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日分享基隆、台北、新北、桃園4縣市年長族群感染曲線已呈現下降趨勢,樂觀預測全台疫情將開始下降。他也表示,從各國情況來看,在流行到達高峰後,致死率將無法表現出真實死亡情形,建議改為以每10萬人口的累積死亡率來監測。
累計至6月5日為止,台灣感染Omicron的累積死亡率控制在每10萬分之8,以各國平均的每10萬分之20來看,仍列居全球前段班。
陳秀熙透過年齡別感染率進行分析,發現年輕族群會較早達到流行感染高峰,而年長族群則會較晚 ,其中基隆、台北、新北、桃園4縣市已呈現下降趨勢,推估高峰已過,其他像是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14縣市,則即將開始下降,對於疫情仍抱持樂觀預測。
陳秀熙表示,當疫情久了,不同國家自然會出現防疫適應力(Resilience),會根據抗病毒藥物介入及醫療量能調整等因素開始下降,其中脆弱族群包含兒童、長者、共病症的適應力較低,達到適應時間也較久,而中年及青壯年則較高,不過在流行高峰過後,脆弱族群的適應力就會隨著時間演進增高改善。
陳秀熙說,在致死率方面,在疫情達高峰後會出現誤差,以英國、加拿大及丹麥為例,因為通報個案數已有大幅度下降,導致致死率高漲達千分之10以上,因此在流行後期已無法作為死亡評估指標,較難反映真實死亡情形。
陳秀熙預測,台灣6月底整體疫情將得到控制,但同時他也建議長者仍要接種第3劑追加劑,對於中症感染族群可下降29%死亡風險,因此針對脆弱族群,仍應持續加強疫苗施打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