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Line
共找到
619
筆 文章
-
-
2022-0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混打不同廠牌疫苗效果比較好?疫苗專家揭不冒險的最佳打法:不建議AZ+BNT+莫德納
最近很多人在臉書貼出小黃卡,秀出接種紀錄,有人三劑疫苗居然都是不同廠牌,AZ、BNT、莫德納,引起討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表示,疫苗接種原則為「在有效狀況下,達到風險最小原則。」絕非打愈多款就愈好。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預估三月初第三劑覆蓋率可達到五成,第23輪疫苗平台在今天開跑,提供158多萬劑疫苗,共四種疫苗可供選擇;「第三劑疫苗到底要從一而終?」、「混打多款疫苗較佳?」這是許多民眾的疑慮,該如何選擇第三劑呢?Q1:第三劑疫苗選擇混打,還是始終如一?A:建議採取「五種主流打法」保護力佳,且務必考量自身風險承擔。不少網友認為,「三劑打愈多種品牌,面對不同病毒變異的防範效果最好。」只打同品牌的疫苗,效果反而有限。對此,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委員、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這是推理的假說」,認為打愈多款疫苗可以獲得每種疫苗的強項與好處,但實際上疫苗排列組合多種,不可能每一種組合都做過臨床實證,且每個人對於疫苗承受的風險高低不同,建議採取主流打法。一、打過二劑AZ疫苗者或混打疫苗者,第三劑接種mRNA疫苗較佳。二、連三劑都打同一款mRNA疫苗(莫德納或BNT),這是沒有問題的。三、若擔心第三劑打mRNA疫苗副作用高,可選擇高端疫苗。四、前二劑如打高端,第三劑可繼續打高端,也可選擇莫德納或BNT。五、若前二劑對於某款疫苗過敏反應或副作用大,可考慮替換不同類型疫苗。呂俊毅表示,上述五原則都是不錯的做法,不必強求三劑混打三款疫苗,或堅持從一而終。Q2:該打第三劑?還是要等次世代疫苗?A:不用等次世代疫苗,打了第三劑,抗體效力可達十倍!周彥宏指出,對於追打第三劑,有人等著「次世代疫苗」研發,不過,更多學者認為,將現有新冠疫苗作為第三劑,就可以阻斷疫情。事實上,研究證實,打第三劑效果就相當不錯,美國CDC及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無論是哪一種疫苗組合只要打到第三劑,其抗體產生的效力相較只打二劑者,可達十倍以上。Q3:前兩劑打了AZ或是BNT、莫德納,可選高端作為第三劑嗎?A:建議以兩種疫苗類型為限,避免身體承受過大且未知風險。周彥宏指出,若身體可以接受某兩款疫苗副作用及風險,且保護力效果也不錯,就不必冒險施打第三款不同的疫苗。舉例來說,「AZ+AZ+mRNA(BNT或莫德納)」就能達到最好保護性,不建議「AZ+BNT+莫德納」。有人第一劑打AZ疫苗、第二劑打BNT,身體都不舒服,那第三劑可以選高端嗎?周彥宏表示,不建議這種打法,應以五大主流組合為主,打過A款、B款,應該從中選一個可以承受風險的疫苗,而不要嘗試C款,這樣才能趨吉避凶。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2-15 新聞.元氣新聞
元宵節招財求好運 民俗專家指點3必做、1大忌
15日就是元宵節,也是俗稱的「小過年」、「上元節」,民俗專家廖大乙提醒,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而要祈求天官賜福,建議「點燈」、「布施關懷」、「祈求」3件事必做,幫自己招財求好運;元宵當天「剪頭髮」則是大忌,恐把「發」剪掉。廖大乙指出,過了元宵,農曆新年才算結束,而元宵是農曆年的第1個月圓日,也是三官之首「天官」生日,是影響一整年行運的日子,想要「天官賜福」招財求好運就要把握元宵節,又以午時、未時(上午11時至下午3點之間)最佳。然而,在元宵節這天祈求天官賜福其實不難,建議有3件事必做,廖表示,第1件事「點燈」,不論是點光明燈、在門口掛2盞紅色燈籠,或在元宵夜點亮家中的燈,不要有暗房至隔天(正月十六日)天亮,光明迎接天官賜福、招財求好運。第2件事則是「布施關懷」,民眾能利用元宵這天問候曾提拔、幫助自己的長輩、長官或親友,打電話、傳LINE或簡訊都可以,關心他人是種人際交流,能使自己人員更好,同時也是一種布施,而有「施」才會有「得」,對行運很有助益。而第3件必做之事為「祈求」,民眾可準備水果、糖果或鮮花到常去的廟裡拜拜,向神明行三跪九叩禮後,再說出自己想祈求的事,誠心祈求就會靈驗;若想求得好姻緣,元宵夜可雙手合十對著圓月祈求,記得端正儀容,且勿穿黑、白色衣物。此外,元宵節這天也有些禁忌,廖大乙說,「小過年」別跟人借錢、別詛咒別人,也不要罵小孩,「剪頭髮」更是大忌,因台語「髮」與「發」同音,招財求好運的日子卻把「發(財)」剪掉,相當不妥,建議想剪髮的人可延後1天再去剪。
-
2022-02-12 養生.人生智慧
生死門前走一遭 愛惜有限光陰!賴鼎銘每天打拳、走9千步,超前部署老年
周日下午,台大文學院門口總聚集一群太極拳友,有老有少,所謂陰陽動靜和諧,正體現在這群學員的組成上。裡頭一位帶頭大哥被眾人笑稱「幫主」,但這位幫主長相斯文,和江湖味絲毫沾不上邊,他是66歲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兩所大學校長,如今退而不休,持續關注人權與媒體改革,更是學界知名太極拳高手。接觸太極拳的起點,需回到36年前。雲林農家子弟賴鼎銘正值壯年,苦讀拚上公費留學名額,準備出國大展身手,豈知為遠行做了健康檢查,竟診斷出黑色素瘤,那是皮膚癌中最危險的一種。心懷壯志的青年被迫停下腳步,「整個生日都在醫院裡度過」。生死門前走一遭的經驗,也從此改變賴鼎銘的人生觀,開始接觸國術、養生、讀經,求道至今。身體力行 理解自我需求「我看過很多老師剛退休,生活突然閒下來,還沒找到新的動力,短短幾年迅速衰弱,突然就走了。」眼見前車之鑑,又因為年少經驗影響,賴鼎銘早早超前部署,待退階段便開始規畫老年生活。賴鼎銘認為,追求「獨立自在」之前,得先理解自我需求。他舉例,享受美食和旅遊要花錢,就得認真儲蓄;若想買塊地下田,或投入運動,則要維持心肺與肌力,每種興趣,都有不同的基礎。「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其實這很困難,你必須先讓身心達成平衡。」賴鼎銘強調,退休人士得體認侷限,知道自己還能做到什麼,才能實現「隨心所欲不逾矩」。一輩子從事教職,賴鼎銘深感「台灣的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忽略心靈」。他形容,吸收與掌握知識,靠腦袋與背誦;但談到養生,不論拳譜記得多滾瓜爛熟,仍必須靠身體力行。持續學習 退休充滿活力在半退休生活中,賴鼎銘的滿足感就來自參透哲理。除了練太極,他也打縱鶴拳、讀易筋經。每融會貫通,悟出一層新境界,便覺人生簡單而充實。他認為,「自我實現與持續學習,兩種退休力其實相關聯」,找到能令自己投注熱情的事情,這和年輕時胸懷壯志,夢想買房買車不同,「只是小確幸也沒關係,如果我人生的頂點已到,那就在有限範圍裡做到最好。」受到疫情影響,賴鼎銘參加了十幾年的太極拳班被迫暫停三個月,待解封後,許多同學都成了「中輟生」。他靠著LINE群組關心同好,有老人家仍擔心群聚,更多人是「被迫改變習慣」後,找不回從前的動力。每天打拳 走9千步 內外兼修 主動幫助同輩「不只做好自己,我也想把這些緣分顧好。」賴鼎銘感嘆,各種社團、老後教育是維持退休族心智健康的重要場域,既然他仍行有餘力,就得主動幫助有需要的高齡者們。現在賴鼎銘仍維持每天一早打拳、走九千步的生活習慣,每周日下午還會帶頭開班,讓不方便早起的拳友出門走走,更意外吸引一批年輕人加入。簡單,卻帶給他無比滿足,賴鼎銘如此定義自己的退休人生:「生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
-
2022-01-30 新聞.元氣新聞
當心春節詐騙!健保署提醒:絕不會電話通知異常
很多人都曾經因為接到電話告知「欠費將被鎖卡、健保卡被盜用、有違規紀錄」而感到驚嚇,進而衝動匯款或提供金融資訊。健保署提醒,健保署絕對不會透過電話通知這些事項,這是典型的詐騙手法,但還是有不少人會受騙上當,春節期間特別多,呼籲民眾提高警覺撥打反詐騙專線報案,也可利用全年無休服務專線或網路智能客服進行查證。健保署企劃組科長詹孟樵表示,健保詐騙電話的常見話術自稱健保署人員或檢警人員,偽稱「健保卡違規使用,例如被盜用、使用異常、有違規紀錄,而且「即將被停卡」、或「於某某醫院就診,需申請醫療給付多少錢」等情境。然後恐嚇民眾個資遭冒用,帳戶已不安全,要求將帳戶錢領出交由所謂「監管單位」,或交付存摺、提款卡及密碼,導致民眾財物損失。「健保卡已經不會鎖卡了!」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提醒,就算健保欠費,也不影響民眾就醫權,即便欠費也不會導致民眾被鎖卡或不得就醫。民眾若接到電話告知「欠費將被鎖卡、健保卡被盜用、有違規紀錄」,請不要依指示做任何動作。詹孟樵表示,健保署不會主動以電話語音、簡訊、Line等方式,要求民眾匯款、回電、或點選連結。若接到任何疑似詐騙電話,春節期間仍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專線0800-030-598或4128-678(不須加區域碼)、手機改撥02-4128-678查證,或撥165防詐騙電話報案。健保署全球資訊網之數位客服、FB粉絲專頁及Line官方帳號等管道,均可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健保諮詢服務。
-
2022-0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前疫情再起 小鎮醫師提9項社區防疫對策
新冠變異株Omicron侵台,傳染力強,春節前本土疫情再起,讓人憂心。小鎮醫師、嘉義縣新港鄉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醫師,發起社區防疫,新港社區防疫委員會昨天開會,鄉長林茂盛主持,因應春節人流及奉天宮進香,加強防疫,陳錦煌提9項防疫因應措施。陳錦煌說,以鄉鎮區公所為範圍,成立以「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社區防疫行動聯盟」,由下而上推動。冬天流感病毒不少,呼籲作好個人防護,正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儘量減少和他人密切接觸,少到人多場所。整備社區防疫資源,關注獨老、雙老、隔代、貧困、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新住民、遊民、移工、外籍看護工等弱勢者;對社區聚集場所、機構或生活習慣可能感染風險,規畫如何及早介入。根據各社區醫療資源現況,集思廣益,建立合乎防疫指揮中心規範,有效分流、通報及後送標準作業程序,配合社區,事先定期演練。以社區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關懷社區被「檢疫」「隔離」個案。用Line或電話建立即時有效人人參與通報及溝通體系,通知防疫行動委員會處理,澄清錯誤、可疑訊息或恐慌事件。發現社區有防疫漏洞或被隔離者趴趴走、夜市或廟口人群聚集不遵守安全距離、集合眾人力量及時解決。知識產生行動,行動發揮力量,安定人心,減少恐慌,提高社區接種疫苗比例。結合社區防疫義工加強訓練,提供安全配備,彌補公部門人力不足。發起「人有距離愛在一起」社區關懷運動,每天多用電話、社群媒體表達關心,組織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委員會不能缺少基層醫師,將醫師納入中央防疫指揮體系,即時和中央指揮中心互動,由上而下落實執行中央防疫,由下而上反映防疫行動社區無法解決難題。
-
2022-0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新研究:吸菸降低新冠疫苗效力 抗體濃度剩不到一半
國內Omicron疫情持續延燒,許多民眾搶打第三劑疫苗。董氏基金會指出,國際最新研究證實,吸菸恐讓新冠疫苗抗體濃度降低至少一半,專家呼籲,吸菸者應即刻戒菸,才能確保疫苗效果正常發揮。巴塞隆納大學學者發表最新研究,針對已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進行比較分析,包括施打一劑、二劑疫苗,以及混打BNT與莫德納兩種疫苗產生的中和能力(neutralizing capacity)、抗體濃度(antibody levels)的差異。其中一項結果發現,吸菸者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中和能力下降43%、抗體濃度下降35%。而本身有其他共病的醫護,接種疫苗後中和能力下降45%、抗體濃度下降55%。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最新研究顯示,吸菸讓疫苗抗體濃度下降近4成,共病症患者甚至下降近6成,吸菸者接種疫苗的抗體濃度、中和能力均下降,影響疫苗效果的正常發揮,奉勸吸菸者立刻戒菸,才能確保疫苗應有的防護功能。義大利米蘭大學公共衛生研究中心最新研究,針對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間,已接種兩劑BNT疫苗的醫護人員進行實驗,在接種完兩劑疫苗的60天後,以血清檢測確認體內的冠狀病毒抗體濃度。研究發現,不吸菸者的體內抗體濃度有487.5 AU/mL,但吸菸者的抗體濃度卻只有211.8 AU/mL,比不吸菸者低了將近6成。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指出,若民眾打疫苗加上戒菸,等於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的抵抗力。英國牛津大學近期研究也發現,吸菸者感染新冠病毒住院風險,比不吸菸者高出8倍,重度吸菸者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10倍。面對疫情再起,董氏基金會呼籲,迎接新年的健康防疫除了打疫苗、戴口罩及勤洗手外,為了保護自己及家人,更應決志戒菸,拒絕紙菸、電子煙、加熱菸、雪茄菸、水菸等所有菸品,積極增強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董氏基金會提醒,戒菸可撥打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外,建議上24小時全年無休的「華文戒菸網」,並下載「戒菸就贏APP」,加入「戒菸就贏LINE@」,一起擺脫菸癮,除舊布新迎新年。
-
2022-01-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新貨到 今明上網預約
莫德納疫苗一劑難求,上周已全數預約完畢。指揮中心今年採購兩千萬劑莫德納的第一批一五一點二一萬劑昨天運抵台灣,預計十天後配送到各縣市,提供第廿一輪疫苗預約平台;符合資格者於今明兩天上網預約,二月七日至十三日接種。這批疫苗由華航CI-161航班自韓國仁川機場運送來台,昨天下午一時卅六分運抵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廿一輪以第三劑為主,供去年十一月廿一日前已接種完整兩劑,接種間隔十二周、滿十八歲以上者預約。預約分流,六十五歲以上者,今天上午十時開始預約,五十至六十四歲中午在十二時開始,十八至四十九歲民眾下午二時開始預約。另外,農曆春節連假期間民眾仍可自費核酸檢驗,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全國二一六家PCR指定機構有一八七家在春節仍提供服務,可利用衛福部、疾管署網站或健保署LINE查詢。指揮官陳時中說,第一劑疫苗涵蓋率已超過八成、第二劑七成三、基礎追加劑為百分之零點六四、第三劑百分之十七點九七。針對北市缺兩萬人份莫德納疫苗,陳時中回應說,前一波台北市並未參加一九二二預約平台,此次系統維護時並未算入,因此差了兩萬劑,已緊急調度,加上現有疫苗仍有剩餘,約可湊到兩萬五千劑。
-
2022-01-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疫苗對防Omicron沒有用?美CDC最新報告出爐
讀者Robert Kuo今天(2022-1-2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在Line群組,有一則如下的訊息在傳,強調第三劑加強劑是沒有必要的。想請問教授:1.是否如陳培哲先生所說的,第3劑的莫德納對於防Omicro一點都沒有用。2.若是無效,由於莫德納與BNT的同屬一類的疫苗,本人本周預約去打第3劑,按他的邏輯是否可以推論也無效呢?」這位讀者附上的Line群組訊息是:害了了啦!!!新冠疫苗第3劑加強劑該不該打?陳培哲院士曝「這件事更重要」第3劑疫苗是指揮中心相當得意的消耗庫存莫德納疫苗政策。根本就知道3劑疫苗對防Omicron沒用,趁著莫德納快過期趕緊推出,免得打不完有政治風暴。第3劑疫苗都是老疫苗,用的是老病毒株做的,產生及加強都是對老病毒株的抗體。要說能保護Omicron這種免疫逃脫病毒,就像說服老百姓用去年的流感疫苗來防止今年的流感一樣的荒謬。可是指揮中心陳時中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這個來騙人。去年年中流感疫苗銷不掉就騙過一次,這一次即期的莫德納疫苗疫苗,也依例再騙一次。第3劑疫苗政策若看看最近美國的報告,就知道是疫苗廠玩的伎倆。第3劑疫苗可比第2劑疫苗降低9成的死亡率,真是好棒棒。但新冠死亡率2%,第2劑疫苗降低9成死亡率,成為0.2%。第3劑疫苗又再降低9成死亡率,成為0.02%。所以要感染上千人才會比打2劑少死一人,但是報告上可不會這麼講。報告會說降低9成死亡率,這不是商業術語又是什麼?(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讀者寄來的那個連結,打開的是《TVBS健康2.0》2021-10-27發表在YouTube的影片,而內容是訪問陳培哲博士。可是,陳博士並沒有說「第3劑的莫德納對於防Omicron一點都沒有用」,而是說「可能對大部分的人是不需要的」。至於讀者寄來的那兩段文章,則是拷貝自《中時新聞網》在2022-1-9發表的中央搞破口 地方別陪葬,作者是王任賢醫師。我們現在就來看王任賢醫師所說的「第3劑疫苗是指揮中心相當得意的消耗庫存莫德納疫苗政策。根本就知道3劑疫苗對防Omicron沒用」,是不是正確。首先,在2022-1-9,也就是王醫師發表那篇文章的時候,並沒有任何關於「第3劑疫苗對防Omicron」有用或沒用的科學或官方數據。而直至現在,唯一的科學或官方數據是三天前(2022-1-21)美國CDC才剛發表的三份報告。第一份報告是發表在CDC的網站,標題是COVID-19 Incidence and Death Rates Among Unvaccinated and Fully Vaccinated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Booster Doses During Periods of Delta and Omicron Variant Emergence — 25 U.S. Jurisdictions, April 4–December 25, 2021(在 Delta 和 Omicron 變體出現期間未接種疫苗和完全接種疫苗的成年人中接種和未接種加強劑的 COVID-19 發病率和死亡率 — 美國 25 個司法管轄區,2021 年 4 月 4 日至 12 月 25 日)。這一份報告的重點是,在 Delta 和 Omicron 變體出現期間,在 25 個美國司法管轄區,有接種第三劑mRNA疫苗的人,在防止感染和死亡方面,有較高的保護力。尤其是在 50-64 歲和 65 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更高。第二份報告也是發表在CDC的網站,標題是Effectiveness of a Third Dose of mRNA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Associated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Urgent Care Encounters an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Adults During Periods of Delta and Omicron Variant Predominance — VISION Network, 10 States, August 2021–January 2022(第三劑 mRNA 疫苗在 Delta 和 Omicron 變異佔優勢期間針對 COVID-19 相關急診科和緊急護理遭遇以及住院治療的成人的有效性 — VISION 網絡,10 個州,2021 年 8 月至 2022 年 1 月)。這一份報告的重點是,在以 Delta 和 Omicron 為主的時期,第三劑mRNA疫苗在「預防與 COVID-19 相關的急診室和緊急護理遭遇」的效力分別為 94% 和 82%,在「預防與 COVID-19 相關的住院」的效力分別為 94% 和 90%。第三份報告是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標題是Association Between 3 Doses of mRNA COVID-19 Vaccine and Symptomatic Infection Caused by the SARS-CoV-2 Omicron and Delta Variants(3 劑 mRNA COVID-19 疫苗與 SARS-CoV-2 Omicron 和 Delta 變異引起的有症狀感染之間的關聯)。這份報告的結論是,相對於未接種疫苗和接受 2 劑 mRNA 疫苗,接受 3 劑 mRNA 疫苗是與針對 Omicron 和 Delta 變種的保護性有關。所以,從這三份報告來看,「第3劑疫苗對防Omicron沒用」的說法並不正確,而「第3劑疫苗是指揮中心消耗庫存莫德納疫苗政策」的說法並不合理。不過,話又說回來,您絕對是有權利懷疑美國CDC的報告。原文:第3劑疫苗對防Omicron沒用?是指揮中心消耗庫存莫德納疫苗政策?
-
2022-01-14 癌症.肺癌
「罕見肺癌」?剖悉肺癌基因 客製化精準對症治療
肺癌已經走向精準治療,肺腺癌患者除了要知道有無驅動基因突變,還要知道是哪個位點突變,才能更有效治療。肺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是EGFR(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一般突變是發生在第18-21外因子,但是較罕見的第20外因子,對第一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幾乎沒有效用,必須選擇最新上市的藥物。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最近二十年的研究發現,非麟癌非小細胞肺癌 (大部份是肺腺癌)和其他癌症很不一樣,「在初診斷的肺腺癌病人身上,常常會找到一個特定的基因突變,這個基因會『控制全局』,即使有其他的基因突變,角色也不是那麼重要。」其他癌症則常常有好幾個基因突變,卻沒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基因。譬如說,一個初診斷肺腺癌病人腫瘤中測出EGFR基因突變,這病人的腫瘤中就幾乎找不到KRAS基因突變,同樣的,有KARS就沒有EGFR,也就是說,找到這個「控制全局」的突變基因後,幾乎找不到其他的突變趨動基因。亞洲地區大概有80%的肺腺癌病人可以找到一個驅動基因的突變。楊志新認為,這個意義很重大,因為這些細胞會有同一個基因的突變,且突變是在同一個位置上,只要找到控制全局的驅動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就可以殺死大多數的癌細胞。目前陸續發現約十個重要的驅動基因突變,包括EGFR、KRAS、ALK、ROS1、MET、RET、 HER2、BRAF、NRG1、NTRK等。台灣肺腺癌較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是EGFR、KRAS、ALK等,而MET、ROS1、NTRK等相對罕見。驅動基因突變因為突變的位點不一樣,又可分很多種,以比例最高的EGFR來說,突變發生在第18-21外因子,其中第19以及21外因子約佔了90%,目前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不錯。第20外因子突變只佔了其中的7%,但是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幾乎對其沒有療效,不過,近期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幫助罕見的肺癌第20外因子突變獲得治療效果。楊志新呼籲,肺腺癌病人在確診後,醫師會尋找有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治療 ,假使沒有,還可以進行化療或免疫治療。患者不要以為沒有標靶藥物就沒治療的機會,因為有些化療還是很有效,不要放棄任何希望。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台灣肺癌學會,發展專為肺癌病友治療而設計的LINE數位工具《肺癌攻略》今年改版,幫助病人「懂看、會問、有資源」。📱 《肺癌攻略》手機版💻《肺癌攻略》電腦版
-
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老公總是半夜跑廁所?全台竟有450萬人為「它」所苦
頻繁夜尿,小心腦部出問題。最新人口數推估,全台超過40歲以上民眾,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所苦,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說,夜間多尿不僅會影響睡眠、失眠,可能進而延伸嚴重慢性疾病、心理健康與精神問題,小病不注意恐釀大禍。依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夜尿是「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醒來,一晚至少2次以上」。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且年齡越長盛行率越高,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超過60歲後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廖俊厚表示,男性超過50歲或有慢性疾病,要記得觀察「夜尿二三四」,包括夜間起床尿2次以上,且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1/3以上,即為夜尿多症,盛行率達4成3,中獎機率很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常見的下泌尿道疾病,多半是泌尿器官出問題,夜間多尿患者大多是賀爾蒙問題,因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導致睡覺時尿量無法減少、尿液沒有濃縮,是腦部功能問題表現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生理上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研究也發現,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廖俊厚曾收治一名現年55歲的男性高階主管,被太太抱怨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才注意到自己因為強烈尿意,多次中斷睡眠,即便晚上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就醫後才發現是夜間多尿,經過藥物改善後才改善狀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台灣人口年齡持續老化,有夜間多尿問題的人口會越來越多,為提升夜尿症病識感及診斷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攜手推出Line「夜問AI智能聊天室』,期望以最貼近民眾生活並保有隱私的方式,提升男性對夜尿症的認識,也彙整全台超過300家泌尿專科醫療院所資訊,掌握完整訊息。更邀請熱血體育主播徐展元、財經專家賴憲政一同參與,客製出夜問AI智能聊天室的體育及財經資訊。
-
2022-01-09 新聞.元氣新聞
加速FAP健保給付?李伯璋:合理藥價才能造福更多病友
日前健保署共擬會議未同意將罕病FAP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部分病友抱怨,「明明有藥可用,為何不給付?難道眼睜睜看我們癱瘓、死去!」。不過,加速FAP罕藥健保給付倡議一案在前兩天通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門檻,這又燃起病友一絲希望。「當然失望呀,但也沒辦法!」FAP病友聯誼會會長梁廷吉說,得知健保署共擬會議並未將罕病FAP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病友團體LINE群組上引起熱烈討論,之前沒藥可用,人生無望,現在新藥問世,卻無力負擔,心裡更是煎熬。「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為罕見遺傳疾病,梁廷吉以親姐姐為例,約在十年前發病,花了快一年時間才確診,但當時無藥可治,發病後不到三年,人就沒了。近幾年來,已有新藥,臨床效果顯著,但藥價貴得嚇人,一般家庭無法負擔。梁廷吉表示,這又是另一種折磨,不少病友乾脆放棄人生,家族成員得知基因異常,將於中年發病,於是另一半分手,不婚不育。健保署共擬會議否決提案,理由是健保財務困境,FAP藥物昂貴,一個病友一年藥費超過千萬,如一下子給付六、七十人,就得支出六、七億元,將排擠到其他新藥。但梁廷吉希望政府能與廠商協商且逐步開放給付,起碼讓病友有個支撐活下去的希望。對於加速FAP罕藥健保給付一案通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門檻,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對於病友失望,可以感同身受,如果可以的話,當然希望每個罕病患者都可以接受治療,延緩病情惡化,但該藥物過於昂貴,實在難以一下子挪出好幾億元,提供給付。李伯璋表示,目前藥費支出已占健保總額近三成,且逐年增加,不少人戲稱「健保主要用在買藥」,由於癌症新藥費用昂貴,嚴重排擠到其他常用藥物,據統計,國內約有5600多項藥品藥價低到離譜,一顆健保價僅在1.5至5元之間,確實影響治療效果。為了讓FAP病友盡快可以使用新藥,李伯璋表示,將積極與廠商溝通,雙方議價,如能調降藥價至一個合理的價格,當然可以加快給付腳步,並造福更多罕見疾病患者。
-
2021-12-27 養生.聰明飲食
40歲後骨骼肌肉漸流失!骨鬆7危險群 不僅補鈣還要補蛋白質
● 過了40歲,骨骼和肌肉慢慢流失● 女性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容易骨鬆 ● 均衡營養、補鈣及維生素D,延緩罹患骨鬆一名七旬老婦人平常活動量少,某日反應上臂疼痛,家人以為只是肌肉拉傷,貼痠痛藥膏舒緩即可,但過了幾天仍無改善。就醫照X光發現有骨裂現象,且病症已經有一段時日了,經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所引起。WaCare專家、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骨裂就是所謂的「骨折」,指的是骨頭遭到強烈外力出現裂開或變形,進而產生劇烈疼痛。骨質疏鬆在字義上是「多孔的骨」,從X光影像可看到骨骼呈現海綿狀的疏鬆多孔狀態,早期並無明顯病徵,患者常因背痛、行動不便或突發性骨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骨鬆問題。飲食失調少運動 容易骨鬆人體骨骼發展在2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逐漸流失,40歲開始走下坡。男性因為骨骼較大,骨質流失進展較緩慢,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像雪崩般傾跌。徐佳靖說明,若年輕時多運動、補充高鈣食物,可以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趁早存骨本」不只是口號,更應該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及健康飲食,為有品質的老後做準備。現代人生活忙碌,少運動、飲食不均衡,加速了骨質疏鬆,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流失速度再加乘。徐佳靖分享門診案例,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也是罹患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該及早介入飲食及運動管理。「預防骨質疏鬆並非熟齡專利」,各年齡層都要均衡攝取營養素、多運動增加骨質密度與肌肉強度。補充維生素D 強化鈣質吸收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最怕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部骨折,這二個部位的傷害堪稱「老人殺手」,容易造成臥床、免疫力變差及併發症,增加死亡率。如何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徐佳靖建議,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1.2公克,相當於60公斤的老年人一天需要70公克蛋白質量,蛋、魚、豆、肉類等都要食用,每餐至少吃一個手掌大的量才夠,並且避免吃加工食品。製造骨頭的原料是鈣質,徐佳靖建議,可補充高鈣食物,多食用帶骨小魚乾、鮮奶、豆類食品、深綠色蔬菜和芝麻等,其中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具有固定骨鈣的作用;維生素D則是幫助鈣磷吸收,舞菇、秋刀魚、鰻魚、鮭魚等,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除了補充營養,徐佳靖提醒,還要搭配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例如:單車、慢跑、健走、舉重、彈力帶等,以增強身體力量。>>想了解更多「全銀運動」線上課程>>加入LINE社群,獲得最新課程訊息
-
2021-12-26 養生.聰明飲食
早上空腹喝咖啡不OK?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有害健康
讀者簡珣在大前天(2021-12-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空腹是否可以喝咖啡。我把她的來函簡化如下:「林教授您好,關於喝咖啡傷胃網路上的說法實在眾說紛紜,有說喝咖啡會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刺激皮質醇、血糖易上升…等等,文章內容也都是說某某研究指出,或營養師的看法……實在很難分辨到底是否真是如此?因為曾經看過好幾篇林教授您的文章,覺得不僅客觀(佐證豐富),更是釐清了很多既定的錯誤的觀念,因此特來信請教,望林教授解惑,小女子不勝感激。」兩天後,也就是昨天聖誕夜,我的大學同學也用LINE來問我同樣的問題,而這很顯然是因為《風傳媒》在大前天(2021-12-22)發表了早上空腹喝咖啡,容易刺激胃酸分泌!英國研究曝每日最佳4個飲用時段,有效提神還能燃脂。讀者簡珣除了寄來《風傳媒》這篇文章之外,也寄來另外兩篇。它們分別是:2020-10-25發表在《NOW健康》的先吃早餐?還是先喝咖啡? 研究:空腹喝咖啡不OK。沒有日期,發表在《常春月刊》的早上喝咖啡提神醒腦? 營養師揭「可怕後果」…3大族群最好不要空腹喝。《常春月刊》那篇文章有註明是轉載自《NOW健康》,而《風傳媒》那篇則是有一部分跟《NOW健康》那篇大同小異,所以我就先只討論《NOW健康》那一篇。它說:「研究人員要求29名健康受試者,按隨機順序進行3個不同的過夜實驗:(1)正常夜間睡眠,早上醒來時飲用含糖飲料,(2)受試者夜間睡眠受到干擾,沒能好好睡覺,在早餐時喝同樣的含糖飲料,(3)參與者沒睡好,在早餐時,飲用含糖飲料前的30分鐘,先飲用濃咖啡。結果發現,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參與者喝下黑咖啡時,血液測試顯示,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明顯變差。研究人員建議,應在咖啡提神與血糖升高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最好在早餐後喝,而不是早餐前喝咖啡。」《NOW健康》和《風傳媒》都沒有提供這項研究的論文,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找。我找到它是2020-11-28發表的Glucose control upon waking is unaffected by hourly sleep fragmentation during the night, but is impaired by morning caffeinated coffee(醒來時的血糖控制不受夜間每小時睡眠碎片化的影響,但會受到早晨含咖啡因的咖啡的影響)。我看完這篇論文後,發現《NOW健康》和《風傳媒》都犯了同樣一個錯誤。他們都說受試者飲用「含糖飲料」,但是事實上受試者是接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這種試驗的目的是要鑑定受試者調節血糖的功能是否正常,而試驗的方法是讓受試者喝下250cc含有75克葡萄糖的溶液,然後檢查血糖值。雖然用於鑑定血糖的「葡萄糖溶液」的確是「含糖」,但我想您應當不至於會把它叫做「含糖飲料」吧。至少,您應當不至於會閒來沒事調一杯或買一杯葡萄糖溶液來享用吧。《NOW健康》也還犯了另一個錯誤。儘管它所說「研究人員建議,……最好在早餐後喝,而不是早餐前喝咖啡」,但事實上這篇論文卻完全沒有做出這樣的建議。事實上,這項研究本身也犯了一個錯誤。它缺少了一組很重要的實驗,那就是「正常夜間睡眠,醒來喝咖啡」的實驗。由於沒有這一組實驗,它所得到的結論也只不過是「夜間睡眠受到干擾,醒來喝咖啡,會影響血糖調節功能」。也就是說,這項研究根本就不可以被解讀為「早上空腹喝咖啡會影響血糖調節功能」。但是,《NOW健康》和《風傳媒》卻因為引用了這項有缺陷的研究,而給大眾發布了一個有缺陷的建議。《風傳媒》那篇文章還談到好幾個空腹喝咖啡會造成的問題,但是,我只討論其中一個,您心裡就應該會有數。《風傳媒》說:「《healthline》引述研究指出,咖啡的苦澀味可能會刺激胃酸產生。因此,大部分人認為咖啡會刺激腸胃,加重腸胃不適或胃病症狀(如腸易激綜合症)、導致胃灼熱(俗稱火燒心)、胃潰瘍、噁心、胃酸逆流和消化不良。」您有沒有看到「大部分人認為」?也就是說,所謂的咖啡刺激胃酸產生而引發的種種問題,也只不過就是「大部分人認為」,而非經過科學驗證的。不管如何,這段文章所說的《healthline》,指的是Healthline網站在2020-1-13發表的Should You Drink Coffee on an Empty Stomach?(在空腹時你應該喝咖啡嗎?),而事實上《風傳媒》那篇文章的內容可以說就是這篇Healthline文章的中文翻譯。但是,很不幸的是,《風傳媒》卻選擇報憂不報喜,只採用負面的,而避開正面的。Healthline那篇文章在講述了一些傳說中空腹喝咖啡會造成的問題之後,特別反過來說:「然而,研究未能找到咖啡和消化問題之間的密切關聯——無論你是否空腹喝咖啡」,而它是引用了一篇2017年發表的論文The Impact of Coffee on Health(咖啡對健康的影響)。事實上,Healthline那篇文章的總結是:「雖然有一些揮之不去的迷思,但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表明空腹飲用咖啡是有害的。相反,無論您如何飲用,它都可能對您的身體會產生相同的影響。同樣地,如果您在空腹喝咖啡時發生消化問題,請嘗試與食物一起飲用。如果您發現有所改善,那就可能最好相應地調整。」總之,從「空腹喝咖啡有害」這件事就不難看出,台灣有很多媒體總是愛用危言聳聽的手法來吸引關注。原文:早上空腹喝咖啡,可怕後果?
-
2021-12-26 養生.人生智慧
網紅陳志忠53歲當直播主 建議銀髮族不要排斥科技 有機,不要讓框架綁住自己
「網紅」這個名詞,並非年輕人專屬。53歲的17LIVE「181閒畫家常(陳志忠)」,擁有2個碩士學位,是充滿社會歷練的中年人士,平時就愛畫畫的他,在臉書社團結交了一群畫畫同好,還曾相約到日本畫老建築、百年書店,更從臉書、IG跨足直播,成為一位不露臉直播教學插畫步驟、分享貓狗插畫與生活速寫的網紅,在社群潮流與科技設備的輔助下,不設限的人生下半場就此展開。從臉書分享 透過直播互動約3、4年前陳志忠成立臉書粉絲團,他說分享畫作後得到網友回饋,更增添想畫的動力,因畫畫能讓人忘卻煩憂,希望透過直播,讓更多對繪畫有興趣的人願拿起畫筆,「畫得好不好並不重要,做開心的事才是重點」。他除了畫水彩,更善用iPad Pro和Apple Pencil,「平板的大螢幕搭配觸控筆,讓畫畫更簡單,不僅有許多功能、顏色和筆刷,畫錯了還可以隨時回到上一個動作,或是將畫錯的圖層刪除就好。」就連直播,陳志忠也是靠手機和iPad Pro完成。他以「181閒畫家常」為名加入17LIVE直播一年以來,每天直播一小時、每次都完成一張作品,至今已累積近360張;此外,他還創作了5、6組LINE貼圖。靠科技輔助 累積創作能量面對科技時代的各種設備與用法,陳志忠遇到不會用的就問小孩,他更笑說「YouTube是很好的老師」,自己Google搜尋找解法。他也時常在IG或直播中問網友想看他畫什麼主題,除了可愛的貓狗之外,網友出題五花八門,有人想看他畫陸龜或海龜,還有人點名要畫在機車上坐著酷斯拉,「遇到較少接觸的題材我會上網做功課,也因此增加不少生活常識;藉由直播讓我認識更多人,同時累積創作的能量。」他還會在直播中與粉絲互動、一起決定貓狗插畫的配件、顏色等細節。不懂就多問 鼓勵同輩嘗試現在陳志忠將直播當成日常的一部分,也是他給自己的新定義:有機會就去嘗試,不要讓框架綁住自己,並且試著堅持做一件事,如果能成功,以後想學、想做其他事都不會太困難。他建議中年人或銀髮族不要排斥科技、要有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心態,多跟年輕人互動,不懂的就多問。尤其現在手機的拍攝功能都很好,可以請家人幫忙開設臉書或IG帳號,把每天拍的照片放上社群當成相簿收集,只要常拍,拍攝技巧就會進步,更能在社群上獲得稱讚與成就感。陳志忠曾出版過教學書籍「城市旅行速寫!台灣」,他希望能有機會再出第二本旅遊手札相關書籍,帶粉絲用Google Map旅遊、把看到的景致畫下來。透過社群與直播,陳志忠努力讓自己的作品被看見,接下來還計畫將作畫過程錄影、搭配精簡的文字,做更有系統的規畫,他說「不知道機會何時會到來,但我準備好了!」
-
2021-12-25 養生.人生智慧
「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劉孟德:線上學習不中斷,遇到瓶頸問谷歌都找到答案
75歲的劉孟德是今年「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除了打電玩,他也喜歡用影片記錄生活,這兩年來,他的YouTube頻道上傳了30支自己剪輯的生活紀錄,堪稱數位頑童。【延伸閱讀:熱血爺奶尬電競,翻轉老後人生 獲得兒子崇拜的眼光,拉近親子距離!】線上學習不中斷 還能當老師今年中疫情浪潮來得又大又急,劉孟德退休後參加的讀書會和課程統統改為線上,他因此學會使用Zoom、Google meet、Facebook、LINE視訊、U簡報及Discord來上課及開會。疫情致使生活停擺之前,劉孟德參加了兩個日文讀書會,雖然多數成員年紀都比劉孟德輕,但是遇到數位操作問題,例如借閱圖書館電子書,都問劉孟德,他會操作並截圖,在群組線上教學。劉孟德生平首次接觸電腦是用開機片開機,螢幕只有黑白畫面DOS及PE2的年代,當初複雜指令讓他放棄。世界上第一隻智慧型手機在劉孟德45歲時出現,他57歲才擁有智慧型手機。而今,他成為悠遊數位、自己做影片、參加電競比賽的數位阿公,靠的是中年後起的狂熱學習欲望。製作影片自己來 辛苦卻開心劉孟德57歲才開始學習文書軟體如Word、Excel等,邊學邊用,愈學愈有趣,找回對電腦的熱情,65歲還念空大取得管理與資訊學學士學位。後來又報考日語碩士班,親手繕打排版備審資料,有深深的成就感。72歲時,劉孟德對製作影片產生興趣,便學習用「威力導演」軟體,腳本、拍攝、剪接、字幕、音樂、特效都自己完成,「雖然很辛苦,但努力過真好。」他笑著說。遇到瓶頸問谷歌 都找到答案操作數位遇到問題有誰可以問?「問Google(谷歌)就好。」劉孟德一派輕鬆,他也問過兒子,兒子總是回:「你先上網找找看(方法),不會再問我。」幾次下來發現網路上都可以找到方法,也就習慣自學。劉孟德說,任何人對陌生事物會感到懼怕不安,他也是,但是透過科技工具協助學習已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他鼓勵橘世代朋友別害怕,勇敢擁抱科技工具吧。
-
2021-12-24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有陳橘陪伴 解女兒思家情緒
五月中旬疫情爆發,女兒無法回家,只能待在單位宿舍。某天在宿舍小徑踱步,邂逅一隻圓圓胖胖的三花浪貓,這貓不怕生,愛黏人、愛撒嬌,女兒為牠取名「肉鬆」,因為宿舍不能養寵物,肉鬆只能養在外面。沒多久,肉鬆帶來幾隻浪貓,其中一隻毛色發亮的橘貓,長得可愛迷人,一下子就擄獲女兒的心,宿舍成員也都很喜歡牠,取名「陳橘」。還建了一個「貓貓LINE群組」,一起照顧貓貓,帶牠們去結紮,看醫師,費用共同負擔。女兒很有貓緣,陳橘和女兒最親近,女兒說,肉鬆像無憂無無慮的傻大姊,只要有得吃,就開心的在地上打滾,陳橘則是美麗優雅的淑女。陳橘一開始很怕人,對人有戒心,但相處久了,變得很愛撒嬌,只要女兒下班回到宿舍,牠就迎上來,蹭蹭女兒,坐在她腳上,把屁股翹高高討摸摸,一副「我見猶憐」的模樣,讓人愛不釋手。疫情期間,還好有陳橘陪伴,讓女兒一解無法回家的愁緒,也暫時忘記惱人的疫情,很療癒。不久前,陳橘被一位善心的律師領養了,女兒萬般不捨,但想著「愛牠就要讓牠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律師把陳橘照顧得很好,傳來的照片,陳橘幸福地躺在牠的小窩甜甜地睡著,旁邊還放著雞腿娃娃。女兒想念牠時,就看看照片,祝福陳橘永遠都健康幸福。
-
2021-12-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社會連結…退休數位力 串起新學習
疫情造成當代世界前所未有的社會孤立,但數位科技帶來新的連結與可能。專家指出,疫情讓原本需要數年才會發生的改變在短時間內發生,而且也回不去了,如數位轉型。數位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疫情下對數位科技的掌握學習、人際連結,更可視為退休準備的及早檢測與預習。線上進修 已成疫情常態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逾五成四的人曾在三級警戒期間參加線上課程或會議、近五成二的人用手機看疾管家、二成五的人曾和朋友、家人視訊,上串流平台追劇的二成二,嘗試遠距醫療的也有百分之五,顯見數位連結與學習是疫情下的新體驗。社會觀察者李明璁在疫情時有個瘋狂的點子,他從歐美去年經驗發現,疫情讓每一個自我在身體和心靈及「人我關係」都有些變化,公視身為公共媒體,應該為台灣在此時「留下些什麼」,著手製作、主持帶狀節目「保持聯絡」,以切片的方式記錄常民百姓在疫情下生活的氣味。維繫交流 人們重新練習「疫情有點像是給我們一個練習的機會,重新衡測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李明璁說,因為疫情,人們重新不斷練習:「既獨處,但試著保持聯繫」。這次疫情對人際關係及相處仍讓他看到希望,雖然被隔離,幸好網路科技讓大家連結起來。「如果在廿、卅年前,大家就被鎖在家裡,頂多只能打電話,可能就更疏離了」。學習和使用社群工具,其實是許多人在疫情下的新嘗試。社群工具 增互動新功能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立鴻發現,疫情期間必須在安全距離下互動,社群工具的重要性被凸顯,加上現在強調互動,社群工具開發出許多互動新功能,例如即使是在線上,也能夠表達舉手、鼓掌,或透過表情貼圖、濾鏡等,增加趣味性。五十五歲單身女子宋婉寧一年前從職場退休,她努力學習台語,想成為鄉土語言師資,原本報名社區大學,五月疫情嚴峻時,社大課程轉為線上,她一口氣參加三個讀書會,從實體面對面轉為用googlemeet討論,只要有網路可用,就能安穩家中坐,上網學習,還有海外同好加入,有種「天涯若比鄰」的凝聚感。手機比電腦 更常被使用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執行長潘人豪認為,數位力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調查發現,許多長輩家中同時有電腦和手機,但手機比電腦更常被使用,主要是手機裡的App、推播,操作方便直覺,而且生活已經數位化,例如到哪兒都要掃實聯制、用LINE聯絡等,我們對數位工具的倚賴愈來愈深,也必須持續學習。科技門檻 包括習慣心態不過,李明璁做了「保持聯絡」後發現,科技的穩定性不但不可控,還可能是「門檻」,這個門檻不只是技術,還包括心態和習慣,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數位落差,有人對著鏡頭講話不自在或連線遇到問題無法解決。另外,人們還是渴望各種真實的互動,即使「網路原生代」也渴望走出網路世界。張立鴻認為,這次疫情是提前檢視退休準備的好時機,例如大家手機的社群軟體裡有很多群組,建議盤點一下,除去工作,到底還有那些?有人還有嗜好或信仰等其他連結,若只有工作群組,退休後一退出,與他人的連結變少,社會支持力可能不足。如同學習新的數位能力,要主動並有意識的加強自己的能力。
-
2021-12-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1退休力大調查:邱永仁打造「蚵學園區」推家鄉海鮮
百工百業受疫情衝擊,當事人的焦慮和擔憂只有自己知道。曾是南科科技人的邱永仁轉換跑道,接手家中養蚵事業,以「蚵記仁」行動燒烤車打響名號。三級警戒期間,訂單一夜化為烏有,來電取消達數十通,讓他聽到電話或line都會緊張。但危機也是轉機,面對收入幾乎為零,他靜下心來,打造夢想中的「蚵學園區」。根據聯合報「2021退 休 力大調查」,疫情讓許多年輕人及早規畫財務,有四成的人工作型態改變,考驗大家的應變力。76年次的邱永仁出身養殖世家,2014年離開外界稱羨薪水的南科,以「北門蚵記仁燒烤車」在台南各主要夜市擺攤,有時變身行動B.B.Q餐車到府或廠商外燴,鎖定家庭聚會、公司聚餐、小型派對等,提供音響、LED燈光,他和夥伴以精湛的燒烤技術,結合家鄉新鮮海鮮,現烤帶殼鮮蚵更是招牌,也順勢投入宅配生意。邱永仁的老家在台南北門蘆竹溝,因緊鄰北門潟湖,擁有獨特乾淨水質,養殖的蚵仔(牡蠣)大又肥美,但因為知名度不足,讓從小生長在漁村的他直呼可惜。邱永仁多年來一直想在家鄉建構複合式教學生態場域,構想藍圖還曾入選地方創生社區改造計畫,並通過初審,但因業務繁忙,無暇著手。「疫情,意外讓藍圖逐漸拼湊完成。」今年因為疫情被迫休息,他回到老家,利用老家北門潟湖旁其中約三分魚塭地,將其中100多坪搭建建物還有生態池,將魚塭規畫成複合式另類教學生態場域,這處百餘坪多功能新樂園就叫「蚵學園區」,在他努力之下,可望明年啟用。為節省支出,邱永仁自己畫設計圖、動手粉刷油漆,多年來心中願望逐漸落實。雖然原物料飛漲,必須追加費用,「頭洗下去了!」他苦笑說,會咬緊牙根克服,就是要將家鄉優質蚵仔、白蝦等海鮮發揚光大。日前美食節目主動接觸合作,播出後吸引卅多萬人次瀏覽,還有其他節目來取景,邱永仁笑說,這是疫情下另類收穫。未來的「蚵學園區」,邱永仁希望能結合生態體驗、教學,結合燒烤料理,讓人家來這裡喝一杯咖啡、吃海鮮,看著蘆竹溝夕陽,讓外界更認識家鄉的美好。●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益生菌能改善憂鬱症?教授揭益生菌補充劑的問題
讀者Hikari 2021-12-9在NMN的吹捧與現實的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好:家人在line的群組內傳了這篇文章,提到了腸道菌相會影響人的焦慮、憂鬱心理問題,說文明病除了要看精神科以外,也需要保健品(各種益生菌)來輔助。家人就在群組內討論說這篇文章說得應該都正確,因為裡面引用了British Medical Journal跟Science的文獻,……。我個人的見解是吃那些益生菌粉包、膠囊、直銷產品不如直接吃原味的希臘優格。所以想問:1. 這篇文章寫得正確嗎?(還有包括他引用的論文) 2.吃保健品的益生菌是否不如直接買希臘優格(還是說吃優格對於腸道菌相其實是沒差的?) 3. 好奇教授您個人針對優格、優酪乳的飲食方針,您是怎麼看的」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21-12-8發表在《泛科學》的腸道炎會導致憂鬱症?——淺談體內的腸腦軸線,揭露腸道菌的「腦控」機制!。但是,它卻完全沒有提到這位讀者所說的「文明病除了要看精神科以外,也需要保健品(各種益生菌)來輔助」。也就是說,這位讀者的親人在line群組所傳的訊息與事實不符。不過其實這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自作聰明、加油添醋,斷章取義、妄加論斷、指鹿為馬、移花接木,等等,本來就都是line訊息常見的問題。這篇《泛科學》文章共列舉了12份參考資料,而其中6份是科學報告,另外6份則是中文網路文章。從這6篇中文網路文章的標題就可看出,它們都是跟這篇《泛科學》文章一樣,都是故意用「腸道竟是你的第二大腦」、「腸道菌如何控制你的大腦情緒」、「腦控」這類譁眾取寵的字眼來吸引注意。只不過,我在益生菌,本末倒置這篇文章裡就有請讀者思考「是你決定腸道細菌,還是腸道細菌決定你?」。先不管是誰決定誰,那6份科學報告裡的「Science的文獻」是今年10月21日發表的Identification of a choroid plexus vascular barrier closing dur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發現一個腸道炎症期間脈絡叢血管屏障的關閉)。它的結論是:炎症性腸病相關的精神症狀可能是腸-腦血管軸失調的結果。就這篇論文而言,《泛科學》所做的解讀並沒有問題,但就緊接下來的另一篇論文而言,《泛科學》所做的解讀則是大有問題。《泛科學》是用「區區腸道菌,竟可操縱大腦主控權?」這個小標題來引介這篇論文,而引介文是:「我們都知道腸道菌大致分成好菌及壞菌兩種,好菌讓你擁有好的代謝及吸收營養的能力,壞菌讓你便秘、拉肚子樣樣來。不過,這些菌不只掌管消化,他們也會左右人的大腦喔!國立成功大學生理學科暨研究所的吳偉立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也在 ⟪自然⟫(Nature)期刊中發表了一篇關於腸道菌透過調控腦神經元影響社交行為的研究。」這篇Nature的論文是今年6月30日發表的Microbiota regulate social behaviour via stress response neurons in the brain(微生物群通過大腦中的壓力反應神經元調節社會行為)。光是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微生物群只不過是「通過大腦中的壓力反應神經元」來「調節社會行為」。那,這跟《泛科學》所說的「區區腸道菌,竟可操縱大腦主控權」,是一樣嗎?更何況,這項研究是用小鼠做實驗的,所以其結果是否能套用在人身上,還是個未知數呢。讀者Hikari所關心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文獻是去年7月6日發表的Food & mood: a review of supplementary prebiotic and probio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dults(食物與情緒:補充益生元和益生菌干預治療成人焦慮和憂鬱的綜述)。它是一篇綜述論文,不是研究論文,而結論是:「我們的結果證實,益生菌/益生菌療法值得進一步研究。 努力應旨在闡明益生菌治療憂鬱症和/或焦慮症的感知功效是否可以在更大的測試人群中復制,以及這種效果是否通過繼續治療或停藥後得以維持。 干預措施也應單獨進行調查,而不是組合進行調查,以確定觀察到的影響歸因於何處。 應優先考慮對這種影響進行機制解釋。」您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結果證實,益生菌/益生菌療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想想看,這是一篇非常近期,才剛發表不到半年的綜述論文,而它竟然還在說「值得進一步研究」!那,您還要繼續相信網路文章所說的「益生菌可以改善憂鬱症」嗎?其實,有關「益生菌可以改善憂鬱症」這個議題,我在兩年多前(2019-8-19)就已經發表益生菌能改善心理疾病?。我引用了兩篇論文及兩篇專家意見,指出益生菌在動物實驗裡所顯現的正面效果還沒有在人的臨床試驗裡被證實。我也引用了宋晏仁醫師發表的想調整體內菌相?與其買藥劑 不如從飲食下手:【我並不主張要用補充的方式來獲得益生菌,而是應該想辦法利用天然食物,在我們的身體裡培養好菌、調整腸道「菌相」。】沒錯,我在益生菌,本末倒置這篇文章裡請讀者思考「是你決定腸道細菌,還是腸道細菌決定你?」,就是要傳達「腸道裡的細菌到底是好還是壞,是由你決定」這個訊息。至於益生菌補充劑的利弊,事實上還有研究說可能是有害呢!請看:益生菌,傷腦?益生菌,弊多於利不管是有害還是有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健康網站有一篇Can Probiotics Improve Your Mood?(益生菌可以改善你的情緒嗎?)。它說:「儘管將益生菌的使用跟情緒聯繫起來很誘人,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目前,我們沒有太多證據表明服用益生菌會改變憂鬱或焦慮。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理論,但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指導我們。益生菌的一個問題是缺乏一致性。 消費者不能總是確定他們得到了什麼。益生菌被 FDA 視為食品補充劑,而不是藥物。因此,我們對它們的製作方式或它們是否包含他們所說的內容沒有很多規管。在美國,乳桿菌和雙歧桿菌是最常用於治療胃腸道問題的益生菌菌株,但市場上有許多益生菌產品含有不同類型的細菌,含量也不同。 缺乏監管意味著一批可能與另一批不同。當您購買現成的益生菌時,無法知道其中的細菌是否與產品製造時一樣活躍。 此外,每個人的腸道中可能有不同類型和數量的細菌。 這意味著對一個人有效的益生菌可能對另一個人無效。」原文:腸道菌能控制我們?益生菌能改善憂鬱症?
-
2021-12-18 養生.人生智慧
高齡更難設防,先設感情圈套再騙投資詐財!專家點出常見5種「交友詐騙」
60歲的蘇阿姨,老公多年前過世,子女都忙著上班,最近因疫情多關在家無事可做,在鄰居介紹下想學年輕人使用交友軟體,與55歲剛離婚的「林先生」配對成功,林先生表明自己以前從台灣搬到大陸,是科技業主管,跟前妻沒有孩子。加LINE聊天 先誘小額投資 蘇阿姨覺得林先生老實可信任,逐漸卸下心防,並與林先生加LINE聊天,林先生與蘇阿姨相談甚歡,讓孤單許久的蘇阿姨感到被同理及肯定,也認為自己找到人生第二位可信賴的伴侶。後來,林先生與蘇阿姨談論起「兩人的未來」,探詢蘇阿姨的理財狀況,包括有無投資、幾個銀行帳戶、幾張信用卡等。林先生後來推薦蘇阿姨下載某個APP,說這是他的副業,希望蘇阿姨可以支持他,蘇阿姨在那APP中投入金錢購買虛擬貨幣泰達幣,小額投資後也真的獲利,錢真的匯到戶頭裡。加碼賠光 對方跟著消失林先生之後鼓吹蘇阿姨加碼,以「兩人的未來」為由,希望蘇阿姨投入更多金錢。蘇阿姨為此不僅動用存款、申請信貸、解除保險,甚至跟友人借款。沒想到,她投資的虛擬貨幣大幅虧損,連一開始的本金都拿不回來,沒多久,林先生也消失了,連LINE帳號都被刪除,蘇阿姨才驚覺自己「人財兩失」。上述是真實發生的案例。近年不只簡訊、網路投資詐騙猖獗,疫情期間交友詐騙更嚴重,有些孤單一人的橘世代透過網路交友,原以為找到能相互傾訴煩惱的伴侶,沒想到最後卻被勸誘投資非法金融商品,例如虛擬貨幣、境外金融商品等,最終感情與錢雙雙損失。銀行攔阻 逾6成假交友根據內政部警政署針對「臨櫃提(匯)款詐騙手法」統計資料,去年前8月「假交友(投資詐財、徵婚詐財)」百萬財損案件逾500件,占總詐騙案件6成。銀行的數據也不謀而合,台北富邦銀行指出,從銀行分行攔阻的詐騙案件分析,有63%是以假交友進行投資或徵婚詐財。元大銀行也提供去年一件真實案例。去年9月3日下午2點,台中市一名女子前往元大銀行豐原分行,欲匯款1萬6900美元(約折合新台幣50萬元)到海外,女子聲稱在網路上認識的外籍男友,因經營建築業,執行工程標案需要支付稅金,急需協助。所幸行員及時發覺有異,並通知員警到場勸阻。金融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表示,在疫情期間,評議中心的金融服務專線1988,接到最多類型的竟然是交友詐騙,這種以「情感」為始、「投資詐騙」為終,讓消費者人財兩失。林志潔指出,交友詐騙受害者年齡有往上揚的趨勢,通常受害者是透過網路交友被對方勸誘買金融商品,買的大部分是虛擬貨幣或境外的金融商品,甚至很多是不存在的金融商品,是拿金融科技當幌子的詐騙。因為往來對象不是金融機構,買的東西不是國內合法的金融商品,金管會與金融評議中心愛莫能助,只能交由刑事警察局協助處理。投資防詐「停看聽」銀行業者指出,歹徒通常會利用臉書或其他交友軟體結識被害人,透過持續互動降低戒心,再以投資、致贈禮物、借款等話術誘使被害人上當匯款。金融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認為,對消費者不能只是一味保護,而是要賦權(Empowerment),要讓消費者培養自我負責、自我警覺的態度。「我們去買牛奶都會看保存期限,你完全沒聽過這個東西,然後在加拿大或百慕達群島,你也覺得可以去買,你不覺得很奇怪嗎?難道沒有義務去理解商品內容?而且這麼多錢,為何不好好了解就投資呢?」銀行業者提醒,遇到對方以任何理由要求匯款轉帳時,要謹記「停看聽」原則:暫停付款、冷靜觀察,並立即打電話給金融機構或警政署165專線,聽聽專家怎麼說,能夠更有效避開交友詐騙陷阱。交友詐騙常見5模式第1步:博取好感詐騙集團會透過交友軟體尋找目標,並用假照片與假造資訊建立人物設定,每天噓寒問暖獲取好感。第2步:確認財力會要求加對方的LINE,在聊天過程中套話詢問家庭、感情狀況,同時也確認受害者的經濟能力。第3步:引導投資詐騙集團會透露自己的副業、投資盈利狀況,鼓吹受害者下載非法的APP或網頁,建議受害者投入小額金錢來小試身手。第4步:小利大虧一開始受害者都會有小額獲利,讓受害者放下戒心,受害者收到獲利的錢後不疑有他,詐騙集團就會再持續鼓吹受害者投入更多金錢。第5步:人間蒸發當受害者意識到被騙時,詐騙集團就會消失、恐嚇威脅或情緒勒索。高齡更難設防 先設感情圈套 再騙投資詐財因為年老失智、判斷能力不佳才會被詐騙嗎?刑事局預防科科長丁靖說,其實詐騙案受害者各年齡層都有,不是高齡者就特別容易被騙,很多受害者甚至學識淵博或精明幹練。不過,分析高齡者易受騙型態,套關係、假冒親友及網路交友等以「感情」為基礎的詐騙方式,確實特別容易卸下長輩心防,成為詐騙起點,甚至變成假投資詐騙。疫情爆發後,民眾上網、使用數位工具的比率提高,刑事局統計,今年1至10月「假投資」型態的詐騙案大增,財損金額也較其他詐騙型態高,其次則是解除分期付款詐騙。但進一步分析65歲以上的高齡受害者,則被「假檢警」及「猜猜我是誰」所騙的比重較多。看準寂寞 噓寒問暖套關係刑事局分析,長者受成長過程社會氛圍影響,對政府機關心存敬畏,易被假檢警詐騙。至於「猜猜我是誰」手法,則是打電話或以LINE聯繫,假冒高齡者的姪子女、孫子女、外甥子女等晚輩,熱切噓寒問暖,再謊稱生病或資金周轉急需用錢,向老人借錢請求匯款。長輩平時想念親戚或晚輩,實際上卻缺少聯繫,歹徒抓準長輩此種心情,讓長輩誤以為接到想念的人來電,心情大好,自然難以分辨致電者的真實身分。詐騙集團精益求精,同樣利用長者跟親友聯繫少,又思念親友、有些寂寞的弱點,開始延伸出各種交友詐騙,不論是愛情或友情都是以感情為基礎,只要受害者上鉤,最後都變成借錢或假投資。丁靖說,當然還是有很多真的是交朋友,但若牽扯金錢就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投資虛擬貨幣、期貨等不瞭解的東西。被騙了怎麼辦?丁靖表示,詐騙的主要支付管道是臨櫃匯款及網路轉帳,均須透過金融體系運作,所以可透過追查犯罪金流,找出涉案帳戶,並溯源追查幕後的詐欺集團及金主,來攔截受害人被詐騙的金額,打擊犯罪,「金融機構的角色很重要」。智能防詐 用科技偵測預警近期刑事局與北富銀合作「智能防詐、強化保障」機制,由刑事局彙整多年來查緝詐欺集團所累積的偵查經驗,分析犯罪態樣及可疑徵候,由雙方的資訊團隊建置智能模型,建立金融詐騙偵測暨預警機制,強化線上打擊犯罪能量。
-
2021-12-1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震顫感消失代表血流受阻 醫提醒洗腎廔管阻塞3警訊
50多歲的黃太太已有20多年的血液透析經驗,長期使用人工血管洗腎,由於自身免疫力不好,人工血管經常出現感染而移除,後來只能仰賴長期性雙腔導管。「因為經常發生阻塞、狹窄、感染等問題,讓患者相當困擾。」聯新國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翁世憲醫師表示,「如果狀況許可時,一般會建議使用自體廔管。經過門診血管超音波詳細檢查,我們在她的上臂內側找到一條狀況較好的靜脈血管,能夠進行自體動靜脈廔管手術。但是那條血管位置較深,需做階段性手術,先做第一次廔管吻合手術,等廔管成熟後再進行血管轉位術,將動靜脈廔管移至較表淺的位置,方便透析使用。」做完第一次手術後,自體廔管逐漸成熟,但是在進行血管轉位術之前,黃太太臉部發生異常浮腫的情況,翁世憲醫師回憶,檢查起來是因為先前的雙腔導管,導致中央靜脈嚴重狹窄,而讓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進而造成臉部浮腫。「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利用血管介入手術,擴張中央靜脈,並放置血管支架,」翁世憲醫師說,「術後,臉部浮腫的情況便漸漸消失,後續也順利完成血管轉位術,如今已經可以使用自體廔管洗腎。」洗腎血管通路比一比常見的血液透析通路分為三種:自體廔管、人工血管與雙腔導管。醫師會依據患者血管品質以及身體狀態,選擇適合的血管通路進行血液透析。雙腔靜脈導管分為暫時性及長期性,患者進行緊急透析時植入暫時性雙腔導管,由頸部或鼠蹊部進入,部分導管留置在體外,需格外留意導管感染的可能性。翁世憲醫師指出,等待動靜脈廔管成熟期間或無法做廔管的患者便得使用長期性雙腔導管,但不建議長期置放,長期性雙腔導管可能會導致中央靜脈狹窄或阻塞,以至於影響血流。「若患者的動靜脈品質允許,會建議優先考慮自體廔管或人工血管。」翁世憲醫師解釋,由自體動、靜脈吻合的自體廔管,雖然需要花較久時間才能使血管成熟,但手術後的血管較不易阻塞,且使用年限比較久。若患者較年輕,自身血管品質較佳,會建議優先選擇自體廔管進行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在裝置二至四周後就能使用,但較容易形成血塊並阻塞,且人工血管是人工植入物,感染的風險較高。翁世憲醫師說,人工血管的使用年限較短,需反覆手術。若患者較為年長,訓練血管成熟的機會不大的情況下,無法進行自體廔管手術,才會考慮人工血管。洗腎廔管狹窄或阻塞,這些症狀是警訊!翁世憲醫師說,做完洗腎廔管後,平時要注意幾個重點。用手觸摸時,震顫感消失:正常動靜脈廔管的血流較強,輕輕觸摸時,會有震顫感,當震顫感消失,代表血流受阻。用聽診器聽時,呼呼聲消失:正常動靜脈廔管,使用聽診器可聽到「呼呼」的血流聲,若聲音消失,表示血管可能狹窄或是阻塞。兩側手臂不對稱腫大:當靜脈狹窄,血液就會塞車,堵在肢體近心端處,而造成肢體或臉部腫脹,甚至不易止血。 無法下針:動靜脈廔管若阻塞或狹窄造成血塊堆積,會讓醫護人員較難打針、或下針無回血。血液透析時流速變慢:通過血液透析的數據可以觀察患者的血流速度是否異常。靜脈壓力升高:流回心臟的靜脈血流受阻,便會導致靜脈壓力上升、不易止血。翁世憲醫師提醒,「如果傷口持續滲血,或出現紅、腫、熱、痛等狀況,請立刻就醫!」及早治療,搶通洗腎廔管! 當洗腎廔管阻塞或狹窄時,一般會優先以血管腔室血栓清除術及氣球擴張術治療,翁世憲醫師接著說,若洗腎廔管的阻塞、狹窄情況過於嚴重,才會考慮開刀處理。「醫師會先清除血管腔室內的血栓,然後將導管通過狹窄的位置,利用氣球擴張將其血管撐開,讓狹窄的血管恢復正常管徑以恢復血流順暢。」翁世憲醫師補充,「若在做完數次氣球擴張術後,洗腎廔管仍反覆發生狹窄,便可以考慮在血管狹窄處置放血管支架、塗藥氣球或補強手術,延長再次狹窄的時間。」桃園地區血液透析中心的整合照護模式「洗腎廔管對患者非常重要,最怕的就是突然塞住。」翁世憲醫師說,「在桃園地區,聯新國際醫院跟大部分血液透析中心都有合作,即使不是在同一間醫院就診,腎友的洗腎廔管若臨時塞住,無法及時返回原醫院處理,其他血液透析中心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安排治療,將血管打通。」建議腎友平時要定期至心臟血管外科門診追蹤,用超音波來檢查洗腎廔管的狀況,若發現血管狹窄,便能提前安排治療,使用導管氣球擴張,來維持洗腎廔管的暢通,有助減少臨時阻塞的狀況發生。「若是有突發狀況,腎友也能透過血管個管師、用LINE聯繫。」翁世憲醫師說,「我們盡量在第一時間解決腎友的問題,避免影響到後續血液透析的排程。」貼心小提醒做完洗腎廔管手術後,腎友要好好照顧,翁世憲醫師叮嚀,請務必戒菸、禁止提重物、不要穿戴緊身衣物或飾品、睡覺時請勿壓迫手臂、記得常做握球練習促使自體廔管成熟。建議要定期回診追蹤,確保洗腎廔管的暢通!原文:
-
2021-12-0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打造健康長壽臺北城 活躍老化活動創意爆棚
依內政部統計,臺北市為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截至今(110)年10月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19.84%,且北市十二行政區中已有7區邁入20%超高齡門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達活躍老化、健康老化目標,今年以「青銀樂活 健康好漾」為主題舉辦活躍老化系列活動,「樂齡巨星秀」由65歲以上長者組隊拍攝短片參加線上競賽、年輕世代與長輩互動的「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也運用創新設計鼓勵長者落實健康生活!今(6)日在北市府1樓中庭與北市府官方Youtube頻道採虛實併行方式舉辦頒獎典禮頒獎表揚得獎隊伍及作品,同時邀請95歲陳珠女士暢談長壽秘訣,呼籲市民關注活躍老化、青銀共融議題,力行健康生活。跨世代2.7萬歲合作短片創意爆棚北市活躍老化競賽自去年起轉型為線上舉辦,因反應良好,今年「樂齡巨星秀」持續線上競賽,活動由27支隊伍396位長輩和年輕朋友組隊上傳創意與活力的短片,隊伍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團體及長照機構組成,參與民眾合計2萬7,857歲,其中還有12位90歲以上長輩展現活力,隊伍加入流行元素跨世代合作,也將防疫融入在表演中,創意十足。松山區「BTS防疫老年團」將「視訊會議畫面」融入表演,巧妙結合時事橋段,演出十分亮眼;信義區「永安社區發展協會-銀髮樂活隊」表演整齊劃一,能感受隊伍滿滿用心與新意。頒獎典禮也邀請95歲陳珠女士暢談長壽秘訣,她表示,參加活躍老化競賽就是最好的保健,雖然今年社區據點因疫情暫停許多活動,減少了互動的機會,但為了維持身心健康,更積極參加線上課程,並以電話或LINE與親友聯繫感情增加互動,充分展現活到老、動到老的精神。青銀樂活共創世代共融衛生局黃世傑局長指出,為倡議代間互動共創高齡友善氛圍,今年舉辦了「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活動分為2組,國小組繪畫創作與國高中組照片徵選,學生和家中長輩共同創作,活動徵得56件創作,由社會教育、藝術人文領域、攝影專家評比,共有12件作品脫穎而出,作品呼應高齡友善社區精神,內容貼近生活且發人省思。國小組金獎以「祖孫對弈趣」為主題,透過豐富的色彩及構圖呈現溫馨的祖孫互動;國高中組金獎「青銀同拍 要你好看!」由學生邀請阿公阿嬤一起入鏡自拍,日常簡單小動作牽起了全家人情感,作品呈現燦爛的幸福笑容。獲獎作品也將於110年12月11(星期六)至12月12日(星期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151展間展出,北市衛生局邀請市民朋友前往觀展。創新設計落實長輩健康生活北市衛生局近年也結合「設計思考」創新手法,邀請長輩參與設計健康生活,長輩回饋飲食及身體活動習慣平時皆受到家人影響,因此今年以家庭為概念推出「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活動,設計「好食愛動日誌」,由長輩規律地每日紀錄運動、飲食日誌,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近3個月來獲得約5萬人次熱烈回響,也將分析找出影響長輩健康生活習慣之因素及可介入的關鍵行為。北市衛生局表示,為鼓勵市民落實健康生活挑戰自我,將「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活動加碼延長至明(111)年2月25日(星期五),歡迎市民揪親友一同加入Health Family行列拿好禮,更多活動訊息詳見臉書粉絲專頁。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強調,北市在110年底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將積極推動各項高齡健康服務,打造健康長壽臺北城。並呼籲「健康」是長輩幸福樂活的本錢,鼓勵年輕世代與長輩間分享生活點滴,陪伴長輩落實健康生活,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健康,共創世代共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0年活躍老化系列活動資訊:🏆 北市府youtube頻道同步直播頒獎典禮:https://youtube.com/user/TaipeiCityNo1 🎬 「樂齡巨星秀」社區隊伍創意短片集錦: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dancing/ 📷 「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線上作品展: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photo/ ⭐ 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family2021
-
2021-11-30 養生.營養食譜
冬吃蘿蔔夏吃薑 美濃限定白玉蘿蔔最佳食譜看這裡
「冬吃蘿蔔夏吃薑」,天氣變冷,每年此時都是高雄美濃白玉蘿蔔採收的時節,白玉蘿蔔口感細緻紮實,無論煮湯還是醃製都很適合。美濃的瀰濃社區盛產白玉蘿蔔,農作物採「與草共生」栽培法,不使用除草劑,種出的白玉蘿蔔料理時不須削皮,只需在烹煮前把表皮清洗乾淨。蘿蔔是日本、中國及台灣普遍栽種的農產品,白玉蘿蔔有別於其他的品種,在高雄美濃的土壤裡落地生根,長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之所以被稱為白玉蘿蔔,只主要外表白淨,如同從土裡長出來的白玉,清甜無渣。為了讓大家享受白玉蘿蔔的美味,高雄市美濃區瀰濃社區發展協會臉書粉絲專頁提供食譜,傳授烹調白玉蘿蔔最合適的方法。【客家蘿蔔絲蛋】*準備食材:蘿蔔絲10g/蛋3顆/適量的鹽、胡椒*料理方式:1.蘿蔔絲乾泡水洗一下,撈起濾乾(泡一下下就好囉,泡太久會失去蘿蔔絲味道)。2.把蛋打散,加入蘿蔔絲乾、鹽、胡椒,跟煎菜圃蛋一樣,把蛋煎熟就可以了。【蘿蔔燉雞湯】*準備食材:老蘿蔔75克/雞半隻,切塊/亁香菇數朵/蛤蜊適量的(可不加)*料理方式:1.洗淨老蘿蔔上的鹽分2.放入水中煮20分鐘3.川燙雞肉4.將雞肉、乾香菇放入湯頭一起熬煮5.雞湯熬煮好後再加入蛤蜊煮開(老蘿蔔本身就有鹹度,可依照個人口味增減調味)【白玉蘿蔔關東煮】*準備食材:白玉蘿蔔3條(切2公分小段,邊邊削圓)加冷水煮滾撈起備用/玉米筍:6根(洗淨即可)/蕈菇類:撕小塊/玉米(增加甜味用,可加可不加):切段/市售蒟蒻絲/豬血糕切片/甜不辣(過熱水去油)/其他喜歡的食材【關東煮湯頭】*準備食材:日式醬油3大匙味醂2大匙清酒或米酒3大匙鰹魚粉1小匙柴魚片少量清水1000ml*料理方式:以上材料混在一起煮滾後,再加入蘿蔔,大火煮滾後再轉中小火,燉煮一小時由於白玉蘿蔔纖維較少,因此只需要一小時即有軟嫩且入味的好吃蘿蔔,若喜歡口感較清脆或較硬一點的人請斟酌燉煮的時間。●聯合報為回饋聯合報之友,特別與美濃瀰濃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提供超優惠白玉蘿蔔訂購方案,十台斤一箱250元(每台斤25元,宅配運費100元)。.立即加入聯合報之友即可訂購:https://a.udn.com/member/5/signup).點我訂購:https://a.udn.com/forums/forum/390/index.html.加入聯合報LINE@好友,體驗線上客服 :https://lin.ee/oR3O3nD
-
2021-11-29 癌症.乳癌
原位癌沒症狀也不易察覺腫塊!觀察乳腺癌6徵兆,早期發現避免轉移
乳房由乳小葉組成,乳小葉產生母乳,而乳管則將乳汁輸送到乳頭。乳腺癌的0期是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沒有症狀,也不易察覺腫塊,通常需要藉由乳房攝影檢查術才能察覺,但如果沒進行治療,將會入侵周圍的組織,稱為浸潤性乳腺癌。 通常大多數乳腺癌被發現時,都已經是浸潤性的,癌細胞已經由乳小葉或乳管生長到周圍組織中;局部浸潤性乳腺癌僅在乳腺組織內擴散,而轉移性癌症已通過血液或淋巴轉移到其他部位,例如:肺,骨骼或肝臟。乳房檢查方式醫生可以進行一項或多項乳房檢查,檢查方式包括: 1.臨床乳房檢查:醫師觸診,感受有無腫塊,良性腫塊通常感覺與癌症腫塊不同,醫師可藉由檢查腫塊的大小和質地,並確定腫塊是否容易移動等,初步評估腫塊的屬性;但部分專家已不建議將臨床乳房檢查作為常規檢查的一部分,因為乳房X射線攝影檢查可以得出更準確的結果 2. 乳房X射線攝影:以低劑量的X射線檢查乳房,有助於檢測乳房腫瘤、囊腫…..等病灶,可早期發現是否罹患乳癌 3. 超音波檢查:可檢測腫塊是充滿液體的囊腫(非癌症),或是實心腫塊(良性囊腫或癌症),本檢查通常與乳房X射線攝影術一起使用,進行評估 4. 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超音波進行病灶的定位與導引,無須進行麻醉,利用細針進行皮下穿刺,抽取病灶組織樣本,並進行病理組織、細胞學化驗 5. 粗針組織切片:此種採檢方式類似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但使用較粗的針,且須進行局部麻醉,抽取病灶組織樣本,並進行病理組織、細胞學化驗,可做為乳房腫瘤診斷的準則 6. 手術乳房活體採檢:在麻醉的情況下,切除腫塊或可疑異常組織,周圍健康的組織亦會做適度移除,所取得之組織,將進行病理學判斷 乳腺癌的症狀 早期的乳腺癌通常無感,而且當乳腺癌初發時,幾乎不具任何症狀,但隨著癌症進程,將導致乳房外觀的變化。 1. 乳房、乳房周圍或腋下區域出現腫塊或增厚現象 2. 乳房大小或形狀發生變化 3. 非哺乳期乳頭出現不明液體或壓痛,乳頭凹陷 4. 乳房皮膚凹凸不平,看起來像橘子皮 5. 乳房、乳暈或乳頭皮膚的外觀或感覺異常(例如:發熱、腫脹、發紅或鱗屑) 6. 乳房任何部位出現疼痛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大多數情況下,不一定是癌症,但務必向醫師求診確認,以便儘早診斷和治療。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糖尿病是口腔健康殺手!?糖尿病影響口腔健康5大因素遵守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卻仍發生無預警猝死!原來是漏掉這關鍵....感恩節,準備吃大餐了嗎?當心感恩節大餐崩壞牙齒的健康!?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11-25 新聞.元氣新聞
化解醫糾就像在當偵探 42組醫護、社工、律師獲獎
疫情期間醫療現場壓力大、醫病情緒緊張,第一線衝突也時有所聞。三軍總醫院家醫科醫師王志嘉指出,在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有所隔閡,病患進出醫院限制多,難以表達照顧需求,加上醫護人員穿著隔離衣,雙方在溝通上得更花上心力。他說,面對疫情無奈,民眾在情緒上也有所緊繃,例如民眾在病房隔離多時想要逃脫,與醫護人員爆發口角,或是家屬要探病受阻而投訴,「即時衝突事件增加,但未必會演變成醫療糾紛個案。」改透過LINE視訊等方式,能夠舒緩病人入住院及家屬壓力。然而身為醫學中心,在疫情期間仍面臨人力吃緊,必須同時兼顧確診個案照顧、快篩團隊及打疫苗小組等三方人力拉扯,加上面對疫情等不確定的身心壓力,仍需要建立完善的醫病關懷機制。衛生福利部首次舉辦「醫療事故關懷服務頒獎」,共收件78件推薦,共計有20組個人獎、14組團體獎及8組公務獎,獲獎人員更包含社工師、醫師、律師、調解委員等,致力推動醫病和解,投入醫療爭議事件,降低醫病溝通落差。王志嘉同時具有醫學及法學背景,於三總擔任醫療糾紛小組委員,與衛生局、地方及高等法院擔任調解委員,獲得個人組特優殊榮。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疫情期間,調解會場的桌上都有隔板,會讓雙方在溝通過程有些隔閡,但最終慶幸能化解醫病雙方的衝突。王志嘉列舉,促成和解關鍵有三點,需要明白病人的心理情緒並讓對方得到舒緩,情緒好了才來談事,第二要縮小醫病雙方對於事實認知,第三個是明白病人的內心需求,「當事者發生醫療糾紛時,往往內心混亂不明,需要當偵探幫忙抽絲剝繭,才能有可能化解干戈。」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首次舉辦醫療事故關懷表揚,能夠讓最前線的醫護和病患在第一時間能夠得到對話、理解和人心的救治,就能大大提升醫病關係及治療品質。疫情期間,病人及家屬在能夠預期醫療受限制的狀況下,只能無奈接受,但演變成醫病糾紛,往往是在「無預警」底下發生。同為這次獲獎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和院區社工師王春雅指出,每家醫院也都有建立自己的關懷模式,例如由社工師擔任病患與醫院溝通的橋樑,能夠破除對立與心結,正因為疫情加深了院內及院外的溝通,更應該要把需求跟資源整合好。她說,好比疫情期間院內,住院探病有限制一人陪病,但針對臨終患者或需要召開家庭決策會議,往往重擔落在單一老伴身上,經醫院討論後會願意採取彈性作法,只要能夠建立關懷力,增加醫病信任關係,就能減少衝突與憾事發生。
-
2021-11-23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COSTCO食物太罪惡?營養師告訴你減脂也能輕鬆吃!
想到美式大賣場的食物,浮現腦海的都是披薩、熱狗、可樂這些熱量炸彈,逛街時想吃點東西卻又不知道從何下手?帥氣營養師「Ricky」告訴你5個的COSTCO減脂也能輕鬆吃的美食!好市多的熟食通常都只有標記原物料,常常會害怕攝取了過多熱量,「Ricky」在影片中教大家平常就能挑選的3個方法,分別是以原型食物為主、蛋白質含量較高、油脂含量較低的。根據上述的3個條件,推薦的5款食物有韓式蕎麥麵、豪華海鮮大盛丼、煙燻鮭魚捲、炭烤雞肉沙拉、烤雞腿,這些都是不錯的減脂選擇,但也有要注意的地方喔,快看看影片詳細內容吧!營養師Ricky曾擔任過科技公司營養顧問、身房營養講師、節目營養專家,出過2本教大家減糖減脂的書,現在也有線上平台,教大家如何吃外食也能有效減低體脂。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完整影片:點這看!Ricky官網:點這看!LINE:@cd8013IG:chang_ricky_life FB:營養師Ricky 延伸閱讀超夯的「酪梨減醣餐」 1分鐘上手的甩肉聖品運動抖M請進!13分鐘超強虐腹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北市超前部署高齡營養政策 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
臺北市近年在國內外健康宜居城市評比屢獲肯定,為台灣首善之都。隨臺北市人口快速老化,面對老化所帶來的問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率領公衛團隊四年來積極推動高齡營養工作,由社區營養師深入社區角落服務長者,一步一印記,讓老人家揪甘心。讓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10月,臺北市總人口數253萬8千多人,65歲以上人口為50萬3千多人,占總人口數19.84%,且長者兩性平均壽命達84.12歲,女性為86歲,男性為81歲,老化速度為六都最快,也是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身為醫師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對於長者的健康特別關注,而曾是醫學中心骨科教授,且身分亦為長者代表的黃世傑局長更瞭解與關注長者身體狀況,他表示,長者除了顧骨本,更應防止跌倒意外。尤其長者隨著年齡增長、體能衰退,容易因味覺及嗅覺降低、胃排空能力降低、吞嚥困難、疾病;若退休後社交生活減少,可能導致如憂慮、焦慮等造成營養不均衡,而衰老得更加快速。因此讓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便成了衛生局的重要任務之一。特別是在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上,臺北市帶領市民一起重視高齡營養健康促進議題,共同邁向高齡營養新食代。運用數位科技進行營養風險篩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從107年起,便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共同合作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隔年於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成立分中心,由社區營養師深入大街小巷提供長者營養風險篩檢、團體營養衛教與共餐輔導,至今年10月已有1萬9千多人接受營養教育,滿意度更超過96.3%,整體營養知識改善率提升24.4%;個別營養諮詢服務了494人及輔導241家共餐據點提供高齡友善健康均衡飲食。運用數位科技進行營養風險篩檢,是臺北市在高齡營養促進的一個亮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平時除面對面的營養風險篩檢外,也架設營養衛教互動平台,運用電子化表單讓長者自我評估,迄今完成7,179人,其中營養不良高危個案有597人,約占8.3%。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營養不良長者的問題,主要是體重過輕、體重下降、食量中度減少等,藉此適時給予他們營養諮詢服務。全員動起來,高齡營養納入里鄰長研習。為解決社區中部分長者在營養上的不足,臺北市各局處也全員動起來推動營養健康促進。例如,民政局將高齡營養納入里鄰長研習;社會局邀請第一線共餐據點負責人與長者一起受訓;教育局與大專院校合作,培養學子擔任志工陪伴社區長者;體育局也趁著長者去運動中心活動筋骨,提醒長者要重視自身的營養,才能活得健康、活得長壽。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張惠萍主任說,在今年五月發生大規模COVID-19疫情前,即已超前部署建置不同類型「供餐輔導模式」,包含「據點自行烹煮」、「餐廳或自助餐廳供餐」、「HACCP盒餐業者供餐」及「慈濟環保教育站」等4類型,藉以評估據點供餐的營養均衡度、品質、食材多元性、質地合適性,並給予營養回饋建議及相關教材,讓據點得以改善品質。接受輔導的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蔡弘睿社工說,即使據點因疫情暫停供餐,營養推廣中心視訊輔導不斷線,藉由LINE與據點人員、長者進行視訊共餐輔導。對於高齡營養的議題,黃世傑局長強調,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成立以來,始終以「長者最需要什麼」為依歸,中心的優質服務也獲今年衛福部「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肯定,未來將著重於輔導長者共餐據點,並請餐飲業者調整飲食質地,發展更多適合長者的健康餐點,讓長者外食有更多選擇;並拓展跨領域合作夥伴,共創永續合作模式,持續倡議營養健康促進,建構綿密的社區營養照護網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1-11-13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一桌多少新人「吵翻天」,補教名師打臉:婚禮不是一輩子只有一次,葬禮才是!
討論婚宴,讓曾經的佳偶變怨偶⋯⋯婚宴花費龐大金額又讓新人疲憊,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傾向不辦婚宴,只要找雙方親友簡單的吃頓飯即可。而前幾天網路上流傳一張line的截圖,上面疑似是一對準新人,為了婚宴一桌要辦多少錢喬不攏,最後不歡而散的對話。 男方主動說要包辦婚宴,女方卻認為價格不「體面」原來吵架的原因是,準新娘認為男方家提出一桌3萬元的價格不體面,自己大學同窗一桌就6萬,自己這樣感覺非常沒有面子,也表示自己就是要辦在飯店,但男方認為2萬多的流水席菜色好,不懂女方為什麼堅持要一桌4萬的,女生卻認為自己已經退讓,眼看溝通無果,男方最後直接神隱,讓仍在氣頭上的女方直接傳「我真的開始懷疑我選錯人了,乾脆不要結婚了!」而這段女方認為委屈的對話,被她自己放到網路上請大家評評理,她說:男方要怎麼辦、辦多少錢,不關她的事;但娘家這邊的喜宴,就是要在飯店,因為她不想讓親戚朋友吃一桌3萬以下的宴席,流水席更讓她覺得丟臉。貼文一出,網友們都大翻白眼、力挺男方,紛紛留言「是要面子嗎?吃完還不是就拉出來了」、「一桌4萬,18桌也要72萬,飯店還要布置還要服務費,還要酒水,光想到金額就頭皮發麻。」、「放心!他等等就會答應妳的要求:不結婚了」、「遇到妳這種我甘願不結」、「也太公主了吧!」 補教名師呂捷侃侃而談,婚姻從來都不是童話故事也因為這超夯的話題,引起了補教名師呂捷的注意,他在自己的粉絲專頁發文侃侃而談自己這幾年與老婆相處下來的婚姻心得,一番中肯的言論,讓底下網友非常認同。首先他說,經常看到很多網友為了結婚這件事和另一半吵得不可開交,甚至一段姻緣就這麼告吹了,什麼都能吵,凡舉:聘金、大定、小定、喜餅、嫁妝、婚紗、喜宴、蜜月⋯⋯族繁不及備載。而身為過來人,他只想奉勸一句「很多事情量力而為」即可,因為結婚是一天,結婚卻是一輩子(最少也得有一陣子)浪漫、夢幻和體面,都是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浮雲,為此搞到勞民傷財,婚後再來為錢吵架,他實在不懂這樣的意義何在?當年他和妻子的婚禮就在自家外面的馬路上搭棚子、擺流水席,也就這樣在熱鬧與歡笑中結束了。 婚前睜大眼(看清楚)、婚禮閉上眼(笑到眼睛睜不開)、婚後睜一支眼閉一隻眼(拿狙擊槍的概念)也許有人會認為,「我要的只是一場浪漫夢幻的婚禮而已,有很過分嗎?而且,婚禮一輩子只有一次欸!」呂捷一語驚醒夢中人表示,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叫葬禮,而不是婚禮!與老婆9年的婚姻中,他們也是經常吵架的夫妻,但卻悟出了名曲《家後》的歌詞「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婚姻生活不是偶像劇,也不是童話故事,他認為維繫婚姻的祕訣只有兩個字「吞忍」。新婚時,老婆說要回娘家,他超開心馬上打電話揪三五好友聊天聚餐,現在只要老婆回娘家超過3天,他就會覺得不知道哪裡怪怪的。婚姻,讓呂捷老師從一無所有,到開始擁有,再變得珍惜所有。而這幾年下來最深最深的感觸就是「婚姻從來就不是浪漫的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1-10 新聞.元氣新聞
指揮中心的「他」遭盜臉賣壯陽藥 陳時中:一定嚴懲法辦
YouTuber小玉(朱玉宸)日前利用AI變臉技術,將藝人或網紅臉部圖像移到A片女優上來牟利,引起各界譁然,沒想到「換臉」不只女性遭殃,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遭殃,疑遭換臉「賣壯陽藥」。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莊人祥絕對沒有代言壯陽藥,他也表示,一定會嚴懲法辦。立委陳瑩今於立法院質詢衛福部長陳時中,詢問發言人莊人祥近期是否代言藥品,若沒有的話,可能被換臉了。「一天可以九次,這秘訣就是男士茶飲,連衛福部都推薦,溫補、肝腎、壯陽、固精,增進體力功能」,影片中透過剪接,植入指揮中心記者會畫面,以假亂真消息,可能讓不知情民眾信以為真。陳瑩表示,這影片會要求民眾加入Line帳號,推銷他們的藥品,點進網站後,發現是中國藥商,不是只在台灣打廣告,還節錄指揮中心的影片,讓你們衛福部幫他壯陽藥品來背書,還編輯成新聞畫面,很多人看到可能去買,是否請部長嚴格查辦。陳時中說,這是假消息,莊人祥絕對沒有代言,並允諾一定會嚴懲。