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健康管理
共找到
1349
筆 文章
-
-
2022-08-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白衣天使裝葉克膜續命 遭貼「防護不落實」標籤
護理師阿麗(化名)支援醫院防疫,染疫後既難過自責,也擔心傳染給家人同事,不料在加護病房期間,卻被匡列隔離的同事當成害群之馬,等康復後家人也怕她有病毒,壓力相當大。去年5月社區疫情爆發,醫療機構塞滿大量病患和排隊篩檢人潮,阿麗所任職的醫院因防疫部門人手不足,從別單位抽調人力支援,她就是其中一員,阿麗認真學習防護規範,穿上悶熱防護衣、戴上N95口罩,全身包好上陣。即使小心翼翼,阿麗還是確診了,甚至惡化成重症,必須裝上葉克膜續命。歷經一個多月治療,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阿麗怎樣都想不到,在她與病魔纏鬥時,居然被醫院貼上「防護不落實」的標籤。阿麗被當成害群之馬,同事認為她讓害大家被匡列、被迫「連坐」一起隔離的元凶,甚至在康復後,連家人也會害怕她身上還有病毒,面對多重壓力,無助的阿麗只能咬著牙重新上工。今年4、5月台灣再次經歷社區大流行,Omicron變異株高傳播性帶來更大規模疫情,造成數百萬人染疫,菲拉(化名)是一名坐月子中心護理師,自知照顧脆弱新生兒不可染疫的她,幾乎只敢家裡、職場兩點一線活動,如此謹慎的她還是確診了,看著快篩試劑上的兩條線,她在停車場自責大哭。幸好,菲拉的同事及她照顧的寶寶都平安無事,在7天居家照護期間,她收到院方要求染疫醫護確診康復後14天,才能返回職場。最令菲拉錯愕的是,人資暗示她「髒」,這14天只能請無薪假,積極爭取後,院方看似伸出橄欖枝,但依舊強迫7天自主健康管理必須請病假,只能拿半薪。菲拉理解所屬單位特殊,工作人員染疫後不能立刻回單位的用意,但不能接受預防風險成本全由她一個小員工承擔,經過多次交涉無果,她開始尋找勞工權益相關單位協助,誰知小蝦米鬥不過大鯨魚,只能摸摸鼻子吃悶虧。染疫醫護除面對醫院體制內不公待遇,也不清楚染疫補償怎麼算,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有因公染疫的醫療人員補償金額低於10萬元,確診後停工一個月,薪資大打折,卻僅獲6萬5000元,讓醫護怒吼,比疫情期間500元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還低。不論從住院天數、治療方法、總隔離時間到停工天數,陳亮甫表示,都無法掌握補償金額高低,中央只要醫護有意見就打訴訟、訴願,「我們連標準在哪都不知道,如何跟你吵?」他認為,醫院內有最完整的染疫員工醫療過程、病情嚴重程度等資料,院方又擁有法務專家,協助員工要補償、討公道,應是身為雇主的院方責任,盼望由各醫療院所領頭,向中央要求列出染疫醫護補償標準。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照顧染疫個案的醫護人員可向疾管署申請「執行第5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由疾管署根據傷害嚴重程度給予補助,目前審定90多案、補助金約新台幣900多萬元。
-
2022-08-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機師染疫心聲:外界別打氣 已一肚子氣
有30年資歷的華航機師大雄(化名)去年執勤後返台居家檢疫時確診,醫院一度發出病危通知,他說,住院期間當外界對他喊加油、打氣時,他不想聽,因為染疫已一肚子怒氣。在此之前,大雄從未生過大病,從沒想到一場疫病讓他病床足足躺了2週無法下床,吃足苦頭。回想起確診及治療過程,宛如惡夢一場,大雄說,自己明明是在防疫上十分小心又謹慎的人,出勤時戴手套、戴口罩,用餐前一定先用酒精消毒餐具,當得知染疫時,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可能?」大雄告訴中央社記者,去年4月下旬,他和多數人一樣,都還沒有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有一次執行飛美國的貨機任務,在安克拉治時就有發冷現象,以為是感冒,就先吃了隨身帶的感冒藥,又因為發燒,服用普拿疼退燒。過2天仍未改善,大雄繼續吃藥,情況有改善,4月底回台,隔離3天後採檢是陰性,但返家後身體又開始發冷,體溫約攝氏37、38度,仍是先自行服藥,但當1天要吃3到4顆普拿疼時,自覺不對勁,立即撥打1922,通知衛生單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很快派救護車將大雄送醫,經過採檢、照X光後,發現他有一側的肺已出現浸潤,而且病毒核酸檢測(PCR)的CT值只有21,血氧濃度降至百分之80幾,醫院不但立即安排他住院,還告知可能要插管。他當時全身感覺很悶,又毫無食慾,但還是不斷地思考,所有防疫步驟都小心翼翼,「怎麼還是被病毒盯上了?」他滿腹疑問。那段大約1個月的時間,接連有華航機師及其家人、諾富特飯店工作人員確診,緊接著又有萬華茶室、宜蘭電子遊藝場群聚感染連環爆,社區疫情風聲鶴唳,重災之下,許多確診者在病床上迎戰病毒,還被扣上防疫不力的大帽子,環顧四方,其實自己也不明白為何染疫。大雄在中興院區住了1天後,醫院隔天告訴他要轉到三軍總醫院,還發出病危通知,到了三總隔天,醫院通知要換病房。大雄不解追問,醫院的答覆是原有病房太小,塞不下他需要的各種治療儀器。接下來14天,大雄就完全躺在病床上,因一手插動脈管測血氧,一手插靜脈管打抗生素,身上還布滿了監測心電圖的貼片,整個人只能躺著,連大小便都要護理師幫忙,睜開眼睛看到插管機器就擺在一旁,心情跌落谷底。大雄說,在無法動彈那2週,最擔心的是肺功能受影響,不知何時能恢復,擔心未來無法飛行,慶幸的是在三總第2天他開始退燒,血氧濃度也漸回升,醫院還要他每天趴1到2小時,恢復肺功能,住院16天後終於出院。又休息2週後,回診確定完全康復,大雄將體檢報告由公司轉交民航局,並在完成模擬機訓練後,6月中旬重返藍天。大雄繼續他熱愛的飛行工作,只是一切更加小心,即使待在防疫旅館的房間內,他還是戴著口罩,甚至回家後為保護家人,不進房間,而是睡在客廳。去年的這一波疫情,對航空機組員影響重大。他說,有同事無法接受對機師的嚴格隔離管制,乾脆提前退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國籍航空的檢疫措施,在華航諾富特群聚事件前,機組員甫從「5+9」(居家檢疫5天採檢陰性,再自主健康管理9天),調整為「3+11」(居家檢疫3天採檢陰性,再自主健康管理11天);事件發生後,又根據境內外疫情發展、疫苗接種情況,數度調整。大雄談到,為了防堵疫情,對國籍航空機師實施的隔離管制的確對造成很大影響,不但要用電子圍籬監控,一度還強制集中檢疫後,當生活多半時間只有在機艙和房間時,心理上真是很難熬。「我是靠著熱愛飛行來撐下去,」他解釋,以長程班來看,每週至少檢疫2到3次,且時常檢疫隔離期中又再派飛,「每次出勤再見家人至少是17天後,且不斷循環。」隔離對年輕機師造成的壓力尤其大,當大雄看到年輕機師隔著防疫旅館窗戶,望著旅館外的太太帶著年幼孩子在旅館外對著窗戶招手時,讓他覺得很心酸,這些年輕機師為了生活壓力,一切都只能忍下去。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案例圖,去年4到5月華航機師群聚,超過30名機師及其家人確診。華航表示,機師染疫後,公司都依照勞工職災法規,幫員工請領職災給付。不過,實際請領金額,華航則未說明。
-
2022-08-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確診請對假可領勞保傷病給付!14個QA教你如何請假
全台染疫人數已破五百萬,許多民眾都有與病毒共存的經驗,隨著大家對病毒愈來愈了解,染疫不再恐慌,但隔離、請假仍是許多人的難題,尤其上班族要怎麼請假?可以請領勞保傷病給付嗎?《元氣網》整理勞動部與聯工月刊(聯合報工會出版 )相關資訊,為你解惑。Q1:我確診了,要如何請假?答:先評估自己可否居家上班,如果不行,可請特休(領全薪)、病假(領半薪)或事假(資方可不給薪)。建議可先請病假,確診的病假雖是拿半薪,但勞動部已解釋,可視同「住院病假」,不受卅天病假限制。Q2:確診後請病假或事假,但公司仍給全薪,可以請領傷病給付嗎?答: 確診後請「普通傷病假」,依法給半薪,部分公司福利好仍給全薪,這意味著勞工取得原有薪資,無法請領傷病給付;請事假亦同,若有支薪,就無法請領傷病給付。Q3:請特休領得全薪,能申請傷病給付嗎?答:可以的,因為此假為勞工每年可運用的休假權益,可向勞保局申請傷病給付補助。Q4:重複染疫,能再度申請傷病給付?答:可以的,若重複染疫,仍有住院、居家照護,且不能工作,而無法領取原薪資,還是可申請傷病給付。Q5:我若有兩份工作,可否申請兩份傷病給付?答:不行,雖加保兩個地方,但仍只能請領一份傷病給付。Q6:家人確診,我是密切接觸者,要進行「3+4」匡列隔離,可請什麼假?答:可請防疫隔離假,雖然雇主可不給薪,但可申請每天一千元的防疫補償金。隔離期滿,第四天快篩陰性進入自主防疫即可出勤,雇主不能要求更改為事假或特休;自主防疫期若身體不適,勞工仍可請事假或特休假。Q7:小孩學校停課或被匡列,我能請什麼假?答:可請「防疫照顧假」,但此假雇主可不給薪。Q8:我在育嬰留職停薪期間確診,可否申請傷病給付?答:不可以,育嬰留停津貼與傷病給付同屬「薪資補償性質」,基於社會保險不重複保障原則,不能同時請領。Q9:我確診前離職了,勞保也退保,還能請領傷病給付嗎?答:確診時若沒有勞保,就無法請領。Q10:勞保傷病給付如何申辦?答:勞保局宣布7月1日起開放勞工線上申請勞保「普通傷病給付」,勞工可透過「勞保局e化服務系統」線上申辦。(勞保局e化服務系統網站連結:https://edesk.bli.gov.tw/na/)除了確診勞工親自送件申請外,即起也可使用「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戶號」,在勞保局e化服務系統線上申請,無須提供確診診斷書或隔離通知書,全天24小時都可辦理,可減少郵件投遞寄送、或勞工親自到勞保局送件時間,完成個人申辦後,經所屬投保單位線上確認,即可完成申請手續,款項直接入帳。填寫資料如下:•確診日期•申請不能工作期間•取得薪資情形•收治處所•帳戶•個人通訊資料Q11:勞保傷病給付可領多少錢?答:凡確診者,不管是被收治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是居家照護者,只要未領有原有薪資、即使領有原有薪水,但確診隔離時用特休請假者,自隔離的第四天起都可向勞保局申請「普通傷病」給付。計算方式以確診當月起前六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除以30,再乘以二分之一再乘以4天發給。如果平均月投保薪資為45800元,即可從勞保「普通傷病給付」,領到4天約3053元。舉例:小元是輕症確診者,他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45800元,從8月1日開始7+7居家照護方案,8月7日是隔離的第7天(最後一天),他可請領8月4日到7日傷病給付,最多4天。8月8日至14日自主健康管理,不算在傷病給付天數範圍。計算公式如下:【勞保普通傷病給付公式】(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30天)×50%×不能工作天數【單日可請領給付金額】(45,800÷30)×50%=763一天可領763元、兩天1527元、三天2290元,最多可領四天則有3053元。Q12:勞保傷病有請領期限嗎?答:勞保普通傷病給付的請求權為5年,期限內勞工隨時可補申請,如已進行線上申請送件,就不要再重複寄送紙本申請文件。Q13:誰可申請勞保職災給付?答:若因工作確診,雇主必須給全薪,勞工還可以同時請領職災傷病給付,以勞工前六個月平均投保薪資再乘以不能工作天數。【勞保職災傷病給付公式】(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30天)×100%×不能工作天數若以月平均投保薪資45800元,算出單日可請領金額為1527元,最多可領四天有6107元。Q14:職災給付可以線上申辦嗎?答:勞工申請職災傷病給付,必須另外填寫紙本申請書、同時要附上因執行職務相關確診證明文件,由投保單位向勞保局送件辦理請領手續,「職災給付」目前不開放線上申請。
-
2022-08-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熱吃很少還是沒瘦?營養師告訴你夏日減重的3大地雷
炎熱夏季讓人沒食慾,以為能因此瘦下來,但體重卻反而上升嗎?快往下看你誤觸了三大地雷,把自己養成了易胖體質!地雷一 沒吃正餐,下一餐加倍吃有一餐每一餐,通常會發生補償性飲食的情況,鄭惠娟營養師說明,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早午餐,也就是將兩餐的份量一起吃,而大多數的早午餐又都以高油、高脂的美式餐點為主,熱量爆表之外,還會讓血糖忽高忽低,可能連三高都會跟著報到。地雷二 天天喝手搖飲消暑解渴沒食慾卻喝得下飲料嗎?小心不只胖還會胖得營養不良,鄭惠娟營養師分享,如果做不到只喝水,真的想喝手搖飲,也要記得以「小杯、無糖、不加料」這三項為原則,解嘴饞也能稍稍降低身體負擔。地雷三 用甜點、下午茶取代正餐用甜點和下午茶療癒心靈之外,當心體重也跟著緩緩上升!鄭惠娟營養師呼籲,因為這樣的做法會因為沒有足夠的飽足感,導致我們將更多垃圾食物吃下肚,反而攝取更多熱量與糖分,進而引發胰島素阻抗的情況。營養師叮嚀各位朋友,沒食慾卻反而吃下更多東西,就是夏日飲食的盲點,想要吃得健康又能減重,最重要的就是定時定量、營養均衡,不過飽但也不餓過頭。如果每天一到下午就想吃甜食,覺得飲食控制實在太困難,可以透過療程的專業團隊,全方位的個人化療程,藉由控制飲食,掌握血糖和體重數值,並由體適師協助規劃適度的運動,確實改善身體健康狀況,能瘦得有感又不怕復胖。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6095例反轉上升 死亡、中重症雙創新低
本土+2萬6095例反轉上升 死亡、中重症雙創新低【2020-08-23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6095例本土個案、28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中重症個案、16例死亡,都雙創新低;其中死亡平8月16日的死亡新低人數,中重症則是自5月3日以來相隔112天新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上周二增加3000多例,上升13.9%,看起來這周會開始有明顯的疫情上升。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1959例男性、1萬4121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258例),台北市(3,189例),台中市(3,038例),桃園市(2,673例),高雄市(2,179例),台南市(1,650例),彰化縣(1,132例),苗栗縣(762例),新竹縣(711例),屏東縣(692例),雲林縣(666例),新竹市(659例),宜蘭縣(647例),花蓮縣(503例),南投縣(464例),嘉義縣(439例),基隆市(424例),台東縣(319例),嘉義市(307例),金門縣(199例),澎湖縣(161例),連江縣(23例)。今日新增1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9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23日至8月20日。另無特殊中重症個案。今日新增28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1例男性,1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9例),美國(7例),日本(6例),印尼(3例),泰國、新加坡、英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香港、柬埔寨及匈牙利(各1例)移入,另25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日至8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8萬6521例確診,分別為2萬5593例境外移入,506萬87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監院「3+11」報告輕放? 莊人祥重申政策始末去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機組人員檢疫制度從「5+9」改為「3+11」引發討論。監察院調查報告昨出爐,認為指揮中心當時未善盡對外詳細說明責任,應檢討改進。國民黨立委砲轟監察院連糾正都沒有,「監察院可以關門了」。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從頭說明相關規定的放寬始末。莊人祥表示,2020年底前機組員的檢疫規定原本就是「3+11」,因應年底秋冬專案才改為是「7+7」。當時也在觀察是否可以落實外站接觸,也確保航空公司可以落實責任。待秋冬專案告一段落,發現外站防疫措施進步很大,包括有一次性房卡、監視錄影器等輔助,違規情形大幅降低,因此改為「5+9」。4月13日再次檢視管理成效,違規件數為0,且採檢9000多人都是陰性,才決定進一步放寬「3+11」,也就是三天居家檢疫採檢,及後續11天自主健康管理。另針對監院報稿指出現行法令未明確規範指揮中心指揮官作成決策前須經何種會議的法定程序和製作、公開會議紀錄。但對人民知的權利非常重要,因此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五條規定,「其他重要事項」應以法律定之。莊人祥昨天也表示,確實現行法令未明確規範指揮官作成決策前須經何種會議的法定程序及應製作、公開會議紀錄,但已允諾未來會針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修法,現也在進行中,不過沒有上路時間表。至於未來相關決策是否會製作會議紀錄,莊人祥強調,過去正式會議也都會議紀錄,當時只是因為指揮官臨時召集幹部討論,而未有記錄人員,但每次會議也都會盡量記錄。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醫:家族符合3條件風險高
藝人余天、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第3期,抗癌8年,今天病逝。醫師提醒,大腸直腸癌年輕化多與家族遺傳史有關,若家族中符合3條件風險高,建議提早安排大腸鏡檢查。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在臨床上遇到30多歲確診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站在醫學的角度,並不會往「生活習慣」或「未及時察覺症狀」等面向分析,應是討論台灣對大腸直腸癌家族史認知不足,甚至可能連臨床醫師對家族史警覺性都偏低。邱瀚模說,據統計,約7成大腸直腸癌屬於散發性,是可以靠中央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預防的大腸癌;其餘3成則是會遺傳的大腸癌,若家族中有好幾名大腸直腸癌患者,尤其有小於50歲年輕病例,個案父母及手足就應提高警覺。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陳彥年解釋,家族中有多名大腸癌患者可分為2種狀況分析,第一種為家族性大腸癌,研究顯示,當一等親家屬有大腸直腸癌,其他家人罹患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一般人風險若為7%,這類高風險者罹癌可能性攀升至15%。第二種狀況是遺傳性大腸癌,這類患者很多都是Lynch syndrome,也就是中文翻譯的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癌、林奇症候群。這樣的家族需符合3條件,首先是家族三代中有3名以上大腸癌患者,再者是上述病例有連續兩代,最後需至少1人確診年齡小於50歲。陳彥年建議,一等親家族史者,篩檢年齡建議比一般人往前10年,也就是從50歲提前至40歲;若一等親患者屬於年輕型個案,建議家族篩檢年齡為「這名個案確診年齡」往前10年,比如35歲確診,家族成員可25歲起篩檢。若篩檢沒事,未來每5年篩檢一次即可。陳彥年說,據文獻顯示,遺傳性大腸癌約占3%,相信台灣可能沒有那麼高比例,若家族符合Lynchsyndrome的3條件,雖然預防方法及建議大腸鏡檢查年齡較為複雜,但這類民眾不用自己嚇自己,只要盡快跟醫師諮詢,相信專業醫療團隊都可以提供妥善採檢模式。
-
2022-08-20 養生.運動健身
天天走一萬步,真的能預防肌少症嗎? 醫:想避免肌力退化,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3種壞習慣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健走,但天天走路,但真的能夠預防肌少症嗎?陳炯瑜醫師說明,儘管全台現再餐與運動的人口比例高達80%,但有運動的10人中,就有1人是肌少狀態,而這其中原因,就是因為「運動偏食」。我們對於肌肉的需求有4種,分別為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而運動偏食就是指雖然有運動,但這4種需求卻沒有被滿足。而且肌肉量通常會在 40 歲左右開始下降,因此在這年紀前後,適量的肌力訓練是迫在眉睫的,如果想避免陷進【肌力退化>不想運動>肌力退化的更快】的惡性循環,就必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三種習慣:一、想到才運動標準運動原則是333,而其中第一條就是要「規律運動」,若是想到才運動,就是造成運動偏食的元兇。◎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三次 每次超過30分鐘 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二、運動項目單一連續健走2小時,或許可以鍛鍊心肺,但比較難做到肌力訓練,且如果有運動不當像是暖身不夠等狀況,反而可能會造成意料之外的痠痛。因此我們可以採取多元的運動模式,例如健走換成騎腳踏車,或是運動之後藉由瑜珈伸展身體,提升身體柔軟度之外,也能緩解運動時肌肉、關節的緊繃與疲勞。三、運動強度過低儘管都有規律運動,但運動強度太低也只是白做工而已,想要確實訓練到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除了多元運動之外,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增加運動強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呼吸稍微急促,這樣運動效果也會更好。避免運動偏食,除了留意以上三點,也能選擇智能運動,讓物理治療師為你分析全身肌肉分布之後,再針對個人身體狀態,循序漸進的鍛鍊肌力。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19 養生.人生智慧
擔心醫療費用成龐大負擔,讓子女壓力爆棚?每年該準備多少預備金來讓未來的自己預防
有一回詢問來採訪我的記者朋友:「大家有認真想過,長期醫療費用是多少?」而就這個問題,我所得到的答案便相當有趣。 四十多歲的記者小姐說,「沒有耶,我們沒有想過,因為還年輕阿,才四十歲還久!」「沒關係的啦,現在都有孩子在,他們也還在賺錢,不用擔心啦!遇到再說。」﹑「我有運動啊,應該不會長期臥床。」以上的答案都有,不論哪一種,我們都接受。而讓我感到比較有趣的一點是,當我詢問大家有沒有理財規劃,有沒有保險?有沒有投資?有沒有孩子的教育金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完善的規劃,甚至已經幫孩子規劃到大學、研究所,但是對於「長期醫療費用」卻是沒有想法。 我又深入的詢問:「蕭小姐,妳知道一個優質長照中心的照顧費用一個月是多少嗎?」記者小姐還是搖搖頭,因為沒有事前的規劃,當家中長輩需要長期醫療照護的時候,可能就需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多一個人力回家照顧,甚至,龐大的醫療費用,也有可能讓一家人陷入愁雲慘霧中,諸如此類的狀況,在周邊同齡朋友中多為進行式,而長期的醫療費用也著實成為了一筆家中的龐大壓力。 自三十五歲開始,每年應該準備多少預算來預防未來的管理費用。舉例來說:建議一般上班族,意識到身體照顧的部分;約在三十五歲之後,應該要從收入中每月撥出三千元為長期醫療費用,一年約三萬六千元,投資在自己的健康上。 【延伸閱讀:高齡長壽是子女的福氣?「長照」變成家人之間的甜蜜負擔】完成自主健康管理,降低未來醫療費用 當我們面臨這樣問題以及狀況,我們不免思及,那麼如果透過「自主健康管理」是不是就可以提早降低未來的醫療費用呢?或是,透過及早的預防,是不是就可以減輕家中長輩們的焦慮感,提升對於長者尊嚴的安全感呢? 在普遍的華人社會中,長者們都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們,雖然嘴上不說,心裡都偏向於不要造成孩子們生活的負累,而且不論活到多少歲,依然想要擔任強者的位置,保護自己的孩子們;將心比心,如果一個家庭中大家都有共識,一起透過「自主健康管理」來守護家人的健康,是否就可以第一、降低家中未來醫療的費用,第二、甚至提升家人們健康指數,第三、讓大家都各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產生三贏的狀態。 思及此,我也將近年來我在同年齡層間發生的問題,先提出來,希望讓大家建立進入下一人生階段的感知,提早知道、提早預防、美好人生,一直是我人生中的寫照,不論是在商業經營上,或者是人生規劃、健康管理上,都運用得宜。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無痛人生:續接美好未來,盡享樂活奇肌》
-
2022-08-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每百人1到2人發生「新冠反彈」指揮中心建議這樣做
解隔離沒幾天又快篩陽或症狀再起?你不孤單,國內臨床醫師觀察,不少人都像美國總統拜登及首席防疫顧問佛奇一樣經歷過「新冠反彈」。藥廠近期重新分析Paxlovid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服藥,28天內發生反彈的比率約為1到2%,但服藥組症狀仍較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解隔後還要自主健康管理7天,輕症復發不需再服抗病毒藥物,建議在家休息、避免接觸家人,直到症狀緩解。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輝瑞藥廠根據Paxlovid原始臨床試驗的資料,重新分析兩組人確診後28天內定期測量病毒量的結果,發現兩組都會發生病毒反彈,服藥組發生率是2.32%,病毒量低,症狀輕微;未服藥組發生率是1.73%,病毒量較高、症狀較嚴重。李建璋表示,上述結果顯示病毒廓清曲線並非平順下降,而是有一兩波起伏,可能是病毒找到破口去潛沈和反擊,過程需與免疫系統交戰數回合。根據試驗結果換算,每170人吃抗病毒藥物,只會多增加1人發生反彈,考量藥物可減少8成重症住院和死亡,反彈時症狀也較輕,民眾不應為了怕反彈而不吃藥。莊人祥表示,除非有症狀,確診病人隔離7天後不需快篩即可解隔,後續7天是「自主健康管理」,外出需全程戴口罩。若症狀復發,按現行規定不需再次通報,輕症也不用再給抗病毒藥物治療,建議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家人接觸,直到症狀緩解。症狀緩解後如需外出,則應遵守「自主健康管理」相關規定,避免與重症高風險族群接觸。其實不只是輝瑞的Paxlovid,默沙東的Molnupiravir也有反彈現象。今年6月美國發表電子病歷回顧分析(未經同儕審查之預印本),1萬1270名服用Paxlovid的病人及2374名服用Molnupiravir的病人當中,30天內症狀反彈比例分別約5%和8%,但僅約1%需住院。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不論是未服藥隔離7天後,或完成5天抗病毒口服藥療程後,再次快篩陽性或症狀再起的病人不少。抗病毒藥可短期壓抑病毒複製、預防重症,但停藥後殘存病毒可能小幅反彈,再次導致輕症。這時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並建議病人繼續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在未來,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次數和天數,仍有調整空間。李建璋表示,目前有些個案報告是醫師以「仿單外使用」的方式,延長病人服藥天數,確實可解決反彈問題,但人數很少。哪些人需延長治療天數或再次治療?最佳區間是幾天?這些問題都需要監測治療後的病毒量,才能解答,有待相關臨床試驗揭曉。國內有關新冠反彈現象的討論極少,亦無相關統計數據。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台灣人性格認命,藥吃完、解隔離,若還不舒服,通常就默默算了。對政府來說,則是「只要病人不抱怨,就算了」,再加上預算有限,就不想去建立完整的資料。「都由公務預算付錢,所以都要照中央的指引走。」黃立民說,但如此一來,醫師很難根據專業判斷去兼顧病人個別的差異和需求。特別預算總有用完的一天,疫情既已趨緩,他建議將新冠相關醫療回歸健保,促使醫療體系和整體社會都回到正常模式。莊人祥表示,公務預算僅支付隔離治療期間新冠相關醫療照護費用,依據目前確診者隔離治療7天的政策,居家照護者確診7天後應已解除隔離,相關醫療費用應由健保給付。開業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7天解除隔離後若症狀反彈,通常醫師會根據症狀選擇相關診斷碼,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以此申報健保,以支付相關醫療處置和藥物的費用。
-
2022-08-10 焦點.健康知識+
長期喝酒危害大,當心免疫力現警訊!醫:掌握喝酒3守則
長期飲酒免疫機制會下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飲酒與新冠肺炎」指引提到,喝酒除了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等 200 多種的疾病,也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提高染疫或轉為中重症的風險。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台灣近半人口其實缺乏酒精代謝酵素,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喝酒會很容易臉紅的原因,不僅如此,更會提高罹患癌症和失智症的可能因此若碰上交際場合,或是偶爾想放鬆的時刻,也請各位朋友們盡量掌握以下三個飲酒守則:一、勿空腹飲酒或搭配高油食物飲用因為酒精在胃中就可被吸收,所以空腹飲酒很容易被吸收,這也是為什麼喝酒前要墊胃的原因,但若是搭配高油飲食,可能反而會提升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建議可選擇搭配高水分的蔬果,例如:黃瓜、番茄、青椒等。二、放慢飲酒速度控制酒精攝取量放慢飲酒速度,可以提升酒精在胃中先分解的比例,減輕肝臟的工作量,建議每天的酒精攝取量控制在 20g 以下 (相當於1罐啤酒) ,女性和肥胖者因體內脂肪較多,建議不超過 10-15g (相當於半罐啤酒) 。三、補充 B 群加速酒精代謝因為酒精代謝過程,需要藉由 B 群的協助,所以我們可以藉由補充 B 群,來加速酒精代謝,建議直接食用本身含 B 群的原型食物,例如:糙米、瘦肉、蛋黃等,會比直接吃保健食品來得有效。除了掌握飲酒原則,讓自己在放鬆之餘也能守護健康之外,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保護力也很重要,我們也能透過三合一防護療程,從根本增強生理機能,打造防疫好體質! 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沒有補助 收到簡訊「五萬元補助金」小心被騙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從今年一月起至今,已累計463萬9512例本土確診者,這些人現在成了詐騙集團的目標。近日流傳不明簡訊「線上申請確診者補助金」,內容盜用衛生福利部標誌,並假冒疾病管制署名義,誘導民眾在簡訊中網址輸入個資。指揮中心晚間發布新聞稿澄清,此簡訊並非官方寄送,請民眾切勿點擊或填寫資料,避免權益受損。【延伸閱讀】>>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指揮中心強調,衛福部、疾管署等並無發布「五萬元補助金」相關簡訊,請民眾提高警覺勿點擊不明來源連結,不要輕易於網站上填寫個人資料,若有疑慮可利用刑事警察局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根據衛福部的防疫補償規定,居家照護確診者不得請領防疫補償。因為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確診者有接受隔離治療的義務,國家對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已提供醫療與公衛資源及相關隔離治療,因此無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隔離及檢疫期間防疫補償辦法第2條適用,不得請領防疫補償。2. 承上,因確診者非屬上開辦法第2條之適用對象,其照顧者亦不得請領照顧者防疫補償。2. 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因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不得請領防疫補償。民眾如欲線上申辦衛福部防疫補償,可至專區查詢(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另有關今年最新疫情紓困政策,請民眾至行政院1988專區查詢(網址:https://1988.taiwan.gov.tw/)。
-
2022-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高族留意!醫:預防染疫後中重症,掌握這3招自保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超過2年,現已有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患有三高,會加重染疫後的死亡風險,而其中高血脂患者,確診後的死亡風險竟高達2倍。為什麼三高是染疫後的危險因子陳志銜醫師說明,每個人都可能是病毒的目標,不過由於三高通常連帶有肥胖、心血管方面等疾病,像這樣身體本身有問題,在面臨免疫功能下降的狀況時,就沒有足夠的抵抗力能夠戰勝病毒,導致染疫後容易引發中重症。尤其在疫情期間,有部分的慢性疾病患者,因為擔心染疫,所以不敢回醫院看診或領藥,甚至有朋友因此自行停藥,造成三高飆高病況惡化。三高染疫者自保三招1.落實防疫生活除了基本的口罩、酒精,也要記得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才能有效平衡免疫力,降低轉中重症的風險。2.不要自行停藥如果你是需要在合併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朋友,在疫情期間更應該按時服藥,避免引發病情惡化的風險,讓自己陷於更危險的狀況中。3.注意血氧濃度血氧濃度是三高、肥胖或慢性病等共病患者,染疫後身體狀況的重要依據,此外,對於自身疾病控制的標準也要加倍謹慎,確實監測血糖、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在的基本防護做確實,體內的免疫也要守護,掌握以上三招之外,也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幫助穩定三高,平衡免疫力打造免疫軍團,降低自身疾病加重染疫症狀的危機!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7-21 醫療.骨科.復健
五十肩會自己好嗎? 醫師教「3招」檢視你的肩膀健康度
聽說,五十肩不用看醫生就會自己好,這是真的嗎?五十肩正式名稱是「沾粘性肩關節囊炎」,陳炯瑜醫師分享,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也是使用率最高的關節之一,也因此被稱為人體關節老化的第一個警訊,最常發生在五十歲左右、女性、糖尿病患者和非慣用手 。三步驟檢視自己的肩部健康狀態👉雙手高舉貼耳👉手部摸對側肩👉雙手背後比讚若上方三個動作,有兩個以上做不到,或是在做一些曬衣、穿衣、插手、摸背等日常動作時,容易感到吃力,就可能是五十肩的徵兆。五十肩需要積極治療 因為觸發肩痛的原因百百種,所以如果肩部不舒服,千萬不要覺得放著不管就會好了,記得要尋求專業醫療資源協助,經過縝密診斷之後,才有利於後續治療,而一般五十肩分為以下兩種狀況:▌不會痛了,但其實還是沾黏的不痛了,不代表就算是好了,因為關節囊可能還是沾黏的,而此種沾黏症狀,就像是膠帶的殘膠一樣,黏得越久越難徹底清理乾淨。▌痛但是不敢動,形成惡性循環怕痛不敢動,是造成五十肩始終好不了的原因之一,因為關節囊裡的發炎物質,會因為一直不活動而累積,導致沾黏越來越嚴重,越痛就越不想動,導致病況一發不可收拾。陳炯瑜醫師也提到,如果您目前的疼痛程度還算輕微,請把握這段黃金治療期,做一些伸展運動,並透過注射治療改善五十肩的活動度、肩關節功能,積極改善五十肩,才不會讓小病痛釀成大禍!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王必勝鬆綁第一槍 即起騎車、戶外空曠處工作可脫口罩
昨陳時中將指揮中心指揮官的任務交接給新任指揮官王必勝,王必勝表示,未來的防疫方向,將朝穩健開放、讓民眾恢復正常生活為目標。而王必勝今天就送上任後第一個鬆綁政策,宣布即起騎機車、腳踏車、戶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要戴口罩。而政策會一階段、一階段放寬,會看當時狀況及放寬後風險可否承擔,八月可望會再繼續放寬。王必勝表示,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7月19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不過外界關心,今天放寬空曠處工作可不用戴口罩,但休閒活動如散步、逛街,若旁邊無人是否也可不用戴口罩。王必勝表示,「我想散步也是一種運動」,如果當做運動可以不用帶。規定寫很清楚,戶外從事工作,所以是空曠處工作情況可不用戴口罩。另外,政論節目依歸規定可以不用戴口罩,若來賓、主持人想加強防護或其他理由可以戴,但規定上是放寬可不用戴口罩。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放寬戴口罩規定,增加「騎機車/腳踏車」為例外情形,例外情形時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一)唱歌時,維持須戴口罩。(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1.室內外從事運動。2.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3.自行開車、騎機車/腳踏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4.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5.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6.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7.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三、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四、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五、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六、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防疫措施辦理。
-
2022-07-18 癌症.攝護腺癌
肚子脹痛、食慾差、照X光沒異狀,沒想到竟是攝護腺癌!健檢醫師:3個飲食習慣提高罹癌風險
一位67歲的父親,這幾個月來感覺肚子脹痛,食慾也變差,近半年瘦了5公斤,全家人都十分擔心,就帶父親到醫院檢查。沒想到腹部X光沒發現異狀,做了腸胃鏡檢查也無異常,但是爸爸仍然吃不下飯,於是來到我們醫院安排了全腹部磁振造影(MRI),進一步詳細檢查腹腔及骨盆腔,希望能為父親的不適找到答案。 令人難過的是,清晰的磁振造影(MRI)影像立刻看到消瘦的身軀,下腹部的淋巴結竟腫大成10幾公分像成串葡萄,骨盆腔內的攝護腺明顯有彌漫性的惡性腫瘤,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家人才驚覺,原來父親這幾個月的腹脹不適,是因為攝護腺癌轉移至腹部淋巴結所導致,堅毅且愛家的父親,竟是攝護腺癌四期…。 67歲男性攝護腺癌合併鄰近構造蔓延(圈處)與骨頭轉移(箭頭)67歲男性攝護腺癌腹腔淋巴結轉移(超過20公分) 之前藝人余天向媒體透露去年健康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確診已第三期卻毫無身體異狀!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其實並不少見,因為攝護腺位處於膀胱下方、骨盆最深處,除非腫瘤影響了尿道或膀胱而造成排尿異常或血尿的症狀,否則實在不易察覺。 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後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越高,有不少案例指出因中風、慢性病老去的病人,離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患有攝護腺癌。台灣因為許多民眾偏好油炸或高脂食物,飲食也逐漸西化,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也逐漸提高,50歲後的男性都必須注意攝護腺的問題。 攝護腺癌雖然有些長得慢,並不代表不會致命,2017年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攝護腺癌排名第7位,相較於其他癌症,雖然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較緩慢,有些人在晚年得到攝護腺癌,可能終生都沒有發現,但仍有許多攝護腺癌因侵犯或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健康的危害,是目前泌尿科癌症的第一殺手。 50歲男性的正常超音波攝護腺影像50歲男性正常MRI攝護腺影像 攝護腺位在膀胱下方,大小形狀就像顆栗子。攝護腺可大致分為(1)中央腺體區及(2)周邊區,就像雞蛋的蛋黃與蛋白,2大區的特性也不相同,攝護腺肥大增生是發生在蛋黃區(中央腺體區),而蛋白區(周邊區)則好發攝護腺癌。由於尿道從攝護腺的中央穿過,因此當中央腺體區的攝護腺肥大時,便會壓迫尿道造成排尿不順暢等症狀。蛋黃區出現的攝護腺癌也容易與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 然而,大部分(約7、8成)的攝護腺癌是發生在蛋白區(周邊區),往往是沒有症狀幾乎無法察覺,若真有症狀出現,可能是已侵犯到鄰近構造或有轉移的第3期或第四期癌症,如同上面這位67歲父親的狀況。因此,建議50歲後的男性要定期健檢,才能夠及早發現攝護腺的異常。 常見的篩檢方式,可透過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做為第一關卡,PSA可做為攝護腺癌的腫瘤指標,正常值小於4 ng/ml,若PSA界於4到10 ng/ml,約有1/4至1/3可能患有攝護腺癌,若PSA大於10 ng/ml,則有一半甚至2/3以上可能有攝護腺癌。 雖然PSA數值升高不代表一定患有攝護腺癌,但濃度若升高,必須配合醫師的專業建議,安排切片或磁振造影(MRI)檢查進一步確認PSA上升的原因和攝護腺的狀況。 攝護腺常見的重要問題,包括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就需定期追蹤攝護腺的狀況,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應提早至45歲開始。檢查方式包括:檢測血液的PSA濃度、肛門指診(醫師觸診攝護腺)、攝護腺超音波(初步影像)、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進階影像)等,才能掌握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先機。 作者簡介_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桃園榮民醫院 外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南迴醫療邁進一步 超人醫師徐超斌南迴診所明年初開業
台東「超人醫師」稱號的徐超斌,有感於南迴4鄉醫療資源缺乏,11年前推動催生「南迴醫院」獲廣大回響,但因申請程序繁雜,至今尚未獲衛福部核定,心繫守護鄉親健康,徐決心先成立「南迴診所」,並於今天動土,預計明年初開業服務南迴鄉親。徐超斌說,南迴診所規模雖不比當初構想的南迴醫院大,但服務及診療絕對品質保證,診所初期將由他和另一名醫師來服務,未來,會隨著診療需求,陸續增加3明醫師,達到5位醫師的規模;守護南迴鄉親健康不能等,因此,成立南迴診所只是初期,持續朝向南迴醫院邁進。他說,南迴醫院至今未設立,主要衛福部考量南迴4鄉人口逐漸減少,考量到維持醫院成本效益非常不容易,因此,還需審慎研議評估,若順利的話,最快3年能核定;設置南迴醫院資金初估3億元,目前募得金額1.6億元,未來若核定,剩餘資金在邀集大家共同響應。座落在舊公賣局大武所的「南迴診所」今天低調動土,徐超斌表示沒有辦理動土儀式,是已經在規畫中的事,待一切就緒完畢,明年初開業時再和大家分享,診所初期他擔任主責醫師,另會有1位醫師加入,後續還有3位醫師一起為南迴鄉親服務。據了解,徐超斌前年底辭去衛福部台東醫院急診室醫師後,即專心投入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去年成立南迴「居家護理所」,讓長者不用出門,由醫護及照服人員直接到家定期醫療、護理、公衛及健康管理等服務,頗受好評,如今「南迴診所」動土,南迴醫療又邁向一步。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中風送醫,熟記FAST口訣爭取緊急救援時間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晚間驚傳身體不適送醫,據了解,蔡炳坤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私人聚餐時,突然身體不適,出現手臂無法舉起、說話有困難,坐在一旁的柯文哲見狀即刻將他送醫治療。仁愛醫院晚間表示,蔡炳坤是腦出血性中風,已在緊急動手術當中。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資料來源:出血性腦中風),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硬化引起腦部血管破裂,導致顱內出血。依出血原因又可分為兩大類:腦內出血和蜘蛛膜下腔出血。雖然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較缺血性腦中風低,但起病急、病程發展迅速,故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出血性腦中風好發於中老年人,也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有密切關係,又以長期控制不良之高血壓,為該病發生最主要的原因。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頭痛欲裂、眼歪嘴斜、單側身體無力、與人交談時失語等病徵。一旦中風發作,要把握3小時的黃金時間,盡速將病患送醫治療。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的症狀,就應該立刻打119送醫。建議民眾平常可以做自我健康管理,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遠離腦中風致命威脅。●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有上述症狀,應該立刻打119送醫治療補充知識: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如何防治腦中風?美國心臟/中風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HA/ASA)表示,腦中風雖好發於高齡者,但5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10年以倍數增加,有家族病史應更加小心。台灣腦中風學會也表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與三高及生活飲食型態息息相關,國健署鼓勵所有民眾一起實踐健康生活公約,擺脫危險因子糾纏:●慢性病管理:三高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倍,務必遵從醫囑規律檢查與用藥,高血壓患者要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另,9%的腦中風與心律不整(如:心房纖維顫動) 或其它心臟疾病有關,應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或治療。●生活管理:戒菸、節酒、健康吃、規律動、控體重(BMI)、好睡眠,不僅讓人遠離腦中風的威脅,也是杜絕其他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同場加映:預防飲食/「地中海飲食」到底怎麼吃?「我的餐盤」口訣教你補足營養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四大心法 長輩食在幸福 五大趨勢 健康安居養生
「媽媽以前是主管,退休後活動很多,行程還是滿檔,常沒時間吃飯或吃飯時間不固定,又偏食,真令人擔心……」「爸爸體力不好,肌力衰退,自從媽媽走後,沒人照顧爸爸午、晚餐,我平常工作忙,沒辦法回家做飯,看著爸爸日漸虛弱,我可以怎麼做?」孝親四大心法,守護樂齡長輩飲食品質。對於許多民眾來說,照顧長輩飲食,常需要花很多心思。桂冠實業營銷副總經理王振宇在「儲值健康的熟齡幸福飲食」線上直播講座中表示,在「桂冠營養研究室」相關質化研究中可看出,有些民眾雖有孝親之心,卻面臨上述困境,而進一步分析顯示,長輩常出現的飲食問題包括飲食不規律需營養修正、長期抗病需補充足量蛋白質等,更需多加留意。王振宇也觀察到,不少成年子女運用「尊重長輩好惡」、「過程循序漸進」、「用心察言觀色」與「陪伴代替嘮叨」四大心法成功改善長輩飲食品質,並讓長輩攝取到足量蛋白質、纖維質等重點營養素。符合人性的飲食,是營養攝取均衡的關鍵。在為長輩挑選食物或冷凍料理包時,這些成年子女也會有多方考量,例如:食物好不好吃、合不合口味?復熱是否快速、方便?是否富含纖維質、蛋白質?營養密度是否足夠?營養標示是否清楚?是否有多種口味可以組合變化?是否為知名品牌?都是評估要點,若食物、冷凍料理包符合這些評估要點,很容易獲得長輩、成年子女青睞,子女照顧長輩飲食的過程中,也會更安心、放心,且更有效率。「我們相信,符合人性的飲食,是攝取理想營養的關鍵,如此才能長期照顧自己和家人,輕鬆完成家庭健康目標。」王振宇認為,事實上,無論是中年人、樂齡族群,只要運用智慧,都能透過飲食力量儲值、投資未來健康,家庭氣氛也會更和樂、幸福。擁有幸福樂齡生活,健康居住環境是關鍵。「未來,想擁有什麼樣的樂齡生活?」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指出,健康是擁有幸福生活的基礎,而居住環境好壞更與樂齡族的健康、幸福感緊密相連。當居住環境符合「陽光充足且空氣新鮮」、「餐飲健康且值得期待」、「附有溫泉」、「具健康管理機制、隨需而醫」與「具優質護理服務」等五項趨勢,樂齡族的生活自然更幸福、自在,健康需求也可得到滿足。在「環境醫學+隨需而醫+精準餐飲+綠色休閒-第五代智慧健康園區」線上直播講座中,彭培業表示,在人口老化、氣候暖化產生的「雙化」效應下,樂齡族群多將健康視為首要之務。近來歷經COVID-19疫情衝擊,更令人深刻體會到,追求健康最重要的是提升免疫力、身心平衡,並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因此,樂齡族若住在充滿綠意、空氣好的環境,加上溫泉療癒、飲食值得期待,且就醫便利性、照護服務友善,身心就不會萎縮,健康就有穩固基礎。迎接高齡社會來臨,打造可以安居的樂齡建築。對於規劃養生地產、打造亞洲健康智慧園區有豐富經驗的彭培業而言,這一切的根基,源於十多年前環境造林計畫的啟動。他說,多年前一場發生於國道三號基隆路段的走山意外,讓他深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因而決定投入植樹造林行列,這也是解決暖化效應的重要解方。隨後為了提升食安品質,特別打造友善食安園區;面對超高齡社會迎面而來的挑戰,開始逐步朝打造樂齡建築的目標前進。「未來,希望我們成為樂齡大國,成為全世界仿效的對象。」彭培業也期待政府政策除了聚焦長照、高齡醫療照護,更要鼓勵樂齡族朝健康老化、自主老化、活躍老化的方向邁進,如此才能減輕後代照顧重擔,醫療壓力才會減輕,樂齡族的生活也能趨於健康、幸福、有尊嚴、有價值。樂齡族幸福生活5叮嚀1.居住環境符合最新趨勢👉🏻 陽光充足且空氣新鮮。👉🏻 餐飲健康且值得期待。👉🏻 有溫泉。👉🏻 具健康管理機制、隨需而醫。👉🏻 具優質護理服務。2.飲食兼顧營養、美味👉🏻 食物可口、合口味。👉🏻 纖維質、蛋白質攝取充足。👉🏻 營養密度足夠。👉🏻 營養標示清楚。👉🏻 復熱方便、快速。👉🏻 口味多種、可組合變化。👉🏻 知名品牌、品質有保障。3.生活型態可打破界線👉🏻 在社會上可繼續有經濟貢獻。👉🏻 嘗試新工作、新技能。👉🏻 可持續做志工、與他人互動。4.經濟基礎要穩固👉🏻 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 需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努力,讓自由儲蓄與商業保險機制趨於完善。5.健康心態面對樂齡生活👉🏻 邁入年長階段,是一種生命的喜悅與享受。👉🏻 樂齡價值需落實於生活。
-
2022-07-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有三高、慢性病「坐在救護車上,好像有可能一去不回」 兒科醫段德厚自曝康復後對體力沒信心
「發現自己確診,內心很沉重……。」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很感謝急診同仁的支持與體諒。段德厚成為案號「37094」的確診者,屏東縣府在疫情新聞稿寫著,「案『37094』是某醫院急診醫師,院方當日中午急診停診,全面清消,召回看診病人、家屬與接觸的醫護人員採檢,共146人全部陰性。」回想4月18日確診那天,段德厚說,當天只是喉嚨有點不舒服,前一晚則有些惡心感覺,心想應該沒事,未料上午驗PCR、中午報告出來,科主任告知:「段醫師,你呈陽性反應,要再做第二次PCR」,於是他待在急診室外的負壓隔離空間,等了一段時間,確定確診了。「身為醫護人員,應該要更小心。」段德厚表示,當他走出負壓隔離空間,看到小兒科、急診的同事們排隊做PCR「很內疚」。由於當時確診者要到集中檢疫所隔離,他立即回家收拾行李,也不停接到電話,警察局、衛生局、醫院感控等單位都打來進行疫調,好幾個小時都在回應相同問題。得知確診後,段德厚很難過,心情很複雜,「怎麼這樣子感染了?」他回家收拾完東西,等救護車載他到集中檢疫所,他說,當救護車抵達大樓樓下時,場面很震撼,閃紅燈,穿著兔寶寶裝的人下來,我拿行李上車了,問要去哪裡?都回不知道。「坐在救護車上,好像有可能一去不回的心情。」61歲的段德厚有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救護車抵達集中檢疫所,「有種被關的感覺,漆黑的大樓,不知道是哪裡」,段德厚用手機google定位,才知道所在位置。進入集中檢疫所前要檢查行李,當時他還沒症狀,收拾行李時帶上一瓶紅酒,想說若睡不著可以喝,但紅酒被穿著兔寶寶裝的工作人員攔截收走。段德厚說,確診第一晚還好,隔天開始發高燒38.8度,出現發抖、肌肉痠痛、很累、嗜睡等症狀,吃長效型止痛藥退燒,斷斷續續睡了三天,症狀比流感還嚴重。高燒三天後,症狀逐漸減輕,但牙齒開始痛,還好有吃藥控制,到了第七天仍覺得很累,很怕有長新冠的後遺症。「在集中檢疫所生活很孤單,只有一個人,沒人跟你說話,一整天的廣播很多,講中文、英文、泰文、印尼文四種語言,提醒不能亂跑、會罰錢。」段德厚說,早上八點廣播量體溫、拍照上傳,八點半取餐吃早餐,餐點放在門外小椅子,取餐時戴口罩、中午十二點取午餐、下午一點多將垃圾綁好放門外、下午三點量體溫,五點半取晚餐,晚間九點丟垃圾。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確診復原後,起初段德厚很抗拒回到工作崗位,「對體力沒信心」,解隔初期在家自我健康管理,容易心悸、心跳變快,說話激動時易喘,有些太細節的事物,容易記不起來。這段期間很感謝朋友們相助、幫忙送藥等,他也對醫院同事感到抱歉,在疫情升溫時,無法在第一線跟他們打拚。隨著疫情升溫,孩童確診增加,他建議家長,不要過度緊張,如實描述病徵,相信醫師判斷。醫師小檔案姓名:段德厚 頭銜: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確診時間:4月18日如何感染:可能在急診感染症狀:發燒、發抖、肌肉痠痛治療:吃止痛藥一天兩顆、牙痛吃抗生素一天兩顆給確診者一句話:現今確診者多,要相信醫師判斷,家長面對孩童確診,不要過度緊張,應如實描述病況。
-
2022-07-06 醫療.新陳代謝
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 對抗慢性病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六倍,而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是慢性病,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衛福部國健署與健保署攜手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遠離代謝症候群危害。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民眾,透過健檢發現代謝症候群,經基層院所醫師評估慢性病風險因子,再依個人化健康管理,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與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和年度評估,了解個案代謝症候群是否改善,讓民眾遠離慢性病。國健署長吳昭軍說,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受檢民眾超過3成7患有代謝症候群,約71萬人面臨三高等慢性病發生危機,若腹部肥胖,或有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問題,或好膽固醇過低等,五項危險因子中若有三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因此有效早期預防或控制管理代謝症候群,為阻斷慢性病與降低健康危害的關鍵。台北榮總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主任胡啟民與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2000至2018年數據,患者平均追蹤6.75年,發現單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每年每千人9.91人,但若又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為22.68人,風險約增2.3倍;單純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每年每千人21.14人,但若又合併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為25.22人,風險約增加1.2倍。胡啟民說,糖尿病與高血壓都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過去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2.5倍,國內約2成5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依健保數據顯示,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後,不可再得到另一項疾病,其中又以高血壓危害高於糖尿病,因此一定要均衡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除菸酒、常量血壓及規律回診及用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胡啟民說,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民眾可到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監控代謝症候群,這是便民的做法,有助降低慢性病發生機率。
-
2022-07-05 醫療.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引發三高、心臟病 衛福部推防治計畫救健康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患者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6倍,依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衛福部國健署與健保署合作,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有效改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害。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民眾,透過健檢發現代謝症候群,藉由基層院所醫師協助,評估慢性病風險因子,進而依個人化健康管理需求,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由醫師和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和年度評估,瞭解個案代謝症候群是否已改善;期許民眾做到早期健檢、早期管理、避免慢性病的健康守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成人健檢民眾,超過3成7檢查出有代謝症候群,約71萬人面臨三高等慢性病發生危機,若腹部肥胖、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問題、好的膽固醇過低等,這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因此,有效早期預防或控制管理好代謝症候群,是阻斷發生慢性疾病與降低民眾健康危害的不二法門。吳昭軍表示,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但罹患代謝症候群民眾常因平時沒有明顯不適症狀,所以輕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進而錯失遠離慢性病的良機,國健署呼籲,40歲以上民眾多加善用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了解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及早在醫師指導下做好個人健康管理,即可重拾健康,避免慢性病發生。
-
2022-07-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隨著確診人數與日俱增,到底染疫康復期有多長、病毒對於身體有什麼影響,相信都是各位朋友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又被稱為長期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統計,65歲以下康復者中,每5人就有1人至少有一種長期後遺症。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需符合以下3點:1.該症狀在確診後3個月內持續出現2.該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3.其他診斷無法解釋該症狀後遺症的高危險族群陳炯瑜醫師提醒自從疫情開始升溫、延燒到現在共存,如果本身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的朋友們,染疫後遺症狀況的機率也比較高,後續需要多花心思留意。畢竟Omicron屬於新的病毒,如果你或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們,發現感到身體不適,常見喉嚨痛或是咳嗽等症況,請先完成快篩,且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針對已染疫的朋友,陳炯瑜醫師分享,由於配合目前政策染疫者皆需居家隔離,難免會產生作息混亂的狀況,因此若隔離期已滿,都可以盡量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每天10-30分鐘,增加維生素D之外,也能同時測試、訓練心肺功能和肌力。最後,如果對於健康狀態仍感到憂心的朋友,都可以先透過健檢,為身心來場全方位的檢測,從內到外徹底檢視,更確實地為自己掌握健康主導權,讓我們陪你一起走過這波長新冠復原之路!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5月23日確診後,我從醫師變成病人的角色,這是很有趣的經驗。」桃園市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說,以前是為病人看診或視訊問診,但成為染疫一族後,變成由同事幫他做PCR採檢及拿藥,經驗蠻特別的。翁國益在SARS期間是住院醫師,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則全心投入防疫診,為一般病人、確診病人看診及做PCR採檢。他認為,新冠疫情與SARS並不相同難以比較,抗SARS時更緊張,但「做好防疫」的態度都一樣。在確診之前幾周,有非常多的快篩陽病人湧入醫院進行PCR採檢,翁國益那時看防疫診,並為快篩陽病人採檢PCR,三小時門診看了100多人,直至5月23日身體感覺不舒服,經快篩陽性,再做PCR確診。翁國益依規定居家隔離七天,未料二天後太太也確診,夫妻倆在家裡主臥室隔離,使用新冠症狀治療藥物,他們僅在前四天出現疲倦不適、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症狀,自第五天到隔離結束,他的作息就已恢復正常。染疫後,他最擔心的是家人會不會確診,雖然夫妻確診隔離,幸好就讀國二、小六的兩個孩子沒有確診,心情壓力就沒那麼大。當時兩個孩子因為疫情居家線上教學,夫妻倆也是第一次由孩子來供餐照顧,孩子做得不錯,讓他頗感意外和感動。在翁國益染疫前,醫院已有四分之一醫護同事確診,確診、隔離、回來上班一直在循環中。他也認為自己隨時會確診,染疫後覺得醫院同事真的很辛苦,因此確診後第八天解隔,他在自主健康管理下就回到醫院看診。「染疫後從醫師變成病人,交給同事做PCR、太太也由同學視訊問診及拿藥,角色轉變是很有趣的經驗。」喜歡從事耐力運動的翁國益,長期以來都在做跑步及游泳運動,確診後,他擔心會不會出現「長新冠」症狀,若有症狀會持續多久,是否影響運動表現?後來恢復正常做運動,從記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也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疫情已邁入第三年,翁國益長期為病人看診、做PCR的經驗豐富。他分析說,醫師在看診的使命感下,染疫的比例較高,過去清零作法,確診者不多,採檢幾百人只有幾個人確診,直到今年五月疫情管控放寬幾周,快篩陽到醫院做PCR的病人激增,只要做PCR的人幾乎百分之百都確診,帶給醫護很大的壓力,也導致醫師確診風險增加,「醫師確診、隔離、回來上班」的情況一再重演。翁國益站在第一線來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都OK,唯一遭詬病的是「快篩即確診」公布的時機太慢,如果早幾周實施,就可以減少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確診。他說,因為PCR採檢不是醫療行為而是行政工作,只是病人需要保險等證明,卻造成醫護人員相當忙碌,增加染疫的風險。翁國益以自己染疫經驗提醒其他確診者,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在家好好休養,做好衛生防疫不要傳染別人,大多數人是可以恢復到確診前的健康狀況。但如果是慢性病人和年長者,應積極就醫,使用藥物治療症狀,降低中重症發生率。此次染疫居隔,翁國益很謝謝兩個孩子,學會供餐照顧爸媽,也感謝醫院同事在他確診後相互支援,「天晟醫院上班氣氛很好,疫情以來,醫護都是自動自發負起責任感,相互支持,服務病人。」讓他很感動。醫師小檔案姓名:翁國益 頭銜: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23日如何感染:看防疫診、為快篩陽病人採檢PCR症狀:疲倦不適、肌肉痠痛、喉嚨痛治療:使用抗病毒症狀治療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輕症病人好好在家休養,做好衛生防疫勿傳染別人,慢性病人及年長病人要積極就醫,降低中重症。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估7月死亡將穩定低於百例 口罩政策維持!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持續穩定下降,今天新增死亡個案也降至85例,為5月25日以來新低。針對專家預估7月第一周死亡數將可穩定維持百例以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部分目前已有部分天數已經在百例左右,7月禮拜過後,有可能穩定低於百例。至於放暑假組團出國旅遊開放時間點,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未來會開放組團出國,但要一步一步來。目前相關單位還沒提出組團出國的計畫。不過莊人祥也表示,因有些死亡個案是定期從死亡檔撈取,會有時間差,因此偶爾會有超過百例的時候,主要是因為較久以前的個案。針對疫情走向,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則表示,對於疫情未來走向無法完全準確預測,很難回答何時回到正常生活。現在處於第一波大流行,會持續幾個月,很多專家的講法也不同。各國資料也不一樣,日本持續三個月、南韓四至五個月,澳洲持續半年結束。李秉穎表示,這幾個月面臨這波流行要持續維持防疫,即使幾個月後這波疫情會下降,但新冠是變異很大的病毒,第一波不是所有人感染或獲得免疫,將來面臨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有些人沒有抗體,之後還是要做一些加強管制防疫作為。陳時中則表示,疫情規模和持續情況各個地方不同,專家或指揮中心每天會估計可能的情況,不過如果疫苗施打、藥物整備否夠,還有給藥對象速度及時,只要符合疫情控制需要,會在達到傷害最小情況下與病毒共存。至於放暑假組團出國旅遊開放時間點,陳時中則表示,組團出國要看交通單位跟指揮中心研判,目前相關單位還沒提出組團出國的計畫。如何有效開放讓這商業活動、暑假國人返台等目前努力方向,未來會開放組團出國,但要一步一步來。陳時中今天也宣布,由於境外移入BA.4及BA.5病例數持續增加,7月1日起仍維持現行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現行戴口罩規定維持不變,除例外情形時得免戴口罩,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一)唱歌時,維持須戴口罩。(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1.室內外從事運動。2.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3.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4.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5.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6.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7.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三、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四、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五、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六、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之防疫措施辦理。
-
2022-06-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新冠肺炎確診的人愈來愈多,全台目前每天仍有數萬人確診。確診者、隔離者,各有不同的防疫補償金及防疫險、疫苗險的保險金可領,但規定也各異,例如確診者不能領防疫補償金,但可以申請勞保傷病給付;有些疫苗險有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付…。《元氣網》整理主要四種補償金的申領要點,大家可要看清楚規定,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防疫補償金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只有「受波及」而被隔離的人才可申請,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都不可申請。分為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重點1:有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管是紙本或電子。重點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重點3:未違反隔離規定(無年齡限制、不論原本有沒有工作)【延伸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勞保傷病給付勞動部自5/5起即已放寬,確診者不論是收治在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進行居家照護期間,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者,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皆可依勞工保險條例相關規定請領傷病給付。而勞保傷病給付分二種,即普通傷病給付及職業傷病給付。重點1:確診者才能申請。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不能申請。重點2:給付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算。重點3:根據《傷病給付Q&A》第8問,只要是「未取得原有薪資」即可請領。如請「特別休假」、「加班補休」、「彈性假」、「輪休假」或「排休」等,亦屬損失原有薪資性質,得依規定請領傷病給付。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及搞不清楚的,請務必注意。重點4:根據《傷病給付Q&A》第11問,正在領失業補助津貼的確診者,基於社會保險不重複保障原則,二者不得同時請領勞保傷病給付金。【延伸閱讀】>>勞保確診COVID-19申請居家照護期間傷病給付Q&A防疫險防疫險則依所購買的各家保險公司規定,主要針對確診的給付,及住院日額給付等。但有的是確診者本人才可領,有的是連一起隔離但沒確診的家人也可以領。本人的部份也有分確診才可領,或隔離也可領。疫苗險疫苗險主要針對保戶施打COVID-19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給予醫療補償或喪葬費用保險金。但也有部分疫苗險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予給付,有買疫苗險的人,可詳細看一下條款以申請理賠。如果你漏了以上哪項補償金,也不用緊張,這些補償金申請的時效都很長,勞保傷病給付5年內、防疫補償金2年內,都可申請。僅防疫險及疫苗險則依各保險公司規定為準。
-
2022-06-26 癌症.攝護腺癌
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
50+的女性由於年齡增長,骨盆腔內的生殖系統器官就要定期關注健康狀況,以免發生癌變而不自知,例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那麼如果問到當男性年齡超過50歲以後,骨盆腔有沒有也需要注意避免癌變的地方?答案是:有,就是攝護腺癌!攝護腺癌與這些因素相關 家族史風險飆攝護腺癌是一種男性專屬癌,近年我國老年人口增加及飲食習慣西化,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逐年成長的趨勢,衛福部統計108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排名第6;109年國人十大死亡癌症排名第5。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攝護腺癌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年齡、荷爾蒙、種族、食物和環境有關,其中若有家族史或偏愛高脂飲食的人,罹患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還大。早期無症狀 易被誤認攝護腺肥大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攝護腺癌雖是一種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但問題在於早期都不會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非常容易被誤認是因良性攝護腺肥大所造成的不適,因此很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是男性容易忽略的健康殺手。攝護腺癌若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到90%以上,十年存活率約為 60-70%,但若等到癌症已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才被發現,預後存活則被大打折扣,平均存活期約為2-2.5年。攝護腺肥大與癌變無關 定期檢查防憾事發生錢政平補充說明,攝護腺肥大是攝護腺的良性增生,國人有大約一半的男性朋友當年齡超過50就會有攝護腺肥大,會發生像排尿中斷、排尿時間長、尿速變慢或頻尿等問題。而目前針對攝護腺癌常見的篩檢方式除了傳統的肛門指檢之外還有前列腺抗原驗血檢查(PSA)血液檢測。值得注意的是,攝護腺肥大其實與罹患攝護腺癌並沒有關連,若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者不需太過恐慌是否會發生癌變。延伸閱讀:·男性都該看!降低罹攝護腺癌「7方法」曝光 經常性交、手淫也有幫助 ·夜間狂跑廁所、尿甩不乾淨...小心男性隱形殺手! 醫揭 「攝護腺異狀」:這些人都逃不掉
-
2022-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疫情嚴峻,所有醫院全都全力防疫,收治眾多快篩陽性、急著PCR篩檢的民眾,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也不例外,為保護醫院安全,本院設置獨特鑑識系統,一插入健保卡,幾秒內就可得知民眾疫苗接種、是否處於居家隔離,甚至染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指出,新冠肺炎已經流感化,且傳染力高於流感病毒,高齡長者如染疫,即使打過疫苗,也有一定比率的重症風險,不可等閒視之。 防堵院內感染 科技助精實防疫 賴寧生指出,東南亞在今年初爆發大規模疫情,日本、南韓、香港,感染人數屢創新高,且重症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而台灣足足晚了鄰近國家一兩個月,有機會記取他國教訓,嚴陣以待。他說,台灣為全球科技產業重鎮,身為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當然善用科技,打造智慧醫療,建構精實防疫的藍圖,盡可能減少院內感染風險。例如,資訊工程人員在醫院大廳設立鑑識系統,結合人臉辨識功能,避免住院病患多次進出醫院。賴寧生說,曾有名患者因外出買餐點,持多人健保卡,一天進出醫院20多次,在這套鑑識系統建置後,已無所遁形,無法隨便外出,到處趴趴走。要想守護民眾健康,賴寧生表示,光是做好院內感控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傳遞正確訊息,為此,醫護人員到主動地站到第一線,透過網路直播,再三提醒疫苗接種及個人防疫作為等重要性,成效顯示,共有30多家媒體刊播,累積觸及觀賞人數超過10萬。 重視社區醫療 降低長者重症風險 健保大數據顯示,國內60歲以上民眾平均罹患二至三種慢性疾病,賴寧生指出,眾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如果分次就診、領藥,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且勞途奔波,相當辛苦。賴寧生說,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本土疫情,大林慈濟醫院採「重症及社區醫療」並重原則,啟動社區關懷,協助老年人就醫,「探視、關心,就是累積正能量。」賴寧生說,防疫期間,衛福部積極推動遠距醫療,但老年人不太會使用手機等3C產品,有賴慈濟志工深入社區,提供協助,而大林慈濟成立多年「整合暨高齡緩和醫療中心」透過一個平台就可解決老人家就醫問題,大幅減少來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此外,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團隊研發「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解決民眾就醫困擾,透過手機就能查詢個人健康管理與就醫指引,還可直接掛號,查詢門診及領藥號次,還可列出健診報告,服務項目達20多種。賴寧生說,這套「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系統操作簡易,老年人也能輕鬆使用,解決了許多老年人在醫師面前不太敢提問的窘境,有助於醫病共享及溝通。由於表現傑出,大林慈濟「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還獲得LINE總部的公開表揚。疫情南移 第一線肩負重任 對於這波本土疫情趨勢,賴寧生相當有信心,他表示,國人公民素質相當高,遵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都讓台灣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他常去台東爬山,許多登山客遠遠打照面時,除了點頭致意,還會戴上口罩,等交會過後,再拿下口罩。至於醫療部分,疫情已南移,賴寧生強調,雲嘉南等縣市雖居民生活單純,人口密度較低,但銀髮族眾多,且常合併慢性疾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群,醫療體系需謹慎面對。一旦重症住院,對於家人來說,將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家屬務必妥善照顧老年人,讓其疫苗打好打滿,降低染疫風險。賴寧生也提醒,患有慢性肺阻塞、慢性疾病等病患,正接受化療的癌友,以及七八十歲以上老年人,均需提高警覺。
-
2022-06-19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訊!外表纖細、腰側卻一直有肥肉……這些食物都是地雷
26歲的謝小姐跟大部分女生一樣,重視外表也很注意自己的體重數字,為了保持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不吃正餐,餓了就吃簡單的餅乾、糖果、蛋糕,以為量少就可以不變胖,看似纖細的她,肚子、腰側的肥肉始終擺脫不了,為解決疑惑她預約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及營養諮詢,透過肝脂肪定量分析磁振造影檢查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有中度脂肪肝。精緻糖攝取過量,小心甜蜜陷阱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膳食中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果糖」的攝取量提高,增加民眾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率。果糖其實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路上隨處販售的手搖飲料、麵包店的餅乾糕點、超商裡的含糖飲料、果汁等,店家使用蔗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內都含果糖,皆屬於精緻糖類。 人體透過肝臟來代謝果糖,代謝過程中產生「腺嘌呤」,也稱為普林,最後才代謝為尿酸。因此,攝取過多精緻糖,會讓身體尿酸過高,研究也證實尿酸高容易促進炎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飲食中攝取大量「果糖」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提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肝臟細胞因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肝臟發炎、肝細胞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目前沒有最佳的治療方式,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或是血壓血糖高等,患者若不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以上風險因素,可能變成個體問題,就不單只是脂肪肝而已! 脂肪肝你不可不重視 罹患脂肪肝就是肝臟亮紅燈的警訊!有研究指出九成的肥胖者都有脂肪肝,瘦子也有1/10的機率患有脂肪肝。脂肪肝雖沒有症狀也沒有立即危險,但一旦單純脂肪肝進入到肝臟發炎階段,就可能步入「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在台灣每2~3人就有脂肪肝及肝指數過高,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肝癌、肝硬化及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維持健康均衡飲食,盡量選擇天然無加工食物,良好生活習慣,每周運動150~300分鐘,並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才是保養身體及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作者簡介_ 劉馥萱 營養師劉馥萱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營養衛教、健康講座 、體重管理、體質調理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台北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經歷:中華民國專技高考合格營養師 中華民國肥胖專科體重管理營養師 萬芳醫院復健部減重門診營養師 宏遠國際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文昌國小駐校營養師 立康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重管理營養師延伸閱讀: 便利商店最熱賣的「2種飲料」,更年期的妳絕對不要喝!避免盜汗、失眠...中醫師公開食療法
-
2022-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防疫該如何自「煮」健康管理?營養師教你3招挑選食物,控血糖助減重食材大公開
晚餐時間到,大家是否也已經開始習慣打開手機點外送了呢?疫情之下習慣變化,缺乏運動和常叫外送,讓慢性病的風險伺機而動,鄭惠娟營養師提醒每週可以抽空一兩天動手做,常保自「煮」健康。食材怎麼挑‧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三餐中的主食澱粉、水果都盡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鄭惠娟營養師分享,大部分只要看得出食物原型者,大多都是低GI食物,例如玉米、糙米等。‧挑選富含鉻和鎂的食材現代人普遍熱量攝取過多,微量營養攝取不足,尤其是餐餐外食缺乏蔬果的上班族,可以多挑選富含鉻和鎂的食材,為自己自煮健康!‧控制醣類攝取想要趁這段時間,減重穩血糖,就要控制醣類的攝取,降低飯、麵精緻澱粉的比例,運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豆腐、花椰菜米等,取代碳水化合物,吃得健康才能瘦得健康~營養師都這樣煮‧少用飽和油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會使膽固醇飆高,增加心血管疾病找上身的機會,因此挑選油脂時,建議可以選擇以「植物油脂」為主,並且避免「油炸」類的料理。‧糖鹽適量加盡量不要攝取精製糖,也避免過度調味,多搭配「原型食物」,或使用天然的辛香料,如辣椒、胡椒粉、蔥薑蒜等,增加風味層次。‧蔬菜高比例因為蔬菜既低熱量,又能夠帶來高飽足感,不管是叫外送還是自煮,多吃點蔬菜絕對有利無弊!除了掌握以上重點,為自己煮一頓健康料理之外,也可以透過逆糖減脂的方式,藉由專業共照團隊的輔助,積極了解身體需要的營養,從根源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