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失智.新手照顧
搜尋
刷牙
共找到
371
筆 文章
-
-
2022-08-04 焦點.健康知識+
咬合不正又容易噎死?為何人類成為最不會呼吸的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長出用來暖化和淨化空氣的鼻子、引導空氣進入肺臟的咽喉,還有能將大氣中的氧氣分離並送進血液的氣囊。萬古時代附著在泥濘岩石上的好氧細胞,如今成為哺乳動物體內的組織。這些細胞從血液中吸收氧氣,排出的二氧化碳從血管通過肺臟再回到大氣裡。這就是呼吸的過程。有意識或無意識、或快或慢,甚至不呼吸,種種高效呼吸的能力使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得以捕捉獵物、逃避獵捕,以及適應不同的環境。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但一百五十萬年前,我們的呼吸管道開始改變和分裂。更後來,這種轉變影響了地球上每個人的呼吸方式。這種斷裂我從小就不陌生,你可能也是,舉凡鼻塞、打呼、哮鳴、氣喘、過敏等等,都是它引起的後遺症。我一直以為那很正常,幾乎每個我認識的人都有其中一、兩樣毛病。後來我才發現,這些毛病會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原因。在人類常見的普遍特質之中就能找到答案。史丹佛實驗前的幾個月,我飛去費城拜訪瑪麗安娜.伊凡斯(Marianna Evans)醫生。她是牙醫師,也是牙科研究員,近幾年致力於研究古今人類頭骨的口腔。我們站在賓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的地下室,四周圍繞著幾百個頭骨標本。每個都以字母和數字標示並印上所屬的「種族」,例如貝都因人、哥普特人、埃及阿拉伯人、非洲出生的黑人。此外還有巴西的妓女、阿拉伯的奴隸和波斯的囚犯。伊凡斯告訴我,最有名的標本是一名愛爾蘭囚犯,他在一八二四年因為殺害並吃掉其他囚犯而被吊死。這些頭骨從兩百年到幾千年歷史都有。這是「莫頓收藏」的一部分。此名來自有種族主義色彩的科學家薩謬爾.莫頓(Samuel Morton),他從一八三○年代開始收藏人骨,企圖證明高加索人種的優越性,但終究失敗。儘管如此,莫頓耗費多年收藏的頭骨還是有唯一一項正面的貢獻:後人得以窺見過去人類的長相和呼吸方式。莫頓聲稱他在這些骨頭中發現低等種族和遺傳「退化」之處,伊凡斯卻發現了近乎完美的結構。為了證明她的論點,她走去一個玻璃櫃,拿出標示著「Parsee」(波斯人)的頭骨。她用喀什米爾毛衣的袖子搽了搽上面的灰塵,再用修剪整齊的指甲掠過它的顎骨和臉。「這是現代人的兩倍大。」她用短促的烏克蘭腔說,手指著後鼻孔,即連接鼻竇和喉嚨後方的兩個孔。她把頭骨轉向我們,彷彿瞪著我們看。「又寬又明顯。」她認同地說。伊凡斯和她的同事、芝加哥的兒童牙醫師波伊德(Kevin Boyd)醫師,花了四年為莫頓收藏中的一百多個頭骨照X光,測量這些頭骨從耳尖到鼻子、從額頭到下巴的角度。這兩種分別名為「法蘭克福平面」(Frankfort plane)和「N垂直線」(N-perpendicular)的測量法,可看出每個頭骨是否左右對稱,以及嘴巴跟臉、鼻子跟顎骨的比例是否正確,在某個程度上,也能看出這些頭骨的主人呼吸是否順暢。遠古的頭骨跟這個波斯頭骨一模一樣,都有往前發展的寬大顎骨、寬闊的鼻竇及寬大的嘴巴。奇怪的是,遠古人類不用牙線、不刷牙、不看牙醫,牙齒卻都長得很整齊。因為臉往前長,嘴又大,所以氣道也比較寬。這些人很可能從沒打呼過,也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鼻竇炎或其他現代人常有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沒有是因為不能。他們的嘴太大,氣道太寬,不會產生阻塞的問題,呼吸毫不費力。遠古人類的臉幾乎都有著「往前長」的結構,不只是莫頓收藏的頭骨,世界各地的人類皆然。打從三十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地球上出現就是如此,直到幾百年前仍是。接著,伊凡斯和波伊德把患者和其他人的頭顱跟古代人類的頭骨相比較。現代人的頭都往反方向長,意思是法蘭克福平面和N垂直線倒過來:下巴縮到額頭後面,顎骨往下,鼻竇縮小。現代人的頭骨多少都有些齒列不正。地球上有五千四百種哺乳動物,人類是唯一常見顎骨錯位、咬合過度、咬合不足和牙齒參差不齊的哺乳動物,這在過去稱為「咬合不正」。 對伊凡斯來說,這指向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演化到害自己生病?」她把波斯頭骨放回櫃子,拿出另一個標示「Saccard」的頭骨。它的完美臉形是其他頭骨的翻版。「這是我們努力要解開的疑問。」她說。 伊凡斯告訴我,演化不一定代表進步,而是改變。而生命可能變得更好或更差。現今,人體變化的方式已經跟「適者生存」無關,相反地,我們繼承並延續了有害健康的特點。這個名為「演化失調」(dysevolution)的概念,由哈佛的生物學家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提出, 解釋我們為什麼會背痠、腳痛、骨骼愈來愈脆弱。此外,演化失調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呼吸會如此不順暢。 伊凡斯告訴我,要瞭解這一切是如何以及為什麼發生,我們得回到過去。非常遙遠的過去。回到智人還不是智人的時候。 多麼奇怪的動物啊。站在草原上的高大草叢裡,手臂瘦長,手肘突出,狀似毛皮面罩的額頭下,一雙眼睛望著廣闊的荒野。微風吹動草叢時,他們臉上跟水果軟糖一樣大的鼻孔,在無下顎的嘴巴上方上下收縮,辨識微風捎來的各種氣味。 時間是一百七十萬年前,人類最早的祖先「巧人」在非洲東岸遊蕩。很早以前我們就離開樹上,學會用腿行走並訓練自己使用小指,使小指放下來、可碰到同一隻手的拇指。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抓住東西,把植物根莖從土裡拔出來,並用尖利的石頭製作打獵工具,用來切下羚羊的舌頭或剝下骨頭上的肉。 吃生肉費時又費力。於是我們收集許多石頭,把獵物放在岩石上敲打。將食物軟化之後,省下許多消化和咀嚼的力氣,尤其是肉類,也因此為身體節省了能量。人類利用這些多餘的能量來擴大腦容量。 將食物烤熟甚至更便利。八十萬年前左右,我們開始用火處理食物,釋放出食物中的大量卡路里。人類的大腸本來是用來分解粗糙、多纖維的蔬果,因為飲食改變而大幅縮水,光是這個改變就省下更多能量。更近一點的人類祖先「直立人」因此得以進一步擴大腦容量,比巧人大了五〇%,十分驚人。 我們開始長得愈來愈不像猩猩,愈來愈像人類。如果一個直立人打扮得西裝筆挺站在地鐵裡,大概也不會引來旁人側目。 這些遠古祖先跟我們基因相似,甚至可能生下我們的小孩。然而,搗碎和烹煮食物的創舉也帶來負面的後果。快速增長的大腦需要空間擴展,於是往我們的臉部正面發展,也就是鼻竇、口腔和呼吸道的所在處。久而久之,臉部中央的肌肉變鬆,顎骨變弱、變薄。臉整個縮短,嘴巴變小,一塊突起的骨頭取代了我們祖先扁塌的口鼻。這個新五官為人類獨有,把我們跟其他靈長類區隔開來,也就是突出的鼻子。 問題是,這個較小、垂直發展的鼻子用來過濾空氣的效率較低,也會使我們接觸到更多透過空氣傳播的病原和細菌。鼻竇和口腔變小,也縮減了喉嚨的空間。我們愈常烹調食物,吃愈多柔軟且富含卡路里的食物,腦容量就變得愈大,呼吸道變得更緊。 大約三十萬年前,智人首次在非洲大草原上出現。除了智人,還有其他人種。例如: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是在現今歐洲搭建藏身處、捕獵大型動物的強健人種;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則是鼻子大,四肢粗短,會做衣服,擅長在寒冷氣候下存活;納萊迪人(Homo naledi)長得像人類祖先,腦袋小,臀部大, 手臂瘦長,身材粗短。 想像那會是何等畫面:形形色色的人種晚上聚集在熊熊營火周圍,宛如星際大戰的遠古人類酒吧,啜著棕櫚葉裝盛的河水,幫彼此抓毛髮中的小蟲,比較彼此額頭的弧度,然後躲到大石頭後面,在星光下跨種交配。 之後這些人種就消失了。大鼻子尼安德塔人、手腳瘦長的納萊迪人和脖子粗厚的海德堡人,全都因為疾病、天氣、彼此、動物、懶惰或其他因素而滅亡。源遠流長的人類家譜只剩一種存活下來,那就是我們。 在寒冷的氣候下,我們的鼻子會長得愈來愈窄而長,以便快速暖化空氣再送進肺裡;皮膚也會變得比較白皙,才能吸收更多陽光製造維他命。在陽光充足的溫暖環境裡,我們的鼻子會長得較寬較扁,這樣能有效吸進溫暖潮濕的空氣;皮膚則比較黑,避免被陽光曬傷。此外,我們的喉頭會下降到喉嚨以適應另一種改變:聲音溝通。 喉頭就像一個閥,能把食物送進胃裡,同時避免我們將食物或其他東西吸入呼吸道。每種動物及所有人種都演化出較高的喉頭,位置靠近喉嚨的頂端。這是合理的發展,因為高喉頭運作起來最有效率,只要有東西卡在氣道裡,能夠很快將之排除。 人類發展出說話能力後,喉頭逐漸往下移,嘴巴後方讓出空間,以便做出更多聲音和音量的變化。小嘴唇較容易操控,人的嘴唇愈變愈薄,不如過去飽滿。更靈活有彈性的舌頭有利於控制聲音的差異與結構,於是舌頭更往喉嚨裡縮並把下顎往前推。但喉頭變低削弱了它原來的功能。因為位置變低,嘴巴後方空出位置,使得早期人類很容易嗆到。只要吞下太大塊的食物就可能嗆到,小塊食物如果吞太快或稍不注意也會嗆到。智人成為輕易就可能噎死的唯一一種動物,也是唯一的人種。令人傷心且匪夷所思的是,懂得用火及烹煮食物、腦容量變大、可用多種聲音溝通等改變,讓人類祖先比其他動物更聰明、更靈活、活得更久,卻也阻塞了我們的嘴巴和喉嚨,害我們更難呼吸。更久之後,這個改變還會使我們睡覺時容易被自己嗆到,也就是打呼。這些變化對早期人類自然毫無影響。有幾萬年的時間,我們的祖先用突飛猛進的頭部來呼吸都毫無窒礙。有了鼻子、聲音和特大號腦袋,人類得以稱霸世界。※ 本文摘自《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作者:詹姆斯.奈斯特 譯者:謝佩妏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21/08/28
-
2022-08-01 焦點.長期照護
什麼是理想的長照?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
編按:理想的長照,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甚至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失能狀態。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職位後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跨職種的團隊合作,如何落實專業照顧,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人失能以後,還能逆轉退化,找回正常的生活嗎?採訪這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談起她最近照顧的一位重症案例:50多歲的女性,因腦瘤開刀後,術後帶著鼻胃管、尿管和氣切管住進護理之家。然而,住在機構期間,病人傷口復原不佳,又因營養不良,體重只剩30公斤。林依瑩形容,當時病人已是臥床狀態:「整天睜大眼睛,但沒辦法和人互動。」在女兒的委託下,病人回到家中,由伯拉罕團隊接手24小時照顧。幾個月後,病人不僅傷口癒合狀況良好,還拿掉鼻胃管、尿管,可以由口進食,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我早上幫她刷牙洗臉,都讓他自己選要用哪條毛巾!很高興看到她恢復狀況這麼好!」林依瑩說。在伯拉罕團隊照顧的案例中,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最好的長照,是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生活。翻轉「失能等於不可逆退化」的觀念,伯拉罕團隊如何做到?前副市長當照服員的觀察! 成功的照顧,絕不可能「各做各的」49歲的林依瑩,深耕長照領域多年。她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在2018年卸任副市長後,她考取照服員證照,親自到照顧現場工作。隔年年底,她在台中達觀部落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創新的長照服務。經歷過長照1.0、2.0的時代,林依瑩觀察,政府近年雖挹注不少資源開拓長照服務,但並未真正滿足民眾的需求。許多家庭仍仰賴外籍看護,且照顧負擔依然沈重。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照顧資源缺乏整合。她舉例,近年她擔任長照機構的評鑑委員時,常問負責人:「你們服務個案,有多少人接受居家醫療?」通常,機構無法回應具體的數字,只能說:「好像有」。若再進一步追問,「照服員會不會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討論如何照顧?」答案更是「從來沒有」。「醫師到案家做了衛教指導,結果沒人落實。一週後再去,病人情況一模一樣。」林依瑩憂心,在照護現場,倘若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同職種「各做各的」,彼此缺乏溝通,終將導致照顧看不見成效。24小時、跨職種的密集照顧 80歲臥床阿公從「不想活」到自理生活成立至今,伯拉罕團隊已照顧超過100個個案。團隊強調「All in One」的服務,每當接到新案時,專職護理師和居家醫療醫師、照服員等相關專業合作,全面評估病人的身心、用藥、飲食等需求,並成立個案的照顧群組。照服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醫師、護理師尋求協助。林依瑩強調,病人要成功復能,照顧團隊必須合作無間。每位照服員會詳細記錄自己當班時的情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掌握資訊,落實專業照顧。她舉例,臥床病人臀部皮膚潰爛,可能是頻繁拉肚子導致。若交接記錄不確實、無人協助病人解決拉肚子的問題,照服員就算不停換藥,傷口也很難好轉。伯拉罕曾照顧過一位80歲的柏山阿公,因為感冒引起的肺炎,進行了氣切手術。接上呼吸器後,身為低收入戶的家屬又無力安排阿公進行復健。時間一久,他的手腳攣縮、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林依瑩還記得,她前往護理之家探望阿公時,他已臥床一年。阿公身上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無法言語。人雖然有意識,卻只能整天望著天花板。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在居家醫療醫師傅華國的支持下,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決定實現阿公的心願,讓他回到部落的家中。團隊的護理師認真鑽研阿公的病情,和醫師討論照顧計畫,教導照服員正確的照顧方式。一週後,阿公已能拔掉鼻胃管,自己吃早餐。2週後移除尿管、40天後拿掉氣切管。林依瑩指出,現在,柏山阿公的失能程度已從最重度的8級,進步到輕度失能的2級。他不僅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甚至可以自行走上位於二樓的教會,有時還會自己做飯呢!「聽起來很驚人,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奇蹟。其實,只要做到跨專業整合,這樣的個案不會少。」如何留住照服員、真正解決案家困擾? 充分專業支持,落實全方位照顧伯拉罕服務的個案,初期幾乎都是24小時輪班照顧。林依瑩指出,全天候服務最久的個案,至今已長達2年4個月。在照顧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場,這並不容易。但她認為,在照顧前期,一定要全面落實專業照顧。不論餵食、復健、清潔、用藥等,「有一個環節沒做好,病人就會一直臥床。」辛苦的照顧工作,如何留得住人?林依瑩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資外,照顧專業支持同樣重要。在北歐、日本等長照服務成熟的國家,照服員的訓練往往需要數年,而台灣照服員考取證照所需的訓練課程卻僅有100小時。照服員的專業訓練不夠充分,派案單位又無法提供協助,工作時遇到狀況只能自行解決,更遑論協助個案復能。她以臥床阿公為例,當初阿公想返家的一大阻礙,就是無人可以協助他抽痰。多數的照服員並沒有相關證照,也不具備為重症病人抽痰的能力。幸好,部落有幾位年輕照服員願意上課。拿到證照後,再由護理師全天候督導3天,才敢放心讓照服員為阿公抽痰。「照顧缺乏專業支持,個案狀況很難改善,照服員會覺得挫折。就算薪水不差,他們還是做不久。」林依瑩說。有次評鑑,一位照服員告訴她,平時會幫個案阿公按壓腳掌。但是每次一壓,阿公的臉就爆紅。而這套照服員以為有效的「復能方法」,竟然是自己看Youtube影片學來的!國內照服員缺乏專業支持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照服員和案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長照現場留不住人的另一常見因素。林依瑩觀察,大大小小的衝突,常和「界線」有關。長照2.0的制度設計,每項政府給付的照顧項目都有一個代碼。照服員進入個案家中,只能做被核定的服務項目。於是,照服員在工作現場,便不停地劃分責任:「我只能掃阿公住的這間,不能掃其他房間;只能煮飯給阿嬤吃,不能煮給孫子吃。」然而,照服員只做核定的服務項目,很難完全滿足被照顧者的需求。她以自身在照顧現場的經驗為例,原本照顧管理專員、個管師只核定陪伴服務,但她進入個案家中,發現阿嬤因為失禁,身上沾滿排泄物。「因為沒有核定協助沐浴,我不用幫她洗澡,難道就眼睜睜看阿嬤被大小便淹沒嗎?」她認為,照顧服務應該更有彈性,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長照2.0給付的備餐服務,僅限於幫個案備餐。但在部落,祖父母也想和放學回家的孫子一起吃晚餐。伯拉罕團隊會詢問案家是否有意願自費使用服務,讓照服員可以同時準備孫子的餐點。設法創造雙贏的解方,讓照顧者、案家都不委屈。長照費用高,無力支付怎麼辦? 公費、自費混搭,結合時間銀行互助目前,在長照2.0制度下,照服員的時薪最低為每小時200元。換算下來,一天的照顧成本為4800元。若需要24小時的照顧,案家每月約需支付14萬元。即使扣除失能等級最高的補助3萬多元,案家仍須支付超過10萬元的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部落許多案家是低收入戶,根本無力支付。面對這樣的挑戰,林依瑩指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是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團隊的服務經費來自長照2.0的補助、案家自費和公益募款,盡可能以多樣收入支付照顧成本。此外,照服員也可以選擇提供志願服務,儲存時間銀行的時數。未來自己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林依瑩指出,在部落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罕見。例如,照服員自願幫長輩剪頭髮、小朋友幫忙大人撿拾公共區域的垃圾,都可以登記時間銀行的時數。需要24小時照顧,又無力自費的重症個案,有時伯拉罕團隊也會安排照服員提供一定時數的志工服務。「照服員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會願意當志工。因為他知道,以後自己需要被照顧時,會有人幫他。」林依瑩說。她很清楚,這套照顧模式無法創造巨額的利潤。然而,看見個案的驚人進步、照服員的成就感,讓她相信這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好照顧、好專業、高復能,這是我們期待的長照!」原文: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以好照顧逆轉失能?
-
2022-07-31 醫療.牙科
牙齒感到疼痛牙周病恐已非常嚴重! 醫點名「4大高危險族群」:最好半年洗牙1次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成人牙周健康狀況仍有待加強,各年齡層以罹患牙結石的比例最高,其中50歲到64歲的牙周病罹病風險是18歲到34歲的6.7倍,也是牙周病好發率最高的年齡層。牙醫診所醫師徐慶雲表示,牙周病初期不會有疼痛感,導致民眾容易忽視,直到開始痛才就醫時,情況都已十分嚴重。牙齦呈現鮮紅色、易出血、口臭 恐牙周病上身警訊徐慶雲醫師說明,傳統治療牙周病的手術,病人常因飽受疼痛與復原期長的困擾,因而影響回診意願,現今有雷射治療,可減輕民眾醫治過程中的疼痛感,復原速度也較快。徐慶雲醫師分析,牙周病一般是由牙結石所造成,會依照病患的牙周囊袋深度來判定嚴重程度,通常初期不會有疼痛感,若發現牙齦呈現鮮紅色,且容易流血、紅腫,或開始出現口臭就要有警覺,一旦發現疼痛感、牙齒搖晃時,牙周病就已十分嚴重,不容易治療,而臨床上高風險族群包含有家族遺傳史、更年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徐慶雲醫師透露,一般民眾平時要注意牙齒清潔,最好定期洗牙,預防牙周病。至於高風險族群或曾有牙周病史者,應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牙周狀況良好。 患者怕看牙痊癒後不持續追蹤 病況若惡化嚴重恐拔牙相信有部分民眾從小都不愛看牙醫,有人懼怕機器聲,有人害怕疼痛,徐慶雲醫師曾收治1名病患很怕看牙醫,但本身因家族遺傳,導致在25歲左右就罹患了牙周病,當時接受治療很成功,而病人痊癒後就不想再看牙,結果隔了5年,牙周病症狀惡化,甚至嚴重到有幾顆牙齒需要拔除。徐慶雲醫師呼籲,通常初期的牙周病只需平時正確清潔牙齒,定期洗牙即可維持口腔健康。一般刷牙只能清潔到牙齒的表面,牙周囊袋是比較深層的地方,需藉由洗牙才能清理乾淨,健保提供民眾每半年洗牙1次,是預防牙周病最好的方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遠離蛀牙、牙周病!「5大有益牙健康食物」曝 白開水、乳製品都在內 ·每天刷牙還得牙周病? 多數人都忽略「1地方」!牙醫教正確潔牙順序
-
2022-07-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沐浴乳、洗髮精別裝水!醫點出4問題:像用髒水洗澡
不論是為了省錢或是見底了,民眾常會將沐浴乳、牙膏、洗髮乳、洗面乳、洗碗精、沙拉脫等加水繼續用。不過這樣的使用方式真的沒問題嗎?會不會有什麼其他沒注意到的風險?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潛藏問題,建議還是盡量避免為佳。 沐浴乳、洗髮精裝水比較省?醫指4問題:像用髒水洗澡 洪暐傑醫師表示,不論是哪一種清潔用品,製作過程都一定會有個配方成分比例以達產品效果,且通常也會進行實驗,以確保安全及實際作用。民眾加水進去,除了會稀釋、破壞比例,使得產品效果、清潔作用大幅下降,也容易滋生細菌、黴菌,如同用「髒水」在清潔。 醫師解釋,自來水本就帶有細菌、雜質等,洗澡時水流動於身體上倒是還好,但裝進瓶內不流動又潮濕,細菌量自然容易不斷增長,也可能滋生黴菌,若偶爾突然發現見底了,應急裝些水還不要緊,但長期如此不僅有可能引起皮膚疾病,例如皮膚較敏感的過敏族群出現疹子等皮膚過敏症狀,若是身上有傷口也很有可能造成細菌感染,而若是用於洗髮乳當然也有可能有掉髮的疑慮。 洗碗要用水=洗碗精先裝水?醫:方式不同,影響大不同! 至於洗碗精、沙拉脫等餐具清潔用品,普遍都會在餐具沖水後使用,許多人反過來操作,也會先將水裝進去,看似一樣都是配水,只是順序上的不同,實則也大有不同。洪暐傑醫師表示,餐具先沖水、菜瓜布上有水確實會較好洗也較乾淨,而此水流是流動的也較不會有問題。但順序反過來,先在洗碗精裡面裝水,也會像前述沐浴乳一樣,容易有滋生細菌、黴菌等,且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洗完餐具後,常感覺還是有點油油的原因,有洗了、但沒洗乾淨,因為也容易過度稀釋,且已經稀釋了只能繼續用。建議若要裝水,最多就是洗碗的當下擠出新的洗碗精至裝水的容器中,至少是新的水、稀釋過頭也能再擠一點新的。 清潔用品量多量少都不好,如何拿捏分量?1原則判斷! 洪暐傑醫師表示,清潔用品除非產品上有特別說明稀釋,否則普遍不建議裝水,以免洗不乾淨還衍生其他問題,同樣的道理,份量使用也不宜太過節儉,像是有些人會沐浴乳擠一點點洗全身,或是牙膏擠不到一半刷牙,其實都會蠻像只是用清水在清潔,清潔力也會大大扣分。 雖說清潔用品用太多,也是會造成皮膚乾癢等各部位相關問題,而各產品也未必能用同個標準建議,像是有些民眾會以「起很多泡泡」當作清潔妥當的標準,但有些產品就是不容易起泡。 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以日常生活習慣作為標準,若是洗完澡、刷完牙等等的,常常會有發癢、乾燥等不適,這常常有可能就是清潔習慣有某部分出了問題,可能是水質,也可能是清潔用品的比例或份量,又或者正在使用的產品當中有對個人的過敏物質,這些都是可以留意的細節。 《延伸閱讀》 .碗盤先泡水晚點洗沒關係?專家:放超過4小時細菌大爆增 .防範筷子4大健康地雷 專家:留意發霉避免吃下致癌物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7 醫療.牙科
喜喝含糖飲料又未做好清潔 醫:牙周病年齡層下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最近發現,牙周病年齡層有逐年下降趨勢,不少大學生共同點都是「喝冰水會痠」、「刷牙常流血」等,醫師診斷才知他們竟都已是一口爛牙,屬於「青年型牙周病」,雖然治療後好轉,但仍呼籲要正確潔牙、少喝甜飲。牙科主任廖明德說,牙周病是因口腔內的牙齦、牙周膜、齒槽骨及牙骨質等牙齒周邊組織出現發炎症狀,主要原因多與未能妥善清潔附著在牙齒周邊的細菌有關,導致口腔細菌與黏液形成的牙菌斑慢慢硬化,形成牙結石,最後演變成周圍牙齦發炎。此外,生活壓力大、抽菸或是本身患有糖尿病等,也是牙周病致病因素,若家族成員有牙周病病史,其他家人也應該特別注意牙周健康。他說,以往牙周病被視為中高齡民眾的疾病,就醫時多半症狀已難以挽回,不得不植牙治療,但近年來發現年紀約20歲左右青少年族群,也出現「青年型牙周病」症狀,共同問題都是「口臭」、「刷牙會流血」以及「喝冰水會痠」等。還有人出現牙齦萎縮情形,深度大於5毫米,一問之下,才發現都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卻沒有每天仔細潔牙。廖明德說,初期牙周病多半以非手術方式治療,例如利用探針器械伸入牙齦溝內,將牙菌斑、牙結石刮除乾淨,也就是民眾常聽到的洗牙。治療後,症狀一般都會好轉,也能以無痛雷射方式,在不傷及任何牙周組織情況下,為病患清除有害口腔健康的病菌,但若狀況更嚴重,就得採取牙周翻瓣及修骨手術或牙周再生手術,最嚴重者,就需拔牙甚至做假牙、植牙。他說,牙周病初期沒有疼痛症狀,民眾務必每天仔細刷牙2到3次,徹底清潔牙齒的各種面,刷完牙之後,別忘記再使用牙線清潔牙齦與牙縫。另也建議,如果有咬合不適、牙齒搖晃等警訊,務必儘速就醫處理,並定期回診追蹤控制。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司規定嘴巴噴酒精殺菌 成大醫院:可能造成病變
COVID-19疫情期間,手部消毒及戴口罩是基本防護,卻有公司要求員工必須往嘴巴噴酒精殺菌,否則懲處;成大醫院表示,嘴巴噴酒精將造成口腔黏膜灼傷,長期下來更可能發生病變。1名女網友今天在臉書(facebook)「爆料公社」貼出公司規定及通訊軟體對話指出,公司要求員工往嘴巴噴酒精殺菌,即使是使用抗菌口腔噴劑也要加酒精,不符規定就要懲處,讓她不知如何是好。女網友這則貼文立刻引來熱議,紛紛留言說:「真好笑的公司」、「智商令人堪憂」、「要不要直接叫救護車比較快」、「這間公司怎麼撐到現在的」。成大醫院家醫部醫師張馨云告訴中央社記者,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往嘴巴噴酒精可以消毒殺菌,若以為酒精消毒手部之餘,也可以適用於嘴巴,這是錯誤的聯想,往嘴巴噴酒精,在消毒殺菌前,酒精將會先刺激及灼傷口腔黏膜。張馨云表示,如同長期喝烈酒可能會造成口腔或食道病變,酒精也是一樣,口腔內原本就有許多正常的細菌,宛如一個小的生態系,以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感染來看,雙手接觸五官,使得眼睛和鼻腔黏膜比口腔更容易感染到病毒。她說,若要保持口腔清潔衛生,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以刷牙為主,漱口水為輔,讓口腔保持乾淨。但截至目前,她尚未接獲因向嘴巴噴酒精而送醫的病例。
-
2022-07-09 養生.人生智慧
理想的中年是什麼模樣?6個理想生活條件:簡單社交生活、每天都說我愛你...你做到幾個?
○○:「你認為理想的中年後生活是什麼模樣?」 我說:「心跳有用力活著的感受。」 時光荏苒,白髮就從黑髮中不自覺的蹦跳出來,以前會想拚命的遮掩,拒絕接受,如今已經學會坦然。身為單身、未婚、宅在家的大齡女子,理想的四十歲大概是什麼模樣呢?我列出了六項: 1.簡單社交生活以自己為主題發展健全身心的社交體系,也就是直覺式社交方針,不介意跟陌生人聊天,發展關係,但不要投射過多情感跟劇場在不重要的人身上,分享生活卻不提供過多建議,學會傾聽卻不是垃圾桶的角色。 拒絕過多無效的花邊社交,或帶給自己負擔的人際關係,不需要把他人的情緒架在自己身上,適時淘汰一些不合宜的厭世關係。 2.生存與生活分開 學會把工作的快樂與憤怒都留在某一個時區,那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下了班後是生活,需要營造生活的儀式感,例如閱讀、健身、追劇等等,生活的情趣可以一成不變,追求舒適為上。 不要逼自己刻意去學習,刻意去討好,刻意去改變,最終都會反噬情緒到失望,生存不應該抱持太大期望,尤其把賭注押在別人身上,把得失心收起來放在盒子裡,你喜歡的,不一定要全世界都喜歡。 【延伸閱讀:不同的人生際遇讓彼此相遇,不同的選擇讓彼此漸行漸遠... 如果哪天我消失了,你會想起我嗎?】3.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過了某個年紀,無法熬夜、沒有力氣、做什麼都無力,甚至想放棄夢想,但沒關係,允許某個階段自己過得八成廢,睡到自然醒、什麼都不做、混水摸魚到底、完全沒有上進心,對!因為這就是我的人生。 請留下兩成力氣去成為你喜歡的那個人,不需要別人給任何意見,默默的獨自前行,就會過得怡然自得。 4.記得每天都要說「我愛你」 照鏡子刷牙的時候,在捷運等車的時候,仰頭望著天空的時候,想到自己好不容易過了四十幾,累積了一萬四千多個日子的成長經驗值,沒有人可以比你更了解自己,如果連你都不愛自己,到底誰要來愛你。 人活著都會有缺點,懶惰、花心、說謊、妒忌,不需要整天拿著放大鏡檢視,別當一個十全十美的人,那太辛苦了!我愛自己,出自於我懂我自己。 5.未來不值得你過度憂慮 從二十歲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很擔憂「老」了之後怎麼辦?花老了就會凋零,花謝,變成土壤的養分,人也是一樣。生老病死本就是一生的循環,與其擔心老病,那不如好好養生,死了之後人都是臭皮囊,葬在哪裡與你又有何干。 人需要安居,需要旅行,需要過得精采,都是眼前的事情。未來世界會變得怎麼樣,順其自然的心態會讓你毫不畏懼。 6.選擇想要過的生活 人生的道路是多選題,而且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試題,選擇是最重要的,才會讓你心甘情願的奮力往前,不需要滿分生活,但需要甘之如飴。 安逸久了,就該選擇跳出來走坎坷的路。顛簸久了,就選擇找某一個地方休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人事物都一樣,只要自己選擇的,都會是最好的。 【延伸閱讀: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餘生,即使最後只剩一個人,也要請多指教。 ※本文時報出版《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
-
2022-07-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確診後遺症好可怕!腦霧該怎麼辦?營養師經驗談讓你不驚慌!
在現在新冠疫情肆虐,本土疫情每日都好幾萬的情況下,「確診」似乎已不是少見的事,確診後的後遺症卻讓人非常擔心,電視、新聞和手機許,每天都有多資訊如雪片般飛來,如此多的資訊卻不見得都是正確的,今天確診後康復的「黃君勝Sunny營養師」要來和我們經驗談,讓大家不再害怕新冠的後遺症,理智面對,不恐慌。黃君勝營養師首先提到在確診隔離的期間,若沒辦法避免共用衛浴,應該有自己一套盥洗用具,包含牙刷牙杯等,要使用時再自己帶去浴室,關於大家很擔心的後遺症,黃君勝營養師提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染疫後的三個月內會出現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像是疲勞、咳嗽、或是呼吸不順,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兩個月之久。大家最害怕的「腦霧」則是因為病毒會侵害人體的神經系統,進而造成認知問題,而腦霧可能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而後遺症會維持多久,又是為什麼會有後遺症,就讓我們點開影片看看黃君勝營養師一家如何度過新冠和後遺症吧!想了解更多關於新冠疫情經驗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保持防疫好習慣,新冠疫情不擴散!原始影片黃君勝Sunny營養師YT延伸閱讀確診不要慌!6招加速康復又瘦不下來嗎?營養學博士告訴你,可能是腸道菌在作怪!「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1 焦點.元氣新聞
超噁男友「內褲重複穿、垃圾爬滿蟲」 她崩潰喊:愛不下去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讓生活更有品質,也能讓身心處於舒適的狀態。日前一位網友發文抱怨,她的男友善良貼心,不過衛生習慣卻相當差,讓她很受不了直呼「無法愛下去」。網友在「Dcard」發文提到,男友對她很好,天氣熱時會買冰給她,偶爾也會買最喜歡的糖果給她吃。不過男友的衛生習慣非常差,用過的碗從沒洗過,內褲也一直重複穿,吃完喝完的東西也不丟,還會放到長蟲,連牙齒都幾天才刷一次。她提到,有次離開家好幾天,回家發現不僅垃圾沒丟還長滿蟲,連放一旁的毛線也遭殃,當下氣哭。原PO知道男友很愛她,但對方的行為真的讓她很受不了。不少網友認為這個狀況太誇張,「天啊...我無法欸,有夠噁,內褲一直穿到底是什麼概念?快點分一分吧」、「真的很噁心欸。沒看大家分享不知道,怎麼會有人可以衛生習慣這麼差….這樣是怎麼過生活的…天啊!溝通無效可以直接分了,不然以後還要一起生活嗎?超可怕」、「髒死了,我從沒看過哪個人髒到這種程度,不要指望他會改變,會改早就改了。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不是講假的,你要當老媽子照顧一輩子嗎?」許多網友身邊也曾遇過類似的事情,「我爸也差不多一樣髒,這種生活習慣是不可能改的,講太多次他還會腦羞成怒,我爸每次見笑轉生氣都覺得我媽很可憐,慎思啊」、「我前任也是這樣⋯後來就分手了!跟你男友一樣,不刷牙不洗碗、不丟垃圾放到長蟲,真的受不了」。
-
2022-06-13 醫療.牙科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全球新冠疫情燒不盡,隨著Omicron變種的亞型毒株接連出現,抗疫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長期戰爭,充滿新的變數,雖然確保成年人接種疫苗、提高兒童疫苗接種率,但若沒有在日常就做好防疫,「病從口入」就不再是諺語而是最不幸的墓誌銘。戴口罩是防疫最基本防線,但許多人不知道「口罩內」的口腔也要好好備戰,要對抗頑固又奸巧的病毒,每天做好「刷牙」的功課是保持長壽健康之秘訣。患牙周病且確診COVID-19,死亡率高八倍隨著確診者日益增多,居家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的人次也愈來愈多,估計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會暫停到牙醫診所保健,而在家防疫也容易疏忽「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早晚刷牙、飯後即漱口)的習慣,讓口腔細菌與黏液形成牙菌斑,進而慢慢硬化形成牙結石讓牙齦持續發炎,破壞牙周組織形成牙周病。根據國外研究調查,牙周病患者若確診COVID-19,死亡率會高達八倍以上,「現在全時刻都要戴口罩,生病沒胃口吃得少,即使沒刷牙也不會臭到別人。」患者L先生51歲,自由業因為不太注意牙齒健康問題,導致牙齦嚴重萎縮、齒牙動搖的老煙槍L先生,多年前曾來診所做過快速全口重建,最近疫情升溫他也不幸確診了,還好只是輕症,在家維持一人一室少與外界接觸,我叮囑他即使隔離也要做好口腔保健,細菌快速孳生的速度比人們想像中更快!口腔中約存在6億萬隻細菌 ,即使外人聞不到你口中的「壞口氣」也得更積極「刷牙抗疫」,但即使連有牙周病史的L先生,也會因疏忽而怠於刷牙,更何況是一般自認口腔健康的民眾?再懶,也別忘了刷牙一天不刷牙有很嚴重嗎?經過一個晚上的「培養」,齒上牙菌斑的增厚和成熟,厭氧菌會大量增加,不僅讓人口臭熏天,這些細菌家族還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來「拆牙齒」,讓牙釉質表面的鈣磷脫落(俗稱脫鈣)讓牙齒顏色變黃,慢慢牙齒會開始出現齲洞,洞愈來愈深細菌侵佔牙髓,很多人晚上被「猛然痛醒」就是得了慢性牙髓炎,這,還不算是牙周病的終極型態,細菌會隨著牙周出血進到血液循環侵入全身,對免疫力不足的COVID-19確診者來說,無疑是道催命符,雪上加霜。真的,再忙再累再懶再病,都不要忘記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挑選完美牙刷4守則那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完美牙刷?1. 刷頭別太大:以兩顆門牙的寬度為準,牙刷要能深入到後排牙齒,並可在口腔中各角度擺動。2. 刷毛太硬太軟都不好:毛太硬傷牙齦,毛太軟清潔效果又扣分,可依自身牙齦健康狀態來選擇刷毛硬度。3. 刷毛密度要恰好:刷毛密度越高表示接觸面積會越多,但排列太密也不利深入細部清潔。4. 刷毛別太尖:雖然極細毛尖比原柔毛尖更能深入牙齦,但也要評估牙齦狀態避免刷毛太尖過度刺激造成出血。延伸閱讀:30萬人親身實證!日本治腰聖手教你「早上跪坐30秒」,脊椎正了、腰痛也消失
-
2022-06-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合併憂鬱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加速失能。一位70歲罹患巴金森病的老先生,透過藥物控制動作障礙,罹病2、3年來病況穩定,直到兒子發現父親時常面無表情呆坐、悶悶不樂,言談間甚至拋出輕生的念頭,才驚覺異樣陪同回診。醫師問診後得知老先生過去會自己外出到公園與朋友聚會,但罹病後因爲手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如以往穩健,非常介意外界的眼光,更擔心被老友嘲笑,愈來愈不喜歡出門。判斷老先生可能已出現憂鬱症狀,在協助調整治療藥物後,老先生心情慢慢好轉,不僅願意外出,甚至開始主動復健、運動,幫助自身病情穩定。關於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醫師怎麼說…Q:為什麼巴金森病會出現憂鬱症狀?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表示,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在整個巴金森病的病程都有可能發生,發生率從40-60%不等,有些患者是在罹患巴金森病後出現憂鬱症狀,有的則是因憂鬱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究竟屬於前驅症狀或因病而產生憂鬱,目前尚無法釐清。此外,巴金森病患者約有30%會合併失智症,尤其罹病10年後,合併失智症達70%-80%;而睡眠障礙較常發生於巴金森病的晚期。Q:該怎麼預防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防止巴金森病惡化出現憂鬱狀況,掌握黃金治療期、穩定病程發展是最重要的。李杰勳指出,目前巴金森病主要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李杰勳表示,如果患者較年輕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一天服用一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以免因忙碌而忘記服藥,而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如果年紀較大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可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李杰勳也表示,雖然目前最有效果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不過,此藥具有蜜月期,也就是服用5年左右,藥物有效治療濃度在體內無法維持穩定,會出現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的現象,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可能使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增加憂鬱症狀發生的可能。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隨時調整治療方式。Q:若患者已出現憂鬱症狀,如何改善?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要活就要動」,李杰勳強調,因肢體僵硬、顫抖而不想出門,減少接受外界刺激,漸漸可能出現失智或憂鬱,時間久了就可能失能、臥床。他呼籲,絕對不能放棄治療,尤其還應搭配復健、運動,讓患者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屏東偏鄉比例高,長者出現症狀勿忽略,需盡快陪同就醫李杰勳臨床發現,在地許多年長者對手抖、動作緩慢等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居住於偏遠或山區的長者,因接受訊息的媒介較少或子女外出工作,再加上就醫不便,家屬帶來就醫時,患者通常必須扶著枴杖或攙扶,已屬於較晚期;而家住市區者,因子女獲取疾病知識的管道較多,發現長輩異常時通常較早期。除了動作變慢、靜態性顫抖、關節僵硬、步態不穩等常見的動作障礙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出現部分症狀時,容易被誤認為老化現象,李杰勳提醒,可留心觀察家中長輩日常動作的變化,若發現異常盡快陪伴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如:📍走路開始前傾且駝背📍寫字變慢、字體變小📍手部僵硬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說話音調改變、變小聲📍不明原因的失眠或憂鬱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6-02 該看哪科.牙科
迎端午吃粽嗑斷牙 牙醫:千萬別做這動作
端午節不免俗會吃粽,但牙醫指出,有患者大口吃粽時,牙齒當場斷裂,缺牙有礙門面,牙醫也提醒,吃完粽子馬上刷牙,會導致口腔內部呈酸性,酸蝕牙齒琺瑯質,正確作法要先大量漱口。高雄欣美牙醫診所院長鄭胤捷指出,最近院內急性牙痛患約增一倍,都是吃多粽子吃但沒正確潔牙,造成牙齦發炎疼痛。有名患者吃肉粽時牙齒當場斷裂,原因可能是平時沒正確保養,齒質結構脆弱,加上咬合受力不當,才造成斷牙。鄭表示,吃粽子後如果沒做好口腔清潔,會導致齲齒、牙齦發炎,甚至惡化成牙周病。但很多人常犯的錯誤是,吃完粽子馬上刷牙以為清潔效果最好,反而會導致口腔內部呈酸性,酸蝕牙齒琺瑯質。鄭胤捷說,粽子主要食材是糯米,黏性強又油,食物易卡在齒縫或殘留牙齒與牙齦間,時間一長,糯米內的醣類發酵滋生細菌,就容易造成牙齦炎、齲齒,患牙周病。因此吃完粽子正確作法是先大量漱口降低酸性,或用具抗菌濾芯的沖牙機,使用弱鹼性的水平衡口腔酸性。接著用貝氏刷牙法,刷洗牙齒與牙肉交界,也利用牙線,牙線棒或沖牙機沖淨殘渣,達到潔牙效果,如果齲齒沒能妥善治療,後續還會產生口臭、牙縫變大、牙槽骨萎縮、牙齒脫落等問題。
-
2022-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刷牙、開車都累!Omicron恐釀嚴重後遺症 患者渾身無力「無法自己上廁所、擦屁股」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近來國外研究發現,有許多患者在感染Omicron病毒之後,都出現倦怠感強烈的症狀,甚至可能會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呼籲民眾要提高警覺,不可輕易忽視。根據日本媒體「TBS NEWS DIG」報導,過去曾治療多達4000位染疫後遺症患者的醫師平畑光一,指出雖然每個人的症狀不盡相同,但有許多染疫患者,都不約而同出現了「倦怠感」的狀況。且其倦怠的強烈程度,和感冒後的疲累感有著天壤之別。平畑舉例,有患者因為倦怠感的關係,沒有辦法好好捧著碗喝味噌湯,只好拿吸管來喝。也有人開車時沒辦法好好握方向盤、或者連刷牙都感到疲累、以及感覺自己像是被皮帶綑綁的狀況。更有人因此連普通走去廁所都有困難,被迫必須包著尿布行動,且上完廁所之後,還得要親人幫忙擦拭屁股。平畑表示,許多論文研究都證明,即使確診者無症狀,也可能會產生強烈的後遺症。特別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不少人後遺症都有「重症化」的傾向。從全世界的統計數據來看,女性的後遺症者又比男性高出1.5倍,且就算是強壯的體育選手,都曾有過因為後遺症,導致危及性命的案例。平畑以自己接觸過的患者觀察,認為在確診之後,放任症狀不管的患者,似乎較為容易產生後遺症。因此他呼籲民眾在染疫後,一定要想辦法治好症狀,且兩個月內保持充足的靜養,不要過於勉強自己。雖然有研究顯示,有高達85%的患者,後遺症會持續一年以上。不過平畑認為這個現象,有慢慢在改善的趨勢,而且許多專家仍持續努力研究和開發新藥,因此保持鎮定,別讓自身的病情加劇,才是面對疫情最重要的心態。
-
2022-05-15 醫療.牙科
漱口水刷牙前or刷牙後?牙醫師:多數人都用錯時機了,正確潔牙順序該這樣做
為了讓口腔清潔、口氣清新,許多人會使用漱口水來清潔口腔,但也有不少人在使用漱口水後依然口腔衛生不良,為什麼呢?錯誤使用漱口水 過度刺激口腔黏膜牙醫師陳俊龍表示,臨床上錯誤使用漱口水的人其實非常多,最常見的錯誤行為包含:只用漱口水而不用牙刷與牙線清潔、用完漱口水後又用清水漱口,或是漱口水的使用頻率過高,可能會過度刺激口腔粘膜,導致粘膜脫落或紅腫等。牙線+牙刷+漱口水 三大工具備起來陳俊龍強調,牙齒清潔絕不是漱口水就能解決,建議口腔的清潔順序是:⑴先使用牙線將齒縫的食物殘渣去除。⑵使用牙刷將牙齒表面與牙縫清潔乾淨。⑶最後使用漱口水,清除縫隙中可能殘留的細菌。此外,建議使用漱口水時,至少在口中維持30秒~1分鐘,最久到2~3分鐘也沒問題;切記漱口水用完之後,不需要再以清水漱口,以免將有效成分沖掉。 刷牙後等一段時間 再使用漱口水值得一提的是,可在刷牙後等待一段時間,讓牙膏發揮功能後,再使用漱口水效果會更好。若是生活忙碌難以等待時間者,也可將漱口水放置在工作地點旁,利於隨手取用,讓潔牙過程更完整。
-
2022-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有天早上刷牙,我像被點穴,手突然定在半空中;除了手之外,我的腳也出問題,走路常常因為無法控制動作差點跌倒出意外。」60歲中晚期巴金森患者王先生說道。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說,中晚期巴金森病人常出現如開關被關閉的「斷電」現象或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一旦藥效在體內無法保持穩定,身體就可能無法正常動作的症狀。莊協勳表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會產生動作障礙及很容易被忽略的憂鬱等非動作障礙,許多病人出現靜止時手部莫名顫抖、行動緩慢、小碎步、肢體僵硬等症狀才前往就醫,必須透過服用藥物補充及以維持血中多巴胺的濃度,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Q為什麼巴金森病病人會出現斷電現象、異動症?莊協勳指出,目前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由於巴金森病的外顯動作症狀明顯,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就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除了可能遭受異樣眼光外,曾有病友走路到一半「凍住」,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Q如何降低斷電現象、異動症影響生活的風險?巴金森病會慢慢的剝奪生活自理能力,「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莊協勳說。莊協勳表示,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透過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或經醫師評估後採取深腦刺激術,拉長病人能正常生活的時間或是改善生活品質。莊協勳也提到,近年文獻陸續證實,在一開始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相對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對於常伴隨的憂鬱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也要特別注意不同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影響,Q巴金森病病人還可以怎麼維持自身生活品質?許多巴金森病病人隨著病程發展,腦內的多巴胺細胞愈來愈不夠,服藥劑量愈變愈重,開始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自行減藥或停藥等,反而會加速病況惡化,莊協勳建議病友:・規律服藥,勿自行減藥或停藥・在安全的前提下搭配適當運動・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且配合治療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苗栗病患多長者,應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避免延誤就醫莊協勳表示,以自身服務的苗栗苑里裡來看,60歲以上年長的病人居多,且民眾對疾病認識不清,常誤以為顫抖、行動緩慢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症狀被忽略因而延誤就醫;或長輩們沒與子女同住,在老老相伴或獨居的狀況下,即使有了症狀,也會沒被及時發現而耽誤就醫。莊協勳鼓勵病友,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才能及早發現,確診後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以維持生活品質、延長藥物的使用年限。巴金森病自我檢測40秒手指操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5-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病房顧確診兒卻平安出院 他曝防疫關鍵
旅遊作家「小王子」在臉書分享他與4歲多兒子關在隔離病房7天卻完全沒被傳染的經過,他指出,一開始就在狹小病房設定自己的安全區,全程戴N95口罩、不共食、浴室洗澡錯開使用,最後PCR陰性離開醫院,生活很快就恢復正常。網友看到貼文紛紛回應「很棒的資訊分享,我們也都得有心理準備」、「超強!躲到衣櫃吃零食莫名的感人」,也有人讚「堅強冷靜的爸爸」。「小王子」指出,家裡三代同堂6人同住,四月底家中有4人相繼確診,包括女兒、兒子與同住家人,4歲多的兒子因發燒、睡覺喘而快篩出陽性,與醫院討論決定入院治療,他訂出目標,要陪兒子完成醫治,自己也要PCR陰性出院。隔離病房不大,他將自己的床,最靠近窗戶、廁所以及衣櫃的地方設定為「安全區」,不斷清消,吃飯前後、小朋友經過都會用消毒濕紙巾擦拭,「洗手一定會一直洗」。他與兒子也落實不共食,兒子先吃飯,吃完後整個場地清潔整理,他才會背著兒子在自己的安全區,也是離兒子最遠的距離吃飯,並用最快的速度吃,晚上兒子睡著後,他偶而衣櫃裡面吃零食看影片釋放壓力。「小王子」的策略還有洗澡順序,兒子發病後剛進入傳染力高時他只擦澡,之後洗澡的順序是他先洗,洗完再幫兒子洗,結束後再用消毒溼巾進行浴室消毒擦拭。除了刷牙之外,洗澡睡覺也是全程戴口罩。由於入院前醫護不斷提醒,照顧家人確診機率很高,「小王子」最後篩檢陰性出院,護士還詢問他是怎麼做到的。小王子說,5月初家人陸續解隔離,同住家人都平安,他跟妻子都沒確診,也代表著除了三劑疫苗,加上口罩習慣以及注意洗手都是有用的。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他在隔離病房照顧4歲確診兒 沒被感染曝這幾點關鍵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越來越多,家長照顧確診孩童在密切接觸下很難避免被感染,但旅遊作家、彰化旅遊達人「小王子」在臉書分享他與4歲多兒子關在隔離病房7天卻完全沒被傳染的經過,他指出,一開始就在狹小病房設定自己的安全區,全程戴N95口罩、不共食、浴室洗澡錯開使用,最後PCR陰性離開醫院,生活很快就恢復正常。「小王子」指出,家裡三代同堂6人同住,四月底家中有4人相繼確診,包括父母、女兒和兒子,兒子因發燒睡覺喘而快篩出陽性,4歲多的兒子出生動過手術,與醫院討論決定入院治療,他訂出目標,要陪兒子完成醫治,自己也要PCR陰性出院。「小王子」表示,隔離病房不大,他將自己的床,最靠近窗戶、廁所以及衣櫃的地方設定為安全區,不斷清消,吃飯前後、小朋友經過都會用消毒濕紙巾擦拭,「洗手一定會一直洗」。他與兒子也落實不共食,兒子先吃飯,吃完後整個場地清潔整理,他才會背著兒子在自己的安全區,也是離兒子最遠的距離吃飯,並用最快的速度吃,晚上兒子睡著後,他偶而衣櫃裡面吃零食看影片釋放壓力。「小王子」的策略還有洗澡順序,他說,兒子發病後剛進入傳染力高時他只擦澡,之後洗澡的順序是他先洗,洗完再幫兒子洗,結束後再用消毒溼巾進行浴室消毒擦拭。他強調,除了刷牙之外,洗澡睡覺也是全程戴口罩。由於入院前醫護不斷提醒,照顧家人確診機率很高,「小王子」最後篩檢陰性出院,護士還詢問他是怎麼做到的。小王子說,5月初家人陸續解隔離,父母小孩都平安,他跟妻子都沒確診,也代表著除了三劑疫苗加上口罩習慣以及注意洗手都是有用的。網友看到貼文紛紛回應「很棒的資訊分享,我們也都得有心理準備」、「超強!躲到衣櫃吃零食莫名的感人」,也有人讚「堅強冷靜的爸爸」。
-
2022-05-01 該看哪科.牙科
牙口不佳增失智風險近2倍 專家教如何評估缺牙問題
母親從孩子初換第一顆新牙時,緊張又謹慎幫忙刷牙,一邊擔心著會不會蛀牙。如今母親日漸年邁,子女是否關心過她的牙齒?長輩牙口不好,容易引起一連串問題,罹患失智症機率比正常人高1.9倍。而維持良好咀嚼功能,更能減少嗆咳、吸入性肺炎發生。媽媽是否有缺牙未補?假如有缺牙遲遲未補,會讓咀嚼功能低落,不只阻礙營養攝取,更可能造成咬合崩壞,剩餘牙齒會咬合創傷,整口牙齒動搖形成牙周問題。也可能發生咀嚼肌肉痠痛僵硬、甚至顳顎關節問題,造成認知障礙的風險更高。世界衛生組織於2001年提出「8020」計畫,希望80歲的長者,至少要保存20顆牙齒,並且需要3到5個「咬合單位(有對咬功能的牙齒)」,小齒為1個單位,大臼齒為2個單位,才可以滿足低限度咀嚼需求。如果有缺牙,該做植牙還是假牙?媽媽如果有缺牙,補牙費用並不低,一般可做植牙、固定假牙或活動假牙。若僅單顆缺牙,可作固定假牙,不過若缺的是口腔內側最後一顆牙, 只靠緊鄰的一顆牙齒做懸臂牙橋,長期容易出問題,一般來說,缺牙的左右都有牙齒,才能做牙橋。若牙橋過長、假牙容易脫落,此時會建議搭配植牙治療。如果是大範圍的缺牙,則考慮用活動假牙,但活動假牙需要靠牙齦分擔咬合力量,咬力只剩下約20%,為避免咀嚼差,間接使牙齦潰傷、假牙難戴,形成惡性循環,會建議搭配部分植牙,以支撐及穩定活動假牙。可找牙科專科診所或醫院,評估如何補牙。若要植牙,醫師會根據顎骨剩餘骨頭高度、寬度,及一些解剖型態的限制,例如上顎竇、下齒槽神經、頦孔等進行考量。此外,年長女性還要注意通盤身體狀況,是否有骨質疏鬆、吃抑制骨頭代謝的藥物、免疫低下,都是影響傷口恢復及植體的因素。做了多年的假牙是否損壞?需要重新調整嗎?假牙戴了多年總會消磨,以活動假牙為例,用了多年後一定會有一些使用上的磨損,或因年紀造成齒槽骨脊變化,出現配戴不適等狀況。此類狀況下,假牙都可能需要重新調整和製作,也建議製作假牙後,定期回診、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以延長假牙的壽命,即使出現問題,還能及早進行牙齒的治療。是否有水平智齒未拔、時常發炎?年邁的媽媽適合拔智齒嗎?智齒因為在牙弓的最後緣,刷牙清潔不易,容易造成蛀牙、牙髓神經痛、牙髓壞死或牙周破壞。水平阻生智齒如果深埋在顎骨中,通常不需處理,但若在口腔造成食物殘渣堆積,或害前面牙齒蛀牙,通常會建議拔除。要提醒的是,年長者如果有系統性的疾病,拔牙更要審慎評估,需要找專業的口腔外科醫師治療會更加妥當。是否定期洗牙、檢查牙齒?牙齒的健康是維持假牙、牙周穩定的最重要基礎。目前健保給付每半年洗牙一次,有糖尿病或是特殊情況,可以每3個月定期洗牙。長輩可視口腔衛生習慣、牙周的嚴重程度,每3到6個月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有沒有蛀牙、假牙情況、有無進行中的牙周破壞。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贋復假牙科主任周庭暵
-
2022-04-27 該看哪科.牙科
家長嚼碎食物再餵給孩子 4歲童狂拉肚子、蛀牙嚴重
新北一名4歲孩童在過去一段時間經常無故拉肚子,且還有嚴重蛀牙,常因此哭鬧不休,每次刷牙更有滿口鮮血,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宜宏表示,後來得知家長常將食物嚼碎後再餵給孩子,造成細菌感染,呼籲家長應避免,也得讓孩童定期檢查,把關幼童口腔健康。陳宜宏發現,孩童全口20顆乳牙都有蛀牙,且其中幾顆已侵犯至牙髓,伴有發炎紅腫的情形,若再放任不管恐致蜂窩性組織炎。問診後得知,家長常將食物嚼碎後再餵給孩子,造成大量細菌入侵引發嚴重蛀牙;孩童在蛀牙後又因為牙痛不願咀嚼,家長繼續錯誤餵養,惡性循環下蛀牙情況越演越烈,推斷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孩童蛀牙與腹瀉的原因。陳宜宏說明,形成蛀牙的四大要素分別為細菌、食物、宿主(牙齒)與時間,引發蛀牙最主要的細菌為鏈球菌,會代謝食物殘渣中的醣類,產生酸性物質侵蝕牙齒,時間一久就會變成蛀洞,因此要預防蛀牙,除確實清潔也須減少細菌入侵。陳宜宏指出,孩童口腔裡的鏈球菌大多來自主要照護者或父母親,若家人們也有蛀牙,蛀牙菌就會經由親吻、共用餐具或牙刷等方式傳給孩童,進而影響孩童的牙齒健康。陳宜宏提醒,孩童長出第一顆乳牙後的半年內就應接受口腔檢查,並給予照護者潔牙衛教;未來回診頻率可視孩子的潔牙與齒質狀況而定,容易蛀牙的小朋友,約3個月需做一次口腔檢查,其餘則希望每半年一次。幼兒的口腔健康需靠家人共同把關,少吃甜食、確實潔牙、避免唾液交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
2022-04-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婦誤吞牙刷卡在食道 內視鏡取出
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18公分長的牙刷卡在食道下端,緊急至診所就醫,再轉至大醫院,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異狀,趕緊取出,足足卡了七小時之久,幸好未釀併發症。屏東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表示,這名女性患者主訴前一晚沒睡好,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迷迷糊糊的,要趕著上班,在恍神中刷牙,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胸口疼痛。蔡元榮指出,牙刷屬塑膠材質,胸部、腹部X光檢查均看不出異狀,因此安排內視鏡檢查,結果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花半小時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急症,但頭一次遇到誤吞牙刷案例。經查國際期刊文獻,從1988年到2013年,全球共發生50例吞牙刷案例,六成是女性,分析發現,四成是催吐、一成是不小心把牙刷吞進去;發現位置七成在胃,一成在食道;七成是用胃視鏡取出,三成開刀取出。蔡元榮說,臨床常見是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六到八小時,但不小心誤吞異物,若確認異物已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
-
2022-04-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醫護都聽傻...屏東1婦誤吞18公分牙刷 屏基急做胃鏡取出
屏東縣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8點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一支18公分的牙刷就卡在食道,趕緊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就醫,經內視鏡取出,幸好未造成併發症,婦人感謝醫生願意相信她,取出牙刷。屏基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元榮上周三下午門診時段,一名女婦人主訴早上刷牙時一個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了,胸口疼痛。乍聽之下,醫護都以為自己聽錯了,反覆跟病人確認「是一整支牙刷嗎?」女婦人說,因為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仍是迷迷糊糊的,恍神中刷牙,不知道怎麼一回事牙刷就滑進喉嚨,待回神時已經來不及拿出來了。醫師蔡元榮安排胸部、腹部X光檢查,但礙於牙刷的塑膠材質,X光片中仍看不出異狀,謹慎起見,醫師緊急安排內視鏡檢查,果然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的存在,接著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病人感謝蔡醫師相信她說的話「還好有拿出來,證明她不是亂說的,不然大家會以為她精神方面有問題」。 屏基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的急症,臨床上最常見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而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6到8小時,但是如果不小心誤吞異物,如果確認異物已經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就必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屏基過去也曾處理過未將藥品硬錫箔殼包裝拆除直接吞服,因而卡在食道的個案。未拆包裝的藥丸呈正方型,四個直角相當尖銳,取出的困難度與風險相對提高,一不小心就會割破食道造成出血或併發中膈腔炎,相當危險。醫師急中生智將保險套套在內視鏡頭上,取出時用保險套包住藥片,在不傷害食道的情形下,慢慢取出卡在食道的藥丸。
-
2022-04-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第三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邀請到三位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心得。一位台灣兒童精神科自閉症的領頭羊回憶四十年前開始對這群病人與家屬做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自己一生的服務、教學和研究,都離不開自閉症,而寫出感人肺腑的「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一位在美行醫將近五十年的神經內科教授除了繼續在大學醫院附設醫院看病、教學,又在華人區照顧病人,而發現華人就醫態度不積極、高血壓及中風較美國人發生得早,且出血性中風較多,因而發表論文,並與一群華裔醫師加強社區醫療大眾教育,他最後語重心長的說出:「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一位長年關心社區精神健康的精神科教授,分享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生故事,敘述病人跨越人生的困境、開創新的人生格局,成功開啟她的多元思考與情緒掌控效能,達成人和人之間「完整的信任」,使醫者深切體會身為精神科醫師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的角色」。五十年前在葉曙老師的建議下,選擇兒童精神科作為我的次專科,四十五年前到加拿大卑詩大學醫院接受兒童精神科訓練,全面的兒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心理衛生促進,和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是訓練和工作的內容,沒有偏向特定的問題或疾病,對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並沒有特別的訓練,然而這四十年的服務、教學和研究,大部分以自閉症為主,是什麼原因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這要從我的第一個研究計畫說起。加拿大訓練結束回到台大醫院,負責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以下簡稱兒心)日間病房診療工作,這個病房是台灣第一個早療中心,執行自閉症、智障、語障的學齡前兒童的療育工作。既然要接這個工作,就應該了解之前的療育效果如何,因此我的第一個研究計畫,就是追蹤已經滿12歲(小學畢業)的兒心早期療育的個案,總共追蹤了75個平均16歲的青少年,其中53位自閉症者的和22位智障者,他們的經歷非常不同,以下和各位分享幾個我無法忘懷的例子。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權,我將多個家庭的資料混雜在一起呈現。一個母親穿很漂亮的衣服,牽著一個穿著十分乾淨但腰部綁著一條帶子的少年,來兒心接受訪談和測驗。這個少年沒有語言,在媽媽旁邊坐一下子,突然站起來走去玩開關,媽媽一拉帶子,把他拉回來。我和媽媽打招呼,稱讚她穿得很漂亮,她忽然哭了起來!告訴我說,這是六年來她第一次打扮,覺得要穿體面一點回兒心,和關心她的兒心朋友見面。在接著的訪談,她敘述離開兒心日間病房後的種種,先是陪兒子上小學,老師要求她和兒子一起坐在教室後面上課,可是孩子仍然坐不住,加上其他家長的抗議,不到一個月就退學回家了。在家她和孩子繼續玩以前在兒心的活動,可是媽媽也有要做的事情時,只能帶著孩子做,譬如帶著孩子上市場買菜,他一看到開關就衝過去玩開關,干擾店家作生意,媽媽用盡所有方法都無法防止。孩子也曾經走失,被好心人帶到派出所。最後,媽媽終於想到用帶子把孩子和自子綁在一起,像來兒心那樣。一個爸爸帶著比他更高更壯的兒子來兒心。身體診察發現少年的額頭、右耳和右手手指都變形了。爸爸搬一張椅子過來,他就坐在椅子上,雙手往後環抱椅背,發出叫聲,爸爸就從袋子裏拿出一條童軍繩,把少年鬆鬆地綁在椅背上。訪談父親,知道孩子離開兒心之後被學校拒絕,只能留在家裡。孩子一天會發好幾次脾氣,生氣時總是撞頭,撞得頭破血流,家人無法防止,買個安全帽戴上,他撞不到額頭,換成用拳頭打頭捶耳朵,打到耳朵變形、手指骨折變形,家人想不到別的辦法,只好把他綁起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早上起來帶他刷牙、洗臉、上廁所、吃早餐,之後,他會主動走到椅子那裡,坐下,雙手往後環抱椅背,發出聲音,叫爸爸過來綁他,要上厠所時,發出聲音叫爸爸來鬆綁,帶他上廁所。少年大部分就是這樣鬆鬆綁著過一天,沒有綁他又會敲頭。訪談中知道父母離婚了,詢問離婚的原因,除了帶孩子的辛苦之外,媽媽最難過的是生了自閉症的孩子,想要和別人生個不是自閉症的孩子,證明自己能生正常的孩子。父母一起帶著略胖的少年來兒心訪談詳量。少年能簡單對話,上中學需要特別輔導,對鑰匙有特別偏好,愛收集各種鑰匙藏在只有他知道的地方,家人常常為了找不到鑰匙而和少年衝突。父親為此特別煩惱,告訴我說:「我不希望這個孩子帶給他的兄弟困擾,我會在自己的日子不多的時候,帶他從關渡橋跳下去。」後來這個少年在我的門診治療,幾年後父親心臟病突發死亡,母親繼續帶他來治療,母親健康不好之後,哥哥嫂嫂搬回家一起照顧這個弟弟。這個追蹤研究完成了,雖然研究結果和當時英美的結果相當,也發現早期在兒心日間病房用行為治療所教的,「在日常生活有用的才會留下來」,而開創台大兒心的生活化的療育方案,但是我沒有成就感,我的心情完全被這些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的境遇佔據了。三分之一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被學校接受,不得不陪著孩子再上一次小學,有些連這個機會都沒有;能上學的,老師不知道怎麼教,靠媽媽回家教。這是教育的系統問題,必須經由教育系統解決。上述的三個青少年都有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家人用以前在兒心學到的方法不能有效處理,也沒有醫療人員可以處理,這是醫療系統的問題,必須訓練醫療人員認識自閉症及學會診治處理的方法,擴充服務的機構和量能,才能幫助自閉症者及其家人。那位想要生個正常孩子的媽媽,她的椎心之痛是:「生了自閉症的孩子是媽媽的責任嗎?自閉症的病因是什麼?」那時大部分的人連自閉症都沒有聽過,一看到怪異的孩子,就會往祖先失德作孽等污名化的方向去解釋,不只如此,那時的歐美,仍然流行「冰箱型父母」解釋自閉症的成因,至於生物醫學的成因,包括遺傳、生化、生理、神經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因此,這個母親的椎心之痛要靠加強生物醫學研究來回答。這些大孩子的工作、教養、保護安置,則要建立完整的社會福利系統,才能得到保障。這些多個系統性的問題,不能等待政府主動「施捨」給予關懷,而要有許多人倡議呼籲,打動民意代表、政府官員,才有機會逐步建立制度,落實執行。倡議呼籲的發動者是誰?應該是自閉症者的父母和關心弱勢的人。大家記得,四十年前臺灣還沒有抗議遊行,碰到問題,大部分人靜靜地自己努力尋求解決,因此要尋求倡議呼籲者就要花一番功夫。那時台大兒心有年末聯歡會的活動,邀請歷年兒心日間留院治療的個案和家人回來團聚,我利用那個團聚的機會,對家長發表演講,一方面分享大孩子的困境,一方面介紹先進國家的一些作法,同時邀請願意者站出來,為孩子爭取自閉症患者需要的制度和設施。很快地,得到十多位家長的支持,這裡面有企業家、教授、建築師、會計師、藝術家、中小學老師、家庭主婦等,在大家共同努力,各界人士包括扶輪社等社團的支持下,35年前成立了自閉症基金會,五年後在台中、高雄、台北等地逐漸成立自閉症為對象的教育、社會福利等的促進會或協會。在大家共同努力,尤其結合立法委員,促成了自閉症包含在殘障福利法(現稱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和特殊教育法中,全民健保施行後,自閉症也列入重大傷病。陪伴家長和許多熱心朋友走過這些路,我自己也不能閒着旁觀,除了在醫院和醫學院教學研究服務,在台灣師大成立特教硏究所後,也跨界講授自閉症相關課程和指導研究生。因此,從四十年前的第一個硏究開始,讓我投入自閉症的相關事務,持續至今。
-
2022-03-28 該看哪科.牙科
智齒不拔沒關係? 醫曝「害牙爛關鍵」 還可能變口腔癌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兩個月之久;期間,持續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經將發炎組織取樣化驗,診斷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智齒易影響周邊健康牙齒 90%需被拔除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表示,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他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推薦閱讀:美牙醫學會列「8個刷牙方式」等於白刷! 飯後立即刷牙也不OK)16-25歲為最佳拔智齒年齡 少部分恐造成顏面麻痺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推薦閱讀:服用普拿疼小心肝毒性! 藥師揭「 止痛藥劑量上限」:別拿生命開玩笑)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推薦閱讀:拔智齒有哪些風險?會造成神經傷害? 牙醫詳解常見疑惑)深埋在骨頭內的 不會蛀牙或發炎可暫不拔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夏毅然提醒,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週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延伸閱讀: ·智齒不痛要拔嗎?為什麼智齒沒長出來? 牙醫師揭「必拔標準」及潛在風險 ·味覺改變、嘴張不大當心癌前兆! 牙醫公布口腔癌10大變化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蛀牙好痛!遠離傷牙食物,專家點名多吃5個對牙齒有益的食物
口腔、牙齒和牙齦不單只有進食的工作,還有咀嚼和吞嚥的功能。食物經咬碎及咀嚼後才進入腸胃,可讓身體更容易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因此,吃進的食物不僅會影響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牙齒和牙齦健康。當營養不良時,最開始會出現的症狀就是從嘴巴裡表現!美國牙科協會,點名5項對牙齒有益的食物1、水:尤其是含有氟化物的水,是保持口腔健康的最佳飲品。因為氟化物有助於抵抗酸的侵蝕。2、乳製品:牛奶和其他乳製品,像是優格,含糖量低,對牙齒健康有好處。此外,還含有蛋白質及富含鈣,有助於強化牙齒。3、精益蛋白質:富含磷的食物,如肉類、家禽、魚類、牛奶和雞蛋,有助於強化牙齒並含有優質的蛋白質。4、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任何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牙齒也有好處。富含水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平衡所含的糖分並有助於清潔牙齒。咀嚼還幫助刺激唾液的產生,可以帶走牙齒上有害的酸性物質及食物顆粒。5、堅果:堅果含有對整體健康很重要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此外,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堅果不會增加蛀牙的風險。因為食物中糖分越高,牙菌斑就越多,牙菌斑和牙結石中的細菌會將糖轉化為酸,這些酸會消耗牙齒表面堅硬琺瑯質(Enamel)中的礦物質,形成孔洞,經過長時間的侵蝕,而形成了蛀牙。另一個好處是咀嚼堅果會刺激唾液的產生,進而降低蛀牙的風險。吃進去食物和飲料,對於蛀牙發生率和進展有直接影響包括食物形式、吃的頻率、營養成分、組合及順序、疾病等1、食物的形式,不管是液體、固體、黏性還是溶解速度都會有所不同。2、多久吃一次含糖飲料及含糖食物,或是多久喝一次酸性飲料及酸性食物。3、食物的營養成分。4、食物的組合及食用順序。5、患有疾病,像是胃食道逆流和進食障礙,都會增加蛀牙的風險並破壞牙齒健康。美國牙科協會,列4降低蛀牙方法1、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兩分鐘,以去除牙齒上的糖和食物殘渣。2、限制兩餐間的零食。3、食物和飲料選擇時,選擇糖含量少的。4、飲食中加入乳製品、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水,對牙齒健康有幫助。5種有益牙齒健康&9種傷害牙齒健康的食物 https://bit.ly/3gJme7e
-
2022-03-25 養生.聰明飲食
比起營養,吃早餐其實是為了「調節自律神經」!日本醫學教授:早上2個小習慣讓身體變健康
改變早上的「一個」習慣,一整天就會改變!為了「放慢腳步生活」,首先要注意的是早晨的生活方式。你平常都怎麼度過早上的呢?應該有很多人的早上除了忙還是忙,總是在手忙腳亂的情況下度過吧。有人說,「早晨的一分鐘相當於中午的三十分鐘」,可見早上是多麼地忙碌。但是對自律神經而言,最應該避免的生活習慣就是「慌慌張張地度過早上」。因為一起床就手忙腳亂,忙東忙西的話,交感神經就會開始活躍,副交感神經馬上就不運作了。身體在我們睡覺時,副交感神經較為活絡,身體是以這樣的狀態迎接早晨的。好不容易經過一夜好眠,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得到提升,但一到早晨就開始手忙腳亂的話,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就會瞬間下降。老實說,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早晨本來就是從「副交感神經活絡」轉換為「交感神經活絡」的時間點,就算什麼都不做,副交感神經活性也會慢慢下降,交感神經會上升。因此,這時候就必須特別注意。為了放慢腳步生活,「自律神經的轉換」不應太過急遽地進行,最重要的是,「讓副交感神經活絡的狀態慢慢轉變為交感神經活絡的狀態」。聽起來好像很難,不過這裡其實僅需注意一件事:只要悠閒地、慢慢地行動就好。慢慢起床、慢慢洗臉,吃早餐、刷牙、上廁所、換衣服,不管做什麼都慢慢做,然後,邊喝咖啡,邊慢慢地看三十分鐘的報紙。這種「近似拖拖拉拉的緩慢意識」就是讓自律神經順利切換的祕訣。如果你總覺得「早上就是忙,沒什麼時間」,那也不用所有的動作都放慢速度做,但最少希望你能導入一個「緩慢行動」:只有刷牙慢慢刷,只有換衣服慢慢換,或是在家裡的走廊上慢慢走,什麼都可以,反正請把「放慢腳步」帶進忙碌的早晨吧。這種「近似拖拖拉拉的緩慢意識」能讓身體恢復,使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當然,最理想狀況是有「悠閒緩慢的三十分鐘早晨」。不過假使做不到,只要能改變為「緩慢意識」,即使一點點也好,自律神經就會獲得調節。請一定要試試看。失敗的「早晨」,帶來失敗的一天人們常說「早晨的生活方式將會決定一整天的狀況」,這在醫學上來看也是如此。我們的身體在早上的時候,會從副交感神經活絡轉換為交感神經活絡,而後的一整天,幾乎都會持續處於這樣的狀態,直到晚上,副交感神經才會再慢慢活絡起來。雖然每天可能會有些許不同的變化,不過大致上整個流程是這樣的。也就是說,早上的時間手忙腳亂的話,副交感神經會瞬間被抑制,如此一來,那一整天下來,副交感神經就可能都沒什麼機會恢復了。而持續興奮、緊張的狀態,會讓那一整天的血流不順,當然也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判斷力遲鈍。為了避免度過這樣失敗的一天,「早晨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很重要。放慢腳步、優雅地度過早晨,讓「副交感神經活絡」的狀態慢慢地、慢慢地(真的非常緩慢地)轉換成「交感神經活絡」的狀態。而象徵這個行為的正是「悠閒緩慢的三十分鐘早晨」(或是「早晨的緩慢意識」)。早上的生活方式真的很重要,請務必實踐「緩慢的早晨」,跟「忙碌的早晨」說再見吧。三餐的目的,是為了「有規律的刺激腸道」和度過早晨的方式有關,接下來,來談談關於早餐的事。早餐,從很多角度來看都很重要,不過在本書中,將把重點放在「開啟腸子的開關」這個部分。先前已經說過,早晨是從副交感神經活絡轉換為交感神經活絡的時間點;此外,也曾在前言中講述過,內臟(腸子)是在副交感神經活絡時才會積極運作。如此說來,是不是表示,當我們睡覺時因為副交感神經較為活絡,所以腸子就會努力工作呢?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唷!理由很簡單,因為睡覺時沒有「刺激」。腸子是個很有趣的內臟器官,只要稍微給予刺激,它就會有所反應。即使在動手術時,只要輕輕敲腸子,它也會開始蠕動。也就是說,腸子必需要有適度的刺激。在受到適度的刺激後,腸子就會開始積極工作,製造出優質的血液,再把血液運送到全身。這是其整體的運作機制。早餐,正是一個刺激。早餐,扮演著啟動腸子開關的角色。所以早餐一定要吃。飲食的基本原則是「適量規律」就如同人們常說的那樣,早餐確實有「補充一整天能量」的功能。不過,只要不是在上午就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人,早餐其實沒有必要吃太多。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從一早開始就要動好幾個手術,但我的早餐並不會因此吃得特別多。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水,頂多吃個香蕉、優格和一片吐司而已,然後就是實踐「悠閒緩慢的三十分鐘早晨」,慢慢喝杯咖啡。只吃這樣,營養也很夠了。反正,早上最重要的目標只是「吃東西」。請特別留意這點。現在已經有好好吃早餐的人,維持現狀就可以了;如果是沒吃早餐但吃很多午餐的人,那麼希望你能稍微改變,養成吃早餐的習慣,就算只吃一根香蕉也可以,吃點早餐,然後午餐不要吃那麼多。為了要讓優質的血液可以運送到每個細胞,或是為了調節自律神經的平衡,飲食的基本原則是「適量規律」。吃早餐、午餐、晚餐這三餐,雖然也有「吸收營養」的目的,但把它想成是「為了有規律的刺激腸子」會更好。在現今人們的飲食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可能會營養不均,但絕不會有營養不足的問題;大家真正的飲食問題,是在於「沒有採取可調整腸內環境的飲食方法」。所以,為了開啟腸子的開關,早餐、午餐、晚餐都要有規律地吃。而替「飲食規律」打頭陣的就是早餐。量少也沒關係,但一定要吃點什麼東西。書籍介紹書名:慢一點,小林弘幸的究極健康法:每天15分鐘的神奇改變作者:小林弘幸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05/01作者簡介/小林弘幸(Hiroyuki Kobayashi)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教授。1960年生於埼玉縣,1987年畢業於順天堂大學醫學部,1992年於順天堂大學醫學研究所(小兒外科)博士課程修畢後,先後任職於倫敦大學附屬英國皇家兒童醫院外科、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附設醫學研究中心、愛爾蘭國立醫院外科,之後歷經順天堂大學小兒外科講師.副教授,現為醫學部教授。從事外科.移植外科、免疫、內臟、神經、水、運動飲料的研究長達20年以上,深深體會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平衡的重要性。著有《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如何整頓自律神經、消除焦慮》、《不可思議的3行日記健康法:每天10分鐘,拯救失衡自律神經2週見效!》等暢銷書,也活躍於《全民家庭醫學》(朝日電視台)、《世界最想上的課》(日本電視台)等眾多媒體中。延伸閱讀: 那夜,重症醫師狂奔急診室...看到太太血一直冒出來,一個丈夫鼻酸的請求
-
2022-03-23 該看哪科.耳鼻喉
嘴破、舌頭破未必是小事!醫:3種情況盡早就醫
嘴破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雖然事小,但總讓人心煩又不舒服。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表示,遇到這樣的小麻煩,可以到藥局詢問相關的藥物,或尋求醫師協助。不過若是遲遲不見好轉,或是身體出現其他不適,就建議盡早檢查,因為恐怕不是單純的潰瘍而已。 為什會嘴破、舌頭破?醫:主要與免疫失調有關。 賴盈達醫師表示,不論是嘴破、舌頭破皆可算在口腔潰瘍當中,其他也包括了臉頰黏膜、牙齦、舌底等,涵蓋嘴唇至口腔處。口腔潰瘍形成的原因大多大同小異,主要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日常如感冒、生病、壓力大、熬夜,經期或懷孕等荷爾蒙波動較大時也都有可能發生。患部常見形成外圍紅色、中間較白、形似隕石坑洞的凹陷,邊緣雖不規則,但大致而言可說得上是一個圓形的傷口,通常在一個星期左右便會漸漸好轉。而其他也可能引起嘴破的小問題,則如吃鳳梨咬舌、假牙黏合度不佳摩擦等也可能形成。 嘴破、舌頭破怎麼辦?醫教4原則有助改善!民眾遇到上述這些嘴破情況,一般而言可以放著等它好,並注意避免張口過大即可。不過像是破在嘴角、吃東西常會影響飲食及復原,許多民眾會自行亂擦各種「萬用藥」,例如常見的家備用藥拿了就塗,或是一些祖傳配方、聽別人說很有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偏方,雖然嘴破只是小問題,但這類情況還是應避免,以免嘴破沒好反而讓傷口惡化。 建議可以先至藥局詢問藥師,了解哪些藥物對這類情況是普遍真的有所幫助,例如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口內藥膏等,緩解症狀不適。不過即便是經藥師建議,這些藥物也僅為改善症狀的不適,並無治療效果,若希望能好得快一些,自然還是建議尋求醫師協助為佳,在透過局部治療、處方藥物治療的協助下,會更有助加速癒合,這是最快的方法。 嘴破、舌頭破未必是小事,醫:3種情況盡早就醫!即便嘴破一般只是小問題,但若是發現不尋常也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賴盈達醫師表示,正如前述嘴破通常與免疫有關,約一周左右復原,但口腔癌也會出現口腔潰瘍,這樣的傷口因癌細胞存在,時間自然就會持續,且較不規則,醫師日前就曾遇過案例口腔黏膜潰瘍約一個月,發覺不對勁前往檢查,在詢問下了解有20年的菸酒檳榔習慣,經檢查為口腔癌。皰疹病毒引起的潰瘍,則常見呈現為聚集小顆粒。而即便只是單純的嘴破,免疫系統較不穩定時也意味著較容易受到其他疾病侵擾,因此若嘴破期間出現其他身體不適,除了應合理懷疑是否有可能為疾病所致,也要留意其他疾病趁虛而入。提醒民眾,若嘴破至兩周未見好轉,或是傷口明顯不規則、出血、範圍擴大等異常,又或是身體出現其他不適,這些情況都應盡早檢查,以確保健康無虞。《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牙齦腫脹怎麼辦?6招有助改善!醫:超過3天、出血、化膿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9 該看哪科.牙科
國人平均蛀牙2.01顆 高於全球1.67顆
衛福部與家庭牙醫學會定期針對十二歲以上國人齲齒經驗指數(DMFT)進行調查,二O一八年國人平均齲齒為二點○一顆,雖低於過去,但仍高於全球平均值一點六七顆。醫師指出,國內傷牙三大食物包括含糖飲料、精緻食物及高澱粉食物。國內統計,中小學生一周平均喝二至三次含糖飲,也愛吃精緻點心,都是增加齲齒率因素。台灣手搖飲料店林立,學童下課幾乎人手一杯含糖飲。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衛會主委黃明裕表示,含糖飲料、精緻食物及高澱粉食物最傷牙,口腔內有許多細菌,醣類入口後被細菌分解產生酸,進而腐蝕牙齒。國內學童又愛喝含糖飲、吃點心,只要餐後沒刷牙,都是造成齲齒元凶。疫情之下也讓齲齒風險大增,牙醫全聯會口衛副主委黃耀慧表示,疫情期間,五成以上民眾不敢到診所看牙、洗牙,而居家辦公及遠端上課期間,約三成一的民眾吃零食、甜點比率大增,六成九的家長放任孩子睡前吃甜食,有三成五的兒童及三成一的成人每日刷牙不到二次。黃耀慧表示,據國外數據顯示,若是罹患牙周病又有確診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一般人高達八倍、住院使用呼吸器的比率四點六倍、轉送加護病房比率達三點五倍。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與牙醫全聯會響應三月廿日「世界口腔健康日」,全台一千多間「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自三月廿一日至四月十一日提供免掛號費,提供孕婦嬰幼兒及兒童進行全口洗牙、塗氟及臼齒窩溝封填,全面做好口腔防護。心口司技正陳少卿表示,孕婦每九十天可進行一次全口洗牙,十三歲以上兒童每半年可一次;另也提供六歲以下兒童免費塗氟、六至八歲有恆牙第一臼齒窩溝封填等。
-
2022-03-19 該看哪科.牙科
守護孕婦兒少口腔健康 3/21至4/11看牙醫免掛號費
響應3月20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衛福部與牙醫師全聯會合作,3月21日至4月11日間,孕婦、嬰幼兒及15歲以下青少年到全台1050家指定牙醫院所看診,可享免掛號費。衛生福利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舉辦「疫情齲緩,健康添氟」記者會。牙醫師全聯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象徵人類有32顆牙齒、0蛀牙的目標。台灣民眾口腔健康狀況有待加強,12歲以下兒童齲蝕指數(DMFT)於1990年曾高達4.95顆,經多年口腔健康措施推動下,2020年降至2.01顆,但仍比2015年全球平均值1.86顆還高。陳建志提到,蛀牙4大原因包含有牙齒、吃東西、口內有致齲菌,以及細菌停留時間長;有研究顯示,7成幼兒的致齲菌是來自媽媽,故媽媽的口腔衛生與孩子一樣重要。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黃明裕也分析,蛀牙是多重因素造成,甜食與精緻澱粉等醣類是重要原因,因口內細菌會分解醣產生酸,會腐蝕牙齒造成蛀牙。他建議,改善口腔健康除了加強清潔外,也要從飲食著手,包含減糖、多吃高鈣與含氟食物。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委員林建宏也說明正確刷牙方式,使用小刷頭牙刷、採貝氏刷牙法,使用含氟1000ppm以上的牙膏,牙膏只要擠豌豆大小即可。林建宏提醒,在刷牙過程中不須漱口,最後漱口也要減量,不需要完全將牙膏泡沫漱口漱掉,殘留些許在牙齒表面,維持口內氟離子濃度,更有益口腔健康。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副主委黃耀慧也提醒,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且受COVID-19疫情影響,易忽略口腔保健,呼籲無論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口腔健康照顧。為守護孕婦與兒少口腔健康,自3月21日至4月11日間,孕婦、嬰幼兒及15歲以下青少年到全台1050家指定牙醫院所看診,可享免掛號費。衛福部提醒,前往前請先電話確認預約,節省等候時間。另衛福部與牙醫師全聯會也舉辦口腔健康打卡保衛戰活動,結合每天刷牙打卡任務及輪盤遊戲,建立富有趣味及教育意義的數位互動平台,讓民眾養成正確潔牙習慣。
-
2022-03-18 該看哪科.牙科
疫情間刷不到兩次牙 牙周病風險增確診死亡率高8倍
疫情打亂潔牙好習慣,有五成以上民眾中斷口腔健康檢查、洗牙,三成五的兒童每天刷不到兩次牙,使齲齒及牙周病風險大增,據國外研究調查,患牙周病且確診新冠肺炎者,死亡率高八倍。醫師呼籲民眾善用含氟1000ppm以上牙膏、含氟食鹽、牙線、漱口水定期潔牙,可有效降低六成蛀牙率。牙醫全聯會口衛副主委黃耀慧指出,民眾因長期居家辦公及遠端上課,有三成一民眾吃零食和甜點的比率大增,六成九的家長放任孩子睡前吃零食,加上潔牙習慣差,有三成五的兒童和三成一的成人每日刷不到兩次牙。黃耀慧表示,疫情期間有五成以上民眾不敢到診所看牙、洗牙,都容易養成牙間細菌增生,有較高的蛀牙機率。根據國外數據顯示,若是罹患牙周病又有確診COVID-19,其死亡率較一般人高達8倍、住院使用呼吸器的比率4.6倍、轉送加護病房比率達3.5倍,不可不慎。牙醫全聯會口衛副主委林建宏表示,校方擔心學童至洗手台「刷牙群聚」要求減少刷牙頻率,使兒童潔牙陷入危機,今年起推行「校園防疫督導式潔牙」,請學生準備牙刷牙膏、漱口水、立鏡、兩個水杯(一個裝水、一個吐水)等工具就可以在座位上刷牙,提醒過程中不鼓勵大量漱口避免飛沫噴濺,透過技巧性洗漱就能達良好潔牙效果。牙醫全聯會理事長陳建志呼籲,除了居家與校園潔牙習慣的維持外,孩子口腔內的齲齒細菌有七成從媽媽來,若家長口腔細菌濃度高、孩子口腔中細菌比率也較高,除了嬰幼兒及兒童的潔牙健康外,也很重視孕婦的潔牙習慣,若孕期間做好潔牙工作就能改善口腔健康。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簡稱:心口司)與牙醫全聯會響應3月20日「世界口腔健康日」,聯合全台一千多間「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自3月21日起至4月11日提供免掛號費,提供孕婦嬰幼兒及兒童進行全口洗牙、塗氟及臼齒窩溝封填,全面做好口腔防護。心口司技正陳少卿表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可每90天進行一次全口洗牙、13歲以上兒童每半年進行一次全口洗牙,6歲以下免費塗氟、6到8歲有恆牙第一臼齒窩溝封填等計畫,且部分診所延長至4月及年底,敬請民眾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