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癌症.卵巢.子宮
搜尋
婦癌
共找到
104
筆 文章
-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不論年齡都要定期篩檢 子宮頸癌61-70歲最多、年輕患者增
子宮頸癌長年威脅女性,在最新公布的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子宮頸癌占第八名。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年齡分布,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平均來說,好發年齡為50至70歲,不過,由於性觀念逐漸開放,患病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性行為年齡層下降,子宮頸癌年輕化。在健保署的資料中,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108年有21位、109年有19位,110年則為6位,隔年也增加了2位。專家指出,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讓子宮頸癌年輕化。資料也顯示,近五年來,21至30歲的確診患者,平均每年逾400位;31至40歲確診者,也高達4,000多位,子宮頸癌不再是中年婦女專利。近五年就醫人數微幅減少,檢查集中在婦產科。另外,從數字上來看,近五年子宮頸癌就醫人數微幅減少,108年為61,847人、109年58,345人、110年55,509人、111年56,663人、112年58,158人。而在就醫月份分布的資料,並沒有太大數字落差,僅二月份少了幾百人,推估跟過年長假有關。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民眾在子宮頸癌的醫療利用就醫檢查方面,最大宗的門診為婦產科,其次依序為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泌尿科、急診醫學科、中醫科、消化內科、外科、家醫科及直腸外科。因臨床症狀有白帶量增加、骨盆腔疼痛、因瘻管造成大小便失禁,所以有些患者會求診泌尿科、中醫師、直腸外科。去年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主要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大多可以達到相當高的治癒率。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子宮頸癌的治療,要考量腫瘤大小、疾病分期、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再評估進行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依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診斷的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手數量並不多。周宏學說,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視疾病的期別不同。極小的病灶只須切除較小的範圍,如果是第一期B,或癌細胞蔓延至陰道上端2/3的第二期A,可以開完刀再進行放射線治療。第二期A以上,癌細胞已經侵犯太深,開刀不一定優於放療,甚至開刀後再加放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會建議只進行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的分期方法,要靠臨床的婦科內診,另加上放射線檢查、膀胱鏡及直腸鏡檢查。在正確分期後,採對個別病患效果最好的方法;而除了手術、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亦有突破性進展。周宏學提到,期別較晚的患者,可以考慮同步進行免疫療法加放射線治療,爭取一線生機。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近30年持續下降。80年至110年間,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110年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比80年減少75.1%。自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民國95年,台灣開始施打宮頸癌疫苗。國健署自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抹片、疫苗雙管防治,近年來的子宮頸癌罹患人數已逐漸減少。周宏學提到,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子宮頸癌的死亡人數644人,死亡率5.5%。經由篩檢發現子宮頸異常的女性,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個案比率高達97.7%。發展較慢的癌症,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周宏學提醒,子宮頸癌是發展較慢的疾病,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追蹤觀察即可;中度癌前病變經醫師評估,可進行環狀電燒切除術;高度癌前病變的治療是子宮頸錐狀切除術,若有侵犯性子宮頸癌,則視結果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在病灶仍為良性時,早期治療能中斷癌變進程,只要發生過性行為,不論任何年紀都要定期檢查,別以為是停經期族群而忽略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子宮頸的風險。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免費抹片篩檢推行30年子宮頸癌 發生率、死亡率大幅下降
子宮頸癌主要與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但它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包括定期子宮頸抹片、施打HPV疫苗,就能及早在癌前病變階段阻斷腫瘤生長。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追溯30年來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的成效,正是「早篩檢、早發現、早治療」的最佳寫照。「抹片篩檢與子宮頸癌死亡率息息相關。」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發現,自政府實施公費抹片檢查後,不管哪個年齡層,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均明顯下降;不過,年逾70歲的癌友死亡率仍然偏高,提醒女性,多疼惜自己,即使停經或已無性行為,仍須接受抹片篩檢。民國84年到110年,發生率的降幅超過七成。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女性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下降,從民國84年每10萬人25人,到110年降至每10萬人7人,降幅超過七成。不僅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子宮頸癌標準死亡率也明顯下降,石崇良表示,這歸功於抹片篩檢的普及,早期發現病變,立即接受治療,預後情況良好,就可降低死亡率。統計顯示,健保開辦之初,年逾7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67人,但到110年,僅剩每10萬人20人。再者,死亡率與患者年齡有關,例如,110年50至59歲癌友死亡率為每10萬人5.7人,40至49歲為每10萬人2.7人,30至39歲為每10萬人1.5人。零期原位癌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高達99.6%。「初診斷的期別,愈早愈好。」石崇良分析健保癌症重大傷病資料的子宮頸癌確診期別及其存活率,屬於第零期的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為錐狀手術,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9.6%。第一期的子宮頸癌,則可進行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形切片方式,五年存活率為91.5%。第二期後,依癌細胞侵襲範圍評估,施以化療、放射線治療,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為73.6%,但到了第三期,雖有標靶藥物可用,但存活率為55.4%,第四期則僅剩22.5%。112年統計,第一期患者占35.9%,第四期占15.9%。112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重大傷病領證個案數為1,277人,第一期占35.9%、第二期19.6%、第三期23.6%、第四期15.9%,二期以上的人數約700-800人,扣除已經無法開刀的晚期患者,每年可接受外科切除手術的癌友約在600人左右。在藥物治療上,健保持續擴大子宮頸癌藥物給付,目前一、二期患者以化療、電療為主,三、四期的復發晚期患者則給付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婦癌專家期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可用在晚期患者第一線治療,不用等到復發,就可獲得給付,對此,石崇良表示,將謹慎評估,只要具有臨床科學證據力、符合成本效益,均會納入健保。偏鄉女性篩檢有待加強,停經或無性行為仍需篩檢。石崇良表示,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宣導「六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成效良好;隨著國一學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以及降低抹片檢查年齡(從30歲降至25歲),另配合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病毒自費篩檢,應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於台灣女性健康威脅。不過,觀察現有資料,石崇良表示,在抹片篩檢率上,年紀較長、居住偏鄉的女性仍有待加強。例如,不少女性於停經後,或自認多年沒有性生活,應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疏於定期做抹片檢查。醫界、公衛界、醫療院所應針對這兩大女性族群加強衛教宣導,以期瞭解抹片篩檢的重要性。近年來,每年平均新增400多名年齡低於30歲的年輕子宮頸癌患者,石崇良表示,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如果小小年紀就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勢必增加感染風險。網路普及,誘惑眾多,或許在小學階段就可提供正確性教育,有助於降低子宮頸癌盛行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1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名人堂/醫療性凍卵補助將上路 盼政府提供癌友指引
自112年來,各縣市陸續推出凍卵補助措施,對於有意願生育但尚在準備中的女性,無疑是多一顆定心丸;有些縣市更進一步針對癌症病人提供凍卵專案,國健署長吳昭軍近日受訪表示,國健署自去年起持續討論補助「醫療性凍卵」的可能性,正徵詢專家意見、規畫方案細節、醫療院所指引等,也參考日本等地經驗,希望年底前公告上路。這對處於育齡且有凍卵需求的癌友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否則凍卵初估需要花費10萬元以上,對於需要接受後續治療的癌友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癌友生育能力保護 漸受重視衛福部最新癌登報告,111年新增約12萬癌友,其中約16%介於15至49歲,相當於每6位新診斷癌友,就有1位處於育齡階段。以女性發生率最高的乳癌為例,15至49歲病友4840人,占所有病友31.3%。這些年輕癌友,在醫師評估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可以藉由凍卵、凍精、凍胚胎等方式,保留生育能力。國際上針對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相關議題,已經有諸多討論,主要提倡醫病溝通不孕風險、生育能力保護方式,並納入診療常規,如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提供關於癌症病人生育保存的綜合資源和指南。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則指出,癌症治療如化療和放療,可能對病人生育能力產生重大影響,為了減少這些影響,建議多種生育保存選項;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引也提到,癌症診斷時,應與正值育齡的存活者討論因治療引起的不孕症風險。在國內,多個重要醫學會,包含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台灣生殖醫學會等,也將癌友生育能力保護議題納入年會、繼續教育課程及跨科討論,可見此議題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0年首創「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希望協助癌友釐清對生育的想法,2022年則與乳房、血液、泌尿、生殖等五大醫學會合作推出各自科別的「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作為臨床參考指引。癌友生育諮詢 醫院制度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中央即將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政策,現今台灣並不是所有醫院都具備完善的癌友生育諮詢流程及跨科整合制度,恐無法幫助育齡階段癌友周延思考並做出決策。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重點,並非鼓勵生育,而是每一位處於生育年齡的癌友,對於癌症治療可能對於生育的影響,都應有「知」的權利,並在跨科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協助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盼望除了全國性的醫療性凍卵補助,政府能與醫學會攜手合作,將癌友生育能力保護議題納入醫療常規,建立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醫療指引,從告知治療對生育的影響、若癌友有意願則進行跨科協作、諮詢、評估是否進行生育保存等,期待醫療院所對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服務與流程一致,真正落實並保障癌友生育權益。
-
2024-10-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謝長堯 抹片篩檢推手 子宮頸癌退出10大癌症
台灣30歲以上的婦女都可以免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內有沒有引起癌變的細胞變化。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謝長堯以數十年光陰從事本土研究,證實台灣婦女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關係,得以說服政府補助做抹片篩檢。他一手建立篩檢制度的標準流程,抹片得到正確的結果。30年來,國內子宮頸癌病人減少超過50%,並由婦女第三大癌症,到退出前十大癌症之列。謝長堯說,沒想過手上的研究會為台灣社會帶來何種影響,或是否能夠爭取政策重視。他只是心思單純的專注於當下,做該做、想做的事,努力以赴。謝長堯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市,考上台大醫科,再進入熱門的台大醫院婦產科,66歲退休後,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至今。出國深造 見證縝密篩檢制度「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高,是否病毒引起?」謝長堯剛當上主治醫師,即投入基礎醫學,後來申請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W)攻讀流行病學,以子宮頸癌為研究主題。兩年研究所畢業後,他申請至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癌症研究所,學習如何推廣子宮頸癌抹片檢查,並且見識了全球最佳的子宮頸抹片篩檢中心,很受震撼。謝長堯說,該中心的抹片篩檢制度相當縝密,檢驗過程更是滴水不漏,連偽陰性的個案幾乎都不會漏掉。如此仔細蒐集的抹片每天超過百片,集中進入資料庫,可供研究使用。親自訓練醫師 建立標準流程隨分子生物學進展,德國科學家發現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重要原因。謝長堯回到台灣後,轉為研究HPV與台灣子宮頸癌的關聯,證明台灣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與國際相同,是HPV引起,且關聯性很大,台灣流行型別以第16、18型為主。既已發現HPV是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謝長堯開始思考如何在台灣推動抹片檢查?為提高準確率,謝長堯從培訓篩檢員著手,同時鼓勵開業醫師做抹片篩檢,並建立抹片集中中心。推動抹片篩檢是辛苦漫長的過程。謝長堯從負責採檢的醫師開始訓練,他親自跑去社區,教導醫師如何精確切片,如何判讀。而為確保篩檢正確,從採檢方法到抹片製作、儲存與運送,規畫抹片單的格式等,最終建立了標準的採檢流程,全國一致,沿用至今。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獲得當時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同一年也免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做抹片篩檢。婦女接受篩檢的意願大為提高,也提升醫療院所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的誘因。謝長堯說:「推動至今,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在癌前病變階段就篩檢出來、開始處理,不僅治療更單純、成本更低,療效也較佳」。推動婦癌專科制度 改善醫療謝長堯也是台灣婦癌專科醫師制度的推動者。從全台篩選年輕、成績好的醫師,至台北接受兩年訓練,他們再回到地方上推展婦癌專科制度。現在婦癌醫學會已有超過百名醫師參加,顯著改善了婦癌的醫療品質。在台大醫院副院長任內,謝長堯為台大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個腫瘤醫學部,將內科、外科、放射治療科整合起來,集中醫療資源,病人節省了時間,治療效率也提升。積極助弱 用資源做該做的事從醫40年,謝長堯見證台灣醫療環境變遷。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醫師遇到經濟艱難的病患,常想辦法幫忙。為了解病人真實狀況,他與妻子搭乘公車前往病人位在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從病人家中擺設已見困難處境,得知病人是退伍軍人的妻子,的確拮据,謝長堯據實提出報告,醫院諒解,把費用結清。「我沒有什麼大志,在職務上擁有資源,就用來做該做、想做的事。」謝長堯說,行醫的每個時期,他只想著不要浪費時間、努力以赴,「現在看來,衝得很辛苦,但過程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
2024-09-19 癌症.卵巢.子宮
許家蓓從確診到癌逝僅4個月 停經後異常出血為子宮內膜癌警訊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驚傳病逝,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展開積極的治療,不料,上周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於昨日病逝。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的女性,最常見的症狀為「異常出血」,尤其是停經後出血,如果停經一年以上發生出血,一定要趕快就醫。現年48歲的許家蓓,5月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且發現骨轉移,演變成轉移性骨癌,雖然在接受化療後病情逐漸改善,但治療仍趕不上癌細胞蔓延速度。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因子宮內膜癌而轉移到骨頭,已屬於第四期B:遠處器官轉移,需施行術後輔助化學治療。目前台灣子宮內膜癌與乳癌、子宮頸癌列為三大常見婦癌,且人數逐年增加,與飲食西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有關。周宏學說,子宮內膜癌其好發於女性停經前後,近年門診亦有30至40歲的患者,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逐漸增多的子宮內膜癌,「異常出血」是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停經後出血,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更年期間的女性,容易將異常出血誤以為亂經,錯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周宏學提醒,即使還未停經的年輕女性,如果長期亂經,或是曾有「子宮內膜增生」,也要小心可能子宮有病變造成異常出血。周宏學提到,「子宮內膜刮搔手術」為主要診斷方式,不過這種方式需要全身麻醉,民眾另可選擇診斷性子宮鏡,適用於異常出血,診斷子宮內膜瘜肉、子宮沾黏、子宮中膈、子宮肌瘤等疾病,亦能找出子宮內膜的問題。另外,也可利用超音波來掃描子宮內膜的厚度。周宏學提醒,不論是年輕女性或停經後的婦女,有「異常出血」症狀,包括出血量變多或變少,一定要提高警覺。目前子宮內膜癌仍不像子宮頸癌有一套有效的篩檢方式,高危險群的女性,例如:停經後僅接受單一的雌激素治療、家族史有子宮內膜癌及其他婦癌、停經較晚等,都應接受定期婦科檢查。
-
2024-09-18 癌症.卵巢.子宮
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別以為只是月經亂,內膜癌患者九成有「這症狀」
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於9月18日凌晨2點25分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民進黨台北市黨團已發布新聞稿證實。醫師指出,婦癌首惡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女性只要有異常的出血,或是月經不順就需要就醫,才能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根據聯合報報導,民進黨團表示,許家蓓於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並在馬偕醫院接受治療,許家蓓議確診癌症後,全心全意投入治療。抗癌的過程即便辛苦,但她仍以樂觀態度面對、不放棄治療。子宮內膜癌是什麼?跟子宮頸癌有什麼差別?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女性癌症前10名中,乳癌和子宮體癌分居第1、5名。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停經後出血.異常子宮出血.腹部疼痛.月經不規則.子宮積膿.貧血而一般我們較常聽到子宮頸癌,它跟子宮內膜癌有點不太一樣。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雖然都發生在子宮,但是發生部位不同,子宮頸癌發生在陰道與子宮交接區域,而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子宮內部的子宮內膜。此外,子宮頸癌主要是因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子宮內膜癌則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出現變化。由於子宮內膜癌的癌細胞通常長在子宮深處,子宮頸抹片可能檢不出來。‧子宮內膜癌: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腫科主任簡采汝曾受訪指出,過去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但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已成婦癌首惡,必須警覺初始症狀。簡采汝指出,沒有生產經驗的人和有經驗的人相比,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高,子宮體相關癌症發生率在我國婦女中居第5名,超越第10名的子宮頸癌、第7名的卵巢癌,而早期的子宮體癌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是月經紊亂,往往未能及時求醫確診,容易錯過治療時機。子宮內膜癌高危險族群:.不孕症或停經後的婦女.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從未生育過或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家族病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愈高。.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曾於聯合報主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相較於其他婦癌,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女性只要異常出血,例如月經跟平常的規律性不同,或是兩次月經中有不正常出血、月經期拉得特別長,另外更年期的亂經或停經又出血而且是咖啡色,都需要去看婦產科就診。所幸它沒有其他婦癌惡性,只要有異常的出血,或是月經不順就要就醫,才能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曾受訪表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與雌激素、黃體素等女性荷爾蒙有關,各種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雙酚A等,透過食物進入人體,干擾內分泌系統,增加婦癌風險,市售漢方草本中藥飲內中藥劑量未知,應謹慎服用,務必注意中藥應由中醫師診療開立,以符合病患個別的體質。【參考資料】.元氣網疾病百科.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30 醫療.中醫
婦癌多與2因素有關 飲食首要考慮中性溫和食材好吸收
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癌,在中醫體質表現常見血瘀、肝氣鬱、月經異常和出血點滴不止等現象,中醫如何調理體質,輔助減輕治療副作用?醫師建議,飲食以植物性為主、避免食用含荷爾蒙製劑食品、限制高脂肪食物攝取、少吃煙燻或燒烤食物、控制精緻糖攝取,更應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婦癌多與女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有關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表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與雌激素、黃體素等女性荷爾蒙有關,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雙酚A等透過食物進入人體,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增加婦癌風險,市售漢方草本中藥飲內中藥劑量未知,建議應由中醫師診療開立藥方,以符合病患個別的體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腫科主任簡采汝說,沒有生產經驗的人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機率較高,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須警覺初始症狀,針對高危險群病人如服用抗癌藥物Tamoxifen者,定期接受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當內膜增厚併有不正常陰道出血時,建議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或刮搔手術,以排除子宮內膜癌可能性。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柯皓庭表示,中醫在乳癌治療有5階段,包含「手術前後」促進傷口癒合、體力恢復;「化療期間」緩解副作用;「放療期間」緩解咽喉、咳嗽與皮膚等不適;「抗荷爾蒙治療」緩解潮紅、盜汗、失眠等類更年期症狀,以及降低腫瘤復發或轉移機率。婦癌飲食選擇 首要考慮中性溫和好吸收黃澤宏指出,婦癌患者飲食要選擇中性溫和好吸收的食材,例如番石榴、蘋果、葡萄、櫻桃、桑椹、空心菜、菠菜、胡蘿蔔、茼蒿、花椰菜、雞肉、魚肉、豬肉、排骨、雞蛋、豆漿和白米飯等,柳橙和木瓜則視個人狀況酌量攝取。中醫輔助治療要定期追蹤肝功能,謹慎使用人參、當歸等類雌激素中藥。黃澤宏說,常見補品藥膳可能非常燥熱,如麻油雞、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當歸、黃耆、人參、十全大補湯、四物湯等,要特別留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鄭丞傑「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努力工作努力玩
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是婦科治療權威,是國內第一位運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的醫師,被稱為「海芙醫學之父」。當時他在門診中常遇到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症患者,面臨嚴重經痛、大量出血、貧血、頻尿、不孕等症狀,但又不願意開刀治療,尤其不想切除子宮,因此開始採用海芙刀治療,為病患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養生秘訣/愛泡湯 努力工作努力玩鄭丞傑的養生秉持「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他愛泡溫泉,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泡湯時可放空自己,紓解治療病人的壓力;運動則喜歡打網球、跑步和爬山,從18歲開始打網球至今已歷經半世紀。周末除了開醫學會之外,幾乎都在爬山或旅行,力行「努力工作(work hard)、努力玩耍(play hard)」。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2009年,鄭丞傑在北醫大附設醫院擔任婦癌科主任時,院方引進全國第一台海芙刀。他說,海芙刀為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系統,運用聚焦超音波產生高熱,並於腹部皮膚外對準子宮肌瘤,進行60至80℃的高溫破壞,不須開刀手術,沒有皮膚刀口,也沒有輻射線,即可消融子宮肌瘤,迅速改善症狀。2020年,鄭丞傑出任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隨後成立海芙刀治療中心,在他的帶領下,進行大量的海芙刀、微波刀、射頻刀、腹腔鏡、子宮鏡、冷刀、雷射手術、乳房微創手術等各種微創和無創手術,不但吸引海內外眾多婦女病患,也吸引不少國內外醫師前往觀摩學習;醫院另設立醫美健康管理中心,經營得有聲有色,打造成「小而美的婦女微無創醫院」。術後療程減少住院時間為營運醫院,同時照顧大量病患,鄭丞傑不斷改進海芙刀及微波刀手術療程,更引進美國「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海芙刀治療為住院一天零夜或兩天一夜,腹腔鏡及微波刀手術住院都是兩天一夜,高品質麻醉讓病患術後疼痛感低,減少一半以上住院時間,如此醫院不需大量床位就能運轉,病患減少健保的支出、院內感染機率。用LINE掛號並即時諮詢在醫院的規畫上,鄭丞傑展現為婦女著想的細心,具有三個特色:一、可用LINE預約掛號,並採一對一方式和行政人員、護理人員對話,而抽血驗尿、病理檢查報告等鼓勵病患使用「健康存摺」查看,同仁也同時用LINE個別通知,必要時才需要回診,不要病患多花時間來回醫院。二、所有的病患都可以使用LINE或Email和護理人員或行政人員聯絡,即使國際病人也不例外,手術前手術後都可以即時線上諮詢。三、醫院建構女廁友善空間,如提供芳香噴霧劑、馬桶座墊紙、消毒用酒精、私密專用濕紙巾等。「如果多喝水、多休息、多攝取蔬果、吃維他命就會好的疾病,就不要吃藥,吃藥就會好的不要打針,打針就會好的不要開刀,開刀可以保留器官的盡量保留,必須切除器官才能挽救生命的就趕快切除。」這是鄭丞傑的行醫哲學,從醫至今治療都以病人角度出發,以傷害愈小愈好為原則,「傷害人體的疾病,應該用更不傷害的方法去治療」。鄭丞傑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海芙刀子宮肌瘤消融手術、微波刀╱射頻子宮肌腺症消融手術、婦癌手術現職: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亞太婦科腫瘤消融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科學會世界總會副理事長學歷:美國舊金山人類高級性學研究院博士、台大高階企管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高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高醫國際長、北醫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台北馬偕醫院婦癌科主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久坐,不要一直滑手機,外出走走,持之以恆,就會步上健康之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8 癌症.卵巢.子宮
頻尿、便祕竟是「卵巢癌」前兆 醫師提醒:出現5症狀要小心
30歲婦人的消化道症狀,竟與卵巢癌有關!「醫生,我的小腹最近愈來愈大,有悶脹感、便秘,而且一直頻尿,是不是腸胃怎麼了?」一名30多歲女性就診,原以為是消化道症狀,檢查卻被診斷出卵巢癌,而且是三期,明明只是肚子不舒服,竟成卵巢癌,心裡難以接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提醒:卵巢癌無聲無息,初期沒有明顯徵兆,通常發現的時候,癌細胞都已經擴散。根據統計,新診斷的個案中,有75%屬於第三期或第四期,必須盡力將腫瘤切除乾淨,才能提升5年存活率。為什麼卵巢癌不易發現呢?預防重點報你知!沈彥君說,卵巢位於腹腔深處,周邊器官有腸道、膀胱、子宮,所以腫瘤壓迫到這些器官時,會出現腹部脹痛、食欲不佳、便祕、頻尿,甚至是陰道出血等症狀。如果癌細胞引發腹水,肚子則會隆起變大,有時會伴隨下肢水腫。「卵巢癌該怎麼預防呢?」沈彥君說,癌症很難預防,只能早期偵測降低風險,而且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高。卵巢癌的檢測可以與骨盆腔的檢查一起進行,例如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肌瘤檢查,或是進行CA-125血液檢查。卵巢癌沒有獨特的症狀,而且容易被誤認為是為腸道疾病,延誤治療時機。「這2類族群」可利用核磁共振掃描(MRI),早期找出病灶沈彥君建議,過了40歲之後,應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而有家族史、乳癌患者,則可利用核磁共振掃描(MRI),精準揪出病灶。沈彥君強調,乳癌、卵巢癌都屬於婦癌,乳癌基因會影響卵巢癌的遺傳性,目前已知BRCA1及BRCA2基因發生突變與這二種癌症有關。另外,巧克力囊腫有1%的機率會產生癌變,形成卵巢癌,患者要密切追蹤。出現5症狀要小心卵巢癌1.腹部脹痛:腫瘤壓迫到腸道,出現脹痛情形。2.食欲不佳:出現噁心感,沒有胃口。3.便祕:腫瘤影響腸道蠕動,造成排便困難。4.頻尿:壓迫到膀胱,一直想排尿。5.陰道出血:注意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及異樣分泌物。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1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太太產後發現卵巢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感到無限愧疚
看著病人的數據報告,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詳細解說病理診斷,包括腫瘤的大小、位置、擴散程度等。但是當病歷上的名字是摯愛家人時,身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還能冷靜如常嗎?他說,「當然一樣慌亂啊,而且會馬上列出最壞結果。」回想起24年前,剛結婚一年多,太太懷孕了,全家滿心期待女兒的到來。那時,羅鴻源是住院醫師,正值訓練階段,忙於準備專科醫師考試,還要輪值夜班、負責教學及行政工作,沒有多餘時間沉浸在生命誕生的喜悅。不料,就在產後幾個月,太太因腹痛檢查,被診斷出卵巢胚細胞癌,屬於卵巢癌的一種。「檢查結果出來前,我對腹痛、陰道出血、小腹隆起等症狀先找出可能的答案,想著該如何治療…。」羅鴻源說,自己是醫師,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但其實知道的愈多就愈害怕。原本以為只是產後惡露還沒排乾淨的正常現象,腦海卻一直跳出抗拒的答案,感到非常不安。太太罹癌 感到無限愧疚心裡不斷祈禱是良性腫瘤,而在確定是卵巢癌後,羅鴻源用「無限愧疚」來形容,那一刻才發覺,自己有多忽視家庭。一方面,身為醫師怎麼會疏於發現異狀,另一方面是自責工作繁忙,產檢幾乎都是太太一個人自立自強,連自然產住院也只有第一天陪同,其餘都是靠岳母及媽媽分攤照顧責任。羅鴻源說,太太在手術過程中發現有腹水,含有少量的癌細胞,術後勢必要進行化療,又是另一種折磨。他很清楚化療的副作用,但是當惡心嘔吐、皮膚紅癢、毛髮脫落等症狀發生在另一半身上,感覺竟有一種無力感。抗癌成功 又生下兩女兒化療期間,太太一度因白血球太低而中斷治療,羅鴻源擔心是否細菌感染,甚至已經設想最糟糕的狀況。所幸,手術切除一邊卵巢,加上化療花了近一年時間,病情獲得控制,平安度過癌症5年存活期。之後還順利懷上二女兒與三女兒。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羅鴻源說,在陪病過程中,不斷省思該如何告知病人及家屬病情,以及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宣告罹病的場景可說是日常的工作,但憾事發生在家人身上,才體悟到說出口的一字一句都要非常謹慎。」他有感而發。感恩家庭 雙方父母伸援太太罹病時,全世界都在歡喜迎接2000年,千禧年反倒成了羅鴻源職涯的轉捩點,夫妻兩人反覆確認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才28歲罹患卵巢癌該怎麼辦?他很感恩家庭的凝聚力,彼此保持良好溝通,雙方父母親伸出援手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在罹癌的籠罩下,生活節奏被打亂了,羅鴻源慶幸有家庭系統的支持以及信仰的力量,陪伴走過最痛苦的人生;另一個幸運,是及早發現癌症,「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過治療時機。」造成癌症的原因很多,重點是要及早篩檢、及早診治。他以「車子維修」為例,每行駛一定的距離或使用年限,就要進行小保養、大保養,預防行駛間發生事故。身體也一樣要定期健康檢查,若等到有明顯症狀才就醫,通常都為時已晚。以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來說,可以提早篩檢發現癌前病變,經簡單治療預防轉變成癌症。預防醫學 遠離疾病威脅太太罹癌後9年,2009年羅鴻源的父親因血尿症狀發現膀胱癌,隨即安排手術治療,過程順利但因年紀大又有糖尿病,傷口癒合時間長,住院長達一個月,時時擔心病情有變化。這一次父親罹癌雖然沒有第一次的恐慌,心裡卻又浮現了「醫病溝通」的技巧和同理心,協助病人與家屬做出治療的選擇。2014年底,羅鴻源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轉任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投身醫療更前端的健檢。經過二次切身之痛,問診案例已超過上萬個,治療過許多消化系統癌症病人,他認為,預防醫學可以遠離疾病威脅,民眾也應該被教育「不要被動等症狀」。羅鴻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消化內科醫師●照顧對象:太太●罹患疾病:卵巢癌●發病時間:2000年28歲時●症狀:腹痛、陰道出血、小腹逐漸隆起●治療:手術割除一側卵巢,化療將近一年●陪病心得:醫師除了治病,還要負責病患及家屬的心理層面,尤其是對「復發」的恐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無明顯症狀、也不會流異樣分泌物!只能從2端倪發現
衛福部今日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仍然蟬聯首位,在女性婦科癌症中,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有逐漸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卵巢癌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十位、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威脅著女性的健康。卵巢癌難發現 腹部愈來愈大或按壓感到不適要注意婦癌權威王功亮表示,卵巢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像子宮頸癌有抹片可及早發現,也不會流出異狀分泌物,通常都是腹部愈來愈大,或按壓時感到不適才發現。不過因為台灣超音波檢查方便,相較於國外發現時逾七成為三、四期,國人的卵巢癌患者死亡率比較低。罹患卵巢癌5高危險族群王功亮說,沒有生產過、不孕症、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太早初經及太晚停經的女性,都是罹患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另外,常發生在骨盆腔的器官或組織上的子宮內膜異位,也會增加卵巢癌的風險,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應該要多加留意。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部主任王鵬惠說,台灣的卵巢癌治療,整體成效贏過日韓,民眾應該屏除「難治易復發」迷思。他以去年公布的數據資料來看,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4歲,死亡率約4成,但死亡個案的年齡中位數超過60歲,代表超過五年存活率,民眾要把握治療契機。王鵬惠強調,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鼓勵民眾增加「三合一保一世」篩檢,同時檢查子宮內膜癌、卵巢癌,透過更多篩檢方式,提前發現身體異狀。【延伸閱讀】疾病百科 卵巢癌
-
2024-06-18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為母弟成資深長照家屬 婦癌權威王功亮感嘆不是一般人能負擔
每周三天在台北馬偕看診、二天至台東馬偕服務、二天時間留給家人,71歲的婦癌權威王功亮去年底卸任台東馬偕醫院院長後,仍心繫病患,目前台北、台東二地往返,不讓耕耘多年的東部醫療資源中斷。他回憶,2014年5月,時任馬偕醫院總院長的楊育正詢問他深耕外地的意願,內心反覆自問當醫師的初衷,決定接下這個重擔,一待就是3000多天。最初被派駐台東時,想起了母親日日帶著小弟上馬偕復健的辛苦背影,那一段家人生病求診的記憶,深深刻印腦海中。熬過危險 小弟開始復健路王功亮說,民國40至50年代,小兒麻痺症大流行,48年出生的小弟也感染了病毒。家中經營米店,小本生意還算過得去,但小弟出生後,父母親都把么子擔在心上,當時年僅6歲的王功亮,看到母親帶著幾個月大的稚兒到處求醫,有時候也要跟著幫忙,分擔舟車往返的行李。小弟燒了又退、退了又燒,家人的心跟著高燒起起落落。父親曾一度不捨妻兒受苦,在最危急時刻表示願意忍痛放棄,但母親非常堅持,幾經煎熬,終於度過危險期,那也是王功亮首度接觸到馬偕醫院。之後,又開始另一段復健之路,包括熱敷、物理治療、裝置輔具,需要極大的耐心及毅力。王功亮看到母親的堅毅,為了孩子,無怨無悔付出,無論如何奮戰到最後關頭。還好小弟活下來了,但手腳都留下重症痕跡,需要穿支架、拿拐杖,兄弟一起走路上學時,他會特意放慢腳步,到了學校背弟弟上下樓,真的很辛苦。但轉念一想,母親花費更多心力,只求孩子能平安長大,這分牽掛是世間最偉大的母愛。母親榜樣 體會以病人為重從小被外婆和媽媽交代:「你是大哥,一定要好好照顧弟弟。」王功亮無論是在專業還是經濟上,把照顧弟弟變成義務,除了負擔吃住,還請了一位看護協助生活起居。他從不諱言,有位罹患小兒麻痺的家人,心疼弟弟之餘,經常省思聖經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這段馬太福音的敘述,意思是需要一顆願意付出的心,王功亮說,「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是醫學教育的基本,母親焦急的求醫心情、悉心照顧小弟的身影,讓他體會「醫者父母心」的涵義。自1982年進入馬偕醫院迄今,每回看診,總是用心感同身受對方的痛楚。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發,民眾的生活因此產生了劇烈變化,王功亮也失去了摯愛的小弟。「弟弟染疫後變重症,一個月就離開,家人心理壓力很大。」他說,弟弟活了60幾年,自己等於是資深「長照」家屬,看到許多機構的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緊張氛圍深有同感。母親失能 勞心勞力又燒錢關於高齡化社會的長照議題,他提到,18年次的母親,20年前跌倒,這一摔就躺床二年,腦部受損呈現植物人狀態,幾乎住在醫院裡直到過世。王功亮感嘆,家中有長期臥床的病人,真的是一件勞心又勞力的事情,尤其是經濟負荷,光看護費一年就達百萬,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照顧弟弟、母親的經驗,王功亮很早就成為長照中的照顧者,這門重要的生命課題讓他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教導病人及其家屬懂得善用資源。對於看診、治療,他秉持「跟病人說話保守、跟家人實話溝通」原則,醫心跟醫病一樣重要,穩定患者的情緒,再確認後續可以進行的治療方式。外婆罹癌 讓他選擇婦產科投入醫學領域,王功亮認為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忍媽媽勞累、小弟需要好的照顧,因此填了醫學系當第一志願。他是外婆帶大,在就讀高雄醫學院期間,這位生命中重要的女性得了卵巢癌,以當年的醫療水準根本束手無策,自此確立了走婦產科的人生方向,更鑽研腹腔鏡手術,協助婦癌病患重生。王功亮馬偕醫院婦產部榮譽主治醫師.照顧對象:弟弟、母親。.罹患疾病:弟弟小兒麻痺症、母親跌倒成植物人。.發病時間:弟弟出生幾個月罹病、母親75歲跌倒失能。.症狀:弟弟反覆發高燒,後來復健矯正行動能力;母親因摔倒而臥床。.治療:小兒麻痺症無特效藥,採支持性療法,進行長期復健治療。.陪病心得:生病的人,真的很可憐,看到家屬的辛苦,內心就會有一種衝擊。若沒有愛心,學醫、行醫都會覺得痛苦。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6 退休力.自在獨立
年齡只是數字!70歲型男醫劉偉民健身撩妹不怕老,鍛鍊好下半身保持健康每天必「做1件事」
跑步、練重訓時,耳機裡面放的是最夯的辣妹韓團、泰勒斯等舞曲。減少社交生活,多多運動,內心世界愈來愈強大,撩妹時間變多了,但自虧「性生活並沒有增加」。頂著招牌光頭,身高一米八,體格健壯,婦科名醫劉偉民,每天清晨五點半一定出現在住家附近國中操場,穿著背心、短褲,從外表來看,實在無法聯想到他已近七旬。黃金單身漢劉偉民享受單身的生活 被喻為婦科界最帥的黃金單身漢,劉偉民不諱言地說,離了兩次婚,現在一個人生活,過得愜意自在,享受單身的生活,但也不排除遇到合適的女伴後,考慮建立一段穩定的關係,在生活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長。身為資深婦科教授,談起「性愛」話題,劉偉民一點也不含糊。他說,年紀雖大,還是有性需求,在離婚之後,交過年紀小自己廿、卅歲的女友,只要身體強健,鍛鍊好下半身,自信仍具備著良好的衝擊力。劉偉民的臉書有許多粉絲,大家愛看他健身和「撩妹」。例如:場景1 「可愛的小姐姐在臉書上誇:院長是無敵神射手⋯我(嚇了一跳):「射」聽起來怪怪的⋯渾身抖了一下🥶⋯她立刻更正:是妙手神醫啦🤭⋯場景2「大部分的人不管男、女,年輕時多靠身體吃飯,年齡大了就靠腦袋⋯我腦袋不靈光,現在還在靠身體吃飯,所謂身體是指手、腳和body 無關,所以不得不持續運動😬⋯」人生苦短,不會將自己封閉在世俗的框架中外表看似花心、喜歡撩妹、打打嘴砲、愛開玩笑的劉偉民,對晚年生活,毫無設限。他說,萬一真找到合適對象,不排斥再婚,也就是第三次婚姻,如果要生個小寶寶, 「人生苦短,不會將自己封閉在世俗的框架中。」如何為「好男人」下一個定義?劉偉民表示,好男人應具備著責任感、善良的心、尊重他人,且持續學習,「不敢說自己是個好男人」,但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往這個目標邁進。劉偉民表示,「老」是自然的生命過程,但不會輕易用「老」字來形容自己,只要心態年輕,生活積極,就不會覺得自己老,外表也不會顯老。許多醫師到了七十歲,可能無法執醫,但現在的他仍繼續站在手術檯前執刀,平均每周仍有十幾台刀。規律運動保持身心健康劉偉民說,步入中年後,也曾很介意被說「老」,而這也是為何他規律運動的原因,藉此保持身心健康。每天一早至校園操場跑步,一周五次在健身房練重訓,只要擁有足夠的肌肉量,體格挺拔,就不會給人「老」的感覺,「就我來看,七十只是個數字。」每天晨跑是劉偉民保持健康的重要秘訣,他說,慢跑是最單純,也不花費一毛錢的運動,只需要一雙運動鞋。另注重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以及生活規律,五點起床,半小時後戶外跑步,八點多開始門診、動手術,傍晚回家,減少社交生活,每晚十點就寢,而這些良好習慣、自律生活,就是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個性不拘小節,作風海派大器,劉偉民被喻為台灣婦癌外科手術的第一把交椅,執行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的次數,經驗豐富,位居全亞洲之冠。他說,只要身體健康,就會站在醫療第一線,提供最好的醫療技術及服務,更希望將一身好本領傳承給下一代外科醫師。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4-22 醫聲.癌症防治
基因檢測 揪3種肺癌早期突變
70歲的老奶奶,因婦癌至林口長庚醫院就醫,意外發現癌細胞轉移肺臟,左肺有大小不一的結節,基因檢測其中3顆體型較大的結節,竟然都是各自獨立的原位癌,且由不同基因突變所致。林口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這是「極為罕見」的案例,鮮少肺癌患者腫瘤病變是因多個基因突變造成,幸好患者結節小於1公分,屬於早期肺癌,即可手術切除病灶。肺腺癌占整體肺癌8成5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台灣最常見的肺癌類別為非小細胞癌中的「肺腺癌」,占整體肺癌的8成5,晚期肺癌的標靶藥物發展,多以治療肺腺癌為目標,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多種。柯皓文表示,根據林口長庚的癌症登記資料,並與日本LC-SCRUM-Asia合作研究,台灣肺腺癌患者約6到7成帶有可治療的基因突變,且台灣針對多數的肺癌標靶藥物都已納入健保給付,大幅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不過,仍有3成帶有不可治療的基因突變,則採取傳統的化療方式治療。國內最常見的肺腺癌突變基因為EGFR,但並非每一位肺腺癌患者體內的癌變基因都是同一種,像前副總統蕭萬長,他左肺及右肺的突變基因就不同,臨床上較常見的是同時出現兩種癌變基因,如前述70歲老奶奶同時有3種基因突變的原位癌,分別為BRAF、EGFR、cMET,不僅罕見也是柯皓文從醫第一次碰上,能即時發現也與老奶奶願意自費做基因檢測,才能揭曉突變基因。治療多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會先依照腫瘤的大小以及惡性的程度,決定投藥的方式,不過,有些標靶藥物在投藥後,還會再產生基因突變,如治療EGFR基因突變的部分標靶藥物,使用9個月到14個月後,有5成左右的患者會再次產生EGFR T790M,目前肺癌的藥物治療已走向依不同基因決定藥帖,即近年不斷提及的「精準醫療」。早期肺癌治療比率攀升國內肺癌的患者,多數是晚期發現,依照5年前的資料,約有8成的肺癌患者是第三期後才接受治療、2成是早期發現。但自從國健署於2022年推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後,國內早期肺癌患者即接受治療的比率攀升,從原先20%提升至30%到40%,晚期肺癌從80%降至約50%。柯皓文表示,該數據也連帶被認為是肺癌於2023年擠下大腸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的原因之一,他認為持續擴大篩檢,相信未來肺癌的致死率可以大幅降低。
-
2024-03-07 癌症.卵巢.子宮
降低HPV威脅、預防子宮頸癌上身的3道防線:安全性行為、打疫苗、篩檢
人類乳突病毒(HPV)持續感染與子宮頸癌息息相關。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由民國84年每10萬人有25人,下降至110年每10萬人有7人,降幅7成。婦癌專科醫師表示,HPV疫苗預防效果相當好,可預防病毒感染、重症,降低死亡率。衛福部國健署表示,預防子宮頸癌有三道防線:安全性行為、疫苗、定期篩檢,可降低HPV病毒對國人的威脅。國健署最新統計,110年子宮頸癌發生人數為1310人,因此預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或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接受治療仍是重要的議題。雖然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後身體多會自行清除,但仍有少部分持續感染者,於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婦癌腫瘤專科醫師曾志仁表示,對5歲至42歲女性來說,HPV疫苗預防效果相當好,過去多以為對年輕、未從事性行為者才有效,但近年疫苗覆蓋率提升後,數據研究發現,疫苗功效超乎想像,就像新冠疫苗一樣,可預防感染、減少重症,死亡率也降低。曾志仁指出,HPV疫苗最高可預防7成的癌症發生,建議所有女性都應該施打,隨著疫苗施打的時間愈久,愈能發現預防病毒感染的風險,即使有過性行為,施打疫苗後同樣能預防病毒感染。HPV主要感染途徑為性行為,建議不要從事高風險性行為。國健署提出預防子宮頸癌有3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安全性行為性行為時,正確使用保險套,可預防部分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進而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第二道防線:接種HPV疫苗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3款HPV疫苗,可預防至少7成造成子宮頸癌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第三道防線:定期篩檢子宮頸癌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或疼痛,透過篩檢有機會發現異常病灶,子宮頸抹片檢查是經國際實證最佳的子宮頸癌篩檢工具,提早發現並及早確診治療。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提醒,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民眾應多加利用,檢查結果為陽性時,請女性朋友遵循醫師指示接受進一步檢查,並依醫囑回診追蹤及診治,避免癌前病變進展為子宮頸癌,另外,即使檢查結果正常,若有任何異狀仍應盡速就醫。
-
2024-02-16 性愛.性愛後遺症
哪國人性伴侶最多?成人網站調查:台人平均6.6位 性伴侶最多的是「這國」
美國成人網站「Too Timid」公布最新「性伴侶人數」調查報告,台灣民眾平均擁有6.6名性伴侶,在46個國家中,排名第35名,有網友戲稱,自己拉低平均值,不過,婦科醫師提醒,國外研究證實,單一性伴侶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機率近6成,如累積3至6位性伴侶,感染風險達9成,不可不慎,應提早做準備。調查:台人平均擁6.6名性伴侶 土耳其人性伴侶最多該項由「Too Timid」執行的抽樣問卷調查,目的想知道「哪國平均性伴侶最多?」也就是交過幾個有親密行為的女/男朋友。結果發現,在46個國家中,土耳其以平均14.5名性伴侶,位居榜首,其次為澳洲(平均13.3名性伴侶)、紐西蘭(平均13.2名性伴侶)、冰島(平均13名性伴侶)、南非(平均12.5名性伴侶)。在亞洲地區,日本為第17名,平均10.2名性伴侶。台灣位居第35位,平均每人6.6名性伴侶。鄰近的香港為43名,平均擁有3.7名性伴侶,中國大陸則在第45名,平均3名性伴侶。就有網友貼文詢問「所以各位,你是拉低還是拉高了台灣的平均值?」,有人回應,「相當慚愧,拉低了平均值」。婦科醫示警:染HPV風險逾9成對此,馬博榮婦產專科診所院長馬博榮表示,就預防HPV公共衛生角度來看,性伴侶人數愈低、對象愈單純,才是好事,也是對另一半忠貞且負責的表現,對於男性來說,更是如此,國際最新一項以251對夫妻為對象的研究顯示,無論是感染單一種,或多重性HPV型別,先生感染後,一定會增加妻子罹患子宮頸病變的風險。美國一項研究報告則證實,只要有過親密接觸,即使性生活單純,也可能將HPV傳染給另一半。如果為單一性伴侶,感染HPV機率近6成;一生中累積3至6名性伴侶,則感染HPV的風險則高達9成。如果「Too Timid」最新「性伴侶人數」調查報告結果貼近事實,國人平均擁有6.6名性伴侶,則感染HPV的風險,就超過9成。馬博榮表示,伴侶雙方均應接種HPV疫苗,一起預防、降低感染風險。馬博榮強調,HPV感染是不分男女,大部分民眾在感染HPV後,可透過人體免疫機制清除病毒,一旦持續性感染,體內機制無法自行清除,就可能提高子宮頸癌、陰道癌等婦癌風險,男生則會增加頭頸癌、肛門癌機率,且容易染上恐怖性病「菜花」。國健署已針對國一小女生進行公費HPV疫苗接種,成效顯著,各縣市接種率均超過九成。至於男生部分,台北市則預定今年將國一男生納入公費接種對象。馬博榮提醒,尚未接種HPV疫苗的民眾,可自費接種,保護自己,也是對另一半負責的具體表現。【延伸閱讀】.HPV疫苗僅預防子宮頸?錯!口咽癌更常見,男性也需接種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去除內心雜質 學習放鬆慢活
龍年,我要給自己一個健康紅包,就是快樂生活、身心輕盈。每天健康、笑口常開,神清氣爽過日子。父親因肺癌過世,家族史是深埋內心的陰影。對吸菸深惡痛絕,更遠離二手菸,煮飯戴口罩,外出對付空汙也戴口罩。去年我做了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胃鏡、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及婦癌三點不漏篩檢,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肩頸痠痛和胃酸逆流是我的宿疾,肇因生活壓力加上個性急躁,情緒緊繃導致胸悶,經心臟科檢查沒問題。醫師說,「你太容易緊張,心臟只是代罪羔羊。」朋友說,「吃乎肥肥,裝乎槌槌,就不會有壓力煩惱了。」在社區上課的老師說,她每年都會寫下新年彩虹夢想計畫,從健康、家庭、信仰、事業、財富、成長、社會價值七個面向,寫下新年新希望,第一個夢想是要達成「運動333」目標。我也想效仿老師,放慢生活步調,養成運動健身的好習慣。新的一年,我要多走出戶外,親近大自然,學習放鬆慢活。所謂病由心生,我要徹底去除內心雜質,把那些疲累的、陰鬱的、怨懟的、受傷的細胞一一修復,重新出發。許多事情無法改變,唯有放下執念和牽掛,才能使一切雲淡風輕,快樂過生活。新年伊始,期許自己也祝福大家,告別所有不如意和陰霾,迎向陽光、希望、健康、喜悅的嶄新一年。
-
2023-10-07 養生.運動健身
懶人包/登山裝備檢查表,20類必帶裝備!迷路千萬別往下走,6個自救原則
登山是一項極具挑戰性和豐富奧妙的戶外活動,提供了難忘的自然體驗和身體挑戰。然而,根據內政部消防署資料統計,民國109年山域意外事件當中,求援原因前三名依序為:迷路41%、創傷20.4%、疾病11%。可見迷路是登山發生意外的最大原因之一,不可不慎。登山迷路怎麼辦?發生意外時如何自救或預防?登山裝備檢查表你都檢查過了嗎?以下為您整理相關資訊。登山迷路了怎麼辦?「往下走」恐致命,記下6自救原則保命歷年來登山遇難的事件頻傳,其中對於地形的不熟悉,迷路失去方向也是造成意外的原因之一。搜救達人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第2大隊大隊長陳軍佑過去曾接受媒體訪問表示「記得別再用下意識的判斷『往下』(走)」,這可能會是致命關鍵。陳軍佑表示,「迷走山區超過2天以上才被找到的人,他們最後被發現處幾乎沒有例外的都是在溪谷。」很多人迷路後下意識的想要「往下走」來到溪谷,誤以為循著溪流向下,最後就會平安回到「人間」,但事實上最後往往都是被懸崖、峭壁所阻隔,反而阻斷生機,也增加搜救困難度。若不幸在山區迷路了,該怎麼自救?陽明山國家公園提供以下方法:已經迷路的6自救保命原則.最忌驚慌失措、胡走亂闖,請先冷靜下來,保留體力。.辨明方向後退回原處重新確定正路或等待救援。.注意防濕、防風。.節省糧食、飲水,手機可改為每小時正點時開機5分鐘通話以節省電力。.若要移動位置以避風雨時,應沿路折斷一些小樹枝、綁草葉或堆疊石頭作為記號,同時讓搜救的人員可以循跡找到你。.若發生意外事故時,先找一個收發電訊較佳的位置,撥打110、112、119或通知有經驗的親友代為報案。求救時應清楚告知行走路線、目前可能位置、海拔高度、地形與特殊景觀等。爬山時如何預防迷路?了解登山迷路的自救應變方法很重要,但是若能做好登山前的前行規劃與準備,才能真正有效預防登山迷路的窘境。陽明山國家公園列出6點注意,教大家如何事前預防登山迷路:事前預防登山迷路的方法.登山行動中應隨時觀察周圍的風景及地形、地物以及前面的人所留下的腳印,同時應注意嚮導員留下的記號,或足以指引正確路徑的任何標誌。.遇岔路時應仔細辨認觀察,或等候隊伍確定正確路徑。.在沒走過的山區或濃密的芒草林、箭竹林,都應沿途留下記號,以便走錯路時可原路折回。.對一些容易誤認的獸徑、獵徑、林道、保線路、取水徑等,都應加以辨認。.最好避免單獨一人登山或脫隊。.行前若能購置指北針、省電的LED手電筒或手搖(手壓)發電的手電筒(有些多功能的機型具 有手機充電、收音機、閃光燈和哨音等功能)、(電池式)手機充電器、雨衣、禦寒衣物、打火機、口哨、萬能刀、GPS等攜帶備用,萬一迷路時,也比較能維護安全。登山時受傷怎麼辦?5大常見登山意外急救指引受傷人為負傷或遭受傷害時,不論傷勢輕重,都要沉著,立即採取急救措施並請求支援。通常失血只要不超過1000CC是不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因此不用看到流血就驚慌失措。一般的外傷只要有適當的止血就不會有生命危險。落崖失足落崖應心平眼快,即時手提最近樹幹、茅草、岩石等突起物以防繼續掉落並等待救援。失溫當體溫降到攝氏35度以下時,人體即已進入失溫狀態。症狀包含:感覺寒冷、皮膚蒼白、四肢冰冷、劇烈而無法控制的顫抖、言語含糊不清等。嚴重者可能心跳極慢,呼吸細微,即使呼吸及心跳停止,也不可認定患者已死亡,應立即施以急救處理。急救的原則:將患者帶離惡劣的低溫環境,移至溫暖的帳篷或山屋內。脫掉潮濕冰冷的衣物,以溫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若患者意識清醒,則可讓他喝一些熱而甜的飲料,若已不省人事,則讓他以復原姿勢躺著。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應展開心肺復甦術,並儘快送醫。休克休克症狀包含:感覺虛弱昏眩、焦慮不安、嘔吐、皮膚蒼白濕冷、呼吸淺而快、脈搏快而弱、甚至昏迷。急救處理:(1)使患者採平躺姿勢,頭部偏向一側,腳部以毛毯、木箱等物墊高。(2)鬆開項部、胸部的衣物束縛。(3)蓋毛毯保暖(不可使用熱水袋,避免因皮膚血管擴張使血液流向皮膚,使器官缺血嚴重)。(4)依休克的不同原因加以處理,如出血者給予止血、骨折固定患肢以減輕疼痛。(5)患者口渴用濕棉籤擦嘴唇,不可直接喝飲料。(6)每10分鐘檢查呼吸、脈搏一次、並立刻送醫處理。氣喘急救處理:(1)先保持鎮定,以最舒服的姿勢坐好,維持緩慢和放鬆的呼吸方式。(2)詢問患者是否攜帶隨身藥物,依醫生處方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若效果不好,間隔5分鐘後再噴一次(最多噴三次),著未好轉需儘速就醫。(3)也可口服隨身攜帶的藥物,約40分鐘才見效。(4)給予氧氣使用改善缺氧現象。登山裝備檢查表一覽,20類必帶裝備雖然我們無法掌握多變的氣候以及意外,但是多一分準備,也就能多一分安全與保障。桃園市長青登山協會整理「登山裝備檢查表」,幫你檢視有無遺漏必帶裝備,如下表: 延伸閱讀: 百年家族無人罹癌!五代中醫私傳:5種「超級蔬菜」降低體內雌激素,消炎防婦癌
-
2023-09-1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雲林縣】全力推動健康城市 曾春美籲中央:職場健康檢查應與時俱進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理健康方向努力,要教育民眾正向看待疾病,才能享有優質的預後人生。呼籲中央職場健康應與時俱進 以保障勞工安全健康肺癌防治是雲林縣的公衛施政重點。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表示,衛生局民國 105 年與肺病防治基金會及企業合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測的專案計畫,對象包括雲林縣環保局稽查員、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員及警察局各分局員警,一共做了244人,107年再針對中小學教師檢測了500人。她說,一開始國健署並不支持LDCT,因為一來擔心有輻射問題,二來認為檢測會出現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雲林縣這兩年的檢測分別檢出16%及20%的「有異常」及「明顯異常或疑似惡性腫瘤」,109至110年衛生局與扶輪社合作,繼續推動LDCT檢測,而國健署也動了起來,111年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雲林縣有五家醫院配合辦理,分別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生醫院、彰基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檢測。另外,針對職場的肺部健康,現有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工的健康檢測內容已不足,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將向中央反映,建議勞動部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勞工一般體格檢查項目,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曾春美更強調,提供安全健康的職場是企業主的責任,雲林縣衛生局希望能擴大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主增加勞工檢查項目,例如X光等,讓企業主了解員工健康是企業的資產,一旦員工生病, 反而是企業的損失。健康城市一:前進社區 一站式篩檢曾春美表示,雲林縣老化程度居全國前四名,偏鄉多,多數老人集中在偏鄉地區,但縣府在推動各種疾病篩檢時,最大難題是有一些老人「永遠邀不到他們出來」。 她說,會出來參與篩檢的老人占比約百分之五十幾,「但其他的不出來就是不出來」,衛生單位用盡所有方法也沒用,進一步探究原因發現,第一是這些老人沒有健康識能,自覺認為「現在又沒怎樣,何必檢查」;第二是怕自己一旦檢出陽性後,在地沒有醫療院所,要赴其他鄉鎮市就醫又無人接送,交通困難,最後延誤就醫。因此,衛生局近年積極發展外展醫療,以衛生所為根據地,主動前進社區。曾春美說,民國111年起,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要求各地衛生所做到一站式篩檢,在各地衛生所每月提供一次各種癌症的篩檢,民眾可到站進行癌症癌檢。衛生局也積極邀請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參與社區外展篩檢服務。針對婦癌篩檢,雲林縣也發展出在地特色,結合美容美髮業,從民國109年起招募有意願的業者擔任素人說客,在社區婦女美容美髮的閒聊之間宣導婦癌篩檢,提高民眾的健康認知,迄今已邀約 234 位女性完成婦癌篩檢。健康城市二:建立個案管理系統由於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曾春美強調, 雲林縣對公共衛生的推動,以前端的預防保健為主,衛生局近年與長庚集團合作「銀躍雲林‧健康 e 把罩」個案管理系統,針對中高齡以上民眾,提供完整性的健康照護服務,健檢異常者的資訊會進入系統資料庫,系統針對疾病異常進行前期追蹤,也會對這些民眾展開疾病衛教及營養、運動宣導介入,減少慢病惡化及共病的發生。曾春美說,這套系統由各地衛生所負責,因為這群健檢異常者都是社區裡的慢性病高風險族群,為免以後失智失能,衛生單位要提早接觸這些可能的個案,提早防治。健康城市三:醫消聯手 搶救腦中風為打造健康城市,雲林縣致力降低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意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護車緊急載送的患者到院存活率已從之前的7%,提升到21.74%,超過三倍。曾春美指出,為了增強到院前的救護能力,雲林加強醫消聯手。以腦中風來說,消防單位一線隊員第一時間會做腦中風辨識,將高度疑似的腦中風病人送往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若瑟醫院、彰基雲林醫院、中國醫大北港分院),消防局配置的護理人員會在勤務指揮中心做線上指導,衛生局輔導急救責任醫院參與衛福部的「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都已建立急救快速通道。曾春美也說, 雲林縣每季舉行縣內各大醫院的院長會議,協調各醫院之間的轉診等合作分工事項,這樣的定期會議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和機制,讓各醫院溝通無礙,資源分享,相互合作而非競爭。另一方面,為強化急救量能,雲林縣消防局也與台大醫院合作。曾春美說,雲林的A1死亡(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人數多,縣長張麗善日前指示要擬訂政策為消防隊員增能,目前全縣TP(高級救護技術員)有29位,仍屬不夠,未來每個消防分隊要再增加一位。健康城市四:遠距醫療 山海大計畫COVID疫情也帶動了雲林醫界的合作與遠距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衛生局啟動「六星共照」計畫, 針對小兒急診重症病例,輔導設有24小時急診兒科看(會)診的台大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建立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分流兒科診急診病人,並由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分院提供急診兒科遠距會診服務,讓雲林各醫院與台大雲林分院連線,就由遠距專科會診先在原醫院急診處置兒科病人,減少輕症轉診、強化重症轉診,以免造成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塞車。曾春美說,今年「六星共照 」將從小兒急診推展到全面的各科急診,衛生局要請台大提出計畫,爭取中央補助擴大辦理。她表示, 遠距醫療可彌補雲林各鄉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衛生局正規劃推出遠距醫療的「山海大計畫」,先在山區的古坑鄉、林內鄉衛生所,海邊的水林鄉、四湖鄉衛生所開辦遠距醫療,未來會再加入崙背衛生所,第一步先推出眼科和皮膚科, 目前已開始布署。健康城市五:酒癮戒治 解決健康和社會問題雲林縣的肝癌死亡率偏高,是縣府公衛政策的重點。 曾春美表示,目前雲林的癌症死亡率中,肝癌排名二,近年衛生局積極推動BC肝篩檢,同時考量喝酒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又易引發家暴等社會問題,因此把酒癮治療做為重點目標。她說,雲林縣創先例,將酒癮治療化被動為主動,採取策略,廣佈據點,位在北港的諸元內科醫院為雲林縣酒癮治療機構之一,一方面針對患者提供肝臟疾病治療,同時媒合其他院所精神科醫師進駐諸元醫院執行酒癮治療,讓患者治標也治本。衛生局也從各管道推動跨科別轉介,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與醫療服務流程,例如肝膽腸胃科發現酗酒者,可轉介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諮詢或治療酒癮。【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高階影像檢查特色院所
CT-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高階儀器與專業團隊 提供高質量診斷結果根據健保署統計,林口長庚的CT申報量為全醫學中心第一名,111年的申報量為10萬701件。林口長庚影像診療部主任杜振豐表示,林口長庚病患人數多,CT申報量相對高於其他醫院。杜振豐表示,需要CT檢查最常見的狀況包含創傷、疑似腫瘤、疑似感染、內臟檢查、血管檢查等。據林口長庚統計,最常使用CT的前三大科別為呼吸胸腔科、血液腫瘤科、心臟血管外科;最常使用CT的疾病也對應到前三大科別,分別為肺部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杜振豐表示,CT照射具有一定的輻射量,應避免重複檢查,如果從區域醫院轉院的患者,會先請患者攜帶在他院照射的影像光碟,作為判讀參考。不過,如果醫師認為區域醫院的影像品質較差,或是患者的病情已經有變化,或是有手術的需求,會再開立CT檢查。國內常見的CT照射相對輻射劑量介於1mSv至20mSv之間。杜振豐表示,林口長庚配置的CT設備,具有更高的影像品質以及更低的輻射劑量,且配置專業團隊,如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和放射師及護理團隊,針對不同疾病有特定的檢查方法進行檢查,能夠準確評估和解讀CT影像,並提供高質量的診斷結果。CT-地區醫院No.1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術前術後持續追蹤 肺癌患者使用最多根據健保資料庫,111年全國地區醫院的電腦斷層申報量,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排名第一,達2萬5,886件。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該院收治的患者多為癌症病人,需以電腦斷層追蹤病情,加上醫院服務量大,已開設逾300床,電腦斷層的使用量因此較高。陳晉興說,台大癌醫服務量大,已不是地區醫院等級,以500床為目標,目前開設床數超過300床,預計今年評鑑後要升格區域醫院。「以肺癌病人為例,台大癌醫收治的患者比總院更多,我自己就有超過千位確診肺癌的病人,且每人都要做電腦斷層。」陳晉興說,台大癌醫電腦斷層用量以肺癌病人最多,他一天看200位病人,其中約有100人要做電腦斷層。若確診肺癌,手術後半年也要持續透過電腦斷層追蹤,確認治療成效、是否復發。陳晉興指出,癌症病人的影像學診斷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兩者適用的癌別不同,電腦斷層多用於肺癌診斷,腦部、肌肉骨骼疾病則需使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雖有輻射,但具有檢測速度快、影像清楚的優點。他表示,電腦斷層的使用量提升,反應醫療診斷的歷史,技術不斷演進,提升診斷的準確率。MRI-醫學中心No.1台北榮民總醫院/檢查細緻 切面無間隙 小病灶不遺漏台北榮總111年磁振造影申報量4萬7,957件,為醫學中心第一。北榮放射線部主治醫師凌憬峯表示,主要是民眾信任北榮的醫療服務,而第一線臨床醫師也相信放射線部醫師的檢查技術,此為相互信任的因果關係。凌憬峯說,過去磁振造影檢查多用於神經與肌肉骨骼系統,目前已擴及肝膽腸胃科、婦科、泌尿科等也都大量運用。在非神經系統方面以癌症腫瘤為主,如攝護腺癌、婦癌等;而神經系統方面強項除腦瘤外,包括神經內科所屬的頭痛、失智、癲癇、腦血管疾病等。凌憬峯說,北榮採用的檢查儀器,都是該類型儀器中最好的。檢查時也追求細緻及完整,包括依患者不同病情,給予不同的檢查模式,所設定的檢查參數系列相當完整,影像解析力更好。「以往磁振造影檢查,切面與切面間若有間隙,有可能遺漏小的病灶。」凌憬峯說,北榮追求細緻檢查,如腦部、頭頸部磁振造影每個切面與切面間,透過參數的設定,可以達到沒有間隙。北榮副院長王署君為頭痛領域翹楚,頭痛檢查時多利用磁振造影,以檢查腦神經、血管,且針對不同的頭痛病患會有不同的檢查模式,進行客製化的精準檢查,均獲得良好成效。MRI-區域醫院No.2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善用核磁共振 治療脊椎病灶成績優異根據健保署統計,區域醫院磁振造影MRI使用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申報次數為2.2萬次,位居第二位。北醫附醫副院長魏柏立表示,北醫附醫最常使用的三大科別為神經外科、神經內科以及骨科,北醫附醫雖為區域醫院,但提供的醫療內容都以醫學中心為標竿,也讓MRI的使用較高。魏柏立表示,MRI對於軟組織、骨骼、肌肉、血管、韌帶、腫瘤等,能提供很好的影像分辨效果。北醫附醫神經外科的團隊,在治療脊椎病灶的成績優異,求診患者多,亦增加MRI的使用。而因應高齡化社會,神經內科的患者,如腦中風、失智症,以及骨科患者如膝關節退化人數愈來愈多,也同樣需要MRI的協助診斷。魏柏立表示,MRI的設備屬於「軍備競賽」項目之一,各家醫院都會依照需求汰舊換新,MRI的解析度都能符合臨床需求。不過,北醫附醫的影像醫學部十多人的團隊,提供的影像判讀服務,是讓MRI檢查能一次到位的主要原因。影像醫學部一年365天,隨時提供服務,魏柏立表示,院內的急診隨時會收到中風、嚴重外傷患者,隨時都有檢查需求,精實訓練也讓團隊成員檢查技能大幅提升。北醫附醫配合政府政策,若患者轉院前曾拍攝過MRI,則不會重複拍攝,除非有特殊情況才會再安排檢查。文╱陳雨鑫 圖╱北醫附醫提供
-
2023-07-03 名人.精華區
張明志/生物相似藥及學名藥 健保應鼓勵使用
台灣的健保制度自民國八十四年推行以來,過去各界評價很高,對於國人的健康與平均壽命有重大的影響,開辦至今,平均壽命提升十歲。但是這些是過往成績,目前已明顯落後於日本、韓國,主要原因是健康投資成本過低,跟不上先進國家。新藥等待期 平均為350天以健康費用的成本支出對比全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台灣連續近五年為6.1%,而韓國占比逐年上升至8.4%,日本11%。近年台灣GDP上升幅度已超越鄰近東亞國家,但是全國藥費支出卻是遠遠落後東亞及歐美先進國家。換言之,台灣的GDP紅利無法轉殖到健保體系。我們不但限制了薪資所得的保險率上限,且健保會及利益相關者通過的新藥預算,不增反減,四年來停滯不前,在基因治療、免疫腫瘤治療、標靶治療的高藥價年代,更顯捉襟見肘,於是延後新藥給付與適應症的擴增。新藥平均等待期為350天,其中治癌藥物等待更久。癌藥給付 不如病友期待癌藥給付品項、擴增適應症及療程總數合計,通過率差強人意,不如病友期待。此現象若得不到改善,則直接的結果是台灣的平均壽命比南韓少兩年,且現實世界有二至三成病患必須以較他國昂貴的自費藥價,取得健保不給付的新藥。一般而言,健保通過的藥價,為原廠建議,參考國際藥價後的合理折扣,簽訂MEA可操作的准入協議,所以自費藥價亦同步降價,可提高自費購藥的可近性。高價藥品在無部分負擔的制度下,健保署限縮於財源及藥物經濟學的考量,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在刀口上,新藥給付條件嚴峻。如何打破此僵局?健保財源重新分配,汰舊換新,把過專利期的藥,如三同成分學名藥,以及生物相似性藥物的取代是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設法把專利的原廠藥降價,尤其是有2A、2B類似藥品進入市場時,通常是創新藥物上市後5至10年,因市場競爭降價。生物相似藥 可節省支出專利保護期約10至12年,此時有相似療效與幾乎完全相同的化學式,立體結構不完全相同,稱為生物相似藥物,得到FDA或歐盟核准,如大分子的單株抗體,白血球生成素等,國際價格約原廠藥的30至80%。在歐洲,使用生物相似藥非常普遍,替代率很高,韓國是生物相似藥製造大國,替代率高,可以節省生物製劑的支出;如淋巴癌,乳癌,風濕免疫疾病的單株抗體,大腸癌及婦癌的抗血管新生藥等。在台灣,健保給付許多小分子抗癌學名藥,化學結構與原廠藥相同,但使用情形仍不理想。被視為可轉換(switchable)、可替代(interchangeable),有相同療效的學名藥,既然化學結構、生物特質、療效,存活期都相同或沒有差異,為何在台推行緩慢?推行藥價改革,政府應思考以政策鼓勵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及學名藥。(作者張明志為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生殖系統癌症改變親密關係 癌症治療手術後還能有性生活嗎?
罹癌後,不只生活出現大幅度變化,親密關係也可能悄悄改變。無論婦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生殖系統癌症,治療過程或療程結束後,都可能因身心變化影響親密關係。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將針對婦癌與乳癌患者,協助癌友面對親密關係課題,即使罹癌後身體狀況不如過往,仍可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彼此需求,更不再是不能啟齒的事。「他可能不愛我了」,太太憂心手術後不再有性生活。40多歲女性小雅(化名)罹患子宮頸癌,子宮頸經切除後長度縮短,她和先生感情一直都很好,性生活也非常融洽,但在手術後,她與先生就再也沒有性行為。她開始萌生各種憂心「為什麼不碰我?」「他開始嫌棄我了嗎?」「怕我傳染給他嗎?」「我的女性魅力不再了嗎?」「是不是他出軌了?」「他已經有新對象了?」小雅說,內心各種疑問,每天都環繞在腦中,某天詢問其他病友,病友告訴她「不要怕,一定要試試看」。當晚她硬著頭皮,嘗試與先生恢復性行為,但術後子宮頸功能不像過往,潤滑程度不如生病之前,那一晚小雅與先生的經驗很差,讓小雅更為沮喪,她哭著打給當初給予建議的病友說「怎麼辦?先生可能真的不愛我了。」「太太活下來就很好了」,先生壓抑自我需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團隊成員、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說,性議題對於亞洲人本來就難以啟齒,更何況是癌友。有些夫妻自訴性生活融洽,並不是真的融洽,而是沒有發生問題,但是否滿足彼此,都是「猜測」而已。許多夫妻會說「我們都有談呀」,看似有溝通,但他們口中的談,是確認兩人今晚同意性行為、約好時間,至於怎麼進行才能滿足彼此?「幾乎沒有談過」,也因此,癌友更難向伴侶開口,提出對性生活的需求。邱似齡說,小雅夫妻後來參與諮商,先生說,他不是不想跟小雅有性行為,而是不知道太太治療結束後,什麼時候可以怎麼開始。當太太在術後主動表達需求,但結果卻沒有獲得很好的回饋,他也很挫折,甚至告訴自己,太太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好了,至於性生活,「沒有就是沒有了」,安慰自己並壓抑需求,他也不敢再提,擔心一開口,成了太太心中的衣冠禽獸。類似案例非常多,邱似齡說,年輕夫妻對性溝通上優於長者,比較有機會在罹癌後,溝通出適合兩人的模式,但是對於保守的50到60歲族群,也是罹癌高峰年紀的夫妻來說,「根本沒辦法這麼細緻的溝通」。生育年齡罹婦癌,事先與醫師討論,仍有機會生小孩。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說,多數癌友面對癌症的當下都很茫然,一聽到「癌症」二字,內心剩下的只有恐懼,且馬上聯想到死亡,沒有看到現在的醫療已經讓癌症走向慢性病,也沒有思考到罹癌得同時準備維持生活品質,或是直接判定自己是沒有機會生育、擁有性行為,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維持。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症病人,議題多元也牽涉各面向。李佩怡說,乳癌病人多數面對切除乳房、失去性徵後的自我認同課題,伴侶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該怎麼面對各界觀感?婦癌患者,除了子宮頸癌,還包含卵巢癌,卵巢癌患者可能因為化療,提早停經面對更年期,也可能無法再生育。本來有計畫生育的女性,可能沒想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如何讓自己還有機會擁有孩子,只想到癌症恐讓小命不保,直接先手術化療,術後再來討論卻已經來不及。男性化療影響精子品質,須提早做好規畫。不只女性,男性也有類似課題,攝護腺癌患者因為化療,可能影響精子製造,或精子品質不佳,同樣也可能不孕。李佩怡說,如果病友能提早認知,這些事情都可以談,癌症希望基金會能給予資源協助,癌後也能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癌友的生育計畫美國癌症醫學會曾建議醫師面對癌症病患,必須將生育能力列入治療考慮因素之一。.卵巢癌、睪丸癌,手術切除癌細胞後,男性保留一側睪丸,就還能製造精子。女性卵巢左右兩側輪流排卵,只要留下一側卵巢,基本上還有排卵能力。.如果因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需要切除子宮,患者就得找代理孕母,才可能生育。.化療藥物對精母細胞、卵母細胞這類分裂中的細胞來說,影響最大,可能導致不孕或受孕機率下降。但現在化療種類繁多,毒性差異很大,並非所有化療藥都有強大殺傷力,有些懷孕時也能用。.懷孕三個月內的胚胎很脆弱,這個階段不能化療,但三個月後,寶寶成形,器官慢慢成熟,孕婦有機會接受化療。現在愈來愈多懷孕病人可兼顧治療和寶寶。.若經濟能力許可,趕在治療前把卵子取出來冷凍。HOPE癌友常見生育問題懶人包:https://hopecancerfertility.pse.is/fertilitylazybagpdf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癌症存活者在治療完成後的人生該怎麼過?
癌症時鐘年年快轉,衛福部公布2022年十大死因,平均每10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不過,醫療不斷進步,全癌症的五年存活率從過往的五成,到現在超過六成,癌症已成「慢性病」,如何與癌症共存成了癌友一大課題。美國多年前即推出「癌症存活者指南(NCCN)」,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展開倡議,台灣應教導癌友面對癌症治療後的身心議題,推動台版「癌症存活者指南」。癌症存活者身心潛藏各種問題,需要指引協助。國人對於「癌症存活者」這五個字並不熟悉,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所副教授邱秀渝說,癌症存活者是指完成癌症治療後存活的對象。罹病後,多數癌友關注在「該怎麼治療?」「如何活命?」,無法思考治療後的生活,該怎麼活得久也活得好。邱秀渝說,罹癌後面對五花八門的課題,她自己也是癌友,治療結束後,身體與過去相比較容易疲憊,精神狀態也比較差。許多癌友面對的更是罹癌後「關係的變化」,如何向伴侶說出自己身體的改變、期待對方怎麼配合?又或是如何向新認識的朋友、對象,提及過去生病的經驗,都需要一套指引協助。生病後的身體、關係變化,常不知向誰求助。美國推出的「癌症存活者指南」,是由27個專業性團體,每年依照癌友提出的身體變化狀況,訂出的照顧指引指南。例如,婦癌治療後,有些女性會提早面對更年期,或因手術、化療等副作用,影響日常生活等。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櫻說,20多年前,她曾接觸過一位40多歲罹患子宮頸癌的癌友,因癌細胞擴散,醫師切除她的子宮頸,同時也切除子宮、卵巢。術後她時常感覺到不適,後續回診發現,當時手術切除卵巢時,不慎傷及神經,導致療程結束後,陸續出現「漏尿」症狀。當時她以為是年紀大才漏尿,當她與先生的性生活受到漏尿影響時,她羞愧到害怕親密關係,但她既不敢詢問醫師,也不知道該向誰求助,最後嘗試詢問基金會,才輔導她找出解方。蘇連櫻說,癌友在面對癌症的過程中,通常很慌、很害怕,從沒想過,生病後代謝會變差、身體需要調養、親密關係可能出現變化。邱秀渝說,國健署針對癌症治療品質一直有提升方案,只是癌友也要認知,與醫療團隊一起協力工作,提出需求。如果醫療團隊能力有限,基金會則提出相對應的資源,協助癌友生活品質提升。出院後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怎麼料理三餐。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有十大建議,包括:需維持體重、養成每天固定運動習慣、少喝酒、維持蔬菜水果或全穀類較高比率的飲食模式、限制紅肉或加工品攝取量、注意防曬、足夠睡眠時間、禁菸、盡量從原型食物獲取營養而非仰賴營養補充品、定期回診與癌篩。邱秀渝說,許多癌症患者都不太知道癌症治療計畫結束後,生活會遇到什麼變化。曾有癌友告訴她,下個月她就要出院了,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道怎麼料理自己的三餐,甚至自己的照顧計畫也不曉得怎麼擬定,出院本來應該是開心的事,卻讓她覺得壓力倍增。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邱秀渝說,癌友大多擔心「癌症復發」,但如何養成好習慣,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需要足夠的知識,也需要團體的協助。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中的照顧計畫,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許多癌友治療結束後,因為治療期間疏於運動,以及飲食可能受藥物副作用影響,沒辦法吃太多,未能即時接受到飲食營養概念。治療結束後,又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高油、高鹽、高糖,也因為治療過程中,家人不捨得癌友多動,反而距離運動愈來愈遠。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運動、營養、親密關係,甚至是罹癌女性的生育計畫都提供協助,可供癌友參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7 癌症.抗癌新知
只要變老體內就會有癌細胞 專家揭癌症戰勝免疫系統的3個關鍵
【本文重點】癌症形成需要三個不同的系統發生特定的突變,從而破壞這些共同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第一個關鍵突變出現在致癌基因中,導致快速生長;第二個突變發生在腫瘤抑制基因中,導致細胞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最後一個突變破壞讓細胞以自我毀滅方式死亡的基因。只有同時有多個基因發生非常糟糕的變異,癌症才會發生。在細胞進行優化以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演化中,這些變異可能積累起來導致癌症。--by ChatGPT要形成癌症,細胞只需在三個不同的重要系統中發生適當的突變,就會對這些共同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造成特定的破壞。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如何被破壞?第一個關鍵突變必須出現在致癌基因(oncogenes) 中,這些基因負責監控細胞的生長和增生。例如,其中一些基因在你還是胚胎,也就是一小團細胞時非常活躍。要在短短幾個月內將一個原始細胞變成數兆個細胞,需要快速地分裂和生長,才能形成一個微小的身體。當有足夠的細胞去形成一個差不多完整的人時,這些快速生長的基因會被關閉。幾年或幾十年後,當一個突變再次開啟這些致癌基因時,被破壞的細胞可以開始迅速分裂和增長,就像它試圖在子宮內創造一個新的人類一樣。所以第一個突變造成了快速增長。第二個關鍵突變必須發生在負責修復遺傳密碼的基因中,它們非常恰當地被命名為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這些基因產生防護和控制機制,不斷掃描DNA 是否出現差錯和因複製而產生的錯誤,並馬上修復它們。所以,如果這些基因被破壞或有缺陷,細胞基本上會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但這兩個特定的突變仍然不夠。細胞通常可以識別遺傳密碼已被危險地破壞並有失控的風險。如果突變即時被發現,會觸發自我毀滅進而將自己殺死。所以最後一組需被破壞的基因,是讓細胞以細胞凋亡進行自我毀滅。我們已經談過幾次細胞凋亡,是大部分細胞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循環的過程,防止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太多錯誤。如果在時機成熟時細胞失去了自殺的能力,就無法修復自然累積在遺傳密碼中的錯誤。細胞開始不受限制地生長,然後會變成癌症和危險。當然我們在此做了一點簡化。這三個系統中只產生一個突變通常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有多個基因發生非常糟糕的變異。這是癌症發生的基本原理。從某種意義來說,一旦這些損害累積起來,一個細胞就會變成一個癌細胞,變成了別的東西。有一點舊成分,也有一點新成分。數十億年來,演化塑造細胞進行優化,以利於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細胞彼此互相爭奪資源和空間,直到出現一種非常新穎且令人興奮的生活方式—合作。這種合作方式允許細胞彼此分工合作和專業化,就群體而言讓一切變得更成功。但合作也需要犧牲。為了讓多細胞生物能夠存活,團結和集體的福祉勝過單一細胞的生存。癌細胞退出了這個過程,並在某種意義上,停止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再次成為個體。理論上這無所謂。身體可以處理幾個我行我素的細胞,甚至與它們和諧相處。但不幸地,癌細胞通常不會對做自己的事感到滿足。它們會不斷分裂。再次由個體轉變為一個群體,像是體內的新生物。它仍是你的一部分,但也不完全是你。它們會奪取你用於生存的資源,破壞過去自己所屬的器官系統,並開始爭奪居住空間。有人可能認為演化應該早就處理好這種破壞。但由於人們通常是在過了生育年齡後才會罹患癌症,演化幾乎沒有動力去進行優化和形成針對癌症的良好防護。在2017 年只有12% 的癌症死亡發生在五十歲以下的人身上。所以,如果你有幸變老,體內幾乎肯定會有一些癌細胞,只是其他東西可能有機會比癌細胞更快將你殺死。因為癌症是一種持續存在的危險並對生存產生威脅,一般來說,人體實際上很擅長處理它。更確切地說,免疫系統很擅長處理它。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當你在閱讀前面幾段文字時,免疫細胞會殺死你身體某處的一些癌細胞。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的爭鬥在一生中,一些癌細胞甚至可能已經長成小腫瘤,但最終會被防禦系統消滅。這有可能在今天發生,而你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已經發生了。你可以放心,因為在我們一生當中,絕大多數的癌細胞會在你無意識的狀態下被殺死。雖然這很棒,但我們不關心這99.99% 一切順利的狀況。我們只在乎那一次年輕癌細胞突破了免疫系統變成一個真正威脅生命的腫瘤。所以讓我們來看看免疫編輯(immune editing),關於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爭鬥的來龍去脈。一般來說,是這樣進行的。1. 淘汰階段恭喜,你有一個真正的癌細胞。它不再受監控也無法修復遺傳密碼,不再能自殺,它已經失去了所有控制並開始迅速繁殖。伴隨著每一代,產生更多突變。這不是很好,也不是很糟。幾週之後,細胞不受控制地自我複製。首先,創造數千個,然後是數萬個副本,直到形成一塊很小很小的癌症。這種快速增長需要大量的養分和資源。所以微小的腫瘤開始從身體竊取營養,透過下令新血管的生長來滋養自己。所以癌細胞因為它自負的行為而造成傷害。在它附近,健康的身體細胞開始餓死。但正如之前所瞭解的,平民細胞非自然的死亡會引起關注。因為這會引起發炎,並讓免疫系統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讓我們來描述一下這裡發生的事情。想像一下布魯克林的一群人決定他們不再是紐約市的一部分,現在成為一個名為腫瘤鎮的新聚落(很微妙,我知道),恰好佔據了相同的空間。腫瘤鎮的新市議會野心勃勃,希望創建一個令人驚嘆的新市中心。新市議訂購了大量建築材料,比如鋼梁、水泥、樓板和石膏板,開始在以前稱為布魯克林的地方建造新公寓大樓、便利商店和工業區。當然,這些新建築和結構都不是按照規範建造的—它們的計畫並不周全,而且易碎、危險,有著鋒利邊緣和危險地歪斜,看起來也很醜。這一切也沒有清楚的邏輯,新建築是建造在街道中間、遊樂場上方和現有的基礎設施上。為了連接所有的新建築物,舊社區被拆除或是過度地建設,以騰出空間給新的高速公路,並將車流和遊客從紐約導向腫瘤鎮。許多以前布魯克林的居民被困在其中,一些老奶奶也被牢牢地困住,沒辦法去採買日常雜貨,因而開始挨餓。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因為接到許多人抱怨死去的老奶奶發出惡臭的通報,紐約建築稽核員和警察才出現,尋找進行建造工程的人。如果將這一切帶回身體,不受控制生長的癌症引起的騷動吸引了第一個免疫細胞前往腫瘤並侵入它—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希望瞭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現在,癌細胞的特徵顯示出「不健康」的跡象。例如,沒有展示櫥窗或只有很多壓力分子在細胞膜上。自然殺手細胞會直接開始工作,殺死癌細胞並釋放導致更多發炎的細胞激素。於此同時,巨噬細胞進行清理屍體的工作。透過來自自然殺手細胞的訊號,樹突細胞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因而活化並進入危險模式。它們收集死亡癌細胞的樣本,並開始活化淋巴結中的輔助和殺手T細胞。你可能想瞭解後天免疫系統如何擁有對抗癌細胞的武器,因為它們是身體的一部份。正如一開始所說,癌細胞總是伴隨著一些特定的基因損害,導致損壞的蛋白質產生。一些後天免疫細胞擁有能連結到這些蛋白質的受體。無論如何,當後天免疫細胞到達時,腫瘤已經生長到數十萬個細胞,但這一切即將改變。T 細胞首先阻止新血管的增生,使得許多癌細胞直接被餓死或至少讓腫瘤很難長久持續地生長。想像一下腫瘤鎮的建築稽核員設置了路障,並停止將遊客和資源轉運到非法的新城市。殺手T 細胞掃描腫瘤細胞的展示櫥窗,確認是否有畸型或不該存在的蛋白質,進而命令細胞自殺。自然殺手細胞則會殺死隱藏MHC 分子櫥窗的癌細胞。當癌細胞無法隱藏,也沒有辦法從血液中取得新鮮的養分,腫瘤將會崩毀。這是一場大屠殺,成千上萬的癌細胞死去。它們的屍體被巨噬細胞清理和吞噬。想像一下,就像紐約市拆除了非法建築,身體將腫瘤銷毀。只是事情並不如計畫般地進行。2. 平衡雖然戰鬥似乎已經結束,但天擇卻破壞了你甜蜜的勝利。免疫系統最初的反應非常有效。免疫細胞殺死了那些好心呈現出自己有嚴重問題的癌細胞。這正是細胞的原始設定—它們應該發出已遭受破壞的訊號—這實際上象徵著它們尚未完全被破壞。在正常的情況下這已足夠,腫瘤會被消除。但如果出現問題,癌細胞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破壞,這有點像之前遇到的病毒。它們在不受限制下迅速增生,尤其是在自我修復機制已經損壞的狀態下,基因有更多機會出現新的錯誤密碼。這些癌細胞存活的時間越長,增生越多,獲得新突變的機會也就越大,躲避免疫系統的能力就會更好。按照演化的原則,當免疫系統盡其所能地摧毀癌細胞,也正在篩選最適合生存的癌細胞。最終,成千上萬的癌症細胞死去,甚至可能是數百萬個。但仍有一個癌細胞存活下來,而且它已經找到了有效的反擊方法。例如,癌細胞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免疫系統的傷害,它擁有既天才又可怕的方法,就是攻擊殺手T 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上的抑制性受體(inhibitor receptors)。抑制性受體,抑制來自這些細胞的,嗯,殺戮。它們是一種關閉的開關,可在殺手細胞攻擊並摧毀一個細胞之前先抑制它的功能—在原則上這是個好主意。我們多次討論過免疫系統有多麼危險,需要有機制來阻止過度積極的免疫細胞,因此抑制性受體在免疫系統複雜的交互作用中肩負著重要功能。但不幸地,癌細胞可以某種方式突變,進而關閉殺手細胞。所以現在有一個能關閉免疫系統的癌細胞。於是新的腫瘤開始生長,生產更多的新殖株,而且不斷發生變化和進行突變。3. 逃脫經過免疫系統的反制對策而塑造出新的癌細胞,最終會導致所有的麻煩。它們以一種反常的方式變成對免疫系統免疫。表面上,它們不會顯示毀壞的性質,也不會釋放許多警告身體的信號。它們安靜地躲在眾人視線之中,透過發送破壞訊號積極地關閉免疫系統。它不斷地成長,隨著腫瘤的擴大,再次開始殺死健康組織,而這引起了注意—但這一次腫瘤不再任人擺布,於是展開了最終的逃脫階段。癌細胞開始創造自己的世界,也就是癌症微環境(cancer microenvironment)。回想一下布魯克林的腫瘤鎮,這一次一切都不同了。整個城鎮已經完成了重建,而新的市議會集結了各種讓紐約市建築稽核員感到困惑的許可證。他們無法再下令摧毀正在緩緩蔓延並取代原有城市的龐大腫瘤鎮。新的路障確保沒有稽核員可以進入快速擴張的非法居留處,檢查這些許可證的真偽。癌細胞創造了一種免疫細胞難以跨越的邊疆之地。如果將這所有事情結合在一起,癌症基本上就贏了,並且成功地馴服免疫系統。所有反擊的途徑都已被關閉,而最終的結果是毫無控制的增長。最後,如果未經治療,這些新的和優化的癌細胞會移轉(metastatic),這代表它們想要探索世界並擴展到其他組織或器官,在那裡持續地生長。如果這影響到重要的器官,例如肺、大腦或肝臟,身體這錯綜複雜的機器將開始崩潰。想像一下,每天在汽車引擎中安裝嶄新卻無用的零件—車子還是會運轉一段時間,但在某個時刻引擎將不再啟動。這就是癌症最終殺死你的方式。藉由佔用許多空間和竊取許多營養,讓真實的自己沒有空間進行正常的運作,因而必須關閉受到影響的器官。簡而言之,這就是癌症征服免疫系統的方式。雖然,正如我們將在本書最後一章討論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成功戰勝癌症,或者至少減少癌症的致命性。但是現在,既然已經在談論癌症,讓我們看看你可能做了哪些事,積極地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以及免疫系統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旁白:吸菸和免疫系統空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每年造成多達五百萬人死亡。但在城市中漫步所吸入的任何東西,都比不上吸一根菸得到的東西。你可能知道吸菸對你非常不利,因為它會導致「某種癌症」。但不只如此!原來在許多方面,吸菸的害處與免疫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簡而言之,保護你免於疾病和癌症侵害的機制遭到破壞,使你更容易得到感染或癌細胞!香菸菸霧中含有四千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其中許多具有至今未知的特性,而且彼此交互作用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尼古丁,一種讓吸菸者成癮的神奇邪惡物質,會抑制免疫系統。它讓免疫細胞遲緩而失效。這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尤其是在肺部—這應該不足為奇,因為所有的菸都到那裡去了。尼古丁到底有什麼作用?首先,它會影響之前短暫相遇的肺泡巨噬細胞。基本上,它們就只是更冷靜的巨噬細胞,在肺部表面巡邏,撿拾垃圾和偶然遇見的病原體。但在吸菸者的肺部,這些特殊巨噬細胞的數目要比非吸菸者的肺部多上很多。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香菸菸霧帶來了各種的微粒和迷人的東西,像是不斷需要被除理的焦油。但由於經常與尼古丁接觸,這些已經和緩的巨噬細胞變得更加遲緩。不再只是冷靜,基本上是常常感到疲累和遲鈍。它們不再有能力要求支助和增援,而且變得很難去殺死敵人。最重要的是,這些可憐的巨噬細胞不只功能失調,還會定期吐出溶解肺部組織的化學物質,意外地損害了肺部。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這些尼古丁中毒的巨噬細胞會破壞大量的肺功能組織,造成傷口並轉變成疤痕組織。如果這情節還不夠明顯—假若你喜歡呼吸,肺部疤痕組織不是好事。肺部傷口還會伴隨著發炎的不幸副作用,活化更多的免疫細胞,然後造成更進一步的破壞。另一個因吸菸變得嚴重遲緩而不那麼活躍的重要細胞是自然殺手細胞。正如我們之前所瞭解的,這是對抗年輕癌細胞的主要對策。這被認為在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高發病率中扮演著相關的角色。這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你讓肺部充滿飽和致癌毒素和一種會讓免疫系統在肺部造成傷口的藥物。另一方面,你讓擔負著殺死癌症任務的細胞失去效率。那麼後天免疫系統呢?雖然,通常吸菸者的血液中有更多的免疫細胞,但它們似乎比較沒效力。T 細胞被活化後更難增生,行為也更加遲鈍。普遍來說,抗體似乎在吸菸者的體液中衰減得更快,後天免疫系統的整體效率也大大降低。這說明了對吸菸者來說,為什麼像流感這樣的感染會更加致命。然而有一個例外是自體抗體,可以引起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抗體會大大增加。簡而言之,如果你吸菸,免疫系統會對身體造成更多不好甚至傷害的事。同時,與敵人作戰、呼叫增援和阻止入侵者擴散的能力也會變差。另外一個額外的結果是,吸菸者的傷口會變得很難癒合。因為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會導致無法正常地幫助傷口癒合。即便你今天開始戒菸,免疫系統也會維持抑制狀態一週到好幾個月—所以越早戒菸越好。但是,如果說它沒有正面的影響也是不誠實的。世界不是二分法,有時緩和的免疫系統可能是件好事。發炎是一把雙刃劍,對生存不可或缺,但對健康也可以非常有害。吸菸者罹患發炎疾病的機率比較低,只因為免疫系統表現得像早餐吃了幾個薯餅的蛞蝓一樣遲緩,發炎反應也隨著下調。因此對某些發炎性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吸菸似乎能提供某種形式的保護。但下一次,你與母親爭論為何你應該繼續放縱地吸菸時,請不要將這件事作為你反駁的理由。總而言之,雖然吸菸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它也會使你更容易感染許多其他的疾病。些微的好處是不值得用巨大的缺點去交換的。這是一個做類比的好地方。為了避免某些疾病而吸菸是多麼愚蠢,但實際上,也許這已經是類比了。以吸菸去稍微降低發炎性疾病的機率是非常愚蠢的。※ 本文摘自《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作者:菲利普.德特默 譯者:周序諦出版社:鷹出版出版日期:2023/02/01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沒有一種食物能永保青春!新竹國泰院長曾英智 靠2件事擊敗老化
「保持善意,透過醫療傳遞照護溫度。」是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的座右銘,例如員工餐廳一碗20元的牛肉麵,就是他對醫護人員的善意。曾英智認為,一個善意能推動另外一個善意,若社會上充滿著溫暖,每個人的心裡絕對會有陽光,希望新竹國泰醫院每個角落都充滿著善,讓善無限大。曾英智是新竹國泰醫院第四任院長,專精婦產科,平均一年接生270名新生兒,他的戰場在產房,固然接生處處有危機及糾紛,但看見孩子從無到有,與每一位媽媽一起開心擁抱新生兒,濃濃的成就感就成為他持續行醫的動力。很特別的是,曾英智目前還保存著他所領的第一個月員工薪津明細,紙張雖已泛黃,他仍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保存不是因為念舊,而是為了提醒自己在醫療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都不要忘記當初心裡的那份熱忱。」走入社區 貼近基層需求「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是新竹國泰醫院的核心宗旨,曾英智指出,新竹國泰是地區醫院,腹地不大,醫護人員工作緊密,擊退距離帶來的冷冰感,遭遇突發狀況支援快速,因此,醫院不以船堅砲利的醫療競備取勝,而是貼近需求,走入社區服務基層民眾,以品質搶下灘頭堡。曾英智說,新竹國泰尤其注重新竹地區的高齡及特殊族群友善服務,定期派員訪視社區對象,掌握其健康狀況與基本醫療需求,以「接地氣」的方式,改變以往醫護人員給人的忙碌冰冷印象,也替個案節省就醫通勤等待時間,這與他的座右銘相互輝映。20元午餐 助醫護善循環曾英智對醫護同仁的善,是從最基本的「午餐」開始改變。醫院僅收員工每人20元餐費,以院內的中央廚房烹調出美味料理,光是一碗20元牛肉麵,就受到員工的肯定。中午吃飽了,下午就有力氣繼續細心呵護病患,這是從日常生活推動善,讓一人牽動一人,醫院逐漸產生善循環,院內的氛圍更好更溫暖,員工自然有共同向上的動力。智慧醫療 打造醫院永續曾英智認為,醫院必須重視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綠能推動,去年10月舉辦全院主管共識營新增「數位轉型智能醫院」目標,希望邁向智慧醫療的世代,逐步展開全院節能減碳措施,除了照顧民眾健康,更重視地球的健康,面對醫療環境的變化與競爭,以資訊化統整打造醫院永續,轉型數位智慧醫院。養生祕訣/自己買食材下廚 新鮮又營養「簡單生活,找方式紓壓就是養生祕訣。」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認為,養生重點在「人」這個個體,每個人的身心靈狀態皆有差異,必須先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像他酷愛健身運動,就是他的心靈調節劑,心情放鬆了,壓力減輕,自然能達到養生功效。喜歡健身運動的曾英智說,他下班會前往健身房,在專業運動教練指導下做有氧、重訓等活動,每次都有不同的課表,針對全身各部位訓練,揮灑汗水的同時,也能夠釋放壓力,還可強身健體。曾英智表示,在壓力來臨時,難免令人喘不過氣,雖然心情會沮喪低落,但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在低谷後找到反彈的紓壓方法,將壓力化為養分,就會有所成長。靠健身與均衡飲食擊敗老化健身時,曾英智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每一項單循環訓練中,此時彷彿與外界隔絕,只有自己的呼吸聲與發力點,隨著身材的變化與運動表現的提升,每次都能獲得無比成就感,一練就上癮。也藉由訓練肌耐力與體力,避免肌肉流失太快,才不會輕易被「老」擊敗。談到飲食養生,曾英智說,「定時定量、均衡、不偏食」永遠是養生的基本,所以他酷愛下廚,且在施作食譜前自行購買食材,就可兼顧到食材的品質與營養的攝取,沒有一種食物吃下肚能永保青春,關鍵還是在於運動與飲食間的互相搭配。曾英智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婦產科專科、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子宮頸抹片採檢品質專家醫師證書現職: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新竹市政府醫事審議委員會委員、新竹市醫師公會健保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合聘副教授、台灣健康管理學會理事學歷: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加拿大溫哥華UBC hospital研修、美國三藩市CPMC婦癌研習經歷:新竹國泰醫院醫療副院長、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性病防治小組委員、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以不安心情來就醫,卻能在過程中感受到「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鮭魚、鮪魚呈紅色是白肉?速懂紅白肉分類方式及營養價值
動物性肉品是蛋白質來源,主要分為紅肉與白肉兩類,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紅肉含有更多礦物質,白肉則蘊含優質蛋白質。長久以來,紅肉攝取過量一直被認為有致癌風險,但近年陸續有相關研究推翻「紅肉較不健康」的觀念。今天元氣教你如何區分紅白肉,各取其優、適當攝取,避開不利健康的風險因素。國民健康署時常叮囑民眾,應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更有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聽起來紅肉似乎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威脅,但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師說,紅肉雖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當中也含有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重點仍是「均衡不過量」食用。年前年後許多公司聚餐、親友團聚、從尾牙到春酒,餐餐葷腥不忌,東坡肉、滷肉、烤肋排、炸豬排都是餐桌上的常見佳肴,難免吃下過多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將增加17%的大腸癌罹患風險。分類方式紅肉肌紅蛋白較多,生肉呈現紅色。常用紅肉四隻腳、白肉兩隻腳區分。日常飲食上,該怎麼辨別紅肉?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紅肉因含有較高的「肌紅蛋白」,為動物肌肉內的蛋白質,負責運輸體內氧氣等,因此烹調前的肉質為紅色。但為何被歸類為白肉的鮭魚、鮪魚,肉質也呈現紅色?劉怡里說,鮭魚食用甲殼類,而甲殼類中所含的類胡蘿蔔素,造成肉色偏紅;而鮪魚則被研究分類為肌紅蛋白較多的白肉。通常紅肉指的是豬、羊、牛、馬肉等。劉怡里說,營養衛教上常將「四隻腳」的家畜類分類為紅肉,「兩隻腳」的雞、鴨、鵝,以及魚類、海鮮類則稱作白肉。營養價值紅肉:鐵質含量高,女性、孕婦、貧血者的重要營養素。劉怡里表示,相較白肉,紅肉營養價值中有更多的鐵、鋅、維生素B12,主要富含鐵更是女性生理期、缺鐵性貧血族群、兒童青少年發育期需多攝食的,醫師也常提醒孕期第三期的女性多補充,可提供寶寶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白肉:高蛋白、低脂肪,魚類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白肉被視為「優質蛋白質」,劉怡里說,白肉因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例如,家禽類中的雞胸肉、雞里肌肉,相對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海鮮除了脂肪含量較低,也富含鋅、牛磺酸等營養素;魚類除了高蛋白,還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發炎反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增強抗氧化能力,是白肉中相當好的選擇。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等魚類,DHA、EPA等Omega-3脂肪酸最豐富。食用風險加工紅肉易致癌少碰為妙,新鮮紅肉應限量,避免心血管風險。劉怡里指出,紅肉脂肪含量普遍比白肉多,其中飽和脂肪酸比例也較高,嗜吃大量紅肉,長期易造成身體發炎,肥胖機會增加,間接提高致癌風險。紅肉因為脂肪、膽固醇也較高,過度攝取除了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婦癌中的子宮頸癌、乳癌也都和高脂肪有關。因此,紅肉與癌症雖非直接相關,但確實間接增加風險。若要遠離紅肉帶來的癌症風險,劉怡里建議,攝食紅肉每天不要超過70公克;加工肉製品盡量避免食用,如貢丸、火腿、肉鬆、臘肉等,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若與胺類食物一同食用,會結合成致癌物「亞硝胺」,長期累積就成為癌症的危險因子。劉怡里表示,若要減低亞硝酸鹽成為致癌物亞硝胺的機會,維生素C可以阻斷亞硝酸鹽與胺類的結合,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柳丁、柑橘類、小番茄、木瓜等等。但要遠離亞硝胺,根本之道還是少吃加工肉類食品。
-
2023-01-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王功亮:要有醫師才能留住患者!台東急重症不需後送,心臟外科急症零轉出
「台東馬偕醫院為台東唯一區域級教學醫院,擔任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肩負地方六成急診業務,也是台東人急重症最信賴的在地醫院。」因為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過去8年的付出,讓台東馬偕成為「台東人急重症不需後送」的醫院。婦科權威也是達文西手術專家 68歲王功亮臉上常掛笑容,40年前高醫第一名畢業後,即選擇到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服務,且專研婦癌治療。王功亮表示,婦產科患者多數帶著希望、期待與歡笑,這和他的個性相仿,也因為阿嬤罹患婦癌,促使他投入婦癌研究。之後王功亮到美國進修,學成歸國後即接下台北馬偕婦癌部主任,致力發展馬偕婦癌化療及腹腔鏡手術。10年前並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成為國內婦科權威、達文西手術專家。郭台銘兩個女兒都他接生台灣30多年前生育率高,每年近40萬名新生兒,台北馬偕每月就接生900多個,王功亮說,當年有機會接生許多寶寶,不少人指定馬偕生產,像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曾馨瑩的2個女兒,當年都指定到馬偕由他負責接生。過去婦女子宮頸癌患者多,王功亮幾乎每天都有刀,近年許多觀念改變,飲食習慣、預防醫學提升,子宮頸癌患者已大幅減少。8年多前總院派任他接台東馬偕院長,他認為是使命,強調「去台東要做事」,需要資源、更須總院支援,總院支持他的想法,自此從台北婦科指定名醫投入後山醫療。把台東馬偕打造為醫院SOGO王功亮坦言,當初台東各醫院規模都差不多,重症病人外轉是台東最大醫療缺口,不少到馬偕急重症患者,因為缺醫師或處理能力不足,近7成需外轉高雄或花蓮慈濟,他自問「我可以讓馬偕不一樣嗎?」大家都當「醫院小七」,馬偕能否成為台東醫院的SOGO百貨,提供高品質服務。「要有醫師才能留住患者!」王功亮說,心臟疾病是最危急症,當年心臟科每年有20到30名患者外轉,為重建患者留在台東馬偕信心,漸少外轉風險,只要患者可控制,他立即請總院心臟外科醫師隔日一早搭機到台東幫患者手術。患者健康出院是最好的傳播,台東人因而逐漸認同、信任東馬醫護團隊。王功亮過去在總院服務資歷,也成為到東馬服務資源,為讓東馬成為台東高品質醫院,達成在地醫療目標,他積極延攬各科醫師到東馬,擴充重症醫療設備,透過評鑑提升醫院等級,2017年取得癌症品質認證,2019年通過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評定。提供24小時視訊醫療服務現在的台東馬偕已全面提升,可提供24小時遠距視訊醫療,離島導入心臟內科遠距會診,相關疾病幾乎都可留台東在地醫療,心臟外科急症也達成零轉出成績。王功亮說,過去台東人都說生病急重症,只能送去外縣市,現在都可留在馬偕,讓你「躺著送進來、健康開心走出去」。養生祕訣/愛跳國標舞 每天快走30分鐘王功亮學生時期愛跳舞,當過土風舞社長,之後接觸國標舞,著迷舞姿美感、下工夫勤練,在台北馬偕服務時還辦國標舞社團教同仁跳舞,到台東馬偕擔任院長,曾在年終忘年會活動表演,優雅身段、標準舞姿,讓同仁驚嘆不已。王功亮表示,跳國標是從學生時代一直保留的休閒運動,剛開始是跳土風舞,後來看到學長跳國標舞,發現國標舞基本動作要求高,看似簡單舞步,但音樂間舉手投足、跨步舞蹈,必須運用各部位肌力,是非常耗體力的運動,自此勤練。年輕時熱中學舞,為王功亮身體健康打下基礎,每次舞蹈不僅運動流汗,也舒緩工作壓力,到台東後較少外出跳舞,偶爾與妻子在家共舞,但為保持運動習慣,每天會上跑步機快走運動。「身心健康都很重要。」王功亮說,他從年輕時打底,不熬夜,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培養肌耐力,每天至少快走30分鐘,飲食正常、餐食不過量,控制體重、節制甜食、戒消夜,多喝白開水、少喝刺激性飲料。學習樂觀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做自己喜歡的事,隨年齡增長,經驗累積、看得更多,更能樂觀處事。「信仰很重要!」王功亮強調,有信仰心靈上就有寄託、有倚靠、有平安,生活中遇到挑戰,透過信仰就可以找到方向,像當年得知派任台東,他就覺得是上帝旨意,「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人生後半段到台東、完成神交付的使命,非常開心、不後悔。王功亮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婦產科、專研婦癌治療、達文西手術●學歷:高雄醫學院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現職:台東馬偕醫院院長、馬偕醫學院教授、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經歷: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婦癌學會理事長、台灣癌症醫學傑出獎給病人的一句話●信任台東馬偕,樂觀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