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刷牙
共找到
371
筆 文章
-
-
2021-08-30 寵物.照顧指南
嚎叫、嘔吐、行為問題 新手認養別怕 多管道能幫你
不論購買或領養,許多人都曾經歷新手認養人的困境,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飼養寵物。根據聯合報6月推出的新手認養人問卷調查顯示,199份問卷中,有超過九成的人都有為了寵物照顧而頭痛的經驗。如何找到正確資訊並克服照顧困難,都是新手認養人必須經歷的課題。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針對新手認養人推出《動物認領養及照顧經驗分享》問卷調查,邀請有寵物認領養經驗者分享自己初次照顧動物所遭遇的挫折。自6月1日至15日止,總計回收205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99份。其中以居住在雙北、在公寓飼養寵物的人最多,第一次認養的年紀以18到25歲為大宗。「寵物嚎叫」等行為,是讓新手認養人最頭痛的問題,但若選擇一項最讓新手認養人挫折的原因,較多人表示「寵物不明嘔吐與身體反應」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問卷結果也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人曾求助外援,顯示新手照顧問題需要被重視。基本健檢是第一步,寵物行為須耐心陪伴克服。天母楊動物醫院院長楊靜宇表示,除了幼貓幼犬外,會到收容所或中途單位的動物,多半曾有一些比較不好的回憶,會反映在寵物行為上,因此在相處上要多方嘗試,有耐心的陪伴牠克服一些障礙。楊靜宇也建議,領養寵物後,應立刻帶到住家附近的動物醫院做基本健康檢查,避免潛在健康問題。慈恩動物醫院王獸醫師也建議,可以多觀察寵物日常行為並記錄下來,方便獸醫師判斷病症。以貓咪為例,如果出現頻繁進出砂盆、喝水量異常多,或是有不理毛、打結等問題,都可能代表寵物身體出了問題,需要多注意。而寵物口腔保健也是飼主常忽略的部分,應定期協助刷牙,如果有明顯口臭,也應向習慣看診的獸醫師反應與諮詢。經濟負擔與陪伴時間不足,最讓飼主困擾。除了寵物行為問題,經濟與時間上的負擔也是許多飼主在決定是否收養的關鍵。根據問卷統計,填答者普遍認為寵物醫療花費是在新手認領養過程中最大的負擔,其次則是認為友善寵物租房難尋。但若計算困擾程度,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陪伴寵物更讓飼主憂心。認養可免費上課諮詢 陪飼主度過磨合期為減去飼主煩惱,各縣市動保處重視飼主教育及動物行為訓練,推廣來收容所認養就可以免費上課、諮詢,陪伴飼主度過與寵物相處的磨合期。台北市動保處:訓練課程讓主人和狗狗學習相處。台北市動保處動物管理組組長張茂萱表示,目前台北市有針對犬隻行為訓練推出課程,透過事先了解報名飼主曾遭遇的問題,讓訓練師帶著主人跟狗狗相處學習,頗受好評。「很多時候都是人不知道要怎麽跟他的狗相處的問題,所以我們其實教學的對象是人,希望在人了解了之後,可以有一些長足的改善。」張茂萱表示,許多人在上了課後感受到明顯的改善,而這些都是可以降低飼主萌生退養念頭的實質方式。高雄市動保處:推14天試養,有專人追蹤,提供諮詢。高雄市動保處也在疫情期間推出「14天試養」的活動,讓收容所動物在疫情期間,也可以透過專人媒合,找到合適的去處,亦能減少不當飼養與衝動認養的機會。高雄市動保處長葉坤松表示,試認養期間,會有專人追蹤、提供寵物適應與行為問題的諮詢,大幅降低認養門檻,如果成效良好,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常態性的活動,為更多所內犬貓找到溫暖的家庭。
-
2021-08-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嘴巴說不要,但身體很誠實?研究證實身體有反應不代表「我願意」
有許多不同方法可以讓腦部產生性興奮,而種種引發性興奮的方式,最後都會集中到腦中的性興奮中樞下視丘,特別是其中的旁室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性腺會產生多種激素,釋放到血液中再流到全身,也包括了腦部。在有性刺激的狀況下,性腺因而產生的性激素,在女性由卵巢釋放;男性則經由睪丸釋放。腦中的性迴路—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性反應網絡—會因為各式各樣的感官刺激而產生反應:可能來自性器官、乳頭與乳房的觸覺刺激、視覺刺激(例如看到誘人的身體輪廓)、嗅覺刺激(某人散發出來的芬芳味道)、聽覺刺激(某人發出來的特定聲音),甚至單純的心理活動(也就是光靠想像就足夠了)。文獻記載有位女性光是刷牙就能達到性高潮。說到性高潮,人們一直認為男性的性高潮是因為成功的把精子釋放在陰道中而產生的,這對生殖而言很有必要。而女性性高潮的生物功能則一直是個科學之謎,直到最近才解開:女性的性高潮有助於連接子宮與卵巢的輸卵管內壁上纖毛產生規律的顫動,這樣可以把精子推送到卵子所在的那一根輸卵管中。因此,女性性高潮的生物功能可能是增加受孕的機會,其中陰道的收縮也有助於精子先進入子宮中,然後再經由纖毛的規律擺動,使精子進入應抵達的輸卵管中。不論男性或是女性,在性高潮之前的性興奮狀態中,性器官會出現血管充血(vasoconges-tion)的現象,經由陰莖或是陰道的血管擴張,讓血液進入,並且限制血液的流出,這樣可以增加血壓,實際上就是讓流入性器官的血液少於流出的量。血壓增加能夠令男性的性器官勃起,因為陰莖內部特殊的海綿體組織充滿了血液,使得陰莖的長度、寬度和硬度都增加了。女性性器官的血壓增加,則會使陰道的長度與寬度增加,並且讓陰道內側分泌潤滑的液體。陰蒂充血而腫脹也會使得表面積增加。這些過程全都用到相同的生物機制,讓男性與女性的性器官準備好進行性交。許多不同的感覺訊號都能夠刺激這個過程發生,而且不論其他人是怎麼告訴你的,這種變化都屬於不受意識控制的反射作用,完全是自動自發的。許多狀況都能引起性興奮,但是對於不同個體來說,有些有用,有些沒用—沒有兩個人會完全一模一樣。一如人類絕大部分的特色,這也是先天本性與後天環境影響的產物。在生物學上,除非是同卵雙胞胎,否則每個人的遺傳組成和其他人都有些許差異。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也都大相逕庭,這點就算是同卵雙胞胎也不能例外。依據每個人獨特的天性(遺傳基因組合方式)與後天影響(生活經驗)的不同,能確實讓某人興奮的事物,對另一個人可能無效。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些女性覺得刺激陰蒂是最能引發高潮的方法,有些女性則要藉由陰道刺激才能確保達到性滿足。有些女性在身體各部位中,可能必須是子宮頸受到刺激才能夠高潮;而有些女性要這三個部位都受到刺激才行。就男性而言,有些用手部刺激便可達到高潮,有些需要用口部,絕大部分則偏好陰道。有些男性則喜好肛交,這和他們是異性戀或同性戀無關。要怎樣才能確實刺激兩腿之間部位的血管充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在後文會提到,科學家研究各種不同性取向的人,哪些性刺激會造成興奮,他們發現結果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單純。有一類特別有趣的研究是觀察各種性取向的人對於各式各樣色情影片所產生的反應。研究人員讓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看三種不同的色情片,受試者包括了四個不同的群體:異性戀男性、異性戀女性、同性戀男性、同性戀女性。性興奮的程度以體積描記法(plethysmography)測量。它的英文原文單詞可能是最拗口的科學專有名詞了。男性的陰莖體積描記法是把能夠伸縮的環扣套到陰莖底部,以測量陰莖周長的變化。在女性身上使用的是光體積描記法(photoplethysmography),則是把衛生棉條大小的探針伸入陰道中,探針會發光,然後測量從陰道內壁反射回來的光量。這種改變會受到血管膨脹的影響:血液愈多,反射回來的光線就愈多。在這兩個體積描記法中,都以性器官中血液流量的改變代表性興奮的反應。結果出人意料也讓人大惑不解。男性的性興奮主要受到其性取向偏好的對象所決定,也就是說異性戀男的對象是女性,同性戀男的對象是男性。異性戀男看到做愛的女性會興奮,和女性實際上進行的事情並沒有實質關係,她們和男性做愛、女性做愛,或是其他形式的做愛,只要影片中的女性是裸體的,就能確實讓男性興奮,這是用客觀方法測量到的。到這裡還沒有讓人驚訝的事。同性戀男看到男男性愛會興奮,但是看到男女性愛不會。不論在色情影片中的女性是和男性做愛,或是和女性做愛,體積描記法所記錄到的陰莖周長都沒有變化。這個結果也是研究人員預期會發現的。而驚奇始於他們看到女性受試者的試驗結果之後。不論色情片的內容是否符合女性受試者自己所表示的性取向,所有女性受試者觀看各種不同的色情影片,都能測得某種程度的性興奮反應。同性戀女性和異性戀女性觀看異性戀性交、女同性戀性交,以及男同性戀性交的影片時,生理上都會興奮。這可以解釋成性器官血管充血和性興奮沒有關聯,但不太可能如此。另一個解釋是,只要當前的環境中出現了性愛,不論其內容是否符合該女性的喜好或是性取向,都會使得陰道潤滑,這是血管充血造成的現象之一。有另一個證據支持後者的說法。在這一系列研究中,科學家還放了第四種影片:猴子交配。不論同性戀或是異性戀,沒有哪個男性看到這種影片會有性興奮反應。但是相反的,女性在看了之後,由研究人員測量到的客觀性興奮程度都增加了,依舊與女性的性取向沒有關聯。這個對照組實驗確定了一個概念:對性刺激產生生理反應,和想要做愛的心理欲望,是不同的兩回事。認為所有的女性都想和猴子做愛,顯然很荒謬。異種戀當然存在,但是極為罕見,不能用來解釋上述實驗結果。這些實驗結果指出,女性性興奮反應中的生理部分,可能只是反射性的表現,好保護陰道不受損傷。這些自動產生的反應並不代表願意做愛,而只是可能為了保護陰道壁免於裂傷,好減少致命感染的發生機會。每個為強暴受害者提供諮詢的治療師都很清楚,在強暴過程中女性陰道濕潤甚至出現高潮的現象,並非不尋常。而這也經常造成受害者深重的罪惡感和心理上的混亂,因為那讓人誤以為受害者或多或少也樂在其中,或是更糟糕的—成了某種默許的表示。完全從演化角度來看的話,這種現象更像是維持健康的反射動作,用以保護陰道不受傷害,屬於保護身體特別容易受損部位的不隨意反應。※ 本文摘自《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作者:傑克.路易斯譯者:鄧子衿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6/05
-
2021-08-11 該看哪科.牙科
顱顏兒牙齒易歪斜 植骨正齒 少蛀牙
51歲的王爸爸在嘉義務農,3年多前一場車禍奪走妻子的生命,留下一對9歲雙胞胎兒子,其中一位是顱顏孩子。疫情期間家庭照顧、經濟重擔一夕之間落在身上。王爸爸很擔心孩子的口腔保健,又因遠距教學必須購買兩部電腦,除買電腦經濟負擔外,最讓人頭痛的是不會使用,還好獲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幫助,紓解他龐大的壓力。王爸爸說,疫情間兩個好動的小男生在家,擔心無人看顧,務農工作多少受影響。事實上,他的兒子在上個月才剛做完植骨手術,父代母職的他壓力不在話下,但遇到事情總是得面對,孩子現已手術過3次,他也駕輕就熟。疫情間顱顏兒的口腔保健不能中斷,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雲嘉分會社工督導張艷秋表示,疫情間不適合家訪,視訊衛教口腔保健,最怕孩子不能專注,因為顱顏孩子的牙齒,容易有歪斜、前後重疊的狀況,容易蛀牙。張艷秋補充,光是仰賴牙刷清潔度不夠,還需牙線輔助,9到11歲顱顏兒面臨植骨,手術前若有蛀牙,不僅降低手術成功率,也面臨蛀牙的感染;而植骨手術後牙齒保健、傷口清潔,睡前跟飯後的刷牙更為重要。顱顏兒的牙齒治療不能等,需定期回牙科追蹤,張艷秋說,為避免孩子害怕看牙醫,基金會替看診前的孩子做心理建設,告訴他們檢查牙齒並不可怕,社工則協助陪診至孩子完成治療。除了顱顏兒衛教議題,王爸爸也分享,疫情間實施遠距教學,兩個孩子都在家自主學習的困擾,愛子心切的他說:「我只會用手機撥打電話,家中也沒有除了手機以外的3C產品,還是硬著頭皮,替小孩選購兩台筆電,老實說,務農身分下一次買兩台,經濟負擔滿大的。」考驗還不只一件,王爸爸在使用上頻頻卡關,還好有基金會社工,跟學校導師幫忙,雙胞胎的學習才不會間斷,「現在小孩學會操作了,自己也加減學。」
-
2021-08-10 該看哪科.牙科
口腔清潔不佳恐增染疫風險?醫教3招增強防疫力!
偷懶不刷牙,可能增加肺炎風險?根據研究發現,正確的潔牙和牙周保養習慣,可降低肺炎風險超過3成。台北市牙醫師公會提醒,預防新冠肺炎,實體口罩與嘴巴內的「隱形口罩」一樣重要,民眾若發現口腔健康亮紅燈,應及早就醫治療。如果有不堪使用的假牙,也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拆卸更換,既可改善口腔環境,同時順手將廢牙冠捐出,幫助他人。 正確潔牙助預防新冠肺炎?良好口腔保健可降低3成風險 潔牙不確實、牙周健康狀況不理想,有可能是肺炎惡化因素之一,有論文以我國健保資料統計發現,在12年的追蹤期內,定期接受牙周洗牙等健康控制的民眾,比起一般民眾的肺炎發生風險降低超過3成。另外,相較缺乏牙周治療的民眾,光是接受洗牙就能顯著降低3成肺炎風險,而接受進階牙周治療,像是皮瓣手術等,肺炎發生風險更是降低66%。 9成國人牙周損壞!未治療,肺炎風險大幅提升 為什麼沒有接受牙周健康控制的患者,感染肺炎機率比較高呢?台北市牙醫師公會陳彥廷顧問指出,台灣近9成民眾有各式各樣程度不同的牙周破壞,當牙周病的致病菌進入呼吸道時,會改變呼吸道黏膜上皮免疫系統、破壞上皮細胞保護。當保護被破壞,這時像是容易嗆到,或是感染機會高的風險族群,可能因此提高得到肺炎機率。另外,也有一篇研究發現,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住加護病房以及必須使用人工呼吸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患者的3.54倍與4.57倍,而死亡率更高達8.81倍。 戴上隱形口罩 增強自我防疫力 無論疫情如何,民眾都應該正確潔牙,除了積極接種疫苗,也要落實口腔保潔,幫自己戴上隱形口罩,增強自我保護力。而小朋友,除了正確潔牙,也可透過牙齒塗氟、窩溝封填,強化隱形口罩的保護力。 若是已有牙周健康問題,應積極治療,做好口腔健康管理。陳彥廷顧問建議,一般表層破壞,可以超音波洗牙清除,除非牙根面遭到污染,才需進一步接受齒齦下刮除或是根面整平。少部分患者因為嚴重結構破壞、骨質破壞,則需要翻瓣或是再生手術。 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 提煉金屬援助弱勢團體 如果有假牙的民眾,將不勘使用的假牙拆卸更換,不僅可以改善口腔健康,也能順手捐出廢牙冠。台北市牙醫師公會賴德欽理事長指出,假牙牙冠沒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若使用久了有不舒服、或是牙冠破損、不堪使用,甚至牙冠下的牙齒蛀掉,就必須拆卸舊牙冠,裝上新的牙冠。 過往,拆下來的廢棄牙冠,多會被當作醫療廢棄物丟棄。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除了全瓷牙冠,多數牙冠裡面其實含有金屬成份,雖然含量很少,但集結後可以提煉出一定數量的金屬。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從民國9年開始,發起「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將廢棄的牙冠清潔消毒後密封,再交由廠商協助提煉貴金屬,捐贈給需要援助的族群。希望此計畫未來能擴及其他縣市,能有更多診所加入公益回收行列,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國人。 《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牙齒腫脹怎麼辦?6招有助改善!醫:超過3天、出血、化膿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9 新聞.元氣新聞
中醫大新竹附醫推AI深喉嚨唾液PCR 減少棉籤戳鼻之苦
為了讓民眾採檢更為便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打造科技防疫,產學合作,設立AI智能深喉嚨唾液PCR,受檢者不必忍受長棉籤戳鼻的不適感,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檢驗,且醫護零接觸,檢驗結果24小時內出爐,透過健康存摺即可查詢結果。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表示,民眾透過醫院門診,由醫師看診開出COVID-19深喉唾液PCR檢驗單,即可在大廳PCR智取箱,領取深喉唾液採檢容器,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以檢驗,不只減少醫護和行政人力,更維持醫院的防疫量能,讓普篩更方便,適合需要定期篩檢的補教業、學校、服務業及企業等。檢驗科主任楊晶安說,鼻咽PCR 採檢必須由醫護人員執行,以長棉籤深入鼻子、使力擦拭後取得檢體,被採檢者有時候會難受不舒服;「深喉唾液」採檢,受檢者在獨立空間內,把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吐進採檢盒中即可,不必忍受異物插喉之苦。楊晶安也提醒,民眾在採集前2小時內不可飲食、漱口、吸菸和刷牙,但是可以酌量喝水。院方也錄製衛教宣傳單,QR CODE 和影片,提供民眾參考,相關訊息,可上官網查詢。
-
2021-08-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腔清潔=隱形口罩 牙周病患新冠死亡率高八倍
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社區流行,當中兩成為嚴重肺炎或急性窘迫症,60歲以上長者更有高達四成為重症,大部分受到討論的共病症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但牙周病的影響不容小覷。北市牙醫師公會今指出,國際研究指出,牙周病患得到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高三到五倍,死亡率更高八倍。但根據國內健保資料顯示,牙周病患若有接受積極治療,肺炎發生率將降低三到六成之多。顧問陳彥廷表示,追蹤12年國內健保資料、囊括4萬9000多人研究顯示,發現接受牙周治療的患者罹患肺炎的風險比沒治療的人還要低三成,近一步做進階牙周治療,例如皮瓣手術的,肺炎發生風險更降低六成六。陳彥廷進一步指出,今年2月臨床牙周病學期刊的研究顯示,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住到加護病房的、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5倍和4.57倍,死亡率更高達8.81倍。口腔和呼吸道是相連的環境,口腔中有牙菌斑等生物膜,附著在結構表面,因此,口腔等於是呼吸道病原體的儲存庫。如果這些病菌入侵呼吸道,會改變呼吸道上皮的免疫系統,保護機制會被這些病菌破壞,此時造成肺炎的病毒就容易趁虛而入,造成肺炎機率大大提高。陳彥廷表示,根據健保給付的牙周統合照顧計畫當中「牙菌斑清除效率」指標,發現國人在這部分自己刷完牙只清除了三成左右的牙菌斑,「這樣的清潔是不夠的!」要怎樣做好口腔照護,減少風險,正確口腔清潔習慣很重要。做好口腔清潔就等於戴好隱形的口罩,北市牙醫師公會提出保護牙齒五部曲。陳彥廷表示,首先是長牙就要立刻看牙。第二是正確潔牙,至少餐後和睡前,睡前最重要,兒童用水平刷法,成人用被是刷牙法,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重點。第三是均衡飲食習慣,避免含糖和精緻的食物,涵蓋有咀嚼效能的食物例如堅果類等。第四是配合國家推動的氟化物運用,零到六歲每半年一次塗氟,小學每周用一次含氟漱口水,有助於抵抗細菌。再者是政府補助的窩溝封填,因為這顆牙是九成孩子會蛀掉的牙齒,做好這一步,可以減少很多齲齒的發生。指揮中心指揮官今在疫情記者會被問及對於牙周病患者新冠肺炎死亡率高八倍的看法。他表示,「我不是這方面專業,我只是一個牙醫師」,但牙周病有全身性細菌影響,是不是在新冠肺炎激發細菌性心內膜炎,增加細菌侵襲性造成不利影響都有可能。陳時中呼籲,不純粹是為了新冠肺炎,但牙周病從小就要把潔牙習慣做好並且定期檢查。
-
2021-08-07 該看哪科.牙科
65歲以上長者仍保有24顆牙齒,僅有約4成! 不好好刷牙當心中風失智
過去無論是政府政策宣導或牙醫師訓練都著重在兒童的牙齒保健,但在全球人口老化情況嚴重下,老年牙醫學已是近年全球牙醫研究的主要趨勢,熟齡長者的口腔保健,帶來對健康的影響恐怕更需要重視。長者保有24顆牙齒僅約4成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提出8020計畫,希望80歲的長者至少要能保存20顆以上的自然牙齒;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曾做過統計,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口內牙齒數仍保有24顆牙齒的僅有約4成左右,全口無牙的盛行率則有2成5以上。缺牙所造成的傷害比你想像的更大,不僅會導致咬合型態改變,讓咀嚼功能出現障礙,進而影響日常飲食與營養吸收,也會讓長者的自尊心受損,影響身心健康。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祁力行指出,長者常見的口腔問題如牙周病與蛀牙,最終都可能造成缺牙。而口腔黏膜灼熱疼痛的問題,更會造成長者心理壓力(擔心是癌症),以及進食困擾。◎牙周病牙周病是成人最常見的口腔疾病,成因多半為口腔清潔不夠確實,導致食物殘渣或細菌停留在齒縫時間過長,牙菌斑與牙結石堆積在牙齦周圍,若沒有定期看牙醫檢查牙齒,久而久之就形成口臭、牙齦發炎、齒槽骨病變等,這也是許多長輩出現牙縫變大的主因。等到齒槽骨流失加上牙齦萎縮後,即使沒有蛀牙也會脫落。◎蛀牙蛀牙成因與牙周病類似,需要被長期照顧的失能長者,蛀牙與牙周病的情況會更為嚴重。不好好刷牙當心中風失智祁力行說,這些常見的口腔問題都對健康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好比說,牙周病與蛀牙的細菌,會導致急性細菌感染,甚至可能出現臉部、頸部的蜂窩性組織炎;此外,這些細菌也會在體內形成慢性發炎反應,進而破壞心血管內膜,這是造成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腦血管栓塞的兇手之一,還可能引發糖尿病,「這些重大的慢性疾病,也是造成日後失能的原因。」這也是一直被提及:「不好好刷牙,當心日後中風失智」的緣由。另一方面,若是因為蛀牙導致牙齒變得尖銳、牙周病嚴重令牙齒搖晃時,都可能傷害舌頭、口腔黏膜。長期以往,即使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嚼檳榔,也可能形成口腔黏膜病變,例如口腔癌等。此外,對於原本就疾病纏身的長輩,在使用某些治療骨質疏鬆或癌轉移如雙磷酸鹽類藥物時,更要加強對蛀牙與牙周病的防治。因為研究與臨床案例都顯示,台灣的牙周病患者(未控制),在長期使用該類藥物(兩年以上),導致顎骨壞死的機會,是遠高於西方世界的公共衛生統計。老年族群牙周病問題嚴重,國民健康署已於2010年舉辦「牙周病統合照護計畫」,針對全口牙周炎患者,擴及齒數達16顆以上的成人(需拔除者不計入數量),只要有6顆牙齒的牙周囊袋深度超過5mm,即可獲得三階段治療補助。口腔問題要及早發現治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席兼發言人江錫仁特別提醒,牙周病必須及早預防不能輕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日後對健康的傷害。並建議長輩可善用政府所推行的牙周病統合照護計畫,以確保牙周維持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
2021-08-06 該看哪科.牙科
脫口罩看牙怕怕? 滿口牙結石恐埋下口腔土石流未爆彈
全國3級警戒降至2級,外出仍然要戴著口罩,民眾到醫院看病仍然帶著恐懼,拿下口罩心裡總是會相當擔心,特別是要到牙科檢查可能會有些抗拒,部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提醒,刷牙仍有可能清潔不完全發生牙結石,讓蛀牙、牙齦炎、骨頭侵蝕風險增加,最嚴重恐怕導致未來掉牙。黃茂栓表示,牙齒一定要每天仔細清潔,不過有些難清理死角,讓細菌形成牙菌斑,如果沒有馬上去除,就會慢慢硬化類似石頭一般,讓細菌在牙齒上有了長期落腳處,不但容易讓細菌長時間侵蝕牙齒,導致蛀牙接連發生,牙齦也會因不斷有細菌侵擾,引發長期性發炎破壞,增加牙周萎縮機會。清潔牙結石當下容易流血,讓部分民眾產生恐懼,黃茂栓解釋,當牙結石附著在牙齦與牙齒間,牙齦正因細菌長期侵擾不斷發炎,讓牙肉腫脹脆弱,清理牙結石當下,牙肉會因沖刷出血,其實不用太擔心,當牙結石去除,細菌滋生原不在,牙齦發炎會慢慢趨緩,洗牙時出血小傷也會逐漸復原。黃茂栓提醒,臨床曾有病人很久才洗牙檢查,發現牙結石已經非常大,大面積覆蓋著牙齒與牙周,清理時不但發現蛀牙,把牙結石去除後,也會看到牙周受到傷害形狀改變,當牙結石越嚴重,牙周狀況也就越差,如果牙齦狀況持續惡化,沒有辦法穩固牙齒,就很有可能發生脫牙,嚴重影響食物咀嚼。黃茂栓提醒,在醫療院所脫下口罩,可能對部分人會有壓力,其實醫事人員都做了良好的感染控制,降低傳染病在環境機會,牙醫師在治療時一定都會戴著口罩和面具,治療器具也都會完整清消,反倒是牙齒有異狀不舒服,或是沒能定期清潔去除牙結石,對身體健康會有更大傷害,建議滿半年洗牙1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6 養生.運動天地
動口、動腦、動手預防失智 WaCare免費線上課程教你做大腦體智活動
● 防失智333動作:動口、動腦、動手● 避免退化,須常動腦,促進認知功能● 做流汗又動腦動作,活化腦部效果加乘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人有8%罹患失智症,比率不算低。WaCare專家職能治療師施昱廷表示,要預防失智、避免退化,必須常動腦,促進認知功能,建議在生活中應力行大腦體智活動「333動作」,也就是動口、動腦及動手。生活上「動口」的時候很多,像是吃飯、刷牙、睡覺和唱歌,都是在動口;「動腦」則包括了煮飯、出門去玩或聊天,都要用腦思考及回應;做手工藝或打蚊子,算是「動手」;打麻將或煮飯,都可算是三者並用。施昱廷說,做這些流汗又動腦的動作,活化腦部的效果會加乘。線上體適能 146堂課WaCare與衛福部國健署在疫情期間將7大類實體課程,轉型為線上課程「全銀運動」,提供長者居家也能參與線上體適能,讓大家一起運動更有動力,並降低罹患慢性病可能性,共計146堂免費課程,專家橫跨運動、職能治療師、中醫師等專業,本月還加入藝術、魔術治療課程,也會請藥師進行「長輩藥物總體檢」。全銀運動每天10時至11時、15時至16時提供長者銀髮知識課程。6居家運動 專家示範預防失智要趁早,施昱廷示範6種居家生活的333動作,站著或坐著,即可動口、動手及動腦。1.兩手手指交錯互握,繞圈旋轉,手臂往前打直再收回,打直時吐氣,收回時吸氣,重複做8次。2.兩手往上、往下、往前及往後,伸直背脊,就像打太極拳一樣,接著換右手往前、左手往後,換邊再做。3.右手往下,像撿起一千元一樣,再換左手。在家做這些動作時,身體動作盡量放大。4.以膝蓋畫圓圈,右腳順時針畫圈,左腳逆時針畫圈;雙腳同時抬起,手往外轉圈,雙腳放下時,手往內轉。5.桌上放3個杯子,其中一個杯子藏有珠子,不停變換杯子位置,再指出珠子藏在哪裡,訓練手眼協調。6.看圖詢問動物有幾隻腳,如老虎4隻腳,就拍手4下;或是能吃的動物,就深蹲。深蹲時,臀部往後,背打直,手往上延伸,膝蓋微彎且往外打開,必須感受臀部出力及收縮的力道。全銀運動線上課程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分別是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了解更多》加入line社群
-
2021-07-2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WFH to MFH 自我監測的潮流
大學同學送我一支電動牙刷,看起來高貴實用,我沒看說明書就用起了這支電動牙刷,但用著用著,卻發現這支牙刷跟以前的電動牙刷不太一樣,它沒多久就會震動一下,嘴巴裡還滿是牙膏時,我研究了起來,發現它每30秒就會激動一次,到兩分鐘時會用力震動,還傳個笑臉……突然間我明白了,這是支智慧牙刷,它要我刷牙時上下左右四個象限各刷30秒,到兩分鐘時就會給我拍拍手,給個笑臉鼓勵。用了沒幾次,我就發現自己刷牙總是虎頭蛇尾,最先的30秒還沒刷完時間就到了,可是到最後30秒總覺怎麼刷了那麼久牙刷還沒給我鼓掌。要是沒這個牙刷,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刷牙的壞習慣是前認真、後敷衍,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非常聽從牙醫的指示。人實在很奇怪,總是渴望別人的掌聲,在改正之後,就連被牙刷的罐頭式笑臉稱讚,也覺得很高興。在Netflix「教宗的承繼」電影中,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本篤十六世,為了滿足計步器步數的要求,常常邊走邊談正事;許多類型智慧型手機手錶或手環,也總是提醒我們每天走路步數是否達到要求,活動、站立、運動的時間是否足夠,深層睡眠是否充足;讀書軟體也會提醒今天讀書時間是否達到……當達到要求時,機器就會給個鼓勵的話語,要我們再接再厲;沒達到要求時就好言相勸,從不會疾言厲色酸言酸語,給我們難堪;當連續目標達成,還會發個也不知道有什麼作用的徽章勳章,說些好話,讓我們得意一下。也許這些指標就像是管理學上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吧,當儀器幫助我們控制好指標,就能讓我們管理好生活,讓自己更健康。疫情嚴重時怕交互感染,醫院大廳的血壓計收了起來,其實在醫療器材普及的今日台灣,家中血壓遠比醫院門診的血壓重要。因為有人清晨血壓高,有人下午高;有人睡前高,有人平日高、假日低;有人冬天高、夏天低;也有人一頭痛就血壓高,有人血壓一高就頭痛;有人頭暈不舒服引起血壓高,有人血壓高引起頭暈不舒服;有人吃了豆腐乳、羊肉爐、喝了湯就血壓高,有人吃了止痛藥就血壓高……這些都靠自我量測才能理出頭緒。也有原本控制良好的血壓突然降低,立即就醫才發現是胃出血引起的,或是敗血症讓血壓下降,甚至是無痛性心肌梗塞引起的血壓降低。血壓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要是光依據醫院三個月測量一次的血壓就調整藥物,未免決定得太過草率武斷,台灣高血壓學會跟心臟學會在2020年提出了一個家中測量血壓的共識,建議722法則,一周連續7天,早晚各兩次平均,一般人家中血壓應小於135/85,還有許多疾病的病人建議要小於130/80。血糖的監測也是一樣,除了家中血糖監測外,還有皮下植入的持續監測。家中血氧監測,更能告訴我們許多隱藏的狀態,避免無症狀缺氧發生的憾事。還有些家用的心律監測,告訴我們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發生。疫情來襲後,在家工作WFH成了世界的趨勢;但從身體照顧的角度,許多家中的醫療器材可以幫助我們,甚至於督促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做更好的監控。我認為只需要把WFH的W翻轉過來變成M,monitor from home,MFH,就能代表這個未來健康方面的自我監測潮流。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
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不管是自煮三餐還是到健身房運動。但專家告訴你,有些在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事,都可以維護你的健康,有些只需要一分鐘,甚至更短,就能為健康帶來巨大的改變。早晨起床喝一大杯水有人為了提神,早晨起來立刻沖一杯黑咖啡,但腸胃病學家Will Bulsiewicz博士說,人體會因為整夜睡眠和起床尿尿而造成極度脫水,在喝咖啡之前,請先喝一大杯水,你會發現,比起用咖啡刺激大腦和腎臟,補充水分可以讓你更快清醒。睡前用漱口水漱口30秒含住漱口水至少30秒,讓所有牙齒有足夠時間接觸漱口水的抗菌特性。「雖然什麼時間都可以進行,但建議睡前做效果會更好。」洛杉磯牙科醫師Sargon Lazarof說,睡眠期間嘴巴比較乾燥,口腔細菌會更活躍而造成傷害,漱口水可以減少這種情形發生。你健康嗎?試試這動作坐在堅固無扶手的椅子上,背部挺直,雙腳著地,站起來、坐下,盡可能快速重複此動作十次。一項研究指出,中年人做這個動作的時間若超過26秒,或者無法完成,會增加早死風險。如果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標準,是時候該好好運動了。嘗試深呼吸找一個小小的空檔,深呼吸兩到三次,在專注呼吸的同時,想想三件對你來說進展順利的事,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你期待的事情,然後把它們寫下來。洛杉磯南加州大學Glenn R. Fox博士說,這樣的練習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並改善情緒。吃碳水化合物前 灑一點橄欖油或醋「吃麵包、義大利麵或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之前,在上面淋一些橄欖油或醋。」非營利性食品和營養教育組織Oldways的營養總監Kelly Toups說,優質脂肪和酸可以大大減少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有助血糖平穩,這也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每天做一分鐘深蹲對沒時間運動的你,這絕對很容易,且隨時隨地可進行。醫學博士、也是私人教練的Alex Robles說,「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如果是初學者,一分鐘內最多做25個深蹲,如果一開始有點困難,可以準備一把穩固的椅子,扶住椅背再進行。自備蔬菜棒或水果攝取足夠蔬果對健康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但每天至少三蔬二果的建議,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是覺得太麻煩,外食族更難攝取足量。其實只要每天早上花幾分鐘切碎或燙熟蔬菜,例如喜愛生菜的人,準備一盒胡蘿蔔、西洋芹和小黃瓜棒,取代零食,或者切一盒水果帶到辦公室,並不會花費你太多時間。「這是一種增加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攝取的簡單方法。」《多吃植物( Eat More Plants)》的作者 Desiree Nielsen博士說。足量的蔬果可以改善消化、保持皮膚健康、幫助保持血糖穩定,植化素還能抗發炎,讓身體更能抵禦日常傷害。研究也顯示,足量蔬果攝取可以改善情緒並增加動能。餐後使用牙線牙齒兩側是食物殘渣和細菌聚集的地方,即使用餐後沒時間好好刷牙,練習使用牙線,只要一分鐘就能做好齒縫清潔,降低蛀牙與牙周病的機率。牙線的使用技巧● 使用牙線時,盡量不要卡在牙肉上,避免用力過猛造成牙肉傷害。● 牙線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刮走牙齒表面的牙菌斑,一個牙縫要清潔兩次,分別貼著左右的牙齒各刮一次。整排牙齒的最後一顆側邊也要記得清潔。每個月花一分鐘檢查乳房「固定在每個月經期結束後一星期進行,此時荷爾蒙對乳房組織的影響已消退,乳房會變得比較軟且小,最適合做自我檢查。」醫學博士Sherry Ross說。● 雙手叉腰站在鏡子前● 將手臂舉過頭頂,觀察鏡子中乳房的變化。● 輕輕擠壓乳頭,看是否有任何分泌物流出。● 仰臥,將一隻手伸過頭頂,另一隻手在乳房組織上以畫圓周的方式,順時鐘方向輕輕的、緩慢的觸壓乳房。檢查部位必需包括整個乳房及乳頭,注意乳房構造和觸感。● 若有任何可疑的腫塊或分泌物應馬上就醫診察。簡單方式舒緩背部疼痛姿勢不良常造成背部疼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舒緩。坐在椅子上,脊椎挺直,雙手放在大腿上,肩膀放鬆。將肩膀往後拉,感覺後背遭受擠壓,並維持五秒鐘。「每天重複三到四次,可增強背部肌肉,並減輕背部疼痛。」洛杉磯脊柱中心骨科外科教授Neel Anand醫學博士說。他提醒,懶散地癱坐在椅子上,會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花一分鐘好好塗防曬乳皮膚癌基金會副總裁 Maritza I. Perez醫學博士說,這一個不花太多時間的動作,可以保護你的皮膚遠離皮膚癌與老化的威脅。除了在臉部塗抹足量的防曬乳,也別忘了眼瞼和鼻子周圍區域,再多花幾秒塗抹手背、脖子和耳朵,這些是皮膚癌的常見部位,千萬別忽略。為自己泡一杯綠茶綠茶的好處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只需要一分鐘的沖泡時間,就能做出對健康有益的飲料。根據心臟病防治歐洲期刊的一項研究,每周至少喝三次綠茶,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約可降低25%。每天爬一段樓梯一項研究顯示,每天三次、每周三天、持續六周,在20秒內攀爬60個階梯,可提高心臟健康約5%。研究報告的作者Martin Gibala博士說,5%看起來或許不是巨大改變,但心肺功能小幅的增長,就能改善整體健康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站起來動一下「久坐會使毒素滯留,促進血管損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Monique Tello醫學博士建議,至少每一小時站起來一次,減少久坐對血管的破壞。用餐前把餐點分成一半當你坐下來用餐時,花點時間把餐點分成一半,把這兩份食物之間當成你吃飯的「減速帶(speed bump)」。醫學博士Michelle May說,當你吃完其中一半,它會提醒你暫停並放慢速度,以重新評估你目前的飢餓感,並在你吃飽之前停下來。這個方式可以避免過度進食,非常有幫助。隨時讚美別人不管是當面說還是傳送簡訊,不要吝於讚美身邊的人。「這是一種隨時可以做的善行,可以快速提升接受者的情緒,而你自己也同樣受惠。」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ie Santos說,研究顯示,這類隨機的善舉,可以提高生活滿意度。晚上把燈光調暗太陽下山後,別把家裡開得燈火通明,人類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多的光線暴露會影響睡眠。「這個簡單的動作,能促進有鎮靜作用的褪黑激素分泌。」你可以因此更容易入睡並保有睡眠品質。從事正念練習澳洲雪梨的臨床心理學家Clinton Moore博士建議,找一個有秒針的時鐘,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移動的秒針上,持續一分鐘。練習的次數愈多,就越能增強注意力與正念,有助情緒健康。洗手完擦乾雙手你知道洗手至少20秒, 但這樣還沒有正確完成,需要再花20秒來正確擦乾雙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教授effrey D. Klausner說,「潮濕的手更容易沾染細菌。」等紅綠燈時訓練骨盆底肌「每次遇到紅燈時,做五次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每次約5到10秒。」德州婦產科醫師Heather Bartos說,定期做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底肌,從而預防失禁等問題。想像尿尿到一半暫停,用到阻止尿液流動的肌肉,而不要使用腹肌、大腿或臀部肌肉。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根據《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骨骼健康狀態會提高4%(與不跑步的人相比)。「這很重要,特別是更年期後骨質流失速度每年約1%。」參與研究的Victoria Stiles博士說,每天慢跑60秒基本上可以扭轉大約四年的骨質下降趨勢。對自己好一點當你想要責備自己,對自己說一些苛刻或貶低自己的話時,先停頓一下然後問自己:我會對最好的朋友說這些話嗎?洛杉磯專門研究女性健康的心理學家Jessica Zucker博士說,「這個簡單的問題,讓你有空間思考,我們經常對別人表現出同情心,卻不輕易饒恕自己。」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1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運動/失智症病患無法外出 物理治療師示範6居家運動
失智症病患長期居家無法外出,又因疫情無法前往失智據點活動,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指出,目前沒有特效藥預防延緩失智、失能,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整理、示範6個居家運動,可確實維持失智症病患下肢肌力,有效降低跌倒風險,在家期間也可以安全有效率地運動。楊榮真指出,這六個動作分別為「躺姿雙腿彎曲抬臀運動、躺姿大腿伸直抬高、坐姿直膝抬小腿、坐姿大腿輪流上提抬高左右輪流(好像坐姿走路)、站姿腳尖踮起放下(雙手扶著增加安全感)、站姿坐下起立重複練習。」建議每日3回,每回做10下,每下停約5秒,可依能力不同調整次數。楊榮真說,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推估,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且快速增加中。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上市,雖能降低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可能有助減緩認知退化,卻不會治癒阿茲海默症,且每人每年費用約為5.6萬美元(約台幣155萬元),所費不貲,國內目前也尚未引進此藥。運動是眾所皆知最有效預防延緩失智、失能的方法之一,規律運動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維持體能;提醒民眾無時無刻仍需陪伴家中失智長者維持適當運動,避免身體功能快速退化,並注意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盡量增加白天的活動量。楊榮真建議,失智長者可嘗試站著看電視、廣告時間才坐下休息;提醒患者自己走去廚房倒水喝,水分足可增加排尿次數、相對增加行走距離;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包括刷牙、洗臉、洗澡、洗頭、擰毛巾、吹頭髮、穿脫衣物、鞋襪;協助簡單的家務,如盆栽澆水、掃地、晾衣服、洗碗等;也可全家一起玩桌遊,增進互動。
-
2021-07-07 醫療.牙科
牙齦腫脹、發炎多久會好?6招有助改善牙齦腫痛問題
牙齦腫脹是相當常見的口腔問題,生活中引起原因百百種,一般而言過沒多久就會消掉。但這看似不起眼的問題,情況嚴重時往往非常擾人,且也可能與疾病、癌症有關,若持續未改善,恐怕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或病情惡化的危險,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牙齦為何會腫脹、發炎?醫指常見4大原因 玩美數位牙醫診所陳忠明醫師表示,牙齦腫脹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因睡眠不足、口腔清潔不佳、酒精或辣物等刺激性食物,造成發炎或感染,另外也很常見的就是智齒所引起的牙冠周圍炎。 智齒長出來時,運氣好可以與智齒和平共處,但很多是長不出來、不斷推擠等原因,導致附近牙齦出現發炎的情況,使得牙齦不斷腫脹,且難以消退。 除此之外,牙齦腫脹也可能跟疾病有關,像是糖尿病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也容易出現牙齦腫脹、牙周發炎的情況,且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病情未妥善控制形成牙齦腫脹,牙齦腫脹使得糖尿病更加惡化。 說到疾病,相信民眾也相當關注癌症,對此陳忠明醫師表示,牙齦腫脹的表現在臨床上和癌症的關係較淺。以牙齦癌來說,此癌症非常罕見,而口腔癌初期引起的白斑、紅斑較常出現於口腔黏膜,出現牙齦腫脹時則較常出現於後期,可多留意,不必過度緊張,但若有發現化膿、惡臭、大規模且怪異的腫脹一定要特別注意。 除了上述以外,像是懷孕或經期導致的荷爾蒙變化、使用抗癲癇藥物或類固醇藥物等藥物因素,也是有可能發生牙齦腫脹的問題,但通常多為慢性、較不嚴重,不過也可以多留意。 牙齦腫脹、發炎 2狀況盡早就醫別再忍! 大部分會前往就醫的民眾,通常是牙齦已經非常不適,陳忠明醫師提醒,牙齦腫脹2~3天是正常的,但若超過3天,不論是否忍得下去都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若有出現出血、化膿的情況更是不宜久拖。 疫情之下很多民眾多會觀察,此時別再繼續忍。醫師表示,超過3天沒有趨緩,通常情況已經比較嚴重,若後續造成感染,口腔細菌又多,很有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處理起來將會更為棘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疾病等狀況的警訊,若置之不理,恐會讓狀況更加嚴重。 疫情之下牙醫防疫也提升,民眾看牙免緊張! 陳忠明醫師也表示,疫情之下牙科診所除了降載客流量實施分艙分流看診之外,各項防疫規格自然也會提升至最高,以醫師本人的診所而言,除了基本的配戴N95口罩、消毒等防疫措施外,各個物品也會作好徹底清潔,前來看診的病人也會請至看診時才脫口罩,並用牙科專用漱口水消毒,這樣的方式有研究發現對抑制病毒有很好的效果,且醫護人員也都會穿上防護衣,並且在保持空氣流通的獨立診間就診治療。民眾即使在疫情期間至正規、合格的醫療院所也不必過度擔心。比起防疫期間看牙,更需擔心的是若延誤就醫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6招有助改善牙齦腫脹,醫:可適度補充相關營養! 陳忠明醫師也建議,民眾在牙齦腫脹開始還在觀察時,可以使用消炎、止痛類藥物,或是使用丁香油等有薄荷成分的藥物適度塗抹在牙齦腫痛處作改善。除此之外,一般簡單的冰敷也是很好的改善方式,但要注意是冰在臉頰,而不是還在嘴巴。而含著漱口水或溫熱的鹽巴水也有利口腔消毒,對於改善也有幫助。也可以適度的多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葉酸等,這些營養都有助於改善牙齦問題。而這段時間自然應避免飲酒、吃辣等刺激性飲食。也再次提醒,若是超過3天或視情況加劇、甚至是出血、化膿時就應盡早就醫,不宜再拖。 《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口腔癌年奪3000命9成為青壯男,嘴破超過2周、口腔腫脹麻木莫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06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牙齒被拔光怎麼吃飯?獸醫師專業解答
「他隔天精神食慾就恢復了!而且嘴巴不再臭臭了」。胖打是個有年紀的約克夏狗狗,主人每1、2年會帶去洗牙,但很快地嘴巴的臭味又回來了,最後,還因為牙齦流血、牙齒搖晃去急診處理。很可惜,我們遇到胖打時,他已經沒有任何一顆牙齒可以留下,而且下巴還快要斷掉了‼️所以我們把胖打所有的爛牙一次拔光了,也移除殘留的牙根,其中還有犬齒的乳牙!大家看到這邊一定很擔心狗狗沒有牙齒怎麼吃飯?不用擔心,狗狗吃東西本來就是用吞的。狗狗的咀嚼方式跟人類不一樣,我們是用牙齒研磨,把食物變成粥一樣的型態,我們稱為食糜再吞。而狗狗是用後面的牙齒,像剪刀一樣把食物剪斷,所以狗狗正常就是把食物剪小,就會吞下去,他們沒有研磨用的牙齒,也無法做研磨的動作。所以沒有牙齒的狗狗不一定需要將食物泡軟,小顆硬的乾飼料、罐頭、鮮食等等都是可以吃的。雖然沒有牙齒狗狗還是可以繼續生活,但不代表我們要隨便拿掉他們的牙齒,如果牙齒狀況很糟糕,已經是我們的治療以及飼主每天的刷牙都無法控制的情況,該做的拔除還是要做的。胖打現在口腔不痛痛可以好好進食,精神活力也更好了,沒有牙的狗生更加精彩!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原典動物醫院臉書,原文出處:狗狗沒有牙齒怎麼吃飯?
-
2021-07-05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牙齒斷主人要負責!獸醫教3原則篩掉「過硬食物」
又是一個充滿各式牙齒斷掉的下午門診.....『之前我們家Michael都乖乖讓我刷牙,但這幾天刷的時候他都撇過頭!』『最近覺得露比不是很開心,有時候一餐不吃,雖然下一餐又很正常~』『今天心血來潮檢查Apple嘴巴,怎麼發現牙齒上面紅紅的好像在流血?』無心的傷害平時花很多時間在處理治療狗狗斷掉、破掉、崩掉、斷裂、破裂、骨折、折斷的牙齒,有時候需要拔牙手術,有時候需要根管治療(抽神經),還要處理很多牙齒斷掉的併發症,像是齒髓感染導致的牙根膿瘍、臉部腫脹、臉部傷口、眼睛感染。我必須要說比較嚴肅的話,大部分,這些破損的牙齒,是主人造成的。當然百分之百絕對不是故意的,可是的確是主人拿了某些硬的東西給狗狗咬+吃,才會讓牙齒斷掉的。帶來的問題很多狗狗喜歡啃啃咬咬,所以主人們也就真心的相信,給牠們咬硬的東西對狗就是好的。不幸地是,有時候這些東西的硬度足以導致牙齒傷害。除了牙齒傷害,還可以引起立即致命的問題像是噎到、扎到口腔或喉嚨、食道異物、食道破裂穿孔等等。篩選的原則所以,請告訴你有養狗的朋友,不要給狗狗太硬的東西。你心裡可能有疑問,什麼是太硬的東西?因為寵物的零食或玩具日新月異,總有新鮮貨出品,無法一一列出來,但原則是:1. 拿起來折一折,彎一彎,可以被扳斷2. 拿起來敲你的膝蓋,如果會痛,不要給你的狗吃3. 幻想你自己要咬這個東西,如果你面有難色,不要給你的狗吃我是都拿起來咬看看,看感覺怎麼樣!依稀記得三年前的寵物展,看到鯊魚脊椎骨做的零食覺得新奇想買,我當場啃一下,超級無敵霹靂硬!於是打消念頭!當飼主的總是要身先士卒一下囉~最後叮嚀,不管給他們吃什麼,最好都是在主人看管下,可以確保狗狗享受安全的啃咬~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蔡依津獸醫師部落格,原文出處:狗牙齒斷掉,誰要負責?⭐️主題「動物萌星球」徵文邀稿中 誠徵逗趣又獨特的寵物故事!疫情不苦悶,讓萌寵大軍陪我們解悶!投稿文長最少500字,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獎金,還有驚喜禮包等著你唷!活動截止至7/26(一),歡迎踴躍投稿,分享你與牠們共度的難忘時光!☞ 我要投稿,立即瞭解更多
-
2021-06-29 新聞.健康知識+
健康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提升身體免疫力養成4個好習慣
當被人問到「你的身體健康嗎」時,你會怎麼回答呢? 有人會回答:「因為沒有不舒服的地方,目前應該算是健康吧」,也有些人或許會說:「雖然肚子上有點贅肉,但身體還算健康」、「健康檢查顯示有血糖值偏高的問題,但我精神好得很」。然而上述這些答案,都只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已,這和實際上健不健康毫無任何關係。 所謂的「健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認為,健康的狀態就是,體內每個細胞都能充滿元氣地活動起來。那麼「細胞缺乏元氣」又是什麼意思呢?細胞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單純,只有「吸收所需的養分」和「排出不需要的東西」這兩件事。 當無法吸收所需的養分或排出不需要的東西時,細胞就會出現異常。而細胞出現異常的終極形態,就是癌細胞。 癌細胞會無視體內細胞之間的連結網絡,肆無忌憚地增殖。人體中每天都會出現引發異常的細胞(也就是癌細胞的源頭),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細胞會被立刻消滅。 因此只要我們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力,理論上是不會罹患癌症的。 過去我長年任職於大學醫院和癌症中心,工作內容以進行大腸癌手術為主。當我和住院患者進行訪談時,發現有許多人在三至四年之內,都曾經歷工作過勞、壓力過大、離婚、與人死別和失去寵物等具有心理衝擊的事情。 雖然有些人的癌細胞增殖速度較快,但一般來說,癌細胞要長到肉眼能看到的大小並被診斷出來,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也就是說被診斷出罹癌的人,在癌細胞增殖十年以上的期間裡,免疫功能並未妥善發揮作用。 身體由你每天的生活塑造而成 那麼,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是什麼呢? 2008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曾發表一篇名為〈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癌症〉的論文。 到目前為止,癌症一直被認為是高度受到遺傳基因影響的疾病。但這篇論文告訴我們,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有90至95%的癌症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防範未然。然而,像這類的論文,在日本幾乎是乏人問津。 如果免疫力低下的結果是得到癌症的話,那麼採行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免疫功能,就可以有效預防癌症。 那我們該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呢?方法就是全面修正飲食習慣、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 •你是否總是不停地在吃東西呢? •你每天都有做運動嗎? •你有沒有犧牲睡眠,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把時間花在玩樂上呢? •你能夠妥善處理自己承受的壓力嗎? 改變生活型態需要花點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只靠服用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是不會帶來正向改變的。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要有健康的腸內環境才行。 目前身材屬於肥胖或累積大量內臟脂肪的人,他們的體內正在慢性發炎中,並處於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和脂質代謝異常的高風險狀態下。我真希望他們能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已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而且使免疫力無法正常發揮。 這裡要介紹如何改善激素(荷爾蒙)異常,並同步改善腸內環境,讓大家能夠健康瘦下來,打造一個不用擔心受到傳染病攻擊的身體。這個方法已經有一百多位我線上健康教室的學員正在實踐了。 「雖然想要減肥,但就是無法堅持下去......」 「體重才剛往下掉,卻又馬上復胖回來......」 「已經報名健身房課程了,卻沒去過幾次......」 「儘管已經決定要多走路了,但因為覺得麻煩,結果還是選擇開車......」 明明已經決定好目標卻經常半途而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想過要努力試試,可是想持之以恆卻很困難,原因就是出在沒有「把行動習慣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挑戰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改變,和至今的生活型態差異過大有關。 先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改善腸道健康 改變長久固定的生活型態,是大腦最討厭的事情。原因在於,當我們想要這麼做之後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有意識大幅增加大腦負擔的行為。 我們在一天之中的行為,約有50%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例如:每天早上我們喝咖啡或刷牙並不需要特別思考,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負擔。 在無意識之下所做的行為稱做「習慣化的行為」。有意識去做的行為和習慣化的行為,這兩者在腦中處理的部位並不相同。 有意識的行為,是由頭部前方的前額葉皮質來掌管;習慣化的行為,則由位於腦中心部位的基底核來處理。因此,由前額葉皮質掌管的行為,我們可以藉由語言說明及表達,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不過由基底核處理的行為,我們則很難加以解釋,因為這是在無意識且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所完成的。 因此,當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時,就必須改變腦中處理行為的部位,使它變成習慣化才行。 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涵蓋了「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這四個要素。只要把這四個要素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身體就會慢慢地開始發生變化。 培養運動習慣,就可克服感冒 預防感冒除了做日光浴之外,運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中度負荷運動(例如:每天步行20至30分鐘、每隔1天上健身房1次、每週騎2至3次自行車)的人,得到感冒的風險可以降低23%。即使感冒,也會早3、5天康復。 若想利用運動來預防感冒,有運動習慣的人效果會比較好。美國做過一項針對一千個人的研究,內容是調查運動的頻率和在秋冬季節時,出現流鼻水以及咳嗽等症狀天數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運動的人在3個月中,有9天會出現感冒症狀,與之相對的是每週做5次運動以上的人,3個月中則只有5天會出現症狀。或許這個差異並不大,但有做運動的那一組人病情比較輕,較不會為感冒所苦。 想改善慢性發炎,就要定期運動 每次做運動時,我們的身體都會出現引起發炎的反應。 運動對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會使白血球的數量和引起發炎物質(細胞激素)增加。藉由運動讓體內的發炎物質定期增加,反而可以強化人體抑制炎症的機制,讓日後再接觸到相同的刺激時,也不會輕易出現發炎的症狀,讓我們的身體更結實。 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分泌出「肌肉激素」(myokine),這種激素具有抑制肌肉發炎的作用,此外,還有促進脂肪分解、預防動脈硬化、改善肌肉的胰島素抗性的效果。 然而,若是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況時,遇到像外敵入侵這種關鍵時刻的話,會使免疫力無法完全發揮實力。透過運動來改善慢性發炎的症狀,就能提高免疫力。 定期運動帶來的好處,在身材精實的人身上會比身材肥胖者感覺明顯,由此可知,從提升免疫力的觀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甩掉脂肪是非常重要的。
-
2021-06-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喘過才知苦!當血氧開始掉 他喘到連擦屁股都無力
「今天血氧多少?」這是朋友同事確診時,每天問安的第一句話。「趕快買測血氧儀!」這是台灣疫情升溫時,給台北朋友的第一句話。「這瓶氧氣帶回去!」這是李總新冠康復出院時,醫護交代的第一句話。三月間某天,接到李總來電,「我家三人都中招了,我們兩人前天在會議室開會,你快去檢測。」我已經歷六次檢測,同事形容我「闖過一關又一關」,雖每次安然過關,但仍不敢大意,馬上找到「行動快篩車」,去做快篩和PCR。心想李總電話中語氣平穩,應沒事;何況前一月確診的同事,無症狀也未感染家人。未料,抗疫生活中的一絲絲樂觀,又被剝奪。「東防西防,家賊難防啦。」當天和李太太Sophie聯絡,問看看「家裡有無藥品?能幫什麼忙?」她說出家裡備妥的一大串藥品,自嘲地數落寶貝兒子。當時她萬萬沒想到,寶貝父子竟嚴重到先後住院。居家一年多,公園慶生吃外賣,竟帶回意外「禮物」。李家28歲的兒子Peter「在家上班」一年多,去年沒過生日,今年兩個朋友執意要為他慶生。三人在泰國餐廳點了外賣,在公園開趴,保持距離,各自有餐盒。小聚後七天,Peter喉嚨有點怪怪,「吃個Tylenol吧」,和往日一樣吞個美國家庭的必備良藥,但症狀未解且低燒,「沒那麼倒楣吧……」Peter提心吊膽去檢測,忐忑不安等結果,等到最不想要的答案「positive(陽性)」。四位接觸者,聚餐的朋友「negative(陰性)」,家裡爸媽「positive」。兒子血氧一路降,低於90醫院才收。「96→95→93→92→……」Peter持續發燒、小咳有痰、嗜睡、吃不下,且血氧一路降低,但血氧未低於90,醫院不收。一測到88,當時無症狀的李總二話不說,立即送兒到紐約長老會皇后醫院。這對父母,把兒子送進醫院後,兩人開始出現不同的新冠症狀:李總是關節痛、骨頭痠痛、發燒拉肚子;Sophie是低燒、小咳有痰、流鼻水。這些嚇不倒兩人,最掛念Peter接受什麼治療?治療有效嗎?Peter和紐約第一位染疫的華人醫師助理一樣,醫院先給予「瑞德西韋」(Remdesivir),再加上「血清療法」(注射新冠康復者的血漿)。感謝醫師正確的判斷,Peter血氧回來了,肺部也未受損,年輕就是本錢。回想去年四月天,紐約州長天天向聯邦要呼吸器,醫師面對病毒束手無策。兒子出院換爸爸入院,明明前一天還中氣十足……「兒子出院隔天,換我血氧開始掉。」李總知道血氧90醫院不收,當血氧從93掉到89.88,他馬上拿到家醫證明,在Sophie和Peter憂心下,帶著平日服用的藥物,直奔皇后醫院。前一天家庭醫師才判斷,「聽你講話中氣十足,沒問題。」急診室滿載,病床已躺滿病患,暫安置走廊的病床也無空位,李總分到一張輪椅,先坐著灌氧。辛苦坐了四小時,血氧回到90,按照醫師指示,在走廊來回走一趟,血氧降到88,這才夠格被送上病床送進病房。李總提醒:「急診室裡一對老夫妻,已接種第一劑輝瑞,未料仍雙雙中招。台灣疫苗不夠,少數人幸運打到第一劑,但不要誤以為已有保護力。」喘喘喘……擦屁股、刷牙這等小事,竟變成艱鉅任務。「上廁所擦屁股,坐在馬桶上,喘個五分鐘,才有力氣擦第二次。」李總此時才體會什麼叫做沮喪,舉手之勞的日常小事,得費九牛二虎之力。醫護交代,即使只是去上廁所,也不能拿下氧氣,不然可能走不回病床。他偷偷試拔了一下,嚇呆了,才拔掉三秒鐘,就喘到不行;即使灌著氧氣,「從廁所走回病床,也得喘個十分鐘,才有力氣躺下來。」住院後首次檢查,血氧84,開始五天療程。他和兒子一樣接受「瑞德西韋」、另接受「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等;五天後,血氧回到93,刷牙和漱口也不再令他恐懼。這五天他是「含著水也喘、吐個水也喘,刷個牙,上氣不接下氣。」這天窗外有陽光,他被規定在走廊走一圈後,醫師看著儀器上的數字,點了點頭;另一名醫師拿著出院報告,對他笑了笑;李總看著出院說明書上的日期,共住院七天。他帶著一瓶氧氣和藥物,步出醫院,能在藍天下自行呼吸,太可貴了!男兒有淚先忍著,老婆來了才爆淚。住院期間天天一針防血栓,慎防可怕後遺症。出院一周,全家再測,「耶,全是negative。」但開心中有些許沉重,因為表親全家六人中招復原後,其中一長輩的腎受損,現在必須洗腎。李總提醒,他住院期間天天都打一針防血栓「抗凝血」,感嘆一位朋友確診治療後,呼吸正常、肺也正常,卻不幸病逝,非死於新冠,是腦血管栓塞奪命。兩周後,李總全家真正的甩掉「累、虛、弱」三字,重新回到滑步機。90天後,要做抗體檢查,也已預約7月要打莫德納!
-
2021-06-14 焦點.元氣新聞
吸毒絕對沒有灰色地帶,一口都不能嘗試!識毒反毒親子一起來
吸毒對身體與大腦的傷害是一輩子的我永遠忘不了在我十幾歲的某天,我媽一進門滿臉驚慌地跟我說,村子裡某某某的兒子突然暴斃身亡。我問媽媽,不就是那個才新婚不久、每天晚上都牽著老婆在村裡散步、曬恩愛的大哥哥嗎?老媽點點頭。對這個村裡的大哥哥我頗有印象,因為小時候我就常常聽媽媽說他也不知道混到哪個幫派交了壞朋友,便開始吸起毒來,之後愈陷愈深,已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往往毒癮一發作,就在村裡挨家挨戶地亂敲門,到處要錢想要買毒,有時可憐兮兮苦苦哀求,有時又像兇神惡霸讓人退避三舍。老媽都說,在那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敦親睦鄰的單純年代,她很怕惹麻煩,有時不小心開門撞見他,就乾脆塞錢了事,真的害怕毒癮發作的大男孩突然失控。大哥哥年少輕狂了幾年,之後去了勒戒所成功戒了毒癮,本質善良的他似乎浪子回頭了。他有了一份正當的工作,也娶了一位嬌妻,感情緊密的全村人都一致為他的改頭換面感到無比欣慰。連我這個村裡的小輩每次撞見他牽著可愛老婆的手,一臉如燦陽般的臉孔,簡直和過去判若兩人,我都忍不住從心底冒出扎扎實實的兩個字:真好!可是,怎麼幸福倏地就沒了呢?原本以為人生從此由黑白轉為彩色的大哥哥怎就突然暴斃了呢?媽媽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十幾歲開始大量吸毒的他,腎大有問題,健康狀況其實已被破壞,因此,即使小感冒都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大哥哥就這樣無預警的走了,村子裡每晚小倆口的幸福剪影也消逝無蹤。當時才十幾歲的我因為親眼看到這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於是很早就警戒到吸毒的可怕,特別是了解到,吸毒的遺害是一輩子的。在「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中,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就提出,不論在英國、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各地所做的研究都顯示,毒品對大腦及身體的傷害與改變,即使在戒斷之後,其影響是一輩子的。爸媽請注意:毒品變身誘人零食,小學生也難以抗拒事實上,當時村子的孩子從小都玩在一塊兒,幾乎幾十戶人家就是生命共同體,別說在村裡的父母輩從來沒想過孩子會吸毒,就連我們做孩子的,都覺得吸毒這件事離我們相當遙遠。從過去我的童年到現在,父母幾乎未曾改變的一個迷思就是:沒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去吸毒!過去我的時代,爸媽頂多覺得孩子只是愛玩不讀書,現在的爸媽覺得孩子只是省話、愛滑滑手機,因此相當容易忽略孩子吸毒的可能性,尤其,如今的毒品早已不像過去,從外觀上明明白白的就告訴你:這就是毒品。孩子或許脆弱,但至少理智上還可以分辨毒品,如今的毒品早已變身,完全以可愛花俏誘人之姿,投兒少之所好:軟糖、跳跳糖、巧克力、果凍、科學麵、咖啡粉包、梅片、汽水、甚至連維他命、斯斯感冒藥都可能是毒品。人生經驗有限的孩子對於混淆視聽的山寨品牌、具超級吸引力的卡娃伊包裝、甜蜜蜜香噴噴的口感,又怎能有警覺心與抵抗力呢?今年警方在苗栗市查獲一名黃姓男子持有並販賣大量的毒品果汁包、咖啡包、液態毒品包,這名黃嫌被查獲後還標榜,新興液態毒包「方便飲用、不用沖泡即可食用」,在酒店、KTV,很容易摻入酒類或飲品中,讓人毫不設防,更可怕的是,一經飲用,便使人上癮。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唱唱KTV、不泡泡夜店呢?如果一堆美味誘人、看來又無害的假零食真毒品剛巧在這些場合現身,只要其中一人稍微吆喝一下,在強烈尋求同儕認同的這個年紀,誰還會有腦子提防警覺呢?太多孩子都認為泡一杯香噴噴的咖啡來喝、吃一顆軟糖,有那麼嚴重嗎?就這樣,吃了一口,就來第二口,接著一口接一口,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就成癮了。正因為如此,如今吸毒的年齡已不再像過去我的時代,多半是進入中學之後才碰觸,從數據顯示,現在的小學生已有吸毒現象,因為毒品正以誘人之姿,投兒少所好:軟糖、巧克力、果凍、咖啡粉包等包裝,讓判斷力更低的小學生難以分辨和抗拒,爸媽絕對需要警識到「防毒、反毒」的重要。青少年的大腦特徵特別容易讓他們擁抱毒品兒童青少年是一個最容易沉癮於毒品的階段,這和他們未成熟的大腦密切相關。首先,兒少的理性大腦前額葉上還沒完全長好,因此,尚未發展出深思熟慮的洞察力,他們短視近利、無法預想後果,因此,即便不斷警告他們吸毒會產生多麼可怕的後遺症,但就如我在《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裡所寫的,對青少年而言,「未來的鞭子」絕非是「眼前紅蘿蔔」的對手!再者,大腦的酬賞中心--依核,在兒少時期也比成年期更加活躍,會一直發送訊號要他們去追求刺激滿足感。因此,兒少的大腦幾乎會自動尋找高風險、高獎勵的活動,特別是只要花一點點小力氣就能獲得超大快樂的活動,以快速提高多巴胺的濃度。還有一個大腦特徵也間接導致他們特別容易擁抱毒品,如我在我的著作《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裡曾經歸納過的腦神經發展結論:青少年的大腦常被發射強烈情緒的部分所挾持掌控,這部分就是大腦的情緒看門狗「杏仁核」,只要有威脅、壓力、受到攻擊等負面的感受出現,這個激動的看門狗就會亂吼狂吠。偏偏青少年的杏仁核特別敏感,比起人生其他階段反應更劇烈,往往一倍的壓力就會自動膨脹成數倍的力道,在升學、考試、複雜人際、身心劇烈變化的種種壓力夾殺之下,這更促使青少年樂於接受最簡單、最方便的減壓方式—吸毒,特別是不善於表達情緒、也更缺乏自覺力的男孩,在壓力大到無可宣洩時,極容易以吸毒作為紓壓逃避的手段。兒少集體吸毒,只為尋求歸屬感我記得讀小學時,我放學常經過一處小山坡,常常看到地上橫七豎八地一條又一條的強力膠條,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老是有人要在這滿是綠樹、空氣清新的公園使用強力膠呢?到底做什麼用呢?稍長我才知道,強力膠是當時最廉價的毒品,原來每天深夜都有一群青少年聚集在這裡吸食強力膠,才留下那一地的狼藉。這讓我留意到,青少年吸毒的模式很多都是集體進行。青少年的依附關係已從「父母」很自然地轉移到「同儕」,因此,此時期,朋友就像是他們最大的資產,誰不想擁有最多最大的資產呢?獲得友誼、找到歸屬感,是青少年最大的動力來源。為了展現對同儕團體的效忠,創造同樣的印記、共同的經驗值,青少年才管它是好事、蠢事或是荒唐事,just do it沒在怕!所以死黨一句「吸一口不會怎樣」、「我罩你」、「不吸就不是我朋友」,就輕易破解青少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本判斷力與堅持力。 因此,就如同「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提及,十個上癮的人當中有九個人都說第一次吸毒是在十幾歲。而根據台灣2019年食藥署的資料顯示,我國初次接觸毒品的人口中,大約每五位就有一位是發生在19歲以前。反毒,成了校園、家庭裡刻不容緩的議題。而且最可怕的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神經元對毒品的反應特別強烈,然而,顯現在身體上的副作用卻不明顯,這更讓青少年覺得吸毒沒什麼大不了,因此就更加卸除戒備心、更易於成癮了。另外,我也曾和大學生討論過吸食大麻的問題,有大學生提出在國外有些地方吸大麻是合法的,既然如此,代表吸大麻問題不大。不過,許多毒品研究專家都有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大麻雖非毒性極強的毒品,但其最大的危機是,大麻通常是導致一連串使用更危險非法毒品的「敲門磚」,總有一天,大麻就再以無法滿足更高濃度多巴胺的需求,於是,青少年就會從大麻、迷幻藥、安非他命…一直玩到整個身體全壞掉、腦袋ㄎㄧㄤ掉。幼稚園就植入反毒概念,一點也不嫌早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在「解碼青春期」一書中提到,也有不少父母雖然感覺到孩子有點怪怪的,但是會被「對孩子的愛」所蒙蔽,而傾向欺騙自己:我的孩子不可能吸毒!因此不少家長在試圖介入孩子濫用藥物的問題時,都為時已晚。尤其剛開始碰毒的兒少在表面上與常人無異,難以判斷,因此錯過了介入的最好時機,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傾向和爸媽保持距離,因此想要發覺孩子碰毒變得更為困難。因此,我認為反毒教育絕不是等到青少年在來談,在這個誘惑力無比巨大的複雜社會,販毒者只會千方百計、無所不用其極的誘惑更多兒少吸毒,因此,反毒教育愈早開始愈好。我記得我在演講時,曾經把很多變身為飲料與零食的毒品照片播放出來,居然在座有不少爸媽根本不清楚那些是毒品,可見得對目前毒品的變異與防毒方法、辨認孩子是否吸毒…這總總毒品知識,連爸媽自己都在狀況外,因此,爸媽絕對有需要跟著孩子一起建立「識毒知識」。最好就是從他們極年幼純潔時就植入「拒絕毒品」的堅強信念,知道毒品會破害健康、毀掉人生。幼稚園會不會太早?當然不會!如同從小訓練刷牙洗臉的好習慣,愈小建立愈穩固。這邊有一首國泰人壽特別製作的可愛反毒歌,小小孩可以一起唱唱跳跳,藉著琅琅上口的關鍵歌詞,從小就建立反毒信念。【國泰反毒操主題曲~反毒小英雄】對於如何拒絕好朋友的慫恿,及辨認現今五花八門的毒品,也請爸媽找機會跟孩子一起看看這則影片。【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反毒篇) 】 此外,以下影片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吸毒的可怕後遺症,以及快速掌握拒絕八招:堅持拒絕、告知理由、友情說服、自我解嘲、反說服法、反激將法、轉移話題、遠離現場:【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拒毒篇) 】自在互動的親子關係,有歸屬感和目標感,才是遠離毒品之道當然,最重要的,是從孩子小時後就營造親子能自在互動的家庭氛圍,爸媽每天別忘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聊個小天,絕對不要小看這一點一滴的愛的存款,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因為發展獨立自我的需求而和父母漸行漸遠,但是因為從小就已經建立好對父母的信賴與親密自在感,於是,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要諮詢的,絕對就是親愛的爸媽。而陪伴省話又渴望隱私的青少年,雖然如我書裡所言,爸媽平常最好的方式就學著像「盆栽」一般默默地散發光和熱,但除了「不囉嗦的陪伴」,絕對不可省的,就是從旁默默且仔細的觀察、用心感受青少年的成長與變化。放手絕不等於放心,絕對不要因為覺得孩子長高長大了,就整個丟去放牛吃草,觀察每天有哪些時機、或是在哪些場合是他們願意敞開心房聊天的,就把握這些機會,請務必避開地雷話題「課業與分數」,從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切入,趁他們打開心房時,就快狠準地見縫插針,傳達反毒與防毒的重要與相關知識。此外,多半會接觸毒品的兒少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第一個就是「感到無聊」,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情,缺乏目的感與成就感,和同儕之間無歸屬感、感覺不到愛,因此,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毒品,他們很容易以此方式排遣無聊感和缺愛的壓力。因之,爸媽藉由日日的關愛與陪伴、營造自在親密有互動的家庭氛圍,幫助他們找到排遣無聊的興趣,感受到愛,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一起討論真實新聞,爸媽一起建立識毒知識只要是毒品,絕對沒有灰色地帶,那就是:一•口•都•不•能•嘗•試,再善良的孩子只要吸毒成癮,最後絕對都會性情大變、失去人性。如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所說,孩子一旦踏上吸毒之路,只有兩個結果:不是變成騙子,就是變成小偷,絕對不再是你所熟悉的孩子。因此,只要有相關的新聞,比如吸毒過量致死的案例、膀胱纖維化而天天得穿尿布、三十歲少婦吸到看起來像六十歲老太婆的種種活生生的新聞,我都一定找機會給孩子們親眼看到、並且一起討論關於毒品的相關知識。因為他們不像我,在成長過程中,就親眼看過身邊熟悉的人因吸毒而毀了生命,所以,所有真實又可怕的新聞事件,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震撼教育!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直截了當的說:不要以為和孩子討論毒品這件事只要說一次就可以,絕•對•不•夠!新聞事件、隔壁鄰居的故事,逮到時機,就要機會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有沒有具備足夠的「識毒知識」?您知道吸毒之後的各種生理反應嗎?•常昏睡•體重暴重或暴輕•精神恍惚•未感冒而經常流鼻水•喜怒無常•突然花費變多•房間出現燒塑膠的氣味•持有裝不明粉末或藥丸的小夾鏈袋、卡片、盤子、錫箔紙、打火機•用改裝鋁箔包、玻璃球、橡膠管製成的吸食器以上可能就是使用毒品的徵兆,請馬上連絡學校的生教組、生輔組,或是毒品危害防治中心的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國泰人壽特別製作了一個增進家長識毒知識的影片,言簡意賅,直搗重點,推薦給爸媽一起進入反毒之門。【國泰人壽森林大學堂 家長反毒懶人包】關於吸毒,一直是家有三個青少年的菊仙我從未停止的擔憂,外面世界紛擾複雜,如今,孩子一個個都長大離巢,我不僅難以掌握他們的生活細節與行蹤,也曾聽聞他們遇過吸毒吸到茫的朋友,聽得我心驚膽跳,深怕他們在某個閃神的時刻、某個歡快的當下,就受到慫恿而做出愚蠢的決定。然而,因為從小我就盡可能找各種機會教育三個男孩認識各種毒品的可怕與後遺症,而且,只要有新的毒品出籠,我絕對不放過,一定翻出圖片向他們展示,我們也會親子一起討論,假設真的遇到有朋友吸毒並慫恿他們嘗試,該怎麼應對與拒絕。因此,即便孩子已經陸續來到成青春期、成年初期,我深信在他們的心中已刻印著堅強的信念:毒品遺害終身,一口都碰不得!因之,我強力呼籲爸媽絕對不要輕忽識毒、防毒、反毒教育,不論您的孩子多大,說一遍絕對不夠!要經常找機會和孩子討論如何辨識毒品、不斷強調毒品對身心的傷害,以及傳授拒毒的技巧,以免孩子稍有偏差,就踏出錯誤的第一步。我很高興國泰人壽願意投注心力關注這日趨嚴重的問題,我更邀請爸媽即刻起一定要把反毒教育當成重要的日常教育。記得點開以上提供的影片及教材,找適合您孩子年齡的影片一同觀賞。親子攜手,反毒教育go go go!本文作家介紹:彭菊仙政大新聞系畢。曾擔任記者,節目製作人、監製。家有三個男孩,致力於親職教養研究與寫作,出版《幸福教養》、《教出好男孩一點都不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等書。臉書頁:《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2021-06-06 養生.人生智慧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編按:灌食用的鼻胃管,是醫療現場最常見,卻也經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知名作家瓊瑤就曾因為先生是否要插鼻胃管,和繼子女發生衝突。插鼻胃管,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不懼談生死,才有機會在生命的最後做出理想的抉擇。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一位醫師親自的鼻胃管「被插」體驗 最大心得「能經口進食真好」「我跟護理師朋友聊到瓊瑤的新聞,想說插個鼻胃管,有那麼嚴重嗎?」陳乾原說起這場「鼻胃管實驗」的起心動念。對醫護人員來說,插鼻胃管可說是非常入門的照顧技巧。只要用點潤滑液,就能將塑膠管插入患者鼻腔進入胃部,即便是醫護學生也能輕易完成。不過,教科書多著墨於鼻胃管的適應症,很少描述患者的實際感受。某次應邀演講插管議題,他決定先親身體驗一回。在醫學院的課程中,學生大多是用假人試插鼻胃管。醫師親自「被插管」,可說是罕見的經驗。陳乾原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陳乾原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生命的抉擇沒有標準答案 關鍵在於你想怎麼活?當生命走到最後一段,做或不做某種醫療處置,往往都是兩難的抉擇。例如,你是否願意放棄享受美食的滋味,換取多活幾年的營養?是否能承受可能全身水腫的風險,施打點滴以避免脫水?若獲得氧氣的代價是無法言語,你能夠接受嗎?無論意志多強、醫療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保羅・卡拉尼,在其描寫自身罹癌經歷、探討生死議題的知名著作《當呼吸化為空氣》中就曾形容,這些抉擇的核心並非「要生或要死」。而是,「怎麼活才是真正的活?」。任何選擇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陳乾原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如果不插鼻胃管,該怎麼陪患者走完人生剩下的路?陳乾原指出,如果醫護團隊評估當事人還有部分吞嚥功能,家屬可以試著將食材煮軟、切小塊,讓患者慢慢吞下。他有位90多歲的失智患者,除了兒子以外,已不認得其他親人。家屬考慮後決定不裝鼻胃管,而是少量餵食爺爺喜歡的食物。最後,爺爺在家安詳過世,沒有受到太多折磨。「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陳乾原說。他也指出,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像是他最近有個患者,一位103歲的失智奶奶,因為吃不下、吞不下,孫子強烈要求送醫插鼻胃管。然而,在鼻胃管灌食1、2天後,奶奶就自行拔掉鼻胃管,不肯繼續灌食。護理師指導家屬改用空針少量餵食,至今已8、9個月,奶奶也還平安無事。「時間還沒到不會走,時間到了留也留不住。」陳乾原說。如何擁有理想的告別? 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從事居家醫療這幾年來,陳乾原觀察,愈來愈多民眾能認同善終的理念,開始思索臨終階段醫療積極介入的必要性。而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在2019年上路,醫療體系也從過往「醫師說了算」,逐漸賦予患者更多自行選擇的空間。他以自家親戚為例,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的四叔,因為嗆咳、呼吸不順被送至急診。若在過往,醫師無論如何都會插管,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醫療處置。但四嬸表明,不要插管、不要急救,急診醫師便僅安排X光檢查。後來,他在前往檢查的途中過世,走得乾脆俐落。根據統計,《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2年以來,實際上預立醫療決定的人不到2萬。這樣的數據顯示,大眾或許能認同善終理念,但仍欠缺實際行動。陳乾原認為,鼻胃管可以是開啟討論很好的媒介。先問問家人,有朝一日若無法自行進食,是否願意插鼻胃管?以此做為起點,逐步深入生死議題,理解彼此真正的想法。當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能做出符合家人心意的決定。當然,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吃對,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運動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睡好和微笑,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其中,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陳乾原說。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原文: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
2021-06-0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都是養出來的!日本醫師教你「做3件事」,降低9成罹癌風險
當被人問到「你的身體健康嗎」時,你會怎麼回答呢?有人會回答:「因為沒有不舒服的地方,目前應該算是健康吧」,也有些人或許會說:「雖然肚子上有點贅肉,但身體還算健康」、「健康檢查顯示有血糖值偏高的問題,但我精神好得很」。然而上述這些答案,都只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已,這和實際上健不健康毫無任何關係。所謂的「健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健康的狀態就是,體內每個細胞都能充滿元氣地活動起來。那麼「細胞缺乏元氣」又是什麼意思呢?細胞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單純,只有「吸收所需的養分」和「排出不需要的東西」這兩件事。當無法吸收所需的養分或排出不需要的東西時,細胞就會出現異常。而細胞出現異常的終極形態,就是癌細胞。癌細胞會無視體內細胞之間的連結網絡,肆無忌憚地增殖。人體中每天都會出現引發異常的細胞(也就是癌細胞的源頭),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細胞會被立刻消滅。因此只要我們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力,理論上是不會罹患癌症的。過去我長年任職於大學醫院和癌症中心,工作內容以進行大腸癌手術為主。當我和住院患者進行訪談時,發現有許多人在三至四年之內,都曾經歷工作過勞、壓力過大、離婚、與人死別和失去寵物等具有心理衝擊的事情。雖然有些人的癌細胞增殖速度較快,但一般來說,癌細胞要長到肉眼能看到的大小並被診斷出來,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被診斷出罹癌的人,在癌細胞增殖十年以上的期間裡,免疫功能並未妥善發揮作用。身體由你每天的生活塑造而成那麼,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是什麼呢?二〇〇八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曾發表一篇名為〈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癌症〉的論文。到目前為止,癌症一直被認為是高度受到遺傳基因影響的疾病。但這篇論文告訴我們,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有九〇至九五%的癌症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防範未然。然而,像這類的論文,在日本幾乎是乏人問津。如果免疫力低下的結果是得到癌症的話,那麼採行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免疫功能,就可以有效預防癌症。那我們該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呢?方法就是全面修正飲食習慣、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你是否總是不停地在吃東西呢?・你每天都有做運動嗎?・你有沒有犧牲睡眠,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把時間花在玩樂上呢?・你能夠妥善處理自己承受的壓力嗎?改變生活型態需要花點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只靠服用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是不會帶來正向改變的。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要有健康的腸內環境才行。目前身材屬於肥胖或累積大量內臟脂肪的人,他們的體內正在慢性發炎中,並處於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和脂質代謝異常的高風險狀態下。我真希望他們能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已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而且使免疫力無法正常發揮。這裡要介紹如何改善激素(荷爾蒙)異常,並同步改善腸內環境,讓大家能夠健康瘦下來,打造一個不用擔心受到傳染病攻擊的身體。這個方法已經有一百多位我線上健康教室的學員正在實踐了。「雖然想要減肥,但就是無法堅持下去......」「體重才剛往下掉,卻又馬上復胖回來......」「已經報名健身房課程了,卻沒去過幾次......」「儘管已經決定要多走路了,但因為覺得麻煩,結果還是選擇開車......」明明已經決定好目標卻經常半途而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想過要努力試試,可是想持之以恆卻很困難,原因就是出在沒有「把行動習慣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挑戰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改變,和至今的生活型態差異過大有關。先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改善腸道健康改變長久固定的生活型態,是大腦最討厭的事情。原因在於,當我們想要這麼做之後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有意識大幅增加大腦負擔的行為。我們在一天之中的行為,約有五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例如:每天早上我們喝咖啡或刷牙並不需要特別思考,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負擔。在無意識之下所做的行為稱做「習慣化的行為」。有意識去做的行為和習慣化的行為,這兩者在腦中處理的部位並不相同。有意識的行為,是由頭部前方的前額葉皮質來掌管;習慣化的行為,則由位於腦中心部位的基底核來處理。因此,由前額葉皮質掌管的行為,我們可以藉由語言說明及表達,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不過由基底核處理的行為,我們則很難加以解釋,因為這是在無意識且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所完成的。因此,當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時,就必須改變腦中處理行為的部位,使它變成習慣化才行。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涵蓋了「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這四個要素。只要把這四個要素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身體就會慢慢地開始發生變化。培養運動習慣,就可克服感冒預防感冒除了做日光浴之外,運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中度負荷運動(例如:每天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每隔一天上健身房一次、每週騎兩至三次自行車)的人,得到感冒的風險可以降低二三%。即使感冒,也會早三.五天康復。若想利用運動來預防感冒,有運動習慣的人效果會比較好。美國做過一項針對一千個人的研究,內容是調查運動的頻率和在秋冬季節時,出現流鼻水以及咳嗽等症狀天數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運動的人在三個月中,有九天會出現感冒症狀,與之相對的是每週做五次運動以上的人,三個月中則只有五天會出現症狀。或許這個差異並不大,但有做運動的那一組人病情比較輕,較不會為感冒所苦。想改善慢性發炎,就要定期運動每次做運動時,我們的身體都會出現引起發炎的反應。運動對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會使白血球的數量和引起發炎物質(細胞激素)增加。藉由運動讓體內的發炎物質定期增加,反而可以強化人體抑制炎症的機制,讓日後再接觸到相同的刺激時,也不會輕易出現發炎的症狀,讓我們的身體更結實。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分泌出「肌肉激素」(myokine),這種激素具有抑制肌肉發炎的作用,此外,還有促進脂肪分解、預防動脈硬化、改善肌肉的胰島素抗性的效果。然而,若是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況時,遇到像外敵入侵這種關鍵時刻的話,會使免疫力無法完全發揮實力。透過運動來改善慢性發炎的症狀,就能提高免疫力。定期運動帶來的好處,在身材精實的人身上會比身材肥胖者感覺明顯,由此可知,從提升免疫力的觀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甩掉脂肪是非常重要的。書籍介紹書名: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吃對食物╳調整腸道╳168斷食法,一定健康瘦下來作者: 石黑成治 譯者: 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23作者簡介/石黑成治(Ishiguro Seiji)消化外科醫師、健康教練。一九七三年生於名古屋市,一九九七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曾在日本國立癌研究中心中央醫院接受大腸癌外科治療的訓練。任職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附屬醫院、愛知縣癌症中心中央醫院、愛知醫科大學醫院等單位。二〇一八年起以健康教練的身分開始推廣預防醫學。為了普及改善腸內環境和不依賴藥物的健康法,透過電子雜誌、YouTube、Instagram和Facebook等媒介,分享容易理解的知識和資訊。目前YouTube上的Dr.Ishiguro頻道,訂閱人數已達12萬多人(二〇二一年二月為止)。譯者簡介/林巍翰畢業於清華大學和關西外國語專門學校。赴日留學工作數年後於二〇一七年返台。以日語筆譯為志業,目前已出版譯作十餘本,領域涵蓋人文史地、心理勵志和科普類書籍。希望自己的譯作能為讀者提供更良好的閱讀體驗,成為中文世界值得信賴的日文譯者。延伸閱讀: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餓了就吃泡麵、喝汽水...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我養出自己的4公分腫瘤
-
2021-05-10 癌症.頭頸癌
嘴破、牙齒動搖別輕忽!出現6種徵狀小心是癌警訊
依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口腔癌佔所有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5位,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且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臨床上不乏二、三十多歲的案例,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口腔癌危險因子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指出,造成口腔癌及癌前病變的風險因子有檳榔、香菸、酒精類飲料、不良之口腔衛生與假牙、食用辛辣食物等易造成口腔內長期刺激之生活習慣。此外,當口腔內有不正常的腫脹、潰瘍或硬塊,產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如刷牙、剔牙),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黏膜表面出現白色或紅色的斑塊;而上述症狀超過10 天以上都沒有癒合,即有可能是口腔病變之症狀。 口腔自我檢查 6重點需注意 欒智偉主任分享,除每半年到一年看醫師作口腔健康檢查,平日也要注重自我檢查,口腔健康檢查的重點:(1)注意口腔黏膜有沒有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如白斑、紅斑。(2)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慢性口腔黏膜潰瘍。(3)口內或頸部任何不明原因的腫塊。(4)注意舌頭的運動和知覺。(5)顎骨的局部腫大造成臉部不對稱,牙齒動搖及知覺異常。(6)口腔黏膜之知覺,如燒灼感與張口度變小。早期發現存活率高 符合免費資格定期篩檢快去做口腔癌若早期發現存活率高,政府已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欒智偉醫師強調,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初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有7成以上,如延宕病情到第三、四期,存活率就降至5成5以下。因此,一般民眾必需認識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及早期症狀,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提高警覺。(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嗜吃2國際致癌物,恐早20年過世 ! 口腔「5警訊」罹癌機率高 ·3行業最易罹患口腔癌! 菸、檳榔危險因子快戒掉
-
2021-04-30 失智.長期照護
臥床照護/肌肉萎縮怎麼辦?2大預防重點,關節運動要每天做
近年來研究發現,在體重穩定的人身上,40歲後肌肉質量大約每10年減少8%;從70歲開始,肌肉質量的減少更會提高至15%,而因疾病導致長期臥床的長輩其退化的幅度更為加劇。肌肉萎縮常見4因子有許多原因容易造成肌肉萎縮、骨骼肌減少症的發生與持續惡化,就臨床上常見的因子,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一、神經系統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運動神經功能下降,將導致所涵蓋的肌纖維數目運動單位少。二、內分泌部分:隨著年齡增加而睪固酮 (testosterone) 與腎上腺皮質雄性,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 三、營養攝取: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四、若是在生活中,不從事身體的活動與運動,也會造成此病症。 ● 肌肉萎縮的速度,與活動限制的程度及肌肉負重的多寡有關已有研究指出:肌肉在活動受到限制六小時後,蛋白質便會快速分解,並在三天後達到高峰-肌質量將減少7%;五天後則降低20%;七天後約減少35%;在無負重的狀態兩週後,肌質量的減少將達45%;若運動過低的情形持續42天,則肌質量的減少更達55%。 ● 長期臥床將導致肌肉日漸萎縮因此在活動限制的情形下,肌肉萎縮進展十分快速,而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位於下肢與背部的抗重力肌。其他肌肉也會因為肌肉負重的改變,跟著陸續受到影響;再加上站立本身即是維持肌肉結構與功能的重要刺激源,所以當降低了腿部肌肉的負重後,肌肉質量也將快速地減少,故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肌力下降和行動不便等現象,也就接踵而至。只要躺在床上不動,肌肉便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且骨頭裡的鈣質也會逐漸流失;甚至各個關節也開始僵硬,漸漸地,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即使身體康復後,也可能會變得無法自理生活,進而使身體功能越來越差;有些長者即便扶坐在椅子上,也很容易傾斜倒下,造成日後活動上的障礙與家人的負擔。 ● 怎麼預防肌肉萎縮呢?1. 增加營養食物隨著老化,蛋白質的合成速率較年輕的成年人來得慢,而蛋白質合成速率的降低會造成肌肉質量的流失。此外,不當的營養攝取,也可能造成肌肉減少症的因素之一。有些老年人的卡路里與蛋白質攝取不足,難以維持肌肉的質量。且老年人較少感到饑餓,吃的較少或是飲食較為單調,餐與餐之間較少吃零食,也較快感到飽足感;80歲的老人與20歲的年輕人相較之下,其每日所攝取的平均能量可減少超過30%以上,所以在飲食量上,許多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都未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 ● 蛋白質攝取不足與肌肉質量的流失有高度的相關,而逐漸發展成肌肉減少症或肌肉萎縮。 2. 持續的運動維持或獲得肌肉力量和功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缺乏肌肉超負載以及阻力運動的情況。以同樣是臥床不活動28天的情況為例,老年人腿部肌肉質量的流失將是年輕人的3倍。所以隨著老化身體的總活動量減少,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對於老年人而言更是重要。國泰醫院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表示,長期臥病的人的各部位關節很容易退化,必須常用(運動)才能防止攣縮退化。但是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避免肌肉萎縮,如果運動的強度與時間不足,仍然可能會造成快縮肌的萎縮,而演變為肌肉減少症。 ● 照顧者或家人應多鼓勵臥床的長者每天都要做關節運動,讓長者維持最大的關節活動度,以預防關節攣縮、肌肉組織缺乏彈性、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等情況。 被動關節運動.被動關節運動的重要性:維持關節周邊組織、肌肉的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以避免攣縮、沾黏的產生。維持循環及維持潤滑的功能,預防深部靜脈栓塞。.需要被動關節運動者:昏迷、不能起身走動或半邊嚴重癱瘓的長者,皆需要進行被動運動。由照護者藉著翻身、移位、拉筋、按摩、牽引,協助臥床長者盡可能翻身、餵飯、刷牙、洗臉、穿衣等動作,以延緩長者失去自理能力,或關節肌力功能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也可以防止關節僵硬、退化、預防褥瘡。.被動關節運動重點:無論主動或被動關節運動,目的都是希望讓臥床的長者盡可能地拉開筋骨進而活動到全身的每個關節。關節運動可以增加平衡感,避免長者跌倒,所以若是有一些長者能夠獨立做到的事,例如穿衣服、洗臉、刷牙及吃飯等行為,就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以維持關節及肌肉的正常運作。● 若時間允許,建議每天最少做三次關節運動,每個關節做十下,即能達到靈活關節的目的。在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時,若長者的關節出現疼痛或僵硬的問題,可以在進行運動前,先幫長者在關節處熱敷15 - 20分鐘;或是建議在洗澡後再進行被動關節運動。照顧者應儘量協助臥床長者每天進行關節運動,且儘量達到長者關節的最大活動程度;並在長者可忍受的疼痛範圍內,緩慢地進行運動。運動的介入,可以減緩老化所帶來的改變,在維持或提升肌肉量的原則下,有策略性的增加運動量,就可以減少臥床、肌肉萎縮的可能。 參考資料:1.僧伽醫護-請你跟我這樣做2.彭美姿(1998)護理雜誌‧活動受限與復健運動-以下之損傷的骨科病人為例‧45(4),77-833.陳竑廷、吳慧君、廖智雄、鍾雨純(2015)文化體育學刊‧老年人肌肉減少影響功能性體適能及衰弱程度文獻‧第21輯,1-104.徐錦興;曹德弘(2009)中華體育季刊‧骨骼肌減少症及肌力訓練對老年人肌肉適能的影響‧23(2),20-26
-
2021-04-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說話、刷牙、風吹就讓牙痛?醫師提醒當心是這病
63歲周女士因出現劇烈牙痛,到牙科診所就診,一連拔除數顆牙齒後,疼痛仍未緩解,牙醫師建議再行牙周病治療,但症狀依然沒有改善,且劇痛反覆,總是突如其來,發作時每每都痛不欲生,使其生活於恐懼中,因此長期失眠,抑鬱寡歡,直到再次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 分為原發性、繼發性三叉神經有三分支,分別通往眼部、上顎及下顎,主管臉部感覺,一旦出問題就會以痛覺呈現。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徐賢達主任說明,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係因神經不正常放電所致;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如腫瘤、病毒感染、帶狀皰疹等都是可能原因。(推薦閱讀:免疫力變差易誘發「皮蛇」! 不只會出現紅色丘疹、水泡,這些非典型症狀別輕忽)40歲以上女性易發生 發作毫無前兆據統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好發年齡於40歲以上,女性略多於男性。徐賢達表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偶發性的劇烈疼痛,發作前毫無徵兆,說話、刷牙、甚至風吹,都可能誘發疼痛;每次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痛感如刀割、火燒、電灼,為一種尖銳撕裂樣的疼痛,極其痛苦,且一般止痛藥完全無效,常使患者飽受身心煎熬。(推薦閱讀: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藥物治療為主 8成可獲得緩解徐賢達指出,治療三叉神經痛以藥物治療為主,80%以上的患者可因藥物而得到緩解;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需考慮侵入性治療,透過電燒、伽瑪刀等方式,破壞神經傳導路徑,阻斷三叉神經根不正常傳訊以達療效;雖屬低侵入性治療,但神經會再生,故療效僅約三個月到半年,且將產生顏面感覺麻痺的後遺症。微創方式治療  年紀大、心血管疾病不適用而現今以微創方式治療的「神經血管減壓手術」,其在耳後開一小切口,使用高倍率顯微鏡找到壓迫神經的血管後,再以墊片隔開,使三叉神經免於受血管壓迫,手術成效可達80-90%,並可保留三叉神經的功能,術後復發率低。不過,神經血管減壓手術並非適用所有三叉神經痛患者。徐賢達指出,若屬繼發性及三叉神經未受血管壓迫者,需與醫師討論其他適切治療;另外,若年齡太大或患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也因麻醉風險高,不適合進行此手術。誤將三叉神經痛認為牙痛而拔牙的病患,臨床上時有所聞,但劇烈陣發性的三叉神經痛,與持續性的牙痛仍有所分別。徐賢達建議,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或臉部劇烈陣痛,可找神經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以免延誤治療,影響身心健康。延伸閱讀: ·長期牙痛找不到原因? 除了找牙醫,快到這科做檢查 ·還沒進去就超緊張!害怕看牙醫怎麼辦? 專業醫揭「事前眉角」
-
2021-04-2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青筋」不是筋! 中醫師:常爆青筋可能有微循環障礙
許多人都知道,少動怒、爆青筋,以免腦溢血、腦中風,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舌根底下血管是觀察是否「爆青筋」體質的重要指標,如果血管粗又多,恐為三高患者,務必飲食清淡,多吃柑橘及莓果類水果。容易爆青筋者 恐有微循環障礙危機陳潮宗說,所謂的「青筋」並不是筋,而是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一旦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壓力升高,靜脈血管(青筋)就會凸起,相當明顯。血液之所以回流受阻,主要在於體內積滯,人體淤血、痰濕、熱毒、積滯等生理廢物無法及時排出體外,以致「氣滯血瘀」,這類民眾常有「微循環障礙」,建議平常多觀察身體狀況。例如,手背的青筋特別明顯,手部外側的經絡主管大腸、小腸,手部內側經絡主管心、肺;至於足部也常冒青筋,外側經絡主管胃、膽、膀胱,足部內側經絡主管脾臟、肝臟、腎臟。舌下血管爆青筋 恐有三高問題最容易看出爆青筋的部位是舌下,陳潮宗指出,舌下血管密集,刷牙洗臉時,可多觀察舌下血管,是否特別粗,且膨脹突出。如果不易辨識,可觀察朋友舌下狀況相互比較,就能細辨究竟。陳潮宗說,如果舌下血管爆青筋,代表恐已罹患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三高疾病,建議接受健康檢查,確定自身狀況,另外,積極改善飲食,力求清淡,不要攝取過油、高糖、高鹽、高熱量等食物,可多吃柑橘及草莓、藍莓等水果。最重要的是,舌下血管爆青筋者平時應該多修身養性、平心靜氣,即使遇到不如意之事,也不可爆怒,以免氣血攻心,引起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等急重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1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失智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將零食緊抱懷裡留給家人...
2011年,上海男人孫曉雄46歲,他70歲的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逐漸出現失憶、失智、失禁等症狀。正值創業關鍵時期的孫曉雄,最終選擇放棄部分生意,和家人共同照護父親。接下來的9年中,他們和父親一起,展開了一場對抗遺忘、衰老和久病的苦旅。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時,孫曉雄正在昆山出差。母親帶著哭腔:「你爸不見了。」孫曉雄心中慌亂,但還是強裝鎮定地安慰說:「不要緊,他走不遠的。」母親告訴孫曉雄,她已經沿著家所在的揚州路,找遍了父親可能去的所有地方,但都沒找到。幾乎沒怎麼猶豫,孫曉雄決定駕車走高速返回上海。一個多小時後,他抵達父母位於楊浦區弄堂裡的家,大姐、妹妹都在。商議後,他們決定去街道派出所碰碰運氣。趕到派出所,父親孫志雄果然在那兒,衣服髒了,面色驚惶。民警問他的名字,他答「李中玲」,問他家住哪兒,他答「浙江中路」。民警照著他給的答案在浙江中路尋找李中玲,無果。他們便讓孫志雄先吃飯,繼續打電話給附近幾個居委會排查。實際上,黃浦區浙江中路是1941年父親出生的地方。20世紀60年代末,因家庭成分問題,孫志雄和父母妻兒一起被下放至安徽農村,浙江中路的家也被收為公用。90年代,一家人相繼重返上海,在楊浦區揚州路新康里的弄堂中安家落戶,住了20多年。家人們都落了淚。他們謝過民警,把受到驚嚇、已經無法開口說話的父親帶回家。這一年是2014年,父親73歲,患阿茲海默症的第3年,他的大部分記憶已經被疾病抹去。此前,為防止他走失,家人給他買了GPS定位器,戴在他手上,並仿照工牌製作了寫有他姓名和住址的「身分卡」,掛在他脖子上。還列印了厚厚一沓卡片─寫有家中的電話號碼、母親及三個子女的手機號碼,塞在他口袋裡。但父親覺得難為情,總會將定位器、身分卡偷偷扯掉,小卡片有時也隨手丟掉。那時,父親雖然記憶受損,但身體還不錯,走路時腳底生風,動作又輕,常常貓一樣溜出家,無聲無息。這就苦了主要照護他的母親李中玲。這次走失後,母親看護父親時更加小心,後來只能選擇限制他的行動。白天,母親用兩張躺椅堵住家門前的走廊,躺椅沿上放置一排手搖鈴。父親一開門,她就能循聲跟上。夜晚,父親也會夢遊般地走出家門,母親就在睡覺前找一條寬布袋,把兩個人的手綁在一起。父親一起夜,她就跟著醒來。生病前,父親堅持每天去公園跑步,200米的跑道能跑上五六十圈。父親精通文史地理,父親給少年時代的孫曉雄講俄羅斯文學時,問他:「伏爾加河在哪裡?」他答「不知道」。父親就告訴他伏爾加河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曾經,父親能準確無誤地記住一條遙遠河流的相關知識,現在卻連近在咫尺的家門都無法記住。更讓孫曉雄難過的事在後頭。好幾次,孫曉雄回到父母家,父親看到他,不僅問他「你是誰」,還拒絕他進家門。母親在一旁提醒:「這是你兒子啊。」儘管知道父親的反應是生病所致,孫曉雄轉過身,還是哭了。被自己的父親遺忘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和至親之人情感連接中斷,安全感喪失,讓他不得不重新打量父子關係。他經常做噩夢。夢裡,他置身公車、地鐵站,場景不一,但一直在找尋,找物件,找妻子,找兒子,找母親,最後遍尋不得,他流著淚從噩夢中驚醒。白天,他煩躁易怒,常和妻子吵架,工廠裡的工人也遭了殃,沒少挨罵。他流淚也是為自己。父親患病時,正值他創業的關鍵時期,經營的床品公司在全國開了22家連鎖店。可是父親需要照顧,他自己的身體也出現了危機,精力不濟,他不得不將店一家一家收回來。讓孫曉雄更感遺憾的是,他曾主動疏遠父親近十年。少年時代,父親是孫曉雄的精神偶像。父親高中學歷,年輕時是個文學愛好者。全家下放至安徽農村時,母親在學校做老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老師後,開始負責家中的農活。他鼓勵孩子們看書,用俄語朗讀普希金的詩歌。一天的農活結束,他給村裡人繪聲繪色地講《三俠五義》,很受當地人的喜愛和尊敬。90年代,孫家人相繼返回上海,房子、戶口都得重新爭取。回到上海後,母親在幼稚園做老師,兼做家庭教師貼補家用,做了十幾年農民的父親只能在工程隊、飯店做臨時工,往昔的同窗已經成為醫生、老師、工程師…他受到打擊,主動和老友斷絕聯繫。父親清高,一家人的戶口、住房問題全靠母親奔走才得以解決。身為男人,孫曉雄一度瞧不起封閉自我、無力承擔家庭責任的父親。有段時間,看到父親,他連招呼都不打。父子關係破冰發生在孫曉雄的兒子讀五年級時。那天,父親帶孫子出門,孩子牽著爺爺的手蹦蹦跳跳,有說有笑。孫曉雄站在後面─想起小時候,父親教他閱讀、游泳。孫曉雄想:養大一個孩子並不容易。他也漸漸明白,父親是一個被時代捉弄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父親只是不擅長社交和賺錢而已。他在心裡與父親和解了。瞭解到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孫曉雄陷入憂慮。法國作家迪迪埃‧埃里蓬曾描述過作為子女,他在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後的恐懼。埃里蓬會反覆背誦他爛熟於心的詩詞,以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完好無損。只要忘記了一句詩、一個日期、一串電話號碼,他就會陷入焦慮。孫曉雄也一樣。只要忘記什麼事,他就止不住胡思亂想,問兒子:「爸以後會不會也得這個病?」他自己的健康也不容樂觀。父親確診這一年,孫曉雄48歲,糖尿病病史10年,還患有高血壓和嚴重的胃病。母親李中玲的抑鬱症發生在丈夫患病兩年後。兒女要工作,她需要寸步不離地陪伴丈夫,起初,她最憂慮的是他走失─她長期患有關節病的雙腿無法快步行走,每次尋找丈夫都異常艱難。2013年後,丈夫逐漸生活無法自理,她得照看他吃飯、穿衣、吃藥、洗澡、大小便。丈夫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愈發嚴重。李中玲有輕微潔癖,只要丈夫一失禁,她就一遍遍為他洗衣、換衣,有時,她一天得給他換洗3次。李中玲原本擁有充實幸福的晚年生活。退休後的10年,她是在社區老年大學度過的:學做中國結和麥秸畫,教其他老人剪紙,她的剪紙作品還被拿去展覽過。丈夫也會陪她一起買材料,看她做這些小玩意兒。他們本是志同道合的愛侶,中學時相識。結婚後,相濡以沫50年,「兩個人好得就像一個人」。她從未想過推脫照顧丈夫的責任,也拒絕將這種承擔浪漫化、崇高化。但她也是女人,需要丈夫的呵護。然而大多數時候,生病的丈夫和外界隔著一堵牆,無法溝通,不見回應。最讓她心灰意冷的時刻,發生在搬到浦東後的一個夏天。她起床後覺得頭暈,渾身癱軟倒在地上。她努力呼喚丈夫,想讓他幫自己將床頭上的手機拿過來。他在屋子裡來來回回走了半天,只遞給她一個空調遙控器…她只能等到自己有了力氣,慢慢爬到手機旁,撥通小女兒的電話,小女兒撥打了120*,她才被送往醫院。李中玲被這種不見盡頭的生活擊潰了。後來,她在家中總是無端流淚,會把家裡好好的東西剪壞,還說想從20樓跳下去。兒女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她在醫生面前流著淚長長地傾吐一番,之後又做了3年心理諮詢。因為焦慮,她常常失眠,提出讓兒子給她開一些安眠藥。孫曉雄留了個心眼,他開了許多維C片,替換進安眠藥的藥盒裡,再拿給母親。他至今仍然瞞著她。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李中玲唯一的慰藉,是丈夫一直不曾忘記她。一次,他說他第二天要結婚,別人問他和誰,他說「李中玲」。雖然記憶出現錯亂,他不記得他們結了婚,有三個兒女,也有孫子和重孫,但他始終記得,李中玲是他的戀人。2013年前後,隨著父親病情加重,孫家三個兒女商量,分工輪流照看父親,盡量保證有人在父母身邊。2015年後,大家又進一步明確分工:長期在上海的大姐、妹妹常來家中幫助母親,需要經常出差的孫曉雄有空就過來,主要負責父母的生活費和醫療費。兒女分擔了一些工作,李中玲的壓力沒那麼大了。每天早上,她帶著丈夫進行刷牙、洗臉、刮鬍子「三部曲」,晚上睡覺前,將丈夫第二天要吃的藥,按劑量和時間提前準備好。白天,丈夫大小便過後,她在日曆上做好記錄。掌握了時間和規律,到點了,她就會問他是否想去衛生間。家中的男人主動承擔了帶孫志雄洗澡的工作。冬天洗澡要去公共澡堂,孫曉雄和姐夫開車載父親去澡堂。一次,去澡堂的路上,父親在車裡失禁,孫曉雄坐在副駕駛座上,還沒來得及起身,姐夫自然地拿著塑膠袋包好穢物以及父親弄髒的衣物,扔掉了,這一幕讓孫曉雄至今都很感動。家人盡力保持孫志雄外表的清潔和體面,照顧他的尊嚴。妻子李中玲常常溫柔地摸摸丈夫的臉。他動作還算靈敏時,李中玲讓他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摘豆芽、包餛飩…她相信生病的丈夫依舊需要獲得一種價值感。他們也努力營造出讓孫志雄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需要的氛圍。孫輩們一見爺爺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想著法兒哄兩位老人開心。情人節,孩子們會商量好,分別給爺爺、奶奶買巧克力。有一年情人節,外孫帶爺爺、奶奶去一家網紅餐廳吃飯,餐廳裡坐的都是衣著時尚的年輕人。有人問:「爺爺、奶奶,你們也過情人節?」李中玲就告訴他們:「是啊!我們結婚50年啦。」家中變化最大的是孫志雄本人。從安徽返回上海後,孫志雄感受到某種落差,一度變得封閉沉默。生病後,他的記憶多停留在成年之前,失意的青年和中年時期被遺忘,他反而鬆弛快樂了不少。別人同他搭話,他多報以微笑,用他語言庫中僅存的結構簡單的句子─「我很愛你」「我很喜歡你」「你真漂亮」來回應。一次,他在社區裡遇上一個老太太,開口就說:「你真漂亮,我愛你啊!」李中玲忙不迭地向對方解釋和道歉。對方卻笑了:「我這一輩子,也沒聽過幾句這樣的話。」2018年,他們在松江區分到了幾套回遷房。李中玲和丈夫先搬過去,為更方便地看護父親,住在市區的孫曉雄一家也搬了過去。2019年,經鑒定,父親的阿茲海默症為五級,處在重度認知功能減退階段。醫生建議家人多陪伴父親,鍛鍊他的認知、語言和行動能力。家人買來算術認知卡片和玩具,空閒時陪他練習,住在隔壁的孫曉雄則常去找父親聊天,陪他散步。父親的智商和語言能力逐漸退化成孩童狀態,言行舉止憨直可愛,觀察父親成了孫曉雄的快樂源泉。既然還要同阿茲海默症共處下去,不如換一種心情面對。孫曉雄把父親的搞笑時刻拍下來,先是發到微信朋友圈,後來又發到抖音上,也是留存一份記憶。在孫曉雄的鏡頭下,近80歲的父親自稱「寶寶」,一天中最令他開心的事是吃,蔥油餅、霜淇淋是他的最愛,得不到想要的零食會哭。他同5歲的重孫女嬉鬧,在重孫女手背上咬了個月牙印,最後還是重孫女原諒了她。他常對家人耍小孩子脾氣,但對妻子李中玲言聽計從…這些質樸溫暖的家庭生活片段,慢慢為孫曉雄的抖音帳號吸引了近30萬粉絲。這個團圓和睦的上海家庭,在不斷曝出的關於家庭和養老的負面新聞中,給人們提供了一些啟示。一位不能長久陪伴在爺爺身邊的粉絲給孫曉雄留言:「看見孫爺爺,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爺爺。」被孫家人對久病父親的耐心與陪伴打動的一位粉絲,發私信告訴孫曉雄,他決定對自己的爸媽耐心一點。2020年10月,孫曉雄開車載父親外出。父親嚷著要吃霜淇淋,孫曉雄心軟了,買了一支給他,又擔心他吃壞肚子,搶過霜淇淋,吃了一半再塞回父親手裡。因血糖高,孫曉雄十幾年不敢吃霜淇淋了,但父親無法理解這種好意,委屈地「哭」起來。這則影片在抖音獲得了34.5萬次按讚。孫曉雄的粉絲中,有不少人也是阿茲海默症病人家屬。他特別能理解這些焦灼無助的親屬。現在,他一有時間就會回復私信向他取經的人:看病要去三甲醫院,不要盲目服藥,最重要的照護是家人的陪伴關愛、不嫌棄。有一次,孫曉雄帶母親去看病,像是知道妻子不舒服,父親一整天悶悶不樂,早飯也沒吃。妻子從醫院看病回來,他委屈地把頭埋進她懷裡,發出啜泣的聲音。孫曉雄逗他:「又假哭了。」等父親抬起頭,家人看見,他眼角真的有淚。孫曉雄堅信,雖然還是常常遺忘家人的名字,但父親一定知道他們是他的家人,那些最珍貴的東西一直留在他內心深處。10月的一個夜晚,孫曉雄睡前不放心,就去隔壁看看父母。推開門,父親正一個人坐在黑暗的客廳,孫曉雄嚇了一跳,打開燈,看見他正在哭。當時已經午夜12點了,他問父親:「你怎麼不去睡覺?」父親告訴他:「我做夢,夢見你死掉了。」孫曉雄心緒複雜,他向父親解釋了好幾遍,自己沒有死,「我們都長命百歲」。父親這才放心去睡了。生病的父親對家人有著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一次,孫曉雄載父親外出,一位客戶打電話找他,他便帶上父親一起前往。客戶也知道老爺子生病,買來一大包零食給他。離開時,父親坐在車後排,緊緊地把零食抱在懷裡。孫曉雄以為他擔心別人搶,對他說:「你不要抱著,放好嘛!這些都是給你的。」父親不願放,很鄭重地說:「帶回去給中玲吃。」(田龍華/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畫」,本刊節選)
-
2021-04-12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二要二不助學童擺脫蛀牙
國民健康署統計學生的齲齒盛行率,一度高達65.58%,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莊孟勳指出,蛀牙不單純只是牙齒疼,更影響咀嚼、發音、甚至恆齒發育,家長應叮嚀孩子「二要二不」,包括勤刷牙、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少吃甜食與不以口餵食小孩。「齲齒」就是常說的蛀牙,是學童常見的牙齒問題;2014年學生齲齒盛行率高達6成5,經在校園實施口腔計畫,推廣潔牙、塗氟、漱口水使用,2019年盛行率略下降到54.85%。莊孟勳指出,現代孩子齲齒率高,部分是家長問題。許多家長或老師為安撫孩子,往往以餅乾、糖果當獎勵,糖類食物不僅增加身體負擔,更造成兒童蛀牙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糖是牙齒細菌養分來源,細菌吸收糖類開始產生酸性物質,進而腐蝕牙齒的琺瑯質導致蛀牙,建議每次進食後記得刷牙,尤其甜食,才能避免口腔細菌滋生。莊孟勳也提醒牙齒塗氟,利用氟離子特性,讓孩童牙齒鈣化更完整,降低牙齒細菌活性;頻率一般約6個月塗一次即可,但對高蛀牙率的孩童得增加頻次,等14歲後待乳牙全換成恆齒,再依牙齒健康狀況由醫師建議塗氟保養牙齒。莊孟勳提醒「二要二不」護齒好習慣,包括勤刷牙(睡前、進食後都刷牙);定期接受口腔檢查與牙齒塗氟。「二不」是少吃甜食與不含奶瓶睡覺,家長自己咀嚼後的食物,不要餵食小孩。
-
2021-04-02 該看哪科.牙科
揮別小朋友蛀牙夢靨 醫師籲掌握「二要二不」原則
「齲齒」也就是常說的「蛀牙」,是學童常見的牙齒問題。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莊孟勳提醒,蛀牙不單純只是牙齒疼問題,更會影響到孩子的咀嚼、發音,甚至恆齒的發育,建議家長掌握「二要二不」原則,包括勤刷牙、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少吃甜食及家長不要以口餵食小孩。「兒童節不要再送零食給小孩了!」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莊孟勳強烈呼籲,並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指出,2014年學生齲齒盛行率是65.58%,積極施行「校園口腔計畫」推廣潔牙、塗氟、漱口水使用的觀念,2019年學生齲齒盛行率已經下降到54.85%。莊孟勳發現許多家長或老師為了安撫孩子,往往會用餅乾糖果作為獎勵。其實糖類食物不僅會增加身體負擔,更是造成兒童蛀牙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糖是牙齒細菌的養分來源,當細菌吸收糖類養分後,便會開始產生酸性物質,進而會腐蝕牙齒的琺瑯質,導致蛀牙,建議每次進食後都記得要刷牙,才能避免口腔細菌滋生。除了勤刷牙減少牙齒的細菌,莊孟勳表示,「牙齒塗氟也是口腔健康的關鍵方法」,「塗氟」的用意是利用氟離子特性,讓孩童牙齒鈣化更完整,同時降低牙齒上的細菌活性,達到預防蛀牙效果。莊孟勳建議,「塗氟頻率一般約6個月塗一次即可,但對於高蛀牙率的孩童,就得增加塗氟頻次。」約14歲後待乳牙全部都換成恆齒後,再依牙齒健康狀況,根據醫師建議塗氟保養牙齒。莊孟勳表示,幫孩子作好口腔保健其實很簡單,養成「二要二不」的好習慣,就不怕蛀牙來煩惱。「一要」要勤刷牙,睡前、進食後都要刷牙。「二要」要定期接受口腔檢查,並接受牙醫師塗氟。「一不」不要傷害牙齒,少吃甜食,幼兒不含著奶瓶睡覺。「二不」不要以口餵食,家長自己咀嚼後的食物,不要餵食小孩。
-
2021-04-01 名人.黃軒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你天天都會用銭包,有沒有想過我們囗袋中、包包中的錢包有多髒?如果我告訴你,馬桶蓋實際上不是公共廁所中細菌最多的物品,你會怎麼想?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普通廁所相比,帶入公共場所的【女性錢包】,實際上受到了更多細菌的污染。研究進一步發現馬桶的把手,其沾黏的細菌比女性錢包的還少。五分之一錢包所攜帶的細菌,實際上可能對人類健康會構成威脅。你的錢包有多髒?95.2%人的錢包,長了滿滿的細菌。其中 : 73.1%的錢包,輕度污染細菌13.0%的錢包,中度污染細菌13.8%的錢包,重度污染細菌這當中有49.3%只長一種細菌,其餘一半( 50.7 %) 都會是「二種以上的細菌」。你的錢包常有哪些細菌?64.8%都會是微球菌(Micrococcus)。接下來才是金黃葡萄球菌(64.1%),最後才是芽胞桿菌感染(Bacillus,13.8%)。你多久才會清潔自己錢包?你們有沒有回想一下,你真的有在淸㓗自己的錢包嗎?這真的是個人衛生清潔,比刷牙洗臉更容易疏忽的日常生活的情況呢!研究人員發現,100位人約【只有兩個人(2.1%)】真的會每個月,至少會淸㓗自己的錢包一次(鼓掌⋯⋯)。多少人,連一次都不會清潔自己的錢包?這次的研究發現是【81.5%】的人,從來不在乎自己的錢包有沒有清潔呢?(比較在乎,裡面有沒有錢?)你常常會把錢包放在哪裡?問問大家,你們回到家,脫下褲子、衣服⋯⋯後,你的錢包呢?你會放在哪裡呢?有11.3%置放在廚房桌上,17.5%的人放在餐桌上,其他的呢?嘿嘿,大部分不是一直放入黑不見底的包包,就是依然在口袋裡,這些都是暗無天日、潮濕、不透氣,易兹長細菌的好地方。錢包的材料影響43.4%的人愛用皮做的錢包、有38.6%的人會使用38.6%人工合成的錢包,最後才是用帆布做的錢包(17.9%)。【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錢包,比其他材質的錢,更易有細菌。如果表面粗糙,又「有刻紋的錢包」,更容易會滋生細菌,可能是凹凸造型,製造了很多「微細角落」,非常適合細菌的滯留。男生和女生,誰的錢包最髒?你的印象中,男人和女人誰的錢包最髒?這次的研究發現是女人,女人的錢包其實是最髒的。可能的原因,女人最喜歡把錢包放在靠近廚房的桌面,不喜歡清潔錢包,女人最愛把錢包,又放入自己的包包裡,這些都是細菌非常喜歡生長環境。而男人只有在固定的口袋內而已。Bacterial growth was higher on the purses of women than on those of men (LR = 5.3; P < 0.05).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women in the study were more likely to place their purses on kitchen tables, never emptied their purses, and more frequently stored them in their bags. A previous study reported that the insides of women's handbags and shopping bags were laden with bacteria.The bacterial load on the women's purses could possibly increase due to the storage inside the bags.年紀愈大,錢包易髒這次的研究發現,原來年紀變大了,錢包更髒。推測原因,年紀越大越不想做細微的消毒工作,可能是眼睛退化例如老花眼等,不宜做細微的動作清洗、當然也可能是連錢包放在哪裡,都會忘記了呢! it was found that as the age of the participant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the purse and the mean CFU count also increased (P < 0.05).包包內的細菌培養基如果你包包裡,淩亂不堪把所有小物品放在一起,再怎麼名貴,你也是帶著細菌培養基,到處亂走而已。包包通常最髒的東西是【面霜】或【護手霜】,因為濕度都是細菌的温床,緊隨其後的是【口紅】和【睫毛膏】⋯⋯而你的錢包又常在包包裡和這些物品滾來滾去,大槪你的錢包也不會乾淨到哪裡,再加上如果你又不會清洗錢包⋯⋯以上的髒髒錢包,日常生活就會出現在你的手中⋯⋯資料來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13311/?report=reader#__ffn_sectitle※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