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2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搜尋
僵硬
共找到
750
筆 文章
-
-
2022-04-11 養生.運動健身
八段錦健身提升免疫力 八動作口訣在家做
● 類似氣功,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 配合呼吸吐納,可健身祛病● 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又起,不僅要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清潔消毒,更重要的是增強自身免疫力。可以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營養素,加上規律運動,打造健康好體質,對於防疫有很大的幫助。從中醫觀點來看,類似氣功的「八段錦」,具有舒緩身體僵硬疼痛、穩定身心狀態,達到健身祛病功效,非常適合在家自學。可促進血液循環新冠病毒主要是從口鼻入侵、侵犯肺部,影響整個呼吸系統。WaCare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總醫師林宏恩表示,八段錦以「呼吸調息」導引全身肢體,根據動作的開、合、提、落、屈、伸、升、降、旋、收,配合各種呼吸吐納,每天抽空練習,可以提升身體各項機能,掌握好呼吸節奏,還能達到理想的運動效果,幫助減脂。林宏恩說,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八段錦,初學者應先講求動作平穩,熟練之後再結合呼吸技巧,一次練習30至40分鐘左右為宜,長期累積所展現出來的功效是身體自然放鬆、促進血液循環。八段錦是其他運動的基本功,也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期間在家適度鍛鍊,可以循序漸進貫通全身的氣場。記住八動作口訣練八段錦之前宜先暖身,林宏恩提醒,剛開始動作用力不需要太大,運用八個簡單動作伸展身體不同部位,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掌握「吸氣時腹肌收緊、呼氣時腹肌舒張」原則。只要經常練習,整套動作連貫相隨、柔和緩慢,有利於肺部的擴張、調節心率和血壓,甚至是改善失眠症狀。熟記八段錦的八種動作口訣,能更加熟練招式!其中,第一式的「兩手托天理三焦」與第四式的「五勞七傷往後瞧」有助於防疫。所謂三焦為胸腔、腹腔與骨盆腔,將雙手高舉過頭用力向上推,眼睛向上注視自己的雙手,再慢慢將手放下。五勞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勞損,七傷為各種情緒傷害,動作隨著轉頭後瞧時,兩臂外旋、兩肩後張,於體側伸拉拔長。八段錦八招七言口訣1.兩手托天理三焦2.左右開弓似射鵰3.調理脾胃單臂舉4.五勞七傷往後瞧5.搖頭擺尾去心火6.兩手攀足固腎腰7.攢拳怒目增氣力8.背後七顛百病消更多元氣一日課 歡迎加入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中醫健身的八段錦,另規畫熟齡減重、預防大腦退化、血糖控制、舒眠瑜伽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歡迎加入:https://pse.is/44nr7e
-
2022-04-11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世界巴金森日/是否手抖、臉僵…自我檢測巴金森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這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因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減少,導致肢體於靜止狀態時顫抖、運動遲緩、肢體僵硬、步態不穩、缺乏臉部表情等動作障礙,症狀會隨時間逐漸加重,影響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若出現症狀時,可先以「巴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來自我檢視,若有三個以上答案為「是」,則可能出現初期跡象,應及早就醫把握治療時機。巴金森氏症主要治療目標為病人用藥後能減輕症狀,維持日常的活動能力,用藥包括Levodopa、Dopamine agonists、MAO-B inhibitors、COMT inhibitors、抗乙醯膽鹼藥物、Amantadine等,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可與醫師溝通服藥後的療效與症狀變化來調整藥物。若有併用其他西藥、中草藥、保健食品,建議告知醫師與藥師,將有助於評估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導致類似症狀的發生。治療除了按時用藥外,運動亦有助於延緩疾病的惡化,但需依照體能狀況及疾病程度選擇適當的運動,才能預防運動帶來的傷害。時常保持正向思考,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若有心理狀況的困擾,也可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治療協助。
-
2022-04-11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簡報忘詞、公文寫不了字…壯年得巴金森病 衝擊事業和家庭 醫:漸進式用藥、可延緩
61歲的吳大哥,原本擔任廚具業務,銷售表現亮眼,是同事主管眼中的模範,但56歲時毫無預期出現手部顫抖、走路駝背、右手僵硬無法擺動等動作障礙,就醫後被確診是巴金森病。由於簽公文寫不出字、介紹產品常常忘詞等認知障礙,工作不再得心應手,在無奈之下選擇離職,備受挫折感的他,不願向疾病認輸,也不想成為家人的絆腳石,開始主動了解病況,積極接受治療。靠著規律用藥、打太極拳和維持正向樂觀心情,如今已能自理生活,並回到工作崗位。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根據健保資料庫110年統計,台灣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巴金森病,其中約有6600名患者正值工作黃金年齡,或像吳大哥一樣是家中經濟支柱。專家表示,巴金森病病程漫長,建議病友配合醫師治療,隨時更新病況,且積極運動、調適心情,有助於延緩惡化。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 早發患者病程長易封閉巴金森病是一種退化性神經疾病,好發年齡在55-65歲,「顫抖」是巴金森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指出,一旦出現手部顫抖、動作緩慢僵硬、應盡早就醫治療,降低對工作和生活的衝擊。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醫師蔣漢琳指出,臨床上也有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愈年輕的患者可能與遺傳有關,根據觀察,早發性巴金森病患者比年長患者病程進展慢,受動作障礙及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影響的時間更長,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態。由於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和成家的重要階段,一旦確診對個人與家庭都產生巨大影響。然而,早在巴金森病發病前10年可能出現非運動障礙症狀,包括便秘、嗅覺異常、常做惡夢且拳打腳踢、憂鬱等,陳柔賢呼籲,民眾千萬別輕忽,一旦等到出現動作障礙影響生活,就必須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症狀。漸進式用藥 控制病況與副作用陳柔賢表示,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每個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長期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如不由自主的動作,又稱異動症,醫師會視病患狀況採漸進式用藥來控制病況。值得注意的是,醫師最擔心的是巴金森病患者沒有遵從醫囑,一旦感覺身體良好時減少用藥,需要克制顫動時又自行加藥,甚至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異動症而減藥,長期下來影響用藥成效。陳柔賢說,藥物治療的重要關鍵不是改善吃藥當下症狀,而是持續維持血中藥物濃度的穩定,讓大腦適應在正常狀態。蔣漢琳也提醒,若未配合醫師規律用藥,藥效波動及異動症可能會提早出現,治療需要更複雜的相對應用藥。巴金森治療方法百百種 主動與醫師討論很重要因此,陳柔賢特別鼓勵患者積極運動,研究證實運動有助延緩巴金森病的病程,建議從簡單的跨步做起,一天兩次,每次40分鐘,或是也可以跳舞、國術、做伸展運動和打太極拳。蔣漢琳說,若心理沒有調適好,也會影響患者病況,有些人往往確診時伴隨焦慮和憂鬱,導致病況更糟。她建議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病情,一百種病人就有一百零一種治療方式,家人給予支持也很重要,巴金森病的治療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健康飲食、好好運動、規律治療是有機會回到正常生活。【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1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低頭族必備!跟肩頸痠痛說掰掰
經常肩頸僵硬、痠痛不適嗎?該如何居家緩解疼痛呢?現今低頭族現象越來越普遍,長期姿勢不良又缺乏運動,肩頸問題成為許多人的通病。讓「生生優動」物理治療師林家億教你居家伸展肩頸的小動作,下班回家也能緩解疼痛!林家億將伸展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肩頸、手臂以及胸部。肩頸部分第一個動作,一手扣住肩頰骨,另一隻手扣頭向斜前方伸展,像是之前很紅的文藝青年的動作,一次停留3個呼吸,能夠有效緩解肩頸不適。「生生優動」是台大物理治療專家團隊領軍,物理治療搭配AI運動復健課程,專為疼痛治療、術後復健、熟齡運動族群的物理治療新選擇!更多的詳細動作資訊都在影片中,快點開影片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健康!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延伸閱讀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4-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比食補更重要!專家曝退化性關節炎元凶:愈省壞愈快
一名30幾歲男性,每天使用電腦長達10幾個小時,荒廢原本的運動習慣,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後,膝蓋就開始痠軟疼痛,更不用說現在50歲的青壯年世代,坐辦公室的比例相當高,當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裡面的軟骨受到壓迫,造成軟骨軟化,最後就會出現關節退化的現象老年人半數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常見症狀有這些以國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為例,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6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有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起床時關節僵硬卡卡,活動後狀況好轉,但隨著壓力不斷累積,關節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下樓梯時尤其明顯,在氣候變化時,也會因為氣壓變化、關節中的微小氣泡擴張,產生脹痛痠軟的症狀,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軟組織增生,也會使關節呈現肉眼可見的腫脹變形,不過因為變化緩慢,自己不易察覺,很多人會到軟骨磨損疼痛才發現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女性、肥胖者易好發 少動反而傷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以女性跟肥胖者居多,除了先天結構差異,過去女性的運動比例普遍比男性來的低,連帶使得關節再生速率比較差。鄭融說,這其實是很多人都有的迷思,以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就必須防止軟骨磨損,因此要盡量少動、省著點用,事實上卻是愈省著用,壞得愈快。為什麼少動反而傷關節?關鍵在於關節補充營養、新陳代謝的方式,鄭融指出,關節裡的血管相對較少,養分交換是靠壓力差來進行,因此關節軟骨需要被擠壓,協助裡面的代謝廢物完成比較強力的新陳代謝,如果運動少,關節受到的擠壓撞擊也比較少,養分交換的速率就會跟著變慢。預防勝於治療 「動起來」比吃更重要鄭融也引述近年一項研究表示,這項長達20年追蹤研究,針對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兩個群體的膝關節軟骨厚度,結果發現有運動的人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比沒運動的人多出30%。對於很多人熱衷以食補的方式保養關節,鄭融提醒,營養品可以提高血液中適合關節生長的營養素濃度,讓關節在恢復過程有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要將這些原料送進關節裡,最核心的做法還是要運動,讓關節需要的養分可以從血液進入關節裡面,吃下肚的營養品才有意義。延伸閱讀: ·膝蓋卡卡、疼痛...是骨質疏鬆or退化性關節炎? 醫授「自測方式」:最好先減肥 ·失眠、憂鬱=缺鈣警訊! 「NG食物組合」恐加速骨質流失:巧克力牛奶也在內
-
2022-04-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0歲男跑步、騎單車膝蓋卡卡 醫師籲關節不適及早就醫
台灣運動風氣愈來愈興盛,不少民眾熱愛路跑、自行車、登山等戶外活動,但運動傷害發生率隨之增加,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年輕化趨勢。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提醒,若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或爬樓梯、爬坡時覺得膝蓋無力、疼痛,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及早就醫治療。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近日就收治一名熱愛運動的男性病患,幾乎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才40歲就覺得膝蓋卡卡,經注射玻尿酸後有明顯改善。蔡傳恩說,玻尿酸是一種多醣體,具有高度吸水及黏彈的特性,不僅是關節軟骨組成的一部分,也是關節腔潤滑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並降低關節軟骨間的磨損,他表示,玻尿酸早期主要用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也開始用來治療肌腱相關疾病,如肩旋轉肌腱發炎、網球肘、板機指以及阿基里斯腱發炎等,對於發炎、潤滑與止痛都有不錯療效;注射1劑,效果平均可維持半年到1年,對於輕、中度患者,可延緩退化性關節炎速度,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效果就有限。蔡傳恩提醒,運動姿勢要正確,運動後也要給身體足夠修復時間,不能忽略保養與休息,若感到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活動時膝蓋發出「喀拉」聲音,或是爬樓梯或爬坡時感覺無力、疼痛,應及早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惡化,還可能必須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十幾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時,我才38歲,兩個孩子都還在讀幼稚園,人生正要展開卻深受疾病所苦。確診前的某天,發現自己寫字愈來愈小,開朗的我常被朋友抱怨板著一張撲克臉,且走路開始經常拖著腳時,擔任校護、有相關醫學專業背景的我,直覺應該是腦部出了問題,便掛了神經內科求助,沒想到竟確診巴金森病。早期發現 減慢病程發展「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被第一位醫師判斷罹病時,醫師開了藥我卻不肯吃,改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治療,也得到相同的答案,抱持著「吃看看」的心態,手抖、小碎步、表情僵硬等症狀雖有明顯改善,但還是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疾病,直到透過第三位醫師的檢查,在影像中看見自己的大腦左側明顯萎縮,才開始接受追蹤治療。當時的醫師說我還年輕,有很長的路要走,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漸進式調整用藥劑量,以免異動症、藥效波動等副作用太早出現,會嚴重影響往後生活。規律吃藥十多年,除了延緩巴金森病的惡化,我也還在職場上努力打拚。及早就醫 緩解經濟壓力一路治療的經驗讓我了解,巴金森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民眾不清楚初期症狀而造成延誤就醫,甚至抱持「晚吃藥,總比早吃藥好」的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我的護理師背景,讓我相較其他病友,更多了病識感,也更樂觀接受藥物治療,僵硬、行動緩慢、平衡不穩等症狀改善後,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了十多年,雖然隨病況起伏,心情難免會憂鬱,但都能順利穩定下來,也以自身經驗在臉書分享自己與病共處的日常,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許多早發型病友確診後斷斷續續接受治療,反而沒有穩定控制病情而無法繼續工作,在就醫與就職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使病程加速惡化。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較無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接受完善治療且保留原先的工作。我認為早期發現服藥控制、持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都是穩定病情的關鍵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回診追蹤,積極復健運動,巴金森病患者也能重回職場、找回生活品質。專業觀點/不同藥物組合 助穩定病程 降失能機率【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整理/記者廖靜清】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病,讓巴金森病備受關注。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與自然老化極為相似,病徵表現除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出現如憂鬱、便祕與睡眠困難等非動作障礙。若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時期罹病,身體、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但如果巴金森病好好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巴金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會以「漸進方式」調整劑量,透過不同藥物種類組合來達到減緩病程惡化、降低失能機會。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至20年左右,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是一場持久戰,鼓勵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每個病人發病症狀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應把握「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原則,病情就能延緩控制,減輕因疾病惡化造成的失能所衍生的家庭經濟衝擊與長照護負擔。【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煮婦聞不出味道 巴金森病前兆
擁有一手好廚藝的陳媽媽,最近幾年卻不太願意進到廚房烹調三餐,原因是她的嗅覺愈來愈差,無法聞出真正味道,多次至耳鼻喉科就診,卻也找不出原因,直到去年因為手抖、走路變慢,至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為巴金森病,這才解開嗅覺異常之謎,原來這正是巴金森病的前兆之一。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教授表示,巴金森病患者以老年為主,平均在60歲後發病,其中七成出現肢體顫抖症狀,少部分為早發型,50歲前即發病。典型症狀為動作變慢,單側手或腳出現靜止型顫抖,關節僵硬,雙腳沒力,步態緩慢,軀幹駝背。除了嗅覺變差是巴金森病的前兆之外,有些病人在凌晨二、三點惡夢連連,夢到小偷、壞人,雙方激烈打鬥,以致於揮動肢體,傷及枕邊人,或恐懼大叫,嚇醒同睡的家人。有趣的是,病人早上醒來並不記得做夢的事情,有時還會被老伴誤以為是假裝做夢,藉機半夜打人。吳瑞美說,這是典型的「動眼期行為異常」,也是巴金森病的前兆,造成病人睡眠障礙。吳瑞美提醒,如有上述嗅覺或睡眠等前驅症狀,務必至神經內科接受神經學檢查,如確診為巴金森病,在醫師評估下,選擇適合藥物,積極治療,加上規則性運動,延緩肢體功能惡化速度。在治療藥物上,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細胞退化,大腦缺乏多巴胺神經物質,導致控制運動功能的迴路出現障礙,因此目前以「左多巴」(Levodopa)及「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為主,用以增加腦內多巴胺的活性,改善運動功能。吳瑞美說,「左多巴」是改善巴金森病症狀最重要、最有效的藥物,幾乎所有患者都會用到此藥,但隨著病情惡化,「左多巴」藥物療效愈來愈短,需增加服藥次數,或增加單次的劑量,以維持血中藥物濃度,保持正常的功能。例如,「左多巴」藥物用藥頻率從一天三次增至一天五次,還會出現來電、斷電等現象,運動功能時好時壞,醫學名稱為「運動波動症」,藥效不足時,病人突然處於斷電狀態,寸步難行,有如木頭人。為了解決病友用藥困境,健保署核准新劑型左多巴膠囊,透過不同藥物動力學,膠囊裡的三分之一小顆粒快速釋放,三分之二小顆粒則緩緩釋放,藉此維持穩定的藥物血中濃度,可長達五小時,大幅降低「運動波動症」頻率,減少服藥次數。吳瑞美強調,巴金森病雖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但醫學進步,新藥不斷開發,巴金森病友必能逐漸走出幽谷,擁有不錯生活品質,甚至期待有朝一日能被治癒。
-
2022-04-05 養生.運動健身
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預防骨幹變老
編按:如何預防駝背,導致視覺上有衰老感?今年78歲的前奧運體操選手中村多仁子,從事體操指導多年,長年保持著優美的體態與姿勢,如何做到?本文推薦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實行的習慣與簡單的伸展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也會有體型「橫向發展」、或是習慣性駝背的困擾。對此中村多仁子認為:老化難以避免,骨骼與肌肉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如果沒有特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姿勢,骨幹就很容易隨著年紀逐漸而衰老,整個人也容易看起來缺乏精神。那麼,她是如何留意保養自己的體態?中村多仁子說,首先每天早上她起床之後,會先在床上,一邊深呼吸,一邊緩緩地伸展雙手雙腳,並轉動腰背部位,讓筋骨經過一晚的睡眠後得以活絡。「30歲多的時候我開始練瑜珈,也學習呼吸法和冥想。我把這些和體操動作結合,維持了40年的鍛練習慣。我經常在早晚時段進行,特別是經過一天活動,透過這些動作可以讓疲勞的筋骨獲得紓解。視當天的體力狀態,短則20分鐘、長則進行一小時。」不少瑜珈動作強調意識骨盆底肌,並配合呼吸進行,在做動作的時候,一邊呼吸提肛縮小腹,想像內臟往上提拉的感覺。由於骨盆底肌連接著腹肌與背肌,若可以改善它的歪斜或鬆弛,就可以讓小腹收緊、減少駝背的現象。生活中時時留意腰腹背狀態 養成端正姿勢的習慣此外,中村多仁子認為,保持良好姿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隨時留意、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有所意識。不只是在上健身房或是運動的時候留意自己的身體動作,日常生活中會做的動作所佔的時間和頻率更高,所以若能多加注意,就能看到明顯效果。像是在廚房做菜、掃除,或是拿取物品的時候,如果可以留意小腹有沒有突出或是有沒有駝背,久而久之,就能養成保持端正姿勢的習慣。她也分享,在做家事的空檔,會隨時做一些簡單上的動作舒展筋骨:像是兩手在背後交握後往上拉抬,這個動作可以活動到平常很少使用的肩部及背部肌肉,每天做,久而久之就能鍛鍊柔軟度,往後抬的角度可以逐漸拉開,僵硬的肌肉也會慢慢鬆開。立刻來試試!隨時隨地可做的矯正體態伸展操1. 雙手在背後交握,視線朝上,慢慢將雙手往上抬,慢慢用10秒左右抬高到自己的極限。習慣了之後可以慢慢增加上抬的幅度。2. 完成1的動作後,雙手手掌朝向地面,同樣伸展約10秒。77歲開始跳社交舞 讓身體到老都優美擔任體操選手以及指導教練有60年以上資歷的中村多仁子,在專業上追求美麗的姿勢和動作,但也曾經因為天生的股關節習慣性脫臼,在67歲時裝上人工關節、一度必須以輪椅代步,也曾經歷長達半年的復健期。她在研究人體結構時,發現從頭、脊椎、尾椎、膝蓋到腳踝,如果經常保持呈一直線的姿勢,除了可以保持優美的體態,對身體的負擔也比較小。去年搬到橫濱居住的木村多仁子,因為當地流行社交舞而加入了舞蹈教室。她在社交舞教室中看到有90歲的奶奶仍然能夠穿著高跟鞋和洋裝翩翩起舞,感到非常意外。「我不禁想:真希望我到了這個年紀的時候,也能和她一樣美。」不久前,她還曾一度因為感覺體力衰弱,而考慮是否要搬到附設看護服務的住宅,但現在她不但固定去上舞蹈課,每天也會在家自主練習。她笑說:現在自己已經可以穿上7公分的高跟鞋跳舞了,只要每天都比前一天更進步一點,身體就能保持靈活而自在。無論是體態或是健康的養成,每天的日積月累、以及養成規律的習慣就是關鍵。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並且適度練習伸展動作,一定能感受到效果和變化。圖片及資料來源/ハルメク原文:預防骨幹變老,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
-
2022-03-3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阿基里斯腱發炎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改善!
阿基里斯腱又稱跟腱,俗稱腳筋,一旦受傷了,不但走路、站立困難,還必須花費漫長時間治療復健!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阿基里斯腱發炎的情況,該如何緩解呢?讓物理治療師「軒爺&阿文」告訴你如何檢測阿基里斯腱,以及受傷後的4個肌力訓練,讓你遠離阿基里斯腱疼痛!阿基里斯腱位於小腿後側,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腱,也是踮腳、走路、抬腳的最重要肌腱,在體壇上,許多知名運動員都曾因為阿基里斯腱(跟腱)斷裂,進而影響運動生涯,成為運動員惡夢。阿基里斯腱發炎的原因,在於過度使用與退化,如突然增加運度的強度和時間、體重過重、在不平或過硬的表面運動、穿不合腳的鞋子運動、小腿肌力不夠等。軒爺表示,測試阿基里斯腱斷裂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按壓阿基里斯腱與小腿中間交界處的地方,看腳底板有沒有向下踩的反射動作,有出現反射動作其實就是沒有斷裂的。但如果出現阿基里斯腱附近僵硬,並伴隨疼痛感、小腿明顯腫脹有腫塊,就是阿基里斯腱已經受損了!軒爺&阿文教大家4個階段的阿基里斯腱的肌力訓練,分別為小腿肚運動、進階版小腿肚運動、跳耀式運動以及單腳跳耀式運動,以及最後的小腿伸展運動,只需準備一個小凳子,就能在家訓練了。治療師也提醒,如果腳跟、腳踝感覺不適,不要勉強做,以免受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軒爺&阿文物理治療師 YT延伸閱讀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足踝總是扭傷?10分鐘改善腳踝扭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27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健保大數據/巴金森氏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從治療、衛教到復健 整合病友所需資源台大醫院是收治最多巴金森氏症病友的醫學中心,110年就治療了4,656人。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當巴金森病友病程進入中期後,不只有動作問題,還有認知、相關照顧問題,狀況較複雜,醫學中心的藥物種類多,也能提供跨專業整合治療,所以病友會逐漸往醫學中心集中。全面性的整合治療和服務,也是台大醫院吸引許多病友就診的原因。戴春暉表示,台大醫院神經部前主任吳瑞美創建「巴金森症及動作障礙疾病中心」,是亞洲唯二榮獲美國巴金森基金會評鑑為「卓越」的巴金森中心。台大巴金森中心將病友所需的專業整合,有多科別醫師、護理師,專精於巴金森氏症的物理和職能治療師,還有心理師和營養師。如果病人需要手術治療或全基因定序,巴金森中心也能整合,病友不會感到孤立無援。台大巴金森中心很重視衛教,有專責護理師定期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針對病人給予符合個人需求的建議。巴金森中心也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密切合作,創造病友交流互助的機會。巴金森中心和協會定期舉辦講座,邀請各界專家分享新知,病友也會一起出國參加活動。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學會走路技巧 不怕出門「凍住」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巴金森氏症治療表現突出,110年患者人數1,634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醫師鄭詠純說,巴金森氏有四肢僵硬、走路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影響外出意願。不少長者會在準備過馬路、轉彎、進入狹小空間、下火車、搭手扶梯時,受到心理壓力及情緒影響,導致定住動彈不得,甚至跌倒。北市聯醫有物理治療師教導走路,針對患者在過馬路、搭乘大眾運輸下車至月台等狀況,給予一些小撇步,如要求患者在走路前默念「1、2、1、2」,讓身體及四肢跟著指令節奏行進;道路上一橫一橫的斑馬線也有幫助,讓患者踩著線依序前行,這樣的指令對患者極有幫助。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也有非動作障礙,鄭詠純舉例,曾有一對老夫妻來看診,起初看到妻子滿臉瘀青,以為是妻子要看診,結果竟是丈夫坐下問診。原來丈夫睡覺做夢時,會根據夢中情況做出行為反應,導致妻子不敢再與丈夫同眠。鄭詠純說,一般民眾會誤以為非動作障礙是其他疾病,需透過專家及診療會談判斷病患是否罹患巴金森氏症,以及早治療。地區醫院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及早積極治療 才能延緩退化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最多的地區醫院,據健保署110年統計有632人。該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建輝說,巴金森氏症初期可能會被誤為單純老化,而錯失治療先機,及早治療才能延緩退化速度。林建輝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症狀為靜止性顫抖、動作遲緩、動作幅度變小、步態不穩,但顫抖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必須進行相關檢測才能確診。員基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並可搭配總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核子醫學檢查。巴金森在明顯發病的五到十年前還是有些徵兆,例如睡覺時手腳會亂動,或像夢遊一樣,突夢囈,或聞不到味道。林建輝說,有些血管性巴金森氏症常是中風引起,和三高有關,因血管已硬化、鈣化,腦部輕微中風造成血管性巴金森氏症,病人不自覺。林建輝說,除了以藥物治療,也會配合相關復健及衛教,有些長輩有錯誤觀念,曾有一名病患一聽到即使吃藥也無法治癒,就放棄治療,一年後再回診,已變得很嚴重。另一名退休公務員52歲就患巴金森氏症,除了吃藥,他也非常努力每天去散步,常去爬山運動,至今已治療七年,完全沒有惡化,生活也不受影響。基層診所No.1陸教授神經科診所/花時間教育病友、家屬 更能穩定控制病情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桃園市「陸教授神經科診所」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773人,人數居全國基層診所第一名。院長陸清松被稱為「台灣巴金森之父」。該院執行長張秀禎表示,診所的設計就是希望讓巴金森病友及家屬感受居家的自在,在沒有「白色恐懼」氛圍下,與醫護討論個人化的健康管理。陸清松教授過去30多年任職林口長庚醫院,致力於巴金森氏症的研究與照護。診所則延續他關懷動作障礙疾病的初衷與熱情,診間一幅鬱金香(巴金森代表花卉)攝影作品,是陸清松2007年應邀在世界巴金森氏症的醫學大會演講時獲頒,肯定他對巴金森的研究和貢獻,是很高的榮譽。他指出,醫學中心往往無法給予病友及家屬時間、教育,「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改善這些不足之處」,強調醫病共同參與的治療模式。「傳遞正確而充份的知識,才是疾病治療的開始。」團隊的治療目標包括讓病友的症狀可以在第一階段的七至十年獲得穩定控制,並且減少藥效波動起伏現象,以及改善異動症等併發症。未來,整合全方位的治療策略包括新型藥物、手術、運動復健、飲食等,期待病友治療的目標三階段可以從三個七年跨到三個九年。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好好治療巴金森 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巴金森氏症剛開始被發現的時候,被視為一種導致年長者動作緩慢的疾病,兩百多年過去,科學家發現巴金森氏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症狀除了動作障礙,還有其他不容易分辨的非典型症狀。巴金森氏症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只要接受治療,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若能具備正確的知識、獲得良好的照顧,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巴金森氏症有很多種分類方式,第一種是用症狀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典型病友發病之初,主要症狀侷限在靜止型顫抖、僵硬、動作遲緩,通常要等病程發展十年以上,才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不過,大約有15%巴金森氏症病友屬於非典型,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例如,有些人在巴金森氏症發病第一年就併發失智症;有些人除了巴金森氏症主症狀之外,會出現小腦退化引起的步態失調、自律神經功能異常、嚴重便祕、排尿困難、血壓不穩定。戴春暉表示,非典型有六種,其中四種比較常見,兩種比較少見,共同點是問題更複雜、更不容易診斷。九成病友是年長型,約一成是年輕型,通常有家族史。除了用症狀分,也可以用發病年齡分。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九成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是年長型,只有大約一成是年輕型,通常都有家族史。年輕的定義在文獻中有不同的切分點,有的定義為40歲以下,有的是50歲以下。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也逐漸了解有某些基因可能與疾病進展速度較快有關,另外一些基因則是對藥物的反應較佳。戴春暉表示,巴金森氏症依照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症狀僅發生在單側;第二期症狀出現於雙側;第三期症狀發生在雙側,且軀幹平衡反射能力變差,行走時容易重心不穩,影響日常生活;第四期行動困難;到了第五期,患者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終日臥床。病程分為五期,通常在第二、三期停留時間較長。「我們看巴金森氏症的醫師,都覺得自己在跟病友一起變老,因為每個病友都會跟我們很久。」戴春暉表示,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在有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戴春暉表示,這是因為到了第四期以後,病友往往年紀大了,身體較虛弱,加上走路不方便、活動力下降、需要照顧的程度上升,發生跌倒意外、併發肺炎的風險也提高,所以病程會推進地快一些。戴春暉會算給病友聽,平均62歲發病,好好接受治療,之後還有20到25年,病友的平均壽命並沒有比一般人短,有正確的知識、良好的照顧,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注意是否有便祕、嗅覺喪失,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該怎麼留意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李政霖表示,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察覺,特別是有些病友在手抖、動作慢、肢體僵硬發生之前,就有便祕、嗅覺喪失,以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EM behavior disorder ,RBD)等非典型症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的特色為常作惡夢、熟睡時腦部無法抑制肌肉張力,無意識地拳打腳踢,同眠的伴侶應提高警覺,提醒及早就醫。預防巴金森氏症減少接觸毒物 避免高壓生活要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戴春暉建議,可以從避免接觸危害物質、保持健康習慣、避免長時間壓力或過度工作做起。許多農民常會接觸到的殺蟲劑、焊接工作時可能接觸到的重金屬(錳),含有重金屬的地下水,都是危險因子。戴春暉多年臨床工作,看過許多病友是在一個很大的壓力事件後發病,可見高強度的壓力或許也是誘發因子,因此他建議避免長時間壓力和過度工作。最後是要保持身體健康、規律運動,因為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若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
常見失智或中風患者用餐時吞嚥困難、需在流質食物中添加助凝劑,或因長期臥床感染肺炎,其實不只這些病友,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也須面臨失能困境。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病友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指南一】>>>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晚期病患可能合併失智,但需進一步診斷鑑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說,民眾出現身體僵硬、顫抖等,未必是罹患典型巴金森氏症,也有可能是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雖然兩者均為神經退化性疾病,但相關症狀、疾病發展速度、對藥物反應等都不相同,甚至可能是由中風、外傷引起的續發性巴金森氏症,而這都需要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巴金森氏症病友若病情長達十年以上,或是年齡75歲以上,可能會合併失智症狀,但也可能是罹患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中的路易氏體失智症。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並非所有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會合併失智症,出現失智症狀時,均須醫師診斷。【指南二】>>>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避免後期吞嚥困難,罹病初期就要開始進行吞嚥訓練。「巴金森氏症為多巴胺細胞緩慢退化,病人漸漸出現手動得慢、走路走得慢、吞嚥緩慢等症狀。」陳柔賢說,巴金森氏症病友罹病後約7至10年,隨著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進而營養不良等問題,這些情形並非共病,也無法經藥物控制,而是病友的必經過程。為延後病程進入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如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就推出運動指引及吞嚥訓練APP程式,建議正常長者也要進行吞嚥訓練。【指南三】>>>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當用餐出現困難,病患須專心進食,家人勿邊吃邊聊天。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若已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助凝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若病友進食困難已致營養不良,恐造成體重下降、肌肉萎縮,且易增加感染肺炎風險,此時就須使用鼻胃管等方式,協助病人進食。晚期病友認知功能下降,可能出現幻想等精神症狀。林祖功門診曾收治一名70多歲阿公,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但近日發現阿公回診情形不好,經家屬檢視阿公平時使用的藥盒發現,阿公多未按時服藥,再經診斷發現,阿公已無法自主服藥,他提醒家人要多注意阿公服藥情形。此外,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認知功能開始下降,可能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如看到先人在家開派對的視幻覺,或是出現被害妄想等幻想症狀,或懷疑食物被人下毒而不吃東西,導致營養不良。林祖功說,隨著病程進展,生活可能愈來愈不方便,他鼓勵病友不要充斥負面想法,認真、快樂過好每一天,因人生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誰都不知道。【指南四】>>>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確診初期家人鼓勵陪伴最重要,別急著談預立醫囑巴金森氏症病友確診後,經由藥物治療就可控制病情,約還有十多年可以自理生活。林祖功說,不建議在疾病初期就要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或提早與家人討論經濟、財產、安寧照護等問題,但從病人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如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病友的身心靈狀況。當下最重要的是,家人應要求病友按時服藥、積極運動。陳柔賢說,研究發現,多運動恐是延緩巴金森氏症的重要關鍵,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並早晚在戶外盡量大步走,最好是多次進行,如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拆分為兩次或三次走完,以訓練大腦神經細胞。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調節大腦多巴胺 巴金森需長期用藥、隨時調整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逐步上升,目前全台有七萬多人,除了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患病人數會不斷上升,由於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診,人數恐比預估更多。也因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無法根治,不僅病友日常生活受影響,後續照護與失能衍生的長照經濟壓力也需被重視。使用左旋多巴藥物或多巴胺促進劑,減緩動作障礙。醫師表示,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病人須長期用藥,難免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此時就要隨時調整用藥,家人也要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疾病,可能先天帶有相關基因,合併後天環境汙染、大腦感染病毒,以及有機磷、重金屬、殺蟲劑、化學藥品等,使存在於間腦的多巴胺細胞快速老化、凋亡,以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延伸閱讀>>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藥物搭配因人而異,若出現藥效波動需重新調整。治療方面,「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林祖功說,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如年輕患者常用長效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年長者則使用左旋多巴藥物,但藥物仍會交互調整,因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指出,首先可以給予左旋多巴藥物,左旋多巴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質,經腸道吸收後,穿過大腦血腦障壁,進入多巴胺細胞,再轉為多巴胺釋放到大腦。其次,或可以給予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大腦接受到類似多巴胺的刺激,緩解不適症狀。最後是利用抑制酵素等藥物,減緩大腦中多巴胺的代謝速度。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出現手抖、身體僵硬等動作障礙前,常出現睡眠困難、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如何緩解?陳柔賢說,早期巴金森氏症易出現的前期症狀包括便祕、睡眠困難、憂鬱、嗅覺異常等,此時將依不同症狀給予相對應的治療藥物。不斷更換醫師、轉換用藥,病患恐更受苦。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病友出現手抖症狀,多巴胺細胞已有六至七成退化,若合併憂鬱,將選擇同時能緩解動作症狀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降低用藥負擔。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長達17到20年,若規律用藥治療、運動,可以延緩身體退化、失能速度,「巴金森氏症不是完全悲觀的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它可以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部分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氏症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陳柔賢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吃藥是為緩解不適症狀、延緩失能時間,尤其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需透過漸進式用藥,由醫師評估病友是身體僵硬、手抖影響日常生活較多,還是頭暈、嗜睡、皮膚緊繃及異動症(身體不自主動作)等藥物副作用影響較多。病人不應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拒絕用藥,以免病情惡化,且不應尋求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期望治癒,「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是無法被治癒的。」儘管如此,也鼓勵病人在罹病初期就和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蜜月時間。照護提醒讓病友按時服藥 照顧者的重要任務「讓巴金森氏症病友按時服藥,這是家屬的責任。」陳柔賢說,家屬應想盡所有方法,例如,可以輪流打電話叫病友吃藥,或是幫病友買四個鬧鐘,設定好服藥時間,讓病友按時吃藥,就如同小朋友不吃飯,爸媽就要拿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這是一樣的道理。林祖功也說,若病友生活功能出現問題,不吃藥身體就僵硬不能外出、無法爬樓梯等,因此吃藥是要取得平衡,且患者每半年到一年也會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噎廢食。為提醒病友規律用藥,家屬可用藥盒分裝藥物,或使用手機APP等方式,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2 新聞.食安拉警報
金針菇在美驗出李斯特菌 食藥署:非供生食台灣不驗微生物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公告,台灣出口美國加州的200克/7.05 盎司包裝的金針菇可能被李斯特菌汙染遭回收。對於這項產品是否在台灣流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表示,農糧署仍在掌握國內流通情形,由於台灣民眾菇菌類多為熟食,但因此國內並未針對菇菌類特別訂定微生物標準,若國內驗到李斯特菌也不會下架。根據美國FDA網站3月18日公告,一批來自台灣的金針菇被驗出有李斯特菌汙染, 這批金針菇產品為“Taiwan Best Quality Enoki Natural Mushroom***Manufacturer: Changhua County Mushrooms Production Cooperative”(彰化縣香菇合作社),條碼為UPC 8 51084 00835 8,批號為#3322" 。根據美國FDA公告,幼兒、體弱者或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若遭受李斯特菌汙染,嚴重者會致命;健康者可能只會出現短期症狀,如高燒、頭痛、僵硬、噁心、腹痛和腹瀉;而遭受李斯特菌感染的孕婦,會導致流產和死產。鄭維智表示,李斯特菌主要是在低溫生長的微生物,若烹調溫度達攝氏72度即可殺死。而台灣的菇類多以熟食為主,因此考量風險和國人飲食情況,台灣食品中主要針對生鮮即食食品及生熟食混合即食食品訂有微生物標準,會加以檢驗;至於菇菌類則檢驗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並沒有特別訂定微生物標準。不過鄭維智表示,既然業者要外銷到國外,就必須符合當地的食品法規,若美國有訂定相關標準就必須符合其標準。他也提醒,蔬菜類、菇類應徹底煮熟再吃。食藥署稍晚表示,已趕赴產地現場了解,該批金針菇共有926箱,每箱50入。其中兩箱留在台灣做為檢疫樣本,餘924箱全數外銷美國。
-
2022-03-22 新聞.食安拉警報
台灣金針菇被檢出李斯特菌!4族群需注意,最嚴重可能引發腦膜炎
台灣外銷金針菇被驗出李斯特菌污染。腎臟專科王介立醫師今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美國FDA公告(https://reurl.cc/OpK4xX),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被加州衛生機關檢驗出李斯特菌而必須回收,而這批被回收的台灣金針菇,出口公司名稱為「彰化縣香菇合作社」(Changhua County Mushrooms Production Cooperative),條碼為UPC 8 51084 00835 8,批號為#3322”。李斯特菌感染途徑,主要是透過食用被李斯特菌汙染的食物或水,國外案例調查報告曾發現生菜、哈密瓜、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未經充分加熱的熱狗及火腿等即時肉品及煙燻鮭魚等食品造成李斯特菌感染,國內則曾於生魚片、即食生鮮蔬果、即時肉品等檢出李斯特菌。4族群感染恐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4族群注意:年長者、免疫力低下族群、孕婦、新生兒依衛福部疾管署歸類,李斯特菌引發的疾病為第四類傳染病,民眾接觸到李斯特菌後,免疫力正常者不易遭受感染,即使感染也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年長者、免疫力低下族群感染後,主要呈現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侵襲性感染的相關症狀,其中以腦膜炎、腦膜腦炎較為常見,症狀有發燒、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混淆、失去平衡感、痙攣等。而孕婦多僅呈現類流感症狀,但感染後可導致流產、死胎或早產。至於新生兒感染後,容易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可能出現發燒、皮膚紅疹、活動力變差等症狀。此外,李斯特菌症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少數病例是經由直接接觸李斯特菌而感染,如獸醫或畜產工作者經接觸帶菌動物或家畜排泄物而感染。而人與人間的直接傳染仍是相當罕見,除孕婦可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於產婦分娩,經過產道時感染外,目前尚無人傳人的案例。7招避免感染李斯特菌症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此菌於冷藏室的4℃條件下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可殺死,因此,熟食及謹慎處理食品、避免汙染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1. 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2. 處理生食後須徹底洗雙手及器具3. 牛肉、豬肉、禽肉或魚肉等肉類應澈底煮熟。4. 分切瓜果後應盡早食用,避免置於室溫超過4小時或冷藏超過保存期限5. 避免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其乳製品6. 對於易腐敗的食品,如海鮮、禽及畜肉類等,以及即食性食品,如分切的生鮮蔬果、涼拌蔬菜及肉類等,宜盡早食用完畢。7. 高風險族群應避免食用低溫保存的肉醬、即食肉類加工品,如熱狗、煙燻海鮮等,即食食品為先行製成並存放供人即食的生菜沙拉、三明治或壽司、剩菜及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若要食用,請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處理食物時,應避免熱狗等即食肉類加工品的汁液接觸到其他食品,並於處理後澈底洗淨雙手及器具。
-
2022-03-20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腰痠背痛怎麼辦?骨科醫教檢視3重點助改善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之一,除了工作時姿勢不良會導致外,骨科醫師提醒,如果睡覺沒有足夠的位置翻身、枕頭高度不夠往往也是身體痠痛的主因,尤其當一睡醒後疼痛感最為強烈時就要警覺。平時駝背導致睡覺維持同樣姿勢睡覺往往是人最放鬆的時候,但若睡覺時姿勢不良不僅會出現落枕,還會讓你一睡醒就全身痠痛,家寶診所骨科董振楨醫師坦言:「如果一睡醒全身腰痠背痛的感覺特別強烈,就可能跟睡眠姿勢有極大關係,尤其有些民眾睡覺固定睡一邊,可能早上起床就會引起肩膀疼痛、頸椎痛、腰痠背痛。」臨床上類似的情況非常常見,家寶診所陳柏瑜物理治療師觀察下也發現,他表示:「有一定的比例患者會有此困擾,本身工作時姿勢就不好維持『圓背』的習慣,當要睡覺時也會維持相同的姿勢,就會造成不舒服。」通常一般人一個晚上會翻身至少 6-8 次,但有些民眾可能是因為受傷、中風過在睡覺時一直保持不動,可能會讓肌肉變得比較僵硬,睡姿不正確,會造成慢性疲勞與脊椎傷害。居家寢具快檢視符合三大要件董振楨建議從居家寢具中可以做調整,讓睡眠狀態改善,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1.枕頭高度:枕頭高度應為肩膀到脖子的距離,常看到民眾枕頭高度都不夠高,如果高度不夠的話可以拿書、衣服墊在枕頭下變高。2.床鋪寬度:床鋪至少要 200 公分,讓人睡覺時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翻身,若寬度不夠可以將兩個床鋪併在一起。3.床墊軟硬度:不宜太硬、太軟,如果打地鋪睡在木板的族群,上面應該要有4公分的棉被。若是軟的床墊則不要壓下去時,床墊下陷超過 5 公分。別忽略只是因為睡姿不良造成的腰痠背痛,陳柏瑜解釋:「若不加以處理,會造成上半身駝背越來越嚴重,也會影響脊椎、胸椎,尤其胸椎也會影響到呼吸,當氣沒辦法讓肺部做完整收縮、擴張,讓人開始覺得容易喘,影響層面非常廣,千萬別以為只是件小事。」腰痠背痛不處理也會影響到呼吸、精神陳柏瑜近一步解釋:「因為文明病的關係,不少人都沒運動的習慣,肌肉都沒有被激活,久而久之肌肉就會非常緊繃,這時就沒辦法正常發力,會出現長期痠痛。」至於該怎麼改善這樣的疼痛?臨床上物理治療師會先將患者肌肉最緊繃的位置先放鬆,同時加強訓練背側肌肉,再搭配向量干擾波、低能量雷射讓肌肉達到恢復,往往依照醫囑很快就能改善疼痛問題,當重拾良好睡眠自然精神狀態也跟著變好。延伸閱讀:3C看太久,眼睛不舒服?成因、症狀、治療方式一次解
-
2022-03-19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撲克臉」非臉臭 醫師提醒手抖面僵可能是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大部分人對於這個疾病的印象就是「手抖」,但動作變慢、臉部僵硬「撲克臉」、平衡感變差,也都是巴金森氏症常見症狀。門諾醫院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是退化性疾病,及早發現並配合醫師治療,可以讓自己老的慢一點、活得更久一點。55歲的知名台語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氏症,引起各界關注。花蓮門諾醫院近日受邀到社區分享巴金森氏症的症狀與治療,神經內科醫師吳令治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雖然沒辦法治癒,但不是絕症,及早發現,透過藥物、復健和手術治療,可以好好控制15到20年。門諾醫院指出,巴金森氏症發病年齡平均在60歲,男生比女性略高一些,初期患者會有動作緩慢、肢體不靈活、手部顫抖等情形,臉部及肌肉關節僵硬、平衡感變差也是症狀之一。一位68歲的林姓患者,就是因為老繃著一張臉,家人原本覺得他「臉很臭」,是不是有心事,直到就醫檢查才確診是巴金森氏症。臨床上的治療以口服藥及貼片為主,選擇手術治療的患者因為必須開腦,相對少;隨著病程到中晚期,約8成患者出現吞嚥困難,喝水容易嗆到、吃東西會卡在喉嚨、覺得食物難吞嚥、吃完老是覺得有痰等,吃得愈來愈慢、愈來愈少。門諾醫院語言治療師許家寧提醒家屬,若發現家中病人有此情形,應盡快到醫院尋求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的協助,透過吞嚥檢查找出問題,若未處理,可能造成患者水分、營養不足,甚至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導致必須住院治療。
-
2022-03-17 該看哪科.中醫
久站、搬重物害膝關節退化 中醫緩解
台灣約15%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人因工作長期久站、蹲下搬重物,若沒常做放鬆肌肉運動、熱敷等保健,經年累月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退化加速,甚至連走路都痛。60多歲楊女士在市場工作,常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很拚命,搬魚貨時,手腳常泡在冰水裡,最近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卡卡,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和親友去爬山,但膝蓋卻是站著、走路、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去走登山步道。黃威倫指出,膝蓋疼痛有時是因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及關節變形等原因,導致關節出現腫脹、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痠、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表示,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女士,並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12周後她的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此藥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建議應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16 該看哪科.中醫
市場工作搬重物膝關節退化 退休想爬山夢難圓
「資料顯示台灣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病患因工作長期需久站、蹲下搬重物,若又沒常做放鬆肌肉、熱敷等日常保健,經年累月都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加快退化,甚至連走路都痛,退休後要好好休閒運動都成奢侈願望。一名60多歲楊姓婦人因在市場工作,常要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又很拚,搬魚貨時,手腳也常泡在冰水,最近終於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常卡卡,尤其是年輕時即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要開始享受和親友去爬山休閒的退休生活,但後來不管是站著、走路、連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要去走登山步道了。黃威倫說,膝蓋疼痛有時是因為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以及關節變形等,導致關節腫脹以及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說,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姓病患,她的症狀也符合健保給付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治療12週後,楊婦發現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但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因為龜鹿二仙膠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可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以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14 養生.運動健身
「健走」很健康,為何專家卻說無法鍛鍊雙腳?日本國家級體能訓練師解析「腳衰退」的原因
為什麼腳會衰退為什麼腳的肌肉量比手臂軀幹等部位更容易掉呢?原因在於下半身匯集了強而有力的必要大肌群,以便在移動時支撐自己的體重。「既然是強而有力的大肌群,應該不容易衰退吧?」想必讀者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接下來將為各位進一步說明。為了使肌肉變強壯,必須施加一定以上的負荷。這在專業上稱作超負荷原則,也就是需要相應的大負荷才能鍛鍊出強壯的大肌肉。肌力基本上與肌肉的截面積成正比,不過大腿顯然比手臂強壯,要維持肌肉量勢必得施加大負荷。讓我們試著回顧自己的日常生活。您平常對腳施加了多少負荷呢?首先是通勤。想必不少居住在外縣市的人都是開車通勤吧。當然,開車對腳幾乎造成不了任何負荷。住在車站附近搭電車通勤,卻在車廂內盡量找位子坐,這種人的腳也沒承受多少負荷。最近公司企業紛紛鼓勵居家上班,想必有些人只在特定的日子才外出通勤吧。居家上班當然無法為腳帶來負荷。工作又如何呢?以居家上班為主,或是以開車為業的人,工作時雙腳不太可能承受必要的負荷。在「前言」中也提到過,現今社會十分便利。不僅可以在網路上購物,掃地也能交給掃地機器人處理。以前的人看了,或許會覺得這簡直是夢幻般的生活,不過相對來說,為腳帶來負荷的機會也減少了。過著仰賴便利性的生活時,運動量到底有多低呢?我請二十多歲的男性友人計算一週的行走步數。他從事製造業,獨自住在東京都內的套房。沒有運動經驗,興趣是打電玩。一週後看了數據,我嚇了一跳。每天的平均步數才區區兩百步。於是我向他進一步詢問,了解如何走這麼少步過活。由於職業類型可以居家上班,平日他都是在家工作。下床走到工作桌只有一步的距離。去廁所是四步。耗費最多步數的是用餐時間。而且三餐都是叫外送,走到玄關只要十幾步。週末則是埋首於電玩之中,購物都在網路上解決,甚至不用去提款機領錢。所以他幾乎不用外出也能過活。雖然他還年輕,平時卻經常抱怨肩膀僵硬,腰痛膝蓋痛。如果是這種運動量就可以理解了。學生時代還有體育課和通學確保最低限度的活動量,一旦少了這最低限度的活動量,肌肉量自然會急速減少。這絕不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活在便利的社會中,極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導致身體衰退。尤其是腳,若是不特意抽空訓練,很容易就衰退了。光靠健走是沒辦法練腳的健走是對身體十分有益的運動。2020年外出自肅期間也是普遍鼓勵到屋外健走或跑步,由此可見健走的好處。只是單純走路的話,不用專家教也能做。除非患有骨科方面的疾病,不然長時間持續下去也沒問題。而且負荷不像跑步那麼重,是適合沒有運動經驗或長年疏於運動者的入門運動。加上無須呼朋引伴,又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輕鬆融入生活之中。這些都是健走的魅力所在。以略喘的速度健走還具有燃燒脂肪的效果。起初只有五分鐘、十分鐘也無所謂。只要開始健走,便能實際體驗活動身體的暢快。不僅身體慢慢變得越來越靈活,體力也會隨之提升。那麼健走能否充分鍛鍊雙腳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如同前述,屁股大腿等下半身的肌肉十分強壯,需要高強度的負荷才能達到鍛鍊的目的。肌肉量嚴重衰退的人,剛開始是有可能長些肌肉,然而健走的負荷並不足以有效增加下半身的肌肉量。要增加某個部位的肌肉量,最少需施加該部位感到稍微吃力的負荷,可輕鬆完成的運動是不夠的。例如有人每天帶著裝有兩公斤物品的手提包通勤,這種人拿著五百克的啞鈴訓練就幾乎沒有效果。若您已經養成健走習慣,請務必繼續保持下去,同時也要記得光靠健走並不能增加腳的肌肉量。如果想讓健走達成鍛鍊的效果,最好在健走路線中加入天橋等有階梯的地方。書籍介紹書名:一輩子受用的腳部健護指南:打造抗老勇腳,幾歲開始都來得及!預防糖尿病、失智症、腰痛、免疫失調,下半身鍛鍊才是關鍵!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2/03/01作者簡介/中野.詹姆士.修一(Nakano James Shuichi)日本首席體能訓練師、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認證運動生理碩士(ACSM/EP-C),PTI認證專業體能訓練師,運動動機CLUB100最高技術負責人。1971年生於日本長野縣的他,是國家級的知名體能訓練師,透過加強選手體能來提高運動成績,同時也幫助預防受傷,並應對運動障礙症候群及與生活習慣病。包括桌球國手福原愛和2012倫敦奧運羽球女雙亞軍藤垣組合在內,都曾是他的指導對象。延伸閱讀: 多喝水不會軟化大便、多運動不會讓便祕改善...關於便祕你一直搞錯的幾件事
-
2022-03-13 該看哪科.中醫
奧運賽前拉傷中醫解痛 讓她如期上戰場
阿陵雙手抓著地上的槓鈴,正準備一鼓作氣將它高舉過頭時,突然腰椎一陣疼痛。「啊!」她放下槓鈴,感覺大事不妙,怎麼會不小心拉傷了。怕吃西藥影響比賽資格,決定求助中醫。再過八天就要前往巴西里約參加2016年奧運,她一開始練習角力,給自己的目標就是要參加奧運。最近幾天,她都在進行常規的重量訓練,沒想到,一個不留神,竟然發生運動選手最擔心的事──運動傷害。「該不會無法如期參加比賽吧?」她感到下背部劇烈疼痛,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下來或行走也都疼痛不堪。她拿出平常準備的藥箱,裡面有消炎止痛藥,配著溫開水吞服了一顆,過了一、兩個小時,情況還是沒有好轉。其實,阿陵在吃西藥的時候也很擔心,萬一藥品裡含有禁藥的成分,那就很麻煩了。正當她躊躇不決的時候,突然想起,以前曾經拉傷肩膀,手痛到舉不起來。她去看西醫,注射了高濃度的葡萄糖增生液,以修復受損的組織,但效果不是很好;又去看中醫,醫師用針灸立刻就緩解了疼痛。那次的經驗,令她印象十分深刻。所以,當她知道何宗融醫師要來國家運動中心的時候,她感到非常幸運地說:「我知道何醫師!他是臺灣第一位隨隊參與國際賽事的中醫師,很多人都聽過他治病的神奇故事。」「跌打損傷」本是中醫強項,半小時內疼痛立即緩解。「何醫師,我的下背部很痛,是在運動的時候受傷的,我還有一個禮拜就要出國參加奧運比賽,很擔心現在的身體狀況。」阿陵一進到診間看見何醫師,雖然難免還是有點焦慮,但心中的大石已經放下了一半。「別擔心,一定可以成行!」何醫師篤定地說道。事實上,「跌打損傷」原本就是中醫的強項,除了骨頭、韌帶斷掉外,其他運動傷害中醫幾乎都有解方。中醫裡的傷科手法,包含推拿、手法復位等適合大範圍面積的治療,針灸則可用在局部的消腫止痛。何醫師幫阿陵用耳針、針灸、整復,前後不到三十分鐘,原本痛到坐立難安的她,下背部竟然不痛了。「雖然早就聽過何醫師的醫術高明,但自己親身體驗,還是感覺不可思議。」她在診間忍不住直呼實在太神奇了。平時就請中醫調理保養,不是生病了才找中醫。「對於運動員來說,最重要的是能上場應戰。尤其是角力、空手道、跆拳道、拳擊等競技選手,在比賽過程中,常會因激烈的攻擊造成骨頭之間卡住,使筋僵硬,而沒有在正確的位置上。」何醫師耐心地解釋:「這在中醫骨傷科裡叫『骨錯縫、筋出槽』。我先用針灸的方式讓妳止痛,再用推拿和整復的手法,讓稍微錯位的骨頭復位。妳回去可以適當地鍛鍊,回到賽場上絕對沒有問題。」何醫師的一番話讓阿陵感到很安心,這一趟真是不虛此行。一個禮拜後,阿陵如願成行,成為臺灣第一個站上奧運賽場的女子角力選手。而在賽前接受何醫師治療的經驗,也讓她對中醫充滿信心。每次在比賽前夕,都會請中醫調理,包括耳針、推拿、針灸、拔罐等,讓肌肉放鬆,比賽時更有爆發力。平常,她也會吃中藥,幫助身體活血化瘀,且每隔兩到三個禮拜就會去做一次全身推拿;如果發現有任何關節及筋骨錯位的情況,就一併「喬」回到正確的位置。「這就像是我平常都要做的例行訓練一樣,不是生病了才找中醫。」阿陵總是這樣告訴身邊的親友和隊友們。中醫行醫筆記橋式運動做法:仰臥平躺,雙腿屈膝,雙腳分開並且腳掌著地,雙臀向兩側分開平放。緊繃腹部,臀部收緊並向上挺。效果:主要訓練核心肌群、瘦小腹、練翹臀、伸展髖骨。膝蓋抱胸運動做法:仰臥,雙手環抱左腳單膝,彎曲至胸前,維持10至30秒,膝蓋放下,再換抱右腳單膝,同樣維持10至30秒再放下。效果:可以使腰部肌肉放鬆,並使得椎間孔被打開,讓神經減壓,並重新使神經的血液循環。
-
2022-03-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嬤長期腳痛不出原因! 醫揪元凶:是鞋子惹的禍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分享,一名阿嬤長期腳痛找不出原因,直到脫下鞋子檢查才發現,原來她因為節儉,鞋子修修補補,兩隻鞋鞋跟因多次修補,竟是「內外不對稱」的鞋跟填補物,導致她行走時腳踝變形、疼痛難耐,可見鞋子嚴重壞損,將導致足部關節、肌肉、韌帶的過勞甚至受傷。嚴可倫建議,選鞋可根據「防滑、站穩、好使」要訣,「防滑」指鞋子前後兩區必須具備像「輪胎胎紋」的溝槽;「站穩」從正後方看,鞋跟不宜太窄,捏捏看後跟周圍不宜太軟;「好使」為鞋子約在前1/3的位置達成與足部關節同步彎曲的功效,讓走路不用太費力。嚴可倫指出,當鞋底出現磨損甚至止滑紋路消失、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導致足部內塌或外塌,都是該換鞋子的時機;許多慢跑鞋都會有建議的使用里程數,記得在購買時詢問相關人員。至於新鞋剛穿時要注意哪些狀況?嚴可倫說,日本漫畫「灌籃高手」順口溜「新鞋踩三下」,主要是過去新鞋材質比較僵硬,擔心傷腳。不過現今的鞋子多已非常舒適,只要把握挑選原則、並且在適應新鞋子時先不要急著劇烈運動,大都不會有問題。嚴可倫建議,買鞋子可選擇在工作、站立、行走一段時間之後,再來試穿鞋子購買,才不會買回家才發現怎麼不合腳;孩童與青少年因為成長速度快,要時常留意是否已經穿不下、造成腳趾在鞋內彎曲,導致行走不適與運動傷害。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而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40歲以上就是高危險群,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無法走久或久站;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聲音,可能還會引起骨刺、韌帶失能或半月板受損等等,所以有時膝蓋痛也不完全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原因有哪些?從五種位置分辨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1.膝蓋前側 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上緣有腫脹或疼痛感,上樓梯或站起來時會痛,因股四頭肌強力收縮,造成肌腱與髕骨連結處承受過度的壓力導致微小撕裂傷。大多起因於從事激烈跑跳運動,好發於年輕族群。 髕骨肌腱炎(跳躍膝):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和韌帶交界處會感到痠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前十字韌帶損傷:屬於膝關節受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在打球或跑步時腳沒踩穩,膝蓋成內八,有時會聽到「啪」一聲,接著一兩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臨床上有些患者並不一定會感覺疼痛,而以膝蓋無力為表現,或是綜合輕微無力和疼痛。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不分年齡都常發生,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2.膝蓋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3.膝蓋外側 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跑者膝的痛包含1. 周邊韌帶發炎2. 髕骨軟骨磨損3.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常與打球、爬山扭傷膝蓋造成有關,約佔膝蓋外側痛的 15%。4.膝蓋下方 髕骨下脂肪墊炎:膝關節遭受外力直接撞擊,造成髕骨下脂肪墊於髕骨與股骨之間受到夾擠造成劇烈疼痛,痛感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加重。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脛骨粗隆骨骺炎(奧斯古謝拉德症):因膝蓋臏骨和脛骨間的肌腱拉扯生長板造成損傷和發炎,膝蓋下方的脛骨結節會有硬塊隆起、腫大和壓痛,常見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和運動員。5.膝蓋後側 貝克氏囊腫:因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在膝蓋後方形成囊腫,可能是凸起一小顆像乒乓球或腫起一片,並感到痠痛,嚴重則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等等。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深蹲、跑步後膝蓋痛?專家點出關鍵運動傷害治療專長的復健科醫師侯鐘堡強調,在正確的運動下,不論跑步或重訓,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經過治療後也還是可以繼續運動。骨科醫師方啟榮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運動相關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損傷,才是傷膝的原因。至於深蹲的最常見困擾——膝蓋痛,健身名人筋肉媽媽在其著作《用阻力,遇見更棒的自己》提到,這除了來自不知怎麼靠臀部出力,將力量放在腿部前側也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將力量放在股四頭肌不是錯誤方式,但對膝蓋壓力較大);尤其是肌力不足,不自覺膝蓋内夾造成膝關節產生扭轉,長期下來的確會造成膝蓋損傷。她提醒,深蹲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應先找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評估,再靠運動增加肌肉、補強肌力,矯正失衡的體態與動作,才是最治本的方法。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預防和改善膝蓋痛,醫師教你日常保養的五個方法關節軟骨的損耗是不可逆的,保護膝關節首重減少磨損並加強修復。所以發生膝蓋痛時,除了就醫找到原因,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也建議平常就能做的五個「護膝」方法:1.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負重:減少膝蓋負擔就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方法。2.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3.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4.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5. 避免不良姿勢:因為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或是造成膝蓋壓力和壓迫血液循環,都很傷膝。不良姿勢包括:.翹二郎腿、翹腳.站三七步.蹲、跪、盤腿過久.坐過矮的板凳資料來源:膝蓋痛不等於關節炎Dr. SKY 膝關節痛導航地圖 12種膝關節病因一次看懂《膝蓋退化 該怎麼辦》治療膝蓋痛,找對方法最有用!膝蓋痛的原因是什麼?堡醫師教你-怎麼自己當醫生!男兒膝下有黃金: 認識前膝疼痛-髕前滑囊炎《護膝運動》 圖解簡單動作,預防膝蓋疼痛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3-08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營養師5招「快樂」飲食 愈吃愈快樂 遠離巴金森病風險
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營養師建議於日常可以採取快樂飲食5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還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 「快樂」飲食為什麼可以讓人快樂?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魚油、深海魚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褪黑激素褪黑激素與睡眠相關,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重要元素。・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又稱快樂荷爾蒙)的重要原料,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有助睡眠品質及穩定情緒避免焦躁。・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足夠的維生素B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延伸閱讀: 5種「快樂」飲食秘訣,營養師詳細解析「快樂」飲食還有什麼好處?除上述快樂飲食5來源之外,營養師也推薦高纖蔬食與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的地中海飲食,哈佛大學更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表示,憂鬱也可能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但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巴金森病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如何知道我有沒有罹患巴金森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來測試。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專家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若發現異狀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腳痛竟是鞋害的!專家:鞋底出現2跡象就該換鞋
有位老奶奶長期腳痛找不出原因,直到她脫下鞋子檢查,才發現她穿的鞋子因鞋跟磨損,多次送修出現修補痕跡,原來腳痛元凶竟是「內外不對稱」的鞋跟填補物,導致她行走時腳踝變形、疼痛難耐。可見鞋子選得不適當或嚴重壞損,將導致足部關節、肌肉、韌帶的過勞甚至受傷。依不同活動選鞋,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預防足部退化,穿對鞋子也是重要的一環。參與不同的活動,可根據鞋子功能性來選擇合適的穿著,讓雙腳在舒適的狀態下活動。人體從兩側肩膀到骨盆高度、脊椎排列、步態都攸關身體平衡,穿錯鞋致雙腳活動姿勢不正確,會危害到身體軀幹、髖、膝、踝關節,如果不在正常排列位置上,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易導致肌肉運作不平衡,容易感到疲勞與不適。因此有雙合適的鞋子,可以預防足部退化,避免身體不必要的病痛。「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選鞋前,必需建立依不同目的、穿著不同功能鞋款的觀念:腳踝的包覆性、鞋子軟硬和重量、足部的活動空間,以及鞋墊款式都要考量。以臨床觀點來看,將足部分為前、中和後足三個部份,腳在活動時承受全身的重量,提供了支撐、彈跳、吸震等功能,來達到身體的穩定性,站立時會以第一、第五根蹠骨與後腳跟作為支撐,形成足弓來支撐身體的重量。舉例來說,跑步活動,鞋子著重在舒適、支撐以及包覆性;高強度運動鞋款著重在避震和彈性,這些功能性的設計,可以保護我們的雙腳、同時提升腳部的功能。● 鞋款:從事較高活動性的活動時,需要選擇包覆性較佳的鞋款。較小的孩童或老年人,綁鞋帶不靈活,挑選容易操作的魔鬼粘鞋款,穿起來會更合腳、安全。● 軟硬度和重量:鞋子軟硬度原則上以前足處可彎曲,中後足不可過軟;鞋子的重量也不能過重,容易造成下肢肌肉過度負擔。● 鞋墊:注意鞋墊是否符合足弓,也可透過客製化鞋墊輔助,改善足底壓力的分布,增加身體姿勢控制的效果,藉以達到最佳效能的運作,減少不正常的步態和病痛的發生。選鞋謹記3口訣:防滑、站穩、好使。1.防滑:鞋子的前後兩區,必須具備像是「輪胎胎紋」的溝槽,達到防滑、排水的效果。2.站穩:從正後方看,鞋跟不宜太窄,走、站才會穩;另外可以捏捏看後跟周圍,太軟的鞋跟缺乏保護效果。3.好使:鞋子約在前1/3的位置會設計阻力比較低的結構,達成與足部關節同步彎曲的功效,讓走路不費力。如果一雙鞋,讓人墊腳尖覺得很緊、很吃力,可想見需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把身體往前推進。買鞋子、試穿鞋子要選什麼時間?雙腳在傍晚時間腳型最大,最適合試穿選鞋。根據足部活動空間,以最大的一腳作為選鞋的依據,原則上鞋長度需比足長多約1公分,差不多是一根手指可塞入的空間,寬度則是再加0.5公分。剛穿新鞋要注意哪些狀況?開新車,需要馴車;穿新鞋,同樣也需要馴鞋。穿新鞋不能一開始就馬力全開,必須短程試走看看,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讓身體和腳感受鞋子的性能,讓新鞋發揮最佳功能,才能讓雙腳有如釋重負的快感。日本漫畫「灌籃高手」順口溜「新鞋踩三下」,主要是過去新鞋材質比較僵硬,擔心傷腳。不過現今的鞋子多已非常舒適,只要把握挑選原則,並且在適應新鞋期間不要劇烈運動,大都不會有問題。什麼時候該換鞋?不少人習慣將鞋子穿到破損,或者狀態已經糟糕到不堪使用才汰換,但這其實已經造成腳的負擔,一般會根據鞋底的磨損狀況,來判斷是否該換鞋。1. 鞋底紋磨損消失、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導致足部內塌或外塌、落差大於0.5公分以上時,就表示該換一雙新鞋了。2. 鞋子變鬆或變寬、鞋底止滑效能不如以往、動作中感到疼痛等情況,也是該換鞋的徵兆。3. 許多慢跑鞋都會有建議使用的里程數,記得在購買時詢問相關人員。4. 孩童與青少年成長較快速,要時常留意是否已經穿不下鞋子、造成腳趾在鞋內彎曲,導致行走不適與運動傷害。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職能治療師施益湋、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是警訊 鍛鍊肌力及時拯救老膝蓋
常言「要活就要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行動力驟減時,往往是快速退化的開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行動力代表活動力,活動力代表生命力,當行動力走下坡時,生命力也會跟著衰退。維持行動力需要及早自我意識,當開始無法自由移動時,就是警訊的開始,不只要積極預防、保養,也得調整生活,讓自己「動起來」。蹲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梯不順暢,都是行動力衰退警訊。剛退休的陳太太前年才建立起的健身習慣,礙於疫情爆發,運動量驟減,短短二、三個月內就讓她感覺到行動不便,常常向家人說「腳無力」、「沒辦法爬樓梯」,行動漸漸開始受限。加上疫情期間大多時間關在家裡,陳太太開始抱怨自己「沒用了」,兒女察覺到媽媽不對勁,才發現媽媽因為行動不便,開始自我放棄,還好兒女及時協助安排物理治療,媽媽的行動力才逐漸轉好。簡文仁表示,這位陳太太屬於「廢用性退化」,人只要「廢」就會「退」,當荒廢了「動」,就一定會退化。陳太太經過一個多月的運動,很快就恢復行動力。他說,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只要不動,都會讓行動力減退。他強調,生理與心理是同步的,當生理出現異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增加肌力、營養攝取,幫助膝蓋軟組織更有力。預防永遠重於治療,行動靠雙腳,簡文仁表示,年紀愈大會發現膝蓋愈無力,很多長輩會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一旦放任其老化,後續得花更多的力氣維持住行動力。他說,早上醒來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才會緩解,爬樓梯時覺得膝蓋卡卡不靈活,或感覺明顯疼痛等,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簡文仁強調,保養永遠不嫌晚,即使已經70歲、80歲或90歲都能保養,延緩退化的速度。保養的方法要著重在「增加營養攝取、增加肌力」。首先可以補充保養關節軟骨的基礎成分,如葡萄糖胺及軟骨素,幫助膝蓋軟組織組成及保持彈性。除此之外,簡文仁表示,無論幾歲,只要增加肌力也能保護關節健康。但不同年齡層增加肌力的方式略有不同,年輕人可以透過重量訓練增強肌力,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加速肌肉生成;長輩可能胃口不佳,體能也不像年輕人可以不斷訓練,他建議,胃口相對好的長輩,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蛋白質增加肌肉生成的機會,胃口不佳者可以補充營養成分,如較為細緻、好吸收的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隨著年齡減少,而且較難從日常飲食補充身體需要的量。從強韌迴游一生的魚類中提煉的營養成分咪唑胜肽化合物,可以幫助長輩更有條件長肌肉。他強調,健康的關節必須要同時讓軟骨長好,也要讓肌肉能夠生長。除了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維生素D不只可以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也可以幫助骨質的強度,而且從骨頭到細胞、細胞組織液等,都能給予幫助。鍛鍊股四頭肌不一定要重訓,日常微蹲、腳繃直都有效果。肌肉是保護關節的一大利器,但許多長輩害怕重訓,就怕造成運動傷害或跌倒,讓身體衰弱的情況更為嚴重。簡文仁表示,長輩訓練的方式千萬不能比照年輕人,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最好可以從腳繃直開始做起,坐在椅子上,腳往前繃直,每天做20下,維持10分鐘,有空就做,持續一個月。之後可以開始嘗試微蹲,只要站著的時候,膝蓋微蹲,每次連續五次,再來嘗試連續十次,每次嘗試的時間也是十分鐘,慢慢進階到微蹲不會感到不舒服時,就能進一步深蹲。深蹲同樣需要慢慢來,建議長者尋求專業教練協助,否則自己嘗試,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引發傷害。簡文仁表示,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恆,保養也需要同時搭配,兩者缺一不可,建議找尋夥伴一起努力,更能維持運動以及保養的習慣。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86萬人患膝關節炎 忍痛少動生活品質恐打折
全台每年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疼痛時連走路都成問題。醫師提醒,膝關節保養與治療方式多,減重、練肌力、服藥或手術都可改善,若忍痛不治療恐退化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有「換膝權威」稱號的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今天出席「膝關節置換新趨勢」記者會,分享民眾對於膝關節保健、治療建議與迷思。陳健煜提到,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另每年也有近3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不少人膝蓋痛就想要手術,甚至認為手術能一勞永逸。陳健煜表示,事實上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多元,多半會先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或注射葡萄糖、玻尿酸、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保守治療,若未見效才會評估手術。黃炫迪說明,膝關節炎症狀以疼痛占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痠軟無力、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等。有老人家害怕換膝手術,忍痛忍到無法走路,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退休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黃炫迪也分享一項針對350名換膝病患與家屬的調查,多數受訪者表示在換膝之前,無法走太遠也不想移動、無法久站、行走不穩定、上下樓梯困難等;有75%受訪者表示曾想忍痛、少移動,就是不敢動手術治療。陳健煜說,早期不建議年過80歲的長者開刀,但如今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不少長者熱愛健身、登山,因此即便是高齡者,經評估活動力許可,也能置換人工膝關節,生活品質更佳。陳健煜先前就收治一名75歲熱愛跳國標舞的熟女,受膝關節炎之苦多年,先前擔心術後復原不佳,長期忍痛不敢手術,但服藥、注射治療成效漸差,最後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術後3個月就重返國標舞界。黃炫迪也說,建議年過40歲後,更要加強大腿肌力訓練,並維持體重,只要減重5%,就能大幅減緩膝關節壓力。他呼籲,膝關節炎勿忍痛,治療改善方式多,可尋求專科醫師好好診斷治療。
-
2022-03-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擔心術後卡卡七成五患者不換膝 醫師提醒三要點
活到老卻無法動到老?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還能使用物理治療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改善,重度的關節炎則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應注意三個關鍵,包括分左右膝,並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膝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症狀中最多的是疼痛,占80%,其次為為痠軟無力,占50%,其他症狀則為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發出咯吱聲和周圍肌肉萎縮。輕度的關節炎治療可透過物理治療減少關節使用、運動等,或是使用類固醇、玻尿酸和葡萄糖等藥物治療。但到了重度關節炎,包括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不放過」,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但有七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五成擔心術後疼痛、四成則擔心換了關節後10至20年後需再次置換;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不願意置換人工關節。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不過他提醒,在置換膝關節時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避免麻醉過程出差錯或是後續感染率高。另外,在置換關節時要注意應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原先的骨本不能削掉太多。關節面也應貼合,若關節覆蓋太大,患者術後會有腫脹感,無法彎曲;若關節面太小,則容易鬆脫。因此關節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一是分左右膝,讓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二是選擇有多元尺寸的關節,減少誤差,尤其人工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過大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磨損等狀況;三是選擇有多種版型的關節,避免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不過,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後分為發炎期、修復期和成熟期,患者需要6至12個月適應。但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因此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越來越痛,反而需要開第二次刀重新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