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加護病房
共找到
1135
筆 文章
-
-
2022-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懶人包/12月上路新制一次看!戶外口罩解禁、北市禁塑膠杯 犯這交通規定最重罰2萬4千元
12月1日起取消戶外全程佩戴口罩,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除了多項防疫鬆綁新制分批實施外,也有攸關民生、交通、環保等新政策上路。聯合新聞網整理一系列12月新制,帶你一篇掌握哪些事情需要多加留意,以免不小心違規傷荷包。●防疫鬆綁一、12月1日起戶外免戴口罩 室內符合6條件也免戴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宣布,12月1日起開放全部室外取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惟歲末、跨年大型室外活動之口罩規定,將視近期疫情變化另行研擬。不過,民眾外出時若處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的內部空間,應維持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以下六大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1. 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2. 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3. 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4.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5. 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6. 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除了上述條件外,一些會讓人「霧煞煞」的情境,例如:在戶外車站等車、露營帳篷內、社區型大樓中庭等是否需戴口罩,詳細QA解答看這裡。二、12月1日起兩類人免費領五劑快篩試劑 第八輪實名制一次最多可買30劑長者、幼兒又可再免費領快篩啦!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12月1日第六輪0至6歲學齡前幼兒(2016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與第四輪65歲以上長者(1957年(含)以前出生),可以免費領取一份共五劑快篩試劑,且免費領取的份數不會計算入實名制購買資格。同時,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也從12月1日起實施第八輪,凡是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之民眾,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可購買一份五劑,購買份數至多可購買六份共30劑,可分次購買,也可代替購買,售價仍為每份500元。三、12月2日起開放5~11歲兒童接種追加劑 滿5歲、未滿6歲「提供單價BNT」12歲以下兒童也可以接種追加劑疫苗了。12月2日起,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擴及提供滿6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滿5歲、未滿6歲的兒童則可接種BNT單價疫苗作為追加劑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建議,滿5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間隔為與最後一劑基礎劑間隔至少12周、84天。四、12月10日起取消每周入境人數限制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加上歲末年終、國外耶誕假期以及農曆春節將至,預計屆時將有更多的入出境需求,因此在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12月10日零時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以利國人預先安排連假返鄉行程。五、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 每名住院病人一次最多兩名訪客指揮中心原先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不過仍限制每天固定一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兩名訪客,但符合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相關規定、探病者條件看這裡。●交通相關一、12月1日起買台鐵票 新增9種行動支付付款為加強旅客購票付款多元性及便利性,台鐵局宣布12月1日起,於全台各電腦售票車站售票窗口新增「街口支付、一卡通MONEY、歐付寶、Pi拍錢包、LINE Pay、悠遊付、橘子支付、愛金卡icash Pay及全支付」9家行動(條碼)支付服務,全台191個車站、436個電腦售票窗口上線使用。更多詳情可上台鐵管網查詢。二、12月1日起快速公路散落物不再免費處理 比照國道3000元起跳國道、快速公路散落物事故時有所聞,除會塞車,也容易導致二次事故發生。繼國道取消免處理費,交通部公路總局也修訂「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12月1日起全台十五條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也將收費,每車道、每30分鐘收費3千元,逾30分鐘加收3千元,若影響一個以上車道,也將加倍收費,上限2萬4千元,盼藉此提醒用路人把車上貨品繫好再上路。三、12月1日起4縣市科技執法擴大辦理台北市北市警局自2019年起開始推動科技執法設備取締違規停車,統計至今年10月各處設備取締違停計1840件,相較測試期間平均每月18741件,減少約90%。有鑒於榮總醫院周邊就診民眾、計程車常違規停車,導致交通壅塞及影響救護車通行,為有效遏止車輛違規停車影響交通順暢與救護動線,已規劃建置「違規停車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正式啟用,更多關於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固定式科技執法設備設置地點一覽表」及公告可上台北市政府官網查詢。新北市新北市目前有7處區間測速執法路段,新北市警察局統計,實施迄今違規及事故最高下降8成,防制成效良好。警察局另分析易有超速相關肇因事故路段,將在台2線85.8K至87.5K龍洞隧道路段設置區間測速,及16處路口設置科技執法,12月正式啟用。高雄市高雄市新設16處路口科技執法或固定式測照設備,包括8處多向式違規監測系統,以及8處固定式取締闖紅燈或超速照相固定桿設備,12月1日起正式上線執法。雲林縣雲林縣今年獲中央統籌分配款補助2475萬元,在斗六、斗南、虎尾、土庫、西螺及麥寮等6鄉鎮,新設9處路口多功能交通違規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起正式執法,欲知相關地點看這裡。四、12月1日起北市YouBike 2.0新增滿站增時功能 還車15分鐘內免費民眾租借YouBike時,若遇無位可還,除了在原地等待之外,也可以到附近站位歸還,但是移動或等待時間仍須付款。台北市交通局為避免額外新增費用造成使用者困擾,決定在YouBike 2.0 App新增「滿站增時」功能,可以獲得15分鐘免費延長時間,以利至鄰近站點還車或於現場等候車位釋出。五、12月3日起北市YouBike 1.0退場 跨縣市騎錯車要付350元據北市交通局統計,YouBike 2.0系統已於今年10月提前達成全市1200站擴建目標,YouBike 1.0系統將於12月3日0時起停止營運,屆時北市YouBike 1.0自行車皆無法再借出。交通局說,從新北等外縣市赴台北市的民眾須騎乘2.0才能還車,不小心騎錯可能須繳調度費350元。台北市政府運輸管理科長廖苑伶表示,屆時雖無法再借車,但需給民眾還車的緩衝時間,因此12月3日至12月6日,1.0空車柱可還車;12月7日至12月9日,雙北邊境使用率高的30個站點如南港、關渡等還可以還車。不過自12月10日起,YouBike 1.0在台北市將無站可還,騎錯需負擔350元跨縣市調度費。●民生方面一、12月1日起台北市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 生物可分解PLA杯也不行北市環保局表示,因應國際趨勢,落實減塑,12月1日起,北市轄內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之PLA杯。環保局表示,為使「飲料店禁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政策順利執行,今年6月、8月、11月中旬逐店宣導,目前9成以上列管業者均已備貨完成,今天可依法配合實施。飲料業者也須符合環保署規定材質如紙杯作為替代,違反者將依法處1200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限期改善卻未完成者,可按日連續處罰。二、12月1日起「這4種」台灣貴重木及其製品將管制出口農委會林務局表示,為避免珍貴林木資源遭盜伐後出口,從12月1日起,紅檜、台灣扁柏、台灣肖楠、牛樟等4種台灣特有貴重木原木、木材、雕刻品及藝品將管制出口。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依貿易法第11條規定公告,國人如輸出或攜出上述4種貴重木的原木、木材,以及單一次輸出或攜帶出境同一貨品號列內總重量超過5公斤的雕刻品或藝品,均應取得國產材識別標章(TAP、CAS、QR Code),並事前向海關申報及檢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同意文件。另外,未滿5公斤的雕刻品、藝品得免檢附同意文件,但仍應事前向海關申報。有關公告所涉及的貨品號列範圍,詳見經濟部111年11月18日公告。三、12月15日起太魯閣布洛灣吊橋調整參觀時段 中午將開放遊客登橋攬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知名景點布洛灣吊橋,目前每天上、下午各開放一場次,依承載量上限排隊入場。為提升吊橋參訪遊客量,也讓遊客行程安排更加彈性,太管處決定12月15日起,中午也開放登橋參觀,屆時布洛灣吊橋將從每天上午8時30分,一直開放到下午4時30分,最慢必須在下午4時前入場。四、12月19日盤中零股交易撮合時間縮短為1分鐘金管會宣布,為提升盤中零股市場流動性,證券市場將於12月19日起縮短盤中零股交易撮合間隔時間,由原本的3分鐘改為1分鐘。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2/1起口罩令鬆綁!指揮中心宣布室外免戴口罩、餐廳可逐桌敬酒
疫情趨緩,本土新冠肺炎BA.5疫情上周確診數較前一周減少18.6%,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宣布,12月1日起開放全部室外取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至於歲末、跨年大型活動的口罩規定,則視近期疫情變化而定。王必勝表示,外出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的內部空間,應維持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另外,指揮中心室內維持免戴口罩的六大例外情形包括:一、從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二、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三、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四、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的場合。五、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六、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12月10日起放寬探病防疫規範 羅一鈞:一次最多2訪客指揮中心原先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宣布,自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不過仍限制每天固定一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兩名訪客。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有條件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限,但符合下列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依法規須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二)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三)病人病情惡化或病危探視。(四)其他特殊原因,經評估有探病必要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二、探病者不論疫苗接種狀態,應配合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但探病者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三、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探病,但符合前述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並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後探病,不適用前述免除篩檢條件。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仍有實地探視需求,探病者須不具COVID-19相關症狀及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風險,進入醫院應佩戴口罩並遵循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保障自身及病人健康安全。指揮中心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調整醫院相關管理規定。指揮中心宣布取消每周入境人數限制 12月10日上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以及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依照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自今年12月10日零時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指揮中心指出,每周入境人數持續上升,11月21日至27日共7日的境外移入病例新增281例,較前7日下降12.2%,且國內新增病例數持續下降,另考量歲末年終、國外耶誕假期以及農曆春節將至,預計屆時將有更多的入出境需求,因此取消入境人數限制,以利國人預先安排連假返鄉行程。指揮中心呼籲,入境旅客須配合於國際港埠領取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於7天自主防疫期間進行檢測;入境前14日有疑似症狀的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返回住所。指揮中心說,隨著邊境開放,入境人數增加,指揮中心將持續密切監測國內變異株檢出情形及後續疫情趨勢,滾動調整相關策略及防疫配套,請民眾落實相關防疫規範,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邁向正常生活。
-
2022-11-27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
Q.一對退休夫妻在花蓮南端的玉里旅遊期間,先生突然出現疑似中風症狀,頭暈、半側手腳完全無力,說話也說不清楚,花蓮地域狹長廣闊,大醫院多在北部市區,離玉里很遠,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黃翊豪說,因花蓮地形狹長,南北距離高達200公里,因此花蓮縣消防局在心肌梗塞通報已啟動「南病北送」的接駁救護機制,讓南端瑞穗、玉里的患者送至鳳林地區後,再由壽豐分隊將病人送往花蓮慈濟醫院,解決長距離救護後送對中南區消防同仁的壓力,這一套流程未來也會應用到急性腦中風的通報上。黃翊豪呼籲民眾警覺中風症狀,記得「FAST」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記下最後正常時間,不論位在何處,盡速撥打119是求救的重要第一步。而在救護車到達前,可以先讓病人躺臥並鬆開衣物等待,記得詳細告知平日用藥情況、是否有慢性病,以利救護人員順利銜接後續。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亦是我國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其失能衍生的長照費用,一年恐超過百萬,是壓垮家庭經濟的重擔。根據統計,花蓮一年約有1000位急性腦中風病患,包括缺血型和出血型腦中風,但大部分未能在第一時間正確辨識,錯過了黃金急救期,留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花慈推行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串聯消防救護員守護花蓮。因此,花蓮慈濟醫院腦中風中心特別設計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Modified Prehospital Acute Stroke Severity scale:PASS),提供急性中風另一項評估工具,盼此量表能協助救護員評估判斷,及時送至能夠處置的醫院。11月花慈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至花蓮縣消防局「救護員教育訓練」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實務經驗,透過課程分享與消防局建立互助合作機制、互相串聯,共同守護花蓮鄉親。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說,當腦血管發生阻塞或出血破裂時,腦細胞也會慢慢壞死,導致神經功能缺損。急性腦中風救治分秒必爭,若為出血型中風需以手術治療,而缺血型中風在症狀發生3~4.5小時內送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癒率較高、預後也較佳,有助於提升重拾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羅彥宇分析,靜脈血栓溶解劑的全國施打率為5.25%,花蓮低於平均值,主要是全縣南北狹長,交通時間和民眾對中風觀念仍有待加強。若發病超過4.5小時,或是阻塞的位置在大血管,還可以施行動脈血栓移除術打通塞住的血管,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羅彥宇表示,花蓮慈濟醫院全年皆有神經內科醫師值班,可24小時治療急性中風,而且是東部率先引入動脈血栓移除術的醫學中心,再加上全天候的神經重症加護病房照顧,提升急救成功率。花蓮縣消防局「鳳凰計劃」建立送醫流程SOP,跟急重症賽跑。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冠英回饋,急性中風雖為三大急重症,救護分秒必爭,目前消防端已與醫院端建立通訊交流群組,但因中風的疾病特性,救護員透過辛辛那提(FAST)評估疑似中風患者送至醫院後,無法像心肌梗塞或重大創傷等,有實際數據(OHCA急救成功率等)能夠了解病患送醫後的治療狀況。期以透過課程交流,有機會和花蓮地區的醫院近一步合作,建立交流系統或數據回饋機制,讓救護員有機會了解,透過緊急醫療服務(EMS)送至醫院的疑似中風病患是否確診為急性中風,有助於消防端建立獎勵機制,或檢視中風辨識敏銳度,設身為傷病患思考,讓救護熱情能永續傳承。羅彥宇說,除了民眾警覺腦中風的徵兆、緊急送醫,還要「送對醫院」,最好的方式是通知119救護系統,送往最近且具備合格緊急醫療能力的醫院。醫院收到通知,立即啟動SOP流程,安排電腦斷層掃描、腦中風治療小組成員待命,評估符合缺血型腦中風症狀則給予治療,治療後整合個案照護、衛教、追蹤。花蓮縣消防局也於今年進行「鳳凰計劃」,在急重症救護上建立送醫流程SOP,大量訓練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能在現場利用專業儀器,給予病患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置,在救護心肌梗塞等重症上有明顯突破,雖然急性中風現行無法在救護車上施予治療,但建立起救護SOP、強化辨識敏感度,對急性中風這樣跟時間賽跑的急重症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增益偏遠地區的腦中風病患。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Infogram
-
2022-11-27 醫療.精神.身心
選前之夜淋雨、情緒激昂! 醫提醒長者3問題勿輕忽
昨晚不少候選人舉行選前之夜,熱情選民堅持到場支持,但昨日整夜下雨、氣溫驟降,醫師提醒,高齡長者若經歷一夜淋雨後,可能出現失溫、感冒,甚至憋尿一整夜後引起泌尿道感染等身體不適表現,若出現昏厥、意識改變、噁心、嘔吐甚至抽搐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高齡醫學科暨一般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英仁表示,失溫是指人體溫下降到35度以下,而長者體溫控制、散熱系統較年輕人來得差,淋雨一夜可能造成失溫,後續恐引發昏厥、意識改變、噁心嘔吐等症狀。且在造勢場合長者要走路、情緒激動、嘶吼等,疲勞度過高,還有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陳英仁說,雨勢大可能讓口罩被淋濕,長者若本身有氣喘、心肺疾病,所需氧氣量大,口罩被浸濕後恐導致吸氧量不足。且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緩解,長者在造勢場合群聚,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也可能感染其他病毒,或感冒而流鼻水、發燒。若長者參與一整夜活動都沒喝水,高齡女性膀胱功能退化、高齡男性攝護腺問題等,憋尿後會使尿解不乾淨,增加泌尿道發炎狀況。陳英仁建議,長者在氣候不穩定情況下,盡量不要去戶外,若出現失溫情況,不僅尿量會減少,也可能出現噁心、嘔吐、抽搐等,建議盡快送急診診治。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民眾參加選舉活動情緒激動,加上環境溫度影響,可能產生頭暈、頭痛,甚至讓原本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絞痛或冠狀動脈問題惡化等。此外長者也可能引發呼吸道疾病,例如嗆咳、新冠或者流感等,病毒傳播不一定戴外科口罩就能防得住。建議患有慢性疾病長者,若參加完活動後,後續出現頭暈、頭痛、胸悶、喘等症狀未能改善,應盡快就醫。部分民眾在選舉後出現「選舉症候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表示,會出現此類困擾的民眾,大多對於「挫折忍耐力」不高,像是平時做事容易衝動、沒耐心、以自我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等,以及成長環境優渥沒遇過挫折,這類人對於選舉抱持高度期待,結果出爐一但不如預期,恐感到強烈失落感、產生焦慮等情緒問題。葉啟斌指出,近期門診出現約1至2成情緒較激動患者,且伴隨嚴重失眠問題,因近期高度關注選情新聞,患者時常處於生氣、憂心等狀態,顯示對於選情有高度期望,若結果不如預期會難以接受。他表示,台灣是民主社會,民眾應學習與他人相處、避免自我中心思考,對於選舉結果應該坦然接受,才是民主進步社會該有的態度。葉啟斌建議,民眾可以透過3種方式調適心情,第一是「思考回歸到自己身上」,避免不斷關注選舉事情,將自己份內的事做好,包括如常上班、上課,以及正常時間吃飯及睡覺,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第二是「適度談論」,有些人內心想法不吐不快,可以向身邊親近、安全的人分享,說出口可讓心情舒緩。第三是「運動」,不愉快、忿忿不平的心情透過運動可得到紓解。
-
2022-11-24 醫療.心臟血管
乍暖還寒心肌梗塞好發期 醫師提醒一症狀出現是警訊
近來氣溫乍暖還寒,醫師提醒慎防心肌梗塞突襲,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等三高患者,若平時有胸悶現象,當感覺到不適時,建議立即就醫,避免延誤衍生憾事。71歲謝姓男子近日因胸悶不適馬上送往柳營奇美醫院醫治,醫師判讀心電圖過後,立即安排心導管手術,順利救回一命;另名約50歲男子因胸悶未立即就醫,昏厥無心跳後緊急送醫到院前已回天乏術,柳營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鐘國瑋說,兩人同是心肌梗塞,生死卻大不相同,最大差別在於搶救時機。鐘國瑋表示,心肌梗塞好發於冬季,發生前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等;其中三高患者、有抽菸習慣、肥胖及有心臟疾病的家族史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加以留意。此外,秋冬或冬春氣候交替,也常因氣溫忽冷忽熱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進而引發心肌梗塞,讓人猝不及防。「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是把握黃金搶救時間!」鐘國瑋指出,通常患者送達急診10分鐘內須完成診斷,30分鐘內需開始施行心導管手術,90分鐘內需打通阻塞的血管,解除當下危機。若心肌梗塞超過8小時,就會因為心臟肌肉缺血,導致肌肉壞死或纖維化,造成心臟缺損不可逆後果。鐘國瑋說,柳營奇美醫院2015年成立心血管中心,2017年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肯定,院方可提供民眾在急診能及時診斷並穩定生命徵象,心導管室手術人員隨時待命,經手術後加護病房能接手後續照顧。他提醒,過去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開刀治療後的病人,更要注意身體保養、不要抽菸、預防三高,同時維持適當運動,將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降至最低。
-
2022-11-17 焦點.元氣新聞
鳳梨哥哥死因公布!「心因性休克」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這些症狀1周內2次是警訊
YoYo台最早期的「鳳梨哥哥」簡義隆(39歲)突被爆出已離世,他的弟弟在15日下午透過他的臉書發文宣告這個哀痛的消息。消息一出外界紛紛猜測他的死因,弟弟昨(16日)再發文公布死因是「心因性休克」,也請求外界給予讓他們平靜處理的空間。》看詳細新聞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實猝死的名人不在少數,高以翔、小鬼、「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等都是。今年二月初,剛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明金成,也是心因性休克猝死,年僅51歲。當時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受訪表示,心肌梗塞為引發心因性休克的主因。心肌梗塞常來得又急又快,但仍有跡可尋。王宗道指出,心梗發作前,大都先有胸悶、胸痛、易喘等警訊,但時間極短,容易被忽略。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會加劇,甚至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提醒一周內有上述症狀超過兩次,應盡快至急診就醫。台灣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導致猝死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心源性猝死,像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臟停頓等;非心源性猝死,像腦阻塞、腦出血、肺阻塞、呼吸道疾病等。年輕族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肥胖、久坐、熬夜為多,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如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能降低猝死的可能,建議優先調整體重,有以下三步驟:3步驟調整體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體脂肪,認識自己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依照自己的活動量,計算每天攝取的熱量。第二步:多喝水、多吃蔬果,減少喝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物等。第三步:增加體能活動消耗,體重過重者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同時消耗200大卡,每周可減重0.5公斤。正確量測血壓 謹記關鍵密碼「722」此外,高血壓也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根據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死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的第2、4、7位。只是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多人有高血壓卻不自知,很多個案是在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後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
-
2022-11-17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有關 醫授3步驟防範:優先調整體重
●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猝死以心源性最常見● 久坐、熬夜,弄壞年輕人心血管● 無法調整生活作息,每3年做1次檢查別以為年輕人「凍頭好」可以連續熬夜、喝酒、打牌,恐陷入猝死危機。台灣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以心肌梗塞、腦中風、肺栓塞最多。長輩發生心血管疾病,多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年輕族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肥胖、久坐、熬夜為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導致猝死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高達八成都與心血管有關。心源性猝死,像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臟停頓等;非心源性猝死,像腦阻塞、腦出血、肺阻塞、呼吸道疾病等。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其中有五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張釗監說,心血管疾病不是高齡者專屬的疾病,近年已呈年輕化趨勢,甚至20多歲就罹患心血管疾病,暗藏猝死風險。年輕人心血管出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熬夜、久坐、抽菸等,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根據2017年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19歲以上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逐年增高,男性體脂肪大於等於25%多達80.65%、女性體脂肪大於等於30%多達91.77%。張釗監指出,體脂肪過高對於心血管都是沈重的負擔,長久下來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增加血管破裂或產生斑塊的機率,進而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增高。久坐不動易減少水分攝取,體內水分不足,血液循環會變差,使血管提早老化,變得脆弱。熬夜會讓自律神經失調,促使交感神經亢奮,引發血管痙攣。張釗監表示,血管最怕過度緊縮、過度放鬆,像是溫差大,常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受不了,血壓突然上升,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栓塞。現代人因工作型態關係,久坐幾乎成為常態,張釗監建議,工作期間可調鬧鐘,每50分鐘起身一次,活絡筋骨5到10分鐘;午休時可以散步20到30分鐘,增加活動時間;定時補充水分,每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水,盡可能喝水充足。不少研究指出,睡不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更何況是熬夜。張釗監說,成人每天至少應睡七小時,若是睡眠不足或睡不好,血壓易提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若有睡不好狀況,建議睡前二小時做一些運動,或喝溫熱飲品幫助入眠,不過睡前別喝過量的水分,避免睡覺時為了排尿影響睡眠品質。平時的運動習慣,每周至少二到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血液循環,避免肥胖、久坐,體力消耗量大也能幫助睡眠。張釗監建議,30歲以上的年輕人,每三年做一次健康檢查,5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可一併針對心血管做檢查,如心電圖、運動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年輕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能降低猝死的可能,建議優先調整體重,有以下三步驟: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體脂肪,認識自己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依照自己的活動量,計算每天攝取的熱量。第二步:多喝水、多吃蔬果,減少喝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物等。第三步:增加體能活動消耗,體重過重者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同時消耗200大卡,每周可減重0.5公斤。
-
2022-11-15 醫療.感染科
流感併發重症 7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染病後4天亡
新冠肺炎疫情下降,但秋冬呼吸道疾病仍不下小覷,包括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新增兩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其中一名7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11月5日發病,檢驗確認感染A型H3N2流感病毒,雖經救治仍死亡。目前本流感季已累計三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皆未接種疫苗,其中兩例死亡。依監測資料顯示,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於社區持續活動,流感病毒檢出以A型H3N2為主,近一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略降,但仍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呼吸道融合病毒上周通報406例,較前一周的455件下降,但仍要觀察個案數是否會再回補。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新增兩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已死亡的7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及心臟病,未接種當季疫苗,個案於11月5日發病,收治於加護病房,11月7日持續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和咳嗽,經快篩確認為A型流感,雖給予抗病毒藥物,但仍於11月9日死亡。另一例個案為未滿五歲男童,也未接種疫苗。10月31日發病,11月2日收治於加護病房,並檢驗為A型H3N2,經治療後,日前已出院。莊人祥表示,流感疫情有升溫跡象,研判因流感疫苗接種狀況還不錯,疫情尚未顯著上升。本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整體接種情形較去年同期提升,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達47.1%,較去年同期的32.1%高出15%;學齡前幼兒接種率達46.2%,較去年同期的45.7%高出0.5%,但距離目標接種率52.6%及60.1%,仍有差距,需繼續努力。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所有接種對象已於11月1日起全部開打,截至11月13日,629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已使用超過514萬劑,整體使用率逾8成,請65歲以上及學齡前幼兒等高風險族群,盡快接種。RSV以學齡前幼兒為主要感染對象,除了勤洗手之外,給予嬰兒母乳可增加免疫球蛋白,大人應注意避免親吻嬰幼兒臉頰,嬰幼兒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玩具、扶手等,應定期清消。
-
2022-11-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無暇哀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先夫摯友在四月初,不知我正在ICU;來訊息向我邀稿。他說:「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不管多幸福多如意的人生,夫妻之間一定有一個人會先走。而在現今的環境,雖然平均餘命因為醫學的發達而逐漸延長,但是年紀越大,對這種愛人的離開,更是越來越難適應,所以我很想邀請幾位好友的遺孀,與我們分享她如何成功地『走出哀傷的深谷』。」我驚訝於他用肯定的語氣認為這幾位遺孀已成功走出哀傷。其實要如此判斷是要確實知道幾個步驟:先有哀傷、沉溺哀傷不拔、力圖脫困振作、尋求到化哀傷為力量的釋懷。鴻傑離開我再約半個月滿一年半。他去世後,與其說我現在是「成功的走出哀傷」,不如說「我成功的浸淫於美憶及感恩中」。或許是因我們的經歷較特殊,他一直硬朗的身體,在最後的十年,卻受累於健康因素的限制。不但失去原有比常人強的工作能力,思考統合能力,靈活運用電腦的能力,還因走過鬼門關,住院355天,四進四出加護病房,身心經歷的折磨非比常人。期間只有我倆相依為命,幾乎沒請看護,我全程陪他走過。從他生命力因化療不適很快的趨近於零(嚴重敗血),到緩慢的重拾回近於常人的生活。他本來是工作忙到無暇陪我,到最後十年是兩人成連體老人相扶持。我把這機緣看成上蒼的補償及給了更能透徹體會愛的真諦的機會。我倆都學習了這輩子未曾想過,未曾遭遇的事,因此更懂對方,更珍惜彼此。若要說打擊,2014年2月他因肺腺癌開刀後,後續的化療,才第一劑的白金打過,不到一週就突然昏倒,繼之敗血,不到十小時就被宣告需要有最後的心理準備。還好進了加護病房,三隻升壓劑齊用,全賴呼吸器與藥劑在支援,白血球掉到240個,無免疫力,無抵抗力,偏偏急救時插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經過關鍵五天,血壓稍回來,肺炎,呼吸窘迫非常嚴峻。打了嗎啡減輕他的痛苦。開放的探病時間進去看他是交織的各種管、各種針露在蓋被外,看不出他的表情。房內各種儀器及監控儀器都在發出各自的聲音,他則是昏迷的。我覺得那時才是最哀痛的煎熬,前景是什麼,完全無法掌握,我只能一直在扮演簽署同意書的角色。感謝醫護的盡心努力,感恩醫學的精進,到他有意識,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時已超過一個月;而真正較穩定,沒有一再進出加護病房是半年後的事了。355天後出院時是比植物人好,但有很多障礙。領了重大傷病卡,領了殘障手冊。短期記憶受損,氣切管仍在,外加迴腸造口,還有血管阻塞治療中。回診是我開車送陪,居家照護是我囊括所有護理與家務,連身體復健也是我設計陪著作。從無法自行走路,手無舉杯之力,心跳因仍在100左右,吃東西容易喘;到我有勇氣帶他去外食,甚至在buffet 自己端盤取食,是出院後八個月後的事。到他有能力走上坡路,踏青一小時是2017以後的事了。只能說這段共同努力的日子,隨時都明白無常還是有可能會再遇到,但與其罣礙倒不如更珍惜日日的進展與兩人更融合的感情。試想,他怕我孤獨,努力戰勝病苦,熬過艱鉅的躺床近年,無法翻身無法言語,求活就是只為能多陪我。我照護他不遺餘力,做到忘我,無我;就是一個信念,要把他帶回家,讓他能夠與我共度晚年。兩人共同患難後更懂水乳交融的可貴。平日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是會擔心兩人中任一人臨走時的險境是否應付得來。走過顛簸,闖過鬼門關,重拾的生命猶如上蒼的贈品,只能祈禱,希望被收回時一切平順。果然,2020/12/3臨睡前,他在與我對話中,突然祥和的嚥下最後一口氣。五秒決定了陰陽兩隔。急救無效後。只有我和兩位學生守靈。我一再親吻他的額頭,感受到他體溫的下降,低語告訴他:「辛苦了,放心走吧!未了之事就交給我來。」最愛走了,哪有哀痛沉淪沮喪的時間。擺在眼前的是好多後事要處理,完全都得自己來。女兒獨自趕回台灣,因為疫情隔離,幫忙有限。出殯後,她急著離開臺灣回僑居地,外孫子女等著她。這一年半,光是報稅繼承處理就花了半年。我很想外子,很感謝他當年有勇氣追求我,並給了我一生精彩。他的內斂與寡言,讓好多人只知道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很少人知道他其他才華,及豐富的內涵。我像是獨享了他各種真善美。元稹的一首詩,最能詮釋他走後給我的觸思。詩人元稹的《離思》,全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鴻傑是這一生中最令我折服的人,也是最與我匹配的人。我可以因為他,放棄自己原想追求的理想,就專心在協助他,讓他無後顧之憂,以他的理想當成自己的理想來追求,所以我也融入他的工作領域,甚至與他的學生打成一片,當溝通的媒介。他走後,學生甚多追思。於是我立下為他出紀念文集的願望,分享他各方面的才華遺作,我用了元稹後半段的詞當成書的副名。書厚達540頁,全彩色版精裝,結緣贈送。這書我趕在他第一個冥誕前出版。八月底,離他往生約九個月,幾乎是不眠不休,浸淫在他從文藝青少年到爐火純青的教授,隨手拈來都是令人墜入詩篇般優美意境的描述,道出台灣山林之美,有系統的介紹了護國神山與它孕育的森林如何造就這寶島臺灣,有感性,有知性。我哪有哀痛,只是更佩服與更感恩過去半世紀的相知相惜。只因我們都共同努力過,很充實的走過,擁有過的是永存在識田的。抱著書如懷抱他,我不哀痛!出了書,我又進一步成立以他名義立名,獎助與他有相同理念,有心研究臺灣森林有關的學術研究者,希望能繼續他的志業,使之能更臻完善。忙了一陣子終於有專業學者願意接受委以重任,我扮演贊助的出資人。一切就緒了,下半年就可以上路,十年的計畫,預計每年百萬,讓我在有生之年好好運用長年來與鴻傑勤儉生活的積蓄。我不哀痛,因為他仍在指引我!
-
2022-11-12 焦點.杏林.診間
慢慢等待最終都會熬出滋味…我在加護病房的日子,那些醫護們教會我的事!
【作者/馬兒】60歲,因為肝臟移植手術在高雄長庚醫院治療,對於醫術精湛、深具醫德的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非常非常感謝。【前言】五月底,我動了大刀,6/16轉普通病房,在加護病房裡足足待了半個多月,沒有手機沒有社群,只能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感受,然後,用筆記錄下來。附上兩圖,是我在手帳裡畫下的眼裡所見,文則是6/17所寫。在那裡,我被喚作「阿姨」,被人提及時,成了「85」(應該是2585,病房號碼),沒有名姓。獨處一室,或躺或坐,面對的是一小方天花板以及一面牆。牆上有扇窗,可以看見室外,窗外隔著小廊是護理站,再隔一小廊,正對面是另一間病房「2592」 。牆上還懸掛著電視和日曆,至此,房中有甲子。不看書的時候就看電視,新聞台、原民台、公視以及日本台,有時也只是讓電視開著,微微的聽見聲響,比較好睡。我有張小桌,吃飯、看書、寫字、吹珠做呼吸練習,做什麼事都在那兒。窗旁的門一般是緊閉著的,打開時可以透過斜角的另一扇窗看到屋外,那是唯一看得到天色的地方。門儘管緊閉,但開關頻繁,一天總不下五、六十次,有時更甚:醫師巡房、護理師照護、倒垃圾的、補充藥品的、發飯的、清點設備的、做呼吸治療,還有照X光和超音波的......林林總總。門被開啟時會發出大聲響,淺眠的我常一不小心就被嚇醒。在那兒,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好」。不要動,好。放輕鬆,好。屁股抬高,好。躺平,好。坐直,好。吃藥,好。痛一下,好......應該也沒有說「不好」的必要和合理性吧,乖乖聽話、認真配合,好得比較快。一開始,身上插了各種管線和裝備:呼吸器、氧氣管、鼻胃管、動脈導管、左頸靜脈導管、尿管、右腹引流管、右頸靜脈導管、止痛滴劑、抗凝血滴劑......隨著時間一一卸除,每拔一管,身體和心裡就快意一回,現在還留著的是左腹引流管。管子少了,藥倒多了。我一天要吃29顆的藥,分十個時間點服用,護理師發了兩本「服藥秘笈」,規定要牢記藥物的形狀、數量、效能、副作用、服用時間與注意事項.....還要考試。藥是可怕的,有一好、沒兩好,副作用滿滿。這裡的護理師形形色色,但都是超人,動作快速而利索,馬不停蹄的忙著,一刻不得閒。有個被其他護理師公認為最愛碎念的護理師,我挺喜歡她的,她總是邊做事邊說話,雖然愛叨念,但是事做得最多,很愛笑,也最關懷病人,我要轉出加護病房時,她不止一次到我床邊語重心長的叮嚀我:「阿姨,妳出去後,一定要小心喔,口罩要戴好,最好戴N95,不要拿下來,酒精要買大瓶的,隨時噴,手要常洗......還有還有,心情要放輕鬆些,要多給自己信心,一定要加油......」讓我心裡滿是暖意,這樣個性的護理師好像有兩位,身形像、聲線像,熱心也像,只是我分不太出來。既然有這麼有「人味」的護理師,當然也有完全「佛系」的(非宗教上的佛教,是前陣子流行的佛系)護理師,她告訴我我的疼痛不是我的,叫我要把痛丟回給別人,找不到人,就還給地球,順便分享了精油和冥想。有個妹妹很有活力,說話鏗鏘、行事有力,句子短,且會果然的斷在標點處,我原先暗封她為「大力女」(此人一舉一動都很有力,無聲不歡),後來發現搞錯了,那是另一個人,她隨時都精神充沛、活力十足,原以為她剛從學校畢業,哪裡知道她與小兒子同年。另外有兩個大眼妹妹,眼睛都好大,一大而深邃,一大而清澈,待我也極好,眼深邃者個性與碎念姐類似,清澈者沉穩靜和,我原先以為她們有些年紀,沒想到其中一位比活力妹妹還小兩歲。我常弄不清楚她們的年紀,一方面看不到她們的面容,一方面總覺得她們的聲音帶有滄桑,是生老病死看多了嗎?這裡面還有位護理師,說的話語跟其他人無異,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不一樣,客氣變得不是客氣,可能是缺了溫度,話,有沒有打心裡說出是不會一樣的。還有三位也讓我印象深刻,分別是X光師阿文、超音波高醫師和呼吸治療師,他們出現時總是笑容可掬,阿文的笑爽朗、呼吸治療師婉約、高醫師則溫文儒雅。加護病房的葉醫師也很帥氣,我在腹痛時曾求助於他,他看了看我,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回答我:「當然痛啊,欸,妳知道妳的傷口有多大嗎?醫師不是神吔,沒法叫它不痛就不痛,這痛妳得慢慢承受,等待它復原。」遂想起這幾日看的瞿欣怡「吃飽、睡飽,人生不怕」,裡面提及:不小心把生活搞得一團亂時,就躲進廚房燉鍋肉吧,一邊煎肉,一邊告訴自己:「不急、不慌,慢慢來。」生活暫時壞掉也沒關係,只要該做的做了,工序對了,慢慢等待,最終都會熬出滋味的。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不過好像有點難,剛剛發現自己發燒了,立刻緊張了起來,呵呵,這就是我吧,無論如何,要盡量去做。【延伸資訊】瞿欣怡「吃飽、睡飽,人生不怕」
-
2022-11-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類小鎮的晚輩醫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小鎮的醫者心聲」。一位年輕的醫師來稿,敘述在小鎮照顧兩位老病人,在他們過世前後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一位關心致力於故鄉的醫療服務與改善社區環境長達四十多年的醫界典範分享他的一則感人故事,以及一位中生代醫師分享他由台北轉到台東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三篇文章不只可以感動更多的醫界同仁以及政府單位了解偏鄉小鎮的醫療需求,更能建議培育醫學系公費生的教育單位,鼓勵醫學院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些捨棄大都市的誘惑,默默行醫助人之典範的內心世界。自從因公費下鄉服務後,從醫學中心離開到了區域教學醫院,病人族群由中壯年人而變成了以高齡長輩為主,而長輩們常有較多的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等),也需要更用心地以晚輩對待長輩的心境來服務病人及追蹤病況。分享近日與兩位長輩維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很遺憾地,雖然兩位長輩已經逝世,但在照顧他們期間的點點滴滴也將會成為行醫中的養分。首先,是一位將近九十歲的身形瘦小且佝僂的阿婆,本身因脊椎疼痛的問題,長期服用止痛藥。和她結緣是因為她在家突然吐大量咖啡色液體後吐鮮血而來住院,早上查房時建議要做胃鏡檢查,以便診斷出血點以及以內視鏡止血,但阿婆依以往做胃鏡的恐懼經驗而抵死不從,我就以如果請麻醉科醫師幫忙麻醉而達到無痛舒服的境界以減輕做胃鏡的極度不適感來勸阿婆接受內視鏡治療。起初,她也以印象中有在麻醉下做胃鏡,而感到痛苦萬分而拒絕,但在我和她兒子的勸說下,最終同意在麻醉科醫師的幫忙下同意接受胃鏡檢查。胃鏡伸進胃中,發現有個血塊覆蓋的大潰瘍,經過移除血塊後電燒止血,發現潰瘍深度快要到穿孔的程度了,於是用了止血夾將傷口密合。在中午,到病房看她時,她就用一種不好意思的語氣跟我道歉說:「先生,歹勢!早上不該這樣跟你說話,這次做胃鏡真的沒有感覺。」接下來幾天的觀察,沒有出血的跡象以及腹痛情形也改善了,阿婆也很想要回家,於是就讓她帶藥回家吃。返家後,我對阿婆的病情還是有點擔心,所以也常打電話去她家裡問候病情狀況。阿婆接到電話也是很開心地說:「先生,這麼晚還沒下班?謝謝你這麼關心。」我聽到阿婆的病況穩定,心裡也是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而且感覺她講話的語氣以及瘦小的佝僂身形很像在我國小時就去世的祖母,所以能照顧到她覺得有種特殊的緣分,內心希望她能就此穩定甚至不用來拿藥了。只是,好景不常,直到兩週前,她又開始嘔吐吐出咖啡色胃液跟解黑便了,做裝潢的兒子(莊大哥)就停下手邊的工作,帶她來醫院就醫,我建議做胃鏡以及住院治療,只是阿婆很猶豫,希望能再吃藥看看就好。於是,我就跟她兒子建議,如果狀況一直沒改善甚至人更虛弱就要趕快來急診就醫。隔沒幾天後,她因為持續嘔吐及吃不下且吐出黑色胃液,疑似上消化道出血被兒子帶到急診就醫,而且脫水很嚴重有低血壓及急性腎衰竭的現象。此外,因嘔吐有吸入性肺炎以及肺容積因脊椎及腸胃道的擠壓而有呼吸衰竭的情形,與莊大哥商量後,我建議先到加護病房治療甚至可能要到插管使用呼吸器的地步。經過加護病房的同仁一番努力後,急性腎衰竭有改善,但呼吸衰竭部分,因為阿婆本人強烈拒絕插管使用呼吸器,只用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血氧濃度就起起伏伏不是很穩定,莊大哥有與我討論這個部分,我向他分析:目前腎衰竭情況已經有改善了,但呼吸衰竭部分目前是需要插管,插管後也比較能執行胃鏡檢查,如果不插管的話可能病況比較沒機會可以挽回,是比較可惜的地方。莊大哥聽完之後,表示要回去再跟其他家屬討論。後來,家屬與阿婆本人要採取以緩和減輕疼痛的治療方式而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莊大哥跟我解釋說:主要是母親的意願,而且如果插管後,要拔管的機會不大,如果萬一幸運可以拔管的話,要恢復到以往可以日常生活機能自理的機率也很低微。聽完之後,其實內心感到有點不捨,也對接下來阿婆的病情不甚樂觀。接下來幾天,每次去加護病房看她時,雖然虛弱,但精神還不錯,還會問我什麼時候轉出加護病房和回家?我要她多加油,如果狀況不錯的話就出來普通病房治療,內心真的希望能出現奇蹟。只是,在她離世的前一天,我在做檢查的時候,接到莊大哥的電話,他說加護病房看阿婆病況還算穩定,可能要先轉出到普通病房,他覺得有點擔心。我向他解釋,主要還是尊重加護病房醫師的決定,我還是會再跟加護病房的醫師再討論看看是否適合到普通病房治療。下午查房時,我到加護病房看阿婆時,神智開始變得不清楚了,動脈血檢驗發現血中二氧化碳(PaCO2)數值高達100mmHg,所以我就跟莊大哥說:目前狀況又不穩定了,這次真的不樂觀了,如果不插管的話,可能就這一兩天的時間就會離世了!在隔天晚間時,護理師就打電話來告知阿婆已經走了,我也第一時間傳line向莊大哥哀弔,要他節哀並保重。幾天後,莊大哥傳訊息來感謝這十多天來對阿婆的照顧,我也在週日依照他傳給我的訃聞上的地址找到他們家,向阿婆上香致意,跟莊大哥感謝有緣份在阿婆的生命中最後一段時間照顧她。離開後,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烏雲密佈,下起了傾盆大雨,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祖母離世的情景,也將這段誠摯的醫病關係放在心中珍藏。第二位也是位將近九十歲脾氣倔強的阿公,跟他結緣是因為他在別科住院時發生急性膽囊炎,而會診我幫他放置經皮穿肝膽囊引流管。出院後回診時,希望能移除引流管,雖然向他解釋移除管路後可能會膽囊炎復發或者膽汁流到腹腔造成腹膜炎的可能性,他還是堅持希望能夠移除管路。於是,拔除後沒幾天,他就因腹痛又來醫院,因此住院處理後,腹痛明顯減緩。但很奇怪的是,竟然出現間歇性呼吸急促伴隨著血氧濃度下降,雖然病人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但從臨床症狀及胸部X光評估都不像是這兩種疾病造成的。在幫他找原因時,這位阿公一直吵著要出院,而且住院期間他覺得睡不好和常常會看到一些有的沒的人影(孫子陪病卻說沒看到),雖然臨床醫師常把這現象稱為譫妄,但還是依照同理心傾聽他的需求,希望他能再給我一些時間幫他查呼吸困難的原因。於是,當證據偏向可能是肺栓塞後,幫他安排肺血管電腦斷層就揭曉答案了,也開始了抗凝血劑的治療,低血氧及呼吸困難也改善了,阿公就很高興,本來還擔心回家後要租氧氣使用,高興之餘,就送了兩箱葡萄給大家吃以感謝大家對他的照顧。大約二個月前,他又因為發燒及畏寒有敗血症的情況住到加護病房。得知他住院,我也常到加護病房去探望他,只是他一直要求我幫忙拜託加護病房的同仁讓他下床上廁所,也不要約束他的手腳。我也以加護病房的規則委婉地向他表達這方面有點困難。於是,在某個週末的時候,他就發脾氣要求家人把他轉到其他醫院了。週一時,看加護病房的名單上已經沒有他的名字後,看紀錄才知道他已經轉院了,於是,就打電話跟他兒子聯繫當下原因,得知是因為又發脾氣要求轉院和聽其他家人的意見後才做此決定,目前在其他醫院接受治療,當下病況還算穩定,也沒住在加護病房,心情有比較好了。於是,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打個電話向他兒子詢問病況,也得知,後來好像覺得治療沒有進步而自行要求出院回家療養。直到上週,又想到這位老人家,於是,再打電話去問看看近況,沒想到這位長輩已經過世已經兩週了,他兒子也向我道謝這麼關心他,老人家生前也知道我們有用心照顧他,點滴在心頭。聽到時,內心真的突然一陣鼻酸。在行醫的途中,與這些長輩結緣,其中的經歷與感觸也成為建立好的醫病關係的養分。有時候,會覺得何其有幸可以成為醫師,可以幫病人解決病痛,如果看到病人痊癒後的快樂神情,就覺得很高興,但是病人病情不穩定時也會感到焦急。在這種單純且純樸的關係下行醫,是我下鄉後服務的最大體會,雖然不像電視上演的小鎮醫師那樣,鎮上的病人都認識。但是,可以和來求醫的民眾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也是行醫歷程最大的收穫。
-
2022-10-30 焦點.元氣新聞
愈吸氣反而愈窒息 重症專家解析梨泰院事件快速致命原因
梨泰院事件震驚國際,逾百名年輕人在短時間內喪命。三軍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許聖德分析,在這次看到外電報導提到,許多死者皮膚發紫,研判是因缺氧,可能因有二。首先是胸廓受壓迫,人無法正常吸氣吐氣,幾分鐘就會窒息而死。再者是被踩踏後可能肋骨骨折,引起氣胸、血胸、張力性氣胸,此時傷者越是呼吸、肺臟越受壓迫,最後連心臟都被壓迫到跳不動,幾分鐘就會因全身缺氧而死。根據台灣大學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肺臟位於胸腔內,其外有胸膜,胸膜有兩層,一層緊貼肺臟壁,另一層緊貼體壁,兩層之間的空間即為胸膜腔。肺臟不會主動膨脹、收縮,而是要吸氣、吐氣動作取改變胸腔體積、製造肺內與外界的壓力差,才能帶動空氣進出肺臟進行氣體交換、讓血液循環獲得新鮮氧氣。許聖德表示,昨天梨泰院事件大量人群堆疊,會擠壓胸廓,就像穿著一件緊身鐵衣,無法正常吸氣吐氣。胸廓無法正常擴張,人就無法呼吸,短短幾分鐘就會窒息死亡。另外,有些人的肋骨可能被壓斷,刺破肺部,造成氣胸血胸,這時需要盡快插管引流氣體和血液,恢復正常胸內壓力,才能恢復正常呼吸。若無法及時引流,會變成張力性氣胸。許聖德說,這時傷者就算胸部已經無受壓迫、可以吸氣,但每吸一口氣,氣體就會從受傷的肺臟漏出來、積在胸腔內,對肺臟造成更大的壓迫,最後甚至會壓迫到連心臟都愈來愈跳不動、全身缺氧,這也會在短短數分鐘內致命。至於香港媒體所提到的「擠壓症候群(Crush Syndrome)」,許聖德分析,這類型創傷比較不會造成立即死亡。擠壓症候群常見於車禍、壓砸傷,身體局部組織受到重創,產生大量發炎因子。當壓迫解除、血液再灌流,大量的發炎因子隨血液循環全身,無差別攻擊其他器官系統,引起全身嚴重發炎反應,造成全身性多系統損傷。這種情況類似免疫風暴,通常還有機會送進加護病房搶救,不會立即死亡。「大型活動要是1平方公尺裡有4、5個人,就有機會發生意外了。」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如果人多擁擠,只要有個驚慌或意外,大家開始跑,人就會被拖著走,無法控制,因此主辦單位一定要在「預防」層面多用心。李建璋說,民眾參與活動時,如果發現場面人多,就要提高警覺,不要讓自己置身於人群中央。如果一時無法脫身,可以雙手環胸,保護胸部有空間可以擴張呼吸,同時仍要儘速脫困。李建璋表示,這次是南韓解封後第一次舉辦萬聖節派對,有報復性出遊的大量人潮,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主辦單位沒有做好人流管制,要付最大的責任。台灣也即將有聖誕節、跨年等例行大型活動,隨著疫情趨緩、防疫解封,可預期人潮將不容小覷。呼籲主辦單位都應事先規畫人流人群管制,建議應以無人機監看地面情況,一發現擁擠情況就展開分流,不讓意外發生。
-
2022-10-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生素D竟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神奇療方!何美鄉: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我們缺的不只是D!
西班牙巴塞隆納有一家醫院(Hospital del Mar)把新冠病人分成實驗組(447 人)與對照組(391 人),所有病患除了接受當時醫療體系可以提供的最適當療法之外,實驗組還多添加了一個口服療方【註】。之後,院方持續追蹤病人的身體狀況30 天,結果顯示(單變項分析),對照組有20.9% 需要住進加護病房,實驗組只有4.5%,死亡率則是15.9% 與4.7% 之別。以多變項分析來看,在年齡、性別、入院時血液中的維生素D、其他疾病等變因受到控制之下,醫生發現,實驗組需要進加護病房的風險減了87%,風險是對照組的0.13;死亡率減了70%,死亡的風險是對照組的0.30。這是什麼神奇的療方?效果豈不是比瑞德西韋所公布的臨床試驗的結果更好嗎?我們看瑞德西韋最終的臨床實驗效果是:治療組在第29 天的死亡率為11.4%,相對於對照組15.2%,只減低了3.8%。這並不是藥物治療的實驗,此研究實驗組的受試者,只不過是被醫生多添加了維生素D的攝取而已。這些人是經過篩選後,剔除了平時有常規攝取維生素D補劑的人。所以醫生所做的事,不過就是幫這些明顯缺乏維生素D的人補上而已。但維生素D並不是多吃多好,本來就缺乏的人,補上了當然會更好,不缺的自然也就不用補。至於這個實驗如何控制維生素D的劑量呢?以口服的維生素D3 來說,入院第一天醫生就會給532ug,之後在第3、7、15、30 天給266ug,算是短期內高劑量的補給。維生素D如此重要,為何至今仍未列入治療新冠病人的指引?甚至確診病人入院時,都沒有將檢測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列入常規檢驗項目,以做為治療指引?為什麼?因為醫生們有潔癖,要百分百無誤才能列入醫囑。況且醫師不知道要如何訂定給予營養素的指引。比起藥物臨床試驗的嚴謹度,至今維生素D是沒有足夠嚴格的實驗資料可以引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在營養師的建議下,補一補原來就缺乏的營養素,不是應該的嗎?況且可能很有幫助。以台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的情形來看,約30%國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少於30ng/mL(建議的正常值)。若要減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些學者認為維生素D的濃度最好介於50-70 ng/mL,甚至更高可能會更好。在如此缺乏的情況下,由營養師建議補充,是不是可以對我們的健康帶來長遠且正面的影響呢?或者更進一步,把血清營養素檢驗,列為健保給付的常規體檢項目。缺乏者可取得營養師諮詢,如此更具預防功能。維生素D 與你的長期健康息息相關我們對於因為新冠病毒感染而重症、死亡的人,總是會尋找各種理由加以解釋。但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找到可被改變的因子、降低國人新冠重症率與致死率,才是重要目標。新冠疫情固然趨緩,但病毒會持續存在。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因為接種過疫苗,或因重複感染而有足夠的免疫力,就算感染新冠病毒,最多就是出現嚴重的上呼吸道症狀。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無症狀的人與嚴重症狀的人,差異在哪裡?兒童感染都是以無症狀、輕症居多,為什麼?是否重症者與孩童的差別,在於體內尚未老化的免疫力?再想一想,我們總是要先讓免疫力能夠維持正常運作,才有機會讓它不老化或延遲老化。而包括維生素D在內的多種維生素,正是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的重要因子。有什麼理由不正視我們缺乏維生素的事實呢?況且從全國健康營養調查報告來看,我們缺的不只是維生素D!此時,我們必須更徹底地檢討我們的生活模式,尤其是飲食習慣。或許整個社會對於健康生活模式的執行,並不是一個很友善的環境,比如說高纖、低升醣指數的健康食物,需要花時間尋覓,常常一時找不到只好隨便吃。而可口的高糖、高熱量又不健康的食物,卻是滿街都在誘惑你。我們的下一代生來就處在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中,未來只會更難翻身。而且不要懷疑,所有慢性病的發病年齡都在年輕化,原因正與我們逐漸惡化的生活模式息息相關。在許多營養調查的報告中,其實各年齡層皆呈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足,為什麼我們只專注於兒童?因為這件事攸關我們大人沒有努力維護「兒童健康權」,他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就被賦予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父母無辜,他們在非故意的狀況下讓小孩吃得營養不足;但公共衛生學界看見了,卻沒有作為,這就非常違反專業良知了。新冠疫情不會是最後一個全球大流行。整體健康環境似乎趨向緩慢沉淪,對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只會一代一代逐漸惡化。在疫情蔓延的過程,我們經歷了親人離世、醫護人員損傷等慘痛經驗,也讓我們因此看見新冠重症的風險共病。而這些其實很多都可以透過行為、生活模式的調整,就能預防或延緩發病。隨著疫情就要結束,我們是否可以用一種更前瞻性、永續性的思維,重建已經被我們破壞的一切?(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註】參考資料:4. Nogues X, et al. Calcifediol treatment and COVID-19-related outcom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1 Jun 7:dgab405.
-
2022-10-25 醫療.感染科
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專家: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
過去兩年秋冬沈寂的多種常見呼吸道病毒,現在已紛紛捲土重來。「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病毒」4隻病毒同時在社區流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現在「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病毒」這四隻病毒同時在社區流行,2歲以下幼兒單獨感染RSV就很容易住院、留下氣喘後遺症,殺傷力不亞於新冠;幼兒或共病年長者要是同時感染新冠,死亡率可能比單獨感染提高6到8倍,一定要提高警覺。黃立民表示,RSV病人在9月開始大量增加,至少已占門診來診人數一、兩成,病人大多是5歲以下小孩,2歲以下幼兒特別容易因此住院,症狀是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出現「咻咻」聲音,因此RSV常被稱為「嬰幼兒的氣喘」。長者或幼兒若同時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呼呼吸道病毒,死亡率可能提高6到8倍;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很容易留下「氣喘」的長期後遺症,黴漿菌感染後也很容易留下這個問題。黃立民表示,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必要時也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短暫使用呼吸器,也唯有在加護病房才能每隔一兩小時就密集給予維持氣道清潔的必要物理治療,持續把痰液排出來。黃立民指出,雖然歐盟和美國正在審查60歲以上成年人的RSV疫苗,但目前市面上並無可用的疫苗,唯一有預防效果的是單株抗體針劑。黃立民表示,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能維持一個月,可保護孩子在這個月當中不會受到RSV感染,由於價格昂貴,目前健保僅給付先天性心臟病、早產兒、慢性肺病或特定肌肉骨骼疾病等身體比較虛弱兒童,可以用6次。維持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的個人健康習慣黃立民提醒,無論是新冠肺炎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今年秋冬的疫情會多嚴重,都很難說,但可以確定幾件事。首先是已經有4到5種病毒在社區流行,多重感染一定會比較嚴重,再者是今年流行的是重症率較高的H3N2流感病毒,而且流感病人只會愈來愈多。因此,「維持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的個人健康習慣」非常重要,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環境衛生,有生病症狀的人一定不能接觸小孩。
-
2022-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連雲林人都曾不看好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將醫療沙漠灌溉成良田
今年七月底,黃瑞仁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院長任期屆滿,返回總院。18年前,黃瑞仁以曾是台大醫學院最年輕內科副教授之姿,「下放」雲林,出任雲林分院副院長。那時他才44歲。副院長六年、院長六年,黃瑞仁將生命中最燦爛的歲月貢獻給了中南部鄉親,將雲林這片醫療沙漠灌溉成青翠良田,還奇蹟似的,培育出雲林分院這朵欣欣向榮的玫瑰。玫瑰花瓣上,種種成績爭奇鬥豔:外傷的、神經醫學的、罕見疾病的等,有八大中心;急重症病人送至醫院,沒有病床也可以先開刀的創舉;遠距離看診等科技應用;區域聯防的創意;安寧療護等觀念的引進;連正子掃描、微創機械手臂也到位。黃瑞仁在雲林分院走出一條獨特且成功的路。輪調雲林才能升等,滿期「十個有九個回台北」。雲林分院就是以前的署立雲林醫院。署立醫院時期,因為缺乏醫療資源、醫師不斷流失,竟然「每天有25部遊覽車一早載了雲林病患去林口長庚醫院看病」,難堪的雲林人滿腹辛酸。台大醫院接手之初,其實雲林人並不看好,他們不相信台大醫師肯留在窮鄉僻壤的雲林。確實,為幫忙緩解雲林分院的醫師荒,台大總院那時對升等主治醫師的資格有必須「輪調雲林分院、支援兩年」的規定,年輕醫師無奈,便當做是服兵役,熬滿期限「十個有九個跑回台北」。黃瑞仁自己,其實也有過掙扎。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早在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 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總院院長林芳郁即邀黃瑞仁去當副院長。黃瑞仁專精心臟內科,44歲又正值行醫的黃金階段,他不確定自己能否義無反顧地至偏鄉開疆闢土,且醫術有用武之地。他找妻子討論。最後卻是因雲林貧瘠的醫療環境,令夫妻倆取得「去」的共識。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瞭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 偏鄉開疆闢土,一間心導管室一年執行千例。事實上,黃瑞仁2004年10月到任前,雲林分院已有一台最新型的心導管儀器。黃瑞仁一到任就開了門診,11月15日台灣大學校慶日開始心導管檢查,隔天就安排兩台心臟手術。同年年底,12月1日執行第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從此全年無休,直到現在。以2021年為例,雲林分院一間心導管室執行一千一百例心臟冠狀動脈手術,與台大總院三間心導管室一千五百例相較,毫不遜色。今年第二間心導管室已開始服務病人。包括黃瑞仁在內,雲林分院心臟醫療團隊有19位醫師,分別為心臟內科13名、心臟外科4名、小兒心臟科專科2名,這哪裡是十多年前能想像的?心臟醫療團隊浩大的陣容,反映了黃瑞仁在「人才」上的努力。黃瑞仁對於「人才」,有育才、愛才、留才的「三才」理論。他2004年擔任雲林分院副院長,六年後任滿回台北;2016年再回雲林,出任雲林分院第五任院長。院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設法提高同仁對於醫院的向心力,為三才打地基。取消無助留才的「禁博令」,強調育才、愛才、留才。黃瑞仁對「人才」特別著力,是有背景的。原來,台大接手雲林分院初期雖然有輪調制,但不少來支援的醫師既然志不在雲林,便也心不在雲林。此外,部分醫師藉這兩年輪調期攻讀博士班,禮拜五要回台北上課,增添醫院管理上更多難題。院方被迫祭出「禁博令」:凡雲林分院醫師不可讀博士班,就算考上,也必須辦理休學。禁博令表面上解決了難題,實則無助於「留才」。黃瑞仁任院長後,斷然取消禁博令。他改弦更張,鼓勵醫師攻讀博士班,考取之後,可以留職留薪兩年到台北進修,毋須值班,只需每周在雲林看一節門診,維持臨床敏感度。「價值感、幸福感、榮譽感」是黃瑞仁的管理宗旨,全力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讓醫師能夠在雲林分院找到行醫的價值 、找到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榮譽感。雲林分院因此積極發展特色醫療,相繼成立外傷中心、婦幼醫學中心、國際醫療中心、遠距醫療中心、急重症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罕見疾病中心、胸腔醫學中心、精準醫學中心,水準相當於醫學中心等級。 黃瑞仁重視團隊合作,強調醫療團隊在進行任何處置前,必須放棄本位主義,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師為中心。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治療對病人最有利。 給年輕醫師發揮空間,生殖醫學中心孕育上百生命。黃瑞仁津津樂道「生殖醫學中心」的成立經過:專長於生殖醫學的醫師楊博凱到雲林分院報到,沒多久提案指出,當地亟待不孕治療的夫妻眾多,希望規畫生殖醫療團隊,要求院方提供八百萬元預算購買儀器,他則負責招募培訓胚胎師、遺傳諮詢師等專業人才。 回想起年輕醫師的毛遂自薦,黃瑞仁仍記憶深刻。他說:「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位第一年主治醫師口氣挺大的。」但他欣賞楊博凱的志氣與勇氣,同意提撥預算,成立生殖醫學中心。不過,黃瑞仁也給了一道難題,那就是「要做到有成功案例,才可以回台北。」楊博凱一口答應,更豪氣的說:「我可以來這裡兩年,時間到就回台北,但我覺得不該如此,應為雲林分院做些什麼。」在院方支持下,楊博凱率領的不孕治療團隊成功孕育試管嬰兒,後來國家推出鼓勵生育政策,雲林分院搭上順風車,至今累計已有將近一百名寶寶順利誕生。黃瑞仁說:「大家都唱衰台灣的年輕人,但我看見台灣年輕人的力量與勇氣。」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守護急重症,減少死亡憾事。在雲林深耕十多年,黃瑞仁最引以為傲的是首創「先開刀再找床」措施。黃瑞仁說,雲林分院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每天滿床。嚴重外傷病人必須立即送開刀房,此時便面臨「加護病房沒床、外科醫師不敢開刀」等困境。急重症病患被迫轉院,有些在轉院途中或後送途中不幸死亡。黃瑞仁與馬惠明醫師(現接任雲林分院院長)討論後,研擬「先開刀再找床」。方法是每天傍晚盤點加護病房內病情穩定、可轉至一般病房的病人,若當晚收治急重病患必須緊急開刀,就將病情相對穩定的ICU病人移至恢復室,以空出床位。黃瑞仁指出,此制度為全台首創,靠的是急診同仁團隊的運作,「護理快速反應小組」(RRT)扮演關鍵角色。創始之初,部分急診醫師在PPT網站批評責難,但黃瑞仁堅持到底。「先開刀再找床」2016年上路,至2021年底,送來雲林分院急診的重大外傷病人共計開立185 床次,締造「零轉出」紀錄。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贏得24座獎座。對內,黃瑞仁規畫成立八個醫療中心,對外則是屢屢獲獎。在他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共贏得24座獎座,包括政府服務獎、國家品質認證標章、國家醫療品質獎,2018年榮獲全國區域醫院唯一特優機構,成為中台灣排名首位的區域醫院。黃瑞仁深諳適才適所的管理心法,積極鼓勵留任的同仁出國進修,迄今已以公費贊助多名醫師到日本、歐美學習最新的醫療技術。學成歸國後,若要添購新型醫療設備,黃瑞仁更全力協助。他說:「只要有心要做,我就全力支持,端看你能做多好、走多遠。」黃瑞仁謙稱自己「只會編列預算」,但他對於年輕醫師的鼎力支持,正是讓雲林分院留任醫師逐年上升的關鍵。今年8月1日雲林分院共有35名新到任主治醫師,但兩年期滿要回台北總院的醫師卻只有八人。「在雲林分院的醫師絕不會龍困淺灘,」黃瑞仁自豪地說,現在年輕醫師也會考慮來雲林工作了。台大醫療體系如何留住人才,雲林分院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雲林分院改變了雲林,黃瑞仁看見雲林也改變了台大人。他以「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期勉所有醫師,歡迎他們來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不僅是為了工作謀生,而是找到人生的意義。正因領導能力傑出,2021年,黃瑞仁榮獲中小企業總經理類「第39屆國家傑出經理人獎」,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醫療機構專業經理人。今年(2022年)則獲頒衛福部傑出公務人員三等專業獎章。 「在雲林這十幾年,讓我找到行醫價值。」對於獲得醫療奉獻獎,黃瑞仁說,這是無數同仁的無私奉獻,他僅只是代表領獎,「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嘉義市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現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副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備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成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完成雲林首例心導管治療。●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制度,使雲林分院重大外傷醫療量能最大化。
-
2022-10-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0+7明上路!一圖看懂自主防疫期間「探病、陪病、就醫檢查」規定
「0+7」明上路 今天入境者仍維持「3+4」我國於2020年3月19日全面實施邊境管制、限制非本國人士入境以來,歷經九百三十多天終於解禁,「0+7」入境新措施將於明天上路。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入境的旅客仍應遵守原入境「3+4」的規定,需居家檢疫三天後才可外出。莊人祥表示,10月12日入境的旅客仍維持「3+4」入境規定,前三天需居家檢疫,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非必要不可外出,需有二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另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且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和前往參廳用餐。至於明天起開始「0+7」措施,莊人祥提醒,後七天的自主防疫規定和「3+4」時略有不同,主要是入境當天跟第一天需要快篩,另外也禁止前往醫院陪病和探病,並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醫療檢查,若有用餐需要可在餐廳內獨自用餐。快篩陽性可利用遠距或是訓診療,特別是確診輕症個案,可以再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或原來地點隔離。由於現在沒有防疫旅館,確診個案不能住在旅館,必需住家裡或申請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0+7自主防疫期間醫療防疫規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因應邊境0+7入境管理新制,入境者免居家檢疫,改採「7天自主防疫」,指揮中心綜合評估國內疫情、醫療量能狀況,及醫療機構防疫安全與民眾探病等需求,宣布最新的醫療防疫措施。而醫護人員若出國,返國七天自主防疫管理期間,每一至二日快篩陰性,即可返回工作。一、探病管制: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探病。但符合以下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後前往探病:(1)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依法規須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2)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3)病人病情惡化或病危探視;(4)其他特殊原因,經評估有探病必要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二、陪病管制: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陪病。但符合「病人有特殊照顧需求(如:須有照顧者陪同之幼童或生活無法自理等),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之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於入院陪病當日執行家用快篩陰性後陪病;陪病期間每日執行家用快篩至自主防疫期滿,並提供每名住院病人之陪病者1名公費篩檢。三、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自主防疫期間之醫療或檢查,建議由醫師依病人治療之急迫性及必要性等,綜合考量延遲該等醫療或檢查及疾病傳播風險後決定;非急迫性、必要性之醫療或檢查,建議以延後為原則。四、醫療照護工作人員返回工作建議:於自主防疫期間返回工作者,建議於返回工作前進行1次公費家用快篩,且於自主防疫期間,每1至2日於上班前進行1次公費家用快篩;醫療機構得依傳播風險及工作性質等評估調整篩檢頻率。羅一鈞說明,指揮中心不會限制醫院人員不可回去上班,目前採用「以篩代隔」,由各家醫院自行決定,醫護人員需要一天還是兩天篩一次,可因單位屬性不同因地制宜,以維持醫療量能。
-
2022-10-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家人陪病就不能用呼吸器!重度身障確診者當場嚇哭
國內BA.5小波疫情還在高原,流感等其他秋冬呼吸道傳染病正在興起,許多大醫院急診都爆滿,連一般人要住院都一床難求,需要人照顧的身心障礙者要是確診需住院,更是弱勢中的弱勢。上周三有一位重度肢障、吃飯如廁都要協助、晚上睡覺必須使用呼吸器的19歲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病友,在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當場嚇哭。因為醫院堅持,他只能從「住成人專責病房但家人不得陪病照顧」和「住兒童專責病房但不能用呼吸器」這兩個選項當中選一個,但沒解釋非這樣做不可的理由,還對病人說「你要自己獨立。」接到家屬求救電話的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說,SMA病人連感冒都非常容易引起肺炎,所以醫院不敢放他走,卻也遲遲無法收住院。病人在急診隔離室苦苦待了三天,家屬竭盡所能與醫院協調,都不被採納,最後病人自願離院,只能祈禱回家病情不會惡化。根據指揮中心訂定之「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專責病房僅容許必要的工作人員進入,但若病人有特殊照護需求,醫院得依實務狀況訂定相關配套措施與協助機制,提供病人照護。另陪病人員應全程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感染管制措施。衛福部醫事司最新統計(至10月11日下午2時40分)兒童及成人專責空床率,分別是40.6%、48.6%,兒童及成人專責加護空床率則分別有59.4%、22.9%。既然指揮中心規定容許有條件陪病,空床也應該還很多,為何醫院如此堅持?原來問題出在三個地方。首先,就算有成人專責空床,如果床是在「多人病房」,很可能就不容許陪病。再者,兒童專責加護空床率看似很高,但這是全國總和數據,部分地區或醫院的兒童專責病床,可能已滿到一床不剩。第三,身心障礙者常需要用呼吸器,醫院考量氣流逸散有感染風險,障礙者只能久候,因為每間醫院的專責單人房或專責加護病床都是寥寥可數。馬偕兒童醫院院長許錦城表示,中央要求兒童醫院要開出5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馬偕兒童醫院已經加倍開設,共有10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但最近仍很容易滿床,可能是因為小孩疫苗覆蓋率沒有大人高。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這10床兒童專責是2床一間,共5間病房,上周好幾天都全滿,因兒童需要照顧,容許家屬陪病,但是不能使用呼吸器。紀鑫表示,需要使用呼吸器的病人,不能住多人專責病房,因為呼吸器有氣流逸散,會把病毒吹出去,增加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只能安排住單人的專責加護病床,但這種床數更少,只有3床。紀鑫為難地說,許多罕病病友一出生就在馬偕看診,醫院一定責無旁貸、力求妥善照顧,只是最近床位調度很吃緊,不只是新冠肺炎,還有好多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的孩子,病床都滿滿的。周淑菁表示,呼吸器對於很多罕病或身心障礙者來說,都是必要的維生設備,上述規定導致醫院專責加護病房動輒爆滿, 也讓障礙者等床難如登天,等於是「用他的障礙去阻止他應得的服務」,明顯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今年8月國際專家審查CRPD時就發現,台灣政府擬定這麼多因應疫情的指引,卻沒有一個與保障身心障礙者及其照顧者權利相關,「這算超前部署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已完成「草案」的撰擬,也已送到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剛完成審查,專家的修正意見還在作業中,為求前後一致性,還需要一些時間修改,預估今年底可能可以公布。
-
2022-10-09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有你的地方就是家
白髮蒼蒼的老夫妻顫顫巍巍地進了診間,外傭扶著太太慢慢坐下來,又扶著先生坐在她的後方。太太看著我,沒有說話,先生疼惜地看著太太,沒有抬頭看我,一面輕輕撫摸著太太的白髮,說著:「她最近脾氣變得很壞!」太太沒有否認,點點頭。「有睡不好嗎?」「睡得很差,XX醫師開了安眠藥給她。」我思索著病情,一面看到老先生的眼神沒有離開過太太,他一面回答,撫摸著太太頭髮的手又輕輕觸碰了太太的臉頰。我幾乎無法繼續看診下去。愛,根本不用說出口,是什麼樣的深厚感情,才能到80幾歲還如此如膠似漆?「醫師,我睡不好,又不想吃安眠藥怎麼辦?」「可以去運動,曬太陽試試。」「對啊,跟我去打球。」病人的先生在旁邊突然插嘴。我看了曬成健康古銅膚色的先生一眼,回過來又跟病人說:「跟老公去運動,曬黑一點沒有關係的啦。」「妳曬得再黑,我還是一樣愛妳的。」病人的先生再接口大聲說。突然間,我接不下去了,只有一種被這對六、七十歲夫妻閃瞎了的感覺。在診間看到夫妻之間,有人怨懟到老,有人伉儷情深。在加護病房值班的江醫師寫過一段故事:「前一天晚上,我壓著傷口止血時,男生跟女生說:『對不起,我沒有好好照顧妳,妳願意原諒我嗎?』女生輕輕地點頭。男生又說:『下輩子妳還願意嫁給我嗎?』女生又點點頭。男生說:『那妳要等我唷!』在旁邊的我都快哭了啦!當晚,男生摟著女生哄著她睡覺,這時是我看過她最平穩的呼吸與心跳。」在他們結婚三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她走了。那天下午醫院安排了溫馨之旅,讓她從病房最後一次回家。回家後,她打開了家中的冷氣,東摸摸,西看看,翻了翻結婚時的照片,抱了抱她的絨毛玩具,看了看一樣芭樂的電視節目,選好了離開時要穿的衣服,跟每一個家人做最後的道別,全家哭成一團。終於,她下定決心說:「好啦好啦,不要哭了,我要走了。」回到了醫院的病房,幾個小時以後,她就過去了,糾纏了她18年的病痛,也終於離開了身體。病歷上社工記錄著:「病房訪視,案主,案夫,案弟於病房陪伴。案主想喝冰水,案弟協助購買,案夫餵案主喝,案主喝到冰水時眼睛睜大,並說了一聲『爽』,顯示出非常開心。陪著案夫與案主生命回顧,回顧認識這19年來的經過,雖然婚後兩年發病,但案夫不離不棄,還結了婚。案夫表示案主一直很想生小孩陪自己,但案主身體不適合懷孕,一直很內疚。」狐狸對小王子說「假如你馴服了我,我們就彼此互相需要,對我來說,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對你來說,我也將是世界上僅有的。」「什麼是家?有你的地方就是家。」老婆大人曾經跟我說過,只要兩個人在一起,不管天涯海角,那就是家。婚宴的場合,我們常祝福新人鶼鰈情深,鸞鳳和鳴,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相互扶持到老並不容易,需要雙方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輕易發怒、凡事包容、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才能等到老得那兒也去不了的時候,還依然把對方,當成手心裡的寶。
-
2022-10-09 醫聲.罕見疾病
4長針直入腦門 罕病AADC病童靠基因治療續命
「我不知道如何向家人開口,說懷中的小孩或許得了現在醫療沒辦法救治的病,3歲左右就會離世。」小蒴媽媽哽咽回想,她被告知小孩可能罹患當時無藥可治的「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後,為了安大家心,她故作鎮定,誆稱小孩吃藥即可康復,實則在家中廁所靜靜地流光了淚。毫無頭緒的怪病 哭聲成線索2013年,作為長孫、長子的小蒴,在全家族的期待中出生,隨即卻因發高燒進新生兒加護病房,6、7個月時,間歇性出現類似癲癇的症狀,且發作漸趨頻繁,小蒴媽媽只好抱著強褓中的稚兒到處求診,但即使朝著醫師指出的腦神經問題,深入檢查仍顯示一切正常,「醫師只告訴我持續觀察,但到底要觀察多久?」無盡的等待讓一家陷入愁雲慘霧。直到小蒴因重感冒到一間診所就醫,被醫師警告他的哭聲非同尋常,建議轉診至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困惑一家人的謎題才出現解答,小蒴最終被確診為AADC缺乏症。AADC缺乏症致自律神經功能失調 如小兒版帕金森氏症AADC缺乏症是一種罕見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當缺乏AADC這種酵素時,不僅連帶影響多巴胺與血清素的製造,也一併使腎上腺素與正腎上線素分泌不足,引起病患嚴重的發展遲緩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等。以小蒴來說,他的症狀包含肢體張力低下、全身性的手足徐動症、缺乏語言發展、餵食困難、昏睡、情緒不穩、眼皮下垂、睡眠障礙等等,有些運動障礙和巴金森氏症相當類似。不過最折磨人的是,每隔不久,小蒴都會歷經長達數小時的雙眼上翻且肩頸肌肉痙攣(又稱眼動危象),期間他難以學習、進食甚至休息。若沒有積極治療,AADC缺乏症病童終其一生不會有頭控能力,無法坐或站,無法講話,又因眼動危象造成進食不良,發生低血糖的症狀及吸入性肺炎,平均5歲左右便因嚴重功能障礙而逝。稚兒罹AADC缺乏症 全家因病停滯不前事實上,在2010年,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已經研發出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胺產量,改善神經問題,並以恩慈療法專案申請的方式,完成全球首例個案。然而,小蒴確診之際,正值團隊暫停基因治療恩慈療法,申請臨床試驗,期望往後藥物被核準納保,縮減每次個案申請耗費的時間,所以小蒴只好先接受多巴胺受體刺激物的藥物治療,並持續等待新藥。令人惋惜的是,台灣病童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小蒴也不例外,他的病情起色有限,依舊全身癱瘓、進食困難,一天睡不到3小時,持續發出的低鳴聲也侵蝕著家人的精神。普通的育兒生活想像,因為小蒴生病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小蒴媽媽咬牙完成已考上的碩士班學位後,辭去原有的法務工作,改當時間彈性的大學兼任老師,小蒴爸爸則因沉重壓力疏離妻兒,隱藏身為家庭支柱的脆弱。某天,一陣崩潰哭叫聲劃破寧靜的早晨,小蒴媽媽上前查看,發現個性如鋼鐵般的媽媽,因照顧孫子而心力交瘁、不堪負荷,她才驚覺事情不能繼續下去,自此加入推動基因治療的行列,希望基因治療早日納保拯救一家人。台大醫院獨創基因治療 修補缺失的基因與溫暖身為團隊成員的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醫師徐瑞聲表示,當初他們成功完成首例基因治療恩慈療法後,原想正式申請臨床試驗,不料遭遇重重困難。由於新的臨床試驗需要製作新的病毒載體,並進一步完成毒性試驗,而該過程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援,罕見疾病基金會與AADC缺乏症病友聯誼會到處奔走籌募經費,最終獲得張榮發基金會慨捐的千萬元,得以委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基因治療研究中心製造治療所需的病毒載體,再將載體捐予台灣醫院作為臨床試驗用途。截至2020年止,共有30位病童在台大醫院接受基因治療,小蒴就是其中一員。小蒴接受基因治療後,人生開始運轉,不只能自行坐直,手握湯匙進食,在他人攙扶下行走,眼動危象發作的頻率與持續時間也大幅下降,有辦法在媽媽的協助下學習,每天睡眠可超過12小時,臉上多了許多表情,家人之間逐漸有了互動與溫暖,「先生願意碰小蒴,小蒴偶爾也會抓一下妹妹的手,我媽媽也從照顧壓力中解脫。」小蒴媽媽欣慰說道。與時間賽跑 病家盼儘速獲得基因治療「基因治療越早接受越好,將有助於延長病童的壽命,以及運動、認知能力。」徐瑞聲指出,所有接受基因治療的病童皆有顯著的改善,最早的治療個案已存活逾10年,動物實驗也已維持超過15年,卓越成效也於今年7月獲得歐盟認證,核准上市許可。現在台灣尚未開始罕藥認定、許可證申請、納入健保,讓與時間賽跑的病家相當焦慮。陳莉茵表示,近年健保因財務困難,罕藥給付也日益艱困,經統計,自二代健保以來,公告罕藥至納入健保平均約需30個月。陳莉茵強調,罕病不似感冒,有很多便宜的藥可選,若沒有健保給付,病家負擔可能上看二、三千萬元;若沒有基因治療,病童將因病而殘,甚至死亡。因此她呼籲,在不影響現有罕藥專款的前提下,另謀財源引進罕病基因治療,協助病患能夠合理及時的治療與用藥。根據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統計,在台灣約每3萬人中就有1名個案,目前共有60位像小蒴一樣的AADC缺乏症病童,其中許多人正與其家庭受到病痛折磨,等待基因治療修補生命中的缺陷。
-
2022-10-05 焦點.元氣新聞
台語歌手高向鵬跌倒昏迷1年過世,享壽67歲!專家針對居家跌倒熱點提6改善建議
67歲台語唱將高向鵬去年跌倒昏迷送醫,今(5)日驚傳他過世消息,他的好友在臉書透露「祝福你在天堂上繼續大紅大紫」,恬蛙也在臉書表示「高向鵬兄弟安息了」,目前所屬唱片公司暫時未接電話。與高向鵬因腦缺氧昏迷,一度在加護病房搶救,和他搭檔合作近30年的歌手方怡萍去年一度向媒體報平安,並表示捏他的手他已經有痛感的反應了,這樣應該是很好的事情,也算是有一絲絲進展,怎料,今卻傳出他已離世的消息。【元氣網整理】居家防跌改善6要點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游舒涵建議,居家環境中的臥室、客廳和浴室,都是常見跌倒的熱點,卻是容易被忽略又可簡單改善的危險因子,只要在居家環境做一些小改變,就可讓長者安全在家中活動。1.活動空間:保持走道寬敞,電線收納整齊並固定,地毯固定邊緣和底面。2.廚房空間:地板保持乾燥且沒油漬,物品放在伸手可拿的位置,避免過高需踮腳尖或過低需蹲下。3.浴室廁所:馬桶和洗手台加裝固定扶手、地面隨時保持乾燥,並使用防滑地磚或止滑墊。4.臥室空間:床頭放置床頭燈、床邊加裝扶手,以協助上下床。5.樓梯空間:階梯邊緣貼上反光貼條、階梯上貼防滑貼條,防止滑倒。6.光線照明:光線要充足,可在走道加裝感應式照明,並提醒長者夜間起床前要先打開床頭燈。
-
2022-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氧氣筒誤接鼻胃管!病人胃如氣球撐爆 部桃外包廠商接錯管釀人命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包廠商陳姓員工在院負責推送病床工作,卻擅自替病人接管,誤把氧氣筒接到病人鼻胃管,害病人胃臟像氣球一樣撐爆,引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搶救數月仍不治死亡。案發後,陳男被桃園地檢署依過失致死罪嫌起訴,部桃前院長徐永年、鄭姓護理長和曾姓外包商負責人雖列同案被告,但最後獲不起訴處分。檢方調查,陳男(約30歲)2020年3月18日上午將準備做腹部超音波的病患連同病床推到一樓診間,其明知非醫療人員不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仍在無人指引情況下,擅自操作管線,結果把氧氣筒接到病人的鼻胃管,導致大量氣體灌進病人體內,撐爆病人的胃臟。事發後,病人雖獲妥適治療,但2020年7月22日仍因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全身多處潰瘍傷口組織感染等問題死亡。家屬為此狀告陳男過失致死罪,且認為時任院長的徐永年等人也該負刑責。偵訊時,陳男辯稱自己剛到公司不久,還不太清楚工作內容,因為當時帶他的資深員工叫他把管線接一接就跑去抽菸,所以就自己研究、自己接。他供稱,當時不知道可以跟護理師確認,也不知道接錯管線的影響這麼大。鄭姓護理長表示,事情發生在上午8時許,是病房交班時段,一個護理師要應對近10名病患,且須一床一床交接給下一班,有可能在還沒處理到本案病患時,就發生接錯管線情勢。她強調案發當時她不在場,陳男接管前沒先問過她,並指陳男也沒醫療執照,不應該亂動醫療管線。檢方調查,醫院醫療團隊發現病人身體不適時,第一時間有擦薄荷油及鼻胃管引流等處置,後續也有手術治療,並依情況安排在加護病房和一般病房觀察,但由於病人有糖尿病、心律不整和慢性腎病變等多重慢性病,住院中仍發生肺炎和呼吸衰竭等情導致死亡,難認有醫療疏失或過失責任。檢方指出,病患家屬雖認為徐永年及曾姓外包商負責人該為管理疏失負刑責,但企業管理本身有分層負責制度,非負責人應概括曾擔所有責任,由於陳男行為與徐、曾2人管理無相當因果關係,因此徐、曾2人也不起訴。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29 焦點.杏林.診間
一人顧35床,崩潰的一夜讓她懷疑是在救人還殺人?暴走女外科劉宗瑀,溫柔堅定地推動醫護勞動人權
今年五月,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上映後,掀起熱烈討論。在劇中,藝人蔡淑臻飾演個性直來直往、放浪暴走的女外科醫師「小劉」,從醫學中心放逐到鄉村醫院,最終尋回濟世救人的初心。這齣戲正是改編自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的真人真事。人稱「小劉醫師」的劉宗瑀,在網路上寫著一篇篇關於醫護勞動人權、性教育、家庭育兒酸甜苦辣的文章,文筆犀利詼諧,穿插嘻笑怒罵,卻也反映出醫護人員面臨的真實處境,包括:面對生與死,該如何坦然釋懷?當工時過長、工作過勞、長期高壓,又不幸發生醫療糾紛時,該如何保持當初從醫的初心?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醫院中活生生地上演,經由小劉醫師的妙筆生花,不但讓局外人得以一窺白色巨塔內爾虞我詐,更顯露出她對捍衛醫護勞動人權的堅定決心。想走外科,卻遭親友勸退在台灣,只要孩子會念書、功課好,難免會被逼念醫學系,劉宗瑀也不例外。第一年考上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她,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下選擇重考,隔年考上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劉宗瑀先在林口長庚、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之間往返見習三年,然後返回家鄉高雄,進入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在接觸並瞭解各科內容後,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外科。不過,一開始她的外科之路走得不太順利,「所有人都勸退我說:『女生走外科,很辛苦又累!』」不敵週遭強烈反對聲音,劉宗瑀只好先到兒科待了一年,結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小孩受傷的問題和安撫家長的情緒。兒科屬於內科,步調較緩慢,「我的個性比較急、沒耐性,外科給人的感覺很熱血,能激勵、感動人心,又可以看到病人有明顯進步,讓我更有成就感。」放不下外科夢的她還是決定轉換跑道,原本打算先做個三、四年,若真的不行再轉到其他科別,「至少我挑戰過了,不會覺得不甘心。」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今日。血汗外科,吃苦當吃補在外科世界,尤其又是某些血汗醫院中流傳著一句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牲用。」不論男女,只要一進入外科全都得認命,把吃苦當吃補。實習期間,劉宗瑀是醫院外科裡的唯一位女醫師。在她之前的上一位女外科醫師早已是師字輩等級,兩人之間隔著二三十年的空窗期,可見女性外科醫師的稀有程度。她解釋,醫學臨床分科把「內外婦兒急」等性命相關的科別稱為「五大科」,工作壓力大、工時長,還需要輪流值班以應付緊急醫療狀況。其中,又以外科的男女醫師比例失衡最嚴重,還有醫護人員過勞、人力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現今願意投身五大科的新血愈來愈少。醫學生畢業後,寧可選擇「三小科」(耳鼻喉、眼、皮膚),受訓過程不但輕鬆,將來還可以在外自行開業。然而,正所謂「外科虐我千百遍,我待外科如初戀。」雖然外科醫師工作時間超長,受訓過程慘無人道,甚至可能有過勞死等生命危險,但每年還是會有一些「想不開」的醫學生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劉宗瑀說,外科醫療現場判斷的緊急感與自己的個性能產生共鳴,老師和學長的個性也都是如此。「開刀房是極高壓的環境,醫生們常常會講些五四三的黃色笑話來放鬆心情。要講黃色笑話我也沒在怕的,甚至可以講得比他們更黃、更暴力!」直來直往的她哈哈大笑,每日混在一群男人堆中,即便被稱做「男人婆」她也毫不在意,因為她清楚,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別,才能走得長久。人力短缺,一人照顧35床然而回想起住院醫師受訓的那段日子,劉宗瑀只能以「慘烈」兩個字來形容。當時住院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的適用對象,工作採責任制。平日白班結束後,緊接著就要輪值夜班,到了早上只能撐著眼皮繼續工作,每次值班就是連續兩天不用睡覺,而這樣的日子每個月要重複十多次。「休息是什麼?」劉宗瑀說,在住院醫師裡的字典裡,找不到這兩個字。台灣醫學教育人才養成本就不易,尤其外科醫師的培養過程更是漫長,除了要面對扎實嚴酷的醫學教育訓練,開刀久站、值班熬夜、過勞、高壓、高風險等問題,女性更要面臨生理痛、懷孕、水腫等不適。醫療環境的崩壞,不少當初懷著雄心壯志投入外科的學弟們,禁不住如此長期非人道的折磨,一個個陣亡倒下,提出辭呈。當時擔任總醫師的劉宗瑀,要負責各種排班與大小雜事的協調,面臨大票學弟們離職而突然空出來的班表,令她不得不向院方請求協助。然而院方卻決定以現有人力無限擴大負責所有的值班區域,尤其三間共35床的加護病房,原本由三位醫師照顧已頗為吃緊,竟然也縮減到一個人來承擔。負責任的她面對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咬著牙扛了下來,甚至把人力最短缺那幾日加護病房班留給自己值。當時劉宗瑀正懷著第一胎,她白天上班,晚上值大夜照顧三間加護病房的病人,還要兼顧急診室的會診,時常能在深夜裡見到她挺著日益變大的肚子,不斷在不同大樓間來回地奔跑。 一開始,劉宗瑀覺得還能拼一下,但當孕期的不適一個接一個找上門,身心俱疲的她,終於也逼近了臨界點。崩潰的一夜,是救人還是殺人臨盆前兩個月,長期熬夜的她患了重感冒,為了寶寶健康又不敢亂吃藥,病況纏綿不絕,咳嗽一直都好不了。看診時「咳咳咳咳咳」,開刀時「咳咳咳咳咳」,嚴重時甚至一咳就漏尿,不論用產褥墊或成人紙尿布都沒有用,最後居然沒有乾淨的褲子可換穿。但她又不能請產假,總醫師也是臨床訓練的最後階段,只要考過專科醫師證照就能取得主治醫師資格,一旦請假超過兩個月,隔年就得重新受訓一年,之前的辛苦等於付諸流水。除了狂咳不止外,大腹便便的她晚上根本無法躺平睡覺,只能坐在值班室沙發休息。明明是酷暑如火的七月,她全身裹著厚重的衣物卻還是感覺冷得要死。值大夜班時一遇到緊急狀況,老公蜜蜂先生還必須牽著她的手、撐著她到急診室會診,因為她已經完全沒有力氣起身和走路。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原本就猶如一顆顆的未爆彈,偏偏在某個值班的夜晚一口氣爆炸開來,先是一名病人呼吸衰竭,又有一名病人血壓下降,當她正在進行急救時,手機響起,另一區的病人癲癇發作。・「小劉醫師三十床的阿公黑掉了!」「立刻On endo(插管)!」劉宗瑀才把喉頭鏡放入病人嘴巴,卻發現左移右挪都抬不起病人的下顎,猛然才想起原來是因為自己挺著大肚子。「幫我拉!」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終於順利將氧氣送入病人肺中。・「第二加護病房敗血性休克!」「CPR(心肺復甦術)!」嘴邊喊著,劉宗瑀直接跳上病床上雙手交叉準備心臟按摩,卻被肚子擋住不好施力,只能顫抖著被護理師拉下床,由她們輪流按壓……・護理師大口地喘氣、病床吱呀吱呀地哀嚎、生命監測儀器急促地提醒……混亂間一陣尖銳的手機鈴聲再度響起:「劉醫師,病人seizure(癲癇)!」對面的護理師喊道!「這裡在CPR沒空,先打抗癲癇藥,快死了再叫我!!!」劉宗瑀只能朝著話筒大吼。・・・「我的意識只剩下把工作反射性做完,完全忘記自己其實是個快生產的孕婦。」劉宗瑀回憶說,「從凌晨兩點忙到天亮交班後,護理師把渾身發抖的我架到旁邊的角落吸氧氣,比插管的阿公還要喘。」死死握著細細的氧氣鼻管,劉宗瑀像是抓著汪洋中的稻草,人來人往、嘈雜的急診室中,她只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再這樣下去,會有病人死的,而我跟肚子裡的小孩也……」恐懼加上喘不上氣,緊緊攫住劉宗瑀的心臟,恍惚間,她突然醒悟:「我怎麼把自己逼到這個地步?這根本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殺人!」不願當制度的幫兇,只能離去醫護人力不足,對病人生命安全來說是一大威脅。在醫療崩壞疾風下,醫師與護理人員仿如走到窮途末路。當天回家,劉宗瑀握著蜜蜂先生的手崩潰大哭:「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要再值這種會死人的班、我不想要當這種會害死人的外科醫師!」那是她這輩子第一次說出:「我不要當外科醫師。」當初滿懷雄心壯志的熱情進入外科。受訓期間,師長們醫者仁心的風範,歷歷在目,結果卻是一個個陣亡離職,新進來的戰力又不能馬上派上用場。身陷不足人力的值班陷阱中,醫師被迫去謀殺這些病人……堂堂一個醫學中心,病人居然得快死了才找得到醫師,這樣真的是對的嗎?一週後,劉宗瑀將每晚的值班慘況呈報長官,換來了一番檢討與事後諸葛。她憤而拍桌起身,抗議醫院的值班人力安排簡直與殺人無異,卻無法扭轉院方態度,只換來冷冷一句:「這樣配置符合評鑑規範」。「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我實在無法再多撐一年。對我來說,專科醫師證照就像一面高牆,身懷六甲的我,想要跳過這面高牆,卻怎麼樣也跳不起來。」劉宗瑀苦笑著說。就這樣,在滿懷悲憤下,她遞出辭呈,跑去屏東當醫師。一個台灣,兩個醫療世界最近,公視播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小說,正是描述她在屏東行醫寫照。她每天上下班的路線,都跟運豬車同進同出。「我以為屏東在高雄隔壁,相差不大。沒想到跨過高屏溪,城鄉醫療資源差距超乎想像,令我深受震撼,」劉宗瑀坦言。例如,曾有一名七、八十歲的病人求診,經檢查出是手部長出罕見的骨肉瘤。劉宗瑀對病人說,必須先做核磁共振檢查,再切片,然後做化療。但這一切都是按照教科書上教的流程,非常理想化。實際上,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屏東,光是做這些檢查和化療,必須分別跑兩、三家醫院,才能完成全部流程,病人很可能就此放棄追蹤與治療。如果病患有心要醫治,則得跨越高屏溪,到高雄的醫學中心或大醫院診治,搭火車轉公車或捷運,從早上排檢查,等到醫師看診,再回到屏東家中,已是晚上。她也曾遇過15、16歲的年輕人因車禍而嚴重外傷,送進急診室時心跳、血壓不穩定,還內出血,需要緊急開刀。但家屬一聽到要搭乘救護車轉到大醫院治療,就放棄了。「原來,我之前是過著多麼『醫療天龍國』的生活。原來,人的命真有貴賤之分,城鄉差距居然如此大不相同。」劉宗瑀感慨地說。那時深刻體會到離開了大城市,鄉下地方的生命力都很強。如果不是強悍的生命力,根本撐不下去!但由於往返屏東和高雄的路途遙遠,每天來回車程至少要三小時。有時半夜急診劉宗瑀被叫回去開刀,開車時精神渙散,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將車子開到人行道上,讓她嚇出一身冷汗。最後,她還是決定回到高雄市區的醫院工作。(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9-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續5天病例數下降!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一度住ICU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837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8157例本土個案及2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1612例,降幅4.1%,相較上周六減少1237例,減少3.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8,157例本土病例,為17,596例男性、20,541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4例),台中市(4,742例),台北市(4,368例),桃園市(4,152例),高雄市(3,441例),台南市(2,250例),彰化縣(1,920例),新竹縣(1,062例),新竹市(987例),屏東縣(962例),雲林縣(922例),苗栗縣(904例),宜蘭縣(900例),南投縣(777例),基隆市(684例),嘉義縣(682例),花蓮縣(534例),嘉義市(441例),台東縣(307例),金門縣(142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9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8例具慢性病史、4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9日至9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4日至9月21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8例男性、9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6例)、美國(5例)、柬埔寨(4例)、新加坡、南韓、泰國及菲律賓(各3例)、英國、日本及馬來西亞(各2例)、荷蘭、奧地利、冰島及德國(各1例)。另16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4日至9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512,06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93,915例排除),其中6,211,093例確診,分別為33,569例境外移入,6,177,47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7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7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62例、台北市1,207例、台中市1,095例、高雄市1,009例、桃園市824例、台南市818例、彰化縣629例、屏東縣429例、雲林縣341例、南投縣318例、苗栗縣278例、嘉義縣258例、基隆市233例、宜蘭縣223例、花蓮縣188例、嘉義市175例、新竹縣172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5例、澎湖縣31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84例 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 一度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84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36例、重症48例,及51例死亡。特殊重症為一例兒童MIS-C,確診後1個月出疹,到急診就醫時因血壓偏低等,一度住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目前轉至一般病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一例特殊重症個案為3歲男童,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6日確診,9月16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痛、嘔吐,9月19日臉部和軀幹出疹,9月20日到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血壓偏低,診斷MIS-C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9月23日轉出加護病房到一般病房治療。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23例,31例腦炎、24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4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3例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9-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4天病例數較上周降低!致死率隔1個月「再降萬分之1」, 羅一鈞曝這年齡層下降最多
41死!本土+3萬9769、境外+256 連4天病例數較上周降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0,02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9,769例本土個案及25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新增病例數為連續四天較上周同期下降,但仍有九個縣市新增破千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本土新增3萬9769例,比之前一天4萬多人少,比上周五41430例減少1661例,降幅4%,目前看來疫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有下降趨勢。境外移入新增256例,跟之前一天差不多,死亡新增41例,比前一天少,差不多這數目,顯示疫情還算穩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9,769例本土病例,為18,246例男性、21,503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525例),台中市(5,177例),台北市(4,533例),桃園市(4,153例),高雄市(3,421例),台南市(2,509例),彰化縣(2,005例),新竹縣(1,069例),屏東縣(1,056例),新竹市(934例),苗栗縣(928例),宜蘭縣(914例),雲林縣(895例),南投縣(723例),嘉義縣(666例),基隆市(659例),花蓮縣(573例),嘉義市(417例),台東縣(344例),金門縣(150例),澎湖縣(93例),連江縣(25例)。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20多歲男打3劑家中猝死後確診 11歲童染疫肺炎呼吸性酸中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85例,包括中症135例、重症50例,及死亡41例,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沒有慢性病史,曾施打3劑疫苗,9月17日被朋友發現在家中無意識,送急診時無心跳呼吸,採檢PCR陽性、Ct值25.3,經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另外新增3例兒童青少年中重症。11歲男童,曾接種2劑疫苗,無慢性病史,9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快篩陽確診,9月17日因呼吸困難至急診,經檢查有肺炎、缺氧、呼吸性酸中毒,插管用呼吸器,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有改善,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22例,31例腦炎、24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41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3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致死率隔1個月「再降萬分之1」 羅一鈞曝這年齡層下降最多我國連續4天新增病例數較上周減少,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共累積608.5萬名本土病例,包括9889例死亡,致死率為0.16%,為萬分之16。而8月26日公布的致死率,從0.18%降到0.17%,今日致死率再從0.17%降至0.16%,因此距離1個月前有下降趨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上周70歲到79歲致死率0.81%、80到89歲2.84%、90歲以上7.35%。本周70歲到79歲致死率0.79%、80到89歲2.8%、90歲以上7.25%。羅一鈞說,致死率下降主要因長輩年齡層,包括80、90多歲兩個年齡層,致死率都有穩定下降,特別是90多歲年齡層,上周致死率7.35%,本周下降到7.25%,降幅最明顯,與投藥率有相關性,不過後續仍要看BA.5疫情,造成中重症人數是否有減少。
-
2022-09-21 焦點.長期照護
咬不動花枝、烤魷魚,老後插鼻胃管機會大增!一表檢測你的咀嚼功能是否異常
水煮花枝、芭樂、烤魷魚及炸雞,你會吃不動嗎?如果是,那要小心你的咀嚼能力可能退化或有異常。如果再加上常嗆咳等,那年老後插上鼻胃管的機會將大增。醫師提醒,腦中風和失智是最可能會被插上鼻胃管的兩種疾病。老後不想靠鼻胃管維繫生命,就要及早著手預防。使用鼻胃管是必要 拔除鼻胃管是權利厚生基金會今天在立法院舉行推動「無管人生」會議,會議由立委吳玉琴主持,希望台灣能慢慢改變鼻胃管文化,但也要能理解治療性的使用鼻胃管是必要的,但是適時地拔除鼻胃管、恢復正常進食則是生而為人的權利。吳玉琴說,面對少子女化,這樣的專業照護需要好的規畫和人才,我們才有能力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相應的需求。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在健保開始鼓勵和給付拔除鼻胃管之後,為了更進一步降低咀嚼吞嚥障礙患者,罹患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並進而改善台灣罹患咀嚼吞嚥障礙的醫療品質、治療成效及照護,接下來會在國泰醫院、小港醫院及彰化秀傳醫院試辦跨專業的團隊,提供一條龍的照護服務。把握時機 四成鼻胃管病人有機會「脫管」已在臨床為超過一萬名病人插管的腦神經名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陳俊鴻,如今翻轉成了「無管人生」的照護傳道人。他說,在加護病房11年的工作時間中,他每天都在為病人插管,並覺得這是自己救人的使命,但幾乎很少思考,如何使病人在症狀緩解之後脫離鼻胃管。很多病人出院了,再回診時常常已經因為口腔肌肉萎縮、吞嚥功能退化,加上病家缺乏相關知識及動機,從此帶著鼻胃管,直到生命終了。陳俊鴻說,後來他有機會理解,其實只要把握時機並輔以相關的照護,大約有四成左右的鼻胃管病人是有機會「脫管」的,看到脫管之後病人重拾飲食之樂,生命改觀,他才轉而成為熱心宣導脫管的醫師。【延伸閱讀】插鼻胃管多痛苦?若可選擇 患者「不想插第二次」但陳俊鴻警告說,依他長期的觀察,不管在醫院 或在機構、社區,「腦中風」和「失智」是兩大類最容易成為鼻胃管候選病人。如果不希望自己或家人將來面臨插管,真的要及早預防因應。但他也呼籲,大家不要妖魔王鼻胃管,適時的使用鼻胃管,有其治療、支持病人度過危險期的必要性。但是台灣至今仍缺少普遍性的早期篩查咀嚼吞嚥功能異常的工具及檢查。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涂心寧說,她自己多年前曾去日本觀摩如何拔除鼻胃管的照護,意外地被日本友人篩檢出自己竟是咀嚼吞嚥問題的「高風險」者。日本專業友人指導她幾個復健運動,涂心寧說,認真練習後,她以前偶會有在夜間睡眠時或演講時嗆咳的問題,都明顯減少了。可見,及早練習加強咀嚼吞嚥功能,不能等到老了再說。吞嚥功能篩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咀嚼中心執行長馮明珠說,大家如今都知道要練四肢肌力,卻不知道練口腔的肌力其實更重要,而一般常見的健口操,如常往外吐舌頭就是很好的訓練。馮明珠說,小港醫院曾出版一本「食在安全」手冊,其中有兩項咀嚼吞嚥障礙的居家功能篩檢表,很適合給自己或家中長者測試。如果每項檢查有三到四項異常,就要及早注意了。咀嚼功能篩檢自評式咀嚼功能評估方法:下列食物在六個月內,有四種或超過四種,吃起來「有些吃力」或「不能吃」,那就可能是咀嚼功能異常。【延伸閱讀】吞食物容易卡住或嗆咳?專家提醒吞嚥困難7症狀
-
2022-09-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9394 境外+234 死亡+40 仍10縣市增破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962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94例本土個案及23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2036例,減少4.9%,較上周六多3800例,增加10.7%。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萬9394例本土病例,為1萬8077例男性、2萬1304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583例),台中市(5,019例),台北市(4,603例),桃園市(4,360例),高雄市(3,131例),台南市(2,284例),彰化縣(1,776例),新竹縣(1,084例),屏東縣(1,038例),宜蘭縣(1,026例),新竹市(958例),雲林縣(871例),苗栗縣(866例),基隆市(788例),南投縣(754例),花蓮縣(712例),嘉義縣(566例),嘉義市(362例),台東縣(327例),金門縣(138例),澎湖縣(131例),連江縣(17例)。針對過去連四天破四萬,今日病例數降到四萬以下,莊人祥認為,上周因中秋連假效應,會有2個原因影響病例數,連假期間診所、醫院並無營運,確診者過節期間,可能人在外縣市而不方便通報,因此本周一病例數達到2萬多例較低點,但周二、周三、周四後面幾天個案較多。莊人祥指出,此外連假期間因為南北交流個案增加,雖屬於短期增加,但也讓每日新增病例數稍稍增加,不過相較過去每周四、周五、周六的病例數都在平均值,最近幾周的周四、周五、周六病例數都有下降趨勢,看起來與之前不同,是否代表疫情趨緩,仍要在評估。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8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15日至9月14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0例男性、10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0例),美國及印尼(各5例),德國(4例),荷蘭、泰國及日本(各3例),菲律賓、英國及土耳其(各2例),奧地利、加拿大、香港、新加坡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另17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8日至9月1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111,84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73,339例排除),其中5,930,927例確診,分別為31,959例境外移入,5,898,91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10,50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49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15例、台北市1,180例、台中市1,059例、高雄市982例、桃園市804例、臺南市802例、彰化縣616例、屏東縣421例、雲林縣328例、南投縣305例、苗栗縣266例、嘉義縣248例、基隆市227例、宜蘭縣217例、花蓮縣182例、嘉義市169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7例、新竹市108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75例!8歲女童MIS-C高燒40度休克 急住加護病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5例中重症個案,136例中症、39例重症,以及40例死亡個案。今日新增一名特殊兒童重症為MIS-C個案,一度發燒到40度且休克,緊急收治加護病房,經過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目前已出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這名8歲女童本身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新冠疫苗,先前未曾通報確診,8月29日起出現發燒40度、喉嚨痛,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醫師懷疑MIS-C,引發休克,收治加護病房。心臟超音波顯示,右側冠狀動脈擴大,PCR陰性,但N抗體陽性,符合MIS-C診斷,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9月6日已出院。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連假後恐迎來新一波疫情!染疫醫師分享喉嚨痛緩解、吃抗病毒藥黃金時機最實用經驗
BA.5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上看6萬例,許多人可能已發現周遭染疫的人多了起來。雖然歷經今年五月大量病例出現,大家對與病毒共存不再害怕,但若自己染疫,症狀上身還是很不舒服。《元氣網》整理多位染疫醫師心得,從緩解喉嚨痛、服用抗病毒藥物到調適心情、避免長新冠並重回正常生活,提供建議。五花八門的症狀如何緩解魔王級症狀第一名 喉嚨痛讓名醫理解為何有人想安樂死《元氣網》陸續刊出「當醫師確診時」,發現醫師們染疫後,和一般人一樣必須對抗病毒帶來的痛苦,尤其喉嚨痛名列不適症狀第一名,大家幾乎異口同聲以「如同刀割」來形容,而根據染疫醫師經驗,最好紓緩的方法是吃軟滑食物與飲用冰涼飲料,如果吃止痛藥會讓自己比較好過,千萬別忍住不吃。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五月十五日確診,他說不擔心自己重症或死亡,但感染後的喉嚨痛,讓他「第一次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緩解喉嚨痛的菜單 軟滑冰冷食物和多喝水染疫後,魏崢第一時間將確診訊息發公開信給全院同仁,除了請大家別因染疫害怕,還介紹好吞又容易下嚥的食物、以及建議使用的退燒止痛、止咳藥以及消炎藥。魏崢建議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包括木瓜、牛奶、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白煮蛋的蛋白和橄欖油或苦茶油等。他更提醒,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也說,「其實喉嚨真的很痛」,連吞口水都會痛。他在隔離期間仍參加多個線上會議,還要演講,為了不缺席,他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才上陣,「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服用清冠一號 對改善喉嚨痛也有幫助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名醫開藥單緩解不適 呼吸困難要掛急診 魏崢建議的藥品名單中,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每天不要超過5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對喉嚨嚴重發炎者,希樂葆(Celebrex)效果可能更好,借助其抗發炎效果讓喉嚨舒緩。而他喉嚨的症狀則是在服用類固醇後,快速緩解,也建議醫師可以評估開立類固醇藥物;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魏崢提醒,如果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呼吸困難,請馬上掛急診。魏崢家中未備有血氧機,也會擔心快樂缺氧,他運用醫師專業,使用聽診器聽聽自己肺部,一般民眾可在家中走動或爬樓梯,是否變得易喘、難呼吸,如果是就要考慮諮詢醫師。症狀其實不輕 比流感還難受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嚴重、上吐下瀉,也是以刀割來形容喉嚨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賢說,確診後第三到五天是最不舒服的,經過服用鼻炎、咳嗽藥物、普拿疼及抗病毒藥物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但令他痛苦的是,喉嚨乾的嚴重,一天就算喝五、六公升的水,仍會覺得口乾,他認為「Omicron這隻病毒還是比想像中強!」不能當作流感看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確定染疫後,最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被我感染。」住院期間,他咳嗽、流鼻水、鼻塞,就自己多喝水,一直到第三天,跟同仁說咳嗽讓他不太舒服,請醫師為他開藥,他也在病房內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他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盡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堅持下來。部分患者嗅覺暫時喪失也有醫師嗅覺暫時喪失,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只是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沒有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喉嚨不舒服到不想說話,除了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服用大量維生素D和C 精神及體力變好「吃大量維生素D」,這是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平時的習慣,染疫後他一個人在老家隔離,每天喝大量的水,並採行「維生素D療法」,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同時也補充維生素C,吃了這兩種維生素後,讓他感到精神及體力變好。「其實身體也是有不舒服的,特別是病後前幾天。」陳欽明表示,就像感冒一樣,有喉嚨癢、鼻塞、流鼻水、體力不濟等症狀。平常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他,有視訊看診,症狀都還好,於是沒有請醫師開藥服用,也因為沒有發燒,連常備的普拿疼都沒有使用。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黃金時機 嘴巴苦苦靠布丁、蜂蜜緩解不少醫師染疫後服用抗毒藥物,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診所配發的抗病毒藥物救了他,他吃了藥之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可以向患者說明親身經驗。他確診當天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了,「真如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掌握黃金時機 及時給藥「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起初鄭仁信認為自己只是輕症,不以為意,未料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蜝至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除了用藥 也要休息足夠牛道明BMI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雖然身體仍感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不料,他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暫停門診,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Ct值仍維持18,「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牛道明內心既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阮理瑛提醒確診者,不要排斥用藥,服用藥物可減輕許多痛苦,如果不吃藥,而讓身體承受著諸多的不舒服,這一點很划不來。染疫影響生活節奏北漂醫師 每天打電話跟爸媽報平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認為,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他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所以他先跟姊姊討論後,再打電話給爸媽。7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滿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症狀不嚴重,也逐漸改善。因應居家隔離 事先沙盤推演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和孩子一起居家隔離,她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不要驚慌 紓緩情緒保持平靜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確診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但很感謝急診同仁支持與體諒。61歲的段德厚有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他在集中檢疫所隔離,生活很孤單,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調整心境面對多變疫情染疫之後 醫師說:「我要對自己好一點。」指揮中心統計,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但也有醫師痊癒後咳嗽、易喘。施長慶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把身體準備好 以便走更長遠的路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喜歡從事耐力運動,平常就跑步及游泳,確診後,他恢復正常做運動,從紀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防護做好 自我提醒格外小心染疫後的李國賢,更懂得病人心情,也能有同理心對待確診病人,他表示,現在他對Omicron這個疾病更加敬畏,絕對沒有如外界所說的像流感那麼簡單,並不會把它當作普通疾病看待,即使認為自己防護做得再好,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時刻會自我提醒要格外小心,同時慶幸他只是輕症,才能快速地重回崗位幫助病人。曲正元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染疫,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陳欽明表示,隔離期間,不僅做了許多平常沒空做的事,更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思索人生方向。他一向是停不下腳步的人,上班時,總是忙工作,生病時,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平時累積資本 調整心境面對突然的變動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結束隔離返回工作崗位時,不少老病人送上關切,有人還煞有其事地說,看到「林醫師」臨時請假一周,便猜到是確診。她說,這些診間的有趣對談也告訴大家,「即使醫師,也是會生病的」,大家都一起在面對這場疫情。「大家無法百分之百臆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能做的就是平日有所準備。」林奕萱說,新冠疫情像突發緊急事件,誰都可能遇上,遇上時也在審視大家平常在健康上、經濟上或人際關係上是否累積足夠的「資本」,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擾動,心境的調整,十分重要。【延伸閱讀】>>「當醫師確診時」完整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