfra21-1)、癌胚胎抗原(CEA)、四種癌抗原(CA72-4、CA199、CA125、CA15-3)、胎兒蛋白(AFP)、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HCG)等項目。不同的癌症指數有什麼應用?目前健檢項目上常見的癌症指數項目包括以下幾種,其應用也一併說明如下:1.甲型胎兒白蛋白(AFP)可作為肝癌初步篩檢,不過AFP升高,也可能跟肝硬化、懷孕等因素有關。2.CA19-9可作為胰臟癌初步篩檢,但其他腹腔的腫瘤,如大腸直腸癌、胃癌等也可能讓CA19-9升高外,膽道炎、胰臟炎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讓CA19-9濃度上升。3.CA153可作為女性乳癌的初步篩檢,但在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其他癌症,或是乳房、卵巢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CA153濃度升高。乳房的自我檢查、定期找專科醫師觸診和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等檢查也很重要。4.癌抗原125(CA-125)可作為女性卵巢癌初步篩檢,不過CA-125的升高,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腺瘤等問題有關。另外,乳癌、肺癌、子宮內膜癌也可能讓CA-125升高,但CA-125對偵測卵巢癌的敏感度不夠高,有些罹癌患者仍在正常值以內。5.癌胚抗原(CEA)可作為大腸癌及腸胃道癌症初步篩檢。但CEA數值升高與抽菸、腸胃炎、肝硬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情況可能也有關聯。建議搭配腸胃鏡以及糞便潛血檢查,更能掌握腸胃道健康。6.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由男性的前列腺製造,可作為男性攝護腺癌篩檢的指標。不過,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性行為後時,PSA也可能會上升。需配合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才能確診。癌症指數正常值是多少?陳偉武醫師表示,癌症指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值,只能說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平均數值。此外,不同醫院、不同平台、不同檢驗中心、檢驗工具的不同,或是經驗法則,訂定的參考值或標準值也會有些微差異。.癌抗原 125(CA-125)正常值:<35 u / ml相關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肝硬化.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 ng / ml(如果是吸菸者,正常值則應<8 ng / ml)相關癌症:大腸癌(最常用)、胰臟癌、肺癌、胃癌相關良性疾病:抽菸、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膿瘍、消化性潰瘍、慢性氣管炎、憩室炎、阻塞性黃疸、酒精性肝硬化等.甲基胎兒白蛋白(AFP)正常值:<20 ng / ml相關癌症:肝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CA19-9正常值:<37 u / ml相關癌症:胰臟癌、膽管癌、大腸癌相關良性疾病:胰臟炎、膽管炎、結石.PSA正常值:<4 ng / ml相關癌症:攝護腺癌相關良性疾病:攝護腺炎.癌抗原15-3(CA 15-3)正常值:< 22 u/ml相關癌症:乳癌、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疾病等癌症指數準確度多高?抽血癌症指數偏高,就代表罹癌嗎?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幾乎所有癌症指數都無法作為診斷罹癌的依據,「都還是需要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唯獨 AFP,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抽血驗到 AFP 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也發現肝臟腫瘤,可以不用再做病理切片即診斷為肝癌。「但這種情況還是要符合諸多條件,並非單靠一個 AFP 指數便能確診,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工具。」醫師表示,即便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也不代表罹癌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是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治療的預後狀況相對而言會較差。「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癌症指數檢查費用多少?一般在抽血檢測時,就可以加價測試一些癌症指數,像大腸癌胚抗原、胰腸胃道、女性卵巢癌等,每個項目費用600~800元不等。但專家建議,這類檢測最好對症下藥,先了解自己有哪類疾病的家族史,再來挑部位檢測,效率會比較好。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梁程超說,「有些人驗血,可能CEA癌症指數都正常,但是這些腺瘤是有機會會長大的,比較安全的方式還是大腸鏡的檢查。」因此癌症指數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然而對於曾經罹癌,或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來說,癌症指數就是個重要的指標,需要定期抽血追蹤指數是否有所變化,這部分是健保有給付的。參考資料東元綜合醫院高級健檢中心健康資訊:12大癌症指數大解析-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指數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癌指數檢查的迷思(上)延伸閱讀:.超實用!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絕對要少吃.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
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開辦第五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包含已提供的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全方位守護國人健康。桃園市另擴大肺癌篩檢對象,率全國之先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有效找出潛在病例,即早介入治療。第一期只要局部手術切除,存活率高,二期後醫療花費高且治療辛苦。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亦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首位,主因是「發現太晚」,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人一確診就是晚期,增加治療難度。根據統計,肺癌晚期發現的比率非常高,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肺癌治療只有二期之分,第一期只要做局部手術、切除病灶,五年存活率達90%以上;二期之後的肺癌只能做全身治療,包括手術輔助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療程非常痛苦且加重經濟負擔,且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LDCT是目前唯一證實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吸菸、空汙、烹煮油煙、職場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等,其中,抽菸被認為與肺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二手菸亦會增加罹癌風險。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且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美國、英國、韓國等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重度吸菸者確實為肺癌高危險群之一,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和歐美比起來,台灣罹患肺癌的人,不抽菸者多於抽菸者,且女性肺癌患者更是超過九成不吸菸。肺癌的形成,主要是體質加環境,人體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因內在體質或環境刺激,產生不正常增生,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桃園篩檢新增高風險職業勞工,及早發現異常。陳秀熙說,肺癌篩檢不能只看重度吸菸者,依據桃園工業大城的產業結構及人口的職業分類,桃園市於3月1日率全國之先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提供有肺癌風險因子的市民,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服務。除了下修原先國健署適用的年齡層至40歲以上,也新增八種高風險職業的勞工,包括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工作以及暴露在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的工作者,希望能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追蹤,後續也會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精準醫學發展。肺癌早期篩檢才有機會提高預後,傳統胸部X光會因肋骨、肩胛骨擋住部分肺臟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速度快、無死角,是最有效率的診斷工具。讓桃園計畫延伸到更多區、更多縣市,降低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許辰陽說,對照全世界的肺癌篩檢計畫,大多是以家族病史為研究主軸,桃園市政府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可說是先導計畫,且還在進行中。除了放寬條件篩檢,也讓民眾了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的重要性,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的認知。肺癌發生率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但是死亡率最高、醫療支出也最高,每年罹患肺癌人數持續新增,更以肺腺癌為大宗,空汙是一大威脅。桃園市納入不同職場的勞工進行早期肺癌篩檢,已經揪出有第一期肺癌病徵的個案,符合科學實證的精神,深具前瞻性,後續追蹤結果值得期待。許辰陽強調,肺癌的醫療負擔愈來愈高,除了重度吸菸的高風險族群,也要檢視不吸菸者的生活情況,包括焚香、油香、職業暴露、家族病史等。國內40歲以上發生肺癌的比率漸增,桃園市推動大規模早期肺癌篩檢計畫,是全世界首件因應職業與高風險環境的篩檢計畫,讓許多中壯年被列入補助,早期診斷、及早接受治療,保障桃園市民的肺部健康。哪些人是肺癌高風險族群● 肺癌家族史有遺傳基因或家族成員共同暴露在相同的致癌源● 重度吸菸史一天一包菸達20年● 肺部疾病史肺組織受損,會提升罹患肺癌率● 職業環境暴露氡、鉻、鎳暴露以及接觸石綿● 空氣汙染空汙會讓身體長期發炎,導致細胞突變● 廚房油煙油脂加熱超過發煙點,會出現氧化、劣化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0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死亡近9成在「這歲數」,哪些癌症最不容易被發現?5大癌症免費篩檢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經第41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2022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4.9%,等於每4名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罹癌身亡。若就年齡觀察,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癌症自1982年起,已連續41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肺癌、肝癌更是連續43年排名十大癌症死因前2名。而今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與2021年相同,排序如下: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此外,近幾年來,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的死亡率則大幅增加,如胰臟癌死亡率與2021年相較,上升了4.8%;胃癌排名則往後退。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在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癌症死亡時鐘每年都在變快,2022年又較前年的10分10秒再快轉了3秒,也就是平均每10分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此外,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若是將男女分開統計,男性每10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0%,女性為176.3%。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結腸直腸癌與乳癌。受到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平均每人得花25萬治療檢視2022年全民健保惡性腫瘤醫療支出「排名前十大癌別之醫療費用支出統計表」,惡性腫瘤醫療支出費用高達1334億元,5年平均成長率6.3%。至於十大癌症之首的「氣管、支氣管及肺癌」,藥費每點為1元計算,換算成新台幣,2022年醫療費用高達224億元、較2021年的228億元減少1.7%。每人平均支出藥費133,298元,較2021年的156,061元減少14.5%;而每人平均醫療費用257,094元,亦較2021年282,515元減少8.9%。肺癌醫藥費較去年減少,顯示肺癌篩檢防治已見成效。而十大癌症治療費最貴的,則是第8名的白血病,每人平均藥費276,165元、每人平均醫療費用431,420元,相當驚人。癌症醫療費用及就醫病人數均呈成長趨勢,不僅影響病患及家庭生活品質,亦減少工作年數,造成經濟損失及龐大醫療費用支出,故有效防治癌症乃重要之醫療照護議題。糖尿病罹患「這些癌」的風險,是常人2倍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癌症是糖尿病常見的共病之一,同時會增加許多癌症發生的風險,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罹癌風險也會增加18%。糖尿病患發生肺癌、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膀胱癌及乳癌等風險是一般人2倍以上,原因相當複雜,像是胰島素阻抗,會造成身體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反而刺激腫瘤細胞成長。發炎反應也常伴隨脂肪組織增生,分泌許多發炎物質,可能間接造成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另外,高血糖會造成免疫力系統機能的降低,也降低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洪乙仁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預防癌症發生,最重要就是「積極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的進展,降低罹癌或癌症惡化、復發風險,並定期接受糞便潛血、口腔癌、子宮頸抹片、乳癌及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021年已新增至「五癌篩檢」國健署2021年已經把四癌篩檢擴大到五癌篩檢(增加肺癌),從最新公布的2022年國人死因更已看到數字的相關性,提醒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要重新注重篩檢的規律性對自己健康的保護。目前政府補助五大癌症篩檢如下:1.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2.乳癌篩檢: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3.大腸癌篩檢: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延伸閱讀 用「檸檬洗電鍋」看起來很乾淨,卻可能留下後遺症!台大化工博士:最好的清潔方法是...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生殖系統癌症改變親密關係 癌症治療手術後還能有性生活嗎?
罹癌後,不只生活出現大幅度變化,親密關係也可能悄悄改變。無論婦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生殖系統癌症,治療過程或療程結束後,都可能因身心變化影響親密關係。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將針對婦癌與乳癌患者,協助癌友面對親密關係課題,即使罹癌後身體狀況不如過往,仍可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彼此需求,更不再是不能啟齒的事。「他可能不愛我了」,太太憂心手術後不再有性生活。40多歲女性小雅(化名)罹患子宮頸癌,子宮頸經切除後長度縮短,她和先生感情一直都很好,性生活也非常融洽,但在手術後,她與先生就再也沒有性行為。她開始萌生各種憂心「為什麼不碰我?」「他開始嫌棄我了嗎?」「怕我傳染給他嗎?」「我的女性魅力不再了嗎?」「是不是他出軌了?」「他已經有新對象了?」小雅說,內心各種疑問,每天都環繞在腦中,某天詢問其他病友,病友告訴她「不要怕,一定要試試看」。當晚她硬著頭皮,嘗試與先生恢復性行為,但術後子宮頸功能不像過往,潤滑程度不如生病之前,那一晚小雅與先生的經驗很差,讓小雅更為沮喪,她哭著打給當初給予建議的病友說「怎麼辦?先生可能真的不愛我了。」「太太活下來就很好了」,先生壓抑自我需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團隊成員、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說,性議題對於亞洲人本來就難以啟齒,更何況是癌友。有些夫妻自訴性生活融洽,並不是真的融洽,而是沒有發生問題,但是否滿足彼此,都是「猜測」而已。許多夫妻會說「我們都有談呀」,看似有溝通,但他們口中的談,是確認兩人今晚同意性行為、約好時間,至於怎麼進行才能滿足彼此?「幾乎沒有談過」,也因此,癌友更難向伴侶開口,提出對性生活的需求。邱似齡說,小雅夫妻後來參與諮商,先生說,他不是不想跟小雅有性行為,而是不知道太太治療結束後,什麼時候可以怎麼開始。當太太在術後主動表達需求,但結果卻沒有獲得很好的回饋,他也很挫折,甚至告訴自己,太太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好了,至於性生活,「沒有就是沒有了」,安慰自己並壓抑需求,他也不敢再提,擔心一開口,成了太太心中的衣冠禽獸。類似案例非常多,邱似齡說,年輕夫妻對性溝通上優於長者,比較有機會在罹癌後,溝通出適合兩人的模式,但是對於保守的50到60歲族群,也是罹癌高峰年紀的夫妻來說,「根本沒辦法這麼細緻的溝通」。生育年齡罹婦癌,事先與醫師討論,仍有機會生小孩。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說,多數癌友面對癌症的當下都很茫然,一聽到「癌症」二字,內心剩下的只有恐懼,且馬上聯想到死亡,沒有看到現在的醫療已經讓癌症走向慢性病,也沒有思考到罹癌得同時準備維持生活品質,或是直接判定自己是沒有機會生育、擁有性行為,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維持。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症病人,議題多元也牽涉各面向。李佩怡說,乳癌病人多數面對切除乳房、失去性徵後的自我認同課題,伴侶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該怎麼面對各界觀感?婦癌患者,除了子宮頸癌,還包含卵巢癌,卵巢癌患者可能因為化療,提早停經面對更年期,也可能無法再生育。本來有計畫生育的女性,可能沒想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如何讓自己還有機會擁有孩子,只想到癌症恐讓小命不保,直接先手術化療,術後再來討論卻已經來不及。男性化療影響精子品質,須提早做好規畫。不只女性,男性也有類似課題,攝護腺癌患者因為化療,可能影響精子製造,或精子品質不佳,同樣也可能不孕。李佩怡說,如果病友能提早認知,這些事情都可以談,癌症希望基金會能給予資源協助,癌後也能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癌友的生育計畫美國癌症醫學會曾建議醫師面對癌症病患,必須將生育能力列入治療考慮因素之一。.卵巢癌、睪丸癌,手術切除癌細胞後,男性保留一側睪丸,就還能製造精子。女性卵巢左右兩側輪流排卵,只要留下一側卵巢,基本上還有排卵能力。.如果因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需要切除子宮,患者就得找代理孕母,才可能生育。.化療藥物對精母細胞、卵母細胞這類分裂中的細胞來說,影響最大,可能導致不孕或受孕機率下降。但現在化療種類繁多,毒性差異很大,並非所有化療藥都有強大殺傷力,有些懷孕時也能用。.懷孕三個月內的胚胎很脆弱,這個階段不能化療,但三個月後,寶寶成形,器官慢慢成熟,孕婦有機會接受化療。現在愈來愈多懷孕病人可兼顧治療和寶寶。.若經濟能力許可,趕在治療前把卵子取出來冷凍。HOPE癌友常見生育問題懶人包:https://hopecancerfertility.pse.is/fertilitylazybagpdf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癌症存活者在治療完成後的人生該怎麼過?
癌症時鐘年年快轉,衛福部公布2022年十大死因,平均每10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不過,醫療不斷進步,全癌症的五年存活率從過往的五成,到現在超過六成,癌症已成「慢性病」,如何與癌症共存成了癌友一大課題。美國多年前即推出「癌症存活者指南(NCCN)」,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展開倡議,台灣應教導癌友面對癌症治療後的身心議題,推動台版「癌症存活者指南」。癌症存活者身心潛藏各種問題,需要指引協助。國人對於「癌症存活者」這五個字並不熟悉,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所副教授邱秀渝說,癌症存活者是指完成癌症治療後存活的對象。罹病後,多數癌友關注在「該怎麼治療?」「如何活命?」,無法思考治療後的生活,該怎麼活得久也活得好。邱秀渝說,罹癌後面對五花八門的課題,她自己也是癌友,治療結束後,身體與過去相比較容易疲憊,精神狀態也比較差。許多癌友面對的更是罹癌後「關係的變化」,如何向伴侶說出自己身體的改變、期待對方怎麼配合?又或是如何向新認識的朋友、對象,提及過去生病的經驗,都需要一套指引協助。生病後的身體、關係變化,常不知向誰求助。美國推出的「癌症存活者指南」,是由27個專業性團體,每年依照癌友提出的身體變化狀況,訂出的照顧指引指南。例如,婦癌治療後,有些女性會提早面對更年期,或因手術、化療等副作用,影響日常生活等。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櫻說,20多年前,她曾接觸過一位40多歲罹患子宮頸癌的癌友,因癌細胞擴散,醫師切除她的子宮頸,同時也切除子宮、卵巢。術後她時常感覺到不適,後續回診發現,當時手術切除卵巢時,不慎傷及神經,導致療程結束後,陸續出現「漏尿」症狀。當時她以為是年紀大才漏尿,當她與先生的性生活受到漏尿影響時,她羞愧到害怕親密關係,但她既不敢詢問醫師,也不知道該向誰求助,最後嘗試詢問基金會,才輔導她找出解方。蘇連櫻說,癌友在面對癌症的過程中,通常很慌、很害怕,從沒想過,生病後代謝會變差、身體需要調養、親密關係可能出現變化。邱秀渝說,國健署針對癌症治療品質一直有提升方案,只是癌友也要認知,與醫療團隊一起協力工作,提出需求。如果醫療團隊能力有限,基金會則提出相對應的資源,協助癌友生活品質提升。出院後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怎麼料理三餐。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有十大建議,包括:需維持體重、養成每天固定運動習慣、少喝酒、維持蔬菜水果或全穀類較高比率的飲食模式、限制紅肉或加工品攝取量、注意防曬、足夠睡眠時間、禁菸、盡量從原型食物獲取營養而非仰賴營養補充品、定期回診與癌篩。邱秀渝說,許多癌症患者都不太知道癌症治療計畫結束後,生活會遇到什麼變化。曾有癌友告訴她,下個月她就要出院了,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道怎麼料理自己的三餐,甚至自己的照顧計畫也不曉得怎麼擬定,出院本來應該是開心的事,卻讓她覺得壓力倍增。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邱秀渝說,癌友大多擔心「癌症復發」,但如何養成好習慣,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需要足夠的知識,也需要團體的協助。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中的照顧計畫,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許多癌友治療結束後,因為治療期間疏於運動,以及飲食可能受藥物副作用影響,沒辦法吃太多,未能即時接受到飲食營養概念。治療結束後,又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高油、高鹽、高糖,也因為治療過程中,家人不捨得癌友多動,反而距離運動愈來愈遠。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運動、營養、親密關係,甚至是罹癌女性的生育計畫都提供協助,可供癌友參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肥胖、熬夜...5種罹癌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營養師開「防癌菜單」幫你遠離癌症
一提到癌症,人們總是聞「癌」色變!為什麼癌症這麼可怕呢?根據統計,癌症自民國71年開始直至現在,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發生的原因,除了病毒、基因遺傳、人種和環境因素之外,最主要還受到飲食習慣不良所影響。所以【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今天要來告訴大家如何從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來增進健康、遠離癌症! 癌症是什麼?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是由突變的細胞經過度且快速的增生後形成腫塊,壓迫到周遭的組織而產生症狀,且具有高度侵犯性及轉移性,隨時間惡化最後導致各組織器官喪失功能而危害生命。罹患癌症的5種危險因子大家都想遠離癌症,但除了先天因素如遺傳、基因以外,在生活習慣上仍然有很多NG行為是會提升罹癌風險的!為了能讓罹癌的風險降至最低,我們就必須了解到底有哪些行為或習慣可能會讓我們的健康陷入危機之中。‧肥胖肥胖是百病之源!肥胖不只會提高罹患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可能外,肥胖族群也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的風險。‧生活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環氧乙烷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這些有害物質經過吸入、食入或其他途徑進入體內,就很可能使體內的細胞受到傷害或增生成癌細胞。‧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熬夜、作息不正常等不良的生活作息,長期下來容易使生理時鐘紊亂及體內的荷爾蒙如褪黑激素、皮質醇分泌失調,導致增加罹癌的風險。‧不良習慣抽菸、酗酒、嚼檳榔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大幅增加罹癌風險!根據分析,菸草、酒精、檳榔中的許多物質或代謝物都被歸類在一級致癌物。‧高風險飲食型態喜歡重甜、重口味的人要小心了!研究指出,飲食中若吃下過多的糖會容易引發胰臟細胞的DNA損傷及增加細胞癌化的機會;而經過油炸、煙燻、燒烤的食物則很容易產生致突變性與致癌性的化合物。因此,避免不良的飲食在癌症預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5種營養素,幫你懸「癌」勒馬接下來我們進入重點環節,依據美國癌症學會公布的最新防癌指南及國內衛福部、癌症基金會等許多衛教資料,Sean以營養的角度,幫大家找出了對抗癌症超有效的5個營養素,一起來看看吧!‧Omega-3脂肪酸魚油、奇亞籽和核桃都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研究指出,若能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則可以幫助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原因在於其擁有抗發炎、促進健康細胞增生和加快癌細胞凋亡的能力。‧維他命B9(葉酸)維他命B群中有八個成員,其中的維他命B9,又稱為「葉酸」,常見於黑豆、豬肝與菠菜葉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DNA的合成與修復,使細胞得以正常分裂生長。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足量的葉酸攝取有助於降低胰臟癌與結腸癌的發生風險。若你有在補充維他命B群相關的保健食品,記得注意一下營養標示中是否含有維他命B9的成分喔!‧維他命C紅心芭樂、青椒、櫻桃中的維他命C含量都很高!維他命C除了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細胞、降低氧化的傷害外,也能抑制致癌物質生成與代謝。研究發現,充足的維他命C可以降低口腔癌、食道癌、胃癌與結腸癌發生的風險。‧硒鮪魚、雞胸肉、糙米中都含有充足的硒,硒除了能幫助人體對抗氧化以外,在抗癌方面有著延緩細胞癌化進程並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效果。研究發現充足的硒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率都有著負相關的結果。‧蘿蔔硫素十字花科的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青江菜等都含有許多蘿蔔硫素,它具有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並加快其凋亡、對抗癌細胞轉移等功能,因此在近年的防癌飲食中也越來越被受到關注。癌症的發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平常就要建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觀念,保持充足的運動及睡眠、維持健康體重、均衡適量的營養、戒掉菸酒等不良習慣才能常保健康!若有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也無需過度恐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加入,皆能使罹癌後的存活率大幅增加,因此只要趁早發現並治療,康復的機率還是非常高的。最後Sean再提醒大家,不論是癌症的預防或治療,除了要有正確與健康的飲食和生活作息外,也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曝富含B群8種食物及8大功效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3 醫聲.癌症防治
口腔、大腸癌篩劇降 死亡數恐增
衛福部公布二○二二年癌症死亡人數為五萬一千多人,占總死亡人數四分之一,八成七為五十五歲以上族群,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相較於新冠疫情爆發前一年、二○一九年,去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數少了百分之十四,約七十二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已反映在死亡數字。國健署統計,每一○○個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約發現七個陽性,每廿二個陽性個案就有一人大腸癌,但去年大腸癌篩檢較二○一九年減少百分之十三點五。台大醫學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部分漏掉篩檢的病人癌症病程繼續進展,即使拉高今年篩檢率也沒有用了,預期未來罹癌人數及死亡人數均會增加,耗費更多醫療資源,屆時外科和腫瘤科病房可能人滿為患,也只能收拾殘局。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篩中的口腔癌降幅最大,賈淑麗表示,因需目視口腔,在疫情期間無論民眾或醫師對此動作感到憂心,擔心染疫,因此,去年降幅高達五成。至於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去年分別也減少百分之二到九,所幸疫情趨緩後逐漸回穩,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則較慢,令人擔憂。癌症連續四十一年為國人第一死因,而肺癌死亡率排名第一,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表示,肺癌初期難以早期發現,等到咳嗽不止,就醫檢查時,已是肺癌晚期;且肺癌易轉移,即使原發腫瘤僅一公分,癌細胞可能已隨著血液轉移到肝臟、骨骼、腎上腺等,「這是肺癌腫瘤特性,也是可怕的地方」。楊政達表示,部分標靶藥物可有效治療肺癌,但會產生抗藥性,新藥雖陸續問世,卻沒有健保給付,藥價昂貴,一個療程需要十多萬元或數十萬元,病人無法負擔,只能回到傳統化學治療,這正是肺癌為國人癌症首要死因的關鍵。楊政達指出,國健署去年七月起推動高風險對象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雖實施未達一年,但已找出不少早期病人,幾年後可望看到肺癌死亡人數下降。
-
2023-06-12 癌症.抗癌新知
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其次為心臟病,新冠肺炎首度擠進前10,從前一年排名19躍升至排名第3。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2萬4,266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111年十大死因(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計20萬8,438人,較110年增加2萬4,266人,增加13.2%,主要受 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 893.8人,增加13.9%;以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主要死因前三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COVID-19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其次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糖尿病(+7.3%)。若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 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癌症死亡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111 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 萬人口 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111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COVID-19死亡8成6集中於65歲以上111年 COVID-19 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 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111年十大癌症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如下,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0年。(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 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三秒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13.5%【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蟬連死因之首,去年癌症死亡發生時鐘為十分七秒,比前年十分十秒快了三秒鐘。癌症時鐘每年往前撥 大腸癌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接受癌篩的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共有有72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次已經反應在死亡數字。賈淑麗表示,癌症已經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因為癌症死亡人數是5.1萬人,去年又上升2百多人,死亡上升比較多的包括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賈淑麗指出,去年癌篩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有72萬人中斷篩檢,大腸癌下降13.5%,從此反應到早期發現或延遲治療的過程,死亡率的發生也會看到一些數據的相關性。要呼籲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應注重篩檢規律性對於健康的保護。賈淑麗指出,110年來看十大癌症篩檢,針對50歲以上到74歲每兩年一次補助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發現100人會有7個陽性,大約1/22有早期癌症,另外一個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口腔癌篩檢,因為需要目視口腔,不論服務提供者都對於此檢查有延遲,篩檢下降比例最高。賈淑麗表示,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部分,疫情趨緩後有回穩,但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較慢,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篩檢。更多癌症資訊,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前兆有哪些?8早期症狀是警訊,做好7事可遠離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佔據第一超過40年,110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發現癌症時鐘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因此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症發生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來敲門,有一些症狀一直治不好,或是反覆發生,時間持續1至2個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哦! 癌症前兆通常讓大家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癌症前兆總是出乎意料可能因為基因、長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別,而身體每個部位都會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早期發生的症狀也大多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症狀,以利及早治療。 1.身體長出不明原因的腫塊可能正在產生發炎反應,長出硬塊腫塊,以此發出求救訊號。腫塊出現於脖子兩側、腋下、鼠蹊部或是鎖骨上方等等淋巴結的位置,是癌細胞在轉移時使淋巴結腫大而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在此提醒大家,感冒、蛀牙或身體受到其他感染時,脖子淋巴結也可能因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加而腫大,不要太過惶恐。 2.不明原因發熱發燒、夜間盜汗、異常疲勞的頻繁感冒感冒或是異常疲憊似乎只是免疫力不好,但其實免疫力下降也是癌症前期的症狀之一,可能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身體無法抵抗病菌,尤其是肺癌。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又或者是淋巴癌,因淋巴系統受癌細胞攻擊造成損傷,所以人體防禦功能漸漸失效,引發虛弱、發炎的徵兆。如果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每次感冒會維持1星期,初期很容易被忽略,如有以上情況發生,建議盡早至大醫院檢查。 3.大便、小便不正常 想大便卻大不出來,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如果大便帶有血,可能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另外,如果年齡已經超過50歲,才出現排便拉肚子、便秘交替等症狀,那也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癌,建議及早去做檢查。有很多人會以為拉肚子、便祕、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小便如果有血尿,則要留意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尿道癌、腎臟癌或是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4.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 皮膚某些部位止不住癢,而且持續數週以上,超過3個月出現不明搔癢、紅疹,但是近日並沒有觸摸到過敏物質或被蚊蟲叮咬,則需要留意可能有皮膚癌或淋巴癌風險。淋巴癌細胞會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引發病患皮膚癢。肝癌、腎癌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癢。不過,肝腎癌症造成的癢,通常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5.皮膚上的黑痣外觀有變化赫然發現自己身上有某顆痣,越看越奇怪而感到焦慮嗎?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平滑甚至突起或凹陷、痣的顏色不勻稱、黑痣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且持續長大、黑痣發生出血、潰瘍等,很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跡象。 6.食慾不振、噁心想吐、體重在1個月內快速下降癌細胞是一個不正常且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需要非常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素,迅速帶走身體所有的養分,因為這樣體重會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沒有刻意減肥,1個月內減少超過原本體重的10%,就要當心留意了。在腸胃道、肺部下方、肝臟、胰臟等腹部的腫瘤,因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系統,導致噁心想吐、胃口不佳,食量甚至比以前少很多很多,所以持續性的食慾不振或是吞嚥困難都是需要注意的前兆。 7.不正常的出血、瘀血腫瘤在體內增長時,會生成新的血管,是不成熟且脆弱的,所以輕輕碰撞就會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如果是更年期停經女性,要特別當心陰道出血,延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話,這很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造成的,建議到婦產科評估檢查。血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身上憑空出現許多紫斑、紅點,或許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要特別留意。8.乾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如果最近沒有長時間說話、大聲講話或感冒失聲,但聲音突然變沙啞,時間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未恢復時須多加注意,要小心可能腫瘤組織侵犯到喉部神經或是壓迫聲帶,導致沙啞情況發生,形成咽喉部位的癌症,例如喉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 ▎日常生活7件事遠離癌細胞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是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的,因此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預防癌細胞崛起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下介紹幾種生活方式,如果能確實做到,就可以幫助降低6~7成因癌症死亡的機率,趕快掌握訣竅,你也能打造出不罹癌的體質。 1.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飲食是營養均衡,並且要低脂、高纖、多蔬果,避免煎炸、燒烤、煙燻、醃漬、發黴的食物,多吃高纖全麥、糙米或是新鮮蔬菜、水果,遵循蔬果579,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除了攝取足量份數,也要搭配多種顏色的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因為蔬果中抗癌分子們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藉此攝取到不同作用的植化素,大幅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2.天天運動30分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運動30分鐘,讓身體的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增多,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如爬山或有氧跑步、游泳等等任何類型的運動,將有助於防止乳癌與大腸癌的發生。只要每週5天,每次運動流汗30分鐘或以上,就能降低罹癌的發生。3.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避免過重或過輕。肥胖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大量的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過多的荷爾蒙,有可能會促使大腸直腸癌或是乳癌發生,肥胖及體重過重都將是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4.注意酒精過量攝取避免酒精含量過高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喝酒,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酒精當量(如:750c.c啤酒、60c.c威士忌),女性不超過1份(如:375c.c啤酒、110c.c紅酒)。有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各種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雖然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要適量為宜,如果酗酒又過度抽菸,可能會增加頸部癌症的發生。5.避免吸菸及二手菸的環境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25%與抽菸相關,因為香菸中含有很多已知的致癌物,可能會直接引發肺癌、口腔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而間接引發的癌症包含血癌、胃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而且不只吸菸者本身有風險,吸到二手菸的人同樣也暴露風險之中。戒絕香菸、避免接觸二手菸,開始抽菸者應及早戒除。6.避免過度日曬日光中的紫外線不只會造成曬傷、加速皮膚老化,更是皮膚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應該避免過度日曬。通常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是一天中陽光最炙熱的時候,記得使用防曬乳並穿著保護衣物做好防曬準備。7.早期篩檢及治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做防癌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症做例行必要的防癌篩檢。此外,女性朋友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乳房自我檢查,年輕男性則必須注意如何做睪丸定期健康檢查,所有人都要必須留意做好自己的全身皮膚檢查。如果自我檢查時有發現任何癌症早期徵兆或警訊時,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心中隨時要自我提醒: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引身體的每個細胞找到正確的新陳代謝路線,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將癌細胞拒於門外,減少讓腫瘤趁虛而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跟攝取量有關?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3-4-6發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讀者Esther在2023-5-3留言:「這篇說得很詳盡,請問教授能不能順便討論一下亞麻籽,到底乳癌,子卵巢癌或子宮頸癌者能否食用,因為有研究說木酚素是植物性雌激素,會使腫瘤變大,但又好多號稱專家說它能抗癌。感覺很多都是動物試驗,實際的臨床實驗如何?」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7-4-6發表在NOM Magazine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我想先請問讀者,這個標題的意思是不是「攝取越多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罹患乳癌風險越高」?好,那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在「黃豆是治癌還是致癌?」這個小節裡的兩段話:「根據 2009 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多吃黃豆食品者……,死亡率與復發率相對風險最高可降低 29% 與 32%,明顯呈現反比。……2011 年也有一篇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或復發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罹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者風險較低。」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大豆或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是和乳癌的發生率或復發率,呈反比。那,為什麼標題卻用「量是關鍵」來影射「大豆攝取量是與乳癌風險成正比」呢?事實上我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有引用一篇2020年發表的論文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而它的結論是: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也就是說,「大豆攝取量與乳癌風險成反比」是從2009到2020一直維持著的科學證據。好,我們現在來看NOM Magazine這篇文章關於「亞麻籽」的部分。其中一句話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不論亞麻仁籽油或亞麻仁籽同時具有抑制乳癌腫瘤細胞生長及漫延的效果,即便是對於雌激素敏感度較低的 ER(-) 乳癌婦女。」「動物實驗中發現……乳癌婦女」!!!???當然,我知道,不論婦女或男士,都是動物。只不過,「動物實驗」所指的肯定不會是「人類實驗」。所以,動物實驗會發現婦女的乳癌風險,也未免太荒唐了吧。好了,現在可以來回答讀者Esther所關心的「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我先請大家看2014年發表的Flax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亞麻與乳癌:系統性回顧)。這篇論文回顧了一直到2013所有年跟「亞麻與乳癌」相關的研究,而得到的結論是:「目前的證據表明,亞麻可能與降低患乳癌的風險有關。亞麻對有患乳癌風險的女性的乳腺組織具有抗增殖作用,可以預防原發性乳癌。乳癌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可能降低。」我再請大家看另一篇2014年發表的Flaxseed and its lignan and oil components: can they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and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亞麻籽及其木脂素和油成分:它們能否在降低乳癌風險和改善乳癌治療方面發揮作用?)。這篇也是回顧論文,只不過它不是系統性。它的結論是:「觀察性研究表明,亞麻籽和木脂素攝入量與風險降低有關,尤其是在停經後婦女。木酚素可將乳癌和全因死亡率分別降低 33%-70% 和 40%-53%,而不會降低他莫昔芬的有效性。臨床試驗表明,亞麻籽可減少乳癌患者的腫瘤生長,而木脂素可降低停經前婦女的風險。」從2014到今年,有兩篇相關論文:2019(動物實驗):The flaxseed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decreases local inflammation, suppresses NFκB signaling, and inhibits mammary tumor growth(亞麻籽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糖苷可減少局部炎症、抑制 NFκB 信號並抑制乳腺腫瘤生長)。結論: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可以作為一種實用且有效的輔助治療來減少復發,但需要對其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為製定更有針對性的使用建議提供信息。2020(人體實驗):Randomized Phase IIB Trial of the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t Increased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萄糖苷在患乳癌風險增加的停經前婦女中的隨機 IIB 期試驗)。結論:雖然增殖生物標誌物分析顯示治療組和安慰劑組之間沒有差異,但該試驗證明使用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是可以耐受且安全的。從這四篇論文可以看出,亞麻籽似乎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抗乳癌作用,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不管亞麻籽是否具有抗乳癌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NOM Magazine那篇文章所說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是與科學證據相左。原文:亞麻籽抗癌?致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0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總額成為公衛政策的提款機 薛瑞元:這是「迷思」
近期,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共同合作多項計畫,包括「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以及6月1日起上路的「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等,相關經費來源為健保總額,部分醫界人士指出,此些計畫均屬公共衛生預防政策卻使用健保資源,健保已成為「公衛政策的提款機」。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這是「迷思」,採用健保支應預防疾病政策,此屬於「預防性治療」,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薛瑞元今出席「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啟動活動指出,在林奏延擔任部長時,他就提出「預防性治療」概念,但當時國健署說,這是治療不屬於國健署業務,而健保署也指出,這是預防不是健保署的事情。薛瑞元說,「預防性治療」是在疾病未發生時,開始早期預防,避免變成重大疾病,如果大家都不管,疾病就會有所遺漏,醫療是一系列的行為,預防及治療無法分割,如果去計較,那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什麼事也都不用做,人民只能受苦,飽受疾病折磨,無法為民眾解決問題。「息肉切除不是手術嗎?」薛瑞元說,如果進行大腸癌篩檢發現息肉,因擔心息肉往後演變成癌症,立即進行切除,這就是預防性治療,目的是預防,但行為屬於治療,難道會有人說,切除息肉不是治療嗎?因此,不需要去爭論這樣的事情。薛瑞元說,健保署6月1日啟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針對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共五癌篩檢疑似異常個案,啟動「主動追陽」模式,預計將陽性個案追蹤率自8成提升至9成,每年可以再找出2.2萬名潛在癌症患者,早期診斷並加以治療。
-
2023-05-30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癌篩檢每20人就有1人罹癌 卻僅8成陽性者後續追蹤
衛福部最新調查,109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國健署推動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肺癌、口腔癌篩檢,期盼早期發現及治療。但國健署統計,過往僅8成篩檢陽性患者願意回到醫院確診、追蹤。為增加篩檢陽性者追蹤,健保署今年6月1日啟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針對5癌篩檢疑似異常個案,啟動「主動追陽」模式,預計將陽性個案追蹤率提升至9成,再找出2.2萬名潛在癌症患者。國健署統計,目前五癌篩檢包括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口腔癌,當篩檢為陽性個案罹癌風險,大腸癌篩檢每兩位陽性個案,就有一人為患有息肉,而每20人就有一人為大腸癌;子宮頸癌篩檢每兩名陽性個案,就有一人為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而口腔癌篩檢每六位陽案,約一人有癌前病變或口腔癌 ;而肺癌篩檢為每九位陽案約一位肺癌;另女性乳癌篩檢每17位陽案,約一位乳癌。另依105至109年統計,五項癌症五年期別相對存活率,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肺癌第0期、第1期五年存活率皆超過九成,其中子宮頸癌、肺癌五年存活率更達100%,而口腔癌第0期、第1期五年存活率為七至八成。但第四期癌症五年存活率,口腔癌僅為38.2%、女性乳癌36.2%、子宮頸癌 22.8%,但大腸癌僅剩下15.2%,肺癌更只有12.6%,可見早期發現及治療十分重要。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五癌篩檢計畫為初步篩檢,檢查結果為陽性時,必須進一步確診、追蹤,但過往僅8成篩檢陽性者,篩檢後願意回到醫院確診,可是這樣是不夠的,若不繼續確診、追蹤,即失去了篩檢的意義,若篩檢陽性者跑掉了,未來可能引發晚期癌症,健保須投入更多資源,治療成果也會差很多,今年健保總額特別撥出5.17億元,展開癌症陽追計畫,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說,新冠疫情前,每年進行癌症篩檢人數約有500多萬人,而透過癌症篩檢及後續追蹤,約可確診22萬名癌症患者,因此,若能經由陽追計畫將追蹤率提升一成,約可再找出2.2萬名潛在癌症患者,不過疫情期間,整體篩檢人數約減少二成,僅有400多萬人,如今疫情平緩,希望民眾能踴躍篩檢。衛福部實證資料指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有吃檳榔、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癌死亡率,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癌死亡風險,而低劑量電腦斷層則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黃兆杰說,今年6月1日啟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將透過與醫療院所合作,針對五癌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個案,啟動「主動追陽」模式,篩檢醫療院所應主動向篩檢陽性者進行衛教及說明後續檢查注意事項,依篩檢不同期別,可獲健保給付400至800點,而後續醫院確診個案則可獲1200至1700點。國健署表示,篩檢醫院須於21天內完成相關轉診措施。薛瑞元說,今年編列5.17億元不算多,若能將陽追率提高到9成,初期癌症患者用手術就可治療,不要讓患者變成晚期癌症,而要用到更多的化療、重粒子、質子等昂貴的醫療花費,藉此節省健保資源,有很高的成本效益,而這需要醫界幫忙,讓計畫持續下去。
-
2023-05-03 醫療.心臟血管
女性頭號殺手不是癌症 醫:「這病」症狀非典型更可怕,容易被誤診
衛福部110年統計,心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但流行病學發現,心血管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男女在症狀、診斷和預後方面,存在明顯性別差異。台北榮總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呂信邦表示,男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痛」,但女性卻是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噁心、心悸、腹痛、疲勞、倦怠、全身無力、冒冷汗、肩膀麻等,因而更容易被誤診,造成延遲治療及高死亡率。心肌梗塞典型症狀「胸痛」,女性未必出現台北榮總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說,心肌梗塞典型症狀是「胸痛」,這在女性患者未扮演重要角色,卻可能是出現噁心、想吐,但這常被認為是腸胃不適;或是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等,這些被認為是肌肉痠痛等;或是有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但如果這些症狀出現3項以上,就不需等待胸痛,應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盡速到醫院急診就醫,避免造成被誤診或延遲診斷。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噁心想吐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疲倦全身無力女性心血管死亡率高於癌症陳嬰華說,發生心肌梗塞時,應於90分鐘內到醫院打通血管,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心肌壞死後,將增加心律不整、心衰竭機會,因此,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出男性兩倍,由此可知,心臟病是女性頭號殺手,死亡率是癌症的3倍、乳癌的5倍,以及卵巢癌與子宮頸癌的17倍。陳嬰華表示,日前於急診更收治一名27歲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到院時病情嚴重,心肌梗塞同時又引發嚴重心律不整,經電擊、置放支架搶救,同時臨床發現,50歲以下年輕女性心肌梗塞患者比率愈來愈多,建議女性對心臟病應提高警覺。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容易被忽略或被誤診呂信邦指出,男女心肌梗塞除症狀不同外,致病原因也大不相同,如糖尿病及肥胖等危險因子,女性顯著大於男性,另吸菸對女性心肌梗塞風險也比男性更高,尤其是年輕族群的差異更是顯著,凸顯危險因子在男女影響的差異,同時也顯示出年齡跟男女在心血管病的影響。呂信邦說,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男性低,但預後發生心血管死亡率或心衰竭發生率都比男性高。 由於男女心血管疾病存在差異,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容易被忽略或被誤診,原因是女性生理機制與男性不同,且從生理及代謝方面都存在差異,同時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在治療達標率,常不如男性患者,得到醫療照顧比男性患者少,醫療院所應對女性心肌梗塞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及協助,目前北榮成立女性心臟醫學中心,希望給予女性心臟病患者更好的治療。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7 癌症.抗癌新知
慢性發炎致百病!4關鍵影響免疫細胞、脂肪病變
癌症就是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疾病,癌症的產生就是各種生活變化、藥、環境汙染這些,最主要的還是影響到你基因的表現,那為什麼會影響,其中就是發炎的機轉。 發炎有2種身體上的發炎有兩種:急性發炎與慢性發炎急性發炎打到、撞到或是被刀子劃傷皮膚,皮膚劃傷後會痛,再來會腫起來,之後會發紅,以上情況就是紅、熱、腫、痛四個變化,但是像這種發炎,過幾天之後就會慢慢消失。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細胞的浸潤,像是嗜中性球會進入發炎的地方,它會去把一些雜質吞掉,排除掉,清理乾淨後就會消失。慢性發炎體內發炎相關的細胞激素太高,持續的發炎使自由基不斷製造,以皮膚來說,皮下組織受到破壞,就會造成蟹足腫,對於內臟來說就是慢性的發炎,可能會常常肚子痛之類的問題。但是有些病人,可能身體的因素,本身有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或是生活壓力大,平常這些慢性問題,會讓機轉沒辦法恢復,就會變成慢性的影響,造成巨噬細胞開始作用,進而破壞體內細胞。急性發炎容易變成慢性發炎各種化學刺激,毒素等都是屬於急性的發炎,撞傷、割傷、流感病毒大部分屬於短暫的發炎,過了就好了,可能完全沒有感覺、沒有後遺症。如果有後遺症就是走向慢性發炎,所以當民眾有急性感染後,要注意症狀是不是都完全消失了。 最近遇到得過新冠肺炎的病人,過了一兩個月居然有氣喘問題,他說本來沒有氣喘也沒有咳嗽的,怎麼肺炎確診後卻一直好不了,他來找我的時候,發現他氣管的發炎已經變成慢性的,勢必走向氣喘的治療,如果好好地調理還是有機會恢復的,總比沒有處理好,如果沒有處理,將來可能連走路都有困難。 所以在生活當中如果遇到急性發炎問題,留意事後會不會有慢性發炎的變化。通常生病超過一個禮拜,就要去找合適的醫師,做抽血檢查,做進一步的諮詢討論。所以在此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有持續的症狀要馬上去處理。慢性發炎會有哪些影響1.免疫細胞的浸潤身體處於長期慢性發炎時,會引起免疫系統的異常,並且釋放出過多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可能因此去攻擊正常的細胞,而使免疫失衡。2.細胞激素就像是新冠最主要的原因是細胞激素風暴,因為這個細胞激素風暴才會造成肺部ARDS,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這類型死亡率很高。3.自由基自由基就是不成對電子的原子,因為不成對他會到處去攻擊氧分子,形成超氧,就會開始攻擊細胞膜。自由基是對身體全面的影響,SOD產生過氧化氫,過氧化氫需要三個機轉才能代謝,過氧化氫碰到鐵、銅這些會產生更敏感的OH-氫氧自由基,對於身體的傷害更大。此外,過氧化氫跟一氧化氮結合形成過氧化氮,則會影響氣管的收縮。4.脂肪的病變身上會有DHA,如果我們這個量夠的話,在急性發炎發炎的時候,DHA、EPA都會轉成有利因子,對抗處理慢性發炎,它會把原本急性浸潤的細胞擋掉以後,讓細胞慢慢恢復過來,整個發炎會停下來,所以油的攝取就很重要,如果平常的油攝取的不對或是不夠,那在急性期就沒辦法恢復。長期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關節痛、自體免疫疾病這些,這些都屬於慢性的發炎、慢性發炎都有一定的處理步驟,針對你的原因去處理,你才會好。 脂肪攝取3關鍵 都會造成慢性發炎跟肝有關的疾病,像是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時間一長可能會造成肝癌。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造成子宮頸癌。EB病毒會造成鼻咽癌。常常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慢性發炎,導致食道癌發生,這些都是屬於慢性發炎的病變致癌的狀況。因此要特別留意。還要跟大家提幾個新概念:第一是脂肪攝取量過高。以前都認為不好的脂肪才會影響,現在認為不是這樣,當你攝取的脂肪過高的時候,會影響腸道菌種的改變,就產生有毒物質,對肝與血液都不好。第二是攝取的脂肪類型不好,會產生慢性發炎、影響血糖的代謝。第三是避免脂肪累積太多,肥胖者要注意,因為脂肪本身就會引起發炎機轉。在此強調高脂肪的比例或是不好的脂肪,將造成發炎的連鎖效應,所以將來在抗癌的預防上,要避免大魚大肉、注意吃下去的脂肪,尤其是炸雞,看到很多新聞報導說有國中生每天吃炸雞,才12、13歲就得到大腸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驗證。
-
2023-04-24 醫聲.癌症防治
超前六都 北市HPV疫苗接種將納國一男性
國健署民國107年起提供國一女性公費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然而,近年研究顯示,HPV除了導致女性子宮頸癌,也會造成男性口咽癌、肛門癌與陰莖癌。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22日出席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的「聯合城市健康論壇」時宣布,北市將超前六都,開始推動國一男性接種HPV疫苗。陳彥元表示,台北市市長蔣萬安要加強預防醫學政策,朝健康城市前進,故將推動國中男性免費施打HPV疫苗,成為六都第一。台北市議員張斯綱則說,癌症發生年齡越來越低,透過預防降低癌症發生率,加強推廣癌症篩檢、將國中男學生納入九價HPV疫苗接種對象,以及改善年輕族群的就醫困境等,都是未來努力目標。新北市衛生局陳潤秋局長說明,新竹市HPV防癌政策包括「疫苗施打」及「篩檢」兩大重點。他表示,新北市民國89年起推動HPV四價疫苗讓國中女生全面施打,至今已造福20萬年輕女性。此外,新北市衛生局也針對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以及沒有納健保的女性,提供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則指出,台中市從民國94年起實施HPV國中女生全面施打,截至去年接種比例已達9成。她表示,未來將支持國健署爭取預算,將國中男性也納入免費施打對象。「全球現已有47個國家提供男女共同施打HPV疫苗,因為不分男女皆有八成的機率接觸HPV病毒。」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芯伃指出,男性不僅同受HPV威脅,感染後的病毒清除能力更是低於女性;此外,研究顯示,英國、美國的HPV病毒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且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林芯伃說,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能更進一步保護民眾遠離HPV病毒相關癌症。
-
2023-04-23 醫聲.醫聲要聞
醫師團購/楊志良:醫師不適合代言或廣告
麻醉科醫師邱豑慶、牙醫師史書華、小兒科醫師蒼藍鴿等,愈來愈多網紅靠醫師的專業光環,打響知名度,帶貨賣產品,將流量變現。醫界多名大老認為,醫事人員帶貨、代言近年已亂象叢生,不少事件都踩到紅線,醫師公會全聯會指出,將正視醫師代言廣告現象,不排除研議應對方針。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醫師的養成不易,需受到嚴苛訓練,培養具高度專業知識,加上職業與人命息息相關,讓醫師在社會上備受尊重也具權威性,任何產品只要有醫師代言或宣揚理念,多會增加信賴感。李偉強說,曾有職業類別信任度調查,醫師名列最被信任職業前三名。近年愈來愈多醫師涉足商業代言產生爭議,長期恐影響專業形象,為避免糾紛,公立醫院明文規定醫師「不可代言」。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醫師職責是衛教民眾,不適合替特定廠牌做代言或廣告。各行各業都有老鼠屎,輕則詐騙,重則傷害健康,曾有醫師與保險公司勾結,錯置乳癌及子宮頸癌的病理切片紀錄,切除健康女子的子宮與乳房,詐領保費,最後廢除該醫師證書,他認為,醫界若有老鼠屎就該正視,主動處理社會才能安心。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近年有愈來愈多醫師選擇當起商業代言人,抽成團購。醫師若當團購主,全聯會不會禁止但也不鼓勵,但基於醫師倫理、紀律與法律等面向,全聯會進一步討論,不排除研議應對方針。
-
2023-04-23 醫聲.醫聲要聞
醫師團購主/醫界高層的建議 「這樣做」才是愛惜羽毛
臉書、網路上愈來愈多醫師成為團購主或代言商品,藉專業、知名度團購、販售商品,從中增加收入。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醫師成為團購主、代言人,可能希望增加收入或知名度,但醫師身分受人信賴,應針對團購、代言商品品質為民眾嚴格把關。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醫事人員從事團購主或代言產品時,應慎選商品,「愛惜自己的羽毛」,避免產生消費糾紛。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醫師的養成不易,需受到嚴苛訓練,培養具高度專業知識,加上職業與人命息息相關,讓醫師在社會上備受尊重也具權威性,任何產品只要有醫師代言或宣揚理念,多會增加信賴感。李偉強說,曾有份職業類別信任度的調查,醫師名列最被信任的職業前三名。近年愈來愈多醫師涉足商業代言產生爭議,長期恐影響醫師專業形象,為避免糾紛,公立醫院明文規定醫師「不可代言」,對於近年醫師網紅化,他感嘆「應重視民眾對醫事人員的信任」。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醫師基於職責應是衛教民眾,不適合替特定廠牌做代言或廣告。各行各業都會有老鼠屎,輕則詐騙,重則傷害健康,曾有醫師與保險公司勾結,錯置乳癌及子宮頸癌的病理切片紀錄,切除健康女子的子宮與乳房,詐領保費,最後廢除該醫師證書,他認為,醫界若有老鼠屎就該正視,主動處理社會才能安心。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現在社會下,每個人都會遇到團購行為或成為團購主,連醫師也不例外,身邊就有醫師是團購主,協助其他醫師採購口罩等醫療器材,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協助許多醫師團購口罩等防疫物資,但該名醫師是無償協助,如果涉及抽成、分潤等,即屬商業行為,現在醫師選擇當商品代言人、團購主現象已愈來愈多。周慶明表示,醫師競爭十分激烈,每年逾1300名醫師進入醫界服務,但醫療院所數量有限,醫師職缺也有限,「大家都要搶位子」,如果沒有搶到,許多醫師須到基層診所服務,但恐影響收入,選擇另謀生路。周慶明說,對醫師從事代言人、團購主,全聯會不禁止也不鼓勵,但此商業行為於醫師倫理、紀律、法律等議題,仍值得重視並關注,全聯會醫療倫理紀律委員會將針對此現象加以討論,不排除研議應對方針。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醫事人員從事團購主或代言產品時,應清楚向社會大眾說明,這就是商業行為,該名醫師須慎選團購或代言商品,愛惜自己的羽毛,同時爲避免商品出問題時,傷及自身聲譽,應先清楚了解及公開、透明產品所有相關資訊。洪子仁指出,現在醫事人員可能不僅專注在醫療專業,而是十分多元化發展,且每名醫師都有不同專業及才華,他對醫事人員成為網紅、團購主或代言商品採開放態度,而民眾購買商品時,應了解這就是買賣行為,更要考量有無實際需求及判斷買賣可能遇到的風險後,再來購買。
-
2023-04-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 教授舉西醫實證研究這麼說
讀者翁先生在2023-4-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非常欽佩尊敬您,感謝您為綱友及眾多讀者解惑各種似是而非的保健知識、健康資訊,也深刻的了解到什麼是實證醫學,真實的科學根據。我也購買您3本有關偽科學的大著,讓家人知道正確的科學保健知識。我一直有每天早上喝一杯黑咖啡的習慣(約400~500ml),而且都是空腹,然後就出外去運動,已經3、4年了,感覺很好,也無任何不適。在台灣也有非常多的人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最近有在網路上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一位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真的很聳動,也很嚇人,而且是名中醫。但在網路上也有日本及國内的研究喝咖啡可以降低胰臟癌及其他癌症,資訊很混亂。想請教林教授是否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或實證醫學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期待並感謝林教授能解惑,謝謝。」這位讀者雖然有說「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但卻沒有提供該視頻,所以我就用「咖啡」和「胰臟癌」做搜索。我搜到一篇標題是喝咖啡過量小心胰臟癌的文章,而裡面有倪海廈中醫師2004年寫的評論:「我不知道已經說過千百遍 , 喝咖啡一定會導致胰臟癌,諸位讀者可以參看我以前的論文,因為咖啡是酸性飲料,不單是會引起胰臟癌也會引起胃癌及淋巴癌,這時只有中醫可以治療,我相信病人會死於胰臟癌的很少,死於西醫的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的很多,讀者請安心,只要找到優秀的中醫必然可以治療的。以上的這位得到胰臟癌的女子,可以準備後事了,因為她接受西醫治療,最多半年可活,我不知道台灣有何中醫可以治好胰臟癌的,但是只要是非常熟練於運用傷寒論及金匱的中醫師,要治療此病絕非難事,可能有的,還有台灣西醫到現在仍然不確定因何會得到胰臟癌,還要引用外國的研究,實在可憐。我們第一線的臨床醫師不但早已治好此病,而且早已確定是由於喝過多咖啡造成的,因為咖啡為強酸性飲料,而且不只是咖啡還有市面上販賣的甜點都是發生胰臟癌的危險因素,因為它們都是使用人工糖去製造的,而人工糖就是酸性的,吃多了,不但會胃酸過多,引發胃癌及淋巴癌,而且就是胰臟癌的主要來源,這些閉門造車的西醫學研究者,還很蒙蔽在可能或也許或大概之中,外面人們已經都翹辮子了,他們還在埋頭苦幹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以拯救天下人為己任,好像很偉大,其實不知道已經害死多少不該死的人了。」註:上面這段文章兩次提到酸性飲料或食物會導致癌症,但創造這個說法的人在2018年被法院判監並罰款一億美金。請看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酸鹼騙子陰魂不散有關倪海廈,我在網站成立不久後(2016-5-25)就發表牛奶致癌?,引用他2010年的論述:「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敢出面替牛奶商打廣告,想說服民眾多喝牛奶時,你要注意,我會將你放進白目醫療人員區,因為你在害人生病中,這種行為必須被制止。如果你看完這篇研究報告後,還是繼續堅持每天都喝牛奶的話,我已無言可說了。只有祝福你不要得癌症了。」維基百科有記載倪海廈的生平,而有關死因的部分是:2012年1月29日夜晚在台北家中昏迷,送台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急救,2012年1月31日於台北醫學大學醫院病逝(註:享年58歲),診斷是心肺衰竭。(註:一個畢生痛恨西醫的人,臨終前卻被送到西醫做急救,想必是一大憾事。)維基百科也有列舉一些關於倪海廈的爭議,包括:咖啡為強酸並造成胃癌血癌是吃西藥造成,且四周完治血癌子宮頸癌成因是因為月經積在子宮頸所造成帕金森氏症由西藥所引起糖尿病足的成因是因為西藥讓血糖沉在腳底我也搜到一個新唐人電視台在2012-11-20發表的影片【名醫故事】(二)李時珍/喝咖啡會導致胰臟癌嗎?,而所謂的名醫是胡乃文中醫師。新唐人電視台的總部是設於美國紐約市,而胡乃文是在台灣執業,所以雖然影片的標題是簡體字,但卻非出自大陸。還有,有關新唐人電視台,維基百科有一個小標題Promotion of misinformation and conspiracy theories(宣傳錯誤信息和陰謀論)。這個影片長24分08秒,而有關胰臟癌的談論是在22分29秒開始。主持人問胡乃文:「在您看來,這個胰臟要預防它病變,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胡乃文回答:「胰臟依據統計,大部分是抽菸,吃咖啡之類造成的,尤其是咖啡。我曾經有一位學生,他是一位外國人。這個洋人他們都有一個教,就是他們都有信宗教,所以他從小就有個教母啊什麼教父之類的。他的教母就是胰臟癌。他當時問我怎麼辦。我說,唉,她是喝咖啡造成的。結果他跟我,非常有趣的,他說,喔,我的教母她根本就是每天都吃咖啡,然後她把咖啡當作早餐,中餐,晚餐吃,所以她得胰臟癌。」就影片和粉絲數量而言,胡乃文的確是位名醫,但是就我所看過他的影片,例如「刷牙也能使白髮變黑」,我只能說,他的醫學論述實在是讓我哭笑不得,感慨萬千。我發表過下面幾篇咖啡致癌或抗癌的文章:咖啡致癌,幕後推手咖啡致癌?加州逆轉咖啡致癌,金耶?咖啡抗癌,讀者質疑我現在把所有有關咖啡與胰臟癌關聯性的薈萃分析論文列舉如下:2011年: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tea,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analysis of two Italian case-control studies(咖啡、脫咖啡因咖啡、茶和胰臟癌風險:兩項意大利病例對照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咖啡與胰臟癌之間缺乏因果關係,與劑量和持續時間之間缺乏相關性,這與該問題的大多數證據一致。2011年:Coffee drinking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喝咖啡與胰腺癌風險: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的結果表明,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反比關係。2012年:A meta-analysis of 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咖啡消費與胰臟癌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提供了定量證據,顯示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沒有明顯相關性,即使攝入量很高。2012年:Coffee, tea, and sugar-sweetened carbonated soft drink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of 14 cohort studies(咖啡、茶和含糖碳酸軟飲料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14 項隊列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總體而言,未觀察到成年期咖啡或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2013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gastric and pancreatic cance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胃癌和胰臟癌的風險——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結論:我們沒有發現咖啡消費與胃癌和/或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2013年:Intake of 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or tea does not affec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Nutrition and Cancer Study(攝入咖啡、脫咖啡因咖啡或茶不會影響患胰臟癌的風險:歐洲營養與癌症前瞻性研究的結果)。結論:根據對歐洲營養與癌症隊列前瞻性調查數據的分析,咖啡總量、脫咖啡因咖啡和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的風險無關。2015年: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ffee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的前瞻性研究:來自 NIH-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的結果)。結論:在一項迄今為止胰臟癌病例數最多的咖啡攝入量前瞻性研究中,我們沒有觀察到總咖啡因、含咖啡因或脫咖啡因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之間的關聯。2016年:Coffee intake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前瞻性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劑量反應分析表明,咖啡攝入量每增加 1 杯,胰臟癌風險增加 1%。 不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發表偏倚。 喝咖啡可能會微弱地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2016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n Update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隊列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大量飲用咖啡與胰臟癌風險降低有關。 然而,應謹慎接受結果,因為不能排除潛在的混雜因素和偏差。 需要進一步精心設計的研究來證實這一發現。2019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一項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咖啡消費被確定為與胰臟癌風險增加有關,並且呈劑量反應關係。 然而,需要進一步的機理研究來澄清有關問題。2019年:Coffe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mong never-smokers in the UK prospective Million Women Study(英國前瞻性百萬女性研究中從不吸煙者的咖啡和胰臟癌風險)。結論:對此一隊列和 3 項較小的前瞻性研究的結果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對於從不吸煙的人來說,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幾乎沒有或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2020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的元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咖啡消費習慣與胰臟癌風險之間沒有關聯。 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無統計學意義。原文: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名中醫說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婁培人:HPV疫苗 男性更該接種
過去只會聯想到子宮 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引起陰莖癌、肛門癌、頭頸癌,尤其是口咽癌。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指出,英國、美國的HPV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台灣的現象也是如此,需要警覺,建議男女都可以施打HPV疫苗,預防相關癌症。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罹患口咽癌,之後又身患大腸直腸癌,抗癌多年後於今年3月多離世,好萊塢影星麥克·道格拉斯也因HPV感染導致咽喉癌。婁培人指出,男性發生HPV相關頭頸癌比例遠高於女性,除了男性容易感染病毒,加上血清轉換率低,不容易產生抗體,也因為性生活較活躍且是發動者,才會造成此現象。他說,雖然HPV病毒常見於性行為接觸,但器械 汙染等也會感染,曾遇過患者因牙科的吸唾管清潔 不全導致口中長菜花的案例。近期婁培人主持台灣健康成年男女的口咽帶有 HPV陽性率報告,調查顯示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 分別有2.1%及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 50萬人口咽帶有HPV病毒。他提醒,口咽癌並無篩檢方式,但是能透過疫苗 施打提早預防,特別是男性接種疫苗後,可有效降低HPV相關感染致病的發生機會。👉🏻【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