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 名人.潘懷宗
搜尋
凝血
共找到
646
筆 文章
-
-
2022-08-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0多歲女打完第2劑AZ「左胸腫痛、化膿」意外追出1疾病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公布最新審查結果,70件申請案件中,一名南投縣個案因施打疫苗後,出現四肢麻、右上肢無力,且腦脊髓液蛋白質上升、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呼吸衰竭,獲本次申請最高救濟金80萬元。而一名40多歲女性,打完第二劑AZ後出現左胸腫痛,甚至反覆化膿,經查發現是肉芽腫性乳腺炎,與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南投縣個案為50多歲男性,專家根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AZ疫苗後19天,因四肢麻及右上肢無力情形就醫,腦脊髓液檢驗結果顯示蛋白質上升,神經傳導檢查報告顯示為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經醫師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呼吸衰竭。由於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關聯性,專家決議給予救濟金80萬元。而高雄市一名80多歲女性,接種AZ疫苗後13天,因全身多處瘀青及雙下肢水腫已3日等情形就醫,經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現象,並有凝血功能變化,不過下肢血管超音波及腦胸腹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皆未發現血栓,其表現並非典型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臨床症狀。由於個案屬於高齡族群,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史,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關聯性,專家決議給予救濟金30萬元。另外,一名嘉義縣40多歲女性,接種第二劑AZ疫苗後,出現左胸上半紅腫痛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肉芽腫性乳腺炎,且有反覆化膿情形。肉芽腫性乳腺炎為感染症,而AZ疫苗屬於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並不具致病力,因此個案症狀與其潛在疾病相關,與AZ疫苗無關,因此不予救濟。
-
2022-08-04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及「早洩」問題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告訴你成因及最新的治療方式
父親節快到了,各位辛苦的爸爸們努力在父親節前「付清家裡的帳單,想要好好享受幸福的兩人時刻,卻有可能碰到因為過於辛勞而突然「軟今天」!這篇文章來簡單介紹男性性功能障礙最常見為「勃起功能障礙」及「早洩」兩大種類以及目前較新的治療方式,讓爸爸們能夠有更深入的了解。勃起功能障礙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縮寫ED)又稱不舉、陽痿,指的是性刺激以後陰莖海綿體充血不理想,無法達到足夠的硬度或無法維持硬度直到完成射精。男性在40歲以後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大約為25%,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若具備一些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抽菸、肥胖、睪固酮低下等)發生的機率會更高。勃起功能障礙若依發生成因來區分,主要可分為「心理因素造成」以及「生理病變造成」兩大類。但大部分人都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合併不同的成因所造成的結果。‧心理因素:所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有一些特性如:勃起狀況時好時壞、晨間勃起正常。一般年輕人(40歲以下)大部分屬於這一類。常因睡眠不足、工作壓力大、疲累、來自伴侶的壓力等所造成。有時因為一兩次行房時狀況不佳,造成往後行房時因害怕失敗而心理壓力更大,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治療方式除了改善生活方式減少壓力來源、增加睡眠、與伴侶進行溝通以外,也可嘗試使用PDE5抑制劑藥物(如威而鋼、犀利士)增加行房的舒適度及成功率,打破惡性循環。‧生理病變:所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指的是因某生理機轉的問題而影響海綿體充血,包括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睪固酮低下等因素。特性是勃起功能隨著時間持續退化、晨間勃起發生減少。一般可從病人的年紀以及慢性疾病史來了解是否屬於此類。診斷性的檢查一般只能靠抽血得知是否為睪固酮低下,其他較侵入性的檢查如陰莖督卜勒超音波(用以評估陰莖動脈血流)只有少數情形會建議使用。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方式‧PDE5抑制劑藥物治療勃起功能障礙除了對患者衛教一些內容如培養運動習慣、戒菸、控制原有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外,一般建議可使用PDE5抑制劑藥物(如威而鋼、犀利士)治療,此類藥物能增加海綿體充血的效率讓患者達到滿意的勃起功能,70%以上患者使用後能有所改善。一般使用方式為行房前1-2小時服用,威而鋼須空腹時服用效果較佳。犀利士因屬較長效型藥物,可更提早服用而較無時間壓力,低劑量劑型5毫克犀利士也可以每天固定服用以增強效果。若有心血管疾病須服用硝酸鹽類藥物,則絕對不可與PDE5抑制劑藥物同時使用。另外某些降血壓藥物也有可能在併用時造成血壓過低的副作用,建議先諮詢醫師。‧低能量陰莖體外震波透過低能量體外震波施打在陰莖海綿體以及會陰部上,促使血管增生,改善血管病變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礙。此治療方式極為安全,過程不需麻醉,即使使用抗凝血劑中也能安全施打。一般完整療程為6-8次治療,每次間隔一週。但因血管增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在勃起功能的改善上,療效不像服用PDE5抑制劑那樣快速明顯,因此是比較偏保養的一種治療,建議合併藥物治療使用效果更佳。‧睪固酮補充治療睪固酮由睪丸製造,影響男性性功能及性慾、肌肉增長、造血功能等。勃起功能障礙患者若合併睪固酮低下(可由抽血診斷),可同時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目前睪固酮補充方式為針劑、皮膚凝膠、以及最新的鼻內凝膠製劑。‧PRP海綿體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目前已廣泛使用在肌腱、筋膜、關節等軟組織的注射治療,具有組織修復的效果。目前已有最新的小型研究證實可注射在海綿體達到改善勃起功能的效果。患者若是藥物治療或低能量震波治療效果不理想時,可考慮嘗試這項新治療方式。早洩的問題早洩(Premature Ejaculation,縮寫PE)廣泛指的是性交時間從進入陰道至射精小於三分鐘,無法讓意志力延長時間,並且造成本人或伴侶心理上的困擾。盛行率大約為15-30%。可分為「原發性早洩(Lifelong PE)」「續發性早洩(Acquired PE)」兩大類。原發性早洩患者從第一次性行為開始都一直無法延長射精時間超過一分鐘,屬於較嚴重的類型。續發性早洩患者原本可正常維持足夠的性交時間,但某一天漸漸發現開始無法延長到大於三分鐘的時間。早洩的成因一般是多重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焦慮、缺乏經驗等等)、神經性因素(龜頭過度敏感、5-HT受體異常)、基因因素、內分泌因素(甲狀腺亢進)等。此外,高達50%的早洩患者也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這兩種性功能障礙會互相影響讓問題變得更嚴重,需同時一起治療。早洩的問題的治療方式目前早洩的治療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現有FDA核准藥物包括必利勁(Priligy)以及最新的賦久勁(Fortacin)外用噴劑。必利勁(Priligy,學名為Dapoxetine)是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SRI藥物種類眾多,屬於抗憂鬱藥物且兼具延長射精時間的效果。其中必利勁因為作用時間短、代謝快的藥性,較不會發生其他抗憂鬱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因此被核准為早洩的專用藥物。使用方式為行房前一小時服用。賦久勁(Fortacin)是一種局部麻醉藥物噴劑,可降低龜頭的敏感度達到延長射精時間的效果。因特殊的藥物調配,讓藥物能附著在龜頭上形成薄膜,於一小時內持續產生作用。使用方式為行房前在龜頭上噴三下,等待五分鐘後可把藥物擦拭掉,不須為了讓藥物留在龜頭上而特別使用保險套即可行房。根據研究結果,原發性早洩(較嚴重的早洩類型)患者在經過賦久勁治療三個月以後,平均射精時間可由原本的「小於一分鐘延長到「大於三分鐘,且持續治療5-9個月可讓平均射精時間延長到六分鐘。治療效果十分顯著,且使用方便,副作用非常少。
-
2022-08-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四旬男腦出血不治亡 再增2例7歲、8歲男童MIS-C
本土疫情緩降中,今日中重症來到84例,中症54例、重症30例,死亡則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分別為7歲、8歲男童,目前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本日新增的2例兒童MIS-C個案,7歲的男童沒有慢性疾病,曾在5月31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快2個月,於7月26日出現發燒、皮疹、紅眼等症狀,7月29日送至急診時血壓偏低、凝血功能異常,因懷疑是MIS-C,收治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另一例8歲男童,羅一鈞表示,同樣無慢性病,在5月19日確診過新冠肺炎,7月26日陸續出現發燒、臉部出疹、紅眼、脖子痛、活力食慾下降,7月27日送到急診,疑似MIS-C,7月28日安排住院;但由於個案持續發燒、血壓偏低,7月30日轉至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全台兒童重症死亡案例,共有76名MIS-C,累計重症142名,死亡則來到25名。同時,今日新增的死亡個案中,有一例40多歲的男性,羅一鈞指出,個案施打過3劑疫苗,本身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月26日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當天至急診收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治療,經採檢於7月27日確診;但不幸在7月28日因肺炎及顱內出血過世,死因為肺炎、顱內出血合併中樞神經衰竭。羅一鈞補充,該40歲個案先前沒有顱內出血病史,是住院中出現的症狀,當天送急診就有做電腦檢查,發現左側腦內出血,當天緊急手術,收治加護病房,由於採檢確診,同時給予瑞德西韋治療;7月28日腦壓升高、腦水腫惡化,救治無效過世。
-
2022-07-31 焦點.用藥停看聽
忘了吃藥,該不該補吃?藥師:不是所有藥都可補吃,領藥前應先詢問藥師!
啊!又忘了吃藥,要不要補吃?許多慢性病長者常有「自己當醫師」的習慣,胡亂加減藥、停藥,或是忘了吃藥,下一餐飯後加倍補回來。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高東煒提醒,不建議自行增減藥物及藥量,藥物稍微多點少點,效果就不一樣,例如心血管患者吃太多抗凝血劑,有內臟或微血管出血風險。尤其內臟出血,無法立刻得知,嚴重時失血過多,需輸血救命。忘記吃藥是許多人的通病,需要補吃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師蘇柏名提醒,不是所有藥都可補吃,領藥前應先詢問藥師。若可補吃,就以「吃藥時間間隔一半」為記憶點,如早上8時、下午4時都應服藥,中間間隔8小時,一半就是4小時,如中午12時前想起就補吃,超過12時就不建議服藥。本文摘自《當父母變老-安心照顧全書:吃感冒藥時 慢性病用藥怎麼吃?(電子書)》
-
2022-07-29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攝取30至40公克好油,護腦顧心臟血管!用油5招,3種油可直接喝
試了十多年都沒有成功的減肥方式,從不斷挫折中找到一種健康可行的減肥方法後,當然就想要讓它成為一種生活型態,因為減肥是一時,但持續可行的飲食方式,才能終生受用,而「好油」成了現今飲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對於油的選擇,主要就是多樣化、產地安全、價格不貴,而且一定要是初榨油脂。我對品牌沒有忠誠度,大多都是在購物台選購,其中很多是小農或業者自行前往國外與產地購買。我比較常選擇小品牌油種,因為來源較單一,在產品介紹上會更清楚知道原料從哪裡來。另外,購買產品一定要確認有清楚標示產地及檢驗合格,畢竟吃得安全是最重要的防線。目前家裡有十多種油輪流使用,大小罐都有,有橄欖油、沙棘油、亞麻仁油、苦茶油、酪梨油、南瓜籽油、印加果油、紫蘇油等等,加上鱗蝦油膠囊;這些油用完了,就換品牌、換不同廠家的油種,原因在於產地不同、來源不同,營養素也不相同。選擇油脂除了多樣化之外,若將油放置冰箱會結塊的,我就不會使用,這讓我想到豬油及椰子油等飽和脂肪酸,放在室溫下就結凍的情形是一樣的,而自己的外食中有很多機會可能會吃到像豬油之類的飽和脂肪酸,因此家裡常備油就儘量不選會凝固的油脂。大家都知道好油經過烹調會變質,這些油脂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淋在食物上,偶爾將油噴在食物上用氣炸方式處理,若沒時間料理,就直接用喝的,才能攝取油脂最好的營養素,無論是加在食物上或直接飲用,我至今仍維持每天使用或攝取約 30~40 公克的好油。常有人問這麼多油,每種油直接喝都好喝嗎?答案當然不是。經過兩年多的個人試驗,若要用喝的, 首推橄欖油,橄欖油會有一種辛辣嗆味, 也是國人較熟悉的味道; 其次是亞麻仁油,有些苦味及奶油味,印加果油則有青草味,至於沙棘油味道不佳就以膠囊取代。若是烹調調味,則可看食物的屬性選擇油脂,像生菜沙拉就能使用橄欖油,溫熱蔬菜適合用有植物界奶油之稱的酪梨油,南瓜濃湯就能加點南瓜籽油,中式料理就以苦茶油為主。在我的食用油清單中,反倒沒有出現大家常用的麻油及花生油,原因在於麻油太燥熱,吃了麻油料理會生火、嘴破;花生油則因花生原料保存不易,若原料儲存不當容易產生黃麴毒素,因此,就不會出現在我家中的廚房。為了讓自己吃到好油,不只在家中放上好幾瓶油,也會帶一些到醫院,有需要就喝一點。不過,話說回來,油脂還是熱量偏高的營養素,即使是好油,在總量的攝取上仍需限制。由於油脂熱量極高,1 公克 9 大卡,每天 40 公克約 360 大卡,為了控制整體熱量,還買了量杯式的湯匙,讓自己可以掌控油脂攝取量,而因為常外食,若外帶食物,自己就會再加點好的油脂。油脂對身體產生的變化,一直都有很多研究,國民健康署指出,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 5% 飽和脂肪酸的熱量,可減少約 11.5% 冠心病的機率,因此多建議民眾選擇植物性油脂,例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另外,堅果種子類所含的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鈣、鉀、鎂、維生素 E 等營養素,每日建議攝取約 1 湯匙量(大約杏仁果 5 粒、花生 10 粒、腰果 5 粒)。而營養專家對於 Omega-6 及 Omega-3 有更進一步的分析,台灣的飲食料理上多使用 Omega-6 含量多的油脂,包括葵花油、芝麻油、玉米油等;而含有 Omega-9 的橄欖油及 Omega-3 的亞麻仁油、核桃油、魚油都偏少,這種油脂攝取比例失衡的狀況,很容易造成身體發炎。另外,有研究顯示,體內 DHA(魚類脂肪)濃度最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 47%,而每週只要吃 1 次魚,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為了攝取好油,我也上網找了不少資料研究,魚油除了可抗發炎,還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魚油因含有Omega-3 脂肪酸,主要成分為 EPA 及 DHA,其中EPA 有助於抗發炎,預防動脈硬化及減少血小板粘性;而DHA 可緩解腦部膠狀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纖維化,降低認知功能退化。不過,要提醒一下,凝血功能不佳者,或要進行手術、拔牙等,得在一週前停止魚油使用。2018 年開始補充南極鱗蝦油 3 個月後,進行身體檢查的我,原本擔心可能有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卻在心臟血管的檢查上順利過關,更加深我對好油的堅持。不好的油會讓身體處在發炎的狀況,而自己在改變飲食,多吃好油後,也覺得自己身體的「火」好像降溫了,以前年輕時火氣大,大概每個月都會嘴角破或是鵝口瘡,就是中醫俗稱的火氣大,但現在整體的體溫微降,也不再時常發生嘴角破等火氣大的情形。好油可以這樣用!1、橄欖油、亞麻仁油、印加果油可選擇直接喝。2、烹調或調味看食物屬性做選擇,生菜沙拉加橄欖油,溫熱蔬菜使用酪梨油調味,南瓜濃湯加點南瓜籽油,中式料理則可以苦茶油調味。3、 選擇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紫蘇油等植物性油脂。4、堅果種子類所含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鈣、鉀、鎂、維生素E 等,建議每日攝取約1 湯匙量。5、魚油含有 Omega-3 脂肪酸,主要成分為 EPA 及 DHA,有助於抗發炎、預防動脈硬化及減少血小板粘性、降低認知功能退化。(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28 醫聲.醫聲要聞
主動脈瓣膜狹窄免全麻 TAVI手術成長輩新選擇
根據統計,75歲以上的長者約3.4%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病患會發生心絞痛、呼吸困難、昏厥,甚至是猝死。治療方法除了傳統開胸手術更換人工瓣膜之外,現在還有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簡稱TAVI手術),成為高齡患者的新選擇。主動脈瓣膜是由三片柔軟、富有彈性的瓣葉構成。當心臟收縮時,主動脈瓣膜會打開讓血液順利通過;舒張時,瓣膜則會關閉,以防血液回流。每一次的心跳之間,都會重複這個模式。然而,長者的主動脈瓣膜會因衰老而鈣化、硬化,導致主動脈瓣膜無法正常張開,心臟須更費力地將血液擠出,以將輸送血液往身體各處。長此以往,心肌將會衰弱,引起胸悶、疲倦、呼吸短促、心悸、心雜音,增加心臟衰竭與猝死的風險。病患若無替換瓣膜,一年死亡率高達50%,五年存活率幾乎為0,主動脈瓣膜狹窄堪稱是高齡殺手。對此,目前共有2種療法,包含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和TAVI手術。前者進行時,醫師會先替病人進行全身麻醉,且暫時停止病人的心臟活動,裝上呼吸器及人工心肺機維持基本血液氧氣循環機能,再將胸骨切開,移除受損的瓣膜,植入新的人工瓣膜。不過,高齡長者及高風險人群的身體條件本就不佳,若接受傳統開胸手術,隨後產生相關併發症或是死亡的機率也不小。因此2002年法國醫師發表全球首例TAVI手術成功案例後,北榮於2010年跟進,並持續改良麻醉技術,試圖找到對病人傷害最小的方式。傷口小、恢復期短 TAVI手術減輕長者身體負擔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實驗外科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說明,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醫學部、放射線部、神經醫學中心、護理部組成。術前,團隊會替病人做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相較於急診腦部掃描每3到5毫米一個切片,執行TAVI手術時,電腦斷層是採用0.3-0.75毫米一個切片,影像呈現更精準,可幫助選擇最適合支架辦膜尺寸。為了讓老年患者更快恢復,避免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的合併症,早在8年前,臺北榮總團隊就以無痛及局部麻醉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手術。術中,醫護人員在X光機下,為病人局部麻醉,並穿刺一個0.5公分的傷口,「95%病人都是大腿插針,5%則另外採取其他做法。」張效煌指出,大部分患者是透過股動脈進入,少部分因下肢動脈狹窄阻塞,改成鎖骨下動脈、頸動脈、升主動脈等部位。接著導管挾帶著支架瓣膜至主動脈位置,將保護套往外拉,新的支架瓣膜撐開舊的瓣膜,確認放妥之後,抽掉導管即可。張效煌解釋,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高,且插管可能傷及「聲帶或會厭軟骨」,如此年長者吃東西、喝飲料便容易嗆到,進而增加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因此採用局部麻醉,縮短術後恢復期,並減少插管機會,便可降低對長者的傷害。手術全程不到半小時,病人約20分鐘後甦醒,兩、三天內就能回家。簡單、無須全身麻醉、不用插管的優點,縮短手術與病人恢復的時間,大幅減少高齡長者的身體負擔。支架瓣膜使用期限至少10餘年 高風險族群也可做TAVI手術支架瓣膜屬於生物瓣膜,同樣適用有孕期規劃或無法長期吃抗凝血劑的人,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約10幾年,壞了也能再做一次手術,「裡面就再裝一個支架瓣膜,所謂瓣中瓣的概念。」但張效煌提醒,年紀增長加上沾黏,第二次開心手術風險就會比較高。不只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逆流患者也可執行TAVI手術。主動脈瓣膜逆流患者的瓣膜毫無硬化、十分光滑,無法使支架瓣膜的金屬框縫隙卡住患者既有的鈣化結石,需要特別處置,「先裝葉克膜支持全身血液循環系統,再讓心臟快速跳動以減少晃動,等放好瓣膜後,再拆掉葉克膜。」張效煌補充,在北榮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等跨科別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下,這類手術的成功率極高,相關成果也已經發表於2021年6月線上版《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衰竭》(ESC Heart Failure)國際醫學期刊,希望造福更多高風險病患。TAVI手術的應用對象除了患有主動脈瓣膜疾病的高齡長者,其實也包含外科手術高風險族群,如曾動過胸腔手術、放療或燒燙傷造成胸口嚴重留疤、洗腎、肺功能不好、癌症的患者。不過當患者處於感染狀態,則不宜接受TAVI手術,「我們幫身體裝任何東西,先決條件就是你在執行治療時,是不能有感染的,因為植入物容易被感染。」由於TAVI手術屬於高價醫療行為,過去病人須自付百萬元,幸好2021年健保有條件給付,開放80歲以上高齡病人、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等。但今年7月1日起,健保給付不僅刪除年齡限制,也限縮資格,有需要的民眾須多注意。
-
2022-07-28 焦點.健康知識+
中暑第一件事不是送醫!醫師教先做這幾件事快速降溫
● 嚴防熱中暑,體溫逾40度有生命危險●中暑是熱傷害最嚴重狀況,身體已失調節體溫能力● 少吃冰品,喝綠豆湯、愛玉或仙草消暑連日高溫,民眾容易出現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若體溫超過40度恐昏迷、意識不清,造成生命危險。專家提醒,身旁若有人中暑,除了打119叫救護車,應該把握時間「降溫」,於患者皮膚上灑水,並以小電扇或扇子吹拂,加速水分蒸發,才有機會脫險。發生熱傷害 盡快補充水分 夏天常發生熱傷害事件,若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應盡快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或稀釋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無法流汗、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出現神智混亂、抽筋、昏迷,應盡速就醫。中醫師陳信宏說,中暑屬於「陽暑」,是熱傷害中最嚴重狀況,身體已失去調節體溫能力,可能會持續高溫、意識不清,若不盡速就醫,可能造成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中暑病人如果「高溫程度嚴重」及「高溫持續時間過久」,很容易死亡,送醫前應盡快給予降溫。救護車上可準備簡易降溫設備,像是汽車冰桶內放置冰水及多條毛巾,覆蓋全身尤其鼠蹊部、頸部等大動脈行經處,加上冷氣強風盡速降溫。朱柏齡指出,過去美國進行美式足球比賽期間,10幾年來出現10多例熱中暑死亡案例,經過檢討發現,因降溫速度太慢,加上送醫需經過半小時、1小時而救不回,因此美式足球協會規定,足球訓練場必須放冷水缸,只要有中暑者,立刻浸泡冷水降溫。隨身攜帶瓶裝水 熱了就噴朱柏齡表示,根據學者研究發現,降溫效果最好的就是讓中暑患者浸泡冷水缸,每分鐘可降溫0.2至0.3度;若現場沒有冷水缸可降溫,可改用循環式冰毛巾覆蓋,或於皮膚噴水加上電扇吹拂,每分鐘可降溫0.1度,毛巾維持冰度、覆蓋面積愈大愈好,10至20分鐘就能降1到2度。朱柏齡建議,民眾隨身可攜帶小噴瓶裝水,若於戶外體溫過高時,可將水噴在手、腳、頸部,用扇子或電扇吹風,即可達到降溫效果。久坐冷氣房體虛 可能陰暑至於「陰暑」,則是四季都有可能發生,類似濕熱型感冒,陳信宏說,大多會發生在很少運動,久坐冷氣房的人身上,尤其體虛者、熬夜、睡眠不足的人更是好發,建議維持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若長期待冷氣房,可穿薄外套禦寒,並減少冷飲、冷食。陳信宏提醒,夏日許多人愛吃冰涼食物,但冰品性味屬於大寒,長時間食用,不利於脾胃的功能運作,建議民眾可以在家中自製綠豆湯、愛玉或仙草,不僅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又能袪濕利水。此外,喝熱的薄荷茶或是菊花茶,也有助於疏散風熱。如何分辨陽暑與陰暑陽暑:好發於夏日在外奔走工作者,身體喪失調節溫度功能,出現熱傷害,包括不出汗、體溫升高、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口渴等,甚至出現神智不清、暈倒、休克等症狀。陰暑:四季都可能發生,好發族群包括少運動、久坐冷氣房、體質虛弱、熬夜、睡眠不足者,出現冒冷汗、體溫通常不高、呼吸急促、嘔吐、無力倦怠、全身痠痛、胸悶、口渴、頭暈、食欲不振、腸胃不適等症狀。資料來源/中醫師陳信宏
-
2022-07-26 焦點.元氣新聞
余天「右眼快看不見」急送醫 檢查發現腦部有血塊
74歲余天驚傳中風住院,早先余祥銓接受《聯合報》訪問時表示余天在家突然右半邊身體不太能動,驚覺不對,趕緊打給他求救,醫生檢查發現余天右半邊腦部有出血點,目前要先住院觀察一週,暫時沒有大礙。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李亞萍今天上午開記者會時透露,近來余天擔心女兒病況睡不安穩,前幾天發現余天右眼腫起來有些看不見,雙眼一高一低,右手右腳也抬不起來、抓不到東西,昨天緊急帶余天就醫檢查,檢查後發現脖子有兩根血管堵塞、左邊腦部有血塊,「腦部有血塊」,幸好後來吃抗凝血藥後狀況穩定許多。醫生提醒日後若有類似狀況一定要回診,否則恐造成中風。
-
2022-07-26 焦點.元氣新聞
李亞萍證實余天中風!後脖子血管有兩根堵塞,腦部也有血塊
民進黨立委余天今天傳出中風住院,雖然余天辦公室第一時間澄清只是天氣悶熱身體不適,但余天妻子李亞萍稍早受訪時證實,余天前幾天就有小中風,目前檢查出來,後脖子血管有兩根堵塞,腦部也有血塊,還好即時送到醫院。李亞萍談及余天及女兒余筱萍病情時,也忍不住淚崩地說,所有醫生對於余筱萍的病情都束手無策。【延伸閱讀】>>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李亞萍表示,余天最近為女兒的病情憂心,因為情況一直不停在惡化,一下子腎積水、一下子黃疸,加上現在又是地方選舉,不得不跑行程,每天回家說好像要熱昏倒,心力交瘁,晚上又因女兒的事情很難睡得安穩。李亞萍也透露,因發現余天右眼整個腫起來,兩眼不平衡,一邊高、一邊低,右手、右腳都抬不起來,抓東西抓不到,而且右眼逐漸看不見,覺得很不對勁,於是跟兒子余祥銓逼著余天到榮總檢查,確實後脖子血管有兩根堵塞,腦部也有血塊,還好即時到醫院,現在吃凝血的藥慢慢化掉。【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李亞萍表示,余天韌性很強,每天只睡5小時,起床就到國會談事情,下午四點多到家晚上又跑一下攤,太勞累了,加上女兒病情一直在惡化,是他們最憂心的事,「錐心之痛,難以言喻」。當李亞萍進一步談及女兒病情時也忍不住淚崩,所有醫院、醫生對於病情都束手無策,血紅素、白血球、營養都達不到標準,也不能做治療、化療,非常痛苦,站也不能站,一定要吃嗎啡才可以稍許舒緩,癌細胞已經佈滿全身,謝謝大家幫女兒集氣,「我希望她的病能夠好,讓她有多一點時間,陪他的小孩、家人,她現在的小腿跟大腿只有跟我們手臂差不多細,我真的看到很難過」。
-
2022-07-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中重症破2萬例 今中重症+171 死亡+53 增5童MIS-C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15例,重症56例,另新增死亡53例。國內今年至7月22日,全國累計435萬3697例本土個案,包括2萬54例中重症個案,其中7678例死亡。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無慢性疾病史,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該案於家中死亡,並未送醫,後續由診所醫師進行行政相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另新增5例兒童重症MIS-C個案,皆沒有慢性疾病,包括2男3女,年齡介於1至10歲。一歲男童,6月16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1日起發燒,7月13日手腳出疹,活力食慾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7月16日症狀持續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7月22日出院。兩歲女童,5月16日PCR陽性確診,7月14日發燒到診所就醫,7月16日發燒到醫院門診,當日入住兒童病房,後4天皆有發燒情形,出現尿量減少,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給予類固醇、升壓劑治療,7月19日因持續昏睡、低血壓,轉至醫學中心兒童加護病房,目前仍持續插管接呼吸器治療。四歲女童,5月3日PCR陽性確診,6月4日起發燒,6月6日全身紅疹,6月7日紅眼、食慾下降,6月8日就醫疑似MIS-C轉急診,因血壓偏低,收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出院。五歲女童,6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3日起發燒,7月14日嘔吐、活力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住院後發燒持續,出現結膜炎、皮疹、草莓舌等症狀,7月16日因血壓不穩定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18日轉一般病房,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十歲男童,5月23日確診,7月14日起發燒,7月15日食慾下降、腹痛、腹脹、乾咳,7月17日到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全身皮疹、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莊人祥表示,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115例,包括腦炎24例,肺炎19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51例,共病3例,其中24例死亡。
-
2022-07-20 醫療.心臟血管
喘到整月無法躺平睡覺 心臟瓣膜修補手術救命
52歲馮姓病患每天豪飲2至3瓶高粱酒,菸酒不離手、作息不正常;導致呼吸會喘,無法躺下睡覺,甚至腳腫長達一個月,忍住沒就醫。直到喘不過氣幾近昏厥,就醫後給予強心劑搶救,經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後,病患已可以躺平睡覺,不需洗腎、恢復正常生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齊修瑜說,馮姓病患瓣膜關閉不全,心臟幫浦沒有力氣,出現衰弱、喘的症狀,嚴重甚至連躺下睡覺都有困難。馮姓病患經診斷罹患重度心臟瓣膜逆流,合併心臟腎臟衰竭症候群,達洗腎程度。術後在加護病房時,一度心跳停止10分鐘,家人曾想放棄治療。經醫療團隊施行主動脈氣球幫浦搶救成功,驚險度過鬼門關。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說,病患不僅心臟瓣膜瓣葉受損,同時伴隨心臟衰竭及擴大病變情形。他和齊修瑜一起施行二尖瓣和三尖瓣修補手術,把瓣葉受損部分切割及截修,並將瓣膜連接到健康心臟區段,維持整個瓣膜從左心室壁到連接的瓣膜環完整接合狀態,使修補完善的瓣葉能夠完整貼合不再漏血。心臟結構修復後,原先病變擴大、收縮無力的心臟,功能也獲得明顯的改善。在臨床技術上有能力做瓣膜修補的醫師很少,翁啟峰會盡可能為病人保留原來的瓣膜,避免置換人工瓣膜。置換人工瓣膜,是把病人本身受損的瓣膜全部卸除再置換。人工瓣膜分為金屬瓣膜及組織瓣膜,即俗稱的牛心瓣膜或豬心瓣膜。組織瓣膜術後需吃抗凝血劑三個月,而金屬瓣膜則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否則會造成血栓、小中風,甚至瓣膜損壞風險。※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專訪/左腦萎縮詹雅雯長腦動脈瘤 術後大失血醫驚「快掛了」
「金曲歌后」詹雅雯雖然多病纏身,始終以正能量相待,更不時透過直播開唱、與粉絲互動暢談,接下來於8月13日4度登上高雄巨蛋舉辦「大跨越演唱會」,她語出驚人表示:「把這次當成萬人告別式,但告別不代表往生,是抱持正面想法、告別不好事物。」但她的確剛逃過鬼門關,4月手術後一度失血過多,醫師驚喊「快掛了」。她左腦萎縮患有帕金森氏症,又受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所苦,4月驚傳做腦部手術,當時她與經紀人口徑一致表示是小檢查,今專訪時鬆口左腦長了0.53公分的腦動脈瘤,她說:「很感恩得了帕金森氏症,因為帕金森氏症的關係,必須例行性地檢查腦部動態,所以無意間發現病變,但是都順利地處理好了,很感恩一切的緣分。」腦動脈瘤是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爆裂就可能讓人送命,她說一得知檢查結果,醫師只說會隨時往生,建議立即開刀。她在開顱手術、栓塞微創手術2種挑了復原期較短的後者,從鼠蹊部放入導管一路往上進入腦部接著塞進支架,手術過程順利,卻又發現右腦長2顆動脈瘤,預計8月底動刀,豈料術後在加護病房休息時竟出現意外。憶及生命垂危時刻,詹雅雯說那時主治醫師巡床時發現她昏昏欲睡,怎麼叫都叫不醒,急著打了數個耳光才叫醒她,「我醒過來突然覺得全身很溼,一翻開棉被發現整個是血。」檢查發現是導管被勾掉而大量失血,緊急搶救後躺在床上不動8小時才控制住,她說:「我那時候就交待我妹說救不起來不要救,人生不想過那麼痛苦。」先前如此低調,她既怕父母操心,更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如今想以病友身分告訴大家別陷在苦難裡面,要站出來勇於面對,「像我現在要吃抗凝血劑,又有中風風險,還要忍受藥物導致食欲不振的副作用,但為服用藥物,連續3個月餐餐只吃稀飯跟水煮蛋墊胃。」她提到因為帕金森氏症藥物副作用太難受,已經停藥半年多,笑著提醒大家要讓自己快樂,堅強能量令人鼻酸。這次動刀也讓她找律師處理遺囑,上億元遺產扣除安家費外將全數捐出做公益,不過律師總推託沒空,她說「律師對我很好,要讓我掛念著這件事,別急著走」。演唱會購票請洽寬宏藝術。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56 兒童重症 1細支氣管炎、4例MIS-C
國內今天新增156例本土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73例死亡個案。其中有五例兒童重症,包括一例細支氣管炎、四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103例,維持22例死亡。莊人祥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211例,其中7323例死亡。今天新增的五例兒童重症個案中,一例為細支氣管炎,為九個月大男嬰。個案無慢性病史,7月11日出現呼吸喘、嘔吐、活力變差等症狀,7月12日赴急診PCR陽性,且嘴唇發紫,有喘鳴聲、胸凹等呼吸窘迫現象。經插管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另外四例為MIS-C個案。一例為一歲男童,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曾於6月20日確診,後持續間歇性發燒約三周,7月8日至急診,糞便檢查有沙門氏菌,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是MIS-C。目前已腹瀉改善,住一般病房治療。一例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21日確診。7月11日出現發燒、咳嗽、腹痛、胸部皮疹的症狀。7月14日到急診 就醫,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7月15日轉加護病房,7月16日發現心包膜微量積水、輕度肺炎,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一例為四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16日確診。7月8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皮疹、結膜發紅、頸部淋巴結腫等症狀。7月10日就醫懷疑為MIS-C,7月11日住加護病房,發現心臟收縮力下降合併血壓偏低,此用免疫球、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3日轉醫學中心繼續治療,生命徵象穩定,於一般病房治療。一例為11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曾於5月29日確診。7月2日開始持續發燒且有頸部淋巴結腫。7月9日就醫,發現肝功能異常、蛋白尿,7月11日赴急診,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目前生命徵象穩定,續住一般病房照護。另今日新增7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1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71例具慢性病史、51例未接種三劑、34人超過80歲。
-
2022-07-17 醫療.眼部
為什麼有些人常會有「紅眼」的狀況?眼睛佈滿血絲怎麼辦?醫:伴隨6症狀快就醫!
有時候,眼睛會突然沒來由的佈滿血絲,外觀通常看起來會有點嚇人,但這樣的狀況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消失,這在臨床上叫做「結膜下微血管出血」。一般來說並不需要過度擔心,但如果伴隨一些症狀的話,就必須正視「紅眼」所發出的警訊。 為什麼有些人常會有「紅眼」的狀況? 血管收縮彈性不好的人,在天氣變化大的時候,接觸忽冷忽熱的空氣,眼睛血管就容易破裂,造成「眼結膜下出血」。 常見造成紅眼的原因 以下幾種原因都可能造成眼睛出血:1.自發性,沒有明確原因 有時候只是突然用力拿東西、打噴嚏、咳嗽、嘔吐,甚至只是生氣吵架,眼白就突然整片出血,這是結膜下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2.揉眼睛 3到5月忽冷忽熱,同時也是過敏的高峰期,當眼睛很癢的時候,就忍不住揉眼睛。不少民眾就是因為揉眼睛,導致結膜下微血管出血。3.戴隱形眼鏡 尤其是戴軟式隱形眼鏡。軟式隱形眼鏡的直徑比黑眼珠大,隱形眼鏡的邊緣容易摩擦到結膜下的微血管。偏偏軟式隱形眼鏡也是過敏原之一,如果眼睛癢揉的話,眼白更容易出血。 4.出血性結膜炎 由病毒感染造成,具有傳染性。 5.頭部或眼睛外傷。 6.近期接受眼部手術治療。 7.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阿斯匹靈。 8.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科疾病等。眼紅伴隨6症狀要注意!當眼白突然爬滿血絲,先不要緊張,大部份的結膜下微血管出血患者,尤其是自發性原因的,並不會感到疼痛,也不會影響視力,大約一、兩周的時間,紅色血塊會慢慢吸收,消失不見。但如果同時出現以下6項警訊,就需要趕快就診。 1.合併眼睛疼痛 2.出現視力模糊 3.眼睛分泌物增加 4.反覆發生結膜下出血,例如一兩個月發生一次,連續好幾次 5.合併身體其他處容易瘀青 6.明確外傷史 最後,如果是自發性的結膜下微血管出血,並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出血就會慢慢改善;而如果是非自發性的出血,則需要找出潛在出血的原因,甚至需要內科醫師協助檢查,才能從根本治療。 來源:鐘佩禎醫師 粉專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7-16 焦點.元氣新聞
成大醫院攜手百靈佳殷格翰 簽訂臨床合作備忘錄
台灣醫療技術入列世界頂尖,臨床試驗能力吸引國際藥廠攜手開發新藥,對抗難解疾病。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今天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由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與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代表簽署,近年雙方開展近30項臨床試驗合作,產出創新醫療解決方案,目前正進行思覺失調症藥物臨床三期收案,為該試驗收案量全球第三大醫院。成大醫院秉持三大使命「教學、研究、服務」沈孟儒表示,成大醫院具備「教學、研究、服務」三大使命,除了培養更多優秀醫界人才及追求服務病患品質,更在藥物研發領域積極發展。成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成立至今22年,此次與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聚焦早期臨床試驗數量上的增加,結合成大醫院具備國際卓越的臨床試驗品質,希望帶動台灣前端醫藥研發的開創性能力,找到更多適合台灣病患的解決方案。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陸續產出創新解決方案包括有第一個預防中風發生的抗凝血NOAC藥物、第一個證明可降低心血管死亡事件發生的糖尿病藥物、第一個二代晚期肺癌藥物等,以及正進行中,從二期進入到三期收案的思覺失調藥物。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研發多項創新解決方案1.第一個預防中風發生的抗凝血NOAC藥物2.第一個二代晚期肺癌藥物3.從二期進入到三期收案的思覺失調藥物(進行中)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合作,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造福更多台灣病患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分享,該公司秉持「透過創新展現價值」精神,過去幾十年,在多種適應症的新藥開發道路上完成多項突破。2021年,百靈佳殷格翰投入全球年度淨銷售額的兩成、41億歐元作為研發的投資基金,目標是在2025以前,再推出15項人類處方用藥的新藥品,而成大醫院擁有優質的醫療能力與前瞻研究團隊,一直是百靈佳殷格翰的重要夥伴。成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為長期獲得衛福部補助認可的卓越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彩雲表示,成大醫院不斷強化自身優勢,與國際性藥廠合作,結合臨床第一線經驗與專業研究資源,致力藥物研發領域。此次透過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希望結合雙方優勢,共同推動更多臨床試驗,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進程,造福更多台灣病患。延伸閱讀:什麼是思覺失調症?此次雙方合作的臨床試驗中,關於中樞神經領域研究,特定Gly-T1 抑制劑在2021年已獲得FDA核准,得應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相關認知障礙(CIAS),並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全台罹患思覺失調症患者約10萬人,症狀分為正性症狀(妄想、幻覺、幻聽、思想紊亂);負性症狀(自我封閉、情感冷漠、情感矛盾),以及認知障礙(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僅針對正性及負性症狀的改善。Gly-T1 抑制劑則是針對思覺失調症相關認知障礙的藥物,有望提升患者推理及解決問題能力,該臨床試驗預計進行至2024年,目前此項研究受試者招募,收案規模達全球臨床試驗第三大,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屬開啟一道曙光。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1.妄想2.幻覺3.幻聽4.思想紊亂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1.自我封閉2.情感冷漠3.情感矛盾思覺失調症的認知障礙1.無法專注2.記憶力降低3.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延伸閱讀: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早期發現「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症狀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電影《瀑布》講述思覺失調症的故事,女主角賈靜雯在劇中詮釋患者心境的轉折,影迷感動。這部電影的背景是現在最有感的新冠疫情時代,故事鋪陳採用平凡的日常互動,帶出思覺失調症患者與家屬不為人知的陰暗生活,也增進大家認識曾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慢性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主要是思考和知覺的失調有關,像是腦中產生錯亂,會出現妄想、幻覺、幻聽、認知障礙等症狀,終其一生都要與疾病共存。目前沒有可完全根治的方法,部分患者只能靠藥物改善控制;家族遺傳、重大壓力、環境因素等,都是誘發因素之一。1.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且重大的精神疾病,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2.思覺失調症好發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3.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
-
2022-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重複感染」如何判斷?醫揭「這年齡層」風險竟比老人高
新冠肺炎重複感染已有最新判斷定義,但民眾也疑惑想預防重複感染,要多久才能放心?哪些人最容易重複感染?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特別整理國外研究回應,並點出染疫年齡層出現「1現象」最容易二次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最新「重複感染」定義應符合以下2大標準:.3個月以上,快篩陽性或PCR Ct值小於30者 .在1~3個月間,症狀惡化者,快篩陽性或PCR Ct值小於27重複感染年齡愈小機率愈高 針對重複感染的時間性,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粉絲頁強調:「間隔3個月以上的再感染絕對存在。」他舉法國研究指出,自從Omicron變異株出來之後,再次染疫風險是過去的6倍以上。 英國研究也統計,再染疫的機會是隨「年齡層降低」而「遞增」,10~14歲、15~19歲的再染疫機會,遠比成人、老年人都還來得高。 姜冠宇提醒,再次染疫也會增加疾病研究程度。以華盛頓大學研究分析,與首次感染的人相比,重複感染會增加以下疾病的發生機率: .全因死亡、住院肺部疾病嚴重程度 .增加心血管、凝血和血液系統、糖尿病、疲勞、胃腸道、腎臟、精神健康障礙、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等疾病風險 此研究是抽樣310,223人至少有一次確診者,排除30天內死亡者不計,在第一次感染新冠肺炎後的30天後到6個月內,有38,926人再次感染,且首次感染與二次感染平均間隔79天。以下為重複感染比例: .二次感染:36417人,佔12.29% .三次感染:2263人,佔0.76% .四次以上感染:246人,佔0.08% 重複感染後病症會變嚴重 他解釋,以上風險在重複感染的急性期,最為明顯,但急性期後期,也持續存在風險,大多數在重複感染後6個月,仍然有病症明顯變嚴重的風險,也就是所謂長新冠的可能。若遇到疑似重複感染,要謹慎看待、積極處理,拋棄過去3個月內不用匡列的舊觀念,在6個月內都不能掉以輕心。 姜冠宇呼籲,台灣在經歷一波BA.2肆虐之後,還要面對變化多端的BA.4、BA.5等變異株,也許難逃染疫,但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預防重症和後遺症。建議民眾盡快接種第4劑疫苗,在疫情升溫時減少活動,才能降低重複感染風險。【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7-14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推薦「6食材」:打通血管預防中風,其中1項很多台灣人不敢吃
想要全身的血液流通順暢、血管壁健康有彈性,除了戒掉上一篇提到的壞習慣之外,也可以從三餐吃的食物做起。1.黑木耳黑木耳有「血管的清道夫」之稱,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稼洺表示,在中醫的領域中,黑木耳被認為有活血、通血路的功效,有助於預防腦中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也說,現代醫學發現,黑木耳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以及脂肪酸,減少血栓的機會,同時有助於降低醣類的吸收,還能減少血小板的凝集,被認為有助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何吃?陳稼洺說,黑木耳因為屬性較寒,建議體質虛寒的人,可以跟薑一起煮,譬如薑絲涼拌黑木耳,或是調理成薑汁黑木耳飲,當成平時的飲用水喝。2.蓮藕《本草綱目》提到,藕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陳稼洺說,這是因為蓮藕性寒,生吃能清熱降腦壓,有助清內熱,達到預防中風的作用。如何吃?蓮藕性寒,若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若要食用,可將蓮藕煮熟,可達到健脾開胃,益血補髓,並具安神健腦的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則說,蓮藕本身屬於主食類,吃多仍有血糖過高、肥胖的問題,長久下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之風險。3.燕麥片燕麥片富含β-聚葡萄糖,是一種水溶性纖維,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研究發現,有助於降低血壓、血糖、血膽固醇,能夠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另外,因為燕麥片吸水後會膨脹,可以增加飽足感,並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還能預防便秘的發生。如何吃?燕麥片可以直接加在牛奶或稀飯裡,若腸胃功能比較不好的人,建議以開水煮軟,比較不會造成腸胃負擔。另外,燕麥是屬於會升糖的主食類,若有額外吃,應扣除當餐的白米飯或白麵條,否則吃多的話,會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4.海帶研究發現,海帶、海帶芽等藻類,含有昆布胺酸、褐藻酸等營養素,有助降低血壓、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血中膽固醇等好處。如何吃?海帶也是屬於屬性較寒的食材,體質虛寒者,仍建議與薑一起烹煮,才能降低其寒性。5.紅麴紅麴含有HMG-CoA還原酵素之抑制劑――紅麴菌素K(MonacolinK),它是一種可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的成分;Monacolin K還能同時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產生,能夠幫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生成。如何吃?注意,吃紅麴米、紅麴醬、紅糟肉等紅麴菌發酵製品時,不可與葡萄柚汁一起食用,否則可能會產生不良交互作用。6.納豆納豆是黃豆經過納豆菌發酵後產生的,是一種帶有黏性物質的黃豆發酵食品。陳詩婷說,原本大豆蛋白就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而經過發酵之後產生的納豆,含有特殊成分「納豆酵素」,是一種天然的血栓溶解劑,有助溶解血栓,預防中風的發生,如何吃?納豆可拌飯、單吃都可以,只不過納豆含有大量的維生素K,進入體內會中和掉抗凝血劑的作用,所以服用抗凝血劑的人應避免吃納豆,否則反而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 。你以為坐著就沒事嗎?每50分鐘要起身動一下,否則「1疾病」恐找上門 。不只有腦中風,3部位也常發生中風,把握180天復健黃金期,降低身體殘障程度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童慎防MIS-C 注意2狀況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歐美等地發現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罹患新冠肺炎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產生全身性發炎症狀,尤其是腸胃道及心血管系統嚴重症狀。目前台灣也有染疫兒童出現MIS-C病例。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二到六周後,要小心發生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清楚,普遍推測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導致不正常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MIS-C會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據國外統計,會發燒超過24小時,80%以上的兒童會有腹痛、腹瀉、嘔吐、胸痛、心跳快等症狀,也可能產生結膜炎、紅疹、呼吸急促、咳嗽,甚至頭痛、意識不清、幻覺等症狀。約50%的MIS-C病例會合併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有較高機率合併心肌炎與心包膜積水,超過一半的病例會凝血功能異常。MIS-C往往來得快又急,常需要在治療初期使用強心劑,據國外統計,MIS-C死亡率高達1-2% 。目前並沒有一致的治療準則。現行主流治療方式,採靜脈注射同時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調節發炎反應,一併開立口服阿斯匹林預防血栓;若一開始的症狀比較嚴重,或初始治療後反應不佳,則考慮增加類固醇的劑量,或額外使用免疫調節劑。雖然約一半的病例最初會表現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但這些病例約八、九成在出院時心臟收縮功能會回復正常;冠狀動脈異常病例也有約八成會回復至正常的大小。不過,仍有小部分病例的心臟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急性期產生的休克或血栓,可能是造成長期後遺症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MIS-C在美國的發生率約10萬分之30,而台灣至今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8。由於台灣兒童新冠肺炎確診數從五月開始不斷上升,自六月中旬至七月開始可能會有較多的MIS-C出現,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兩大重點狀況,若都符合,可能就要帶孩子就醫,讓醫師作正確的診斷。1.家中21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確診後二到六周是否有發燒超過38度,且超過24小時。2.是否有兩種以上不同系統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如頭痛、躁動、意識不清等;呼吸系統如咳嗽、呼吸急促、嘴唇發紫等;心血管系統如胸痛、心跳加速、低血壓等;腸胃道系統如腹痛、嘔吐、腹瀉等;黏膜皮膚如紅眼睛、草莓舌、紅疹、肢端腫脹等;其他如淋巴結腫大、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
2022-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的注射情況不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表示,這一波BA.2疫情中,兒童染疫患者增加,而重症患者中約有9成沒打疫苗,在發病後2到6周有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的機會,其中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開打至今近兩個月,台南市不到兩成完成第2劑。宋玉蘭表示,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的罹病人數比先前疫情更多,甚至還有孩子因此不幸染疫離世。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數據統計發現,18歲以下感染的孩子約佔患病人數的一成,不同研究數據間雖略有差異,但主要以輕症為主,常以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為表現,部分孩童會出現腸胃道症狀或紅疹情形,通常會在2周內康復。隨著Omicron變異株的大流行,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宋玉蘭也說,雖然有文獻提及具潛在疾病因子的孩童有較高感染風險,但目前並無文獻提到可有效預防病童從輕症惡化為重症方法,因此臨床上只能觀察重症之前驅症狀。若有下述相關症狀出現,家長即應趕緊帶小孩就醫診治,包括(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熱大於攝氏39度並合併發冷或盜汗。(2)燒退後仍活力不佳、呼吸急促或胸悶胸痛。(3)持續嘔吐。(4)出現脫水現象,超過12小時無進食或解尿。宋玉蘭強調,若出現意識不佳、抽搐、呼吸困難包含出現胸凹、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4%或以下、唇色發紫發白或四肢冰冷合併皮膚出現大理石斑及盜汗情況,都應緊急送醫為上。宋玉蘭並提到部分患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可能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MIS-C),通常病發在第2到6周。病童會出現3天以上發燒,外觀上類似川崎氏症,眼睛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和身上有皮疹,加上此症候群會波及多重器官,因此腸胃、肝、心臟及凝血功能都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千萬不可小覷。故此,在罹患新冠肺炎後,孩童若再出現持續發熱,合併頭暈、眼睛充血、皮膚紅疹、嘔吐、腹瀉或腹痛狀況時,千萬務必趕緊就醫莫拖延。宋玉蘭指出,感染Covid-19後,大家也關注的另一焦點就是「長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為確定或可能感染後的3個月內,至少維持2個月或以上且無法用其他診斷所解釋的症狀,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狀態。「長新冠」狀態症狀多達百種以上,臨床常見症狀為疲倦、呼吸喘、咳嗽、認知障礙等,目前對於孩童「長新冠」狀態的研究仍然有限,從目前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症狀持續時間不會超過12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預防三寶仍為首要任務,所以戴口罩、勤洗手及疫苗接種,都是守護自身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2-06-24 醫療.耳鼻喉
別再「冰敷」止鼻血! 醫曝2妙招更有效
近期天氣變化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流鼻血。「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表示,近期因流鼻血到急診就醫的病人開始增加,因此他分享幾個止鼻血的妙方,提醒大家別再用「冰敷」止血。翁梓華發文表提到,臨床上常見流鼻血的位置在鼻中膈前端,易受手指或冷空氣刺激,黏膜下四面八方匯集的血管叢就可能破損,導致流鼻血。流鼻血時很多人下意識會用冰敷來止血,翁梓華解釋,在2003年一篇醫學研究指出:「『冰敷』並不會讓流血的地方血流變慢,同時流鼻血的時間不會比較短。」因此正確止鼻血的方式應是「熱敷」。翁梓華分享,據醫學學理,若要正常發揮凝血功能,要依靠血液中的「凝血酵素」,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溫度越高酵素反應越快,就能越快達到止血效果。翁梓華用水管來說明,當稍微堵住水管時,水的流速會加快,放開時流速會減緩。而血管遇到高溫時會「舒張」,血流就會比較慢。若血管遇冷收縮,反而會加快鼻血流速。越慢的流速,凝血因子更容易沈積,止血會更快。翁梓華表示:「在醫院手術房,要止血的時候,我們也都是用溫水不是用冰水唷!」不過部分家長可能認為,用熱敷替孩子止鼻血難度太高。翁梓華再補充一個小撇步:「給他吃冰棒!」翁梓華補充,雖然上述說明止鼻血要用熱敷效果比較好,不過嘴巴和鼻子有一段距離,嘴巴裡的低溫不會直接傳到鼻腔。據2012年的論文指出,含冰塊鼻血流速能減少約23%。當含著冰塊時,嘴巴的冰刺激會讓交感神經興奮,促使鼻子血管擴張,改變鼻子血流流速,進而達到止血的效果。不過若是血流不止還是要到急診,交由醫師評估後續治療方式。翁梓華最後分享:「流鼻血、熱敷、吃冰塊,一個看似不合理的組合,卻能真正讓鼻血更快速地停止唷」。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81例、171人病歿 新增4歲女童腦炎亡
國內新增281例中重症個案、171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因住院中發現合併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且持續惡化,於6月17日出現突發性肺出血,不幸過世。目前兒童死亡個案累計19例,其中因腦炎死亡有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歲至90多歲,158人具慢性病史、111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410例,死亡4798例死亡。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因發燒、抽搐至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頭部電腦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等藥物治療,住院中發現合併肝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並持續惡化。6月17日有突發性肺出血 ,當天不幸過世。另有一例19歲男性,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月30日採檢、31日確診。6月1日出現因頭痛、抽搐、咳血、吐血到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腦內出血及腦壓高,立即安排手術併使用瑞德西韋治療。6月3日完成手術,但在術後一周出現嚴重敗血症,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雖然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仍持續惡化,於6月17日死亡;主要死因爲自發性腦出血,因此列為與新冠肺炎共病。中重症個案包括150例中症、131例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九歲男童。個案5月19日確診新冠肺炎,當時出現發燒,合併鼻塞、頭痛等症狀,於家中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但6月15日有出現高燒至40.5度,伴隨頭痛、輕微咳嗽、頸部腫痛,6月16日出現結膜炎,由家人帶往診所求診,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發燒。6月17日出現嘔吐、食慾、活力下降,6月18日到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心臟酵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為MIS-C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改善,6月21日轉到一般病房。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6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9例,其中6例為腦炎。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網路流傳新冠肺炎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的配方,嘉義縣28歲女子確診沒獲開立抗病毒藥物,請家人到中藥店買「類」清冠一號藥方服用,不料幾天後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大便不成形等,解隔後到就醫,才發現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中榮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說明,清冠一號含黃芩,主成分會抑制肝臟代謝酶等酵素,若慢性病患者有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抗凝血劑,可能會增加藥物作用的時間。而清冠一號跟輝瑞抗病毒西藥(Paxlovid)可能會有互相加成,抑制病毒蛋白酶複製的功能,但功用加倍不一定有好處,可能會有未知負面作用,如同坊間中藥行自行配製的「類清冠」,組成一樣卻未必適應個人體質及病症,水藥藥性強烈,亦有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不可不慎。院方表示,這名28歲女子因上班時和新冠肺炎確診者接觸,居家快篩陽性,再經PCR檢測確定感染,看診後領取症狀治療藥物,但她自覺沒有吃到抗病毒藥,就請家人自行至中藥店購買「類」清冠一號藥方。她日服3包100毫升的水藥,前3天頭痛、喉嚨痛、發燒和鼻腔症狀有改善,但仍腰酸背痛,她繼續高劑量服用,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且大便不成形越發嚴重,食慾不振,儘管上呼吸道問題改善,仍病懨懨。她解隔後到中榮灣橋分院中醫科就診,發現自己的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藥材,加上水藥劑型作用效果更快更強,醫師替她開立回陽建脾固腎的藥方,終於逐漸康復,也沒後遺症。唐佑任也說,清冠一號並非保健或預防性藥品,沒有新冠相關症狀的人不需要吃,且不是所有人體質都適合服用,因該藥方相對苦寒,用台語來說就是「偏涼」,如果本身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或腸胃道比較敏感容易拉肚子,就不適合服用,否則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出現倦怠無力感、腹瀉或是下肢水腫症狀,切勿跟風或盲目服用清冠一號。
-
2022-06-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國內疫情未平,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15)日針對40多歲男性的死亡個案,懷疑台灣可能已經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引發民眾擔憂。6月初,台灣也曾傳出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兩者名稱相似的病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有何不同?聯合新聞網統整出5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MIS-A和MIS-C,以及如何判斷自身症狀。Q1:MIS-A/MIS-C是什麼?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MIS依發病對象又可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兒童(Children)的MIS-C,兩者都是因染疫導致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者可能死亡,根本原因目前未有定論。Q2:MIS-A/MIS-C的好發年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34歲,且男性佔比7成。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指出,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相對於MIS-A,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會發生在0-19歲、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孩子身上,其中又以6-12歲居多。Q3:MIS-A/MIS-C的常見症狀?・MIS-A:羅一鈞說明,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3週以後,有5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邱淑援引美國CDC報告提醒,若持續發燒,且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如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起疹子、嘔吐等,就要懷疑得到MIS-A,一但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及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MIS-C:吳昌騰指出,患有MIS-C的兒科病人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6週,幾乎全部患者都會出現39-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不過MIS-C跟另一種兒童心臟疾病「川崎氏症」的症狀雷同,經常造成家長混淆,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謝凱生提醒,家長可依據兩點不同判斷是否為MIS-C,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Q4: MIS-A/MIS-C的死亡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明,不同於一般染疫後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地方,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吳昌騰澤則針對MIS-C表示,這種症候群在每 10萬名名確診兒童中,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死亡率僅為1-2%。黃瑽寧也補充說,根據研究,亞洲人、東方人發生 MIS-C 的比例大幅低於黑人、拉丁裔族群,且 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也比Delta 少了75%。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疫苗接種,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兒童只要打一劑疫苗,就可以降低97%的MIS-C發生率,預防效果非常顯著。Q5:台灣出現MIS-A/MIS-C的確診個案了嗎?羅一鈞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還沒有確診為MIS-A的臨床診斷通報,不過日前有2名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卻在染疫解除隔離後死亡,令外界擔憂可能是MIS-A個案。羅一鈞對此回應,雖然個案年齡在40歲以上,但發病到死亡間隔不到2週,不符合MIS-A通常為3週以後發病的症狀,因此為MIS-A機率不高。而在兒少重症的MIS-C方面則陸續新增個案,截至11日為止累計8例,昨(15)又傳出一名13歲男童確診MIS-C,為全台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該名少年沒有慢性病史,且曾接種過兩劑BNT疫苗,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當中。
-
2022-06-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易喘、腦霧、疲勞?營養師教這樣吃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
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1)呼吸道問題:胸悶、易喘等。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嫚嫚營養師表示,以呼吸道來說,抵抗病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黏膜,其為「體內的皮膚」,幫助抵抗外界侵害,所需的重要營養為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兩種營養常會一起討論,類胡蘿蔔素在進入人體後也有部分會轉換成維生素A。其可保護黏膜維持健康、幫助調節免疫,可從深綠色、黃色、紅色等植物類食物攝取,如菠菜、胡蘿蔔、紅莧菜、紅辣椒、地瓜葉、南瓜等。動物食物來源也有,但較不建議,多存在於如豬肝等內臟,除了脂肪量較高,也有毒素累積較多的疑慮,因此植物性來源為佳。 槲皮素:另外,對於呼吸道、肺部保養,受到不少研究關注的營養素,也包括了槲皮素,其為具有抗氧化、抗過敏、抗發炎的優質植化素,來源常見包括帶皮蘋果、洋蔥、蔓越莓、地瓜葉、甜椒、紅酒等,已有不少對此進行哮喘的相關研究。有研究發現每周吃兩個蘋果哮喘發生率較低,也有研究發現有定期攝取槲皮素有助降低空汙、吸菸等傷肺風險,減少肺癌發生機率。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2)腦霧:注意不集中、健忘、恍惚。染疫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恍惚等腦霧情況,嫚嫚營養師表示其主要為腦部發炎的現象,也可透過營養攝取幫助改善。 Omega-3、卵磷脂:大腦脂肪含量非常高,約佔整體的6成,保養重點就會在好的油脂,如Omega-3和卵磷脂,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適度補充魚油有助腦袋靈活,因為魚油就是常見的Omega-3來源。其他來源也包括鯖魚、鮭魚、秋刀魚等動物性來源。植物性的奇亞籽、亞麻籽也攝取得到,但轉換率較低非首選,以動物性來源為佳。而若要從魚油營養品直接攝取,因可分EPA、DHA,高血脂患者建議補充EPA,以防血脂再升高,其他像是小朋友、青少年、孕婦、一般族群等可從DHA著手,或是補充混合型也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卵磷脂,其為大腦的重要營養素之一,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製造原料,有助維持正常腦部神經傳遞,增強記憶力注意力等,營養來源包括黃豆、納豆、豆腐、雞蛋等。 維生素E、B群:維生素E對於腦部也是重要營養,有利於細胞膜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如防護罩一般,對於腦部神經細胞、血管細胞等都有所幫助。血管健康也攸關養分、氧氣至腦部的運送,維生素E兩者兼顧。常見的維生素來源有堅果、葵花子、榛果、杏仁果、松子、橄欖油、亞麻仁油等植物油。而民眾熟悉的B群,除了提升精神以外,對於消除腦霧也是有所幫助的。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3)疲勞:疲倦、無力、提不起勁。嫚嫚營養師指出,構成疲勞的原因非常多也相當複雜,不過因染疫而起的關鍵主要也是在於發炎,飲食上也可從抗發炎著手。 B群:民眾所熟悉的B群,如前述除了有助解除腦霧,也有利於提升精神,不過需要留意的是,B群於此應視為強力輔助而不是主攻,也就是說前提需有足夠的熱量、能量、營養,B群才有辦法助攻。有相當多的種類,除了營養品外,大方向來看可從糙米、雞蛋、香菇、豬瘦肉中攝取。 維生素C:另外常見的維生素C也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缺乏者常見的表現症狀就包括疲勞、活動力下降,而充足者則有注意力及工作力提升的表現。來源可從各種新鮮水果攝取,不建議烹調、打成果汁,以避免消耗。一天兩拳頭,挑當季水果即可,不用局限於某種水果。另外,飯後攝取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生理期女性等缺鐵者、有缺鐵性貧血者可考慮。 檸檬酸:同樣於水果中有利於恢復元氣的,也包括柑橘類水果中的檸檬酸,其在體內可形成將食物營養轉換成能量的「檸檬酸循環」,充足的檸檬酸也對解除疲勞有所幫助。 Q10:近期越來越受到關注的Q10也有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幫助身體產生能量、抗氧化,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傷害,常見於花生、芝麻、沙丁魚、酪梨、核桃等各種食物。不過孕婦、15歲小孩、哺乳婦女、抗凝血劑等藥物不適合補充Q10,可能有交互作用疑慮。 鋅:坊間常見鼓勵男性攝取的生蠔也是很好的消除疲勞食材,不過其實不僅限於男性,其關鍵在於鋅,鋅是代謝能量的重要營養之一,就像B群一般,缺乏者容易顯得疲勞、嗜睡、食欲降低、味覺變差,形成惡性循環。除了生蠔以外,其實牡蠣等各類的貝類、海產類普遍都攝取得到,而南瓜籽、腰果、奇亞籽也吃得到。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地中海飲食有助改善後遺症!嫚嫚營養師提醒,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單一營養素或食物可以對抗新冠肺炎或改善後遺症,若要從飲食著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出健康的身體,也就是「習慣這樣的飲食方式」。 染疫後盡量別這樣吃:營養師指出,目前被公認最不建議、最危險的飲食方式就是所謂的「西方飲食」,當然西方飲食也有健康的,不過普遍為高飽和脂肪、高精緻糖、高加工,這些也是被明確定義紀載的,如漢堡、可樂、披薩等,高鈉雖未被記載,但也常見於高加工食物中。而即便不是西方食物,但符合上述特性的自然也包含在內,例如鹽酥雞等各種台灣傳統炸物,這類都是人們常聽到的三高來源。不少研究發現,常常習慣這類飲食者,會經常處於發炎反應的狀態,症狀也會比較嚴重,越接近這樣的飲食方式,染疫後重症、死亡率風險就越高。 地中海飲食助改善後遺症:地中海飲食是各界專家普遍公認的最佳飲食方式,前述的營養在地中海飲食中都吃得到,又或者說,地中海飲食主要就是由上述所組成。不論對於染疫前的免疫系統維持,或是染疫後的身體修復,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飲食方法。 吃法很簡單,蔬果多元多色,蛋白質以雞肉、魚肉等優質蛋白為主,油脂使用橄欖油等好油,可用辛香料抗發炎,並喝足水分幫助新陳代謝,日常培養運動習慣。 澳洲在2019年就曾作出研究,觀察到飲食模式越接近地中海飲食的族群肺部功能越佳,也有研究發現染疫後中重症的發生機率會相較更低。建議民眾日常可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他想吃的可以一周安排幾次就好,彈性的調整,不論對疫情或日後生活養生都非常有幫助。 《延伸閱讀》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重症醫詳解。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營養師: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3 養生.更年期變化
睡到半夜常熱醒、一點小事就暴躁…飲食攝取3大營養素 舒緩更年期不適
● 更年期常發生於45到55歲●吃對食物能緩解不適症狀● 服用保健食品應諮詢專業人員「最近睡到半夜常熱醒,是更年期來了嗎?」「一點點小事就讓我暴躁或陷入低潮,到底是怎麼了?」惱人的身體變化、情緒反應,都是更年期的徵兆!女性步入中年後,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更年期到來,最常見盜汗、熱潮紅、心悸、睡眠障礙、情緒沮喪、煩躁易怒、頻尿、皮膚乾燥、腰痠背痛、容易疲倦等症狀。用天然食物補充雌激素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女性大約在45到55歲左右,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到最後月經完全停止。這段時期受到雌激素下降影響,身體會產生許多變化,不僅生理不適,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營養師徐佳靖表示,可以飲食調理來舒緩各種症狀,尤其是補充鈣質、天然雌激素,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徐佳靖說,更年期的症狀,大致可歸類為神經血管、精神心理、泌尿道異常、皮膚乾燥等類別,藉由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順勢為未來打下健康的基礎。若出現盜汗、熱潮紅、心悸等症狀,屬於神經血管問題,建議可多食用豆類、乳製品、香蕉、堅果類等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並且攝取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穩定。選擇複方維他命助吸收如果有睡眠障礙及情緒不穩定症狀,則要補充鈣、鎂來幫助入眠,睡飽了精神狀況自然佳。徐佳靖說,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建議可以多吃五穀雜糧、深綠色蔬菜,以對抗身體發炎;食用小魚乾、紫菜、牛奶、豆製品等,可以補充鈣質。若要補充鈣、鎂保健食品,應選擇複方維他命,提升互相加乘的功效,亦能讓酵素多元分解及吸收。頻尿、尿失禁、膀胱發炎是婦女最難以啟齒的困擾,除了吃蔓越莓,補充益生菌有助於維持泌尿道的菌叢生態,以及陰道的酸鹼值。徐佳靖建議,多吃富含大量益生菌的大蒜、味噌、泡菜等發酵食物,不僅能提升免疫力,還能預防泌尿道感染。另外,多喝水,多吃亞麻籽、豆製品、水果、堅果類食物,可以幫助增加雌激素,改善陰道乾澀。保健食品諮詢專業醫師徐佳靖提醒,蜂王乳屬於動物性荷爾蒙,食用前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婦科疾病;月見草油則會影響抗凝血劑、精神科的藥物,要洽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注意劑量。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會引起身心不適,也會引發身體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應及早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護心又保骨。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警訊 專家估1年恐650例
中重症及死亡案例持續維持高點,國內昨一口氣增加五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案例,至今已累計八例,其中年紀最小僅二歲,另有一名八歲童合併闌尾炎,被視為非典型MIS-C症狀。專家據美國發生率推估,台灣未來一年內恐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指揮中心評估,台灣發生率應會低於美國,但家長及醫院都要警覺,避免延誤就醫。昨新增五例MIS-C案例,年齡介於二歲到十歲。年僅二歲的女童,上月十三日確診後,本月三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喉嚨發紅等症狀,六日住院,目前持續住院中。八歲的男童則是四月廿日確診後續康復,五月十九日出現MIS-C症狀,五月廿二日住院,病發的症狀包含急性闌尾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MIS-C會引發腸胃道變化,闌尾炎可能就算是一種。昨一口氣暴增五例MIS-C案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也提出警訊,若以美國MIS-C通報案例推算,疫情至今通報八五二五例,其中六十九例死亡。台灣一年可能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呂俊毅提出一項紐約研究,廿一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三一六,以黑人、西班牙人、亞洲人居多,以該發生率推算,台灣今年廿歲以下有五十二萬人確診,推估可能會有一六七例MIS-C案例,且國內疫情高峰未過,數字還可能再高。羅一鈞表示,上述紐約研究中,美國亞裔發生機率遠低於其他族裔,國內專家也有共識,國內發生率會低於美國發生率。MIS-C個案需觀察六周,以今年五月初資料統計,廿歲以下有十萬人確診推算,目前通報八例MIS-C個案,發生率為百萬分之八十,雖然此數據可能低估,但也不會高過美國百萬分之三一六。呂俊毅提醒,MIS-C表現類似川崎症,MIS-C較容易好發兒童確診後二至六周,以六至十二歲,尤以男童居多,包括發燒一至三天以上,出現至少兩個器官系統異常,包括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等,必須提高警覺。
-
2022-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估1年至少650例兒童MIS-C 疫情高峰後「可能再高」
台灣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民眾確診新冠病毒,除出現兒童腦炎還有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以美國兒童確診發生MIS-C機率估算,台灣近期會出現167例兒童MIS-C個案,1年將累計650例MIS-C個案,數據並不算少。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去年很多國家出現MIS-C,台灣疫情控制相對好,滿幸運比別人多1年時間,我們的優勢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呂俊毅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截至今年5月31日通報個案統計,從2020年5月中旬起至將,美國MIS-C通報個案隨著疫情起伏而規律增加,只要新冠疫情高峰後,沒多久MIS-C通報個案也隨之而來。美國CDC統計,2020年5月至今共8525例兒童MIS-C通報個案,其中69例死亡,呂俊毅表示,美國人口是台灣13倍,若台灣發生率與美國類似,粗略換算台灣1年將有650例兒童MIS-C個案,並不算少。另外一項美國紐約研究,21歲以下新冠確診個案發生MIS-C機率為100萬分之316,尤以黑人、西班牙人及亞洲人較多。台灣今年1月至今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確診,預期近日將會看到167例MIS-C個案,但此推算並不準確,現在疫情高峰尚未結束,數據還有可能更高。根據美國CDC對於MIS-C定義,為年齡小於21歲,發燒24小時以上,抽血多項指數發炎,2個器官(心臟、腎臟、肺臟、造血系統、皮膚、神經學等)以上遭侵犯,嚴重程度需住院,過去4周曾確診新冠肺炎證據等。我國定義MIS-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相似,包括年齡介於0至19歲,以6至12歲居多,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發燒3天以上、發炎指數上升,且2項以上臨床特徵(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需排除其他感染等。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近期北部疫情趨緩,中南部仍是高原期,兒童重症腦炎減少,目前該注意兒童MIS-C,大多在確診新冠病毒後2至6周發生,包括發高燒、發炎指數升高,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但川崎症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MIS-C則是6至12歲的大小孩較常見。林奏延表示,川崎症過去以日本、南韓、台灣較常發生,而MIS-C以白人居多,且MIS-C臨床表現常見休克,血壓低、臉色蒼白,其他症狀則類似川崎症,近日國內病例增加。前2天討論一名MIS-C個案,發燒5至7天、眼睛發紅、紅疹等,疑似腺病毒感染,仍要注意。指揮中心昨宣布,縮短5至11歲兒童新冠疫苗施打2劑間隔到4至8周,林奏延表示,縮短施打間隔有助於預防兒童MIS-C發生,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施打第一劑及第二劑疫苗。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5月初確診兒童近日出關,門診時常看到解除隔離症狀,包括多系統問題,有8、9成以上以腸胃系統表現,包括肚子痛、腹瀉,家長憂心小孩不知是「長新冠」還是MIS-C,他表示,感染Omicron後,病毒仍會存留腸胃道1個多月時間。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女童確診後20天出現MIS-C 耳朵、大腿疼痛住院治療中
國內出現多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出現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確診後隔20天,再度出現高燒,除了嘔吐、肚子痛以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他先前收治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且除了嘔吐、腹瀉、肚子痛以外,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呂俊毅表示,該名2歲女童出現症狀,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他說,起初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另一名10歲男童,4月27日確診,當時僅發燒2天,後續沒有任何不舒服,過了1個月到5月28日又發燒到39.7度,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眼睛結膜發炎、嘴唇紅且乾裂、脖子淋巴結腫大,沒多久血壓偏低、出現休克,緊急收住院,其臉部、手肘出現紅疹。呂俊毅表示,該名男童確診後引發MIS-C多重器官異常表現,心臟、肝臟、胰腺、凝血、結膜炎、皮疹、頸部淋巴結病以及休克,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治療。MIS-C臨床治療需觀察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停藥。呂俊毅指出,MIS-C身體多重器官系統發炎症狀表現,較容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至4周(6周),以5至11歲且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以發燒1至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呂俊毅表示,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
-
2022-06-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無痛換水大腸鏡 揪息肉效果更好
51歲張姓男子因排便習慣改變,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發現一顆一公分的扁平息肉,因患者有心血管疾病使用抗凝血劑,擔心發生出血問題而暫緩切除。後來改以換水大腸鏡檢查,使用水切法順利移除這顆息肉,減少出血風險,並且在轉彎處再發現一顆1.5公分息肉,一併移除,降低息肉發展為大腸癌的機率。不少人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有腹脹、腹痛的經驗。由於傳統大腸鏡是使用充氣的方法將大腸鏡插入,容易造成病人腹脹、腹痛,而降低病人檢查配合度,進而減少長期進行大腸鏡追蹤的意願。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自101年開始執行換水大腸鏡檢查,不但能減輕檢查時的疼痛、腹脹狀況,還有助於提高大腸息肉的發現率,10年來已完成8000多例。多年的研究證實,患者接受換水大腸鏡檢查,無痛比率約61%,遠高於充氣大腸鏡的30%。除了減少疼痛外,因換水時可以將大腸內阻礙醫師視線的東西清洗乾淨,方便醫師觀察腸道狀況,因此增加息肉發現率,降低癌症發生機率;對於難發現及切除的扁平息肉,可透過換水大腸鏡檢查,讓不易發現的扁平狀息肉浮出,合併使用水切法在水下切除息肉,讓水帶走電燒時的熱量,減低切除息肉時對腸壁的傷害。大腸癌90%由腺瘤轉變而來,團隊研究發現,換水法大腸鏡與傳統充氣法大腸鏡相比,換水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為49.8%,充氣式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為37.8%,可以增加12%的大腸腺瘤發現率。每增加1%腺瘤發現率,即可減少3%大腸癌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