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SARS
共找到
865
筆 文章
-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後發燒怎辦?專家警告這些情況快就醫
國內各縣市新冠疫苗正依「COVID-19疫苗優先接種順序」施打中,然而,卻陸續傳出施打疫苗後猝死案件,這些案例和疫苗是否相關,還必須進一步的調查。不過,一般接種後容易出現哪些副作用?若發燒了該怎麼辦?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OVID-19疫苗Q&A 」中指出:.接種完COVID-19疫苗後多久可以得到保護力?*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疫苗接種後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COVID-19疫苗會有哪些副作用?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 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如果接種疫苗後發燒,該怎麼處理?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介於8至16%,大多會在48小時內緩解。建議您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可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發生時間與疫苗接種時間,以作為診斷參考。.接種COVID-19疫苗後,若出現了副作用或不良事件,該怎麼辦?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症狀持續、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其他具臨床意義之事件者,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接種疫苗後假使又感染COVID-19,會增加疾病嚴重度或影響治療效果嗎?接種COVID-19疫苗後,大部分人體內會產生對抗SARS-CoV-2的免疫力,因此假使又感染到COVID-19,疫苗接種後體內產生之細胞性免疫力與體液性免疫力將使疾病表現較輕微;另接種疫苗不會影響藥物對COVID-19的治療效果。延伸閱讀: ·我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嗎? 兒童、過敏者、哺乳婦女族群一次解答 ·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專家解答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別只講「打疫苗利大於弊」 蘇益仁:我最怕的事情果然發生
「我最怕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任何種類的疫苗大規模接種後,都會出現接種後通報死亡的事件,進而影響疫苗接種率,使群體保護的速度又慢了。他說,AZ疫苗已經在國際上施打千萬劑,足以致命的副作用為「血栓」,血栓致死速度不可能是第一天就發生。另依照過去經驗,每次疫苗大規模接種都會有類似情形導致緩打,而指揮中心第一時間沒有立即出現說明,拿出解剖資料說服民眾,特別是指揮官陳時中還在只講「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這些都不足以說服民眾,應對於每一通報案件盡速釐清說明,才能讓疫苗接種順利進行。蘇益仁指出,台灣每年死亡人數約20萬人,去年是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的一年,死亡人口中65歲以上占八到九成,以每年約20萬人死亡計算,65歲以上的人數粗抓16萬人,換算每一天65歲以上死亡的人數,大概就有400多人。6月15日起,指揮中心開始針對7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多數縣市都優先替85歲以上國人施打。蘇益仁表示,每天約有400多人死亡,且多數都是高齡者,就抓400人中一半是85歲以上,每天也有200多名85歲以上長者死亡。政府目前配發給各地方政府新冠疫苗的數量,其中長輩的分配方式是用75歲以上人口的53%發送,也就是目標接種率希望達到5成以上,等於希望未來每二位7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能打到疫苗。蘇益仁表示,若搭配死亡人口數來看,太容易出現打完後遇上死神的問題。●疫苗開打2天通報13人接種疫苗死 從數據觀察應為自然死亡蘇益仁表示,高齡長者開始接種疫苗二天,於媒體上報導有13人是接種疫苗後死亡,從每日死亡人口以及接種疫苗的數量來看,應該是「自然死亡」,不過從死亡人口數的資訊,仍不足以說服民眾。過去無論是施打H1N1疫苗或是流感疫苗,統統都發生過類似的情形,以致大量疫苗報廢,甚至出現緩打潮。政府應該要依照過往的經驗「更快速止血」並對外說明。他以2003年鼓勵國人接種流感疫苗為例,蘇益仁說,那年發生SARS後,鼓勵國人接種流感疫苗,就擔心接種疫苗後有人死亡,導致流感疫苗打不下去,果不其然,開始接種第一、二天就有3人通報施打流感疫苗後死亡案例。他說,自己身為病理科專家可以執行解剖,記得當時雲林有一例打完流感疫苗通報死亡案例,當天接到訊息,立即南下,早上10點就到雲林替該死亡案例解剖,事前先了解案情,該案接種完疫苗後,騎腳踏車返家,未抵達家門後就死亡。初步就認為應該是心肌梗塞,果不其然解剖後,心臟左側支被血栓阻塞住。家屬後續回想,該案6年前曾發生過心肌梗塞,心臟有問題。另外二例也是立即進行解剖釐清,一例接種後,原本體內的肝癌腫瘤破裂於腹部出血後致死;另一例解剖後發現,腦部有7到8公分的腫瘤,一是破掉進入到腦室而死亡。蘇益仁說,該名肝癌腫瘤破裂致死的家屬,當時還向他說「打疫苗不是能治療癌症?」他說,多數民眾對於接種疫苗都有錯誤觀念,以為是神藥,在認知不足的狀況下,接種後死亡多會直接歸咎於是疫苗惹得禍。「指揮中心真的不能讓這些事情發酵,只會讓民眾更怕」蘇益仁說,過去他就一直在跟疾管署強調,一定要快速說明接種疫苗後死亡的事件,快速進行解剖對外說明,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指揮中心有權利對於接種疫苗後通報死亡案例解剖。過去因為他是病理科醫師,所以可以立即進行解剖,疾管署目前必須要委託法醫協助,導致時間又慢了。他認為,大規模接種初期,這類人力一定要備足,立即釐清疑慮才有辦法讓接種順利進行下去。健保署也應該協助拿出資料佐證,無論是死亡人數、孕婦流產比例等,應給予指揮中心最大的支援,否則瘟疫當頭,不該讓這些事件阻撓疫苗接種,影響國人健康。
-
2021-06-1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專家:染疫者比一般受害者更弱勢
【記者林敬家、黃寅、簡慧珍/連線報導】學者針對新冠肺炎中國大陸確診者恢復追蹤研究發現,許多人回到社區後在公共場合被嫌棄,被迫改名、搬家、換工作,重演過去SARS時期演變的局面;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說,外界對確診者的「汙名化」,反射出恐懼與擔憂,這是社會另類隱形壓力,政府和民間都要覺察並因應。王智弘說,同樣是受害者,太魯閣號事故傷亡者能得到支持與同情,傳染病感染者同樣受害,不但得不到關懷,還被歧視,比一般受害者更弱勢。且社會汙名化影響時間可長可短,怕得是感染者出院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演變成生理上傷害,對生命價值產生負面懷疑,某些情境、創傷不斷再現,影響到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建議確診者不要一個人獨處,要有情 感連結,政府與民間都應提供關注與協助。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黃丰姿指出,歧視行為往往把害怕投射到他人,批評、孤立、仇視與貼標籤行為,成為「變相加害人」;比如稱呼「葡萄家族」雖能說明傳播鏈,但有標籤化負面效應,政府雖都以案號代表確診者,仍應避免透露個人的就醫資訊。朝陽科大學生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洪凱婷說,疫情期間大家應多一些同理心,沒有人願意染疫,要避免自我焦慮導致失控與過激行為。
-
2021-06-1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近半染疫者現「急性壓力症候群」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國人苦等疫苗、憂心不小心染疫的壓力不小,但痊癒者回到社會後面臨「歧視」問題的壓力更大。醫院發現,近半數染疫者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他們被指責傳染給親友、被不認識者丟垃圾,甚有人出現想不開的負面情緒,心理復健之路漫長,能不能完全恢復染疫前心理狀態要視人格特質而定,通常須半年。彰化一名保險業務員為拚防疫保單業績積極拜訪朋友,結果誤把疫病傳給朋友和客戶,被客戶埋怨,日後生意恐怕難做;她至今睡不好,向朋友哭訴「我不是故意害人」,甚至有負面情緒。有確診者病癒回家,家門前騎樓常被不明人士丟垃圾,還常有不出聲的奇怪來電。曾有陌生人經過,大聲咒罵「回來是要再傳播病毒嗎?」這名確診者與家人默默搬回埔心鄉獨門獨院老宅,目前呈半隱居狀況,他痛苦地說:「先暫時與世隔絕」。「這次事件不知多久才能淡忘。」彰化縣第一例水果盤商傳播鏈造成九十八人染疫,水果盤商的長子說,自認是年輕一代心理調適能力較強,但已找不到鼓勵自己樂觀面對的動力,父母、出嫁的姊姊更難跨越心理障礙,還因間接傳染造成女婿阿嬤病故,來自夫家親友不友善話語,讓一家人自責又難過。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說,近半數染疫病人出現焦慮、緊張、失眠、沒食欲的急性壓力反應,院方成立「心理關懷小組」,開辦團體視訊課程舒壓,職能治療師與社工師每天輪流打電話關心確診者,精神科醫師也加入會診,發現很多病人一講就是兩小時,最擔心是出院後怎麼面對親朋好友。梁孫源認為,時間會稀釋傷痛,一般人半年後可大幅改善負面情緒,但如果台灣疫情無法降溫,相關訊息不斷圍繞,會讓染疫者一直回想起染疫的相關事情,白天恍神,入睡易作噩夢,可能聽到與疫情有關消息就難過、緊張、悲傷,這是標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建議其他家人與朋友應多陪伴,必要時求助精神科、身心科和心理師。學者調查兩岸SARS疫情,並參考外國研究報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出現在病癒一個月後,逐漸出現失眠、恐懼等身心症狀,長達五年。學者指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是被害人,卻被忽略後續心理追蹤,未來五到十年都會煎熬度日,政府應啟動關懷追蹤。
-
2021-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施打疫苗仍染疫?醫指3關鍵:群體免疫前仍要戴好口罩!
近日國內傳出接種疫苗卻依舊染疫的消息,南投44歲婦人4月前往美國,完整接種兩劑輝瑞疫苗,於6月3日返台居家檢疫,期間確診新冠肺炎,幫忙送飯的丈夫也染疫。 為何施打疫苗仍染疫?醫指3關鍵 防範新冠肺炎,民眾都知道施打疫苗是重要關鍵,但卻也有「新冠疫苗可預防病毒」的迷思。重症醫學/胸腔內科黃軒醫師表示,疫苗的主要作用並非在於預防新冠肺炎感染,而是預防病情加重,民眾在接種疫苗後還是有一定的機率感染新冠肺炎,應持續提高警覺。 黃軒醫師說明,要讓疫苗達到預防效果,完整接種是必要的,除了需施打足夠的劑量(輝瑞、莫德納、AZ兩劑,嬌生疫苗一劑),也需得滿14天讓疫苗發揮作用,才算是完整的接種疫苗,疫苗並非施打當下就有效,這是為何施打疫苗醫就染疫的其中原因之一。 在完整施打疫苗後,新冠疫苗如同免疫系統的訓練教官,讓免疫系統學會如何擊敗新冠病毒,使染疫者不至於到重症、避免死亡。但是,即便是再好的疫苗,完整接種後也不可能有100%的效果,民眾還是一樣有可能受到感染,不過病毒量會較低,此情況即所謂的「疫苗突破性感染」。 該案例據瞭解就是在4月前往美國完整接種兩劑輝瑞疫苗,6月返台後確診,CT值為25.46,先生為17.97,從數據來看病毒承載量就較低。而會出現疫苗突破性感染,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免疫系統缺陷所致。新冠疫苗是以模仿SARS-CoV-2病毒,達協助身體學會抵抗真正病毒的效果,若接種者本身就有免疫系統缺陷,那麼疫苗便無法達到任何訓練的效果。 防範接種後確診3關鍵,醫:疫苗接種速度要快! 黃軒醫師指出,群體免疫可預防突破性感染的風險,疫苗除了可保護接種者外,也為其他因嚴重過敏、兒童等未施打疫苗者提供了間接保護,即使疫苗在部分民眾體內無法達到充分的保護效果,在社區中其他施打疫苗者也可阻止病毒的傳播。多數專家認為,接種率達70%~80%便可實現群體免疫效果。 為達疫苗保護、群體免疫,接種速度非常重要,並非個人施打或某部分族群施打即可就算安全過關。新冠病毒會不斷的變種,越多地方發生廣泛感染、時間拖得越長,變種的種類就會越來越多,將可能部分或完全繞過疫苗的保護作用。因此當有機會接種疫苗應盡快施打,別再觀望,加速完全疫苗接種,以達保護作用及阻止病毒發生突變的機會。 黃軒醫師也再三提醒,疫苗並非萬靈丹,施打疫苗雖是防範新冠肺炎的重要關鍵,但也不可完全仰賴疫苗,至今已有非常多的國內外案例在施打疫苗後一樣染疫的案例。醫師呼籲,不論是完整接種疫苗前、後,在未獲得群體免疫之前都不可鬆懈,應持續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以利早日摧毀病毒的傳播。 《延伸閱讀》 .新冠病毒疫苗有哪幾種?一張圖看懂疫苗保護力與副作用差異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要抹開嗎?招名威:注意2重點,直接這樣噴!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14 名人.精華區
張家銘/負重前行 醫護人員也要照顧自己
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至今,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逾一億六千多萬人確診,接近350萬人死亡。台灣雖記取SARS教訓,超前部署,加強邊境管制,建立口罩國家隊,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創造了兩百多天本土零確診個案的平行時空,但這次COVID-19入侵社區後,已無法輕易防堵歸零。醫療人員 面臨身心壓力守住社區,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流動才能切斷病毒傳播鏈;守住醫院,避免醫療量能崩壞,則要靠醫護人員。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感染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強,特別是變種病毒,醫療人員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病患過世 產生替代性創傷一方面是臨床工作加重,穿脫維持個人防護裝備,就是特別的壓力,醫護人員常常為了避免穿脫造成的時間與防護裝備浪費,甚至在工作時不喝水、不上廁所;面對新的傳染病,也要隨時應付不斷更新與變動的工作原則;確診病患病況惡化快速、孤單過世,也可能因此而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另外,擔心自己被感染,將病毒傳給家人,無法有閒暇休息,若自己也被隔離時自責擔心,家庭與工作場合模糊等,這些都讓醫護人員身心俱疲。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但這場與病毒的戰爭不會這樣快結束。醫護等防疫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因持續工作產生身心倦怠,士氣下降,進而效能下降。提供醫護5建議 不要過勞提供給第一線醫護人員「休、停、活、支、意」,「休」是休息放鬆,不要過勞,晚上睡好覺;「停」是暫停轉移,若有空檔,暫離現場,或利用冥想等技巧,關注轉移其他事物;「活」是重拾活力,補充身心食糧,喝口水,提神振作、重啟活力。「支」是支持輪替,工作人力要充足,不要只有一組人,適當輪替,分享支持;「意」是意義價值,醫療單位應該給這些照護人員較高的工作津貼,對於這些英雄的榮耀肯定也很重要。第一線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雖然新冠感染以輕症居多,但仍有相當的比率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使醫護產生挫折感。個案也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因此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對抗疫情 給予配備與資源「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
-
2021-06-13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俯臥 血氧 COVID-19
SARS時我守內科加護病房,那時新光的ICU沒有負壓設備,要是有任何一個SARS病人突破防線進到ICU,就會是個大災難,幸好那時我們的感染科張藏能主任跟洪啟仁院長擋住了壓力,保住了我們。SARS跟COVID-19有很多地方很像,會讓血氧降低,常需要使用氧氣治療。但氧氣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氣體,氧氣治療能提高血氧,但長期使用高濃度氧氣卻又會損傷肺部,用的濃度越高,時間越長,傷害就越大,但要是血氧達不到最低要求時,病人又必死無疑。這是一個兩難的處境,不用會死,長期使用高濃度時卻又會傷害肺臟。因此,醫學界一直在找尋不用升高氧氣濃度卻能升高血氧的方法,包括調整呼吸器的設定、使用特定藥物等等。除了這些,還有個既簡單又困難的姿勢也可以同樣有效的提高血氧,就是俯臥。在疾管署的線上教育訓練課程中,台大新竹分院余忠仁院長還建議俯臥者可以採取像超人飛行的姿勢,一手彎曲在前靠頭,另一手則翻到背後。為什麼說俯臥既簡單又困難呢?說簡單,是因為對沒有插管的病人來說,自己俯臥並不困難,翻個身喬好姿勢就行了;但為什麼又說困難呢?是因為對於身上插滿管路(氣管插管、呼吸器、點滴、中央靜脈、鼻胃管……)的病人,俯臥是非常大的工程,為了不讓任何一個管路滑脫,幫病人俯臥常常需要動用三、四個以上有經驗的加護病房同仁同時進行,更不要說萬一病人還要洗腎、用葉克膜、血管內反幫浦……會變成不可能的任務。俯臥升高血氧的原因很多,跟解剖生理都有關係,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仰躺時,背部方向的血液灌流多,肺泡容易塌陷;當換成俯臥時,血液會重新分布,塌陷的肺泡會打開,肺部通氣╱灌流不匹配的現象就會獲得改善,血氧就能升高。但俯臥的姿勢不易持久,所以有建議說要像煎魚一般,每半小時到兩小時翻面,也有人建議像烤地瓜,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輪流翻。俯臥在頸椎受傷、過度肥胖、胸腹有傷口……的人是禁忌,除了這些禁忌外,還有個副作用。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位病人全身水腫,血氧又一直上不來,醫師就採用了俯臥治療,血氧改善了,但後來病情實在太嚴重,還是沒能救回來。病人過世後,護理師把病人翻回正面,讓家屬做最後的道別時,家屬卻不認得這個病人,以為醫院犯了大錯弄錯了病人。但實際的情形是不管是仰躺或是俯臥時,地心引力會讓體液沉積在下方,仰躺時水分積在後腦勺,不會改變容貌,但俯臥久了,臉部積水變形,瓜子臉變成圓臉,也難怪家屬會連自己的親人都認不出來。幾年前我視網膜開刀時曾經俯臥了一段時候,網膜開刀的俯臥時臉不能側,必須向下。為了度過這段時光,我還買了像按摩床一樣有一個洞的趴睡專用枕,臉可以放在這個洞裡,枕頭設計讓前方稍微抬高,所以呼吸也不成問題,只是不能滑手機也不能看書,只能聽音樂或有聲書;COVID這類疾病的俯臥雖然也不舒服,但還不需要到這種程度,臉可以側,手機可以滑,還可以翻面,會好得多。對於得到COVID血氧降低的人,為了讓使用的氧氣濃度越低越好,建議試著多多趴睡,畢竟高濃度氧氣,用久了對人體是有害的。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等不到新冠疫苗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教授駁斥:完全無此建議
昨天(2021-6-9)LINE群組傳來一篇文章,標題是新冠疫苗等不到!醫籲先打這一支,而第一段是:新冠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對此,醫師徐嘉賢就建議,除了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還需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對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作用」,建議民眾帶家人一起施打,增加彼此保護力。今天另一個群組又傳來發表在《CTWANT》的網傳肺炎鏈球菌疫苗也能抗新冠? 醫:死亡率降3成…診所公告「7月才有貨」,而它的第一段是: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有國內醫師建議,可先施打肺炎鏈球菌,以減少重症的機率;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更在接受《東森新聞》訪問中表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後,雖然不是在預防新冠肺炎,但若真的感染新冠,重症率、死亡率,皆可下降約3成左右。我到徐嘉賢醫師的臉書看到這一段:前陣子也有一篇美國柏克萊大學發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的研究顯示, 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對於降低新冠病毒住院的死亡率有相關性。首先,「美國柏克萊大學」是錯誤的。應當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才是正確。再來,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1-3-9發表的論文,標題是Prevention of COVID-19 among older adults receiving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suggests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SARS-CoV-2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接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老年人預防新冠肺炎表明肺炎鏈球菌和新冠病毒在呼吸道中存在相互作用)。這項研究檢查了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7 月 22 日期間南加州 Kaiser Permanente 醫院的531,033 名 65 歲及以上病患的電子健康記錄,發現有接種過 PCV13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比沒有接種過PCV13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不論是新冠肺炎的確診、住院,還是死亡,都降低三成多。從這篇文章的標題以及討論就可以看出,它所要傳達的訊息是「肺炎鏈球菌與新冠病毒在呼吸道中似乎有相互作用」。但是,從頭到尾,它完全沒有提出建議,說民眾需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Kaiser Permanente 醫院的網站也有發表Pneumonia vaccine may affect course of COVID-19(肺炎疫苗可能會影響新冠肺炎的病程),而同樣地,從頭到尾,它都沒有建議民眾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哈佛大學在2021-5-17發表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阻止冠狀病毒的傳播),其中的一個小標題是Will a pneumococcal vaccine help protect me against coronavirus?(肺炎球菌疫苗會幫助保護我免於受冠狀病毒感染嗎?),而答案是:針對肺炎的疫苗,例如肺炎球菌疫苗和 B 型流感嗜血桿菌 (Hib) 疫苗,僅有助於保護人們免受這些特定細菌感染。 它們不能預防任何冠狀病毒肺炎,包括可能屬於 COVID-19 的肺炎。一個意大利的團隊在2021-5-9發表(正式發表日期是2021-6-11)Influenza and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s are not associated to COVID-19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a university hospital(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與大學醫院住院患者的新冠肺炎結果無關)。這項研究檢查了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6 月 21日期間Fondazione Policlinico大學醫院的741名 65 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急診病患的記錄,發現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或流感疫苗與住院,重症,或死亡,都沒有關聯性。它的結論是:我們的研究不支持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對新冠肺炎結果的影響。從這項意大利的研究,以及那篇哈佛大學的文章就可看出,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並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縱然是那項加州大學的研究,也完全沒有提出「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的建議。而且,請注意,那項加州大學的研究只是看「有沒有打過肺炎球菌疫苗」,但卻沒有看「疫苗施打的時間點」。所以,「臨時抱佛腳的施打肺炎球菌疫苗」是否能預防新冠肺炎,更是未知數中的未知數。當然,我可以預期一定會有人說「是因為沒有新冠疫苗,才會建議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充數」,但是,請看那篇CTWANT文章的最後一段:「也因此,陸續有消息傳出,想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增加,部分診所甚至排到要7月才有貨,想打疫苗的民眾還要先預訂,才能打到疫苗。」由此可見,「建議施打肺炎球菌疫苗」更是讓疫情恐慌雪上加霜。原文: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新冠?
-
2021-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100%照顧好民眾」蘇陳致歉 楊志良:總統才該道歉
宣布社區感染後至今已將近一個月,累計1萬多人確診、296人死亡。行政院長蘇貞昌以及衛福部長陳時中昨終於為此道歉,其中蘇貞昌表示「政府沒有100%把民眾照顧好,深感抱歉」。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蘇貞昌這席話根本沒道歉,哪一個政府可以100%照顧到民眾?應該為政府沒有做到哪些政策而讓國人喪命致歉,而不是說這些空泛的話,他也批評,蔡英文總統至今仍躲在後方,台灣現在搞得這麼亂,身為三軍統帥都不用說一句話嗎?把致歉的責任丟給蘇、陳就夠了嗎?楊志良表示,在這一場抗疫戰中,仍充滿濃濃的政治味,從採購國際疫苗到國產疫苗,處處都不見「專業思量」,只見「政治布局」,當初東洋採購1000萬劑BNT疫苗,指揮中心怕買貴,要求調整劑量為200萬劑,錯失最佳採購時機,此舉也能看出指揮中心當時擔心買貴被在野黨批評,採取保守作為。後續的抗疫模式也是站在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攻防之上,包含打擊學者、彰化事件、拒絕任何快篩的提議等,楊志良說,現在是政府應該要團結的時候,不該是政治攻防的時刻,2003年抗SARS時期,前總統陳水扁在總統府邀請朝野政黨領袖,召開「朝野領袖防治SARS疫情會議」,針對疫情對於國內政經社會的衝擊評估、防疫措施的檢討、緊急命令的頒布等交換意見。楊志良說,但現在執政黨對於在野黨根本就是不溝通,任何意見直接反對,並派出網軍攻擊,號稱是最會溝通的政府,根本看不見有任何溝通之處。造就台灣目前的情勢,總統應該要負起最大的責任,不過至今未見總統對於確診者或是因染疫過世的死者,有任何說法,把道歉的責任推向蘇、陳,一來道歉毫無誠意,使道歉一點意義都沒有,總統真的都不用說任何一句話嗎?
-
2021-06-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開發二代新冠疫苗 跨大步走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且病毒變種能力強,全球各大藥廠都在投入二代新冠疫苗的開發,台灣已有傲人成果,近期包括中研院、醣基等均傳出佳音,正打造新冠防疫的秘密武器。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與該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近期成功設計研發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針對目前正在台灣肆虐的英國株變種,可產生中和抗體的濃度比現行疫苗多了2.7倍。馬徹昨(6)日表示,這項研發成果目前已完成多項動物試驗,且已向美國申請臨時專利,後續將尋求民間企業技轉的可能性。在此之前,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以創新醣類平台技術入股的醣基生醫,應用獨家醣分子均相化技術CHOptimax新疫苗開發技術,成功研發出能中和包含南非株在內,多種SARS-CoV-2突變株之廣效型疫苗。醣基表示,經多次動物試驗證明,在接種兩劑CHO-V10廣效型重組蛋白疫苗後,小鼠體內均可產生高效價的高親和力中和性抗體,包括對原始病毒株、D614G、英國株及南非株病毒,小鼠血清的病毒中和效價IC90均達3,200至6,400倍,IC50則高達12,800至25,600倍以上,展現醣基CHO-V10廣效型重組蛋白疫苗,對不同COVID-19病毒株皆展現優異的保護力。中研院基因體中心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造成全球1億7,000萬人確診,超過350萬人染疫死亡。目前全球雖已有許多新冠疫苗可供使用,但由於病毒變種能力超強,極有可能擺脫當前疫苗誘發的保護,讓已經接種疫苗的人仍然有再被感染的可能性。除了疫苗之外,台灣有不少投入新冠藥物的新藥公司,陸續將海外進行臨床試驗的藥物,申請在台灣增設臨床試驗點,或是啟動「慈療法」試驗。其中,生華科已率先達陣,開發的新冠藥物Silmitasertib(CX-4945),獲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緊急核准, 可在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啟動治療新冠重症的臨床試驗、並執行恩慈療法。另外,逸達、國鼎、心悅等公司,也分別針對其輕中重度的新冠治療藥物,申請在台進行臨床試驗;藥華藥也正申請將其新型干擾素P1101,納入「新冠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第二波疫情現形!全台都危險 專家籲快做3件事
根據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發病日資料,全國疫情高峰已不再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5月15日到17日,第二波高峰出現在5月24日且單日確診人數達549例,超越首波高峰。對照區域發病日資料,首波高峰主要由北市貢獻,次波高峰主要由新北市貢獻。面對疫情擴散不休,專家提出三件事要快做。首先,政府部門應盡快根據區域陽性率進行人流管制,再者全台各地都要預先做好廣設社區篩檢站、大型收治場所的規畫,不能再「追著疫情跑」了。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發病日距離確診通報日會有時間差,所以發病日的監測比較不即時,緊密監測小區的陽性率,有助更早掌握先機。一偵測到陽性率變高,就要趕快加強小區的三級管制措施,暫時封小區也可納入考量。李建璋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封鎖與中國武漢疫區邊境往來的少數國家,這是台灣防疫成功最關鍵第一步。現在將同樣的概念放在境內的疫情,也是一樣的,必須盡可能讓疫情嚴重區域的人留在當地,不要往其他區域移動。李建璋表示,像是美國等疫情嚴重國家,過去都曾經發生過群眾避難心理帶來疫情散播的先例,阻止不了人口及感染密集度高的人流往郊區,結果疫情擴散全境。希望台灣可以記取其他國家和自己的正反面經驗,好好進行人流管制。李建璋指出,很多實證資料已經揭示,無症狀感染比例高且變異株傳播力強。強烈呼籲北漂的遊子,如果希望保護自己的爸媽家人,請留在北部,不要返鄉。中南部及東部人口平均年齡教長,醫療資源相對較不豐富,一但發生疫情,死亡率恐不容小覷。關於疫情第二波再創新高、出現加劇和擴散之勢,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嘆了一口氣,他說,這個問題要去問指揮中心,「掌握監測資料並且超前部署,是疫情指揮中心的責任,」但是現在每天記者會只聽到報數字,都沒有關於未來的推估和因應,只是追著疫情跑,但怎樣都追不上。顏慕庸表示,傳染病的本質就是會擴散、經過一個潛伏期,先浮出冰山一角,然後就是一波接一波,難以收拾。當初在宜蘭、基隆、新北市,看到三個點都有疫情同時發生,就是冰山一角,代表整個社區都出了問題。現在雙北之外,包括苗栗等其他縣市也開始浮現越來越多疫情,也是警訊。顏慕庸表示,要在潛伏期就偵測、阻斷,需要廣設社區篩檢站、大型收治場所,這些在現在還沒有疫情的縣市,都應該要提前規劃,等到疫情發生才去追,就來不及了,「不是哪裡出問題,就派王必勝去設前進指揮所。」顏慕庸提醒,種種正確的因應之道,SARS發生後將近二十年來,台灣不論民間官方,許許多多的專家學者都已經討論過,「現在就是實戰的時候。」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鴻仁:死亡數突飆高 凸顯三警訊
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首任疾管局局長張鴻仁昨(5)日晚間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過去一個多月來疫情烽火遍地,突然飆高的死亡數已凸顯了警訊。他呼籲健保應該啟動三大措施,動用資源注入醫療體系。張鴻仁指出,2003年SARS危機,中央健保局是疾病管制局策略「後衛」。前臺大醫院院長謝博生教授生前回憶說:「中央健保局的及時援助是抗煞成功的轉捩點」。他指出,本波疫情爆發前,指揮中心游刃有餘;過去一個多月來烽火遍地,原先仰賴的「國民素質」,面對傳染力高、速度快,死亡率又高的變種病毒,只能勉強停住。但突然飆高的死亡數已凸顯出三大警訊:首先,是社區發生死亡後才確診,這是疫情監控體系的失靈。表示過去這段期間整體偵測量能,還追不上病毒擴散速度。其次,這表示重症照護的失能,每張重症病床,背後是一群兵疲馬困的醫護人員在苦撐,盼不到援兵也看不到未來。第三,用於治療重症的藥物不足且管制過嚴。除了瑞德西韋,許多新藥尚來不及進口。張鴻仁指出,這些背後的警訊顯示,健保可動用的資源尚未注入醫療體系。首先是實施了15年的總額預算,所有醫院都在最緊繃的財務壓力下運作,除了極少數例外,九成以上醫院不是靠政府預算,就是靠停車與美食街。許多醫院有床不敢開床,護理人員嚴重不足。因此,阿中部長要大家「降載」後,才慢慢有病床釋出,勉強撐住場面。但是疫情在疫苗未大量施打前,還不會真正被控制。第一線醫護人員再等不到援軍,那大家就等著看醫護體系如何崩解。當務之急是健保署立刻採取下列措施:一,請立刻召開健保委員會(全民健保的最高監督機構),研商如何挹注資源,讓全國各級醫院大開病床、大招醫護,必須有額外預算,不能再用去年協商的總額「匡住」。二,請立即宣布醫院、診所疫情期間最低收入「保障」。實施細節請參照2003年SARS的相關措施。三,宣布保障點值。最後張鴻仁指出,他無法想像醫院一邊作戰,一邊還不知道彈藥、糧草、援兵在哪裡。一個進步的國家,要用經濟的手段辦事,資源出不來,有其長期結構性的問題,非常時期,一定要用非常手段!
-
2021-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部護理人員被迫放無薪假?義大醫院:一切符合勞基法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昨天提及,南部護理人員因住院治療大幅降載,被迫放無薪假,點名義大醫院,並建議「南護北調」,義大醫院回應,醫院因承接多項防疫工作,適度進行人員調度,強調一切皆符合勞基法相關規定。陳玉鳳昨天表示,南北護理人員兩樣情,北部醫院人力不足、但一直加開收治確診者病房,工作量大增;南部卻因減少常規開刀,住院治療大幅降載,不少護理人員被迫請假或放無薪假。她建議比照SARS時作法,讓南部放無薪假的醫護可在自願情況下支援北部,減輕北部醫護壓力。義大醫院表示,疫情升為三級警戒後,義大醫院雖將醫療量能降載,但因承接多項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防疫工作,將醫院護理人員適度進行人力調度,提供護理專業相關的工作,一切皆在符合勞基法相關規定前提下執行。義大醫院表示,護理人員的付出與貢獻值得尊敬,院方對於護理人員的工作量能、休假、安全衛生,都是盡最大努力保障護理人員的各項權益,也期許確實遵守防疫規定讓疫情早點結束,才能給予護理人員最大的掌聲及回報。
-
2021-06-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拋棄傳統規定 快爭取疫苗
婆婆開白內障回來,看到媳婦:「我不曉得妳那麼老了,皺紋好多!」有些事,看到真相,才知原來如此,但知道真相,要說清楚講明白,有時也要措詞得當,看時間、場所、對方心理而定。對付日益嚴苛的新冠疫情,民眾人人自危,近日搭飛機去美國打疫苗的國人越來越多,比起一年前,旅居美國的國人回國避難,真是最大的反差。這個情形,很像自然界候鳥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移動一樣,因為牠們看清楚了要隨著自然的變化而遷移才能活命,同樣的,大多數的國人也看清楚了事實,知道短期內要在國內施打疫苗大概不可能,「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教書治天下如此,求醫保命亦是如此。古人說,治國者要能通天文、知地理。古代孔明常常夜觀星象,以求治國的智慧。但現代治國者要能有治國之智慧可不容易,因現代政治生態,比古代複雜多了,尤其醫療專業度又高,這次疫情又是超越之前的SARS疫情,全球感染者及致死者人數應該是空前絕後。因此,如何及時參考國外之經驗,同時廣納全國這方面的專家,做出最好的防疫措施,在在考驗有關當局的智慧與行政能力。古人說:「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目前國人大都在家不敢出門,此時應該說:「自由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更為貼切。根據國外的經驗,除了防堵之外,及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發病率及死亡率,是全世界的共識。因此,套一句國父遺囑:「聯合全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換成今日的話就是要聯合全世界願意賣我疫苗之國家,以及國內各行各業的努力,趕快爭取疫苗到手,拋棄一切傳統規定,「救人如救火」應該是大有為政府應該有的思維與態度,這才是為官之道,也是蒼生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6-03 名人.黃軒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緊急替COVID-19病患插管,「與死神最短的距離」看到急診醫師替患者插管染疫的新聞,頓時想起了,台灣之前在抗SARS期間,有1名醫師在2003年4月28日晚上值班時,為救治林姓婦人,因不知林婦是SARS病患,只簡單戴上一般外科口罩和手套,便為林婦緊急插管,臉部還被吐出的穢物噴到,不幸感染SARS奪命,他得年僅28歲!一般民眾不知道,當醫療人員正在執行緊急插管,其實和病患一樣一起貼近到了「死神」身邊……【黃軒醫師說:COVID19 空氣傳播,緊急插管,醫護人員也危險】在電視節目中,我似乎有曾說「我們是在一堆病毒跳躍圍繞下,用醫療使命,搶救了陌生人的生命」!故在此,先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插管),CPR(急救)的護理師、呼吸治療師、住院醫師……所有醫療人員,在多少的醫療歲月中,當我們在急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卻是如此「接近死神的距離」的現場。早在去(2020)年4月份,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顯示,研究人員模擬在緊急情況下,在病人緊急插入呼吸管過程中,病人反射地咳了兩次,看看共計8名醫護人員(2名醫生,6名護理師)被病人飛沫、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沾到的情況如何?這個試驗發現,8人中有7人,經過了經急插管後,被咳嗽噴出的飛沫點沾到他們曝光的「皮膚」上,6人有飛沬噴到他們的「脖子」,有1人「耳朵」被飛沫噴到。所有8位參與緊急救援的醫護人員,「頭髮」皆有沾到飛沫,有4人「鞋子」也中標。我們知道,只要咳嗽一次,噴飛的病毒量至少達「20,000隻病毒」!在病房中,很多病人在遇到緊急插管,都會有反射動作的咳嗽,肯定不會只有1-2次……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更是密集包圍著所有醫療人員周圍。其實,當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就是和病患一樣,一起靠近了死亡最近的地方……依WHO建議,我們醫護人員在替COVID-19病人插管,需要穿上「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但「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圍」,並沒在WHO例行的配備上。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提醒,醫療人員要注意他們身體其他地方,因緊急急救後會被飛沬沾到、那些懸浮在空氣中微小顆粒,緊密包圍下仍然會沾到……「脖子」、「耳朵」、「頭髮」、「鞋子」、「皮膚」。故建議除了: 1.「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2.也都得用「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這些全套在急救的PPE配備,對COVID-19飛沫、氣溶膠顆粒防護才有效!再次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 插管)、CPR(急救)所有醫療人員。 我們當下執行緊急插管,真的太貼近「死神」了……但是醫者們,依然是「義無反顧」啊!※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3 名人.黃軒
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重症患者生機:雞尾酒療法台灣目前收治個案有1055人屬於嚴重肺炎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重症,不分年齡層重症率上升至14.9%,60歲以上個案重症率更達到27.5%,年紀較大者重症率偏高,而這波確診也大多是年長、具有慢性病者。為了早期發現重症病例得以早期治療,我們期待「不要等到變成重症了,需要呼吸器或葉克膜時才來治療」。或許目前的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 Antibody Cocktail),目前在許多臨床試驗發現,有效降低30-70%的重症,而這真的燃起了重症病患的希望。只因為「重症太多了,死亡太持續增加⋯⋯」我們得快搶救⋯⋯我今天閱讀的資料中,簡單兩種的臨床試驗結果,分享一下,IF不足的,大家共同指教⋯⋯A.雞尾酒療法 REGN-COV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叫REGN-COV2,由兩種單株抗體組成(REGN10933 和 REGN10987)。其一來自 COVID-19痊癒患者血液中取得的B細胞基因,並經由基因工程方式複製產生抗體。另一種則從VelocImmune的基因改造小鼠取得。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REGN-COV2)改變SARS-CoV-2棘狀蛋白入侵人體的關鍵受體,使棘狀蛋白無法接合人類細胞受體(ACE2),藉此抑制變異病毒躲避治療和棘狀蛋白於人體擴散生長的能力。使用REGN-COV2治療,可減少病患鼻子與咽喉的病毒數量,從而減少病患看診次數。臨床實驗顯示,一旦重症入院治療,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於是Regeneron也終止了重症患者的第二期、第三期的臨床試驗結果。但是,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認為未使用呼吸器和很可能有惡化成重症的確診病患,皆可使用REGN-COV2治療。在重症之前使用:1.可有效控制感染2.減少後續就醫風險B.鷄尾酒療法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臨床試驗名叫BLAZE-1。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由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兩個單株抗體混合而成。臨床第III期試驗數據結果顯示,治療750多名高風險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可降低87%患者住院、死亡的風險。臨床第III期研究顯示,利用2800 mg的bamlanivimab和2800 mg的etesevimab治療,可以顯著降低70%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其實早在臨床第II期試驗已發現,如果單藥治療的bamlanivimab也可使顯著降低70%住院和急診就診的風險。但是此單一的單株抗體療法對於變種新冠病毒的效果較差,例如英國、南非、巴西和美國加州的B.1.427/B.1.429變種。所以目前雞尾酒療法,對大多數的變種病毒也有更好的中和作用。此類雞尾酒療法也改善了病毒量、症狀持續時間、新冠肺炎造成的住院治療,以及急診或死亡事件,計畫在2021年6月之前向美國FDA申請完全批准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C.整理一下 1.雞尾酒療法 ( REGN-COV2 , Casirivimab + Imdevimab ) 劑量:Casirivimab 1,200mg 和 Imdevimab 1,200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 2.雞尾酒療法 (Bamlanivimab +Etesevimab )劑量:Bamlanivimab 700 mg 和 Etesevimab 1,400 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美國FDA允許1.18 歲以上的成人或 12 歲以上且體重 40 公斤以上的兒童2.直接病毒檢測確診為 SARS-CoV-23.疾病嚴重度為輕度或中度4.有演變成住院或重症的風險因子(包括BMI35 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不全;65 歲以上;55 歲以上且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或慢性肺病;12-17 歲且 BMI 為 85 百分位以上、或患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或患有先天與後天性心臟病、或患有 神經發展疾患、或患有需每日藥物控制之慢性呼吸道疾患、或有醫療相關技術依賴之狀況,例如氣切、胃造口或正壓呼吸器等等5.排除住院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氧氣治療的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增加氧氣量的慢性氧氣治療病人雞尾酒療法代表人物為前美國總統Mr. Triumph川普除了REGN-COV2抗體療法外,其實同時使用治療晚期COVID-19患者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Gilead 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鋅、維他命 D、啡莫替定(FAMOTIDINE)、Melatonin(退黑激素)和阿斯匹林。顯然COVID-19的治療需要多個的處方,同時下手才能有效改善,這真的就是大時代的「雞尾酒療法」。參考資料:Emerging antibody-based therapeutics against SARS-CoV-2 during the global pandemicAnti-SARS-CoV-2 Monoclonal AntibodiesA Study of LY3819253 (LY-CoV555) and LY3832479 (LY-CoV016) in Preventing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OVID-19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nd Staff (BLAZE-2)※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研究揭密:為何腺病毒疫苗恐致血栓,mRNA疫苗卻不會?
一個德國團隊在6天前(2021-5-26)發表一篇很有趣的研究論文,標題是:“Vaccine-Induced Covid-19 Mimicry” Syndrome: Splice reactions within the SARS-CoV-2 Spike open reading frame result in Spike protein variants that may cause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patients immunized with vector-based vaccines(“疫苗誘導的新冠模仿”症候群:新冠病毒刺突開讀框內的剪接反應導致刺突蛋白變體,這可能導致接受基於載體的疫苗免疫的患者發生血栓事件)。這篇論文目前只是preprint(預印本),也就是還沒通過審核,所以它並不是正式發表,而且有可能會被拒絕而不會正式發表。我一向不贊成用這種方式發表論文,但由於新冠疫情發生的太突然,太猛烈,所以相關研究的數量就非常龐大,而它們也就都搶著要趕快發表。在這種情況下,用預印本來發表研究結果儼然已經成為常態。不管如何,根據我20多年來評審論文的經驗,這篇論文應該很快就會通過審核而正式發表。從這篇論文的標題大家應該就可以看出,它不會是容易解釋給普羅大眾聽的,所以請大家要稍有耐心。首先,人體基因遺傳密碼的傳達(表達)是必須通過三道步驟:(1)「轉錄」(transcription)是從DNA製造出RNA,而這是在細胞核裡面進行的,(2)「剪接」(splicing)是將RNA轉化為mRNA,而這也是在細胞核裡面進行的,(3)「翻譯」(translation)是從mRNA製造出蛋白質,而這是在細胞漿裡面進行的。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當它表面的刺突(Spike)和人體細胞膜上的ACE2結合時,就能進入細胞,然後就在細胞漿裡複製它的RNA以及製造蛋白質。也就是說,它的整個生活史都與細胞核無關,也沒有「轉錄」或「剪接」的步驟。目前在使用中或是還在研究中的新冠疫苗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刺突蛋白而設計的。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是將刺突蛋白的mRNA包裝在脂肪顆粒裡。當疫苗被注射入肩膀後,脂肪顆粒會和肌肉細胞結合,讓mRNA進入細胞,然後mRNA就會在細胞漿裡被「翻譯」出刺突蛋白,而翻譯出來的刺突蛋白就會進入細胞膜。由於刺突蛋白是異物,所以就會引起免疫反應。請注意,這一整個過程都跟細胞核無關,也沒有「轉錄」或「剪接」的步驟。也就是說,mRNA疫苗產生刺突蛋白的過程是跟新冠病毒一樣的。強生和AZ的疫苗是將刺突蛋白的DNA包裝在腺病毒載體裡。當疫苗被注射入肩膀後,腺病毒會進入肌肉細胞,然後它的DNA就會進入細胞核裡。在那裡,它所攜帶的刺突蛋白DNA會被「轉錄」出RNA,而RNA就會被「剪接」成mRNA。所以,DNA疫苗產生刺突蛋白的過程是跟新冠病毒迥然不同的。最關鍵的不同就是「剪接」。這個步驟會製造出不同長短以及不同組合的刺突蛋白mRNA,從而衍生出這篇論文標題裡所說的「刺突蛋白變體」。而由於有些刺突蛋白變體是soluble(可溶,游離),所以會游離出細胞,隨著血液在全身循環。當這些游離的刺突蛋白與血管內皮細胞的ACE2結合,再加上抗體的參與,就有可能會引發炎症反應,導致血栓。(註:AZ疫苗引發血栓的發生率大約是每十萬劑有1個案例)這篇論文是用培養的細胞做實驗,發現AZ疫苗的確會產生游離型的刺突蛋白。但是,它並沒有做人體試驗,所以它所提出的這個血栓形成的機制就只是個理論。它也有說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的炎症反應比較強烈,所以AZ疫苗引發血栓的案例大多是年輕的女性。它也有說由於大腦靜脈血管的血流較慢,所以刺突蛋白就較有機會與ACE2結合,從而較容易在這裡形成血栓。不過這些也都只是理論。它也有提出建議,要將刺突蛋白的DNA做修訂,使得它所衍生出來的RNA不會被剪接成游離型的刺突蛋白。果真如此,新一代的DNA疫苗就不會引發血栓。原文:血栓新論:游離刺突蛋白
-
2021-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呼籲指揮中心重組 呂秀蓮提10點質疑
前副總統呂秀蓮最近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該重組,她今天在臉書上提出十點疑問,她表示,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臨離台灣實話實說,美國疫苗正在擬定「分配標準」,不會特別恩惠台灣,一語驚醒夢中人,此事不只人命關天,疫情再擴大,甚至動搖國本,總統及行政院長於心何安?指揮中心不該重組?檢調單位不該依法偵辦?我國的對美與對中政策不該檢討嗎?呂秀蓮說,總體觀察,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應該檢討的事項,至少包括十點:第一,自認天縱英明,絕口不提抗SARS累積的經驗,也不尊重抗疫專家的意見。第二,疫情加劇成國安問題,指揮中心升為一級,指揮官理應由行政院長擔任,方能作全方位指揮調度,卻仍由部長續任,以致各部會未能通力合作。第三,由於主政者矜驕自滿,只憑口罩外交就大喊「Taiwan Can Help」,卻未擴大生產其他防抗疫物資。第四,當全世界都廣推快篩普篩,指揮中心卻自始反對,至少應對疫情熱區如養護機構,情色產業及移工群聚區及早施行篩檢,加強抗疫部署,卻無所作為。第五,為何對自費核酸檢測限制嚴格,而且收費超貴,要價7000元?第六,為何資策會及工研院建議舉行全民防抗疫演習,卻被擱置不理?第七,為何不曾規畫全國各縣市檢疫治療機構,作超前部署?第八,為何不曾將全國各醫院的醫護人員實施防抗疫專業演練?第九,為何特准飛機機師享受3天隔離的特權?為何對諾富特隔離飯店未作嚴格規範管理?最後,呂秀蓮說,能徹底杜絕疫情的是疫苗,它已成為戰略物資,涉及國安、外交與經貿,絕對需要超前部署,全力以赴。
-
2021-06-01 名人.黃軒
病毒為什麼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醫曝4原因是關鍵
傳統菜市場,是COVID-19的窩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在傳統市場裡,那些COVID-19病毒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年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些研究,因為當時的香港是SARS冠狀病毒的大爆發的地區,使他們非常地注重。中國人習慣的傳統菜市場是如何傳播病毒,造成疫情的大流行?A.為何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是COVID-19的窩?1.傳統菜市場,長期潛在病原體傳統菜市場傳播的病原體例如病毒、細菌,通常會在生鮮蔬果,或海鮮肉類存活。這些潛在的病原體,偶爾會傳播給人類,導致零星病例或小規模爆發,也有些人會有症狀生病,也會有無症狀的生病,甚至不會被發現的。這些病原體的基因,也會持續在菜市場存在,透過人類、家畜、海鮮,一些活體生物體內,共同相互傳播,但大部分病原體都會被切斷傳播鏈。少數病原體像是病毒,會通過基因重組機制,在有利的新環境下,做出適應環境壓力的突變。 由於基因重組分段,冠狀病毒(CoVs)中的重組,有其獨特的複製和突變的機制。COVID-19病毒可以在每10000個核苷酸下,就複製了一個新的基因序列。這樣的速度使這些RNA病毒特別快速適應宿主的變化,導致演化出帶有較高的傳染性或致病性的病毒,我們有時候也就會稱這些新的病原體為變種病毒或變異病毒。再加上傳統菜市場通常過度擁擠,人類與人類、人類和動物之間相互反覆接觸下,在這些有利條件下,病原體易撲向人類傳播。當「群聚感染」的人數大幅增加,其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鏈「R0值大於1」時,就會大爆發傳染病的流行。When a large number of humans are infected, especially if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becomes effective with the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above unity ,a major outbreak will occur.2.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傳播力強日本研究人員,針對傳統菜市場內COVID-19傳播的研究發現,其COVID-19經傳統菜市場傳播給人的機率會比一般高出2-34倍,這顯示COVID-19一旦出現在傳統菜市場,傳播力是很強的。(We estimated that the reporting rate for the market-to-human route was 2–34 fold higher)3.無症狀感染為主日本研究人員認為,無症狀感染是COVID-19主要被忽略的感染原因。這些人都會再回到傳統菜市場繼續買菜,然後再傳給㰙販,如織網般一直不停擴散下去,直到大爆發或有確診病例被發現。4.不易去看醫生另一項研究發現,由於大部分(80%)都是輕症和無症狀的季節性病毒,也只有4%的病人會去尋找醫療服務,這更加難以提早發現這些流行病毒的存在。Another study repor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easonal coronavirus infections were asymptomatic by most symptom definitions, with only 4% of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a seasonal coronavirus infection episode seeking medical care for their symptoms (Shaman and Galanti, 2020)B. 如何減少傳統菜市場的傳播?a.法律單位社區傳播已經是第三階段,法律得採取傳統市場管制措施,以防堵疫情擴散。傳統菜市場應强制採取防疫分流機制,如果攤商做不到防疫的法律規範,那就會勒令停業。b.㰙販單位1.人流和時間管制民眾到傳統菜市場採購,可依身分證號碼尾數分流進出。尾數奇數者:周三、五、日允上市場採買尾數偶數者:周二、四、六允上市場採買2.全民實聯制由於傳統菜市場常常會人滿為患,雖然有戴口罩但有時候也未保持社交距離,故進入菜市場得全民實聯制,以策日後有追蹤足跡可尋。C.個人防疫1.戴上囗罩、保持安全距離、勤洗手這些已經是個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必然要做的日常習慣,在病毒肆虐的時期,一個也不能少。2.寫下要買的菜防疫新生活,記得把逛大街的習慣暫時改掉。在未去菜市場之前,先寫下今天要買的菜,找到㰙位一次買足,買完東西即刻離開,莫再那邊閒聊了。3.宅配服務網路,也是有傳統菜市場,大家可以好好利用宅配服務。別忘了,缐上刷卡給付能減少和鈔票的直接接觸,然後不要叫外人送貨上門到你大樓門口啦。(網羅七家買菜網,方便在家買菜)4.離開菜市場時,酒精消毒雙手上完廁所我們得洗手,別忘了逛完傳統菜市場,也是要記得酒精消毒手後才可以回家喔,這樣才會有效減少COVID-19感染率,你的家人和社區才會安全。D.全民防疫行動由於疫情嚴重擴散,尤其是確診感染者幾乎都是有去過「傳統菜市場」、「大賣場」的足跡。任何民生銷售物資的地方,都已是COVID-19病毒的紅色警戒區域,故宜全民防疫行動(法律規範、㰙販單位、個人防疫) 才能脫離嚴重的疫情擴散。※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快篩為何不可行?教授曝一情況做比不做還糟
前天晚上(2021-5-27)一位台大教授寄來一個臉書簡訊:「學長,台灣現在疫情嚴重,很多混雜的訊息,大家都只相信您的科學分析,請多分享您寶貴的想法。 例如,快篩做比不做還糟嗎?」他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大前天(2021-5-26)發表在商業周刊的文章,標題是:全台快篩,為何不可行?一篇算給你看:偽陽性率恐達70%。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科副教授董宜青。她很專業地計算出在高風險地區(盛行率10%),約有15%是偽陽性,而在低風險地區(盛行率1%),則約有67%是偽陽性。這跟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去年4月發布的台灣模式-精準防疫100天,是不謀而合。不管如何,儘管大家都很緊張,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灣還是屬於低風險地區,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商業周刊這篇文章的標題會自問自答地說〈全台快篩,為何不可行?一篇算給你看:偽陽性率恐達70%〉。所謂「快篩」,指的是一種檢測病毒抗原(蛋白質)的方法,而它通常是在15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相對來說,公認的「黃金標準」檢測方法,也就是PCR,就比較花時間,需要兩三天。不過,事實上有一款叫做ID NOW的PCR機器,檢測速度是比「快篩」還快(只不過價格不菲)。請看三個禮拜前才剛發表的Sensitive on-site detection of SARS-CoV-2 by ID NOW COVID-19(用 ID NOW COVID-19 來對新冠病毒進行靈敏的現場檢測)。所謂的「偽陽性」和「偽陰性」,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顧名思義,但其實它們的定義並不明確。更糟糕的是,就連「確診」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定義也是模棱兩可。在目前,所謂的「確診」都是根據所謂的「PCR陽性」來判斷。但是,所謂的「PCR陽性」卻又需要靠Ct值來判斷。關鍵問題是,什麼Ct值才是「PCR陽性」?為了方便起見,Ct值一直都被說成是代表病毒的量,但其實它所顯示的只不過是某一小段病毒RNA的量(縱然死病毒也可能會有)。不管如何,就「PCR陽性」而言,它的強弱正好是與Ct值成反比。用句俗話來說,Ct值越大,陽性就越弱,而病毒量也就越小。但問題還是,什麼Ct值才是「PCR陽性」?才是「確診」?在《風傳媒》前天(2021-5-27)發表的新冠病毒檢測的Ct值是什麼?專家一篇文教你輕鬆判斷,低於這數字越容易傳染給別人裡有這麼一段:近半個月來,本土疫情嚴重,指揮中心又鬆綁了解除隔離標準,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之前採檢確診Ct值,訂定大於等於34,「訂的有些保守」,一般來說,Ct值大於28以上,就培養不出病毒。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儘管Ct值在29或以上就培養不出病毒,但指揮中心過去卻一直把Ct值在29到33之間的人當成是需要隔離的「確診」案例。也就是說,如果採用過去這種標準,那縱然是所謂的「黃金標準」,PCR篩檢也會產生嚴重的偽陽性的問題(沒有病毒,卻被判定為確診)。我們再來看一篇今年3月15發表的研究論文A follow-up study shows that recovered patients with re-positive PCR test in Wuhan may not be infectious(後續研究顯示,在武漢PCR檢測复陽康復患者可能沒有傳染性)。這項研究發現,在20280名患者中,共有2466人(12.16%)出院後PCR檢測又呈陽性,而他們跟4079人有密切接觸。 但是,所有這 4079 人的 PCR 檢測都呈陰性。也就是說, 如果用錯對象,PCR篩檢就會有很嚴重的偽陽性的問題。我們現在回頭來看「快篩」的「偽陽性」的問題。「快篩陽性」表示是有檢測到病毒的蛋白質,但這並不表示被檢測的人就帶有活的病毒。如果分離不到活的病毒,那這個快篩就是偽陽性。但由於分離病毒是耗時費日,又需要在高端的實驗室才能操作,所以用這種方法來證明快篩偽陽性是不符實際的。退而求其次,現在對於快篩是否出現偽陽性,都是根據PCR的複檢來做判斷。也就是說,如果PCR的結果是陰性,那快篩陽性就是偽陽性。但是,剛剛已經說了,PCR篩檢本身就有偽陽性的問題,所以用它來判斷快篩的偽陽性,當然也就不完全可靠。總之,在病毒盛行率不高的地區,不論是用抗原快篩,還是用PCR黃金標準篩,都會產生嚴重的偽陽性的問題。所以,儘管商周這篇文章所說的「全台快篩,為何不可行」並沒有錯誤,但其實是不論什麼篩,都只有在有選擇性,精準施行的情況下(例如有症狀或有接觸史的人),才不會出現「做比不做還糟」的現象。原文:快篩:做比不做還糟嗎
-
2021-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到底有沒有獲緊急授權? 陳時中給答案了
莫德納疫苗28日下午抵台,但卻傳出疫苗在美國莫德納網站查無批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澄清,我國購買的Moderna疫苗為歐洲廠生產,網友看到的美國Moderna網站,係提供在美接種疫苗者做查詢,因此不適用於查詢我國購買的莫德納疫苗。至於BNT疫苗沒有拿到我國的EUA,為何在「疫苗接種須知暨意願書」會寫著「Pfizer-BioNTech 之 COVID-19 疫苗是含有 SARS-CoV-2 病毒棘蛋白之 mRNA 疫苗,本疫苗已通過 WHO、歐盟、美國等先進國家及『我國緊急授權』使用」?對此,陳時中表示,這是代表如果「你現在打輝瑞疫苗的話,一定有EUA的」,進來要施打的疫苗一定都會通過緊急授權使用。但沒有進來為何要寫?陳時中則表示,前一波跟BNT的合約,有延遲但我們沒有放棄希望,且一月底有得到COVAX配發輝瑞疫苗的消息,被配發到9萬5000劑左右。因此既然列在配送名單,開始打的時候就會把輝瑞放在裡面來,要進來也要通過程序。但一直到五月三日COVAX才通知說無法提供輝瑞疫苗。很遺憾被通知無法供應,但疫苗接種書也寫了。不過這代表,進到可以使用的疫苗一定會審查通過。在疫苗配發上,陳時中說,將陸續配發疫苗,整體計算目標是不分縣市第一類醫事人員,有執業登記者百分百都可以打到,雙北有第二三類,也是百分百都能打到。配發下去之後按照,施打順序隨時有需要可通報指揮中心,全國第一類都會有,雙北二三類都打得到,以此原則作為配發。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將第四級警戒兵推演練 鄭文燦:桃園也會盡早規畫
疫情嚴峻本土確診暴增,死亡人數也超過SARS,台北市長柯文哲預計30日實施第四級警戒兵推演練,桃園市長鄭文燦今主持防疫會議後也表示,第四級警戒有居家令民眾不得擅自外出,還有交通封鎖等,他說「桃園也會盡早規畫」,之後作成一個範本沒有問題。鄭文燦表示,桃園去年有針對有幾個部分做演練,包括社區防疫、長照機構的防疫演練、及針對疫苗接種的普及化做預先規畫,他說未來假如有可能提升到第四級,第四級是包括居家令,所有人不得上班上課,這個部份會規畫,也會有兵推演練。鄭文燦說,像是居家令如何執行,居家令不是只有交通封鎖,還包括哪些是必要的維生系統,像醫院、藥局,民生必需品的超市等,居家令期間能夠出外的時間及次數要限制,桃園也會盡早規畫,完成後作為一個範本沒有問題。另有關桃園配發1.8萬劑AZ疫苗,目前施打狀況,鄭文燦指出,昨天醫院、衛生所都施打,包括警察局、消防局各1002人、消防局300人都已完成施打,其中消防局在上一輪也有200人接種,且桃園施打有先造冊,因此目前施打有順序。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指出,全市有34所醫院,由11家責任醫院分開4區支援,其中1萬劑量給第一線醫護人員,希望施打率提高至7成,第2批來有信心全部打完;另外8000劑放在基層醫療醫護、藥理人員還有警消等,昨開始施打超過4000劑,周六、日不間斷,基層人員希望施打率到8成。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救援!中研院訂購「高通量自動化平台」日檢測1千檢體
國內COVID-19疫情嚴峻,篩檢量能面臨挑戰,中央研究院昨深夜於臉書發文表示,已盤點相關檢測資源,並在上周主動聯繫指揮中心表達願全力協助,同時,中研院已向國外訂購1套「高通量自動化平台」,1天可檢驗約1000個檢體,也向衛福部疾管署提出「嚴重特殊傳染病指定檢驗機構」申請,中研院將盡快備妥儀器設備,並完成檢測方法認證,早日協助國內的PCR核酸檢測。本土確診案例近日暴增,國內疫情嚴峻,中央院挨批置身事外,中研院表示,自疫情漸趨嚴重,中研究即開始盤點相關檢測資源,並聯絡如MIT-Harvard Broad Institute等國外單位,吸取國外抗疫經驗,中研院也已經在上周主動聯繫指揮中心,告知如有需求願全力協助,對於有說法稱中研院院置身事外,完全悖離事實。此外,中研院也澄清,院內並沒有如傳言所稱可處理10萬檢體的儀器,但在上周已徵召12台qPCR儀器,並願提供約20名操作人員協助指揮中心,但經與檢驗單位、醫院等多方討論後,發現目前篩檢塞車有檢體採檢、檢體前處理、RNA萃取、RT-qPCR、結果整理及資料上傳等多元因素,並非qPCR儀器不足、儀器速度太慢或儀器操作人員不夠,不是光有PCR儀器就可投入,也必須注意長期大量操作狀況下的檢測一致性,與一般做研究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為了協助國內新冠冠狀病毒(SARS-CoV-2)檢測,中研院說,經討論評估,決定以「高通量自動化平台」進行檢測,目前已用既有經費移緩濟急,向國外訂購一套自動化平台,可從測試樣品中提取RNA,進行RT-qPCR並輸出檢驗結果。中研院指出,此自動化平台可長時間運作,並減少人為疏漏,初步評估1天可達3班制,每台可以檢驗約1000個檢體,中研究也將視實際需求加購儀器,擴充量能;同時,為符合法規,中研院也向衛福部疾管署提出「嚴重特殊傳染病指定檢驗機構」申請,將盡快備妥儀器設備,並完成檢測方法認證,即可早日協助國內的PCR核酸檢測。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病例連14天破百4級警戒近了?雙北封城兵推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自5月11日起新增本土病例已破六千人,且自5月15日雙北升為三級警戒開始,已經連續14天確診破百,疫情自去年爆發至今累計78人死亡,已超越SARS時期的死亡人數73人。重災區的台北市明日將進行四級警戒擴大管制的兵推,推演商店停業、民眾限制外出、擴大交通管制。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指出,這兩周很像「世界大戰」,死亡上升,不是一定要封城,但局面緊繃,還是要想一下。新北市長侯友宜說,目前熱區防疫中心就是在實戰演練,防疫升級要等中央統籌下令,新北就能跟鄰近縣市建立區域聯防。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四級警戒的標準,為本土病例快速增加(14天內每日確診超過100例以上),且一半以上找不到傳染鏈;對於雙北預計進行防疫四級警戒兵推演練,陳時中昨天說,「兵推下下棋,可做量能分配,不是壞事。」但篩檢量能要夠,才是目前當務之急。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四級警戒後相關措施:1.非必要不得外出,採購食物、醫療及必要之工作需求除外。2.外出須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3.家戶內也要保持社交距離或是戴口罩。4.停止所有聚會活動。5.除維生、秩序維持及必要性的醫療和公務之外,全面停班停課。6.封鎖疫情嚴重的鄉政市區或縣市,管制人員出入,民眾留在家中不得外出。台北市政府明天進行提升第四級警戒擴大管制的兵推演練,範圍包括商店停業、民眾限制外出、擴大交通管制,進行兵推;柯文哲說,演習分三個層面,一是找專家擬定計畫,再來是桌上演習,接著是實兵演習,北市去年辦過一次桌上演習,以前是紙上談兵,這次桌上演習,會把一年來累積的經驗和這兩周遇到的問題做精進計畫,做最壞打算、做最好的準備。台北市去年四月針對封城「紙上兵推」,第一階段「準備階段」,情境包括社區大規模感染,屆時將開設各級應變中心;第二階段「執行管制」,限制大眾運輸搭乘,還有商家停業、公司居家辦公,學校停課。第三「撤除管制」階段,疫情漸獲控制,此時會逐步縮小管制規模。柯文哲說,升四級演習這不是台北市單獨的事,桌上演習後再和中央、新北商量。侯友宜表示,新北去年已有過強化擴大管制升級推演,目前有十四個區都在升級實戰演練,未來會根據疫情滾動式升級,目前強化三級、再來預作升級的準備。新北市政府去年曾擴大管制兵推演練,若真的封城,將採「高度管制、低度活動」方式,除警消、公務人員等必要管制人員,一般民眾禁足21天,須配合政策外出,同時全天候管制對外136座橋梁、重要道路和車站。一般民眾每人每周可外出3次購買民生物資、外帶餐點,13歲以上民眾可以外出者,不能結伴,且要攜帶身分證,外出時間根據身分證號碼尾數分流;採購、工作及就醫需外出者要攜帶身分證或通行證,外出不得搭乘大眾交通運輸或計程車,且需依照管制時間外出以便分流,違反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處3000至1萬5000元。以中和區為例,全區將設置40個管制點,每天投入2400人管制進出及查核身分,而倒垃圾,一周只能二次,擴大管制除了停止上班上課外,外出管制分兩大類:關鍵基本必要人力,包含政府及所屬機關、從事醫療照護、公共衛生動物醫療、民生物資生產、供應相關、水電通氣等相關能源作業、運輸及物流相關、公共基礎及公共設施運作及通訊及資訊科技從業必要等七類相關人員,外出必須有識別證及身分證。針對大眾交通運輸,公車將會減少25%班次,台鐵、高鐵是一般民眾不得搭乘,必要管制人員若需搭乘則需出示雙證件;一般民眾停車需求,除了收費停車場外,路邊停車也開放紅、黃線並暫停收費。
-
2021-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是否復出抗疫成話題 曾喻自己是天主手中小鉛筆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昨天在政論節目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將接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謂「召集人」。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駁斥,這完全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謠言;因陳建仁過去抗SARS有功,又擔任副總統輔佐總統蔡英文,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本土感染大爆發,陳建仁是否復出主持抗疫救援,成為熱門話題。陳建仁去年11月20日下午,應嘉義縣中正大學邀請,參加COVID-19(新冠肺炎)危機中的傳播創新與創業研討會專題演講,結束有學生提問,「大仁哥是防疫功臣,是否有機會重返行政公職服務?」他說,真正權利是服務,「我是天主手中的小鉛筆!現在沒有天主的召叫!」虔誠天主教徒的陳建仁說,過去SARS爆發,「跳火坑」出任衛生署長,後來與蔡總統搭檔參選,參選前他問總主教洪山川意見,總主教告訴他,「真正權利是服務,好的政治人物就像好牧羊人,為羊群驅逐惡人,羊受傷包紮,帶羊群到青草地、綠水旁。」他打開聖經,看到耶穌最後晚餐為門徒洗腳說的話:「你們當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成為眾人的奴僕!我來是服侍人,不是受人服侍」,過去答覆天主召叫出任公職,扮公僕的公僕服務,他說,「我是天主手上的小鉛筆,有時需要天主修一修,現在沒有天主召叫我重返公職」。陳建仁說,「疫情帶動ICT、AI及健康照護產業發展,COVID-19是這個時代最大挑戰之一,讓我們見到民主體制蘊含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正當性,這不僅具有重要價值,也是國家面對各種挑戰最有效武器。台灣證明民主、自由、法治可以為世界帶來善治、安定與公義發展,台灣人民證明善良、慈悲、團結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續、平安、共好福祉。」
-
2021-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到處求醫院收確診者」 公衛專家:讓健保署多幫點忙
昨日台大公衛學院對指揮中心發表六大建言,內容包含調動生醫實驗室加入PCR篩檢、將私立醫院也納入收治確診患者的調度等,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今日指出,「指揮中心目前採醫事司管道進行協調,不妨讓健保署多幫一點忙。」表示以府院層級與健保系統雙管齊下,可以加快效率,並提升各大醫院收治確診患者的意願。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指出,四天前就陸續收到許多老師同仁對於通報延遲,導致疫情數據失真,加上雙北多家專專責醫院醫療量能告急,台大醫院及北市聯醫陸續發出求救信,「對於醫療量能瀕臨崩潰邊緣,我們也是會緊張。」該聲明中表達公衛學院的觀察,目前輕症確診者只能在家等候,重症確診者面臨沒有ICU病床收治的窘境。其中,台大醫院、北市聯醫已經收滿病患,但政府目前只能掌控傳染病專責醫院與公立醫院,私立醫院是否收治 COVID-19仍屬自願性質,建議指揮中心要協調全國公私立醫院進行調度。鄭守夏說,「當初SARS事件發生時,就由健保局請全台40多位醫院院長開會,拜託他們來幫忙,防疫的事情沒有人是局外人。」他表示,目前透過醫事司系統協調,還需經過衛生局多一個層級來溝通,但健保體系是自成一條路,直接對各大醫療院所簽約且總額經費也都掌握在健保屬手裡。「現在疫情期間,各大醫院例行性的醫療服務下降,健保申報金額會比去年少,但收治確診患者的成本高很多,要給足經費才能提高醫院收治的意願。」鄭守夏說,目前不確定指揮中心是否有有專屬的預算來進行,但目前保存醫療量能是防疫的最後一步,「雙北進入三級警戒才十天,醫療體系就有可能瀕臨崩潰邊緣,建議讓健保體系多幫一點忙。」
-
2021-05-27 名人.黃軒
台灣重症和死亡數會一直升高嗎?美國經驗曝關鍵
為什麼社區大爆炸開始,重症那麼多,死亡那麼高?台灣社區感染大爆發,從4月15日算起3850例患者,重症率比去年(2020)高了不少。去年的確診個案中,60歲以上長者和重症比例則是都低於10%,因此這波疫情開始就預期有重症上升的情形。如果單獨計算60歲以上,這次的重症率已增加到20%。COVID-19昨(25日)天再增六例死亡,短短8天也已奪走23條人命,難怪召集人張上淳會說預期有更多死亡個案。記者問我,這樣的話,台灣的重症和死亡會不會一直升高?我就以美國紐約大學2020發表的文章當作參考依據。美國在去年3月底/4月中開始社區感染大爆炸,醫院的住院重症個案爆升,死亡率在3月是24.9%,在4月死亡率也有23.3%,看出來在這社區感染大爆炸初期(March/April),其重症病例死亡人數創新高。一直到了5月,死亡率才開始急速下降到8.6%。社區感染大爆炸,三個月後(6月)死亡率才成5.1%,而後(7月、8月)趨緩下來(3.2%、3.7%)。社區大爆發,美國重症死亡率:初期(3月、4月)死亡率:24.9%、23.3%中期(5月、6月)死亡率:8.6%、5.1%後期(7月、8月)死亡率:3.2%、3.7%可見,若以美國為例,社區感染大爆炸後一個月,重症死亡率才能有望下降,三個月後,重症死亡率才能趨緩下來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當時5121間醫院,他們認為死亡率急遽上升,然後下降趨緩,歸咎於以下原因:1.臨床實戰經驗增加了。2.分艙分流、分輕症/無症在家/防疫中心,減少醫院負擔量。3.新的藥物治療方式增加了(大量注射類固醇、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抗免疫風爆治療)。4.非藥物治療:重症趴床治療方式、超前布暑、社區警覺性、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些都是在年底前,美國在沒有疫苗接種下,對於社區大爆發所做出的決定,來對抗當時重症死亡率上升至下降到趨緩。BUT 現在2021年了,疫苗當然才是解脫重點,避免死亡唯一最佳的救命工具,尤其是高於60歲的重症病例。(SARS-CoV-2 vaccine in people 60 y or older are very encouraging and may prove crucial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and related mortalities in this age group)資料來源:Trends in COVID-19 Risk-Adjusted Mortality Rates1.未調整的死亡率(Unadjusted Mortality):未經過年齡結構的調整,比較兩者之死亡率。2.調整后的死亡率(Adjusted Mortality):經過年齡結構的調整後,比較兩者之死亡率。3.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 SMR):亦稱間接標準化死亡比。該指標用於比較兩組群之死亡狀況,通常會以人口數較大族群定義為標準族群,以標準族群之年齡別死亡率為基準,估計人口數較小族群之死亡人數(稱預期死亡人數),計算人口數較小族群實際死亡人數和預期死亡人數人之比值。※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明2天是關鍵 林右昌:要宅在家 給台灣最溫柔的守護
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凌晨在臉書發文,他說,目前基隆正在進行各間醫院分工及醫療降載,這需要時間;接下來,基隆市內的各醫療院所打的是團體戰,無論重症專責醫院、社區篩檢站動線人物力等規畫皆已到位。他向市民溫柔喊話,「給台灣最溫柔的守護!今明2天是關鍵都要宅在家」。林右昌說,這幾天,很多人打電話、傳私訊、寫留言,在臉書粉專,對於這次來勢洶洶的疫情成因,應該如何應變,打上許多問號和充滿恐慌的驚嘆號。依照現有文獻,相較SARS新冠肺炎重症的比例低上許多,治癒並不難,難在有限的醫療資源,是否都能優先用於搶救重症患者,挺過輕症患者的大量湧入,因此,在篩檢上就必須搶時間、盡快找到那些最有可能染疫的個案,盡速隔離、盡早治療、避免造成家庭群聚、斷絕其繼續傳播。今天全市第一線A1醫療人員全面優先施打疫苗,目前基隆正在進行各間醫院分工及醫療降載,這需要時間。基隆市內的各醫療院所打的是團體戰,無論重症專責醫院、社區篩檢站動線人物力等規畫皆已到位。林右昌說,目前,基隆4處醫院篩檢站持續運作,如果民眾有收到涉足高風險區域提醒、有接觸或疑似症狀請與衛生局聯繫;如果沒有,就先做好自身防疫工作,這是需要人人投入、團結一心的時刻。「夜深了,還有許多在疫情防線上的一線人員還沒放下手邊工作,繼續處理檢體、核對散亂無序的足跡資料;這不該是他們的日常,但為了台灣和親愛的家人,這已是他們過去一周,甚至是未來一段時間,不得不的選擇。」林右昌說,今明兩天不出門,會是對他們全力付出至今最好的報答、也是對台灣最溫柔的守護。很多民眾湧入市長臉書提問,確診個案可傳染期去過的地方都要停業嗎?林右昌釋疑,停業與否,主要會依疫調結果,評估其足跡是否產生高群聚風險,進而決定在清消場所後,是否要求停業。對於群聚風險高低,幾個判準為個案是否在該密閉空間與他人接觸超過15分鐘;個案與他人接觸時,其和旁人是否有戴口罩;個案與他人是否有小於1.5公尺的肢體接觸。不是所有個案走過的餐廳、便利商店、傳統市場,市府都會要求停業。
-
2021-05-21 新聞.元氣新聞
比SARS更嚴峻! 全台大缺血20年最慘 5天短少1.5萬袋血
疫情警戒標準提升至三級,全民自發性的減少外出,避免群聚的感染風險,連帶全國捐血人數急遽下降,血液庫存近五日短少1.5萬袋。血液基金會指出,堪稱是20年來最慘,甚至比SARS疫情發生時更嚴峻。據血液基金會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從5月17日的庫存6.7天,滑落至21日的4.4天,五天內短少了1萬5354袋。但每日用血需求約6500袋,缺血情形非常嚴重。課長劉俊宏指出,目前全台缺血情形是20年最為嚴重的一次,今年疫情又比去年來得又快又急,目前疫情熱區如萬華的捐血站也都暫停營業,捐血車如峨嵋號、土城號也都停止捐血作業,加上民眾在家防疫,使捐血量告急。「疫情發生後捐血量變少,但醫院用血量還在增加,目前病人缺血都需要等待。」以台北來說,醫療量能滿載,缺血問題首當其衝,除了B型血量偏低,其他A、O、AB型皆十分吃緊,低於7日用血量。目前全台疫情警戒升至三級,全國血液庫存量普遍慘淡,甚至比SARS疫情發生時更慘。劉俊宏指出,這次疫情時程非常長,全國血液僅剩4.4天用量,各縣市包含高雄剩3.8天、台南5.3天、台中4.5天、新竹4.9天、台北3.9天。血液基金會也呼籲,在目前疫情嚴峻的狀態下,已加強各捐血點防疫措施,除原本就有的TOCC健保卡雲端查詢、加強消毒,內外均提供乾洗手、舖設消毒毯、所有設備均在每次使用後以酒精消毒。同時加強問診,以維護捐血場域內的安全外,分離術捐血採預約制以調控室內人數,並已全面實施實聯制(1922實聯制),舉凡參與捐血活動的志工、單位、捐血人親友等,只要進入捐血場域,均應先登錄實聯。現場也由各捐血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管控進入人數,若本身為隔離者、自主健康管理者請勿前往捐血。若有餘力之民眾也能做好自身防護,挽袖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