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1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婦癌
共找到
105
筆 文章
-
-
2022-12-1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樂動心旋律》談中老年人性生活
「醫師,為什麼我總是反覆泌尿道感染?」在我的婦女泌尿門診,許多女性因泌尿道感染而焦慮,釐清可能危險因子很重要。「您覺得您的泌尿道感染與性生活有關嗎?」我問。「性生活?」患者睜大眼睛,露出疑惑、害羞的表情。「我年紀大了,早就沒性生活了。」我看了病歷,患者才五十多歲。這在門診並不少見,許多過了更年期的婦女早早就沒有性生活。然而,中高齡人士就不該有性生活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今年(2022)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樂動心旋律(CODA)》中,女主角父母年紀雖大,但感情極好,也有活躍的性生活。《樂動心旋律》描述一位生長在聽障家庭的年輕女孩,父親、母親還有哥哥都是聽障(英文片名CODA即是:Child of Deaf Adults)。身為家裡唯一聽得見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與一般人不同的成長環境,還要擔任家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辛苦可想而知。她有歌唱才華,也想報考音樂學院,然而最親愛的家人卻聽不見她的歌聲。雖然生活有種種不便,經濟也不寬裕,家庭成員感情卻極好。女主角與男同學相約在家中練唱,卻被父母激烈的「床上運動」叫聲中斷,男同學只好臉紅尷尬地離開。在國人眼中,可能不少人會疑惑:女主角的父母親都頭髮灰白了,怎麼對床事還如此熱衷激烈?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性生活對高齡者身心都有好處,有助夫妻情感,防止生殖器萎縮,刺激性激素分泌,減緩身體退化歷程。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統計,57歲到65歲人群中,73%每個月有二到三次性生活,75歲也有53%維持正常性生活。至於東方社會,則可能保守得多。當然,中高齡性生活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包括荷爾蒙的變化。對女性來講,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陰道壁變薄,變乾澀,往往抱怨性生活帶來的不是愉悅,而是痛楚,這時適當的潤滑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婦癌或乳癌的病史,可以使用經陰道雌激素,可改善陰道乾澀。另一方面,男性雖然沒有明顯的更年期,但雄性素仍會緩步下降。神經血管的退化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現在有口服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同時使用硝酸鹽藥物,可以在泌尿科醫師診治之後使用。中高齡常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對性生活也有負面影響。可能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女性患者容易有陰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因此慢性病的控制對於維持中高齡者性生活是重要的。《樂動心旋律》是年輕女孩追夢的故事,在劇情安排上並沒有讓人驚訝的地方,但是當最後女主角在音樂學院入學考試吟唱主題曲Both Sides Now,從一開始的怯懦,直到看到三個聽不見她歌聲的親人:爸爸、媽媽、哥哥坐上二樓觀眾席,女主角開始引吭歌唱,一邊用手語表達出歌詞裡的情感,我深深感動了。女主角的父親說:「我願意放棄一切,只為聽到妳唱歌」,那是何等深刻沉重,卻不可能達到的心願,聾啞人士只能用手放在女主角的聲帶上感受。月有陰晴圓缺,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然而我們可以用愛,讓夢想可以起飛,讓缺憾得以彌補。
-
2022-12-04 醫療.婦產科
打排卵針會變胖? 生殖醫:食慾可能增加、水腫
晚婚成為現代人的趨勢,許多女性為了讓自己保有育兒的選擇權,因此進行凍卵。不論人工受孕、試管嬰兒或是凍卵,透過施打「排卵針」來幫助取得卵子。但也有女性擔心,打了排卵針後會變胖。不過,醫師表示,打排卵針後確實會因為雌激素升高,但只是短期水腫,不會造成肥胖。食藥署說,注射型排卵藥品主要作用為培育更多卵泡成熟,主要成分為濾泡刺激素(FSH)及黃體化激素(LH),排卵反應間接會使體內雌激素升高,然而雌激素會促使鈉和水在體內滯留,造成暫時性的水腫。國泰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說,進行人工生殖時會打排卵針增加卵泡數量,以取得較多的卵子,通常多在8至14天的短期使用期間內,荷爾蒙的效應不會造成體重增長;長期的賀爾蒙分泌,如懷孕,才可能造成體重上明顯的增長。不過,賴宗炫也說,部分女性施打排卵針後,可能因為雌激素短期濃度升高,食慾增加、胃口變好,因此吃得較平時多一些,讓體重稍稍增加,但不是因為打排卵針就造成體重增加,臨床上也沒有明顯的統計顯示。為增加受孕機率,取出的卵子是否愈多愈好?賴宗炫提醒,可取出的卵子數量多,代表卵巢儲能較好,與年紀、個人體質有關,但用藥過量可能過度刺激卵巢,造成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因此仍要與醫師討論,平衡適度的劑量即可。食藥署指出,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會產生少尿、腹脹、口渴、呼吸困難或喘促,嚴重併發胸腹腔積水、肺栓塞與呼吸窘迫症候群,甚至出現血栓等副作用,所以需經不孕症專科醫師適切之診斷及評估,給予適當之劑量,以避免用藥相關安全疑慮。至於,使用排卵針等賀爾蒙藥物,是否造成未來罹患婦癌的機率增加?賴宗炫表示,排卵針目前問世使用44年左右,根據許多長期研究顯示,並不會增加罹癌風險。賴宗炫說,賀爾蒙藥物屬於處方用藥,切勿自行透過不明通路購買,用藥不慎可能造成血栓風險增加,特別對年輕、具家族史的女性來說,務必要留意。
-
2022-11-04 癌症.卵巢.子宮
前警政署長王卓鈞妻「子宮內膜癌病逝」!哪些人是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
曾任警政署署長、現任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卓鈞之妻賴兆琳,傳出在今天凌晨因子宮內膜癌病逝榮總,身為長媳的藝人丫頭(詹子晴)也低調證實。雙和醫院婦產科賴鴻政醫師在2018年接受聯合報訪文時說,40歲以後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是經血異常,都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且子宮內膜癌是目前台灣成長最為快速的女性癌症,應該更加注意!子宮內膜癌是什麼?跟子宮頸癌有什麼差別?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在台灣的案例佔子宮體癌的92%,在2019年的癌症登記中,有2884位新增病例,在女性十大癌症中可以排到前5名。‧子宮內膜癌: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同場加映: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有何不同?透過下表可以發現到,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雖然都發生在子宮,但是發生部位不同,子宮頸癌發生在陰道與子宮交接區域,而子宮內膜癌發生地點則是在子宮內部的子宮內膜。此外,子宮頸癌主要是因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子宮內膜癌則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出現變化。子宮內膜癌會出現哪些症狀?子宮內膜癌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停經後出血‧異常子宮出血‧腹部疼痛‧月經不規則‧子宮積膿‧貧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曾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指月經與月經之間不正常出血,或是月經期拉得特別長,醫師通常會先替患者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一旦確認有癌細胞,會透過「婦癌分期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等摘除,術後再依照疾病擴展的範圍,決定是否需接受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方式。同場加映:子宮異常出血 醫:小心子宮內膜癌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葛裕民強調,國內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新增2千多例,好發年齡為停經前後,通常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成,約75%的患者在早期就能發現病灶、提早治療;但因子宮內膜癌的高峰期與更年期的年齡相重疊,故仍有許多患者並未在第一時間提高警覺,直到天天出血不停,且出血量大,才意識到身體異狀。賴鴻政說,女性黃體素分泌不足時,會使體內雌激素不斷刺激子宮內膜,導致內膜增生,增加細胞病變風險,特別是肥胖的女性,過多脂肪會讓身體分泌過量的雌激素,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台灣女性多半為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正常的作息,也會影響內分泌,增加罹癌機率。但是要提醒讀者的是:賴瓊慧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曾提到,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所以還是要提醒女性,需要多注意經期變化,是否有不規則情形出現,如果有相關的問題,還是要提早就醫。子宮內膜癌高危險族群整理:‧不孕症或停經後的婦女‧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從未生育過或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家族病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愈高。‧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該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呢?在元氣網疾病百科中提到:1.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女性,應謹慎使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2.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3.多攝取含有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食物,對子宮內膜有保護效果。4.高危險族群(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者、肥胖的停經後婦女、停經較晚的婦女、停經前有多囊性卵巢或功能性卵巢疾病者)更應該接受子宮內膜癌的定期篩檢,篩檢方法為陰道超音波或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參考資料:‧影/子宮內膜癌罹患人數飆漲 成長速度比乳癌還高‧胖嘟嘟又亂經 小心子宮內膜癌‧元氣網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2-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四成死因不是因為癌症 多數因心血管疾病喪命
66歲的肺癌患者,長期接受癌症免疫治療,癌症受到控制後,卻出現嚴重的心肌炎,引發心臟衰竭一度危及生命。根據國外研究顯示,2019年癌症患者的非癌死亡率達40%,其中22%的非癌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黃群耀表示,癌症早已不是絕症,但癌症治療衍生出的急慢性心血管併發症,反而是導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成立「腫瘤心臟」跨團隊照顧,及早揪出潛藏在癌症治療中的心血管疾病,降低死亡率。據國外研究顯示,2019年癌症病人的非癌死亡已達40%,其中22%死於心血管疾病。若從不同癌別來看,乳癌、膀胱癌、咽喉癌、部分淋巴癌患者,因心血管死亡的比例,已和癌症的死亡比例相近。其中,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已出現「死亡交叉」,換句話說,攝護腺、婦癌患者因心血管死亡的比例,甚至遠高於癌症死亡。黃群耀表示,「心臟是人體最不會長腫瘤的部位,但卻經常是癌症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腫瘤治療已日益進步、延長壽命之際,但卻有超過4成的癌症病患,死亡原因並非原本罹患的癌症導致,這當中超過二成是被忽略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可見在腫瘤治療大幅改善的同時,心血管疾病的陰影,仍持續籠罩在癌症病患的身上。黃群耀表示,不少癌症治療藥物都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或是加重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舉例而言,一名乳癌病人若本身有心血管共病,使用癌症治療藥物,如小紅莓等,或接受放射治療時,就可能增加對心血管的危害。台北癌症中心成立「腫瘤心臟」跨團隊照顧,可以先評估癌症患者,接受癌症治療是否會增加風險,並在癌症治療的前、中、後期,客製化設計一套完整的癌症心血管照護系統,一但發現危險預值,立即跟主責醫師討論,若不幸仍發生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併發症狀況,也能與時間賽跑,及時拯救病患,幫助癌友戰勝病魔。
-
2022-08-31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遠離婦科疾病、平衡女性荷爾蒙兩類食物搞定!
妳常為經痛、經期不規律所苦?醫生老是開止痛藥也無效?如果長期忽略,隨著年齡漸長,小心婦科疾病找上門!在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就是乳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而從相關醫學研究中已證實是與體內雌性激素,亦即女性荷爾蒙失衡有關。根據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的臨床發現,許多婦科女性患者檢測出來都有荷爾蒙失衡的狀態,在含量過高之下導致細胞被荷爾蒙過度刺激而長出腫瘤。因此如何代謝掉過多的荷爾蒙,即所謂的解毒,林侑融博士教大家必吃兩類食物,從根本解決體質問題,才能擺脫婦科疾病,趕快點開影片觀看!這兩樣食物便是纖維質和有解毒功能的食物。研究指出高纖飲食可以降低體內過多的游離性雌激素,但統計顯示許多人一天是吃不到5克的纖維質。林侑融博士建議大家最好確實做到衛福部公布的健康五蔬果,如果有特殊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或慢性病等急需調整體質的需求,更可以一天吃7~9份蔬果,將體質逆轉回來。林侑融博士說明從臨床上發現許多婦女患者是從20多歲有經痛,但沒有徹底從體質結構性上去解決,直到30~40歲後開始子宮、子宮頸、卵巢先後出問題,40~50歲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得了婦癌。因此,她強調無論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要重視婦科體質的觀念。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健康五蔬果,婦人病散去!原始影片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YT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FB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IG延伸閱讀午睡太久會變笨?做對兩件事越睡越健康!走路膝蓋痛?床上運動七分鐘鍛鍊大腿肌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13 醫療.婦產科
不是更年期!中年熟女睡不著竟與這一種家電故障有關
年近50歲的張小姐(化名)最近兩周都睡不好,經常半夜驚醒,起床後她全身冒汗,黏黏、濕濕的感覺,讓她非常不舒服,原以為是更年期造成,張小姐直覺找婦產科醫師求助,但因有婦癌家族病史,她對荷爾蒙藥物治療有疑慮,直到被轉介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暨精神科主任李信謙門診,才終於發現真正原因。李信謙觀察到,張小姐半夜起床雖全身是汗,但並沒有熱潮紅或其他典型更年期症狀,研判並非更年期造成。在問診時,張小姐突然想到,家中除濕機已故障兩星期,李信謙建議她將除濕機送修或重新添購。待除濕機恢復運轉,張小姐的失眠、半夜驚醒、全身冒汗等困擾不藥而癒,原來是除濕機故障,室內濕度變化而干擾睡眠。更年期失眠,不見得都是荷爾蒙的錯「進入更年期,女性失眠比率的確大幅上升,不過不見得都與荷爾蒙變化有關。」李信謙解釋,統計發現,更年期女性失眠比率為男性兩倍之多。很多人以為是更年期引發,事實上,進入更年期,許多女性常同時面臨空巢期、婚姻困境或經濟壓力、生活重心變動、上一代需照顧等難題,當身心失衡、壓力纏身,睡眠容易受干擾,此時不分青紅皂白使用荷爾蒙藥物,不僅於事無補,也易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風險。找出失眠真正原因,才能擬訂有效治療策略。談到失眠相關評估、檢查。李信謙指出,失眠病患就醫,首先要檢查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不寧腿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因素,如果必要,可以安排睡眠生理檢查,傳統的睡眠檢查,稱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可偵測睡覺中包括腦波、眼球運動、心電圖、呼吸、血氧飽和狀況等多項生理參數。在家中接受睡眠檢測,可以更輕鬆當失眠病患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多半需要在醫院睡眠中心過夜,在檢查過程中,有些人可能因睡眠環境變動、全身需黏貼不少測試貼片、導線等因素,睡得很不安穩。此時,若選擇居家睡眠檢測方式,也就是使用醫療級居家睡眠檢測儀器進行檢測,在家中睡覺時,儀器就可紀錄病患24小時「睡眠-清醒」頻率、睡眠身體動作變化等資訊,數據也會更精準。李信謙也提醒,失眠背後可能隱藏眾多原因,每個環節也都環環相扣,安眠藥並非唯一解方,在不了解實情的狀況下濫用安眠藥,不只容易安眠藥上癮,藥物劑量也可能越來越重,透過詳細檢查,才能釐清問題所在,並打造個人化改善策略。
-
2022-06-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即使謹慎以對,小心防範,但雙和醫院副院長、國內婦癌權威賴鴻政仍染疫,也不知從哪裡感染病毒,談起如何抵禦病毒,除了家中備用感冒成藥,還有患者提供「清冠一號」,讓他感動萬分,「現在是反過來病人在照顧醫師了。」平日會慢跑、騎單車、做重訓的他,染疫後更有一套特別的心肺復健方法,雖身體不適,仍堅持在跑步機上緩走著,適度擴張肺部組織,咳出痰液,避免病情惡化。6月1日(周三),賴鴻政帶著口罩、防護罩,看完門診患者,開車返回內湖住處,身體略感不適、喉嚨怪怪的,隔天一覺起床,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染疫症狀全數湧現,心中想著,「大概是中獎了」;做了快篩,檢測卡匣清楚顯示著兩條很強、很紅的線,他趕緊連絡醫院,延後門診及預定手術,啟動居家隔離措施。經過視訊看診,賴鴻政確定染疫,擔憂父母年事已高,若也感染,更加棘手,趕緊安排雙親至另一住處,自己開始為期7天的居家照護。因不符合抗病毒口服藥的用藥資格,而以家中常備藥物症狀治療;停診多日,有婦癌老病人猜到確診,特地送來「清冠一號」,要他好好養病,保重身體,因為抗癌之路,還需醫師陪伴。賴鴻政表示,染疫第2天症狀劇烈,咳嗽、喉嚨痛,咳出相當濃稠的痰液,幾個小時內血氧濃度不斷下降,一度掉到90%以下,智慧手錶不斷發出警示聲響,他也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單看有無症狀,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情緒,賴鴻政建議,每隔幾小時應自我判斷症狀是否加劇,例如,思緒是否是否愈來愈迷糊,呼吸愈來愈急促、急喘?此外,肌肉痠痛、喉嚨痛、疲倦感等症狀,逐漸變嚴重嗎?只要主觀感覺到症狀加劇,就應撥打1922,尋求協助。除了透過藥物症狀治療,賴鴻政另有「規律運動」的抗疫密招,確診當天就在跑步機、飛輪機器上做復健,先從「緩走」開始,每天半小時,一開始速度為每小時五公里,就會發喘,但仍強迫自己要走下去,幾天後能夠「緩跑」,調高強度,藉此維持心肺機能。「臥床休息不一定對身體好。」賴鴻政說,染疫後,如果一直臥床,身體可能愈睡愈差,因為肺部持續擴張不全,痰液等分泌物蓄積在肺泡末端,透過輕度運動讓自己喘一下,可適度擴張肺部,容易咳出分泌物;許多染疫死亡個案在解剖時發現「肺部全積滿了痰」,彷彿溺死。賴鴻政強調,訓練心肺功能,可以避免病情惡化,若持續臥床,一旦感到不對勁,可能就已經太晚;有人一確診就躺兩周,心肺功能退化,肌肉也會流失,下床走路時都站不穩。熱愛運動的賴鴻政,在今年三月完成生平首次標準鐵人競賽,雖然染疫,前後約兩個星期無法練跑,但仍要參加台北全馬,明年則將挑戰超級鐵人三項113K競賽,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碑。醫師小檔案姓名:賴鴻政 頭銜:雙和醫院副院長確診時間:6月2日如何感染:未知感染源症狀:低溫發燒、血氧下降、咳嗽、濃痰、頭痛、喉嚨痛、全身肌肉痠痛治療:普拿疼、清冠一號、低強度運動給確診者一句話:確診毋須驚慌,染疫前打滿疫苗,染疫後多多運動,總有一天會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
2022-06-21 癌症.卵巢.子宮
月經不規則、停經後出血 醫籲:盡速就醫
一名33歲女性月經常未準時報到,量也不多,但她多年來不予理會,沒想到最近一個月來兩次,經血量還大增,就醫檢查出罹患子宮內膜癌肉瘤,最後不得不手術切除子宮。醫師提醒,若經期不規則、出血量異常,務必盡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指出,患者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月經長期不規則,但因工作忙碌未持續追蹤檢查,直到最近不規則情況太嚴重,才讓她好好正視身體狀況。經由陰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度增加,切片化驗結果呈現惡性,確診為子宮內膜癌肉瘤,必須切除子宮保命,讓她後悔未及早就醫。他說,子宮內膜癌肉瘤是從子宮最內層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常見症狀是子宮異常出血、月經周期不規則,或者停經後出血。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但40歲以下罹患子宮內膜的女性較少見;若出現上述異狀,婦女朋友務必提高警覺。葛裕民強調,若本身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長期排卵不正常、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導致舊細胞累積其中,長年累月之下,就可能會造成子宮內膜增生,大幅增加癌化風險。他說,子宮內膜癌肉瘤主要透過手術進行治療,患者經3D 腹腔鏡進行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先切除子宮,術後再輔以化療治療,順利徹底清除癌細胞。3D 腹腔鏡與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都有立體高解析的影像,對於骨盆腔器官的相關位置能清楚呈現,協助醫師在手術時精準切割病灶,縮短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不僅併發症少,恢復也快。葛裕民提醒,女性有月經周期不規則、停經後陰道出血,或者非經期排出帶血的分泌物,以及骨盆或者腰部疼痛的情形,都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小病變成大病。
-
2022-04-13 性愛.性病防治
維持單一性伴侶很難 打疫苗始能有效避免感染HPV病毒
男女接種HPV疫苗已是趨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9至14歲是接種該疫苗的最佳時間點,可讓孩子擁有更佳的保護力,降低子宮頸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等罹癌風險,並免除菜花威脅。統計顯示,台灣口咽癌患者逐年增加,且以男性為主,醫界認為,與上消化道組織黏膜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黃立民表示,傳統認為HPV與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婦癌有關,但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感染HPV,還將引發口咽癌、口腔癌、頭頸癌,以及肛門癌。美國研究發現,在1999至2015年間,因HPV導致的男性口咽癌個案人數上升超過一倍,每10萬人男性個案數,已超越子宮頸癌患者,黃立民說,「台灣也是如此,頭頸癌新增個案同樣逐年增加。」黃立民指出,在歐美國家,HPV被視為一種性傳染疾病,且感染途徑相當多元,不管男生女生都可能被感染,研究顯示,每個人一生中感染HPV機率高達八成四。如何有效預防感染HPV?黃立民說,「性行為愈單純愈好」,維持單一性伴侶,不過,這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似乎有一定難度,何況自己擁有單一性伴侶,但難以掌握另一半是否也是如此忠貞。「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即是接種HPV疫苗。」黃立民表示,在尚未發生性行為之前接種疫苗,可以獲得較佳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建議,9至14歲青少年接種HPV疫苗,藉此降低罹患菜花、子宮頸癌、肛門癌,以及口咽癌等機率,家長應及早做準備,當作是送給孩子的成年禮。全球新冠疫情嚴峻,如只打兩劑疫苗,幾個月後保護力明顯變差,增加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黃立民表示,與新冠疫苗相比,HPV疫苗效價濃度可以維持很久,甚至可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黃立民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提供公費接種HPV疫苗,所有國一女生均能免費接種兩劑,站在公衛角度,建議國中男生自費接種疫苗,在青少年時期完成疫苗接種,擁有更好的保護力,免於HPV相關疾病的侵害。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預後佳 癌友重建性自尊得性福
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心理師、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今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指出,癌友治療後進入復原期就可恢復性生活,並透過道具、潤滑油及姿勢調整等方法,由性溝通來重建性自尊。 邱似齡指出,十年前她的第一份工作在醫院擔任安寧心理師,當她年紀輕進入職場就受到很大震憾,就是面臨生離死別!但令她好奇的是,「還有家屬和病人來問我,在這個時期,我如何和生病的先生和太太發生性行為?」邱似齡觀察到,多數男性患者仍積極想有性行為,女病人此時期大多想放棄。當時他們問邱似齡該怎麼辦?十年後邱成為性諮商師,可提供建議給癌友。邱似齡說,癌症治療經歷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也許部分器官必須切除,術後造成傷口疼痛,身體姿勢、肌力都有改變;或治療時影響血管流量;有人因女性因荷爾蒙治療而造成陰道乾澀或性交疼痛;大腸癌病友則因腸造口可能有氣味而影響性行為時的心情。癌症會有死亡威脅,但隨著醫學進步,癌症存活率好。邱似齡發現,現在有些癌友只有廿、卅歲,因此癌友的家庭關係、甚至是親密關係,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回到現實的生活裡,癌友也會遇到擔心癌症復發?到底要觀察多久?身體好像和以前不一樣了?角色可能也不一樣了,不再是一家之主?或眼睛看得到的身體器官被切除,像是乳房切除造成身體意像的失落,我不再有女人味了?會不會被嫌棄?也擔心伴侶往外發展,或是質疑病人需要休息康復,發生性行為有這麼重要嗎?邱似齡表示,這時癌友會啟動兩種不安全的依附模式,包括緊迫盯人或完全放棄性行為。癌友的性心理產生什麼影響?邱似齡說,男病友若因手術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會衝擊男性的性自尊;女病友會認為自己變殘缺,自我概念低落,抗拒發生性行為,例如「怕看到自己身體,把整個房間弄黑,或乳房即使重建,摸起來也不一樣了,」即使答應和先生進行性行為,也不是那麼自然舒服。邱似齡說,癌友的性福需要調整,並不是沒有方法,可以有姿勢調整,避免傷口疼痛,一般性交姿勢大多男上女下,坊間有些書可以參考,可以用省力姿勢從事性行為,避免傷口的拉扯和疼痛,大家要諮詢醫師,進入復原期就可以開始性生活,婦癌醫師也建議病友可以做陰道雷射。癌友可能因為治療而性欲降低,邱似齡說,其實現在性輔助小道具做得很可愛,好比女性自慰棒、男性的飛機杯,觸感舒服,也可以用手交、口交做為前戲,大腦也是重要性器官,從大腦提升性欲便可重拾美好性生活。有的癌友擔心潤滑液有荷爾蒙成分而改用天然油品,邱似齡不建議使用天然油品像橄欖油等,她提醒可用無色的水性潤滑油,做會陰按摩或抹在男性器官上。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HPV感染致癌男女都有 口咽癌已超過子宮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除了是子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外,已有研究證實,超過3成的口咽癌患者也與HPV有關,口咽癌罹患人數也早已超越子宮頸癌。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指出,避免HPV感染是可以施打疫苗來預防,美國CDC建議9歲到26歲無論男女都可以考慮接種。很多人會懷疑HPV到底和我有沒關係嗎?張志隆指出,只要開始性行為後,一年後感染的機率3成,3年內增加到5成,由於HPV感染後只有半數的人在18個月後才會產生抗體,而且抗體很微弱,這讓病毒有機會重複感染,由於感染是發生在子宮頸,並沒有全身血液內感染,也無明顯症狀,病毒就留存在體內成了致癌因子。HPV會造成的癌症無論男女,除了子宮頸癌,還包括陰莖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及菜花。其中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積極預防的癌症,WHO號召全球在2030消滅子宮頸癌,將年發生率降至每10萬4例,希望達到997目標,9成青少女接種HPV疫苗,7成女性一生接受兩次子宮頸抹片檢查,9成癌前病變或癌症可進行治療。張志隆指出,國健署從84年開始推動30歲以上女性每年可以做一次子宮頸抹片,依統計,近3成的婦女6年內沒接受過子宮頸抹片篩檢,而3年內沒做過抹片則超過4成,而3、40歲女性罹患原位癌愈來愈高,但篩檢的比例不是那麼高,因此光靠抹片要來消滅子宮頸癌是無法達成的,還是得靠疫苗施打達到目標。張志隆指出,歐盟為了響應WHO消滅子宮頸癌的計畫,建議女性覆蓋不夠的地區,要將男性納入接種計畫,甚至要達到9成疫苗施打率,也建議15歲青少年男女共同接種。目前,國健署在107年全面提供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覆蓋率約85%。至於男性青少年是否需要施打,張志隆說,金門很早就有針對青少年公費施打,但礙於經費無法全國推行,但男生若能自費接種很好,可以預防自己致病,也能降低HPV盛行率,還能預防頭頸部癌。因為HPV引起的口咽癌已占頭頸癌3成的比例,實際上,從2018年口咽癌發生率每10萬8.37人,早已超過子宮頸癌的每10萬7.67人。張志隆指出,根據本土425例接受治療口咽癌患者進行研究,腫瘤採樣偵測到HPV的比例,北部較高盛行率達3成3,東部最低18%%;依台灣流行病學統計,HPV導致的相關頭頸癌年增率比非HPV還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建議,要透過降低致癌風險因子可及早預防頭頸癌發生;美國CDC認為,無論男女都因施打HPV疫苗,建議9歲到26歲都能接種。至於27歲到45歲是否施打可與醫師討論。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賴瓊慧:月經不順成子宮內膜癌高危
子宮內膜癌已從2011年開始成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這個與肥胖有關的癌症,每10萬女性有17人罹患,已超過卵巢癌及子宮頸癌。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相較於其他婦癌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也沒有其他婦癌惡性,因此,女性只要有異常的出血,或是月經不順就需要就醫,才能早期檢查早期治療。賴瓊慧在「2022癌症高峰論壇」說,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不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針對這些年輕患者,在臨床上會進行生育力保存會保留子宮,但10年的復發風險高達5成,賴瓊慧指出,這是因為高風險的子宮還存在,因此,患者得密切追蹤,等到生育結束後,會再進行子宮摘除。除了多囊性卵巢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肥胖也是重要因子,尤其子宮內膜癌又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這類型癌症與體重及脂肪有關,過多的脂肪組織轉化過多的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及子宮內膜癌;加上肥胖的人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也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都會增加癌細胞的生長。而近年也發現子宮內膜癌與遺傳有關係,若有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基因突變,還容易與大腸癌、卵巢癌有關;另外糖尿病、高血壓、太晚停經,或乳癌病人長期服用Tamoxifen都需要密切追蹤。雖然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高,但九成患者會有異常出血,早期發現是比較容易的,賴瓊慧表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2.6%,五年存活率97.9%;至於中高風險患者還可以搭配骨盆放射治療,復發性、晚期、轉移性患者,目前臨床試驗發現,可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多項標靶藥物與傳統化療相較,存活率有改善。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癌症,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子宮體癌每十萬人17人,已超過卵巢癌的9.86人及子宮頸癌7.67人,由於飲食生活型態改變及高齡化婦女人口增加,使得患者愈來愈多。賴瓊慧建議,子宮內膜癌已成婦癌首惡,女性只要異常出血,例如月經跟平常的規律性不同,或是兩次月經中有出血,另外更年期的亂經或停經又出血而且是咖啡色,都需要去看婦產科就診。.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3-20 癌症.卵巢.子宮
2022癌症高峰論壇/預防HPV相關癌症 男女都應接種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除了是子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也有研究顯示,超過三成的口咽癌患者與HPV有關。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北馬偕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指出,避免HPV感染可以施打疫苗來預防,無論男女都應考慮接種。即使單一性伴侶,仍有機率感染HPV。子宮頸癌是少數有方法可以積極預防的癌症之一,除了利用子宮頸抹片及檢驗HPV早期篩檢外,還可透過疫苗接種預防癌症發生。依國健署統計,從84年開始推動30歲以上女性做子宮頸抹片,子宮頸癌其發生率及死亡率皆下降約七成,很早就跌出十大癌症。張志隆指出,在台灣,近三成的婦女六年內沒接受過子宮頸抹片篩檢,而三年內沒做過抹片的則達到四成,篩檢覆蓋率已達極限,很難有進步空間;至於HPV疫苗在2018年針對國一女生全面公費施打後,覆蓋率大約八成多,離WHO 2030年要根除子宮頸癌的三大手段中,建議疫苗施打需達九成,仍有一點距離。加上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安份守己」,子宮頸癌與我無關,且沒有立即的威脅感,就不想打疫苗。實際上,依據研究,即使只有單一性伴侶、一年內仍有20-30%的機會感染到HPV。頭頸癌患者超越子宮頸癌,部分也與HPV相關。張志隆指出,年輕時施打疫苗是預防未來癌症的發生,有很多研究發現,只有單一性別施打疫苗要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需要有九成的施打率,若男女一起接種,大約六到七成的施打率就達到同等效果。HPV的感染除了子宮頸癌外,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頭頸癌也與HPV有關,目前頭頸癌的罹患人數已超越子宮頸癌患者,其中又以口咽癌最為明顯,研究認為這與性行為多樣性有關,由於口咽癌不若子宮頸癌有篩檢工具,癌前病變也不易早期發現,因此男性施打HPV疫苗有其必要性。最畏:HPV感染導致子宮頸癌已因篩檢大幅下降,但口咽癌成長快速。無畏:已有苗疫可預防HPV相關癌症。【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2-09 癌症.其他癌症
半年長5倍大!47歲女台商不菸不酒也不痛竟罹腎癌
47歲顏姓女台商不菸不酒、生活作息正常,去年七月赴中國工作健檢發現右腎有一顆約3.6公分的腫瘤,因工作及疫情影響,延至今年春節前返台就診,發現腫瘤半年內增長為5倍,經接受機器手臂輔助腎臟全切除手術,術後第三天就順利出院,她今天受訪說,會更珍惜生命,好好過日子。女台商說,她不菸不酒,沒有家族病史,作息正常,每天晚上11時就寢、早上6時起床,身上沒有腰痛、血尿等症狀,術後病理報告證實右側第一期腎細胞癌。由於沒有症狀,包括她和親友都很訝異,感謝醫療團隊術前充分溝通,並專業細心照護,術後第三天就順利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說明,大部分腎細胞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當出現血尿、疼痛以及明顯腹部硬塊時已進展至中晚期,故有「沉默殺手」之稱。預防之道避免抽菸並減重,三餐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步入中年後,則建議規律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志平說明,腎臟腫瘤小於4公分,大部分可採腎臟部分切除手術,盡可能保留腎臟功能,尤其在機器手臂輔助下,可降低手術風險並增加手術精細程度。腎臟腫瘤大於7公分,仍有可能在幾個月內迅速生長甚至轉移擴散,建議採全切除手術。黃志平說,中國附醫每年執行逾350例機器手臂輔助手術,並逐年增加,其中包括國際病人。醫療團隊通過機器手臂國際原廠認證,成為國內泌尿腫瘤(腎臟/膀胱/攝護腺癌)及婦癌手術的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並於去年引進第四代手術系統。
-
2021-12-27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症狀非常不明顯 婦科醫提醒:6族群更要留意
腹痛、腹脹是相當常見的日常問題,不過提醒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紀,應特別留意此症狀。中山醫院婦產科郭安妮醫師表示,腹脹、腹痛雖然常見,但未必是腸胃道的健康問題,卵巢癌的不明顯症狀也常以此方式呈現。 女常腹脹痛婦產科也要看,留意不明顯症狀防卵巢癌! 郭安妮醫師表示,卵巢癌的症狀非常不明顯,並不像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等,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發生,卵巢癌在第一期、第二期常見沒有任何異狀,此時發現的患者,大多是因為健康檢查、定期檢查時發現。而進入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症狀也依然不大明顯,多以腹脹、腹痛、噁心、有壓迫感等腹部不適症狀呈現,也因為受到腫瘤壓迫,可能出現頻尿的情況,不少患者常會是從腸胃科轉診至婦產科,而此時發現的族群約高達75%。 郭安妮醫師表示,卵巢癌除了難以發現,棘手的也包括各期對患者的影響,早期發現存活率相當高,有望治癒,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約有90%以上,第二期則約有70%,但進入至第三期就僅剩約39%,而到了第四期僅有約17%,差異非常大。 醫師提醒,卵巢癌常見出現於女性停經前後,如有出現腹脹、腹痛等腹部不適,除了看腸胃科以外,也建議前往婦產科檢查,謹慎為佳,以避免確實有腸胃問題,但同時也有卵巢癌,卻因為只看腸胃科而沒被檢查出來,因而延誤治療。 她腹脹誤認為肥胖,轉診檢查出卵巢癌! 郭安妮醫師分享,診間曾有患者從腸胃科轉診而來,據了解,該名患者有長時間食慾不振、時常腹部不適的問題,且腹部逐漸變大,起初原以為是腸胃不佳使得肥胖,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卵巢癌。醫師表示,腹脹確實也有可能會被誤認為變胖,但變胖通常是整個身體也會一起發展,不過只胖肚子的情況也是有可能。醫師再三叮嚀,女性需特別留意腹脹等不適問題,特別是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卵巢癌常見風險族群,不生、晚孕等應多加留意! 郭安妮醫師指出,卵巢癌的相關風險,主要和卵巢運作有關,像是不生、晚生、不孕等族群,以及初經早、12歲以前就來經的族群,和停經晚、約55歲後才停經的族群,這些情況卵巢活動的時間、受荷爾蒙刺激的時間都會比較長,出現疾病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而家族史中如果母親或姊妹有卵巢癌病史者,風險也會增加約5~7倍之多。另外,肥胖、體脂肪較高的女性,也是風險族群之一,因為體脂肪當中也有含有荷爾蒙,也會刺激卵巢,而此風險也和各婦科疾病息息相關。 卵巢癌難發現、晚期棘手,留意腹脹痛、檢查保健康! 卵巢癌難以發現、晚期又棘手,郭安妮醫師建議,女性除了要特別留意腹脹等腹部不適以外,在40歲之後也應定期做健康檢查,而風險族群建議再提早些,約35歲就可以開始規劃健康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日常生活習慣,自然也應避免肥胖,包括良好的飲食習慣、肥胖者應適度減重,避免體脂肪的荷爾蒙刺激,如此對於防範卵巢癌會更加有幫助。 《延伸閱讀》 .防婦癌了解家族史很重要!醫:曾見4姊妹全中! .2招防範卵巢癌!醫:不生、晚孕風險高!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揪出癌基因 國內推遺傳諮詢師
精準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助癌症患者精準投藥,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除了提供選擇藥物的資訊外,還可能揭露自己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可能有第二癌症的風險,即使未發生癌變,也讓患者不知所措。聯合報健康事部與台灣乳房醫學會十二月一日共同舉辦「精準醫療基因諮詢」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將推動「癌症基因遺傳諮詢師」協助癌友解讀報告,規畫治療計畫。協助用藥諮詢、治療規畫國內基因檢測的執行,以癌症患者選擇藥物前執行最多。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可以協助用藥諮詢,或是治療規畫等。只是國內雖然有遺傳諮詢師,但缺乏癌症專業,台灣應該要建立相關制度,增加癌症領域的訓練。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台灣目前的遺傳諮詢師沒有國家認證,是由民間的兩大團體,包含社團法人台灣遺傳諮詢學會以及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辦理遺傳諮詢師甄審認證,完成後頒發證書。周宏學表示,目前遺傳諮詢師訓練的內容,多著重在產前檢查、小兒遺傳疾病等,缺乏「癌症」領域專長。而目前能提供癌症遺傳諮詢的醫師不到二十人,人力嚴重不足。乳癌及卵巢癌 考慮先示範石崇良表示,目前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的基因檢測國外研究相對豐富,能使用的藥物也多元,他認為,國內可以先推動「癌症遺傳諮詢師」,從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先行示範,之後再一步步擴及其他癌別。石崇良表示,癌症基因檢測項目多元,有些檢測項目必須要先完成諮詢後才能進行檢測,有時甚至需要告知患者,一旦檢測出帶有特定的癌症基因,家族也可能帶有相同基因,需要整個家族一起檢測,諮詢的時機,後續還有待討論。報告解讀 必須是在醫院做由於癌症遺傳諮詢會牽涉到治療端,石崇良表示,基因檢測需是在LDTs(實驗室開發檢測與服務)核准的實驗室進行檢測,但報告的解讀及運用則必須是在醫院做,因為醫師會從醫學倫理出發,以病人考量為重點。石崇良表示,成立癌症的遺傳諮詢師是很好開始,甚至可以納入國健署的癌症診療品質認證裡,目前傾向採取團隊中,需要設有「癌症遺傳諮詢師」的職位,這部份需再規畫受訓課程及人員的背景資料等,會再與相關團體討論凝聚共識。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表示,在乳房醫學會下之台灣遺傳性乳癌卵巢癌聯盟(THBOCC)正在教育醫師怎麼開始做基因檢測,並針對乳癌預防性切除凝聚共識,於十二月廿一日對外公布,提升醫師對於基因檢測的能力。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缺人才 癌症遺傳諮詢國內僅18人
目前無論是健保給付時需要的抗癌藥物伴隨式檢測或想要自費進行基因檢驗,相關的醫療訊息讓民眾都「無從問起」。因為,台灣專業的癌症遺傳諮詢醫師只有十八人,國內也無相關認證系統,因此培養及認證更多癌症遺傳諮詢師或醫師,有其必要性。台北長庚乳房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基因篩檢結果出爐,患者需要面對治療,還得思考家族是否需要預防罹癌等。多數醫師無法第一時間解釋,此時就需要「遺傳諮詢師」,幫助患者解說、規畫療程,這也是台灣精準醫療,缺乏的一塊。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指出,台灣目前遺傳諮詢都著重在產前檢查及小兒遺傳疾病,癌症遺傳基因諮詢比較少,並沒有認可的證照及國家考試項目,目前是由社團法人台灣遺傳諮詢學會及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等民間團體共同主辦「遺傳諮詢師甄審認證」並由學會頒發證書。參加認證前需自行具備三百小時臨床實習及一百小時實驗室實習。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認為,授課內容仍舊是著重在「遺傳」,進行教學的也大多是專業領域在罕病的醫師,缺乏對於癌症專業,或許可以考慮複製國外的課程及經驗,醫學會來辧理授課都可行,強化遺傳諮詢師於癌症精準醫療上的角色。周宏學認為,以國際研究最多的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ovarian cancer syndromes,HBOC)為例,每年有多達一千五百位到一千六百位新診斷的卵巢癌及一萬五千位到一萬六千位新診斷乳癌者需要諮詢,但全台只有不到二十位癌症遺傳諮詢醫師,專門開設提供民眾訊息的諮詢門診更少。癌症遺傳諮詢人員要具備相關知識,長庚醫紀念醫師一般外科及乳房外師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建議,可讓醫院個管師接受諮詢師訓練,一個諮詢師針對單一癌種就好,醫師則是擔任督導角色,這樣人力補足才夠快。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目前癌症的基因遺傳諮詢制度以日本最嚴謹,歐美則是先做諮詢再決定基因檢測範圍,這部分也需要政府介入規範。日本至今已有兩百三十位遺傳諮詢師,因此,醫界建議要先將建立培訓系統,把受訓規格列出來,諮詢人員可以先從相關癌別的專業醫師開始,之後再擴及其他醫療人員,而最終是希望可以建立認證系統。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誰需基因檢測?年輕、有家族史可考慮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醫師表示,現行治療可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進行正確診斷治療,不過患者什麼時候該進行基因檢測?該驗什麼基因?都需要諮詢,再者,哪些人需要做基因檢測,得到的效益才最大,也需要專業討論。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指出,一名卅九歲患者Sunny,五年前診斷為第四期卵巢癌,治療後病情緩解,但三年前,又發現左側乳癌,由於兩種癌基因突變的關聯性極強,因此幫她做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她有BRCA1基因突變,後來據此選擇合適的標靶藥物,經過一年半的治療,目前病情已完全緩解。周宏學說,卵巢癌復發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低於五成;但近年的精準醫療,具有BRCA1/2突變的第三、四期卵巢癌患者,第一線化療後,使用標靶治療兩年,可以讓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十三點八個月延長至五十六個月。但患者什麼時候該進行基因檢測?該驗什麼基因?都需要諮詢。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目前對於六十歲以下較年輕的癌症患者、有特別家族史如卵巢癌、胰臟癌等、三陰性的乳癌患者、雙側乳癌患者,以及男性女乳症等,都是在治療前應告知需做基因檢測的高風險族群。另一部份,則是已經進入標準治療無效後,再進行基因檢測,找尋有無藥物,接續治療。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基因檢測目前仍建議「癌症用藥」或「癌症患者」使用。以乳癌為例,如果是早期、三陰性、賀爾蒙陽性、Her2陽性等乳癌,就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他也強調,基因檢測不必太早做,有些患者很早就做,結果沒用上,因為不可能捨棄標準治療。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趙祖怡表示,以北醫、萬芳和雙和三家醫院經驗來說,他們有一款具有一百多個基因的檢測套組,如果沒做諮詢就檢測,只有一%到二%的人有基因變異,但經過諮詢後再做檢測,可提高十倍、有十%到廿%的人會發現基因變異,這凸顯基因諮詢的必要性,應該先諮詢再檢測。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建議,民眾也不必迷信基因檢測,要確定對治療選擇有幫助再做,且基因檢測業者不能直接對民眾銷售,檢測機構也需要取得認證,檢測報告應該要回到醫院,由醫院端向民眾解釋,才能保障民眾權益。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兩性接種HPV疫苗 根除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誓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台灣做得到嗎?國內HPV專家與公衛學者齊呼,「性別中性施打」及「多年齡世代接種」是HPV疫苗接種國際趨勢。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呼籲,HPV疫苗政策應參考本土流行病學,根據經濟效益評估,讓台灣繼B、C肝政策後,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由中研院士彭汪嘉康、中研院士陳建仁、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副組長葛梁安、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台灣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台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副執行長蔡麗娟及澳洲墨爾本大學皇家女性醫院女性感染症中心主任Garland Suzanne(蘇珊・格蘭)共同參與。WHO建議,HPV疫苗應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全球已有逾一一一個國家納入。林莉茹指出,二○一八年台灣實施全國性HPV疫苗接種計畫及監測,國一女生可接受公費HPV疫苗接種,估計每年約九萬名女孩受益,期盼二○三○年疫苗接種率達九成二。疫苗涵蓋 年齡、型別、性別擴大賴瓊慧指出,HPV疫苗的型別和接種年齡都應擴大,根據她進行的研究,國內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的HPV陽性率達百分之九十一點六,而HPV病毒型別上百種,國內最常見型別依序為HPV52、18、58,HPV16致癌率最高,以目前公費接種的二價疫苗,病毒涵蓋型別並不足夠。接種年齡層也應該擴大,賴瓊慧建議對十六至十八歲女性以公費補打HPV疫苗;未接種HPV疫苗的孕婦生產時,公費補助HPV疫苗接種;十九至廿五歲女性,則鼓勵自費接種。婁培人指出,「男性面對HPV比女性更為弱勢。」男性性活躍程度較高,且感染後不易產生抗體。女性感染HPV兩年後,近七成可於體內測得抗體,但男性容易持續感染,最終導致癌症。在美國,因HPV引起的口咽癌新增案例已超越子宮頸癌,他呼籲,不要再稱HPV疫苗為子宮頸癌疫苗,以免男性認為HPV與他們無關,更應鼓勵男性接種。本土資料與效益評估 形成政策陳建仁也指出,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WHO的「每十萬人四人」還有努力空間,但不管男、女,口腔癌盛行率愈來愈高,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以百分之六點九的速度上升中。陳建仁指出,應以本土流行病學為基礎,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形成國家政策,以接種疫苗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大幅降低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吳宗儒也呼應,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為國際趨勢,將可更有效率減少HPV傳染,更早達到降低子宮頸 癌的目標。政府、公衛、國際共推動陳建仁指出,應比照C肝抗病毒藥物在國內成功經驗,由政府議價,藥廠也善盡社會責任,以合理疫苗價格提供。陳秀熙提及,卅多年前,他與陳建仁等多名公衛學者多次在台大公衛學院研究室開會,討論肝炎防治,形成共識,推動B肝疫苗全面接種,為台灣奠定流行病學研究基礎。此次再度與陳建仁等專家齊聚一堂,相信結合公衛、醫界、政府等力量,透過「男女皆打」、「換打九價」,可早日達到防癌目標。美國男女接種HPV疫苗葛梁安說,男女性皆可能互相感染HPV,「凡生而為人,都應在消除HPV相關癌症上貢獻心力。」過去HPV防治僅關注女性,是極大迷思。如今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在美國已是常態。葛梁安指出,台灣公衛成就為全球、美國的模範,「台美攜手努力,將可在台灣終結許多HPV相關癌症。」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率 停滯逾15年
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停滯逾十五年,近年一度出現下滑趨勢。婦癌權威直言,國內子抹政策須提供更便利服務,衛福部國健署將推動HPV檢測服務,也將逐步推廣食藥署通過HPV自採工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WHO有史以來第一次承諾消除的癌症就是子宮頸癌,當其發生率在每十萬人有四人以下,就不再被視為公共健康問題,台灣二○一八年子宮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七點九人,正朝理想目標前進。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WHO期盼二○三○年達到「九十、七十、九十」: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百分之九十女性在十五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增加篩檢率和精準度,百分之七十女性在卅五歲和四十五歲前接受過兩次篩檢;確診者須接受治療,百分之九十確診女性應獲得妥善治療。賴瓊慧建議,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異常比率僅百分之一點五,但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停滯逾十五年,「關鍵是要對更多族群進行篩檢。」研究發現,透過子宮頸抹片可篩檢出近八成二中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若加上HPV篩檢,檢出率高達九成七。林莉茹說,國健署正推動HPV檢測服務,在十二家醫療院所試辦,提供五十歲以上、六年以上未篩婦女,給予子宮頸抹片合併HPV檢測服務;若有食藥署核可的HPV自採工具,更將逐步推廣。
-
2021-10-22 醫聲.疫苗世代
台灣癌症基金會:加強社會教育 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會引起子宮頸癌,還會引發口咽癌、肛門癌等多種癌症,且男性感染機率較女性高。近年來全球HPV防治策略重心,也開始關注男性。推動HPV疫苗防癌多年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指出,台灣男性HPV陽性之頭頸癌發生率正快速成長,所以男性HPV防治及衛教刻不容緩。賴基銘指出,HPV主要感染途徑是性行為,根據國際研究結果,男性一生中感染HPV之機率超過91%,女性則為84%。國內研究則顯示,HPV引起之口咽癌與頭頸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十倍以上,且發生率成長速度大於其他原因引起的口咽癌及頭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既然HPV感染不只與子宮頸癌有關,透過性行為引起的其它癌症或疾病,『兩性』都有責任共同防治。」賴基銘強調,面對HPV男性更為「弱勢」,因為男性一旦感染HPV,較不易產生抗體,不易清除病毒,且重複感染機率較高,四十五至七十歲男性持續性感染HPV之機率超過50%。賴基銘認為,受HPV威脅的男性,更應該接受HPV疫苗保護。蔡麗娟則指出,全球已有43個國家及地區實施男女共同施打,主要集中於歐洲及中南美洲;澳洲則是在2013年調整接種政策,全面為男女性施打HPV疫苗,以期提前在2028年達成世界衛生組織所揭示「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根據國內婦癌專家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之研究,本土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國內HPV-31、33、52、58四型別較為特別,與國外常見之HPV-16、18型不同。蔡麗娟說,故國內施打之「疫苗型別要涵蓋更多,保護力才能更全面。」台灣癌症基金會整合相關醫學會之專家意見,亦凝聚出「應接軌國際趨勢,施打涵蓋型別更廣之疫苗並提升抹片篩檢率」之共識。男性接種HPV疫苗,要從衛教做起。蔡麗娟說,「需要社會溝通對話,讓家長有認知、有警覺心,為孩子健康做好把關。」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串連全台及離島共250家診所,成為「HPV衛教友善診所」,診所內備妥HPV衛教文宣、提供醫護完善的HPV防治教育,確保民眾就醫時獲得最正確的HPV相關資訊。台灣癌症基金會亦積極舉辦HPV衛教之公務人員研習課程、醫事人員教育訓練等,並持續倡議HPV疫苗防治政策與國際接軌,同時建議建立智慧疫苗施打接種登錄,以其完整瞭解國內疫苗施打與未來癌症風險之相關趨勢。蔡麗娟期望,透過更多社會溝通,民間團體與政府共同推動HPV防治,「公衛表現亮眼的台灣,在HPV防治策略及成果上,也能在國際舞台上再現台灣之光。」
-
2021-10-20 醫聲.疫苗世代
曾志仁:男性罹HPV風險高,疫苗「家庭接種」為原則
近十年來,哪些癌症盛行率增加幅度最快?答案是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有關的口腔癌、咽喉癌,且以男性為主。婦癌腫瘤權威、中山附醫副院長曾志仁表示,HPV嚴重威脅男性健康,呼籲政府將小男生納入HPV公費接種對象。 曾志仁表示,十年幾前,HPV疫苗問世時,常被稱之「子宮頸癌疫苗」、「菜花疫苗」,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與HPV有關的癌症類別,比一般人想像還要多,除了女性專有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還可能誘發口咽癌、肛門癌等。 臨床顯示,HPV疫苗對於婦癌預防效果相當優異,接種後可減少八成八的罹癌風險,先進國家大規模接種後,子宮頸癌新增人數明顯下降,自2018年起,全球HPV所引起的口咽癌(頭頸癌)人數已超過子宮頸癌。 「男生不要再以為HPV與我無關」曾志仁說,世衛組織今年5月公布一項重要數據,全球感染HPV所導致的相關癌症人數中,男生多於女生,也就是HPV對於男性健康生命威脅,已超過女性。 研究發現,女性在感染HPV後,罹患口腔癌的風險與一般人的18倍,而男性罹癌機率更高,高達50倍。曾志仁指出,「家庭接種」為HPV疫苗施打原則之一,夫妻、情侶應該一起接種,保護自己及另一半。 臨床則發現,男性感染HPV風險更高,除了性行為之外,抽菸、喝酒、檳榔、過熱飲食、與刺激食物等等會刺激增加口腔咽喉罹患癌症的風險。男性一旦感染HPV, 難以單靠體內免疫系統清除病毒。 全球196個國家中,已有23個國家提供青少年HPV疫苗公費接種,小女生、小男生均可接種疫苗,遠離罹癌風險。2018年起,衛福部實施HPV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為國一女生,接種兩價型的HPV疫苗,但小男生仍排除在外。 為降低HPV感染機率,有效預防HPV相關癌症,達成世衛組織2030清除HPV最終目標,曾志仁說,「HPV無所不在」,男生感染後風險更高,所以男女都應要有接種HPV 疫苗的意識、公費疫苗接種對象也是新國際趨勢。
-
2021-09-28 癌症.頭頸癌
三成口咽癌染HPV病毒 台大長庚名醫:男性要打HPV疫苗
一名中年男性覺得嘴巴不舒服,一開始以為是牙痛,拔牙後還是痛。後來又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又做了神經阻斷術,卻仍腫痛難消,轉診耳鼻喉科醫師才發現原來是HPV感染導致的扁桃腺癌,一種比較少見的頭頸癌。收治這名個案的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提醒,HPV病毒不只引起子宮頸癌,還會引起不易診斷的口咽癌等頭頸癌,新增確診人數在多國都已超越子宮頸癌。基於公衛預防考量,全球已有43國家或地區實施男女共同施打HPV疫苗的計畫。台灣也跟上美國,今年九月將HPV疫苗適應症納入預防HPV病毒引起頭頸癌,而且9到45歲男性也適用。婁培人表示,口咽癌與HPV感染關係密切,英國在2015年、美國2020年個案數都已經超越子宮頸癌,丹麥今年新增病例數也預計將超越。在台灣,義守大學研究發現,本土HPV相關頭頸癌從1995年起快速成長,40至50歲成長最快。長庚醫院分析541位口咽癌病人發現有28.4%感染HPV,以感染第16型佔八成為最大宗。婁培人表示,HPV感染盛行率最高的年齡在20到25歲、50多歲這兩段,感染到產生癌的潛伏期可長達10年到30年,應及早預防,因為「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不會有。」男性感染HPV又比女性更不利,因為六、七成女性可以針對所感染的HPV病毒產生抗體,但男性僅一成有抗體,容易持續感染,男性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91.3%,女性則是84.6%。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周宏學表示,雖然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很低,但是打疫苗抗體是自然感染的幾十倍以上,而且HPV疫苗是利用病毒的外殼做的,算是「空包彈」,可讓身體免疫系統學習辨識、抵禦後來接觸的病毒,但不會造成感染,而且多價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還能一次對抗多種型別的HPV病毒。婁培人表示,2018年美國頭頸部外科醫學會做了聲明,強烈建議兩性都要接種HPV疫苗。2019年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在他擔任理事長時,也發表了觀點聲明,基於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同樣建議兩性都應接種。去年美國FDA通過9至45歲的兩性都可打九價HPV疫苗,用於對抗頭頸癌產生,台灣今年九月也跟進,成為全世界第二個通過的國家。婁培人表示,不論男旅,九價HPV疫苗都要接種三次,追加劑藥間隔兩個月、六個月,臨床試驗顯示疫苗安全性高,沒有嚴重不良反應。HPV疫苗與其他疫苗應間隔二至四周,最好在沒有性行為的時候施打,美國建議12歲,台灣是13歲,但若已有性行為還是可以接種,增加身體對於各種型別HPV病毒的防禦力。
-
2021-09-06 癌症.乳癌
乳癌婦女淋巴水腫 手臂有如球棒硬梆梆
曾姓婦女20年前罹乳癌,動3次大手術,為解決併發症淋巴水腫,醫師施以淋巴結移植手術,但術後左上肢持續腫脹、僵硬,復健穿壓力衣無效,甚至淋巴回流阻塞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險遭截肢,經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施以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術,曾婦消腫,重拾正常生活。69歲的曾婦說,第3次手術後,醫師說可以從腸子底下取淋巴種到手臂,改善回流,術後沒好,整隻手硬梆梆、腫脹變形、皮膚緊繃,感覺像球棒,衣服每件都要修改,外觀兩隻手大小差很多,出門朋友看到都會問,身心遭受極大壓力,還得憂鬱症。大林慈濟整形外科醫師莊濬綦說,手臂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療程中,接受腋下淋巴結廓清或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因輸送系統阻塞,遠端淋巴液無法經淋巴管及胸管輸回靜脈系統,使得含大分子和高量蛋白質淋巴液滲至細胞間質中,造成腫脹,嚴重恐造成細菌滋生溫床,導致反覆發生蜂窩組織炎或淋巴管發炎,不及早處理,手臂淋巴系統將破壞截肢。莊濬綦表示,曾婦因傳統治療或按摩無效,施以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手術,以高倍顯微鏡輔助,先在水腫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特殊紅外光影像系統找出淋巴管後,再以直徑0.01公釐手術縫線將淋巴管與小靜脈吻合,藉小切口在皮膚下做淋巴接合,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增加新的傷口,侵入性低,術後傷口照顧簡單,很快回到原來生活。莊濬綦表示,目前平均每個月都完成一例手術,淋巴水腫通常發生在肌膜層上的部分,乳癌、婦癌、嚴重開放性骨折手術後、淋巴管退化等,都可能遭淋巴水腫,及早治療,避免迷信偏方,才不會延誤治療黃金時機。
-
2021-09-02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她患淋巴水腫雙手硬如球棒 醫師這招讓她重獲新生
乳癌治療中常見淋巴水腫,讓患者苦不堪言。一名69歲曾姓女子20年前罹患乳癌陸續動三次大手術,為解決併發淋巴水腫,接受淋巴結移植手術,但術後左上肢仍持續腫脹僵硬,後接受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術,讓她左上肢退腫,重拾正常生活功能。曾女說,淋巴移植手術後狀況沒改善,整隻手還是硬梆梆、腫脹變形、皮膚緊繃,像球棒一樣,外觀上兩隻手的大小差很多,後續配合復健及穿壓力衣,卻始終無效,甚至淋巴回流阻塞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險遭截肢命運。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莊濬綦表示,手臂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在療程中,接受腋下淋巴結廓清或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由於輸送系統受到阻塞,遠端淋巴液無法經淋巴管及胸管輸回靜脈系統,使得含大分子和高量蛋白質的淋巴液滲至細胞間質中,因而造成腫脹,如不及早處理,則整個手臂之淋巴系統將被破壞,面臨截肢命運。莊濬綦建議曾女接受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手術,以高倍顯微鏡輔助,先在水腫的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特殊紅外光影像系統找出淋巴管後,再以直徑 0.01mm的手術縫線將淋巴管與小靜脈做吻合。莊濬綦說,小切口在皮膚下做淋巴接合,侵入性低,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增新傷口,且術後傷口照顧簡單,可以很快回到原本的生活。目前平均每個月都完成一例手術。莊濬綦提醒,淋巴水腫常發生在肌膜層上以的部分,乳癌、婦癌、嚴重開放性骨折手術後、淋巴管退化等,都可能會遭受淋巴水腫問題,若能及早接受治療,避免迷信偏方,才不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
2021-08-06 癌症.乳癌
婦女別怕乳癌篩檢 3D乳房攝影可減少擠壓疼痛且精準
台灣2017年起每年新增1.3萬乳癌患者 ,居婦女癌症的首位,但過去傳統2D乳房攝影常造成擠壓疼痛,易讓女性忌憚篩檢,尤其疫情期間,民眾避免進出醫院,更可能造成病症延誤,醫界建議或可接受新型3D多切面斷層乳房攝影,精確度提高又能減緩不適。馨蕙馨醫院榮譽院長暨乳房健康中心執行長張宏泰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2月4日宣布,乳癌已取代20多年持續居首位的肺癌,去年全球共230萬新病例,佔所有癌症病例11.7%;台灣2017年起每年新增1.3萬人,居國內婦癌第一位,每10萬人口約78.9人罹患且有年輕化趨勢,每年約2000人死於乳癌,死亡率排第3位。張宏泰說,台灣女性因乳腺組織較緻密,傳統乳房X光攝影易因組織重疊無法看出異常,篩出陽性建議手術切片後,也僅有1成確診為癌症,為增乳房檢查準確率,減少篩檢疑似陽性個案不必要的手術切片,醫院已引進3D立體自動乳房超音波儀及3D高階多切面斷層乳房攝影等設備,提升年輕婦女乳癌乳篩的意願。他表示,傳統X光乳房攝影只拍2張片子,但3D多切面斷層乳房攝影則可多角度拍出上百張多切面影像,減少東方年輕女性乳腺組織緻密重疊難以判讀問題,也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切片,更大幅降低傳統乳攝時擠壓的不適感。
-
2021-07-16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也會引發口咽癌 醫:男女都應打疫苗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人嚴陣以待,但別忘記生活中有些病毒的威脅也不容小覷。以癌症為例,約5%癌症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相關,除了眾所皆知的子宮頸癌,研究發現HPV也是引發口咽癌的元凶之一。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暨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許多人都知道HPV為誘發子宮頸癌的主因,但愈來愈多研究證實,HPV還會引發菜花、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去年年底美國一項臨床研究顯示,HPV與菸、酒並列為歐美地區口咽癌的三大危險因子,如果排除檳榔、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形態,感染HPV就成為罹患口咽癌的最大風險。周宏學指出,在台灣應該也是如此,檳榔為國人口腔癌的主要致癌因子,而感染HPV則名列第四,隨著性行為開放頻繁,致癌風險恐將逐年上升。「男性接種HPV,保護自己,也保護另一半。」周宏學說,HPV為子宮頸癌主要致癌因子,女性應該盡可能接種HPV疫苗,有效預防感染病毒。為了疼惜另一半,並降低自身罹癌風險,男生也應接種疫苗。周宏學強調,HPV侵襲不分男女,醫界建議,男女均應施打HPV疫苗,依照仿單規定,9到45歲為適合施打HPV疫苗的年齡。此外,新手媽媽生產後,則是很好的接種時機。研究發現,女性分娩時,子宮頸內部的黏膜上皮層變薄,抗感染能力減弱,容易增加HPV感染的機率。歐洲婦癌與陰道鏡學會研究證實,婦女產後感染HPV的整體風險,較未曾生育婦女還要高。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乳癌卵巢癌復發 靠基因大數據預測
復發率極高的卵巢癌與乳癌都帶有BRCA基因突變,,現今已能利用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指數」,可作為是否採取預防性化療的參考。卵巢癌的治療也能透過基因檢測,投與相對應的藥物延緩復發,拉長無病存活期。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復發與否,8成的乳癌局部復發出現在手術後2年。面對復發風險,透過精準醫療可擬定策略。陳啟明說,和信醫院從2007年起,針對早期乳癌患者進行783個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機率,復發指數從0到100分,11分以下為低風險,表示化療益處有限,建議只需接受荷爾蒙療法,若評分為復發高風險,就建議使用預防性化療。科學數據讓醫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也包括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美國已針對小於45歲、猶太人、有家族史者,檢測出帶BRCA基因突變,便建議切除雙乳進行重建,商業保險已有給付。但在台灣,因篩檢工具齊全,早期發現機率高,年輕的患者家屬也未必想要檢驗基因,陳啟明認為,把乳房拿掉對女性衝擊太大,預防性切除需全盤考量。至於婦癌中復發率最高的卵巢癌,林口長庚婦癌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卵巢癌無篩檢工具,5成患者確診已三、四期,晚期病患中有七成治療後病情緩解,但其中7成會在一年至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不斷復發,直到腫瘤產生抗藥性。乳癌及卵巢癌患者同樣可能帶有BRCA基因突變,基因檢測也能用於延緩復發。周宏學有一名四十餘歲的病患,五年前確診卵巢癌第四期,治療後不到一年半又確診乳癌,經基因檢測後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後,至今2年都沒有復發。周宏學說,近年在卵巢癌治療上,進行第一線治療後,再以基因檢測找出BRCA基因突變者,臨床研究證實,病患在使用2年標靶藥物進行替換性維持療法後,其復發及死亡率減少7成,到了第3年仍有6成的病人沒有復發。
-
2021-03-21 癌症.卵巢.子宮
2021癌症論壇/卵巢癌易復發 精準醫療助延緩
癌症治療中,復發是許多病患最擔憂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成為治療的一大課題。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在卵巢癌治療上,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出異常基因,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維持戰果」,大幅延後疾病復發的時間,延長存活期。一線治療後,逾70%卵巢癌患者一年半內復發。以癌症五年存活率來看,表現愈差的癌症代表惡性度愈高,存在更高復發機率,包括胰臟癌、卵巢癌等。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說,卵巢癌是婦科癌症中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小於50%,被稱為「最棘手的婦癌」,逾70%的病患經一線治療後,會在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會一再復發,且距離下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最後產生抗藥性。不過,近年卵巢癌治療上已有重大突破,帶來曙光。基因檢測找出突變者,標靶藥物延緩復發。卵巢癌病患在完成標準的手術輔以化學治療後,在延緩疾病復發的「維持治療」上,突破過去僅以化學治療或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維持治療法,現今採取基因檢測,找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患,並使用PARP抑制劑的替代性維持療法成為主流趨勢。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以抑制癌細胞的DNA修復路徑延緩疾病復發,經研究顯示,晚期卵巢癌病患經基因檢測,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對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者,在服用藥物達兩年後並追蹤41個月,發現病患復發與死亡的機率大幅降低70%。據統計,國內女性每千人中就有一至兩名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皆與卵巢癌有關。其中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者,終其一生有44%的機率;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則有17%的機率罹患卵巢癌。提醒病患確診後及早進行基因檢測等相關檢驗,如果有問題應求助婦癌專科醫師,擬定治療對策。●小辭典● 維持治療為延緩復發,卵巢癌經一線或復發治療後採取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類,分別為介入性維持療法、繼續性維持療法,及替代性維持療法。給癌友的一句話:癌症雖可怕,好好配合治療,有望改善現況,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