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加護病房
共找到
1135
筆 文章
-
-
2022-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要等次世代嗎? 莊人祥:符合資格者快打現有疫苗
新冠變異株不斷出現,藥廠也正研發次世代疫苗。但面對可能再起的疫情,民眾擔憂若符合接種條件是否要先接種第四劑,還是要等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目前已針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進行滾動式審查,但上市時間都還是未知數,且上市後離到貨、封緘檢驗都還有一段時間,建議目前已符合資格盡速施打現有疫苗。莊人祥表示,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通過次世代疫苗的審查,現預期8月底後可能有一波疫情上升,建議符合資格者,無論是第一到第四劑疫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為92%、第二劑86%、追加劑第一劑為71.4%,追加劑第二劑為7.6%。至於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累計9萬9830人,占該年齡層12.7%。另傳出新竹一名一歲孩童重複感染,且病毒量比第一次感染時更高,外界擔心兒童是否不受「無敵星星」保護。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針對兒童重複感染較有規模的是英國研究,其分析去年與前年Alpha、Delta變異株流行期間,2343位16歲以下出現重複感染情況的兒童,比較二次感染的住院、重症、死亡率等。結果顯示初次與再次感染的住院率分別為2.7%、2.4%,統計上沒有差異,而入住加護病房則分別有7位、4位,致死率為0.01%、0。因此兒童重複感染嚴重度並沒有增加,甚至會下降。新竹個案可能是特例或單一個案,需再觀察其他病例,家長不用過度擔憂。
-
2022-08-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2個月後MIS-C 6個月男嬰為國內最小個案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死亡個案56例、中重症152例。其中出現年紀最小的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六個月大男嬰。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6例, MIS-C增至79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51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3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425例,死亡8229例。死亡最年輕為四十多歲個案,兩位有癌症病史,為一男一女,皆於7月31日出現症狀就醫,隔天病逝。另一例4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有高血壓病史, 7月15日全身抽搐、意識改變至急診緊急插管,收縮壓超過200,經電腦斷層為自發性腦幹出血,同時新冠肺炎確診陽性,收治加護病房,7月27日死亡。死因為腦幹出血合併新冠病毒感染。另中重症包含104例中症、48例重症。其中六個月大男嬰曾於5月3日確診,7月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3日就醫檢查有肺炎症狀,當天住院。住院期間出現紅疹、腹瀉,懷疑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4日病況好轉出院。此例為年紀最小的MIS-C個案。另一例為五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8日接種一劑疫苗,曾於6月27日確診。7月25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瀉、腹痛症狀,7月29日就醫檢查懷疑為MIS-C住院。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日病況好轉出院。
-
2022-08-03 醫療.心臟血管
男子心肌梗塞是生氣引起?醫:是冠狀動脈急性阻塞
最近天氣炎熱,台中一名40多歲男性日前為了兒子多次深夜未歸,大發雷霆,當下突然感覺胸口不舒服,緊急送醫後,心電圖顯現有心肌梗塞現象,原以為是情緒波動引起,等進一步檢查,確認是他的冠狀動脈急性阻塞,所幸急救後撿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說,許多民眾一想到心肌梗塞,總會以為與氣溫陡降,導致心血管收縮引發猝死有關,但其實當氣溫高低起伏過大,如果本身是三高患者,又經常菸不離手,更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群,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他說,該名患者菸齡20多年,日前跟兒子為了深夜遲遲未歸大吵一架,過程中因拍打物品,手臂還被尖銳物割傷,經送急診處理外傷時,心電圖檢查竟然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張育晟說,原先一度懷疑是因為情緒波動造成的「心碎症候群」不過經過血管攝影檢查後,確診為「冠狀動脈中左前降支急性完全阻塞」,患者接受血栓抽吸及支架置放打通血管,快速建立血流,以減少進一步心臟受損。後續也利用藥物及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總算順利度過難關。他說,一般而言,如果患者胸悶不舒服,合併心電圖有典型波形的變化,加上有慢性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通常醫師幾乎能確定是心肌梗塞,此時以最快的時間打通血管,往往就能搶回一命。如果患者情緒波動大,但缺乏常見心血管危險因子,又同時合併典型心電圖的波形異常,也不排除是少見的「心碎症候群」,可以利用動脈攝影找到原因。張育晟提醒,酷熱的夏天也隨時都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平時應保持規律運動及良好作息,尤其要充足飲水、適度疏壓、避免抽菸等,才能減少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
-
2022-08-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四旬男染疫3天在家亡 增2兒童重症 腦炎、MIC各1例
新冠肺炎新增中重症134例、死亡個案32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兩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和腦炎,皆已出院。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30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5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273例,死亡8173例。最年輕兩例為四十多歲男,其中一例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7月24日赴採檢站快篩陽性後返家居家照護,但7月25日即發現在家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一例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肝病史。7月13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等症狀,7月16日就醫確診,當日住院給予瑞德西韋,仍不幸於7月26日死亡,死因為肺炎、肺膿瘍併敗血性休克及急性肝衰竭。中重症包括98例中症、36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兩例兒童重症。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5月15日曾確診。5月23日出現發燒 、右頸腫痛,服藥後症狀持續不退;29日住院接受抗生素注射治療以及頸部膿瘍引流。因細菌培養陰性,發燒持續且檢查心包膜積水,懷疑為MIS-C。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症狀逐漸改善。個案已於7月1日出院另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疾病。5月28日出現發燒、流鼻水,快篩陽性。29日全身抽搐至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水腫,疑似腦炎給予類固醇、瑞德西韋、降腦壓藥、抗癲癇藥物等治療,並插管使用呼吸器轉入加護病房。6月9日拔管移除呼吸器,13日轉出加護病房,28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4例, 腦炎增至26例、MIS-C增至77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8-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BA.5變異株若進入社區 估幾周後疫情就會開始上升
昨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三三○二例本土個案,新增中重症八十四例、死亡個案卅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預估,這周疫情會維持下降或持平趨勢,但觀察各國狀況,在確診人數到低點時,BA.5變異株進入社區,幾周後疫情就會開始上升。莊人祥說,近期本土疫情下降幅度不大,主要受人流、大眾行為和防疫模式等因素影響,而無法進一步下降。目前社區中BA.5變異株個案仍屬少數,相關陽性確診的家人、同事病毒基因定序報告還要一至二天才會有結果。昨八十四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兩例兒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七歲及八歲男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兩名小朋友均無慢性疾病,於五月中下旬確診新冠肺炎,皆在七月廿六日出現發燒、紅眼、皮膚紅疹、活力及食欲下降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MIS-C,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一四二例,其中七十六名重症個案罹患MIS-C,占比超過五成,其次為腦炎二十五例、肺炎二十例、哮吼八例、敗血症三例、共病三例、心肌炎一例、到院前死亡六例,廿五人死亡。至於新增卅一例死亡個案,最年輕者為四十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七月廿六日因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等症狀,緊急送醫,廿七日確診,接受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廿八日因肺炎及顱內出血過世,死因為肺炎、顱內出血合併中樞神經衰竭。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二萬一一三九例,其中八一四一例死亡。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男子中暑昏厥體溫逾40度! 緊急插管冰塊覆蓋救命
30歲沈男日前除草時突然中暑昏厥,送醫急救體溫高達攝氏40度,緊急插管加上使用低溫生理食鹽水,並用冰塊覆蓋身體救命,醫師提醒勿輕忽中暑,夏天補充水分,也要補充電解質。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今天發布新聞指出,沈男中午除草時中暑昏厥,被友人發現送往急救;彰化醫院急診室副主任郭書顯說,沈男抵達急診室時,體溫高達40.7度,醫院立即幫男子插管,給予低溫生理食鹽水,也用冰塊覆蓋身體,等到沈男降溫後送加護病房,救回性命。彰化醫院副院長陳殷正則說,檢查發現沈男橫紋肌溶解症很嚴重,肌球蛋白對腎臟造成嚴重損傷,導致急性腎衰竭,而負責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失調,引發全身器官多重衰竭,經搶救後狀況才好轉。陳殷正表示,民眾中暑昏迷後,若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降溫,即使救回性命,也難以恢復原狀,腦神經會受損,呼籲民眾千萬不要輕忽中暑,最重要的是「早發現、快降溫」。郭書顯則指出,中暑指的是在高溫環境下,身體難以散熱,造成體溫超過40.5度,一般人在夏天高溫時感覺不適,常會說自己中暑了,其實是熱衰竭,也就是身體在高溫下持續流汗,沒有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身體不舒服,但體溫是正常的。郭書顯說,對於在大太陽或悶熱環境下工作的人,可能因過度流汗,流失水分和電解質,易造成熱痙攣,也可能引發熱衰竭,甚至中暑,呼籲民眾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
2022-08-02 失智.大腦健康
褪黑激素服用過量 恐引起失智及長期精神問題
醫衛學者提出警告,持續服用高濃度的褪黑激素(melatonin)恐導致一連串未知的嚴重健康問題,包括嚴重的認知功能衰退以及長期的精神問題。愈來愈多人使用褪黑激素幫助入眠,目前全美超過2%的成年人經常服用褪黑激素,比過去20年增加五倍;由於褪黑激素整體使用時間還不夠長,尚無法研究其對生活的實際影響,但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表示,長期使用恐導致認知損害,比如失智。美國醫學期刊JAMA刊登的一篇新研究指出,睡眠與精神病專家警告,長期高劑量的「自我藥療」會使自身陷入短期副作用的風險,包括疲勞、頭暈、頭痛,以及更嚴重的長期健康後果,尤其是搭配其他藥物時風險更大。許多經常使用褪黑激素助眠的人群,服用的劑量高於每晚建議的最大使用量(5毫克),且長期攝入超標劑量。與大部分國家不同,美國的褪黑激素並不受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監管,不需開立處方即可在線上或藥局購買,被視為是能幫助入眠的天然安全補充品;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顯示,褪黑激素的銷售成長142%,從2017年3億3900萬元增加到2020年8億2100萬元。醫師還警告,兒童使用褪黑激素的人數增加,因家中兒童一次攝入過多劑量而通報求助的家長人數激增。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今年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過去前十年,中毒求助專線接獲兒童因攝取過多褪黑激素的案件超過26萬,增加530%。其中兩個案例死亡,五例使用呼吸器治療,近300例送往加護病房,4000例以上住院。褪黑激素補充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目前所知甚少,此產品在市場上相對較新,且直到最近才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廣泛使用,其總體影響仍有待研究。NIH已將褪黑激素與失智及壽命略減連結,但缺乏確切的研究證實。其他助眠藥物或補充品的數據也表明,過度使用或使用錯誤最終可導致顯著的認知衰退或在往後的生活中出現精神問題。
-
2022-08-02 醫療.泌尿腎臟
30歲弱智男中午除草昏倒 竟是中暑送醫仍昏迷5天
天氣高溫炎熱,彰化縣一名30歲沈姓男子在中午除草時昏倒,被發現送醫急救,在急診部測量體溫達攝氏40.7度,醫師立刻插管治療和注射3500毫升的低溫生理食鹽水緩解危急狀況,轉入加護病房5天才清醒,目前還在呼吸病房治療病房治療中暑後的呼吸困難等病症。為何中暑會發生如此嚴重狀況?衛福部彰化醫院副院長、腎臟內科醫師陳殷正今天表示,沈姓男子是智能障礙者,可能不會表達對熱的感受,不知道在酷暑烈日下要補充水分,等到中暑昏厥被發現送醫,其實是高風險族群,另一個危險族群是老年人,因器官功能比較弱禁不起熱傷害,也是最易釀成憾事的族群。沈男約半個月前中午除草時昏倒,不知過了多久才被發現,一方面把他抱到陰涼處,同時叩119送醫急救。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室副主任郭書顯說,沈男到院時意識昏迷,呼吸急促,體溫高達攝氏40.7度,立刻插管和注射3500毫升低溫生理食鹽水,冰塊覆蓋身體先降溫再轉進加護病房,沈男昏迷5天醒來,現在住呼吸病房繼續治療。彰化醫院醫護對沈男抽血和做全身電腦斷層檢查,副院長陳殷正說,沈男中暑後,引發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症,肌肉釋出肌球蛋白經由血液進入腎臟造成嚴重損傷,導致急性腎衰竭,此外,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失調引起全身器官多重衰竭,經搶救後才慢慢好轉,所以「早發現、快降溫。」中暑昏迷後若沒在短時間內快速降溫,即使救得回來也難以恢復原狀,大部分會腦神經受損,急診醫師郭書顯表示,一般人在夏天高溫時不舒服,常會說自己「中暑」,其實是熱衰竭,是指身體在高溫下持續流汗,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和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但體溫大多正常;此外,當汗水爆量時常會造成肌肉抽筋疼痛,稱為熱痙攣,至於中暑是指高溫環境下身體不易散熱,造成體溫超過攝氏40.5度,合併意識混亂、意識不清,這是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郭書顯說,高溫環境下容易過度流汗,不僅流失水分也流失電解質,易造成熱痙攣和可能引發熱衰竭甚至中暑,所以,預防熱傷害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在烈日曝曬,如果為了工作、運動等不得不曬太陽,一旦產生熱衰竭或熱痙攣的感覺,可自行到陰涼處降溫休息,不光是補充水分也應補充電解質,像是吃香蕉補充鉀離子,喝鹽水補充鈉離子,喝運動飲料補充鈉、鉀、鎂等電解質。
-
2022-08-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四旬男腦出血不治亡 再增2例7歲、8歲男童MIS-C
本土疫情緩降中,今日中重症來到84例,中症54例、重症30例,死亡則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分別為7歲、8歲男童,目前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本日新增的2例兒童MIS-C個案,7歲的男童沒有慢性疾病,曾在5月31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快2個月,於7月26日出現發燒、皮疹、紅眼等症狀,7月29日送至急診時血壓偏低、凝血功能異常,因懷疑是MIS-C,收治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另一例8歲男童,羅一鈞表示,同樣無慢性病,在5月19日確診過新冠肺炎,7月26日陸續出現發燒、臉部出疹、紅眼、脖子痛、活力食慾下降,7月27日送到急診,疑似MIS-C,7月28日安排住院;但由於個案持續發燒、血壓偏低,7月30日轉至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全台兒童重症死亡案例,共有76名MIS-C,累計重症142名,死亡則來到25名。同時,今日新增的死亡個案中,有一例40多歲的男性,羅一鈞指出,個案施打過3劑疫苗,本身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月26日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當天至急診收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治療,經採檢於7月27日確診;但不幸在7月28日因肺炎及顱內出血過世,死因為肺炎、顱內出血合併中樞神經衰竭。羅一鈞補充,該40歲個案先前沒有顱內出血病史,是住院中出現的症狀,當天送急診就有做電腦檢查,發現左側腦內出血,當天緊急手術,收治加護病房,由於採檢確診,同時給予瑞德西韋治療;7月28日腦壓升高、腦水腫惡化,救治無效過世。
-
2022-08-01 醫療.消化系統
三酸甘油酯超標53倍 40歲婦人急性胰臟炎險害命
一名嫁到台灣10多年的40歲越南籍新住民有高血脂沒控制,加上夜班、三餐外食,日前感到上腹悶痛,連兩天嘔吐,誤以為腸胃發炎,送急診才發現是三酸甘油酯超標為正常值的53倍,引發急性胰臟炎,還引發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緊急送加護病房,所幸經院方處置得宜,住院7天治療後康復出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醫師陳鄭弘堯說,急性胰臟炎易被誤為胃發炎而延誤醫治,70%胰臟炎屬輕症,若病況嚴重,恐造成胰臟囊腫或壞死、感染或功能損害,還可能合併器官衰竭、呼吸衰竭、腎衰竭、休克等,不能小看其殺傷力。陳鄭弘堯建議,有酗酒習慣、有結石及高三酸甘油酯偏高等高危險群,一定要戒酒、控制飲食、降低三酸甘油酯,尋求胃腸肝膽科醫師專業診治。陳鄭弘堯說明,這名越南籍新住民身高156公分、體重75公斤,急診抽血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數值竟高達8000mg/dl,是正常值的53倍(正常約150mg/dl以下),胰臟發炎指數高達1946合併腎功能異常,且白血球、血紅素、血糖指數都高於正常值,收治住院治療觀察。這名越南籍新住民在住院時,病情急轉直下,因體內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而致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血紅素下降而緊急送加護病房,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合併後腹腔出血。陳鄭弘堯指出,她的胰臟急性發炎應是破表的三酸甘油酯指數肇的禍。據醫學臨床經驗,胰臟炎發作機率,若三酸甘油酯數值超過1000mg/dl就有5%風險;若超過2000 mg/dl則升高恐達20%,極可能會發生急性胰臟炎,不僅疼痛指數高,且有致命風險。陳鄭弘堯說明,急性胰臟炎的好發原因,通常與膽結石和酗酒有密切關係,但這名越南籍新住民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沒有膽結石,本身也沒有酗酒,研判與糖尿病、罹患「代謝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沒有控制好,加上肥胖、脂肪肝等問題集於一身,是誘發急性胰臟炎的高風險族群。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第2例 無確診紀錄卻罹MIS-C
昨新冠疫情新增二萬○八二四例本土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確診人數較上周日下降百分之三,另增卅四例死亡個案、八十八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其中一名六歲男童先前無確診紀錄,但檢驗抗體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為國內第二例未確診紀錄的MIS-C個案。莊人祥說,昨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最年輕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死亡為肺炎併多重器官衰竭。至於中重症個案,莊人祥說,一名六歲男童未接種疫苗,也無確診紀錄,七月廿五日出現發燒、頭痛、暈眩等症狀,廿七日發燒至卅九度,合併嘔吐、下肢皮疹至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及血栓指數上升,PCR陰性,當天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七月廿八日檢驗N蛋白和S蛋白,結果皆陽性,顯示曾感染新冠,通報為MIS-C,目前病況穩定,但仍在加護病房觀察。另兩例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女童和十一歲男童,均住院觀察中。其中男童五月廿九日曾接種第一劑疫苗,七月十五日確診,七月廿四日起出現症狀,廿八日至急診,檢查發炎指數上升,診斷疑似MIS-C,收住兒童加護病房。
-
2022-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比例不能憑感覺論高低 醫盼國家完整分析說明
台灣兩度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今年染疫致死者有36.4%簽署過DNR,較去年17.8%高一倍,本報今深度報導多位專家意見及病家經驗,引起討論和迴響。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疫情期間DNR比例「不能憑感覺說高或低」,應考量台灣醫療現況、急重症照護量能、疾病醫學實證,才能有具科學性的數字和統計、為良好的醫療決策創造空間,可惜目前國家還沒有一個清楚的說明。李俊宏表示,根據過去有很多研究和統計,台灣因擁有高度可近的健保醫療,個人醫療照護品質優於其他國家,當國外染疫長者因醫療費用昂貴或醫療量能供應不充裕而逝世,在台灣,這種狀況的比例比較低。舉例來說,台灣使用呼吸器長期照護的個案數就高於其他國家,這些個案一但染疫,家屬通常會有意願簽署DNR。如果沒有詳細考量這些差異就下結論,會有點跳太快。如果民眾看了新聞之後再面對簽署DNR會有壓力,就跟醫師說要「救到底」,需要需要加護病房的人數勢必會增加,這部分量能是否足以因應?也要去盤點。再者是,DNR的解釋和簽署需要花時間轉譯科學證據。李俊宏分析,相較於中風、心肌梗塞、腦中風、敗血症等醫師已經很熟悉的疾病,新冠肺炎是新疾病,分析本土資料、整理預後實證的時間都比較不足。若國家很在意DNR這件事情,應由公部門自主或委託發展相關資訊,提供醫療第一線人員根據理性和科學做出良好決策的空間。
-
2022-07-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重症增3例 6歲男童無確診卻MIS-C 國內第2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今天新增34例死亡個案、8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名六歲男童先前無確診紀錄,但檢驗抗體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為國內第二例未確診紀錄的MIS-C個案。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33例具慢性病史、1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7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016例,死亡8074例。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十多年前曾因車禍造成創傷性腦損傷,長期臥床。7月8日因肺炎發燒至39.6度,送醫住院。住院期間病況不穩,於7月15日確診,曾開立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7月16日病逝,死亡為肺炎併多重器官衰竭。中重症包括55例中症、33例重症。莊人祥表示,一名六歲男童未接種疫苗也無確診紀錄。7月25日出現發燒、頭痛、暈眩等症狀,27日發燒至39度並出現嘔吐、下肢皮疹而至急診,發現肝指數及血栓指數上升,新冠PCR陰性,當天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住院期間使用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7月28日檢驗N蛋白和S蛋白皆為陽性,顯示為曾經感染新冠,因此通報為MIS。莊人祥說,此為第二例未確診的MIS-C個案,個案目前病況穩定,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另外兩例MIS-C個案為一名一歲女童,無接種疫苗,曾於6月6日確診,7月26日出現發燒、腹痛、腹瀉、嘔吐,7月27日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住院於一般病房。但因住院後仍持續發燒,診斷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治療,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11歲男童,5月29日曾接種第一劑疫苗,7月15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24日起出現發燒、出疹、頸部淋巴結腫、活力食慾下降等症狀,28日至急診,結膜炎扁桃腺腫,發炎指數上升,診斷疑似MIS-C,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並使用免疫球帶白等藥物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0例, 腦炎25例、肺炎20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74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而針對六個月至四歲的幼兒疫苗接種,莊人祥表示,昨接種8066人,累計8萬9688人,接種率11.4%。目前全體第一劑疫苗涵蓋率為91.9%、第二劑為85.9%、追加劑第一劑71.4%、追加劑第二劑7.3%。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7/疫情大爆發推廣安寧緩和 醫護:匪夷所思
90多歲確診阿嬤住院時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沒多久發燒、呼吸衰竭,醫師採「無為而治」,認為擺著就好,不用給退燒藥,不用插管,一切簡單就好,幾天後,阿嬤變成指揮中心資料庫裡死亡個案中的1個代號數字。「新冠疫情期間絕非是力推安寧緩和的時間點。」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1名資深護理師接受聯合報記者專訪時說,北市聯醫向來鼓勵住院患者考慮簽署DNR,但去年5、6月萬華疫情大爆發之際,院方高層卻仍積極推廣安寧緩和,令人匪夷所思,宛如將確診者硬推向鬼門關。護理師表示,不管是從急診收治,還是中央分配,每個確診者進到聯合醫院院區時,都會被問到「如果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這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卻要病人在十分鐘內做決定,是否簽署DNR,這未免強人所難。從染疫病人角度來看,被半強迫簽署DNR,實屬無理,且缺乏同理心,依現行規定,中重症確診者才能夠住院,但此時病人發燒、頭痛、喉嚨痛,全身極度不舒服,那有辦法靜下心來,聽醫護人員逐字唸著艱澀難懂的DNR條文,就算聽完了,也難以理解真正意思。此外,疫情期間,家屬往往無法進入醫院,陪同確診者聆聽醫師、護理師講解DNR條文,以及日後可能的影響。此時,只能夠過醫院電話,但室內電話常有通話時間限制,幾分鐘後,自動切斷。該護理師表示,如為久病纏身,長期臥床的病人(機構住民)簽署DNR,這還合乎情理,如果原本能吃、能動的健康民眾,在染疫後簽署DNR,這就有些說不過去。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依照規定,每名住院患者都需接受30分鐘「醫療溝通會議」,重點就是「推銷」安寧緩和理念,醫師至少需講解15分鐘,而病人或家屬需講述十分鐘,會議一開始,開啟電腦作業時間,開始跑秒數。這在承平時期並無多大問題,但去年5月中旬雙北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眾多感染者湧進市立聯合醫院中興、和平院區,院方仍要求所有醫護仍需比照辦理。該護理師說,「這相當不妥。」,搶救患者的時間都不夠用,怎還有力氣召開「醫療溝通會議」,因此,相關文件幾乎都是造假,確診者常得在5至10分鐘內決定是否簽下「生死狀」。該護理師說,由中央分配至和平分院專責病房的確診者,均是一個人孤單地住院,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家人陪伴,因為家屬大都是接觸者,需居家隔離。此時,醫護人員如又鼓吹安寧緩和,一旦簽署DNR,「那命可能已經少了半條。」至於自行至急診就醫的感染者,待在急診室的12個小時內,同樣也被詢問是否簽署DNR,該護理師說,「真的很糟糕」,不少病人從急診轉至樓上專責病房時,就已簽署DNR,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這根本不可能,因為在急診時怎可能舉行「醫療溝通會議」,但許多患者就在十分鐘內在同意書簽名,勾選「不急救、不插管」選項。為求符合作業程序,部分護理師只能作假,確診者人還在急診時,且醫師還沒到現場,電腦螢幕上的「醫療溝通會議」就已經跑流程,計算著秒數,假裝會議已正進行中。事實上,在收治具有高度傳染力的新冠肺炎患者時,幾乎很難做到「醫療溝通會議」相關規定,但院方仍嚴格要求醫護人員需「提醒」住院者有安寧緩和的權力,為此,醫護師只能在程序上作假。該護理師指出,院內絕大多數醫師、護理師均抱持「能救就該救」治療原則,以她為例,即使病人在急診簽署DNR,但住院後,仍會私下分析利弊得失,告知「如積極治療,仍有活下去的機會」,希望改變確診者想法,撤銷之前放棄插管急救的聲明。但不可諱言的是,對於少部分醫師、護理師來說,確診者一旦簽DNR,拒絕急救、拒絕插管,確實省了很多麻煩,很多事情都不用做了,患者病情危急,無須積極治療,只求「好走、走得舒適。」該護理師認為,去年北市聯醫重症死亡率偏高,應與院方積極推廣DNR有關,患者簽署DNR,等同簽下了放棄活下去的契約,醫療團隊當然可以消極作為,如又遇到「安寧好走」這派別的醫師,那存活機率更低。護理師說,院內許多同事均以「那艘船」來形容某1樓專責病房,因為該主責醫師崇尚「安寧緩和」、「無為而治」,只要是患者年齡超過65歲,合併糖尿病、肺氣腫,被分至「那艘船」,只能自求多福。「最近那艘船又接走了幾個人?」、「那艘船倒底還要停多久?」護理師說,院內不少護理師常開這種玩笑,但想想就覺心酸,怎能因為簽署DNR,以及主治醫師的保守作為,讓原本還有3到4成存活機率的確診者「就這麼沒了!」同樣簽署了DNR,但住進不同樓層不同的專責病房,也可能生死殊途;甚至影響醫病的抉擇。該名護理師表示,以她負責的樓層病房為例,如有確診者病情惡化,同事們寧願花時間聯繫台大、國泰,安排轉院,也不願直接將病人送至「那艘船」,就是擔心病人踏入DNR這條不歸路。在一般狀況下,即使簽署DNR,仍有反悔的機會,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還可要求插管急救,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處於血氧濃度偏低、呼吸窘迫之際,幾乎沒了意識,連喊「救命」,讓自己活下去的機會都沒有。 事實上,確診者只要撐過前7天,即使前面幾天病況危急,但仍有很高機會被救回來,該護理師強調,安寧緩和是相當好的理念,但前提是醫師必須提供完整的解釋,讓患者瞭解「簽與不簽,會有完全不同的醫療處置」。她強烈建議,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時,可以勾選「停止心跳時,不要電擊、不要壓胸」此選項,千萬不要勾選「放棄插管」,這1勾,可能連住進加護病房(ICU)的機會都沒了。對於聯合報採訪DNR內幕,該名護理師說,「終於有人願意揭發這個殘酷的真相。」,她厭惡了偽造文書,希望不要再有人只因簽了名,莫名決定了生死,「這關乎生死,怎能在30分鐘,甚至是十分鐘內,就做下決定。」
-
2022-07-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56例 9歲男童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6例本土中重症個案,及60例死亡個案。今日新增一例兒童重症是9歲男童,為孩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沒有接種過疫苗,確診後約10周出現MIS-C症狀,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名9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也未接種過新冠疫苗,曾於5月16日確診新冠肺炎,7月24日開始陸續出現發燒、腹瀉、頸部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7月26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結膜炎、頸部淋巴結腫、發炎指數升高、心臟酵素低下等,診斷為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截至今日我國兒童重症137例,包括腦炎25例、肺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71例、共病3例,共25例死亡。我國今年1月1日至7月29日,本土個案累計451萬14098例,中重症共20928例,其中8040名死亡,輕症無症狀佔全部病例99.53%。莊人祥表示,6個月至5歲以下幼童莫德納接種,昨日共9531人次,累計8萬1366人接種,占該年齡層10.3%。昨日共接種8萬0431人次,國內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91.9%,第二劑85.9%,第一次追加劑71.3%,第二次追加劑7.2%。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終結肝苦人的漫長等待 淡水馬偕成功為確診者移植肝臟
64歲的潘先生,4年前就已經達到肝硬化最嚴重等級,想要積極保命,唯一選擇就是接受肝臟移植。不過,潘先生「等肝」的命運相當坎坷,過去2年已經3次錯失機會,今年3月一度病危,5月好不容易等到肝臟,卻在手術當天確診新冠肺炎。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不忍心讓他再次苦等,團隊17人決定著全套防護裝備完成8小時手術,潘先生終於結束漫長等待,帶著「新肝寶貝」出院回家。收治潘先生的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主任林俊昌表示,國人肝臟移植平均要等687天,再錯過真的不知要等到何時。考量病人已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時Ct值超過30,症狀僅輕微咳嗽,而且對於治療態度積極,醫療團隊與病家討論後,決定在淡水馬偕樓獨立手術區域執行肝臟移植手術。這次手術共動員團隊17人,全員「戒慎不恐懼」,穿著全套防護衣、遵守所有防疫規範,歷時8小時順利完成手術。術後病人轉至負壓隔離加護病房,除了要服用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物,也要會同感染科醫師搭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治療。病人在術後第7天就恢復良好,順利轉至一般單人病房,觀察肝功能及其他抽血數值均正常,腹水及黃疸都消失,在一般病房住院一周就出院返家。林俊昌說,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需遵從醫囑,按時服用抗排斥藥物。此外,為降低感染風險,應避免出入人多場合,不可以生食,不能養寵物,同時也要注意睡眠、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定期返院門診追蹤,才能與「新肝寶貝」長久相伴。
-
2022-07-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重症再增5例 9歲女童接種疫苗仍罹MIS-C併闌尾炎
本土新冠肺炎新增中重症143例、死亡個案62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五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四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以及一例肺炎個案。其中一例罹患MIS-C的九歲女童合併闌尾炎,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61例具慢性病史、3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40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636例,死亡7923例。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40多歲女性, 發病後三天死亡。個案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未曾接種疫苗。7月22日快篩陽性, 隔日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高燒41度以及呼吸急促,送往急診。因昏迷及嚴重休克經插管及緊急治療後,收治加護病房,7月24日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 。五例兒童重症則包括四例MIS-C及一例肺炎。MIS-C個案部分,其中一例九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日接種過一劑疫苗,6月17日曾確診新冠肺炎。7月17日起出現腹痛、發燒、腹瀉、嘔吐等症狀,7月22日前往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疑似MIS-C,且腹部電腦斷層發現急性闌尾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抗生素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另外三名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3日確診。7月23日起出現發燒、嘔吐、腹瀉、腹痛、食慾下降等症狀,7月25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及MIS-C收治住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17日確診。7月21日起出現發燒、眼睛、浮腫、咳嗽、便秘以及食慾下降,7月24日嘔吐前往急診,疑似MIS-C住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五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3日確診。7月19日起出現發燒、全身出疹、紅眼、嘴唇浮腫、腹痛等症狀,前往急診疑似MIS-C收治加護病房,目前病情好轉,預計今天下午轉出至一般病房。另有一例肺炎重症個案,為12歲女童,有先天性神經肌肉疾病,長期在家使用正壓呼吸器。羅一鈞表示,個案曾接種過一劑疫苗,7月22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有痰,快篩陽性。當天至急診X光顯示為肺炎,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28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20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62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7-28 癌症.癌友故事
「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妻卵巢癌4期救不回,婦產科名醫王樂明親站手術台落男兒淚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日前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淚曝40歲的妻子罹患卵巢癌4期,「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第1次手術時他親自站上手術台,碰到最難的決定,讓身為醫師的他感到很無力。王樂明7/14在臉書PO文表示,妻子已經辭世,謝謝所有陪伴她走完最後一段路的人。 王樂明在節目中透露,妻子在4月時有肚子悶痛、頻尿的症狀,他當下判斷應該只是泌尿道感染,沒想到之後接連出現下背痛等症狀,吃藥都不見緩解,原本妻子不願意做進一步的檢查,但王樂明硬是把老婆帶往醫院照超音波,「一看那個影像就知道完了」。 隨後王樂明為妻子安排包括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檢查,發現7公分大、形狀不規則的腫瘤,且身體多處包括骨盆底的淋巴、主動脈、腸子腹膜、乳房上方都疑似有轉移,決定盡速開刀。 王樂明說,第1次手術決定親自上陣,主動脈上的腫瘤讓他面臨一生中最困難的抉擇,若不開,極有可能再度復發,若決定動刀,一不小心割到大動脈,妻子可能就在手術檯上走了,僅管他經驗豐富,面對親人的生死關頭,還是忍不住落下男兒淚,「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還是決定開掉,「運氣還不錯,整個都弄好了,手術還滿成功的」 只是沒想到,在進行後續的治療中,遇到種種難題,在引流時發現內部出血,做了第二次手術找出血點,之後又歷經敗血症、腸子沾黏感染、顱內出血、腎功能異常等問題,每碰到一個就要暫停化療至少2週,腫瘤又再長回來了。王樂明形容,像是有個無形的力量,「每次準備要攻擊這個腫瘤,它就會先攻擊你」。 王樂明表示,當時妻子在加護病房裡已經沒有意識,身體器官都在退守,到後來他已經不看抽血數據,因為「所有報告都把你推向谷底」,雖然理智上知道「完了,哪裡還有什麼藥可以打」,但情感上卻不知道該怎麼向老婆開口,也無法跟妻子談「最後心願」,坦承半夜回到家還是會哭。 王樂明說,妻子從4月29日第1次開刀至今還不到3個月,他的生活卻已翻天覆地,也感覺西醫可以為妻子做的治療已經走到瓶頸,於是跑遍各大廟宇為她祈福。「兩個多月了,我真的好累好累,晚上睡在妳以前的床位,眼淚滴滿枕巾,心力交瘁…」,讓人十分不捨。 遺憾的是,王樂明7月14日在臉書透露,妻子已過世,「凌晨2:49分,妳真的長眠了!拔除身上所有管路,及所有引流管,換好所有的傷口敷料。清理身體!這一刻妳恢復健康的身軀,無病無痛,跟著佛祖去修行吧!」 王樂明要大家放心,「我很好!不用擔心我,只是仍需要整理情緒」,他也謝謝在這段時間裡,曾經陪伴他與老婆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所有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7-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相隔73天死亡降回二字頭 一歲童MIS-C「爆肝」搶救中
國內新冠肺炎死亡相隔73天,再度降回二字頭,新增28例;另增中重症154例,其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一歲男童,住院後持續嘔吐且肝指數持續升高,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25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1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93例,死亡7861例。中重症包括110例中症、44例重症,包括三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5月27日確診。7月20日發燒至39度,伴隨嘔吐、食慾下降,7月23日就醫,檢查有結膜炎和嘴唇充血,疑似MIS-C於當天住院。7月26日因持續嘔吐以及肝指數持續升高轉加護病房,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三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5月23日確診。7月19日發燒至40度,伴隨腹痛、腹瀉,7月22日前往急診,疑似MIS-C住院 ,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今天出院。五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2日確診。7月19日起發燒、鼻塞、流鼻水、頸部淋巴結腫等症狀,7月22日因症狀持續就醫,疑似MIS-C住院。7月23日因發燒持續且有紅疹、紅眼、腹瀉、胸痛而轉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羅一鈞表示,疫苗可降低MIS-C九成以上的風險,提醒家長至少讓兒童打一劑疫苗。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23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19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58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7-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雄BA.5群聚 專家:如疫情可控八月底確診降八千以下
國內出現第二例新冠病毒變異株BA.5本土病例,且接觸者已出現16人陽性,疑似出現社區傳播。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若BA.4、BA.5在台灣造成流行,最快八月中旬,單日確診就會回到3萬例;但如本土疫情不受BA.4、BA.5變異株影響,地方流行可望於8月31日下降至單日八千例以下,9月30日降至五千例以下。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疫情是否能控制視指標基礎再生數受到有效接觸、傳播機率以及傳染期影響。Omicron變種株因有免疫逃脫特性,導致有效接觸、傳播機率上升,加上快速散布的特性也造成有效接觸、傳播期及速度上升。不過根據模型推估,若BA.4、BA.5未在台灣造成大流行,8月底單日確診有望跌至7996例,9月底則有望降至4912例。但陳秀熙強調,這是在國內未受BA.4、BA.5影響得到的結果。他說,BA.4、BA.5雖然在國內不會造成像六月一樣的大流行,但可能轉為地方流行。而對台灣的疫情樂觀主要是因為台灣先前BA.2疫情流行快,七月初走入地方流行後下降也快,加上醫療量能有極大改善且追加劑已達七成以上。不過陳秀熙提醒,依據模型推估,當變異株占率提升至五成後,感染率將顯著增加六成、住院率將增加15%,加護病房則增加17%;所幸在死亡部分,並未有顯著差異。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高燒腦炎 3歲女童3天亡
昨新增一萬六九二一例本土個案,為四月卅日以來最低。另增八十一例中重症、五十三例死亡,其中一名身體健康的三歲女童於發病三天後死亡,死因為腦炎合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名三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七月廿一日高燒、快篩確診,廿二日持續高燒至四十一點一度,急診搶救時,女童意識改變,電腦斷層發現疑似腦炎,接著又有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廿三日搶救不治。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羅一鈞說,個案為四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六月十三日確診,七月十六日出現發燒、喉嚨痛、食欲下降,住院期間出現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梢紅腫、血壓偏低,為典型MIS-C症狀,仍住院觀察。近來幼兒疫苗打氣不佳,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已請地方多安排夜間、假日等時段接種;另針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或五十五歲以上原住民,提供五百元施打獎勵措施,該獎勵到月底不再延長。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兒童腦炎死亡個案 3歲女童發病三天後亡
新冠肺炎今天新增81例中重症、53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三歲女童,發病三天後死亡,死因為腦炎合併心肺衰竭。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小於五歲至90多歲,48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0人超過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2萬271例,其中7796例死亡。羅一鈞表示,新增一名兒童腦炎死亡個案,為三歲女童,無慢性病史。7月21日發高燒、快篩確診,22日持續高燒至41.1度緊急送醫。個案出現意識改變,經電腦斷層發現疑似腦炎,後來又出現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給予降腦壓、類固醇等藥物治療,23日病況惡化搶救不治,死因為腦炎合併心肺衰竭。另外,中重症包括36例中症、45例重症。其中包括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四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3日曾確診新冠,7月16日開始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且食慾下降;7月19日至急診,醫師懷疑為MIS-C收住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出現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梢紅腫、血壓偏低等症狀,7月20日起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症狀好轉,持續住院觀察。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18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19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53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7-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中重症破2萬例 今中重症+171 死亡+53 增5童MIS-C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15例,重症56例,另新增死亡53例。國內今年至7月22日,全國累計435萬3697例本土個案,包括2萬54例中重症個案,其中7678例死亡。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無慢性疾病史,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該案於家中死亡,並未送醫,後續由診所醫師進行行政相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另新增5例兒童重症MIS-C個案,皆沒有慢性疾病,包括2男3女,年齡介於1至10歲。一歲男童,6月16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1日起發燒,7月13日手腳出疹,活力食慾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7月16日症狀持續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7月22日出院。兩歲女童,5月16日PCR陽性確診,7月14日發燒到診所就醫,7月16日發燒到醫院門診,當日入住兒童病房,後4天皆有發燒情形,出現尿量減少,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給予類固醇、升壓劑治療,7月19日因持續昏睡、低血壓,轉至醫學中心兒童加護病房,目前仍持續插管接呼吸器治療。四歲女童,5月3日PCR陽性確診,6月4日起發燒,6月6日全身紅疹,6月7日紅眼、食慾下降,6月8日就醫疑似MIS-C轉急診,因血壓偏低,收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出院。五歲女童,6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3日起發燒,7月14日嘔吐、活力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住院後發燒持續,出現結膜炎、皮疹、草莓舌等症狀,7月16日因血壓不穩定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18日轉一般病房,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十歲男童,5月23日確診,7月14日起發燒,7月15日食慾下降、腹痛、腹脹、乾咳,7月17日到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全身皮疹、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莊人祥表示,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115例,包括腦炎24例,肺炎19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51例,共病3例,其中24例死亡。
-
2022-07-23 焦點.元氣新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曝1高危險群容易被忽略
連日高溫,國內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且熱中暑的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在家中熱昏迷,送醫後體溫高達44度,不幸因新冠病毒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專家提醒,除了老人家、幼兒以外,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中暑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對於熱傷害高危險群,多數人關注老年人、小孩、肥胖、慢性病者及戶外工作者等,但其實「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一群容易被忽視的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常見失智症、智能不足、部分精神疾病引起認知功能不佳者。朱柏齡說,認知障礙患者因3項原因容易熱中暑,包括:一、認知功能差,無法避免處於炎熱環境;二、天氣炎熱時,不會主動補充水分;三、即便出現中暑症狀,也不清楚自己已中暑,仍持續處於高溫環境。三總曾收治多名失智症長者熱中暑個案,朱柏齡指出,曾有一名失智症個案,上午獨自出門卻走失,正當家屬焦急如焚,才接到通知原來長輩在路上昏倒,送醫時不僅昏迷,體溫還超過40度,且炎熱夏天還身穿夾克在大太陽下走動,相當危險。朱柏齡說,另一名智能障礙患者,平時多在家休養,某一天趁家人不注意溜出門,結果在戶外迷路,經過5、6個小時後,被路人發現昏倒在路邊,送醫時體溫高達42度,到院後緊急降溫,住加護病房數天後才脫離險境。也遇過從精神科醫院走失的患者,在酷熱天氣行走數小時。朱柏齡表示,熱中暑致死是因溫度過高、高溫持續時間過久,一般人若遇到天氣過熱會想辦法躲太陽,但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如失智症、精神疾病者,當下無法判斷,也不會找陰涼處遮陽或補充水分,他提醒,民眾家中若有認知功能異常的家人,暑假期間避免讓家人獨自外出。國內疫情雖趨緩,但每日仍有破萬人確診,朱柏齡提醒,確診新冠肺炎前幾天身體虛弱,血液循環、散熱能力變差,若處在悶熱環境,很有可能中暑,建議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發燒務必開冷氣降溫,避免室內成為高溫環境,引發熱中暑危機。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78例、86人死 4歲女童染疫引發腦膜炎5天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78例,包括中症109例、重症69例,死亡個案新增86例。今日死亡個案最年輕為4歲女童,7月中旬出現發燒、喉嚨痛,後續引發腦膜炎住院,出現腦壓下降、胸凹,以及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經救治但病況惡化,染疫5天後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4歲女童本身有代謝性疾病,沒有接種過疫苗,7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症狀,經過診所快篩陽確診,7月16日出現食慾及活力下降、嗜睡,7月17日至急診,疑似腦膜炎住院。羅一鈞表示,院方給予女童類固醇、瑞德西韋、降腦壓藥治療,住院當日因嘔吐、呼吸費力、胸凹,有插管使用呼吸器,另因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給予抗癲癇藥物及升壓劑,但病況惡化,不幸於7月19日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新冠病毒感染。另新增兒童中重症MIS-C個案,3歲男童本身無慢性病史,5月14日確診,7月14日起全身皮疹,以及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紅眼症狀,7月16日至急診,醫師因懷疑為MIS-C而收治住院,經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21日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目前病況穩定。目前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10例,包括24例腦炎、19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46例MIS-C,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1例心肌炎;其中24人死亡,包括8例腦炎、4人肺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1例心肌炎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7-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應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服務是沒有終點的旅程】這些年多半在神經退化疾病,尤其是失智症的醫療領域耕耘,所以搭建出的病醫關係,不只是病人與醫生雙方而已,也一定都包含了第三方:病人的家庭照顧者。這個第三方的照顧者,正是病患的代言人,所有醫病之間的溝通決策,不太可能由已經有嚴重認知障礙的病患承擔,因此需要最能貼近病患心之所願的家人來協助。這個第三方對醫療端來說,卻是既熟悉又模糊,我們好像知道每次帶病人來診間的人是誰,也好像知道病人都是他照顧的,但基於診間該有的醫病互動,我們又不可能對這個照顧者本身多所探究,深怕觸碰到不該觸碰的個別隱私,所以我們對這個第三方角色的理解,其實非常片面。我經常在偶然的機會下,才明白每次帶來看診且詳細詢問病情的女兒,其實是住在台北,不住花蓮,而同住的家人卻一次也沒出現過,我因此難以分辨誰才是適當的共同決策者。或是每次帶來的家屬,一會兒大兒子,一會兒小兒子,但為了家產兄弟鬩牆,之後分別來跟我訴說對方的不是,並要求診斷書,以証明遺產簽署時病人的認知功能,作為對簿公堂之用,我才明白我的角色並不是醫生,而是證人。或是以為多年守護病人身旁的女子是妻子,但其實不是,甚至幾年後病人被女子詐騙數百萬,病人的兒子才出現說明,父親跟家庭疏遠很久了,也就是說,我們長期聯絡關懷的那位家屬,深怕她因照顧負擔而無法喘息的那位家屬,是個詐騙集團。以下就最近的一位照顧許久的病家,談談失智症病人家屬教我的人生故事,不見得都是溫馨,但非常真實。A先生是我在台東每個月固定支援看診的一位退休老師,長期患有糖尿病,而過去也因為冠心病而放置支架,女兒注意到其記性衰退,該打胰島素的時間都沒有準時,房間還留有一堆過期沒有吃的藥物。A老師在診間的表現卻應答自如,談笑風生,更提及退休後參加釣魚社團活動,非常忙碌,她的女兒卻在背後猛搖頭,表示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因此進行認知功能的評估,也徹底安排腦部掃描,初步診斷是極早期阿茲海默症。由於糖尿病的處方實在有些複雜,尤其腎功能仍然不錯的前提下,增加胰島素的使用,我相信會更不容易讓病患遵從醫囑,因此偕同糖尿病照顧的醫師簡化用藥,至於長年在友院追蹤的冠心病,因為狀況都穩定,所以也不便介入。幾次診間來回之下,我們用上了標準的膽鹼酯酶抑制劑,似乎有些起色,女兒也比較有信心,失智症個管師也很用心追蹤,定期訪視。四年下來,認知功能的分數幾乎沒有退步,甚至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診斷是否正確,每次回診,我都會笑稱這應該是我最希望能「誤診」的病人。某天下午,我接到友科的學弟電話,說有一位嚴重腦中風病患,因為家人想要嘗試臨床試驗用藥,所以從台東轉院來花蓮,問問我的意見,我一看名字就覺得很眼熟,可是心想不太可能,因為A一直都知道我在花蓮工作,腦中風又是最典型的神經科重症,發生這麼重大的事怎麼可能不聯絡個管師,接著轉來花蓮卻又不是找我幫忙。因此我藉著電話請學弟在急診詢問家屬,看看他認不認識我的名字,結果家屬是病人的兒子也與他同住,但卻說不認識我,我心想那大概就是同名同姓吧。後來病患住進加護病房,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望,結果一看,心涼了兩截,第一截是這麼大片的中大腦動脈阻塞,預後非常不理想,第二截是他正是我長年看診的「極早期阿茲海默症」A先生。後來我才間接得知,同住的太太和兒子與A先生關係淡薄,不太清楚我們團隊做了甚麼,只負責幫忙去友院固定拿冠心病的處方簽,並沒有了解到演變成心律不整,竟然有這麼嚴重的併發症,而每次陪同來回診的女兒其實在北部工作,這個關鍵的時刻也不在現場。過去四年裡,診間內一場又一場看似和諧又成功的醫病關係,是短暫而片面的,我以為我認真地幫忙解決問題,也看似有得到良善的回應及相當的信任,但其實並沒有受到重視。直到這個關鍵時刻,我才猛然驚覺病人家屬跟我其實不熟。過去與個管師主動居家關懷的動作,說不定家屬還覺得是種騷擾,只是礙於我是他的醫師,才故作熱情歡迎。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我誠摯地期待A先生早日康復,但也切實反省,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也是他們希望獲取更多醫護關懷的應對方式。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是有保存期限的,到了一個時間點,就該各自解散,而彼此祝福。學生時代的我,很喜歡念近代臨床內科學宗師William Osler的格言,每每能獲得啟發,他在一次與學生的座談中,勉勵行醫與求學要注意的原則,首要就提到「the art of detachment」,也就是掌握人我之間不偏不倚的情感分際,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 3歲男童確診6天病逝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231例、死亡74例。其中出現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確診六天後死亡。另外,中重症也出現首例兒童多重感染,為一名八個月大男嬰,感染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和綠膿桿菌,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三歲至90多歲以上,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三劑、34人超過80歲。其中一名兒童死亡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7月12日發燒至40度,出現腹瀉、食慾活力下降情形至急診。檢查血壓偏低,呼吸急促有胸凹現象,採檢陽性確診,當日住院。7月13日病況惡化,插管轉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仍於7月17日因多重器官功能惡化死亡,死因為急性心肌炎及新冠病毒感染,是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包括149例中症、82例重症。其中出現四名兒童孩童重症,包括三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肺炎。羅一鈞表示,肺炎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7月6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7月7日因食慾、活力下降至急診,X光檢查為肺炎且新冠肺炎檢驗陽性確診,初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併敗血性休克。個案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另外也在尿液驗出肺炎鏈球菌、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診斷為多重感染合併肺炎及敗血症,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為首例兒童多重感染個案。另外三例MIS-C個案分別為十個月大男嬰、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曾分別於5月11日至6月1日確診,6月24日至7月6日出現MIS-C相關症狀,目前皆已出院。其中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皆於新冠肺炎確診後53天出現MIS-C症狀,皆超過六周。羅一鈞表示,MIS-C一般於確診後六周內發生,但這兩例都在八周出現相關症狀,而根據文獻最常可到19周。因此提醒兒童如果出現持續發燒且有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及頭暈等六大症狀任一情形,應立即就醫。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108例,包括腦炎23例、肺炎19例、哮吼8例、MIS-C45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以及心肌炎1例;其中死亡個案增至23例。
-
2022-07-20 醫療.心臟血管
喘到整月無法躺平睡覺 心臟瓣膜修補手術救命
52歲馮姓病患每天豪飲2至3瓶高粱酒,菸酒不離手、作息不正常;導致呼吸會喘,無法躺下睡覺,甚至腳腫長達一個月,忍住沒就醫。直到喘不過氣幾近昏厥,就醫後給予強心劑搶救,經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後,病患已可以躺平睡覺,不需洗腎、恢復正常生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齊修瑜說,馮姓病患瓣膜關閉不全,心臟幫浦沒有力氣,出現衰弱、喘的症狀,嚴重甚至連躺下睡覺都有困難。馮姓病患經診斷罹患重度心臟瓣膜逆流,合併心臟腎臟衰竭症候群,達洗腎程度。術後在加護病房時,一度心跳停止10分鐘,家人曾想放棄治療。經醫療團隊施行主動脈氣球幫浦搶救成功,驚險度過鬼門關。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說,病患不僅心臟瓣膜瓣葉受損,同時伴隨心臟衰竭及擴大病變情形。他和齊修瑜一起施行二尖瓣和三尖瓣修補手術,把瓣葉受損部分切割及截修,並將瓣膜連接到健康心臟區段,維持整個瓣膜從左心室壁到連接的瓣膜環完整接合狀態,使修補完善的瓣葉能夠完整貼合不再漏血。心臟結構修復後,原先病變擴大、收縮無力的心臟,功能也獲得明顯的改善。在臨床技術上有能力做瓣膜修補的醫師很少,翁啟峰會盡可能為病人保留原來的瓣膜,避免置換人工瓣膜。置換人工瓣膜,是把病人本身受損的瓣膜全部卸除再置換。人工瓣膜分為金屬瓣膜及組織瓣膜,即俗稱的牛心瓣膜或豬心瓣膜。組織瓣膜術後需吃抗凝血劑三個月,而金屬瓣膜則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否則會造成血栓、小中風,甚至瓣膜損壞風險。※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2-07-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服務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剛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一年被指派到內科加護病房擔任專責主治醫師,那時候的自己年輕充滿不服輸的傻勁,在這短短的一年中,每一位我照顧過的病人都是用生命教導我的老師。七月暑假剛開始時,從急診住進來一位31歲年輕人100多公斤的小胖,因為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插管住進內科加護病房,住院後很快就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我在做詳細的理學檢查時,在腹部皮膚皺摺處意外發現一個大約1公分大小的黑色焦痂,這讓腦海裡閃過恙蟲病的診斷,這是在花東地區不算罕見的感染症,但是我們不曾遇過這麼嚴重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現的病人,對於這個診斷剛開始我感到很遲疑。儘管如此,還是趕緊給予治療恙蟲病的四環黴素類抗生素,也進行血清立克次體抗體檢驗,同時趕緊照會皮膚科醫師做焦痂處的皮膚切片檢查,隔天一向是行動派的病理科許主任立馬就打來電話給我,劈頭就說:「懷仁,你這個病人用47KD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證實是典型的恙蟲病皮膚病理表現,給正確的抗生素了沒有?要特別小心喔,這個病嚴重時會惡化成心肌炎和間質性肺炎導致肺水腫喔?哇!我心想許主任說得真準,這不就是我病人的臨床表現嗎?我上網查詢文獻報告,確實找到嚴重的恙蟲病病例用肺炎合併肺水腫來表現,最後導致呼吸衰竭死亡的案例報告,作者為釐清肺水腫致死原因,以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現肺臟肺泡內巨噬細胞iNOS呈現陽性反應,顯示恙蟲病立克次體可能誘發iNOS合成,因而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O)。大量的NO具有毒性,可能就是造成致死的原因。這個病人在我們團隊通力合作下,迅速獲得正確的診斷並且給予治療,很快的肺部況狀改善,一週後就拔管成功脫離呼吸器,小胖轉出加護病房前我跟他聊天,得知他在發病住院前幾天,因為工作需要曾在山區的草叢活動過,這個重要的線索果然跟書上講的一模一樣,病人真的就是醫師的老師啊!九月底,一位35歲年輕布農族勇士從台東馬偕醫院被轉診到我們的內科加護病房,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同時合併急性腎臟衰竭和呼吸衰竭插管需要呼吸器治療。隔天的會客時間,我從勇士母親的口中的得知他的故事,台東太麻里布農族勇士20歲開始認真工作,是一個年輕有為腳踏實地的勇士,然而三年前交往多年已經論及婚嫁的女友不幸因為意外往生,勇士大受打擊始終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養成酗酒的壞習慣,大量的飲酒加上熬夜工作,導致酒精性肝炎最後肝硬化,期間反覆住院,這次更嚴重到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在和勇士母親長談中,我深深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摯愛,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勇士母親就住在醫院提供的家屬休息室,對孩子寸步不離。我們醫療團隊努力地想解決勇士的肝衰竭和黃疸問題,然而因為病情太過嚴重,經過跨團隊開會討論後,認為應該只有接受肝臟移植一途,我和勇士母親解釋病情和治療計劃以及肝臟移植的建議,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也自願捐肝給兒子,她注視著我的眼神中有著無比的信賴。我們在與勇士的每日相處中也重新建立他對生命追求的意願,努力一個月之後勇士逐漸進步,移除呼吸器成功,他也願意敞開心扉和我聊聊他與女友的往日點滴,我在與他的對談中深感受到他對女友的懷念,我試圖引導告訴他有更愛的母親在等待他,後來他對我說道:「張醫師,我願意努力,請幫助我。」然而很遺憾地,我們醫療團隊和勇士一起努力50多天之後,他還是來不及撐到換肝手術。母親在離開醫院的前一天,跟我講:「張醫師,你跟我兒子一樣大。謝謝你們這麼努力照顧他,他有對我說出他愛媽媽、對不起媽媽,他最後走得很安詳,醫師有機會要來太麻里做客。」我當然要爽快的答應一個母親的最後要求。兩個月後,我收到勇士母親寄給我的信件,很特別的是用日曆紙背面寫滿整頁,訴說著對兒子的思念以及對醫療團隊的感謝,她說撕下這張日曆紙的那天正好是兒子離開的第二個月,真是難為了這位失去兒子的布農族堅強女性。一轉眼就過了半年,同樣忙碌在加護病房照顧病人,一天下午突然接到勇士母親的電話:「張醫師,我在醫院外面,帶了釋迦來給你。」我和這位母親緊緊的擁抱,閒話家常,她更叮囑我要按時吃飯不可以熬夜,話別後,望著她堅強的背影,我知道她已經努力走出喪子之痛。隔年,跟隨慈濟人醫會義診的腳步,我們來到太麻里,我沒忘記要利用義診之餘親自去拜訪勇士的母親,她親切地拉著我的手,帶著我回顧對兒子的思念,離開前,我們再次緊緊擁抱,我很高興自己能夠兌現承諾讓一位母親圓滿對孩子的愛。因為花東地區特殊的社會型態,年輕人多離家北上工作賺錢,病房內很常看到年邁的老夫老妻彼此照顧的畫面。令我感觸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內科加護病房服務時,農曆過年前曾照顧過一位臨終的老阿嬤,因為心臟衰竭末期合併肺炎和多重器官衰竭住進加護病房,當時陪伴在老阿嬤身邊的只有80多歲的丈夫和外勞。這讓我感到相當不捨,老阿嬤臨終當天我就留下來一起陪伴,直到凌晨,老夫妻的小孩從外地趕回來送老阿嬤最後一程。「這一刻,讓我更貼近病人的心」,這就像回歸到醫療最原始的狀態,有一種單純的感恩。更提醒自己要及時行孝,我更是非常感恩自己的父母,有著健康的身體,讓遠在花蓮工作的孩子能夠無後顧之憂。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