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婦癌
共找到
105
筆 文章
-
-
2021-03-16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為圓媽媽夢冒生命危險治療 植胚胎成功產子
32歲余姓女子4年前29歲,因月經異常出血到嘉義長庚就診,診斷罹子宮內膜癌第一期,面臨保命及生育抉擇,她為圓媽媽夢不放棄,經婦科及生殖中心醫療團隊治療,採人工受孕,上月喜獲麟兒,成為嘉義長庚第3名子宮內膜癌生育保存治療後出生的寶寶。嘉義長庚婦產科主任歐育哲、不孕症科鄭菱勻醫師及婦癌科陳兆瑜醫師,上午與余女及丈夫,母親,舉行記者會分享見證,余女開心抱滿月嬰兒,感謝丈夫、母親支持,醫療團隊細心照護,讓她圓媽媽夢,她說,無法接受罹癌,她勇敢面對信任醫療團隊。「媽媽是冒生命危險產子!」歐育哲說,余女堅持不放棄,接受治療人工受孕,保命兼顧生育,子宮內膜癌初期患者標準治療,以手術全子宮切除、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和後腹壁淋巴結摘除為主,婦產科團隊結合婦癌與不孕症專科,討論生育保存治療計畫。採口服賀爾蒙藥物治療搭配子宮鏡手術保留子宮,經1年口服黃體素治療,子宮內膜仍殘留異常增生細胞,改針劑藥物合併黃體素子宮內投藥,治療半年進入「做人」階段,但余女卵巢庫存量偏低,採試管嬰兒方法一次取卵獲2顆囊胚,因經歷3次子宮鏡手術,子宮內膜變薄不利胚胎著床,最後採低劑量排卵針合併陰道威爾鋼藥物,才讓內膜厚度及格進行胚胎植入,成功受孕。國民健康署公布,107年子宮內膜癌高居女性癌症第6名,成為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好發於40至60歲停經前後女性,飲食西化,病患年齡年輕化趨勢,治療整體預後不錯,尤其初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8至9成,如何保留生育能力,成為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重要議題。歐育哲建議婦癌與不孕症科團隊共同治療,與病人討論定治療計畫,完成生育盡早切除子宮,避免癌症復發。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08 科別.婦科
女力當道!婦產科女醫比例增逾兩倍 優勢不只是同性別
三月八日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權運動而設立的國際性節日,「婦產科」則是最女性的科別,台灣女醫師取得婦產科專科和執業的比例穩定攀升,整體年齡也比男醫師年輕得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分析,女醫師在婦產科的優勢並非是僅止於「與服務對象同性別」這麼表淺,而是在對孕產有誤解或偏見的社會環境中,她們能重視個體差異、支持現代女性探索並發揮自己的力量。根據2015年健保署委託研究報告,1999年到2013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醫師比例逐年穩定增加,已從8.6%增加到19.7%,僅次於小兒科及檢查科。有執業的婦產科女醫師比例,也從11.5%增加到23.6%,論佔比僅次於小兒科,論增幅則是各科之冠。雖然生育率逐年降,但內政部性別統計顯示,2009年到2019年間,都是女性的助產師,接生數從40人增加到148人。此外,2016年到2019年,男性婦產科醫師只增加27人(增幅1.4%)。女性婦產科醫師則增加96人(增幅18.5%),女醫師增加人數是男醫師的3.5倍。此外,婦產科女醫師大都比男醫師年輕得多,2019年婦產科女醫師以31到50歲佔70%最多,51歲以上僅佔30%,同年度婦產科男醫師則以51歲以上佔86%最多,31到50歲只有14%。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考上醫科的女生越來越多,選科時會覺得婦產科比較吃香有兩個原因。首先服務對象都是女性,內診或討論私密的事比較不會尷尬,再者是婦產科出路多元,可專攻婦癌、不孕、婦科門診、產科接生。在醫療場域中,女醫師也會面臨刻板印象,認為女生一定比較溫柔、女生都是護理師;不過當醫師變資深,同性別優勢和刻板印象都會淡化,個案看重醫師的專長和特質,更勝於性別。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婦產科屬於外科,住院醫師養成蠻辛苦,白天要跟刀,婦癌長刀視野小而且得站好幾個小時,不過時間仍比其他大外科短一些。晚上值班接生、守急診、開婦科急刀,都是挑戰。一般會認為婦產科醫師生活品質不佳,但若不接生,只看門診和做產檢,或在採取值班接生制的醫療集團工作,休息時間還是受保障,張瑜芹則是受新生兒出生的喜悅吸引,依然投入產科工作。烏恩慈和張瑜芹都熱衷照顧孕產婦、有在接生,但自己沒有生孩子。烏恩慈表示,孕婦壓力很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周遭的人很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去評價她的身心變化,包括親近的家人和朋友,要是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產婦會被認為「有問題」,徒增很多焦慮。烏恩慈特別注重個體差異,虛心理解每個女性、支持她們用健康的方式備孕、懷孕,就算她自己沒有生育,信賴關係的建立不受影響。張瑜芹表示,很多人熱心以過來人經驗給孕婦建議和指教,不是惡意,卻常讓孕婦很傷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讓旁人期望凌駕她自己的想法。現代女性希望被溫柔對待,孕期的身心不適可以被理解、可以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生產期望和計畫;至於醫師的性別、有沒有生產經驗,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
2021-03-05 癌症.卵巢.子宮
久沒愛愛不用做抹片?國健署破迷思
「我很久沒有那個了,應該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了吧?」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不少女性有著「沒性生活,就沒婦癌」等迷思,事實上,透過性愛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可能10至20年後才惡化成為子宮頸癌,提醒有過性行為者,每3年應做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醫師陳美州表示,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每年死亡人數高達650人以上,癌前病變時,沒有症狀、沒有出血,也無異常分泌物,除非到了晚期才有症狀,因此難以早期發現。林莉茹表示,抹片檢查無法避免罹癌,但有助於及早發現子宮頸早期癌前病變及癌症,及早診治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早期子宮頸癌治療預後不錯,存活率逾9成。國健署107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抹片檢查可找出97.3%的子宮頸癌前病變、早期0至1期子宮頸癌個案,至於未篩檢者,發現子宮頸癌早期機率,僅為46.7%;此外,與三年內曾篩檢過的女性相較,三年內未曾篩檢者「罹患子宮頸癌風險」高出3.7倍。國健署昨天發表最新子宮頸抹片篩檢宣導影片,參與演出的藝人方馨出席記者會時表示,過了30歲,就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有時因工作忙,而漏做幾次,幸好再次檢查都沒有問題,但不能心存僥倖,做一次抹片,花費時間不到6分鐘,健康才能獲保障。陳美州提醒,有性生活經驗、停經者須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切記在檢查前1、2天,不要進行性行為、不要盆浴、不要使用陰道塞劑,要盡量避開月經來潮時做檢查。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建議,每3年至少做1次抹片檢查,政府免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篩檢費用。符合資格為民國80年以前出生,且曾有性經驗女性,帶健保卡和身分證,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的醫療院所篩檢。
-
2021-02-14 科別.婦科
「13個子宮內膜癌因子」年輕女性要注意! 太胖、愛吃炸物快戒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子宮內膜癌 13個危險因子要注意子宮內膜癌是臺灣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細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而超過九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列居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十名,且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林俊宏表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賀爾蒙因素,如:不曾懷孕、初經早或停經晚、更年期服用雌激素,或是老化、缺乏運動、第2型糖尿病、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等。治療子宮內膜癌 易釀下肢水腫後遺症針對子宮內膜癌治療,多是以傳統開腹式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為主,儘管腫瘤僅限於子宮內,但在沒有生育的考量下,醫師一般會建議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主動脈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驗的結果確立病人的癌症期數,以準確預後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許多子宮內膜癌病人在依照標準治療法接受全面淋巴結廓清術後,恐有淋巴水腫、下肢淋巴無法回流導致腫脹、手術時間較長、神經受損、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後形成淋巴囊腫壓迫或感染、疼痛等潛在的副作用問題;而2008、2009年發表的大型跨國隨機分配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淋巴結廓清術可能在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益處,若過度清除淋巴結,對病人後期的生活品質可能會有極大的影響。前哨淋巴結造影 減少後遺症、癌症復發機會林俊宏說,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而前哨淋巴結造影方法就是將造影劑注入腫瘤周遭組織,醫師可以精準的切除該前哨淋巴結,不必將所有淋巴結都移除;在歐美的研究發現,初期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造影方式,可以減少下肢水腫的後遺症,也不會有較高的癌症復發率。此外,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不僅減少後遺症、不影響癌症復發率,因為取出的淋巴結較少、較精準,手術副作用也明顯降低,且減少手術出血量。林俊宏提醒,透過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和對於不正常陰道出血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延伸閱讀: ·常經痛、經血多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6大症狀」只要有月經就可能出現 ·停經、無性行為就不會得子宮頸癌? 國健署揭「女性宿命」
-
2021-01-14 癌症.卵巢.子宮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 無聲殺手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追蹤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化療病患,接受精準治療延緩復發時間● 具BRCA基因突變病患,其姊妹、子女應定期檢測,及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被稱為「無聲的隱形殺手」,初期無明顯症狀,病患確診時多為晚期;卵巢癌也是「最棘手的婦癌」,部分病患經手術搭配化療後,逾7成會在3年內復發,治療後亦可能再度復發,不斷循環。不過,隨著醫藥科學發展,精準治療可大幅延緩疾病復發,維持抗癌戰績。排便不順、體重暴增43歲的林小姐,平常工作繁忙,體重在2個月內暴增,常有腹痛、排便不順的症狀,至腸胃科就診以為是消化不良、便祕,服藥後症狀未改善,反而更加嚴重,經轉介到婦產科確診為卵巢癌晚期。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時,醫師發現林小姐的大腸布滿了腫塊,小腸也充斥芝麻綠豆大小般的腫塊,經14小時的手術並搭配化療,所幸治療效果良好。後續再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林小姐具有BRCA基因突變,可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維持抗癌戰績」,至今治療超過2年未復發,癌症指數控制良好,回歸正常生活。產生腹水、腹脹已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表示,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僅以類似腸胃道症狀顯現,如排便不順、腹痛、沒胃口等,直到嚴重產生腹水、腹脹才就醫,統計近5成的病患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標準治療方式會採取手術切除再追加化學治療,雖完成治療卻「好景不常」。葉聯舜指出,部分躲過化療攻擊的癌細胞可能繁衍後代、落地生根進而產生抗藥性。研究結果顯示,逾7成的病患在完成治療3年內會復發,一旦疾病復發,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因此,若能延緩疾病復發,病患能擁有生活品質,「與癌共處,將致命的癌症修飾成像慢性病。」PARP抑制劑已納健保近年癌症走向精準醫療,卵巢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接受過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是相對應的維持治療方式。卵巢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療和血管新生抑制劑,近年上市的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其作用機制讓經過化療攻擊後,殘留下來且受傷的癌細胞無法再修復。起初藥品上市時藥費昂貴,隨著去年健保開放給付,大幅降低病患經濟負擔。死亡率超過子宮頸癌卵巢癌高居女性死亡癌症第7名,更勝子宮頸癌,葉聯舜呼籲,病患通過基因檢測有BRCA基因變異者,其家中長輩、姊妹、子女帶有致病基因的機率較高,建議依照醫師指示定期進行骨盆超音波、抽血檢測腫瘤指標等作為是否罹患卵巢癌的參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0-12-12 醫療.婦產科
月經不規則是更年期?更年期症狀會持續多久? 小心6情況都會讓更年期提早發生
停經是女性人生中必經的過程,但可不要以為女性只有在宣布停經的那一刻,才會因缺乏女性荷爾蒙而出現身體上的變化。不少女性誤以為停經就是更年期,其實停經與更年期可是不同的。不過,妳知道自己何時進入更年期嗎?停經是指連續12個月未出現月經 一般40歲開始進入更年期 停經是指連續12個月未再出現月經。而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即會開始減少,身體會因女性荷爾蒙分泌的變化而受到影響,這個影響的時間甚至可延伸到停經之後;整段受到女性荷爾蒙分泌影響的期間,統稱為「更年期」,時間可長達10~15年之久。生殖醫學科醫師蔡永杰表示,更年期會因卵巢功能下降,使得女性荷爾蒙缺乏而出現不適的症狀,主要會有月經不規則、睡眠品質不佳、肌肉痠痛、眼睛乾澀、脾氣變差等不適表現;一般女性約在40歲即開始進入更年期的階段,有些女性甚至提前到30多歲即已出現更年期的症狀。以停經為分界點 更年期分2 階段更年期的時間從停經前延伸至停經之後,時間相當長。以停經為分界點,可將更年期分為兩階段,在停經之前出現的稱為「更年期前期」,停經之後則為「更年期後期」;更年期前期維持的時間長達10年之久,而停經後才要面對的更年期後期,這個階段的時間較短,約持續2~3年。蔡永杰表示,卵巢功能變差是漸進式的進展,女性荷爾蒙的喪失也非瞬間消失,而是逐步下降中;一般來說,女性出現的更年期症狀與其嚴重度,會隨著女性荷爾蒙下降的幅度而增加。 月經不規則表現 判斷進入更年期 由於每個人對荷爾蒙的需求度與敏感度不同,有些女性甚至不到40歲,即開始因荷爾蒙下降,而出現更年期的不適,但也有些女性對荷爾蒙的需求度較低,敏感性較差,一直要到停經時,才突然警覺到身體上的變化,絲毫未受更年期前期症狀的影響。 不論是更年期前期或更年期後期,發生的時間或是持續的時間等,都只是個粗略值。由於症狀類型與嚴重度,有極大的個別化差異,且涉及個人自覺感受,不易做為判斷進入更年期與否的標準;但月經不規則卻是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都會出現的表現,也成為跨入更年期通用的判斷依據。 女性正常的月經是以每個月一次的頻率循環,進入更年期之後,兩次月經的時間會逐漸拉長,由1個月1次,延長到2~3個月1次,再到6個月1次,最後則完全中止。 6情況更年期會提前 進入時間因人而異 女性大約從40歲左右,即可能進入更年期前期,但進入的時間點則因人而異。更年期出現的時間有早有晚,無法事先精準的預測,即使遺傳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也並非絕對。 1、初經早蔡永杰指出,與男性睪丸可持續造精子的作用不同,女性卵巢中的卵子數目自出生後就是固定的,如果初經的時間較早,較早排卵,也會較早排完,停經與更年期出現的時間即會往前挪移。 2、遺傳因素卵子數目來自母體,更年期發生的時間也與遺傳有密切的關係,若媽媽較早即進入更年期,女兒進入更年期的時間也會提早。 3、接受卵巢手術若曾接受過卵巢手術,不論是全部切除或是部分切除,或是因惡性腫瘤而接受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治療等,因卵巢組織遭受到破壞,也會連帶讓更年期提早出現。 4、抽菸香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傷害卵巢組織,讓停經時間提早1~2年,要延緩更年期的發生,務必要戒菸。 5、免疫性疾病有些免疫性疾病,也可能讓更年期提早到來。 6、未生育女性懷孕因為卵巢處於休息狀態,因此懷孕的次數越多,更年期到來的時間會越晚,相對的,未生育的女性,更年期發生的時間則會較早。 停經後不正常出血 婦癌警訊盡速就醫處於更年期前期的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規則的情形,但若有月經異常的現象,例如月經量反而變多、經期延長或經期間有陰道出血的現象,則需進一步找婦產科醫師檢查,以免延誤婦癌的早期診治。一旦連續12個月未再出現月經,也就是停經之後,即使進入更年期後期,也不會再出現不規則的月經;若停經之後出現不正常的出血,一定得提高警覺,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癌或是子宮內膜增生等,務必要盡速求診治療。此外,蔡永杰提及,更年期女性因女性荷爾蒙變化的關係,身體上會出現連帶的反應,建議婦女在面臨更年期時,不妨先做基本的健康檢查;若經過生活方式與飲食調整後,更年期的症狀仍然相當嚴重,則應尋求醫師協助,評估採取荷爾蒙或非荷爾蒙的療法。 延伸閱讀: 女性更年期後腹部愈來愈胖? 5個肚子變胖的後遺症要小心 更年期前期症狀有哪些? 不是每個人都有感覺!婦產科醫師告訴你前、後如何緩解
-
2020-12-04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消除子宮頸癌 婦癌專家:讓小男生也接種公費HPV疫
台灣每年新增1500多名子宮頸癌患者,造成不少家庭悲劇,如何在十年後大幅減少罹癌人數,甚至只剩40人?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男女均納入公費HPV疫苗施打對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曾志仁說,「這是一條該走的路。」曾志仁指出,以前對於子宮頸癌疫苗施打成效,大都只能強調,可減少八成HPV感染機率,預防四成七癌前病變,並無數據可證實疫苗在實際預防癌症上的成效。然而,新英格蘭期刊於今年10月刊登全球第一篇預防子宮頸癌成效的研究報告,結果令人振奮!曾志仁表示,該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瑞典十年來全國普打後的罹癌人數變化,在接種疫苗的女性中,僅19人罹患子宮頸癌,無人因此死亡,反觀未打疫苗女性,罹癌人數多達586人,造成160人死亡。曾志仁表示,這是全球第一份有關疫苗預防癌症、減少死亡率的研究報告,有無施打HPV疫苗,差距明顯。瑞典人口為一千萬人,如將此模式套用在台灣,男女皆接種疫苗,十年後,每年新增子宮頸癌人數僅約40人,而目前一年則是新增1500多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我國自2018年起,提供國一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校內接種率超過八成,與歐美國家相較,起步較晚,想要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目標,確實要有更積極的策略。世界衛生組織最近首度發布《加速清除子宮頸癌的全球戰略》,呼籲中低收入國家落實疫苗接種、篩檢和治療等三大策略,以實現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目前全球已有40個國家在防治子宮頸癌策略上,採取「男女皆打」方式,其中以澳洲動作最快,早在2013年分階段讓男生、女生接種公費疫苗,預計在2028年就能達標。為何預防子宮頸癌,男女均需施打疫苗?蔡麗娟提出兩大原因,首先,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而主要感染途徑為性行為,這是男女共同應負的責任,施打疫苗,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另一半。此外,除了造成子宮頸癌,HPV還與多種癌症與疾病相關。研究證實,HPV易造成「六癌一病」,包括子宮頸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以及菜花,因此,男性也有施打疫苗的急迫性。蔡麗娟表示,受限於經費預算,我國公費接種對象仍只限於國一女生,建議未來小男生也能列入公費接種範圍。再者,家長對於人類乳突病毒應有更正確的認知,為了讓孩子未來免於「六癌一病」威脅,建議可自費接種疫苗。曾志仁強調,台灣想要國際化,進入國際社會,只喊政治口號,無濟於事,應在重大疾病癌症預防上,有所表現,累積聲量及本錢。只要抹片與疫苗雙管齊下,提高抹片篩檢率,並讓小男生納入公費接種對象,台灣一定能在2030年達到世衛組織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
2020-11-18 癌症.大腸直腸癌
腹脹、腹瀉、便秘是大腸癌? 這些異常小心是卵巢癌...5成確診已晚期
40歲王小姐曾因卵巢良性腫瘤而開刀,術後持續追蹤,年初工作繁忙,用餐時間不固定,出現腹脹與便秘,但她以為只是小問題,日前嚴重便秘,好幾天無法如廁,就醫檢查,居然發現腫瘤,切片發現,癌細胞已擴至大腸,為卵巢癌晚期。 卵巢癌是女性癌症第7名 半數確診已晚期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6年卵巢癌確診人數為1,396人,發生率是女性癌症第7名,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至晚期,主要原因在於初期症狀多為腹脹、腹瀉、便秘,容易被忽略,以及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賴鴻政指出,晚期卵巢癌治療棘手,單以手術難以有效控制,需要搭配化學治療,療程結束後,威脅機率相率當高,平均7成患者在3年內復發,且每1次的復發期間會較前1次還要短。基因檢測 減少疾病復發風險「癌症治療逐漸走向個人化、精準化,透過基因檢測辨別患者本身的基因是否突變,藉此給予合適的藥物治療。」賴鴻政說,基因檢測也能減少患者復發風險,延緩疾病復發時間。臨床顯示,檢測結果如為BRCA基因突變,並接受過含鉑類化學治療有反應的患者,在服用精準藥物後,半數復發時間在56個月之後,而服用安慰劑組則半數在14個月內復發。據統計,全台約有15%至20%的卵巢癌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賴鴻政建議,患者一旦確診後即可進行基因檢測,若發現BRCA基因突變,就能考慮使用精準治療藥物。 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藥物納健保給付 定期檢查以利早發現、早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說,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藥物價格昂貴,許多患者無法承擔藥費,今年健保將此藥納入給付,對於患者及家屬來說,可是一大福音。賴基銘指出,卵巢癌好發於40至59歲女性,建議中年女性定期接受骨盆超音波檢查,若1、2等親屬具有卵巢癌的病史,更應該定期檢查卵巢,如能早期發現,接受手術治療,5年的存活率高達9成。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3婦癌難早發現! 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初期症狀與腸胃道疾病超像! 40歲以上女性要慎防「無聲癌」
-
2020-11-10 癌症.卵巢.子宮
熟女腹漲便秘糞細如筷 竟是卵巢癌末期
40歲的王小姐有卵巢良性瘤開刀史,也有定期追蹤,後來陸續出現腹脹、便祕等症狀,有次用盡全力卻只能擠出細如竹筷的糞便,就醫發現是卵巢癌末期,癌細胞侵犯直腸才導致腸胃不適。現在她將希望放在基因檢測,若發現有BRCA基因突變,就能使用今年11月健保甫開始給付的晚期卵巢癌第一線治療藥物。抹片檢查普及,子宮頸癌患者減少,但「卵巢癌」這個新一代婦癌殺手逐漸浮現檯面。衛福部癌症登記及死因資料顯示,卵巢癌罹癌和死亡人數都已超過子宮頸癌,2017年在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七,2019年女性癌症死因也名列第七。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卵巢腫瘤生長時不易有感覺,初期症狀常與腸胃不舒服混淆,加上無明確篩檢工具,導致近五成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卵巢癌晚期才被診斷比率是乳癌和子宮頸癌的兩到三倍。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賴鴻政表示,研究顯示,即使接受完整化療,仍有七成卵巢癌患者在三年內復發,復發後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會逐漸縮短,導致患者陷入化療和復發循環。健保署今年8月共擬會,通過口服PARP抑制劑Olaparib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BRCA1或2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合併第一線含鉑化療維持治療,11月1日生效。賴鴻政表示,BRCA基因突變會提高卵巢癌風險,有BRCA1突變的女性卵巢癌罹患率高達44%,BRCA2突變的女性也有17%在80歲以前罹患卵巢癌,全台約有10至15%卵巢癌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賴鴻政表示,研究證實,相較於服用安慰劑的 患者有半數會在14個月內復發,依照基因型接受精準治療的患者,有半數復發時間延長到56個月之後。建議患者不要放棄,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
-
2020-10-31 科別.一般外科
不再開膛、2公分取肺部腫瘤 醫:三種人不適用
說到肺癌開胸手術,大多數人腦海中出現的都是鋸開肋骨、血淋淋的畫面,近年隨科技進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大幅縮小至2公分左右,過程病人須忍受疼痛約半小時至一小時,但醫師提醒,肺部腫瘤超過6公分、太靠近大血管或與周圍組織過度沾黏等三種人不適用。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傳統肺癌手術為讓醫師能把手伸入胸腔清除腫瘤,須鋸胸鋸斷1至2根肋骨,傷口長達30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儘管近年來已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精準定位腫瘤位置以利精準切除,盡可保留大部份肺葉功能,傷口更縮小至2公分。但顏銘宏也提到,由於受限於單孔操作,視野有限,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並非人人適用,肺部腫瘤最多只能4至5公分、不可長在大血管附近,也不可過度沾黏,其中較適合採用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得肺癌患者,就是腫瘤位置多長在周邊的肺腺癌患者。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尤其近20年,無抽菸卻罹患肺癌人數增,確診者多是與基因較有關聯性肺腺癌患者,因此,顏銘宏建議,若直系家族成員或手足罹肺癌者,屬高風險族群,應在40歲後約每三至五年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每天一包菸(維持20年以上)者亦然。顏銘宏分享,他的一名40歲女性患者,無抽菸及家族病史,也無體重減輕、呼吸聲異常等症狀,因同住者有抽菸習慣,就是靠每年定期健檢,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中意外發現腫瘤,所幸發現的早,腫瘤僅8公厘,經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搭配怡樂適療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改善生活習慣。」顏銘宏提醒,除重視健康檢查外,民眾應當心空汙問題,可每天透過中央氣象局空汙資訊,了解空氣品質,另外,若住家靠近大馬路,建議住6樓以下民眾勿開窗,凱以空調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再搭配空氣清淨機。除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可減輕患者疼痛,手術過程導入怡樂適療程(ERAS)也是好方法。ERAS學會理事長郭書麟介紹,以國泰醫院為例,已導入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科、婦癌手術及脊椎手術四科,整合外科、麻醉科、復健科及營養等多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全人照護。顏銘宏也說,導入怡樂適療程,會從患者術前開始提升自己免疫力及體力,術後大幅降低病人術後疼痛不適,讓病人安心舒適地度過術後恢復階段,及早回復日常生活及回到工作崗位。國外文獻證實,原需住院3周的食道癌開胸手術,可縮短成8天就出院,幾乎減少30%住院天數。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B肝母體垂直感染防疫仍有破口 雲林台大朝零破口邁進
國疫也是雲林縣病的B型肝炎,多年研究發現約有一半帶原者來自母親垂直感染,儘管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仍有許多高病毒量母親,懷孕期間傳給嬰兒,為進一步防護,台大雲林分院引進母體防護療法,即在懷孕期間就接受藥物治療把關,最近4個案例中,已一例新生兒成功遠離帶原,令人欣悅。婦幼中心主任徐明洸說,B肝盛行時發現約有一半帶原者就由母體垂直感染,所以新生兒都須接種B肝疫苗,多年下來已把帶原率降至1%,後來又現約這些雖打過疫苗的嬰兒,仍有10.7%為慢性帶原,原因是母親為高病毒量(e抗原陽性)帶原者,徐明洸表示,為提升全面防護率,健保署對B肝病毒量高的孕婦,於懷孕滿27周後,健保給付使用B肝口服藥物治療 ,為避免產後停藥風險仍再持續服藥4周,以減少垂直傳染。台大雲林分院目前收治4名符合高病毒量準媽媽,接受「懷孕B肝治療」,第1例的新生兒已滿1歲經追蹤體內HBS表面抗原已呈陰性,第2例仍在追蹤,另兩例仍治療中。徐明洸說,研究證實,經孕期口服藥物治療,病毒傳染率由10.7%降到1.5%,有效預防母子垂直傳染;目前使用的藥物安全性高,對胎兒影響小,可安心服用。所以呼籲孕婦抽血產檢B肝檢驗若出現s抗原及e抗原雙陽性,最好接受「懷孕B肝治療」及產後追蹤,以確保安全。「雖是媽媽吃藥卻是治療孩子!」副院長陳健弘強調,「懷孕B肝治療」目的,主要是讓高風險的胎兒,在未出生前提早接受治療,能更有效防堵垂直感染風險。院長黃瑞仁說,雲林台大婦幼中心最近再延聘總院婦癌專家陳啟豪、許文瑋、邱為則、黃佳萱等4名醫師加入團隊,陣容更堅強,為雲林婦幼健康把關。
-
2020-09-10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易復發 標靶藥物助延緩
卵巢癌為「最棘手的婦癌」,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難以早期發現,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治療後復發率高。患者經歷手術搭配化療後約有七成會在三年內復發,之後深陷不斷治療與復發的循環中。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是醫療上一大課題。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醫療,目前已有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研發出標靶藥物,延緩復發時間從5.5個月延長至19個月,整體存活率也從35個月延長至51個月。一年半後面臨疾病復發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秘書長暨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正昌表示,卵巢癌初期僅會有類似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痛等,常讓女性忽略,當腹脹、腹痛嚴重到影響生活並長期存在,意外發現到的卵巢癌幾乎都是晚期。張正昌表示,等到卵巢癌蔓延腹腔產生腹水或遠端轉移,通常都已是第三、四期,這類患者在臨床上幾乎是超過一半以上。卵巢癌標準治療以手術為主,先透過手術減少腫瘤體積,再做化療,結束療程後,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但一年半過後,通常會面臨到疾病的復發。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張正昌表示,治療後礙於體內已產生抗藥性,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隨著復發次數增加而縮短;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表示,多數患者復發到第三次時,生命亦即將走向終點。卵巢癌的治療,臨床上要克服的就是「延長復發時間」,讓卵巢癌成為慢性疾病。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是指透過基因檢測,瞭解患者體內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的突變,以致後續的治療上「投其所好」。王毓淇表示,以卵巢癌為例,已發現與BRCA1及BRCA2突變有關。據統計,我國約有二成的卵巢癌患者帶有BRCA基因突變。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會有四成的機率罹患卵巢癌,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有二成的機率發生卵巢癌。PARP抑制劑治療成效佳王毓淇表示,卵巢癌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化療與血管新生抑制劑外,還有近年上市的口服PARP抑制劑。PARP抑制劑透過抑制癌細胞的修復路徑以延緩疾病的復發,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且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成效更佳。王毓淇說明,根據國外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過手術及化療的患者,且有BRCA基因突變,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治療,連續追蹤三年,高達六成疾病未復發,相對於服用安慰劑僅兩成患者未復發,顯示效果極佳;張正昌表示,現在無論是接受第一線治療或是復發後的卵巢癌,完成標準治療流程後,再使用標靶藥物以延緩復發來「維持戰果」已成為主流觀念。年度健檢可做陰道超音波張正昌呼籲,女性面對卵巢癌,必須要有「預防」的觀念。建議年度健檢時,可以做陰道超音波,尤其是家族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的民眾更應定期檢查,若能早期發現,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極佳的治療效果。
-
2020-08-03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機器手臂乳癌手術─制度失靈(Robotic Mastectomy-Program Malfunction)」。作者Julie A. MargenthaIer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她審閲了自2016年以來在歐美醫學雜誌發表,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相關的共9篇,包括兩篇來自台灣的論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爭議作者説,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FDA尚未審核並許可將機器手臂應用於乳癌手術。但這兩年來,仍然有論文發表肯定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可行性,聲稱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且因為傷口小,術後從美觀的角度去看,病人的滿意度也較高等的優勢。問題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篇關於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問世。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能説,機器手臂乳癌手術是安全的。至於用機器手臂手術,是否較傳統手術,在外觀上令病人更滿意也沒有定論。別蹈子宮頸癌手術覆轍更何況,一般而言,機器手臂手術價格遠較傳統手術高,而且開刀時間也較長。麻醉時間延長是否增加併發症或感染機率?這些疑慮在上述論文中,完全沒有任何利弊得失的討論。所以,都是未知數。最令作者擔心的是,癌症病人接受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安全問題。因為惡性腫瘤的切除手術,往往有外科醫師意想不到的陷阱。她特別提醒,千萬別重蹈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覆轍。當初,婦癌醫學界在進行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所有有關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論文,也一樣都宣稱機器手臂手術療效很好,而且機器手臂手術,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人人都認為是婦癌手術一大進步。不要相信新的、貴的較好等到進行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後,才發現事與願違,接受微創手術的病人,復發率與死亡率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復發率高出四倍,死亡率高出六倍,令很多病人悔不當初。終於促使美國FDA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以前,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相信新的,費用高貴的治療必定是比較好的治療。至今仍為復發病人收殘局我每周參加婦癌團隊新病人討論,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一些,因先前接受機器手臂手術而復發的病人收拾殘局,令人很是心酸。因此,看到Margenthaler醫師這篇評論,感觸特別深。忍不住還要再次提醒病人,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效以前,不要輕易嘗試任何醫師推薦的新療法。尤其在台灣,健保對大多數癌症醫療已有給付,更不値得放棄健保,自掏腰包去接受療效還是未知數的治療,成為一些沽名釣譽的醫師的小白鼠。
-
2020-07-29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想生育 冷凍精子成功做人
今年40歲的傳勇,八年前、新婚才九個月,發現慢跑時會喘、脖子腫大出現淋巴,看牙醫後牙齦持續出血,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罹患白血病。他接受化療後復發,所幸後來骨髓配對成功,移植後恢復健康。由於白血病治療影響生育能力,傳勇說:「還好當時有冷凍精子。」他在治療前接受生育保存,今年3月喜獲麟兒。29歲的伶伶在兩年前喉嚨不舒服、吞東西有異物感,醫師檢查發現喉頭有不明腫塊,到醫院做切片化驗確診早期淋巴癌。當時她剛新婚兩周,得知罹癌大哭好幾天,但本身是護理師的她決定勇敢面對疾病,並與醫師討論生育問題,花了一個月凍卵再治療,兩年多來完成6次化療及17次放療,近期開始準備生育。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針對179位育齡癌友進行調查,了解癌友對生育想法、罹癌後決策經驗、所需幫助等。結果發現,六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且有一成癌友對療前生育決策感到後悔;另外,因隨著醫療進步,台灣近6成癌友存活率超過5年,癌友的生育權愈來愈被重視。為使有生育需求癌友獲得協助,基金會設計「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與衛福部國健署、七大醫學會合作,以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等三功能,呼籲病友主動查詢、癌症醫師主動告知,生殖醫師主動說明,讓育齡癌友接收到完整的生育保存資訊,面對生育議題。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生育可能受影響的癌症族群包括乳癌、婦癌、血癌、淋巴癌與睪丸癌,一年估計約7000人,其中乳癌育齡癌友人數最多,一年約4000人。研究顯示,癌友罹癌前生育意願最高,治療時跌落谷底,治療後生育意願隨之提升,且治療後每7位就有1位想嘗試懷孕,一成後悔治療前未考慮生育決策,四成癌友表達生育保存相關資訊不足。基金會聽到癌友需求,花了約一年時間建構平台。王正旭表示,平台提供的生育衛教資訊、癌友現身說法,可以協助病友釐清生育意願與風險,掌握跟醫護溝通,幫助決策。想了解「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資訊,請上癌症希望基金會網站搜尋。
-
2020-07-29 該看哪科.婦產科
運動男喜獲麟兒 感謝當年罹癌時醫護提醒他凍精
罹癌非人所願,但面臨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只想到治療,難以事先規畫生育。今年40歲的傳勇,八年前、新婚才九個月,發現慢跑時會喘、脖子腫大出現淋巴,看牙醫後牙齦持續出血,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罹患白血病。他接受化療後復發,所幸後來骨髓配對成功,移植後恢復健康。但由於白血病治療影響生育能力,傳勇說:「還好當時有冷凍精子」,治療前接受生育保存,今年3月喜獲麟兒。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針對179位育齡癌友進行調查,了解癌友對生育想法、罹癌後決策經驗、所需幫助等。結果發現,6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且有1成癌友對療前生育決策感到後悔;另外,因隨著醫療進步,台灣近6成癌友存活率超過5年,癌友的生育權愈來愈被重視。為使有生育需求癌友獲得協助,基金會設計「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與國健署、七大醫學會合作,以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等三功能,呼籲病友主動查詢、癌症醫師主動告知,生殖醫師主動說明,讓育齡癌友接收到完整的生育保存資訊,面對生育議題。29歲的伶伶在2018年發現喉嚨不舒服、吞東西有異物感,醫師檢查發現喉頭有不明腫塊,到醫院做切片化驗確診早期淋巴癌。當時她剛新婚兩周,得知罹癌大哭了好幾天,但本身是護理師的她,決定勇敢面對疾病。因此她和主治醫師討論後續生育問題,並花一個月凍卵,之後開始治療,幸好老公、家人都陪在身旁支持,2年多來已完成6次化療及17次放療,身體也調養得差不多,近期開始準備生育,也到癌希的資訊平台諮詢。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可能攸關生育的癌症族群包括乳癌、婦癌、血癌、淋巴癌與睪丸癌,一年估計約影響7000人,其中乳癌育齡癌友人數最多,一年約有4000人。研究顯示,癌友罹癌前生育意願最高,治療時跌落谷底,治療後生育意願隨之提升,且治療後每7位就有1位想嘗試懷孕,1成癌友後悔療前生育決策,包含癌後生育意願、醫護討論未被滿足、療前未做生育決策、生殖科介入低、後悔接受癌症治療等,另也有4成癌友表達生育保存相關資訊非常不足。基金會在聽到癌友需求後,花了約一年時間建構該平台。他說,該平台提供最完整的生育衛教資訊,還有癌友現身說法的經驗分享,及協助病友釐清生育意願與風險,掌握跟醫護溝通,幫助決策。過去很多人罹癌後,都是想趕快把癌症治好,但卻常忽略生育的問題,加上育齡癌友過去因為資訊討論不足,使生育決策面臨困難,該平台建立後,有助病友認識、思考生育健康的議題。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許多病人進入診療間時因為緊張、患病心情沉重等各種原因,經常會詞不達意,無法經自身病情有效傳達給醫師。為達到醫病溝通效果,國健署委請學術單位設計民眾診療提問單,讓民眾掌握其他病友提出的問題,也分享病友的經歷,這些提問單目前都設計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的App中,民眾可多加利用。●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專區: https://fertility-ecancer.org.tw/
-
2020-07-09 醫聲.癌症防治
子宮頸癌/抗血管新生標靶「餓死癌細胞」 有助抑制婦癌
最新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出爐,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等三大婦癌,各有消長,子宮頸癌新增罹癌人數下降,但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卻明顯上升,且死亡率也明顯增加,令人擔憂。一般來說,婦癌與肥胖、壓力、老化、晚生、少育、女性荷爾蒙分泌以及環境荷爾蒙汙染等因素有關,由於壓力、生育等因素較難控制,肥胖則可透過減重降低罹癌風險。有條件列卵巢癌給付肥胖女性致癌風險偏高,研究證實,如果身體質量指數偏高,則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就會隨之上升。在治療上,與乳癌相較,有關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藥物研發進度遲緩許多,所幸原本用來治療大腸癌的標靶藥物「新生血管抑制劑」被證實有助於抑制婦癌。為此,衛福部食藥署於去年5月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用於卵巢癌,健保署則今年6月將此藥列入卵巢癌給付範圍,條件為接受傳統第一線治療後六個月至一年之間復發者。類似雞尾酒療法近幾年,癌症治療領域也出現類似的雞尾酒療法,而「抗血管新生標靶」就像是好吃的湯底,醫師就像是廚師,嘗試放進其他食材(藥物),讓這一鍋食物更好吃。舉例來說,臨床證實,「抗血管新生標靶」如果搭配化療,就能有效提升整體存活率。近年「抗血管新生標靶」也分別與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DNA修補抑制劑」等合併使用,醫界審慎樂觀期待研究成果。事實上,「抗血管新生標靶」也被用來治療老年人退化性黃斑部病變,治療效果也不錯。腫瘤會萎縮死亡為何「抗血管新生標靶」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如果將腫瘤組織當作一顆小樹苗,而癌細胞就像是樹根,必須吸取足夠的氧氣、營養及水分,小樹才能茁壯,而用了這個藥物,能斬斷樹根,讓樹苗逐漸枯萎。「抗血管新生標靶」可說是抗癌標靶的經典產物,因為血管新生是所有惡性腫瘤的特性,其中又以大腸癌、泌尿道癌最為明顯,一旦新生血管受到抑制,腫瘤就會萎縮死亡。」它的抗癌作用機轉就是「餓死癌細胞」,讓新生血管無法繼續增生,癌細胞得不到養分而生長停滯,且讓腫瘤血管有機會正常化,促使血流正常化,使化療藥物能順利進入腫瘤,強化治療效果。癌友不要輕言放棄以卵巢癌為例,晚期患者容易復發轉移,腹部產生腹水而腫脹,也沒了食欲,在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後,腹水明顯消退,胃口也變好了,延長了無疾病存活期。過去十年,晚期卵巢癌和子宮頸癌並無健保給付的新藥可用,一旦復發,僅有化療一途,健保署有條件給付「抗血管新生標靶」合併化療使用,造福眾多晚期婦癌患者,提醒癌友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
2020-07-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讀後心得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身為一位男性的婦產科醫師,與病人溝通的細膩度和複雜性要較其他科別大。溝通技巧的學習更是不能到進入臨床時才開始。曾自認在診間總能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建立互信的病醫關係。而在醫學系畢業的第27年,因由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反省,也悟出「 病醫溝通」真是一門永無止盡的學問。這是一位40歲個性開朗未婚女性,在美國完成大學至博士學位,未曾有性行為。回台灣後,和家人都是本院門診固定諮詢及健檢的病人。她在2018年8月因為不規則的月經週期及健檢婦癌腫瘤指數CA125偏高而求診,當時經期間隔為2至4個月,且通常超過10天才結束,但經血總量不多。CA125值升高到500多,正常值要低於35。安排骨盆腔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稍微増加至12毫米,而建議病人在麻醉下經陰道行子宮內膜搔刮切片手術。執行此手術的目的是要確立子宮內膜是否病變,必須經過處女膜才能取得內膜組織。她也了解處女膜只存在於少數人舊觀念的象徵意義,而同意接受此一手術。不過隔天由母親陪同再回診間討論,希望先嘗試中藥調經,然後密集超音波及腫瘤指數追蹤。神奇的服用中藥後,一個月後超音波檢查及CA125指數是正常值28。於是她持續服用中藥且規律的間隔3至6個月回診,討論月經週期及症狀,也以超音波和CA125檢查追蹤。一直到2019年11月健檢,另外有二項腫瘤指數(CEA及CA199)也升高,進而安排胃鏡、大腸鏡及全身電腦斷層,懷疑子宮內膜及右側卵巢囊腫。此時再與病人和母親討論內膜切片的必要性,她們仍堅持先將中藥停止服用後再追蹤。當然疾病的徵兆並未再次改善,在2020年5月終於行診斷性子宮內膜切片手術,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接著執行完整分期手術摘除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及主動脈淋巴腺清除術。目前術後化學治療中。假如在一開始看診能說服病人及母親接受切片診斷,就能及早開始治療得到最佳的結果。回顧這近兩年診治病人過程中,病醫溝通和互信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讀起最近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由丹妮爾·歐芙莉醫師著作的「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What Patients Say, What Doctors Hear)一書,重新思考如何讓診間出現有意義又清楚易懂的病醫對話。歐芙莉醫師為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級臨床教師,行醫已二十多年。當她著手寫書時,曾徵求到許多病醫之間的故事,但她很快發覺這樣只是敍事,應從文獻研究尋找。紐西蘭學者莫根的研究是先錄下門診影像,之後立即對醫師及病人做個別訪談,並分別錄下訪談過程。審視三份影片後,最令人吃驚的結果是:醫師和病人不就是面對面坐著講話,怎麼一直以來,兩個人都不在同一空間?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各是一片背幕,彼此交談時,都是織進自己那一片背幕,透過這片背幕過濾訊息。在整本書的十六個章節中,作者用活潑動人的筆觸,清楚說明乍看之下平凡又微不足道的「溝通」,才是行醫之道應有的核心。她在第五章「出於滿腔善意」,描述醫師常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要讓病人配合醫囑。有些醫師會説之以理,動之以情,「推銷」配合服藥的好處;有些醫師對病人念念叨叨,曉以大義;有些會恐嚇,搬出一表串可怕的病症,要他們等著瞧;更極端的是,醫生告訴病人如果不聽話,就去找別的醫師算了。但正如大家所知(當過父母的人也都知道!),重複碎念一樣的事情,很少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眾醫師似乎還是講了一次又一次,無視沒什麼好結果的事實。在第十二章「醫學術語何其多」,提到醫療場域中有太多行話,醫師必須彈性使用語言,並思索自己話語的效果,太多焦慮可能會令人難以招架。但適度的焦慮,得以協助病人更有效面對嚴重的疾病。英國心理學家奧頓説道:大家用詞習慣並不一致,童年、文化、家庭背景、所處情境各不相同。醫師了解的專業知識與用語,病人可能如鴨子聽雷;至於病人的症狀,醫師未曾經歷且每個人對於病痛的反應不一。另一方面,目前愈來愈多醫護人員傾向使病人感到滿意,部分原因是注重病醫關係中的人性層面,這是好事,但部分原因也是醫療業愈來愈關注商業層面,致力讓病人滿意,在候診區設置高檔咖啡店成了一線要務,這樣是否會帶來負面後果?醫師必須找到最佳撃球點,協助病人釐清事態的嚴重性,但不把他們硬逼到絕路。書中對於醫學生教育的部分,我也很有感觸。在醫學院裡,通常不會學到溝通、同理心、建立關係這類技巧。它通常被視為附加課程,被病理學、生物化學、外科、心臟科、產科及小兒科等主角,擠壓到邊邊角角,精確直接的科學才是醫師必須熟習鞏固的領域,而這些比較軟性的技巧嘛,就很理所當然被忽略。但是在醫學領域裡,傾耳聆聽是個永無止盡的過程。陪伴病人經歷這些艱苦萬分的時期,正是醫學最真實的原貌。作者歐芙莉醫師最後要強調的是儘管現代醫學著迷於尖端科技,唯一有力的診斷利器,仍是病醫之間的對話,透過對話,醫師才能知曉疾病大概的面貌。然而病人説的話與醫師聽到的話,通常是迥異的兩回事。病人總是很焦急的描述症狀,亟欲告訴醫師自己到底怎麼了;另一方面,醫師在時間壓力下,必須展現效率,在病人說話時,得同時處理不少事,通常就因此錯失關鍵。有統計提到醫師通常會在12秒內打斷病人說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她在這本「病人說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書中,深入探討這個高風險的領域,並佐以最新的研究,訪問了學者、醫師、病人,藉此闡明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話上,將有助於提升健康照護品質。不論你是醫護的菜鳥或是資深如我,這本書內容都值得細細咀嚼,推薦給所有的醫師、未來的醫師、以及想了解行醫之道的人。
-
2020-07-03 癌症.卵巢.子宮
中年發福、小腹變大不以為意? 當心「沉默殺手」找上門
中年婦女若發現自已的腰圍,忽然增大「發福」千萬別掉以輕心,小心可能是卵巢癌。一名60多歲陳太太(化名)是三期末的卵巢癌患者,剛開始只覺得腹脹、肚子變大,前往門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竟是卵巢癌,手術開刀後又復發,所幸以口服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療法,成功延緩疾病進展,目前控制情況相當穩定。收治這名病患的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表示,卵巢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總覺得肚子脹、腹痛,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肴,到了後期,即使患者腹部突然變大,也會誤以為是發胖缺乏危機感,因此常在診斷後,已有50%的患者是晚期卵巢癌。許醫師說明,晚期卵巢癌以手術切除及化療為主,但困擾的是,第一線化療後仍有70%會在2、3年內復發,且復發時距一次比一次短,最終產生抗藥性,晚期治療成效相對不佳,病人甚至因一再復發,反覆受化療之苦,使疾病進展更快;所幸針對BRCA基因缺損的卵巢癌患者,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來消滅腫瘤細胞,效果明顯,更有助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在台灣,帶有BRCA基因缺損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約占15-20%左右。上皮性卵巢癌其中一種高度惡性的漿膜性卵巢癌約44%有BRCA基因缺損。許鈞碩醫師指出,人類DNA是雙股機制,當細胞遇到攻擊時,會透過酶去修復細胞的DNA。帶有BRCA基因缺陷的細胞,在修復的過程容易癌化。針對已經癌化的細胞,透過PARP抑制劑去壓抑修復腫瘤細胞DNA的酶(PARP),使腫瘤細胞無法修復DNA斷裂,癌細胞會自然凋零,即是標靶藥物治療的概念。 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發現,帶有BRCA基因晚期患者經手術及含鉑藥物化療後,使用PARP抑制劑做為一線維持治療2年,與安慰劑相比,死亡風險下降七成,無疾病存活期從11個月延長到29個月,追蹤3年後,6成無復發情形,到了第4年,約50%的病人沒有疾病進展。許醫師提及,一名56歲多次復發的李太太(化名),起初也是突然間腹部變胖,有腸胃不舒服等症狀,沒想到一經診斷後,就已是卵巢癌第三期且轉移至肝臟,透過手術切除及化療,過了4年竟又復發,接著再以化療治療延長半年,不幸再度復發。為免除化療後白血球下降、掉髮等副作用,去年11月使用PARP抑制劑,延緩復發機率,同時兼顧生活品質。 美國FDA核准的PARP抑制劑,用於復發的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及對於含鉑化療藥物敏感病人,做為一線維持治療藥物,台灣也於2018年核准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每天早晚一顆,副作用相較輕微,僅有腸胃不適、噁心或肚子痛等狀況,許鈞碩醫師提醒,接受標靶治療仍須定期回診追蹤。許鈞碩醫師說明,口服PARP抑制劑突破晚期卵巢癌的治療困境,提高病人存活希望,維持一線生機。同時他也提醒婦女朋友,每年除了子宮頸抺片檢查以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特別是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晩的女性;以及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或是不孕症者,皆需謹慎留意。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叫媽媽不要再撿菜尾了! 當心變胖還會招惹婦癌頭號殺手上身
-
2020-07-01 癌症.乳癌
叫媽媽不要再撿菜尾了!當心變胖還會招惹婦癌頭號殺手上身
「孩子一出生後,我就把工作辭了,專心在家育兒。再過幾年先生就要計畫退休了,跟老伴說好要回歸兩人世界。現在孩子都大了,我也終於可以安心放下一些扮演媽媽的重心,開始把時間多留給自己。家庭主婦這個職業哪像上班族,公司還會安排員工健檢,所以這次先生約我一起來做健檢,為兩人的人生下半場做好準備。」今年已60歲的柯媽媽,笑咪咪的跟醫師分享這次與先生到醫院進行健檢的緣由。檢查流程結束後,醫師隨即為這對夫妻安排健檢報告解說。先從基礎檢查看起,柯媽媽的身高162公分,體重80.3公斤,BMI數值(身體質量指數)為30.6,腰圍也超出女性80公分理想範圍。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提醒, BMI數值超過30就已屬於中度肥胖的範圍,應注意體重的控制。然而,肥胖除了有外觀上的美醜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讓「肥胖」成為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我最喜歡為家人準備豐盛的三餐,也因為看家裡飯菜常常剩一兩口,丟掉太浪費,所以都會自己將剩菜吃掉,吃久了都吃到身上去了」此時柯媽媽露出尷尬的微笑邊解釋。接著,透過零輻射動態磁振造影(MRI)檢查乳房發現,柯媽媽左側乳房右上方距離乳頭約3公分有一處1.8公分且外緣不規則病灶,是乳癌的機會相當高。後續經由專科醫師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認罹患乳癌第一期,所幸發現得早,透過手術局部切除,還能夠保有左側乳房。若能聽從醫囑盡快治療,第一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5%。沈彥君指出,有乳癌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飲酒、長期接觸荷爾蒙產品、未曾懷孕哺乳、初經早或停經晚等,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有研究指出,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罹患乳癌風險;當婦女BMI數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7%、 BMI>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BMI>35,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近60%。因此,所有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態(18.5≦BMI<24),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安排一次乳房影像檢查,特別是高危險族群都該為自己與家人安排定期乳房檢查(乳房檢查包含: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動態磁振造影等),才能夠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延伸閱讀: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40年不變!肺、肝癌蟬聯癌症死因前兩位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38年連續居於首位,且每10分2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死亡時鐘快轉12秒。其中,肺癌及肝癌更是連續40年排名前二名,卵巢癌則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死因第十位。對此,醫師表示,肝癌雖然仍佔死亡率第二位,但死亡率逐年減少,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肝癌主要還是和B、C肝有關,喝酒、脂肪肝導致肝癌則較少。因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肝臟會反覆發炎導致肝硬化及肝癌。但是簡榮南表示,我國目前35歲以下B、C肝帶原率已從15%降到1%,且現在抗病毒的治療也有很大的成效。另外,早期罹患肝癌後存活期可能只有三至四年,現在也有好的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甚至可延長到十年。因此儘管肝癌仍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但隨著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簡榮南認為,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但他也提醒,雖然B肝在國家政策下已全面接種疫苗,但仍有40%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為B肝帶原,因此建議民眾如有抽血檢查,一定要驗B、C肝,若是早期發現,還是小型肝炎時,仍可靠藥物改善,甚至痊癒。除了肝癌,肺癌則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肺癌主要仍與吸菸、空汙環境、油煙和職業曝露有關,另外有些肺部疾病、慢性肺炎也可能導致肺癌。然而我國一直都有針對菸害、空汙進行防制,為何肺癌死亡仍居高不下?陳育民說,抽菸佔肺癌的人數比例雖已從九成降到約一半,但仍佔大宗。另外,空汙環境不是改善後要在十幾年後才會看到明顯成果,因此一兩年內不會看到死因排名有顯著的改變。但陳育民說,雖然肺癌死亡排名居高下,但從研究上可以看到存活率也在上升,因此除了避免吸菸和到空汙嚴重的地方外,抽菸、直系親屬有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曾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也能延長生命。另外,今年卵巢癌也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十大死因第十位。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台灣婦癌醫學會秘書長張志隆表示,近年在臨床上,確實發現卵巢癌患者相較於子宮頸癌患者有增加且年輕化的趨勢,過去教科書上,卵巢癌平均是50歲到60歲才會出現的癌症,但現在在臨床也曾發現20多歲的卵巢癌患者。張志隆表示,台灣卵巢癌患者增加,可能的原因非常多,但與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有絕對的關係,特別是現在女性喜吃高熱量食品、乳製品等,另外,環境賀爾蒙的刺激,也都是增加罹患機率的原因;同時,台灣的就醫性便利,也讓早期卵巢癌的患者被發掘,臨床上早期卵巢癌與晚期卵巢癌各占一半,歐美則是高達七成為晚期卵巢癌。張志隆表示,卵巢癌症狀多數不典型,患者常反映的症狀如時常腹痛、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建議女性若長期有這些非典型症狀,腸胃內科又查不出原因,可以懷疑可能是卵巢癌在作祟。張志隆表示,面對早期卵巢癌可以透過手術、藥物治療,而晚期卵巢癌患者,過去藥物的進展緩慢,近年才有突破性的發展,已有新的標靶藥物可以幫助卵巢癌患者,不像過去僅有化療可以選擇,五年存活率也從原本的三成,增加到五成。
-
2020-06-12 癌症.卵巢.子宮
女星發現子宮頸病變 醫:非罹癌籲女性可做抹片等檢測
成年女性須留意子宮頸癌外,癌前病變也得留意。女星林真亦在臉書發文表示,日前去做人生第一次的抹片檢查,就確診「cin3子宮原位癌」,說當下非常錯愕,彷彿人生跑馬燈就在眼前揮手。但她也說算很幸運、在第零期時就發現,並做了手術,謝謝大家關心與幫助。婦產科醫師表示,子宮頸癌第0期,跟cin3仍有差異,建議30歲以上女性可透過定期子宮頸抹片、HPV病毒檢驗、甲基化基因檢測等方式檢驗。林真亦在臉書並勉勵自己「還有夢要實現,重度癌前病變還不算最糟,往好處想幸好趁早發現,趕快治療好就好。」粉絲也紛紛獻上祝福,希望能早日康復。雙和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賴鴻政表示,子宮頸癌為女性重要癌症疾病之一,其分期可分為第0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及第四期;而近年因子宮頸抹片篩檢觀念普及,現大部分子宮頸癌都是早期發現,手術即可治癒。賴鴻政說,子宮頸癌第0期,又稱為原位癌,跟cin3雖相關但仍有差異;上述個案的第CIN3,稱為子宮頸表皮內癌病變,分為1到3級,第3級屬子宮頸癌前高惡度病變。他將子宮頸以一顆木瓜來比喻,0期癌是木瓜的外皮細胞整個壞掉,但沒壞進肉裡面;而cin3則是木瓜整層皮約三分之二細胞壞掉,但仍有一部分細胞是好的。賴鴻政說,據臨床上經驗,cin3約有七成會進展成0期癌,而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也有機率進展0期癌,再惡化成子宮頸癌,應請教婦癌科醫師即早處理。若為cin1,七成以上會自己好,應不需處理;cin2則不到5%會進展成cin3,建議回診追蹤觀察即可。若為cin3,現行會以椎狀切除術,在子宮頸以電燒或刀切方式切除病灶,但切的深淺會因病灶大小、位置不同,或考慮女性考量未來是否生育而定。術後1、2周須注意延遲性出血外,患者每三個月應回診追蹤,以便後續診斷與治療。
-
2020-06-04 癌症.抗癌新知
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這個病毒更該小心,5%的癌症與它有關
病毒有多可怕,從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已造成全球逾37.1萬人死亡,更影響了全球經濟到生活日常,徹底顛覆人類習以為常的運作模式,也喚起大眾對病毒預防的重視。除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危險性不能掉以輕心,生活中還有其他病毒也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嗎?事實上,同為病毒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持續肆虐。研究指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 ,約5%的癌症與HPV感染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HPV感染已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之一,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癌症就有致死的可能。顯示這兩種病毒同樣具有危險性高、潛伏期長,且無論性別皆有可能感染,著實不可輕忽。高感染風險 不留意可要命HPV可能導致多項癌症與疾病,除了子宮頸癌外,肛門癌、口咽癌也讓人聞風喪膽。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指出,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感染高危險型別的HPV更具有高罹癌風險。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蟬聯女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七(2017-2018)。若持續感染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便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等。許世典進一步說明,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潛伏期長 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HPV與新冠病毒也同樣都有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高傳染力!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7天),然而HPV潛伏期更長,一般為3星期到8個月,更可能達10年以上。由於多數受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不適,導致許多人被感染後渾然不知,更將HPV傳染給另一半。許世典提及,如果自身免疫力低落,再加上持續重複感染,也可能於日後引發相關疾病與癌症。男女都有風險 預防一樣重要許世典說,現階段多數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而HPV的傳染則與行為模式有關,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性行為,感染機率與性行為次數及對象數成正比。此外,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附著的公共設施,也可能造成感染,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許世典提醒,不是女性、或是性生活較複雜的族群才有可能感染HPV,即使是固定性伴侶,甚至未發生過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因此兩性共同預防,更能保護自己與另一半。無需佛系防「病毒」 施打疫苗主動出擊兩者唯一的差別是,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核可的抗病毒藥物,各國皆積極投入疫苗及藥物研發,引領期盼疫情救命稻草的出現。現階段僅能以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防護」。許世典表示,相較之下,面對HPV病毒的威脅,已有疫苗可接種,能「主動出擊」以提高防禦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以上。目前通過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疫苗,分別為2價、4價和9價。他補充說明,2價疫苗可預防16型與18型HPV的感染;4價疫苗則比2價疫苗多了可預防菜花的6型與11型,因此可同時施打於男女性;9價疫苗可預防前述型別的HPV感染外,更對31、33、45、52和58等五型高危險型別具有直接保護力,適合9~45歲男女施打。在HPV可提前預防之下,許世典呼籲,不論男女皆應提早接種HPV疫苗,預防癌前病變發展的可能。此外,預防HPV還可以做的是:安全性行為,多重防護你及伴侶的健康;女性記得透過定期抹片檢查,避免潛在的HPV病毒威脅。【延伸閱讀】 老是想睡、精神不繼、感到疲勞...醫籲:做這項檢查找出原因吧! 小孩看牙免驚 睡一覺就能治好蛀牙 不讓癌細胞長大!醫籲,遵守健康6原則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6-02 性愛.性病防治
非性行為才會染HPV! 醫揭公共3危險地方
2019新型冠狀病毒(後稱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已造成全球逾34萬人死亡,儘管台灣防疫能力全球有目共睹,仍累計7起的死亡個案。事實上,同為病毒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持續肆虐;根據研究指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且約5%的癌症與HPV感染相關,這兩種病毒的特性,同樣危險性高、潛伏期長,且無論性別皆有可能感染,著實不可輕忽。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HPV感染已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之一,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癌症就有致死的可能,然而,根據研究顯示,施打HPV疫苗可提高預防效果,現行疫苗有2、4、9價等3種,不同價別代表能預防的病毒種類,應盡早接種,主動提高防禦力。新冠病毒的高危險性不能掉以輕心,而生活中還有其他要防範的病毒也正威脅著生命。感染HPV可能導致多項癌症與疾病,除了子宮頸癌外,肛門癌、口咽癌也讓人聞風喪膽。相似1:高感染風險不留意可要命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感染高危險型別的HPV更具有高罹癌風險。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進一步說明,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蟬聯女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七(2017-2018),每年有600多名女性死亡,若持續感染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便可能導致多項男女癌症,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等,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 相似2:潛伏期長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HPV與新冠病毒也同樣都有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高傳染力。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7天),然而HPV潛伏期更長,一般為三星期到八個月,更可能達10年以上。由於多數受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不適,導致許多人被感染後渾然不知,更將HPV傳染給重要的另一半,如自身免疫力低落,再加上持續重複感染,也可能於日後引發相關疾病與癌症。 相似3:男女都有風險預防一樣重要現階段多數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而HPV的傳染則與行為模式有關,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性行為,感染機率與性行為次數及對象數成正比;此外,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附著的公共設施,也可能造成感染,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不是女性、或是性生活較複雜的族群才有可能感染HPV,即使是固定性伴侶,甚至未發生過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因此兩性共同預防,更能保護自己與另一半。 許世典呼籲,相較現階段新冠病毒僅能以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防護」,面對HPV病毒,更能「主動出擊」接種疫苗以提高防禦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以上。 延伸閱讀: 性行為不是感染菜花唯一途徑! 這些地方也藏病毒 感染HPV病毒非女性專利! 男性3種癌多由「性」引起 
-
2020-05-28 癌症.卵巢.子宮
初期症狀與腸胃道疾病超像! 40歲以上女性要慎防「無聲癌」
一位年紀相當年輕的何小姐,在懷孕時期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當下想到可能無法陪伴小孩成長,便失控抱著身旁的護理人員放聲大哭,儘管當下的情緒難以平復,但為了孩子,何小姐鼓起勇氣積極抗癌,相信醫師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方式是的第一步,因為她知道唯有相信專業,積極治療方能有效抗癌,也持續的學習與癌症共處。 根據世界卵巢癌聯盟的資訊,卵巢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的第七名,每年全球約有30萬名女性罹患卵巢癌。另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5年卵巢癌的新診斷人數為1507人,與民國95年的1000人相比,診斷人數成長逾5成,死亡人數也從380人上升至656人,增加超過7成。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多數卵巢癌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到59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大多處在三明治階段,以照顧家中成員為生活重心,而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態,輕忽了症狀,因此延誤發現疾病的時間。 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主任指出,卵巢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些症狀又與腸胃道疾病相似,如腹部脹痛、便秘、腹瀉,或是因為壓迫膀胱而頻尿,這些中年女性常見的問題,容易讓患者延誤了就醫時機。 而卵巢癌不像乳癌與子宮頸癌已宣導多年,許多人對於卵巢癌相對仍較為陌生,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第三、四期,比乳癌高出14%,也比子宮頸癌高出13%,使得卵巢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相較於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約可達9成,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僅在4成左右。 過去晚期卵巢癌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現在有基因檢測,針對B 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有標靶治療可運用,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堅持治療,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
2020-05-21 癌症.卵巢.子宮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我的母親在我就讀大學時期就已離開人世,在我心中留下不小的傷痛。當時母親因為沒有定期健檢觀念,子宮頸癌早期症狀難察覺且易輕忽,導致發現時已是末期,錯失了黃金治療時間。」這是來自一位新手媽媽的真情告白。 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十大癌症死亡排名第七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家庭醫學科葉筱芸醫師表示,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癌症發展伴隨徵兆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如:分泌物過多、分泌物有異味或夾帶血絲、性交後出血或其他不明原因出血。 此外,若子宮頸癌侵犯到鄰近組織及骨盆腔壁神經,則會伴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痛、頻尿等症狀,但這些症狀極易與女性私密處感染發炎症狀相似,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容易被輕忽。 葉筱芸指出,子宮頸癌形成主因是由於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但通常感染狀態不是永久性,大多數不需特別治療,約有80%的感染者可在2年內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例如HPV-16、18、31、33、45、52或58型),子宮頸細胞便會容易發生癌化。 不過,發展生成為子宮頸癌的過程通常需要10~20年,若是能及早發現,預後較佳,子宮頸癌早期(第0~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2期為67.3%、第3期為57.3%,但如果是到第4期僅餘21.1%。 為何子宮頸癌預後佳,卻仍為女性的隱形殺手?葉筱芸說明,主要是因為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率,國內30歲以上婦 女3年1次篩檢率由民國86年的35.3% 提升至107年的 50.5%,且依據日前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30~39歲的女性接受篩檢比例又比較偏低。 國健署也曾分析36歲~69歲婦女篩檢情況比對癌症登記資料,以3年內曾做抹片檢查者為比較區分,3~6年未曾做抹片檢查者的罹癌增加風險約2倍、6年以上未接受抹片檢查者的風險再增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3.4倍。 「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篩檢方式簡單且快速,有性經驗或30歲之後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同時,加上適合的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是以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甚至是更難以察覺的子宮癌和卵巢癌。 延伸閱讀: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
2020-05-19 癌症.卵巢.子宮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醫師提醒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一名42歲的廖小姐,數年前與先生共同創業一同經營咖啡店,兩人也早在結婚時達成為頂客族的共識。由於店內產品廣受好評生意相當不錯,還在前年新開了一家分店,事業有成也樂愛享受生活的她,在去年年初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的左側卵巢有一顆子宮內膜異位瘤(俗稱巧克力囊腫),大小約5公分,持續超音波和磁振造影追蹤,發現在一年內竟快速增大至7公分。巧克力囊腫雖為良性疾病,但同時也是具有潛在惡性風險的腫瘤疾病,加上增長速度快,廖小姐決定接受手術治療,經病理檢驗後竟確認罹患卵巢癌,所幸發現得很早,並無擴散現象及侵犯到鄰近的器官組織。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卵巢癌」常被比喻是「婦科癌症中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常是來的突然、發現的太晚。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及體積小,腫瘤在早期形成時不易被察覺,再加上初期幾乎無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據統計,約75%的患者發現罹患卵巢癌時已經是第三期以上,即便有症狀,也會容易因腫瘤的壓迫或癌細胞剝落產生,如:肚子脹脹的、脹氣、噁心、易飽足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卵巢癌的早期預後與中晚期的存活率有極大的落差,第一期的卵巢癌五年存活率可達90%、第二期癌症已擴散至骨盆及其它器官五年存活率約70%、第三期存活率驟降至39%、到了第四期癌症可能已轉移到肝、肺、腹膜或骨頭,五年存活率僅餘17%。沈彥君提醒,以往卵巢癌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晚婚、晚生子的人或不生育的趨勢增多,都有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建議超過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高危險族群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一年安排定期檢查。以下幾項危險因素,檢視自己是否已成為卵巢癌的危險族群:1、35歲以後生子、未曾懷孕或不孕的女性:荷爾蒙及排卵因素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2、初經來的早(12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後)的女性: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的族群,卵巢在一生中的活動時間較長、排卵次數較與一般人多,也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危險性。3、家族史:家族中(母親、姐妹)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罹患卵巢癌機率也會增高;一般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約1.4%,若有家族史的族群機率則會上升到3~5%。4、肥胖:BMI指數>30的女性。尤其是喜愛吃高油脂的族群,易造成體內脂肪過度堆積,容易誘發乳癌及卵巢癌。5、停經後荷爾蒙補充:荷爾蒙的補充劑量及長時間的補充,雌激素過度刺激也會相對增加風險。6、子宮內膜異位瘤患者(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異位瘤的女性,發生卵巢癌的風險是一般婦女的2至3倍。 延伸閱讀: 3婦癌難早發現! 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女性注意! 愛吃「這些」食物易養出子宮肌瘤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