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Omicron變異株
共找到
731
筆 文章
-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將侵台 醫揭3件應知事情:早確診早治療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與BA.5今年4月首部於南非被發現,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針對新變種病毒,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除了分享3點應知道的事情,也表示台灣境管可適度放鬆,但仍須加強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監測,「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潘建志在臉書發文表示,針對新變種病毒應知道的3件事,第一,全球疫情平緩,位於波谷,南非第5波未爆發,英國、美國僅小幅波動,可以先鬆一口氣。第二,Omicron變異株BA.1和BA.1.1已消失,目前全球感染比率最高的是BA.2,達33%;第三,強勢崛起的新病毒株BA.2.12.1,在過去45天內感染人口增加2倍,占17%、BA.4增加4倍,占8%、BA.5則增加4.3倍,占13%,需保持關注。潘說,由於全球才經歷過Omicron變異株BA.2大流行,群體平均中和抗體較高,因此新病毒株尚未有指數型成長,也未見到住院及死亡人數大量增加。潘建志總結,全球疫情趨緩,島內病毒比島外多,境管可適度放鬆,增加防疫韌性,但台灣仍須加強對境外、境內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密切監測,提高疫苗及抗病毒口服藥物覆蓋率、建立高風險病患及幼兒系統係造冊、進行追蹤和衛教,以及供給可靠的免費快篩試劑,「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業者盼解除國旅3劑疫苗限制 專家曝打不打疫苗關鍵因素
為振興國內旅遊,旅行業者呼籲取消接種3劑疫苗才能參加國旅團限制,交通部已提交相關取消限制計畫。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昨說,目前傾向同意,正在草擬相關規範。國內專家表示,參加國旅團多為不特定對象仍有染疫風險,但若距離接種第2劑疫苗間隔3個月內,體內疫苗保護力還在,可以免打疫苗,但若已超過3個月,體內疫苗保護力已變差,仍建議要先接種疫苗再旅遊,或待疫情趨緩再出遊。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參加國旅團成員須長時間搭乘遊覽車,此為密閉空間恐增加染疫風險,因此,若接種2劑疫苗後兩個星期,體內抗體上升具有保護力,參加旅行團就不需太過擔心,可以視同打滿3劑疫苗方式,但若是接種第2劑疫苗已超過3個月,雖然疫苗可以降低染疫死亡風險,但面對傳染的保護力仍是不佳。因此,如果真的很想參加國旅團的民眾,建議等到這波疫情從高原期更加趨緩後,再外出旅遊,可是如果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疫情再起,可能又不太適合外出旅遊。施文儀說,民眾要不要打疫苗為個人意願,不可能強迫大家,如果不願意打疫苗的民眾,面對疫情就是要躲好,務必做好防護。施文儀也建議,國旅業者應在遊覽車上備妥快篩試劑及緩解發燒、咳嗽等症狀的家常藥物,當團員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症狀應不要隱瞞,立即快篩,一旦確診應立即中止旅遊行程,讓確診者盡速就醫,其餘團員也應要快篩,並進行分艙分流,降低交互傳染風險。如果要更嚴密管控,應於出發前對每位團員進行快篩,確診者就不可參加,另在行程中每2天對全體團員快篩1次,讓團員旅遊更安心。施文儀說,國旅必然要開放,一方面是國人受疫情影響真的悶太久了,另一方面是國旅業者需要振興,而目前是與病毒共存階段,可以利用快篩等科學方法進行防疫,讓國人在疫情期間不用一直悶在家裡,還可以出遊欣賞風景。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恐爆新疫情 專家籲超前部署
Omicron亞型病毒株BA.4、BA.5已在我國邊境檢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表示,遲早會進入社區。國內專家預估,今年秋冬季節恐再爆一波社區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做最壞的打算,除追加劑疫苗外,更要規畫口服抗病毒藥物完整給藥流程,及早因應。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當BA.5或其他Omicron新變異株進入社區後,必須超前部署,全力避免脆弱族群感染。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隨著新變異株BA.4、BA.5出現,將翻轉群體免疫、無敵星星的概念,因會有重複感染的機會,群體免疫效果也會消失,指揮中心應持續於社區抽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分析,了解國內新冠病毒流行情形,以及早因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長照機構住民染疫亡 專家曝這點比快速給藥更重要
國內新冠疫情現在正處在高原期,國內專家預估,6至7月疫情會趨緩至平原期,但面對11、12月BA.4、BA.5的再一波疫情,指揮中心勢必要超前部署。特別是長照、安養等機構住民還無法脫離染疫危險,死亡率高。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長照機構住民死亡率高,現在已不是給藥延遲,而是診斷延遲問題,必須加以改善,才能降低死亡率。李建璋指出,長照機構住民多罹患中風等慢性病,可能於染疫初期的輕微喉嚨不舒服或無症狀時,在言語表達上有所困難,隨著身體抵抗力不好,一旦出現症狀時,病情可能已十分嚴重,此時再進行採檢「速度太慢了」,雖然可以立即給藥治療,卻仍是延遲診斷。為避免長照機構等住民染疫,指揮中心可以多做一些。李建璋說,最好方式是每間隔2至3天,全體機構住民定期進行PCR採檢,找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確診者,立即投藥治療,以降低長照、安養等機構住民死亡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疫情落在11月 專家曝這點恐成每年例行工作
指揮中心日前縮短邊境檢疫期為「3+4」。國內專家表示,隨著國門開放,國際交流頻繁,當檢疫期進一步放寬為「0+7」時,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勢必進入社區,而目前國內新冠疫情正處在高原期,六至七月會趨緩至平原期,一旦此波染疫者保護力約於3個月後降低,下波疫情再起時間,約會落在今年11至12月間,「這是很合理的事情」。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依新冠病毒特色,每年幾乎都有2至3輪的變異情形,因此往後不見得只有BA.4、BA.5,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變異株,因此,每年施打追加劑疫苗,將可能成為常態及每年例行工作。李建璋說,隨著新變異株BA.4、BA.5出現,將翻轉群體免疫、無敵星星的概念,並可能都要進行修正。主因是目前無敵星星概念是針對BA.1、BA.2,但如果BA.4、BA.5產生足夠的變異,還是會導致已染疫的民眾重複感染,另原先估計若全人口中3成民眾染疫後,可以形成群體免疫,但變異株一直快速變異,且幾乎是全新病毒時,每個人都在不停感染新病毒,群體免疫效果也就會消失。李建璋表示,因應11、12月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備妥足夠口服抗病毒藥物,且逐步放寬適應症,如第一線染疫醫護人員及防疫官員,或從國外回來未打滿3劑疫苗的感染者等,這類一般風險族群,應有條件開放以部分負擔取得抗病毒藥物,及時降低病毒複製、減少病毒量,對於縮短不舒服天數都很有幫助。此外,指揮中心應持續於社區抽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分析,了解國內新冠病毒流行情形及早因應。
-
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超慘後遺症 20歲餐飲員「聞什麼都是大便味」
國內本土疫情經歷2年肆虐,確診者慢慢回歸正常生活,但不少患者有「長新冠」(Long COVID)現象,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病例,有年輕餐飲人員染疫後,儘管是輕症,但卻嗅味覺異常,「吃什麼、聞什麼都是大便味」。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含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甚至有人出現嗅覺及味覺異常情況。蘇一峰舉例,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案例,一名20多歲的年輕餐飲人員不幸確診,染疫第一天出現高燒症狀,雖然只是輕症,嗅覺、味覺出現異常,隔天開始就聞到濃濃大便臭味,隨後味覺也喪失,變成吃東西長不出味道,而現在吃東西也只有濃濃大便味。蘇一峰感概,該年輕人本身在廚房做餐飲,結果聞不到食物香味,只能聞到大便臭味;除了嗅味覺異常後,還出現嚴重胸痛、心悸等症狀,儘管是輕症,但如今「食而無味、味如嚐糞」。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在食物調理方面,陳如瑩指出,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北市衛生局表示,部分染疫康復者仍持續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如胸痛、超過12周持續有疲倦、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台北目前有14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康復者門診」,提供跨科別整合服務,相關資訊可至台北市政府官網,COVID-19防疫專區網頁(https://www.gov.taipei/covid19/)或中央健保署(https://reurl.cc/ErDMXn)查詢醫院名單及診次時間掛號就醫。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何時進入社區? 羅一鈞:遲早會有
國內昨天首度驗出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共有五例,皆為機場入境攔截個案,指揮中心昨天表示,正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尚無擴散情形。針對接觸者的採檢進度,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五位個案中一人有同行家人,入境檢驗陰性也完成七天居家檢疫,今天上午赴醫院採檢,報告尚未出爐。針對過內首次驗到BA.4和BA.5,外界擔心是否會進入國內社區造成下一波疫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進入社區定義是本土驗出相關病例,「但遲早會有啦」。他表示,目前邊境不是完全滴水不漏的檢疫,不管「7+7」或「3+4」的入境檢疫措施,病毒終究會有進入社區的可能,因此希望民眾落實篩檢和自主防疫,將口罩戴好,減少傳給家人的風險。另外,為了延緩變異株進入社區,邊境內也無法放掉、不實施任何檢疫。羅一鈞說,目前國內主要流行株為BA.2,每天數以萬例個案增加,Ba.4、BA.5仍屬Omicron變異株,在國內流行變異株還沒轉換前,交叉保護力與疫苗接種保護力還在下,推估台灣不會很快迅速轉為流BA.4和BA.5。而且以南非一、二月驗出BA.4、BA.5,到了四、五月才造成一波疫情,速度不像Delta短時間變Omicron,因此研判Omicron亞型約要數月時間,才會在台灣造成下一波疫情。而針對目前本土疫情趨勢,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疫情演變是看長趨勢,北部趨勢明顯往下走,中南部還是高原高峰,預期疫情會往下走,東部也有類似往下的趨勢,會再進行觀察。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旅團不用再打滿三劑疫苗? 指揮中心:原則同意
原本民眾需接種完三劑疫苗才能參加國旅團,但交通部表示已提交相關計畫取消疫苗接種限制。對此,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已經交通部已送公文,指揮中心傾向同意,但正在草擬相關規範。而賽諾菲藥廠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與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合作研發的「次世代加劑候選疫苗」對新冠肺炎的Omicron變異株有良好的免疫反應,因此外界關心國內是否也有與相關廠商接洽疫苗採購事宜。對此,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前年有與GSK接觸,但對方仍陸續在做疫苗開發工作;如有新進度知道,會再請對方提供更多數據參考。另外,Novavax疫苗五月初已向我國食藥署提交申請,外界關心何時會啟動審查,且何時可以提供給18歲以下族群接種。周志浩表示,Novavax還在審查,但沒有包含18歲以下族群,如廠商有相關數據,可以提供給食藥署進一步審查。周志浩也表示,不斷有疫苗公司發展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都會注意進展並了解,評估後會納入採購考量。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疾呼:秋冬前接種第四劑
機場邊境攔截到BA.4、BA.5變異株,專家疾呼應在秋冬前接種第四劑,以防疫情捲土重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之前便已宣布六十五歲以上和免疫低下者在第三劑接種滿五個月就能接種第四劑,符合資格者可至醫療院所網站預約掛號,目前已有二萬九六○五人接種第四劑疫苗。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原本疫苗多針對原始株設計,碰上具免疫逃脫的Omicron變異株,抗體濃度降了七至十二倍,但對防重症、死亡效果仍不錯。次世代莫德納疫苗針對原始株和Omicron變異株設計,BA.4、BA.5仍屬於Omicron變異株,效果肯定較原本的好。國內採購一千五百萬劑次世代莫德納疫苗何時進貨?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將持續關注了解廠商進度,已請技術人員向專家簡報,現在尚未提出審查期程,等食藥署EUA完成審查才能決定何時進貨。五至十一歲第二劑兒童疫苗間隔從現行十二周縮短到四周,因BNT兒童疫苗到貨約一一○萬劑,另有一一○萬劑未到,家長擔心六月中旬以後是否又出現一波幼兒疫苗搶打潮?莊人祥表示,BNT兒童疫苗仍剩卅三萬劑,可供兒童第二劑接種;周志浩也強調會讓疫苗在兒童要打第二劑時到貨。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變種株侵台攔截5例 年底疫情恐再起
歐美受Omicron變異株的新亞型BA.4及BA.5影響,疫情再起,國外專家預測BA.5將成為全球新冠主流病毒株。國內昨天首度驗出BA.4及BA.5,共有五例,皆為機場入境攔截個案,指揮中心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尚無擴散情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相較於BA.1、BA.2,新亞型BA.4、BA.5的傳播力約增加二成至三成,且具有很強的傳染力跟免疫逃脫,一旦進入社區傳播開來就會造成社區流行,可能提高民眾二次感染風險。毒性未較高 專家籲別恐慌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台灣檢測到BA.4和BA.5一點都不意外」,這仍屬於Omicron變異株,預期台灣年底疫情可能會再起,但規模不會像現在這麼大,無須過於擔心。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之前我國嚴守邊境,BA.1和BA.2依舊在國內造成大流行,而BA.4和BA.5的毒性並未較高,只要監控重症和死亡的人數,不須過於恐慌,應學習「和病毒共存」。全台確診人數 占人口12%昨天本土個案新增四萬五○八一例,一○九例死亡、中重症三七八例,新增個案為一個多月來新低。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恐因前一天為周日關係,確診、死亡人數都較少,但疫情仍呈現北部降溫、中南部高原期的趨勢。各縣市新增病例皆未破萬,前六名為高雄市七一八四例、台中市六六九四例、新北市五四七○例、桃園市三九七一例、台南市三九六九例、彰化縣三五四五例。目前確診人數占人口比率百分之十二點四四,六都感染率以新北最高,超過一成八,其次為桃園市近一成六。新亞型變種 40多國檢出機場攔截五例BA.4、BA.5變異株為四男一女,年齡分布為三十至六十多歲,BA.4為智利入境的女性,BA.5二例來自美國、一例來自土耳其、一例來自波蘭,均為男性。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一月及二月於南非被發現,社區傳播能力超強,以致四至五月南非又掀起第五波疫情。WHO六月八日資料指出,已有四十多個國家檢出BA.4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包括葡萄牙、英國、紐西蘭、新加坡、韓國、日本、香港都有出現案例。研究顯示,BA.4及BA.5傳染力雖高,但致重症機率無明顯較高。
-
2022-06-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易喘、腦霧、疲勞?營養師教這樣吃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
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1)呼吸道問題:胸悶、易喘等。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嫚嫚營養師表示,以呼吸道來說,抵抗病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黏膜,其為「體內的皮膚」,幫助抵抗外界侵害,所需的重要營養為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兩種營養常會一起討論,類胡蘿蔔素在進入人體後也有部分會轉換成維生素A。其可保護黏膜維持健康、幫助調節免疫,可從深綠色、黃色、紅色等植物類食物攝取,如菠菜、胡蘿蔔、紅莧菜、紅辣椒、地瓜葉、南瓜等。動物食物來源也有,但較不建議,多存在於如豬肝等內臟,除了脂肪量較高,也有毒素累積較多的疑慮,因此植物性來源為佳。 槲皮素:另外,對於呼吸道、肺部保養,受到不少研究關注的營養素,也包括了槲皮素,其為具有抗氧化、抗過敏、抗發炎的優質植化素,來源常見包括帶皮蘋果、洋蔥、蔓越莓、地瓜葉、甜椒、紅酒等,已有不少對此進行哮喘的相關研究。有研究發現每周吃兩個蘋果哮喘發生率較低,也有研究發現有定期攝取槲皮素有助降低空汙、吸菸等傷肺風險,減少肺癌發生機率。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2)腦霧:注意不集中、健忘、恍惚。染疫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恍惚等腦霧情況,嫚嫚營養師表示其主要為腦部發炎的現象,也可透過營養攝取幫助改善。 Omega-3、卵磷脂:大腦脂肪含量非常高,約佔整體的6成,保養重點就會在好的油脂,如Omega-3和卵磷脂,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適度補充魚油有助腦袋靈活,因為魚油就是常見的Omega-3來源。其他來源也包括鯖魚、鮭魚、秋刀魚等動物性來源。植物性的奇亞籽、亞麻籽也攝取得到,但轉換率較低非首選,以動物性來源為佳。而若要從魚油營養品直接攝取,因可分EPA、DHA,高血脂患者建議補充EPA,以防血脂再升高,其他像是小朋友、青少年、孕婦、一般族群等可從DHA著手,或是補充混合型也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卵磷脂,其為大腦的重要營養素之一,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製造原料,有助維持正常腦部神經傳遞,增強記憶力注意力等,營養來源包括黃豆、納豆、豆腐、雞蛋等。 維生素E、B群:維生素E對於腦部也是重要營養,有利於細胞膜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如防護罩一般,對於腦部神經細胞、血管細胞等都有所幫助。血管健康也攸關養分、氧氣至腦部的運送,維生素E兩者兼顧。常見的維生素來源有堅果、葵花子、榛果、杏仁果、松子、橄欖油、亞麻仁油等植物油。而民眾熟悉的B群,除了提升精神以外,對於消除腦霧也是有所幫助的。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3)疲勞:疲倦、無力、提不起勁。嫚嫚營養師指出,構成疲勞的原因非常多也相當複雜,不過因染疫而起的關鍵主要也是在於發炎,飲食上也可從抗發炎著手。 B群:民眾所熟悉的B群,如前述除了有助解除腦霧,也有利於提升精神,不過需要留意的是,B群於此應視為強力輔助而不是主攻,也就是說前提需有足夠的熱量、能量、營養,B群才有辦法助攻。有相當多的種類,除了營養品外,大方向來看可從糙米、雞蛋、香菇、豬瘦肉中攝取。 維生素C:另外常見的維生素C也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缺乏者常見的表現症狀就包括疲勞、活動力下降,而充足者則有注意力及工作力提升的表現。來源可從各種新鮮水果攝取,不建議烹調、打成果汁,以避免消耗。一天兩拳頭,挑當季水果即可,不用局限於某種水果。另外,飯後攝取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生理期女性等缺鐵者、有缺鐵性貧血者可考慮。 檸檬酸:同樣於水果中有利於恢復元氣的,也包括柑橘類水果中的檸檬酸,其在體內可形成將食物營養轉換成能量的「檸檬酸循環」,充足的檸檬酸也對解除疲勞有所幫助。 Q10:近期越來越受到關注的Q10也有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幫助身體產生能量、抗氧化,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傷害,常見於花生、芝麻、沙丁魚、酪梨、核桃等各種食物。不過孕婦、15歲小孩、哺乳婦女、抗凝血劑等藥物不適合補充Q10,可能有交互作用疑慮。 鋅:坊間常見鼓勵男性攝取的生蠔也是很好的消除疲勞食材,不過其實不僅限於男性,其關鍵在於鋅,鋅是代謝能量的重要營養之一,就像B群一般,缺乏者容易顯得疲勞、嗜睡、食欲降低、味覺變差,形成惡性循環。除了生蠔以外,其實牡蠣等各類的貝類、海產類普遍都攝取得到,而南瓜籽、腰果、奇亞籽也吃得到。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地中海飲食有助改善後遺症!嫚嫚營養師提醒,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單一營養素或食物可以對抗新冠肺炎或改善後遺症,若要從飲食著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出健康的身體,也就是「習慣這樣的飲食方式」。 染疫後盡量別這樣吃:營養師指出,目前被公認最不建議、最危險的飲食方式就是所謂的「西方飲食」,當然西方飲食也有健康的,不過普遍為高飽和脂肪、高精緻糖、高加工,這些也是被明確定義紀載的,如漢堡、可樂、披薩等,高鈉雖未被記載,但也常見於高加工食物中。而即便不是西方食物,但符合上述特性的自然也包含在內,例如鹽酥雞等各種台灣傳統炸物,這類都是人們常聽到的三高來源。不少研究發現,常常習慣這類飲食者,會經常處於發炎反應的狀態,症狀也會比較嚴重,越接近這樣的飲食方式,染疫後重症、死亡率風險就越高。 地中海飲食助改善後遺症:地中海飲食是各界專家普遍公認的最佳飲食方式,前述的營養在地中海飲食中都吃得到,又或者說,地中海飲食主要就是由上述所組成。不論對於染疫前的免疫系統維持,或是染疫後的身體修復,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飲食方法。 吃法很簡單,蔬果多元多色,蛋白質以雞肉、魚肉等優質蛋白為主,油脂使用橄欖油等好油,可用辛香料抗發炎,並喝足水分幫助新陳代謝,日常培養運動習慣。 澳洲在2019年就曾作出研究,觀察到飲食模式越接近地中海飲食的族群肺部功能越佳,也有研究發現染疫後中重症的發生機率會相較更低。建議民眾日常可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他想吃的可以一周安排幾次就好,彈性的調整,不論對疫情或日後生活養生都非常有幫助。 《延伸閱讀》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重症醫詳解。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營養師: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無敵星星失效? 羅一鈞:除非社區主要流行株轉變
邊境首次攔截到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是否會成為主要流行株備受關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府組長羅一鈞表示,雖然和BA.1、BA.2相比,BA.4、BA.5增加二成至三成的傳播力,但不像之前從Delta變成Omicron變異株感染人數是以倍數方式增加,因此還需要觀察國外疫情趨勢。羅一鈞表示,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但有專家發現,雖然BA.4和BA.5的傳播力增加,但1、2月出現後直到4、5月才在南非引起第五波疫情,目前看到英國5月底至6月初感染BA.4個案占整體12%、BA.5占18%;美國感染BA.4的個案占5%、BA.5占8%,感染率都低於兩成。因此在歐美是否會取代原先的BA.2成為主要流行株,都還需要觀察速度和規模。至於新亞型變異株傳播力上升,是否會造成原先已染疫者重複感染?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主要是看社區流行株是否轉換,如果社區流行的亞型變異株明顯轉換,不同突變基因就會讓重複感染機率大增。國內疫情狀況可以看到1至3月北部以BA.1為主、南部以BA.2為主,後來本土疫情後續都變成BA.2、BA.2.3為主。如果亞型沒有轉變,重複感染的可能性雖不敢保證為零,但重複染同一亞型機率低;但如果有不同的亞型在社區流行,且變異株具高傳播力及免疫逃脫特性,再度感染機率就會提高。但國外感染和血清研究顯示,沒打過疫苗但感染過BA.1,與其他變異株中和試驗的交叉保護力較低;打過疫苗後染疫,雙重保護下對於BA.4和、BA.5具交叉保護力。但回顧文獻,不論是染疫或是接種疫苗保護力會衰退,到某程度產生的免疫逃脫或傳播力可蓋過現行病毒株就會出現下波疫情。也因為疫苗和染疫的保護力會衰退,而依據文獻訂出「無敵星星」效期三個月。羅一鈞強調,「無敵星星」不是百分之百,確實有人會重複感染,但並非多數的狀況,若多數都二度感染,則是社區主要流行株有轉變,因此須落實入境措施、戴好口罩降低社區感染,另外嚴密監測流行趨勢和提高接種率,就是希望病毒變異造成的新一波疫情不要太早發生。,不過對於二度或三度確診人數有多少,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表示,目前沒有相關統計。
-
2022-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兒童疫苗110萬劑何時到? 指揮中心:疫苗接種前到
指揮中心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日前討論決議,5至11歲兒童疫苗間隔將從現行相隔12周縮短到4周,即可施打第二劑,最快六月下旬接種。而國內之前BNT兒童疫苗到貨約110萬劑,外界關心後續的110萬劑何時可到貨,是否可銜接上第二劑接種。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待飛機航班安排好會再報告。因國內正處於Omicron變異株社區流行階段,因此ACIP專家開會建議5至11歲兒童應完成兩劑新冠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但因目前沒有不同廠牌新冠疫苗接種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除非特殊情況,兩劑以同廠牌接種。由於國內5月2日先開放6至11兒童接種歲莫德納疫苗;5月25日起才開放5至11歲接種輝瑞/BNT疫苗,因此推算最早一批施打疫苗兒童,5月30日即滿四周可接種莫德納疫苗,但政策實施前需要作業時間,最快會在六月下旬施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BNT兒童疫苗目前接種約70多萬人,第二劑至少還能接種30多萬人,沒有問題。周志浩則表示,會讓疫苗在要打第二劑時到貨。但隨著兒童童第二劑疫苗縮短間隔,外界關心染疫兒童等待期三個月是否也能縮短。莊人祥表示,感染後還是需要三個月才能再打下一劑,因為通常感染後會有自然保護力,太早打疫苗對於身體產生的疫苗保護力反而有害,和縮短兩劑間隔的概念不同。因國內正處於Omicron變異株社區流行階段,因此ACIP專家開會建議5至11歲兒童應完成兩劑新冠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但因目前沒有不同廠牌新冠疫苗接種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除非特殊情況,兩劑以同廠牌接種。由於國內5月2日先開放6至11兒童接種歲莫德納疫苗;5月25日起才開放5至11歲接種輝瑞/BNT疫苗,因此推算最早一批施打疫苗兒童,5月30日即滿四周可接種莫德納疫苗,但政策實施前需要作業時間,最快會在六月下旬施打。至於次世代莫德納疫苗,周志浩表示,將持續關注了解廠商進度,已請技術人員向專家簡報,現在還沒有提出審查期程,等食藥署EUA完成審查結果才能決定何時可進貨。昨天共開立3133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其中輝瑞「倍拉維」共2728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405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19萬9194多人份,包括16萬1167人份倍拉維及3萬8027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4524床、空床6558床、空床率45.2%,其中台北區50.3%、北區52.9%、中區37.4%、南區28.2%、高屏區46.4%、東區52.5%;53家集中檢疫所共7778床、空床數4435床、空床率57.0%;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209床、空床率48.7%。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來了! 機場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
歐美近期BA.4及BA.5變異株疫情再起,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國內也首見BA.4、BA.5變異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驗出BA.4一例、BA.5四例,分別為四男一女,皆為機場攔截的個案,周圍接觸者正在安排採檢,目前尚未有擴散情形。羅一鈞表示,個案年齡分布為30至60多歲,BA.4為智利入境的女性,BA.5皆為男性,兩例來自美國、一例來自土耳其、一例來自波蘭。上周定序境外移入個案57例,BA.4占2%、BA.5占7.0%;本土定序48例皆為BA.2。羅一鈞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增溫也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韓國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但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變異株擾國門開放步調? 專家:至少觀察1個月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6月15日零時起,入境檢疫改為「3+4」,適用所有旅客。但歐美近期BA.4及BA.5變異株疫情再起,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是否會影響國門開放步調?專家表示,BA.4、BA.5雖有緩慢上升趨勢,但目前看來之前一波BA.1、BA.2變異株的疫情對其有交叉保護力,因此建議應觀察至少一個月,再進一步調整邊境措施。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因台灣疫情正在進行當中,社區的檢測陽性率甚至超過入境陽性率,因此入境風險相對不大。而這時間點檢疫措施從原本「7+7」放鬆到「3+4」,而非直接跳到「0+7」,就是一個謹慎、步驟性的作法,因此對社區風險和醫療量能的影響程度應不至於太大。不過針對Omicron的亞種BA.4、BA.5亞型再起,是否因為入境鬆綁影響國內疫情。洪子仁則表示,BA.4和BA.5出現已超過兩個月以上,但沒有席捲世界,且南非的BA.4、BA.5這波疫情已經結束,年初世界流行的BA.1和現在台灣流行的BA.2還是最需要擔心的亞種變異株,因此國門的開放應不會造成太大的衝擊。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雖然一般認為BA.4、BA.5的傳播力高於BA.1和BA.2,但從其他國家來看,歐美雖然相關疫情上升,但非常緩慢並沒有快速流行,研判是因為全世界之前一波流行的BA.1、BA.2對BA.4和BA.5有交叉保護作用;且從實驗室得血清數據也看到類似的結果,因此朝逐步邊境逐步開放的方向應沒有問題。不過邱政洵建議,「3+4」措施實施後觀察一個月以上是必要的,藉此觀察歐美等國面對新變異株的後續發展情形,但國人打第三劑的時間點較晚,還有一些保護力,這也是國內面對新的變異株可以開放國門的優勢之一。他也建議,除了持續觀察國際疫情外,國內的醫療量能和調降新冠肺炎為第四類傳染病等措施,也都必須一併考量、部署才行。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睡前吃顆雞蛋穩定神經、消除焦慮 中醫授如何調理新冠後遺症症狀
Omicron確診者多輕症,但有些人染疫後仍會留下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咳嗽、喉嚨癢,嚴重的會胸悶、心悸或發生專注力不集中的「腦霧」現象,易疲憊、健忘,困擾萬分。中醫認為,確診民眾除可在染疫期間針對體質對症下藥外,建議多吃雞蛋,雞蛋含有蛋白質及維生素B,睡前補蛋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調理復原。確診康復求診患者不少,多為體力差、倦怠、咳嗽。馬光醫療網建功院近二、三周來接獲不少確診康復的病患,因回到職場後仍感到體力差、疲勞、倦怠,三不五時咳嗽,再回頭求診,比率約占5%。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廖述賢說,這些患者因相關症狀未持續3個月,稱不上「新冠肺炎急性後症候群」,不過已讓民眾覺得極不舒服。廖述賢表示,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原因複雜,除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外,急性感染亦會引起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重症者出院後亦可能產生全身衰弱、肌肉無力狀況,年長者也可能造成認知障礙或精神狀態改變。一般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有些症狀是新出現,有的可能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且不清楚會持續多久。傷寒緩解後餘熱未盡,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他說,這類確診後的症狀按中醫古書傷害論記載,屬於「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也就是傷寒疾病緩解後,餘熱未盡、仍出現消瘦、虛弱、乏力、惡心情況,需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成分包括竹葉2把、石膏1斤、人參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半升、甘草2兩、粳米半斤。按此指引給藥,一般都恢復得不錯。相關用藥的適應症,與國外急性後新冠症候群符合。「就中醫來說,是針對個人體質,給予相對應的藥。」廖述賢表示,大部分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是屬於溫疫熱病,適用竹葉石膏湯系列。其中感染正嚴重,有高燒、肺膿瘍時,可使用「白虎湯」;人沒那麼虛、那麼口渴時,可給麥門冬湯;較口渴或喉痛如刀割時,則使用竹葉石膏湯。確診康復後多用小柴胡湯,調理免疫記憶體。體質是看舌相、脈相與症狀,像當下發燒或發炎厲害,舌頭很紅,痰呈黃、綠色,會盜汗的病人,就需用「白虎湯」;因為肺部或腸胃道發炎,導致喉嚨不適,會咳,舌頭呈淡黃色等「咽喉不利,火逆上氣」的病患,則給麥門冬湯修補肺部;至於舌頭偏嫩紅,較沒舌苔的病人,會給竹葉石膏湯,人參也會下得重些。「至於確診康復後的調理,會用小柴胡湯。」廖述賢說,根據大陸研究,小柴胡可抑制病毒的活性,抑制病毒侵入。人體因為過度發炎,炎症不受控,才會有長新冠,所以要讓免疫記憶體調理回來,中醫會使用麥門冬湯、小柴胡湯加竹葉石膏湯, 治療相關後遺症。金銀花、甘草、西洋參茶,補正氣、緩解腦霧現象。他說,新冠肺炎急性期最容易損害的是心、肺與腎臟,心肺部分可練有氧運動,靠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調回來。而確診者多半會有「正氣虛」,則可飲用些金銀花、甘草及西洋參成分的防疫茶。專注力不佳,有「腦霧」現象者,也可喝這味茶飲慢慢調理。廖述賢更建議長新冠病患,多吃雞蛋,尤其有睡眠障礙,不易人睡的人,更需「補蛋」,他說,雞蛋在中醫屬四聖獸裡的「朱雀」,屬火,可入心,雞蛋除蛋白質,還含有可穩定神經、消除焦慮煩雜的維生素B,每天睡前半小時吃顆蛋黃,B1、B2等成分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原以為得到無敵星星 確診者: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
「沒想到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30多歲的林小姐,今年初自歐洲返台,上飛機前還是陰性,下飛機後的世界改變她的人生。她與友人一起住進防疫旅館,友人先出現症狀後確診,她被移至其他旅館隔離後不久也出現症狀確診,並且展開為期12天的住院時光,原以為12天之後的人生,應該像得到無敵星星一樣,生活能恢復正常,但她至今卻因多種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住院時的症狀好了,後遺症卻一一出籠,生心理全走樣。林小姐說,在防疫旅館隔離期間,稍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但因長期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沒有多加在意。後來開始輕微喉嚨痛,後續因確診住院,很快地出現嗅味覺喪失,還有「吸不太到空氣」的症狀,得仰賴氧氣機。除了症狀讓人難受,病房內空無一物,食衣住行都在病床上完成,內心的焦慮感不斷湧上,住院期間至少打了兩次電話給心理諮商師。林小姐說,確診後種種的焦慮讓她感到窒息,「我若不求救,就會陷下去。」過去從未想過媒體或專家口中的「輕症」、「小感冒」,會糾纏她近半年,不曉得哪一天才能擺脫。出院後,喉嚨不舒服、吸不到氣的症狀在用藥後漸漸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嚴重乾咳、腦霧、疲憊、肺纖維化、心臟不適、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一連串的後遺症紛紛出籠。各種症狀雖無致命危機,加起來卻嚴重影響生活。林小姐說,每一項都沒有嚴重到致命,但全部累積起來,卻讓她幾乎沒辦法工作,每周至少要花三天的時間看門診。特別在台灣還不清楚「長新冠」的威力時,同事或親友常會以「不就是小感冒,怎麼妳就變成這樣」看待她,讓她的壓力更大。尤其是乾咳的症狀,在她返家第三天後開始嚴重發作,從清晨一路咳到下午,曾經有好幾次咳到吐。也因為不斷咳嗽,喉嚨破皮出血,口水都伴隨著血絲。她回診馬上被安排進入「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不過主治醫師判斷可能是天氣多變導致,沒多久就將她結案,但結案後症狀統統沒改善。她的大學教授輾轉得知後,建議轉至他院就診,經一連串檢查,一一揪出新冠病毒在她身上所造成的影響。腦霧讓她開車注意力渙散,也影響工作效率。林小姐說,從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統統有相關症狀。國外常常提到的腦霧,她也出現,過去她可以連續開車超過三小時,現在開車超過半小時,就會出現嚴重的注意力渙散,必須停在路邊休息好一陣子才能上路,上班時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大受影響。林小姐說,在國外,像她一樣飽受長新冠影響的人並非少數。近期看到許多國人提到「反正都會得,得了還可以領保險」等言論,她想告訴這群人,新冠肺炎沒這麼簡單,也希望國人對於新冠康復患者多一點同理。醫師提醒不只生理症狀 心理症狀更須留意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台灣的「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從今年初才開始啟動,各家醫院多是從三月起陸續收治患者,目前相關案例並不多,但相信國內這波Omicron疫情之後,需接受治療的長新冠患者會相對增加。陶啟偉表示,據國外的研究顯示,約有20%新冠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義大利的研究顯示其比率可能高達40%到50%,且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後續自行康復,也可能會有後遺症。不過,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病毒株的不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也相對減弱,但仍可能影響生活。長新冠造成的症狀,不只是生理,還有心理,心理的壓力常會導致失眠,需更加留意長新冠患者的後續症狀表現。哪裡求助康復者整合醫療 須在解隔離六個月內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目前僅收案93人,其中七人結案,結案的原因為不具有整合性照顧。她表示,若要進入到計畫,必須符合「解除隔離六個月內」,因此整合計畫從今年起開始推動,去年五、六月國內爆發Alpha群聚的案例,多不適用,所以現在開始多是收治Omicron疫情後的患者。目前設有康復者門診的醫院台北區有21家、北區18家、中區14家、南區12家、高屏區9家、東區7家,民眾若要尋求醫院的幫助,可詢問1922或各地衛生局。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已驗不到病毒,為何還出現相關症狀?醫曝哪些人更易發生新冠後遺症
國內近期歷經Omicron病毒肆虐,當「確診」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許多人也從染疫、隔離後慢慢回到職場,回歸正常生活。但國外研究發現不少患者會留下「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群,包括揮之不去的疲倦、喘、咳嗽、腦霧等,這可能也是國內患者即將面臨的問題,不少醫院開設染疫康復後整合門診,供患者追蹤諮詢。依照世衛組織預估,近兩成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群,在發病後三個月內仍有疲勞、咳嗽等不適症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預測,台灣將在七、八月湧現一波「長新冠病患」高峰期,屆時將有數十萬人需要持續接受治療。Q:何謂「長新冠」?染疫多久後會發生?● 常發生在發病後三個月內,症狀持續二個月以上。世衛組織官方公布資料顯示,「長新冠症狀群」通常發生在發病後三個月內,症狀持續二個月以上,且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病因,常見症狀為疲倦、呼吸困難、咳嗽不止、胸痛、嗅味覺喪失、發燒、記憶力與注意力降低等等,且持續時間從數周到數月都有可能,所幸隨著時間,大多數患者症狀逐漸獲得緩解。黃立民指出,長新冠症狀群好發於「急性期嚴重者」,確診之初症狀愈嚴重,之後風險就愈高;如果急性期症狀不嚴重,但兩、三個月後還是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群。Q:病毒已經驗不到了,為何還出現相關症狀?● 病毒雖排出體外,但已傷害器官組織。許多專家認為,新冠將流感化,症狀輕微,跟感冒差不多,但也沒見流感後出現「長流感症狀群」。黃立民解釋,導致長新冠症狀群原因,可能在於確診者在染疫急性期,身體遭到病毒攻擊,傷害到器官組織,並且留下傷痕,幾個月後症狀逐漸浮現。黃立民說,染疫者康復後病毒排出體外,但當時病毒造成的傷害,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慢慢表現出來,這就是一種致病的機轉。Q:台灣目前有關於長新冠的追蹤研究嗎?● 整合門診追蹤康復者,多出現疲倦、注意力難集中。歐美國家疫情走在台灣之前,累積眾多長新冠症狀群個案,臨床顯示,除了最常見的容易疲勞、咳嗽不止,其他不適症狀超過兩百種。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追蹤129名新冠康復者,進一步分析Omicron確診者後遺症,主要為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例如,一名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主管、同事才剛跟她討論過某件事,但她轉身忘記,工作表現大不如前。另一名39歲現役男性軍人,原本體能一級棒,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體能測驗,輕鬆過關,染疫之後,病情屬於中症,即便康復出院,體力大不如前,一跑就喘,無法通過體能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Q:發現自己有長新冠症狀並影響生活,該怎麼辦?● 確診後一個月仍不適,應求助新冠整合門診。劉佳鑫提醒,若確診後一個月身體持續不適,就應提高警覺,可能是長新冠症狀群,如果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應積極至新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台灣如何因應「長新冠」病患高峰期?黃立民建議,衛福部應該投注大量的醫療資源,長期追蹤相關患者,尤其在「神經、精神狀態的異常」,因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病患也無法自述病徵,必須透過醫師仔細問診及詳盡理學檢查,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死24小時火化爭議 專家拋2指標解決方案
確診者遺體目前仍24小時內火化,死者家屬無法送終,引發怨言。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指出,確診死亡遺體火化議題,應要用科學方法處理,讓大家信服。若染疫者從確診到死亡超過14天,或確診到死亡於3天內,但PCR檢測Ct值大於30,均已不具傳染力,應不用受24小時內火化限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再度表示,依規定就是確診遺體要在24小時內火化。施文儀表示,確診個案若從確診到死亡超過14天,已類似原先入境檢疫期「7+7」規定,且最後死因也可能與Omicron無關,而是原有疾病所致,應不用受到24小時內火化的限制。因活著的人都可以如此防疫,更何況是不會咳嗽、打噴涕的往生者。此外,他說,若確診者從確診到死亡天數為3天內,因確診當下已進行PCR檢測,如果Ct值大於等於30,也可不用受到24小時內火化的規定,因目前住院患者出院標準,就是PCR檢測Ct值大於等於30,這時病程已走到尾端,不具傳染力,既然活著的人都可以出院,為何確診死亡者要在24小時內火化。不需要把確診者遺體「妖魔化」。施文儀說,如此算下來,每天約有幾十位死者可以採用此措施,代表政府有同理心,給予家屬內心溫暖的回應,只要把遺體做好感控措施,家屬不要碰觸或親吻,就可不需要於24小時內火化。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檢疫期放寬改為三加四 專家認為開放「對國內疫情影響不大」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才剛說不考慮開放國人觀光旅遊,昨則宣布十五日零時起入境檢疫期放寬改為「三加四」,但歐美BA.4、BA.5疫情升溫,陳時中也直言開放後多少會擴大疫情。專家指出,國內疫情比他國嚴重,放鬆管制「對國內影響不大」開放是必須要走的路,只是專家質疑,現在開放仍有「政治開放」的意味。入境檢疫期放寬為「三加四」,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以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皆表示,對國內疫情影響不大。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世界的趨勢就是「開放邊境」,台灣勢必也要走向開放,但開放速度如此快,除預估六月底疫情會逐漸趨緩,另一部分仍是政治開放,主要是為了讓陳時中能在七月時順利參選台北市長。陳時中日前被問到指揮中心是否會在六月底解散及七月參選議題時表示,「六月底就知道了」,以及今天周日不舉行防疫記者會,王任賢說,這些都是要讓外界認為疫情已開始趨緩,且往後開放防疫管制速度會愈來愈快,陳時中若順利參選台北市長,也顯示國內防疫成功。蘇益仁表示,入境檢疫現在應直接開放「○加七」,國內疫情遠比國外嚴峻,「三加四」措施相對已失去意義,全面開放的同時則需監控國際BA.4、BA.5疫情。洪子仁說,「三加四」其實是為開放國人觀光旅遊鋪路,原因是目前本土疫情仍處在高原期,先觀察對國內醫療量能衝擊,再進一步鬆綁成「○加七」也不遲。蔡英文總統前天表示,基隆是疫後生活的新起點,因中南部疫情仍在高原期,此番話引起民眾不滿。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北部仍然面對有很多的挑戰,疫情仍然艱鉅,他期待總統加把勁全力以赴。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邊境放鬆沒問題!專家曝下個危機 3個月後疫情捲土重來
指揮中心宣布6月15日零時起放寬邊境管制,入境者檢疫改為「3+4」,但美、英等國BA.4、BA.5病毒株疫情升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開放後多少帶來染疫或擴大疫情。國內專家表示,現在國內疫情比其他國家嚴重,放鬆管制對國內疫情「影響不大」,但要持續監控BA.4、BA.5疫情,若疫情持續上升,不排除3個月後,再次出現一波每日確診病例高達8萬至9萬人的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國際及國內疫情變化,國際機場防疫自主防護能力提升,六月一日起取消邊境落地採檢,改採深喉唾液篩檢,依六月一日至五日統計,邊境唾液採檢陽性率為百分之一點三九。陳時中也說,邊境染疫很低。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放寬邊境管制為「3+4」後,有一部分感染者可能在第五至第七天發病,此時也已進入社區,但國內現在每天確診人數高達6萬至7萬人,遠比入境確診者多出很多,這些確診者確實對國內疫情影響有限。但BA.4、BA.5病毒株疫情會是一大變數。黃立民說,歐美BA.4、BA.5病例數會愈來愈多,即使邊境採用原有「7+7」防疫規範,最多也僅能讓病毒晚1個月入侵,最後也是無法阻止,隨著國人施打疫苗及自然感染的保護力逐漸降低,不排除3個月後,BA.4、BA.5侵襲國內時,疫情將會捲土重來,每日確診病例也約會落在如這次高峰期8萬至9萬人。黃立民說,若要預防再一波大流行,中央應超前部署,想辦法盡速採購雙價疫苗,疫苗抵台後要以最快速度大量施打,才可能加以防範,民眾也應要提高警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指揮中心開放邊境,應是著眼美國許多學校學生最近將要舉行畢業典禮,留學生也從6月15日至8月15日放暑假,此措施是方便留學生家長出國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以及留學生回國度假。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也指出,疫情初期採取「清零」政策而須嚴守邊境,但現在台灣應是全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每天入境確診者僅約幾十個人,比國內確診人數少很多,「3+4」措施已無意義,應可以直接開放為「0+7」,不過仍要持續監控BA.4、BA.5病毒株,如果染疫速度快,但感染者症狀多為輕症,就不需要過度擔心。新光醫院副院長、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3+4」措施是採取穩健的做法,為開放國人出國觀光鋪路,原因是目前本土疫情仍處在高原期,不適合一次完全開放,建議可先觀察放寬對社區傳播風險及醫療量能有無影響,再進一步鬆綁成「0+7」也不遲。
-
2022-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新冠疫苗6月下旬滿4周可打第二劑 醫事人員第四劑6月中開打
針對兒童新冠疫苗兩劑間隔是否縮短,指揮中心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今下午討論,決議5至11歲兒童疫苗將從現行相隔12周,縮短到4周即可施打第二劑,且不可混打廠牌,最快六月下旬接種。此外醫事人員將開打第四劑,最快六月中旬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因國內正處於Omicron變異株社區流行階段,建議5至11歲兒童應完成2劑新冠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莊人祥表示,經參考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及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2劑間隔4-8週以上。由於目前沒有不同廠牌新冠疫苗接種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因此建議兒童2劑以同廠牌接種,除非特殊情況,例如第一劑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指揮中心評估疫苗供貨情形,可以不同廠牌接種2劑。另,第一類醫事人員(包括醫事執登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事人員),建議施打第二次追加劑(第4劑)。莊人祥表示,考量國內仍在Omicron變異株社區流行期間,為提升醫療工作者免疫保護力,並使珍貴疫苗資源有效運用,醫事人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接種第4劑,並建議與第一次追加劑(第3劑)間隔5個月。國內開放兒童新冠疫苗接種,5月2日先開放莫德納施打,適用年齡6至11歲;5月25日起開放輝瑞BNT疫苗施打,適用年齡5至11歲。莊人祥表示,新制推算最早一批施打疫苗兒童,5月30日即滿四周,不過政策實施前需要作業時間,包括發放家長同意書、學校安排接種或診所、校園接種或疫苗接種站等,最快應於六月下旬施打;醫事人員則需要一周準備時間,等於最快是六月中旬可接種。
-
2022-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來了 專家指接種前可以先做這件事
次世代疫苗來了。莫德納宣布研發完成可以同時預防Alpha及Omicron的雙價疫苗,並產生更高的中和抗體。國內專家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研發成功,重要的是可以預防Omicron重症及死亡,但更期待次世代蛋白疫苗,讓打mRNA疫苗過敏、不適應族群受惠,建議往後接種追加劑前可先檢測血清抗體,減少施打疫苗後副作用風險。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莫德納雙價疫苗可以同時預防Alpha及Omicron變異株,對於預防新冠病毒的廣效性佳,所謂的廣效性是指於實驗室研發疫苗時,經過選擇混合哪些病毒株,可以讓人體產生最高的中和抗體,目前多以Alpha、Beta、Delta及Omicron進行混合研究。施信如表示,現有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武漢原始株的效果最好,但隨著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保護效果遞減,而對Omicron的保護力降到更低,對於預防感染務必要有針對預防Omicron的疫苗,因此雙價疫苗可作為追加劑。施信如說,莫德納雙價疫苗於預防Omicron,應是針對BA.1亞型變異株提供保護力,因此令人質疑於BA.4、BA.5亞型變異株的保護力為何,因就臨床發現,感染過BA.1亞型變異株後,還是會感染BA.4或BA.5亞型變異株,這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莫德納相關研究數據,但雙價疫苗一定比現有疫苗預防Omicron的效果更好。但施信如說,雙價疫苗是否有必要每年施打,或僅針對長者等高危險群施打,這都還需要依各國的情形不同,再進一步討論,但若是針對Omicron感染情形還不嚴重的國家,如中國大陸可能就十分需要。施信如也期待研發出蛋白次單位疫苗的次世代疫苗與兒童疫苗,讓打mRNA疫苗過敏等不適應的族群及兒童受惠。施信如說,往後接種追加劑前,可以透過更精準醫學先檢測血清抗體,了解體內抗體的高低,如果抗體高時。可以先暫緩接種疫苗,等到往後抗體低時再接種追加劑,不僅提升保護力,也降低接種疫苗後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長庚大學目前正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共同進行「新興感染症研究網」萬人血清中和抗體國際研究計畫,免費為民眾檢驗,目前已收案3000人,不論是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民眾,經檢測後可以了解中和抗體反應,民眾可以進行預約檢測。往後雙價疫苗上路後,政府也可以先為民眾進行血清抗體檢測,找出適合接種的人。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4縣市疫情高峰已過 陳秀熙估全台疫情6月底前獲控制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日分享基隆、台北、新北、桃園4縣市年長族群感染曲線已呈現下降趨勢,樂觀預測全台疫情將開始下降。他也表示,從各國情況來看,在流行到達高峰後,致死率將無法表現出真實死亡情形,建議改為以每10萬人口的累積死亡率來監測。累計至6月5日為止,台灣感染Omicron的累積死亡率控制在每10萬分之8,以各國平均的每10萬分之20來看,仍列居全球前段班。陳秀熙透過年齡別感染率進行分析,發現年輕族群會較早達到流行感染高峰,而年長族群則會較晚 ,其中基隆、台北、新北、桃園4縣市已呈現下降趨勢,推估高峰已過,其他像是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14縣市,則即將開始下降,對於疫情仍抱持樂觀預測。陳秀熙表示,當疫情久了,不同國家自然會出現防疫適應力(Resilience),會根據抗病毒藥物介入及醫療量能調整等因素開始下降,其中脆弱族群包含兒童、長者、共病症的適應力較低,達到適應時間也較久,而中年及青壯年則較高,不過在流行高峰過後,脆弱族群的適應力就會隨著時間演進增高改善。陳秀熙說,在致死率方面,在疫情達高峰後會出現誤差,以英國、加拿大及丹麥為例,因為通報個案數已有大幅度下降,導致致死率高漲達千分之10以上,因此在流行後期已無法作為死亡評估指標,較難反映真實死亡情形。陳秀熙預測,台灣6月底整體疫情將得到控制,但同時他也建議長者仍要接種第3劑追加劑,對於中症感染族群可下降29%死亡風險,因此針對脆弱族群,仍應持續加強疫苗施打率。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火化爭議解套 專家建議:Omicron改列第4類傳染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確診遺體「儘速火化」被解讀為24小時內火化,又規定遺體裝進雙層屍袋就不能再打開,甚至發文建議殯葬業者在大體車上完成入殮,喪家無法見親人最後一面,留下遺憾。專家提醒,現行做法代表政府還放不掉「清零」思維的尾巴,但既然Omicron已輕症化,相關規定應根據疾病嚴重度調整,也是新冠肺炎「下台階」改列第4類傳染病的前奏。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面對最嚴重的病原,才會要求24小時內火化。指揮中心應重新檢視專家當時訂出「儘速火化」的考量為何?是否還適用現在情境?施文儀分析,如果「儘速」是允許比24小時更久,現在應因應民情,訂出更明確的時間。如果當初因武漢株或Alpha株流行,「儘速」是希望比24小時更短時間,現在這規定就顯有過當。因Omicron已經輕症化,相關規定應配合疾病嚴重度進行調整,現在就是一個「下台階」的好機會,也是為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傳染病做準備。施文儀表示,「儘速火化」等規定代表政府還有很多清零思維的尾巴,要放放不掉、想丟不敢丟。即便喪葬這部分對防疫的影響沒那麼大,仍因此讓很多短時間失去至親的人連最後一都見不到。他相信,指揮中心如果參考其他先進國家規定,一定可以訂出更人性化的處理流程。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就為全球確診喪葬指引奠定方向,開宗明義強調「應避免倉促處置新冠死者」、「死者之尊嚴及其文化宗教傳統和家人,應始終受到尊重和保護」。有適當防護、不親吻或觸碰遺體,親友可去太平間見亡者最後一面;遺體可火化或埋葬,也未要求儘速。紐西蘭、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國都沒有規定「儘速火化、屍袋不能再開、在大體車上入殮」。各國遺體處理的共通重點在明定殯葬業者所需之防護和流程注意事項。喪禮規定盡可能兼顧喪家宗教文化傳統,共通點幾乎只有「勿親吻或觸碰」,就算一時激動觸碰了,只要徹底洗手就好。加拿大政府官網寫道,在安全的非醫療環境中的最後告別,對悲傷家庭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指揮中心常說要效法的紐西蘭,在遵守感控規定的前提,允許牧師等宗教司儀可在醫院、機構或私人住宅舉行最後的儀式。華人多的新加坡,也允許喪家可以守靈3天。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腦霧嚴重影響記憶力 醫師授5策略應對新冠後遺症
今年1月感染Omicron病毒的33歲男性資訊工程師前來看診,很擔心PCR陰性已過了快3個月,仍出現強烈的疲倦感和焦慮感,無法專注於工作,腦海常冒出無關緊要的事情,甚至連開車時會突然發呆放空而險些發生意外。腦霧嚴重影響記憶力被稱為人腦iPad資工神童的他,治療痊癒後出現了「長新冠精神後遺症」。不僅寫不出應用語言和軟體程式,長官交代的簡單作業流程也在幾小時後全忘了。他難過哭泣地描述這些令人沮喪憂鬱的長新冠預後狀況,還喃喃自語地說:「公司讓我領200萬的高薪,但現在的能力和效率表現連一個月2萬都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Long COVID)或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s)定義:獨立於其他疾病的影響而至少持續兩個月的COVID相關症狀表現,即使在感染痊癒後三個月,症狀也會出現「腦霧」(Brain Fog)的認知障礙,與精力不足和常感昏沉有關,使人更難集中注意力和嚴重影響記憶力。日本St. Marianna University Hospital的Tomoya Tsuchida醫師觀察指出,腦霧頻繁的困擾,大多出現在COVID-19感染時,曾經有嚴重疲倦感和焦慮感的患者身上。近7成患者影響工作神戶市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許多長新冠的患者,很難讓周圍的人了解他們在工作和其他生活的身心失調狀況,無法得到支持與資源而讓他們自己來處理問題;67%長新冠患者的精神後遺症,對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多達41%的人請假,7%的人不得不離職。2021年12月美國馬里蘭州一項針對逾150,000名COVID-19感染者的一年研究發現,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可能性增加39%、焦慮症35%、適應障礙38%、睡眠障礙41%,出現腦霧、注意力失調與健忘增加80%,有鴉片類藥物使用障礙增加34%,非鴉片類物質使用障礙(酗酒)增加20%,服用處方抗憂鬱藥增加55%,服用處方抗焦慮藥物增加65%。總體而言,患者感染後一年內接受神經精神問題診斷或開具處方的可能性高達60%;即使輕症或無症狀者也表現出精神健康障礙。對於飽受長新冠精神後遺症所苦者,建議可採行五項合適身心健康的應對策略。1.照顧好你的身體:深呼吸、適當伸展、美好冥想,或練習正念;吃健康食物獲取均衡營養;充足的睡眠;避免飲酒和吸毒。2.騰出時間放鬆一下:試著做一些喜歡的運動、活動和勞動。試想一下每天可以完成的小而可行的活動,這些活動會給你一種享受和成就感。3.與家人和朋友聯繫:通過電話與他們交談,也可以通過視頻通話,與您信任的人談談您的擔憂和感受。4.寫恢復日記:試著寫下恢復情況以及在此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寫下經歷的任何困難的想法和感受,幫助建立積極的「退後一步」。5.善待自己:恢復需要時間,讓自己休息和恢復很重要。如果任何持續的症狀被「隱藏」,可能會讓人感到困難。此時應尋求精神專科診治療或心理專業諮詢,有效緩解長新冠精神後遺症狀,重新恢復身心自信與健康。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男童癒後高燒休克 國內MIS-C首例
台大醫院收治國內首例「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病童,這名十歲男童染疫後兩天痊癒,但隔了一個月突然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就醫後病情惡化,因休克住進加護病房;兒科急診醫師預估,未來一到兩周全台可能出現廿多例個案,家長應提高警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是罕見高度炎性反應和多重器官損傷,死亡率約百分之一到二,常見於感染後二至六周,若發燒三天以上,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任一症狀,應立即就醫評估並告知兒科醫師確診病史。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於臉書揭露國內首例MIS─C個案,男童四月底輕症確診,兩天後痊癒,但五月底忽然出現高燒等症狀,檢查確診為MIS─C,因合併休克而收治加護病房,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強心劑等治療後病況趨穩,已轉出加護病房。「是要打仗的時候了!」林銘泰提醒,兒童接種疫苗可同時預防新冠重症及MIS─C,希望不會再有第二例。林口長庚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歐美資料顯示,廿一歲以下兒少發生MIS─C機率較高,國外MIS─C發病率在Alpha流行期為十萬分之五十四、Delta為十萬分之四十九,Omicron則降低至十萬分之三點八,如以台灣十歲以下約廿五萬人確診來換算,未來一、兩周可能會出現廿幾例。吳昌騰提醒家長,家中幼兒在確診康復後一個月內,若「高燒超過廿四小時」合併「兩個以上器官系統之症狀」,務必盡速就醫。北市恢復實體課 衝刺學習力【記者潘才鉉/台北報導】台北市各級學校遠距教學二周,隨著學生疫苗覆蓋率提升,昨恢復實體課程。國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劉一寬表示,學生二次段考後成績普遍下降,家長發現國中生自主學習力較弱,希望學生返校復課強化學習成效;教師也擔心學生學習狀況不好。防疫問題,如今正在打第三劑疫苗,擔心會少一點。教育局表示,全市各中小學恢復實體課程為原則,國九及高三持續遠距至畢業典禮前一天。本周一二八所公私立中等學校,有九十三校恢復實體課程,十九校遠距教學,十六校部分遠距、部分實體。一五三所公私立國小僅一校經課發會決議,六年級配合畢業考仍採遠距教學,其餘學校連同幼兒園都恢復實體課程。教育局表示,台北市於六月三日完成公私立國小及幼兒園疫苗集中接種,五到十一歲兒童參加集中接種人數計七萬四○六二人,接種率百分之五十一點六八。加上疫苗平台或醫院特別門診接種疫苗,接種率百分之五十六。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注意!滿足3條件要懷疑「多系統發炎」 未來2周可能20幾例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2日未滿20歲新冠肺炎確診者達43萬人,多數為輕症。不過兒科急診醫師提醒,「21歲以下」確診後一個月內若「高燒超過24小時」合併「兩個以上器官系統之症狀」,可能是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致死率2%,多需住加護病房。以國外10萬分之8.3的發病率加上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推估,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台大醫院近期已收治首例。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昨晚間於臉書揭露,一名10歲男童4月底輕症確診,兩天就痊癒,但5月28日至31日在外院有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紅疹、手腳腫等症狀,確診MIS-C。6月1日轉至台大兒醫時,男童血壓不穩合併休克,加護病房與感染科團隊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強心劑等藥物,病況終於趨穩,昨順利轉出加護病房。林銘泰寫道,一直苦口婆心勸家長快帶小孩打疫苗,因為疫苗不只能預防新冠肺炎重症,也能預防確診一個月後發生MIS-C。這名男童是為台大收治的第一個MIS-C案例,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他也於留言回覆友人說「是要打仗的時候了!」兒童急診醫學會日前曾發布聲明提醒, 5至11歲孩童發生MIS-C風險較高。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今上午受訪指出,目前醫界還不清楚為何MIS-C會延遲發生,可能是身體出現過度免疫反應所致,歐美資料顯示21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有較高風險。吳昌騰表示,MIS-C常發生在確診後第3到4周,併發冠狀動脈異常比率可高達10至50%,有超過三分之一病童會併發休克,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MIS-C發病率雖從Alpha流行期的10萬分之54.5、Delta流行期10萬分之49.2,降低到Omicron是10萬分之3.8人,但以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換算,此年齡層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家長和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吳昌騰指出,MIS-C的診斷包括臨床症狀與實驗室血液檢查,家長可觀察的臨床症狀重點有二,第一是高燒超過24小時,再者是2個以上的器官系統出現症狀。美國對高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以上,他自己的臨床經驗大約是抓38.8度到39.5之間。臨床症狀會出現在兩個以上的器官系統。例如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另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臨床症狀之外也要搭配血液檢查結果,才能確診。吳昌騰表示,MIS-C的死亡率約為1到2%,若能早點讓生命徵象穩定下來,不會有這麼大的危害,但就怕跟腦炎一樣來得又快又急又猛。他觀察,指揮中心宣導兒童重症和腦炎警示徵兆之後,後來接手的兒童重症案例有明顯比之前更早送醫,或許現在也是可宣導MIS-C的觀察重點的時機。也要特別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後一個月出現疑似症狀,就醫時一定要告訴醫師孩子確診的日期。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傳首例「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10歲童輕症癒後突高燒休克
兒童因身體發展尚未健全,是疫情下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近日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曝光一例兒童重症,一名10歲男童因休克緊急住進加護病房,確認為全台首例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個案,經眾多醫師奮力搶救才撿回一命,事後林銘泰直言「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林銘泰昨(5)日於臉書發文指出,端午連假期間,他和加護病房及感染科同事,齊力將一名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10歲男童搶救回來。據林銘泰附上的圖表顯示,男童在4月底即確診,出現兩天輕症後痊癒,不料過了一個月後,在5月28日到31日間,男童突然出現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紅疹、手腳痛等症狀,後因血壓不穩住進加護病房,過程中醫師為男童注射免疫球蛋白,及併用類固醇、強心劑,病情終於在6月5日獲得控制,成功轉出加護病房。該名男童不僅是台大醫院首例MIS-C,更是全台首例,林銘泰表示,「這兩年跟國外的小兒科醫師開會,我都跟他們說台灣防守的很好,這種病人一個也沒有,現在是要打仗的時候了!」,因此他極力勸家長,「趕快帶孩子去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光是可以預防新冠重症,還能預防如果不幸染疫一個月後可能合併高燒和休克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也轉發這則貼文並寫道,「與所有其他呼吸道病毒相比,Covid-19 給兒童帶來了不同尋常的負擔」,他指出,這種症候群很罕見,每 10萬名確診兒童中 ,MIS-C 的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僅有 3.8,但是其併發症嚴重,冠狀動脈異常的比率可高達10-50%,死亡率也可到1-2%。吳昌騰接著補充,MIS-C的症狀通常會出現在COVID-19感染後的2.6週,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吳昌騰也警告,MIS-C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而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為了避免此類重症,他同樣呼籲家長,「疫苗接種,是給予孩子們最重要的保護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